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吉斋丛录 [清]吴振棫撰 谭献叙 养吉斋丛录二十六卷,余录十卷,吴尚书仲云先生遗着。文孙子修编修授乡里后生谭献,读竟,叙之曰:古者柱下之史,孔氏所访,太史公之所掌,汉初与丞相同尊。掌故之学,为千载表仪。凡夫德礼政刑,质文兴废,一朝设施,流及后世,有以观采损益,为先进之从焉。 六官分之,柱下合之,夫固盛业也哉。先正吴公策名载绩,扬历优贤,所以润色王廷,敷施疆域者,且数十年。博于闻见,洞于本末,行政之余日,奏议之钩稽,涉笔缀文,皆关掌故。 循厥端绪,则朝章国典,沿革人文,而惩前毖后,保泰持盈,胥可言外得之。宫阃枢机,曹司侍从,以逮璅事轶闻,条举而件繋,皆正史志表之端委。间有所闻异辞正所以备考证。昔者诵言太史公之学既世,而如我公久任封圻,又非不治民之比。令子观察分巡、今者孙曾子修、絅斋,继美史职,楹书之寄,正不待藏之名山。献幸得先覩,妄思以意读定。类次遗编,或者分别若盛典、若圣德、若故实、若兴革、若异数,继之以嘉言、宸翰、秘书、禁近、宫闱,继之以六曹、行省、民物,而后以辞章、佚事、旧闻为闰余。俾承学之士读之,如游治升平之世矣。吴公同时闽王文勤公雁汀大司寇有石渠余纪,虽体例异同,抑亦造车合辙者已。 函雅故,通古今,征文盛世,由此其选也。光绪二十有二年十月谭献叙。 养吉斋丛录卷之一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 太宗以下支派称宗室,用黄带;其疏者,称觉罗,用红带。有获罪挑带、销除旗檔者,即古之削属籍也。有非宗族而赐姓者,如扈尔汉,姓佟佳氏,从其父扈喇虎率属来归,赐姓觉罗是也。又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觉罗禅者,乃其所受之姓,与宗族之称觉罗不同。 附录:达海世称满洲圣人。其支下子孙皆用紫带,其女不挑秀女。 宗室封爵,自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凡十四等,以世递降。此下则为闲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皆国初有大勋劳者,世袭不降封,或获罪革爵,仍以旁支袭封。京师俗谚谓之「铁帽子王」。 岁时典礼,王公上表,或诸王集议大事,列衔以礼亲王居首。又第七奉恩镇国公、第八奉恩辅国公、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八分者,或云双眼翎、宝石顶、紫缰、貂皮垫子、奶子壸(即背壸)、阿呼喇枪、禁敲(即大门上泡钉)。其一未详。 [一] [一] 「其一未详」原作「缺」,据初稿本改。 王、贝勒以下之子若弟,有应封而年未及岁,尚未得封者,年终考试,引见一次,谓之考应封,有赏翎及表里者。既未得封,故有翎无顶,亦间有赏冠顶者。 甲喇章京,汉文称参领。固山额真,汉称都统。梅勒章京,汉称副都统。牛录章京,汉称佐领。分得拨什库,汉称骁骑校。又国初各部落长率属来归,授之佐领,以统其众者,曰勋旧佐领。率众归诚,功在旗常,赐户口者,曰优异世管佐领。仅同弟兄族里来归,授之以职者,曰世管佐领。户少丁稀,合编佐领,两姓、三姓迭为是官者,曰互管佐领。各佐领拨出余丁,增编佐领,为公中佐领。 太祖既削平诸国,于原设黄、白、红、蓝四旗外,增四旗,参其色镶之。镶白、正白、镶黄三旗,皆天子所自将,曰上三旗。正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曰下五旗。 按:国初各部落及汉人之归附者,分隶满、蒙、汉八旗。亦时有改易。如华善本隶汉军正白旗,其先苏完人,因改入满洲籍,此汉军改满洲也。和济格尔本蒙古乌鲁特人,后隶正白旗汉军,遂为何氏,此蒙古改汉军也。莽鹄立本蒙古正蓝旗人,后擢入满洲镶黄旗,此蒙古改满洲也。王国光先世为满洲,姓完颜,其父初为明千总,归附后隶正红旗汉军,乾隆十八年,命其子孙及同族仍改入满洲正红、镶白二旗,此改隶之后,继又复改也。佟国纲先世本满洲,后率明人来归,隶汉军,国纲请仍隶满洲,部议以佟姓官多,应仍留汉军,国纲一支改隶满洲,此又或改或不改也。似 此者不可枚举。至于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则有由内务府旗下抬入满洲八旗者,有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谓之抬旗。然惟本支子孙方准抬,其胞兄弟仍隶原旗。又皇太后、皇后丹阐在下五旗者,皆抬旗。丹阐者,清语谓母家也。又按:乾隆七年奉旨清查八旗汉军,有愿改归原籍及移居外省者,准其出旗为民。此又出旗之制也。又辛者库,即内管领下食月米之人。八旗汉军官员获咎发入辛者库,则改隶内务府。汉军其子孙官至三品以上,许奏请施恩,仍归原旗。然亦有终隶内务府,不复陈请者,如百相国龄是也。相国姓张氏。又国初蒙古有别立旗分者,如布当为乌噜特贝子,与其叔父台吉恩格类,各率所部,同贝勒明安等来归,别立乌噜特蒙古一旗。后以归顺蒙古等所行多违例,不令别立蒙古旗,俱分隶诸贝勒各佐领下。 八旗氏族甚繁。雍正十三年,敕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共八十卷。大抵因地为姓者多,其着姓有瓜尔佳氏、钮祜录氏、富察氏、舒穆录、完颜氏等二百九十六姓。希姓有精吉氏、萨尔都氏等三百四十姓。又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有博尔济吉特等二百三十三姓。又附载满洲旗分内之高丽姓氏,有金、韩、李、朴等四十三姓。又附载满洲旗分之尼堪似即汉军之称。姓氏,有张、李、高、雷一百六十余姓。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则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若姓然。按:白居易代朱忠亮答吐蕃东道节度使论结都离等书,称论公麾下。虞集正心堂记称忙哥帖木耳为「忙侯」。至正间,嘉定州重建儒学记称铁穆尔普华为「铁侯」。 盖唐以来即如是。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嘉庆间,有旨禁止。如谕 改和申保为和保,清永泰为永泰之类。汉军或系姓,或不系姓,祖孙父子无一定。 太宗天聪五年,设六部,以贝勒掌各部事。设满、蒙、汉承政三员,参政八员,启心郎一员,惟工部省蒙古、汉军参政六员。崇德三年,六部各留承政一员,余皆改参政,有左参政、右参政。理藩院、都察院亦称承政、参政。顺治元年,改汉官衔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者库为主事。又初设他赤哈哈番、笔帖式哈番,改为六品、七品、八品及无顶带笔帖式。 太祖设五大臣佐理国政。太宗御极,八旗设总管政务大臣一,是为八大臣。初设八大臣固三泰为镶蓝旗都统,是八大臣似今八旗都统之职。又于八大臣下,每旗设理事听讼大臣二,是为十六大臣。似今副都统之职。 国初,公、侯、伯之下无子、男、而别有五等世职,盖八等也。乾隆元年,始定一、二、三等精奇尼哈番旧世职为昂邦章京。为一、二、三等子,一、二、三等阿思哈尼哈番旧世职为梅勒章京。为一、二、三等男,一、二、三等阿达哈哈番旧甲喇。为一、二、三等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旧为牛录为骑都尉,他沙勒哈番旧为半个前程。为云骑尉。 汉文臣无世职。雍正间,以大学士朱轼、张廷锡勤劳辅弻,特廓成例,给予一等阿达哈哈 番世袭。汉世职盖自此始。又八旗世职袭次完时,有赏恩骑尉,承袭罔替之例,汉世职则否。乾隆三十二年,以海澄公黄芳度合门殉节,准于袭次完时,照八旗例给恩骑尉,袭次罔替。同时如将军张勇、赵良栋、王进宝,提督孙思克、陈福、豆斌,总兵高大喜等,皆缘此推恩。又殉节阵亡之张国彦等十七员,军功较着之惠应诏等十四员,亦一体加恩。此后,汉官始有世袭罔替之例。 附录:本朝封爵,自平西、平南、靖南诸王及靖逆、靖海等侯以来,未有以地名者。惟黄梧来归,封海澄公,准袭十二世。以黄芳度守海澄,郑成功招之不从,以此示奖也。 国初直文馆者,掌文字,学问优赡,则赐号「巴克什」。如达海,刚林皆尝赐此号。武臣有战功者,赐「巴图鲁」号。太祖丁亥年取巴尔达城,额亦都战最力,赐号「巴图鲁」。 此国史所载最在前者。又按费扬古赐号「翁科罗巴图鲁」,亦太祖时事。 按:天聪间,凡文臣前称榜式者,皆改称笔帖式,其特赐榜式名者,仍称榜式。榜式,即巴克什,清语滚舌音。 太宗崇德元年,改文馆为内三院,曰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初亦沿承政之名,后设大学士、学士。如希福于元年为国史院承政,寻授弘文院大学士是也。顺治元年,增内三院学士各一员。二年,定为正二品衙门,以翰林官分隶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各院设大学 士、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等官。 如傅公以渐,顺治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弘文院修撰;吕公宫,顺治四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秘书院修撰。其迁转,仍不拘本院之职。如黄文僖机,由弘文院编修迁中允、侍讲,转侍读,迁左庶子,迁国史院侍读学士;冯文毅溥,由国史院侍讲授祭酒,迁弘文院侍讲学士,转秘书院侍读学士之类。三院大学士为内阁大学士,而系以殿阁之称,仍兼各部尚书衔;乾隆五十八年停兼衔。别设翰林院掌院[一]学士一员,正一品,其余学士亦正一品;裁内阁学士、侍读学士等官。康熙初元,复内三院旧制,设满、汉大学士,其内阁、翰林院俱裁。九年,仍改为内阁大学士,设翰林院。十年,复补授学士以下等官。雍正八年,定大学士为正一品,尚书为从一品。 内三院编修等官,不必尽由科目。如靳公辅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刘公兆麟以官学生授秘书院编修,王公继文以官学生授弘文院编修。皆见本传。 殿阁旧制,首中和,次保和,次文华,次武英,次文渊,次东阁。如张文和廷玉先授文渊,晋文华,改保和。其后,惟以初入之衔为定,不再更易。行走班次,不以殿阁为先后。 乾隆十三年,高宗以四殿二阁未画一,且中和殿名,近时未有用者,中和殿大学士,顺治、康熙时多用之。因裁中和,增体仁阁名。是为三殿三阁。而先授之衔,后仍改易,如由武英进文华是也。行走班次,除授后请旨。 雍正三年,张廷玉以尚书署大学士。五年,逊柱以尚书署大学士。近则大学士无署任。 初设内阁大学士无定员。康熙间,满、汉率用四员。 按:顺治辛丑缙绅:中和学士三人,巴哈纳、冯铨、金之俊。保和殿大学士二人,额色黑、成克巩。文华殿大学士二人,蒋元恒,一阙名。武英殿大学士二人,胡世安,一阙名。 东阁大学士一人,李霨。文渊阁大学士一人,卫周祚。据此,则十一员矣。文华有礼部尚书某,武英有兵部尚书某,皆刊去姓名,似其人甫去官,尚未别简。故凡大学士皆尚书也。又内阁学士,则文渊阁学士一人,东阁学士一人,保和殿学士二人,中和殿学士二人,文华殿学士二人,武英殿学士二人,皆礼部侍郎衔。内阁侍读四人,二满、二汉,皆兼掌典籍事衔。 迨乾隆间,增置侍读十七员,十四满、三汉。今减汉缺一员。又乾隆二十七年缙绅所载,内阁有钦选御书及掌印、典籍、诰敕、撰文、中书舍人等衔,而不分满、汉标签之名。又国初,中书科中书列于都察院衙门,有掌印中书舍人、掌科中书舍人,余与今同。 [一] 「掌院」原脱,据初稿本补。 旧制无协办大学士。雍正七年,以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事圣祖有年,年近八旬,特授为额外大学士。其后往往用至六员,或仍增置一、二员。乾隆十三年,始定满、汉大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员,或二员,仍无定。然数十年来,大率满、汉各一员。文宗御极之初,满大学士穆彰阿、耆英同日落职,命户部尚书赛尚阿协办大学士,而琦善先以协办大学士为陕甘总督,故满洲有两协办。然未及三月,赛即揆下[一]席。 大学士陈文贞廷敬以康熙四十九年致仕。辛卯六月,张文贞玉书薨,命陈复起视事。凡内阁章疏,列名必书「予告」二字。此既予告而复起者。又康熙五十三年,大学士温达致仕。明年,以其人尚康健,命仍任大学士。此已致仕而仍命复位者。近时翁公心存、祁公寯藻病退后,特旨起用,皆以大学士衔任尚书。 大学士兼总督者,带大学士衔;由协办大学士总督者,不带协办大学士衔。此乾隆十三年例。盖协办阁务之员,既外简,固无所为协办也。近则协办任总督,带阁衔如故。 雍正间,徐文穆本、白公潢以协办授大学士。嗣后,大学士员缺,率以协办大学士补授。 其不由协办得者,为王文端杰、董文恭诰。道光癸巳,卢文肃荫溥予告,以吏部尚书潘文恭世恩补授,亦不由协 办。时协揆为阮文达元。 旧制大学士获咎去官,其员缺,即奉旨简授。如告休、病殁则一月后请旨简授,以示笃念旧臣之意。乾隆十三年上谕。道光间,大学士王公鼎殁,至乙巳始以协办大学士卓公秉恬补授空缺,几三年,为前此所未有。咸丰四年,大学士祁公寯藻以病乞罢,即日以贾公桢为大学士,亦与曩制异。 满、蒙、汉军大学士,不必尽由翰林出身。汉大学士,国初亦皆特简,嗣由吏部进本,惟翰林出身者,始开列。亦有以资劳入阁,不由翰林者。如赵国麟,康熙己丑进士,乾隆四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孙文靖士毅,乾隆辛巳进士,五十七年授文渊阁大学士;费文恪淳,乾隆癸未进士,嘉庆十二年授体仁阁大学士;章文简煦,乾隆壬辰进士,嘉庆二十二年授文渊阁大学士,皆不由翰林出身。顷彭公蕴章,道光乙未进士,咸丰六年亦授大学士。 内阁学士为翰、詹应升缺,汉官京堂之曾任编、检者,始另单开列。惟乾隆间尹壮图、张若渟,嘉庆间王汝璧,未任编、检而授阁学。 [一] 「揆正」整理稿本作「正揆」。 顺治辛丑缙绅所列六部官制,有与今异者,具录如左:吏部:尚书二人,左右侍郎各二人。冯溥以右侍郎兼内翰林侍读学士。 户部:尚书二人,左侍郎二人,右侍郎一人,又二行阙名。督理漕粮、驻札淮安右侍郎一人,督理京省钱法右侍郎一人,总督仓场左侍郎二人。一满,一汉。又通州坐粮廰、管宝泉局、监督大通桥、通昌、草厂京仓、左翼西仓。右翼西仓。通仓、西仓,中南仓。德州管仓、临清管仓、徐州管仓、淮安管仓、凤阳管仓、崇文门税课、河西钞关、临清钞关、淮安钞关、扬州钞关、芜湖钞关、浒墅钞关、北新钞关、西新钞关、九江钞关,各差皆隶户部,皆汉人。 礼部:尚书二人,左侍郎二人,一兼内翰林院侍读学士。右侍郎二人。一兼内翰林侍读学士。 兵部: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督捕左右侍郎各一人。郎中以下,亦有兼督捕衔者。 刑部:尚书二人,左右侍郎各二人。其北直、江北、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恤刑之差,隶刑部。 工部:尚书二人,左侍郎二人,左侍郎管右侍郎事一人,右侍郎二人。司员内有督理两窑,各省织造,总管内务府副理事衔。又另有管理街道,管宝源局,管琉璃黑窑,管临清砖厂,提督古北抽分,管理三山,管理卫河,提督通惠河道,提督张秋北河,提督潘家桃林抽分,管节慎库,提督徐、淮中河,提督仪真南河,提督南旺河道、泉闸,提督夏镇闸,提督江南芦政,提督龙江瓦屑闸,提督芜湖抽分,提督杭州抽分,提督荆州抽分,提督清江造船等差。 雍正初,设会考府,以王大臣领之,纠察六部,清厘钱粮妯入之数。二年裁省。 旧制,盛京止设户、礼、刑、工四部满侍郎及郎中等官。康熙三十年,添设兵部侍郎。 科臣王原祁因疏请仿明南京例,并添设汉侍郎以下官。下九卿科道议,不行。 国初创设后部步督捕衙门。满、汉左右侍郎二人,满左右理事官二人,汉协理督捕、太仆寺少卿二人。旋改左右理事官满、汉郎中各一人,满州员个郎七人,主事四人,汉员外郎一人,主事六人。分理八司,治八旗逋逃及京城盗贼缉捕之事。凡三营将弁皆隶焉。康熙辛未,以三营隶九门提督,而督捕专司逋逃之事。 国初有议政处,故设立议政王大臣。太宗崇德二年,设议政大臣二十有四。雍正间,设军机处,承旨属军机大臣,而满大学士尚有兼议政大臣衔者。乾隆五十六年停止。同治初,用垂帘旧制,设议政王,与军机大臣同承旨,旋裁。 太宗时,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治蒙古诸藩部事。案册向用满、蒙文,无汉字。康熙二十八年,从 马齐请,兼用汉字。 按:顺治辛丑缙绅,有礼部尚书掌理藩院事一人,今另设尚书。左右侍郎协理院事各一人。今无协理字。所属有理事、佥堂,皆满人;院判、知事,皆汉人。今皆无。 康熙十三年,命步军统领提督九门事。 国初,卿、寺诸官,强半裁省。吏科都给事中朱徽清请酌职任繁简,量行增设。得旨,交部会议。有复设者,詹事、太仆等官是也;有不复设者,尚宝等官是也。至乾隆十三年,复加裁并而厘正之。国初,左都御史之下,有左佥都御史一人。六科有都给事中二人,一满一汉。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皆汉人。康熙元年后,裁左右给事中十二员,六科共留十二员,改都给事中为掌印。 按:顺治辛丑缙绅,十四道、五城已与今制同,惟河南道有协理一人。 国初置都察院。满、汉掌院事左都御史各一人,协理院事左副都御史各二人,左佥都御史一人。先用汉军,后汉军、汉人参用。监察御史四十人,皆汉人。满人则曰理事官、副理事官,后皆改监察御史。康熙初,裁台省官。满洲监察御史二十三人,汉监察御史二十四人。 又置汉军御史六人。以六部郎 中迁补。此见居易录。据顺治辛丑缙绅,其时尚有协理院事右参政一人。 六科隶通政司,明制也。迨省垣积重,势凌六卿,与通政无复关白。本朝以六科隶都察院,自雍正时始。 按:给事一官,名肇于汉。厥后与中书门下书门下称两省,皆居禁垣。而御史则谓之台。 台自为台,省自为省也。明初分科,以省知六部之事,罢门下省不设,而六科专主封驳。国初会典开载:该科所奉旨意,有灼见未便之处,许封还。执奏部院督抚本章,有情理未协者,俱得驳正题参。是旧制犹以超过计划驳为职,不任以他事也。雍正元年,以六科内升外转一事,奉旨归都察院管。此后科臣循照台例,一切城、仓、漕、盐等差,与御史一体开列。台省并为一官,与列代之制异矣。当改例时,给事中王澍、崔致远、康五瑞奏言六科有稽察各部院之责,不应隶都察院管辖。不报。旋调三人为员外郎。又按:国初会典开载:凡内阁交出密本,由该科挂号,即将各原封送各该部。是从前密本,即今之奏折。未有从内阁径下者。 至顺治末,密本有不由科臣,径由内阁发部,科臣不得即见者,见顺治十七年御史季振宜疏。 其后习以为常,亦与前代中书、门下两省更互校验之意不同。 雍正初,设稽察宗室、监察御史二员,以宗室为之。寻省。 御史向有坐道、协道之分。坐道乃空衔,不理本道之事;协道以次递迁,沿明制也。乾隆间定为二十八缺,分理十五省事,以事之繁简,分员数之多寡,并稽察部院各衙门事,裁坐道、协道名目。 向例,部院官每年二月、八月内升外转各一员。内升以太常寺、四译馆、鸿胪寺、太仆寺各少卿及府丞等官。外转则掌印给事中以副使用,给事中、监察御史以参议用,吏部郎中转副使,员外转参议,主事转佥事。 旧制,主事准考科、道。顺治三年,简新进士十人,分用六科。康熙二十年,定不准用大员子弟。四十四年,,定翰林考补科、道、中、行、评、博等官,由知县升者准考。雍正四年,准内阁侍读考科、道。五年,定六科由各道升用。是年令兼用贡、监。十三年,定仍专用正途。乾隆九年,定御史缺出,翰林一人,部属二人,带领引见。嘉庆十一年,定翰林、部属轮次引见。十一年,定荫生出身之部属准考。 顺治九年,增设五城汉军理事官。此巡城之始也。十年,定五城满洲、汉军、汉人御史各一人。十八年,各增满员一人。康熙十五年,定为一年一换。雍正元年,定每城二员,满、汉各一。五年,令给事 中一体引见。乾隆间,令大宛人回避。三十九年,汉军停开列。 雍正间,御史外授道、府,有仍带御史衔者。又康熙间,逊柱由笔帖式累迁至郎中,授御史,迁翰林院侍讲学士,仍兼御史事。孙在丰已擢侍郎,仍兼翰林院学士衔。此皆与后来官制不同。 满给事中,旧制以员外郎升用。雍正十二年,从副都御史鄂尔赛请,以御史升用,如汉给事中例。 康熙三十九年,行取以科、道用者,一时无缺可补,命补额外御史,随九卿议事,亦许陈奏。 御史旧有五品、六品之分,试俸、不试俸之异。乾隆十八年,定给事中为正五品,御史俱为从五品,不必试俸。 顺治二年,差御史催漕。此巡漕之始。其后,两次停止。雍正七年,复以御史视漕,一至淮安,一至通州。此分巡南北之始。嘉庆以后停止。 国初踵明制,各省有巡按御史,各府设推官以左右之。康熙二年皆裁,从左都御史阿思哈请也。巡按之外,有巡江、巡盐、巡漕、屯田、茶马、察荒、巡视湖河、巡视台湾、巡视黑龙江船厂、巡视十库、巡视光录诸差,皆隶都察院。自后或裁或改,惟巡漕则嘉庆初尚有之,旋裁,又后设之。查崇文门税务,道光间裁。查三库,则道光二十年后裁。雍正间,又有观风整俗使、宣谕化导使、营田观察使,旋即停止。若归化、绥远两城,所辖皆蒙古地,今每五年以部院蒙古人员引见,用一员往查,不属御史也。 按:国初巡按直隶一,江南江、安徽宁、池、太、庐、凤一,苏、松、常、镇、淮、扬一,江西一,湖广武、岳、长、宝、辰、常、衡、永一,汉、黄、郧、襄、荆、安、德一,山东一,山西一,河南一,陕西一,福建一,四川一,广东一,广西一,云南一,以上五省皆兼管盐法。贵州一。又巡按直隶,督理京、通二仓,兼管通惠河道,辖河间等府、天津等卫一。巡按陕西督理甘肃一镇兼摄临洮、巩昌府学政,巡历西宁、河西卫所一。巡按直隶,督理长芦盐课兼河道驿传,辖山东、河南、开、归、彰、卫四府一。巡按江南,督理两淮盐课兼盐兑,辖江西、湖广、河南、汝宁等处一。巡按浙江,督理两浙盐课兼海防,辖苏、松、常、镇、徽五府,广德一州,江西广信等处一。巡按山西,督理河东盐课、陕西大小二池,辖河南怀庆等处、汝州一州,潼关卫一。巡按陕西,督理洮州、西宁茶、马,辖川、湖下川东安、绵、龙安、保宁、重庆、■州等处一。 按:雍正间别有巡察等差,非专属御史。如励宗万管理山西巡察,则翰林院侍读也。浙江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则光录寺卿。许容,则前浙江布政也。史贻直为陕西宣谕化导使,则兵部尚书也。又按:康熙十九年,命刑尚魏象枢、吏侍科尔坤巡察畿辅,是巡察之名不始于雍正矣。又 观风整俗使亦设于闽、广、湖北等省,以奸民煽众故也。 翰林院、六部保送御史,定例先以策谕试之,亦有免考试即引见取旨者。保送人员以六十五岁为率,过此不准。嘉庆四年例。 都察院受内外讼诉,京畿道主其事。命案及事关重大者,奏闻候旨,余则咨交各省讯办。 养吉斋丛录卷之二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詹事府詹事、庶子、洗马、中允、赞善等官向沿明制,兼翰林院读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衔。乾隆五十四年停止。又国初有兼掌詹事府者,如居易录所载礼部尚书张公英兼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又康熙四十二年,高士奇进御制诗集表文,结衔作内廷供奉、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此侍郎兼学士衔也。 天聪三年,命儒臣分为两直,巴克什达海同笔帖式刚林、苏开、顾尔马浑、托布戚翻译字书籍,此即日讲之义。巴克什库尔禅同笔帖式吴巴什、查素喀、胡球、詹霸记注本朝政事,此即起居注官之义。顺治十二年,设日讲官。十七年,诏翰林各官直宿景运门,备顾问。掌院哲库纳、王熙请分日入直,并以读、讲学士至编、检,每日八员轮直,此曩时日讲之制。 康熙九年,复设起居注官国初有起居注,后裁。轮直,日讲以掌院学士、翰林等官充补,满四员,汉八员。自后屡有增损。此以起居注兼日讲也。熊孝感自陈疏云:康熙十年二月,充经筵讲官;三月,充日讲官;五月,充起居注。是其时日讲与起居注为分职。二十五年,停日讲,而起居注官仍击「日讲」二字于衔上。五十七年,裁起居注,事归内阁,惟 令翰林五员于听政时轮直班行。雍正元年,复设日讲起居注,满六员,汉十二员。乾隆、嘉庆间,两次增满官四员。于是日讲、起居注合而为一。以翰林、詹事、坊、局官原衔兼充,皆由简派。惟满、汉掌院学士及詹事,得坐充日讲起居注官。 按:旧缙绅及当时所刊官书,讲官结衔皆作日讲官起居注,经筳日讲官起居注,不作日讲起居注官也。私家着撰,结衔亦然,盖与今异。 翰、詹兼日讲官,如升任别衙门,则不复兼充。而汪公由敦以常少,许公王猷以阁学仍兼充,特旨也。 起居注衙门在太和门西廊。新授讲官到任,仅一至焉。朝廷有大政,令依旧式书之,月为二册。封印时,诸官蟒服补褂,■缮定清册,用「翰林院印」钤缝,以钱匦扃鐍封识,至午门具奏。旨下,则送内阁,藏之大库。 按:起居注前序后跋,两掌院属讲官之能文者撰之。除夕筳宴,派二讲官与宴,即是年撰文者。 日讲官二十缺,满八缺,汉十二缺。以汉讲官修起居注也,满讲官则俟稿定后专司翻译正本。又 两掌院学士以经筵日讲带起居注衔,是以满讲官实止七缺,汉讲官实止十一缺。以十一人分修五个半月之书,余月之书由编、检中派出协修。先是讲官缺出,列名具本请旨。有协修者,注于名下。其后改为俸深十员引见之例。 国初,以大学士知经筵事。后定经筵讲官满、汉各六人。满讲官以内阁学士、掌院学士、读、讲学士、詹事、少詹事及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副都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卿之由内阁翰林升任者,以原衔兼充。汉讲官兼充者,有祭酒,而无通政、大理,余皆与满官同。若大学士,则不充经筵讲官。故杨绳武撰陈文贞廷敬神道碑,有故事阁臣不进讲经筵,而上仍以命公之语。自徐公元文、熊公赐履、张公英相继以尚书擢大学士,仍与兼充,后遂沿为成例。 乾隆四十一年,建文渊阁以藏四库全书。置领阁事二员,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兼充。直阁事六员,以科甲出身之内阁学士、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兼充。 校理十六员,以庶子、读、讲、洗马、中赞、修撰、编、检及科甲出身之内阁侍读等官兼充。 又设检阅官八员,以科甲出身之内阁中书兼充。派内务府大臣一员,兼充提单阁事,司启闭。 又充直阁、校理等官者,如升至不应兼充之官,即开缺。惟纪昀、陆锡熊、陆费墀初兼直阁事,后洊升至侍郎、尚书,仍兼充。戴衢亨以尚书特授直阁事。皆旷典。又章宝传、刘谨之、刘锡嘏以给事御史兼校理,盖三人本四库馆提调,故预选,非定制也。 国初,满掌院学士缺出,以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祭酒、庶子暨科甲出身之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为应升。侍读、侍讲、洗马、司业暨科甲出身之通政使参议、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科道等官,为其次应升。汉掌院学士缺出,以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祭酒为应升,庶子、侍读、侍讲为其次应升。由吏部开列具奏。康熙二十八年谕:「大学士翰林掌院一官,职任紧要,必文学淹通,弃所推服者,始克胜任。凡翰林撰拟之文,亦须掌院详加删润,然后成章。闻明代大学士有兼管掌院之例。大学士徐元文着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自是之后,皆以重臣兼领。缺出,恭候特简。如奉旨令开列,以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缮单进呈。 按:掌院学士初为专官,故定为一品。而亦有兼领者,如顺治十五年库勒讷以礼侍兼掌院学士之类。以大学士兼领则始于徐元文。 教习庶吉士,国初以内院学士为之,侍读等亦间有与者。其后以掌院兼其职,如顺治十八年折库纳、王熙皆以掌院兼教习也。康熙九年,专设翰林院,历科皆以掌院学士领其事,而内阁学士时参用焉。至六十一年辛亥科,始以工部尚书陈元龙领教习事。其后尚书、侍郎、内阁学士之不掌院事者,并得开列请派。其始或一、二人,或三四人,谓之大教习。乾隆以后,皆用满、汉各一员。小教习则由掌 院选派资深翰林为之,始于康熙三十三年,以教习满、蒙庶吉士也。五十三年,汉庶吉士始派小教习。雍正八年停止。乾隆十年复旧制。 又国初有命教习武进士者,如遏必隆、鳌拜皆尝为之。 附录:乡、会座师投帖,称门生,后避师生嫌,用名帖,不书称谓,惟教习以特派,故用门生帖。乾隆间程文恭景伊教习乙未翰林,以平生未掌文衡,仅作戊辰同考一次。属同馆改用名帖,自此遂成定式。又康熙癸丑,徐秉义授编修,其母弟掌院学士徐元文为教习,具疏题明,特免秉义赴馆。癸未,查慎行选庶吉士,时掌院学士教习揆叙为慎行受业弟子,特免慎行赴馆。 翰林官结衔,旧例:若经筵日讲,则书于本官之上;若兼官,则书于本官之下;其教习庶吉士及充各馆总裁、纂修等官,则又书于本官及兼官之下。按:掌院兼礼部侍郎衔,詹事、庶子等官兼翰林衔,已于乾隆间裁去。今经筵讲官及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校理、结衔在本官上,其余总裁、纂修及一切差使,俱系于本官下,如旧例云。 康熙间,特开书局于武英殿,实为词臣纂辑之地。乾隆以后,书馆盛开,武英殿专司刊校,未尝废置。刊行经、史、子、集,谓之殿板。向以亲、郡王一人领殿事,而设总裁、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其下则为校录之士、收掌之员,若剞劂、装钉,工匠尤伙。道光二十年后,以经费支绌,刊书甚少,仅存其名而已。 顺治十八年缙绅,内阁有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杨义。是时常少一官另有人,此当是兼衔。其时,四译馆亦归内阁也。 顺治十三年,以翰林官陈圹等十八人外转,遇缺即补。是时定制:詹事以布政使用,食正二品俸,少詹以布政使用,侍读学士以按察使用,侍读、中允以参政用,编、检以副使用。 十六年定议:「侍读、侍讲以参政用,修撰以副使用,编、检以参议用。」迨康熙二十八年,编修李涛等始外用知府。三十七年,以吴涵请,复用检讨刘涵为知府。雍正、乾隆间,屡有编、检才堪道府者,大学士掌院拣选带领引见之谕。嘉庆五年,定开坊之翰、詹等官,京察记名,以道、府用,编、检以同知、直隶州用。寻改资俸已进前二十名者,简道、府。道光二年,定未进二十名,亦简道、府。 按:康熙二十七年,擢在籍检讨卫既齐为山东布政使。四十年,擢庶吉士董新策为宁夏道。嗣又擢庶吉士徐景曾、饶呜镐为知府。皆异数。又顺治己丑会试,二甲授参议,三甲授知府,释褐即官四品。时两广甫定,开国之规模也。 国初,庶常散馆,间改科道。以编、检改科道,自康熙二十九年冯云绣、汤右曾等六人始。 雍正元年,命于俸浅编、检内择满、汉各二员,主定稿、说堂之事。此清秘堂办事翰林之始。其后人数稍增,有奏办、协办之目。以积劳当得京察一等,可外补,故竞趋之也。 附录:清秘堂本名东斋房。高宗幸翰林院,赐「集贤清秘」额,御制有清秘堂偶题一诗,遂更今名。堂后马成乐轩,石刻董其昌成乐轩记。堂前亭曰瀛洲亭,池曰凤凰池。 顺冶间。改分省绾选旧例。见渔洋文畧。雍正元年癸卯,汉军及河南、四川无馆选。二年甲辰,蒙古及山西、阿南、陕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无馆选。四年,太常寺少卿李锺峩上疏,请广储才之路。敕部议,行。五年丁未,各省始俱有馆选。今每科分省馆选自此始。 附录:馆选后,馆人送认启单。凡前一科以上授职编修、检讨及未散馆之庶常,其人尚在者,无论在本衙门,在别衙门,在原籍,在外任,均列名,而以大学土冠于首。汇刊一纸,名曰认启。次第则序科,不序爵,惟大学士序爵,不序科。至奉旨由别衙门改授馆职者,如曾拜前辈,亦得列名,即附于是科庶常之末,其未拜者不列。 按:雍正癸卯馆选六十一人。茶余客话作五十六人甲辰馆选四十二人。茶余客话作四十人。其时考试诗文之外,仍命九卿保举。然或馆选,或用为主事、知县,不尽凭保举也。 国初,庶常隶内弘文院,专设翰林院后,乃隶翰林。雍正十二年,拨给官房为庶常馆。 向例,散馆 后始授职,虽传胪亦然。惟雍正元年,二甲一名张廷珩即授检讨;十一年,二甲一名张若霭即授编修。皆未选庶常而授职者。 按:二甲授检讨者张廷珩外,康熙间则钱金甫,乾隆间则陈兆仑、夏之蓉、周长发。三甲授编修者,康熙间则李铠、钱中谐、曹禾,乾隆间则董泰。或召试诃科,或特旨拔用,故未依甲第。 雍正元年,新进士内有记名十七员。奉旨传问,有愿在各馆効力及在内官学学习者,令自陈。至三年四月,授景山官学教习夏之芳为编修,姜颖新、黄岳牧、陆宗楷为检讨。此未选庶常,而以行走勤慎授编、检者。 散馆改用他官,即不得复入翰林。惟张逸少由庶常散馆改知县,迁秦州牧,以父大学士张玉书奏乞内用,改授编修。又翰林已改御史而复人词馆者,如康熙间彭始搏,以会试分房持正,仍授检讨。出为外任而复人词馆者,乾隆间山西布政使朱珪,特授讲学;嘉庆间广东按察使邱庭膛,请终养,特授读学。皆殊数。至翰林已任大僚,缘事罢官,复赏给编、检者,则又弃瑕录用之意也。 翰、詹衙门,由他官改授者,如钱以垲以左通政授少詹事,赵殿最以按察使授少詹事,揆叙以二等侍卫授侍读,康五瑞以给事中授侍读,张允钦、陆锡熊俱以郎中授侍读,王士祯以郎中授侍讲,高士奇 以中书授侍讲,王原祁以给事中授中允,王延年以国子监学正授司业,黄钹以主事授赞善,杜缜、陈聂恒、程晋芳以主事授编修,励杜讷以州同授编修,魏学诚、陈厚耀以中书授编修,赵申季以知县授编修,尼满以笔帖式授编修,王懋竑以教授授编修,臁学海以御史授检讨,廖必琦以主事改庶吉士,侍朝以国子监丞改庶吉士。 进士论甲第授修撰、编修、检讨,无升降也。惟顺治九年,擢编修程芳朝、蒋超为修撰,检讨李爵、沙澄、傅作霖、刘泽芳、石申为编修。又顺治己丑,姜元衡以编修降检讨。 嘉庆六年,散馆改部属者三十五员,改知县者十五员。嗣以满洲及边省翰林人数甚少,复以改用之二甲进士吴其彦、张惠言、陈寿祺、李翊、吴荣光、花杰、李端、李象鹄、王鼎、杨世英、胡大成仍授编修,三甲进士贵庆仍授检讨。 钱塘梁启心,乾隆己未庶常,以父老侍养于家,其弟诗正方以侍郎侍从禁廷,因即家授启心编修,未散馆而授职。康熙间,王兰生以庶吉士充武英殿总裁。皆异数。 顺冶九年,题准每科分省选取庶吉士四十人,直隶、江南、浙江五人,江西、福建、湖广、山东河南四人,山西、陕西 二人,广东一人。以二十名读汉书,二十名读满书。 康熙时例,庶常年四十五岁以下者,读清书。又甲辰、丁未、庚戌三科庶吉士皆习清书。癸丑始分习清、汉书。其时盖甚重此选。雍正以来习清书者渐少,然每科尚有十四、五人,十七、八人。高宗以边省及北五省馆选人少,声律未娴,既习清书,汉文益就荒落,散馆时或以清书优等留馆,迨试以诗赋,往往列入下等改宫。因命云、贵、川、广五省庶吉士不必习清书。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视其人数在三、四人以上,派一、二人;江、浙等省人敷在五二八人以上,派二、三人。率以三十岁以下者充之。或丁忧告假,散馆时年齿已长,仍准改习汉书。每科通计在十人内外,宁缺无滥。道光戊戌科以后,不复派清书矣。 清书散馆分一、二、三等。 康熙间,庶吉士读满书者,每员颁给辽、金、元史、洪武宝训、大学衍义、日讲四书解义等书,旋停止。 雍正初元,尝以三等侍卫依都额真伊尔登为国子监祭酒。此亦仅见之事。 中书旧由考取。乾隆三十三年,御史蒋纶奏称:「中书考试无定期,士子无从按期齐集,且中书官阶在主事之下,知县之上,而考试以一论一诗得之,未免视为快捷方式。请于每科新进士以庶吉士、主事、知县三项分用外,添用内阁中书一项,则名器益昭公慎一云云。下部议,准。盖行之数十年。道光 间,新进士用中书者少,缺员待补,复开考取之例。 按:乾隆五十五年,谕落卷内录取中书、学正、学录之例,概行停止。是其时,中书又有由落卷挑取者。 附录:近日公私文字皆称内阁中书,惟缙绅内尚存舍人字耳。古夫于亭杂录云:「唐、宋以来,中书省为宰相之署,今内阁中书舍人,尚沿古中书舍人旧名,若止云内阁中书,则是以古署名为官衔,踌误甚大。此不可不知也。」故附书于后。 国初,官制与今异者,通政司除满、汉通政各一人外,有理事、左右通政各一。满人左右通政各一,汉人参议亦不止二人。大理寺少卿有左右,有寺副、左右寺正,今称寺丞。评事旧分左右。鸿胪寺有寺丞,有司宾、序班,有行人、司正。宗人府仅有府丞一,放心郎一,经历一,余官尚未设也。 院、寺旧无员外、主事之名,俊翰林院起居注添设主事四员,太仆寺员外郎八员,皆以满洲人为之。见居易录。此康熙时制也。 国初,以诸王、贝勒管部院事,设启心郎一员。顺治十五年裁,惟宗人府如故。今宗人府亦无启心郎。按:张文贞所撰李文襄墓志,裁启心郎非十五年,似尚在前一、二年也。 又纪文达内务府郎中姚公墓表言,堂郎中为上下之枢纽,职任繁重,似国初六部之启心郎。 观此,则启心郎之职掌可知矣。又顺治十八年。命前此启心郎改主事者,仍以四品用。是当时启心郎为四品秩。今内务府有堂郎中、堂主事,六部惟堂主事掌清文稿、片、册、档。 顺治八年,以索尼总管内务府事,见本传。然内务府之名,盖旧有之,非自顺治始也。 国初,设御用监。顺治十二年,改设银库、缎库、衣库、皮库。二十八年,设茶库、瓷库。六库隶内务府广储司。 总管内务府大臣,清语称包衣昂邦,即包衣大。张文贞云:「包衣大之职前代所未有,自乘舆、服御以及饮食日用之节,出入起居,罔不综理。盖如周礼职内、职崴、掌舍、掌次、篷人、幂人诸事总于天官之属者,皆得领之。任繁责重,与外朝迥异。」明制以内监治宫禁事,外点关、盐、织造等差,为害甚大。本朝设内务府总管,以大臣兼掌,无定员。下设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都虞司、慎刑司、营造司、织染局,有郎中、员外、主事各员,盐政、税 关、织造诸差,即于郎中等员内简派,较前明立法为善。 顺治初设御马监,十八年改为阿敦衙门,康熙十六年改上驷院。顺治初置鞍楼,十一年改兵仗局,十八年改武备院。若奉宸院,康熙二十三年始设,国初为上林苑也。此三院旧属内务府管理,无定员,乾隆十四年,命三院卿各定为二缺,以侍卫、内务府各一员分用。 国初,銮仪使管卫事。銮仪使、协同管卫事各一人,皆满人。协同管卫事都督同知二人,皆汉人。余官与今同。驾座旧称驾库,今分金、玉、象、革、木五辂,旧惟玉辂辇、大辂辇、大马辇、小马辇。旧有品级山整仪尉、篦头整仪尉,今无。又侍卫旧有钦选侍卫,一等虾及随虾学习,二三四品服俸名目,今为一、二、三等侍卫。 登闻院在西长安门外街东,旧设满、汉科道各一员。雍正二年,统于通政司,主受诉讼之事。国初,刘公余佑请革带地投充疏,有御状、鼓状、通状纷争无已语。鼓状,即登闻院之状。通状,通政司之状也。其后控诉者赴都察院及提督衙门,外藩则赴理藩院,无所谓鼓状、通状矣。 国初沿明制,设教坊司,隶礼部,与太常分掌乐事。有奉銮一员,左右韶舞二员,左右司乐二员,协 同官十五员。又有俳长、色长、歌工、乐工,凡一百三十五人,司宫悬大乐。又宫内行礼、燕会,用领乐宫妻四人,女乐四十八名,序立奏乐。衣绿缎单长袍、红缎月牙夹背心,用寸金花样金发箍、青帕首。顺治十六年,八年停乓后复用。裁女乐,改用太监。旧时本有随銮细乐太监十八名。雍正七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乾隆七年,设乐部,凡太常寺、神乐观乾隆八年改神乐所,二十年改神乐署。所司祭祀之乐,和声署掌仪司所司朝会、燕飨之乐,变仪卫所司铙、歌、鼓、吹前部大乐,即大罕波。皆隶焉。 京师十三仓:日禄米、南新、旧太、富新、兴平,在朝阳门内;日海运、北新,在东直门内;曰太平,在朝阳门外;均国初建。日本裕,在德胜门外清河桥;[一]以上康熙间建。 万安在朝阳门外;曰储济、裕丰,在东便门外;曰丰益,在德胜门外安河桥。以上雍正间建。又通州两仓专储白粮,备京师一、二品大员俸米,自行到通领运。又圆明园两仓备宫内外食官米者领用。共十七仓。故部尚有稽察十七仓之差。 旧时仓场皆兼任。如康熙三十三年,以户部仓场侍郎常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派教习庶吉士。四十六年,以左都御史富宁安兼仓场侍郎,明年为礼部尚书,仍兼仓场事。 [一]「清河桥」原误为「曰清河」,据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二仓廒条改。 禁城以内,诸王及满洲文武大臣、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轮流直宿,谓之六大班,自嘉庆六年定。侍卫宿卫以干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们为内班,太和门为外班,亦六班。宫内及圆明园有管激桶大臣、官员、兵丁,谓之火班。火班见上谕。 旧制,八旗每旗设十五缺,为十五善射,清语谓之托佛霍托。无论王公、文武大臣、侍卫官员、拜唐阿兵丁、闲散宗室,概行拣选引见。而拜唐阿兵丁列班在后,挑取极难。乾隆三十九年,命专以拜唐阿、兵丁、闲散宗室拣选引见。又于上三旗内每旗别设十五缺,八旗王公大臣、侍卫官员善射者报名,本旗都统列名,以请上亲阅,取定若干人。或马射,或步射,或鹄射,随其所长,不限一格。清语步射曰撂扑他拉,鹄射曰通克恩。揢扑他拉,骑射曰呢鸦。木呀,皆有定员。凡十五善射,皆戴翎。又武殿试于紫光阁。阅马、步箭,先期派十五善射为先导,谓之引射。 太医院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分班侍直。给侍宫中者,日宫直;给侍外廷者,曰六直。习业旧分十一科,后以痘疹归小方脉,而咽喉、口齿并一科,是为九科。然近世无良医,供官者尤多庸猥。王公大臣及草泽医有精脉诀者,每召入诊视。道光间,九江道魏襄知医,特转京卿,亦命之视疾也。 钦天监旧用西洋人推算,有为监正、监副者。道光间,高拱宸等或归本国,或病殁,时监中已谙西 法,无须用彼土人,遂奉旨停止西洋人入监。宣武门内迤东城根,有西洋天主堂,康熙间修建,极宏丽,十九年己酉,亦命拆毁,咸丰间,和议既定,复建此堂。 [一] 按:顺治间缙绅,管钦天监印务者,敕赐通元教师,加通政司使,用一品顶戴大西洋人汤若望,其左右监副仅二人,皆汉人。有五官保章正(今称五官正)、司历、司书,又有回回科博士,而无司晨、漏刻、时宪诸科。 附录:明万历中西洋人利玛实与其徒汤若望、罗雅谷等奉天主教来游中国,极言授时历之误,当时未之信也。至国朝顺治元年,若望进浑天星球、地平、日晷、窥远镜各一具及舆地屏图,请依西洋新法推算二年仲秋朔日食。若望先期进时、刻、分、秒,起复方位,至期,令廷臣公同测验,诸法俱舛,而新法独合。于是令若望用新法,修时宪历。时天下初定,海禁尚弛,西洋人来者愈多,散居中国。于济南、淮安、扬州、镇江、江宁、苏州、常熟、上海、杭州、金华、兰溪、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南昌、建昌、赣州、广州、桂林、重庆、保宁、武昌、西安、太原、绛州、开封等处共建天主堂三十余所。人其教者,厚与金帛。无籍之徒羣相依附,其焰遂炽。有歙民杨光先者,着辟邪论,又着孽镜、中星说、选择议、摘谬十编,痛詈新法之非,总名其书为不得已。又以若望等邪党惑众,包藏祸心,具请诛邪教疏,康熙三年赴部投递。下吏部会审,若望得罪革职。四年,以光先为监副。 [一]「和议既定,复建此堂」稿本作「夷酋犯顺,复建此堂。」 光先五上疏辞职,不准。寻升监正。西法中废。后西洋人南怀仁复具疏讼冤,又革光先职。用南怀仁,而西法复行。至雍正间,严海禁,毁各处天主堂,止留京师一处,俾西人修历者居之。有潜来内地,妄称传教者,皆严绳以法。岁月既久,禁防稍疏。迨道光、咸丰以来,传教者益纷纭,疆吏不敢过问矣。[一] [一]「道光、咸丰以来,传教者益纷纭,疆吏不敢过问矣」此段文二稿本原作「道光间海夷内寇,顽梗不驯,于是旧制皆格不行。咸丰以来,夷氛猖獗,传教者益纷纭,疆吏不敢过问矣。」 养吉斋丛录卷之三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宗学、觉罗学、东西城分左右翼。雍正间,派编、检二员为宗学教习。乾隆间停。嘉庆间,改用进士、举人为教习。咸安宫学,在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 顺治元年,设八旗官学。康熙二十三年,设琉球官学。二十四年,设景山官学。五十二年,设算学于畅春园之蒙养斋。雍正六年,设俄罗斯学。即会同馆,设学教之。七年,设咸安宫官学。九年,增设国子监南学。乾隆三年,于钦天监附近设算学。其唐古忒学,归国子监。 回、缅官学,总管二人,以内务府司员充。回子教习二人,以内务府回子佐领下回子充。 缅子教习二人,以缅甸国人充。缅子教习五年期满,则归其国。先期,云贵总督选该国夷人至京更替。 粘竿处,即上虞备用处,侍卫四十员。凡驾出入,司扶舆、执灯之事。又司库一员,内务府派。掌藕竿、钓竿及一切戏具。鹰狗处,调犬以八旗人为之,调鹰及雕之属以西八城回子为之。道光间裁。 国初,督、抚兼右都御史者,总督浙江一人,总督两广一人。兼左副都御史者,总督漕运、巡抚凤阳等处一人。兼右副都御史者,总督陕西、三边、四川等处一人,总督江南、江西一人;总督福建一人;总督湖广一人;总督云贵一人;总督河道、提督军务一人;提督、操江、兼巡抚安徽、宁、池、太、广一人;巡抚直隶、保定、真、顺、广、大、紫荆关,提督军务一人;巡抚山东,督理营田,提督军务一人;提督雁门等阗,巡抚山西一人;巡抚河南,提督军务,兼理河道一人;巡抚陕西,赞理军务一人;巡抚江西,提督军务一人;巡抚福建,提督军务一人;巡抚甘肃,赞理军务一人;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江宁等处一人;巡抚湖广,提督军务一人,提督军务,抚治郧阳等处一人;巡抚四川,提督军务一人;巡抚广东,提督军务一人;巡抚广西,提督军务一人;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东川等处,督理川、贵兵饷一人;巡抚贵州,提督军务,督理湖北、川东等处一人;巡抚凤阳,提督军务,兼理海防一人。兼右分都御史者,巡抚顺天、河间、永平三府,宣府镇地方,密云等关,提督军务一人;巡抚延、绥,赞理军务一人;巡抚宁夏,赞理军务一人;巡抚浙江,提督军务一人;巡抚偏沅,提督军务一人。 乾隆二十七年,定总督兼御前大臣、内大臣等衔在将军上者,班次列将军前;大学士任总督者,班次亦列将军前。三十二年,以总督为从一品,将军亦当为从一品,使文武统率大员品制相当。 旧制,总督、巡抚随时奉命挂右都、右副都、右佥都御史衔,无定员,非地方官也。 有捐助、赈济、完漕等事应加级者,得加侍郎、尚书、宫保衔。见顺治十七年孙尚书廷铨用人四事疏。又雍正元年,加川、陕、江南总督兵部尚书,以川督控制番、羌,江督统理三省,地大兵多,故加以重衔,资镇抚也。二年,加两广总督孔毓殉、河道总督齐苏勒兵部尚书,以不附隆科多、年羹尧也。是加衔并非恒例。乾隆以来,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巡抚加兵部侍郎衔,初授由部题请,皆允行,而以二品顶戴授总督者,仍兼侍郎衔。 附录:纪文达所跋顺治十八年缙绅 [一]各省不列总督、巡抚,而以副都御史列其姓名于都察院衙门,是其时旧制。 雍正间,或用人惟贤,或因事权授,往往不拘定制。而两人同署西安巡抚,则史贻直、硕色也。协办山西巡抚,则布政高成龄也。协办山东巡抚,则吏部左侍郎刘于义也。协理直隶总督,则刘师恕也。管两淮盐政兼署织造,则布政高斌也。 乾隆四十八年,以漕运河道总督与各省总督不同,故给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街,与巡抚同。 [一]「顺治十八年缙绅」「十八」原作「十七」,误。 顺治间,河道总督驻济宁。康熙十七年,移清江浦,二十七年,移济宁。以协理之侍郎开音布、徐廷玺驻清江浦。三十一年,总河移清江浦。三十九年,裁协理。四十四年,山东河道交巡抚管理。雍正二年,设副总河于武陟。五年,以副总河管山东、河南河务。七年,分设南河河道,总督驻清江浦,改副总河为山东、河南河道总督,驻济宁。八年,设直隶河道、水利总督,驻天津。于是北河、南河、东河为三督。若协理、协办、帮办、学习诸名,又随时别经简派者,自康熙至嘉庆,往往有之,非定员也。九年,设北河副总河于固安,又设东河副总河,移南河副总河驻徐州。乾隆二年,副总河俱裁。六年,复设南河副总河,旋裁。十四年,裁直隶河督,归总督管理。于是总河凡一一人,而加南河协办河务官。其后协办归巡漕御史,南河以两江总督总理。山东、河南巡抚亦兼河务。二十二年,设南河副总河,二十三年裁。嘉庆十一年,设南河副总河,十五年裁。十九年,没东河副总河,二十年裁。道光二年,巡漕御史裁。六年,设南河副总河,九年裁。 旧时,安徽藩司驻江宁,办上江事。乾隆二十五年,增设江宁藩司,移安徽藩司驻安庆。 国初,直隶不设藩、臬,以守道司度支,巡道司刑名。通永、大名、霸昌、天津、口北五道,挂山东、山西、河南布政、按察司衔。即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衔。康熙间犹然。 见二十四年胡升猷所上疏。雍正初,改守、巡二道为两司,各道挂直隶布政、按察司衔。各省布、按两司,初但设本司正副官,后因事添设 守、巡二道,遂以为例。往往一道止辖一府,或数道共辖一府。见任源祥职官议。 国初,各省有左布政、右布政,惟贵州以事简,止设左布政一员。 知府旧为正四品,道员则视所带布政使司参政、参议,按察使司副使、分事兼衔为等差,有三四、五品之异。乾隆十八年,以钱谷、刑名二司分任,道虽兼衔,事难越俎。且知府为道所辖,而兼参议、佥事衔者,阶级反较知府为卑,不足以示表率。因定守、巡各道皆正四品,停兼衔,而改知府为从四品。 附录:旧时道员结衔,如陕西则有陕西布政使司分守潼、商道佥事,陕西按察使司分巡榆、葭谊副使,陕西按察使司分巡延、绥、墉道参议,陕西按察使司分巡汉、兴道副使之别。 他省可以类推。 往制,府佐贰卫、千总领运。康熙六十一年,定粮道押运过淮,总漕督运交通仓。雍正初专其事于粮道,而遣御史分巡沿途漕务。 甘肃西宁道兼理蒙、番事,乾隆间定专用满、蒙人员。后总督那彦成以龙万育奏调,遂相沿参用汉人。嘉庆庚辰,复奉旨不用叹员。又如直隶之口北道、山西之归绥道,亦皆用满员。 台湾道加按察使衔,俾奏事,自乾隆五十三年台湾道万锺杰始。 御史外授道府,雍正时犹有仍兼御史衔者,如单畴书为宁夏道仍兼御史衔是也。 国初,满人不占知府缺,以满洲郎中、员外外转,即布、按也。 国初,江、浙有船政同知,管理修造粮船,侵渔最甚。雍正二年裁。 曲阜县,唐、宋以来多以圣裔领县事。金、元以衍圣公兼知县事。明改为世职,由衍圣公保举。嘉靖后,不由衍圣公保举。国初,由衍圣公咨部题授。雍正二年,兖州知府吴关杰奏请拣补不授孔氏,未允行。至乾隆二十一年,命在外题调,不复为孔氏世职矣。 向例,外官告病不准起用,其仍准起用之例,自康熙十二年始。 外官回避原籍五百里以内,自康熙四十二年始。 旧时,继母年老,无终养例。康熙九年,浙抚范承谟疏言,知县丁世淳以继母刘年老,呈请终养。吏部议驳,奉特旨允行。嗣后,继母、生母皆准终养。 台湾文员,知县以上年过四十无子者,始准携眷。此例不知始于何时 ?乾隆四十一年命停止。 曩八旗文武官遇亲丧,百日后入署办事,朝会、祭祀亦与。乾隆二年谕:二一十七月之内,朝会、祭祀,免其行走。」又百日后,外用督、抚等官者,称署某处某官,二十七月后始实授。 国初,考试月选官,令作八股文。康熙五十七年停止,仍令写履历,以三百宇为限。 京官,旧例历俸六年,始准乞假省亲。雍正七年,命急欲省亲者准呈请,毋以年限。 雍正十一年,世宗以河防关系重大,而全河形势,非讲求阅历,不能洞晓机宜。特命部院慎选司官二员,引见后派往学习,如才堪任用,即保奏留工。道光间,复循故事举行,而翰、詹、都察院等衙门亦得与选。雍正间,选派部员,从布政使高斌请也。 直省知县,正途出身者,三年行取一次,大省三人,中省二人,小省一人。吏部按期奏请,沿前明旧制也。康熙四十四年,从部议,行取知县,以主事用,遇考选科、道时,方准考选。然康熙、雍正间,行取之例,少举多停。乾隆初,亦间行之。其实前明专重资格,按俸迁转,不得不以部用一途疏通壅滞。本朝州县之贤能者,得奏题擢用。且繁剧之任,参罚必多。凡无事故,合行取例者,大约居中简之缺,寻常供职,幸免处分者耳。故事相沿,于吏治无益。乾隆十六年,命永远停止。 旗人不作驿丞、典史,雍正六年,奉旨议定。 三载考绩,文武大臣具疏自陈,袭前明旧制也。顺治间工尿官三品以上及各省督、抚,康熙间增盛京侍郎,雍正间增奉天府尹,皆自陈。乾隆八年,命自陈,乞罢者,举贤自代。 继命宗室王公兼阁部事者,不必自陈。十五年,命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御前侍卫、干清门侍卫,兼阁部及八旗事者,不必自陈。十七年,停止内外大臣自陈之例。二十四年,勅部于京察年分,将尚书至三品京堂以上及直省督、抚军政年分,将军、都统、副都统,驻防之将军、都统、副都统及提督、总兵官,分别缮本进呈,听候鉴察。有以衰庸解退者,皆出自圣裁。 国初,沿明制,以吏科都给事中、给事中,与河南道掌计典。后命各部院堂上官,各察其属之优劣,而等第之,汇送吏部。吏部定期按册点验,谓之过堂。其荐举者,引见后,候旨录用。又京察各官,于吏部过堂时,惟翰、詹衙门不唱名,但称某官几员,则管部事大学士以下皆起立,云请回。俗谓之遇半堂。 外官三年大计,用才、守、政、年四格,始于顺治三年。康熙初停止,四年复行。二十四年停布、按卓异。 附录:康熙二十二年大计,藩、臬与卓异者多。总宪徐公元文上言:旧例藩、臬人觐,虽许条奏地方事宜,然仅由通政司投递。引见一次,辞朝即行,于述职之实,犹有未尽。请令面奏,并加谘访,庶可知其才具之优劣,并以见督、抚所举当否。圣祖是公言。至日,御干清门,科道侍班,通政司引藩、臬官以次面奏。着为令。明年,有旨,藩、臬勿举卓异。 卓异官引见,向例,文职赏朝衣,武职赏蟒袍。盖古者车服以庸之义。日久渐成具文,价浮物敝。乾隆间,遂改为引见,后准卓异者加一级。 云、贵、川、广、福建、甘肃、湖南等省,督、抚、提、镇、藩、臬有丁忧事故,由驿限行四百里驰奏。干 隆二十七年定。以边远省分,非驿递不能速也。 顺治元年,定衍圣公封爵一如前朝,阶正一品,在尚书上。 正一真人 [一]旧袭一品,乾隆时,副都御史梅谷成奏,请量加裁抑。经大学士等会议,降为五品。其时法官娄近垣系四品,高宗谓真人品秩不可过贬,因命视三品秩。 同官回避,乾隆间法始密。其先,如福建巡抚赵国麟与藩司刘藩长联姻,系雍正十二年具奏允行。又雍正间,魏经国为湖广提督,特旨以其子魏瓒为提标中军守备,及为松江提督,以次子魏琨补泰州营游击。其时,固不拘回避之说也。后则部例日繁矣。今复有捐免回避之例。 开列内外官阶衔姓名,汇刊成帙,谓之缙绅。吏部按季呈进,如十二月杪,即进明年春季缙绅,以备观览。曩时缙绅首帙,有各直省舆地图,虽不详悉,而规模略具,今则不复有矣。 附录:阮文达元顺治缙绅册跋云:「余家藏嘉靖缙绅册,得自阙里孔氏。其京职一本,题为缙绅,至外省,则不加之以缙绅之目。此顺治十八年缙绅册则通称为缙绅矣。又嘉靖本,于各省总督、巡抚,皆列于都察院衙门副宪之后,而外省则但自布政司始。此册于都察院既列各省总督、巡抚矣,而各外省又重列之,已驳驳乎不列于京职。故册首叶题日新刊随省总督抚按总镇缙绅。曰新刊随省者,明乎旧之不随省也。此册外省提镇亦列京职,在銮仪卫衙门之后。今亦皆随省矣。」旧制,京官并许条陈。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建言为越职,例当降调。 至言路大开之时,即非言官,亦许陈奏,其不应具折者,准胪举条陈,赴都察院呈请代奏。 国初,尝议裁天下教官,王公太岳疏争之。雍正间,欲设知州、知县副官,鄂文端奏止其事。 岁贡廷试,教官选外省,实为寒儒苦事。国朝改明制,教官铨授本省,岁贡免赴京,德政也。 国初,府、州大县裁训导,小县裁教谕。康熙四年,复设。故教谕、训导有正复之别。 又康熙中,有俊秀监生捐纳教职例。三十年,江南学政许汝霖请,凡捐学正、教谕改县丞,训导改主簿。自后惟生员始得捐,而教授必由科目。 [一]「正一真人」此条原接前条后,据整理稿本改。 顺天府旧设文、武教授、训导,沿明制也。雍正四年,裁武学,统归儒学管束,满洲生员亦属汉官月课。 世祖时,招民授职,费至七、八千两,有至万金者,仍行考试,文理通顺者为知县,不通者改授守备。此捐例之始,然仍行考试,而以文武分途,不失慎重之意。 今制,嘉峪关外南路回疆八城有 :叶尔羌,总理旧疆事务参赞大臣一员,兼管和阑事务协办大臣一员;乌什,办事大臣一员,帮办大臣一员 ;喀什噶尔,领队大臣一员;山南回部初设参赞,治叶尔羌 ,后移此。乾隆三十年,乌什乱,移乌什。五十三年,复移此。道光十一年,仍移叶尔羌。原设帮办大臣,改为领队大臣。库车,办事大臣一员;阿克苏,办事大臣一员;喀拉沙尔,办事大臣一员;和阗,办事大臣一员;英吉沙尔,领队大臣一员。北路各城有:伊犁,将军一员,羼下有协领、参领、防御、骁骑校等官总统南北两路,初为定边右副将军。参赞大臣一员,道光间,张格尔平增设。领队大臣五员;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一员,屑下有协领、参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参赞大臣一员,领队大臣一员;科布多,参赞大臣一员,帮办大臣一员;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一员,领队大臣二员;乌鲁木齐。都统一员,属下有协领、参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领队大臣一员;库伦,办事大臣一员,帮办大臣一员;治喀尔喀及恰克图、俄罗斯边信箱古城,领队大臣一员;库尔喀拉乌苏,领队大臣一员;吐鲁番,领队大臣一员;巴里坤,领队大臣一员;哈密,办事大臣一员,帮办大臣一员。除伊犁将军、定边左副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外,军机处于每月初五、二十两 次开单进呈。西宁办事大臣、西藏办事大臣亦同开列。每年十月,复将各处期满大臣开单进呈,谓之换班。或留,或别简,无一定,亦有不及期而更易者。 按:乌鲁木齐有提督,伊犁、巴里坤有总兵,哈密有副将,其所属有参将、游击等官,则别为绿营也。又驻藏大臣旧设二员,后裁去一员,乾隆十四年仍设二员。 国初,武职品级较文职为大,康熙三十三年始裁定。又文职自正一品起,至从九品为十八阶,武职自从一品起,至正七品为十二阶,旧制也。乾隆五十一年,以领侍卫内大臣为武职正一品,绿营以提督为从一品,无正一品,其从七品以下五阶,以内外武职微员,按其职守,酌分正从,照文阶一体厘定。又旧制武职正从一品,封荣禄大夫,正二品至从五品,皆封将军。乾隆二十年,更定官制,则皆称大夫,五品以下改称为郎,各冠以「武」字。五十一年,高宗以将军为专阃之重,大夫为文臣之称,名义混淆,不足示后,乃改一品至从二品封将军,正三品至从四品封都尉,正五品至从七品封骑尉,正八品至从九品封校尉,自五品以下,凡从于骑尉、校尉,上以「佐」字系之。 国初,京城裁五军都督府。设八旗都统、副都统等官,外省绿营之提督、总兵皆如旧,仍挂左都督、都督同知、佥事等衔。其时提、镇皆用汉人,后始参用满、蒙,而裁兼衔。 国初有京卫,如神武左、金吾左、金吾右、腾骧右、龙骧卫、燕山左、燕山右、永清左、忠义前、彭城卫,大抵皆沿明旧,旋裁。 国初,提、镇甚多。以顺治十八年官册考之,有挂镇海大将军印,镇守京口都统一。镇守沿江沿海副都统二。镇守京口左路水师总兵官一。镇守京口右路水师总兵官一。随征江南左路提督、总兵官左都督一。随征江南右路总兵官都督佥事一。镇守云南团练、火器总兵官一。镇守天津防海,统辖水陆官兵总兵官都督仓事一。镇守真、保各关总兵官都督佥事一。 镇守宣府,挂镇朔将军印,辖七十一城堡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大同,挂印绉兵官都督佥事一。镇守临清等处总兵官都督龠事一。镇守沂州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镇守河北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汝南等处总兵官都督分事一。提督陕西,统辖满兵驻西安总兵官一。 提督陕西,统辖漠兵管固原镇事一。挂印镇守汉、羌、兴安等处总兵官都督龠事一。镇守甘肃等处,挂平羌将军印总兵官都督佥事一。镇守延、绥等处,挂印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宁夏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临、巩等处总兵官左都督一。提督江南,统辖满兵,驻江宁总兵官一。总管提督江南、江安等处,统辖汉兵总兵官一。提督江南苏、松等处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苏、松等处水师总兵官都督佥事一。提督全浙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宁、绍、温、台等处总兵官都督龠事一。镇守金华等处缌兵官左都督一。镇守宁波等处水师总兵官都督佥事一。随征福建中路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温州等处总兵官都督仓事一。提督江西全省总兵官都督同知 一。镇守九江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南、赣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提督湖广全省总兵官左都督一。提督贵州等处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云南、临沅、广西等处提督、总兵官右都督一。镇守襄阳等处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郧阳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镇守荆州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辰、常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偏沅等处总兵官都督贪事一。镇守湖广、彝、陵等处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湖广、益畅等处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湖广、祁阳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镇守湖广、沅咖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镇守湖南左路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湖南右路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提督福建等处总兵宫左都督一。镇守福建兴、泉、漳等处,驻漳州。兼管温州一府右路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福建延、建、汀、邵等处驻汀州。左路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福建兴、泉、漳等处右路总兵官左都督一。剿抚四川左路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剿抚四川右路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缜守四川川北等处总兵官都督贪事一。镇守四川、永宁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四川、遵义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四川、重庆等处总兵官都督愈事一。靖藩镇、守广东等处左翼总兵官左都督一。靖藩镇、守广东右翼总兵官右都督一。平藩镇、守广东等处左翼总兵官左都督一。平藩镇、守广东等处右翼总兵官右都督一。镇守广州等处,兼制沿海水师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惠州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潮州、饶平等处,援剿无分疆界、闽界挂印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肇庆海防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镇守高雷、廉州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镇守广东碣石水师沿海等处挂印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琼州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镇守广西地方总领官,挂征蛮将军印,提督各路土司,控 制苗夷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广西、全州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定藩左翼,镇守浔、梧、平、乐等处总兵官都督佥事一。定藩右翼,援剿柳、庆等处,兼抚苗夷总兵官左都督一。镇守潮州等处总兵官都督愈事一,镇守四川建昌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一。提督四川全省地方总兵官都督同知一。 康熙间,以陕西总兵何天培陕西人。马都统,寻为京口将军。天培遂归正白旗籍。其后温州总兵李华、平阳总兵温州属县,后裁总乓王应虎相继为福州副都统,皆汉人。此当在设八旗驻防之前。 康熙间,以湖广提督徐治都劳绩懋着,援施琅、孙思克授将军例,授徐治都为镇平将军。 是其时将军为提督进阶,非实有其官也。迨后设立八旗驻防,以将军、都统统之,自后将军专为满洲武职一品,无汉人矣。 养吉斋丛录卷之四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间,大学士等俱内直。诸章奏即日票拟,面赐裁决。十八年以后,辅政大臣、内直大学士等在外,疏奏次日看详。及进呈候旨,止有学士,而大学士不预。康熙八年,从李文襄之芳请,仍复旧制。其后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视草。迨雍正七、八年间,以西北两路用兵,设军机房,领以亲重大臣,选庶官之敏慎者为满、汉章京。于是寻常吏事,仍由内阁票拟,大政皆由枢臣面奉指挥,拟旨缮发。 高宗即位,改名总理处。三年,王大臣请罢总理,命复名军机处。其时诏旨皆大臣自行缮拟,次日授所属进之。其后令章京具草,视定进呈,盖自汪文端由敦始。趟瓯北翼云。乾隆十二三年间,满、汉文皆军机大臣属草。迨傅文忠恒领揆席,满司员欲藉为见才营进地,文忠始稍假之。始不过短幅片纸,后则无一非司员所拟矣。汪文端见满司员如此,而汉文必自己出,嫌于揽持,乃亦听司员代拟。 雍正十年,铸「办理军机处」印。乾隆初,换铸清、汉篆,其文曰「办理军机事务印记」。 印藏大内,印钥以领班之军机大臣佩之。有事则直日章京至内奏事处请印,向军机大臣请钥,用印毕,即送人内。乾隆间,军报旁午,难于屡请屡缴,故请印出,则钤就数百封函。 以备取用。自后遂习以为常。凡请印、钥,以金牌为验。牌广约五分,厚一分,修约二寸,镌「军机处:一字。直日章京佩之,封印后,领班章京佩之。若有扈从之役,则先出都一日请印,交领班大臣管带。 旧时,初入军机者,谕旨为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一、二年后奉旨实授,亦有行走年久未实授者。若即奉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不用学习字,特恩也。 乾隆间,满、汉大臣有命在军机章京上行走者,如侍郎保公成、松公筠、博公清额、素公淋、福公德,府尹蒋公炳,副宪胡公实瑔、傅公显、刘公秉恬、孙公永清,理正王公昶,光正申公甫,仆正程公焘,三品京堂袁公守侗皆是也。嘉庆间,始命满洲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主事、笔帖式兼充。汉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主事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及拔贡朝考取用之小京官兼充。咸丰后,复有京堂仍留章京上行走者。 嘉庆四年,仁宗亲政,命成亲王入军机办事,为前此未有。至十月,以与定制未符,即命出直。咸丰初,命恭亲王人直,踵前事也,旋亦出直。 章京改官御史,出军机处;官至通副、理少,亦出军机处。 军机处始设于干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在隆宗门内之北。军机大臣入直于此。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间命改建瓦屋。章京直房先在军机大臣直庐之西,仅屋一间半,后移于隆宗门内之南,屋五间。满、汉两班分左右居之。圆明园则如意门内,御河之南,为军机堂。堂之右,为满章京直房,其前为汉章京直房。 军机大臣人直,由内右门入,至南书房祗候;章京则由干清门入,亦祗候于南书房。乾隆问章京随军机大臣由内右门出人。嘉庆间,始令出入干清门。在园则由如意门入。军机大臣人见承旨,出授章京缮。呈述旨毕,内奏事太监传旨令散,乃以次退直。 谕旨之特降者,曰内阁奉上谕。因奏请而降者,曰奉旨。其因所奏请而宣示中外者,亦曰内阁奉上谕。交内阁传钞者,谓之明发。令军机处行,不由内阁传钞者,谓之寄信,外间谓之廷寄。其式:行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领队大臣、总督、巡抚、学政,曰军机大臣字寄。行盐政、关差、藩臬,曰军机大臣传谕。由军机处封交兵部捷报处递往,以事之缓急,酌邮递之迟速,日行若干里,自二百里至八百里。于封函注明。其封函之式:字寄者,右书:办理军机处封,左书: 某处某官开拆。传谕者,居中大书:办理军机处封,左之下方书:传谕某处某官开拆。其封口及书年月日处,皆钤印。 闻格式皆张文和所定。 旧制,军机大臣不同进见。乾隆初年,惟讷公亲一人承旨。迨傅文忠首揆席,自陈不能多识,恐有遗忘,乞令军机诸大臣同见,于是遂为例。然文忠方被宠眷,晚膳后有所商榷,又独召进见,时谓之晚面。 乾隆间,寄信皆领班之军机大臣出名。如领班者不在直,其应何人出名,临时请旨。亦有三、四人同出名者,其式则书:某官某字寄某官,某年月日奉上谕云云,钦此。为此遵旨寄信前来。其后寄信皆不出名,但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某。当是嘉庆四年后改定。廷寄之外有公启。尝于故牍中见乾隆间公启,用素纸折书,折面书「启」字,折内书:饮者某月日奉旨云云,钦此云云,专此布达,不一。后书:某某同启。但列姓名,不书官。今则不复有公启矣。 军机章京上直,有一人最早者,谓之早门。散直最晚者,以宫门下钥为度,谓之守晚。 圆明园章京直庐,一在挂甲屯,一在冰窖。 嘉庆初,御史条奏,大员子弟不准充军机章京。遂议,自道员以上子弟皆回避。十六年,谕令文职京官三品以上,外官臬司以上,武职京官副都统以上,外官总兵以上之亲子弟始回避。 军机直房,每有部院官以启事画稿为名,侦探消息,传播街市,目为新闻。和相见法之后,规制始严。凡军机大臣,止准在军机承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办理;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许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至通谕王公大臣之事,在干清门阶下传述,不许在军机处传述。并命科、道官一人,轮日至隆宗门内纠察,俟军机退直方退。嘉庆二十五年十月,裁稽查军机处御史。 方略馆在隆宗门外,咸安宫之左。军机处档案皆藏库中。总裁无定员,以军机大臣领之。 如有纂辑之役,则请钦派。其提调、收掌、纂修,以满、汉章京兼充。 管理内翻书房,无定员,以满洲军机大臣领之,译汉翻清之事隶焉。亦有提调、收掌、掌档等员,于翻书房行走官内酌派。兼行走者,则翰林院二人,内阁中书、部院司员、笔帖式无定额。翻译官四十人,以通于翻译者为之。 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不问出身。道光丁酉,大学士潘文恭世恩、穆公彰阿、王文恪鼎,尚书奎公照,侍郎文公庆[一]同直枢廷,五人皆翰林,为前此所未有。 枢廷章程名目,非身与其事,即不能解。梁中丞章巨枢垣记略载之甚详,节录于后。 每日奏折于寅、卯二时发下,军机章京分送各军机大臣互阅,谓之接折。凡奉朱批另有旨(即有旨及未奉朱批者),别贮黄匣,交军机大臣捧人请旨,谓之见面。直日章京将本日所接奏折,所递片单,所奉谕旨,详悉分载。朱批则全录,谕旨及折片则摘叙事由。有应发内阁者,注交字;应发兵部者,注马递及里数。以春夏二季为一册,秋冬二季为一册,谓之随手。凡缮明发谕旨及各片单,用六行格子缮,寄信、传谕,用五行格子,每行皆二十字,谓之现递。或字多而须急递,则一人于草稿中截定行款,分纸速写,谓之点扣。分写毕,糊而联之,谓之接扣。交达拉密章京之领班者。复校后,贮于黄匣,送军机大臣恭阅无讹,始付内监递进,谓之述旨。经朱笔改定者,谓之过朱。若有先期豫拟谕旨,缮写封存,以备届期呈递者,谓之伏地扣。其巡幸时,于首站呈递者,谓之下马递。凡随折谕旨,交内阁汉票签。其不因奏请而特降者,交内阁满票签。寄信、传谕由马递者,交兵部。有交各部院速议速办者,即专交各该部。皆使领者注明、画押于簿中,谓之交发。凡钞折皆以方略馆供事,若系密行陈奏及用寄信传谕之原折,或有朱批应慎密者,皆章京自 钞。各折钞毕,各章京执正副二本,互相读校,即于副折面注明某人所奏某事及月日交不交宇样,谓之开面。 直日章京将本日所接各直省原折各归原函,缴入内奏事处,谓之交折。凡本日所奉谕旨及所递片单,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谓之清档。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谓之月折。以上皆按日常行之事,谓之班务。均责成直日章京检窍无讹,始将现年随手、现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直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过是则以次散直。若散直后有驿递奏折续到,随时召见军机大臣者,章京即咸集祗候;或未奉召见,军机大臣毋庸进内者,则直日章京将所到折件开明省分及拜发月日,封禀各军机大臣。凡在城时,章京两班间日轮直,每班直日各二人,分班轮算,周而复始。直日即兼直夜,于直务毕后,退食于方略馆,至次日寅时,首先人内,俟次班到齐,会同接折后,始行交班,谓之该夜班。若在圆明园,则每四日为一班,谓之该园班。每班直日亦二人,分班轮算,与在城同。直务毕,则聚居于外直庐,所谓七峰别墅者也。凡直日者,为本班。不直日者。为帮班。凡园班,于第四日散直后,不直日者先入城,惟达拉密与本班必留宿,以俟次日交班,谓之不截尾。凡园班,值上进宫,在每班第五日,则带直一日,为五日班,若在每班之第六日,则仍于第五日换班。凡扈从行在,两班章京轮流出派。以本年秋围合次年春围为一班。凡扈从之前,扈回之后,例得辍直,或数日,或十 [一]「侍郎文公庆」初稿本为「侍郎文文端公庆」。 数日,视道里之远近为辍直之久暂。令不扈从之班,连日趋直,谓之图塔密。凡扈次遇驻跸日期,谓之音德密。皆于随手簿中注明。凡恭遇南郊大祀,上于先一日莅坛者,军机大臣人直于西天门外直庐,章京各带短几坐褥列坐账房中,略如扈从仪,谓之坛班。凡坛班,皆两班相间轮直,不在常直之数。 军机撰述谕旨,向例次日进呈。乾隆间,西陲用兵以后,军报至即递人,所述旨亦随撰进。或巡幸在途,马上一降旨,司员歇马撰缮,驰至顿宿之行宫进奏。然此营至彼营七、八十里,必半日方到,而两营之间有一尖营,国语谓之乌墩,司员欲夸捷,仓猝缮就,飞递进奏,谓之赶乌墩。 直省被灾,次年新正有加恩谕旨,谓之普锡春祺。皆奉朱笔判日,以次颁发。 天聪二年,太宗命儒臣分直文馆。顺治十年,世祖命内院大学士、学士于太和门内更番入直。康熙十六年,圣祖命择翰林二员在内侍从,又能书如高土奇等亦择一、二人同入直。 寻大学士等列名上请,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中书衔高士奇供奉内廷,赐邸舍于瀛台之西。 辰而入,终戌而出。此儒臣入直内廷之始。其时特颁诏旨,皆词臣视草,非供奉文翰而已。 所谓南书房者,在干清官之西南隅,圣祖旧时读书处也。三十三年,以翰林为文学亲近之臣,宜不时咨询,以备擢用。命翰林学士以下,编、检 以上,詹事府詹事以下,中、赞以上,每日轮四人人直南书房。四十七年停止。五十三年复命四人轮直,与南书房翰林一处行走,五日一更代。 按:康熙三十三年五月初九日至闰五月初三日止,轮直南书房者,皆试以五、七言律,悉加品藻,并颁赍御书,儒臣夸为荣遇。人直人数不止四人,有多至八人九人者。 康熙庚戌,一甲一名蔡饮傅、二名孙在丰、三名徐干学,于是年十二月召对宏德殿赋诗,命同直南书房。雍正癸卯,为世宗登极首科,一甲一名于振、二名戴瀚、三名杨炳,命同直南书房;二甲一名张廷珩,特旨授检讨,亦人南书房。馆选后,又补点帅念祖一人。 雍正十年,从刑部尚书署直隶总督刘于义之请,命其子翰林院编修刘复入南书房行走。 内毕不避,亦后来所无之事。 乾隆间,陈孝泳以通副直南书房。嘉庆间,赵秉冲以内阁侍读学士直南书房。二人皆未膺馆职,得与此选。 国朝以部曹改馆职者六人,惟王文简士祯尝直南书房。嘉庆间,黄左、田钺由部改赞善,直南书 房。 以庶吉士入直者,康熙间有法海、励廷仪,雍正间有蒋溥、介福。以举人人直者,康熙间有钱名世、查慎行、汪灏、何焯、方苞。 张英、张廷玉、张廷瓒、张廷璐、张若霭、张若澄,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直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 圆明园之南书房,旧在东如意门外。嘉庆辛酉,于奏事门内赐屋四楹为人直地,与军机直房相邻,而旧直庐亦不废,以内监守之,每奉敕校勘书籍于此。 康熙二十一年,命南书房翰林于禁中乘马。朱检讨彝尊诗云:「回思身贱日,足茧万山中。」纪异数也。厥后,惟一、二品曾赏紫禁城骑马者方乘马。 康熙四十一年,圣祖南巡,驻涿州。直隶巡抚李文贞光地以长洲拔贡生何焯荐,召直南书房。明年,赐举人。五十二年,桐城方苞免罪,隶旗籍。三月,特旨命直南书房。当时入直惟视学问之优,不 尽为官职也。嘉庆以来,南书房翰林皆由掌院大学士保奏请旨。 附录:杨绳武撰陈文贞廷敬神道碑云:「己卯,桐城相国张文端致仕,遂命总督南书房」云云。按:文贞本直南书房,岂当时人直人多,以大臣统率之,遂云总督耶 ?又近时考试,三品以上大员皆在南书房。曩圣祖时,尝召方苞人试南书房。是书房之试,相沿久矣。按:康熙时,于蒙养斋设局修书,方苞以方孝标案内干连罪人供奉蒙养斋,梅谷成以生员供奉蒙养斋是也。干、嘉间,修书则有命在懋勤殿行走人员。此与南书房地相近,而职掌不同者。 康熙二十五年,命汤斌、耿介等为皇太子讲官。时汤为詹事,耿为少詹,盖尚沿宫僚旧制。三十二年,命徐元梦入直上书房。上书房之名,始见于此。 按:雍正间,人直者尚称为教书课读。其地在南熏殿、西长房、兆祥所、咸福宫。 上书房师傅,曩时由掌院学士拣选,会同内阁带领引见。乾隆五十五年,命大学士公同拣选。近亦有由总师傅保荐,或圣意特简者。 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穉课简,午前即退直,退迟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惟元旦免人直,除夕及前一 日,巳刻准散直。 王公大臣见皇子,皆双膝跪,惟上书房师傅,则以捧手为礼而不跪。 谨案:高宗御制三先生诗,称福公敏为龙翰福先生,朱公轼为可亭朱先生,蔡公世远为闻之蔡先生。又怀朱诗云:「皇考选朝臣,授业我兄弟。四人皆宿儒,徐元梦朱轼及张廷玉嵇曾筠。设席懋勤殿,命行拜师礼。」注云:「我朝成例,皇子初就学见师傅,彼此皆长揖。 皇考择此四人为余兄弟之师,命在懋勤殿行拜见之礼,示尊重也。」雍正元年谕:诸皇子入学之日,与师傅备杌子四张,高桌四张,将书籍笔砚表裹安设桌上。皇子行礼时,尔等力劝其受礼,如不肯受,皇子向座一揖。以师儒之礼,相敬如此,则皇子知隆重师傅,师傅等得尽心教导。此古礼也。至桌张饭菜,尔等照例用心预备。 上书房楹联云:「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高宗御书。 以庶吉士人直者,雍正间有任畋运、赫成峩、雷焰,乾隆间有张泰开。以举人人直者,康熙间有顾成天。以教授入直者,雍正间有王懋竑。 曩时,自大学士以下,皆称入直上书房。至乾隆二十二年,以礼侍介福、兵侍观保、刑侍蔡新为总师傅,于是有总师傅之称。 上书房总师傅以贵臣为之,或一人,或二、三人,无定制。有事则至,或月日一至,非日日人直也。书房行走之员,初被命则总师傅率以至。又总谙达亦以贵臣充。 内廷官员时荷珍赐。凡食物,不谢;用物,则谢。或命弗谢,则止其谢。则于引见人员未带领之先,诣殿阶下叩头而退。 岁终,赐总师傅、师傅荷囊各二枚,囊贮银镍,其轻重以官阶为等差。 干清门每日夕进门单,某人某时入直,某时散直,或因事不至,皆一一注明。故侍读者工夫严密,无间断。 师傅之外,别有谙达。教满、蒙书者,由八旗翻译出身人员选派。教弓箭者,由各旗营参佐领选 派。每一皇子各三员,轮日一员入直。此外有谙达五贝管理马匹鞍鞯及教演鸟枪等事,每日亦一员人直。如皇子有事他往,则五员皆随往。又皇子各有哈哈珠塞八人,亦称哈哈珠子。由八旗年幼闲散人内挑派,每日二人人直,司奉茶进食之事。又或云内谙达、外谙达共五人。内谙达教满、蒙书,由八旗翻译人员选派;外谙达教弓箭骑射等事,由八旗参佐领选派,轮日人直。哈哈珠子或八员,或六员,由八旗大员子弟内选派,亦轮日入直。 按:清语哈哈,男也。珠塞,小孩也。 皇子及亲、郡王已分府,或仍命入书房,无定课,大约午刻即散,别有差使,即不至。 仍派上书房行走一人,谓之照料。未分府以前,有功课者,谓之授读。 上书房屋三层,曰「前垂天贶」,曰「中天景运」,曰「后天不老」,故有三天之称。 养吉斋丛录卷之五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十年,以内院非经筵日讲地,命工部造文华殿,以讲求古训。此文华殿经筵之始。 十四年,殿工未竣,于保和殿开讲,定春秋二仲举行。康熙十四年,举行经筵,以文华殿尚未落成,于宏德殿设孔子位致祭。二十五年,殿工成,乃设孔子位于传心殿,于经筵前一日遣官祭告。 按:道光八年,上亲诣行礼。 文华殿经筵讲毕,于殿内赐茶。自文渊阁既建以后,经筵讲毕,御文渊阁,讲官、起居注官进至阁内,赐坐,赐茶,皆一叩。上出,乃退。又大臣年老者,经筵谢讲后,或命毋庸至文渊阁。 侍讲诸臣讲毕,例得赐茶。乾隆间,尝并赐直阁事、校理、检阅诸臣,亦异数也。又经筵礼毕,设宴于东配殿,预宴者携归果饵以为荣。见蒋立镛香案集注。 御经筵时,内阁学士不听讲,惟带文渊阁直阁事衔者得听讲。 经筵讲章、故事,用一四书义,一经义。惟乾隆五十四年,首篇讲「闻韶」章,次篇鱼子谓韶尽美矣」章,以引伸前篇之义。 按:高宗春秋亲御讲筵共四十九次。 经筵讲义,由翰林衙门拟进题目,钦点某题,由讲官撰文。直讲官先时熟读讲案,虽设副本,恐临时匆遽,易有脱误也。先四书,后经书。满直讲官先以清语进讲,毕,汉直讲官继之。上乃宣御论,各官跪聆,起居注官亦跪,凡二次。凡讲官宣讲,依原文朗诵,不增减一字,而音节之间,抑扬反复,宜得讲论口吻。遇称皇上,必仰对圣颜,以示陈善闭邪,寓规于颂之意。是日讲官袍用蟒袖。 顺治十二年,命内三院选满、汉词臣八员充日讲官。自后每日掌院学士率讲官或二人、或三人进讲,不以冬至、夏至为限。十三年,召讲官王熙讲尧典,称旨令每日进讲,且令不必立讲,遂侍坐。 圣祖尝谕傅达礼曰:「学问之道,必无间断,方有裨益。以后寒暑不必辍讲。」十二年后,日讲不以冬至、夏至为限。 康熙间,讲官至干清门,候诸臣奏事毕,内侍传人。南向设御座,北向设讲官席。 讲官入,侍从成退。讲官再拜,北向立。敷陈经义,时有咨询。既退,赐茶于干隋们。右见张文端讲筵应制集序,可以见当时进讲之澧。 康熙间,进讲在懋勤殿为多。十二年,以修葺宫殿,暂居瀛台,在瀛台进讲。二十三年,天气严寒,在暖阁进讲。其余或在郊外,或在南苑,皆不辍讲。岁终,将一年讲义汇集,缮写装潢奏进。 乾隆二年,给事中毕谊请敕史臣取经史奏议,日以二人分缮进呈。高宗谓科道职司献替,令一体录呈。盖尚沿日讲之义。自后诸臣按日奏御,有阑人时事,立言未当者,间加指饬。 行之既久,遂成虚饰。十四年,御史金相以分班进书,人数多寡不齐,奏请均匀轮派。遂命停止。道光、咸丰间,臣工请复日讲旧制,皆议而未行。 本朝崇祀先师,顺洽九年、康熙八年、雍正元年皆尝举行释奠礼。惟太举建自有元,自元、明以来五百余年,辟雍未建。乾隆癸卯,始据古义建璧雍于集贤门内。甲辰冬工成,乙巳仲春上丁,高宗亲行释奠,修临雍讲学之礼。有御制国学新建璧雍圜水工成碑记,上丁释奠后临新建璧雍讲学诗,三老五更说,皆勒石太学。先是,御史曹学闵尝请考古制建辟雍,越十年矣。至是,思其言,特旨追奖。 嘉庆三年二月,仁宗奉高宗敕旨,临雍讲学。道光三年二月 ,宣宗临雍讲学。是日听讲者三千四百余人。 乾隆九年,重修翰林院落成。御书「稽古论思」、「集贤清秘」二匾颜其堂,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藏宝善亭。十月二十七日,圣驾临幸,送掌院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进院,备礼奏乐,赐宴赋诗。以唐张说丽正书院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四十字为韵。御制「东」字、「音」字韵,诸臣各分一字。又以人数为字所限,未能遍及,复赋柏梁体一篇。上首倡,诸臣依次分韵。是日与宴者一百六十五人。宴次,承应演唐十八学士登瀛洲,及沈佺期、宋之问昆明池赋诗故事。召至御前赐酒者,大学士以下十三人。宴毕,诸臣复拜御制乐善堂全集、性理精义及文绮、彩笺、名茶、时果之赐。迨诸臣趋出候送,日未移晷,尚书讷亲又捧御制七言律四章,宣示命和。则上于更衣次所走笔立成者也。是日驾复幸贡院,周览号舍,轸念士子之苦,御制七律四章,勒石至公堂。今各省贡院,亦摹镌悬于堂上。 按:词林典故,前代艺文,以张说诗为首,故赋诗以此分韵。又是日简词臣三十八人侍宴赋诗,非甲科,虽公、孤不与,而宗室内阁学士赛尔赫以能诗,特命入侍。明年,宴瀛台,如前命,一时荣之。赛尔赫,字栗庵,一字晓亭,号北阡。累官仓场总督,有晓亭诗钞。 嘉庆九年甲子重开,循乾隆故事,于二月初三日幸翰林院。先期加掌院大学士朱珪太子太保、户部侍郎英和太子少保,并赐英和一品补服。是日宴次,亲赐巵酒者十五人。仍以张说「东壁图书府」五律字分韵赋诗,御制亦用首末两韵。亲简侍宴者三十八人,各分一韵。其为字数所限,不得同与赓吟者,仍赋柏梁体诗一章。又御书「天禄储才」、「清华励品」二匾,摹刻悬院中,以墨迹分赐朱珪、英和。又以高宗圣制诗文全集、钦定十三经石刻各一部,珍彝瀛洲亭。又赐预宴诸臣二百五人名茶、文绮、笺绢、砚石及御制味余书室全集、九家注杜诗人各一部。礼成后,恭进颂册,凡二百有六。上亲加鉴定,陈设各宫殿。蒙赐大缎者六人。 亥耗耤之礼,顺治十一年、康熙十一年尝亲行。又康熙四十一年省耕畿南,经博野,圣祖躬秉犁器,即功竟亩,观者万人。李文贞光地为文勒石,以纪其盛。雍正二年以后,岁行耕耤。又命各州县举老农一人,给八品顶带,以示重农抑末之意。复颁发耕糌所歌三十六禾词二早,凡七言三十六句,句为韵。躬耕时,乐工十二名呜锣鼓歌之。五色彩旗招刮随行。 又加三推为四推,劭农劝民,瑞应游至。嘉禾有十三穗、十五穗者,有长一尺六、七寸者。 四年,绘嘉禾图,颁直省。又以礼经天子为耤千亩、诸侯百亩,耕糌之礼,通于上下。命各直省立先农坛,守土官耕措如九卿,行九推礼。农具用赤色,牛用黑色,「用青色,籽种各以上之昕宜。 丰泽园在西苑。雍正时,有演耕礼,随行布种,皆以亲藩,与耕耤异。乾隆后停止。 耕耤所,旧时设棚悬彩。乙隆二十三年,以非知民疾苦之意,命除之。又亲耕时,高宗每制禾词。坚寿八旬,复撰亲耕禾词。 耕蜡向用三月初亥。乾隆丙戊,监臣以初六乙亥不宜栽种,遂改用次亥。 乾隆间,循用四推礼,至圣寿六旬,乃减为三推。 亲耕礼毕,至无逸殿,赐从耕之三王九卿及侍班讲官茶,叩头谢恩讫,驾乃还。此礼惟登极后第一次耕耤行之。 国初沿明制,有教坊司。耕耩筵宴,有黄童白叟鼓腹谌歌,香斗老人、进宝回回、五方夜叉、五海龙王等承应,后裁。 附录:道光间,亥耤之日,从耕将终,牛有脱轭而逸者,上一笑而起,圣度宽宏,不苛小失如此。 部院题本,未奉旨而折角者,谓之折本。下内阁,积若干件,奏请御门日期,得旨于某日御门听政。宫内御干清门,圆明园御勤政殿。若有大故,则于期年后,礼臣奏请举行。 凡启奏吏部题员缺折本,满阁学司之须豫日熟记,否则易以讹误被议。 按:康熙三十四年,大学士伊桑阿等以圣躬灼艾未愈,时值严寒,请暂停干清门听政。 圣祖谓国政紧要,仍照常每日御门听理。当时御门,乃每日听政恒制。然居易录载:传户部堂上官至干清官西暖阁,谕免顺、永、保、河四府钱粮事,则召见已在宫内矣。按:前明,干清宫为帝后所居,妃嫔亦得以次进御。见左公光斗移宫疏。故受贺及延见臣下,不于宫而于门。本朝初沿阴制,其后以干清官为听政地,特折本所积,间一御门,以存旧章于不废而已。又按:居易录云:「御门听政,冬春辰初三刻,夏秋辰正三刻。内阁部院官率以昧爽齐集午门,次至中左门,稍憩乃入候于干清门外。驾出升御座二八部都察院等衙门以次奏事。 如初一日首吏部,则初二日首户部,周而复始。若宗人府奏事,则恒居部院之首,三法司例居第三部院奏事毕,然后台省官奏事,既毕,然后内阁大学士、学士。至御前承旨,翰、詹、起居注官,满、汉各一员,轮直立西楹下。」据此,则康熙以前逐日御门之规制可见。 御门近制二八部以次进本。户、礼、兵、工轮流居首,刑部第三,吏部第六,则以为常。 盖吏部进本 毕,即带领引见也。故俗有刑三吏六之说。旧时惟刑部本三件,他部皆一件。嘉庆六年,仁宗恐有延阁,命无拘件数。或虑本匣太厚,不便捧持,则每部不必过十件。 近闻所进不过二、三件耳。御门以编、检四员侍班,自雍正三年始。 附录:御门为吉礼,故人春初次,必有迁除,而无左降。道光丙戌二月十六日,初次御门,以颐天府尹宋为弼禹宗人府府丞。论者疑为左降,然京兆三品一。不丞亦尚是三品也。 又丙午十一月初十日,御门较早,吏部堂官全行误班,不递本,各衙门堂官亦未全到,议处者几三十人,为历来未有之事。 御门二八部皆人班,惟每岁初次御门,刑部不入班,亦不递门单。又大臣年老者往往奉恩旨,御门之日,免其人班。 雍正四年以后,值日奏事,文职衙门轮为九班,武职衙门轮为十班,此例相沿几九十年。 嘉庆十九年,以文职九班内如光禄寺、銮仪卫等衙门无事可奏,因减一班。以都察院并入刑部,大理寺合三法司为第五班,内务府、国子监为第七班,理藩院与銮仪卫、光禄寺为第八班。如有速奏事,不待值日而奏者,曰加班。如有应行典礼及有他事,值日衙门改至次日奏事,曰推班。值日而无应奏事,则递一折片,谓之无事片。 武职衙门十班,值日奏事,如第一轮吏部、翰林院、镶黄旗、户部、通政司、詹事府、正黄旗、礼部、宗人府、钦天监、正白旗、兵部、太常寺、太仆寺、正红旗、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镶白旗、工部、鸿胪寺、镶红旗、内务府、园子监、正蓝旗、理藩院、銮仪卫、光禄寺、镶蓝旗。第二轮吏部、翰林院、八旗两翼、户部、通政司、詹事府、侍卫处。 以后礼部等值日,又为镶黄旗;兵部等值日,又为正黄旗。挨次轮值,周而复始。 每月逢五,常朝之期,不御殿,则羣臣有坐班之礼。遇雨雪及素服之期,则免。此旧制也。惟居易录所载,午门追班甚多,有连日追班者,事与坐班异,而其制未详。 养吉斋丛录卷之六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我朝钦恤民命,制刑之典,由州县而道府,而臬司,会其成于巡抚。既人告,刑部窍之,九卿科道签商、面折、定议上闻。又下科臣覆奏,始择期勾到。凡御别殿,东向;途次御行幄,则南向。案置黄册,大学士、军机大臣、刑部堂官、内阁学士等按班跪,讲官四人立侍,满阁学一人跪读本案前。上升座,阅黄册,满阁学启奏某省某人某事。上略论一、二语,谓情有可原者,免勾:谓法无可贷者,秉笔之大学士以朱笔勾其姓名。既勾,满阁学启奏第二人,上论谕如前。以次勾毕,大学士捧黄册退,众皆退,其最后为讲官。朝审勾到,其仪式同。 按:曩时勾到之地,宫内在懋勤殿,圆明园在洞明堂,香山在勤政殿后、致远斋之东、正直和平楼下,避暑山庄在依清旷。国有大庆则停勾。康熙二十三年,以岁逢甲子停勾。乾隆九年、嘉庆九年,亦以甲子停勾。此开甲之初,特施霈泽也。 勾到,衣常眼,不挂珠,惟朝审勾到,则服元青褂。又朝审勾到,御案及勾本、读本案,皆设烛。 国初,刑部会拟朝审,皆本部案。外省之案,则由外窍定具题,于霜降前请旨施行,不下九卿窍议。康熙十六年,始命刑部覆窍九卿会议。朝审归广西司,秋审归四川司,汇总题本。盖广西、四川,当国初时,地僻民稀,文牍最少,故分隶焉。顺治十年,定霜降前十日朝审。康熙十六年,定霜降前会审、秋审,霜降后朝审。 朝审勾到日,凡情实之犯,皆缚于市曹。刑部满、汉右侍郎,刑科满、汉给事中莅焉。 迨勾讫,刑部司员骑马斋旨至,乃唱名,牵犯人跪。兵马司吏目以墨笔书「斤」、「交」字于其面,斩书斥,绞书交。正指挥以朱笔点之,然后行刑。刑部司员监视。其免勾者,仍还狱。 按:康熙王子,魏公象枢巡视北城,十一月监视秋决。是其时以巡城御史监刑也。 旧时,刑部吏承办刊印秋审册,有每年赔累五千金之言,且板在民间,事易泄漏。雍正十三年,始奏设总办秋审处于大库西,建屋四十八间,以居匠役,厅事五间,为治事所,以满、汉司员二人领之。而窍定缓、实,仍归本司。迨堂议既定,发秋审处缮清付梓而已。乾隆七年,始令秋审处窍定各司所议情实各案,其后则无论应缓、应实,皆由秋审处窍定矣。 旧时,秋审分四项:曰情真应决,曰缓决,曰可矜,曰可疑。雍正间,去可疑一项。后以避世宗嫌名,改情真曰情实。情实者,进册;缓决者,进本不进册。 本司初勘用蓝笔,覆勘用紫笔,总办、坐办用墨笔。招册既刊,九卿科道上班预审者,先期分送进呈者,谓之黄册。有点画模糊处,总办秋审司官润饰之,谓之描黄。招册向用清汉文,乾隆间裁清文。 秋审处初设司官二人。乾隆二年,增二人。七年,增协办司官满、汉各二人。近日则有总办、坐办、行走诸名目,人数亦倍蓰于前。非秋审处,京察不能得一等,盖又视为终南快捷方式矣。 附录:外省秋审,曩时巡抚至臬司署中过堂。事毕,往往继以演剧、宴饮。乾隆间,饬禁。嗣后在巡抚署,督同在省司、道会勘,无巡抚省分,则总督督同会勘。 国初,刑部谳狱,录供不用汉文。康熙间,尚书王公挨以供词非汉语,汉官无由知曲直,随声画诺,便成虚设。于是始命录供兼清、汉稿。至乾隆间,裁满字稿。 颁诏,惟朝鲜遣官,琉球、越南、暹罗、缅甸则交闽浙、两广、云贵总督、广西巡抚转颁。各直省诏书,旧制遣官斋送,近数十年皆由驿递,以省供亿之烦。然如发陕西者,由陕经过至甘肃总督衙门,再递回陕西,殊迂回也。浙、闽诸省亦然。 颁朔,自崇德二年始。顺治二年,于十月初二日颁朔午门。是年题定,自后每年十月初一日颁朔。 钦天监推算时宪书既成,二月朔进呈,乃镌于板。孟夏驿送直省各布政司,依式刊刻,于十月朔日颁行。进御有缮录清、汉字者各一本,刷印清、汉、蒙古字者各一本,清、汉字七政时宪书各一本。 按:乾隆元年,避御名,改时宪历为时宪书。又六部、寺、监文书皆咨督、抚转行,惟时宪书及日月食皆径行布政司。又各省藩库存旧颁时宪书之印一,颁朔,以此印钤书上,防私造也。 曩时,颁朔之日,圣驾至干清官阅时宪书,盖是日为孟冬时飨。先期由圆明园人大内,斋戒祭毕,遂至干清宫也。 通用时宪书,每日宜忌三十七事,进御者六十七事。有颁诏、覃恩、肆赦、封拜、行幸、遣使、出师、庆赐、伐木、畋猎、平治道路、破屋坏垣之类。 按:通书起自康熙五十年间,徽州治堪舆者编次一年宜忌,以时宪书为君,而杂以选择条款,民间尚之。雍正元年,给事中赫硕色请禁私制通书。迨乾隆初,于时宪书上下增注宜忌、星辰,亦通书之意,特不别刊为书而已。 时宪书列蒙古属国诸部落太阳出入、昼夜长短及节气时刻,自康熙三十四年始。乾隆间平定诸回部,大、小金川,先后命左都御史何国宗、五官正明安图、副都统富德率西洋人,遍历西域诸部,测量北极高下,东西偏度增入,后又有续增者。 纪年,旧止六十年,今列一百二十年,自乾隆辛卯始。斋戒日及忌辰,于日旁加单圈、双圈,自雍正十三年始。 世宗以壬寅十一月登极,以明年癸卯为雍正元年,而是年时宪书已于十月颁发,故令天下军民仍用康熙六十二年之书。至钦天监元旦所进雍正元年时宪书,仅颁赐王大臣、文武官吏。 乾隆乙卯孟冬朔,颁发时宪书,以嘉庆纪年,盖明年即内禅也。仁宗孝治敦纯,于年前率王公大臣进乾隆六十一年时宪书百本。钦奉敕旨,祇于宫廷陈设,并颁赐亲近王大臣而已。 丙辰、了巳、戊午三年进书亦如此。 时宪书所列男女九宫,康熙间以上元为中元。五十六年,钦天监奏请更改,以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为上元,男起一宫,嗣后中元甲子起四宫,下元甲子起七宫。 嘉庆癸酉,当闰八月,而是年冬至即在十月,次年上丁、上戊及惊蛰、春分皆在正月,与郊祀旧典每月节气均不符合。监臣奏言:「十九年三月亦无中气,可以置闰。改闰之后,始于祭祀节候相合。复由后推算至二百年,其节气及置闰之月皆与时宪书无讹」云云。 奏上,报可。改为十九年闰二月。 附录:钱大听养新录云: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闰,间有相距三十三月者。唐、宋以来,皆用定朔,则或相距至三十四月。如宋样符乙卯岁闰六月,至天禧戊午闰四月是也。 今时宪书用定气,每气修短四时不等,由是置闰,近者相距或二十八月,如乾隆丙寅闰三月,戊辰闰七月。远者相距或三十五月,如雍正甲辰闰四月丁未闰七月。而正月、十一月、十二月从未置闰。以乾隆戊戌年时宪书考之,此六十年中,闰四月者四,闰五月者四,闰六月者四,闰七月者三,闰九月者二,闰十月者一,闰二月者一。今按:自乾隆戊戌后,至今咸丰乙卯,中间闰四月者五,闰六月者四,闰五月者五,闰二月者四,闰七月者四,闰三月者三,闰八月者一,闰九月者一,亦未有以正月、十一月、十二月置闰者。又闻凡遇八月置闰,监臣必以应改与否请旨。故二百年来,八月亦未尝置闰。咸丰元年,应闰八月,监臣奏上。文宗以问杜文正,文正以为无稽之言,遂不改。 立春日,礼部官属及顺天府府尹、府丞进春山宝座于干清门,宫殿监舁进干清官,览毕,交掌仪司奉藏太和殿东暖阁。旧制,进春山宝座时,大兴、宛平新进生员皆随行至干清门。 今不闻有此事。 日月之食,禜社奏鼓,古之制也。旧例,食不及一分者,不行救护礼。后定为食三分以上始救护。又礼部奏定,不见食省分并不及三分者,不行礼。乾隆十四年,命仍循曩制,一分以上即救护,无论见食不见食省分,俱颁行。又旧制,初食、食甚时,行礼用素服;复圆,行礼用吉服。嘉庆间,以谨天戒,省人事,敬惕之意不可弛也,复圆后,仍素服行礼。 凡日月食,钦天监进所食分数图样。 按:国初废左军都督府,而月食则尚沿明制,行礼于此。见汪琬诗集注。康熙后,定日食至礼部,月食至太常寺。惟其时皆朝服行礼,与今制异。 养吉斋丛录卷之七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元旦必先致祭于此。其祭为国朝循用旧制,历代祀典所无。又康熙年间定,祭堂子,汉官不随往。故汉官无知者。询之满洲官,亦不能言其详。惟会典诸书所载,自挂纸钱以至司祝、擎神刀、祷祝、歌鄂啰啰,始末毕陈,并无神异之说。祭神殿南向,拜天圜殿北向,上神殿南向。上神殿,即尚钖神亭。按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尚锡之神,即田苗神,其圜殿祝辞,所称钮欢台吉、武笃本贝子,皆不得其缘起。 坤宁宫,广九楹。每岁正月、十月祀神于此,赐王公大臣吃肉。至朝祭、夕祭,则每日皆然。宫内西大炕,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朝以寅卯,夕以未申。祭均用豕,并设香碟、净水及糕。糕以黄苴、稷米为之。朝则司祝擎神刀,诵神歌,三弦琵琶和之以致祝,遂进牲。夕则司祝束腰铃,执手鼓,锵步诵神歌以祷,鼓拍板和之,亦进牲。撤香灶、灯火,展背灯青幕,众退出,阖户。司祝振铃诵歌四次致祷,所谓背灯祭也。既乃卷幕开户,明灯撤供。朝祭神为释加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为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而祝词有阿珲、年锡、安泰阿雅喇、穆哩穆哩哈、纳丹岱珲、纳尔珲 轩初、恩都哩僧固、拜满章京、纳丹延瑚哩、恩都蒙鄂乐、喀屯诺延诸号,中惟丹岱珲为七星之祀。其喀屯诺延,即蒙古神,以先世有德而祀,余无可考。又背灯祭,四时献鲜,春雏鸡,夏鹅,秋鱼,冬雉。凡祭神供献之际,撒麻以清纽阳止口神。俗谓撒麻太太,即旧会典赞祀女官长、赞祀女官类也。又司香妇长、司香妇、掌爨妇、碓房妇等,皆只承祀事者。又满洲富贵之家,每岁祭神,亦有背灯祭。 坤宁宫每日祭神及春秋立竿大祭,皆依昔年盛京清宁宫旧制。凡圣驾东巡盛京,亦必于清宁官举祀神礼。 按:嘉庆丙辰,内禅以后,仁宗仍居毓庆宫,故即在毓庆宫立竿祀神,并在宫中行祀灶诸礼。 国家最重祭神,有大丧,则百日不举,及复祭,则帏幕器具皆更以新,亦祓除之意。见高宗御制诗注。祀神之先,蒸糕酿醴,以昭吉蠲。祭之日,必于正寝执豕,以致诚恪。 祭天、祭神及背蹬献神报、祭求福面猪、祭天去祟、 [一]祭田苗神、祭马神,皆以祝辞为重。乾隆间,详考原宇原音,分别编纂,并绘祭器形式,为书六卷,名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盂春祈谷日,宜用辛。然正月得辛,在立春以后,殊乖乘阳之义。如立春与上辛皆在年内,亦不当隔岁行祭礼。或上辛在正月初四日前,则除夕元旦典礼甚多,宿坛、斋宫皆有窒碍。乾隆初,正月初三 以前值上辛,则改用次辛,或初四得辛,亦用次辛,因值皇太后万寿,有应行典礼也。四十六年以后,遇初四上辛,不复改用矣。嘉庆四年定制,立春后得辛,在正月初四后,则用上辛;初四前,则用次辛。 旧制,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礼,祈谷坛则不燔柴。顺治十七年,命亦行燔柴礼。燔时,柴百数十担,火光烛天,侍班者相去远,尚觉半面发热。 南郊殿宇,始仍明旧,曰大享殿,瓦用青、黄、绿三色。乾隆十六年重修,瓦易用纯青,更名祈年殴。 北郊大祀,每值望雨之时,即不御辇。并撤卤簿,以示寅畏之意。 北郊向无斋宫,乾隆癸亥始创建。然国家惟南郊、祈谷、常雩三大祀始宿坛,前二日宿养心殿,斋宫前一日宿坛内斋宫。余祀皆即养心殿斋宿而已。又嘉庆间,高宗升配方泽,仁宗斟酌礼宜,特诣雍和宫斋宿,非恒典也。 [一]「祟」原作「崇」,据二稿本改。 旧制,诣南郊斋宫,御礼轿。乾隆七年,始乘辇。或值石街冰冻难行,仍御礼轿。 国初郊祀,奉太祖配享。顺治十四年,乃奉太宗与太祖配享。 按:太宗配享,以夏至在迩,冬至尚远,若先方泽,而后圜丘,于序为紊。若俟冬至郊天,方行配享,又觉太迟。命于是年三月,先奉太宗配享圜丘,及夏至配享方泽。康熙六年冬至,奉世祖配享圜丘,越十日即行配享方泽礼。两朝巨典,均是特行。古来因事而郊,不必定在二至也。乾隆元年,遵循旧章,于夏至前行圜丘配享礼,及夏至行方泽配享礼。又按:康熙间,北郊配位之议,学士徐干学、韩荚主改正以西为左,位应西设东向。徐又为地坛配位或问。陈廷敬亦有方泽坛左右辨。议久不决,时诸臣多持两端,既而觇上无改意,检讨毛奇龄为少宰龚鼎孳作北郊配位尊西向议,以和通诸家之说。龚乃昌言曰:仍旧贯,何必改作。 遂罢议。此说见顾栋高记。 道光庚戊,宣宗上宾。寝宫锚匣有朱谕四条:一不拊庙,一不郊配,一不立五孔桥碑,一裁省陈设冠裳也。郊坛地隘,配位递增,难乎为继。睿虑深远,不惟执谦崇俭而已。文宗以配拊典巨,集王大臣九卿议,有谓宜遵遗命,但升拊而不郊配者。遂两议以上。然功德巍巍,若配天之礼不行,则孝思曷慰 ?故命仍依列圣旧制。后复降旨,升配之礼,即以三祖五宗为定,不得再增。并御制诗章,阐明此义,晅不来兹,盖敬慎之至也。 国初郊庙祭器,尚沿明制。徒存其名,皆以瓷盘代之。乾隆间,敕廷臣议,更古制。 戊辰冬至,始用之于南郊。自是而诸祀皆用古礼器矣。 社稷坛用玉,自乾隆间始。坛上五色土,由涿、霸二州豫办。祭时,坛下司竿四人,以防飞鸟,盖其地林木丛郁也。礼成,大驾还宫时,自午门以内两旁列鼓如干,同时齐鸣,其声如雷。 常雩之礼,乾隆癸亥始举行。监臣于孟夏蠲吉,其在立夏前后,无一定也。书言龙见而雩,占星者自以节候推测,非以孟夏为断。嘉庆癸酉,定议立夏后数日举行。如立夏在三月,则于四月初举行。 太庙四孟,时享用朔。元旦典礼繁重,故时享以初十日举行。又凡祭日,圣驾出午门,皆呜锺,惟祭太庙,则伐鼓。 太庙沿明旧,戟门外有桥而无水。乾隆间。引金水河之水流经桥下,始协形胜。 顺治十三年,建奉先殿于景运门之东。其始,惟祀太祖、太宗,十七年,定四祖合享之礼。 雍正元年,于大内寿皇殿及畅春园奉安圣祖御容。乾隆初,就寿皇殿东室奉世宗御容。复于圆明园创殿庑之规为九室,东一室奉世宗御容,所谓安佑宫也。惟时太祖、太宗、世祖及列后圣容,皆于体仁阁尊藏,无展谒献祭之礼。十五年,恭奉列祖列后圣容于寿皇殿,如奉先殿昭穆次序,皆南向按室悬像,行献祭礼。翌日,收奉于殿左之衍庆殿,左曰衍庆,右曰延禧。比祧庙之制。每岁除夕恭悬,元旦瞻拜。嗣后,列宗列后皆于此奉安神御。 按:寿皇殿向止三楹,乾隆庚午重建,一视安佑宫之制。工成于六月望日,重安神御。 又每年十二月二十一二日,掌仪司奏派恭悬圣容之亲郡王、贝勒、贝子一人,恭收圣容一人。 康熙十年、二十一年、三十七年,凡三谒祖陵。世宗在潜邸时,于康熙六十年代祀福陵。 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凡四诣盛京谒陵。嘉庆十年、二十三年,凡两诣盛京谒陵。 曩时陵寝奉安之后,简满、汉大臣数员至陵守护,谓之守陵。率皆曾获愆咎,恩眷衰替者。越数年,仍蒙放还。宣宗晚年命停此例。其谕旨于军机处存记,未奉明发,故外廷鲜有知者。 文庙春秋二祭,向皆遣官,世宗乃始亲祭。献帛、爵,向例不跪,雍正四年秋祭忽跪献。 世宗曰:「非误也,立献于先师之前,心不安耳。」命记之档案,以为恒制。 旧时,京师文庙正殿题榜日「先师庙」,二门曰「庙门」,大门则无书额,盖沿明旧也。 乾隆三十三年修葺讫工,御书榜宇,正殿日「大成殿」,二门日「大成门」,殿与门易用黄瓦,大门增「先师庙」额。 顺治二年,从祭酒李若琳请,改书「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神位」。盖袭用元武宗旧谧,特不称王耳。十四年,给事中张文光疏言其非,请去「大成文宣」四字,从之。 十哲之称,始于唐开元八年。盖四科弟子颜子以下十人也。二十七年,以颜子配享,乃升曾子于十哲,居子夏之次。宋端平二年,升子思子。咸淳三年,曾子、子思子升配享,乃升子张。国朝康熙五十三年,升朱子。乾隆三年,升有子。于是十哲实为十二哲。 附录:圣祖尝谓:朱子全书,粹然孔孟之传,宜跻位四配之次。李文贞光地对曰:朱子造诣,诚与四配伯仲,但时世相后千有余载,一旦位先十哲,恐朱子心有未安。乃定列于十哲之末。 康熙三十年,修理阙里圣庙大成等殿五十四间,大成等门六十一间,围房八十八间,估银八万六千零十八两,特发内帑办理。雍正二年,阙里孔庙灾,命山东巡抚陈世倌监修。正殿用黄瓦,两庑用绿 瓦,以黄瓦娘砌屋脊。圣像选内府匠人用脱胎法装壕。定大门名曰「圣时」,二门旦宏道」。 孔子父叔梁公,宋真宗时封启圣公。叔梁公以上无封爵,亦未崇祀。雍正元年,封先世五代王爵。叔梁公祠旧称魬圣祠,以合祀五代,易名「崇圣」,改用绿瓦。 嘉庆九年,驾幸翰林院,诣先师位行礼。旧典二跪六拜,仁宗特行三跪九拜礼。 文庙祭祀,武职副将以下向不与祭。康熙四十九年,太原总兵官马见伯疏请,依文臣一体行礼。兵部议驳,特旨允行。 雍正间,以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禁屠宰。近日仍循例奏行,而民间鲜有知者。 本朝崇祀关帝,宫内祠宇亦多。顺治间封「忠义神武大帝」。旧时惟五月十三日致祭。 雍正六年,定春秋二祭,如文庙仪。乾隆、嘉庆以来,屡加封号,纂四库书时,命将三国志之谧改书「忠义」,内府陈设书籍,一律刊正。咸丰间,楚粤逆匪之乱,显佑昭昭,大军克捷,因升春秋二祭为中祀。又前门月城内有关帝庙,香火极盛。曩时南郊礼毕,圣驾人城,必诣庙行香。 嘉庆间,御史程世淳请避关帝神讳,增赵累、王甫等从祀。仁宗以前代帝王、往哲明神,其名概不避用,盖临文不讳之义。至关平、周仓塑像,相沿已久,到处皆同,其赵累、王甫遇难事实,史传所载不同,毋庸增设从祀。 文昌向不列祀典。嘉庆初,川督勒公保奏言:「五年二月,贼骑至梓潼,见七曲山旗帜森列,遂退,以为神佑昭然信。」仁宗即御书「化成耆定」额,颁七曲山祠。因询大学士朱公珪:二乐城何以无专祠 ?」朱以地安门外有元、明废祠对。乃命步军统领勘修,发帑三千余金,各官输银一万有奇。六年五月告成,仁宗亲临荐香,行三跪九拜礼。诏礼官依关圣祠典礼,厘定春秋秩祀,复御制七言诗一章,并谕旨刻于石。咸丰六年升中祀。 雍正五年,命督、抚委员赴京迎龙神像,一大一小,至各省建祠供奉。 祀龙神,行六叩礼,惟云南矿脉龙神,当时部颁礼节,行九叩礼,至今循用未改。宋人杂着多言五龙祠,今山东尚有沿五龙之称者,他省则惟称龙神祠。 乾隆七年,始建先蚕坛于西苑之东北隅。皇后亲祭西陵氏之神。月以季春,日以吉巳。从采桑者妃嫔二位,公主、命妇、福晋七人,依三十六禾词例,唱采桑歌,执桑旗者七十人。厥后画孝贤皇后亲蚕图成,命奔藏蚕馆,并系以御制七律,以志追怀贤懿之意。诗云:「农桑并重以身先,创举崇祠荐吉蠲。秋叶哀蝉惊一旦,春风浴茧罢三年。宛看盆手成新卷,益觉椎心忆旧弦。柘馆萧条液池上,分明过眼阅云烟。」浙人重饲蚕,向在斩辕庙祀先蚕,官则未尝致祭也。乾隆五十九年,以蚕为杭嘉湖三府生业所关,先蚕祀典,宜官主之。颁御书匾额,悬轩辕黄帝庙及先蚕后殿。 国家有大庆典,遣官祭岳渎。如西海、北海、河渎、长白山皆望祭,余皆因庙行礼。长白山,清语日果勒敏珊延。望祭于林城西南之温德亨山。乾隆以前,多由京师遣官,后则命各省大员如副都统等致祭,所以恤邮传也。其直省所在山川诸神,及捍灾御患,有封号,建专祠。守土官致祭者百数十区,详会典。 按:唐宋以来,祭北岳于直隶之曲阳。明尚书马文升、巡抚胡东贡惑于俗说,请移祀山西之浑源州,礼侍倪岳、礼尚沈鲤驳寝。顺治十七年,刑科给事中粘本盛请改祭于浑源,太常陶正靖尝疏论其误。今仍祭于浑源,未改也。又康熙二十六年,副都御史徐元珙请改望祭北海于混同江,疏略曰:「历代北海祀典,唐望祭洛州,即今河南府;床望祭孟州,即今怀庆府;明亦望祭于陵庆。本朝沿宋、明之旧,仍祀怀庆。臣愚以为岳镇方位,当以天子所都为准,往南而祭北海,义 窃未安。谨按北镇医巫闾山,在今奉天府境,山既为北镇,则北海之祭,应更定于迤北近海地界」云云。事下九卿议,改望祭于混同江。今通礼称祭于山海关。又其时徐干学议,谓宜祭于永平,以医巫闾在辽之广宁,去海远,永平则南临大海也。 太山碧霞元君庙,旧时派御前侍卫,或干清门侍卫前往进香,后颇有骚扰驿站者。嘉庆六年后,惟派内务府司员一人,斋香供至山东省城,交巡抚祗领,司员即日出城。四月十四日,或巡抚,或司道一员,斋诣太山。十六日到山,十八日行礼。又京师丫髻山碧霞元君庙,乾隆丙戌,皇太后亲诣拈香。今每岁内务府请派拈香之人,或皇子,或亲、郡王,其期亦以四月十八日。 按:都人崇奉元君,随方立庙,称为五顶。以四月十八为元君诞辰,旛华结会,繁丽殊常。如南苑东红门外马驹桥、北红门外南顶,亦尝命皇子等拈香也。又乾隆五年,太山元君庙灾,旧存供献珍物十九煨烬。此后大内所颁,现存者如绣黄缎金龙净十团袍、蓝田石大红鞋带,铜笔、砚,炉、镜、鼎、钹、赤虎料珠、琉璃、金丝等旛,玻璃瓶、甍奔巴瓶壶、磁提梁卣、磁花浇、磁挑竿、磁靶盅、磁靶盌、洋磁五供养,金龙油灯、金轮、银轮、磁轮、银马、银象、银鱼、银螺、银将军、银男、银女、银盖、银罐、银肠、银缴,文竹方瓶、竹如意,玉磬,沈香狮子、女儿香、香盒、香濮,金藏佛塔,纱扇、藤掌扇等,不可殚述。又有玉长三尺五寸,宽八尺,名温凉玉,半温半凉。为乾隆三十六年所供。又供物以盖、鱼、罐、花、轮、螺、缴、肠为一分,名八宝吉祥。 乾隆四十四年,仪封决口,久未合龙。高宗以古有沈璧礼河之事,特制白玉璧一,亲制祭文,由驿递往虔祷。 明代河臣,以陈公瑄、潘公季驯并称。曩时清江浦有陈专祠,而幡未列祀典。乾隆问,命以陈、潘并祠。本朝河臣最著者,靳公辅而外,齐公苏勒、嵇公曾筠、高公斌次之,先后奉旨于江南建祠。 河南河神,最著者为灵佑襄济显惠王。本姓黄,名守才,河南偃师人。世称「黄大王」。 乾隆间,以其子孙一人为奉祀生。又顺治间,总河朱公之锡,殁为河神。乾隆间,从阿文成公等请,封助顺永宁佑安侯,世称「朱大王」。 养吉斋丛录卷之八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春秋世谱,以女娲为伏羲妹。又卢同因干凿度兄妹为夫妇之说,以女娲为伏羲妇。盖■言也。而陵殿旧时率壕女像,村妇祈嗣,香火极盛,庙祝因以为利。乾隆间,侍郎金公德瑛奉使往祭,奏请更正,得旨允行。 乾隆元年,山东巡抚岳公浚言尧陵在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东谷林庄,明代误建于东平,应改建,以为祭告行礼之所。仍于陵前设尧母灵台,祀配以尧妃中山夫人。其东平之陵,仍令有司时祭。从之。 附录:乾隆间,钱侍郎载祭尧陵,辨今尧陵之非,具折奏陈。折凡二十七扣,奉旨申饬。 钱先典试江南,解首顾问三艺皆骈体,磨勘,停三科。京师因为对语云:「三篇四六短章,欲于千万人中,大变时文之体;一折廿七余扣,直从五千年后,上追古帝之陵。」康熙二十八年,圣祖谒禹陵,书「地乎天成」额,并敕有司修葺。乾隆十六年,高宗谒禹陵,命督、抚择姒姓子姓一人,世与八品官奉祀。 康熙二十四年,圣祖西巡,至西安,遣官祭周文、武、成、康,汉高祖、宣帝,唐高祖、太宗、宣宗陵,以周文王、武王皆圣君,非他帝王可比,命于祭文内书御名致祭。 康熙二十三年,驾幸金陵,谒明孝陵。三十八年南巡,复诣孝陵,命求明代后裔,俾守世祀。时以易代既久,无从访察,议寝其事。雍正元年,世宗于圣祖书笥中检出未发谕旨一道,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 [一]其后嗣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欲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官职,以奉春秋陈荐,仍令世袭。世宗仰体圣祖如天之心,远法商、周推恩前代之盛,复命访求明室子姓一人,授官永袭,以奉世祀。二年,遂封朱之琏为一等侯,人正白旗。 附录:内阁会同吏、礼二部原奏:查镶白旗朱文元一支,系明太祖第三子代简王桂后,崇祯时嗣代简王监洪承畴军,松山之败,为我军所获,侄文元亦被擒。今龙溪尉朱汝健、官学生朱福烈、披甲人朱福瓖等,皆文元子孙,正定知府朱之琏一支,亦代王后。 国初,于明陵皆致祭。惟神宗以用兵之嫌,故定议时不之及。顺治八年命祭神宗陵如十二陵例,仍设陵户看守。十四年,又特制崇祯帝陵碑。 明世宗永陵,先以尹嘉铨条奏,撤其祭祀。乾隆五十年,高宗谓前明之亡,亡于万历、天启,世宗虽溺意斋醮,尚不至如万历、天启之昏庸失德。其陵寝,仍命一体致祭。 金陵有在房山者,明人辽东一役,惑于形家之说,疑与本朝王气相关,遂劚断其地脉,且建关帝庙为厌胜之术。此诚极愚,不知天命之有归也。顺治十四年,遣官修复,立金太祖、世宗陵碑,并令有司时祭。 祭历代帝王陵,皆于享殿行礼,无享殿,即就陵寝设坛。惟元陵则望祭。国初定议时,尚未有畅春园,故元太祖、世祖陵,在德胜门外望北致祭。后建畅春诸园,则祭处在御园南矣。嘉庆十四年,梁公上国告祭回京,仁宗询知其地,以为非宜,因命于清河以北,昌平州以南,择地致祭。 历代帝王庙,明初祀伏羲以下三十六主。洪武六年,礼臣请专祀创业之主,共十六位,余二十位,令有司春秋祭于陵寝。则商中宗、高宗,周文王、成王、康王,汉文帝、景帝、武帝、宣帝,魏文帝, [一]「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原漏「为」字,衍「所」字,据初稿本改。 隋文帝,唐高祖、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也。嘉靖间,又从给事陈柒议,撤元世祖。我朝顺治二年,增辽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二十二位。嗣礼部尚书王崇简建议,谓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宜百世祀。部议未允。康熙六十一年,命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人祀。又以明愍帝无甚过失,虽亡国亦宜从祀。于是议增一百四十三位。乾隆四十九年,以原议崇祀辽、金,而不列东、西晋二刚、后五代,又阑入叹之桓、灵。义未允协。 因取曩时红本阅之,方知其时廷臣既未详细讨论,而上疏在壬寅十一月,距圣祖大事不数日也。漏略不及更定之故,盖由于此。乃复命廷臣详议。后议增入者,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陈文帝、宣帝,后唐明宗,后周世宗。撤出者,汉桓帝、灵帝。 旧时配享太庙,惟通达、武功、慧哲、宣献四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论开国诸臣伟伐殊勋及被诬冤抑始末。命浦列澧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豫通亲王多铎、武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牌位配享。次则怡贤亲王允祥、雍正时入配。超勇襄亲王策浚。乾隆时人配。以上诸王,均西向。西则信勇公费英东、宏毅公额亦都、武动工扬古利、果毅公图尔格、雄勇公图赖、忠达公大学士图海、勤襄伯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鄂、张二人,雍正时定,乾隆时人配。武毅谋勇公尚书兆惠、嘉庆时人配。忠勇公郡王衔大学士傅恒、嘉庆时入配。真诚谋英勇公大学士阿桂、道光时人配。忠锐嘉勇贝子郡王 衔大学士福康安。乾隆时入配。以上十二人均东向,以北为上。 按:蒙古亲藩,未有配享者。高宗以额驸策浚,名藩尚主,晋爵亲王,殄靖准夷,功在王室,为两朝勋旧。特命侑食庙廷,令众蒙古知国家崇奖贤劳,中外一体之意。[一] 附录:鄂文端、张文和配享太庙,世宗遣诏载之。乾隆十四年,张乞致仕,面对以身后不获蒙配享为虑,欲要二日为券。高宗以成命久定,亦姑允之,并赐以诗,内一联云:「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而次日谢恩不亲至。大学士九卿即议停罢配享。迨西巡时,随众迎送,又不在道旁叩头。然赐诗,赐冠服诸物,令散秩大臣领侍卫十员往送,礼意尚优渥也。时有皇长于定安亲王之丧,文和尝为师傅,甫过初祭,即南归。高宗谓:「数十年心膂大臣,于朝廷恩谊,恝然不以动心,惟以归荣故乡为念,若于国家无几微系属者。」益恶之。其时太常寺以额驸超勇襄亲王策凌配享位次,奏呈诸臣名单。遂降旨费英东、额亦都诸人皆开国佐命,允宜侑享大烝。即鄂尔泰亦尚有定苗疆、乌蒙诸劳绩,而张实无可配享之理。因列其前后过失,命其自量应配享与否 ?具折回奏。旋奏:「臣无开疆汗马之功,又无经国赞襄之益,年衰识瞀,愆咎日滋,恳罢配享,并治臣罪」云云。遂从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仍留大学士职衔。四川学政朱荃,张亲家也。味本吕留良、严鸿逵案内之人,幸及宽典,迨为学政,以赃私败,因追论文和联姻庇护罪。命罚锾, [一]「中外一体之意」初稿本后有「同治四年,僧忠亲王格林沁配享」句。 追缴恩赐物件,免其革职治罪。二十年,卒于家。复奉恩旨,仍遵遣诏配享。又乾隆间,以和琳配享。和琳,大学士和坤弟也。生平有过无功,无配享理。和坤事败,遂撤和琳配享位。 乾隆间,盛京建怡贤亲王祠。高宗命将太庙配享之通达郡王、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献郡王及礼烈亲王、饶余亲王、郑简亲王、颖毅亲王,一并崇祀,额曰「贤王祠」。所司春秋致祭,以昭开国翊运之勋。 雍正二年,建昭忠祠,祀开国以来致命尽忠诸臣。八年,建贤良祠于京城白马庙之侧。 凡满、汉大臣才德着闻、完名全节者与焉。十年,复命直省于省会各建贤良祠,以祀外任大臣之忠诚、政迹卓然可纪者。又直省建节孝祠,自雍正元年始。 附录:乾隆间,以贤良大臣之子孙渐就零替,命督、抚访其嫡裔,如无官或官甚卑者,送部引见候旨。文官七品以上,武官五品以上,则毋庸查奏。 定例,阵亡官员始人中外昭忠祠。惟内大臣公海兰察,由西藏回京,以病殁于家,高宗念其出师多年,勋劳甚大,特命人昭忠祠。 附录:曹申吉由侍郎出为贵州巡抚,吴三桂叛,曹遂从逆。三桂多忌,降者往往被戮。 三桂 死,同党复相仇杀。滇平之后,曹不知所终。当时以传闻之讹,人昭忠祠。乾隆间,钦定国史列传列曹于逆臣传中,而祀典未撤。嘉庆七年,礼臣始奏,撤其位。又乾隆二十年,江西进士胡中藻以坚磨生诗悖逆肆市。胡为鄂文端尔泰门生,故党于文端。刊其诗者巡抚鄂昌,文端侄也。于是文端撤出贤良祠。又乾隆四十三年,以举人徐述夔一柱楼诗狂诞悖逆,而为述夔作传者,沈德潜也。高宗以其颂美逆词,追夺官爵、宫衔、谧典,撤乡贤祠位,并仆赐祭葬碑文。 入祀乡贤,例由疆臣奏请,礼臣核议。道光乙巳,以原任大学士卢文肃荫溥持躬清慎,品学端醇,特旨人祀,不交部议。 顺治八年,定五祀之制。中溜门二祀,太常寺掌之。户灶井三祀,内务府掌之。详见会典诸书。自顺治至康熙[一]无亲行祀灶之事。雍正间,始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于坤宁宫祀神,并面南设天地神位,行九拜礼;东厨灶神,行三叩礼。乾隆后,皆遵行之。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 黄羊祀灶,古有其说。今十二月二十二日,干清门侍卫至南苑猎取黄羊,以二十三日回京,供大内 [一]「自顺治至康熙」原无此句,据初稿本补。祭灶之用。 谨按:嘉庆御制诗初集毓庆宫小除夜八韵云:「嘉平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纪千门遍,礼传五祀详。飶芳袅鼎篆,精洁列盘糖。」足证小除夕宫中祀灶之礼。 王、贝勒等有内廷差使应直宿者,十二月二十三日皆给假回家祭灶,以散秩大臣代直。 大内祀灶用钖,俗谓灶糖。每岁十二月,奉天内务府备贡运京,谓之糖贡。 每年二月,掌仪司奏派祭黄木绅之大臣。黄木厂在京师东直们外。其木长六丈余,横卧于地,骑者隔木不相见。土人称曰神木。相传明初建些乐时,自南方■致者。或谓应甲乙生气。高宗有御制神木行七古一首。 向例,郊坛宗庙,以太常寺为专司,而宗伯不莅其事。乾隆十四年,命隶礼部职掌。 旧时斋宫宵漏下,呜画角严鼓以为节。乾隆十四年,高宗谓斋者耳不听乐,此非所以专致其精明也。敕议停止。 明洪武时,改定祭品祭器。然祭器虽存古名,而仍代以瓷。高宗始命考按经典,范铜为器,颁之阙里,而坛庙犹未暇及也。后复命考制绘图,一律更造。 因事祗告之礼,旧时不用乐。故祈雨告祭,停止作乐。高宗谓.祭祀用乐,乃事神之礼,与斋戒撤悬[一]者不同,且乐所以通阴阳之气也,于祈雨宜。仍令用乐。 乾隆二年例,直省坛庙,以布政使为主祭官,督、抚为陪祭官。道员驻剳之地,以府、州、县为主祭官,以系地方正印官也。然属官主祭,上官陪祭,于名分殊未安。后山西布政使多纶奏及之,遂更定如今制。 旧时,大学士不陪祀,盖因明代大学士列五品,在尚书下。文官以尚书为冠,则大学士已在其中。我朝定大学士为一品,而陪祀之例,仍循旧定自尚书以下,故大学士遂不陪祀。 乾隆十三年,始改定为大学士以下,斋戒陪祀。 [一]「撤悬」初稿本及皇朝文献通考作「彻悬」。 乾隆十八年,增制祈雨、报雨乐章。嘉庆十二年,增制祈晴、报晴乐章。 乾隆十七年定,凡大雩不用乐,以舞童十六人衣皂衣,为二行,舞而歌御制云汉诗八章。 新正,圣驾进宫,例设仪仗,若是日值斋戒之期,则停止。 祭祀斋戒,进铜人。初在武英殿,后改设太和殿,后又改设干清们。康熙时已然。其事始隶礼部,后隶太常寺。康熙时已然。铜人西向,铜牌南向。斋戒日期,王大臣悬斋戒牌,自雍正十年始。即前明祀牌之义。或银或象牙,长约四寸,广二寸,悬于衣襟之前。 朝鲜岁进糯米四十石,盛京留三石五斗四升,官三仓实收一二十六石四斗六升,供四时飨祀粢盛之用。 按:康熙时,南书房翰林查慎行五月朔日赐高丽米粽恭纪诗注:上谕云:「此米本出自高丽,太宗朝,岁贡百石,为端午上供」云云。是朝鲜贡米已久。雍正五年,减去稻米三十石,江米三十石,每岁贡江米四十石。江米即糯米。 每岁除夕,祭太庙,分献爵帛之王公,皆赐绸缎。 先农坛围墙内,有地一千七百亩。旧以二百亩给坛户,种五谷蔬菜,以供祭祀,其一千五百亩,岁纳租银二百两,储修葺之需。康熙间,将地拨与园头,粢盛无所从出。雍正元年,命清还地亩,仍给太常寺坛户耕种。 祭祀祝版皆清文。满官读祝,须声音宏亮,高下得宜。其人临时简派,皆由太常寺赞礼郎出身者。官至一品,不复开列。然一时无其人,虽尚书亦有派读祝者。赞礼亦清语。习其业者,日夜演赞,务极宏远之音。累月经年,乃就娴熟。选充斯职,即获翎顶。既与骏奔之列,襄赞无误,多有晋品秩、换花翎者。京师谴语云:「十年牕下苦,不及一声嗥。」盖谓此也。 养吉斋丛录卷之九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旧时殿试策用四六。顺治己丑科,命除四六旧套。初试于天安门外,嗣礼部请试于太和殿之东、西阁阶下,遇风雨试于殿东、西两庑。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殿试,天甚寒,特恩试于殿内。令銮仪卫军校代携考具,内赐食物炉火。策士列坐殿内,盖防于此。是年九月会试。乾隆五十四年,始试于保和殿。 按:陆清献公年谱:康熙九年三月朔殿试,至太和殿前行礼毕,殿上传策问下,皆跪受,起就位,单东双西,皆立书。以立书二字言之,似当日廷试,与今之就矮桌蜷坐而书有异。 顺治九年王辰科殿试,分满、汉两榜。蒙古归满榜,汉军归汉榜。满状元为麻勒吉,赐进士及第出身及一甲授职,并与汉榜同。选赛冲阿等六人为庶吉士。十二年乙未科,亦分两榜,如壬辰例。此后皆满、蒙、汉合为一榜,而满洲、蒙古、汉军无人一甲者。至同治四年乙丑科,以蒙古崇绮为状元,汉军杨霁为探花,为二百余年所未有。 殿试有次晨交卷者,更长人倦,防闲不能周,且非慎重殿廷重地之道。乾隆四十六年,定交卷以日人为度,不给烛,不完卷者,准列三甲末。 旧时廷试读卷诸臣,各觅公所分住,地非镇院,人得自由,三五日始行进呈。乾隆二十五年,始定会集文华殿衡校刻期竣事之例。又策目问条,向由内阁豫拟。二十六年,奉谕禁止,以杜泄漏揣摩之弊。命读卷官于殿试前一日密拟八条进,候钦定四条,然后撰策问。间有非读卷官原拟者,如乾隆癸丑问「保泰持盈」一条,即特命发问。 旧时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康熙丁丑则七月十三日殿试,十七日传胪。自改三月会试以后,四月发榜,五月初殿试。乾隆十年,改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一 [一]传胪。二十五年,以磨勘故,于五月五日殿试,初十传胪。二十六年,念士子守候时久,命速磨勘,于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至今沿其制,间有因他故随时酌定者。 附录:道光癸巳科,本定四月二十四日拆弥封,迨圣驾由园回宫,中路以孝慎皇后疾亟,复折回,改于二十九日在园拆弥封,引见前十本。是日申刻,孝慎皇后升遐。次日为五月朔,停升殿 [一]「初一」原作「初十」,据整理稿本改。 传胪典礼,仅将金榜张挂,而一甲三人归第宴集之事皆辍。缟素二十七日后,始朝考。 六月朔引见授职。 殿试进呈十卷,向系预拆弥封。乾隆二十六年,命阅定甲乙,再拆弥封。 旧例,廷试策冒十四行,后改八行,卷尾空白十四行,后改十行。至「钦惟干冒」四字,必在行末,则新旧例同。又策式,有臣草茅新进云云。迨宗室应试后,改用末学新进字。 近制,殿试读卷官八人,康熙间或多至十四人,雍正元年十二人。其标识优劣有〇,有厶,有、,有|,有ㄨ。若标识大相悬绝,察看标识大臣具奏请旨。故第一阅者用〇,则后阅者不用|,第一阅者用 |,则后阅者不用〇,而甲第名次之先后已默定矣。 附录:康熙戊辰殿试,仁和凌绍雯用清、汉合璧体书,置二甲末。 雍正三年,准从前殿试违式事故李徽等二十五人再行殿试。此特恩也。 殿试卷,例以前十本进呈。惟乾隆庚辰年,尚书秦蕙田等奏十奉外尚有佳卷,特旨许以十二奉进。是科十四名以前皆人翰林。至乙卯年恩科,大学士和砷读卷,奏称无佳策,止取八本呈览。是科状元王公以衔,即会元王公以铻胞兄;探花潘公世璜,又前科状元潘公世恩从兄。世称盛事。 殿试传胪日,鸿胪寺官唱一甲三人,二甲第一人,三甲第一人。又一甲三人,唱名三次,以寓慎重之意。胪传毕,赞礼官引状元、榜、探前趋至殿陛下迎榜。抵陛,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榜亭出,一甲三人随之由午门正中而出。亲王、宰相无此异数。顺天府尹于东长安门外设彩棚,为鼎甲递酒、簪花,备执事送归第。胪传次日,新进士赴礼部宴,堂西北悬飞龙画轴,设香案谢恩。见石韫玉独学庐诗注。 传胪后,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表式则前一科状元授之,报以银五十两。相传表文为刘黄冈撰,迄今未尝改作。录之以存其式。缮表则内阁供事之役,亦酬五十金,旧例也。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某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风云通黼座,太平当利见之期:日月丽亨衢,多士协汇征之吉。书思亮采,羣瞻圣治日新;拜手扬言,共覩文明丕焕。 龙章特锡,人知稽古之荣;燕赉频颁,世仰右文之盛。阊阖开而丝纶式沛,冠裳集而环佩交辉。橐笔有怀,联镳志庆。窃维直言射策,金门优待诏之科;孝秀明经,蘂榜重南宫之选。 罗簪缨于阙下,欣看人彀储英;宣凤诏于日边,争识辟门吁俊。盖取士以得人为重,期榧楠杞梓之兼收,而扬言实拜献先资,如舟楫盐梅之共济。名 标雁塔,遘巨典之载光;胪唱螭头,传熙朝之盛事。清班随玉笋,杏花增上苑之辉;仙宴泛金卮,杨柳湛曲江之色。遭逢何幸,惧忭难名。钦惟皇帝陛下,干元资始,泰运光亨。敕几以亮天功,师济叶赓扬之庆;敛福以敷民极,训行归道路之平。大孝光昭,善继述以绥猷,丕承丕显;至仁洋溢,宜聪明而时义,引养引恬。六府孔修,正绘绣彰施之曰,九德咸事,适菁莪乐言之期。固已文焕功巍,丕冒均沾乎雨露;乃犹咨谋迪简,旁求下逮乎刍荛。黄纸颁题,远见云笼华盖;朱衣前引,聚看烛尽春星。仰承天语之谆详,临轩咫尺;俯竭愚忱之固陋,对策悚惶。何期微末之敷陈,辄荷宠荣之贲及。彤墀高唱,欢胜鹭序班中;御笔亲题,光耀鸾回纸上。锡兼金以盈镒,怀归儒席之珍;制宫锦而分袍,荣溢艺林之采。主恩优渥,戴高厚以何穷;圣泽涵濡,思涓埃其奚补。臣等观光有愿,辅治非才。诵先忧后乐之言,窃慕希文志操。讲正谊明道之学,未窥董相精微。滥竽而效昌言,罔裨经济;握椠而谈治道,只愧迂疎。愿布葵忠,殚素心而靖献;尚竭驽钝,骧仕路以驰驱。伏愿学懋缉熙,德隆广运。风同八表,珠囊与金镜齐辉;福应九如,华祝偕嵩呼并献。羽钥诗书,隆造士俗,咸邹鲁之风;股肱耳目,广储贤廷,集夔龙之彦。则重熙累洽,和气常流。咸五登三,苞符毕见。敷天裒对,合麟游凤舞以呈样;万国来同,纪玉检金泥而作颂。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某年月日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某等谨上表。 按:缪彤胪传纪事云:谢恩表,旧例前科状元代作,所以尊前辈,以其知体式也。甲辰科状元严就思先生给假归,而己亥徐立斋、乙未史立庵两先生皆在籍,应求前科榜眼、探花。 而李贞 孟、吴长庚两先生亦在籍,惟辛丑榜眼李子静先生在任。彤与张、董两同年登堂求见,投门生帖,用赞仪二十四金,赏长班、管家银八两,俱照例也。是时鼎甲中最资深者金沙蒋虎臣先生,系丁亥探花。因己丑有熊次侯先生,戊戌有孙惟一先生皆在任,虎臣先生云:「李子静当让孙惟一,孙惟一应让熊次侯,熊次侯应让不佞,不佞代求李子静。此乃衙门之体,一时前后辈俱叹服蒋先生之言良是」云云。据此,则当时之礼与近今不同,而表文称代作,似非相传刘黄冈旧文矣。俟考。 附录:故事,一甲三人,释褐拜司成于彝伦堂。三人簪花讫,所余备用花一枝,归总理监事大学士携归。乾隆辛丑,大兴翁覃溪方纲为司业,是科三元钱湘龄荣为翁己亥所取江南解元也。大学士漳浦蔡公谓翁曰:此三元,君所取士,今又亲与此礼,花宜归君。翁有三元花歌纪其事。又一甲三人率新进士诣学释褐。旧制,司成及少司成递酒簪花。蒋丹林祥墀由司业迁祭酒。嘉庆聿未,其子立鳙以第一人登第,举行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新进士释褐,礼部具题,工部给建碑银一百两,交国子监立石题名。自顺治丙戌后,皆有碑在太学圣庙戟门外。康熙三年,辅政大臣裁省。自后每科进士,各自捐资立石。雍正二年,复旧例,并补立康熙辛丑科碑。 科甲出身,重赴鹿鸣宴,已不易得,本朝二百余年,不过数十人。重赴恩荣宴者,先后九人而已。九人中有三大学士,皆在吴中数百里内,洵盛事也。汇纪于后。 原任詹事府詹事黄叔琳,顺天大兴人。康熙辛未探花,乾隆十六年重宴,加侍郎衔。 大学士史贻直,江苏溧阳人。康熙庚辰进士,乾隆二十五年重宴,御制诗以赐。 大学士嵇璜,江苏无锡人。雍正庚戌科进士,乾隆五十五年重宴。 原任鸿胪寺卿翁方纲,顺天大兴人。乾隆壬申科进士,嘉庆十九年甲戌重宴,加二品衔。 原任通政司经历郭祚炽,江西建昌 [一]人。乾隆癸未科进士,道光三年重宴,加六品衔。 原任户部主事潘奕隽,江苏吴县人。乾隆己丑科进士,道光九年重宴,加四品卿衔。 原任四川铜梁县知县贵逢甲,湖南武陵 [二]人。乾隆壬辰科进士,道光十二年重宴,加知州衔。 致仕尚书李奕畴,河南夏邑县人。乾隆庚子科进士,道光十九年重宴。 大学士潘世恩,江苏吴县人,乾隆癸丑科状元。咸丰四年重宴,加太傅衔。[三] 顺治丙戌科殿试后,选择年貌一百余人,于内院复行考试,如殿试例。题用奏疏、律诗各一,俱钦定。人选者,用庶吉士。见魏敏果年谱。康熙九年,命内院同吏、礼二部选新进士六十人,试以文字,分拟上、中、下三等。上亲定二十七人为庶吉士。见魏裔介传。馆选录是科庶吉士满、汉三十人。似今朝考所昉。然先选后试,亦非每科皆行。雍正元年十月,命新科进士于引见前再行考试,一应照殿试预备,出 诗文四六各题,或一篇,或二、三篇,或各题俱作,悉听其便。自后则每科行之,人人与试矣。后来朝考,以论、诏、疏及试帖诗。乾隆辛未朝考,则赋一,状一,论、诗如初。时汤对松于赋、状、论外,作试帖四首,列第一。嘉庆丁丑,以拟古诏皆临时强记,非关学问,遂裁去,惟以论、疏、诗三者而已。向时朝考卷,阅卷者仅分取与不取,取者谓之朝考入选。其取卷分别等第,自道光甲辰科始。又朝考一等第一名,谓之朝元。 附录:乾隆癸丑朝考题目,高宗亲书密封,届期发交监试王大臣。疏题为「积古」,盖高宗本定「稽古」二字,下笔时误「稽」为「积」也。特制笔误识过文一篇,命军机交新进士阅看。 一甲进士朝考卷,另封进呈,不由阅卷大臣定拟。惟乾隆己酉朝考二体弥封阅定。一甲一名胡长龄,名在第三,一甲二名汪廷珍,名在第二,一甲三名刘凤诰,名在第五。 国初进士殿试后。除馆选外,其余无分二甲三甲,分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衙门,观政 [一]「建昌」原作「口口」,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补。 [二]「湖南武陵」原作「江苏口口」,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改。 [三]「大学士潘世恩......加太傅衔」原为「此下缺一人」,据初稿本补。 三月,然后铨选。见许惟模、徐旭龄疏。乾隆间,有中式进士分派各省督、抚、藩、臬衙门学习三年补授之例。见鄂文端疏。 圣祖时,新进士奏乞读中秘书,或称家世多任馆阁,或称边远素少词臣,间荷俞允。世宗时,令大臣以所知荐用相参窍,而蒙古、汉军及边远省分,每不与选。二年,太常寺少卿李锺峩请分省简选,停止覆试保举,经部议驳。高宗时。既慎校艺文,朝考后复令亲王大臣集诸进士,观其仪度,窍其年岁,分为三等,程材论选。三十年停止王大臣拣选,命于引见时按省分,依甲第,分班带领,并将上届某省用几人开单呈览。引见时,于名折上丹圈者,以庶吉士用;尖者,以额外主事用;连点者,以知县用。由是直省人才,皆得邀馆阁之选。 天聪八年,太宗命礼部考取满人习满书者刚林、敦多惠;满人习汉文者察不害恩、国泰;汉人习满书者宜成格;汉人习汉文者齐国儒、宋灿然、罗绣锦、梁正大、雷兴、马国柱、金柱、王来用;蒙古习蒙占书者俄博特、石岱、苏鲁木,共十六人。皆赐为举人,并赐衣一袭,免四丁,宴于礼部。此本朝举人之始。其后崇德三年、六年,亦有取中举人,特所试非今制也。至顺治二年秋,行乡试,三年春,行会试,乃为本朝定鼎后用书艺、经艺,设科取士之始。此后大率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亦间有秋行会试,春行乡试者。雍正元年,于四月乡试,九月会试,十月殿试。二年,则于二月乡试,八月会试。此 据朱批山西学政刘于义奏折。五年,以春季遇闰二月尚寒,改于三月会试。至乾隆二年,亦以秋闰,循例改期。 至十年,始以八月乡试,三月会试为定例。惟十七年王申,乡试以三月,会试以八月,外省乡试则以二月。其后嘉庆六年,颐天乡试以水改九月。道光元年,顺天乡试以疫改九月。十一年,江南改九月;二十三年,河南改十月。二十九年,江南改十月,浙江改九月。则皆以水故也。 顺治乙酉、丙戌科场初开,士子应试都门者,或以道途梗塞,后期始至。朝廷加意招徕,丙戌补行乡试,丁亥补行会试。康熙间以用兵故,各省间有补行乡试,且有山东、山西、陕西在河南考试,湖广、江西在江南考试,福建在浙江考试之事。咸丰以来,亦以用兵故,各省多补行乡试者。己未有江南在浙江考试之事。 国初,四川以兵阻,且人民凋敝,至顺治辛卯始开科。主考官驻保宁,应试者二百余人,解额有七十余名之多。盖殊恩也。 明季朝政阘茸,大比之年,逾期不点试官,科场展限。其后疆吏乃豫请。至本朝乾隆间,尚有沿习旧文,具本题请者。十二年,命停止,惟令礼部届期以远近分次题请而已。首云南、贵州,次广东、广西、福建,次湖南、四川,次湖北、浙江、江西,次陕西、江南,次山东、山西、河南。旧时首云南、贵州,次 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次浙江、江西、湖广,次陕西、江南,次河南,次山东、山西,与今题请日期稍异。 主考同考之子弟,回避不入场。顺洽间旧制也。雍正元年癸卯乡试,内外帘官子弟应回避者,别派大臣拟题请旨,考试于内阁,取中四人。是时又命大学士王顼龄,尚书励廷仪,侍郎史贻直、张伯行、李周望、阿克敦,副都御史李绂,同南书房翰林检阅落卷,复取二名俱赐为举人。二年,命回避者仍一体应试,将试卷封呈,别派大臣校阅。自后,每科以应否准试请。至乾隆九年,命仍回避,遂为定例。后御史眭朝栋率行陈请,奉旨拿交刑部治罪。 嘉庆四年,御史郭仪长条陈此事,经部议准,奉旨驳饬。道光二十七年,礼部尚书祝庆蕃以回避人多,面奏另行考试。祝遂左迁。其另行考试一事,命永远停止。 磨勘直省乡试卷,自康熙王午科始。特旨简派,仅三、四人。后以卷多,始派九卿会勘。 会试中额,顺治间多至四百名。康熙以来,多则三百名,少则一百数十名。惟雍正庚戌科四百六名为最多,乾隆己酉科九十六名为最少。嘉庆、道光以来,或一百数十名,或二百数十名,无至三百者矣。 康熙三十九年,以大臣子弟乡、会试取中者多,命另编字号。于是编官字号,民卷九,官卷一,副榜 如之,边省免。此官卷之始。五十一年,停会试官卷。近制以省分之大小,官卷之多寡,定中额。养新录载:康熙四十一年,江南乡试录是科始编官卷。江南中式八十三人,官卷中者八人。 按:乾隆壬申,太后万寿恩科,乡试官卷不拘成例,请旨增减,以人数为差。 曲阜设四氏学,乡试编耳字号,中一名。每科取中,皆至圣裔,故有「无孔不开榜」之谣。顺治乙酉,给事中严沆典山东试,疏请取二人。康熙间增一名。颜、曾、孟三氏及各贤裔,始有中式者。雍正间又加一名。 云、贵举人会试给驿马,自顺治间始。嘉峪关以外、新疆举人给驿马,自乾隆间始。会试举人给路费,自顺治八年始。 顺治乙酉山东乡试,法若真以全作五经文,赐内阁中书,准一体会试。康熙丁卯顺天乡试查士韩、林文英,王午顺天乡试庄令舆、俞长策,皆以兼作五经违式,特疏以闻,得旨,授为举人,准会试。嗣后兼作五经文者不必禁止。令各省于定额外加中五经二人。于是习者益众。王渔洋分甘余话所记直隶、陕西等省,至有以五经卷抡元者。五十七年,停五经应试中额。雍正二年,仍准五经应试加中额。丙午,江南乡试,徐景曾以五经卷中副榜,亦准一体会试,此尤出于常格之外也。至乾隆辛未科,始停 五经中式之例。 按:康熙乙酉科,长洲蒋学海以五经中式。是科进呈题名,蒋列于解元之前,称五经解元。见履园丛话。 湖南士子赴湖北乡试,涉洞庭风浪之险。抚臣赵申乔、潘宗洛先后疏请分闱。部议未允。 雍正间,抚臣李发甲具折请旨,御批:即当具题。及疏上,部复议驳。李复奏请甲辰分湖南、北为两闱。先一年癸卯,奉旨建立湖南试院。 副榜之名,起于明嘉靖五年。见礼部志稿。顺治戊子科,诏天下廪生中副榜者,贡至吏部谒选。其最者以推官用,次知县,次州佐。增、广、附生中副榜者,入成均读书满一年,送吏部历事考用,如廪生例。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举行。至康熙癸卯、丙午、己酉,不许立副榜名色。壬子科,司成某请举行,复恩允。又顺治初,举人会试中副榜者,免廷试,即送吏部授职。康熙三年,停止会试副榜。又雍正四年,直省五经副榜及两中副榜者,准作举人一体会试。寻停止。 顺治时,乡、会试第一场四书艺三篇,经艺四篇,第二场诏、诰、表、内科一道、判五条,第三场策五道。康熙三年甲辰,停止四书艺,经艺改为二场,头场策五道,二场四书论一篇,经论一篇,表一道,判 五条。八年己酉,仍复旧制。二十六年,停止二场诏、诰题。四十一年,仍用诏、诰。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易判、表为五言八韵律诗,移经文于二场。二十三年,第一场增性理论一篇。四十七年,改头场四书艺三篇、诗一首,二场经文五篇,三场策五道,至今循行之。 春秋向用一单题,二合题,一脱母题。单题者,单传也:二合题者,合两经为一题也;脱母题者,题在此经而题义则在他经之传中,即他经与此经俱无关也。国初谓脱母题不可训,但取两单两合为四。乾隆初,停止合题。至道光癸未,会试题为「晋侯使韩起来聘」、「夏叔弓如晋」,复用合题。时正总裁为山阳汪文端廷珍。 顺治二年,定四书文每篇不得过五百五十字;康熙二十年,议定限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定限七百字为率。 顺治二年,定四书题。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如第.一题用大学,则第二题用论语,第三题仍用孟子。此载科场条例。道光庚子,山西乡试,首题「德润身,心广体胖」,次题「体羣臣也,子庶民也」。两题用大学、中庸,与例不符。旋经主考检举,监临奏参。部议照违例律,拟革职留任。 英和恩福堂笔记云:人言直省乡试不宜出大学题,出则闱中必有火灾。吴建庵先生于嘉庆戊午典广东试事,题为「此之谓絮矩之道」。是科誊录所遭回禄。赵鹿泉先生戊申试江南,出「十目所视」二句,至为文祭告乃发刻。是科竟尔无恙。揆叙隙光亭杂记云:本朝江南乡试,不以大学命题,以明崇祯壬午科题为「定而后能静」三句,明南京试尽于此也,闻广东亦然。如命大学题则贡院被火,或主试者有祸患,而尤忌圣经一章云。 旧制,主司出题,四书各分十段,签掣某段,即于此段中拟题。再掣,乃定五经题,则帘官拟本经题,候主司择取签掣。康熙后,不拘此例矣。康熙庚子科,以防录旧故,禁止出冠冕题,而仍不免有所拘忌。乾隆甲子京闱,高宗深恶夹带抄袭诸弊,因以此谓「一言偾事」二句,「纣之不善」三句,「不见诸侯」一章命题,此后往往为拟议所不到矣。 旧时春秋题,主胡安国传。乾隆五十七年,纪文达昀奏言:「胡传多有经无传,出题之处不过数十节。故本年乡试,五省同出一题。且安国是书讽高宗,斥秦桧,与孔子之意不相比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驳胡传者数百条,御制文亦屡辟其说。请嗣后春秋题以左传本事为主,参用公、谷之说。」报可。自癸丑科始遵用左传。 钦命会试第一场题,顺治十五年从御史赵祥星请也。钦定顺天乡试第一场四书题目,康熙二十四年从给事中张尔淑请也。嗣后避暑、出哨、巡幸他省,试题皆由驿封递至京。 乾隆元年,钦派大臣于会试遣卷内,选文理明通者,续出一榜,一体殿试,时称为明通榜。 按:乾隆七年会试,正榜三百一十九名,明通榜六百九十名。国初各省乡试,以巡按御史为监临。康熙初,巡按裁,以巡抚为监临。乾隆间,以封疆任重,命专驻巡抚省分,酌委藩、臬一员监临。十八年,仍复旧例。令三场完竣,即出闱。近则八月二十日前后出阐。或巡抚因事不能入闱,即委藩司代办,亦有奏请以学政监临者。 今制,顺天乡试有监临,会试有知贡举。惟雍正元年九月会试,以礼部左侍郎景日畛知贡举,复以固山贝子领礼部事,允掏为监临。 附录:直省文武乡试,入阐、揭晓,例应在布政使司堂上筵宴,今皆在监临衙门筵宴。 遇国恤则停止。 顺天乡试及会试榜前,考官以拟取前十卷进,候钦定名次,自康熙乙丑会试始。是科钦定第一为 陆肯堂,殿试即得状元。以后遵例进呈,仍令考官自定甲乙。 刊刻乡、会试试录,殿试登科录,国初沿明制。康熙乙未科,不刊乡、会试录,改为红本进呈。雍正癸卯,仍令刊刻。主司作前后序,内载考官及执事官职,举子姓名、乡贯,三场题目,士子所作诸艺各一。 乡、会试卷向贮南库,积久至不可容。嘉庆庚午奏请,焚之。 旧时二乐师科场填榜毕,卷而横陈于案,考官具朝服九拜,然后捧出,谓之拜榜。各直省发榜,不行此礼。闻近年京师此礼亦废。 按:纪文达滦阳续录,以为试官无拜举子礼,座主无拜门生礼。盖发榜后,当以题名录进呈,录不能先写,必拆卷唱名而填榜,然后以填榜之纸条写录。今纸条犹谓之录条,以此故也。拜而送之,拜折之礼也。录与榜并陈于案,榜大录小,人见榜而不见录,故以为拜榜。 厥后缮录未完,天已将晓,试官急于复命,先拜而行,遂有拜时不陈录于案者,而拜遂移于榜矣。纪说谓闻之阿文勤公所述李文贞公之言也。 考试有钦命题者,军机处先期以上三届题开单进呈,并以本处所存四书一部同进。 凡自乾隆元年以来,已出过试题,皆贴黄签其上。惟考御史及庙生及翻译题,由南书房拟题。 乡、会覆试阅卷,殿试朝考读卷,本科考官向不开列。道光乙未,命不必回避,惟乡试覆试,则本科考官仍不开列。 高年重赴鹿鸣宴者,先期具奏,辄蒙加衔。重赴鹰扬宴者,则向未奏也。嘉庆庚午科,陕西朝邑县武举蔺廷虑重赴鹰扬宴,始蒙赏千总衔。并命嗣后先期人奏。近则原官阶级大者具奏,余则具题,文武闱同。 宗室子弟与满洲诸生一体应试、编号、取中之命,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停止。 乾隆间,仍考试,十七年复停。当时考试取人一、二等者,准作进士,即殿试、引见、授官,不由乡举也。乡试自嘉庆六年辛酉科始,时议宗室会试,于三月初四日点名,奉旨初八日入场,点名在八旗及各省士子后。九年,复命于三场毕后,十七日举宗室乡、会试,十八日举翻译乡会试。 按:八旗满、蒙试翻译,始于雍正癸卯。 驻防文武生员准在各省乡试,自嘉庆十八年始。道光间,文生改试翻译,试题乃钦定,封交主考■付监临,届期刊发、扃试。试卷汇递京师,钦派大臣阅定,取中若干名,写榜封发各省。 八旗乡、会试,满、蒙编「满」字号,汉军编「合」字号。 士子与考官句通关节,国初有问拟腰斩者,立法甚峻。康熙己卯顺天乡试,壬辰会试,或云庚戌会试,俟考。雍正己酉顺天乡试,俱奉特旨覆试。乾隆甲子,令各省榜后皆覆试,并有乡、会试榜发后严行覆试之谕。其后或试或停,至嘉庆以后,新进士无不覆试者。道光以来,又行新举人覆试之例。 附录:乾隆己酉乡试覆试,诗题:「心镜得虚字」。御制诗未发示,大学士和坤误认「虚」字为「灵」字,于是通场皆押灵字。及发出诗稿,和砷方知误书,自请处分。 宗室乡、会试,中式后在正大光明殿覆试,自嘉庆十九年始。其试用一文一诗。 新进士向在干清官覆试。嘉庆六年后,改于保和殿。道光二十四年后,皆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惟三十年在保和殿覆试,以圣驾在宫中也。咸丰辛亥[一]后,皆在保和殿。 武进士殿试,上阅马、步射于紫光阁。坐大幄次西阶下。侍班者皆东向,惟见步靶,不能回顾马射。又阅技勇在景运门外箭亭。诸臣侍班者,领侍卫内大臣二人得赐坐左右,以此班侍立最久故。有善扑营十人,立于起居注官之后,备搬移刀石之事。 向来紫光阁阅武进士射,先命皇子骑射,以为多士程序。 道光丁未武进士一甲一名李信,一甲二名姜国仲,一甲三名不得其人。庚戌武进士一甲一名彭阳春,一甲二名岳汝忠,一甲三名不得其人。 顺治十二年,上亲选武进士二十二人,以领侍卫内大臣教习骑射。诏以肇行大典,特加优异。一甲一名视副将,二名视参将,三名视游击,二甲十九名视守备,按名食俸。十四年,命鳌拜教习武进士。今无此制。 顺治十六年,直隶武生送兵部试骑射技勇。用翰林为主考,试策论,从左副都御史袁懋功请也。 [一]「辛亥」原为「二字缺」,据初稿本补。 今制,武闱派主考官试马、步射及弓、刀、石,内场默武经,不送兵部考试,亦不试策论。 康熙辛卯,准马兵武乡试,千总、把总准武会试各一次,旋停。 文生、武生准互试一次,文、武举人准互会试一次,始于康熙五十三年。乾隆丙辰,准监生人武场。辛酉,福建武生某以怀挟文字,预藏试院,遂以五经中元。事发,置于理。因停互试及监生人武场例。 康熙四十八年,命八旗汉军应武科。雍正元年,命八旗满洲应武科。十二年,停满洲武试。又武乡、会试射的八十步,康熙三十二年改为五十步。 明武生由州、县起送乡闱,布政汇送巡抚。中式者下科仍准乡试。三科中式武举,得为守御所千总,两科一科武举选卫千总。其时无进士科也。雍正间,武生附人儒学,武举罢三科之制。其已为守御所千总及卫千总者,不准会试。 选拔贡生,十二年一举行,旧例也。顺治八年、十二年,两次举行。康熙十年,举行一次。后张文贞玉书尝疏请,每遇乡试,令各省学政每学举一人,贡人国学。雍正元年,令六年选拔一次,送京考验。乾隆初,行廷试例,乃命十二年一举行。 雍正间,欲于各省额设常平谷二千八百余万石外,增谷三千二百余万石,特开监谷之例。 此捐监生之始也。乾隆初,停各项捐纳,惟留监谷一条。六年,令在部收折色,在外收本色。 八年,停止。九年,复开。二十八年,停浙江、江苏、江西等四省捐谷例。三十一年,停陕、甘捐谷例。三十九年,复陕、甘捐谷例。四十七年,停台湾捐谷例。嗣后各省或停或复不一,而部收折色,则为常例矣。嘉庆四年,以各省封存银皆以军需拨用,遂令各省皆收折色。至道光二十二年,增定捐武监生例。 捐纳候选之贡、监、举人,例不准与乡、会试。旧例有捐应乡、会试一款。乾隆元年,捐例一概停止。命贡、监愿与乡试,举人候选未得缺而愿与会试者,一体考试。 康熙间,三逆初平,军储不继,听人输赀充名黉序,号曰例生。既而停止。其后有欲请复是法者,李文贞光地奏:「以此法妨学害正,不可行及。」疏请,遂奉驳饬。 附录:咸丰二年,楚粤军务,户部请捐军功毕人、生员。奉旨不准。厥后需饷益急,有捐输数多,奏请赏举人者,亦准行。 旧时生员无定额,大县多至数十名。后定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名,小学八名。当三藩叛逆时,开捐生员例。文生一百两,武生五十两。丁巳、戊午、庚申、辛酉岁科试,大学止取四名,余归捐纳,不限额。至癸亥,复十五名、十名、八名旧额。后以南巡推恩,复有广额之例。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康熙十七年,诏内外大臣荐举博学鸿词。十八年,试于体仁阁下,取列高等授职者五十人。一时名儒秀彦多与其选。雍正十一年,复命内外诸臣荐举。十三年,高宗御极,下诏敦迫。元年,试于体仁阁,授职者十五人。丁巳补试,授职者四人。八十年中,两开大科,侧席旁求,恩礼优渥,极旷古未有之盛。其规制、除授、贯履文字,详见鹤征录、己未词科录、词科掌录、词科摭言诸书。与试人数,据皇朝词林典故所载,与他害颇异。 按:己未词科,王阮亭池北偶谈、方渭仁松熄笔乘,皆云荐者一百八十六人。吏垣牍略云:荐举一百八十六员,赴部验到一百三十一员。愚山年谱云:同试者一百七十五人。藤阴杂记:应考者一百三十三人。竹坨年谱云:同征一百九十余人。柳南随笔:与荐者一百七十四人。据己未词科录所考证,除取用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人,姓名俱载馆选录。外特赐同博学鸿儒科二人:高士奇、励杜讷。在南书房赋诗一首。特授内阁中书年老者七人:邱锺仁、王方谷、申维翰、王嗣槐、邓汉仪、王昊、孙枝蔚。特授内阁中书,临试告病者二人.傅山、杜越。丁忧未与试者十四人:曹溶、汪懋麟、黄虞稷、王谷韦、陈学夔、戴王纶、林以畏、陆陇其、惠周惕、张贞、钱芳标、彭 桂、柯崇朴、柯维桢。未试病故者三人.叶舒崇、郁植、陈九胜。未试致仕者一人:祝宏坊。患病行催不到者十四人。应伪谦、张新标、范鄗鼎、王迫骐、嵇宗孟、蔡方炳、陆舜、李容、黄宗羲、张九征、魏禧、顾景星、顾豹文、章贞。中途苦病不与。到京称疾不与试者二人:纪炅、王宏撰。与试未用者九十五人:阎若璩、田雯、嵇永福、吴雯、杨还吉、冯云骧、毕振姬、顾鼎铨、叶封、陈玉璂、陈僖、孙柴、李念慈、吴农祥、张瑞征、许先甲、赵进美、陆元辅、王念真、任辰旦、陆次云、许自俊、魏学渠、储方庆、周之道、邓林梓、李良年、江闿、白梦鼐、林尧英、叶灼棠、叶奕苞、田茂遇、冯行贤、王祚兴、徐林鸿、罗坤、杨毓兰、黄始、宋维蕃、金居敬、王岱、施清、高层云、张英、宋实颖、谭吉璁、王孙蔚、毛际可、王紫绶、上官鉴、法若真、王廷璧、李大春、徐咸清、傅康、侯七乘、张霍、成其愿、宋昱、徐懋昭、陶元淳、王钹、董俞、李芳广、潘扬言、徐之凯、徐孺芳、赵廷锡、潘藩大、张含辉、郎载瓒、李瑞征、陈荚、叶方蔚、许荪荃、程大吕、程必升、赵骊渊、陈宏、陈怀真、高向台、宋涵、马骏、朱培、程易、朱士曾、刘瑞远、戴茂隆、李开泰、邵允彝、林鹏、张能麟、周起莘、赵廷扬。辞不就者十二人:顾炎武、王揆、徐夜、闻性道、万斯同、王曾武、李清、仲治、胡周鼎、冯京、崔华、费密。 后期未试者二人:夏驷、方象璜。举不及期者一人:姜宸英。补遗二人:辞荐不就。周容、钱肃润。丙辰词科共荐举二百七十六人,取列一等五人,二等十人,姓名俱载馆选录。外与试未用者二百二人:易宗瀛、李铛、长住、张振义、梁机、李弦、杜诏、胡期颐、查祥、黄之隽、周钦、徐廷槐、胡天游、徐文靖、邓士锦、魏允迪、黄世成、余腾蛟、张星景、夏之蓉、李春耀、刘始兴、刘斯组、刘五教、车文河、韩 曾、杨述曾、陈长镇、郑长庆、傅涵江、赵昱、李光型、刘世澍、方辛元、吴麟、黑■、金鉴、西成、陈景忠、赵宁静、史凤辉、姚世炼、方楘如、胡浚、李清藻、戴永植、陈洪淡、盛乐、叶承点、王世枢、曹傧、秦懋绅、金焜、吴溶、马朴臣、于拭、俞鸿德、冯元溥、吴锐、刘大槲、王霖、曹廷枢、周汝舟、沈彤、周京、汪台、尚廷枫、峻德、汪援甲、王藻、桑调元、汪祚、陆荣柜、卢存心、胡二乐、凌之调、赵信、丁凝、李光国、顾陈垿、赵永孝、朱稻孙、沈炳震、陆枚、叶酉、杨廷英、夏之翰、龚正、龚元蚧、王作人、王延年、沈冰壶、甘禾、饶一辛、刘世基、裘曰修、张范、刘自洁、阎介年、汪士钻、陆祖锡、边连宝、孙见龙、沈德潜、倪承茂、吴龙见、胡鸣玉、马荣祖、叶荣梓、王腾蛟、张凤孙、姚焜、沈虹、王会汾、陈黄中、张廷槐、邱迥、许锵、顾栋高、潘遇莘、郭束、刘斯翱、刘呜鹤、陆桂馨、吴张元、任瑗、陈光祚、吴檠、李希稷、梅兆颐、江其龙、厉鹑、周玉章、沈炳谦、张懋建、汪沆、周琰、周大枢、万光泰、陈士墦、邵昂霄、程川、孙贻年、李宗潮、钱载、金文淳、沈树德、申甫、邓牧、黄永年、廖理、张绵传、李灏、黄天策、王士骧、方鹤呜、潘思光、张甄陶、王元芳、陈绳福、陈一策、陈大琰、陈继善、饶允坡、易宗矫、邓献章、陈世贤、王文清、张叙、段梧生、钱斌、陈世龙、许伯政、王元、张庚、牛运震、耿贤举、颜懋伦、阎式矿、朱超、万邦荣、张荣图、王祖庚、王系、张廷奏、王起鹏、解含章、秦泾、刘晔、许儒龙、何梦篆、施念曾、锺狮、劳孝舆、车腾芳、袁枚、吴王坦、田荃、沈澜、毛一骢、南昌龄、迮云龙。不就试二十五人:奚源、夏策谦、方贞觐、曹秀先、万经、全祖望、华希闵、靖道谟、苏珥、屈复、渚菊书、龚缨、畲华瑞、闻元晟、王照、万承苓、马日璐、陈撰、瞿骏、方觐承、金德瑛、金门诏、周振采、翁照、蔡 寅斗。了忧不与试四人:金虞、杨煜曾、符曾《严遂成。部驳不与试十人:汪芳藻、于梓、张宏敏、叶长扬、宋照、宋士宗、傅王露、邵岷、祝维诰、许遂。 已故六人.黄涛、柯煜、魏枢、孙天寅、宋厚章、叶翥凤。先试四人:陈以刚、梅枚、许佩璜、徐本传。实共二百七十人,其六人,则复荐者也。藤阴杂记云丙辰鸿博一百九十三人误。 附录:进士释褐在国子监。词科诸臣释褐在瀛洲亭。 雍正八年,举通晓性理八人,并赐进士,旷恩也。乾隆元年,尚书杨名时荐进士庄亨阳、举人潘永季、蔡德峻、秦蕙田、吴拔 ,[一]拔贡官献瑶、 [二]监生夏宗澜, [三]留心经学,命用为国子监官属。时杨方管监务也。十四年,命内外大臣举潜心经学之士共四十九人,复命大学士九卿确核,得陈祖范、吴鼎、梁锡■、顾栋高四人。吴、梁以国子监司业用,陈、顾授司业衔。其时陈、顾盖已笃老矣。此皆由荐举命官,不由考试者。 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由苏州迄江宁,御试士子者三。中选者给白金,令赴京人各书馆。此召试之权舆。乾隆、嘉庆间,学华巡幸,每卑召试之典。高宗十二次,仁宗二次,试以一赋、一诗、一论。或以策。入高等者,进士、举人即授中书,生员赏举人,准会试,亦有即授中书者。余或赉以缎匹。中间淹博之才甚多,而邀特达之知,跻陟荣贵,亦指不胜屈也。 附录:乾隆丁丑,浙江召试,诗题「循名贵实得田字」。御笔草书,诸生莫辨,押「因」字、「思」字者多,押「田」字仅二卷,难定去取。次日复试以「蚕月条桑」诗,第一童凤三,即押田字卷也。 向例,散馆用五言排律八韵或十韵,论一篇,不出论题,则用时文。雍正元年,用诗、赋、时文、论四题,或作两篇,亦得列高等,作三篇四篇者听。其后皆勉为四篇,转多草率。 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侍郎方苞奏请专试诗赋。报可。其制遂循行至今。 凡散馆,清书试翻译,余试诗赋。旧例试于体仁阁,或保和殿。 圣祖驻跸阳春园时,则于隋车居散馆。世宗驻跸圆明园,则于吏部朝房散馆。至高宗时,命于正大光明殿散馆。今则在保和殿矣。圣祖于散馆时,每先引见。近时则大臣阅卷进呈,亲定等第,越日 [一]「吴拔」原误作「吴鼐」 ,据初稿本改。 [二]「官献瑶」原误作「宫献瑶」,据初稿本改。 [三]「夏宗澜」原误作「夏宗润」,据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八改。 引见授职。乾隆元年,命满洲庶吉士来年以清书散馆,从教习徐元梦请也。二年,仍令停止。 按:散馆居下等,应改官。有奉匕日留馆再教习三年者,康熙间如何义门诸人是也。乾隆以来,亦每有之。又散馆有革职者,如康熙问张禹玉是也。 附录:孙渊如星衍以一甲授编修。散馆题为厉志赋,孙用「匑匑如畏」。时和砷当国,指为别字,抑置二等,改官。故事,一甲授编修者,散馆居下等,或仍留馆,即改官,可得员外。有使孙诣和者,孙不往,遂改主事。自后凡散馆改部,皆以主事用。 又嘉庆元年散馆,高宗偶检赋汇所载「污卮赋」为题。试者不知为傅咸所作,误解为元结之洼尊,多有傅会失旨者。 世祖最重庶吉士,每亲自考校。乙未馆选,丙申特先授汉书庶吉士王益朋、王命岳等官给事中及御史。戊戌馆选,己亥试于南海子,特先授清书庶吉士马晋允、富鸿业等十人为编修、检讨,而陈敬、殷观光二人革职。皆非散馆故事。 按:熊孝感集李平传云:顺治间,每遇双月,试庶吉士于太和殿。 大考阅卷,掌院不开列。庶常散馆,掌院教习皆不开列。道光辛丑散馆,潘、穆两大学士方为掌院教习而派阅卷,则朱笔添人也。 顺治十年,御太和门,亲试兼翰林衔吏部侍郎成克巩、礼部侍郎张瑞及内三院学士刘宗正,编、检以上官六十二员「君子怀德论」一篇、「请立常平疏」一道。有留任者,有改外任者。编、检以上官照词臣外转旧例,优与司、道等缺,年衰病弱请告者听。此御试廷臣之始。此次上谕,命吏、礼两部,翰林、侍郎及三院学士,詹事府詹事以下各候亲试,分别高下。十五年,御试除三院学士外,翰林官皆与试。才堪外任者,照前例酌与补用。其时盖以外转为优。惟考清书翰林有内升者。十年一次,十三年一次。至康熙间,习汉文者始与内升。十八年己未,侍讲牛钮试列第一,即日除侍讲学士是也。其后乙丑、初试一赋、一五言排律,再试一辨、一记、一七言律。甲戊、初试一赋、一论,再试一赋。乙未,一论、一诗。凡三试优者奖励,劣者或降调,或对品调用。时詹事尚与试,甲戌取列第一徐秉义即詹事也。据居易录,壬午亦大考翰、詹。雍正间,未之举行。然元年正月,尝以宝座铭考试翰林诸官。有编修成文以措词不当镌职。是亦犹后之大考。乾隆二年丁巳以后,则自少詹以下,乃与试。试题一赋一诗,其一则策、论、疏无定。大率间四、五年即一试。卷分一、二三四四等,有迁擢者,有降调、休致者,惟乾隆癸亥试后又覆试。休致翰林,有起用、改补及留任者。庚寅、辛卯、辛亥,学华巡幸,休致翰林郑岱锺等迎銮献艺,因再试之,皆邀起用。旷恩也。 考试翰、詹等官,试卷俱弥封,自乾隆二十八年始。 向来大考翰、詹,在两书房行走者皆与试。乾隆三十三年大考,中允曹文埴、编修彭元瑞、沈初、董诰方直内廷,奉旨免试。寻以四人学问皆优,未得升转,特加一级,以示宠异。道光十九年二月大考,命上书房行走之贾桢不必考试。二十七年五月大考,命上书房行走之叶觐仪、沈兆霖不必考试。是时南书房无翰、詹以下官。 乾隆以来大考翰、詹,以一日而毕。按王士祯香祖笔记 [一]云:「壬午冬,驾归自德州,考试内直诸词林官,至二十二日封印后一日始毕。」定一、二、三等,三等调知县用。是当时试事甚详慎,非止一日也。 向来大考,编、检升至学士,已为最优。乾隆间,阮文达元擢少詹事,尤为异数。是年阮卷列一等第二,高宗拔置第一。 满洲翰林缺出,先用内班,内班无人,例用外班充补。迨考试诗赋,以非所素习,辄以下等改官。道光二十七年,宣宗以翻译为满洲本业,每科翻译会试中式者,止用部属,升途较隘。命将此项人员转入翰、詹衙门,一体升转。遇考试翰、詹之年,即照向例考试翻译。 康熙二十三年,御试八旗文学之臣,以御制「竹赋」为题翻译,以观满、汉文义。 自通政使以下,笔帖式以上五百余员。此则专试翻译,非试翰、詹也。乾隆间,试外班翰林,或论,或翻译,不以诗赋。惟五十三年试八旗翰、詹出身大臣官员,五十六年试八旗翰、詹官,则皆用诗赋。 康熙六十一年七月,试热河随驾官三十一二人,诗题「万家烟火随民便」,文题「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取一等五人:原庶吉士傅敏、即福敏。举人徐觉民、贡生成禧、翰林院侍读王国栋、主事色舍立;次等三人:监生孙廷枢、侍卫赵宏济、员外郎顿琮;字取一人:侍卫崔起潜。皆旗人。此又专试旗员之随驾者。 庶吉士散馆、翰林大考、京官考差各试卷,散馆用卷有朱格,大考考差皆用白折。旧时另纸起草。乾隆间,始有添写草稿之例。然卷俱进呈,于体制殊未协。嘉庆四年,仍复另纸起草旧例。 雍正三年,始定考差例。凡由进士出身官员,定期试以书艺,弥封呈览,钦定等次记名,识以牙签, [一]「香祖笔记」原误作「居易绿」。 贮以金筒。临遣时,大学士裔至午门,每省掣正陪各一员引见差用。然非每科必考也。 考取人员渐少,则复试一次而已。乾隆元年,应行恩科乡试,命张廷玉、鄂尔泰、朱轼、徐本、邵文基、任兰枝、徐元梦、福敏、孙嘉淦、杨名时,于翰林、科道部属内各举数员,于五月送内阁汇奏,试于保和殿,第其高下,引见记名,以备筒用。至三年,则无论保举与否,一体考试。九年,命大学士、尚书、侍郎保举,再行考试。十二年,以各科旧例不同,外间议论不一。命将应开列人员通行考试,其不愿试者听。仍着大学士、九卿各举所知,密封送内阁进呈,听候酌用。三十三年停止考差,由各衙门拣选引见。自后则乡试年分皆考差,其试卷由阅卷大臣排定名次。嘉庆十五年,令不必排定名次,惟于所阅之卷,分取与不取而已。 以御史周廷森有阅卷名次,外间传说纷纷之奏也。又嘉庆己未,分校而未经考差者七人。道光癸未,分校而未经考差者五人。咸丰辛亥、壬子两科,则未试而得差者,居十之三四。 向来考差文字入选等第名单二父礼部部臣,请简时夹单开列。乾隆丁酉,不发出名单。 己亥,仍发出。己亥后,皆不发出。凡考差者,通行开列请简。 会试、顺天乡试考官本,不发批本处,于入帘日派干清门侍卫斋至午门,交大学士拆封,同稽察御史宣旨唱名。是日凡考差者,皆往听宣。其内廷行走者如点充考官,预令前往。宣旨讫,人闱与不入闱者,均不得逗遛,违者劾奏。自嘉庆己卯始,因御史袁铣有饬遵功令之奏也。日久懈弛,人闱者不即 往。咸丰己未,以戊午科场事发,乡试时,上密派御前侍卫至贡院查点,有迟至申、酉间人闱者,奉旨严饬。 考试试差,向用四书文二篇,诗一首。嘉庆己卯,裁四书文一篇,增五经文一篇。 顺治间,乡试正副主考,指定某衙门官差往某省。如顺天、江南正副主考,浙江、江西、湖北、福建正主考,差翰林官八员。他省以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六部司官、中书、行人、评事差往,皆有一定。至康熙间,始以各衙门应差官员职名通行开列请简。 康熙间,奉旨派出主考房考,宴于礼部,赐金花彩缎,表裹各有差。宴毕,始入锁院。 后来慎重防闲,宣旨后,即促令人锁院,无复宴资之事。 旧例,修撰祇充会试同考,不典乡试。典试,自康熙己酉徐元文以侍读典陕西试始。见池北偶谈。 祭酒有考录贡监之责,旧制不得典顺天试。乾隆甲子,祭酒崔纪典顺天乡试,异数也。 雍正癸卯,嵇文敏曾筠以河南巡抚为河南正考官。壬子,少寇王兰生以安徽学政为江南正考官。典试由外改充,为前此所未有。 顺天乡试主考,凡籍隶顺天、直隶者,应回避。惟乾隆癸卯翁洗马方纲、道光王辰白总宪镕,俱为副考官,不回避。翁,大兴人。白,通州人。 顺天乡试主考,顺治乙酉、丙戊、戊子用二人,辛卯、甲午用四人。此二科分满、汉榜,其二人乃阅满文者。以后满、汉皆用汉文,通为一榜。故历科主考皆二人。至乾隆庚子,以兵尚蔡新为正主考,刑侍杜玉林、阁学嵩贵副之,三主考实始于此。后沿为例。惟嘉庆庚午用二人,道光王辰用四人,咸丰己未用四人。又案:雍正以前,顺天主考凡编、检部属皆简用,不必尽大僚。雍正癸卯科后,编、检等官无复主试者。 会试总裁,顺治丙戌用四人。清秘述闻所载为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按:魏敏果中丙戌进士,年谱载座师四人,有祁充格,无宁完我。谱为敏果自述,当不误。丁亥、壬辰用六人。己丑则多至七人:刚林、祁充格、范文程、洪承畴、宁完我、宋权、王文奎。乙未四人。戊戌、己亥、辛丑皆二人。康熙丙戌、己丑、戊戌、己亥、辛丑用二人。余科皆四人。雍正癸卯二人。癸丑三人。甲辰、庚戌皆四 人。乾隆丙戌、丁巳、己未、壬戌、乙丑、戊辰、辛未皆四人。壬申、甲戌、丁丑、辛巳、癸未、丙戌三人。己丑二人。辛卯、壬辰、乙未、戊戌三人。庚子、辛丑、甲辰四人。丁未、己酉、庚戊、癸丑、乙卯三人。嘉庆丙辰三人。四年己未用四人。以后率用四人为常。至道光己丑,则用五人:曹振镛、玉麟、朱士彦、李宗防、吴椿。近科又有用三人者。 附录:乾隆戊戌会试,总裁为于文襄敏中、王文端杰,同考则秦大成、陈初哲、黄轩、金榜,皆殿试第一人也。在京状元无不入阐者,一时以为盛事。 附录:雍正元年癸卯会试,以试官持择公允,加朱轼太子太傅,张廷玉太子太保,优渥之典,前后所无。 旧例,翰林、给事中同为考试官,以翰林为正,给事中为副。吏部与五部同为考试官,以吏部为正,五部为副。至康熙间,即不拘此例。 康熙壬午乡试,以副都御史张睿为陕西主考,御史吴甫生副之,以御史刘子章为江西主考,御史傅作楫为浙江主考,庶吉士孙致弥 [一]为山西主考。香祖笔记载之云:「都御史、御史庶吉士典乡试,自 [一]「致」原作「枝」,误。 是科始。」己卯,「以编修阿金为福建正主考,满保为浙江副主考,喀尔喀为河南副主考,法保为陕西副主考」。居易录载之云:「满洲翰林官典乡试自此始。」清秘述闻,法保作海保。 附录:国初主考,奉使不必即行,回京亦无定期,遂有恣意遨游者。康熙间,限命下五日即行。李绂云南驿程记,颇言踉眺出京之状。确正间,始令宽期治装。至乾隆时,复有出京过迟者,乃饬部酌定日期。 顺治三年,定会试、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员,内用翰林官十二员,六科官四员,吏、礼、兵三部司官各一员,户、刑、工三部司官每科轮用一员。按清秘述闻载.顺治丁亥会试十七员,己丑会试二十一员,恐是错漏。至康熙三年甲辰会试以后,皆十八员。癸卯乡试阙。十八房盖自此始。清秘述闻载戊子乡试十六员.恐有脱。五十四年乙未,令不同省同考官每房二人同阅,有弊并坐,乡会试同』据此当用三十六员,而清秘述闻载乙未反戌、辛丑三科皆三十二人,恐误。又魏敏果年讲载:丙戌房师魏天赏、岳映斗二人,岂当时每房亦二人耶 ?雍正元年癸卯乡试,每房仍用一人,于是十八房之例,循行至今不改。清秘述闻载乾隆丁卯顺天乡椒试,仅十七员,必是脱漏。 拨房之例,雍正七年议定。 各省乡试房考,旧制以科甲出身州、县派充。雍正七年己酉,停现任知县入帘,调取邻省候选进 士、举人,大省三十人,中省二十五人,小省十五人。接界三百里内者,不得咨送。乾隆丙辰,停止调取邻省进士、举人例,仍用本省官。 顺天乡试同考官,向用京官。康熙庚午,用知县何讷等十五人。居易录载之,谓用外官自是科始。按先此丁巳乡试,已参用知县王钖辅等六人。庚午以后,各科多无考,惟戊子科有知县梁通洛等五人。雍正以后,不复用知县。 国初乡、会试分房,不全用进士出身人员,亦兼用庶吉士及知县。顺治丙戌会房,兵科郝杰,辛酉举人。丁亥会房,刑科梁维本,辛酉举人。乙未会房,兵部郎中杨陛,戊子举人。 己亥会房,富鸿业、马晋允、吴珂鸣、王吉人、郭谏、王扬昌、彭之凤、崔蔚林、吴本植,俱戊戌庶吉士。辛丑会房,王遵训、田麟、杨正中、李天馥、陈廷敬、周训成、苏宣化、翟世祺、朱锦、周之麟、锺朗、金国用、陈志纪、卢干元、赵之符、赵济美,俱己亥庶吉士。 礼科姜希辙,王午举人。康熙甲辰会房,礼部主事俞有章,乙未会副。兵部主事蔡兆丰,辛丑会副。癸丑会房兵科余司仁,戊子举人。丁巳乡房,王钖辅、周之麟,皆进士。知县黄埙、彭孙通、华章志、沈珩皆进士,候选知县。戊辰会房,兵科陈世安,丁巳举人。甲戌会房,兵科赵心抃,壬子举人。工科彭鹏,庚子举人。戊子乡房,工部主事,欧阳方曜,甲子举人。 梁通洛、王家绣、薛祖顺、陈守创、李先立,俱进士知县。雍正癸卯乡房,郑江、夏力恕、何朗、侯来旌、关上进、晏斯 盛、黄焕章、吴械,俱辛丑庶吉士。会房,御史许容,辛卯举人。壬子乡房,陶正靖、曹一士、杨廷栋、裘恩录,皆庚戌庶吉士。 乾隆丙辰会房,崔纪系祭酒,汪由敦系四译馆少卿。辛酉乡房,朱必坦,壬子举人。甲子乡房,锺凤翔、邵齐焘、姚范、逊廷槐、凌镐、周孔从、王挺、王康佐、刘锡龄、黄遇隆,皆壬戌庶吉士。庚辰会房,钱大经,庶吉士。至甲午顺天乡试,分校于例不开列人员,内用京堂七员,小京官四员:宗人府府丞宝光鼐、太常卿吴王纶、光禄卿吴绶诏、大理少卿周于礼、太仆少卿曹学闵、通参赵佑、司业朱棻元。大理寺丞朱衣点,江南拔贡;国子监助教吴省兰,江苏举人;学正徐立纲,乙酉顺天举人;学正汪如藻,己卯浙江举人。此又不拘成例者。 乡、会试主考、同考及读卷、阅卷官,俱不得袭师生之号,违者重处。见康熙十四年上谕。雍正八年,始许座师房师以师生往来。 旧制,各省学政,或称学道,或称学院。学院用翰、詹、科、道官,学道则击以按察使佥事各,由六部郎及知府有资望者推用。其后遇缺员,请特简。顺治四年,学道专用部属考选,礼部二人,户、兵、刑、工各一人,内阁与吏、礼二部会考。十六年,从尚书孙廷铨奏,仍依旧例。康熙三十九年,以翰林官专 司文翰无他事,各省学政员缺,应与郎中并差。 四十二年,定由京堂翰、詹、科、道任者为提督学院,由部郎任者,仍为提学道。雍正三年,由部郎任者,加翰林衔。自是以后,各省学政无道衔矣。各省分并,更改先后有可考者,附录于后。 直隶省,初设监察御史一员,提督学政。顺治十年,定专用翰林官,今称顺天学政。旧时编、检、中、赞、讲、读皆差。乾隆以来皆用卿贰。江南省,顺治二年,上、下江分差督学御史二员。九年,并一员。十年,停差御史,上、下江分设督学翰林二员。十二年,用佥事二员为提学道,停差翰林。康熙元年,裁改学道一员。二十四年 ,复用翰林。雍正三年,分上、下江各一员,称江苏学院、安徽学院。江西省,旧以佥事为提学道。康熙四十六年,差学院。浙江省,旧设提学道。康熙二十三年,改用翰林官提督学政。福建省,旧为提学道。 康熙四十二年,用翰林官为提督学院。湖广省,初分设湖北督学道、湖南提学道。顺治十八年,改湖广通省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用翰林为提督学院。雍正三年,湖北、湖南各设一员。山东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后,皆提督学院。河南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后,皆提督学院。山西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后,皆提督学院。陕甘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一年后,学道、学院兼差。五十年后,皆提督学院。四川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五年,改学院。广东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五年,改学院。按五十二年,郑晃以郎中任,当仍称提学道。雍正七年,分设广韶、肇高两学政。乾隆十六年,并设一员。广西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改学院。按五十九年,徐树敏以户部郎中年当仍称提学道。云南 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一年,改学院。 贵州省,旧设提学道。康熙四十一年,改学院。 正科乡试之年,至秋点派各省学政,自康熙五十三年始。一甲授职,未散馆即简放学政,自乾隆庚戌修撰石韫玉为湖南学政,榜眼洪亮吉为贵州学政始。 雍正前,有提督满洲、蒙古翻译学政,以满侍讲、侍读充,后裁。 国初督学御史提学道,不专用进士出身人员。顺治六年,江南督学御史季嵩阳,前庚午举人。十七年,湖北督学道王自新,乙酉举人。十八年,湖广通省提学道魏学渠,戊子举人。 康熙三年,浙江督学道李如桂,戊子举人。山东提学道王珑,河南贡生。云南提学道何起鹏,奉天举人。六年,江西提学道吴 ,顺天举人。七年,江南提学道简上,四川举人。 乾隆乙卯,瑚图礼以候补四品卿为山西学政。道光乙巳,戴熙以候补侍读为广东学政。 亦曩时所未有。 乾隆初,河南巡抚雅尔图奏,学政不得带家眷。经九卿议行。七年停此例。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一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仁庙六旬万寿,举行盛典,最称繁丽。侍郎王原祁为万寿盛典总裁画图,长二十余丈,李公绂为之记,胪载甚悉。今撮其大略,并匾联之佳者录于后。 由畅春园花洞东,过双闸,至宫门前,五色锦绘彩墙一座,结「万寿无疆」四字,左右彩坊各一。过小东门,东为清梵寺,诸皇子于寺内建庆祝经坛、演剧彩台一,旛竿二,寺外结坊一。由清梵寺前径南折而东,曰太平庄,为直隶九府臣民庆祝界。道旁有通州进鱼回民百余。又前,路左演剧彩台一,台前有淮、扬、徐沿河耆民及河兵建黄幛彩坊。前列万寿亭,左右旗仗、宫灯、黄缴,中陈进上冠服及土宜食物。又前,路右有漕运旗丁数百人庆祝,陈设与淮、扬耆民同。又前,夹路彩廊,左为耕图,右为织图,用绢为田夫红女,按农桑事次第,各录御制诗一篇,凡四十楹。又前,路左演剧台一,木质而竹理。又前,折而南,为葡萄长亭,以绿彩为之,横荫数亩,中设御座,旁翼以百蝶小轩,外周花篱。其前,过小桥折而东,路右连像歌台,以童子结束,歌甘凉西音。过台为小关帝庙,有膳房诸臣庆祝经坛。 庙前为龙棚,棚前有彩坊,坊左右为鼓亭。循鼓亭折而前,过街彩坊二前立表棚一,旛竿五。 出坊,路右演剧彩台一。稍前,路左有庵,曰兴隆,有算法人员庆祝经坛。庵前灯坊一,坊左右灯楼各一,直坊路右表棚 一,旛竿三又前,为节节高歌台,以童子结束,耸立人肩,从高歌舞,颇类连像,尤加恢诡。又前,连像歌台一,路左雕木演剧台一。前接杏花林,周遭花栏六十丈,内十番乎台一,长草亭一,方草亭一,六角亭一。圣刚,路右有包衣昂邦庆祝龙棚,前建彩坊。又前,路右庙曰皇庄关帝庙,庙旁为松亭。又前,松墙百余丈,路左鳌山重台一,座下演剧,上节节高歌台。前为牡丹圃,圃下为荷池,池底以板为之,清波潆洄,锦鳞翔泳,台后石山矗起,林木蔚然,皆绘茧结撰者。又前,为直隶臣民接驾处,左右各有坊。又前,为万寿宝阁,阁三层。前有彩坊,坊左右为彩屏,屏下彩狮六,各高丈二尺。 直坊路右,大彩墙一,结「天子万年」四字。墙左表棚一。又前,有包衣人庆祝龙棚,棚外旛竿二,左右鼓亭,前立彩坊,坊下有彩桥,过桥旛竿四。又前,路右演剧彩台一,鼓亭二。 又前,夹道彩坊二。稍前,有彩坊,曰「民和年丰」。进坊,为苏州臣民庆祝界。坊左鼓亭一,路右有演剧棕台,台脊棕结「衢歌巷舞」四字。又前,为皇棚,彩帘四映,周榈为黄幔三层,下绕以朱栏,中设御座。座旁大理石屏二,后设红哆啰呢幔,金书天保九如诗。棚后小轩五楹,陈设文玩盆花。左右园林小景,曲廊横亘。左有松亭,右有柏亭,亭外杂植桃李。 前建彩坊,联曰:「万年人庆长生节;三月天开四海春。」坊左右为灯廊,中设庆祝表屏;坊前有耆老贡献土物百盘;坊下彩桥一,左右小红桥二。过彩桥,路左大彩墙一,广四丈,彩结次「寿」字五,左右为抱角灯棚。又前,路右有演剧棕台,台脊棕结「民安物阜」四字。 直台路左,为耆老接驾棚,前设龙亭、御仗、旗缴,后张百寿黄幔,长三丈,绣「寿」字百。 又前,过街彩坊一,过坊为江南江、常等十三府庆祝界。路右有候选候补官员建黄棚一,内设万寿图屏,金书「寿」字各体者万。左 右鼓亭各一。又前,路左为松江府在籍诸臣及昔民庆祝皇棚,左右彩廊、直棚,路右为表棚。又前,夹路彩坊二。又前,路右为演剧彩台。又前,为小景棕亭,亭前为花篱,蔓延二十余丈。又前,路左为十三府庆祝皇棚,中设御座,前陈古鼎、蟠桃、长生花、万民宴、万民衣。左右彩廊,木施陛榍,右平左城,高数尺。棚前大彩坊,棚左右松柏亭各一,花架四,外周以彩廊,外左右鼓亭。直坊路右为表棚,棚左右灯楼各一。又前,路右演剧台一。又前,夹道彩坊二。径两坊间,折而东,路左有庵,曰百祥庵。前有彩坊,过坊为浙江臣民庆祝界坊。左有通州坐粮厅庆祝龙亭,设大鼎一,龙烛二,烛长丈。又前,有通漕七省旗丁陈设庆祝龙亭香,又有一统万年青亭。万年青,草名,高尺余,叶青葱可爱,四时不雕,一名千年运。又前,有过街彩坊,过坊,路右演剧彩台一。 又前,有过街彩坊,过坊,路右有扮演故事台,演海上羣仙。又前,有过街彩坊,过坊,路左为皇棚,中设御座,旁引两廊,杂陈古玩,廊外左右鼓亭,前建彩坊。直坊路右灯棚一,棚左右故事台二,左三星,右五老。又前,有过街坊。过坊,路左为浙江耆老接驾棚。又前,路右故事台一,演瑶池仙乐。又前,有四角击壤亭,中设玻璃屏,书击壤颂。又前,有过街彩坊,过坊稍折而东,路右有庙,曰茶棚关帝庙。前为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庆祝经棚。 棚前有彩坊,左右为鼓亭,直坊路右为表棚。又前,路左右彩坊,过坊,路左有演剧彩台,又有香亭一,夹道鼓亭二。由茶棚关帝庙东行,有过街彩坊,进坊,为福建、山东、江西、河南、广东、广西六省臣民庆祝界。路左为耆老接驾棚,路右演剧彩台一。又前,路左木龙亭一,亭八角,前柱金龙对蟠,鳞爪腾攫,中设御座,左右灯廊双引,前辟卷棚五楹。棚前有大彩坊,高三丈余,藻绣纶连,下接于地,颜曰:「万寿」,联 曰:「两地参天,日月冈陵开寿域;锡畴敛福,凤麟河岳献贞符。」匾联皆铜质,闪烁夺目,丽日烛之,不可迫视。坊下彩狮二,尤狰狞。亭左右各辟小园,花阑周数亩,圜窗曲径,杳寐相通,各建小轩,珠灯密布,与花柳掩映。出花阑,由万寿坊前过小桥,直坊路右为表栅,棚左右鼓亭各一。 又前,路右有重楼,上悬名灯,下奏十番清乐。又前,松亭一,亭下三面周以花阑。又前,路左有彩坊。又前,路左八角演剧台一,有联曰:「天乐动南熏,彩凤高临青玉案;瑶池供寿酒,彤云轻护紫霞杯。」路右六角演剧台一。又前,路左牡丹棚一,路右柏亭一。又前,路左有灯楼,过楼折而东,地名大柳树,有古柳一株,万丝拂空,垂荫盈亩。过大柳树,有过街彩坊,进坊,为四川、陕西、山西、湖广、贵州、云南六省臣民庆祝界。路左五彩重台一,上以绢制羣仙,下陈设古玩。过台折而南,有彩坊。又前,路左柏亭一,路右棕亭一。 又前,路左有灯楼,路右演剧台一。又前,路左为皇棚,棚据高地,俯视平畴,澶漫靡迤,陛循郁律。历级而上,三阶重轩,镂槛文棍,于霄蔽日。中设御座,前列柜籹如寿桃者数千。 棚外大彩坊有联曰:「天申命用休,四方来贺;皇建其有极,万福攸同。」左右鼓亭一,直坊彩桥一。桥三洞,经以彩阑,偃月垂虹,蜿蜒数丈。棚左右龙旗二,竿绝高,缥缈拂霄汉。 直坊路右十番彩台一,台前表棚一。又前,路左有灯楼。又前,有演剧彩台。又前,夹道彩坊二。又前,有清音台。又前,有遇街彩坊。出坊,有寺曰慈献。过慈献寺,有寺曰隆昌,长芦商人建庆祝皇棚。棚前有彩坊,直坊为膀棚,棚左右鼓亭一。又前,路右故事台一,演木公金母诸仙。又前,路左节节高歌台一。又前,路右为小花园,园中六角亭一。又前,夹道演剧台二,鼓亭二,过街彩坊二。又前,路左有寺曰广通,有五旗诸王建庆祝经 坛于内。寺前彩坊三。稍前,过街彩坊左右各一,右坊外路右为诸王接驾处。直中坊路右膀棚一,旛竿五。棚后迤右演剧彩台一。又前,路左有庙曰天仙。过天仙庙,为真武庙,有巡捕三营将校建庆祝经坛。庙前为龙亭,亭中以童子演八仙,陈蓬瀛仙乐。左右彩坊各一。直亭有彩坊。稍前,有庵日五圣庵,旁膀棚一。又前,路左有演剧彩台。又前,路右有西直门市民建彩坊。出坊,过石桥,有过街彩坊。过坊,进西直门,有过街大彩坊,则皆提督九门步军统领隆俄多所建也。图中大驾卤簿竟此。又桦皮厂胡衕内西三官庙有吏、户二部尚书以下诸臣建庆祝经坛。临街设龙亭一,亭前有彩坊,坊左右鼓亭。循亭折而前,过街彩坊各一,右直两坊间彩坊一,坊后灯楼一,楼下为膀棚,棚后旛竿五,棚左演剧彩台一。又前,路右马香儿胡衕内关帝庙,有西四旗前锋统领、护军统领以下诸臣建庆祝经坛。临街结彩坊三坊前彩结须弥座,座上马万寿景命亭。亭后设金书百「寿」字围屏,左右堆纱屏各一。屏外为鼓亭,亭外周以彩墙,广十有七丈。循墙折而前,为过街彩坊二,直中坊路右膀棚一,旛竿五。棚右有五彩重台,下演剧,上放飞鸟。棚后有皇十四子结彩坊二。又前,路右有寺曰崇寿,有宁寿宫太监等建庆祝经坛。寺前皇棚一,棚外有大彩坊,坊左右鼓亭。循亭折而前,过街彩坊二,路左膀棚一,旛竿五。又前,路左北草厂内万福庵,有宁寿宫老福晋建庆祝经坛。临街建皇棚,棚外彩坊三,左坊外鼓亭一。折而前,有过街彩坊,右坊外鼓亭一。折而前,有过街彩坊,坊路右膀棚一,旛竿五。棚左右有彩坊,有放生彩台,日放鸟雀无算。厂内又有寺曰万寿,有内务府正黄旗包衣参领以下、护军以上建庆祝经坛。临街建皇棚一,棚外八字彩墙,中辟圜门,门外彩亭一,左右鼓亭、旛竿各一,前结大彩坊三。左右折而前,过街彩坊各一,直两坊问路左膀棚一,旛竿七,演剧彩台一。又前,路左东三官庙,有大理寺、太常寺卿以下诸臣建庆祝经坛。临街建八角万寿松楼,楼左右松棚各一,棚右演剧彩台一,楼前鼓亭二,遇亭彩坊三。左右折而前,遇街彩坊各一。直两坊问路右膀棚一,旛竿七,棚左右松栅各一。又前,路左崇正观,有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以下建庆祝经坛。临街为经棚,棚左右为鼓亭,前建彩坊三。左右折而前,为过街彩坊,直两坊问路右膀棚一,旛竿五。出坊过石桥,路左演剧台一,台左右彩结海山,如赤城霞起,巑岏可观。 又前,路左北广济寺,有礼部、刑部、国子监、光禄寺、鸿胪寺尚书、祭酒、卿以下诸臣建经棚。寺外左右鼓亭一,前结彩坊三,稍前,左右遇街彩坊二,直两坊问路右膀棚一,旛竿五。出坊,演剧彩台一。过此为新街口,折而南,路右祝寿寺有兵、工二部尚书以下诸臣建庆祝经坛。寺外左右鼓亭,前结彩坊三,左右稍前,遇街彩坊二,直两坊间路左为膀棚,棚前上谕龙亭一,棚后旛竿五。又前,路右龙泉寺,有都察院、通政司、太仆寺、顺天府、六科及大、宛二县五城兵马司诸臣建庆祝经坛。寺外左右鼓亭,前结彩坊,坊前大彩坊三。又折而前,为过街彩坊。出坊,路左演剧台一。又前,路右有东四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以下建百老献寿台。台九级,扮百老人各执金「寿」字,层累而上。又前,路右帽儿术衙关帝庙,有东四旗前锋统领、护军统领以下护军以上建庆祝经坛。出街有彩坊,坊前鼓亭二,左右有彩坊。直两坊间路右膀棚十六楹,棚前彩亭二,棚后旛竿十四,路右演剧台一,路左彩坊三。又左有过街彩坊。又前,路右宝禅寺,有九门步军统领以下将校建庆祝经坛。寺前彩坊一,稍折而左,有彩坊一,出街,大彩坊一,坊前鼓亭二,左右过街彩坊各一。直两坊间路左膀 棚一,旛竿五,坊外路右演剧彩台一。又前,路右普庆寺有内阁、翰林院、詹事府、中书科诸臣建庆祝经坛。有彩坊,寺外为经棚,左右鼓亭,棚前彩坊三,过街彩坊二。 直两坊间路左膀棚一,旛竿五,出坊外,演剧彩台一。又前,路右石牌胡衕西方寺,有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以下建庆祝经坛。寺前有彩坊,稍前有彩坊一,出术衙左右鼓亭,前结彩坊三,遇街彩坊二。直两坊间路左膀棚一,旛竿五,出坊外路左演剧台一。又前,路右般若庵,有镶蓝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以下建庆祝经坛。庵前彩坊一,左右鼓亭前结彩坊三。左右折而前,过街彩坊二,两坊间为膀棚,棚内万寿诗屏二,棚后旛竿五。出坊,路右演剧彩台一。又前,为毛家湾,路左有副都统赖都母吴苏氏接驾龙亭一。又前,为街心观音庵,有大市街北小民建庆祝经坛。庵外经棚一,旛竿二。又前,路右真武庙,有正红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以下建庆祝经坛。庙前彩坊三,坊前彩门一,左右为彩墙,墙左右为鼓亭。循鼓亭折而前,过街彩坊二,路左面北演剧台一,台以五色缯帛结为流苏,网户当目,辄嵌小镜,灿若干星,亦奇观也。又前,路右双关帝庙,有直省督、抚、提、镇率所属来京诸臣建庆祝经坛。庙前有彩坊,坊前设鼓亭、旛竿,左右为彩墙,近墙彩坊一,彩亭二,左右过街彩坊二,直两坊问路左为膀棚,棚后旛竿五,出坊,路右演剧彩台一。又前,路左旃檀寺有庄亲王建庆祝经坛。临街为皇棚,棚外彩坊三,坊左右鼓亭。 折而前,过街彩坊二,直两坊问路左为膀棚,棚后旛竿五,左右彩坊二,出坊,路左演剧彩台飞又前,为四牌楼,图中旗手卫乐器自此陈设,直至西安门。四牌楼径南,市民夹道为灯廊百余楹,有过街彩坊,图中陈设卤簿始此。巨象神驹,与御辇间列,望之如山岳,如云霞然。又前,过街彩坊,过坊路左朋帝庙,有西安 门外小民建庆祝经坛。庙前有彩坊。 又前,为皇城西安门。进西安门,路左西十库口内,有上三旗三十家包衣人,因天王殿旧址建寺唪经,庆祝万寿。奉敕赐名慈云寺。前夹道新植松柏百余株,临街为彩坊,坊左右鼓亭,亭外济贫钱棚。循棚折而前,过街彩坊二。直两坊间路右为演剧彩台,台左为济贫饼棚,右为膀棚,棚后旛竿六。出坊,路左有包衣妇女千百人于此接驾。又前,有包衣三旗广储司人员庆祝彩坊。左右鼓亭一,循鼓亭折而前,过街彩坊二,右彩坊内,路左演剧彩台一。出左坊稍前,路左有内务府官学教习及官学生庆祝彩坊。左右鼓亭,循亭折而前为过街彩坊。直两坊间路右为膀棚,栅后旛竿三。出坊稍前,路左有古北口大粮庄头等建演剧彩台,左右为遇街彩坊。出坊稍前,路左有新选诸臣建庆祝皇棚,棚为六角,饰以五彩,左右六角鼓亭,前结大彩坊,又过街彩坊二。直两坊间路右牓棚一,旛竿五。出坊又前,为金鳌玉蝀桥,过桥由团殿后折而北登堆云积翠桥,望隔河西北旃檀寺,有上三旗内大臣延喇嘛千众建庆祝经坛。梵声殷地,幢影拂空。过桥有寺曰白塔,有上三旗包衣佐领等建庆祝经坛。坛前有大彩坊,坊外左右鼓亭。由堆云坊北折而东,路左为经棚,棚左右为灯棚。折而前,过街彩坊二。 直两坊问路右马演剧彩台。出坊稍折而北,路右有太监等设接驾龙牌仪仗。又前,有过街彩坊。过坊,路右有演剧彩台,遥望西岸团殿,东有镶黄正白二旗包衣、护军、参领以下将校演剧彩台,若相应和焉。又前,过石桥,进雪池虹门,夹道灯廊数百楹,半道左右鼓亭各一。 又前,有过街彩坊。遇坊,夹道彩坊二。又前,僧道经棚各一,夹道彩墙直接景山。南瞻禁城,双阙耸出霄汉。北顾五龙亭,波光森动。绣幕相连,笙歌互起,金石千声,云霞万色,盖莫能殚述焉。是时京城内外,金碧 相辉,锦绮相错,华灯宝烛,霏雾氤氲,弥漫周匝。其翠华未历之境,若海淀则有上清正一嗣教真人张继宗建金录醮坛于永宁观,翰林院编修高舆率领浙江耆老三百余人建千佛道场于万寿寺。地安门外,则有养心殿、武英殿、御书处、景山玻璃厂各监造诸臣建经坛于药王庙。正阳门内,则有太医院诸臣,外城则有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以下诸臣,行人司司正以下诸臣,各建经坛于衙门内。候补、候选诸臣建经坛于仁威长寿观。正阳门外,士民商贾万余人建经坛于珠市口。郊畿则有两淮商人集黄山僧众建经坛于西顶广仁宫。莫不树坊立木,张乐然灯。宝榭层楼,成于俄顷,宫墙绮陌,忽改常观。至于溢巷阗街,肩摩毂击,周遭百里,延历数旬。万户千门,繁丝脆竹,深坊小巷,绣阁珠帘,诚非丹青所及详,毫翰所胜载矣。又按盛典所载楹联,如般若庵经棚云:「周雅赓歌,如山如川如日月;箕畴敛福,曰富曰寿曰康宁。」普庆寺讽经处云:「文德武功,兼帝王而大备;心宗性学,贯圣智以纯全。」灯栅牌楼云:「辇道风清,葭管万年调玉露;瑶池春暖,华灯五夜彻琼霄信。」龙泉寺讽经处云:「沸地笙鳙,丹凤和鸣占景运;弥天烟霭,青鸾翔舞识祯祥。」广济寺牌坊云:「算永东华,若木光腾春九十;祥开南极,蟠桃花放岁三千。」东三官庙牌楼云:「保合太和,道综干始坤生,两仪并冬,诞膺多福,功被民熙物阜,四海皆春。」西三官庙牌楼云:「帝握贞符,禹甸尽归沧海贡;天开景运,尧封常祝紫宸朝。」慈献寺前牌坊云:「十雨五风,处处康衢歌帝力;千秋万岁,年年华渚耀神光。」关帝庙灯绷云:「敷天长戴仁天,知后天之不老;大地同游乐地,真应地以无疆。」直隶全省灯棚云:「圣算无疆,矗矗鳌山开寿域;天颜有喜,溶溶鱼藻漾恩波。」江南全省经棚云:「皇极建而岁月日时 无易;圣德大而禄位名寿并隆。」浙江全省灯棚云:「日之升,月之恒,万年延宝祚;天所覆,地所载,亿袄奠金瓯。」纯庙八旬万寿,华祝嵩呼之盛,尤为史牒未有。万寿盛典中图绘一门,所画万寿长图凡一百数十页。今按原书撮其大概录于后:圆明园宫门外,东西为音乐亭各一。宫门直南为重檐楼五楹,迤西为迎寿山,上建寿星亭,其后为阁。御道北面为王、贝勒、贝子、公等庆祝处。折而南,左为西洋楼一,平台二,宗室、觉罗官员于此庆祝。右为奉天、吉林、黑龙江官员庆祝处。稍折而东,袤斜数百步,两水夹镜,一望渺弥。西设龙舟九,首尾轴鲈,旌旗五色。东马金山景,上建江天寺,又有观音阁、御书楼、龙王庙、韩公祠、裴公洞诸胜。又为亭三,曰朝阳洞、玩古亭、望江楼。为塔一。俱仿江南位置,飞甍画栋,结构岩尧,如中泠挂帆,仰瞻楼观时也。其东为内阁、顺天府、翰林院、詹事府各官员分列庆祝。沿堤绿阴中,缀以亭台廊宇,药栏花架,直抵红桥。 红桥之北面,为山一,形如曲尺,翼以朱栏。西旁岩洞为门,取径而登,上有亭二,亭上演万国来朝剧。山之麓,则安南国王阮光平及其陪臣并朝鲜、南掌、缅甸各国使臣,金川、台湾山番,以至蒙古、回部各汗、王、台吉等鞠■道旁,瞻就天日。又顺天府属耆民及各省在京耆老亦于此庆祝。桥南北各有彩坊,左右各有跨水亭。过此又折而南矣。东西各设乐亭,稍前为山子一,左演剧重檐台,旁置小轩,编篱落,仿西洋式为墙垣。南过彩坊,迤西依石墙为亭,直隶省官员及顺天学政率衿 士庆祝。鸠筇竹马,夹道骈罗。自此直至清梵寺,殆应接不暇云。清梵寺北面为亭一,南为山子一,上建方亭、莲花亭,为山洞一,道东为彩坊一,吏部、户部官员于此庆祝。稍折而东,为重檐演剧台。南为浙江、福建省官员,北为礼部、兵部、刑部官员庆祝处。迤东为百子图,山中有洞门,羣儿俱双丫倭鬓,手持八宝及旗、缴、铙、鼓等物,或骑竹马,或控云纠,周旋嬉戏,出入盘辟。后则峰岚排列,远望直如壶轿。过此即永新庄矣。庄之东方亭一,工部官员于此庆祝。亭后就土为山,有演剧台,又有重檐六方亭。过此为湖北省官员庆祝处,则粉墙一曲,绘石壁天池之胜。其北绀殿飞甍,屹然遥对者,则双关帝庙也。庙前直南大路左右方亭二,旛竿二,彩坊一。迤东文石修筠,缭绕坡陀,西洋式房五楹,素壁垩丹,隐起花竹鱼鸟之状。庭阶翼以朱栏,青蕖白莲,罗列左右。中为台,演八仙上寿,西为湖南、河南两省官员庆祝处。又西洋式坊一座。东为都察院二八科、理藩院、仓场侍郎、侍卫处、銮仪卫、通政使司、大理寺、步军统领衙门、内务府三旗、三院、圆明园、三山各衙门官员。西为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省官员庆祝处。棕亭一座,旁临小池,渔舟三两,牵罾扳纲,绝似渔乐图中景物。跨水为楼五楹,水田禾稼,一望如云。又东为三星坊,花架药栏,夹道对出。过坊则茶寮卷幔,草舍编篱。西面为庆寿山,多植长松,一亭如笠。南为碉楼,凡八碉,房三楹,俱依土山为基。过演剧台为演武厅墩,台东为十锦墙,长数十武,刻画尽致。又为山子一,山顶立南极老人、八仙环侍山下。过彩坊,红墙屈曲,为万寿阁。其东演剧台,以翠羽迭为瓴甓,上有独立孔雀作和鸣状。又为垂云牌坊.乃太常寺官员庆祝处。直北为石栏,栏外方池如罫,桥上为万寿胜会,前列狮象,导以旌麾,舁一彩 亭,中设部乐,炉烟香袅,韵绕仙韶。东为控鹤仙人,西为蟠桃进献,曼衍百戏,胪置前后,观者如堵,人海腾欢。过此又折而东矣。经西洋式坊,北为百祥庵,坊南有花台,莳以奇葩,瑶草其后,垒石为墙,值援成幕。迤东为小山,小桥流水,上有数童子作献花状。过方胜亭,又为西洋券洞牌楼,左为梅花亭,右为竹亭,三省织造、各关监督于此庆祝。前为桃亭,丹实翠阴,纷敷如绘。 重楼二座,形若龙脊。又东过河,楼三楹,为太仆寺官员庆祝处。三元亭一座,列如鼎足,瓦皆作鱼鳞形;六方亭一,内设太平有象。对峙西洋房上建平台。自此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内务府八旗、圆明园三旗官员沿途庆祝处。过彩坊,始至寿福禅林。寿福禅林之前,路直东南为彩坊一,健锐营官员于此庆祝。右为十字亭,钦天监太医院及镶白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庆祝处。直东为山子一,适当骆驼湾。折而南,又牌坊一座,为火器营、正黄旗庆祝处。为演剧台。右则百老迎寿山,层楼迭阁,与林峦高下,丹颜白发,回翔容与。其东则正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红旗各官员庆祝处。北面土山逦迤,南则仿回子城式,甃筑碉楼,又为堡房一所。左为耕织房,农夫驱犁,织妇秉杼,盈宁光景,粲然具陈。自此平台小轩,皆设部伎。彩坊二座,并峙中逵,则慈献、寿安二寺,翼如在望矣。寺西土山数仞,松柏森郁,其南镶蓝旗官员庆祝处。北为百寿同庆山,红稠绿艳,间以亭台,倚墙为方亭一,上歌为八方乐业之曲。又东,两坊对峙,为广通寺。又东,为天仙庙,只林梵释,恭设无量圣寿坛场。自此复折而南,左为桃亭,内演三星献瑞剧。过彩坊,为倚虹堂,圣驾进宫于此传膳。倚虹堂南倚高梁桥,东为水亭,廊廉衔接,西望长河,亭阁参差,烟波渺弥。迤南则郊廛列肆,万瓦如栉。右为莲花台,演四方来贺剧。直南一山,耸起楼阁。 又折而东,直抵西直门。过彩坊,即护城河桥。城楼之下,面东为三重台,演普天同庆剧,台左右各有游廊。转而径南,过彩坊,北面倚堞筑屋,窗阖洞开,灯彩鲜耀。月城内恭设万寿经棚。喇嘛千众于此讽经庆祝。此自圆明园至西直门圃绘之大概也。进西直门,路右重檐演剧彩台,左为迎驾官员齐集所,中设香案,后列金书百「寿」字屏风。稍前为立象,上植旛竿,竿顶作海屋状,乘云拥护,八仙翔步。其中蘂珠坊一。南有竹径,依坡陀列屋三楹。又南为鳌山十六座,对面迭落游廊,灯彩高下,绿阴如幄。过圆亭,为白石平台一,上作女仙,衣霞帔,冠戴胜。二女侍捧蟠桃导于前,二人执雉尾扇拥于后。上有跨青鸾而下者,如西王母状。迤东为崇寿寺,寺门左作宝树然灯象,上设三宝法相,旛盖琴丽。四面皆苍卜林,缀以莲灯,一尊者作礼和南象,僧合十赞佛,后有白马驮经象,极庄严。南面为龙灯棚。自此飞甍璋丽,杰构参差。演剧而外,百戏骈罗,或作天女献花,或作婴儿戏彩,壤韶辕护,鱼颉鸟■,夹道欢呼。观者如堵,云尧天光被。牌坊在道南,其北为流水桥亭,山作两峰环合状,旁峙搴堵波。稍东经演剧台,粉墙朱栏,桃李芬郁,隔花则秋千买索,曳縠揄裾,琼楼瑶台,两两相对。前为山一座,洞壑空嵌,渔樵问答。又北有站台,高出重檐,下马平台,氍毺漫地,上作仙官献福,八童子各持七宝供奉象。前为重楼数楹。极东为三层台,清泉白石,猿鹤同游,作衔芝献果之状。北则武夷九曲,游女歌采茶歌。过方胜亭及西洋房,左为百福法相,右为太平有象。经西洋乎台,则重楼复宇,杰出云表。其北即三界胜境坊。然后过楼桥云。 桥之左为西洋水阁,迤东花台一座,上有十二天女献花。又东为恒春圃,千葩万蘂,有数童子手执纨扇,上下盘辟。其北三层方阁。迤东有书楼,芸签缥帙,充塞栋宇。北 面红栏一曲,画地为水,沦涟渺弥,内设青、苍、赤三龙舟,旗帜篙檝,各以其色。后有白石桥一座,桥两旁各立彩坊。自此折而南,为五凤台。台之前为采莲景,松桡桂檝,摇漾中流。 对面有亭,作方曲形,亭外朱栏,数十步豁然平敞。二童子捧桃枝,执灵寿杖,拥老翁而跨驴者,是葛稚川移居图中景也。万卷书楼在大道之左。西则重房曲榻 ,云璈徐奏。旁瓮碧玉池,中植菡萏万柄。过演剧彩台,为灵芝亭,与松径相对。由松径直上,为观音山,山下作迎神赛会香灯箫鼓之状。迤南则蟹舍渔庄,烟波一碧。水源尽处,突出高峰,中有仙人,骏鸾而立。右为牛女渡河之景。稍南为函关,作城闉状,有老人乘青牛车而行。过演剧重台,左为万宝秋成,仓庾栉比,舂揄簸揉,童叟争趋。前有百寿厅,为两淮商民迎銮庆祝所。右为汉使乘槎,仙源一曲,隐见支机。径五顶亭、三层平台及西洋房,回廊十二楹,为桂花厅。 金粟霏香,月轮方满,见骏鸾三数人翔舞康庄者,则中逵北拱关帝庙之山门也。山门南为菊花牌坊,下有十数仙子,手执「寿」字方胜,朝拱銮舆。又南为凤凰亭,其西则翠屏一曲,列植桃枝,上缀蟠桃千实。迤南一亭,形似花篮,中设祥芝仙卉,其中则碧海仙娇,左右亭台,或为卐字,或为如意,或为三元瑞献。或为双凤朝阳,直抵大市街之四牌楼。其东西面二牌楼后,俱列岚嶂,如罗浮两峰,似离若合。下为百老人,各衣彩衣,庞眉华发,扶杖来观。自此折而东,以达西安门云。遇四牌楼东行,道左为百花台,右为五云楼,楼前为西洋线法,山云窗雾,阁深入数重。下设西洋水法亭三座,拔地云根一柱,四围绕立舞鹤,喷泉上注,百道飞射。北面为百「寿」字照墙,瑶台仙馆,韶护齐鸣。前设五辂立象,天仗方排,禁门洞启。自西直门至此,市廛栉比,烟井云连,尽人藻绘中矣。西安门内两旁六方亭, 廛舍鳞次,楼榭参错。过西洋塔,为彩坊二。重岚迭嶂之状,暎带左右。又有菜园、花圃、药栏、茨舍。直东为孔雀亭。西面山子一座,上筑琼楼。遇彩坊,进三座门,至金鳌玉蝀桥,则太液波光,望若图画。左旗右帜,锦缆牙樯,则御舟之维于北渚也。桥之东为承光殿,循墙为过街彩坊,而南为花神庙,外立百花坊,缭以朱栏。后有三层楼。最后游廊九折。东偏为仙台,负山嶻粜,俯瞰锦城,是为浙江耆民、商人迎銮庆祝之所。自此进内三座门,门之东面演剧彩台一,演南极呈样大戏。面北西洋式方亭,南为牌坊,迤前药栏花架,缀以西洋房数十楹。过赤凤台,又一彩坊,坊之南,山子一座,桥径曲折,作白猿献果之戏。 又为鳌山二十四楹,极山川之奇丽,绩洞天之胜景。前接福佑寺坊,对面则羣峰拱列,琅玕万个。遇桃式演剧台,又昆卢亭子,旁设抬阁五座,俱取吉祥缀景。有童子束装竦立,高出檐际,中衢为流云坊。从此林峦台榭,层见迭出,天阊晓景,人海腾欢。较之紫禁城外,尤为繁丽矣。流云坊之左,山子一座,列植乔柯,两面对置西洋楼房,玲珑网户,结构精严。 左为游廊数十楹,右为站台,布置点缀如明圣湖风景。中衢立彩坊,又南为城闉一,额曰「钱塘胜景」。过此则斜廊转角,对出翼道,西面西华门,为线法山,室宇崇沓,岩实空嵌。山表为流云坊,左右复为小山,山之麓为在籍大员来京庆祝迎驾之所。此自西直门至西华门图绘之大概也。又按楹联如四言云:「百顺为福二八合同春。」「佛天佛日,寿世寿民。」「皇建福极,位在德元。」「愿圣人寿,近天子光。」五言云:「尧龄增瑞甲,轩纪叶长庚。」「五位逢交泰,三登庆屡丰。」「九五福曰寿,八千岁为秋。」「八征陈姒范,三祝晋尧封。」「祝恒河沙寿,歌大海潮音。」六言云:「景命寿于旗翼,淳风鬯彼垓埏。」「五福堂同五代,八旬时念八征。」七言云:「泰荚中符天地数,坤贞大阐岳川祥。」「星云丽近中秋节,山海祥开益地图。」「露犬纨牛图菜币,庶车闲马颂卷阿。」「王会图新增职贡,帝京篇丽营蓬瀛。」「寿星四照环辰北,王会来同暨日南。」「春秋纪合八千岁,甲子周回三万旬。」「皇向福锡庶民福,帝如春与四时春。」「位禄名寿德惟券,高明博厚久斯征。」「八功八德无量佛,千春千秋大椿年。」「人如夏谚歌游豫,地是春台乐皡熙。」「春台煦育歌绥万,化日舒长纪大千。」「能以美利利天下,是用多福福一人。」「四时来备各以叙,如川方至莫不增。」「皇建极会极归极,帝作歌赓歌载歌。」「由庚庆洽三千界,周甲重开二十春。」「万象人天欢赞佛,十方功德统遵王。」「渥恩蠲诏骈科诏,新庆交封暨缅封。」「桥门迈汉三雍典,职贡超唐十道图。」「鸠杖作朋春醮饫,莺衣呈舞嘏词新。」「寿肚培基山万岁,恩波酽润水中泠。」八言云:「东西朔南,讫于四海;岁时月日,惟曰万年。」「山盈川冲,受兹介福;辕萌壤叟,同我太平。」「敬天勤民,以笃庆柞;揆文奋武,载扬天声。」「儒馆献歌,礼官纪典;海人憬德,缨序蒙提。」「文武圣神,在明明德;位禄名寿,得全全昌。」九言云:「五十有五年,堂开五代;八旬兼八月,玺刻八征箱。」「七曜灿珠囊,荣镜宇宙;万年绵宝录,合撰升恒。」「祝曼寿须弥,化渐印度;赞文殊师利,景丽台怀。」十言云:「万古稀逢,岂止三四五六;一人有庆,直至亿兆京垓。」「久道久照久成,久征不息;贞观贞明贞一,贞下起元。」「无我相,无人相,无边寿相;有善缘,有德缘,有大福缘。」十一言云:「五试经纶,蕊榜宏开科甲乙;七均正乐,葩诗新订谱宫商。。」「旸雨协丰占,征念九畴之八,京垓增泰荚,呼闻万寿者三。」「就如日,瞻如云,梯航羣介寿;轩乎鼓,鼚乎舞,衢壤遍熙春。」十二云:「翠录演天元,泰 策揲图书正位;珠弧环斗柄,寿星辉角亢南躔。」「期艾应昌提,七旬赴宴三千叟;埏垓昭景贶,五代同堂二百家。」十五言云 :「集山海梯航,东鲽西鹣,万国图归王会;感风云律吕,南兜北昧,九重乐奏钧天。」十七言云:「八月际昌期,玉管金钟,谱出一十三徽律吕;亿年开景福,丹缄翠箓,歌成万八千岁春秋。」谨按:高宗八旬万寿庆典,俱仿照乾隆二十六年、三十六年孝圣宪皇后万寿庆典办理。 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分三段,令两淮、长芦、浙江商众承办。西直门至圆明园宫门前,由总理庆典大臣等承办。所需经费,王公大臣、八旗、各部院官员则于俸廉内坐扣,外省则于通省养廉内扣交十分之二五。又漕督、河督、学政、仓场侍郎、将军、副都统、盛京五部、盐政、织造、坐粮厅、各省关差税务、城守尉皆分别银数交纳。原拟经费银一百七十一万八千两,嗣减定一百十四万四千二百九十七两五钱。又嘉庆二十四年,仁宗六旬万寿,中外臣民输忱庆祝。自都城至圆明园敷十里中,棚坊楼阁,华丽烽烟,与乾隆时相埒。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二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列圣庙号高肇纪立极曰高。肇神武创业曰肇。太克饮千袄曰太。 兴圣图丕振曰兴。景光有令绪曰景。烈鸿基式廓曰烈。 显功德懋着曰显。世贻庥奕叶曰世。纯德业粹备曰纯。 圣峻德垂统曰圣。孝善继善述曰孝。德生安允迪曰德。 懿圣神媲美曰懿。神大化广运曰神。武德威遐畅曰武。 睿直聪作则曰睿。哲明周万汇曰哲。昭高朗有融曰昭。 明知人善任曰明。熙敬德光辉曰熙。宣政教广布曰宜。 成功德隆备曰成。康奠安四海曰康。和温仁育物曰和。 宁中外向化曰事。裕仁圣佑敢曰裕。度典法懋昭曰度。 顺乐天循理曰顺。僖小心昭事曰僖。理文治昌明曰理。 道以德化民曰道。恭纳身轨物曰恭。敬渊修罔间曰敬。 肃整躬率下曰肃。庄威仪不忒曰庄。安动容中礼曰安。 定纪网整肃曰定。端正己垂型曰端。穆德容静深曰穆。 简执要不苛曰简。质敦本合义曰质。英岐嶷明断曰英。 毅健行合天曰毅。襄功宏参赞曰襄。 列圣尊谧圣睿知通明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神化难名曰圣。神安仁立政曰神。则天庸运曰神。 文经天纬地曰文。修德来远曰文。慈惠爱民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武克定祸配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德威遐畅曰武。聪声人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 明照临四方曰明。任贤致逮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睿圣知通微曰睿。虑周事表曰睿。 哲明知渊深曰哲。官人应实曰哲。中王心克一曰中。刚柔不偏曰中。因时致治曰中。 正内外宾服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高功德盛大曰高.覆焘同天曰高。 章敬慎高明曰章。法度大明曰章。文教速耀曰章。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 懿主极精纯曰懿。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五宗安之曰孝。德加百姓 曰孝。 德绥柔士民曰德。谏诤不连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 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信宽仁孚众曰信。政令画一曰信。 渊德信静深曰渊。沈几烛隐曰渊。献聪明睿哲曰献。 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惠爱民好与曰惠。德威可怀曰惠。泽及万世曰惠。 宽大德包蒙曰宽。御乐不迫曰宽。温乐育羣生曰温。慈和接下曰温。 元体仁长民曰元。道德纯一曰元.思能辨众曰元。裕建中垂统曰裕。宽仁得众曰裕。 和号令民悦曰和。敦陆九族曰和。怀柔胥洽曰和。顺慈和遍服曰顺。好恶公正曰顺。 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 定安民法古曰定。大应慈仁曰定。静正无为曰定。义安中外曰定。 宁裕以安民曰宁。康令民安乐曰康。思善无逸曰康。 靖柔德安众曰靖。政刑不扰曰靖。景苔意大图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肃正己摄下曰肃。法度修明曰肃。 威赏勒刑惩曰威。声鬟震迭曰威。以刑服逮曰威。庄以临下曰威。 毅英明有执曰毅。经德不回曰毅。烈宏济生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武宣昭曰烈。 义正身肃下曰义。裁制适宜曰义。襄威德服远曰襄。 礼恭俭庄敬曰礼。纳民轨物曰礼。庄严敬临民曰庄。威而不猛曰庄。德盛礼恭曰庄。 敬齐庄中正曰敬。戒慎几微曰敬。肃恭无怠曰敬。 恭尊贤贵义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隐曰恭。 俭节以制度曰俭。皋事有经曰俭。钦威仪悉备曰钦。夙夜祗畏曰敛。敬慎万几曰钦。 安兆民宁赖曰安。恭德不劳曰安。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 穆布德执义曰穆。圣敬有仪曰穆。原植德开基曰原。庆流奕叶曰原。 厚思虑不爽曰厚。僖质渊受谏曰僖。 翼爱民好治曰翼。小心昭事曰翼。宪赏善罚奸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 度心能制义曰度。宽裕有容曰度。创制垂法曰度。理政平刑肃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术曰理。 齐执心克庄曰齐。匡贞心大度曰匡。 平布网治纪曰平。执事有制曰平。直肇敏行成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简治典明肃曰简。临下无苛曰简。质名实不爽曰质。真纯一德曰质。至洽还淳曰质。 英德华茂着曰英。明识大畧曰英。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 成礼乐明具曰成。安民立政日成。久道化隆曰成。 昭圣蔺周达曰昭。明德有劳曰昭。威仪恭明曰昭。遐隐不遗曰昭。 宣施而不私曰宣。圣善周闻曰宣。显圣德昭临曰显。有光前烈曰颢。 光能绍前业曰光。功烈耿着曰光。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称赫奕曰熙。 列后尊谧孝慈惠爱亲曰孝。徽音克嗣曰孝。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 纯中正和粹曰纯。肫诚克一曰纯。懿柔德流光曰懿。温和贤善曰懿。 淑虑善从宜曰淑。温仁咸仰曰淑。德执义扬善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广被曰惠。温德性和厚曰温。宽仁惠下曰温。 和柔克有光曰和。温厚无苛曰和。康温良好学曰康。视履安和曰康。 顺慈和遍服曰顺。德协自然曰顺。成内德醇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 宪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敦温仁忠厚曰敦。树德纯固曰敦。 裕性量宽平曰裕。仁惠克广曰裕。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 定大应慈仁曰定。镇静守度曰定。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 敬齐庄自持曰敬。应事无慢曰敬。恭庄以莅下曰恭。谦和不懈曰恭。 端恭已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庄履正志和曰庄。严恭自律曰庄。 恪温恭不怠曰恪。懋勤内治曰恪。钦神明俨翼曰钦。威德悉备曰钦。 肃严畏自饬曰肃。摄下有礼曰肃。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 澧恭俭合度曰礼.内则克修曰礼。齐执心克庄曰齐。 翼思虑深远曰翼。赞宜德化曰翼。静厚德安贞曰静。律身恭简曰静。 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宁渊衷湛一曰宁。端重自毖曰宁。 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质宅心笃实曰质。淳茂无华曰质。 悫诚心中孚曰悫。率真御下曰悫。简一德不懈曰简。约己恕物曰简。 靖恭谨鲜言曰靖。纪网肃布曰靖。洁志行清正曰洁。容仪修饬日洁.贞德性正固曰贞。率义好修曰贞。慧淑敏早成曰慧。柔质受谏日慧。 哲明知周通曰哲。识微虑终曰哲。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 度心能制义曰度。懿徽足式曰度。宣善闻周达曰宣。哲惠昭布曰宣。 明懿行宜着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德辉内蕴曰昭。 显中外仰德曰显。 妃嫔谧懿温柔贤善曰懿。淑善行着闻曰淑。贤内德有成曰贤。 献智质有理曰献。惠柔质慈仁曰惠。温德信宽和曰温。 和柔顺无违曰和。顺和比于理曰顺。敦温仁忠厚曰敦。 裕宽和不迫曰裕。安凝重合礼曰安。定纯行不爽曰定。 敬夙夜儆戒曰敬。恭逊顺事上曰恭。逊谦和善让曰逊。 端守礼自重曰端。庄严恪有仪曰庄。钦小心励翼曰钦。 肃貌恭心敬曰肃。穆容仪肃静曰穆。恪温恭朝夕曰恪。 慎谨饬自持曰慎。勤能修内职曰勤。翼思虑深远曰翼。 静柔德安贞曰静。僖小心恭慎曰僖。质静正无华曰质。 悫表裹如一曰悫。简一德不懈曰简。靖恭慎鲜盲曰靖。 洁清正不渝曰洁。贞德信正固曰贞。慧柔质通敏曰慧。 哲明知周通曰哲。荣蒙恩优渥曰荣。宣善蔺式布曰宣。 昭柔德有光曰昭。显德美宣昭曰显。悯慈仁不寿曰悯。 悼中年早逝曰悼。怀慈仁短折曰怀。 王、贝勒谧忠廉方公正曰忠。危身奉上曰忠。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日孝。 纯中正和粹曰纯。安危一心曰纯。贤行义合道曰贤。 文道德博闰曰文。勤学好问曰文。献智质有理曰献。 懿贤善着美曰懿。庄履正志和曰庄。 敬夙夜儆戒曰敬。善合法典曰敬。端守礼执义曰端。 肃执心决断曰肃。恭敬以事上曰恭。既过能改曰恭。尊贤敬让曰恭。 恪温恭朝夕曰恪。威容端严曰烙。穆布德执义曰穆。 康温柔好善曰康。仪善行足法曰仪。 宪博闻多能曰宪。行善可纪曰宪。温德性宽和曰温。 惠勤施无私曰惠。和不刚不柔曰和。 颐和比于理曰顺。良小心敬事曰良。竭忠无隐曰良。 敦善行不怠曰敦。裕宽和自得曰裕。 安和好不争曰安。靖以德安众曰靖。 慧质柔受善曰慧。哲知能辨物曰哲。 明昭晰羣性曰明。通物至能应曰通。行善无滞曰通。 达质直好善曰达。修克勤世业曰修。 敏虑事有功曰敏。好古不怠曰敏。勤夙夜匪懈曰勤。 襄甲胄有劳曰襄。密思虑详审曰密,追补前过曰密。 正心无偏曲曰正。慎夙夜敬畏曰慎。 平推心行恕曰平。思念终如始曰思。 度心能制义曰度。比择善如从曰比。 义制事合宜曰义。定纯行不爽曰定。 僖小心敬畏曰僖。克爱民作刑曰克。 清洁己自爱曰清。洁不污不义曰洁。 节好廉自克曰节。谨行制度曰节。介执一不迁曰介。 诚肫篇无欺曰诚。悫表裹如一曰悫。 简子易不訾曰简。执要能周曰简。信出言可复曰信。 厚忠诚自植曰厚。质朴直无华曰质。 武刚强直理曰武。折冲御侮曰武。毅致果克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 烈秉德遵业曰烈。安民有功曰烈。勇见义必为曰勇。 刚强义果敢曰剐。威武不屈曰刚。直敏行不挠曰直。 果好力致勇曰果。临事善断曰果。景布义行刚曰景。 壮胜敌克乱曰壮。宣善闻周达曰宜。 昭明德有功曰昭。容仪恭美曰昭。荣宠椽光大曰荣。 显行见中外曰显。隐尽情不矗曰隐。 怀慈仁短折日怀。哀早孤夭折曰哀。 殇未家短折曰殇。悼中年早天曰悼。 愍使民悲伤曰愍。 羣臣谧忠肫诚翊赞曰忠。危身奉上曰忠。孝慈惠爱亲曰孝。大虑行节曰孝。能养能荣曰孝。 纯志卢忠实曰纯。安危一心曰纯。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 文道德博闻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勤学好问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献智质有礼曰献。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 宪博闻多能曰宪。行善可纪曰宪。宣善闻周连曰宣。诚意见外曰宜。 昭明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曰昭。明独见先诚曰明。察色见情曰明。谮想不行曰明。 哲智能辨物曰哲。度心能制义曰度。 武刚强直理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刚强以顺曰武。 烈有功安民曰烈。勇胜敌壮志曰勇。见义必为曰勇。 壮武而不遂曰壮。胜敬克乱曰壮。屡征杀伐曰壮。死于原野曰壮。 刚强义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威武不屈曰刚。果好力致勇曰果。 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执正曰威。桓辟土服远曰桓。 毅致果杀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 恭敬慎事上曰恭。爱民弟长曰恭。执事坚固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 敬夙夜儆戒曰敬。小心恭事曰敬。善合法典曰敬。庄严敬临民曰庄。威而不猛曰庄。履正志和曰庄。 端守礼执义曰端。恪敬共官次曰恪。威容端岩曰恪。温恭朝夕曰恪。 钦威仪悉备曰钦。寅恭奉职曰钦。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厚忠诚自植曰厚。敦仁爱众曰厚。安和好不争曰安。止于义理曰安。 泰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敦温仁忠厚曰敦。善行不怠曰敦。 裕宽和自得曰裕。良竭忠无隐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康安乐抚民曰康。温柔好善曰康。惠勤施无私曰惠。抚字心殷曰惠。兴利裕民曰惠。 和推贤让能曰和。不刚不柔曰和。柔远能迩曰和。顺和比于理曰顺。慈仁体民曰顺。 温德性宽和曰温。正守道不移曰正。心无偏曲曰正。 肃执心决断曰肃。身正人服曰肃。简平易不訾曰简。执要能周曰简。 靖宽乐令终曰靖。柔德安众曰靖。清避远不义曰清。洁己奉法曰清。 介执一不迁曰介。节好廉自克曰节。谨行制度曰节。艰危莫夺曰节。 悫表裹如一曰悫。僖小心畏忌曰僖。恭慎无遇曰僖。 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绢洽纪曰平。贞清白守节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确执德不回曰确。质强立守义曰质。名实不爽曰质。 洁不污不义曰洁。思念终如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密思虑详审曰密。追补前过曰密。 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直敏行不挠曰直。率性不邪曰直。 义制事合宜曰义。先君后己曰义。勤能修其官曰勤。宜劳中外曰勤。夙夜匪懈曰勤。 襄随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景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 敏好古不怠曰敏。才猷不滞曰敏。理才敏详审曰理。治繁不扰曰理。 通物至能应曰通.行善无滞曰通。达质直好善曰达。疏中通理曰达。 荣宠禄光大曰荣。稳怀情不盛曰隐。 愍使民悲伤曰愍。懿贤善着美曰懿。 定制,和硕亲王一字,多罗郡王二字。然如多罗谦郡王瓦克达谧「襄」之类,亦不一其人。多罗贝勒二宇。固山贝子二字。镇国公以下至辅国将军皆二字。妃一字,亦间有二字者。 公主二字。额驸二字。民公、侯以下文武官凡得谧者皆二字。 外国亦有得谧者,如顺治十六年谧朝鲜国王李误「忠宣」,乾隆中特赐阮光平谧「忠纯」是也。 谥法惟「文正」一谧,尤为朝廷所重。每遇礼部奏请奉旨予谧者,由阁臣拟进四字,恭候钦定,惟「文正」则不敢拟,皆奉特旨遵行,亦不候阁臣奏拟。国初至今,惟尚书汤斌、大学士刘统勋、朱珪、曹振镛、协办大学士杜受田五人。又按:内阁鸿称册所载,诸谧以「忠」为第一字,「正」为第四十一字。 康熙间,大臣例得予谧者,往往传旨问九卿,某人应得谧否。盖易名之典,其慎如此。 此后应否予谥,由礼部奏准,阁臣拟字请旨。 汉官不由翰林出身,不得用「文」字。官至大学士,则非翰林出身亦得谧「文」。如费文恪淳、章文简煦是也。周文忠天爵不由翰林,亦未人阁,以「文」为谧,非旧制也。 将军武阶而谧文者,如果齐斯欢谧「文僖」、玉麟谧「文恭」、铁麟谧「文恪」,皆由翰林出身。至康熙六年,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索尼谧「文忠」,盖特恩也。又由翰林出身,不依旧例谧文者,如鄂容安死阿睦尔萨纳之难,谧「刚烈」;裕谦死叹咭喇之难,谧「靖节」。 重死事之臣也。 按:鄂公殉节,由阁拟谧,用「文烈」、「文刚」,高宗抹二「文」字,合「刚烈」字谧之。 雍正间,吏部侍郎署直隶总督何端简世瑾,以词臣进,而谧不用「文」字。 谧法不用「文」字者,礼部奏准后,阁臣撰拟八字请旨。又居易录:满洲部院大臣,必历内阁学士,乃得充经筵讲官,殁得谧「文」。 侍郎以下,例无谧,其予谧,自康熙十八年掌院学士沙喇里始,盖以讲筵旧劳也。其后叶文敏方霭、沈文恪荃、励文恪杜讷、高文恪士奇,侍从日久,宋端悫文运以廉介受知,皆以侍郎予谧。乾隆间,蔡文勤世远、徐文定元梦、钱文端陈羣、钱文敏维城,亦侍郎赐谧也。 乾隆间,以诗文被奖而追谧者,尚书王士祯谧「文简」,尚书韩荚谧「文懿」。以究心理学而追谧者,侍郎胡煦谧「文良」。嘉庆间,以尚书房旧劳而追谧者,侍郎奉宽谧「文勤」,左都御史观保谧「文恭」,尚书德保谧「文庄」。又尚书曹文埴、左都御史胡高望,初未予谧,后补谧曹为「文敏」,胡为「文恪」。 陆陇其以御史赠阁学,特谧「清献」,乃国家奖廉吏、重真儒之至意。若马玠以知县赠布政使参议,谧「忠勤」;强克捷以知县赠知府,谧「忠烈」;刘钦邻以知县赠仆少,谧「忠节」;李毓昌以知县谧「忠愍」;杨延亮以知县谧「昭节」;方振声以县丞谧「果勇」;若斯类者,更仆难终。此褒扬忠节之令典也。 乾隆元年,明史告成。命追谧建文时诸臣,以昭万世之公,以补旧史之阙。 我朝定鼎后,即赐前明崇祯末殉难之大学士范景文等十六人谧。乾隆四十年,命补谧胡季殉节诸臣及建文革除之际,其臣之抗节死事者,或专谧,或通谧,凡三千六百余人。并摘具事实,为胜朝殉节诸臣录。所以示彰瘴,植纲常,义至重也。 乾隆元年,命已人贤良祠诸大臣,当日未赐谧者,皆追谧。 耿昭忠、耿聚忠为耿精忠弟。精忠叛,二人不肯从逆,朝廷嘉之,其后昭忠、聚忠同谧一悫敏气弟兄同谧,古未有也。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三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元旦设供案于宫中天香亭内,安神牌,上拈香行礼。 明窗在养心殿。开笔之典,始于世宗,历圣皆踵行之。其制:每岁于元旦子刻,御是处。 案设金瓯一,中注屠苏;玉烛一,手引发光;用朱漆雕云龙盘一,中盛古铜八吉祥炉、古铜香盘二。握管熏于炉上,始濡染挥翰。先御朱毫,后染墨笔。笔端镌曰「万年青」,管曰「万年枝」。各书吉语数字,以祈一岁之政和事理。复进本年时宪书,浏览一通,以寓授时省岁之意。诸物用毕,手自料简,饬所司收藏。盖恪遵前典,敬迓蕃厘,不敢忽也。 高宗每岁元旦,必书心经一册。至每月朔望书心经,则自乙未年始,用圣祖成例也。 立春日,圣驾在宫中延庆殿九叩迎春,为民祈福。 立春制春帖子,乾隆初年,首数无定。庚辰后,以五绝二首、七绝一首为率。嘉庆间,每岁亦作三绝句如旧式,亲书小轴,悬养心殿东暖阁之随安室,易旧岁者藏之。乾隆、嘉庆御制,又有端午帖子、中秋帖子。又每岁御制元旦、除夕诗,书为屏幅,亦悬东暖阁。 按:军机大臣、南书房供奉进春帖子,军机为一折,南书房为一折,人各五绝一、七绝二,书名于下。届时,同至懋勤殿,置折于案,行叩头礼。内监捧以进,旋各赐笔二十枝、朱二十锭、五色绢笺二十张、朱红描金方绢笺五张。 又按:进春帖子,为内直诸臣事。乾隆间,王文端杰尝直内廷,及督翠浙江,仍进春帖子,当别有故。 曩制,正月上辛,郊礼告成,即移跸御园。盖国家以得辛马上吉也。郊以次辛,亦以上辛移驻。至大祀前夕,人宫斋戒,若有他故,则别撰良辰,不拘此制。初次幸园,具卤簿,作乐以迓新韶吉祉。初次由园回宫,礼亦如是。如值斋期,则排羽仗,而设乐不作。至冬还宫,向时多以仲月,其后或以季月,宫眷皆从,俗谓之大搬家。 谨案:乾隆间,孝圣皇太后喜园居,故圣驾于孟冬时享先还宫。间数日,诣园问安。冬至前,始奉安舆还慈宁。若新正天气冱寒,皇太后或于二月始幸御园。道光间,奉养孝和皇太后亦如是。 养正图凡六十事,自寝门问膳始,余如借事纳忠、桐叶封虞、运甓习劳、金人示戒之类。康熙间,干清宫正月所设灯屏,皆画图中故事。 附录:嘉庆癸酉考差,以金人示戒命题。时值斋戒,例设铜人于干清门,遂有舍三缄义而为致斋解者,因多黜落。 新岁,理藩院奏西藏喇嘛进丹书克,番语谓吉祥物也。俗有七珍八宝之说,如白螺亦是一种。丹书称尊号为「曼殊师利大皇帝」。翻译名义,曼殊,华言妙吉祥也。国初称旧满删日佛满珠,新满洲曰伊彻满珠。曼殊、满珠,音相近,而珠又转为洲也。 按:前藏达赖喇嘛、后藏班禅额尔德尼,间年遣使堪布入贡。每年十二月,念洞礼亦作洞黎。经以前到京,候次年新正呈进丹书克。又万寿圣节,亦进丹书克。 重华宫茶宴,始于乾隆间。自正月初二至初十日,无定期。嘉庆间,多以初二日举行。 先是宴集赓吟无定地,乾隆癸亥后皆在重华宫。列坐左厢,宴用盒果杯茗。御制诗云:「杯休酽酵劳行酒,盘钉喂鳇可侑茶。」纪实也。初人数无定,大抵内直词臣居多,体裁亦古今并用,小序或有或无,后以时事命题,非长篇不能赅赡。自丙戌始,定为七十二韵,二十八人分为八排,人得四句。每排冠以御制,又别有御制七律二章。旧时或一章、或二章无定。 诸臣不和者听。题固预知,惟御制元韵,须要席前发下始知 之。与宴仅十八人,寓登瀛学士之意。诗成先后进览,不待汇呈。颁赏珍物,叩首祗谢,亲捧而出。赐物以小荷囊为最重。谢时悬之衣襟,昭恩宠也。余人在外和诗,不人宴。 道光六年丙戌,新正二日,重华宫茶宴,有咏盆梅八韵。八年戊子新正二日,重华宫茶宴,有对雪七律一首。是其时尚有茶宴之名,而与旧制稍异,其后则此宴停止矣。 谨案:乾隆丁酉,御制茶宴诗注:平定两金川,实赖师武臣力,至宴间联句,不妨人代为之。且迩年新正联句皆预拟,御制句成,其余则命内廷翰林以次拟就,临时填名。即外廷词臣,亦非其即席自作也云云。真是年宴于紫光阁,将帅亦与在外和诗之列。故诗注及之。 盖向来即席亲赓者,惟在内与宴之十八人也。又嘉庆丙寅,朱文正公与宴,命所作诗不必面呈,以文正年已七十六,且患目眚故也。又癸亥平定三省教匪,茶宴在同乐园,文正集误作重华宫。向来茶宴,多内直词臣,惟开四库馆时,总纂陆锡熊、纪昀,总校陆费墀,虽非内廷,每宴皆与。乾隆癸亥以后,历年诗题附录于后:乾隆癸亥元宵联句即浮圆子。甲子无。 乙丑立春后一日宴集联句。丙寅初十日重华宫联句。丁卯爆竹联句。戊辰、己巳无。时值有孝贤皇后大事。庚午上元后一日宴集联句。辛未无。是年正月启跸南巡。壬申雪狮联句。癸酉咏雪联句。甲戌冰灯联句。乙亥鳌山联句。丙子咏雪联句。 丁丑无。是年上元在赵北口行宫观灯联勺戊寅西山积雪联句。己卯燕九日联句。庚辰钖宴联句。辛巳紫光阁落成联句。此次在西苑,不在重华宫。壬午玉盘联句。癸未岁朝图联句。甲申冰嬉联句。乙 酉雪象联句。丙戌玉盂联句。联句之始,或十二人,或十五二八人,后增至二十人、二十四人。自丙戌以后皆二十八人。丁亥立春得辛祈谷礼成联句。戊子三清茶联句。己丑冰床联句。庚寅玉瓮联句。辛卯学诗堂联句。壬辰耕织图联句。癸巳重刻淳化阁帖成联句。甲午四库全书联句。乙未天禄琳琅联句。丙申宁寿宫落成联句。丁酉紫光阁锡宴联句。戊戌、己亥无。时有皇太后之丧。庚子四库全书会要联句。辛丑陕雪堂联句。壬寅七十二候联句。癸卯职官表联句。甲辰五经萃室联句。乙巳千叟宴,依柏梁体作诗,凡百人,故茶宴仅制七律二首命和,不复联句。丙午五福五代堂联句。丁未开国方略联句。戊申平定台湾联句,七律四首。是年茶宴为二月初一日。己酉戡定安南联句。庚戌八征耄念联句。辛亥九五福之一日寿联句。壬子九五福之二日富联句。癸丑九五福之三日康宁联句。甲寅九五福之四日攸好德联句。乙卯九五福之五日考终命联句。嘉庆丙辰、丁巳、戊午阙。时值高宗不大事。己未至壬戌无宴。癸亥平定教匪志喜联句。戊午高宗即拟以此题联句,因捷书未至而乓是年茶宴在同乐园。甲子毓庆宫联句。以诸王皆善诗,故是年亦命人宴。乙丑职贡图联句。丙寅书福联句。丁卯文房四事联句。戊辰宫史续编联句。己巳皇朝词林典故联句。庚午授时通考联句。辛未春胜联句。壬申养心殿联句。癸酉武功良具联句。甲戊三友轩联句。乙亥谷日联句。丙子秘殿珠袜石渠宝笈三编联句。丁丑南熏殿旧藏图像联句。戊寅盛京风土联句。己卯马远豳风图联句。庚辰阙。 高宗遇上元节,必制灯词,或四首,或八首。自五十三年戊申始,以六十四卦分咏,岁八章,至六十年而卦全备。宫中放灯,自正月十三日始,凡七日,过燕九乃罢。 乾隆间,每岁上元前,于清晖阁张灯,侍皇太后筵宴。道光间,于含辉楼张灯,侍皇太后筵宴。御园中放灯收灯,以鸣锣传令。早晚有定时,一处鸣锣,五处应之。司房帖传掌仪司,不知自何时始也。 烟火之戏,由来久矣。乾隆间,自正月十三日起,即奉皇太后至山高水长看烟火,至收灯止。惟丙寅、乙酉于宫内庆赏无宵。又巡幸之日在前后,则行宫亦陈烟火。 山高水长楼名。在圆明园之西,俗呼西厂。地势宽敞,宜陈火戏。每岁正月十九日,例有筵宴,奉宸实司其事。是日侍卫处请派大臣管西南门,善扑营进撩跤名单,掌仪司进玩艺名单。有西洋千秋、罗汉堆塔、旧子音曲、善扑营花跤、高丽跟头诸名目,点出某项则预备。 香山等营亦有呈进。其地为楼九间,楼下设御座,楼上为内廷主位坐次。内廷王公大臣及朝正外藩各国陪臣,皆得赐观。嘉庆间,并许内直词臣与观。曩时山高水长筳宴,起居注亦侍班,旋停。有西洋秋千架,秋千旋转,下奏歌乐。上入座后,进什榜,每队四人,凡四队,乐器则筝与胡琴、三弦之类。叩头毕,向上席地坐,合众乐,唱满洲、蒙古曲,继阅撩跤、两人对扑也。爬竿巨竹竿高三四丈,童子赤体,仅着一短脚袴,缘竿而上,至竿顶.演作诸势,即古之寻植也。诸戏。又有小过堂者,健锐营择十岁以下童子放过堂鸟枪。五人为一队。其队之多寡,则点出预备,无一定也。进廓尔喀、朝鲜等处人演唱本国歌曲,回八城人奏回部乐。诸戏毕,命放花盒,侍侧者用顺风耳以铜为主传谕。即有侍卫,将左右柱上所系盒子药绕焠火引之,金蛇电掣,倏忽间至十余丈外,而鹤焰腾辉,花葩布彩矣。盒子之制,大小方圆不一,人物花鸟无所不有。诸侍卫衣貂蟒,手执花筒,络绎点放,以助欢乐。 最后一盒子为万国乐春台,则每岁例备者,俗称为炮打襄阳城。沿河编花篱,遍置花炮,星火乍然,万响齐发,而圣驾即旋宫矣。嘉庆间,至酉刻即罢。事毕人散,河岸爆竹残纸殆寸许厚,而紫雾苍烟,迷漫空宇,亦历半时许方消尽也。步军统领率兵以水浇泼,谓之压火。 旧时放盒子之前,尚有各种舞灯、十番清唱,最为盛丽。道光间,裁去南府,遂无灯舞、十番。其后花炮、盒子,减损大半,犹不废旧制,继则尽停止矣。 按:毛西河诗话载:康熙乙丑元夕,南海子大放灯火,臣民纵观于行殿外。治场里许,周植代木,而络以红绳。中建四棚,县火箱其中。旁树八杆,即八旗也。旗人认志色分驻,而当前四绿旗,则汉人所驻之地。官民老穉男妇,皆许进观。初设卤簿,及驾奉两宫从永定门赴行殿,诸王羣臣次第至,赐官厨肴馔,人酒三瓯,能饮者不计。于是彻仗张灯,出宫人五十人,虹裳霓衣,覆以杂彩,人担两灯,各据方位,高低盘舞,若星芒撒天,珠光烩海,真异观也。既则火发于筒,以五为耦, 耦具五花,抡升递进。乃举巨炮三,火线层层,由下而上。其四箱套数,若珠帘焰塔,葡萄蜂蝶,雷车电鞭,川奔轴裂,不一而足。又既则九石之灯,藏小灯万,一声进散,万灯齐明,流苏葩墦,粉纶四垂。箱中鼓吹并起,纂桃■篥,次第作响。火械所及,节奏随之。霹雳数声,烟飞云散。最后一箱,有四小儿从火中相搏堕地,炮声连发,别有四儿花补裆,杖鼓拍板,作秧歌小队,穿星戴照,破箱而出。翕倏变幻,难以举似。然后徐辟广场,有所谓万国乐春台者,象四征九伐,万国咸宾之状,粉纶挥霍,极尽震炫而后已。次日校猎,上亲御弓矢,九发皆中。于是诏进百戏,都卢寻幢、拍张、角觚,毕陈于前。时羣臣从观者皆有诗云云。观此则当时灯火之戏,与近制亦有同异。 其时遇元夕,每于南苑陈烟火。建畅春园后,不复至南苑。迨乾隆戊寅仲冬,南苑大阅,适哈萨克、布鲁特、塔什罕回人等人觐,因于苑中赐宴,令观烟火。上距康熙时,盖六十余年矣。又驻跸避暑山庄时,锡宴外藩,或赐观烟火,则在三十六景无暑清凉之后,所谓万树园也。 附录:回部以铜绳技为最奇,每年放灯之日,每呈此艺,必邀厚赏。乾隆辛卯,一人醉后登竿,遂至颠仆。高宗谓因戏伤人,非礼也。命永禁之。 同乐园在圆明园大宫门东,转东楼们,乘舟里许乃至。乾隆间,年例自正月十三日起,在园酬节。宗室王公及外藩、蒙古王公,台吉、额驸、属国陪臣,俱命入座,赐食听戏。又万寿庆节前后数日,亦于此演剧。正屋凡五间,圣驾临莅,主位亦从观焉。诸臣命听戏者,先数日由奏事处以名单奏请。皇子 及内廷王公、大学士、尚书、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南书房供奉翰林皆与。例坐于东西厢,某某同屋一间,亦先期指定。皆赐茶酒果物。演剧台深广约十丈,凡三层,神只仙佛由上一层缒而下,鬼魅则自下一层穴而上。所演有清平见喜、和合呈样、青牛独驾、万年甲子、太平有象、环中九九、瑶林香世界等名目,其余传奇杂出,与外间梨园子弟扮演皆同,特声容之美盛,器服之繁丽,则钩天广乐,固非人世所得见闻。道光间,每日不过演十余出,大抵自辰至申即罢。优伶向由织造、监督、盐政等采选送京,并有眷属同居者,谓之外南府。按:康熙间即南府之名。道光初元,将南府人一概遣还。自后宫内演剧,皆用内监为之。盖亦昭德示俭之一端也。 按:同乐园听戏,乃行庆令典。至于深宫清暇,宣唤乐工,则随处别有排当,不在此制。 如嘉庆间宣宗在藩邸,三十寿辰,蒙仁宗于如意洲一片云赏戏,其一事也。又同乐园听戏,向来词臣不与,嘉庆间,始命南书房、翰林与宴。 附录:乾隆五十九年,驾驻热河,赐扈跸诸臣观剧于清音阁。自七月二十四日始,至八月十五日,凡二十日,每日卯刻入班,未正散出。日赐茶果、克什三次。 附录:苏州优伶,旧时亦有入内务府三旗者,然祇准一、二人,以其占包衣人等俸饷也。 其日侍左右者,谓之什子。 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乾隆、嘉庆间,御制诗甚多。是日食饼。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四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二月朔日、祭日无定,有在正月初二者。十月朔日,亦无定。坤宁宫立竿祀神。礼成,召皇子以下及王公大臣食肉。锡厘广惠,二百余年成例也。官一品者,非特派不得与;有非一品而得与者,盖异数。宫之西南隅,为供神所。上西向坐,皇子以下及诸王大臣人,叩首谢,皆西向席地引茵而坐。人酒一卮,肉二盘,汤饭各一盂。肉以佩刀自割。谨案:太宗尝有:「若废骑射,宽袍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异云巨谕旨。乾隆间,以此镌碑于箭亭,以示万世。故食胙必以佩刀自割,躬示倡率。上食毕,侍食诸臣方置碗匙。其食未尽者,赐人直侍卫等食之。诸王大臣有在告及退休居京师者,亦赐胙,或神糕,皆具折谢。若圣驾在盛京祀神,则于清宁宫食肉。 谨案:乾隆丁酉以前,遇大祀神,则恭进慈宁宫糕酒。 又案:高宗在盛京祀神,以神糕赐在京王大臣。嘉庆间,尝以神糕赐予告在籍之大学士王杰。盖皆推恩惠下之义。道光乙巳,坤宁宫吃肉,命大学士潘世恩毋庸人座,仍赐胙,则所以恤耆年也。又坤宁宫每日祀神,用二豕猪,章京掌之。晚祭背灯者,交膳房散给;朝祭者,不得出殿门。故每日皆散给散秩大臣及侍卫等分食。乾隆间,太监有窃取肥脤之事。人宫食肉者少,乃每 日派御前侍卫一员,干清门侍卫二员食祭肉,并纠察之。食肉者至宫门外,取一毽垫,人置坐处,叩头毕,席地坐。人各肉一盘,饭一盂,盐一碟,食毕而出。 其领班者,为散秩大臣、侍卫班领。此又每日祀神食肉之常制也。又满洲官员有力之家,春秋祀神,亦延宾食肉。有汤饭,无他肴。旧俗客自割食,今则切置诸器,设匙箸,不事刀割矣。食毕,客起,不盥漱,不谢,主人不送。客所食之余,召臧获辈于其处尽食之,不得出户。福酒、福糕则遍遗亲友之未至者。 四月初八日浴佛,由礼部具奏。是日于坤宁宫请佛亭至堂子,将大内所备红蜜及诸王所备之蜜,贮黄瓷浴池内,以净水搅匀,请佛于浴池内。浴毕,以新棉垫座安奉亭中,仍请人宫。 四月八日,俗称结缘日。乾隆间,屡见吟咏。 顺治十一年端午,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欢宴至暮。 自后遇午日,宫中每以龙舟酬节。圣祖御制有五日泛舟赐大臣侍卫宴诗。乾隆间,五日则奉慈舆至御园观龙舟。圣驾在望瀛洲,亭名。王公大臣及内廷诃臣亦得与宴赏。其东则蓬岛、瑶台,皇太后观竞渡处也。嘉庆间,移于澄虚榭宴赏。高宗诗云:「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仁宗诗云:「九龙顺轨原无竞。」据此可识龙舟之数。又按:北地四、五月往往少雨,如届节未沛甘霖,即罢此戏。道光初年,尚沿竞 渡故事。其后停止。 按:乾隆庚辰,留京回部王公,亦许入内观龙舟。 乾隆御制,有端午帖子,依春帖子例。 七月七日祭牛女,宫殿监司其事。 西峰秀色,为御园四十景之一,七夕巧筵,曩时常设于此,有彩棚蛛盒之胜。乾隆御制诗云:「西峰秀色霭宵烟,又试新秋乞巧筵。」盖纪实也。 康熙时,驻跸避暑山庄,于塞湖放河灯。高宗及见其盛。盖中元河灯,曩时已有成例。 乾隆间,放河灯多在御园湖中,或在山庄,则亦设盂兰盆,放河灯。高宗尝言,山庄盂兰盆及河灯,所费不过数百金也。 中秋祭月,宫殿监司其事。 曩时岁行秋弥,中秋后一日始。由山庄启跸进哨。故乾隆间,供月在山庄之云山胜地。嘉庆间,供月在山庄继德堂后之畅远楼。 乾隆、嘉庆御制有中秋帖子。是日家宴用瓜饼。 九月九日,宫中登高(见历朝宸咏)在御园,或移跸香山。若值秋猬,则往往为策马塞山之游。 椒屏之制,以绢素为质,先由内廷词臣拟吉语四字为标题,并拟所画景物与四字音义相协者,于十二月朔开单呈览,交内府绘画人物器饰而缀以椒。每帧署原拟吉语,复制颂一章题其上,亦内廷词臣所书。 岁轴,亦由词臣拟五言吉语成联,于腊朔呈览,交画苑以彩绢设色,画祥花、宝穗、鼎、卣、■、彝等物为图,以所拟吉语书帧端。按:岁轴之名,见干淳岁时记,亦见武林旧事。 十二月初一日,有开笔书「福」之典。溯其缘起,自圣祖时已书赐近臣。查初启集载,康熙四十三年甲申,除夕前一日,按近年赏王大臣「福」字名单,皆在十二月二十日后。蒙恩赐御书大「福」字,恭纪七言律诗 一首,有「捧出深宫荣并受」句。则当时同直者皆得受赐可知。又康熙丁未冬,赐大臣「福」字,以蒋文肃廷钖居母忧,特书金贱「福」字以赐,时称异数。据此,则自康熙以来,已岁为恒例。雍正四年,有「年来冬月封印以后,政务畧有余闲,朕手书『福』字赐内外大臣」之谕。是其时,书「福」在封印后。乾隆以来,皆以季冬朔日在重华宫开笔书「福」。又嘉庆丙寅茶宴,御制书福联句诗注载:「御书第一『福』字,悬于干清官正殿,其余宫廷园苑等处张贴,共十九幅」云云。又颁赐皇子、内廷行走、宗藩、蒙古藩王、大学士、尚书、南书房、上书房行走官员、御前侍卫、各省督、抚、新疆将军、参赞等。宝墨腾辉,函蒙祉福,诚盛事也。书「福」之贱,质以绢,傅以丹砂,绘以金云龙。又书「福」之暇,别书五、七言至十三言朱红云龙贱对联及「长寿」字,「宜春迎祥」、「宜人新年」、「一年康泰」等字,不下百余幅。每年内宫寝殿楹楣张贴者,皆御笔也。 又赐「福」字时,有兼赐「寿」字者。又有加赏御笔四字吉语红绢贱直条者,则非亲臣近臣不能得也。若道光间书「龙」字,赐内廷王大臣,则宸翰偶涉,不为恒典。 附录:康熙四十四年南巡,至苏州,巡抚宋荦年逾古稀,步履壮健,书「福」、「寿」二大字以赐。此又在常赐之外者。近来左右大臣,亦每书「福」、「寿」二字以赐。 面赐「福」字者,亲、郡王、军机大臣、南书房供奉,岁十余人,或不及十人。以次人跪案前,仰瞻御书毕,即叩首谢。两内监对持龙笺而出,叩谢者正当「福」字下。谢毕退,第二人人,其仪节同。面书惟「福」字,或加赐「寿」字,则预书也。 阐福寺建于乾隆十一年。自十七年后,季冬之朔,高宗开笔书「福」,必先诣寺拈香,还御重华宫之漱芳斋书「福」,岁为恒典。仁宗、宣宗以后,皆踵行之。又开笔书第二福」字,所用笔管端镌正书四字,曰「赐福苍生」。相传为圣祖御用,留贻盖已百敷十年。 管髹漆色黝,字填以金。其贮笔檀匣,面镌高宗御铭曰:「敛时五福,敷钖庶民。子孙保之,万禩千春。」款曰:「乾隆御铭。」按:英煦斋和恩福堂笔记云:「此笔亦棕制纯粹,异于他毫,所书『福』字无定数,惟珍重不多书尔。」附录:王文庄际华以乾隆乙丑一甲第三人及第,通籍三十一年中,蒙赐「福」字二十四。 乙未冬,重加装潢,悬之赐第,颜曰:「二十四福堂」,以昭恩宠。又雍正间,提镇间有蒙赐「福」字者,见朱批谕旨。惟己酉赐内务府笔帖式汉军吉保姓姚氏。「福」字,及乾隆己酉赐安南国王阮光平、壬子赐缅甸国王孟陨「福」字,尤异数也。 冰嬉之制,所以习武行赏,俗谓跑冰鞋。即金鳌退食记所载:西苑冰上掷球之戏,而实不止掷球一事。岁十二月,西苑三海层冰坚冱,于是择令辰,圣驾御冰床临观焉。或五龙亭,或阐福寺,或瀛台等处,无定地。冰鞋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始曰「抢等」。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亦曰拕床。呜一炮,树纛处亦呜一炮应之,谨案:宣宗御制观冰嬉应制 诗云:「爆竹如雷殷,池冰若砥平。」又云:「坚冰太液镜中边,翠辇行时竹爆宣。」盖所鸣为竹爆也。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继曰「抢球」。 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又继以转龙射球。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谨按:宣宗御制观冰嬉应制诗云:「彩球连命中,羽苛迭相鸣。」又云:「鸟翔旗色初分队,鱼贯髇声每应弦。」盖所射鲍箭也。中者赏。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其最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旧制,八旗兵皆演冰鞋,分日阅看,按等行赏。道光初,惟命内务府三旗预备,后则三旗亦停止,仅给半赏之半而已。 乾隆间,岁奉皇太后观冰嬉。道光间,亦尝奉皇太后观冰嬉。 按:曩时阅冰嬉,若尚在国恤期内,则走队时撤去各色旗,惟用弓矢。又按:冰床联句诗云:「高注旗森攒豹尾,夹趋柄蜿刻龙头真。」又「檀榻簇葩匡既好,柘檐缬翠盖斯觫。方捆茸燠敷貂座,圆极虚明屏厨帏。」此言御用冰床之制也。又御前蒙古王等,凡至西苑,亦赐坐冰床随行。 冬日得雪,每于养心殿庭中堆成狮象,志喜兆丰,常邀宸咏。乾隆壬申、乙酉,以雪狮、雪象联句。嘉庆戊寅,又堆为卧马二,东西分列,有与内廷翰林联句诗。 附录。每年扫雪,拥培树根。宫庭内外职扫除者,有赐钱例,谓之扫雪赏。若京兆报得雪五寸,则用人多。为日久加赏不赀,难于支发,故得雪皆以二、三寸分次奏报,未尝报五寸也。 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直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皆以空白成字,工致绝伦。每岁相沿,遂成故事。 腊八日,雍和宫煮粥、供粥,以亲、郡王或大臣领其事。 腊八日,中正殿下之左设小金殿,黄氇圆账房也。圣驾御焉。御前大臣左右侍,众喇嘛于殿下唪经。达赖喇嘛、章嘉、胡图克圃至圣驾前,拂拭衣冠,申祓除之义。佛事毕,乃散。 谓之洞黎,清语吉祥也。俗谓之送岁。 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圣驾出宫,过一门,内监放爆竹一枚,人宫亦然。故闻爆竹声,则玉轪自远而近,或东或西,皆可意揣。又禁中向于十二月十七开爆竹。道光丙戌改十九日。 十二月二十四日,干清宫东西墀中树盘龙楠木灯柱,与宫檐齐。柱凡八面,每面皆悬联,除夕收联,而悬五色八角圆灯。其联词尚仍明代之旧。 十二月二十九,或二十七八等日,中正殿前殿设供献,并设冠袍带履诸物。圣驾御小金殿,喇嘛一百八十四人,手执五色纸旗,旋转唪护法经。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相。 又扮一鹿,众神获而分之,当是得禄之义。殿侧束草为偶,佛事毕,众喇嘛以草偶出,至神武门外送之。盖即古者大傩逐厉之义。清语谓之跳布扎,俗谓之打鬼。或云以面为人非草也。 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以三十六人在殿前唪迎新年喜经。 按:中正殿为喇嘛唪经所,日有常课。其分往他处,或唪各种经,或放乌卜藏,或跳布扎,殆无虚日。其名目甚繁,备详会典。 岁暮,武英殿进背石骨,盖戏具。或云羊胫骨所为,满洲旧制也,至今循行之。清语嘎什哈,白骨也。 曩时岁终,赐蒙古亲王大荷包一对,各色玉石八宝一分,小荷包四对,贮金银八宝各一分,又小荷包一个,贮金银钱四枚,金银镍四枚。 除夕封笔之制,始于康熙间。亦手■名香致敬,其仪式与开笔同。 附录:乾隆间戡定金川时,除夕申刻接军营奏报,有办理粮运事。已封笔矣。即口授近臣,缮旨颁发,仅不御丹毫而已。 岁除,宫中有撢尘之制。 除夕,宫中以金炉■松柏枝,谓之熰岁,亦称■岁。 除夕及新正,宫廷筵宴,以绣笼贮秋蛊,置于筵侧,盖自康熙时始也。时奉宸苑之北小花园,内监以秋虫之子育之温室,如唐花然,遇筵宴则以之承应。自后遂循行之,为恒制。 乾隆御制咏络纬[一]诗云:「翊翊蝇蝇鼓翼鸣,秋虫应节作春 [二]声。」又云:「熙朝供奉百年例,欲罢翻虞近取名。」又上元后一日宴廷臣诗云:「向筵仙卉发,隔牖草虫呜。」亦咏此。 [一]「咏络纬」原无「咏」字,据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三补。 [二]「春」原作「秋」,据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十四年刻本改。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五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癸巳元旦,大宴毕,复宴内三院辅臣学士及部、院、卿、寺、堂上官、国子监祭酒、六科都给事中、各掌道御史于保和殿。十一年端阳节,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赐诸臣饮喂。康熙间,赐宴臣工,或于干清官,或于瀛台。恩礼稠迭,不可殚述。若内直诸臣扈从燕游,诸家纪载尤伙。其极盛者,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以三逆荡平,御干清宫,宴内阁大学士、各部院堂官、翰林院学士、讲读及日讲、编修、詹事、坊、局、科、道掌印官九十三员。敕诸臣欢抃畅饮,笑语无禁。宴毕,复命近御座前观灯,更赐巵酒,沾醉者,令内官扶掖而行。明日,御制升平嘉议诗序,及首唱「丽日和风被万方」句。 羣臣集太和殿下,仿柏梁体以次赋诗九十三韵。又二十一年,云南底定。六月,谕部院诸臣:「朕因天气炎热,移驻瀛台,今幸天下少安,四方无事,每日清晨御门听政,未尝暂辍。卿等各勤职掌,时来启奏。曾记宋史所载,赐诸臣于后苑赏花、钓鱼,传为美谈。今于桥畔悬设罾网,[一]以待卿等游钓。可于奏事之暇,各就水次。举网得鱼,随其大小多寡,携归邸舍,以见朕一体燕适之意。谁谓东方曼倩割肉之事,不可见于今日也。特谕。」是时诸臣或为诗,或为记,志恩述事,一心一德,欢然交欣,汹太平盛事也。 圣祖事孝惠章皇后垂六十年。省方江南,避暑塞北,必奉鸾舆以从。旧制有蟒式舞者,满洲筵宴大礼,以诸王大臣行之。康熙四十九年,孝惠章皇后七旬万寿,圣祖亦五旬有七矣。正月元夕,宫中张灯设宴,躬亲起舞,称万寿觞。中外传为天家盛事。 按:蟒式舞所陈,皆昭代故事。有旌旄弓矢,跃马莅阵之容;有屈伸进反,仰俯疾徐之节。 康熙五十二年,六旬圣寿。三月壬寅,宴直隶各省见任、致仕、给还原口叩文武汉大臣、官员、士、庶等年九十以上者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者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于畅春园正门前。是日择诸王以下,宗室子孙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者六、七十人,执觞劝侑。越三日,又宴满、蒙、汉军见任、致仕、给还原品文武大臣、官员、护军、兵丁、闲散人等年九十以上者七人,八十以上者一百九十二人,七十以上者一千三百九十四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一十二人于畅春园正门前。又一日召集八旗年老妇人于皇太后宫赐宴。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日,宴满、蒙、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黜人员年六十岁以上者于干清官 [一]「罾」原作「罩」,据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改。 前。越三日,宴叹文武大臣、官员等年六十五岁以上者。王大臣则命诸皇子赐觞,年未及岁之皇子、皇孙,命侍立观礼。御制七言律一首,命与宴诸臣赋诗纪事,名日千叟宴诗,并勅为图,以示后世。 按:康熙千叟宴,大学士以下至翰林、御史凡七十人,庶司百职及致仕者与近畿耆民六百六十人。 雍正四年九月,召皇子、诸王大臣侍宴干清宫。世宗首唱,诸臣以次赓和,用柏梁体,以志承平,如康熙二十一年故事。诗成,御制序文,勒石,赐内外臣工。 乾隆四年,御干清官,宴诸王、贝勒、贝子、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及督、抚、学政在京者九十九人,赋柏梁体诗。嗣后恩赐筵宴,亦时有之。其最盛者,则十一年,依康熙二十一年瀛台赐宴故事,于八月二十七日在西苑丰泽园崇雅殿赐王公宗室筵宴。是日移崇雅殿旧设地平、屏风,摘去窗岗,安设大地平。御座后悬挂软帘,两廊下设乐,殿内两旁俱设高桌椅座,东西两厢亦设高桌,院内张二丈四尺行台演剧。履亲王、庄亲王、慎郡王、诚亲王,以辈行较尊,系叔辈。俱于地平上设高桌,较御座地平稍低。命和亲王、果亲王、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行酒。两厢内,命和亲王等率永璧、永坟行酒。是日王公宗室,长幼列坐,俱行家人礼。其不与宴之应封宗室二十人,各赏蟒缎一匹,八丝缎一匹,闲散宗室六十六人,各赏银五十两。二十八日,在瀛台涵元殿赐满、汉大臣等筵宴于殿之抱厦,下铺毽,设矮 桌,张圆明园所用亭子台演剧。是日大学士、九卿二尿堂、翰、詹、科、道人数众多,经朱笔点出,在涵元殿人宴。大学士讷亲、张廷玉、福敏、史贻直,协办大学士尚书刘于义,尚书梁诗正、来保、汪由敦、哈达哈、呐延泰,侍郎傅恒,亲赐巵酒。 又赐侍郎蒋溥、舒赫德,阁学沈德潜酒,以示荣宠。余在崇雅殿内及两廊设矮桌列坐,即用二十七日行台演剧。是日用李轿甘露殿应制诗韵,上用「月」字、「霞」字二首,大学士以下分韵者三十八人。命两殿与宴诸臣赋柏梁体一章,御制首句。宴毕,憩流杯亭,集臣工四十五人联句,成五言长排。此二日筵宴后,命御前大臣、侍卫带领与宴之人随处游赏,并至淑清院流杯亭赏酒果。诸臣内娴于翰墨者,许赋诗进呈。又二十七日,在丰泽园宫门颁赏;二十八日,在勤政殿颁赏。事讫,诸臣上表陈谢。继命画院绘图于瀛台壁间。 按:表文为纪文达所撰,极赡丽,今载集中。 乾隆四十八年,普宴宗室。计与宴及以事未与宴者凡二千人。至惇叙殿锡宴联吟,自乾隆壬戌始。丙寅重举此典。嘉庆九年,宴宗室于惇叙殿。授简联吟,仍依故事。惇叙殿即崇雅殿,乾隆壬戌易今名。 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旬万寿,赐三班九老宴于香山。在朝王大臣九人,共六百七十七岁;在朝武职九人,共七百二十二岁;致仕诸臣九人,共七百四岁。有香山九老图。宏旿书。迨皇太后八旬 万寿,赐三班九老宴于香山。文职九老,共六百六十八岁;武职九老,共六百八十五岁;致仕九老,共七百二十九岁。画苑艾启蒙作图。 乾隆五十年,逢国大庆,依康熙间例,举行千叟宴于干清官。宴席以品级班列,凡八百筵。与宴者三千人。用柏梁体,选百人联句。闽人国子监司业衔邓锺岳,年百五岁,自闽至乐赴宴,尤为盛事。嘉庆元年正月,再举于宁寿宫之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列名邀赏而未人宴赋诗者五千余人。是日官一品及年九十以上者,手赐巵酒。高宗恭和圣祖原韵七律:早,仁宗圣制恭和,内廷诸臣俱许依韵。又选文武臣九十六人,仿柏梁体联句。两圣一堂,恩隆礼洽,万古未有之盛举也。是年与宴老民熊国沛,年一百六岁;邱成龙,年一百岁,赏六品顶带。九十以上老民八人,赏七品顶带。 乾隆五十年举行千叟宴时,命朝鲜国酌派年六十以上陪臣二、三人充正、副使与宴。该国王遵派进京。高宗嘉其忱悃,于常例外,特赐国王宋澄泥仿唐石渠砚一方、梅花玉版■二十张、仿澄心堂纸二十张、花贱二十张、花绢二十张、墨二十定、笔二十枝。 乾隆五十五年,圣寿八旬,朝鲜、琉球、安南、巴勒布皆诣阙祝厘,因复赐宴于御园。 诸国正使,高 宗皆手巵以赐。午刻宣示御制诗章,俾使臣能诗者恭和。于是朝鲜、安南、琉球三国使臣皆拜效颂祝,得诗九章,附录于后:朝鲜国正使,行判中枢府事李性源诗曰:「尧阶春叶报中旬,湛露恩深法谠频。薄海欢欣同玉帛,寰区庆祝竞神人。陪筵每感黄封遍,赐酝那安御手亲。五纪馨香跻八耋,南山北斗总归仁。」朝鲜国副使,礼曹判书赵宗铉诗曰:「春回庆岁月中旬,玉帛来庭侍讲频。姬录万年跻寿域,尧阶三祝效封人。身沾法酝叨恩旷,衣惹香烟仰圣亲。武帐嵩呼同内服,双擎云汉颂皇仁。」安南国谢恩正使,刑部右侍郎阮宏匡诗曰:「筵开前节值新旬,春暖名园诏问频。恩侈饼幪高覆物,泽覃优渥广同人。怀侯柔远天生圣,饱德观光子慕亲。化外幸陪冠带会,期颐介寿拜皇仁。」安南国谢恩副使,东阁学士宋名朗诗曰:「虞廷肆觐未盈旬,拜奉天恩灌沃频。不限阳春覃异域,式隆膏泽宠来人。沦肌浃髓知优渥,望日瞻云妥戴亲。分外饼蠓何报答,愿将嵩寿祝皇仁。」安南国谢恩副使,翰林院待制黎梁慎诗曰:「天眷皇王启寿旬,亿年圣泽祝声频。御园日暖常佳气,华宴春浓及远人。星度共旋依北极,威颜咫尺仰慈亲。观光幸缀明堂列,顶踵均沾雨露仁。」安南国进贡正使,翰林院侍读陈登大诗曰:「虞阶何待舞经旬,玉帛初通雨露频。 煦育肯分千里外,绥怀浑似一家人。幸陪周宴清光接,近挹尧樽咫尺亲。新宠归来分海国,共将华祝颂皇仁。」安南国进贡副使,东阁学士阮止信诗曰:「华旦欣逢万寿旬,春巵廑祝叩筵频。象方玉帛联王会,鹿宴笙簧慰远人。望日有年陶煦暖,朝天何幸妥尊亲。南归愿即呈黄耈,早拜丹墀仰至仁。」安南国进贡副使,翰林院阮促诗曰:「九十韶光甫二旬,灵园莺燕报春频。星驰轮辔趋行殿,云集衣冠拜圣人。仰见英君德得寿,可知天命敬惟亲。金章玉席洪恩浃,泸伞难酬顶踵仁。」琉球国副使,正议大夫郑永功诗曰:「御极垂衣正八旬,普天沐德献琛频。四夷骈贡蒙皇化,五代同堂仰圣人。召人华筵龙液酒,飞登紫苑凤巵亲。 天颜咫尺沾恩湛,永祝升平万寿仁。」乾隆间,缅甸使臣陪宴万树园,以其国乐器五种合奏。其后每逢筵宴,备陈准部、回部、安南、缅甸、廓尔喀乐。 乾隆壬寅,四库全书第一部缮录告竣。春仲经筵礼毕,赐总裁、总纂、总校、分校、提调各官宴。又赐总裁九人、总纂各官七十七人如意、杂佩、文绮、笔墨等物。此则因事钖宴之殊恩也。 乾隆间,每岁腊月二十一日,宁寿宫后符望阁下赐饭。凡寻常赐食,非有外藩,则不设酒。入座者,御前大臣、御前行走、蒙古王、贝勒等,其时御前大臣多兼军机大臣,故汉军机大臣亦得入座。嘉庆以后,无御前大臣兼军机大臣者,故军机大臣皆不与,间命入座,盖特恩也。 乾隆丙申,金川平。皇太后幸宁寿宫,召高宗膳,并于阶下赐将军阿桂、丰升额及将领功大者三十 六人、军机大臣六人饭食,义同凯宴,亦历来未有之旷恩也。 道光癸未八月七日,幸万寿山玉澜堂,钖宴十五老臣,赋柏梁体诗,并绘图以纪盛。与宴者为和硕仪亲王、御前大臣赛冲阿、大学士托津、大学士军机大臣曹振镛、大学士戴敦元、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黄钺、礼部尚书穆克登额、工部尚书初彭龄、理藩院尚书富俊、左都御史松筠、郡王衔都统哈迪尔、都统阿那保、致仕大学士伯麟、致仕都统穆克登布。时仪邸年七十九矣。特命设高座。以笃亲亲之谊。 正月十四日,宗亲宴,皆近支亲藩。道光间,在奉三无私。定例,皇子位次,在亲王、郡王上,惟家宴则近支诸王与皇子以长幼为序。十五日,蒙古亲藩宴在正大光明殿。是日掌仪司进玩艺,派蒙古王公递酒。旧时惟满洲一、二品大臣许入座。嘉庆七年,并许一、二品汉大臣与宴。后以为常。讲官与宴者,席于殿之西北隅。十六日,廷臣宴在正大光明殿。满、汉大学士尚书皆与。侍郎亦有命入座者。督、抚、将军人觐在京,或得与宴。如乾隆时之萨载、万福、常青是也。宴次有喜起舞,清语谓之嘛克新。人数曩亦无定,其礼节与除夕保和殿筵宴同。 新正宴外藩,例设中和韶乐,舞庆隆舞,并陈蒙古、回部、金川及各番部乐,并奏杂伎。 按:乾隆间,有扎萨克而兼一、二品官职者,亦与廷臣宴。又宗亲宴,间有命异姓王公与列者。如乾隆庚寅之超勇亲王成衮扎布、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拉旺多尔济是也。 新正筵宴,外藩向在丰泽园。设大幄次,以存旧制。乾隆间,紫光阁落成,其后遂宴于阁。宴后,例有赏内务府大臣司其事。 按:向例,紫光阁及上元赐宴,惟蒙古诸藩及年班回部降番等。乾隆壬寅,命朝鲜、硫球、南掌、暹罗四国陪臣亦入宴观礼。朝鲜使臣黄仁点、洪秀辅各赋纪恩七律:早。癸卯,依例与宴,朝鲜使臣郑存谦、洪良皓亦赋诗呈进。 新正筵宴,乾隆以来,率为定例。如有他故,或值斋期则停止,亦有移于他日者。乾隆癸丑、甲寅正月十六日月食,罢廷臣宴。乙卯上元月食,移正大光阴殿外藩筵宴于十四日,移宗亲宴于十六日,移廷臣宴于燕九日。 上元正大光明殿筵宴,观庆隆舞,状八旗士马射猎破阵。旁列伶工,唱清字歌曲,皆陈王业艰难,与武始北出,再成而南之义相似。其曲译汉者,具载会典,甚古雅。 除夕,保和殿筵宴,入座者年班外藩及王公一、二品大臣,而讲官以本年起居注进书作前后序者二人预宴。席于殿之西北隅。是日派蒙古王公递酒,上将进殿后门,出席前排列,上升座,赐坐,行一叩礼。宴毕,仍出席如前。俟上出殿后门,乃退。筵内果品羊腊等,皆得携归。 按:殿上坐次既定,乐作。进爵大臣起,退至殿门外,去补服,仍悬敷珠入殿,至御座下跪。掌仪司以台浅授进爵大臣,恭进御前,复退至御座下。上进酒,进爵大臣一叩起,至御前受台■,下复跪,掌仪跪接而退。掌仪复以金巵酌酒,立赐进爵大臣,进爵大臣一叩,饮毕,掌仪司取巵退。进爵大臣再叩,起至殿门外,仍服补服,人原坐次。 太和殿筵宴,定例惟宗室王公及大臣中指定班次者始入殿,与朝正外藩按序就宴,大学士、尚书均在丹陛列席。乾隆三十四年,始命大学士、尚书依班次列坐殿内。 初定外札萨克四部落时,以九白为贡。白骆驼一,白马八。其后年例由呼图克圆奏进。 投诚向化,以此为信,故不可一岁无九白贡也。宣宗御制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羗岁献帝京罗。」赋此事也。贡至,宴使臣日九白宴,至今岁岁循行之。 按:旧会典载,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丹金喇嘛、那颜台吉,四季共贡白马八匹、白骆驼各一匹。又康熙三十年,以土谢图汗、车臣汗既留汗号,仍准贡九白,其余概不得贡。至若昔时出塞行围,蒙古王公进宴,则进九白。虽必却之,实为嘉贡。 而与年贡之九白,则别为一事。 曩圣驾驻跸避暑山庄,筵宴外藩,辄召至御前赐酒,内廷词臣,亦得与赐。观灯或一夕,或三夕,银花火树,无异上元。其地在万树园,平原千亩,夭乔繁茂。虽以园名,不施土木。 宴时则张穹幕。 山庄宴外藩,嘉庆间有在卷阿胜境者。万寿节宴外藩,有在阅是楼者。 乾隆以后,还师奏凯,宴劳诸将,在紫光阁。方平金川时,所俘番童有习锅庄及甲斯鲁者,番中傩戏也,亦命陈之宴次。 凡一切筵宴,酒一巡而止。 按:藩部内附之初,朝正之日,因加宴赍者,自顺治以来,事不胜纪。康熙二十年后,蒙古诸藩先后效顺,而喀尔喀最强。圣祖北巡,以镇抚之。庚午秋,大宴于多伦诺尔,凡四十八家。名王君长、世官贵族,靡不毕集。因从诸王公请,于其地立庙一区,四十八家,家置一僧,以为住持。赐名「汇宗」以明佛法无二,统之一宗之义。此真长驾远驭,开国规模,尤为极盛者也。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六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大驾巡幸,留京王大臣日诣文华门办事。恭请合符,轮流值宿。卯刻四人同入,非直班者,申初散出;直宿班者,在内守合符,俟次晨交替,合符而后出。 按:康熙三十四年,上出古北口,巡历塞外。命大学士阿兰泰留京理章奏。留京二字,始见于此。 祖宗时,大驾巡幸至行宫行营,本日进班之御前侍卫、干清门侍卫、大臣、侍卫、章京等皆昼夜随扈。至王公等之护卫,大臣、侍卫、章京官员等之仆从,不准人黄城外布帐门内,以驻跸重地,应环卫严肃也。后来大臣等于晚膳后,先赶前营,且有赁宿民居,不宿行帐者。 嘉庆问,曾奉严饬。惟军机大臣每日报到,即召见咨询。又查道大臣,如遇道路窄狭,须夜往拦截车驮,许于启銮前先往。此外王公及各衙门堂官,皆在卡伦内宿,次日在宫门外恭候。 自御前大臣至御前侍卫、干清门侍卫等,皆佩橐鞑,于站班后随从行走,不许先赶前营。 凡随围大臣,有派管钖伯甲者,派管买卖街者,派管杭爱车者。 前锋营,掌卡路之事。以铃系索为界,不得私越。 行营之制,内方外圆。中建黄幔城,外加网城,索绚为之。设连帐百七十有五为内城。 饮旌门三,每门植纛二。东镶黄,西正黄,南正白。外设连帐二百五十有四为外城。启旌门四,每门植纛二。东镶白,西镶红,南以正蓝、镶蓝分日植之,北正红。外周设宿卫警跸。 各帐皆以八旗护军官校环卫焉。 大驾将至,管行宫之大臣先至行宫辟除。一人呜钲,诸色人闻钲声皆出。又驾未至行宫时,喇嘛于殿阶下席地梵诵,以祓逐不祥也。 八旗扈从官员马褂,各按旗色,旧制也。日久渐弛。嘉庆六年,命随围之都统,毋庸按照旗色;副都统未赏黄马褂者,俱按旗色服之。 康熙四十年以前,秋狝狝出古北口,皆驻喀喇河屯行宫。至四十一年,始驻跸热河避暑山庄。其时率以五月东幸,亦有在四月者。乾隆间,北郊礼成后启銮。嘉庆间,于七月启銮。 初圣祖幸避暑山庄,由十八盘岭人,后乃改由常山峪。 国语谓围场日辉罕。称木兰者,国语哨鹿之谓。围场为哨鹿所,故云尔。久则视若地名,且有称上兰者。地本喀尔沁、敖罕、翁牛特诸部所属。康熙间,王公等以地献为围场,周一千三百余里。四面立界,日柳条边。插柳成列如墙,以区内外。凡口外所谓边门皆如是,亦日鹿柴门。凡幸山庄,先一日遣官以秋弥告奉先殿。由山庄启跸,自波罗河屯入围场,有二道:东伊逊崖口,西玛图口。人口,就平川行。小围名曰甸猎,国语谓之阿达密。次日方于山中布大围,国语谓之阿巴喇密。围期率以二十日为度。东口首围为永安莽喀.国语沙日永安,冈日莽喀。西口首围为永安湃。汉语沙地也。围场地名,率仍蒙古,惟此则用国语,均圣祖命名,以汉字书。永安,谐吉语也。围场按八旗以一营房统五卡伦,分地稽察。布围用蒙古一千二百五十人,以黄纛为中权,两翼左正白,右正红。两翼前各以一蓝旗为前哨二刚哨进,后哨以次随发。由远而近,围遂合。方布围时,两翼前各数骑拥纛飞驰,谓之跑乌图里。将至看城,喧呼玛喇哈,则围合矣。于时大驾出看城,佩弓矢莅围,引矢射,大臣侍卫乃射,中者记诸册。如围中有熊虎猛兽,则驰报,命虎鎗官兵掩杀,或御神鎗及弓矢,亲殪之。凡遇看城传膳之日,尖营及看围城,俗谓之等城。盖以等候为名。亲视调和汤饭并盘煮羊,赐御前大臣、侍卫及扈从行围之旧藩新部王公、台吉等早餐。未初罢围,还行营,陈牲敷获,颁赐扈从王公大臣官员。其蒙古王公等在围场时,宴赍无定制。 迨围毕,出哨至张三营行宫,复赐食颁赏,王公以下缎匹,兵丁白银、布匹。遣归部落,皆定制也。 谨案:圣祖每年冬至后至明安沟行围,即俗所称米峪旧也。围毕,回热河暂驻,然后还宫。此当在藩部献地以前事。又按:台吉与塔布囊爵同。土默特左翼八旗及喀喇沁三旗,日塔布囊,其余部落日台吉。 高宗自乾隆辛酉至辛亥秋弥四十次。仁宗自嘉庆壬戌至庚辰秋狝二字阙次。 威逊格尔,亦围场地名。圣祖行围时,尝奉太皇太后避暑于此,所居为桦皮室。蒙古语谓桦皮为威逊,室为格尔也。乾隆间行围,亦奉皇太后观猎。乙酉以后,则虽避暑热河,不复出塞,以春秋高也。 围场八旗分四正四隅。相距二、三十里不等,近者距六、七里。盖有山者,始为围场,山大则禽兽多,山小则禽兽少,故远近不能一致。凡进哨行围,每日收围后,路中诸蒙古献禽者,分赏黄马褂、孔雀翎。 哨鹿者,秋分前后,昧爽时,戴鹿首伏林壑中,以哨致鹿。哨以木为之,引吻达气,低昂应声,鹿即随至。 围猎未竟,或秋霖盛潦,泥淖艰阻,因命中辍者,谓之减围。若未猎而止,谓之停围。 行围木兰,蒙古卓索圃、昭乌达二盟长蒙古王公台吉有东三盟、西三盟。盟有盟乓副盟乓哲哩木、昭乌达、卓索图,东三盟也。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西三盟也。例进御宴。高宗有塞宴四事诗。一诈马,满语谓之跑等。扎萨克于进宴时,择名马数百,列二十里外,结束鬉尾,去羁鞯,幼童乘之。以鎗声为节,递施传响,则众骑齐骋,不踰晷刻而达。 抡其先至者三十六骑,优赍有差。北漠,三月马始生驹。取牝马令驹叩乳,少饲之即执驹别系于长绠,其名日遮勒。妇人洒马湩为浆,其名曰七格。至四月初成。于穹庐中插柳祈福以尝新。于是为诈马之宴。盖蒙古旧俗最所重也。一什榜,蒙古乐名。其器用笳、管、筝、琶、弦阮、火不思之类,将进酒于筵前,鞠■奏之,鼓喉而歌,和啰应节。一相扑,蒙古所最重,谓之布克,国语谓之布库,即撩跤也。脱帽短构,两两相角,以搏摔仆地决胜负。 厄鲁特则袒裼而扑,虽蹶不释,必控首屈肩至地乃为胜。一教駣,蒙古谓之骑额尔敏达驿。 马三岁以上,日达驿;额尔敏,则未施鞍勒者也。扎萨克于所部驱生马至宴所,散逸原野。 王公子弟雄杰者,执长竿驰絷之,加以覊鞯。始则怒骋駴赶,人立而嘶啮,驭者腾跃而上,控掣自如,须臾调良,率得名马。又宴前例进九白驼,为蒙古最尊重之礼。朝廷厚往薄来,故每贡必却也。 进哨行围,大驾亲御弓矢,殪猛兽。兽或负创而逃,则命一、二侍卫逐之,腧越岩谷,或舍马徒步,必得以归献。又围中射鹿,先割其尾以献,获车载之,输于幔城,以待颁赐。 司兽数尾,即知获鹿之人 与其敷云。 凡行围,围合处设幔城,日看城。围凡三币,外围用新满洲,皆衣白厨。将合围,命骑举铜器呼之,谓之顺风耳。 旧时出哨后所用氆帐,题曰「四宜居」,以寒暑风雨皆可避也。 扈从大臣,满洲皆属橐鞑,汉文员则否。 围场行围,蒙古王公台吉获兽,二品以上官在御前跪献,三品以下交杭爱处。杭爱,清语也,管牲酞者。嘉庆间,以御前行走之蒙古王公等随扈奋勉,命其子孙及胞弟侄不拘品级,准在御前跪献。 行围有赏黄马褂者,随围则服之。常时不得服用。 扈从之王公大臣、侍卫等官,例于山庄宫门校射。王公大臣中三矢,赛马一缎一;四矢,加缎一;五矢,加缎二。侍卫等官中三矢,资银十两;四矢,十五两;五矢,二十两。又随围之满、汉司 员,敌跸前有宫门较射之制。满员中五箭,赏花翎;汉员中三箭,赏花翎。俗谓箭翎。中箭合格者,侍卫即以一翎系于冠。叩首谢恩而退。 按:乾隆间,汪文端之子承霈、张文和之子若淳,皆以中二箭赐翎。 国初,都城外多旷地,每年左右翼前锋统领,有率领章京护军演习步围之事。承乎日久,田畴屋宇,其比如栉,更无所谓围场,而沿习具文,岁有奏报。嘉庆六年,命停止。 旧时淀池有水围,后罢,而水亦涸。总督高斌浚之。乾隆间,复举行。又甲戌,奉皇太后观水猎于昆明湖。又高宗戊辰,幸赵北口,行水围。庚午、癸酉、辛巳如之。 干、嘉间。春日谒陵,回跸至南苑,辙行春搜之典。故俗有春围、秋围之名。又皇子等每岁奉命至南苑行围,以习武事。若冬日或往围猎,谓之打狼围,所以除狼暴也。 南苑,即南海子,在都城南。元故址也。圣祖有南苑行围、阅马诸诗。又按:王士祯居易录:「国制每岁五月,临幸南海子,观八旗走马,上御晾鹰台。自六十里外,万骑争驰,齐至台下,以先至者为最,赏内府彩缎至数十匹,以下赏各有差。其最者,量留天廐,齐马力也。」据此,则国初南海子五月走马之制可见。又汪琬世祖挽诗注:每岁驾幸南海子必累月云云。康熙间,亦时 时驻跸于此,其后有畅春园,继又拓圆明园,而南苑遂不恒至矣。 晾鹰台在苑之迤南。六飞春搜,有晾鹰台杀虎之典。台上张幄次,台下虎鎗处人员列侍,台前置虎笼,大■绕笼数匝,而引其端于十余步外。大驾既莅幄次,虎鎗处人取综之端,骑马绕笼疾行,以解之。■尽,而笼之门以启。虎囚槛已惯,往往伏不动,台上随驾之侍卫,承命以火鎗俯击之,或又嗾猘犬吠笼侧,虎乃奋迅而出。虎鎗人咸屏息以待,虎至则三数人争刺之,突围出,则逐而杀之。头鎗、二鎗,管虎鎗处及领侍卫大臣察明。上闻,颁赏白金、荷囊有差。乾隆庚申,奉皇太后幸南苑。道光间,亦尝奉皇太后幸南苑。 南苑举行大阅之典,世祖二次,圣祖十二次,世宗二次,高宗四次,仁宗二次一。宣宗口次。凡南苑大阅,三年一次奏请,顺治间从鳌拜议也。又岁九月,有仰山洼合操之制,由值年旗具奏。届期,满、蒙、汉二十四旗官兵皆至,以阅兵大臣八人莅其事,阅兵大臣,乃阁部大臣及都统之兼。虽都统亦受指挥。其大臣有内廷差使者,则是日不至。 圣驾恭谒东陵,驻跸处为燕郊,为白涧,为隆福寺,为桃花寺。如幸南苑,则回跸时,由燕郊至旧衙 门行宫、团河行宫、新衙门行宫。恭谒西陵,驻跸处为黄新庄,为半壁店,为秋兰,为梁格庄。如幸南苑,则回跸时由黄新庄至断衙门行宫、团河行宫、旧衙门行宫,经中顶回圆明园。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七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干清官为常日临御之地。球图法物,粲然备陈。而尊藏实录玉牒、宝笈琼函,尤为严重。 间岁,命三品以上官满、汉各二员,同批本处官及干清官总管首领太监,于四月内抖晾一次,昭敬慎也。阁庋地极高,以梯上下,函裹重迭,故抖而不晾。亦四五日方讫事。用内监及苏拉百余人,奉派之员,立而监视。事毕,犒之以金,由本宫首领太监分给。宫中「正大光明殿」额,为世祖御书。圣祖御制题跋勒石。见午亭文编。景山观德殿「正大光明」额,圣祖御书。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额,世宗御信书。热河勤政殿「正大光明」额,高宗御书。溯自康熙不再建储以后,列圣皆默简元良,告之天祖,密书秘缄,藏正大光明匾后。别封秘缄,或佩诸身,或置寝所。临时敌视,主鬯得人,中外宴然,绝去前代建储诸患。读乾隆问所纂储贰金鉴一书,用意至深远矣。宫东间为东暖阁,西间为西暖阁,召见臣工率在于是。盛暑在殿中间召见。 干清宫召见臣工,曩时,人宫门即鹄立阶下以埃。咸丰初,命于西首阶下架板屋三楹,为暂憩地。 交泰殿在干清宫后,尊藏宝玺二十有五。每岁开宝封宝之日,圣驾莅此行九拜澧。 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遇大庆典及元正行礼,中宫御此受贺。 懋勤殿为干清官西庑之中三楹,内悬「基命宥密」额。圣祖冲龄读书于此。后为内廷翰林修书人直之地,弃藏书画及文房四事等,则宫殿监司之。 重华宫旧为干西二所,大内东西二路,各为二永巷。一永巷,以次列三宫,东西共十二宫。其后则为干东五所,干西五所。高宗潜邸也。当赐居时,成大婚礼于此。登极后,升为宫。屡经缮治,耀以璇题。前为崇敬殿,殿内曰乐善堂,用潜邸旧额。堂后为重华宫。东室为芝兰室,东廉为葆中殿,殿内为古香斋,斋贮图书集成。西庑为浴德殿,殿内为抑斋。 用旧时额。他处亦多用之宫后为翠云馆,馆东次室曰长春书屋。他处亦每用此额。宫之东为漱芳斋,斋东室日高云情,东次室日静憩轩。斋后为金昭玉粹,东室曰随安堂。乾隆间,宫廷园苑有可静憩处,多署此名,不可一、二数也。自乾隆以来,岁时酬节,锡宴联吟,开笔书「福」,皆在此宫。 毓庆宫,康熙时建,为皇太子所居。雍正间,高宗及和亲王尝居焉。乾隆间,皇子皇孙入学后,多有居于此宫,成婚乃移居邸第者。仁宗髫龄即居此,后移居东二所;乙卯册立,复赐居是宫;己未亲政,乃移居养心殿。自是,遂以毓庆为临幸地,不复令皇子居之。杜揣摩、息诐说也。宫前为惇本 殿,宫后为继德堂,皆高宗赐额。堂东次室曰味余书室,潜邸旧额。再东为知不足斋,西次室曰宛委别藏。嘉庆间,裒四库别本于此。 三座门北,殿宇三所,覆以绿瓦,亦旧时皇子所居,俗呼阿哥所,或称所儿。中曰撷芳殿,仁宗初出宫时邸第也。嘉庆间,宣宗及诸皇子亦尝居此。道光间,隐志贝子薨逝所中,久无居者,至二十八年正月,文宗始移居焉。先一日掌仪司奏派大臣于所内安神。 尚衣监后殿宇二层,旧时亦为皇子所居。乾隆间,改为三通馆、清字经馆。嘉庆间,为实录馆、文颕馆。 慈宁宫在隆宗门西,顺治十年建,为尊养东朝之地。圣祖诣太皇、太后宫问安即此。乾隆间,祗奉孝圣宪皇后逾四十年,孝养尊隆,古未之有。西为寿康宫,亦颐奉起居之所。宫后本咸安宫旧址,乾隆间改建寿安宫,则恭祝慈阐六、七秩时,递举上仪之崇构也。先朝嫔御,亦多有居此者。 宁寿宫,康熙间建。外有景福门,内为景福宫,圣祖奉孝惠章皇后居此。乾隆间,御书五福颂,揭于宫中门。列奇石曰「文峰」,西山产也。乾隆壬辰重修,授玺之后,将以是为燕居地,故殿曰养性轩,曰颐和堂,曰遂 初室,曰得闲阁,曰符望斋,曰倦勤,皆寓此意。然其后训政三年,孜孜无倦,迄未尝移跸也。标胜之地,尚有寻沿书屋、梵华楼、佛日楼、撷芳亭、延趣楼、旭辉庭、古华轩、抑斋、矩亭、耸秀亭、玉粹轩、竹香馆、楔赏亭、翠鬟亭、乐寿堂,堂前后廊壁嵌高宗御书敬胜斋法帖。方丙申落成时,奉孝圣宪皇后宴于新宫。是年茶宴,即以命题。并令大学士于敏中及王际华、董诰至宫瞻仰,俾铺叙鸿规,措词亲切也。复命仿干清宫例,于皇极殿前豫制灯联。联句为尚书彭元瑞撰,以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分诠胪颂。高宗极赏其工丽。 养心殿,本前明遗址,雍正年间,始加缮葺。殿作工字式,前后凡十二楹。中为穿堂,东、西配殿十楹。前殿之东、西暖阁,中界为重户曲室,或屏或壁,或纱厨,各悬榜以为别。 东曰寄所托,曰随安室, [一]高宗潜邸即有此名,盖取随遇而安之义.嗣后宫廷苑囿率以此题额。曰如在其上,曰明窗西,曰勤政亲贤,曰三希堂,曰自强不息,曰无倦斋,曰长春书屋,曰梅坞,曰为君难,曰能见室。自雍正以来,是殿实为宵旰寝兴之所。又勤政亲贤之南窗外抱厦中,设几供铜炉一,每晨炷香,以昭穆清干惕之意。 养心殿西暖阁西门上,悬各省总督以下、知府以上,将军以下、总兵以上姓名单;西壁悬天下缺 [一]「室」原作「堂」,据初稿本改。 分繁简单,自乾隆间始。 世宗尝蒙圣祖「戒急用忍」之训,既践祚,以此四字为养心殿额。东暖阁额「惟仁」二字,联语云:「诸恶不忍作;众善必乐为。」西暖阁额「为君难」三字,联语云:「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按:养心殿有佛堂,朔望以喇嘛十人放乌卜藏。 雍和宫在皇城东北隅,世宗潜邸也,登极后,升为宫。乾隆十年,庄严法相,以梵僧守之。四十四年,于法轮殿后建重楼五楹。宫之东为书院,其正室曰太和斋,为圣驾至宫瞻礼后憩息召对之所。宫之后室日五福堂,世宗在潜邸时,圣祖所书赐也。乾隆甲辰,皇元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