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藏经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清 西宗集注 慈悲道场水忏原叙   凡谓圣教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也。昔唐懿宗时。有悟达国师知玄者。邂逅迦诺尊者於京师丛林。尊者化身。示迦摩罗疾。众皆嫌恶。惟知玄师殷勤顾问。略无厌色。欲分袂。尊者感其风义。祝之曰。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九龙山相诣。其山有松为志。无何知玄师以道德昭着。懿宗亲临法席。称为国师。复赐沉香为座。恩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於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徧召名医。皆不能治。因记昔日尊者之语。入山相寻。果见二松於烟云间。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尊者顾接甚欢。遂以所苦告之。尊者曰。无伤也。岩下有泉。濯之当愈。命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疮大呼曰。且未可洗。师曾读汉书袁盎晁错传乎。师曰曾读。既曾读。宁不知盎斩错於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於师。而师为十世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师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於德有损。故能害之。师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适蒙迦诺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与师为冤矣。国师凛然。魂不住体。其痛彻髓。绝而复苏。疮亦不见。回顾殿宇。忽然如失。师遂卓庵於所。修忏文三卷。由历劫因果之不昧。举世受报之有征。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故名曰水忏。   缘起文   恭闻水忏僧宝建言。迦诺尊者。澍三昧中之法流。悟达国师。洗十生前之罪垢。观心空处。随形孽影全消。掬水灌时。剧报恶疮寻灭。已释生生莫解之冤。必忏佛佛无赦之罪。譬如药中。服其善见。是病皆瘳。照中耀其神光。无幽不烛者矣。玄公既感遇圣师。愿施仁末世。由是录诸佛之洪名。采群经之玄义。俾展演者。转冤家如眷属。敬礼者。变罪薮为福田。兹者要祈业海波平。仰叩觉王。必蒙加被。   例言   六经之有注疏。内典之有译解。由来久矣。顾注经多。而注忏少。此何说欤。窃以竺乾立教。既开忏悔一门。则忏从何忏。悔从何悔。必当使忏文大义。纲举目张。肌分擘解。然后四众闻之。心地顿开。言言有会。科注之役 师。正欲如上所说。肩仔勿辞也。至其寒暑罔间。既竭苦心。而证据则援引诸经。考究又悉。本大藏即或有未注。或云再考者。皆系阙疑。初非忽略。讲过又讲之。疵固无庸。其重复杜撰臆见之陋。绝未敢为私增。   忏文。文有长短。注亦详略不齐。今科注长段处。既依总科。分为段落。其短段注法。恐前后翻检。猝难理会。槩遵藏本。诸品经典。少指头绪。览者徐可得之。以云挂一漏万。则不敢辞。若言饰智炫奇。失之远矣。   忆师业儒授经。即留心内典。后因家难荐至。抛弃世缘。礼 超凡大师於金峨授记。为贤首法嗣。虽常随大师之请都讲执事。如陈婆渡与江心定桥。洎今龙住。皆躬自升座者也。科注之成。 师固夙有弘愿。然起於某年某月者。向未前闻。竣於丁卯年腊月者。因师病笃。绝笔注忏。高阁未及启讲。不无遗哀。但素衷少遂。而法宝流通。继往开来。亦窥见一斑矣。   忏文三卷。首简俱有赞佛偈四句。今首两卷不注。独注末卷。 师遵古本科注。仍注末卷。不及注者。病笃而止。识者幸勿附和忌嫉吾师者。翻前刻心经脱略之案。妄肆讥评。要当自具重瞳。万母为彼魔娆。   内典难字向俱音注。极易考详。然亥豕鲁鱼舛讹正复不免。今科注悉本字汇。细心订核。缮写工梓。既便唪持。亦通书法。一切音韵笔画。务归典雅。并不侏[仁-二+离]。捐资剞劂。固 佛祖之光明。随力舍施。亦檀那之福慧。卷内如心莲汤子。首先顿施。外其四众。两钱分计。咸各汇登。刻之卷首。洵与受报酬之盛举矣。若 师高足。唯一匍匐。善门锱铢。不爽总期。   龙象永耀。贝叶常荣。劳不可忘。名应均附。   时在康熙己巳初秋谷旦   传人龙伯寅  倪培基筦生  汤建章心莲  杨灵伊即中  徐行睿二鲁  周嗣炳旦如  闻灵瑞璘友   同识   释本生契山  寂乾行观  成式莲因  重隆祖定   同校   水忏总科 水忏科大分分(二)   初总出忏名二正陈忏文(二) 初叙述分(二) 初证信(二)   初序说忏由(一切)  引经证成(良以) 二发起(四)   初略序罪因(凡夫)  二泛指罪相(不信)  三约忏三世(过去)  四求证佛圣(是故) 二正说分(二) 初忏悔门(三) 初标章总示三障(三)   初显益劝归(礼诸)  二示相令忏(是故)三略陈罪相(二)   初起障之因(今日)二除障之缘(三)   初列数定名(然其)  二劝修获益(所以)三运心审灭(四)   初另标七种(是故)  二征名列类(何等)三牒名别释(七) 初惭愧(三)   初牒(第一)  二释(自惟)  三结(此实) 二恐怖(三)   初牒(第二)  二释(此是)  三结(如此) 三厌离(三)   初牒(第三)  二释(相与)  三结(生死) 四发心(三)   初牒(第四)  二释(经言)  三结(欲得) 五平等(三)   初牒(第五)  二释(於一)  三结(以分) 六报恩(三)   初牒(第六)  二释(如来)  三结(我等) 七性空(三)   初牒(第七)  二释(罪无)  三结(故知) 四结上劝诫(二)   初劝如法之得(生如)二诫不如法之失(三)   初反明诫怠(若复)  二引喻诫迷(且复)  三引经诫覆(经中) 二追前略释三障(二)   初由藉(所言)  二结忏(是故) 三分章广释三障(三) 初烦恼障(六) 初推烦恼根本(四)   初标障所起(第一)  二因申三毒(意业)  三果感五趣(是故)  四结令忏悔(是故) 二出烦恼过患(二)   初诸圣所呵(夫此)  二结令忏悔(是故) 三明烦恼造罪(二) 初列数分忏(六) 初三数(四)   初明时处(某等)  二列相(或因)  三结罪(如是)  四陈忏(今日) 二四数(四)   初明时(又复)  三结罪(如是)  二列相(或因)  四陈忏(今日) 三五数(四)   初明时(又复)  二列相(或因)  三结罪(如是)  四陈忏(今日) 四六数(四)   初明时(又复)  二列相(或因)  三结罪(如是)  四陈忏(今日) 五七数(四)   初明时(又复)  二列相(或因)  三结罪(如是)  四陈忏(今日) 六总数(四)   初明时(又复)  二列相(或因)  三结罪(恼乱)  四陈忏(今日) 二发愿总忏(二)   初承前申愿(愿某)  二礼佛结愿(发愿) 四示烦恼忏悔(四)   初承前起后(礼诸)二立忏之意(五)   初牒名(夫论)  二释义(本是)  三出过(人之)  四诫覆(但智)  五获益(若能) 三行忏之法(二)   初策三业(若欲)二发二心(三)   初标举(生二)  二念无常(一者)三念正法(二)   初不修善(二者)二复造恶(五)   初诸圣难瞒(而今)  二怨证莫解(夫论)  三业无可隐(如经)  四报无人代(於是)  五策励及时(我等)   四结令忏悔(是故)   五列烦恼名目○  六广烦恼行障○   二业障○  三报障○   二回向门○ ○五列烦恼名目(二) 初列数分忏(二)   初原因(某等)二列数(五) 初忏十使(二)   初列相(或耽)  二陈忏(今日)   二忏十三随(又复)  三忏三乘(於苦)  四结罪(无量)  五陈忏(今日) 二发愿总忏(二) 初承前申愿(二)   初离过(某等)  二成德(修八)   二礼佛结愿(忏悔已竟) ○六广烦恼行障(五)   初承前起后(礼诸)二策修观行(三)   初及时勉进(某等)  二征名标观(何等)三迭名别释(四) 初观因缘(三)   初牒名(第一)  二释义(知我)  三结观(以是) 二观果报(三)   初迭名(第二)  二释义(所有)  三结观(此亦) 三观自身(三)   初迭名(第三)  二释义(虽有)  三结观(我今) 四观如来(三)   初迭名(第四)  二释义(无为)  三结观(虽复)   三总念忏悔(生如)四沓陈名数(三)   初原因(某等)二列障(六)   初三宝(起障)  二三世(起障)三人天(二)   初三界(障受)  二六结(障不) 四二乘(六)   初七方便(障安)  二心慧(慈悲)  三三观(空平)  四道品(助道)  五禅定(八解)  六智定(于十) 五菩萨(七)   初说通(三三)  二六度(六度)  三四摄(四摄)  四四弘(大乘)  五明行(十明)  六向愿(十回)  七十地(初地)   六佛果(障佛) 三忏(如是) 五发愿总忏(二)   初承前申愿(二)初成德(四)   初成胜报(愿藉)  二广修行(以如)  三得定慧(於诸)  四善说法(乐说) 二断惑(二)   初永断(令此)  二顿悟(无漏)   二礼佛结愿(发愿) ○二业障(二) 初显业报(四)   初承前起后(礼诸)  二示不明业力(夫业)三因不达业理(五)   初正明(何以)  二标征(何以)  三迭释(现报)  四详明(若今)  五引证(所以)   四令行忏获益(过去) 二列业相(二) 初总相忏(三) 初忏悔(三) 初列相(四)   初总明(某等)  二犯重(或作)  三犯轻(优婆)  四杂举(於诸)   二结罪(如是)  三陈忏(今日) 二发愿(二)   初离过(某等)  二成德(常习)   三结愿(归依)   二别相忏○ ○二别相忏(三)   初承前起后(某等)  二别中总举(若总)三别中别列(二)   初总标(别相)二分列(二)   初牒标(身三)二分释(五) 初身业(三) 初杀(二) 初列罪分忏(六) 初食啖(二) 初引经证罪(二)   初伤慈(第一)二苦报(二) 初略明苦报(二)   初明报(又言)  二悔罪(然所) 二备明苦报(二)   初三涂(是故)  二人类(若生) 二结忏令除(二)   初结罪(杀害)  二陈忏(是故) 二种种杀(四)   初杀因(某等)  二杀业(或破)  三结罪(如是)  四陈忏(今日) 三畜类(三)   初伤生(或以)  二苦相(使其)  三警迷(但使) 四人类(三) 初列相(二)   初人类(又复)  二杂类(或塞)   二结罪(如是)  三陈忏(今日) 五微命(三)   初列罪(又复)  二无知(凡夫)  三陈忏(今日) 六刑狱(三)   初列罪(又复)  二陈罪(如是)  三陈忏(今日) 二发愿总忏(三)   初拔苦(愿承)  二与乐(然后)  三结忏(我今) 二盗(三)   初承前起后(礼诸)二列罪分忏(二) 初总举以劝(四)   初出过(经中)  二显报(致使)  三结罪(劫盗)  四陈忏(是故) 二别释令忏(六) 初官民物(二)   初列罪(自从)  二陈忏(如是) 二三宝物(二)   初列罪(又复)  二陈忏(如是) 三亲邻物(二)   初列罪(又复)  二陈忏(如是) 四百姓物(二)   初列罪(又复)  二陈忏(如是) 五交易物(二)   初列罪(又复)  二陈忏(如是) 六杂举物(二)   初列罪(又复)  二陈忏(如是) 三承忏发愿(二)   初四缘不缺(愿承)  二檀度同修(一切) 三淫(二) 初列罪分忏(二) 初诃欲(三)   初诫欲习(次复)  二示苦报(所以)  三陈忏悔(淫欲) 二列罪(二)   初出罪相(又复)  二陈忏悔(如是) 二发愿总忏(三)   初感胜报(愿承)  二修观行(了悟)  三结忏(忏悔)   二口业○  三诸根○  四三宝○  五诸恶○ ○二口业(三)   初承前起后(前已)二列相分忏(二) 初总举(二)   初引经示报(经中)  二结忏令除(口业) 二别列(四) 初恶口(三)   初列相(某等)  二结罪(如是)  三陈忏(今日) 二妄语(三)   初列相(又复)  二结罪(如是)  三陈忏(今日) 三绮语(三)   初列相(又复)  二结罪(如是)  三陈忏(今日) 四两舌(三)   初列相(又复)  二结罪(如是)  三陈忏(今日) 三发愿总忏(二)   初感胜益(愿承)  二结忏(忏悔) ○三诸根(三)   初承前起后(前已)二列相分忏(三)   初列相(或眼)  二结罪(由此)  三陈忏(今日) 三发愿总忏(二)   初感胜报(愿以)  二结忏(发愿) ○四三宝(三)   初承前起后(礼诸)二列相分忏(二) 初总明(三)   初引经证成(经中)  二示苦令修(于其)  三结忏令灭(是故) 二别列(五) 初慢佛(三)   初列相(某等)  二结罪(如是)  三陈忏(今日) 二轻法(三)   初列相(又复)  二结罪(如是)  三结忏(皆悉) 三紊法(三)   初列相(或眠)  二结罪(如是)  三陈忏(皆悉) 四蔑僧(三)   初列相(又复)  二结罪(如是)  三结忏(皆悉) 五搅众(三)   初列相(或裸)  二结罪(凡如)  三陈忏(今日) 三发愿总忏(四)   初供养(愿生)  二劝请(若有)  三修行(于众)  四结忏(如上) ○五诸恶(五)   初承前起后(今当)二总举诫劝(二)   初引经诫罪(如经)  二如法劝诫(是故) 三列相分忏(八) 初邪倒(二)   初列相(无始)  二陈忏(如是) 二傲慢(二)   初列相(又复)  二陈忏(如是) 三秽浊(二)   初列相(或嗜)  二陈忏(如是) 四暴戾(二)   初列相(或贡)  二陈忏(如是) 五贪诳(二)   初列相(或临)  二陈忏(如是) 六残忍(二)   初列相(或捶)  二陈忏(如是) 七放逸(四)   初列相(或放)  二结罪(致使)  三示报(堕大)  四陈忏(是故)   八结忏(向十) 四蹑前结忏(二)   初总举(向来)  二陈忏(今日) 五发愿总忏(三)   初世界法(愿承)  二出世法(远离)  三结忏(发愿) ○三报障(二)   初承前起后(礼诸)二列相分忏(二) 初总明(九)   初引经示劝(经中)  二指事作证(何以)  三举报警迷(但凡)  四人命无常(众等)  五世事虚假(但五)  六天福有尽(天上)  七取譬世事(如今)  八劝离罪报(众等)  九结忏令除(是故) 二分列(三) 初地狱(二) 初列相分忏(二) 初正狱(四)   初总标(某等)  二略说(如经)  三结报(如是)  四陈忏(今日) 二余狱(四)   初列忏(次复)  二示苦(此中)  三忆苦(南无)  四陈忏(今日) 二发愿总忏(三)   初离苦(愿承)  二得乐(等受)  三结忏(忏悔) 二恶道(三)   初承前起后(礼诸)二列相分忏(四) 初人道(三)   初列相(经中)  二结报(致使)  三陈忏(是故) 二畜生(三)   初列报(次复)  二结报(如是)  三陈忏(今日) 三饿鬼(三)   初列报(次复)  二结报(如是)  三陈忏(今日) 四鬼神(三)   初列报(次复)  二结报(如是)  三陈忏(今日) 三发愿总忏(二) 初解脱(二)   初分释(愿承)  二总明(愿从)   二示现(惟除) 三人天(二)   初承前起后(已忏)二列相分忏(二) 初略忏过现(三)   初促命(相与)  二原因(如此)  三陈忏(是故) 二广忏现未(三)   初列报(无始)  二结报(如是)  三陈忏(某等) ○二回相门(三)   初承前起后(前已)二正名回相(三)   初总举前文(某等)二普及众生(二) 初现生得益(二)   初感乐果(现生)  二植善因(正信) 二当来得益(六)   初近佛(舍此)  二远魔(愿得)  三感胜(又愿)  四尚善(又愿)  五值圣(又愿)  六二利(又愿)   三上同诸圣(如诸) 三统结回相(三)   初反明四法有尽(虚空)  二正明修行无尽(我此)  三总结归敬三宝(发愿)   水忏总科(终)      水忏科注卷上     龙住释 成简西宗 集注   赞文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   启运者。启忏时。便要一心运想。道场者。修道之场也。此慈悲道场忏法。方能利益众生。盖建此慈悲道场。以有慈悲忏法故○又道场二字。有事有理。事则於阿兰若。以香华灯烛等事。而施设庄严等处者是也。理则虔恳至诚清净心中者是也。忏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已耻心於往犯。故云已作之罪。愿乞消除。未起之恶。更不敢造。故名忏也。法者。轨持为义。轨则轨生物解。持则任持自性。亦总不出自利利他之道。谓之法也。   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一纯洁精专之谓也。人虽自能忏悔。又必求佛拔济。故要一心归命诸佛。过去未来现在。是为三世。以下八佛。正三世佛也。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梵语毗婆尸。又名维卫。此云胜观。释迦於是佛出世。初种相好。故为七佛之首。作付法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乃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   南无尸弃佛。   梵语尸弃。此云持髻。作付法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乃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也。   南无毗舍浮佛。   梵语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乃是过去庄严劫第一千尊佛也。   南无拘留孙佛。   梵语拘留孙。此云所应断。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物何殊别。乃现在贤劫第一尊佛也。初减人寿六万岁时出成佛道。为贤劫千佛之首也。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梵语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仙。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此现在贤劫第二尊佛。次减人寿四万岁时出成佛道。   南无迦叶佛。   梵语迦叶。此云饮光。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此现在贤劫第三尊佛也。人寿减至一万岁时出成正觉。贤劫中第九小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仁慈化导。利他之号。寂默证真。利己之名。自利利他。故云能云云。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是贤劫第四尊佛也。人寿百岁时出现於世。若言劫者。人寿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年。又过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而又过百年。增一年。乃至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八十小劫为一大劫。亦有云。八十增减为一中劫。不知孰是。当知一增一减。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住劫。初至第九劫。人寿百岁时。该一万五千一百一十九万年。减至十岁。犹有一万年在后可知。   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梵语弥勒。一译梅怛丽。此云慈氏。姓也。又云阿逸多。此言无能胜。名也。现在兜率天宫说法。后降生於翅头末国城中。大婆罗门家。托胎长成。身长三十二丈。胸广十丈。面长五丈。人民年寿皆八万岁。人长一十六丈。相貌端严。衣食化生。不须劳苦。金银七宝满藏。无人视之。无有灾患寒暑盗贼诸不吉祥事△住劫内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减至八万岁时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佛法最上。更无一法与之齐。佛法最深。更无一法穷其底。理趣幽微。不可思议。故云无上云云。   百千万劫难遭遇。   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於世。说是法复难。又云。无量无数劫。空过无有佛。既无有佛。亦无有法。故云百千云云。   我今见闻得受持。   今以释迦世尊。留传圣教於诸方。故得见闻受持。幸之极矣。见闻可解。受持者。领纳前境曰受。操执不舍曰持。依义修行之谓也。今权将礼诵曰受持亦可。   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本有作愿解如来忏法义者亦可。依古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必改作。古无改故。而此忏中。诸佛洪名。原出如来金口。况忏文亦引佛经无非如来真实之义。故不必改也。此四句。即是赞法。亦表志心虔恳之意也。佛法难闻。今幸得闻。惟愿解了。如说修行。   慈悲水忏法卷上   此一部忏文。但略解义趣。若依古科判。文繁不尽。   法见上义。卷者。对舒而言。盖西域法宝。非梵本。非方册。但以一轴而庄成。欲览则舒之。览毕则卷之。卷舒不定。故云卷。此经三卷。故云上○志心礼忏。须先识忏悔两字义。忏者。忏除已往。悔者。从今改悔。故惟能悔者。乃能为忏。曰慈悲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祖师立忏法。正起大慈悲心。所以救拔众生苦。而与众生之乐。故曰慈悲忏法也。水忏者。因三昧水以解怨。故取立名。详见前缘起中。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发语之端)。良以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暗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   因垢重。所以多诸罪愆。垢者。身心不净。三毒流秽。染污妙明。如尘坌污于宝镜。使之不明。故云垢也○无明暗覆。至恣心自恃。正言垢重处。无明者。不明也。执迷而不知自己之过非也。暗覆者。因无明。故迷暗而覆蔽其真性也○凡夫之人。彼此皆然。而言亲近等者有二义。一者互相竞造。故云亲近。二者宿无信种善根。不能亲近善友。反交恶人。总被贪嗔痴等昏迷。烦恼乱于真心。以至如此。文中自明○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并二十种随烦恼等文○无知亦即无明也云云。   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不孝父母六亲眷属。盛年放逸以自憍倨。於一切财宝。一切歌乐。一切女色。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媟狎恶友。不知悛革。或复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恒与众生造逆破戒。过去诸罪。现在众恶。今日至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不信诸佛。至饮酒昏迷。正言罪愆之多。所以要披诚忏悔。信三宝。是出世福田○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也。佛者。觉也。觉即对迷而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者。正也。即三藏经律论是也。僧者。净也。即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是也。盛年。壮盛之年。血气之勇故。一者普及为言。切者尽际为义。总该统摄。故云一切○贪财长其傲。贪乐助其淫。贪色乱其正○心等之言。据相宗说。集起名心。属赖耶。即第八识。筹量为意。即第七末那。了别为识。即前六等识。今云心生意起。大抵重在前六等识。动身发语。乃至起惑造业。皆由六识以为殊胜。故可知之矣。恋执着之义也○不正。邪狎之徒。故曰非圣。复乃至害人命等○智是当人性体。慧是当人照用。智慧。对识性而言。转识成智。则能断惑证真。因迷无智。故造如是等罪云云○悉皆忏悔。即是改往修来之意。所以向佛说。未作之罪。不敢更作。这才是真忏悔。三卷忏文。此二句为大旨。毕竟如此。真为改恶从善之人。真能消释往罪。真能一拜断除。不但地狱无分。抑且成佛何难。倘凡心私心。自恃有忏悔之法。便谓日日造罪。亦是无妨。则是忏法。反开罪于人而非度人矣。日日礼忏。日日造罪。以求灭罪生福。无有是处。譬如酒灌漏卮。终不能满故。   是故今日至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辟支罗汉。梵王。帝释。天龙八部。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十方。见前。尽虚空界者。无穷无尽也○上上品十善。清净。冤亲平等。乃至修四无量心者。即得成佛。无量法门。不出于十善。不可不知○华严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大悲。广修六度。行愿广大。故成菩萨○辟支者。从上品十善清净。不从他教故。大悲方便不具。惟自觉悟。解了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罗汉。四果。从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声闻。解了四谛法。故为声闻乘○达磨论云。向者趋向。果者证果。四果四向。有八补特伽罗。此云数趋。谓数数往来生死也。谓行四向。及住四果○梵王。即色界天主大梵天王是也。帝释。即欲界天主释提桓因是也。八部者。禅考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即天乐神也。五阿修罗。不饮酒。常与帝释斗。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似人头有角。八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腹行是也○舍利问经云。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受于快乐。又问善恶二异。可得闻耶。佛言。亦可得耳。一天神者。先以车辇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之人。犹怀悭嫉故。二虚空龙神。修德行檀。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三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在天上空中地下。四乾闼婆者。好施有嗔。献伎乐故。五阿修罗神者。志强喜舍。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作诸邪福故。六迦楼罗神者。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七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八摩睺罗迦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有颂云。由作二因善不善。乃为八部人非人。   南无毗卢遮那佛。   毗卢佛。即清净法身是也。梵语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谓毗卢性海。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徧一切处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佛。为娑婆教主。三界大师。故曰本师。即千百亿化身。是也。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嘿。谓其德仁济群类。其道寂嘿无为。   南无阿弥陀佛。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谓无量寿。无量光。一切无量故。为乐邦教主。今人求生净土。正生彼佛国土也。   南无弥勒佛。   弥勒下生时。万亿阎浮。皆以真金为地。地平如掌。秔稻自生。衣食自至。无量快乐。男女五百岁乃婚姻。贤愚经。佛云弥勒三会。度人无数。悉我遗法种福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龙种上尊王。梵语那伽。此云龙。勇健之谓也。种。是种族义。必是姓氏也。上尊者。言其乃是种族中之最上最尊。故以上尊而彰其圣号也。王者。自在之称。佛乃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往来无碍。故云自在云云。   南无龙自在王佛。   龙自在王。王即自在义。同上解。随德彰名。大同小异云云。   南无宝胜佛。   宝胜者。譬如摩尼超胜。于众宝之上。如来至宝。超出乎众圣之宝。故云云。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觉华定。此必是定名。约理而言。觉是果觉。表本智。华即是因。表始智。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不可思议。故云觉华定。彼常居此定故。以此为号也。自在王。亦同上解。   南无迦裟幢佛。   迦裟幢。大净法门经云。迦娑。晋名去秽。又大集经名离染。如云福田离尘莲华等言亦可。又教中有迦裟幢世界。或以世界而立名。未可知也。幢表其正。佛乃催邪显正。建大法幢等。又幢者喻法无上。故称迦裟幢也。   南无师子吼佛。   师子吼者。譬如师子出窟。百兽潜踪。佛师子出。群魔窜伏故。又云。大师子一吼。小师子勇健。佛师一吼。诸菩萨等。悉皆勇猛精进故云尔。然而十方诸佛。不过以德彰名。随义解释。别无奇巧。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为诸菩萨中上座。故首称文殊。又号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又号满殊尸利。此云妙首。   南无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语邲输跋陀。或云三曼跋陀。此云普贤。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菩萨中行愿第一。故云普贤。又观经大论。并翻徧吉。余繁不引。   南无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云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故云尔。   南无地藏菩萨。   地藏誓愿云。地狱不空。誓不作佛。为幽冥教主。地藏经云。若未来世。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   南无大庄严菩萨。   大庄严菩萨。此菩萨虽未确查其出载。必以六度万行。种种功德。庄严法身而立圣号。亦可知之矣。   南无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便是观。皆空便是自在。至下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而得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安得不为观自在。又永嘉集云。无法可得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承上启下之辞。   夫欲礼忏(亦发语之端)。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征释上意)。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   此明福田之征验也。   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良友之验也○佛法僧是为三宝。三宝。能令人背尘合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宁非良友○喻如世间良朋善友。令人入于善道故。非但此也。又能作众生之广大福田○福田者三。一既知三宝便能敬信。谓之敬田。二能报父母恩。谓之恩田。三能悲愍贫苦。谓之悲田。三宝中能种一切福。故总名之曰福田○若能以下。正显益处。文可见。   是故。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礼忏行人。必以三归为入道之因。一归依佛。佛者觉也。即大觉也。尊也。归依佛。终不堕地狱○觉即对迷而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十方虚空一切见前。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二归依法。法者正也。即三藏经律论是也。归依法终不堕饿鬼○又法即上轨持之义。教中所诠。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等之法。依此修行。得成正觉。故云法也。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   三归依僧。僧者净也。即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是。归依僧。终不堕旁生○三宝有三。此是十方三宝。更有住持三宝。泥龛塑像。黄金雕彩等。是佛宝。黄卷赤轴。方册梵荚等。是法宝。圆顶方袍。戒律精严等。是僧宝。更有一体三宝。人人本具者是。自性常觉不昧等是佛宝。自性轨持不失等是法宝。自性清净和合等是僧宝。如上俱称宝者。独尊独贵。无比无俦。自非世间奇珍异物之所及。故称为宝○三宝每须顶礼一拜。今人好简。不礼非也。   某甲等今日所以忏悔者。   凡言某等。必当称自己名。下皆仿此。   正为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相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诸染着。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无始已来过去生生世世。直从未有天地以前。无量劫来所起罪业。如下文所云此身俱是罪业根本○身口意为三业者。身有杀盗淫业。口有妄言绮语两舌恶骂业。意有贪嗔痴业。总言为三业。分之为十恶。不行十恶。即是十善。善业恶业由起。故名三业○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此六为妄缘之根○内心思惟。属意想所缘。外境染着。属感触而动○经云。以心生故种种法生。以法生故。种种心生。此即内邪外染等意也○八万四千尘劳。如华严所谓众生于色声香味触境。约五根对五尘。谓内烦恼五百。外烦恼五百。则有一千。此约见惑十使论。见惑十使。谓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也。复约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则成七千。更约三世。成二万一千。复约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共成八万四千矣。以八万四千律仪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也。   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   人身罪业。虽有千万。然三障所染。以为深重。故知身口意为罪障之根本。而三障者。直为尘劳之渠魁耳○障者碍也。蔽也。有此三种。便障碍掩蔽一切圣道及人天胜事。譬如今人平素极有善念。一遇感触。遂生烦恼。兴起恶业因缘。致使阻退许多善心。非障而何。况入三恶道报。又安知有圣道及人天胜事哉。要知有业必有障。人生俱必有业。故知忏悔○谛缘六度等为圣道。十善五戒等。是人天好事也。   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方者方法。便者取便。下云兴七种心。为忏悔而灭除罪障之方法便道者。即与此相应。一部水忏。前后止说三障。中间将贪嗔痴。配入烦恼障。将身三口四六根三宝间罪。配入业障。将地狱鬼畜人天余报。配入报障。演为三卷忏文。以世人俱受此三障重累。所以不能出离生死苦恼。故必忏悔。然忏必心忏。故当兴七种心以为忏悔。方可除灭也。   是故众等。今日运此增上胜心忏悔三障。欲灭三障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障灭除(此正起。下出意)。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障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下立名)。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阿毗达磨。原有七种忏法。所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本此。正与上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句相应○惭愧者。如相宗云。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即自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也。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世人讥诃。名世间力。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故曰轻拒等。其余下文。忏中自明。   第一惭愧者。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轮转生死。永无出期。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一以不得作佛为耻。盖圣凡同体。不成圣道。终堕轮回。作是想可为愧死无地○自惟者。当自思惟。思惟过去久远劫前。世尊未得道时。亦是凡夫。但言世尊今生成佛已来。似乎未久。追论前因。即如逢事古释迦等七万五千佛。满第一阿僧祇劫。乃至逢事然灯如来七万七千佛。满第二阿僧祇劫。乃至逢事胜观如来。满第三阿僧祇劫。此后复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直至逢事迦叶波佛。方得圆满。其间上生为天帝。下生为转轮圣王。各三十六返。又或间为仙人。为比丘。为小王。为婆罗门。不可称数。度生无量。故曰成道以来。尘沙劫数○然而如是三祇等事。惟法华寿量品中。犹为方便。非真实也。其实世尊成佛已来。而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尘沙劫数。故云尔也。如经所明。兹不繁解。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为六种坌污妙明为尘。如上八万尘劳等所明○如是惭愧思惟而已。必须竭诚忏悔。改往修来。勇猛精进。直得一生取办。速脱轮回。乃至得成无上菩提。与佛无异。方得满我忏悔之弘愿。始得除我愧耻之初心也。下文恐怖厌离发菩提心等六章。大意例推可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   身三。口四。意三。恶业未能免故。   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   如是恐惧怖畏之处。毕竟不能免也○如是惊怖思惟而已。必须竭诚忏悔。同前云云○二恐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也。作是想者。可为凛凛○恐者恐惧。怖者怖畏。如是惊怖等者如上。   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惟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众等相与(共也)但观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此句是总)三十六物。发。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汗。二便(大小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藏。如是九孔常流。是故经言。此身众苦所集(身即是积聚义。故云云)。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三当厌离。此身无常也。苦也。空也。无我也。不净虚假也。作是想者。直教骷髅堕地○此乃先自以观察智而照之。了知生死中事。如是虚幻而不实。下文令众亦尔。推广之义○相与者。亦是思惟自知之意也○如来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并不出于无常苦空等句。因空故毕竟无我。亦无我所。下文自明○水泡起灭。流转车轮。正喻无常虚假。生老病死三句。正言苦空。八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如是八种皆言苦者。生如活剥牛皮。死如落汤螃蟹。老者眼暗耳聋。腰跎背曲。乃至疾患呻吟。无能疗治。如是等事。恒常逼迫煎熬。无暂停息。故云苦也○众等相与者。亦令一切行人思惟而共知此事。并观下文等意而修行之○三十六物。正言不净无我。修不净观者。当依此三十六等而行。不可免也○眼耳口鼻有七。水道谷道是二。故曰九孔。常流不净可知。余当例推○指经言。以证上文苦空无我不净虚假之意。所以当厌离。经指涅盘经○有智慧者。信心清净。了知此身四大合成。八苦所集。如斯秽恶不堪。总是生死根本。岂当好乐而贪着乎。如是厌患思惟而已。同上云云。   第四发菩提心者。经言(指涅盘经)。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於身命财。无所吝惜。   因上惭愧恐怖厌离等。故发菩提心。当舍不净之幻身。乐求清净之法身也。所以谨取经中当乐一句。而为修行之本。乐即愿也。求也。欲求佛法等身。当发菩提心。及广大行愿。以无量智慧。修无量法门而始得生。下明菩提法身之生处。从无量等一句是总。从六波罗蜜等是别。六波罗等。即六度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波罗蜜。是梵语。此云彼岸到。即是到彼岸也。修此六度万行。去了贪嗔愚痴等惑。直至涅盘妙果。故云到彼岸。又云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三十七等。随机设化。方便法门。故云助○三十七助菩提法。即下文三十七品。谓四念处。即四念位也。四正勤。即暖位也。四如意足。即顶位也。五根。即忍位也。五力。即世第一位也。七觉支。系修道。八正道。系初果。共为三十七助道品也。四念处者。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四正勤者。谓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是也。四如意足者。得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是也。五根者。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也。五力者。谓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也。七觉支者。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也。八正道者。谓正见道。正语道。正思惟道。正业道。正命道。正精进道。正念道。正定道是也○从如是下。结上六度四等三七之文○意谓有如是功德妙行。始得生如来身。如来身。即上佛身法身。此身若非菩提智等。则不能生。故云当发菩提心等云云○求一切种智者。智有三种。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差别分别而无谬者。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名一切种智。即佛果智也○常乐我净。涅盘四德也。常者。即真常之体也。不迁不变。万古恒如。故言常。非对断而言常也。乐者。安稳寂灭。离二生死。苦乐双融。故云乐。非对苦而言乐也。我者。有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即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而言我也。净者。三业清净。三惑永断。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云净。非对染而言净也○萨婆若。梵语萨婆若多。又云萨云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大品云。此是声闻辟支佛智。非后二智。今据果字而言。亦应该后一切种智。其理不妨。详之可了○净佛等二句。初句上求佛果。心净即佛土净故也。二句下化众生。若得自利。则能利他故。如是上求下化。当於檀度为先。故云无吝於身命财也。此为修行悭吝者以为警。不可不知也。   第五怨亲平等者。於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相。(一有彼我。即不平等故)何以故尔(何以必须平等。下出不平之过)。若见怨异於亲即是分别(分别是亲非亲)。以分别故起诸想着(想着是彼是此)。想着因缘生诸烦恼(憎爱烦恼由是而生)。烦恼因缘造诸恶业(十恶五逆。因兹而作)。恶业因缘故得苦果(三涂苦报。即自当之)。   五以不平等故。直至造诸恶业。而得苦果。所以必要平等。作如是想。自然四相俱空。怨者冤雠。亲者亲爱。怨亲一体。不起憎爱。是为平等。圆觉云。观冤家如己父母○既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必当冤亲平等。若不平等。道无由成。文中自明○欲求出世乐。因反招於苦果者。皆因一念憎爱之心。忘失菩提之正智。以至如此。所以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此乃申明第四发菩提心。六度等文之余行也。果能如是思惟观察。始得一理而贯通焉。礼忏行人。宜当自揣云云。   第六念报佛恩者。(下出念报之意)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下引证)是故经言(法华)。若以顶戴两肩荷负。於恒沙劫亦不能报。(下明念报之法)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於此世勇猛精进(离诸懈怠。不得避懒偷安)。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至此可报佛恩万分之一也)。   六如来为度我等一切众生故。修诸苦行。此恩当报。作是想者。当为如来肩所荷负。作佛长子○此承上文如上惭恐厌离。发菩提心六度等法。皆出於佛教。我依佛教修行。庶使当来成佛。所以佛恩难报。当念报之○如来苦行。不为自求。但求一切众生同入正觉。俱出生死故。我等当体佛心。如佛所愿。酬佛所望。是名真报佛恩。是真一乘无上之道也。顶戴荷负於恒沙劫之久。亦不能报。极言佛恩深重。   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此下出无自性之所以)从因缘生颠倒而有(因缘和合。虚妄由生。生即无生)。既从因缘而生。亦从因缘而灭(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灭亦无灭。何自性之有哉)。从因缘而生者(此下重出生灭之相)。狎近恶友造作无端(无生而妄有其生也)。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下引经。直显洗忏之要)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结上罪性本空。了无所得。如是用心。无罪不灭也。如下云云。向下结前生后)。   七观罪性空。无有实相。作是想者。从来热水即寒水○法苑珠林云。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名字即空。还原返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永嘉集。所谓了即业障本来空是也。然而了之一字。正好思量。若非斩钉截铁之根基。说时似悟。触境即迷。净名云。无造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此句大半对虚构文言者说。慎之哉○宗镜云。洗心者。洗濯身心。清净无余。毫无邪念。乃为真忏悔。若能如此。罪性便空。若不洗心而求忏悔。祇为自欺。罪相宛然。安能除灭。洗之一字。深有意焉○不在内外中间。正谓从本是空。无有实相之意。非真有在有不在而分别之也○古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忘。罪忘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此非易事。宜当扞劳忍苦而行之可也。   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起假想观。如亲睹圣容故云尔。合掌更加胡跪。即表恭敬之至也)。擎拳合掌。披陈致祷(尽情发露之谓也)。惭愧改革(革者革去。亦即改意)。舒沥心肝(舒沥。亦即洗涤之谓也)。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何罪不灭。何福不生。若复不尔(下文反显不及之过)。悠悠(怠堕之貌)缓缓(放逸之貌)。情虑躁动(心神散乱)。徒自劳形。於事何益。   修行人着眼看。此舒沥心肝。洗荡肠胃二句。分明要脱皮换骨。却将从前所为。尽情改换。从前知见。着实倾倒一番。此时汗泣交流。若将愧死无地。直见本来面目。决不复恶。此真心忏悔。佛必哀怜摄受。方有利益。心肝即意。肠胃指识情可也○凡人忏悔。倏俯倏仰。形则劳矣。若不悔过。无补於罪福。故曰於事何益。上文兴七种心。於此收缴。此下文儆人及蚤忏悔之意可知。   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三涂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惠顾之意)赦(放舍之意)无期。独婴(即受也)此苦。无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转烛之喻。如旋火轮。亦如倒烛。其火即灭。言速之甚也。故云一息等云云○三涂者。火涂血涂刀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也○阳网疎而易漏。阴网密而难逃。岂同人间贿嘱之所能为哉。所以三涂苦报云云。三涂远旷。受苦幽长。渺莫可穷。了无恩赦。故云杳杳云云○自作自受。影响相符。纵有父子至亲。岂能相代哉○莫言下。策发自恃之流。或自谓言我今无罪。何忏之有。故云莫言等而策之。所以引经。证其凡夫必不能无罪云云。非但今生之罪。过去之罪。犹多之甚矣。故曰又复过去云云。   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知包藏瑕玼。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   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历劫穷年。不能自免。惟有忏悔。乃可灭除。故云若不云云○如法华经云。护惜瑕玼。是名小智之类○一开忏时。便说众生垢重。何人无罪。故知有罪而不勤忏悔。固为不可。忏悔而不肯发露。犹然佛不许可○净名乃经名。即维摩经也。此经意义不着佛求。不着法求。惟在反观诸身而求。故曰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既曰忏悔而不肯发露。即此瞒昧一念。自欺犹甚。对佛尚且瞒昧。则我心已永无开晓之期。安得不长沦苦海。   是故(某)等今日发露忏悔。不复覆藏。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藉。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忏悔。   是故下。言已毕竟忏悔。不敢覆藏。结显上文惭愧洗心披陈发露。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之大意。而终其悔文也○人既自知必有罪。自知必有报。所以向佛礼忏。何不洗心刻责。将杀盗淫妄贪嗔痴等。一切尽扫。则永离苦海。竟超彼岸。故曰苦海茫茫。回头是岸。若止身忏而不勤心忏。罪业仍存。恶报不免○忏悔二字。原从心字立名。不发露。不洗心。亦不成忏悔故云耳○所言下。迭前三障之句。立名广释。资次而忏。一一申明。上文惭愧恐怖等七种。大意其义可见○三世迭迁。递互相资而起。故曰更相云云。所以资始为因。助因为缘。又云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因亲缘疎。故作二释。因缘果报。流转无穷。故云三世迭迁云云○已上大槩。先叙人必有罪。总之不出三障。理所应忏。次言七种忏法。且宜及蚤发露忏悔之意。尚未行忏。已下方次第详言三障。由於三业。方是求哀忏悔○上总指三障。以明三世因果。下别举三障。以为忏悔之详。   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此烦恼障。从何而起)。而此烦恼皆从意起(烦恼现於身口。何从而起云云)。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离意不能动。故下别明意业。先举数立名)。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嗔恚。三者痴暗。由痴暗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   第一先忏烦恼障。由於意业贪嗔痴故。身三口四。一切烦恼。随之而生○烦恼者。据相宗中。有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烦恼。更有二十种随烦恼。小随十。中随二。大随八。文繁不引。   是故经(华严)言。贪瞋痴业能令众生堕於地狱。饿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凶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   由贪嗔痴烦恼之苦因。受三涂之苦报。三涂报竟。纵得人身。穷露顽迷。此皆烦恼所感之报。故曰诸烦恼报。   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   上结忏。夫此下。出烦恼过患云云。   夫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亦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   圣者。正也。正智之人也。除佛菩萨外。诸祖师僧。凡有智者。悉皆诃其烦恼。如教中诃欲弃盖等事可知○诃责烦恼。为怨家。为贼。为瀑河。为羁锁。诃责不一。故曰种种诃责。总见烦恼为大过患。下出过患之名而广释之。   亦名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   相宗中。善法十一。善为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六为贼媒。自劫家宝之谓。   亦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於生死狱。不能得出故。   波涛冲逆为瀑河。轮转无穷。漂流无尽。受苦深远。了无边涯。故喻如大海。   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   六道者。净名云。一天道。有二十八天。二人道。五常五戒。三修罗道。鬼畜人天所摄。四地狱道。八寒八热等。五饿鬼道。九种十类。六畜生道。胎卵湿化是也。亦名六趣。四生者。胎卵湿化也。依壳而延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所谓轮回无间也○即应上文诸烦恼报。上举烦恼过患已竟。下正求忏悔。后五节文亦尔。   是故今日运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   以此烦恼过患。作忏悔之增上胜缘。故云增上善心云云○上引圣言。出其烦恼过患已竟。此下五章。广显烦恼罪业之名相。莫不皆从意业而生。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愚惑。繁满胸襟。   有此心识。正根意业而来○无智不信。了无出世之心。故曰繁满等云云。   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因三倒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贪能致老。瞋能致病。痴能致死。故云三毒根。又三为生死罪恶之根本。故曰根○阿毗达磨论云。三漏者。一欲漏。欲界。二有漏。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三界无明。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曰为漏。又流动其心。故名为漏○三苦者。一苦苦。三界已苦。欲界复苦。二坏苦。乐坏时苦。等於三涂。三行苦。即处中苦。通於无色○三倒者。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三有者。即三界。谓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有生有死。故名曰有○如是等罪。总顶上三毒。以至三有一切罪来。凡言如是等。俱仿此。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缘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四识住者。阿毗昙杂论云。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也○四流者。唯识论云。一欲流。欲界惑。二有流。上二界惑。除见痴。三见流。三界见。四无明流。三界痴。亦名四轭○四取者。唯识论。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四执者。圆觉云。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四缘者。圆觉云。一因缘。诸法和合。二次第缘。心心数法。三所缘缘。法无所依。四增上缘。法无所得○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谓四大假合而成身也○四缚者。唯识论云。贪缚。痴缚。戒取缚。见取缚。谓不出三界。不得解脱。故云缚○四贪者。情色食淫也○四生者。瑜伽论云。胎卵湿化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五住造一切罪。或因五盖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五住者。永嘉集云。见为一住名见一切住。又思惑分三住。一欲爱住。一色爱住。一无色爱住。又尘沙惑与无明惑。合为一住○五盖者。覆真实义为盖。永嘉云。色受想行识。亦名五阴。即覆盖之意。如日月本明。而云雾为之掩覆。则日月阴翳。为之盖蔽。自性真如本体。却被色受想行识。五者阴盖。便因迷造罪。又名五蕴。积聚之谓。又止观云。贪欲。瞋恚。愚痴。睡眠。掉举。为五盖○五悭者。成论住处悭。护他物悭。称赞悭。财悭。法悭○五见者。首楞严云。一萨迦耶见。即身见。执我我所。执身有我故。二边见。随身计断常。堕二边见故。三见取。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常乐我净。即是涅盘故。四戒取。非因计因。五邪见。拨无因果○五心者。赖耶云。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六根者。一眼根。谓喜怒视相。二耳根。谓听审相续。三鼻根。谓爱憎香臭。四舌根。谓尝味甘苦。五身根。谓贪嫌滑涩。六意根。谓审察思量。即眼耳鼻舌身意中六情。俱以识为之根也○六识者。净名云。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辩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循空○六想者。析玄云。眼耳鼻舌身意。其识各有相应想○六受者。空品云。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六根领受六境也○六行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所司。则各有所行也○六爱者。毗昙云。眼耳鼻舌身意。各因所触而生爱○六疑者。净名云。贪瞋痴慢疑觉。六者。俱有疑。亦名俱生惑。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七漏者。李论云。见漏。诸根漏。忘漏。恶漏。亲近漏。爱漏。念漏○七使者。首楞云。欲使。恚使。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   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八倒者。涅盘云。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此凡夫四倒也。常计无常。乐计无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此二乘四倒也○八垢者。涅盘云。念垢。不念垢。念不念垢。我垢。我所垢。自性垢。差别摄受垢也。即八妄想。自性污染。总名为垢○八苦者。维摩云。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或因九结造一切罪。或因九缘造一切罪。   九恼者。净名云。过去爱我怨家。过去憎我知识。过去恼我己身。现在爱我怨家。现在憎我知识。现在恼我己身。未来世亦然。一世有三。三世有九。故云九恼。即名九结。结者结集不散之意○九结者。爱结。恚结。慢结。无名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也。当中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九缘者。一眼识。缘明。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二耳识。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三鼻识。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四舌识。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五身识。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六意识。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七第七识。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也。八第八识。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也。总名曰九缘生识。   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或因十缠造一切罪。   十烦恼者。一忿。二恼。三恨。四覆。五谄。六诳。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缠者。一忿恚缠曰瞋。二隐覆自罪缠曰覆。三意识昏迷缠曰睡。四五情暗冥缠曰眠。五嬉游缠曰戏。六三业躁动缠曰掉。七屏处起罪不自羞缠曰无惭。八露处起罪不羞他缠曰无愧。九财法不能惠施缠曰悭。十他荣心生热恼缠曰嫉。谓之十缠也。   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   十一徧使者。谓不信。懈怠。不惭。不愧。多贪。多瞋。多痴。昏迷。放逸。悭吝。毒害。此十一徧使也。反此则为十一善。   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   十二入者。谓眼耳鼻舌身意。此内六根入。属能。能者。能见闻觉知也。色声香味触法。此外六尘入。属所。所者。着见闻觉知之所也。入以互相涉入为义。亦名十二处。   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   十六知见者。智论云。一我者知见。起我我所。二生者知见。如父有子。三受者知见。命根成就。四命者知见。能举事故。五有情者知见。蕴和合生。六养育者知见。因缘故长。七众数者知见。诸法有数。八人者知见。妄计我是人。九作者知见。手足能所。十使作者知见。力能役他。十一起者知见。作后世业。十二使起者知见。亦令他作。十三受者知见。苦乐果现。十四使受者知见。厌于苦乐。十五知者知见。五识名知。十六见者知见。目观色像。   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   十八界者。即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者。有分别辨析之义。又种族义。界畔义。   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二十五我者。即二十五谛。依百论结颂曰。一堕冥初为世间本性。乃生觉。二从觉为中阴。即生我心。三从我心中。我慢便生五尘。已上成八。五尘生于五大。五大生十一根。通上总成二十四。又至神我主谛。共为二十五我也○色声香味触五为五尘。地水火风空为五大。又十一根者。眼耳鼻舌身为五知根。手足口。并大遗根小遗根。为五业根。又心平等。共十一根。大遗小遗。即大小便利也。   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   六十二见者。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于三世推之而成也。每一阴具四句。如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离色是我。即色是我。余四例推可知。五阴共成二十。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配之。成六十。加根本断常二法。共成六十二也。   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开诸漏门。造一切罪。   见谛思惟九十八使者。大藏一览云。见谛。摄欲界三十二使。色界二十八使。无色界二十八使。共八十八使。思惟。摄欲界四使。色界三使。无色界三使。共十使。合之成九十八也。见谛所摄。何谓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十使。集灭下各七使。除身边戒。道下八使。除身边二见。何谓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瞋。集灭下各六使。除瞋身边戒。道下七使。除瞋身边。何谓无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瞋。集灭下各六使。除瞋身边戒。道下七使。除瞋身边。思惟所摄。何谓欲界四使。一贪二瞋三痴四慢。此四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何谓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并是阿罗汉向修道断。何谓无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此是罗汉向至果方尽○四谛者。苦集灭道也。苦谛下十使。谓身边戒见邪贪瞋痴慢疑也。集灭下各七使者。止有见邪痴疑贪瞋慢七。故云除身边戒也。道下八使者。止有邪痴疑戒见贪瞋慢八。故云除身边二见也。下各仿此。苦为有漏果。集为有漏因。灭为无漏果。道为无漏因○楞严注云。萨迦耶见者。此云身见。执身有我故。边见者。执我断常。堕二边见故。戒取见者。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故。见取见者。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为乐净。即是涅盘故。邪见者。拨无因果。断灭善种。名为邪见○百八烦恼者。即九十八使。更加十缠。成一百八也。又云即一百八见。   [女*(巢-果+(离-蹂))]乱贤圣及以四生。徧满三界。弥互六道。无处可避。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三界者。一欲界天。自他化已下。皆名欲界。希须乐欲。故名欲。二色界天。初禅至四禅。未出色笼。故名色。三无色界。四空天。只有四阴。无色蕴。故名无色○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亦名六趣○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俱有佛剎国土故也。   愿(某)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愿某下。上文广举罪相。忏悔已竟。下文发愿。求其功德。何也。忏悔毕竟灭罪。灭罪毕竟福生。福生则智慧功德。自然成就也。所以次第发愿。求其功德。而显是忏悔力用之功能也○三慧者。闻思修也。闻而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所以当明○三达之说。诸处未见所出。但梵网经上卷中。有法达义达辞达。更有教化达。未知可否。又达者明也。或天眼智。宿命智。漏尽智之三明。亦未可知也。俟再考○三苦者。苦苦。三界已苦。欲界复苦。坏苦。乐坏时苦。等于三涂。行苦。即处中苦。通于无色。此苦当灭○三愿者。一愿一切众生得证知法。二愿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三愿舍身命护持正法。此愿当满。   愿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灭四恶趣。得四无畏。   四等心者。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心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此心当广○四信者。一信佛。乐常称赞佛。二信法。乐欲听法。三信僧。乐供养众。四信戒。乐离五欲。此信要立○四恶趣者。大论云。一地狱。八寒八热等。二旁生。水陆空行等。三饿鬼。三类九种等。四修罗。鬼畜人天所摄。此趣当灭○四无畏者。智论云。一得总持无畏。二得知根无畏。三得决疑无畏。四得答报无畏。又云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说苦尽无畏也。   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功德。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分。   又五盖如上文。即五蕴。一色蕴。谓积聚虚假。二受蕴。谓领纳资贪。三想蕴。谓取像奔驰。四行蕴。谓微细迁流。五识蕴。谓炽然了别○五道者。法华云。天道人道。二善道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皆当度之○五根者。赖耶云。一信根信谛。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三昧等法海。消除疑网。二念根。住持不忘。三进根。念兹在兹。四定根。湛寂虚通。修心不乱。五慧根。明辩实谛。以慧照了。愿当竖立○五眼者。涅盘颂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具足五眼。故愿净之○智度云。菩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苦众生。心生慈愍。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徧见六道受种种身。益加哀怜。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彼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令入法中。后求佛眼。得一切智。成就佛法○又金刚注。内外空寂名肉眼。见自真性。自在平等。名天眼。见自性般若之智。名慧眼。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空一切相。名法眼。见前无烦恼可断。中无自性可守。后无佛位可求。三际清净。名为佛眼○成五分者。璎珞经云。成五法香也。一成戒分香以摄身。二成定分香以摄意。三成慧分香以摄乱。四成解脱分香以摄倒见。五成知见分香以摄无明。一说成五分法。释签云。一分无作戒为戒身。二分无漏净禅为定身。三分无漏智慧为慧身。四分三种解脱为解脱身。五分无生为解脱知见身也。   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六神通者。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是也。如意通三种。一者能到。身飞行如鸟无碍。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此没彼出。一念能至。二者转变。能以大作小。小作大。一多等。三者圣如意。此如意通。惟佛有之。天眼通二种。一修得。一报得。天耳通一切声。他心通。知他人之喜瞋怖畏。宿命通。知过去世事。漏尽通四漏。故愿具足○六度业者。善戒云。一布施。治悭贪。得富报。二持戒。治破戒。得具足善道报。三忍辱。治瞋恚。得有相好报。四精进。治懈怠。得寿神通报。五禅定。治散乱。得安乐生天报。六智慧。治愚痴。得辩才破烦恼报。此六善业须满足○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谓之惑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闻之必死。香如敝龙气。嗅之则病。味如沸蜜汤。又如涂蜜刀。舐之则伤。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法如象纷纭。故皆不可为之惑也○六妙行者。色界初禅云。厌下之苦行粗行障行三。忻上之净行妙行乐行三也。   又愿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   七净华者。净名云。一戒净。身口意始终净也。二心净。三乘制烦恼断结漏尽也。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也。四度疑。见染疑断也。五分别道。是道宜行。非道宜舍也。六行断。知见所行所断。通达分明也。七涅盘。得无生法忍也。   洗八解水。   八解者。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为初禅。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为二禅。三观净解脱具足住为三禅。四观空无边处解脱。五观识无边处解脱。俱为四禅。六观无所有处解脱。七观非非想处解脱。俱为四空。八观想受灭解脱。为过三界○上七净。以所修因言。故曰华曰坐。八解。以入法流言故曰水曰洗。   具九断智。   九断智者。一乾慧地。五停心。总别相念处。二性地。暖顶忍世第一。已上犹伏见思惑。三初果。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见真谛。四二果。断欲界九品思惑。五三果。断欲界残思尽。六四果。断三界见思尽。七支佛。断见思尽。更侵三习气。八菩萨。断三界正使尽。修六度行。九佛位。顿断三界见思残习。坐木菩提树下。生艹为坐成劣应身。能断此九者为具智。   成十地行。   成十地行者。华严云。登十地。断十障。证十真。初地断异生障。证徧行真如。二地断邪解障。证最胜真如。三地断暗钝障。证圣流真如。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受真如。五地断下乘涅盘障。证无分别真如。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染净真如。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智所依真如。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地断不欲相利他障。证所依真如。十地断法自在障。证法无分别真如。欢喜离垢。乃至法云为十地也。   愿以忏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十一空者。涅盘经云。一内空。六根无体。二外空。六尘无相。三内外空。六识无有。四有为空。生灭相无。五无为空。无相亦无。六无始空。体本元虚。七性空。法本常无。八无所有空。俱无亦无。九第一义空。功用投现。十空空。病去药除。十一太空。小乘法无。此十一法空。必愿能解。常用心既解空。自得解脱三昧。故曰栖心自在。   能转十二行法轮。   十二行法轮者。法华法轮三转。一示转。二劝转。三证转也。每转有四。即苦集灭道也。三四成十二。第一示转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作证转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设修。以此苦集等四法。三唱令知。故云三转十二也。轮者。从喻而言。如世之车轮。有推碾义。运转义。以此四法。运入众生心中。摧灭烦恼而证涅盘。故云十二行法轮也。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十八不共者。梵网经云。身口意三业无失。无不定心。无异想心。无不知舍心。志欲无减。忆念无减。精进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无碍。知现在无碍。知未来无碍。是为十八之数。不共法者。此出世法。惟佛为独。不与二乘共故○十八等下。其余更有无量功德。莫能尽述者。愿求一切悉皆圆满成就。方始成我忏悔之大心也。欲求忏悔。必先礼佛。以为忏罪之本。故当发愿归命云云。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地藏经云。又於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女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形像。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我母死后。必知处所。忽闻空中声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见汝忆母。故来告示。汝但端坐。思惟我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时女寻礼佛足。思惟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造恶众生。七七之内。无人继嗣。为作功德。先渡此海。三海之内。是大地狱。愿圣女速返。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惟菩萨之母。得脱地狱。此日无间罪人。俱同生讫。婆罗门女。便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   地藏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惟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谓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於是数。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承前启后)。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   改往修来者。改往昔之过咎。修来世之福田。灭三毒六根等恶。兴六度万行等善○学人者。学之为言。效也。效古圣先贤精修道业。故谓之学。如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如斯等辈。堪称学人。稍有些些怠惰。即为失念了也。古云。暂时不在。犹同死人。今言失念而起烦恼者。正此意也○楞严经云。非不回心。大阿罗汉。尚有尘沙微细惑。至如钝阿罗汉者。能免结习乎。结习者。谓从凡夫以来所结之习气。未能消融之尽也○岂况者。出缠尚尔。况在缠者乎。   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长夜积习。晓悟无期。   覆藏者。知有过隐而不发。其罪日增。如论语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饰之也。小人惮於改过。而不惮於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此之谓也。所以必须发露。方为忏悔○智者悔罪。喻如斩艹必发其根。使后更不复生。故云改悔。愚者隐覆。而不发者。如艹埋根於深土之中。雨露滋成。即成蔓延。日滋日茂。罪业渐深。若不发露。如处於天暗之中。终成迷昧。了无所见。乃至堕於三涂苦恼之中。亦莫知其所以。故云晓悟无期也。   若惭愧发露忏悔者。岂惟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盘妙果。   忏悔获益如此之妙。此下复明忏法之方。   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於想法。恳切至祷。   外肃者。即齐庄恭谨之意也○华严行愿品。一者礼敬诸佛。今礼忏时而左顾右盻。窃为语笑者。岂直形仪不肃。即其内无敬意○维摩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礼敬正宜目视而心想。若无敬意。瞻奉且虚。何况缘想。当知敬意正不在七种心之后。   生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趣。   此身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则此身坏矣。况石火电光。无常莫测。不蚤为预办。后悔无及。犹恐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故也○深坑险趣。即三涂八难以喻言之也。因难出故喻其深。受苦恼故喻其险。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   不为佛法者。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又僧遇而又不能为○一念此身无常。死堕恶趣无有出期。二念此身罪恶。不能瞒昧诸佛神祇。毕竟到阎罗王所。受诸苦恼。有此二种心。自然惭愧恐怖。急求忏悔。不敢自欺○兴显佛法。使圣道昌隆而无断绝。谓之绍继圣种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慠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   非但不能绍继佛法。而反私自云云○此身私自作恶。只道佛不知不见。所以身口意业。倍为深重。一经发露。罪业冰消○忒。恶也。私谓佛菩萨不知不见。毕竟佛菩萨尽知尽见。如下文所云。故曰天下愚惑之甚。   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於我等所作罪恶。又复幽显灵祇注记罪福。纤毫无差。   楞严经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般若经云。天眼能见十方沙界众生。成就身语意业恶行。诽毁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趣○幽者鬼使。显者聪明正直之神也○因既无差。果终无谬。下正指果报无谬。   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核(考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执对之谓也)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此指异类之对)。或先剥夺於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此指人类之对)。我於今日始得汝便。於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讳即隐瞒之谓也)。惟应甘心分受宿殃。   录者。取而收之也○阎罗。梵语。正云阎摩罗。此云静息。又云夜磨罗。此云双世。鬼官总司也。阴界之名。苦乐并受。故云双世。古云。兄与妹而双王。苦与乐而同受。正此谓也○屠戮煮炙。言杀生食肉之业○剥夺离散。言偷盗势夺之业○汝先。或先。当知两先字。皆往昔过去之意。因剥夺故。或至父南子北。兄弟东西等。故曰离我眷属。今日始便者。自来业缘未熟。似乎未便。今既业报至时。诚难逃避。故得其便也○甘心分受者。谓罪报当如其罪业之分量。故受报者。一如其分而甘心受之也。正是随罪轻重。考而罚之者是也。   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下出不枉之意)。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   楞严经云。三界惟心。万法惟识。随心所作。随心所现。无所讳也。又楞严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即此意也。各言我昔下。执对之辞也。   是时作罪之人。无藏隐处。於是阎罗王。切齿诃责。将付地狱。历无量劫。求出莫由。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此下令人追思己过而自首也)。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旦对至。无代受者。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   凡人多谓恶业可隐。故不思忏悔。蚤知终无隐藏。何如先向佛前发露忏悔。冀得免耳。慎勿懈怠。然而忏后改过。必不更作。庶可得免。如或倚其忏悔。更造新殃。欲求免者。未之有也。思之慎之。当自勉之○诃责者。如云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无有惭愧。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受此苦恼。为乐不耶。此等苦切责之。只要他人改过自新故耳。又王见其人。忘失其罪而自不知。故诃责之也○将付者。将此罪人付之於无间地狱之中。故历劫无由求出也○众等相与下。忏主激励行人。知过速忏。无怠懈也○大怖至时。谓无常忽到。眼华落地。四大分张。前路茫茫。未知何往。抑且平素资粮无办。宁不大可畏怖者哉。莫待罪苦临头。那时措手不及。故当舍命忘身。力求忏悔始得。   是故至心求哀忏悔。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   谓之无始以来。则过去世数无算。而造罪亦无算。况今生又不觉悟。则现在无明烦恼。开八万四千尘劳门。造罪何可胜计。未来生死。无有穷期。四生六道。改形易相。可不惧哉。故曰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当知勇猛精进。超出三界。正在今生。切勿放过○此下二章。复举无始无明。而忏三世之过恶也。法性本明。本来无有罪业。因无明烦恼之所昏蔽而不明。故云随烦云云。所以云自从无始迷心海。旷劫漂流生死波者。正此之谓也○又积聚无明者。即无智慧之明。不能了境惟心。而遮蔽心目。故随之而造诸恶业。故曰随烦恼性也。   或耽染爱着起贪欲烦恼。或瞋恚忿怒怀害烦恼。或心愦惛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傲烦恼。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於三世执断常烦恼。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切四执横计烦恼。今日至诚。悉皆忏悔。   凡夫但以昏散二病。以为生死根本。愦即烦愦散乱之谓也○疑惑不信。犹豫不决。皆无明障蔽之过也。统前统后。无不皆尔。天堂是妄造。地狱无真说。是谤无等语也○不识因缘虚假。遂不知四大本空。因而执着我见而生烦恼也。断常二见。即有无二见。同志曰朋。附近曰狎。既曰恶法。必有其人而近之。故曰○见取者。谓执身见。边见。戒取见。自以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为乐净。即是涅盘故○戒取者。非因计因。谓执持牛狗等戒。为生天因故○四执。即前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已上忏十使。十使即十烦恼。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守惜坚着起悭吝烦恼。不摄六情(六情者喜怒哀乐爱恶也)奢丑烦恼(奢侈夸诞)。心行毙恶(弊即粗犷刚暴之谓也)不忍烦恼。   当知六度之中。忍为最急。忍该六度。古云一忍能令百祸消。讲说忍字极多。文繁不赘。   怠堕缓纵(恣情放逸之谓也)不勤烦恼。疑虑躁动觉观烦恼。   觉观。差别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心中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又智度论。入初禅定。名有觉有观。初禅二禅中间。是名无觉有观。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   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   说时似悟。对境即迷。未得谓得者。亦此意也。   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   随世八风者。谓随世之风之有八也。一利。谓得可意事。二衰。谓失可意事。三毁。谓不现前诽拨。四誉。谓不现前赞美。五称。现前赞美。六讥。现前诽拨。七苦。逼[女*(巢-果+(离-蹂))]身心。八乐。适悦身心。彼我之间。随此八者。而互生烦恼。   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强犷难触不调和烦恼。   犷者。暴戾之兽。不调和之人似之。难触者。刚强而不可近也。   易忿难悦多含恨烦恼。嫉妒击刺狠戾烦恼(恨怒之意)。凶险暴害惨毒烦恼(毒之最极曰惨毒)。乖背圣谛执相烦恼。   空假中三谛。亦可名圣谛。即下苦集等四。俱名圣谛。若言圣谛第一义。即中道可知也。言乖背者因顺於凡俗之流。故违於出世之圣谛。故云执相也○已上忏十三随。下忏三乘。   於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   苦集灭道者。即四谛也。苦即上文生者。八苦者是集。即贪瞋痴等。烦恼者是灭。即寂灭二乘所证空理也。道即三十七品等法。此皆真实无谬。故云谛也。   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   十二因缘者。法华经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也。然有二乘还灭等文。亦详法华经中。此但言生起。不言还灭。故不录。   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起四住地构於三界苦果烦恼。   起者。此四皆因无明而起也。构。结构也。四住地者。摄论云。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也。若兼上无明住地。即五住地也。   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贤圣六道四生。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烦恼无量。[女*(巢-果+(离-蹂))]乱无边。若圣若凡。无不恼故。若得忏尽无明。一切悉皆殄灭也。故当恭对十方三宝之前。竭诚礼拜。求哀忏悔也○如上广举三世罪业。忏悔已竟。下文次第发愿而求其功德同上云云。   愿(某)等承是忏悔意业所起贪瞋痴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爱欲水。灭瞋恚火。破愚痴暗。拔断疑根。裂诸见网。   又上种种惑业。皆承忏悔之智力。折之竭之。乃至於拔之裂之。始得清净。故云愿某等承是云云○折憍慢幢等文。承上忏悔意业等句而来。我慢犹若高幢。忏悔智力。犹如利器。足以折之。爱欲如水。性空真火足以竭之。瞋恚如火。性水真空足以灭之。暗喻痴迷无知。而智灯足以破之。疑惑如树之根。亦以智手足以拔之。网喻见解执缚。慧剑足以裂之。   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六入空聚。爱诈亲善。   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故菩萨观三界犹如牢狱○深识二字。直贯下五句。当云深识三界如牢狱。深识此身为四大犹如毒蛇。深识色受想行识五阴如怨贼。深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六入犹如空聚。俱是盗贼藏匿其中。深识此等一切欲爱犹如怨家。诈为亲善。若实识知。无能为害也已。   修八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盘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续。十波罗蜜常得现前。   一切皆以邪妄不正为无明之根源。故当修圣道而断之。八圣道。即八正道也。修道者。如畏毒蛇怨贼。涉路避之而去也○涅盘者。具云般利涅盘那。般利言普也。即究竟也。涅即出离。盘那即烦恼。合言普究竟出离烦恼。又云。涅而不生。盘而不灭。又梵语摩诃般涅盘那。此云大寂定。又云。大固牢固。具四德足证三身云云○不休不息者。无有疲厌意。心心相续。无有间断意。常得现前。纯熟优行意○三十七品。见前。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十波罗蜜。梵语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愿力智共为十。华云。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为六波罗蜜。又名六度。后四度愿与力。即禅定开出。方便与智。即般若开出○梵语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如涅盘经云。修戒定慧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於彼岸。常乐涅盘。正此意也○又此五句。亦同上意忏悔。而加修八正道。无烦恼而不除。无无明而不断。乃至直成无上菩提。莫不皆从忏悔修八正道之所得也。   忏悔发愿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常住者。十方三宝。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本无定相。无住无不住。但有求皆应。无祷不从。常在世间救苦众生。令得解脱。故云常住。亦如释迦世尊。常在娑婆世界化度众生之意耳。   慈悲水忏法卷上   疮如人面。宿憾何多。清泉一掬即消磨。悯己复怜佗。述为忏摩。万古沐恩波。   音释   原叙 邂逅   (上下戒切。音械。下胡茂切。音后)。 嫌   (胡兼切音贤)。 恶   (乌故切去声)。 喂   (奴委切。内上声。饥也。今文宜用饫字是。於据切。於字去声。文义相合。此喂字恐悞)。 啖   (徒览切。谈上声)。 掬   (居六切音匊)。 盎   (於浪切鸯去声)。 晁   (池遥切音潮)。 凛   (力锦切音廪)。 髓   (息委切虽上声)。 苏   (孙租切音苏)。   缘起文 澍   (陟虑切音注)。 孽   (鱼列切年入声)。 薮   (苏偶切音叟)。   开经偈 解   (下戒切。去声。晓也。后凡圈去声者同)。   愍念后文 憍倨   (上坚姚切。音骄。恣也。逸也。下居御切。音句。倨傲不逊)。 媟狎   (上先结切。音屑。狎也。下胡夹切。音洽。亲近玩熟也)。 悛   (且缘切。音诠。止也。改也)。 辟   (必勒切音璧。后凡称辟支者同)。   夫欲文 夫   (逢夫切。音扶。语端辞同)。 长   (止两切。音掌。凡长养后同)。 令行   (上离呈切。音陵。凡使令者。皆平声。下胡孟切。去声。身之所行谓之行)。 离   (力地切。音利。凡欲远离则去声)。   罪相文 相   (息亮切。去声。后凡圈者同)。 着   (直略切。入声。后凡圈入声者同)。   厌离文 眵   (抽知切。音鸱。目汁凝也)。 肾   (时轸切辰上声)。 脏   (才浪切藏去声)。 乐   (鱼教切。去声。欲也。好也。后凡好乐者皆同)。   菩提文 种   (知陇切。音肿。种种犹物物也)。 乐   (历各切音洛)。 若   (如者切音惹)。 别   (必列切首鳖)。 捍   (侯干切音翰)。 劫   (古协切兼入声)。   观罪文 擎拳   (上渠京切。音鲸。持高也。下逵员切。音权)。 瑕玼   (上何加切音遐。下生资切。音慈。玉病)。   先应文 凶狠   (上许容切。音胸。下下恳切。[病-丙+(一/艮)]上声)。 钝   (徒困切音遁)。 瀑   (步木切音仆。飞泉悬水也)。 系   (胡计切音系)。 互   (居邓切庚去声)。 竖   (忍与切。如上声。直立也)。   改往文 蔓   (莫半切去声)。 涅   (鱼列切。音孽。读虐非者)。 值   (直意切。音治。遇也。今读直者非)。 坑   (丘庚切音坑)。 慝   (惕得切。同忒恶也)。 慠   (鱼刀切音敖)。 祗   (渠宜切音岐)。 纤   (思廉切。音暹。细微也)。 核   (胡得切。音曷。考实也)。 分   (房闷切。音问。后凡去声者同)。 枉   (妪徃切。汪上声)。 素   (苏故切音诉)。 蔽   (必敝切音闭)。 耽   (赖含切)。   烦恼文 愦   (古外切。音脍。心乱也)。 懵   (母总切。蒙上声。心乱也)。 僻   (匹亦切。与辟同。偏僻邪僻乖僻)。 触   (昌六切。充入声。今读楚者非)。 誉   (羊居切。音余。凡美其人之善曰誉。平声)。 犷   (古猛切音矿)。 易   (以智切。音异。不难也。平易也)。 戾   (力济切音例)。 折   (食列切音舌)。 续   (昨木切。音俗。继连也)。   注音释   启运文注 轨   (古委切。音癸。法则也)。 译   (夷益切。音亦。传夷夏之言)。 兜率   (上当侯切斗平声。下朔栗切。音蟀)。   慈悲注 乐   (历。各切音洛)。 愆   (去乾切。音愆。过也)。 坌   (步闷切盆去声)。 卮   (音支)。 从   (古从字。字汇俱用)。 劣   (力辍切音埒)。 数   (生六切。音朔。后数数同)。 斗   (丁后切斗去声)。 辇   (力展切连上声)。 施   (式至切。音试。后凡施与者皆去声)。 备   (皮意切。音避。今读蒲昧切。音陪者不同)。 嘿   (与默同)。 秔   (古衡切音耕)。 窟   (苦骨切坤入声。孔穴也)。 窜   (取乱切音爨)。 邲   (薄密切音弼)。   归依注 诠   (且缘切。音川)。 塑   (苏故切音素)。 荚   (古协切音劫)。 渠   (求於切音劬)。   惭愧注 闲   (居晏切。音谏)。   厌离注 骷髅   (上空胡切。音枯。下卢侯切。音楼)。 螃蠏   (上蒲光切。音旁。下呼买切。音骇)。 跎   (唐何切音驼)。 呻   (升人切。音身。吟咏之声)。 疗   (力吊切音料)。   不净观注 鼻   (皮意切。音避。读入声者非)。 纤翳   (上思廉切。音暹。下於计切。音意。细微也)。   怨亲注 拣   (郎殿切音练)。 揣   (楚委切吹上声)。   观罪注 截   (昨吉切前入声)。 易   (以智切音异)。 扞   (侯干切音翰)。   擎拳注 倏   (式竹切音叔)。 缴   (吉了切间皎)。   更相注 递   (大计切。音第。传递也)。   四住注 昙   (徒含切音潭)。   六根注 涩   (色入切森入声)。   九结注 中   (之仲切音众)。   六受等注 舐   (上纸切时上声)。 啮   (五考切音咬)。   觉华佛注 嗣   (详恣切音寺)。 讫   (激质切音吉)。   覆藏注 文   (无闷切。音问。去声。饰也)。 艹   (仓老切操上声)。   外肃注 齐   (庄皆切。音斋。齐之为言。斋也。斋不齐以致齐也)。   天眼注 瞩   (之六切。音竹。视之甚也)。 差   (初加切。音嗏。错也)。   不关注 首   (舒救切收去声)。   诃责注 乐不   (上历各切。音洛。下俯九切。音否)。 赘   (之瑞切追去声)。 殄   (徒典切田上声)。 羼   (初限切音彦)。 筏   (房滑切。音罚。同筏)。   水忏科注卷中     龙住释 成简西宗 集注   赞文   四八端严微妙相  僧祇三大劫修来  面如满月目如莲  天上人间咸恭敬   慈悲水忏法卷中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今当归命一切诸佛。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白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徧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盘乐。   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此下承上文而起观行。以作灭罪之方。然而礼忏。虽在一日一时。入道功程。必当随力渐次而能成就。   某等即今身心寂静。无谄无障。正是生善灭恶之时。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方便。   即今等者。指初卷后折憍竭爱等。以至礼佛已毕之时。斯时至诚虔恳。即今道场之内。身口意三业。了无过失。故得身心寂静。无谄诳。无私曲。趂此心静之时。复加观行而进之。观行如下观察思惟等。文中自明。   何等为四。一者观於因缘。二者观於果报。三者观我自身。四者观如来身。   上总标。下别释。   第一观因缘者。知我此罪。藉以无明不善思惟。无正观力。不识其过。远离善友诸佛菩萨。随逐魔道。行邪险径。如鱼吞钩不知其患。如蚕作茧自缠自缚。如蛾赴火自烧自烂。以是因缘不能自出。   观因缘。者之一字。迭上标下而释之也。藉。托也。因缘者。要自知起罪之因。习罪之缘。皆由无明。遂至不能自出○无正观力。即所谓无正知见力也。天台止观云。正观者。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正之心。自然不起。无正观之力。所以不识其过。自然有许多缠缚贪着。要知十恶五逆。乃至无穷之罪业。皆由不识其过而生。不识即不知。不知即不明。不明即无明。无明即不善也。以是因缘。失於正智。故云无正观力○梵语魔罗。此云夺命。乃至夺智慧命。故又名杀者。又梵语波卑夜。亦名波旬。此云恶。释迦出世。魔王之名。亦翻杀者。又恶中之恶。常欲断人慧命故。即今毁宗诱法邪见等流。亦同此类也。依随此等。即当堕三恶道。故云险径云云○鱼但知有香饵。不知有丧身之患。重看不知二字。蚕求坚固。蛾贪色见而自害。无非自取。重看自字。三者皆贪着因缚。作是观者。当永断无明以求正知见○若以法合鱼。合我人及一切众生。钩合无明不善。并五欲等之钩饵也。蚕及飞蛾皆合我等之言。茧合爱缠之患。火合贪欲之殃。若能如是观察。即名正智。即名善思惟。修忏行人。吃紧於斯。慎毋忽之。而不自知也。   第二观於果报者。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轮转。苦果无穷。沉溺无边巨夜大海。为诸烦恼罗剎所食。未来生死。冥然无涯。设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飞行自在。七宝具足。命终之后。不免恶趣。四空果报。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而复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渊。求出应难。   二果报观行○果报者。既有恶业。必招恶果。不修出世。纵有福如圣王。如四空天。福尽还应堕落。所以必勤忏悔。作是观者。定修出世。不求福报○三世无穷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云耳○沉溺大海。谓受苦无量。如在黑暗大海。亦喻言也○以罗剎为喻。非真罗剎也。诸烦恼似之。为烦恼之罗剎耳。非真为罗剎所食也。为烦恼汩没之尽耳○王四天下。王者治也。晋本华严云。金轮宝名。胜自在。象宝名青山绀。马宝名勇疾风神。珠宝名光藏云。主藏臣宝名大财玉。女宝名净妙德。主兵臣宝名离垢眼。谓之七种王宝。得此七宝作转轮王。飞行自在。王四天下者也。如此福德尚堕苦报。未知何日出离。况无福而不求忏悔乎○四空者。即无色界四空天也。一空无边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非想处天。证四空果报。为三界之极尊。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共二十八天也。   第三观我自身。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丛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裂无明颠倒重障。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建立无上涅盘妙果。   三自身观行○自身虽凡夫。实可以超凡而入圣。惟在发起胜心耳。作是观者。当知我身即如来身○自身亦有三身。慧身。妙法身。应一切身也○黑暗丛林。就是烦恼发挥。充满处覆蔽本性。犹如黑暗丛林。非烦恼之外。更有黑暗丛林也○大乘法界论云。众生法身。既与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华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着故。亦如虚空被愚痴云之所蔽故○有三种因。玄妙云。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法身种。谓之正因。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种。谓之了因。一切低头举手。即解脱种。谓之缘因○亦可以说师教外熏等缘。谓之缘因。有缘因故。始得了因可知○胜心即今虔恳至诚。乃至止观之心。可为胜心也○因无明。遂有许多颠倒重障。故须破裂○觉慧。是无上之因也。因即果。果即因。因果双忘。不可思议。故云无上妙果○涅盘有三。一性净。为外道妄计涅盘。一方便净。为二乘取证涅盘。皆非无上。一圆净。如来究竟涅盘。是谓无上涅盘。是出世第一义故为妙果○又涅盘有四。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即真如理也。二有余涅盘。二乘烦恼虽断。余习未除。故云有余。三无余涅盘。谓烦恼既尽。余习亦减。故云无余。四无住涅盘。谓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云无住。此指无依无住。即是出世第一义谛。故云无上。   第四观如来身。   四如来观行○以此观如来身。直须常如佛学。常如佛心。能作是观者。当知吾身亦同如来。岂独如来为如来身哉。   无为寂照。   无有少法。故曰无为。永嘉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是也。寂照者。譬如明镜照物。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辨。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为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所以有四句百非。妄生许多见解。无为寂照。自然离绝百非。不动心相故也。所以者何。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   离四句绝百非。   离四句绝百非者。大明觉慧之中。念念清净。一切邪妄知见不生。此即如来清净法身也。本无四句百非之想。又安有所谓离之绝之耶。特世人视之。见为如来离之绝之耳○四句者。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即如有无对作四句者。如云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成四句也。一异二字。或断常二字。俱可成四句○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百非者。法教数云。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四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即就上有无对作四句者言之。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句。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又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又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又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如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则成四四十六句。此是末四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则成四十八句。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则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   众德具足湛然常住。   众德。即万行感报。百福庄严。具足圆满。故曰具足。湛然常住者。即如来万亿圆满之报身也。湛然即湛寂。常住者。即常住不动之谓也○又湛然常住者。如宗门统要云。佛光如满禅师。因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在世。佛今在何处。师云。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帝又问曰。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知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师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虽复方便入於灭度。慈悲救接。未曾暂舍。   方便入灭而不舍救接。所谓他方此土。分身无数。皆如来化身也。别有示现而人不识耳。非真入灭。故曰未曾暂舍。   生如是心。可谓灭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生如心三句。总收缴上与四种观行。以为灭罪作前方便等语相应。以此四心。总申忏悔。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也○上明四种观行忏悔已竟。下复重举烦恼障道因缘。重求忏悔。盖因烦恼深厚。慧眼即盲。障道因缘。从兹而起。烦恼一起。种种善法。悉为障蔽不生。故云起障等云云。文在后面。   某等无始以来。至於今日。长养烦恼。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除众善。不得相续。   业力覆蔽。纵善法在前。而心境俱违。自然断除众善。一切善法俱障。如下文所云皆是耳。   起障不得见佛不闻正法不值圣僧烦恼。起障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出离烦恼。障受人天尊贵之烦恼。   人天尊贵。以异三涂微贱之比。人天之天。欲界诸天也。   障生色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   色为色界天。无色为无色界天。色界禅见下四禅定内。无色界禅。具见后八解脱九空定中○禅定福乐。禅法要解云。得初禅相云何。答曰。离生喜乐。先以正念呵止五欲。深入一心。有觉有观。离不善法。得未到地。身心快乐。证初禅相。转复增胜。身心轻安。嗔处不嗔。喜处不喜。世间八法。所不能动。至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着。但以诸善功德为贵。得初禅已。进求二禅○二禅厌患觉观。何以故。如欲界五欲五盖。令心散乱。初禅觉观。[女*(巢-果+(离-蹂))]乱定心。亦复如是。即用无漏初禅呵责觉观。内得清净定生喜乐。入于二禅。问云何是二禅相。答曰。以无觉观动故。内心清净。如水澄清。无有风波。星月诸像。悉皆照见。定生喜乐妙胜。初禅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初禅定生○得二禅大喜。然心变着喜生诸结使。以是喜故为烦恼本。况喜为粗乐。今欲舍粗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以求妙乐。问云何是第三禅乐。答世间最乐。无有过者。粗者为喜根。细者为乐根。譬如极热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名为喜。入清凉地。举身沐浴。是名受乐。既得三禅之乐。一心守护。常恐退失。则为是恼。是故乐复为患。当求离乐。譬如人求富贵之乐。求时既苦。得之无厌。则复为苦。得已守护。亦复为苦。行者患乐亦复如是。盖初禅乐。以觉观[女*(巢-果+(离-蹂))]乱故舍。二禅大喜动故舍。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故舍。以是故当舍此乐。进求四禅安隐地○前依禅定乐舍于欲乐。今依何等而舍禅乐。且舍禅乐。得何利益。答曰。依涅盘乐。能舍禅乐而得三利。所谓罗汉辟支佛佛道。以三乘道。随意而入清净涅盘。问云何是第四禅相。答曰。断乐断苦。无喜无忧。故念清净。初禅觉观未定。二禅喜大发动。三禅乐心多乱。并皆念不真清净。虽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难摄。四禅纯清净故。无出入息故。心则易摄。是为真禅。譬如善御良马。随意所至。欲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随意皆得。欲得六通。求之亦易。前三禅粗相清净心。第四禅细相清净心。   障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徧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   或隐或显。迅速无碍。山崖墙壁。直过如空。凌虚往来。犹如飞鸟。地中出没。如出没水。可以徧至十方。即此神境通也。   障学安那般那数息不净因缘观等诸烦恼。   安那云出息。般那云入息。习坐禅者。有止观法门。天台小止观云数息观。对治游思之病。先数入息。后数出息。从一至十。终而复始。不令散乱。亦有数入不宜数出。数出不必数入。双数反恐有病故耳○不净观者。对治贪欲。谓观身不净也。如上卷三十六等所明○尽此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共四十一清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四种妙行。此即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也。   障学暖顶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诸烦恼。   所诸暖顶忍第一法者。谓以佛觉用为己因地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水。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义○七方便者。小乘七贤。一五停心位。二别相念位。三总相念位。四暖位。五顶位。六忍位。七世第一义位也○五停心者。数息停散心。不净停贪心。慈悲停瞋心。因缘停痴心。念佛停障心。谓之圆五品。停五心○别教云。忍位有五。一伏忍证十信。二柔顺忍证十行十向。三信忍证十住。四无生忍证十地。五寂灭法忍证妙觉。   障学慈悲喜舍闻思修等诸烦恼。   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发菩提心论云。闻思修为三慧。一闻慧。如所闻法。心常爱乐。无有厌足。二思慧。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念念生灭。不久败坏。即生厌离。趋佛智慧。三修慧。谓离欲不善法。渐次修入。   障学空平等中道解三观义诸烦恼。   空者一念无相。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平等者。无法不备。亦名为假。中道者。不一不异。亦名为中。空与平等中道。是为三观。习观者。要解此三观义。此出中轮。   障学助道品念处正勤根力如意足诸烦恼。   助道品者。即上卷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四正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四如意足是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谓染缘有故。二观受是苦。谓执取增缚。三观心无常。谓念念迁灭。四观法无我。谓无有定相○四正勤者。已生恶时勤令断。未生恶时勤令不生。未生善时勤令生。已生善时勤令增长○五根者。一信根。能入法海信于业报。消除疑网。二念根。住持不忘。三精进根。念兹在兹。四定根。湛寂虚通。修心不乱。五慧根。明辩实谛。以慧照了○五力者。一信力。一念万年。魔不能坏。二念力。纯清绝点。烦恼不能坏。三进力。尘劫无怠。天人不能坏。四定力。须弥坚固。无有能动。五慧力。摧邪显正。知世间出世间法。无一法能坏○四如意足者。即四神足也。一定根如意足。谓深固幽远。此得也。二定觉如意足。谓寂而常照。此念也。三定力如意足。谓魔不能动。此进也。四正定如意足。谓入佛三昧。此慧也。   障学八正道示相之烦恼。   八正道者。无尽意经云。一正见道。谓不起断常见。二正思惟道。谓思不起于贪等。而思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三正语道。凡所演说。除口邪命故。四正业道。顺理而修清净业故。五正命道。以无漏智。除三业五种邪命。无诸奸谄故。六正精进道。勤修涅盘。善入正谛。七正念道。进向涅盘。系心不忘故。八正定道。决定不乱故○八正道。即八圣道。总是依法而修为有法可得义。故曰示相。   障学七觉支不示相烦恼。   七觉支者。无尽意经云。支者分也。一念觉分。谓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故。二择法觉分。谓能分别了义不了义故。三进觉分。谓勤修不退故。四喜觉分。谓所修法喜故。五除觉分。谓除诸烦恼故。六定觉分。谓如所入定。觉了诸法故。七舍觉分。谓不为世法所牵。无着无碍故。七觉支。即七菩提分。总是观一切法空为无法可得义。故曰不示相。   障学八解脱九空定烦恼。   八解脱者。大集云。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背弃色爱心。此谓初禅。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背弃色爱心。此谓二禅。三净胜解心作证具足住。背弃不净心。此为三禅。四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处定具足住。弃下地法。此为四禅。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亦为四禅。六超一切处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此为四空。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定具足住。非弃下地法。亦为四空。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具足住。背弃一切有缘心。此为过三界解脱者。离缚之义也○九空定者。初门云。一次第定初禅喜乐。二次第定二禅妙喜生。三次第定三禅妙乐。四次第定四禅浮尽。五次第空处定。空能普入。六次第识处定。识能明了。七次第无所有处定。无有即有。八次第非非想定。无想即想。九次第灭受想定。心灭无灭。   障学於十智三三昧烦恼。   十智者。华严云。一三世智。二佛法智。三法界无智智。四法界无边智。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六普一切世界智。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八知一切众生智。九知一切法智。十知无边诸佛智○三三昧者。有觉有观为空三昧。无觉无观为无相三昧。无觉有观为无作三昧。三昧者。此云正受。不受诸受。乃为正受。又云正觉即具自在神通之意也。又圆觉注云。言佛入于神通三昧之谓也。   障学三明六通四无碍烦恼。   三明者。一天眼智明。谓声闻。辟支。菩萨。三乘诸佛。于天胜妙。得彼天眼。二宿命智明。佛于三世境界。无有不知。不同二乘。三漏尽智明。证见道时。远离四漏。谓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不同二乘所证。又大经云。一菩萨般若明。二诸佛天眼明。三无明毕竟空○六通者。般若云。一神境通。能起种种神变。震动十方。变一为多。变多为一。或隐或显。迅速无碍。山崖墙壁。直过如空。凌虚往来。犹如飞鸟。地中出没。如出没水。身出烟焰。如燎高原。体注众流。如消雪岭。日月神德。威势难当。以手[打-丁+(改-己)]摩。光明隐蔽。转身自在。此即身如意通。二天耳通。过人天耳。能如实闻。十方各殑伽沙界。情非情类。种种音声。三他心通。能知十沙界诸有情类。一切心心所法。谓贪嗔痴等心。或着或离。乃至聚散。小心大心。寂静否心。解脱否心。皆如实知。四宿命通。能知十方有情。一心十心百千心。若一日二日至百千年劫。如是时处。如是姓名。死此生彼。若自若他。若广若略等事。五天眼通。能见十方情非情种种色像。或粗或妙。死时生时。善趣恶趣。复知彼随善业恶业。受生胜劣等报。六漏尽通。能知十方有情。若自若他。漏尽不尽。此通断诸障习。方得圆满。菩萨得漏尽通。得不退转。不堕声闻独觉之地○四无碍者。四无碍智。一义无碍智。知诸法义了了通达。二法无碍智。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词无碍智。辩说无碍。令各得解。四者乐说无碍智。十二部经。随其根性为说也。   障学六度四等烦恼。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四等者。楞伽经。字语身法。四者与我同等。字等者。一切如来佛名字无别。语等者。六十四种梵音无差。身等者。诸佛法身相好是同。法等者。我彼同得菩提分法。四者等无差别。故云四等。   障学四摄法广化之烦恼。   四摄法者。妙玄云。一布施摄法。谓乐财者以财施。乐法者以法施。二爱语摄法。谓以软语随顺安慰一切众生。三利行摄法。谓随起身口意行令各沾利益。四同事摄法。谓和光同事。令其各得沾益。故得广化。   障学大乘心四弘誓愿之烦恼。   大乘四弘誓者。行愿品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誓愿弘深。故为大乘。   障学十明十行之烦恼。   十明者。华严云。一知一切众至业报。二知一切众生寂灭。三知一切惟是实相。四能以无量声坏染着。五能以方便受生。六舍离一切想受。七知一切法非想。八知一切法非无想。九知一切有法本无有生。十济度一切众生○十行者。一欢喜行。谓始入法界不为邪动。二饶益行。谓常化众生使得法利。三无嗔恨。谓常修善法。谦下恭敬。四无屈挠。谓行大精进。令一切至究竟涅盘。五无碍乱。谓不为无明之所失乱。六善现。谓生生常在佛国中生。七无着。谓于我我所一切皆空。八尊重行。谓成就难得善根。九善法行。谓说法授人成佛轨则。十真实行。谓二谛非如亦非非相。   障学十回向十愿之烦恼。   十回向者。别教云。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以无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二不坏回向。谓观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三等一切诸佛回向。谓三世佛法一切时行。四至一切处回向。谓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土。供一切佛。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谓以常住法。授与前人。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谓行无漏善。善而不二。七等观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观善恶无二一相。八真如相回向。谓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谓以般若照三世诸佛。是一合相。十入法界无尽回向。谓觉一切法中道无相○十愿者。行愿品云。一者礼敬诸佛。无限善根愿。二者称赞如来。爱法增上愿。三者广修供养。亲近增上愿。四者忏悔业障。护法神通愿。五者随喜功德。自证正智愿。六者请转法轮。令他解了愿。七者请佛住世。摄受正法愿。八者常随佛学。广利群生愿。九者恒顺众生。荷负众生正法愿。十者普皆回向。如说修行愿。   障学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烦恼。障学五地六地七地诸知见烦恼。障学八地九地十地双照之烦恼。   初地菩萨。见自身真如佛性。名见道位。从二地至七地。是修道位。犹有功用而修其行。从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行方终。十二地。是妙觉佛果。别教云。一欢喜地。达佛境界。二离垢地。身心清净。三发光地。净极明生。四焰慧地。明极觉满。五难胜地。功行超越。六现前地。性净明露。七远行地。随方应化。八不动地。一真如心。忍智自如。九善慧地。发真如用。道力自在。十法云地。慈阴妙云。大智圆明也○又由证圣位故欢喜。身心清净名离垢。智已生明名发光。妙解廓然名焰慧。功行超越名难胜。通达真俗名现前。随方应化名远行。忍智同如名不动。道力自在名善慧。大智圆明名法云。已履佛境。种种功德。从此发生。故名地○双照者。永嘉集云。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又有真俗二谛注云。空智照真为实。假智照俗为权。此真俗二谛。空假二智双照。权实双显。故名双照。地者。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   障学佛果百万阿僧祇诸行之烦恼。   阿此云无。僧祇此云数。合言无数。如释迦历三祇。又九十一劫。方成佛果。若障学诸行。未免烦恼。一切业障。忏悔俱完。又伸发愿。   如是行障无量无边。今日致祷稽恳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忏悔。愿皆消灭。   发愿总忏已竟。下承前申愿。   愿藉此忏悔。障於诸行一切烦恼。所生功德。愿在在处处。自在受生。不为结集业行之所回转。以如意通。於一念顷。徧至十方。净诸佛土。摄化众生。於诸禅定甚深境界。及诸知见。通达无碍。心能普周一切诸法。乐说无穷。而不染着。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烦恼及无知结习。毕竟永断。不复相续。无漏圣道朗然如日。   身如意通。见前六通内。摄化众生。即说法广化也。以下直至方便自在等。俱是具足神通力○修诸小乘善法。人天小果。是为有漏之因。于圣道尚有渗漏故也。若为了生死而行菩萨道。修无余涅盘妙果。是为无漏圣道。无漏者。于大乘法。更无遗漏之谓○朗然者。开悟无漏之义也○又无漏圣道。正指上文见佛闻法。值贤圣僧。乃至于十地等妙阿僧祇等。悉皆名为无漏圣道。以忏悔故。烦恼既尽。圣道朗然。如杲日丽于中天。无幽不烛者也。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礼佛结愿)。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某等略忏烦恼障竟。今当次第忏悔业障。   上文三障。总分三大段。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今忏烦恼已毕。故云云○此处忏悔业障。   夫业者。能庄饰世趣。在在处处不复思惟。求离世解脱。所以六道果报种种不同。形类各异。当知皆是业力所作。   能庄饰者。但能庄严光饰于六道。所以在在处处○庄者庄严。饰者修饰。此句言凡夫作业繁多。勤勤无怠。似有庄严修饰之象也。世者。如造三毒十恶等之罪业。庄严地狱三涂之世趣也。纵行五戒十善等之善业。生于天上人间。犹为世趣。未能出世而超三界故也○不复思惟者。不修戒定慧。乃至不求无上菩提故云○业力所作。即庄饰世趣之所感也。力造恶业故云○业力者。众生之业力也。与下文业力甚深不同。业力甚深。乃佛之业智力也。   佛十力中。业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   佛十力者。谓佛应正等觉。有十种实智见力也。详见后十力无畏处○业力甚深一句。引例凡夫业力之甚深也。六道众生。自家业力不同。诸佛无上菩提。莫非善业。功德智力之所成就。故云甚深。当知凡夫不得圣道。皆是恶业惑力之所障蔽故。亦是甚深可知之也。所以若好若歹。无不于此善恶业力之所惑。众生不知。故起疑惑也。下先举疑惑之由。   何以故尔。现见世间行善之人。触向轗轲。   何以者。征起何以起惑。下释成○坎。险也。坎险。多迍之貌。触向轗轲所为之事。多不如意也。   为恶之者。是事谐偶。谓言天下善恶无分。   肉眼凡夫。不能了知三世事故。所以便言善恶无分云云。   如此计者。皆是不能深达业理。   即下三世善恶因缘果报等。谓之业理。   何以故尔。经中说言。有三种业。何等为三。一者现报。(现生之报)二者生报(来生之报)。三者后报(多生后不定之报。下出意)。现报业者。现在作善作恶。现身受报(现受苦乐等报)。生报业者。此生作善作恶。来生受报(来生受苦乐等)。后报业者。或是过去无量生中作善作恶。於此生中受。或在未来无量生中受。   引经言三种业。有现报有生报有后报。正见过去有业。所以有后报。总归重下文云过去既有如此恶业一句。观上文。当知皆是业力所作一句可见○经言至或在未来无量生中受止。   若今行恶之人。现在见好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善业熟故。所以现在有此乐果。岂关现在作诸恶业而得好报。若今行善之人。现在萦苦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恶业熟故。现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报。岂关现在作善而招恶报。   若今者。详明上文。若如也。若今云云。行恶之人。行善之人。二段正发明经中现报生报后报义意而释之○此段文理甚妙。世人正当此处着眼。此全重在业字看。不必重在报上看。当知有二义。若就前生善业已熟。今受乐果。是过去生报。若或多生已前善业已熟。现得受乐。必非现作恶因而反得善果也。下行善一节例上可知。此释上行善行恶等二种之疑也○现在善根力弱。不能胜过去极重恶业。苦报岂能除灭。故曰不能排遣。   所以然者。现见世间为善之者。人所赞叹。人所尊重。故知未来必招乐果。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所以诸佛菩萨教令亲近善友。共行忏悔。见善知识。於得道中则为全利。是故今日至诚。归依於佛。   此正释前意○过去既有如此恶业一句。正与上文六道果报。种种不同。形类各异。当知皆是业力所作等语照应。所以此处。只重在业。不重在报。报特带言之耳。且此处。原是忏悔业障。后面另有忏悔报障。文理显然可见矣。   某等无始以来至於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   此下广举业相而求忏悔。与上七种方便之心。反观照应。细玩可知○梵语殑伽。此云天堂来。又云恒河。从高处流下故。广一由旬。长不知其数。沙细如面。如佛说法有多数者。即以恒河为喻云耳○舍身受身者。谓生生死死。舍此一身。又受一身也。身世间隔。不啻醉梦。即此所舍所受之身。且不自觉其来因。又安知过去所作恶业。故曰不觉亦不知。前文云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是一句总话。下文正一一说出人身中过去诸恶业。如作五逆造阐提等皆是也。   或作五逆深厚浊缠无间罪业。或造一阐提断善根业。轻诬佛语谤方等业。破灭三宝毁正法业。   深厚浊缠。极重莫解之意。阐提者。一向修证。因疑惑而生恶相恶法。除去善心。故名阐提○梵语一阐提。此云信不具。拨无因果之人。所以谤佛谤法也。   不信罪福起十恶业。迷真反正痴惑之业。不孝二亲反戾之业。轻慢师长无礼敬业。朋友不信无义之业。或作四重八重障圣道业。   不信直至下文。俱是断善根之罪业也○十恶者。身三口四意三恶业是也。迷真反正。谓之迷真心。反正道也○四重者。杀盗淫妄。波罗夷根本罪有四也。波罗夷。此云极重罪。比丘有四波罗夷。比丘尼有八罗夷。前四重与比丘同。第五男身触。六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话共行。身相依相期。七覆他重罪。八随所举大僧供给衣食○波罗夷。又云弃。若犯此四重八重者。永弃佛边地外。犹如大海。不受死尸。故云弃。是之谓波罗夷。   毁犯五戒破八斋业。五篇七聚多缺犯业。   五戒有在家出家二种○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犯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破此五禁。谓之毁犯○八斋者。每月有八斋日○五篇七聚者。戒律之篇目也。僧祇云。五篇者。一夷二残三提四尼五言。为五篇。夷者。四波罗夷重罪。比丘四条。比丘尼八条。残者。十三僧残。比丘十三条。比丘尼十七条。提者。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比丘百二十条。比丘尼一百八条。尼者。四提舍尼。比丘四条。比丘尼八条。吉者。突吉罗。即一百众学。比丘一百条。比丘尼一百条。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七聚者。一弃。二众残。三丑恶。四堕。五可呵。六恶作。七恶说。破此等戒。则为多缺犯业。   优婆塞戒轻重垢业。或菩萨戒不能清净如说行业。前后方便污梵行业。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在俗亲近三宝。尽寿持五戒者也。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又报恩经云。优婆塞有五戒。一不得贩卖畜生。二不得贩卖弓箭刀杖。三不得沽酒。四不得压油。天竺麻有蛊故。五不得大色染业。外国染皮伤虫○四分云。前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婆尸妙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众学法。七灭诤法。比丘所受。此皆属比丘戒。若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出梵网经○前后方便。即大小便利。或不依律规所行故也○梵行净行也。污秽清净之行。安得无业。   月无六斋懈怠之业。年三长斋不常修业。   每月六斋日。初八二十三日。天王使者巡案善恶。十四二十九日。天王太子巡。十五三十日。天王亲巡○年三斋月。正五九月是也。天以大宝镜。照四大部洲。正五九此三月。正照南赡部洲故。宜持斋修福。   三千威仪不如法业。八万律仪微细罪业。不修身戒心慧之业。   纂要云。三千者。四重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一百众学。七灭诤。共成二百五十戒。各有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循三世为三千○八万律仪。首楞云。四威仪中。各有二百五十戒。成一千。对三聚戒各一千。成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为八万四千。细行亦即此。但言其八万者。举大数耳。   春秋八王造众罪业。行十六种恶律仪业。於诸众生无愍伤业。不矜不念无怜愍业。不拔不济无救护业。心怀嫉妒无度彼业。於怨亲境不平等业。   八王日。提谓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日。天地鬼神阴阳交代。故言八王。四天王案行。以比诸天民隶。有福增寿。有罪减算。若冒冥无知。不预作善。收付地狱。如来拔苦。劝修斋戒。令其得乐○十六种恶律仪业者。一屠儿。二魁侩。三养猪羊。四捕鱼。五猎师。六网鸟。七捕蛇。八养鸡狗。九咒龙。十作贼。十一捕贼。十二狱吏。十三淫女家。十四沽酒家。十五洗染家。十六压油家○嘉善而矜不能。即爱老怜贫之事也。乃至拔济救护等事。一总不为者。此皆不善业力之深故也。   耽荒五欲不厌离业。或因衣食园林池沼生荡逸业。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众罪业。或作有漏善回向三有障出世业。   五欲者。财色名食睡也。不厌离。正是耽荒。所以为业○作善而回向三有。是修人天福报。福尽还应堕落。便非大乘因果。故曰障出世业。故曰有漏善。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故名有。既谓之有。安得无漏。有者。谓因属有漏果。系有为有生有死故。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如上广举业相忏悔已竟。下文发愿。誓不更犯。而求成福慧等如文。   愿某等承是忏悔无明等罪诸不善业。尽皆消灭。所生福善。愿生生世世灭五逆罪。除阐提惑。如是轻重诸罪恶业。从今已去乃至道场。誓不更犯。   阐提业。从惑而起。故曰阐提惑。   常习出世清净善法。精持律行守护威仪。如渡海者爱惜浮囊。   浮囊。即今涉海者系葫芦。带于腰。以渡海者相类也。浮囊本非我身。然为爱我身故。不得不爱惜浮囊。如修涅盘者。我身亦非我有。然必借身以修性。则不得不为性以检束身心。故须精持律行。守护威仪。爱惜浮囊者似之。育王譬喻经云。昔行人见彼路傍有一死人。天神下来散华尸上。以手摩之。行人问其故。天神答曰。是我故身。前生之日。孝顺父母。忠信事君。奉敬三宝。受师父教。令我生天。良由其恩。故来报耳。前行又见一死人。恶鬼鞭之。亦问其故。鬼言是我故身。在生之日。不忠不孝。种种非为。令我恶报。故来鞭耳。观此故身为浮囊。讵可不慎。   六度四等常标行首。戒定慧品转得增明。   六度四等。为万行之首。故云常标行首。戒生定。定生慧。故曰转得增明。又戒定慧。谓之三学。修惑戒。如去捉贼。定如去缚贼。慧如杀贼也。   速成如来。   四字直管至八自在我句。   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平安。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四手足柔软。五手足指合缦网。六足踉满足。七足趺高好。八伊尼延鹿王腨。九立手摩膝。十阴藏如马王。十一身纵广等。十二身毛上生青色柔软。十三毛向上右旋。十四金色光。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细滑。不停尘水。十七两足下两手肩七满处。十八腋下满。十九身如师子王。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四十齿具足。二十三齿白净齐密根深。二十四牙大而白。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薄覆面至发际。二十八梵音深远。如频伽鸟。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如兜罗绵。三十二顶上肉髻成。   八十种好。   如来身有八十种好。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孔不现。三眉如初月。四耳轮辐相理成。五身坚固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十膝骨坚着圆好。十一身清净。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忏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白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殊好。四十面净如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威仪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香赤色。五十一舌薄广。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滑。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力无畏。大悲三念。   佛十力者。宝云谓。一是处非处如实力。知善恶因缘果报定相。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诸业诸受果报。三定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四根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五欲力。知他众生种种欲乐。六性力。知世间种种性。七至处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命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世中。姓名苦乐。寿命长短等。九天眼力。知众生生时死时善恶道等。十漏尽力。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四无畏者。智论云。一总持一切智无畏。二知根漏尽无畏。三决疑说障道无畏。四答报说苦尽道无畏。于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所失。则无恐惧之相○三念者。宝藏云。一得供不高。无妄失法。二逢毁不下。永拔习气。三不供不毁。不生惭感。一切种妙智。   常乐妙智。八自在我。归依诸佛。愿垂护念。   即此十力无畏大悲三念。便是常乐妙智。八自在我。涅盘经云。一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以尘身满大千界。三以大身轻举远到。四观无量常居一国。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穷。   某等前已总相忏悔一切诸业。今当次第更复一一别相忏悔。   此承前启后。前文总忏诸业。后复别相忏悔。身三口四六根业。以至佛法僧间余障。   若总若别。若粗若细。若轻若重。若说不说。品类相从。愿皆消灭。   此又别中总举。   别相忏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其余诸障。次第稽颡。   此忏身三业。杀盗淫。是为身三业也。   身三业者。第一杀害。如经所明。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虽复禽兽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寻此众生。无始以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而今兴害。食啖其肉。伤慈之甚。   第一杀害者。即就身中。第一杀业为重。故先言之○梵网经云。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菩萨应起慈悲心救护。而恣意杀者。是波罗夷罪○恕己可喻者。人多自恕。既知恕己。便知恕他。故曰可为喻。即将心比心之谓也。   是故佛言。设得余食。当如饥世食子肉想。何况食啖此鱼肉耶。   饥世易子而食。极为不得已。正见饥世之苦。今得食有余时。便当念饥馑之苦。勿使过度可也。余食尚不敢过分多用。况食众生肉而不痛念哉。且众生往世。安知非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而乃食之耶。究极于此。大可流涕。   又言。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号叫狱。   此文出楞伽经。为利杀者。屠儿贩卖。或宰夫之流。杀以求利。财网肉者。不敢自杀。而恃财广买。逞口腹贪饕无厌者也。二意互参。   故知杀害及以食啖。罪深河海。过重丘岳。   故知下。先明杀业之果报。而后忏悔杀业之罪。   然我等无始以来。不遇善友。皆为此业。是故经言。杀害之罪。能令众生堕於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虎豹豺狼鹰鹞等身。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怀恶心。或受獐鹿熊罴等身。常怀恐怖。   经言至多病短命。出华严经○杀害食啖。本因恶心而然。故感狠毒身报。而常怀恶心○熊兽其形似豕。古云大秦之国。出玄熊赤熊类黄白者是也○好杀者令众生恐怖。故受恐怖报。上畜生报。下人中苦报。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杀害食啖。既有如是无量种种诸恶果报。   多病者。杀害众生痛苦之报。短命者。杀害众生未尽天年之报。   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上略明杀业果报忏悔已竟。下广举杀业之罪。而重求忏悔。有四章云云。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有此心识。常怀[惨-(彰-章)+(恭-共)]毒。无慈愍心。或因贪起杀。因瞋因痴及以慢杀。或兴恶方便。誓杀愿杀。及以咒杀。   此种种杀之杀因也。   或破决湖池。焚烧山野。畋猎渔捕。或因风放火。飞鹰放犬。[女*(巢-果+(离-蹂))]害一切。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决者。行流也。破也。破决湖池。令其乾竭。焚烧山野。令其光净。可以畋猎渔捕。无藏躲处。因风放火。即焚烧之意。飞鹰放犬。即畋猎之意。或以禽兽略知逃死。故又言之也。   或以槛弶坑拨叉戟弓弩弹射飞鸟走兽之类。或以罟网罾钓撩漉水性。鱼鳖鼋鼉鰕蚬蠃蚌湿居之属。使水陆空行。藏窜无地。   笼闭为槛。露置为弶○坑者上陷。拨者机械。叉戟者。铁黏戈矛之属○罟者网之总名。撩者撩理。漉者竭也。水性撩理使竭。鼋。鳖之大者。鼉长一丈。其声如鼓。蚬小蛤。蚌长蛤。水陆空行者。鱼族水行。走兽陆行。飞鸟空行。一切各有敛藏。使之逃窜无地者。由乎掩取百计杀害多方。使之恐怖而然也。所以云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计搜罗。诚为苦切也。   或畜养鸡猪牛羊犬豕鹅鸭之属。自供庖厨。或赁他宰杀。使其哀声未尽。毛羽脱落。鳞甲伤毁。身首分离。骨肉销碎。剥裂屠割。炮烧煮炙。楚毒酸切。横加无辜。   上举伤残水陆空行罪业已竟。下举故畜家豢。自供等业而忏悔之○自供庖厨。即烹庖之所也。赁借也。剖割之谓宰。   但使一时之快口。得味甚寡。不过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报殃累永劫。如是等罪。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得味寡而受报多。可为猛省○古云。吾食众生肉。形殊体不殊。一般同性命。只是别形躯。苦楚令他受。肥甘为我需。不须阎老判。自揣道如何。义亦在斯矣○古云。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疮。才过三寸成何物。勿用将心细较量。修道之人。宜以此为警戒。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复兴师相伐。疆场交争。两阵相向。更相杀害。或自杀教杀。闻杀欢喜。或习屠侩赁为刑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暴怒。挥戈舞刃。或斩或刺。或推着坑堑。或川水沉溺。或塞穴坏巢。或土石磓磹。或以车马[车*雷]轹。践踏一切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疆场。疆界之谓也。屠侩。杀人侩手之谓○上言伤杀物命。固为不忍。此则伤杀人类。犹为[惨-(彰-章)+(恭-共)]恶。故曰行于不忍○坑堑。陷阱也。巢。鸟兽所居。有意坏之。磓磹。聚石塞之。又云。以石投之之谓。[车*雷]轹。即輘轹。车陵践也。此下俱是伤杀微细诸虫罪业。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堕胎破卵。毒药蛊道。伤杀众生。垦土掘地。种植田园。养蚕煮茧。伤杀滋甚。   堕胎者。用药堕人胞胎。及杀母羊而取羔之类○破卵者。今人食鸡鸭之卵。及毁巢堕卵皆是○毒药。用药毒人。及药虫鱼狗鼠鸟兽皆是○蛊道者。如川广中下蛊伤人。此皆名蛊道。又蛊者惑也。又谷久积。变为飞蛊○垦掘种植。蝼蝈蚯蚓之类。茧。煮熟抽丝。   或打扑蚊蚋。掐啮蚤虱。或烧除粪扫。开决沟渠。枉害一切。   蚋。小飞虫。即蠛蠓。粪扫。乃腐烂之物。皆有虫蚁。决。通也。开决必有戕害故。枉。屈也。冤。抑也。   或啖果实。或用谷米。或用菜茹。横杀众生。或然樵薪。或露灯烛。烧诸虫类。或取酱醋。不先摇动。或泻汤水。浇杀虫蚁。   果实谷米菜茹。皆生虫故。然樵薪。即是烧然一切柴艹。露灯烛。暑天时。夜见灯飞集。又云。怜蛾不点灯。   如是乃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恒常伤杀飞空着地微细众生。凡夫识暗不觉不知。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四威仪。即指行住坐卧而言○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又空中充满微细诸虫。惟天眼能见。凡夫肉眼。茫无所见。故不觉不知。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以鞭杖枷锁桁械压拉拷掠打掷。手脚蹴踏。拘缚笼系。断绝水谷。如是种种诸恶方便苦恼众生。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即今囹圄中柙。床等刑之类是也。掠者笞也。打击也。掷抛也。蹴。蹴鞠。踏。践踏。此俱伤残害物之象也○用方法机智。巧便而行恶。谓之恶方便。即鞭杖枷锁。以至断绝水谷。皆是苦毒陷害之方法故○如上披陈发露忏悔已竟。下发愿成德云云。   愿承是忏悔杀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刚身。寿命无穷。永离怨憎。无杀害想。於诸众生得一子地。若见危难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脱。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使诸众生睹形见影。皆蒙安乐。闻名听声。恐怖悉除。   此发愿总忏。拔苦与乐○杀害之罪。当得多病短命等报。所以忏悔之后。愿得金刚身。愿无怨憎杀害之想。金刚身。坚固之谓。故云寿命无穷。非真得金刚神之身也。当知得而无得。是真得也○得一子地者。如佛视众生等。同一子故。地字即作位字解说○方便者。智术权巧以救之。谓之方便救脱○为说微妙正法。即今放生时。对生说三归五戒。称佛为师。不堕三恶道。不堕邪见之类是也○众生常惧杀害。以故睹形见影。不得安乐。闻名听声。悉皆恐怖。今愿救护一切。且为说微妙正法。令知佛道。皆蒙安乐。恐怖悉除。此真慈悲发愿之致也。   我今稽颡归依於佛。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上忏杀业已竟。下文次忏盗业。   劫盗之业。经中说言。若物属他。他所守护。於他物中。一艹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窃盗。但自众生。惟见现利。故以种种不道而取。致使未来受此殃累。   梵网经云。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劫。一针一艹。不得故盗。而菩萨以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盗人物。波罗夷罪○属字。当训实字颇通。此物实是他人之所有。故云属他。详之可见○不与不取者。言虽一艹一叶之微。人不与。我不得取。况窃盗乎。窃取之物。决不止一艹一叶之间。其过极重于前。故况而比之也○众生泛举一切。兼之于己。意云我及众生。有如是业○不道者。非理强取。   是故经言。劫盗之罪。能令众生堕於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牛马驴骡骆驼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偿他宿债。   先明劫盗之果报。而后忏悔劫盗之业○畜生偿宿债。不止于牛马等。看等形二字。可见凡人间豢养之畜。如猪羊犬豕之类。取而贩卖杀食。皆是身力血肉偿他宿债之故也。如细分更有二意。如文可见。   若生人中。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贫穷困苦。人理殆尽。劫盗既有如是苦报。   纵不堕于三涂。以贪盗故。生在人中。其苦如此。可不慎哉。   是故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盗他财宝。兴刃强夺。或自奋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势力。高桁大械。枉压良善。吞纳奸货。拷直为曲。为此因缘。身罹宪网。   上文总忏盗业罪报已竟。下六节别忏盗业。广明罪相之文○兴刃一句。似明火劫盗等事。自恃等者。倚顽夺取人物。公威。有司贪酷之徒。势力。豪宦图谋之类云云○倚官托势。豪贵自强之类。或自制刑具枉害于人也○或吞估而纳之。或奸欺而售之。乃至屈打成招。无所不至者也○罹。遭也。宪。即险也。   或任邪治。领他财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损彼利此。损此利彼。割他自饶。口与心吝。窃没租估。偷渡关津。私匿公课藏隐使役。如是等罪。皆悉忏悔。   任邪治者。不行正事。妄取之徒。侵益者。或因己在私故侵公。或己在公故便侵私。割即损也。饶即益也。如云何知割他肉。不念他贫。只念己富者是也。吝。鄙也。悭也。租。田赋。估。市税。偷渡者。于关津渡口。公漏输税。私匿渡钱也○亦可以偷渡即是私匿。关津便是公课○公课者。朝廷之官税国课。侵匿而私用也○藏隐使役者。民间而躲避差徭军中而走背调戍是也。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是佛法僧物。不与而取。或经像物。或治塔寺物。或供养常住僧物。或拟招提僧物。或盗取误用。恃势不还。或自借。或贷人。或复换贷漏忘。或三宝物。混乱杂用。   要集问云。何故盗僧物罪偏重耶。答曰。施主本舍一毫一粒。拟十方鼓钟一响。遐迩同闻。圣凡受用。俱成道业。冥资施主。得福无边。今见愚痴众生。或食啖僧食。或受用华果。或将僧奴随逐。或以僧畜乘骑。或私借贷僧物不还。或以官势伺求僧过等。具列难尽。有道高僧。守护不与者。岂惟愍白衣后受苦报。亦及知事未来生处同受其殃○庄桩录云。盗常住一文钱。一日一夜长三分七厘利。第二日夜。利上又长利。来世作牛马偿之。所以云作一生之容易。为万劫之艰难。若舍一文钱入常住。一日一夜长福亦尔○梵语招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讹云招提。即十方常住之所也。古云住常一根艹。劝君休要讨。佛地有伽蓝。阴司有阎老。慎诸○混乱杂用者。如施栴檀塑像。混而焚烧。或放生钱混而斋僧。斋僧钱混而造寺。皆犯罪业。而况私自利己乎○罪福决疑经。或施主本作释迦。改作弥陀。本作大品。改充涅盘。本造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众。改入一众。本拟十方。回入现前。皆违反施主。又许此处。乃与彼处。皆犯罪也。准此文检校。佛像有余彩色。不得作菩萨圣贤等形。以师徒位别故。不得互用○五百问事律云。用佛彩色作鸟兽形。得罪。除在佛前供养不犯矣。   或以众物。谷米樵薪。盐豉酱醋。菜茹果实。钱帛竹木。缯彩幡盖。香华油烛。随情逐意。或自用。或与人。或摘佛华果。用僧鬘物。因三宝财物私自利己。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或以众物句。直贯下香华等六句。皆指众物而言。随情。随人之声。逐意。逐己之意。鬘。华鬘缨络也。看因字。自他俱不可乱用○如造像造经。造塔造寺。及僧家讽经。拜忏钱粮。以至檀越斋僧布施放生钱。皆三宝财物也。倘不能酬三宝。因而藏匿取用。谓之私自利己也。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师僧同学。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共住同止。百一所须。更相欺誷。   同志曰朋。递相恭敬曰友。和尚曰师。清众曰僧。姑姨伯叔等曰六亲。如斯等类。或共一处。得有周给。即百分之一。所须之物。而或彼此互相欺诈诬誷而私用之。   或於乡邻比近。移篱拓墙。侵他地宅。改标易相。虏掠资财。包占田园。因公托私。夺人邸店。及以屯野。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悉忏悔。   拓。推也。移拓即侵之意。标。记也。改易。即移拓之意。虏掠者明火持杖。劫夺之谓。因公者。藉公事而狥己私。邸。舍也。至也。言所归至也。店。肆也。所以置货鬻物也。屯者。聚也。或山野屯聚之所也。   又复无始以来。或攻城破邑。烧村坏栅。偷卖良民。诱他奴婢。或复枉压无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锁。家缘破散。骨肉生离。分张异域。生死隔绝。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悉忏悔。   枉即屈也。殂。殒也。死也。缘。因也。亦可作园。异域。他乡也。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商估博货。邸店市易。轻秤小斗。减割尺寸。盗窃分铢。欺誷圭合。以粗易好。以短换长。欺巧百端。希望毫利。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商行商。估论价。博货。兑换贸易也。市易。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尺寸。丈尺之数。分铢者。秤与厘等之星。斤两之数。二十四铢为一两四分一两七毫为一铢。六粟为圭。十圭为撮。十撮为抄。十抄为勺。十勺为合。十合为升。言其少极之微物。亦不可欺誷而取之○此处皆言市井贸易。一涉欺誷。便类偷盗。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穿窬墙壁。断道抄掠。抵捍债息。负情违要。面欺心取。或非道陵夺。鬼神禽畜四生之物。或假托卜相。取人财宝。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说尽。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穿窬墙壁。窥窃也。断道抄掠。即今拦路要截。劫掠之类也。抵捍债息。负情违要者。抵借不还。而乃欺负实情。违背旧约也。要。约也。面欺者。觌面相欺。心取者。私心谋取。皆偷盗之类○鬼神享际血肉。故有禽畜四生之物。当知鬼神等。亦俱各有所得之物。人见之。即欺凌而夺之也○以利求利。即利上加利也。恶求多求。恃势逼迫也。   愿承是忏忏。   上广忏悔盗业已竟。下发愿求成功德。   劫盗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宝。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馔。种种汤药。随意所须。应念即至。一切众生无偷夺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乐惠施。行给济道。舍头目髓脑。如弃涕唾。回向满足檀波罗蜜。   七珍八宝。金银琉璃等。妙宝珍服美味汤药。应念即至者。即如佛国自然化现在前○偷夺之业。多起于贫穷。或不知足而然。今愿种种所须如意。自然无偷夺想。且能少欲知足。布施满足。发愿宜然。檀波罗蜜。正布施到彼岸也○上忏盗业已竟。   某等次复忏悔贪爱之罪。   此下忏悔身淫欲业。   经中说言。但为欲故。关在痴狱。没生死河。莫知能出。众生为是五欲因缘。从昔以来。流转生死。一切众生。历劫生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复过於此。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如四海水。是故说言。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   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菩萨应净法与人。而反起一切人淫。波罗夷罪○欲即色欲。痴狱者。耽滞愚痴而不省。如系牢狱而无所逃。恩爱生死深如河海云○五欲者。财色名食睡。此处正言淫欲。五欲特带言之耳○历劫生中。身骨乳血目泪。如此之多。正见历劫生死之多。其苦亦多。流转生死。无穷无尽。无非以贪爱为本。故淫心一灭。则生死亦灭耳。   所以经言。淫欲之罪。能令众生堕於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鸽雀鸳鸯等身。若在人中。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淫欲既有如此恶果。是故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此处先明淫欲之果报。以下方忏悔淫欲之罪○贞。真洁也。不随意眷属。一切不廉不洁。愚蒙难化。暴悍难驯之类皆是。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偷人妻妾。夺他妇女。侵凌贞洁。污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浊心邪视。言语嘲调。或复耻他门户。污贤善名。   上先忏淫欲罪报竟。下广举淫欲罪相而复忏悔之○梵行此云净行。即净戒也○心多淫秽。故曰浊心。色目行淫。名同欲火。故曰邪视○因怀淫秽之心。故云浊心。常观不正之色。故云邪视。正修行之人目不观邪色。可知之也。嘲。戏谑之谓也。   或於男子五种人所。起不净行。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男子者。疑是梨园子弟。及歌僮之类。法华云。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是也。又弹考唱令家。作音乐人也。西方谓之寻香人○五种人者。生剧妒变半。五种不男之人○上忏悔已竟。下发愿成德云云。   愿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净皎洁。相好光明。六情开朗。聪利明达。了悟恩爱。犹如桎梏。观彼六尘。如幻如化。於五欲境决定厌离。乃至梦中不起邪想。内外因缘永不能动。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或生西方。或生十方净土。常得莲华化生。不同五浊恶世胞胎受生也○六情开朗。六根通利也。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如脚镣手肘之类故云耳。   前已忏悔身三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口四恶业。   上忏身三。下忏口四。科文自明○此忏口四业。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是也。   经中说言。口业之罪。能令众生堕於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鸺鹠鸲[名*鸟]鸟形。闻其声者。无不憎恶。若生人中。口气常臭。有所言说。人不信受。眷属不和。常好斗诤。   先明口业之恶果。以下次第忏悔口四恶业。梵网经云。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菩萨常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起一切人邪语邪见等者。波罗夷罪○鸺鹠怪鸟。所云怪鸱是也。鸱之名多。一名鸺鹠。一名鵋[其*鸟]。一名鵅鵅。昼无所见。夜出飞啖蚊虻。鸲鵅或即是鵅鵅。亦未可知。若云鸲鹆。今之八哥。非怪非恶。何为憎恶。又云恶声多淫之鸟也○若生人中。若字。纵不至堕畜生云云。   口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今日至诚归依三宝。皆悉忏悔。   此结上罪报忏悔。   其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以恶口业。於四生六道造种种罪。出言粗犷。发语暴横。不问尊卑亲疎贵贱。稍不如意。便怀瞋怒。骂詈毁辱。猥亵秽恶。无所不至。使彼衔恨。终身不忘。连祸结雠。无有穷已。   上总忏口业恶报竟。此广举口四恶业而次第忏之。其文有四可见○恶口者。怨恨骂詈。咒咀恶毒皆是○犬不可附曰犷。即丑恶粗强之语。不堪听闻者是也。猥亵者。亦即丑恶不堪之谓。故云无所不至。连祸结雠者。即殃累永劫之谓。故云无有穷已。   又或怨黩天地。诃责鬼神。贬斥圣贤。诬污良善。如是恶口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怨黩诃责。今有瞋天骂地。咒雨呵风等类是也。贬斥者。抑也。摈也。诬污者。以恶言丑语。虚诬污其清名。故云诬污良善云。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以妄语业作种种罪。意中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诈。昧心厚颜。指有言空。指空言有。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作言不作。不作言作。欺誷贤圣。诳惑世人。至於父子君臣亲戚朋旧。有所谈说。未尝诚实。致使他人误加听信。亡家败国。咸此之由。   妄语者。全无影向。设为欺诳。故曰匿情。指有言空直至如是妄语。俱是匿情变诈。昧心厚颜处。瞒昧己心。面目可羞。故曰昧心厚颜。   成假妖幻。每自称赞。谓得四禅。四无色定。安那般那。   妖幻者。假借外道邪术以惑人也○每自称赞。直管下旋风土鬼皆至我所句。皆是自称赞处。得四禅。谓得二字。直管下十六观故得须陀洹等○得四禅者。谓得四禅天定也。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色界共十八天也。宗敬录云。一作异计。忻上厌下而修。是外道禅。二正信因果。亦以忻厌而修。是凡夫禅。三了生空理。证偏真道而修。是小乘禅。四达人法二空而修。是大乘禅○四无色定者。谓得四空天之禅定也。一空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无色界空天。故云四无色定。安那般那见前。   十六行观得须陀洹。至阿罗汉。得辟支佛。不退菩萨。   十六行观者。论曰。初根处名为暖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如是所修能烧烦恼薪。圣道火前相。如钻火位。初暖相生。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一非常。若有还无。故谓非常。二苦。随逐相恼故谓之苦。三空。观空本无故谓之空。四非我。不自在故。谓之非我。次观集圣谛修四行相。一因。生相似果故谓之因。二集。能生流转故谓之集。三生。能牵生死故谓之生。四缘。能相和合故谓之缘。次观灭圣谛修四行相。一灭。生死相违故谓之灭。二静。除烦恼火故谓之静。三妙。胜一切法故谓之妙。四离。能舍生死故谓之离。又次观道圣谛修四行相。一道。能至非品故谓之道。二如。不颠不倒故谓之如。三行。圣足所履故谓之行。四出。永超生死故谓之出。总上观四圣谛。修四行相。名为十六行观○行者。修此暖已。次起顶法。犹如山顶。人不久住。若无诸难。必过此山至于彼山。若遇诸难。即便退还。若无诸难。必到于忍。既入忍位。于四谛境极堪忍故。次起世第一法。世中绝胜故。如是观四谛境。总修十六行相。渐近见谛善根。无即缘欲界。若圣谛境而生无漏法忍。此之忍故名为法智○得四禅。四无色。安般那。十六行观。是谓得行向。得须陀洹。中间该括斯陀含阿那含。以至阿罗汉。得辟支佛不退菩萨。是谓得果○以学入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无学入者。阿罗汉辟支佛。有学者。谓学意未满故学。无学者。谓阿罗汉辟支佛。诸自利行修学以成。惟应作他利益事故○金刚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斯陀含名一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阿罗汉有三义。谓应供杀贼无生。辟支佛谓独觉。出无佛世。菩萨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天来。龙来。神来。鬼来。旋风土鬼。皆至我所。显异惑众。求其恭敬。四事供养。如是妄语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天龙神鬼。不能常见。旋风。即今所谓鬼阵风。土鬼者。乡土中鬼也○求其恭敬二句。正照应上希求名誉利养之意○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涅盘名为四爱。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以绮语业作种种罪。言辞华靡。翰墨艳丽。文过饰非。巧作歌曲。形容妖冶。摸写淫态。使中下之流。动心失性。耽荒酒色。不能自返。或恣任私雠。忘其公议。彼虽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强作篇章。文致其恶。后世披览。遂以为然。令其抱恨重泉。无所明白。如是绮语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绮语者。文饰装点。即巧言善谑翰华文藻淫词艳曲皆是○华靡。美而文秀。艳丽。新而光明。所以能饰其非。令人信伏。看巧作形容摸写。无非好作聪明。小奸小诈。矫现声色。至于歌曲小说。令人好乐。致使耽荒迷恋而不能自返也。恣任私雠者。恣意任性。不念正人君子。移是掇非。设陷防而必染污之。无处伸解。致使重泉抱恨无所明白也。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以两舌业作种种罪。面誉背毁。巧语百端。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惟知利己。不顾害他。谗闲君臣。诬毁良善。使君臣猜忌。父子不和。夫妻生离。亲戚疎旷。师资恩丧。朋友道绝。至於交扇二国。渝盟失欢。结怨连兵。伤杀百姓。如是两舌所起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发露求哀。皆悉忏悔。   两舌者。面是背非。彼此构衅者也○猜忌疑惑。惧恨之辞也。此只因其谗毁。故五伦之道。二国之好。使之各各疑惑不明。乃至于怀冤结恨。无由解释者。皆在于斯。如惟知利己。不顾害他云云。   愿承是忏悔口四恶业。   上来披诚忏悔已竟。下发愿而求口四善业之功德。   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八音声。得四辩才。常说和合利益之语。其声清雅。一切乐闻。善解众生方俗言语。若有所说。应时应根。令彼听者即得解悟。超凡入圣。开发慧眼。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佛有八音。显扬论云。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四辩才者。一义辩。显了诸法之义。二法辩。称说法之名字。三词辩。能说名之语言。四乐说。必须乐说。前三出光明大辩○往昔所有口业。由于无智慧。无辩才故。今求常说和合利益等语。发愿宜尔○方俗言语。四方风俗。华夷土音乡语。各各不同。善解众生者。如九天禽语。九地兽言亦在其内○前云先忏身三。次忏口四。其余诸障。次第披陈。故下六根。次第披陈之文也。   前已忏悔身三口四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六根所作罪障。某等无始以来。至於今日。   此下先举六根罪相而忏悔也。   或眼为色惑。爱染玄黄。红绿朱紫。珍玩宝饰。或取男女长短黑白之相。姿态妖艳。起非法想。   此列眼根相。   或耳贪好声。宫商弦管。伎乐歌唱。或取男女音声语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   列耳根相。宫商弦管之声。不出五音宫商角征羽也。   或鼻藉名香沉檀龙麝郁金苏合。起非法想。   列鼻根相。麝香狸也。   或舌贪好味。鲜美甘肥。众生血肉资养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   列舌根相。四大者。一地大。谓坚凝质碍。二水大。谓润下滋爱。三火大。谓炎上生瞋。四风大。谓鼓钥操动。又六大。云五空大。谓不见边表。六识大。谓万法本源。杀食众生血肉而资养四大。来生益多苦报。故曰更增苦本。   或身乐华绮锦绣缯縠一切细滑七珍丽服。起非法想。   列身根相。   或意多乱想。触向乖法。   列意根相。   由此六根所造罪业无量无边。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已忏六种罪相竟。下发愿求成六种功德。   愿以忏悔眼根功德。愿令此眼。彻见十方诸佛菩萨清净法身。不以二相。   不二相者。无眼色二相也。净名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见诸不以二相。什曰。不为色作精粗二相。肇曰。真天眼。谓法身无相之目。万色弥目。有若目前。未尝不定。未尝不见。故无眼色之二相也。   愿以忏悔耳根功德。愿令此耳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如教奉行。愿以忏悔鼻根功德。愿令此鼻常闻香积入法位香。舍离生死不净臭秽。   维摩经云。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于十方人天之香。最为第一。香积如来。无文字说法。但令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故愿闻香积入法位香。又香积如来。一切菩萨身诸毛孔皆香。   愿以忏悔舌根功德。愿令此舌常餐法喜禅悦之食。不贪众生血肉之味。   泥洹经云。佛问福罽。得何法喜。对曰。比丘力蓝。坐于树下。时五百乘车过。人问曰。见群车否。答曰不见。又问。闻车声否。答曰不闻。曰时卧耶。言我不卧。时在道耶。其人叹曰。车声[漓-蹂][漓-蹂]。觉而不闻。用心何专。难有乃尔。深嘉其志。遂得法喜○参禅入悟。则妙法自怡。禅理悦心。是为法味饱满。故斋仪云。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者以此。盖曰以法喜禅悦为食也。维摩云。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增一云。出世五食。一禅悦食。二愿食。三念食。四解脱食。五法喜食也○孟子云。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空门以法喜禅悦为食。不以饮食为味。当与此参看。   愿以忏悔身根功德。愿令此身披如来衣。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   法华经法师品云。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修如来寂灭法。有佩服义。故云衣。忍辱为坚固义。故云铠。铠者。金甲也。处众无畏。为安乐义。故云床。四空禅。为静定义。故云座。   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力。洞达五明。深观二谛空平等理。从方便慧。入法流水。念念增明。显发如来大无生忍。   五明者。大论云。一声明谓释诂训字。铨目流别。二工巧明。技艺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灸。四因明。考定邪正。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此五明必愿洞达○二谛者。一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也。世俗谛者。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治恶显地狱之苦。皆依俗谛。第一义者。彰本寂之理。一性浑然。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指万有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此依第一义谛也。此二谛。及空平等理。俱愿深观○具足十力。五明二谛。空平等理。则为方便慧。而非乾慧矣。由此方便慧而起十妙行云云○十妙行者。一色心不二境妙行。二内外不二智妙行。三修性不二行妙行。四因果不二位妙行。五染净不二法妙行。六依正不二感应妙行。七自他不二神通妙行。八三业不二说法妙行。九权实不二说法妙行。十受润不二利益眷属妙行。此十妙行也。因不二。故为妙行○十妙行总是方便慧处而生起○入法流水者。楞严云。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纯是智慧。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流入圆妙。妄想灭尽。中道纯真。名信心住。便能起十妙行。便是与如来法流水接境界。即所谓流入圆妙是也○大无生忍。无生者。即不生不灭之法。而曰忍者。此法将证未证。如忍事人。非怀非出故名为忍。大无生忍者。此如来一乘无上之法也。故曰大。   发愿已。归命礼常住三宝。   发愿总忏之结忏也。   慈悲水忏法卷中   西蜀九陇有泌。其泉厥名三昧。涤冤愆。迦诺启真源。清净通玄。其法广流传。   音释   复应后文 应   (於京切。音英。后凡应当之应。俱平声)。 观行   (上古玩切。音贯。下胡孟切。去声)。 远离   (上於怨切。音渊远之也。去声。下力地切。音利。渐相远也。凡远之离之。皆去声)。 王四王   (于放切。音旺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 长养   (上止两切。音掌。下以两切。阳上声)。   障学文 般   (北末切音钵)。 数息数   (所主切上声)。 乐说乐   (鱼教切去声)。   触向文 轗轲   (上苦感切。音坎下口我切。音可)。 萦   (于平切音营)。 排   (步皆切音牌)。   一阐提文 阐   (齿善切音惮)。 毁   (呼对切。去声。忌其人而毁之。则去声)。 戾   (力济切。音利)。 八王   (去声)。 粗   (仓胡切音粗)。   杀害文 已字巳   (书正体不释)。 寻   (徐心切)。 为   (于贵切音位)。 蝮蝎   (上方六切。音福。下许竭切。音歇。[?*(一/巾)]虎螫人)。 獐   (止两切。音张。麋大于鹿有角。獐小于鹿无角)。 熊罴   (上胡容切。音雄下布眉切。音[(白-日+田)/廾])。 弶   (其亮切强去声)。 拨   (北末切般入声)。 弹射射   (常亦切。音石。若射物而言。则入声)。 罟   (公土切。音古。网之总名)。 蚬   (呼典切音显)。 蚌   (步顷切音棒。又去声亦同)。 窜   (七乱切)。 场   (夷益切音亦)。 侩   (古外切音脍)。 推   (通回切退平声)。 着   (直略切)。 坑堑   (上丘更切。同坑。下七艳切。签去声)。 坏   (古外切。音怪。凡物不自败而毁之。则音怪)。 磓磹   (上都回切。音堆。下徒念切。甜去声)。 [车*雷]轹   (上查无此字。或是輘。下郎狄切。音历。轣车陵践也。亦未可知)。 蛊   (公土切音古)。 蚋   (儒税切音芮)。 掐啮   (上苦洽切。嵌入声。下五考切。音咬)。 桁械   (上胡刚切。音杭。下胡戒切。音懈。桎梏也)。 拉   (落合切音蜡)。 掠   (力灼切。音略)。 打   (字义当音。都领切。音顶。从手从丁。不知因何转为丁雅切。然俱解击也。二音俱可从)。 蹴   (子六切音足)。 踏   (达合切谈入声)。   劫盗文 不道之道   (杜到切。去声。治也。言也。与道德之道。音杜稿切者。不同)。 罹   (力之切音离)。 估   (公土切音古)。 豉   (时吏切。音示。六书从叔)。 缯   (慈陵切音情)。 摘   (侧格切。音窄。取也)。 誷   (文纺切。音网。诬也)。 拓   (他各切。音托。推开也)。 殂   (丛租切音徂)。 铢   (尚朱切。音殊)。 合   (古沓切音合)。 断   (徒管切团上声)。 常雨之雨   (羊遇切。去声自上下曰雨)。   淫欲文 嘲   (陟交切爪平声)。 桎梏   (上职日切。音质。足械也。下百禄切。音谷。手械也)。   口四文 鸲鵅   (上居侯切。音钩。下各[客*鸟]切。音格)。 僧恶之恶   (乌故切去声)。 犷   (古勇切公上声)。 詈   (力地切。音利。正斥曰骂。旁及曰詈)。 衔   (胡嵓切音咸)。 黩   (杜谷切音读)。 斥   (昌石切。音尺。摈也)。 文过文致二文   (无闷切。去声。饰也)。 摸   (莫胡切音模)。 强   (丘两切。羌上声。抑人使从我也)。 披   (篇夷切音批)。 渝   (容朱切。音俞。变也)。   六根文 鼻   (皮意切。音避。今读入声者非)。 麝   (神夜切音射)。 縠   (胡谷切音斛)。   注音释   观因缘文注 饵   (如至切。去声钓啖鱼者)。 茧   (吉典切坚上声)。   观果报注 汩   (古忽切。音骨。没也)。 绀   (古暗切甘去声)。   除障注 盲   (眉庚切音萌)。 易   (以智切音异)。 迅   (思晋切。音信。疾也)。 殑   (渠京切。音擎)。 楞   (卢登切。音冷。平声)。 差   (初加切音嗏)。 挠   (乃交切音铙)。   圣道注 渗   (所禁切。森去声。漏也)。 杲   (古老切。高上声。日出也)。   业力甚深注 歹   (多改切。戴上声。好之反也)。 迍   (与屯同迍邅)。 另   (力正切音令)。 面   (莫见切音面)。 贩   (方谏切。翻去声贱买贵卖耳)。   三十二相注 辐   (方六切音福)。 缦   (谟官切满平声)。 跟   (古痕切音根)。 腨   (上演切。善上声。足肚也)。 腋   (夷益切音亦)。 颊   (古协切。音劫。面旁)。 睫   (即涉切音接)。   八十好注 纤   (思廉切。音暹。细微也)。 踝   (户瓦切。华上声足两旁内外曰踝)。 逶迤   (上乌魁切。音威下延知切。音夷)。 脐   (前西切音齐)。   杀业注 逞   (丑郢切。称上声。矜而自呈也)。 饕   (也刀切音滔)。 躲   (丁可切多上声)。 黏   (鱼占切音严)。 窜   (七乱切)。 豢   (胡惯切音宦)。 揣   (楚委切吹上声)。 阱   (疾正切音净)。 蚁   (语绮切音疑)。 囹圄   (上离呈切。音陵。下偶许切。音语)。 笞   (抽知切。音鸱。鞭笞也)。 鞠   (居六切。音匊)。   盗业注 酷   (枯谷切音哭)。 售   (除留切音酬)。 戍   (色豫切音恕)。 讹   (五禾切音囮。传谬也)。 鬻   (余六切。音欲。卖也)。 殒   (羽敏切。音允。殁也)。   淫业注 悍   (侯干切。音翰。强狠也)。 驯   (详均切音巡)。 镣   (连条切音聊)。 肘   (止酉切。周上声)。   口四注 鵋[其*鸟]   (上忌寄切。音忌。下去其切。音欺)。 咀   (再吕切睢上声)。 衅   (许慎切欣去声)。   六根注 钥   (弋灼切音药)。 罽   (吉器切音记)。 [漓-蹂]   (许容切音胸)。 诂   (公土切音古。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铨   (丑缘切。音诠。衡也。量也。度也)。   水忏科注卷下     龙住释 成简西宗 集注   赞文   大慈大悲愍众生  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  众等志心归命礼   佛称大慈悲父。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而言。大者。世间父母。亦有慈悲。爱惜儿孙。止在一世。若子不孝。背恩违义者。心生恚恨。慈心薄小。不名为大。诸佛菩萨。慈心不尔。见苦众生。悲心益重。乃至入於无间地狱。大火轮中。代诸众生受无量苦。如是慈悲。过於父母无量无边。故称为大。愍即哀愍怜念之谓也。众生。指六道四生而言。父精母血。己灵种子。乃至五阴四大。众法相生。故曰众生○喜者。庆他众生。离苦得乐。舍者。冤亲平等。无憎爱心。济者。拔济拯接之谓也。含识。抱识含灵之类。即上六道众生也。此二句。赞佛四无量心也○佛之报身应身。皆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万四千光明。此赞佛之庄严也○归命者。梵语南无。此云归命。见佛悲愿弘深。即以身命竭诚而归投之。故云志心等。礼者敬礼。又礼即履也。进也。进退有度。尊卑有分。以卑敬尊。故名曰敬礼。先以此四句称扬赞美於佛者。总表发觉初心。虔恳至诚之谓也。   慈悲水忏法卷下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今当归命一切诸佛。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普超三昧经。佛言我今得佛。皆文殊之恩。本是我师。过去无央数佛。皆其弟子。当来者亦是恩力所致。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尔时众念。文殊既在佛前。何不成佛耶。佛言。文殊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成道○而又当知文殊。三佛分三世成。成佛已久。谁曰不成。过去龙种上尊王佛。已成者是。见在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亦算已成。未来普见佛。当成者是。此出诸经。亦非臆说也。而今逆流度生。故称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菩萨受记经。德藏菩萨白佛言。观世音得大势至。二大士。於何国土成等正觉。佛答。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观世音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彼佛国土。号曰众宝善集庄严。般涅盘后。得大势。即於其国成等正觉。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势至永不入灭。更无所补也。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上来已忏身三口四竟。今当忏悔佛法僧间一切诸障。   此承前起后。上忏三业中所造之罪已竟。下忏悔佛法僧间业障。三宝分中所造之业。如下文云云。然而三业六根。乃至於三宝分中。若福若业。莫不出於自心。自心清净。虔恳至诚。珍敬无怠。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否则虽云礼忏。唱和相资。欲求罪灭福生者。亦恐未必然也。思之。   经中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众僧难值。信心难生。六根难具。善友难得。而今相与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植善友。得闻正法。於其中间。复各不能尽心精勤。恐於未来长溺万苦。无有出期。是故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经中佛与阿难游行歇息间。以爪取土。问阿难言。爪上土多。大地土多。阿难答言。爪上之土。少许之甚。大地之土无穷。佛言。得人身者。如爪土之上。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又云。佛行偶至爪园。取土喻之亦尔。呜呼。我与众等。观此人身难得之一言。便应大生恐惧。惭愧交心。二六时中。当观得人身是何法得耶。如是。始与忏法相应。正法念处经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五戒坚持。人天交接。正在於斯。慎毋忽也○所以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正闻者。尽皆宿德之所感。当生庆幸。必也尽心精勤至敬。毋得因循怠惰。而招下文种种之过愆也。慎之○上略明起障之由。忏悔已竟。下广举起障之由而尽情忏悔。此由。皆在不能尽心精勤一句。直贯下文。不能尽心恭敬。乃至於三宝中种种过患。无出於斯。临文自见。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常以无明覆心。烦恼障意。见佛形像不能尽心恭敬。轻蔑众生。残害善友。破塔毁寺。焚烧经像。出佛身血。或自处华堂。安置尊像卑猥之处。使烟熏日暴。风吹雨露。尘土污坌。雀鼠毁坏。共住同宿。曾无礼敬。或裸露像前。初不严饰。遮掩灯烛。关闲殿宇。障佛光明。如是等罪。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初忏慢佛业障○不能尽心恭敬者。今人於三宝像前。不肯礼拜供养。正在於此也○焚烧经像者。如一切印造佛马。所造纸作。皆是焚烧。今道场事毕。火化一切。皆所不宜。故云栖法禁之不用也○出佛身血者。如调达推山之类。今之佛面刮金之类亦是○华堂岑楼邃阁之中。卑猥者。不净之所。尘翳也。坌埲塕也。埲塕尘起貌○礼敬者。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无礼敬者。安得无业也○裸露。裸身露体。缕线不挂○如是等。皆不能尽心精勤。以至如此。下皆仿此。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於法间。以不净手把捉经卷。或临经书。非法俗语。或安置床头。坐起不敬。或开闭箱箧。虫蠧朽烂。或首轴脱落。部帙失次。或挽脱漏悞。纸墨破裂。自不修习。不肯流传。如是等罪。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次忏悔轻法业障○法者。即三藏十二部。一切诸经教典之佛法也。言不净手者。每於晨朝。或未梳洗。或大小行。乃至执捉一切秽污之物者。皆应洗盥。如不洗盥。总名不净。必须以清净水而盥其手。方许捧持经典。所以教中有洗手偈咒。详明他处不引○非法等者。间言杂语。以至恶俗粗谈。俱为非法俗语也○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汝既不敬。岂无罪乎○箧。箱匣也。或全卷。或数卷为部。一套为帙。失次者。颠倒无序之谓也○挽脱漏误者。遗落不全之谓也。破裂者。字句残缺也。流传。流通人间为流传。传。转也。展转无尽日流传也。   或眠地听经。仰卧读诵。高声语笑。乱他听法。或邪解佛语。僻说圣意。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或抄前着后。抄后着前。前后着中。中着前后。绮饰文词。安置己典。或为利养名誉恭敬。为人说法。无道德心。求法师过而为论义。非理弹击。不为长解求出世法。或轻慢佛语尊重邪教。毁呰大乘赞声闻道。如是等罪无量无边。皆悉忏悔。   此紊法也。眠地仰卧以下。种种紊乱。不敬之甚○法。即世出世间之正法。非法。即世出世间之邪法也○非法说法六句。正是邪解僻说处○乃至云天堂是妄造。地狱非真说。酒肉不碍菩提。淫欲不妨正性等言。俱是邪解僻说之意也○重。即戒律中四弃八弃十波罗夷等。轻。即戒律中三十九十乃至四十八等轻也。抄等四句。可就上文轻重二句三等分之。如律中前篇至重。中篇稍重稍轻。后篇纯轻。邪解者。即以抄之。将轻重等事。混乱於后人者。可知之矣。智者详之○绮饰文词。安置己典者。工於法语庄饰己意。而窜入经典也○求法师过。至赞声闻道。正是为利养名誉。无道德心处○诸经要集云。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贪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食。自卖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於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名下品法施。若为名闻。为胜余法师故。而为人说法。得报亦少。生於天中。受中异报。或生人中。是名中品法施。若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及令住正法。不为财利。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人最胜。乃至涅盘。其福不尽。是名上品法施。至於悭吝佛法。不肯开示众生。障他慧明。后生边地。无佛法处。犹为过咎。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於僧间有障。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害发无上菩提心人。断灭佛种。使圣道不行。或剥脱道人。鞭拷沙门。楚挞驱使。苦言加谤。或破净戒及破威仪。或劝他人舍於八正。受行五法。或假托形仪。窥窃常住。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次忏蔑僧业障○五分律云。调达不能害佛。欲破其和僧。佛语调达曰。若僧已破。能和合者。其人生天。若僧和合而破之者。堕地狱中○僧众和合而故为诽谤。离间谓之破阿罗汉和合僧无上菩提心人。皆佛种也。而弒之。而破之。而害之。故曰断灭佛种。道人者。是有道有德之人。故曰道人。亦即沙门之等类也○破诸魔经佛云。菩提有三种。若人虽发菩提心。但乐自利以求解脱。故名声闻菩提。又虽发菩提心。於大乘法。不乐修习。但起心念观诸缘法。随所观察而行。故名缘觉菩提。若复有人。发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如是心。於轮回身。不生厌倦。乐欲利乐。一切众生。皆令解脱。以己善利。普施一切。故名为无上菩提○以上至此。文同七逆可知。梵语阿罗汉。此云杀贼。应供。无生。此三号也○梵语沙门。又云桑门。三门等。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摄心达本原。故号为沙门。云云○八正见前。五法者。涅盘五种世法名。世句。世缚。世法。世执着。是名世谛五法○窥窃者。瞰伺之谓也。   或裸露身形。轻衣唐突。在经像前。不净脚履。踏上殿塔。或着屧屐。入僧伽蓝。涕唾堂房。污佛僧地。乘车策马。排揬寺舍。凡如是等。於三宝间所起罪障无量无边。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裸露。赤体也。赤身露体谓之裸露。轻衣。小衣。小衣轻跳。谓之唐突。又唐突。即唐突。不逊也。比丘不着三衣礼拜。亦名轻衣唐突○屧屐也。又履中荐也。屐。木屐。又履为无跟凉履。屐为脚靸而套。经云。着屐见佛。生马蹄国○梵语僧伽蓝。此云众园。清众所居之处也○排揬。推排冲突轻触之谓也。   愿生生世世。常值三宝。尊仰恭敬。应有厌倦。天缯妙彩。众宝缨络。百千伎乐。珍异名香。华果鲜明。尽世所有。常以供养。若有成佛。先往劝请。开甘露门。若入涅盘。愿我常得献最后供。   上忏悔竟。下发愿成德○说法度人。是为甘露开甘露门。即转法轮也○甘露名不死药。食之长生不死。喻若得佛法。即证不生不灭。常住之法。故云甘露云尔○门通出入义令人出生死。入佛法门故也○献最后供。考经律异相云。佛临入灭。有拘尸城工巧之子。名曰纯陀。泣告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救贫穷困苦。欲从如来。求将来食。惟愿哀怜摄受我等微供。然后涅盘。佛言。我今为汝断除贫穷。以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令汝具足。檀波罗蜜。纯陀号哭。复白大众。同共礼劝。佛莫涅盘。佛告纯陀。诸佛法尔。有为亦然。速办所施。不宜久停。是时天人皆来奉供。佛悉不受。大众唱言。善哉纯陀。成就大福。我等供具则为唐捐世尊欲满众望。一一毛孔化无量佛。一一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僧。悉皆受供。释迦如来。自受纯陀所奉。设者食满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众。   於众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兴隆三宝。上弘佛道。下化众生。   六和者。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修此六和。匪敬弗得。故曰修六和敬。所以云无不敬者。亦此意也。   如上所说於三宝间。轻重诸罪。皆以忏悔。其余诸恶。   上结忏。下结前起后之文○其余诸恶。盖谓如上所说。说所不尽。故又言其余。   今当次第。复更忏悔。   承前起后。   如经中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有二种白法。能为众生灭除众障。一者惭自不作恶。二者愧不令他作。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不惭愧。与诸禽兽不相异也。是故今日至诚。归依於佛。如法忏悔。   此引经文如法劝诫。健者精进自强之谓。白者洁白。纯净之词○显密圆通云。白法功德。只须惭愧二种。能为众生灭除众障。不须财宝而自成就此功德。故云白法。惭愧二字。亦即智信之意也。   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信邪倒见。杀害众生。解奏魑魅。魍魉鬼神。欲希延年。终不能得。或妄言见鬼。假称神语。如是等罪。皆悉忏悔。   此邪倒列相忏悔。下皆因无智不信。无惭无愧。故有邪倒等种种过恶。直贯下文。正忏上若不惭愧等二句○魑魅者。老物之精。山泽之怪。魍魉大力鬼也○欲希延年。当知非但不得。延年。抑且难免地狱之苦○妄言见鬼假称神语者。如关亡捕鬼。重子女巫。开堂附体。及关神乱语之类。如是等罪者陈忏也。后同。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行动傲诞。自高自大。或恃种姓。轻慢一切。以贵轻贱。用强凌弱。或饮酒斗乱。不避亲疎。惛醉终日。不识尊卑。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此傲慢列相忏悔。傲者慢也。倨也。诞者放也○种姓者。种族尊胜。自恃高贵自高自大等○以贵轻贱二句。释上轻慢一句○经云。饮酒者过失无量。若持酒器与人饮者。五百世中无手。何况自饮。何况斗乱等云云。乃至教人饮者。犯轻垢罪○饮酒犯三十六种失。大藏一览云。不孝父母。轻慢长上。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吁露人罪。恒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致病之根。斗诤之本。恶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圣贤。怨黩天地。废忘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无故捶打奴婢。横杀众生。奸淫他妻。偷人财物。疎远善人。狎近恶[又/又]。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着北。倒沟卧路。堕车堕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热亡。寒天冻死。此是三十六种失也。   或嗜饮食。无有期度。或食生鲙。或啖五辛。熏秽经像。排揬净众。纵心恣意。不知限极。疎远善人。狎近恶友。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此秽浊列相忏悔。嗜欲也。好也。鲙。鱼鲙。生鲙。或鯹羴之物。五辛。梵网经云。一大蒜。二茖葱。即韭薤。三慈葱。即家葱。四兰葱。即小蒜。五兴蕖。即胡荽为之五辛。附食辛有五失。一多过。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二天远。纵能说法。诸天远离。三鬼近。鬼舐神吻。常与鬼住。四福消。福德日消。长无利益。五魔集。魔来说法。非毁禁戒○排揬净众者。臭气触秽一切斋戒善友等众故也。   或贡高矫假。偃蹇自用。跋扈抵揬。不识人情。自是非他。希望侥幸。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此暴戾列相忏悔。矜满才能为贡高矫情饰诈为矫假。怠缓率意为偃蹇自用。自强自逞。肆无忌惮。为跋扈抵揬。总是不随顺之意也○凡其所有不当得而滥叨得者。谓之侥幸。   或临财无让。不廉不耻。屠肉沽酒。欺诳自活。或出入息利。计时卖日。聚积悭克。贪求无厌。受人供养。不惭不愧。或无戒德。空纳信施。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此贪诳列相忏悔。屠刳也。杀也。屠者。割肉知牛之长少○沽者。买也。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沽酒。教人沽酒。沽酒因。沽酒缘。沽酒法。沽酒业。是酒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生众生颠倒之心者。波罗夷罪○出入息利者。放债盘折积算子母钱。谓之出入利息。本为父母。利即如子。故云息也○而今世人放债取利。月不过五等说。谓之计时卖日。克积。贪求也○无净戒之德。而纳受檀信之布施。则信施难消。故曰空纳信施。淫杀盗妄饮酒昏迷。乃至上文临财无让欺诳自活等者。一总名为无戒无德也。   或捶打奴婢。驱使僮吏。不问饥渴。不问寒暑。或发撤桥梁。杜绝行路。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此残忍列相忏悔。   或放逸自恣。无记散乱。摴蒱围棋。群会屯聚。饮酒食肉。更相扰饯。无趣谈话。论说天下。从年竟岁。空丧天日。初中后夜禅诵不修懈怠懒惰尸卧终日。於六念处心不经理。见他胜事便生嫉妒。心怀惨毒。备起烦恼。致使诸恶猛风吹罪薪火。常以炽然。无有休息。三业微善一切俱焚。善法既尽为一阐提。堕大地狱无有出期。是故今日至祷稽颡。向十方三宝。皆悉忏悔。   此放逸列相忏悔○摴蒲。博戏也。即赌赛之具。围棋尧造。丹朱善之○酒者。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食肉者。梵网经云。断大慈悲。犯轻垢罪○又食肉有十过。一览云。一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皆是己亲。二食肉人。众生见即惊怖。三坏他信心。四慈心薄少。五增恶罗剎习气。六令学咒术不行。七众生身命。於己无别。八诸天贤圣远离。恶神恐怖。九不净所出。十死堕恶道○扰者。乱也。搅也。饯。送行之燕○初中等者。欲求无上菩提。宜应昼夜禅诵精勤。不可暂时怠惰。而无空丧可也。故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禅者。梵语禅那。此云息寂。息虑忘缘。体究自心。顿悟无生之理。即今谓之参禅也。诵者。持咒诵经念佛等是也。因不修习而堕昏沉散乱。生死二病之中。岂非空丧天年。虚延岁月者乎○见他胜事者。即念佛参禅持诵等事○六念者。念佛为慈悲导师。念法为三世佛母。念僧为人天福田。念天为长寿安乐。念戒为清净身心。念施为普济贫穷。是为六念。心不经理者。於此处懈怠。毫无儆醒可知○恶业属风。烦恼怒气属火。因积习业风所扇。罪火炽焰。烧断菩提径路。故曰一切俱焚○三业微善者。上言诸恶。不出十恶等业。今之微善。不出五戒十善。恶胜善微。故曰俱焚。此乃嫉妒烦恼之所害也○梵语一阐提。此云退没善心。亦云信不具。   向来所有一切众罪。若轻若重。若粗若细。若自作。若教他作。若随喜作。若以势力逼迫令作。如是乃至赞叹行恶法者。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总指上文。其余罪业。重求。忏悔而发露之。   愿承是忏悔。一切诸恶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谦卑忍辱。知廉识耻。先竟问讯。修良正谨。清洁义让。远离恶友。常遇善缘。收摄六情。守护三业。捍劳忍苦。心不退没。立菩提志。不负众生。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上来总申忏悔已竟。愿承下发愿成德○慈和至义让。是世界法。远离至众生。是出世法。下结忏○经云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道生於卑退。德生於安和故云尔○知耻近乎勇。其意亦在斯矣○修良正谨。修顺良导。不生违忤之心正直谨庄。了无恣情偏曲等也○恶友。行十恶之人。善缘。五戒十善之行○回光反照。摄念归真。故云收摄等○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识。称为六情。识情分别起贪爱等故也○捍。即勇猛精进之谓也○若依文看来。中卷宜此处完。以忏悔业障竟故也。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宝积文殊云。愿我成佛之时。以恒沙诸佛世界为一佛剎。名为普见。诸菩萨言。文殊所得佛剎与弥陀佛剎等不。世尊告言。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於大海中取一滴水。喻弥陀佛剎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佛剎庄严。复过於是。   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向来已忏悔烦恼障。已忏悔业障。所余报障今当次第披陈忏悔。   上忏烦恼业障已竟。此处忏悔果报障○果报之中。有地狱报。畜生报。饿鬼报。阿修罗报。更有人天之中无量余报。皆为果报。从此逐一次第忏悔。   经中说言。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市闲。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   此引经言以示劝。四不可得经云。兄弟四人学仙。得五神通。宿对来至。自知寿尽。各自念神足飞腾。所至无碍。各以神通力而自避死。於是一踊空中藏形。一入市中人多无觅之处。一入大海。三百三十六万里下不至底至於其中。一劈开山隐形石闲。自谓无常之对。无从而觅。以后死俱不免。入空者死堕於地。如果熟落。入市者死於众中。入海者死为鱼鳖所食。隐山者死为禽兽所啖。佛既观知。谓此四人欲舍宿对。三毒未除。安脱此患。   何以知然。释提桓因。五衰相现。恐惧切心。归诚三宝。五相即灭。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经教所明。其事非一。故知忏悔。实能灭祸。   此指一事以作证验。譬喻经云。有帝释天。五德离身。自知福尽。甚大忧愁。念三界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往到佛所。时佛坐禅。入普济三昧。大帝作礼伏地。志心三归佛法圣众。未起之闲。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闲。践坏坯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复反。还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能於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更不勤苦。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涅盘经云。诸天五衰相。一头上华萎。二腋下汗出。三衣常垢染。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此大五衰必死之相。又俱舍云。衣服绝香。身光忽灭。浴滴沽身。本性嚣驰。两目眴运。此小五衰。遇胜缘犹可解。非定死相也。今得延天年。必是小五衰。释提桓因。即释帝也○故知忏悔等直至文尽。皆是策发激励后昆。必自知其业障重深。定应忏悔而灭之。免其后悔难追之患也。   但凡夫之人。若不值善友奖导。则靡恶而不造。致使大命将尽。临穷之际。地狱恶相皆现在前。当尔之时。悔惧交至。不预修善。临穷方悔。悔之於后。将何及乎。殃祸异处。宿预严待。当独趣入到地狱所。但得前行。入於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复得。   此举报以警迷人。奖。劝也。称。誉也。又助也。导。引也。启。迪也。穷。极也。究竟也。殃祸。犹言灾害。异处者。轻重各异其报也。人未命终。一生宿业。冥府已预分明。故罪业之报。宿预严待。宿者宿昔。预先。严者。严明以待罪人之至也。趣。疾也。又督迫也。镬。鼎镬釜属。火镬。即地狱之所也○此下策进激励於后人也。   众等切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懒惰懈怠。放逸自恣。死苦一至。无问老少。贫富贵贱。皆悉摩灭。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夫人命无常。喻如朝露。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云何忽此而不忏悔。   此言人命无常。正云临穷方悔。悔无所及处。当知无常迅速。生死难期○无常忽到。欲忏无及。乘此无病。正宜精进。切勿以少年且得自宽。致令后悔。先贤有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坆坆尽是少年人○摩灭。即消灭也。奄忽。即倏忽也。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故有出入息。甚言其速也○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云何忽此句。忏主痛责之词。学人母得种种放过而不解之也。慎夫哉。慎夫哉。   但五天使者既来。无常杀鬼卒至。盛年壮色。无得免者。当尔之时。华堂邃宇。何关人事。高车大马。岂得自随。妻子眷属非复我亲。七珍宝饰乃为他玩。以此而言。世闲果报皆为幻化。   此言一切世事。皆是虚假。五天。据增一阿含经云。须弥山半有四种天。毗沙门。天王将诸夜叉。毗留波叉天王将诸鬼神。毗留勒天王将诸魔鬼。提头赖咤天王将诸乾沓和等。又婆沙论云。自四天王已下。有日月天。星宿天。常憍天。持鬘天坚首天。此为五天。上天所勅为天使。冥司所遣为杀鬼○又阎罗王请问经云。生老病死刑为五天使者。其文甚详○古云。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体。纵有华堂等用。与我了不相关。故曰。何关人事。亦指自言也。到此地位。世间乐事。皆非我有。迷者不思厌离而求出世。反生贪恋。更增苦本○非复我亲者。先贤俚语云。夫妻一似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七珍。金玉珠宝珊瑚琥珀玛瑙等○玩。弄也。戏也。好也。他玩。於己无益。徒为他有○幻化。幻者。西域幻术之法。依艹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艹木。法喻各开五法。喻中五者。如结一巾幻作一马。一所依巾。二幻师术法。三所幻马。四马有即无。五痴执为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识心。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执我法。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不例然。故云幻化也。   天上虽乐。会归败坏。寿尽魂逝。堕落三涂。是故佛语。须跋陀言。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至於非非想处。命终还作畜生道中飞狸之身。况复余者。故知未登圣果已还。皆应轮转。备经恶处。如不谨慎。忽尔一朝亲婴斯事。将不悔哉。   此云天福有尽○梵语须跋陀罗。此云好贤唐言善贤梵语郁头蓝弗。此云猛喜。又云极喜。仙人之名也○郁头蓝弗果报。智度论云郁陀罗伽仙人。得五神通。飞到王宫。王夫人接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驾而出。更修五通。一心专志。而鸟鸣以乱其意。次诣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即生瞋恚。曰。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得定。生非非想天。后彼寿尽。下生报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狸之伎俩。止可杀鱼。今为飞狸。并杀飞鸟。以遂其恶。致堕恶道。嗔时一念。可不慎哉○圣果。即无上涅盘妙果○婴受也。又触也。   如今被罪。行诣公门。已是小苦。情地障惶。眷属恐惧。求赦百端。地狱众苦。比於此者百千万倍。不得为喻。   此以世事小苦喻大。阳闲官府小苦。尚知可畏。地狱众苦。比之无量而反不畏。不预修善。岂不大愚而更大错者也。岂不惧哉。岂不畏哉。下举众发叹○已上大槩言罪报必不可免。故须忏悔力。方得除灭。已下正言地狱中一切恶相恶报。今日至诚。求哀忏悔。   众等相与尘劫以来。罪若须弥。云何闻此安然不畏。不惊不恐。令此精神复婴斯苦。实为可痛。   此苦劝脱离罪报○云人生无有无罪。岂可不谨慎而不忏悔。可伤可痛。   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结忏令除。已上忏悔业障已竟。下文忏悔报障。有四。先忏地狱罪报。   某等从无始已来。至於今日。所有报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狱。   地狱众苦。说不可尽。至於阿鼻犹为极重。阿者言无。鼻者言遮。阿者言无。鼻者言救。合言无遮无救。即无闲地狱也。下正说阿鼻狱中恶相恶报。受苦无量。   如经所明。今当略说其相。此狱周匝有七重铁城。复有七重铁网。罗覆其上。下有七重铁刀为林。无量猛火纵横八万四千由旬。罪人之身徧满其中。罪业因缘。不相妨碍。上火彻下。下火彻上。东西南北通彻交过。如鱼在鏊。脂膏皆尽。此中罪苦亦复如是。   经。楞严经。地狱中。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阿鼻狱。乃八大狱之一。谓斩活。黑绳。石磕。叫唤。大叫唤。焰热。大焰热。阿鼻狱。前七者。各阔五百由旬。唯阿鼻狱。三十二万里。前七者。各寿千岁。唯阿鼻狱王。寿二万岁。俱治第一根本极重罪。谓弒父母。弒阿罗汉破和合众。逼奸净尼。出佛身血。而阿鼻之罪。所犯犹重。人间六十小劫。此狱方为一昼夜。故曰甚重者第一阿鼻地狱。故谓阿鼻狱王。即此直为纵。横为广。梵云由旬。此云限量。犹言此方之驿。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为一由旬○因本经。佛告诸比丘。於四大洲。八万小洲。诸余大山。须弥山王之外。外有一山。名日铁围。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尔。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此铁围外。复有一重大铁围山。高广正等。两山之间。极大黑暗。无有光明日月。具有八大地狱。谓活大地。狱。黑大地狱。合大地狱。叫唤大地狱。大叫唤大地狱。热恼大地狱。大热恼大地狱。阿鼻至大地狱。此八大地狱。各。各复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绕而为眷属。皆纵广五百由旬。谓黑云沙地狱。粪屎泥地狱。五叉地狱。饥饿地狱。燋渴地狱。脓血地狱。一铜釜地狱。多铜釜地狱。铁铠地狱。函量地狱。鸡地狱。灰河地狱。斫截地狱。剑叶地狱。狐狼地狱。寒冰地狱○除上八大狱。复有十次地狱。文长难录。又次之。则有孤独地狱。此狱在阎浮提诸处。或旷野山闲。或海畔庙中。有八万四千座。苦报转轻。寿亦不定。所摄有情上下品十恶来生其中。偈曰。阎浮地阔七千旬。处处皆有孤独狱。或在山林旷野中。或在大海江河畔。或在城隍社庙间。所摄上品下恶罪。汤火刀兵虽各具。时日年月减。前科。随因感果苦多端。眷属八万如经说○地狱猛火等相。大抵如十习因中淫习之所感。更兼瞋习之所招。后楞严经可知○如鱼者。引喻法。而人难受可知○鏊。饼鏊盘。脂膏戴角者脂。无角者膏。又曰凝者。脂。释者膏。总皆身中润泽之物。而可尽乎○上来根本地狱。如州司牢狱。边处地狱。如县道牢狱。孤独地狱。如场镇锁杻之属。   其城四门有四大铜狗。其身纵广四千由旬。牙爪锋长。眼如掣电。复有无量铁嘴诸鸟。奋翼飞腾。啖罪人肉。牛头狱卒。形如罗剎而有九尾。尾如铁叉。复有九头。头上十八角。角有六十四眼。一一眼中皆悉迸出诸热铁丸。烧罪人肉。然其一瞋一怒哮吼之时。声如霹雳。   此明狱中兽类形状。甚可怖畏。掣电者。言其红光闪烁。故如掣电。奋者勇也。发忿腾跃之势耳。   复有无量无边刀轮。空中而下。从罪人顶入。从足而出。於是罪人痛彻骨髓。苦切肝心。如是经无数岁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如是等报。今日皆悉稽颡。惭愧忏悔。   此皆恶业所感之报。不可不知也○今皆稽颡惭愧者。忏悔已上阿鼻狱报。已下乃是忏悔其余诸狱。如刀山剑树。以至八万四千鬲子地狱之类。如是等报。即同经中十因六报。大略相同○楞严经云。一切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云何十因。一者淫习交接。发於相磨。故有猛火铁床铜柱诸事。二者贪习交计。发於相吸。故有寒冰咤咤波波诸事。三者慢习交陵。发於相恃。驰流不息。故有血河灰河铜灌诸事。四者瞋习交冲。发於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故有刀山剑树斧越诸事。五者诈习交诱。发於相调。引起不住。故有绳木绞校杻械诸事。六者诳习交欺。发於相罔。诬妄不止。飞心造奸。故有尘秽没溺诸事。七者恐习交嫌。发於[衔-金+缶]恨。故有擒捉击射诸事。八者见习交明。发於邪业。萨迦耶见。邪悟诸业。故有王吏推鞫诸事。九者枉习交加。发於诬谤。故有合山耕磨诸事。十者讼习交喧。发於覆藏。故有业镜对验诸事○云何六报。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火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见种种恶。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烊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燋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为星火迸洒。二者闻报。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没天地。神识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种种闹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毒。注息则能为雨为虫。注味则能为脓为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推碎心魄。三者齅报。此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恶气熏心。二者塞闻。不通闷绝。如是齅报。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冲思则能为灰为瘴。四者味报。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周覆。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冰冻裂。二者吐气。为火燋烂。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历触则能为弓为箭。历思则能为热铁雨。五者触报。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四山来合。无复出路神识被驱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二者离触。身心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热。历听则能为撞为击。历息则能为拷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历思则能为煎为炙。六者思报。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神识被吹上空旋落。堕无闲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荒走。二者不迷。觉知则苦。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冰为霜。结息则能为火车火槛。结尝则能为叫为唤。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死万生。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自业之所招感也。   次复忏悔刀山剑树地狱。身首脱落罪报。忏悔镬汤炉炭地狱烧煮罪报。忏悔铁床铜柱地狱焦然罪报。忏悔火车地狱劈砾罪报。忏悔拔舌犁耕地狱楚痛罪报。   刀山等者。亦即十习之中瞋习之所招感也。云云○炉炭者。亦是六交报中见火之所招感也○砾。小石也。研碎之意也。   忏悔吞啖铁丸烊铜灌口地狱五内消烂罪报。忏悔铁磨地狱骨肉灰粉罪报。忏悔黑绳地狱肢节分离罪报。忏悔灰河沸屎地狱恼闷罪报。忏悔咸水寒冰地狱皮肤拆裂裸冻罪报。   五内。即五脏也。灰粉者。以绳牵扯。如世闲分尸之例也。   忏悔豺狼鹰犬地狱更相残害罪报。忏悔刀兵距爪地狱更相搏撮斫刺罪报。忏悔火坑地狱炮炙罪报。忏悔两石相磕地狱形骸碎破罪报。忏悔众合黑耳地狱解剔罪报。   或豺害於犬。犬害於豺。故云更相等。距爪者。鸡距爪鹰之类。鸡距。凡刀锋有倒刺。皆曰距。赵广汉善为钩距。钩之有距。吞之则顺。吐之则逆。使人入其术中而不能出。以钩索其隐情也。搏手击斫刀斩。搏撮斫刺。皆受苦之状。磕。石相筑声。众合黑耳者。或有众物相合。黑暗耳目。更有锯解刀剔之苦。   忏悔暗冥肉山地狱斩锉罪报。忏悔锯解钉身地狱断截罪报。忏悔铁棒倒悬地狱屠割罪报。忏悔焦热叫唤地狱烦冤罪报。忏悔大小铁围山闲长夜冥冥不识三光罪报。忏悔阿波波地狱阿婆婆地狱阿咤咤地狱阿罗罗地狱。   自上至下。种种地狱。受如是苦。各各之所不同者。皆有牛头狱卒马面夜叉等。各以大力追逐驱逼而使之然也。然而皆众生业力之所招感。本非天降亦非人与当自知之而莫自昧也○波波婆婆咤咤罗罗。俱寒狱中忍寒之声也。   如是八寒八热一切诸地狱中。复有八万四千鬲子地狱。以为眷属。   如是者。总上地狱而言。八热即八狱。阿鼻即其一也。惟阿鼻狱至大故云狱之王。八寒狱。一頞部陀。二尼剌部陀。此二从寒逼身疱裂立名。三頞折咤。四嚯嚯婆。五唬唬婆。此三从寒苦痛发声立名。六嗢钵罗。七钵特摩。八摩诃钵特摩。此三从身裂。如三种莲华。立名。一青莲。二红莲。三大红莲。此为八寒狱。无游增八热狱。一等活。谓斩刺磨捣吹活等。二黑绳。谓以黑绳绷量。后方斩锯。三众合。谓苦具众至合党相残。四嗥叫。谓众苦所逼。悲嗥发声。五大叫。极苦所逼谓大叫称怨。六炎热。谓炎逼身转极苦难堪。七极热内外自他身出猛火。互相烧害。八阿鼻。趣果受苦时命及形。五皆无间。此八热狱。每一狱各有四门。每门各有四狱。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增也。一狱既有十六则。八狱总有一百二十八。皆名游增。连八大狱。其成一百三十六座。有情游彼。其苦增苦。故名游增。自行十恶五逆。感八大地狱。教他行逆恶。感十六眷属游增狱。八万等者鬲子地狱。梁皇忏略见。八万四千未曾具陈。以为眷属者。以为同类之谓。谓八寒八热大地狱中。总有一百二十八游增狱。即此一切诸地狱中。复有八万四千鬲子地狱。正与大狱相为表里。互为分属。合此众苦而成大狱。故曰眷属。正与大狱小狱相合而成之。如人之有大小眷属然耳。非真有眷属也。诸地狱中者。以其为主。以为眷属者。如主有从者故云眷属。   此中罪苦。炮煮楚痛。剥皮刷肉。削骨打髓。抽肠拔肺。无量诸苦。不可闻不可说南无佛。   刷者。刮也。扫也。削者。刮削。皆剐剔之意○忏悔至此。宁不骇污。南无佛。心心念念。早办资粮。急为改革。勿致此苦。资粮即所修福智是也○人间五百岁。地狱方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则无始已来。经生父母。倘受重罪者。竟不知其凡几矣。此尚小狱为然。况阿鼻狱王。人间六十小劫。此狱方一昼夜。寿命二万岁。受苦何所穷极。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长时。难以说尽。可不痛惜也哉○不为预办资粮。不速为渐愧改革。地狱之苦。宿预严待。可不惧哉○经云。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忏主叙至於此称南无佛者。以至极悲。深痛地狱之中。一切苦恼众生。无非无始恶业因缘。以至於此。然而非唯一切。或我无始以来。未必不然。所以总申恳祷念佛。发露求哀忏悔。愿乞除灭。离诸苦恼。得解脱乐也。   今日在此中者。或是我等无始以来。经生父母。一切眷属。我等与彼命终之后。或当复堕如此狱中。今日洗心恳祷。叩头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令此一切罪报。毕竟消灭。   已上忆苦。忏悔地狱报竟。下即发愿离苦得乐。   愿承是忏悔地狱等报所生功德。即时破坏阿鼻铁城。悉为净土。无恶道名其余地狱。一切苦具转为乐缘。刀山剑树变成宝林。镬汤炉炭莲华化生。牛头狱卒除舍暴虐。皆起慈悲。无有恶念。地狱众生得离苦果。更不造因。等受安乐。如第三禅。一时俱发无上道心。   忏悔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离喜妙乐为三禅。人间最乐无有过者。三禅。谓三禅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徧净天。此三天。已无男女淫欲。以禅定法喜为食。所以说更不造因。等受安乐如第三禅也○发无上道心。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梵语阿耨云云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已忏地狱报竟。今当忏悔三恶道报。   承前启后○此下忏悔果报中三恶道报。即下畜生道饿鬼道修罗道是也。兼上地狱名四恶道。   经中佛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但世闲人忽有急难。便能舍财不计多少。而不知此身临於三涂深坑之上一息不还便应堕落。   此忏人道出其多求不足悭吝之苦代为忏悔○此处三涂且指地狱饿鬼畜生而言。文义不在修罗故也。   忽有知识。劝营功德。令作未来善法资粮。执此悭心无肯作理。   善知识者。怜其罪苦。故来劝彼令修善法使之灭罪。乃至於修戒修定修慧。作种种福德者。亦俱可称善法资粮也。   夫如是者。极为愚惑。何以故尔。经中佛说。生时不赍一文而来。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积聚为之忧恼。於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恃。无德可怙。致使命终堕诸恶道。   赍即赍装也。送也。行道所用也○既不益己。纵是自有。还成他有。因悭贪故。无善。无德。故生恶道也。   是故今日归命三宝至诚忏悔。   上总明悭贪苦报忏悔竟。下别开三道。次第披诚忏悔。先忏畜生道。   次复忏悔畜生道中无所识知罪报。忏悔畜生道中负重牵犁偿他宿债罪报。忏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为他斫刺屠割罪报。忏悔畜生道中。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罪报。忏悔畜生道中身诸毛羽鳞甲之内为诸小虫之所唼食罪报。如是畜生道中有无量罪报。今日至诫。皆悉忏悔。   此忏畜生道○畜生道如楞严经云。是诸众生。若於本因。贪物为罪。遇物成形。名为怪鬼。物销报尽。生於世闲。多为枭类。酬足为人。参合顽类。贪色为罪。遇风成形。名为魃鬼。风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咎征。酬足为人。参合异类。贪惑为罪。遇畜成形。名为魅鬼。畜死报尽。生於世间。多为狐类。酬足为人。参合庸类。贪恨为罪。遇蛊成形。名虫毒鬼。蛊灭报尽。生於世间。多为毒类。酬足为人。参合狼类。贪忆为罪。遇衰成形。名为疠鬼。衰穷报尽。生於世间。多为蛔类。酬足为人。参合微类。贪傲为罪。遇气成形名为饿鬼。气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食类。酬足为人。参合柔类。贪罔为罪。遇幽成形。名为魇鬼。幽销报尽。生於世闲。多为服类。酬足为人。参合劳类。贪明为罪。遇精成形。名魍魉鬼。精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应类。酬足为人。参合文类。贪成为罪。遇明成形。名役使鬼。明灭报尽。生於世间。多为休征。酬足为人。参合明类。贪党为罪。遇人成形。名传送鬼。人亡报尽。生於世闲。多为循类。酬足为人。参合达类。   次复忏悔饿鬼道中长受饥渴百千万岁不闻浆水之名罪报忏悔饿鬼食啖脓血粪秽罪报。忏悔饿鬼动身之时一切肢节火然罪报。忏悔饿鬼腹大咽小罪报。如是饿鬼道中无量苦报。今日稽颡求哀。皆悉忏悔。   上忏畜生道竟。次忏饿鬼道。饿鬼道者。如正法念处经云。饿鬼险恶之业。由心贪嫉欺诳於人。贪惜积聚欲望长富。广积众恶。不行布施。沙门婆罗门。及诸病瘦盲瞑贫穷。有来乞求。心生悭嫉。不肯施与。不作功德。不持禁戒。以是因缘。堕饿鬼中○复次若有众生。受他寄物。抵拒不还。生於彼处。一者人中住。若人夜行则有见者。二者在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有住海中。有住海渚。恶道眷属。其数无量。略言有三十六种且举七八种。一者炬口。口出猛火。肢节烟生。二者针咽。腹大如鼓。项颈如针。形状苦瘦。三者臭口。口气臭恶。臭不可闻。四者大瘿。颈生瘿瘤。啖彼脓血。五者针毛。出毛如针。转刺身体。六者臭毛。身毛臭秽而不堪闻。七者得弃食。人所弃以充饥饿。八者得失。物失不堪。方得就吃。一日一夜。比人间十年。如是五百岁。名为一生○腹大咽小者。针咽鼓腹之徒。焰口焦身之辈。即此类也。   次复忏悔一切鬼神修罗道中谀谄憍诈罪报。忏悔鬼神道中担沙负石填河塞海罪报。忏悔鬼神罗剎鸠盘茶诸恶鬼神生啖血肉受此丑陋罪报。如是鬼神道中无量无边一切罪报。今日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悉令消灭。   次忏阿修罗道。阿修罗。此云非天。由前因中。虽愿得天身而不信正业福田力故。智度论云。欲界众生。三种善根。上分天道果报。中分人道果报。下分修罗果报。修罗结使腹心。心多邪曲。得道甚难。诸天虽随结使。直心信道。修罗虽则与天相似。以其近道难故。故在人下。天之怨敌。名阿修罗。王於。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楞严经云。阿修罗有四种。若於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於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於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释梵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前阿修罗王。住大海底。须弥山侧。所住之城。名曰光明。纵广八千由旬。寿五千岁。一日一夜。比人间五百岁○谀谄面从。曰谀。佞言曰谄。憍。恣也。逸也。纵肆也。诈。伪也。诡谲也○罗剎。是食人鬼。亦是啖精气鬼。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养精神。鬼啖一滴。令人头痛。三滴闷绝。七尽即死。一心持咒者。即脱此难○鸠盘茶。是可畏鬼。   愿承是忏悔畜生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灭愚痴垢。自识业缘。智慧明照。断恶道身。   上忏三报已竟。此发愿求成三道之功德。灭恶生善。必承忏法而入也○因愚痴无慧故。受畜生身报。今得智慧。一念醒悟。即可断畜生恶道身。而生人天善道○愚垢既除。畜生报尽。或生天上。或生人间。慧性开明。自识业缘果报。必不更受於畜生者。莫非忏悔之功。亦自知之也。   愿以忏悔饿鬼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离悭贪。饥渴之苦。常餐甘露解脱之味。愿以忏悔鬼神修罗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质直无谄。离邪命因。除丑陋果。福利人天。   梵语阿修罗。此云非天。有天福而无天行故。又云无酒等。其形极丑。常与诸天斗战。力不胜故。但彼缚故。又云具缚有四。如上所明○为利养故。现奇特相。或高声现威。令人畏敬。此则心多邪曲。皆邪命因也。今既质直无谄。是即离邪命因。修正因缘。自然除丑陋果。得端正报。乃至於自利利他。亦承忏法之力而得如是也。   愿从今以去。乃至道场。决定不受四恶道报。唯除大悲为众生故。以誓愿力。处之无厌。   鬼畜修罗。兼前地狱。故云四恶道报○此下忏果报中人天余报。   已忏三涂等报。今当复次稽恳。忏悔人天余报。相与禀此阎浮寿命。虽曰百年。满者无几。於其中间盛年夭枉。其数无量。但有众苦。煎迫心形。愁忧恐怯。未曾暂离。   已忏云云者。承前起后。相与禀此云云。分忏过现促命。阎浮。具云南阎浮提。此云秽树。盛年夭枉者。或少年横死之流是也。此皆有业而未及忏悔之报。   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恶业滋多。致使现在凡有所为。皆不称意。当知悉是过去已来恶业余报所致。是故今当忏悔。   此分忏过现。原因善根微弱。故有盛年夭枉等苦也○以下一切罪报。正明凡有所为。皆不称意处。人间恶报。无非众苦煎逼心形者是。   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所有现在及以未来人天之中。无量余报。   上先明余报之由竟下正举无量余报罪业。总申忏悔也。   忏悔人间流殃宿对癃残百病六根不具罪报。忏悔人间边地邪见三恶八难罪报。忏悔人间多病消瘦促命夭枉罪报。忏悔人间六亲眷属不得常相保守罪报。忏悔人间亲友凋丧爱别离苦罪报。   此广忏现未列报○流者流落。殃即灾殃。此因无始宿业。纵修善法而得人身。恶业未尽。犹有流落余剩之殃。故曰流殃宿对等云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完具○三恶者。恶大恶。恶中恶。恶者。人以恶加己。还以恶报之。大恶者。人不侵己。无故加害於人。恶中恶者。人来恭敬供养。不念报恩而反害之○八难者。生於边地邪见之家。便不知三宝。一地狱。二饿鬼。三旁生。此又名三恶道。亦在八难数中。四盲聋喑痖。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北俱卢洲。此四者在人道中。八无想天。此八者。有一于此。不得见佛闻法。总名八难。出净名疏○不得常相保守者。父母兄弟妻子中有一死别生离便是○凋。瘁也。焦瘁也。   忏悔人间冤家聚会忧愁怖畏罪报。忏悔人间水火盗贼刀兵危险惊恐怯弱罪报。忏悔人间孤独困苦流离波迸亡失国土罪报。忏悔人间牢狱系闭幽执侧立鞭挞拷楚罪报。忏悔人间公私口舌更相罗染更相诬谤罪报。   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流离波迸。亡失国土。无家可归。困苦非常○幽执侧立。在牢狱之中。不得自在而鞭挞也○彼此互相绮饰文词。乃至彼此恶言加谤。故曰更相等。   忏悔人间恶病连年累月不差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罪报。忏悔人间冬瘟夏疫毒疠伤寒罪报。忏悔人间贼风肿满否塞罪报。忏悔人间为诸恶神伺求其便欲作祸崇罪报。忏悔人间鸟鸣百怪飞尸邪鬼伪作妖异罪报。   差。病瘳也。毒疠。秋间疟疠。春患伤寒○此言四季之中。尝怀病苦者。如法华云。水肿乾痟。疥癞痈疽。如是等病。以为衣服者是也○痞。气隔不通也。邪风涨满。痞塞缠绵等病。直至下文种种罪报。无非过去之余殃也○伺。侦候也。探伺也。崇。神祸也○尸。死者在床曰尸飞尸。即怪异。百怪等者。或即毗陀罗起尸之类便是。   忏悔人闲为彼虎豹豺狼水陆一切诸恶禽兽所伤罪报。忏悔人闲自缢自刺自杀罪报。忏悔人闲投坑赴火自沉自坠罪报。忏悔人闲无有威德名闻罪报。忏悔人闲衣食资生不能称心罪报。忏悔人闲行来出入有所运为值恶知识为作留难罪报。如是现在未来人天之中。无量祸横。灾疫厄难。衰恼罪报。   虎。猛兽。豹似虎圜文。豺。狼属狼似犬。皆恶兽也○缢。绞也。自经死也。刺。穿也。伤也。闻。声誉也○皆不称其所为。故云留难○已上等报。正所谓但有。众苦煎逼心形。愁忧恐怯。未曾暂离者此也。人闲有此许多不称意。正缘善根微弱恶业滋多。故有此等苦报。可不生大惭愧大恐怖。以哀求忏悔也。   某等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求哀忏悔。愿皆消灭。   上来忏悔三障已竟。下文总申发愿求成功德。   前已忏悔三业六根一切烦恼障。一切业障。四生六道一切报障。今当次第发愿回向。   承前起后。下正名回向。   某等愿以此忏悔三障。所生功德。悉皆回向施与一切众生。俱同忏悔。愿与一切众生。现生之内。身心安乐。三灾八难。不吉祥事。咸悉消除衣食丰饶。   此普及众生现生感乐果○饥馑疾疫刀兵为三小灾。火劫水劫风劫为大三灾。此特以小三灾言之耳。八难见前。毗婆沙论云。人能一日一夜持不杀戒於未来世。决不逢刀兵灾。若以一诃梨勒果。起殷净心。奉施病僧。於当来世决不逢疾疫灾。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於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   正信三宝。舍此报身。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亲觐弥陀。得授记莂。当来世中。见弥勒佛。听闻正法。如教进修。   正信三宝句。亦普及众生现生植善因○信此一乘无上之法为正信也○舍此以下。是普及众生当来近佛○舍此者。前生所作恶业善业。今生此身。正为来受苦乐之报。故为报身。死即舍此形命而往。故曰舍此报身○弥陀佛国。清净人民。种种快乐。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不比五浊恶世也。见小弥陀经○莂者。禾稻秧种。字义从艹从别。禾秧为艹中别一佳种。故曰莂。以喻授记即作佛秧。故曰得授记莂也○弥勒佛国。其地平正。无有山陵溪谷。人民众多。少贪淫瞋恚愚痴。寿皆八万四千岁。面目桃华色。弥勒龙华三会说法。初会度九十六亿万人。二会度九十四亿万人。三会度九十二亿万人。弥勒佛住世六万岁。正法如是。像法亦复如是。   愿得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值国王。兴降三宝。不生外道邪见之家。   此普及众生。当来远魔。外道邪见。即不得兴隆也。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莲华化生。种族尊胜。安隐快乐。衣食自然。   此普及众生当来感胜○从此忏法功勋。更加一心念佛。以净其心。在处佛土。悉皆清净。所以不受父母胞胎。常在莲华托质耳○若必莲华化生。种族不止豪贵高门。若据此二句。劣者犹在化乐天宫。胜者必生十方净土。更观下文可见也。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慈仁忠孝。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此普及众生。当来尚善也。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能降魔怨及诸外道。与诸菩萨俱会一处。菩提道心相续不断。   此普及当来值圣也○净印法门经云。以无所为心。即能降诸魔。当知有四知苦能降蕴魔。断集能降烦恼魔。证灭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婆沙论云。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而害自身。故名魔。魔者杀也○华严会上第二十一位知识。徧行外道。告善财言。阎浮提内九十六种外道。各起异见而生执着。我悉於中方便调治。令其舍离所有诸见。乃至普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楞严注云。悟道之人。一生众里。与道相应。不作三业。所以不受三界死生。又一乘人。常入生死度生。实由道力所资。不染三界根本烦恼来往自由。   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兴显佛法。修行大乘。分身无量。救度众生。直至道场。无有退转。   此普及当来。自利利他○华严云。虽复现身於世中生。而於世法心无所着。不同凡夫永没三界。又不同二乘求出三界。方知学佛人。能免生死。义在於斯。乃无生死可免。无三界可出。观四生如一子。等三界於同仁故也○分身无量。如法华经云。我分身谓佛。在於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云云。   如诸佛菩萨所发誓愿。所修福智。所行回向。我亦如是发愿修集回向。   此上同诸圣○发誓愿者。如四弘誓愿等修福智。即福慧双修。回向有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度无所度。二者不坏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故。三者等一切佛回向。觉齐佛觉。四者至一切处回向。发明无地。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身土涉入。六平等善根回向。同於佛因。七等观一切众生回向。性同众生。八真如相回向。不即不离。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方无碍。十等法界无量回向。性得圆成。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   统结回向。反明四法有尽。   我此修行回向终无有尽。   正明修行无尽。   发愿回向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总结归敬三宝○已上如是十种回向。楞严广明。兹不繁引。然而人回向者。回因向果。回小向大。乃至回向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经云。回己施众生。皆共成佛道。正此意也。此中言如是回向。虚空界尽等言。如忏悔文云。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所以说我此回向。终无有尽也。发愿已。而更信礼常住三宝者。当知前来一部忏文。所说无量无边一切罪业。欲求忏灭者。毕竟全凭十方常住三宝。广大威德神通之力。己躬一念竭诚之力。始得罪业消融。福慧增长。直至成就无上菩提。无出於此故也。我众等欲求忏法。当於三宝己躬之处。宜尽心焉。慎毋忽耳。慎毋忽耳。倘或稍有一念轻微。便是虚构文言。非但不能益於理。亦恐不能益於事也。思之。   慈悲水忏法卷下(终)   忏如浣涤。以水为名。至心顶礼。罪根清罪灭。福由生。慧日昭灵觉海性圆澄。   音释   佛法僧间后文 毁   (亦去声)。 曝   (步木切音仆)。 坌   (步闷切盆去声)。 裸   (鲁果切。罗。上声赤体也)。 箧   (乞协切音怯)。 轴   (直六切音逐)。 帙   (直质切。音侄书衣经套也)。 挽   (武绾切。音晚。引)。 肯   (苦等切同肯)。 抄   (楚交切。同钞。誊写也)。 着   (直略切。附也。置也)。 呰   (祖此切音子)。 杀   (式吏切。音试下杀上曰弒)。 着   (职略切音灼)。 屧   (悉协切音燮)。 屐   (竭戟切。音极)。   其余文 魑   (抽知切音鸱)。 摴   (抽居切音抠)。 蒱   (蓬晡切音匍)。 相见   (上息亮切。去声下形甸切。音县)。 杀   (所界切。音晒。疾也)。 卒   (苍没切。村。入声。忽也。速也)。 邃   (须兑切音岁)。 鼻   (皮意切。音避。无入声)。 掣   (敕列切音彻)。 砾   (即狄切音力)。 搏   (伯各切。音博。手击也)。 磕   (充合切。石相筑声)。 斫   (职略切音酌)。 鬲   (各鵅切。音格。同隔读。力者曲脚之鼎)。   三恶道文 营   (于平切音刑)。 赍   (俗赍字。[丬*戋]西切。音韲。今书此字。已久不可改矣)。 唼   (色洽切音霎凫雁聚食也)。   人闲文 差   (楚懈切。音虿。病瘳也)。 闻   (无闷切。音问声誉。曰闻)。 莂   (必列切。音别)。   注音释   赞佛偈 分   (无闷切去声)。   卑猥注 埲   (蒲孔切)。 塕   (乌孔切。翁。上声)。 盥   (古玩切。音贯。以盆洗手曰盥)。 套   (他到切滔去声)。 紊   (文运切。音问。乱也)。   窥窃注 瞰   (苦滥切。音阚。俯视曰瞰)。 伺   (息恣切。音四。察也)。 靸   (悉合切糁。入声)。 乩   (坚溪切。音鸡。卜以问疑)。   饮酒注 黩   (杜谷切。音读。黑也。垢也)。   生鲙注 羴   (尸连切。扇。平声。羊臭也)。 蒜   (苏贯切音算)。 茖   (各鵅切。音格。山葱也)。 韭薤   (上居有切。音九。下下戒切。音械)。 荽   (苏回切。音绥亦荤菜也)。 舐   (上纸切侍上声)。 吻   (武粉切。音刎。口唇边曰吻)。   屠沽注 刳   (空胡切音枯)。 醪   (郎刀切音牢)。 秫   (食律切。音术。稷之黏者)。   衰相注 坏   (铺梅切。音丕。未烧陶瓦)。 殒   (羽敏切。音允。殁也)。 萎   (乌胃切。音秽。饭牛也)。 眴   (输慎切。音舜。目动摇也)。   地狱注 疱   (披教切)。 嚯   (忽郭切音霍)。 唬   (虚交切音哮)。 嗢   (与喔同音屋喉咽也)。 捣   (都稿切刀上声)。 绷   (补耕切。音崩)。 煻煨   (上徒即切。音堂。下乌魁切。音威。煨烬盆中物也)。 剐剔   (上占华切。寡。平声。剔肉置骨也。下他力切。音惕。解也)。 鞫   (居六切。音匊推穷罪也)。 齅   (许救切休去声)。   畜生注 魃   (蒲末切。音拔。旱神)。 魅   (莫佩切音妹)。 蛔   (于妫切音为)。 魇   (於检切音掩)。   饿鬼注 瘿瘤   (上庚顷切。音颕。下力求切。音留。肉起病也)。   忏悔注 剩   (时正切。音盛。余也)。 八难之难   (去声)。 瘁   (秦醉切音萃)。 瘳   (丑鸠切音抽)。 痞   (普弭切。音披气隔不通)。 侦候   (上丑正切。称。去声。下与矦同)。 崇   (须兑切。音岁。神祸也)。 圜   (于权切。音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