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昌國州圖志      地理三【都㑹郡縣之屬】提要   【臣】等謹案昌國州圖志七卷元馮福京郭薦等同撰福京潼川人官昌國州判官薦里貫未詳官鄞縣教諭昌國州即今定海縣宋熙寧六年置昌國縣元至元十五年始升為州此書成扵大徳二年七月凡分八門曰叙州曰叙賦曰叙山曰叙水曰叙物産曰叙官曰叙人曰叙祠前有福京序據序中所述始末蓋福京求得舊志屬薦等訂輯而福京為之審定者也其大㫖在於刋削浮詞故其書簡而有要不在康海武功志韓邦靖朝邑志下海書邦靖書為作者盛推而此書不甚稱於世殆年代稍逺鈔本稀傳歟據原目所載卷首當有環山環海及普陀山三圖圖志之名實由於是此本不載葢傳冩者佚之矣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昌國州圖志前序   史所以傳信傳而不信不如亡史故作史者必擅三者之長曰學曰識曰才而後能傳信於天下蓋非學無以通古今之世變非識無以明事理之精微非才無以措褒貶之筆削三者闕一不敢登此職焉然而有天子之史有諸侯之史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是諸侯之史也後世因之郡各有志所以備天子史官之採録亦豈可易為哉若昔素王刑賞二百四十二年列國之君臣游夏且不能贊一辭司馬氏以良史才而作史記議者猶謂十二諸侯年表為殽亂於聖經然則侯邦之志亦以記事纂言也而可易為哉往宋末運人主好諛宰相諛士大夫習諛内外遂以成風操史筆者多患得患失之夫希合顧望不惟泯其實以誣公朝之是非抑且駕其虚以騁私意之向背故光寧理三朝之史皆權臣黨與之蕪辭而郡縣間一時之志亦侯牧誇張之誕筆今宋史既與國偕亡惟志書之見於郡縣間者版籍所計或以寡為多風土所宜或以無為有形勢所在或以險為夷貢賦所出或以儉為泰評人物則多過情之譽陳民風則少退抑之辭粧飾富麗競為美觀詳覈其實百無一二茍上之人按其圖數其貢流毒貽害可勝言哉昔蕭何入闗收秦圖籍文書具知虚實險要用以相漢厥功茂焉藉使今世或有踵蕭何之智信往宋所存之記載責其實於天下郡國豈不敗乃公事余益以悲世變之至宋獨圖籍文書一事鑿空駕偽顧不如秦之猶為務實而且貽禍於來世蒼生也昌國中海而處由縣陞州而州志不作此固僕厮吏不知稽古之務而為士者亦有罪焉余來首訪圖經徒起文獻不足之歎越歳餘始於里民搆獲其籍大率浮誇如前所云議欲刋削且書混一以來之㳂革既以授州之文學士屬余往吳中此事遂廢今戍已踰滯留卧疾豈其機乎乃趣學官捃摭舊載芟其蕪黜其不實定為傳信之書使州之闕文著於所補以俟掌建邦之六典者采焉故序作史之大畧與異時文勝其質之流弊俾二三子知所治擇而復有以告之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嗚呼史闕則綱紀將板蕩而無稽是豈斯民之幸聖人猶幸闕文之及見者蓋逆知他日諸侯惡其籍之害己而去之也今余於舊志得之既難本復無二二三子不亟圖之余幸而受代則是籍之存於有司者幾矣嗚呼猶欲及於闕文得乎大徳戊戌七月朔日潼川馮福京序   欽定四庫全書   昌國州圖志卷一   元 馮福京等 編   敘州   沿革   州在東海西星紀之次牽牛婺女之分野昔夏后氏帝少康所封庶子於越之地至越勾踐滅吳獲夫差欲使居甬東君百家杜預云句章縣東海中州也國語以為甬句東注云句章海口外州今州有甬東村是已由秦厯漢屬鄮縣唐開元二十六年以鄮縣置明州領縣四曰翁山今之昌國也立縣始於唐五代時改鄮為鄞則又屬鄞往宋端拱二年始置鹽塲熙寧六年部使者以蓬萊安期富都三鄉居大海中期㑹不時置尉主鬬訟之事既而創縣名為昌國意其東控日本北接登萊南亘甌閩西通吳㑹實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壯國勢焉八年又益以定海縣之金塘鄉紹興十三年户部員外郎沈麟編民籍户計萬餘而丁口再倍徳祐元年丙子三月聖朝混一今中書左丞行浙東道宣慰使哈巴岱提師壓境遂歸附焉是為至元十三年縣仍舊至元十五年三月朝廷謂海道險要陞縣為州以重其任時劉思義受宣武將軍達嚕噶齊以州印來領州事當混一之初人心帖泰實嘉賴之至元十七年復置縣于州二十七年縣仍廢止單州焉   境土   州所轄四鄉一十九都與州通陸僅富都鄉九都而已金塘四都在州之西北安期三都在州之東南蓬萊三都在州之東北星羅棊布全賴舟楫之利以通舊志皆以潮數約其里之逺近然海面際天未可以里計今姑存之   東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西南至本路三百五里東五潮至西莊石馬山與髙麗國分界   南五潮至龍嶼與象山縣分界   西一潮至蛟門山與定海縣分界   北五潮至大七山與平江路分界   東南三潮至韮山與龜山縣分界   西南二潮至三山與定海縣分界   東北五潮至神前壁下與海州分界   西北三潮至灘山與嘉興路分界   風俗   壤地褊小又皆斥鹵穀粟絲枲之産雖微漁鹽舟楫之利甚博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風聲氣習有於越之俗焉   公宇   州治【坐鎮鼇山下山自北來為龍峯蜿蜒南走突而小峯州治據其麓】   州門   中門   廳   鎮鼇堂【廳後中堂】   敬簡齋【廳事後西偏】   吏目司   架閣司   吏舎   蓬萊道院【廳東偏】   愛蓮堂【州治東偏前有蓮池】   拂雲亭【州治後山】   海光亭【拂雲亭之上】   城郭   州城周廣五里   城門六所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則封域之有扄鍵尚矣舊無之升州後所創也   東江門【東隅】    西門【西隅】   南門【南隅】     上榮門【北隅】   舟山門【西南隅】   艮門【東北隅舊名虞家橋】   坊巷   申義坊【學所從入即州學講堂扁而名】   平近坊【州治東】  清晏坊【州治西】   詩禮坊【州治東】  首登坊【州之東】   聯桂坊【州治北往宋嘉定間為趙時恪時慥兄弟登第立】   神童坊【上榮往宋嘉熙間為應翔孫試中童科立】   徳政坊【舊名拱星州之北】徳星坊【州西南】   圖南坊【南門】   惠應坊【城隍廟從入】   中洲坊【正監前】  教愛坊【市橋西為民救母病立】   印元坊【市橋之左】  興行坊【市橋東為其民救父病立】   登朝坊【市橋之右】  西上坊【西門外】   徳麟坊【舊丞廳南今廢】 信麟坊【舊丞廳西】   甬東坊【甬東今廢】  東明坊【東江今廢】   社稷   壇在州西門外去州一百步   城隍   廟在州南世茹侯維廟之神今州有茹侯村則侯鄉人也侯英烈忠毅至今父老能言之往宋建炎間賜惠應廟額   倉局   永豐倉舊係往宋縣丞廳至元十七年升州遂為縣治縣既廢改為倉專以儲本州官民田所納之租海上諸鎮守司附州稍近者軍士於此支給月糧大徳二年春今中書左丞行浙東道宣慰使鎮遏海道到州謂倉之四顧人户頗疎乃理中廳五間為倉屋兩廊析為軍營後堂以處鎮守官於是倉營雜處蓋以備不虞   倉使一人【本州設】   官鹽局至元二十七年以繫官房舍一間為之在中洲之北   使副各一人【本州設】   昌國州圖志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昌國州圖志卷二   元 馮福京等 編   敘州   學校   學舊在州東一百步往宋熙寧八年令張懿文所建元祐七年簿尉顧復又徙而東四十步淳熙十六年令王徙於丞廳之南役未竟去官令錢棣其後始克有成嘉定甲申令趙大忠治増益然始創之規逼仄環學皆水終不能有所展拓絜齋袁燮記【闡斯道之奥發是心之良而輔成國家之風教者其惟學乎夫學之於人猶食之有榖粟猶衣之有桑麻也豈可一日闕哉四明之有昌國海中一島也厥地狹矣而士生其間俊敏逸羣修潔自將者時時有之其質美矣加以切磨培植之功孰能而禦之前乎此非無賢令尹也而教養一事多闕而不備豈不知當務之為急哉或者其興若廢與兵刑財用不同非有朝家之威命大吏之督責姑徐徐焉未見其獲戾故雖有所興為不過一二焉而止亦其勢然也若夫於誠心無所畏尊而自為之其度越他人顧不逺哉今承議郎趙侯清獻公之裔孫也典刑猶在喟然興嘆曰事豈有不可為者哉力或不足痛節冗費可也檢柅吏奸毋俾侵蝕可也義所當為勇於必為可也士有強力資以為助可也如是而後其用足焉左之右之莫不如志而建學之規模具其中矣或因其故而葺治之或創其新而増益之曰殿曰堂屹然中居曰齋曰序翼然旁列門庭由是壯焉像設由是崇焉祭器祭服由是作焉廪廥以儲之垣墉以衞之承學之士皆得優游涵泳其中而又課焉試焉以警厲之鳶飛魚躍咸受其賜無有終極可不謂盡於其職乎且南安一小郡耳而東坡蘇公記學之成稱其甲於江西禮殿講堂視大邦君之居典領得人能使其居官大理固然也今侯之所為其亦若是也夫雖然侯之設心非獨兹事也嚴祈報之典則冢土是崇䘏窮乏之民則委積是豐户籍之覈所以窒欺偽也海步之就與夫嶺路之夷又所以便往來也凡有益於民者是究是圖如恐不及矧為禮義教化之官其汲汲也宜如之何侯名大忠三衢人擢進士科居官所至可紀無忝厥祖矣余是以深美之】歸附後陞縣為州學亦隨之至元十七年各道設提學司實五品官遂僭擬教授董學事至元二十九年省府例以下州不設教授止存正錄   學官二員   學正   學録   儒户五十八户【至元二十九年抄定之數其時强有力之司存頗多間有逃而之彼者今雖欲歸儒非申請于上不可】   聖㫖長生天氣力裏大福廕䕶肋裏皇帝聖㫖據尚書省奏江淮等處秀才乞免雜泛差役事准奏今後在籍秀才做買賣納商税種田納地税其餘一切雜泛差役並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加存恤仍禁約使臣人等毋得於廟學安下非理搔擾准此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缺】日上天眷命皇帝聖㫖諭中外百司官吏人等孔子之道垂憲萬世有國家者所當崇奉曲阜林廟上都大都諸路府州縣邑應設廟學書院照依世祖皇帝聖㫖禁約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於内安下或聚集理問詞訟褻瀆飲宴工役造作收貯官物其贍學地土産業及貢士莊諸人毋得侵奪所出錢糧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及師生廪膳貧寒老病之士為衆所尊敬者月支米糧優恤養贍廟宇損壊隨即修完作養後進嚴加訓誨講習道藝務要成材若徳行文學超出時輩者有司保舉肅政㢘訪司體覆相同以備選用本路總管府提舉儒學肅政㢘訪司宣明教化勉勵學校凡廟學公事諸人毋得沮擾據合行儒人事理照依已降聖㫖施行彼或恃此非理妄行國有常憲寧不為懼宜令准此至元三十一年七月【缺】日大成殿三間自遷學後殿宇頹圮往宋淳祐丁未令沈壡重建郡人尚書王應麟記【淳祐紀元之六年聖上首善崇化以風四方綠字穗書敷賁廱頖庠聲序音丕冒出日昌國大夫沈壡始至謁校宮時禮殿之建適六十禩矣朽蠧弗葺諸生進而言曰學肇基于縣治之東淳熙間王令阮遷于芙蓉洲西挹秀涵清氣勢閎偉俊人魁士含章挺生道原文脉實繫兹殿盍鼎新之對雲漢作人之休徳君曰承流宣化職也敢不祇若嗇用鳩工士歡趍之參預應公嘉其意諗帥守顔公佐以郡少府錢經始于明年暮春越季夏殿成般爾獻巧枚枚奕奕貌象惟肖如臨沂泗侑坐綴食端章儼䓇陟降庭止式禮莫愆冠進衣逢瞻儀興敬觀摩麗習文風藹如明年君入監左帑相與祠于學既十年諸生思之請著石章應麟鄞末學也辭弗獲嘗讀臨之象曰君子以教思無窮夫澤上有地猶君子之近民也近民則教彌數故周官族閭讀灋視州黨尤宻今之學郡修而邑弛為吏者政急而化緩期㑹訟獄日緦緦畏百適慮不越几桉而夫子宮墻漫不省健者舞知怠者視蔭弁髦武城蒲宻之言而諉曰難治教化不明醇澆樸散治不愈難與然非獨今日也漢東京儒雅最盛令長垂意學校者惟宋圴楊仁著于傳何其寂寥哉沈君能急所緩喟然興於學可謂知本矣昔夫子慨道不行託興於桴海是邦近天子之光家詩書人孝悌吾道其行矣乎縣大夫雖不得宿其業以俟道化之成後之君子勿替引之率時髦士規聖矩賢毋以小成自畫學必正大志必髙明言必仁義行必篤敬進而經綸天下之大經退而居賢徳善俗俾耆老搢紳顧瞻楹桷肅然改容曰此賢令教思之澤也將見立于朝者為皋稷入其里者比鄒魯尚當墨筆以頌化民成俗之功云】歸附後元貞乙未州判官馮福京始至首勉學之士協力修理由内及外為之一新時學正馮庚苟世英也州判記【天下定于一一者何道是已是故三代之得天下以仁得此道也恭惟皇帝嗣登大寳嘉與天下洗濯維新他未遑及首發明詔惠顧學校使秀於民而為士者有鳶飛魚躣之樂無風震雨凌之恐所以尊崇斯道者恩至渥也下土一介臣福京授闕銓曹來佐昌國凜凜乎懼學舍之將就頹圮以不稱聖朝新美之造日與諸生是究是圖永肩一心遂集羣力殿堂齋廡修理既完訓蒙有育徳之堂櫺星敞闔闢之户惟是始創之規地勢逼仄環學皆水雖欲充拓無下手處矣諸生來言曰吾黨於此既幸而獲全性命于國家混一之餘聖恩隆厚又幸而誦之安其業游息之有其所其可自同於蚩蚩之氓而不知帝力之有哉廼者護持廟學之詔㫖未克冩諸琬琰以寓諸生觀省迪厲之忱兹不為大闕典乎於是鳩工礲石刋諸禮殿之前晨薰夕燈丕照對越雖邈在海洲不啻天威之咫尺也因謂諸生曰學既修矣諸生亦知所以自修者乎修道之教所以率性保命也修辭立誠所以居業進徳也修其天爵所以置人爵於無足言也茍惟夏屋渠渠之是修而不能修其身於暗室屋漏之頃其如修學何古人自入大學已習為治國平天下之道故胷中所存皆尊主庇民之事業用之則其道行不用則其學決不虚生虚老於一世諸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無亦以任重道逺之事施諸身以一日必葺之規施諸學則芃芃棫樸薪之槱之庶不負聖天子向用斯道之意先聖先師墻如見洋洋乎是所望於諸子也乃摭儒籍之與有力於修學者刋其姓名于下方以為來者之勸云元貞丙申中秋日潼川馮福京】   講堂往宋嘉泰三年令葛洪建扁曰申義叅政樓公鑰書申義堂三大字并為之記【東陽葛容父洪為昌國令於縣庠之講堂名曰申義求書其扁余喜葛君知政之樂為又樂堂名之佳既為之大書矣而復為之記余分教永嘉時作序齒文以示諸生其畧曰孔子稱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齗齗為相遜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夫洙泗之間行者相遜何以為魯道之衰謹庠序之教何與於道路之負戴者及究其説漢地理志云魯瀕洙泗之水其民涉渡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者相遜也徐廣又曰蓋幼者患苦長者長者忿媿自守故齗齗争辭所以為衰也想其盛時老者晏然如父兄之役子弟無復相遜子所謂老者安之殆為此也孟子亦謂孝悌既申則頒白負戴少者自當代之噫後世教養士子以科舉得人之多寡為庠校之盛衰者與古意豈不逺甚昌國甬東也民以漁塩為業近世儒風日興而猶未盛葛君崇教化以善其俗一聞余言則曰此名堂之本意也始余從弟鏞尉東陽而歸余啟得人之問以容父為稱首兹為鄉邑治聲固已卓然又將興學化民以㡬古人之意誠非文法吏所能為者齊變至魯魯變至道顧不在兹乎鑰既為之記而命鏞弟題其上】越明年慈湖先生楊簡復記於其後【嘉泰四年春昌國葛令君訪簡於慈溪石魚對語從容及邑學忽作而言曰名學之堂以申義願簡申之簡欣然奉命令曰此人心所自有惟申而明之爾簡於是益喜令言至當厥明叙而書之孔子曰人者天地之心又曰心之精神是謂聖孟子亦每每道性善又曰仁人心也大哉斯言蓋萬世人心所自有之靈人孰不愛敬其親有不愛敬其親者非人也人孰不知徐行後長有不後於長者非人也此心之所自有也不學而能也不慮而知也心之精神是謂聖果如吾聖人之言也其有不然者非其心之罪也惟民生厚因物有遷感於物而昏也心之精神無方無體至静而虚明有變化而無營禹曰安汝止明其本静止也舜曰道心明此即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事親事長乃天地之心列聖之道可不自知自敬乎】   齋舊有四造道進徳存心成性至元壬午本學申請于提舉司添置兩齋曰明善曰立禮其實㭊四齋之屋為之   小學學東廡之南舊名親仁齋歲久不治至元貞乙未州判官馮福京重行修蓋扁曰育徳堂専以為訓蒙之所請鄉之耆宿郭薦應季挺任教焉且為之記【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彛好是懿徳則孩提之童其徳固已渾然及其長也是宜天下無不善之民矣然而世有汙隆之異人有君子小人之分豈天之降才爾殊也無乃教道之不興而習俗之汚染也康節邵子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斯言豈欺我哉自非生知安行之上智其有不待品節裁成之教而能徳勝其氣哉是故古之君子欲明明徳於天下者上自王宮國都下至比閭族黨修道之教靡敢一日而廢然而教之必有其序未始躐等而施故童蒙之養聖人慎焉自胄子之教昉興於帝朝而家有塾黨有庠小學之教遂盛於閭里今散見於傳記間者能食教右能言教唯以至視聼坐立洒掃應對莫不有教迨十歲而出就外則其朝夕之所薫陶氣習之所變化已克念其希聖希賢之質又五年而始入大學教以格物致知修已治人之事知通逹有如時雨化之者則其徳業之成就詎可量哉此隆古盛時道行俗美臣焉而忠子焉而孝人皆有士君子之行者蓋自幼至壯日日時時生生不息之歲月無適而不用其涵養漸摩之教也州庠舊有小學頹圮弗治草蔓湮塞余始至而懼焉諗于衆曰聖人之教有始有卒小子之學焉可廢也遂掃地而一新之厥既訖工乃取蒙養之義書育徳堂三字扁焉専以為發蒙之所而記夫教之不可逭者如此庶不負菁莪樂育之造云】   臺門舊有五間圮毁已久至元甲申重建攝教應季挺實董其事改扁州學二字   櫺星門舊植六柱啟六扉歸附後門遂不存元貞元年州判馮福京重建存禮制也   祭器舊所存者歲久刓簡陋弗完往宋進士趙若諘攷訂禮經參以紫陽朱子釋奠圖更造視他學稍整今多損闕未有能新之者   籩六十  豆九十  簠三十三   簋三十二 篚五   爵三十八   尊五   杓七   坫二十六   奠盆十五 罍三   洗二   羃巾七  几十二  黄絹帳額子   燭臺二十 木楪百二十   禮服   禮冠十  禮服十  中單十   珮十   錢糧   舊管   水田五百九十三畆四十五步二分   園地山地柴山一千一百三十二畆三角四十七步砂岸三所   屋二座   坊基四所   舊收   米二百二十一石一斗六升六合   穀四石   錢九百一十二貫六百八十七文十八界   續添   田地園山舊志無畆步係郎孝祥没官業   見徵【數内巖耗十定舊無之始於元貞二年馮州判經理】   米折省斛一百五十九石七斗六升三合七勺五抄穀二十七石四斗二升二合   小麥折省斛三十九石八斗五升八合六勺五抄豆折省斛一十六石八斗二升五合   長短□岩租中統鈔一十錠   貢士莊   舊於往宋咸淳年間令姚濂任内以邑民張氏争訴立嗣縣以其家産業五分之一申于府于臺于部照應學置莊專為貢選士人計偕之費歸附後至元十七年升州存縣以本莊田糧歸學後縣革而學亦廢有司收係入官逮至元甲午欽奉聖㫖節該贍學地土産業及貢士莊諸人毋得侵奪欽奉如此雖屢告於有司迄今未歸諸學   舊管   田七十六畆三角一十步   地八十二畆三角四十五步   山二百丹二畆三角一十七步   内除亭户佔種及撥付文昌宮   實管數見後係官項下   舊收   米一十二石七斗   穀八十八石一斗   小麥三十石一斗五升   烏豆一十二石六升   租錢四十六貫十八界   除見徵數見官租項下餘無所稽   舊規式   鹿鳴宴主賓每位支三十貫文   緑羅每疋折送八十貫文   鄉舉一百二十貫漕胄宗室舉八十貫宗室取應舉四十貫鄉舉過省二百貫漕胄宗室過省一百五十貫宗室取應過省一百貫鄉舉廷對三百貫漕胄宗室廷對二百貫宗室取應廷對一百貫鄉補四十貫漕胄宗室補三十貫升上庠釋褐照過省例一百五十貫升宗庠釋褐照過省例一百貫以上舊志所載今存之者欽覩詔書有議行貢舉之法以待來者有考焉   翁洲書院   書院在州治之北往宋帥機應公傃讀書之所登進士第姪應公㒡接踵魁多士官至參政於淳祐年間理宗書賜翁洲二字因以為名宗族婣黨之子弟肄業於中聖朝混一各道建立提學司首以應翔孫任山長而江浙行省例以為闕本院素無田産翔孫於元貞乙未帥其子姪撥已分産書院公其出納以為教養之資州判官馮福京記【翁洲書院往宋叅政應公葺芷先生讀書之所也先生由此奮身以詞賦魁天下士立取要官薦登政府急流勇退歸榮故鄉翁洲為昌國别名理宗書以寵光其居第先生遂以扁書院延師其間率其子弟及族之人與夫鄉之俊秀皆造焉講肄程式一遵晦庵朱文公白鹿洞規衿佩兟兟禮樂秩秩實為一方精舎之望先生遺世越三十年大元混一行省例取以充山長之選厥有既受檄謂無以為養皆望洋而不至則以其族之儒而耆者董行教事且望舎菜而已歳在乙未曰天定者以省親辭去白之州州俾學正攝聞諸府遂次第以達行省之聼繼準命下詰問資糧之有無存設之當否州謂院既無於寸産士又於州庠教養咸闕不可徒冒其名具以實告行省㡬去其闕先生之猶子全軒翔孫義形於色曰不可使家世詩書之業自我而墜乃輟已分田書院公其出納以贍師生告諸提舉司轉聞省議韙之遂得不廢首選嚴陵何君之來任山長事實大徳改元之蜡月也乃龜朋之吉載刋鹿洞之規爰采新田重恢舊觀於是何君來言曰書院㡬廢而復興子實與聞其事願為之記以示後人鳴呼士無志古道之行久矣三代盛時五家為比家有塾焉五百家為黨黨有庠焉為庠者三十而後合於鄉鄉即遂也遂有序焉由遂而達於為方百里之國若庠若序何可勝計則是無尺地而不興學無一民而不受教雖兎置﨣赳之夫皆麟趾振振之士三歳大比王拜賢書實井田中徳行道藝人也其孝友睦婣任恤之風至今猶可想見豈若後世之郡邑或百里或千里而後有一學又必俟有司之建立縣官之經費哉往宋初造如四書院亦鄉自為之非出於在上者之驅廹其意甚古自是邈乎無聞今書院再創於翁洲不惟繼志述事以有得於窮神知化之妙且將推一家禮義之澤以漸沐其鄉里又使黨庠遂序之遺風見諸當世可謂一舉而三得甚盛甚偉非志於古道而篤於力行者能之乎因發余之緒言告夫二三子者以為切磨之益叅政公書院之創為宗晦庵之學像而祠之所以使來游來歌者之目擊而道存也二三子知之乎晦庵於經講説殆徧平生精力萃在論孟庸學之四書蓋謂學者必學於此而後能得夫窮理正心之方以為修已治人之本故為之章句為之輯畧又設為或問惟恐辨之不明之不盡所以嘉惠後學之盛心勤且忠矣今其書具存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齊民之子莫不家而人誦固宜君子得聞大道之要小人得蒙至治之澤若大學序文之言矣數十年來庠序日廣而道學愈不明士籍日増而心術愈不正其故何哉無乃學者誤於眼耳之見聞不能真體實認而知行之未至耳大抵晦庵之書論辨反覆訓釋詳明析事理之精微無毫釐之滲漏故讀之者一開卷間口未絶吟而其理已粲然畢陳於前不待思索皆自以為有得迨夫卷方釋手一囘顧頃則向者粲然畢陳之理已若空中之華㒺然復無所見然則暫曉了於手披口誦之間不浹洽於躬行心得之妙信奚益哉此道學所以不明心術所以不正遂使儒先之傳註㡬為聖經之贅疣蓋不善讀書者之罪也謝顯道嘗以記問自矜明道程純公以玩物喪志語之是知誦言而忘味者則言乃道之障礙伊川程正公以易授尹彦明曰只説得七分學者須自體究是知由辭而得意者則辭乃道之筌蹄此伊洛諸老之成就後學悉皆引而不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趣之蓋欲其深造自得實有以見夫道體之大全非徒從事言辭而已也昔王文公註易或曰加詳焉使學者易知何為而不可曰不可也易知則學者將不思不思則其知也非自得之知㫖哉斯言此其為後學慮者夫豈訓詁諸儒之所及哉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二三子其思之乎猶待警鞭䇿乎所學所得果何物哉道是已六經皆載道之文然道非心外物顧思與不思耳思之思之而又思之若有神物以通之超然而覺頓然而悟洞洞屬屬之輝光全心皆道膠膠擾擾之酬酢大道即心出處語嘿之間造次顛沛之頃以至起居飲食之徴將無須臾而非道心之形著矣思至於是復何思哉達則道行於世非已之逹窮則道藏諸身非已之窮行藏係道已奚與焉矧今聖明御極詔天下郡國養士且議行貢舉制猗歟盛哉二三子何患乎道之不行也余他日於山澤樵漁之間聞有自海濱而應聘者必將以為翁洲之士也二三子其試思之則無負全軒作新書院之意亦何君逺來開堂之所樂云堂舎若干椽田土若干畆此有司事故不書大徳戊戌正月望日記】   學官一員   山長   屋宇   門樓五間   燕居一間   齋二【曰詩曰禮】   講堂三間【扁曰徳善堂】   祠堂二間【本晦庵朱文公儒先二應公】   田土   水田四十畆   塗田一百五十畆   歳收   水田租穀六十二石九斗   塗田租穀每歳與佃户兩平抽分豐歉不等岱山書院   書院在岱山因以為名往宋咸淳癸酉里人魏榘等請於郡以岱山廢酒坊空官地建立未就緒而歸附焉恒産皆無近於至元三十年本處鹽塲官徐應舉朱許芳買民屋三間遷于市以存其名江浙行省未知其詳例以為闕   學官一員   山長   屋宇   屋三間一廈   田無   醫學   學在州前真武宮之南至元二十九年醫提領許若壁陳錫夀李繼之買民屋以建前以祠三皇聖像後以為醫生講肄之所至元甲午胡逢辰以儒者流精於倉扁之術来為學正醫生賴其啟迪   義莊   舊有田一百二十一畆地一十八畆歳收米九十一石麥五石專以濟鰥寡孤獨之民今歸有司   社倉   舊有田六十七畆淳祐十二年縣令費詡建屋二十楹於龍峯山門之左且率鄉人士祖朱文公遺意醵金於浙右米艘之至頓糴以蓄其中遇青黄不接艱食之時則平價以糶歳以為常亦賑饑之美意也歸附後倉燬于火遂廢云   囚糧   往宋嘉定己夘縣令於縣治之西取在官之田歳可入粟十斛又取富都中莊洋官田一十七畆歳可入粟二十三斛吏為掌之以濟在囚無親族之供贍者亦良法也今歸之有司   鄉村   富都鄉占東西北總九都   里二   徳行里     鼓吹里   村二   甬東村在東   茹侯村在南   八十三   曉峯  門鹿  螺頭  小□   中莊  小□河 盤嶼  大茅   小茅  東江  楊  謝浦   翁浦  洞  嚴家 澤浦   鄭  劉嶺東 寺  姚家   祝家 大□ 小□ 馬   蘆花  苔浦  孟家 沈家門   田公 大剪  下塘頭 王大簄   丘家□ 南  東村  施家   小蘆  釣嶼  沈家 松子   麻嶼  洩  螺門  小枝   郎家 東湖  北墠  虞家   大□河 小砂 小剪東茅洋   蠶良 大舟  大蘆  干□   三松江 五百 小舟  中莊   溪口  李家 紙甓  侯家   東山  浦東  南墠  溪彈   蘇仲  西山頭 宜坑  水泉   白泉  東湖  西湖  虞家   柯梅  【缺】  郎家 大□   茅嶺  長嶼  軍亭  大青   安期鄉占東南總三都   里一   三山里   村三   桃花村在東南 馬秦村在東 扶桑村在南   四十七   梅岑  外黨  桑木灣  裏黨   長股  短股  木丘   黄砂   大馬秦 沙角  螺   小馬秦   蠣  富溪  冊子  陳家   石述  枝  南田  吳農   北田  北砂  桃花  登部   千步砂 黄  石濱  崑十   東弄  嘉芹  下砂  大田   蝦䗁  黄砂  外   杜莊  車敖  郎家東西   硃  中心  浡塗   厲  東茒峴 竹頭  吳家跳   金塘鄉占西南總四都   里一   湖上里cq=27   村二   大村在西   烈港村在南   四十三   五百 鑿﨑  上周  上林   黄將 三家村 裏  大   塔頭  夏家 上干  泗洲   東堠  西堠  小里  蛤蜊   烈港  岑江  宣家 漲史   扶桑  盤  大沙  小沙外   青  長白  馬墓  宜山   孤史  冊子【岑江背】秀山  秀枝   雙鴉  章門  石屋  厲   長塗  䟦  深水  灌門   許家 稠江  冊子【海西】   蓬萊鄉占東北總五都【今併為三】   里一   岱岸里   村三   岱山村在東北  朐山村在西北   北界村在北   六十九   髙亭  南亭  西  莆洋   白峯  青横  谷  松嶼頭   鄭家 千步砂 戽斗  秦頭   岱支  裏  砂塘下  東   岳子  峮頭  戚家砂  下茒   石述  佘浦  朐東   地砂   桑子  岩子  楊公衕  後   化坑  楊公額 三姑  洋山   馬跡  黄家 䲔門  嘉湖   關  □巉  菱湖  礁   北砂  大小田    大頭   外石  泗頭 苔汫  長表頭   裏行  叫兒  墓  上黄砂   雞鳴  深水  大小馬公   □  福立  下黄砂 神前   西莊  干斜  吟  大盤   石衕  東枯  【缺】華  大小壁下   大  澤下  王家   昌國州圖志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昌國州圖志卷三   元 馮福京等 編   敘賦   大學曰有徳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然天地生財止有此數不聚于民則聚于官故賦歛頗重則民無以為生此聖人所以言財用必先之以有徳理財正辭必歸諸義而禹貢亦曰庶土交正底慎財賦詳味慎之一辭其取於民有制矣其仁天下之心可見矣   户口   往宋紹熙舊志   主户七千六百六十五口二萬三千一十四   客户五千八百七十六口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八紹熙至徳祐丙子又八十餘年生聚日繁蓋亦倍蓰矣   歸附後至元二十七年通行抄數   概管户二萬二千六百四十   口一十二萬六千丹五   民户二萬一千六百丹六【内皆人户四十三】   儒户五十八   竈户七百丹三   醫户四十三   匠户五十四   軍户一百七十一   打捕户六   僧道四十三處計口一千三百五十八【僧道往來不常未可指為定數】   田糧   【舊志輸納苗米之田不載以秋税之數攷之徵米三千二百四十四石六斗二升八合二勺除各寺院田不起租米四百一十二石九斗四升六合外該徵二千八百三十一石六斗八升二合二勺此文思院斛以今省降斛折之止該一千九百三十九石七斗一合今考在官之籍詳具于后】   諸色田土共計二千九百二十二頃三十七畆九分三厘【官民寺觀總數】   民苗田一千三百八十二頃六十四畆八分【内有逃避房屋一十二間納秋税中統鈔一十四兩四錢】   秋糧二千六百九十九石九斗八升九合   夏税中統鈔一百六十一定四十九兩九錢六分七厘   【舊志夏税雖有紬絹綿子之數實皆折錢混一以來朝廷以浙東福建為近邊之地特加優恤未行起徵至大徳元年始以民苗為數每石徵中統鈔三兩以為夏税焉是年十月準奉上司文字欽奉聖㫖節該被灾人户合納税粮損及五分之上者全行倚免有灾例不該免以十分為率量減三分其餘去處普免二分江南新科夏税今年盡行倚免已納到官者准算來歳夏税欽此海邦百姓鼓舞慶快何以補報聖恩哉】   係官田土五百一十三頃八畆七分三厘   秋糧一千六百八十五石八升【内有粳榖一百八石七斗八升一合】塗田【塗田者乃海濱塗汎之地有力之家累土石為隄以捍潮水月日滋久塗泥遂乾始得為田或遇風潮暴作土石有一鏬之決鹹水衝入則田復塗矣】   往宋元管二百七十六頃八十三畆二角六十九步歸附後至元十八年方計畝起租每畆科徵米二升為儉於産米以鈔折焉每升淮中統鈔六分半則是每畝止科一錢三分此朝廷寛大之恩至元貞二年例行括勘應干隠瞞田土郡委州判提調自是出首叢然是歳秋省委官到府増塗田租税州縣率皆承意郡檄州判赴府講究州判謂吾州周遭皆海每歳秋潮捍海之隄必有決者不惟無米可收抑且無田可種實非其他州縣止一方一隅濱海之比若照例増租在官之入至微斯民之害無窮甚非朝廷愛養基本之意具狀請于省委官請于郡時路達嚕噶齊月列亦有志於民力主是議遂得不增象山亦援此例額亦仍舊自餘州縣增數多矣今有案可考至大徳元年遂管田四百六十一頃九十九畝三分視往宋已倍其數續奉上司㫖揮科徵正米而田又畧增大徳二年至管田四百九十八頃四十六畝八分實徵米九百九十六石九斗三升三合四勺四抄由是無寸田尺土之遺矣【州判講究塗田租米狀 昌國州判官馮福京照驗八月十一日承奉總府㫖揮為塗田租額勾請當職赴府定擬事奉此於今月十七日到府與各州縣官講究得海塗田畆各各州縣地勢髙低不等元科租額不同竊照昌國在環海中概管四鄉一十九都除富都一鄉與本州連陸外其餘三鄉都分俱各散在海洋不比其他州縣止是一邊靠海所有塗田周圍皆鹹鹵浸灌民自備本築隄岸使塗為田茍失時不修隄岸崩漏田復為塗其近隄岸田畆與鹹水為鄰止可種稗其去隄岸稍逺與山脚相接方可種稻若遇久旱則鹹氣蒸鬱禾盡枯槁設或久雨則山水泛溢禾盡淤没惟雨水調匀方可得熟并不及其他州縣下等所收之數又兼本州别無淡水河港其山水注下去處皆與潮通鹹水易以衝入以此並無肥田近據民户畢信等告亡宋時毎畆納蠻㑹十八界五百文歸附後起徵省米八合七抄有零折中統鈔一錢二分以中熟年分秋成價數言之亦可買折省米二升今擬塗田每畆科徵折省米二升似為相應 觀此申述則州民之貧乏亦可想見豈忍重賦之哉】   廣惠院田土一頃四十四畆一分院在慶元路往宋縣以是田所入之租悉送上府以助供給孤老之用亦良法也   貢士莊田土一頃六畆五分【詳見前學校後】   社倉田三十九畆二分【始末見前】   義莊田土一頃三十六畆六分【始末見前】   義役田土一頃七十七畆   往宋時衆役户捐已田歳一人掌之專以助有司科調之用曰義役   河堰田一十畝五分【坐落富九林唐十二處】又四畆【坐落安一都張家】往宋未嘗起租   户絶田   畝四分   斷没田   十四畝六分   逃避户田  八畝九分三厘   岱山教塲  十畝   舊以【缺】   教閲弓兵之地   職田田土四十一畝四厘   以荒閑田土分撥州官充圭租之餘   係官地山蕩共計二十頃六十七畝四分   租錢中統鈔九定六兩三錢五分五厘   户絶逃避斷没地一頃七十九畝九分五厘八毫六絲該租錢中統鈔四定一十四兩二錢三分五厘   蕩二畝五分該租錢中統鈔三錢二分五厘   户絶逃避斷没山一十八頃八十七畝四分該租錢中統鈔四定二十二兩六分   寺觀田土一千丹五頃九十七畝【不曾起租】   僧寺一千五頃一十一畝   道觀八十六畝   【以上俱係省局報過數目】   食鹽   始於至元二十七年抄數之後應諸色人户計口請買歳該二千五引一百四十三斤二兩四錢每引中統鈔五十貫民户間有逃移物故鄉都凋瘵實艱於錢大徳元年馮州判沿郡檄至行省適上司增添鹽價每引通該六十五貫州判謂州民貧乏而鹽價頓增甚非海鄉之利具以聞諸省䝉歳減十分之二實賣一千六百四引一百一十四斤海鄉之民既寛一年之内至大徳二年運司以鹽課壅滯遂【缺】  増二千五百六十引本州遂分【缺】  四千三引二百八十五斤是【缺】   千四十八引使昨歳無一分【缺】  歳有如【缺】之増   吏與民豈不殆哉若將來鹽法流通則横增之數必在削去仍辦八分之數矣【省劄減鹽㫖揮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該據昌國州判官馮福京呈本州坐落海心所轄四鄉一十九都除富都鄉九都與本州連陸外其餘三鄉十都並各散在海洋止是小小山島並無膏腴田土其間百姓止靠捕魚為活别無賣買生理鈔兩實為艱得每年計口請買食鹽勾追笞貴重費經營自二十七年抄數諸色户計有二萬二千四百餘户計一十萬三千五百餘口歳買食鹽二千零五引一百餘斤無問大小每口月該食鹽一十餘兩因此近年以來逃亡事故民户比元數已虧而鹽額如故多是里正主首及見在户口代為閉買年復一年已皆靠損兼海島别無蔬菜惟食鹹水魚鮮貧户無鹽亦可度日況今鹽價每引増上二十五貫則二千零五引比舊該増六百餘定必致愈見生受蓋海山之民多無常産若不從宜均定不惟失悞官課將恐民不聊生流為盜賊深繫利害乞照詳事得此行據兩浙都轉運司申照得昌國州週歳該鹽二千五引一百四十三斤二兩四錢今擬十分中量減二分該鹽四百一引二十八斤一十両八分外實該辦鹽一千六百四引一百一十四斤八兩三錢二分委為官民兩便省府除己行下兩浙運司準申外合下仰照驗行下合屬驗本州管下鄉都元食鹽數目以十分為率從實普例均減二分毋得因而作弊椿配仍嚴切禁治不致買食私鹽侵視官課違錯須至劄付者】   漁鹽   歳辦不等舊實無之蓋附海之民歳造魚鮝多買有引客鹽為用官未賞置局也自至元三十年昉於燕參政【南康人】之奏於海邊捕魚時分令船户各驗船料大小赴局買鹽淹浥魚鮝然船户亦有不為漁者非官司驅迫鮮有樂於請買自是歳嚴一歳買數愈增大徳元年至買及八百餘引   酒課   周歳散辦一百一定四十九兩八錢八分以民苗之多寡為起課之嬴縮其無田而沽賣者亦在其數   茶課   周歳起催三定丹五兩六錢四分舊實無之始於至元三十年茶提舉司到州取勘為無茶園及磨茶户姑令各都認辦此數   厯本錢   每年止奉上司發下厯本數目解錢大厯每册中統鈔五百文小厯每張中統鈔五十文此官定價數也   沙魚皮   歳納九十四張本州實無所産至元十八年海都船户以其力之髙下請于官願輸其數以免差發乃在他處買納遂以為例厥後差發仍存而皮猶納焉   富五都五張    富七都六張   安一都二張    安二都四張   蓬一二都二張   蓬三四都四十一張   蓬五都三十四張   狸皮   該二十張係捕户每年送納至元二十八年起徵   魚鰾   歳納八十斤於出産都分科徵始於至元三十年金一都一十斤   金二都一十斤   金三都二十斤   金四都二十斤   蓬三四都二十斤   税課   往宋以海鄉散漫止産魚鹽商賈之所不至故無征禁至元二十五年始置每月櫃辦中統鈔一定一十八兩六錢今增至三定半有竒矣   昌國州圖志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昌國州圖志卷四   元 馮福京等 編   敘山   余聞山有南北條列如人之脈然有近而不相連有逺而實相續者其逺而相續者隔江河而不絶故大江以南之山皆來自梁綿延過九江接揚州分為二支其一由彭蠡接閩其一過湖口接吳然則南條陽列之山至定海而絶矣昌國之山何自而來哉信知其為瀛洲方丈之屬也   鎮鰲山在海中屹然有六鰲背負之勢州治據其趾而坐鎮焉因以名其堂   黄楊山在州東北通陸之處極巉巖嶮峻一峯傑出人目曰黄楊尖   翁山一名翁洲去州東一舎抱朴子論古仙者之藥以登名山為上而以海中大島嶼若會稽之東翁洲之者次之   梅岑山在海之東世傳梅福煉丹之所因以名此山【一名補陀落迦山佛書所謂海岸孤絶處詳見寳陁寺記】   舟山在州之南有山崒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   大椎山即州治照山儼若屏障在前四望其形如一州民卜居者面此山為風水   岝峉山在海之東山之巔産白艾重午人競採之詳見本草   石門山在州東通陸逈絶處名極樂嶼下瞰大海無涯際旁有兩山對峙如門出入此彼則有兩都之隔惰農老人陳明可過此有詩題其石云兩山對立石為門疑隔桃源舊日村抬手欲敲終不得烟封霧鎖過黄昏雙髻山州山之最髙者距州治僅十里層巒聳結宛如雙髻   烏巖在州之西山有一石狀如龜   竹嶼山與舟山對境兩山夾峙上有叢竹附潮而上者由此謂之竹嶼門   雲嶼山與竹嶼對峙山勢稍崇雲氣常滃鬱附潮而下者由此謂之雲嶼門   盤嶼山與竹嶼山相左右中有一小聚落田可耕海可煮編亭置竈於内以其山勢環擁故曰盤   丁家礁繇舟山解纜一餉可到左大茆港右螺頭洋亂石嶄然起乎中間潮溢則礁没而不露舟人弗戒或與石遇則維楫俱亡令王與善為之攻堅植表以示來者屹然中流之砥柱   螺頭山去州半潮有島突起海心其狀拳然如螺東藿山在海之東北環以大洋世傳徐福至此山有石宛如一枰修竹森立風枝拂掃常無纎塵   桃花山在海之東南世安期生煉丹之所嘗以醉墨灑石成桃花紋因以為名   馬跡山在海之東北安期生之洞在焉   石衕山在海之東北有石玲瓏故名   岱山在海之北傳所謂岱輿蓬萊或者名始于此馬秦山在海之東南昔有碧雲庵馬耆禪師修道于此與黄給事龜年等聯句刻諸石有曰深鎖碧烟籠【馬】安隠禪居瑞氣中【黄】萬頃滄浪終夜月【張居士光】更於何處覓天宮【黄承事岳年】   蓮花峯與馬秦山碧雲庵對峙三石層出如蓮花上有佛脚跡拄杖印馬跡痕山之四隅各有小浮圖地産草一種名長生不死云   順母山在海之東山側有石形如牛方外人謂石牛之口   箭巖在馬秦後砂上有箭孔故名   黄公山在海之南峯極峭峻絶頂有石碣字漫滅讀不句或云晉時隠者黄公善神術制白虎斃于此山故名塔嶺山在黄公山之南土人登山嘗見老僧趺坐石上因壘石為塔以拜之去嶺數十步有石婦人狀春月多杜鵑花   鼓吹山在州東三十里山之隂曰戰洋曰馬偃王祠在其前其巔平如掌可容數百人風雨晦㝠之時隠隠有鼓吹聲   葛仙峯在州之金塘鄉一潮可至葛仙翁陳禪師金信郎同憇此山山之巔産桃一株花而不實舊有三僊堂遺址猶存仙翁煉丹井亢旱亦不枯   刑馬□在岱山之東北名秦頭父老相傳謂昔隋驃騎陳將軍奉命伐流求國領兵至此刑馬祭神今之英感廟靈濟侯是也   洋山在蓬萊鄉之大海中因祠隋焬帝於此凡草不生白石磷磷殿前有池産緑毛如錢大若有神司之好事者不可得   玉峯在岱山鷂子尖嶺下崗巒秀抜林樾蒼潤時有白霧蒙其巔人以為福地往宋乾徳四年徙超果寺于其麓見之樓叅政記   寺鍾山在秀山去州隔一潮山之頂有古佛殿基堦砌儼然旁有井甃以磚存而不毁凡遇隂晦隠隠聞鐘聲因以為名   書字巖在寺鍾山之側一名桂竹嶼危巖懸覆若墜若浮俗傳羅隠嘗畱題故名書字字跡猶髣髴可見佛嶼山在秀山上有一峯表表特立望之儼如丈六金身相旁睨如背負一小佛狀甚怪   響巖在馬秦去州隔一潮巖石玲瓏遇隂晦則空洞有聲   歇轎巖在馬秦上有石平闊五丈許昔黄給事結庵山側往來停車于此   烏石塘在馬秦綿亘百餘丈髙可二丈許枕海之濱表裏皆青圓石子如龍之鱗甲然下注民田皆成沃壤天色晦㝠則光怪間錯父老相傳謂舊無此塘一夕暴風雨挾而至   黑碁子灣在烏石塘之左其形圓巧紺滑欲得之者必禱於神撒黑豆易之   白碁子灣與黑碁子灣相望螺蚌之甲隨潮上下淘洗成質瑩潔光潤欲得之者撒白米易之   香火礁在馬秦大海中每歳三月間大魚楊鬐鼓鬛從大洋來㑹于礁之下   十二峯在朐山去州三潮山有十二尖若巫山然銅礁在朐山礁之右如銅水紺碧色   碓砧山屬岱山北海至險處以山之形名之中有磁石西蘭山   大箬山   檉岸山   □石山   滕山   小竿山【以上在南】   大竿山   蘭山    崑斗山   【缺】 山   蛟山    登部山   黄砂山   徐公山   雙嶼山   石珠山   石馬山   東勾曲山   石牛山   山【以上在東】   浪港山   深水山   莆山   陀山    竹山    洋山   東蘭山   西枯山   東曉山   東枯山   桑子山【舊名桑石】 石蜀山   東朐山   川石山   北壁山   西湏山   須皓山   落華山   青䦒山【以上並在東北】   大磧山   東乳山   東岱山   西朐山   大洋山   釣嶼山【以上在北】   囘峯山   西良山   長塗山   三姑山   灘山    長白山   西岱山   正䇿山   吳農山   如岸山   横子山   冊子山   西桑山【以上並在西北】   大茆山   小茆山【以上在東南】   敘水   天地至大海次焉州中海而立有崇山峻嶺居其中者但見青天四忽波濤怒起萬怪畢陳而風月光霽一平如掌不觀於此豈知有江淮河海之衆細而歸諸大哉   蜃池在州治前周十數丈方廣如一亢陽不枯舊蜃潛其中一名筆硯池   東龍潭在州之東介萬夀衍慶兩山間據山之頂清澈無底上有龍王祠遇旱則禱之   洩潭瀑布在州東北三十六里據山之腰往宋宣和中歳旱簿尉劉佖投以詩曰未躍天衢卧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埋藏頭角雖多日鼓動風雷在一朝既若有心成變化豈能無意澤枯焦神踪許為蒼生起願擊香車上九霄詩沈而雨至【又薛主簿寘有詩云秋髙水壯雪飛濤巖木招風怒竅號不是玉虹低澗飲白龍拖雨下山腰】   小潭在州西三十里餘遇旱則禱之有蜥蜴出焉漩潭在州北五里僅一堂坳水汲之不竭遇旱則祭之青龍潭在普慈寺之後山一鏡如禱雨則出青蛇以顯其異   九節鰻潭在州東五里畦塍間一古井耳有人於其中得一鰻歸而臠之析為九將投諸釡怪風倏起視其鰻無有也他日復汲於井則鰻洋洋而出九節顯然鄉人神之以為龍遇旱必禱焉   菖蒲潭在州西岑江之别嶼其潭深不可涯涘有菖葉生其中歳旱則禱之   鄭山龍潭在州東大剪村有山危峭不可躋攀山之巔舊有石罅一村民因採樵浣垢衣其間視之則紺碧狀及其歸若有所慿依譫言觸龍之怒故然後遇旱禱之有金絲蜥蜴者出   髙嶅山在州之岱山東南藏經云東海有山名曰髙嶅乃娑竭龍王所居之地上有亭宇遇旱鄉人禱之岱山龍潭依山之麓其潭有三相去數步闊不尋文深不盈尺禱旱投以尺書則有物若蠏捧而入間有狀如鰻者躍而出或誠不能感則既沈之書復浮于水惠泉井在州北一里深可二丈許往宋端拱二年所鑿也大旱不枯間有白蛇出現井之靈歟   聖母池在道隆觀聖母殿之前方廣僅尋文舊創嶽祠邑有急足洪姓者詣兖州東嶽山取杯水歸鑿斯池以瀦之人有禱者攜紙錢一束投其中神或顧歆則倏然而墜若有掣之者不然則泛泛于上或者視此以為禍福之驗   髙大山龍潭去州東三十里父老相傳有白龍乘雲而下雙睛駐地遂成龍淵卷石勺水旱暵不竭有青蜥蜴常現潭上遇旱則禱焉   白泉湖在州東北舊周廣三十里瀦水灌田源泉沕涌值旱則桔槔輻輳   黄馬溪在州西北十五里南墠水從茶嶺發源流注于海民田賴以灌溉   下塘在州束蘆花村與補陀山相望隔一海舊有此塘父老相傳天氣晦㝠凡三日劃然開霽自青山頭至横山突起一塘一百餘丈其中皆小黑白石子豈非天作地設者耶   灌門去州兩潮屹乎中流有一砥柱望之如人拱手而立水匯于此旋涌若沸舟行者必浮以物殺其勢而後過焉風雨將作有聲如雷震驚百里歳旱有所禱則持鐵篆以投之水輒騰起雨隨應或者為蛟龍之窟宅云嘉芹去州兩潮在黄公之北其水多芹取古人食芹之義因以名   聖池在黄公之南舊傳此地聚落未成時有二尼築庵于古木下修浮屠業不知何許人因後徙居者衆二尼遁迹而去遺趾尚存中有池瀦水清洌可食至今以聖池名云   岑江港去州西北三十里舊謂之六國港口南北舟舶輻輳於此亦海州之一鎮云   橋梁   市橋舊名狀元橋往宋紹熙三年令王阮剏建   第二橋   第三橋皆在州市之南往宋明道初陳氏居士文諒自開封徙居於此捐資建此二橋人不病涉目為陳太翁橋   曉峯橋去州西五里往宋淳熙十五年西監鹽人鮑謂建   東江橋去州東五里舊亦陳太翁所建圮于風潮厥後太翁諸孫行覺城居士重為建造   東新橋東江橋之第二橋   虞家橋去州北三里   虹橋去州北十里枕大溪形如卧虹   南墠橋去州北二十里   毛家橋去州北三十里岑江市心   葛家橋去州二十里翁浦   甬東橋去州十五里   津渡   舟山渡   竿纜渡   泗洲塘渡   冊子渡   金塘渡   沈家門渡   井   舟山井州南沈山之趾去海不半武泉甘美可愛山海相接而鹹淡之味夐異豈泉脈有自來哉   四眼井州治之北一井而四穴汲者競趨焉   東井    周莊井   滕坑井   碶堰   慶豐碶   岑江碶   和尚碶   翁浦碶   蘆花碶   甬東碶   金魚碶   敘物産   土地所生風氣所宜不可以不書而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爾雅之注不可誚也   五穀【田之近山者多旱乾近海者多斥鹵粳與糯咸不宜焉則平土能有幾何故歳得上熟僅可供州民   數月之食全藉浙右客艘之米濟焉】   粳  糯  大麥 小麥   蕎麥 黍  麻  粟   黑豆 菉豆 赤豆   布帛【斥鹵之地桑麻皆非所宜民户間有髙阜之地始能種植可以株計故絲枲之利絶少】絹  苧布 麻布   禽   頻伽【佛書著名補陀有之】鵲  鴿   鳩  山鵲 雀  鷹   鸛  鷗  鷺  鶯   燕  鸕鷀 姑惡 婆餅焦   野鴨 畵眉 鴝鵒 白頭翁   繡眼 黄頭 山鷓 百舌   雪姑 紅鶴 蠟觜   海族【海物惟錯此固禹貢之所賦州雖在海中錯物視台温及閩中最少未可㮣以海鍇貴之是州今書   其實有者】   魟魚 鱸魚 鮵魚 鯧魚   梅魚 春魚【似石首而小者】 鱅魚   石首魚【一名鯼又名洋山魚】  鰉魚【可為鮓】   帶魚 鮆魚 □魚 箬魚   比目魚   泥魚 短魚   華臍【一名夀魚一作綬一名老婆魚一名琵琶魚以其形似之】   烏魚 鯔魚 鰣魚 邵洋魚   烏□ 䲅魚【一名河豚一名烏郎】書篦魚   黄魚 鱟 海鯽  馬蛟魚   黄鯽 鰻  水母 竹夾魚   章巨   望潮 香螺   赤蝦 苔蝦 蛤蜊 淡菜   蝤蛑 赤蟹 □  桀步   彭越 蟶子 白蟹【有子者曰子蟹】   白蝦 瓦壟 辣螺 丁螺   拳螺 生䗯 地青 龜脚   彈塗   河塘魚   鯉  鯽  鱔  鰍   畜   牛  羊  犬  豕   雞  鴨   獸   獺  野豕 麂  猴   陵里甲   花   牡丹 芍藥 海棠 山茶   丁香 蘭  瑞香 錦帶   紫笑 望春 八僊 棣棠   紫荆 山丹 酴醿 月計   緋桃 鄭花 石竹 千葉桃   薔薇 荷花 蜀葵 紫薇   薝蔔【即梔子花】  雞冠 麗春   鳳仙【又名滿堂紅】 鶯粟 萱【又名忘憂草】   玉屑 木屑 丹桂 芙蓉   菊  蓀【即秋蘭也】梅花 紅梅   水仙 苔梅 玉簪   果實   櫻桃 楊梅 梅  李     棃  蓮  葡萄   棗  枇杷 杮  椑   銀杏 林檎 桃  栗   橘  棖  杏  香欒   石榴   竹   斑竹 苦竹 紫竹 淡竹   筯竹 南竹 筀竹 桃枝竹   四季竹   公孫竹   藥   艾  黄精 磁石 白蒺䔧   半夏 苦參 天南星 香附子   蔬菜   冬 梢 黄 笋   瓠  茼蒿 莧  苦藚   薺  菘  菜菔 芥   葱  薤  韭  芹   茄子 蒜  莙薘 菠薐   紫菜 香菜 蕨  道士裙   鹿角 白菜 油菜 芸臺   木   樟  櫧  檡  棟   松  杉  栢  檜   梧  楓  檮  栁   朴  橡  㮖桃 楮   欓椒 烏桕 皂角 黄楊   槿  柘  木蘭 㯶   桑  槐  女貞【一名冬青】   昌國州圖志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昌國州圖志卷五   元 馮福京等 編   敘官   體國經野設官為重官有内外崇卑之殊然皆為民計也一命以上可不慎哉   州官   逹嚕噶齊一員【俸錢月三十貫中職田四頃】   知州一員【同上】   同知州事一員【俸錢月十五貫職田二頃】   判官一員【俸錢月十三貫職田一頃半】   巡捕司   判官兼大徳二年五月始創【弓兵三十名】   鎮守【五所】   【後始每歳一更有請正軍也】   本州  岱山  三姑   北界  浡塗   僧司正   正副各一員   鹽司   唐有十鹽富都居其一今正監是也   宋熙寧六年析監為三曰正監曰東江曰蘆花又有三子塲曉峯則正監甬東則東江桃花則蘆花此與州連陸場分也距州南潮有岱山場距岱山十五里有髙亭場歸附後置管勾每塲各三員至元三十一年朝廷議汰冗官遂以東江屬正監髙亭屬岱山浙東鹽使司元貞元年廢各道鹽使改塲為司置司令司丞管勾各一員鑄從七品印以重其事   正監鹽司【往宋東西監額止六千七百八十三袋每袋三百斤為一引】   歳辦鹽六千二百六十一引三百六十九斤每一引四百斤   工本錢每引中統鈔一十貫   本監舊皆鐵盤取土於六月兩汛之間八月始起煎亭户雖有上半年之逸若兩汛時分隂雨稍作則歳計遂誤大徳元年管勾黄天祐始以上命巧出方略改鐵盤舊制用篾盤隨時取土一如他所春即起煎亭民遂得時用其力預期補辦無歳終積欠敲扑之峻實多便之人皆稱黄天祐之有才亦典史劉子敬顔園潘厚處置規畫之力云   蘆花鹽司【往宋額止四千袋每袋三百斤為一引】   歳辦鹽   岱山鹽司【往宋額止七千二百袋每袋三百斤為一引】   歳辦鹽   七千七百六十九引【每引四百斤】   巡檢司五處【巡檢月俸一十貫田一頃】   螺頭【在州之西隅七里弓兵三十名】   岑江【在州之金三都弓兵二十名】   三姑【在金塘鄉之烈港弓兵二十名】   岱山【在蓬萊鄉之一二都 兵三十名】   北界【在蓬萊鄉之第五都弓兵三十名】   税使【司】   都監一員【省差】  副使一員【本路總管府差】   醫提領所   提領二員   昌國州圖志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昌國州圖志卷六   元 馮福京等 編   敘人   黄金丹砂明珠白璧瑚紫貝玳瑁翡翠紋犀象齒之物皆山海之藏所産也昌國據鼇背壓鯨波挾潮汐之膏腴旁日月之光景而地負海涵之所泄薧鱻醎滷之外無一物之可貴何哉葢精氣所生在於人而不在於物也故往宋南渡後人才輩出兩有躋政地者不亦貴於物歟   進士題名   舊有名石所以榮稽古而勸方來也往宋紹熙癸丑應傃始登進士第破天荒自是舉不乏人至元甲午欽覩聖㫖内一欵節該中書省議行貢舉之法欽此故特存之以備他日題名故事云   應傃【紹熙四年陳亮榜】   徐愿【太學開禧元年毛自知榜】  余開【同上】   趙時慥【嘉定四年趙建大榜】   趙時恪【嘉定七年袁甫榜弟時慥】 孫枝【同上】   孫起予【同上父枝】   應㒡【嘉定十六年蔣童珍榜伯傃】 余天賜【同上】   王文貫【太學寳慶二年王㑹龍榜】 趙崇侜【同上】   趙崇佾【同上弟棠侜】   任嚴【紹定五年徐元 榜】   孫願質【同上父枝】   趙時悟【同上】     林虙【同上】   王安道【寳祐元年姚勉榜兄文貫】 劉應老【寳祐文天祥榜】   應埜【太學内舍同上】    王一桂【景定方山京榜】   應翼孫【太學同上祖傃】   趙若誠【宗學同上】   趙時吉【咸淳元年阮登炳榜】  趙若諘【宗學同上父時恪】   趙必□【同上】     趙必暰【同上兄必□】   范應發【咸淳四年陳文龍榜】  陳【同上】   陶回孫【同上】   名賢   任奕會稽典録云立言粲盛則有御史中丞句章任奕梁宏會稽典録稱為處士   沈治唐乾元二年進孝經十卷授校書郎   俞勉字勉道宋政和間入太學年才十有八時學在東京夏昞為博士鄉之游上庠者昉于此   郭受貫河南府官至奉議郎終於長沙判官宋建炎間其子維徙居于此以北學教授諸生從者如雲于西湖之原榜曰郭先生墓其先以易學四世登科兩尚主冇官厯尚書及國子博士   薛寘字持志自號耘齋少以文鳴及長以聖人執權賦預鄉薦登慶元五年第調衡陽簿時史公彌堅帥湖南黑風洞冦相挻而起公被檄往撫諭將至洞有及其姓名者其酋忽言曰非四明作聖人執權賦薛寘耶乃投戈而退   應傃字自得自號蘭坡幼頴悟才四歳黙誦語孟六歳賦江路野梅香有横斜淡月黄昏漏洩早春消息之句鄉老咸異之登紹興癸丑進士第調烏程尉議毁滛祠獨存徐孺子廟徳清有沈氏兄弟訟財郡俾公按實公委曲開曉沈有子適魁鄉薦因賦詩警之曰嘉木灌叢春意好可憐不種紫荆花兄弟感動其争遂息官至文林郎湖南撫機子後字道從安晩鄭先生游見義必為鄉論推許壯游江淮信庵趙公一見竒之俾與籌幙禆贊維多制府上功將命以文學不果就右階官至修武郎孫名翼孫字子燕以詞賦入太學登景定三年進士第仕至修職郎曾孫實元貞元年詣闕上書授海南安撫副使奉使蘇龍國鄉人艶之   徐愿字恭先居岱山以詩學入太學登開禧元年進士第居官以廉平稱分牧平江繼而除福建提舉適黄勇變起帥漕皆束手退避獨公晏然無懼色身攖其鋒溫辭撫諭亂卒列拜于前曰提舉活佛也乃宻指授虎翼都統周喜者殱其渠一方遂平入為司農卿兼都曹人謂公政事文學出於絜齋先生講貫之素云   孫枝字吉甫䆳於文嘗撰普慈寺羅漢閣記篤素張公大參見之稱賞曰海角有此竒士以兄之子妻之嘗登考亭夫子門有答孫吉甫書二子長起予字商友與父同登甲戌進士第郡太守程公覃為立重桂坊初筮昭武户曹㑹有卒伍嘯呼于市公出撫諭衆乃曰孫司户清廉好官員不得相犯一州遂平立朝為監察御史終太常少卿官至朝散大夫次願質字去華未弱冠入太學作賦有聲繇舎選登紹定壬辰進士第初任分教池陽厯清要除諫官入中書官至朝散大夫   應㒡字之道自號葺芷蘭坡先生之猶子也少穎悟長刻志于學凡經子史集與百家傳記靡不研覽從迂齋樓公先生游自是文聲日振咸愛敬之兩請漕薦嘉定癸未以詞賦魁南省初調清江校官次京教列屬上庠横經朱邸入袐丘直鼇署既而丞玉牒兼南宮舎人淳祐四年冬四被除寵史館經筵翰林從槖官至中大夫叅知政事封臨海郡侯有子灋孫請鄉漕官至承議郎余天錫字純父自號畏齋世居甬東村其先少傅滌領袖邑庠公擢癸未進士第立登要津榮典鄉郡官至叅知政事待宗族有義廩薨贈太師諡忠惠   余天任字子大自號退齋忠惠公之弟嘗請漕舉以覃恩授初秩暨治郡有聲官至兵部尚書贈正議大夫趙時恪字恭仲自號茝坡嘉定辛未擢右科越甲戌再登進士第調池州青陽丞三仕于京薦甫及格竟以疾終伯氏時慄弱冠魁漕薦以覃恩授官隠徳不仕其子若誠於景定元年宗學推恩季氏時慥登嘉定四年進士第調廣徳建平簿次惟揚法掾既而司鍵左帑令髙郵興化改倅撫州鄉人以聯桂榮之   任嚴字汝翼父正之早膺鄉薦隠徳弗耀公忍貧力學預鄉薦一舉擢進士第初調徳安民曹試令建陽分刺台城遷匠簿知廣徳軍   王文貫字貫道以詩學鳴弱冠薦于鄉登上庠占公闈首選擢寳慶丙戌進士第調儀真校官秩滿司鑰左帑尋除架閣掌教麟庠添倅東越弟安道先以來名與公同領鄉書甲午再薦擢寳祐癸丑進士第終于婺女學官   名宦   王安石往宋皇祐元年知明州鄞縣事嘗捧郡檄至此題回峯寺詩云山勢欲壓海禪扄向此開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來樹色秋擎出鐘聲浪荅回何期乘吏役暫此拂塵埃後熙寧四年入相封荆國公   栁永字耆鄉嘗為曉峯鹽官其鬻海歌云鬻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衣食之原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輸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風乾日曝醎味加始灌潮波塯成滷滷濃醎澹未得閑採樵深入無窮山豹蹤虎跡不敢避朝陽出去夕陽還船載肩擎未皇歇投入巨竈炎炎熱晨燒暮爍堆積髙才得波濤變成雪自從瀦滷至飛霜無非假貸充餱糧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緡往往十緡償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䰞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貧本朝一物不失所願廣皇仁到海濱甲兵浄洗征輸輟君民餘財罷鹽鐵太平相業爾惟鹽化作夏商周時節官至屯田員外郎   史浩本郡人往宋紹興戊辰年為正監鹽官淳熙五年入相官至太師贈越王諡忠定紹定二年祠于道隆觀東偏榜曰真隠舊游叅政余公天錫記【心之精神是謂聖佛與人同此精神也佛虚明圓覺即人之英靈慧智佛莊嚴福徳即人之富貴利逹故俊哲挻生謂之一佛出世而觀音大士能現宰官身者人與佛一而二二而一也彼霞錦蜚空雲花絢目異香芬郁於無色幻象呈露於有朕豈佛之精神自爾發見哉向非徳詣乎充符心寥乎天一透三乘之正覺締五梵之殊因未易精契神交于儵忽之頃也四明寳陀環海一絶島乃觀音大士示現威神之地四方來竭敬者祈一覩瑞相而莫得豈大士靈感固靳於人特人之精神不足以感大士耳惟我太師丞相忠定越王攝事昌國一日航葦而至㝠心作禮顧瞻徘徊寂無所見歸與瀾師論文殊圓通童子入法界事再至洞下有比丘指之曰巖有竇可以下瞰王攀援而上萬象洞豁瑞相倐現金色玉齒毫彩燦然大圓鏡中恍如悟對既而邂逅神僧揖而前曰公有結裏冦莱公也言訖而退竟失所往意者大士百億化身妙耶世皆以公台之貴現兆于此不知精契神交脗合無二故王以超世證佛已徑入文殊圓通之場而佛以應世委王不得辭莱公結裏之矚事之顛末固已留題于紹興戊辰之寺壁矣紹定改元春邑令詹仁澤發揚祕竒即道隆觀東偏建宇而祠之鳩工雖力翬飛未就冬趙汝浥實来絃歌静閑刃硎游裕公餘藏敬伏謁祠下睨其基誠拓矣則庳而弗崇也閲其圖誠工矣則齪而弗敞也耿光輔尉也林燀知監也左之右之經之營之巍剏一室䆳碩且顒丹雘輝煇用妥王靈堂列三楹實闢實閎可瞻可儀廊翼兩廡實衍實修可群可趨西附羽宫而通車備洒掃也東臨積水而建閣憇游觀也大門峙前新堤通道規模壯麗百倍於前向時巖竇下瞰之瑞相傳久為實録闌于獨倚之勝賞盡萃於目前顧不韙哉嘗聞之佛之為教爍羣昬而獨耀度般若而先渉潛通而廣被宻讚而顯現百千萬億河沙世界無不普濟功亦楙矣及其離性離相空想空識欲歛萬冇於一無前詮後譯非不夸詡曾不足以扶植世教王以慈悲為心虚静為性一游蘭若精契神交眡貨利如蟻培等名爵如鴻毛一佛再見於佛國者厯三朝至再相三十六年間相業精神焜燿赫奕烝從詒侑巍然為淳熙獨相慶澤流衍與宋無極三台符采再光奕世自嘉定更化以來大政令大紀綱雷霆衆聴日星群目太平咸觀登閎乎帝王之域亦既增光前聞人矣及手扶日轂再奠神器殊勲偉績又有以申國家無疆之休了此一大事因縁真有佛力所不能到一念流通今在在精神矣是佛國固有待於王而王豈有待於佛哉】   葛洪往宋嘉泰二年為昌國令官至叅知政事生祠有記【始于弱冠登東莱先生門四方從游之士以千計人受其教如羣飲於河随其分量充然各有所得其後出處雖不同至蒞官行法多有足觀者人望之知其為吕氏之學子也而葛君容甫與余年齒甲乙相得驩甚後余試尉東陽容甫適滿秩歸里考徳問業尤為詳宻既而各東西去嘉泰二年余自越歸其冬容甫為令於吾州之昌國昌國古甬東也中駛而立去余所居鄞雖若甚逺然舟遇風而海朝發而午可至邑邑多余親故頌容甫之政者不容口容甫之政視民如子惟恐傷之視民之父兄猶其父兄視其害民者不啻如害己者民以訟至庭不忍鄙夷之為之明辨曲直了無毫髪枉遇事明敏吏之奸欺莫能迯然而不深窮其窟穴只使不病民而已民既感服每當受賦租第書其所入之數授之與之約不以吏扣門民如期而輸無肯負者山涯海瀕絶不見吏迹父老嘆謂前此令君固多賢若公則自冇邑以來未之有也容甫知民安其政思有以善之始新學宮以申義名堂吾兄文昌公為之記全州史君楊公又演其説其所以加意於邑人厚矣㑹於同年生應君傃自得方里居容甫自山間以禮聘之致舘于邑西之筠坡帥邑人之子弟從焉公退至其處課其惰勤有小善奬之惟恐不及業有未精亦循循誘之大畧薄漢能吏以為不足為又不屑以循吏名者居三年其効使民有餘蓄而吏日貧豪強歛手單弱者得職言相與為善者至恥入官府人務農立本不肻輕犯法非容甫中心誠然學道愛人安能使其効卓然如此哉容甫將終更諸儒父兄咸惜其去因民之欲繪其像于學以繫邑民無窮之思使無忘焉屬記于予記未成容甫知之以書來言邦人非知我者且吾何以堪之吾將禁使勿為記毋庸作自得亦曰吾無補諸生願無載吾事又曰容甫知為政而已無愧于心不負其學容甫責也它何庸知之且自欲辟名而没人之實不可因謂諸儒父兄立祠是也雖非令君意且為之勸謹勿為令君所奪祠竟立記有成焉容甫恥自鬻為人端嚴簡靜潔已廉甚譬如蘭生深林不求人知其馨終不可得而閟兩受郡侯薦墨皆未嘗有請列䑓狀其政于朝竟莫知所從來此又近世所罕聞是宜特書以告世之馳騖者容甫名洪其學業未易量也開禧元年十一月旦日從政郎新差充廣徳軍軍學教授樓鏞記】   昌國州圖志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昌國州圖志卷七   元 馮福京等 編   敘祠   明有禮樂幽有鬼神尚矣故五等諸侯皆得祀境内山川之神此祠事之所由作也   寺院   寳陀寺在州之東海梅岑山佛書所謂東大洋海西紫竹㫋檀林者是也兩潮可至繇陸則七十里至沈家門止一渡之隔唐大中間有西域僧來燔盡十指頂禮洞前親感菩薩現大人相為説妙法授以七色寳石神通變化已顯於此厥後日本國僧慧諤自五臺山得瑞相欲返故國舟抵新螺礁不為動諤禱之曰使我國衆生無縁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行竟泊于潮音洞下有居民張氏目睹斯異亟舎所居雙峯山卓庵奉之俗呼為不肻去觀音院郡聞遣幕客迎其像置城中為民求大吉祥己而有僧即大衆中求嘉木刻像扄户彌月工竟而僧不見今之儼然趺坐於殿者是也往宋元豐三年内殿王舜封使三韓至是有大龜負舟不聽去望山作禮忽龜没而舟行洎還以其事上之錫今額紹興元年易律為禪辛亥真歇了禪師解㑹長蘆南游浮海于此結庵榜曰海岸孤絶處由是飛錫此山者皆具曹溪正法眼藏疇非禪林之秀嘉定七年寧宗錫圜通寳殿四字大士橋三字載新梵宇八年徳紹以佛照禪師法嗣來主叢林值中殿賜金錢喧動都城緇白從【缺】 乃裒所施剏龍章閣惟大士以三【缺】 應身入諸國土現八萬四千首臂目接引羣生與五臺之文殊峨眉之普賢為天下之大道歸附後至元十【缺】年住持僧如智捐衣鉢之餘建接待寺一所於沈家門之側以便往來者之宿頓朝廷歳遣使降香相屬於道   潮音洞【東大洋海西西大洋海南有洞在焉嵌嵒下瞰迴顧無畔岸去寺三里由寺至洞下地皆黄砂佛書所謂金砂鋪地者是已向有大士橋亘乎洞前為潮所嚙今未之葺有待於來者】   善財洞【潮音洞右亦神通顯見之地嵒有罅峭峻而蹙狹其中窈不可測外有石壁立泉溜如滴珠久而不竭人謂之菩薩泉瞻禮之人必以瓶罌盛而去目病者可洗】   盤陀石【平廣可坐百餘人下瞰大海正扶桑日出之地燭龍將駕天光煥發五色爛然頃焉一輪徒海底湧出其大有不可得而名者瞻洞之餘必於此而觀馬】   三摩地【寺之雨偏登山者由此有亭曰極清浄嘉木森秀清泉紺冽亂石錯出有聳而立者有踞而伏者詭形怪狀不可摹冩逰憇于此者往往不減靈鷲馬】   真歇庵【寺山之深處舊了禪師修道于此圓寂茲山冢塔猶存】   無畏石【真歇庵之前突如一石其形方而廣峻不可涉亦一竒也】   獅子巖【無畏石之側其形蟠踞如獅子然】 正趣峯 靈鷲峯   觀音峯   前越王史公曩官西監時因浮海詣潮音洞下焚香作禮大士具正法眼顯見竒特聲聞空中有結裏冦萊公之語異日所到光輔兩朝格天事業果驗不誣越王嘗記所見於寺壁今模而刋諸石可考也 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史浩由沈家門泛舟遇風掛蓆俄頃至此翼蚤恭詣潮音洞頂禮觀音大士至則寂無所覩炷香煮茶但碗面浮花而已歸寺食訖與長老瀾公論文殊簡圓通童子入法界事晡時再到洞下俯伏苔磴凝睇嶔空惟亂石纍纍興盡欲返有比丘指曰巖頂有竇可以下瞰攀縁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見金色照耀眉目瞭然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覩雙齒潔白如玉於是咸懷慶快作禮而退既而治舟還甬東懼此話無用書於壁庻幾来者觀此無疲厭心不以一至不見而遂已也   一謂天將暮有一長僧來訪云將自某官厯清要至為太師又云公是一好結裹底文潞公他時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後二十年當與公相㑹於越遂告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往宋乾道戊子以故相鎮越一夕典客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舊與丞相接熟不肻通刺疾呼欲入謁亟命延之貌粹神清談論鋒起索紙數幅大書云黒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光碧眼神僧曾共一霄之清話遽擲筆不揖而行公大駭徧遣兵吏尋覔不復見追憶補陀之故始悟長身僧及此道人皆大士見身也今附於此   田【缺】   塗田【缺】   地【缺】   山【缺】   普慈寺距州治三里許之寺以統諸刹始東晉時僅一小庵以觀音名唐大中十四年號觀音院棟宇畧具往宋皇祐中智韶來主斯席治平間遇恩霈錫今額寺燬于慶元間寸椽無遺黒山明公禪師極力營建越淳祐五年復厄於刼燼山門獨存足翁麟師繇廬山飛錫至此又從而鼎剏焉視昔增壯自慶元迄淳祐垂七十年而寺之燬者再前明後麟有功於寺立敬實堂里人參政應㒡為記【嘉熙戊戌夏四月龍峯普慈寺作堂於雷音堂之西像黒山明老師而敬之以已瑄兩勤舊配扁曰敬實住山雪牕禪師訪邑人應㒡而請曰祖日幸偹掃溉兹山承彫弛之餘畢力振飾積蠧宿一刮絶去憤作壊者衆慨興剏之難念不可不章明前續此堂所為作今成矣願有以記之㒡惟先人舊廬在鎮鼇山之東距龍峯百餘武暇日數往游焉故於山中事多所覩記黒山之來寺且燬三年矣經禪頓盡龍象悲泣黒山披瓦礫薙草莽而營度焉勦形殫智以潰于成規模位置一出意匠棟宇奐犖照映林谷見者無不讃歎黒山作勝事已移錫他之報恩既乃復歸示寂塔于山之青龍之口若有夙昔縁人皆曰黒山有功兹山甚大先是寺不足於食乾淳閒監寺妙已以轉食輪為已任隄大海之濱化為美田播厥嘉穀歳取三千以充香積供梅有莊名已公示弗忘也宣獻樓公記石雖燔裂墨本故在黒山營繕後佛菩薩天及䕶法主林禦侮力士之像種種莊嚴皆都寺徳瑄袪囊中金為之復以餘力甃山路千丈造石橋十三所深得佛氏慈悲濟人本㫖之二僧者於寺信有勞可以配黒山矣夫學浮屠氏之法者凡能出力辦事必有廉以律身勇以立志勤以率衆而為之本者曰公公私不兩立公則萬善集私則百病生興廢成毁所由判也黑山名覺明與之餁熟見其天材髙有苦潔之行所居甁拂外蕭然無長物於私則銖黍不蓄人信其廉故施之者不倦始至指山而誓曰所不能還復舊觀者有如此山人皆笑其孟浪畧不退轉一念勇猛故其事竟成御衆如御兵取材木負瓦石身親倡役雖犯寒觸熱不憚故其徒歡趨此非公以存心者能之乎前已後瑄得之聞見有足稱録亦本諸此而已嗚呼有堂規如有像儼如晨薰夕燈展如肅如登斯堂瞻斯像使一毫愧于心顙且有泚矣此雪牕意也於是乎書五月一日記】   歸附後增葺殊勝為本州祝聖道大徳元年住持覺明建龍峯亭【於山門内】   田三十六頃二十畆   地一十頃四十八畆   山六十五頃一十二畆   吉祥寺去州三十里富都鄉之錦沙九峯環列一名九峯山始寺之未剏山之南有香栢巖極峻峭人跡罕到常隠隠聞鐘磬聲唐開元間髙僧惠超居其中草衣木食戒行精苦閲十三代往宋咸平有真有悲者繼之善誦神咒鄉民歸敬丁縣尉漸為舍基請真公遷其居於山之麓便民祈禱慶厯改元文珍嗣其業丁縣尉因改為院治平元年賜額吉祥自是層觀傑閣金碧輝煌茂林修竹蔭薈䝉宻為一方名刹咸謂之小天童建炎初給事中黄龜年施辟支佛牙舍利盈綴時見五色紹興十八年法寧建閣藏之嘉熙三年余參政天錫請以顯忠崇孝為額歸附後大徳元年住持僧浄怡重建選佛堂州判馮福京為記【昔明道程純公嘗入僧堂適覩飯次趍進揖遜之盛喟然嘆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蓋謂其徒嚴整威儀雖一食頃未嘗少懈而吾儒序序之聞或有時而乃不如也學泉居士縁起於定來佑昌國每見海上諸叢林中清規浄戒執持堅固不同他所與時俱遷固不能不純公之嘆逰山之屐矧敢倍法堂而著耶是邦惟錦沙為甲刹規模氣象與天童雪竇相頡頏又不特甲是邦而已住持悦翁禪師浄怡卓錫且七年無世間心同世行事修漏補苴撤小成大塗暨丹艧周徧而中外視始至日益加莊嚴而猶未愜也顧從逰之荐廣而香積之莫供置齋料庫給以長生之本而資其息慮乾溢之不常而食輪之莫轉置藏冰室儲其所售之直以為之備作外山門所以指修行之路增髙海岸所以護常住之田衣鉢是捐成此利益安處徒衆大振宗風吉祥之名至逹天聼歳在丙申䕶持聖㫖來自五雲猗歟盛哉自有此山得未曾有故凡天龍鬼神之衆以及肖翹動植之徵獲被光寵既與海獄相為無窮矣惟選佛之歳久弗治隨宜整葺則有西扶東頽之患遂發心誓缺   更新之缺資日積月累始鳩工於丁酉之仲春龍象蹴踏歡喜贊嘆遂訖工於是年之冬孟眼前突兀始若化城軒豁靖夷倍蓰於舊牕牖簾帷巾單床席率皆新潔無一闕遺乃謁記於居士將壽諸石以起夫作任止滅者之膏肓居士與悦翁為方外契不得辭為之言曰我得佛心證諸究竟能以珍寳種種供養十方如來旁及法界六道衆生此非吾竟中補陀落迦紫竹林大士之言乎悦翁悟此能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血骨肉與衆生共故私財之不蓄而斯堂之有成夫豈若黄檗先師謂天台神僧為獨知自了者哉前後三三來居此堂如祗陀林一千二百五十沙門聞鐘聲同來食處朝明夕昏作何活計一切惟心萬法惟識聲聞初學未能頓悟妙明真心與善知識聚散起止念念不斷以思惟心生分别識諸佛浄土由此心識羅刹鬼國亦此心識反復手間天地懸隔有心無邪有識不蔽是真佛子是名善學菩薩道者試觀世間醪醴膳羞羶薌之味衆生啖之如蚋飲醯菩薩見之如蠱毒藥笙簧琴瑟靡曼之聲衆生聽之如雌下風菩薩聞之如塗毒鼓珠璧錦繡髙明之室衆生居之如虱處鬛菩薩避之如荆棘林妻子眷屬纒綿之愛衆生戀之如蛾赴燭菩薩厭之如猛火聚世間諸有畢竟非實煩擾塵勞無可貪愛能令樂國成就苦海能令善根增長惡業凡夫見聞發意勇猛如何出家受具足戒剪除鬚髪著壊色衣舍菩薩見作衆生見心識顛倒一念差别飲蠱毒藥擊塗毒鼔行荆棘林墮猛火聚皆其自作非由外來善哉悦翁是于曩昔圓通六根諦觀三業生厭離想桿勞忍苦成大佛事於刹那頃心華發明海藏天宮樓閣欄楯龍翔鳳舞雷動風行諸佛境界一時頓現從腐爛處生光明雲從濁惡處作清浄土善哉悦翁無始宿債應當酬畢然而慈悲廣大有進無退此則佛祖之所付囑悦翁勉哉翁本台之仕族舍俗受具敵論宗乘領衆主席徧涉禪㑹若金陵之開福及安吉之天聖皆作殊勝如在吉祥雖然師開幻衆建立世界我出幻語遂成葛藤若當來世後五百歳有一居士與一比丘逰行國土宴坐宮摩挲此石相視而笑猶如轉輪面面相似了如佛法無變異處過見未來平等不動凡此堂中諸禪衲子如駕車牛隨機努力未悟令悟未證令證則建是堂者為十方如來本起因地不然猶蠧米虫而坐鬼窟月化日遷不脱迷倍則居是堂者為負悦翁三摩鉢提之修甚可畏也居士作是言已顧悦翁曰仁者其言也訒余言得無費乎翁畫一圖指謂余曰居士雖言而實未嘗言殆重見世尊掌中摩尼珠耳居士謂誰潼川馮福京也時大徳元年臘月八日記】   田四十五頃十四畆   地六頃一十六畆   山七十三頃四十二畆   延福寺在富都鄉之三都舊名羅漢院唐光化二年僧法融所建往宋祥符元年賜寺額寺有五百羅漢像妥以傑閣寳祐五年趙節使請以繼善衍慶為額   田四十三頃七十八畆   地九頃五十五畆   山六十三頃七十七畆   萬壽寺在富都鄉之五都舊名永福往宋建隆元年建治平元年賜今額寺有秋蓀緑葉紫莖生於山深林宻中名曰萬夀香   田四十九頃三十二畆   地九頃五十五畆   山一百二十八頃四十三畆   興善寺在州富都鄉之溪口名曰鳳山以山有鳳舞之形剏於往宋治平元年賜寺額淳祐十年應叅政請以教忠興善為額   田八頃九十九畆   地五頃六十一畆   山二十頃六十六畆   回峯寺在金塘鄉之岑江往宋建隆元年建賜今額丞相王荆公嘗到有詩【見名宦類】   田六頃六十五畆   地七頃八十八畆   山十頃七十九畆   隆教寺在富都鄉之七都漢乾祐二年建後燼于火僧清【缺】度土奠基遷于【缺】屏大元混一後住持行圓重建選佛堂   田十六頃七十八畆   地七十頃六十七畆   山二十四頃四十七畆   祖印寺在州治東南寺元在朐山舊名蓬萊晉天福五年建往宋治平二年賜今額嘉熙二年邑令余桂遷至此以接待寺併而為一   田三頃四十六畆   地五頃七十九畆   山十四頃七十六畆   保寧寺在安期鄉之馬秦山舊名保安晉天福元年建往宋治平二年賜今額   田七頃三十二畆   地四頃三十六畆   山十五頃五畆   潭石廣福寺在安期鄉之二都舊名崇夀往宋端拱二年建熙寧元年易名夀聖紹興三十二年賜今額田一頃二十五畆   地二頃九十四畆   山四頃五十一畆   華雲寺在蓬萊之朐山舊名香蘭周顯徳七年建往宋髙宗南渡改錫今額郡人迂齋樓公有跋石刻尚存田三頃一十九畆   地四頃三十一畆   山四頃九十四畆   普明寺在蓬萊岱山古泗洲堂窣堵波二以鐵為之世傳阿育王所鑄錢氏忠懿王寘之於此往宋大中祥符中賜今額   地三十六畆   山三十三畆   資福寺在蓬萊之五都晉天福八年建   田一十一畆   山一十三畆   封崇寺在安期鄉之桃花舊名資福又名資國周廣順元年建往宋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   田四頃三十五畝   地一頃四十四畝   山八頃一十二畝   保安寺去州東北金塘鄉之蘭山漢乾祐二年建田三頃四畆   地一頃二十畆   山七頃九十四畆   廣福寺在金塘鄉冊子山與回峯寺隔一渡剏於往宋治平間賜額夀聖淳祐改名廣福   田七頃三十九畆   地八十五畝   山十頃五十九畝   翠蘿寺在金塘鄉之海西成於唐開成廢於㑹昌往宋建隆中錫以銅鐘吳越國受封奉國又鎮以鐵塔寺一名金鐘   田四頃五十九畆   地二頃二十八畆   山六頃九十三畆   化成寺在金塘鄉之烈港舊名羅漢漢乾祐元年建往宋治平二年賜今額   田一頃五十六畆   地二頃二十九畆   山二頃十二畆   普濟寺在金塘周廣順元年黄檗山僧神静開山名山門院往宋治平二年賜額   田一十三頃十七畆   地三頃六十九畆   山八十九畆   梵慧寺在金塘唐咸通間建漢乾祐二年名夀聖往宋開寳二年改名超果治平二年賜今額有佛殿記臨川侯晏敦復撰時建炎辛亥也晏公詠方文梅詩掗檻欹簷一古梅㡬畨有意喚春回開花自許清香入布葉不容炎暑來日射冷光侵几案風摇翠影鎖莓苔游蜂野蝶休相顧本性從來不染埃   田二十八頃四十畆   地二頃三十七畝   山十六頃四十四畝   超果寺在蓬萊鄉之岱山舊名資福晉天福二年建往宋治平二年賜今額叅政樓公鑰有記【明有邑曰定海去郡一百里而近山横海中名蛟門潮汐之所吞也出門則為巨浸便風乘潮而後至昌國逺矣岱山名蓬萊鄉其去縣若縣之去定海也則益逺矣山有僧廬自古晉天福二年建于髙亭嶺下號資福困于冦鈔不寕厥居嶺西有白峯尤為秀拔林樾蒼潤時有白霧䝉其巔人以為福地皇朝乾徳四年徒焉茅茨艸剏僅合數楹治平二年明堂恩改賜今額四年惟吉始建大殿法堂丈室紹興初慧實増葺之遂得茍全歳久腐敗相尋一殿之殆不足蔽風雨淳熙十禩如一來主是刹喟然曰地雖僻乃吾徒所宜居室雖壊若一日必葺磨以歳月尚庶㡬乎有成當盡吾力以聼縁法失今不為後不復可為矣勤篤從事不憚寒暑以次修立増廣舊規不及十年院以告偹外嚴三門傍翼兩廡堂以處僧殿以覆藏下至庖湢舉撤而新之輪奐俱美道俗稱嘆一嘗聽學于延慶者因深器之舉以居此人徒知其有得于教乘不知其才具又足以辦此也蓋以因為知人當天福時有主僧恵詵於髙亭西請海塗為田崇寧政和間仲章復因為馬乳山大谷之地遇上熟才足以支半歳近又得寺僧惠興捐鉢盂募衆縁一力經營莊成遂卒歳之朢鄉之士民歡喜和㑹相與言曰吾鄉邈然海山中他處佛室相望補陀孤絶又去我不逺獨此山未有為衆植福之所今一公作此殊勝悦若化城且又有以飽其徒是皆可書也前既不得如天台章安諸公為之倡茍無以紀之其何以傳不朽乃摭邑之圖經考院之契劵詳建立遷徙之由因國仲觀之光求記于余仲觀鄉之善士也其母與吾母俱王出少同研席實兄事之嘗寓是邑又與一厚余亦喜一之能有成興克佐之故併為書之以告來者紹興三年清明朝請大夫太府少卿兼玉牒所檢討官樓鑰記】   田五頃二十五畝   地二頃四十七畝   山六頃九十六畝   宮觀   道隆觀在州之南奉東嶽行祠往宋敕觀額建炎間金人入境以斧斫殿柱為血流金人乃亟遁去一境生靈藉以全活觀舊有金闕寥陽寳殿前忠定史越王嘗賦臨江僊詞云試凭闌干春欲暮桃溪㸃㸃胭脂故山凝望水雲迷數堆蒼玉髻千頃碧琉璃我本清都閑散客蓬萊未是幽竒明朝歸去鶴齊飛三山乘縹緲海運到天池庚午歲閣以風雨圮之觀之外植門榜曰蓬萊福地田一百餘畝   地一百畝   山五百畝   東嶽行宮在道隆觀三清殿之後   文昌宮在州東學之側往宋咸淳五年邦人士剏建以祠事梓潼帝君為其司桂籍而主斯文也恒産係於貢士莊内撥   田一十三畝一十六歩   地三畝   真武宮在州治之南   岱山東嶽行宮往宋宣和間道者徐浄超募縁以建有田數畝而已   祠山行宮附祖印寺之右   蓬萊集仙道院在蓬萊鄉之朐山至元【缺】 年是鄉之士李心道剏建以為一鄉祈祝之地   廟宇   惠應廟見前城隍   隋帝廟在洋山大海中唐大中四年建黄洽記云海賈有見羽衛森列空中者自稱隋煬帝神游此方因宇而祠之或謂神逰之説不經陳稜伐流求國廟于岱山因其臣而祀其君如長沙祀定王而并祀髙文二帝之意往宋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以煬帝不可加封特封其二妃為惠妃順妃夫人為明徳夫人敕藏于廟復刻諸石嘉定十七年七月郡人䝉齋袁甫記   徐偃王廟在州東地名翁浦俗呼為城隍頭十道四蕃志云徐偃王之翁洲以居其址今存按史載偃王之敗北走彭城武原東山下以死疑非此海中而韓文公為衢州廟碑乃記或者之言曰偃王之逃戰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几硯于會稽之水則十道四蕃志可信矣   關王廟在州城之東   陳大王廟在蓬萊鄉之岱山王諱稜姓陳氏【缺】長威隋大業中航海伐流求國俘斬頗衆事見隋史廟記云一夕風雨如晦海潮奔湧有巨石浮潮而上岱山場亭户莫【缺】者負至數里竪其石於墩上若有神物慿之稱曰吾隋朝陳將軍也語畢罔然如聞空中隠隠有甲馬聲踰時不絶鄉民聚觀撼之莫能動因異其事即其地而廟焉一境之人惟神是賴雨以時疵癘不作遂請于朝賜英感廟額時往宋慶元元年也淳祐九年進士周毅夫述侯之隂功率人士詣府以白加進爵其詞曰【敕慶元府昌國縣岱山鎮英感廟神朕聞海上神山烟霞縹緲為靈異所宅昌國相望蓬萊而岱山固非尋常島嶼也爾廟食兹土禦災捍患事跡暴著舊矣邇者雨旱魃于一區風冦帆于半夜閧市之民賴以缺 庸非爾力哉部使者以聞宜啟缺 特加徽號尚思靈濟之義以庥我民特封靈濟侯】   黄公祠在東海中下沙晉天福三年建舊圖經雖有之其實未詳按晉賈充問會稽于夏統統曰其人循循有大禹之遺風太伯之義遜嚴光之抗志黄公之髙節而會稽典録亦稱人材則有黄公潔已暴秦之世然則四皓之一也至西京雜記乃曰東海人黄公少能幻制蛇虎嘗佩赤金刀及老飲酒過渡有白虎見于東海黄公以赤刀厭之術不行為虎所食故張平子西京賦曰東海黄公赤刀奥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按據不同今兩存之   烈港廟在金塘之烈港乃廣徳張王行祠也往宋紹興二十年都巡檢使李全建   昌國州圖志卷七   昌國州圖志後序   昌國州志成於是鄉儒而耆者之編視舊志寓詳於約有是事則有是辭凡異時荒唐繆悠之載悉皆刪去而其良法羙意則謹書之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猗歟盛哉聖朝本三代之仁是用車書混一統綱制度以漸舉行觀是集者亦粗可知是州之所損益也志之成實達嚕噶齊阿嚕【缺】之力皆可書戊戌之秋八月告朔馮福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