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 冊 No. 532 私呵昧經   No. 532 私呵昧經(一名菩薩道樹)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國竹園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有誓心長者子,名私呵昧,與五百弟子俱出王舍大國,欲到竹園中。未至,遙見佛經行,身色光明無央數變,非世俗所可聞見。五百弟子自相與語讚歎言:「佛端正無比,威神乃爾。以何因緣於世有是?作何等行,積何功德,能得是身?當往問之。」   五百弟子皆以恭敬意,戰慄肅然,衣毛起竪,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私呵昧便前白佛言:「佛身乃爾,非世所見。何因致是?本行何等,積何功德?」   佛問私呵昧言:「若見何等,言『佛身乃爾,非世所見』?」   私呵昧便於佛前而說偈言: 「持想視不可見,  人中尊經行時,  足上下蓮花現,  形端正無可不。  空身慧能現法,  一切地皆震動,  丘墟者悉為平,  地高者則為卑。  若舉足經行時,  已經行於地時,  其身住地右轉,  其地轉無能知。  若下足蹈地時,  於經行便不見,  其跡處若如畫,  一切相皆悉見,  其相輪無有色,  然於地悉為現。  今所見非世有,  以是故知甚尊,  無有能見其頂,  亦不左亦不右,  亦不前亦不後,  一切處不可得。  當何因知其意?  當何緣了其智?  用是故心所怪,  願為我分別說。  是慧身何從得?  其根本云何致?  所施行何等法?  當何作成其實?  願為我斷所疑,  解吾等所可疑。  其佛慧云何得?  令吾等初發意,  願次第分別說,  菩薩等所當行,  可自致成衍事,  得神足到十方。」   佛言:「善哉!善哉!私呵昧!所問甚深!甚深!多所憂念,多所安隱諸天及人。愍傷十方,欲使度脫,起諸菩薩大士意,皆令精進。」佛告私呵昧言:「我為汝說之。諦聽!諦受!」   私呵昧即言:「受教。」   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當行六事,未起菩薩意便起求。何等六?一者依佛住;二者入正道不復還;三者內意自曉了;四者得善知識因自依;五者常有大願;六者無怯弱心,不厭智慧。是為六。」   佛爾時說偈言: 「若有人依佛法,  入正道諦不還,  常依附善知識,  便從是得大願。  其內意以曉了,  如是人不怯弱,  於智慧悉備足,  如是者能受法。」   私呵昧白佛言:「以起意者,為有幾意喜?」   佛言:「以起菩薩意者,有六意喜。何等為六?一者以得喜意不離佛;二者受決語入正道;三者作醫王主,治人生、老、病、死;四者我作將,從生死脫人於五道;五者我作海中大船師主,度脫海流人;六者我在冥中作大明主,破壞愚癡。是為六意喜。」   佛爾時說偈言: 「以得意不離佛,  受決語入正道,  作醫王愈一切,  如是行得可意。  我於世為尊將,  欲度脫眾厄難,  諸生、死及老、病,  一切人諸所著。  我所見勤苦人,  展轉墮五道中,  吾當作大船師,  至度脫海中人,  於冥中作大明,  有盲者悉與眼,  諸諛諂及愚癡,  一切人與智慧。」   私呵昧白佛言:「以何喜意,為有幾功德休息?」   佛言:「以起菩薩意者,有六事身意得休息。何等為六?一者以得從地獄、禽獸、餓鬼勤苦脫出,身意得休息;二者以得脫於八難處;三者以得脫諦,不復入九十六種道;四者以得度應儀各佛法;五者以得在第一法器,不復轉;六者以住佛嚴教,不斷佛道。是為六功德休息。」   佛爾時便說偈言: 「以度脫諸惡道,  身遠離八難處,  諸外道不受名,  如是輩悉遠離。  於應儀及各佛,  一切人諸著者,  悉過度起尊意,  一切法過其上。  我今為諸法器,  一切佛及與法,  亦不斷佛嚴教,  以是故得可意。  虛空體常可盡,  於影響亦可見,  不如是勇猛者,  行無邊不可盡。」   私呵昧白佛言:「起菩薩意者,當復行何等法所可作者?」佛言:「起菩薩意者,當向行六事。何等為六?一者當行布施,二者當持戒,三者當忍辱,四者當精進,五者當一心,六者當行智慧。是為六事行。」   佛爾時便說偈言: 「布施者大施與,  若作行當護戒,  忍辱者及精進,  以過禪、智慧上,  即於前受慧語,  於人中為當雄,  是功德其獨尊,  諸菩薩所當行。  如是者於一切,  行特異無有雙,  所在處為尊雄,  見持過無數供。」   私呵昧白佛言:「菩薩欲得無所從生法忍,當何以致之?」   佛言:「菩薩有六事行,疾得無所從生法忍。何等為六?一者不計有身,二者不計有人,三者不計有壽,四者不計有形,五者不計無有,六者不計常有。是為六事行。菩薩從是疾得無所從生法忍。」   佛爾時便說偈言: 「吾我、人及與壽,  亦不計有是形,  心不念有與無,  智慧者當遠離。  口所說因緣法,  其因緣無所有,  一切法無所起,  以是故得法忍。」   私呵昧白佛言:「菩薩大士已得無所從生法忍,用幾事得一切智?」   佛言:「菩薩大士已得無所從生法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為六?一者得身力,二者得口力,三者得意力,四者得神足力,五者得道力,六者得慧力。」   私呵昧白佛言:「何等為身力?」   佛言:「身力者,牢強如金剛,無瑕穢,火不能燒,刀不能斷,一切人無能動搖者。是為身力。」   「何等口力?」   佛言:「口力者,有六種聲,如來口所說聲,能遍三千大千日月。是為口力。」   「何等意力?」   佛言:「意力者,悉使百千億魔來,不能動搖佛一毛。是為意力。」   「何等為神足力?」   佛言:「神足力者,持一足指,能震動三千大千日月,其中人民無有驚怖者。是為神足力。」   「何等為道力?」   佛言:「道力者,十方諸佛為一切人說經法,中無空缺,各得其所。是為道力。」   「何等為慧力?」   佛言:「慧力者,一切人意所知、行所知、念可知、念脫知,以一時悉合會,彈指頃持智慧,所可知、所可見、所可學,皆悉知、見、覺。是為慧力。已得無所從生法忍菩薩大士,以是六事得一切智。」   佛爾時便說偈言: 「身勇猛不可計,  無有能破壞者,  若以火及與刀,  終不能害是身。  一切人及與力,  若以杖亦罵詈,  欲危身不能傾,  亦不能動其毛。  大音聲聞梵天,  常住止無所畏,  所說法開三千,  無能有遏是言。  意尊貴難可當,  諸菩薩性自然,  魔一億欲嬈亂,  終不能動其意。  其神足悉以備,  便能動是天地,  已成是神足者,  便能覺得為尊。  若以得成道覺,  即能覺致尊雄,  佛與皆悉具足,  便從是轉法輪。」   私呵昧白佛言:「已成一切智,如來、無所著、正真覺用幾法住?」   佛言:「成一切智,童孺!如來用六法住。何等為六?一者佛十種力,二者四無所畏,三者佛十八法不共,四者有大哀,五者一切無能見佛頂者,六者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是為六法住。」   佛爾時便說偈言: 「十種力是佛力,  四無畏悉已過,  一切度諸法上,  以是故人中將。  以得成無蓋哀,  無有能見佛頂,  亦非天及與龍、  一切人不能見。  如是者勇猛相,  以遍布三十二,  是一切皆以成,  便得為人中上。」   私呵昧白佛言:「已得一切智,如來、無所著、正真覺用幾法滅度?」   佛言:「已得一切智,童孺!如來用六法滅度。何等為六滅度?時,童孺!如來便留五分滅度。何等為五?一者戒身,二者定身,三者智慧身,四者度脫身,五者度脫示現身。是為留五分不滅。愍傷一切人故。滅度時,童孺!如來以無央數事,讚歎、稱譽比丘僧功德,令人布施,哀愍一切人故。滅度時,童孺!如來因散身骨令如芥子,哀傷一切人故。滅度時,童孺!如來為諸菩薩說我所以索無上正真道者,但用愍傷一切人故。滅度時,童孺!如來用十方人故,因說十二部經,令一切人各得其所。何等十二?一者聞經,二者說經,三者聽經,四者分別經,五者現經,六者譬喻經,七者所說經,八者生經,九者方等經,十者無比法經,十一者章句經,十二者行經。是為十二部經。哀護一切人故,滅度時如來因廣說四自歸。何等為四?一者但取要不取識;二者但取法不取識;三者但取慧不取形;四者但取正不取說。是為四自歸。已得一切智,童孺!如來以是六法滅度。」   佛爾時便說偈言: 「佛爾時將滅度,  為一切現安隱,  為十方留五分,  悉愍傷人、非人。  住舍利於世間,  為一切破碎骨,  如芥子深粟分,  其得者莫不尊。  其於是供養者,  人非人快無極,  於天上及人中,  所生處無勤苦。  如見我供養時,  滅度後及舍利,  其有意清淨者,  是二事無差特。  佛囑累比丘僧,  於尊貴無有上,  在其中大施與,  受福德天與人。  留經戒十二部,  佛住此於十方,  諸菩薩所當行,  今數習起好心,  十道地三篋經,  及普明度無極,  哀一切人非人,  於後世作示現。  便廣說四自歸,  一切無持諸法,  哀世俗說是經,  佛爾時便滅訖。」   爾時私呵昧童孺便於佛前說偈言: 「我亦當復取佛,  善哉快無上慧,  何所人聞是法,  不起生菩薩意?  今五百諸弟子,  皆以來在是間,  吾當令悉起意,  故勸勉菩薩行。  譬若如種樹者,  從潤澤得生芽,  以潤澤得長大,  便與莖及與節,  次得枝及與葉,  從枝葉故得花,  以有華便有實,  然其後便復生。  菩薩意亦如是,  從六法便得生,  因是意便能信,  以能作是法生。  是義諦現是經,  一切佛所可說,  次得枝及與葉,  然其後便復生。  如是樹得長者,  菩薩樹無有上,  若欲得倚是樹,  為一切作安隱。  如是法為大樹,  以是故為是佛,  悉愍傷一切人,  所當行菩薩行。」   私呵昧白佛言:「如來滅度後,有幾功德非應儀各佛所能及?」   佛言:「童孺!如來滅度後,有六功德非應儀各佛所及也。何等為六?一者如來滅訖後,舍利得供養,諸天、龍、鬼神、質諒神、執樂神、金鳥神、似人形神、胸臆行神、人、非人,皆來供養舍利,為作禮,無有極;二者如來滅訖後,人皆從三界得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者如來滅訖後,四輩弟子行福供養比丘僧;四者如來滅訖後,十二部經悉遍布閻浮提內;五者如來滅訖後,若邊地及諸大國不解經法,無義理處,及諸外道法於其中當興盛;六者如來滅訖後,若有人聞佛所行、佛神足、佛變化、佛智慧,多起愛清淨,恭敬起意,從是因緣,得生天上人中受福。是六功德,非應儀各佛所能及。」   佛爾時便說偈言: 「以供養舍利者,  得為天及與人,  若供養比丘僧,  常擁護諸比丘。  住於法行法者,  以過度於三界,  若聞是法要者,  如其時便當作。  若邊地及諸國,  人聞是無上法,  若人聞佛功德,  便即起菩薩意。」   私呵昧白佛言:「云何無上正真道為諦?」   佛言:「有六法為諦。何等為六?一者眼離色是為諦;耳、鼻、口、身、意離色是為諦。」   佛爾時便說偈言: 「六非耳聲與眼,  於其中了無色,  不相視是為諦,  其欲學當如是。  耳與鼻不相連,  是身、口及與意,  莫令心起是事,  無所念是為諦。  無所想是為諦,  諸色著當遠離,  諸所有不相連,  是所謂為正諦。」   爾時私呵昧便於佛前說偈言: 「快善哉無念法,  何人聞不願樂?  諸恐懼皆度脫,  於愛欲無所著。」   佛爾時便為私呵昧童孺說偈言: 「若無禮於諸佛,  亦無敬於正法,  不親近於眾僧,  聞是教便不喜。  若有人無有信,  亦於戒甚狹劣,  以怯弱無精進,  於是法便不可。  多瞋怒蔽卒暴,  志迷亂不感分,  性輕易無智慮,  是曹輩便不樂。  若魔子與魔使,  及邪見外道人,  堅住疑在羅網,  聞是言不信受。」   私呵昧白佛言:「是曹輩非法器人,我當為作法器。唯願佛授吾決!」便於佛前說偈言: 「譬若壞器之人,  於大法不能持,  當用是過人故,  我為其作法器。  唯願佛授我決,  今至意從內發,  當親近善知識,  求菩薩與同志。  其貧者我令富,  不信者教令信,  弊惡者令持戒,  為人故皆擁護。  常為說忍清淨,  開導之使悔過,  及普明度無極,  蠕動類皆度脫。  以空法教導人,  令一切脫生死,  授菩薩發快心,  於法中所當行。  分舍利皆悉遍,  令眾生得安隱,  留經戒於十方,  令一切常習行。」   佛告私呵昧童孺言:「過去諸佛皆授若決已,我今亦當復授若決。今現在無央數國土諸佛轉法輪者,是諸佛皆復授若決已。」   私呵昧童孺從佛聞所授決,便大歡喜,即住虛空去地百四十丈,從上下來,以頭面著佛足,為佛作禮。   時五百弟子見大變化,便於佛前說偈言: 「儻加教哀吾等,  唯願佛授我決,  後五濁弊惡世,  吾等輩當持法。  若數諫及罵詈,  弊惡人加捶杖,  爾時世有是人,  我當教自悔責。  爾時世我曹等,  諸苦惱皆當忍,  為一切人非人,  授吾等以要決。  吾等輩悉朽身,  不貪惜於壽命,  但願樂在空閑,  於供養無所慕。」   佛爾時便為五百弟子說偈言: 「是五百諸弟子,  今悉來在此間,  當爾時於後世,  皆當發菩薩心。  猶當更小勤苦,  於壽命當短少,  當是時所在處,  見供養無央數。  我初發菩薩時,  亦世世忍勤苦,  若曹學當如是,  便自致人中王。  法本空無吾我,  哀一切數說是,  我爾時於彼世,  為若等現形像。  諸菩薩皆歡喜,  讚歎言佛常在,  為一切作安隱,  示現人佛形像。  一切剎與十方,  今現在諸法王,  佛為諸菩薩故,  皆悉放大光明。  無勝慈弘大士,  今現在第四天,  數勸樂諸菩薩,  亦勸勉示深法。  爾時世作行者,  多有人皆發意,  如宿命有餘殃,  若意亂應畢罪。  志所索無厭極,  亦不能自飽滿,  他餘事不樂作,  常求佛菩薩行。  諸弟子莫愁憂,  雖勤苦不能久,  於是世壽終後,  便生上兜術天。  當願生安隱國,  壽無極法王前,  妙藥王國土中,  無怒佛教授處。  常當願到彼生,  於是世壽終後,  便於彼得神足,  悉供養諸佛前。  行六法得自成,  今佛時悉授決,  皆度脫三惡道,  以遠離八難處。  諸邪道及大網,  以裂壞得脫去,  無所著緣一覺,  於其中悉過上。」   爾時五百弟子聞佛授與決,皆大歡喜,即住虛空中去地二十丈,從上來下,為佛作禮,白佛言:「我等、私呵昧云何得封拜?」   佛爾時便笑,無央數色色各異,從佛口出,光照無央數佛國,還繞身三匝,於頂上便不見。   爾時阿難從坐起,正衣服,右膝著地,叉手,頭面著佛足,白佛言:「佛何因緣笑?既笑,當有意。」   佛爾時便為阿難說偈言: 「私呵昧在上頭,  弟子中師第一,  皆當共同一劫,  於人中為尊雄。  當於是賢善劫,  後五濁弊惡世,  悉於中畢其罪,  便從是得神足。  然其後神足具,  便飛到億剎土,  供養已便得佛,  其佛號蓮花上。」   爾時五百弟子於佛前讚歎佛說偈言: 「今佛說吾等輩,  得封拜當為佛,  教一切作功德,  無央數不起念。  我爾時時法王,  當住於閻浮提,  菩薩者道樹經,  為一切廣說法。  若有人聞經問,  便即起菩薩意,  吾等輩皆勸佛,  願尊雄授與決。  今佛者一切父,  常愍傷人非人,  用子故加慈哀,  大尊將分別說。  當爾時於是經,  然於後起恭敬,  便即起菩薩意,  為人故問其義。  大尊雄為具說,  菩薩意有何德,  若黠人聞是法,  便發起菩薩意。」   佛爾時為五百弟子說偈言: 「若有聞便信者,  菩薩樹無上尊,  我一切授與決,  皆當得人中王。  意所願勇猛大,  發菩薩便直前,  其志意甚清淨,  便得生清淨實。  於色欲出三界,  便即起菩薩意,  持是意作功德,  疾得度三界去。  一切人所作行,  皆著於三界中,  若其意無所著,  菩薩者無有上。  若菩薩起經意,  為一切說道樹,  有功德便教導,  持是經能示現。  菩薩事以具說,  所當教悉以遍,  其餘法不可數,  其法微不可說。  無量慧悉具足,  用是故得為佛,  哀愍傷一切人,  常修習菩薩行。」   爾時阿難白佛言:「是經名為何等?當云何奉行之?」   佛語阿難:「是經名『菩薩道樹經』,若當諷誦持之!」   阿難白佛言:「何因名為『菩薩道樹經』?」   佛語阿難:「譬如種樹,稍稍生芽,後生莖、節、枝、葉、花、實。如是阿難!於是經初發意菩薩便得喜,從喜身意得休息,具足六度無極行變謀明德,便得無所從生法忍,具足一切智慧,轉於法輪乃至滅度,便分布舍利住後後法用。是故阿難!是名『菩薩道樹經』。」   佛說已,私呵昧童孺及五百弟子、諸比丘僧及天人、龍鬼、質諒神聞經,皆大歡喜,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而去。 私呵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