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04 冊 No. 0199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No. 199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蓋阿耨達龍王者(晉名無焚),佛在世時受別菩薩也,有神猛之德,據於崑崙之墟。斯龍所居宮館寶殿,五河之源則典覽焉,有八味水池,華殖七色,服此水者即識宿命。於時龍王請佛世尊及五百上首弟子,進膳畢訖坐蓮華上,追講本起所造罪福,皆由纖微轉受報應,彌劫歷紀莫能自濟,僥值正覺乃得度世。各自撰歌而達頌曰:   大迦葉品第一(十九偈)  佛人中上為法御,  斷除結獄游舍衛,  諸根為寂德巍巍,  如來自告其比丘: 「有諸鬼神所娛樂,  種種眾華無央數,  四瀆湧出向四方,  彼諸流河歸江海。  私頭那提伯師子,  人不能至神足到,  飛行疾矣乃越耳,  疾共詣彼淵流池。」  比丘曰:「善唯從命。」  大通安住上弟子,  聞尊教敕乘神足,  譬如雁王導眾雁,  行詣進游於江河,  悅觀輩類相娛樂,  佛天中天亦如是,  與弟子俱而飛騰。  佛至告諸弟子曰:  「寧識前世所更歷,  為我各說誰行步,  而獲其福不可量。」  彼迦葉仁佛弟子,  譬如師子歷深山,  設有所歷無敢當,  則說前世所作行。 「採取於野燕麥耳,  少所施與辟支佛,  解脫心樂無有漏,  奉於空行意寂寞。  彼時心念有此願,  尋即思惟於上法,  與如是人俱合會,  於此終生郁單曰。  用彼因緣福所致,  更歷千反郁單曰,  然後生於勝命天,  於中最特無有雙。  吾用彼福所造德,  亦復千反生忉利,  著種種華香寶瓔,  身微妙好而自在。  既於天上壽終已,  便復則生郁單曰,  用彼前世願所致,  以作是福因緣故。  生於富家梵志種,  財產眾業無央數,  在五樂中而不貪,  其於是佛無等倫。  大哀所可講說法,  諸力一心定眾根,  七覺之意八道行,  以為獲致於此法。  便盡諸漏手執燈,  與此眾等最後俱,  合會行正直離邪,  佛者如來所說善。  奉禁戒人所志得,  如其意念所欲求,  最後我身以具滿,  為盡生死拔根株。  我皆絕除諸愛結,  則為是佛法王子,  第一止足常思道,  心空清淨無所著,  其志堅固無能轉,  譬如大山不可動。」  如是迦葉尊,  在諸比丘僧,  阿耨達大池,  自說本福緣。   舍利弗品第二(十偈) 「吾為僊閑居,  於彼見沙門,  辟支佛之尊,  身著絳衣被。  睹之心歡喜,  為之浣衣服,  復為縫袈裟,  數數為作禮。  彼則愍念我,  便飛虛空中,  上下出水火,  須臾忽不見。  我即時叉手,  自心作是願: 『令我得如是,  聰明大智慧。  莫令生豪家,  亦勿生賤種,  常生於中家,  志多作沙門。』  用是功德故,  吾以五百世,  常獲致人身,  世世作沙門。  於是最後世,  復還得人種,  以值見正覺,  導師無有上。  則辦為沙門,  於釋師子所,  成就阿羅漢,  清涼而滅度。  今世尊目前,  於比丘僧眾,  論我智慧上,  轉於正法輪。」  舍利弗智慧,  於比丘眾前,  阿耨達大池,  自說本宿行。   摩訶目揵連品第三(十五偈) 「吾為僊閑居,  處於林樹間,  於彼有人來,  求我作沙門。  吾除其鬚髮,  為浣其衣服,  縫之而染之,  心中自歡喜。  彼退在一面,  而結跏趺坐,  則得辟支佛,  便飛於虛空。  我時即興願:  『令身得神足,  使吾得如是,  大力大神足。』  用是福德故,  在在所生處,  天上及人中,  照耀所造福。  於時最後世,  以逮得人身,  如值見正覺,  導師無有上。  以為作沙門,  於釋師子所,  則成阿羅漢,  清涼而滅度。  所作善甚少,  得安隱無量,  我復作不善,  今說且聽之。  東出羅閱祇,  生為尊者子,  出捨外遊戲,  人家求飲食。  即見其父母,  二人共相娛,  見之即撾我,  罵詈而逐我。  但以正命耳,  其身不施行,  墮於黑繩獄,  受苦不可計。  其彼餘殃故,  於是最後世,  諸外異道學,  撾碎身如葦。  吾當以是疾,  壽終而滅度,  彼所作餘殃,  爾乃滅盡耳。  是故當悅心,  至孝事父母,  用歡悅心故,  人得勝天上。」  如是拘律尊,  在於比丘眾,  阿耨達大池,  自說本因緣。   輪提陀品第四(淨除十七偈) 「我昔往詣寺,  見地不淨處,  即取其掃帚,  便掃彼寺舍。  竟睹寺清淨,  心中甚忻踴,  令我無垢塵,  如此寺舍淨。  用是功德故,  在在所生處,  面色和悅姝,  端正難可比。  其餘之福祚,  於是最後世,  父母則名吾,  號曰為淨除。  我於親族中,  生時亦清淨,  一切所愛敬,  見者無厭極。  值得見正覺,  導師而無上,  已成阿羅漢,  清涼而滅度。  我之所志願,  使吾無垢塵,  今無垢羅漢,  無漏所作辦。  假令掃除是,  普天下使淨,  不如為離欲,  除掃所經行。  假掃除天下,  道人經行處,  不如四方僧,  掃除一步地。  設復掃除是,  滿天下精舍,  不如於佛寺,  掃除一步地。  我身所造福,  以是知差特,  當掃除佛寺,  其心懷欣踴。  以此曉知之,  等覺道德高,  當供事佛寺,  獲其祚甚大。  唯君吾識念,  昔曾所作善,  以致彼果實,  可意安隱樂。  是故為佛寺,  好淨心供事,  唯仁此第一,  福田無有上。  於是能供事,  得安而無量,  皆為破壞除,  一切婬怒癡。  不輕空心悅,  得福薄少乎,  向如來正覺,  及諸佛弟子。」  如是輪提陀,  在諸比丘前,  阿耨達大池,  自說本所因。   須鬘品第五(善念十四偈) 「昔者出遊觀,  時與親友俱,  頭上戴傅飾,  耳著須鬘花。  惟衛神通佛,  於彼立大寺,  遙見眾庶人,  共住而奉事。  親友俱發家,  各共齎好華,  悉以清淨心,  供散彼佛寺。  我時見廣施,  亦復初發意,  便取林中華,  以用上佛寺。  所生不墮餘,  升天下為人,  因是德本故,  所作善照見。  後值等正覺,  無上之導師,  果證阿羅漢,  清涼得滅度。  唯施一華耳,  更得百千歲,  天上自娛樂,  餘福得泥洹。  假令我素知,  佛功德無量,  便即起塔寺,  其福無有極,  未必心歡喜,  其福猶為少。  如來等正覺,  及諸佛弟子,  唯我憶念此,  身所作功德,  今已得實報,  可意快安隱。  緣是所作行,  終始斷不生,  無漏無所著,  清涼得滅度。  五道為已盡,  不復更胞胎,  是為最後世,  然則不復起。  解脫生死本,  已度所有海,  今我以是緣,  得號曰須蔓。」  時長者須蔓,  會在眾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輪論品第六(明聽十一偈) 「惟衛佛世時,  槃頭摩國土,  本為四方僧,  興立一房室。  加以床臥具,  皆用持佈施,  既與心歡喜,  應時發是願: 『我見等正覺,  令得作沙門,  逮無上無為,  清涼正滅度。』  是因功德本,  九十一劫安,  既得自然見,  在天上世間。  其餘功德福,  於今最後世,  生??長者家,  憍貴無兄弟。  生為父所敬,  即聞垂言教,  吾以子施與,  寶藏億種種。  足底生異毛,  自然長四寸,  身體柔軟好,  穩安得無害。  過去九十劫,  其餘復如一,  我身不識念,  舉足蹈地時。  於今最後世,  已還得人身,  成就無所著,  清涼為滅度。  佛普見說我,  精進尊第一,  解脫盡無漏,  已得不動句。」  如是拘梨種,  在眾僧中央,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功德。   凡耆品第七(取善八偈) 「我不了福德,  本亦不識義,  見惟衛佛寺,  供養而奉侍。  金寺紫磨色,  幡傘以香華,  見供養塔寺,  而得生善處。  常在天人間,  所作得照見,  過九十一劫,  未曾歸惡道。  作少功德已,  獲安甚眾多,  已得無所著,  滅度清且涼。  假使我本知,  佛功德如是,  常當供塔寺,  所得福逾此。  是故用知明,  正覺德弘泰,  當供養塔寺,  其福無終極。  佛普見說我,  經樂為第一,  多聞若干種,  辯才德至真。」  時長者凡耆,  曾在眾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賓頭盧品第八(乞閉門十一偈) 「我本經父母,  生為子中尊,  謹敬事其父,  亦孝養於母。  二親及妹弟,  奴客僮僕使,  吾為父母說,  飲食以時節。  時起貪嫉意,  不當食父母,  瞋恚謗於語,  能得飯食財。  緣是所作罪,  墮大山地獄,  燒炙黑繩中,  更苦不可計。  從地獄中出,  世世所生處,  常患大餓渴,  勤苦而饑死。  於今最後世,  已還得人身,  值見等正覺,  導師無有上。  於釋師子所,  已得作寂志,  成為無著道,  清涼而滅度。  唯仁我於是,  神足能飛行,  還入坎窟中,  爾乃得食耳。  是故當歡喜,  供事於父母,  一心稽首禮,  保祚無有量。  唯仁我識念,  削所作惡行,  皆受所種實,  罪福不可離。」  賓頭盧閉門,  時會在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貨竭品第九(善來二十一偈) 「曾為尊者子,  在般頭摩國,  族姓多財寶,  眷屬所圍繞。  周匝在王邊,  快樂無有極,  端正見者喜,  顏色難為比。  時我嚴駕出,  諸眾導前後,  欲行遍遊觀,  並從眾婇女。  於彼遊觀時,  見相寂沙門,  奉行安定儀,  身服赤絳衣。  時我見沙門,  興發起惡意,  憎惡其形像,  瞋恚不歡喜。  為何下鬚髮,  顏姿黑丑陋,  癰疽疥身體,  羸疲身意俱?  用是所造罪,  口說惡語故,  於彼壽終後,  便墮地獄中。  從獄得脫出,  容色黑丑惡,  癰疽疥身體,  羸疲身意俱。  捉瓦器乞丐,  著棄死人衣,  衣弊服粗穢,  所住無安處。  所欲往至詣,  乞欲系餬口,  執杖見驅叱,  為人所嫉辱。  如是五百世,  在在所生處,  窮困常饑餒,  勤苦而餓死。  時見等正覺,  比丘僧圍繞,  與大眾會俱,  講說甘露句。  適見大眾會,  即疾奔走趣,  意欲於彼中,  希望飲食具。  到見大眾會,  皆坐欲聽法,  不獲副本願,  未有餼施者。  時彼大慈哀,  如來告之言: 『仁者善來此,  便來坐此座。』  我應時喜踴,  則一心叉手,  稽首世尊足,  卻在一面坐。  於是尊大哀,  瞿曇極慈悲,  次第分別說,  為我講四諦。  能仁除鬚髮,  因是見道跡,  佛令作寂志,  於彼得神通。  用是故號字,  名曰為茶竭,  緣此佛說我,  正受為第一。  佛勇猛大尊,  世雄為最勝,  神通無極哀,  度脫我眾苦。」  善來尊如是,  在於眾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難陀品第十(欣樂十二偈) 「王捨國城東,  曾為富尊者,  時世谷饑貴,  有道士游彼。  時我坐獨食,  有好道士來,  壞破緣一覺,  自在得無漏。  興起貪嫉意,  其心志於惡,  今此比丘來,  焉得同太歲。  於是念飲食,  雜糅以馬通,  道人食之已,  應時即命過。  我身壽終已,  墮地獄甚久,  合會及叫喚,  世世見脯煮。  從地獄得出,  便還得人身,  身常多疾病,  懊惱而命盡。  如是五百世,  在在所生處,  抱病常窮厄,  懊惱乃命過。  於是最後世,  已得生人中,  還見等正覺,  導師無有上。  出家為沙門,  受釋師子法,  已得羅漢道,  清涼取滅度。  吾於是仁者,  神足無有漏,  身體多疾病,  所在不安隱。  於是悉識念,  我本所作行,  皆獲其果實,  罪福不可離。」  如是難陀尊,  在比丘眾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夜耶品第十一(名聞二十六偈) 「昔有一道人,  入聚落乞丐,  見死亡女人,  青膀甚臭惡。  結跏趺而坐,  觀視無常變,  省察敗不淨,  一志學定心。  便於彼坐上,  有微細音響,  聞聲用恐怖,  則從一心起。  見死腹潰壞,  惡露而不淨,  眾孔自流出,  臭處難可當。  腸胃五臟見,  心肝皆散絕,  若干無數蟲,  觀已還靜心。  察於外死身,  內省自己軀,  彼爾我如是,  計本皆虛無。  自從三昧起,  修行不懈怠,  亦不出分衛,  亦不思飲食。  設我入聚落,  而行求飲食,  雖見端正色,  當作惡露觀。  瞻彼諸形色,  如死人無異,  察眾壞敗本,  一切無所樂。  我思行如是,  而得離愛慾,  奉遵四梵行,  深惟不輕戲。  於彼壽終後,  便得升梵天,  於梵壽命盡,  下生波羅奈。  為勢貴長者,  生其家作子,  為眾所見敬,  正受度無極。  晝日常修行,  於夜不睡眠,  見女人眾多,  等觀如腐積。  枕鼓臥眠者,  執箜篌伎人,  伎樂器散地,  夢想為?語。  於彼退思念,  宿本功德行,  想識不淨處,  前世所更歷。  適觀睹此已,  志求無慾意,  我時逼迫是,  仁者我捨去。  即從床上起,  下殿避之逝,  諸天愍念我,  其門自然開。  時出於國城,  往詣流水側,  遙視見彼岸,  見沙門寂根。  又見大寂志,  舉聲而大叫,  告之我窮厄,  神通我捨欲。  世尊深軟音,  用我辛苦言: 『童子來莫懼,  於此無窮厄,  心捨眾苦惱,  轉度於彼岸。』  往詣大哀所,  世尊無比人,  絕妙無等倫,  譬如飢渴者,  倒解識其義,  即解識其義。  於彼見道諦,  從佛求捨家,  瞿曇大慈哀,  聽我作沙門。  應時一夜中,  天時將向曉,  一切諸漏盡,  清涼得滅度。  是我前世時,  所更作善行,  是我最後世,  逮得甘露跡。」  如是賢夜邪,  尊者子神通,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尸利羅品第十二(二十偈) 「昔波羅奈城,  迦葉佛泥洹,  機惟王起塔,  七寶造甚大。  爾時王所作,  有最大太子,  我時為佛尊,  第一建剎柱。  以是功德故,  世世所生處,  在天上人間,  其福自然見。  在在所生處,  於國甚殷富,  財數不可計,  常喜大佈施。  我於五百世,  惠施無所惜,  給贍眾庶人,  寂志及梵志。  緣一覺之行,  離愛慾無漏,  清淨歡喜心,  供養五百眾。  由是功德故,  在此最後世,  生勢貴釋種,  應時口說言: 『家中寧有寶,  錢財及於物,  我當以施與,  救足諸貧窮。  我與無厭憊,  救濟眾下劣,  孚善見答報,  豈能有所惠?』  家中聞吾言,  愁憂用惶懅,  馳散赴八方,  乳母悉避去。  母以恩愛故,  便即告我言: 『為天人鬼神,  何以言大疾?』  我時即啟曰:  『我是人非鬼,  追識宿命施,  好欲見惠人。』  時母聞其言,  踴躍無所畏,  然許勸助之,  恣意所佈施。  家中眷屬多,  母敕供養我,  為眾所敬愛,  見者莫不喜。  我爾時適生,  其家即興熾,  緣是諸寂志,  名我尸利羅。  於彼便佈施,  給足諸貧陋,  得值等正覺,  便捨家為道。  初生家興熾,  墮地能語言,  是故號尸利,  其名自然流。  生家無所貪,  亦不用恐懼,  緣信出家學,  神通一切具。  為國主所欽,  大臣眾人民,  多獲衣食供,  床臥諸所安。」  如是尸利羅,  在比丘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薄拘盧品第十三(賈姓十二偈) 「我昔曾賣藥,  於槃曇摩國,  在惟衛佛世,  敬諸比丘僧。  時有病瘦者,  行藥療其疾,  供給諸根藥,  以惠諸比丘。  一歲諸眾僧,  令無所乏少,  時施諸沙門,  與一呵梨勒。  於九十一劫,  未曾歸惡道,  在天上人間,  其福自然見。  所作德少耳,  受福不可量,  施一呵梨勒,  長久生善處。  其餘所有福,  今還得人身,  值見平等覺,  導師無有一。  未曾自識念,  郡縣受施處,  唯仁我二夜,  證通三達智。  常衣粗惡服,  五納之震越,  棄家行學道,  願樂在閑居。  其年百六十,  於此無垢濁,  未曾有疾病,  所生處常安。  佛普見說法,  少欲無睡眠,  觀佈施藥者,  其福廣如是。  今我悉識念,  本殖少功德,  悉獲其果實,  可意而安隱。」  時賢薄拘盧,  在眾比丘僧,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摩呵?品第十四(大長十二偈) 「昔作韋皮師,  本生亦安隱,  時國大谷貴,  柔皮以為韋。  時得好殷皮,  煮熟令大美,  時有沙門來,  乞丐欲求食。  見之即歡喜,  則分用佈施,  其寂志食已,  尋飛在虛空。  見道人踴躍,  應時叉手向,  恭敬普所在,  所游輒追隨。  欣喜廣大心,  便自發願言: 『令我逮如是,  常與尊者俱。  如此道人法,  所逮得法身,  令我身如是,  疾成正願義。』  所施無形色,  其氣亦穢惡,  無香亦無味,  我所施如是。  所作德少耳,  獲福安無極,  在天上人間,  其福自然見。  於是最後世,  還得於人身,  值見等正覺,  道師無有上。  我本所求願,  見世尊上人,  於是悉如意,  清涼得滅度。  於是悉識知,  本所作功德,  悉獲其果實,  可意歡喜受。」  如是彼大尊,  名?羅大通,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優為迦葉品第十五(八偈) 「導師有二人,  同類悉兄弟,  見迦葉佛塔,  搪揬崩壞落。  合集眾賈人,  更補治起塔,  時兄弟二人,  俱扶豎剎柱。  緣是功德本,  生天上甚久,  來還生人間,  在於勢族種。  未見等正覺,  捨家學異道,  在泥蓮水邊,  久習編發志。  世尊無等倫,  愍念哀我等,  在於恆水側,  感動見變化。  我等見變化,  從佛求下發,  大尊念愍傷,  聽我等出家。  供養佛塔寺,  前稽首作禮,  用是眾庶等,  清涼而滅度。」  優為迦葉尊,  及江河迦葉,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迦耶品第十六(捉取十五偈) 「昔為賣香者,  既獲香賣之,  有一童女人,  來到香肆上。  容貌端正好,  見彼趣我所,  適捉與調戲,  欲意察著之。  身亦不犯觸,  亦不與合會,  唯但執其臂,  為嬈他女人。  用是過惡故,  壽終墮地獄,  來還得人身,  右臂自然枯。  如是五百世,  所生處皆然,  右臂常枯槁,  苦痛甚不便。  仁者識念是,  作罪薄少耳,  獲殃甚眾多,  善惡不可離。  值見等正覺,  捨家為沙門,  已得阿羅漢,  清涼入滅度。  仁者吾於是,  有神足自在,  於今一右臂,  不如左臂便。  假使有男子,  喜犯他人者,  壽終墮地獄,  苦痛甚酷毒。  不當外犯色,  如捐棄盛火,  智者覺了人,  已每知止足,  設見他婦女,  當作不淨觀。  我更泥犁中,  受苦不可計,  我犯是罪時,  自謂不足言,  悉獲是果實,  罪福不可離。  值見等正覺,  導師無有上,  已得無所著,  清涼得滅度。  是為最後生,  逮得甘露句,  已解一切苦,  清涼得滅度。」  迦耶尊如是,  在比丘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樹提衢品第十七(三十偈) 「惟衛佛世尊,  槃頭摩國城,  時有富長者,  名阿能幹那。  時佛之眷屬,  六十二百千,  請惟衛佛尊,  及眾供三月。  我主槃頭摩,  我供人中尊,  飯食日珍異,  供養佛弟子。  飯食佛如是,  在槃頭摩國,  彼時最後施,  槃頭王欲興。  供養好飯食,  衣被及床臥,  作微妙祠壇,  是王之所起。  奉上諸所安,  床座眾百千,  於一一比丘,  惠施令可意。  彼國王最後,  所供養如是,  奉事無極雄,  神通尊導師。  我時見彼供,  床臥諸所安,  衣被飲食施,  床座悉具足。  時諸天中尊,  帝釋來詣我,  彼天帝謂我:  『我當為汝伴。』  即時化祠壇,  可意嚴如天,  施設天上座,  供以天飲食。  彼時佛世尊,  惟衛無等人,  請供滿一月,  尊人及弟子。  我以天飲食,  供養於導師,  奉以天衣被,  大人並弟子。  用是功德故,  受恩不可量,  從九十一劫,  未曾歸惡道。  所作福照見,  天上及世間,  我奉侍大聖,  惟衛無極尊。  於今最後世,  生羅閱祇城,  蓱沙王之宮,  富家無量寶。  為蓱沙國王,  一切所愛敬,  眾人見供奉,  諸臣及人民。  我在天伎樂,  於是世自恣,  生世得人身,  天伎樂自娛。  於是佛大智,  導師無有上,  來詣羅閱祇,  導師加愍傷。  我聞大智慧,  佛詣王舍城,  心歡喜踴躍,  往詣仁世尊。  遙見世光?,  光明出普照,  即從車乘下,  步行往詣佛。  欣然我前行,  稽首最勝足,  禮如來畢竟,  卻在一面坐。  我久思正雄,  今乃見大人,  導師人中明,  降伏魔羅網。  世尊無有上,  應時愍傷我,  解說四諦事,  如應為講本。  彼曰無極哀,  世尊說如是,  大通欲出家,  願得受大戒。  即時大智慧,  佛者無等倫,  說言比丘來,  具足成沙門。  以是無放逸,  堅精進定意,  遭遇甘露處,  無為興無動。  逮見等正覺,  導師無有上,  以成阿羅漢,  清涼而滅度。  唯仁我追念,  身本所作惡,  悉受是果實,  可意樂安隱。  廣行有周旋,  離生老病死,  脫於一切惱,  愁憂及啼哭。」  如是樹提尊,  在比丘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賴吒和羅品第十八(二十六偈) 「有王修惟尼,  其王有一子,  名賴吒拔檀,  是王最小子。  迦葉佛吉祥,  興起大塔寺,  欲護父王意,  為作剎柱頭。  心歡喜踴躍,  建立承露槃,  願我作沙門,  等正覺共會。  用是功德故,  世世所生處,  於天上人間,  其德自然見。  是為最後生,  在投樓吒國,  生於尊者家,  獨有一女耳。  一切所愛敬,  如是狗獵王,  是我親裡家,  國土亦如是。  端正甚姝好,  顏貌如敷逾,  在人中娛樂,  一切欲自恣。  可意敬世尊,  來詣投樓吒,  我見心歡喜,  便求作沙門。  本功德所致,  化變難比倫,  慈哀愍傷我,  口便發是言: 『諸佛之正教,  父母不樂者,  不得為沙門;  族姓子自報。』  即時還歸家,  前白父母言: 『父母願聽我,  出家為沙門。』  父母聞我言,  愁憂不可勝,  子雖命時終,  不欲相遠離。  我時不飲食,  一心無所樂,  志於清白法,  欲求為沙門。  我時不飲食,  萎臥於空地,  假令不聽我,  便當死於是。  六日不飲食,  一心無所樂,  志於清白法,  欲求為沙門。  時親厚知識,  往謂父母言: 『善哉聽之去,  用死人身為?  假令能樂者,  為沙門續在,  命存可數見,  死者當奈何。』  時父母知識,  共出悲好音,  設使作沙門,  來見我當聽。  時親厚知識,  便往謂之言: 『父母已聽汝,  明者為沙門。』  父母共結約:  『假使為沙門,  數來相見者,  子聽汝出家。』  彼聞善哉言,  自養有勢力,  往詣世尊所,  便前白佛言: 『唯然已聽我。』  便受佛尊教。  世尊下我發,  令我作沙門。  施承露槃故,  受安甚眾多,  於天上世間,  功德自然見。  佛普見說我,  樂閑居第一,  已得阿羅漢,  清涼而滅度。  是故當歡喜,  悅心向大哀,  當供養塔寺,  得脫大恐懼。」  賴吒和大尊,  閑居五納衣,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貨提品第十九(二十七偈) 「曾在王舍城,  為富大尊者,  有五百道士,  住我家一年。  五百諸長者,  一切皆往詣,  彼時諸道人,  各就一家食。  譬如我等故,  家中所炊食,  一一諸比丘,  供養亦如是。  聽年長道士,  彼分與長者,  無上尊道人,  其心念如是。  飯食五百人,  豆羹以灌上,  我所作供具,  飼比丘如是。  如是連二日,  佈施彼比丘,  我時輒興意,  貪嫉噁心意: 『尚難飼我子,  婦女及姊妹,  兄弟諸親屬,  是飯食供養。  何況此比丘?  當供養三月;  供養五百人,  大減損我家。』  我欲令比丘,  作方便令死, 『假使命過者,  不損用我物。』  心自念惡已,  馬通糅飯中,  持用飯食之,  謂殺無所苦。  啖此飯食已,  得病甚困厄,  結刮其腸胃,  傷絕於五臟。  樂法得道人,  則為已命過,  諸天及鬼神,  俱共發聲言: 『是長者大惡,  傷害殺道人,  緣一覺之尊,  清涼無所漏。』  我聞知所語,  思念苦惱愁,  我等罪無量,  坐害善道人。  親屬聞是言,  悉共愁憂念,  皆會諸道人,  對悔過自首。  歸命諸道人,  悔過自首已,  請五百道人,  供養以飯食。  重悔過自首,  歸命眾道人,  供養飯食已,  心自發願言: 『令我與是等,  諸尊者合會,  如是等得度,  我心脫如是。  世世所生處,  勿令在貧窮,  莫令我興起,  貪嫉噁心意。』  害辟支佛已,  犯是惡罪殃,  於彼壽終已,  墮太山地獄。  苦痛無數千,  懊惱不可言,  來還得人身,  短命速疾過。  所在得勢富,  眾人所供養,  腸胃每燋爛,  然後乃命過。  棄捐家居去,  沙門無所慕,  精進修佛教,  斷除一切欲。  假令我捨身,  向般泥洹時,  諸腸胃五臟,  各各崩壞爛。  我所作過惡,  惡意害比丘,  所作餘罪殃,  最後當畢了。  我身所起惡,  及所行善行,  悉還受果實,  善惡俱前獲。」  舍衛城裡生,  茶提大神足,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禪承迦葉品第二十(十一偈) 「有諸比丘僧,  終竟於七歲,  時國谷米貴,  飢餓大恐懼。  我分得一人,  摩竭妙道人,  緣一覺之尊,  清涼無有漏。  彼時我興發,  起意之為惡, 『我當持何用,  施飼是比丘?』  時停置飯食,  令生蟲臭惡,  往觀諸作使,  然後供養之。  以是所作罪,  壽終墮地獄,  合會燒炙之,  苦痛不可言。  從地獄得出,  世世所生處,  作若干方便,  求飯食難得。  是為最後世,  來還生人間,  逮見等正覺,  無上之導師。  以信故出家,  除害諸漏盡,  已得無所著,  清涼而滅度。  仁者吾於是,  神足常自在,  求食設方便,  若干不能得。  遠行避道路,  疲勞不可言,  既乃得所僥,  飯食諸供具。」  承伽迦葉尊,  大通名所作,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朱利般特品第二十一(八偈) 「昔我先世時,  曾為養豬者,  在於江水傍,  系??眾豬口。  欲濟至江半,  身獨由得渡,  豬不得喘息,  中流皆溺死。  爾時我治生,  亡遺無所依,  僊人來至彼,  從頂有慈哀。  便勸教化我,  剃除吾鬚髮,  解喻誨善律,  行無相三昧。  於彼壽終後,  便得生天上,  天壽復竟盡,  即還為道人。  逮見等正覺,  捨家為寂志,  所在意曚暝,  受經尋輒忘。  我諷學一偈,  三月乃諳知,  習讀誦四句,  斷絕諸愛慾。」  世尊時問之,  朱利般特說,  從來善惡事,  於阿耨達池。   醍醐施品第二十二(二十七偈) 「迦葉佛滅度,  我為後弟子,  博聞知三世,  常秘惜經法。  不為比丘說,  不肯示與人,  儻餘乞本知,  便當與我等。  設有比丘來,  至我所問事,  吾則欺詐之,  不解意結恨。  眾道人恚還,  憂恚罵詈言: 『何嫉不說法?  仁者豈為往?』  臨欲壽終時,  心即自悔責,  未曾講論法,  是為大不善。  自知壽向盡,  餘過有七日,  聚會眾僧類,  應時為說法。  晝夜講諸要,  蠲除貪嫉妒,  說法未竟畢,  於彼便命過。  如我所分別,  聞者極妙快,  受教思惟義,  展轉相勸化。  所說法鮮少,  聚會人七日,  用是得生天,  天伎以自娛。  天上壽終下,  來還受人身,  在迦惟羅衛,  生釋國王家。  端正見者敬,  為眾所愛樂,  大財無極寶,  普以度無極。  見諸族姓子,  來者皆棄家,  我羨為寂志,  捐家愛慾財。  世尊無等人,  慈念愍哀我,  屢數率勵我,  勸導令出家。  吾便敬遵佛,  無上之喜教,  唯仁者我身,  七年行佈施。  於是惠與已,  終竟於七歲,  然後作寂志,  受勝智慧誨。  七年為長久,  人命為甚短,  今日便佈施,  誰能保身命?  用尊是往故,  即時作寂志,  唯仁我七日,  出家除鬚髮。  信故為沙門,  修行佛法身,  二十五歲中,  寂定心如水。  於是弊惡道,  起念著家事,  奉行捐損業,  亦不用甘露。  於彼甚慚愧,  發求無極利,  毀辱於親屬,  悉當見仇憎。  作是為不可,  亦不所僥恨,  已出志守寂,  豈復返懷居?  興家種姓意,  財利之所欲,  當能斷斯著,  終不捨離戒。  寧令我身沒,  其壽所憎惡,  我當捉大刀,  安用此命為?  便執利刀劍,  除割所因緣,  刈截垢濁已,  然後心解脫。  一心便解度,  稍數令人寂,  我於慈果實,  速值法光明。  我壽向終時,  講說尊妙法,  緣是所可行,  定意度無極。」  釋子大神足,  弱根薩波達,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阿那律品第二十三(無獵九偈) 「昔我曾不食,  彼世時施與,  遭遇見沙門,  大通和蒞吒。  以故生釋種,  號曰阿那律,  功德自娛樂,  俳伎之所娛。  時見等正覺,  即喜慕世尊,  睹之心踴躍,  捨家為寂志。  宿世行精進,  方便常堅強,  已脫三達智,  具足如佛教。  自識本宿命,  造行所更歷,  於忉利天上,  積七世在彼。  七返還人間,  人間轉勢尊,  富貴君子家,  金珠寶自然。  於是七彼七,  生死凡十四,  本悉識知之,  前世之所行。  如是所與果,  曾無慳嫉意,  世世所生處,  常求不生死。」  時尊阿那律,  處於眾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彌迦弗品第二十四(鹿子十四偈) 「昔我逐勇狗,  往詣藥肆上,  緣一覺之尊,  身體得不豫。  給之以醫藥,  瞻養至七日,  尊人過七日,  便飛升虛空。  我時見告語,  家之僕童客,  眾祐已來臻,  如是出家學。  我聞僕所說,  辟支佛飛行,  其志踴躍喜,  一意叉手向。  緣是喜悅意,  佈施醫藥故,  在天上人間,  功德自然見。  於今最後世,  復還得人身,  值見等正覺,  導師無有上。  於釋師子所,  出家為寂志,  已得無所著,  清涼而滅度。  於昔吾於是,  得供甚眾多,  衣被及飲食,  床臥所安具。  為其縫衣服,  從施醫藥故,  四方給諸藥,  所安無所乏。  天人往告語,  蓱沙之國王,  卿當以醫藥,  施與彌迦弗。  仁國當興利,  眾藥大熾盛,  遣耆域醫王,  擎藥與鹿子。  四面醫藥來,  皆悉歸趣我,  彼時王蓱沙,  施遣大神通。  於是來授我,  具足柔軟堂,  悉遍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  其鹿子比丘,  六通大神足,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羅雲品第二十五(十偈) 「我昔曾為王,  典主摩竭國,  人民甚眾多,  決事以義理。  爾時有僊人,  飲他溝中水,  即來詣我所,  前語我如是: 『大王我為賊,  乏飲不與水,  便當謫罰我,  如拷盜竊者。』  我時即報言:  『僊人持法藥,  我恣聽仁者,  便去隨其欲。』 『大王我狐疑,  咎結不得除,  便當謫罰我,  今乃消殃罪。』  即敕著後園,  忘之至六日,  過六日已後,  亦不得飲食。  坐是因緣故,  未曾有惡意,  墮燒炙黑繩,  更歷六萬歲。  畢是有餘殃,  於今最後生,  處在母腹中,  六年乃得生。  未曾起亂意,  身口不犯罪,  乃值得果實,  罪福不可離。」  如是羅雲尊,  在於比丘僧,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難提品第二十六(十四偈) 「昔惟衛佛世,  我施暖浴室,  一洗比丘僧,  便自發願言: 『令我與是等,  尊眾共集會,  世世得清涼,  離欲無垢塵。  端正常徐好,  清淨若妙花。』  於彼壽終後,  便得生天上。  在天上人間,  顏色好端正,  世世所生處,  所住大勢尊。  於彼壽終後,  來還生人間,  諸天及人民,  見我無厭足。  見辟支佛塔,  繕治泥整頓,  聖飾令鮮白,  於上懸幡蓋。  我時自發願,  欲求得相好,  金體紫磨色,  端嚴無有比。  因是所作福,  生波羅?國,  於脂惟尼生,  作子無恚害。  見迦葉佛塔,  其心為歡喜,  輒詣其寺中,  豎立承露槃。  用是施塔故,  及治聖飾塔,  興建剎柱槃,  受福不可量。  從彼有餘福,  於是最後世,  生釋氏王家,  便為佛之弟。  我身自然有,  大人之相好,  莊嚴成羅羼,  平等布三十。  佛普見說我,  端正最第一,  已除盡諸漏,  逮得甘露句。」  難提父母子,  於比丘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颰提品第二十七(十九偈) 「昔世谷米貴,  飢餓大恐懼,  比丘有五百,  求食則施與。  一切諸長者,  惠施眾道術,  分衛得飯食,  便持來授我。  雖得粗細食,  常分以與身,  亦不能知我,  每隨用我語。  諸人民來趣,  行求飯食具,  我爾時自力,  從彼便出去。  是時各馳走,  孚遠相求索,  盡力從後追,  不能及逮我。  即渡於流河,  便卻坐一面,  周匝四向視,  得靜無來人。 『我今日獨食,  柔軟美且香,  飽滿意盈足,  終慕獲安隱。』  於是有比丘,  則緣覺世尊,  威神大巍巍,  生死除無餘。  意慮常念言,  窮賤甚苦劇,  本不修功德,  是故令我貧。  即興清淨心,  歡踴意念言,  當施與比丘,  是本眾祐者。  時世尊便受,  則於彼飯食,  用憐愍傷我,  便飛在虛空。  我時即發願:  『莫復令我貧,  後生勢富家,  端正如妙華。  與如是等尊,  世世共會遇,  使我承此法,  如仁者所得。』  緣是所作德,  受安長且久,  於天上人間,  所作德自見。  亦得為國王,  天人無數反,  未曾墮惡道,  亦無有罪殃。  從彼有餘福,  於是最後世,  來生勢富家,  釋種大姓生。  爾時佛世尊,  來詣所生地,  我即為寂志,  並與親屬俱。  我本所立願,  輒如意具足,  已得無所著,  清涼且滅度。」  捨勢為沙門,  颰提受佛教,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羅槃颰提品第二十八(十四偈) 「拘樓秦佛時,  昔有起塔者,  我時在彼住,  其寺甚高大。  興造此塔寺,  我口呵譴之: 『是塔甚太大,  何日當成就?  可稍作功德,  如是自立辦,  既不多勞煩,  塔寺亦速訖。』  用口說窶言,  坐犯語罪報,  命盡壽終後,  便墮地獄中。  從地獄得出,  短小身玄丑,  世世所生處,  為眾所輕邈。  迦葉佛世時,  為烏鳥赤[口*(隹/乃)],  波羅?中道,  翱翔叢樹間。  瞻見世光曜,  比丘所圍繞,  即順佛為禮,  口出悲音聲。  佛世尊所游,  波羅?國時,  每隨行出入,  常繞向悲鳴。  緣是所作德,  來還得人身,  逮見等正覺,  無上之導師。  得出為寂志,  於釋師子所,  已為無所著,  清涼而滅度。  羅漢得自在,  六通大神足,  名曰為持法,  正真有辯才。  一切眾聚會,  聽聞我音聲,  諸天及人民,  一切皆歡喜。  我作罪少耳,  作福亦不多,  皆獲其果實,  所為二罪福。」  羅槃颰提尊,  在於比丘僧,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摩頭和律致品第二十九(二十一偈) 「昔於惟耶離,  身為大獼猴,  趣往取佛缽,  比丘見被呵: 『得無壞佛缽。』  世尊告比丘: 『比丘勿得呵,  是終不壞缽。』  我時取佛缽,  徐徐持上樹,  盛以滿缽蜜,  便則從樹下。  手擎滿缽蜜,  以奉上世尊,  蜜中有蟲穢,  正覺不肯受。  佛見其缽中,  死蜂與蜜雜,  尋好擇出之,  復擎重上佛。  時佛世光?,  復更不聽受,  我以水淨洗,  仍前稽首上。  以水灑其上,  更盛異缽中,  供養佛尊已,  心踴躍歡喜。  世尊無等人,  彼時度死蜂,  受此一缽蜜,  服食及弟子。  我時甚踴悅,  叉手而向佛,  專住法王前,  其心常精進。  在彼發願言:  『令我得人身,  來值世尊世,  使得最上義。』  緣是所作德,  因用得人身,  逮得等正覺,  無上之導師。  得出為沙門,  給侍釋師子,  已為無所著,  清涼而滅度。  得自在羅漢,  六通大神足,  名曰為出蜜,  諸比丘亦知。  知前所作福,  於今得恭敬,  與數百比丘,  共遊行周旋。  設在窮乏路,  比丘僧飢渴,  心適自發願:  『我欲得蜜漿。』  知我心所念,  眾人即遠來,  齎持蜜美食,  以用奉上我。  我尋便受之,  自然極美多,  以施比丘僧,  可意甚飽滿。  我應時生已,  獼猴所作行,  度脫無徑路,  便得甘露句。  如我本所願,  輒得如其意,  供養佛世尊,  所求則具足。  唯仁每悉念,  我所作功德,  悉獲其果實,  可意安隱吉。」  如是出蜜尊,  在比丘僧中,  於阿耨達池,  自說本所作。   世尊品第三十(五十偈)  一切勝普明,  一切世間最,  得除盡諸垢,  降一切眾會。  諸通慧普見,  大人一切暢,  度諸怨恐懼,  法船濟彼岸。  曉了眾所化,  欣然愍世間,  矜傷脫眾生,  以義一切救。  除去一切人,  悉解諸繫縛,  一切人中最,  說法為眾眼。  大人無極慧,  大雄極名聞,  大光無極法,  以度於最法。  大力化無黠,  開化大明慧,  歡勸大眾人,  大醫多所兼。  世尊壞眾恐,  無上除諸憂,  佛仁為度脫,  大牢獄閉系。  大龍大師子,  無著大比丘,  大智慧世尊,  救濟眾塵勞。  精進有大力,  方便大堅強,  降伏眾天民,  大道寂靜安。  佛大天中天,  一切諸鬼神,  悉禮智慧足,  佛出哀世間。  恆在大生死,  壞決罥羅網,  神通無極哀,  度脫大牢獄。  大龍大天人,  於眾會最先,  廣施無極施,  已逮弘寂跡。  尊長士僊人,  已度諸尊法,  成就大弟子,  導師德極尊。  眾祐中最上,  無上除愁憂,  諸所度脫勝,  一切相好尊。  斷絕諸色慾,  拔濟諸恩愛,  時游在龍王,  阿耨達大池。  一切所作辦,  踴在虛空中,  弟子眾圍繞,  寂然有五百。  愍傷有極哀,  慈護一切人,  觀察比丘眾,  便自說是言: 「明聽我所語,  前世之所造,  身始有所作,  今所獲餘殃。  吾昔宿命時,  作人名文羅,  誹謗無瑕穢,  善妙辟支佛。  眾人大來會,  縛束善妙士,  著杻械閉系,  須出如死囚。  吾時見沙門,  得縛束苦惱,  其心發慈哀,  身則為救解。  用是罪殃故,  墮地獄甚久,  後來生人間,  常為人所謗。  用是有餘殃,  於此最後世,  須陀利異道,  共議誣謗我。  曾為婆羅門,  博聞持道術,  有五百學志,  講術藂樹間。  時有大神力,  五通比丘來,  我見道人至,  誹謗揚其惡。  僊人深愛慾,  自高處樹間,  諸摩納聞之,  便共效我宣。  時一切學志,  家家行乞丐,  大眾中誹謗,  僊人有垢欲。  緣是所犯罪,  須陀利女人,  佛五百弟子,  悉共被誹謗。  佛為一切明,  有虛妄之謗,  知世吒弟子,  是為沙門耶?  犯是罪殃已,  便墮惡道中,  生在太山獄,  勤苦甚酷毒。  以此有餘殃,  旃遮摩尼女,  在大眾會中,  虛妄掩殺佛。  曾為三兄弟,  而共諍錢財,  推撲墜深谷,  石抬以殺之。  以是所犯罪,  墮太山地獄,  燒炙在黑繩,  毒痛甚酷苦。  以此有餘殃,  調達石所抬,  於是石墮落,  中傷佛足指。  乘船入江海,  俱欲渡深水,  時共載船上,  拔刀殺賈人。  用犯此罪故,  身墮地獄中,  以是餘殃故,  鐵刺見佛前。  曾在捕魚肆,  生為漁者子,  有捕殺魚者,  我爾時生心。  從是所犯罪,  墮太山地獄,  燒炙在黑繩,  勤苦甚毒痛。  隨樓勒國王,  傷殺釋子時,  以是有餘殃,  於今得頭痛。  惟衛世尊時,  罵詈其弟子,  不應食粳米,  常令啖生麥。  用是所犯罪,  坐口出惡言,  墮於黑繩獄,  受苦不可計。  以此有餘殃,  怨結婆羅門,  請我終一時,  三月中啖麥。  曾為治病醫,  時療尊者子,  合藥分倒錯,  令疾轉增劇。  用犯此罪故,  墮地獄甚苦,  以此有餘殃,  是故得下利。  吾昔前世時,  曾為手搏師,  與力士相撲,  害殺有佛子。  用犯此罪故,  受苦難訾量,  以此餘殃故,  脅肋為之痛。  謂難提和羅,  輕毀迦葉佛,  用見此沙門,  言不得佛道。」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