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7 冊 No. 801 佛說無常經   No. 801 ◎佛說無常經(亦名三啟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靜奉 制譯  ◎稽首歸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隱處。  大捨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御天人師。  稽首歸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  七八能開四諦門,  修者咸到無為岸。  法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  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歸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  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  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  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  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沈溺,  咸令出離至菩提。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亦如蠶作繭,  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尚捨無常身,  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屬,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  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  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  能滅諸煩惱。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住,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  恒與眾生作無利。」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龍、藥叉、揵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見死來侵?  命根氣欲盡,  支節悉分離,  眾苦與死俱,  此時徒歎恨。  兩目俱飜上,  死刀隨業下,  意想並慞惶,  無能相救濟。  長喘連胸急,  短氣喉中乾,  死王催伺命,  親屬徒相守。  諸識皆昏昧,  行入險城中,  親知咸棄捨,  任彼繩牽去。  將至琰魔王,  隨業而受報,  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犁。  明眼無過慧,  黑闇不過癡,  病不越怨家,  大怖無過死。  有生皆必死,  造罪苦切身,  當勤策三業,  恒修於福智。  眷屬皆捨去,  財貨任他將,  但持自善根,  險道充糧食。  譬如路傍樹,  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  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鳥,  夜聚旦隨飛,  死去別親知,  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  是真歸仗處,  依經我略說,  智者善應思。  天阿蘇羅藥叉等,  來聽法者應至心,  擁護佛法使長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諸有聽徒來至此,  或在地上或居空,  常於人世起慈心,  晝夜自身依法住。  願諸世界常安隱,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業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恒用戒香塗瑩體,  常持定服以資身,  菩提妙華遍莊嚴,  隨所住處常安樂。 佛說無常經   若苾芻、苾芻尼,若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教使香湯澡浴清淨,著新淨衣,安詳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無力者,餘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脇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當病者前,取一淨處,唯用牛糞香泥塗地,隨心大小。方角為壇,以華布地,燒眾名香,四角燃燈。於其壇內懸一綵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續,觀其相好了了分明,使發菩提心。復為廣說三界難居,三塗苦難非所生處,唯佛菩提是真歸仗。以歸依故,必生十方諸佛剎土,與菩薩居,受微妙樂。   問病者言:「汝今樂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樂生某佛世界。」時說法人,當隨病者心之所欲,而為宣說佛土因緣、十六觀等,猶如西方無量壽國,一一具說,令病者心樂生佛土。為說法已,復教諦觀,隨何方國,佛身相好。觀相好已,復教請佛及諸菩薩,而作是言:「稽首如來、應、正等覺,并諸菩薩摩訶薩,願哀愍我,拔濟饒益。我今奉請,為滅眾罪;復將弟子,隨佛菩薩生佛國土。」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既教請已,復令病人稱彼佛名。十念成就,與受三歸,廣大懺悔。懺悔畢已,復為病人受菩薩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餘人代受及懺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滅得菩薩戒。既受戒已,扶彼病人北首而臥、面向西方,開目閉目諦想於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至十方諸佛亦復如是。又為其說四諦因果、十二因緣無明老死、苦空等觀。   若臨命終,看病餘人但為稱佛,聲聲莫絕。然稱佛名,隨病者心稱其名號,勿稱餘佛,恐病者心而生疑惑。然彼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及菩薩眾,持妙香花來迎行者。行者見時便生歡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亂,正見心生如入禪定,尋即命終,必不退墮地獄、傍生、餓鬼之苦。乘前教法,猶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佛前。   若在家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若命終後,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隨身受用之物,可分三分,為其亡者將施佛陀、達磨、僧伽。由斯亡者業障轉盡,獲勝功德福利之益。不應與其死屍著好衣等將以送之。何以故?無利益故。若出家苾芻、苾芻尼及求寂等,所有衣物及非衣物,如諸律教,餘同白衣。   若送亡人至其殯所,可安下風,置令側臥,右脇著地,面向日光。於其上風,當敷高坐,種種莊嚴。請一苾芻能讀經者昇於法座,為其亡者讀無常經。孝子止哀勿復啼哭,及以餘人,皆悉至心為彼亡者燒香散花,供養高座、微妙經典及散苾芻,然後安坐,合掌恭敬一心聽經。苾芻徐徐應為遍讀。若聞經者,各各自觀己身無常,不久磨滅,念離世間,入三摩地。讀此經已,復更散花燒香供養。又請苾芻隨誦何呪,呪無蟲水滿三七遍,灑亡者上。復更呪淨黃土滿三七遍,散亡者身。然後隨意,或安窣堵波中,或以火焚,或屍陀林乃至土下。   以此功德因緣力故,令彼亡人,百千萬億俱胝那庾多劫,十惡、四重、五無間業、謗大乘經一切業報等障,一時消滅。於諸佛前獲大功德,起智斷惑,得六神通及三明智,進入初地。遊歷十方,供養諸佛,聽受正法,漸漸修集無邊福慧。畢當證得無上菩提,轉正法輪度無央眾,趣大圓寂成最正覺。   臨終方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