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74卷   No. 2351   唐招提寺戒壇別受戒式   第一受前內請 第二鳴鐘集僧   第三正行請師 第四師資登壇   第五講遣教經 第六教發戒緣   第七受者出壇 第八差教授師   第九出眾問難 第十單白入眾   第十一正教乞戒 第十二對眾問難   第十三正授戒法 第十四略說戒相   第十五出界還列   第一受前內請   當日小食後。堂達著履襪持念珠扇引從受者(持坐具香箱著履襪)到長老坊。於彼兼設置機香爐。堂達至和上前。先述其由。然後引入受者。受者上座三人各燒香。三人一列三拜。已下受者同上。次和上以交名被校受者名。次收坐具退出。次到羯磨師並教授師之坊奉請全同和尚。   第二鳴鐘集僧   先撞大鍾(第二番作相時斂聲)次初番作相(打鼓)此時十師各趣集會所。隨標著座(和上隨從沙彌兩人。持衣持缽也。師各隨從沙彌一人。令持衣缽也)餘受者同集舍利殿著座。   第三正行請師   先聞第二番作相。諸受者出集會所。至講堂後幔東向西立列(北為上座)。   次第二番作相之後。教授師引十師(下臘前)出堂。和上之次。釋尊袈裟捧持行列。是時堂達引受者(上臘前)從幔北端出列立幔西面(南為上座)堂達去受者二三尺。南方向北立。次十師出集會所至西室廊。向東少立留。受者同時問訊已。堂達引受者。從講堂後門東間入。到東方座所向西(南為上座)各脫履登座。同時問訊各開座具。互跪合掌奉待十師。堂達南方向北立。次十師見受者入堂已。行列名到講堂北庇。南向列立。教授經十師前向和上前。打鈴(上臘前)引列。此時第三番作相次。釋尊袈裟已下次第引列。教授師從講堂後門入。東轉南回。南方向北立。袈裟及十師列立南北。行向受者方。此時受者唱南無諸師三禮(五體投地)次教授師引十師。經正面西轉到請師座近所。向南立留打鈴。和上過前時須曲躬。十師至座前列立。教授師速入本座。各同時開坐具三禮。是則遙禮戒壇上之義也(打鈴如布薩。但教授師不禮。下亦效之)其後著座。此時侍者等衣缽。置座。各出於後門。十師著座三禮之後。堂達引受者到請師座。展坐具著座。堂達去受者一臘二三尺。在西北方東向起立。指示受者。受者悉著座。次堂達讀交名。十師各出懷中交名挍之。次讀交名竟。受者同時立三禮(堂達示之)次十師能教人與所教人各執香爐(餘人不取)證七證師時。七證七人俱執香爐。俱所請人故也。   先羯磨師捉香爐。教令請和上云。諸受者等。應奉請和上。和上是得戒根本。歸依此師正發大戒。必須請之。仍奉請西第一座某寺某大德。應為汝等和上。所以先立三禮(堂達教令三拜已胡跪合掌)告雲。當起殷重心請。須各以自言奉請。而未知方軌故。我教汝等。當一心承順我教。即請雲。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和上。願大德為我作和上。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說)和上訃雲。受諸所請諸受者同音各雲頂載持(乍居一拜)。 次教授師捉香爐。教令請羯磨師云。諸受者等。羯磨阿闍梨者受戒正緣。若無此人秉於羯磨。則塵沙戒法無由得生。故須增重心於戒師所方發無作。仍奉請從西第二座某寺某大德。應為汝等羯磨阿闍梨。所以汝等先立三禮(堂達教令三拜竟胡跪合掌)告雲。當起殷重心請。須各以自言奉請。而未知方軌故。我教汝等。當一心承順我教。即請雲。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羯磨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羯磨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說)羯磨師訃雲。受諸所請。受者同音雲頂戴持(乍居一拜)次七證師一臘捉香爐。教令請教授師云。諸受者等。教授阿闍梨為汝等教授引導開解令入僧中。發汝等具戒緣起方便並因此師。重心請者方乃發戒。乃奉請從西第五(三四)座某寺某大德。應為汝等教授阿闍梨。所以先立三禮(堂達教如前)告雲。當起殷重心請。須各以自言奉請。而未知方軌故。我教汝等。當一心承順我教。即請雲。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教授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教授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請)教授師訃雲。受諸所請諸受者同音雲頂戴持(乍居一拜)。次教授師捉香爐。令請七證師云。諸受者等。以羯磨法非是獨秉。必須此人證無錯謬。若論發戒功。與三師齊德。故須請之。仍奉請某寺某大德等。應為汝等證戒尊師。所以汝等先立三禮(堂達教如前)告雲。當起殷重心請。須各以自言奉請。而未知方軌故。我教汝等。當一心承順我教即請雲。諸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諸大德為證戒尊師。願大德為我作證戒尊師。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說)七證一臘總訃雲。諸大德受諸所請諸受者同音各雲頂戴持(乍居一拜)。 次請師竟。十師同時一禮(五禮投地打鈴)已。收坐具降座前著履。   次教授師往十師末。向南打鈴。次下臘前引眾。釋尊袈裟。捧行如前。從講堂正面出。經南庇至西室邊。從其南轉至西室南端。列立打止鈴(二丁)次受者同時取衣缽。隨堂達赴戒壇。   次聞鈴打止撞列鍾(第四番作相也)此時開戒壇東南西三方戶。   第四師資登壇   先教授師聞鐘聲。亦即打始鈴(二丁)引十師從戒壇下層南面東階登。東出北迴繞壇一匝。和上在西階下。當佛前香爐授侍者。各展坐具三禮。教授留西階西北打鈴。次收坐具卓立觀想(此觀想後不打鈴)釋尊袈裟役人捧之。直從南面東階登壇上。置東北方機上也(不得繞壇)。   戒壇圖經云。十師請十方現在諸佛大菩薩聲聞僧眾普會戒壇。天龍八部徧滿虛空(文)是其觀想也。   次教授向和上打鈴引和上。上臘前登南面西階。東轉北迴繞佛一匝。座置衣缽。侍者退出(從東階下)十師直南回禮三菩薩(捉香爐中禮)三人三番禮。後教授師一人禮。教授立佛壇西南打鈴。次禮南山及開山(不用打鈴)前禮人至本座起立。次十師各禮竟。教授打鈴。諸眾同時開坐具三禮。其後著座。列鍾此時止。觀想之間受者在庭上立三禮(中禮)禮竟隨堂達引導從南面西階登下層壇。左繞一匝。即在南西二面。禮佛三拜已。依結番次而坐。堂達坐下層東座。   東大戒壇式於此所致沙彌受戒。至不如法。須於前日作沙彌別受法。至通受比丘者。古來不用沙彌別受法。直受具戒耳。   第五講遺教經   先登高座(講師立座。東出南回。向佛前三禮。然後登高座)   次法用(戒尺二下唄散華)   次講師唱去。掛畏建立伽藍莊嚴壇場登霞聖靈。及以開闢以來御靈尊靈等。奉送淨土菩提(摩訶毗盧舍那佛名一切誦)   令法久住利益眾生故(釋迦佛名一切誦)   奉為梵釋四王龍神八部伽藍護法當所明神國內一切神等法樂莊嚴(般若心經一切誦)   奉為聖朝御願成就(藥師佛名一切誦)   奉為太上天皇春宮太子御願圓滿(藥師佛名一切誦)   奉為征夷大將軍御願圓滿(藥師佛名一切誦)   為大臣公卿文武百官善願圓滿(藥師佛名一切誦)   為天下安穩萬民豐樂(觀世音菩薩名一切誦)   敬白三寶界會諸求戒佛子等。今敷鶴林之法座。開遺教之妙旨。夫以護戒之力寔優。度海之大士惜浮囊於羅剎。持禁之德至高。草系之沙門顯曝身於曠野。所以釋迦大師從鹿苑度陳如。至雙林化須跋。專嘆戒法為萬善初基。特崇尸羅為七眾莊嚴。今此經者是釋迦世雄最後之遺訓。能仁善逝臨終之極說。導釋種之指南。開戒行之妙門也。比丘因此調身口七支於內外。新學以之寂三業憤動於四儀。故今登壇受具之始。講此妙典。令新戒佛子等聞未聞法發渴仰誠。仰乞十方三世薄伽梵。豆田耶等諸菩薩。三乘一切賢聖等。本願大悲以降臨此。講經法事。證知證誠。聖朝御願成辨玉。 至心勸請三世佛 毗尼教主釋迦尊   教授弟子遺教經 豆田耶等諸菩薩   還念本誓來影向 證知證誠願成辨   至心懺悔無始來 三業所作無量罪   今對三寶十力善 至心發願我決定   速證無上大菩提 法界眾生亦如是   佛臨般涅槃略說遺教經   將釋此經。略開三門。第一述大意者。夫以善逝醫王尸羅之風。扇三有而除熱惱之塵。徧知能仁木叉之雨。灑法界而潤無上之芽。浩汗善權豈得測乎。今此經者。此乃三世諸佛真實遺言。初心菩薩入道要門。聽聞之者護鵝珠。修行之者存浮囊。經之大意蓋如此矣。   第二釋題目者。具三種覺名佛。趣岸不久為臨。或本雲垂。義同臨也。棲心滅故名般涅槃。約繁雲略。金言稱說。最後約言名遺。略訓法要雲教也。經者如常。總雲佛臨般涅槃略說遺教經。   第三判釋本文者。今此經中建立菩薩所修行法略有七分。一經曰釋迦牟尼等者。序分也。二經曰汝等比丘於我等者。修集世間功德分。三經曰汝等比丘當知等者。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四經曰汝等比丘於諸等者。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五經曰汝等比丘若於等者。顯示入證決定分。六經曰於此眾中等者。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七經曰汝等比丘常當已下。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也。   南無登霞聖靈成正覺。   南無聖朝安穩增寶壽。   南無天下安穩萬民豐藥。   南無大悲護念成御願。    次迴向   抑捧講經所生之惠業。奉飾傳戒鑒真和上之威光。登壇受具之佛子。圓滿上品清淨之戒法。並金輪聖王御願成辨。國土泰平萬民快樂。一天雲晴兮堯日光高輝。四海浪穩兮舜雨惠無竭。乃至鐵圍大鐵圍同浴三聚淨戒之法水。沙界恆沙界共登一實真如之覺山。為補闕分。釋迦牟尼佛(丁)供養淨陀羅尼(丁)迴向大菩提(丁)次後唄。   講畢講師歸本座   第六教發戒緣(羯磨師表白執拂戒尺二丁)   敬白現前大德眾僧言。夫戒者生死海中之船舫。無明暗裡之明燈也。是故大經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受佛禁戒。又華嚴雲。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禁戒。則是如來所讚歎。又五百問雲。若持戒者即見法身。又善見雲。戒是汝等大師。令法久住故。又遺教雲。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如是一切大小乘諸經論中讚歎戒法。其文非一。然則凡入釋門者。不問禪教。不可不登戒壇受此戒。世尊成道十二年後。初立此戒。閻浮同行。雖六群之輩尚護戶後之油。況其餘乎。至於滅後優波離尊者結集戒藏永傳末代。後漢明帝永平七年。摩騰·法蘭來至震旦初通佛法。然未及受戒之方法。曹魏之間。中天竺沙門法時尊者。譯出僧祇戒心於洛陽以被時機。請梵僧出羯磨。依法正部初於支那行受戒之法。自是以來晉宋齊梁陳隋之間。戒脈無絕。至於唐南山大師丕。耀戒光。譬如日輪麗中天照大千。本朝天平勝寶六年。我祖大唐龍興寺鑒真大和上。來於此靈地。建大伽藍築成戒壇。初傳戒法。實日本傳律之祖也。和上曾於當寺嘗地味曰。是吉壤也。與清官戒壇地味不異。相傳此戒壇者以三國之土而築成之。所謂印度那蘭陀寺。真丹清官寺。及此處之土也。於是天子親登壇上受菩薩戒。且詔天下。凡出家者。先入當寺登壇受戒。學毗尼藏而後學自宗。其後歷年久之。戒法陵夷。爰有大悲菩薩諱覺盛。粹然而出。戒法一新。山川改色。實當寺中興之祖也。蓋戒有二種。所謂通受·別受也。通受戒許自誓用三聚淨戒之羯磨。別受制從他建白四羯磨之作法。依此兩種則悉攝得頓漸利鈍之機。大悲菩薩兩種並行。至於今不絕者。皆菩薩之力也。爰遺法弟子等。逢難遭之佛法。雖已依通受之軌則瑩。三聚之戒珠(新受人改此句)未能依別受之作法浴白四之法水。晨夕願之無由受之。今幸登壇欲成大願。伏請現前諸大德。垂慈愍秉羯磨。令作法成就焉。   第七受者出壇   所集諸僧無問大小。普聽遺教欲受戒者。亦聽發戒緣訖。堂達引受者至南面東階卻行而下。安置戒壇外眼見耳不聞處(在壇外東南假屋坐)堂達指示受者已。坐壇下層南面東。 第八差教授師   先羯磨師戒尺(二下)為起法由索欲問和羯磨師問雲。大德僧聽。僧集會不答法者答雲。集會。   問雲。和合不答雲。和合。 問雲。未受具戒者出。答雲。此眾無未受戒者。   問雲。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答雲。此眾無說欲及清淨者。   問雲。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雲。為某甲等作受大戒羯磨(手持受者之交名)。   羯磨師問雲。眾中誰能為某甲等作教授師教授師答雲。我某甲能。   羯磨單白雲。大德僧聽。彼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為教授師。白如是(問雲。作白成就不。答雲。成就) 第九出眾問難   先教授師本座置衣缽收坐具。立取香爐。向和上中禮三度。禮畢出懷中受者交名。披置於佛壇東方。為召入眾白所牒也。即從南面東階下。著問難處座(敷坐具在上而坐)堂達者差教授白畢。立座下階呼上座受者三人(持香爐曲躬也)受者至問難所。北上座。在座之東向西列立。脫履登座互跪。筵上置衣缽(不敷坐具)。   即安慰雲。善男子。汝等莫恐懼。須臾使汝等著高勝處。   次教授師執受者衣缽示雲(合掌)善男子等諦聽。今此三衣缽之名唯在佛法。一切外道所無也。是以佛制護三衣。如自皮缽如眼目。夫坐具者如塔之有基。今受持則持五分法身之基。三衣斷三毒惑滅三業罪功德無量。具如經論明之。汝等應頂戴受持。 次教授師先執坐具與受者。教令加法雲(通受人不用已下加法也)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尼師壇應量作今受持(三說合掌)受持竟令受者在上座(或在坊中亦作加法)。   次五條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安陀會五條衣受一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   次七條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郁多羅僧七條衣受兩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   次大衣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僧伽梨二十五條(或九條等)衣受四長一短(或兩長一短等)割截衣持(三說)。   次缽多羅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缽多羅應量受常用故(三說)。   次教授師問雲(已下通受人亦可用)今此衣缽若隨他而借即不得戒。是汝等之所有否諸受者答雲。是。   即幞衣缽已應語言善男子等諦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我今問汝等。隨我問答。若不實當言不實。若實言實。我今問遮難。答若不實。徒自費功浪受無益。故律雲。犯遮難人。七佛一時。為授亦不得戒。今先問十三難。應一一如實答。   汝等不犯邊罪不答。不犯。   鈔雲。邊罪難者。謂先受具戒毀破重禁捨戒。還來欲更受具。此人罪重。名佛海邊外之人。不堪重入淨戒海也。乃至准論。白衣。五戒八戒。沙彌。十戒。破於重者同名邊罪。   汝等不污淨戒比丘尼不答。不污。   鈔雲。謂俗人時犯。若受戒已犯者。止名邊罪所收。   汝等不賊住不答。不然。   謂白衣及沙彌時盜聽他說戒羯磨眾僧法事。或無師自出家。或有師出家受十戒。往他方或言十夏。次第。受禮。入僧布薩一切羯磨。受信施物等也。   汝等不破內外道不答。不然。   謂本是外道來。投佛法受具已竟。反還本道。今復重來。彼此通壞。志性無定也。汝等不黃門不答。不然。   有五種黃門。一生黃門。二犍作者(犍者都截卻也)三因見他婬方有妒心婬起。四忽然變作。五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也。   汝等不殺父不。答。不爾。   汝等不殺母不。答。不爾。   汝等不殺阿羅漢不。答。不爾。   汝等不破僧不。答。不爾。   汝等不出佛身血不。答。不爾。   汝等不非人不。答。不爾。   汝等不畜生不。答。不爾。   汝等不二形不。答。不爾。   問已應語言。善男子等。十三難已無。更問諸遮。   汝等子何。答。某甲。   和尚字誰。答。某甲。   年滿二十未。答。滿。   衣缽具不。答。具。   汝等父母聽不。答。聽。   汝等非負債不。答。非。   汝等非奴不。答。非。   汝等非官人不。答。非汝等是丈夫不答。丈夫。   汝等無五種病不。答。無。   五種者。謂癩癰疽白癩幹痟顛狂也。及大小便涕唾常流也。伽論雲。聾人不聞羯磨不得戒。聞者得。   善男子等。即無遮難。定應得戒。如我今問。僧中亦當問。如汝等今答。僧中當答。   堂達裹受者衣缽持之。收坐具安臂上。威儀齊正教授示雲。我至僧中為汝等通信。若眾許可。我當召汝等。可即來入。   第十單白入眾   教授師起引受者。至東二戶閾外向北並立。然猶行從下層南面東階登西轉。從中層南面西階登東轉。當佛前三拜已。東轉北回至羯磨師前。去八尺許立。當作白雲。大德僧聽。彼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已問竟聽將來白如是(戒師問。作白成就不。答。作白成就)。   白已教授師至南面西階上召受者。受者依召即來。從下層東階登西回。至第二層西階而登。至佛前三拜。展坐具。教授師將至羯磨師前向北並立(東為上座)各取衣缽並置羯磨師前。只令持坐具。將至三菩薩前(北為上座)敷坐具令並坐。教雲。此是三菩薩座也。此三菩薩請佛起受戒等之首。於戒有功故。應稱名奉拜(同時三拜五體投地。每拜稱名號)南無頭田耶菩薩。南無樓至菩薩南無馬闌耶菩薩。   次收坐具至南山·鑒真二大師前三拜(南為上座)。   次還至羯磨師前敷坐具(圓座上)總拜眾僧了互跪合掌(已下至正受戒體竟互跪合掌)。   第十一正教乞戒   教授師在受者傍告雲。汝等懇惻至誠。仰憑清眾求哀乞戒。此戒法者秘故勝故。不令俗人聞之。六道中唯人得受。彼天王梵王常作念言。何時得受具戒。由報障故不得受戒。汝等今生人中無諸遮難。當發增長善心乞戒。須臾之間入三寶數。但乞戒由汝等自心。而未曉方軌故。佛教我為汝等稱述。應逐我語大德僧聽。我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願僧拔濟我。慈愍故(三說。每說乍居一拜。教授師示之)教授師教已著塔東座。待羯磨師所作竟而已。   第十二對眾問難。   先對眾問難單白羯磨師白雲。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某甲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事白如是(問。作白成就不。答。成就)。   次正對眾問羯磨師應取受者衣缽。一一提示言。此安陀會·郁多羅僧·僧加梨·及缽多羅。若借來者不得戒。實是汝等所有不答言。是應語言。善男子等諦聽。今是真誠時實語時。今隨所問汝等當實答。恐屏處有濫故。同前教授師問。對大眾一一問。   汝等當還同彼答一一答汝等不犯邊罪(一一具問如前)答言。不(一一具答如前)汝等字何(一一具問如前)答言。某甲(一一具答如前)。   第十三受戒法   羯磨師語受者雲。善男子等遮難並無。眾僧同慶。當與汝等。大戒。但深戒上善廣周法界。故善生經云。眾生無邊故戒亦無邊。大地等無邊故戒亦無邊。當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下品心乃至羅漢戒亦下品。上品心者當發是心。我今發心受戒。為成三聚淨戒趣三解脫門。正向泥洹果故。又為引導眾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故。是為上品心。塵沙戒法今當住汝等身中。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入汝等身時。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形色故。今汝等不覺之。汝等當發殷重心。勿得懈慢。今為汝等作羯磨聖法。發塵沙戒善。汝等不聞。外道僊人用咒術力。尚能移山填海回天轉日。豈況如來六通之師所說聖法而無此力。今一白三番羯磨世尊口出。我今傳此。當發汝等戒體。汝等須知之。便白僧雲。眾僧慈悲佈施。某甲等具足戒。願勿異緣令他不得。白已四顧望雲。先作一白牒事告知。次秉羯磨評量。可否。大眾一心證明玉白。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某甲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某甲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缽具。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授某甲某甲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上。白如是(作白問僧雲。作白成就不。僧中知法者答雲。成就)。   語受者雲。善男子等諦聽。已作單白畢。眾僧皆隨喜。當作初番羯磨。即依此羯磨力。法界戒善並皆動轉。莫令心沈舉。應用心承仰。   又白僧雲。作白既成。次秉羯磨。大眾一心諦聽。羯磨。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某甲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某甲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缽具。僧今授某甲某甲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問雲。羯磨成就不。答雲。成就)。   告受者言。善男子等諦聽。已作初羯磨。眾僧皆默可。當作第二番羯磨。依此羯磨力。法界戒善併舉集空中。當汝等頂。當起忻心。勿縱怠意。   白僧雲。大眾一心諦聽羯磨。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某甲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某甲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缽具。僧今授某甲某甲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問雲。羯磨成就不。答雲。成就)。   告受者雲。善男子等諦聽。已作二羯磨。眾僧並和合。餘唯一羯磨在。謂第三番羯磨。依此羯磨力。法界諸功德當入汝等身心。汝等當身總盡虛空界。心攝三有眾生。並欲持護三世佛法。汝等不起座發得二百五十四萬二千戒成大比丘僧。唯在此時。慎莫餘念。   白僧雲。願大眾佐助慈濟受者諦聽羯磨。   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某甲某甲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某甲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缽具。僧今授某甲某甲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某甲為和上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問雲。羯磨成就不。答雲。成就)。 僧已忍與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竟。某甲為和上。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告受者雲。羯磨已成。汝等是戒畢。謹應奉持。   次教授師令受者起三拜。   次正授戒體白四羯磨竟。羯磨師教受者令坐圓座上。令足數差教授師單白也。   次差教授師白竟。受者收坐具取衣缽。經十師前坐十師末座。   第十四略說戒相   第二番白四羯磨竟。二番受者一同說相。先初番受者收坐具取衣缽。上臘前至說相師前開坐具。此時第二番受者從羯磨師前右繞經南西至初番受者末。開坐具同時三禮。禮了互跪合掌。   教授師教已。就塔東座待說相已   說相師告雲。善男子等。汝受戒已。必謹奉持。若但有受無持心者。受戒不得。空願無益。寧起行用不須願求。經論如此。但佛世難值正法難聞。人身難有奉戒者難。故上品高達能受能持。修道會聖。下品小人能受能破。心無慚愧。現世惡名。不消利養。死入惡道。中品之徒善不自發。望上而學。可准下流耶。若遂鄙懷毀破佛法。不如不受。必須依佛正教順受隨學。五夏已來專於律部。若達持犯辨比丘事。修定習慧。會正可期。自此已外雜學言說污染淨戒。定慧無由生者。佛則不許。故律雲。若師闕教授。當餘處學。為長益沙門果故。善男子等諦聽。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門非釋子汝等一切不得犯婬作不淨行。若比丘犯不淨行行淫慾法。乃至共畜生。彼非沙門非釋子。爾時世尊為說譬喻。獨如有人截其頭終不還活。比丘亦復如是。犯波羅夷已。還不成比丘行。汝等此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雲。能持。   二一切不得盜下至草葉。若比丘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燒若埋若壞色者。彼非沙門非釋子。譬如斷多羅樹心終不復更生長。比丘犯波羅夷法亦如是。終不還成比丘行。汝等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雲。能持。   三一切不得故斷眾生命下至蟻子。若比丘故自手斷人命。持刀授與人教死嘆死。與人非藥。若墮人胎厭禱咒詛殺。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少門非釋子。喻如針鼻缺不堪複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不復還成比丘行。汝等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雲。能持。   四一切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比丘非真實非已有。自說言我得上人法。得禪得解脫。得定得四果。天來龍來鬼神來供養我。彼非沙門非釋子。喻如大石破為二分終不還合。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已。不可還成比丘行。汝等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雲。能持。   次授四依法。   善男子等諦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四衣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一依糞掃衣。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汝等是中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若得長利檀越施衣割截衣等得受。   二依乞食。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汝等是中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長利若僧差食·若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請食得受。   三依樹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汝等是中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若得長利若別坊·尖頭屋·小房·石室·兩房·一戶得受。   四依腐爛藥。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汝等是中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若得長利酥油生蘇蜜石蜜得受。   次為說雲。汝等諦聽六念法。六念者。   第一。念知日月大小法。   第二。念知食處法。   第三。念知夏臘法。   第四。念知衣缽有無淨施法。   第五。念知同別食法。   第六。念知病之有無法。   汝等已受戒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和尚如法。阿闍梨如法。眾僧具足。汝等當善受教法。應當勸生作福治塔供養佛法僧。和上阿闍梨若一切如法教授。不得違逆。應學問誦經勤求方便。於佛法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等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損果報不絕。餘處未知。當問和上阿闍梨而已,。   次迴向。願以此功德等。   次說相竟。受者三拜已。   初番受者回壇西至三菩薩前三禮(中禮)至東方南山開山前三禮(中禮)竟。從東面南階下。令居下層北面。次番受者坐十師末。第三番之受者將著座時。起座下壇。以下之番須准之知。   第十五出界   受者說相盡竟。堂達引受者從下層西階卻下至地。南轉面北禮佛已。從東門出。至門外向北列立(東為上座)十師遇前時。受者同時曲躬。十師退散已。受者各歸本坊。 十師見受者出界畢。同時三禮(教授打鈴)禮竟各收坐具取衣缽(令侍者持如前)教授先至西西北階頭。下臘前引出。打鈴。下階循下層上面南出東回面北。當佛前三禮。然後從南面東階降。從東門出。至受者前向南受受者曲躬。經通屋行至西室東廊。向東列立。教授折鈴二下。同時曲躬退散。   唐招提寺戒壇別受戒式   比丘別受戒堂莊嚴事   一。十師集會所。於開山堂設之。開山左方東向敷疊一枚。後引屏風片為和上座。北與南各敷疊為餘師僧座。北座西為上座。南座東為上座。開山前備飯果香華等。釋尊袈裟置於開山前。   一。受者集會所。於舍利殿設之。隨人數多少置疊可隨時宜營之。   一。請師之作法。於講堂之內西方修之。先堂內東方敷疊設受者拜所。堂內西方向南西端。置床敷疊一枚為和上座。東方同置連床。敷疊四枚為餘師座。和上座西方置高機安釋尊袈裟。後引屏風一雙片。受者座當十師座前二行敷疊。從集會所至講堂及戒壇各敷筵道。   一。戒壇上。   中央塔前安舍利塔。置飯二器餅二器並三具足等。四角獅子立竿張帳。帳外四角掛小幡八流。次西南角東向設三菩薩座。曲錄三腳上掛法被。書三大士名號張之。北上座頭田耶菩薩·樓至菩薩·馬闌耶菩薩。其次第也。各於前機獻飯餅香華燈明。東南方西向設南山及開山大師座。供物等同三菩薩。次北東方置曲錄掛法被。為戒和上座。機在前。為置衣缽也。其次西方。折回敷疊四枚。為餘師座。當和上座之東。機上安釋尊袈裟。羯磨師前機置戒尺拂子。說相師前亦同設之。當十師前向北敷圓座三枚。為受者座。在其東南敷半疊一枚。為教授師座。次三菩薩座東北方南向設講遺教之高座。前機置戒尺麈尾。下層東南方圓座一枚。為堂達座。堂內四面掛幡華鬘。堂外南庇西方置華籠機(有覆並地敷)安華籠十枚。於堂外石壇上東面之南。問難所假屋敷圓座五枚(內一枚教授座。一枚堂達堂)。南北東引屏風。庭上東南設受屋假屋。令受者坐也。座上右立大幡。東南門外各張幔也。   受者裝束事   受者著七條持坐具。不持香爐香合。裹五條大衣並缽持之。著履襪也。堂達持柄香爐。不持扇坐具香合。著履襪用意受者交名。   舊式曰。受者割截七條反著。問難之後掛改之。若新受沙彌。亦初割截七條反著同通受比丘(云云)今招提寺行事。縱雖新受初正掛割截七條無反著之義也。   十師裝束事   和上紫衣褊衫。木蘭二十五條。餘師薄黑厚褊衫。同木蘭二十五條。十師各持柄香爐香合坐具。請師及壇上如說燒香。各著襪草鞋。裹衣缽持之。不持念珠扇。教授持鈴一枚。香爐令弟子持也。   受者交名事   今日受者交名 一番   實名(假名寺號)   實名(同同)   實名(同同)    二番   實名(假名寺號)   實名(同同)   實名(同同) 三番   已上九人。   年號月日。   右橫折杉原一枚書之。十一枚贈十師及堂達也。堂達讀之時。今日受者交名。一番二番等。實名都合讀。假名寺號年號日不讀也。   元祿十一年九月十一日書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