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六种 〔清〕孙星衍等辑 汉官一卷 佚名撰 清孙星衍辑 汉官解诂一卷 汉王隆撰胡广注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 汉卫宏撰 清纪昀等辑 汉官旧仪提要 汉官旧仪卷上 汉官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补遗 前汉书凡四条 后汉书凡九条 艺文类聚凡九条 北堂书钞凡五条 钱文子补汉兵志一条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 汉卫宏撰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旧仪卷上 汉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汉旧仪补遗卷上 汉旧仪补遗卷下 汉旧仪一卷 汉卫宏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仪一卷 汉应劭撰 元陶宗仪辑 汉官仪二卷 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官仪卷上 汉官仪卷下 汉官仪佚文一卷 汉应劭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驉@汉蔡质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仪一卷 吴丁孚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官一卷   汉官一卷    清孙星衍辑 太傅,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二十二人。 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诏书,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司徒掾属三十人。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司徒掾属」四字从续汉志补,以小字别之,下凡仿此。 司空掾属二十四人。〔一〕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太常员吏八十五人,其十二人四科,十五人佐,五人假佐,十三人百石,十五人骑吏,九人学事,十六人守学事。 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案:唐六典十引「太史属员有理历六人」,因避唐讳改。三人?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二人。案:各本引此条俱作「汉官仪」。 太史灵台待诏四十一人,其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风,十二人候气,三人候晷景,七人候锺律。一人舍人。案:唐六典十引汉官「灵台员吏十三人,灵台待诏四十六人」。 太祝员吏四十一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二人佐,二人学事,四人守学事,九人有秩。〔二〕百五十人祝人,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六十人。 太宰明堂丞一人,二百石。员吏四十二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三人佐,〔三〕九人有秩,二人学事,四人守学事。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七十三人,卫士一十五人。 太予乐令员吏二十五人,其二人百石,一人斗食,〔四〕七人佐,十人学事,四人守学事。〔五〕乐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 高庙员吏四人,卫士一十五人。 世祖庙员吏六人,卫士二十人。 先帝陵每陵食监一人,秩六百石。监丞一人,〔六〕三百石。中黄门八人,从官二人。 光禄勋员吏四十四人,其十人四科,三人百石,二人斗食,〔七〕二人佐,六人骑吏,八人学事,十三人守学事,一人官医。卫士八十一人。 长,墨绶铜印。 廉郎作,主羽林九百人。二监官属史吏,皆自出羽林中,有材者作。 奉车都尉三人。 驸马都尉五人。 骑都尉一十人。 光禄大夫三人。 太中大夫二十人,秩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三十人,秩比二千石。 谏议大夫三十人。 议郎五十人,无常员。 谒者三十人,其二人公府掾,六百石持使也。 卫尉员吏四十一人,其九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学三人百石,十二人斗食,二人佐,十三人学事,〔八〕一人官医。卫士六十人。 南宫卫士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 北宫卫士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二人。〔九〕 右都侯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左都侯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  案:「侯」皆当作「候」。〔一0〕 南宫南屯司马员吏九人,卫士百二人。 (北)宫门苍龙司马〔一一〕员吏六人,卫士四十人。 玄武司马员吏二人,卫士三十八人。 北屯司马员吏二人,卫士三十八人。 北宫朱爵司马员吏四人,卫士百二十四人。 东明司马员吏十三人,卫士百八十人。 朔平司马员吏五人,卫士百一十七人。 员吏皆队长佐。案:谓南屯司马以下。 太常、光禄勋、卫尉。右三卿,太尉所部。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太仆员吏七十人,其七人四科,一人二百石,文学八人百石,六人斗食,七人佐,六人骑吏,三人假佐,三十一人学事,一人官医。 考工员吏百九人。 车府员吏二十四人。 未央厩员吏七十人,卒驺二十人。 长乐厩员吏十五人,卒驺二十人,苜蓿苑官田所一人守之。 廷尉员吏百四十人,其十一人四科,十六人二百石廷吏,文学十六人百石,十三人狱史,二十七人佐,二十六人骑吏,三十人假佐,一人官医。 大鸿胪员吏五十五人,其六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学六人百石,一人斗食,十四人佐,六人骑吏,十五人学事,五人官医。 大行员吏四十人。其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文学五人百石,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学事,十二人守学事。 太仆、廷尉、大鸿胪。右三官,司徒所部。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宗正员吏四十一人,其六人四科,一人二百石,四人百石,三人佐,六人骑吏,二人法家,十八人学事,〔一二〕一人官医。 诸公主主簿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秩六百石。私府长一人,秩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直吏三人,〔一三〕从官三人。〔一四〕 大司农员吏百六十四人,其十八人四科,九人斗食,十六人二百石,文学二十人百石,二十五人佐,七十五人学事,〔一五〕一人官医。 太仓员吏九十九人。 平准员吏百九十人。 导官员吏百一十二人。 廪牺丞一人,三百石。员吏四十人,其十一人斗食,十七人佐,七人学事,五人守学事,皆河南属县给吏者。 雒阳市市长一人,秩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明法补。员吏三十六人,十三人百石啬夫,十一人斗食,十二人佐。又有?棹丞,三百石,别治中水官,主水渠,在马市东,有员吏六人。 少府员吏三十四人,其一人四科,一人二百石,五人百石,四人斗食,三人佐,六人骑吏,十三人学事,一人官医。 太医员医二百九十三人,员吏十九人。 太官员吏六十九人,卫士三十八人。 守宫员吏六十九人。外官丞二百石,公府吏府也。 上林苑员吏五十八人。 黄门员吏十八人。〔一六〕 掖庭吏从官百六十七人,待诏五人,员吏十人。 永巷员吏六人,吏从官三十四人。右丞一人,暴室一人。 御府员吏七人,吏从官三十人。右丞一人。 祠祀从官吏八人,驺仆射一人,家巫八人。 钩盾吏从官四十人,员吏四十八人。又有署一人,胡熟监一人。 中藏府员吏十三人,吏从官六人。 内者从官禄士一人,〔一七〕员吏十九人。 尚方员吏十三人,吏从官六人。 符节当得明法律郎。 宗正、大司农、少府。右三卿,司空所部。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执金吾员吏二十九人,其十人四科,一人二百石,文学三人百石,二人斗食,十三人佐学事,注缇骑。执金吾缇骑二百人,五百二十人。〔一八〕 太子少傅员吏十三人。〔一九〕 太子舍人十三人,选良家子孙。 太子门大夫门大夫二人,选四府掾属。 太子洗马选郎中补也。 北军中候员吏七人,候自得辟召,通大鸿胪一人,斗食。 屯骑校尉员吏百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 越骑校尉员吏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 步兵校尉员吏七十三人,领士七百人。 长水校尉员吏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射声校尉员吏百二十九人,领士七百人。 河南尹员吏九百二十七人,十二人百石。诸县有秩三十五人,官属掾史五人,四部督邮吏部掾二十六人,案狱仁恕三人,监津渠漕水掾二十五人,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文学守助掾六十人,书佐五十人,修行二百三十人,〔二0〕干小史二百三十一人。 雒阳令秩千石,丞三人四百石,孝廉左尉四百石,孝廉右尉四百石。员吏七百九十六人,十三人四百石。乡有秩、狱史五十六人,佐史、乡佐七十七人,斗食、令史、啬夫、假五十人,官掾史、干小史二百五十人,书佐九十人,修行二百六十人。 乡户五千,则置有秩。 沛国谯,刺史治。去雒阳千二十里。 常山国高邑,刺史治。去雒阳一千里。 武陵郡汉寿,刺史治。去雒阳三千里。案:此条引作「汉官仪」,误。 九江郡寿春刺史治,去雒阳千三百里。 汉阳郡陇(州),〔二一〕刺史治。去雒阳一千一百里。 太原郡晋阳,刺史治。南有梗阳城,中行献子见巫皋。 广阳郡蓟,刺史治。雒阳东北二千里。 苍梧郡广信刺史治,去雒阳九千里。案:以上俱见续汉志补注 校勘记 〔一〕 「二十四人」原作「三十四人」,中华书局点校本(以下简称点校本)、汲古阁本(以下简称汲本)武英殿本(以下简称殿本)、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本(以下简称集解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均作「 二十四人」,据改。 〔二〕 「九人有秩」原作「四人有秩」据诸本改。 〔三〕 「二十三人佐」原作「二十二人佐」,据诸本改。 〔四〕 「一人斗食」,汲本、集解本同,点校本、殿本作「二人斗食」。 〔五〕 「守学事」原作「守乐事」,据诸本改。 〔六〕 「监丞一人」原作「监丞五人」,据诸本改。 〔七〕 「二人斗食」点校本作「一人斗食」。 〔八〕 「十三人学事」点校本作「十二人学事」。 〔九〕 「卫士四百七十二人」点校本作「卫士四百七十一人」。 〔一0〕诸本「侯」均作「候」,孙辑作「侯」,当系自误。 〔一一〕据黄山后汉书集解校补删「北」字。又汲本续汉百官志亦无「北」字。 〔一二〕「学事」原作「学士」,据诸本改。 〔一三〕「直吏」原作「直隶」,据诸本改。 〔一四〕「从官三人」,汲本、集解本同,点校本、殿本作「从官二人」。 〔一五〕「学事」原作「学士」,据诸本改。 〔一六〕「十八人」原作「十九人」,据诸本改。 〔一七〕「从官禄士」,点校本作「从官禄事」,当是。 〔一八〕「五百」即伍伯,其上点校本据北堂书钞(以下简称书钞)卷五四引应劭汉官仪补「持戟」二字。 〔一九〕诸本中唯点校本作「员吏十二人」。 〔二0〕「修行」原作「循行」,据点校本续汉百官志五校勘记改。下引同。 〔二一〕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二三曰:「『州』字衍。或曰当作『西』。」按汉书地理志作「陇」,师古曰:「今呼陇城县者也。」据此则「州」字系衍文无疑,故删。 汉官解诂一卷   孙星衍叙录   隋志:汉官解诂三篇,汉新汲令王隆撰,胡广注。唐志作三卷。后汉书胡广传:「所着诗、赋、铭、颂、箴、吊及(诸)解诂,〔一〕凡二十二篇。」不言此书卷数。续汉志补注引广注,述此书始末极详。王隆字文山,建武中为新汲令,见文苑传。汉官篇仿凡将、急就,四字一句,故在小学中。今以隆书为正文,列广注于下,末附胡广汉制度十条。   汉官解诂一卷    汉太傅胡广注     清 孙星衍辑 王隆汉官篇  前安帝时,越骑校尉刘千秋校书东观,好事者樊长孙与书曰:「汉家礼仪,叔孙通等所草创,皆随律令在理官,藏于几阁,无纪录者,久令二代之业,闇而不彰。诚宜撰次,依拟周礼,定位分职,各有条序,令人无愚智,入朝不惑。君以公族元老,正丁其任,焉可以已!」刘君甚然其言,与邑子通人〔郎中〕张平子参议未定,〔二〕而刘君迁为宗正、卫尉,平子为尚书郎、太史令,各务其职,未暇恤也。至顺帝时,平子为侍中典校书,方作周官解说,乃欲以渐次述汉事,会复迁河闲相,遂莫能立也。述作之功,独不易矣。既感斯言,顾见故新汲令王文山小学为汉官篇,略道公卿内外之职,旁及四夷,博物条畅,多所发明,足以知旧制仪品。盖法有成易,而道有因革,是以聊集所宜,为作诂解,各随其下,缀续后事,令世施行,庶明厥旨,广前后愤盈之念,增助来哲多闻之览焉。续汉志补注 案:汉官篇正文别作一行,其有未备者,以续汉志小字补之。 太傅录尚书事。  犹古冢宰总己之义也。续汉志补注 司马中外以亲宠殊,平事尚书,宰尹枢机,勉用八政,播时百谷。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 下理坤道,〔三〕上和干光,谓之司空。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北堂书钞设官部  前、后、左、右将军,宣元以后,〔四〕虽不出征,犹有其官,位在诸卿上。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常,社稷郊畤,〔五〕事重职尊,故在九卿之首。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古文儒林,旧艺皆说。北堂书钞职官部 博士稽合同异,讲论五始,为春秋。北堂书钞设官部  公羊传云: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国之始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长者也。古礼,宾客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于地,旧说以为示有先。续汉志补注 光禄勋  勋犹阍也,易曰「为阍寺」。〔宦寺〕主殿宫门户之职。〔六〕续汉志补注 光禄大夫,〔七〕谏议大夫,揖让群卿,四方则之。北堂书钞设官部  光禄大夫,本为中大夫。武帝元狩五年,置谏大夫为光禄大夫。世祖中兴,以为谏议大夫。又有太中、中散大夫。此四等于古皆为天子之下大夫,视列国之上卿。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武帝以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与博士俱以儒雅之选,异官通职,周官所谓「官联」者也。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温故知新,率由旧章,与参国体,稽合同异,案:北堂书钞引有此二句。皆能分明古今,辨章旧闻。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北堂书钞引此在「视列国之上卿」下。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此在「所谓官联者也」下。但此与光禄大夫不相比附,疑本议郎之职。今改为正文,而不复别出。 卫尉  卫尉主宫阙之内,卫士于垣下为庐,案:北堂书钞设官部引作「为区庐于垣下」。各有员部。〔凡〕居宫中者,〔八〕皆施籍于门,案其姓名。若有医巫僦人当入者,本官长吏为封启传,案:当作「本宫长史为封棨传」,见续汉志。〔九〕审其印信,然后内之。人未定,又有籍,皆复有符。符用木,长二寸,以当所属两字为铁印,〔一0〕亦太卿炙符,案:续汉志补注引作「长可二寸,铁印以符之。」〔 一一〕当出入者,案籍毕,复齿符,〔一二〕乃引内之也。其有官位得出入者,令执御者官,传呼前后以相通。从昏至晨,分部行夜,夜有行者,辄前曰:「谁!谁!」若此不解,终岁更始,所以重慎宿卫也。艺文类聚职官部  诸门部各陈屯夹道,其旁当兵,以示威武,交戟,以遮妄出入者。续汉志补注 太仆厩府,皮轩鸾旗。初学记器物部  马有厩,车有府。皮轩,以虎皮为轩。续汉志补注、初学记器物部、太平御览车部 考工黄魏琐连,孙吴之法。北堂书钞武功部  兵书有黄氏琐连之器,盖弩射法也。北堂书钞武功部 廷尉当理疑狱。北堂书钞设官部  谳,质也。续汉志补注 鸿胪赞通四门,抚柔远宾。北堂书钞设官部  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导九宾也。太平御览职官部  昔唐虞宾于四门,此则礼宾之制,与鸿胪之任亦同。太平御览职官部 宗正  又岁一治诸王世谱差序秩第。续汉志补注 司农调均报度,输漕委输。续汉志补注  边都诸官请调者,皆有调均报给之也。以水通输曰漕。委,积也。郡国所积聚金帛货贿,随时输送诸司农,曰委输,以供国用。续汉志补注 侍中  掌侍从左右,无员,常侍中。汉书百官公卿表注  给事〔中〕,〔一三〕常侍〔从〕左右,〔一四〕无员,位次侍中、中常侍,或名儒,或国亲。汉东方朔拜中郎,为给事中。刘向谏议大夫,拜给事中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尚书出纳诏命,齐众喉口。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 唐虞曰纳言,周官为内史。机事所总,号令攸发。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晋纪总论注、后汉二十八将论注、〔一五〕辨亡论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机密之事。文选晋纪总论注 士之权贵,不过尚书,其次诸吏。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诸吏,光禄勋是也。太平御览职官部 御史  建武以来,省御史大夫官属入侍兰台。兰台有十五人,特置中丞一人以总之。此官得举非官,案:北堂书钞引作「举法」,皆误。当作「举非法」。〔一六〕其权次尚书。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宣感路温舒言,秋季后请谳。时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御史起此。案:当重有「治书」二字。后因别置,冠法冠,秩百石,案:「百」上当有「六」字。有印绶,与符节郎共平廷尉奏事,罪当轻重。续汉志补注 执金吾,执禁典兵。北堂书钞设官部  执金吾,吾者御也,典执金革,以御非常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卫尉巡行宫中,则金吾徼于外,相为表里,以擒奸讨猾。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子太傅,日就月将,琢磨玉质。北堂书钞设官部  言太子有玉之质,〔一七〕琢磨以道也。位次太师。北堂书钞设官部 少傅琢磨玉质,永承无疆。北堂书钞设官部  言太子者,珪玉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将作大匠树栗、椅、桐、梓。〔一八〕续汉志补注  古者列树以表道,并以为林囿。四者皆木名,治宫室并主之。续汉志补注 中垒、城门,北军士校,修尔车马,以戒不虞。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掌兵官。北堂书钞设官部 河南尹  武帝太初元年,〔一九〕左内史为左冯翊,主爵都尉、右内史为右扶风、京兆尹,治京师,以为三辅,皆如郡。〔二0〕主爵列侯,其职并鸿胪。〔二一〕世祖案:当有「都」字。〔二二〕雒阳,改河南案:当有「郡」字。为河南尹。北堂书钞设官部  三辅职如郡守,独奉朝请。成帝丞相张禹逊位,位特进,奉朝请。又以关内侯萧望之、大司马嘉皆进奉朝请。光武司徒孙资加特进,奉朝请。奉朝请之号,则非为官。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刺史十有三牧,分土食焉。北堂书钞设官部 京畿师外,案:当有讹。十有三牧,分部驰郡行国,督察在位,奏以言,案:「奏」上当有「敷」字。录见囚徒,案:「见」当作「视」。考实侵冤,退不录职,案:「录」当作「称」。状状进一奏事焉。案:当有讹。北堂书钞设官部  巡谓驿马也,县次传驾之,以走疾,犹古言附遂。续汉志补注  县邑囚徒,皆阅录视,参考辞状,实其真伪。有侵冤者,即时平理。续汉志补注  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其有治能者为最。察上尤异州,又状州中吏民茂才异等,岁〔举〕一人。〔二三〕续汉志补注  所察有条应绳异者,辄覆问之,不茹柔吐刚也。岁尽,赍所状纳京师,名奏事,差其远近,各有常会。续汉志补注  中兴不复自诣京师,其所道皆如旧典。续汉志补注  假佐,取内郡善史书佐给诸府也。汉书王尊传注 冀赵常山。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曰「冀州既载」。居赵,今治常山。太平御览州郡部 兖卫济河。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曰「济河惟兖州」。卫国,今治山阳。太平御览州郡部 青齐河岱。〔二四〕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曰「海岱惟青州」。居齐国,今治焉。太平御览州郡部 徐鲁淮沂初学记州郡部、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淮沂其乂」。居鲁国,今据豫州而东海。太平御览州郡部 扬吴彭蠡。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曰「淮海惟扬州」。又曰「彭蠡既渚」。居吴国,今治九江。太平御览州郡部 荆楚衡阳。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居楚国,今治武陵。太平御览州郡部 益庸岷梁。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曰「华阳黑水惟梁州」。汉改梁州(治九江)〔为益州〕,〔二五〕今治广汉。太平御览州郡部 凉邠黑水。初学记州郡部、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居邠国,汉改雍州为邠州,国右扶风栒邑县,属司隶部,不复属州。今治汉阳。太平御览州郡部 雍别朔方。太平御览州郡部 案:续汉志朔方郡在并州刺史部,无朔方刺史,与此不合。  汉别雍州之地,置朔方刺史。太平御览州郡部 交址南越。太平御览州郡部  汉平南越之地,置交州刺史,列诸州治苍梧。太平御览州郡部 幽燕朝鲜。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无幽州,而周官有焉。盖冀之别也。居燕国,今广阳是。太平御览州郡部 并代晋翟。太平御览州郡部  经无并州,而周官有,盖冀州之别也。居燕国,今广阳是。太平御览州郡部    案:「居燕国,今广阳是」七字,当有误。 太守专郡,信理庶绩,劝农赈贫,决讼断辟,兴利除害,检察郡奸,举善黜恶,诛讨暴残。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太平御览引作「诛杀残暴」。  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案:此当作「慰」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诸对辞穷尤困,收主者,掾史关白太守,使取法,丞尉缚责,以明下转相督敕,为民除害也。明帝诏书不得僇辱黄绶,以别小人吏也。续汉志补注 都尉将兵,副佐太守。〔二六〕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北堂书钞引作「都尉一人」。〔二七〕  言与太守俱受银印部符之任,为一郡副将,然俱主其武职,不预民事。旧时以八月都试,讲习其射力,以备不虞。案:太平御览引有「 备盗贼也」四字。皆绛衣戎服,示扬威武,折冲厌难者也。北堂书钞设官部〔二八〕 少官啬夫,各擅其职。周礼天官疏  谓仓库少内啬夫之属,各自擅其条理所职主。周礼天官疏 盐铁官  盐官掊坑而得盐,或有凿井?海水而以得之者。铸铜为器械,当铸冶之(事)〔时〕,〔二九〕扇炽其火,谓之鼓铸。续汉志补注 诸王  诸王在长安,位次三公。北堂书钞设官部  光武封诸子,各四县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后汉妾数无限别,乃制设正适,曰妃,取小夫人不得过四十人。续汉志补注 列侯  列侯金印紫绶,以赏其有功,功大者食县邑,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案:北堂书钞封爵部引「大小随邑县乡所食,臣其吏民也」。本为彻侯,避武帝讳曰通侯。旧时文书,或爵通侯也,〔三0〕后更曰列侯。今俗人或都言诸侯,乃王尔,非此也。艺文类聚封爵部、太平御览封建部  诸王受封,皆受茅土,归立社稷。本朝为宫室,自有制度。至于列侯归国者,不受茅土,不立宫室,各随贫富,裁制黎庶,以守其宠。续汉志补注、艺文类聚封爵部  车驾巡狩幸其国,诸侯衣玄端之衣,冠九旒之冕,其盛法服以就位也。今列侯自不奉朝请侍祠祭者,不得服此,皆当三梁冠,皁单衣,其归国流黄衣皁云。续汉志补注 乘舆豹尾过后,罢屯解围。续汉志补注  施于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故须过后,屯围乃得解,皆所以戒不虞也。续汉志补注鸾旗,以铜作鸾〔鸟〕车衡上。〔三一〕续汉志补注  建盖在中。续汉志补注  毂下,喻在辇毂之下,京师之中。〔三二〕文选曹子建责躬诗注、潘安仁在怀县作诗注、曹子建求通亲亲表注、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注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长安时,出祠天于甘泉用之,名曰甘泉卤簿。文选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注 宗庙是古者清庙茅屋。续汉志补注  古之清庙,以茅盖屋,所以示俭也。今之明堂,茅盖之,乃加瓦其上,不忘古也。后汉书光武纪注、续汉志补注  桶,桶也。诸侯丹桶,以丹色也。太平御览居处部 案:「桶」当作「桷」。〔三三〕  梲,梁上柱也。诸侯藻〔梲〕,〔三四〕为藻文也。太平御览居处部 附:汉制度案:汉制度之名,不见于隋书经籍志。续汉志补注引谢沈书曰:「太傅胡广博综旧仪,立汉制度,蔡邕因以为志。」今群书所引,附于解诂之后。  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书),〔三五〕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惟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他皆仿此。后汉书光武纪注、太平御览文部  天子出,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法驾,公不在卤簿,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骖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小驾,太仆奉驾,侍御史整车骑。后汉书儒林传序注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光武都洛阳,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元帝次当第八,光武第九,故立元帝为祖庙,后遵而不改。后汉书光武纪注 列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特进,在三公下,不在车骑下。续汉志补注  是为猥诸侯。续汉志补注  戎,立车,以征伐。续汉志补注  春秋左氏传有南冠而絷者,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续汉志案:以下四条俱引作「胡广说」。  高山冠,盖齐王冠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近臣谒者服之。续汉志  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续汉志  意谓北方寒凉,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续汉志补注 校勘记 〔一〕 「及诸解诂」原作「及新解诂」,据后汉书胡广传改。 〔二〕 点校本、汲本、殿本、集解本续汉百官志补注「通人」下均有「郎中」二字,据补。 〔三〕 孔广陶本(以下简称孔本)书钞卷五二「坤道」作「川道」。 〔四〕 「宣元」原作「宣化」,据孔本书钞卷六四改。 〔五〕 孔本书钞卷五三「社稷」上有「掌」字。又此引还见于艺文类聚(以下简称类聚)卷四九,与孙辑引同,孙氏脱注。 〔六〕 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主殿宫」上均有「宦寺」二字,据补。 〔七〕 孔本书钞卷五六引作「光禄、太中」,与下文「谏议大夫」连读。 〔八〕 「凡」字据类聚卷四九引补。 〔九〕 「本宫」,类聚卷四九、初学记卷一二、太平御览(以下简称御览)卷二三0俱引作「本官」。殿本续汉百官志亦同。黄山校补曰:「官本『宫』作『官』,是。今按:外人谓无官位者,考本官所遣,当封棨传为信也。」孙案非,且脱注初学记、御览两出处。 〔一0〕类聚卷四九、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三0「两字」上均有「官」字。按续汉志作「宫名」,此处既指外人,则「宫名」亦当作「官名」。据此可知上述类书所引,「官」下当脱「名」字,而孙辑则全脱矣。 〔一一〕「符」原作「箸」,据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改。 〔一二〕初学记卷一二「复」下有「识」字,「齿符」下尚有「识其物色」四字。 〔一三〕据孔本书钞卷五八补「中」字。此引又见类聚卷四八,亦作「给事中」。孙辑脱注。 〔一四〕书钞卷五八、类聚卷四八、初学记卷一二「常侍」下均有「 从」字,据补。 〔一五〕此引见于文选范蔚宗宦者传论注,不出于文选后汉二十八将论注。 〔一六〕影宋本御览卷二二五正作「得举非法」,孙氏所据本误。 〔一七〕孔本书钞卷六五引作「言太子如珪玉」。 〔一八〕点校本续汉百官志补注「椅」作「漆」。按刘昭注下引毛诗传、陆玑草木疏皆以释「椅」,未言及「漆」。汲本、殿本、集解本亦均作「椅」。据此则作「漆」恐非。 〔一九〕「太初」原作「太元」,据孔本书钞卷七六引改。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亦作「太初」。 〔二0〕孔本书钞卷七六「皆」上有「职」字。 〔二一〕孔本书钞卷七六「并」下有「属」字。 〔二二〕孔本书钞卷七六正有「都」字,孙氏所据本误。 〔二三〕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岁」下均有「举」字,据补。 〔二四〕「青齐」原作「青州」,据影宋本御览卷一五七改。 〔二五〕据影宋本御览卷一五七删补。 〔二六〕御览卷二四一其下尚引「备盗贼也」四字。 〔二七〕孔本书钞卷六三「一人」上有「郡各」二字。 〔二八〕书钞卷六三两次引及此条,孙辑脱注。 〔二九〕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之事」均作「之时」,据改。 〔三0〕类聚卷五一「通侯」下有「是」字。 〔三一〕诸本续汉舆服志补注「鸾」下均有「鸟」字,据补。 〔三二〕文选求通亲亲表注「京师」作「京兆」,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注又作「京城」。 〔三三〕影宋本御览卷一八八两「桶」字均引作「桷」,孙氏所据本误。 〔三四〕据御览卷一八八补「梲」字。 〔三五〕据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及御览卷五九三引删「书」字。 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   汉官旧仪提要   臣等谨按:汉议郎东海卫宏敬仲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见于范书本传。隋唐经籍、艺文志:汉旧仪四卷,宋史艺文志三卷,俱着于录。马端临经籍考卷目与宋志同,而别题作汉官旧仪。陈振孙书录解题遂以其有汉官之目,疑非卫宏本书,或又以为胡广所作。后亦佚,不复传世,所见者独前后汉书注及唐、宋诸书所引而已。今永乐大典所载此本,亦题汉官旧仪,不着撰人名氏。其闲述西京旧事,典章仪式甚备,且与诸书所引汉旧仪之文参校,无弗同者,自属卫宏本书。其称汉官旧仪者,或后人因其所载官制为多,妄加之耳。至汉书注中,颇有称「胡广曰」者,与汉旧仪互引其文,亦绝不相合。惟广传载广着诗、赋、铭、颂及解诂二十二篇,而史注所引,别有汉官解诂之名,盖即广所作,而旧仪之当出卫宏手,益无疑也。此本旧时失于雠正,首尾序次错糅,文字至脱误不可乙。今据史文核勘,且旁征旧书,参析同异,疏于各句下方。其原有注者,略仿刘昭注续汉志例,通为大书,称本注以别之,厘为上下二卷。又前后汉纪志注及唐宋类书内,所引佚文颇多。盖此书递更显晦,已非完本,谨为搜择甄录,别为补遗一卷,附于其后,以略还宋志篇目之旧云。干隆三十八年四月恭校上。                    总纂官编修臣纪昀                    郎中臣陆锡熊                    纂修官编修臣陈昌图   汉官旧仪卷上    汉卫宏撰 皇帝起居仪宫司马内,按:元帝纪「初元五年宫司马中」注:应劭曰:「宫司马中者,宫内门也。」据此则此「内」字与「中」字义同。百官案籍出入,营卫周庐,昼夜谁何。殿外门署属卫尉,殿内郎署属光禄勋,黄门、钩盾署属少府。辇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车驾则卫官填街,骑士塞路。出殿则传跸,止人清道,〔一〕建五旗,丞相、九卿执兵奉引。乘舆冠高山冠,飞羽之缨,按:晋书舆服志引此文作汉官仪,又「飞羽」作「飞翮」。〔二〕帻耳赤,丹纨里,按:续汉书舆服志刘昭补注引此文「里」下有「衣」字。带七尺斩蛇剑,履虎尾絇履,诸王归国称从。 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行玺,凡封按:此句有脱字,应云「凡封命用之」。之玺,按:此句应云「皇帝之玺」。赐诸侯王书;信玺,按:此句应云「皇帝信玺」。发兵;其征大臣,以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以于子之玺;事天地鬼神,以天子信玺。〔三〕按:此条「皇帝行玺」下各句,并有脱字。续汉书舆服志注所引亦同。惟隋书礼仪志称「皇帝行玺,封命诸侯及三公用之;皇帝之玺,与诸侯及三公书用之;皇帝信玺,发诸夏兵用之。」文义完备,谨参校以正其缺。又汉书霍光传「皇帝信玺、行玺」,孟康注:「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亦可考见汉时藏玺之制,并附着之,以补此文所未备。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按:续汉书舆服志注引此文无「布」字。〔四〕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按:此句疑有脱字。皇帝带绶,黄地六采,按:「六采」旧作「赤采」,似误。又考宋书礼志引汉制:「皇帝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亦与此互异。今据续汉书舆服志注校正。不佩玺。按:续汉书志注引此文,「玺」下重一「玺」字。以金银縢组,侍中组负以从。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五〕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行千里为程。 太官尚食,用黄金扣器。〔六〕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扣器。 中官、小儿官及门户四尚、中黄门持兵,三百人侍宿。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百官志皆不载小儿官及门户四尚官名。 冗从吏仆射,按:续汉书百官志:「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百石。」此句首疑脱「中黄门」三字,「吏」字疑亦衍文。出则骑从夹乘舆,车居则宿卫,直守省中门户。○本注曰:省中,禁中也。成帝外家王禁贵重,朝中为讳禁,故曰省。 中常侍,宦者,秩千石。得出入卧内禁中诸宫。 侍中,无员。或列侯、将军、卫尉、光禄、(将)大夫、〔七〕郎为之,得举非法,白请及出省户休沐,往来过直事。 御史,员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其十五人衣绛,给事殿中为侍御史。宿庐(左右)〔在石〕渠门外。〔八〕二人尚玺,四人持书给事,二人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续汉书百官志「治书侍御史二人」,此文「持」字疑当作「治」。侍〔 前〕,〔九〕中丞一人领。按:汉书表志: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别留中丞,为御史台率。而侍中乃列侯以下入侍禁中者所加官名,并无侍中丞之官。「侍」字疑衍文。余三十人留寺,按:寺,御史署也,在司马门内。前汉书萧望之传注作「三十人留守」者,非。理百官也。〔一0〕 给事中,无常员,位次侍中、常侍。 尚书四人,为四曹。侍曹尚书,按:前汉书师古注引此文,「侍」上有「常」字,与续汉书志合。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庶民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初置尚书,员五人,有三公曹,主断狱。 尚书令主赞奏封下书,按:续汉书百官志:「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文书众事。」仆射主闭封。〔一一〕丞二人,主报上书者,兼领财用火烛食厨。汉置中〔书〕官,〔一二〕领尚书事。中书谒者令一人。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官,以中书为中谒者令。 尚书郎四人:匈奴单于营部二郎主羌夷吏民,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谒者曹一郎主天下见钱贡献委输。按:晋书职官志:「汉置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与此文少异。疑「二郎」当作「一郎」,「 匈奴单于」上脱「一郎主」三字。 中臣在省中皆白请,其宦者不白请。尚书郎宿留台,中官给青缣白绫被或锦被、帷帐、?褥、通中枕,太官供食,汤官供?饵果实,下天子一等。给尚书郎伯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从直。伯送至止车门还,女侍史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 黄门令领黄门谒者。骑吹曰冗从,仆射一人,领髦头。 左曹日上朝谒,秩二千石。 右曹日上朝谒,秩二千石。 黄门郎属黄门令,日暮入对青锁门拜,名曰夕郎。 五官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主五官郎中。 左、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主谒者、常侍侍郎,以赀进。○本注曰:左主谒者,右主常侍侍郎。 五官属光禄勋,不得上朝谒。兼左、右曹诸吏,得上朝谒。 郎中令主郎中。按:汉书注「主郎内诸官」。左车将主左车郎,右车将主右车郎,左户将主左户郎,右户将主右户郎,按:汉书如淳注引汉仪注与此文同。秩皆比千石,独郎中令比二千石。按: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此文前后皆言光禄勋,独此条言郎中令,杜预所谓史驳文也。又续汉书百官志:「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此云「比二千石」,疑有误,或汉初未更官名时旧制耳。 黄门冗从持兵,无数,宣通内外。宦者署、尚书皆属少府。殿中诸署、五郎将属光禄勋。按:上文五官、左、右三中郎将。此言五郎将者,盖并虎贲、羽林二中郎将,为五也。宫司马、诸队都候领督盗贼,属执金吾。司马掖门殿门屯卫士,皆属卫尉。按:宋钱文子曰:「百官表中尉属官无卫司马、候、左右都候。此云属执金吾者,盖执金吾徼巡宫外,寔相表里,所谓联事也。中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 右中二千石、二千石四官,按:少府、光禄勋、执金吾、卫尉四官,续汉志皆中二千石。此云中二千石、二千石者,盖西汉时初制。奉宿卫,各领其属,断其狱。 期门骑者,陇西工射猎人及能用五兵材力三百人,行出会期门下,从射猎,无员,秩比郎从官,名曰期门骑。置仆射一人,秩六百石。〔 一三〕骑持五旗别外内。王莽更名虎贲郎,按:百官公卿表: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迁补吏署。 中郎将一人,施旄头,按:中郎将一人,谓羽林中郎将也。考汉百官公卿表:「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霍光传有「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盖以中郎将或骑都尉监羽林骑,故于本官上不冠以羽林之号。至后汉始置羽林中郎将,为定职耳。又东方朔传「羿为旄头」注引应劭曰:「旄头,今以羽林为之,发正上向而长衣绣衣,〔一四〕在乘舆车前。」据此则「施旄头」之文,当为羽林所职无疑也。属羽林,取三辅良家子,自给。按:宋钱文子补汉兵志引此文,「羽林」下有「从官七百人」五字,「自给」下有「鞍马」二字,盖旧本脱此七字。又汉书如淳注引汉仪注亦云「羽林从官七百人」。孤儿无数,按:钱文子补汉兵志引此文句,首有「诸」字。父死子代,皆武帝时从军死,子孤不能自活,养羽林,官比郎从官,从车驾,不得冠,置令一人,名曰羽林骑孤儿。 皇帝见诸侯王、列侯起,侍中称曰:「皇帝为诸侯王、列侯起!」起立,乃坐。太常赞曰:「谨谢行礼。」皇帝在道,丞相迎谒,谒者赞曰:「皇帝为丞相下舆。」立乃升车。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太常赞称:「敬谢行礼。」宴见,侍中、常侍赞,御史大夫见皇帝称「谨谢」,将军见皇帝称「谢」,中二千石见皇帝称「谢」,二千石见皇帝称「制曰可」,太守见皇帝称「 谢」。拜御史大夫为丞相,左、右、前、后将军赞,五官中郎将授印绶;拜左、右、前、后将军为御史大夫,中二千石赞,左、右中郎将授印绶;拜中二千石,中郎将赞,御史中丞授印绶;拜千石、六百石,御史中丞赞,侍御史授印绶。印绶盛以箧,箧绿绨表,白素里。尚书令史捧,西向,侍御史东向,取箧中印绶,授者却退,受印绶者手握持出,至尚书下,乃席之。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緺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緺绶,皆?纽。其断狱者印为章。 汉初置相国史,秩五百石。后罢,并为丞相史。 丞相府司直一人,秩二千石,职无不监。武帝初置,曰马直官,今省。按:「马直官」当作「司直官」。百官志本注曰:「世祖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一五〕 列侯为丞相、相国,号君侯。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丞相车黑两轓,骑者衣绛,掾史见礼如师弟子,白录不拜朝,示不臣也。听事阁曰黄阁,无钟铃。掾有事当见者,主簿至曹请,不传召,掾见脱履,公立席后荅拜。百石属不得白事,当谢者西曹掾为通谢部。吏二千石初除,诣东曹掾拜部,谒者赞之。 丞相门无塾,门署用梗板,方圆三尺,不垩色,不郭邑,署曰丞相府。东门、西门长史物故,廷尉正、监守。 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西曹六人,其五人往来白事东厢为侍中,一人留府曰西曹,领百官奏事。长安给骑亭长七十人,六月一更仓头庐儿。出入大车驷马,前后大车、骈车,中二千石属官以次送从。 丞相、太尉、大将军史,秩四百石。按:汉书如淳注引汉仪注与此文同。 丞相、刺史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按:汉书平帝纪如淳注:「律,当乘传及发驾置传者,皆持尺五寸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乘传参封之。参,三也。有期会累封两端,端各两封,凡四封也。乘置驰传五封也,两端各二,中央一也。轺传两马再封之,一马一封也。」据此则前文所云「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当驾五封矣。到所部,郡国各遣吏一人迎界上,得载别驾自言受命移郡国,与刺史从事尽界罢。行载从者一人,得从吏所察六条。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仆射、郎中令,取明经。选廷尉正、监、平,案章取明律令。选能治剧长安、三辅令,取治剧。皆试守,小冠,满岁为真,以次迁,奉引则大冠。 武帝元狩六年,初置大司马。 丞相司置谏大夫,秩六百石。〔一六〕丞相少史,秩四百石,次三百石、百石。书令史斗食,缺,试中二十书佐高第补,因为骑史。武帝元狩六年,丞相吏员三百八十二人:史二十人,秩四百石;少史八十人,秩三百石;属百人,秩二百石;属史百六十二人,秩百石。皆从同秩补。以为有权衡之量,不可欺以轻重;有丈尺之度,不可欺以长短。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还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科曰学通行修,〔一七〕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勇足以决断,才任三辅令。按:艺文类聚引此文「辅」下有「剧」字。皆试以能,信然后官之。第一科补西曹南合祭酒,二科补议曹,三科补四辞八奏,四科补贼决。其以诏使案事御史为驾一封,行赦令驾二封,皆特自奏事,各以所职劾中二千石以下。选中二十书佐试补令史,令史皆斗食,迁补御史令史。其欲以秩留者,许之。岁举秀才一人,廉吏六人。 丞相典天下诛讨赐夺,吏劳职烦,故吏众。 君侯月一行屯卫,骑不以车。卫士初至未入,君侯到都门外劳赐吏士。 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一八〕有常治所。按:汉志书太守、都尉之治,而刺史无有,故沈约、刘昭皆以为传车周流,无常治所。但刺史行部,必待秋分,则秋分以前当居何所耶?汉书朱博传:「博迁冀州刺史,敕告吏民: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师古曰:「治所,刺史所止理事处。」是刺史本有治所,汉志特略而不载耳,旧仪所云可取证也。奏事各有常会,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一九〕传食比二千石所传。刺史奏幽隐奇士,拜为三辅县令,比四百石。居后六卿,一切举试守令,取征事。○本注曰: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赃罪免,〔二0〕降秩为征事。 郡国守丞长史上计事竟,遣君侯出坐庭,上亲问百姓所疾苦。计室掾吏一人大音者读敕毕,〔二一〕遣敕曰:「诏书数下,禁吏无苛暴,丞长史归告二千石,凡民所疾苦,急去残贼,审择良吏,无任苛刻。治狱决讼,务得其中。明诏忧百姓困于衣食,二千石帅劝农桑,思称厚恩,有以赈赡之,无烦扰夺民时。公卿以下,务饬俭恪。今俗奢奓过制度,日以益甚,二千石务以身帅有以化之。〔二二〕民冗食者谨以法,养视疾病,致医药务活之。诏书无饰厨传增养食,至今未变,或更尤过度,甚不称。归告二千石,务省约如法。且案不改者,长吏以闻。守寺乡亭漏败,垣墙阤坏所治,无办护者,不称任,先自劾不应法。归告二千石勿听。」〔二三〕 惟神爵三年十月甲子,丞相受诏之官,按:百官公卿表:「神爵三年四月戊戌,御史大夫丙吉为丞相。」与此文月日不合。皇帝延登,亲诏之曰:「君其进,虚受朕言。朕郁于大道,获保宗庙,兢兢师师,夙夜思过失,不遑康宁,昼思百官未能绥。于戏丞相,其帅意无怠,以补朕阙。于戏群卿大夫,百官慎哉,不勖于职,厥有常刑,往悉乃心,和裕开贤,俾之反本乂民,广风一俗,靡讳朕躬。天下之众,受制于朕,丞相可不慎欤?于戏!君其诫之。」 丞相府官奴婢传漏以起居,不击鼓。官属吏不朝,旦白录而已。诸吏初除谒视事,问君侯应合奴名,白事以方尺板叩合,大呼奴名。君侯出入,诸吏不得见,见礼如师弟子状。掾史有过,君侯取录,推其录,三日白病去。 御史、卫尉寺在宫中,亦不鼓。 诏书下,朱钩施行。诏书下,有违法令,施行之不便,曹史白封还尚书,对不便状。 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入。即薨,移居第中,车驾往吊,赐棺、敛具,赠钱、葬地。葬日,公卿以下会送。 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赐上尊十斛,按:艺文类聚引此文「尊」下有「酒」字。养牛一头,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上病。使者还,未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病闻。丞相不胜任,使者奉策书,驾騩骆马,即时布衣,步出府,免为庶人。丞相有他过,使者奉策书,驾骓騩马,即时步出府,乘栈车牝马,归田里思过。日食,即日下赦曰制。诏御史,其赦天下自殊死以下。及吏不奉法,乘公就私,凌暴百姓,行权相放,治不平正,处官不良,细民不通,下失其职,俗不孝弟,不务于本,衣服无度,出入无时,众强胜寡,盗贼滋彰,丞相以闻。于是乃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后御史职与丞相参增吏员,凡三百四十一人,分为吏、少史、属,亦从同秩补,率取文法吏。 廷尉正、监、平物故,以御史高第补之。御史少史行事如御史,少史有所为,即少史属得守御史,行事如少史。少史秩比六百石。御史少史物故,以功次征丞相史守御史少史。所代到官视事,得留罢中二千石詹事、水衡都尉。 丞相史物故,调御史少史守丞相史,若御史少史。监祠寝园庙,调御史少史属守,不足,丞相少史属为倅,事已罢。 丞相、刺史、侍御史,皆称卿,不得言君。 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司直,司直督二千石以下至黑绶。按:北堂书钞引汉旧仪作「司隶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云云,与此文略异。又「御史中丞」上有「武帝时」三字。 大夫见孝廉、上计丞、长史,皆放官司马门外,比丞相掾史白录。 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无塾,门署用梓板,不起郭邑,题曰御史大夫寺。 大夫初拜,策曰:「惟五凤三年正月乙巳,御史大夫之官,按:百官公卿表:「五凤三年六月辛酉,西河太守杜延年为御史大夫。」与此文月日不合。皇帝延登,亲诏之曰:『御史大夫其进,虚受朕言。朕郁于大道,获保宗庙,兢兢师师,夙夜思己失,不遑康宁,昼思百姓未能绥。于戏御史大夫,其帅意尽心,以补朕阙。于戏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不勖于厥职,厥有常辟,往悉乃心,和裕开贤,俾贤能反本乂民,靡讳朕躬。天下之众,受制于朕,以法为命,可不慎欤?于戏御史大夫,其诫之。』」敕上计丞、长史曰:「诏书数下,布告郡国:臣下承宣无状,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丞、长史到郡,与二千石力为民兴利除害,务有以安之,称诏书。有郡国茂材不显者言上,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方察不称者也。」 校勘记 〔一〕 御览卷六八0引作「止人,先置索室清宫而后往」。又孙星衍辑本前二卷皆本此辑,多有订补。今凡孙氏已补正者,一般不再出校记,请径参阅孙辑按语。 〔二〕 通典卷五七引作「飞月之缨」。 〔三〕 按续汉志补注作「皇帝行玺,凡封之玺赐诸侯王书,信玺,发兵征大臣;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天地鬼神」。又御览卷六八二作「皇帝行玺,赐诸侯王书;信玺,发兵征大臣;天子行玺,外国事;天子之玺,事天地鬼神」。又唐六典卷八作「有事及发外国兵,用天子信玺;赐匈奴单于、外国王书,用天子之玺;诸下竹使符,征召大事行州郡国者,用皇帝信玺;诸下铜兽符(「兽」当作「虎」,避唐讳所改),发郡国兵,用皇帝之玺;封拜王公以下,遣使就授,皆用皇帝行玺」。诸载各异。 〔四〕 御览卷六八二引有「布」字。 〔五〕 孔本书钞卷一三一此句下引有「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十二字。 〔六〕 御览卷二二九无「金」字,「扣」下有注曰:「音口,金饰器。」 〔七〕 「将」字系衍文,据孙辑删。 〔八〕 据孙辑改「左右」作「在石」。 〔九〕 据通典卷二四、御览卷二二七补「前」字。 〔一0〕通典卷二四、御览卷二二七「百官」下引有「事」字。 〔一一〕孔本书钞卷五九「闭封」作「开封」,同卷引汉官典职亦同。 〔一二〕据孙辑补「书」字。 〔一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期门,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有仆射,秩千石」。与汉旧仪异。 〔一四〕「上向」原误倒,据汉书东方朔传应劭注径正。 〔一五〕通典卷二一曰:「光武以武帝故事置司徒司直,居司徒府,助司徒督录州郡所举上奏,司直考察能否,以征虚实。建武十一年省。」与续汉志所载「本注曰」之言异。按后汉书宣秉传注曰:「司直,武帝元狩五年置。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中兴因而不改,犹置司直。至建武十一年省司直,置长史一人,署诸曹事。」又光武帝纪亦言十一年夏四月丁卯,省大司徒司直官。杜林传亦同。「本注曰」言「居丞相府」,「建武十八年省」,均误。四库馆臣引以为据,失考。 〔一六〕按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至东汉改称谏议大夫,秩为六百石,事见续汉志。胡广注曰:「武帝元狩五年置谏大夫为光禄大夫,世祖中兴,以为谏议大夫。」汉旧仪既言西京旧制,而曰秩六百石,误也。 〔一七〕类聚卷四五引作「学道修行」。 〔一八〕汉书武帝纪注「假」字在「刺史」之上。 〔一九〕汉书王尊传如淳注引汉仪注「从」字下有「事」字。 〔二0〕汉书昭帝纪张晏注引汉仪注「免」字下有「者」字。 〔二一〕续汉志补注「大音」下无「者」字。 〔二二〕续汉志补注「以益甚」上无「日」字,「以身帅」上无「务」字。 〔二三〕续汉志补注「听」上无「勿」字,当是。   汉官旧仪卷下    汉卫宏撰   中宫及号位 皇后称中宫。 婕妤见,大长秋称「皇后为婕妤下舆」,坐称「起」,礼比丞相。娙娥见,女御长称「谢」,按:汉书戾太子传「长御倚华」如淳注引汉仪注云:「女长御比侍中,皇后见娙娥以下,长御称谢。」与此文相合,惟「御长」作「长御」稍异。又郑氏云:「长,音如长者。」礼比将军、御史大夫。昭仪见,称「谢」,比中二千石。贵人见,称「 皇后诏曰可」,礼比二千石。美人无数。婕妤以下皆居掖庭,置令、丞、庐监,宦者。女御长如侍中。 皇后一人。婕妤以至贵人,皆至十数。美人比待诏,无数,元帝、成帝皆且千人。 侍中左右近臣见皇后,如见按:北堂书钞引此文「见」下有「帝」字。婕妤,〔一〕行则对璧,坐则伏茵。皇后、婕妤乘辇,余皆以茵,四人舆以行。 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本注曰:一本无此条。 皇后春桑,皆衣青,手采桑,以缫三瓮茧,按:艺文类聚引此文作「 三盆」,「瓮」字误。群臣妾从。春桑生而皇后亲桑,于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祠以中牢羊豕,祭蚕神曰苑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群臣妾从桑还,献于茧观,皆赐从采桑者乐。〔二〕皇后自行。凡蚕丝絮,织室以作祭服。祭服者,冕服也。天地宗庙群神五时之服。按:后汉书东平王苍传「五时衣各一袭」,李贤注:「谓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晋书职官志有「五时朝服」,盖朝祭皆以为法服也。艺文类聚引此文,「群神」作「群臣」,误。皇帝得以作缕缝衣,皇后得以作巾絮而已。置蚕官令、丞,诸天下官下法皆诣蚕室,与妇人从事,故旧有东西织室作治。 皇后五日一上食,食赐上左右酒肉,留宿,明日平旦归中宫。 皇帝聘皇后,黄金万斤。按:汉书王莽传:「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与此文异,疑「万」上脱「二」字。 立皇后、太子,大赦天下,赐天下男子爵,女子牛酒缯帛,夫增秩。 掖庭令昼漏未尽八刻,庐监以茵次上婕妤以下至后庭,访白录所录,所推当御见。刻尽,去簪珥,蒙被入禁中,五刻罢,即留。女御长入,扶以出。御幸赐银镮,令书得镮数,计月日无子,罢废不得复御。 宫人择官婢年八岁以上,侍皇后以下,年三十五出嫁。乳母取官婢。 皇太子称家,动作称从。 皇太子黄金印,?纽,印文曰章。下至二百石,皆为通官印。 太傅一人,真二千石,礼如师。亡新更为太子师,中庶子五人,职如侍中,秩六百石。 中尚翼中涓,如中黄门,皆宦者。 门大夫比郎将。 洗马职如谒者,十六人,选郎中补也。 庶子舍人,按:续汉书百官志太子庶子、太子舍人为两官。此书庶子已别见后条,此条「庶子」二字疑当作「太子」。四百人,按:「四百人」三字疑衍。如郎中,秩比二百石,无员,多至四百人。亡新改名为翼子。 率更令,秩千石,主庶子舍人更直。亡新改为中更。丞一人,秩四百石。 家令,秩千石,主仓狱。〔三〕亡新改为中更。 家府,比二千石。〔四〕 仆,秩千石,主马。 庶子,秩比四百石,如中郎,无员。亡新改为中翼子。 卫率,秩比千石。丞一人,主门卫。 食官令,秩六百石。丞一人。 中盾,秩四百石,主周卫徼循。 庶子舍人五日一移,主率更长三不会辄斥。官奴择给书计,从侍中以下为仓头,青帻,与百官从事从入殿中。省中待使令者,皆官婢,择年八岁以上衣缘按:「缘」字疑「绿」字之讹。曰宦人,不得出省门。置都监。老者曰婢,婢教宦人给使尚书。侍中皆使官婢,不得使宦人。奴婢欲自赎,钱千万,免为庶人。宫殿中宦者署、郎署,皆官奴婢。传言曰作者,歌传以呼召侍中以下署长。○本注曰:宦者及郎署长各顾门户,择官奴赤帻,部领作者,扫除曰正。○本注曰:歌传取于雒阳。古周时传呼声法。按:此注当在「歌传以呼召」句下。 天子六厩,未央厩、承华厩、騊駼厩、路軨厩、骑马厩、大厩,马皆万匹。 中黄门驸马、大宛、〔五〕汗血马、干河马、天马、果下马。○本注曰:果下马,高三尺,驾辇。大宛、汗血马皆高七尺。干河马,华山神马种也。 长安城方六十里,按:后汉书郡国志京兆尹条下注云:「长安城方六十三里。」汉志似误。经纬各十五里,〔六〕十二城门,积九百七十三顷,百二十亭。长安城方六十里,中皆属长安令。置左、右尉。城东、城南置广部尉,城西、城北置明部尉,凡四尉。 皇后、太子各食四十县,曰汤沐邑。按:艺文类聚引此文作「三十县」。 帝子为王。王国置太傅、相、中尉各一人,秩二千石,以辅王。仆一人,秩千石。郎中令,秩六百石,置官如汉官官吏。郎、大夫、四百石以下自调除。国中汉置内史一人,秩二千石,治国如郡太守、都尉职事,调除吏属。相、中尉、傅不得与国政,辅王而已。当有为,移书告内史。内史见傅、相、中尉,礼如都尉。太守、按:「太守」当作「太傅」。相置长史,中尉及内史令置丞一人,皆六百石。成帝时,大司空何武奏罢内史,相如太守,中尉如都尉,参职。是后相、中尉争权,与王递相奏,常不和。 王子为侯。 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献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祠曰饮酎,饮酎受金,小不如斤两,色恶,王夺户,侯免国。 汉承秦郡,置太守,治民断狱。都尉治狱,都尉治盗贼甲卒兵马。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而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处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 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置长史一人,掌兵马。丞一人,治民。当兵行,长史领。置部都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不给卫士。材官、楼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里。民应令选为亭长。〔七〕 亭长课射,游徼徼循。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盾,刀剑,甲铠。鼓武字衍。吏,赤帻大冠,行縢,带剑佩刀,持盾被甲,设矛戟,习射。按:此文原本自「甲铠鼓」以上为一条,而「武吏赤帻大冠」以下别为一条。今考北堂书钞引此文云:「亭长习设五兵,五兵言弩,戟,刀,剑,铠也。」其于五兵不数盾者,盖传写脱漏,而并不及鼓,则「鼓」字自当属下文读。续汉书志注引此亦作「鼓吏赤帻」云云,无「武」字。原本既分为两条,又衍一「 武」字,俱误。 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闲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八〕索绳以收执盗。 旧制尉皆居官署,有尉曹官中领平锁署。按:此句疑有脱误。 更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尉吏曰尉史,捕盗贼得捕格。 县户口满万,置六百石令,多者千石。户口不满万,置四百石、三百石长。大县两尉,小县一尉,丞一人。三百石丞、县长黄绶,皆大冠。亡新令长为宰,皆小冠,号曰夫子。亡新时有五百石,八百石。府下置诏狱。○本注曰:府,河南府也。邓展曰:旧洛阳有两狱。 建始二年,按:元帝纪建昭二年三月,益三河大郡太守秩。成帝建始二年,并无益秩之文。「建始」当作「建昭」。益三河及大郡太守秩。○本注曰:十二万户以上为大郡太守,小郡守迁补大郡。 元朔三年,以上郡、西河为万骑太守,月奉二万。绥和元年,省大郡万骑员秩,以二千石居。 旧制:令六百石以上,按:「令」字疑当作「吏」。尚书调;拜迁四百石长相至二百石,丞相调;除中都官百石,按:汉书师古注:「中都官,京师诸官府。」大鸿胪调;郡国百石,二千石调。哀帝时,长相皆黑绶。亡新吏黑绶,有罪先请,与廉吏同。按:宣帝纪黄龙元年诏曰:「举廉吏,诚欲得其真也。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请,秩禄上通,足以效其贤才,自今以来毋得举。」据此则有罪先请,为吏六百石以上不得复举孝廉者。此文乃曰「与廉吏同」,未详其义,疑上下文有脱误。 内郡为县,三边为道,皇后、太子、公主所食为邑。 算民,年七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九〕人二十三。以食天子。按:句首脱「二十钱」三字。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逋税)。〔一0〕又,以给经用,?令民男女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赋钱,人百二十,为一?,以给车马。民田积备凶年。山泽鱼盐市税,以给私用。按:武帝纪:「太初二年,籍吏民马,补车骑马。」盖自元狩四年以来,县官钱少,买马难得,于是有马者籍之,且于口赋之外增三钱,以补车骑马之用。所谓「马口钱」者,此也。其后昭帝省乘舆马及苑马,元凤二年诏郡国无敛马口钱。前后汉书并无以口钱补逋税之文。逋税乃逐年收责,不籍口赋钱补也。此条所云「以补车骑马逋税」,当是明时校录者,缘光武纪「建武二十二年,口赋逋税勿收责」一条注中引汉仪注牵连「逋税」二字而误。 汉旧制,天下郡国凡百六,邑侯国凡千八百。上林苑中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一一〕取鱼鳖,给祠祀。用鱼鳖千枚以上,余给太官。 兔无数。佽飞具缯缴以射凫鴈,应?上林苑中以养百兽。禽鹿尝祭祠祀,宾客用鹿千枚,给祭祀置酒,每射收得万头以上,给太官。 上林苑中,天子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观七十所,〔一二〕皆容千乘万骑。 武帝时,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千,徙置苑中养鹿。因收抚鹿矢,人日五钱,到元帝时七十亿万,以给军击西域。 古者诸侯治民。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守、相、令、长以他姓相代,去世卿大夫士。 汉承秦爵二十等,以赐天下。爵者,禄位也。 公士,一爵。赐爵一级为公士,谓为国君列士也。 上造,二爵。赐爵二级为上造,上造乘兵车也。 簪褭,三爵。赐爵三级为簪褭。 不更,四爵。赐爵四级为不更,不更主一车四马。 大夫,五爵。赐爵五级为大夫,大夫主一车,属三十六人。 官大夫,六爵。赐爵六级为官大夫,官大夫领车马。 公大夫,七爵。赐爵七级为公大夫,公大夫领行伍兵。 公乘,八爵。赐爵八级为公乘,与国君同车。 五大夫,九爵。赐爵九级为五大夫。以上次年德为官长将率。秦制爵等,生以为禄位,死以为号谥。按:百官志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曰:「自公士至五大夫,皆军吏也。自左庶长至大庶长,皆卿大夫,皆军将也。」此条所云官长、将率、禄位、谥号,非颛指军吏之辞,似当在二十爵一条下,为总结之文,或者错简在此耳。 左庶长,十爵。 右庶长,十一爵。 左更,十二爵。 中更,十三爵。 右更,十四爵。 少上造,十五爵。 大上造,十六爵。 驷车庶长,十七爵。 大庶长,十八爵。 侯,十九爵。按:「侯」当作「关内侯」。前汉书十九「关内侯」师古曰:「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 列侯,二十爵。 秦制二十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年六十乃免者,〔一三〕有罪,各尽其刑。凡有罪,男髡钳为城旦,城旦者,治城也;女为舂,舂者,治米也,皆作五岁。完四岁,鬼薪三岁。鬼薪者,男当为祠祀鬼神,伐山之薪蒸也;女为白粲者,以为祠祀择米也,皆作三岁。罪为司寇,司寇男备守,女为作,如司寇,皆作二岁。按:「为司寇」数句疑有脱误。考前汉书刑法志:「 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与此互异。男为戍罚作,女为复作,皆一岁到三月。按:此下疑有脱误,或当别为一条。令曰:秦时爵大夫以上,令与亢礼。 五人为伍,伍长一人。十人为什,什长一人。百人为卒,卒史一人。五百人为旅,旅帅一人。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一人。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军将一人。以上卿为将军。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乘,乘则具车一乘,四马,步卒三十人。千乘之国,马四千匹,步卒三万六千人,为三军,大国也。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校勘记 〔一〕 孔本书钞卷五八「婕妤」上有「帝见」二字,「帝」字属上读。 〔二〕 点校本续汉志补注改「乐」作「丝」,甚是。 〔三〕 续汉百官志作「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疑「狱」系「谷」之误。 〔四〕 按太子官属秩比二千石者,惟太子詹事,事见应劭汉官仪。疑此「家」指太子,前文曰「皇太子称家」是也。「府」当指詹事府。家府者,太子詹事之别称。 〔五〕 文选赭白马赋注「大宛」上有「又」字,下有「马」字。 〔六〕 史记吕太后本纪索隐引作「经纬各十二里」。 〔七〕 续汉志补注引汉官仪「应令」作「应合」。 〔八〕 续汉志补注引汉官仪作「持二尺板」。 〔九〕 汉书昭帝纪如淳注引作「出口赋钱」。疑此辑脱「赋」字。 〔一0〕据孙辑删「逋税」二字。 〔一一〕三辅黄图卷四「牟首」作「牛首」。 〔一二〕「七十所」原误作「十七所」,据孙辑改。初学记卷二四、御览卷一九六均引作「七十所」,三辅黄图卷四亦同。 〔一三〕「者」原作「老」,据孙辑改。   补遗 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宫馆事,属水衡。成帝纪建始元年注 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文曰玺。师古曰:「谓刻云某王之玺。」百官公卿表注 银印,背龟钮,其文曰章。师古曰:「谓刻曰某官之章也。」百官公卿表注 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师古曰:「谓钮但作鼻,不为虫兽之形,而刻文云某官之印。」百官公卿表注     右前汉书凡四条 先农,〔即〕神农炎帝也。〔一〕祠以太牢,百官皆从。皇帝亲执耒耜而耕。天子三推。三公五,孤卿十,〔二〕大夫十二士,庶人终亩。〔三〕乃致藉田仓,置令丞,以给祭天地宗庙,以为粢盛。明帝纪永平四年注 又礼仪志「正月始耕」一条下注,亦引此条,有「大赐三辅二百里孝弟、力田、三老帛,种百谷万斛」句。 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和帝纪永元六年注 皇帝惟八月酎,车驾夕牲,牛以绛衣之。皇帝暮视牲,以鉴燧取水于月,以火燧取火于日,为明水火。左袒,以水沃牛右肩,手执鸾刀,以启牛毛荐之,而即更衣巾,待牛熟,乃祀之。〔四〕礼仪志注 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以赛,各如其常牢,礼也。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祷雨而已。后旱,复重祷而已。讫立秋,虽旱不得祷求雨也。礼仪志注 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虎;〔五〕一居若水,是为魍魉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庾,善惊人小儿。「沤庾」未详。〔六〕方相帅百隶及童女,〔七〕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礼仪志注 祭天祡坛幄帷。〔八〕高皇帝配天,居堂下西向,绀帷帐,绀席。祭祀志注祭天,养牛五岁,至三千斤。祭祀志注 按:「三千斤」疑有误。 宗庙三年大祫祭于高庙,诸庙神皆合食,〔九〕设左右座。高祖南面,幄绣帐,望堂上西北隅。帐中座长一丈,广六尺,绣茵厚一尺,着之以絮四百斤。曲几,黄金扣器。高后右座,亦幄帐,却六寸。白银扣器。每牢中分之,左辨上帝,右辨上后。俎余委肉积于前数千斤,名曰帷俎。〔一0〕子为昭,孙为穆。昭西面,曲屏风,穆东面,皆曲几,如高祖。馔陈其右,各配其左,坐如祖妣之法。太常导皇帝入北门。群臣陪者,皆举手班辟抑首伏。大鸿胪、大行令、九傧传曰:「起。」复位。皇帝上堂盥,侍中以巾奉觯酒从。帝进拜谒。赞飨曰:「嗣曾孙皇帝敬再拜。」前上酒。却行,至昭穆之坐次上酒。子为昭,孙为穆,各父子相对也。毕,却西面坐,坐如乘舆坐。按:二句疑有脱误。赞飨奉高祖赐寿,皇帝起再拜,即席以太牢之左辨赐皇帝,如祠。其夜半入行礼,平明上九卮,毕,群臣皆拜,因赐胙。皇帝出,即更衣中,诏罢,当从者奉承。祭祀志注 凡斋,绀帻;耕,青帻;秋貙刘,服缃帻。舆服志注     右后汉书凡九条 腊者,报诸鬼神,古圣贤有功于民者也。 汉法,三岁一祭于云阳宫甘泉坛。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三岁一祭地于河东汾阴后土宫,以夏至日祭地,地神出。祭五帝于雍畤。祭天用六彩绮席,六重,上一丈,中一幅,四周缘之。玉几,玉饰器。 桓帝祭天,居玄云宫,〔一一〕斋百日,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桓帝就竹宫中,〔一二〕不至坛所。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成帝以来所祭天之圜丘也。 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 武帝初置博士,取学通行修,博识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为高第。朝贺位次中都官史。称先生,不得言君。其真弟子称门人。 孝文皇帝时,博士七十余人,朝服玄端,章甫冠。 太仆帅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择取给六厩,牛羊无数,以给牺牲。按:汉书如淳注引此条作「汉(官)仪注」。〔一三〕 将作大匠,改作少府。景帝中六年更名。 高皇帝家在丰中阳里,为沛泗上亭长。及为天子,立沛庙,祠丰故宅。     右艺文类聚凡九条 议郎、中郎,秦官也。议郎秩比六百石,特征贤良方正敦朴有道第。公府掾试博士者,拜中郎也。〔一四〕 议郎十二人,不属署,不直事侍御史。迁补博士、诸侯王郎中令。〔 一五〕 中书掌诏诰答表,皆机密之事。 高后选孝悌为郎。 武帝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诣御史。     右北堂书钞凡五条 正月五日大置酒,飨卫士。     右钱文子补汉兵志一条 校勘记 〔一〕 据后汉书明帝纪注、续汉志补注补「即」字。又续汉志补注首句引作「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 〔二〕 「孤卿十」本或作「孤卿七」。按续汉志补注引周礼郑玄注作「九」,引月令章句作「七」,无作「十」之说。又卢植礼记注曰:「卿、诸侯当究成天子之职事,故以九为数。」礼记月令正作「九」。据此则作「七」或作「十」,均非。 〔三〕 据后汉书明帝纪注补「士」字。 〔四〕 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以启牛毛」作「以切牛毛」。又通典卷五二作「以切牛尾之毛」,御览卷二五、又卷五二六作「以切牛毛血」,引各有异,惟通志略卷一九与续汉志补注同。又点校本据卢文弨校删「中」字,改末六字作「侍中上熟乃祀之」,即本通典、通志略所引,可备一说。 〔五〕 文选东京赋注「虎」作「虐鬼」。御览卷五三0引礼纬亦同。 〔六〕 点校本续汉志校勘记以为「沤庾」系「区隅」之音注,甚是。 〔七〕 文选东京赋注引「童女」作「童子」。 〔八〕 点校本续汉志补注引作「祭天居紫坛幄帷」。又书钞卷九0、初学记卷一三、类聚卷三八、通典卷四二「祡」均作「紫」。 〔九〕 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于高庙」上引有「子孙诸帝以昭穆坐」八字,「庙神」上又有「隳」字。 〔一0〕续汉志补注「帷俎」作「惟俎」,惠栋后汉书补注曰:「『 惟』一作『多』。」恐当以孙星衍校作「堆俎」为是。 〔一一〕御览卷五二七「玄云宫」引作「云阳宫」,是。 〔一二〕据类聚卷三八、御览卷五二七改「行宫」为「竹宫」。三辅黄图卷三亦曰:「竹宫,甘泉祠宫也。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可以为证。 〔一三〕「官」系衍文,据汉书景帝纪如淳注删。 〔一四〕此引乃汉官仪之文,四库馆臣误引。又「中郎」本作「郎中」。 〔一五〕此亦汉官仪之文。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   孙星衍叙录   后汉书卫宏传:宏作汉旧仪四卷,以载西京旧事。隋志:汉旧仪四卷,卫敬仲撰。南监本作汉书仪。陈氏书录解题:汉官旧仪三卷,汉议郎东海卫敬仲撰,或云胡广。聚珍板所刊永乐大典本,亦作汉官旧仪。案:胡广撰汉官解诂,非撰旧仪。或后人见此书所载多官制,因加「官」字。今以聚珍板二卷本为定,依宏本传作汉旧仪,以诸书所引校证于下,别作补遗二卷。汉旧仪本有注,魏晋唐人引汉仪注,悉是此书。今不复分别,唯永乐大典本所存原注,仍以小字书之。   汉旧仪卷上    汉议郎卫宏撰     清孙星衍校 皇帝起居仪宫司马内,百官案籍出入,营卫周庐,昼夜谁何。殿外门署属卫尉,殿内郎署属光禄勋,黄门、钩盾署属少府。辇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车驾则卫官填街,骑士塞路。出殿则传跸,案:文选赭白马赋注引作「驾出则传跸」。止人清道,案:东京赋注、赭白马赋注引「人」上有「行」字。建五旗,案:汉书扬雄传注引作「皇帝舆动,建五色旗」。丞相、九卿执兵奉引。乘舆冠高山冠,飞羽之缨,案:续汉志补注引「飞羽」作「飞月」。晋书舆服志引此文作「汉官仪」,「飞羽」作「飞翮」。帻耳赤,丹纨里,案:续汉志补注引「 里」下有「衣」字。带七尺斩蛇剑,履虎尾絇履,案:太平御览服章部引作「豹履」。诸王归国称从。 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案:唐六典八引作「兽纽」,因避唐讳改。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以皇帝行玺为凡杂以皇帝之玺赐诸侯王书;案:本作「皇帝行玺,凡封之玺,赐诸侯王书」。续汉志补注引同。今从唐六典引改。通典职官引此段作汉官仪,云「 皇帝行玺、天子之玺赐王侯书」。以皇帝信玺发兵;案:「以皇帝」三字,从唐六典引补。其征大臣,以天子行玺;案:续汉志补注引无「其」字。策拜外国事,案:唐六典引无「策拜」二字。以天子之玺;事天地鬼神,案:唐六典引作「鬼神事」。以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案:续汉志补注引无「布」字。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皇帝带绶,黄地六采,不佩玺。玺以金银縢组,案:下「玺」字,从续汉志补注引补。侍中组负以从。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一〕案:「金」下本有「玉」字,从北堂书钞仪饰部、太平御览仪式部引删。各服所好。汉以来,〔二〕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案:「汉以」下十七字本脱,从太平御览引补。北堂书钞引作「自秦以来,天子之玺始以玉为之」。奉玺书使者乘驰传,案:白帖三十五引「驰」作「驿」。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行千里为程。 太官尚食,案:太平御览职官部引作「上食」,下同。用黄金扣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扣器,如祠庙器云。案:「如祠庙器云」五字,从太平御览引补。 中官、小儿官及门户四尚、中黄门持兵,三百人侍宿。 冗从吏仆射,案:续汉志云「中黄门冗从仆射」。出则骑从夹乘舆车,居则宿卫,直守省中门户。省中,禁中也。成帝外家王禁贵重,朝中为讳禁,故曰省。案:文选西征赋注引作「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故曰省」。 中常侍,宦者,秩千石。得出入卧内禁中诸宫。案:通典职官引「禁中诸宫」作「举法省中」。 侍中,无员。或列侯、将军、卫尉、光禄大夫、侍郎为之,案:本作「光禄、将、大夫、郎为之」。艺文类聚职官部引作「光禄大夫为侍郎」,太平御览职官部引作「光禄大夫为之」,今改正。得举非法,白请及出省户休沐,往来过直事。 御史,员案:汉书萧望之传如淳注引作「御史大夫史员」四十五人,皆六百石。案:太平御览职官部引「皆」下有「是」字。其十五人衣绛,给事殿中,为侍御史,宿庐在石渠门外。案:「在石」二字本讹作「左右」,从通典职官、太平御览引改。二人尚玺,〔四人〕持书给事,〔三〕二人侍前,中丞一人领。案:「前」字从通典、太平御览引补。余三十人留寺,案:萧望之传注引「余」上有「其」字,「 留寺」作「留守」。理百官事也,案:「事」字从太平御览引补。皆冠法冠。案:四字从萧望之传注引补。 给事中,无常员,位次侍中、常侍。 尚书四人,为四曹。常侍曹尚书,案:「常」字从汉书成帝纪注、唐六典四引补。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案:成帝纪注、后汉书应劭传注、唐六典四引皆作「户曹」。主庶民上书事;主客曹尚书,案:本作「客曹」,「主」字从应劭传注引补。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初置尚书,员五人,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初置五曹」。有三公曹,主断狱事。案:「事」字从成帝纪注引补。 尚书令主赞奏封下书,仆射主闭封。〔四〕案:北堂书钞设官部引「 封」下有「府」字。丞二人,主报上书者,兼领财用火烛食厨。汉置中书官,案「书」字从北堂书钞引补。初学记职官部引作「中书」,无「官」字。领尚书事。中书谒者令一人。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官,以中书为中谒者令。 尚书郎四人:其一郎主匈奴单于营部,案:「其一郎主」四字,从唐六典四引补。一郎主羌夷吏民,案:「一郎」本作「二郎」,从唐六典九引改。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谒者曹一郎案:唐六典九引无「曹」字。主天下见钱贡献委输。 中臣在省中皆白请,其宦者不白请。尚书郎宿留台,中官给青缣白绫被或锦被、帷帐、?褥、通中枕,太官供食,汤官供饼饵果实,下天子一等。给尚书郎伯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从直。伯送至止车门还,女侍史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 黄门令领黄门谒者。骑吹曰冗从,仆射一人,领髦头。 左曹日上朝谒,秩二千石。 右曹日上朝谒,秩二千石。 黄门郎属案:广韵三十四果注引无此四字。〔五〕黄门令,日暮入对青锁门案:续汉志补注引无「门」字。初学记职官部引作「青锁闱」。太平御览职官部引与今本同。拜,名曰夕郎。案:续汉志补注引「 拜名」作「拜夕」。〔六〕 五官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主五官郎中。 左、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主谒者、常侍侍郎,以赀进。左主谒者,右主常侍侍郎。案:太平御览职官部引「左中郎将主谒者」,「右中郎将主常侍侍郎」,作二条。 五官属光禄勋,不得上朝谒。兼左、右曹诸吏,得上朝谒。 郎中令主郎中。左车将主左车郎,右车将主右车郎,左户将主左户郎,右户将主右户郎,案:汉书百官公卿表如淳注引作「左、右车将主左、右车郎,左、右户将主左、右户郎」。秩皆比千石,独郎中令比二千石。 黄门冗从持兵,无数,宣通内外。宦者署、尚书皆属少府。殿中诸署、五郎将属光禄勋。宫司马、诸队都候领督盗贼,属执金吾。司马掖门殿门屯卫士,皆属卫尉。 右中二千石、二千石四官,案:此条本题「上事四官:少府、光禄勋、执金吾、卫尉也」。奉宿卫,各领其属,断其狱。 期门骑者,陇西工射猎人及能用五兵材力三百人,行出会期门下,从射猎,无员,秩比郎从官,名曰期门骑。置仆射一人,秩六百石。骑持五旗别外内。王莽更名虎贲郎,迁补吏署。中郎将一人,施旄头,属羽林,从官七百人,案:「从官七百人」五字,从汉书宣帝纪如淳注、宋钱文子补汉兵志引补。取三辅良家子,自给鞍马。案:「鞍马」二字从补汉兵志引补。诸孤儿无数,案:「诸」字从补汉兵志引补。父死子代,皆武帝时从军死,子孤不能自活,养羽林,官比郎从官,从车驾,不得冠,置令一人,名曰羽林骑孤儿。 皇帝见诸侯王、列侯起,侍中称曰:「皇帝为诸侯王、列侯起!」起立,乃坐。太常赞曰:「谨谢行礼。」皇帝在道,丞相迎谒,谒者赞称曰:案:「称」字从汉书翟方进传注、后汉书陈忠传注引补。「皇帝为丞相下舆」。立乃升车。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案:「皇帝见丞相起」一段,翟方进传注、陈忠传注引在「皇帝在道」一段上。太常赞称:「敬谢行礼。」宴见,侍中、常侍赞,御史大夫见皇帝称「谨谢」,将军见皇帝称「谢」,中二千石见皇帝称「谢」,二千石见皇帝称「制曰可」,太守见皇帝称「谢」。拜御史大夫为丞相,左、右、前、后将军赞,五官中郎将授印绶;案:通典职官引无「绶」字,下同。拜左、右、前、后将军为御史大夫,案:通典引作「拜御史大夫」,无「左、右、前、后将军为」七字。中二千石赞,案:通典引无「中」字。左、右中郎将授印绶;拜中二千石,中郎将赞,御史中丞授印绶。印绶盛以箧,箧以绿绨案:下「以」字从太平御览布帛部引补。表,白素里。案:太平御览引作「白表赤里」。尚书令史捧,西向,侍御史东向,取箧中印绶,授者却退,受印绶者手握持出,至尚书下,乃席之。案:「席」当作「带」。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緺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緺绶,皆?纽。其断狱者,印为章也。案:续汉志补注引作「银为章」。又「也」字从续汉志补注、通典职官引补。〔七〕 汉初置相国史,秩五百石。后罢,并为丞相史。 丞相府司直一人,秩二千石,职无不监。武帝初置。曰马直官,今省。案:「马直官」当作「司直官」。 列侯为丞相、相国,号君侯。案:汉书刘屈牦传如淳注、文选赠五官中郎将诗注引无「相国」二字,又引「号」作「称」。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故先赐爵关内侯。案:「故先赐爵」句,从汉书平当传如淳注引补。 丞相车黑两轓,案:艺文类聚职官部引作「两黑轓」,太平御览职官部引作「两墨轓」。〔八〕骑者衣绛,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作「戈缘」。〔九〕掾史见礼如师弟子,白录不拜朝,示不臣也。听事阁曰黄阁,案:二「阁」字皆当作「合」。无钟铃。掾有事当见者,主簿至曹请,不传召,掾见脱履,公立席后荅拜。百石属不得白事,当谢者西曹掾为〔通〕谢部。〔一0〕吏二千石初除,诣东曹掾拜部,谒者赞之。 丞相门无塾,门署用梗板,方圆三尺,不垩色,不郭邑,署曰丞相府。东门、西门长史物故,廷尉正、监守。 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案:北堂书钞设官部引「东西曹掾秩四百石」。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西曹六人,其五人?來白事東廂為侍中,一人留府曰西曹,領百官奏事。长安给骑亭长七十人,六月一更仓头庐儿。出入大车驷马,前后大车、骈车,中二千石属官以次送从。 丞相、太尉、大将军史,秩四百石。 丞相、刺史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吏一人迎界上,案:汉书武帝纪注引作「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得载别驾自言受命移郡国,与刺史从事尽界罢。行载从者一人,得从吏所察六条。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仆射、郎中令,取明经。选廷尉正、监、平案章,取明律令。选能治剧长安、三辅令,取治剧。皆试守,小冠,满岁为真,以次迁,奉引则大冠。 武帝元狩六年,初置大司马。 丞相司直、〔一一〕案「直」本讹作「置」,今改正。谏大夫秩六百石;丞相少史秩四百石,案:汉书昭帝纪如淳注引「丞相少史」有武帝初置」四字。次三百石、百石。书令史斗食,缺,试中二十书佐高第补,因为骑史。武帝元狩六年,丞相吏员三百八十二人:史二十人,秩四百石;少史八十人,秩三百石;属百人,秩二百石;属史百六十二人,秩百石。皆从同秩补。以为有权衡之量,不可欺以轻重;有丈尺之度,不可欺以长短。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还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科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勇足以决断,才任三辅剧令。案:「剧」字从艺文类聚职官部引补。皆试以能,信然后官之。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职官部引无「信」字,又「能」上有「其」字。第一科补西曹南阁祭酒,二科补议曹,三科补四辞八奏,四科补贼决。案:艺文类聚引无「贼」字。其以诏使案事御史为驾一封,行赦令驾二封,皆特自奏事,各以所职劾中二千石以下。选中二十书佐试补令史,令史皆斗食,迁补御史令史。其欲以秩留者,许之。岁举秀才一人,廉吏六人。 丞相典天下诛讨赐夺,吏劳职烦,故吏众。 君侯月一行屯卫,骑不以车。卫士初至未入,君侯到都门外劳赐吏士。 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案:汉书武帝纪注引此在上文「常以秋分行部」上,又作「假刺史印绶」。奏事各有常会,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案:当有「事」字。〔一二〕传食比二千石所传。刺史奏幽隐奇士,拜为三辅县令,比四百石。居后六卿,一切举试守令,取征事。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赃罪免,降秩为征事。绛衣奉朝贺。案:注「绛衣奉朝贺」五字,从汉书昭帝纪注引补。 哀帝元寿二年,以丞相为大司徒。案:以上从续汉志补注引补。郡国守丞案:续汉志补注引无「丞」字。长史上计案:汉书朱买臣传注引「郡国丞长吏与计吏俱送计」。事竟,遣君侯出坐庭,上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公出庭上」。亲问百姓所疾苦。计室掾吏案:续汉志补注引作「记室掾史」一人大音者读敕毕,遣敕曰:「诏书殿下,案:「 殿」本作「数」,从续汉志补注引改。禁吏无苛暴,丞长史归告二千石,顺民所疾苦,案:「顺」本作「凡」,从续汉志补注引改。急去残贼,审择良吏,无任苛刻。治狱决讼,务得其中。明诏忧百姓困于衣食,二千石帅劝农桑,思称厚恩,有以赈赡之,无烦扰夺民时。案:续汉志补注引「扰」作「挠」。公卿以下,务饬俭恪,案:续汉志补注引「公卿」上有「今日」二字,无下文「今俗」二字。今俗奢奓过制度,日以益甚,二千石务以身帅有以化之。民冗食者请谕以法,案:本作「谨以法」,从续汉志补注引改。〔一三〕养视疾病,致医药务治之。案:「治」本作「活」,从续汉志补注引改。诏书无饰厨传增养食,案:续汉志补注引作「无饰厨养」。至今未变,或更尤过度,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又更过度」。甚不称。归告二千石,务省约如法。且案不改者,长吏以闻。官寺乡亭案:「官」本作「守」,从续汉志补注引改。漏败,垣墙坏所治,案:续汉志补注引「所」作「不」。无办护者,不称任,案:续汉志补注引「称」作「胜」。先自劾不应法。归告二千石勿听。」十年,更名相国。案:「十年,更名相国」六字,从续汉志补注引补。 惟神爵三年十月甲子,丞相受诏之官,皇帝延登,亲诏之案:汉书五行志注引「丞相、御史大夫初拜,皇帝延登亲诏」。曰:「君其进,虚受朕言。朕郁于大道,获保宗庙,兢兢师师,夙夜思过失,不遑康宁,昼思百官未能绥。于戏丞相,其帅意无怠,以补朕阙。于戏群卿大夫,百官慎哉!不勗于職,厥有常刑,?悉乃心,和裕開賢,俾之反本乂民,廣風一俗,靡諱朕躬。天下之众,受制于朕,丞相可不慎欤?于戏!君其诫之。」 丞相府官奴婢传漏以起居,不击鼓。官属吏不朝,旦白录而已。诸吏初除谒视事,问君侯应合奴名,白事以方尺板叩合,大呼奴名。君侯出入,诸吏不得见,见礼如师弟子状。掾史有过,君侯取录,推其录,三日白病去。 御史、卫尉寺在宫中,案: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汉官仪:「卫尉寺在公门内。」太平御览职官部引此句,下有胡广曰:「宫阙寺内卫士,于周垣下为庐舍,若今之伏宿屋矣。」〔一四〕亦不鼓。 诏书以朱钩施行。案:「以」本作「下」,从北堂书钞艺文部引改。〔一五〕诏书下,有违法令,施行之不便,曹史白封还尚书,对不便状。 丞相有病,案:汉书翟方进传注引「病」作「疾」,下同。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入。即薨,移居第中,车驾往吊,赐棺、敛具,赠钱、葬地。案:翟方进传注引「赐」、「赠」二字互易。葬日,公卿以下会送。案:翟方进传注引「会送」作「会葬焉」。 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赐上尊酒十斛,案:「酒」字从汉书翟方进传如淳注、艺文类聚职官部引补。养牛一头,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即上病。使者还,案:「即」字从翟方进传注引补。艺文类聚引作「丞相病上」,又「使者」上有「追」字。未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病闻。丞相不胜任,使者奉策书,驾騩骆马,案:艺文类聚职官部引无「騩」字。实时布衣,步出府,免为庶人。丞相有他过,使者奉策书,驾骓騩马,即时步出府,乘栈车牝马,案:艺文类聚引「牝」作「牡」。汉书孔光传注引无「牝马」二字。归田里思过。日食,即日下赦曰制。诏御史,其赦天下自殊死以下。及吏不奉法,乘公就私,凌暴百姓,行权相放,治不平正,处官不良,细民不通,下失其职,俗不孝弟,不务于本,衣服无度,出入无时,众强胜寡,盗贼滋彰,丞相以闻。于是乃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后御史职与丞相参增吏员,凡三百四十一人,分为吏、少史、属,亦从同秩补,率取文法吏。案:汉书武帝纪如淳注引「御史亦有属」。 廷尉正、监、平物故,以御史高第补之。御史少史行事如御史,少史有所为,即少史属得守御史,行事如少史。少史秩比六百石。御史少史物故,以功次征丞相〔史〕守御史少史。〔一六〕所代到官视事,得留罢中二千石詹事、水衡都尉。 丞相史物故,调御史少史守丞相史,若御史少史。监祠寝园庙,调御史少史属守,不足,丞相少史属为倅,事已罢。 丞相、刺史、侍御史,皆称卿,不得言君。 武帝时,案:三字从北堂书钞设官部引补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司直,司直督刺史二千石以下至墨绶。案:「刺史」二字从太平御览职官部引补。北堂书钞引作「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下至墨绶」,文与此异。〔一七〕 大夫见孝廉、上计丞、长史,皆于宫司马门外,案:「于宫」二字本作「放官」,从北堂书钞设官部引改。比丞相掾史白录。 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无塾,门案:太平御览职官部引无上「门」字。〔一八〕初学记职官部引作「门无扁题」。署用梓板,不起郭邑,题曰御史大夫寺。 大夫初拜,策曰:「惟五凤三年正月乙巳,御史大夫之官,皇帝延登,亲诏之曰:『御史大夫其进,虚受朕言。朕郁于大道,获保宗庙,兢兢师师,夙夜思己失,不遑康宁,昼思百姓未能绥。于戏御史大夫,其帅意尽心,以补朕阙。于戏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不勖于厥职,厥有常辟,往悉乃心,和裕开贤,俾贤能反本乂民,靡讳朕躬。天下之众,受制于朕,以法为命,可不慎欤?于戏御史大夫,其诫之。』」 御史大夫案:四字从续汉志补注引补。此条本与上文相连,今从续汉志补注,别为一条。敕上计丞、长史曰:「诏书殿下,案:「殿」本作「数」,从续汉志补注引改。布告郡国,臣下承宣无状,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丞、长史到郡,与二千石同力,案:「同」字从续汉志补注引补。为民兴利除害,务有以安之,称诏书。郡国有茂才不显者言上,案:「有」字本在「郡国」上,从续汉志补注引改。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方察不称者,案:「者」下本有「也」字。又无下文一段,从续汉志补注引删改。刑罚务于得中,恶恶止其身。选举民侈过度,务有以化之。问今岁善恶孰与往年,对上。问今年盗贼孰与往年,得无有群辈大贼,对上。」 校勘记 〔一〕 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影宋本御览卷六八二引皆有「玉」字,孙氏删之,非。 〔二〕 此引从御览卷六八二,非。当依书钞卷一三一引作「自秦以来」。 〔三〕 据通典卷二四、御览卷二二七补「四人」二字。四库馆臣辑汉官旧仪即作「四人持书给事」。 〔四〕 续汉百官志补注引蔡质汉仪作「主封门」,通典卷二二同。 〔五〕 此出处当作广韵卷三上平声三十四果注。 〔六〕 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均作「拜名」,孙案非,且断句亦误。 〔七〕 诸本续汉志补注均作「印为章」,孙案非。又「也」字见通典礼部,非出于职官部。 〔八〕 影宋本御览卷二0四作「两黑轓」,与类聚同。 〔九〕 类聚卷四五、御览卷二0四均作「戈绛」,孙案非。 〔一0〕据四库馆臣辑本补「通」字。 〔一一〕司直秩比二千石,不当与谏大夫同列,原引不误。 〔一二〕汉书王尊传如淳注引有「事」字。 〔一三〕唯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作「谨」,与永乐大典同。 〔一四〕汉书百官公卿表注所引乃汉旧仪,无「宫」下「门」字。孙氏言出汉官仪,乃涉百官公卿表旁注而误。又师古注曰「胡广云主宫阙之门内卫士,于周垣下为区庐。区庐者,若今之杖宿屋矣」,较御览之引更详确。又影宋本御览卷二二九「宫」作「京」,引胡广注则「寺」作「之」,「舍」作「者」,亦与孙案异。 〔一五〕孔本书钞卷一0三仍引作「下」。 〔一六〕据四库馆臣辑本补「史」字。 〔一七〕孔本书钞卷六二与四库馆臣辑本同。孙案乃沿陈本之讹。 〔一八〕影宋本御览卷二二五引有上「门」字。   汉旧仪卷下    议郎卫宏撰     清孙星衍校   中宫及号位 皇后称中宫。 婕妤见,大长秋称「皇后为婕妤下舆」,坐称「起」,礼比丞相。娙娥见,女御长称「谢」,案:汉书戾太子传如淳注引作「皇后见娙娥以下,长御称谢」。礼比将军、御史大夫。案:史记外戚世家索隐引作「娙娥秩比将军、御史大夫」。昭仪见,称「谢」,比中二千石。贵人见,称「皇后诏曰可」,礼比二千石。美人无数。婕妤以下皆居掖庭,置令、丞、庐监,宦者。女御长如侍中。案:汉书外戚传晋灼注引作「有女长御,比侍中(官)」。〔一〕戾太子传注引作「女长御比侍中」,在「皇后见娙娥」上。 皇后一人。婕妤以至贵人,皆至十数。美人比待诏,无数,元帝、成帝皆至千人。〔二〕 侍中左右近臣见皇后,如见帝。见婕妤,案:「帝见」二字从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引补。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引无「见」字。〔三〕行则对壁,坐则伏茵。案:北堂书钞引作「守茵」。〔四〕皇后、婕妤乘辇,余皆以茵,四人舆以行。案:艺文类聚后妃部引,与下二条相连。 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玉玺,金螭虎纽。一本无此条。案:下「 玉玺」本作「之玺」,从初学记中宫部引改。太平御览皇亲部引「虎纽」作「武纽」。〔五〕注疑后人所加。 皇后春桑,皆衣青,手采桑,以缫三盆茧,案:「盆」字本作「瓮」,从艺文类聚后妃部引改。示群臣妾从。案:「示」字从艺文类聚引补。春桑生而皇后亲桑,于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案:艺文类聚引「薄」作「箔」。祠以中牢羊豕,祭蚕神曰苑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群臣妾从桑还,献于茧观,案:艺文类聚引作「献茧于馆」。太平御览布帛部引作「皇后亲蚕,〔还〕献茧」。〔六〕皆赐从采桑者乐。皇后自行。凡蚕丝絮,织室以作祭服。案:太平御览服用部、布帛部引俱无「以」字。祭服者,冕服也。天地宗庙群神五时之服。皇帝得以作缕缝衣,皇后得以作巾絮而已。案:「后」下「得」字,太平御览布帛部引作「间」,「巾絮」服用部引作「絮巾」。置蚕官令、丞,案:文选报任少卿书注引作「蚕室,置蚕官也」。〔七〕诸天下官下法皆诣蚕室,案:后汉书陈忠传注引「少府若庐〔狱〕有蚕室」,疑此注文。〔八〕与妇人从事,故旧有东西织室作治。 皇后五日一上食,食赐上左右酒肉,留宿,明日平旦归中宫。 皇帝聘皇后,黄金万斤。案:北堂书钞礼仪部引作「以金万斤」。 立皇后、太子,大赦天下,赐天下男子爵,女子牛酒缯帛,夫增秩。 掖庭令昼漏未尽八刻,庐监以茵次上婕妤以下至后庭,访白录所录,所推当御见。刻尽,去簪珥,蒙被入禁中,五刻罢,即留。女御长入,扶以出。御幸赐银镮,案:太平御览服用部引作「宫人御幸赐银环」。北堂书钞仪饰部引「环」上有「指」字。令书得环数,计月日无子,罢废不得复御。 宫人择官婢年八岁以上,〔九〕侍皇后以下,年三十五出嫁。乳母取官婢。 皇太子称家,动作称从。 皇太子黄金印,?纽,印文曰章,下至二百石,皆为通官印。 太傅一人,真二千石,礼如师。亡新更为太子师,中庶子五人,职如侍中,秩六百石。 中尚翼中涓,如中黄门,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集解引作「天子有中涓,如黄门」。皆宦者。 门大夫比郎将。 洗马职如谒者,十六人,选郎中补也。 庶子舍人,四百人,如郎中,秩比二百石,无员,多至四百人。案:与续汉志不合。又补注「太子舍人」引汉官曰「十三人」,此当有讹。亡新改名为翼子。 率更令,秩千石,主庶子、舍人更直。亡新改为中更。丞一人,秩四百石。 家令,秩千石,主仓狱。亡新改为中更。 家府比二千石。 仆,秩千石,主马。 庶子,秩比四百石,如中郎,无员。亡新改为中翼子。 卫率,秩比千石。案:汉官百官公卿表如淳注引作「卫率主门卫,秩千石」。丞一人,主门卫。 食官令,秩六百石。丞一人。 中盾,秩四百石,主周卫徼循。案:汉书叙传注引作「主徼巡宫中」。 庶子、舍人五日一移,主率更长〔三〕不会辄斥。〔一0〕官奴择给书计,案:汉书鲍宣传臣瓒注引无「择」字。从侍中以下为仓头,案:鲍宣传注引「以」作「已」,「仓」作「苍」。青帻,与百官从事从入殿中。省中待使令者,皆官婢,择年八岁以上衣绿曰宦人,案:「宦人」当作「宫人」。外戚传注引「宫人者,省中侍使官婢,名曰宫人,非天子掖庭中也」。疑此注文。不得出省门。置都监。老者曰婢,婢教宦人给使尚书。侍中皆使官婢,不得使宦人。奴婢欲自赎,钱千万,免为庶人。宫殿中宦者署、郎署,皆官奴婢。传言曰作者,歌传以呼召侍中以下署长。宦者及郎署长各顾门户,择官奴赤帻,部领作者,扫除曰正。歌传取于雒阳,古周时传呼声法。 天子六厩,未央厩、承华厩、騊駼厩、路軨厩、案: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作「辂軨」,在「骑马」下,又引皆无「?」字。骑马厩、大厩,马皆万匹。 中黄门驸马、犬宛马、案:「马」字从文选赭白马赋注引补。汗血马、干河马、天马、果下马。果下马,高三尺,驾辇。大宛、汗血马皆高七尺。干河马,华山神马种也。 长安城方六十里,案:史记吕太后本纪索隐、续汉志补注引皆作「方六十三里」。又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高祖六年,更名咸阳曰长安」,疑此注文。经纬各十五里,案:续汉志补注引「各」下有「长」字。十二城门,积九百七十三顷,百二十亭。案:三辅黄图一引作「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地皆黑壤」。〔一一〕文与此异。长安城方六十里,中皆属长安令。案:续汉志补注引无「方六十里」四字。置左、右尉。城东、城南置广部尉,城西、城北置明部尉,凡四尉。 皇后、太子案:初学记中宫部引作「皇后、太后」。各食四十县,案:初学记、艺文类聚后妃部、太平御览皇亲部两引俱作「三十县」。曰汤沐邑。 帝子为王。王国置太傅、相、中尉各一人,秩二千石,以辅王。仆一人,秩千石。郎中令,秩六百石,置官如汉官官吏。郎、大夫四百石以下自调除。国中汉置内史一人,秩二千石,治国如郡太守、都尉职事,调除吏属。相、中尉、傅不得与国政,辅王而已。当有为,移书告内史。内史见傅、相、中尉,礼如都尉。太守、〔一二〕相置长史,中尉及内史令置丞一人,案:「令」当作「各」。皆六百石。成帝时,大司空何武奏罢内史,相如太守,中尉如都尉,参职。是后相、中尉争权,与王递相奏,常不和。案:续汉志补注引作「是后中尉争权,与王相奏,常不和」。 王子为侯。案:四字从汉书武帝纪如淳注、文选六代论注引并为一条。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献于汉庙,案:武帝纪注、文选注、三辅黄图五引无「献」字。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祠曰饮酎,案:三辅黄图引注云:「因八月尝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谓之酎金。」饮酎受金,小不如斤两,色恶,王夺户,案:武帝纪注、文选注、三辅黄图引作「王削县」。侯免国。 汉承秦郡,置太守,治民断狱。都尉治狱,都尉治盗贼甲卒兵马。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而以为卫士,案:汉书高帝纪如淳注引无「而以」二字。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处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案:通典职官引无「行船」二字。 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置长史一人,掌兵马。丞一人,治民。当兵行,长史领。置部都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不给卫士。材官、楼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庶民,案:「庶」字从汉书高帝纪如淳注引补。又「老衰」作「衰老」。就田里。民应令选为亭长。 亭长课射,游徼徼循。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盾,刀剑,甲铠。案:北堂书钞设官部引作「五兵,言弩,戟,刀,钩,铠也」。〔一三〕 鼓武吏案:续汉志补注引汉官仪「鼓」下无「武」字。赤帻大冠,行縢,带剑佩刀,持盾被甲,设矛戟,习射。 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闲案:史记留侯世家索隐引作「邮人居闲」。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 旧制尉皆居官署,有尉曹官中领平锁署。 更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案:汉书陈涉传晋灼注引两「吏」字俱作「史」。尉吏曰尉史,捕盗贼得捕格。 县户口满万,置六百石令,多者千石。户口不满万,置四百石、三百石长。大县两尉,小县一尉,丞一人。三百石丞、县长黄绶,皆大冠。亡新命长为宰,皆小冠,号曰夫子。亡新时有五百石,八百石。府下置诏狱。府,河南府也。邓展曰:旧洛阳有两狱。案:注引邓展,非本文。 建始二年,益三河及大郡太守秩。十二万户以上为大郡太守,小郡守迁补大郡。 元朔三年,以上郡、西河为万骑太守,月奉二万。绥和元年,省大郡万骑员,秩以二千石居。旧制:令六百石以上,尚书调;拜迁四百石长相至二百石,丞相调;除中都官百石,大鸿胪调;郡国百石,二千石调。哀帝时长相皆黑绶。亡新吏黑绶,有罪先请,与廉吏同。 内郡为县,三边为道,皇后、太子、公主所食为邑。 算民,案:后汉书皇后纪注引「八月初为算赋,故曰算民」。疑此注文。年七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案:「二十钱」三字从汉书昭帝纪如淳注引补。高帝纪如淳注、后汉书光武纪注引作「出口钱,人二十,以供天子」。〔一四〕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案:高帝纪注、光武纪注引作「至武帝时,又口加三钱,以补车骑马」。旧本「马」下本有「逋税」二字,是后人因光武纪注误加,今删。又令民男女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案:「出」字从高帝纪如淳注、光武纪注引补。人百二十为一算,以给车马。案:高帝纪如淳注引为「治库兵车马」。,?民田租案:「租」本作「积」,从文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注引改。以给经用,备凶年。山泽鱼盐市税,以给私用。 汉旧制,天下郡国凡百六,邑侯国凡千八百。上林苑中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取鱼鳖,给祠祀。用鱼鳖千枚以上,余给太官。案:「 上林苑」以下,当别为一条。 上林苑中,广长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案:「广长」以下十一字,从太平御览居处部引补。初学记居处部引「尉」上有「中部」二字。三辅黄图四引作「有令有尉,禽兽簿记其名数」。百五十亭苑,案:此句从初学记引补。苑中养百兽。案:「苑中」二字从三辅黄图引补。〔一五〕又「养」上本有「以」字,从两书引删。兔无?禽鹿尝祭祠祀,宾客用鹿千枚,数。佽飞具缯缴案:汉书元帝纪如淳注引「缯」作「矰」。以射凫鴈,应给祭祀置酒,每射收得万头以上,给太官。 上林苑中,天子遇秋冬射猎,案:「遇」字从太平御览居处部引补。又引下有「苑中」二字。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观七十所,案:太平御览、白帖三十八引无「观」字。皆容千乘万骑。 武帝时,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千案:太平御览居处部引「五千」作「五十万」。徙置苑中养鹿。因收抚鹿矢,人日五钱,到元帝时七十亿万,以给军击西域。 古者诸侯治民。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案:本此下有「为庶于,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守、相、令、长以他姓相代,去世卿大夫支属」共三十七字,复衍也,今删。〔一六〕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守、相、令、长以他姓相代,案:本无「 长」字,从上复出者添。去世卿大夫士。 汉承秦爵二十等,以赐天下。爵者,禄位也。 公士,一爵。赐一级为公士,谓为国君列士也。 上造,二爵。赐爵二级为上造,上造乘兵车也。 簪褭,三爵。赐爵三级为簪褭。 不更,四爵。赐爵四级为不更,不更主一车四马。 大夫,五爵。赐五级为大夫,大夫主一车,属三十六人。 官大夫,六爵。赐爵六级为官大夫,官大夫领车马。案:北堂书钞设官部引「领」下有「他」字。 公大夫,七爵。赐爵七级为公大夫,公大夫领行伍兵。 公乘,八爵。赐爵八级为公乘,与国君同车。 五大夫,九爵。赐爵九级为五大夫。以上次年德者案:「者」字从北堂书钞设官部引补。为官长将率。秦制爵等,生以为禄位,死以为号谥。 左庶长,十爵。 右庶长,十一爵。 左更,十二爵。 中更,十三爵。 右更,十四爵。 少上造,十五爵。 大上造,十六爵。 驷车庶长,十七爵。 大庶长,十八爵。 侯,十九爵。案:汉书百官公卿表十九「关内侯」。 列侯,二十爵。 秦制二十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年六十乃免者,案:本作「老」,今改。有罪,各尽其刑。凡有罪,男髡钳为城旦,城旦者,治城也;女为舂,舂者,治米也,皆作五岁。完四岁,鬼薪三岁。鬼薪者,男当为祠祀鬼神,伐山之薪蒸也;女为白粲者,以为祠祀择米也,皆作三岁。罪为司寇,司寇男备守,女为作,如司寇,皆作二岁。男为戍罚作,女为复作,皆一岁到三月。案:此下疑有脱讹。令曰:秦时爵大夫以上,令与亢礼。 五人为伍,伍长一人。十人为什,什长一人。百人为卒,卒史一人。五百人为旅,旅帅一人。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一人。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军将一人。以上卿为将军。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乘。乘则具车一乘,四马,步卒三十六人。千乘之国,马四千匹,步卒三万六千人,为三军,大国也。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校勘记 〔一〕 据汉书外戚传晋灼注删「官」字。原注「官」作「宫」,属下读,句作「宫长岂此邪」。 〔二〕 四库馆臣辑本作「皆且千人」。 〔三〕 孔本书钞卷五八、中华书局排印本初学记卷一二「婕妤」上均有「见」字。 〔四〕 孔本书钞卷五八作「伏茵」。 〔五〕 影宋本御览卷一三五仍作「虎纽」。 〔六〕 影宋本御览卷八一九「献」上有「还」字,据补。 〔七〕 胡刻本文选注引作「卫宏汉仪以为置蚕宫,今承诸法云」。 〔八〕 据后汉书陈忠传注「若卢」下补「狱」字。 〔九〕 「官婢」原作「宫婢」,据四库馆臣辑本改。汉书外戚传注即曰:「宫人者,省中侍使官婢,名曰宫人。事见汉旧仪。」亦可为证。 〔一0〕据四库馆臣辑本补「三」字。 〔一一〕「地皆黑壤」四字系三辅黄图之文,与汉旧仪无涉,孙氏引误。 〔一二〕「太守」系「太传」之误。说见四库馆臣辑本按语。 〔一三〕孔本书钞卷七九作「五兵言弩,盾,刀,钩,铠也」。 〔一四〕汉书高帝纪如淳注仅引下文「又令」至「以给车马」二十八字,未及孙案所引十字。下案亦然。 〔一五〕三辅黄图所引与「上林诏狱」相联系,与此引多异。补「苑中」二字,当依御览卷一九六。 〔一六〕浙江书局本汉旧仪未衍此三十七字,孙氏所据本误。下案亦同。   汉旧仪补遗卷上    汉议郎卫宏撰     清孙星衍校集 太尉、司徒长史,秩比二千石,号为「毗佐三台,助鼎和味」。其迁也,多据卿校也。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潘安仁金谷集作诗注〔一〕 公府掾试博士者,拜郎中也。〔二〕北堂书钞设官部 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故有秩皆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故通为百石云。太平御览职官部 御史中丞,两梁冠,秩千石。内掌兰台,〔外〕督诸州刺史,〔三〕纠察百寮。北堂书钞设官部 御史中丞朝会独坐。出讨奸猾,内与尚书令、司隶校尉会同,皆专席,京师号之〔曰〕「三独坐」者也。〔四〕北堂书钞设官部 侍御史,周官也。始皇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汉兴袭秦,因而不改。掌注言行,纠诸不法。府掾属高第补之。秩六百石,员五十人。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当依续汉志作「十五人」。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辞诏凡九条。监者二岁更,常以中月奏事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常卿赞飨一人,〔五〕秩六百石,掌赞天子。史记封禅书索隐、续汉志补注 太常主导赞助祭,皆平冕七旒,玄上纁下,华虫七章。汉陵属三辅,太常月一行。太平御览职官部 丞举庙中非法者。续汉志补注 庙祭,太祝令主席酒。续汉志补注 大宰令屠者七十二人,宰二百人。汉书宣帝纪注 太史令冠一梁,秩六百石。丞二人,三百石。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史令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司马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六〕汉书司马迁传如淳注 承周史官,至武帝置太史公。司马迁父谈为太史。〔七〕迁年十三,乘传行至天下,〔八〕求古诸侯之史记。太平御览职官部 博士,秦官。博者,通于古今;〔士者〕辩于然否。〔九〕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文皇帝时,博士七十余人,朝服玄端,章甫冠。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武帝初置博士,取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为高第。朝贺位次中郎官史。〔一0〕称先生,不得言君,其真弟子称门人。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博士祭酒,选有道之人习学者祭酒。〔一一〕国子,卿大夫之子弟。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常博士弟子试射策,中甲科补郎,中乙科补掌故。错列传?史记索隐 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不言属光禄勋。光禄勋门外特施行马,以旌别之。太平御览职官部案: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五引作「汉官仪」。〔一二〕 三署郎见光禄勋,执板拜;若见五官、左右将,执板不拜;于三公、诸卿,无敬。通典职官 有二郎为此颂貌威仪事。有徐氏,徐氏后有张氏,不知经,但能盘辟为礼容。天下郡国有容史,皆诣鲁学之。汉书儒林传苏林注 谒者缺,选郎中(令)美须〔眉〕大音者以补之。〔一三〕功次当迁,欲留增秩者,许之。北堂书钞职官部、唐六典九、通典职官 孝武太初初置羽林,象天有羽林星,为国之羽翼,如林之盛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羽林郎,选良家子弟〔便〕弓马者为之。〔一四〕一名岩郎,言其御侮岩除之下,或谓严厉素?。北堂书钞设官部 未央厩主理大厩三署,案:北堂书钞引作「主治狱五署郎」。〔一五〕属太仆。北堂书钞设官部、〔一六〕初学记政理部 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一七〕择取教习给六厩,牛羊无数,以给牺牲。汉书景帝纪如淳注、后汉书和帝纪注、〔一八〕三辅黄图四、唐六典十七、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别火,狱令官,主治改火之事。汉书    如淳注 郡邸狱,治天下郡国上计者,属大鸿胪。汉书宣帝纪注、太平御览刑法部 司空诏狱,治列侯、二千石,属宗正。北堂书钞设官部〔一九〕 汉制: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座〕交礼,迁又解交。〔二0〕太平御览职官部 高后选孝廉为郎。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汉书哀帝纪应劭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符节令,领尚书符玺郎四人。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官令一人,秩六百石,掌鼎俎馔具。世祖中兴,以孝廉年满五十守宫令,与谒者失职权者与之。〔二一〕北堂书钞设官部 尚书陈忠奏太官宜着两梁冠。〔二二〕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官主饮酒,〔二三〕皆令、丞治。太官汤官奴婢各三千人,置酒,〔二四〕皆缇?蔽膝绿帻。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布帛部 狱二十六所,导官无狱。汉书张汤传苏林注 若卢狱令,主治库兵、将相大臣。汉书百官公卿表如淳注、王吉传注、后汉书和帝纪注 案:后汉书注引作「主鞫将相大臣」。 若卢右丞,〔二五〕主治库兵者。汉书王吉传注 中书令,〔二六〕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唐六典九 中书掌诏诰荅表,皆机密之事。〔二七〕北堂书钞设官部 掖庭诏狱令丞,宦者为之,主理妇人女官也。汉书刘辅传注 执金吾车驾出,从六百骑,走六千二百人。北堂书钞设官部 中垒校尉主北军垒门内,尉一人主上书者狱。上章于公车,有不如法者,以付北军尉,北军 尉以法治之。汉书刘向传如淳注 寺互。都船狱令,主治水官也。〔二八〕汉书百官公卿表如淳注 太子家狱,治太子官属、太子太傅。北堂书钞设官部〔二九〕 将作大匠改作少府,案:「改」当作「将」。续汉志云:「承秦,曰将作少府。」景帝中六年更名也。艺文类聚职官部 省中有五尚,即尚食、尚冠、尚衣、尚帐、尚席。通典职官 案:省中五尚不见于百官公卿表,疑属大长秋。 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宫馆事,属水衡。汉书成帝纪注 长安中诸官狱三十六所。汉书宣帝纪注 东市狱属京兆尹,西市狱属左冯翊。北堂书钞刑法部、太平御览刑法部 司隶校尉,武帝初置。后诸侯王贵戚不服,乃以中都中官徒奴千二百人属为一校尉部刺史,督二千石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司隶校尉统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三0〕无所不统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司隶校尉初置,唯盖宽饶、王章、鲍宣,贵戚惮之,京师政清。北堂书钞设官部〔三一〕 司隶治所,故孝武庙。续汉志补注 驸马都尉,掌骑从,武帝置,秩比二千石。太平御览皇亲部 持节夹乘舆车骑从者,云常侍骑。史记爰盎列传索隐 诸给事中日上朝谒,〔三二〕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以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多名儒、国亲为之,掌左右顾问。汉书百官公卿表晋灼注、通典职官、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吏四百石以下,自除国中。汉书衡山王传如淳注 刺史得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事。汉书王尊传注 武帝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诣御史举试,拜为郎中。北堂书钞设官部 大县二人,其尉将屯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索隐 诸侯王印,黄金橐驼纽,〔三三〕文曰玺,谓刻曰某王之玺。赤地绶。列侯黄金印,龟纽,文曰印。谓刻曰某侯之印。丞相、大将军案:初学记引无「大」字黄金印,龟纽,文曰章。谓刻曰某官之章。御史大夫章。匈奴单于黄金印,橐驼纽,文曰章。御史、案:初学记引无「御史大夫」以下。二千石案:初学记引「二」上有「中」字。银印,?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纽,文曰印。谓纽但作鼻,不为虫兽之形,而刻曰某官之印。章,二百石以上,〔三四〕皆为通官印。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服食部、文选王仲宣诔注、通典职官、白帖十三、太平御览仪式部 案:汉书注、通典引注本作正文,今改正。 郡国铜虎符三,竹使符五。后汉书宦者传论注、〔三五〕文选鲍明远拟古诗注 校勘记 〔一〕 按文选潘安仁金谷集作诗注引作汉官仪之文,与御览卷二0九引同。孙氏既以据御览所引入汉官仪,不当于此出处中复注文选注。 〔二〕 孔本书钞卷五六引作汉官仪之文,孙氏既据以引入所辑汉官仪上卷,不当于此复出。 〔三〕 据俞安期唐类函补「外」字。又孔本书钞卷六二引无「内掌」以下九字。 〔四〕 据书钞卷六二引补「曰」字。 〔五〕 「太常卿」三字,孙氏所补,依例当作小字。 〔六〕 据汉书司马迁传如淳注补「公」字。 〔七〕 影宋本御览卷二三五「谈」下有「世」字。 〔八〕 影宋本御览卷二三五「乘传」上有「使」字,「行」下无「 至」字。 〔九〕 据孔本书钞卷六七补「士者」二字。又类聚卷四六引作汉官仪之文。 〔一0〕类聚卷四六引作「中都官史」,御览卷一三六则作「中都官吏」。 〔一一〕「习学者」原作「有学者」,据书钞卷六七改。 〔一二〕影宋本御览卷二四三此引亦作汉官仪,孙氏所据本误。 〔一三〕据唐六典卷九、通典卷二一引删「令」字。又书钞卷六二、唐六典卷九、通典卷二一均有「眉」字,据补。 〔一四〕据孔本书钞卷六三补「便」字。通典卷二八亦作「便弓马者」。 〔一五〕孔本书钞卷四五引作「主治厩五署郎」,「狱」字在前引「 未央厩」下。又初学记卷二0亦作「未央厩狱」。 〔一六〕「设官部」系「刑法部」之讹。 〔一七〕汉书景帝纪注、三辅黄图卷四「头」均作「匹」。孙辑此引皆本唐六典卷一七。 〔一八〕后汉书和帝纪注引作汉官仪。 〔一九〕「设官部」系「刑法部」之误。 〔二0〕据御览卷二一三补「座」字。又其引乃汉官仪之文,孙氏既已辑入汉官仪,于此不当复出。 〔二一〕孔本书钞卷五五「以」下有「新平」二字。此引文句怪谲,疑有脱误。 〔二二〕孔本书钞卷五五「太官」下有「令」字。 〔二三〕影宋本御览卷二三0作「主饭肉,汤官酒」,且为小注。续汉志亦曰「汤官丞主酒」。孙辑引有误。 〔二四〕御览卷二二九作「大置酒」,又卷八一六作「大置酒日」。 〔二五〕此四字孙氏所补,依例当作小注。 〔二六〕此三字亦当作小注。 〔二七〕孔本书钞卷五七首引有「尚书令并掌诏奏,既置」九字。 〔二八〕汉书百官公卿表如淳注引汉仪注仅「寺互」二字,余皆如淳之语。 〔二九〕「设官部」乃「刑法部」之误。 〔三0〕据孔本书钞卷六一补「及」字。又孔本作汉官仪之文。 〔三一〕孔本书钞卷六一引作汉官仪。 〔三二〕汉书百官公卿表注、通典卷二一「诸」下均引有「吏」字。 〔三三〕汉书百官公卿表注、通典卷三一皆作「诸侯王黄金玺」。又续汉志补注引东观书亦作「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据疑此引「黄金」当在「印」上,且「印」亦当作「玺」。 〔三四〕汉书百官公卿表注「二百石以上」引在「铜印」之上,且有「至」字与「四百石」三字相衔接。又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四百石」作「三百石」,无「章二百石」以下。 〔三五〕此引实出文选范蔚宗宦者传论注,其引「郡国」作「郡分」。   汉旧仪补遗卷下    汉议郎卫宏撰     清孙星衍校集 昼漏尽,夜漏起,宫中卫宫,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文选新刻漏铭注、阳给事诔注 夜漏起宫中,宫城门击柝,〔一〕系刁斗,传五夜,百官徼,直符案:文选注引作「传五伯官直符」。行,卫士周庐击木柝,传呼备火。〔二〕北堂书钞武功部、仪式部、文选新刻漏铭注 五夜:甲、乙、丙、丁、戊夜。案:初学记器物部引「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及相传救守火帅内户外,〔三〕数五止。北堂书钞仪饰部 夜漏起,中黄门持五夜,相传授。文选新刻漏铭注 立夏、立秋昼六十二刻,夏至昼六十五刻。夜漏不尽五刻,击五鼓;夜漏不尽三刻,击三鼓。初学记器物部 冬至昼四十一刻,后九日加一刻,至立春昼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四〕北堂书钞仪饰部 汉制:天地以下,群臣所祭凡一千五百四十。新益为万五千四十。案:「新」上疑脱「亡」字。汉法;三岁一祭天于云阳宫甘泉坛,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三岁一祭地于河东汾阴后土宫,以夏至日祭地,地神出。五帝祭于雍〔五〕畤。〔五〕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元年祭天,二年祭地,三年祭五帝于五畤。三岁一遍,皇帝自行,他祠不出。史记封禅书索隐、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天地五(祀)〔畤〕,〔六〕皇帝不自行,祠还致福。汉书贾谊传应劭注 皇帝案:艺文类聚引「皇帝」作「桓帝」,字讹,下同。祭天,居云阳宫,斋百日,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皇帝就竹宫中,不至坛所。案:汉书礼乐志注引「竹宫去坛三里」,疑此注文。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案:太平寰宇记三十一引作「甘泉宫」。皇帝所以祭天之圆丘也。〔七〕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案:太平寰宇记引作「黄帝以来,圆丘祭天处」。艺文类聚又引作「成帝」。 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案:史记孝武帝本纪索隐、汉书武帝纪注、郊祀志注、文选籍田赋注引同。〔八〕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仙。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太平寰宇记三十 武帝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有芝生甘泉殿边房中。太平寰宇记三十一 芝有九茎,金色,〔九〕绿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三辅黄图二、太平寰宇记三十一 通天台上有承露〔盘〕,〔一0〕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一一〕元凤闲,台自毁,椽桷皆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太平寰宇记三十一 皇帝祭天自行,群臣从之,斋皆百日,他祠不出。祭天紫坛幄帐。〔 一二〕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幄帷」。高皇帝配天,居堂下西向,绀幄,〔一三〕绀席。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服饰部、初学记礼记、艺文类聚礼部、服饰部、太平御览礼仪部、服用部 祭天,用六彩绮席六重,〔一四〕长一丈,中一幅,四周缘之。玉几、玉饰器,凡七千三百物备具。〔一五〕养牛五岁,至三千斤。史记封禅书正义、〔一六〕汉书郊祀志注、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服饰部、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珍宝部、服用部、布帛部 大祀,斋五日。小祀,斋三日。〔一七〕北堂书钞礼仪部 斋则食丈二尺旋案,陈三十六肉,九谷饭。北堂书钞酒食部、初学记器物部、太平御览服用部 案:太平御览引作「九谷饮食」。 斋法:食肉三十六两。太平御览饮食部 凡斋,绀帻;耕,青帻;秋貙刘,服缃帻。续汉志补注 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也,主其神祀之。太平御览礼仪部 〔凡〕圣王之法,〔一八〕追祭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万神,皆古之人也,能〔纪〕天地五行气,奉(成)〔其〕功以成人者也。〔一九〕故其奉祀,皆以人事之礼,食之所食也,非祭食天与土地、金、木、水、火、土、石也。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参、〔二0〕辰星于池阳谷口,夹道左右为坛,营覆地各周三十六里。史记封禅书索隐、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名曰汾葵,一曰葵丘也。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案:汉书武帝纪注引作「葵上」。 郊泰畤,皇帝平旦出竹宫,东向揖日,其夕,西南向揖月,便用郊日,不用春秋。汉书武帝纪臣瓒注 祭五岳,祠用三正色牲。十月涸冻,二月解冻,皆祭祀。乘传车,称使者。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四渎,用三正色牲,沈珪,有车马绀盖。史记封禅书索隐、初学记地部、太平御览地部、礼仪部 案:初学记引「四渎」下有「江、河、淮、济」四字。 祭人先于陇西西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埒如种菜畦,畤中各有一土封,故云畤。史记封觯书集解、索隐、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西〕王母于石室,〔二一〕皆在所二千石令长奉祠。太平御览礼仪部 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案:「民」当作「氏」。皆古帝王,凡八十一姓也。太平御览礼仪部 宗庙三年大祫祭,子孙诸帝以昭穆坐于高庙,诸隳庙神皆合食,设左右坐。高祖南面,幄绣帐,望堂上西北隅。帐中坐长一丈,广六尺,绣裀厚一尺,着之以絮四百斤。曲几,黄金扣器。高后右坐,亦幄帐,却六寸。白银扣器。每牢中分之,左辨上帝,右辨上后。俎余委肉积于前殿千斤,〔二二〕名曰堆俎。子为昭,孙为穆。昭西面,曲屏风,穆东面,〔二三〕皆曲几,如高祖。馔陈其右,各配其左,坐如祖妣之法。太常导皇帝入北门。群臣陪者,皆举手班辟抑首伏。 大鸿胪、大行令、九傧传曰:「起。」复位。而皇帝上堂盥,侍中以巾奉觯酒从。帝进拜谒。赞飨曰:「嗣曾孙皇帝敬再拜。」前上酒。却行,至昭穆之坐次上酒。子为昭,孙为穆,各父子相对也。毕,却西面坐,坐如乘舆坐。赞飨奉高祖赐寿,皇帝起再拜,即席以大牢之左辨赐皇帝,如祠。其夜半入行礼,平明上九卮,毕,群臣皆拜,因赐胙。皇帝出,即更衣巾,诏罢,当从者奉承。续汉志补注、初学记礼部、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皇帝唯八月饮酎,车驾夕牲,牛以绛衣之。案:太平御览引「绛」作「绣」。皇帝暮视牲,以鉴燧案:唐会要引作「鉴诸」。取水于月,以阳燧案:续汉志补注引作「火燧」。取火于日,为明水〔火〕。〔 二四〕左袒,以水沃牛右肩,案:太平御览引「肩」作「臂」。手执鸾刀,以切牛毛血案:通典引作「以切牛尾之毛」。荐之,而即更衣巾,侍上熟,〔二五〕乃祀之。续汉志补注、唐会要七、通典礼、太平御览时序部、礼仪部 皇帝会诸侯酎金庙中,以上计仪设九宾陪位也。初学记礼部、艺文类聚礼部 宗庙一岁十二祠。五月尝麦。六月、七月三伏,立秋貙娄,案:汉书武帝纪如淳注引「立秋貙膢」。又尝粢。八月先夕馈?,皆一太牢,酎祭用九太牢。案:太平御览礼仪部引「八月饮酎,用九太牢」。十月尝稻,又饮蒸,二太牢。十一月尝,十二月腊。〔二六〕又每月一太牢,如闰加一祠,与上十二为二十五祠。汉书韦玄成传晋灼注 高帝母,案:章帝纪注引上有「昭灵后」三字。起兵时死小黄北,后于小黄作陵庙。〔二七〕史记高祖本纪正义、汉书高帝纪如淳注、后汉书章帝纪注、虞延传注、续汉志补注 案:章帝纪注引末句作「为作园庙于小黄栅」。 先媪已葬陈留小黄。汉书高帝纪晋灼注 高皇帝家在丰中阳里,为沛泗上亭长。及为天子,立沛庙,祠丰故宅。艺文类聚居处部 故孝武庙。续汉志补注 案:引在「建武二年,立高庙于雒阳」下。 南陵,即文帝薄太后葬之所,亦谓南霸陵,因置县以奉陵寝。太平寰宇记二十五 案:「南陵」二字,本寰宇记文。 武、昭、宣三陵,(邑)皆三万户。〔二八〕史记吕不韦列传索隐 使者监祠,南面立,〔二九〕不拜。续汉志补注 案:引在「立社稷」下。 古时岁再祠灵星,灵星春秋之太牢礼也。〔三0〕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 汉五年,修复周室旧祀,〔三一〕祀后稷于东南。常以八月祭以太牢,〔三二〕舞者七十二人,冠者五六三十人,童子六七四十二人,为民祈农报功〔厥〕。〔三三〕案:太平御览引此一段,史记正义引无「常以八月」至「四十二人」二十九字。夏则龙星见而始雩。龙星左角为天田,右角为天庭。〔三四〕天田为司马,教人种百谷为稷。灵者,神也。辰之神为灵星,故以壬辰日祠灵星于东南,金胜为土相也。史记封禅书正义、太平御览礼仪部 春始案:太平御览引作「春日」。〔三五〕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祠以一太牢,百官皆从。皇帝亲执耒耜而耕。案:续汉志补注引此句在下文「以为粢盛」下,又有「古为甸师官」五字。天子三推,三公五,孤卿十,〔三六〕大夫十二,士庶人终亩。案:明帝纪注引有「皇帝亲执耒耜」以下,无下文「大赐、三辅」以下十九字。大赐三辅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布帛。百谷万斛,〔三七〕为立案:明帝纪注引「为立」作「乃致」。藉田仓,置令、丞。谷皆给祭天地、〔三八〕宗庙、群神之祀,以为粢盛。后汉书明帝纪注、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三老、五更,三代所尊。北堂书钞设官部 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天子独拜于屏,其明日三老诣阙。北堂书钞设官部 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以赛,各如其常牢,礼也。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祷雨而已;后旱,复重祷而已;讫立秋,虽旱不得祷求雨也。续汉志补注 武帝元封日到七月毕赛之,秋冬春不求雨。〔三九〕续汉志补注 五仪案:二字有讹。元年,儒术奏施行董仲舒请雨事,始令丞相以下求雨雪,曝城南,舞女童祷天神。五帝五年,始令诸官止雨,朱绳萦社,击鼓攻之。太平御览礼仪部 成帝二年六月,〔四0〕始命诸官止雨,朱绳反萦社,击鼓攻之,是后水旱常不和。续汉志补注 践祚、改(行)〔元〕、〔四一〕立皇后、太子,赦天下。每赦,自殊死以下,〔四二〕〔及〕谋反大逆不道诸不当得赦者,〔四三〕皆赦除之。令下丞相御史,复奏可,分遣丞相御史乘传驾行郡国,解囚徒,布诏书。郡国各分遣吏传厩车马行属县,解囚徒。初学记政理部、太平御览刑法部 册皇子为诸侯王,皆于上东门中,以东门在卯故也。太平寰宇记二十五 腊者,报诸鬼神、古圣贤着功于民者,〔四四〕皆享之。艺文类聚岁时部、白帖四、太平御览岁时部〔四五〕 常以正岁十二月命时傩,以桃弧、苇矢且射之,赤丸、五谷播洒之,以除疾殃。文选东京赋注 方相帅百隶及童女,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续汉志补注、通典礼昔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案:东京赋注引作「已而」,无「亡去」二字。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案:续汉志补注引作「是为虎」,字讹。一居若水为罔两?鬼,案:东京赋注又引「魊鬼」也。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庾,案:东京赋注引无「沤庾」二字。「沤庾」即「区隅」之音,误入正文。善惊人小儿。〔四六〕于是以岁十二月使方相氏蒙虎皮,黄金四目,玄衣丹裳,执戈持盾,帅百吏及童子而时傩,以索室中,而殴疫鬼。续汉志补注、通典礼、文选东京赋注、太平御览时序部 山海经称东海之中度朔山,山上有大桃,屈蟠三千里,东北闲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日郁垒,主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乃立大桃人于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苇索,以御鬼。太平御览果部 正月五日,大置酒,飨卫士。补汉兵志 乘舆大驾仪,公卿奉引,大仆御,大将军参乘,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北堂书钞仪饰部、文选藉田赋注 汉乘舆法驾,奉车都尉御,侍郎参乘也矣。北堂书钞设官部 法驾,公卿不在卤簿中,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案: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汉官仪文,与此略同,作「京兆尹、长安令」。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前有九旒云罕,凤皇闟戟,皮轩鸾旗车,〔四七〕皆大夫载。汗西郡案:当作「汉西都」祀天于甘泉宫。大驾祀天,法驾祀地,五郊、明堂省十三,祀宗庙省九,谓之小驾。大驾,大仆校驾。法驾,黄门令校驾。北堂书钞仪饰部 帝崩,唅以珠,案:后汉书注引「饭含者,以珠玉实口」。〔四八〕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四九〕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五0〕案:「柙」字或作「匣」。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请诸衣衿敛之。凡乘舆衣服,已御,辄藏之,崩皆以敛。汉书霍光传注、董贤传注、后汉书皇后纪注、刘盆子传注、续汉志补注、通典礼 王侯葬,腰以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五一〕为匣,下至足,缀以黄金缕为之。后汉书梁竦传注 高帝崩三日,小敛室中牖下。案:通典「牖」作「墉」,下皆同。〔 五二〕作栗木主,长八寸,前方后圆,围一尺,置牖中,望外,内张绵絮以障外,以皓木大如指,长三尺,四枚,缠以皓皮四方置牖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敛棺,以黍饭羊舌祭之牖中。已葬,收主。为木函,藏庙太室中西墙壁埳中,案:后汉书光武纪注引下有「去地六尺一寸,祭则立主于坎下」十三字。通典礼又载贺循引汉仪作「去地六尺一寸,当祠则设坐于埳下」。望内,外不出室堂之上。坐为五时衣、冠、履,几、杖、竹笼。为甬人,无头,坐起如生时。皇后主长七寸,围九寸,在皇帝主右旁。高皇帝主长九寸。上林给栗木,长安祠庙作神主,案:礼记祭法疏云:「案汉仪,高帝庙主九寸,前方后圆,围一尺。后主七寸。」东园秘器作梓宫,〔五三〕素木长丈三尺,崇广四尺。续汉志补注、通典礼 案:汉书董贤传注引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后汉书皇后纪注引作「梓宫长二丈,广四尺」。 天子即位,案:引本作「汉旧仪略载诸帝寿陵曰:天子即位」云云。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案:汉书霍光传如淳注引作「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内梓棺柏黄肠题凑,案:霍光传注引作「内梓宫,次楩椁,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内方,外陟车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已营陵,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续汉志补注 诸侯王薨,天子遣使者往,使者皆素服。通典礼 高祖庙有锺十枚,各受十石,案:北堂书钞引作「受千石」。〔五四〕撞之,声闻百里。三辅黄图五、北堂书钞乐部 望华盖。北堂书钞帝王部 民臣被其德,以为侥幸也。汉书高帝纪晋灼注 有称万岁,可十万人声。史记孝武本纪正义 校勘记 〔一〕 疑「击柝」二字系衍文。 〔二〕 文选新刻漏铭注引作「讙呼备火」。 〔三〕 孔本书钞卷一三0引「及」作「又」,「帅」作「师」。 〔四〕 孔本书钞卷一三0引作「冬至昼三十五刻,后九日加一刻,立春昼夜三十八刻」。标目却作「冬昼三十刻,春昼四十刻」。 〔五〕 据御览卷五二七补「五」字。下条亦作「五畤」。 〔六〕 据汉书贾谊传应劭注改「五祀」作「五畤」。 〔七〕 按类聚卷三八作「成帝已来所祭天之圆丘也」。御览卷五二七则作「黄帝以来所祭天之圆丘也」,「成」作「城」,属上读。又史记孝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通天台,即黄帝以来祭天圜丘之处。」太平寰宇记亦同。据此则「皇帝所以」恐当以作「黄帝以来」为是。 〔八〕 史记孝武本纪索隐引「三百里」作「二百里」。又文选藉田赋注无此引,实出西京赋注,孙案非。 〔九〕 三辅黄图卷二「金色」上有「芝」字。 〔一0〕据太平寰宇记卷三一补「盘」字。 〔一一〕据太平寰宇记卷三一补「以」字。 〔一二〕续汉志补注、初学记卷一三、御览卷五二六「幄帐」均引作「幄帷」;书钞卷九0、类聚卷三八作「帷幄」,无作「幄帐」者。疑此引当以作「幄帷」为是。 〔一三〕续汉志补注作「绀帷帐」,类聚卷六九、御览卷七00作「 绀幄帐」,疑此引脱「帐」字。 〔一四〕御览卷七0九「用」上有「登地」二字。 〔一五〕御览卷五二七「凡」下引有「器」字。又汉书郊祀志有两引,其一此句作「用玉几玉饰器凡七十」,与诸引皆异。 〔一六〕史记封禅书正义无此引,孝武本纪正义引「养牛」以下八字,孙注误。 〔一七〕孔本书钞卷八八引作「制祀天斋七日,宗庙五日,小祀三日」。 〔一八〕据御览卷五二六补「凡」字。 〔一九〕据御览卷五二六补「纪」字,又改「成」为「其」。 〔二0〕影宋本御览卷五二六「祭」上有「各王封」三字。 〔二一〕据御览卷五二六补「西」字。 〔二二〕续汉志补注「殿」作「数」。 〔二三〕两「面」字原均误作「南」,据续汉祭祀志补注、类聚卷三八、初学记卷一三、御览卷五二六引改。 〔二四〕诸引「水」下俱引「火」字,据补。 〔二五〕点校本续汉礼仪志补注据卢文弨校,改「巾」作「中」,且置于「侍」字之下。 〔二六〕汉书韦玄成传晋灼注「十二月腊」下有「二太牢」三字。 〔二七〕续汉志补注、后汉书虞延传注均作「为作陵庙于小黄」。 〔二八〕「邑」系衍文,据史记吕不韦传索隐删。 〔二九〕点校本续汉志补注「南面」作「南向」。 〔三0〕孔本书钞卷九0作「雒阳岁再祀灵星者。青龙星大小辰为灵星,左角为天田,右角为天庭」,文大异。又点校本续汉志补注据卢文弨校删下「灵星」二字,改「之太」作「用少」。 〔三一〕史记封禅书正义「周室」作「周家」,「旧祀」作「旧祠」。 〔三二〕影宋本御览卷五二六「以」作「一」。 〔三三〕据史记封禅书正义补「厥」字。 〔三四〕「天庭」原作「大庭」,据孔本书钞卷九0改。 〔三五〕影宋本御览卷五三二作「春始」,孙氏所据本误。 〔三六〕诸本中唯点校本后汉书明帝纪注作「孤卿七」。 〔三七〕续汉志补注「百谷」上引有「种」字。 〔三八〕续汉志补注、后汉书明帝纪注「皆」下均有「以」字。 〔三九〕「春」原作「夏」,诸本续汉礼仪志补注均作「春」,据改。 〔四0〕诸本中唯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作「成帝三年六月」。 〔四一〕据初学记卷二0、御览卷六五二引改「行」作「元」。 〔四二〕「殊」原作「除」,据初学记卷二0、御览卷六五二改。 〔四三〕据初学记卷二0、御览卷六五二补「及」字。 〔四四〕御览卷三三「古圣贤」上引有「即」字。 〔四五〕「岁时部」系「时序部」之误。 〔四六〕文选东京赋注引作「善惊人为小鬼」。 〔四七〕孔本书钞卷一三0作「皮轩鸾车旗」。然据续汉志,疑「车」字系衍文。 〔四八〕按后汉书皇后纪注「饭含者」以下八字,乃李贤之语,非汉旧仪之文。 〔四九〕汉书霍光传注「缝」作「缀」,下「缝」字亦然。后汉书刘盆子传注亦作「缀」。 〔五0〕据汉书霍光传注、后汉书刘盆子传注补「广」字。 〔五一〕「二寸半」原误作「一寸半」,后汉书梁竦传注诸本皆作「 二寸半」,故改。 〔五二〕万有文库本通典此处作「牖」,下文则作「墉」。 〔五三〕点校本、殿本续汉礼仪志补注「梓宫」作「梓棺」。 〔五四〕孔本书钞卷一0八作「受十石」,孙辑乃沿陈本之讹。 汉旧仪一卷   汉官仪〔一〕    汉卫宏撰     清王仁俊辑   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来止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南门下柱飞去。因刻记年月于其门。或曰七宝,生于酒泉郡。稽瑞 校勘记 〔一〕书名当作汉官旧仪,或作汉旧仪。 汉官仪一卷   汉官仪    汉应劭撰     元陶宗仪辑 獬豸兽性触不直,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一〕 侍御史,周官也,为柱下史,冠法冠。一曰柱后,以铁为柱。〔二〕 正月旦,天子御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贺。蛮貊胡羌朝贡,必见属郡(封)〔计〕吏,皆陛觐。〔三〕 孝武时,天子以下未有帻。元帝頞上有壮发,不欲使人见,乃始进帻,群僚随焉。〔四〕 省中皆胡粉涂壁,画古烈王。〔五〕 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攘戎狄,置交址朔方之州,复徐梁之地,改雍曰梁,改梁曰益,凡十三州。所以交朔独不州,明示帝王未必相袭,始开地方,〔六〕遂交南方,为子孙基址也。 侍中,秩千石。黄门有画室署、玉堂署,各有长一人。〔七〕 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八〕 世祖封禅,久有白气一丈,〔九〕东南极望,正直坛所,有青气上与天属,遥望不见此,〔一0〕瑞命之符也。 谒者着缃帻大冠。〔一一〕 绶者,有所受,以别尊卑,彰有德也。〔一二〕 。〔一三〕?,因秦水德。今汉家火德,宜着绛?司空骑吏以下皂 。〔一四〕?虎贲中郎将衣纱縠单衣,虎绵 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渝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一五〕 天子坛田,公卿耕讫,啬夫下种。凡称籍田为千?,亦曰帝籍,亦曰耕籍,亦曰东耕,亦曰亲耕,亦曰玉籍。〔一六〕 侍中向存年老口臭,〔一七〕帝乃赐以鸡舌香,令含之。 校勘记 〔一〕 此引出初学记卷二六。 〔二〕 同右。 〔三〕 宛委山堂本说郛避清人之忌,删「胡」字。今据御览卷二九补。又改「封」作「计」。此引又见于类聚卷三九,「必」作「毕」,属上读。 〔四〕 此引见于御览卷八九。 〔五〕 御览卷一八七有此引,「烈王」作「烈士」,当是。 〔六〕 御览卷一五七引「地方」作「北方」,余皆同。 〔七〕 此引见于御览卷二一九。 〔八〕 此引与御览卷九八三所引皆同,但御览作蔡质汉官仪之文。又书钞卷六0、初学记卷一一引汉官仪中,有此十一字。御览卷二一五引汉官仪中,有「郎」以下九字。不详陶氏所本为何。 〔九〕 御览卷八七二「久」引作「夕」,御览卷一五亦同。夕,于此指夕牲之时,详见续汉志补注所引封禅仪。 〔一0〕御览卷八七二「此」作「巅」,是。 〔一一〕此引见于御览卷六八七。 〔一二〕此引出御览卷六八二。 〔一三〕唯御览卷六九五引与此引多同,仅两「德」字皆作「行」,「宜」下无「着」字。 〔一四〕此引分见书钞卷一二九、御览卷六九五。疑陶辑「虎」下脱「文」字。 〔一五〕此引与初学记卷二一中两引同。然其中叙事引作汉书之文,事对作蔡质汉官之语。疑陶辑引误。 〔一六〕此引分见初学记卷一四、御览卷五三七。其引「坛田」作「 升坛」,「玉藉」作「王藉」,与陶辑略异。 〔一七〕御览卷三六七引有此条,「向存」作「乃存」。 汉官仪二卷   孙星衍叙录   隋志:汉官五卷,应劭注。汉官仪十卷,应劭撰。据后汉书应劭传,建安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着汉官礼仪故事」。劭所撰,止一书,不知隋志何以分为二。又劭传云:「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初,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今诸书引汉官仪,有诸人姓名,状人纪者,疑即其书中篇名。陈氏书录解题有「应劭汉官仪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李埴补一卷,俱不传」。诸书引有作应劭汉官,应劭汉官仪,亦有彼此互舛,不可分别。今并录为二卷。续汉志刘昭补注引汉官不标名应劭者,悉是目录,不知何人所撰。别为一卷,以存其旧。   汉官仪卷上    汉军谋校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太傅,古官也。周成王时,康叔为之。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绶。八年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世祖中兴,特遣使者备礼,征故密令卓茂,〔一〕策曰:案:北堂书钞引作「卓茂甲申策书」。「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纯固。案:北堂书钞引有「前密令」下十三字,无下文「夫士」二字,又「束身」作「束发」。〔 二〕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三〕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案:文选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表注引作「特擢盛德,南阳卓茂为太傅」。封宣德侯。」〔四〕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此条引俱作应劭汉官,唯文选注引作汉官仪。下文凡言汉官者,上皆有「应劭」二字。 傅者,覆也。续汉志补注 明帝甲辰策书曰:〔五〕「高密侯邓禹,元功之首,其以禹为太傅。」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此条引作汉官。〔六〕 和帝丁酉策书曰:〔七〕「故太尉邓彪,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群贤首。其以彪为太傅,〔八〕案: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俱引作「太尉」。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庶得专位内之事。」〔九〕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殇帝策曰:〔一0〕「张禹三世在位,黄发罔愆,〔一一〕忠孝弥笃。其以禹为太傅,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 冲帝丁酉策书曰:〔一二〕「舅氏辅翼股肱,三公国之桢干,朝廷取正,以成断金。太尉赵峻,三世掌典机衡,〔一三〕案:太平御览引作「枢衡」。有匪石不二之心。〔一四〕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一五〕有史鱼之风。今以峻为太傅,固为太尉,与大将军冀参录尚书事。」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灵帝策书曰:「故太尉陈蕃,忠亮蹇谔,有不吐茹之节。司徒胡广,惇德允元,五世从政。今以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师,太傅,太保,皆古官也。〔一六〕初学记职官部 太师,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见,授诏,太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灵寿杖,省中施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自是而□。续汉志补注 案:三公,太师在太傅前。后汉省太师、太保,唯置太傅。今改列于后。 又案:此条末「□」,今本作「阙」字,乃校者所记,而后来误入正文也。今订正。 孝平皇帝元始元年,〔一七〕太后诏曰:「太师光,今年老有疾,俊乂大臣,惟国之重。书曰『无遗老成』,〔一八〕国之将兴,尊师重傅。其令大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以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于省中施坐置几,太师入省用杖焉。」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平帝元始元年,〔一九〕孔光以太师见授。太后诏曰:「太师先圣之后,〔二0〕道术通明,案:北堂书钞又引作「先师之子,德行纯淑」。宜居四辅职,训导帝躬。」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 太保,古官也。保,养也。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二一〕 太尉,秦官也,武帝更名大司马。后汉书光武纪注 案:通典职官云:「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与此异。 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而无印绶。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续汉志补注 三司之职,司马主兵。汉承秦曰太尉,武帝改曰大司马,无印绶,官兼加而已。世祖改曰太尉。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作汉官序 张衡云:案:太平御览引作「河闲相张衡说」。「明帝更司马、司空府,欲复更太尉府。案:太平御览引作「明帝以为司徒、司空府已荣,欲更治太尉府」。时公南阳赵?也。案:太平御览引有「南阳」二字。西曹掾安众郑均,素好名节,以为朝廷新造北宫,整饬官寺,旱魃为虐,民不堪命,曾无殷汤六事,周宣云汉之辞。今府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既少,自足相容。〔二二〕?表陈之,即听许。〔二三〕其冬,临辟雍,〔二四〕历二府,见皆壮丽,〔二五〕而太尉府独卑陋。显宗东顾叹息曰:『椎牛纵酒,勿令乞儿为宰。』时?子世为侍中,骖乘,归具白之,?以为恨,频谴责均,均自劾去,道发病亡。」续汉志补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章帝诏曰:「司空牟融,典职六年,勤劳不怠。其以融为太尉,录尚书事。」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殇帝策书曰:「司徒徐防,以台阁机密,施政牧守。其以防为太尉,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艺文类聚职官部 太尉、司徒、司空长史,秩比千石,号为「毗佐三台,助成鼎味」。〔二六〕太平御览职官部 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贼曹,主盗贼之事。后汉书铫期传注 决曹,主罪法事。〔二七〕后汉书王霸传注 宫骑(二十二)〔三十〕人。〔二八〕续汉志补注 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因而不改。续汉志补注 汉仪曰:〔二九〕「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此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有四出门,〔三0〕随时听事。明帝东京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通典职官 案:「应劭曰」以下,是汉官仪之文。 相国、丞相,皆六国时官。通典职官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日一问起居,百官亦如之。案:艺文类聚引作「百僚亦然」。朝廷遣中使太医高手,膳羞络绎。及瘳视事,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以养牛、上尊酒。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丞相见免,乘騩马自府归。说文系传十九 武帝置丞相司直。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直仍旧。今省。后汉书光武纪注 司徒府掾属三十一人,秩千石。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后汉书光武纪注、梁冀传注 绥和元年,罢御史大夫官,法周制,初置司空。议者又以县道官狱司空,故覆加「大」,为大司空,亦所以别大小之文。续汉志补注 御史大夫、尚书令、司隶校尉,皆专席,号三独坐。后汉书王常传注 大司空朱博奏:「高皇帝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北堂书钞设官部 。?,因秦水行。今汉家火行,宜绛?司空骑吏以下皁太平御览服章部 三公听采长吏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也。顷者举谣言,〔掾〕属令史都会殿上,〔三一〕主者大言州郡行状云何,善者同声称之,不善者默尔衔枚。后汉书蔡邕传注、范滂传注 今司徒太尉下书州郡,〔三二〕文皆称公。盖仓颉作书,自环者谓之私,〔三三〕背私者谓之公。案:通典职官引下有「韩子曰『背私曰公』」七字。春秋「九命作宰」。天子御坐即起,其兴案:「其兴」当作「在舆」,见通典。为下。凡拜,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直事卿赞,〔三四〕御史授,案:当脱「印绶」二字,见通典。公三让,然后乃受之。汉礼仪曰:「天子称尊号曰皇帝,言曰制,补制言曰诏,称民有言有辞曰陛下。」今皆施行。诗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不,仲山甫明之。」诏令之义。三公三人以承君,盖由鼎有足。故易曰「鼎象」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通典职官引作「鼎足三者,三光也」。 群臣上书,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凡制书皆(称)玺封,〔三五〕尚书令重封。惟赦赎令司徒印,露布州郡也。后汉书鲍昱传注 世祖诏:案:北堂书钞引作「中兴甲寅诏书」。「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六〕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三七〕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三八〕皆有孝悌廉公之行。〔三九〕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又旧河堤谒者,世祖改以三府掾属为谒者领之,迁超御史中丞、刺史,或为小郡。监察黎阳谒者,世祖以幽并州兵骑定天下,〔四0〕案:后汉书窦宪传注引作「光武中兴」,又「定」上有「克」字。故于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兵骑千人,复除甚重。谒者任轻,多放情态,顺帝改用公解府掾有清名威重者,迁超牧守焉。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后汉书和帝纪注、太平御览治道部引作「建初八年十二月己未诏书」,文略同,唯无「河堤谒者」以下一段。 三公府有长史一人。后汉书梁冀传注 将军,周官也。赵王以李牧为将军破秦,〔四一〕始受大名。王翦、灌婴并为之。北堂书钞设官部 将军,周官也。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北堂书钞设官部 和帝以窦宪为大将军,乃冠三公。太平御览职官部 梁冀为大将军,以三世姻媾援立之功,公卿希旨,上比周、霍,举高第茂才官属,皆倍余府。太平御览职官部 鼓吹二十人,非常员。舍人十人。续汉志补注、通典职官 鼓吹为国盘娱,御每爪牙。〔四二〕北堂书钞仪饰部 汉兴,置骠骑将军,位次丞相。是以汉百官志云骠骑将军秩与大将军同。〔四三〕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章帝以元舅马防为车骑将军,服银印青绶,位在卿上,绝席。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和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赐金印紫绶,位次司空。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武帝西征西夷,有前后左右将军,为国爪牙,所以提示威灵,折冲万里。北堂书钞设官部 度辽将军,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十八年,案:当云「八年以中郎将吴常」,见明帝纪注。〔四四〕行度辽将军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银印青绶,秩二千石。长史、司马六百石。续汉志补注 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柏县。后汉书安帝纪注 将军掾属二十九人,中大夫无员,令史四十一人。后汉书东平宪王传注 太常,古官也。书曰:「伯夷,『典朕三礼』。帝曰:『咨伯,汝作秩宗』。」百官公卿表云:「太常,古官。」云伯夷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常,古官也。书曰「伯夷」。欲令国家盛大,社稷常存,故称太常。以列侯为之,重宗庙也。后汉书光武纪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北海周泽为太常,斋有疾,〔四五〕其妻怜其年老被病,〔四六〕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斋,掾吏叩头争之,不听,遂收送诏狱,〔 四七〕并自劾谢。论者非其激发不实。〔四八〕谚曰:「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 四九〕既作事,复低迷。」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卿,彰也,明也。言当背邪向正,彰有道德。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史令属太常,案:张衡传注引有此二字。秩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奏良日;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五0〕后汉书张衡传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太平御览引作「应劭曰」。 太史令,秩六百石。望郎三十人,掌故三十人。昔在颛顼,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分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至于夏后、殷、周,世序其官,皆精研术数,穷神知化。当春秋时,鲁有梓慎,晋有卜偃,宋有子韦,郑有裨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言屡中,有备无害。汉兴,甘石、唐都、司马父子,抑亦次焉。末涂偷进,苟忝兹阶,既闇候望,竞饬邪伪,以凶为吉,莫之惩纠。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应劭曰」。 张温字伯慎,穰人也,封玄乡侯。〔五一〕太史奏言有大臣诛死,董卓取温笞杀于市而厌之。〔五二〕后汉书窦武传注 博士,秦官也。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辨于然否。〔五三〕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有「博者」以下十二字。孝武建元五年,案:朱浮传注引作「武帝」,无年号。初置五经博士,秩六百石。案:太平御览引有此四字。后增至十四人。太常差次有聪明威重者一人为祭酒,〔五四〕总领纲纪。其举状曰:「生事爱敬,丧殁如礼。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痍痼疾,世六属不与妖恶交通、〔五五〕王侯赏赐。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后汉书朱浮传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光武中兴,恢宏稽古,易有施、孟、梁邱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五六〕后汉书徐防传注 汉置博士祭酒一人,秩六百石。唐六典二十一 文帝博士七十余人,为待诏博士。朝服玄端,〔五七〕章甫冠。唐六典二十一 博士入平尚书,出部刺史、诸侯相,次转谏大夫。北堂书钞设官部 博士限年五十以上。后汉书杨仁传注 秘书监一人,秩六百石。〔五八〕后汉书桓帝纪注、唐六典十 大予乐令一人,秩六百石。后汉书明帝纪注 置陵园令、食监各一人,秩皆百石。后汉书皇后纪注 宪陵园丞秩三百石,阳陵令秩六百石。〔五九〕后汉书段颎传注 丞皆选孝廉郎年少薄伐者,迁补府长史、都官令、候、司马。续汉志补注 光,明也。禄,爵也。勋,功也。言光(六)〔禄〕典郎、谒、诸虎贲、羽林,〔六0〕举不安得,〔六一〕赏不失劳,故曰光禄勋。太平御览职官部 光禄勋有南北庐主事、三署主事。案:后汉书张霸传注:光禄勋主事,见汉官仪。〔六二〕于诸郎之中,察茂才高第者为之,秩四百石。次补尚书郎,出宰百里。唐六典一〔六三〕 光禄有主簿。唐六典十五 光禄举敦厚、质朴、逊让、节俭,此为四行。〔六四〕后汉书吴佑传注、范滂传注 五官中郎将,秦官也。秩比二千石,三署郎属焉。太平御览职官部 五官、左、右中郎将,秦官也。秩比二千石。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北堂书钞设官部 郎中令,属官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曰三署。署中各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外)多至千人,〔六五〕主执戟卫宫陛,及诸虎贲、羽林郎皆属焉。谓之郎中令者,言领诸郎而为之长。初学记职官部 案:续汉志无郎中令。〔六六〕 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六七〕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等,无员。后汉书和帝纪注 建武二十四年,〔六八〕遣中郎将段郴迎单于于五原塞。北堂书钞设官部 虎贲中郎将,古官也。书称「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六九〕擒纣于牧之野」。言其猛怒如虎之奔赴也。孝武建元三年,初置期门。案:顺帝纪注引有「孝武」以下十字。北堂书钞引作「孝武皇帝初置期门」。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案:白帖七十五引「更名虎贲中郎将」。〔七0〕古有勇者孟贲,改奔为贲。中郎将冠两鹖尾。案:太平御览服章部引「冠」下有「插」字。〔七一〕鹖,鸷鸟中之果劲者也,每所攫撮,应瓜摧碎,斗不死不止。案:北堂书钞引有「斗」下五字。鹖尾,上党所贡也。后汉书顺帝纪注、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服食部、〔七二〕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七三〕余郎亦然。?虎贲中郎将衣纱縠禅衣、虎文锦汉书江充传注、北堂书钞衣冠部两引、初学记宝器部、太平御览服章部两引、布帛部 虎贲千五百人,戴鹖尾,属虎贲中郎将。后汉书光武纪注 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以天有羽林之星,故取名焉。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光武中兴,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故曰羽林士。后汉书顺帝纪注 羽林者,言其为国羽翼,如林盛也。皆冠鹖冠。一名为严郎,言其御侮严厉。其后简取五营高才,别为左、右监。〔七四〕羽林父死子继,与虎贲同。广韵九麌注、〔七五〕太平御览职官部 羽林郎出补三百石丞、尉自占。丞、尉小县(丞、尉)三百石,〔七六〕其次四百石,比秩为真,皆所以优之。后汉书和帝纪注 羽林左、右监,属光禄。后汉书来历传注 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右监主九百人。后汉书安帝纪注 羽林左骑,秩六百石,领羽林,属光禄勋。后汉书曹褒传注 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不言属光禄勋。案:艺文类聚引有此六字。 光禄勋门外特施行马,以旌别之。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五 成帝时,王延世以校尉领河堤。语曰:案:「语」当作「诏」。「东郡决河,流漂二州,校尉延世堤防立塞。改为河平元年。惟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二千石。」北堂书钞政术部 天子二十七大夫,职在言议,毗亮九卿,无员,多至数十人。北堂书钞设官部 登高能作赋,可以为大夫。感物造端,才知深美,可与国事,故举为列大夫。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时案:「时」当作「诗」。〔七七〕以喻其志,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北堂书钞设官部 议郎、郎中,秦官也。议郎秩比六百石,特征贤良方正敦朴有道。第公府掾,试博士者,拜郎中。北堂书钞设官部 议郎十二人,秩比六百石,不属署,不直事。侍御史迁补博士、诸侯王郎中令。北堂书钞设官部 谒者仆射,秦官也。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课之。〔七八〕后汉书光武纪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明皇帝丁酉诏书曰:「谒者,尧之尊官,所以试舜于四门。」北堂书钞设官部 明帝诏书:「昔燕太子使荆轲劫始皇,变起两楹之闲。其后谒者之引客,持匕首剑刺腋。高祖偃武行文,故易之以版。」北堂书钞设官部 谒者皆着缃帻大冠、〔七九〕白绢单衣。北堂书钞衣冠部、太平御览服章部〔八0〕 谒者三十人,秩四百石,掌报章奏事及丧吊祭享。北堂书钞设官部 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秩满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后汉书雷义传注 旧河堤谒者居之。水经注济水 公车司马令,〔八一〕周官也。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案:和帝纪注引作「诸上书诣阙下者,皆集奏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李合以公车司马入为侍中。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后汉书光武纪注、和帝纪注、三辅黄图二、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北宫卫士令一人,秩六百石。后汉书谯玄传注 凡居宫中,皆施籍于掖门,案姓名当入者,本官为封棨传,审印信,然后受之。后汉书窦武传注 崇贤门内德阳殿。后汉书顺帝纪注 未央大厩、〔八二〕长乐、承华等厩令,案:文选东京赋注引「汉有承华厩」。皆秩六百石。后汉书和帝纪注、三辅黄图六 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西北边,〔八三〕分养马三十万头。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后汉书和帝纪注 廷尉责案上御史台。通典职官 光武时有以疑狱见廷尉曹史张禹,所问辄对,处当详理。于是册免廷尉,以禹代之,虽越次而授,亦足以厉其臣节也。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秦置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汉因之。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改曰大鸿胪。初学记职官部〔八四〕 鸿胪,景帝置。北堂书钞设官部 皇帝延诸侯王,宾王诸侯,皆属大鸿胪。故其薨,奏其迹,赐与谥及哀策诔文。通典职官 昔唐、虞宾于四门,此则礼宾之制。〔与〕鸿胪之任亦同。〔八五〕初学记职官部 宗正卿,秩中二千石。后汉书安帝纪注 长公主傅一人,私府长一人,食官一人,永巷长一人,家令一人,秩皆六百石,各有员吏。而乡公主傅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六百石;家丞一人,〔八六〕三百石。后汉书皇后纪注 长公主官属,傅一人,员吏五人,驺仆射五人,私府〔长〕、食官〔 长〕、永巷(长)令、〔八七〕家令各一人。后汉书邓晨传注 大司农,古官也。唐、虞分命羲、和四子,敬授民时。高祖受命,惩秦之獘,与民休息。逮至文、景,国家无事,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一日巨万,〔八八〕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腐败而不可食。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初秦置治粟内史,掌谷货。汉因之。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王莽改日羲和,又改为纳言。〔八九〕东汉复曰大司农。初学记职官部、白帖七十五 丞二千石。续汉志补注 案:此条引作「应劭汉官秩」。 平准令一人,秩六百石。后汉书灵帝纪注 廪牺令一人,秩六百石。后汉书和帝纪注、董钧传注 少府掌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少者,小也,故称少府。秩中二千石。大用由司农,小用由少府,故曰小藏。北堂书钞设官部 少者,小也,小故称少府。王者以租税为公用,山泽陂池之税以供王之私用。古皆作小府。续汉志补注 案:引作「汉官」。太平御览职官部引汉官宰尹下曰:「少府,言别为少藏,故曰少府。」〔九0〕 以给经用,凶年,山泽鱼盐市税少府以给私用。?田租、刍续汉志补注 太医令,周官也。两梁冠,秩千石,丞三百石。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医令一人,秩六百石。后汉书安帝纪注 太官令,两梁冠,秩千石,丞四人。郡孝廉年五十,清修聪明者,光禄上名,乃召拜,比秩四百石。三岁为令,以供养劳苦迁。案:此下当有阙文。左丞有汤官丞,案:当云「有左丞,有汤官丞」。掌诸甘配。案:当云「有甘丞,掌诸甘肥」。皆见续汉书志及补注〔九一〕瓜菜茹薪炭。?丞,掌?有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官令,秩一千石。桓帝延熹元年,使太官令得补二千石,置四丞。唐六典十五 太官,主膳羞也。后汉书皇后纪注 案:光武纪注引「口实,膳羞之事也」。 瓜菜茹。?〕丞官别在外,〔九二〕掌?太官〔太平御览菜茹部 太官右监丞,秩比六百石。后汉书桓帝纪注 守宫令一人,〔九三〕秩六百石。后汉书桓帝纪注 鸿德苑令一人,秩六百石。后汉书桓帝纪注 案:「鸿德」二字,从桓帝纪注以小字别之,下凡仿此。 侍中,周官也。案:太平御览引连下「金蝉」一段。侍中便蕃左右,与帝升降,卒思案:北堂书钞引作「切问」近对,拾遗补阙,百寮之中,莫密于兹。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一、太平御览职官部 侍中金蝉左貂。案:艺文类聚引作「有貂」,误。金取坚刚,百炼不秏。〔九四〕蝉居高食洁,案:晋书舆服志引作「饮清」。目在腋下。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口在腋下」。〔九五〕貂内劲悍而温润。案:晋书舆服志引「温润」作「柔缛」。貂蝉不见传记者,因物论义。案:「者」上当有「说」字,「论」当作「生」。依续汉志补注引予览战国策,乃知赵武灵王胡服也。〔九六〕其后秦始皇破赵,得其冠,以赐侍中。高祖灭秦,亦复如之。孝桓末,案:北堂书钞引有「孝桓」二字。侍中皇权参乘。问貂蝉何法,〔九七〕不知其说。复问地震,云不为灾。还宫,左迁议郎。续汉志补注、晋书舆服志、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器物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侍中冠武弁大冠,亦曰惠文冠。加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貂蝉。初学记职官部〔九八〕 侍中,左蝉右貂,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坐)唾壶,〔九九〕朝廷荣之。至东京时,属少府,亦无员。驾出,则一人负传国玺,操斩蛇剑乘。案:「乘」上当有「参」字,见通典。舆中官俱止禁中。案:「舆」当作「与」,见通典。 后汉书献帝纪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侍中秩千石。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唐六典八引作「 秩比二千石」。〔一00〕续汉志补注引汉官秩「千石」。 侍中殿下称制,出则参乘,佩玺抱剑。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恩幸传论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汉成帝取明经者充为侍中,使辟百官公卿,参议可正止殿,〔一0一〕行则负玺。旧高取一人为仆射,后改为祭酒。北堂书钞设官部 史丹为侍中。元帝寝疾,丹以亲密近臣得侍疾,候上闲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一0二〕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桓帝时,侍中乃存案:艺文类聚人部引作「刁存」。〔一0三〕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一0四〕鸡舌香颇小,辛螫,不敢咀咽。自嫌有过,得赐毒药,归舍辞决,欲就便宜。家人哀注,不知其故。 赖寮友诸贤闻其失,求视其药,〔一0五〕出在口香,咸嗤笑之,更为吞食,其意遂解。存鄙儒,蔽于此耳。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人部、太平御览人事部、职官部、香部 侍中,周官。号曰常伯,选于诸伯,言其道德可常尊也。文选陈太邱碑注 侍中,周成王常伯任侍中。殿中称制,出即陪乘,佩玺抱剑。文选东京赋注、藉田赋注、安陆王碑注 汉官表曰:凡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也。通典职官 汉因秦置侍中舍人。北堂书钞设官部 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后汉书朱穆传注、太平御览服章部 给事黄门侍郎,六百石,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使,关通中外。后汉书献帝纪注 给事黄门侍郎,案:北堂书钞、文选注引无「黄门」二字,下同。〔 一0六〕位次侍中,侍从左右,关通内外,给事于中,故曰给事案:太平御览引下有「中」字黄门侍郎。献帝置六员。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恩幸传论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黄门侍郎,每日暮向青琐门拜,谓之夕郎。后汉书献帝纪注〔一0七〕 给事中,秦官也。汉因之,无常员,皆为加官。初学记职官部〔一0八〕 汉武元鼎三年,初置散骑,俱掌问应对。世祖省之。案汉初有散骑侍郎,掌侍省,皆为骑郎,赀满五万为常侍郎。〔一0九〕张释之以赀为常侍,盖此官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秦及前汉置散骑及中常侍各一人。〔一一0〕散骑骑马并乘舆车,〔 一一一〕献可替否。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三、太平御览职官部、初学记职官部 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汉因之,兼用士人,无〔常〕员,〔一一二〕多以为加官。初学记职官部 黄门令,秩六百石。后汉书皇后纪注 黄门有画室署,玉堂署,各有长一人。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黄门冗从仆射一人,秩六百石。后汉书桓帝纪注 黄门鼓吹百四十五人。后汉书安帝纪注 暴室在掖庭内,丞一人,主宫中妇人疾病者。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也。后汉书皇后纪注 永巷令一人,宦者为之,秩六百石,掌宫婢侍使。后汉书灵帝纪注 濯龙监,六百石。续汉志补注 案:此条本引作「应劭汉官秩」。 中黄藏府,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也。后汉书桓帝纪注〔一一三〕 案:续汉志「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此衍「黄」字。 内者,署名,令一人,秩六百石,属少府。后汉书梁商传注 内者,主帷帐。后汉书皇后纪注 朔平署司马一人。后汉书桓帝纪注 案:朔平署不见于续汉志。 尚书令主赞奏,总典纲纪,〔一一四〕无所不统,秩千石。故公为之〔者〕,〔一一五〕朝会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天子所服五时衣赐尚书令。其三公、列卿、〔大夫〕、五营校尉行复道中,遇尚书〔令〕、仆射、左、右丞,〔一一六〕皆回车豫避。案:初学记职官部又引「尚书官出,百官寮皆回车避也」。〔一一七〕卫士传不得纡台官,〔一一八〕台官过,乃得去。唐六典一、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令、侍中上东、西寺及侍中寺。初学记职官部 尚书令,秦官,铜印墨绶。案:初学记一引作「汉初并用士人为尚书令,秩二千石」,与此异。又案:「墨」当作「青」,见通典职官,与后汉书舆服志合。每朝会,案:唐六典引有此三字。与司隶校尉、御史大夫中丞,案:唐六典、太平御览引无「大夫」二字。皆专席坐,京师号曰三独坐,言其尊重如此。唐六典一、初学记职官部两引、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汉旧置中书官,领尚书事。北堂书钞设官部〔一一九〕 仆射秩六百石,公为之,加至二千石。唐六典一 献帝建安四年,始置左、右仆射,以执金吾营合为左仆射,〔一二0〕卫臻为右仆射。文选王文宪集序注 尚书,唐、虞官也。书曰:「龙作纳言,朕命惟允。」〔一二一〕案:艺文类聚、白帖引俱有此四字。诗曰:「惟仲山甫,王之喉舌。宣王以中兴。」秦改称尚书。汉亦尊此官,典机密也。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十七、太平御览职官部 汉明帝诏曰:「尚书盖古之纳言,出纳朕命。机事不密则害成,可不慎欤!」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一二二〕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后汉书光武纪注 尚书秩五百石,次补二千石。唐六典二 初秦代少府,遣吏四(一)〔人〕在殿中,〔一二三〕主发书,故号尚书。尚犹主也。汉因秦置之。故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御史为宪台,谓之三台。初学记职官部、文选潘正叔赠王元贶诗注、袁绍檄豫州注〔一二四〕 尚书左丞、右丞,秩各四百石,迁刺史。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令、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右丞,掌?假钱谷。唐六典一 左、右丞久次郎补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引作「侍臣上注」。 左、右曹受尚书事。前世文士,以中书在右,因谓中书为右曹,又称西掖。初学记职官部两引,〔一二五〕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案:「 吏民」二字当在此下,见通典。天下户口土田垦作,一人主钱帛贡献委输。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初从三署郎选诣尚书台试。每一郎缺,则试五人,先试笺奏。初入台,称郎中,满岁称侍郎。〔一二六〕初学记职官部 尚书郎初上诣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三年称侍郎。太平御览职官部 郎以孝廉年未五十,先试笺奏。初上称郎中,满岁为侍郎。北堂书钞设官部 尚书郎,初入台为郎中,满岁称为侍郎,五岁迁太尉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能通苍颉史篇,案:通典引作「史籍」。〔一二七〕补兰台令史。满岁补尚书令史。满岁为尚书郎。出亦与郎同,宰百里。郎与令史分职受书。〔一二八〕令史见仆射、尚书,执板拜;见丞、郎,执板揖。唐六典一、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见左、右丞,对揖无敬。北堂书钞礼仪部〔一二九〕 丞、郎见令、仆射,执板拜,朝贺对揖。丞、郎见尚书,执板对揖,称曰明时。案:当云「执板揖」,无「对」字,见通典。郎见左、右丞,对揖呼曰左、右君。唐六典一、初学记职官部 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夜更直五日于建礼门内。〔一三0〕初学记职官部、白帖七十二、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给青缣白绫被,以锦被,〔一三一〕帷帐、毡褥、通中枕,太官供食,汤官供?饵五熟果实,下天子一等。给尚书史二人,女侍史二人,案:初学记引作「入直台廨中,给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从直女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一三二〕奏事明光殿。省皆胡粉涂画古贤人烈女。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黄门郎与对揖。天子五时赐服。案:北堂书钞引作「赐珥,赤管大笔一双,分墨一丸」。〔一三三〕若郎处曹二年,赐迁二千石、刺史。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地,故曰丹墀。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黄门侍郎对揖跪受。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作「汉官」。〔一三四〕 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篆题曰「北工作案:太平御览引作「一宫工作」,无下文十一字。〔一三五〕楷」于头上,象牙寸半着笔下。艺文类聚杂文部、太平御览文部 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渝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一三六〕初学记文部 曹郎二人,掌天下岁尽集课。有尚书曹郎,有考功郎中一人。〔一三七〕唐六典二 明帝时,〔一三八〕馆陶公主为子乞郎,不许,赐钱千万。上曰:「 夫郎上应列宿,出居百里,使非其人,民受其伤。」故时称明慎之至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制: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座交礼,〔一三九〕迁又解交。唐六典一、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周礼有典瑞掌节之士,盖所以宣命重威,为国信者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其一别在殿中,兼典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寮。〔一四0〕后汉书周纡传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周纡传注引「寮」作「司」。 御史,秦官也。案:周有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皆曰「汉官仪侍臣下曰」,盖其篇名也。 侍御史,周官也,为柱下史,冠法冠。一曰柱后,〔一四一〕以铁为柱。〔一四二〕或说古有獬豸兽,触邪佞,〔一四三〕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耳。余览奏事云:案:「奏」当作「秦」,见通典。〔一四四〕始皇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汉兴袭秦,因而不改。后汉书何敞传注、初学记职官部、服食部、〔一四五〕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柱史以铁为冠。张武曰:「当以柱史惠文冠治之。」〔一四六〕锦绣万花谷十一 柱后冠,〔一四七〕左传「南冠而絷」,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冠赐近臣,御史服之,即今獬豸冠也。古有獬荐兽,案:此「豸」、「 荐」二字,皆当作「廌」。触不直者。故执宪以其形用为冠,令触人也。左氏正义成公 柱下史,老聃为之。秦改为御史。柱下史一名柱后,史谓冠以铁为柱,言其审案:当有「固」字。不桡也。〔一四八〕北堂书钞设官部 侍御史出督州郡赋税,运漕军粮。侍御史至后汉,复有护漕都尉官,建武七年省。通典职官 老子为周柱下史。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侍御史之任也。〔 一四九〕初学记职官部 治书侍御史,宣帝尝幸宣室,斋居而决狱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后置,秩六百石,印绶与符玺郎共,平治廷尉奏事。北堂书钞设官部 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掌书劾奏。后汉书班固传注 案:续汉志兰台令史秩六百石。 执金吾比二千石,丞六百石。续汉志补注〔一五0〕 案:此条引作「汉官秩」。 执金吾典执金革,以御非常。北堂书钞设官部 吾,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缇骑二百案:当有「人」字。〔一五一〕五十人,案:当作「五百二十人」,见续汉书志补注、通典。此「五百」者,伍伯也。舆马导从,充满于路。〔一五二〕世祖微时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是也。续汉志补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作「汉官」。太平御览又作「宰尹下」。 执金吾属官府武库令丞,案:「府」当作「有」,见续汉书志补注。从骑二百人,案:后汉书窦宪传注、张酺传注引作「缇骑」。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中兴以来,但专徼循,不预国政。北堂书钞设官部〔一五三〕 执金吾,车驾出,从六百骑,走六千二百人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静室令、式道候,秦官也。静宫令,车驾出,在前驱,静清所徼车逆日,以示重慎也。式道左右凡三,惟车驾出,迎式道持麾王宫,行之乃闭。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续汉书志「执金吾」下本注云「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车驾出,掌在前清道,还持麾至宫门,宫门乃开」云云。此所引多讹,当依彼订。 太子太傅,日就月将,琢磨玉质。言太子有玉之质,琢磨以道也。文选陆士衡侍宴宣猷堂诗注、刘越石劝进表注、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詹事,秦官也。詹,省也,给也。秩二千石。广韵二十四盐注、〔一五四〕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一、太平御览职官部 帝祖母为太皇太后,其所居曰长信宫。〔一五五〕文选齐敬皇后哀策文注 帝祖母称长信宫,帝母称长乐宫,故有长信少府、长乐少府及职吏,〔一五六〕皆宦者为之。后汉书皇后纪注 永乐太仆,用中人为之。后汉书皇后纪注 太子舍人、王家郎中,案:侯霸传注引「王家郎中」作「选良家子孙」,与续汉志补注引汉官同。 又案:通典云:「比郎中,选良家子孙。」续汉书志云:「更直宿卫,如三署郎中。」此有讹脱。并秩二百石,无员。后汉书灵帝纪注、侯霸传注 皇太子五日一至台,因坐东厢,省视膳食,以法制敕大官尚食宰吏。其非朝日,〔一五七〕使仆、中允〔旦旦〕请问,〔一五八〕明不媟黩,所以广敬也。太子仆一人,秩千石;中允一人,四百石,主门卫徼巡。后汉书班彪传注 安帝时,太子谒庙,门大夫乘从,两梁冠。通典职官 门大夫选四府掾属。通典职官 将作大匠,世祖中兴,以谒者领其官。章帝建初元年,乃置真,位次河南尹。永元七年,〔一五九〕案:续汉志补注引汉官作「永元十年」。大匠应慎上言:「百郡计吏,观国之光,而舍逆旅,崎岖私馆,贡篚之物,朽湿曝露。〔一六0〕昔晋国霸之盟主耳,〔一六一〕舍诸侯于隶人,郑子产以为大讥。况今四海之大,而可无乎?」和帝嘉纳之,即创业焉。续汉志补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左校署,属将作大匠。后汉书皇甫规传注 洛阳十二门,东面三门。最北〔门〕名上东门,〔一六二〕次南曰中东门。每门校尉一人,秩二千石;司马一人,秩千石;候一人,秩六百石。后汉书张湛传注、张奋传注 平城门为宫门,不置候,置屯司马,秩二千石。〔一六三〕续汉志补注 案:此条引作「汉官秩」。 十二门皆有亭。后汉书皇后纪注 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于戌,案:续汉志补注引作「汉家初戌」,故以丹漆镂之。续汉志补注、太平寰宇记河南道 案:续汉志补注引作「故丹镂之」。 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夜案:续汉志补注引「夜」作「宿昔」。有一柱来止楼上。〔一六四〕琅邪开阳县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之,良是,案:续汉志补注引「良是」作「怅然」。遂坚缚之,因刻记其年月,〔一六五〕以名门焉。后汉书循吏传注、续汉志补注、水经注谷水、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两引、文选怀旧赋注、太平御览居处部 屯骑、越骑、步兵、射声各领士七百人。长水领士(七)千三百六十七人。〔一六六〕后汉书安帝纪注 骁骑,汉官也。武帝以李广为之。后世祖建武九年始改屯骑。北堂书钞设官部 越骑司马一人,秩千石。后汉书郑众传注 步兵校尉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属北军中候。后汉书皇后纪注 司隶校尉部河南、内、案:「内」上当有「河」字。〔一六七〕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弘农七郡案:后汉书鲁恭传注引作「董领京师及三辅、三河、弘农」。段颎传注引作「部河南洛阳,管三辅、三河、弘农七郡」。〔一六八〕于河南洛阳,故谓东京为司隶。后汉书光武纪注 司隶校尉,征和中,阳石子孙敬声案:「子」当作「公」。〔一六九〕巫蛊之狱,乃依周礼,置司隶校尉,持节都督大奸猾事,复置其司。今董领京师、三辅、三河、弘农者。北堂书钞设官部 司隶校尉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 一七0〕皆独席。太平御览职官部 司隶校尉初置,唯(寔领)〔宽饶〕、〔一七一〕王章、鲍宣纠上检下,严刑必断,贵戚惮之,京师政清。北堂书钞设官部 司隶都官从事,主洛阳百官,朝会与三府掾同。后汉书窦武传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北堂书钞引作「掌洛阳中百姓」。 司隶功曹从事,即治中也。后汉书传燮传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别驾秩百石,同诸郡从事。〔一七二〕北堂书钞设官部 河南尹所治,周地也。洛阳本周城,案:「周城」当作「成周」。〔 一七三〕周之衰微,分为西周。案:「西」上当有「东」字。东周洛阳,西周河南。〔一七四〕秦兼天下,置三川守,河、雒、伊也。案:艺文类聚引「河、雒、伊」作「洛阳、伊」,误。〔一七五〕汉更名河南。孝武皇帝增曰太守。世祖中兴,徙都雒阳,改号为尹。尹,正也。诗曰「赫赫师尹」。艺文类聚地部、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尹,正也。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肇自建武,讫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虚誉,甚得述事之实。后人是瞻,足以劝惧,虽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一七六〕不避王公,无以过此,尤着明也。续汉志补注 仁恕掾,主狱,属河南尹。后汉书鲁恭传注 周监二代曰伯。汉兴,海内未定,令刺史举州事。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攘夷狄,置交址、朔方之州,复徐、梁之地,改雍曰梁,改梁曰益,凡十三州。所以交、朔独不称州,明示帝王未必相袭,始开北方,遂交南方,〔一七七〕为子孙基址也。后汉书光武纪注、太平御览职官部〔一七八〕 孝武元封四年始,〔一七九〕御史丞相之迁部刺史十三人,乘驿奏事。北堂书钞设官部 朱博言:「刺史督察郡国,从来故事,居九岁,案:「居」下当有「 部」字。为守相。」北堂书钞设官部 翟方进奏:「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失次,请罢署牧,〔 一八0〕案:「署」当作「置」,见通典所载何武与翟方进奏。秩二千石者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同诸郡从事。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一八一〕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源,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有金,酒泉泉味如酒,案:初学记州郡部、艺文类聚水部、太平御览地部引「 酒泉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曰酒泉」。豫章章树生庭中,〔一八二〕案:水经注赣水、太平御览木部俱引此句。鴈门鴈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会稽是也。水经注河水、太平御览州郡部 京兆,绝高曰京。京,大也。十亿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左辅右弼,蕃翊承风也。张掖,始开垂,张臂掖也。太平御览州郡部 案:后汉书明帝纪注引「张国臂掖,故曰张掖」。 冯辅蕃翊,故以为名。太平御览州郡部 弘,大也,所以广大农业也。太平御览州郡部 济南、乐安、齐国、东莱、平原、北海六郡,青州所管也。青州在齐国临淄。后汉书史弼传注 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案:「陵」当作「夏」。武陵、南郡、案:续汉书志荆州郡七,此上是也。下章陵乃南阳县,中有脱文。〔一八三〕章陵。后汉书刘表传注 大府秩二千石。丞一人,边郡称长史,皆六百石。丞者,丞也。长史,众史之长。北堂书钞设官部 都尉,秦官也。本名郡尉。掌佐太守,典其武职,秩比二千石。孝景时更名都尉。后汉书彭修传注 秦郡有尉一人,典兵禁,补盗贼。案:「补」当作「备」,见续汉书志。〔一八四〕景帝更名都尉,建武(十)〔六〕年省,惟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一八五〕后汉书桓帝纪注 京兆虎牙、扶风都尉案:耿恭传注引有「郡比二千石」五字。〔一八六〕以凉州近羌,数犯三辅,将兵卫护园陵。扶风都尉居雍县,故俗人称雍营焉。后汉书安帝纪注、耿恭传注、窦宪传注、南匈奴传注 盖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尚矣。易称「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春秋「三时务农,一时讲武」。诗美公刘,「匪居匪康,入耕出战,乃裹糇粮,干戈戚扬,四方莫当」。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方有难,三面救之,发兴雷震,烟蒸电激,一切取辨,黔首嚣然。不及讲其射御,用其戒誓,一旦驱之以即强敌,犹鸠鹊捕鹰鹯,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张角怀挟妖伪,遐迩摇荡,八州并发,烟炎绛天,牧守枭裂,流血成川。尔乃远征三边殊俗之兵,非我族类,忿鸷纵横,多僵良善,以为己功,财货粪土。哀夫民氓迁流之咎,见出在兹。「不教而战,是谓弃之」,迹其祸败,岂虚也哉!春秋家不藏甲,所以一国威抑私力也。今虽四海残坏,王命未洽,〔央〕折冲压难,〔一八七〕若指于掌,故置右扶风。案:此下当脱文。 续汉志补注 世祖中兴,海内人民可得而数,裁十二三。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鄣塞破坏,亭队绝灭。建武二十一年,始遣中郎将马援、谒者,分筑烽候,堡壁稍兴,立郡县十余万户,案:二字有讹。或空置太守、令、长,招还人民。上笑曰:「今边无人而设长吏治之,难如春秋素王矣。」乃建立三营,屯田殖谷,弛刑谪徒以充实之。续汉志补注 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一八八〕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后汉书光武纪注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鄣塞烽火追虏。置长史一人,丞一人,〔一八九〕治兵民。当兵行长领。置部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一九0〕不给卫士。材官、楼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应合选为亭长。亭长课徼巡。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一九一〕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铠。鼓吏赤帻行縢,带剑佩刀,持楯被甲,设矛戟,习射。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闲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版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续汉志补注 案:此条亦见汉旧仪。 督邮、功曹,郡之极位。后汉书张酺传注 孝廉,古之贡士,耆儒甲科之谓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廉年未五十,先试笺奏。初上试之以事,非试之以诵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武元封四年诏曰:「上士,贡名,茂才者是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朔元年,诏二千石举孝廉,以化风俗。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朔元年,诏曰:「深诏执事,兴孝廉,成风俗,绍圣绪。」北堂书钞设官部 和帝诏曰:「大郡口五十万,举孝廉二人。」北堂书钞设官部 前书百官表云: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三边始孝武皇帝所开,县户数百而或为令。荆扬江南七郡,惟有临湘南昌吴三令尔。及南阳穰中,土沃民稠,四五万户而为长。桓帝时,以(江)〔汝〕南阳安为女公主邑,〔一九二〕改号为令,主薨复复其故。若此为系其本。俗说令长以水土为之,及秩高下,皆无明文。班固通儒,述一代之书,斯近其真。续汉志补注 明帝临观,见洛阳令车骑,意河南尹,及至而非,尤其太盛,敕去轩绥。时偃师长治有能名,以事诣台,因取赐之,下县遂以为故事。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大县丞、左右尉,所谓命卿三人。小县一尉、一丞,命卿二人。续汉志补注、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北边郡库,官之兵器所藏,故置令。汉书成帝纪注、河闲献王传如淳注〔一九三〕 使匈奴中郎将,拥节,秩比二千石。后汉书光武纪注 使匈奴中郎将屯西河美稷县。后汉书光武纪注 拥节,屯中步南,设官府掾史。单于岁遣侍子来朝,谒者常送迎焉,得赂弓马毡罽他物百余万。谒者事讫,还具表付帑藏,诏书敕自受。续汉志补注 护乌桓校尉,孝武帝时,乌桓属汉,始于幽州置之,拥节监领,秩比二千石。太平御览职官部 乌桓校尉屯上谷〔郡〕(密)〔宁〕县。〔一九四〕后汉书张奂传注 拥节。长史一人,司马二人,皆六百石。并领鲜卑。客赐质子,岁时胡市马。续汉志补注 案:此属乌桓校尉。 护羌校尉,〔一九五〕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王莽乱,遂罢。时班彪议,〔一九六〕宜复其官,以理冤结。帝从之,以牛邯为护羌校尉都,〔一九七〕于陇西令居县。后汉书光武纪注 拥节。长史、司马二人,皆六百石。续汉志补注 案:此属护羌校尉。「史」字下亦当有「一人」二字。 戊己,中央,〔一九八〕镇抚四方。又开渠播种,以为厌胜,故称戊己焉。后汉书明帝纪注、西域传注 案:戊己校尉不见于续汉志。 西域都护,武皇帝始开通西域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国,置使者、校尉以领护之。宣帝神雀三年,改曰都护,秩二千石。平帝时省都护,令戊己(都护)〔校尉〕领之。〔一九九〕太平御览职官部 马曰羁,牛曰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文选难蜀父老注 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在三公下;其次朝廷,案:「廷」当作「侯」。〔二00〕在九卿下;其次侍祠侯;其次下土小国侯,案:续汉书志无此句。似当云「无土关内侯」。以肺腑亲公主子孙,奉坟墓于京师,亦随时朝见,是为隈诸侯。案:「隈」当作「猥」。后汉书和帝纪注、邓禹传注 皇后父兄,率为特进侯,朝会位次三公。故章帝启马太后曰:「汉典: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其功臣四姓为朝侯、侍祠侯,皆在卿校下。通典职官 天子建侯,上法四七。后汉书刘瑜传注 伯使,主为诸侯官驱,使避路于道陌中,故言伯使。通典职官引云「 汉官中有伯使」云云。 太保,俸月三百五十斛。唐六典一 中二千石,俸月百八十斛。史记外戚世家索隐 二千石,〔二0一〕其俸月百二十斛。史记外戚世家索隐 斗食月俸十一斛,〔二0二〕佐史月俸八斛。汉书百官公卿表注、通典职官 案:引皆作「汉官名秩簿」。 张敞、萧望之言曰:「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小吏俸率不足,常有忧父母妻子之心,虽欲洁身为廉,其势不能。请以什率增天下吏俸。」宣帝乃益天下吏俸什二。通典职官 范迁字子闾,〔二0三〕沛人也。后汉书明帝纪注、牟融传注 案:凡引人名,皆举其官,今不能知者,总附于此。 王敏字叔公,并州隰城人也。后汉书明帝纪注 尹睦字伯师,河南巩(州)人也。〔二0四〕后汉书和帝纪注、张酺传注 梁鲔字伯元,河东平阳人也。后汉书殇帝纪注、鲁恭传注 周章字次叔,荆州随县人也。后汉书安帝纪注 李修字伯游,豫州襄城人也。后汉书安帝纪注、虞诩传注、李膺传注 刘授字孟春,徐州武原人也。后汉书安帝纪注、杨震传注 吕?字君上,范陵人。〔二0五〕后汉书鲁恭传注 许训字季师,平舆人。后汉书刘宽传注 宋俱字伯俪。后汉书宋均传注 陶敦字文理,京兆人也。〔二0六〕后汉书虞诩传注 刘矩字叔方。后汉书皇甫规传注 尹讼字公孙,〔二0七〕巩人也。后汉书段颎传注 樊陵字德云。后汉书李膺传注 刘弘字子高,安众人。后汉书董卓传注 校勘记 〔一〕 类聚卷四六「密令」下引有「南阳」二字。 〔二〕 孔本书钞卷五二引无「前密令卓茂」五字,又「纯固」下有「断断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十字。 〔三〕 孔本书钞卷五二有「夫士」二字。又「名冠」上有「则」字,「重赏」作「之大赏」。 〔四〕 后汉书卓茂传作「褒德侯」,袁纪亦同。而此引则与东观汉记、续汉书同。 〔五〕 后汉书作中元二年夏四月丙辰诏。 〔六〕 孔本书钞卷五二引作汉官仪。孙案乃沿陈本之讹。 〔七〕 后汉书作章和二年三月庚戌窦太后诏。 〔八〕 书钞卷五二、初学记卷一一、御览卷二0六「其」均作「今」;而书钞卷五九、类聚卷四八、御览卷二一0则作「其」,后汉书亦同。孙辑作「其」,当是。又孔本书钞卷五二、初学记卷一一均作「太傅」,唯类聚卷四八作「太尉」,孙案非。 〔九〕 孔本书钞卷五二「庶得」上有「朕」字,后汉书亦然。 〔一0〕孔本书钞卷五二「策」下有「书」字。 〔一一〕孔本书钞卷五九「张禹」上有「太尉」二字。又卷五二引作「太傅」,则非。 〔一二〕袁纪卷一九作建康元年秋八月庚午诏,疑书钞引误。 〔一三〕御览卷二0七引作「赵峻贰掌枢衡」;类聚卷四六作「二世掌典机衡」,又卷四八引「掌」作「常」,余同;初学记卷一一作「 二世掌枢衡」。诸引虽有异,然作二世典掌枢衡则同。按后汉书顺、冲帝纪,赵峻于顺帝汉安元年十一月壬午任太尉,冲帝即位,仍任太尉,此诏下始转任太傅,则二世典掌枢衡明矣。严可均初稿此引从御览卷二0七而录,见全后汉文,甚是。孙氏改从书钞卷五九作「三世」,失考。 〔一四〕孔本书钞卷五九「之心」作「其心」,类聚卷四八亦同。又书钞卷五一此句引作「有若匪石不可转其心也」。 〔一五〕孔本书钞卷五九引作「忠真」,类聚卷四八作「忠贞」,而初学记卷一一、御览卷二0七则均作「忠正不挠」。 〔一六〕此引乃徐坚综合前引「太傅,古官也」,及下引「太师,古官也」,「太保,古官也」三句而成,已非汉官仪之旧。 〔一七〕据汉书孔光传、百官公卿表所载,光任太师于元始元年,而太后下诏则在王莽号宰衡之后,即元始四年。四、元形近易讹,诸引恐皆误。 〔一八〕孔本书钞卷五二作「不遗?老」,汉书孔光传亦同,恐当以此为正。 〔一九〕此「元年」亦当作「四年」,说详前注。 〔二0〕孔本书钞卷五二「太师」下引有「光」字。 〔二一〕书钞卷五二引作汉书仪,而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0六引作汉官。 〔二二〕「容」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作「受」,御览卷二0七作「授」,孙辑与汲本、殿本同。 〔二三〕御览卷二0七「即」下引有「见」字。 〔二四〕御览卷二0七「临」上引有「帝」字。 〔二五〕点校本续汉志补注、御览卷二0七「见皆」均作「光观」。 〔二六〕御览卷二0九「助成」作「助和」,孔本书钞卷六八亦作「 和」。 〔二七〕点校本后汉书王霸传注作汉旧仪之文。 〔二八〕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均引作「三十人」,据改。 〔二九〕此汉仪乃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之文。 〔三0〕此引首见于续汉志补注,「有」上引有「府」字。严氏稿有此出处,孙氏误删之。 〔三一〕据后汉书范滂传注补「掾」字。续汉志补注引应劭曰,亦有「掾」字。 〔三二〕孔本书钞卷五0「州郡」下引有「事」字。 〔三三〕通典卷二0引作「自者谓之辅」。 〔三四〕通典卷二0「」下有「拜」字,疑此脱。 〔三五〕据后汉书鲍昱传注删「称」字。 〔三六〕后汉书和帝纪注引作「经明行修,能任博士」,御览卷六二八引亦同。 〔三七〕后汉书和帝纪注、御览卷六二八「明达法令」均作「明晓法律」,「文中」作「文任」。 〔三八〕后汉书和帝纪注、御览卷六二八「明足以决」均作「明足照奸,勇足决断」。 〔三九〕后汉书和帝纪注、御览卷六二八「皆有」引作「皆存」,「 廉公」引作「清公」。 〔四0〕后汉书窦宪传注「幽」下引有「冀」字,后汉书南匈奴传注亦同。而通鉴卷四五胡三省注有「冀」无「并」。又「骑」原误作「 骄」,据诸引而改。 〔四一〕孔本书钞卷五一「赵王」下引有「乃」字,又引书作汉官。 〔四二〕此引又见类聚卷六八,孙辑脱注。 〔四三〕汉书有百官公卿表,东观汉记有百官表,皆不称志。称百官志者,自谢承后汉书始,然应劭不得而见之。疑原引有误。俞安期唐类函删「是以」以下,或近其真。 〔四四〕黄山校补曰:「柳从辰曰:『据纪,事在永平八年,故志以为明帝初。「十」字衍。』今按:史无纪年不着年号者,盖注实阙『 永』字,『平』字亦残其半,遂讹为『十』字也。」黄说是。 〔四五〕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二八「斋有疾」引作「恒斋」。据下文谣谚,恐当以作「恒斋」为是。 〔四六〕御览卷二二八「被病」引作「瘦弱」。 〔四七〕「收」原作「取」,初学记卷一二、类聚卷四九、御览卷二二八均引作「收」,据改。 〔四八〕「论」原作「议」,据初学记卷一二、类聚卷四九、御览卷二二八引改。 〔四九〕此引又见后汉书儒林传注,孙辑脱注。 〔五0〕据御览卷二三五引删「掌」字。 〔五一〕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曰:「官本『玄』作『互』,是。」王说是。 〔五二〕点校本后汉书窦武传注「而」引作「以」。 〔五三〕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三六「辨」均作「辩」。此引又略见于书钞卷六七,作「辨」。陈本作汉旧仪之文,故孙氏分入两书,而孔本则作汉官仪。按之类聚、御览,恐当以作汉官仪之文为是。 〔五四〕后汉书朱浮传注「差次」作「差选」。又下引后汉书徐防传注亦作「差选」。 〔五五〕后汉书点校本校勘记曰:「集解引惠栋说,谓注『世』别本作『卅』,音先合反。今按:通典卷二十七引后汉督邮状作『三十六属』,则『世』字当作『卅』。因版刻『世』字往往作『世』,与『 卅』形近而误。」其说是。 〔五六〕后汉书徐防传注引作汉官。 〔五七〕唐六典作汉仪之文。 〔五八〕唐六典作汉官之文。 〔五九〕后汉书段颎传注引无「宪陵园」、「阳陵」等字。其原意指凡帝后陵园丞,秩皆三百石,令秩六百石,非有专指。孙氏所补非是。 〔六0〕据御览卷二二九改「六」作「禄」。 〔六一〕初学记卷一二引应劭曰作「举不失德」,当是。 〔六二〕点校本后汉书张霸传注作「见汉官」。 〔六三〕唐六典引作汉官。 〔六四〕「此为四行」四字乃李贤之语。首句当依后汉书吴佑传注作「光禄举四行」为是。 〔六五〕据初学记卷一一叙事删「外」字。 〔六六〕郎中令,秦时置。汉初因而未改,至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中兴后,仍名光禄勋,百官志载之甚明。应劭叙汉官,上溯西京之制,用其旧称耳。故非续汉志无郎中令也。又「羽林郎」之「郎」字,原在「虎贲」下,「为之长」之「长」字上,原有「令」字,孙辑或改或删,甚是。 〔六七〕后汉书和帝纪注「左、右署」下有「也」字。 〔六八〕后汉书光武帝纪、南匈奴传均作建武二十六年事,疑原引误。 〔六九〕后汉书顺帝纪注、御览卷二四一均作「三百人」,尚书牧誓亦同。孙辑所据本误。 〔七0〕孔本书钞卷六三亦引作「更名虎贲中郎将」。 〔七一〕孔本书钞卷六三、初学记卷二六均引有「插」字。 〔七二〕「初学记服食部」乃「初学记器物部」之误。 〔七三〕初学记卷二七、御览卷八一五「虎贲中郎将」下均有「古官」二字。又此上御览服章部仅有一引,即卷六九五所引。另一引见卷六九一,乃董巴舆服志之文,孙注误。 〔七四〕「御侮」二字原误倒,「别」亦讹作「列」,皆据御览卷二四二引以改。 〔七五〕「九麌」见广韵卷三。 〔七六〕刘攽东汉书刊误卷四曰:「文云丞、尉小县三百石,其次四百石已足,不当更有丞、尉字。」点校本据删,甚是,今从之。 〔七七〕孔本书钞卷五六引作「诗」。 〔七八〕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言乃尚书仆射事。又书钞卷六二引乃言谒者仆射事。其引无「仆,主也」三字,「每官必有」作「是故设」,无「课」字,当别作一条。 〔七九〕「帻」原误作「绩」,据书钞、御览引而改。晋书舆服志亦作「缃帻」。 〔八0〕此条御览服章部有两引,分见卷六八七、卷六九一。 〔八一〕汉书百官公卿表注、三辅黄图卷二、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均无「令」字。又后汉书和帝纪注作「公车令一人」。 〔八二〕三辅黄图卷六作「未央宫六厩」。 〔八三〕汉书百官公卿表注作「分置北边、西边」。 〔八四〕初学记卷一二引作汉官。 〔八五〕据初学记卷一二引补「与」字。又初学记引书作汉官。 〔八六〕「家丞」原作「家乘」,诸本后汉书皇后纪皆作「家丞」,故据以改。 〔八七〕诸本后汉书邓晨传注均引作「私府长、食官长、永巷令」,故据以改补。 〔八八〕类聚卷四九、御览卷二三二「一日」均引作「百」。又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亦作「累百巨万」。孙辑作「一日」,恐非。 〔八九〕初学记卷一二引作汉官之文,「又改」上引有「后」字。 〔九0〕影宋本御览卷二三六「少藏」引作「小藏」。 〔九一〕影宋本御览卷二二九即引作「甘肥」。 」字。?〔九二〕据御览卷九七八引补「 〔九三〕「宫」原误作「官」,据后汉书桓帝纪注引改。续汉志亦作「守宫令」。 〔九四〕续汉志补注、晋书舆服志「金取」上均引「说者」二字。 〔九五〕晋书舆服志、初学记卷二六、御览卷二一九「目」均引作「 口」。 〔九六〕御览卷六八八「乃知」下引有「昔」字。 〔九七〕书钞卷五八「问」上有「帝」字。 〔九八〕初学记引作汉官。 〔九九〕后汉书献帝纪注、御览卷二一九均无「坐」字,通典职官正文亦同,据删。 〔一00〕日本广池本唐六典引作汉官。 〔一0一〕孔本书钞卷五八「可正」引作「国正」。 〔一0二〕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一九均作汉官之文,而其下以小字引应劭注曰:「以青规地曰青蒲。」文与汉书史丹传应劭注同。据此疑「汉官」或系「汉书」之误。 〔一0三〕孔本书钞卷五八引作「刁存」;初学记卷一二作「方存」,与陈本书钞同;御览卷三六七则作「乃存」。本辑从御览卷九八一、又卷二一九,作「?存」。按:刁、方、乃三字形近易讹。严可均稿有案曰:「野客丛书二十五作『刁协』。案:刁存是也。刁协晋人,误。」严说近是。 〔一0四〕类聚卷一七「上出」作「帝赐」。又「与含之」三字书钞卷五八引作「教令含之」,类聚卷一七、御览卷三六七作「令含之」,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一九作「使含之」。诸引各异。 〔一0五〕御览卷九八一「视」作「?」。?,古视字,见玉篇。 〔一0六〕孔本书钞卷五八、文选恩幸传论注皆引有「黄门」二字,孙案非。 〔一0七〕后汉书献帝纪注作「应劭曰」,未着明出何书。而同注中前两处引文明言出自汉官仪,此引不作「又曰」,疑非汉官仪之文。 〔一0八〕初学记卷一二引作汉官。 〔一0九〕汉书张释之传注引如淳曰:「汉注赀五百万得为常侍郎。」据此疑书钞原引「五」下脱「百」字。 〔一一0〕孔本书钞卷五八「各一人」下引有「官无员」三字。初学记卷一二引作「官并无员」。 〔一一一〕孔本书钞卷五八、初学记卷一二「并」皆引作「夹」。 〔一一二〕据初学记卷一二引补「常」字。又初学记引作汉官之文。 〔一一三〕后汉书桓帝纪注引作汉官。 〔一一四〕「纲纪」两字误倒,据原引以改。 〔一一五〕据唐六典卷一、御览卷二一0补「者」字。 〔一一六〕据唐六典卷一、御览卷二一0补「大夫」及「令」字。 〔一一七〕初学记卷一一引作汉官。 〔一一八〕唐六典卷一「传」下有「呼」字。 〔一一九〕孔本书钞卷五七引作汉旧仪,孙辑从陈本。然此引与初学记卷一一引汉旧仪之文基本相同,疑当以孔本为是。 〔一二0〕初学记卷一一引作「营劭」。然考之后汉书,既无营劭,也无营合。按续汉百官志注昭案曰:「献帝分置左、右仆射,建安四年以荣邵为尚书左仆射是也。献帝起居注曰:『邵卒官,赠执金吾。』」又按魏志贾诩传注引献帝纪有「司隶荣邵」。唐六典卷一亦引作「营邵」。据此则「营劭」、「营合」均系「营邵」之误。孙辑从文选注,非。 〔一二一〕类聚卷四八引作「龙,命汝作纳言,朕命惟允」,与尚书舜典原文最切近。 〔一二二〕点校本后汉书光武帝纪注据东汉书刊误补「常」字,甚是。续汉百官志即作「常侍曹尚书」。今据补。 〔一二三〕据初学记卷一一改「一」作「人」。又其引作汉官之文。 〔一二四〕「袁绍檄豫州注」系「为袁绍檄豫州」之误。 〔一二五〕初学记卷一一仅一引,孙注误。 〔一二六〕初学记卷一一引作汉官。 〔一二七〕广池本唐六典卷一考订曰:「郑氏通志略引汉官仪,『史』下有『籀』字,六典脱之。」甚是。通典亦作「史籀篇」,孙注误。 〔一二八〕唐六典卷一「受书」引作「受事」。 〔一二九〕孔本书钞卷八五引作汉官典仪。孔广陶按:「『典仪』当作『典职』。本钞六十诸尚书左右丞篇引,正作『典职』。」又御览礼仪部亦引作汉官典职。孙辑乃沿陈本之讹。 〔一三0〕初学记卷一一「夜」上引有「昼」字。 〔一三一〕此上书钞卷六0、初学记卷一一均作汉官典职之文,且「 以」上皆引有「或」字。按通典职官、唐六典卷一、锦?万花谷前集卷一二均有「或」字,御览偶脱之。 〔一三二〕据御览卷二一五、初学记卷一一引补「熏」字。又初学记卷一一「端正」下有「妖丽」二字,「香炉」下有「香囊」二字,与他引异。 〔一三三〕孔本书钞卷六0仍引作「赐服」,下又引「赤管大笔」等十字。孙辑乃从陈本。 〔一三四〕初学记卷一一两引此条,孙辑脱注。 〔一三五〕影宋本御览作「北宫二作」,孙辑所据本误。 〔一三六〕初学记卷二一叙事引作汉书,事对中引作蔡质汉官。又御览卷六0五亦作汉官典职之文。孙辑引误。 〔一三七〕广池本唐六典作「尚书郎曹」。 〔一三八〕「明帝」原误作「武帝」,据书钞卷六0改。 〔一三九〕唐六典卷一「都座」作「都堂」。而宋书百官志作「都坐」,言本汉旧制。 〔一四0〕初学记卷一二末句下尚引「休有烈光」四字。 〔一四一〕初学记卷一二『曰』作「名」。御览卷二二七则作「名曰」。 〔一四二〕「柱」原误作「之」,据初学记卷一二、又卷二六、御览卷六八五引改。又初学记卷一二「为柱」下有「言其审固不挠」六字。御览卷二二七、又卷六八五亦同。 〔一四三〕御览卷二二七「触」上有「主」字。御览卷六八五又引作「主触不直」。而初学记卷二六则引作「性触不直」。主、性形近易讹,疑此引「触」上脱「性」字。 〔一四四〕影宋本御览卷二二七正引作「秦」。 〔一四五〕「服食部」系「器物部」之讹,且当注明有两引。 〔一四六〕北图藏明版锦?万花谷两「柱史」皆作「柱后」,「冠」作「柱」。孙氏所据本误。 〔一四七〕左传正义卷二六成公九年疏引汉官仪首句作「法冠,一曰柱后冠」。 〔一四八〕孔本书钞卷六二引有「固」字,又「桡」作「挠」。 〔一四九〕初学记卷一二引作汉官。 〔一五0〕续汉志补注有两引,孙辑脱注。 〔一五一〕影宋本御览卷二三七引有「人」字。 〔一五二〕续汉志补注引作「光满道路」,下尚有「群僚之中,斯最壮矣」八字。 〔一五三〕孔本书钞卷五四引作汉旧仪。 〔一五四〕该出处当作广韵下平声卷二盐二十四注。 〔一五五〕「曰」原作「者」,据文选齐敬皇后哀策文注而改。 〔一五六〕「长信少府」、「长乐少府」原误倒,据后汉书皇后纪注改正。 〔一五七〕「其非」原亦误倒,据后汉书班彪传注改正。 〔一五八〕沈家本诸史琐言曰:中允,「续志作『中盾』」。后汉书班彪传注恐误。又据原引补「旦旦」二字。 〔一五九〕疑「永元」以下,乃刘昭之语。 〔一六0〕续汉志补注「贡篚」引作「直装」,「朽湿」引作「敝朽」。 〔一六一〕续汉志补注脱「晋」字,作「霸国」。御览卷二三六引有「晋」字,无「国」字。孙辑从类聚卷四九。 〔一六二〕诸本后汉书张湛传注「最北」下均有「门」字,故据补。 〔一六三〕诸本中唯点校本作「秩千石」。按续汉志曰:「司马一人,千石。」掌诸门司马、门候之城门校尉不过秩比二千石,而平城门屯司马岂能秩二千石!疑「二」字系衍文。惠栋曰:「北宋本作『秩千石』。」亦可证。 〔一六四〕水经注谷水注亦作「宿昔」。又「来止」作「来在」。又御览卷一八七「一柱」下引有「飞」字。 〔一六五〕水经注谷水注、文选怀旧赋注「年月」下均有「日」字。 〔一六六〕据后汉书安帝纪注原引删「七」字。 〔一六七〕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内」上有「河」字。 〔一六八〕「段颎传注」系「张奂传注」之误。 〔一六九〕孔广陶按:「考后汉三十七百官志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有『征和中,阳石公主巫蛊之狱起』句,则本钞『子孙』固误,而渊如作『公孙』亦非矣。」今按:据汉书五行志所载,「阳石」当指阳石公主,而「子孙」指丞相公孙贺:「敬声」即太仆敬声,公孙贺之小。疑此句当作「阳石、公孙贺、敬声巫蛊之狱」。 〔一七0〕影宋本御览卷二五0「陛下」作「陛坐」。本条又见书钞卷六一,孙辑脱注。 〔一七一〕据子本书钞卷六一改「寔领」作「宽饶」。宽饶者,盖宽饶也。 〔一七二〕孔本书钞卷七三「诸郡」引作「州郡」。 〔一七三〕影宋本御览卷二五二即作「成周」,孙氏所据本误。 〔一七四〕影宋本御览卷二五二引作「分为东、西周」。 〔一七五〕类聚职官部误作「洛阳伊」,而地部仍引作「河、雒、伊」。 〔一七六〕点校本续汉志补注「贬」作「罚」,「介」作「厘」。 〔一七七〕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南方」作「于南」。 〔一七八〕「职官部」系「州郡部」之误。 〔一七九〕汉书武帝纪、百官公卿表均作「元封五年」,疑书钞引误。 〔一八0〕孔本书钞卷七二「请罢」下有「刺史」二字。又汉书朱博传载翟方进奏言,「请罢」下亦有「刺史」二字。 〔一八一〕「山陵」原作「山林」,据水经注河水注、类聚卷六引改。 〔一八二〕类聚卷六亦引此句,孙辑脱注。 〔一八三〕按后汉书刘表传作「荆州八郡」,则当包括章陵在内。洪亮吉曰:「案诸地志皆不言章陵郡何时所置,惟祢衡传黄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魏志赵俨传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刘表传注引傅子言蒯越拜章陵太守,事又在射、俨前。疑郡亦建安时所立也。」黄山曰:「案续志刘注引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荆州得交州之苍梧、南海、九真、交址、日南,与其旧所部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凡十三郡。』据此则官仪『江陵』确为『江夏』之误,而章陵亦旧郡也。疑光武改舂陵为章陵县,后车驾屡幸,亲祠园陵,尝升为郡,旋又并省。桓、灵时,因而复置。傕、泛乱长安,图籍尽亡,遂无可征也。观表于初平元年至荆州,蒯越即云荆州八郡,已数章陵矣,安得元郡为建安时立乎!」黄说是,可补洪说不足,又可证应劭所言八郡与汉末荆州建置不殊。严可均立此案语,疑所不当疑,孙氏因而不改,失考矣。 〔一八四〕后汉书桓帝纪注「补」作「捕」,不误。孙案非。 〔一八五〕黄山校补曰:「『十年』官本作『七年』。据光武纪及续志,皆『六年』之讹。」点校本据以改。今亦从之。又诸本原引均有「往往」二字,亦补之。 〔一八六〕点校本据刘攽东汉书刊误改耿恭传注「郡」为「都尉」,是。 〔一八七〕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折冲」上均有「可」字,故据补。 〔一八八〕「肄」原作「诣」,诸本后汉书光武纪注皆作「肄」,故据以正。 〔一八九〕「丞一人」原作「丞二人」,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皆作「 丞一人」,故改。 〔一九0〕「皆不治民」原作「皆不治兵」,据诸本续百官志补注引而改。 〔一九一〕诸本续百官志补注「尉」下均有「游徼、亭长」四字,与下文「皆」字相应,据补。 〔一九二〕点校本续汉百官志补注「江南」作「汝南」。按郡国志阳安县正属汝南郡。孙辑从汲本、殿本,非。今正之。 〔一九三〕汉书成帝纪注、河间献王传注均作汉官之文。 〔一九四〕诸本后汉书张奂传注「上谷」下有「郡」字,据补。又点校本改「密县」为「宁县」。王先谦按:「作『宁』是。」今亦据改。 〔一九五〕此四字孙氏所补,依例当作小字。 〔一九六〕「时班彪议」以下,乃李贤之语,孙辑误引。 〔一九七〕「尉都」二字原误倒,据后汉书光武帝纪注以正。 〔一九八〕后汉书明帝纪注「中央」下有「也」字。 〔一九九〕据影宋本御览卷二五一改「都护」作「校尉」。 〔二00〕后汉书邓禹传注原作「朝侯」,此乃孙辑沿严氏稿之讹。 〔二0一〕此三字亦孙氏所补,当作小字。 〔二0二〕「十一斛」原作「一十斛」,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注、通典职官引而改。 〔二0三〕后汉书牟融传注作「字子庐」。 〔二0四〕据后汉书和帝纪注删「州」字。两汉志均作巩县。 〔二0五〕点校本后汉书鲁恭传注「君上」作「君玉」,「范陵」作「苑陵」,是。孙辑从汲本,非。 〔二0六〕后汉书顺帝纪注作「京县人」,是。 〔二0七〕点校本后汉书段颎传注引作「尹颂」,是。   汉官仪卷下    汉军谋校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下号曰皇帝)道,〔一〕举措审谛,父天母地,为天下主。太平御览皇王部 光武第虽十二,〔二〕于父子之次,于成帝为兄弟,于哀帝为诸父,于平帝为祖父,皆不可为之后。上至元帝,于光武为父,故上继元帝而为九代。故河图云「赤九会昌」,谓光武也。后汉书光武纪注 皇后称椒房,取其蕃实之义也。案:初学记、一切经音义引作「国风美其繁兴」。〔三〕太平御览引作「美其繁芜」,在下文引诗下。诗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案:太平御览引作「蔓延盈升」。以椒涂室,取温暖除恶气也。案:广韵四霄注引作「取其温也」。〔四〕犹天子朱泥殿上,曰丹墀也。后汉书皇后纪注、初学记中宫部、艺文类聚后妃部、一切经音义十九、锦绣万花谷九、白帖三十七、太平御览皇亲部、居处部 案:文选景福殿赋注引作汉旧仪 婕妤以下,皆居掖庭。后汉书班固传注、文选西都赋注 掖庭,后宫所处。中宫,谓诸中人。后汉书宦者传论注〔五〕 姬,内官也,秩比二千石,位次婕妤下,在八子上。汉书文帝纪臣瓒注 案:引作「秩禄令」。 姬妾数百。汉书文帝纪注 北郊坛在城西北角,去城一里所。谓方坛四陛,但存坛祠舍而已。其鼓吹乐及舞人御帐,皆从南郊之具。地祇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皆在坛上。地理群神从食坛下。南郊焚犊,北郊埋犊。后汉书光武纪注 祭地于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以夏至日祭,其礼仪如祭天。后汉书光武纪注 马第伯封禅仪记曰:案:封禅仪马第伯所作,劭录之于此书。群书注有引「封禅仪」,或引「马第伯封禅记」者,皆此书文也。史记孝武本纪索隐:封禅仪,见应劭汉官仪。「车驾正月二十八日发雒阳宫,二月九日到鲁,遣守谒者郭坚伯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十日,鲁遣宗室诸刘及孔氏、瑕邱丁氏上寿受赐,皆诣孔氏宅,赐酒肉。十一日发,十二日宿奉高。是日遣虎贲郎将先上山,三案行。还,益治道徒( 一)千人。〔六〕十五日,始斋。案:通典引下作「诸扈从王公以下,及东方诸侯尽斋」十四字,无下文一段。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诸卿、校尉、将军、大夫、黄门郎、百官及宋公、卫公、褒成侯、东方诸侯、雒中小侯斋城外汶水上。太尉、太常斋山虞。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之山虞,观祭山坛及故明堂宫郎官等郊肆处。入其幕府,观治石。石二枚,状博平,圆九尺,此坛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时石也。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因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四维距石长丈二,案:通典引「二」下有「尺」字。广二尺,厚尺半所,四枚。检石长三尺,广六寸,状如封箧。长检十枚。一纪号石,高丈二尺,广三尺,厚尺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纪功德。案:太平御览地部引作「石二枚,一是武帝时石,用五车载不能上,因置山中为屋,号五车石。一是刻号纪功德,立坛上」。艺文类聚地部引同。〔七〕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案:通典引「望」作「眺」。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案:太平御览地部引作「望人如盂升,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案:通典引「遥望」至此二十七字无。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八〕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案:通典引「视」作「窥」。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俛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九〕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案:通典引「矣」作「 耳」。所謂摩胸?石,捫天之難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闇,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案:通典引「所谓」至此五十一字无。早食上,脯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锺,又方柄有孔,莫能识,疑封禅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杨名通。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埽除。国家上见之,则诏书所谓酢?酸枣案:太平御览果部两引云:光武封泰山,上坛见酢?酸枣。上问其故,主者曰:「百官上者所置」。上曰:「封禅大礼,千岁一会,衣冠士大夫何故尔也!」〔一0〕狼藉,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案:续汉志补注引无「先」字,〔一一〕通典引有。跪拜,置?枣钱于道以求福,即此也。东山名曰日观,案:艺文类聚天部、太平御览地部引作「泰山东南有峰名曰日观」。〔一二〕水经注汶水引作「东南山顶」。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案:文选颜延年诗注引此作「汉旧仪」。〔一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西。〔一四〕北有石室。坛以南有玉盘,中有玉龟。案:艺文类聚礼部、杂器物部、文选张平子四愁诗注、白帖十三、太平御览器物部、珍宝部引同。山南胁神泉,饮之极清美利人。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续汉志补注、通典礼 案:通典引文多删节。 太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一五〕案:太平御览居处部引「泰山有天?」。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东岩为介邱,案:下本有「 东南岩名日观」一段,已见上,今删。黄河去太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址。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 一六〕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见在。初学记地部、太平御览地部 泰山东上七十里至天门。初学记地部 秦始皇上封太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一七〕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一八〕艺文类聚木部、太平御览木部、事类赋木部 车驾十九日之山虞,国家居亭,案:艺文类聚礼部引作「建武三十一年东巡狩。二月九日到鲁。十九日国家居亭」。百官布野。此日山上云气成宫阙,百官并见之。二十一日夕牲时,白气广一丈,东南极望致浓厚。时天清和无云。瑞命篇「岱岳之瑞,以日为应」也。〔一九〕续汉志补注 案:补注皆作「封禅仪」,下同。 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正月二十八日发雒阳宫。二月九日到鲁。十二日宿奉高。 十五日始斋。十九日之山虞,国家居亭。二十一日夕牲。二十二日祭〔天〕,〔二0〕日高三丈所,燔燎正北乡。〔二一〕礼毕,百官以次上,国家时御辇,人挽升车也。北堂书钞礼仪部 案:「车」当作「山」。〔二二〕 晨祭也。日高二丈所,燔燎烟正北也。续汉志补注 百官各以次上。郡储辇三百,为贵臣、诸公、王、侯,卿、大夫、百官皆步上,少用辇。(辇者)〔二三〕续汉志补注 国家御首辇,人挽升山。案:北堂书钞车部引作「乘王辇以升山」。至中观休,须臾复上。续汉志补注须臾,群臣毕就位。续汉志补注 国家台上北面,虎贲陛戟台下。续汉志补注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辛卯,登封太山。皇帝北面,尚书令奉玉牒检进,南面跪。太常曰:「请封。」皇帝亲封毕,退复位。太常曰:「请拜。」皇帝再拜。大行礼毕,〔二四〕群臣皆呼万岁。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封石检也。北堂书钞礼仪部三引〔二五〕 驺骑二千余人发坛上方石。续汉志补注 以金为绳,以石为泥,南三检,〔二六〕案:续汉志补注、通典引无「为泥南」三字。东方、西方各二检。案:「二」当依通典引作「三」。〔二七〕又案:续汉志、通典皆云东西各三,南北各二,此有误。检中石泥及坛土,色赤白黑,案:「赤」上当有「青」字。〔二八〕各依如其方色。续汉志补注、通典礼、北堂书钞礼仪部 封禅太山,即武帝封处,累其石,登坛,置玉牒书封石此中,复封石检。艺文类聚礼部 群臣称万岁,音动山谷,有青气属天,〔二九〕遥望不见山巅,山巅人在气中,不知也。〔三0〕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太平御览天部 案:续汉志补注引无「青」字。北堂书钞天部引作「白气」。 世祖封禅,久案:「久」当作「夕」。〔三一〕有白气一丈,东南〔 极望〕,〔三二〕正直坛所,有青气上与天属,遥望不见巅,〔三三〕瑞命之符也。太平御览休征部 元封封禅,书有白气,案:「书」当作「昼」。夜有光,下天下案:此「下」字当衍。阙石门。〔三四〕艺文类聚礼部 封毕有顷,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数百人维持行,相逢推,百官连延二十余里。道多迫小,深溪高岸数百丈。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讙,但讙石见相应和者。〔三五〕肠不能已,口不能默。夜半后到,百官明日乃讫。其中老者气劣不能行,卧岩石下。〔三六〕明日早,太医令复遵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三七〕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恐不能度。国家不劳,百官以下露卧水饮,无一人蹉跌,无一人疾病,岂非天邪!」泰山率多暴雨,如今上直下柴祭封登,青晏温和。明日上寿,赐百官省事。事毕发,暮宿奉高三十里。明日发,至梁甫九十里夕牲。续汉志补注 案:此条有误字。 功效如彼,天应如此,群臣上寿,国家不听。续汉志补注 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二月二十二日祭(上)〔天〕。〔三八〕日中到山,礼毕,群臣称万岁。有顷诏百官以次下。明案:当有「 日」字。〔三九〕问起居。二十四日发,至梁父九十里夕牲。二十五日禅祭于梁阴。〔四0〕阳者祭天,阴者祭地。始元旧礼,以高帝配天,高后配地。北堂书钞设官部 明堂四面起土作堑,上作桥,堑中无水。明堂去平城门二里所,天子出,从平城门,先历明堂,乃至郊祀。后汉书光武纪注 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入。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辟雍以水周其外,以节观者。诸侯曰泮宫。东西南有水,北无,下天子也。后汉书光武纪注 辟雍四门外有水,以节观者。门外皆有桥。后汉书儒林传序注 大射于曲台。汉书艺文志如淳注〔四一〕 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后汉书儒林传序注 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匹,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四十匹」。九卿十五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六十匹,执金吾、诸校尉各三十匹。武官倍于文官。续汉志补注、通典职官、太平御览时序部 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名秩」,在立秋下。 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四二〕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寝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庄具。天子以正月上原陵,公卿百官及诸侯王、郡国计吏皆当轩下,占其郡国谷价四方改易,欲先帝魂魄闻之也。后汉书明帝纪注 天子东耕之日,亲率三公九卿,戴青帻,冠青衣,载青旗,驾青龙,〔四三〕公卿以下车驾如常法,往出种堂。天子升坛,上空无际,公卿耕讫,天子耕于坛,举耒三〔推〕而已。〔四四〕北堂书钞礼仪部、艺文类聚礼部、文选藉田赋注、太平御览礼仪部 天子升坛,公卿耕讫,啬夫下种。凡称藉田为千亩,亦日帝藉,亦曰耕藉,亦曰东耕,亦曰亲耕,亦曰王藉。初学记礼部、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天子亲割,三公设几,九卿正履,祝哽在前,祝咽在后。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辟雍诗注、〔四五〕太平御览礼仪部 轮,送迎至家,天子独拜于屏。三者,道成于天、地、?三老、五更,三代所尊也。安车人。老者,久也,旧也。五者,训于五品。更者,五世长子,更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完具。后汉书明帝纪注、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伏日万鬼所行,故尽日闭,案:太平御览引作「故谨」。不干它事。后汉书和帝纪注、太平御览时序部 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三十万,〔四六〕牛肉二百斤,?米二百斛;特进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丞、郎各万五;〔四七〕案:何敞传注引作「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各七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五千;郎官、兰台令史二千;案:续汉志补注引「二」作「三」。〔四八〕中黄门、羽林、虎贲士二人共三千;以为当祠门户直,各随多少受也。后汉书何敞传注、续汉志补注 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名秩」。 正月旦,天子御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贺。蛮、貊、胡、羌朝页毕,见属郡计吏,皆陛觐。宗室诸刘杂会,皆冠两梁冠,单衣。〔四九〕既定,〔五0〕计吏中庭北向坐。大官上食,赐群臣酒食,作九宾,撤乐。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时序部 正月朔贺,三公案:艺文类聚引作「大将军、三公朝会」,下文亦少异。奉璧上殿,向西北。太常赞曰:「皇帝为三公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五一〕古语曰「御坐则起」,此之谓也。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时序部 元日朝贺,三公拜璧殿上,献寿觞。太平御览时序部 正旦,饮柏叶酒,上寿。太平御览木部 明帝永平元年,〔五二〕光烈阴皇后葬,魂车,鸾辂青羽?,驾四马,旗九斿,〔五三〕前有方相。凤皇车,大将军妻参乘,太仆御,女骑夹毂。宋书礼志、通典礼 案:「仆」下当有「妻」字。〔五四〕 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以御天下也。有五色安车,有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毛诗说云:〔五五〕「四者,示有四方之志也。」是为五时副车。艺文类聚舟车部、太平御览车部 天子出祭陵,常乘金根车。春二月,青龙居在前。〔五六〕秋八月,白虎在前。太平御览车部 大路龙旗,画龙于旗上也。隋书礼仪志 皇后婕妤乘辇,余皆以茵,四人舆以行。文选西都赋注、太平御览皇亲部 孝景帝六年,令二千石朱两音緉,千石、六百石朱轓,〔五七〕较车耳反出为藩屏也。太平御览车部 皇帝起居,索室清宫而后行。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北堂书钞帝王部 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案:史记梁孝王世家索隐引下有「而出」二字。侍御史在左驾马,询问不法者。史记孝文本纪索隐、梁孝王世家索隐、后汉书皇后纪注、班固传注、唐六典十七、文选东京赋注 祭南郊,乘大驾,奉引如故,其余群司百官大出。祭北郊,乘大驾,奉引如故,其余十岁五帝鸡翅埽前后,〔五八〕诸军悉行者也。北堂书钞仪饰部 大驾卤簿,五营校尉在前,案:西京赋注引「汉有五营」。名曰填卫。文选藉田赋注 乘舆大驾,则御凤皇车,以金根为副。续汉志补注 案:引作「汉官卤簿。」〔五九〕 汉乘舆大驾仪,公卿奉引,太仆御,大将军骖乘,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法驾仪,公卿不在卤簿中,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案: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作「京兆尹、长安令。」又案:此下当有「奉引」二字,见续汉志。〔六0〕奉车都尉、案:「都尉」当作「郎御」,见续汉志。〔六一〕侍中参乘,属车三案:续汉志「三」作「四」,误。十六乘。史记孝文本纪索隐、留侯世家索隐、太平御览仪式部 甘泉卤薄有道车五乘,游车九乘,在舆前。太平御览车部 前驱有云,案:当有「罕」字。〔六二〕皮轩銮旗车。后汉书杨秉传注 清道以旄头为前驱。后汉书儒林传序注 旧选羽林郎旄头,被发案:太平御览引作「放发」。为前驱,〔六三〕今但用营士。后汉书光武纪注、太平御览仪式部 豹尾过后,执金吾罢屯解围,天子卤簿中,后属车施豹尾于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水经注江水〔六四〕 骑执菰。初学记乐部〔六五〕 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唐六典十四 案:以下三条,唐六典引俱作「卤簿篇」。又后汉书周纡传注引「铃下、侍阁、辟车,此皆以名自定者也」。 卫尉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等员。唐六典十六 鸿胪驾四马,主簿。〔六六〕唐六典十八 班剑者,以虎皮饰之。文选王文宪文集序注 案:俭薨,追赠太尉,增班剑为六十人。续汉志:「佩刀,虎贲黄室虎文,其将白虎文。」然则班剑者亦卤簿中所有也。 衣裳公侯华虫,卿大夫藻火。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与续汉志舆服不合,此当有误。 周冕与古冕略等,周加垂旒,天子前后垂真白珠各十二。太平御览服章部 冕广七寸,长八寸。左氏正义桓公 天子冠通天,诸侯王冠远游,三公、诸侯冠进贤,三梁;卿、大夫、尚书、二千石、博士冠两梁;二千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案:志引作「平帝元始五年,令公、卿、列侯冠三梁,二千石两梁,千石以下一梁」。三礼图引亦作「千石」。此作「二千石」,误。〔六七〕天子、公、卿、特进、诸侯祀天地明堂,皆冠平冕,天子十二旒,三公、九卿、案:三礼图引作「九旒」。诸侯七旒,其缨各如其绶色,玄衣纁裳。后汉书明帝纪注、张宗传注、〔六八〕隋书礼仪志、聂崇义三礼图 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后汉书光武纪注、初学记服食部、〔六九〕艺文类聚服饰部、〔七0〕太平御览服章部 孝武时,天子以下未有帻。元帝额上有壮发,不欲使人见,乃使进帻,〔七一〕群寮随焉。太平御览皇王部 帻本无巾,如今半帻而已。王莽无发,因为施巾,故里语曰:「王莽头秃施帻屋。」太平御览皇王部 孔子称:「封太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传曰:「封者以金泥银绳,印之以玺。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月令曰「 固封玺」。春秋传「襄公在楚,季武子使公冶问,〔七二〕玺书追而与之」是也。秦汉以来,尊者以为名,乃使避。太平御览仪式部 子婴上始皇玺,因服御之,代代传受,号曰「汉传国玺」。史记高祖本纪索隐 天子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不以封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太平御览仪式部 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行玺」,凡封案:句绝。之玺赐王侯书。案:句绝。「信玺」,发兵案:句绝。征大臣。「天子行玺」,案:句绝。策拜外国及案:当有讹脱。事天地鬼神。玺案:「玺」上当有脱,皆见汉旧仪。〔七三〕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案:后汉书李云传注:「尺一之板,谓诏策也。见汉官仪。」中约署。皇帝带绶,黄地六采,不佩玺。玺以金银縢组,侍中组负以从。秦以前民皆佩绶,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从所好。〔七四〕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千里为程。通典礼 案:此段亦见汉旧仪。 金铜〔虎〕符五,〔七五〕竹使符十。文选册魏〔公〕九锡文注〔七六〕 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征发。史记孝文本纪索隐〔七七〕 印者,因也。所以虎纽,案:北堂书钞引作「虎剑」,〔七八〕太平御览引作「虎细」,皆字之讹。阳类。虎〔者〕,〔七九〕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案:北堂书钞引作「系服」。群下也。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太平御览仪式部 尚书仆射,铜印青绶。续汉志补注、通典礼〔八0〕 孝武皇帝元狩四年,案:初学记引作「二年」。又上有「卿秩中二千石」六字。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千石以下铜印。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仪式部 案:初学记引无末句,「银」下有「印?纽」三字。 千石至三百石铜印。北堂书钞仪饰部〔八一〕 〔秩〕六百石,〔八二〕铜章墨绶。后汉书蔡邕传注 绶者,有所承受也,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案:此下绶诸条,与续汉志舆服皆不合,亦见丁孚汉仪。 绶者,有所承受也。长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阔三丈,案:广韵四十四有注引作「广三尺」。〔八三〕法天地人。旧用赤苇,示不忘古也。秦汉易之以丝,今绶如此。北堂书钞仪饰部 乘舆绶,黄地案:初学记引下有「骨」字。白羽,青绛绿,〔八四〕五采,四百首,长二丈三尺。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诸王绶,四采,绛地案:初学记引有「骨」字。白羽,案:北堂书钞引作「黄地黄羽」,误。〔八五〕青黄绿案:「绿」上当有「去」字。赤圭,〔八六〕二百六十首,长二丈一尺。侯绶,绛地,缥绀,百二十首,长二丈案:「二」当作「一」。八尺。〔八七〕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公、侯、将军,三采,案:「三」当作「二」,下当有「紫白纯」三字,见通典礼。〔八八〕紫圭,长有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八九〕北堂书钞仪饰部 案:初学记器物部引「丞相、御史大夫、匈奴亦同」。 九卿、中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纯青圭,一丈七尺,一百廿首。北堂书钞仪式部 二千石,绶羽青地,桃花缥,三采,百二十首,长丈七尺。〔九0〕黄绶,〔九一〕黄丝,一采,八十首,长丈七尺。民织绶皆如式,不如式,没入官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墨绶,白案:「白」字当衍。羽青地,绛二采,长丈七尺。初学记器物部 四百石丞、尉,皆黄绶大冠。北堂书钞设官部 凡先合单纺为一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纯为〔一〕圭。〔九二〕首多者精,少者麤,皆广尺六寸。北堂书钞仪饰部 萧何为相国,佩绿绶,公侯紫,卿二千石青,令长千石黑。隋书礼仪志〔九三〕 高祖在沛,隐芒砀山。每游,上辄不欲令吕后知,常在深僻处,后亦常知其处。高祖问曰:「何以知之?」后曰:「君所居处,上有紫气。」太平御览天部 孝灵熹平〔二〕年八月辛未,〔九四〕白气如匹练,冲北斗第四星,为大兽状。明年,扬州刺史臧旻攻盗贼,斩首数千级。太平御览天部 永和中,户至千七十八万,口五千三百八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十八。续汉志补注 景帝以来,于国学内立道馆,以教学徒,不许人闲别立馆舍。广弘明集十四 高祖既登帝位,鲖阳、固始、细阳岁遣鸡鸣歌士,常讴于阙下。艺文类聚居处部 王莽篡位,以刘字金刀,案:「字」下当有「有」字。罢五铢,更作小钱,文曰「货泉」。其文反白水真人,此则世祖中兴之瑞也。太平御览资产部 不制之臣,相与比周,宫邻金虎。案:东京赋注引「比周」下有「比周者」三字。〔九五〕宫邻金虎者,言小人在位,比周相进,与君为邻坚若金,〔九六〕谗言之人恶若虎。〔九七〕文选东京赋注、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 帝室,犹古言王室。文选魏都赋注、西征赋注 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皁囊。后汉书蔡邕传注、公孙瓒传注 里语云「任智不正车生咀」。〔九八〕太平御览人事部 肃宗赐诸尚书剑,陈宠济南椎成。汉官仪「椎成」作「锻成」。后汉书韩棱传注 应劭字仲远。汉官仪作仲瑗。后汉书应劭传注 校勘记 〔一〕 「下号曰皇帝」五字乃涉御览卷七六引下条汉杂事之文而衍,故删。 〔二〕 「第」原作「帝」,诸本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均作「第」,故改。 〔三〕 初学记卷一0引作「国人美其繁以为兴」。 〔四〕 此出处当作广韵卷二下平声宵第四椒注。 〔五〕 后汉书宦者传论注无此引,实出文选范蔚宗宦者传论注。 〔六〕 续汉祭祀志补注诸本「千人」上均无「一」字,故删。 〔七〕 类聚卷六「刻号」下有「石」字。 〔八〕 诸本续汉祭祀志补注「尚」下均有「言」字,故据补。 〔九〕 诸本续汉祭祀志补注均作「扶挟」,孙辑误作「扶掖」,据正。 〔一0〕事类赋注卷二六有此引,并与御览果部引同。 〔一一〕续汉志补注诸本皆有「先」字,孙案非。 〔一二〕类聚卷一引无「有峰」二字。又事类赋注卷一引作「泰山东南名曰日观,鸡鸣时见日」。 〔一三〕文选频延年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诗注引「泰观者」作「言日观者」。又引书作「汉书仪」。 〔一四〕卢文弨续汉书志注补曰:「周观者,望见嵩山。齐西讹。」 〔一五〕初学记卷五、御览卷三九「如从」上均引有「仰视天门」四字。 〔一六〕「十五六围」原误作「五六十围」,据初学记卷五、御览卷三九引而改。 〔一七〕御览卷九五三、事类赋注卷二四「赖得」下均有「抱」字。 〔一八〕类聚卷八八引作「封为大夫松也」,御览卷九五三作「封其树为五大夫松」,事类赋注卷二四作「因封其树为五大夫」,均与孙辑异。 〔一九〕此引又见书钞卷九一,孙辑脱注。 〔二0〕据书钞卷九一引补「天」字。 〔二一〕孔本书钞卷九一「燔燎」下有「烟」字。 〔二二〕孔本书钞九一「升车」两引俱作「升山」。 〔二三〕「辇者」二字乃刘昭之语,孙辑误引,故删。 〔二四〕书钞卷九一「大行礼毕」引在「退复位」之下。续汉志亦曰:「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事毕,皇帝再拜,群臣称万岁。」孙辑引有误。 〔二五〕「三引」当作「四引」。 〔二六〕孔本书钞卷九一作「南北二检」。 〔二七〕孔本书钞卷九一即作「东方、西方各三检」,孙辑所据本误。 〔二八〕孔本书钞卷九一「色」下引有「青」字。 〔二九〕书钞卷九一、又卷一五一、御览卷一五「属天」均引作「上与天属」。 〔三0〕孔本书钞卷九一「人在」上无「山巅」二字,末句作「不知山下人之见也」。 〔三一〕影宋本御览卷一五天部「久」正作「夕」,孙辑脱注。 〔三二〕据御览卷八七二补「极望」二字。 〔三三〕「巅」原误作「此」,据御览卷八七二引改。 〔三四〕类聚汪绍楹校本无「下」字,又「阙」作「关」,甚是。 〔三五〕「见」殿本作「无」,点校本作「旡」,此从汲本。 〔三六〕点校本续汉志补注「行」上无「能」字,「卧」上有「正」字。 〔三七〕点校本续汉祭祀志补注「明日」下无「早」字,「迫前」下有「人」字。 〔三八〕据孔本书钞卷九一改「上」作「天」。 〔三九〕孔本书钞卷九一引有「日」字。 〔四0〕孔本书钞九一此句引作「禅乎泰山,祭地于梁阴」。 〔四一〕汉书艺文志如淳注引作汉官。 〔四二〕「墓」原误作「其」,诸本后汉书明帝纪注均作「墓」,故据改。 〔四三〕书钞卷九一、类聚卷三九均作「驾苍马」。惟御览卷五三七引作「驾苍龙」。按张衡东京赋叙及藉田曰:「乘銮辂而驾苍龙。」则「青」当作「苍」为是。马而称其为龙,以其八尺以上神骏如龙也。 〔四四〕据类聚卷三九、文选藉田赋注引补「推」字。又此引略见于初学记卷一四,孙辑脱注。 〔四五〕辟雍诗乃班固所作,文选附其于东都赋之末。 〔四六〕后汉书何敞传注「腊赐」二字在「大将军」之上,「各三十万」作「各二十万」。 〔四七〕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作「各万五千」。 〔四八〕此句唯见续汉志补注,汲本作「二」,殿本、点校本作「三」。 〔四九〕类聚卷三九「单衣」上引有「皂」字。又「杂会」当作「亲会」。 〔五0〕类聚卷三九「既定」下引有「上寿」二字。 〔五一〕类聚卷三九引作「天子为起,住入,太常住车曰:『皇帝为群公起。』天子坐,方前进」。 〔五二〕宋书礼志作「永平七年」。又后汉书明帝纪、皇后纪均作「 七年」。孙辑舍宋书而从通典,失考。 〔五三〕宋书礼志「旗」上引有「龙」字。 〔五四〕宋书礼志引有「妻」字。 〔五五〕御览卷七七三有两引,皆无「说云」二字。又类聚卷七一引无「毛诗」以下十三字。 〔五六〕影宋本御览卷七七三「青龙居」作「青安车」。 〔五七〕汉书景帝纪载中元六年五月诏曰:「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疑御览「朱两」下脱「轓」字,「六百石朱」下脱「左」字。 〔五八〕唐类函「鸡翅」作「鸡翘」。续汉志亦曰:民或以为鸾旗为鸡翘。孙辑从陈本,非。 〔五九〕续汉志补注实引作汉官卤簿图。 〔六0〕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有「奉引」二字。 〔六一〕史记留侯世家索隐曰:「属车即副车,而奉车郎御而从后。」据此则奉车郎所御乃副车,与孙案异。又续汉志曰:「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或「都尉」下脱「御」字亦未可知。 〔六二〕诸本后汉书杨秉传注均有「罕」字,孙氏自误。 〔六三〕后汉书光武帝纪注「郎」作「为」,御览卷六八0「旄头」上亦有「为」字。又御览卷六八0引无「为前」二字,而后汉书光武帝纪注此二字引作「先」。疑此句当作「被发先驱」。 〔六四〕水经注引作汉官序。 〔六五〕初学记所引实本宋书乐志,「菰」原作「箛」,据以正。 〔六六〕职官分纪卷二0引作「鸿胪主簿驾四马」。 〔六七〕后汉书法雄传注即作「千石」。 〔六八〕「张宗传注」系「法雄传注」之误。 〔六九〕初学记无服食部,有器物部,然无此引。又书钞卷一二七衣冠部有此引,孙辑脱注。 〔七0〕类聚衣冠部、服饰部均无此引。 〔七一〕影宋本御览卷八九「乃使」引作「乃始」,是。 〔七二〕「使」原误作「从」,据御览卷六八二引改。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文亦作「使」。 〔七三〕按除「赐王侯书」汉旧仪作「赐诸侯王书」外,余皆同。 〔七四〕汉旧仪「各从」作「各服」。 〔七五〕据文选册魏公九锡文注补「虎」字。 〔七六〕据文选目录补「公」字。 〔七七〕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作汉旧仪,孙辑引误。 〔七八〕孔本书钞、俞本唐类函此引标目均作「虎纽」。 〔七九〕据书钞仪饰部、御览仪式部引补「者」字。 〔八0〕续汉志补注引作汉官。 〔八一〕初学记卷二六引与此同,作汉旧仪。 〔八二〕诸本后汉书蔡邕传注「六百石」上均有「秩」字,故据补。 〔八三〕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引作「?三尺」。 〔八四〕书钞卷一三一、初学记卷二六「绿」均引作「缘」。 〔八五〕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仍作「绛地」,不误。 〔八六〕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引无「赤圭」二字。初学记卷二六作「赤采」。 〔八七〕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侯绶」下引有「三采」二字。初学记卷二六引有「三采」,但置「绀」字下。又书钞「二丈八尺」作「一丈八尺」。 〔八八〕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作「二采」,且上有「紫绶」二字,与续汉志同。 〔八九〕「公主、封君同」原误作「公主同封君」,据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初学记卷二六引改。 〔九0〕初学记卷二六引作「长丈八尺」。 〔九一〕初学记卷二六曰:四百丞尉、三百长相、二百、百石为黄绶。疑书钞有脱文。 〔九二〕据孔本书钞卷一三一补两个「一」字。续汉志亦作「五首成一文,文采纯为一圭」。 〔九三〕隋书礼仪志作汉官之文。 〔九四〕据续汉天文志补「二」字。 〔九五〕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引有「比周者」三字。 〔九六〕文选东京赋注「为邻」下引「贪求之德」四字。 〔九七〕「若」原作「如」,文选东京赋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均作「若」,故据改。 〔九八〕御览卷四九六引作「仕宦不止车生耳」,与孙辑迥异。不详孙氏所据为何本。 汉官仪佚文一卷   汉官仪佚文    汉应劭撰     清王仁俊辑 里谚曰:「仕宦不止车生耳。」诗纪补   俊按:汉官仪有孙氏星衍辑本。杜氏古谣谚三十二录之,复据诗纪补采出此条,以补孙氏所未及。今祗据杜氏本录之,凡孙氏已采者不录。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   孙星衍叙录   隋志: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二卷,汉卫尉蔡质撰。唐志蔡质汉官典仪一卷。诸书所引;又有作蔡质汉官典职、汉官典职仪者,皆后人省文也。陈氏书录解题:汉官典仪一卷,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礼式。李埴续补一卷。俱不传。今录成一卷,名从隋志。质字子文,蔡邕叔父。见后汉书蔡邕传、晋书蔡豹传。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    清卫尉蔡质撰     清孙星衍校集 太尉,孝文三年置,七年省。武帝建元二年置,五年复省,更名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复置太尉。太平御览职官部 府开阙,王莽初起大司马,后篡盗神器,〔一〕故遂贬去其阙。续汉志补注 司徒本丞相官,哀帝改为大司徒,主司徒众,驯五品。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称府也。续汉志补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续汉志补注引「称」字作「号」。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二〕续汉志补注 惠帝改太常为奉常,景帝复为太常,盖周官宗伯也。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五官中郎解,其府对太学。续汉志补注 左中郎解,其府府次五官。续汉志补注 案:当作「次五官府」,误倒。 三署郎见光禄勋,执板拜;见五官、左、右将,执板不拜。于三公诸卿无敬。续汉志补注 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案:太平御览引「 多」上有「郎」字。戴鹖冠,次右将府。又虎贲旧作「虎奔」,〔三〕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贲,故名焉。续汉志补注、后汉书孔融传注、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羽林郎百二十八人,无常员,府次虎贲府。续汉志补注 谒者仆射见尚书令,对揖无敬。谒者见,执板拜之。续汉志补注 谒者案:续汉志补注引无此二字。〔四〕出府丞、长史、陵令,案:光武纪注引无此七字。皆选仪容端正,任奉使者。后汉书光武纪注、续汉志补注 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三道行,天子从中道,从官夹左右,案:太平御览居处部引作「复道三行,天子按行中央,台官从左右」。十步一卫。两宫相去七里。后汉书光武纪注 案:文选古诗十九首注引「南宫、北宫,相去七里」。 宫中诸有劾奏罪,左都候执戟戏车缚送付诏狱,在官大小各付所属。以马被覆。见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皆执板拜;见丞、郎皆揖。续汉志补注 正月旦,百官朝贺,光禄勋刘嘉、廷尉赵世各辞不能朝,高赐举奏:「皆以被病笃困,空文武之位,阙上卿之赞,既无忠信断金之用,而有败礼伤化之尤,不谨不敬!请廷尉治嘉罪,河南尹治世罪。」议以世掌廷尉,故转属他官。续汉志补注 少府符着出见都官从事,〔五〕持板。都官从事入少府见符着,持板。续汉志补注 侍中,常伯,选旧儒高德,博学渊懿。案:太平御览引作「博学洞达」。仰占俯视,切问近对,喻旨公卿,上殿称制,参乘佩玺秉剑。员本八人,陪见旧在尚书令、仆射下,尚书上;今官出入禁中,更在尚书下。司隶校尉见侍中,执板揖,河南尹亦如之。又侍中旧与中官俱止禁中。案:唐六典引下有「宿直庐在石渠门外」八字。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案:唐六典引作「马何罗」。挟刃谋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毕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复入,与中官共止。案:唐六典引作「复止禁中」。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宫通,拔佩刀惊上,举伏诛,由是侍中复出外。〔六〕续汉志补注、唐六典六、〔七〕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令主赞奏,总典纲纪,无所不统,〔八〕秩千石,案:艺文类聚引作「秩二千石」。铜印墨绶。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 故公为之者,朝会(不)〔下〕陛奏事,〔九〕增秩二千石,故自佩铜印墨绶。续汉志补注 尚书奏事于明光殿,省中画古烈士,重行书赞。初学记职官部 省中皆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初学记居处部〔一0〕 尚书仆射主开封,掌授廪给钱谷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仆射主封门,掌授廪假钱谷。凡三公、列卿、将、大夫、五营校尉行复道中,遇尚书仆射、左右丞郎、御史中丞、侍御史,皆避车豫相回避。卫士传不得迕台官,〔台官〕过后乃得去。〔一一〕续汉志补注 尚书典天下岁尽集课事。三公尚书二人,典三公文书。吏曹尚书典选举斋祀,属三公曹。灵帝末,梁鹄为选部尚书。〔一二〕续汉志补注 常侍曹主常侍、黄门、御史事,世祖改曰吏曹。续汉志补注 二千石曹掌中郎官水火、〔一三〕盗贼、辞讼、罪眚。续汉志补注 民曹典缮治功作,监池、苑、囿、盗贼事。续汉志补注 客曹天子出猎,驾,御府曹郎属之。续汉志补注 尚书左、右丞典台事,绳纠无所不?。太平御览职官部 左、右丞对揖,称左、右君也。〔一四〕北堂书钞设官部 尚书左丞总典台中纲纪,无所不统。续汉志补注、初学记职官部 右丞与仆射对掌授廪假钱谷,〔一五〕与左丞无所不统。凡中宫漏夜尽,鼓鸣则起,钟鸣则息。卫士甲乙徼相传,甲夜毕,传乙夜,相传尽五更。卫士传言五更,未明三刻后,鸡鸣,卫士踵丞郎趋严上台,不畜宫中鸡。汝南出鸡鸣,卫士候朱雀门外,专传鸡鸣于宫中。续汉志补注 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一六〕案: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引下有「凡三十四人,选吏能者为之」。客曹郎主治羌胡事,剧迁二千石或刺史,其公迁为县令,秩满自占县去,诏书赐钱三万与三台祖饯,余官则否。治严一月,准谒公卿陵庙乃发。御史中丞遇尚书丞、郎,避车执板住揖,丞、郎坐车举手礼之,车过远乃去。尚书言左、右丞,敢告知如诏书律令。郎见左、右丞,对揖无敬,称曰左、右君。丞、郎见尚书,执板对揖,案:此「对」字当衍,后同。称曰明时。见令、仆射,执板拜,朝贺对揖。续汉志补注 尚书郎昼夜更直于建礼门内。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文选沈休文和谢宣城诗注 案:「昼夜更直」北堂书钞、初学记引作「夜直五日」。〔一七〕 省阁下大屏称曰丹屏,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太平御览居处部 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一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随时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一九〕后汉书锺离意传注、北堂书钞设官部、酒食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布帛部、太平御览服用部、布帛部〔二0〕 尚书郎直,太官供饼饵五熟。太平御览饮食部 尚书郎伯使二人,〔二一〕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二二〕案: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作「洁衣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后汉书锺离意传注、广韵十一模注、北堂书钞仪饰部、太平御览服章部〔二三〕 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太平御览香部 以丹(赤)〔漆〕地,〔二四〕故称丹墀。广韵六脂注、文选西京赋注、魏都赋注、广绝交论注、太平御览居处部 尚书丞,郎见尚书,执板对揖,称曰明公。案:「公」续汉志补注引作「时」,见前。尚书郎见左、右丞,对揖无敬,称曰左、右君。太平御览礼仪部 尚书令、仆射,〔二五〕给赤管大笔两枝。〔二六〕北堂书钞艺文部 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二枚。〔二七〕北堂书钞艺文部、初学记文部、太平御览文部 杨乔纠羊柔曰:「柔知丞、郎鴈行,威仪有序。」文选责躬诗注、与陈伯之书注〔二八〕 尚书令史皆选兰台、符节上称?精练吏有能为之。〔二九〕续汉志补注 御史中丞遇尚书郎,避车执板住揖,车过乃去之。〔三0〕北堂书钞设官部、白帖七十四 中丞掌兰台。北堂书钞设官部 丞,故二千石为之,或迁侍御史高第,执宪中司,朝会独坐,内掌兰台,督诸州刺史,纠察百寮,〔三一〕出为二千石。续汉志补注 治书侍御史二人,治廷尉奏事,罪当轻重。〔三二〕北堂书钞设官部选御史高第补之。续汉志补注 侍御史,秦官。周有御史,掌郡案:当作「邦」。国都邑,案:当作「鄙」万民之治,案:当作「及万民之治令」。〔三三〕以赞冢宰。北堂书钞设官部 其二人者更直。执法省中者,皆纠察百官,督州郡。公法府掾属高第补之,初称守,汉岁拜真,出治剧为刺史、二千石,平迁补令。见中丞,执板揖。续汉志补注 将作大匠位次河南尹。光武中元二年省,谒者领之。章帝建初元年复置。〔三四〕续汉志补注 门候见校尉,执板下拜。续汉志补注 案:「下」当作「不」。〔三五〕 五营司马见校尉,执板不拜。续汉志补注 越骑校尉掌越骑。续汉志补注 长水校尉主长水、宣曲胡骑。续汉志补注 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事。〔三六〕续汉志补注 司隶校尉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入宫,开中道称使者。每会,后到先去。续汉志补注 司隶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公卿下,陪案:当有「位」字。卿上。初除,谒大将军、三公,通谒持板揖。公议、〔三七〕朝贺无敬。台召入宫对见尚书,持板,朝贺揖。续汉志补注 延熹中,京师游侠有盗发顺帝陵,卖御物于市,市长追捕不得。周景以尺一诏召司隶校尉左雄诣台对诘,雄伏于庭荅对,景使虎贲左骏顿头,血出覆面,与三日期,贼便擒。后汉书周景传注 都官主雒阳百官,朝会与三府掾同。续汉志补注 河南尹出考案,与从事同。续汉志补注 诏书旧典,案:续汉志补注引有此四字。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案:后汉书光武纪注引此四句,「治状」作「政教」。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也。汉书百官公卿表注、续汉志补注 诸州刺史初除,比诸案:此当有脱。持板揖,不拜。续汉志补注 诸州刺史上郡并列卿府,言「敢言之」。后汉书朱隽传注 立宋皇后仪尚书令臣嚣、仆射臣鼎、尚书臣旭、臣乘、臣滂、臣谟、臣诣稽首言:「伏惟陛下履干则坤,动合阴阳。群臣大小咸以長秋宮未定,遵舊依典,章表仍聞,?時乃聽。令月吉日,以宋贵人为皇后,应期正位,群生兆庶莫不式舞。易称『受兹介祉』,诗云『干禄百福,子孙千亿』,万方幸甚。今吉日以定,臣请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太常条列礼仪正处上,群臣妾无得上寿,如故事。臣嚣、臣鼎、臣旭、臣乘、臣滂、臣谟、臣诣愚闇不达大义,诚惶诚恐,顿首死罪,稽首再拜以闻。」制曰:「可。」维建宁四年七月乙未,制诏:「皇后之尊,与帝齐体,供奉天地,祇承宗庙,母临天下。故有莘兴殷,姜任母周,二代之隆,盖有内德。长秋宫阙,中宫旷位,宋贵人秉淑媛之懿,体山河之仪,威容照耀,德冠后庭。群寮所咨,佥曰宜哉。卜之蓍龟,卦得承干。有司奏议,宜称绂组,以临兆民。今使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绶,宗正祖为副,立贵人为皇后。其往践尔位,〔三八〕敬宗礼典,肃慎中馈,无替朕命,永终天禄。」皇后初即位章德殿,太尉使持节奉尔绶,天子临轩,百官陪位。皇后北面,太尉住盖下,东向,宗正、大长秋西向。宗正读策文毕,皇后拜,称臣妾,毕,住位。太尉袭授玺绶,中常侍长乐太仆高乡侯览长跪受玺绶,〔三九〕奏于殿前,女史授婕妤,婕妤长跪受,以授昭仪,昭仪受,长跪以带皇后。皇后伏,起拜,称臣妾。讫,黄门鼓吹三通。鸣鼓毕,群臣以次出。后即出,大赦天下。皇后秩比国王,即位威仪,赤绂玉玺。续汉志补注 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将、大夫、百官各陪朝贺。〔四0〕蛮、貊、胡、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皆陛觐,庭燎。宗室诸刘杂会,〔四一〕万人以上,立西面。位定,公纳荐,太官赐食酒,西入东出。既定,上寿。计吏中庭北面立,太官上食,赐群臣酒食。贡事御史四人执法殿下,虎贲、羽林弧弓撮矢,案:通典引作「挟矢」。陛戟左右,戎头偪胫启前向后,〔四二〕左、右中郎将住东西,案:通典引作「位东南」。羽林、虎贲将住东北,五官将住中央,悉坐就赐。作九宾彻乐。案:安帝纪注引无「彻」字。通典引作「散」。舍利案:安帝纪注引下有「之兽」二字。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就水,作雾案:安帝纪注、文选西京赋注引「就」作「激」。〔四三〕障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游戏于庭,案:通典引作「遨游」。〔四四〕炫耀日光。以两大丝绳系两柱中头闲,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又蹋局出身,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作「屈身」。藏形于斗中。锺磬并作,乐毕,〔四五〕作鱼龙曼延。小黄门吹三通,案:太平御览引「吹」上有「鼓」字。谒者引公卿群臣以次拜,微行出,罢。卑官在前,尊官在后。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 四六〕皆文石作坛。激沼水于殿下。案:艺文类聚引作「洛水」。〔 四七〕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刻镂作宫掖之好,案:太平御览引下有「奇禽万巧」四字。?以青翡翠,案:太平御览引「青」上有「丹」字。又下有「竟柱构以水精」六字。一柱三带,韬以赤缇。天子正旦节,会朝百官于此。自到偃师,去宫四十三里,望朱雀五阙,德阳,其上郁律与天连。后汉书安帝纪注、续汉志补注、水经注谷水、通典礼、北堂书钞乐部两引,艺文类聚居处部、〔四八〕太平御览乐部、居处部三引 阴太后崩,前有方相及凤皇车。北堂书钞礼仪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十二陵今见在,河南尹无敬也。续汉志补注 案:「今」当作「令」,「在」字当衍。陵令者,太常属官也。〔四九〕 四姓侍祠侯。〔五0〕文选让吏部封侯表注 宫中苑,〔五一〕聚土为山,十里九阪,种奇树,案:文选古诗十九首注引「宫中种嘉禾奇树」。〔五二〕育麋鹿麑麂,鸟兽百种,激上河水,铜龙吐水,铜仙人衔杯,受水下注,天子乘辇游猎苑中。太平御览居处部宫北朱雀门至止车门,内崇贤门,内建礼门。太平御览居处部 洛阳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门,门一亭。续汉志补注、太平御览居处部两引 校勘记 〔一〕 「篡盗」原误作「篡汉」,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均作「篡盗」,故据正。 〔二〕 据诸本续汉石官志补注「四夷」二字。 〔三〕 「又虎贲」以下乃刘昭之语,孙辑引误。 〔四〕 后汉书光武帝纪注亦无「谒者」二字,当依孙氏辑例作小字,以别于正文。 〔五〕 「符着」原作「符署」,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均作「符着」,故据改。下同。 〔六〕 「由是」原作「自是」,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均作「由是」,故改。又此句下唐六典尚引「灵帝时,侍中舍有八区,论者因言员有八人,未详也」二十字。通典卷二一亦引蔡质汉仪曰「员本八人」。孙辑脱引。 〔七〕 「唐六典六」系「唐六典八」之讹。 〔八〕 「钢纪」二字原误倒,据书钞卷五九、类聚卷四八引改。又孔本书钞卷五九引「奏」作「事」,「统」作「综」。 〔九〕 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二四曰:「以汉官仪、汉官典职校之,乃『下陛奏事』,『下』讹『不』。」点校本从其说而改,今亦据以正之。 〔一0〕此条初学记居处部有两引,孙辑脱注。 〔一一〕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过后」上均复有「台官」二字,孙辑脱,故补之。 〔一二〕「梁鹄」原误作「梁鸿」。鸿,明章时名逸士,岂能于灵帝时出仕!今据诸本引改。 〔一三〕通典卷二一「中郎官」作「中都官」,是。 〔一四〕孔本书钞卷六0引作「尚书郎见左右丞,对揖无敬,称左右君」。 〔一五〕按孔本书钞卷六0引作「左丞与仆射掌廪钱谷」,与续汉志补注异。然初学记卷一一作「右丞与仆射掌禀假钱谷诸财用」,文辞略增,而作「右丞」则与续汉志补注同。疑孔本作「左丞」,非。 〔一六〕初学记卷一一「中岁满」作「中满岁」,「中」字属上读。 〔一七〕初学记卷一一作「夜更直五日」。孔本书钞卷六0则作「昼夜更直五日」,与孙案均异。 〔一八〕孔本书钞卷六0引作「青缣白绫牒布被」,类聚卷八五作「 青绫白绫被」,御览卷七0七则作「青练白绫被」,诸载各异。 〔一九〕后汉书书锺离意传注末有「下天子一等」五字,孔本书钞卷一四三引亦然。 〔二0〕此条御览服用部有两引,俱见卷七0七;布帛部亦两引,一见卷八一六,一见卷八一八,孙注未详。 〔二一〕诸引中唯后汉书锺离意传注引作「伯使一人」。 〔二二〕广韵卷一上平声十一模注作「给女史二人,着洁衣服」。 〔二三〕「书钞仪饰部」系「书钞服饰部」之讹。又「御览服章部」系「御览服用部」之讹。 〔二四〕诸引「赤」俱引作「漆」,故改。又孙注第一出处当作广韵卷一上平声六脂注。 〔二五〕孔本书钞卷一0四引无「令」字。 〔二六〕孔本书钞卷一0四「两枝」引作「一双」。 〔二七〕初学记卷二一、御览卷六0五均引作「小墨一枚」。又孔本书钞卷六0引作「分墨一丸」,且列于上条之末,与他引皆异。 〔二八〕文选注两引俱作「应劭汉官典职」。 〔二九〕点校本、殿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均作「有吏能为之」。 〔三0〕孔本书钞卷六二末句作「丞、郎下车,举手礼平施也」。 〔三一〕「督诸州」以下九字,又见书钞卷六二,孙辑脱注。 〔三二〕孔本书钞卷六二「罪当」作「平罪」。 〔三三〕孔本书钞卷六二引有「及」字,无「令」字。御览卷二二七「令」作「今」,属下读,是。又此两引引书均作「汉官仪侍臣下」,孙氏从陈本书钞人汉官典职,亦非。 〔三四〕「元年」原误作「二年」,诸本续百官志补注均作「元年」,故据以正。 〔三五〕点校本、殿本续汉志补注即作「不」。 〔三六〕点校本续汉百官志补注「事」作「士」。 〔三七〕点校本、殿本续汉志补注「公议」均作「公仪」,此从汲本。 〔三八〕点校本续汉志补注「其」上复有一「后」字。 〔三九〕通典卷五八作「长秋太仆」。然后汉书宦者传、灵帝纪均作「长乐太仆」,通典引恐误。 〔四0〕通典卷七0「陪」下有「位」字,疑此脱。 〔四一〕通典卷七0「杂会」作「亲会」当是。 〔四二〕通典卷七0「启前」作「陪前」。 〔四三〕按续汉志补注、后汉书安帝纪注「就水」均作「嗽水」,文选西京赋注、通典卷七0、御览卷五六九则作「漱水」。嗽、漱于此皆作荡口解。孙案非。 〔四四〕后汉书安帝纪注作「遨戏」,御览卷五六九亦同。 〔四五〕通典卷七0「乐」上有「娼」字,御览卷五六九作「唱」。点校本后汉书补作「倡」,甚是。 〔四六〕通典卷七0作「陛高一丈」。 〔四七〕御览卷一七五亦引作「洛水」。 〔四八〕此条类聚卷六二有两引,孙氏脱注。 〔四九〕点校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即作「十二陵令见河南尹,无敬也」。 〔五0〕据文选让吏部封侯表注补「侯」字。 〔五一〕影宋本御览卷一九六「中」引作「内」。 〔五二〕胡克家本文选古诗十九首注「嘉禾」作「嘉木」,是。 汉仪一卷   孙星衍叙录   丁孚汉仪,隋志不载。唐志:丁孚汉官仪式选用一卷。与蔡质书同名,不知实本一书,或后人误合为一。今录成一卷,题曰「吴太史令」者,见三国志薛综传。   汉仪一卷    吴太史令丁孚撰     清孙星衍校集 太仆丞,六百石。续汉志补注 内谒者令,秩千石。汉书宣帝纪注 中宫藏府令,秩千石,仪比御府令。续汉志补注 给事中宫侍郎六人,比尚书郎,宦者为之。给事黄门四人,比黄门侍郎。给事羽林郎一人,比羽林将虎贲官骑下。续汉志补注 太仆、太中大夫襄言:「乘舆绶,黄地冒白羽,青绛绿五采,四百首,长二丈三尺。诏所下王绶,冒亦五采,上下无差。诸王绶四采,绛地冒白羽,青黄去绿,〔一〕二百六十首,长二丈二尺。〔二〕公主绶如王。侯,绛地,绀缥三采,百二十首,长丈八尺。二十石绶,羽青地,桃华缥三采,百二十首,长丈八尺。黑绶,羽青地,绛二采,八十首,长一丈七尺。黄绶一采,八十首,长丈七尺。以为常式。民织绶不如式,没入官,犯者为不敬。二千石绶以上,禁民无得织以粉组。」皇太后诏可,王绶如所下。续汉志补注、通典职官〔三〕 拜诸侯王公仪太常住?下,东向读文。续汉志补注、通典礼 夏勤策文曰:「维元初六年三月甲子,制诏以大鸿胪勤为司徒。曰:『朕承天序惟稽古,建尔于位为汉辅。往率旧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左右朕躬,宣力四表,保乂皇家,于戏!实惟秉国之均,旁祇厥绪,时亮天工,可不慎与!勤而案:通典引作「其」。戒之!』」续汉志补注、通典礼 酎金律,文帝所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酎酒。因合案:通典引作「令」。诸侯助祭贡金。续汉志补注、通典礼 九真、交址、日南者用犀角二,长九寸,若毒瑁甲一;郁林用象牙一,长三尺以上,若翠羽各二十,准以当金。后汉书章帝纪注 皇后出,乘鸾辂,青羽?,驾驷马,龙旗九旒,大将军妻参乘,太仆妻御,前鸾旗车,皮轩阘戟,雒阳令奉引,亦千乘万骑。车府令设卤簿驾,公、卿、五营校尉、司隶校尉、河南尹妻皆乘其官车,带夫本官绶,从其官属导从皇后。置虎贲、羽林骑、戎头、黄门鼓吹,五帝车,女骑夹毂,执法御史在前后,亦有金钲黄钺,五将导。桑于蚕宫,手三盆于茧馆,毕,还宫。续汉志补注 永平七年,阴太后崩,晏驾诏曰:「柩将发于殿,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锺鼓,天子|哀。女侍史官三百人皆着素,参以白素,引棺挽歌,下殿就车,黄门宦者引以出宫省。太后魂车,鸾路,青羽?,驷马,龙旗九旒,前有方相,凤皇车,大将军妻参乘,太仆妻御,悉道。公卿百官如天子郊卤簿〔仪〕。」〔四〕后和?邓后葬,案以为仪,自此皆降损于前事。续汉志补注 孝灵帝葬马贵人,赠步摇、赤绂葬,案:初学记引作「赤缀」,无「 葬」字。青羽?,驷马。柩下殿,女侍史一百人着素衣挽歌,〔五〕引木下就车,黄门宦者引出宫门。续汉志补注、初学记礼部 桓帝祠恭怀皇后祝文曰:「孝曾孙皇帝志,使有司臣太常抚,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堕其身,一不宁。敢用絜牲一元大武,柔毛刚鬣,商祭明视,芗萁嘉荐,普淖咸鹾,丰本明粢,醪用(用)荐酎,〔六〕事于恭怀皇后。尚飨。」嘏辞赐皇帝福:「恭怀皇后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尔孝(孙)曾孙皇帝,〔七〕使尔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年。介尔景福,俾守尔民,勿替引之。」太常再拜,太牢左辨以致皇帝。续汉志补注 校勘记 〔一〕点校本续汉舆服志补注据殿本改「绿」作「缘」。又通典卷六三仍作「绿」。 〔二〕点校本续汉舆服志补注作「二丈一尺」,通典卷六三亦同。孙辑从汲本。 〔三〕此引见通典礼部,非职官部。 〔四〕诸本续汉礼仪志补注均作「天子郊卤簿仪」,故据补「仪」字。 〔五〕点校本续汉礼仪志补注引作「女侍史二百人」。 〔六〕据续汉志补注原引删。 〔七〕同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