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8 冊 No. 1550 阿毘曇心論   No. 1550 [cf. Nos. 1551, 1552]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界品第一  前頂禮最勝,  離惱慈哀顏,  亦敬順教眾,  無著應真僧。   說曰:法相應當知。何故應知?法相者常定,知常定相。彼曰:定智有定智相則為決定,以是故說法相應當知。問:世間亦知法相,此極愚亦知堅相地、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無礙相空、非色相識,如是一切不應已知復知;若已知復知,此則無窮;無窮者,此事不然。云何說法相應當知?答:世間不知法相。若世間知法相,一切世間亦應決定;而不決定法相者常定,不可說知法相而不決定。若然者,不決定亦應決定。但不爾,是以世間不知法相。復次堅相地,無常相、苦相、非我相,若不爾者,堅相應有常相、樂相、有我相。而不爾,是故堅相即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若世間於地知堅相者,無常相、苦相、無我相亦應知。而不知,是故世間不知地堅相。問:前說法相應當知,此法云何?答:  若知諸法相,  正覺開慧眼,  亦為他顯現,  是今我當說。   問:佛知何法?答:  有常我樂淨,  離諸有漏行。   諸有漏行轉相生故離常,不自在故離我,壞敗故離樂,慧所惡故離淨。問:若有常我樂淨離諸有漏法者,云何眾生於中受有常我樂淨?答:  計常而為首,  妄見有漏中。   眾生於有漏法不知相已,便受有常我樂淨。如人夜行,有見起賊相,彼亦如是。問:云何是有漏法?答:  若生諸煩惱,  是聖說有漏。   若於法生身見等諸煩惱,如使品說,是法說有漏。問:何故?答:  所謂煩惱漏,  慧者之假名。   煩惱者說漏,漏諸入故、心漏連注故、留住生死故、如非人所持故,是故說有漏。問:此更有名耶?答:  是名為受陰,  亦復煩惱諍,  是法說盛陰。   說勞說諍。問:何故?答:  煩受諍起故,  是彼應當知。   身見等諸煩惱勞於眾生,故說煩惱,惱受身故說受,忿怒心故說諍。從身見等生諸有漏法,是生勞故說勞,生受故說受,生諍故說諍。已說盛陰,陰相今當說:  若遠離煩惱,  無漏諸有為,  一切雜受陰,  是陰聖所說。   謂法離身見等諸煩惱,亦解脫諸漏,有為從因生故。是一切及前說盛陰,此總說陰。是五陰:色、痛(應云覺也)、想、行、識。問:色陰云何?答:  十種謂色入,  亦無教假色,  是分別色陰,  牟尼之所說。   十種謂色入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亦無教假色者,如業品說。此色是色陰,分別色陰時,是世尊說。  所名曰識陰,  此即是意入,  於十八界中,  亦復說七種。   謂識陰即是意入,亦界中七種分別: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及意。  餘則有三陰,  無教三無為,  謂是說法入,  亦復是法界。   餘則有三陰者,痛陰、想陰、行陰。無教三無為者,虛空、數緣滅、亦非數緣滅。此總說法入亦復是法界,如是此法說陰界入,但陰一向有為界,及入有為無為。已說陰界入,一一相今當說:  界中一可見,  十則說有對,  無記謂八種,  餘則善不善。   界中一可見者,色界此可視在此在彼,是故可見;當知十七不可見。十則說有對者,十界有對,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是各各相對、各各相障礙。處所若有一則無二,是故有對;當知八無對。無記謂八種者,眼、耳、鼻、香、舌、味、身、細滑,此非樂報可記亦非苦報可記,故曰無記。餘則善不善者,色、聲、意、法及六識。善身動是善色,不善身動是不善色,餘色無記。如是聲口動淨心七識界善,不善煩惱相應是不善,餘無記。法界識心相應,彼如心說。若不相應,如雜品說。  有漏有十五,  餘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有漏有十五者,五內界、五外界、五識界,漏止住故。餘二者,意界、意識界。法界,此或有漏或無漏,若漏止住是有漏,異則無漏。三三有者,意、法、識界是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無色有。欲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識舌識是一向欲有,中攝非色無色有,離欲揣食故一切香味是性揣食。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十一界:內五色、聲、細滑及是境界識,此非無色中,以離色故。  有覺有觀五,  三行三餘無,  有緣當知七,  法入少所入。   有覺有觀五者,五識界與覺觀俱麁,故覺觀相應。三行三者,意、法、識界此三行。若欲界及初禪是有覺有觀,若中間禪是無覺少觀,是上無覺無觀。餘無者,謂餘界非覺,俱亦非觀,俱不相應故。有緣當知七者,七界有緣,有此緣故,故曰有緣。如人有子謂之有子,彼亦如是。眼識緣色、耳識緣聲、鼻識緣香、舌識緣味、身識緣細滑、意識緣諸法。法入少所入者,若心心數法是有緣,餘則無緣。  九不受餘二,  為無為共一,  一向是有為,  當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受名謂若色根數,亦不離根,是心心數法,所行於中止住故。異則不受,於中九界不受,聲心法界非於中心心數法止住。餘二者,五內界若現在是受,於中心心數法止住。過去未來不受,非彼心心數法止住。色香味細滑若不離根及現在是受,如心心數法根中止住,彼中亦爾,不離根故。餘則不受。為無為共一者,一法界有為及無為。於中三種有常,故不可有為。餘法界無常,故有為。有為無為合施設故,是以為無為共一。一向是有為當知十七界者,十七界無常,故一切有為,是故一向有為。問:如是分別法相已,云何攝法?為自性、為他性?答:自性。問:何故?答: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說一切法,  自性定所攝。   諸法離他性者,謂眼離耳,如是一切法不應說。若離者是攝,以故非他性所攝。各自住己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應當說。若住者是攝,故說一切法自性之所攝。已施設自性所攝,於中可見法一界一陰一入所攝,如是一切法。復次此義,契經品當廣說。   行品第二   已說諸法自相。如法生,今當說。問:若諸法自性所攝者,亦當以自力故生。答:  至竟無能生,  用離等侶故。   一切法不能自生。所以者何?諸行性劣無勢力故,如羸病人不能自力起。問:若不自力起,當云何起?答:  一切眾緣力,  諸法乃得生。   如羸病人由他扶起,彼亦如是。如心由伴生,今當說。  若心有所起,  是心必有俱,  心數法等聚,  及不相應行。   心者意,意者識,實同而異名。此心若依若緣若時起,彼心共俱心數法等聚生。問:何者心數法等聚?答:  想欲更樂慧,  念思及解脫,  作意於境界,  三摩提與痛。   想者,事立時隨其像貌受。欲者,受緣時欲受。更樂者,心依緣和合不相離。慧者,於緣決定審諦。念者,於緣憶不忘。思者,功德惡俱相違於心造作。解脫者,於緣中受想時彼必有是。作意者,於緣中勇猛發動。定者,受緣時心不散。痛者,樂不樂俱相違緣受。  一切心生時,  是生聖所說,  同共一緣行,  亦復常相應。   一切心生時是生聖所說者,此十法,一切心生時共生,是故說名大地。同共一緣行者,一切心共俱同一緣行不相離。亦復常相應者,各各共俱及與心俱常相應共行。離增減故,故曰相應。已說心數法,謂通一切心中,不通今當說。  諸根及覺觀,  信猗不放逸,  進護眾煩惱,  或時不相應。   諸根者,善根無貪、無恚、無愚癡。覺者,於心麁相續。觀者,於心細相續。信者,成實真淨。猗者,善心時於身心離惡故快樂。不放逸者,信善時方便不捨。進者,作事專著。護者,作事行以不行、求以不求,自守無為。眾煩惱者,如使品說。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或時相應或時不相應。問:何故說心數?答:意謂之心,彼眷屬故說心數。已說諸心數法相,如所生今當說。  不善心品中,  心數二十一,  穢污二損減,  欲界非不善。   不善心品中心數二十一者,不善名若心生欲界諸煩惱,除欲界身見、邊見,是轉成不愛果,故謂不善。此心品中當知有二十一心數法:十大地、覺、觀、二煩惱、無慚、無愧、睡、調、不信、放逸、懈怠。穢污二損減欲界非不善者,謂心品是欲界穢污非是不善,如身見邊見相應心。此品中當知有十九心數法,除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  善不共二十,  無記有十二,  悔及於眠心,  是能以為增。   善不共二十者,不共名謂心獨一無明煩惱。生是二十心數,除一煩惱,餘如前說。善名謂淨心能轉成愛果,此心共俱當知有二十:十大地、覺、觀、信、進、猗、不放逸、善根、護、慚、愧。無記有十二者,不穢污心品中有十二心數法:十大地、覺、觀。悔及於眠心是能以為增者,悔名事不成,恨為悔,是善不善。彼相應心品中增悔,餘心數法如前說。眠名滅心一向合不自在為眠。是一切五品中生,彼盡增益,餘心數法如前說。若悔眠不行三品中是增二,餘心數法如前說。問:此欲界心相續說,色界云何?答:  初禪離不善,  餘知如欲有,  禪中間除覺,  於上觀亦然。   初禪離不善餘知如欲有者,初禪無不善,彼中有四品,善、穢污、不共、無記,是如欲界說。善中二十、無記十二、穢污十九。已離不善,當知亦離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不共有十八。禪中間除覺者,中間禪無覺,彼一向除覺,餘如初禪說。於上觀亦然者,第二第三第四禪亦復無觀,及無色界於中一切除觀,覺前已除。已說心數法由伴生,色今當說。  極微在四根,  十種應當知,  身根有九種,  餘八種謂香。   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者,謂極微在眼中,是知有十種:地種、水火風種,色種、香味細滑種,眼根種、身根種。耳、鼻、舌極微亦如是。身根有九種者,謂餘身根極微九種,彼有一根種,餘如上說。餘八種者,於中餘非根色中極微有八種。問:此極微何界說?答:謂香,欲界中有香;色界中離香,彼一切除香味種。餘種如欲界說。問:前已說若心生彼中必心數法生及心不相應行。於中已說心數法,心不相應行云何?答:  一切有為法,  生住變異壞。   一切有為法各各有四相:生、住、異、壞。世中起故生,已起自事立故住,已住勢衰故異,已異滅故壞,此相說心不相應行。問:若一切有為法各有四相者,是為相復有相。答:是亦有四相,彼相中餘四相俱生,生為生、住為住、異為異、壞為壞。問:若爾者便無窮。答:  展轉更相為。   此相各各相為,如生生各各相生,如是住住各各相住,異異各各相異,壞壞各各相壞,是以非無窮。後四相各行一法,前四相各行八法。生者生八法,前三後四及彼法,餘亦如是。已說諸行伴,如由伴生今當說。  所作共自然,  普遍相應報,  從是六種因,  轉生有為法。   一切因盡在六因中,此因生一切有為行。於中所作因者,生法時不障礙、不留住,由此故生不相似法,如由地萬物得生。共因者,諸行各各相伴,由此故生,如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及極微種。自然因者,謂彼自己相似,如習善生善、習不善生不善、習無記生無記,如物種隨類相因。一切遍因者,謂諸煩惱轉相續生,如見我審入計著。由此見故,於我有常無常審入計著;謗陰相審入計著,於陰相猶豫受,有常樂淨等生。諸煩惱如是,說諸一切遍,如使品說。相應因者,心及心數法,各各力於一緣中,一時行相離則不生。報因者,謂行生,於生中轉成果,如善愛果、不善不愛果,由此故生。已說諸因,諸法隨因中生今當說。  若心因報生,  心數及煩惱,  是從於五因,  興起應當知。   若心心數法因報生,及諸煩惱是從五因生。報因生者,從所作因生,彼生時相似不相似物不障礙故住。從共因生,伴力故生,彼各各相伴。及心不相應行共伴從自然因生,彼有相似前生無記法從相應因生,俱一時一緣中行,從報因生彼善不善。謂此果穢污心心數法。除報因無記故,是從一切遍因生,由此故生。餘四因如前說。  是彼不相應,  諸餘相應法,  除其初無漏,  是從四因生。   是彼不相應者,若色從報生,及心不相應行是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報因、自然因。穢污色及心不相應行,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一切遍因。諸餘相應法除其初無漏是從四因生者,餘心心數法,除其初無漏,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相應因。  謂餘不相應,  因生當知三,  及諸餘相應,  初生無漏法。   謂不相應法,前所說於中,餘若有自然因,除初無漏,是從三因生:所作因、自然因、共因。初無漏相應亦從三因生:所作因、共因、相應因,是前無自然。  於中不相應,  應從二因生,  若從一因中,  生者必無有。   於中不相應應從二因生者,初無漏品中,色心不相應行從二因生:所作因、共因。已說一切有為,於中若從一因生者必無有。已說諸因,如此因如來定知,諸法相覺力教化故說。緣,今當說。  次第亦緣緣,  增上及與因,  法從四緣生,  明智之所說。   次第緣者,一一心生相續無間。緣緣者,心心數法境界,緣彼故心心數法生。增上緣者,是所作因,一切萬物,萬物生時不作罣礙,但自所作為要,是說增上緣。因緣者,共因、相應因、自然因、報因、一切遍因。已說諸緣,諸法隨緣生今當說。  心及諸心數,  是從四緣生,  二正受從三,  謂餘說於二。   心及諸心數是從四緣生者,心心數法從四緣生,前開導故生,是彼次第緣;境界是彼緣緣;除其自已,餘一切諸法是彼增上緣。二正受從三者,無想定、滅盡定是從三緣生,於中入定心是彼次第緣;於中自地前生功德是彼因緣,及餘俱生生住異壞亦彼因緣;彼增上緣如前說。謂餘說於二者,離彼餘心不相應行,及色從二緣生:因緣及增上緣。問:以何故此諸法謂之行?答:  多法生一法,  一亦能生多,  緣行所作行,  如是應當知。   多法生一法一亦能生多者,無有一法能自力生,但一法由多法生、多法亦由一法生,以是故謂緣行所作行如是應當知。   業品第三   已說諸行己性及由諸因緣生。今謂此有因,能嚴飾果種,生種、生差別可得,今當說。  業能莊嚴世,  趣趣在處處,  以是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業能莊飾世趣趣在處處者,三世於五趣中,種種身差別嚴飾。是世嚴飾事唯業,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  身業及口意,  有有之所造,  從是生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業及口意有有之所造者,謂身口意業生生所造作,從是生諸行嚴飾種種身。此業相,今當略說。  身業教無教,  當知二俱有,  口業亦如是,  意業唯無教。   身業教無教當知二俱有者,身業性二種:有教性、無教性。於中有教者,身動是善、不善、無記。善從善心生,不善從不善心生,無記從無記心生。無教者,若作業牢固,轉異心中此種子生。如善受戒人,不善、無記心中,彼猶相隨;惡業人,惡戒相隨。口業亦如是者,口業性亦二種。意業唯無教者,意業性一向無教。所以者何?不現故、思微相續故。問:此五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教當知三種,  善不善無記,  意無教亦然,  餘不說無記。   教當知三種善不善無記者,身口教說三種:善、不善、無記。於中善身教者,行施、持戒等善心作身動。不善身教者,殺生、不與取、非梵行等不善心作身動。無記身教者,無記心作身動,如威儀工巧伎術。如是口動善者,如不虛言、饒益相應應時言等從善心生。口業不善者,如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從不善心生。口業無記者,從無記心生。口業意無教亦然者,意業無教亦三種:善、不善、無記。善心相應思是善,不善心相應思是不善,無記心相應思是無記。餘不說無記者,餘有二,身無教及口無教。彼二種:善、不善,無無記。所以者何?無記心羸劣,彼不能生強力業,謂轉異心中彼相似相隨,是故身無教口無教無無記。問:無記業,何業性?何處繫?答:  色有無記二,  隱沒不隱沒,  隱沒繫在色,  餘在於二界。   色有無記二隱沒不隱沒者,身口業是色性,以業色性故。二種,隱沒及不隱沒。隱沒者,謂煩惱所覆,亦從諸煩惱生;異者是不隱沒。隱沒繫在色者,若隱沒,一向繫色界。所以者何?思惟斷煩惱能起身口業。此欲界思惟斷煩惱一向不善,不以不善煩惱能起無記業。餘在於二界者,不隱沒無記業,亦繫在欲界、亦繫在色界。意業如心說,是餘處分別,故今不說。  身口業無教,  當知善不善,  三相禪無漏,  調御威儀戒。   身口業無教當知善不善者,業若色性,於中若無教性,是善、不善。三相禪無漏調御威儀戒者,無教戒有三相,無漏禪生調御威儀。無漏者,謂戒道共俱行正語、正業、正命。禪生者,謂禪俱行離惡。調御威儀戒者,謂欲界戒。  無教在欲界,  教依於二有,  當知非心俱,  謂餘心俱說。   謂欲界無教是非心共俱。所以者何?謂受戒,戒雖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隨行,而不與善、不善、無記共俱。教者,亦在欲界亦在色界,但非心共俱。所以者何?由身故。色界無教及無漏與心共俱。所以者何?由心故。此非餘心中隨行。已分別諸業,若成就業今當說。  無漏戒律儀,  見諦所成就,  禪生若得禪,  持戒生欲界。   無漏戒律儀見諦所成就者,見諦謂無漏見見聖諦。初生無漏見時,見於欲界苦諦,是故一切聖人成就無漏戒。禪生若得禪者,謂得禪是成就禪戒。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者,故成就欲界戒。已略說成就,如過去未來現在可得今當說。  謂住威儀戒,  無教在於今,  當知恒成就,  或復盡過去。   謂住威儀戒無教在於今當知恒成就者,若住威儀一,切時成就無教戒,彼終不離至命盡所縛。或復盡過去者,或成就過去無教戒若盡不失,謂初已盡是成就過去,過去者假名為盡。  若有作於教,  即時立中世,  當知成過去,  已盡而不捨。   若有作於教即時立中世,若作身口教,爾時即成就現在教。現在者假名中世。當知成過去已盡而不捨者,若彼教已盡不失,爾時即成就過去。  謂得禪無教,  成就滅未至,  中若入正受,  教亦如前說。   謂得禪無教成就滅未至者,若得禪,彼成就過去未來。所以者何?如彼禪成就,戒亦復爾。中若入正受者,現在假名中,彼若入定空,爾時成就現在無教。所以者何?與定俱故。教亦如前說者,如住威儀戒,若作教爾時成就現在教,若不作教爾時不成就教。若盡不失,爾時成就過去;若不盡、設盡便失,爾時不成就。住禪戒亦復如是。  悉成就當知,  得道若未生,  中間在道心,  盡不捨前世。   悉成就當知得道若未生者,一切得道,成就未來無漏無教。所以者何?如彼無漏心。成就戒亦復爾。中間在道心者,已合道、若入於定,爾時即成就現在。盡不捨前世者,前世是過去,彼於此無教若盡不失,如得聖果及退者成就過去無教。  若作惡不善,  立戒成就二,  至彼纏所纏,  盡已盡當知。   若作惡不善立戒成就二者,如此住威儀戒、或住禪戒、或住無漏戒,或作不善濁重纏,爾時於不善中起無教,即成就教及無教;若非濁重纏,不起無教。問:幾時成就?答:至彼纏所纏。若纏所纏,隨可得成就。盡已盡當知者,彼纏若盡,教及無教亦隨盡。  處不威儀戒,  無教成就中,  惡而不愛果,  亦復過去盡。   處不威儀戒無教成就中惡而不愛果者,若住不威儀戒,爾時成就不善無教。不善,名不愛果。亦復過去盡者,滅非不滅。  有教現於時,  是說成就中,  亦復盡過去,  善於上相違。   有教現於時是說成就中亦復盡過去者,教謂如前說。善於上相違者,如住威儀戒說。不善如是住不威儀,說善至彼善心。  若處中所作,  即成就中世,  亦復過去盡,  或二亦復一。   處中者,不威儀亦非不威儀住,是居中容,彼如善住說善。或復二有教及無教,或一向教、或善不善、或一。問:云何得色界戒?云何捨?為根本禪得、為餘方便?答:非一向根本禪。  色界中善心,  得定威儀戒,  是失彼亦失,  無漏有六心。   色界中善心得定威儀戒者,若得色界善心,或離欲或不離欲,彼一切得色界戒。所以者何?一切色界善心中戒常共俱。問:云何失?答:是失彼亦失。問:無漏云何?答無:漏有六心無漏戒,無漏六地心共得。問:云何失?答:是失彼亦失。六地者,未來禪、中間禪、根本四禪。問:此戒幾時捨?答:  調御威儀戒,  是捨於五時,  禪生及無漏,  二時覺所說。   調御威儀戒是捨於五時者,威儀戒五時捨:罷道、犯戒、死時、邪見增、法沒盡。禪生及無漏二時覺所說者,禪戒二時捨:退及上生。無漏戒亦二時捨,退及得果。問:餘業云何捨?答:  不善戒有二,  善無色亦然,  穢污說一時,  若業住於意。   不善戒有二者,不作方便及死時。善無色亦然者,善無色業亦二時捨,善根斷時及上生。穢污說一時若業在於意者,穢污意業一時捨,離欲時。已說諸業性及成就。如此業,世尊種種分別,今當說。  若業與苦果,  當知是惡行,  意惡行增上,  貪瞋恚邪見。   若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謂業是不善,盡說是惡行。不善者,苦果。意惡行增上貪瞋恚邪見者,不善思願是意惡行。復三種說意惡行,貪、瞋恚、邪見。  此相違妙行,  最勝之所說,  若於中最上,  是名為十道。   此相違妙行最勝之所說者,此相違一切善業及無貪無恚正見。若於中最上是名為十道者,若於不善業中若業最上者,是說業道。如殺生、不與取、邪行、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於中殺生者,眾生想、捨眾生意、斷他命、求方便成業。不與取者,物他所有、他想、不與輒取。邪行者,婦女他所有、犯於道;若自所有、時時犯非道。妄言者,異想意、欺誑他說。兩舌者,憎他故、親相離、方便說。惡口者,以瞋於他不愛言。綺語者,不善心無義言。貪者,欲界欲。恚者忿怒。邪見者,謗因果。此是業道,餘者非業道。謂此行方便求及飲酒等不正業,思願者是根本業,此以彼十為道。  若業現法報,  次受於生報,  後報亦復然,  餘則說不定。   謂業能成現法果,時則不定。問:如世尊說,三業,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此云何?答:  若欲界中善,  及色界三地,  是應有樂報,  受者定不定。   若欲界中善及色界三地是應有樂報者,欲界善業生報與樂俱,及色界初禪第二第三亦生報與樂俱。此總說樂報。問:此亦是定耶?答:受者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是四地中,善一切有樂報。  生不苦不樂,  謂在於上善,  若受於苦報,  是說不善業。   生不苦不樂謂在於上善者,第四禪地善業及無色中是不苦不樂報,是生報與不苦不樂俱,於中無樂痛。若受於苦報是說不善業者,不善業是苦報,必與苦痛俱。受報此亦定不定如上。問:世尊說四業,黑黑報、白白報、黑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報。此云何?答:  色中有善業,  是白有白報,  黑白在欲界,  黑報說不淨。   色中有善業是白有白報者,色界善業是白報,一向不淨故及離不善故,彼一向極妙報,是謂白有白報。黑白在欲中者,欲界善業黑白黑白報。所以者何?是不善所壞,羸劣故,故說黑白。彼雜受報,愛不愛故,說黑白報。黑報說不淨者,不善謂不淨是黑,增惡故、鄙賤故,是說黑報。  若思能捨離,  是盡無有餘,  彼在無礙道,  謂是第四業。   謂道能滅此三業是無礙道。若有思,此思是第四業,於中四思,思惟道滅。第二業十三有二道,見諦道四、思惟道九,是無漏思,不增惡故不黑,不五樂故不白。與無窮相違故無報。問:世尊說身口意曲穢濁。此云何?答:  曲生於諂偽,  穢從瞋恚生,  欲生謂為濁,  世尊之所說。   曲生於諂偽者,若業從偽生,是曲,欺誑故。穢從瞋恚生者,若業從恚生,是穢,一向諍故。欲生謂為濁世尊之所說者,若業從欲生,是濁,一向塵垢故。問:如世尊說三淨:身、口、意。此云何?答:  淨一切妙行,  滿者是身口,  謂無學意滿,  即是無學心。   淨一切妙行者,若有妙行,是一切淨,離煩惱不淨故。問:滿云何?答:滿者是身口。無學意中身口妙行,是謂滿,善除一切罣礙故。謂無學意滿即是無學心者,若無學意滿,是無學心。所以者何?無學心者,已逮得文尼相故。已說諸業,假名果今當說。  善惡不善業,  是俱有二果,  善或成三果,  一果謂餘說。   善惡不善業是俱有二果者,善業成二果,所依果及報果。無漏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解脫果。不善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報果。善或成三果者,謂善有漏業能除諸煩惱,是三果,所依果、報果及解脫果。一果謂餘說者,謂餘無記業是一果,所依果。無餘。問:造色相是身口業,是業何四大造?答:  自地若有大,  依於身口業,  無漏隨力得,  是彼謂之果。   自地若有大依於身口業者,若欲界諸業是依於欲界大,此所造故。色界業亦如是。問:無漏諸業云何?答:無漏隨力得是彼謂之果者,無漏色若依四大得,即依彼地。若住欲界得道,彼身口業欲界四大造。如是一切地謂力,除色界欲及無色界。彼若命終生無色中,若未得而得身口業,是身口業即彼地四大造。問:如世尊說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是相云何?答:  無間無救業,  廣能生煩惱,  惡道受惡業,  障礙亦應知。   此三法障礙者,必不受聖法,是故說障礙。問:此業何等最大惡?答:  若業壞僧者,  是說為極惡。   謂業壞僧,是業最惡,是阿鼻大地獄住劫。問:何者最大妙?答:  第一有中思,  當知彼最大。   非想非非想處於有第一,彼地攝思是大妙極大果,彼八萬劫壽報。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8 冊 No. 1550 阿毘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使品第四   已說諸業,諸煩惱今當說。  一切有根本,  業侶生百苦,  九十八使者,  文尼當說思。   譬怨不識則害成,若識則得離。諸煩惱亦然,當知如怨家。問:云何知?答:  一切諸使品,  當知立二種,  見諦所斷種,  亦思惟所斷。   若有使者,盡見斷及思惟斷。謂從見道是見斷,從思惟道是思惟斷。於中:  說二十八使,  是繫在見苦,  謂當見苦時,  斷滅盡無餘。  見習斷當知,  十九滅亦然,  增三見道斷,  十說思惟止。   是謂九十八使已說,種界今當說。  第一煩惱種,  在欲當知十,  二種種有七,  餘八見道斷。  在欲界當知,  四是思惟斷,  謂餘在二界,  是亦當分別。   在欲界當知四是思惟斷者,此三十六使是欲界繫。謂餘在二界是亦當分別者,餘六十二使,於中三十一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已說界,諸使今當說。  受邊見邪見,  及與五我見,  二盜應當知,  是煩惱說見。   從因相續不識諸法性,於中或有常相、或有斷相。斷常是二邊,世尊之所說。於中若見受邊,是謂受邊見。誹謗真實義,此見是邪見。若有情識類愚於中,計我是謂身見。有漏法受第一,此見是見盜。非因見因,此見是戒盜。此五煩惱是慧性,故說見。  欲猶豫瞋恚,  慢癡說非見,  是界差別故,  轉行種種名。   欲猶豫瞋恚慢癡說非見者,欲名受念想思,於諸行中樂著。猶豫名如前所見,於中或思惟。瞋恚名所作相違忿怒。慢名自舉。癡名所有不識。此五煩惱說非見,是謂一切諸煩惱。是界差別故轉行種種名者,是十煩惱,或從苦行、或從習、或從滅、或從道。於中若從苦行者,是見苦斷,如是至道。餘思惟斷。  下苦於一切,  離三見行二,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恚。   下苦於一切者,下苦是欲界苦,於中行一切十煩惱。凡愚於欲界苦不了因,見斷;不了果,見常;謗果謗苦,邪見;苦受第一,見盜;謂法於法非因計因,戒盜。自見欲、他見恚,從見中或從自見舉慢,不了無明。離三見行二者,習及滅各七行。身見行於現五陰,習者細微不現,是故於中不行。滅亦如是。受邊見者亦行於現,戒盜行於界,彼亦非習滅。道除於二見者,身見邊見不行於道,有漏境界故。戒盜者行於道,似道故,終竟不解至不見正道。上界不行恚者,如欲界分別,色無色界亦爾,除其恚,彼中無恚,意止柔濡故。諸見及疑非思惟所斷,餘欲界四思惟所斷,色界三、無色界二。問:云何彼緣境界?答:  普遍在苦因,  疑見及無明,  是一切種使,  樂在一地中。   見苦斷種及見習斷。疑見及無明,此煩惱是普遍,一切五種行於自地。所以者何?一切有漏法是苦習性。問:何故行於自地,非他地?答:非境界故,不行於上;離欲故,不行於下。是謂欲界十一一切遍煩惱。色、無色界亦爾。餘不一切遍,自種境界故。  初煩惱五種,  四說為第二,  境界於上界,  未離慧所說。   欲界見苦斷邪見,謗色無色界苦見盜,受第一戒盜,受解脫方便疑惑,無明不了。見習斷邪見,謗色無色界因見盜,於因受第一,疑惑無明不了。如是色無色界一切地,乃至無所有處。  邪疑是俱生,  及不共無明,  息止道二斷,  當知無漏緣。   見滅斷邪見謗於滅,是緣滅故無漏緣。如是疑惑於滅,及彼相應無明無漏緣。如是見滅斷不共無明,謂不欲於涅槃,彼亦無漏緣。見道斷亦復如是。是十八使無漏緣。問:云何有漏種諸使所縛?答:  若種在欲界,  一切諸遍使,  緣縛於己地,  在上界亦然。   諸一切遍使,是於自地中緣使一切種。  其餘諸結使,  當知自種緣,  所使於自界,  及是相應品。   其餘諸結使當知自種緣所使於自界者,一切不遍使自於種中,緣諸法即彼所使。及是相應品者,一切遍及不一切遍,是一切自品中相應所使。  若無漏所行,  及他地緣惱,  是相應所使,  境界解脫故。   若無漏所行及他地緣惱是相應所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上地緣,是自品相應所使,非緣使。所以者何?境界解脫故。此使不緣於境界,無漏諸法解脫一切煩惱,上地諸法解脫下地煩惱。問:此使當言不善、為無記?答:  己身見邊見,  此相應無明,  是欲中無記,  色無色一切。   己身見邊見此相應無明是欲中無記者,欲界身見邊見及相應無明是無記。所以者何?己身見數數行。若當不善者,欲界眾生應無有樂,多作不善故。復次若不善者,相違於福,此中計我人行福令我得樂。不善者相違於善,是以身見非不善。斷見是無常見,厭於生死是亦非不善,是故非不善。有常見亦不違善,如身見,是故非不善。餘欲界煩惱,一向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界無色界諸使盡無記。所以者何?正受所壞故。不善者受苦痛報,彼中無苦痛。問:一切諸煩惱,盡縛自所有境界為不?答:  貪欲瞋恚慢,  知或過去縛,  未來受一切,  餘二世盡受。   貪欲瞋恚慢知或過去縛者,謂過去愛恚慢,是不必於前一切自境界起愛者,不能於前一切法中起,非以不見生故。未來受一切者,謂未來愛恚慢,縛一切有漏法。所以者何?緣一切有漏故。餘二世盡受者,見疑及無明,總緣一切法,是故縛過去未來諸有漏法。現在使不定,故不說。若有者受自相,彼應說如過去。已說諸使境界,次第今當說。  次第是轉生,  自地於自地,  上地亦生下,  此事當分別。   次第是轉生自地於自地者,一切諸煩惱於自地煩惱次第緣,可得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此事當分別者,梵天上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穢污心命終,此中一向穢污心相續。如是一切地。   已說諸使自相。如此煩惱,世尊教化故多種說,今當分別。問:世尊說七使:欲愛、恚、有愛、慢、見、疑及無明。此云何?答:  欲界五種欲,  此說欲愛使,  色無色如上,  有愛當分別。   欲界五種欲此說欲愛使者,見苦習滅道思惟斷。色無色如上有愛當分別者,色界愛五種,無色界亦爾。  恚即是恚使,  五種如前說,  憍慢及無明,  十五在三界。   恚即是恚使五種如前說者,瞋恚亦如是五種。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者,慢欲界五種、色界五種、無色界五種,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  說普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此七有異名。   見使三十六說普在三界者,欲界十二見,五見苦斷、二見習斷、二見滅斷、三見道斷;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見苦習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七有異名者,此煩惱說扼受流漏。問:何以等故?答:  扼縛及受流,  漏一切無窮,  諸扼及受流,  煩惱是說漏。   繫一切眾生故說扼,受生具故說受,流下一切眾生故說流,漏一切無窮故說漏。已說種種相,相應根今當說。  諸使在三界,  盡護根相應,  隨地諸根使,  相應於色身。   諸使在三界盡護根相應者,一切九十八使盡護根相應,諸煩惱後時依於無求而止。隨地諸根使相應於色有者,梵天及光曜有喜根,彼地諸使喜根相應及護根。遍淨有樂根,彼地諸使樂根相應及護根。  邪見及無明,  欲界中樂苦,  瞋恚疑唯苦,  謂餘一向樂。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欲界邪見無明樂根相應及苦,邪見者作惡業為喜、淨業為憂。彼相應,無明亦爾。瞋恚、疑唯苦者,疑,憂慼為本,不決定故。不喜瞋恚亦爾。謂餘一向樂者,欲界餘使一向樂相應非苦,彼歡喜為本。  二勳堅著身,  見斷唯應意,  欲界諸煩惱,  此根是相應。   二勳堅著,名諸煩惱思惟斷,彼身痛相應心痛。於中身痛者,樂根及苦根。心痛者,喜根及憂根俱有。護根,一切身痛思惟斷意俱有。見斷唯應意者,見諦斷結唯意相應。欲界諸煩惱此根是相應者,是謂欲界諸煩惱。已分別相應根,上煩惱今當說。  無慚亦無愧,  睡悔及與慳,  嫉掉眠煩盛,  故設上煩惱。   此八事說上煩惱,諸使是煩惱。於中此上、從中起此,是使垢、依於使。問:何者使垢?答:  一切煩惱俱,  說睡及與掉,  無慚不善俱,  無愧亦復然。   一切煩惱俱說睡及與掉者,掉名於心不止息,是一切煩惱相應。煩惱是不止息。眠雖名沈意,彼亦一切煩惱相應,以沈心使生煩惱。無慚不善俱無愧亦復然者,無慚名行惡時不慚他。無愧名自惡不厭不著。此二上煩惱,一向不善相應,非無記。  謂苦在於意,  悔思惟所斷,  眠唯在欲意,  餘各自建立。   謂苦在於意悔思惟所斷者,悔名作善作惡事不成而悔,不可說是喜故,一向苦相應。是意憂根相應,從惡行生故。說思惟斷,苦相應故,當知是欲界。眠唯在欲意者,眠意閉故眠,是一向欲界在意地,彼於欲界一切煩惱相應,一切諸煩惱行於眠時。餘各自建立者,謂餘二上煩惱:嫉及慳。嫉名見他樂生熱。慳名守護惜著。彼俱自建立,非餘煩惱相應。問:諸煩惱幾識相應?答:  欲瞋恚無明,  當知依六識,  謂欲思惟斷,  色中隨所得。   欲瞋恚無明當知依六識謂欲思惟斷者,欲界思惟所斷,愛恚無明六識相應。色中隨所得者,愛無明色界隨所可得。梵天上四識,彼中此二煩惱四識相應,餘煩惱在意識中。已說諸煩惱,如所斷今當說。  一時斷煩惱,  而於中解脫,  無量時所得,  正智之所說。   一時斷煩惱而於中解脫者,此煩惱無礙道一時斷,非已斷復斷。無量時所得正智之所說者,此得盡數數,如欲界見斷。五時得盡證自分及四沙門果,如是一切如賢聖品說。  欲界中解脫,  聖說四斷智,  離色無色界,  當知五斷智。   永盡無餘謂之斷智,於中若欲界見苦習所斷、若盡得無餘解脫是一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三;思惟斷四。色無色界見苦習斷一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三;色界思惟斷四;無色界思惟斷五。問:以何等故於斷分斷智?答:智果故,說斷智。如瞿曇性中,生亦名瞿曇,此亦復爾。問:此諸使,為心相應、為不相應?答:相應。所以者何?  心為使煩惱,  障礙清淨違,  諸妙善可得,  當知相應使。   心為使煩惱者,若使心不相應,不以煩心。若煩心者,是故相應。障礙名若使心不相應,不障礙諸善法。若障礙者,善法不生。不障礙使生,是故相應淨相違。諸妙善可得者,若使不相應,不與善相違。若不與善相違者,善心亦應生。若不相應,是煩惱性亦不應作患。若相違常相隨不生善,不相隨則生善。因此事故,是相應使。   賢聖品第五   已說使品,賢聖品今當說。  如此聖斷勞,  眾恐怖之本,  等方便正智,  今當說善聽。   不亭心者,無能起正見。是以  始自身處所,  繫縛心令定,  亦欲縛識足,  及盡煩惱怨,  是方便於身,  真實相常定,  諸痛及此心,  法亦如是觀。   此身不淨相、無常相、苦相、無我相,是相定真實。彼自身一處繫心離心亂,始真實觀身相,次觀痛、後觀心,彼伴彼依及彼相應餘心數法。觀亦諸心不相應行。如其性、如其相,所有如是,彼身、痛、心、法意正次第生。  入法中總觀,  同觀諸法相,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入法中總觀同觀諸法相者,入法意止中,彼聖總觀諸行相。觀諸行相已,增長養止,生無垢智眼,一切身、痛、心、法總觀。問:云何?答: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此身、痛、心、法,展轉相生故無常,不自在故空,非主故無我,惡災患故苦。  從是名煖法,  即是意中生,  行是十六行,  正觀四真諦。   從是名煖法即是意中生者,彼如是觀生善煖,於中當生無漏智火,能燒一切行薪。問:彼何行何境界?答:行是十六行正觀四真諦,彼行是十六行,境界四真諦。四行觀苦諦,此苦性劣,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力所壞故苦,內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四行觀習,此習成相似果故因,行相續習,一切生死無窮可得故有,不相似事相續故緣。四行觀滅,此滅覆一切患盡故滅,除一切煩惱火故止,勝一切法故妙,捨生死故離。四行觀道,此道至非品故道,非顛倒故如,一切聖所履故迹,生死患轉出故乘。是謂彼行十六行境界四真諦。善根謂之煖法。  彼起已成立,  生頂及于忍,  得世第一法,  依倚於一相。   彼起已成立生頂及于忍者,若已成煖法,於中復於欲界生善根如頂,亦十六行觀四真諦,勝煖法故說頂。已增上頂生,善根名為忍,亦十六行觀四真諦,堪任故說忍。若忍已成立,得世第一法依倚於一相,一切世俗功德中最勝生善根,名世間第一法。開涅槃門故、於凡夫意中最勝故,說第一法。問:以何等故說依倚於一相?答:於凡夫意中,更無有比二功德。若有者,彼亦應開涅槃門而不開,是故說依倚於一相。問:彼幾行、何緣、何地所攝?答:  彼行苦四行,  說攝依六地。   彼行苦者,彼即緣苦諦,非餘。四行者,謂行苦諦境界,無常為首。所以者何?如初無漏心,緣彼亦復爾。說攝依六地者,彼法攝於六地:未來禪、中間禪、根本四禪,非欲界,不定界故;非無色界,無見道故。問:餘善根何地所攝?答:  忍亦攝六地,  餘則依於七。   忍亦攝六地者,諦順忍六地所攝,如世間第一法。餘則依於七者,煖及頂七地所攝,此六及欲界未除欲、欲界已除欲、色界。  世第一法次,  必興起法忍,  忍次生於智,  俱觀於下苦。   世第一法次必興起法忍者,世間第一法次第生無漏法忍,名苦法忍。彼未曾觀,今觀時堪任,故曰忍,是謂初無漏無礙道。忍次生於智者,彼次第生苦法智,同境界受真實性解脫道。問:彼忍及智何緣?答:俱觀於下苦。下苦者,欲界苦,彼同緣。  上苦亦如是,  因滅道亦然,  是正觀諸法,  說十六淨心。   上苦亦如是者,上苦是色無色界苦,彼亦如是生忍無礙道智解脫道,苦未知忍及苦未知智。因者是習諦,彼亦如是生四道如苦,習法忍、習法智、習未知忍、習未知智。滅者,滅亦如是生四道:滅法忍、滅法智、滅未知忍、滅未知智。道亦然者,道亦如是生四道:道法忍、道法智、道未知忍、道未知智。是正觀諸法說十六淨心者,是見法。見法者,謂之正觀,是見異名。  從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從信行當知,  鈍見亦在中。   從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彼十五心頂,若利根是說從法行。從信行當知鈍見亦在中者,即彼十五心頂,若鈍根是說從信行。  未離欲界欲,  趣向於始果,  捨六趣至二,  三向九無漏。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始果者,彼從信行及從法行趣沙門果時,若未離欲,俱趣須陀洹果。捨六趣至二者,欲界煩惱九種,微微、微中、微上,上中、微中、中中,上上微、上中、上上。彼若凡夫時已離六種,彼於後若趣證,是俱趣第二果。三向九無漏者,若已離九種,是俱趣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於果,  信解脫濡見,  見到說利見。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於果者,十六心名道未知智心相應,彼生已說住於果。未曾離欲界,欲俱須陀洹;已曾離六品,俱斯陀含;盡離九品,俱阿那含。信解脫濡見見到說利見者,若彼趣時,從信行鈍根是信解脫,若彼從法行利根是見到。  未盡思惟斷,  極生生死七,  家家有三盡,  俱在道迹果。   未盡思惟斷極生生死七者,彼信解脫及見到,未離欲界思惟所斷煩惱,是生生死七。彼有天上七生及人中,故說極生生死七。家家有三盡者,若三種盡,上微、上中、上上,是說家家。彼天上及人中,或生二家或生三家,後般涅槃,故說家家。俱在道迹果者,極七有及家家,當言俱住須陀洹。  六盡一往來,  離八謂一種,  九滅盡不還,  已出欲污泥。   六盡一往來者,若有六種盡,上三、中三,是斯陀含。彼餘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一往來已般涅槃,故說斯陀含。離八謂一種者,若八品盡是一種,彼餘唯一生,無餘故說一種。九滅盡不還者,若一切九品盡,是阿那含。彼不復來欲界故,說阿那含。所以者何?已出欲污泥。  如是九煩惱,  若在上八地,  彼雙道所滅,  世尊之所說。   如是九煩惱若在上八地者,如欲界九種煩惱,濡濡至上上;上界亦如是,八地中梵世、光曜、遍淨、果實、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彼雙道所滅世尊之所說者,此一切煩惱欲界,及色無色界雙道所滅,以無礙道滅、解脫道得證。問:此道為世俗、為無漏?答:  有垢無垢道,  俱能離八地,  住中說身證,  謂獲滅盡定。   欲界地一、色界地四、無色界地三,亦世俗道滅亦無漏。凡夫從世俗道尚得遠離,況復聖住中說身證。謂獲滅盡定者,住於八地無欲中,謂學得滅盡定是身證。所以者何?法似涅槃,身所觸故說身證。  金剛喻定次,  必逮得盡智,  生意我生盡,  離於一切漏。   金剛喻定次必逮得盡智者,金剛喻定名非想非非想處,離欲時第九無礙道最後學心,於中一切諸煩惱永盡無餘,一切聖行畢竟故,說金剛喻三摩提,此次第生盡智最初無學智。生意我生盡離於一切漏者,彼生定意我一切生盡,彼於爾時無著,解脫於一切漏。問:無著幾種?答:  無著有六種,  是從信生五,  逮得於二智,  當知時解脫。   無著有六種者,世尊說六無著:退法、念法、護法、等住、必昇進、不動法。於中若濡智及濡進,是得退具便退,故說退法。濡智及濡進數數惡身,惡身已念壞,故說念法。濡智而廣進,進力常自護心,故說護法。中智及等進,是不增不損等,住於中道,故說等住。少利而廣進,彼必得不動,故說必昇進。利智及廣進,是始得不動,故說不動。是從信生五逮得於二智者,於中五曾從信行,彼有二智:盡智及無學等見。當知時解脫者,彼當知時解脫是求時,不能一切時隨所欲學善。  不動法利根,  是不時解脫,  獲得於三智,  成就等解脫。   不動法利根是不時解脫者,謂一向利根是不動法,彼不時解脫,能一切時隨所欲學善,不求時。獲得於三智者,彼有三智:盡智、無生智、無學等見。成就等解脫者,謂此五無著時解脫是成就等意解脫,謂不動法是成就不動解脫。  慧解脫當知,  不得滅盡定,  唯有俱解脫,  成就滅盡定。   慧解脫當知不得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不成就滅盡定,是說慧解脫,是慧力解脫非定力。唯有俱解脫成就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得滅盡定,是說俱解脫,彼俱力:解脫慧力及定力。已說賢聖人,法今當說。  從信行諸法,  及從法行法,  聖道見諦道,  是盡同一相。   從信行法、從法行法,是說見道。  於中諸根法,  是名未知根,  謂餘有學法,  佛說已知根。   於中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於見道法中謂根根數如心及痛信首五根是未知根。謂餘有學法佛說已知根者,離見道學法,諸餘學法中即彼根說已知根。  當知無知根,  在於無學中,  已得果便捨,  前道應當說。   當知無知根在於無學中者,無學法中即彼根說無知根。已得果便捨前道應當說者,此無漏法昇進得果時,捨無礙道所攝及解脫道。  已盡為解脫,  得攝於一果,  不穢污第九,  滅盡應當說。   已盡為解脫得攝於一果者,無礙道至解脫道,於其中間得煩惱盡。但得果時,一切煩惱盡,得一解脫果。不穢污第九滅盡應當說者,說諸煩惱九種道所滅,但不穢污第九無礙道一時斷,不漸漸。  若有相似名,  彼能獲不動,  無著及信脫,  彼同性增道。   若有相似名彼能獲不動者,謂無著不能一切得不動,性必昇進,得彼是相似名。無著及信脫彼同性增道者,謂信解脫一向性必昇進,是增益諸根逮得見到,非餘。問:云何知漸漸見諦?答:  建立功德惡,  次第見真諦。   非以見功德時見惡,亦不以見惡時見功德,亦非初總觀彼惡,亦非一時一切厭,亦非總功德,諸功德亦非一時合,是以建立功德惡次第見真諦。問:云何知有為無為果?答:以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無礙道力得有為果及無為果,是故以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8 冊 No. 1550 阿毘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智品第六  智慧性能了,  明觀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是相今當說。   謂智賢聖品已略說有無,有境界今當說。  三智佛所說,  最上第一意,  法智未知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於中法智名謂境界。於欲界苦習滅道無漏智境界,是初受法相,故曰法智。從法智根現見已,非根現亦見未知智,未知智名謂境界。色無色界苦習滅道無漏智境界,是後受法相,故曰未知智。等智名謂有漏智,是多取等諦智男女長短為首。  苦習息止道,  二智如可得,  此名與四智,  解脫師所說。   此二智,法智、未知智,若行於諦,如是相似名所說:苦諦境界說苦智,習諦境界說習智,滅諦境界說滅智,道諦境界說道智。解脫師所說。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說,  盡無生智二,  境界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說者,他心智謂有漏境界,是等智境界。欲界道是法智境界,色界道是未知智。盡無生智二者,無學二智:盡智、無生智。於中所作已竟,受無學智,是盡智,不復更作受無學智。是無生智,是亦法智未知智。問:盡智、無生智何諦境界?答:境界在四門,此二智四諦境界:苦、習、滅、道。已說十智,行今當說。  二智十六行,  法智未知智,  如是行或非,  是說為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者,法智性是十六行四行受:苦四行、習四行、滅四行、道未知智;色無色界亦爾。如是行或非是說為等智者,煗、頂、忍、第一法中攝等智行,無漏行二諦所攝。十六行第一法攝四行聞思,及餘思惟等智十六行。離此,餘等智非十六行,謂施、戒、慈如是比。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說,  正觀他心智,  此或是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說者,苦智四行如上說,習、滅、道智亦如是。正觀他心智此或是或非者,無漏他心智,四行如道智有漏非。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說有十四行,  受相為最勝。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說有十四行者,盡智無生智十四行,除空、無我行。所以者何?彼行等諦我已作,不復更作,空、無我者不以此行。受相為最勝者,非一切無漏智在十六行,十六行者是總行。更有無漏智受十六相,如身意止是自相智,不在十六行前受十六行,此自相行於諸無漏智前受故勝。已說十六行,如此智所得今當說。  第一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於上增益一。   第一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第一無漏心,苦法忍相應,未離欲成就一等智,已離欲成就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無漏心,苦法智相應,未離欲成就三:法智、苦智、等智,已離欲成就他心智。於上增益一者,於上四時增說一,四時得苦未知智得未知智,習法智得習智,滅法智得滅智,道法智得道智,忍中不得智。問:此智何地所攝?答:  九智聖所說,  依倚於上地,  禪中有十智,  無色地中八。   九智聖所說依倚於上地者,未來禪、中間禪無他心智,根本禪攝故。禪中有十智者,根本四禪中有十智。無色地中八者,無色中有八智,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境界,於欲界不以無色境界。於欲界他心智行,乘色無色中無色。已說地,修今當說。修有二種:得修、行修。得修者,謂功德未曾得而得,得已諸餘功德彼所倚,亦得得已後時不求而生。行修者,謂曾得功德今現在前行。問:此諸智云何修?答:  若以得為修,  智者諸聖見,  彼即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已得為修智者諸聖見彼即當來修者,見諦道中謂智現在前修,即彼當來修法智乃至道智。諸忍亦如是者,忍亦如是,苦法忍現在前修,即苦法忍當來修,非智非餘忍,如是一切。  是於三心中,  得修於等智,  或修七或六,  最後心所說。   是於三心中得修於等智者,即見諦道中,三心須當來修等智。苦未知智、習未知智、滅未知智,行此三諦時得修等智。所以者何?此三諦習已觀非道諦,謂地見道即彼地等智及欲界。或修七或六最後心所說者,道未知智離欲修七智,謂阿那含果所攝。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彼中非想非非想道得沙門果,是以不修等智。  十七無漏心,  於上思惟道,  當知修於七,  六修增益根。   十七無漏心於上思惟道當知修於七者,須陀洹果上思惟道,十七心須修七智,此道未來禪所攝,是以無他心智。盡智、無生智是無學,以故無餘七智必修。所以者何?彼意此功德常不空,若不修者曾得已捨復未更得,於其中間應空而不空,是以必修。六種增益根者,增益根名謂信解脫,增益諸根逮得見到。彼有九無礙道、九解脫道,是一切無礙道、一切解脫道修六智。此說未離欲,是以無他心智。爾時學道不學斷煩惱,彼未曾得修功德非已曾得,是以不修等智。  得不還果時,  遠離於七地,  思學諸通道,  解脫修習八。   得不還果時者,若得不還果修八智,彼中要得根本禪,是以修他心智,餘智如前。遠離於七地者,四禪三無色離欲時,一切九解脫道修八智,於中一切修下地禪。思學諸通道解脫修習八者,三通:如意足、天眼、天耳,一切九解脫道修八智。所以者何?攝根本禪故。  此無礙道中,  及滅第一有,  彼八解脫道,  說者修習七。   七地離欲時,一切無礙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所以者何?此無礙道修滅結智,他心智非滅結,以故不修。非想非非想處第一有,彼離欲時,八解脫道中修七智,除等智。所以者何?等智於非想非非想處轉還,以非離故。  離於第一有,  六修無礙道,  乘上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離於第一有六修無礙道者,第一離欲時,九無礙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乘上應當知修習於下地者,此修一切地,當知修自地諸智及下地所攝。謂依初禪離欲,彼修二地功德,自地所攝及未來禪,如是至無所有處。  漏無漏一切,  諸地修功德,  初無學心中,  此未知智意。   漏無漏一切諸地修功德初無學心中者,得無著果時,九地及自地,亦一切諸地於中修。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地煩惱相違。一切地有煩惱意不明淨,無煩惱意明淨,是以離彼修一切。問:此無學初心何智相應?答:此未知智意,是初無學心未知智相應。彼作是念:我生已滅。是非想非非想處生緣。所以者何?最後盡故。是以苦未知智相應。問:又世尊言見、智、慧,此三為一種、為種種?答:此是慧之差別,慧性所有,但以事故,世尊或說見、或說智。問:此義云何?答:  謂決定能知,  諸忍非智性,  盡智則非見,  無生智亦然。   謂決定能知諸忍非智性者,修行八忍能求故見、能視故慧,但非智,不決定故。所以者何?用始緣故。盡智則非見無生智亦然者,盡智、無生智,視故慧、決定故智,但非見,不求故、無所為故。餘無漏慧種,三性所有:見、智及慧。  善俗有漏智,  在意及諸見,  當知此則見,  說一切是慧。   善俗有漏智在意及諸見當知此則見者,意識地中善有漏慧,三性:見、智及慧。五見煩惱性,此見所有,觀察故;亦不離智及慧。餘有漏慧種,非見性所有。所以者何?無記意識相應慧種,非見性所有,不觀察故。穢污慧種亦非見性,所有煩惱所壞故。五識相應慧種亦非見性,所有不觀察故;亦不離智性。說一切是慧者,謂前所說離,如忍中離智,盡智無生智離見。除善意識地及五見已,餘有漏慧離見。慧不如是。所以者何?一切智種、一切見種即是慧種故。問:一一智幾智緣?答:  法智未知智,  曉了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是二智境界。   法智未知智曉了於九智者,法智觀九智、緣九智,除未知智。所以者何?未知智者,非欲界果、非欲界因、非欲界滅、非欲界道。未知智亦如是,九智緣,除法智。因智及果智是二智境界者,習智是因智,彼有漏他心智及等智緣同習故,餘非緣,無漏故。苦智亦如是,此即果智。  道智是九智,  解脫智無緣,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說。   道智是九智者,道智境界九智,不緣等智,有漏故;餘盡緣,同道諦故。解脫智無緣者,解脫智是滅智,非緣智,緣無為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說者,餘有四智,緣一切十智。等智緣十智,境界一切法故。他心智亦緣十智,具他心境界故。盡智、無生智亦緣十智,一切有為境界故。問:又世尊言,未知智如離非想非非想處得無著果。未知智是彼道,非以此可知。未知智是彼道非餘耶?答:亦有法智是色無色界道。問:何者?答:  若息止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滅於三界,  非欲未知智。   若息止及道法智之所行是滅於三界者,謂滅法智及道法智,在思惟道是滅於三界結。或有法智離色無色界欲,謂此重見惡,是於欲界思惟滅及道。離色無色界欲,非苦智、非習智。所以者何?不同苦習,同於滅道故。問:頗有未知智滅欲界不?答:非欲未知智。無有未知智能滅於欲界。所以者何?無彼重見惡而非此。問:神通智性所有,彼亦應當說一一幾智?答:  如意足等智,  天眼耳亦然,  六於宿命中,  五說他心智。   如意足等智天眼耳亦然者,如意足說等智,天眼、天耳亦如是,無漏智不以此行。六於宿命中者,宿命通有六智:法智憶法智分、未知智憶未知智分、等智憶俗、苦智憶過去、苦習智憶過去習、道智憶過去道。五說他心智者,他心智通有五智:法智知他心中法智,及彼相應心心數法;未知智亦如是;等智知他俗心心數法;道智知他無漏心心數法、他心智五。  九智漏盡通,  聖人之所說,  八境界於身,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盡通聖人之所說者,漏盡通無漏九智,一切漏相違故。問:又世尊言,身身觀,意止觀者是慧。此意止何智所有?答:八境界於身八智觀身色假名為身,是八智所知,除他心智及滅智。若智緣色者,是身意止,此二智不緣色。法十者,法意止有十智,離色、痛、心,餘法謂法,是境界有十智自相界,及一切總,如是法意止。九智二者,痛及心九智,除滅智。謂智緣痛是痛意止,謂智緣心是心意止。問:諸如來有智力,云何如來力施設智?及如來四無所畏,智性所有,如所說我等正覺。此諸法,未等正覺不見此相。如是一切此亦應當分別,一一幾智性所有?答:  是處非處力,  及無畏第一,  此是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是處非處力及無畏第一此是佛十智者,佛有十智,是處非處力,是處智名,受諸法真實相、真實行,受知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謂是處智非處智。名諸法他相、他行不可得,則知非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名非處智。是佛十智,初無畏亦十智,等正受故。餘此中差別者,是處非處力,差別有十力,初無畏差別有四無所畏,處非處智是境界差別,故十種分別。初無畏亦境界差別,故四種分別。問:四辯亦智性所有,此亦應當分別,一一幾智?答:  法辯辭辯一,  應義辯俱十,  願智是七智,  智最勝所說。   法辯辭辯一者,法辯名覺諸法,名是等智,非以無漏智受名。世俗中名是假號,無漏智不以此行。辭辯名覺正說,此亦等智,是俗中假號。應義辯俱十者,應辯名觀及現無所罣礙方便智是十智。義辯名覺諸法真實,彼亦十智,受真實相故(其人云:辭應二辯應,一等智法義,二辯十智也)。問:願智有幾智?答:願智是七智,智最勝所說。願智有七智,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願智者,利捷疾境界,於三世受一切諸法,是七智性所有(其人云:一等智)。   定品第七   問:如是知諸智,此智當云何?答:  智依於諸定,  行無罣礙行,  是以思惟定,  欲求其真實。   智依於諸定行無罣礙行者,如燈依油,離風處光焰甚明。如是智依於定,意離諸亂,智光甚明,必定無疑行於緣。是以思惟定,欲求其真實。  決定說四禪,  及與無色定,  此中一一說,  雜味淨無漏。   決定說四禪及與無色定者,有八定:四禪及四無色定。此中一一說雜味淨無漏者,初禪有三種味:相應、淨、無漏。如是一切諸定門。云何味相應?云何淨?云何無漏?答:  善有漏是淨,  無熱謂無漏,  氣味愛相應,  最上無無漏。   善有漏是淨者,謂善是淨,故說淨。無熱謂無漏者,煩惱假名熱,謂定無煩惱是無漏。氣味愛相應者,謂禪無色定愛相應,是具足共相應共行,是說味相應。最上無無漏者,最上非想非非想處,彼中無無漏,不揵疾行故。是有三種,餘各三種。問:禪何性所有?答:  五枝有覺觀,  亦復有三痛,  若干種四心,  謂之是初禪。   五枝者,謂五枝攝受初禪令堅固,亦從此得名:覺、觀、喜、樂、一心。覺名當入定時生善功德,始麁心思惟。觀名令心細相續相連。喜名於定中悅。樂名已悅於身心中安隱快樂。一心名於緣中心專不散。此種住定時是枝,及入時捨時,是故五枝。初禪有覺觀者,有覺有觀即是初禪。問:以受五枝,今覺觀何用?答:枝者謂善,是於五枝中說穢污及無記,亦有覺有觀而不是善。亦復有三痛者,初禪有三痛:樂根、喜根、護根。於痛中樂根是身痛,喜根是意地,護根在四識。若干種者,梵世中若干種,有上有下,是說具足生處。四心者,初禪有四心:眼識、耳識、身識、意識。謂之是初禪者,此一切諸法謂是初禪。已說初禪,第二今當說。  二痛若干種,  二禪有四枝,  五枝是第三,  此禪說二痛。   二痛者,第二禪有二痛:喜根及護根。若干種者,於中身有若干種,已離覺觀有若干心,或時入喜根、或時入護根,但喜是根本、邊有護根。二禪有四枝者,第二禪有四枝:內淨、喜、樂、一心。內淨名是信,於離中生信。已得初禪離,便作是念:一切可離。餘枝如前說。此種於第二禪是枝。五枝是第三者,第三禪有五枝:樂、護、念、智、一心。樂者,意識地中樂根。護者,已樂於樂,不求餘(其人云:護雖有義,不應云枝也)念者,是護方便不捨。智者,不令樂。一心者,定。此種於第三禪中是枝。此禪說二痛者,第三禪有二痛:樂根及護根,樂根是根本、護根是邊。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枝,  此枝謂說善,  亦復分別種。   離息入息出者,息入者來、息出者去,是第四禪中無。所以者何?彼由定力故,身諸毛孔合。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禪有四枝:不苦不樂、護、淨念、一心。求離苦樂,不苦不樂;餘如前說。問:何禪是枝相應?答:此枝謂說善。善禪枝相應枝,非穢污亦非無記。亦復分別種者,謂種隨處已說,當知是餘處不應有。如初禪有覺有觀,四心說此種,餘一切地無。第四禪離息入息出,是三中無,不應說。已說四禪四無色定,謂餘今當說。問:如世尊言,有根本依,若未離欲。未有根本依,而有無漏功德。是無漏功德何地所攝?答:未來禪所攝。又世尊所說有三定:有覺有觀、無覺少觀、無覺無觀。於中初禪是有覺有觀,第二禪是無覺無觀。謂無覺少觀定,是何地所攝?答:是中間禪所攝。是未來禪、中間禪相,今當說。  相應有覺觀,  俱在未來禪,  觀相應中間,  明智之所說。   相應有覺觀俱在未來禪者,未來禪中有覺有觀。觀相應中間明智之所說者,中間禪少有觀而無覺,彼漸漸心息止。  無依而二種,  除其味相應,  中禪有三種,  俱為說一痛。   無依而二種除其味相應者,未來禪一向善有漏及無漏,有漏者淨,無漏即無漏。中禪有三種者,中間禪有三種:味、淨、無漏,生死居故。俱為說一痛者,未來禪及中間禪俱有一痛護根,非根本地故。已說諸定餘功德,於中攝今當說。  三摩提有通,  無量修一切,  除入及諸智,  解脫於中起。   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空、無願、無相,無漏心繫縛故。有通者,有六通:如意足智、天耳智、他心通智、憶宿命智、生死智、漏盡通智。無量者,四無量:慈、悲、喜、護。無量眾生境界,故曰無量。修一切者,十一切入:地一切入、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無量空處一切入、無量識處一切入,盡具解故一切入。除入者,八除入:內未除色想不淨觀少境界一,無量境界二,除色相少境界三,無量境界四,復除色想青黃赤白觀除入。除淨境界故,故曰除入。及諸智者,諸智有十,如前說。解脫者,八解脫:未除色想不淨思惟一,除色想不淨思惟二,淨思惟三,四無色及滅盡定。境界背不向,故說解脫。於中起者,此諸功德,九地中可得及於中起(其人云:應十地)。已說諸功德,隨地可得今當說。  一慧悲及護,  慈亦有五通,  說遍四禪中,  六中有現智。   一慧悲及護慈亦有五通說遍四禪中者,一慧謂他心智、三無量及五通,是一切功德,根本四禪中非餘。六中有現智者,現智是法智,六地中有,根本四禪、未來禪、中間禪。  除入中說四,  於中亦有喜,  初解脫及二,  功德初二禪。   前四除入喜等,初第二解脫,此功德初第二禪中非餘。  除入謂有餘,  及與解脫一,  亦八一切入,  佛說最上禪。   後四除入淨解脫,前八一切入,是功德第四禪中非餘。  餘脫即名說,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九謂無漏。   餘脫即名說二一切亦然者,餘四解脫自名所說,及二一切入亦如是。無量空處解脫,無量空處一切入,於無量空處中所攝,如是至非想非非想處。滅盡最在後者,滅盡定非想非非想處所攝。所以者何?謂未離彼欲亦入。餘九謂無漏者,謂餘無漏法,九地所攝。如三三摩提、七智、漏盡通,是九地所攝。四禪、三無色,未來及中間。等智是十地所攝。此亦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以定數故。問:此功德,幾有漏、幾無漏?答:  三解脫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已分別,  謂餘盡有漏。   三解脫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解脫,是有漏無漏。定智無分別者,定,如契經品說。無漏智及諸通,如智品說。謂餘盡有漏者,餘一切功德一向有漏,如三通威儀法故、色聲受相故、無量眾生緣故、一切入意解希望故。三解脫亦如是,非想非非想處非揵疾行故、想智滅離覺觀故、除入亦意解希望故。已說諸功德相,成就今當說。  未能度於欲,  成就味相應,  度下未至上,  成就淨諸定。   未能度於欲成就味相應者,謂地若未離欲,於彼地成就味相應度。下未至上成就淨諸定者,謂離欲界欲,若未生梵世上地,彼成就淨初禪,及初禪地有漏功德。如是一切盡當知。  住上應當知,  無漏成就禪,  求得諸功德,  知非無欲中。   住上應當知無漏成就禪者,謂離下地欲彼住上地,亦成就下地無漏。如見諦離欲住梵世上地,成就無漏初禪,及初禪地定等諸無漏功德。如是一切盡當知。世俗功德繫在隨生處,無漏在斷中,是以離生處,捨有漏功德、不捨無漏。求得諸功德知非無欲中者,已說離下地欲成就上功德,當知非一切功德離欲時得。如如意足智、天眼智、天耳智,無記性。所有欲及滅盡定此求得,非離下地欲時得。已說成就,因緣今當說。定種有二十三:八味相應、八淨、七無漏。問:此一一種幾種因?答:  妙無漏無染,  七種謂之因,  淨味相應禪,  當知因有一。   妙無漏無染七種謂之因者,一一無漏七種:自然因、自地相應因、共因。淨味相應禪當知因有一者,味相應初禪,於味相應初禪因非餘。非善因,不相似故。非餘地穢污因,行相違故。淨初禪於淨初禪因,非穢污因,不相似故。非無漏因,亦不相似故。非餘地淨因,自地果報故及自地繫縛故。如是一切盡當知。已說因緣,次第緣今當說。問:一一次第生幾種?答:  無漏禪次第,  興起六種禪,  七八九有十,  起禪亦空定。   無漏初禪次第生六種自地淨及無漏,如是第二第三禪無漏。無所有處次第生七: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無漏第三禪次第生八: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無漏無量識處次第生九: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餘無漏次第生十: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淨六有七八,  九十生十一,  味相應諸禪,  興二乃已十。   淨六有七八九十生十一者,淨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六:自地味相應及淨,下地四。淨無漏無所有處、無量識處,非味相應,離欲故。如是一切盡當知,一切自地味相應。味相應諸禪興二乃以十者,味相應禪次第生二:自地味相應及淨,不生餘,各各相違故。如是一切自地二、下地一淨(其人云:不應有下地一淨)。一切味相應死時生。已說次第,緣緣今當說。問:一一幾種緣?答:  淨以無漏禪,  必緣一切地,  穢污相應禪,  獨緣於己地。   淨以無漏禪必緣一切地者,淨及無漏禪,一切地緣一切種。穢污相應禪獨緣於己地者,味相應禪緣於自地味相應禪及淨,非無漏愛,無無漏緣;亦不樂於他地。  無色無有力,  緣下有漏地,  善有根本地,  穢污如味禪。   無色無有力緣下有漏地者,無色定不能緣下地有漏法,極寂靜故。問:何謂無色不能緣下地有漏法?答:善有根本地淨,及無漏根本無色,是自地緣及上地,非下地緣。穢污如味禪者,如味相應說,無色亦然。  謂餘於色界,  無量等功德,  是必欲界緣,  世尊之所說。   謂色界餘功德如無量等,一切入、除入及解脫,唯緣欲界、緣無量苦眾生。青等諸色此則欲界。所以者何?神通二界緣故。問:世尊所說勳禪,是云何?答:勳一切四禪,無漏者勳有漏,是無漏力故,受淨居果報。問:若一切四禪勳者,以何等故下三禪中無淨居果?答:  若能勳諸禪,  是依第四禪,  三地愛盡故,  淨居果實中。   若得第四禪,是能勳禪。第四禪者先勳,餘者後。謂得第四禪離三禪欲,以是故下地無有。淨居果實中,有問世尊,言有願智。是云何?答謂:  無著性不動,  是得一切定,  彼由定力故,  能起頂四禪。   於中若彼意生功德,願智不諍辯首諸功德。願智者,如所願入定,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有為或無為,是一切盡知。不諍者,欲令他意不起諍便不起辯者,諸法義及味決定,無疑不罣礙無所畏。問:是願智不諍及辯,何地攝?答:  三地有願智,  無諍依五地,  法辭辯依二,  二辯依於九。   三地有願智者,願智三地所攝:第四禪、初禪及欲界。入第四禪,知初禪及欲界。說無諍依五地者,無諍五地可得根本四禪四及欲界,欲令一切不諍。法辭辯依二者,法辯名緣味,是欲界及梵天世,非上地,離覺觀故。辭辯名是味撰智,彼亦二地中可得:欲界及梵天世。二辯依於九者,義辯及應辯,九地中可得:四禪、四無色及欲界。已說初禪,當知已說未來及中間,此是初禪眷屬故。問:云何得此定?答:  斷欲亦復生,  而得於淨禪,  穢污退及生,  無漏唯斷欲。   斷欲亦復生而得於淨禪者,淨初禪二時得:離欲時及上地沒生梵天世。如是一切盡當知。穢污退及生者,穢污味相應是退時得,若欲界及梵天世纏退,於爾時得。味相應初禪生時得者,若上地命終生欲界及梵天世,於爾時得。味相應初禪,如是一切盡當知。無漏唯斷欲者,無漏唯斷欲時得。謂聖得離欲,於爾時得無漏初禪。如是一切盡當知。問:此功德誰能除煩惱?答:  無漏除煩惱,  亦復定中間,  一切定中間,  相應於護根。   無漏除煩惱者,無漏初禪八地除煩惱。如是一切盡當知。亦復定中間者,定中間名謂下地除欲,以方便道故,終不得根本生。未得離欲,餘不能除。一切定中間相應於護根者,一切定中間護根相應,終不得喜,至不得義。問:變化心有幾,謂有如意足能變化?答:八,四禪果欲界、四禪果初禪地。問:彼誰成就?答:  下地變化意,  成就彼種果,  若合三種心,  上地應當說。   下地變化意成就彼種果者,謂若成就禪,是成就彼果下地變化心。問:如說初禪有四心,住於上地欲聞欲見。彼云何見聞?答:   梵世地識現在前。問:彼幾時成就?答:若合三種心上地應當說。若時彼識現在前,若眼識、若鼻識、若耳識、若身識,爾時成就彼識;若不現在前即滅,爾時不成就。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8 冊 No. 1550 阿毘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四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契經品第八   已說定品,契經品今當說。  一切智所說,  契經微妙義,  此吾今當說,  宜應善心聽。   雖有一切阿毘曇契經義,然諸契經應具分別,今當說。世尊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問:此云何?答:  欲界十居止,  色界說十七,  無色中有四,  三有亦復然。   欲界十居止者,此欲界十居止:地獄、畜生、餓鬼、人、六欲天、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兜師哆、化樂、他化自在。是眾生起欲想,此處所中若可得物盡望婬欲所有,是以說欲界。問:色界云何?答:色界說十七。色界說十七者,居梵、身梵、富樓光、少光、無量光、光曜、少淨、無量淨、遍淨、無罣礙、受福、果實,無想眾生、不煩不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處所不起欲想,但成極妙色,非男非女形,是故色界。無色中有四者,無色界四: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處所無色,彼離色欲,是以說無色界。問:世尊說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此云何?答:三有亦復然,謂前三界分別即是三有。問:如世尊所說七識住,是云何?答:  善趣是欲界,  及色界三地,  無色亦如是,  慧知諸識住。   此欲界中若趣善數,如人及六欲天,色界前三地、無色前三地。初禪地上二禪地三,二禪地上三禪地三,三禪地上四禪地九。於中前三地及無色前三地,是說七識住。何以故?不壞識故、惡趣中苦痛壞故,不得立識住。第四禪無想定壞故,亦不得立識住。非想非非想處,滅盡定壞故,不得立識住,是故不說。  第一有無想,  眾生居說九,  諸有漏四陰,  是說四識住。   第一有無想眾生居說九者,此七識住及無想眾生、非想非非想處,是說九眾生居。於中眾生居止,是故說眾生居。諸有漏四陰是說四識住者,有漏色、痛、想、行,若識相續有此伴,是故說識住。問:世尊說十二枝緣起。此亦應當說相。答:  諸煩惱及業,  有體漸漸生,  是名說有枝,  眾生一切生。   於中煩惱,是無明、愛、受。名說業者,行及有。名說體者,餘枝是。一切眾生漸漸生,依體立煩惱,煩惱所作業,業所作體,是故十二種分別。問:此枝為一時行、為漸漸?答:非一時。十二苦陰說十二枝,無明為首。  彼是次第立,  受於生死中,  過去及未來,  處中說於八。   彼有枝次第立,於中前生時,一切煩惱共有及伴說無明,由此故造業,業造果是行,彼生種心是識,彼共生四陰相續是名色。於中所依眼為首,諸根是六入,根境界心和合是更樂,更樂所生受是痛,痛所著是愛,痛具所煩勞是受,彼所勞造業是有,於中更受果是生,彼生中無量起災患是老死。如是此有枝一切生中,二攝過去世、二未來、八現在生中攝。問:世尊說六界,此云何?答:  諸大謂有四,  及與有漏識,  亦色中間知,  是界說生本。   諸大謂有四及與有漏識亦色中間知者,四大:地、水、火、風。有漏識及色中間可知,謂眼所受此六法說界。問:以何等故於眾多法中說六界?答:是界說生本。是六法生死之本,此中有士夫想,於中身地所生、水所潤、火成熟、除爛腐臭風所起、空中間飲食、由風行出入識所立。此中起士夫想,是生死性,故說界。問:世尊說四聖諦,此相云何?答:  諸行若有果,  有漏是說苦,  若有因是習,  苦盡謂之滅。   諸行若有果有漏是說苦者,一切有漏從行因中生,亦作一切苦患,是故一切行說苦諦。若有因是習者,一切有漏行他因,是以一切行說習諦。如一女亦說母、亦說女,前後故。如是有漏行,亦說苦諦、亦說習諦,已生當生故。苦盡謂之滅者,一切有漏行滅、休息、止,謂之滅諦。  若有無漏行,  是說為道諦,  彼為二事故,  見著則知微。   若有無漏行是說為道諦者,一切無漏行說道諦。何以故?休息苦時盡是具故。問:何以故說諦?答:彼為二事故。二事說諦:自相真實非顛倒,及見彼得非顛倒意。問:如前因後果,以何等故世尊前說果後說因?答:見著則知微。聖諦雖有前習後苦、先修道後得滅,但應前見苦諦後見習諦,如是應先見滅諦後見道諦。何以故?苦麁習細,滅麁道細。是故世尊先說苦諦後說習諦,先說滅諦後說道諦。問:世尊說四聖沙門果,此幾種?答:  聖果有六種,  最勝在九地,  第三在六地,  二俱依未來。   聖果有六種者,六種四沙門果,無漏五陰及數緣滅。問:四沙門果,何地所攝?答:最勝在九地。最勝是無著果,是九地所攝:根本四禪、三無色、未來及中間。第三在六地者,不還果六地所攝:具足四禪、未來及中,非無色,以無法智故。二俱依未來者,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未來禪所攝,以未離欲故。問:世尊說四道,苦非速通、苦速通、樂不速通、樂速通。此何相?答:  從信行諸法,  無煩惱遲想,  從法行諸法,  無煩惱速想。   從信行諸法無煩惱遲想者,從信行無漏法是非速,鈍根輩所攝是遲。若受此,當知信解脫、時解脫亦受,同鈍根故。從法行諸法無煩惱速想者,從法行無漏法,利根輩所攝是速。若受此,當知見到、不時解脫亦受,同利根故。  根本禪地中,  知假名樂想,  小及難得故,  餘皆是苦想。   根本禪地中知假名樂想者,根本四禪中利根及鈍根法說樂道。何以故?止觀導等故及樂行故。小及難得故餘皆是苦想者,餘地攝無漏是苦想。所以者何?以小故。未來禪、中間禪止道小,無色中觀小,是故極苦一向難得及小,故說苦。問:世尊說四不壞淨,於佛不壞淨、於法僧聖戒不壞淨。此云何?答:  自覺聲聞法,  解脫亦餘因,  清淨無垢信,  聖戒及決定。   自覺聲聞法解脫亦餘因清淨無垢信者,自覺是佛,彼佛無著果所攝。無學功德是佛法,於此法若無漏信,是說於佛不壞淨。已取正證聲聞,彼學無學功德是說聲聞法。於此法若無漏信,是說於僧不壞淨。涅槃中無漏信及餘有為法,如苦諦習諦信、菩薩無漏功德信、學無學辟支佛法信,是說於法不壞淨。聖戒者無漏戒,是說於戒不壞淨。問:以何等故不壞淨一向無漏,非有漏?答:及決定。此是決定,從正見中生故。無漏信、無漏戒,定無漏。有漏信者為不信所壞,有漏戒者為非戒所壞,是以不決定。無漏不壞至後生,是以決定,故不壞淨一向無漏。問:世尊說修定有四,有修定於現法中得樂居、有修定得知見、有修定分別慧、有修定得漏盡。此何相?答:  初禪若有善,  說現法是樂,  若知於生死,  是說名知見。   初禪若有善說現法是樂者,淨及無漏初禪能得現法樂居。若知於生死是說名知見者,生死智通是說修定知見共依五陰。  慧分別當知,  求得諸功德,  金剛喻四禪,  是名為漏盡。   慧分別當知求得諸功德者,方便生功德,名欲界戒。聞思修功德,一切色無色界善法。一切無漏有為法,是一切修定分別慧。金剛喻四禪是名為漏盡者,金剛喻名最後學心共相應共有,第四禪所攝,是說修定漏盡。何義?此如來自已說。問:世尊說四如意足、四正斷、四意止。彼亦應當說相。答:  善有為諸法,  求方便等起,  佛說如意足,  亦現正意斷。   善有為諸法求方便等起佛說如意足者,求方便等起,如前修定分別慧說,是一切如意足,如意乘器故。亦現正意斷者,即此一切功德說正斷。  彼亦是意止,  四聖種亦然,  謂有恩力生,  彼聖之所說。   彼亦是意止者,即此法亦說意止。問:世尊說四聖種,此云何?答:四聖種亦然,即此法亦說四聖種。問:何以故,此一切功德說意止、正斷、如意足聖種?答:謂有恩力生彼聖之所說。此諸法謂定恩力生、由定住,是故說如意足。精進恩力生,故說正斷。念恩力生,故說意止。少欲知足恩力生,故說聖種。已共分別道品,自相今當說。  淨信精進念,  喜慧及倚覺,  護思惟戒定,  是法謂道品。   此十法說道品非餘。於中信是信根、信力,精進是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枝、正方便。念是念根、念力、念覺枝、正念。喜是喜覺枝。慧是四意止、慧根、慧力、擇法覺枝、正見。倚是倚覺枝。護是護覺枝。思惟是正志。戒是正語、正業、正命。定是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枝、正定。問:何以此法如是多種分別?答:  處方便一意,  濡鈍及利根,  見道思惟道,  佛說三十七。   處者,正念立緣中,故說意止。方便者,正方便,故說正斷。一意者,立一意,故說如意足。濡鈍意得,故說根。利根者,利根意得故說力。見道者,見道得,故說道支。思惟道者,思惟道得,故說覺支。是謂分別事故。佛說三十七,此十法事故佛說三十七。問:此道品何地所攝?答:  禪第二未來,  是說三十六,  三四三十五,  中間禪亦然。   禪第二未來是說三十六者,第二禪無正志,未來禪無喜覺枝,餘有三四三十五。中間禪亦然者,第三、第四禪、中間禪,無喜覺枝、無正志,餘有。  第一說一切,  三空三十一,  最上二十一,  欲界二十二。   第一說一切者,初禪具有三十七。三空三十一者,三空中有三十一。喜、正志、正語、正業、正命、身意止,彼中無,餘有。最上二十一者,非想非非想處,無七覺、八道及身意止。欲界二十二者,除覺枝、道枝,餘有。問:世尊說四食,揣食、更樂食、意思食、識食。是何相?答:  諸食中揣食,  是欲界三種,  識思及更樂,  是食謂有漏。   諸食中揣食是欲界三種者,欲界揣食三種:香、味、細滑,除飢渴故說食。識思及更樂是食謂有漏者,有漏識、有漏思、有漏更樂。是說食,有何義?後生相續不斷,故說食。問:世尊說三三摩提,空、無願、無相。此三摩提云何,行幾行?答:  無願有十行,  二行是空定,  聖行中四行,  說是無想定。   無願有十行者,無願三摩提行十行:無常行、苦行、習諦四行、道諦四行。二行是空定者,空三摩提二行:空及無我行。聖行中四行說是無想定者,無想三摩提,滅諦四行。問:世尊說四顛倒,於無常有常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不淨有淨想、非我有我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此何見斷、為何性?答:  曉了見苦斷,  四種是顛倒,  三見性所有,  捨見正見說。   曉了見苦斷四種是顛倒者,一切四顛倒見苦斷,以行苦處故。三見性所有捨見正見說者,顛倒是見性,三見中最上,即是說顛倒。身見,是說我見我,是我見故。邊見見,有常及斷。見盜,不淨見淨,彼一切行苦處。及見性所有心想,見作亂故,說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但非性顛倒。問:世尊說多見六十二,首是何見所攝?答:一切見是五見所攝,身見為首。問:云何知?答:  誹謗於真實,  此說為邪見,  非實而見實,  是二見及智。   誹謗於真實此說為邪見者,謂見誹謗真實法無,此如說無施無齊無說,如是一切說邪見。非實而見實是二見及智者,五陰中不真實我,見我觀有是實見說身見。非真實樂淨,觀有樂淨,是見見。盜及餘邪智,思惟所斷,如夜有見謂是賊,如竪木人像。  淨見謂戒盜,  是非因見因,  受邊說此見,  依斷滅有常。   淨見謂戒盜是非因見因者,謂法於法非因見是因,此見是戒盜,如苦行至解脫。受邊說此見依斷滅有常者,謂見無常事見常,是謂有常見;謂因緣相續不識已見斷,是謂斷見,謂之受邊見。  建立諸誹謗,  因依於二邊,  若有事轉行,  是正見應斷。   建立諸誹謗者,說邪見。彼若誹謗苦是見苦斷、若誹謗習是見習斷、若誹謗滅是見滅斷、若誹謗道是見道斷。身見建立於苦我,是我是見苦斷。見盜建立苦為樂,是見苦斷;若習是見習斷;若滅是見滅斷。不受正法,是故見滅斷;道亦復然。戒盜,若行有漏處,是見苦斷;若行無漏處,是見道斷。見斷滅計常,是亦見苦斷。現五陰受斷滅,計常非不現。此中分別一切諸見。問:世尊說二十二根。此云何?答:  諸界在於內,  身三及命根,  是根生死依,  聖人之所說。   諸界在於內者,眼、耳、鼻、舌、意。身三者,身根三種:身根、男根、女根。及命根者,命根第九。是根生死依聖人之所說者,此九根,生死依故,說根。眾生是生死想。  從痛諸煩惱,  信首依清淨,  九根謂無漏,  是三依於道。   從痛諸煩惱者,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是諸痛從此諸煩惱,故說根。信首依清淨者,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依此解脫,故說根。九根謂無漏是三依於道者,信首五根、三痛及意根。是若無漏依道,故說根。謂從信行、法行,道所攝是未知根,謂思惟道所攝是已知根,謂無學道所攝是無知根。問:此中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  欲界四善八,  色種性有七,  諸心數者十,  一心慧所說。   欲界四者,男根、女根、苦根、憂根,是一向欲界繫。餘如界品說。善八者,信首五根及三無漏。色種性有七者,色根有七:五色根、男根、女根,餘者非色。問:幾性心、幾性心數、幾非性心非性心數?答:諸心數者,十信首五根及五痛。一心慧所說者,意根是,餘根非性心非性心數。問:幾有報、幾無報?答:  一及十有報,  是慧之所說,  十三中是報,  見實者分別。   一者憂根一定有報,一向善不善故。現在方便起,是不從報生。非威儀非工巧,是以非無記,故一向有報。及十有報是慧之所說者,信首五根謂有漏是有報,謂無漏是無報。意根及三痛,謂無記及無漏是無報,餘善不善是有報。苦根謂無記是無報,餘有報。問:幾是報、幾非是報?答:十三中是報見實者分別。十三根中,或性是報或非色根七、命根、意根及四痛。無記法者,善不善中生故報。問:生時幾根最初得報?答:  二或六七八,  謂初時可得,  欲中有報相,  亦六及上一。   二或六七八謂初時可得者,謂漸漸成根,如卵生、濕生、胎生,是最初時二根生:身根及命根。化生無形得六根:五色根及命根。一形七,二形八。欲中有報想者,此說是一向欲界眾生。亦六及上一者,色界最初得六根,無色一根,彼爾時一向穢污心,是以一向穢污得心心數法非報。問:命終時幾根最後捨?答:  四捨八與九,  或復捨於十,  死時漸漸滅,  善捨各增五。   四捨八與九或復捨於十死時漸漸滅者,無記心漸命終時,最後捨四根:身、意、命、護根。無形一時無記心命終捨八根,一形九,二形十。善捨各增五者,即彼善心加增信首五根。如是色無色界,隨根可得亦如是。問:幾見斷、幾思惟斷、幾無斷?答:  二斷無斷四,  二種根有六,  三微妙不斷,  謂餘思惟斷。   二斷無斷四者,四根見斷、思惟斷;無斷,意根及三痛。二種根有六者,信首五根及憂根。三微妙不斷者,三無漏是不斷。謂餘思惟斷者,九根思惟斷:命根八及苦根。已說諸經,門今當說。問:世尊說六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識識何法?答:  若取諸根義,  是五種心界,  受一切諸法,  是謂意識界。   若取諸根義是五種心界者,義名五種色是五識識,眼識識色乃至身識識細滑。受一切諸法是謂意識界者,意識識一切諸法,此境界一切諸法。問:有十法,欲界相應不相應、色界相應不相應、無色界相應不相應、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二種、善及無記。此中應分別智,一一智境界幾法?答:  五法應當知,  法智之境界,  未知智為七,  他心境界三。   五法應當知法智之境界者,五法,法智境界:欲界相應不相應、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未知智為七者,未知智境界七法:色、無色界,及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他心境界三者,他心智境界三法:欲、色及無漏相應。  有漏智有十,  因果境界六,  解脫智一法,  道二謂餘九。   有漏智有十者,有漏智是等智,彼一切十法境界,一切法境界故。因果境界六者,苦智及習智是境界六法:三界相應不相應。解脫智一法者,滅智境界一法,唯無為善。道二者,道智境界二法: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謂餘九者,餘盡智、無生智是境界九法,除其無為無記,是謂智解。  自地煩惱定,  所使於自地,  一切遍是種,  隨在於彼類。   自地煩惱定所使於自地者,欲界諸煩惱所使於欲界,梵世諸煩惱所使於梵世,如是至非想非非想處盡當知。一切遍是種隨在於彼類者,通一切遍,不通一切遍。諸煩惱所使,隨種通一切遍亦他種。如身見,見苦斷,此中苦諦所斷一切使所使。及見習斷,通一切。如是至命根思惟斷,此思惟所斷,一切所使及通一切。  三界煩惱定,  定在於三界,  二界應當知,  一界亦復然。   三界煩惱定定在於三界者,謂法三界所攝,是定在於三界,此中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意根定在三界,此中一切使所使。二界應當知者,謂法二界所攝,是定於二界。此中二界一切使所使,隨界可得。如覺觀定在欲色界,此中欲色界一切使所使。一界亦復然者,謂法定在一界。此中一界一切使所使,如憂根定在欲界一切使所使。  此佛說契經,  顯示於諸法,  識智及諸使,  分別此三門。   此佛契經中,若說諸法是三門應分別:識門、智門、使門。如欲有中五根義是六識識;色界四識,除鼻識舌識。相應不相應,故七智知。五種,故欲色界使所使。   雜品第九   已說契經品,雜品今當說。  已說隨相應,  一一分別法,  於上眾雜義,  今略說善聽。  有緣亦相應,  有行或與依,  心及心數法,  是同一義說。   心及心數法此名差別,一切行一緣是故說有緣,更互相應故說相應,境界行故說行,由依生故說依。  從緣生亦因,  有因及有為,  說處有道路,  有果應當知。   有為法中此名差別,由依緣故說緣,生他故說因,由依因故說有因,由依造有故說有為,多方便善顯現故說處,依過去未來現在道路故說道路,有轉成果故說有果。  有惡亦隱沒,  穢污下賤黑,  善有為及習,  亦復名修學。   有惡亦隱沒穢污下賤黑者,不善及隱沒無記法此名差別,不可說輩中立故說有惡,煩惱所覆故說隱沒,煩惱垢污故說穢污,凡鄙故說下賤,無智闇亂故說黑。善有為及習者,善有為法此名差別,慧中生故說善,行時能得功德及可行故說習及修。已說心相應行,心不相應行今當說。  無思想二定,  亦眾生種類,  句身味名身,  命根與法得。  凡夫性所有,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說是有為行。   無思想者,生無想天心心數法不起。二定者,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定名厭於生死解脫想,由第四禪心相續一時斷。滅盡定名厭於勞務息止想,由非想非非想心相續一時斷。亦眾生種類者,生處已生,於此處眾生依及心相似。句者,名會所說,如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味者,句會事,廣說如偈及契經。名者,字會說義,如說常。命根者,根及大等相續不斷。得者,成就諸法不捨。凡夫性者,未取正證、離聖法,是凡夫性。所有四相者,生、住、老、無常。非色者,此一切諸法如上所說,非色非色所攝。不相應者,無緣故。說是有為行者,有為造故說有為行。問:此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善二三種五,  七應是無記,  二在色當知,  一在無色地。   善二者,無想定、滅盡定。三種五者,得、生、老、住、無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七應是無記者,七無記:無想天、眾生種類、句、味、名、命、凡夫性所有。問:此中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二在色當知,一在無色地。二在色當知者,無想定及無想天是色界。一在無色地者,滅盡定在無色界。  二界說於三,  謂餘在三界,  有漏無漏五,  其餘定有漏。   二界說於三者,句、味、名亦在欲界亦在色界;非無色界,離言語故。謂餘在三界者;眾生種類、命、得、凡夫性所有,及四相通在三界。問:此中幾有漏、幾無漏?答曰:有漏無漏五其餘定有漏,五者:得、生、老、住、無常,在有漏中有漏、在無漏中無漏。其餘定有漏者,謂餘一切定有漏。問:此離聖法假名凡夫,三界中無記,此云何捨?云何斷?答:  初無漏心中,  聖不成就捨,  凡夫流諸界,  離欲時滅盡。   初無漏心中聖不成就捨者,第一無漏心中得聖法時得,不成就捨。凡夫流諸界者,流諸界時,謂處所命終,此處所捨。謂處所生,彼處所得,無記故。離欲時滅盡者,謂地凡夫所有,若此地離欲,爾時得滅凡夫性。已說心不相應行,無為今當說。三無為法:數緣滅、非數緣及虛空。於中數緣滅者,解脫諸煩惱。依於數緣滅有漏法、離煩惱、解脫。數緣力智力計挍事有而無,是名數緣滅。無罣礙之相,是名曰虛空,謂不障礙色是虛空。  諸法眾緣起,  亦從依與緣,  不具以不生,  此滅非是明。   一切有為法從眾緣而生,無緣則不生。如眼識,依眼、依色、依空、依明、依地、依寂然,若此一切共和者便得生,若餘不具便不得生。如眼時眠,一切時生,爾時是餘事不具眼識,不得生。若彼眼識應當生而不生,眼生已終不復更生,離此緣故。是有未來,不復當生。彼起具差違不和,是非數緣滅。如是一切行盡當知。已說無為,因今當說。問:有為法說是因,此中云何因?為誰因?答: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緣,  一向已生說。   前因相似增者,前生法後生相似因轉增,如濡善於自地濡善因,及中因上因中於中因,及上因上唯上因,行法時有住有增終不減,以是故非為濡因。或俱依倚生者,或因俱生,如相應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緣一向已生說者,自然因已生當言因,非不生前者後因,未生者無前後。若為有者,應隨時生不從因,但不爾,是故不有一切。遍因亦如是,及次第緣。問:謂此報者,為是眾生數、為非眾生數?答:報是眾生數,報者眾生數法中說,非不眾生數。所以者何?眾生數者不共有,非眾生數共有,是故非報。問:是果法云何?答:有為解脫果,一切有為法性果,所有由因緣,故無為解脫亦應說道果。問:有緣法云何行緣?答:有緣者,共俱有緣法,是相應、是共俱一緣中行不別。問:何處行?答:行於他境界。他境界中行非自性,離自行及緣差別故。問:心心數法為有處所、為無處所?答:無處所。所以者何?普因故。普因生心心數法。因二眼生一識,若有住處者,應住一眼中一識故。若爾者,第二眼不應見色而見,是故非一眼中住。如是一切盡知。若如是者,以是故無住處。問:世尊說心解脫,云何心解脫?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答:生時而解脫,道生時解脫。所以者何?道生時諸煩惱滅,是故生時解脫。問:道生時斷煩惱為不?答:  道滅時滅結,  明慧之所說。   道滅時斷諸煩惱,非生時。所以者何?道生時是未來,未來道者不能行事,以是故無礙道滅時斷煩惱,解脫道生時解脫。問:世尊說有愛無有愛,有愛幾種、無有幾種?答:  有愛有五種,  無有獨一相。   有愛有五種。有愛名於生不生物若愛,是名有愛。此五種,有苦斷、見習滅道斷及思惟斷。無有獨一相者,無有愛名已見斷,樂於斷是名無有愛。此一向思惟斷。所以者何?從見愛思惟斷,此是不轉行相續中愛非愛見,是故思惟斷。問:世尊說三界:斷界、無欲界、滅界。此何相?答:  愛處餘煩惱,  滅盡是三界。   愛斷是無欲界,處斷是滅界,餘煩惱斷是斷界。問:十心欲界,善穢污無記色界,善穢污無記無色界。善穢污無記及無漏,此心幾穢污心中可得?幾善心中可得?幾無記心中?答:  穢污心得十,  正覺之所說,  善心中得六,  無記即無記。   穢污心得十正覺之所說者,穢污心中得一切十心界,及地來還時三界善穢污及無記,此心一切得,退時得無漏。善心中得六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善求學得及身口行。亦變化心無記、色界善變化心無記、無色界善心及無漏。無記即無記者,無記心唯無記,以劣故。問:前已說道品十法,此中幾根性所有、幾非根?答:  道品有六法,  當知是為根。   此中六法根性所有,信首五根及喜,餘者非根所有。問:諸法為自性相應、為他性?答:  相應於諸法,  是說謂為他。   諸法他性相應不自性,非為自性於自性伴。問:若此,解脫當云何?答:  緣中解於縛,  大仙人所說。   諸煩惱於緣中愚即彼不起愚,緣中縛即於中解,不可以相應解相應。所以者何?以空故。問:若斷即是解脫、為異?答:如是若解脫者即是斷。問:頗斷非解脫不?答:有,或斷已故縛。見道及思惟,苦智已生習智未生,見苦所斷煩惱斷,而見習所斷煩惱縛。如是思惟所斷一切種,更互相緣故。問:見四真諦云何得不壞淨?答:  二解於三諦,  四由見正道,  興起清淨信,  修習於二世。   二解於三諦者,觀苦習滅得於法不壞淨。苦智習滅相應信,是名不壞淨,得是及聖戒。四由見正道興起清淨信者,見道時具得四。問:幾世修?答:修習於二世。諸法修於二世:現在修行、未來者得修。問:心共行法云何?答:  一切心數法,  說是心共行,  此相及餘法,  作亦應當知。   一切心數法說是心共行者,一切心數法說心共行,心近故。此相者,此心有四相:生、住、老、無常,亦心近故。及餘法者,餘心數法相亦心共行。作亦應當知者,無教戒如前說。問:斷法云何?答:斷諸有漏法。一切有漏法斷,雜惡故。問:知法云何?答:知及諸無垢,有漏及無漏,是一切知法,一切智境界故。問:遠法云何?答:過去未來是說遠,不辦事故。問:近法云何?答:餘說近。現在近,辦事故。無為近,速得故。問:定法云何?答:  無間無救業,  及諸無漏行,  慧者說是定。   五無間業是定,必至地獄故。無漏行亦是定,必至解脫果故。餘不定。問:見處云何?答:見處必有漏,一切有漏法見處,五見處所故。問:若成就根,是成就幾根?答:  說有十九根,  謂成就極多,  少成就極八,  曉了根所說。   說有十九根謂成就極多者,十九根,成就極多,如二形及具根者未離欲見諦。少成就極八曉了根所說者,成就八根,如不具身根斷善根,及生無色中凡夫。問:幾種更樂?答:五種。  增有對無明,  處中明更樂,  聖道俱有二,  能興起成果。   意識相應更樂,是說增更樂。五識相應更樂,是謂有對更樂。穢污更樂,是說無明更樂。無漏更樂,是說明更樂。有漏非穢污更樂,是說非明非無明更樂。問:何等道德果?為無礙道、為解脫道?答:聖道俱有二,能興起成果。二道共得果:一者解縛,二者得解脫。此二道成果。問:無著住何心般涅槃?答:無著心中得無為涅槃,無著一切事、無所作、無為、無所求住,從報心中便般涅槃。問:幾有?答:  生有及死有,  根本亦復中。   生有者,始生時陰是謂生有。死有者,死時陰是謂死有。根本有者,除生有及死有,於其中間陰,是謂根本有。中有者,有所至陰是謂中有。問:說有厭、有離欲。云何厭?云何離欲?答:  諸智在苦因,  此忍修於厭,  滅欲得無欲,  說普在四中。   諸智在苦因此忍修於厭者,若智及忍緣苦習,是說厭行厭處故。滅欲得無欲說普在四中者,四諦中智及忍說離欲,能斷欲故。   論品第十  威儀不威儀,  若離復獲得,  不由此致勝,  能決定者答。   答:有,從無色生色。  頗得聖果時,  一切離諸惡,  有為淨善法,  得已而不修?   答:有,退時得過去。  道者興起時,  未遠離諸惡,  解脫時離惡,  願答已必定。   答:有,謂當來願。  頗光曜煩惱,  興起於定時,  清淨初禪中,  獲得墮衰退?   答:有,無著果修及勳修。  頗見諦道中,  逮得諸善法,  是法亦有緣,  聖者不見緣?   答:有,欲界中修行等智。  頗慧有漏果,  遠離淨功德,  不離從於意,  此亦是彼果?   答:有,欲界變化心。  頗住無礙道,  成就於諸滅,  諸煩惱從彼,  非如無漏見?   答:有,修學諸道時。  頗結不解脫,  無垢者獲得,  而不斷煩惱,  謂此無垢盡?   答:有,從光曜中生梵天時。  頗無漏淨地,  未曾得已得,  不離欲非退,  不依於見道?   答:有,離色欲取證時,得無漏無色思惟道。  頗未得諸法,  而逮得此法,  不捨彼不得?  若能知者答。   答:有餘,初無漏心品,得餘無漏功德,捨凡夫事,餘者一切不得。 阿毘曇心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