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74卷No.2373 No. 2373 圓密宗二教名目   二教者 一者顯示教 二者秘密教   初顯示教者。三乘教也。謂阿含深密等諸經也問。何以阿含深密等經名顯示教。又號三乘教耶。答。彼等諸經中。唯說三乘行相。不明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之旨故名顯示教。又號三乘教也。問。阿含深密等者何等經耶。答。付教法釋迦大日教法不同。問。先其釋迦教法者何。答。付釋迦所說教法。有八教五味不同。問。先其八教者何。答。八教者。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也。化法者所說教法。化儀者說教儀則也(云云)別卷在之。問。於此化儀化法四教中。唯以藏通名顯示教歟。答。前唐院御釋中。以三乘教名顯示教(見)故三乘教者藏通二教也。然而尚以別教可攝顯示教也。問。既雲三乘教。何攝別教耶。答。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之日。別教被雲三乘教也。不明唯一佛乘故也。但至三乘教名者。三乘中有菩薩故可攝之。問。其證據何。答。秘密教取者法華等一乘教故如此雲也。   二秘密教有二   一。唯理秘密教(謂法花涅槃花嚴維摩等大乘教中。唯說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之旨。未明三密行相。故云。理秘密教也)。   二。事理俱密教(謂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經等。明世俗勝義圓融不二。又說三密行相。故云事理俱密教也)。   問。世俗勝義圓融者。其相如何。答。世俗者俗諦名。勝義者真諦名也。意雲。真俗不二也。問。若爾者通教明體空如幻法故。明真俗不二相即歟。何以之尚接顯示教耶。答。望三藏。通教之時雖許相即。實但空教也。全非圓融實談。故名顯示也。   蘇悉地疏雲。有二種教。一顯示教。二秘密教。顯示教謂阿含深密等諸三乘教也。秘密教謂花嚴維摩法華等諸一乘教。秘密亦有二種。一理秘密教。謂唯說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亦不說三密行相故。二事理俱密教。謂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經等。能說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亦說三密行相(文五大院引之取意歟)。   金剛頂經疏雲○。   問。顯密二種教相證據如何。答。金剛頂經疏依大論(見)。   諸家教相同異集雲。第十近代睿山前入唐請益內供奉贈法印大和尚位慈覺大師。依龍猛釋論立二種教。一顯示教。總攝一切顯教法門。二秘密教。總攝一切秘密真言教法。又真言教別名一大圓教也。具見金剛頂大教王經疏也。   金剛頂疏雲。今於大乘有二種。一者顯大乘。二者最勝金剛秘密乘。故金剛頂經云。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智論亦云。佛法有二種。一秘密。二顯示教。而今此經是最上金剛秘密乘(文)。   問。於理秘密教中出諸經(見)其義皆一致歟。如何。答。於此可有子細。所詮山門相承本意顯密一致者。專指法華圓頓教也。無畏一行已證法花大日經一體被釋故也。故別談理秘密時。唯可取法華實教也。然而法華圓與爾前圓。俱明染淨不二旨故。且出華嚴等也。天台意有約教約部教相。約教時。爾前法華圓無二無別談也。約部時。爾前圓。當機益物教故。與法華圓不同談也。故無畏一行並山家慈覺智證五大院等。別立理秘密教之時。殊出法華給也。尤可思之問。何名約部約教耶。答。付上所明五時次第。判權實之時。法華實。爾前權。之故華嚴維摩般若等。雖有圓教與三教共故。此時尚被接權也。故釋雲。如細人粗人二俱犯過。從過邊說俱名粗人(文)是以法華部望爾前部故云約部也。次付上所明四教。以藏通別三教為權。以圓教為實之時。爾前法雖異。圓教皆被雲實也。以三教對圓教。故云約教也。   問。五大院先德。天台所立四教加密教被立五教(見)與覺大師御釋相違歟。如何。答。全非相違。彼顯密二教委細分別時成五教也。其故。顯示教接三教。密教立二種故。其義全一致也。   菩提心義五雲。今真言宗一切佛教。判為五教。一藏。二通。三別。四圓。五密。前四天台大師所立。不空三藏門人含光游天竺日。彼方諸僧問雲。傳聞大唐有天台教理致圓滿。當譯以傳此方耶否(云云)蘇悉地疏。理秘密教之外。更立事理俱密之教故。前四外更加第五(文)。   問。覺大師所立。與五大院釋其義雖同。若強分之者。何尚葉道理耶。答。何不可有相違。二教廢立專相葉顯密一致義故。常可用之也。依之山王院五大院處處用此說釋。   問。高野大師二教論顯密二教與山門相承二教同異如何。二教論雲。夫佛有三身。教則二種。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文)。答。彼所立顯密其名雖同。其義遙殊也。其故。二教論意者。以十住心中前九種住心名顯教。以第十秘密莊嚴心稱密藏(見)仍顯密各別所談也。覺大師所立意。以法華涅槃等被入秘密教內。被成顯密一致義故。依名同不可亂其體者也。   問。顯密理秘密同者。其相如何。答。大旨如前。見覺大師等御釋。天台真言兩宗同明真如隨緣不變義。談真俗圓融不二之旨故。以之雲理秘密同也。依之五大院雲。一念心即遮那三密。三千世間四種曼荼(文)。   問。事理俱密不同意如何。答。一義雲。覺大師等御意。大日金剛頂等者明世俗勝義圓融不二等義。是理秘密也。又明三密事相。是事秘密也。故云事理俱密不同也。   一義雲。以真言名事理俱密教者。此理秘密全非前顯密一致之理秘密故。別於真言內理秘密可在之。此理秘密更不可同天台等者。既雲事理俱密不同。理秘密不可同天台等(聞)若夫理秘密同前者。唯可雲事秘密不同也。不可雲事理俱密不同者也。仍此理秘密者。三密四曼阿字月輪等上有隨緣不變之義。以之雲理秘密也。依之五大院御釋。或萬法是真心如阿字不變理真如是萬法隨緣阿字相釋。或又以意密為理以身口為事釋。   已上二義可依人意歟。但無相違子細在之(云云)。   問。天台等明三千事相。談三密行相。何一向屬理耶。答。當分雖名事相。尚不明三密四萬等事相故。下屬理秘密也。適雖明三密義。非印契真言。故云理秘密也。   問。事理所談。山門與東寺同異如何。答。太以不同也。彼家意。被談顯密不同義故。全不許理秘密同也。其故顯教所談理體平等不二旨。尚不免無明邊域故。皆屬顯宗覆藏說。全不同密教所談故。真言教意。理秘密者。以六大名理秘密也。其故。六大為萬法能生故。以之名理秘密也。此理。諸教不談故。真言事理顯宗不明之(云云)。山門難之。經教常途說悉以真如法性名理也。何彼家別以六大號理耶。何經論儀軌等中。以六大為理耶。甚不審不審(私雲。彼家法界緣起上法性六大自然顯出處雲理也。云云。●字不生觀心決定前可顯者也)。   問。事理俱密教經論何等耶。答。總有無數經教。別有雜部灌頂部不同。灌頂部者。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瑜只等也。雜部者。釋迦所說真言經等也。   大日經七卷(號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無畏譯。法界宮說。八家諸祖共將來)。 開元四年無畏來唐。同十二年於大福先寺譯此經(梵本者無畏將來。云云)。   譯語寶月。筆受一行也。無畏作解釋。一行記之。名義釋(十四卷)高野將來雲疏。付義釋高麗覺苑法師作演密鈔(十卷)此經有序。俗人東宮學士崔牧作。但相承有疑(云云)。   金剛頂經三卷(不空譯。又號教王經。阿迦尼吒天說)。   此經者龍猛入南天鐵塔誦得之。令弘通之。塔內廣本無數大本也。龍猛相承略本十萬頌(云云)此土所渡隨力略本金剛智所譯略出經六卷也。彼不空渡南天。傳譯教王經三卷。以之號金剛頂經。智藏義決釋此經。覺大師作七卷疏。流行天下。又有三十卷金剛頂經。遍不流行。不空鑒機此土無緣(云云私雲。南天龍智所有三百卷金剛頂經。依為漢土不相應不渡。云云)。   蘇悉地經三卷(無畏譯。普賢宮殿說)。   (陽成天皇御字第一戊戌)覺大師傳之制七卷疏。同流傳天下。   元慶二年官符你(兩經疏天下流行事。智證大師申之)誠為日域之夜光。克浮之驪珠。宜流行天下利益群生。當宗知法阿闍梨並傳燈弟子。為囊中寶切忌慢賊(云云)。   瑜祇經一卷(金剛智譯。光明心殿說。高野釋雲。不空譯疑之。私雲。東寺金智譯云云)。   五大院先德三卷記在之。行法委悉(云云)。   覺大師金剛頂經疏引此經文(云云)。   菩提心論一卷(龍猛釋。不空譯)。   高野大師奏立真言。三藏。大日金剛頂等修多羅藏。蘇悉地蘇婆呼等毗那耶藏。釋摩訶衍論菩提心論等阿毗達磨藏(云云)。釋論者睿山大師尾張僧都為偽論(云云)。覺大師入唐日。新羅國僧彌聰傳雲。是論新羅國大空山沙門月忠妄造(云云)。福基山道詮(和上)。同為偽論。法敏三卷疏在之。五大院先德引用之。顯晦隨時行藏在運者也(云云)。高野大師依用之。官符文在貞元格(云云)。   此外守護國界經等經教在之   問。先大日經中立幾品明何法門。又第七卷同大日□說歟。答。此經有七卷三十六品。但前六品三十一品正佛說也。第七卷(五品)者前六品修行方軌也。是龍猛感見要略念誦經(金剛智譯)同本異譯也。善無畏又於金粟王塔下。遇文殊所現書記之。流行天下給也。與龍猛感見無其不同歟。仍一行義譯不釋之。零妙寺不可思議。人師(無畏弟子)造上下二卷疏畢。是號不思議疏(云云)。   問。其六卷三十一品者何。   第一卷(有二品)。   住心品第一(義釋第一卷自始至智得成就。同第二卷自九句問至品終)。   具緣品第二(義釋第三卷自始至而住於佛寶。同第四卷自當受持是地至漫荼羅位竟。同第五卷自爾前執金剛主於一切眾會中諦觀至第二卷具緣品之餘一一皆獻之。第一卷分具緣品。義釋第五卷初九丁許釋畢)。   第二卷(有二品餘)。   具緣品餘(義釋第五同第六自如是修供養次引夜度至品終)。   第三卷(有四品)   息障品第三。   普通真言藏品第四(已上兩品義釋第七了)。   世間成就品第五。   悉地出現品第六(已上明果分。已上二品義釋第八自世間成就品至悉地出現所念皆成就)。   成就悉地品第七(已下明修行入證方便)。   轉字輪萬多行品第八(已上二品義釋第九自上品爾時如來等至品終)。   成就悉地品釋雲。從此品以前說真言之果。從此次第明修行入證之方便從此為首也(文)。   第四卷(真一品)。   密印品第九(已上二品義釋第十畢)。   第五卷(有八品)。   字輪品第十。   秘密曼荼羅品第十一(已上二品義釋第十一自上品始至今品不得於三處)。   入秘密曼荼羅法品第十二。   入秘密曼荼羅位品第十三。   秘密八印品第十四。   持明禁戒品第十五。   阿闍梨真實智品第十六。   布字品第十七(已上六品餘義釋第十二自秘密品不得於三處至今品終畢)。   第六卷(有十四品)。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說百字生品第十九。   (裡書雲)   四處造曼荼羅事。   具支灌頂四雲。今據本經及以義釋。四處重說傳法大阿闍梨為度弟子造曼荼羅灌頂法則。一者大悲胎藏生都會壇曼荼羅。如具緣品說也。二者三昧相應轉字輪曼荼羅。成就悉地品轉字輪品說也。三者成就字輪秘密壇曼荼羅。如字輪品秘密品說也。四者真實修證秘密位曼荼羅。如真實智品布字品百字品入秘密法品入秘密位品說也(文)。   (已上東曼荼羅抄上引之)。   三段事。   大日經開題(弘法)。雲。若據此語准餘經作三段者。自初如是我聞至於牙種生起二十五行十二字之經。是初序說分也。自爾時執金剛秘密主於彼眾會中坐至世出世持誦品訖二十九品餘之經。是第二正說分也。第三十一屬累品。是第三流通分也。   諸尊十個條事。   東曼荼羅抄上云。私雲○應知諸尊略有十事。一壇相。二方位。三座。四形儀。五持物。六德行。七種子。八三昧耶。九印。十真言。此中印·真言出藏品等。具如五卷抄。種子即在彼真言中。又如轉字輪品等也。壇·位·座·形·持物出緣品秘品。三昧耶形出秘密品(文)。   三種灌頂依文事。   具支一雲。私檢經文。其事業灌頂如具緣品及轉字輪品。其手印灌頂如轉字輪品及入秘密品。其以心灌頂如入秘密品。故具緣品義釋雲。凡造曼荼羅於七日內頂畢等也(云云)。又輪字輪品義釋雲。復次造壇有上中下法。又入秘密位品義釋雲。然此秘密曼荼羅(文)。   百字果相相應品第二十。   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   百字成就持誦品第二十二(已上五品義釋第十三畢)。   百字真言法品第二十三。   說菩提性品第二十四。   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   說如來品第二十六。   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   說本尊三昧耶品第二十八。   說無相三昧地品第二十九。   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   囑累品第三十一(已上九品義釋第十四畢)。   已上六卷三十一品   問。第七卷五品何。答。   第七卷(有五品)。   真言行學處品第一。   增益守護清淨行品第二(已上二品疏上卷釋之。疏者不思議疏也云雲)。   (已下三品疏下卷釋之)。   供養儀式品第三。   持誦法則品第四。   真言事業品第五。   問。付此經梵本相何。答。義釋第一雲。阿闍梨雲。毗盧遮那大本有十萬偈。以洪廣難持故。傳法聖者采其宗要凡三千餘頌(文)。高野御釋雲。頌文三千經卷七帙(文)。   問。傳法聖者誰人耶。答。指龍猛大士歟(云云)。問。此經於何處說之耶。答。廣大金剛法界宮(云云)。   問。此經說何法門耶。答。一經三十一品。其意雖多。住心品意者。總言之者。因根究竟三句。別言之者。如實知自心一句也。所以行者被大日三密加持之時。信本來成覺旨。自心發菩提心。安住法界緣起道。指之如實知者名為一切智者。釋。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釋也。此上具緣品已後發起三密四曼事相行業也。故一經大意。只無相與有相事與理二法也。   大日三義者。   一。除暗遍明義(報身。相)。   二。能成眾務義(應身。用)。   三。光無生滅義(法身。體)。   薄伽梵六義者(出佛地論東寺邊雲薄伽梵依法相等名目歟)。   一。自在義(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   三。端嚴義(三十二相等莊嚴故)。   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   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   六。尊貴義(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   初一斷德。次一智德。後四恩德(云云)。   略頌(金疏出之)雲。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文)。   三句大宗者。   一。菩提心為因(如實知自心)。   二。大悲為根(六度萬行)。   三。方便為究竟(菩提涅槃)。   三身者。   一法身(理智)。二報身(自受用他受用)。三應身(勝劣)。三密者。   一。身密(印契論雲。如結契印召請聖眾是也)。   二。口密(真言論雲。如密誦真言全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文)。   三。意密(阿字月輪等論雲。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月圓滿觀菩提心也)。   六大者。   一。地大(種子阿字。形相方。色相金色)。   二。水大(種子鍐字。形相圓。色相白色)。   三。火大(種子覽字。形相三角色相赤色)。   四。風大(種子含字。形相半月。色相黑色)。   五。空大(種子缺字。形相團形。色相青色。且南州意也)。   六。識大(種子口傳。形相同上。色相同上)。   已上稱五大亦號五輪。   四種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理趣釋雲。以五大色畫諸尊形。尊形)。   二。三摩耶曼荼羅(理趣釋雲。諸尊所持標幟。文契印)。   三。法曼荼羅(理趣釋雲。諸尊種子諸字。種子)。   四。羯磨曼荼羅(理趣釋雲。若鑄若造諸尊形像。作用)。   四種念誦者。   一。先持念誦。二。意支念誦。三。具支念誦。四。作成就念誦。   五種三昧道者。   一。佛地三昧道。二。菩薩三昧道。   三。緣覺三昧道。四。聲聞三昧道。   五。世間三昧道人天。   三種薩埵者(菩提心義一雲。大日義釋雲。金剛頂宗雲。薩埵有三種。問。正出金剛頂經何文耶。答。正出五秘密瑜伽中也。文)。   一。愚童薩埵(義釋雲。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為名矣)。   二。有識薩埵(義釋雲。即二乘也。緣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染著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之心。以為名)。   三。菩提薩埵(義釋雲。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義。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思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多。文)   五種障者。   一。煩惱障(根本煩惱等)。   二。業障(釋雲。過去現在造諸重罪)。   三。生障(乘先業更無暇身即以報生為障不入佛法)。   四。法障(以先世曾有障法所緣故。不逢善友不得聽聞正法。)五。所知障(有種種因緣多不和合。妨修般若波羅蜜)。   大乘七義者。   一。法大(釋雲。謂諸佛廣大甚深秘密之藏。毗盧遮那徧一切處大人所乘。文)。   二。發心大(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惠起無盡悲願。誓當普授法界眾生。文)。   三。信解大(謂初見心明遍時。具足無量功德。能通至恆沙佛剎。以大事因緣成就眾生。文)。   四。性大(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無有缺減。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文)。   五。依止大(謂如是妙乘即法界眾生大依止處。猶如百川同趣大海草等依地而生。文)。   六。時大(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時。師子奮迅秘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文)。   七。智大(謂諸法無邊故等虛空。心自然妙惠亦復無邊窮實相源底。文)。   順世八心亦有二種。羝三歲羊。   一。種子心(粗食持齊數數勸修)。   二芽種心(於五通僊人六齋日施與父母親族)。   三。疱種心(後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   四。業種心(後以此施與器量高德者)。   五。花種心(後以此施歡喜授與妓樂人等及獻尊宿者)。   六。成果心(後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   七。受用種子心(彼護戒生天)。   八。嬰童心(以此心生死流轉。於諸天神龍等恭敬順行。是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   十心者。八種如前。   九。殊勝心(此第八心中若求解脫智生)。   十。決定心(已於空法作證)。   釋雲。此二種心未知佛法所說緣起法故。是外道三寶斷常心也(文)。   次歸依三寶凡夫八心者。   菩提心義三雲。第二歸依三寶凡夫順世八心。彼前第八心求無畏依時。若善知識為說三寶真歸依處。漸識現世因果故即能信受。如彼修齋時。是種子。若善知識為說離貪現世安樂。命終生天。後得涅槃。受八齋法信受修行。如彼六齋佈施是藥種。乃至生天後得涅槃。是受用種子。不起異歸依心。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真實無畏依。此中亦有殊勝決定想。故有八心亦有十心(云云)又直歸依三寶。一日受八齋法數數修習。是最初種子。乃至生天後得涅槃。是受用種子。不異歸依。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真實無畏依。此中亦有殊勝住決定想。故有八心十心(云云)。此二八心中。雖後得涅槃是歸依三寶凡夫。必知後得涅槃。可名違世。然為人天持八齋法。且名順世(云云)。   私以此釋歸依三寶八心可見之。   違世八心有二種。   初顯示三乘違世八心者。   菩提心義三雲。第三顯示三乘違世八心。如義釋雲。從此即發聲聞菩提。初種子心。皆唯傍前文廣分別說。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第十地亦具種子芽疱葉花果等。有求佛地智生。觀畢竟空得到金剛際也。經云。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細者。前說種子芽疱等及歸依三寶。為人天乘行齋施善法。皆名順世八心。若三乘初發道意。迄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名違世八心。或可就見道修道等諸位分之各有八心。大乘行者了達蘊性空故。雙離違順八心也。   次秘密一乘違世八心者。   又云。第四秘密一乘違世八心。如義釋淨菩提心位以上十地中雲。就前三心作十心說之。若通論信解地。則初地為種子。二地為芽。三地為疱。四地為葉。五地為花。六地為果。七地為受用種子。八地為無畏依。於所得果中。九地有進求佛地惠生。是最勝心。十地此心決定。此二心無別境界。第八心中約方便轉勝開出之耳。若一一地中亦有此十心(云云)問。義釋文言總合難知。一一釋之云何。答。私以總別二義釋之。若總釋者。證契經四乘各有十地。天台以為四教地位故。以彼各各十地為今十心。又天台雲。四教地地各有十乘。亦以彼地地十乘為今位位十心。若別釋者。且約五戒人因十善天因。菩持戒善是種。若為父母等持是芽。若為悲親等持是疱。若為高德等持是葉。若為尊宿等持是花。若以親愛心持是果。若心生人天等是受用種子。若常依三寶是無畏依。如說戒善一切皆然。若約三藏聲聞位。初發心及七賢以為八心。世第一法勝進決定二心加為十心。八忍八智以為見道八心。真相二見加為十心(云云)二果二向七返家家一間身證以為八心。身證二心加為十心(云云)三德三智二種涅槃以為無學八心。無餘二心加為十心(云云)支佛三惠逆順三觀種相好用得道隨數以為八心。二種涅槃加為十心(云云)菩薩發心三祇百劫補處後身成道以為八心。法輪涅槃加為十心。或以八相為八。二滅加為十心(云云)通教聲聞發心七地為八。二滅加為十心(云云)。支佛八地為八。二滅加為十心(云云)。菩薩八地為八。亦與二乘共行證故十地為十(云云)。別教發心七階為八。菩提涅槃加為十心(云云)。若真言門菩薩擬前五乘四教四乘地位釋之。准前可知。義釋且擬別教十地釋為十心。若別釋之說圓教(云云又從凡夫至佛地各有八心十心。云云)。   三阿僧祇劫者(釋雲。梵雲劫跛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執。阿僧祇者。此翻無數。云云)。   第一阿僧祇劫(釋雲。若秘密釋。超一劫瑜祇行即已。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執。名一阿僧祇劫。文。菩提心義雲。斷見思也。云云取意。證寂然界。云云。三藏二乘。通教三教。別教十住中第八住。圓教並真言第八信。云云。證空觀位。云云)。   第二阿僧祇劫(釋雲。超二劫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名二阿僧祇。文。菩提心義雲。斷塵沙位也。云云取意。經云。覺自心本不生。文。藏通入滅二乘。別九位。圓密九信位。此中接楞伽深密等經。瑜伽唯識等諸菩薩)。   已上二僧祇位尚顯示教分事。   第三阿僧祇劫(釋雲。真言行者復超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惠初心故。雲三阿僧祇劫成佛也。文。菩提心義雲。斷無明位也。云云。經云。所謂空性極無自性心生。文。真言淨菩提心位入初地法明道也。別初地。圓密初住。云云)。   問。真言行者實經三阿僧祇時分歟。答。劫者有淺深二義(如上)今約深秘故。以妄執名劫。非時分。依之義釋雲。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   問。真言教意。三妄執外立微細妄執耶。答。東寺立之。山門義不立之。   問。其各意據如何。答。山門意者。任經論常途說。五住三惑之外。全不立惑障故。今經三妄執即如次三惑得意也。義釋意尤分明歟。傳聞東寺意。顯宗妙覺佛只斷三妄執證顯教果。此上有微細妄執障秘密深致故。華嚴法花等佛皆不斷微細妄執。仍無明域佛也(云云)。   問。微細妄執證據如何。答。經文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文)。立四妄執歟(云云)。   問。此文實其義聞歟。山門何不許之耶。答。尚如前違經論說故不可用之。至經文者。此文意釋三句大宗之時。初地(菩提心為因)。二地已上(大悲為根)。八地已上(方便為究竟也)。於八地已上中。以佛地為上上方便故。自初地至佛地四分也(三句加上上方便)而超三阿僧祇劫之時。四分中至初地故。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說也。全約所斷惑不可得意之也。能能可思之。   六無畏者。   (三劫初心)   一。善無畏(經云。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業害不善業。當得善無畏文。釋雲。如得順世八心漸受歸戒。於無量世生人天中。後至涅槃以免三途。名最初蘇息處。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養修行位。與此齊)。   二。身無畏(經云。若如實知我。當得身無畏文。釋雲。如修身受心法離四種顛倒。於身扼縛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眾相現前時位。與此齊。文)。   (初劫)   三。無我無畏(經云。若於取蘊所集我身捨此自色像觀。當得無我無畏文。釋雲。觀唯蘊無我乃至證湛寂之心。離一切過於我扼縛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與此齊。文)。   四。法無畏(經云。若害蘊住法攀緣。當得法無畏文。釋雲。約幻炎等喻觀諸蘊即空。離違順八心證寂然界。離蘊扼縛於十緣生句法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位。與此齊。文)。   (第僧企位)   五。法無我無畏(經云。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文。釋雲。即無緣乘心觀法無我。心主自在覺本不生。離法扼縛於法無我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於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與此齊。文)。   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經云。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人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此空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文。釋雲。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與蘊法及無緣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實智生即極無自性心生也。於業煩惱等都無縛無脫。於有為無為界二種扼縛得蘇息處。即真言行者處空無垢菩提心。文)。   問。真言行者實經三劫六無畏位歟。答。實不經之也。依之義釋雲。今所以廣明三劫六無畏處眾多心相者。皆是擬儀外跡以明修證之深淺。多可思之。   十緣生句者(經云。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當於真言行通達作證。文。釋雲。如下文萬行方便中。無不藉此十緣生句淨除心垢。是故當知最為旨要。真言行者特宜留意思之。又云。此經所以次無垢菩提心即明十喻者。包括始終綜絯諸地等)。   一。幻(經云。云何為幻。謂如咒術業力能造種種色緣。惑自眼故見希有事。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淨故。文)。   二。陽炎(釋雲。釋論雲。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動如野馬。無智人初見之。謂之為水。眾生亦爾。結使煩惱日光動諸行塵。邪憶念風於生死曠野中轉等。文)。   三。夢(經云。如夢中所見。書日○住種種異類受諸苦樂。覺畢無所見。如是夢真言行應知亦爾。文)。   四。影(經云。以顯喻解了真言能發悉地。如面緣於鏡。而現面像文。釋雲。此中言顯即是釋論鏡中像喻。文)。   五。乾闥婆城(釋雲。釋論雲。日初出時。見城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輪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實有等。文)。   六。響(釋雲。釋論雲。若深山峽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捨中。以語言聲相擊故。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實。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等。文)。   七。水月(經云。如因月出故照於淨水而現月影像等。文)。   八。浮泡(經云。如天降雨生泡。文。經云。如夏時雨水。自雨水中隨渧之大小生種種浮泡。形類各異。然水性一味等)。   九。虛空花(經云。如空中無眾生無壽命。彼作者不可得。以心迷亂故而生如是種種妄見。文)。   十。旋火輪(經云。譬如火燼若人執持在手。而以旋轉空中有輪像生)。   九識者(雜心論雲。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文)。   一。眼識(梵雲斫乞芻(二合)(眼)毗闍那(識)。眼根緣色塵。根塵相對分色法。最初一念雲眼識。第二追分別意分別雲第六識。餘耳識等如此)。   二。耳識(梵羯賴拏(耳)毗闍那(識)。依耳根聞聲塵分別)。   三。鼻識(梵雲曩婆(鼻)毗闍那。依鼻根聞香分別)。   四。舌識(梵云爾賀縛(舌)裡闍那。依舌根嘗味分別)。   五。身識(梵雲捨裡羅(身)毗闍那。依身根得觸分別)。   六。意識(梵雲毗婆伽(意)毗闍那。了別識也。依意根像一切法)。   七。末陀那識(思量識也。緣第八識見分我知我見我愛我慢四煩惱也)。   八。阿梨耶識(此雲藏。萬法含藏染淨具足識也)。   九。庵摩羅識(此雲無垢識。又云藏識。又云如來藏)。   已上九識經論常途所立也。但菩提心義雲。基師云。西方淨識三家不同。一龍樹提婆依般若經唯明六識不許八識。二天親護法唯明八識不許九識。三真諦三藏廣明九識不許八識等。   十識者。   八識(如前)。   第九。一切一心識(真如差別義。一切眾生各識各心。文)。   第十。一心一心識(真如平等義。一切眾生一識一心。云云)。   已上五大院依釋摩訶衍論立之。慈覺智證會之雲。彼論第九第十二識。於天台所立第九識中。依雙非雙照不同開立二識(云云)故九識十識開合不同歟。   問。此十緣生句者大意如何。答。明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即空如幻旨也。   問。此空觀有幾不同耶。答。有三種義。釋雲。然統論此品中十緣生句略有三種(文)。   一。即空之幻(釋雲。一者以心沒蘊中。欲對治實法故。觀此十緣生句。如前所說即空之幻是也)。   二。即心之幻(釋雲。二者以心沒法中。欲對治境界攀緣故。觀此十緣生句。如前所說蘊阿賴耶即心之幻是也)。   三。不思議之幻(釋雲。三者以心沒實際中。欲離有為無為界故。觀此十緣生句。如前所說解脫一切業煩惱而業煩惱具依即不思議之幻也)。   問。三種幻中者。以何為真言行者觀法即。答。釋雲。今中雲深修觀察者即是意明第三重(文)。故用第三也。   問。如幻無生觀。是權教所談也。真言行者何用此觀耶。答。此觀可亙權實顯密也。依之天台釋雲。一心三幻破一心三惑(文)。妙樂釋雲。幻炎之名於偏圓等(文)今又可例也。   高野大師所立十住心者。   一。異生羝羊心(羝三歲羊)。   二。愚童持齋心。   三。嬰童無畏心(已上三心世間心)。   四。唯蘊無我心(聲聞心。大日經云。如是解唯蘊無我。文)。   五。拔業種子心(芻心。大日經云。拔業煩惱株杭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已上二心小乘心)。   六。他緣大乘心(瑜伽深密等。法相宗大日經云。大乘行發無緣乘心。文)。   七。覺心不生心(般若經等。三論宗大日經云。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文)。   八。一道無為心(法華經。天台宗。大日經云。所謂空性。文)。   九。極無自性心(華嚴經。花嚴宗。大日經云。極無自性心。文)。   十。秘密莊嚴心(真言宗。云云)。   問。此十住心。山門可用之耶。答。不用之。山王院並五大院破之給。不順義釋等釋給。   六十心者。   一。貪○五十九。受生心(已上如經文等)。   六十心猿猴心(經文不說之。阿闍梨相傳加也)。   百六十心者(經云。一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文)。   付煩惱有五根本惑。   一貪。二嗔。三癡。四慢。五疑。   一二三四五再數者。五煩惱。一度再數之十也。又十。又再數之者二十也。二十。又再數之者四十也。四十又再數之八十也。八十又再數之百六十心也。   問。何不說五見耶。答。釋雲。所以不說五見者。以屬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意上說六十心中。五見聞故。今說百六十心時。不約五見雲也。可思之。但尚有不審。問。再數者其意如何。答。釋雲。以眾生煩惱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隨事異名輒分為二(文)。   胎藏界四重曼荼羅者。   一。中台八葉。   二。初重(上方徧知院佛部。左方金剛手院金部。右方觀音院蓮部。下方五大院金部)。   三。第二重(上方文殊。左方除蓋障。右方地藏。下方虛空藏院)。   四。第三重(釋迦生身眷屬等)。   問。何以中台不名初重耶。答(云云)。   問。今四重次第與現圖曼荼羅相違歟。如何。答。以今說可為本位(云云)。   略。   三部者。   一(一說)佛部(大日)。   (又)佛部(中台)初重(上方)。   二(一說)蓮華部(觀音阿彌陀)。   (又)蓮華部(觀世音)第二重四菩薩。   三(一說)金剛部(金剛手釋迦文)。   (又)金剛部(初重)釋迦世天。   中。   十三院者(十一院如轉字品。十院者。十一院中除四大護院。云云。蘇悉地屬虛空藏。護世天接釋迦眷屬歟。四大護接釋迦眷屬歟)。   一。中台。二。徧知院。三。觀世音。四。金剛手。五。二明王。六。四大護。七。釋迦文。八。文殊。九。除蓋障。十。地藏。十一。虛空藏(已上大日經轉字品說此十一院)十二。蘇悉地。十三。護世天(大儀中。上十一院加後二院為十三院)。   廣。   二十八部者。   一。中台。二。徧知院。三。佛眼。四。真陀寶。五。觀音。六。馬頭。七。金剛手。八。孫婆。九。不動。十。勝三世。十一。大護。十二。釋迦。十三。帝釋。十四。火天。十五。閻王。十六。羅剎。十七。水天。十八。風天。十九。多聞。二十。伊舍那。二十一。梵天。二十二。地天。二十三。日天。二十四。月天。二十五。文殊。二十六。除蓋障。二十七。地藏。二十八。虛空藏。   已上就台藏曼荼羅略中廣三說也。   四重中有九類者。   一。大日。二。佛部。三。蓮華部。四。金剛部。五。二明王。六。佛眼。七。諸菩薩。八。釋迦。九。四菩薩(若加二乘諸天可為十類歟。云云)。   三壇者。   一。大悲壇。二。成就壇。三。秘密壇。   三種灌頂者。   一。手印灌頂。二。事業灌頂。三。以心灌頂。   五種三昧耶(三昧耶此云不越誓義也)。   初三昧耶。遙見曼荼羅。   第二三昧耶。投華結緣灌頂。   第三三昧耶。學法許可分也。   第四三昧耶。傳法灌頂分也。   第五三昧耶。秘密灌頂分也(義釋雲。即前所說第三灌頂時所入也。文)。   四個阿闍梨(出五大院御釋)。   一。傳教阿闍梨。廣傳一切諸瑜伽故。   二。都法阿闍梨。遍學一切諸瑜伽故。   三。佛部阿闍梨。遍學佛部諸瑜伽故。   四。隨行持明者。樂學不動等一瑜伽故。   四個曼荼羅者。   一。大悲都會壇曼荼羅(如四重曼荼羅)。   二。嘉會壇曼荼羅(如四重曼荼羅。但以諸尊安中台為異)。   三。都中別壇曼荼羅(諸尊各一重曼荼羅也。只圖一尊眷屬別不立二重位也)。   四。都外別壇曼荼羅(諸尊各三重曼荼羅也。中台本尊。第二重諸尊各眷屬。第三重八部。又說雲。中台本尊。第二重自餘諸尊。第三重八部)。   十地者(初地已上皆名信解行地)。   初地(菩提心為因)。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已上六地大悲為限)。八地。九地。十地(已上三地方便為究竟)。佛果(上上方便)。   三種悉地宮(出義釋)。   上品密嚴國(寂光上。唯佛與佛境界)。   中品十方淨土(安養等)。   下品(諸天乃至長壽僊等也。修羅宮也。清辯論師為決空有諍論修觀音一印法。入修羅崛期慈氏下生。云云)。   次金剛頂經。   問。於當經有幾會等耶。答。總就金剛頂部有十八會。於其中當時現行教王經初會用也。   金剛界一十三處。十八會者(指歸雲。金剛頂瑜伽有十萬偈十八會)第一會(名如來真實教王會。有四大品。一金剛界。ニ降三世。三遍調伏。四一切義成就。表四智印說六曼荼羅於阿伽尼吒天說)。   金剛界品六曼荼羅者。   一。金剛界大曼茶羅(說五相成身等)。   二。陀羅尼曼荼羅(具三十七尊)。   三。微網曼荼羅(具三十七尊)。   四。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具三十七尊)。   裡書雲。   金疏七雲。略釋中卷已畢。經次當廣說金剛弟子入金剛大曼荼羅儀軌。以下第四說教授弟子儀軌等。此明廣說灌頂阿闍梨軌範及以諸尊秘密真言印契等。傳法聖者心裡記錄。是故且止也。   私雲。前唐院御釋釋上中下二卷也。不釋第三卷也。傳法聖心裹記錄是故且止者。不釋第三卷故釋給也。可思之。   心裡記錄者指何事耶(可問之)。   五。四曼荼羅。   六。一印曼荼羅。   降三世品六曼荼羅者。   一。曼荼羅儀則(具三十七尊)。   二。秘密曼荼羅(同)。   三。法曼荼羅(同)。   四。羯磨曼荼羅(同)。   五。四印曼荼羅(具三十一尊)。   六。一印曼荼羅(具十七尊)。   遍調伏品六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具三十七尊。皆觀自在及現說引入弟子儀並十六種成就等)。   二。三摩耶曼荼羅(具三十七尊。說相同上。但說鉤召敬愛等)。   三。法曼荼羅(具三十七尊。同上。但說修心求智慧等)。   四。羯磨曼荼羅(具十三同上。但)。   五。蓮華部四印曼荼羅(具二十一尊同上)。   六。同一印曼荼羅(具十三同上)。   一切義成就品六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具三十七尊。說引入弟子儀等)。   二。秘密三摩耶曼荼羅(具三十七尊同上。但)。   三。法曼荼羅(具三十七尊同上。但)。   四。羯磨曼荼羅(具三十七尊同上。但)。   五。四印曼荼羅(具三十一尊)。   六。一印曼荼羅(具十三尊)。   第二會(名一切如來秘密瑜伽。具四大品。廣說微細實相及降魔醯首羅天等於色究竟天說)。   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說一百二十種護摩壇於法界宮說)。   第四會(名降三世金剛瑜伽。金剛藏等八菩薩各說大三法羯四曼荼羅並秘密禁戒修行法於須彌頂說)。   第五會(名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說五佛曼荼羅及諸菩薩外金剛部曼荼羅等求悉地法於波羅奈國空界中說)。   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說普賢菩薩曼荼羅等乃至引入弟子授理趣般若波羅蜜法於他化自在天說)。   第七會(名普賢瑜伽。說普賢等金剛拳菩薩及外金剛部菩薩修行人。無時無方不依世間禁戒。以菩提心為先。無為戒為本於普賢普薩宮殿中說)。   第八會(名勝初瑜伽。說普賢等外金剛部等。廣於第七會。云云。於同處說)。   第九會(名一切佛集會荼吉尼戒網瑜伽。說立自身為本。阿身外立主形像。並瑜伽法具九味。自金薩至毗盧並九味也。乃至五部中歌讚舞儀等。於真言宮石中說)。   第十會(名大三昧耶瑜伽。說十六菩薩名說四曼荼羅。於法界宮說)。   第十一會(名大乘現證瑜伽。說毗盧遮那至毗首羯磨菩薩及八供四接等。於阿伽尼吒天說)。   第十二會(名三昧最勝瑜伽。說毗盧遮那八菩薩等乃至自身本尊瑜伽。又廣說阿字門通達染淨無礙。於法界宮菩提場說)。   第十三會(名大三昧耶真實瑜伽。說十方一切佛界異口同音請金剛薩埵說真實教法等於金剛界道場說)。   第十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說普賢菩薩十六大菩薩四接成一身。廣說五部圓融於同處說)。   第十五會(名秘密集會瑜伽。說法法壇印真言住禁戒等。於秘密處。喻師婆伽處號般若波羅蜜宮)。   第十六會(名無二平等瑜伽。說生死涅槃世出世間自他不二。動心舉目聲香味等雜染思慮同真如法界。皆成一切佛身於法界宮說)。   第十七會(名虛空瑜伽。說大日外金剛部各說四印曼荼羅。修行者與一一尊相應。皆量同虛空法身等於實際宮說)。   第十八會(名金剛寶冠瑜伽。說金薩請佛為大梵天等說五部曼荼羅引入弟子儀具三十七尊並字輪觀等於第四靜慮說)。   已上十三處一十八會。   重會者。阿伽尼吒天二會(初會。第二會)法界宮三會(第二。第十。第十六會)普賢宮二會(第七。第八會)金剛界道場二會(第十三。第十四會)若色究竟與阿伽尼吒天同所者十二處歟。高麗覺苑十四處(云云)甚不得其意歟。   問。現行流佈三卷金剛頂經者十八會中初會者何耶。答。初接教王會也。於此會有四品。今三卷經第一金剛界密也(有六曼荼羅。於其中唯說大曼荼羅也)。   問。此十八會廣本併當經相承次第如何。答。此經廣本有十萬頌。廣本不到唐朝。只三千頌略本許。唐土弘通(云云)。   演密(覺苑)雲。謂此大本有十萬頌。正詮一切總持明咒(文)又云。此明藏大本十萬頌以其太廣。傳法聖者檢其宗要。凡三千頌等(文)。   次相承次第者。如來滅後七百年中。龍猛大士生中天竺。自開鐵塔傳之(見)。   義決(智藏不空異名)雲。其中天竺國佛法漸衰時有大德。先誦持大毗盧遮那真言。得盧遮那佛而現其身出現多身。於虛空中說此法門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滅。即毗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是時大德持誦成就願開此塔。於七日中繞塔念誦。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門乃開。塔內諸佛一時踴怒不令得入。唯見塔內香燈光明一丈二尺。名華寶蓋滿中懸列。又聞讚聲。此時大德至心懺悔發大誓願。然後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閉。經於多日誦此經王廣本一遍為如食頃。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經者。菩薩大藏經塔內廣本絕世所無。塔內燈光明等至今不滅。此經百千本頌此國未有。此略本至此土(云云)。   金剛頂疏一雲。義決雲。此略瑜伽西國得灌頂者諸授相付。其大經本阿闍梨雲。經篋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故知此經撮其旨要以為三卷。闕流通分良有以也。   十八會指歸雲。瑜伽教十八會。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頌(文)。   問。此經三卷中明幾法門耶。答。於大曼荼羅作三分。如次三卷說之。而序正二段也。流通無之。於正說中又為二(見)。   金疏雲。經婆伽梵大菩提心○猶如胡摩。釋曰。此以下大段第二正說也。大分為二。初明秘密莊嚴內證大智見法成就得如來處。即自行也。次從第二卷末爾時世尊為一切如來召集故作金剛彈指以下。第二明善阿建立秘密智相接取眾生令入佛位。利他利也(文)。   金剛界曼荼羅者有二說。   一。四會曼荼羅。   一。成身會。二。羯磨會。三。三摩耶會。四。供養會。   已上儀軌說覺大師將來(當時山門現行次第也)。   二。九會曼荼羅者(次第併名字雖有異說。依山門相承)。   ○(十七尊又號理趣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會)○(一印會)○(成身會)○(成身三昧耶會)○(五普賢會又號四印會)○(微細會又號供養會)○(微細會)。   已上覺大師御相承(云云)。   ○(五普賢會四印會)○(微細會供養會)○(微細會成成身三昧耶)○(一印會)○(成身會)○(成身三昧耶會或成身羯磨會)○(十七尊會理趣會降三世三昧耶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會)。   已上睿和上相承(云云)。與覺大師御相承只左右異也(云云)。   三十七尊者。   五佛   大日。(東)阿閦。(南)寶生。(西)彌陀。(北)不空。   四波羅蜜(大日四親近)。   (東)金剛。(南)寶。(西)法。(北)業。   十六大菩薩。   (東)薩·王·愛·喜。(南)寶·光·幢·?。(西)法·利·因·語。(北)業·護·牙·拳。   八供。   香華燈塗(已上外四供)。喜鬘歌舞(已上內四供)。   四攝。   鉤索鎖鈴。   就十六大菩薩有定惠二門不同。   一。惠門十六(上薩王等是也)。   二。定門十六(八供四攝四波羅蜜也)。   菩提心義一雲。又金剛有五種。一者青色金剛。能除一切災障。二者黃色金剛。能升空身輕。三者赤色金剛。能得出入。四者白色金剛。能得出水亦能澄水。五者碧色金剛。能消諸毒。如是金剛各具二義(文二義者堅固。利用也)。 五相成身者(此五相前說迦樓羅觀。如幻無生觀)。   一。通達心(又名徹心明法界體性智)。   二。修菩提心(又名無染心大日觀音)。   三。金剛心(平等性智)。   四。金剛身。   五。證無上菩提(成所作智)。   五部者。   一。佛部(中央)。二。金剛部(東方)。三。寶部(南方)。四。蓮華部(西方)。五。羯磨部(北方)。   五智者(梵雲半左(五)枳攘若(智))。   一(中央)法界體性智。梵雲達磨(法)馱都(界)跢野(性)枳攘(智)轉第九識成此智。   二(東)大圓鏡智。梵雲摩訶(大)底摩(圓)灑耶(鏡)轉第八識成此智(云云)。   三(南)平等性智。梵雲三昧耶(平等)跢野(性)轉第七識成此智。   四(西方)妙觀察智梵雲摩蘇(妙)部羅(觀)始芻(察)轉第六識成此智。   五(北方)成所作智。梵雲迦裡抳(所作)計吒(成)轉前五識成此智(云云)。   四種法身者。   分別聖位經引入楞伽偈頌云。自性及受用。變化並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並以法異身。總成三十七(文)。   一。自性身(理法身智法身)。二。受用身(自受用他受用)。   三。變化身(勝應身劣應身)四。等流身(六道等形)。   三種菩提心者(菩提心論說)。   一。行願菩提心。二。勝義菩提心。三。三摩地菩提心。   四種釋者(後三釋在不思議疏。初一釋五大院加之歟)。   一。淺略(梵王說阿字)。厭求妄心菩提心。   二。深秘(大日說阿字)。修性不二菩提心。   三。秘中深秘(阿字自說阿字)。四曼三密菩提心。   四。秘密中深秘(真如理智說阿字)。不變隨緣菩提心。   已上就阿字並菩提心注之。一切法准之。   五門菩提心者(五門菩提心義說)。   一。釋名義。二。識體性。三。辨一異。四。明相狀。五。述行願。   十六大菩薩有百八德者。   一。薩六德(一金剛勇。二大心。三金剛諸如來。四普賢。五金剛初。六金剛手)。   二。王六德(一金剛王。二妙覺。三金剛鉤。四如來。五不空王。六金剛召)。   三。愛七德(一金剛染。二大樂。三金剛箭。四能伏。五魔欲。六大金剛。七金剛弓)。   四。喜七德(一金剛善。二薩埵。三金剛戲。四大適。五歡喜王。六金剛。七金剛喜)。   五。寶八德(一金剛寶。二金剛。三金剛。四空。五大寶。六空藏。七金剛禮。八金剛藏)。   六。光七德(一金剛威。二大焰。三金剛日。四佛光。五金剛光。六大威。七金剛光)。   七。幢七德(一金剛幢。二善利。三金剛幡。四妙善。五寶幢。六大金剛。七金剛剎)。   八。?七德(一金剛笑。二大笑。三金剛笑。四大寄。五愛喜。六金剛勝。七金剛愛)。   九。法七德(一金剛法。二善利。三金剛蓮。四妙淨。五世貴。六金剛眼。七金剛眼)。   十。利七德(一金剛利。二大乘。三金剛鉤。四大器。五妙吉。六金剛深。七金剛惠)。   十一。因七德(一金剛因。二大場。三金剛輪。四理趣。五能轉。六金剛起。七金剛場)。   十二。語六德(一金剛語妙明。二金剛誦。三妙成。四無言。五金剛成。六金剛語言)。   十三。業六德(一金剛業。二教令。三金剛廣。四不空。五業金剛。六金剛巧)。   十四。護七德(一金剛護。二大勇。三金剛甲。四大堅。五難敵。六妙精進。七金剛動)。   十五。牙七德(一金剛盡。二方便。三金剛牙。四大怖。五摧魔。六金剛峻。七金剛忿。)。   十六。拳六德(一金剛合。二威嚴。三金剛能縛。四解。五金剛拳勝誓。六金剛拳。)。   已上百八德畢(金疏七意金剛頂經第二卷奧說之)。   三十七尊各有四門。   一。諸佛三昧心門。二。秘密神變相門。三。親承受教示門。四。授與佛菩提門。   十二神變者(金剛頂經上卷疏第三釋之)。   一。依因(經云。才出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普賢疏雲。一切諸佛現神變時。非無因故。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等。文)。   二。顯本(經云。為眾多月輪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文疏雲。謂菩提心者萬德之源眾行之本等。文)。   三。應實(經云。於諸佛所周圍而住疏雲)。   四。顯相(經云。從彼眾多月輪出一切如來智金剛疏雲)。   五。顯力(經云。即入婆伽梵毗盧遮那如來心。由普賢堅牢故。文疏雲)。   六。還源(經云。從金剛薩埵三摩地由一切如來加持合為一體。文疏雲)。   七。顯智(經云。量盡虛空徧滿成五峰光明疏雲)。   八。示相(經云。一切如來身口意出生金剛形。從一切如來心出住佛常中。文疏雲)。   九。明德(經云。復從金剛出金剛形。種種色相舒徧照曜一切世界。文疏雲)。   十。顯實(經云。從彼金剛光明門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文疏雲)。   十一。普現(經云。週徧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通一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來平等智神境通。文疏雲)。   十二。感應(經云。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成辨普賢種種行。承事一切如來。往詣大菩提場。摧諸魔軍。證誠一切如來平等大菩提轉正法輪。乃至拔濟一切利益安樂等。文疏雲)。   問。真言教行者有幾不同耶。答。大日經明五種三昧道並三種三摩耶不同。金剛頂經中雲。覺大師立二種。   一。一切泛明根性(疏雲。毗盧遮那徧一切故。有情有佛性。是故無非秘密根性等。文)。   三乘五乘等乃至十界悉具佛性故。有可令成佛義之歟。   二。當經所被根性(疏雲。今此秘密教非對三乘顯教根性。但與內證心地眷屬說秘密道等。文毗盧遮那自性所成三十七尊為眷屬也。出生義雲。削地位之漸階立等妙之頓旨。云云)。   又立上中下三根並頓漸二機(見覺大師釋雲。具緣方進是為中下。闕緣而進是為上也。文)。   問。付佛教立二藏三藏等中。今真言教何藏攝耶。答。先立諸藏不同。   一。菩薩藏。二。聲聞藏(緣覺攝之)。   三藏者。   一。毗奈耶。二。索咀爦。三。阿毗達磨。   四藏者。   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三。雜藏。四。佛藏又。   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四。陀羅尼藏五藏者(六波羅蜜經說)。   一二三(已上三藏如前)四。般若波羅蜜藏。   五。陀羅尼藏。   六藏者(菩薩聲聞各有三藏故也)。   八藏者(處胎經說)。   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訶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往藏。六。雜藏。  七。金剛藏。八。佛藏。已上。   於此諸藏中。總真言教中皆雖有其義。別雲之時。二藏中菩薩藏。六藏又爾。三藏中索咀纜藏。四八藏中佛藏。五藏中陀羅尼藏也(已上金疏意各合點畢)。   問。真言教立幾次位耶。答。胎藏界立三劫六無畏十地等皆其次位也(如上)。金剛界意立四種地。菩提心義二出仁王經軌及良賁仁王疏(云云)。   一。解行地(又云信解地謂三十心也)。二。普賢地(謂十地也)。三。大普賢地(謂等覺也)。四。普照耀地(謂妙覺也)。   已上菩提心義第四意。與圓四十二位同(云云)。   又立名字觀行相似(見)。   菩提心義四雲。不空所持金剛頂瑜伽經有四種地。一者解行地。謂三十心也。二普賢地。謂十地也。三大普賢地。謂等覺也。四普照耀地。謂妙覺也。若分析之即四十二地。是同天台圓教真位。若加似位。此前更有十信之位。大日經中名六無畏。若加假名。此前天台更有五品。或假初信。或約超入豎假十信。攝真言等名五三昧。若加聞惠。此前天台更有名字。大日經名第一第二第三三昧耶也。此等位中隨分皆具三十七尊。   (裡書雲)   私尋雲。東寺大師理具·加持·顯得三種即身成佛義立之歟。今凡位聖位二種義同異如何。   (裡書雲)   即身成佛有二(凡位成佛聖位成佛)。   蘇疏雲。然於成佛有二種義。謂凡位成佛。聖位成佛。言凡位成佛者。若得如來智惠。雖未斷惑。依正二報隨解融通。於一一微塵具見十方三世。於一一身份具見法界相好。凡夫依報從本以來如來徧法界之依。愚縛正報法然道理等虛之正。由未遇緣不得顯現。今依如來三密加持。此身法界依正始漸顯現。將似聖位毗盧遮那。但以凡情粗劣不能觀見。唯佛能見。為凡位成佛也。故大興善寺和尚雲。諸法無定性。為誡之所轉。若三密解起。此凡夫之身轉為如來。此身之外無別佛身故。五字陀羅尼雲。即於凡夫身。現成就佛身。應以為證也。次精進無懈。晝夜修習斷除惑障。彌增顯現。依正二報互相融通。神力自在。上聖下凡互同得見。是為聖位成佛(文裡書畢)。   頓入果海。   出生義雲。削地位之漸階立等妙之頓旨(云云)。   十六生。   三摩地儀軌雲。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文)。如意輪法要雲。現世證初地。過此十六生成無上菩提(文)。   六即(兩經疏立相似分證究竟三位。菩提心義加初心初聞理具三為六即位)。   一。理即(一切眾生本有薩埵)。   二。名字即(聞自心成佛不生疑慮)。   三。觀行(一念觀行相應)。   四。相似。   五。分真。   六。究竟。   問。真言天台宗祖師並相承如何。答。先天台宗祖師者。   惠文禪師。南嶽大師(惠思)。天台大師(智顗)。章安大師(灌頂)。智威大師。惠威大師。玄朗大師。妙樂大師(湛然)。道遂和尚。行滿和尚(已上唐朝)。   傳教大師(最澄。遇道邃行滿傳之)。   慈覺大師(圓仁。遇本朝山家大師並唐朝宗睿志遠兩師傳之)。   智證大師(圓珍。遇本朝義真和尚並唐朝良諝和尚傳之)。   問。天台宗傳教大師始渡之歟。答。圓頓止觀玄義文句四教義維摩疏等。鑒真和尚天平勝寶年中渡之。然而依無其機不及弘傳之。山家大師未入唐之時。延曆年中於本朝感得彼本披覽之。彌催入唐求法之志(云云)。   次真言宗祖師者。   龍猛菩薩。天竺雲那伽揭刺樹菩薩。秦雲。龍樹(舊譯)唐云龍猛(新譯)受法於文殊。又傳金剛薩埵。出世時代或云七百年。摩訶摩耶經云。我滅度後七百年中有一比丘曰龍樹。善說諸要滅邪見幢燃正法炬(文)悉曇章同之。或云八百年(並釋門正統新度同之)三國高僧碑雲。○出現八百年住壽三百歲(文。付法傳同之)楞伽經第九雲。我乘內證智。妄覺非境界。如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惠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正法(文)金剛頂義決(智藏作)雲。○如上金剛頂下書之。   龍智菩薩。唐云普賢阿闍梨。高野付法傳雲。於中天竺雲掬多。於南天雲龍智也(文)善無畏傳雲。掬多者龍智異名(云云)依此等說者。胎藏相承大那爛陀寺達磨掬多者此菩薩也。年七百歲。住南天竺執師子國。無畏傳胎藏。金剛智不空傳金界(雲)玄奘行狀雲。磔迦國庵羅林有一長命婆羅門。年七百餘歲。觀其面貌可稱三十許。法師就住學中百論等。又唐土白馬寺千僧齋會來(云云)貞元年中猶見在南天竺(云云)是弘法大師傳般若三藏說歟。   善無畏三藏(唐玄宗代之人。當日本元正聖武天皇御宇。云云)梵雲。戎婆揭羅僧訶。唐云淨師子。又云解脫師子。義翻為善無畏。中印度摩訶陀國王也。唐開元四年(開元錄演密同四年雲)來唐(或三年或七年)譯大日經蘇悉地經等。即依請演大日經。義釋是也。受法於達磨掬多(云云)胎藏界將來之。開元二十一年十一月七日。年九十九入滅(云云)三國高僧碑說。或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春秋九十。僧夏八十(云云)。   金剛智三藏(玄宗代之人。當日本元正聖武天皇御宇)梵雲縛日羅吉娘那(又曰縛曰羅菩提)唐云金剛智。南印度摩賴那國人。婆羅門種。十歲出家。普遇諸師。受法於龍智。七年承事窮三密教。三國高僧碑說。開元八年初到東都。同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終薦福寺。春秋七十三。或說雲。開元二年來唐(云云。傳並和漢年代記說也。又年七十一。臘五十一入滅。云云。和漢年代記說也。本朝天平十三年)智證大師在唐記雲。金剛頂瑜伽記雲。不空三藏從金剛和上所受胎藏法。金剛和上從無畏和上所受得胎藏。無畏從金剛和上受金剛界。互為和上(云云)同雜記雲。金剛智謁無畏述雲。我曾聞有胎藏法。未遇其人。不曾稟學(文)又東寺濟暹記雲。又依胎藏付法弟子者。無畏付金剛智。金剛智付不空(云云)。   一行禪師(唐玄宗代之人。當日本元正聖武御宇)真言傳集(睿山集)雲。沙門一行者。俗姓張。名遂。剡國衰公謹之曾孫太僕亟栗之子也○從嵩岳大照禪師諮受禪法。深達心要契悟無生。每研精一行三昧。同以名焉○開元十五年十月八日忽長逝。春秋四十有五(云云)受法於無畏三藏。為大日經筆受。又記義釋。(雲)諸家教相(山王院)雲。問。有人云。一行阿闍梨是天台後。此事云何。答。相傳雲。章安大師弟子道索律師。道索律師弟子弘景律師。弘景律師弟子一行阿闍梨也。而竊學真言者雲自有同名一行阿闍梨。此即我祖。非彼天台一行禪師者。犯大漫語(文)菩提心義雲。一行和尚元是一行三昧禪師。能持天台圓滿宗趣。凡所說文言義理。動合天台(文)演密雲。弘忍大師門下有二弟子。一是惠能即南宗也。一是神秀即北宗也。弟子名曰普寂。即眾生之師也。   不空三藏(唐玄宗·肅宗·代宗三代國師。云云。當日本聖武·孝謙·淡路廢帝稱德御宇)。 梵雲阿(不)目佉(空)跋折羅(金剛)唐云不空金剛(智證釋雲。沙門智藏不空三藏舊名也)南天竺國人。神龍元年誕生。初從金剛智受法。從依金剛智遺言再渡天。遇龍智重受學。天寶元年歸朝。法授金閣含光。大興惠朗。青龍曇貞。保壽覺超。青龍惠果(已上五人)大歷九年六月十五日遷化。春秋七十。法臘五十。未勘來唐年代。若從金剛智來唐歟。爾開元八年(云云。私雲。金剛智來唐砌。不空童形隨從。云云)。 玄超(唐肅宗·代宗代之人。當日本孝謙·廢帝稱德·光仁御宇)住新羅國保壽寺。從無畏受胎藏界。或云。從無畏受蘇悉地(云云)授法於惠果。   義林傳教大師付法文雲。大唐國開元朝。大三藏婆羅門國王法號善無畏。從佛國大那蘭陀寺傳大法輪。至上唐國付屬傳法弟子僧義林。亦是國師大阿闍梨。一百三歲。今在新羅國傳大法輪(云云)。   順曉阿闍梨(唐代宗·德宗·順宗代之人。當日本孝謙·廢帝稱德·光仁·桓武御宇)。住大唐泰岳靈岩寺。胎受義林。金受不空。授兩部大法於傳教大師(云云)傳教大師付法文雲○(如次上)又付法大唐弟子僧順曉。是鎮國道場大德阿闍梨(文)或云。秘書(弘法雲)惠果談合順曉定青龍寺行事(云云)凡意也。   惠果阿闍梨(唐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也。當日本廢帝稱德·光仁·桓武御宇)住青龍寺東塔院。受胎藏於玄超。受金界於不空(云云)三國高僧碑雲。俗姓馬氏。京兆照應人也。見不究三藏○永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五更去世。春秋六十一(云云)付法弟子胎藏成都惟尚汴州辨弘。新羅惠日。真悟。日本空海。當院義滿。義明。義操。義愍。法潤。金界。同學惠應。惠則。成都惟尚。汴州辨弘。新羅惠日。日本空海。青龍義滿。義明。義操。義照。義愍。義政。義一。俗吳段(已上十四人)。   已上滅後傳燈豎八師。   (傳載之)宗睿。(大師於揚府學悉曇中天音)。   (傳)全雅。(受金剛於辨弘大師受金界灌頂)。   (傳)元政。(受金界於惠則大師於長安)。   (傳)義真。(受胎於義操大師於青龍寺受胎藏灌頂並蘇悉地等)。   (同)法全。(受金於義操。受胎於法潤。初住青龍寺。大師於玄法寺重受胎藏)。   (同)寶月。(南天竺三藏大師於青龍寺習悉曇)。   (對受記)元征(兩界讚)。   (同)海雲。   侃阿闍梨。(大師於衛東大安國寺重決悉曇。或簡阿闍梨云云文字不同歟)。   惟謹。(衛西淨影寺)。   已上兩阿闍梨不惜秘卷為之指授對受記雲。慈覺大師於法全·義真·全雅·元征·元政·海雲·宗睿·寶月八阿闍梨廣學奧義(云云)。   覺大師御釋雲。對全雅·元政·義真·法全·元侃·寶月·義操·法潤受三部秘卷(云云取意)。   此八人名被出受法相貌畢。依為秘書且略之(尤可為指南歟)。   已上橫諸師。   覺大師巡禮記雲。每向諸僧尋問持念知法人。未得的實。當院僧懷慶語曰。餘能知一城內解大法人。青龍寺潤和尚但解胎藏。大興善寺文悟闍梨解金剛界。青龍寺義真和尚兼解兩部。大興善寺元政和尚解金剛界事理雙解。大安寺元簡解金剛界兼悉曇。玄法寺法全和尚深解三部大法(云云)令簡擇知法人。文悟闍梨不及政阿闍梨(云云)法潤和尚解金剛界。年七十三風疾老毛(云云)。   已上唐朝了。   本朝傳法八家。   傳教大師(又號山家大師。自延曆至弘仁。桓武·平城·嵯峨三代國師也)。   大師諱最澄。俗姓姓三津首。江州滋賀人也。先祖後漢孝獻帝苗裔也。父百枝。母應神天皇第九女(云云)。神護景雲元年(丁未)。江州滋賀地誕生。十二歲隨大安寺僧近江大國師(住國昌寺)行表出家。二十進(顯戒論緣起雲。延曆四年四月四日大師十九歲。云云)受具足戒。延曆四年(乙丑)七月中旬(正月口受)始登睿岳卜居草庵。延曆七(戊辰)向長岡京咫尺龍顏談靈山芳諾。同年建立根本一乘止觀院。祈天子之本命。為鎮護之道場。同十三年(甲戌)九月三日(壬午)延崛南都善修僧正遂供養儀。同二十三年(甲申)七月(大唐貞元二十年甲申)入唐(生歲三十八)著明州。貞元二十年九月上旬向天台山。同月下旬到天台山國清寺。時天台山修禪寺座主道邃(妙樂弟子也。天台第七祖)見求法志忽傳心要。佛朧寺行滿座主同授圓頓法。   嘆天台大師再誕(云云)同二十一年三月二日初夜二更。與義真等於台州臨海縣龍興寺西廂極樂淨土院謁道邃和尚。受圓頓佛乘戒畢。和上慈悲一心三觀傳於一言。菩薩圓戒受於至信。天台一家法門已具(云云)同年四月上旬遇越府龍興寺鎮國道場大德內供奉沙門順曉。學真言奧旨。終遂灌頂。傳受三部三昧耶圖樣契印法文道具(目六在別)延曆二十四年(乙酉)五月中旬。上第一船著長門國。即便上京。所將來天台法門並真言法門道具等。帝王迎安內裡。同年八月二十七日。捧奏狀公家。賜顯密弘通公驗於大師。同九月於高雄寺授灌頂。本朝灌頂最初。受者道證。修因(興福寺法相)勤操(贈僧正號石淵僧正。三論。弘法師)正能正秀。廣圓。豐安。靈福(已上八人依敕受之。日本灌頂元)又弟子圓澄法師依韶於紫震殿勤五佛頂修法即預得度(云云。文德實錄最同之)弘仁四年被下御持僧官府。本朝御修法並御持僧之最初也。又同六年為勸進六千部法華經內二千部。赴東國上下兩野國。於兩國內撰十人器用授灌頂。慈覺大師其十人隨一也。廣智德圓同受之(云云)同九年暮春告諸弟子。撰誓願改聲聞威儀永棄捨二百五十戒。同十年作四條式定一學生法則。奏公家睿山欲立圓頓菩薩戒壇。而南都七大寺僧徒加難破諍之。仍作顯戒論三卷血脈譜一卷重奏之。於茲弘仁十三年六月四日(辰刻)大師於比叡山中道院右脅而入寂滅。春秋五十六。帝王悲此入滅。制六韻詩被送於山中。門弟各和之奉奏之(云云)同十一日被下圓頓菩薩戒壇建立之敕許。其後吾山真言止觀得度僧徒。悉登圓頓戒壇受戒得度畢。本朝諸宗內。獨吾山顯密兩業僧徒。於一宗中受戒得度。頗超過於他門他宗者也。是皆大師弘通之眉目者哉。貞觀八年七月十四日(清和天皇御宇)贈謚號稱傳教大師是本朝大師號始也。   弘法大師(自延曆至承和。桓武·平城·嵯峨·淳和·仁明五代)。   大師諱空海。俗姓佐伯氏。讚岐國多渡郡。寶龜五年(甲子)誕生。年甫十二歲。從石淵勤操僧正受求聞持並能滿所願等法。入心念持。延曆十四年四月九日(年二十一)於東大寺受具足戒。師石淵勤操。同二十三年六月入唐(年三十一)奉遇上都長安青龍寺東塔院大德內供奉阿闍梨惠果和尚(不空付法)和尚歡喜。六月受大悲胎藏灌頂(得佛中台)同七月受金剛界灌頂(得佛中台)同八月上旬亦受傳法阿闍梨位之灌頂。即得徧照金剛。和尚告曰。汝有密教之器。兩部大法秘密印信同之授與(云云)大同四年八月歸朝(在唐四年)弘仁十四年(年四十七)以東寺永賜大師建立灌頂院區准青龍寺風。為敕願勤修每年二季結緣灌頂。以惠果相承健陀色國支袈裟並念誦等永施入之。或用五筆一度成五行。故號五筆和尚。承和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寅克)入寂(年六十三臘四十二)付法弟子。真雅·真濟(云云)贈謚號號弘法大師。   慈覺大師(又號前唐院大師。又號四國大師。自承和至貞觀。仁明·文德·清和三代國師)大師諱圓仁(延曆寺第三座生)俗姓壬生氏。下野國都賀郡人也。其先祖崇神天皇第一皇子豐城入彥苗裔也。延曆十三年(甲戌)誕生日。紫雲覆室緇素驚異。大師幼稚夢。一沙門長六尺餘。來含笑語。傍人曰。此睿山大師也。年十五從廣智禪師登山入傳教大師室。祥大師風儀宛如夢告。弘仁五年(年二十一)受沙彌戒。同七年東大寺受具足戒。同年於東國從傳教大師受灌頂。同八年三月六日於睿山根本中堂受菩薩大戒。其後(弘仁十四年己未)依大師本願誓閉山門不窺塵路。晝則弘傳天台法門。夜亦修練一行三昧。限之以十二年。送六年之後。因山眾重請。未竟年限強於山門(天長五年年三十五歟)或南都或天王寺等隨有緣開講演說利生無限。天長十年年及四十。身嬴暗知命不久。遂此山北洞(杉洞云云)結草為庵絕跡待命。今首楞嚴院是也。三年練行(本朝如法經最初也)夜夢。從天得藥。其形似花吃之半行。其味如蜜。傍有人語曰。此是三十三天不死妙藥也。夢覺曰。有餘氣疲身更健。暗眼還明。以石墨草筆手自如法書寫妙法華經一部八卷。即以彼經納寶塔安置堂中。號此堂為如法室。承和二年朝家有敕宛入唐請益。同三年與大使常嗣相共到太宰府。依未得順風。從送二個年。同五年(四十五)六月十三日上第一船。二十二日解纜進發。七月二日得著大唐揚州海陵縣。唐開成三年也。弟子惟曉(會昌三年七月於異域逝去)惟正及僕雄萬等三人奉相伴者也。從志遠宗穎二師學天台宗。謁八個阿闍梨窮秘密三部秘奧(左唐十年)會昌七年會昌天子破佛法。但軍中下條之。日本國僧等早歸本國。和尚懷喜赴船所。大唐李元佐等眾官皆僉曰。我國佛法既以絕滅。唯今隨和尚奉去。而若復有求法者。必當向日本國。 (云云)唐大中元年秋九月(本朝承和十四年)還著大宰府(年五十四)同十五年(改嘉祥元年)春。大師隨詔即登本山(嘉祥二年奏狀雲。國●忝衛天命訪道巡方尼搜秘門投身絕域曇萬里望本朝而無期青山千里罔於嶺而造見云云)。嘉祥三年准大唐國街東青龍寺建皇帝本命道場號總持院。同年九月始定置十四禪眾。每日令修熾盛光法。是十四禪眾始也。仁壽元年移五台山念佛三昧法。始修常行三昧。齊衡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請大師於冷泉院南殿受兩部灌頂。天安三年。天皇又受菩薩戒灌頂。貞觀二年五月。淳和太后請和尚受菩薩大戒。奉大後法名稱良祚。今年始立文殊樓。同三年五條大皇大後隨和尚受菩薩大戒三昧耶戒灌頂。同六年正月十三日。令諸弟子暫避屏外。召常濟引入內床。口誦真言手結印契授與曰。是名密印灌頂。常濟不堪歡悅。流淚如雨。同十四(亥克)於東谷習禪房(慈睿房)手結印契口誦真言。北首右脅永以遷化。春秋七十一同八年七月十四日。供養總持院千部法華經。於會賜謚號贈法印大和尚位號慈覺大師。付法弟子。安惠。惠亮。長意。性海。道海。最圓。相應。安然。令祐。玄照。玄然等也。凡於山中授大法尊法道俗一百五十七人。於都下灌頂受戒男女一千二百七十一人也(云云)(東寺)靈岩寺圓行和上。   承和五年入唐。同六年歸朝。從青龍寺義真和上受法。四天王寺最初別當。   (東寺)安祥寺惠運僧都。   承和五年入唐。同十四年歸朝。同從義真受學。心覺闍梨說。承和九年入唐。   (東寺)小栗棲常曉律師。   承和五年隨菅原善直入唐。表雲。五年六月進發。八月到維南城。六年歸朝。棲靈寺文[王*蜜]弟子元昭受三論。貞觀六年任律師。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入滅。   智證大師(又號山王大師。自承和至寬平。仁明·文德·清和·光孝·宇多六代之人也)。   大師諱圓珍(延曆寺第五座主)俗姓和氣氏。讚岐國那珂郡金倉鄉人也。父宅成。母佐伯。故高野大師之侄也。弘仁六年(乙未)誕生。兩目有重瞳。頂骨隆起。十五歲(天長六年)隨叔父僧仁德初登睿山。入第一座主義真和尚室。天長十年四月十五日。十九歲受戒為僧。承和五年冬。石龕坐禪之間感金色不動。即令畫工圖寫。今猶在之。嘉祥二年春夢。山王告雲。早可遂入唐求法志等(云云)仁壽元年(辛未)四月十五日向太宰府。同三年七月(年三十九)解纜進發。同八月初九日放船入海。十五日午克著岸畢。於開元寺中遇中印度摩渴陀國大那蘭陀寺般若怛羅三藏。學悉曇章及受兩部秘要等。大中九年(日本濟衡二年)六月三日。謁青龍寺傳教和尚前長生殿持念供奉大德僧法全阿闍梨受瑜伽宗旨。同七月五日。入大悲胎藏壇受學大法灌頂。同十月三日。入金剛界九會大曼荼羅道場。沐五智灌頂水。受學大瑜伽根本大教王最上乘教並兩部諸尊瑜伽及蘇悉地羯羅大法等畢。同十一月四日。挑香花供養賢聖。當日入定受三昧耶戒。五更蒙授傳兩部大教阿闍梨灌頂即般若母菩薩大虛空藏菩薩轉法輪大菩薩。於越州開元寺遇天台第九弟子良諝和尚。受學天台奧義。天安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歸朝。到太宰府鴻臚館(在唐首尾六個年)或說雲。貞觀元年歸朝(云云)寬平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右脅入滅終無病痛。生年七十八。   (東寺)圓覺寺宗睿僧正(又號後入唐僧正。自天長至元慶。淳和·仁明·文德·清和)。   俗姓池上氏。左京人也。年甫十四。出家登睿山。天長八年受具足戒。後歸睿山迴心向大受菩薩戒究天台宗。山王詫宣告擁護。驗雙烏相隨。暗夜炬火相照(云云)其後到越州白山有其驗。人奇之。貞觀五年。於園城寺隨智證大師受兩部大法。移住東寺就實惠僧都受金剛界大法。詣真濟僧都受阿闍梨灌頂。貞觀四年(壬午)共高岳親王入唐。遇汴州阿闍梨受金剛界灌頂。就青龍寺法全重受灌頂兼學胎藏。大慈恩寺造玄興善寺智惠論受法(云云)或云。玄慶和尚金剛界(云云)同八年順風解纜。三日夜間歸朝。年七十六。終禪林寺(云云。未勘入滅年。若元慶三年歟。可尋之)。   已上八家日域真言相承根本也。   此八家相承法門聖教等被載五大院八家秘錄畢。   元亨三年(癸未)月日。於鎌倉二階堂奧圓宗谷為秘教弘通抄之畢。沙門惠鎮記貞和五年(己丑)十二月五日。於法勝寺維那寮賜元應寺御本書寫了。同月六日校合畢。宗智之。   永和二年(丙辰)二月一日。感得此本畢。   東塔院西谷遮那業沙門圓俊。   應永二十一年(甲午)閏七月十九日。於西塔院西谷南尾香乘房賜右御本令書寫畢。同日令校合畢。   遮那業末學成舜。   應永二十三年(庚申)七月九日。以右本令書寫畢。   徧照金剛承純。   校合了。右法印澄舜持本(草筆)。   天文十九年(庚戌)暮秋吉日。書寫了。定舜右一冊令龍華村助之丞繕寫。於四季講堂一校畢。   享保八年九月下浣。天忠主中年三十二享保九甲辰夏。令中村寫而校正了。   性淵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