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92 [cf.No.262]   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捲上   行者登高座先入法華三昧。分明觀想心蓮之義。心蓮名為無量義處。處者一心。言一心者。即是八葉。如是八葉。名如妙法宮。八印法身之宮殿故。其中胎身。名為摩訶毗盧遮那徧一切處。東葉名為菩提心義處。寶幢如來示其實相。南葉名為福德義處。華開敷佛。即其實相。西葉名為智惠義處。無量壽佛是其實相。北方名為方便義處天鼓音佛是其實相。巽葉名為菩提心行處。普賢菩薩為其實相。坤葉名為福德行處。文殊師利為其實相。幹葉名為智惠行處彌勒菩薩為其實相。艮葉名為方便行處。觀世音菩薩為其實相。此九尊各放大光明。徧照十方。四佛標果。四行標因。中胎身標非因非果。名為中道義處。首戴寶冠。自標非果。亦現五佛。即標非因。自觀一心。見九法身。是名見心之實相。皆於月輪歷然見之。復高座上有八葉蓮華。皓皓如珂雪周匝具有八種善知識。所謂八印行者。自身坐中胎。身放光明。徧照十方無量世界。一切海會徧滿光中。演說妙法。凡有心者。無不開中心之實相也。是名行者住如實見。入楞伽第四雲。云何住如實見。謂入自心。見諸法故。即此相也散華已畢   從三昧起。即與大眾。誦般若心經廣福冥顯。次即至心陳說講法緣起。然後普禮心城光中一切聖眾。頌曰   歸命本覺心法身 常住妙法心蓮台   本來莊嚴三身德 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門塵數諸三昧 遠離因果法然具   無邊德海本圓滿 還我頂禮心諸佛   次勸請頌曰   至心勸請釋迦尊 開敷心蓮具八葉   三十七尊遍虛空 本來常住靈鷲山   恆說無上八印法 靈山界會佛菩薩   舍利弗等諸內證 多聞持國十羅剎   胎藏金剛傳教者 南嶽天台六祖等   同共降臨內道場 唯願證成法華經   哀愍加護無妨難 且我報恩結緣會   世世生生令久住 四恩法界成正覺   明曰   唵弱吽(引)鍐斛唵縛曰囉(二合)羅惹弱   次懺悔頌曰   至心懺悔無量罪 我及無餘諸有情   無明愚闇閉滿月 於是圓明心月輪   妄點三毒及無明 流轉三界自受苦   今對八印皆發露 願速超越三妄執   自他同入金剛界   明曰   唵秫他(引)秫他(引)   次受戒頌曰   我等至心受三歸 大日如來為戒師   我依身密如來部 我依口密蓮華部   我依意密金剛部 歸三寶竟住平等   無諸戲論修三密 唯願大日阿闍梨   授我三世無礙戒 自性修行四重禁   不捨三寶菩提心 頓具清淨一實戒   週徧法界證大覺 轉妙法輪利群生   明曰   唵三摩耶薩怛梵(二合)   次發願頌曰   眾生無邊誓願度 福智無邊誓願集   法門無邊誓願覺 如來無邊誓願仕   佛道無上誓願成 過去恩處共成佛   現世恩處增福壽 善惡知識及怨親   信謗見聞隨喜者 因我所修功德力   同乘安穩法印車 我是中台游四方   直至金剛內道場   明曰   唵(一)冒地質多(二)母恆波(二合)娜夜[方*耳](三)   無量義經德行品   將釋此經。即有二意。一顯教。二秘密。若用顯教釋。可准大師註釋之意。今依秘密真言門判釋斯大乘經且有三門。第一明大意。第二釋題名。第三入文分節。第一明大意者。夫秘藏幽遠。無人能到。二乘無分。十住絕跡。是以昔日窮子。覓衣食於北裡。今日真子雨天廚於南門。見色聞香。自然飽足。豈須經國邑。以佣力乎。得法果與如來等。誰有宿草庵以自劣矣。今此典者。法王練子之終。窮子見父之始。並敘法華二十八。正在此章。凡妙法難解如非略亦奚曉要致者也。是故先說茲一卷經顯文諸子知父本懷。父復識子已熟未熟。既知已熟。然後乃為說諸佛秘妙八叶心蓮教菩薩法。此經大意。蓋如此歟   第二釋題名者。所言無量義經德行品者。是法華開經分也。十七名中之第一名也。故舉開經分。為合經序。言無量義者。隨所生義。以其名。言經者聖教都名也。言德者。四乘德也。言行者。四乘之行也。言品類別義。言第一者。此經有三品。此品居首。故言第一。今更依真言門。釋此經題目者言無量義經德行品者。是即法華三昧異名也。無量義集在八叶中。佛昔流出。廣為人說。今召昔說。欲會本處。是故先揚於無量義。為經名目。是即標所生。以立名也。言德行者。即是標能生之八葉正方四葉。名之為德。隅角四葉名之為行。復次竛??貧人。創領寶藏寶藏非一故名無量。非但其藏無量無邊。領藏內眾物。亦不可稱計。故名為義。略有三種無量義。一德行無量。二說法無量。三功德無量。所言德行無量者。如德行品明。四德四行。所謂自性身德。福德身德。智惠身德。方便身德。言四行者。菩提心行。福德心行。智惠心行。方便心行。法華雲。見諸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是約義明行。若論其本不出。如上四德行也。故圓覺了義經云。我於本心。位種種行欲求圓覺。即此義。名為病中有藥也。如是種種不同行者。衹是開敷八葉遠因。又云。善行菩薩道之人。是為近因。圓覺雲。離四病者。則知清淨。此名無病。即是如來自行因果。如此因果。果即是因。因即是果。無二無別。此經偈云。世尊往昔無量劫勤苦。修習眾德行。行是證遠因。舉因證果轉名近因。次說法無量者。如說法品約口論及身輪。明之。文雲性慾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者從一法。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此等名約口論。又云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邊恆河沙身等。此約身輪也。次功德無量者。有通別。言通者。十不思議通名無量。言別者。指第二種子不思議力。如是無量。還是德行之所為也。當知。無量即是德行。德行即是無量。義無二無別。是故二品通名無量義。經者有四所謂白黃赤黑。今經即是具足此四。是故身子聞是經。後至正說座。雲欲聞具足道。若別指者。雨天廚等。皆令飽足即是屬黃德行者。四智四行。名為八葉。即是出無量之源。從本得名。故云德行。故云正方四葉是如來四智。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即此意也。讚上德行。以為一段。名之為品。數次之首故云第一。第三入文分節者。此經一卷凡有三品。大分為三。初德行品名序說段。次說法品名正說段。後十功德品名流通段。今依真言門。正分之者。且有二意。初約此經。以分三段。後對妙經。分二五。初約此經。以分三段者。初品為序分。次從說法品。迄十功德品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為正說分。次從爾時佛告大莊嚴。盡經文。為流通分。復次對妙經。分二段五段者。初說法品舉一期化道。判屬開經分。後十功德敘八葉文判屬合經分。是名二段。若五段者。還以此經敘法華經十二八品。初從如是至娛樂於佛。敘序品。次從即前胡跪。七言偈讚四身德。敘方便已去三品之經。次說法品說三乘人得果不同法水不異。敘藥草喻已去之經(流處雖殊水性還一)次十功德。十不思議。更敘八葉之奧文也後流通文敘普賢品。初序分有二。謂通及別。初通序為四。一安五事。二列雜眾。三列菩薩四列聲聞。如是者。明所聞法體也。教之所指實在深秘。此經之文自指心花。故言我。我聞者明能聞。一時者。明能所和合之時。佛者令聞之主住王舍城等者。稟益之處。與大比丘等受益之伴。即是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之序。是故二乘十住不知。問曰。既雲得暖頂忍等。何言二乘十住不知耶。答。今之暖頂忍法不同昔日。何者昔日唯歷北裡衣食難得此座暖頂。開心實相。游於四方。譬如諸天人雜林時。王民同受一味之樂。是經暖頂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與佛無異。亦復如是。同入南門。功德雜林。天衣天飯不求自雨。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大小不隔   說法品第二。釋品名者。言說者金口之所吐也。法者無量義經一相之法也。今依真言門者。此品中說從八叶中流出諸法。隨機分別。故名說法品。法華雲。去來坐立。常宣妙法。明知。昔說皆是妙法。又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是即以佛心蓮為家。所出佛教之言為門。品之名字。見之可詳   十功德品第三釋品名者言十者數名也。言功德者。功者功力也。德者得也。言緣無量正說分經十種。正行不思議力能行行者得十利益。是故此品名十功德。今用深秘釋。此品中說十不思議功德力。以敘法華八葉之文。故名十功德品也。今當取文立十種名。以合法華八葉之義一名發心不思議。如文未發心者發菩提心。乃至十五雲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心即中心。故知是一不思議。先敘台之八字也。二名種子不思議。如文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等。大菩提心如一種子從是大心。出生百千萬之道法。明知。第二不思議力明於東方寶幢佛葉。敘其智惠門難解難入等已去之經文。三名得勇健想不思議。如文於諸眾生。生憐愍心。得勇健相。譬如壯力士能擔能負諸有情者。當知是不思議明東方普賢菩薩葉。以敘法師品等也。四名菩薩行不思議。如諸文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乃至已為一切四眾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以為眷屬。深入諸佛秘密之法。所可演說無□無失。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悲愛偏覆以新學故興唐大師云。華開敷佛是行之義。故今此文說菩薩行不思議。敘見寶塔品。即是南葉華開敷相。淨名雲。雖成佛道轉法輪而行菩薩道。此義也。五名龍子不思議。如文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薩道。令彼眾生歡喜信伏。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故提婆品明文殊師利所化龍女。即往南方便成正覺。令舍利弗智積菩薩歡喜信伏。若非智道。豈能信伏。明知此不思議舉西南方文殊菩薩葉。以敘法華提婆等品也。六名與佛無別不思議。如文修行是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是文。舉西方阿彌陀佛葉。以敘壽量品。何者阿彌陀名受用智惠身。身心內外此以智惠。而為依正由是智故。若生彼國諸鳥樹林。尚說妙法。與佛無異。何況人身。七名興大慈悲不思議如文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當知。是文舉西北方彌勒菩薩葉。以敘彌勒品也(大悲者正指慈家之悲傍論慈家之悲故云大也)八名方便強化不思議如文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興唐大師曰。天鼓音佛者。是方便之義。當知。是不思議舉北方天鼓音佛葉。以敘神力品已去之經也。九名普門示現不可思議。如文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明知此文舉東北方觀世音菩薩葉。以敘普門品已去之經也。十名超第十地不思議如文漸見超越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救無外。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知。此文明已證大普賢地。遍上虛空界。作十界本依。故義之意。當敘普賢品文中漸見五三昧中第三之漸見三昧也。漸見自心自淨月輪如夜暗中始見天月。故名漸見。若見心持月住此定中。超十一品至法雲地。故云漸見超合等。持是經者。得此十種不可思議功德力。故位同大覺。徧照十方。故經云。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由此義故。此無量義經名為妙法蓮華經序分也。具釋如疏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將釋此經。分別三門。第一明大梗。第二釋題名。第三入文判釋。第一明大梗者夫以明月團團寄妙法以點其名。意處歷歷托蓮華而談厥形。於是慈悲無能勝。發問二六之瑞。智惠金剛利。決疑五智之懷。中胎一圓顯於八字。會三根於知見。內證因果彰於一部。開八葉於心蓮。故乃灰滅身子。乘寶車。而忽游四方。貧窮四輩出聚落。以修領財寶。三草二木蒙滿月之潤益。同歸一實之智地。二乘三權接雲空之寥會。共受寶生之灌頂。調達鹵地清重逆。以生芬陀利。五障水輪開寶蓮。而得無垢果。況復伽耶近成超塵點。而顯久遠之實壽。本地阿逸示暗相以系壽量之利益乎。加之有方便鼓音揚舌相於梵世。現究竟之音聲。實證觀音布類形於沙界。拔世間之巨海。凡法聖法同是秘藏。世間之相無非常住。微音小善俱仍佛事。定散之業靡弗佛道。奇哉諸佛之智惠。皇矣無漏之妙法。難得而稱者也。手足供給兩肩荷負。曷報妙法之恩。故藥王燒身以供養。檀王捨國以尋求。良有以者也。此妙典大梗。蓋維如此歟   第二釋題名者。言妙法蓮等者。妙名不可思議。法者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千世間。權實法也。蓮華喻權實法。更今依真言門。釋此經題名。言妙法者。是金剛界大毗盧遮那。如來自證月輪也。蓮華者。即是大悲胎藏八叶心蓮金剛具三十七尊三摩地智。如經日光掩弊地上清涼。即揚此月輪之德也。胎藏界五百餘尊。法性之身。如經惠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惠日即是大日之德。譬喻品雲。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止住其中。偈曰。有五百人。止住其中。此五百尊一一。各以三十七智。自為內證。三十七尊亦以五百。各各為外現。當知。兩部雖殊其體即一。故知妙法即是蓮華。蓮華即是妙法。無二無別實心。有二名故。且標妙法。標蓮華。一謂幹哩馱。二謂質多。八辨心蓮是名幹哩馱。淨妙月輪是名質多。心蓮顯時。即於自心。現胎藏界。心月現時。即於自心。現金剛界。如是心徧一切處。普作依正。廣施佛事。故文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今以月輪。且屬定力。以八葉即為惠力。此是理上更立二名。故言所得法也。佛者能得之人也。是各不可思議妙法。亦名不可思議蓮華。並是法華三昧之處。故云佛自住大乘。若分依正。佛自者正報。住大乘者依報。並於心論。故云如其所得法等。以此度眾生者。即是化他也。 別名之義略竟   次釋通名。所言經者。更又通別。名通諸部。故名通也。今此一部詮純圓理。旨異諸部。名之為別。今依真言門釋者。自有五類。一點具足道為經。即指此典也。二指佛菩提心為經。如華嚴是也。三福德萬行為經。如方等部是也。四智惠莊嚴名經。如般若是也。五方便事業為經。如阿含是也。如是亦名五種修多羅。所謂白赤黃綠黑。是依胎藏。明經義也。若明白青黃紅赤。守護雲。白青黃紅赤五色如次相配唵吽惹護婆之五方。是約金剛界。明經義也。此之五類各有根本。是法華經。法界性智為根本。文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豈非法界性智乎。如華嚴大圓鏡智為根本。故彼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心是菩提心圓明月輪。佛即菩提果。歷歷智正覺。眾生即所度蠢蠢。諸動識皆具心。心故名無差別。又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尊勝儀軌五智品雲。菩提心是大圓鏡智之義。當知。華嚴盧遮那身。是大圓鏡智之相。名圓滿報身說圓滿修多羅義。隨順是佛。學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道。故彼經云。毗盧遮那法界中。修行克證如來地。通途名為頓教。何者彼教佛者。是大日如來大威德生印。從大日佛之威德生。佛有威德故。所示教法亦有大威德。教有威德。故稟學諸弟子。頓具大威德。遂致有頓覺。若人樂小法。驚愕大喚。稱怨躄地。是名東葉大德生印之相也。如方等部。平等性智為根本。故金光明雲。是金光明一切種智而為根本。今此真言門平等大惠大悲萬行名為一切種智之體。如般若經。妙觀察智而為根本。故彼部中鑒共不共種之機緣。以此般若。名聲聞獨覺諸佛真實法印。即是妙觀察智之義。如阿含經。成所作智而為根本。是故彼教行人。名為客作賤人。若達根本所作智者。不名客作。亦非賤人。五類為所貫。五智為能貫。織成諸佛法。故云。經是綖線之義。然今此法華。二五成就為一切經。而為根本。故名具足也。序者訓庠序。是不越次之義。必先有序說然後有正說。故名為序。義類同者聚置一段。名之為品。此經凡有二十八品。此品居首。故言第一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經有一部八卷二十八品。大分為三。初序品為序說分。從方便品下至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名為正說分。偈後盡經。名流通分。今更依真言門。判釋經文。大日經疏第七雲。此經是法王秘寶。不妄示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慇勤三請。方為略說妙法蓮華義。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秘處(云云)世人各雖隨分判釋是經文義。而未得到最深秘處。是故文雲。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者。意在茲也。當知。此經是顯說本地八葉妙法蓮華之義。仍今分節是經。章段不出八葉之文耳。今先分三段。次分八葉。初分三段者。初序品為序說分。從方便品下至妙莊嚴品。總二十六品經為正說分。後普賢品為流通分。初序分有二。謂通序別序(云云)次分於八葉者。是即分此經正說之文。更為八段也。從法華三昧。而起還說其法利益世間。故名正說。今分此文。為二。一謂中台。二謂八葉。言中台者。如經諸佛智惠甚深無量。即是中台佛智也。何故名曰諸佛智惠者。自淨月輪處八叶中普為一切諸佛智性。故云諸佛智惠也。金剛頂經。一切義成就菩薩白一切如來言。世尊於徧知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乃至我見一切如來為自身(云云)今斯法華亦復如是。釋迦如來聚集一切如來大智。以為自身。是故此佛亦名毗盧遮那。即是中台之身也(云云)次從其智惠門難解難入。下至授學人記品。明東方寶幢佛葉。如文諸法實相所謂如是相等譬喻品雲遙見其父威德特尊。何故因此等文。名寶幢如來葉者。大日經疏雲。寶幢如來名大威德生印。從大日佛大威德生。自有東方大圓鏡智法身儀容。故言威德特尊。又云。寶幢者是法界標幟。法界即是實相八印。以之知耳。即是東方華葉也。次東南方普賢菩薩葉法師品明之。文雲聞經一句。一念隨喜我與授大菩提記。即是大圓鏡智寶幢如來之行言隨喜。即與東方阿閦如來第四親近。金剛善哉菩薩智相應故名隨喜。普賢經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即此行也。次南方華開敷葉者。寶塔品明之。文雲諸佛各坐諸寶樹下。如清淨池蓮華莊嚴。即其誠文。次西南文殊師利菩薩葉。提婆勸持安樂湧出等四品明之。故初提婆品。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從於大海。自然湧出。即其文也。次西方阿彌陀佛葉。壽量品明之。梵雲阿彌陀庾灑。此雲無量壽。即彼品所說久遠實壽也。次西北方彌勒菩薩葉。即彌勒品等明之。彌勒為迅疾印。大日經疏雲。慈氏印如窣都姿形者。以持一切如來法身故。猶如觀音持佛身也。明知。同名陀羅尼印。故分別功德品等。雲得陀羅尼。又云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即其文也陀羅尼菩薩者。觀音異名也。慈與悲常不相離。故云共生等也。次北方天鼓音如來葉者。神力等品明之。文雲一時磬咳。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即是天鼓音佛究竟之義相。次東北方觀世音菩薩葉印者。普門等品明之(云云)觀世音菩薩名。為世尊陀羅尼印。謂持諸佛身。例如彌勒若有人問言。何故以總持嚴王二品同為天鼓之攝者。即應答言。言陀羅尼者。自屬口輪。口輪能作一切佛事。故在般若云。若得如是陀羅尼門。諸有所說一文一字。無非佛語嚴王品雲。我等為父已作佛事。又陀羅尼者。世尊陀羅尼。故下二品與普門品。同為作業智之攝也。當知。是經正說之文無非秘密五智八葉之義相也。如是八葉十方各有。同名一乘。是故文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是故如來四十餘年。未顯如是真實秘要。今正是時。決定說一乘。即是顯說十方法界無量眾生心之實相。經言。其車無量。即此意也。第三普賢菩薩勸發品名為流通分者。即彼品雲。若法華經行閻浮提。當知普賢威神力。故今隨順如來所說。判為流通分。然於流通有總有別。如普賢品廣冠一部。故名為總。如八葉文。各有付屬流通之文。豈此非別乎。又別流通有廣有略。說之具如別說   方便品   方者秘也。便者妙也。達於方即是真秘。點內衣裹無價之珠。與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是之言秘即妙。故言方便品。今依真言門釋方便品者。即有二意。一者釋名。二者釋體。初釋名者方者萬德之本也。便者萬行之本也。大毗盧遮那經疏雲。方便者。是究竟之稱也。謂萬行圓極。無可復增。應物之權究盡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故名方便。今謂方者四方所謂四智也。便者四維。所謂四行。言四智佛所說之法四行菩薩隨便奉行。故云便也。如疏醍醐妙果。即指經四如是。名為方也。如疏三密之源即指經四如是。是名為便也。報及究竟非因非果此品密明是義。故名方便品也。復次釋體者。既雲妙果三密之源。非無其體體者實相也。即作頌曰   所言方便有能所 能有一相所十相   阿字法門名能門 如此一字具四力   所謂能開與能示 及以能悟能入等   菩提心阿名能開 菩提行阿為能示   證菩提阿為能悟 入涅槃阿為能入   是即至極方便力 相性力體作因緣   果報本末究竟等 如是十法為所開   所示所悟及所入 法界標幟名為相   金剛寶智名為性 如來藏印即是體   萬德莊嚴即名力 普賢行願稱為作   文殊教化稱為因 三種緣慈稱為綠   普門示現稱為果 毗盧遮那如是報   初相為本後報末 同法身故究竟等   所言法者謂心法 所言身者所依體   一具十義究竟等 是名妙法蓮華體   是故大日經疏雲 彼言諸法實相者   即是此經心實相 復言文具二種體   一金剛界二胎藏 諸佛智惠甚無量   是標金剛界之體 十如是標胎藏體   上從如來下蠢動 同具如是三種體   灰滅之火不能燒 鹵池之水不能漂   是故雖生滅度想 更在餘國為說之   以第五阿用前四 由是四阿顯二體   菩提為非究竟義 第五之引為究竟   牟尼自住是究竟 今演開示悟入法   所謂方便為究竟 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前心難 蓋即此之謂平也   由上四字開心蓮 乘八蓮華游四方   直至金剛內道場 不住寂滅內道場   還發本有曼荼羅 盡未來際作佛事   是名第五引字相 是能是所約三密   引之身密成佛部 引之口密蓮華部   引之意密金剛部 心是萬行之本源   三密萬行從此生 應物之權究此處   佛及眾生自內身 究竟八葉體如是   已釋此品名義竟   問曰一心何有二種體耶。答曰。於一心蓮分別中胎。則得金剛界三十七智。分別八葉。則得胎藏界普門三昧。非謂修二   譬喻品   釋譬喻品名有二釋。一譬喻。二當體。初譬喻者。是品中說大車譬。喻地上心之實相十如。故名譬喻品也。等一大車總譬諸法實相之句。實謂中實。名為質多相謂八印名也。幹?馱。是九處通呼諸法流出之源。故名諸法實相。一華八葉在一肘間。合名八印。開名八辨。又諸經法隨緣多相還定其實。不出一心。故云實相。其車高廣者。譬如是相。以車輪譬大圓鏡智。此智不動能運法界。直往之行。豎相名高。現三世事。橫相名廣。鑒十方界大日如來法界之相。故名為如是相。大日疏雲。寶幢是法界幖幟。即是義也。眾寶莊校者。譬如是性。性謂平等性智。真如理性體平等故。故以眾寶譬寶部實相華開敷佛也。周匝欄楯者。譬如是體。體謂如來藏印亦云蓮華藏。以四蓮華周匝圓輪。即四智皆如來藏義。故以周匝譬如來藏印。阿彌陀佛也。四面懸鈴者。譬如是力。力謂方便力。天鼓音佛是方便義。是諸如來作業之智。名佛音莊嚴印說四種智。各用四辨。如四面懸鈴。故以鈴譬佛音相天鼓音佛也。又於其上下。更為隅角四葉。作譬故云。又也初言張設幰蓋者。譬如是作。作謂行願菩提心。幰蓋張法界上。無機不蓋。故以縵蓋譬菩提心相普賢菩薩。珍奇雜寶者。譬如是因。因謂入理。仁王雲。入理般若為住。住生功德名薩埵大日疏明。文殊師利名法住印。大智為命。令法久住。又法住者。謂以無住法。住般若中是名智者之住也。然其漫荼羅如虹形。有諸色間錯。猶如虹之暉色。是故故隨其色作譬喻。雲珍奇雜寶。今虹表無住。虹體者即無住之法。以無住體依空而住。猶如智者以無住法身住般若之中虹喻文殊。空喻般若。珍珍玩。表入寶部。導三車行及一切行。故般若經云。第六般若波羅蜜多。能與前五波羅蜜多乃至佛十八不共法。為尊為導守護經云。如來三業智為先導。隨智惠行文雲。凡有善欲智為先導。自滿善欲是名般若導萬行也。奇謂奇特。如入龍宮導頓證行是也。雜謂雜行。表入九界導。彼彼著是也。寶謂寶處。譬智導眾行終會寶處。手持梵筴表法住相。為諸住法。而作根本。乃至世間一切住法。法於是住。而立住名。故言聖人立世名字也。寶繩交絡者。譬如是緣緣謂慈法有三種慈。一法緣慈。二眾生緣慈。三無緣慈。繩譬四攝。具三種緣。與樂無限故。繩即寶。故言寶繩。以四攝智不令諸與捨其悲願攝縛眾生。不向惡趣。三慈之功。故以寶繩譬大悲心。大日疏雲。其漫荼羅其邊各一點挾之。是表四攝義也。垂諸華瓔者。譬如是果。果者證之名也。大日疏雲。觀自在者。是證之義。名為如來迅疾持印。謂如來秘密神通之力。力持迅疾之義(云云)持力之故。持諸佛身。常住一處。由迅疾故。無剎不現身。今垂諸華瓔。總譬果地之德相也。垂跡為垂。居因如華。從上垂表嚴德義。故以垂瓔。譬佛果相觀世音菩薩。重敷綩綖。譬如是報。報者究竟安稱住處之義。即是大源中胎具種種德之處。三十七智收一月輪。猶如重敷。無有積聚凸凹。猶如柔軟繒纊以為茵蓐普賢觀雲。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涅槃後分雲。我今安住常寂光。名大涅槃此之住處也。故以敷綖譬佛報相。一印八印且為能表。中台八葉即名所表。自此以印別更為中台。作譬喻也。言安置丹枕者。譬一切法自性清淨之智惠光。於月輪上。安置纈唎(二合)字。其色紅赤故云丹也。中央安此字。名之為字也。置謂佈置。佈置此字於四邊。故為置也。東邊置賀字。因業不可得故。南邊置羅字。清淨無垢染故。西門置伊字。自在不可得故。北門置惡字。諸法本不生故守護六雲。文字句義悉皆圓。次第安布俱無礙。而心無有異分別。能說難思妙法門。即此義也。此五字通名丹枕。枕能受頭。五智果頭。乘是字乘。各各受用智惠之樂。猶如以頭受用丹枕。頭即安樂。文雲。乘是寶乘。游於四方。自在無礙。即此意也。枕隨有五名。一自性清淨枕。大日佛受用。二因業枕。阿閦智受用。三無垢枕。寶生智受用。四自在枕。無量壽智受用五本不生枕。天鼓音智受用。中央一字是般若母。四方四字是般若業。五字為本。佛教為末。守護六雲。分折一句。入無數句。偈云。一切教中智現前。無礙自在。到彼岸。自然說法。利含識。隨根一句入無邊。駕以白牛者。駕是系義。譬上字輪如車。月輪如白牛。以五字輪駕月輪牛。又八葉如大車。月輪如大牛。以八葉大車。系月輪白牛。又月輪如車。八葉如牛。若消駕言者。互有能所。月輪為所駕。八葉為能駕。言為八葉所駕月輪為能駕邊不離中。中不離邊。欲顯是義故。故名駕耳。是即二體相望論駕義也。若俱約月輪論駕義者。月輪之上有五字輪。月輪所駕。字輪能駕。若約觀行。以能觀智。名為能駕。以所觀法。名曰所駕。偈云。乘是寶乘。行者自心乘是妙觀。開發心蓮。眼見心月。見之可知。次行步平正者。是譬御者能所。亦論觀智。為能御。蓮月為所御。觀智能相導。得二體車牛。而行步平正也。漸大如行。漸小如步。月輪蓮華。俱時舒斂以譬平正。偈云。游於四方此意也。其疾如風。譬神通乘行。若得是乘。心垢速滅。直至道場天熱品雲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便成正覺。即此義也。膚色充潔者。有內有外。內譬心月團圓皓皓。外譬三十二相遍體莊嚴。又膚充譬月輪。色潔譬心蓮。形體姝好者。復有內外。內譬心月光澤美麗。外譬八十種好。又形體姝譬月體。體好譬蓮體。譬喻釋名其義如此。豈同通途。第二當體釋者。法華三昧當體即是譬喻之名也。信解雲。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故有此釋也。我心如是者。令視東父。當體此意者。令視西父。東西不二。而八佛惠名為正法。蓮華三昧之當體也。塢字門是譬喻。不可得義。即是三昧義。故大日經疏。說此等字雲。此十二真言王。即是金剛三昧也必菩薩坐道場。入於金剛界。故則蒙十方諸佛同時灌頂共加持。得入佛位。即是成就大悲藏。生大漫荼羅究竟義也(云云)明知。譬喻者。是法華三昧之異名。名金剛智。從圓鏡智。入金剛三昧。以三昧力。出性空火。燒行者身。令諸結業消滅無餘。若於此經。求證文者。華開敷佛名金剛不壞智印。故彼寶塔品雲。諸佛各。坐諸寶樹下。如清淨池蓮華莊嚴。既雲如蓮。豈非金剛蓮華三昧譬喻之義。能喻雖是世間蓮華。而所喻必是法蓮華。當知。譬喻是諸如來深秘法印。故偈文結譬喻雲。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今是品中。顯是八印最秘三昧。故名譬喻   (問。既雲火宅。何生蓮華。答。淨名雲。火中生蓮華。今以阿字。名為能燒。燒滅眾結。心蓮即現。故云法印。金剛三昧經云。性空智火。燒滅眾結。即此意也。今火者入。喻者所生法印耳也)   信解品   初聞略說。動執生疑。廣聞五佛。蒙籠未曉。今聞譬喻。信發解生。疑去理明。故名信解。今謂信者信順之義。解者悟入之義。障法已除。信順十實具足道。智火正朗。悟入究竟秘密之果。文雲。我等今者得道得果。故云信解品。大日疏明三部信解。亦此意也   入真言門講演法華儀捲上   八葉名相隱□是經。一名相葉。二名相葉三名體葉。四名力葉。五名位葉。六名因葉。七名□葉。八名果義。初四如次相配四方。後四如次相配四維。是名八葉。縱令有明百葉百葉乃至無數量等。皆名化現。化現亦是八葉所為也葉上法身名為八印。報者即是中台之名也。如是本末究竟等者。總嘆如上九種名義。謂平等大惠也。如是九法一一皆以平等大惠。而為總體。以教菩薩法通為其用。體用俱名非橫非豎。若約橫義。葉葉皆具八葉八印及八佛八頂。若豎論之者。最下為八葉。中間名八印。最上稱八佛頂。諸佛菩薩在所遊方。示現廣大染淨國土。皆居如是八葉之上。當知八葉是所依也。八方世界皆為能□也。香積世界依於中□。是故佛說十方世界□居一心。心印即八葉。葉即是心心無盡故。八葉無盡。(如來若現東方無量恆沙佛土。是時舒東葉。而施設建立之也。)   仁安三年(戊子)十月九日戌時許書了   執筆尊光   同十日移點了   同十二日交了   為法界眾生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也   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卷下   藥草喻品   土地是能生。雲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通皆有用。而藥草用強。有漏諸善悉能治惡無漏為最。無漏眾中四大弟子以譬領解。深會聖心。佛讚善哉。甚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言藥草喻品   今正依真言門釋者。總明如來大圓鏡智事業之相。大般若明。依因菩薩滿月輪。故一切世間藥草物類各得增萠。今少異。彼明菩薩。今明如來。然今如來。月輪如大虛空。眾生月輪如一大地。發心不同名為藥草。隨說四智如一味雨四方俱下。昔日所治名為毒草。今日所治還成能。何者能化常為一事。演說諸法。曾無他事。故佛常見一切眾生有菩提心性。皆名藥草。故名藥草。文雲。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又曰佛月是能變能生。藥草是所變所生。今此品說變他藥草成佛金色妙法蓮華藥草故為品名。喻者能喻是藥草所喻。即心蓮。又能喻是佛月。所喻是種性。即是法華三昧之名。如來常住月愛三昧。起清涼用。照除九界煩惱熱。療瘡心地經云。法王常住妙法宮法身光明靡不照。即此意也。今能治所治。兼標及以所喻顯能故名妙法蓮華藥草喻品也(若作次第者。上已明八葉。自有法喻。今可明中胎之滿月輪。故云藥草。文雲。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是指月輪即法說也。譬說可知)   授記品   梵音和伽羅。此翻授記。此品中授記四大聲聞。偏舉法為名。故言授記品。今謂梵雲尾野(二合)羯羅拏。此雲授記。即是法華三昧之名。聖位雲毗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笑印。受記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此三昧智。流出光明。徧照十方法界不定性眾生。授與平等無上菩提記。此品者詮寶生部中第四郝宗。賀字是實相為因義。傍有二點。是如來滅度之義。當知授於佛因佛果。名為授記。而今此三昧門不說三乘定性及無性名。故名不定性。何者內證福德門有是三昧智。由是福智大威神力。變毒成藥執石成寶。由是義故說。一切法曾無定性。言不定性眾生。設使雖有定性無性。今入寶部。同獲諸佛自受用智之授記而共受用。當知。是經佛及弟子。皆同受用秘密智惠。而自娛樂。故是三昧法為受與平等無上菩提記也。今授是記。故名授記品(如金光明是福德門無福餓魚成福德天。陸地天子已得記別。今如是文。定性二乘無性畜女得無上道)   釋化城喻品   化者神力所為也。城者防非卻敵之稱也。知無賊不須城。故言化城也。偏舉喻為名。故言化城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是北葉之稱也。能示為化。所示為城。能所合標。故名化城。貧裡已出寶處欲近說普賢。先示權城。城內預現三十六尊之三摩地花因勵彼發心。此非果用。故言化城化城者。進非大乘。退非小乘。是權示中道秘密果報之地。非謂地位故名化城。亦云中道之華報也。如香城是東方之北葉也。問。既雲權示三十六尊。何名化城。答。入秘藏有二機人。一以智入。二以信入。今為信入者。示所信之處。故云秘藏。非已智分。故云滅化城。當知。秘藏義容權實。文雲。汝舍利弗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已智分。即此義也。當知秘藏其性廣博。體含權實。用分花果。淨名雲。皆是吾侍。此文雲。花果敷實。化身所止。故名化城。化竟歸本。名滅化城。若約法。若約淺者三業實際。二乘異見。是名化城。法華之前以化為法。法華之日法還成喻。此品中說滅二涅槃權化之城。令眾進入寶處之中。即寄化城。以顯法華三昧之處。故名化城喻品也(若作次第。上明月輪今明月輪之權用故云化城。化身受用名為化城。毗盧用名曰三十七自受用智。智為本城為跡)   五百弟子授記品   此品具記千二百。而標五百者何。五百得記名同五百口陳領解故以標耳   更正依深秘釋者。此品具記千二百等。而所以標五百者。必有所標。何者千二百及五百等。上開化城。妙達五百由旬。轉成五智之明。由是因緣今得是記。標此義故。名五百弟子授記品也。當知。標所聞名為五百。若取能聞。即標弟子耳。故文首雲。爾時富留那彌多羅尼子聞是智惠。既指聞五百美言。聞是智惠。明知。五百隻是五智之性。今先標所聞。次標能聞。後標得益。故名五百弟子   授記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無學也。此品中顯學無學人記故云授學無學人記品)更依真言門者。問。三週之終各得記莂者。不出學及無學。而今別稱授學無學人記品者何。答。前約本位名學無學。今就內解。名學無學。何者今所應作。是佛智惠。指之名學。達不二際。見心實相。故為無學。發如是學。還是三週得記之眾。方便品雲。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之。藥草雲。漸漸修學。悉當成佛。是名學人也。信解雲。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今取此人。雲學無學也。故此文雲。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明知。此眾前既有分。為顯內解更請後分。言前既有分者。謂開心實相。預總記之類也。故云授學無學人記品。寶幢佛葉。竟於此也   釋法師品   此品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也。此品偏舉人。故云法師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法師者知法之人。妙聞一句。發普賢心。朗開心蓮。受菩薩記。八部四眾無不堪成普賢行者。 故名法師品於八叶中即是東南普賢菩薩葉即是寶幢如來法身之行也。若人才發金剛薩埵妙菩提心。名為真實大乘法師。此品當仁。故名法師品   見寶塔品   見者通能所也。塔者梵語塔婆此唯所也。故言見寶塔品。今正依真言門者。寶部湧現。故名寶。集會俱睹。故名見。馱都處中。故名塔。八葉之印。是寶方葉也。故名見寶塔品也   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者此翻天熱。此品偏舉人為名。故言提婆達多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先托天熱。以談智惠之功。後托文殊。以語智惠之德。天熱文殊二雖似異。論其名相。同是燒燃之義。但天熱標所燒文殊標能燒。今欲能照。故先隨所燒。故標天熱立文殊葉之品名耳   勸持品   二萬菩薩奉命弘經。故名持品。勸八十萬億弘經故名勸持。前後雙舉名勸持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勸者勸勵。持者弘持。當時眾會。於前寶塔。佛自勸持心。猶未進。由是如來說提婆品令見是果。於此大眾忽見天熱入清涼池。及龍女從海底出。成等覺。各勵自心之誓望持。故名勸持品也   安樂行品   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能進行。故言安樂行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乘於寶乘。故名安也。游於四方。故名樂也。任運而進故名行也此品者是西南叶中第三安樂行。故於十如中是如是因也。於無垢界。見證立行。果中行曾無疑怖。故名安樂行也。又安樂名所期。行即是能期。乘文殊行。期安樂界故名安樂行也   從地踴出品   下方菩薩為發本門壽量長遠。從地湧現故。言從地湧出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八葉權用善行菩薩道名之為從。月輪智體。能為法身依。名之為地。此二和合所生菩薩。菩薩即稱湧出。序經云。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即此意也。又若破一微塵。出大千經者。即從相似一微塵位。出生分真多塵之法。華嚴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名破一出大。故無量義敘曰。七日未領等。是約因位。若裂大地。湧出法身者。即從果地般若。流出真實之道。華嚴雲。毗盧遮那法海中。修行克證如來地。當知。此品表果家之因。故名從地湧出品。即是結文殊葉等也   如來壽量品   如來諸佛之通號。壽量者詮量諸佛之功德。此即正詮量本地三如來功德。人法雙舉故言如來壽量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如來有四身。壽量亦有四。此品所明即是四種法身。如來壽量。自是有始無終。若據理邊應言無始無終。今在智邊有始無終。故名如來壽量品也   分別功德品   性分為分。別知為別。是即能知所知合而標也。功德者亦即舉所知。謂彌勒菩薩以大慈智。別知眾生所得功德。如其性分分別無謬。此品名標慈氏菩薩之德。 故名分別功德品也。故大日疏雲。慈氏真言曰。薩縛埵阿世耶奴揭多。疏即釋雲。薩縛埵此雲一切眾生也。阿世耶此雲性也。奴揭多此雲知心起也。起即是知義。謂知一切眾生性也(已上彼文)即此意也   隨喜功德品   隨喜順事理。無二無別。喜是慶己慶人。聞深奧法。順理有實功德順事有權功德。慶己有智慧。慶人有慈悲。權實智斷合而說之。故言隨喜功德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三密共順大法。故名為隨。三密同住大智。名之為喜。順大法。故以五十功德莊嚴其身。住大智。故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及利根有智惠。故名隨喜功德品。又曰展轉拔苦名隨。展轉與樂名喜。文雲。展轉隨喜至第五十第五十所得名為功德。故名隨喜功德。初約佛印釋品。後約彌勒釋品也   法師功德品   法師者謂五種法師也。功德者謂六根清淨也。法師舉人。功德標法。人法雙舉。故言法師功德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法師者勤行者也。慈悲為首。此經典內清淨六根。外獲得六種金剛位。亦名六識身。一色清淨金剛菩薩位。二聲清淨金剛菩薩位。三香清淨金剛菩薩位。四味清淨金剛菩薩位。五觸清淨金剛菩薩位。六意滋澤清淨金剛菩薩位。六根已淨六塵成位。極樂樹林說清淨法即此意也。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即是根塵之法。常住法位。此品略說此義。故名法師功德品也。大日疏十二說羅字門中雲行者具見此真言道之時識亦發光。識謂六識也。如小乘中。說心意識但是名之差別大乘即有別相。謂六識身但是三緣和合能決定了知諸法。能分別者是心也。以淨故。六識亦能淨。所謂六自在王性清淨也(已上文)具如彼說   常不輕菩薩品   常不輕菩薩者舉人也。此菩薩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隨行得名。故言常不輕菩薩   今正依真言門者。常者標一禮。不輕者標一切禮。菩薩者此雲道心眾生。即是修常不輕行人。然餘教道心者。但行六度十度等。以為其道心。今日道心知見心蓮 以求佛道不同餘人。故言菩薩。此品說之。故言常不輕菩薩品也。文雲。是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云云)是即禮拜五智之性。不專讀誦經典者。信鑁字門。禮拜中台摩訶毗盧遮那之性。是名一禮。何者縛字門者。即是言語道斷之義。上有二點。即是大空。大空即是不可思議之大果也。如經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但行禮拜者。禮有四種。一禮金剛部性。二禮實部性。三禮法部性。四禮羯磨部性。是名一切禮。若信世間相常住者。是信吽字門。禮金剛部自性法身之性也。若信煩惱即菩提者。信咀??字門。禮拜寶部功德法身之性也。若信結業即解脫者。是信紇唎(二合)字門。禮法部智惠法身之性也。若信生死即涅槃者。是信惡字門。禮拜羯磨部作變化身之性也。文雲。是比丘凡有所見皆悉禮拜。即是一切禮之義。問。增上慢者作此不輕之名。何用是深秘釋耶。答。文雲。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是即菩薩自陳內解。故用此深秘釋耳   如來神力品   如來者舉人也。神力者舉法也。人法雙標故名神力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如來者釋尊自證成所作智。若標身輪即是天鼓音如來。故文雲。二音聲遍至十方。神力者成所作智有大力用。揚舌梵世。說法無窮。今此品是八葉之中。北方天鼓音佛之葉。故名如來神力品也   囑累品   囑者是所付屬累是煩爾宣傳此從聖旨。得名故言囑累品   今依真言門者。囑者付囑。天鼓音印者。累者不止付囑此印。更付前後之諸印。是故文雲。如是三摩諸菩薩頂。頂是能頂。手即所頂。八印為手 稟持加頂。佛以能付八印之手。而摩能持行者之頂。三摩者標所付之數。一付鼓音印故摩之。二付前諸印。故亦摩之。三付後印及後品。故亦摩之。摩即囑義。三即累義具付八印故。名囑累品也。問。何故此品有三付耶。答。標佛印竟於此章。故儀軌雲。歸命最後囑累品以例應雲歸命初中囑累品。問。儀軌何故。故最後列之耶。答。為消三摩說普賢品也   藥王品   藥王菩薩者舉人也。本事者標法。此品人法雙舉。故言藥王菩薩本事品   今依真言門者。藥王菩薩者。是精進之義。就化他標名精進為藥。能治無等倫為王。道心立行名為菩薩。本者本時也事者事業昔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行事門之行。故名為本事。此品者是說藥樹王身天鼓音佛之葉。故云藥王菩薩本事品也。文云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苦行。即此意也。凡樹囑拔苦。故名藥也。珠標與樂。故名如意也。如諸佛菩薩通具是二。北方偏深修於拔苦。故云藥王   妙音菩薩品   昔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今以普賢現色身。以妙音聲。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菩薩品   更正依真言門者。此菩薩者以佛道聲。弘通天鼓音之聲教。饒益眾生故名妙音品也。文雲。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饒益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者舉人也。普門者標法也。今此品人法雙舉。故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正依真言門者。此品說六種觀音拔若之相及六觀音普門示現。 故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 六觀世音者。一者大悲觀世音 如初文是也。大日疏雲。以大悲為體也。身心內外純以悲為身。二者大勢至觀世音。如文。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故大日疏雲。離世間生。又超苦生。住平等智中。(已上釋勢至觀音真言文也)火及智者本為對也。但彼舉能治。故名住平等智中。此論所治。故云大火也。世出世異耳。又超苦生者。世間之火。與此文同。三者多羅觀世音。如文。若為大水所漂。即得淺處。大日疏釋多羅觀音雲。渡人於大河。置於彼岸上。四者毗俱智觀音。文雲若復有人臨當被害。而得解脫。羅剎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大日疏釋此尊雲。於一切恐怖。令彼退散也。五者白處尊。如文雲設欲男女更生福智端正男女。大日疏釋此尊雲。從如來境界而生。即能生諸佛功德以為莊嚴法身。六者馬頭。如文雲盡形持供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供觀世音菩薩名號。是二人福正等無異。大日疏釋此尊雲。啖食諸障。打碎此障。令四散也。如是六尊三十三身。徧滿世間能救眾生苦。故名觀世音普門品也   陀羅尼品   此翻總持。今此品偏舉法為名。故言陀羅尼品   正依真言門者。一文一字總持諸佛秘密功德。故云總持大般若云。若得如是陀羅尼門諸有所說一文一字無非佛語。遠離色聲香味觸。何以故。此所說法非世間言語故   妙莊嚴王本事品   妙莊嚴王舉人也。本事舉法也。此品內說彼王本事故云妙莊嚴王本事品   正依真言門者。 此品結前萬德莊嚴印之事業 故舉妙莊嚴王之本事。以標品名也   普賢菩薩勸發品   梵雲邲輸跋陀。此翻普賢。勸發者戀法辭也。今人法併舉。故云普賢菩薩勸發品   今依真言門釋者。此菩薩是大毗盧遮那如來之菩提心也。從彼如來支分而生。普者徧一切處義。賢者最妙善義。勸發者從東來西。勸發四門之大秘法。人法並標。故言普賢菩薩勸發品也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將釋此典有二意一顯教。二秘密。初顯教者。依天台意。但無彼疏。若得意止觀一部是入秘藏前方便門。發大心入菩提心門。修大行入功德門。感大果入智惠門。裂大網入方便門。歸大處入中胎門門謂初門。復次天台三觀法之。堪入阿智之前方便。何者即空通阿短字義。即假通於長阿字義。即中通於庵字義也。若橫對者初阿字義。具三觀義。後二亦然。法華雲。其智惠門難解難入。即是字門。門尚難入。阿況五智。故天台雲。初阿具足四十二功德。然今此典所明四門。通於止觀矣。本不生門通菩提心。因業門通修大行。損減門通於感大果。損減他病。兼得通起教。大空門通歸大處也。今正釋此經。分別三門。第一大意。第二釋名。第三判文。初明大意者。夫實因難觀。引白玉以談其真相。實果罕期流金光。以語彼矗路。能進之行體是殷白。所乘之象即亦縞素。所游之地自已一如。能游離之賓隨亦黅色。爰乃大象六牙標六番金剛智之能生。跓地七支。顯七類支分生之所生。才念是實相者。不斷五欲。淨於諸根。僅轉斯妙典者。不待三祇。入於法界。此典大意。如此歟(一四波二四佛。三十六尊。四內四供。五外四供。六四攝。是為六番。於前六番。並大日佛。即成七類。普賢菩薩從此如來支分而生。故以名如來支分生印也。六支為支。七分為分。法界相為相印。云云)   七支者薩遮經第三雲。善住所謂四足牙。及陰尾是七種支。善住大力(云云)第二釋題名者。言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者。舉羯磨部。如文。卻後三月我當般涅槃明知。佛住事業三昧也。說者舉金剛部。既雲普賢行法經。明知。所說是金剛部也。觀普賢菩薩者。舉能觀。所觀若行法花者。欲入金剛界。先當觀普賢。必同金剛薩埵之身。得入中台內道場中。為顯此意。先說法花。後說此觀法也。行法者。舉精進之義。義通三密。經者結義。謂結菩提心門八葉妙法芬陀利之經。彼法華雲。教菩薩法。今此經者精進門。佛說觀普賢精進行法。故言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也。觀者內精進。名心精進也行者外精進。名身口精進也。法者別之本源。謂實相法大乘因之種子也。第三判文者。此經有三段。初文名序說分。從佛告阿難諦聽。下訖偈文。名正說分。從說是偈已下訖經文。名流通分。序分更二。通序別序。通序為五。謂如是等。別序又二。初佛自敘。後三大士敘。佛自敘文雲。卻後三月我當般涅槃者。凡佛教出。總有四門。一菩提心門。二福德門。三智惠門。四涅槃門。一一通至秘密法界。今此大乘從涅槃門。出寂光教。故初標涅槃。後示寂光相。後分上卷雲。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即此義也。尊者阿難下。第二三大士敘者。文有二。初威儀即如文(云云)次而白下。敘正說中四門之文。一本不生門。二因業門。三損減門。四大空門。初雲如來滅後四學。敘本不生門。云何眾生下第二敘因業門。云何不失下第三敘損減門。云何復當下第四敘大空門。從佛告阿難諦聽下。第二句正說分者。有三初誡勸。次舉古。後例今(云云)從普賢菩薩乃至東方下第二正演說四門者。以合四字共為吽字。攝義無邊故。為金剛薩埵自心真言。一阿字。二賀字。三污字。四磨字。守護經云。阿字者是菩提心義。是諸法門義。亦無二義。亦諸法果義。亦是性義是自在義。猶如國王黑白善惡隨心自在。又法身義也(已上彼文)今回字義。敵對四門。夫一字具諸說。故有旋總持義。本不生者。是理本之義。理本不生自在義。故生彼東方。東名菩提心門。即是守護最初菩提心之義也。明知。普賢生東方者即表阿字菩提心義。餘三字義對餘三方。賀字因業對南行門。污字損減對西智門。智法能損於分段生。研無等法性身故磨字大空對北方便。無上勝方便有大寂果中理趣釋雲。 大樂金剛不空三昧一切如來菩提心(且屬東門)亦是一切如來不供真如妙體(且屬南門)恆沙功德皆從此生(且屬西門。故金剛般若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當知。一吽字具足如來四智四門無邊之義。又云。寂光豈非中台。此經正中略說是字。正文為四。初文明本不生門。從若比丘乃至誦大乘者下。第二明因業門。從爾時行者見是事己心念大乘下第三明損減門。從爾時行者禮乃至空中有聲下。第四明大空門。是四門文經妙法蓮華經開示悟入。故名結經。故序品雲。放白毫光。照於東方。普賢品雲。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此經題為普賢菩薩行法。兩肯不違。明知。法華演說金剛界四部之中東門八葉白蓮華義。故金剛頂經題雲攝教王經。 然無量義略示心能生無量法。妙法蓮華略示心之實相有在。是普賢經略示修證普賢菩薩作金剛部真實之相。判是三經。約識三意。謂舒住斂。無量義經如蓮漸開。妙法蓮華如蓮大開。觀普賢經如蓮還斂。漸敷為舒。大開為住。還斂為斂。舒故成無量。住故成八印。斂故成一。普賢法身並雲修證者。約求佛之人。立實相行。修習開之。無不必開而見自心之十實相。所說正說法。初善中善後善。蓋此之謂也。此相實義。略談並竟   入真言講演法華儀一卷(終)   問此一釋是秘中又秘。經云。在所遊方勿妄□傳。師師密授未聽顯示。然今輒記者何答一者。為救世人迷教諍言。法花所詮永異秘宗。破法趣向三惡道中。二者。為示一代釋尊同演真方。更無他事。三者。為標凡有顯教皆為能詮。唯此秘字即名所詮。四者。為返諸論義師輕毀阿闍梨雲。但解咒印。不達講經。五者。令諸顯教。疏師。朗達彼彼經典有本源故。故出此釋耳。若欲凡身覺彼大覺地。當觀心蓮義如一念頃克也。當知此真言門以釋迦身為弘八葉義。各妙法華弘月輪義名為大圓覺多羅了義。弘五智義名佛地經弘金剛部各花嚴。弘寶部義名金光明。弘蓮花部名般若教。弘羯磨部名阿含教。傳金剛喜名惟摩經。□金剛曰稱勝鬘經。弘月輪義是心地觀月輪三十七尊全弘是守護國界主經也。故授記品雲。廣宣諸佛無量大法佛子所廣尚在大法。況如來乎。是故行者唯須仰信莫為諍競。以詮聖位。若有惡人不信此事。深可憐遠避。莫類。夫於諸法所諍競不為知法者。不可如淺識有思量分別。若有欲如實成是□福者。可依斯講儀。必感二世報。以去貞觀九年六月於延曆寺講堂之竟。於餘處處不改講儀耳   仁安三年十月亥時許洛東邊書了   同 十三日交了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戌時許移點了   是為興法利生往生極樂也    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一卷   (於懿吾祖 為國之琛 相蘊舜目 印佩佛心 萬里求教 百世垂箴 聲振漢地 功光緇林 遮那索隱 芬陀鉤深 天龍歸向 王臣欽歆 厥德浩浩 厥徒森森 三井法水 潤古澤今    二品親王釋盈仁拜撰並書([考]右園城大師畫像讚也畫像今省之))   新刻講演法華儀序   (夫芬陀妙典者。出過四味超絕三教。無上醍醐髻中明珠也。往昔天台智者禪師。以玄義文名各十卷。妙擊其肯綮。然止析出理密之精妙。未開拓事理俱密之奧藏。顧智者是靈山親承大士。豈不知而默哉。蓋內證密教。外上說顯示教。以投時機也。今此法華略儀者。我園城大師之所著也。書僅兩卷。俱密妙旨和盤托出。如斯法寶。誰有眼人不珍敬焉。第現流佈本。脫誤不鮮讀者病焉。蓋天之未喪期文邪。適臨九百周祖忌。獲復睹善本。予也不肖承乏三井。謬為貫首。濫稱遐裔。獲稟孫謀。繼志述事雖漸古賢之美。慎終追遠庶同孝子之心。豈不公諸四方。以報洪恩於萬一乎。於是遂命上之梨棗。冀子孫雲仍。染指同嘗無過之味。奏功共領難信之珠   寬政二年祖忌前三日   三山撿挍三井貫首二品親王釋盈仁謹序)   新刻講演法華儀凡例   (一今本全據播州赤石大山寺藏本。乃康和年間沙門蓮寂者所寫。最足為正。舊本脫誤。今專依此正焉 一舊本標題下有一卷二字。六祖撰目亦記講演法華儀一卷。然大山藏本。分為上下二卷。今姑仍之 一舊本標題下題山王院智證撰六字。大山本無。而撰號不可不存。故今准指歸等載焉    一舊本惟標序品第一。今具題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舊本惟標勸發品。今具題普賢菩薩勸發品等。中間具略皆據大山本而改之。非敢私妄出沒一字    一為救世人乃至三惡道中等文。見於卷末問答中。真師同異章。既引此文。然舊本中全無此文。想舊本是後人之所抄略。而非全本明矣    一大山寫本非全無差。其誤者。悉以舊本改正。間有異同難取捨者。標之格上    藕峰釋敬光謹識)   新刻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序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況最深秘密處。寧易到乎。而其法華經藏也。最深秘處也。不在他而在己。不在遠而在近。其果無人能到邪。其果非無人能到邪茍欲知其所以無人能到。而得其在近在己者捨我園城大師之講演法華儀而孰適從。惜哉現行印本脫誤頗多。猶美玉之有瑕類也。藕峰和上每厝諸懷。遍訪古剎。遂得七百年前淨寫善本。手校韞匱。以待善賈久矣。屬我   聖護王見而隨喜。為辨言鋟梓。令全寶復瑩於世矣。蓋以九百祖忌斯臨。想德追遠。用酬罔極也。可謂克揚遺風光餘烈者矣。承祖裔之徒。茍以斯書炎寶鑰。則非唯在千百年之後。親見   大師。抑亦法華經藏住己者。最深秘處在近者。一且豁開。一念達到。鳴呼其幽遠之藏。深秘之處。其果無人能到邪。其果非無人能到邪。欲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者。急著眼可矣   寬政二年祖忌日法孫佛猊槃譚書於洛東積善教院)   挍正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跋   (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惠門。難解難入。信哉。吾六祖。智證大師。獨住如實智見而窮甚深之底。開難入之門教一乘。學生得優入焉。故云。此經正說無非五智八葉義相也。又云。世人未得到最深秘之處。以故若詳今釋。則非特蓮經文顯深秘旨。一代五時之設。亦皆為瑜伽秘密宗也。真實開顯妙旨者。蓋此之謂歟。志台密者。棄之他求。則甚深之底。安得而探之哉。刻本舊行於世。不惟文字差誤。章句脫落亦不可枚舉。今得正本。挍以俟重刻之日。冀我學生通台教後。更依斯書而叩難入秘妙門。傳弘二宗以謝四恩矣   安永丙申佛泥越日    徧照金剛敬光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