《大正藏》第77卷No.2447   No. 2447   貞應抄捲上   貞應三年閏七月十三日。自禪定二品親王所給御尋。題云: 真言教主三身份別事 驚覺佛三身份別事 一道極無地前地上事 四種法身橫豎分別事 三種即身成佛事 即身成佛宿善事 即事而真事(付三性事) 五藏顯密分別事(付顯陀羅尼五藏分別事) 一門普門分別事 自證極位說法有無事 識大顯形有無事 真言教主三身份別事 問。兩部大經等教主三身份別其義如何?   答。漢土本朝自門他家異解。區分紛紜難披。唐土覺苑他門安然等。皆以他受用身為教主。是即雖入密宗未出顯網之故也。自門古德。其義又非一準。本地加持之解傍正通別之談。或始別終同。或初同後異。如此異端不能具述。今且依故禪林寺大僧都(靜|)之指授述其一義雲。此有二門。先述三身。次明說主。初三身略有二門。一本有內證。二隨緣顯現。初是橫平等。後是豎差別也。初橫三身者。即毗盧舍那徧一切處性淨圓明三轉方便也。謂以心內九八七三識。如次為理智事三轉。是法身般若解脫三點也。又如次為自性自受他受三身。此三身中理智為法他受為人。此人理智和合無別體。四曼四身一切諸尊。皆以理智為所具德。以人為能住體。仍約佛陀菩提二義見之。雲人皆人。雲法皆法也。此三轉徧一切法。平等平等法爾常恆。天台等三身本有之談者。法身獨本有報應。是修得。然約相即云不縱不橫。是故報應性具非是事具。今教他受應化人體自性本有故。三轉宛然不變事具。是為自家不共說(云云)高野蓮谷僧都(明)難雲。五蘊外立人是我見。小乘以上諸教皆破之。今談人本有。豈非人我見乎(云云)禪林上綱會雲。自宗即事而真全異諸大乘。無我中有大我。不可驚異。故大師云。人法法爾教義離絕(文)即此三轉法爾之義也。又菩提心論真言行者心月輪觀二乘法執相濫問答有之。可准思之。   問。此三轉義其證何在?答。金剛頂經開題雲。三十七尊。各各有能入金剛智。所入金剛定。能證金剛人(文)是即誠證也。定者理也。總此三轉者三密也。三部也。約軌建立偏依此旨得心可見。不可驚疑(云云)如上三轉。於十法界三世間等一切人法平等圓具。故云橫平等也。   次豎三身者。金界五智三十七智。胎界四重十三大院分之為三身。先付金界五方五方分別之。中東南是性淨圓明三轉也。俱是自證故。總為法身。是心內九八七三識也。次西方妙觀察智邪正不謬故。始見迷界起大悲。是為他受用身。次北方成事智正攝化眾生事業智故為化身。此二是心外六五二識也。   問。九八理智其義可然。第七為人其意如何?答。第七末那是意。意即思量為性。然以思慮為人。即有情義。謂第九色第八心●色心和合言有情。是為第七識也。是即五蘊法聚集為人故也。   問。常以第八為異熟識為有情體。今以第七為有情。其義如何?答。顯教八識於自宗心外分齊談之故。廢立是別。不可相例。彼以第九不為色故。於第八置種子五根等故。今心內三轉即內證三密異彼(云云)   問。於心內但有三識無六識耶。又心外但有六識無三識耶?答。心內亦有六五。以前五屬第七。第七前五同是人故。是故心內第七出心外為前五。又以第六屬第八。第八與第六同是了別心性故。故心內第八出心外為第六識也。又心外有三識。末必帶本故。總體為第九。故於心外有九識也(云云)顯教所立九識是心外九識也。未知心內三點故。未入金剛寶藏故。大師處處以顯教為心外分位。即此意也。   次三十七尊為四身。見禮懺文等。四身三身開合不同。   次胎界四重四身者。安然雲(教時義)胎藏界會中台八葉名自性身。三部眷屬為自受用身。第二重諸大心眾為他受用身。第三重釋迦佛等名變化身。九界眷屬名等流身(文)十三院可准思之。   次明說主者。先付初橫三身論之。次約豎三身顯之。初內證三點中。理智是所說法非能說主。以事轉為說教主。一切說法以人為主。法自不可說法故。三轉雖不離。以自性受用為法。以他受為人故。於人邊立說主義也。   問。若如此義者。與彼演密安然等他受用之義有何別耶?答。彼等不知內證三轉故。只以法身為無相寂然之理。仍以隨緣應機他受用以下。始為色相之體為能說之主。今教不爾。自證極位三轉宛然。本有常住。統此三轉為自性身。人法自性本位故。故二教論雲。清淨表理。金剛表智。自性通二(文)依之彼顯教所立他受用者。   今教所立豎三身中第三變化身所屬他受用也。內證外用天殊地別。不可相亂。   問。內證三轉同自性位無化他之義。何名他受用耶?答。是隨緣應機他受用之根本體性故云他受也。於自證位有此他受體故。出心外現化他作用也。三點中理智寂靜無相故。以事轉人為化他本也(云云)問。若一切說法皆於他受用人論之者。今教意非情草木等三昧耶身。阿字賀字等法門身之說法義不許之歟?答。今三轉者即六大也。三密也。三密即聲字實相也。此六大三密何法不具。六大是體。三密是用。體用不離週徧法界。是故草木等阿字等。具此三轉故各各說法。此說法者。尚阿字等三點中人說法。非理智邊。委可思之。   問。六大三轉相攝如何?答。五大色。識大心。從本已來色心不二是為人。   問。六大三密相攝如何?答。此有二義。一雲。五大是身。語屬身故在五大。識大是意(云云)一雲。地水火為身。風空為語。識大為意(覺●義)又四曼各具四曼故。阿字賀字五??三??等。亦具大羯故有說法(云云)。   次付豎三身論對機說法之義者。今詳自家諸佛內證外用說法次第有三位。一本地自性身。二能加持身。三所加持身也。本地身者。毗盧舍那內證三點也。是為法身。能加持身者。西方妙觀察智。是淨佛國土身也。是為他受用報身。所加持身者。穢土成就眾生身也。是為化身。是則如次。經題大毗盧舍那(法身)成佛(報身)神變加持(化身)之三位也。此三重說會。如次秘密壇·嘉會壇·大悲壇也。疏第三雲。毗盧舍那。以本願故住於加持世界。普現悲生曼陀羅(文)毗盧舍那者。性淨圓明三轉。即中東南方也。住加持世界者。成所作智成就眾生世界也。普現悲生曼荼羅者。淨佛國土曼荼羅也。   問。住加持世界普現悲生曼荼羅者。加持世界所現曼荼羅也。何分為二重耶?答。疏第六雲。潔白是毗盧舍那淨法界色。則一切眾生本源故最為初。赤是寶幢如來色。既發菩提心。於明道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故第二。黃色是娑羅樹王色。以成正覺時。萬德開敷。皆到金剛實際故第三。青是無量壽色。既到金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漫荼羅。如淨虛空中具含萬像故第四。黑色是鼓音如來色。所以垂普門之跡。皆為顯本。本者即是如來自證之地。住大涅槃。若捨加持神力。則一切心量眾生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而最居後也。此五色釋文最為規模。自宗修行成佛說法次第。專在此釋。所謂中東南白赤黃是性淨圓明三轉。於南方自證窮極故。西北青黑是淨土穢土化他作業也。   其中於西方雲即到金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陀羅故。今以西方雲普現悲生曼荼羅也。謂諸眾生遇穢土釋迦成就眾生教聞法發心。次淨佛國土現莊嚴身蒙驚覺。次依驚覺力入自證秘密壇也。是三身引入次第也。故普現悲生曼荼羅者。即淨土群機嘉會壇也。就此三重論現流兩部大經說主者。自性本地身。常恆演說三平等門。然此位非有心境界。是故住加持三昧。普現群機嘉會曼荼羅。傳誦自性說法。是第二能加持身。傳說第一本地身之法也。疏家出居外朝之釋。即此義也。常途以此位說相即為根本說會。是未了談歟。此能加持所加持二重。皆釋迦示現也。仍現流兩部皆釋迦說者。約傳誦言之也。是故以實言之。他受變化二重唯傳者非說主。以自性本地身為說主也。委可思之   問。傳說義其證如何?答。大師雜問答雲。或經釋迦言。此金剛城曼陀羅毗盧舍那如來。於天上中已為天主說。今我於此菩提樹下為諸國王說。然則釋迦從大日尊為所被機傳說此說。所以顯中有密故云顯密並說(文)科雲。此經者守護經也。於天上中等者。指色界頂說。金剛頂教王經等也。   然則彼智處城菩提樹下。是他受變化釋迦傳說真言說會也。   疑雲。今所引傳說之經是菩提樹下所說也。何以之為大日經等傳說之證耶。又金剛頂十八會。是即大日法身根本說會也。何以之為傳說之會耶?答。本自今南浮流佈密教。即釋迦傳誦也。仍十八會儀式。又嘉會壇傳說之會儀也。守護經真言既傳說也。金剛頂色界頂說。亦可准思。唯以自性法身為根本說主故。此餘二身是皆可傳說故。以一知一也。此事花嚴釋中雲。叶中小釋迦踴葉上說。葉上大釋迦誦台上說(文正釋文追可檢之)今三重准此三重可知之。又以彼梵網三重。即為今三重身之義有之(如餘處)然處處釋中十八會等為自性說處者。是約本言之。自性恆說傳宣之故也(疏釋料簡如二教論抄。高野古來教主義如疏抄)。   驚覺佛三身份別事   問。真言行者住無識身三昧時。並顯乘行者沒心實際時。諸佛驚覺進金剛際。彼諸佛者三身中何身耶?答。報身阿彌陀也。   疑雲。以何得知彼佛是阿彌陀耶?答。諸佛攝引次第總有三重。前穢土淨土密嚴三佛是也。然諸眾生聞釋迦教發心修行。其心住實際時。受用佛示現空中驚覺之。蒙驚忽進則入自證。是攝取釋迦所化眾生令入大日自證法界。此自證者。即行者平等智身也。此自證位無能所相故。無能化別佛也。金剛頂經說驚覺佛雲示現受用身禮懺文說彌陀為智惠受用身。故云彌陀。也。   疑雲。彌陀是淨土來迎佛非驚覺佛。又受用身佛其數是多。何以受用名必雲阿彌陀乎。安然(教時義)雲。然此五佛。於此世界五方各有他受用土。   謂妙花布地胎藏世界金剛威界·寶莊嚴界·大蓮花界·羯磨輪界(文)以之思之。以他受用必不可為彌陀。又疏第二十以彌陀為自受用佛。以自受用身不可為驚覺佛。仍旁不明如何?答。自宗意。五方十方諸佛皆非異體。是一行者顯得三身也。仍恆沙萬德塵數諸尊攝為三身。其他受用者即彌陀也。善導道綽等。又多判為報佛。然詳三身佛名。如次大日彌陀釋迦也。仍三重引攝次第其驚覺是當彌陀也(云云)   問。常途以報身名盧舍那。今何名彌陀耶?答。今以彌陀為他受用者。以真言門五方五智為三身時分別也。但盧舍那是報身名者。是又不可相違。彌陀是初地能化。是為小金剛薩埵。初地者攝十地故。彌陀盧舍那一體異名。抑至安然五佛各有他受用之釋者。是各具五智之意也。以五智為三身時者。一切諸尊各各內證三點即大日阿閦寶生也。各各他受是彌陀。各各化用是釋迦也。可思之。又彌陀是來迎佛。又疏自受用身等者。理實彌陀有外用內證無邊方便。是故為初心人示來迎。為已入類作驚覺。為後心機即為自證。覺●雲。能仁彌陀佛體無異。又云。若就淺略他受應化淨土若依深秘自性法身佛土(文)   重疑雲。若驚覺佛名他受用故。阿彌陀者。守護經中說驚覺佛為化佛如何?答。彼即以他受用名化佛。非三身中化身。大日法身作用化作故。雲化佛也。   一道極無地前地上事   問。顯略一道極無二心。於自家地前地上在何位耶?答。古來無定。先哲有諍。今先出異解。後成一義。其異解者。或古德雲。疏雲。復次秘密主真言門修行菩薩行。   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德智惠具修諸行無量智惠方便皆悉成就者。即是欲明越第三劫之心。欲令見聞者信樂尊重故。先嘆其功德。可知餘教中菩薩行於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真言為乘。超入淨菩提心門。若見此心明道時。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惠自然具足(文)又云。行者住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湧出諸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跡鄰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為秘密(此文淨菩提下釋之一道無為證也)又云。已嘆入真言門功德竟。然行者復以何法入此法門耶。故經次雲所謂空性。空性即是自心等虛空性。上文無量如虛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喻此意也。又云。此雲望前二劫。猶如蓮花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   大師注雲。前二劫者。指他緣一道二種住心。後二心者。示真言門根究竟二心。   已上一段明真言行者淨菩提心。是故一道極無是真言門初地也(文)。   私雲。此實范上人最後病中記也。   或古德雲(十六玄門大意)問。依十住心論。第六無畏心判真言本有地前地上方如何?答。依十住心論者。第六無畏修生勝進極果極無自性心。猶是無明分位故。非秘密莊嚴心本有無垢十地之初地也。   問。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疏已判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加之演密鈔師安然阿闍梨。同判真言初地。又當時學者。多言真言初地也。爾者何故以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可雲非真言初地耶?答。於釋第六無畏疏文。人師會文意趣不同。又末學多分。更不分別淺深橫豎。徒任口臆妄執自義。何可指南乎。若以極無自性心為真言虛空無垢菩提。而為真言本有本初初地者。此有四失。一者豎不具足十重淺略深秘失。二者橫以法界一門法王一官淺狹一粒芥子。隱沒大悲胎藏廣大輪圓重重無盡莊嚴塵數廣多內證總持種子失。三者入他受用身隨他意教花嚴一經所說法門。   不覺自性法身大日如來隨自意顯秘總持大法失。四者知淺略十地一義。   未知深秘秘中深秘秘秘中深秘十地失也(云云)有義雲(教相抄)今宗意地前經一僧祇即入初地也。地前修行顯密是同。准知後二僧祇。七地已前為第二劫。八地已上為第三劫(云云)又云。一道為八地所行。極無為十地功德(云云)   又云。但花嚴等顯教所說十地。望今宗所說十地。見其同異時。若豎論之。花嚴十地亦窮因地智惠之一分。則當真宗十地之一分。其所以極無自性心是第三瑜祇心。即至第十地。然弘法大師以此心關顯教分故。又金剛界軌說真言行者蒙驚。雲想身證十地。此中一道清淨者。顯教所說實際理也。呼證此理人。雲想身證十地○是故知。顯教所說至。真言第十地。若橫尋之。   花嚴十地都真言其教中乃至初心所覺尚不說之。其所以行中不言三密瑜伽。理中不知四曼境界。故云菩提心論修瑜伽人。從凡入佛位。超十地菩薩境界(文)此即真言初發心超顯教十地也。是橫豎義左右亦對當釋無定(云云)又云。然付說真言門行。有教門實行二意。若依教門。八地已上為真言門。若付實行初地已上。故疏雲。然此經宗。從初地得入金剛寶藏。此實行意也。若爾第六無畏在初地。是時極無自性心生者。是就實行。言一切菩薩始入初地時。必生真言門極無自性心。雖然極無心至第十地方究竟之。謂初地是證入始十地即見得之終也(云云)   私雲。此抄意一道極無二心教門為八地十地實行為初地也。   如此古德末學取文不同立義互異。略出兩三不可具述。   問。此初地地前兩義。各其文證如何?答。略出一二。先初地(文)。   以一道極無真言三心為淨菩提心之文。   寶鑰第八住心雲。故大日尊告秘密主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秘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釋雲。謂無相虛空相及非青非黃等言。並是明法身真如一道無為之真理(文)又云。下文雲。所謂空性離於根境○離眼耳鼻舌身意者。亦是明理法身。無畏三藏說。行者住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證此理佛亦名常寂光土毗盧舍那(文)。   第九住心雲。故大日尊告秘密主言。所謂空性離於根境○極無自性心生。善無畏三藏說。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花嚴教盡(文)以淨菩提心為初地之文。   疏一雲。此菩提心為後二句因。若望生死中所殖善根。則名為果。以睹佛法前相故(文)同二雲。行者得如是微細惠時。觀一切染淨諸法。乃至少分猶如鄰虛。無不從緣生者。若從緣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實際。是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猶蓮花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文)又云。若住此不思議解脫時。即是真阿羅漢。不著於有為無為。一切世間應受廣大供養。故經云。世間宗奉常應供養○爾時生於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種種寶。以此因緣故。堪受世間廣大供養也(文)此等釋皆以一道極無為初地淨菩提心也。佛家即初地也。   以第六無畏為初地之文。   疏第三雲。爾時於有為無為界二種扼縛得蘇息處。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文)又云。以此中道正觀離有為無為界。極無自性心生。即是心佛顯現故。曰正等覺句(文)第二雲。所謂空性。空性即是自心等虛空性。上文無量如虛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喻此心也。第一雲。爾時行人。為此寂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生花敷。故云無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毗盧舍那心佛現前故。雲正等覺顯現(文)   此正等覺者。即初地是也。   疏第三雲。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陀羅行(文)   此釋意。第六無畏即初地故。次雲離垢地以去。離垢地者即第二地故。   次地前文。   真言初地開金剛寶藏文   疏第二雲。然此經宗從初地得即入金剛寶藏(文)   一道極無不入金剛寶藏文。   又云。花嚴十地經一一名言。作阿闍梨所傳。皆須作二種釋。一者淺略釋。二者深秘釋。若不達如是密號。但依文說之。則因緣事相往涉於十住品。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自當證知也(文)十住心論雲。如上二宮。但芟剃宅中之荒穢。猶未開地中之寶藏。空嘗大海之鹹味。孰獲龍宮之摩尼(文)寶鑰雲。九種心藥拂外塵而遮迷。金剛一宮排內庫而授寶(文)又云。心外研垢於是悉盡。曼荼莊嚴是時漸開(文)又云。顯藥拂塵真言開庫(文)戒序雲。   所謂空性離於根境○是空性則所謂一道清淨一真法界之理也。於顯教最極醍醐之妙果也。於秘密從此發極無自性之心。是故佛言。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   從此以後始發真言門秘密曼荼羅心(文)。經疏中第三劫真言門修行等釋文顯密間雜。以今此文可辨之。   三劫六無畏後更立十地以第六無畏不為初地文。   經一雲。復次真言門修行○世間宗奉常應供養。已上第三劫說文。   復次秘密主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疏雲。此經宗從淨菩提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文)已上三劫十地階次文。   疏三雲。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陀羅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陀羅行。略以行位已作十六重深淺不同(文)   又云。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漫荼羅海會名阿闍梨。從此後有十重深行(文)。   演密雲。十重深行即十地也(文)已上六無畏十地階次文。   已上初地地前兩方證據文略出之了。自餘類文。追可載之。   問。彼兩方違文其會通如何?答。此兩義中。初地義者。非自宗正意。仍彼會通且略之。付地前義可致和會也。但先述大義。次可會通。凡此一道極無地前之義大意者。自家地前地上修行者。即如次始覺本覺修生本有行相也。第六無畏平等心中修曼陀羅行者。是真言行者地前修生極故云平等心。始覺滿入平等理故。離垢地以去自觀心中修曼陀羅行者。初地以上是本覺本有位故。不依他緣升進故自地觀心。即顯得本有無垢十六大菩薩生故云爾也。仍諸顯教者。修行種因海故。為地前始覺行。此秘密乘者。性德圓滿海故。為地上本有心也。大意如此。次存會通者。先以一道極無為淨菩提心初地者。菩提心為因句是廣。以三句義攝十住心故。若就修生。第二住心以上名淨菩提心。故疏一雲。欲明淨心最初生起之由故。先說愚童凡夫違理之心(文)又云。如最初種子。離微塵許心垢時。即顯如微塵許淨心勢力(文)又釋第四住心雲。即了神本不生度無量見網。淨菩提心少分增明。由得菩提心勢力所以不墮二乘地也(文)又釋第二劫雲。心主自在明即是淨菩提心(文)。   仍於第三劫菩提心。又有三人不同。一道極無真言也。但三劫十住心。皆雖云淨菩提心。殊於一道極無心。大師引菩提心如實知自心之文證之者。於前二劫。他緣是有教。覺心是空宗。復非中道。第三劫一道極無入中道境界故。約近雲如實知自心。   自心者是離邊中正義故(云云)次以第六無畏雲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者。是以第六無畏。擬儀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如前五無畏。即是之言者。不對餘心。直寄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故云即也。此虛空無垢心有三重。今所寄者。地前一道極無之分位。能寄顯止地前。所寄淨心至初地。所謂淨菩提心究竟在初地故也。次心佛顯現正等覺句者。是又地前分顯之正覺也。次離垢地以去等者。此離垢地者非第二地。是自性法身本有離垢菩提心地即初地也(玄門大意)。   私雲。起信論中以初地名淨菩提心地。即離垢之意也。   次果復為種者。此釋准大師御註釋者。一道無為地前之證也。雲前二劫者他緣一道故也。一道若非初地者。極無豈地上乎。可思之。故玄門大意雲。極無自性心極果望真言本有無垢菩提心本果。還成因故。非真言本有果地之初地也(文)仍今因者非初地。衹是第九心與第十心為因故云爾也。十住心論九雲。驚一道於彈指。覺無為於未極。等空之心於是始起。寂滅之果果還為因(文)一道者第八心也。等空心者第九心也。寂滅果者一道也。還為因者極無也。是故今所言因者。非秘密初地菩提心為因。   極無自性心生即發真言究竟最勝金剛心故云為因也(已上玄門大意略抄)本真言行者淨菩提心分位有三重。一一道無為寄齊分位。二極無自性寄齊分位。三本有初地究竟分位也。仍淨菩提心之言。於地前地上隨應可觀。次應供事又重重。但生於佛家者。玄門大意雲。次生極無自性心如灰水瑩拭使極光淨。爾時生於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種種寶。此文有二義。一者極無自性心。始起極細妄執當斷無間道位也。故云如灰水瑩拭。次生於佛家是極細妄執已斷解脫道也。此是斷極細妄執。證圓初住位無間解脫也。乃至證入果海時有無間解脫也。   二者若極無自性心生一句判花嚴因果始終者。極無自性心因果始終總取為極細妄執當斷無間道。得入真言初地金剛寶藏。   為極細妄執已斷解脫道也(文)仍生在佛家地前初地二義有之。隨應可思。已上一重會通了。   疑雲。淨菩提心縱雖云重重。於第八心既名法明道。法明道者。除蓋障三昧能證惠也。此定惠初地一位兩輪也。何以第八九心不為初地耶。又果復為種重重義。猶是微隱。若有古德義耶。又所立十六玄門事。演密作二解之中六無畏十地次第梯磴之義無之。以知。十六玄門廢立不可為定判。演密雲。一雲。第六無畏即初地故。   取二地以上乃至佛地為十足前六種無畏成十六重玄。二雲。漸次證入而有二種。初約六無畏。從因至果以為漸次後約十地從因至果以為漸次。二門並彰總有十六。   非次第修行經十六位也(文)又所立初地金剛寶藏事。真言行者深秘初地。是入金剛寶藏也。淺略未入。本自有二種。何以深秘一門妨淺略異邊耶?答。淨菩提心事以前成畢。法明道除蓋三昧可准思之。淨菩提心即法明道也。不可求別證。就中有地前除蓋障三昧之證。所謂禪要雲。作是觀已。即證得解脫一切障三昧。得此三昧者。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同法界者。   如經所說名為初地(文)但第八九心不引除蓋障三昧之文。是有深意。仍旁不可成難也。又果復為種重重事。其理既極成。何求潤色哉。但●抄(堀池僧正)雲。第三劫內分別始終。其二心淺深與真言佛果懸成佛因。今秋果先還如成來秋種子。然信解初心。從第三劫終極無自性中。生秘密莊嚴初因。猶如當春種子成當秋果實。三心同攝菩提心句。而不壞次第淺深之義。高祖獨達餘師皆迷(文)次十六重玄義演密二解。俱似穿鑿。頗難依用。而又有前後相違。以後十重深行為十地故可思之。●抄十六玄門義。以六無畏十地為十六可見之。次初地淺略深秘分別難者。於自家初地全無淺略分。直入本初初地。直開金剛寶藏故。不入不開顯略分。初都無之。   已上當山古來明德。多存地前之義。近世碩匠。本寺覺海法橋。傳法院融源闍梨等。專相傳此地前義也。   次成一義者。凡真言所立地前地上位有教門實行二義。若就實行者。顯密一切次位都無分證梯橙之階級。一切行者。於一切教發心學行之間。各其心住彼理時。諸佛驚覺。驚覺入一切智智自證位。此直入位者。即自家本有本初初地也。此外更無升進階次。一切萬德頓證頓滿故。次教門者。此自證圓滿萬德豎示他時。四十二地階次不同。於此教門。顯密寄齊隨義其說多途。或以三乘為地前。以一乘為地上。如二教論所引金剛頂經。是約寄位差別之意也。或以二乘為初劫地前。以大乘為第二劫七地以前。以一乘為第三劫八地以上。以真言為初地。如教相抄所引經軌等。此寄惑顯位之門也。並一道沈空之心為第八地無生之位一途教門五種三昧道之意也。或以三乘為地前。以一乘為初地。如重譽實范等所引文。   是約一乘中道法性理與初地淨菩提心如實知自心一分類同之義門也。或以顯乘一切行果為地前。如三劫十地階次文。此約修生本有義門。以分別顯密之教門也。或以顯因果一切次位。即為真言次位。一一相對寄齊。如花嚴十地金剛頂十六大生相對釋文。此約質影齊等門也。或以顯乘一切教理行果。為真言門初心以前心。如教相抄橫相對義。此約行。顯不知三密故。自家三密初心已超顯乘至極果佛也。如此眾多義門。皆教門之談也。實證之義如上。   抑古今先達明德等。若存此意立一義者。並不相違。若忘此義作鉾楯者。可墮偏見歟   已上禪林上綱指授而已。   乾元二年(癸卯)二月二十九日於神護寺月靜坊為興隆拭老眼書寫之了   法印權大僧都猷然(七十)   一交了   貞應抄卷中   四種法身橫豎分別事   問。於四種身有橫豎二義。其分別如何?   答。先分別四身之相。次分別橫豎之義。就此又有二。初約兩部分別之。次約諸法分別之。初兩部者。先於胎界四重分四身者。秘藏記雲。問。此四種法身。於曼荼羅何等其身。答。中台毗盧遮那為法身。四佛為應身。釋迦為化身。外金剛部龍鬼等為等流身(文)安然教時義一雲。胎藏界會中台八葉名自性身。三部眷屬自受用身。第二重中諸大心眾他受用身。第三重中釋迦佛等名變化身。九界眷屬名等流身(文)次於金剛界三十七尊分別之者。安然菩提心義五雲。三摩地三十七尊自受用法身。禮懺文中大日為常住三世淨妙法身。阿閦為金剛堅固自性身。寶生為福德莊嚴聚身。彌陀為受用智惠身。釋迦為作變化身。餘三十二尊為等流身。波羅蜜形大菩薩男女天形故(文)又述出生義記雲。大日為自受用身。四佛各住別界現土方便。是他受用身。自餘三十二尊。既現四親近菩薩身。   各在他方是變化身。經軌異說具如彼釋。已上諸尊合具四身文。   秘藏記雲。此四種身者。為一身所具。為各各出生此四種身耶。答。一身所互皆具足。皆從一法門出現(文)菩提心義五雲。今真言宗四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若瑜祇經自性所成三十七尊亦具此四。若分別聖位經自受他受三十七尊亦具此四。   若攝真實經釋迦變化身三十七尊亦具此四。若略出經三十七尊等流身所現二乘八部亦具此四所現之身(云云)●抄雲。一切眾生自心本有四種法身名胎藏四身。一切諸佛所得四種身。名金剛界四身(文)。   已上四身各具四身文。   次約諸法●抄雲。問。歷諸法分別此義樣如何。答。三種世間十法界等諸法。置法身體論之。即皆自性身法界體性六大所成身故。置法身相論之。即皆受用身法爾實相四種曼荼羅身故。置法身用論之即皆變化等流也。次橫豎義者。一本即身義雲。問。既有性及等流淺深不同之名。何皆名法身。答。且就豎義雖有不同之名。而此宗所立變化等流之佛法然有佛故。不同彼顯教宗等所立本無今有應化之佛。又就橫義。皆是毗盧遮那具體法身也。是故皆名法身(文)二教論下云。此四種身具豎橫二義。橫則自利。豎即利他(文)付橫豎細論有四句。一橫中橫。四重曼荼三十七尊。皆是一體無淺深異。二橫中豎。平等一體之上有四身不同。此二法爾之上橫豎也。三豎中橫。遮那世天淺深高下天地玄隔。此二隨緣之上橫豎也。法爾法爾。法爾隨緣隨。緣法爾。隨緣隨緣可思之。約諸法體用心身。橫豎義准思之。禪林雲。四身橫豎義深可思之。大日經疏三雲。經云。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者○今欲說漫荼羅圖位故。還約佛身上中下體。以部類分之。自臍以下現生身釋迦示同人法。   及二乘六趣種種形色像威儀言音壇座各各殊異○自臍以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   各持三密之身與無量眷屬○然此中自有二重。從心以下是持大悲萬行。十佛剎微塵諸大眷屬。從心以上是持金剛密惠。十佛剎微塵諸內眷屬。通名大心眾也。從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文)又疏二十雲。爾時行者。觀心八葉作中台觀。其身即是曼荼羅。從心以上為第一院。從心下至臍為第二院。從臍以下為第三世間天院。以自身為四重曼荼羅。四重即四種法身也。一身支分故不論勝劣。是雲橫。於一身而有上中下分。是雲豎。自家四身橫豎義。以之可觀(云云此義者教相之時談之)。   問。今所言四身豎則利他者。四法身各各對向眾生說法他利耶?答。爾也。   疑雲。凡法身是自證境界非化他用。仍四種皆法身之位者不可垂化。何況自性身者唯是內證聖行境界也。何云有利他乎。答。機有顯密。根有上下。故法身生身所被不同也。顯機見隨緣三身。密機見法爾四身。於密四身別故。自性所被亦有之。依之雲此四種身具豎橫二義豎即利他。或云釋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又●抄雲。四種法身各有隨自隨他二門(文)又聲字義雲。四種身並有法爾隨緣身土(文)此法爾者自證。隨緣者化他也。以常教教相。不可疑自家難思之身土。故尚自性身化他者。自性中變化等也。於自性自性永無化他之義如何。答。常途自性身位永無化他。今彼位有化他之義成立了。其上今所難重重無窮義也。不可答之。但於自證自證亦有密益(云云)禪林雲。四種法身俱是內證境界不對機情。凡諸佛內證外用者。衹是法身生身二重也。是雲菩提實義成佛外跡。真言教意。顯密諸教無十地實行人故。示外跡時。直現六道能化生身。於此生身論三身為顯密教主也(云云)今四種身各豎則利他者。於影像指本質云爾也。但於自證法身地分四種者。內證功德分粗細論四種也(云云)攝真實經金剛薩埵出生品雲。善哉希有我普賢妙體堅固真實性。由堅固力無形相為利益故現生身(文)法身生身二重。以此經可思之。    三種即身成佛事   問。於即身成佛有三種。其分別如何?答。一本即身成佛義雲。六大無礙常瑜伽○圓鏡力故實覺智。今依此頌文立三種即身義也。問。其三種何。答。一理具。二加持。三顯得也。是皆即身之義也。問。此頌相配三種義如何。答。初四句加持之義。次三句理具之義。終一句顯得之義也。問。理具乃至顯得即身成佛意如何。答。   一切眾生自心中金剛胎藏曼荼羅遠離因果法然具是名理具也。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三部諸尊。速疾顯發故云加持也。三密修行成就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從因至果以無所住住於其心。如實覺知名顯得也(文)大經要義雲。問。何位得三種即身成佛?答。未見明說。且設愚案。理具從凡至佛。加持淨菩提心乃至佛果。顯得唯是果位。或同加持。何以知之。答。言理具者。法然所得其理顯然。加持義其義處處見故。顯得其理亦可然故。問。加持處處說何。答。住心品雲。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若得此者。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云云)疏雲。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為門。若入此門。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當知行人則是位同大覺也。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大牟尼位(云云)第九雲。汝之心王。於初法明道中成佛轉法輪時。已有無量無邊金剛智印。周旋翼輔共護持之。何況毗盧舍那究竟心王成佛時所有威勢(云云)第十四雲。然金剛藏雖未即究竟一切種智。而同妙覺世尊。但以十方諸神力所加故。亦於大會中。亦如如來所證同等(云云)。   問。疏四雲。我雖未得一切同於如來。然以毗盧舍那三密所加持故。亦能現作佛身。普集一切曼荼羅大會(云云)此釋意者。曼荼羅阿闍梨。以佛加持現作佛身集大會也。其阿闍梨未必淨菩提心以後。若爾加持即身成佛。可通以前凡夫位也。答。其阿闍梨。既通淨心前後之位。今文且論淨心以後。或以前位雖有加力作佛之義。其事微少。不在加持即身成佛之分齊矣。   問。加持成佛是依他力。妙覺成佛何假他力。又妙覺位既名顯得。何為加持?答。如受古佛灌頂。是用他力。加持顯得義分為二。俱無過也。   問。顯得成佛何通淨心?答。即身義雲。   三密修行已成就故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如實覺知名顯得(云云)而說淨心經云。無量功德皆得成就。疏雲。以種種方便成就眾生。莊嚴佛剎行如來事。加持之相淨心之德。既相稱故也。若爾此解為正耶?答。唯在果位此解為勝。所以然者。淨心菩薩三密修行未究竟已。何況疏雲。是故此教諸菩薩真語為門。自心發菩提○嚴淨心佛國(云云)此釋意者。自心等四句如次四種阿字。發起等二句第五長聲惡字。即身義意。五字究竟以為顯。而淨心初字五字未具。不足為顯得故也(文已上)。   問。今所言理具者。同天台等理具佛耶。   答。不然。今理具者。無盡莊嚴宛然具足。是本有故云理具。非同顯教真如實性也。凡此三種即身成佛者。行者得實證時。因緣所生之三種也。謂以自心本有佛為因。以已成諸佛加持為緣。以行者自證為所生也。乃至最初微劣一念發心。皆具此三種義。內因外緣具足淨心顯現。是所生顯得故。此淨心同自心實際金剛輪際故云顯得也。   即身成佛宿善事   問。今教即身成佛者。從無始以來無一毫宿善之者。始於此生遇此教發心成佛耶。為當依宿善歟?答。先於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無修善之者不可有也。就中即身成佛專依宿善純熟也。   疑雲。真言教者速疾頓證之醍醐也。全不可依宿善有無。依之大師問答雲。問。他宗說頓悟。與真言門頓悟為同為異。答。雖頓悟義同。而其意少異。問。異意如何。答。餘教頓悟、根熟待時頓入大乘。密乘頓悟初心凡夫此生證悟也。淺略門者教力劣故。頓不能引初心凡夫。深秘門者法力勝故。此生令超升佛位(文)又云。問。既聞文證。若如是者。誰人修行此三摩地法即身成佛。答。暫指金剛サタ為其人耳。   問。如此之人先已滿行。此生髮心即升佛位。非凡夫發心即證?答。是義不爾。機根萬差佛教淺深。所以龍樹曰。如遠行人乘羊去者。久久乃到。馬則差速。若乘神通人。於發意頃便至所詣(文)是等釋決雲。顯教根熟頓悟。此教一生頓悟。明知此教不依根熟。只依教力殊勝遇此教。則一生證悟也。何云必依宿善哉。答。雖教力殊勝。非無因緣成。是故必必依宿善純熟也。故時處儀軌雲。淨信決定者。宿殖諸善根(文)又疏三雲。經云。復次秘密主。彼阿闍梨。若見眾生堪為法器遠離諸垢有大信解○疏雲。若人聞說如上不思議法界。以宿殖善本神情明利故。即能忍受其言。知眾生心中決有此理。名為信解。又先世已曾親近善知識故。於三寶緣雖不可比量籌度處。即能懸信故曰深信(文)真言頓證必依宿善。此等文證無異論矣。但至雜問答釋者。總待對顯密究竟頓證。顯教長遠故云機熟待時。真言速疾故云此生證悟也。故次問答雲。問。初發心人此生證者。如花嚴宗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歟。答。復亦不同。問爾如何耶。答。彼即或利根者。覺悟圓一分理義邊非究竟覺。此真言教得從凡入佛位而已(文)此問答既嫌顯分證對密佛位。以知根熟待時等。又論究竟得悟也。   問。若云顯密共根熟證者。二教簡別如何?   答。顯乘宿善開發。發心以後。或經多劫或歷諸位。此教宿善開發。發心時即得究竟。是為別耳。   問。今即身成佛宿善者。唯限真言宿善歟。為當有諸教宿善耶?答。二俱有之。真言行者。從無始來顯密大小一切宿善猶如恆沙(云云)。   問。此二俱為即身成佛正種子耶?答。未見文說。案其道理。正以自教宿善為種也。天台玄義一雲。餘教當機益物。不說如來施化之意。此經明佛說教無始巧為眾生。作頓漸不定顯密種子。中間以頓漸五味調伏長養而成熟之(文)釋簽雲。雖寄漸及不定不以餘教為種故云巧為(文)。   尋雲。餘七教皆成佛因也。何以餘教不為種哉?答。成佛正在法花故。云不以等也。又云。結緣已後退大迷初故。後更於七教之中下調停種。復雲巧為(文)此約調長雲種也。   三井龍淵房義雲。有佛乘結緣之種者即值餘教。若無佛種之類者。不值餘教緣也。是故餘教隨聞一句之類。皆是有法花前緣之輩也。但餘七教者。初調伏長養之種也(云云)今即身成佛宿善。准此可思。必用真言三密宿善為種。以餘教結緣可調長也。   疑雲。釋迦如來三祇百劫六年苦行之間。未聞真言。坐金剛座將登正覺時。蒙驚始聞是。豈必有真言宿善耶。只以顯為宿善。以真言得實證也如何?答。此釋迦如來。實是即身頓證之人也。三祇六年等行相。悉是方便示現非實修實證。故●抄雲。問。   大日教王瑜祇等法界宮大日自受法樂本有法身故。不說因位種屬實行修因。一代教主釋迦隨類應現隨時隨機。或說昔種姓。謂花嚴經今毗盧遮那。   昔大威光童子(云云)法花經昔大通智勝佛第十六王子今釋迦牟尼佛(云云)悲花經寶海梵志。最勝王經薩王子亦然也。說昔眾行者。如大施太子。為諸眾生入海求珠。圓滿檀波羅蜜○若釋迦本有法身跡化。是等事可非實事耶。答。顯教尚雲方便示現。況密教乎。天台雲。我實成佛已來甚大久遠(云云)諸師是雲報身。為大王隨阿私僊人。號不輕菩薩蒙杖木瓦石。果後方便(云云)凡一切契經所說眾行果德釋迦一化方便示現而已(已上)。   即事而真事(付三性分別事)   問。自家教相以即事而真為大宗。其即事而真義如何?答。即事者。依他因緣法。是生是滅即本有也。徧計所執之境。實我實法而本有也。此二事法然不壞自性不改。而是法身萬德故云而真也。非真理一性故言而真也。   疑雲。若妄情所見法。並妄境能計之執。不改之者可無得覺悟。何論成佛乎?答。一切眾生無始來。十界性相宛然具足。然流轉間六凡互為表裡四聖未顯。今遇此教。白淨信心現前位。佛智如實覺顯得之時。十界依正雙現前。九界心境悉宛然。即為一具輪圓性德。依之無始凡從妄情所見。毫釐不改。而六凡所具之佛智忽然現前。是為成佛也。而諸經軌等斷惑之說者。約佛智皎徹言斷捨。實不棄之為法然之德也(云云)此事疏抄中委細載之。禪林雲。此即事而真義。約心內心外可分別之。約心內三轉見之。心外所執諸法。尚是輪圓萬德。不取不捨。約心外謂情見之斷妄得真。而真言行者初發心時。即見心內九識故。不起心外迷見故。徧計所執亦不被捨。為輪圓具德也(云云)   尋雲。彼三性者其差別如何?答。於三性亦有五種別。四家及真言所說是也。如次有空中道圓融性德之三性也。初一離。次三即。後一不思議。前四顯。後一密也。唯識論第八雲。由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論曰。週徧計度故名徧計。品類眾多。說為彼彼。謂能徧計虛妄分別。即由彼彼虛妄分別。徧計種種所徧計物。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此所妄執自性差別總名徧計所執自性。如是自性都無所有。理教推征不可得故○初能徧計自性云何。有義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徧計。虛妄分別為自性故。皆似能取所取現故。說阿賴耶以徧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有義第六第七心品執我法者。是能徧計。唯說意識能徧計故。意及意識名意識故。計度分別能徧計故○次所徧計自性云何。攝大乘說是依他起。徧計心等所緣緣故○有義三界心及心所。由無始來虛妄熏習。雖各體一而似二生。謂見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無。此相說為徧計所執○有義一切心及心所。由熏習力所變二分從緣生故。亦依他起徧計。依斯妄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   此二方名徧計所執○由斯理趣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眾緣而得起故。頌云分別緣所生者。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虛謬。簡自共相虛空我等。無漏有為離倒究竟。勝用週徧。亦得此名○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未達徧計所執性空。不如實知依他有故。無分別智證真如已。   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文)了義抄第三雲(西大寺光善造)。問。何等物言徧計所執耶。答。妄所執之實我實法。是名徧計所執。徧計之所執故名徧計所執。問。其徧計者何物耶。答。是即能執之迷情也。遍者週徧。計者計度。週徧計度故名徧計也。問。若爾八識中何識作能徧計。答。若約安惠者。八識皆能徧計也。若約護法者。唯第六七心品是能徧計也○問。就護法義。唯第六七識心品名能徧計者。其第六是能徧識。週徧計度故名能徧計可爾。第七識雖有計度義。無週徧義。如何名能徧計耶。答。其雖無週徧義。此徧計類故亦名徧計也○問。依他圓成者。唯成正智後智之境。若成餘有漏智之境耶。答。若約實證觀者。唯成正智後得之境。若約相似觀者。亦成有漏智境。若爾徧計所執成何智境耶。答。通作加行根本後得智境也。問。若徧計所執成三智境者。如何有處雲。無法無體智有何所證乎。答。其且約親所緣說也。約疏所緣亦成三智境也。問。若爾如何瑜伽雲徧計所執唯成凡智境。答。其且約迷情前所執之境說也。非謂不成聖智之境也(文)   問。何等相雲依他耶?答。依他眾緣起物雲依他起也。問。其他眾緣者何物乎。   答。因緣增上等四緣也。問。約依他有色心俱依四緣起耶?答。心法者依四緣而起。色法者依因緣增上二緣起也。問。何故爾耶?答。百法玄贊云。心法劣故四緣起。色法強故因二緣起也。問。且約依他有染淨。其差別如何?答。有漏五蘊名為染分。無漏五蘊名淨分。   問。何云圓成實耶?答。真如具圓滿成就諸法實性義。是名圓成實也。問。如何真如具此三義乎?答。真如者體遍也體實也體非虛謬也。故具此三義也。問。何言體遍等耶?答。無處而無故云體遍。即圓滿義。非生滅故云體常。即成就義。諸法真理而法實性故。雲體非虛謬。即實性義也。問。爾以體遍義簡何物。餘亦爾耶?答。以體遍義簡諸法自相。以體常義簡諸法共相。以體非虛謬義簡虛空我等也。問。何故爾言耶?答。諸法自相局於法體故不通餘。真如遍於一切故。以體遍義簡諸法自相也。苦無常等一切共相雖遍諸法。而體非實有。真如體實是常故。以體常義簡諸法共相。小乘外道執虛空我等是常遍於諸法。彼虛空謬故。真如非虛謬故。以體非虛謬義。簡虛空我等也。問。爾唯真如理具此三義故名圓成實也。答。亦無漏依他具此三義故。名圓成實也。問。其三義者何?答。一離倒。二究竟。三緣用週徧。是名三義也。離染故云離倒。有漏之法不斷惑無漏斷惑故云究竟。遍緣諸境。   及緣遍如故云勝用遍也(文)十住心論第六引慈恩唯識章雲。攝論頌言。於繩起蛇覺。見繩了義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蛇智亂。此中所說起繩覺時。遣於蛇覺喻觀依他遣所執覺。見繩眾分遣於繩覺。喻見圓成遣依他覺。此意即顯所遣二覺皆依他起。斷此染故。所執實蛇實繩。我法不復當情。非於依他以稱遣故皆互除遣。蛇由妄起。體用俱無。繩藉麻生。非無假用。麻譬真理。繩喻依他。知繩麻之體用蛇情自滅。蛇情滅故。蛇不當情名遣所執。非如依他須聖道斷。故漸入真。達蛇空而悟繩分。證真觀位照真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重所觀體也(文)。   已上法相所立三性義   大乘止觀下云(南嶽大師)次明止觀境界者。謂三自性法。就中復作兩番分別。一總明三性。二別明三性。所言總明三性者。謂出障真如及佛淨德悉名真實性。在障之真與染和合名阿梨耶識。此即是依他性。六識七識妄想分別悉名分別性。此是大位之說也。所言別明三性者。初辨真實性。就中復有兩種。一者有垢淨心以為真實性。二者無垢淨心為真實性。所言有垢淨心者。即是眾生之體實事染之本性。具足染用依薰變現。故言有垢。而復體苞淨用自性。無染能熏之垢。本空所現之相常寂稱為淨。故言有垢淨心也。所言無垢淨心者。即是諸佛之體性淨德之本實。雖具法爾違用之性。染熏息故事染功泯。復備自性順用之能。淨熏滿故。事淨德顯。故言無垢。雖從熏顯性淨之用非增。縱遣昏雲體照之功本具。復稱淨也。故言無垢淨心。然依熏約用故。有有垢無垢之殊。就體談真。本無無染有染之異。即是平等實性大總法門。故言真實性。問曰。決定有垢淨。亦應稱無垢染。   答曰。亦有此義。諸佛違用即是無垢染。但為令眾生捨染忻淨。是故不彰也。二明依他性者。亦有二種。一者淨分依他性。二者染分依他性。清淨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體具染淨二性之用。但得無漏淨法所熏故。事染之功斯盡名為清淨。即復依彼淨業所熏故。性淨之用顯現。故名依他。所現是何。所謂證三身淨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問曰。性染之用由染熏滅故不起生死。雖然成佛之後。此性豈全無用也。   答曰。此性雖為無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發心已來悲願之力熏習故。復為可化之機為緣熏示違之用。亦得顯現。所謂現為六道示有三毒。權受苦報。應從死滅等。即是清淨分別性法。問曰。既從染性而起。云何名為清淨分?答曰。但由是佛德故。以佛望於眾生故。名此德以為清淨。若偏據佛德之中論染淨者。此德實是示違染用。問曰。既言依他性染法。云何名為分別性也?答曰。此德依於悲願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若將此德對緣施化。即名分別性法也。問曰。無垢真實性。與清淨依他性竟有何異?答曰。無垢真實性者。體顯離障為義。即是體也。清淨依他性者。能隨熏力淨德差別起現為事即是相也。清淨分別性者。對緣施設為能。即是用也。所言染濁依他性者。即彼淨心雖體具違順二用性。但為分別性中所有無明染法所熏故。性違之用依熏變現虛狀等法。所謂流轉生死輪迴六趣故。言染濁依他性法也。問曰。性順之用未有淨業所熏故不得顯現。雖然在於生死之中。豈全無用也。答曰。雖未為無漏熏故淨德不現。但為諸佛同體智力所護念故。修人天善遇善知識。即發道心。即是性淨之用也。問曰。一切眾生皆悉具性淨等為諸佛所護。何因發心先後復有發不發?答曰。無始已來造業差別。輕重不同先後不一。罪垢輕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問曰。罪垢重者性淨之用。豈全無能也。答曰。但有性淨之體不壞。以垢重故更不有能也。   問曰。上言凡聖之體皆具順違之二性。但由染淨熏力有現不現。何故諸佛淨熏滿足而不妨示違之用有力。凡夫染業尤重。而全使性順之用無能也。若以染重故性淨無能。亦應淨滿故染用無力。既淨滿而有示違之用功。定知染重亦有性順之用。答曰。諸佛有大悲大願之熏故。性違起法界之染德。能令成機斯見。眾生無厭凡欣聖之習故。性順匿無邊之淨用。不使諸佛同鑒無淨器可鑒。故大聖捨之以表知機有染德可見故。下凡尋之明可化也。是故淨滿不妨有於染德。染重不得有於淨用。三明分別性者有二種。一者清淨分別性。二者染濁分別性。所言清淨分別性者。即彼清淨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之德。對彼內證無分別智故悉名分別。所謂一切種智。能知世諦種種差別。乃至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不知盡。及以示現五通三輪之相。應化六道四生之形。乃至依 (日本版本中此處有一「於」字,香港版本則無,然掃瞄圖中此處確有一字空位,因此示加說明)內證之惠起彼教用之智。說已所得示於未聞。如斯等事。悉名清淨分別性法。此義云何。謂雖起無邊之事。而復畢竟不為世染。不作功用自然成辨。故言清淨。即此清淨之覺。隨境異用故言分別。又復對緣攝化令他清淨。攝益之德為他分別。故言清淨分別性也。所言染濁分別性法者。即彼染濁依他中虛狀法內。有於似色似識似塵等法。何故皆名為似。以皆一心依熏所現故。但是心相似法非實。故名為似。由此似識一念起現之時。即與似塵俱起。故當起之時。即不知似塵似色等是心所作虛相無實。以不知故。即妄分別執虛為實。以妄執故境從心轉。皆成實事。即是今時凡夫所見之事。如此執時。即唸唸熏心。還成依他性。於上還執復成分別性。如是唸唸虛妄互相生也。問曰。分別之性與依他性。既迭互相生竟有何別也。   答曰。依他性法者。心性依熏故起。但是心相體虛無實。分別性法者。以無明故不知依他之法是虛。即妄執以為實事也。是故雖無異體。相生而虛實有殊。故言分別性法也。更有一義。以明三性。就心體平等名真實性。心體為染淨所繫依。隨染淨二法名依他性。所現虛相果報名分別性○問曰。似識妄分別時。為是意識總能分別六塵。為六識各各自分別一塵也。答。五識見塵時。各與意識俱時而起。如眼識見似色時。即有一意識。俱時分別妄執也。餘識亦如是。是故意識總能分別妄執六塵。五識但能得五塵不生分別妄執也。問曰。妄執五塵為實者。為是五意識。為是第六意識也。答曰。大乘中不明五意識與第六意識別也。但能分別者悉名意識(文)已上天台所立三性義。甚深法門故廣載之。學者勿嫌文繁而已。   四家三性義。以上二文可知之。是權實二義相性二門也。法相凝然真如不作諸法故。三性別體也。性宗以上真如隨緣成諸法故。三性一體也。故清涼出性相兩宗十重異中。雲三性即離別。●抄雲。凡立三性可判濫否。於三性有總別之義。總別又各有二義。顯與密是也。顯三性者。從他緣乘至極無自性心。盛立三性攝諸法。如此諸乘三性。大毗盧遮那徧一切乘一教中之淺略一分也。彼外道等所立執見皆其一分耳。豎論差異。以外人執諸教同攝徧計所執。臨諸教中一一道理情有理無法。豈可濫真言耶。密三性者。阿字字義圓成實性。訶字字相依他。羅磨等字相徧計所執。阿字字義法然有。訶字字相隨緣有。羅字字相妄情有。此阿字形相音響字相字義諸字本。是故入阿字門諸字字相字義。皆真言實本有本不生故也。謂是圓成。故知。性德圓滿之圓成實性中。有一切世間出世間種子法曼荼羅身。無不成立一切諸法。彼秘密法爾不思議因緣不生而生諸法。真言人法不知實義故生種種見。謂徧計所執。故吽字義雲。第四磨字實義者。所謂磨字門一切諸法吾我不可得故。是名實義。所謂我有二種。一人我。二法我。人謂四種法身。法謂一切諸法○總二義者。一從異生羝羊至嬰童無畏心徧計所執。不知佛法因緣道理故。從他緣至極無自性心依他性。無明緣起法故。秘密莊嚴圓依實性。性德圓滿法故。二九種住心皆徧計所執。不知秘密非正見故。秘密莊嚴如理如量二智境界故。依他圓成法而已(文已上)自家性德三性者。即●字●字等字相字義也。●字字相為徧計所執。即九界所見人法也。此人法法爾十界本有輪圓具足。若捨所執不可有九界。豈成十法界本有性德曼荼羅乎。此三性本有法然故。雲性德三性也。留心思也。   問。近世三井明德證義(龍淵房)門人就大乘止觀立徧計所執不斷之義。與此教同異如何?答。彼以真如為三性體故。對性就體雲之不可斷也。若約用論之。則斷遣之。故傳教大師釋雲。諸教之中斷惑成佛。   衹是遣於徧計所執(文)依之彼門人尚存斷不斷二義也(云云)今教徧計不捨者。不論體相。直是法界法然本有輪圓之具德故。云不捨之可思之。   問。三性名目正出唯識等顯乘。依之疏中第二劫法門舉之。第十心教相時可用之耶?答。如此義勢可有通別二門。通是毗盧遮那徧一切乘隨一故。內外大小顯密權實一切法門皆用之。別不可用之。顯密異故。   問。通用之有其理證耶?答。疏中一雲。若於如是緣起法中。而言有因有果。即是徧計所執。墮於斷常一失。不入中道。   是證知如是真言永離因果故即是法界也(文)又於同一法門名字。取替其義為權宗為顯密。是常事也(云云)   乾元二年(癸卯)三月三日於神護寺月靜坊為興隆拭老眼書寫之畢   法印權大僧都猷然(七十)   一交了   貞應抄卷下    五藏分別事(付。顯所說陀羅尼事)   問。六波羅蜜所說五藏顯密分別如何?答。二教論下並十住心論一引之。為顯密二教十種住心之證。此意以前四藏為應化所說顯教九種住心。以第五藏為自性法身所說密藏第十住心也。   疑雲。見今此五藏生記經文。過去無量諸佛所說正法。及我今所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攝為五分(文)是只應化所說也。何攝法身所說乎。依之十住心論第十雲。   顯教者他受用應化佛釋迦如來所說五乘五藏等經是也(文)又戒序雲。如是七宗五藏以為顯教(文)又經慈氏我滅後(等文)是等說相。無諍應化生身之儀式也。何云有法身內證之說耶?答。顯密教主。實是一佛一體。隨機情分三身四身。仍所說義相隨應不定。或約佛身體一。於法身會說生滅應化之相。或於應化會說常住法身之相。依之生身法身間雜說文有之。或隨機見。大別法爾隨緣法身應化之界畔。依之三身說法分齊有之。大日經云。過去等正覺。及與未來世現在諸世尊住饒益眾生。如是諸賢者。解真言妙法勤勇獲種智坐無相菩提(文)是四身一體故。即自性說。及化三世之言也。今六波度經滅後付屬。亦此意也。但至十住心論五藏為顯教者。顯密重重故。以應化所說為顯教。故所說中五藏並為顯也。即六度經五藏。含具此重重意。今以自性身所說為第五。其餘為前四藏者。是約究極顯究分別也。見二教論戒序意同之。但於序文有相傳文點雲。   如是七宗五藏以為顯教(云云)謂如是七宗。顯學者以五藏謂顯教之意也。是驅自宗取義之謂也。   私雲。雖有此傳。未得決定。臨文可見。   問。此經五藏有自性法身所說者。以此經即為自性身說耶?答。不爾。五藏判攝付佛體雖盡顯密。說經會儀約機見。只變化之面也。經中六波羅蜜真言。是變化法身之內證也(云云)   問。於五藏可有部帙判文。今顯密分別就何義辨之耶?答。大師引證之意。以部帙為正也。以前四藏為顯教百億部。以第五藏為真言三部故。安然教時義雲。六波羅蜜經五中前三藏是小乘三藏。如次阿難波離旃延傳持。第四顯示諸大乘經。第五秘密諸大乘藏(文)是部帙之義也。又超悟疏雲。此五人中。前之三人聲聞弟子。後二大士菩薩弟子(文)同前。委細在二教論抄。   尋雲。大集最勝般若法花等。百億顯經中所說陀羅尼。此五藏中何所攝耶?答。此有二趣。一雲。約部帙。就教主論之。屬前四藏。二教論雲。應化開說名曰顯教。顯教契經部有百億(文)二約類聚。就判文亦攝第五藏。大師請於宮中真言院被修最勝王經法。奏狀雲。空海聞如來說法有二種趣。一淺略趣。二秘密趣。言淺略趣者。諸經中長行偈頌是也。秘密趣者。諸經中陀羅尼是也(文)論隨應攝之言含二義歟。又於法花等陀羅尼。有四重秘釋。以初重淺略為前四藏。以第四重為第五藏自性法身之境也。中二重亦顯亦密。隨應可思。仍又論隨應之言。有此等重重深義。留心可思之。   一門普門分別事   問。於法界曼荼羅諸尊。有一門普門不同。其分別如何?答。此有四句。一大日為普門普門萬德總體故。二大日四智隨一阿閦為普門一門。謂大日萬德以菩提心門攝之。則皆菩提心之體也。是為阿閦佛。含攝萬德故云普門。菩提心一邊故云一門。餘寶生彌陀等五佛。乃至三十七尊。塵數諸尊皆如此。三此阿閦不見大日一德。自立萬德具五智。為一門普門。是阿閦一佛故云一門。其中有萬德故云普門(此普門者各具五智之中法界體性智也)四阿閦四行隨一金剛薩埵。為一門一門。是不見阿閦一德之邊。唯金薩為主之一邊也。已上總四句分別也。各具五智無際智故。普門一門義。亦復重重帝網也。   問。此普門一門門之言。其義如何?答。各各望所入法界雲門也。所入有總別無邊法界故。能入門亦有塵數諸尊也。今諸尊為門者。望各各法門身。以羯磨身為門也。疏雲。能令三業同於本尊。從此一門得入法界(文)寶鑰雲。如來德具萬種。一一德即一法門之主也。從彼一一身。隨機根量說種種法。度脫眾生。故大日經云。如來應供正徧知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佈。隨種種趣種種性慾。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願生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乾闥婆。   乃至說生摩睺羅伽法(文)是則如來內證一切智智為所入法界。彼一切智所觀塵數諸尊為能入門也。   問。行者入證時。若一門機入一門法界之後。更轉入普門證普門法界耶。為當從一門即入普門法界耶?答。普門果者。必以普門行可得之故。必轉入普門也。   疑雲。能入門雖異。所入體是一。是故一門入證者。更何遍歷諸門乎。依之疏一雲。從此隨於一法明道而得悟。即是普入一切諸總持門。如從一門見王即是遍入千門萬戶(文)又雜問答雲。若有人入此一三昧而修行者。即從此一直至如來所證(文)此等釋文。皆從一門至究竟。何云必轉入普門哉?答。自家意。因行果德輪圓周備。何以一因成萬德乎。故疏一雲。毗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時。以一體速疾力三昧。供養無量善知識徧行無量諸度門。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能得如是如來智寶集成秘密莊嚴法界樓閣(等文)是以普門行普門果也。   疑雲。若爾如來萬德一切智智法門。有顯密無邊三乘一乘外道尼乾等法門。若行者悉徧行之。豈真言行者因行中有經三祇之行哉?答。此顯密大小內外諸趣之行。悉雖經之。而不妨一生成佛。謂以一體速疾力三昧力。一念中俯應群機。經無量劫具修諸度。普調群機即證普門果也。是故一門機必轉普門行。入證究竟也。疏一雲。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從大悲胎藏現韋陀梵志形。為說瞿曇僊等真言行法。行者精勤不久成此僊身。更轉方便即成毗盧遮那(文)此更轉方便者。即轉入普門之意也。但至前文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者。一門究竟即轉入普門故云爾也。不可違下更轉方便之委釋也。   重疑雲。機根萬差故。一門即普入之機有之。何必雲更轉方便耶?答。一門即普入機者。未取一門證。以前轉入普門故云即普入也。凡一門普門等機者。衹是暫屬發心初門不同。非是始終各別證入也。有義雲。機根不同故。前後二文即為二機(云云)禪林雲。普門一門一切行者。全無實行實證二重轉勝之義也。唯瞿曇僊。直是入普門法界之門也。謂行者於瞿曇僊法。發心修習。其僧欲決定時。諸佛現前教授。令入普門法界。仍無一門實證位也。故疏四雲。又此眾生乃至好樂遮文荼吉你者。亦於此門而接受之。能得見此本尊時。自然得見無量聖眾(文)又此瞿曇僊有四重秘釋。是為一門普門四重。謂世間常途。   瞿曇僊法為一門一門(淺略)此僊即胎藏十法界曼荼羅聖眾隨一也。是為一門普門(深秘)此僊即大日一德也。   是為普門一門(秘中深秘)此僊即普門法界身也。是為普門普門(秘秘中深秘)前三重教門。第四實證。教門學行之間。可有三重機。入證位全無二機(云云)又於此第四秘釋有二門。一智界門。此瞿曇僊即大日也。會九法界歸一印之意也。二理界門。顯得本有法爾。瞿曇僊全無歸一法界之義。此僊即本有法界體故。是自家最深秘處也。自餘法界門亦爾。   問。瞿曇一門行者。入證究竟時。只顯本有瞿曇不顯餘門歟?答。餘一切門同顯得之。問。若爾非更轉方便耶?答。更轉方便者。一門普門二重入證也。從一門即入普門法界。是非二重轉勝故。非更轉方便之義也。故疏釋雲。如從一門見王即是遍入千門(文)又疏家五種三昧道一生成佛之義。即此意也。又一門普門義。於兩部教相有差別。謂金界萬德諸尊歸會一佛法界。是為普門。一印大日是也。萬德各住。是為一門。三十七尊等是也。胎界萬德諸尊本有歷然。各各差別為普門。未顯此理。偏住一德。是為一門也(更可問之)。   自證極位言說有無事   問。自宗意於內證極位可有說法耶?答。有之。   疑雲。說法本意令他生解。是通相之例也。而內證位無對他義。何有言說乎。依之經疏中指自證位。定無言說。所謂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經)疏雲。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文)又云。   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文)此等皆自證位無言說之義分明。如何?答。自證極位者。理智法身之境界也。然此理智法身自受法樂故。常恆演說三密門。其證不及始出之。自證位無言說者。是顯教常途之謂也。故二教論引大論雲。初重二諦與常談同。第一義中無眾生。次二諦有八種人。為後四人故。說真諦中有佛有眾生(文)第一義中有有密號名字者。是真言教也。論釋分明不可疑滯。但至所出難文者。先經出過語言道者。是說●字字義。出過因位人等四種言語故云爾。   自家理盡說表德門時以諸字字相為真極內證萬德也。可思之。次疏言語盡竟等者。是又約隨他之言說也。疏三釋經超過心地雲。所謂自覺不可思議法界。出過一切心地。的無所依也。如世人舉足動足皆依於地。菩薩亦如是。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為地。以心尚有所依故。未名正徧知。如來已度此微細戲論。進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文)疏第一言語盡竟心行亦寂等者。指此經不思議法界。超過心地等文超過心地。既以因位微細戲論心地為所出過。言語亦可然(云云)   重疑雲。真諦無言說者。是常教說非真言雲事不明。疏六雲。復次金剛手。了知世諦即是第一義諦。所行處不異畢竟處。是故默然無言。如來了知第一義諦即世諦。畢竟處不異所行處。是故廣分別說(文)是自家意尚以第一義即世諦有言說。以世諦即第一義即無言說也。次●字字相事尚不明。秘藏記雲。法身有定惠二邊。以水喻之。澄靜是定。照一切色相是惠。密教所說定邊無言說。惠邊有言說。水澄靜而照色相。然願行風起波浪。波浪即作聲。是說法之音(文)此釋意於●字猶願行化他時言說。反之思之。聖智內證時無說法也。何況理定邊都無其語。自證極者。即住此定位也如何?答。疏第一義即世諦有說法者。此世諦者。第一義中世諦。非常途世諦。以二教釋可得之。次秘藏記釋者。●抄雲。是體用差別門之義也。定是體。寂靜為義。惠是用。照了為義。自性身理。理者定。受用身者智。智者惠也。自性身理德勝故。望受用身無言說用。雖然自性身有法爾言說說真言無過(文)但●水依願行之風起說法之浪者。是舉隨他說法之邊也。●字言說有隨自隨他故也。   重疑雲。疏釋猶不明。設於第一義中分世諦。即世諦有說故。第一義世諦有言說。第一義第一義無言說。又秘藏記雲。釋設雖寂照不二。寂邊無說照邊有說。仍此等義邊難勢未遮如何?答。疏家二諦有有說無說之釋。理實則順常途之意也。入自家於第一義中雖分二諦。尚順常途真諦之無說故云無言也。自家二諦分別者。法相四重天台七重以為世諦。自家性德圓滿以為真諦(二門分別意)仍無言說等者。可遮情之意以為世諦。有言有說還是第一義也。六大有響十界具言即是法身實相。是性德圓滿之教相也。疏家非非青等釋。從初地開金剛寶藏行大空三昧之義。即其意也。是故真諦無言之文者。尚是順常途之謂也。留心可思之。秘藏記寂照分別可准思之。禪林雲。自證極位有三轉方便。所謂理智事也。三轉中以事轉為說主故。理智是所說之法也。秘藏記定邊無言說者。即此三轉分別之意也。   疑雲。若三轉分別之義者。理智俱非能說。以人為說主。若爾何秘記之文雲智邊有說耶。以知彼記意非三轉分別之意歟?答。以理智屬人法之時者。以理為法。以智屬人也。故良源顯密相對抄雲。以理屬法。萬法從理生故。以智屬人。諸人依智達故(云云)是故以智屬人云智邊有言說也。   疑雲。若三轉分別之義決定者。自家意。理智邊都不許言說之義歟?答。不然。理智全體和合。是為人。更無別體。是故人說即理智之說也。理智無說者。人更不可說三轉交徹不二一體而三而二而一無礙帝網也。顯一乘雖談不二帝網義。猶是二門分齊因人境界故。而二之邊域也。今教不二性德門故。三轉不二真實之義。唯在此教也。依之人即理智故。理智說法之義亦有之(云云)   疑雲。聞此義勢。尚即人許理智之說。是故即理智人亦可不說。是只天台三身相即俱說俱不說之義也。何為自家不共之談耶。是以四重秘釋前二重人說。後二重法說也。既人後立二重。明知非即人云理智說也。如何?答。彼不思議疏四重之義。是約四曼立其重。前二羯磨身。後二法門身也。四曼俱說之義以前既成了。謂四曼各具三轉故。第三重●字。第四重本不生理智。於此亦各有三轉也。第四重本不生理智者。即六大也。五大為理。識大為智。六大本不生本有宛然。是為第四重也。仍此二重有三轉故有說法。是又不違以前三轉分別之義也。又於四曼有同體別體二義別體四曼者。如寶鑰等歸敬頌。謂五字並四十七字為法曼荼羅。制底幢光等為三摩耶曼荼羅。諸尊相好身為大曼荼羅。生身威儀並捏鑄等為羯磨曼荼羅。同體四曼荼者。如四曼義釋。謂於一塵具四曼。軌持為法。週徧為三。色相為大。形相為羯。就此同體四曼論說法義。此一塵法界四曼中。以大羯為說主。以法三為所說。如三轉分別。此同體四曼中法三說法者。約生解之義邊也。又前三轉一體之義也。但同天台義者。彼種因而二門義故。雖談不二未極之說也。此性德海不二門義故。究極真實之心也。顯是心外。密即心內。內外顯密天地水火也。二教義門可思之。   識大形色有無事   問。自宗意於心法有顯形色耶?答。有之。   疑雲。自宗立五色五輪。盡一切顯形。彼五色五輪。衹是五大之顯形。此外全無識大色形。何云有之哉。依之疏四雲。是心無相無境界。非是有為無為。以佛五眼諦觀亦不能見相貌(文)又秘藏記中心法無色相(等文)   如此經疏等中。都無出心法色形。何今立此義耶?答。自宗意。一切色心等諸法。皆具顯形表等色。所謂曼荼羅諸尊。即心王心數。信進念定。春雲秋冬。色聲香味等也。但至五色五輪廢立者。先於五色五輪有總別。色形具足青黃赤白為空輪之色。即雜色也。若於空輪立別色。以黃白赤黑青如次為五輪五大之色時。以五色具足雜色為心大之色。然全總作別故。唯雲五色。若總別別論可雲六色六輪也。覺●心月輪秘釋中引經云。心即是月者。以心為白色圓形也。是且就本色舉隨一也。但至所出難文者。約遮情順常途之說也。   如非青非等下遮表二義(云云)已上融源闍梨覺海法橋等相傳義。   禪林雲。凡於理智。有色無色之義。廣分別之有四重(識大色形有無以之可思之)一雲。理智俱無色無形。天台等諸教所立是也。一雲。四智自受用有常遍色身。真如理體無一切色相。唯識心地觀等所說是也(已上顯)一雲。理是有色。智是無色。自家能生六大位是也。理者五大故有色。智者識大故無色。●心為理。●心為智。即識大也。一雲。理智俱有色。自家所造四曼位是也。謂六大一實體成四曼相故。所造四曼一切諸法。皆有色形也。以胎大日為理法身。以金大日為智法身。四佛是四智。自外諸尊即心數。如是諸尊。雖云理智心王心數。皆有顯形。是即六大所和合故。雲心皆心。雲色皆色。是故一切皆有形色也。依之自家中心法有色之說。依此所造四曼位。心法無色之文。即能造六大位也。   疑雲。所造四曼位諸法。皆具六大。若爾何偏以胎大日為理。以金大日為智。乃至以信為白。以念為黃色等耶?答   本曰   已上十一個條。依禪定二品親王教命勘記之。   貞應四年(甲申)九月比抄之。山籠道范。   同十月進覽之   乾元二年(癸卯)三月六日於神護寺月靜坊為興隆拭老眼書寫之了   法印權大僧都猷然(七十)   一交了   右三帖者高野山正智院道范之抄並八阪吉祥園院猷然之筆俱是秘藏也加修復了雖有大經藏事相教相之書如是教相之書希有也勿處容易矣   延享二年歲次乙丑仲春七日   淨土院僧正賢賀(世壽六十二)   右貞應抄三帖以勸修寺大經藏所藏猷然書寫本書寫畢   大正九年一月三十日寫畢二月一日加朱了。寶秀(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