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2 冊 No. 1643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No. 1643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爾時尼乾子等,心懷異見發起疑惑,尋求往詣解大乘者所。到已作禮,合掌恭敬問無我義,使除暗鈍。「如佛所說為我開示。若說此身無有我者,彼最上我亦無所有,何故身中現見啼笑嬉戲、忿怒我慢、嫉妬兩舌等事?於有於無不能決了,唯願仁者為我除斷。」解大乘者謂尼乾子言:「汝先所執最上我者,決定虛妄。以何名有、以何名無?於此二中都無所得。若以自身髮甲皮肉筋骨脂髓膓胃手足一切身肢為最上我,內外尋求何有可見?」時尼乾子白智者言:「我以肉眼故不能見,餘有天眼彼可得見。」智者曰:「亦非天眼之所能見。彼非顯色亦非形色,自性空故,何有可見?」尼乾子言:「彼定無耶?」智者曰:「若說無者,云何現見從因緣生啼笑等相?或說為有、或說為無,二皆邪妄,非其正理。」尼乾子言:「若有若無俱不應說,如何此身現有所住?」智者曰:「無有少分見所住相。」尼乾子言:「若無住著,即同虛空。」智者曰:「如汝所說,如虛空故。」尼乾子言:「若爾,啼笑等相當云何遣?」智者曰:「於是義中而有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依世俗說,則有自、他、命者、士夫、補特伽羅、作者、受者、財寶、妻子、親眷、朋屬如是差別。依勝義說,則無自他命者乃至朋屬等事,亦無少分差別等相。若世俗說,則有生滅善惡果報;若勝義中,則無生滅善惡果報。彼真如法自性清淨,無有煩惱、無有染污亦無覺了,本來寂靜。此說是名真如自性。」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世俗勝義諦,  二種今當說,  世俗即世法,  勝義無過上。  有情依世俗,  增長於煩惱,  久處於輪回,  不了勝義法。  由依世俗故,  自他生遍計,  起分別疑惑,  而受諸苦惱。  彼愚癡凡夫,  長時受逼迫,  不修出離因,  何知解脫理?  愚人常依止,  世間生滅法,  馳流五趣中,  相續而不斷。  由不達勝義,  則無滅苦要,  展轉受輪迴,  如蠶自纏縛。  亦如於日月,  旋轉無休息,  眾生三有中,  來往亦如是。  諸行悉無常,  剎那而遷變,  遠離世俗法,  當求勝義諦。  乃至住諸天,  及乾闥婆等,  不免彼無常,  此皆世俗果。  夜叉鬼神等,  得持明成就,  不免墮惡趣,  此皆世俗果。  帝釋轉輪王,  福報無與等,  不免墮傍生,  此皆世俗果。  人天五欲樂,  決定當棄捨,  於彼菩提心,  以惠常觀察。  自性無所著,  一切悉皆空,  超越所戲論,  是菩提心相。  非剛非柔軟,  非熱亦非冷,  非觸非執受,  是菩提心相。  非長及非短,  非圓亦非方,  非微細非麁,  是菩提心相。  非白及非紅,  非黑亦非黃,  非形色顯色,  是菩提心相。  非色非光明,  非動非纏縛,  非住如虛空,  是菩提心相。  離思惟觀察,  非外道境界,  與般若相應,  是菩提心相。  無似無對待,  無等常寂靜,  自性本凝然,  是菩提心相。  如聚沫浮泡,  如幻化陽焰,  無我亦無常,  一切非堅固。  是身如坏器,  虛幻而充滿,  與三毒相應,  畢竟空無有。  如月處雲中,  剎那而不現,  以甚深般若,  達有為如幻。  眾生器世間,  一切皆如夢,  由自心分別,  彼心亦如夢。  若人依正理,  以惠而修習,  棄背諸障染,  速得無上道。  此最勝般若,  諸佛所稱讚,  智者善籌量,  勤求無上法。  離有為過失,  證真常勝德,  由此解脫故,  一切無染著。」  時彼外道眾,  聞已生歡喜,  善觀察除疑,  得悟大乘智。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