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製詞林典故序   詞林典故書成大學士張廷玉等以序請朕惟六經之士豈易言哉而况躋玉堂而列芸署者盡六經之彦也木天故事厯代沿革具見於斯則又何言惟是國家重館閣之選極優遇之隆詎止蜚其英聲將以華國而已哉如濓溪所謂文以載道者舎是無他求夫布衣韋帶之士由立言以期不朽足矣若夫國家右文重道將以淑世熙績繼徃聖之絶學開萬世之太平胥是賴焉名之盛者實難副任之大者責彌重譽之來者毁亦隨其尚思春華秋實之喻而凜虚車麟楦之譏哉   乾隆戊辰孟春御筆   書詞林典故序畢因以賜大學士張廷玉兼成四絶句   儘有研京並練都導言何用但吹竽便將翰苑登瀛譜喚作卿家世系圗   日影花甎鈴索靜春風芸署牓題雙寶山自古稱佳話事業何人繼曲江   韻集燕公四十賢【劉昭禹云五言律如四十箇賢人】晨星數罷一悽然【朕幸翰苑賡吟者如大學士鄂爾泰尚書張照軰不數年皆物故矣】即㸔壁府裒成帙重憶柯亭劉井邊   見說房公獨善謀皤皤長領鳳池頭更兼兩世桓榮席誰不云然勝一籌   三希堂御筆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二   詞林典故       職官類一【官制之屬】提要   【臣】等謹案詞林典故八卷乾隆九年重修翰林院落成   聖駕臨幸   賜宴賦詩因   命掌院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纂是書乾隆十二   年告成奏   進   御製序文刋行凡八門一曰   臨幸盛典二曰官制三曰職掌四曰恩遇五曰藝   文六曰儀式七曰署八曰題名   臨幸盛典即述乾隆甲子燕飲賡歌諸禮以為是書所緣起故弁冕于前官制職掌皆由西漢以至   國朝以待詔之選寫書之官皆自漢肇其端也恩遇則斷自唐代以専官自唐始也於   列聖及我   皇上寵渥之典别分優眷遷擢侍宴賚予詞科考   試議叙贈䘏八子目著   聖代右文逺逾前古也藝文惟收唐以來御製及應制諸作而詞館倡和不與焉美不勝收也儀式署亦皆斷自唐代與恩遇門同例題名則惟載   國朝近有徴而逺難詳也考翰林有志自唐李肇始洪遵輯而錄之凡十一家然皆雜記之類也其分條列目彚為一編者自程俱麟臺故事始陳騤以下作者相仍然皆僅記一代之事朱彛尊作瀛洲道古錄又於   今制弗詳故張廷玉等進書表稱槐㕔芸署不少前聞劉井柯亭獨饒故事但紀載非無散見而薈萃罕有全書今仰禀   聖裁始成巨帙元元本本上下二千載始末釐然稽古崇儒之盛洵前代之所未有矣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費 墀   勅修輯詞林典故告竣恭呈   睿覽臣等謹奉   表恭   進者伏以   景運啟圖書丕煥奎躔之色   宏模垂琬琰永増册府之光   羅中祕之傳聞瑶編絢日   志仙曹之法守錦帙霏霞藜照同輝芸香倍馥【臣】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竊惟翰林逼華蓋古號清班學士登瀛洲世稱榮選爵秩剏興於唐代官制漸備於歴朝雖沿革互有不同而職業總歸一致盖鑾坡侍從實為顧問所資而鼇禁追趨與有論思之責非直摛華掞藻誇柔翰於儒林傍日瞻雲侈榮階扵内相而已歴考右文之代典學常勤惟茲珥筆之官加恩勿替青綾翠錦自昔艶為美談蓮炬花墩至今傳為佳話是以槐㕔芸署不少前聞劉井柯亭獨饒故事但紀載非無散見而薈萃罕有全書兹蓋伏遇   皇帝陛下   舜徳重華   堯文光被   建中和之極玉振金聲   攬制作之全星陳雲爛時值   萬幾之暇   賜幸玉堂遂令百世之榮騰聲壁府猶以官曹舊設宜討論其源流載籍紛岐應蒐羅其事實爰奉纂修之   命輯成典故之書起例凡由   國朝以上推往代條分縷析自官制而下及題名繫以職司知紀言之有要稽其姓氏見入選之為榮統以八門釐為八卷况乃   鸞旂寵賁   鳳藻髙騫榮施卓冠扵成編   盛典彌超於往牒由今視昔諒千秋運㑹之難逢伊古來茲信此日文明之極盛雲翔閬苑   恩溢瀛波【臣】等學愧雕蟲才慙繡虎八甎道上忝侍游   歌五色雲中恭瞻   翰藻幸編摹之有屬思報稱以逾難擬在官而言官懼事而遺事無如見聞固陋學殖荒蕪既識記之不詳亦鋪揚之未盡伏願   乾坤度量寛挂漏之疎   雲漢光華増簡端之重則昭垂藝苑彌珍李肇之編傳播詞垣可補陳騤之録矣【臣】等無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屛營之至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   經筵講官刑部尚書敎習庻吉士加二級紀録四次【臣】汪由敦兵部左侍郎加二級紀録一次【臣】王㑹汾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紀録三次【臣】劉 綸   武英殿監理   和     碩    和    親      王【臣】 晝總裁官   經筵曰講起居注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仍管翰林院事三等伯加十五級【臣】張廷玉經筵講官刑部尚書革職留任【臣】汪由敦   兵部左侍郎加二級紀録一次【臣】王㑹汾   内 閣 學 士 兼 禮 部 侍 郎【臣】劉 綸分修官   詹事府少詹事今陞禮部右侍郎加一級紀録三次【臣】沈徳潛原任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學士加二級紀録四次【臣】于振   侍    讀   學    士【臣】程景伊日講起居注官侍講學士加 一 級【臣】周長發日講起居注官左春坊左中允今陞侍講加二級【臣】于敏中日講起居注官左春坊左諭徳兼佐領【臣】興泰原 任編修加 一 級 紀録 六次【臣】張映斗編 修加 一 級 紀 録 三 次【臣】朱 荃檢 討 加 三 級 紀 録 五 次【臣】郭肇鐄編 修 加 二 級 紀 録 五 次【臣】錢 琦編  修  紀  録  三  次【臣】吴嗣富編   修  加   一   級【臣】孫人龍   編             修【臣】邵齊燾   武英殿監造   内務府南苑郎中兼佐領加七級紀録二十一次【臣】雅爾岱内務府錢糧衙門郎中兼佐領加六級紀録十六次【臣】永 保内務府錢糧衙門員外郎兼佐領加一級紀録五次【臣】永忠内 務 府 廣 儲 司 員 外 郎【臣】永 泰内務府廣儲司司庫加一級紀録五次【臣】三 格監   造  加   一   級【臣】李 保監   造  加   二   級【臣】姚文彬   庫             掌【臣】虎什泰   庫             掌【臣】髙永仁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目録   卷一   臨幸盛典   卷二   官制   卷三   職掌   卷四   恩遇   卷五   藝文   卷六上   儀式   卷六下   署   卷七   題名上   卷八   題名下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卷一   臨幸盛典   我   國家誕受   天命百年於兹   列聖重光徳化翔洽   皇上紹膺大寶文治昌明崇禮官考制度麟麟炳炳與   唐虞三代嫓隆矣嵗甲子   親臨院署隆儀茂典徧及儒林往牒所傳罕有倫比維時【臣】鄂爾泰【臣】張廷玉實掌院事恭逢   大禮慶成頓首入謝伏念翰林地望清華古稱榮遇累朝掌故宜有完書雖在唐有李肇翰林志韋執誼翰林故事在宋有蘇易簡續翰林志陳騤館閣録在明有黄佐翰林記諸家譔述各著於時然或專載一朝未晰端委且從來見聞所及盛事美談   至我   朝為尤備因請裒集成編以揚庥光而表鴻懿   温㫖允行【臣】等退而敬率同官甄綜故實分類排纂曰臨幸盛典曰官制曰職掌曰恩遇曰藝文曰儀式曰署曰題名統著之曰詞林典故為卷凡八釐次以   進惟是   聖駕俯臨宜歸恩遇而特詳書典禮冠諸簡端者一以誌古今未有之殊榮一以紀修輯兹編之縁起皆於是乎在云   乾隆八年冬   上以翰林院署嵗久傾圮   詔頒太府金重加修葺   命户部尚書【臣】海望工部尚書【臣】哈達哈户部侍郎【臣】三和董其役越嵗迄工若門若堂若㕔若亭若垣黝堊丹雘嚴翼崇閎九年十月   御書稽古論思集賢清秘二額顔其堂並   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貯寶善亭   勅所司諏吉日送掌院大學士進院   上親臨錫宴先期禮臣具儀注以聞二十七日庚午大   昕   車駕出長安左門設鹵簿掌院大學士及翰林官俱綵   服集院門外跪迎   乘輿大臣奉引前導   車駕入詣   先師祠行禮有司預入設   御席於後堂中   寶座前南向設掌院大學士及分韻諸臣席於堂上其餘以次設於東西廊及左右階下俱東西向樂部陳中和韶樂於東西廊下陳中和清樂扵東廊下陳丹陛大樂於敬一門之旁俱北向有頃中和韶樂作奏隆平之章   上御吉服升坐樂止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掌院大學士率羣臣由左右閣道入至階下行禮如大朝儀樂止羣臣詣坐次一叩首坐丹陛大樂作奏文物京華盛之章   上進茶羣臣就坐次一叩首樂止侍衛授羣臣茶行禮   如前飲畢亦如之尚膳移   御膳近前中和清樂作奏玉署延英之章   上進饌樂止承應上陳唐代十八學士登瀛洲故事有司以饌分授各筵承應止乃撤尚膳復進   御宴席兼設羣臣宴掌儀奉臺盞及壺巵由中墀進丹陛大樂作奏延閣雲濃之章羣臣俱起立掌儀進至廊東西向立酌酒進爵大臣出班跪羣臣畢跪掌儀以臺盞授進爵大臣恭進   御前復跪前所   上進酒進爵大臣一叩羣臣皆一叩進爵大臣起至御前受臺盞下復跪掌儀跪接而退羣臣起立掌儀以   金巵酌酒立   賜進爵大臣進爵大臣一叩飲畢掌儀立取巵退進爵大臣再叩興退樂止羣臣皆坐承應上陳唐代晦日幸昆明池百官賦詩故事   上召大臣以次至   御前   賜酒咸跪飲一叩首退侍衛分授羣臣酒行禮如賜茶時復坐承應止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大臣暨羣臣起立趨階下謝宴行禮如初樂止中和韶樂作奏顯平之章羣臣皆退儀部恭導   上至齋房更衣   駕出掌院大學士率羣臣扵院門外跪送禮成方讌之初設也扶桑旭日纔上觚稜沆瀣珠光猶盈仙掌   皇上升黼座顧輔臣而言曰時當陽月和煦如春   天心忻洽朕與諸臣交慶之羣臣咸頓首稱賀奉㫖重葺翰林院落成車駕臨幸錫宴送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進署以張說東壁圗書府五律字為韻賦東字音字二首勅諸臣各分一字賦詩   上又念人數為字所限未能遍及從臣   命復賦柏梁體一篇   上首倡諸臣依次分韻俾凡籍翰林及既改官晉秩而舊為翰林者皆與焉總百六十有五人當承應上時   上舉十八學士登瀛洲事顧大學士【臣】爾㤗【臣】廷玉曰卿等無媿房杜顧朕弗逮唐太宗耳二臣惶恐避席奏言   陛下上法堯舜過唐太宗逺甚【臣】等謭劣亦思孜孜日贊少効交修之責然限於才力媿出房杜下有負   聖諭因頓首謝   上又因昆明池賦詩事諭羣臣曰翰林之職雖在文章要貴因文見道爾諸臣當明體此意羣臣竦然敬聽復頓首謝宴畢   賜樂善堂全集性理精義各一部及名茶文綺箋絹時   果有差羣臣趨出候   駕於河堤之東日未移晷尚書公【臣】訥親捧   御製七言長句四章宣示命和則   上又於更衣次所走筆立成者也羣臣跪誦於金和玉節之中寓明良一徳之㫖相與驚歎以為天縱化神從古帝王所未有   駕出欽承   天語戒諛崇實於末章深致意焉   御製得東字   撫序權居北占星壁在東斯干歌翰苑於樂鬯儒風改殿當年異登瀛此日同三台司道筦二老亮天功樂具卿雲奏筵開湛露融底希光舊史長此贊微躬   大學士伯【臣】鄂爾泰得壁字   稽古鑒冰淵集賢逮珠礫   清鑾一幸臨曲宴重申錫湛湛露零蕭煌煌雲拂翟聆言羣䝉望道生微的愧切亮天功感深維   帝績濡毫紀玉堂掞藻雕瓊壁   大學士伯【臣】張廷玉得圗字   卿雲籠玉署   黼座啟蘿圖甎影迎   天步金聲仰   聖謨   龍文成五采虎觀拜諸儒襄贊【臣】何有賡颺   帝曰俞宴歌魚在藻詩叶鳳鳴梧兩世桓榮席捫心感   愧俱   大學士【臣】福 敏得書字   瀛海通仙島蓬萊近   帝居經營   命將作師濟集華裾吉日鳴   鑾輅彤雲麗玉除歌詩傳漢體掞藻邁唐初典以絲綸重賢從棫樸儲皇哉   文治蔚金管不勝書   大學士【臣】陳世倌得府字   鳳沼搆新模   金根臨秘府昭回斗極瞻   掞麗天葩吐署牓煥   宸章肆筵優上輔賡歌遇益隆式宴   恩尤溥芸館得師資綸扉慚步武瑶編盛事傳   泰運符三五   大學士【臣】史貽直得西字   延閣崇華搆丹楹煥碧題五雲承   玉輦   六馭下金閨珠樹聞鸞噦梧岡有鳳棲訾黄漢詎擬飛   白宋寧齊清漏因風逺餘香滿袖攜   皇儀儼升日鵠佇   御河西   禮部尚書【臣】任蘭枝得園字   蓬觀輝文棟儒風振禮園   輦臨承寵渥宴錫拜   恩蕃領署榮朝宰斯文仰   至尊翰林華蓋近仙牓紫雯鶱地有儲材重庭霑緯露   繁侍   宸曽舊忝燕賀喜同倫   兵部尚書【臣】彭維新得翰字   玉河鰲柱凝冰署翬飛煥   法駕此經臨録圖仰總貫晴暉麗廣櫩   天藻瞻層漢褒袞鼎台榮飲和卿士衎陪遊殊北門稽   典軼東觀交勉抒丹誠寧徒濡紫翰   刑部尚書【臣】張 照得墨字   天祿成雲亭經郛闢香域知印重黄扉為龍下   紫極詞猗玉井蓮翰潑金壺墨   瑶札開日華文機効花織咸歌   元首康宜竭股肱力【臣】筆乏顔筋苕華辱鐫勒   工部尚書【臣】汪由敦得林字   瀛沼文章囿蓬山道徳林論思寅亮重著作職司欽秘署新雲構   鑾輿賁日臨   仙毫揮禹篆   聖藻協虞琴列座霑需澤分箋屬雅吟榮因稽古力賡   拜奉   徽箴   左都御史【臣】劉統勲得誦字   詞垣棟宇新   天筆龍鸞縱地接五雲多人仰三台共雍容   大駕臨左右元臣從賔筵周禮陳韻字唐賢用颺言到衆僚紀事聽輿誦允矣毓珪璋休哉興雅頌   吏部侍郎【臣】阿克敦得詩字   文□雲際起彩仗日邊移   天什披瑶檢   恩波溢鳳池圖疇開聖統禮樂及昌期   寵錫䕫龍佐文聨班馬詞持衡慙厥職珥筆憶當時燕   樂承   君貺同歌保定詩   户部侍郎【臣】梁詩正得聞字   秘苑新苞茂清時洽軌文領才資碩輔優禮荷   明君燕酒周王藻鸞旂魯泮芹   題瞻重璧合韻許列仙分   帝曜輝丹地奎躔麗錦雯湘幐増故事   盛典越前聞   倉侍郎【臣】彭樹葵得國字   冊府慶重新堂㢘賡一徳雍容侍從才鄭重清華職鼇禁燦星躔蘭臺依   斗極深嚴鳳來儀峻聳鳥斯革   綵仗藹襂纚   薰歌垂麗則寧惟異數誇矢報期華國   兵部侍郎【臣】陳悳華得政字   西清文囿開東壁奎躔映孔㬅煥離明來遊宣   巽命風華首   盛朝勸相美王政   龍畫燦璇題天漿挹斗柄槐㕔湛露歌藜閣斯干詠三   爵秩宏儀千秋逢   主聖   刑部侍郎【臣】錢陳羣得講字   輪奐起奎垣螭鰲迎   御棒向榮柯條濬脉井通港周孔㑹精神堯湯齊背項山輝玉韞烟川媚珠胎蚌籲俊重旁招論思資坐講所希均化鑪俗厚銷爭缿   工部侍郎【臣】徳 齡得易字   人文慶化成石渠煥新宅   聖日親降臨台星領仙籍弼諧襄禹謨幽贊研羲易英   濩動金廂雲罍羅綺席   九重深念典寮采思無斁湛湛露斯零柯亭森翠柏   工部侍郎【臣】吕 熾得見字   文教首蓬瀛   鴻儀今創見鑾坡楹桷新瓊牓星雲絢㕔樹颺龍旍亭   波涵雉扇欣瞻   日采臨特重珠衡眷雅韻金聲華筵羅玉饌卿僚載   拜賡千古傳詞院   内閣學士【臣】宗室塞爾赫得天字   美煥瞻新署   溫綸錫九天   洪頤森羽衛清珮萃班聫仙牓雲霞爛   宸章日月懸馨承頒玉醴榮忝立花磚載頌逾三祝興   歌叶五昇平叨盛遇寧數撤金蓮   内閣學士【臣】徳 新得心字   省署森丹雘鈞衡簡   帝心堂開紛積玉牓列燦垂金鏘珮儒臣集和鑾聖主臨雕盤分   御饌   鴻藻譜瑶琴共聽薰風奏羣賡晨露吟承   恩重二老由豫盍冠簪   内閣學士【臣】秦蕙田得位字   垂裳郅治昌建極文思賁洵直叶風詩殊榮光鼎位   羲文緯壁輝   舜日金坡被沆瀣泛瑶巵韶咸諧鳳吹   恩涵劉井深化與瀛堧暨染翰職絲綸銘心拜   嘉賜   副都御史【臣】勵宗萬得竊字   帝籙運昌明詞林地清切丹青聿壯觀梓儼成列光華雲日昭   恩數古今絶韻許百僚分醴因元老設兩省歴追陪三   世重叨竊報稱夫如何低徊曩哲   通政使【臣】敷 文得和字   翬翼占奎朗鸞鳴協景和盛儀班玉陛   清蹕駐鑾坡署迥金華爛池深魚藻多   鴻恩榮輔弼燕喜集簪珂湑露詩堪比陽春節乍過【小   臣】司獻納大化詠菁莪   通政使【臣】張若靄得羮字   華省葺初成鸞臺聽   輅聲九天瞻   黼繡六琯奏韶莖   露向毫端湛春從句裏生詩分燕國字禮重傅巖羮曠典光圗牒羣材萃   盛明【小臣】慚接武兩代沐   恩榮   大理寺卿【臣】嵩夀得重字   睿澤逮仙班元衡   恩禮重廣儲梁棟材曰惟舟楫用的皪八磚明深沈三   館共推誠逺邁唐題署還超宋欣覩   翠華來得叨簪筆從卷阿愧矢音願效王褒頌   詹事【臣】張鵬翀得恩字   仙禁新丹采龍墀賁紫軒百年文際盛二老徳彌惇讌樂隆儀備圖球   至教尊   璇題聨象緯   睿思藴乾坤苑樹先春氣宫袍得酒痕【小臣】䝉   眷渥分韻亦沾恩   太僕寺卿【臣】劉 綸得叨字   蓬館迎   仙仗堯觴許共叨築堤延上相珥筆列詞曹鑾署覘清切   龍章荷寵褒詩徴羣玉府樂譜八琅璈甎影移瑶席罏   香覆纈袍願言銘   盛軌虞抃戴瀛鼇   僉都御史【臣】嵇 璜得醉字   蘭臺望崇嚴芸館職清秘宏規煥木天   御氣通丹地奎壁炳台衡雲霄紆   日轡   帝歌鳴鳯儀   宸筆翔鸞賁宴衎頌那居禮成歡既醉館規拓前編仙   籍資新記藹藹盼槐㕔祥烟鬱深翠   少詹事【臣】裘曰修得酒字   瀛池儼跨虹蓬觀屹連斗麗日擁冠裳清風開户牖焜煌   璇牓書㶑灔雕筵酒道義光三辰縹緗羅二酉雍雍趨末階穆穆瞻   聖后許   國有寸心相將期不朽   侍讀學士【臣】世 臣得深字   熙朝文治洽   聖主右文深壁府圖書煥芸臺   法從臨羣仙賡雅什一徳贊天諶玉醴盈堯斚金徽叶舜琴叨榮逾往古勉學媿分隂忝竊無由報題辭罄末忱   侍讀學士【臣】于 振得載字   紅泉耀星楣紫氣迎   仙隊藝苑慶遭逢   宸襟欣茂對堂深香穂凝檐聳行雲礙   寶墨煥晴霞璚漿浮碧瀣豈惟重鵷鸞良以優鼎鼐【微   臣】職   起居紀録光前載   侍讀學士【臣】陳邦彥得歌字   桂苑宏規迥瀛洲   翠輦過   雙題日月麗   五字錦雲羅班坐開嘉讌分曹奏短歌禮從耆徳重恩被侍臣多遲暮依青鏁追陪振玉珂染毫賡喜起拜   手誦卷阿   侍讀學士【臣】涂逢震得春字   酉山開秘苑甲觀敞重闉五緯奎文聚三階慶澤新上公同授簡庶宷共垂紳牋為題詩擘   恩沾醉酒均   天香分玉案綺席錯花茵獻夀隨簪笏同賡億萬春   祭酒【臣】崔 紀得興字   論道重三台崇儒臨   萬乘雕楹賀燕翔藻井文虹亘鎬宴酌金罍虞諧調玉磬參差花影移糺縵雲祥應幸際代明良彌祈天保定相將贊治機詎比吟春興   侍讀【臣】雙 慶得曲字   蘭省駐   宸輿瓊筵徴雅曲紘瀛   聖化咸霖雨台臣屬秀綵結華輪雕甍迎瑞旭典墳政所資徳義心斯沃梁水戢鴛鴦金臺羅駿騄登瀛愧匪材敬業期深朂   侍講【臣】觀 保得情字   萬幾餘暇日芸署葺初成葭管緹廬寂寒花   輦路榮堯年甲子始舜樂應鐘鳴良輔方聨鼎諸臣共獻觥醖頒   天澤美壁映彩毫横掌故傳鴻典康哉洽   聖情   中允【臣】于敏中得竭字   香浮白虎樽雲䕶蒼龍闕   明良際泰階   警蹕傳陽月班依   寶仗分牓啟   銀鈎掲   恩光浹鼎台   宸詠聫簪笏題標麗正詩盛紀蓬萊碣寵榮被詞臣勉   矢涓埃竭   中允【臣】董邦達得為字   梓材賁鄧林綺組榮金匱彩映上台星光分香案吏和羮袞繡聫受爵簪裾萃奎斗麗飛甍雲烟籠   寶字仰思   聖主恩俯益愚【臣】愧古訓期服膺已人審所為   贊善【臣】宋 楠得知字   玉戺傳   綸綍金門盛羽儀自天飛   翠葢就日捧瑶巵論道敦耆舊敷言廣   訓辭風清鳷鵲觀人在鳯凰池   恩湛三霄露文慚五色絲   聖顔瞻有喜應許侍臣知   御製得音字   木天臨翠輦鵷侣集華簪廣學心常切因文道可尋横汾隂豈昔來泮水猶今禮樂於斯盛觥罍取次斟詩慚得珍字辭喜獻官箴返轡重城暮猶聞歌誦音御製   重開甲子文治昌   佐文贊治資賢良【大學士伯臣鄂爾泰】以   聖繼   聖垂經常【大學士伯臣張廷玉】於赫   太上示清行【大學士臣福敏】繩武弼基繄我   皇【大學士臣陳世倌】四聰四目開明堂【大學士臣史貽直】野無遺賢始悅康【禮部尚書臣任蘭枝】楩楠梓松柏桑【兵部尚書臣彭維新】珣玕琪映璆琳瑯【刑部尚書臣張照】從龍從虎雲風翔【工部尚書臣汪由敦】葭徴玉管迨初陽【左都御史臣劉統勲】集賢落成隆桷杗【吏部侍郎臣阿克敦】連延窱以輝煌【户部侍郎臣梁詩正】老槐蔽景綠庭廊【倉塲侍郎臣彭樹葵】奪暑却寒温又凉【兵部侍郎臣王承堯】法度既備丹雘彰【兵部侍郎臣陳悳華】諄誨故老宜徜徉【刑部侍郎臣錢陳羣】展也宴寢凝清香【工部侍郎臣徳齡】將作入奏報克襄【工部侍郎臣呂熾】   帝曰朕其鴻厥慶【内閣學士臣宗室塞爾赫】來游來歌雅所臧【内閣學士臣徳新】況今二老民之望【内閣學士臣秦蕙田】爰飛   神翰拂縑緗【副都御史臣勵宗萬】金壺墨瀋流淋浪【宗人府府丞臣任啓運】璇題雙賁日月光【通政使臣敷文】仙毫雄健擺礌硠【通政使臣張若靄】筆勢一落千丈强【大理寺卿臣嵩夀】勁力外爽神内藏【詹事臣張鵬翀】㸃蹲芒玉磔廻岡【太僕寺卿臣劉綸】金薤倒披貫栁魴【僉都御史臣嵇璜】鸞鶴交翥上銀潢【左通政臣張映辰】煙雲舒卷難形相【右通政臣鄧時敏】榮光屬天莫可量【少詹事臣裘曰修】未許常侍擬登牀【侍讀學士臣世臣】飛白賜蘇譲美芳【侍讀學士臣于振】矧乃仙巢署蒼筤【侍讀學士臣陳邦彦】吉日庚午日之剛【侍讀學士臣涂逢震】遂移   天屣下闔閶【侍講學士臣龔渤】警蹕駭顧陛楯郎【祭酒臣鄂容安】龍鸞和鈴鏗復鏘【祭酒臣崔紀】揚金鑁而拖玉鑲【四譯館少卿臣余棟】雲䍐俾倪導纓纕【順天府府丞臣鄭其儲】葉葉秀文覆儀鍠【太僕寺少卿臣陳其凝】紛敷旖旎從風揚【鴻臚寺卿臣梅㲄成】歴天捎星耀日鋩【光祿寺少卿臣竇啟瑛】紫烟煜爚御道黄【庶子臣周資陳】瀛池儼立千鴛鴦【侍讀臣雙慶】金紫銀艾簪截肪【侍讀臣周玉章】入門升階和以莊【侍講臣觀保】吉輝真氣溢圓方【侍講臣雙頂】六章五采葱衡瑲【諭徳臣興泰】如天啟門日在房【洗馬臣李文銳】馮翼孝徳瞻顒卬【補洗馬臣陸宗楷】王多吉士咸對敭【中允臣于敏中】尊師六拜謁   素王【中允臣董邦逹】迴過劉井憩東廂【贊善臣宋楠】昌黎文伯社兹鄉【司業臣鶴年】北門學士奠椒漿【司業臣陳世烈】編鐘鼖鼔韶濩綱【左參議臣薄海】崇牙樹羽虡趪趪【右參議臣吳應枚】髙管噭嘯龍耶凰【編修臣阮學濬】象鳯翼笙班管長【編修臣僧格勒】玫瑰作柱朱絲張【編修臣沈文鎬】翿籥繁㑹相低昂【檢討臣鐘音】繞風停雲慨矣慷【編修臣陸嘉穎】人聲諧律相和倡【編修臣白瀛】分刌節度窮窈茫【編修臣周煌】欣與人心犁然當【編修臣路斯道】鳥為拊翼魚闖防【檢討臣徳保】如軒張樂洞庭旁【編修臣秦勇均】元臣稽首鳴珩璜【檢討臣周長】敬上千秋萬嵗觴【編修臣周正思】于胥樂兮無怠荒【編修臣柏謙】一獻百拜禮則詳【編修臣張映斗】朱虎熊羆與殳斨【編修臣任端書】雝雝肅肅濟濟蹌【編修臣林蒲封】炊金饌玉出禁坊【編修臣萬年茂】太清紅雲員嶠霜【編修臣李龍官】翠濤醁醽酏醴䣼【編修臣曹秀先】粔籹蜜餌有餦餭【檢討臣韓彥曽】猩唇旄約雋翠膷【檢討臣周禮】越駱菌和陽樸薑【檢討臣郭肇鐄】江橘夢柚常山棠【編修臣錢琦】逺方口實導擇將【編修臣董泰】鼎中變化尹對湯【編修臣宋邦綏】微纖精妙大官湘【編修臣姚廷佑】炙三弋五應未嘗【編修臣葉酉】   帝歌卿雲宫繞商【編修臣王居正】八伯咸進拜手颺【編修臣汪師韓】韻得燕公五字章【編修臣金相】聨吟更仿漢柏梁【編修臣孫人龍】式瞻   天藻萃圭璋【編修臣潘乙震】圓龍方虎排明璫【編修臣楊述曽】   日星胷迴錦繡腸【編修臣徐景熹】薫風晨露相頡頏【編修臣湯大紳】燭龍銜曜光四【檢討臣廖鴻章】衝波激岳聲嶈嶈【編修臣蔡揚宗】昭融至道若雨【編修臣王覺蓮】   天光下濟濡荄芒【給事中臣鍾衡】五色秀華流戴匡【給事中臣程鍾彦】披條振藻六藝【給事中臣楊二酉】風雷鼔舞物蒼蒼【給事中臣程盛修】鐫勒琬琰傳膠庠【給事中臣王興吾】流播樂府諧笙簧【給事中臣周祖榮】從臣才藝花發菖【給事中臣鄒一桂】駑駘步武龍騰驤【給事中臣胡定】蓬萊望見風引檣【給事中臣馬宏琦】桃開鬱水滿磅磄【監察御史臣包祚永】聖涯游泳涵紘滄【監察御史臣李清芳】淼不可即空徬徨【監察御史臣孫灝】乃知   天文元氣航【監察御史臣呉文煥】   聖處不須一葦杭【監察御史臣張漢】雕蟲篆刻宜慚惶【監察御史臣馮秉仁】越玉五重厠匏□【監察御史臣范咸】分㚇立仗老肅爽【監察御史臣張孝程】泰華千仞登跛牂【監察御史臣楊開鼎】學優得文愧應瑒【監察御史臣馮元欽】春蘭秋菊雜藏莨【監察御史臣歐堪善】風松奚用引蜩螗【監察御史臣沈景瀾】迫窘詰屈走踣僵【監察御史臣洗廷芳】願歸夜讀青箱【庶吉士臣邵齊燾】畋二酉羅三倉【庶吉士臣竇光鼐】天祿石渠居就糧【庶吉士臣凌鎬】易參肅弼詩申萇【庶吉士臣羅暹春】斟羮嚌胾飫膏粱【庶吉士臣田沇】研味道腴棄粃糠【庶吉士臣胡澤潢】博聞為饋貧之粻【庶吉士臣王世仕】學海萬里去鳴榔【庶吉士臣王太岳】瑚結網麗鯊鱨【庶吉士臣朱橒】寧甘决起搶榆枋【庶吉士臣張泰開】不離省闥希文彊【庶吉士臣姚範】溫恭朝夕莫或遑【庶吉士臣劉炳】煙霞□濯玉雪装【庶吉士臣孫廷槐】効愚千慮一贊勷【庶吉士臣朱佩蓮】中夜起舞不能忘【庶吉士臣徳保】   聖人端拱垂衣裳【庶吉士臣蔡時田】調和玉燭握珠囊【庶吉士臣徐瑋】淳風沕穆恩滂洋【庶吉士臣徑聞】鈐轄不動矢直狼【庶吉士臣王鋌】化被萬國通狼㬻【庶吉士臣杜若拙】逺致赤兎來白麞【庶吉士臣盛格】不但蠻狄與戎羌【庶吉士臣顧汝修】   皇仁旁鬯風泱泱【庶吉士臣戈岱】   上天降豐嵗其穰【庶吉士臣劉錫齡】六氣無易盛徳禳【庶吉士臣閻循琦】十雨五風絶旱蝗【庶吉士臣覺羅奉寛】引恬引飬無胥戕【庶吉士臣恵元士】際兹休明敢不蘉【庶吉士臣金洪】旁招俊乂匪其彭【庶吉士臣蔣辰祥】渙羣元吉馬匹亡【庶吉士臣叢中芷】橘徠服兮甘在瓤【庶吉士臣周孔從】素絲五緎風羔羊【庶吉士臣王康佐】朝黻永無鵜咮妨【庶吉士臣廖芳蓮】泰交一徳凜復隍【庶吉士臣陳桂洲】永膺   萬福儲千祥【庶吉士臣熊為霖】天人和樂未渠央【庶吉士臣黄遇隆】冬日晏溫下紅牆【庶吉士臣熊元龍】戛然清韻風篁【庶吉士臣張日譽】   六龍迴䟦揺鏤錫【庶吉士臣陸樹本】拜送遥瞻豹尾槍【庶吉士臣周人騏】都人抃舞喜若狂【庶吉士臣周燾】作歌賡拜追虞唐【庶吉士臣程景伊】不數横汾與長楊【庶吉士臣邱柱】蓼彼蕭斯零露瀼【庶吉士臣陳大㫻】   恩深如海奚以償【庶吉士臣出科聯】玉堂盛事垂無疆【庶吉士臣儲麟   趾】   御製是日復得詩四首并示諸臣   歡騰芸署小陽春此日崇文引席珍顧我慙為房杜主豈伊獨數馬鄒臣石渠典故應増舊壁宿光華更覩新影麗花磚爭到八儘教沾醉酒三巡   瑞旭曈曨靄扇鸞筵開翰墨㑹衣冠五車四庫從來紀劉井柯亭取次看玉版揮毫盈鳯沼花瓷賜茗擘龍團濟川自古資舟楫便欲因尋學海瀾   昌辰天祿集鵷聫欣詠斯干小雅篇鳥革翬飛躋君子誦詩講易共髙賢光凝黼座垂華藻篆繞猊爐散瑞烟咫尺玉堂清切地底誇瀛島說登仙   百年禮樂慶昭融保泰常持惕若漫以新詩鳴豫大誰將忠告贊欽崇傅巖夢賚應無藉唐室賡歌訝許同心喜百僚知我意不將髙議詡升中   【御注按唐書張說倡封禪議帝召説與禮官學士置酒集仙殿云云故其時諸臣詩中有髙議待升中又將陪玉檢泥之句夫以崇儒之雅舉隠遂滿盈之私志非朕所取惟是兢兢業業與日俱長頌不如規我君臣其共勉之】   大學士【臣】鄂爾泰【臣】張廷玉等   奏伏惟   殊榮賁於冊府   睿藻輝煌   愷澤沛於詞林   恩華稠疊曠千秋而紀盛偕庶尹以騰懽欽惟   皇上   濬哲性成   欽明光被   接羲軒堯舜之統   徳乃日新   掞星雲河嶽之文   聖由天縱璿璣斡運際甲子之重開寶籙迎祥繼雍熙之累洽丕煥右文之典用彰稽古之榮繄是詞垣素稱清秩本崇政集賢之重地沿邇英麗正之遺規樸斵宜勤棟隆惟吉爰頒   巽命俾予鼎新藻井芝栭鬱虹梁之特起   璇題寳畫揭鳯榜以髙懸亭號瀛洲真成方嶠地連華葢名稱玉堂屬廣厦之初成展鈎陳而夙駕   帝車紆軫光臨奎壁之垣日晷騰輝彩徹台階之次鵷   行雲擁屹   黼座以中開豹尾星陳啟瓊筵而肆設雲璈錦瑟聆廣   樂於鈞天翠釜金罍酌衢尊於丹地   摛章寵示韻分燕國之篇染翰聫吟製仿西京之體金聲玉振集條理之大成乾端坤倪冠苞符而首出鐫諸琬琰掩八伯之咸歌逖考縹緗陋三侯之成咏斯文極盛振古希聞【臣】等幸遘   昌期叨塵秘省仰   王言之鄭重勉效論思誦   睿製以驚惶多慚寅亮戴   巍巍之至徳莫申天保報上之忱思藹藹之吉人共志卷阿來遊之盛寵深逾分感極難名凡茲與讌諸臣共喜普沾   異數在昔纈袍蓮炬尚焜燿於曩編與夫玉署金鑾第   鋪張於往載豈如   今日覃被   恩施尋巢猶記鳳池同荷需雲之渥釋屩甫來芸館均瞻復旦之華拜稽竊附於歌虞醉飽還逾於宴鎬波添瀛海   恩重鼇山惟當共贊夫休明冀以稍酬於   髙厚所有感激微忱理合公同具疏恭   謝伏乞   聖鑒施行   【臣】等竊惟從古治朝必隆文學侍從之職漢時天祿石渠承明金馬皆稱著作之庭唐開元中初置翰林院歴代相沿其選益重而恩禮亦愈優前史所傳莫可殫述謹按前代帝王臨幸詞苑自唐已然至宋尤盛太宗雅尚文儒太平興國中御書飛白玉堂之署賜學士蘇易簡行幸其苑古今以為美談其後紹興淳熙間屢幸秘書省宴賚彌厚前代永宣二朝幸文淵閣並至史館然考其時鑾坡秘省皆在掖垣之内   國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屢幸内院披尋典墳諮訪治道而其時内三   院亦尚在   禁中夫以蘭臺芸館環拱於   紫微太乙之旁邇   天光而停   日御榮莫大焉若院署之在長安左門外者則臣僚公   非敢望   乘輿之及也惟兹   景運方昇文明大啟棟隆既竣   玉趾親臨   葆佾於槐㕔導鼓吹於鳯沼堯樽徧酌禹膳均頒樂奏九成禮隆三爵倡薫風之   睿藻繼卷阿而矢音凡官翰林者既得䣛席賡颺載親色笑而内閣學士【臣】塞爾赫以宗室能詩   特命入三十八人之内尤盛事之可傳者堂哉皇哉自載籍以來未有眷顧儒林普徧優渥若斯之隆者也一時與宴諸臣鼓舞稱慶拜賜   闕廷其年適遇賔興皇華銜   命之臣道路傳聞咸有毎懐靡及之慮都門人士顧瞻玉堂如在天上而四方草澤汲古嗜學之儒且彈冠色喜以為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㑹也洵足以示後世而垂無窮也已【臣】等編輯   盛典既成恭識數語於簡末雖於   聖天子振興文教崇儒勸學之盛心不足窺見萬一而   遭際   聖明道   盛美則竊有深幸焉謹䟦   詞林典故卷一 <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詞林典故>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卷二   官制【附詹事府】   翰林之名見於漢時未以署官特作賦者假喻於文辭云爾唐翰林院初本儒臣文學供奉待詔之所至開元中始設學士亦無定員皆以他官選充宋元及明相沿代置品秩名數亦隨時不同唐翰林學士外先有文集賢學士大學士宋資政觀文天章龍圖之設則視乎唐明華蓋謹身文淵東閣之稱又視乎宋而明初左右春坊亦置大學士自成祖以翰林官直文淵閣故翰林以閣中為内署又與詹事互兼職業是以三署相通若夫唐之翰林學士或知制誥或不知制誥宋學士知制誥與中書舍人分為兩制者則自後晉始唐之講讀學士皆不繫翰林其繫以翰林者則自宋始宋之檢討編修史院及他司皆有之而翰林則無後獨歸於翰林者則自明始至如唐宋官僚輕於翰林明則庶子中贊為修撰編檢之遷階謂之開坊以詹事為學士之晉秩謂之出院唐宋翰林乞郡出外得以原官結銜明則改官不得帶帖唐宋校理館職雖進士上第未即銓除必由記室幕僚仕於州縣者召試而得明則鼎甲三人即授修撰編修而庶吉士留院者便已授職唐宋應奉直院權直之號至明盡除而有五經博士侍書之目與庶吉士之選此其沿革之大凡古今之殊致矣魏晉以來置秘書中書著作江左唐宋具有其官唐設起居郎舍人史館領在門下宋則國史有院著作有局皆通於秘書省雖官異翰林而事實相近至明代官從併省統歸翰林講讀以上則同古之兩制侍從修撰而下則同古之秘書著作而史職繫焉自是翰林員品有定   皇朝敘官初以内閣翰林之職統於内三院歴經聖神裁定内設殿閣大學士外設翰林院官制大備至詹事春坊始亦議裁尋並復焉其與翰林院相通互兼具垂令典因附著於篇   漢   漢武帝初徴賢良文學待詔金馬門【漢書】   漢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同上】   漢置五經博士【同上】   後漢   後漢東觀有校書之職選他官典校秘書撰述傳記【通典】   後漢著作皆以他官領【同上】   後漢光和元年置鴻都門學士【後漢書】   後漢延熹二年始置秘書監一人【通志】   按漢時翰林未有定職然後世翰林待詔博士學士之名已始於此翰林志云武帝時東馬嚴枚皆在左右亦其事也   魏   魏武帝置秘書令丞秘書郎【通典】   魏文帝置中書令改秘書令為監【通志】   按後世以入翰林為讀中秘書考漢藏書之所石渠石室延閣廣内則在外府蘭臺秘書及麒麟天祿則在内禁為御史中丞所掌劉向又言外有太常博士之藏而後漢圖書則在東觀魏改漢蘭臺令曰秘書又改中書至晉以中書統秘書武帝以秘書借張華讀之所云讀中秘書者盖引此為故實也   魏明帝青龍四年四月置崇文觀徴善屬文者以充之【三國志】   晉   晉武帝以秘書并中書省【晉書】   晉永平中復置秘書監其屬有丞有郎統著作省著作郎一人又置著作佐郎八人【同上】   東晉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十一月置史官【同上】   宋   宋置秘書著作與晉同【通典】   宋明帝泰始六年九月立總明觀徴學士以充之【宋書】齊   齊置秘書監丞郎著作佐郎員額悉如宋【齊書】梁   梁置中書省監令各一人秘書省監丞各一人郎四人【文獻通考】   按晉中書令管機務盖宰相之任而秘書著作統焉六朝唐宋沿之不改即明大學士統翰林院而翰林所為入閣辦事亦仿於此   陳   陳承梁仍各設侍從文章制命典籍之職【古今圖書集成】   按典籍名始此   陳永定三年閏四月置西省學士【陳書】   北魏   北魏太和十五年置左右史官【魏書】   北魏置起居令史【文獻通考】   按起居注始於漢時宋林駉云漢武有禁中起居注東漢明徳馬后撰明帝起居注本宫中女史之任三國志注引漢獻帝起居注則近侍為之通典云魏晉起居注著作郎掌之隋初以吏部散官及校書正字有著述才者領之唐髙祖初溫大雅作剏業起居注於時亦未有専官自貞觀顯徳間設郎舍人而起居注乃有定職   又按起居注或以為本古左右史而設然考之於書左史僅一見於楚之倚相一見於汲冢之戎夫而右史無聞焉盖左右史本非周官即詩傳言衞武公左右置監史以自警特一時一人之事後世傳之遂有記言記動之説而玉藻乃著其文玉藻出漢儒亦止述所傳聞之辭未必古時専署其官至五帝外紀稱蒼頡沮誦為左右史疑於荒逺惟唐藝文志以穆天子傳為起居注之始體或然爾   北齊   北齊有起居省【文獻通考】   北齊秘書省監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書郎十二人正字四人又領著作省郎二人佐郎八人校書郎二人【隋書】   北周   北周有麟趾殿學士有外史【通典】   按後以殿名加學士稱麟趾其權輿也   北周秘書監領著作監校書郎下士十二人著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同上】   按周蘇綽以周官行官制故有外史上中下士之目   隋   隋承周有麟趾殿學士【隋書】   隋置秘書省監丞各一人郎四人校書郎十二人正字四人錄事二人領著作太史二曹著作曹郎二人佐郎八人校書郎正字各二人太史曹令丞各二人【同上】   按太史之名夏商時已有之若夏太史終古商太史髙勢是也至周官四史内史掌八枋與公卿策命及四方之事書則似後世尚書主章奏詔令之職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則似後世御史中丞掌殿中圖籍之職小史掌邦國之志詔王忌諱則似後世管玉牒氏族世系名諱之職而太史日官也掌建邦之六典與後世記載者皆絶不同若齊太史晉太史執簡而書殆為近似然考左傳國語國䇿世本等皆非當時史官所著即太史公亦自稱近於卜祝之間其所為著書亦祇自成紀撰非奉職為之馬端臨以周四史列於史官亦但沿習其名耳自隋立太史局唐宋以來居史職者多稱太史至明時則凡翰林修撰等並稱太史焉   隋開皇十四年秘書省置主事令史【隋書】   隋大業十一年増秘書省官百二十員以博士補之【玉海】   唐   唐置門下省起居郎二人中書省起居舍人二人【唐書】唐置門下省校書郎二人中書省校書四人正字二人【同上】   唐置史館於門下省史館修撰四人【同上】   百官志注天寶後他官兼史職者曰修撰初入為直館元和六年登朝官領史職者為修撰未登朝官皆為直館大中八年汰直館二人増修撰四人按唐初令狐徳棻請修近代之史遂命修撰修撰之名始此   唐秘書省置監一人少監二人丞一人領著作局少監為之貳【同上】   百官志注龍朔二年改秘書省曰蘭臺監曰太史少監曰侍郎丞曰大夫秘書郎曰蘭臺郎垂拱元年又改曰麟臺太極元年復稱柲書省按唐秘書省中書如晉制   唐秘書省秘書郎三人校書郎十人正字九人【同上】唐秘書省領著作局郎二人著作佐郎二人校書郎二人正字二人【同上】   百官志注龍朔元年改著作局曰司文局郎曰郎中佐郎曰司文郎   唐置文館學士【同上】   百官志注武徳四年置修文館於門下省九年改文館儀鳯中置詳正學士五品以上曰學士六品以下曰直學士神龍元年改昭文館景龍二年置大學士四人學士八人直學士十二人開元七年改曰文館置校書郎校理等官長慶三年罷詳正學士専以五品以上曰學士六品以下曰直學士未登朝為直館   唐置集賢院學士【同上】   百官志注開元五年置乾元院使有刋正官四人知書官八人六年更號麗正書院置詳檢官改修書官為麗正殿直學士八年加文學直又加修撰校理刋正校勘官十三年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書院有學士直學士宰相一人為學士知院事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又置院判押院中使各一人宗嘗選耆儒日一人侍讀至是置集賢院侍講學士侍讀直學士增修撰校理待制留院知檢討與文學直之員至徳二年置大學士貞元四年罷大學士八年罷校理置校書四人正字二人元和二年復置集賢校理罷校書正字四年集賢學士直學士皆用五品以學士一人年高者判院事按檢討之名始此   唐宗初設翰林院召文學儒臣待詔院中【翰林志】唐開元二十六年於翰林院置學士【同上】   按翰林志太宗時召學士草詔然猶未有名號乾封已後始號北門學士宗初置翰林待詔選朝官入居供奉别㫖開元二十六年始以翰林供奉改稱學士其首為之者則張垍劉光謙也宗雖改供奉為學士别建學士院於翰林院之南時猶未稱翰林學士至徳宗以後翰林始兼學士之名是宗雖置學士而翰林學士之定稱則在永貞貞元時始矣   又按唐翰林學士本非専設以他官兼充之自中舍尚書郎拾遺補闕校書著作皆選任雖縣尉亦得召入供職李商隠白居易碑以盩厔尉召入是也又文館門下省集賢院中書省而翰林cq=195獨無所其後又置東翰林院於金鑾殿故又有金鑾殿學士後人呼學士為鑾坡盖以此   又按自揚雄有翰林主人之稱後世沿之晉李充論著翰林梁鍾嶸詩評稱郭璞為翰林詩首唐李邕稱翰林六絶盖用以標文苑之目耳唐取此名院且以署官開元而後其職益重至宋時遂目為將相儲材之地云   唐翰林學士承㫖【學士院記】   按元稹記云舊制學士無承㫖名憲宗始命鄭絪為承㫖翰林志云元和已後院長一人或宻受顧問獨召對居北壁之東閣號為承㫖閣子   五代   後梁開平三年改思政殿為金鑾殿置大學士一員【文獻通考】   後唐置翰林承㫖一員【同上】   後晉天福五年廢翰林學士尋復置【五代史】   後晉開運元年詔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分為兩制各置五員【文獻通考】   按宋兩制之目由此五員續翰林志作六員盖因宋制言之似當以通考為正   宋   宋置起居郎舍人如唐制【文獻通考】   按宋起居郎門下省起居舍人中書省號小兩省官林駉至論云元豐官制行分郎與舍人為左右時又稱左右史   宋秘書省監少監丞各一人其屬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秘書郎二人校書郎二人正字二人【宋史】   宋置直秘閣【文獻通考】   按宋初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皆寓崇文院中端拱元年詔就院之中堂建秘閣置直秘閣以直館直院為之謂之館職以他官兼者謂之貼職   宋置國史院監修一人以宰相為之修撰直館檢討無常員【同上】   按宋天聖間以宰相為提舉以三館秘閣校理為編修官元祐間復改門下省紹聖間歸秘書省又按宋之編修不止史院三司樞密院皆有編修官編修之名始此   宋承唐設翰林學士院置翰林學士承㫖翰林學士知制誥直學士院翰林權直學士院權直【宋史】按宋史承㫖不常置以學士久次者為之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學士俱缺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直   又按通考唐之所謂翰林學士只取六學之人隨其官之崇卑入院者皆為學士其尊貴親遇者號稱内相可以朝夕召對參議政事或一遷而為宰相而其孤逺新進者㦯起自初階或元無出身至試令草麻制甚者或試以詩賦如試進士之法其人皆呼學士自唐至五代皆然至宋則始定制資淺者為直院暫行者為權直於是真為翰林學士者職始顯貴可以比肩臺長舉武政路矣   宋咸平二年置翰林侍講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同上】按宋經筵官其秩尊者為講讀學士品卑資淺則為説書元豐官制行罷翰林講讀學士用侍從以上官兼充   宋置樞密直學士【同上】   按林駉至論云宋承唐制學士以六員為額其知制誥即治本院事其别領省府職任即不帶制誥如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事則即唐給事中比也而直樞密院兼制誥即唐中書舍人之任也   宋置資政殿大學士【同上】   宋置觀文殿大學士【同上】   按宋資政觀文二大學士蓋特設以加寵宰相舊臣不為常置大抵如漢特進光祿大夫晉宋冗從僕射奉朝請之比與明時典機務者不同而名差近焉   宋置殿閣學士殿曰資政端明等閣曰天章龍圖寶文顯謨徽猷等皆設學士直學士待制【同上】按宋殿閣學士多為從官及外除者兼銜待制如唐待詔而官稍貴宋仁宗特開天章閣以待范仲淹諮訪政事待制之設始此而龍圖學士尤多有名若包拯龎籍孫覺祖無擇等皆嘗為之宋時稱其官相謂為龍學云南渡後敷文煥章華文寶謨等閣設學士直學士待制一倣汴京舊制   遼   遼置門下省起居郎起居舍人知起居注【遼史】遼置國史院史館學士【同上】   遼置翰林院翰林學士承㫖翰林學士翰林祭酒【同上】按遼國語以文翰為林牙故翰林設都林牙又有北面林牙則掌契丹文字行於國中者南面林牙則兼掌中國文字   遼置崇文館大學士宣政殿學士觀書殿學士乾文閣學士昭文館直學士【同上】   金   金置秘書省監少監丞秘書郎【金史】   金置文院知院同知文院官【同上】   金置國史院監修國史官編修檢閲官【古今圖書集成】   按遼金官制國史院皆有監修國史官蓋用唐故事以宰相兼領實非史院正官也   金置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承㫖直學士翰林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翰林待制翰林修撰翰林應奉文字【金史】   按翰林修撰之名自金始   元   元置集賢院秘書監藝文監監書博士【元史】   元置翰林兼國史院置學士承㫖翰林學士侍講侍讀學士直學士待制應奉翰林文字修撰編修檢閲典籍經歴都事又設蒙古翰林院【同上】   按元史百官志列朝官制置罷不一先後員額増減不定其集賢院初併入翰林後則分設   明   明初置翰林院為正三品衙門設學士承㫖學士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直學士典簿待制修撰應奉編修典籍檢閲等官【明㑹典】   按明㑹典又有秘書監文館及起居注等官後皆不設黄佐翰林記洪武三年置校書郎等官九年罷之又云國初翰林有國史院院有編修官後不復設而以修撰編修檢討専為史官翰林院然史官皆預講讀講讀官亦預史官實不分職   明洪武十四年五月改翰林院為正五品衙門設學士一人侍講學士二人侍讀學士二人孔目一人屬官侍講二人侍讀二人五經博士五人典籍二人侍書二人待詔六人史官修撰三人編修四人檢討四人革承㫖直學士待制應奉檢閲典簿【翰林記】   明洪武十八年三月定翰林院正官學士一人正五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從五品首領官孔目一人未入流屬官侍讀侍講各二人正六品五經博士五人正八品典籍二人從八品侍書二人正九品待詔六人從九品史官修撰三人從六品編修四人正七品檢討四人從七品【同上】   按明永樂十九年南京翰林院惟設掌院學士一員孔目一員   又按明初置五經博士人司一經永樂以後以孔顏孟氏周程朱子之裔皆世襲五經博士而洪武中所置之五經博士漸廢不復設矣又翰林記云侍讀先侍講始於此盖唐宋時侍講皆在侍讀之上也   明洪武十八年三月又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設大學士各一人【同上】   明洪熙中添設謹身殿大學士【明㑹典】   按永樂初命編修等官於文淵閣參預機務謂之内閣漸陞至學士諸職洪熙元年或加師保及尚書侍郎卿仍兼學士大學士銜自後因之稱内閣大學士凡大學士加三師則為一品加尚書二品侍郎三品若未加陞而止係大學士者則仍正五品   明經筵官有知經筵事同知經筵事講官推舉皆出内閣又令本院及坊局官侍班久之選為展書官又自展書充月講官年深秩尊者充日講【翰林記】按明史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講鮮及史官者至于慎行張位王家屛沈一貫陳于陛咸以史官得之異數也   明洪武中定翰林院為近侍清貴之職凡遷轉皆出自上裁不付銓衡【同上】   按明制翰林院遷官始自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經局循至學士其轉則吏部尚書侍郎以至内閣不及他途然非九年考滿則纂修書籍名雖親擢實循資格也又翰林不由吏部選自唐宋已然又按黄佐云本院官外擢皆升高位無有對品調者若洪武時王禕出為南康府同知賜金帶出自親擢事體不同其降謫者不在此格也   明制非進士起家不得居翰林【天順實錄】   按黄佐云洪武初本院官皆由薦舉進四年雖設進士科未有入翰林者今考進士入翰林自洪武十八年始至天順間遂定斯制云   明洪武十八年選進士為庶吉士【翰林記】   按明既設進士科以諸進士未更事俾觀政於諸司其在本院承敇監等近侍衙門者採書庶常吉士之義名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諸司者則仍稱進士正統後始定庶吉士止入翰林凡庶吉士入翰林者選無定員   明制進士第一甲三人稱及第即授職修撰編修第二甲第一人第三甲第一人稱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皆授編修【國朝故事】   按洪武十八年三月既殿試以第一甲丁顯等三人並為修撰至二十一年策進士以第一甲第一人任亨泰為修撰第二人唐震第三人盧原質為編修自是遂為定式   又按永樂二年定庶吉士散館授職二甲除編修三甲除檢討   明英宗時選竒童及善書者充翰林院秀才【翰林記】   皇朝   國初設文館於   盛京   太宗天聰十年三月改建内三院曰内國史院内秘書院   内文院   世祖順治元年三月増設三院學士各一員十一月定翰林院為正三品衙門晉學士秩正三品侍讀侍講學士正四品侍讀侍講正五品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裁博士侍書待詔二年三月定内三院為二品衙門四月令翰林官由内院補授閏六月裁翰林院以歸内三院定内三院大學士二員為二品學士四員為三品侍讀六員為四品筆帖式三員為七品六年正月更定内院官制三院各設學士一員侍讀侍講學士各一員侍讀侍講各一員八年四月増設三院侍讀學士各三員裁侍讀各二員十年六月増設三院漢大學士各二員十五年七月裁内三院改三院大學士為殿閣大學士秩仍正五品置翰林院定掌院學士學士秩仍五品十六年五月設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及侍讀侍講各三員十八年六月裁内閣翰林院復設内三院七月設内三院滿漢大學士各一員滿學士各二員漢軍漢學士各一員   聖祖康熙元年二月増設内三院侍讀學士各二員正四品侍讀各二員正五品八年七月裁三院滿學士各一員九年八月復改内三院為内閣置翰林院十月改三院大學士學士銜加殿閣大學士兼尚書學士掌院學士並兼禮部侍郎十二月設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及侍讀侍講等官員品如順治十五年定制   世宗雍正三年十二月晉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秩從四品侍讀侍講從五品如順治元年定制   掌院學士   學士掌院事即承㫖職也   國初設有専員   聖祖康熙二十八年五月   諭大學士翰林掌院一官職任緊要必文學淹通衆所推服者始克勝任凡翰林撰擬之文亦須掌院詳加刪潤然後成章聞明代大學士有兼管掌院之例大學士徐元文著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   謹按掌院以重臣兼領實起扵此   講官   世祖順治十二年三月   諭内院朕惟自古帝王勤學圖治必舉經筵日講以資啟沃今經筵已定於文華殿告成之日舉行日講深有禆益不宜刻緩爾等即選滿漢詞臣學問淹博者八員以原銜充講官侍朕左右以備諮詢   是年十一月   諭吏部日講官侍從禁庭朝夕進講國子監衙門較逺職任難兼如遇祭酒司業員缺不必以日講官推補十四年九月設經筵講官滿漢各八員   是年十二月増設日講官十員   聖祖康熙九年置起居注館於   太和門西廊設滿記注官四員漢記注官八員俱以日講官兼攝並設滿文主事一員漢文主事二員漢軍主事一員滿文筆帖式滿漢文筆帖式漢軍筆帖式各四員十二年増設滿記注官一員漢記注官二員十六年増設滿記注官一員二十年増設漢記注官八員三十八年七月裁起居注滿漢主事各一員五十七年三月停起居注   世宗雍正元年四月復起居注官   詔曰自古帝王臨朝施政左史記言右史記動蓋欲使一舉動一出言之微無不可著為法則垂範百世也   皇考聖祖仁皇帝英年踐阼即設日講起居注官於詞臣中擇其才品優長者以原官充補鉅典茂昭度越前代誠為聖帝哲王之盛事   御極六十一年紹精一執中之統厲敬   天勤民之心文謨武烈經緯萬幾盛徳日新大業鴻顯天下臣民仰瞻至治不啻日月麗天江河行地莫不敬信悦服記注之臣美不勝書   皇考聖祖仁皇帝謙徳彌光聖不自聖惟恐史官或多溢美之辭故康熙五十六年以後裁省記注祇令翰林五員於理事時輪侍班行凡有重務要㫖仍命内閣諸臣記而存之意至周宻也茲朕纘承大統夙夜兢業日昃不遑思所以上繼   皇考功徳之隆下致四海晏安之治顧惟凉徳甚懼負荷之難今御門聼政之初益當寅畏小心綜理庶事咸期舉措允宜簪筆侍臣何可闕歟當酌復舊章於朕視朝臨御   郊祀   壇   廟之時令滿漢講官各二人侍班不獨記載諭㫖政務或朕有一言之過一事之失皆必據實書諸簡策朕用以自警冀寡悔尤庶幾凛淵冰之懐以致久安慎樞機之   動而圖長治其仍復日講起居注官如康熙五十六年以前故事   是年十一月定制日講官奉差以翰詹官列名請署停其開缺差滿代還   十二年七月増設起居注漢主事一員   皇上乾隆元年十二月増設滿日講官二員   謹按經筵滿講官以内閣學士掌院學士讀講學士詹事少詹事及尚書侍郎左都御史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之曽任内閣學士掌院學士讀講學士者列名漢講官以内閣學士掌院讀講學士詹事少詹事祭酒及尚書侍郎左都御史等官之由翰林陞任者列名以原銜補充康熙十六年令滿洲小九卿之由翰林陞轉者亦得列名其日講官則自掌院學士詹事以下坊局編檢以上皆得充補   又按日講官侍直康熙九年初設記注定制滿漢各一員雍正元年復設則令滿漢各二員侍直翰林官内擢   世祖順治十一年三月令翰林官陞轉俱歸吏部十六年   二月吏部題補吏部右侍郎缺得   㫖内閣既不設學士翰林官無缺可陞嗣後吏部侍郎缺出著照禮部侍郎之例亦用翰林官補授謹按吏部侍郎一兼學士銜一不兼學士銜故事不兼學士銜者翰林官不得推補至是並予列名   聖祖康熙三十八年九月   命京堂員缺翰林官一體陞轉五十七年八月以左都御   史蔡升元請復   命六部侍郎缺翰林官與京堂應陞者均列名請補世宗雍正元年正月定制滿洲侍讀侍講諭徳洗馬司業等缺用各部應陞一人翰林編修檢討一人分班遞補   謹按各部應陞亦以科目出身者推用   十年十月令翰林官陞轉派差將曽經記名褒奬議敘及申飭訓誨處分之處繕單隨本以聞翰林官外調   世祖順治十二年九月吏部議定正詹以布政使用支正二品俸少詹以布政使用侍讀學士以按察使用侍讀中允以參政用編修檢討以副使用十六年九月令翰林官侍讀以下照科道例毎年外轉春季秋季各一員侍讀侍講以參政用修撰以副使用編修檢討以參議用十八年九月奉   命停罷   聖祖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副都御史吴涵以編修檢討人員陞遷壅滯疏請酌復變通編檢照李濤汪楫之例外補一二人講讀學士等照王士正徐潮顧藻王九齡之例以京堂各衙門調補一二人得   㫖所奏極是朕已知之不必令部議也   謹按先是李濤汪楫丁廷楗並外用知府至是以吴涵請復改劉涵為揚州府知府其調補京堂並奉   明㫖已見内擢中   三十九年四月令編修檢討等㨂選科道奉   㫖改授者馮雲驌湯右曽劉灝宋朝南彭始張瑗六人   謹按編檢授科道始此   世宗雍正元年十月   命大學士㑹同掌院教習秉公别擇學問優長字畫端楷或精於繙譯者留衙門辦事及各館纂修或才具練達可當科道吏部之選或長於吏治編檢可為道府庶吉士可為州縣者分别具奏老病衰廢願自解退者以原官休致行止不端事蹟確實者奏聞革退   庶吉士散館   世祖順治初除授三院編檢外改授科道數人至十六年散館則有仍留教習者十餘人外用者一人黜革者一人十八年散館則有部用者十餘人嗣是歴科參用其制或中行評博或知縣即用或歸進士原班或用教職法為加備焉   謹按庶吉士改授科道歴科散館皆有之至康熙三十六年丁丑惟吴甫生江球二人自丁丑而下遂停其改授   庶吉士館選   國初本無定員   世祖順治九年七月   允科臣髙幸允奏按直省大小取漢進士四十人直江南浙江各五人江西福建湖廣山東河南各四人山西陜西各二人廣東一人以二十人習   國書二十人習漢書其滿洲進士取四人蒙古進士二人漢軍進士四人一體讀書厥後選取各員因地因才遞有増減歴科沿之   世宗雍正三年四月   諭大學士九卿等曰前日李鍾峩奏稱翰林為儲材重地自康熙四十五年至六十年七科毎省俱有庶吉士雍正元年癸卯科漢軍及河南四川進士無館選者雍正二年甲辰科蒙古及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廣東湖南廣西雲南貴州進士俱無館選者請廣儲才之路等語朕即位之後以培飬人材最重翰林故加意詳慎隆科多曽奏稱   聖祖時館選每省俱有庶吉士所以朕扵雍正元年癸卯科館選時試其文義觀其人品於僻逺省分之人亦酌量選取又毎諭教習之臣盡心訓廸迨後歴經㨂擇及考試文章其中惟江浙人文義實較各省為優因將各省人員分用於内外各衙門而江浙人留館獨多雍正二年甲辰科館選亦詳加考試朕因以文義優者選為庶吉士於是山西河南等省進士遂多不得與選盖翰林職司文章若以文義不及者處之則用違其才而其人或有他長反無以自見矣朕凡扵用人行政無不審   慎籌畫務求當理而選擇翰林更為留意實欲使人人勿枉其才各効所長庶國家得收器使之效豈計及於各省翰林之多寡有無也今覽李鍾峩所奏是必外人有此議論故以入告朕甚嘉之嗣後館選庶吉士或應考試文義選取或應毎省額選幾人或應分為南北兩院向來教習止派滿漢各一員今若按省分各選庶吉士或亦按省分各設教習可乎至各省未得館選之進士中或有文義可充翰林之選者爾等確有所知即行舉出毋使人有逸才之論尋議歴科館選之法盡善盡美更無遺逸之才李鍾峩條奏無庸議從之   五年五月令進士殿試後復試論詔奏議詩各一篇先是進士殿試畢即待選庶吉士自順治丙戌迄康熙辛丑皆然雍正元年癸卯進士對策後復引試於   保和殿並令九卿各舉所知至是遂為定制時稱朝考焉   謹按雍正元年十二月復令本科進士十七人在各館効力及在内官學教習至三年四月授夏之芳姜頴新二人為編修黄岳牧陸宗楷二人為檢討雖未為著令亦掌故之足徴者   皇上乾隆十年乙丑選宗室達麟圖一人為庶吉士謹按定制宗室不應科目之選自雍正初建立宗學宗人子弟以時讀書其中自後五年一試取其文合格者   賜進士一體引對至是館選達麟圖與焉宗室入翰林   始此   改調館職   國朝崇尚文治館制修明自進士選除外復徴試詞科並膺館秩事載   恩遇卷中其由他官改授者如郎中張允欽王士正中書勵杜訥髙士竒俱為翰林講讀給事中王原祁為中允中書杜鎮魏學誠主事陳聶恒知縣趙申季教授王懋竑俱為編修御史陳學海為檢討左通政錢以塏按察使趙殿最則授少詹事給事中康五瑞則授侍讀學士而進士方苞之授中允主事廖必琦之改庶吉士並稱曠典云   兼銜   聖祖康熙十年正月令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闗防内   増鑄翰林院銜   世宗雍正四年十二月改直省學道為學院凡部曹奉差督學加翰林院銜二甲進士編修三甲進士檢討受代後仍還本任   皇朝㑹典   翰林院正官 滿漢掌院學士各一員【俱兼禮部侍郎銜】滿漢侍讀學士各三員 滿漢侍講學士各三員滿漢侍讀各三員 滿漢侍講各三員 史官修撰 編修 檢討【無定員】 庶吉士【無定員】首領官 滿漢典簿各一員 滿漢孔目各一員   屬官 滿漢待詔各二員 滿筆帖式四十二員漢軍筆帖式四員   五經博士十八員   謹按我   朝五經博士孔顏曽孟四姓外其仲氏言氏卜氏端木氏東野氏與宋張氏邵氏皆有之崇儒重道之典視前代為加渥矣   起居注館   日講起居注官【不専設以翰詹坊局官兼充雍正元年復設滿記注官六員漢記注官十二員乾隆元年增設滿記注官二員】 滿漢主事二員 滿筆帖式十四員 漢軍筆帖式二員   詹事府   漢   漢太子詹事有丞【漢書】   按漢詹事位在大長秋上韓安國壺遂官至詹事史記稱上大夫壺遂則詹事在漢為上大夫而百官表不著其秩故宋劉敞作漢官班序圖遂以詹事為無秩臣瓚注詹事引茂陵書以為真二千石荀悦漢紀則云比二千石通典又以為真二千石未知孰是   漢太子中允四百石【漢儀注】   按中允始此漢百官表有中盾無中允中允特見於漢官儀蓋即中盾也   後漢   後漢太子中庶子六百石太子庶子四百石太子洗馬比六百石【後漢書】   按後漢承西京其宫官不得獨無詹事而百官志無之或史氏之缺庶子名見燕禮及燕義中洗馬名最古本吳越春秋勾踐身為夫差洗馬漢取此名官而中庶子本秦官漢仍用之劉敞班序圖庶子洗馬秩最卑位列縣丞尉羽林郎上   晉   晉置詹事丞一人中庶子四人庶子四人洗馬八人【晉書】   宋   宋置太子詹事一人丞一人中庶子四人庶子四人洗馬八人【宋書】   齊   齊置太子詹事府丞一人太子中庶子太子洗馬各一人【南齊書】   梁   梁為太子置詹事【古今圖書集成】   按隋書百官志梁太子詹事視中䕶軍中庶子四人庶子四人典經局洗馬八人   陳   陳承梁置太子詹事【文獻通考】   按隋書百官志陳承梁官制太子詹事中二千石太子中庶子二千石庶子洗馬六百石詹事品第三中庶子品第四庶子品第五洗馬品第六梁陳二史皆無志故魏徵作隋史採二代之制而兼補之   北魏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選諸良吏給事東宫【北魏書】北齊   北齊為太子置詹事左右衞率典書坊各率其屬【古今圖書集成】   按隋書百官志後齊官制多循後魏有詹事丞功曹主簿錄事員左右衞二坊各置司馬   北周   北周置太子宫正宫尹【通典】   隋   隋置詹事門下坊置左右庶子二人典書坊右庶子二人【文獻通考】   按凡詹事府坊局之稱皆自南北朝始至唐乃改典經局曰司經而左右春坊相沿不改   唐   唐置詹事府太子詹事一人少詹事一人主簿一人錄事二人左春坊左庶子二人中允二人左諭徳一人左贊善大夫五人司經局洗馬五人右春坊右庶子下皆如左春坊【唐書】   按唐左右春坊盖承魏齊二坊之設而為之名然考梁徐摛為太子宫官文體既别春坊皆效之則春坊固不始於唐矣又北周王褒皇太子箴春宮養徳秋坊通夢似古東宫官屬春坊外又有秋坊者或門下二坊初設以春秋分名之歟   宋   宋置太子詹事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左諭徳右諭徳【宋史】   按宋史百官志云舊制不常設儲闈之建隨宜制官以備寮宷多以他官兼領   金   金制東宮設詹事諭徳以下皆為僚屬【古今圖書集成】   元   元立詹事院置左右詹事各一員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員左右諭徳左右贊善各一員庶子中允各一員【元史】   明   明洪武初建大本堂延名儒教太子親王後設東宫官屬有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等官以勲舊大臣兼之二十四年七月改院為府其堂上官與本院官互兼職事【翰林記】   明詹事府官   正官 詹事一員 少詹事二員 府丞二員首領官 主簿一員 錄事二員 屬官 通事舍人二員   坊官   左右春坊大學士各一員 庶子各一員 諭徳各一員 中允各二員 贊善各二員 司直郎各二員 清紀郎各一員 司諫各一員   局官   司經局洗馬二員 校書二員 正字二員按古東宫官屬詹事外有太子太傅少傅太子率更令等二傅職輔導率更職防衞而詹事主統治内外各率其屬以供事焉太傅少傅惟兩漢為専官即諸侯王傅亦然魏晉以下則皆他官兼之至明設太子三師三少特為大臣加寵秩而已且自唐以後率更亦廢惟詹事獨存考之漢百官表詹事掌皇后太子家則又不獨為宫官若與大長秋相表裏大長秋皇后屬卿也明代尤重詹事號為宫相實非三師三少之比盖春坊諭徳贊善等則古二傅之屬洗馬則古率更令之屬   又按明洪武十五年置左右春坊大學士至景泰三年商輅彭時劉儼等皆嘗為之後復停罷又按明㑹典南京詹事府不設堂上官止設主簿一員   皇朝   世祖順治元年置詹事府以少詹事一人掌府事其年十   一月   詔裁府署職掌統於内三院九年四月復置詹事府設詹事一員少詹事二員主簿一員録事二員通事舍人二員置左右春坊設庶子各一員諭徳各一員中允各二員贊善各二員司經局設洗馬一員正字二員俱令内三院官兼之時以府署止設漢員因専設滿詹事一員掌管府事而司其印信其兼銜與漢官同十五年五月裁詹事府   聖祖康熙十四年十一月奉   詔復置定滿漢詹事各一員少詹事各二員主簿各一員錄事正字各二員左右春坊庶子各二員諭徳各二員左右中允各四員贊善各四員司經局洗馬各一員三十七年十二月裁滿少詹事一員諭徳中允贊善各一員正字錄事各二員三十八年七月裁漢中允贊善各一員正字錄事各一員五十二年閏五月裁漢諭徳一員漢中允贊善各一員錄事一員   皇朝㑹典   詹事府正官 滿漢詹事各一員【漢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銜】滿少詹事一員 漢少詹事二員【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銜】   首領官 滿漢主簿各一員   左春坊 滿漢左庶子各一員【漢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銜】滿漢左諭徳各一員【漢諭徳兼翰林院修撰銜】 滿漢左中允各一員【漢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銜】 滿漢左贊善各一員【漢贊善兼翰林院檢討銜】   右春坊 滿漢右庶子各一員【漢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銜】滿漢右中允各一員 滿漢右贊善各一員【兼銜同左】司經局 滿漢洗馬各一員【漢洗馬兼翰林院修撰銜】   屬官 漢正字一員 府坊局筆帖式六員   詞林典故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卷三   職掌【附詹事府】   官有職職有掌各守爾典以供王事焉翰林地號儲材異日將踐更衆職然方其備員侍從制誥文章而外不以他職繫之唐宋已来制略相等明併秘書著作之任統歸翰林   皇朝既貴其官使益重所掌載筆   史宬陳書   講幄入承儤直出奉皇華冊府所垂犁然具已依件條   次用備職司   漢   漢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更直建禮門【翰林志】按李肇云盖比今翰林之制略同而所掌輕也林駉云漢西京制誥以侍中掌之李固云尚書出納王命所由來久矣   後漢   後漢秘書監掌典圖書古今文字考合同異【通典】魏   魏秘書令典尚書奏事【同上】   按魏黄初間既以秘書所典歸中書領之其秘書惟掌藝文圖籍之事   晉   晉中書掌贊詔命記㑹時事典作文書【文獻通考】按中書地在樞近多承寵任人因謂之鳳凰池荀朂自中書遷尚書令人有賀者朂曰奪我鳳池又何賀焉後則槩以鳯池鳳沼稱翰林矣   晉秘書監掌三閣圖書【通典】   晉大著作郎專掌史任【同上】   宋   宋著作佐郎掌國史集注起居【同上】   齊   齊中書所掌與晉宋同【同上】   按紅藥當階翻齊謝朓直中書詩也唐人詩中亦槩用為翰林故實   齊秘書著作所掌與晉宋同【同上】   梁   梁中書舍人掌詔誥兼呈奏之事【文獻通考】   按馬端臨云魏中書舍人東晉省之宋復置四員掌入直閣内出宣詔命凡有章奏則舍人持入參决於中至梁除通事字直曰中書舍人自是誥命之任舍人專之   又按東漢以尚書郎主機事自魏以中書代之雖亦不廢尚書然中書親近而尚書轉疎外矣東晉以後侍中常在左右謀議政事於是中書之權又分   又按六典云秦置尚書於禁中有令有丞掌通章奏通典又云秦時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書故謂之尚書林駉謂西京以侍中掌之杜佑謂東漢尚書郎為詔誥而李肇因之遂以為比今翰林之制云   梁秘書著作所掌與齊同【通典】   陳   陳中書所掌與梁同【同上】   陳秘書著作所掌與梁同【同上】   北魏   北魏太和十一年詔秘書丞著作郎改析國記【魏書】北魏起居令史掌行幸宴會在御左右記錄帝言及宴賓客訓答【文獻通考】   北齊   北齊中書舍人省掌署勅行下宣㫖勞問之事【同上】北齊秘書省典司經籍【古今圖書集成】   按北魏北齊著作皆掌撰述然僅存其名而已   北周   北周外史掌書王言及動作之事以為國志【通典】北周著作上士中士掌綴國錄【同上】   按通考云北齊有文林館學士亦掌著述然南北朝學士之名已雜出如齊竟陵王有西邸學士梁昭明太子時庾肩吾徐摛劉孝儀等為髙齋十學士大抵文儒之通稱耳齊文襄於文林館集諸文士作華林編略邢子才等皆在焉其職實非學士也   隋   隋秘書掌領著作太史曹事【文獻通考】   唐   唐中書掌詔㫖制勅璽書册命皆按典故起草【六典】按六典云中書詔命其禁有四一曰漏洩二曰稽緩三曰遺失四曰忘誤制勅既行有誤則奏而正之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書立后太子封藩寵命臨軒備禮則用之二曰制書行大典賞罰授大官爵釐革舊政赦宥降虜則用之三曰慰勞褒贊遣勞則用之四曰白勅増減官員廢置州縣徵兵馬則用之五曰勅㫖為百司承㫖而為程式奏事請施行者六曰勅書慰諭公卿戒約臣下則用之七曰勅牒隨事承㫖不易舊典則用之大事直出禁中不由兩省不用中書六寳置書詔印學士院主之   唐秘書監丞掌經籍圖書之事郎掌四部圖籍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刋正錯謬【唐書】   唐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祭文與佐郎分判局事【同上】唐起居郎掌錄天子起居法度舍人掌修記言之史錄制誥德音如記事之制季終以授國史【同上】   唐史館修撰掌修國史【同上】   唐文館學士掌詳正圖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禮儀輕重皆參議焉【同上】   按唐有文館學生以大臣子弟與才俊之士充之故學士有教授生徒之事   唐集賢學士及修撰等官掌刋輯經籍凡圖書遺佚賢才隱滯則承㫖以求之謀慮可施於時著述可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凡承㫖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於内嵗終則考最於外【唐書】   唐翰林學士專掌内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入院一嵗則遷知制誥未知制誥者不作文書【文獻通考】   按歐陽修云侍從之臣論思為職林駉云持槖簮筆對立松階朝趨青夕宿嚴衛參决疑難次典議論孰非侍從之職盖自唐開元以来内預密命發演絲綸於是翰林學士以為專職而至德之後台輔之命出車之誥並皆司之漸不及中書矣   宋   宋秘書監掌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厯數之事【宋史】   宋直秘閣掌三館藏書【同上】   按宋有三館曝書之法凡三館書籍皆秘書直閣校理等掌之毎嵗五月一日始至七月一日止出三館之書與古圖畫墨跡以次陳而曝之蘇軾詩三館曝書防蠧毁是也校理等掌校讐文字有誤者則以雌黄塗其處取善本正改之凡校讐秘書郎正字校勘等皆司之校訖親書署其後曰某官某人校中興館閣錄宋南渡後既建秘書省於臨安毎嵗七月七日館職舉曝書㑹仍有詔嚴禁秘閣書籍不許關借   宋著作郎著作佐郎掌以宰相時政記左右史起居注所書㑹集修撰為一代之典【古今圖書集成】   宋崇政殿説書掌進讀書史講釋經義備顧問應對【宋史】   按宋經筵毎嵗春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長至日遇隻日則學士入侍邇英閣輪官講讀   宋翰林學士掌内制制誥赦勅國書及宫禁所用之文辭凡后妃親王公主宰相節度使除拜則學士草詞授待詔書訖以進赦降德音則先進草大詔命及外國書則具本禀奏【文獻通考】   按唐賜外國謂之蕃書宋與遼夏和有文辭徃來則稱國書   宋翰林學士知貢舉【宋史】   按唐開元以前貢舉事則考功郎中司之後以禮部侍郎主之謂之知貢舉宋自太祖太宗以來南省主文多用翰林學士如李昉宋白等皆學士主貢舉者禮部但領貢舉之事與奏名而已而禮部知貢舉之稱相沿不替   宋翰林學士掌使命館伴事【朝野雜記】   按宋與遼嵗通使問正副使二人仁宗以後多用翰林學士一人如胡宿歐陽修劉敞蘇頌並以學士出使又遼使至亦以翰林及他官一人為館伴使如蘇軾為學士而館伴遼使是已   宋樞密直學士掌簽書院事【宋史】   遼   遼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遼史】   金   金國史院掌修國史翰林學士掌撰詞命秘書監專掌書籍文院校譯經史【古今圖書集成】   元   元翰林院掌一切文字及頒降璽書【元史】   明   明學士之職凡贊翊皇猷敷敭人文論思獻納修纂制誥書翰等事無所不掌侍讀學士之職凡遇上讀習經史則侍左右以備顧問帥其屬以從侍講學士之職凡遇上講究經史亦如之侍讀侍講視侍讀侍講學士凡入侍其職亦如之五經博士之職掌易者一人掌書者一人掌詩者一人掌春秋者一人掌禮記者一人人各專門明經同異得失究其指歸以備講讀典籍之職掌四庫書籍守扃鑰以伺上命侍書之職明習六書之法凡遇上習書則侍左右以備考訂㸃畫音聲待詔之職凡遇上宣問文義以備呼召編摩謄寫等事亦如之史官之職修撰掌撰述編修掌纂緝檢討掌檢閱凡史事俾專掌焉孔目以首領為職掌言語趨走㑹計簿書之事   按五經博士設於明初後四姓并程朱等世襲五經博士設而掌易詩書春秋禮以備講讀者遂廢則自永樂時也典籍之職雖曰掌四庫書實無所事盖明太祖初置秘書監後復停罷以典籍代其職然洪武時書藏文華堂則在禁内永樂十六年遣陳循往南京取書至燕則又在文淵閣以視宋代之貯於秘書省者異矣嘗考黄佐云自正統以前翰林院官退朝猶得入閣中檢所未見書至景泰中編修周洪謨輩猶然其後始為内閣所扃鑰至正德中有為人盜竊者厥後舍人張萱作文淵閣書目已缺失不備而典籍久為虚設矣   又按翰林記永樂中華盖謹身奉天三殿災楊榮麾武士三百人入文淵閣盡移御書圖籍於東華門河次是時書籍淆亂無紀典籍周翰理葺之逾二載而後復時典籍尚未失職也後館閣書目盖即其時所定   明撰擬誥勅正統時令學士專司其事嘉靖間停罷以講讀編檢官五人司之   按古以學士為内制謂事不由中書而出自上意者其詔命皆學士掌之大政令大廢舉與大除授皆在焉明時學士雖初年有知制誥之名然自永樂以来一切詔勅實内閣主之其除官拜爵既不復如唐宋之用白麻唯遇覃恩貤贈忠節贈官則行詞頭謂之誥命然雖掌於學士或使院官分為之或借易舊誥辭用之非如唐宋輪日秉筆職有專司矣   明翰林院官掌修書史凡寳訓實錄國史玉牒及志史纂譔學士講讀史官皆職其事凡實錄既成則學士㑹同内閣焚其稿於内府   按明時開局修書初則徵用山林隱逸繼則兼用卿寺國子監中行評博曹郎而翰林實為專職   明講筵知經筵事用内閣大學士講書展書及日講用本院及詹事府坊局官經筵講章先三日進呈日講直解先一日進呈   按講義自宋時已有之宋范純仁劉安世等文集中尚有經義數篇盖即當時經筵所撰進者但其體與明時不同明日講所進謂之直解   明講官記注起居日輪一員其編纂諸司章奏則别選講讀史官六員遇常朝御門日輪記注編纂官四員侍班郊祀耕耤幸學大閱亦如之   明學士凡郊壇廟社等祭及代祀皆得預焉其告祭册封亦得差遣   明翰林官凡國子監春秋祭則掌其分獻   明翰林官掌㑹議典禮及朝廷大事當㑹議者本院官及詹事府坊局官國子監堂上官皆預   按明洪武初令儒臣陶安宋濂等與大臣議定制度典禮封爵名號至於刑律亦預議焉   明學士掌殿試讀卷與大學士兼用凡殿試則擬䇿問以進其本院及坊局官兼充執事   按殿試以大臣讀卷自宋始   明學士掌教習庶吉士   按明㑹典凡庶吉士以學士二員教習然洪武中宋濂永樂中解縉皆領庶吉士未嘗抗顔為師也至正統戊辰乃為定制先是庶吉士俱於東閣進學至是令於本院外公署教習其教庶吉士文用文章正宗詩用唐詩正聲   明翰林典試事凡㑹試用學士兩京鄉試及㑹試同考用講讀以下官武舉武㑹試則學士以下皆司之   明翰林官掌諸處舉到經明行修懐才抱德之士及學校嵗貢生員舉人就教職者皆送院考試   明學士掌本院之考察凡本院官歴俸連閠計三年例考滿六年九年亦如之先具事跡及過失有無呈印官以憑考覈   按洪武十四年十月定考覈之法以翰林院為近侍不係常選官員任滿黜陟不由吏部十六年六月吏部奏定翰林院衙門屬官俱從正官考覈成化十四年令翰林院屬官并帶俸譯字等官本院學士㑹同内閣考覈至治元年始令翰林院官亦從吏部考察   明翰林學士掌稽考四譯館課程   按明洪武十五年命侍講火原潔等編華夷譯語以通天下之言明㑹典云永樂五年設四譯館選國子生習譯宣德中又選官民子弟委官為之師而以學士稽其課業焉   明翰林院官掌評駁諸司奏啟有艱辭難字及鄉試錄有舛謬若犯國諱者【已上並採明㑹典及翰林記】   按翰林記又有考汰官吏清理武官貼黃考試軍士稽考監生課簿稽考精微文簿考試僧道等目   皇朝   太宗天聰十年三月定内三院職掌國史院掌記注起居詔令收藏   御製文字凡用兵行政事宜編纂史書撰擬郊   天告   廟祝文及   陞殿宣讀慶賀表文纂修   祖宗實錄撰擬礦誌文編纂機密文移及各官章奏掌記   官員陞降文册撰擬功臣母妻   誥命印文追贈諸貝勒册文凡六部事宜可入史册者選擇記載一應逺方往来書札俱編為史册祕書院掌撰外國往来書札並錄各衙門奏疏及詞狀   勅諭文武各官勅書告祭   文廟   諭祭文武各官文文院掌注釋歴代行事善惡進講御前侍講   皇子並教諸親王頒行制度   世祖順治十六年三月定翰林院職掌一   經筵日講撰擬講章一外國奏書令四譯館繙譯一考選庶吉士一開列教習庶吉士職名一纂修繙譯書史一開列纂修職名一㑹試鄉試及武㑹試主考開列職名一撰擬封贈   誥勅開列翰林官職名一題補翰林官員及差遣俸滿丁憂給假行文等項一侍直一侍班一扈從一貼黃一修   玉牒一捧   勅書一教内書堂一上   陵一分獻一冊封一齎   詔   講筵   世祖順治十四年九月以   文華殿未建先於   保和殿開講厥後每歲春秋仲月舉行各一次   聖祖康熙十四年二月講官傅達禮進呈講章得㫖講章内書寫稱頌之言雖係定例但凡事俱宜以實如秉至誠而御物體元善以宜民固已嫓美三王躋隆二帝等語似屬太過著改奏   二十一年八月翰林院進呈講章得   㫖講章須有勸誡箴規之意乃稱啟沃今講章内有道備君師功兼覆載二語太過其易之   二十二年八月   諭講官經筵大典自大學士以下九卿詹事科道俱侍班所講之書必君臣交儆上下相成方有禆於治理向来進講俱切君身此後當兼寓訓勉臣下之意   五十年二月   諭大學士從来經筵之設皆帝王留心學問勤求治理之意但當期有實益不可止飾虚文朕觀前代講筵人主惟端拱而聼黙無一言如此則雖人主不諳文義臣下亦無由而知之朕御極五十年聼政之暇勤覧書籍凡四書五經通鑑性理等書俱經研究每儒臣逐日進講朕輙先為講解一過遇有一句可疑一字未協之處即與諸臣反覆討論期於義理貫通而後已蓋經筵本係大典舉行之時不可以具文視也   皇上乾隆五年八月   諭講官經筵之設原欲敷宣經㫖以獻箴規朕觀近日所進講章其間頌之辭多而箴規之義少殊非責難陳善君臣咨儆一堂之意蓋人君臨御天下敷政寧人豈能毫無闕失正賴以古証今獻可替否庶收經筵進講之益若頌美過甚不能實踐躬行反滋朕心之愧此後務剴切敷陳期有裨於政治學問勿尚鋪張溢美之虛文而無當於稽古典學之實義謹按經書講章講官先期撰擬進呈屆期講官出班進講先書次經敷陳既畢羣臣跪聆   御論精微廣大具載簡編筆難罄述重以   聖聖相繼謙德彌隆頌美之文郤不以進誠足以光鉅典   軼前聞矣   日講定期每歲自二月   經筵後始夏至日止八月   經筵後始冬至日止每日於部院官奏事後進講講章繕錄正副二本以正本先期進呈本日掌院學士率講官二員或三員以副本進講歲終彙寫以聞   聖祖康熙十二年三月   諭學士傅達禮朕以修葺宫殿移駐瀛臺暫留數日夫進講所以致知蓄德期於日新未容少間講官其日至瀛臺照常進講   十四年四月   諭講官日講原期有益身心增長學問今止講官進講朕不覆講但循舊例日久將成故事不惟於學問之道無益亦非所以為法於後世也嗣後進講時講官講畢朕仍覆講如此互相討論庶幾有禆實學   十七年定制   日講講章停止歲終彙寫止具本奏聞   二十二年八月   諭講官朕每旦未明求衣坐待部院奏事奏事既畢然後入講不惟遲延晷刻亦且稽悞工夫自後於未啟奏前進講方得從容議論多所明自是講官待漏宫門甫   辨色   上已御講筵矣   謹按   聖祖勤於典學日有孜孜先是講官等以夏至冬至例應   輟講按期上請俱未   允行至康熙十三年九月以軍務殷繁請間日進講二十   四年三月以恭逢   萬壽請暫停進講復屢奉   明㫖仍令日講如常   又按日講遇祀事致齋停止如遣官恭代則仍進講   記注   凡   御門   陞殿   視祝版   經筵   殿試讀卷及上元歲除外藩来   朝   錫宴記注官皆侍班有事   壇   廟謁   陵   親耤   視學   大閱   校射   迎勞凱旋受俘及   駐蹕南苑   廵幸蒐狩記注官皆扈從   太宗天聰五年正月   駕幸文館遂入庫爾纒直房問所修何書對曰記注上所行事   上曰此史臣之事朕不宜觀   聖祖康熙九年初置起居注令滿漢記注官每月各一員侍直事畢以本日應記之事用滿漢文記注十四年四月   諭起居注官朕向詣   兩宫問安爾等常隨行記注朕思昏定晨省問安視膳為子孫者之恒禮嗣後朕詣   兩宫問安侍直官不必隨行   十八年九月   諭大學士等朕每日聼政一切折出票簽應商酌者皆國家切要政務得失所繫今後起居注官除照常記注外遇有折本啟奏俱令侍班記注惟㑹議機密事情及召諸臣近前口諭記注官不必侍班   世宗雍正六年正月以大學士張廷玉請令八旗具奏及補授官職事宜並移送起居注館以便記載七年八月以大學士陳元龍請令各省題奏本章俱增寫掲帖一通送起居注館記注後移交内閣貯之   謹按記注册籍書明月日及該直官姓名每月滿漢文各一册至次年按月排纂凡記注官侍班所紀一一備載卷末彙為總跋冊中用翰林院印鈐縫貯以鐵匭扃鐍封識歲十二月題明記注官㑹同内閣學士藏之内閣大庫   入直侍班   太宗天聰三年四月令儒臣分直文館   世祖順治十年五月   駕幸内院以翰林官下直太早   諭曰承藉   天休猥圖安樂人情盡然但欲希晏逸必先習勤勞俾國家大定其樂方永朕與諸臣果能共勤政務禆益生民   天必眷之自今以往始自朕躬有過即改卿等各宜黽勉勤為啟沃朕將殫力修省焉   是年十月令内院大學士學士於   太和門内更番入直   十七年六月   諭翰林院翰林各官原係文學侍從之臣今欲於景運門内建造直房令翰林官直宿朕不時召見顧問兼以觀其學術才品應分幾班每班酌用幾員即列名具奏尋掌院學士折庫訥王熙請分翰林官為三班每班用講讀學士二員講讀二員編檢四員依次入直周而復始又言臣等與各官職掌相同應否一體分日直宿得   㫖是折庫訥王熙著直宿   聖祖康熙十六年十月   諭大學士等朕不時觀書寫字近侍内並無博學善書者以致講論不能應對今欲於翰林内選擇二員常侍左右講究文義但伊等各供厥職且在外城不時宣召難以即至著於城内撥給閒房停其陞轉在内侍從數年之後酌量優用再如高士竒等能書者亦著選擇一二人同伊等入直爾衙門議奏尋大學士等列名上請   命侍講學士張英加食正四品俸供奉内廷書寫之事止令高士竒在内供奉加内閣中書銜食正六品俸居住房屋内務府撥給又令大學士傳   諭張英高士竒選爾等在内供奉當謹慎勤勞後必優用勿得干預外事   三十三年五月   諭掌院學士張英翰林乃近侍之臣向因日講時時進見是以猶知伊等言語舉止近来進見稀少講官侍班不過頃刻難以悉其賢否著將翰林詹事官員每日派四員到南書房侍直令伊等學習文章字畫亦可以知其人之高下以備擢用   五十七年十月令翰林官五員於奏事日侍班至六十一年停罷   世宗雍正三年六月復令翰林官四員於   御門日侍班   皇上乾隆五年十月令翰林院於輪班之日將編修檢   討十員帶領引   見   纂撰進奏   凡纂修   實錄   聖訓掌院學士充副總裁官講讀學士以下充纂修官纂   修   玉牒則以修撰編檢職名移宗人府充纂修官其編輯諸書掌院學士充正副總裁官講讀學士以下充纂修官   謹按編輯諸書刋刻告竣皆得奏請   頒賜其先經在事諸臣雖遇事故並許列銜   又按纂輯諸書詞臣皆就館局從事惟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原任尚書總裁官徐乾學請假准以讐校諸書帶歸編次四十三年詹事陳元龍乞歸令以歴代賦彙攜至其家校對增益   皇上乾隆十年三月傳   諭在籍侍讀齊召南令將承修禮記前漢書考證屬草   後交原籍撫臣郵遞進呈皆為   特典   凡   郊   廟   陵寢及   社稷   嶽瀆諸祀祝文並   册文寳文   誥勅文碑文祭文皆由本院官撰擬   謹按封贈   誥勅文順治初内院開具翰林銜名奏請撰擬至康熙七年吏部奏准按品刋刻文式停其撰擬   聖祖康熙三十四年三月   諭大學士翰林官專委以文章之事撰擬文字外更無他務自是以後凡碑文祭文其撰擬之姓名并奉有俞允之㫖及申飭之㫖皆書於册三奉俞允之㫖三奉申飭之㫖者具以聞   五十二年十月令書局編校兼派用庶吉士   皇上乾隆元年二月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翰林以讀書為職業然讀書將以致用非徒誦習其文辭也古来制誥多出詞臣之手必學問淹雅識見明通始稱華國之選有裨於政事今翰詹官員甚多於詩賦外亦當留心詔勅掌院學士以下編檢以上可各以已意擬寫上諭一道陸續封呈朕覽既可以覘其文藝之淺深並可以觀其胸中之藴蓄倘有切於吏治民生者朕亦即頒見諸施行則詞曹非徒章句之虚文而國家亦收文章之   實用矣嗣後庶吉士散館後即照此例行   二年三月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朕在潛邸六經諸史皆嘗誦習自承大統勅毖萬幾少有餘閒未嘗不稽經讀禮今祥練既逾科臣畢誼所奏令諸臣日繕經史奏議理得施行在朕廣挹羣言可以因事鑒觀隨時觸發而覧諸臣所進亦可考驗其學識或召見講論則性資心術必因此可覘但畢誼所奏止及史臣而朕意科道職司獻替應令一體錄呈其規條應如何酌定並分日按班呈奏事宜著定議具奏尋王大臣等議分翰詹為一班科道為一班日輪一人具奏摺式先標經文下注義疏或節略史文下注史斷後皆附列所見曰【臣】案云云以千言為率奉   㫖每日繕進書摺朕披閲後交南書房收存其或召見講論朕所降㫖令本人於次日繕寫呈覧亦交南書房收存將来行之日久不特集思廣益亦可薈萃成書以資觀覧   教習庶吉士   國初多以内院學士為之侍讀等亦間有預者自   聖祖康熙九年後專設翰林院歴科皆以掌院學士領其事而内閣學士時參用焉至六十一年辛丑科始以工部尚書陳兀龍領教習事厥後尚書侍郎之不兼掌院事者亦得為之   又康熙三十三年   命教習學士等選講讀以下官資深學優者數人分司訓課名小教習自甲戌科以下並仍其制至   世宗雍正八年庚戌科始停其選派   十一年五月   諭翰林院教習庶吉士所以造就人材使之沉潛經籍涵泳藝林可以典制誥之文鳴國家之盛也從前庶吉士皆就翰林院讀書教習大臣不時䇿勵是以身心約束學殖易增館閣之間蔚然稱盛朕意今科選拔庶常仍令在衙門讀書俾教習諸臣得以朝夕訓課兼厚給廪餼資其膏火庶幾枕經葄史文藻可觀克稱詞臣珥筆之職應察照前例及如何加與廪給之處其酌議以聞尋議庶吉士廪餼月給銀四兩五錢器用什物由工部支取並撥給官房一所為教習館令庶吉士肄業其中頒給   上諭人各一部内府經史詩文每種各三部存貯館内以   資課習從之   皇上乾隆十年乙丑   命復選小教習分司訓課如庚戌科以前定制謹按康熙五十一年三月諸進士自選取庶吉士外俱交禮部令翰林官學優品端者數人司其教習   又按一甲進士雖授修撰編修並同庶吉士教習以待散館其庶吉士年四十五以下者舊制皆教習   國書至雍正間每科祇選庶吉士年少資敏者十餘人令其教習乾隆二年五月停止滿洲庶吉士教習   國書之制   暫攝批本   内閣學士職在批票本章或遇奉使請假需人代理則以翰林詹事坊局官及京堂之曾任翰林者請   簡一二員暫行兼攝俟學士回署時受代而還謹按暫攝之制起於雍正八年十月至乾隆九年七月十一年九月閣臣皆循例請行   文衡   殿試讀卷掌院學士充讀卷官講讀學士以下充受卷彌封掌卷官其直省鄉試   世祖順治初惟順天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以講讀學   士以下充正副主考官至   聖祖康熙三年定制各省通行差遣㑹試則掌院學士並充主考官講讀學士以下充同考官先是順治四年㑹試同考亦用庶吉士武㑹試則學士以下充主考官順天武鄉試侍讀以下並充主考官其文武㑹試主考官兼用講讀學士則康熙九年定制   世宗雍正元年令文鄉㑹試庶吉士亦充外簾官又國初各省設提學道惟順天等大省稱學院然亦不專用翰林   世祖順治十年六月始以翰林五品以下官提督直江   南江北學政其學習   國書者不差   聖祖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吏部議定順天學政以侍讀侍講諭德洗馬開列江南浙江以侍讀侍講諭德洗馬中允贊善開列停其補用郎中道府三十九年七月令各省學道員缺翰林官與郎中並差   五十六年八月禮部題請順天鄉試主考官得   旨此次同考即於所開正副考官内每房各用二人不得派同省之人   世宗雍正元年二月令各房校閲仍用同考官一人三年三月以遣學試兩差考試翰詹科道部屬諸臣於   太和殿考取人員姓名識以牙籖貯以金筩臨遣時大學士齎至   午門前每省掣正陪各一員引   見差用   皇上乾隆元年三月   諭内閣今年八月舉行恩科鄉試其正副考官必人品端方學問醇正者始足膺衡鑒之寄朕即位之初不能深知諸臣之底藴著鄂爾泰張廷玉朱軾徐本邵基任蘭枝徐元夢福敏孫嘉淦楊名時於翰詹科道部屬内各據所知多舉數員於五日内交送内閣彙   奏候朕考試簡用庶得才品兼優之員以副掄才之大典   謹按典試視學文臣之榮選試而後遣其典亦至為慎重乾隆三年既   詔大臣依元年例各舉所知然其時未與薦剡者亦聼就試自是歴科參用其制而甄别悉奉   睿裁法為兼備焉   又按磨勘直省鄉試卷凡翰林開坊以上官皆預分閱   廷試就教舉人及歲貢生試卷編檢以上官皆預奉使   凡   册封親王世子郡王及内外固倫和碩公主親王世子郡王嫡妃以掌院學士充副使長子貝勒貝子及長子妃貝勒貝子夫人内外郡主縣主郡君并外藩䝉古親王郡王嫡妃以講讀學士講讀充正副使外藩䝉古貝勒以下公以上夫人以講讀充正副使   凡祭告使初用掌院學士及講讀學士康熙三十六年令講讀亦得列銜五十七年令檢討以上皆得列銜   凡出使外國翰林滿漢官皆列名請   簡   陪祀   凡本院五品以上官皆預國子監春秋展祀則以大學士具名上請而以資深編檢二員司其分獻謹按東軒筆錄宋京師春秋社祭多差兩制攝事又查慎行敬業堂集宋舊禮以祭酒博士三獻新禮以三公後復差太尉太常光祿卿今   至聖前大學士行禮十哲分獻用翰林監丞博士隨後   參用宋時新舊禮也   編檢官專掌   世宗雍正元年五月令掌院學士於俸淺編檢内擇才守   兼優者滿漢各二員專辦院事   八年三月令滿漢編檢各二員稽查六科史書錄書   十一年八月令左右兩翼宗學派編檢教習各二員   詹事府   漢   漢詹事掌皇后太子家庶子主宮中并諸吏之適子及支庶版籍中允朝請問起居【文獻通考】   晉   晉詹事掌宮事若釋奠中庶子扶左庶子扶右洗馬掌圖籍釋奠講經則掌其事【同上】   晉中舍人與中庶子共掌文翰凡奏事文書皆綜典之【同上】   宋   宋詹事庶子所掌與晉同【同上】   按齊梁陳北魏北齊後周至隋詹事等所掌史多逸文通考唯云北齊詹事事無大小皆統之梁中庶子掌行則負璽前後部䕶駕與功高中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庶子掌侍從左右獻納得失齊梁通事舍人掌傳宣令旨内外啟奏而已餘不能詳也   唐   唐詹事掌内外衆務糾彈非違總判府事庶子分掌左右坊事中允掌侍從禮儀駮正啟奏諭德掌侍從贊諭贊善掌侍從翊養洗馬掌侍奉及經史圖籍【同上】   唐崇賢館學士直學士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王屬左春坊【同上】   宋   宋詹事遇東宮講讀日並往陪侍庶子諭德左右輪日入宮同供職事【同上】   元   元詹事院掌左右輔翼及鞍轡弓矢飲食供帳之事【元史】   明   明詹事之職於内外衆務無所不掌少詹事則貳之丞則掌文書以贊之通事舍人掌通謁賓贊禁令之事主簿掌勾稽錄事掌傳遞左右春坊大學士綜勸學輔德文翰記注之事庶子掌宮中并諸吏之適子及支庶版籍行則負璽䕶駕拜則左右扶掖之諭德掌侍從贊諭中允掌侍從禮儀駮正啟奏并監藥理刑贊善掌侍從翊養司直掌彈劾繩糾清紀掌伺察司諫掌諫諍司經局洗馬掌太子出則前驅導威儀圖籍經史之事校書掌校讐經籍正字掌刋正文字皆與翰林院互兼職事【翰林記】   皇朝   詹事府官職掌所繫並與翰林院互兼惟每月看驗月選官及每歲朝審則詹事少詹事與九卿科道入班其㑹議政事奉   㫖下九卿詹事科道者亦入班㑹題   左右春坊掌講讀箋奏之事   司經局掌收貯書籍正字掌繕寫講章及潢之事   凡   東宮千秋節及元旦冬至行慶賀禮其表箋文式由詹事府坊局官撰擬頒發   凡   東宫日講講章即用   皇帝日講講章正本先期送進届期日講官恭捧副本   進講   謹按定制   東宮滿講官二員漢講官四員每日講則用滿講官一員漢講官二員   詞林典故卷三 <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詞林典故>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卷四   恩遇   人臣躬膺眷遇垂之簡册於以見恵下之恩焉於以見禮賢之盛焉於以見逢時之幸焉非徒矜耀寵光流艷筆札而已我   朝   列聖加恩詞苑諸臣   異數殊榮超軼徃古   國史所録私集所傳不可勝紀掇其尤著者彚叙於篇至前代東壁西清類多優遇第其間或跡渉乎燕私誼弛於莊敬不能髣髴我   朝之恭儉慈恵足以垂訓方来者則闕而不書懼䙝也又翰林昉自開元其禮遇所加必自設有專官斯徴故實故是篇採擷舊聞斷自唐始   唐   唐武徳四年開館以延文學之士杜如晦房齡虞世南褚亮姚思㢘李通元蔡允恭薛元敬顔相時蘇朂于志寜蘇世長薛収李守素陸徳眀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等十八人並以夲官兼文學館學士分番直宿恩禮優厚士大夫得與其選者時人謂之登瀛洲【通鑑】   按武徳乃唐髙祖紀元其文學館學士則太宗為秦王時府中所署也李肇翰林志首載其事執誼翰林故事云貞觀中秘書監虞世南等十八人或秦府故僚或當時才彦並以文館學士會於禁中内参謀議出侍乗轡入陪燕私當時號為十八學士所記與史文㣲異   唐景龍二年始於修文館置大學士四貟學士八員直學士十二員於是李嶠宗楚客趙彦昭嗣立為大學士李適劉憲崔湜鄭愔盧藏用李乂岑羲劉子元為學士薛稷馬懷素宋之問武平一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隠等為直學士其後被選者不一凡饗會游豫惟宰相直學士得従春幸梨園並渭水祓除則賜栁圏辟癘夏宴葡萄園賜朱櫻秋登慈恩浮圗獻菊花酒稱夀冬幸新豐歴白鹿觀登驪山賜浴湯池給香粉蘭澤從行給翔麟馬品官黄衣各一帝賦詩學士皆屬和當時人所欽慕【全唐詩話】   唐孔帖張說進中書令詔說與禮官學士置酒集仙殿曰朕今與賢者樂於此當遂為集賢殿乃下制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而授說學士知院事【淵鑑類函】   唐眀皇於勤政樓以七寳装成山座髙七尺召諸學士講論古今勝者升座張九齡論辨風生首登此座【翰林志】   唐姚崇為學士眀皇思崇欲與論時務令侍御者歩輦召来時人榮之【唐書】   唐李白召見金鑾殿草和蕃書思若懸河帝以七寳牀賜食御手調羮以飲之【翰林志】   按唐范正作李白碑云天寳初召見金鑾殿宗嘉之褐衣恩遇前古無比遂直翰林專掌密命而李肇執誼並云宗建翰林院韓紘閻伯璵陳兼李白等皆在焉雖假其名並不職事陸贄亦云宗建翰林止於倡和文章批答表疏其於樞密輙不預知四人與天寳相去未逺然已不同如此碑文又云上泛白蓮池召白作序時已被酒翰林院中乃命髙力士掖以登舟而開寳遺記則云宗在沉香亭觀牡丹盛放召白使作樂府白方醉甚乃令髙力士扶掖升殿上自以水洗其面使醒於是作清平調辭亦與碑文互異   又按後世多稱李白為翰林學士似有專官然碑文止曰直翰林即宋時刻白詩文皆曰李供奉集   唐宗置麴清潭砌以銀甎泥以石粉貯三辰酒一萬車以賜當制學士等【雲仙雜記】   唐陸贄始入翰林年尚少天子常以輩行呼而不名在奉天朝夕進見然小心精宻未嘗有過由是帝親倚至觧衣衣之雖外有宰相主大議而贄常居中參裁可否時號内相【唐書】   按陸贄集序云贄扈従行在啓沃謀猷上特所親信有時燕語不以公卿指名但呼陸九而已又従官相失上夜召不至令於禁旅曰得陸贄者賞千金頃之乃至太子諸王皆賀   唐韋處厚知制誥召入翰林院别充侍講學士嘗侍遊蓬莱池延問六經大義退而進法言十二篇上優詔答之賜以金紫内署故事與外庭不同凡言學士必草詔書有侍講者専備顧問至是上思有以寵之乃使内謁者申命去侍講之稱【劉禹錫序】   唐韋綬在翰林徳宗嘗幸其院綬方寢學士鄭絪欲馳告之上不許時適天寒以従妃蜀纈袍覆之而去【唐書】   唐德宗幸金鑾院問學士鄭餘慶曰近日有衣作否餘慶對曰無之乃賜百縑令作寒服【唐國史補】   唐元和時館閣湯飲待學士者煎麒麟草【雲仙雜記】唐學士初上賜食皆蓬池魚膾夏至須冰及酒以酒味濃和冰而飲禁中有郢酒坊【會要】   唐文宗賜翰林學士章服續有待詔亦欲賜者夲司以名上上曰賜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别日【因話録】   唐令狐綯為翰林承㫖夜對禁中燭盡帝以乗輿金蓮華炬送還院吏望見以為天子来及綯至皆驚【唐書】   宋   宋太平興國八年召閣下舍人李穆宋白賈黄中呂䝉正李至入院時承㫖扈䝉贈詩賀之有五鳳齊飛入禁林之句其或觀稼於南薫門賞花於含芳園春盡嚴蹕百司景従幸國西之金眀池下雕輦登龍舟都人駕肩百樂具舉憩瓊林苑由複道御層樓臨軒置酒以閱繁盛兩制必侍従焉至上林春融千花萬卉妍麗冠絶上必曲宴宰衡勳舊召兩制詞臣俯龍池垂金鈎舉觴賦詩終日而罷太宗嘗謂宰執近臣曰詞臣實神仙之軄也翊日凡所進詩悉迴御毫屬和以賜焉【續翰林志】   宋太宗嘗諭蘇易簡曰詞臣清美朕恨不得為之夜幸夲院易簡已寢内侍以燭自窻照之俾具衣冠紗窻燃破後不復補以示優禮【同上】   宋蘇易簡撰翰林志成以獻太宗太宗大恱特賜詩二篇皆奨飾褒美之㫖其後御筆批云詩意者因卿進續翰林志美居清華之地也【次續翰林志】   宋太宗於紅羅上御書飛白四字曰玉堂之署特以賜蘇易簡易簡捧歸私第耀其親易簡之母具命服焚香拜而觀之喜歎之聲動於鄰里即命置夲院中擇日懸挂乃具扃鏁於玉堂之上待詔院吏而下咸列賀於庭易簡曰自唐置學士已来㡬三百年今日方知貴矣【同上】   宋太宗御便殿案上有御書飛白一紙蘇易簡請賜焉上雖許而未即子適呂䝉正奏事入見之又以為請太宗曰已許蘇某矣遽命易簡取之左右無不健羨【同上】   宋蘇易簡嘗奏事歸院太宗即時宣召顧左右曰宣蘇某来及對而退上猶未起又曰召當直學士来及再對畢出未到上又曰召承㫖来葢政事多所咨訪故一日三接見而三易其稱特眷注之深厚耳【同上】   宋太宗以蘇易簡久在内署費用不足特為定草麻例物每除官者朝謝日命閣門督之自是無敢闕者易簡好飲酒上嘗作戒酒勸酒詩二章草書以賜【同上】   宋學士楊億初為光禄丞太宗愛其材一日後苑賞花宴詞臣億不得預乃作詩以貽諸館閣諸公不敢匿即以進呈上詰有司所以不召之故左右對以未帖職即命直學士院免謝令預晩宴其眷遇如此【澠水燕談録】   宋楊億為翰林學士以久疾初愈入直乞權免十日起居詔免半月仍令出宿私第億具表謝真宗以詩批其末眷禮之盛古未有也【石林燕語】   按却埽編云億初入館時年甚少故事初授館軄必以啟謝先達億啟事有曰朝無綘灌不妨賈誼之少年坐有鄒枚未害相如之末至一時稱之   宋晁迥在翰林以文章徳行為真宗所優異因草詔命坐賜茶既夕上顧左右取燭與學士中使執以前導出内門嘗侍宴禁中賞花故事惟親王宰相則使中使為挿花餘皆自簮之上獨令内侍為迥戴花觀者榮之【太平盛事】   宋真宗一日晩坐承眀殿召學士對既退中人就院宣諭曰朕適忘御袍帶卿無訝焉學士將降謝中人止之云有㫖放謝真宗禮遇詞臣厚矣【澠水燕談録】   宋陳彭年在翰林所兼十餘職皆文翰清祕之目時人謂其署銜為一條冰【冊府元龜】   宋錢惟演在翰苑時中秋有月上問當直學士是誰左右以姓名對命小殿對設二位召来賜酒惟演至殿側侍班俄頃女童小樂引歩輦至宣學士就坐惟演奏故事無君臣對坐之禮上云天下無事月色清美與其醉聲色何如與學士論文若要正席則外庭賜宴正欲畧去苛禮放懷飲酒固辭不已再拜就坐上引謝莊賦李白詩美其才又出御製詩示惟演惟演仰歎聖學髙妙每起謝必勅内侍扶掖不令下拜夜漏下三鼓上恱甚令左右宮嬪各取領巾裠帶或扇手帕求詩應之略不停輟上云豈可虚辱須與學士潤筆遂各取頭上珠花一朶装於幞頭簮不盡者置服袖中宴罷上命撤金蓮燭令内侍扶掖歸院翌日問學士夜来醉否奏云雖有酒不醉都下盛傳天子請客【錢氏私誌】   宋呂溱以侍讀學士知徐州賜宴資善堂遣使諭曰此特為卿設宜盡醉也詔自今由經筵出者視為例【宋史】   宋曾公亮為天章閣待制賜金紫先是待制不改服仁宗面錫之曰朕自講席賜卿所以尊寵儒臣也遂知制誥【同上】   宋學士王珪召對蕊珠殿設紫花墩命坐珪詩曾陪蕊珠殿獨賜紫花墩紀其事【翰林記】   宋張方平在翰林仁宗嘗手詔褒之曰卿文章典雅有三代風【言行録】   宋仁宗擢司馬光為學士光上疏力辭上手以誥敇授光【司馬家傳】   宋蘇軾在翰苑薄暮中使宣召入對内東門宣仁后曰學士前年為何官曰臣前年為汝州團練副使今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學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陛下曰不關老身事曰遭遇皇帝陛下曰亦不關官家事曰豈出大臣論薦曰亦不關大臣事軾驚曰臣雖無狀不敢自他途以進宣仁后曰久欲令學士知此是神宗皇帝之意帝飲食停匕箸看文字宮人私相語必蘇軾之作帝每曰竒才竒才但未及進用耳已而命坐賜茶撤御前金蓮燭送歸院【聞見後録】   宋舊制學士凡召入院止賜銀鞍勒馬暨後優待特異賜金鍍銀閙裝鞍馬對衣荔枝金帶郊禋禮畢賜對衣金帶或牯犀帶金魚副之十月朔舊賜對衣紅錦袍上特以細花熟錦袍代之自是逺方之珍果天府之法釀龍鳳之茗荈伏臘之餅餌以時而賜悉加等焉【續翰林志】   宋紹興十四年九月車駕幸祕書省至道山堂御幄降輦後進食畢催班右文殿下報引羣臣使相樞密侍従正任以上提舉祕書省官以下各宣名奏萬福訖御樂降階行禮畢上起詣祕閣宣羣臣觀累朝御書御製書畫古器等祕書少監以下閤下侍立俟觀書訖先退赴右文殿立班定上起歸幄更衣臣僚従駕還内如来儀賞賚羣臣有差又詔祕書省實録院官各轉一官祕書少監仍賜緋章服并御書扇【館閣録】   按淳熙五年九月幸祕書省一如紹興中故事   宋侍讀史浩錫宴澄碧殿抵暮送以金蓮燭宿玉堂直廬命作詩敘此㑹浩進古詩上御製俯同其韻【玉堂雜記】   元   元天厯二年春肇開奎章閣延登儒流入侍燕閒萬㡬之暇親灑宸翰書奎章閣記刻置禁中凡墨夲悉識以天厯之寳或加用奎章閣寳應賜者必閣學士持詣榻前四復奏然後予之【黄文獻集】   眀   眀太祖吴元年詔學士朱升年老特賜免朝謁【翰林記】眀洪武初編修羅復仁者上喜其誠樸車駕一日幸其私第復仁方操塗具完壁不虞上之至也呼妻以櫈坐上上與語良久歎息而去即命工部賜第城南門外尋以為文館學士及乞致仕従之賜以大布之衣謂曰表爾樸也【同上】   眀洪武初編修張藻仲歸娶詔賜驛舟寳鈔【同上】眀洪武七年皇太子臨大夲堂召東宮讃讀及諸王府讚讀等二十五人諭之曰爾等離父母去墳墓者三年矣今冬氣向深草木揺落寜不惻然動懷土之情乎吾已為請於上宜各旋歸歸即遄至毋久淹為也因出内府錢分賜以為道塗費【同上】   眀初宋濓為起居注臥病京師官舍六日不入侍上顧問近臣曰老宋起居何久不見或言其有疾上憂形於色曰宋起居純飭之士侍我十五年猶一日不知何以有斯疾越三日問病勢損否或對如初上曰爾徃命俾歸養金華山中父子祖孫歡然同聚疾必易愈愈則速造朝國家文翰庶幾有賴乃出太府金以賜問之使相屬於道時方嚴肩輿之禁雖相國亦不之許特命造安車給十六人以載尤異數也【同上】   眀洪武六年學士宋濓詹同侍上宴於便閣同被酒而還時監生黄㫤在院中同愛其有俊才賦詩贈之少頃復召同與濓至右順門上謂同曰卿醉猶未醒耶同對曰臣雖醉尚能作詩贈黄秀才謂㫤也上命取来觀之笑謂濓曰朕和同詩卿為朕書之濓歸與同列言之以為詞壇盛事【同上】   眀洪武七年以學士宋濓老而艱於行詔太子選良馬以賜上親作馬歌令羣臣賡和示寵澤焉【同上】   眀宋濓侍宴上親賦楚辭一章以賜仍命侍臣賦醉學士歌【通紀㑹纂】   眀洪武九年六月上謂學士承㫖宋濓曰朕以布衣為天子卿亦起草莱列侍従為開國文臣之首俾世世與國同休戚不亦美乎趣令取子孫官之屢辭謝不敢有詔不允遂徴濓冡子瓚之子慎為殿廷禮儀司序班未幾復召濓子璲為中書舍人上時休暇輙命題試璲與慎而戒勅之笑謂濓曰朕為卿教子孫濓或奏事久稱倦上命璲慎共扶下殿【翰林記】   眀洪武九年十一月學士承㫖宋濓致仕詔特贈其父原贈禮部侍郎文招為嘉議大夫禮部尚書祖德政為亞中大夫太常寺少卿誥辭皆上親製稱濓有曰德量之宏如千頃波澄之不清撓之不濁天下榮之【同上】   眀學士承㫖宋濓致仕將行上曰卿去何時復来見朕幸相待數日姑徐徐行遂賜金幣文綺問卿年幾何對曰六十有八上曰藏此綺三十二年後作百嵗衣也濓請嵗一来朝眀年入朝見於端門上大喜加勞再三特勅賜醪膳諸物於寓比歸復遣中使賜上尊至於道所經行上親為之指畫既行數日上問其子璲汝父道中安否曰安未幾復謂璲曰朕疇昔之夜夢見汝父笑談如曩時汝父雖去其容儀儼然在朕目中也【同上】   眀洪武十四年賜夲院官羅衣各一襲【同上】   眀洪武十六年正月以右贊善董倫為左春坊大學士賜文綺六疋鈔五十錠十七年三月賜學士宋訥文綺帛各二疋鈔十錠【同上】   眀永樂初萬壽聖節學士侍宴奉天殿近侍及修史官宴中左門正旦元宵端午重陽冬至臘日等節徃徃宴於禁庭皇后皇太子千秋節亦如之若御三殿筵宴於内閣學士尤隆至或有撤御筵玉食以遺其父母者【同上】   眀沈度弟粲皆善書永樂初詔部簡能書者入翰林度與選名出朝士右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祕府頒屬國必命之書遂由翰林典籍擢檢討歴修撰遷侍讀學士粲自翰林待詔遷中書舍人擢侍讀進階大理少卿兄弟並賜織金衣鏤姓名於象簡泥之以金時號度粲大小學士【眀史】   眀永樂三年命學士解縉等選新進士才識英敏者就文淵閣進學於是選修撰曾棨等凡二十八人以應二十八宿時庶吉士周忱自陳年少願進學上喜曰此有志之士也命増忱為二十九人人歆其榮【通紀㑹纂】   眀永樂十三年七月學士楊士奇等侍文華殿上出趙孟頫所書滕王閣序賜之【翰林記】   眀永樂十八年四月上在西内圎殿召學士楊榮金幼孜至殿外命坐賜食其羮糜葢出於御前調和珍異非常且復有上尊熟食酪漿櫻桃之賜所賜上尊封識皆有墨印洞庭春色四字【同上】   眀永樂二十年金幼孜與侍讀王英扈従北征英嘗奏事上喜曰秀才是二十八人讀書者朕需爾為用正好宣力又諭太監孟驥曰秀才有事即令入見毋阻二十一年楊榮扈従西征一應軍務悉命榮掌之日夕或三接或五接每以楊學士稱之而不名【同上】   眀永樂中上召學士楊士竒等七人謂之曰朕即位以来爾等朝夕在左右敬慎勿怠宜益謹厥終士竒等對曰臣等猥䝉委任敢不勉圗報稱上大恱賜象笏幞頭公服尋賜二品織金紵絲衣士竒等入謝且言恩禮太過上曰卿等翊贊之功不在尚書下故特賜二品服以示旌異豈為過哉【同上】   眀永樂中上時至閣中必有厚賚或閱諸學士及庶吉士所製詩文詰問評論以為樂【同上】   眀仁宗建文閣於思善門作印章命翰林學士楊溥掌閣事侍講王璉佐之親舉印授溥曰朕用卿等於左右非止助益學問亦欲廣知民事為理道之助卿等如有建白即以此封識進【明典故紀聞】   眀宣徳初内閣學士楊士竒等被賜玉帶瑪瑙鶴頂龜筩琥珀花犀合香諸帶及龍骨等繫腰皮裘黑貂銀䑕帽少詹事曾棨王直賜寳帶王英賜金鑲琥珀麒麟帶各有差【翰林記】   眀宣德三年七月召尚書兼學士蹇義夏元吉楊榮楊士竒等同逰東苑上命臨河舉網得魚數尾令中官具酒饌賜魚羮既而賜以金帛縧環玉鉤等物又賜宴於東廡被㫖盡醉而歸【同上】   眀宣徳四年十月車駕幸文淵閣周視大學士寓直之所命増益屋宇兼賜飲饌器用次日謝恩已而復賜詩及寳鈔學士李時勉等皆預焉七年駕幸史館賦招隠之歌學士錢習禮等迎謁俱被賜賚【同上】   眀宣徳八年四月命羣臣逰西苑翰林則少傅楊士竒楊榮少詹事王英王直侍讀學士李時勉錢習禮與焉中官傳上命賜黄封之酒御廚之珍爵數行時久未雨忽隂雲東来微雨霑席相與引滿勸酬盡醉而出【東里集】   眀宣德中賜楊溥第在東安門外天順元年冬賜李賢甲第一區【同上】   眀宣宗初即位起學士李時勉用之一日幸文淵閣賜諸學士飲呼時勉謂曰卿非朕安得飲此酒時勉頓首謝他日侍逰東苑上賜時勉酒酌以上所御金甌時勉辭曰臣可與陛下同飲不敢與陛下同器上恱命賜以銀爵既醉上出御製詩俾和之【翰林記】   眀宣宗初特詔翰林諸詞臣還鄉焚黄【同上】   按焚黄之式起於宋時葢為居官晉秩以封贈誥詞别謄於黄紙而焚之榮其親也   眀天順中賜大學士李賢陳文等玉帶學士呂原等金帶暨玉杯錦服貂帽之賚嵗無虚月【同上】   眀成化中學士王憲掌院事賜金帶侍讀學士彭華攝詹事亦賜金帶故事學士非典密務侍日講者不與是賜葢異數也【同上】   眀成化中憲宗一日於内庫得古帖斷爛不可讀命中使持至内館使理之適檢討傅瀚在直次為韻語須㬰而成上大恱有珍饌法酒之賜【同上】   眀正德五年寜夏平賜大學士賞功金牌而詹事學士及日講官皆預焉前此未有也【翰林記】   皇朝   祖宗嘉恵詞臣寵榮備至   皇上親臨院署右文稽古備詳   盛典卷中兹不載述若夫恩遇之見於   列朝者懿文洽禮皆類次焉   優眷   世祖順治十年國史院檢討王熙   召見文院   命以國語奏對隨擢國子監司業並   賜洪武寳訓三國志二書十一年秋擢司經局洗馬十月   熙侍直   南苑   上猝至直幄閱熙所譯書稱善久之令長直   南苑十二年隨獵   賜乗御馬十三年選日講官熙未列名   特㫖擢用其年冬   上幸景山臻禄閣   召講官進講熙講堯典稱   㫖命每日進講又   諭嗣後不必立講遂侍坐十四年又   諭駕出即隨不必請㫖其年七月陞文院學士時熙父   崇簡任國史院學士   上諭曰父子同官古今所少以爾誠恪特加此恩   十六年修撰徐元文以   廷對第一特䝉   眷注嘗扈従   南苑   賜乗御馬令學士折庫納為執鞚折庫納元文館師也因   謝不敢乃改命侍衞又嘗晩對   便殿夜分   賜饌   上問従者得毋饑乎復令侍衞賜之食   聖祖康熙十二年七月   諭講官傅達禮朕或出郊外或幸南苑嘗不輟講以此翰林官員每次隨従但翰林各官俱逺離家鄉京城毫無資産扈従不免艱苦殊為可念嗣後扈従講官所用帳房及一切應用物件酌定數目由内府給與   是年十月編修張英孫在豐扈従   南苑入夜值大風雨   上在行宮謂侍臣曰兩翰林恐油幕未具得毋有沾濕之苦時已漏盡三鼓   命中使至學士傅達禮帳中傳   諭移於五店   皇莊安宿學士回奏臣已為二人料理何敢煩   聖慮時英等已就枕翌日學士傳   㫖英等詣   行在恭謝是月   上在南苑行宮方張燈伸紙作大書中夜傳侍讀學士喇沙里至前復問兩翰林此時作何事對曰方在直廬讀書   上曰可令兩人各賦良馬詩學士請問良馬狀   上曰此不必論古人以騏驥比君子所謂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即日恭賦二律以進   十七年正月   召學士陳廷敬同户部郎中王士正見於   懋勤殿   命各以所作詩進呈   温語良久至誦廷敬   賜石榴子詩風霜歴後含苞實只有丹心老不迷䝉恩褒美   命至南書房撤   御膳以賜内侍齎二題   命賦詩夜漏下乃退   是年夏   駕幸景山   命學士張英侍讀髙士竒従   上賦夏日登景山同翰林張英髙士竒作詩一章七月復御書是詩以賜英等   駕幸西山將至潭柘寺   上命士竒於馬上聨句二首   十八年五月   命内廷供奉周道寫侍讀學士張英小像裝潢成軸賜之   是年學士孫在豐扈従   南苑翼圍之内有麞鋌走   上以御用弓矢授在豐射得麞遂   賜之謂大臣曰孫在豐文武材也及試武進士   上復命在豐射射連中   上大恱語侍衞是固曩日射麞者也後嘗扈   駕南廵至蘇州   上傳諭云孫在豐家湖州去此不逺可一徃省親瀕行復諭汝来不必至江寜第於淮揚詣行在其金陵名勝有應留名處汝係従官必為爾題名也   二十年六月侍講髙士竒偶病時熱   命御醫診視   上以御札令編修杜訥謄寫於小牋之上遣内侍齎白金   五十兩   賜之   二十五年四月講官陳元龍侍班   乾清宮西煖閣啟奏畢   上顧元龍曰爾精於楷書朕素知可寫大字一幅因令就御案作書内侍濡毫伸紙   上降座立案前觀書書畢   嘉奬良久出   御書闕里碑文賜觀及退食晝漏已頻移矣二十八年聖駕南廵至濟南登城閱視畢   回輦將下城従官皆控馬立女牆傍   上顧講官陳元龍曰爾書生可即乗馬隨朕而行勿落後擁擠可慮隨令中使扶元龍上馬   是年   駕至浙江杭州   幸髙士竒西溪山莊   賜五言詩一首並   御書竹窻二字   三十五年秋韓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累陞至禮部尚書皆學士如故   上嘗語大臣云韓菼天下才風度好奏對亦誠實又云韓菼學問優長文章古雅前代所僅有也又云韓菼所為文能道朕意中事凡應奉文字每進一篇輙稱善館閣   撰述菼必與焉   三十九年七月   諭大學士等翰林官及庻吉士内有極貧者此等如何施恩有益供職並給假回籍之翰林官庻吉士有生計艱難無力至京者該督撫酌量資助令其来京又各省學道不差翰林官嗣後應一併差遣爾等議奏尋議各省學道自講讀以下應列名請差翰林官貧乏者月給銀三兩得   㫖依議翰林官所學優長朕俱知之但其為人尚未深悉此後學道缺出除告假在籍日期不論外較俸派出互   見職掌卷中   四十二年二月中允蔡升元恭迎   聖駕   召入御舟問對移時   天顔温霽問爾同年皆為大僚爾何故久不来京升元以   三代未為對行十餘里   命中使引上副舟仍令移傍   御舟   上諭眀日至杭州再賜爾字十六日恭進迎鑾詩聖壽萬年頌   上披閱之下再三稱賞隨令入   行殿   命侍衞海青傳   㫖蔡升元在講筵甚久家計甚貧爾祖父事約須多少朕給爾所費升元感激涕零不知所對海青隨傳   㫖賜銀六百兩且令事竣速即来京又   賜御書臨黄庭經絹字一幅   四十三年詹事陳元龍以親病乞歸繕疏送通政司仍赴   苑中内直中使傳   㫖云爾告歸之疏已達覽閣票該部議奏俟部中具覆再下㫖時幾及一月爾思親念切且天氣漸熱可即起身不必等復   賜人葠二斤傳   㫖云可攜歸奉爾父也   四十四年三月詹事陳元龍迎   駕   上倚船窻慰問詢及爾父老年無恙否元龍進呈臣民望   幸詩冊四月   賜御書南陔日永堂扁額   御製詩集一部   皇輿表一部又   賜元龍父陳之闇内製砥石硯一方   御書金扇一柄閏四月又   賜之闇人葠二斤並追   賜元龍母陸氏慈教貽庥扁額傳   諭云爾有老親在家可従此辭歸不必逺送   是年五月   上御淵鑒齋召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尚書王鴻緒少詹蔡升元學士查昇陳壯履王原祁編修楊瑄勵廷儀張廷玉錢名世查慎行蔣廷錫等入至雲歩石賜坐賜饌畢人賜荷花一瓶隨命由蕊珠院延賞樓泛舟回直廬   四十八年三月   召内廷翰林入淵鑒齋乗舟至瑞景軒蕊珠院露華樓遍   觀各種牡丹   皇上乾隆七年二月右庶子張鵬翀進奏經史召對便殿   温語移時   賜御書文綺鵬翀作紀恩詩六章次日畫春林澹靄圗   進呈即題其上   上用元韻俯和   龍章立就筆不停綴兼   命大學士張廷玉傳   諭乗興偶成非誇多鬭靡蹈翫物喪志之戒鵬翀復於宮門賡韻以進   上嘉其敏㨗復   賚松花緑石硯一方鵬翀又嘗進日長山静便面并詩上仍用其韻   立賜詩八章先後進和詩不可勝紀   謹按自古君臣倡和如帝舜臯陶之賡歌成王召穆公之遂歌尚已三代以下若唐太宗宋仁宗君臣間並得拜颺矢音之遺意然皆君倡臣和者為多   皇上於臣下之作   特賜和章且軫民依則廑乎重農望雨之心眷詞臣則擬以撤燭送歸之事視昔鳳池榮遇倍萬過之敬登   聖製鴻篇於藝文卷中以誌曠典   是年十月   上於紫光閣閱武舉騎射講官張鵬翀侍班屢荷天語垂問試畢㑹瑞雪應時而降   上賦太液池泛舟咏雪示詞臣張鵬翀五言律一章宣鵬翀登   御舟   賜坐給筆札   命和詩畢隨   輦入朝賦咏雪紀恩詩四章進呈復   示詩二章   命翌日和進   沈德潛以乾隆四年己未入翰林   上知其績學晩遇   眷顧有加   聖製詩成時   命賡和嘗以所作詩文進   上賜和覺生寺大鐘歌即用其韻有我惜德潛老始達之句至乾隆十一年丙寅德潛晉階内閣學士九月朔請假親   上賦五言長律一章以   寵其行   召見西暖閣   垂問何日還朝   恩禮款洽並   允德潛請   特賜誥封三代   上復賦五言律一章十二年丁卯假滿赴   闕   上為賦沈德潛乞假親畢還朝詩以賜之五古詩一   章以請假時奏對及還朝月日故   聖製有朋友重然諾况在君臣間之句以未還朝時先命隨侍   皇子讀書故有善為道孔顔之句並載藝文中遷擢   世祖順治十年五月   諭吏部翰林官陞轉舊例論資俸兼論才品朕思果有才品特出者何必拘於舊例右春坊右中允仍管内翰林祕書院修撰事吕宮文章簡眀氣度閒雅朕所親見著遇學士員缺即與推補以示破格用人之意   是月又   諭吏部内翰林文院修撰麻勒吉㑹試殿試皆居第一同庻吉士教習有志向學朕觀其氣度老成兼通清漢文義遇有侍讀學士員缺即行推補   十一年正月   諭内院朕時莅内院每見祕書院侍講卓彞在院供職勤慎可嘉著特陞一級以示奨勸   聖祖康熙元年正月   諭吏部原任大學士希福范文程完我額色黑皆自太宗文皇帝時歴任内院贊理機務効力最久勤勞素著其子宜加擢用以示鼓勵范文程子范承謨額色黑子塞色黑已補授内院學士希福完我各一子亦著以學士用   十六年三月大將軍和碩康親王傑書將福建不肯従逆之編修李光地等題請議叙得   㫖李光地不肯従逆差人密奏地方機宜忠貞茂著深為可嘉著従優議叙尋授光地額外侍講學士眀年十一月鎮東將軍喇哈達疏言泉州在籍侍講學士李光地遣人至臣軍中為大兵鄉導由漳平縣朝天嶺小路入安溪縣復遣人修通險道接濟軍需又躬迎大兵文臣為國盡勞請加議叙得   㫖李光地當閩地變亂之初不肯従逆具疏密陳機宜殫竭忠貞今又遣人迎接大兵指引道路平險隘治浮橋餽食物餉軍率民兵備辦糧米供給兵衆口糧矢志滅賊實心為國深為可嘉著従優授為學士   十九年四月   上以日講起居注各官俱學行優長簡備顧問講解眀晰   奉職勤勞   勅部従優議叙議上   上命掌院學士葉方藹加禮部尚書銜詹事沈荃加禮部侍郎銜侍讀學士蔣道侍講學士崔蔚林嚴我斯加詹事銜侍講董訥王鴻緒加侍讀學士銜侍讀學士張英授為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内閣中書髙士竒授為翰林院侍講食原品州同俸杜訥授為翰林院編修左春坊左庻子張玉書加詹事銜翰林院學士庫勒納詹事格爾古德侍讀學士牛鈕常書侍講學士朱馬泰侍讀阿哈達俱於現任内各加一級   二十三年擢少詹嚴我斯侍講董訥俱為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   四十年擢侍讀學士許汝霖為工部右侍郎四十四年四月   諭大學士等原任翰林院侍讀徐倬年逾八十學問淵博可特授禮部侍郎銜以示優奨   五十一年正月擢原任大學士張玉書子編修張逸少為翰林院侍讀學士   世宗雍正四年九月吏部奏翰林告病休致之員恭逢恩詔俱准補用嗣後凡患病告假者或仍令休致或准其   起用得   㫖准其起用   謹按康熙五十三年二月以翰林編檢庶吉士多告假者因令照致仕知縣例不准補官至是復邀   寛典均得起用   五年二月以河清恩   命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各加一級   皇上乾隆三年九月   諭内閣廣東庶吉士劉起振年届九十逺来京師著授為翰林院檢討准其回籍   謹按庶吉士例以三年散館後授職或   恩加不次未及散館先予授職者或已逾散館之期免其補試即予授職者如順治間則有宋徳宜崔蔚林康熙間則有沈宗敬勵廷儀汪灝蔣廷錫查慎行梅㲄成雍正間則有黄之雋張廷珩張泰基蔣溥張若靄至是劉起振以未經散館特䝉   擢授前後如朱璂張若澄梁啟心並除編檢而已未之涂逢震以未散館即陞中允尤為異數云又按雍正九年四月   命左都御史史貽直等率翰林院庶吉士等官前徃陕甘   二省開導訓諭十年四月事竣得   㫖議叙鹿邁祖孫灝朱鳳英佟保孫人龍俱授編修陳中   薛馧李賢經色通額俱授檢討   又按原任庶吉士董泰以分教庶吉士   國書於乾隆四年復授庶吉士七年免散館授職編修皆非常格也   四年十月侍讀王圗炳請告   命加詹事銜並   賜内造緞寧紬各二端   侍宴   聖祖康熙十二年六月   上幸瀛臺御迎薰亭賜諸王以下諸臣及翰林等官宴大   學士索額圗兵部尚書眀珠傳   諭曰諸臣日理政務略無休暇今值荷花盛開夏景堪賞朕特召諸王貝勒等及爾諸臣同宴以示君臣偕樂其各盡歡以副朕優渥至意大學士圗海奏曰臣等躬逢   盛世媿無寸長仰酬萬一今荷   隆恩賜宴   天語慇懃雖家人父子無以踰此於是   上率諸王貝勒等於南河登舟各官次第於北河登舟徃   来賞宴畢諸王及各官謝   恩出   十八年正月   上幸西苑泛舟詞臣侍宴   二十年七月   賜内閣部院翰詹科道等宴於   瀛臺   命侍讀學士張英同内大臣主席又令内大臣佟國維等   傳   諭曰内閣及部院各衙門諸臣比年以来辦事勤勞今特召集爾等賜宴因朕方駐瀛臺即以太液池中魚藕等物賜諸臣共食之又   賜綵緞表裏大學士率諸臣叩謝各依次坐   上命内大臣等以金尊   賜飲一廵宴畢諸臣各謝   恩出越日詞臣各撰詩賦以獻   二十一年正月   上御乾清宮宴内閣九卿及翰詹日講官科道等九十三   員   上命學士張英侍講髙士竒傳   諭曰向来内殿筵宴諸臣未與今因海内乂安時當令序特於乾清宮賜宴君臣一體共樂昇平用昭上下泰交之盛諸臣當歡忭暢飲以副朕懷大學士李霨奏曰   皇上特恩曠典千載一遇臣等不勝感激奏畢分左右班   以次序進樂作各就位一叩頭坐   上進膳諸臣乃飯   上命各飽飫盡量少選撤饌更設肴核酒觴既陳大學士   勒徳洪至   御前跪進酒上夀畢   上命大學士尚書都御史侍郎學士以次至   御座前親賜飲以下諸臣俱令至   御前賜飲又令張玉書張英傳   諭曰今日内殿嘉宴特勅諸臣笑語無禁諸臣奉詔暢飲極歡樂奏二闋   上復命張玉書張英傳   諭宴畢時諸臣可近御座前觀燈朕更賜以巵酒既撤筵   諸臣以次出   上命羣臣有霑醉者令内官扶掖而行   上召張玉書陳廷敬張英諭曰每見漢唐以来君臣同樂有賡和之詩今朕雖不敢效古先聖王亦欲紀一時之盛可倣柏梁體賦詩進覽廷敬奏言臣等草野賤士得   覩   天家景物䝉   聖恩深厚真眀良喜起之休臣等身際休眀受恩逾深但   愧報稱愈難於是廷敬等出宣   㫖羣臣奏曰臣等敢不歌詠太平但恐不能賡颺聖徳大學士李霨言柏梁體詩首一句當恭請   皇上御製廷敬復入奏   上曰眀日早發翊日廷敬等至   宮門祗侍衛捧   御製詩序出羣臣集   太和殿下以次賦詩凡九十三韻比詩成恭進   御書詩序詩則   詔詹事沈荃書之刻石養心殿摹榻装潢九月九日賜與宴諸臣人一冊又   賜不與宴大學士王熙學士牛鈕各一冊   二十二年正月   召大學士九卿詹事日講官科道等   賜上元節宴於   乾清宮宴畢諸臣謝   恩出復   召大學士眀珠學士張玉書牛鈕陳廷敬   諭曰今日因上元令節特賜卿等宴以示優眷尚有馴馬内幣令於掖門外頒賜朕念諸臣中有年力衰老不能久坐者故夜漏未闌遂爾罷讌恐口諭未悉朕懷兹書諭㫖一道示卿等可傳示諸臣知之諭曰従来君臣之分雖甚尊嚴上下之情貴相浃洽常觀唐宋盛時堂㢘不隔以成交泰之治卿等朝夕勤勞出入奏對朕心時切嘉念今將内廏馬匹及滇中新到馬匹擇其馴良易於控御者頒賜卿等加以内紵卿等其各承受示朕優眷之懷大學士各表裏六疋馬一匹尚書左都御史各表裏五疋馬一匹侍郎學士副都御史各表裏四疋馬一匹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日講官各表裏三疋科道各表裏二疋   二十三年元旦   南書房翰林宴歸   上復遣内侍以肴果二席各   賜於其家   世宗雍正四年正月   召大臣及内廷翰林等   賜宴於   乾清宮宴畢   頒賜   聖祖御批通鑑綱目各一部並蟒緞貂皮合包等物   是年九月九日   上御乾清宮西暖閣召   皇子諸王大學士九卿以下翰詹科道及武大臣之能   詩者九十四員賦栢梁體詩   欽定八庚韻硃書黄籖分給諸臣各一字授几賜坐筆墨   燦陳酒肴并列内侍傳   諭今日賦詩式燕用昭君臣一體之誼諸臣毋得過拘禮節能飲者不必限以三爵諸臣聆   諭方共持杯染翰   御製先成   命大學士張廷玉捧示諸臣涵葢萬有義藴精深諸臣詩   句次第搆就書於分韻黄籖進呈   皇子諸王及大學士九卿等至   御前進酒上夀   上親賜   皇子諸王大學士尚書都統等飲命   皇子諸王分賜諸臣飲諸臣叩首跪飲畢趨於乾清門外少頃復召至   乾清宮   上陞寳座   皇子諸王及文武諸臣分東西兩班序坐作樂進膳賜   食演劇宴畢王以下諸臣謝   恩趨出復   賜餻餅瓜果等物有差   五年九月九日   上御正大光眀殿   賜諸王大臣宴及緞疋有差并以雍正四年重陽慶宴栢   梁體詩墨刻   賜諸王大臣及翰詹等官各一冊   皇上乾隆四年正月   召集諸王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等於   乾清宮賦栢梁體詩   錫賚有差   十一年八月   諭内閣康熙二十年七月我   聖祖仁皇帝駐蹕瀛臺特召大學士以下各部院衙門官員賜宴命内大臣傳諭慰勞賞賚有差至今稱為盛事朕臨御以来仰賴   上天眷祐海宇乂安今嵗京師雨暘應百榖蕃昌畿輔   共獲有秋各省亦多収穫   天庥滋至我君臣應額手慶成今當秋風薦爽景物咸和念兹宗藩瓞誼屬夲支大小臣工宣猷効力宜循徃典錫之宴享以昭君臣一體之意叶笙簧酒醴之歡著於瀛臺設宴夲月二十七日宴王公及近支宗親二十八日宴大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載考古昔君臣有賞花釣魚宴飲賦詩之事諸臣内或文學侍従或翰墨素嫺者著入宴賦詩以效賡颺喜起之風焉二十八日   賜大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宴於   瀛臺   御筆親定   涵元殿入宴者大學士以下凡四十有八人入宴崇雅殿者又若干人届期諸臣集   勤政門外祇竢日既升   上御輦入   西苑門下輦升龍舟列鹵簿於沙隄鼓吹並作   上升隄乗小輦入   勤政門至   涵元殿諸臣隨入班齊樂作行禮如大朝儀禮畢諸臣以次詣席一叩頭坐尚膳進茶諸臣皆跪   上御茶畢侍衛以茶分授諸臣皆跪飲尚膳進   御饌承應上陳栢梁臺賦詩故事侍衛以饌分授諸臣   進爵大臣捧觴上夀   御前諸臣皆跪   上賜進爵大臣酒畢   召大學士訥親張廷玉福敏史貽直尚書梁詩正来保阿克敦汪由敦哈達哈納延泰侍郎傅恒至   御前賜酒又   召侍郎蔣溥舒赫徳内閣學士沈德潛   賜酒侍衞以酒分授諸臣飲釂承應止諸臣趨階下謝宴行禮如初是日也天和日晶景物融暢   上用唐李嶠甘露殿應制詩韻   御製月字霞字二首大學士以下分韻者凡三十有八   人復   命兩殿與宴諸臣倣栢梁體   御製首句諸臣以次賡韻詩成内侍傳   㫖令諸臣各泛舟選勝於是黄頭並進錦纜齊牽至中   流復   宣大學士等選工詩者至流杯亭聫句於是大學士陳世倌及侍講學士周長發檢討陳兆崙編修朱荃程景伊朱佩蓮修撰金甡偕三十八人俱赴亭中内侍傳   㫖各以意坐無拘班列   上用十一真韻賦起二句又出一句諸臣各蟬聫對屬   每臣工五人聫畢   上仍續四句如是者數四   天章絡繹泉湧風飛諸臣皆愧汗不能屬謂自古帝王未有如此之淹雅鴻麗天縦神速者也維時内侍持鈿榼列餖飣清流激湍中䓿萏承杯就所在而分布焉俄而不傳警蹕   玉趾親臨諸臣迎跪進詩   天顔晬穆   温諭再三   駕回復遍   宣與宴諸臣赴水亭垂釣柔絲芳餌錦鬛爭飛既而復   赴   勤政門   賜御書文綺珍果鮮鱗諸臣拜賜而歸翌日上表謝恩   賚予   【已上優眷遷擢侍宴中皆有賚子以】   【恩出一時未便分列仍各附夲條外若賜寳翰第宅銀幣圗籍筆硯服食等並詳於此】   世祖順治十三年二月以右庶子王熙精通   國書   賜御服貂裘一襲並表忠録一部是月復   賜王熙等八人滿文資政要覽人臣儆心録各一部聖祖康熙十二年二月   諭學士傅達禮爾衙門所進繙譯大學衍義一書朕恭呈太皇太后御覽奉   慈諭云人主居四海臣民之上所關甚鉅然代天理物端在躬行致治興化必先修已此書法戒畢陳誠為切要爾特加意是編命儒臣繙譯刋刻更令頒賜諸臣予心欣恱特發内帑白金千兩可即賚予在事諸臣朕仰遵   慈㫖頒賜爾等其欽承之   是年十月   賜講官紫貂白金文綺同時受賜者掌院學士熊賜履侍讀學士楊正中杜臻陳廷敬侍講孫在豐編修葉方藹史鶴齡張英八人   十六年三月   命學士喇沙里以翰林官所作詩賦詞章及真行草書進   呈   上召至懋勤殿親自披閱令書漢字呈覽以   御臨蘇軾楷書手卷一軸賜之   是年五月   賜講官陳廷敬張英葉方藹   御筆楷書清慎勤三大字草書格物二大字及趙孟頫所   書不自棄文石刻   是年六月   召侍講學士張英至   懋勤殿   上講中庸及太極西銘之學   命張英敷陳經書大義復   親灑宸翰書忠孝存誠大字二幅以賜又   賜詹事沈荃龍飛鳳舞忠恕等墨蹟   是年九月   上御懋勤殿   諭講官喇沙里陳廷敬張英爾等每日進講啟導朕心甚有禆益嗣後天氣漸寒特賜爾等貂皮各五十張表裏緞各二疋   是年   賜張英髙士竒居第各一所於西華門内互見職掌卷中   謹按詞臣儤直   禁城向無邸第是以   特恩賞給同時如編修勵杜訥檢討朱彞尊等均得被賜   焉   十七年閏三月   賜侍講學士張英凉帽鞾襪及羅紵表裏是時學士陳廷   敬葉方藹侍讀王士正同入内直   上頻賜櫻桃蘋果及櫻桃漿乳酪茶六安茶等物其茶以   黄羅緘封上有六安州紅印四月復   賜天花   特頒手勅云朕召卿等編纂適五臺山貢天花鮮馨罕有可稱佳味特賜卿等使知名山風土也用烏絲闌書又   賜講官陳廷敬葉方藹王士正   御書人二幅士正得存誠二字唐人張繼楓橋詩廷敬得龍飛鳳舞四大字唐詩一首【曲江垂栁一條條云云】方藹得存誠二字唐人崔國輔詩【遺却瑚鞭云云】别賜士正石刻二幅一清慎勤三大字一格物二字   諭云去冬曾以石刻賜講筵諸臣時爾士正未與故特頒賜八月士正同陳廷敬葉方藹張英入直和   御製賜輔國將軍俄啟詩仍令次日攜名字印章入内各   書一幅即   養心殿装潢隨   御筆同賜之   是月   賜學士張英新貢龍井天池珍茗二瓶髙麗人葠一函   十九年六月   上以御書卷軸賜學士庫勒納葉方藹詹事格爾古徳沈荃侍讀學士牛鈕常書崔蔚林蔣道侍講學士張玉書嚴我斯侍講董訥王鴻緒各一   諭曰爾等為文學侍従之臣即有成就徳業之責故因所請輙以頒賜其悉朕意   二十一年二月學士張英請假父   特頒手勅曰諭張英爾素性醇樸侍従有年朝夕講筵恪恭盡職兹因爾父未具疏請假朕念人子至情忠孝皆出一理准假南還特賜白金五百兩表裏二十疋既旌爾之勤勞兼資墓田之用爾其欽悉惓惓至意   二十三年十月   諭江寜廵撫湯斌曰吴中縉紳汪琬原係翰林為人厚重學問優通且居鄉安靜不預外事特賜御筆手卷一軸爾遣人付與不必令其来見著即在家謝恩   三十二年   賜掌院學士韓菼   御書篤志經學四大字   三十四年三月   賜講官陳元龍   御書鳳池良彦四大字三十七年復   賜御書手卷一軸三十八年復   賜内製松花緑石硯一方   是年學士張廷瓚扈   駕南廵   賜御書玉堂二大字又   賜御書傳恭堂扁額   是年   駕至蘇州在籍檢討尤侗進頌及詩   御書鶴棲堂三大字以賜   謹按詞臣   恩賜寳翰皆在朝者為多先是惟汪琬以在籍䝉頒御書嗣如浙江在籍少詹事邵逺平亦得   賜蓬觀二字並稱殊典云   四十年四月   上御便殿作書   召内直翰林賜觀   諭云爾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當書以賜陳元龍跪   奏臣父年踰八十擬請愛日堂三字   上即揮毫賜之   謹按前此頒賜従臣堂顔多隨其職任所在以寓奨勵兹復   命書其所欲書者以進尤見體羣臣之盛意同時諭德查   昇擬上澹逺二字亦得所請焉   四十一年   召大學士九卿翰詹等至   保和殿   頒賜御書有差   諭曰尋章摘句非帝王本務朕四十餘年惟日兢兢未嘗晷刻稍釋萬幾政事之暇偶好書射歴年所積臨摹字幅以賜卿等   是年   聖駕南廵在籍諸臣来朝   特賜侍講蕭惟豫編修田需各   御書一幅傳   㫖以爾二人乃老翰林故有是賜   是年六月   御書道德仁藝四字賜翰林院徳業仁義四字賜詹事府   四十二年春   聖駕南廵至吴又   賜在籍檢討尤侗字幅即於其家擢授侍講   是年四月   賜内直翰林   御書扇五月   上避暑口外講官被賜紗葛衣各一襲六月   駕幸釣臺   召隨駕講官賜饍釣魚又以玉饌紅蓮米飯栁根魚羮賜之先後   賜食不可勝紀   四十三年三月庶吉士蔣廷錫以迎養其母請假歸里   上賜第苑西以待之   是月   賜内直翰林食榆錢糝五月復   賜髙麗米糉   諭曰此米出髙麗自   太宗朝嵗貢百石為端午上供   四十四年正月   賜少詹事蔡升元   御書世恩堂匾額   是年   上廵幸塞外   諭翰林張廷玉勵廷儀蔣廷錫查慎行錢名世等曰昔太宗皇帝謂此地宜立田牧今果蕃息若此因   賜各官馬一匹羊二頭   是年七月   賜講官查慎行   御書敬業堂扁額   五十五年三月   賜翰林諸臣松花緑石硯中使宣   㫖查慎行吴廷楨廖賡謨宋至吴士玉五人向在武英殿纂修着揀式樣佳者給與   五十六年正月   賜大學士及翰林官周易折中各一部   世宗雍正三年十月   賜翰林詹事官扁綾一百幅   六年九月   賜翰詹諸臣   世祖章皇帝御製人臣儆心録各一部   十三年四月   賜翰詹諸臣   聖祖仁皇帝御製全集各一部   皇上乾隆元年六月   諭内閣翰林余棟丁母憂著賞給内庫銀五百兩為喪事之用   三年九月   諭内閣今日編修彭樹葵奏進經史講義引用魏徴十思疏内之語以為人君之徳在於慎思且衍十思之義為箴十首詞亦典雅尚近古人箴規之意與泛論經史者不同甚屬可嘉著賞内用緞二匹筆墨二種以示優奨   四年四月   賜翰詹諸臣   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各一部   是年五月眀史告成   賜夲館官及   武英殿翰林官人各一部   五年十月   賜翰詹諸臣   御製樂善堂文集日知薈說各一部   六年正月   賜翰詹諸臣   欽定四書文各一部   九年四月   賜翰詹諸臣   御製盛京賦各一部   十年正月   賜翰詹諸臣   御製圎眀園四十景詩各一部   詞科   聖祖康熙十七年正月   諭吏部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闡經史潤色詞章以備顧問著作之選朕萬幾餘暇㳺心文翰思得博學之士用資典學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養人材四海之廣豈無竒才碩彦學問淵通文藻瑰麗可以追踪前喆者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將親試録用其餘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見在内開送吏部在外開報督撫代為題薦務令虚公延訪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賢右文之意於是大學士李霨等薦原任副使道曹溶等七十七人   上命俟各員赴部齊集之日請㫖其在外現任者不必開   缺是年十一月大學士承   㫖令户部酌議貼給俸廪并薪炭銀兩按月稽領十八年   三月初一日   御試博學鴻儒一百四十三人於   體仁閣   賜宴時陪宴者吏部尚書二員掌院學士二員   欽命題璿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既納卷命大學士李霨杜立徳馮溥掌院學士葉方藹閱卷進呈御定一等彭孫遹等二十人二等李来泰等三十人俱令纂修眀史其作何分别授職及未取人員内有年老者作何量給職銜俱下部議尋議上   上命閣臣取前代制科舊例来閱閱畢   上乃降㫖薦舉取中人員俱授為翰林院官應給職銜者再議具奏其杜越傅山王芳榖等文學素著念其年邁従優加銜以示恩榮於是吏部復議已仕者俱照品級授講讀宮坊編修等未仕者概授檢討纂修眀史杜越等俱授内閣中書聼其回籍従之其各員中選名第先後及擢授官階等差詳著題名卷中   世宗雍正十一年四月   諭内閣國家聲教覃敷人文蔚起加恩科目樂育羣才彬彬乎盛矣朕惟博學宏詞之科所以待卓越淹通之士俾之黼黻皇猷潤色鴻業膺著作之任備顧問之選   聖祖仁皇帝康熙十七年   特詔内外大臣薦舉博學鴻儒召試授職一時名儒碩彦多預其選得人號為極盛迄今數十年来館閣詞林儲材雖廣而宏通博雅淹貫古今者未嘗廣為捜羅以示鼓厲自古文教休眀之日必有瑰竒大雅之才况䝉   聖祖仁皇帝六十餘年夀考作人之盛涵濡教澤薄海従風朕延攬維殷闢門籲俊敦崇實學諭㫖屢頒宜有品行端醇文才優贍枕經葄史殫見洽聞足稱博學宏詞之選者所當特修曠典嘉予旁求除現任翰詹官員無庸再膺薦舉外其他已仕未仕之人在京著滿漢三品以上各舉所知彚送内閣在外著督撫㑹同該學政悉心體訪遴選考騐保題送部轉交内閣務期虚公詳慎捜拔真才朕將臨軒親試優加録用廣示興賢之典茂昭稽古之榮應行事宜著大學士九卿㑹議具奏十三   年二月以直省奏薦人員尚少復   勅内外大臣廣行遴選十三年十一月   皇上諭内閣國家久道化成人文蔚起   皇考樂育人材   特降諭㫖令直省督撫及在朝大臣各保舉博學宏詞以   備制作之選乃直省奉   詔已及二年而所舉人數寥寥朕思天下之大人材之衆豈無足膺是舉者一則各懷慎重觀望之心一則鑒衡之明視乎在已之學問或已實空疎難以物色流品此所以遲回而不能决也然際此盛典安可久稽朕用再為申諭凡在内大臣及各省督撫務宜悉心延訪速行保薦定於一年之内齊集京師㫖廷試倘直省中實無可舉亦即具夲題覆乾隆元年二月   諭内閣内外臣工所舉博學宏詞聞已有一百餘人祇因到京未齊不便即行考試其赴考先至者未免旅   食艱難著従三月為始每人月給銀四兩資其膏火在户部按名給考試後停止若有現任在京食俸者即不必支給並行文外省令未到之人俱於九月以前到京若該省無續舉之人亦即報部知之免致久待尋大學士等奏保舉博學宏詞一百七十六人應照康熙十八年例行至期赴   太和殿前考試   上諭天氣漸寒著於保和殿内考試九月二十六二十   八二日   御試保和殿   賜宴   欽命第一塲題五六天地之中合賦以敬授民時聖人所先為韻賦得山雞舞鏡詩七言排律十二韻得山字黄鍾為萬事根夲論   欽命第二塲題   制曰儒者之學莫尚於窮經經籍浩繁毋煩臚舉今試撮其大綱凡通儒所宜共暁者為多士詢焉經之名昉於何時五經六經七經九經十一經十三經之名分於何代秦燄雖烈而不能掩其光者藏於何人所藏何書其後出於何地獻於何朝頒於何世各經授受源流何所依據章句註疏傳解箋詁之屬有何異同其施諸學宮用以取士者何所因革又如古有三易夏何以稱連山殷何以稱歸藏周何以稱周易且連山不始於夏歸藏不始於殷周易不始於周其說可得聞歟傳周易者有四家其興廢可得考歟書何以有古文今文之别詩何以有齊魯韓毛之殊春秋左氏公榖而外又何以有鄒氏夾氏鐸氏虞氏之類諸家分門别派其說可悉數歟禮始於髙唐生顯於后蒼其轉相傳述者誰歟二戴何刪馬氏何補冬官何缺儀禮何逸羣儒議論紛紜其說可詳陳歟論語何以有魯論齊論大學孝經何以有古夲今夲爾雅或曰周公作或曰子夏作其說何居孟子何以或刪或疑或翼或尊何其識之相逺歟惟中庸無異說而學庸二萹原皆載於戴記其别為詮說而列於四書者自何而始歟凡此經傳源委其能條分縷析闡其微言抉其奥義而銖黍之不爽歟漢唐以經學取士或專通或兼通或帖十通五皆得與選舉之格多士果能博學該通條對精詳斷制眀决者固膺上第即或就所已知各抒所見而言有條理詞歸雅馴亦足以備採擇其悉言無隠朕将親覽焉   制曰儒者學術之要先經次史凡具淵通之學必擅著作之材然非熟於掌故周知上下數千載之事理而剖决其是非者不足以語此則史學尚矣今之稱正史者皆曰廿一史豈廿一史之外别無正史歟又豈正史之外别無他史歟考之漢唐宋藝文志及隋經籍志所載諸史其名類甚多而稱史學者惟以班馬諸人為宗何歟史記漢書成於遷固不自遷固始也開之者誰補之者誰註解之者又誰也范史一書與馬班並稱三史而袁宏荀恱之作獨不可嫓美歟陳夀之志帝魏退蜀正統已紊孰稱其是孰正其非可與三史並歟即三史之書又果無遺憾歟晉書創於何人共有幾家唐太宗命房喬等再加撰次其稱房喬者何人也其稱房喬等者又共幾人也觀其文多駢麗史體固應然歟南北史皆成於李延夀而考之南朝北朝各有專史乃延夀復為合之合者可取則專者宜刪專者既行則合者可廢而八書二史皆得並行辭多重複後之作者獨不可彚而修之歟六朝之後隋書頗善其所撰諸志綜覈尤工近世儒者專稱五代史而不及隋書又何說也唐書新舊二編各有短長自新書出而舊書流布無多不得並載十七史中其故何歟梁唐晉漢周皆有史薛居正嘗修之歐陽氏之夲誠善矣而薛氏之夲猶可得見歟宋遼金三史已不及前代而元史成於倉猝舛謬尤多乃後儒罕能刪定以成佳史豈古今人果不相及歟cq=196且史之體有二曰編年曰紀傳紀傳之善自司馬遷史記始而編年之善則自司馬光通鑑始通鑑夲春秋之法至朱子則綱仿春秋目仿左氏而前編續編之作亦皆得其遺意此外體例甚繁沿革互異作史者奚啻數百家多士有能悉數其姓氏詳其名目以證其是非者歟將備舉作者之優劣以考正諸史之得失則一代著作之任殊有厚望焉毋勦說毋雷同毋茍且以干名毋狥人以自誤有志進取者尚慎旃哉其各矢乃心獨抒所見以毋負朕延訪之至意越日   命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吏部侍郎邵基閱卷擬取一   等五人二等十人   上親加裁定令分别授職於是大學士等察例以聞一等劉綸等五人均授翰林院編修二等楊度汪等十人内由科甲出身者授翰林院檢討餘授翰林院庶吉士十月初五日引   見養心殿   賜御製日知薈說人各一部二年七月十一十三二日御試被薦續到博學宏詞於體仁閣   賜宴   欽命第一塲題   制曰士不通經不適於用治經之學於民生夲務先王體國經野之宜尤所當考詳而切究者周禮九職首列三農所謂三農者以地别耶以人别耶其各見於注疏者同異若何禹貢之三壌周禮之再易爾雅亦曰三田又何所稱指也上農夫食九人下至五人又何差别之殊也夫通勞逸而人力可均畫井疆而地利先辨井田五義見於何書條目若何五地九土九地九田九等十二土分見於何書其條目若何多士剖析言之無泛無隠朕將親覽焉   制曰稽古碩儒名臣嘉猷讜論彪炳方策略舉數端聊用咨詢夫六籍之微言無論已三夲六務三具四齊其說維何賢良三策鼂董不同者焉在言世務書嚴徐所見者孰優仲長統之稱政論申鑒之詳政體其言可采者皆得而敷陳歟嗣是而後莫切於十思之疏五規之論至以十事陳說唐宋諸臣不一而足何人何事孰為得失可得而論述臚列歟伊川言先務紫陽言大夲純儒之學異於管荀諸人者又何在也多士數其辭陳其義能條對者朕嘉與之   欽命第二塲題指佞草賦以生於堯堦有佞必指為韻賦得良玉比君子詩七言排律十二韻得来字復見天心論   命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孫嘉淦閱卷   御定一等萬松齡一人授檢討二等朱荃等三人各授檢討庶吉士如元年例並詳題名卷中   謹按唐書選舉志云天子自召者曰制舉凡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詞中者即授官又按宋史云紹聖初置宏詞科嵗許進士及第者請試如見守官則受代乃請試章表露布檄書用駢儷體頌箴銘誡諭序記用古體或駢儷凡試二日四題取毋過五人大觀四年改置詞學兼茂科取毋過三人政和增為五人不試檄書增制誥以歴代史事借擬為之中格則授館職紹興三年改博學宏詞科凡十二題制誥詔表露布檄箴銘記贊頌序内雜出六題分三塲每塲一古一今拔其尤者定為三等上一等轉一官選人改秩無出身人賜進士及第除館職中等減三年磨勘與堂除無出身人賜進士出身下等減二年磨勘無出身人賜同進士出身並許召試館職嘉熙三年臣僚請従舊三嵗一試惟取合格不必拘額去宏博二字止稱詞學科我   朝作人之化曠古為昭陶淑百年再逢盛事傋書典制用志   恩榮   考試   世祖順治十年二月   御試教習   國書翰林官於   内院擢通暁文義者三人胡兆龍以侍講陞侍讀學士李霨以編修陞中允莊冏生以檢討陞贊善餘責令勉學者十二人調六部用者五人   是年三月   諭内院朕稽徃制每科考選庶吉士入館讀書歴陞編檢講讀及學士等官不與外任所以諮求典故撰擬文章充是選者清華寵異過於常員然必品行端方文章卓越方為稱職乃者翰林官不下百員其中通經學古與未嘗學問者朕何由知今将親加考試先閱其文繼觀其品再考其存心持已之實據務求真學傋朕異日顧問自吏禮兩部翰林侍郎及三院學士詹事府詹事以下各朕㫖親試分别高下以昭朕慎重詞臣之意四   月   上御太和門試兼翰林銜吏禮兩部侍郎及内三院學士編檢以上官六十二員君子懷德論一篇請立常平倉疏一通越日   駕幸内院將試過各官   御筆親定去留令留原衙門者照舊供職少詹事王崇簡   以下二十一人俱従優外轉   諭吏部曰國家官人内外互用在内者習知紀綱法度則内可外在外者諳練土俗民情則外亦可内内外歴方見真才朕親試詞臣量為分别有照舊留任者有改授外任者其外任編檢以上官照詞臣外轉舊例優與司道等缺年衰病弱者聽其請告朕仍優遣之   十三年二月   御試教習   國書翰林官陳敱永等十人均加賞賚外奪俸三月者四人閏五月再試   上以王熙等六人學問皆優有   㫖奨勵餘住俸再留教習及鐫級外用各有差   聖祖康熙十八年五月   御試詞臣侍講牛鈕以名在第一即日除侍講學士謹按牛鈕以庚戌成進士選庶吉士壬子散館授檢討未到任即除侍講先後皆殊擢也   二十四年正月   御試翰詹諸臣於   保和殿經史賦一篇   懋勤殿早春應制五言排律詩一首越二日   上親擢徐乾學等十一人再試於   乾清宮班馬異同辨一則   乾清宮讀書記一通扈従   祈榖壇七言律詩一首時修撰蔡升元納卷後   召對移時抵暮   命侍衛執燈伴送至閣門二月   上以試過翰詹諸臣徐乾學韓菼孫岳頒歸允肅喬莱學問優長文章古雅均加賞賚彭孫遹等照舊供職周之麟等分别調用各有差   三十三年閏五月   御試詞臣於西苑   欽命豐澤園賦理學有真偽論時贊善陸葇以名在第一   即除内閣學士餘各賞賚有差   是年六月   御試詞臣於   暢春苑   欽命萬壽無疆賦擬   御製以題中五字為韻   擢詹事徐秉義第一   賜宴並   賜御筆擢秀清流四大字少詹事以下皆有賜惟不合格   者二十人不與   五十四年   御試詞臣於   乾清宮眀四目達四聰論為有源頭活水来詩儲在文以名在第一   特命入直   南書房又   命直   武英殿八人致仕者二十四人   皇上乾隆二年五月   諭内閣翰林乃文學侍従之臣所以備制誥文章之選朕看近日翰詹等官其中詞采可觀者固不乏人而淺陋荒疎者恐亦不少非朕親加考試無以鼓勵其讀書嚮學之心自少詹講讀學士以下編修檢討以上滿漢各員著於本月初七日齊赴乾清宮朕出題親試倘有稱病託詞者著叧行具奏朕必加以處分考試之日著乾清門侍衛察看是月初七日   御試翰詹諸臣於   乾清宮先令掌院大學士等引   見於   養心殿奏名畢以次出就坐   欽命題為君難為臣不易論藏珠於淵賦以藏珠於淵南華妙藴為韻賦得薰風自南来詩七言排律十二韻得来字既納卷   上親定其甲乙而加進退焉一等三人二等十人三等二十人四等五十六人名在一等之陳大受以編修陞侍讀趙大鯨以贊善陞洗馬張映辰以編修陞侍讀名在二等之敷文介福俱以檢討陞侍讀張若靄以編修陞侍讀吴應枚以侍讀陞侍讀學士世臣以侍講陞侍讀學士名在三等之鄂容安以編修陞侍讀鄒升恒以侍講陞侍講學士餘降調者七人休致者十三人十一日   賜優等翰詹諸臣   御製喜雪詩墨刻及宮紗文葛端溪松花石硯筆墨等物先是博學宏詞授職編檢劉綸等九人引   見時以   御試未久   特免與試至是並䝉   宣召一體   頒賜   八年四月   諭内閣古者創冊府於西崑闢芸臺於東壁是以木天儲彦石渠掄才由来尚矣乾隆二年朕曾親試翰詹諸臣因文以考其行所取者如陳大受等頗不媿此選也越今數載頗聞翰詹諸臣率従事於詩酒博奕而四庫五車鮮有能究心者將何以華館閣而垂来葉哉其依徃例自少詹講讀學士以下編修檢討以上各員著於本月三十日赴圎眀園朕出題親試其托詞不至者列名具奏大學士等即承㫖行是月三十日   御試翰詹諸臣於   圎眀園正大光眀殿   欽命題禮以養人為夲論藏珠於淵賦折檻旌直臣詩   五言排律八韻限三肴試畢   上親定一等三人二等九人三等十七人四等七十一人名在一等之王㑹汾以編修陞侍讀學士李清植以庶子陞少詹事裘曰修以編修陞侍讀學士名在二等之觀保以編修陞侍講萬承蒼以編修陞侍講學士于振以中允陞左庶子沈徳潛以編修陞左中允秦蕙田以編修陞侍講張若靄周長發陳兆崙周玉章於應陞處具名題奏餘降調者十九人罰俸一年者三十二人休致者二十人並   賜優等翰詹諸臣宮紗文葛畫箑香囊筆墨等物閏四   月   諭内閣昨考試翰林時由部屬等官用入翰林詹事衙門者皆不與朕思伊等已陞用翰詹讀書作文乃其職分事既不似侍衛之足供差遣又不似部曹之日辦簿書若徒虚縻俸禄豈不貽素餐之譏且伊等雖不由庶吉士陞轉實俱科甲出身縱使不能詩賦如作論繙譯亦豈得謝曰不能著傳於初七日齊集圎眀園朕出題考試嗣後考試翰林時即將此等由别衙門改授者一併傳齊另題考試永著為例初七日   御試   欽命知人則哲論賦得數問夜如何詩五言排律六韻   得中字繙譯題   制曰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君之設官分職亦以為民也人君必體上天生物之心人臣必體天子愛民之心盖仁者善之長愛養百姓為居官之第一義所謂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者視之如子民之疾苦如己之痛癢相關當思損上益下則為益損下益上則為損以至誠惻怛之心行恵澤寛大之政民有衣食為課農桑民有室家為謀幹止無事則未雨綢繆不足則多方補救人君有徳意必實力奉行使膏澤及於民而無壅隔之患乃可以為民之父母若但以簿書錢榖為能以刑名督責為治不知愛養百姓則與為民設官之意相背馳而人君亦無以収承流宣化之益豈不謬歟越日   御定試過别衙門改用翰詹諸臣一等二人二等四人三等四等各五人名在一等之侍讀學士石介令於應陞處具名題奏赫瞻以侍讀陞侍讀學士名在二等之世貴以侍讀陞庶子文保以庶子陞侍讀學士餘降調者五人初十日覆試翰林休致各員   欽命題長勺之戰論螢光照字賦以尺璧非寳寸隂是競為韻賦得渭北春天樹五言排律詩八韻䝉   恩仍留原任者六人止令各罰俸一年   議叙   翰林充書局纂修書成例邀議叙預修   實録尤為優渥總裁等有加宮傅銜   賜鞍馬者纂修以下或加級食俸或議予應陞或加級紀録並宴賚有差其各館初開均月給廪餼書成議叙較核在館月日淺深以為差等   贈䘏   世祖順治中修撰孫承恩卒   上深悼惜之   賜白金三百兩令其歸   聖祖康熙十五年十一月以故翰林院編修史鶴齡久侍   講幄素著勤勞   特賜祭一次   十七年十二月掌院學士陳廷敬丁母憂   上諭大學士等滿大臣有喪特遣大臣徃賜茶酒滿漢大臣俱係一體著大學士眀珠掌院學士喇沙里等攜茶酒徃賜尋部議以廷敬母用詹事封例無䘏典   上念廷敬侍従舊勞用學士品級   賜䘏   十八年十一月   上聞掌院學士喇沙里卒遣一等侍衛對秦等齎銀三百兩徃賜喇沙里之子三等侍衛俄爾濟圗為治喪之用仍   諭慰問其贈䘏典禮俟禮部題給尋議上   特贈禮部尚書   賜諡文敏   謹按定制惟官至尚書大學士乃得予諡自是年學士喇沙里以講筵舊勞首得䘏典後如掌院學士葉方藹   賜諡文敏詹事沈荃   賜諡文恪皆非常例也而沈荃之卒得   㫖賜金五百兩以治其喪尤為優渥後編修何焯在籍   卒有司以聞   特贈侍講學士皆異數也   二十一年九月   上以翰林學士張英講筵供奉敬慎勤勞方告假回籍營   其父張秉彞   特命照張英現在學士品級   賜䘏致祭   詞林典故卷四 <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詞林典故>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卷五   藝文   夫采崑田者非片璧之珍搜鄧林者詎一枝之秀在昔儒流遭逢明盛供奉清班著作専家汗牛充棟故從來記翰林者不載藝文非不載也不勝載也若乃歴朝賜什其文永勒於詞垣或臣下颺言其事已詳於恩遇則以言徵訓典寧惟麗騁縑緗矧   天家崇奬藝林代有咏歌流傳   秘府今   聖天子文思臨御幾餘揮藻萬品包涵維玉堂載之隆尤曠代希逢之遇首編所錄既已鐫諸琬琰曜並日星兹復恭繕   奎文垂示無極即諸臣矢音簡末尤必擇其足資典故者次而錄之而凡所稱館閣倡酬之作概從畧焉亦以志其慎也夫   唐   唐宗集賢書院成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得珍字   廣學開書院【一作殿】崇儒引席珍集賢招【一作昭】袞職論道命台臣禮樂沿今古文章革舊新獻酬尊俎列賔主位班陳節變雲初夏時移氣尚春所希光史冊千載仰兹晨   唐集賢殿書院奉勅送學士張說上賜燕序   唐臣張九齡作   集賢殿者本集仙殿也上惟睿作聖而猶垂意好學用相必本於經術圖王亦始於師臣及乎鴻生碩儒博聞多識之士自開元肇建以迄於今大用徴集煥乎廣内而聼政餘暇式燕在兹忠臣嘉賔得盡心之所聰明文思有光被之徳故下以道親上亦懽甚即於御座爰徳音以為候彼神人事雖前載傳於方士言固不經遂改為集賢去華務實且有後命増其學秩是以集賢之庭更為論思之室矣中書令燕國公外弼庶績以奉沃心之謀内講六經以成潤色之業故得出入華殿師長翰林惟帝用臧固天所賴拜命之日荷寵有加降聖酒之罍頒御厨之膳食以樂侑人斯徳飽時則有侍中安陽公等承恩送焉學士右散騎常侍東海公等攝職在焉或稷卨大賢淵雲諸彥文王多士周室以寧武帝得人漢家為盛而髙視前古獨不在於今乎咸可賦詩以光鴻烈   唐宗春晩【一作暁】宴兩相及禮官麗正殿學士探得風字   乾道運無窮恒將人代工隂陽調厯象禮樂報穹介胄清荒外衣冠佐域中言談延國輔詞賦引文雄野霽伊川綠郊明鞏樹紅冕旒多暇景詩酒㑹春風   唐臣張説作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位竊和羮重恩叨醉酒深載歌春興曲情竭為知音   唐宗賜學士張說等贊   徳重和鼎功踰濟川詞林秀逸翰苑光鮮【張説】校文天祿論經上庠華詞宛麗雄辯抑揚【徐堅】禮樂之司文章之苑學優藝博才思髙逺【賀知章】白簡端嚴青史良直清詞雅韻博覽强識【趙冬曦】才識清逺言談幽秘四科文學六書仁義【康子元】洪鐘佇叩明鏡不疲理窮繫象動中威儀【侯行果】職參山甫業纂元成六藝述作四始飛英【韋述】名乃㑹真迹惟契道摳衣講席臨筵振藻【敬㑹真】才比邱明學兼儒墨敘述微婉講論道徳【趙黙】才光於晉價重於張州縣斯屈文翰尤長【陸去泰】文章兩贍才術兼美思在専經學通舊史【余欽】蓬山之秀芸閣之英雄詞卓傑雅思縱横【孫季良】   宋   宋真宗批翰林學士楊億謝表後詩   承明近侍究儒先苦學勞心疾已痊善保興居調飲食副予前席待名賢   宋真宗賜楊億詩   闥往年司制誥共嘉藻思類相如蓬山今日詮墳史還仰多聞過仲舒報政列城歸覲後疏榮髙閣拜恩初諸生濟濟彌瞻望鉛槧諮詢辨魯魚   宋仁宗賞花釣魚詩   晴旭輝輝苑籞開氤氳花氣好風來遊絲罥絮縈行仗墮蕊飄香入酒杯魚躍文波時撥剌鶯留深樹久徘徊青春朝野方無事故許遊觀近侍陪   宋高宗幸秘書省賜手詔   詔曰盖聞周建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漢選諸儒定九流七畧之奏文徳之盛後世推焉仰惟祖宗肇開冊府凡累朝名世之士由是以興而一代致治之原盖出於此朕嘉與學士大夫共宏斯道迺一新史觀親御牓題肆從望幸之誠以示右文之意於戲士習於空言而不為有用之學久矣爾其勉修術業用丕承我祖宗之立訓顧不善歟   宋孝宗幸秘書省詩   玉軸牙籖煥寶章簪紳列侍映秋光宴開芸閣儒風盛坐對蓬山逸興長稽古右文慙菲徳禮賢下士法前王欲臻至治觀熙洽更罄嘉謀為贊襄   宋孝宗賜侍讀史浩宴命浩作詩敘此㑹浩進古詩三十韻復賜和章即同其韻   揖遜荷帝堯寅恭五元禩治道貴清淨聖言有深㫖誰歌元首明自得股肱喜躋民期仁壽詎肯中道止力農樂彼田坐賈安於市嵗行閲豐登國論銷委靡予力初何能濟濟頼多士矧予有元老中立而不倚居東逾三年不逺來千里未遂赤松遊輟誦青瑯蘂皓首持六經日侍明光裏翼乎鴻遇風縱矣魚在水儒行絶瑕疵道心無塵滓挺挺松栢姿巉巉山岳峙予惟日萬幾至仁同一視西成錫小宴促坐才尺咫湛露愧歌周置酒非封齒歸美見新詩如卿能有幾眷言澄碧行勝賞得迂趾亦屢引公卿對此談正理虚心欲受人忠言資逆耳朕瘠天下肥至樂無易此頗念文武疆六合尚殊軌東都㑹諸侯宣王昔于是期爾罄嘉謀使吾勲業起勿以方燕貽所書聊復爾巵酒正須釂話言未能已都䕶萬年觴何當至庭戺文章藉老手直筆中興紀載嘉矍鑠翁焉得辭骩骳   宋臣史浩作   季秋中澣日淳熙隆四禩朝囘攬轡間中使俄傳㫖少頃日轉申宣召陪燕喜預令掃玉堂深夜備棲止悚懼跪承命鳴騶亟穿市絳闕聳皇居非煙常靡靡入自東華門熊羆森爪士詔許乘肩輿安徐無跛倚復古距選徳相望幾數里修廊接雲漢岧嶢璨珠蘂中途敞金扉恍若蓬壺裏羣山擁蒼壁四顧環弱水山既日夕佳水亦湛無滓冰簾映綺疏瓊殿中央峙澄碧耀宸奎龍神爭守視蹈舞上丹墀天威不違咫奉觴祈萬壽時蒙一啟齒餘波丐䑕腹酒行不知幾徘徊下瑶席緩步煩玉趾從遊至清激錫坐談名理泉聲韻琴瑟一洗筝笛耳皇云萬幾暇觀書毎來此論道及帝王直欲齊其軌堯舜禹湯文前身無乃是臣言匪獻諛道實由心起既然明是心要在力行爾登橋釂餘罍飲興未容已金蓮引雙燭再拜離階戺玉音寵諭臣此㑹宜有紀歸途感恩榮占寫忘骩骳   明   明太祖賜宋濂醉學士楚辭   西風颯颯兮金張特㑹儒臣兮舉觴目蒼柳兮嫋嫋閲澄江兮水洋洋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玉海盈而馨透泛瓊斚兮銀漿宋生微飲兮蚤醉忽周旋兮步趨蹌蹌美秋景兮共樂但有益於彼兮何傷   明仁宗賜贊善徐好古詩   清朝盛文治輔徳資儒耆念彼筋力倦趨朝諒非宜賦詩有佳致納誨多良規起予得深趣歡懐浩無涯新陽届初復况此承平時酬勞見樽酒庶以答期頤   明宣宗賜翰林院箴   廷有司言自周則然後世襲用愈宻而専策命所書講學所資幾務之嚴于度于咨代有賢哲博聞明識克勵翼之用光厥職咨爾儒臣朝夕左右必端乃志必慎乃守啟沃之言惟義與仁堯舜之道鄒孟以陳詞尚典實浮薄是戒謀義所屬出毖乎外必存大公罔役于私昔人四禁汝惟勵之獻納論思以匡以益以匹前休欽哉無斁   明世宗翰林院敬一亭箴【有序】   夫敬者存其心而不怱之謂也元侯敬則不失天下諸侯敬則不失其國卿大夫敬則不失其家士庶人敬則不失其身禹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五子之歌有云予臨兆民如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推廣敬之一言可謂明矣一者純乎理而無雜之謂也伊尹曰徳惟一動罔不吉徳二三動罔不凶其推廣一之一言可謂明矣盖位為元后受   天付託承   天明命作萬方之君一言一動一政一令實理亂安危之所繫若此心忽而不敬則此徳豈能純而不雜哉故必兢懐畏慎於   郊禋之時儼神明之鑒享發政臨民端莊戒謹惟恐拂于人情至於獨處之時思我之咎何如改之不吝思我之徳何如勉而不懈凡諸事至物來究夫至理惟敬是持惟一是協所以盡為   天之子之職庶不忝厥祖厥親由是九族親之黎民懐之仁澤覃及于四海矣朕以冲人纘承丕緒自諒徳惟寡昧勉而行之欲盡持敬之功以馴致乎一徳其先務又在虛心寡慾驅除邪逸信任耆徳為之匡輔敷求善人布列庶位斯可行純王之道以坐致太平雍熙之至治也朕因讀書而有得焉乃述此以自朂云   人有此心萬理咸具體而行之惟徳是據敬焉一焉所當先務匪一弗純匪敬弗聚元后奉天長此萬夫政施仁期保鴻圖敬怠純駁應驗頓殊徵諸天人如鼓答桴朕荷天眷為民之主徳或不類以為大懼惟敬惟一執之甚固畏天勤民不遑寧處曰敬惟何怠荒必除郊則恭誠廟嚴孝趨肅于明廷慎于閒居省躬察咎儆戒無虞曰一維何純乎天理弗參以三弗貳以二行顧其言終如其始靜虛無欲日新不已聖賢法言備見諸經我其究之擇善必精左右輔弼貴于忠貞我其任之鑒别必明斯之謂一斯之謂敬君徳既修萬邦則正天親民懐永延厥慶光前垂後綿衍蕃盛咨爾諸侯卿與大夫以至士庶一遵斯謨主敬協一罔敢或渝以保祿位以完其軀古有盤銘目接心警湯敬日躋一徳受命朕為斯箴拳拳希聖庶幾湯孫底于嘉靖   明岳正禁窓引燭詩   明臣岳正作   禁城儤直已昏黄忽訝鑾輿到玉堂直欲踉蹌趨几席其如顛倒著衣裳當窓蓮炬分紅燄滿室蘭煤散暖香已喜恩光耀今古况將經術侍君王   皇朝   聖祖康熙十七年   御製夏日登景山同翰林張英髙士竒作   日暮登山覽八荒翰林隨輦進辭章君臣同樂松隂下時雨將來入未央   侍讀學士【臣】張英恭跋   康熙十七年五月十一日   皇上以幾務之暇偶幸景山命【臣】英【臣】士竒侍從上攬轡登景山之巔周覽四郊俯視宫闕東望薊門西眺桑乾煙樹蒼深河流浩漭近在指顧之間   天顔怡暢二臣咸得寓目焉時則禾稼被野方待優渥之   澤俄而雲起西麓雨過龍樓   聖心顧而悦之   御製詩一章有時雨將來之句詩中之所謂   君臣同樂者盖有樂乎此也【臣】自蒙   恩入侍   禁廷   天章雲漢時得而捧讀之大約篇什之中必以四海八荒   為念蒼生赤子為心上述   祖徳躬展孝思憫農事之艱難勞征人之况瘁揆諸古昔虞帝喜起之歌武王户牖之銘其曷加焉故雖一豫一遊一篇一詠而心不忘乎百姓如此則凡觸乎   聖衷而發為   睿藻者皆於此可類觀矣豈獨光麗日星聲諧金石足以   超往牒而軼前軌哉七月十八日   上御迎凉之殿揮灑   宸翰書此詩以賜二臣楷法精嚴龍翔鳯峙此希世之鴻   寶二臣何敢私焉敬勒之貞石以明   聖心之所在獨重民時亦以幸二臣之榮遇千古不多見   而愧汗惶悚之不能已也   聖祖康熙二十一年上元節   賜宴栢梁軆詩   御製詩序曰朕於宣政聼覽之餘講貫經義歴觀史冊扵書見元首股肱賡颺喜起之盛於詩見鹿鳴天保諸篇未嘗不慕古之君臣一徳一心相悦若斯之隆也今際海内宴安兵革偃息首春令序九陌燈煇豐穰有徵吾民咸樂思與諸臣及時式燕爰於乾清宫廣集簪裾肆筵授几斯時也蟾光鰲炬焜燿堂㢘綵樹瓊葩雜羅樽俎許笑言之弗禁寛儀法之不糾復令次登文陛渥以金罍咸俾有三爵油油之色焉易曰上下交而志同傳曰享以訓恭儉宴以示慈恵則今日之兕觥㫖酒豈徒以飲食宴樂云爾哉顧瞻諸臣或位居諧弼或職任卿尹或典文翰或司獻納共成篇什以紹雅頌之音朕端首倡倣栢梁軆班聨遞賡用昭昇平盛事冀垂不朽云   【御製】麗日和風被萬方   卿雲爛熳彌紫閶【内閣大學士臣覺羅勒徳洪】一堂喜起歌明良【内閣大學士臣明珠】止戈化洽民物昌【内閣大學士臣李霨】蓼蕭燕譽   聖恩長【内閣大學士臣馮溥】天心昭格時雨暘【吏部尚書臣黄機】豐亨有占   祝千箱【户部尚書臣梁清標】禮樂文章仰   聖皇【禮部尚書臣吴正治】   廟謨指授靖八荒【兵部尚書臣宋徳宜】春囘   丹詔罷桁楊【刑部尚書臣魏象樞】河清海宴禹績彰【工部尚書臣朱之弼】百度胥飭綱紀張【都察院左都御史臣徐】千官濟濟盈巖廊【元文吏部左侍郎臣張】天工無曠勤贊襄【士甄吏部右侍郎臣】有年歌協臣所望【楊永寧户部左侍郎臣】共期紅朽答殊常【李天馥户部右侍郎臣】轉漕億萬充天倉【李仙根户部倉塲侍】邦禮叨贊慚趨蹌【郎臣馬汝驥禮部左】職司寅清佐垂裳【侍郎臣楊正中禮部右】天河洗甲通蠻鄉【侍郎臣富鴻基兵部】   皇威四暢咸來王【左侍郎臣焦毓瑞兵部】祇承欽恤和氣翔【右侍郎臣陳一炳刑】刑措不用民壽康【部左侍郎臣杜臻刑】八材庀化師殳斨【部右侍郎臣葉方藹】左平右磩開明堂【工部左侍郎臣趙璟】仰窺神䇿驅天狼【工部右侍郎臣金鼐】膏以大澤人胥慶【内閣學士臣李光地】   帝庸作歌追虞唐【内閣學士臣張玉書翰林】身依雲漢賡   天章【院掌院學士臣陳廷】恪秉訓厲敦羔羊【敬翰林院學士臣張】奉宣仁風之吴疆【原任副都御史今授江寧廵撫臣余】九閽詄蕩瞻龍光【國柱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斗杓髙掩貫索芒【王盛唐大理寺卿臣】圖列飬正親羮墻【張雲翼詹事府詹事】黄鐘大鏞諧禎祥【臣沈荃太常寺卿】郊衢擊壤歡豐穰【臣鶴澄順天府尹臣】大官珍膳羅酒漿【熊一蕭光祿寺卿臣】調閑六御騰康莊【馬世濟太僕寺卿臣】忝預風紀凛清霜【張可荷僉都御史臣】出入玉珮聲鏘鏘【張吉午左通政】納言惟允尚職詳【臣崔官右通政】褒忠厲節感   賜觴【臣吴璵右通政臣】圜扉閴寂春草芳【陳汝器大理寺少卿】拜手好生頌禹湯【臣榮國祚少卿】前星令望欽顒卬【臣徐旭齡少詹事】終始念典期用臧【臣王澤少詹事】言謨行範煇縹緗【臣崔蔚林侍讀學士】猗歟   至徳日就將【臣蔣道侍讀學士】叨塵侍從恩莫量【臣胡簡敬侍讀學士】靖共夙夜無怠遑【臣朱之佐侍講學士】梧桐生矣于髙岡【臣嚴我斯侍講學士】紬書東觀翰墨香【臣孫在豐侍講學】三徳六行為士坊【士臣盧琦國子監祭】宫官備位滋悚惶【酒臣王士正右春坊】六經義叶如笙簧【右庻子臣祖】奎文煥若森琳琅【文謨侍讀臣朱】朝朝槖筆侍   御牀【侍講臣董訥】紀載   聖治金匱藏【侍講臣王鴻緒】頻年宣室虚對揚【侍講臣髙士竒】   神篇掞藻燭昊蒼【侍講臣郭棻】承華毓徳成圭璋【左諭徳臣陳論】青宫琪樹栖鸞凰【右諭徳臣朱世熙】金輿導從驂雲驤【司經局洗馬臣田喜□】罘罳流影耀壁璫【左參議臣趙士麟】仁波溟渤同濊汪【左參議臣趙之鼎】鸞旗乘春零露瀼【右參議臣張鵬】爰賡天保矢勿忘【右參議臣鄭重】八表同軌來梯航【大理寺寺正臣徐誥】雲門磬管聲喤喤【武左中允臣吴珂】泰交天闕開春陽【鳴左中允臣李錄】惟睿作聖金玉相【予右中允臣鄭開】珥筆何幸日月旁【極左贊善臣徐乾】瑞逾寶鼎兼芝房【學左贊善臣鄭之】堯尊夜醉星低昻【諶右贊善臣沈上】在廷悦豫和宫商【墉右贊善臣王尹】濫典樂正董上庠【方司業臣劉方】治登三五休聲颺【喆修撰臣歸允】睿謨典誥同洋洋【肅編修臣王頊】記神聖功臣職當【齡編修臣曹】琅函瑶版書焜煌【禾檢討臣潘】石渠髙議芟粃糠【耒檢討臣嚴繩】日侍春禁研鉛黄【孫編修臣杜】願言直節謹自防【吏科掌印給事中臣王承祖】   帝心勤民重農桑【户科掌印給事中臣王曰溫】具舉細目恢宏綱【禮科掌印給事中臣李迥】誕敷文徳四國匡【兵科掌印給事中臣劉沛先】嘉禾既植鋤莠稂【刑科掌印給事中臣傅感丁】奉琛執玉輸篚筐【工科掌印給事中臣姚締虞】屈軼朱草紛兩廂【掌河南道御史臣唐朝彛】封章問夜檢皂嚢【掌江南道御史臣任】擬將勁操堅蒼筤【掌浙江道御史臣李見龍】朝無闕事聨班行【掌山西道御史臣郭維藩】千門燎火宵未央【掌山東道御史臣孫必振】昇平髙宴邁栢梁【掌陜西道御史臣衛執蒲】   聖祖康熙二十八年   幸高士竒西溪山莊   賜御製五言詩一首   花源路幾重柴桑皆沃土煙翠竹窓幽雪香梅岸古   聖祖駕幸西山將至潭柘寺馬上同髙士竒聨句   其一   【御製】嶺腹層層小徑斜 穿雲陟盡石㟏岈【臣髙士竒】   【御製】澗中草屋流泉遶 萬匹龍驤擁翠華【臣髙士竒】   其二   【御製】蟬鳴草木動薫風 蛺蝶雙來引   御驄 【時有雙蝶飛導 臣髙仗前      士竒】   【御製】潭柘幽深聊駐輦 省方不與豫遊同【臣髙士竒】   聖祖康熙三十四年   御製日講畢同翰林張英高士竒勵杜訥㸔荷詩千隊芙蓉太液池迎薰初散講筵時螭頭絶勝金蓮燭自有清香送暁颸   聖祖御製病中偶爾問及掌院學士徐元夢乃同學舊翰林康熙十六年以前進士再無一人矣率賦一律以遣悶懐   七旬彼此對堪憐病裏囘思一慨然少小精神皆散盡老年嵗月任推遷常懐舊學窮經史更想餘閒力簡編詩興不知何處至拈毫又覺韻難全   世宗雍正四年重陽節   賜宴栢梁軆詩   御製詩序曰朕繼大統惟朝乾夕惕兢兢仰法   皇考期賢哲盈廷民康物阜永承至隆之   聖治嘗思古之明良賡歌喜起君臣一徳同心曠代為之欣慕今在廷臣工協衷以資贊理顧瞻濟濟皆我   皇考數十年教育栽培之所詒也是以庻政具舉兆民樂業朕實嘉賴焉康熙二十一年春   聖祖於乾清宫開昇平之宴振賡之歌盛稱一時美冠千古今丙午九月節届重陽覽百榖之斯登忻三農之有稔光風溢目海宇澄清爰集王公卿尹用陳几筵笑言勿禁威儀不拘相悦于一堂弗限夫三爵然禮著享燕之義詩有嘉賔之詠古君臣於飲食宴㑹間即具獻納拜颺之典也唐虞文武之世休風如昨朕與諸卿宜則傚之今用栢梁軆朕為倡始諸卿遞成篇什今日也非徒命酒徴歌揚華摛藻盖欲昭   聖祖養育之深恩朕廷泰交之雅㑹垂之奕世永傳斯事云爾   【御製】天清地寧四序成   賡歌拜手頌昇平【和碩誠親王臣允祉】卿雲旭日映金英【和碩恒親王臣允祺】   恩覃九有仰文明【和碩怡親王臣允祥】普天率土慶時亨【和碩莊親王臣允祿】   願抒愚忱軆維城【多羅果郡王臣允禮】   湛恩渥澤周羣生   【皇四子臣】太和景象彌寰瀛【皇五子臣畫】九族敦睦沐   恩榮【多羅順承郡王臣錫】   御筵陪侍玉瑽琤【保鎮國公臣徳】一廷和氣慶豐盈【普保和殿大學士臣馬】   素餐帷幄媿調羮【齊文華殿大學士臣】   皇衷感召惟至誠【嵩祝文華殿大學士臣田】老臣瑶席獻壽觥【從典文淵閣大學士臣髙】梯航萬國歌永清【其位文淵閣大學士】黜陟維公玉衡呈【臣張廷玉吏部尚書】均平九式百度貞【臣查弼納户部尚書】仁風四洽天宇晴【臣蔣廷錫禮部尚書】聲靈赫濯昭鴻名【臣李周望兵部尚】求厥明允先平情【書臣蔡珽刑部尚書】虞廷弼教忝秋卿【臣塞爾圖刑部尚書】職司水土任匪輕【臣勵廷儀工部尚書】   聖徳剛健符乾行【都察院左都御史臣福敏】千八百國胥朝正【都統臣巴顔徳】珠聨璧合佳瑞并【都統兼刑部侍郎臣髙】錫壽兆民齊籛彭【其佩侍郎授為一品】恪襄六計聲教宏【臣登徳吏部左侍郎】澄清官敘贊銓衡【臣查郎阿吏部右侍】版圖恢廓周八紘【郎臣王沛憻户部】蔚興文教廣彚征【侍郎臣常壽禮部右】   天章爛熳雲霞赬【侍郎臣色楞額禮部右】止戈偃武靖鯢鯨【侍郎臣魏方泰兵部右】河海清宴環神京【侍郎臣楊汝榖工部】蓬萊佳讌張錦棚【左侍郎臣郝林内】隂陽調和奏六莖【閣學士臣胡煦内閣】佐持風紀嚴章程【學士臣何國宗左副都】大化翔洽綏烝氓【御史臣杭奕祿左副都】   九重乾乾日勵精【御史臣劉師恕】鳯城佳氣拂霓旌【副都統臣馬臘副】宫醖香浮翡翠罌【都統臣李淑徳宗人】琪花璀璨光蘭蘅【府府丞臣唐執玉通政使】   彤庭仙樂諧韶韺【司通政使臣繆沅詹】馨香昭格潔犧牲【事府詹事臣鄂爾竒】嘉禾疊産供粢盛【太常寺卿臣鄒汝魯】宣揚徳化人歡迎【順天府尹臣劉於義】   天廚恵賜飫珍烹【右通政兼光祿寺少卿臣羅】承平雅頌聲噌吰【其昌大理寺少卿臣】梧岡羽來鳯鳴【吴隆元少詹事臣】橋門璧水波澄【伊爾敦少詹事兼國子監祭酒】蓼蕭燕譽莪菁菁【事臣張廷璐太常寺少】卷阿獻賦欽   睿評【卿臣李鍾峩翰林院侍】青壇祇肅侍   躬耕【讀學士臣阿爾賽】夙夜精白臣心盟【侍讀學士臣逢泰】魚依蒲藻鹿食苹【侍讀學士臣徳齡】叨隨鵷序愧瑶瓊【侍讀學士臣吴襄】萸嚢拜   錫逾賜櫻【侍講學士臣世祿侍】承天雨澤滋春萌【講學士臣阿寧阿右】風暄日麗鳥鳴嚶【春坊右庻子】五音從律和球鍠【臣蔡世逺侍】星雲糺縵輝長庚【讀臣索柱侍講】百僚佩玉鳴鏘鏗【臣春臺侍講臣廖賡謨】香芬   御茗辨槙槍【鴻臚寺少卿臣呂】湛露   恩濃仙掌擎【謙恒右贊善】和鳴宫樹聼秋鶯【臣彭廷訓修撰】銅壺晝漏聲丁丁【臣于振編修臣】天香碧落飄浮霙【狄貽孫編修臣】紫烟瑞靄互廻縈【繆曰藻編修】承   恩館閣供使令【編修臣梅㲄成】紬書天祿藜火晶【編修臣鄒升恒】石渠東   觀儲瓊瑛【編修臣馬金門】世直   丹禁懐屏營【編修臣勵宗萬】鏁闈分校擷璣珵【編修臣邵基】禮陶樂淑化自更【編修臣李鍾僑】仁漸義摩俗不爭【編修臣姚之駰】三秋瑞榖充箱籯【編修臣徐本】玉斚膏凝琥珀【編修臣牧可登】碧香丹實羅金橙【編修臣凌如煥】甘分珍果駢珠瓔【檢討臣衞昌績】堂上堂下調琴筝【檢討臣舒大成】東序西序吹簧笙【檢討臣楊椿】佳時雲日煥軒楹【檢討臣鞏建豐】新開蕊榜歡庠黌【檢討臣吴濤】南薫解阜聆鏦錚【禮科給事中臣張鳴】尚方玉食傳香秔【鈞禮科給事中臣楊】監史不設心先醒【爾徳兵科給事中臣邱】璇題丹墄仰崢嶸【尚志刑科給事中臣】   堯樽恵澤逮簪纓【姜頴新工科給事中】   舜日麗照倍晶瑩【臣閻圻監察御史】左圖右史玉案横【臣尹泰監察御史臣】所寶惟賢輕白珩【髙維新監察御史臣】不須珍羽貢雙睛【程仁圻監察御史臣】鈞天迭奏何砰鍧【湯之旭監察御史】重陽令節開九閎【臣梅棕監察御史臣】   帝庸作歌暢元聲【監察御史臣李璿】盈廷喜起臣隣賡【監察御史臣陶正中】皇上乾隆四年正月二日   賜宴柏梁體詩   御製詩序曰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   皇考世宗憲皇帝嘗集在廷諸臣於乾清宫肆筵設席授   以筆札   御製首倡羣臣以次遞成效漢代柏梁之體續虞廷賡歌之義光垂奕世猗歟盛矣朕敬承丕緒惟日孜孜期與百爾羣工共圖治理言念股肱之佐卿尹之班何一非我   祖考所貽以與朕寅亮天工者哉宗室屏藩之寄則又流衍天潢分所宜親也宜有以篤親親之情敘堂㢘之誼廼者臘雪盈疇已兆二麥之稔光風應律初廻大地之春爰集王公卿貳授几賦詩一如舊制朕非欲誇詞藻以耀羣臣倡為豐亨豫大之說也思   祖考遺朕以昇平之業吾君臣何幸得優游以享之夫享昇平匪艱而保昇平為難羣臣其體朕意焉一宴㑹之樂尚思繼   祖考之良法善政布在方策吾君臣其何以立綱陳紀熙   績寧人以覲揚   祖考之光烈乎羣臣其體朕意焉   【御製】洪鈞氣轉叶韶年   一堂颺拜   聖主前【顯親王臣衍潢】賡歌復旦開中天【莊親王臣允祿】光風霽月物象鮮【怡親王臣暁】蓼蕭湛露開瓊筵【裕親王臣廣祿】預報豐稔瑞雪綿【履親王臣允祹】衢歌喜溢萬國【諴親王臣允祕】含哺更慶嵗十千【和親王臣畫】承   恩衣染   御爐烟【平郡王臣福彭】祥圖瑞籙盈山川【慎郡王臣允禧】   聖澤汪濊覃無邊【貝勒臣允祜】百昌應候咸忻然【貝勒臣允祁】禮   優秩序寵渥先【貝勒臣明】公忠無忝   天潢連【貝子臣景】   恩深太液涵春泉【貝子臣普】調元贊化慙名賢【大學士伯臣鄂爾泰】   身依   丹陛   皇仁宣【大學士伯臣張廷玉】元辰嘉瑞紀瑶編【大學士臣福敏】虞廷精一符真詮【大學士臣徐本】寅清協理丹心懸【協辨大學士臣三泰】懋襄邦治夙夜䖍【吏部尚書臣訥親】   熙朝籲俊重三銓【吏部尚書臣甘汝來】經邦九式周八埏【户部尚書臣海望】度支慎守惟均平【户部尚書臣任蘭枝】典禮司成教化専【禮部尚書臣趙國麟】承平偃武持中權【兵部尚書臣鄂善】協中明允期精研【刑部尚書臣史貽直】鳩工庀材法璣璿【工部尚書臣來保】順時度地均無偏【工部尚書臣趙殿最】西臺肅紀抒懃拳【左都御史臣魏廷珍】扶鳩朝序嵗月延【尚書臣徐元夢】保釐   畿輔綏冀燕【直總督臣孫嘉淦】盈廷師濟樂陶甄【吏部左侍郎臣程元章】恵民不惜捐金錢【户部右侍郎臣留保】叨隨秉耒度陌阡【户部右侍郎臣陳世倌】九榖充盈周里廛【户部倉場侍郎臣塞爾赫】轉輸玉粒萬斛船【户部倉侍郎臣吕耀曽】禮彰樂備調虞【禮部右侍郎臣吴家騏】永清四海銷戈鋋【兵部右侍郎臣凌如煥】宥肆赦煩苛蠲【刑部左侍郎臣岱奇】好生徳洽仁風扇【刑部左侍郎臣劉統勲】監于成憲永無愆【刑部右侍郎臣陳悳華】五材庀飭合方圓【工部右侍郎臣阿克敦】卜年卜世溯洛【盛京刑部侍郎臣吴拜】馮翼孝徳歌有卷【禮部侍郎臣方苞】琳瑯   睿藻書雲箋【内閣學士臣春山】昭回天漢珠璧聨【内閣學士臣伊爾敦】臣心寅畏嚴冰淵【内閣學士臣福什寶】清班瀛海隨羣仙【内閣學士臣張照】上林芳樹㸔鶯遷【内閣學士臣王承堯】恭承綸綍恒乾乾【内閣學士臣陳大受】榮叨經幄侍曲旃【内閣學士臣梁詩正】導揚盛徳孚南滇【雲南廵撫臣張允隨】九天奎壁輝星躔【通政使臣歸宣光】四隩安宅勸農田【大理寺卿臣汪漋】氤氳瑞靄浮龍涎【詹事府詹事臣陳浩】   銀臺朝啟瑞色妍【右通政臣楊嗣暻】持衡首善芳秀搴【提督順天等處學政臣錢陳羣】鴛行鷺羽翔翩翩【少詹事臣許王猷】我   后玉食軫胝胼【少詹事臣許希孔】鳯池波暖清且漣【侍讀學士臣春臺】   螭㘭鵠立聼鳴鞭【侍讀學士臣世臣】朝朝   紫禁懐丹鉛【侍讀學士臣汪由敦】優優藝圃資虞佃【侍讀學士臣吕熾】夙興珥筆趨花磚【侍講學士臣蔣溥】西清掞藻忻靜便【侍講學士臣鄒升恒】   秘殿晴霞映采椽【侍講學士臣吴履泰】講堂晝永來三鱣【國子監祭酒臣敷文】辟雝芹藻春芊芊【國子監祭酒臣李鳯翥】茅簷鼓腹飽粥饘【右庻子臣金相】王㑹句驪暨朱鳶【侍讀臣鄂容安】同登壽域齊彭籛【侍讀臣恵士竒】梧岡鳯儀蹁躚【侍讀臣王圖炳】羣材藹藹羅楠楩【侍講臣介福】五雲多處日光穿【侍講臣雙慶】苑梅香綻春初旋【侍講臣肇敏】石梁圖史供漁畋【侍講臣張若靄】邱園下賁束帛戔【侍講臣張映辰】抽書金匱開闗鍵【侍講臣彭啟豐】探經玉局攻精監【司經局洗馬臣佟保】葵忱矢報禆塵涓【鴻臚寺少卿臣田懋】勸誦願進明良篇【左中允臣任啟運】   聖孝緝熙峕仔肩【右中允臣李錦】豳風繪座呈獻豣【右贊善臣李文銳】心摹道要忘蹄筌【修撰臣金徳瑛】芳修佩服蘭蓀荃【編修臣錢本誠】龍墀火樹輝金蓮【編修臣雷鋐】肆筵授几列坐氈【編修臣黄孫懋】   宸章丕煥琬琰鐫【編修臣秦蕙田】雲簫賁鼓聲【檢討臣鶴年】職司封駁愧拘牽【吏科給事中臣馬宏琦】吳秔再熟蠶八眠【户科給事中臣汪榯】掖垣   青瑣忝備員【兵科掌印給事中臣吴元安】聲教四訖薄海堧【刑科給事中臣羅鳯彩】瑶霙已兆翻匙秈【監察御史臣盧秉純】   主聖臣直歡謳闐【監察御史臣朱鳯英】敢將緘黙同寒蟬【監察御史臣程盛修】風期謇諤無攀緣【監察御史臣陳其凝】三陽肇節景福駢【監察御史臣馬丙】金甌萬載慶安全【監察御史臣程鍾彥】   皇上乾隆七年   御製題庶子張鵬翀所進春林澹靄圖即用其韻淡染雲嵐瀑布垂森森玉筍間疏眉詩禪畫偈相叅處正是春林澹靄時   無須賦海詡春毛珥筆詞臣有伯髙漸近清明緣望雨何曽開宴賞夭桃   只疑濃處欲生雲不獨詩文畫亦文寂寂草堂無客到一谿煙靄與平分   香案應教仙吏承丹霞門戸許誰升螭頭奏對春風靄寫出春林亦絶勝   大地春光畫早成花花草草自為榮品題却倩幽人筆靜對蕭齋意轉清   吟詩不用錦嚢求好句還多趙倚樓此日金蓮為誰撤他年佳話紀池頭   庻子【臣】張鵬翀恭進   清露初流細柳垂半彎殘月似修眉朝天珂馬鐙光澹掩映春林欲暁時   昨夜顛風動鬢毛喜㸔雲浄暁天髙   御園漸覺清明近簇簇新開露井桃   金殿觚稜麗暁雲玉池風影渙成文懸知   聖學深於海萬派原從一水分   温語親從玉陛承龍鱗照爛日初升   九重恩重如山嶽抃舞鼇簪媿不勝   天機雲錦織初成   賚予詞臣分外榮憶自   彤廷分帛後衣香重拂玉堂清   珍秘琅函特許求他年擬結   賜書樓天公定遣雲霞䕶長有   龍光在上頭   是年   御製題庶子張鵬翀所進日長山静便面即用其韻繪苑曽聞紀董祥詩筌畫構可參詳定知寂寞長安舍素絹箋麻足數廂   子西佳句小年時箇裏能教日影遲雨後清和山色好新茶處處展槍旗   半是山僧半是農卧聼隔障晩來鐘疎籬野彴無人到灌木樷隂綠正濃   似有嵐烟生淡淡如聞谿溜響摐摐桃源不是人間世䇿杖村翁眉宇龎   彷彿前生是葛三畫禪瀟灑擅江南大癡更擅坡仙筆勍敵江山兩不慚   野流無定西復東茅菴晝掩深山中坐對身如圖畫裏虞琴一撫南薫風   山中無地起樓臺面面雲峰入座來消得日長誰與共一聲孤鶴碧雲隈   夢想華胥太古天肯因翫物嗜唫牋豳風圖繪當年事旰食宵衣倍體乾   庻子【臣】張鵬翀敬仍前韻   【微臣】何幸集竒祥   神妙天成不可詳秖媿畫禪方丈室五雲稠叠壓空箱山中佳處樂清時静對茅齋白日遲那識   天家宫苑好綠楊如畫簇雲旗   田園樂事憶村農水岸笙歌烟寺鐘總在   聖心宵旰裏萬家雨露   國恩濃   新竹千竿如玉立飛泉百道似金摐如天   睿思圅無外那數西江吸老龎   疎野平生似魏三敢同竹箭擅東南偶然潑墨承   天奬林澗還愁抱媿慚   御苑晨趨旭景東侍宸肅穆仰天中纎纎越葛蒙恩賜稱體新裁向午風   日髙花影上層臺奉   勅題詩入畫來朝罷千官珂珮散桞風輕颭碧溪隈賡歌盛事繼中天屢和新詞拂綵牋為問吟風還弄月何殊夕惕與朝乾   是年   御製武試畢還宫太液池泛舟詠雪示詞臣張鵬翀瀛島三株樹江城五月梅液池猶灧灧璚蕊正皚皚著柳如添絮溶波似釅醅同舟羞李郭賡韻有鄒枚   庻子【臣】張鵬翀恭和   宫中行樂地萬樹著新梅水色全瀠澹山光乍映皚   【古詩皚如山上雪】釀雲濃似墨融日潑如醅   御舫陪賡詠榮寧數馬枚   豔雪飛   天藻形鹽和鼎梅縠紋餘嫋嫋組練尚皚皚   恩重驪珠琲酣深蟻玉醅旋消光更射金殿影枚枚皇上乾隆十一年   賜宴瀛臺栢梁體詩   御製詩序曰稽古虞廷卿雲有什亦越周廟湛露升歌股肱之義斯明上下之情攸暢胥任亮采恵疇之寄應同先憂後樂之心故以式宴陳詩必有取爾颺言拜手豈徒然哉嵗在攝提月維夷則披雄風於閶闔揚皜日於蓬萊慶叶西成感   圓穹之厚賜筵開上苑仰   聖祖之徽猷蘭沼澄而鏡影開楓林疎而黛光罨蘆藏廻雁無煩寄塞上之書藻樂游魚更致想渭濵之釣召儒雅而布席匪為賞花對景物以開尊多因登穀桂   馥涵元殿甫度中秋之晨菊芳待月軒預借重陽之㑹園臨豐澤麟鳯紛來院賞淑清魚龍曼衍於是庖人設宜凉之饌常侍頒授衣之緋藻思搆而艷吐筆花繪景呈而香霏墨雨三爵無限尚餘恭儉之儀一日追歡敢忘惕乾之警千言成序自愧無文七字導吟共成全首   【御製】金風玉露慶西成   清昊薦爽天宇晶【大學士果毅公臣訥親】曙光銀漢横庚庚【大學士伯臣張廷玉】芙蓉圓闕開朗晴【子告大學士臣福敏】赤繒雲䕶飛烟輕【大學士臣查郎阿】萬千樓閣氣象生【大學士臣陳世倌】康年泰運占豐亨【大學士臣史貽直】甸師入告百穀登【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臣劉於義】髙者黍稌隰稻秔【戸部尚書臣海望】書大有年瑞史應【户部尚書臣梁詩正】於皇   皇徳穆且宏【禮部尚書臣來保】宅中建極昭蕩平【禮部尚書臣王安國】旁燭六合耀八紘【兵部尚書臣彭維新】川珍岳貢胥效靈【刑部尚書臣阿克敦】以覲耿光   祖武繩【刑部尚書臣汪由敦】   堯天巍蕩無能名【工部尚書信勇公臣哈】   天庥滋至居既令【達哈工部尚書臣趙】風牧元凱咸在庭【恩理藩院尚書臣   納】   帝曰休哉咨股肱【延泰左都御史臣】猗昔   皇祖垂芳型【盛安吏部侍郎宗室】張筵别殿愷澤浤【臣徳沛吏部侍郎】舊章肅舉其欽承【臣蔣溥吏部侍郎】展親錫賚先宗英【臣徳齡吏部侍郎臣】爰集台衮逮列卿【歸宣光户部侍郎】詞臣柱史彯長纓【臣傅恒内閣學士署倉塲侍郎臣】介雅需雅聫羣情【宗室塞爾赫倉塲侍】詰朝鵷侣鏘璜珩【郎臣彭樹葵禮部侍】羾閶闔而陵登閎【郎臣伍齡安禮部侍】繚垣紫界周廻縈【郎臣鄧鍾岳兵部侍】池開太液波澄【郎臣舒赫徳兵部侍】百頃一碧涵光熒【郎臣陳悳華兵部侍】趯臺璇甃髙崚嶒【郎臣王㑹汾刑部侍】香扆翔鳯飛丹甍【郎臣覺羅勒爾森刑】九苞鶱翥百尺瓴【部侍郎臣錢陳羣】重棼流景瞻層層【刑部侍郎臣兆恵】麟毫織簾鏤犀釘【工部侍郎臣索柱工】猊罏烟噴帷彋弸【部侍郎臣涂逢震】砌有朱草階有蓂【内閣學士臣徳】   【保】露盤矗峙擢金莖【内閣學士臣介福】雲磴縹緲白玉京【内閣學士臣朱定元】淑清萬卉圍芳塍【内閣學士臣張若靄】流杯幾曲紆烟汀【内閣學士臣沈徳潛】春泉㶁㶁秋琤琤【副都御史臣何國宗】香風披拂迎薫亭【副都御史臣孫嘉淦】招凉銷暑宜長嬴【宗人府丞臣梅㲄成】豐澤㺯田   躬所營【通政使臣雷鋐】一横一縱列畦町【大理寺卿臣嵩夀】玉禾珍穟積嵗贏【大理寺卿臣劉綸】水雲之榭臨滎瀯【詹亊臣徐以烜】中流御風虚可憑【太常寺卿臣李世倬】卧波玉蝀逺碧横【順天府尹臣蔣炳】石欄刻畫獸與鯨【太僕寺卿臣書山】天吴贔屭苻拔獰【太僕寺卿臣熊學鵬】承光圓嶠環碧城【僉都御史臣嵇璜】四面翡翠雕牕櫺【右通政臣張師載】盤拏古栝形鬅鬙【少詹事臣西成】瓊島秀聳霽靄凝【少詹事臣裘曰修】谽呀豁閕穿雲扃【侍讀學士臣世臣】浮圖破空勢峥嶸【侍讀學士臣朱蘭泰】舍利五色懸慧燈【侍讀學士臣于振】慶霄傑搆開軒楹【侍讀學士臣陳邦彥】水光繚白山圍青【侍讀學士臣董邦達】夭喬草樹森翠屏【侍讀學士臣塞爾登】松槐榆柳檜栢檉【侍講學士臣宏亮】蓼蘋蘆荻芷若蘅【侍講學士臣龔渤】鳬鷖鸂鵷鷁鶄【侍講學士臣周長】沈牽荇藻浮唼萍【侍講學士臣吴履泰】泛泛舴艦飛蜻蜓【太常寺少卿臣鄒一桂】閒情似訂鷗鷺盟【四譯館少卿臣余棟】游龍   御舸逺揚舲【鴻臚寺卿臣吴應枚】舟牧舉櫂歌匉訇【順天府丞臣鄭其儲】綺瀾㶑灔淨綠渟【庻子臣林蒲封】輕鯈在藻尾不赬【侍讀臣周玉章】牙檣桂楫浮中泠【侍讀臣張泰開】披襟遥矚萬象呈【侍講臣官保】勝過弱水求蓬瀛【侍講臣徳保】髙閣蓮漏傳丁丁【侍講臣蔡新】先期勅戒上林丞【諭徳臣興泰】   鸞輿夙駕鳴金鉦【諭徳臣王覺蓮】鉤膺方釳偕彭彭【洗馬臣陸宗楷】鏗復鏘兮展和鈴【中允臣韓彦曽】郅偈旖旎揚霓旌【中允臣陸嘉頴】翠帽葩瑵交儀鍠【贊善臣羅源漢】天廻日被玉軫停【司業臣鐘音】涵元殿敞龍氣騰【司業臣陳世烈】黻扆雲擁   天步升【左叅議臣薄海】千官翊侍稽首迎【編修臣僧格勒】文陛蹈舞嵩三稱【編修臣何其睿】霞封六幕張綵棚【編修臣周煌】廣廷花爛紅毾㲪【編修臣路斯道】東西接席羅楸枰【編修臣吴紱】流蘇樹羽虡業撑【編修臣陳兆崙】   龍光樂豈湛露零【編修臣周正思】太官供具陳大烹【編修臣嚴源燾】調六味堯廚羮【編修臣朱荃】蹯熊胎豹脣猩猩【編修臣張映斗】水登魴鯉陸麕麖【檢討臣萬松齡】不數禁臠兼侯鯖【編修臣李龍官】雪藕丹桂金柑橙【檢討臣郭肇璜】蜜餌餖飣黏膏餳【編修臣錢琦】鐫梅鏤棗脯桃櫻【編修臣葉酉】白抄雲子踰青精【編修臣王居正】氤氳花露浮仙醽【編修臣諸錦】彫觴滿酌翠尊盛【修撰臣金甡】八珍九醖郁芬馨【檢討臣程恂】酪乳香瀉頗黎甖【編修臣金相】龍團細碾霏清霙【編修臣潘乙震】鈞天廣樂諧韶韺【編修臣楊述曽】鼖鼓按節殷鼟鼟【編修臣湯大紳】摐金無射聲噌吰【編修臣孫宗溥】雲和瑟調媧皇笙【編修臣蔡揚宗】繁促響陋琶筝【檢討臣程巖】引商刻羽宮還更【編修臣徐文煜】歌喉圓滑遷林鶯【編修臣陸樹本】婆娑曼舞曳翠䎖【檢討臣張日譽】霓裳霞珮垂寶纓【編修臣陳大㫻】羣仙髣髴交雲軿【編修臣儲麟趾】   帝所上壽呈金觥【編修臣程景伊】鞠齊祝千萬齡【編修臣曹經】需雲溥潤瓊漿傾【編修臣邱柱】含醇不減中山酲【檢討臣何疇】瑟琴筐篚叶鹿苹【檢討臣出科聨】盍簪慶溢聫豫朋【檢討臣周燾】   仙毫七字宣元聲【檢討臣周人麒】驪珠迸落魚龍驚【編修臣劉炳】妙拈庚韻通青蒸【編修臣竇光鼐】洪鐘嗣響容寸莛【編修臣孫廷槐】傳箋絡繹翔雲征【編修臣徐瑋】李嶠鉅製音鏗轟【編修臣經聞】   天藻麗密排瑶瓊【編修臣杜若拙】金聲玉振條理明【編修臣顧汝修】乾統坤載涵泰貞【編修臣戈岱】仰瞻雲漢章晶瑩【編修臣劉錫齡】微明熠熠同爝螢【編修臣羅暹春】營度口吻睛雙瞠【檢討臣覺羅奉寛】藝苑鼓吹慙和鳴【檢討臣叢中芷】禮成樂闋歌載賡【檢討臣胡澤潢】斜陽金碧明觚稜【檢討臣周孔從】便蕃   錫予覃餘榮【檢討臣王世仕】素縑文錦絳縹綾【檢討臣李金臺】隃丸苕頴剡溪藤【檢討臣王太岳】分鮮玉果蓮芡菱【修撰臣錢維城】兼珍拜賜爭捧擎【編修臣王際華】擕歸纍纍勝滿籯【編修臣朱佩蓮】邱山   恩重虞難勝【編修臣王以昌】道旁觀者相誇矜【給事中臣鍾衡】古來盛事見幾曽【給事中臣劉芳藹】六十六載此再經【給事中臣程鍾彦】若時宣豫典禮仍【給事中臣楊二酉】   神孫紹衣先民程【給事中臣程盛修】廸光介祉䖍朂增【給事中臣黄元鐸】丹書申儆几牖銘【給事中臣李清芳】敷言錫極凜訓行【給事中臣衛廷璞】泰交一徳堂㢘并【御史臣包祚永】螭㘭鶴籞儲國楨【御史臣沈廷芳】八風從律六氣正【御史臣孫灝】時時雨謝禱榮【御史臣張漢】與與翼翼百寶盈【御史臣柴潮生】蠲租恵洽九野氓【御史臣馬璟】催科無復煩敲榜【御史臣張孝挰】雞竿肆赦息劓黥【御史臣葛徳閏】妻孥耽樂怡弟兄【御史臣胡寶瑔】耕田鑿井患不攖【御史臣歐堪善】天河有水洗五兵【御史臣沈景瀾】薅荼去莠鋤芽萌【御史臣錢度】來儀鸑鷟翔焦鵬【御史臣胡蛟齡】斯臧坰牧詠駓騂【御史臣楊開鼎】竒肱祇貢睢以【御史臣李兆鈺】獻琛奉賮拜且趟【御史臣馮秉仁】狼䐠萬里銷衝輣【御史臣湯聘】龍沙久罷甌脫偵【御史臣王應綵】   帝徳廣運至道弸【御史臣范賔】   異數百爾欣躬膺【御史臣曹秀先】勤思報稱懐淵冰【御史臣白瀛】昌言日贊抒丹誠【御史臣周禮】就瞻日月長升恒【御史臣戴章甫】於萬斯年歌永清【御史臣萬年茂】   御製秋日瀛臺集臣工宴賞既仿栢梁體聨句復召大臣及内廷翰林等三十八人用唐臣李嶠侍宴甘露殿詩為韻依前嵗翰苑故事朕成首什及末章羣臣以次分韻   御製得月字   蘭舟玉蝀風珂馬金鰲月今日秩威儀文筵盍簪笏   皇祖垂芳型元臣㑹華髪㫖酒於以柔晩香猶未歇拈時得李嶠成序懐王勃申咨山甫儔其何補衮闕   大學士【臣】張廷玉得宇字   嘉禾滿玉田瑞靄流銀浦協氣召   天庥隆規繩   祖武雲中   翠輦來樹底華纓聚綺席飫三漿茅檐登四鬴丹霞煥   帝文湛露盈仙宇奕世沐   殊恩頌言慚吉甫   予告大學士【臣】福 敏得臨字   豫遊因嵗稔豈樂及秋深化洽欣無外功成頌有臨嘉祥符   帝徳喜氣入   宸襟宴賞來仙苑簪纓列禁林賡歌揚盛事交泰協同   心幸值幾多暇從容獻六箴   大學士【臣】陳世倌得丹字   嘉讌承   先典蓬瀛集鳯鸞九秋開今序百辟奉   宸歡島嶼雲中出樓臺鏡裏㸔晩英芬玉砌瑞露浥金   盤嵗稔歌吟協   恩深負荷難【微臣】無以報惟矢寸心丹   大學士【臣】史貽直得地字   盛典紹   前徽蓬壺   翠華莅清秋萬寶成   嘉讌百僚企酒醴尚方陳宫懸廣庭肄矢音傍   紫宸敷座凌丹地   賜食荷殊榮調羮慚重寄願上   萬壽觴夙夜敢辭勩   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臣】劉於義得雲字   太和翔洽日多稼逺連雲豳雅   皇情豫衢歌   帝代聞榮開瑶水宴光協慶霄文   泛艇仙壺入箋雅韻分綺珍欣荷   賜鞠秀暖含芬拜舞盈階墄呼嵩祝   聖君   户部尚書【臣】梁詩正得窓字   嘉㑹   前光廸疏筵敞八窓洲分仙境十秋慶瑞岐雙按節金鏗   應   揮毫玉潤摐花明爭   賜錦波動促飛缸殿仰需雲榜詩慙郢雪腔   游龍廻棹緩山翠落輕䉶   禮部尚書【臣】王安國得網字   秋字正晴和蓬池叨   讌賞杯斟湛露濃樂奏鈞天響階戺繡成茵檐楹霞作幌松厓飄鶴翎蓮沼縈漁網百爾集重臺一元涵萬象羣霑   優渥恩率土歌堯壤   兵部尚書【臣】彭維新得碧字   禁林霽景澄穰嵗   宸心懌讌賞紀昇平颺繼曩昔垣連宛轉橋岸綴玲瓏石臺殿矗層空水天涵一碧蓮衣欹畫檻桂醑紛瑶席鵷鷺勝遊仙   恩波増太液   刑部尚書【臣】阿克敦得紗字   天庥登萬寶   帝澤徧臣家瑶水筵方啟瀛洲路豈賒鶴觴催酌醴鳯   吹應鳴葭   睿藻雲爭彩   恩光日並華盤盂思稼穡筐篚念桑麻既醉遲歸院金   蓮籠碧紗   刑部尚書【臣】汪由敦得御字   金行零露瀼瓊苑卿雲曙   盛典集星班廣筵臨   日御瀛波   祖徳深稔嵗   皇心豫舟度虹連蜷   牋飛鳳鶱翥伶簫軒樂張瑞萐堯廚飫   異數荷頻仍榮聨石渠署   吏部侍郎【臣】蔣溥得筵字   皎日輝鸞閣秋風敞   御筵屢豐追雅什交泰紀新編玉饌雲端   賜仙韶空際傳奉觴同獻夀㸃筆更題箋香挹亭邊菊   波明畫裏船紹衣揚   祖徳   盛典繼當年   吏部侍郎【臣】徳齡得陳字   由豫章惟舊宣豐嵗值寅卿雲輝碧宇閬苑傍   丹宸   翠輦逶迤度芳筵次第陳仙華開四照天酒酌長春樂   奏   涵元殿觴流浴日津九秋多湛露霑潤徧臣隣   吏部侍郎【臣】歸宣光得桂字   山開翠苑明雲映蓬池麗宴鎬頌周王登瀛邁唐帝鳳律奏元音   龍箋傳鉅製秋綻東籬英芬餘小山桂法   祖顯訏謨勤民臻樂嵗啓事愧山濤拜颺賡   盛世   署倉塲侍郎【臣】宗室塞爾赫得醑字   時逢九稔年氣肅三秋序吉日啟文筵良遊來   禁籞琪花月殿香玉液天廚醑窈窕烟霞區廻翔鵷鷺侣【宴罷 勅今諸臣遊觀】閬囿洵非遐丹臺更何許稽首誦   宸章欽聆霄漢語   倉塲侍郎【臣】彭樹葵得天字   復旦虞奏卷阿周雅傳   鑾輿凌暁駐珠露照秋妍香靄瀛洲上筵開玉水邊簪   毫同拜手翔步擬登仙   藻灑飛雲麗   榮分賜錦鮮湛恩涵鳯液嘉㑹慶中天   禮部侍郎【臣】鄧鍾岳得酒字   嘉貺集三秋豐年同九有天髙薦爽新露湛沾   恩厚虞應宮商卷遊集簪綬濡毫鳯沼波繫艇龍池   柳蘭菊陋汾詞藻蒲追鎬酒盛哉   繼序徽竊拜賡歌手   兵部侍郎【臣】陳悳華得酌字   仙山接   帝廷禁囿開靈壑竹樹瀛寰烟霞隠樓閣清香筵際飄廣樂雲中落金鼎飫時嘗瓊漿歡屢酌棲梧彩鳯鳴依藻文魚躍共識   九重心端因樂民樂   兵部侍郎【臣】王㑹汾得榴字   玉扆崇無逸神臯屬有秋澤霑羣品豫禮及侍臣優翠   帟榮巖桂雕盤薦海榴遏雲仙管動   賜錦瑞香浮式燕過三爵歡遊到十洲顧慚樗散質曷   以奉   皇猷   刑部侍郎【臣】錢陳羣得花字   燕鎬開秋殿蓬瀛景正賒循除甘谷水繞砌酈山花廣席韶韺近承筐禮數加興鶱青鳯侣遊徧   玉皇家緹幛連松广華茵倚竹沙言歸歌既醉禁樹有   啼鴉   工部侍郎【臣】涂逢震得水字   天庥薦有年   世徳芳軌五緯煥文明一堂隆喜起筵浮菊彩黄檻拂   蘭英紫移   仗鶴清塵流觴龍激水   宸章麗翠霞仙樂陳金戺勝境到方知瀛洲如畫裏   内閣學士【臣】介 福得向字   豐豫際重熙趯陂晴旭向   繼繩舊典修宴樂   新恩曠傑閣俯氤氳秋波浛漭瀁   詩成元氣流樂奏和風颺鎬酒慶同賡汾歌慙浩唱緬   懐千載前喜起無能尚   内閣學士【臣】張若靄得浮字   聖慮師無逸   天心報有秋茅檐歌暇豫桂館樂清幽氣爽山容淨池明   殿影浮星雲騰   睿藻冠珮集仙舟蘇氏曽聨句崔家許侍遊載賡驚異數三世在瀛洲   内閣學士【臣】沈徳潛得橋字   行殿聳岧嶤筵開坐九霄   君臣同樂豈聲振合簫韶   天酒三漿泛官廚五味調恩魚跳玉鏡仙柳拂紅橋飲鎬歡周讌賡歌協舜朝散餘寛禮數許蕩木蘭橈   副都御史【臣】孫嘉淦得直字   大有慶三秋歡心洽萬國苑開   金闕西觴進瑶池側老桂耀丹葩崇蘭紛碧色   宸章抒麗藻廣樂昭明徳   主聖嫓羲堯尹諧希契稷【微臣】逢此盛簪筆慚司直   宗人府府丞【臣】梅㲄成得城字   御苑森瑶嶼蜺旌擁碧城   宸遊歌夏諺   嘉宴慶秋成金鼎調元氣鈞璈播雅聲星雲   天藻麗雨露物華榮   萬壽呼嵩祝千官在鎬賡龍光承   愷澤拜手頌昇平   通政使【臣】雷 鋐得連字   枍栺森   丹闕清秋秩錦筵卷阿音有繼蕭露澤無邊曲岸凉波溢西山霽色連天香飄殿陛仙樂奏宫懸酒醴臣心渥珠璣   聖藻傳稍紓   宵旰意交泰屢豐年   大理寺卿【臣】嵩 壽得禁字   大酺啟蓬瀛千官趨   紫禁秋澄苑囿明水濶樓臺枕筵帶菊英開旌隨槐綠䕃爐烟袍袖沾雅樂心脾沁詩續栢梁吟酒和蕭露飲陪遊樂未央沐寵   恩難任   大理寺卿【臣】劉 綸得苑字   錫宴及佳辰聨騶來   上苑衣光漾碧漪杯影開晴巘席展金英稠橋通彩虹   蜿賡   歌仙樂調拜   賚雲章烜自洽   堂㢘親寧知   蓬閬逺行行選勝多蓮炬歸移晩   僉都御史【臣】嵇 璜得斜字   秋風來桂苑仙吹引蘭槎   嘉宴逢年慶   新詩領物華水雲相旖旎巖壑各谽谺上   壽瞻   天近留歡到日斜   恩濃同酒醴興逺即蒹葭從識三山勝寧誇太乙家   少詹事【臣】裘曰修得承字   豐年忻已屢   盛事復相仍瀛海無雙地蓬萊最上層碧雲依窕紅日耀觚稜詩訝飛毫㨗人教納陛升股肱賢命說宗姓禮先滕共詫千秋遇何因得仰承   侍讀學士【臣】于 振得恩字   豫遊循   舊典   法駕御金根弱柳眠莎徑叢篁䕶水門雲籠   仙籞迥日上獸爐溫香醞初浮蟻珍肴更芼蓀聨吟披錦繡拜賜重瑶琨忝與蓬瀛集何能頌   主恩   侍讀學士【臣】陳邦彦得恣字   上苑啓瓊筵盈廷慶天賜盛典紹前型豐年洽   宸思仙音諧徴韶宫扇明丹翠島溆逺縈紆雲霞蔚竒   恣   奎章耀日華香扆瞻天邃願陳稌黍多長向丹霄侍   侍讀學士【臣】董邦達得歡字   清宴逢時泰笙簧百爾歡蓬山迎御氣瀛海展文瀾張樂隨   天仗移庖飭大官賡歌通燕笑恣訪寄遊觀曠典恩膏浹榮施禮數寛仙臺圖畫好熙樂寫猶難   太常寺少卿【臣】鄒一桂得賞字   聖敬召   天和清時足俯仰百昌㑹休明萬化遂生飬勝集協令辰   來遊浹歡賞玉斚開   御筵金風薦秋爽賡虞徳惟一宴鎬事非兩拜手祝屢   豐玉燭永輝朗   鴻臚寺卿【臣】吳應枚得歸字   嵗稔羣情暢   恩濃湛露晞登瀛依鳯舸   錫宴駐鸞旂雅樂韶鈞振   天章雲日輝賡吟寛肅拜醉酒緩言歸似續隆三古霑   濡徧九圍   勤民欣有穫豈易慶   垂衣   侍讀【臣】張泰開得路字   京坻徧衢歌堂陛欣榮遇水木足清妍風光澹澄素碧城擁煙霞丹陛列鵷鷺文裀臨曲水瓊漿挹甘露詩體繼元封樂音諧大䕶宴賚沐   恩榮歸鞭指雲路   侍講【臣】徳 保得滿字   鸞閣五雲晴秋光太液滿波涵碧檻清樹帶輕烟煖地勝昆明池筵平樂館綺霞蔚彩綃湛露盈瑶盌   飛藻映堯裳分牋掞江管雝喈同矢音   聖緒千年纘   侍講【臣】蔡 新得烟字   瓊筵開别殿蓬島麗非烟共喜來歌日頻書大有年層臺津樹外曲檻水雲邊舞逐銀鸞影班分玉筍聨六清神鼎味九奏帝廷   寵遇隆三接同歌湛露篇   御製得霞字   白藏昌百嘉西苑駐重牙翔鳯【閣名】馡香穂遊龍【舟名】捲浪花喜因歌黍稌政可問桑麻水影含橋直山容入座斜杯浮漿是瀣盤進棗如侍宴詩成處還㸔飛暖霞御製復得詩四首   序曰我   皇祖時曽集大小臣工於瀛臺宴賞甚盛典也兹因西成豐稔百物蕃昌於八月二十八日賜宴公卿庶僚於瀛臺以昭繼繩宣豫之意得詩四首并示諸臣其欲賡韻者聼   趯陂鵷侣接嗚珂霽宇空澄氣色和共喜向筵開早菊多緣紀嵗得嘉禾栢梁臺畔騰箋集仙蕚亭邊載筆過緬想   虞廷傳盛事颺言何以繼賡歌   鏡中樓閣五雲稠皎日揚輝素景浮湛露詩成天酒下蓼蕭樂作徴招流曲江早獻千秋鑑梁國還登太液舟三世方明陪御賞【大學士張廷玉之父曽侍】   【皇祖西苑宴賞今與其子若靄共陪此㑹亦盛事也】從教佳話冠螭頭   璇霄猶覩暁蟾娟濟濟冠裳擁慶烟丹粟香中陳桂醑玉山頹處酌瓊筵崇牙徐聼鈞天奏髙閣遥聞晝漏此日含毫多沈宋昆明漫數景龍年   蘢葱雞樹翠華留相悦君臣共倡酬鎬上宴開惟卜晝樓前酺賜正登秋在隂鳴鶴方縻爵樂藻遊魚不避鈎試問彬彬玉堂客瀛臺然否即瀛洲   賜宴後憩流杯亭集臣工四十五人聨句用十一真韻【御製】載溯九經義肆筵百爾臣寥天懸朗日   瑞露湛清晨嵗稔叨   天貺民康頼   聖仁冠裳欣濟濟【臣張廷玉】禮樂此彬彬在藻魚心樂依松鶴意馴林英敷釦砌【臣福敏】柳影拂絲緡允矣光而大其如愚且諄座中鳴玉珮【臣陳世倌】苑外襍朱輪既愜歌多稌惟應祝大椿民風真樂愷【臣史貽直】物候盡平均梓無移用蒭蕘亦並詢農祥占上瑞【臣劉於義】   【御製】禊事學春辰勝㑹方亭午佳辭論受辛許扶靈夀杖【大學士張廷玉福敏皆年逾古希是日並許扶杖而行】   容接綺羅裀   令典方逾甲芳筵再啟寅境開仙籞勝【臣梁詩正】地與禁垣鄰逺嶼明霞纈層欄曲徑循雜花憑㸃綴【臣王安國】老樹鬱輪囷葉墜黄飄袂泉飛碧繞身雁書天帛字【臣彭維新】魚織水紋紃亭迥雲隂矗廊紆竹裏廵綠   房低未拆【臣阿克敦】朱實綻初匀萍斂纔通舫枝欹欲碍巾菊芳杯共把【臣汪由敦】   【御製】蘭秀佩堪紉水態澄金練山容聳碧峋華林底試馬郊陬已遊麟蕩蕩皇圖逺平平王道遵豈惟榮李嶠【臣蔣溥】莫漫擬王珣髙翥   翔鸞閣平飛畫鷁䑳履豐歌有慶【臣徳齡】錫福被無垠似雨懸淙急如螺列嶂皴卿雲歌縵縵【臣歸宣光】螽羽願詵詵湁潗趨瑶嶼沿囘達玉漘履隨百辟列【臣塞爾赫】策紀萬祥溱麟弄惟同楦琹材不棄橁開筵迎綺旭【臣彭樹葵】   【御製】縱目向蒼旻進退多魚雅威儀更秩何須三爵限行㸔萬方臻紆綬多黎獻彈冠到隠淪遶亭泉㶁㶁【臣鄧鍾岳】依樹石粼粼寶篆噴蘭麝祥烟擁柍桭惟應戴髙厚【臣陳惪華】何以廸忱恂跨逺吟蒼栝吹香起白蘋疎荷侵鏡面【臣王㑹汾】細草藉船唇直到星辰上疑浮渤澥濵藤緣依石瘦【臣錢陳羣】葵喜向陽新郅治符清宴良材盡選掄百僚欽穆穆【臣涂逢震】   【御製】羣彦㑹誾誾何異登瀛島空傳㑹玉津聞泉太古樂相馬九方歅殿角雲凝紫簾鈎月掛銀颭風旗灼爍【臣介福】曜日隊玢璘舜樂還堯酒金聲復玉振寒芬岩補隙【臣張若靄】滯穂苑餘畛野鳥隨仙棹風烏傍   禁闉拜稽寛禮數【臣沈徳潛】觴詠率天真授簡紛抽祕   飛豪㨗有神洪源探溟涬【臣孫嘉淦】逺派導峨岷妙挹羣言   液觀衆目眴   恩波流曲水【臣梅㲄成】   【御製】和樂燕嘉賔石罅飛瓊沬蓮根戢錦鱗蘭亭思筆健   興慶陋時屯幸被   榮光渥均叨大冶甄登仙壺共嶠【臣雷鋐】樂聖笑兼嚬水濺賡珠玉飈廻戛䉋箘和遲窮窈【臣嵩壽】韻窘屢廵逡研啟端溪鵒毫濡東郭㕙剡藤牋膩粉【臣劉綸】華井藕雕璡槖筆憑書柿和羮試采蓴琳瑯天府閟【臣徐以烜】礧砢上林珍香氣霏蘭茝清音殷鼔錞三山應不逺【臣嵇璜】   【御製】一鏡宛平陳樂嵗真堪樂塵心豈復塵歡言歌既醉風物信含淳地近長依日風和别盎春周遭欄是畫【臣裘曰修】髙下砌皆珉塔逺掛霄漢湍奔激殷轔垂虹分水檻【臣鄒一桂】飛瀑耀天紳信有凌雲意而非玩物倫葭蒼遥瑟瑟【臣吴應枚】莎碧淺畇畇狎浪鷗眠穩盤空鷹眼瞵界寛呈爽豁【臣于振】機静悟淵靈鷲苔紋篆文禽錦翼伸臨流襟抱浄【臣陳邦彦】   【御製】對席笑言親馡馥淮山桂琅玕淇澳筠來遊重伴奐振雅有璘斌筆戰榮今席冰嬉記昔因雕華承   寵錫【臣董邦達】   溫綍聼重申靈囿原同樂衢樽况飲醇丹鉛緗帙麗【臣張泰開】綷䌨彩絲純魴貫枝扳柳鮮分筐織笢華墀陳纍纍【臣徳保】瑣闥捧踆踆前嵗新瀛署   殊恩迨吉人   典緣優作楫【臣蔡新】意乃錯翹薪幸際豐亨㑹重叨燕樂頻攝衣攀玉磴【臣周長】   【御製】垂餌曳銀綸苑令供秋棗伶官奏夏鈞周行誰示我   嘉樂自宜民瑞靄凝   雙闕甘膏遍八夤來儀聲噦噦【臣陳兆崙】於牣尾莘莘為想涇舟楫言瞻旱榛   鴻猷隆紹述【臣朱荃】朴俗樂伾侁髙宴應追漢仙源詎數秦優俳彼朔【臣程景伊】詰屈愧臣甡   萬壽連佳節重陽近浹旬秋行方皜皜【臣金甡】陽氣更礥   礥紀盛輝金管承   恩仰紫宸賡颺今復覩【臣朱佩蓮】   【御製】喜起叶吹豳   御製覺生寺大鍾歌用沈徳潛韻   鼂謀弗善野戰龍金川門開烈焰紅都城百尺燕飛入齊黄羣榜為奸凶成王安在乃定案夾輔公旦焉可同蔓連抄何慘毒龍江左右京觀封謹嚴難逃南史筆懴悔詎頼佛寺鐘道衍儼被榮國命鍵椎冶盡丹陽銅穹窿重過萬石簴印泥精鏤禪機鋒夏屋十尋虞不舉鯨魚盈丈方堪舂山靈水族無不具魑魅罔兩怪哉蟲欲藉撞杵散憤氣安知天道憐孤忠榆木川邊想遺恨鳬氏徒添公案重憶昔遨遊西海子水天上下玻璃空一川可通萬夀寺夤緣偶挹曹溪宗喬松偃葢假山古傑閣巍巍獨據中洪鐘在懸洵偉觀聨吟更喜昆弟從蒼黝其色蟠其紐中宏外聳何隆隆華嚴字跡沈度半滿全揭開羣蒙覺生鹿苑   皇考創材飭内帑鳩羣工謂是善吼周沙界乃從舊寺移乘風太清十里乎小日日演梵聞離宫抎考已廓苾芻眼摩挲更暢騷人胸不離一步鐘如是東西分别心猶蓬我惜徳潛老始達其詩亦復倫考功成編著作呈乙覽不聞肯作蓀佯聾獨愛長歌踐其韻非誇藻采爭雌雄載賡唱酬古弗廢詩話千載留芳蹤聖經佛㫖究異路將以何道訓成童於論於樂備法物安可以此歸辟雍安可以此歸辟雍不如任彼出林大且逢   庻吉士【臣】沈徳潛原作   牙角觺觺蟠老龍色相古黝兼青紅旋蟲躨跜列衆獸旁羅鬼怪諸姦凶重逾萬石更萬石漢髙廟器將毋同金泥自明永樂遷都北地仍燕封廟社既建鼎吕定次及梵宇成華鐘道衍監造役鳬氏數倍仙掌鎔金銅彌陀華嚴薈全部沈學士筆藏稜鋒懸之傑閣入雲表六僧舉杵齊撞舂當年燕飛啄孺子南兵百萬為沙蟲抄連蔓凝碧血禍延赤族鋤羣忠憑仗佛力消黒業趪趪聲徹天門重恒河沙數至無算火燄滅息刀輪空從來王者貴不殺豈緣象教尊禪宗神孫更創萬夀寺大璫勢力移其中熹宗以後委諸地龍卧沙草雲難從   熙朝郭西建寶刹重樓複殿棟宇隆錫名覺生代木鐸警醒憒憒憐愚蒙鐘從廢寺徙新搆萬牛廻首驅徒工鯨鏗鼉鳴整課誦響達長樂隨天風我來郊外訪林一徑委折趨靈宫諦眎古蹟决雙眥偉觀一豁平生胸因思鷄鳴埭西地巨鐘蝕土眠蒿蓬摩挲永樂二年鑄兩地禱福邀天功一鐘淪棄聲久啞一鐘叩擊驚頑聾蒲牢亦等遇不遇何况士類分雌雄獨惜大鏞置佛地虚無秖伴金仙蹤   今皇崇道講經學鴻都觀禮來耆童始終條理藉法物   曷不輦載歸辟雍於論於樂頌   聖徳相和鼉鼓聲逢逢   御製内閣學士沈徳潛乞假葬親詩以賜之   我愛徳潛徳純風挹古初從來稱晩達差未負耽書正藉通元筆胡懸韋孟車其如感風木暫許返林閭南國欣歸陸東門漫擬疏江鄉春興嬾能不憶金除   内閣學士【臣】沈徳潛恭和   濡滯驅征幰寧云賦遂初   君恩深惜去【臣】老不中書跡欲辭   丹陛心仍戀   屬車   寵光榮祖父歡喜到鄉閭常矢涓埃報幾忘鬢髮疏園   葵勤手植向日近前除   御製沈徳潛為其父請封陳親遺訓聲淚俱下此所謂終身之慕乎甚嘉憫焉從其請而賜之句   書笈舊行裝逝將返故鄉成名髮驚白錫類詔謄黄奚用悲寥落應知遂顯揚斧邱陳奠處不愧教忠堂   内閣學士【臣】沈徳濳恭和   獺祭難忘本陳情出   帝鄉先臣躬守素   聖主詔焚黄   天澤邀頻沃春華得再揚鄭公忠孝里恐負白雲堂御製沈徳潛乞假葬親畢還朝詩以賜之   朋友重然諾况在君臣間我命徳潛來豈宜遽引年瀧岡表阡罷白駒來賁然即此至性肫令我俞以憐晝錦匪所誇孝烏或致焉席前陳民瘼不負余諮延兒軰粗知書善為道孔顔   【御注先是未還朝時有輔導皇子之命】   内閣學士【臣】沈徳潛恭和   人生在三節最重天地間   恩深被存没敢謝衰頹年及時封兆域堂斧馬鬛然刻   期覲   雲日辱荷   聖人憐葵忱既抒矣鴻哀亦陳焉典禮重豫教琢玉蒙訪延性善稱堯舜豈惟希伊顏   附錄   掌院學士【臣】法良【臣】韓菼恭頌   聖祖御書道徳仁藝匾額後   大書特書   天宇蒙字如爻繫經義昭融警覺提撕振古洪鐘聖徳渾全藝事旁通乾體日强筆健飛龍得心運手元氣   化工   掌院學士【臣】陳廷敬恭䟦   聖祖御書龍飛鳯舞石刻後   龍飛鳳舞   御書四字康熙十七年閏三月二十八日   皇上以賜【臣】廷敬者也【臣】叨塵   講席多歴年所伏覩我   皇上欽明濬哲典學敷文視朝聼政之暇手不釋卷講誦至夜分不少懈發為篇章炳炳烺烺如日月中天照耀下土時以餘力臨池灑翰筆法精妙夐絶古今【臣】謹按孝經援神契曰奎主文章蒼頡效象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傳稱庖羲作龍書少昊作鸞鳯書盖書契之興自古聖帝哲王類以此化成天下【臣】以愚陋荷   知遇俾掌院事兹蒙   賜御筆恭勒堅珉安翰林院敬一亭中用垂悠久使觀者   知   聖主嚮學勒於宵昃所以風勵羣工意至渥也凡文學侍從之臣敢不孜孜矻矻夙夜靖共以對揚   休命爰拜手稽首而恭䟦其後   翰林院題名碑記   掌院學士【臣】徐乾學譔   翰林院設於唐開元中自諸曹尚書下至校書郎均得與選入院者概稱為學士有待詔供奉之名憲宗時置學士承㫖在學士之上至宋始定制資淺者為直院暫行者為權直而學士之職始貴為院長明初又設講讀學士講讀修撰編檢諸員其制大備時入院者不專進士科至天順間李賢建議始盡用進士我   朝因明之舊間損益唐宋明初之制辟薦者得入翰林   天子加意文學才士蔚興儒林文苑之官多至不可勝數夫翰林為朝廷文學侍從之臣居禁近掌制誥公輔之望由此其選非可以雕蟲篆刻之才當之也予自庚戌釋褐先後官翰林垂二十年自信樸僿無他長惟是一言一議亦欲溯其原究其用本經術以經世務期不媿於自古在昔立言不朽之義方力焉而未有逮也其敢以虚名譁世乎尚論有明館閣文章之盛莫如洪武太祖蒐蘿元世文獻之遺徴辟在列如高青邱陶主敬宋濂王子充張志道方希直及練黄諸公淵源相禪不特文章爾雅亦多以節義表見者永洪之際則有三楊二王南陳北李勲業政績卓然可至於成之世久享隆平風流長於時懐麓滄洲張其赤幟白沙定山分道揚鑣熊峰圭峰振之東江軰世人比之蘇門六子者大半在詞林他如柴墟鶴灘儼山升菴二汪皆以讀書汲古為能事導揚風雅表儀詞   垣降至隆萬東阿臨朐猶能學有根祗詞知體要不失前人矩度自是而後才雋軰出競以浮華相矜詡枝葉愈繁流趨愈下言文章者至以詞林相訾謷則政事可知已予在史館論次有明一代文章政事升降之故不禁慨焉歎息嘗怪文學如道思應徳熙甫功名理學如廷益伯安徳溫諸公皆不與館閣之選其在館閣者鉅儒偉人又或不出於科目胡仲申趙子常徐大年王常宗以布衣預修國史名爛天壤其由進士為詞林者二百七十年中何止數千人其傳者可指而數故知人能重官官不能重人也天官家謂柱史一星在勾陳帝座之側為翰林之象予幸遭際休明兄弟踵武入翰林為希世之遇顧子老將至而耄及無能報稱其在列諸公當必有逺勝曩代者上應昌期而舉臣職抑尤有望於後來者也故敢援據舊聞申之以文題名之石告後之君子   翰林院教習堂題名碑記   掌院學士【臣】徐乾學譔   古之造就人才如周禮大司徒鄉大夫賔興之法戴記文王世子大樂正之教國子其制備矣其後考亭西山分年讀書法講求尤詳然皆未仕以前也其教於士既出身以後則莫如翰林院教習之法初明洪武時選天下舉人年少質美者張唯等十人擢翰林院編修入文華堂肄業詔宋濂桂彦良為其師帝政暇輙臨幸考業親第高下光祿給饌太子諸王迭為之主賜白金鞍馬冬夏衣裘及永樂二年遂選進士二十八人復益以周忱一人就文淵閣進學給筆札分鈔賜第隆禮過之時榮其選謂之二十八宿其中如王文瑞直李忠文時勉陳文定敬宗周文襄忱後皆為名臣徳業文辭照耀一代稱極盛已自此毎科庻吉士皆教習以學士為師然沿襲既久學堂程課僅同邨塾師生相習為軟熟套爛之文今所傳館課文字是已以是士氣奄奄卒於不振然其害猶未甚也自正嘉間姚江立教以象山之心學兼永康之功利徐文貞當國私便其說至張江陵為館師令庻常目見上計吏咨訪利病接引賔客漸事招揺而士氣一變矣趙大洲之為教習也則導士子以講誦楞嚴經引釋入儒滅裂名教此得罪吾道之大者流風牽引不知底止其禍至今未艾矣我   皇上道徳冲備益之聖學欲復天下之人心一歸之於古以為翰林侍從官備啓沃顧問尤不可以無加意於是常賜考試親第甲乙如舊制時召對便殿講説義理良久乃罷乙丑春既賜進士及第出身選入庶常有差所司以教習請   上特命予以内閣學士與院長共涖其事明年夏遷禮部   去有司請更代   上命之如故自惟孤陋洊膺異數循省悚惶憶子之初入翰林也館師孝感公痛闢異端昌明考亭之絶學於既晦之後斯文頼以無墜乃本其意撰為條例十餘則進庶吉士而告之大抵以立志希聖力崇正學為第一義季有程月有課所以磨厲而董率之者不敢蹈常習故茍且塞責也務使其見於言者一以六經四子為歸而立徳立功皆足以儲為天下國家之用以無負   皇上惓惓作人之意而已而數年以來予所見一館之人才亦彬彬足觀矣然而前人之為此者其才其學皆足以十倍於予而缺然未有題名則孰知其教之有所自也因畧稽開國以來姓名鑱石壁間若以予之偶嘗盡心於此而汲汲於後之視今則意之所不敢出矣   詹事府題名碑記   詹事【臣】徐乾學譔   考官制東宫官屬置詹事府以統衆務置左右二春坊以領諸局三代以後莫備於唐歴紀相沿迨我   世祖皇帝御極初載有仍弗替惟時儲位未立官屬虛冗   始議裁去比   皇上繼統之十有五年建立   皇儲乃仿舊制復設是署澤州陳公來掌詹事予為贊善規畫制度一切草創陳公命予實經理之二十三年冬予以侍講學士蒙   恩特賜擢用以十一月受事復修陳公之政明年遷閣學以去予居是職雖未久顧其始也際復設之初得從賢端尹後剏制條綱張舉節目非同他時祗以優游坐受成事迨於其後   皇太子睿質日昭敬修時敏予又幸得備位宫僚仰見   皇上所以訓廸   皇太子者至詳至備遭逢盛隆屬有厚幸欽惟   皇上萬幾之暇究覽經史未明而興漏下不輟凡皇太子一言一動必皆   皇上躬為之表率昕夕課程親加校勘祁寒溽暑不少間   自古儲教之嚴未有如我   皇上者也嘗伏思之古者教太子之法太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傅以傅之徳義保以保共身體師以道之教訓而又選天下孝弟博聞有道術者以與居處是以教習審而言行見聞無一不正居斯位者甚不易也今世詹事春坊之官即當時保傅之任今且諭教之責   在御總攬為臣子者咸得稟受成規贊翼於下較之古昔難易判矣然古時官僚人受厥事賦厥功其職分今惟詹事得以達講其職一古時出入宴遊與太子偕為時久今惟進講得以陳説為時暫前代人主之學明於大或畧於小治其粗或遺其精若我   皇上聖學隆懋大小兼舉精粗悉備巍乎若瞻天者之莫窮其高浩乎若觀海者之莫測其深為臣子者即   禀受成規而欲以堪贊翼之寄視諸前古葢有獨難者矣思其難以副其職竊願居斯位者之同有是心也   詞林典故卷五 <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詞林典故>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卷六上   儀式   儀以昭其文式以一其度官府是以有章也昔之誌翰林者曰秩清曰地禁品流率貴於諸司則内而璅闥追趨外若班寮酬對有常制焉匪云被服聲華良以修明禮法然或年載殊逺節目罕得而詳若其釐自   聖朝懸為   令甲與夫事緣近代足備舊聞者折衷斯在謹撮其大凡   唐   唐制凡天子御正殿則起居郎居左舎人居右有命俯陛以聽退而書之每仗下議政事起居郎一人執筆記錄於前史官隨之若仗在紫宸内閣則夾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即㘭處【唐書】   按李肇國史補兩省謔起居郎為螭頭蓋以此   唐制兩省供奉官東西對立謂之蛾眉班【夢溪筆談】唐翰林自徳宗建置以來秩序未立廷覲之際各趨本列【翰林故事】   唐興元元年勅翰林學士朝服序班宜凖諸司官知制誥例凡初遷者召令右銀臺門候㫖其日入院試制書答共三首詩一首可者翌日受宣乃定於麟徳殿候對本院賜宴營幕使宿設帳幕圍褥尚食供饌酒坊使供美酒是為設序立拜恩訖又賜衣一副絹三十疋飛龍司借馬一匹旬日人進文一軸内庫給青綺錦被青綺方□青綾單帕漆通中枕銅鏡漆奩象箆大小象梳漆箱銅挲羅銅觜椀紫絲履白布手巾畫木架床鑪銅案席氊褥之類畢備内諸司供膳飲之物主膳四人掌之内園官一户三人以供使令其所乗馬送迎於擗仗門内横門之西度支月給手力資四人人錢三千五百四品以上加一人每歲内賜春服物三十疋暑服三十疋綿七屯寒食節料物三十疋酒飴杏酪粥清明火二社蒸端午衣一副金花銀器一事百索一軸青團鏤竹大扇一柄角糭三服粆蜜重陽酒餹餻粉冬至歲酒兎野雞其餘時果新茗瓜新厯是為經制直日就頒授下直就第賜之凡内宴坐次宰相坐居一品班之上别賜酒食珍果與宰相同賜帛二十疋金花銀器一事貞元四年勅晦日上已重陽三節百寮宴樂翰林學士每節賜錢一百千明年廢晦日置中和節宴樂如之每歲為常【翰林志】   唐制凡正冬至不受朝俱入進名奉賀大忌進名奉慰其日尚食供素饌賜茶十串【同上】   唐郊廟大禮乗輿行幸皆設幕次於御幄之側侍從親近大臣第一御含元殿丹鳯樓則二人於宫中乗馬引駕出殿門徐出就班大慶賀則俱出就班【同上】   唐承㫖學士位在諸學士上居位在東第一閣乗輿奉郊廟輒得乗廐馬自浴殿由内朝以從掲雞竿布大澤得升丹鳯之西南隅【翰林學士承㫖記】   唐學士與班行絶跡不拘本司不繫朝謁常叅官二周為歲滿則遷知制誥一周歲為遷官則奏就本司判記上月日北省官宰相送上南省官給舎丞郎送上【翰林志】   按唐時以到官任所為上送上者謂送之之任也   唐制凡當直之次自給舍丞郎入者三直無儤自起居御史郎官入者五直一儤其餘雜入者十直三儤【同上】   唐制凡交直候内朝之退不過辰巳入者先之出者後之直者疎數視人之衆寡事之勞逸隨時之動靜【同上】   按唐楊鉅學士院舊規有儤直例數   唐新入學士須見舊學士草麻了方令當制【同上】唐判公廨事在院最小學士判【同上】   唐三館學士不避行臺【唐書】   按宣宗時馬植兼集賢院大學士校理楊收與三院御史遇不肯避朝長馮緘錄其騶僕辱之植怒奏請斥之因著為令   唐翰林學士結銜或在官上或在官下無定制如太和中李藏用碑撰者言中散大夫守尚書户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王源中之類則在官下大中中王巨鏞碑撰者言翰林學士中散大夫守中書舎人劉瑑之類則在官上而瑑仍不稱知制誥【石林燕語】   後唐   後唐天成三年八月勅曰掌綸之任擢才以居或自初命而升或自顯秩而授蓋重厥職靡繫其官雖事分皆同而行綴或異誠由往日未有定䂓議官位則上下不常論職次則後先為叙宜行顯命當正近班今後翰林學士入並以先後為定惟承㫖一員出自朕意不計官資先後並在學士上仍編入翰林志【續翰林志】   宋   宋學士立班常朝暨聖節行香並大忌進名並隨樞宻使坐次及行幸大宴在參知政事之後從北為首每三元張燈及賜酺上御乾元樓臨軒觀樂凴欄設次坐在上將軍之上郊祀籍田青城之内設幕次於殿門東偏别設氊廬以為寢所蓋備宻命焉【同上】   宋初供奉班於百官前横列王溥罷相為東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後遂令供奉班依舊分列慶厯賈安公為中丞以東西對拜為非禮復令横行至今初序班分列百官班定乃轉班横行叅罷復分列百官班退乃出參用舊制也【夢溪筆談】   宋開寳舎人院初入者有儤直雍熙二年置步直端拱元年置馬直【玉海】   宋制經筵講官舊皆坐乾興後始立蓋仁宗時年尚幼坐讀不相聞故起立欲其近爾後遂為故事今講讀官初入皆坐賜茶惟當講官起就案立講畢復就坐賜湯而退侍讀亦如之蓋乾興之制也【石林燕語】   宋制遇命相禁中别設綵殿召學士由内東門入繫鞋立墀下上御小帽窄衫束帶御座側獨設一繡墩小柬置几陳筆硯其上侍衛者皆下學士升殿造膝受㫖趨几書所得除目進呈置袖中侍衛者皆上乃宣坐賜茶已復庭謝御樂押送入院鎖宿如常制【玉堂賜筆硯記】   宋舊制每遇進士䇿賢良館閣官並赴殿門祗候唱名日登殿侍立熙寧後只令殿門祗候元豐中雖得入殿然只立殿下紹興五年四月許依舊制殿上侍立【館閣錄】   宋車駕將出孟享或過宫則應奉官及侍從以上朝於後殿宰執有奏事侍從先退例過玉堂少憩若值冬至元正則團拜堂上俟駕過就院門外上馬以從【却掃編】   宋朝殿日翰林學士於禁門内許以茶鐐擔子自隨與執政等【金坡遺事】   宋翰林學士居深巖之地職任事體與外司不同至於謁見相府自非朔望慶弔止公服繫鞋而已學士於内廷出入或典詔亦不具鞾簡若同列齊行前此命朱衣吏䨇引抗聲言學士來直至宫門方止歸院則朱衣逓聲呼學士來者數四故事學士叙班只在宰相後今之叅知政事班即舊日之學士立班也【續翰林志】   按宋時學士在内院吏朱衣䨇引太祖朝李昉為學士太宗在南衙朱衣一人前引而已昉亦去其一   宋學士入劄子不著姓但云學士臣某先朝盛度丁度並為學士遂著姓以别之其後遂皆著姓【秀水閒居錄】   宋學士及舎人院最重題名學士舎人赴職之日本院設具以是日題名於石玉冊官刋字後有拜宰相者即其名下刋相字其家遣子弟齎宴具就本院召學士待制以上皆集最為盛禮【翰苑遺事】   宋翰林學士遇隻日至晩出宿蓋故事以䨇日鏁院隻日降麻也【仁宗實錄】   宋學士拜命先閣門受制書於常朝殿門之階上拜伏跪受訖於便殿對陳述寵用遭值之由謂之告謝上必從容賜坐錫以茶藥而退選日謝恩前一日待詔一人就宅宣召預於庭設裀褥堂設酒醴待詔稱有勅望皇居拜伏聽命其辭皆奬飾嚴召之意又舞蹈訖升堂飲饌以謝恩奏狀拜伏跪授之來日待詔迎於待漏院與新學士偕行引至閣門而退閣門舎人始引入中謝賜對衣金帶金塗鞍勒馬入本院上事宣徽院告報勅設儀鸞宿陳帟幕大官備珍饌設上尊酒茗果畢至赴是設者止鳯閣舎人餘不得預坐【續翰林志】   按鳯閣舎人即中書舎人本與學士為兩制故得陪預   宋内制名色不一儤直時或未詳其體式故凡詞頭之下院吏必以片紙錄舊作於前謂之屏風兒【玉堂雜記】   宋制自學士以上賜金帶者例不佩魚若奉使契丹及館伴北使則佩事已復去之惟兩府之臣則賜佩謂之重金初太宗嘗曰玉不離石犀不離角可貴者惟金也乃創為金銙之制以賜羣臣方團毬路以賜兩府遇仙花以賜學士以上今俗謂毬路為笏頭遇仙花為荔支皆失其本號也【歸田錄】按談苑云居兩制久者則曰眼前何日赤腰下甚時黄處内廷久者又曰眼赤何時兩腰黄甚日重蓋宋時重金最為寵異云   宋蒲傳正在翰林因入對神宗曰學士職清地近非他官比而官儀未寵自今宜加佩魚遂著為令【揮麈前錄】   按蘇軾謝入翰林表玉堂賜篆仰淳化之彌文寳帶重金佩元豐之新渥指此   宋熙寧七年十二月詔翰林學士知制誥至中書樞宻院議事許繫鞋遇朔望及不因公事依例穿執【續㑹要】   宋衣冠故事多無著令但相承為例如學士舎人躡履見丞相往還用平狀扣堦乗馬之類皆用故事也近歲多用鞾簡【夢溪筆談】   宋百司申中書皆用狀惟學士院用諮報其實如劄子亦不出名但當直學士一人押字而已【歸田錄】   宋玉堂之上惟上事受吏人賀禮始得正坐餘雖承㫖亦須坐於東廂其副翰在西廂餘依䨇隻對坐或㑹食日旰之後同列出院當直學士茍已褫巾笏則紗帽靸履送至玉堂之簾下【續翰林志】   宋詹事初上叅見皇太子拜皇太子答拜庶子等初上叅見皇太子受拜【文獻通考】   元   元初序朝玉堂清署謂之煥璧班【解酲語】   明   明翰林院朝房在午門外右第六區每候朝則殿閣大學士本院學士講讀官史官皆在焉詹事府朝房在午門外右第十八區府坊局官皆在焉鼓初嚴各詣左掖棕篷下序坐俟鼓終嚴而入【翰林記】   明聖節正旦冬至令節冊封傳臚遣祭等大禮俱用史官四員侍班是日四鼓入自中極殿露頂門外候上御中極殿内臣傳開門進至殿檻外鴻臚寺唱執事官行禮三大節五拜三叩頭餘皆一拜三叩頭候唱平身則先退仍出露頂門沿殿墻出中左門循廊上殿皆疾趨至殿中設樂處須宛轉囘旋以防傾磕至鋪毯處立定候駕過金柱下侍班【明詞林典故】   按明館閣相傳云聞平而起循墻而走見樂而避遇毯而止蓋指此云   明洪武中常朝御三殿命翰林官序立居文武第一班之後稍近上便於觀聽每遇上御奉天門則立御榻之左皆常服朝朔望上御奉天殿具公服隨班行禮永樂初令内閣儒臣侍朝立金臺東御三殿皆陛殿賜燕正統初内閣官始移下貼御道東序立本院官則序立丹墀之東第一班後御西角門亦如之若午朝晩朝之儀洪武時無可考者永樂中午朝御左順門既陞御座内官設案内閣及本院官俱於案西序立晩朝或御右順門儀節亦如之【翰林記】   明洪武三年定大朝㑹賜宴上殿者賜坐墩其退朝燕閒行幸之處勲舊之臣文學之官賜坐者仍加絨罽繡褥永樂以後御三殿或便殿行幸無不賜坐者【同上】   明朝儀同班序立翰林七品在小九卿六品之上宫坊六品在小九卿之上宫坊五品在大九卿五品之上講讀學士在大九卿四品之上惟讓僉都少詹光學士在僉都之上【穀城山房筆麈】   明學士在朝失儀不面糾【明詞林典故】   明常朝御皇極門即輪該日記注并編纂官三四員列於東班石欄銅香罏下各科給事中之上或午朝御皇極門列於御座西稍南隨從記錄凡封稿之日記注與編纂官於東閣門外分左右如常朝儀候中堂入東閣先記注官入分左右揖次編纂官入揖隨中堂同入右房記注官收起居注編纂官收六曹章奏入櫃封完出東閣再揖如前候中堂出門柱邊揖别復入東閣記注一揖與編纂一揖而别【見聞錄】   明日講官初入講筵俟班定跪致詞云新補日講官某官某人叩頭見致詞畢三叩頭其陞遷等事遇免朝日即於講筵致詞【明詞林典故】   明經筵翰林春坊等官及國子監祭酒二員進講翰林春坊等官二員展書【明㑹典】   按明㑹典又有月講日講儀玉堂紀事云每講讀與上共一几几上只書一本講官憑几倒看傳講雜記云儒臣講讀内侍先置書冊在几案上掲開乃用牙箆指與講讀一頁盡儒臣執牙篦立俟内侍掲過復講讀玉堂紀實云每讀書講書時中官執小架架上有金錢自左移右以紀遍數綴錄云文華殿設金鶴香罏於寳座之南左右各一案上置書鎮以金尺知經筵官等俱繡金緋袍展書翰林官等俱青繡服春明夢餘錄云講官失儀舊制出班請罪得面宥嘉靖六年以經筵乃講學親賢之地一切差誤令侍儀糾舉退而具奏免其自請長安客話云經筵講畢輙命中官布金錢於地命講官拾之以為恩典宣徳中景陵懷金錢至史館撒之於地諸講官拾取李時勉獨正立乃呼之前賜以袖中金錢震澤長語云經筵初開例有白金文綺之賜史成進御亦晉秩加賞如先去不効勞績偶值書成即得霑恩數故有經筵頭修書尾之諺皆故實也   明洪武二十九年五月初命詹事府翰林院官於午門内出入者各給牌為驗已而罷之使近侍官得日至便殿奏事【翰林記】   明翰林院官與詹事府坊局官多互兼職事以品秩尊卑為序若非兼職而同品秩者先書本院官然後及詹事府坊局官如學士則序於春坊大學士及庶子之上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則序於諭徳之上侍讀侍講則序於府丞中允之上修撰則序於賛善司直之上典籍先清紀待詔先司諫錄事通事舎人蓋亦然也此為修書考試等事書職名而言若平居相與則惟序齒【同上】   明翰林故事凡同寅皆尚齒與諸司不同然必以類分學士自分一類讀講自一類修撰編修檢討自一類等級截然不紊【水南翰記】   按李東陽云今之諸曹百執事各有長屬以法相視事有禀白可不可則唯唯而退其勢分懸絶固然也惟館閣以道徳文字為事雖師保耆宿位尊望重亦與後進之士相賔主下上論議誾誾侃侃各中其度情交而義逹喜有慶行有餞周旋乎禮樂而發越乎文章倡和聯屬亹亹而不厭此詞林之盛事也   明正統七年院署落成掌院事學士錢習禮不設西楊南楊公座曰此非三公府也至期二楊以聞乃命工部具椅案禮部尚書胡濙定位次左設大學士三座學士一座而讀講學士東西對列【續文獻通考】   明翰林官常朝畢立東閣前俟大學士至閣中講讀史官皆序立圜揖而退五經博士而下揖於閣外出復序立於史館前亦圜揖揖畢各書公㑹乃入館修書史【翰林記】   明翰林院官入見内閣必先使孔目通姓名而後見初入官謝恩後入見例留飯其後内閣官尊遂令六品以下揖於階下五品及詹事府官送迎如寮友禮【同上】   明左右春坊中允入閣門内揖出用䨇導左右贊善從六品亦然而翰林侍讀侍講品故同中允然以本院屬官故揖則中庭出則單導獨至修書講筵主兩京試則皆講讀先而中允後【觚不觚錄】   明本院官銓注後吏部題本以到任管事請有㫖俞允具公服謝恩擇日詣外公署與同寮相見謂之到任本院自内閣學士至孔目皆出燕錢置盛筵於後堂用樂學士列坐於上新任者坐於前之左講讀坐於前之右餘皆旁坐【翰林記】   明翰林院官皆乗馬至三品例乗肩輿獨掌署南京院印者與三品同【同上】   明洪武中學士遇公侯引馬却避二品引稍側三品分道而行永樂以後本院雖六品以下官惟前軰在内閣官尊者引馬側立餘舉手而已成化中有史官遇尚書為所呵内閣聞而使人讓之謝過乃已蓋本院職雖卑而倚任則重與公卿抗禮自太宗時始也【同上】   明初京官俱不用傘惟考試官入塲及狀元歸第乃得用之【明良記】   按見聞錄云翰林皆用黄蓋銀與初制異   明故事吏部尚書體最重六卿以下皆用䨇摺刺惟翰林光學士以單紅刺相往返至轉禮侍則如他九卿禮彼此皆用䨇帖【觚不觚錄】   明翰林舊規凡入館而其人已拜學士即不拜學士而先登甲第七科者投刺皆稱晩生餘不爾也【同上】   明初翰林學士待制等官兼史事則常兼修國史衘其後罷國史院不復設編修官而以修撰編修檢討專為史官翰林院自侍讀侍講以下為屬官官雖異然實不分職史官皆預講讀講讀官亦預史官所兼預職事不以書銜近年官翰林者多循國初之制書兼修國史甚者編修已陞為七品正員而仍書國史院編修官亦有書經筵檢討官者蓋沿襲舊制故也正統以後内閣大學士多書知經筵事或同知經筵事學士而下書知制誥兼經筵官或經筵日講官又有書某書總裁副總裁者則出近時云【翰林記】   明翰林舊不習儀以禮所自出故也成化十四年冬至有新㫖學士王獻而下俱與常叅官赴朝天宫習儀至今循之【同上】   明制本院官出使外國俱賜一品服【同上】   皇朝   常朝坐班儀   掌院學士詹事在二班坐少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祭酒庶子侍讀侍講諭徳洗馬在三班坐中允贊善司業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在四班坐其翰林院典簿待詔詹事府主簿正字在七班坐   御門侍班儀   講官四人為前一行編檢四人為後一行在科道上先於西階下東向立竢   上陞座講官即升階去   御座丈許東向立   御榻下向南設金猊罏二内侍先爇香其中   上陞座香烟從金猊口中出講官末一人立處正與金猊相值各部院官以次奏本畢内閣侍讀學士就黄案捧本匣退侍衛俱降階階下編檢科道俱退大學士學士升自東階啟奏折本時講官即移近前二尺許立聽   玉音竢記載及大學士學士退講官亦退   陞殿侍班儀   是日講官於五鼓集起居注館昧爽至   中和殿甬道之西竢   上先御中和殿内大臣侍衛内閣禮部都察院翰林詹事府堂上官及講官俱先行禮畢講官由   太和殿後窻趨至殿西次間窻内倚前楹東向立翰詹堂上官至殿東西向立竢   上陞座諸臣於丹墀下行禮畢   賜茶時講官等亦   賜坐賜茶   駕入宫乃退其冊封傳臚講官侍立處同前   凡元日及   皇太后萬壽節   皇上萬壽節   皇上先朝   太后講官於五鼓至   乾清門竢   駕出隨豹尾槍後行入   永康左門至   慈寧宫門外西邊東向立竢   上行禮畢囘宫講官由右翼門趨至   中和殿外甬道之西入侍   殿班儀式同前   經筵儀   是日   上御文華殿諸臣赴階下行禮如儀詹事府詹事少詹   事及日講官俱入   殿西侍班於九卿之次滿漢   經筵講官各按左右立當講官四人先出班至講案前一跪三叩頭起立贊進講講書官二人以次折旋至講案前進講如儀講章中遇稱   皇上則拱手鞠躬講畢竢   上發玉音羣臣皆跪講經亦如之禮成趨階下行禮如   前復   宣上殿   賜茶畢   駕出   賜宴於協和門詹事及日講官皆預   謹按   經筵侍班各官皆補服講官則兼服蠎領袖袍與他   官異   讀卷侍班儀   是日講官與讀卷官俱在   乾清宫門竢   上御飬心殿宣入講官前行至   殿西次間窻内倚楹東向立   賜茶時講官亦   賜坐   賜茶   陪祀侍班儀   上親祀南北郊及正月上辛祈榖先期一日在太和殿視祝版講官在丹陛上西向立   上視祝版講官隨豹尾槍後稍面東北立若   上親祭   太廟社稷日月先期一日在   中和殿視祝版講官在殿外甬道西傍東向立   上視祝版講官隨豹尾槍後稍面東北立凡講官在   壇   廟侍班其立次俱接西翼豹尾槍之下   耕耤侍班儀   是日   上祀   先農講官陪祀   親耕時講官於耕次綵棚外隨行及   上御觀耕臺講官於臺上東向侍立諸王大臣列侍臺   下其   大閱時   上御晾鷹臺講官侍立臺上如   耕耤儀   勾到侍班儀   凡秋讞三覆奏訖   上在乾清宫   御懋勤殿勾到   圓明園   御洞明堂勾到   上皆東向坐講官同閣臣及刑部堂上官入講官並南   向侍班   燕享侍班儀   凡上元及歲除宴䝉古外藩講官陪宴坐次在西翼豹尾槍之西雁齒排列講官四人共二筵   賜坐時行一跪一叩禮侍衛行酒至亦如之宴畢降自   西階行三跪九叩禮   迎送儀   上以郊廟祀事及耕耤大閱諸典禮出午門翰林官編檢以上俱朝服迎送若居常出入東華西華神武等門翰詹惟三品以上迎送或   乗輿逺出廻   鑾時講官及   内廷翰林俱出郊在大學士九卿數里之前迎接其日設鹵簿則諸臣俱綵服不則用常服逢五十日則補服   館選儀   凡選庶吉士吏部牒翰林院題請日期至期陳黄摺於   御案上書諸進士年齒籍貫   上陞座滿漢掌院學士左右侍滿讀講學士引諸進士   以次入選中者立   御座右選畢一甲三人亦引   見次日翰林院進庶吉士名摺交内閣分别讀滿漢書   謹按此   國初定制也   聖祖康熙間進士於館選時奏乞讀中秘書或稱家世多   任館閣或稱邊逺地素少詞臣間荷   俞允   世宗加意   朝考復令大臣以所知薦用相參覈   皇上御極尤慎校藝文   朝考後復令親王大臣集諸進士觀其儀品核其年歲分為三等程材論選悉由   聖主親定焉   散館儀   凡散館教習學士引庶吉士序立體仁閣下行三跪九叩頭禮授題給筆札既納卷   上親定一二三等越日引   見分别授職   謹按   聖祖駐蹕   暢春苑則於   澹寧居散館   世宗駐蹕   圓明園則於吏部朝房散館   皇上乾隆七年壬戌   特命於   正大光明殿散館   具摺儀   故事臣工三品以上遇遷轉具摺陳謝惟新除講官雖編檢亦得具摺以講官儀服並得同三品故也又   内廷供奉翰林雖非三品陳奏亦得具摺又翰林官於學試兩差及凡奉使囘京亦得於   宫門具摺又   殿試既畢狀元亦得率諸進士具表謝   恩   謹按順治十六年四月掌院學士奏定翰林自讀講學士以至編檢皆為同官凡給假請告俱令自行陳奏其後復由掌院移咨吏部彚題   禁中乗馬儀   故事   禁中不得乗馬雖大臣亦必由   特㫖康熙十七年   命侍讀學士張英於   禁中乗馬蓋殊制也   帶數珠儀   故事朝官五品以上始懸帶數珠翰林編檢等惟入直   内廷及充補講官有   恩賜懸帶者至乾隆二年十二月   諭大學士朕御門聽政之時翰林院修撰編檢與科道一同侍班翰林班次在科道之上科道懸帶數珠而翰林未有定制朕思侍從之臣理應畫一嗣後修撰編檢亦著一體懸帶數珠以肅朝儀自是遂為定式服飾儀   故事朝官五品已下不得服貂皮猞猁猻惟翰林及科道官准服   謹按王士正池北偶談云康熙十一年重定衣服等威之制三品已上始得服貂皮及猞猁猻未久復故   結銜   凡翰林官結銜若   經筵日講則書於本官之上若兼官如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詹事少詹事兼讀講學士左右庶子兼讀講諭徳洗馬兼修撰中允贊善兼編檢則書於本官之下其教習庶吉士及充各館總裁纂修官則書於本官及兼官之下   謹按識小編云唐翰林學士皆以他官兼故學士結銜在本官下五代端明殿學士趙鳯遷禮部侍郎因求宰相任圜升學士於本官之上宋因之   本朝翰林列散官於本官之下與諸司異亦祖此意若宫坊以上兼翰林官者皆列兼官於本官之下散官亦列於上不復與翰林同矣今翰詹結銜未有異例不盡如識小編所云也   序次   康熙十八年十一月以原任掌院學士徐元文為内閣學士   諭大學士等曰内閣與翰林官不妨互為調用其行坐之處照進衙門先後以定次第   謹按翰林官在   公朝坐立之次惟視官階其在館中及私第接見一以進衙門先後為序名前後軰若接見時有他曹官預焉則不復序實遵   功令云   又按庶常初館選行謁前軰禮凡由散館授職編檢及編檢之晉階者皆為前軰一科已上書刺曰侍生七科曰晩生其未及七科而官階在庶子已   上者亦曰晩生凡三刺自後雖官階在前軰上而其稱不改   考察過堂   凡考察翰林開坊以上官並過半堂   謹按池北偶談云翰林京察在吏部過堂順治中讀講諭洗中贊司業已上皆後堂相見具迎送之禮康熙癸丑始在前堂過半堂呼官及姓不呼名大學士上任   凡除授大學士未赴閣先於翰林院受任是日大學士具公服詣   先師祠行禮三跪九叩頭詣昌黎祠一跪三叩頭禮畢至寳善亭更衣出坐大堂翰詹官以次進揖大學士亦出位答揖   掌院學士上任   是日掌院學士具公服進院詣   先師祠行禮如前儀禮畢至穿堂拜印出坐大堂書公座訖滿漢掌院學士對拜一跪三叩頭畢讀講學士已下以次進揖掌院學士並出位答揖其首領官等亦進謁如儀   教習庶吉士上任   是日教習庶吉士在東安門内具公服館長致辭請乃進院一甲三人及諸庶吉士具公服躬迎謁祠如前禮畢滿漢教習對拜庶吉士行晉謁禮北面再拜教習者亦答拜館吏列分習滿漢書人數請上書庶吉士以次至前教習㸃筆示課程訖皆退   翰林官入署   凡掌院學士讀講學士侍讀侍講入署館吏皆逓聲傳呼其編檢辦院事者亦如之凡庶吉士入署俱於二門外下馬授職編檢則於登瀛門内下馬侍讀侍講於甬道近月臺前下馬讀講學士掌院學士於堂簷下馬   詞林典故卷六上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卷六下   署【附詹事府教習館】   古者建官列署示職業之所治有常涖也考唐宋間他曺官外設公而翰林以待詔禁中故獨稱内署迄無定所元置翰林院厥制稍異至明建院於長安左門之東玉河之西則今之巋然者是也   國初明之舊而加釐整焉時則與内院實相表裏不為專治自乾隆八年奉   詔更新規制益焕璇題珠牓輝映   天書煒乎煌哉吮毫詮次者惟懼閬苑蓬山難窮繪畫   又何待逺結神遊之想歟   唐   唐貞觀二年以史館門下省踈逺奏徙於中書省【唐書】   唐故事駕在大内即於明福門置院駕在興慶宫則於金明門内置院後改在右銀䑓之北第一門牓曰翰林之門入門直西為學士院其北門為翰林院北㕔五間東一間是承㫖閣子並學士雜處之南北二㕔皆有懸鈴以示呼召虚廊曲壁多畫怪石松屋院内古槐松玉蘂藥樹柿子木瓜菴羅咺山桃李杏櫻桃紫薔薇辛夷蒲萄冬青玫瑰凌霄牡丹山丹芍藥石竹紫花蕪菁青菊當陸戎葵萱草紫苑署學士至者雜植其間【翰林志】   唐翰林院者在銀䑓門内麟徳殿西重廊之後學士院者開元二十六年之所置在翰林之南别户東向其後又置東翰林院於金鑾殿之西【翰林故事】   唐翰林院北㕔前堦有花甎道冬中日及五甎為入直之李程好晩入恒過八甎乃至衆呼為八甎學士【翰林志】   唐翰林院有龍口渠通内苑大之後必飄諸花蕊經由而出有百種香色名不可盡【雲仙雜記】   唐學士院第三㕔學士閣子當前有巨槐號槐㕔舊傳居此閣者多至入相【全唐詩話】   唐秘書省内有落星石薛少保畫鶴賀監草書郎餘慶畫鳯相傳號為四絶元和中韓公武為秘書監挾彈中一鶴之眼時謂之五絶【舊聞記】   宋   宋二京學士院並在樞密宣徽院之北盖表其深嚴宥密焉【續翰林志】   宋玉堂東西壁延袤數丈悉畫水風濤浩擬瀛洲之象也【待詔董羽之筆】修篁皓鶴悉圖廊廡竒花異木羅植軒砌每外喧已寂内務不至風傳禁漏月色滿庭真人世之仙境也【同上】   宋舊學士院在樞密院之後其南廡與樞密院後廊中分門乃西向玉堂本以待乘輿行幸非學士所得常居惟禮上之日畧坐其東受院吏叅謁其後為主廊北出直集英殿則所謂北門也學士僅有直舍分於門之兩旁毎鎖院受詔與中使坐主廊後闢兩直舍各分其一門與北門通為三以照壁限其中屏間命待詔鮑詢畫花竹於上與玉堂郭春江晩景屏相配【避暑録話】   按宋學士退朝入院典禁中宣命往來皆行北門而正門行者無㡬不特取其便事亦以存故事也説見石林燕語   又按筆談云學士院玉堂太宗曽親幸至今惟學士上日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故事堂中設視草䑓每草制則具衣冠據䑓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䑓而已   宋内院逼近禁闈地復狹窄前後書詔繁萃積於房廊多所損潤蘇易簡乃於玉堂後廡建二書閣東西交映藻繪間設自是文籍有附焉閣之上下悉命僧巨然畫烟嵐暁景以布之【次續翰林志】   宋學士院正㕔曰玉堂盖道家之名翰林志言居翰苑者皆謂凌玉清遡紫霄豈止於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為學士院之稱而不為牓太宗時乃以紅羅飛白玉堂之署四字賜易簡紹聖間以避英廟諱去二字止曰玉堂云【石林燕語】   宋内諸司舍屋惟秘閣最宏壮閣下穹窿髙敞謂之木天【夣溪筆談】   宋學士院中有䨇鵲栖於玉堂之後海棠樹每學士㑹食必徘翔集或鳴噪必有大詔令或宣召之事因謂之靈鵲【談苑】   宋紹興十三年十二月詔建秘書省明年六月落成省在懐慶坊北大門内有右文殿殿後有秘閣閣前有拜閣䑓閣後有道山堂堂東二楹監居之堂西二楹少監居之南二楹丞居之又次三楹館職分居之【館閣録】   宋秘書省道山堂東第一楹為儀鸞司次為翰林司又次為修書案又北二楹為國史庫又次為著作之庭庭後為汗靑軒【後改名天教亭】蓬巒在汗青軒後北有酴醿架又北有羣玉亭亭東有鶴砌亭南又有蕓香亭東逕至羣玉亭西逕至松坡穿菊徑徑前臨池跨池有橋亭度橋有席珍亭亭東北有橘洲又東北有東岡岡北有藥洞入有采良門門内有茹芝館洞北有過廊又北有滌硯澗跨澗有木橋又北繚羣玉亭後又西北有泉曰濯纓泉西有亭曰錦隠【後改名萊亭】西徑有射圃入有延門入門有亭曰繹志又西有亭曰方查北有松坡又西臨池跨池有木橋度橋有亭曰含章亭西北有蘭畦又北有西坂園内有竹二畝雜樹百五十六【同上】   宋因唐制院中復置鈴索【續館閣録】   元   元翰林院以金烏珠第為之歐陽楚公詩翰林老屋勢深䧺此是金家太子宫是也【瀛洲道古録】   元國史院庭中有鼇石馬祖常詩閣鈴不響文書静相對鼇日賦詩【道園學古録】   明   明翰林院在東長安門外北向其西則鑾駕庫東則玉河橋元之鴻臚署也【春明夣餘録】   按朱彛尊瀛洲道古録云孫氏春明夣餘録謂翰林院本元之鴻臚署焦氏玉堂叢語載宣徳七年以故鴻臚寺為翰林院考元史百官志止有侍儀使無鴻臚所云故鴻臚寺當是永樂年間所建爾雖年逺無稽而彛尊之言於理為近   明初建官以本院為近侍衙門故公署雖在外而僚屬相聚恒在館閣洪武初建翰林院於皇城内學士而下晩朝即宿其中扁之曰詞林永樂中行在本院官仍在禁内供奉不别立公署正統七年八月詔建於長安左門外玉河西岸而東岸則為詹事府焉正堂三間中設大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公座左為史官堂右為講讀堂首領官房在儀門之外之右嘉靖戊子始建御製五箴碑於敬一亭亭樹於堂之南左則劉文定井井之外為蓮池右則柯竹岩亭亭之前為土山【殿閣詞林記】案此稱院署建於正統七年八月而焦氏玉堂叢語則又以為建於宣徳七年未知孰是   明京師翰林院門左右各積有飛沙髙三四尺並枑梐若短牆然微風一動則坌起出入者厭之世廟中掌院某嘗令除去官僚罷謫㡬空沙還積如故或以為形勢宜爾【燕山叢録】   明翰林院為齋宿委積之所内有東閣學士聚焉為朝退㑹揖之地史館為講讀史官所聚集皆無公座至修史之日旋設十館於東角門之右事竣去之【震澤長語】   明翰林院第三㕔史官㕔也又曰槐㕔即今翰林院正㕔之西偏史官所居是也【儼山集】   明翰林院劉井學士劉定之所浚在公署後堂之左柯亭學士柯潛所建在公署後堂之右後堂有二栢亦潛所種【翰林記】   按翰林記潛教習庶吉士時李東陽承詔受業及東陽復教習庶吉士出學士栢為題弋陽汪俊有一日百匝行樹底之句悵然感之因衍為一篇曰我行樹隂日千匝葉風枝自蕭颯惟有諸生識我情旁人不觧空嘲狎我見先生種樹年我身尚短樹及肩枝蟠江山地可縮手斡造化天無權瓊䑓翠閣何森爽院桞庭花敢争長芘䕃長留六月隂盤廻直與孤雲上材堪五鳯難為用根到九泉終不枉零落青袍㡬故人琤琮玉珮空遺響當時院長文安公柯亭劉井相西東百年遺愛豈獨此此樹欲比人中龍樹猶如此我何似已媿斑白非兒童名収榱桷有先後夀比金石無終窮下堂再拜想顔色仰正拂長髯風於是唱和成卷   明柯潛既綜院章就詞林後圃結清風亭亭下鑿池蒔蓮决渠引泉公退偃坐其中翛然真若登瀛洲者【玉堂叢語】   明翰林院瀛洲亭在内堂之右故有隙地一區萬厯秋甃為方池搆亭中央額曰瀛洲池逼近玉河堤聞先是亦嘗引河水一勺入池而今遂湮塞無敢以上請者【燕都遊覽志】   明楊守隨掌翰林院院之後有巨桞數章參天蔽日民之輸廪米者欲曝於庭患桞隂之翳之也請伐其最鉅者公不許作伐老桞賦示意【湧幢小品】   明宣徳七年六月賜御製翰林院箴揭於院之後朱髹牓字用金塗之【殿閣詞林記】   明嘉靖五年十月上製敬一箴及注范浚心箴程頤視聼言動四箴頒賜大學士費宏等䟽謝請勅工部於翰林院築亭立石以垂永久從之七年二月敬一亭成【明世宗實録】   明翰林院寳善亭三楹在院東偏軒牕虛豁旁臨玉河環䕃喬木學士大夫静觀之所也【燕都遊覽志】   明翰林院尊道堂修吉堂瀛洲亭寳善亭原心亭成樂軒大小門牕竹簾鉤俱工部器皿厰辦送【翰苑須知】   明嘉靖甲戌五月翰林院中吏舍有白燕一雙獻之内閣又池中蓮花早開相君并以獻上温㫖諭答之【榖城山房筆麈】   明萬厯二年翰林院中白燕䨇乳輔臣以獻兩宫並賞焉【長安客話】   明張位在翰苑嘗上䟽請令史官行人奉使四方各求遺書一部送翰林收蔵得㫖允行【榖城山房筆麈】   明翰林院在玉河西岸四譯館焉【明一統志】按燕都遊覽志四譯館在玉河橋之西永樂五年十一月始設命禮部選國子監生蒋禮等三十八人翰林院習譯書人月給米一石遇開科令就試仍譯所作文字合格出身置館於長安左門外處之盖四譯館本屬翰林所轄故其署舍亦復相近自景泰三年八月提督譯書郎劉文等請建館於廊房之南隙地自此其署遂移今其故基不可考矣   皇朝   國初併翰林院於内三院詞臣皆直宿   禁城後復專設院署㕔堂門廡有因有剙百年定制視前代為加備焉謹臚次之如左   院門凡三楹北向中縣髹漆牓署如其名前設枑梐木左右各一   謹按王士正居易録云署前積沙號沙堤形家言風水所係近稍去其半數月學士孟亮揆沈上墉侍讀王鍾靈等七人皆去位學士朱典贊善趙執信祭酒曺禾亦以他事詿誤去其驗如此館中相傳遂為故實厥後重葺時監修各官戒勿復去云門之内為儀門凡三楹北向門左有掌院學士題名碑東西兩旁角門各一皆北向儀門之内有門牓曰登瀛直甬道中   大堂三楹北向院之正衙也中縣   聖祖御書道徳仁藝額堂下墀左設日表一   謹按池北偶談云明内閣大學士皆於翰林院上任故院中設閣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後遂相沿勿改堂之西偏事三楹官讀講者居之牓曰讀講東偏史官編檢居之牓曰編檢堂前左右廊屋各十五楹為吏舍入左廊中圍門内為状元中凡三楹西房四楹副焉右廊圍門内南向者為昌黎祠北向者為土榖祠各三楹   謹按嚴繩孫西神脞説云建置官署必立土榖祠翰林院所祀則昌黎伯韓子也乾隆九年重新祠宇同官集議以昌黎為土榖祠未洽典禮因別建一祠故是年諸臣栢梁賡韻詩有昌黎文伯社兹鄉之句   堂之後為穿堂凡三楹北向上縣   皇上御書稽古論思額   穿堂之左為待詔右為典簿東西向各三楹其牓亦如之   謹按二前各有古槐一株盖百餘年物也又陳元龍愛日堂集載大學士張英掌院事時手植槐數十株曽有詩云種槐幸得依劉井他日清隂滿玉堂詞林傳誦之穿堂之内為後堂凡五楹南向中設   寳座列   御屏   上臨幸時所御也左右壁礱石刻   御製是日復得詩四首并示諸臣詩其東西屋二楹别   户扄之為蔵書之庫   後堂院内東偏有井覆以亭曰劉井而柯亭則峙其西望之翼然   御製詩劉井柯亭取次看著勝蹟也   自後堂而南有門直兩亭間牓曰敬一亭之門門内曰敬一亭凡五楹北向中貯   聖祖御書賜陳廷敬龍飛鳯舞四字石刻一昇平嘉宴詩   石刻一壁間礱石刻   皇上乾隆九年栢梁賡韻詩及東壁圖書府四十字分韻詩左右碑亭各一其舊有碑則明嘉靖間所頒敬一亭箴范浚心箴程子視聼言動四箴及當時臣工奉勅勒石所以識月日者也   自劉井而東有門門之内為清秘堂凡三楹南向中設   寳座   上臨幸時更衣於此上縣   御書集賢清秘額   謹按清秘堂先名東齋房學士等舊嘗宿齋其中後以   賜額易今名詞臣嵗時瞻仰以為寵光餘則扄鑰無敢輒啟者   清秘堂之後有軒一楹扁以石名成樂軒堂之前有亭牓曰瀛洲亭下有方池曰鳯凰池   謹按前明池水本通玉河其後湮塞今於劉井設轆轤穴地灌輸水㶁㶁從亭南螭吻中出水中荇藻交横文鱗游泳足嘉賞焉詞臣初入館院吏之前曰此登瀛洲也   亭之南為寳善亭牓如之凡五楹中貯   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   自柯亭而西為   先師祠凡三楹南向   上臨幸時   親詣行禮於此别遣學士一員祭昌黎祠   謹按明學士李東陽詩有采桑玉堂隂隂濃樹㜑娑之句今祠前古桑尚存當即東陽所賦   先師祠之南有門門内為西齋房凡五楹南向以編校皇清文頴置館於此館之南為原心亭凡三楹北向亭楣牓曰五雲多處亭中有牓如其名盖雍正間奉   詔重葺者   詹事府   府署在玉河之東西向亦明代所建我   朝仍其舊制門三楹中有牓署如其名康熈十四年所重立也門内南偏為土神祠   第二重為儀門三楹東西角門二為屋各五楹自儀門甬道中垂花門入至堦大堂五楹在焉中縣   聖祖御書徳業仁義額   堂之南事三楹左右春坊官居之北事三楹司經局官居之   堂之後為穿堂又後為退堂穿堂楹三退堂楹五也   穿堂之南有事三楹為府中官僚視事之所cq=197退堂之後為   先師祠凡三楹其旁為齋房凡四楹祠西向齋房南北   向各二也祠内有碑刻   聖祖康熈十六年所   賜御書存誠二字祠北有屋三楹為公座所祠前有古松   二株   署内春坊題名主簿題名碑各一   教習館   往時教習庶吉士未有専館就院中閒曠屋宇及大堂廊廡居之以為肄業之所   世宗雍正十一年   特賜官房一區於正陽門内迤東當翰林院之西南相去不一里面城南向門再重外門三楹牓曰   恩賜教習庶常館二門内左右為廂各三楹   堂三楹西向堂之側東西屋各一楹   堂後左右廂各三楹東楹為學掌其西楹吏人居之   後為堂復五楹堂側東西屋如外制東西廂各有樓上下各三楹   後堂之内復有樓凡五楹以貯   賜書   自中後堂為教習庶吉士之大臣講課之所餘東西從房皆庶吉士居之   詞林典故卷六下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卷七   題名上   職官之有題名非獨以志榮遇盖将因名覈實俾知官之以人重也翰林自唐宋已來諸家記載間著題名一表而前後散見時有闕遺率難彚録洪惟   昭代人文炳蔚館職増榮若掌院若教習其師率也若講官若内直其優選也若館選庻吉士則又宮府儲材之令典文章報國之始基也人以官繫官以年繫爵里姓氏彬彬可考往者既藉以永其傳來者覽之亦将憬然知所自勵焉   皇朝掌院學士題名   順治十五年九月   折庫納【由内院學士調任滿洲鑲白旗人】 王 熙【由内院學士調任順天宛平人】   康熈九年十月   折庫納【是年以專設翰林院任】 熊賜履【由内院侍讀學士陞任湖廣孝感人】   康熈十年十二月   傅達禮【由侍讀學士陞任滿洲正黄旗人】   康熙十四年四月   徐元文【由内閣學士調任江南崑山人】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   喇沙里【由侍讀學士陞任滿洲鑲黄旗人】   康熈十六年正月   陳廷敬【由内閣學士調任山西澤州人】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   葉方藹【由侍講學士陞任江南崑山人】   康熙十九年正月   庫勒納【由詹事陞任滿洲鑲藍旗人】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   陳廷敬【由内閣學士再仕】   康熈二十一年五月   牛 鈕【由詹事陞任滿洲正藍旗人】   康熙二十二年五月   張玉書【由内閣學士調任江南丹徒人】   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   孫在豐【由内閣學士調任浙江歸安人】   康熈二十三年八月   常 書【由侍讀學士陞任滿洲鑲黄旗人】   康熙二十五年三月   張 英【由侍讀學士陞任江南桐城人】   庫勒納【再以禮部侍兼任】   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   李光地【由内閣學士調任福建安溪人】   康熈二十八年五月   徐元文【再以文華殿大學士兼任】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   張 英【再以工部尚書兼任至三十一年十月調禮部尚書仍兼任】   康熙三十年九月   傅繼祖【由内閣學士調任滿洲正藍旗人】   康熈三十三年三月   常 書【再以倉侍兼任】   康熈三十六年六月   阿 山【以盛京禮部侍任滿洲鑲藍旗人】   康熙三十六年十月   韓 菼【以禮部侍郎兼任江南長洲人】   康熙三十九年五月   法 良【以内閣學士兼任滿洲鑲黄旗人】   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   揆 叙【由侍讀學士陞任滿洲正黄旗人】   康熙四十三年十月   吳 涵【以左都御史兼任浙江石門人】   康熙四十五年四月   徐 潮【以戸部尚書兼任浙江錢塘人】   康熈四十九年四月   陳元龍【以原任詹事任浙江海寧人】   康熙五十年八月   王原祁【由詹事陞任江南太倉人】   康熈五十一年四月   湯右曽【由通政使陞任浙江錢塘人】   康熈五十六年正月   徐元夢【以左都御史兼任滿洲正白旗人】   康熙六十一年二月   蔡 珽【由少詹事陞任漢軍正白旗人】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阿克敦【以兵部侍兼任滿洲正藍旗人】   勵廷儀【以内閣學士兼任直静海人】   雍正元年八月   張廷玉【以禮部尚書兼任江南桐城人】   雍正四年四月   福 敏【以左都御史兼任滿洲鑲白旗人】   雍正六年五月   留 保【以通政使兼詹事署理至十一年七月陞禮部侍仍兼任滿洲正黄旗人】   雍正十三年二月   福 敏【再以左都御史兼任】   雍正十三年五月   邵 基【以吏部侍郎兼任浙江鄞縣人】   乾隆元年十月   張廷玉【再以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兼任】   乾隆八年四月   鄂爾㤗【以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兼任滿洲鑲藍旗人】   乾隆十年三月   阿克敦【再以吏部侍兼任】   皇朝教習庻吉士題名   順治三年丙戌科   查布海【内院學士】  蒋赫徳【内院學士】   陳具慶【内院侍讀】   順治四年丁亥科【同前科庻吉士令查布海等一併教習】   順治六年己丑科   查布海【内院學士】  蒋赫徳【内院學士】   胡統虞【内院學士】  劉肇國【内院學士】   順治九年壬辰科   能 圖【内院學士】  劉清泰【内院學士】   劉正宗【内院學士】  薛所藴【少詹 事】   傅以漸【内院學士】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   折庫納【内院學士】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   折庫納【内院學士】 常 鼐【内院學士】   李 霨【内院學士】 王 熙【内院學士】   艾元徵【内院學士】   順治十六年己亥科   折庫納【内院學士】 胡兆龍【内院學士】   王 熙【内院學士】 艾元徵【内院學士】   康熙三年甲辰科   麻勒吉【内院學士】 章雲鷺【内院學士】   康熙六年丁未科   帥顔保【内院學士】 范承謨【内院學士】   康熙九年庚戌科   折庫納【内院學士】 董國興【内院學士】   張鳯儀【内院學士】 傅逹禮【掌院學士】   熊賜履【掌院學士】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   傅逹禮【掌院學士】 熊賜履【掌院學士】   徐元文【掌院學士】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   喇沙里【掌院學士】 徐元文【掌院學士】   陳廷敬【掌院學士】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   喇沙里【掌院學士】 葉方藹【掌院學士】   庫勒納【掌院學士】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   阿蘭泰【内閣學士】 張玉書【内閣學士】   牛 鈕【掌院學士】 孫在豐【掌院學士】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   常 書【掌院學士】 徐乾學【内閣學士】   張 英【掌院學士】 庫勒納【掌院學士】   李光地【掌院學士】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   庫勒納【禮部侍】 彭孫遹【内閣學士】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   庫勒納【禮部侍】 張 英【掌院學士】   傅繼祖【掌院學士】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   常 書【掌院學士】 張 英【禮部尚書兼掌院事】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   阿 山【禮部侍郎】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   法 良【内閣學士】 韓 菼【吏部侍】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   揆 叙【掌院學士】 吳 涵【吏部侍】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   二 鬲【内閣學士】 徐 潮【戸部尚書】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   噶敏圖【内閣學士】 顧悦履【内閣學士】   陳元龍【掌院學士】 彭始搏【内閣學士】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   揆 叙【工部侍郎】 湯右曾【掌院學士】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   揆 叙【左都御史】 湯右曾【吏部侍郎】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   揆 叙【左都御史】 湯右曾【吏部侍郎】   徐元夢【左都御史】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   徐元夢【工部尚書】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   徐元夢【工部尚書】 湯右曾【吏部侍】   陳元龍【工部尚書】   雍正元年癸夘科   吳隆元【侍讀學士】   雍正二年甲辰科   福 敏【内閣學士】 吳士玉【内閣學士】   徳 新【内閣學士】   雍正五年丁未科   沈近思【左都御史】 鄂爾竒【工部侍郎】   胡 煦【兵部侍郎】   雍正八年庚戌科   鄂爾竒【工部侍】 任蘭枝【内閣學士】   阿 山【署戸部侍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   鄂爾竒【兵部尚書】 阿 山【吏部侍】   任蘭枝【吏部侍】 方 苞【内閣學士】   陳萬䇿【侍講學士】   乾隆元年丙辰科   徐元夢【食禮部尚書俸】 楊名時【禮部尚書】   任蘭枝【禮部尚書】   乾隆二年丁巳科   福 敏【左都御史】 方 苞【禮部侍郎】   乾隆四年己未科   尹繼善【刑部尚書】 劉統勲【刑部侍郎】   吳家騏【禮部侍】 阿克敦【吏部侍】   史貽直【刑部尚書】   乾隆七年壬戌科   陳世倌【文淵閣大學士】 史貽直【文淵閣大學士】   徳 齡【工部侍】   乾隆十年乙丑科   徳 沛【吏部侍郎】 汪由敦【刑部尚書】   皇朝經筵講官題名   康熙十年二月   折爾肯【以中和殿學士充】 達 都【以保和殿學士充】   折庫納【以掌院學士充】  熊賜履【以掌院學士充】   傅逹禮【以侍讀學士充】  史大成【以侍讀學士充】   胡密色【以侍講學士充】  李仙根【以侍講學士充】   徐元文【以祭酒充】   宋徳宜【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   伊桑阿【以内閣學士充】  陳敱永【以吏部侍充】   康熙十四年四月   杜 臻【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   喇沙里【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十五年九月   陳廷敬【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十六年正月   楊正中【以禮部侍郎充】   康熙十六年五月   塞色黒【以兵部尚書充】  察庫【以戸部侍郎充】   康熙十六年七月   項景襄【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十六年九月   温 代【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十七年四月   葉方藹【以侍讀學士充】   康熈十八年正月   李天馥【以内閣學士充】  馮源濟【以祭酒充】   康熙十八年六月   佛 倫【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十九年二月   噶斯圖【以内閣學士充】  牛 鈕【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二十年五月   禧 佛【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   張玉書【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   圖 納【以詹事充】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   杜 臻【以吏部侍郎充】  傅臘塔【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二十二年九月   阿哈逹【以詹事充】   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   常 書【以侍讀學士充】  孫在豐【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二十三年正月   胡簡敬【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二十三年八月   席爾達【以内閣學士充】  蒋道【以少詹事充】   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   董 訥【以禮部侍充】   康熙二十四年九月   朱馬㤗【以詹事充】   阿 山【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二十五年八月   噶爾圖【以刑部侍郎充】  葛思㤗【以通政使充】   湯 斌【以禮部尚書充】   康熙二十五年十月   顧八代【以内閣學士充】  李光地【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二十六年三月   張玉書【以刑部  覺尚書充  羅】舜拜【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二十六年十月   張 英【以禮部侍充】   康熙二十七年三月   圖 納【以刑部尚書充】  席爾達【以禮部侍充】   趙 山【以内閣學士充】  翁叔元【以吏部侍充】   康熙二十七年七月   熊賜履【以禮部尚書充】  徐元文【以左都御史充】   董 訥【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二十八年三月   彭孫遹【以内閣學士充】   郭琇先【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二十八年五月   杜 臻【以刑部尚書充】   多竒【以禮部侍郎充】   李振裕【以吏部侍郎充】   康熙二十九年正月   席 柱【以工部尚書充】   康熙二十九年二月   陳廷敬【以左都御史充】   康熙三十年正月   熊賜履【以禮部尚書充】   王士正【以兵部侍充】   康熙三十年十二月   傅繼祖【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三十一年十月   翁叔元【以刑部尚書充】   康熙三十三年四月   常 書【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三十六年九月   陳廷敬【以戸部尚書充】   王 掞【以戸部侍郎充】   康熙三十九年六月   法 良【以掌院學士充】   韓 菼【以掌院學士充】   蒲 篤【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   馬爾漢【以兵部尚書充】   特黙徳【以吏部侍充】   康熙四十年正月   傅繼祖【以吏部侍充】   康熙四十年十一月   徐秉義【以吏部侍郎充】   康熙四十二年十月   王鴻緒【以工部尚書充】   陳元龍【以少詹事充】   康熙四十三年六月   蔡升元【以詹事充】   康熙四十三年九月   吳 涵【以吏部侍充】   邵穆布【以禮部侍郎充】   汪 霦【以少詹事充】   康熙四十三年十月   徐 潮【以戸部尚書充】   康熙四十五年二月   李録予【以詹事充】   康熙四十五年三月   温 達【以工部尚書充】   滿 闢【以兵部侍郎充】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   張廷樞【以吏部侍郎充】   楊 瑄【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四十五年九月   色爾圗【以侍講學士充】   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   巢可托【以刑部侍充】   康熙四十六年五月   赫 夀【以禮部侍郎充】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   二 鬲【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   恩 丕【以兵部侍充】   康熙四十八年二月   曹鑑倫【以吏部侍郎充】   胡㑹恩【以禮部侍郎充】   徐元正【以内閣學士充】   仇兆鰲【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四十八年四月   鐵 圗【以禮部侍郎充】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   喇薩理【以少事充】   康熙四十九年四月   【覺羅】滿保【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四十九年九月   殷特布【以兵部侍充】   陳元龍【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五十年正月   傅 紳【以吏部侍郎充】   覺和托【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五十年二月   噶敏圖【以内閣學士充】   李仲極【以内閣學士充】   彭始摶【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五十年四月   胡作梅【以内閣學士充】   史 䕫【以少詹事充】   康熙五十年十月   王原祁【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五十一年正月   長 夀【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   王頊齡【以吏部侍郎充】   康熙五十二年四月   湯右曾【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五十二年八月   張廷樞【以刑部尚書充】   康熙五十三年十月   徐元夢【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   賴 都【以刑部尚書充】   康熙五十五年六月   敦 稗【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五十六年二月   王之樞【以内閣學士充】   徐元夢【以掌院學士充】   查弼納【以兵部侍郎充】   康熙五十六年十月   色爾圗【以吏部侍郎充】   阿克敦【以詹事充】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   張廷玉【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五十八年二月   陳元龍【以工部尚書充】   康熙五十八年十月   勤什布【以吏部侍郎充】   康熙六十年十二月   蔣廷錫【以内閣學士充】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   勵廷儀【以内閣學士充】   雍正元年五月   登 德【以工部侍郎充】   雍正元年十二月   塞楞額【以内閣學士充】   雍正二年閏四月   史貽直【以吏部侍充】   雍正三年六月   賴 都【以禮部尚書充】   雍正三年十月   蔡 珽【以吏部尚書充】   雍正四年十二月   徳 新【以内閣學士充】   何國宗【以内閣學士充】   吳 襄【以内閣學士充】   雍正五年七月   僧 格【以内閣學士充】   蔡世逺【以内閣學士充】   雍正五年九月   三 泰【以禮部侍充】   雍正六年七月   留 保【以署掌院  覺學士充   羅】逢泰【以侍讀學士充】   雍正六年十二月   彭維新【以刑部侍充】   雍正七年六月   塞爾黒【以左都御史充】   雍正八年七月   查弼納【以兵部尚書充】   雍正九年三月   孫嘉淦【以工部侍充】   雍正十年五月   徳 齡【以内閣學士充】   雍正十一年二月   阿 山【以吏部侍充】   索 柱【以内閣學士充】   任蘭枝【以吏部侍郎充】   俞兆晟【以戸部侍郎充】   邵 基【以祭酒充】   雍正十二年正月   涂天相【以兵部尚書充】   徐 本【以左都御史充】   趙殿最【以戸部   覺侍郎充   羅】吳拜【以祭酒充】   乾隆三年七月   雅爾呼逹【以内閣學士充】   乾隆五年七月   阿克敦【以吏部侍郎充】   留 保【以吏部侍充】   乾隆七年正月   蔣 溥【以吏部侍郎充】   乾隆八年十二月   汪由敦【以兵部侍郎充】   乾隆九年正月   錢陳羣【以刑部侍郎充】   乾隆九年七月   班 第【以兵部尚書充】   劉於義【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充】   乾隆十年三月   彭維新【以兵部尚書充】   乾隆十年七月   訥 親【以保和殿大學士充】  開 泰【以兵部侍郎充】   乾隆十年十二月   髙 斌【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充】伍齡安【以内閣學士充】   劉統勲【以左都御史充】   皇朝日講起居注官題名   康熙十年   折庫納【以掌院學士充】  熊賜履【以掌院學士充】   傅達禮【以侍讀學士充】  宋徳宜【以侍讀學士充】   史大成【以侍讀學士充】  李仙根【以侍講學士充】   張貞生【以侍讀充】  嚴我斯【以侍讀充】   蔡啓僔【以修撰充】  孫在豐【以編修充】   莽 色【以侍講學士充】  喇沙里【以侍講學士充】   楊正中【以侍講學士充】  杜 臻【以侍講學士充】   康熙十一年   史鶴齡【以編修充】   康熙十二年   葉方藹【以編修充】  張 英【以編修充】   沈 荃 【侍讀充】  崔蔚林【以侍講學士充】   韓 菼【以修撰充】   康熙十三年   庫勒納【以侍讀充】  項景襄【以侍讀學士充】   富鴻業【以侍講學士充】   康熙十四年   李錄予【以編修充】  徐元夢【以掌院學士充】   王鴻緒【以編修充】  葉方藹【以侍講充】   察 庫【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十五年   牛 鈕【以侍讀充】  張玉書【以侍講充】   李天馥【以侍講學士充】  沈 荃【以少詹事充】   康熙十六年   陳廷敬【以掌院學士充】  董 訥【以中允充】   蔣道【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十八年   嚴我斯【以侍講學士充】  朱馬泰【以侍講充】   崔蔚林【以侍講學士充】   康熙十九年   阿哈逹【以侍講充】   康熙二十年   孫在豐【以侍讀學士充】  湯 斌【以侍講充】   秦松齡【以檢討充】  曹 禾【以編修充】   朱彜尊【以檢討充】  嚴繩孫【以檢討充】   徐乾學【以賛善充】  王頊齡【以編修充】   潘 耒【以檢討充】  阿 山【以侍讀充】   胡簡敬【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二十一年   傅臘塔【以侍讀學士充】  葛思泰【以侍講學士充】   歸允肅【以修撰充】   康熙二十二年   王封濚【以庻子充】  邵吴逺【以庻子充】   張玉書【以掌院學士充】  翁叔元【以賛善充】   髙士竒【以侍讀充】   康熙二十三年   多 竒【以侍讀學士充】  盧 琦【以侍讀學士充】   郭 棻【以侍讀充】  李元振【以賛善充】   儲 振【以庻子充】  韓 菼【以侍讀充】   李振裕【以侍講充】  王 掞【以賛善充】   勵杜訥【以編修充】  徐元夢【以中允充】   康熙二十四年   孫岳頒【以編修充】  喬 萊【以編修充】   彭定求【以修撰充】  蔡升元【以修撰充】   徐 倬【以編修充】  熊賜瓉【以編修充】   顧 【以侍講學士充】  徳格勒【以侍講學士充】   康熙二十五年   李應廌【以洗馬充】  星 安【以侍講充】   孟亮揆【以侍講學士充】  彭孫遹【以侍讀充】   庫勒納【以禮部侍郎充】  田喜□【以侍讀學士充】   陳元龍【以編修充】  朱都納【以侍讀充】   伊 圖【以庻子充】  王尹方【以侍讀充】   徐嘉炎【以檢討充】  李光地【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二十六年   髙 裔【以侍講充】  米漢雯【以中允充】   胡㑹恩【以中允充】  顧 藻【以編修充】   博 際【以侍講學士充】  翁叔元【以侍講學士充】   戴 通【以侍讀充】  孔俄岱【以侍講充】   康熙二十七年   馮雲驌【以編修充】  陸肯堂【以修撰充】   達蘇哈【以侍講學士充】  思格色【以侍讀充】   尹 泰【以侍講充】  吳 涵【以編修充】   張希良【以編修充】  顧 儀【以侍講充】   康熙二十八年   王頊齡【以侍講充】  曹鑑倫【以編修充】   史 䕫【以編修充】  周金然【以編修充】   吳 苑【以檢討充】  席密圖【以侍講學士充】   康熙二十九年   李 柟【以侍讀充】  張 英【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三十年   張廷樞【以編修充】  徐元正【以編修充】   傅繼祖【以掌院學士充】  傅 紳【以侍講學士充】   【覺羅】三寳【以侍講學士充】   康熙三十一年   額席赫【以庻子充】  張榕端【以侍讀充】   王思軾【以侍講充】  沈 涵【以諭徳充】   黄夢麟【以中允充】  彭寧求【以編修充】   陳元龍【以編修充】  鄭崑瑛【以編修充】   宋大業【以編修充】  劉 灝【以編修充】   顔光耀【以檢討充】  莫里普【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三十三年   常 書【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三十四年   顧祖榮【以侍讀學士充】  張廷瓉【以侍讀學士充】   王九齡【以侍講學士充】  禪 拜【以侍講學士充】   席爾登【以侍讀充  覺羅】華顯【以侍講學士充】   康熙三十五年   特黙徳【以侍講充】  邵穆布【以侍講充】   康熙三十六年   揆 叙【以侍讀充】  阿 山【以掌院學士充】   韓 菼【以掌院學士充】  王頊齡【以侍講學士充】   張廷樞【以侍講充】  阿 金【以檢討充】   康熙三十八年   馮雲驌【以編修充  覺羅】滿保【以檢討充】   康熙三十九年   法 海【以檢討充】  王思軾【以侍讀充】   法 良【以掌院學士充】  查 昇【以編修充】   楊名時【以檢討充】   康熙四十年   傅 森【以檢討充】   康熈四十一年   陳壮履【以編修充】   康熙四十二年   吳 涵【以掌院學士充】  楊 瑄【以編修充】   康熙四十三年   沈辰垣【以侍講充】  王之樞【以侍講學士充】   張廷玉【以檢討充】  凌紹雯【以中允充】   康熙四十四年   顧圖河【以編修充】   康熙四十五年   勵廷儀【以編修充】  徐 潮【以掌院學士充】   顧恱履【以編修充】  蒋廷錫【以編修充】   康熙四十六年   汪士鋐【以中允充】   康熙四十七年   潘宗洛【以檢討充】  王原祁【以侍讀學士充】   趙申季【以編修充】  吳廷楨【以編修充】   康熙四十八年   王景曾【以檢討充】  陳 璋【以編修充】   俞長䇿【以編修充】  暴 珠【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四十九年   常 夀【以洗馬充】  長 鼎【以侍讀充】   陳元龍【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五十年   張廷玉【以檢討充】  沈 涵【以少詹事充】   阿珥賽【以檢討充】   康熙五十一年   文志鯨【以檢討充】  趙熊詔【以修撰充】   湯右曽【以掌院學士充】   康熙五十二年   王奕清【以少詹事充】   康熙五十三年   陳邦彦【以侍講充】   康熙五十四年   薩哈布【以侍讀學士充】  蘇 庫【以侍讀學士充】   康熙五十五年   長 夀【以侍講學士充】  陳 恂【以侍讀充】   龔 鐸【以侍讀充】  魏廷珍【以侍講充】   康熙五十六年   徐元夢【以掌院學士充】  王圖炳【以庻子充】   何國宗【以中允充】  李 紱【以侍講學士充】   嵇曽筠【以編修充】  秦道然【以編修充】   勵廷儀【以侍講學士充】  文 岱【以檢討充】   康熙五十七年   薄有徳【以侍講學士充】   是年停起居注   雍正元年復設   塞楞額【以少詹事充】  文 岱【以侍講充】   朱曙蓀【以檢討充】  張廷玉【以掌院學士充】   黄之雋【以編修充】   雍正二年   蔡世逺【以侍講充】  彭維新【以諭徳充】   錢以塏【以少詹事充】  黄鴻中【以侍講署】   于 振【以修撰署】  王圖炳【以詹事充】   徳 新【以侍講學士充】  俞兆晟【以賛善署】   戴 瀚【以編修署】  阿爾賽【以侍讀充】   雍正三年   王世琛【以修撰充】  衛昌績【以檢討署】   張 照【以侍講學士充】  程元章【以編修署】   魏方泰【以詹事充】  蒋 漣【以中允署】   雍正四年   陳萬策【以詹事署】  留 保【以侍講學士充】   徐 本【以編修署】  姚三辰【以檢討署】   繆曰藻【以編修署】  李鍾僑【以編修署】   牧可登【以編修充】  蒋 漣【以侍講充】   雍正五年   沈翼機【以侍讀學士署旋充】  康五瑞【以侍讀署】   王 謩【以洗馬署旋以侍讀學士充】勵宗萬【以編修署】   張廷璐【以編修署】  張廷瑑【以編修充】   崔 紀【以編修署】  馬金門【以編修署】   汪由敦【以編修署】   雍正六年   馬金門【以編修充】  索 柱【以侍讀充】   謝王寵【以侍讀學士署】  春 山【以侍講充】   凌如煥【以侍講充】  康五瑞【以侍讀學士充】   【覺羅】吴拜【以侍講學士充】  伊爾登【以少詹事充】   國 璉【以侍讀署】  開 泰【以編修署】   許王猷【以賛善署】   雍正七年   國 璉【以侍讀充】  許王猷【以賛善充】   陳悳華【以修撰充】  崔 紀【以編修充】   彭硌豐【以修撰署旋充】  吳應枚【以編修署旋充】   雍正八年   李清植【以編修署】  張若涵【以檢討署】   雍正九年   張若涵【以檢討充】  楊 炳【以侍讀署旋充】   顧成天【以編修署】  開泰【以編修充】   汪由敦【以編修署】   雍正十年   汪由敦【以編修充】  俞鴻圖【以侍講署】   吳應枚【以編修署】  隋人鵬【以檢討署】   雍正十一年   陸宗楷【以檢討充】  王安國【以編修署】   于 辰【以編修署旋充】  錢本誠【以編修署旋充】   劉統勲【以侍讀署】  鄒升恒【以賛善署】   雍正十二年   習 寯【以侍讀學士充】  王安國【以司業充】   色通額【以檢討充】  佟 保【以編修署】   鄂 敏【以編修署】  錢陳羣【以侍講學士充】   顧祖鎮【以詹事署】  楊 椿【以侍講學士署】   朱良裘【以編修署】  昌 齡【以侍講充】   嵩 夀【以編修充】  世 臣【以檢討署】   常保住【以檢討署】   雍正十三年   楊 椿【以侍講學士充】  蒋 溥【以侍講署】   戴 瀚【以庶子署】  張若靄【以編修署】   乾隆二年   敷 文【以侍讀充】  介 福【以侍講充】   陳大受【以侍讀充】  吳應枚【以侍讀學士充】   鄒升恒【以侍講學士充】  喀爾欽【以侍講學士充】   陳 浩【以侍讀學士充】   乾隆三年   雷 鋐【以編修充】  王興吾【以編修充】   錢本誠【以編修充】  鄂容安【以侍講學士充】   梁詩正【以侍讀學士充】  肇 敏【以編修充】   任唘運【以中允充】  春 臺【以侍讀學士充】   鶴 年【以檢討署】   乾隆五年   周學健【以侍讀學士充】  梁文山【以編修充】   鶴 年【以檢討充】  黄孫懋【以侍讀學士充】   朱良裘【以中允署】  余 棟【以侍讀充】   乾隆六年   林令旭【以侍讀充】  陸宗楷【以洗馬署旋充】   彭樹葵【以侍讀充】  鐘 音【以檢討充】   熊暉吉【以侍講學士充】  金徳瑛【以脩撰充】   劉 綸【以侍講充】  荘有恭【以修撰充】   阮學濬【以編修充】  張鵬翀【以庶子充】   葉一棟【以侍讀學士充】   乾隆七年   興 泰【以檢討署】  文 保【以庶子充】   龔學海【以侍讀學士充】  陳兆崙【以檢討署】   趙大鯨【以少詹事充】  萬承蒼【以侍講學士署】   張 灝【以侍讀學士充】  嵇 璜【以庻子充】   張映辰【以侍講學士充】   乾隆八年   觀 保【以編修充】  敷 文【以詹事充】   文 保【以侍讀學士充】  赫 瞻【以侍讀學士充】   于 振【以侍讀學士充】  王㑹汾【以侍讀學士充】   裘曰修【以侍讀學士充】  于敏中【以修撰充】   阿 林【以庶子充】  齊召南【以中允署旋以侍讀充】沈德潛【以侍講學士署】   乾隆九年   鄂爾泰【以掌院學士充】  萬承蒼【以侍講學士充】   沈徳潛【以侍講學士充】  韓彦曽【以檢討充】   董邦逹【以中允充】  林蒲封【以編修署】   宋邦綏【以編修署】  徳 通【以詹事充】   陳邦彦【以侍讀學士署】  涂逢震【以侍讀學士署】   乾隆十年   陳邦彦【以侍讀學士充】  蔡 新【以編修署】   興 泰【以諭徳充】  雷 鋐【以少詹事充】   【覺羅】奉寛【以檢討充】  徳 保【以檢討充】   朱蘭泰【以侍讀學士署】   乾隆十一年   張泰開【以侍讀充】  朱蘭泰【以侍讀學士充】   西 成【以少詹事充】  周長【以侍講學士充】   蔡 新【以侍講充】  龔 渤【以侍講學士署旋充】   郭肇鐄【以檢討署】  陳大㫻【以編修署】   乾隆十二年   陳大㫻【以編修充】  齊召南【以侍讀再署】   陳兆崙【以檢討充】   皇朝南書房入直題名   張 英【江南桐城人】  髙士竒【浙江平湖人】   勵杜訥【直静海人】  熊賜履【湖廣孝感人】   張玉書【江南丹徒人】  陳廷敬【山西澤州人】   王士正【山東新城人】  徐乾學【江南崑山人】   王鴻緒【江南華亭人】  朱彜尊【浙江秀水人】   沈 荃【江南青浦人】  孫在豐【浙江徳清人】   孫岳頒【江南吳縣人】  張廷瓉【江南桐城人】   陳元龍【浙江海寜人】  顧恱履【浙江錢塘人】   胡㑹恩【浙江徳清人】  韓 菼【江南長洲人】   史 䕫【江南溧陽人】  王 掞【江南太倉人】   查 昇【浙江海寜人】  勵廷儀【直静海人】   錢名世【江南武進人】  查慎行【浙江海寜人】   汪 灝【江南休寧人】  何 焯【江南長洲人】   蒋廷錫【江南常熟人】  楊 瑄【江南華亭人】   汪士鋐【江南長洲人】  陳壮履【山西澤州人】   蔡升元【浙江徳清人】  張廷玉 【江南桐城人】陳邦彦【浙江海寜人】  王圖炳 【江南華亭人】趙熊詔【江南武進人】  賈國維【江南髙郵人】   楊名時【江南江隂人】  儲在文【江南宜興人】   張 照【江南婁縣人】  薄 海【順天大興人】   魏廷珍【直景州人】  汪應銓【江南常熟人】   嵇曽筠【江南無錫人】  吳 襄【江南青陽人】   王 傳【江西鄱陽人】  吳士玉【江南吴縣人】   史貽直【江南溧陽人】  任蘭枝【江南溧陽人】   劉於義【江南武進人】  張元懐【直宣化人】   曹源郊【浙江嘉善人】  于 振【江南金壇人】   戴 瀚 【江南江寜人】 楊 炳【湖北鍾祥人】   張廷珩【江南桐城人】  勵宗萬【直静海人】   蔡 珽【漢軍正白旗人】  法 海【滿洲鑲黄旗人】   楊超曽【湖南武陵人】  孫嘉淦【山西興縣人】   劉統勲【山東諸城人】  彭啓豐【江南長洲人】   蒋 溥【江南常熟人】  鄂 敏【滿洲鑲藍旗人】   劉 復【江南武進人】  錢陳羣【浙江嘉興人】   鄂爾泰【滿洲鑲藍旗人】  朱 軾【江西髙安人】   徐元夢【滿洲正白旗人】  方 苞【江南桐城人】   邵 基【浙江鄞縣人】  張若靄【江南桐城人】   鄂容安【滿洲鑲藍旗人】  嵩 夀【滿洲正黄旗人】   介 福【滿洲鑲黄旗人】  梁詩正【浙江錢塘人】   顧成天【江南上海人】  金徳瑛【浙江仁和人】   黄孫懋【山東曲阜人】  秦蕙田【江南無錫人】   汪由敦【浙江錢塘人】  嵇 璜【江南無錫人】   徐 本【浙江錢塘人】  荘有恭【廣東番禺人】   觀 保【滿洲正白旗人】  徳 保【滿洲正白旗人】   董邦達【浙江富陽人】  張若澄【江南桐城人】   詞林典故卷七 <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詞林典故>   欽定四庫全書   詞林典故卷八   題名下   皇朝館選題名   順治三年丙戌科   傅以漸【山東聊城人】 呂纘祖【直滄州人】李奭棠【順天大興人】 多象謙【直阜城人】梁清寛【直真定人】 胡兆龍【順天大興人】李若琛【順天大興人】 黄志遴【福建晉江人】張 嘉【浙江歸安人】 石 申【直欒州人】董篤行【河南洛陽人】 李 霨【直髙陽人】胡之駿【江南山陽人】 夏敷九【遼東葢州衛人】傅維鱗【直靈夀人】 王公選【陜西三原人】王炳昆【山東掖縣人】 王士驥【順天大興人】朱之錫【浙江義烏人】 韋成賢【湖廣黄岡人】王無咎【河南孟津人】 魏象樞【山西蔚州人】王一驥【山東蓬萊人】 陸 嵩【順天宛平人】魏裔介【直柏鄉人】 陳 爌【河南孟津人】杭齊蘇【山東聊城人】 宋 杞【順天大興人】董 □【江南贛榆人】 石維崑【直都水衛人】沙 澄【山東萊陽人】 單若魯【山東髙宻人】李培真【河南夏邑人】 喬映伍【山西陽城人】張文明【順天大興人】 楊思聖【直鉅鹿人】常居仁【山西樂平人】 王舜年【山東掖縣人】王紫綬【河南祥符人】 袁襜如【河南祥符人】沈兆行【浙江武康人】 艾元徴【山東濟陽人】法若真【山東膠州人】 藍 滋【山東即墨人】楊運昌【河南河内人】 劉澤芳【順天宛平人】張爾素【山西陽城人】 傅作霖【河南登封人】張 【山西髙平人】   順治四年丁亥科   吕 宫【江南武進人】 程芳朝【江南桐城人】蔣 超【江南金壇人】 周啟寯【江南宜興人】王大□【江南桐城人】 張俊【順天大興人】馮 溥【山東臨朐人】 馮右京【山西代州人】李昌垣【順天宛平人】 卓 彞【浙江武康人】黄 機【浙江錢塘人】 李 目【河南商邱人】宋學洙【湖廣江陵人】 鄧 旭【江南夀州人】常若柱【陜西蒲城人】 杜 果【江西新建人】李中白【山西長治人】 莊冋生【江南武進人】孫自式【江南武進人】 章雲鷺【順天宛平人】王 熙【順天宛平人】 朱士冲【湖廣潛江人】李廷樞【江南江寜人】   順治六年己丑科   劉子壯【湖廣黄岡人】 熊伯龍【湖廣漢陽人】張天植【浙江秀水人】 成 亮【直大名人】何 采【江南江寜人】 焦毓瑞【山東章邱人】王 清【山東海豐人】 張士甄【順天通州人】髙光䕫【順天文安人】 諸 豫【江南崑山人】張 璿【河南永寜人】 葉樹徳【順天大興人】季開生【江南泰興人】 王紹隆【浙江海寜人】朱廷璟【陜西富平人】 范廷元【浙江鄞縣人】許纘曾【江南上海人】 李儀古【直任邱人】范正脈【河南修武人】 劉嗣美【河南陳留人】于朋舉【江南金壇人】 唐夢賚【山東淄州人】莊朝生【江南武進人】 徐致覺【江南六安州人】方懸成【江南桐城人】 周 【江南呉縣人】林雲京【福建福清人】 左敬祖【直河間人】胡 亶【浙江仁和人】 張道湜【山西沁水人】楊旬瑛【福建晉江人】 張 表【陜西朝邑人】安 煥【山東日照人】 周體觀【順天遵化州人】姜圖南【順天大興人】 黄元衡【山東即墨人】馬葉曽【浙江平湖人】 呉正治【湖廣江夏人】曹本榮【湖廣黄岡人】 周曽【浙江慈溪人】郭一鶚【河南洛陽人】 徐必逹【貴州新貴人】朱 紱【江西進賢人】   順治九年壬辰科  【是科殿試滿漢進士各擢一甲三人並同授職館選】   麻勒吉【滿洲正黄旗人】折庫納【滿洲鑲藍旗人】巴 海【滿洲鑲藍旗人】鄒忠倚【江南無錫人】張永祺【順天大興人】 沈 荃【江南青浦人】賽冲阿【滿洲正白旗人】呉爾祜【滿洲正藍旗人】威洛洪【滿洲正紅旗人】 宋祖保【滿洲鑲紅旗人】巴逹禮【䝉古正白旗人】 塔筆圖【䝉古正白旗人】遲 煌【漢軍正白旗人】 范承謨【漢軍鑲白旗人】丁思孔【漢軍鑲黄旗人】 陳永命【漢軍鑲藍旗人】白乃貞【陕西青澗人】  方 猶【浙江遂安人】程邑【江南上元人】   楊紹先【湖廣安陸人】湯斌【河南睢州人】  郭 棻【直隸清逺人】俞 鐸【江南泰州人】 熊儕鶴【江西豐城人】   王 勰【浙江秀水人】 崔之瑛【順天霸州人】龔必第【福建晉江人】 盧 高【湖廣興國人】耿 介【河南登封人】 韓庭芑【山東青城人】金 鋐【順天宛平人】 余 恂【浙江龍㳺人】吳安【江南桐城人】 史彪古【江西鄱陽人】張應桂【山東膠州人】 王 紀【山西沁水人】周季琬【江南宜興人】 曹爾堪【浙江嘉善人】張瑞徴【山東萊陽人】 楊士烒【順天通州人】薛 澐【福建侯官人】 趙曰冕【江西新建人】楊永寜【山西聞喜人】 王元曦【山東掖縣人】錢開宗【浙江仁和人】 葉先登【福建長泰人】吕祖望【直滄州人】 李昌祚【湖廣漢陽人】張 晉【陜西狄道人】 周奕封【江南宜興人】陳 彩【廣東順徳人】 饒宇栻【江西進賢人】汪煉南【湖廣黄岡人】 陳子達【福建閩縣人】李文煌【河南頴川衛人】侯于唐【陜西三原人】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 【是科殿試進士與壬辰同】   圖爾宸【滿洲正白旗人】查 親【滿洲正紅旗人】索 泰【滿洲正白旗人】史大成【浙江鄞縣人】戴王綸【直滄州人】 秦 鉽【江南長洲人】董 色【滿洲正紅旗人】吳大闡【漢軍正紅旗人】莫洛洪【滿洲鑲紅旗人】達爾布【滿洲鑲藍旗人】陶必泰【漢軍鑲紅旗人】查 漢【滿洲正藍旗人】曹申吉【山東安邱人】 劉芳躅【順天宛平人】王命岳【福建晉江人】 宋徳宜【江南長洲人】陳敱永【浙江海寜人】 徐元燦【浙江海寜人】張松齡【福建莆田人】 沈世奕【江南吳縣人】綦汝楫【山東高宻人】 劉祚逺【山東安邱人】田種玉【順天宛平人】 孫光祀【山東歴城人】嚴 沆【浙江餘杭人】 周震藻【浙江嘉善人】馮源濟【順天涿州人】 李 立【山東大嵩衛人】鄧鍾麟【江南江隂人】 范廷魁【浙江鄞縣人】胡簡敬【江南沭陽人】 伊 闢【山東新城人】党以讓【陜西城固人】 吳貞度【江南宜興人】王澤【湖廣黄岡人】 王益朋【浙江仁和人】田逢吉【山西高平人】 梁 鋐【陜西三原人】邱象升【江南山陽人】 項景襄【浙江錢塘人】秦松齡【江南無錫人】 韓雄【直高陽人】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   孫承恩【江南常熟人】 孫一致【江南鹽城人】吳國對【江南全椒人】 馬晉允【浙江餘姚人】楊正中【順天通州人】 王遵訓【河南西華人】吳珂鳴【江南武進人】 富鴻業【福建晉江人】郭 諫【山東福山人】 王吉人【湖廣京山人】俞之琰【浙江桐鄉人】 王封濚【湖廣黄岡人】王于玉【江南宜興人】 陳廷敬【山西澤州人】沈振嗣【浙江餘姚人】 蕭惟豫【山東徳州人】彭之鳯【湖廣龍陽人】 王曰高【山東茌平人】譚 篆【湖廣景陵人】 田 麟【直籍遼東人】殷觀光【順天宛平人】 鄒度珙【江西新建人】王颺 【山東髙宻人昌】 吕顯祖【山東濟寜人】王鍾靈【山西聞喜人】 陸懋廷【浙江新城人】徐 臻【浙江秀水人】 熊賜履【湖廣孝感人】熊賜璵【湖廣孝感人】 李天馥【河南永城人】項 嘉【浙江秀水人】 張貞生【江西廬陵人】崔蔚林【直新安人】 吳本植【直安平人】陳 敬【順天通州人】   順治十六年己亥科   徐元文【江南長洲人】 華亦祥【江南無錫人】葉方藹【江南崑山人】 朱訓誥【山東聊城人】陳景仁【浙江山隂人】 鍾 朗【浙江建徳人】周訓成【山西安邑人】 李為霖【江南興化人】周 燦【陜西臨潼人】 金國用【江南吳縣人】鄭日奎【江西貴溪人】 馬大士【直濬縣人】曹鼎望【順天豐潤人】 周 漁【江南興化人】王 朂【順天大興人】 劉如漢【四川巴縣人】蔣 繪【江南呉縣人】 李 平【浙江山隂人】陳 元【山西澤州人】 陳志紀【江南泰州人】翟世琪【山東益都人】 羅繼謨【河南縣人】趙濟美【山東蒲臺人】 許 煒【浙江秀水人】鄭 端【直强人】 管 愷【江西臨川人】蘇宣化【順天大興人】 王追騏【湖廣黄岡人】楊維喬【山東寜海州人】鄭為光【江南儀真人】楊大鯤【江南武進人】 劉雯曠【直滄州人】朱之佐【順天大興人】 朱 錦【江南上海人】戈 英【直獻縣人】 唐寅清【浙江武康人】劉元勲【陜西咸寜人】 詹養沉【江南婺源人】翟延初【山東益都人】 盧乾元【湖廣漢陽人】蔣道【順天大興人】 寗爾講【直永年人】趙之苻【順天武清人】 周之麟【浙江蕭山人】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   馬世俊【江南溧陽人】 李仙根【四川遂寜人】吳 光【浙江歸安人】 葉映榴【江南上海人】鄭之諶【湖廣咸寜人】 申涵昐【直永年人】張玉書【江南丹徒人】 朱世熙【順天宛平人】劉芳喆【順天宛平人】 鄭開極【福建侯官人】田喜□【山西馬邑人】 王豫嘉【陜西扶風人】徐誥武【江南金壇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   嚴我斯【浙江歸安人】 李元振【河南柘城人】秦 【江南無錫人】 嚴曾榘【浙江餘杭人】吳元龍【江南婁縣人】 汪肇衍【浙江錢塘人】諸定逺【江南崑山人】 楊鍾岳【廣東揭陽人】黄彦博【浙江仁和人】 胡士著【江南江寜人】熊一瀟【江西南昌人】 吳 逺【浙江仁和人】程文彜【江南婁縣人】 勞之辨【浙江石門人】陳 論【浙江海寜人】 車萬育【湖廣邵陽人】李 棠【廣西臨桂人】 衛既齊【山西猗氏人】   康熙六年丁未科   繆 彤【江南呉縣人】 張玉裁【江南丹徒人】董 訥【山東平原人】 夏 沅【江南丹徒人】張 英【江南桐城人】 史鶴齡【江南溧陽人】盧 琦【浙江仁和人】 謝兆昌【浙江定海人】劉澤溥【河南林縣人】 唐朝彜【福建平和人】丁 蕙【江西豐城人】 潘翹生【江西南城人】楊仙枝【山西寜山衛人】儲 振【江南宜興人】王曰温【河南䣕陵人】   康熙九年庚戌科   蔡啟僔【浙江徳清人】 孫在豐【浙江徳清人】徐乾學【江南長洲人】 李光地【福建安溪人】耿願魯【山東館陶人】 陳 瑄【四川大竹人】李錄予【順天大興人】 王 寛【山西安邑人】王 掞【江南太倉人】 黄 斐【浙江鄞縣人】孟亮揆【江南長州人】 陳夢雷【福建侯官人】趙文煚【山東膠州人】 高 璜【漢軍鑲黄旗人】王維珍【漢軍鑲藍旗人】許孫荃【江南合肥人】祖文模【順天大興人】 李 阜【浙江山隂人】朱 典【江南呉縣人】 李振裕【江西吉水人】吳本立【江南武進人】 劉恒祥【直蠡縣人】張鵬翮【四川遂寜人】 孔興釪【山東曲阜人】徳格勒【滿洲鑲藍旗人】牛 鈕【滿洲正藍旗人】李 玠【漢軍正白旗人】博 濟【滿洲正藍旗人】李夢庚【漢軍鑲白旗人】沈獨立【漢軍正黄旗人】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   韓 菼【江南長洲人】 王鴻緒【江南婁縣人】徐秉義【江南崑山人】 顧 【順天大興人】黄士塤【浙江石門人】 陸藩【浙江平湖人】蔣仲達【福建長樂人】 宫夢仁【直静海人】蔣 伊【江南常熟人】 丁廷楗【山西安邑人】顔光猷【山東曲阜人】 謝于道【浙江鄞縣人】顧祖榮【順天宛平人】 周 昌【漢軍鑲藍旗人】馬鳴鑾【江南崑山人】 徐 倬【浙江徳清人】韓 竹【江南天長人】 羅秉倫【江南江寜人】繆錦宣【江南吳縣人】 沈印城【浙江秀水人】王允琳【漢軍鑲藍旗人】李基和【漢軍鑲紅旗人】徐 潮【浙江錢塘人】 汪鶴孫【浙江錢塘人】董 誾【江南吳縣人】 徐元夢【滿洲正白旗人】韓士修【四川瀘州人】 田成玉【順天大興人】王鼎冕【山東濱州人】 王尹方【山西安邑人】曾 寅【江西清江人】 李 柟【江南崑山人】龔 章【廣東歸善人】 張志棟【山東昌邑人】唐四表【河南睢州人】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   彭定求【江南長洲人】 胡㑹恩【浙江徳清人】翁叔元【江南常熟人】 魏希徴【山東鄆城人】沈三曾【浙江烏程人】 沈 涵【浙江歸安人】顧 藻【江南崇明人】 彭㑹淇【江南溧陽人】熊賜瓚【湖廣孝感人】 沈旭初【江南崑山人】李應廌【山東日照人】 楊 瑄【江南婁縣人】高 聨【順天大興人】 高 裔【順天宛平人】馮雲驌【山西振武衛人】許承宣【江南江都人】潘 沐【浙江仁和人】 李 濤【山東徳州人】張榕端【河南磁州人】 陳錫嘏【浙江定海人】王化鶴【河南武陟人】 史 珥【山西武鄉人】費之逵【浙江歸安人】 楊作楨【山西絳州人】王 瑞【江南上元人】 鄭際泰【廣東番禺人】閻世䋲【山東昌樂人】 卞永寜【漢軍正白旗人】徐必遴【貴州新貴人】 沈一揆【奉天寜逺州人】楊爾淑【直新安人】 高 琯【漢軍鑲黄旗人】李雲龍【江西豐城人】 方 韓【浙江遂安人】王吉相【陜西邠州人】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   歸允肅【江南常熟人】 孫 卓【江南宣城人】茆薦馨【浙江長興人】 吳震方【浙江仁和人】張廷瓚【江南桐城人】 秦宗㳺【浙江山隂人】田 需【山東徳州人】 陳 㨗【浙江新昌人】趙執信【山東益都人】 曹鑑倫【浙江嘉善人】馬教思【江南桐城人】 劉果實【直滄州人】沈朝初【江南吳縣人】 楊大鶴【江南武進人】陸祖修【江南青浦人】 方 伸【江南南陵人】陸 輿【江南宜興人】 李孚青【河南永城人】佘艶雪【廣東澄海人】 王沛思【山東諸城人】丁 瑋【山東霑化人】 莊延裕【福建閩縣人】汪晉徴【江南休寜人】 王承祐【貴州新貴人】宋敏求【湖廣黄梅人】 潘應賓【山東濟寜人】顧 鐔【浙江石門人】 梁 弓【江西泰和人】陳紫芝【浙江鄞縣人】 張克嶷【山西聞喜人】   張光豸【直南宫人】 盧 熙【陜西鳯翔人】   任 璿【河南新鄉人】 趙作舟【山東東平人】   楊 雍【順天寳坻人】   康熙十八年己未博學宏詞科   【一等】彭孫遹【編修浙江海鹽人進士主】 倪 燦【事檢討江南上元人】張 烈【舉人編修順天大興人進士中】 汪 霦【書舎人編修浙江錢塘人進士】喬 萊【行人司行人編修江南寳應人】 王頊齡【進士中書舎人編修江南華亭】李因篤【人進士太常寺博士】 秦松齡【檢討 陜西富平人布衣檢討江南】周清原【無錫人進士原任檢】 陳維崧【討檢討江南武進人】徐嘉炎【監生檢討江南宜興】 陸 葇【人生 員檢討浙江秀水人監生編】馮 朂【修浙江平湖人進士】 錢中諧【内閣典籍檢討江南長洲人布】汪 楫【衣編修順天昌平人】 袁 佑【進士 瀘溪知縣檢討江南休寜人】朱彜尊【教諭編修直東明】 湯 斌【人㧞貢生中書舎人檢討浙】汪 琬【江秀 水人布衣侍講河南睢】邱象隨【州人進士參政道編修江南長洲】   【人進】李來泰【士主事檢討江南山陽籍湖】 潘 耒【廣宣城人㧞貢生二】沈 珩【編修 浙江海寜人進士中書舎人】 施閏章【侍講 江南宣城人進士參議道】米漢雯【編修直安化人進士行取主】  黄與堅【事編 修江南太倉人進士知】李 鎧【縣編 修江南山陽人進士知】 徐 釚【縣檢討江南吳江人監】沈 筠【生編修浙江仁和人】  周慶曾【進士 編修江南常熟人進士候補】尤 侗【主事 檢討江南長洲人㧞貢生】 范必英【推官檢討江南長洲人】崔如岳【舉人檢討直獲鹿】  張鴻烈【人舉 人檢討江南山陽人】方象瑛【廪監 生編修浙江安人進士選】 李澄中【中行 評博檢討山東諸城】吳元龍【人㧞 貢生侍講江南華亭人】 龎 塏【進士中檢討直任】毛竒齡【邱人 舉人檢討浙江蕭山】 錢金甫【人廪監生檢討江南上】吳任臣【海人舉人檢討浙江】  陳鴻績【仁和人生員檢討浙江鄞縣】曹宜溥【人舉 人知縣檢討湖廣黄岡籍江】 毛升芳【西東 鄉人廕生檢討浙江】曹 禾【遂安 人㧞貢生編修江南江隂人】 黎 騫【進士中書舎人檢討江】高 詠【西清江人貢生檢討】  龍 燮【江南宣城人貢生檢討】邵逺平【江南望江人監生侍讀浙江仁】  嚴繩孫【和人進士光禄寺少卿】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   蔡升元【檢討江南無】    吳 【錫人布衣浙】彭寜求【江南長洲人】 史 䕫【江南溧陽人】王九齡【江南婁縣人】 吳一蜚【福建長泰人】王喆生【江南青浦人】 孫岳頒【江南吳縣人】吳 晟【江南山陽人】 張禹玉【山東萊陽人】沈愷曾【浙江歸安人】 許汝霖【浙江海寜人】余泰來【浙江山隂人】 周金然【浙江山隂人】尤 珍【江南長洲人】 劉國黼【江南寳應人】張廷樞【陜西韓城人】 阮爾詢【江南宣城人】朱 珊【江西高安人】 金徳嘉【湖廣廣濟人】吳 苑【江南歙縣人】 周蒲璧【陜西商州人】曾 炳【福建漳平人】 路元升【直曲周人】潘麒生【江南溧陽人】 袁 拱【河南洛陽人】李復泌【山西大寜人】 王思軾【江西興國人】胡作梅【湖廣荆門州人】魯徳升【浙江㑹稽人】武維寜【陜西華州人】 許嗣隆【江南如臯人】王 紳【河南睢州人】 姚文光【直前衛人】黄 軒【順天大興人】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   陸肯堂【江南長洲人】 陳元龍【浙江海寜人】黄夢麟【江南溧陽人】 張希良【湖廣黄安人】寗世簪【江南潁川人】 許承家【江南江都人】沈辰垣【浙江嘉善人】 仇兆鰲【浙江鄞縣人】宋大業【江南長洲人】 李殿邦【湖廣孝感人】徐元正【浙江徳清人】 汪 灝【山東臨清人】謝陳常【山西臨晉人】 宋 衡【江南廬江人】高 曜【江南婁縣人】 馮 瑞【江南婁縣人】汪 薇【江南歙縣人】 許賀來【雲南石屏州人】鄭崑瑛【山西文水人】 陳遷鶴【福建龍巖人】李 懋【山東夀光人】 吳之瑜【陜西隴州人】魏 男【直柏鄉人】 俞長城【浙江桐鄉人】安 篔【山東夀光人】 樊澤達【四川宜賓人】王之樞【直定州人】 吳 垣【河南寳豐人】魯 瑗【江西新城人】 宋如辰【湖廣黄安人】李朝鼎【廣東東安人】 鄧咸齊【廣西全州人】劉 坤【河南睢州人】 梅之珩【江西南城人】張明先【湖廣安鄉人】 劉 【陜西涇陽人】劉 偉【直灤州人】 孫 勷【山東徳州人】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   沈廷文【浙江秀水人】 查嗣韓【浙江海寜人】張豫章【浙江青浦人】 范光陽【浙江鄞縣人】查 昇【浙江海寜人】 吳世燾【江南高郵人】沈宗敬【江南婁縣人】 湯右曾【浙江仁和人】姚士藟【江南桐城人】 劉 灝【陜西涇陽人】張尚瑗【江南吳江人】 王 懿【山東膠州人】張 復【直保定衛人】史 伸【江南江都人】彭殿元【江西廬陵人】 郝士鈞【順天霸州人】李本【山東大嵩人】 孫致彌【江南嘉定人】陳 綍【山西猗氏人】 梁佩蘭【廣東南海人】紹雯【浙江仁和人】 竇克勤【河南柘城人】陳大章【湖廣江夏人】 彭始【河南鄧州人】施震銓【江南吳縣人】 李斯義【山東長山人】顔光斆【山東曲阜人】 鄒士璁【湖廣麻城人】林文英【福建侯官人】 葉 渟【江南崑山人】鄭 梁【浙江慈溪人】 潘宗洛【江南宜興人】宋朝楠【陜西隴西人】 王 翰【雲南宜良人】徐日暄【江西高安人】 范光宗【陜西郃陽人】高人龍【四川梁山人】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   戴有祺【江南金山衛人】吳 昺【江南全椒人】黄叔琳【順天大興人】 楊中訥【浙江海鹽人】張 昺【江南金山衛人】姚緒【江南婁縣人】陳汝咸【浙江鄞縣人】 張 瑗【江南祁門人】姜 遴【江南華亭人】 惠周惕【江南吳縣人】王奕清【江南太倉人】 狄 億【江南溧陽人】潘從律【江南溧陽人】 張孝時【江南吳縣人】胡 潤【湖廣通山人】 戴 紱【浙江烏江人】金 潮【福建侯官人】 江 球【江西金溪人】楊名時【江南江隂人】 王 傳【江西鄱陽人】冉覲祖【河南中牟人】 王者臣【山東沂州人】李燕生【山西崞縣人】 閻錫爵【河南固始人】阿 金【滿洲鑲白旗人】張夀峝【陜西平凉人】姜承【浙江山隂人】 張曾慶【陜西華州人】毛 □【河南孟縣人】 李象元【廣東澄海人】胡麟徴【漢軍鑲紅旗人】張翔鳯【四川富順人】喀爾喀【滿洲正白旗人】文志鯨【湖廣桃源人】劉 琰【山東陽榖人】 何龍文【福建晉江人】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   胡任輿【江南上元人】 顧圖河【江南江都人】顧悦履【浙江海寜人】 汪 倓【江南吳縣人】汪 漋【江南歙縣人】 李暄亨【直蔚縣人】裴之仙【江南丹徒人】 龔 鐸【順天大興人】王 楨【江南華亭人】 熊 葦【順天涿鹿人】陳成永【浙江錢塘人】 陳 璋【江南長洲人】張逸少【江南丹徒人】 周道新【順天大興人】陳豫朋【山西澤州人】 叢 澍【江南江寜人】張大有【陜西郃陽人】 袁鍾麟【河南睢州人】黄龍眉【浙江海寜人】 楊 顒【陜西華州人】陳 恂【浙江錢塘人】 阿錫台【滿洲鑲白旗人】岳 度【四川南江人】 朱輝珏【山東聊城人】陳允恭【廣西平樂人】 傅 森【滿洲鑲白旗人】張徳桂【廣東從化人】 拉都立【滿洲鑲黄旗人】黄中理【湖廣善化人】 周起渭【貴州新貴人】吳隆元【浙江仁和人】 五 哥【滿洲鑲黄旗人】海 寳【滿洲鑲白旗人覺羅】滿寳【滿洲正黄旗人】陳守創【江西高安人】 管 灝【雲南新興人】趙爾孫【直鹽山人】 吳甫生【湖廣興國人】高其倬【漢軍鑲白旗人】 朱 軾【江西高安人】法 海【滿洲鑲黄旗人】 殷元福【河南新鄉人】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   李 蟠【江南徐州人】  嚴虞惇【江南華亭人】姜宸英【浙江慈溪人】  汪士鋐【江南吳縣人】徐樹本【江南崑山人】  車鼎晉【湖廣邵陽人】陳壯履【山西澤州人】  王 誥【江南江都人】桑 額【滿洲鑲黄旗人】 李鳯翥【江西建昌人】周 彜【江南婁縣人】 陳至言【浙江蕭山人】余正徤【福建古田人】 查 賚【滿洲鑲藍旗人】許 琳【山西曲沃人】 趙宸黼【雲南河陽人】朱啟昆【湖廣漢陽人】 吳宗豐【湖廣漢陽人】張元臣【貴州銅仁人】 吳文炎【順天大興人】阿爾賽【滿洲鑲藍旗人】孔尚先【山東寜海人】李 林【廣東翁源人】 甄 昭【山西平定人】蔡 珽【漢軍正白旗人】李周望【山西蔚州人】常 格【滿洲正白旗人】鐵範金【奉天承徳人】郭于藩【四川富順人】 李甡麟【山東武定人】李紹周【河南濟源人】 阿進泰【滿洲鑲黄旗人】福 敏【滿洲鑲白旗人】歐陽齊【江西廬陵人】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   汪 繹【江南常熟人】 季 愈【江南寳應人】王 露【河南柘城人】 張成遇【廣東番禺人】徐昂【江南長洲人】 嚴宗溥【福建閩縣人】董 麒【江南長洲人】 許 榖【江南常熟人】高 輿【浙江錢塘人】 李 楷【浙江桐鄉人】王開泰【湖廣江夏人】 查嗣瑮【浙江海寜人】楊尤竒【山西沁州人】 蔡 彬【浙江徳清人】勵廷儀【直静海人】 梁棠廕【陜西涇陽人】李夢昺【山西大同人】 文 岱【滿洲鑲黄旗人】李 棅【山東徳州人】 史貽直【江南溧陽人】方 辰【順天大興人】 介孝瑹【山西解州人】韓遇春【陜西清水人】 王允猷【漢軍正藍旗人】董新䇿【四川合江人】 董 玘【雲南通海人】閻 愉【山東昌樂人】 王士儀【貴州銅仁人】晁子管【江西臨川人】 周士佃【湖廣江夏人】魏方泰【江西廣昌人】 瓦爾逹【滿洲正紅旗人】韓孝基【江南長洲人】 劉師恕【江南寳應人】盛 度【江南靖江人】 陳鶚薦【廣東程鄉人】李 薛【河南夏邑人 覺羅】逢泰【滿洲正黄旗人】張廷玉【江南桐城人】 王景曾【順天宛平人】郭 【陜西耀州人】 張象蒲【山西臨汾人】高其偉【漢軍鑲白旗人】 年羮堯【漢軍鑲黄旗人】陳若沂【廣西臨桂人】 戴 寛【直滄州人】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   王式丹【江南寳應人】 趙 晉【福建閩縣人】錢名世【江南武進人】 汪 灝【江南休寜人】查慎行【浙江海寜人】 何 焯【江南長洲人】蔣廷錫【江南常熟人】 吳廷楨【江南長洲人】陳邦彦【浙江海寜人】 薄有徳【順天大興人】汪文烱【江南休寜人】 陳世倌【浙江海寜人】吳瞻淇【江南歙縣人】 汪 份【江南長洲人】潘體震【山東樂陵人】 廖賡謨【江南華亭人】陸秉鑑【江南吳縣人】 涂天相【湖廣孝感人】萬 經【浙江鄞縣人】 高徐基【浙江海寜人】朱 書【江南宿松人】 林祖望【福建閩縣人】俞 梅【江南泰州人】 宋 至【河南商邱人】章藻功【浙江錢塘人】 伊 泰【滿洲鑲白旗人】楊 緒【湖廣武陵人】 劉 巖【江南江浦人】王 邁【江西徳興人】 馬如為【雲南元江人】西 庫【滿洲正紅旗人】王居建【直開州人】劉 圻【山東萊陽人】 吳 璉【浙江常山人】趙徴介【江南常熟人】 謝履忠【雲南昆明人】柯喬年【河南固始人】 耿古徳【滿洲正黄旗人】劉祖任【陜西綏徳人】 趙泰臨【山東膠州人】王士鑰【漢軍鑲藍旗人】董 泰【滿洲鑲黄旗人】楊萬程【漢軍正黄旗人】李天祥【直永年人】蔣 肇【廣西永寜人】 阿進泰【滿洲鑲白旗人】吳 相【福建寜洋人】 李士禎【陜西涇陽人】李 堂【順天大興人】 鄭為龍【山西文水人】才 住【滿洲正藍旗人】萬民欽【貴州清平人】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   王雲錦【江南無錫人】 吕葆中【浙江石門人】賈國維【江南高郵人】 俞兆晟【浙江海鹽人】吳士玉【江南吳縣人】 彭廷訓【江西南昌人】喬崇烈【江南寳應人】 蔡學洙【江南江寜人】鄒奕鳯【江南無錫人】 林之濬【福建惠安人】顧秉直【江南長洲人】 趙士英【雲南昆明人】沈翼機【浙江海寜人】 俞長䇿【浙江桐鄉人】吳闗杰【浙江石門人】 戴思訥【山東掖縣人】嵇曾筠【江南無錫人】 熊 本【江西南昌人】楊開沅【江南山陽人】 宫鴻歴【直静海人】莊令輿【江南武進人】 查嗣庭【浙江海寜人】索 泰【滿洲鑲黄旗人】鄭任鑰【福建侯官人】王 謩【江南太倉人】 湯之旭【河南睢州人】衛昌績【山西陽城人】 賈兆鳯【江南高郵人】陳 均【江南江隂人】 劉青藜【河南襄城人】彭維新【湖廣茶陵人】 錢榮世【江南武進人】李鍾峩【四川通江人】 馬 豫【陜西綏徳人】諸起新【浙江餘姚人】 張懋能【江西奉新人】王思訓【雲南昆明人】 李掌圓【山東陽信人】史尚節【浙江仁和人】 潘 楷【湖廣華容人】李日更【山東棲霞人】 杭宜禄【滿洲正紅旗人】常 生【滿洲正白旗人】韓鳯聲【陜西涇陽人】洪晨孚【廣東海豐人】 王 珻【山西盂縣人】蔣 綱【廣西全州人】 夀致潤【浙江諸暨人】謝王寵【陜西寜夏人】 尚彤庭【陜西長武人】徐能容【江西南城人】 周 俊【貴州貴陽人】楊 標【浙江海鹽人】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   趙熊詔【江南武進人】 戴名世   繆 沅【江南泰州人】 朱元英【江南上元人】儲在文【江南宜興人】 陳隨貞【山西澤州人】徐 斌【江南上元人】 戚麟祥【浙江徳清人】阿克敦【滿洲正藍旗人】須 洲【江南武進人】張起麟【江南華亭人】 李 紱【江西臨川人】朱一鳯【順天涿州人】 惠士竒【江南吳縣人】路仍起【江南宜興人】 徐用錫【江南宿遷人】李 中【河南睢州人】 秦道然【江南無錫人】孫時宜【江南武進人】 方 覲【江南江都人】蔡世逺【福建漳浦人】 陳似源【廣東順徳人】唐紹祖【江南江都人】 朱青選【江南泰興人】鄒汝模【湖廣麻城人】 蔣 漣【江南常熟人】于 廣【山東膠州人】 閻 圻【河南虞城人】吕謙恒【河南新安人】 汪 倬【江南休寜人】宋 筠【河南商邱人】 黎致逺【福建長汀人】張 照【江南婁縣人】 顧五達【浙江海寜人】馬 益【陜西綏徳人】 李同聲【山西大同人】盧 軒【浙江海寜人】 陸紹琦【浙江嘉興人】張 玢【湖廣湘潭人】 謝履厚【雲南昆明人】劉大轂【山東長山人】 何世璂【山東新城人】王時憲【江南太倉人】 徐士鷺【浙江海鹽人】曹如琯【陜西同州人】 崔 燦【直遷安人】程 翄【湖廣景陵人】 邱尚志【江西寜都人】李應綬【雲南河陽人】 范令譽【河南修武人】曾 謹【湖廣麻城人】 詹銓吉【浙江遂安人】張作舟【廣東大埔人】 濮起熊【貴州青鎮人】嚴思位【浙江平湖人】 陶 成【江西南城人】黄 越【江南上元人】 黄 音【江南無錫人】王成烈【陜西涇陽人】 周鳯來【廣東海陽人】高維新【直寜晉人】 朱 綸【順天通州人】陳 㑹【四川營山人】 張大受【江南嘉定人】曹掄彬【貴州黄平人】 鄧葵友【廣西全州人】車 松【滿洲鑲白旗人】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   王世琛【江南長洲人】 沈樹本【浙江歸安人】徐葆光【江南吳江人】 卜俊民【江南武進人】曹鳴【江南金壇人】  李鍾僑【福建安溪人】陶貞一【江南常熟人】 劉於義【江南武進人】潘允敏【江南溧陽人】 王圖炳【江南華亭人】鄂爾竒【滿洲鑲藍旗人】楊士徽【江南武進人】何國宗【順天大興人】 秦靖然【江南無錫人】田嘉榖【山西陽城人】 徐雲瑞【浙江錢塘人】馮汝軾【江南吳縣人】 許 鎮【浙江徳清人】俞鴻圖【浙江海鹽人】 杜 詔【江南無錫人】鮑 開【江南常熟人】 孟 班【山東沂州人】楊祖楫【江南武進人】 何應鰲【江南當塗人】林 昻【福建侯官人】 顧嗣立【江南長洲人】王 㴻【江南金壇人】 狄貽孫【江南溧陽人】徐 【浙江錢塘人】 易 簡【四川酆都人】漆紹文【江西新昌人】 周天祜【湖廣江夏人】程夢星【江南江都人】 薄 海【順天大興人】春 山【滿洲鑲藍旗人】秦 休【陜西郃陽人】周金簡【江南無錫人】 王時鴻【江南華亭人】喬時适【河南寜陵人】 董 宏【江南青浦人】周 彬【雲南昆明人】 郭孫順【江南吳江人】錢廷獻【浙江仁和人】 楊 湝【江南江都人】沈世屏【浙江錢塘人】 夏慎樞【江南丹徒人】陳王謨【江南吳江人】 舒大成【順天大興人覺羅】名昌【滿洲正黄旗人】胡 煦【河南光山人】李如璐【直新安人】 徐 依【江南武進人】張 淳【山東武定人】 湯大輅【江南江隂人】莫與及【河南洛陽人】 白子雲【陜西清澗人】魯 立【江西新城人】 王夢旭【貴州平越人】林景㧞【廣東普寜人】 王遵扆【江南太倉人】謝濟世【廣西全州人】 鄭之僑【四川仁懷人】張 旭【雲南呈貢人】 劉 蛟【貴州都匀人】孫 詔【陜西凉州人】 鄭其儲【湖廣石首人】潘 祥【陜西靖逺人】 王 畮【江南嘉定人】戈懋倫【直獻縣人】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   王敬銘【江南嘉定人】 任蘭枝【江南溧陽人】魏廷珍【直景州人】 楊䋲武【江南吳縣人】劉自㓗【直武强人】 孫見龍【浙江烏程人】許王猷【浙江嘉善人】 萬承蒼【江西南昌人】吳 襄【江南青陽人】 徐 駿【江南長洲人】蔡 嵩【江南上海人】 陳治滋【福建閩縣人】景考祥【河南汲縣人】 馮 暠【江南長洲人】劉嵩齡【直寳坻人】 王奕仁【江南婁縣人】蔣洽秀【廣西永寜人】 李元正【山東高宻人】喬學尹【山西猗氏人】 劉 泌【陜西涇陽人】莊 楷【江南武進人】 蔣繼軾【江南江都人】王希曾【江南崇明人】 唐建中【湖廣景陵人】屠 洵【湖廣孝感人】 曹鑑臨【江南婁縣人】厲 煌【浙江㑹稽人】 張 縉【陜西韓城人】世 禄【滿洲正紅旗人】姚三辰【浙江仁和人】梅廷對【江西南城人】 潘述祖【江西上高人】張 珍【浙江仁和人】 孫嘉淦【山西興縣人】陳春英【廣東澄海人】 何人龍【江西廣昌人】陳世侃【浙江海寜人】 史在甲【浙江鄞縣人】吳孝登【漢軍鑲白旗人】朱曙蓀【四川嘉定人】陳 法【貴州安平人】 向日貞【四川成都人】蘇彤紹【廣東潮陽人】 張 漢【雲南石屏人】朱天保【滿洲鑲白旗人】徐流謙【順天大興人】文大漳【廣西灌陽人】 莊 論【廣東海陽人】賈 甡【河南葉陽人】 張元懷【直宣化人】鞏建豐【陜西伏羗人】 臧爾心【山西太平人】王國棟【漢軍鑲黄旗人】吳 翀【江西浮梁人】胡 安【河南襄城人】 王運元【貴州銅仁人】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   徐陶璋【江南崑山人】 繆曰藻【江南吳縣人】傅王露【浙江㑹稽人】 李文鋭【江南長洲人】張應造【江南吳縣人】 吳應棻【浙江歸安人】任中柱【河南渉縣人】 汪受祺【浙江錢塘人】蔡衍誥【福建漳浦人】 陳 儀【順天文安人】李 錦【江南長洲人】 李克敬【山東嶧縣人】梅㲄成【江南宣城人】 胡彦頴【浙江徳清人】懷淵中【浙江嘉興人】 陳邦直【浙江海寜人】楊超曾【湖廣武陵人】 曹友夏【江南金壇人】湯 倓【江西南豐人】 李鳯岐【江西南豐人】張鳴鈞【浙江烏程人】 楊克茂【山西忻州人】朱 璋【福建閩縣人】 張鱗甲【直新安人】趙 城【雲南通海人】 成 文【滿洲正白旗人】凌如煥【江南上海人】 侯 度【四川營山人】李天寵【福建南安人】 裘 璉【浙江慈溪人】江 濟【浙江黄岩人】 楊鳯岡【四川新都人】栗爾璋【陜西寜夏人】 徳 齡【滿洲鑲黄旗人】闗 敶【廣東東莞人】 竇啟瑛【漢軍正白旗人】宋懷金【河南商邱人】 沈 竹【漢軍正白旗人】薩綸錫【雲南楚雄人】 吳傳覲【廣東南海人】蔣 林【廣西全州人】 陳世仁【浙江海寜人】冀 棟【直永平人】 徐學柄【江南上海人】高荀僑【直靜海人】 潘 淳【貴州平逺人】徳 新【滿洲鑲黄旗人】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   汪應銓【江南常熟人】 張廷璐【江南桐城人】沈錫輅【浙江仁和人】 金以成【浙江仁和人】潘 翰【浙江山隂人】 查 祥【浙江海寜人】陳萬䇿【福建晉江人】 李志沆【江西建昌人】崔 紀【山西蒲州人】 葉長楊【江南吳縣人】董 俊【順天涿州人】 張夢徴【江南華亭人】徐 本【浙江錢塘人】 習 嶲【江南吳縣人】吳家騏【浙江桐鄉人】 顧 仔【江南安東人】曹源郊【浙江嘉善人】 許 均【福建閩縣人】伊爾敦【滿洲鑲紅旗人】鄒升恒【江南無錫人】宋 照【江南長洲人】 蕭宸㨗【廣東大埔人】曾元邁【湖廣景陵人】 沈承烈【江南華亭人】徐大枚【漢軍正藍旗人】顧祖鎮【江南吳縣人】劉丕謨【順天文安人】 楊爾徳【浙江嘉善人】黄鴻中【山東即墨人】 張 煒【福建侯官人】杜 藻【河南封邱人】 夏開衡【浙江烏程人】吳 濤【浙江仁和人】 楊 椿【江南武進人】李天龍【湖廣湘潭人】 沈嘉麟【奉天寜逺人】李 蘭【直樂亭人】 鄭 江【浙江錢塘人】王 瓚【貴州貴筑人】 康 忱【山西興縣人】胡 瀛【四川宜賓人】 嚴文在【江南建平人】徐聚倫【浙江仁和人】 劉運鮒【江南南陵人】張 燦【陕西綏徳人】 李士元【陜西蒲城人】鄭 □【山西五臺人】 任際虞【江西上高人覺羅】思强【滿洲正黄旗人】蔡曰逢【陜西秦安人】卿 悦【廣西灌陽人】 王夢堯【貴州平越人】李 洵【廣西蒼梧人】 李根雲【雲南趙州人】嚴瑞龍【四川閬中人】 解震泰【陜西寜夏人】雷天鐸【湖廣羅田人】 劉 燦【山西盂縣人】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   鄧鍾岳【山東東昌人】 吳文焕【福建長樂人】程元章【河南上蔡人】 王蘭生【直交河人】黄之雋【江南華亭人】 俞鴻馨【浙江海鹽人】姚世榮【浙江仁和人】 邵 基【浙江鄞縣人】姜邵湘【浙江錢塘人】 魯曾煜【浙江㑹稽人】姚之駰【浙江錢塘人】 靖道謨【湖廣漢陽人】邵 泰【順天大興人】 楊廷選【福建同安人】鄒世楠【江南吳縣人】 李 鍼【直盧龍人】王歛福【山東諸城人】 錢陳羣【浙江嘉興人】沈起元【江南太倉人】 蔣恭棐【江南長洲人】勵宗萬【直靜海人】 留 保【滿洲鑲黄旗人】謝道承【福建閩縣人】 俞元祺【浙江仁和人】夏力恕【湖廣孝感人 覺羅】恩夀【滿洲鑲紅旗人】吳端升【江南武進人】 姜任修【江南如臯人】梁 機【江西太和人】 儲大文【江南宜興人】吳啟昆【江南江寜人】 李光墺【福建安溪人】馮 詠【江西金溪人】 楊夢琰【江南丹徒人】吳 栻【江南武進人】 馮 謙【江西金溪人】崔乃鏞【陜西同官人】 唐繼祖【江南江都人】宋在詩【山西安邑人】 楊魁甲【陜西寜夏人】司馬顥文【浙江鄞縣人】張符驤【江南泰州人】夏立中【湖廣孝感人】 侯來旌【陜西郃陽人】王克宏【順天宛平人】 趙 笏【直寜津人】陸奎勲【浙江平湖人】 王 溥【浙江錢塘人】楊纘緒【廣東澄海人】 程仁圻【貴州廣順人】王士俊【貴州平越人】 喬世臣【山東滋陽人】何 朗【雲南石屏人】 黄 秀【湖廣巴陵人】屠用謙【湖廣孝感人】 李梅賓【廣西臨桂人】王 恕【四川安居人】 闗上進【廣東新寜人】黄焕彰【福建晉江人】 曹 涵【順天武清人】萬䋲祜【湖廣麻城人】 董思恭【山東夀光人】李開葉【福建福州人】 晏斯盛【江西新喻人】李先枝【四川蒼溪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   于 振【江南金壇人】 戴 瀚【江南上元人】楊 炳【湖廣鍾祥人】 張廷珩【江南桐城人】沈 淑【江南常熟人】 劉吳龍【江西南昌人】戴永椿【浙江仁和人】 徐以升【浙江徳清人】嚴民法【浙江歸安人】 焦祈年【山東章邱人】張 江【江西南城人】 周學健【江西新建人】張廷瑑【江南桐城人】 昌 齡【滿洲鑲白旗人】李徴臨【山東徳左貳衛人】 沈榮仁【浙江歸安人】李 端【廣東程鄉人】 尹繼善【滿洲鑲黄旗人】李 徽【山西崞縣人】 黄元鐸【順天大興人】鄒光濤【江南武進人】 繆曰芑【江南吳縣人】吳王坦【江南華亭人】 何玉梁【浙江錢塘人】胡蛟齡【江南涇縣人】 馬金門【山東蓬萊人】許 焞【浙江海寜人】 沈文豪【浙江錢塘人】沈懋華【江南太倉人】 薄履青【江南江寜人】倪師孟【浙江歸安人】 顔希聖【廣東連平人】胡香山【江南如臯人】 黄 祐【江西新城人】陶正中【江南無錫人】 嵩 夀【滿洲正黄旗人】陶士偰【湖廣寜鄉人】 范 咸【浙江仁和人】王喬林【浙江錢塘人】 劉敬輿【福建福清人】保 良【滿洲鑲藍旗人】陳齊實【廣西平樂人】盧生薫【陜西鎮番衛人】王又檏【直天津人】席 釗【江南常熟人】 陳謀【廣西臨桂人】李 淮【直高邑人】 王歩青【江南金壇人】喀爾欽【滿洲鑲黄旗人】張仕遇【江南華亭人】張 考【山西夏縣人】 高 山【山東歴城人】吳大受【浙江歸安人】 俞來求【江南太倉人】李 桐【山東大嵩人】 楊臚賜【雲南石屏人】萬承岑【江西南昌人】 顧 海【貴州黎平人】張若涵【江南桐城人】 牧可登【䝉古正白旗人】   雍正二年甲辰科   陳惪華【直安州人】 王安國【江南高郵人】汪徳容【浙江錢塘人】 汪由敦【浙江錢塘人】徐焕然【浙江海寜人】 趙大鯨【浙江仁和人】于 枋【江南金壇人】 范 燦【浙江秀水人】吳應枚【浙江歸安人】 張泰基【江南太倉人】程 恂【江南休寜人】 諸 錦【浙江秀水人】蔣振鷺【浙江平湖人】 王 峻【江南常熟人】潘思榘【江南武進人】 金 相【湖北孝感人】吳龍應【江南武進人】 陳 浩【順天昌平人】周長【浙江㑹稽人】 陳 璟【浙江錢塘人】謝朋庚【江南江都人】 王泰甡【江西新淦人】周廷燮【江南吳縣人】 開 泰【滿洲正黄旗人】李重華【江南吳江人】 朱 陵【江南歙縣人】李清植【福建安溪人】 吳延熙【浙江烏程人】趙 晃【順天武清人】 周吉士【江南婁縣人】程光鉅【湖北孝感人】 顧 贄【江南無錫人】嚴源燾【浙江嘉善人】 楊士鑑【山東即墨人】吳兆雯【江南青陽人】 朱良裘【江南上海人】劉統勲【山東諸城人】 恒 徳【滿洲正紅旗人】王廷琬【順天宛平人】 徐天麒【浙江秀水人】舒 眀【滿洲正黄旗人】張聖訓【漢軍鑲白旗人】熊暉吉【江西新昌人】   雍正五年丁未科   彭啟豐【江南長洲人】 鄧啓元【福建徳化人】馬宏琦【江南通州人】 鄒一桂【江南無錫人】于 辰【江南金壇人】 莊 柱【江南武進人】錢本誠【江南太倉人】 王丕烈【江南青浦人】劉 復【江南武進人】 周祖榮【漢軍鑲紅旗人】余 棟【江西宜黄人】 張鵬翀【江南嘉定人】張 灝【順天宛平籍浙江錢塘人】 李實蕡【福建漳浦人】林 璁【直永年人】 王雲銘【山東武定人】金 相【直天津人】 原戴【陜西蒲城人】王承堯【山西沁水人】 繆 焕【雲南昆明人】李學裕【河南洛陽人】 劉東寜【順天大興人】李 直【廣東程鄉人】 劉青芝【河南襄城人】陳師儉【山西澤州人】 許 琰【福建同安人】富 魁【滿洲鑲藍旗人】世 臣【滿洲正白旗人】王 植【山東諸城人】 周紹龍【福建侯官人】周龍官【江南山陽人】 楊嗣璟【廣西臨桂人】王興吾【江南華亭人】 包祚永【貴州貴筑人】郭石渠【貴州安化人】 陳其嵩【湖廣衡山人】隋人鵬【山東萊陽人】 常保住【滿洲正紅旗人】吕 熾【廣西臨桂人】 張乾元【四川營山人】   雍正八年庚戌科   周 □【浙江錢塘人】 沈昌宇【浙江秀水人】梁詩正【浙江錢塘人】 顧成天【江南婁縣人】胡宗緒【江南桐城人】 蔣 溥【江南常熟人】吳華孫【江南歙縣人】 鍾 衡【浙江長興人】倪國璉【浙江仁和人】 孫人龍【浙江烏程人】周範蓮【江南長洲人】 陶正靖【江南常熟人】王文璿【浙江錢塘人】 沈慰祖【江南吳縣人】楊廷棟【江南宣城人】 林蒲封【廣東東莞人】鹿邁祖【直定興人】 毛之玉【江南太倉人】商 盤【浙江㑹稽人】 徐景曾【江南武進人】裘肇煦【浙江仁和人】 鄂 敏【滿洲鑲藍旗人】吳 璋【浙江淳安人】 陳亮世【福建南安人】吳士珣【江南吳縣人】 孫 灝【浙江錢塘人】朱鳯英【江西南昌人】 柏 謙【江南崇明人】佟 保【滿洲正藍旗人】徐以烜【浙江錢塘人】王宗燦【漢軍正黄旗人】嵇 璜【江南無錫人】陳其凝【江南上元人】 林令旭【江南婁縣人】李敏第【河南夏邑人】 劉元燮【湖南湘潭人】曹一士【江南青浦人】 任應烈【浙江錢塘人】程盛修【江南秦州人】 吳履泰【福建侯官人】陳 中【四川墊江人】  嚴樹基【浙江歸安人】張先躋【福建漳浦人】  高 璿【山東諸城人】敷 文【滿洲鑲黄旗人】 盧秉純【山西臨汾人】阮學浩【江南山陽人】  嚴 璲【浙江仁和人】韓彦曾【江南長洲人】  許希孔【雲南昆明人】薛 馧【陜西雒南人】  楊 秀【順天固安人】額爾登額【䝉古正白旗人】孫倪城【江南崑山人】李賢經【貴州南籠人】  裘思録【江西新建人】色通額【滿洲正黄旗人】王廷鴻【湖北孝感人】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   陳 倓【江南儀徴人】 田志勤【順天大興人】沈文鎬【江南崇明人】 張若靄【江南桐城人】任啟運【江南荆溪人】 張映辰【浙江仁和人】吳祖修【江南武進人】 張 湄【浙江錢塘人】鄂容安【滿洲鑲藍旗人】雷 鋐【福建寜化人】朱 桓【江南宜興人】 朱泮功【浙江歸安人】鄂 倫【滿洲鑲藍旗人】周正思【福建福清人】儲晉觀【江南宜興人】 陳大受【湖南祁陽人】董邦達【浙江富陽人】 姚孔鋠【江南桐城人】張為儀【浙江海寜人】 阮學濬【江南山陽人】范從律【浙江鄞縣人】 張 瑗【湖廣湘潭人】陸嘉頴【浙江仁和人】 汪師韓【浙江錢塘人】徐梁棟【江南金匱人】 夏廷芝【江南高郵人】吳學瀚【江西高安人】 許 集【江南吳縣人】肇 敏【滿洲正黄旗人】沈景瀾【江南元和人】朱續晫【山東平隂人】 張映斗【浙江烏程人】時鈞轍【江南嘉定人】 王錫璋【河南河内人】曾 豐【福建侯官人】 楊二酉【山西太原人】陳 仁【廣西武宣人】 王 檢【山東福山人】梁文山【山西介休人】 焦以敬【江南婁縣人】程鍾彦【浙江嘉善人】 雙 慶【滿洲鑲白旗人】賴翰顒【福建平和人】 羅源漢【湖南長沙人】王文充【江南儀徴人】 李修卿【福建福清人】查錫韓【江南休寜人】 馮元欽【江南長洲人】李天秀【陕西華隂人】 劉孔昭【山東文登人】劉學祖【山東掖縣人】 邱玖華【廣東海陽人】唐進賢【江南含山人】 張宗説【河南夏邑人】介 福【滿洲鑲黄旗人】沈齊禮【浙江烏程人】赫成峩【滿洲正黄旗人】吳士功【河南光州人】王芥園【江南丹徒人】 杜 謐【貴州遵義人】劉元炳【湖廣湘潭人】 胡 定【廣東保昌人】張蘭清【四川長夀人】 于開泰【陜西扶風人】楊 琨【湖廣新化人】 傅為詝【雲南建水人】饒鳴鎬【廣東大埔人】 辛昌五【廣東順徳人】聶位中【江西萬年人】 陳中榮【貴州綏陽人】王以昌【江南江寜人】 宋 楠【浙江建徳人】趙 瓚【漢軍鑲黄旗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   金徳瑛【浙江仁和人】 黄孫懋【山東曲阜人】秦蕙田【江南金匱人】 蔡 新【福建漳浦人】曹秀先【江西新建人】 㳺得宜【陜西大荔人】趙青藜【江南涇縣人】 甄 □【山西平定人】何達善【河南濟源人】 史 圜【浙江歸安人】方 簡【江南懷逺人】 張大宗【浙江仁和人】孫 畧【江南全椒人】 李為棟【四川巴縣人】徐 鐸【江南鹽城人】 金門詔【江南江都人】萬年茂【湖北黄岡人】 季芳馨【江南泰興人】張麟錫【浙江山隂人】 張 尹【江南桐城人】周資陳【陜西高陵人】 張孝挰【山西沁州人】顧之麟【浙江仁和人】 壯 徳【滿洲正黄旗人】王見川【福建永定人】 聞 棠【江南鎮洋人】王秉和【浙江㑹稽人】 楊黼時【廣東大埔人】郝世正【湖北雲夢人】 史積琦【浙江㑹稽人】李清芳【福建安溪人】 蘇襄雲【山東武城人】彭樹葵【河南夏邑人】 潘乙震【廣西東蘭人】鄧時敏【四川廣安人】 興 泰【滿洲正黄旗人】羅世芳【順天大興人】 胡中藻【江西新建人】邵 鐸【浙江鄞縣人】 仲永檀【山東濟寜人】朱 璂【江西高安人】 蔣拭之【浙江鄞縣人】全祖望【浙江鄞縣人】 李師中【山東高宻人】鶴 年【滿洲鑲藍旗人】雙 頂【滿洲正白旗人】龔 渤【雲南麗江人】 張若潭【江南桐城人】鍾 音【滿洲鑲藍旗人】胡 傑【廣東順徳人】吳喬齡【江南吳縣人】 吳 泰【江南山陽人】江 漢【江南望江人】 曠敏本【湖廣衡山人】葉一棟【江西新建人】 郭 擢【河南洛陽人】李兆鈺【湖北鍾祥人】 熊郢宣【雲南昆明人】王育柟【山西猗氏人】 黄 璋【貴州鎮寜人】周應宿【浙江山隂人】 洪汝勣【貴州銅仁人】鄭毓善【江南靖江人】 侯陳齡【江南金匱人】趙允涵【直易州人】   陸 儀【奉天錦縣人】劉起振【廣東海陽人】   乾隆元年丙辰博學宏詞科   【一等】劉綸【編修江南武進人廪】   潘安禮【生編修江西南城人進士員外】諸 錦【編 修浙江秀水人庶吉士改教】 于 振【授編修江南金壇人修撰改行】杭世駿【人編修浙江仁和人】   【舉人】楊度汪【二等庶吉士江南無錫人】 陳兆崙【㧞貢 生檢討浙江錢塘人進士中】劉玉麟【書舎人改名 藻檢討山東荷澤人】 沈廷芳【舉人教諭庶吉士浙江仁】夏之蓉【和人監生檢討江南高郵】 汪士鍠【人進士教諭庶吉士江南】陳士璠【休寜人副貢生庶吉士】齊召南【浙江錢塘人增生庶吉士】周長【浙江天台人副貢生檢討浙江】 程 恂【㑹稽人庶吉士改教諭檢討江】   乾隆二年丁巳科   于敏中【南休寜人庶】   林枝春【吉士改員外】任端書【郎江南金壇】   孫宗溥【人福建福清】何其睿【人江南溧陽】   宋邦綏【人浙江仁和】觀 保【人江西贛縣人】  張若需【江南長洲人】馮秉仁【山東濟南人】 黄明懿【廣西臨桂人】錢 琦【浙江仁和人】 周玉章【浙江仁和人】王㑹汾【江南無錫人】 吳 紱【江南宜興人】郭肇鐄【江南全椒人】 馮 祁【山西代州人】龔學海【湖北天門人】 程廷棟【湖北漢川人】黄 宫【江南陽湖人】 徳 保【滿洲正白旗人】陸樹本【浙江嘉興人】 李龍官【江西寜都人】沈雲蜚【浙江烏程人】 劉 烱【山西安邑人】丁一燾【湖南衡陽人】 胡師孟【湖南湘潭人】周 禮【直大名人】 帥家相【江西奉新人】張九鎰【湖南湘潭人】 盧憲觀【順天宛平人】王士瀚【陜西咸寜人】 白 瀛【山西興縣人】周煌【四川涪州人】  路斯道【山東諸城人】劉 慥【雲南永北人】 李質頴【漢軍正白旗人】蘇霖潤【雲南趙州人】 劉天位【湖南武陵人】歐堪善【廣東樂昌人】 高繼光【四川巴縣人】謝廷瑜【廣西全州人】  納國棟【滿洲正黄旗人】牛 琳【直天津人】  杜鶴翺【四川忠州人】辛有光【山東日照人】  廖鴻章【福建永定人】蔣祖培【雲南鶴慶人】  鄭肇奎【廣東潮陽人】林維雍【福建福清人】  張日譽【河南商邱人】陳世烈【雲南建水人】  王 寯【山東膠州人】周連登【陜西涇陽人】  諾 敏【滿洲正白旗人】張元龍【陜西郿縣人】  莫世忠【廣東高明人】李時勉【河南商城人】  蔣允焄【貴州貴筑人】朱若炳【廣西臨桂人】  孫 維【貴州威寜人】彭遵泗【四川丹稜人  覺羅】徳成格【滿洲鑲黄旗人】   乾隆二年丁巳博學宏詞科   【一等】萬松齡【檢討 江南宜與人舉人中書舎人】   【二等】朱 荃【庶吉士浙江桐鄉人附】洪世澤【生庶吉士福建南安人】   張 漢【附生檢討雲南石屏人檢討】   乾隆四年己未科   莊有恭【廣東番禺人】 涂逢震【江西南昌人】秦勇均【江南金匱人】 陸 秩【浙江錢塘人】官獻瑶【福建安溪人】 袁 枚【浙江錢塘人】陳大㫻【江南溧陽人】 裘曰修【江西新建人】沈徳潛【江南長洲人】 蔣麟昌【江南陽湖人】楊開鼎【江南甘泉人】 孫拱極【福建連江人】儲麟趾【江南荆溪人】 程景伊【江南武進人】徐景熹【浙江錢塘人】 曹 經【江西新建人】梁啟心【浙江仁和人】 鞠遜行【山東海陽人】姚廷祐【直宣化人】 徐 垣【順天大興人】金文淳【浙江錢塘人】 軒轅誥【山東汶上人】喻 煒【江西南昌人】 唐 炳【浙江歸安人】蔡揚宗【湖廣湘潭人】 林興濟【山東濟寜人】徐文煜【順天大興人】 陶 鏞【江南蕪湖人】王覺蓮【貴州貴筑人】 葉 酉【江南桐城人】馮成修【廣東南海人】 鈕汝麒【浙江桐鄉人】管一清【江南江都人】 洪科㨗【福建南安人】繆敦仁【江南吳縣人】 王 錦【順天大興人】邱 柱【江南山陽人】 王化南【陜西武威人】邵其徳【雲南保山人】 卜寜一【山東日照人】朱 橒【陕西長安人】 王居正【山西蒲縣人】吳嗣富【浙江錢塘人】 陳中龍【湖北安陸人】詹肯構【廣東饒平人】 曾尚增【山東長清人】陳士琰【廣西平樂人】 何 疇【廣西容縣人】伊貴綬【䝉古正白旗人】鄭志鯨【河南太康人】劉斯和【河南郟縣人】 出科聨【福建惠安人】周 燾【湖南茶陵人】 興 國【滿洲正黄旗人】黄澍綸【湖南善化人】 伊興阿【滿洲鑲白旗人】徐孝常【江南上元人】 趙徳昌【滿洲鑲藍旗人】楊 培【貴州清平人】 孫景烈【陜西武功人】羅 愔【四川巴縣人】 廩 格【滿洲正黄旗人】傅隆阿【滿洲鑲藍旗人】程 巖【江西鉛山人】周人麒【直天津人】 陳汝睿【四川叙永㕔人】   乾隆七年壬戌科   金 甡【浙江仁和人】 楊述曾【江南陽湖人】湯大紳【江南陽湖人】 張 進【江南吳縣人】張泰開【江南金匱人】 潘 偉【江南休寜人】鍾鳯翔【浙江海寜人】 蔡雲從【福建漳浦人】邵齊燾【江南昭文人】 姚 範【江南桐城人】劉 炳【直任邱人】 李清時【福建安溪人】查庫蘭【䝉古鑲白旗人】竇光鼐【山東諸城人】孫廷槐【浙江仁和人】 朱佩蓮【浙江海鹽人】丁居信【江南儀徴人】 莊有信【廣東鶴山人】鄭虎文【浙江秀水人】 徳 保【滿洲正藍旗人】蔡時田【四川崇寜人】 凌 鎬【江南吳縣人】李應熙【湖北興國人】 朱盛江【湖北監利人】徐 瑋【浙江徳清人】 經 聞【滿洲正白旗人】王 鋌【山東萊陽人】 朱履端【浙江桐鄉人】杜若掘【山西平陸人】 顧汝修【四川華陽人】盛 格【滿洲正白旗人】戈 岱【直景州人】鄭有則【河南睢寜人】 劉錫齡【漢軍正黄旗人】吳鵬南【福建連江人】 羅暹春【江西吉水人】閻循琦【山東昌樂人】 周世紫【河南祥符人覺羅】奉寛【滿洲正黄旗人】田 沇【雲南建水人】惠元士【陜西盩厔人】 金 洪【順天大興人】蔣辰祥【河南睢州人】 叢中芷【山東蓬萊人】胡澤潢【湖南寜鄉人】 周孔從【江西寜州人】王康佐【江南句容人】 王世仕【貴州貴筑人】李金臺【湖北黄陂人】 廖方蓮【廣西桂林人】何紹東【廣西富川人】 勞 通【廣東順徳人】陳桂洲【福建南安人】 黄遇隆【湖南寜鄉人】熊元龍【貴州貴筑人】 王太岳【直定興人】熊為霖【江西新建人】   乾隆十年乙丑科   錢維城【江南武進人】 莊存與【江南武進人】王際華【浙江錢塘人】 章 愷【浙江嘉善人】沈志祖【江南吳縣人】 歐陽正煥【湖南衡山人】薛芝【浙江仁和人】 蔣元益【江南長洲人】   李因培【雲南晉寜人】 史貽謨【江南溧陽人】徐開厚【浙江徳清人】 張甄陶【福建福清人】張若澄【江南桐城人】 徐光文【順天宛平人】趙秉忠【江南興化人】 秦 鐄【江南金匱人】李友棠【江西臨川人】 勵守謙【直靜海人】國 柱【滿洲正黄旗人】王協和【江南天長人】宋 弼【山東徳州人】 劉元熙【湖南湘潭人】毛輝祖【山東歴城人】 顧 㶌【浙江仁和人】楊演時【廣東大埔人】 錢士雲【雲南昆明人】温 敏【滿洲正藍旗人】蔡 溎【福建漳浦人】楊永謨【河南河内人】 許 菼【浙江海寜人】張紹渠【江西鉛山人】 謝溶生【江南儀徵人】朱若東【廣西臨桂人】 積 善【漢軍鑲白旗人】邵齊烈【江南昭文人】 楊 瑝【湖南湘潭人】湯蕚聨【浙江仁和人】 單 鐸【順天寳坻人】黄叔顯【廣東連平人】 孫 漢【湖北漢陽人】王 楷【河南輝縣人】 冀文錦【山西平樂人】梁濟【陜西臯蘭人】 馮秉彜【順天大興人】李 英【江南宜興人】 温如玉【直撫寜人】夢 麟【䝉古正白旗人】何徳新【貴州開州人】楊士鉊【山東即墨人】 楊維震【四川成都人宗室】逹麟圖【滿洲正藍旗人】張 馨【陜西臨潼人】范泰恒【河南河内人】 舒 禄【滿洲鑲紅旗人】   補選庶吉士   王崇簡【順天宛平人順治初補選庶吉士】   岳映斗【陜西三原人順治初補選庶吉士】   魏天賞【河南遂平人順治初補選庶吉士】   陳夢球【福建同安人康熙甲戌進士補選庶吉士】   俞陳琛【浙江錢塘人康熙庚戌進士補選庶吉士】   帥念祖【江西奉新人雍正癸卯進士補選庶吉士】   改授館職   張允欽【江南長洲人順治壬辰進士中改侍讀】   王士正【山東新城人順治戊戌進士中改侍讀】   杜 鎮【直南宫人順治戊戌進士中書舎人改編修】   勵杜訥【直靜海人中書舎人陞侍讀】   高士竒【浙江錢塘人中書舎人陞侍講】   王原祁【江南太倉人康熙庚戌進士給事中改中允】   魏學誠【山西蔚州人康熙壬戌進士中書舎人改編修】   趙申季【江南武進人康熙丁丑進士知縣改編修】   陳聶恒【江南婁縣人康熙庚辰進士主事改編修】   錢以塏【浙江嘉善人康熙戊辰進士左通政改少詹事】   趙殿最【浙江錢塘人康熙癸未進士按察使改少詹事】   陸宗楷【浙江仁和人雍正癸卯進士景山教習授檢討】   夏之芳【江南高郵人雍正癸卯進士景山教習授編修】   黄岳牧【福建晉江人雍正癸卯進士景山教習授檢討】   姜穎新【江南如臯人雍正癸卯進士㑹典館纂修授編修】   康五瑞【江西安福人康熙丁丑進士給事中改侍讀學士】   方 苞【江南桐城人康熙丙戌㑹試中式舉人授中允】   陳厚耀【江南泰州人康熙丙戌進士教授改編修】   王懋竑【江南寶應人康熙戊戌進士教授改編修】   陳學海【江西永豊人康熙癸巳進士御史改檢討】   僧格勒【滿洲正黄旗人康熙癸巳進士庶子降調考授編修】   廖必琦【福建莆田人雍正甲辰進士額外主事改庶吉士】   詞林典故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