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一   補後漢書年表    正史類   提要   【臣】等謹案補後漢書年表十卷宋熊方撰方字廣居豐城人由上舍生官至右廸功郎權澧州司户叅軍是書前有進表不著年月表中有皇帝陛下奮神武以撥亂致太平而中興仰稽聖功同符光武之語又有灑宸翰於九經永光庠序煥雲章於八法冠絶鍾王之語御書太學石經乃髙宗時事則方為南渡初人矣昔司馬遷作史記始立十表梁書王僧䖍傳稱其旁行斜上體仿周譜葢三代之遺法也班固八表實沿其例范蔚宗作後漢書獨闕斯製遂使東京典故散綴扵紀傳之内不能絲連繩貫開帙釐然方因作此編補所未備凡同姓侯王表二卷異姓諸侯表六卷百官表二卷其所證據一本范氏舊文義例則仿之前書而稍為通變如王子外戚㤙澤諸侯表皆不復分晰惟各書其狀於始封之下而以功以親自可瞭如指掌又百官雖因西漢而廢置不一方取劉昭之志自太傅至河南尹凡二十有三等以繫扵年而除拜薨免之實悉見其貫穿鉤考極為精詳綱目條章亦俱燦然有法惟中間端緒繁宻故蹖駁之處亦間有之如海昏侯㑹邑安衆侯松其肇封固自西漢而前書皆云今見為侯則明章以後尚嗣封弗絶自應在東京列侯之數雖史文闕畧不能得其傳世之詳亦當標其國號名屬而注云後闕始合史法方乃因其世系無徴遂黜其名僅以見前書王子侯表一語附識篇末審如是則城陽恭王祉亦見前書王子侯表何以此書又得載入乎此其為例不純者也又如伏完乃伏湛七世孫襲封不其侯見於湛傳及皇后紀者甚明惟袁宏漢紀有建安元年封董承伏完十三人為列侯之文范史誤採入本紀中方不加考辨於伏湛下既書侯完嗣爵而孝獻時諸侯表内又别出一列侯伏完殊為複舛又皇后紀稱完為屯騎校尉建安十四年卒子典嗣是曹操弑伏后時完已先卒故史但稱操殺后兄弟宗族而不及完方乃誤以為曹操所誅國除而扵侯典一代竟不列入又如漢夀亭侯世但稱夀亭侯沿習舊訛未能糾正此其考核偶疏者也又漢制以太傅至將軍為五府自大將軍車騎將軍度遼將軍以外其餘雜將軍號隨時建置見於紀傳者尚多乃扵百官表内概不之及頗傷闕漏此其採摭之未備者也凡此數端皆為所短要其經緯周宻叙次井然使讀者按部可稽深為有裨於史學豐城縣志稱方作是書自題其堂曰補史其深自矜重殆亦非徒然矣乾隆四十五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純【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進補後漢書年表序   臣聞昔司馬遷班固之為史皆謹於表年從春秋之法大一統以明所授盖天子之事也范蔚宗作東漢史僅畢紀傳而表志未立蕭梁時劉昭補注舊志又不及表殆非聖人所以辯正朔存褒貶之意史家大法於此隳廢且東漢之治凡一百九十五年前繼西京之盛而一代信史有不足於遷固稽之聖人垂戒大訓尚有遺闕甚非所以昭中興之偉績也臣今輙集補後漢年表十卷以足范劉之未備庶史之文稍全而繼體統元之旨自明聖人之制不泯也凡表之義例一據范劉舊文不敢復取他說以汨其傳至綱目條章稍倣前書其有闕疑則俟後之君子熊方序   進補後漢書年表表   臣聞明爻象彖之原乃可學易識風雅頌之旨始與言詩總之必有宗主之各有體臣方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伏念臣迃疎蹇淺之末學竒窮艱苦之餘生荒松菊而出遊駐桑榆而筮仕考麟經雖曰聖作亦本舊文觀遷史素號良才悉因前筆裘非一腋流必有源臣不揆荒蕪深悼道闕惜東京之再造痛信史之未成范氏之製雖精俄乖素志劉昭之業未廣不及表年懼偽閏之不分嗟正朔之無統譬為山而或虧一簣傚鍊石而欲補髙天人異而志同世殊而事合故束晳追為華黍小雅始全暨冬官取於考工周禮乃備恭惟皇帝陛下學由天縱道本生知智勇冠乎禹湯孝悌同於堯舜奮神武以撥亂致太平而中興仰稽聖功同符光武開獻書之路来上者汗馬牛廣秘府之藏所積者充棟宇加以睿文深略重道崇儒灑宸翰於九經永光庠序焕雲章於八法冠絶鍾王此又永平之日未聞兩漢之君希有兼容寸善博採遺文故兹衰一介之愚亦效涓塵萬分之助前賢後聖既功徳之同流古史今文貴述作之一體焉能補衮第若續貂初或誚於祭魚終亦憂其覆瓿求義例於班固不減前篇較興廢於西京豈慚後作史既全綱目漢功益更昭明歴晉魏隋唐非無大手何明章安順未列成書允逢我宋之右文獲繼先儒而儷羙豈因人力盖本天時臣謹集補後漢年表十卷隨表投進以聞臣方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言   臣聞班固前漢書為表有八其七為年表其一為古今人表及考其書自伏犧氏至司馬欣自聖人至愚人凡九等原班固之意自秦以上則為古人自漢以下則為今人篇目雖曰古今人表然但及於古而不及於今顔師古注云其書未畢考班固史作始於父彪固因父之筆未及成而卒餘八表及天文志及後漢和帝詔其女弟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以是推之若固所著未畢則昭亦終之矣言未畢非也是師古未知其説臣按唐劉子元言作史有五不可曰史局深籍禁門所以杜顔面防請謁今作者如林儻示褒貶曾未絶口而朝野咸知孫盛取嫉權門王劭見讎貴族常人之情不能無畏此三不可也盖班氏父子撰述之時前漢可書之人子孫雲仍與朋舊軰類往往具存茍人人而第之智愚一分得不羣起而讐之哉班氏所以不明今人而次於表者懼此故也然倂曰古今人表而闕今人者其意以今人之表有俟後之人爾范蔚宗為後漢史又先書而殞使表志未立至劉昭補注諸家之志表又闕之則欲成此書當在今日臣遂集補年表十卷昨嘗投進未蒙指揮然視班固八表雖年表僅備而古今人表尚闕前書之表斷自於秦而漢初已来皆不與焉則欲補范書人表當以兩漢為目上考漢興下至魏初凡四百年間諸子百家與夫衆史記錄搜討㝷究非歳月可就臣按古有石渠東觀皆諸儒撰集之地而本朝亦命歐陽修宋祁軰修唐史至今學者傳誦臣又按劉子元為秘書少監時宰相蕭至忠領監修子元病意尚不一因為至忠言五不可有曰國之圖史皆出一家未聞藉功于衆今史司取士溢多人自為荀袁家自為政駿每記一事載一言閣筆相視含毫不斷頭白可期汗青無日一不可也竊見人之好尚自古不同唐之史臣已嘗病此臣所上年表皆出臣愚見雖各有所依據亦虞有子元五不可之説則衆志紛紜難得歸一如使得成愚臣一家之學不惑於衆不勝幸甚臣不避斧鉞再詣天庭陳進伏望聖慈詳憫特降睿旨降付有司令諸儒倣班史撰著兩漢人表以補范史不足幷臣前所上年表庶傳不朽以資後學謹錄奏聞伏勅旨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目錄   卷一   同姓王矦   卷二   同姓王矦   卷三   異姓諸矦   卷四   異姓諸矦   卷五   異姓諸矦   卷六   異姓諸矦   卷七   異姓諸矦   卷八   異姓諸矦   卷九上   百官   卷九下   百官   卷十上   百官   卷十下   百官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宋 熊方 撰同姓王矦表   光武初興因西都疏爵之制封建宗室故齊武魯哀汝陰軰以功安成居巢甘里軰以親皆能乗時蹈運分茅胙土以為藩翼增壯中興至明章之世乃有東平東海與沛獻等各能謙抑令終為一代賢王其蹈憲網者雖或有之然無呉楚七國之勢光武之慮逺矣作同姓王矦表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右光武二十有八人襄邑穀孰夀光趙蔡陽髙鄉堂谿淄川安城白牛成武順陽黄李齊北海沛東武城十有七人隨父印曲陽齊下博臨邑縣二人鄉三人凡十人隨祖在本表安衆二人海昬一人見前書王子矦表凡五十有八人   補後漢書年表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宋 熊方 撰   同姓王矦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右孝明八人齊利都鄉北海縣二人鄉二人凡九人隨祖僮廣陵東海鄉三人縣二人凡八人隨父鄉三人隨叔父見光武王矦表凡二十有八人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二>   右孝章七人沛任城東平琅邪列二十三   人鄉十二人凡三十九人隨父趙齊東平   平望列二人亭十人凡十六人隨祖見光   武王侯表凡六十有二人   右孝和一人濟南中山西平昌阜陵二人鄉亭十二人列十八人三十有五人隨父趙北海沛任城濟南琅邪東海矜陽亭列二十九人縣二人亭七人凡四十有六人隨祖見光武王侯表陳梁陽都鄉新平周亭樂陽亭博平髙亭樂成二人常山二人鄉亭二人凡十有四人隨父見孝明王矦表千乘凡一人隨父見孝章王矦表凡九十有七人   右孝安時趙朝陽沛任城阜陵中山琅邪東海北海二人列十二人鄉亭五人亭七人鄉四人凡三十有八人隨祖見光武王侯表陳彭城竹邑都鄉安鄉魯陽鄉樂成下邳安平凡九人隨父耕亭東安亭樂成梁陳二人凡六人隨祖見孝明王侯表清河濟北廣川鄉五人凡八人隨父樂安清河凡二人隨祖見孝章王矦表平原二人隨父見孝和王侯表凡六十有五人   右孝順時齊沛東平阜陵中山琅邪樂成亭南鄉濟南二人鄉三人凡十有五人隨祖見光武王矦表列二人隨父下邳梁常山列二人亭二人鄉亭十五人凡二十有二人隨祖見孝明王矦表濟北河間解瀆亭亭十三人凡十有六人隨父清河河間濟北凡三人隨祖見孝章王侯表凡五十有六人   右孝冲時彭城常山亭四人凡六人隨祖見孝明王矦表   右孝質時亭一人隨祖見光武王侯表卞亭昭陽亭公梁亭蒲亭昌城亭梁父亭西安亭林亭凡八人隨祖見孝明王侯表亭一人隨祖見孝章王侯表凡十人右孝桓時趙沛任城東海阜陵二人凡六人隨祖見光武王侯表彭城安平梁常山凡四人隨祖見孝明王矦表勃海濟北河間凡三人隨祖甘陵一人隨父見孝章王侯表平原一人隨祖見孝和王侯表凡十有五人右孝靈時東平任城阜陵中山琅邪凡五人隨祖見光武王矦表下邳梁凡二人隨祖見孝明王侯表河間濟南甘陵二人凡四人隨祖見孝章王侯表凡十有一人   右孝獻五人博陵琅邪東海汶陽陽都凡五人隨祖見光武王侯表彭城一人隨祖見孝明王侯表濟南一人隨祖見孝章王侯表凡十有二人   後漢書年表巻二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宋 熊方 撰異姓諸矦   世祖倉卒擾攘之初亟侯諸將矣盖激礪磨淬亦事之常至起卓茂伏湛為三公剖符而封之功臣不假以權革西京之天下靡然以名節相先及叔季李膺范滂軰雖相枕就死而不悔曹操豺虎之姿猶懼孔融荀彧等終其身不敢為盜徳義之足以服人心也如此可不尚兹作異姓矦表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補後漢書年表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宋 熊方 撰   異姓諸侯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右光武侯者一百有七人阿陵中水槐里昌城東光櫟陽雍奴洨安平隃麋牟平陽夏祁鄉廣平新蔡靈臺夀阜成鬲褒徳西華吳房舞隂穀陽膠東祝阿安成建平參蘧合肥夜固始召陵陽安山桑慎昆陽陵陽武始不其則鄉全椒顯親陵鄉宣恩原鹿宣義征羌壽張射陽更父新郪發于關内二人凡五十有四人隨父濯陽築陽樂陵元鄉平望發干凡六人隨祖在本表平陽髙昌歸徳二人凡四人見前書功臣侯表平昌周承休紅陽凡三人見前書恩澤侯表凡一百七十有四人   補後漢書年表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五    宋 熊方 撰異姓諸侯   右孝明侯者五人淮陵髙密昌安夷安楊虚   朗陵好畤鄳凡八人隨父東武安平牟平   阜成髙宻膠東安豐原鹿銅陽㶏强燕陽安   新郪凡十有四人隨祖見光武異姓矦表凡   二十有七人   右孝章侯者六人膠東即墨順陽翟鄉許節   鄉楊邑鄉凡七人隨父髙亭二人羙陽平鄉   安成平陽伊亭即墨凡八人隨祖見光武異   姓侯表凡二十有一人   右孝和侯者五人平夀關内襃親凡三人隨父阿陵美陽粟邑武始馬亭鄉冠軍郾汝陽夏陽樂平乘氏單父吳房平陽順陽翟鄉楊邑凡十有七人隨祖見光武異姓矦表關内一人隨祖見孝明異姓侯表定逺一人隨父在本表凡二十有七人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五>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五>   右孝安侯者十有六人監亭蘆亭林慮平鄉平亭鬲夷安上蔡都鄉陽安舞陽安樂亭漻亭朗陵髙置亭原鹿燕潁陽合鄉曲平亭二人葉二人西平二人西華二人凡二十有七人隨祖見光武異姓侯表鄛鄉一人隨父見孝和異姓矦表安鄉龍鄉盛鄉長社縣列三人凡七人隨父見在本表凡五十有一人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五>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五>   右孝順矦者二十有四人牟平陽亭征羌乗   氏二人凡五人隨祖見光武異姓侯表舞陽   一人隨祖見孝安異姓矦表宜城浮陽凡二   人隨父見本表凡三十有二人   右孝冲侯者三人   補後漢書年表卷五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六    宋 熊方 撰異姓諸侯   號謚姓名始封侯狀  子  孫  曾孫 五世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六>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六>   右孝桓侯者二十有七人門徳亭南鄉安陽   南頓泚陽昆陽育陽安陽益陽亭襄邑城父   潁陽潁隂西平凡十有四人隨祖見光武異   姓侯表關内侯人隨祖見孝和異姓侯表廚   亭費亭宣父凡三人隨父在本表凡四十有   五人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六>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六>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六>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六>   右孝靈侯者四十人渭陽一人隨父見孝桓異姓侯表育陽安陽華容慎順陽蔡陽凡六人隨父見本表凡四十有七人   補後漢書年表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七    宋 熊方 撰異姓諸侯   西漢自新室凡一時封拜前表多黜而不書東漢自建安已來政出曹氏一時爵命亦非孝獻今將棄而不書則操非居攝故與新室異若將書之而紀傳或有闕文故下考於三國志以尚假漢朝名器雖為異代之史庶得其實耳   號謚姓名始封侯狀  子  孫  曽孫 五世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七>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七>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七>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七>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七>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七>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七>   補後漢書年表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八    宋 熊方 撰異姓諸侯   號謚姓名 始封侯狀 子  孫 曽孫  五世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八>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八>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八>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八>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八>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八>   右孝獻侯者一百有四人關内一人隨祖見孝明異姓侯表郫江南亭二人隨祖見孝桓異姓侯表烏程一人隨父見孝靈異姓侯表臨淄宛魯陽譙西鄉農鄢陵贊襄邑夀春郿樊厯城平興安樂亭宣威廣昌亭萬歲亭洧陽亭閬中髙陵亭襄平永寧都亭二人列十三人凡三十有八人隨父温西鄉鄧臨晉武徳五人隨祖在本表凡一百五十有一人   班固於楚漢未定之初作異姓諸侯王表東漢雖有王郎隗囂公孫述等然皆西漢之舊臣而僣竊擅權非若韓魏之國趙歇英布之輩故畧而不表既作諸侯王表又分王子侯表葢西漢之王者連城數十或戴黄屋東漢之王所食不及十一二僅與西漢之侯等至功臣外戚恩澤等侯以功者或親以恩者或功亦多互見而范書又有闕文今併其篇目槩曰同姓異姓侯表而各書其狀於始封之下則功恩自明矣   補後漢書年表卷八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宋 熊方 撰百官   两漢官制雖相因襲然輕重廢置不一班史各以所屬約為十四等表之今取劉昭之志自太傅至河南尹凡二十有三以繫於年而除拜薨免之實見矣其郡縣蕃夷之官不與焉作百官表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上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宋 熊方 撰   百官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補後漢書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宋 熊方 撰   百 官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上   欽定四庫全書   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宋 熊方 撰   百官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史部,正史類,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   補後漢書年表卷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