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元和郡县志      地理二【总志之属】提要   【臣】等谨案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李吉甫撰吉甫字宏宪赵州赞皇人宰相栖筠之子以防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諡忠懿事迹具唐书本传据宋洪迈跋称为元和八年所上然书中更置宥州一条乃在元和九年葢其事为吉甫所经画故书成之后又自续入之也前有吉甫原序称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録两卷共成四十二卷故名曰元和郡县圗志后有淳熙二年程大昌跋称图至今已亡独志存焉故书録解题惟称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此本又阙第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卷其第十八卷则阙其半二十五卷亦阙二页又非宋本之旧矣篇目断续颇难寻检考水经注本四十卷至宋代佚其五卷故水名阙二十有一南宋刋版仍均配为四十卷使相聨属今用其例亦重编为四十卷以便循览仍注其所阙于卷中以存旧第其书唐志作五十四卷证以吉甫之原序盖志之误又按唐六典及新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一闗内道二河南道三河东道四河北道五山南道六陇右道七淮南道八江南道九剑南道十岭南道此书移陇右为第十殆以中叶后防没吐蕃故退以为   殿至淮南一道在今本缺卷之中以唐志淮南道所属诸州考之今本河南道内有所属申光二州列蔡州之后江南道内有所属蕲黄安三州列鄂沔二州之后似乎写之错简然考唐书方镇表大厯十四年淮西节度使复治蔡州寻更号申光蔡节度使又永泰元年蕲黄二州隶鄂岳节度升鄂州都团练使为观察使増领岳蕲黄三州元和元年升鄂州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増领安黄二州则申州光州尝由淮南道割隶河南道蕲州安州黄州亦尝由淮南道割隶江南道唐志偶失移并非今本错乱也舆记图经隋唐志所着録者率防佚无存其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今録以冠地理总志之首着诸家祖述之所自焉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原序   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李吉甫撰   臣闻王者建州域物土疆观次于星躔察法于地理攷中国山河之象求二仪险阻之情天汉明而两界分南宫正而五均叙自黄帝之方制万国夏禹之分别九州辨方经野因人纬俗其揆一矣及秦皇并六国则罢侯而置守汉武讨百蛮则穷兵而黩武虽裂为郡县者逺过于殷周而教令之所行威怀之所服亦不越于三代失天地作限之意非皇王尚徳之仁夸志役心久而后悔由此观之则圣人疆理之制固不在荒逺矣我国家肇自贞观至于开元兼夏商之职贡掩秦汉之文轨梯航累乎九译廐置通乎万里然后分疆以辨之置吏以康之任所有而差贡赋因所宜而制名物守其要害险其走集经理之道冠乎百王巍巍乎无得而称矣易曰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邱陵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然则圣人虽设险而未尝恃险施于有备之内措于立德之中其用常存其机不显弛张开阖因变制权所以裁成二仪统理万物故汉祖入关诸将争走金帛之府惟萧何收秦图书髙祖所以知山川阸塞户口虚实厥后受命汜水定都洛阳留侯演委辂之谋田肯贺入关之防事关兴替理切安危举斯而言断可识矣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握枢秉圣承祧立极祖尧舜之道宪文武之程皇王之遐踪行之必至祖宗之耿光寝而复耀天宝之季王涂蹔艰由是坠纲解而不纽强侯傲而未肃逮至兴运尽为驱除故蜀有阻隘之夫呉有凭江之卒虽完保聚缮甲兵莫不手足裂而异处封疆一乎四海故鄘卫风偃朔塞砥平东西南北无思不服臣吉甫当元圣抚运之初从内庭视草之列寻备衮职久尘台阶每自循省赧然收汗谟明弼谐诚浅智之不及簿书期会亦散材之不工久而伏思方得所効以为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所以前上元和国计簿审户口之丰耗续撰元和郡县图志辨州域之疆理时获省阅或裨聪明岂欲希酂侯之规模庶乎尽朱赣之条奏况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尚古逺者或搜古而畧今采谣俗者多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邱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至于邱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畧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羣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此防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览也谨上元和郡县图志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録两卷总四十二卷臣学非博闻识愧经远驰骛虽久漏畧犹多轻凟宸严退增战越谨上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一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一】   京兆府【雍州】   【开元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九元和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二】   禹贡雍州之地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周武王都丰镐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县是也】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髙奴【今延州金明县是也】谓之三秦髙祖入关定三秦复并为内史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后与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其理俱在长安城中又置司隶校尉以总之光武都洛阳以关中地置雍州寻复立三辅魏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三辅仍旧属司隶晋初省司隶复置雍州愍帝之后刘聪石勒苻健姚苌相继窃据之苌孙为刘所灭东晋复置雍州及京兆郡寻为赫连勃勃所破遣子隗镇长安号曰南台后魏太武破赫连昌复于长安置雍州孝武自洛阳迁长安改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自长安故城迁都龙首川即今都城是也【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髙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大明宫即圣唐髙宗龙朔二年所置髙宗尝染风痹以大内湫湿置宫于斯其地即龙首山之东麓北据髙原南俯城邑每晴天霁景视终南如指掌含元殿所居髙明尤得地势大明东南曰兴庆宫宗藩邸宅也】废京兆尹又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武徳元年复为雍州开元元年改为京兆府谨按汉五年髙祖在洛阳娄敬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周之都洛以为此天下之中四方纳贡职道里均有徳则易以王无徳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徳致人不欲阻险令后世骄奢也今陛下而欲比隆成康之时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猝然有急百万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鬭不搤其吭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髙祖问羣臣羣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则亡不如都周髙祖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驾西都关中六年擒韩信田肯贺髙祖曰甚善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阻山持防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髙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汉至今常为王者奥区   府境【东西三百一十里南北四百七十里】   八到【东至东都八百三十五里东至华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商州二百六十五里南取库谷路至金州六百八十里】   【西南至洋州六百三十里正西防北至鳯翔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邠州三百里东北至坊州一百五十里】   【正东防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葵草席 地骨白皮 酸枣仁赋 绢 绵】   管县二十三   万年 长安 昭应 三原 醴泉 奉天奉先 富平 云阳 咸阳 渭南 蓝田兴平 髙陵 栎阳 泾阳 美原 华原同官 鄠  盩厔 武功 好畤   万年县【赤】   本汉旧县属冯翊在今栎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周明帝二年分长安霸城山北等三县始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隋开皇三年迁都改为大兴县理宣阳坊【案是书因避唐髙宗讳凡治字皆作理今遇引用经史语改从治字余仍原本】武徳元年复为万年干封元年分置明堂县理永乐坊长安三年废天宝七年改为咸宁乾元元年复名万年县   终南山在县南五十里按经所説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据张衡西京赋云终南太一隆崛崔崒潘岳西征赋云九嵏嶻嶭太一巃嵸面终南而背云阳跨平原而连嶓冡然则终南太一非一山也   毕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诗注云毕终南之道名也书序云周公薨成王葬于毕是也   白鹿原在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王仲宣诗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即此也长乐坡在县东北十二里即浐川之西岸旧名浐坂隋文帝恶其坂名改曰长乐坡   故轵道在县东北一十六里即秦王子婴降沛公之处也   细栁营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云周亚夫屯军处今按亚夫所屯在咸阳县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   杜陵在县东南二十里汉宣帝陵也   渭水在县北五十里【旧云北去县五十里】   灞水在县东二十里灞桥隋开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旧所创制为二南北两桥   樊川一名后寛川在县南三十五里本杜陵之樊乡汉髙祖赐樊哙食邑于此   御宿川在县南三十七里汉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长安县【赤】   本秦旧县初楚懐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则长安久矣非始于汉但未详所在耳及髙帝五年入关复置长安县乃取旧名以名县也至隋开皇三年迁都长安县移至长寿坊西南隅干封元年分置干封县理懐真坊长安三年废   龙首山在县北一十里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秦时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水其行道因成土山疏山为台殿不假版筑髙出长安城西京赋所云疏龙首以抗殿也【三辅黄图曰营未央宫因龙首制前殿也】   细栁原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栁非亚夫屯军之所   长安故城在县西北十三里汉旧都惠帝修筑本秦离宫也按惠帝元年正月城长安三年春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罢六月徒隶二万人常役至五年正月发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罢九月而城成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周回六十五里太和宫在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太和谷武徳八年造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以时熟公卿重请修筑于是使将作大匠阎立徳缮理焉改为翠防宫今废为寺周武王宫即镐京也在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此镐京遗址沦陷焉   秦阿房宫在县西北十四里殿东西五百歩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表南山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庭中可受十万人又置铜人十二于宫前   汉长乐宫在县西北十四里   汉未央宫在县西北十五里并在长安故城中   汉建章宫在县西二十里长安故城西太初元年柏梁台灾越巫以厌胜之术请作建章宫为千门万户桂宫在县北十三里长安故城中汉武帝所造   柏梁台在长安故城中未央宫北   渐台在未央宫西王莽死于此   神明台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上有承露盘汉博望苑在县北五里武帝为太子据所立使通宾客上林苑在县西北一十四里周匝二百四十里相如所赋也   酒池在长乐宫中汉武帝所作以夸羌胡饮以铁杯重不能举皆低头牛饮西征赋云酒池鉴于商辛追覆车而不寤   子午关在县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关魏遣钟会统十万余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趋汉中晋桓温伐秦命司马勲出子午道今洋州东二十里曰龙亭此入子午谷之路梁将军王神念以旧道縁山避水桥梁多壊乃别开干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新丰故城在县东十八里汉新丰县城也汉七年髙祖以太上皇思东归于此置县徙丰人以实之故曰新丰并移枌榆旧社街衢栋宇一如旧制男女老幼各知其室虽鸡犬混放亦识其家焉   古戏亭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幽王为犬戎所逐死于戏即此也周章军西至戏秦将章邯拒破之亦此地也周幽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秦始皇陵在县东八里始皇即位治骊山陵役徒七十万人今按其陵髙大亦不足役七十万人积年之功盖以骊山水泉本北流者陂障使东西流又此土无石取大石于渭北诸山其费功力由此也   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及集灵台以祀神【案前京兆府管县目万年长安下有昭应旧唐书地理志云昭应隋新丰县治古新丰城北垂拱二年改为庆山县神龙元年复为新丰天宝二年分新丰万年置会昌县七载省新丰县改会昌为昭应治温泉宫之西北新唐书云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三载析新丰万年置会昌县六载更温泉曰华清宫七载省新丰更会昌县及山曰昭应据二书则华清宫在昭应县是书无昭应县志文既与前目不符而以华清宫附长安县具所缺在前在后未可臆断附识于此以存昭应县大畧】   三原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池阳县嶻嶭山在今县西北六十里苻秦于此山北置三原防军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后魏太武七年罢改置三原县属北地郡明帝孝昌三年萧宝寅逆乱毛洪宾立义捍贼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洪宾为刺史亦谓之洪宾栅其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又割北地郡之三原县于此置建忠郡以旌其功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雍州   髙祖献陵在县东十五里   尧门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上有天齐祠   黄白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后汉李傕乱政天子东迁三辅饥歉乃移保黄白城即其地也   秦曲梁宫在县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   于谨墓在县北十八里   醴泉县【次赤东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本汉谷口县地在九嵏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沟洫志云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民得其饶歌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谓此也后汉及晋又为池阳县后魏改为宁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醴泉县以县界有周醴泉宫因以为名   太宗昭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九嵏山   肃宗建陵在县东北十八里武将山   奉天县【次赤东南至府一百六十里】   光宅元年割醴泉始平好畤武功新平郡之永寿五县置   梁山髙宗天皇大帝干陵所在因名曰奉天其山即禹贡所云壶口治梁及岐又古公亶父逾梁山至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奉先县【次赤西南至府二百四十里】   本秦重泉县后魏省至孝文帝分白水县置南白水县西魏改为蒲城县本属同州开元四年以县西北三十里有丰山于此置睿宗桥陵改为奉先县隶京兆宗泰陵在县东北二十里   惠庄太子陵在桥陵东南三里   惠宣太子陵在桥陵东六里   惠文太子陵在桥陵东三里并在柏城内   富平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北地郡后魏文帝自懐徳城移于今理周闵帝于县置中华郡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隋开皇三年改属雍州   中宗定陵在县西北十五里龙泉山   代宗元陵在县西北四十里檀山   顺宗丰陵在县东北三十三里瓮金山   节愍太子陵在县西北十五里   荆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之东禹贡云荆岐既旅是也   盐池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   后周文帝成陵在县西北十五里   王翦墓在县东北三里   司马欣墓在县西二十五里章邯长史降项羽封为塞王   云阳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左冯翊魏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县置抚夷防军及赵王伦镇长安复罢防军刘石苻姚因之魏罢防军更于今理别置云阳县后周置云阳郡开皇初郡废武徳元年分置石门县三年于石门县置泉州贞观元年废州改石门县为云阳县   徳宗崇陵在县东二十里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在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云必雨常以为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卷一>   复广徳二年臣吉甫先臣文献公为工部侍郎复陈其弊代宗亦命先臣撤去私碾硙七十余所嵗余先臣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厯中利所及才六千二百余顷汉云阳故县在县西北八十里   云阳宫即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也齐人少翁谓武帝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像神神物不至乃于甘泉宫中为台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祭之又作柏梁铜柱承露盘仙人掌之属帝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还   通天台在县西北八十一里甘泉宫中髙三十五丈望雷雨悉在下   咸阳县【畿正东防南至府四十里】   本秦旧县也孝公十二年于渭北城咸阳自汧陇徙都焉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庄襄王始皇胡亥并都之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庭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每破诸侯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以所得诸侯美人钟鼓充之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土木皆被绨绣宫人不移乐不改县穷年忘归犹不能徧至胡亥时天下叛秦汉元年秦王子婴降汉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及汉兴以为渭城县属右扶风按秦咸阳在今县东二十二里汉渭城县亦理于此苻坚时改为咸阳郡后魏移咸阳县于泾水北今泾阳县理是也隋开皇九年改泾阳为咸阳大业三年废入泾阳县城本杜邮也武徳元年置白起堡二年置县又加营筑焉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县在北山之南渭水之北故曰咸阳   毕原即县所理也左传曰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即谓此地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汉氏诸陵并在其上   短隂原在县西南二十里   渭水南去县三里   临臯驿在县东南二十里   长陵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初汉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其余五陵各千户皆属太常不隶于郡   秦兰池宫在县东二十五里   秦磁石门在县东南十五里东南有阁道即阿房宫之北门也累磁石为之着铁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过羌胡以为神   细栁仓在县西南二十里汉旧仓也周亚夫军次细栁即此是也张揖云在昆明池南恐为疎逺   棘门在县东北十八里本秦关门也汉文帝使将军徐厉屯棘门谓此也   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为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始皇尝防行遇盗于兰池见窘使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中渭桥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始皇都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渭水南有长乐宫渭水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   便桥在县西南十里架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二十里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相对故名便桥   白起祠在县城中   汉长陵在县东三十里髙帝陵也   安陵惠帝陵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阳陵景帝陵也在县东四十里   平陵昭帝陵也在县西北二十里   渭陵元帝陵也在县西北七里   延陵成帝陵也在县西北十三里   义陵哀帝陵也在县北八里   康陵平帝陵也在县西北九里   太公墓在县东北十里   周公墓在县北十三里   萧何墓在县东北三十七里   曹参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张良墓在县东北三十六里   防恬祠在县西北十五里   渭南县【畿西至府一百三十里】   本汉新丰县地苻秦时置后魏孝明帝【亦云孝文帝】于今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西魏废帝二年改南新丰为渭南县武徳元年属华州五年改属雍州倒兽山一名象山在县东南五十里王子年隠处也渭水北去县四里   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北入渭   隋崇业宫在县东十五里   秦步髙宫在县西南二十里   蓝田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   本秦孝公置按周礼玉之美者曰球其次为蓝【案今周礼无此文杜佑通典蓝田县下亦有是语而不云周礼】盖以县出美玉故曰蓝田周闵帝割京兆之蓝田又置玉山白鹿二县置蓝田郡至武帝省郡复为蓝田县属京兆后遂因之县理城即峣栁城也俗亦谓之青泥城桓温伐苻健使将军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   蓝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在县东二十八里白鹿原在县西六里晋桓温伐苻健督防邓遐等奋击于白鹿原即此地也   灞水故滋水也即秦岭水之下流东南自商州上洛县界流入又西北流合浐水入渭   思乡城在县东南三十三里宋武帝征关中筑城于此南人思乡因以为名   蓝田关在县东南九十里即峣关也秦赵髙将兵拒峣关沛公引兵攻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   蒉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元和郡县志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二】   京兆府【万年县至蓝田县志文见前卷此卷自兴平县起】   兴平县【畿东至府九十里】   本汉平陵县属右扶风魏文帝改为始平晋武改置始平国领槐里县厯晋至西魏数有移易景龙二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中宗送至此县改始平县为金城县至徳二年改名兴平   始平原在县北十二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   渭水南去县二十九里   马牧泽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百顷泽在县西二十五里多蒲鱼之利周回六十里槐里城周曰犬丘秦改名废丘周懿王所都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亦此城也   武学故城在县东南十里   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马嵬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也   汉龙泉庙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武帝庙号也   汉黄山宫在县西南三十里武帝防行西至黄山宫即此也   章邯台在县东南十里   汉茂陵在县东北十七里武帝陵也在槐里之茂乡因以为名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人   汉公孙墓在县东北十八里   卫青墓在县东北十九里起冢象庐山   霍去病墓在县东北十九里起冢象祁连山   髙陵县【畿西南至府八十里】   本秦旧县孝公置汉属左冯翊魏文帝改为髙陆属京兆郡大业二年复为髙陵   龙跃宫在县西十四里髙祖太武皇帝龙潜旧居也武徳六年置   姚兴墓在县东南十三里   栎阳县【畿西南至府一百里】   本秦旧县献公自雍徙居焉属左冯翊项羽立司马欣为塞王亦都之按髙帝既葬太上皇于栎阳之万年陵遂分栎阳置万年县以为陵邑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后魏宣武帝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广阳仍属冯翊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广阳县属雍州武徳元年又改为栎阳县   煮盐泽在县南十五里泽多咸卤苻秦时于此煮盐周回二十里   清泉陂在县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汉太上皇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泾阳县【畿南至府七十里】   本秦旧县汉属安定郡惠帝改置池阳县属左冯翊故城在今县西北二里以其在池水之阳故曰池阳后魏废于今县置咸阳郡苻秦又置泾阳县隋文帝罢郡移泾阳县于咸阳郡属雍州即今县是也   石安原在县南七里髙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县界   长平坂【一作坡】在县西南五里   泾水西北自池阳县界流入经县南七里又东南入髙陵县界春秋襄公十四年诸侯伐秦济泾而次秦人毒泾师人多死   焦获薮亦名瓠口尔雅十薮周有焦获诗云猃狁匪茹整居焦获即谓此也按韩水工郑国説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为渠即所谓郑白二渠是也   秦望夷宫在县东南八里北临泾水以望北夷故名之胡亥死于此   汉池阳宫在县西北八里   龙泉陂在县南三里周回六里多蒲鱼之利   太白渠在县东北十里   中白渠首受太白渠东流入髙陵县界   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水东南流亦入髙陵界   美原县【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   秦汉频阳之地以县西北十一里有频山秦厉公于山南立县故曰频阳后魏别立土门县以频山有二土门状似门故曰土门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再置贞观十七年又省咸亨二年复置改名曰美原   频阳故城在县西南三里秦将王翦即此县人也华原县【畿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   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魏晋皆于其地置北地郡元魏废帝三年改为通川郡领泥阳县属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县大业二年省宜州县属京兆垂拱元年改为永安县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定元年废神龙元年复为华原县   土门山在县东南四里   祋祤故城在县东南十里汉县也宣帝神雀二年鳯凰集祋祤城是也   泥阳故县在东南十七里   汉步寿宫在县东北三里   同官县【畿西南至府二百一十里】   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晋属频阳苻秦于祋祤城东北铜官川置铜官防军后魏太武帝改置铜官县属北地郡周朝除金作此同字属宜州大业二年省宜州县属雍州国朝因之   鄠县【畿东北至府六十五里】   本夏之扈国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地理志古扈国有户谷户亭又有甘亭扈至秦改为鄠邑汉属右扶风自后魏属京兆后遂因之   终南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鸡头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伪赵主石生不能守长安欲西上陇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寻为追兵所害牛首山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终南在上林苑中西京赋云绕黄山而款牛首是也涝水所自出   渭水北去县十七里   丰水出县东南终南山自发源北流经县东二十八里北流入渭   龙台泽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回二十五里   八部泽在县东南五里周回五十里   故鄠城在县北二里夏之扈国也   钟官故城一名灌钟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盖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钟鐻此或其处   马祖坛在县东北三十二里龙堂泽中毎年太常太仆四时祭之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隋太平宫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对太平谷因名之隋甘泉宫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对甘泉谷因名之周酆宫文王宫也在县东三十五里诗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也崇侯无道文王伐之命无杀人无坏室崇人闻之如归父母遂虏崇侯作丰邑崇国在秦晋之间秦萯阳宫在县西南二十三里   美陂在县西五里周回十四里   甘亭在县西南五里夏启伐有扈誓师于甘之野即此处也   盩厔县【畿东北至府一百三十里】   汉旧县武帝置属右扶风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后汉省晋复立武徳三年属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复属雍州天宝中改名宜寿后复名盩厔   姜维岭本名沈岭在县南五十里蜀后主延熙二十年大将军姜维率众出骆谷经沈岭即此也   望仙泽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中有龙尾堆   隋宜寿宫在县东南三十二里   秦长杨宫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汉武帝好自击熊罴司马相如从至上林上疏谏   秦五柞宫在县东南三十八里   马融读书台在县东北二十七里   司竹园在县东十五里史记曰渭川千亩竹今按园周回百里置监丞掌之以供国用义宁元年义师起髙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举兵于司竹园号娘子军   骆谷关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武徳七年开骆谷道以通梁州在今关北九里贞观四年移于今所   骆谷道汉魏旧道也南通蜀汉魏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诸军入骆谷三百余里不得前进牛马驴驘以转运死者畧尽少帝甘露三年蜀将姜维出骆谷围长城亦此道也   楼观在县东三十七里本周康王大夫尹喜宅也穆王为召幽逸之人置为道院相承至秦汉皆有道士居之晋惠帝时重置其地旧有尹先生楼因名楼观武徳初改名宗圣观事具楼观本记及先师焉   武功县【畿东至府一百四十里】   汉旧县古有邰国尧封后稷之地周平王东迁以赐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县斄美阳武功各其一也斄与邰音同字异武功盖在渭水南今郿县地是也按旧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故诸葛亮表云遣孟琰据武功水又杜彦逺云太白山南连武功山是则县本以山水立名也武徳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风之郿四县于今县理置稷州因后稷所封为名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京兆   庆善宫在县南十八里皇家旧宅也南临渭水武徳元年置宫贞观六年銮驾亲幸防羣臣赋诗焉   三畤原在县西南二十里髙五十丈西入扶风县界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古邰国也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   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隋文帝泰陵在县西南二十里三畤原上   好畤县【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   本汉旧县在今县理东南十三里故城是也畤者神明所依止也以雍州积髙神明之隩故立畤以郊上帝诸神也后汉省武徳二年分醴泉县置因汉旧名属雍州三年改属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复属雍州二十一年于废上宜县置好畤县今县理是也其上宜县隋开皇十八年置贞观八年废   华州【华隂四辅】   【开元户三万七百八十七 乡七十元和户一千四百三十七 乡二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周为畿内之国郑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春秋时为秦晋界邑长城在州东七十二里或説秦晋分境祠华岳故筑此城战国时属秦魏地理志云自髙陵以东皆魏分也按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今州东南三里魏长城是也秦并天下为内史之地二汉及晋为京兆之地后魏置东雍州废帝改为华州大业二年省华州义宁二年置华山郡武徳元年复为华州垂拱元年改为太州避武太后祖讳也神龙元年复旧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一百四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百八十里东至东都六百八十里】   【东至潼关一百二十里东至虢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同州八十里南至商州山南路二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茯苓 茯神 细辛赋 绢 绵】   管县三   郑  华隂 下邽   郑县【望郭下】   本秦旧县汉属京兆后魏置东雍州其县移在州西七里大业二年州废移入州城隷属雍州至三年以州城屋宇壮丽置太华宫县即权移城东四年宫废又移入城   古郑县在县理西北三里兴元二年新筑罗城及古郑城并在罗城内   少华山在县东南十里   华隂县【望西至州六十五里】   本魏之隂晋邑秦惠文王时魏人犀首纳之于秦秦改曰宁秦汉髙帝八年更名华隂属农郡后魏属华州隋大业五年移于今理垂拱元年改曰仙掌寻复旧名长城在县西春秋秦晋分界处   太华山在县南八里   永丰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渭河口隋置义宁元年因仓又置监天宝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隂入渭运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以坚为天下转运使【灞浐二水会于漕渠每夏大雨辄皆涨大厯之后渐不通舟】天宝中每歳水陆运米二百五十万石入关大厯后每歳水陆运米四十万石入关潼关在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春秋时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是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又云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冲关谨按秦函谷关在汉农县即今灵宝县西南十一里故关是也今大路在北本非钤束之要汉武帝元鼎三年杨仆为楼船将军本宜阳人【今福昌县也】耻居关外上疏请以家僮七百人徙关于新安武帝从之即今新安县东一里函谷故关是也而御所驰出于南路至后汉献帝初平二年董卓胁帝西幸长安出函谷关自此以前其关并在新安其后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马超于潼关则是中间徙于今所今厯二处而至河潼上跻髙隅俯视洪流盘纡陵极实为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关六十余里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旷然盖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百二之固信非虚言也   下邽县【望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秦旧县地理志属京兆注下邽秦武公伐邽戎置以陇西有上邽故此加下也董卓迁都长安华歆求出为下邽令即此也后魏避道武帝讳改为夏封大业二年复旧后魏属冯翊隋属华州武徳【缺】年属同州垂拱元年复属华州   汉莲勺县故城在县东二十二里张禹本河内人徙家莲勺   同州【冯翊四辅】   【开元户五万六千五百九 乡一百二十一元和户四千八百六十一 乡一百四十】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秦本大荔戎国秦获之更名曰临晋魏文侯伐秦秦筑临晋今朝邑西南有故城七国时属魏始皇并天下京兆冯翊扶风并内史之地及项羽灭秦为塞国立司马欣为塞王及汉王定三秦以为河上郡复罢为内史武帝更名左冯翊魏除左字但为冯翊郡晋因之后魏永平三年改为同州禹贡云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言二水至此同流入渭城居其地故曰同州   州境【东西一百一十二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百五十里东至东都六百五十里】   【东至蒲津关六十里南至华州八十里】   【西北至坊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皱纹吉莫皮二十张赋 绢 绵】   【元和贡 麝香 麻黄 地黄 蒺藜子皱纹靴 石饼  寒山石】   管县七   冯翊 朝邑 韩城 白水 夏阳 澄城郃阳   冯翊县【望郭下】   本汉临晋县故大荔戎城秦获之更名旧説秦筑髙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晋武帝改为大荔县后魏改为华隂西魏改为武乡置郡开皇初郡废大业三年改为冯翊县冯辅也翊佐也义取辅佐京师   沙苑一名沙阜在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后魏文帝大统三年周太祖为相国与髙欢战于沙苑大破之其时太祖兵少隠伏于沙草之中以竒胜之后于兵立之处人栽一树以表其功今树往往犹存仍于战处立忠武寺今以其处宜六畜置沙苑监   兴徳宫在县南三十二里义旗将趋京师军次于忠武园因置亭子名兴徳宫属家令寺   朝邑县【望西至州三十五里】   本汉临晋县之地大荔国在今县东三十步故王城是也后魏置南五泉县西魏改为朝邑县以北据朝坂故以名县西南有蒲津关   河桥本秦后子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今属河西县   长春宫后周武帝置大业十三年髙祖起义兵自太原舍于此宫休甲养士而定京邑武徳二年于此置陜东大行台太宗居藩作镇四年山东平乃移行台于洛州通灵陂在县北四里二百三十步开元初姜师度为刺史引洛水及堰黄河以灌之种稻田二千余顷   苦泉在县西北三十里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肥而美今于泉侧置羊牧故谚云苦泉羊洛水浆   韩城县【上西南至州二百里】   古韩国今梁国汉为夏阳县之地韩国故城在今县理南十八里梁国在今县理南二十三里有少梁故城隋文帝分郃阳于此置韩城县春秋秦晋战于韩原即此地也   龙门山在县北五十里   龙门戍在县东北极险峻后周又于此置龙门关今废白水县【望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粟邑县之地属左冯翊按粟邑故城在县理西北二十八里薛宣为左冯翊以粟邑县小僻在山中其人谨朴以频阳令薛恭换粟邑令尹赏二县俱大理又为汉衙县地春秋时秦晋战于彭衙是也后魏文成帝分澄城郡于此置白水县以南临白水因以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同州   夏阳县【紧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古有莘国汉郃阳县之地武徳三年分郃阳于此置河西县在河之西因以为名又割同州之郃阳韩城二县于今县理置西韩州取古韩国为名也以河东有韩州故此加西贞观八年废西韩州以县属同州乾元三年改为夏阳县县南有莘城即古莘国文王妃太姒即此国之女也   澄城县【望南至州一百里】   汉征县也韦昭云征音惩惩澄同声后人误为澄鲁文公十年秦伐晋取北征即此城是也后魏太武七年分郃阳县置又于今县理置澄城郡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同州   干坑汉书沟洫志云武帝时严熊上言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于是发卒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顔下【商顔今在冯翊县界】名曰龙首渠按州西三十里有干坑即龙首之尾也   王官故城在县西北春秋传曰俘我王官翦我羁马郃阳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左冯翊在郃水之阳诗大雅所谓在洽之阳是也水经注曰郃阳城南有瀵水东流注于河即郃水也按中瀵水蒲地瀵水与南瀵水并在旧河西县南五里今郃阳界内尔雅云瀵出大尾下郭璞以为汾隂县有水如车轮此水亦然周武时属澄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同州   羁马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   鳯翔府【岐州扶风四辅】   【开元户四万四千五百三十二 乡九十二元和户七千五百八十    乡八十八】今为鳯翔节度使理所【管鳯翔府陇州管县十四都管户八千三百六十四】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秦都徳公初居雍即今天兴县也至献公始徙栎阳始皇并天下属内史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亦此地也髙祖更名中地郡复属内史景帝更名主爵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所以扶助京师行风化也与京兆尹左冯翊谓之三辅理皆在长安城中后汉出理槐里即今兴平县南东七里故槐里城是魏文帝除右字为扶风郡亦是重镇曹公使张郃屯陈仓建兴中诸葛亮攻陈仓及郿皆不克晋太康八年为秦国后魏太武于今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文帝改镇为岐州隋开皇元年于州城内置岐阳宫岐州移于今理大业三年罢州为扶风郡武德元年复为岐州至徳元年改为鳯翔郡乾元元年改为鳯翔府府境【东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三百八十九里】   八到【东至上都三百一十里东至东都一千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邠州二百三十里南取太白山路至兴元府六百里】   【西南至鳯州二百八十里西至陇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泾州二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 蜡烛赋 布 麻】   管县九   天兴 岐山 扶风 普润 岐阳 麟游宝鸡 虢  郿   天兴县【次赤郭下】   本秦雍县秦国都也汉县属右扶风四面髙曰雍又四望不见四方故谓之雍秦囘中宫在县西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烧囘中宫候骑至雍即此也至徳二年分置鳯翔县永泰元年废仍改雍县为天兴县   干归故城在县西四十三里乞伏干归据苑川自号西秦因筑此城   石鼓文在县南二十里许石形如鼓其数有十盖纪周宣王畋猎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迹也贞观中吏部侍郎苏朂纪其事云虞褚欧阳共称古妙虽歳久讹缺遗迹尚有可观而厯代纪地理志者不存记録尤可叹惜岐山县【次畿西至府五十里】   本汉雍县之地周武帝天和四年割泾州鹑觚县之南界置三龙县开皇十六年移三龙县于岐山南十里改为岐山县贞观八年移于今理   岐山亦名天柱山在县东北十里   渭水在县南三十里   五将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苻坚为姚苌将呉忠所擒之处   扶风县【次畿西至府一百里】   本汉美阳县地武徳三年分岐山县置围川县属岐州取今县南湋川水为名近代讹作围四年隷入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以县属岐州八年改为扶风   普润县【次畿南至府九十里】   隋大业元年于此置马牧又置普润屯后废屯置县在汉为漆县并有铁官今城西有漆水又有小城盖置铁官处   岐阳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里】   盖汉杜阳县地贞观七年割扶风岐山二县置以在岐山之南因以名之   麟游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   本汉杜阳县地隋于此置西麟州营仁寿宫义宁元年唐髙祖辅政废宫是年获白麟于宫所因置县   九成宫在县理西一里即隋文帝所置仁寿宫每歳避暑春往冬还义宁元年废宫置立郡县贞观五年复修旧宫以为避暑之所改名九成宫   永安宫在县西三十里贞观八年置   宝鸡县【次畿东北至府九十里】   本秦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以为名属右扶风大业九年移于今理在渭水北乾元二年改为宝鸡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   陈仓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即秦文公所筑魏畧云太和中将军郝昭筑陈仓城适讫会诸葛亮来攻亮本闻陈仓城恶及至怪其整顿闻知昭在其中大惊愕亮素闻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初太原靳详少与昭相亲后为蜀所得及亮围陈仓详为亮监军使于城外呼昭喻之昭于楼上应详曰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曩时髙刚守祁山坐不専意虽终得全于今诮议不止我必死耳卿还谢诸葛亮便可攻也详以告亮亮进兵云梯冲车昼夜距二十余日亮无利会费曜等救至亮乃引去按今城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   陈仓山在县南十里南接梁鳯二州界   散关在县西南五十二里蜀志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三交城在县西十六里司马宣王与诸葛亮相距所筑咸亨三年于县东南开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船至京故城【即故长安城汉惠帝所筑城在今故大兴城之西北苑中】   虢县【次畿北至府三十里】   古虢国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后秦武公灭为县周改为洛邑县大业二年复为虢县贞观八年废天授二年再置   郿县【次畿西北至府一百里】   本秦县右辅都尉理所在今县东一十五里有故城今县周天和元年筑置云州建徳三年废武徳元年又于故城置郇州三年废州郿县属稷州七年属岐州白起即此县人也县在渭水南一里   终南山在县南三十里   太白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五丈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初诸葛亮与司马宣王相持亮据渭水南原宣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耕者杂于渭滨居人安堵军无私焉   积石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魏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宣王屯渭南郭淮算亮必争北原遂先据之亮至不得上即此原也   县理城亦曰斜城城南当斜谷因以为名斜谷南口曰襃北口曰斜   董卓坞在县东北十六里卓封郿侯筑坞髙与长安埓号为万歳坞   成国渠在县东北九里受渭水以溉田   陇州【阳上】   【开元户六千八十五元和户七千八十四】   【案前华州同州鳯翔府户数下俱有乡数惟京兆府与此陇州无之殆由写遗缺今不可攷】   禹贡雍州之域秦文公所都汉为县属右扶风后魏置东秦州西魏文帝改名陇州因山为名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又于县理置陇东郡武徳元年改为陇州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四百九十五里】   八到【东至上都四百六十里东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东至鳯翔府一百五十里南至鳯州山路四百三十里】   【西至秦州三百四十里北至原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榛实 龙须席五领赋 布 麻】   管县五   源 阳 呉山 华亭 南由   源县【上郭下】   本汉县地属右扶风在水之北后魏改为隂县隋改为源县   陇山在县西六十二里   岍山在县西六十里北与陇山接禹贡导岍及岐是也大震关在州西六十一里后周置汉武至此遇雷震因名   秦城在州东南二十五里秦非子养马渭之间有功周孝王命为大夫   阳县【上西至州八十里】   本汉隃麋县地因今县东八里隃麋泽为名周武帝置阳郡及县寻省郡以县属陇州   水在县南一里   呉山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隃麋县地后魏孝昌二年于长蛇川置长蛇县属东秦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呉山县   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阳以为西岳今为国之西镇山国语谓之西呉   华亭县【下正南防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泾阳县地大业元年置华亭县以在华亭川口故名   小龙山在县西四十里   南由县【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县地后魏孝明帝于县西南由谷口置县因谷为名开皇二年省长蛇县并入南山属岐州贞观四年割入陇州   安夷关在县西一百四十六里   长蛇川在县西一百步   渭水在县南四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三】   泾州【安定上】   【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二 乡五十五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    乡三十】今为泾原节度使理所【管泾州原州管县九】   【案前鳯翔节度使理所下有都管户数而此与后邠宁灵武诸节度使理所下无之皆由写遗缺】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分三十六郡属北地郡汉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即此是也汉以六郡良家子补羽林郎按六郡安定即其一焉后汉安帝永初五年徙其人于美阳以避羌寇郡寄理美阳在今武功县界夷阳故城是也至顺帝移于今理后魏太武帝神防三年于此置泾州因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安定郡大业末金城贼帅薛举侵扰豳泾武徳元年太宗西讨会举死因平举子仁杲遂改安定郡为泾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四十里】   【东南至邠州一百八十里南至鳯州二百五十八里】   【西南至陇州私路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原州平凉县一百五十里】   【北至原州城三百三十里北至庆州三百二十三里】   【东北至宁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赋 布 麻】   管县五   保定 灵台 临泾 良原 潘原   保定县【上郭下】   本汉安定县地今临泾县安定故城也后汉省后魏文帝大统元年自高平移城于今理属安定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泾州至徳二年改保定县   泾水在县东一里   折墌故城在县东十里西魏泾州刺史乙弗贵所筑隋末薛举屯据于此城举死仁杲复窃据武徳元年讨平之   万俟丑奴余迹在县东五里丑奴髙平人后魏建义元年僭号于此   灵台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鹑觚县属北地郡周属赵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泾州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隂密故城东接县城即古密国之地是也诗云密人不共   临泾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于今县理置秋谷县取县内秋谷为名十二年复为临泾县皇朝因而不改按县在彭阳川内彭阳水上百步县界兼有汉安武安定彭阳抚夷四县之地也   良原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今安定县界三水故城是也隋大业元年分安定县之地置良原县县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为名   汭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县流入   石原在县西南即所谓良原也   潘原县【中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隂盘县属安定郡在今邠州宜禄县西二十三里隂盘故城是也地有隂盘   原州【平凉中都督府】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地属秦始皇时属北地郡汉为安定郡【案此下志文与户乡数及州境并写遗缺】   八到【东南至上都八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东南至泾州三百二十里东至秦州四百六十里】   【西至会州三百九十里正西防南至临洮军六百二十里】   【北至灵州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覆鞍毡赋 布 麻】   管县四   平高 平凉 百泉 萧关   平髙县【望郭下】   本汉髙平县属安定郡后魏太武帝太延二年于今县理置平髙县属平髙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原州大业三年以原州为平凉郡武徳元年重为原州县仍属   筓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史记曰黄帝东至于海西至崆峒登筓头是也汉书曰筓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之山又后汉书隗嚣使将王孟塞鸡头道即此也   木硖关在县西南四十里   萧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北地都尉是也   瓦亭故关在县南七十里即陇山北垂隗嚣使牛邯军瓦亭即此是也   秦长城在县北十里   朝那湫郊祀志云湫泉祠那苏林云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冬夏不増减不生草木旱时即祀之以壶浥水置之于所在则雨雨不止反水于泉俗以为恒今周回七里盖近代减耗   监牧贞观中自京师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会州之南兰州狄道县之西置监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使以管四使南使在原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西使在临洮军西二百二十里北使寄理原州城内东宫使寄理原州城内天宝中诸使共有五十监【南使管十八监西使管十六监北使管七监东宫使管九监】   监牧地东西约六百里南北约四百里天宝十二年诸监见在马总三十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七匹内一十三万三千五百九十八匹课马   平凉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后魏为长城郡长城县之地周武帝建徳元年割泾州平凉于今理置平凉县属长城郡隋开皇三年属原州皇朝因之开元五年移于泾水南贞元七年又移于旧县南坂上今县是也仍屯军其中   马屯山在县西【案此下似缺里数】十六国春秋云姚苌与苻登战于髙平登败奔于马屯山即此也其山南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   百泉县【上西至州九十里】   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后魏孝明帝于今县西南阳晋川置黄石县隋炀帝改为百泉县武徳八年移于今所   可蓝山一名都卢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定据平凉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   泾水源出县西南泾谷地理志云泾阳县筓头山泾水所出淮南子云筓头山一名薄落山故泾水亦曰薄落水又南流经都卢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故行旅因谓之弹筝峡   萧关县【中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隋他楼县大业元年置神龙三年废别立萧关县以去州阔逺御史中丞侯全徳奏于故白草军城置因取萧关为名   蔚茹水在县之西一名葫芦河源出原州西南頽沙山下   邠州【新平紧】   【开元户一万九千四百六十一 乡四十九元和户二千六百七十    乡四十九】今为邠宁节度使理所【管邠州宁州庆州 管县二十】   禹贡雍州之域周之先公刘所居之地诗大雅云笃公刘于豳斯馆是也周本纪曰后稷子不窋末年夏政衰奔戎翟之间至孙公刘修后稷之业乃国于豳徐广云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是也按豳国城在今州理东北二十九里三水县界古豳城是也自周东迁其地属秦秦并天下分三十六郡属内史汉属右扶风今州理即汉右扶风之漆县也漆水在今县西九里西北流注于泾今鳯翔府麟游县东西亦有一漆水与此异也后汉于此置新平郡及姚苌之乱百姓夷灭此地郡县并无理所至后魏又置郡焉文帝大统十四年于今理置南豳州废帝除南字隋大业二年省入宁州义宁二年复为新平郡武徳元年复为豳州开元十三年以豳与幽字相涉诏曰鲁鱼变文荆并误听欲求辨惑必也正名改为邠字天宝元年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邠州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三百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坊州三百一十里南至奉天县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泾州一百八十里北至宁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荜豆 白蜡赋 布 麻】   管县四   新平 三水 永寿 宜禄   新平县【望郭下】   本汉漆县也属右扶风建武八年隗嚣悉众攻略阳上至漆进止未定会马援夜至上喜问之援聚米以为山谷于上前指军所从入上笑曰虏在我目中遂进兵攷诸记注汉之漆县即今州理是也姚苌之乱郡县不立暨乎后魏于今县西南十里陈阳原上置白土县属新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白土县于今州城中置豳州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县大业二年省豳州入宁州义宁二年复为新平郡武徳元年以新平郡又为豳州县属焉   五龙原在县东三里原侧有五泉水因名   泾水西北自宜禄县界流入   槖丘堡在县西十八里东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髙十丈北面筑城髙二丈武徳二年置贞观元年废   苻坚墓在县东南二里先有谣云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坚闻恶之语军候曰地名新城避之至是为姚苌杀于新平城遂葬焉   三水县【紧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有铁官属安定郡以县界有罗川谷三泉并流故以为名魏改三水县为西川县亦属安定后魏于今县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汉旧名属新平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豳州皇朝因之   石门山在县东五十里峯岩相对望之似门   栒邑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即汉栒邑县属右扶风古郇国也左传云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古豳城在县西三十里公刘始都之处   永寿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武德二年分新平县西界于今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分置永寿县因原而名贞观二年移于州东南八十里兴元元年又移于顺义店即今理是也本汉漆县之南界也   髙泉山亦曰甘泉在县北二十五里   泾水自新平县界流入   醴泉苑在县东北十里并宫并周所立后废贞观四年置醴泉监兼置屯五所隷司农寺   宜禄县【中东至州八十一里】   本汉浅水县地属上郡后魏为东隂盘县地废帝以县南临宜禄州因改名隷泾州暨周隋又为白土县贞观二年分新平县又置宜禄县复魏旧名也   浅水原即今县理所初金城人薛举称兵攻破郡县武德元年举寇泾州屯兵于安定县之折墌城太宗亲征相守六十余日会举死其子仁杲统其众并羌胡十余万数来挑战上遣总管厐玉自此原南出贼之右因髙而陈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斩首万余级贼大溃仁杲惧而请降俘其精兵万余人男女五万口故城犹在今县北五里   隂盘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昭仁寺在县西十步浅水原上王师讨平仁杲诏于此置寺碑谏议大夫朱子奢之词也   长武城在县西五十里隋开皇中筑在泾河南岸武徳元年废大厯初郭子仪置兵以备西戎   宁州【彭原望】   【开元户三万二百二十六 乡七十三元和户一千一百七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为义渠戎国其后戎狄攻太王亶父避于岐山脚而作周按今州理城即公刘邑地也后西北伐犬戎武王都镐逐戎夷于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狄周道衰荒狄不至后幽王为犬戎所杀至秦缪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来至秦昭王杀义渠戎王并其地始皇分三十六郡此为北地郡即义渠旧地也汉氏因之后汉移北地郡居富平故城是也后魏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班州十四年改为邠州二十年改邠为豳取地名也废帝三年改豳州为宁州以抚宁戎狄为名后周改为北地郡隋又为宁州大业中又为郡武徳元年复为宁州贞观元年改为都督府四年又废府为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六里南北五百一十四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五十六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里】   【东至坊州三百二十里南至邠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泾州一百五十里北至庆州一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赋 布 麻】   管县六   安定 真宁 襄乐 彭原 定平 丰义   安定县【望郭下】   本汉泥阳县在今县理东南十五里泥阳故城是也至后魏太武帝置安定县取定俗安人为义在今县理北西三里定安故关自隋开皇三年移县入废赵兴郡理仍属宁州皇朝因之   扶苏墓在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监防恬筑长城始皇崩李斯矫诏赐死葬于此   真宁县【紧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汉书陈余与章邯书曰防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谓此县也后魏置泥阳惠涉二防军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罗川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宁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真宁县   子午山亦曰桥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羣臣葬衣冠之处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于桥山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上仙羣臣葬其衣冠故有冢   襄乐县【紧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襄洛县属上郡后魏孝文帝改洛为乐属襄乐郡后周属北地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宁州皇朝因之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   彭原县【紧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彭阳县地在今县理西南六十里临泾县界彭阳故城是也暨于后汉又为富平县之地后魏破赫连定后于此复置富平县废帝改为彭阳县属西北地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宁州十八年改为彭原县因彭池为名原南北八十一里东西六十里   定平县【上北至州七十里】   自汉至晋并泥阳县地后魏至周并为安定县地隋大业十年于此筑城置社驿武德二年于驿分安定县置定平县其驿移出城北   丰义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彭阳县地今县理西四十里彭阳故城是也后魏于县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为防隋文帝废防名为丰义城武徳二年分彭原县置丰义县因旧城为名属彭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宁州   庆州【顺化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一 乡五十一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本纪曰夏氏政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狄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是也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秦厉公伐义渠并之虏其王至始皇时属北地郡按今州理即汉郁郅城地理志属北地郡后汉郡境为虏所侵北地郡寄寓冯翊后魏文帝大统十一年置朔州周武帝保定元年废朔州为周武防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置合川镇十六年割宁州归德县置庆州立嘉名也义宁元年为化郡天宝元年改为安化郡至徳元年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庆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三里南北四百七十二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百七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里】   【东至鄜州三百九十里南至宁州一百二十七里】   【西至原州三百四十里西北至灵州六百二十里】   【北至盐州五百七十二里东北至延州四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牛苏 麝香赋 胡布】   管县十   顺化 乐蟠 马领 合水 华池 同川洛源 延庆 方渠 怀安   顺化县【中郭下】   本汉郁郅县后汉迄晋戎虏所侵不立州县后魏及周以为镇防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县在马领白马二水口因以为名属庆州大业二年以庆州为化郡合水属焉至武德二年改合水为合川县取隋合川镇为名贞观元年改为化县天宝元年改为安化县至德元年改为顺化县   不窋墓在县东二里   乐蟠县【中北至州三十二里】   本汉畧畔道地今县理北五里略畔故城是也后汉及晋为虏所侵逼此地无复郡县后魏文帝于此置蔚州周武帝置北地郡隋开皇二年罢郡以彭阳襄乐二县属宁州义宁元年分合水县置乐蟠县属化郡取乐蟠城为名也百官表云县有蛮夷曰道按畧畔乐蟠皆指此城方言讹舛故不同耳   马领县【中东南至州六十七里】   本汉旧县属北地郡汉末为虏所侵至后魏为朔州之地隋大业元年分合水县于此置马领县复汉县之旧名也【案汉书地理志马领县顔师古注曰川形似马领因以为名领颈也据其説则隋唐二书作马岭似皆后人所改师古注汉书于贞观中是时县名必仍旧作马领】十三年陷贼县废二年于今县理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马领县属化郡以县西一里有马领坂因名   秦长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六里即防恬所筑也合水县【中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略畔道之地在今县西南三十八里故城是也自后汉至晋此地皆无郡县至后魏为襄乐县之地武德六年分合水县置蟠交县以城临大小乐蟠二水交口因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合水县   华池县【下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归德县地也按汉归德县今洛源县是隋仁寿二年于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故城置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属庆州皇朝因之   子午山旧名翟道山在县西四十五里   同川县【中下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郁郅县地隋义宁二年分宁州之彭原县西南十五里三泉故城置三泉县属化郡武德元年改为庆州县属焉仍改为同川因同川城为名   洛源县【中下东南至州二百七十五里】   本汉归徳县地属北地郡后汉更始二年封岑彭为归德候谓此地也后汉迄晋无复郡县后魏文帝大统元年复置归德县隋大业元年改为洛源县因洛水所出为名皇朝因之   洛水源出白于山一名女郎山在县北三十里   延庆县【中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郁郅县地后魏于今县理置朔州隋开皇中改置合水县武德六年移丰州户住此仍分合水县置白马县以西临白马川水为名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县方渠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古庆匡州仓在马领川内因渠为名景龙元年置取汉县为名县西北马领山诸谷水东南流经县新置方渠堡因名之【案方渠本汉县旧名属北地郡后汉废隋为庆州马领县地唐景龙元年分置方渠县此云古庆匡州仓在马领川内因渠为名又云新置方渠堡因名之意义未明疑有脱讹】   怀安县【下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右居近党项藩落开元十年检逃户所置故以怀安为名   元和郡县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四   唐 李吉甫 撰   关内道   鄜州【洛交上】   【开元户三万一百八十五 乡五十一元和户七百五十    乡十二】   今为鄜坊观察使理所【管鄜州坊州丹州延州管县二十三 都管户四千三百四十七】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时地属上郡汉为上郡雕隂县之地按汉雕隂在今洛交县北三十里雕隂故城是也暨晋陷于戎羯不置州郡苻姚置杏城镇后魏孝文帝废镇改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废帝改为鄜州因秦文公梦黄蛇自天降属于地遂于鄜衍立鄜畤为名隋大业二年改为鄜城郡后改为上郡武徳元年复为鄜州贞观二年加为都督府十六年罢府州城旧名立交城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七十三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七十七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五十九里】   【南至坊州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庆州三百九十八里】   【北至丹州一百八十三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赋 布 麻】   管县五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罗 甘泉   洛交县【】   本汉雕隂县地属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隂魏省上郡晋为戎狄所居苻坚时为长城县后魏及周为三川县隋开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二县置洛交县属鄜州洛水之交故曰洛交皇朝因之   洛水在县南一里   秦长城在县东北三十里   伪夏太后城在县西三十六里赫连勃勃闻刘灭姚命其子义真等守长安大悦自将兵入长安留太后于此筑城以居   洛川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以县界有洛川水为名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鄜州三川县【中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翟道县地古三水郡以华池水黑源水及洛水三川同会因为名苻坚时于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后魏废帝改为三川属中部郡隋开皇三年属鄜州直罗县【中下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雕隂县地后魏因之魏省雕隂县晋时戎狄所居后魏置三川郡隋开皇三年使户部尚书崔仲方筑城以居之城枕罗原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罗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于此置县因城为名   大槃山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   罗川水在县南二里   甘泉县【中下南至州七十五里】   武德元年分洛交县于伏陆城置县取城为名天宝元年改为甘泉县本汉雕隂县城今在县南四十里伏陆山在县理东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潜流伏川陆故号伏陆天宝元年改为甘川谷   坊州【中部下】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五 乡四十四元和户一千八百四十三   乡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古之翟国秦属内史汉为左冯翊翟道县之地魏晋陷于夷狄不置郡县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镇常以兵守之后魏孝文帝改镇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废帝改为鄜州元皇帝【髙祖之父】以周武帝时天和七年放牧于今州界置马坊结构之处尚存武德二年髙祖驾幸于此圣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马坊为名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九里南北一百三十九里】   八到【东至上都三百五十里东至东都九百里】   【东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 枲麻 弓麻案前同州载开元贡赋复载元和贡而他州无之当是同者不复载也此坊州与后灵会盐诸州并不载开元赋必由写遗缺】   管县四   中部 宜君 升平 鄜城   中部县【上】   本汉翟道县之地属左冯翊魏晋戎翟所居后秦姚兴于今县南置中部县后魏文帝移入杏城后周改为内郡属鄜州武德二年置坊州改为中部   杏城在县西南五里相云汉将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因以为名   宜君县【上东北至州一百里】   前秦苻坚于祋祤县故城置宜君防军后魏太武帝改为宜君县文帝大统五年又移于今华原县北贞观十七年废县地入雍州二十年置玉华宫仍于宫所置宜君县属雍州永徽二年与宫同废龙朔三年坊州刺史窦师伦奏再置   玉华宫在县北四里贞观二十年奉敕营造其地本县人秦小龙宅太宗云小龙出大龙入当时以为清凉胜于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诏废宫为寺便以玉华为名寺内有肃成殿永徽中奉敕令奘法师于此院译经毎言此寺即阎浄之兜率天也   升平县【上东至州九十里】   天宝十二年刺史罗希奭奏割宜君县西北三乡置去宜君县三十五里   鄜城县【上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鄜县地属左冯翊后汉省后魏于今县理置鄜城县属鄜城郡隋大业元年改属坊州   丹州【成平上】   【开元户一万二千四百二十二 乡三十五元和户八百十六      乡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白翟所居【隋图经云义川本春秋时白狄地今其俗云丹州白室胡头汉舌其状是胡其言习中夏白室白狄语讹耳近代号为步落稽胡自言白狄之后】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汉因之魏文帝省上郡其地晋时戎狄居之苻姚时为三堡镇后魏文帝大统三年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改为丹州因丹阳川为名领义川乐川县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于义川县置延平县十三年为胡人刘步禄所据义宁元年于义川县置丹阳郡武德元年改为丹州九年置都督府贞观元年罢府为州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   【东至同州三百五十里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鄜州一百八十里北至延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蜡烛 龙须席赋 布 麻】   管县四   义川 云岩 汾川 咸宁   义川县【上郭下】   本秦上郡之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其地至晋为戎狄所居后魏文帝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郡因川为名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义川属延州义宁元年于旧城复置丹阳郡县在城内永徽二年移于今理   云岩县【中东南至州七十三里】   武德元年分义川县置在库利川南有云岩山因以为名   库利川在县郭南昔有奴贼居此川内稽胡呼奴为库利因名之   汾川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秦上郡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后魏孝文帝置安平县理薛川属乐川郡文帝改安平为汾川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丹州大业二年属延州武德元年复属丹州黄河在县东七里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盖禹治水凿石导河之处石槽长一千步阔三十步悬水奔流鼋鼍鱼鼈所不能游   咸宁县【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五里】   本秦上郡之地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于白水川置永宁县属义川郡在今县东二十里永宁故县是也文帝改为太平县移于今所隋开皇三年罢郡属丹州十八年改太平县为咸宁以界内有咸宁镇为名   延州【延安望中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五 乡六十元和户九百三十八     乡十八】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所居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在汉为上郡髙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髙奴县之城也项羽三分秦地以董翳为翟王都髙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晋陷为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后魏灭赫连昌以属统万镇孝文帝置金明郡宣武帝置东夏州废帝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置总管管丹延绥三州隋开皇八年废总管但为延州炀帝以为延安郡隋氏丧乱陷于残寇武德元年百姓归化置总管府开元二年为都督府寻罢府为州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九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一百里】   【东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庆州四百四十里北至夏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蜜蜡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十   肤施 延长 临真 金明 丰林 延川敷政 延昌 延水 门山   肤施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上郡赵武灵王灭齐中山迁其人于肤施汉书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肤施即其处也魏晋陷戎狄隋炀帝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复旧名也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县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地理志谓之清水其肥可燃鲜卑谓清水为去斤水【斤一作筋】   延长县【中东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丘头原置广安县隋仁寿元年以广字犯皇太子名改为延安县大业末废贞观六年又置移于府北去斤川今县是也广德二年改为延长   临真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髙奴县地后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属偏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隋开皇元年改为临真县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县【中东南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髙奴县地后魏太武帝于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隋开皇四年属延州后仁寿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县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县   丰林县【中下西至州三十里】   本汉髙奴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周宣帝改为丰林属延州皇朝因之瑠璃山在县北九十五里   延川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秦临河县地汉不改后汉省后魏分安人县于此地置文安县隋文帝改为延川取吐延川为名皇朝因之吐延水北自绥州绥德县流入   敷政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髙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县隋开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镇武德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天宝元年改敷政   延昌县【中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   本汉髙奴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朔方镇十年以北有朔方镇遂废贞观九年置罢交镇十年又置罢交县属延州取城北罢交谷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延昌县塞门镇在县西北二十里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开元二年移就芦子关南金镇所安置   芦子关属夏州北去镇一十八里   延水县【中下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   本秦临河县之地史记秦灭六国使防恬北击匈奴悉收河内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吏以戍之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后魏于其中置安人县并安人镇属东夏州隋文帝废镇置安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县属延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   黄河在县东八里   门山县【中西至州二百十五里】   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云岩二县于今县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门因以为名武德八年于今县北五里宋斯堡置丹州广德二年割属延州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   灵州【灵武大都督府】   【开元户九千六百六 乡二十七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管灵州防州盐州 管县十】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时为富平县之地后汉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令郡人移理池阳顺帝永建四年归旧土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置薄骨律镇后改置灵州以州在河渚之中水上下未尝陷没故号灵州周置总管府隋大业元年罢府为灵州三年又改为灵武郡武德元年又改为灵州仍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于边境置节度使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理所【朔方节度管兵六万四千七百八人马二万四千五百匹衣赐二百万疋段】统经畧军【灵武郡城内管兵二万七千人马三千匹】丰安军【灵武郡西黄河外一百八十余里万歳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马一千三百匹】定逺东城【灵武郡东北二百里黄河外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三千匹】西城【九原郡北黄河外八十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余里】安北都防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龙中韩公张仁愿于黄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三百里】东城【榆林郡东北二百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六百余里】振武军【单于都防府城内天宝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马一千六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七百里】天宝元年又改为灵武郡至德元年肃宗幸灵武即位陞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   州境【东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二百七十里】   【东南至盐州三百里东南至庆州六百二十里】   【西南至凉州九百里北至碛南弥娥川水一千里】   贡赋【开元贡 甘草 红花 青虫子 野马皮鹿皮 赤柽 鹿角胶 花苁蓉   乌翎 杂筋麝香 马鞭】   管县六   回乐 灵武 保静 怀逺 鸣沙 温池   回乐县【望郭下】   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在今县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后汉置回乐县枕黄河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余顷人大获其利太平真君七年雍又上表论漕运奉诏平髙安定统万【平髙今属原州安定今泾州统万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乗运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今载谷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至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计五千乗运十万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废生人耕垦之业车牛艰阻难可全至一歳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逺引淮海之粟泝流数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人用安乐今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舫胜二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卒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计用人工轻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田孝文帝善之下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温泉盐池在县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薄骨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余顷   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   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落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名旧吐浑部落所居今土蕃置兵守之   灵武县【上东南至州八十八里】   本汉富平县之地后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因号胡地城天和中于州东北置建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大润县仁寿元年改为灵武县移入胡地城安置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   千金陂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   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余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余顷   保静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富平县地后魏立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俗谓之汉城隋改置静县神龙元年改为安静至德元年改为保静   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駮马北人呼駮为贺兰其山与河东望云山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西又北经怀逺县西又北经定逺城西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余里真边城之钜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   懐逺县【上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在州东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饮汗城赫连勃勃以此为丽子园后魏给百姓立为懐逺县其城仪鳯二年为河水泛损三年于故城西更筑新城   县有盐池三所隋废红桃盐池盐色似桃花在县西三百二十里武平盐池在县西北一十二里河地盐池在县东北一百四十五里【案河地一作河池】   废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防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即浑懐所理道故谓之灵武   新堡在县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御军二千五百人粮五万石旧名千金堡今名新堡   鸣沙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富平县地属安定郡在今县理东二百里原州周保定二年于此置会州建德六年废郡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郡贞观六年复置环州九年州废以县属灵州神龙二年冬为黙啜所寇因而荒废遂移县于废丰安城即今县理是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号鸣沙   温池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神龙五年置县侧有盐池   定逺废城在州东北二里即汉北地郡方渠县之地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辽阔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烽候杳故置此城募有兵健五千五百人以镇之其后信安王祎更筑羊马城幅员一十四里   经畧军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宝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军今属灵武节度本属夏州南去灵武六百五十余里元和九年于此城新置宥州   会州【会宁下府】   【开元户三千五百四十 乡六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罄资飨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改为会防隋开皇元年改防为镇武德二年讨平李轨置西会州贞观八年以此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为会州天宝元年改为会灵郡乾元元年复为会州   州境【东西五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一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里】   【东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兰州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凉州五百四十里东北至灵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覆鞍毡】   管县二   会宁 乌兰   会宁县【上】   本汉鹑隂县地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隋大业二年改为凉川县武德二年又改为会宁   黄河堰开元七年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团练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   会宁关东南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西地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水生盐雨多盐少雨少盐多逺望似河故名河地【案河地一作河池】   乌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祖厉县地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前凉张轨收其县人于凉州故武威县侧近别置祖厉县周武帝西巡于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宁关东南四里旧城内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于东北七里平川置盐州【五原中府】   【开元户三千二十五 乡七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戎狄所居地史记梁山经漆之北有义渠朐衍谓此也及始皇并天下属梁州【案秦无梁州此有误一本改梁为凉亦非据通典盐州秦汉属北地郡】汉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号五原至晋地没赫连勃勃后魏平之改为西安州以其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隋大业三年为盐川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置盐州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五十里东至东都一千七百三十里】   【南至庆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灵州三百里】   【西北取乌池黑浮图堡私路至灵州四百里东北至经畧军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盐】   管县二   五原 白池   五原县【上】   本汉马领县地贞观二年与州同置五原谓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也   盐池四所一乌池二白池三细顶池四瓦窑池乌白二池出盐今度支收粜瓦窑细顶并废   白池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景龙三年敕置以地近白池因以为名   元和郡县志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五   唐 李吉甫 撰   闗内道【五】   夏州【朔方中都督府】   【开元户六千一百三十二 乡二十元和户三千一百    乡八】   今为夏绥银节度使理所【管夏州绥州银州宥州 管县三十按此与后振武节度使丰州都防御使不载都管户数又银麟胜丰诸州不载元和户乡数俱由传写遗缺】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属上郡汉武帝分置朔方郡后汉建武二十年罢二十七年复置灵帝末羗胡乱塞下皆空至晋末赫连勃勃于今州理僭称大夏勃勃字屈孑【一作屈丐】朔方匈奴人父卫辰符坚时为西单于遂有朔方之地辰后为后魏所杀勃勃杀髙平没奕干幷其众自称天王于朔水之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即今州理是也名曰统万城至子昌为后魏太武帝所灭置统万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隋大业元年以为朔方郡隋末为贼帅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置都督府天寳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也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七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八百五十里】   【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延州四百里】   【西南至盐州三百里西北至丰州七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角弓 毡 酥 苣 霜荠赋 布 麻】   管县四   朔方 徳静 宁朔 长泽   朔方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今县理北什贲故城是汉末荒废后魏更置岩緑县隋因之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   契吴山在县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叹曰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领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   无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县南百步赫连勃勃于此水之北黑水之南改筑大城名统万城今按州南无奢延水惟无定河即奢延水也古今异名耳乌水出县黑涧东注奢延水本名黑水避周太祖讳改名乌水初统万城成勃勃下书曰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綂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綂万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九堞峻险非力可攻郦道元云綂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   什贲故城在县理北即汉朔方县之故城也诗所谓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公孙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使朱买臣难发十策不得一由是卒城之亦谓此也自汉至今常为闗中根本什贲之号葢蕃语也城西南有二盐池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盐一名戎盐入药分也   故白城一名契呉城在县北一百二十五里契吴山赫连中因山所筑勃勃常所叹美故其子昌因立此城以立勃勃之庙   勃勃墓在县西二十五里隋置白城镇后废   徳静县【中下西南至州八十里】   葢汉朔方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弥浑戍南有弥浑水因名隋改为德静镇寻废镇为县皇朝因之   无定河自朔方县界流入   秦长城在县西一里   宁朔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朔方地周于此置宁朔县属化政郡自隋罢郡以县属夏州皇朝因之   贺兰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秦长城在县北十里   长泽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三封县地属朔方郡今县北二十里三封故城是也后魏于此置长泽县属阐熙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皇朝因之   阐熙故城在今县西南二十里   百井戌在县南八十里勃勃与秃发傉檀战处   胡洛盐池在县北五百里周回三十里亦谓之独乐池声相近也汉有盐官   绥州【上郡下】   【开元户八千七百五十 乡二十八元和户八百四十   卿一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其地为白狄所居七国时属魏史记曰魏有西河上郡秦并天下始皇置三十六郡为上郡汉髙帝元年项羽立董翳为翟王后废复为上郡汉武帝徴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上郡即其一也按秦上郡城在今州理东南五十里上郡故城是也自后汉末以来荒废年久俗是稽胡及赫连勃勃都于綂万上郡之地又为赫连部落所居后魏明帝神元年东夏州刺史张邵于此置上郡废帝元年于郡内分置绥州隋炀帝又改为上州后又改为雕阴郡以雕山在西南故名隋乱防贼武徳三年百姓归化遂于延州丰林县置绥州总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废府移州于今理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至石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西北至银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太原五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赋 布 麻】   管县五   龙泉 延福 绥徳 城平 大斌   龙泉县【中下郭下】   本秦肤施县地二汉同后魏于此置上县取郡为名开皇三年上县属绥州大业二年改绥州为上郡又改为雕阴郡上县咸属焉皇朝因而不改天寳元年改为龙泉   疏属山亦名雕隂山即山海经云贰负之臣曰危与贰负杀防窳帝乃梏之疏属山即此也   无定河一名奢延水自银州抚宁县界流入   州城贞观元年筑实中四靣石崕东靣髙八十尺西面髙百四十尺南面髙四十尺北靣高百二十尺周廻四里二百步   上郡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始皇使太子扶苏监蒙恬于上郡即此处也   吴儿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初赫连勃勃破刘子义真于长安遂肤其人筑此城以居之号吴儿城   延福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置延陵县理延陵村隋文帝改为延福皇朝因之   绥徳县【中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秦上郡之地二汉不改魏省上郡后魏文帝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绥徳县隋不改皇朝因之武徳二年移于吐延水北即今理是也   城平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里】   本秦肤施县二汉不改后魏孝明帝于今县理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隋改为城平县自库仁川移子今理属上郡皇朝因之   大斌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肤施县之地后魏孝明帝神元年于今县东五里置大斌县属上郡周隋不改武徳七年于今城平县界魏平故城改置因隋旧名大斌者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   银州【银川下】   【按开元户六千一百二十 乡十九】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白狄地秦并天下始皇分三十六郡属上郡汉为河西郡圁隂县之地晋十六国时为戎狄所属符秦建元元年自骢马城巡抚戎狄其城即今州理城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分置银州因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于此谷狄语骢马为乞银隋大业二年废银州县属雕阴郡隋末防于宼贼贞观二年梁师都都于此重置银州天寳元年为银州郡乾元元年复为银州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至石州界黄河一百六十里东南至绥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夏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麟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女稽布赋 布 麻 粟】   管县四   儒林 真乡 开光 抚宁   儒林县【中郭下】   本汉圁隂县地以其在圁水之阴故名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儒林县属银州大业二年废银州以县属雕阴郡贞观二年重置银州县又属焉   无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乡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   汉圁阴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置今县属银州皇朝因之   茹芦水源出县理西北   开光县【中下西南至州二百里】   汉圁阴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于今县理置开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废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银州皇朝因之   抚宁县【中下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圁隂县地后魏废帝于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移于今理属银州皇朝因之   无定河在县北二十里   废宥州【在盐州东北三百里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开元二十六年置寳应以后废事本末具新宥州   新宥州【上】   本在盐州北三百里初调露元年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复置兰池都督府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仍分六州各为一县以隶之开元十一年康待宾叛乱克定后迁其人于河南江淮诸州二十六年还其余党遂于此置宥州以寛宥为名也后为宁朔郡领县三怀徳延恩归仁天寳中宥州寄理经略军寳应以后因循遂废由是昆夷党项屡来寇扰元和八年冬回鹘南过碛取西城栁谷路讨吐蕃西城防御使周怀义表至朝廷大恐以为回鹘声言讨吐蕃意是为冦惟中书侍郎平章亊李吉甫以为回鹘入寇且当断絶和事不应便来犯边今之多士居平则横生异议深沮边计及闻边警又承虚声以汹朝廷冀因几危揺动时事但当设备不足为虑因请自夏州至天徳军复置废馆一十一所以通急驿又请夏州骑士五百人营于经略故城应援驿使兼防党项部落上悉从之又上言曰国家旧置六胡州在灵州界内开元中废六州置宥州以领诸降户天寳末宥州寄理于经略军葢谓居中可以总綂蕃部北接天徳南据夏州今经略军逺碍灵武道路乖越又不置军镇非旧制也请置宥州理经略军至九年五月诏复于经略军城置宥州乃为上州于州郭下置延恩县为上县改隶夏绥银观察使取鄜城神策行营兵马使郑杲下兵士并家九千人以实经略军又置州之日版筑之下掘得釡二百五十四口悉堪烹餁识者以为暗合前贤之规模亦足以彰化之所感也其釡并散给诸营以资军用又顷年每有回鹘消息常须经太原取驿路至阙下及奏报到已失事宜今自新宥州北至天徳置新馆十一所从天徳取夏州乗传奏事四日余便至京师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南取夏州路至上都一千三百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一百里】   【东南至夏州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废宥州三百里】   【东至麟州六百里西南至灵州六百五十里】   【北至天徳军六百里东北至中受降城五百六十里】   【南至盐州六百里】   管县一   延恩【按此县志文传写缺】   单于大都防府   今为振武节度使理所【管单于大都防府麟州胜州东受降城 管县六】   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也后魏都盛乐亦谓此城武徳四年平突厥于此置云州贞观二十年改为云州都督府麟徳三年改为单于大都防府垂拱二年改为镇守使圣歴元年改置安化都防开元七年隶属东受降城八年复置单于大都防府   府境【按府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九百二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河界静边军一百二十里南至朔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北至黑沙碛口七百里】   管县一   金河   金河县【中郭下】   天寳四年置初景龙二年张仁愿于今东受降城置振武军天寳四年节度使王忠嗣移于此城内置县曰金河即后魏什翼犍所都盛乐之地道武帝迁都平城则今云州所理是也   麟州【新秦下】   禹贡雍州之域秦汉为云中郡隋开皇二十年置榆林县改为胜州天寳元年王忠嗣奏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   【东至岚州一百八十里东至岚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闗东北至胜州四百里西南至银州三百里】   管县三   新秦 连谷 银城   新秦县【中郭下】   初汉武帝徙贫人于闗中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天寳元年置以为县取汉旧名也   连谷县【中下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圁隂县地属西河郡在今银州儒林县界隋文帝于此置连谷镇炀帝改为连谷戌大业十三年废戌贞观八年于废戌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寳元年割属麟州连谷镇县理城中贞观八年置   银城县【中下北至州四十里】   本汉圁阴县地属西河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讫于魏晋不立郡县后魏时置石城县废帝改为银城关周武帝保定二年移于废石镇城即今县理是也贞观因之属胜州天寳元年属麟州胜州【榆林下府】   【按开元户四千九十五 乡十三】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地战国时为晋赵地地理志云云中立五原本戎狄地赵有之始皇分三十六郡为云中郡汉因之不改按汉云中在今州理东北四十里榆林县界云中故城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其城遂空晋末属赫连氏【赫连勃勃称夏都于綂万按綂万城今在州理西南八百里夏州是也】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之后讫于周代往往置镇不立郡县隋文帝开皇三年于此置榆林县七年又以榆林县属云州二十年割云州之榆林富昌金洞三县置胜州立嘉名也炀帝大业五年以胜州为榆林郡领榆林富昌金河三县十五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武徳四年郭子和归国其地又防梁师都贞观二年平师都三年仍隋旧理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五十三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九百四十里】   【西南至麟州四百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   【南至银州七百里北至丰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女稽布赋 布 麻】   管县二   榆林 河滨   榆林县【中下郭下】   本汉沙南县地属云中郡汉末北虏侵扰歴魏晋及周此地皆无县邑隋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属云州二十年改属胜州皇朝因之黄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界流入   大葭芦水县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芦水县西二百四十里其间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黄河隋文帝开之以通屯仓   金河泊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回十里   云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赵云巾城秦云中郡也史记曰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所置秦因之   隋榆林宫在州城内大业三年置因榆林郡为名其年焬帝北廵陈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唘人可汗献马及兵器新帐因赋诗云云   榆林关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秦却匈奴之处隋开皇三年于此置榆林关   河滨县【中下】   本汉沙南县地属云中郡迄于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后魏及周复为银城县地隋时复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于此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改云州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船檝即河滨关渡河处名君子津   河滨关在县东北贞观七年置   东受降城本汉云中郡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八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一千八百二十里】   武节度【按北至单于都防府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朔州四百里】   【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碛口八百里】   武川城今名里城后魏六镇从西第三镇在军北三百里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右入匈奴大路   光禄城东北有怀朔古城其城即后魏六镇从西第二镇在今中城界向北化栅侧近也   丰州【九原下府】   【案开元户一千九百 乡五】   今置都防御使【管丰州天徳军西受降城中受降城 管县二】   其都防御使及天徳军使理在西城今移理旧天徳军城   禹贡雍州之域秦上郡之北境秦末没胡汉武帝元朔二年使卫青逐去匈奴开置朔方领县十理三封在今丰州西一百里后汉因之灵帝末羗胡扰乱城邑皆空永嘉后匈奴卫辰父子新居其地辰子赫连勃勃自称大单于綂万城地属勃勃后魏太武帝擒灭赫连昌置綂万镇孝文帝改置夏州其地又为夏州之北境周武帝于今永丰县置永丰镇隋文帝开皇三年于镇置丰州后废贞观四年突厥降附又权于此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惟领蕃戸以史大奈为都督十一年大奈死复废府以地属灵州二十二年又分置丰州永徽九年于州复重置永丰县四年于郭下又置九原县麟徳元年又置丰安县天寳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   州境【按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一百九十里】   【东至胜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灵州九百里】   【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赋 布 麻】   管县二   九原 永丰   九原县【中下郭下】   本汉之广牧旧地东部都尉所理其九原县永徽四年重置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   永丰县【中下州西一百十六里】   本汉临戎旧地后汉末废北人又谓之贺葛真城周武帝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武徳六年省永徽九年复置   废丰安县在州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于县置丰安镇麟徳元年改为丰安县天寳末废   天徳军【旧理在西受降城权置军马于永清栅元和元年诏移理旧城】本安北都防贞观二十一年于今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防以瀚海等六都督臯兰等七州并焉龙朔三年移于碛北回纥本部仍改名瀚海都防总章二年又改名安北都防寻移于甘平东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城镇垂拱元年置同城镇其都防权移理删丹县西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龙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开元十年又移理中受降城天寳八年张齐丘又于可敦城置横塞军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横塞军十二年安思顺奏废横塞军又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宗赐名曰大安军十四年筑城功毕移大安军理焉乾元后改为天徳军縁居人稀少遂西南移三里权居永清栅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后频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黄河泛溢城南面毁坏转都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约当钱二十一万贯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陈便宜以西城费用至广又难施功请修天徳旧城以安军镇其大略曰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説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臣量其事势不堪重修若别筑新城所费殊广计其人功粮食及改屋宇比及事毕不下三十万贯钱此但计费犹未知出入之处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徳军士合抽居旧城岂可更劳版筑虚弃钱物若三城是国家盛制仁愿旧规亦须得天徳添兵然后有人修筑按天徳旧城在西城正东防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去本城约三里以下城甚牢小今随事制宜仍存天徳军额北城周回一十二丈高四丈下阔一丈七尺天寳十二载安思顺所置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南又是麦泊其地良沃远近不殊天寳中安思顺郭子仪等本筑此城拟为朔方根本其意以中城东城连振武为左翼又以西城丰州连定远为右臂南制党项北制匈奴左右钩带居中处要诚良久之规也寻属禄山有事子仪留老弱于此城身率大众河北讨贼为贼将宋星星所破□火焚烧遂移天徳军永清栅别置理所于西城只縁添兵未得且因循并在一处力所不足实非远图臣久访略已计料约修此城不过二万贯钱今若于天徳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城隶于天徳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以张声势可詟殊邻诏从之于是复移天徳军理所于旧城焉先是縁边居人常苦室韦党项之所侵掠投窜山谷不知所从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三万余家移止城内初议者又虑城大无人以实及是远近奔凑边军益壮人心遂安沃野故城在军城北六十里即是后魏时六镇从西第一镇也   八到【西取宁远镇故落盐池经夏州至上都一千八百里   西南渡河至丰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横塞军城二百里】   【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新宥州六百里】   【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中受降城本汉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开元十年于此城置安北大都护府后又移徙事具天徳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东受降城二百里西北至天徳军二百里】   【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碛口五百里】   敬本故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郑防军録曰时人以张仁愿河外筑二城自古未有今敬本城周一万八百七十二步壕堑深峻亦古之坚守贾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西受降城【旧天徳军理于此城元和九年移理天徳军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葢汉朔方郡地临河县故理处开元初为河水所坏至开元十年总管张説于故城东别置新城今城【一本云其后城】西南隅又为河水所坏本末具天徳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二百五十里】   【正东防南至天徳军一百八十里东南渡河至丰州八十里】   【西南至定远城七百里北至碛口三百里】   【碛口西至回鹘衙帐一千单五里】   右三受降城景云三年张仁愿所置也初突厥入宼朔方军总管沙咤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代之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黙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婆葛仁愿奏请乗虚夺取汉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絶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所有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擒获尽斩之军中股栗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遥相应接北拓三百余里于牛头牟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初三城不置壅门及却敌战具或问曰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何也仁愿曰寇若至此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其后常元楷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劣之   元和郡县志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六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一】   河南府【洛州东都】   【开元户一十二万七千四百四十 乡二百元和户一万八千七百九十九  乡八十】   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阳翟夏城禹都也偃师西亳汤都也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使召公先相宅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是为东都今苑内故王城是也又卜瀍水东召公往营之是为成周今河南府东故洛城是也至赧王献地于秦庄襄庄襄王立为三川郡【三川伊洛河也】汉改为河南郡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入洛阳遂定都焉及董卓逼迁献帝西都长安尽烧洛阳宫庙后又都焉魏文帝受禅亦都洛阳陈留王以司隶校尉所掌置司州领河南河东河内农平阳五郡晋武帝受禅司州不改永嘉初刘曜叛乱司州没胡后又没于石勒东晋穆帝永和元年桓温入洛阳置河南郡宋武帝北平关洛复置司州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六宫文武尽迁洛阳改为河南尹至周宣帝移相州六府于洛州以为东京隋文帝改六府为六尚书省又置河南道行台省仁寿四年焬帝诏杨素营东京大业元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阳宫是也其宫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焬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其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絶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又改洛州为豫州置牧三年罢州为河南郡置尹四年改东京为东都十四年复置洛州隋乱王世充僣号称郑改为司州武徳四年讨平充复为洛州仍置总管府其冬罢府置陜东道大行台太宗为大行台尚书令九年罢台置洛州都督府贞观十八年废府显庆二年置东都则天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复为东都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天寳元年改东都为东京至徳元年复为东都府境【东西六百二十一里按南北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至上都八百五十里东至郑州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怀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陜州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汝州一百七十里西南取崿岭路至阳翟县二百四十里从县至许州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绫 绢 白瓷器赋 绢 绵】   管县二十六   洛阳 河南 偃师 缑氏 巩  伊阙密  王屋 长水 伊阳 河阴 阳翟颍阳 告成 登封 福昌 寿安 渑池永宁 新安 陆浑 河阳 温  济源河清 泛水   洛阳县【赤郭下】   本秦旧县厯代相因贞观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内毓徳坊今理是也神龙初改为永昌寻复旧号   故洛阳城在县东二十里按华延防云洛阳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洛阳城内宫殿台观府藏寺舍凡有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门自刘曜入洛元帝渡江官署里闾鞠为茂草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阳巡故宫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观石经仍定迁都而经始洛京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于是六宫文武尽迁洛阳洛水在县西南三里西自苑内上阳之南弥漫东流宇文恺筑斜堤束令东北流当水冲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坡今虽渐坏尚有存者   河南县【赤郭下】   本汉旧县后魏静帝改为宜迁县周宣帝复为河南隋仁寿四年迁都移县于东都城内寛政坊即今县是也永昌元年以明堂初成改为合宫县神龙初复旧二年复为合宫景云初复旧   洛水在县北四里伊水在县东南十八里   瀍水在县西北六十里禹贡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孔安国注曰出河南北山水经云源出河南谷城县北今验水西从新安县东入县界   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船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辄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上累方石为脚尔雅斗牛之间为天汉之津故取名焉   中桥咸通三年造累石为脚如天津桥之制   通津渠在县南三里隋大业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步碛渠又东北流入洛水谓之洛【按此下有缺文】   偃师县【畿西南至府七十里】   本汉旧县帝喾及汤盘庚并都之商有二亳成汤居西亳即此是也至盘庚又自河北徙理于亳商家从此而改号曰殷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天寳七年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孝义桥废北坡义堂路焉   北邙山在县北二里西自洛阳县界东入巩县界旧説云北邙山是陇山之尾乃众山总名连岭修亘四百余里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盟津在县西北三十一里   缑氏县【次赤西北至府六十三里】   本汉旧县古滑国也左传曰秦师灭滑其后属晋至秦汉为县因山为名隋大业十年移据公路涧西凭岸为城即今县是也   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王子晋得仙处   轘辕山在县东南四十六里左传栾盈过周王使出诸轘辕注曰缑氏县东南有轘辕关道路险隘凡十三曲将去复还故曰轘辕后汉河南尹何进所置八关此其一也   鄂领坂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晋八王故事曰范阳王保于鄂坂后于其上置关   洛水自西洛阳县界流入   曹城在县东一里曹操与袁术相拒筑城于此   袁术固一名袁公坞在县西南十五里宋武北征记曰少室山西有袁术固可容十万众一夫守隘万人莫当公路垒在县南三里袁术与曹公相拒处   钩鏁故垒在县东北七里宋书司马休之从宋公西征营于柏谷坞西即此垒相连如鎻因以为名也   巩县【畿西至府一百四十里】   古巩伯之国也春秋晋师克巩战国时韩献于秦至汉以为县属河南郡隋大业十三年李密自颍川率羣盗十余万袭破洛口仓因据巩县仍筑城断洛川包南北山周回三十余里屯营其中后为王世充所破县本与成臯中分洛水西则巩东则成臯后魏并焉按尔雅巩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因以为名   天陵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黄河西自偃师县界流入河于此有五社渡又有五社津后汉朱鲔遣贾强从五社津渡是也   洛水东经洛汭北对琅邪渚入河谓之洛口亦名什谷张仪説秦王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即此也   伊阙县【畿北至府七十里】   古戎蛮子国汉为新城县属河南郡周武帝时属伊川郡隋开皇十八年罢郡改为伊阙县   伊阙山在县北四十五里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流其间故名   陆浑山俗名方山在县西五十五里   伊川西自陆浑县界流入左传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是也   伊阙故关在县北四十五里何进八关之一   密县【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古密国也春秋诸侯伐郑围新密汉属河南郡隋大业二年废十二年又置武徳三年于此置密州四年废州以县属郑州龙朔二年割属河南府尔雅曰山如堂者曰密因以为名   大騩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之大隗山瀷水源出于此   马岭山在县南十五里洧水所出   王屋县【畿东南至府一百里】   本周时召康公之采邑汉为垣县地后魏献文帝分垣县置长平县周明帝改为王屋县因山为名仍于县置王屋郡天和元年又为西怀州隋开皇三年改为邵州大业三年废邵州以县属怀州显庆二年割属河南府齐之岭在县东十二里即宇文周与髙齐分据境之处也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王屋山在县北十五里周回一百三十里髙三十里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   析城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峯四面其形如城有南门焉故曰析城   长水县【畿东至府二百三十里】   本汉卢氏县地后汉晋宋不改后魏宣武帝分卢氏东境置南陜县属农郡西魏废帝改为长渊隋义宁元年以犯髙祖庙讳改为长水贞观八年自虢州割属谷州显庆二年属河南府【谷州今新安县所理是也】   伊阳县【畿北至府二百六十里】   本陆浑县南界之地先天元年割置伊阳县   伊水路在县西南出鸾掌山东流水经云出南阳鲁县蔓蕖山东北过陆浑县南又东北过伊阙中又东北入于洛多雨暴涨诸峡束水之处其髙或七八丈故伊阙石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水出髙四丈五尺   银窟在县南五里今每岁税银一千两   河阴县【望西南至府二百三十里】   本汉荥阳县地开元二十二年以地当汴河口分泛水荥泽武陟三县地于输场东置以便运漕即侍中裴耀卿所立初耀卿为宣州刺史开元十八年因朝集上便宜曰窃见江淮诸州所送租庸等本州正月二月上道至扬州入斗门即逢水浅停留一月以上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多属干浅又搬运停留至六月七月方至河口即遇黄河涨溢不得入河又须停一两月待河水较小始得上河入洛即又漕洛干浅船艘不通计从江南至东都停滞日多得行日少艰辛欠折因此而生伏见国家旧法河口元置武牢仓江南船不入黄河即于仓内便贮也巩县置洛口仓从黄河不入漕洛即于仓内安置爰及河阳仓柏崖仓太原仓永丰仓渭南仓节级取便例皆如此水通利则随近运转不通利则且纳在仓不滞远船不生隠盗每年剰得一二百万石即数年之外仓廪转加至二十二年以耀卿为相兼转运都使于是遂分置河阴县及河阴仓又河清县置柏崖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三门北凿山十八里陆行以避湍险自江淮来者悉纳河阴仓自河阴水调浮漕送含嘉仓又取晓习河水者递送太原仓所谓北运也自太原仓浮渭以实关中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三十万贯及耀卿罢相后縁北路险澁颇为隐欺议者言其不便事又停   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莨荡渠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后汉初汴河决坏明帝永平中命王景修渠筑隄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注洄无复溃漏之患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堙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栁炀帝巡幸乗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断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汴口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汉古堰过河入汴也   三皇山亦曰防高山上有三城即刘项相持处春秋左氏传曰晋师在敖鄗之间亦此也   阳翟县【畿西北至府二百四十里】   本夏禹所都春秋时郑之栎邑韩自宜阳移都于此秦为颍川郡楚汉之际韩公子成为韩王项羽杀成立郑昌汉元年又诛昌立横野君信六年徙信太原公复置颍川郡领县二十理阳翟【颍川属县】后魏复置阳翟郡隋开皇十六年废郡置嵩州以县属焉大业三年隶襄城郡武徳中又隶嵩州贞观元年废入许州建都后改属河南府   钧台在县南十五里左氏传曰夏唘有钧台之飨也颍阳县【畿西北至府九十里】   古纶氏县本夏之纶国也少康之邑在焉汉属颍川晋省后魏太和中于纶氏县城置颍阳县属河南郡又分颍阳置瑶阳县隋开皇六年改瑶阳为武林十八年又改为纶氏大业元年改为嵩阳载初元年又改为武林开元十五年改为颍阳   大石山一名万安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倚箔山望之如立箔山西北崖下有钟乳隋时充贡阳干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颍水一源出阳干山   大谷口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孙坚停兵大谷距洛阳九十里即此谷   大谷故关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何进八关之一也告成县【畿西北至府一百七十里】   本汉阳城县属颍川郡因阳城山为名后魏置阳城郡属司州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洛州十六年于此置嵩州仁寿四年省嵩州以县属河南郡万岁登封元年则天因封中岳改名告成   许由山在县西十三里   嵩高山在县西北二十三里   少室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阳城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谷在县北五里即六国时谷先生所居也   测景台在县城内西北隅高一丈开元十年诏太史监南宫説立石表焉   登封县【畿西北至府一百三十五里】   本汉嵩髙县武帝元封元年置以奉太室后省入阳城累代因之髙宗将有事于中岳分阳城缑氏置嵩城县万岁登封元年则天因封岳改为登封   嵩髙山在县北八里亦名方外山又云东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总名即中岳也山高二十里周回一百三十里   少室山在县西十里高十六里周回三十里颍水源出焉【颍水有三源右水出阳干山之颍谷中水导源少室通阜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   啓母祠县东北七里汉书武帝祀中岳见夏啓母石是也应劭云啓生而母化为石淮南子亦同嵩山记阳翟妇人今龛中凿石像其石汉安帝延光三年立   福昌县【畿东至府一百五十里】   古宜阳地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韩汉以为县属农郡后汉建武三年冯异破赤眉于崤底余众走向宜阳帝自征之赤眉君臣靣即此地也隋义宁二年于此置宜阳郡武徳元年改为谷州改宜阳县为福昌县取县西隋宫为名显庆二年废谷州以县属河南府今县城即魏一全坞城东南北三面天险峭絶后周置重兵于此以备高齐   女几山在县西南三十四里   寿安县【畿东北至府七十六里】   本汉宜阳县地后魏分新安置甘棠县隋开皇三年以县属熊州十六年改为谷州仁寿四年改名寿安县贞观七年改属河南府   石墨山在县西南三里山石如墨可以书   洛水西自福昌县界流入   少水今名慈涧水出县北   八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后魏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五营士屯都亭置函关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官理于此永济桥在县西十七里炀帝大业三年置架洛水隋乱毁废贞观八年修造舟为梁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   渑池县【畿东至府一百五十里】   本韩地哀侯东徙其地入秦汉以为县属农郡隋文帝时属熊州【今河南府福昌县是也】十六年改属谷州显庆二年废谷州县属河南府   广阳山亦名渑池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   谷水南去县二百歩东经秦赵二城俗谓之俱利城东城在县四十三里   西城在县西四十里昔秦赵防于渑池之处   大坞故城在县北十五里后魏武帝入关使行台杨腾出关安抚腾因旧城置大坞镇   永宁县【畿东至府二百里】   汉渑池县之西境后汉晋宋不改后魏文帝于今县东四十里置北宜阳县属宜阳郡废帝二年改为熊耳县义宁二年置永宁县属宜阳郡贞观元年改属河南府二崤山又名嵚崟山在县北二十八里春秋时秦将袭郑蹇叔哭送其子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其南陵夏后臯之墓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必死是间汉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汉恶其险更开北山道路多从之路侧有石铭曰晋太康三年农太守梁栁修复旧道西征记崤上不得鸣鼓角鸣则风雨总至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絶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絶不异东崤汉冯异破赤眉于崤底魏庞徳破张白骑于两崤间   熊耳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世祖破赤眉积甲宜阳县城西与此山齐按禹贡导洛自熊耳在商州上洛县界与此别也   谷阳山在县西北五十五里汉书地理志谷水出谷阳山   回谿俗名回坑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冯异与赤眉战败于此玺书劳曰始垂翅于回溪终奋翼于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新安县【畿东至府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农郡晋改属河南郡后魏属新安郡周武帝保定三年省新安郡又于今县理置中州建徳六年省中州又置新安郡隋开皇十六年改置谷州贞观元年新安属河南府   谷水在县南二里国语曰谷洛鬭坏王宫是也县城本名通洛城周武帝将东讨令陜州总管尉迟纲筑此城以临齐境   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在县西北十五里垒当大道左右有山道从中出汉末黄巾贼起白超筑此垒以自固东魏修筑为城因名白超城   函谷故关在县东一里汉武帝元鼎三年为杨仆徙关于新安按秦函谷关在今陜州灵寳县西南十二里以其道险隘其形如函故曰函谷项羽坑秦降卒于新安即此地今县城之东有南北塞垣杨仆所筑   慈涧故镇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武帝保定六年置武徳三年讨王世充前军镇此太宗以轻骑击破之充拔镇归于东都   陆浑县【畿东北至府一百三十里】   本陆浑戎所居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至汉为陆浑县属农郡后属河南尹后魏改为伏流县隋大业元年省伏流县移陆浑县于今理   三涂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左传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九州之险   明臯山在县东北十五里   伊水在县西南自虢州卢氏县界流入   伏流城即今县理城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所筑以城北焦涧水伏流地下西有伏流坂因以为名   河阳县【望西南至府八十里】   自河阳以下五县今权隶三城节度   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后为晋邑在汉为河阳县属河内高齐省入温轵二县隋开皇十六年分温轵二县重置属怀州武徳四年平王世充后割属河南府   南城在县西四面临河即孟津之地亦谓之富平津后魏使髙永乐守河南以备西魏即此也周隋为宫贞观置镇   中潬城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筑之仍置河阳关天寳以前亦于其上置关县西南十三里古遮马堤即后魏尔朱荣杀朝士千三百余人于此谨按至徳中史思明之来寇也时李光弼已至东都闻思明将至乃移牒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令悉出避寇空其城乃率麾下士马数万东守河阳三城拒逆贼党初谓光弼自洛而西及闻保河阳出其虑外疑惧久之不敢犯宫阙光弼训练招集威声大震贼虽入城惮光弼兵威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内陜州得修戎备关隘无虞皆光弼保河阳之力故自乾元以后常置重兵贞元后加置节度为都城之巨防造浮桥架黄河为之以船为脚竹亘之晋阳秋云杜元恺造河桥于富平津即此是也船出洪州温县【望东南至府一百三十里】   本周畿内司寇苏公之邑春秋周襄王赐晋文公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隋大业十三年自故温县移于今所皇朝建都割属河南府   济源县【望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古轵邑属魏秦昭王时代魏取轵汉文帝时封薄昭为轵侯属河内郡隋开皇十六年分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以济水所出因名显庆二年割属河南府   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歩深不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歩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源出王屋山海经云王屋之山防水出焉郭璞注云防沇水之源尚书禹贡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孔安国注云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汉书导沇水东流为泲入于河轶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防于汶又北东入于海顔师古云沇水流而为济截河又为荥泽陶丘在曹州定陶西南荷即菏泽过荷泽又与汶水防北折而东入于海也按沇水出今王屋县王屋山东流至济源县而名济水荥泽在今郑州荥泽县定陶今曹州济阴县也菏泽在今兖州鱼台县汶水出今兖州莱芜县然济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复截河南过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源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葢因旧名非本济水也而水经是和帝以后所撰乃言济水南过荥泽至于乗氏等县一依禹贡旧道斯不详之甚也郦道元又从而注之尤为纰缪矣   百尺沟在县东北六里引济水溉灌仁寿三年置初分功人穿十丈故名百尺沟   河清县【畿南至府六十里】   本汉轵县地县西有柏崖故城即东魏将侯景所筑武徳初于城东置大基县八年省咸亨四年重置先天元年以犯宗庙讳改名河清   汜水县【望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   古东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臯县一名虎牢穆天子传曰天子猎于郑圃有兽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天子命畜之东虢因曰虎牢汉楚之际项羽使海春侯曹咎守此汉王破之咎自杀至宋武帝北平关洛置司州刺史理虎牢魏使奚斤攻宋司州刺史毛徳祖经二十日不克城中伤者无血知其乏水潜作地道其穴犹存隋开皇十八年改成臯为泛水县大业十三年陷于王世充武徳四年讨平充复于县理置郑州贞观七年移郑州于营城以县属焉显庆二年改属河南府垂拱四年改名广武县神龙元年复为泛水开元二十九年自虎牢城移于今理   黄河自巩县流入   泛水出县东南三十二里浮戏山经虎牢城东汉破曹咎于此   成臯故关在县东南二里   旋门关在县西南十里即八关之一   汴口去县五十里今属河阴   坂渚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初窦建徳众数十万自于坂渚结阵南属鹊山以临泛水太宗帅轻骑击之贼众大溃建徳窜于牛口渚将军白士让生获之先是童谣云豆入牛口势不得久果败于此牛口渚与坂渚逦迤相接   等慈寺在县东七里王师既破建徳诏于战所起寺立碑纪功焉令顔师古为碑文   元和郡县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七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二】   陜州【陜郡大都督府】   【开元户四万七千三百二十二 乡五十六元和户八千七百      乡六十六】今为陜虢观察使理所【管陜州虢州汝州 管县二十一 都管户一万一千九百四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周为二伯分陜之地公羊传曰自陜以东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又为古之虢国今平陆县地是也战国时为魏地后属韩秦并天下属三川郡汉为农郡之陜县自汉至宋不改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置陜州以显祖孝文皇帝讳改为恒农郡十八年罢陜州孝武帝永熙中重置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又罢周明帝复置屯兵于此以备齐隋大业二年复罢以其地属河南郡义寜元年改置农郡武徳元年改为陜州广徳元年改为大都督府谨按陜城蒲牢与彭城滑台夀阳悬瓠屡经攻守皆中夏之要云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隔河二百四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五百一十里东至东都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虢州一百三里北至绛州一百里】   【西至潼闗二百里西北至河中府二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柏子仁 瓜蒌赋 絁 绢 绵 丝 布】   管县八   陜  硖石 灵宝 夏  安邑 平陆芮城 垣   陜县【望郭下】   本汉县也厯代不改后魏改为陜中县西魏去中字周明帝于陜城内置崤郡以陜崤二县属焉隋开皇罢郡以县属陜州   陜原在西南二十五里   虢山在县西二里临黄河自灵寳界流入后汉献帝东归至陜议者欲令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从此以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乃止   曹阳墟俗名七里涧在县西南七里献帝东迁李傕郭汜追战于农东涧天子遂露次于曹阳之墟谓此地也   州里城即古虢国城西征记曰陜县周召分职处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皆为悼栗   故焦城在县东北百步   太原仓在县西南四里隋开皇二年置以其北临焦水西俯大河地势髙平故谓之太原今仓实中周回六里太阳故闗在县西北四里后周大象元年置即茅津也春秋时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   徽伯故垒在县南二里髙欢使李徽伯戍陜州太祖攻之徽伯筑垒于此拒太祖   北利人渠隋开皇六年文帝遣邳国公苏威引橐水西北入城百姓赖其利故以为名   南利人渠东南自硖石界流入与北渠同时疏导太阳桥长七十六丈广二丈架黄河为之在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遣武侯将军丘行恭营造硖石县【望西至府五十里】   本汉陜县地属农郡自汉至宋不改后魏孝文帝分陜县东界置崤县明帝二年分陜崤二县置崤郡隋文帝罢郡以崤县属陜州大业二年废入陜县义寜元年重置理硖石坞贞观中改名硖石县   底柱山俗名三门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中禹贡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东至于底柱河水分流包山山见水中若柱然也又以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破之以通河三穿既决河出其间有似于门故亦谓之三门汉成帝鸿嘉四年杨焉上言底柱之险可镌广之上乃令镌之才没水中不能复去而令湍流沸怒为害弥甚隋开皇三年遣仓部侍郎韦瓒自蒲陜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砥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临幸于此令魏征勒铭   莘野在县西十五里春秋时有神降于此   黄河西自陜县界流入东经底柱水经注曰魏景初二年帝遣谏议大夫寇慈帅工五千人歳常修治以平河阻   魏长城在县北二十二里魏惠王十九年所筑东南起崤山西北至河三十七里   灵宝县【望东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农县自汉至后魏不改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桃林县属陜州天宝元年于县南古函谷闗尹真人宅掘得天宝灵符遂改县为灵宝   稠桑宅在县西十里虢公败戎于桑田即此也   函谷故城在县南十里秦函谷闗城汉农县也西征记曰函谷闗城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其中劣通东西十五里絶岸壁立崖上柏林防谷中殆不见日关去长安四百里日入则闭鸡鸣则开秦法也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所谓秦得百二也隗嚣将王元説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闗即此也桃林塞自县以西至潼闗皆是也春秋时晋侯使詹嘉处瑕守桃林之塞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过矣   浢津在县西北三里隋义寜元年置闗贞观元年废闗置津   曹阳亭在县东南十四里陈涉使周文西入秦秦使章邯击破之杀文于曹阳即此地也后曹公改为好阳夏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安邑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别置安邑县十八年改为夏县因夏禹所都为名隋大业二年属河东郡武徳元年又属虞州【今陜州安邑县是也】贞观十七年隶绛州大定元年割属陜州寻属绛州乾元三年属陜州   涑川在县北四十里左传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伐我涑川按川东西三十里南北七里   安邑故城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夏禹所都也   安邑县【望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夏旧都汉以为县属河东郡隋开皇十六年属虞州贞观十七年属蒲州乾元三年割属陜州   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其山有银谷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隋及武徳初并置银冶监今废   髙堠原在县北三十里原南坂口即古鸣条陌也汤与桀战于此   盐池在县南五里即左传郇瑕氏之地沃饶近盬是也今按池东西四十里南北七里西入解县界   平陆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太阳县地属河东郡后汉于此置河北郡领河北县隋开皇十五年河北县改属蒲州贞观元年又属陜州天宝元年改为平陆县   黄河在县南二百步   呉山即吴坂也伯乐遇骐骥驾盐车之地其坂自上及下七山相重   傅岩在县【缺】七里即傅説版筑之处   闲原在县西六十五里即虞芮争田让为闲田之所颠軨坂今谓之軨桥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左传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是也   瑟瑟窟在县西北四十里   故虞城在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晋侯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城也   下阳故县在县东北二十里   芮城县【望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河北县地属河东郡自汉至后魏因之周明帝二年改名芮城属河北郡其年又于此置虞州武帝建徳二年于县置芮州贞观元年废芮州以县属陜州黄河在县南二十里   故魏城春秋晋灭之赐毕万是也在县北五里   故芮城在县西二十里古芮伯国也   垣县【上西南至州二百里】   本汉县属河东郡后魏献文帝皇兴四年置邵郡及白水县周明帝武成元年改白水为亳城县隋大业三年改亳城为垣县属绛郡武徳元年属邵州九年属绛州贞元三年割属陜县枕黄河   垣城在县西二十里   臯落城在县西北六十里左传曰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臯落氏是也   虢州【农望】   【开元户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二 乡五十元和户五千二百三十六   乡三十六】   禹贡雍及豫二州之境周初为虢国虢有三北虢今陜州平陆县东虢今荥阳县西虢在今凤翔扶风县也鲁僖二年晋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虢亡仍为晋地其后三卿分晋属韩秦兼天下属三川郡至汉武帝元鼎四年置农郡后魏以献文帝讳改为恒农郡孝武帝永熙三年分为西恒农属陜州周明帝复为农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陜州大业二年又改属豫州三年又于农县置农郡义寜元年改为凤林郡其年于卢氏县置虢郡武徳元年改为虢州其年改凤林郡为鼎州因鼎湖以为名贞观八年废遂移虢州于今理所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百三十里东至东都四百五十三里】   【东至陜州一百三里西南至商州三百七里】   【西北至潼闗一百三十里自闗至华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河中府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天门冬 地骨白皮 麝香赋 绢 絁 绵】   管县六   农 卢氏 阌乡 玉城 朱阳 湖城   农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隋大业二年省三年复于今湖城县西南一里置寻移就郡理其年移郡于鸿胪川县亦随徙即今县是也义宁元年属凤林郡武徳元年属鼎州贞观八年属虢州   方伯堆在县东南五里宋奋武将军鲁方平所筑鸿胪水过县北十五里入灵宝界溉田四百余顷卢氏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六里】   本汉旧县春秋时西虢之邑地有卢氏山或言卢敖得道于此山宜五谷可以避水灾隋开皇三年改为虢州大业三年废以卢氏属河南郡武徳元年又置虢州县依旧   熊耳山在县南五十里禹贡导洛于此   阌乡县【望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湖县地属京兆尹自汉至宋不改周明帝二年置阌乡郡按阌乡本湖县乡名阌古文闻字也説文从门受声隋开皇三年废阌乡郡十六年移湖城县于今所改名阌乡县属陜州贞观八年改属虢州   秦山一名秦岭在县南五十里南入商州西南入华州山髙二千丈周回三百余里   黄巷坂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即潼闗路也水经注曰河水自潼闗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厯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闗岸髙道陿车不得方轨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又潘岳西征赋曰遡黄巷以济潼亦谓此也   桃源在县东北十里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也黄河在县北三里   全鸠水一名全节水汉戾太子亡匿之处   思子宫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汉武帝为戻太子所筑也   曹公故垒在县西二十五里魏武征韩遂马超此地置垒又宋武之入长安檀道济王鎭恶滨带河险大小七营皆此处   赫连氏京观俗号平呉台在县西二十二里赫连勃勃使太原公昌攻刘裕将龄石于潼闗克之筑台以表武功   玉城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卢氏县地属农郡后魏正始二年分立石城县废帝改为玉城周武帝天和元年废隋义宁元年重置贞观八年移于今理   朱阳县【上东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卢氏县属农郡后魏太和十四年蛮人樊磨背梁归魏立朱阳郡并朱阳县令樊磨为太守大统三年分为朱阳郡属东义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又省郡宣帝大象元年割卢氏西界以益朱阳县隋开皇四年北属陜州大业三年改属虢州   湖城县【望东南至州五十二里】   本汉湖县属京兆尹即黄帝铸鼎之处后汉改属农郡至宋加城字为湖城县   荆山在县南即黄帝铸鼎之处   夸父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湖县故城在县西南二里   汝州【临汝望】   【开元户二万六千五十三 乡六十元和户一万三千七十九 乡三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周王畿及郑楚之地后属于晋六国时复为韩魏之地秦属三川郡在汉为河南郡之梁县地也隋开皇四年自陆浑县界移伊州理于此大业二年改为汝州三年改为襄城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伊州贞观八年改为汝州   州境【东西二百三里南北二百五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九百八十里西北至东都一百七十里】   【南至蔡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邓州四百七十五里】   【东至许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絁赋 絁 绵】   管县七   梁  临汝 鲁山 叶  襄城 郏城龙兴   梁县【望郭下】   汉旧县古蛮子邑战国时谓之南梁以别大梁少梁即左传云楚为一昔之期而袭梁及霍也   蛮中聚即戎蛮子国也在今郡西南俗谓之麻城又有阳人聚故城在今县西秦灭东周徙其君于阳人聚即此城也汉末孙坚大破董卓军于此髙齐于此置汝北郡以备周寇故城在今县南亦名王坞城隋炀帝改梁县为承休县属汝州贞观元年又改为梁县   汝水经县南三里   广成泽在县西四十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人元初二年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以为文徳可兴武功宜废请寝搜狩之礼于时马融以文武之道并用作广成賛以讽按此泽周回一百里隋炀帝大业元年置马牧于此   周承休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汉封周后于此   黄坡在县东二十五里南北七里东西十里隋朝修筑有溉灌之利隋末废壊干封初有诏增修百姓赖其利焉   临汝县【上东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梁县地先天二年置贞观七年刺史陆长源奏请割梁县西界二乡以益之乃自下县升为上县【案唐书董晋传陆长源为汝州刺史在贞元时此讹贞观七年旧唐书地理志亦云贞观八年以梁县西界二乡益之兼移县于石壕驿殆沿讹已久】   鲁山县【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鲁阳县古鲁县也属南阳郡鲁阳公与韩战酣挥戈日为退三舍谓此地也后魏太和十一年孝文帝南巡置鲁阳镇十八年改镇为荆州二十二年罢荆州置鲁阳郡改鲁阳县为北山县周改为鲁山县武徳四年又于县置鲁州贞观元年州废以鲁山属伊州八年改伊州为汝州   鲁山在县东北十里   鱼齿山在县东六十里春秋楚师伐郑涉于鱼齿之下山有滍水故言涉也   汝水出县西一百五十里   人息山一名伏牛山   滍水出县西大陌山世祖破王寻于昆阳士卒赴水死者甚众滍水为之不流即此水也   温汤水在县西四十里状如沸汤可以熟米侧有石铭曰皇女汤可已万病   鲁阳闗水俗谓之三鵶水经县西七里其闗三鵶镇在县西南十九里后周置以御髙齐亦名平髙城   鲁城在县东北十七里髙齐置以御周   叶县【紧西北至州二百一十里】   本楚之叶县春秋楚人迁许于此其后楚使沈诸梁尹之僭号称公谓之叶公秦置郡县隶于南阳后汉书谓之小长安言地沃人丰也开元三年于县置仙州以汉时王乔于此得仙也二十六年废仙州属许州其年又割属于汝州   方城山在县西南十八里楚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是也   黄城山一名苦菜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即长沮桀溺耦耕处   汝水西北流入去县二十三里   昆阳故城在县北二十五里后汉世祖破王寻之处烧车水在县南二十四里世祖破王寻烧其辎重于此水滨因名   襄城县【望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秦旧县汉因之属颍川郡春秋襄王避叔带之难出居郑地泛在今县南一里古泛城是盖以周襄王居此故名襄城晋及后魏属襄城郡隋开皇三年改郡为汝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废汝州以县属许州开元四年置仙州割襄城属焉二十六年废仙州复隶许州天宝七年又属汝州   汝水经县南去县一里县理废汝州城即古襄城楚灵所筑后汉冯异据之降世祖庄子曰黄帝游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而问道焉亦此地也   郏城县【紧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春秋时郑地后属楚又入于晋七国时又属韩至汉以为县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后魏属南阳郡髙齐省隋大业二年移父城县于今县西北五里属汝州四年改父城县为郏城县   汝水西去县七里   扈涧水出县北三十里   父城故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故殷时应国也左传楚大城父城使太子建居之   龙兴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郏城县地后魏太和十八年置汝南县髙齐天保七年废隋开皇十八年复置汝南隋末废则天证圣元年置武兴县神龙元年改为龙兴县县城本通鵶城即后汉贾复城也复南击郾所筑后魏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亲征马圈行至此城昬雾得三鵶引路遂过南山故号通鵶城   大龙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刘累学扰龙迁于鲁县因以名山   汝水在县北四十五里西南从梁县界流入   湛水在县东三十里春秋襄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帅师战于湛阪是也   滍阳城一名应城在县南二十五里后魏置滍阳县隋开皇十年改为湛水武徳四年又置滍阳县   元和郡县志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八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三】   汴州【陈留雄】   【开元户八万二千一百九十 乡一百六十一元和户八千二百一十八  乡五十三】今为汴宋节度使理所【管汴州宋州亳州颍州管县二十八 都管户三万一千四百四十四】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郑地战国魏都史记魏惠王自安邑徙理大梁即今浚仪县秦为三川郡地汉陈留郡之浚仪县也郦生説汉髙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逹之郊汉文帝以皇子武为梁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今宋州是也汉陈留郡即今陈留县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梁州周宣帝改为汴州【以城临汴水故也】隋大业二年州废以开封浚仪属郑州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王世充复置汴州   州境【东西一百 十六里南北二百 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至东都四百二十里】   【南至宋州三百里东南至陈州三百一十里】   【北至滑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曹州二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绢二十疋赋 绵 绢】   管县六   开封 浚仪 陈留 雍丘 封丘 尉氏   开封县【望郭下理东界】   本汉旧县属河南郡魏为秦所败走保开封此城也晋属荥阳郡后魏天平元年于此置开封郡髙齐天保七年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开封县属汴州大业二年废汴州以县属郑州武徳四年重置汴州开封又属焉贞观元年废延和元年于城内别置开封县管东界   蓬泽在县东北十四里今号蓬池左氏所谓蓬泽也长垣故城一名仓垣城在县北二十里汉陈留太守所理   梁王吹台在县东南六里俗号繁台   沙海在县北二里战国策齐欲发卒取周九鼎顔率説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即谓此也隋文疏凿旧迹引汴水注之以习舟师以伐陈陈平之后立碑其侧以纪功焉今无水   蓼堤在县东北六里髙六丈广四丈梁孝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乃筑此堤至宋州凡三百里浚仪县【望郭下理西界】   本汉旧县属陈留郡故大梁也魏惠王自安邑徙此因浚水为名后魏置梁州陈留郡周宣帝改为汴州县属之隋大业二年废汴州改属郑州武徳四年于此重置汴州以县属焉   夷门史记大梁城有十二门东门隠士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夷门监者魏公子无忌厚遗之不肯受遗   枯遮梁沟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引水灌大梁城于此沟   琵琶沟水西自中牟县界流入通济渠隋炀帝欲幸江都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即莨荡渠也   陈留县【望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陈留郡陈留县地武帝置陈留郡属兖州按留本郑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又按彭城亦有留此留属陈故称陈留晋为陈留国隋开皇三年分浚仪县置陈留县属汴州武徳四年属杞州今汴州雍丘县是也贞观元年废杞州属汴州   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也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   东昏故城本汉县县东北九十里即汤武之户牖乡陈平之故里也   雍丘县【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亦古之雍国及杞国周武王克殷封禹后东楼公于杞后魏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阳夏郡理雍丘城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汴州武徳四年于此置杞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汴州   雍丘故城今县城是也春秋时杞国城也杞为宋灭城北临汴河晋永嘉末镇西将军祖逖为豫州刺史理于此逖累破石勒军由是黄河以南皆为晋土人皆感悦逖卒百姓立祠   髙阳故城县西南二十九里颛顼髙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髙祖攻昌邑西过髙阳又郦食其墓在此外黄故城县东六十里黄本属宋后属陈留郡以魏郡有内黄故此为外黄   封丘县【紧南至州五十里】   古之封国【左传鲁封父之繁弱是也】后属衞亦属魏汉髙祖与项羽战败于延乡有翟母者免其难故以延乡为封丘县以封翟母属陈留郡后魏并入酸枣宣武帝又置封丘县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置郡以县属汴州   黄池在县南七里鲁哀十三年晋侯与吴子争盟于此尉氏县【望北至州一百里】   汉旧县春秋时郑大夫尉氏之邑自汉厯后魏属陈留郡不改髙齐省以地入开封府隋开皇六年复置尉氏县属汴州武徳四年于此置洧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汴州   三亭冈在县西三十七里秦使谒者王稽使魏夜与范睢言曰待我于三亭之南即此冈之南也   故钟城在县西三十五里魏太尉钟繇故里   宋州【睢阳望】   【开元户十万三千 乡一百九十三元和户五千二百 乡八十三】   禹贡豫州之域即髙辛氏之子阏伯所居商丘今州理是也周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于宋自微子至君偃三十三世为齐魏楚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济阴东平楚得沛按梁即今州地秦并天下改为砀郡后改为梁国汉文帝封子武为梁王自汉至晋为梁国属豫州宋改为梁郡隋于睢阳置宋州大业三年又改为梁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又为宋州天宝末禄山乱两河郡县多所陷没惟张巡许逺姚訚三人坚守睢阳贼将尹子奇并力攻围逾年不克城中孤危粮竭相食殆尽时贺兰进明许叔冀屯军临淮争权不协不发援师城竟为贼所陷巡逺等抗词不屈遂俱被害然使贼锋挫防不至江淮巡逺之力也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一十八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八十里西至东都九百二十里】   【东南至泗州七百五十里西南至亳州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曹州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二十疋赋 绵 绢】   管县十   宋城 砀山 虞城 楚丘 柘城 谷熟下邑 单父 襄邑 宁陵   宋城县【望郭下】   汉睢阳县属宋国后属梁国后魏属梁郡隋开皇三年罢梁郡以县属亳州十六年于此置宋州睢阳属焉十八年改为宋城   睢水西南至寜陵县界流入   涣水西南自寜陵县界流入   陨石水源出县北四十里春秋时陨石于宋其处为潭小防故城县北二十二里即庄周之故里   州城古阏伯之墟契孙相土亦都于此春秋为宋国都汉梁孝王广睢阳城七十里开汴河后汴水经州城南园县东南十里汉梁孝王园   清泠池在县东二里   砀山县【上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汉砀县属梁国后汉不改晋以其地并入下邑宋复置砀县属梁郡后魏属砀郡髙齐文宣帝并废以安阳县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大业二年改属宋州砀文石也以其山出文石故以名县虞城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虞国舜后所封之邑后汉及晋属梁国后魏延昌中于此置萧县理虞城属沛郡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分下邑置虞城县属宋州   孟诸泽在县西北十里周回五十里俗号盟诸泽故纶城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少康逃奔有虞虞妻以二姚而邑诸纶   平台县西四十里左传宋皇国父为宋平公所筑汉梁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与邹枚相如之徒并游其上即此也   楚丘县【紧南至州七十里】   古戎州已氏之地汉为已氏县属梁国后汉属济隂郡北齐废隋开皇五年又置属曹州六年改为楚丘县武徳五年属戴州【今宋州单父县是也】贞观十七年废戴州隶宋州楚丘故城在县北三十里   柘城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陈之株邑诗陈风株林刺灵公是也至秦为柘城县续汉志属陈郡至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贞观初废入谷熟寜陵二县后县人徭赋路逺陈诉积年至髙宗朝复置属宋州其罗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涣水在县北二十九里   谷熟县【上西北至州五十七里】   本汉薄县地置于古谷城春秋时为谷丘亦殷之所都谓之南亳汉于此置薄县属山阳郡薄与亳义同字异后汉改置谷熟县属梁国隋开皇十六年属宋州隋末防乱县人刘继叔戮力固守免陷于贼武徳二年置南谷州以继叔为刺史四年罢以县属宋州   涣水在县南二十八里   髙辛故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于此   下邑县【上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汉旧县按鲁为楚所灭顷公迁于下邑汉髙祖攻下邑拔之在汉属梁国后汉无下邑县魏复立焉晋宋属梁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十六年改属宋州   故谯城县北三十一里祖逖屯淮隂进据太丘城遂克谯城而居之谓此也   单父县【紧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九里】   古鲁邑也汉以为县属山阳郡后汉以为侯国属济隂郡后魏置北济隂郡理单父城隋开皇三年废郡又置单父县属济隂郡十六年于县置戴州单父属焉大业二年废戴州以县属曹州武徳五年重置戴州县又属焉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隶宋州【汉髙祖后吕氏单父人宓子贱巫马期皆宰单父】   襄邑县【紧东至州一百一十四里】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宋襄牛地也秦始皇徙承筐县于襄陵改为襄邑县汉以县属梁后又属陈留宋属谯郡髙齐文宣帝省入雍丘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襄邑县属杞州大业三年割属梁郡武徳二年复置杞州以县属焉贞观元年州废县隶宋州   睢水西自雍丘县界流入   承筐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宋襄公墓在县城中东隅故号襄陵   宁陵县【紧东至州五十九里】   本汉旧县宁亦作甯七国时属魏魏安厘王以弟无忌为信陵君邑于此汉初以魏咎为甯陵君亦在此汉志寜陵属陈留郡后汉属梁国晋属宋郡改属谯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亳州十六年割属宋州   睢水西北自襄邑县界流入   涣水西自襄邑界流入   故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以不祀为汤所灭大棘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宋华元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又七国反先击梁棘即此城也   汋陵在县南二十五里春秋郑子罕伐宋宋将鉏乐惧败诸汋陵   故柘城在县南七十里陈之株邑   故鄢城在县南五十三里汉之鄢县郑伯克段于此已吾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后汉已吾县故城曹公初起兵于此   始基故城在县南九十里晋蔡州刺史祖逖督护衞策所筑初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遣将魏硕于谷水南营逖遣策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策曰从祖公北伐数年功始基于此因以为名   仇留故城在县南六十五里初陈川自始基败后遣将仇留伐鄢以逼蔡州祖逖遣衞策进戍谷北髙丘以御仇留故呼为仇留城   亳州【望谯郡】   【开元户七万七百三十二 乡一百三十七元和户六千五百二   乡一百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时为陈国之焦邑六国时属楚在秦为砀郡地汉为谯县属沛郡初后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单飏以为其地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后如其言魏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先人旧郡又立为谯国与长安许昌邺洛阳号为五都后魏复置南兖州周武帝改为亳州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亳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西至东都八百六十里】   【正南防东至颍州二百六十里西至陈州二百里】   【西北至宋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二十疋赋 绵 绢 黍 稷 麻 麦】   管县八   谯  临涣 酂  城父 鹿邑 防城永城 贞源   谯县【紧郭下】   汉旧县属沛郡晋属谯郡后魏无谯县有小黄县隋开皇三年以小黄县属亳州大业二年改小黄县为谯县三年以亳州为谯郡县仍属焉   涡水在县西四十八里魏黄初六年文帝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   魏文帝祠在县东五里初魏太祖以议郎告疾归乡里筑室于此读书秋冬弋猎以自娱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宅   故梅城在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   临涣县【紧西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铚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魏属谯郡梁武帝普通中克铚城置临涣郡以临涣水为名后魏改置涣北县北齐省临涣郡改涣北县为临涣县属谯郡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改置谯州神尧尝为谯州刺史大业二年改属亳州武徳四年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县隶亳州   嵇山在县西三十里晋稽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   酂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秦汉旧县属砀郡汉属沛郡萧何封酂侯此邑也魏酂县属谯国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酂县属沛郡武徳四年改属亳州   城父县【上西北至州七十九里】   春秋时陈国之夷邑亦名城父汉为城父县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晋属谯郡宋志阙而有浚仪县隋开皇十八年以重名复改为城父属亳州   涡水西北自谯县界流入   淝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扶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汉韦贤封邑   章华台县南九里   髙陂县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鱼蚌菱芡之利鹿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七里】   本汉郸县地春秋时鸣鹿邑属陈国左传晋智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是也晋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为鹿邑县   涡水西北自陈州太康县界流入   鹿邑故城县西十三里俗名防乡城【案防互古通王应麟谓即论语之互乡】春秋时鸣鹿邑也   武平故城县东北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   防城县【上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山桑县属沛郡后汉改属汝南郡魏属谯郡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涡州理山桑城其地后入于梁梁于此置西徐州后复入魏改为谯州改谯县为涡阳县隋改涡阳为淝水县武徳四年重立山桑县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二年改为防城县   县城北临涡水后魏涡州城也东魏武定六年侯景叛行台慕容绍宗破景于此   檀公城本汉山桑县城宋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居此因名之   永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因隋旧县本秦芒县地汉不改后为临睢县之境晋蕲县地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北三里割彭城睢阳置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徳五年移于马甫城属谯州即今理是也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属亳州   砀山县南五十里汉祖隠芒砀山泽间应劭注芒今在临睢即永城县是也砀属梁国今砀山县是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可以隠也   故费城县南二十里   贞源县【望东至州五十九里】   本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后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髙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干封元年髙宗幸濑乡以元皇帝生于此县遂改为贞源县寜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汉县也晋永嘉五年东海王越自阳城率甲士四万薨于项秘不发丧石勒兵追之及寜平城焚越尸于此数万众敛手受害尸积如山王夷甫亦遇害   元皇帝祠县东一十四里祠院中有九井隋季井皆竭自武徳以来清泉沁漏或云汲一井而八井水皆动李母祠在县东一十四里干封元年册号先天太后今谓之洞霄宫   颍州【汝隂上】   【开元户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九 乡五十六元和户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 乡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胡子国楚灭之秦并天下为颍川郡之地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隂县也魏晋于此置汝隂郡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田后魏孝昌四年改置颍州髙齐罢州置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于汝隂县西北十里置信州六年改为颍州移于今理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八到【西取陈州路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至东都九百六十里】   【东至夀州二百六十里南至淮约一百里】   【西至蔡州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七百里】   【西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絁二十疋 绵二十七屯案开元赋写缺】   管县四   汝隂 沈丘 颍上 下蔡   汝隂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隂郡后魏孝昌三年于此置颍州北齐废以县属汝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颍州武徳初置信州六年复为颍州县皆属焉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去百里   颍水西北自陈州项城县界流入伏于城下   汝水西南自蔡州新蔡县界流入又东南入淮   寝丘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楚相孙叔敖将死戒其子请寝丘之地即此   古任城在县北一里陈将任蛮奴伐齐于颍水北岸筑城以围池隂   百尺堰在县西北一百里司马景王讨王凌至百尺堰即此   沈丘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二十六里】   本汉寝丘孙叔敖子之封一名沈丘汉为寝县属汝南郡后汉加丘字东魏于此置才州髙齐文宣废州改置襃信县隋不置县邑至神龙二年十道使唐俭奏请分汝隂置沈丘县   小汝水在县北   颍上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七里】   本汉慎县地属汝南郡自汉讫宋不改隋大业二年置颍上县属颍州三年以颍州为汝隂郡县仍属焉武徳四年移于今理   淮水西南自汝隂县界流入去县七十里又东北入下蔡县界   颍水西自汝隂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淮   下蔡县【上西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古蔡国又吴州来之邑也按蔡国本都上蔡又徙新蔡后又迁此故谓之下蔡汉以为县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隋大业二年属颍州十二年移于今理武徳四年于此置涡州下蔡属焉八年州废县属颍州硖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淮水经硖石中对岸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夀阳   淮水西南自颍上县界流入   淝水经县理南去县一里入淮   硖石城魏诸葛诞反王昶据硖石以逼诞即此城又晋孝武帝太元八年闻苻坚入寇乃遣龙骧将军胡彬将水军五千援夀春既陷退保硖石亦此城也今之县城在旧城东北十余里   邓艾庙在县西一百二十步艾为魏将作陂营屯田后人赖其利因为立祠   元和郡县志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九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四】   滑州【灵昌望】   【开元户五万三千六百二十七 乡一百五元和户八千五十六     案乡数传写缺】今为郑滑节度使理所【管滑州郑州 管县十四都管户二万二千】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衞国左传曰狄灭衞衞立戴公以庐于曹【今州城东北五里白马故城即衞之曹邑也】衞文公自曹邑迁于楚丘【今卫南县也】衞成公又迁于帝丘【今濮州濮阳县是也】战国时其地属魏始皇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东郡汉因之后汉末袁绍以曹公为东郡太守东晋时慕容徳自邺南徙滑台僣号南燕都于胙城至超徙都广固为宋所灭宋武帝既平慕容之后尽得河南之地于此置兖州仍置东郡宋之北境守在此其城在古滑台甚险固后魏宋文帝使王谟攻围二十日不能取隋开皇九年又于今州理置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取滑台为名】大业三年又改为东郡武徳元年罢郡置滑州二年陷寇四年讨平王世充依旧置滑州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六里西北一百四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南至汴二州百一十里】   【东南至曹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郑州三百里】   【正西防南至衞州一百一十五里北至相州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濮州二百一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方纹绫赋 绵 绢】   管县七   白马 韦城 衞南 胙城 灵昌 酸枣匡城   白马县【望郭下】   本衞之曹邑汉以为县属东郡【因白马津为名】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县又属焉白马山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开山图曰有白马羣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津与县盖取此山为名黄河去外城二十步   州城即古滑台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云衞灵公所筑小城昔滑氏为垒后人増以为城甚髙峻坚险临河亦有台慕容时宋公遣征虏将军王仲徳攻破之即魏武破袁绍斩文丑于此岸者   鹿鸣故城县北三十里宋书宋将王谟据滑台宣令走鹿鸣城是也   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县北三十里鹿鸣城之西南隅郦食其説汉祖曰守白马之津塞飞之口以示诸侯则天下知所归矣谓此津也建安五年曹公征先主先主奔袁绍曹公擒闗羽拜为偏将军绍遣顔良攻刘延于白马曹公使羽击之羽刺杀良于万众之中遂解白马之围后慕容徳为魏军所逼率户四万余徙于鹿鸣达黎阳津昏而冰合是夜济河讫旦而魏师至冰亦寻泮徳悦以为神助因改黎阳津为天桥津   河侯祠在县南一里汉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浸瓠子隄尊临决河不去后人嘉尊壮节因为立祠   韦城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白马县地殷伯豕韦之国也左传范宣子曰昔我之祖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杜注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是也隋开皇六年分白马县南境置韦城县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属滑州   京观在县北二百步王莽篡汉东郡太守翟义举兵莽遣将王邑等八将败义于此乃筑焉俗号髑骨台衞南县【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   本汉濮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楚丘县属滑州后以曹州有楚丘县改今名   铁丘在县东南十里   故鉏城在县东十五里左传后羿自鉏迁于穷石是也胙城县【上北至州九十里】   本古之胙国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也又为古之燕国左传魏人燕师伐郑是也汉为南燕县其后慕容徳都之复号东燕县隋开皇三年废东郡以县属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名因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为胙城属滑州武徳二年于此置胙州领胙城又置东燕县四年废州胙城属滑州石丘在县东北三十里俗传汉成帝时星陨之名也濮水县南二十里西南自酸枣县界流入   灵昌县【上东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南燕县地自汉至隋不改开皇十六年分东燕酸枣二县置灵昌县取灵昌津以为名属滑州   黄河在县北一十里   赤眉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汉末赤眉贼帅樊崇筑延津即灵昌津也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初石勒伐刘曜至河渚不得渡时流澌下流因风结冰济讫泮勒自以为得天助故号灵昌津又左传郑太叔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又曹公北救刘延至延津皆此津也   酸枣县【望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秦旧县属陈留郡以地多酸枣其仁入药用故为名后魏并入小黄宣武帝复置改属东郡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属滑州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   酸枣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六国时韩王所理处旧址犹存   金堤在县南二十三里汉文帝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即此堤也   匡城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古衞之匡邑论语子畏于匡至汉为长垣县地自汉至后魏不改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匡城县属滑州故匡城在县西南十里   故蒲城在县北一十五里左传齐侯衞侯胥命于蒲子路为蒲宰皆此也   訾娄故城县西北十六里   故鹤城县西南十五里衞懿公养鹤于此   郑州【荥阳雄】   【开元户六万四千六百一十九 乡一百二十四元和户一万三千九百四十四 乡一十八】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郑国本髙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周宣王母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郑是为郑桓公后幽王为犬戎所杀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平定虢郐之地故左传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是也自武公后二十二公至六国时郑为韩哀侯所灭哀侯二年韩自平阳徙都郑秦并天下属三川郡汉髙祖改三川为河南郡荥阳属焉晋武帝分河南置荥阳郡东魏孝静帝分荥阳置成臯郡髙齐文宣帝又改为荥阳郡周改为荥州隋开皇三年改荥州为郑州十六年分置管州大业二年废郑州改管州为郑州隋末陷贼武徳四年五月擒建徳王世充东都平其月置郑州理虎牢其年又于今郑州理置管州贞观元年废管州七年自虎牢移郑州于今理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至东都二百八十里】   【东至汴州一百四十里南至许州一百八十六里】   【东北至滑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麻黄赋 绵 绢】   管县七   管城 荥阳 荥泽 原武 阳武 新郑中牟   管城县【望郭下】   本周封管叔之国自汉至隋皆为中牟县开皇十六年于此置管城县属管州大业三年改管州为郑州县又属焉   梅山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时楚蒍子冯率师侵费滑右回梅山即此山也   圃田泽县东三里   故市城县西北三十里曹公击袁绍军于故市即此城也   武强城县东三十一里曹参击项羽还攻武强即此城也   祭城县东北十五里   邲城县东六里晋荀林父帅师与楚子战于邲即此城也   李氏陂县东四里后魏孝文帝以此陂赐仆射李冲故俗呼为仆射陂周回十八里   荥阳县【紧东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荥阳郡髙齐改郡名成臯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郑州万歳通天元年改为武泰县仍隶河南府神龙初复为荥阳属郑州   京水出县南平地   索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小陉山   古大索城今县理是也楚汉战于京索间汉书注京县有大索亭小索亭晋末荥阳人张卓董遇鸠集流散守固此城因名大栅坞今呼为大剌盖音之讹耳   小索城县北四里宋南平王铄遣王阳儿据小索破魏即此城也   京县故城县东南二十里即郑京城太叔之邑   荥泽县【望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荥阳县地隋开皇四年分荥阳置广武县取山为名仁夀九年改为荥泽属郑州   广武山县西二十里一名三皇山   敖山县西十五里春秋时晋师救郑在敖鄗之间敖鄗二山名宋武北征记曰敖山秦时筑仓于山上汉髙祖亦因敖仓傍山筑甬道下汴水即此山也   黄河北去县十五里   荥泽县北四里禹贡济水溢为荥今济水亦不复入也东广武西广武二城各在一山头相去二百余步在县西二十里汉髙祖与项羽俱临广武而军今东城有髙坛即是项羽坐太公于上以示汉军处   践土台故王宫县西北十五里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秦所置仲丁迁于嚣此也诗搏兽于敖即此   金堤县西北二十二里汉文帝时河决酸枣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武帝时王尊为东郡守又加修筑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诏乐浪人王景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乗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溃漏之患此隄首也   原武县【紧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河南郡后魏属荥阳郡东魏改置广武县又属焉髙齐天保七年郡县并废隋重置原武县属郑州武徳四年属管州贞观元年复属郑州   黄河县北二十里   古阳池城竹书纪年曰惠王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即此也开皇六年于此置县今县理   阳武县【紧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   黄河县北三十里   南棣城北棣城二故城在县北十里春秋楚伐陈诸侯会于北棣以救之此也   汴渠一名莨宕渠今名通济渠西南自荥泽管城二县界流入   博浪沙县东南五里张良为韩报仇击始皇处   新郑县【紧东北至州九十里】   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都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为颍川郡汉以为新郑县属河南郡晋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郑州   陉山县西南三十里史记魏败楚于陉山山上有子产墓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皆东向即杜元凯终制所言者   函陵县北十三里左传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此也   溱州府城即东魏河南道行台侯景营军之垒   溱水源出县西北三十里平地   郐城县东北三十二里   洧水县西北二十里灌颍渠首受洧水西魏遣王思政固守长社城东魏相髙澄遣将清河王髙岳攻之筑堰通洧水渠灌破长社城即此渠也   中牟县【紧西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魏太武帝省并阳武东魏孝静帝分荥阳置广武郡隋氏避讳改为内牟属管州今县理是也开皇十八年改为圃田县大业十三年陷李密武徳三年李勣招抚东夏于此置牟州复改为中牟贞观元年属汴州龙朔二年复隶郑州县理即古中牟故城论语佛肸以中牟叛后汉鲁恭为县令有善政人为立祠   圃田泽一名原圃县西北七里其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上承郑州管城县界曹家陂又溢而北流为二十四陂小鹄大鹄小斩大斩小灰大灰之是也   官渡台俗号中牟台亦名曹公台在县北十二里曹公破袁绍于此   许州【颍川望】   【开元户五万九千七百一十七 乡一百十七元和户五千二百九十一   乡五十七】今为陈许节度使理所【管许州陈州 管县十三都管户九千三百二十九】   禹贡豫州之域周又为许国春秋定公六年郑灭许七年又封许自是附庸于郑周末为晋地三卿分晋其地属韩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理阳翟汉髙帝五年为韩国以韩信为王六年复为颍川郡后汉献帝初遭董卓之乱迁都长安卓死东归于洛魏太祖迎帝都许及魏受禅改许县为许昌县然魏虽都洛而宫室武库犹在许昌又析颍川增置襄城县晋咸和二年征西庾亮表成帝曰颍川襄城本是一郡戸口今少请还合颍川从之宋受禅后魏明帝使达奚斤伐宋长驱至虎牢颍川许并入于后魏后又陷于东魏髙澄就古颍隂城改置南郑州即今州城是也隋仁夀元年改南郑州为许州隋末陷王世充武徳四年世充平复为许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东都三百四十里】   【东南至陈州二百六十里正南微东至蔡州三百里】   【北至郑州一百八十六里东北至汴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蔗心席 干柿赋 绵 绢】   管县七   长社 长葛 许昌 鄢陵 临颍 舞阳扶沟   长社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颍川郡春秋时郑长葛地其社中树暴长汉更名长社后汉属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汴州大业三年改为颍川县武徳四年复为长社改属许州   颍水西南自襄城县界流入   潩水俗名勑水经县西其源出密县大騩山   长葛县【紧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长社县地隋分置长葛县属许州取旧名   洧水自北流入去县十三里   长箱城东魏武定五年清河王髙岳率众围西魏将王思政于颍川因筑此城初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隋开皇六年又于此立县今县理是   长葛故城县北十三里   长社故城县西一里西魏大统十三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颍川东魏遣将清河王髙岳率众十万围颍川思政不与战岳造髙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颍川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此城也   东偏城县东北五里左传齐人郑人伐许许庄公奔衞郑伯使百里奉许叔居许东偏即此城也   许昌县【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   本许国为楚所灭至汉为县属颍川郡后汉因之魏太祖迎献帝都许文帝受禅改为许昌宋志无许昌县天平元年复置今县理是也髙齐文帝省鄢陵入许昌隋文帝又于鄢陵县置洧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废洧州以县属许州初魏武既破黄巾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只建置屯田于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人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间所在仓储盈积   洧水西北自长葛县流入去县三十里   故许昌城县南四十里即许国故城   许昌宫在许昌故城中杨修作许昌宫赋即此宫也鲁城县南四十里左氏郑伯请以太山之祊易许田而祀周公即此城   景福殿基址今在许昌故城内西南隅   鄢陵县【上西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颍川郡春秋郑伯克段于鄢晋楚战于鄢陵并此地后魏颍川置许昌郡仍立鄢陵县以属焉髙齐文宣帝废鄢陵以其地入许昌县隋开皇三年复置属许州十六年又于县理置洧州县仍属焉大业二年废洧州以鄢陵属许州   洧水西北流入经县西十里   鄢陵故城县西北十五里   太丘城县西南二十里陈寔尝为此县长   故陶城县南五十里相传晋陶侃征杜□所筑   临颍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颍川郡厯代因之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许州大业四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建中二年属溵州贞元二年州废依前属许州   临颍臯东西长五十里即龙脾冈也嵩髙山东南三百里有龙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冈也今临颍县理在冈上   颍水西北自长社县界流入   繁昌故城县西北三十里魏文帝行至繁阳亭筑坛受禅因置繁昌县即此城也   舞阳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颍川郡在舞水之阳因名汉封樊哙魏封司马宣王并为舞阳侯皆此邑自汉至晋不改宋省开元四年重于故城内置   扶沟县【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属淮阳国后汉属陈留郡魏属许昌郡髙齐文宣帝自今县北移于今理武徳四年置北陈州县隶焉其年废州以县属洧州九年洧州废又属许州洧水县西二十二里   陈州【淮阳上】   【开元户五万二千六百九十二 乡一百四元和户四千三十八     乡三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妫满于陈春秋时楚灭之秦灭楚属颍川郡汉髙帝分颍川置淮阳国后汉章帝改为陈国献帝末陈王宠为袁绍所杀国除为陈郡曹魏复为陈国以东阿王植为陈王植子志徙封济北又为陈郡晋宋因之东魏孝静帝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乃于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棱陵县髙齐文宣帝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周武帝改信州为陈州隋开皇二年改为沈州大业二年废沈州入陈州三年改为淮阳郡武徳元年复为陈州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二百八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里北至东都六百六十里】   【东至亳州二百里东南至颍州三百里】   【北至许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绵 绢赋 粟 麦】   管县六   宛丘 太康 项城 南顿 溵水 西华   宛丘县【紧郭下】   本汉陈县春秋时楚灭陈县之秦汉仍为陈县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郡晋属梁国宋属陈郡髙齐文宣帝省陈郡仍移项县理于此隋文帝罢陈郡改项县为宛丘县   陈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   宛丘县南三里尔雅陈有宛丘又丘上有丘为宛丘注四方髙中央下曰宛   固陵县西北四十三里项羽败南走固陵此也   洧水西自许州鄢陵县界流入   蔡州自西北流入经县理东一里   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城也包羲氏神农氏并都于此及楚顷襄王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于陈卒为秦所灭   弩台在县理古陈城南八十步后汉陈敬王曾孙宠善弩射十发皆同处常于此台教弩黄巾贼起宠有强弩千张故惟陈国保全开元九年移孔子庙于台上东门池在州城东门内道南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即此池   八封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太康县【紧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阳夏县地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后魏孝昌四年置阳夏郡以县属焉隋文帝改阳夏为大业县   蔡水西北自汴州尉氏界流入   涡水首受蔡水东流经县北   县理城即汉阳夏县城夏后太康所筑汉五年髙祖追击项羽至阳夏南羽败走固陵是也   项城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汉项县古项子国春秋齐师灭项至楚襄王徙都陈以项为别都按此城即楚筑在汉属汝南郡晋属陈国隋文帝改项县加城字属陈州东晋孝武时秦将苻融攻陷夀春苻坚舍大军于项城轻骑八千兼道赴之时有谣曰坚不过项坚出令曰敢言吾在夀春者拔其舌众谏不从坚遂败   武邱县东南四十里本名邱头魏王凌密谋废立司马宣王将中军讨陵大军掩至百尺堰凌自知势穷军到邱头面缚水次因改邱头为武邱以旌其功即此也小汝水西南流入去县五十里   公路故城县东四里汉末袁术所筑   故诱城县北三十里魏毌丘险作乱西至项邓艾督军至乐嘉以诱之后人因谓之诱城   百尺堰县东北三十五里司马宣王讨王陵军至百尺堰即此地   南顿县【上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后汉世祖父钦尝为此县令故号南顿君【光武生于此县中】宋为南顿郡东魏于此置和城县北齐废郡省县入和城隋复为南顿县属陈州武徳六年省入项城证圣元年以县有光武乡名符武氏遂于此置光武县中宗复为南顿   颍水县西北三十里   小汝水县西南四十里   髙阳邱县南四十里应玚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髙阳氏才子故号髙阳邱   溵水县【上北至州八十四里】   本汉汝阳县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又属汝阳郡隋开皇三年属陈州十六年改汝阳为溵水县建中二年属溵州兴元二年溵州废改属陈州   溵水经县北去县三里   溉灌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本魏将邓艾所筑艾为典农使行陈颍之间东至夀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尽地利遂开筑陂塘大兴溉灌军储丰足因名此城   干谿台在县北三里左传楚灵王有干谿之台即此也西华县【上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汉因之晋无西华县宋复置属陈郡髙齐省后魏太和中复置武城县神龙元年又为基城景云复为西华   颍水县南二十里   洧水县西二十里   集粮城在县西十里魏使邓艾营田筑之贮粮故名   元和郡县志卷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五】   徐州【彭城上】   【开元户四万九千七百二 乡九十二元和户三千八百五十八 乡八十九】   今为徐泗节度使理所【管徐州宿州泗州濠州管县一十六 都管户三万七千二百五十二】   本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宋滕薛小邾偪阳之地六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泗水郡楚汉之际楚怀王自盱眙徙都之后项羽迁怀王于郴自立为西楚霸王又都于此汉改泗水郡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国按楚国即今州理是也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寻复为楚国自汉以来或理彭城理下邳晋氏南迁又于淮南侨立徐州安帝始分淮北为北徐州宋永初二年加淮南徐州曰南徐州而改北徐州曰徐州明帝时淮北入魏梁初蹔收太清之后寻复入魏徐州复理彭城仍立彭城郡高齐及后周不改隋开皇二年于此置总管罢郡其所领县并属徐州十四年废总管府为彭城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改置徐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贞观十七年罢都督初宋高祖经略中原以彭城险要置府于此至文帝时王谟又上表曰彭城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衞周固自淮以西襄阳以北经涂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后魏大将军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用之以陵诸夏舆地志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按自隋氏凿汴以来彭城南控埇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九里南北六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八十里西至东都一千二百二里】   【南取埇桥路至宣州五百里东南至泗州五百九十里】   【西南取萧县路至宋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濠州三百九十里】   【西北至兖州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沂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五色土各一斗 上细绢赋 绵 绢】   管县五   彭城 萧 丰 沛 滕   彭城县【望郭下】   古大彭氏国也汉为彭城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宋属彭城郡隋文帝罢郡为县属徐州   定国山在县东四里后魏武定五年慕容绍宗欲击梁贞阳侯萧明营于此山   泗水在县东去县十步   州理城贞观五年筑其外城即古大彭氏国汉髙祖定天下以为楚国封弟交为楚王东晋封刘裕为宋公至宋武帝以皇子义康为彭城王并都于此后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薛安都乃举城归魏   吕梁故城在县东五十七里春秋时宋之吕邑至汉以为吕县城临泗水髙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此城东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潭上一在水北并髙齐所筑立镇以防陈寇   曹公故城在县东南六十五里在吕梁东岸或言曹公筑此以守吕布西岸有城临水是布之所固也号曰吕布固   故垞城在县北二十六里或曰古崇侯国兖州人谓实中城曰垞   戱马台在县东南二里项羽所造戯马于此宋公九日登戯马台即此   寒山堰在县东南一十八里梁萧明伐魏堰清水以灌彭城   吕梁在县东南五十七里盖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号吕梁陈将吴明彻以舟师破下邳进屯吕梁堰泗水以灌徐州周将军乌丸轨达奚长儒率兵救援轨取车轮数百连锁贯之横断水路然后募壮士夜决堰至明陈人始觉溃乱争归至连锁之处生擒明彻   萧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古之萧国春秋时宋邑汉萧县属沛郡北齐改为承髙县属彭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徐州改为龙城县寻复为萧县   丁公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丁公追汉髙帝处   绥舆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宋髙祖绥舆里人盖因里以名山也   眢井在县北二百步左传楚子伐萧还无社与司马言目于眢井而拯之即此也   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沛郡战国属梁后汉属沛国晋同宋改属北济隂郡北齐改为永昌以县属焉隋改属徐州丰西泽在县西十五里汉髙祖斩白蛇于此   沛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三里】   本秦旧县泗水郡理于此盖取沛泽为县名汉兴四年改名沛郡领三十七县理相城以此为小沛魏分立谯郡又以沛为王国晋不改宋为沛县改属徐州隋文帝罢郡县属仍旧   微山上有微子冢去县六十五里   泗水西北流入东去县五十步   泡水即丰水也西去县百五十步   县理城即秦沛县城也初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乃令樊哙召髙祖沛令后悔闭城拒守髙祖书帛射城上曰诸侯并起屠沛今其诛令则家室完父老乃杀沛令迎髙祖立为沛公十二年髙祖破黥布还过沛谓沛父老曰逰子悲故乡吾虽都闗中万歳后吾魂魄犹思乐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其以沛为朕汤沭邑   故留城在县东南五十五里髙祖令张良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扵下邳与陛下防留乃封良为留侯故沛宫在县东南一里髙祖过沛置酒歌大风即此宫也   泗水亭在县东一百步髙祖微时为亭长扵此   滕县【上南至州二百里】   本古滕国汉蕃县也属鲁国宋属彭城郡汉末太傅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后魏置蕃郡以县属焉北齐郡县并废隋于此置滕县属徐州按古滕国在县西南十四里滕城是也   奚公山在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   公邱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夏侯婴初为滕令故号滕公按此时髙祖未立属县故滕为秦县至武帝改为公邱县属沛国   故薛城在县东南四十三里薛侯国也孟尝君时薛中六万家其中富厚天下无比此田文以抗御楚魏也合乡故城在县东二十三里即论语所谓互乡是也【案此以合乡为互乡则前卷亳州之鹿邑故城俗名防郷城者非即论语所谓互乡矣王应麟困学纪闻谓鹿邑之外有互乡城邑人相传谓互乡童子见孔子者此处也前代因立互乡县云云所据不一附识备攷】宿州【苻离上】   【元和户八千六百七十六 乡三十六案开元户乡数写缺】   本徐州苻离县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临汴河有埇桥为舳舻之防运漕所歴防虞是资又以鄿县北属徐州疆界阔逺有诏割苻离鄿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取古宿国为名也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南至泗州四百二十里东南至淮百里与濠州分中流为界从界至濠州一百里西至宋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徐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案开元贡赋传写缺】   管县三   苻离 鄿  虹   苻离县【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秦旧县汉属沛郡髙齐时属睢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徐州尔雅曰莞苻离也以地多此草故名睢水自县西北流入   故相城在县西北九十里盖相土旧都也   灵璧故城在县东北九十里汉二年汉王入彭城项羽以精兵三万人晨撃汉军于灵璧东睢水上大破之睢水为之不流   鄿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二里】   本秦旧县汉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有大泽乡陈涉起兵于此为狐鸣宋于此置谯郡齐以为北谯郡后魏改鄿县为鄿城县隋开皇三年去城字属仁州大业二年属徐州八年属谯州后复徐州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七十里   涣水西自临涣县界流入   涡水东去县一百里   鄿水北去县三十里   虹县【上西至州二百里】   本汉旧县属沛郡虹汉书作字梁武帝于此置贡城戍后魏复置虹县周大象中省以地属晋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晋陵为夏丘县武徳四年于今县南百里故虹城重叠置虹县属仁州贞观八年属泗州十三年移今县理临汴河   赤坎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九里梁天监八年置赤坎戍潼陂一名万安湖周回二十里在县北五里   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四里汉髙祖围项羽于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按汉洨县属沛郡【洨音绞】垓下即洨县之聚落名也图经云项羽墓在县南六里按羽死后髙祖以鲁公礼葬羽扵谷城在今郓州东阿县界言在此俗说之谬也   广济渠按开元二十七年河南采访使齐澣以江淮运漕经淮水波涛有沈溺之忧遂开广济渠下流自虹县至楚州淮隂县北十八里合扵淮逾时毕功后以水流峻急行旅艰阻旋又停废却由旧河   泗州【临淮上】   【开元户三万三百五十 乡六十元和户四千一十五  乡五十】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属鲁又为徐子之国后为楚所灭秦为泗水郡地汉兴改泗水为沛郡武帝分置临淮郡后汉下邳太守理此自晋迄后魏并为宿豫县后魏扵此置东徐州周宣帝大象二年改为泗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下邳武徳四年复为泗州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县移扵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五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里】   【东南陆行至扬州二百七十三里东水路至楚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濠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埇桥四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麻布 细赀布赋 绢 布】   管县五   临淮 宿迁 徐城 涟水 下邳   临淮县【郭下】   本汉徐县地长安四年分徐城南界两乡扵沙塾村置临淮县南临淮水西枕汴河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移扵今理   宿迁县【上南至州二百一十里】   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至汉为厹犹县属临淮郡晋安帝立宿豫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寳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   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   旧州城梁将张惠绍北伐军所次凭固斯城堑其罗城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下相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故县也项羽即下相人也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曰下相   鲁肃庙在县东南一里肃临淮人后人为之立庙徐城县【中东至州五十里】   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时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余国穆王闻徐君威徳日逺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县界楚汉之际项羽置东阳郡汉诛英布置徐县属临淮郡后汉以临淮郡合扵东海明帝又分东海为下邳国理扵此晋太康三年复置徐县属临淮郡梁扵此置髙平郡及髙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徐城县属泗州理大徐城大业四年移扵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县界流入   永泰湖县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鱼尤出朱衣鲋   大徐城在县北三十里   徐君墓在县北三十二里季札挂劔处   涟水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厹犹县之地后汉为徐县之地晋为宿迁县之境宋明帝扵此置东海郡又扵城北置襄贲县属焉后魏改为海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海州五年改襄贲为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故名武徳四年置涟州县属焉贞观元年废涟州县属泗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四里   淮水西南自宿迁县界流入   沭水俗名涟水西南自海州沭阳县界流入   硕濩湖在县北百一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为界下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   本夏时邳国后属薛左传薛之祖奚仲迁扵邳是也春秋并扵宋战国时属楚后属齐至秦曰下邳县汉属东海郡魏志曹公征吕布扵下邳生擒布令东中郎将镇下邳宋改为下邳县属东徐州周改东徐为邳州隋省邳州以县属泗州   峄阳山在县西六里   泗水西自彭城县界流入   淮水自县西流入去县六十里   沂水经县北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城东屈曲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南人谓桥为圯故郯城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国城孔子问官扵郯子即此地也   县理城古邳国城也魏武征吕布扵下邳决泗水引沂水以灌其城即此处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吕布所守也魏武擒布扵白门即大城之门也小城累塼坚峻周二里许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虏将军石崇所筑也   石鼈屯晋穆帝升平初茍羡为北部都尉镇下邳起田扵东阳之石鼈【在县临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齐废帝干明中尚书左丞苏珍之又议修石鼈等屯歳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储充足   濠州【钟离上】   【开元户二万五百五十二 乡四十一元和户二万七百二   乡四十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钟离子之国后为吴楚所争之地左传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灭钟离又史记楚平王时钟离人与吴边邑卑梁小童争桑而二邑交相攻灭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置钟离县复九江郡晋立为钟离郡梁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复立徐州扵此后废帝改号北徐州梁因之以昌义之为北徐州刺史镇钟离魏中山王元英将军杨大眼率众数十万来冦钟离城北阻淮水魏人扵州东邵阳洲作浮桥昼夜攻城分番相代义之善射每弯弓所向莫不应而倒一日战数十合魏军死者与城中平防髙祖遣曹景宗韦叡率众二十万来救魏军大败英与大眼脱身而走因轻骑追至洛口而还州后入髙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三年改濠州因水为名大业三年改为钟离郡南北朝皆为重镇隋乱陷贼武徳五年杜伏威附改为濠州按濠州本属淮南与夀阳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贞观元年窦参为相扵是据淮割地頴属徐州及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死子愔为本军所立常挫王师其时朝廷防失淮南之地盖参不学无术昧扵疆理之制所由致也自贞元以后州西涡口对岸置两城刺史常带两城使以守其要濠字中间误去水元和三年又加水焉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一里】   八到【北取虹县路至上都二千三百七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   【东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庐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夀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徐州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泗州三百二十里东北至楚州旴县二百二十里从县至楚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官絁赋 絁 绢 绵 布】   管县三   钟离 定逺 招义   钟离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九江郡至晋属淮南郡安帝时因东郡燕县流入钟离者扵此置燕县至髙齐复为钟离县涂山在县西九十五里   淮水西南自寿州界流入   西濠水出县西南莫邪山北入淮   东濠水出县南濠塘山东北入淮   当涂县故城本涂山氏国在县西南一百一十七里禹娶扵涂山即此也   荆山堰在郡城西一百二十二里梁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扵武帝求堰淮水以灌寿阳   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钜野泽帝遂徐阳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左卫将军昌义之防作令战士二十万人扵钟离城南起浮山堰北扺巉石至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度輙复决溃或言江淮多蛟龙其性恶鐡扵是引东西二冶故鐡器大则釡鬲小则镢鉏数千万斤沈扵堰所犹不合縁淮百里内木石皆尽负者肩上皆穿士卒死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寿阳城戍移扵八公山淮水清人之坟墓皆歴歴见扵水底或谓绚曰四渎者天地所以节宣其气不宜久塞既而昬雾三日雾解而堰决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扵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形马首殊诡怪不可胜言   荘周台在县西南七里濠水经其前荘子与惠子观鱼之所又曰观鱼台   定逺县【上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东城县地属九江郡梁武帝天监初置属定逺郡髙齐改为大安郡隋仁夀元年废郡改定逺县为临濠县属濠州国朝复为定逺县   洛水经县西四十里   隂陵县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本汉县也项羽败扵垓下将麾下八百骑溃围南走灌婴追羽至隂陵羽迷失道问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故汉兵及之东城县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羽自隂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骑南走至乌江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扵东城即此地   招义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淮陵县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郡宋孝武帝自淮北徙睢陵县改为池南县陈为招义县隋大业元年为化明县属濠州武徳七年更名招义   淮水西自钟离县界流入   浮山堰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天监十三年与荆山堰同时修筑   蔡州【汝南】   【开元户五万一千二百一十 乡一百七元和户一万二百六十三  案乡数传写缺】今为蔡州节度使理所【管蔡州申州光州 管县十二 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古豫州之域春秋时蔡江黄道柏胡蓼沈项息房吕十三国之地七国时属魏秦兼天下为三川河东南阳頴川砀泗水薛七郡之地汉立汝南郡领二十七县理平舆宋元嘉中后魏太武帝率兵围汝南郡守陈宪守拒四十余日魏人积尸与城齐不拔而退宋文帝又扵悬瓠城置司州其后太武帝收河南地献文帝改司州为豫州周大象二年改为舒州隋文帝改为豫州移入悬瓠城今理是也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徳四年复置豫州寳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   州境【东西四百一十七里南北五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六百二十里】   【东南至光州三百二十里西至唐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申州二百五十里北至颍州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陈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甲双鸂鷘四窠云等绫赋 绫 绵】   管县十一   汝阳 平舆 吴房 西平 朗山 新息真阳 上蔡 新蔡 襃信 郾城   汝阳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属汝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豫州仁寿四年改豫州为溱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又移扵今理属蔡州   汝水经县西南二里   州理城古悬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平舆故城汉县也古沈子国在县东北六十里   鸿郄陂在县东十里汉成帝时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相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隄防之费遂奏罢之王莽时尝枯旱郡人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羮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者云两黄鹄及建武中太守邓晨使许阳为都水掾令复鸿郄陂阳曰昔成帝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坏我濯龙池扵是乃因髙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立今废   平舆县【中西至州六十二里】   本汉平舆县地属汝南郡髙齐废隋大业二年重置十三年陷王世充置舆州管平舆一县武徳中属蔡州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重置   汝水在县南四十二里   葛陂周回三十里在县东北四十里费长房投杖成龙处   吴房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襄城郡仍立遂宁县以属焉隋改为濯阳县大业二年改为吴房县   西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即春秋时柏国也古韩地之分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劔防出扵棠谿今此县西界有棠谿邨是也县又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劔自汉至后魏皆为西平县地隋末废天授三年复置   朗山县【上东北至州九十一里】   本汉安昌县地属汝南郡东汉省后魏太平真君二年扵朗陵故城复置隋开皇三年移扵今理属豫州十六年改为朗山县   朗陵山一名大朗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淮水经县理南去县一百二十里   道城古道国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朗陵故城汉县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晋何曽所封之邑也   四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肃扵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鵶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悬断乃弃悬瓠归扵义阳上表曰臣輙率所领缩还旧镇仍留夏绍等停四望城防备即此城也   新息县【上西北至州二百里】   本息侯国为楚所灭汉以为新息县属汝南郡周武帝扵此置息州领此县隋大业二年州废改属豫州武徳四年扵此重置息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淮水自西流入经县南去县五里   汝水自西流入经县北去县八十里   王梁渠在县西北五十里隋仁寿中修筑开元中县令薛务更加疏导两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余顷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步深三尺其玉顔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贾君祠在县北一里名彪字伟节后汉时为新息长时小民多不养子彪言其制所活数千佥曰贾父后为立祠   新息故城在县西南十里   真阳县【中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慎阳县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后魏改为真阳县髙齐改为保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真邱县大业二年复为真阳县因慎水为名也   淮水经县南去县八十里   慎水出县西南二十里   上蔡县【上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也古蔡国晋上蔡县属汝南国后魏神龟三年扵此置临蔡县髙齐废隋文开皇十二年移扵今理为上蔡县   蔡冈在县东十里周回五十里   汝水西去县十五里   新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古吕国也汉属汝南郡晋属汝隂郡宋属新蔡郡东魏孝静帝扵此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扵此置舒州领广宁县仁寿二年改县为汝北大业二年改为新蔡县属蔡州   汝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襃信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郾县之地后汉分立襃信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隂郡宋改为襃信县隋大业二年改襃信县属蔡州淮水经县南去县七十五里   汝水经县东北去县五十五里   白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楚白公胜所封之地郾城县【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县七国时魏之下邑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两汉以为县属颍川郡光武谓贾复曰郾最大宛次之复曰臣请撃郾帝执复手曰执金吾撃郾吾复何忧谓此城也宋元嘉二年将军刘缅说曰郾城有百年之福若北朝保之未可敌也遂遣将军殷祖焚其仓粮髙齐扵今县置临颍郡隋开皇三年废五年又扵废郡城中置郾城县属许州武徳四年扵此置道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汝水经县西北去县七十八里   大溵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北为溵水   小溵水县西北六十里至县合为大溵水   邵陵故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春秋齐桓公帅诸侯之师盟扵召陵即此处也汉置邵陵县属汝南郡隋废入郾城   征羌故城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县建武十二年来歙征西羌有功故改名以封之   申州【义阳申】   【开元户二万一千二十 乡四十二元和户六百一十四  乡二十一】   本属淮南道贞元以后隶蔡州节度使   禹贡荆州之域又古申国也郑武公娶扵申曰武姜在周为侯伯后为楚所灭秦并天下属南阳郡魏文帝分置义阳县自后省置不常宋元嘉末扵此立司州自后入后魏为郢州入梁为司州周武帝平齐改为申州大业二年改为义州武徳四年复置申州   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四十二里】   【南至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随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唐州二百六十里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十疋赋 布 纻 绵 绢】   管县三   义阳 钟山 罗山   义阳县【上郭下】   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义阳县江左省义阳县地入平春县晋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阳隋开皇三年改平阳为义阳县属申州大业二年改属义州皇朝复属申州   淮水西自唐州桐柏县界流入东北经县去县三十七里   故曹城在县东三十八里梁将曹景宗将兵侵魏所筑故平靖闗城在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闗不知何代创立按义阳有三闗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二闗在安州应山县界长老云此闗因山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   钟山县【上西至州四十里】   本汉鄳县也属江夏郡宋永初中属义阳郡髙齐扵此置齐安郡后改为万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齐安县仍属申州四年以近钟山改齐安为钟山县   淮水经县北四十里   涩水出县南覇山去县七十五里山石之间波流寒涩因以为名   石城在县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本晋义阳县所理罗山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鄳县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扵此隋开皇三年并入钟山十六年扵钟山析置罗山县属申州武徳四年置南罗州领罗山一县八年州废以县属申州   罗山在县西南九里   淮水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光州【弋阳中】   【开元户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五 乡六十一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    乡六十二】本属淮南道贞元以后隶蔡州节度使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子奔黄在秦属九江郡在汉为西阳属江夏晋安帝立光城县理扵此梁末扵县置光州隋大业二年罢州为弋阳郡武徳三年改为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为光州都督府太极元年自光山县移今理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   【西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太别山三百里】   【西北至蔡州三百里东北至寿州四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十疋 生石斛六十斤赋 絁 绢】   管县五   定城 殷城 固始 光山 仙居   定城县【上郭下】   本汉弋阳县属汝南郡自汉至萧齐常为弋阳城武徳三年置州领定城一县贞观元年省定城属光州淮水去县六十七里   黄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后为楚所灭殷城县【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期思县地属汝南郡宋侨立苞信县扵此梁以苞信县属义州隋开皇四年改苞信县为殷城县属弋阳郡武徳三年重置义州以县属光州   浍水在县西五里   定城闗在县南四十里髙齐以南廹陈境因置此闗隋废   温汤在县南山中其汤緑色   固始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五里】   本汉封蓼侯之地春秋蓼国楚并之今县城是也自东晋以后蓼县省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扵此侨立新蔡郡领固始一县隋开皇七年改属义州大业三年废义州属弋阳郡   淮水经县北八十里   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   孙叔敖祠在县西北隅七十五里   光山县【上北至州三十里】   本汉西阳县地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宋孝武帝大明初于此立光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十八年又置光山县   光山一名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淮水经县北七十里   水陵故关在县南一百三十二里齐陈二境齐置此闗以为禁防周因不改隋开皇九年平陈后废   仙居县【中束至州一百里】   本汉轪县春秋时国楚灭之汉以为县属江夏郡至宋分立乐安县天寳元年改为仙居县县西有仙居山因名   谷水在县北九里   轪县故城在县北四十里春秋时国之都也   仙堂六陂在县西南十一里梁武大同元年百姓堰谷水为六陂以溉稻田   元和郡县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一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六】   郓州【东平大都督府】   【开元户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九 乡六十二案元和户乡数写缺】今为淄青节度使理所【管郓州兖州青州齐州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莱州淄州登州 管县七十三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宋即鲁附庸须句【音劬】国太昊之后风姓左传曰公伐邾取须句战国时其地属魏秦为薛郡地在汉为东平国属兖州后汉封皇子苍是为宪王宋及后魏并为东平郡周宣帝于此置鲁州寻废隋分兖州万安县置郓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东平郡隋乱陷贼武徳五年讨平徐圆朗于今郓城县置郓州为总管府本理郓城贞观八年以下湿移理须昌贞元三年为都督府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七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六十五里】   【东南至兖州一百九十里西至曹州三百三十里】   【北渡河至博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齐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十五疋赋 绵 绢】   管县九   东平 须昌 阳谷 寿张 卢 东阿   郓城 钜野 平隂   东平县【望郭下】   古宿国左传曰公及宋人盟于宿是也两汉为无盐地后齐于此置须昌县属东平郡县理无盐城隋别置须昌县属郓州改须昌县为宿城县贞元三年移于州理改为东平县   须昌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东郡故须句国按此前须昌县在今县东南三十二里须昌故城是也隋改须昌为宿城县更立须昌县于今理属郓州县在州南四十五里   济水南自郓城县界流入去县西二里   州理故须句城左传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也注曰须句虽列国而削弱不能自通鲁私属若颛臾之比也无盐故城在县东三十六里古宿国也列女传曰无盐有丑女名宿瘤齐宣王善之立为夫人即此县女也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埓长四百五十丈   东平思王宇墓在县东四十九里汉东平思王宇宣帝子后薨葬于此其冡松柏皆西靡王奢侈生葬所爱幸者守冡者常闻号呼数年后乃不复闻声   阳谷县【上东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须昌县地隋于此置阳谷县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也属济州天宝十三年济州为河所陷没以县属郓州   黄河在县北十二里   故伏城在县东南二里盖伏生所居因名之   寿张县【紧东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寿良县也属东郡后汉光武以叔父名良改曰寿张属东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济州十六年割属郓州武徳四年属寿州五年废寿州属郓州   梁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汉书曰孝王北猎梁山是也寿州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筑以为堡武徳四年于此置寿州   吕母垞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后汉东海吕母合众于此兖州人谓城实中曰垞   卢县【紧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也属泰山郡都尉理之济北王所都后汉卢县属济北国宋属济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济州大业三年复为济北郡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济州按济州理碻磝城【碻苦髙反磝音敖】本秦东郡之茌平县也其城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理河北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年宁朔将军王谟前锋入河平碻磝立戍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谟毁城而还后更城之后魏略得河南置镇守泰常八年于此置济州至天宝十三载州为河所陷废   碻磝津在县北一里后魏于此置闗名济州闗隋末废刘公桥架济水在县东二十七里宋武帝伐燕过此造桥故俗呼为刘公桥隋末废贞观元年重造长十二丈阔一丈二尺   东阿县【紧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旧县也春秋时齐之柯地左传曰公会齐侯于柯注曰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柯邑犹祝阿也汉志东阿县属东郡都尉理晋属济北国隋开皇三年属济州天宝十三载济州废县属郓州   鱼山一名吾山在县东南二十里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怫郁兮迫冬日即此山也曹子建每登此山有终焉之志及亡葬于山下   谷城山在县东三十二里黄石公出一编书与张良曰后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是其处也   东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汉东阿县城也晋太康后省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戍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谓此城也水经注曰东阿大井巨若轮深七八丈每嵗取此水煮胶入贡本草所谓阿胶也   阳谷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阳谷是也   项羽墓在县东二十七里初羽为鲁公羽死后鲁犹为楚守汉王示以羽首鲁乃降羽死乃以公礼葬于此郓城县【紧东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寿良县地左传曰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还待于郓按古郓城即今县是也汉魏皆为寿张县地隋开皇四年改为万安县十六年于此置郓城县贞观八年移郓州于须昌县郓城依旧   黎丘在县西四十五里春秋时黎侯寓于衞因以为名黎之臣子讽黎侯归国作诗曰胡为乎泥中葢恶其卑湿也   钜野县【望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山阳郡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西狩获麟处武徳四年于此置麟州以是获麟之地故以为名五年废麟州以县属郓州   获麟堆在县东十二里春秋哀公十四年经曰西狩获麟   大野泽一名钜野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尔雅十薮鲁有大野西狩获麟于此泽   蚩尤墓在县东北九里今山阳钜野县有蚩尤肩髀冢按黄帝杀蚩尤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平隂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肥城县地属泰山郡古肥子国隋开皇十四年于今县西北二十八里置榆山县大业二年移于今理仍改名平隂属济州天宝十三载州废县割隶郓州陶山在县东三十五里范蠡葬处   黄河去县十里   平隂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隂   故长城首起县北二十九里齐湣王所筑苏代谓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是也   左丘明墓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兖州【鲁郡中都督府】   【开元户六万七千三百九十七 乡一百三十三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兖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春秋时为鲁国按武王即位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之地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武王崩又相成王其子伯禽乃就封之鲁自伯禽至顷公三十四君为楚考烈王所灭六国时地属楚秦灭楚以鲁为薛郡汉髙后时更为鲁国后汉仍为鲁国兖州所理不恒献帝初平三年移兖州理济隂之鄄城以魏太祖曹操为兖州牧魏仍移兖州理东郡之廪丘晋不改永嘉之后陷于石勒北州流人南渡成帝立南兖州寄理京口宋武帝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后又属魏宋文帝元嘉八年理广陵二十八年理盱眙三十年复理广陵隋大业元年于兖州置都督府二年改为鲁州三年改为鲁郡十三年为贼徐圆朗所据武徳五年讨平圆朗改鲁郡置兖州贞观十四年改置都督府谨按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截河南渡东与菏泽汶水会又东北入于海兖州在济河之间因济水发源为名今郡理乃非其境至周置兖州始兼得今郡之地而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于海则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后所说皆习旧名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一里南北三百五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八十里】   【东至沂州三百八十里东南至徐州四百里】   【西南至宋州四百里西至曹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郓州一百九十里正北防东至齐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镜花绫 防风 紫石英赋 绫 绢 绵】   管县十一   瑕丘 金乡 鱼台 邹  龚丘 干封莱芜 曲阜 泗水 任城 中都   瑕丘县【上郭下】   本汉县属山阳郡即鲁之负瑕邑也左传曰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宋元嘉十三年立兖州理瑕丘城而瑕丘无县至隋文帝割邹县汶阳平原三县界立瑕丘县属兖州   洙水东去县二十三里   泗水东自曲阜县界流入与洙水合   淮安王神通营在瑕丘故城中武徳五年平贼徐圆朗屯兵之处也   又有管国公任瓌薛国公长孙顺徳原国公史万宝垒列营相次各周回五里   尧祠在县南七里洙水之西   金乡县【望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东缗县也属山阳郡即古之缗国城左传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陈留风俗传曰东缗县者故阳武户牖乡也汉丞相陈平即此乡人也后汉于今兖州任城县西南七十五里置金乡县盖因穿山得金故曰金乡属山阳武徳四年于此置金州五年废为戴州贞观中废戴州县属兖州   昌邑故城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其中城周十余里外城周三十余里中有铁柱出地数尺汉景帝三年呉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国俱反天子命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军击呉楚亚夫至淮阳问父客邓都尉策安出客曰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呉将军深沟髙垒使轻兵絶淮泗口塞呉饟道呉梁相弊乃以全制其极破呉必矣条侯从之呉楚以正月起三月皆破灭即此城也   鱼台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   本汉方与县属山阳郡髙齐文宣帝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方与县属戴州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属兖州宝应元年改为鱼台县因县北有鲁君观鱼台故名县理城即汉方与城也   菏水即济水也一名五丈沟西自金乡县界流入去县十里又东南流合泗水泗水东北自任城县界流入经县东与菏水合又东流入徐州沛县界   观鱼台即武唐亭也在县北十三里春秋隠公五年公矢鱼于棠是也   太山府君祠在县西十二里   邹县【上】   本汉邹县地故邾国鲁之附庸鲁缪公改邾为邹因邹山以为名隋大业二年改兖州为鲁州三年罢鲁州为鲁郡县皆属焉武徳五年罢县属兖州按邾国之地陆终之子曹姓所封即今邹县是也今黄州亦为邾国之地陆终之后所封盖终有六子各为国也   峄山一名邹山在县南二十二里禹贡曰峄阳孤桐即此也秦始皇二十六年观礼于鲁刻石于峄山晋建武初兖州寄理山上洛阳倾覆郗鉴获归州乡人士并宗附之遂共推鉴为主与千余家避难于峄山中宗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后为石勒所侵逼鉴率文武自峄山奔下邳   凫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诗曰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即此山也   龚丘县【中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宁阳县之地属泰山郡后汉改属东平国髙齐文宣帝移置平原县于汉宁阳县城北十七里今县理也隋以此县与徳州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遂改为龚丘县属兖州   青石山在县西三十里后魏有青石山祠即谓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发地杰立髙四十余丈周回三里上有石池二所东西行列有人工冬夏澄清初无耗溢祈雨辄应故古今祀之   故汶阳城在县东北五十四里其城侧土田沃壤故鲁号汶阳之田成公二年齐归我汶阳之田即此   干封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齐之博邑延陵季子适齐子死葬于嬴博之间至汉武帝封禅分嬴博二县立奉髙县以奉泰山之祀后魏改博县为博平隋开皇十七年改博平为博城县干封元年髙宗封岳析长安以置干封长安元年废乃于岱山下改博城县为干封县属兖州   泰山一曰岱宗在县西北三十里   社首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   髙理山亦曰蒿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徂来山亦曰尤来山诗曰徂来之松后汉赤眉渠帅樊崇保守此山自号尤来山老   汶水源出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县理南去县三里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浯汶述征记曰泰山郡水皆名汶按今县界凡有五汶皆源别而流同也   岳庙在县西北三十里泰山之南郡国志庙前有柏树汉武帝所种赤眉贼斫一树见血乃止有岳令掌之开元十三年冬宗登封泰山登封之夕凝氛昬晦迅风激烈皇帝出斋宫露立以请及明清霁旗旛不摇事毕至山下日又抱戴明曜五色千官称贺其日大赦以灵岳昭感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莱芜县【中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汉县也故城在今淄州东南六十里齐灵公灭莱莱人流播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后汉范史云曾为此县长百姓歌其清俭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釡中生鱼范莱芜至晋废后魏移古嬴县于此贞观元年废入博城县至长安四年又于废嬴县置莱芜县取汉旧名也属兖州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出铁汉置铁官至今鼓铸不絶   曲阜县【丄西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鲁县即春秋时鲁国伯禽所都其地即古炎帝之墟也自后或为鲁国或为鲁郡而县属焉髙齐文宣帝省鲁郡仍于鲁城置任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仍移汶阳县理此属兖州十六年改汶阳县为曲阜县   防山在县东二十五里礼记曰孔子既得合葬于防即此是也   寿丘在县东北六里皇甫谧以为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曲阜在县理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今按季子台及大庭氏库及县理城并在其上   洙泗二水东自泗水县界流入又西南流经县北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南为泗水北为洙水二水之间即夫子领徒之所居也   沂水亦名雩水源出县东南八里坰泽俗名连泉泽在县东南九里鲁僖公牧马之地诗曰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是也   阙里在县西南三里鲁城中北去洙水百余歩   两观在县东南五十歩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即家语孔子戮少正卯之处   矍相圃在县西三里鲁城中   孔子墓在县西北三里鲁城之北   灵光殿鲁王所造在鲁城内按文选汉景帝子名余封为鲁王好理宫室而建此殿遭王莽乱宫室被焚建章皆隳壊而灵光殿岿然独存   泗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卞县之地即春秋之灵□地隋分汶阳县于此城置泗水县属兖州   尼丘山在县南五十里叔梁纥祷尼丘山而生孔子梁父山在县北八十里西接徂来山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七十二家   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诗曰奄有防定公十一年左传曰齐人来归隂之田是也   泗水源出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名盗泉源出县东北髙径山之隂淮南子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水   漏泽在县东七十里此泽漏穴有五皆方丈余深二丈以上其泽每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居人知之不过三日漏水都尽先以竹木作薄篱围之水族山积也菟裘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鲁隠公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任城县【紧东至州七十六里】   本汉旧县属东平国古任国太昊之后风姓也僖二十一年左传曰任宿须句皆风姓也注曰任今任城县也魏志曰文帝封鄢陵侯彰为任城王齐天保七年移髙平郡于此任城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髙平郡属兖州承注山在县东南七十六里云女娲生处按今山下有女娲庙   桓公沟源出县理西四十里萌山之下宋武北征记曰桓公宣武以太和四年率众平赵魏时遣冠军将军毛彪生凿此沟号曰桓公沟于今四十九年矣沟已填塞公遣宁朔将军朱超更凿石通之   女娲陵在县东南三十九里   魏王粲墓在县南五十二里   中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本鲁国邑也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礼记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由中都宰为司寇故城在今县西三十九里一名殷密城至汉以其地为东平陆县属东平国齐髙帝改平陆县为乐平县隋复改乐平为平陆县属兖州天宝元年改为中都割属郓州今却隶兖州   汶水北去县二十四里又北入西昌县界   桓水在县西八十里晋桓温进军北次金乡凿钜野三百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以是桓所凿故曰桓水亦曰桓河   青州【北海望】   【开元户五万五千一百三十二 乡一百二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古少昊氏之墟禹贡青州之地舜时以青州越海辽逺分为营州禹复置九州武王克商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周成王少时命太公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穆陵山在今琅琊沂水县界无棣今景城郡属县也】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至二十九代为田和所篡和子孙强盛与燕赵韩魏楚俱称王五世至建为秦所灭分齐地置齐琅琊二郡汉元年更为临淄项羽立田都为王都临淄其年四月田荣击都走楚荣自立为王十二月楚击荣荣走平原项羽立田假为王荣弟横击假假走楚楚立田广为王三年韩信杀广汉立韩信为齐王五年信徙王楚六年以胶东等七十余城封皇子肥为齐王传国至厉王昌国除武帝复封次子闳为齐王后国除遂以齐为郡领县十二理临淄后汉改齐郡为齐国曹魏明帝封子芳为齐王寻即帝位晋武帝以弟攸为王子冏嗣永嘉末陷于石勒其后南燕慕容徳建都于此至慕容超宋武帝伐克之以沈文秀为青州刺史守东阳城为魏将慕容白曜所陷遂入后魏隋大业三年罢州为北海郡领县十隋乱陷贼武徳二年海岱平定改为青州置总管府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里南北三百四十四里】   八封【西南至上都二千四百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五十五里】   【东至密州三百三十里南至沂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棣州三百二十三里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防文绫  糖 海物赋 绵 绢】   管县七   益都 临淄 千乗 临朐 北海 寿光博昌   益都县【望郭下】   本汉广固县之地魏于今寿光县南十里益都城置益都县属齐国宋及后魏属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青州   淄水西去县五十五里   广固城在县西四里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人曹嶷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固故谓之广固初南燕慕容徳议所都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东秦土方二千里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徳从之及义熙五年宋武征慕容超于广固也城侧有五龙口险阻难攻兵力疲弊河间人文说曰昔赵攻曹嶷望风者以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石季龙从之嶷请降后五日大雨震雷复开徙舟峄阳冉闵之乱段龛据之慕容恪攻围数月不克又塞五龙口龛遂降后无几又震开之今旧基犹存宜试修塞从之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脚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   临淄县【紧南至州四十里】   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太公后二十九代康公为田和所灭和立为齐侯后称王五代至王建为秦所灭秦立为县城临淄水故曰临淄自汉至后魏并属齐郡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移髙阳县理此改为临淄县以属青州焉   社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愚公山有愚公谷在山之隂   牛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昔齐景公游牛山北望而叹曰美哉国乎古而无死将何去此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太公丁公之乐也君何预于此哉   营丘在县北百步外城中尔雅曰水出其前经其左曰营丘今临淄城中百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曰营丘葵丘在县西北二十里桓公会诸侯于此   县理即古临淄城也汉齐郡亦理于此苏秦说齐王曰临淄城中七万户户不下三人即二十一万人又燕王谓苏代曰吾闻齐地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可以为塞汉书田肯曰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悬隔千里持防百万齐得十二焉此东秦也非子弟勿王汉六年封皇子肥为齐王尽得故齐地人能齐言者悉与之   齐雪宫故址在县东北六里晏子春秋所谓齐侯见晏子于雪宫也   天齐池在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曰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池也   齐桓公墓在县东南二十三里鼎足山上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二十步内不令樵苏   管仲墓在县南二十三里   晏婴墓在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诏十五步并禁樵苏   千乗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千乘郡有盐官后汉和帝永元七年改千乗国为乐安郡千乗县仍属焉武徳二年于此置乗州八年废乗州千乗依旧属青州千乗者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今县北有青丘县因以为名   淄水南去县二十八里   临朐县【上北至州四十里】   本汉县也属齐郡县东有朐山因以为名隋开皇六年改为逢山县属青州取县西逢山为名大业二年又改为临朐县   胊山在县东南二里   逢山在县西二十二里   破车岘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按岘髙七十丈周廻二十里道径险恶因名破车岘   北海县【紧西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平寿县也属北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下密县于废郡中属青州十六年又于此置潍州取界内潍水为名大业二年废潍州仍改下密县为北海县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禹贡曰海岱惟青州今按海东接莱州西接寿光县界   潍水南去县五十五里   胶水东去县八十五里与莱州胶水县中分为界公孙墓在县西   寿光县【紧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北海郡后汉改属乐安郡宋省寿光县隋开皇六年于县北一里博昌故城置寿光县属青州武徳二年属乗州八年废乗州还属青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十里东接北海县界西接博昌县界   淄渑二水西自千乗县界流入去县四十里   博昌县【丄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千乗郡昌水其势平博故曰博昌后汉以千乗郡为乐安郡博昌县仍属焉晋宋后魏并同髙齐省移乐陵县【今县东十二里乐陵故城】理此属乐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乐陵县属青州十六年改为博昌县   济水北去县百步又东北流入海   海浦在县东北二百八里即济水东流入海之处水口谓之海浦   薄姑故城在县东北六十里齐旧都也   齐州【齐郡上】   【开元户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七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竝写缺】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国秦并天下为齐郡汉分齐郡立济南国今州即济南国之歴城县理也景帝三年为济南郡理东平陵属青州晋永嘉之后郡移理歴城即今州理是也后为石勒所据慕容氏亦有其地义熙五年刘平之宋元嘉九年分青州立冀州理歴城后魏将慕容白曜攻下歴城文帝改冀州为齐州与济南郡并理隋开皇十三年罢郡以所领县属齐州大业三年罢州为齐郡隋末陷于寇贼武徳元年海岱平定罢郡复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一百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二百里】   【东至淄州一百九十里西渡河至博州二百九十里】   【正南防西至兖州三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徳州二百四十五里】   【东北渡河至棣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 葛赋 绵 绢】   管县九   歴城 全节 章丘 亭山 临邑 临济长清 丰齐 禹城   歴城县【上郭下】   古齐歴下城对歴山之下汉为歴城县属济南国晋属济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齐州   华不注山一名华山在县东北十五里齐晋战于鞍齐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   州理城古歴下城也左传晋平公伐齐战于歴汉书郦食其说齐王田广罢歴下军守备韩信度平原袭破歴下因入临淄述征记曰歴城到营城三十里自城以东水弥漫数十里南则迫山实为险固也   神通寺在县东七十里琨瑞山中苻秦时沙门竺僧朗隠居也朗少事佛图澄尤明气纬隠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   全节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春秋谭国之地齐灭之汉以为东平陵县属济南郡宋省东字后魏为东陵至周省其全节县本是隋末土人李满率乡人据堡赡以家财武徳二年归国于堡置谭州及平陵县以满为谭州总管贞观元年废谭州县属齐州十七年燕亮搆逆满及男君球固守贼平县废有诏重置县改名全节以旌其功焉   济水在县北四十里   巨合城在县东南二十三里耿弇讨张步守巨里即此城也   章丘县【上】   本汉阳丘县也属济南郡髙齐文宣帝天保七年自髙唐故城移髙唐县理于此隋开皇十八年以博州亦有髙唐县改为章丘县属齐州取县南章丘山为名也武徳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又属齐州   东陵山在县南二十八里庄子曰盗跖死于东陵之上龙盘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上有神迹是姜嫄所履处长白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髙二千九百丈周回六十里齐记曰于陵城西三里有长白山即陈仲子夫妻所隠也   济水西去县十七里   县理城即黄巾城也在济水之南岸汉献帝建安中黄巾贼张角之所守也   亭山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平陵县地宋于此置卫国县属顿丘郡隋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属齐州县东南有亭山因以为名长白山在县东北六十里   百脉水出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余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   临邑县【上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东郡至晋属济北国宋孝武帝孝建二年立东魏郡理台城以临邑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临邑县属齐州武徳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属齐州   黄河在县北七十里   济水西去县四十里   漯水北去县七里   鹿角闗在县西北七十里隋大业三年废   临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菅县属济南郡隋开皇六年移朝阳县理于此属济州十六年改为临济县   黄河在县北八十里   济水在县南二十里   长清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卢县地隋开皇五年于此置镇十四年废镇置长清县属济州因清水为名贞观十七年废济州属齐州隔马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师遁夙沙卫斩马于隘以塞道后因为隔马山   黄河北去县五十五里   济水北去县十里   清水西南去县十里   淯沟泊在县西南五里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族生焉数州取给   废四口闗在县西南五十里后魏置武徳九年废石窌故城在县东三十里   丰齐县【上东北至州四十里】   本汉荏县也取县东北荏山为名属泰山郡隋大业二年省入歴城县武徳元年重置天宝元年改为丰齐岐阳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济水西去县二十六里   祝阿故城在县东北二里礼记曰武王克殷封黄帝之后于祝即此   禹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祝阿县春秋时齐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济州天宝元年改名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禹息故城因名在州西北八十五里   元和郡县志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二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七】   曹州【济隂上】   【开元户七万三千一百六十一 乡一百四十九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豫州之域于周又为曹国之地后属于宋左传哀公八年宋景公灭曹按曹国在州东北三十七里济隂县界故定陶城是也七国时属齐宋为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齐得其济隂东平汉为济隂郡之地在济水之南故以为名汉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隂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哀帝更为济隂郡属兖州后魏于定陶城置西兖州周武帝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济隂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孟海公复为曹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五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五里西至东都六百六十五里】   【东至兖州三百七十里东南至宋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汴州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滑州二百里】   【东北至郓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蛇牀子 葶苈赋 绵 绢】   管县六   济隂 冤句 乗氏 成武 南华 考城   济隂县【紧郭下】   本汉定陶县之地属济隂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济隂县属曹州皇朝因之   曹南山在县东二十里诗所谓荟兮蔚兮南山朝隮是也   泛水在县南昔汉髙祖既定天下即位于泛水之阳张晏曰泛水在济隂界取其泛受大而润下按今泛水县东亦有髙祖即位坛据叔孙通传云髙祖为皇帝通于定陶就其仪在济隂是也   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为菏泽禹贡曰导菏泽被孟猪   州理中城盖古之陶丘也一名左城帝王世纪舜陶于河滨即禹贡之陶丘今济隂定陶西有陶丘是也尔雅曰再成为陶丘成犹重也   古曹国在县东北四十七里故定陶是也定陶故城尧所居也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史记曰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封于曹鲁哀公八年宋灭曹执曹伯阳自曹叔至伯阳凡十八叶又范蠡相越平呉后变姓名为朱公居于陶号陶朱公亦此地也   莘仲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盖古之莘国也伊尹耕于莘野汤闻其贤聘以为相即此地   三鬷亭古国也在县东北四十九里汤伐桀遂伐三鬷俘厥宝玉注曰三鬷国名今定陶是也   冤句县【紧东至州四十七里】   本汉旧县也汉初属梁国景帝时属济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曹州   煮枣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汉书樊哙攻煮枣屠之是也   济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汉济阳县也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明照一室是嵗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因名秀光武皇考为济阳令   袁本初故城在县北七十里袁绍所筑   乘氏县【紧南至州五十四里】   本汉旧县也属济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曹州大业末年废武徳四年重置   孟海公南北二城在县东四十五里隋末贼帅孟海公所筑   成武县【紧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也属山阳郡后汉改属济隂郡隋于此置戴州成武县属焉大业二年省戴州县移理州城中后属曹州武徳五年于金乡县重置戴州县又属焉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又属曹州   故秺城在县西北二十九里昭帝封金日防为秺侯南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离狐县也属东郡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后汉属济隂郡魏志李典从太祖迁离狐太守然则魏时离狐郡也晋属济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曹州天宝元年改曰南华英公李勣左仆射彭城郡公刘晏皆此县人   濮水在县南五里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至投濮水而死谓此水也   考城县【紧东北至州九十五里】   古戴国也春秋隠公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后属宋楚灭宋改名曰谷汉以为菑县国都城记曰【案国都城记见史记尧本纪注是徐才宗所撰而隋书经籍志但云二卷不着撰人姓名今附识于此】县西南有戴水今名戴陂周回可百余里盖本戴国取此陂水为名也汉之兴也其邑多菑年数不登故邑曰菑章帝柴于岱宗过菑县诏御史曰陈留菑县其称不令故髙祖鄙柏人之名武帝休闻喜而显获嘉其改菑县为考城县至晋属济隂郡髙齐天保七年省考城县移成安县理此隋开皇十六年仍改名考城县属宋州武徳五年改属曹州   葵丘在县东南一百五十步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是也   大剂陂即戴陂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周回八十七里与宋州襄邑县中分为界   濮州【濮阳上】   【开元户四万六千九百二十一 乡九百十三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地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鄄注曰鄄卫地今东郡鄄城县也战国时属齐在汉为济隂郡之鄄城也后汉献帝于此置兖州晋置濮阳郡后改濮阳国封王子允为王后为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濮州大业三年废濮州入东平郡隋末陷于寇贼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于此重置濮州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七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黄河二十里东北至郓州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二十疋赋 绵 绢】   管县五   鄄城 雷泽 临濮 濮阳 范   郓城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属济隂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濮州鄄城县属焉大业三年废濮州县属东平郡武徳四年重置濮州鄄城县又隶焉   黄河北去县二十一里   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临淄侯植为鄄城侯雷泽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郕阳县古郕伯国周武王封弟季戴于郕汉以为县属济隂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夏泽为名也属濮州   歴山在县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歴山耕者让畔灉水沮水二源俱出县西北平地去县十四里   雷夏泽在县北郭外灉沮二水会同此泽   姚墟在县东十三里舜生于姚墟   尧母庙在县西南四里   尧陵在县西三里自尧即位至永嘉三年凡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记于碑贞观十一年有诏禁人刍牧春秋奠酹   临濮县【上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成阳县地属济隂郡隋开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泽西界置临濮县属濮州南临濮水故以为名大业二年废武徳四年重置   清丘在县西三十五里   濮阳县【上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也古昆吾国即帝丘颛顼之墟也昆吾即夏诸侯为五伯之首左传曰狄灭卫迁于帝丘卫侯自楚丘徙濮阳县秦置东郡理此汉仍为东郡及濮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濮州   黄河北去县十五里   瓠子河上承黄河汉书武帝时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堤复壤是时武安侯田蚡奉邑食鄃在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乃言江河之决乃天事也非易以人力塞之乃不复塞后二十余嵗嵗比不登梁楚尤甚上使汲人郭昌率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沈白马圭璧自将军以下皆负薪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于是卒塞瓠子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其后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尊躬率吏民沈白马祀水神亲执圭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水盛堤壊吏民皆奔走尊立不动而水渐退   范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东郡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也髙齐废隋开皇六年又置范县属济州十六年改属濮州故顾城在县东二十八里夏之顾国也诗曰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注曰三国党于桀皆为汤所诛   密州【髙密中】   禹贡青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今州界于春秋之时为莒鲁之地战国时属齐秦并天下属琅琊郡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都髙密宣帝更名髙密国后魏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胶州取胶水为名也隋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取境之密水为名也隋乱陷贼武徳五年山东底定改置密州   州境【东西三百一十六里南北三百九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七百四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东至大海一百六十里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沂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   【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细布 牛黄 海蛤赋 絁布】   管县四   诸城 髙密 辅唐 莒   诸城县【上郭下】   本汉东武县也属琅琊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后汉属琅琊国晋属东莞郡后魏属髙密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取县西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琅琊山在县东南百四十里史记曰始皇二十六年灭齐遂登琅琊作层台于山上谓之琅琊台周回二十里秦王乐之因留三月徙黔首二万户于山下后十二年刋石立碑纪秦功徳   海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卢水出县东南卢山水侧有胜火木野火烧死其炭不灰故东方朔有谓不灰之木者也   县理东南百三十里滨海有卤泽九所煮盐今古多收其利   潍水故堰在县东北四十六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漑水田万顷   髙密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也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封齐悼惠王子印为胶西王都髙密世祖封邓禹为髙密侯髙齐文宣帝省髙密县隋开皇中复置属密州   海在县东南六十里   潍水在县西南自诸城县界流入去县四十里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信为万余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击龙且阳不胜还走龙且追信信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遂斩龙且   胶水在县东三十里   夷安泽在县北二十里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苇龙且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楚将龙且所筑也   郑墓在县西七十里   辅唐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安丘县也属北海郡后汉属北海国有渠丘亭故莒渠丘公所居也髙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省隋分昌安县置牟山县大业二年改牟山县为安丘县取汉书旧名也属密州乾元二年改为辅唐县   牟山在县西南十三里牟山县取名于此   浯水堰三齐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莒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   故莒子国也汉为莒县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后魏亦以莒县属东莞郡隋开皇三年废郡莒县属莒州大业三年罢莒州以莒县属琅琊郡武徳五年重置莒州县属焉贞观八年废莒州以县属密州潍山在县东北八十三里潍水所出也   县理在莒国故城中城三里竝皆崇峻惟南开一门子城方十二里郭周回四十里   故曹公城在县南七十二里昔魏太祖征陶谦拔五城略地东海于此筑城周回四里   汉海曲县在县东一百六十里属琅琊郡有盐官地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王莽末海曲县有吕母者其子为县令枉杀乃散财以招少年少年感母恩问母所欲具言之乃共起兵杀县令其后屯结至数万赤眉之兴由此始也今东海县有吕母国即旧集之所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三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八】   海州【东海上】   【开元户二万三千七百二十八 乡四十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鲁国之东鄙七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为东海郡领三十七县理在郯县属徐州后汉以为东海国封皇子疆为王晋惠帝封髙密王子越为东海王梁武帝末年长江以北悉附后魏武定七年改青冀二州为海州髙齐文宣帝移海州理琅琊郡改琅琊郡为朐山郡隋末丧乱臧君相窃据之武徳四年君相以郡归顺改为海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八里案南北里数写缺】   八到【西至上都取沂兖路二千五百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六百四十里】   【东南至楚州四百一十里南至扬州七百里】   【东南至泗州连水县取官河水路三百四十里陆路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沂州三百三十里西至徐州取下邳路五百六十里】   【北至密州三百八十四里东至海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楚布赋 绵 绢】   管县四   胊山 东海 沭阳 懐仁   朐山县【上郭下】   本汉朐县也属东海郡后周武帝建徳六年改朐山县为朐山郡取界内朐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海州   羽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书曰殛鲧于羽山即此也硕濩湖在县南一百四十二里   龙且故城在县南六十里   钟离昧故城在县南百里项羽将钟离昧所筑昧即此县人   东海县【上西至州水路九十里】   本汉赣榆县地俗谓之郁州亦谓之田横岛宋明帝失淮北地乃于郁州上侨立青州地后入魏魏改青州为海州又于此置临海镇髙齐废临海镇周武帝后置东海县后遂因之   小髙山在县北六十里田横弟避汉所居之山也其山三面絶壁皆百余仞惟东面一道劣容行人   大海在县东二十八里   赣榆故城在县北四十九里隋末土人臧君相筑田横国在县北五十七里齐王田广既死田横乃代立为王与灌婴战于嬴下横败走与其属五百人入居海岛即此也   沭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厚丘县地宋文帝元嘉四年于此置县属南彭城郡至太清二年地入魏孝静帝改为沭阳郡在沭水之阳故以为名仍于郡东置懐文县周武帝改懐文县为沭阳县   沭水西自下邳县界流入经县南十步   硕濩湖在县东八十里与朐山连水三分湖为界懐仁县【中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赣榆县地梁于此置北海郡后魏改置义唐郡隋开皇初废郡移懐仁县理于此改属海州   赣榆故城一名盐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旧县也属琅琊郡   沂州【琅琊中】   【开元户二万七千四百 乡五十五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齐地秦并天下置琅琊郡因琅琊山以为名也汉因之髙后立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以琅琊为郡晋武帝咸宁二年改封东海王睿为王王即帝位于江东是为东晋元帝元帝于郡城置发千戍以南军镇之自永嘉之后琅琊陷于胡寇成帝于丹阳江乗县界别立南琅琊郡至宋武得河南寻又没于后魏庄帝置北徐州琅琊郡属焉周武帝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隋大业十三年乱离郡为徐圆朗所破武徳四年讨平圆朗复置沂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一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四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   【东南至泗州下邳县二百七十七里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徐州三百五十里东至密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紫石英 黄银赋 绵 绢】   管县五   临沂 沂水 费  承  新泰   临沂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东海郡东临沂水故名之后汉改属琅琊国晋属琅琊郡髙齐省隋开皇末复置属沂州羽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与海州朐山县分界沂水东去县一里   王僧辩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梁将王僧辩屯兵于此王导故宅在县东北四十八里   沂水县【上南至州二百里】   本汉东莞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也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即郓也俗变其字耳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新泰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东安县十六年又于古葢城别置东安县而此改名沂水县   沂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四里周礼青州其镇沂山穆陵山在县北一百九十里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是也   大岘山在县北九十里宋髙祖北伐慕容超大将公孙五楼说超曰呉兵轻锐难与争锋宜断大岘使不得入上策也超曰引使过岘我以铁骑蹙之此成擒耳不从宋髙祖兵遂得入初是役也或曰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返髙祖曰鲜卑性贪且爱其谷必将引我兵一入大岘吾何患焉及师过大岘髙祖喜曰天赞我也遂大破之伍缉之从征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直度山二十五里崖坂峭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   雹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出紫石英好者表里映彻形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入贡   成平公营在县北百五十六里周武帝拔邺城齐王髙纬先送其母妻于青州是日纬率千骑走青州周遣大将军成平公尉迟勤率二千骑追之擒纬于青州南之双沟周因授以青州总管立碑纪功   费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古费国也隠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氏之邑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自宋至隋皆属琅琊郡大业末为贼潘当所破武徳四年重置属沂州   防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楚老莱子所耕之处   东防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论语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防主   南城县城在县南九十里史记齐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是也   承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   本汉之承县春秋时鄫国也属东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承县属徐州大业十三年县为山贼左君衡所破武徳四年又于此置鄫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贞观八年废鄫州县属沂州县西北有承水因以名焉   抱犊山在县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顶寛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余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隠者抱一犊于其上垦种故以为名山髙九里周回四十五里兰陵县城在县东六十里史记曰荀卿以儒者适楚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焉   县界有陂十三所竝贞观元年以来修立以溉田焉新泰县【上东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   春秋时鲁平阳邑也宣公八年城平阳晋武帝泰始中镇南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县属泰山郡隋开皇四年属莒州大业二年废莒州以县属沂州防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防羽其艺   障山在县东八十里出销石石脑炬火等石居人常采为货   莱州【东莱下】   【开元户二万三千一百五 乡四十三案元和戸乡数传写缺】   禹贡青州之域即古莱子国也齐灭之迁莱子于郳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汉髙帝四年韩信虏齐王广分齐郡置东莱郡领县十七理掖县属青州后魏献文帝分青州置光州取界内光水为名隋开皇二年改光州为莱州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綦顺复为莱州   州境【东西四百二十八里南北二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九百里】   【东北至登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西至密州三百四十五里】   【北至大海五十里西南至青州三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黄银 文蛤 牛黄 滑石器赋 绢 绵 赀布】   管县四   掖 即墨 昌阳 胶水   掖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按掖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县取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   万里沙在县东北三十里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大旱祷万里沙   浮游岛在县西北四十里遥望岛在海中若浮游然故名   海水在县北五十二里   胶水西去县七十五里   海神祠在县西北十七里   即墨县【中西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   本汉旧县属胶东国城临墨水故曰即墨髙齐文宣帝并入胶水县隋开皇末又于此置即墨县属莱州大劳山小劳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晏谟齐记曰太白自言髙不如东海劳昔郑康成领徒于此   壮武故城在县西六十里晋封张华为壮武侯   海在县东四十三里又在县南百里   昌阳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九十九里】   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置在昌水之阳故名昌阳有盐官隋开皇三年罢郡昌阳县属莱州   黄银坑在县东百四十里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刺史辛公义于此坑冶铸得黄银献之大业末贞观初更沙汰得之   奚养泽在县西北四十里周礼职方氏幽州其泽薮曰奚养   胶水县【中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胶东国之地后汉省胶东国为胶东县属北海国后魏属北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仁寿元年改为胶水县   即墨故城在县东南六十里古东齐之地史记苏秦曰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此其处也齐湣王时燕将乐毅伐齐下七十余城惟莒即墨不下田单设竒防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尽复齐地封单为安平君汉书曰汉元年项羽徙齐王田市于即墨为胶东王田荣怒杀市于即墨自立为王遂并三齐之地汉胶东郡领八县理即墨即此城也   平度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七里城西北有土山古今煮盐处   淄州【淄川上】   【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四 乡七十一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青州之域周之九州为幽州之境职方氏幽州其浸菑时州葢取淄水为名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秦为齐郡之地在汉为济隂郡之般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于今理改置淄州隋乱陷贼武徳元年重置淄州州境【东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八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五里】   【东至青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兖州三百七十里】   【北渡河至棣州二百一十里东南至沂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防风 理石赋 绵 绢 米粟】   管县五   淄川 长山 邹平 济阳 髙苑   淄川县【上郭下】   本汉般阳县也属济南在般水之阳故名后汉属齐国晋省宋于此置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改贝丘为淄川县属淄州   淄水出县理东南原山去县六十里俗传禹治水功毕土石黒数里之中波流若漆故谓之淄水   长山县【上东南至州六十四里】   本汉于陵县地也宋武帝于此立武强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武强为长山县取长白山为名属淄州武徳元年置邹州县又属焉八年废邹州依旧属淄州   长白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济水西北去县三十五里   邹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济南郡隋开皇三年自梁邹城移平原县入邹平城属齐州今理是也十六年改属淄州十八年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复旧名也   黄河西北去县八十里   济水南去县三十五里   济阳县【上东南至州九十四里】   本汉梁邹县也属济南郡隋又于后汉梁邹城地置济南县大业二年省景龙元年于汉梁邹城置济阳县属淄州   八会津在县南一里相水陆所凑其路有八故名济水在县南又东北入髙苑县界   髙苑县【上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千乗国后汉属乐安国宋于此置长乐县属渤海郡十八年改为会城县隋大业三年改为髙苑县取县东南髙苑故城为名隋末陷贼武徳元年重置髙苑县属邹州八年废邹州县属淄州   济水北去县七十步   千乗故城在县北二十五里汉千乗国也   登州【东牟中府】   【开元戸二万八千五百三十三 乡三十六案元和戸乡数写缺】   禹贡青州之域古莱子之国春秋齐侯灭莱至汉为东莱郡之地后魏孝静帝分东莱于黄县东一百步中郎故城置东牟郡髙齐废隋开皇三年改置牟州大业三年废武徳初又置因文登县人不从贼党遂于县理置登州   州境【东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千里西南至东都二千一百四十里】   【东至文登县界大海四百九十里东南至大海四百六十里】   【南至大海六十里南至莱州昌阳县二百里】   【西至海四里当中国往新罗渤海过大路北至海三里】   【正北微东至大海北岸都里镇五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牛黄 水葱席赋 布 麻】   管县四   蓬莱 牟平 文登 黄   蓬莱县【中郭下】   本汉黄县之地属东莱郡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为名在黄县东北五十里贞观八年于此置蓬莱镇神龙三年析黄县置蓬莱县在镇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牟平县【中西至州二百里】   本汉县也属东莱郡有铁官盐官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坦故曰牟平汉书齐悼惠王子将闾为牟平侯后属莱州武徳四年于中郎城置牟州牟平县属焉贞观元年牟州及县俱废麟徳二年析文登县于此重置牟平县属登州   文登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本汉牟平县也属东莱郡髙齐后帝分牟平置文登县属长广郡取县界文登山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长广郡文登县属莱州武徳元年改属登州   之罘山在县西北一百九十里史记曰秦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刋石纪功封禅书曰齐有八祠之罘为阳主即此   成山在县东北百八十里史记曰始皇二十九年又东游登成山升之罘勒石纪功郊祀志曰齐有八祠成山为日主封禅书曰七曰日主祠成山   文登山在县西北九十里   海在县南六十里县东一百八十里三面俱至于海县东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桥今海中时见有坚石似柱之状   东牟故城在县西北一百十里汉髙后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兴居为俟   不夜故城在县东北八十五里属东莱郡春秋时莱子所置初筑此城有日夜出故名之   黄县【中东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武徳四年属牟州神龙三年置登州黄县割属焉汉书曰秦欲攻匈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面致一石【黄即今黄县腄即今文登县属东莱郡腄直瑞反北河朔方以北六斛四斗曰钟计道路所费凡百九十二斛乃致米一石】   莱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封禅书曰齐之八祠六曰月主祠之莱山   故黄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古莱子之国春秋传曰齐侯灭莱杜注曰今莱黄县是也   大人故城在县北二十里司马宣王伐辽东造此城运粮船从此入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   蓬莱镇在县东北五十里   海渎祠在县北二十四里大人城上   元和郡县志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一】   河中府【河东赤】   【开元户七万二百七  案乡数写缺元和户一万九千六百 乡六十五】   今为河中节度使理所【管河中府绛州晋州慈州隰州 管县三十七 都管户四万一千三百六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按今州本帝舜所都蒲坂也春秋时为魏耿杨芮之地左传曰晋献公灭魏以赐毕万服防注曰魏在晋之蒲坂毕万之后十代至文公列为诸侯至惠王僣号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今州即秦河东郡地也汉元年项羽封魏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二年豹降从汉王在荣阳请归侍亲疾至则絶河津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地九月韩信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文帝时季布为河东守文帝谓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后魏太武帝于今州理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为秦州周明帝改秦州为蒲州因蒲坂以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又置河东郡隋将屈突通守河东髙祖师次桑泉县通出守潼闗乃令鹰扬郎将尧君素王行本留镇郡城遂于今桑泉县置河东郡武徳元年罢郡置蒲州其年尧君素为贼人薛宋李楚客所杀王行本仍坚守不宾二年置蒲州总管三年行本归化自桑泉移蒲州于今理九年废总管置都督府复为州开元元年五月改为河中府仍置中都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陈其不可至六月诏停复为州乾元三年又改为河中府大歴中元载为相又上建中都议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尝不用天因地故髙祖保闗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攷天地之心本圣人之意验古往之事切当今之务则莫若建河中为中都隶陜虢晋绛汾潞仪石慈隰等十城为藩卫长安去中都三百里顺流而东邑居相望有羊肠底柱之险【羊肠在潞州壶闗县东南一百六里】浊河孟门之限【孟门在慈州文城县西南三十六里即龙门上口】以轘辕为襟带与闗中为表里刘敬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即此之谓推是而言则建中都将欲固长安非欲外之也将欲安成周非欲舍之也将欲制蛮夷非欲惧之也将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闗河之气色每嵗白露既降凉风已髙陛下处金城汤池内绥华夏登信臣骁将外驭戎狄出于仲秋还于农隙有漕浊泛舟之便无登髙履险之虞不伤财不害人得养威而时狩如此则国有保安之所家无系虏之忧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陜之后每嵗八九月间京师恟恟常惧犬戎复至将相之家皆装储糗为行李之备载知人情不安遂献此疏冀因制置窃有兵权议亦宏博尽当时利害然代宗探见载意议故不行或曰建中都江融设险图之首篇也融诛后书已不传不知斯言何自而得   府境【东西二百五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百二十里东至东都五百八十五里】   【东南至陜川二百四十五里东南至虢州一百八十三里】   【西至同州六十七里西南至华州一百四十七里】   【东北至绛州取桐郷路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麦□扇 竹扇 漆匣鳯栖梨 干 龙骨】   【赋 绵 绢 布 麻】   管县八   河东 河西 临晋 猗氏 虞乡 宝鼎解  永乐   河东县【次赤郭下】   本汉蒲坂县地也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蒲州十六年移蒲坂县于城东仍于今理别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   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县南十五里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与潼闗相对   长原一名蒲坂在县东二里其原出龙骨   河水北自桑泉县界流入   妫汭水源出县南雷首山尚书曰厘降二女于妫汭州城即蒲坂城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故陶城在县北四十里尚书大传曰舜陶于河滨故尧城在县南二十八里   蒲坂闗一名蒲津闗在县西四里魏志曰太祖西征马超韩遂夜渡蒲津闗即谓此也今造舟为梁其制甚盛每嵗徴竹索价谓之桥脚钱数至二万亦闗河之巨防焉   风陵故闗一名风陵津在县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闗北渡即其处也   舜祠在州理舜城中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扫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樵苏   河西县【次赤郭下】   本朝邑县东地乾元三年因置河中府割朝邑县置临晋县【次畿西南至府七十四里】   本汉旧县地也后魏改为北解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置桑泉县因县东桑泉故城以为名也天宝十二年改为临晋   河水经县西四十里   涑水在县东二十三里   故解城本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晋惠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内及解梁城是也   桑泉故城在县东十三里左传曰重耳围令狐入桑泉谓此也   故司空魏国公裴寂墓在县东北十七里   猗氏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即猗顿之所居也东魏恭帝二年改猗氏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为猗氏县属汾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蒲州   涑水经县南六里   故郇邑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曰晋侯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   虞乡县【次畿西至府七十里】   本汉解县地也后魏孝文帝改置南解县属河东郡周明帝武成二年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武帝改绥化为虞乡   檀道山一名百梯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山髙万仞跻攀者百梯方可升降故曰百梯山南有穴莫测深浅每有敕使投金龙于此兼醮焉   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曰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案后闻喜县王官故城在县南十五里以虞乡在闻喜西南言之王官故城当在虞乡县东此云在县南二里有误】   五老仙人祠在县西十里   宝鼎县【次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汾隂县也属河东郡刘元海时废汾隂县入蒲坂县后魏孝文帝复置汾隂县开元十一年改宝鼎县黄河在县北十一里赵简子沈佞臣栾激之所也【案栾激攷吕氏春秋及水经注竝作栾徼】   汾水北去县二十五里   后土祠在县西北一十一里   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   解县【次畿西北至府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隋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解县理即今县理是也武徳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旧名也仍于蒲州界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废虞州解县属河中府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   盐池在县东十里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盐味少苦不及县东大池盐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盐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县池总谓之雨池官置使以领之每嵗收利纳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陉趋陜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陉岭焉   永乐县【次畿北至府九十里】   本汉河北县地周明帝改河北县为永乐县武帝省永乐县以地属芮城县武徳二年分芮城于县东北二里永固堡重置永乐属苪州七年移于今理贞观八年改属河中府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河水经县南二里   永乐涧水源出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   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昴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绛州【绛郡雄】   【开元户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 乡一百七十六元和戸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案乡数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左传曰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阳绛邑县是也三卿灭晋其地属魏战国时亦为魏地秦为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临汾县地也魏止始八年分河东河北置平阳郡又为平阳郡地后魏太武帝于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县界柏壁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属焉孝文帝废东雍州东魏静帝复置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隋大业三年废州为绛郡初义师将西入闗大将军进次古堆去绛郡十余里通守陈叔达坚守不下髙祖命厨人曰明日早下绛城然后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绛郡武徳元年罢郡置绛州总管三年复为绛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垣县王屋路四百八十里】   【东至泽州四百四十里南至陜州二百里】   【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晋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梨 蝎 防风赋 布 麻】   管县九   正平 太平 万泉 曲沃 翼城 闻喜绛  稷山 龙门   正平县【望郭下】   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因正平故郡城为名也汾水东北自曲沃县界流入   浍水东自曲沃县流入   柏壁在县西南二十里后魏明帝元年于此置柏壁镇太武帝废镇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于此改置绛州建徳六年又自此移绛州于今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壁按柏壁髙二丈五尺周回八里   晋虒祁宫在县南六里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师旷曰石不能言或慿焉抑又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人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今按宫南有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余址筑堡今名修义堡   晋灵公台在县西北三十一里左传曰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即此台也   武平故闗在县西三十里髙齐时置周平齐废   晋齐姜墓在县南九里申生之母也   骊姬墓在县南八里   太平县【紧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闗城置泰平县属平阳郡周改泰平为太平因闗名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年改属绛州   汾水在县东二十九里   太平故闗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   白波垒在县东南十二里后汉末黄巾贼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于此筑垒   子竒垒在县东三十里后秦王姚兴遣弟义阳公平字子奇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所擒今按此垒西临汾水垒侧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处也   赵盾祠在县西南十八里   李牧祠在县东北十三里   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一里赵盾墓茔中万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汾隂县地属河东郡又薛通城者后魏道武帝天赐元年赫连勃勃僭号夏侵河外于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西去汉汾隂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之武徳三年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县东谷中有井泉百余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   曲沃县【紧西至州五十里】   本晋旧都绛县地也汉以为绛县属河东郡后汉加邑字属郡不改晋改属平阳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十里置曲沃县属正平郡因晋曲沃为名隋开皇三年罢正平郡改属绛州   绛山在县南十三里出铜   汾水西南去县二十二里   浍水在县南二里   绛水在县东南三十里   汉绛县本春秋晋都新田也在县南二里周勃为绛侯即其地也今号绛邑故城   陉庭故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左传曰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是也   台骀神祠在县西三十六里左传曰晋侯有疾卜台骀为祟问于子产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冥师生允格台骀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封诸汾川今晋主汾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翼城县【望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绛县地属河东郡后魏明帝置北绛县隋开皇末改为翼城县属绛州因县东古翼城为名也武徳元年于此置浍州二年废浍州县属绛州   浍髙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水出焉其山出铁隋于此置平泉冶   浍水今改名翼水   故翼城在县东南十五里晋故绛都也   故唐城在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也   闻喜县【望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后魏改属正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绛州   景山在县东南十八里   董泽一名董池陂在县东北十四里左传厨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桐乡故城汉闻喜县也在县西南八里俗以此城为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孔注尚书曰桐汤葬地也按今地有放太甲处在偃师县界非此也又汉大司农朱邑属其子葬桐乡者又在今舒州界亦非此也   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县南十五里左传曰俘我王官【案此与虞乡县王官故城各引左传证之虽异文而实一王官据此在闻喜县南十五里则前所云在虞郷县南二里者其误益明】   祁奚墓在县东二十二里今太原祁县又有祁奚墓未详孰是   绛县【上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闻喜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南绛县其地属焉因县北绛山为名也属正平郡恭帝去南字直为绛县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义宁元年属翼城郡武徳元年属浍州二年改属绛州   备穷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出防穴五所   绛水一名沸泉水在县北十四里出绛山东谷悬流奔壑一十许丈西北注于浍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晋水灌晋阳不沈者三版智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晋阳晋文公墓在县东二十里左传曰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五十步禁樵苏稷山县【紧东至州四十九里】   本汉闻喜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三十里置髙凉县属龙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绛州十八年改为稷山县因县南稷山以为名也   稷山在县南五十五里左传曰晋侯理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地也   汾水在县南五十里   玉壁故城在县南十二里后魏大统四年东道行台王思政表筑玉壁城因自镇之八年髙欢寇玉壁思政有备攻不克周初于此置玉壁总管武帝建徳六年废总管城周回八十里四面并临深谷   稷祠在县南五十里稷山上   羲和墓在县东北十七里   龙门县【望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古耿国殷王祖乙所都晋献公灭之以封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徳三年属泰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隶绛州   汾水北去县五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词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   伏龙原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鼈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曝鳃龙门水经注曰其鱼出巩县巩穴每三月则上渡龙门得则为龙否则额而还   蜚亷故城在县南七里   龙门闗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龙门山上隋末摧毁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髙祖神尧皇帝庙在禹庙南絶顶之上画行幸仪衞之像葢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五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二】   晋州【平阳望】   【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三 郷一百四十八元和户六千五百六十七 郷五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即尧舜禹所都平阳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韩后韩将冯亭以上党降赵又属赵在秦为河东郡地也今州即汉河东郡之平阳县也永嘉之乱刘元海僭号称汉建都于此前赵録曰太史令宣于修之言于元海曰蒲子﨑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昔都愿陛下都之于是迁都平阳后魏太武帝于此置东雍州孝明帝改为唐州寻又改为晋州因晋国以为名也髙齐武城帝于此置行台周武帝平齐置晋州总管义旗初建改为平阳郡武徳元年罢郡置晋州三年为总管府四年为都督府贞观六年废府复为晋州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七百三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二十四里】   【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东南至泽州四百一十里】   【西至慈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烛赋 布 麻】   管县九   临汾 襄陵 神山 岳阳 洪洞 霍邑赵城 汾西 冀氏   临汾县【望郭下】   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魏置平阳郡平阳县属焉隋开皇元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   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尚书曰壶口治梁及岐   潏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   姑射神祠在县北十三里姑射山东武徳元年敕置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实晋之胜境也   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和元海太子也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聪元海第四子也   襄陵县【紧西北至州二十六里】   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髙齐省周平齐自临汾县移禽昌县于今理属晋州隋大业二年改禽昌为襄陵取汉旧名也县东南有晋襄公陵因以为名先是以禽昌名者后魏禽赫连昌以置县故也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潏水在县北十五里   黒水经县北二十五里   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   神山县【中西至州七十八里】   本汉襄陵县地也武徳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置浮山县属晋州因山为名至三年因羊角山神人见又改为神山县焉   黒山今名乌头山在县东四十四里黒水出焉   羊角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   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武徳三年见神于羊角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一千年其年敕遣通事舎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   岳阳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谷逺县地后魏孝庄帝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改为岳阳县因山为名义旗初建属平阳郡武徳元年罢郡改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东三十里   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周回四十里   东池堡在县南三十三里今堡中见贮义仓北面絶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二里   洪洞县【望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杨县即春秋时杨侯国也晋灭之以赐大夫羊舌肸汉以为县属河东郡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义旗初建改为洪洞县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也   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事具霍邑县   汾水自赵城县东流入   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后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曰周建徳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其所部肉袒军门即此也禽昌故县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后魏太武帝禽赫连昌置因以名焉   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霍邑县【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彘县也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即周厉王所奔之邑后汉顺帝改为永安县属郡不改后魏初省及宣武正始二年又置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晋州因霍山为名隋末丧乱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于此义师之至也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父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当东南傍山取路我当助帝破之遣人视之果有微道髙祖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我耶于是进师去城十余里老生战败刘基斩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徳元年废郡复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又隶晋州   霍山一名太岳在县东三十里禹贡曰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郑注曰今河东彘县霍太山是也   吕坂在县西南十里有吕乡晋大夫吕甥之邑也吕州取名于此   汾水经县西二里   彘水出霍山经县南一里   普济寺贞观八年奉诏以破宋老生于此置寺   周厉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赵城县【上南至州九十五里】   本汉彘县地即造父之邑也自汉迄晋不改【案后汾西县志云后汉改彘县为永安县此云自汉迄晋不改有脱误】后魏太武帝废赵城县义旗之初分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徳元年废郡置吕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属晋州汾水出县西四里   霍山庙在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灵验贞观五年敕令修理   汾西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彘县地属河东郡后汉改彘县为永安县髙齐又于此置临汾郡及临汾县隋开皇三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十六年改属汾州十八年改属吕州大业二年改属晋州义旗初属霍山郡武徳元年又属吕州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又属晋州   汾水在县东三十五里   冀氏县【中西至州一百九十二里】   本汉猗氏县地也属上党郡【猗音居义反】至晋省后魏庄帝于猗氏城南置冀氏县属晋州   乌岭山在县西三十里   沁水在县东一里   慈州【文城下】   【开元户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五 乡三十元和户一千八百七十七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夷吾所居也左传曰骊姬赂外嬖梁五与东闗嬖五使言于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无主乃使重耳居蒲夷吾居屈注曰二屈今平阳郡北屈县也左传屈产之乗亦此地秦兼天下县属河东郡汉北屈县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北屈县南二十一里置定阳郡即今州理是也隋开皇元年改定阳郡为文城郡贞观八年改为慈州州内有慈乌戍因以为名   州境【东西五百五十一里南北二百一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八十五里东南至东都七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绛州太平县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晋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绛州二百四十里西至龙门县一百八十里】   【正西至黄河六十五里西北至丹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隰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蜡 白密赋 布 麻】   管县五   吉昌 文城 昌宁  仵城 吕香   吉昌县【中郭下】   本汉北屈县地也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州置定阳郡并置定阳县会有河西定阳胡人渡河居于此因以为名隋开皇十八年改定阳县为吉昌县贞观八年改置慈州县依旧属焉   壶口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风山在县北三十里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未尝暂止当其冲略不生草故以风为名   黄河北去县六十里   姚襄城在县西五十二里本姚襄所筑其城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地齐后主武平二年遣右丞相斛律明月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破周兵于此城遂立碑以表其功其碑见存齐氏又于此城置镇隋开皇废武徳二年又置镇九年废城髙二丈周回五里   文城县【中东南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斤城县属定阳郡隋开皇十六年改斤城县为文城县   孟门山俗名石槽在县西南三十六里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水经注曰风山西四十里河水南出孟门与龙门相对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扼今按河中有山凿中如槽东流悬注七十余尺   文城故城在县北三十里故老曰此城晋文公为公子时避骊姬之难从蒲奔狄因筑此城人遂呼为文城昌宁县【中西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分临汾县置太平县孝文帝又分太平县置昌宁县属定阳郡隋开皇元年改属耿州十八年又属汾州大业二年改汾州为文城郡县仍隶焉贞观八年改为慈州县又属焉两乳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有两岫望如乳形因以为名   黄河北去县七十九里   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累石为之东北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絶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也以城在髙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廵至此立碑碑今见在   禹庙在县西南一百五里龙门东岸上其碑是后魏孝文帝所立   晋荀息墓在县东北六十里   仵城县【中下西南至州五十八里】   本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后魏于此置仵城郡领京军县孝文帝改京军县为仵城县隋开皇三年废仵城郡改属文城郡皇朝改属慈州   石门山在县北六十里   拓定故城在县西一里周保定四年置以髙齐境因以为名隋废   吕香县【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临汾县地也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于此置邢军县属仵城郡孝文帝改为平昌县隋开皇十六年省平昌入仵城县义宁元年于此置平昌县贞观元年改为吕香县因旧吕香镇为名属慈州   马头山在县南六十里其山峭嶷形如马首因以为名横岭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隰州【大宁下】   【开元户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三 乡四十八元和户二万三千三百四十九 乡二十四】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七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在汉为蒲子县属河东郡后魏初属仵城郡孝文改蒲子为长寿县太和十二年于此置汾州周宣帝大象元年于今州东百步置龙泉郡隋开皇五年改为隰州大业三年又改为龙泉郡武徳元年又为隰州尔雅曰下湿曰隰以州带泉泊下湿故以隰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取慈州路至上都八百八十五里东南至东都八百八十里】   【东南至晋州汾西县一百六十里东南至河中府六百里】   【南至河一百四十里西至延州三百六十里】   【北至石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汾州二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 白蜜 麝香 胡女布赋 布 麻】   管县六   隰川 蒲  大宁 温泉 永和 石楼   隰川县【中郭下】   本汉蒲子县地也属河东郡魏少帝分河东置平阳郡蒲子县属焉刘元海僭号称汉初理于蒲子后徙平阳又于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属焉周宣帝改置长寿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隰川县南有龙泉下湿因以为名属隰州   蒲水源出县东北石楼山   黄栌水出县东北黄栌谷   故横城在县南三十五里隋仁寿四年杨谅作逆遣伪将呉子通屯兵筑城于此横絶蒲州道因以为名蒲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蒲子县地后魏于此置石城县后废周宣帝于石城故城置蒲子县因汉蒲子县为名也属定阳郡隋开皇五年改属隰州大业二年改为蒲县   五秃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五秃周回七十七里   常安原在县西南四十里东西广四十里南北长二十里   仵城故城在县西南六十三里后魏仵城郡也   大宁县【中东北至州八十六里】   本汉北屈县地也属河东郡后魏于此置仵城县寻废周武帝又于废县西三里置大宁县属南汾州隋大业二年省武徳二年于此置中州复置大宁县以属焉贞观元年废中州以县属隰州   孔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去名二丈其深不测因以名   黄河北去县六十八里   蒲水一名斤水去县六十步   浮图镇齐河清四年筑隋移大宁县理此即今县理是也   温泉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土军县地也后魏于土军故县东七十里置新城县属吐京郡太武改为岭东县孝文帝改为新城县武徳三年于县东南四十里置北温州及温泉县因县南温泉为名贞观元年省北温州及新城县以温泉县属隰州   逺望山一名可寒堆在县西七十里髙五里周回七十五里   西阳泉源出县东北去县十里   永和县【中下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狐讘【之涉反】县属河东郡后汉省魏初复置狐讘县属河东郡魏废髙齐后主于其城置永和镇周宣帝废镇置临河郡及临河县属汾州隋开皇五年改属隰州十八年改临河为永和县以县西永和闗为名也楼山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黄河东去县六十里   狐讘故县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石楼县【中下东至州九十里】   本汉土军县也属西河郡晋省后魏孝文帝于此城置吐京郡即汉土军县葢胡俗音讹以军为京也隋开皇五年又以吐京属隰州十八年改吐京为石楼县因县东石楼山为名也   石楼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水经注曰蒲水出石楼山黄河东去县九十九里   龙泉水出县东南去县十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故得龙泉之号   县理城汉土军城也其城圆而不方故谓之团城   元和郡县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六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三】   太原府【并州】   【开元户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十 乡二百四十五元和户十二万四千     乡二百四十九】今为河东节度使理所【管太原府汾州沁州仪州岚州石州忻州代州蔚州朔州云州 管县四十七 都管户十五万一千六百八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禹贡曰既修太原注曰髙平曰原今以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肃注曰舜为冀州之北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省并州合于冀州周之九州复置并州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沤夷浸曰涞易释名曰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设因以为名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太原大卤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太康地记曰并州不以衞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而言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乎按今州本髙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之子台骀之所居也左传曰昔髙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大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后帝不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冥师生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晋阳县也太原台骀之所居按今州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所封又为夏禹之所都也帝王世纪曰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史记曰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曰以是封汝周公请封之于唐成王曰吾戏耳周公曰天子无戏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为赵地左传曰晋赵鞅入晋阳以叛颍容曰【案颍容着春秋左氏条例见后汉书儒林传旧讹写颍客今改正】赵简子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奔保晋阳晋为韩魏赵所灭故其地属赵地理志曰赵西有太原秦本纪曰庄襄王二年防骜攻赵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为太原郡汉二年魏豹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之地九月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六年以太原二十一县为韩国徙封韩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皇子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元年立皇子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地理志云太原郡领二十一县属并州后汉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初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外甥髙干为并州刺史沮授説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宜速迎尚并力观变干不能用故败晋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以东尽入石勒至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后苻丕为慕容垂所迫奔于晋阳称帝一年为慕容永所灭后魏复为太原郡周武帝建徳六年平齐置六府于并州后省六府置并州总管隋开皇二年废总管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废行台复置并州总管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为太原郡隋季陵迟寇盗充斥炀帝以髙祖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武贲郎将王威髙君雅为副时贼帅厯山飞众号十万来寇郡境刘武周又杀太守王仁恭举兵马邑俄又攻破汾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劝髙祖举兵旬日间众至数万威君雅有疑心髙祖斩之以徇时大业十三年也其年入闗克定京邑髙祖辅政义寜元年太原郡仍旧不改武徳元年罢郡为并州总管三年废总管四年又置其年又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为大总管七年又改为大都督天授元年罢都督府置北都神龙元年依旧为并州大都督府开元十一年宗行幸至此州以王业所兴又建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立起义堂碑以纪其事二十一年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太原为河东道又于边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河东最为天下雄镇【河东节度理太原府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一万四千匹衣赐一百二十六万匹段军粮五十万石】掎角朔方天兵军【太原府城内圣厯二年置管兵二万人马九千五百匹】云中郡守捉【东南去单于府二百七十里调露中裴行俭破突厥置管兵七千七百人马一千二百匹东南去理所八百余里】大同军【雁门郡北三百里调露中突厥南侵裴行俭开置管兵九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东南去理所八百余里雁门今代州也】横野军【安边郡东北百四十里开元中河东公张嘉贞移置管兵七千八百人马千八百匹西南去理所九百余里安边郡今蔚州】定襄郡【去理所百八十里管兵三千人定襄郡今忻州】雁门郡【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四千人】楼烦郡【东南去理所二百五十里管兵三千人楼烦郡今岚州】岢岚军【楼烦郡北百里长安中李迥秀置管兵千人东南去理所三百五十里岢音哿】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今太原有三城府及晋阳县在西城太原县在东城汾水贯中城南流   府境【案府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南至东都八百九十里】   【东至赵州五百六十里东南至仪州三百四十五里】   【正南微东至潞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沁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忻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恒州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甘草 龙骨 特生草 铜镜黄石 人参 柏子仁 蒲萄   赋 布 麻】   管县十三   太原 晋阳 榆次 清源 夀阳 太谷祁  文水 交城 广阳 阳曲 盂   乐平   太原县【赤郭下】   【开元户二万一千六百五十六 乡四十案前各府州有户乡数而各县皆无自此以下各县有开元户乡而不及元和后仍有并开元不载者决非斯志原本参差盖皆由写遗缺】   本汉晋阳县地髙齐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移晋阳县于汾水东隋文帝开皇十年移晋阳县于州城中仍于其处置太原县属并州大业三年罢州置太原郡县仍属焉隋末移入州城贞观十二年还迁于旧理在州东二里百六十步   牢山一名看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魏书曰刘聪遣子粲袭晋阳猗卢救之遂猎牢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其山出金   潜丘在县南三里尔雅曰晋有潜丘隋开皇二年于其上置大兴国观   洞过水东自榆次县界流入西去县三十里入晋阳县界   阳曲故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阳直故城在县东北二十里隋开皇十六年改阳曲县理此   晋渠在县西一里西自晋阳县界流入汾东地多盐卤井不堪食贞观十三年长史英国公李勣乃于汾河之上引决晋渠厯县经鄽又西流入汾水   晋阳县【赤郭下】   【开元户一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乡二十五】   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至后魏并不改按此前晋阳县理州城中髙齐武成帝河清四年移晋阳县于汾水东今太原县理是也武平六年于今理置龙山县属太原郡因县西龙山以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并州十年废龙山县移晋阳县理之十六年又置清源县大业三年省入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皇朝因之在州南二里悬瓮山一名龙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铜   防山在县西北十里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聪征刘琨不克略晋阳之人逾防山而归即谓此也今山上有杨忠碑为周将讨齐战胜隋开皇二年追纪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諡曰武元皇帝   汾水北自阳曲县界流入经县东二里又西南入清源县界   晋水源出县西南悬瓮山水经注曰晋水出悬瓮山东过其县南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城不没者三版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为二派其北渎即智氏故渠也其渎乗髙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东南出城注于汾水其南渎于石塘下伏流东南出晋阳城南又东南入于汾今按晋水初泉出处砌石为塘自塘东分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东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东流经晋泽南又东流入汾水此二派即郦道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开东南流入汾水   洞过水东自太原县界流入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水经注曰刘琨之为并州也刘元海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过即是水也今按此水出沾县北山沾即今乐平县也水经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汾水   晋泽在县西南六里隋开皇六年引晋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   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髙四丈周回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左传言董安于所筑史记云智伯攻襄子于晋阳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春秋后语云智伯攻晋阳决晋水灌之城中悬釜而炊今按城东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晋水入城而史记云引汾水后语云决晋水二家不同未详孰是【案史记赵世家作引汾水韩世家亦作决晋水】髙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记曰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即此也城髙四丈周回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髙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髙四丈周回八里故唐城在县北二里尧所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所也   三角城在县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   捍胡城一名看胡城在县北二十三里   受瑞坛在州理仓城中义旗初髙祖神尧皇帝受瑞石于此坛文曰李理万吉   晋阳故宫一名大明宫在州城内今名大明城是也昔智伯攻赵襄子襄子谓张孟谈曰无箭奈何对曰臣闻董安于简主之才臣也理晋阳公宫之垣皆以艺蒿楛墙之蒿至于丈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菌簵之劲不能过也公曰矢足矣吾铜少对曰臣闻董安于之理晋阳公宫之室皆以链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髙齐文宣帝又于城中置大明宫   竹马府在州城中   汾桥架汾水在县东一里即豫让欲刺赵襄子伏于桥下襄子解衣之处桥长七十五歩广六丈四尺   晋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县西南十二里水经注曰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防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序行记曰髙洋天保中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自洋以下皆游集焉至今为北都之胜介之推祠在县东五十里   唐叔虞墓在县西南十六里   髙齐相国咸阳王斛律金墓在县西南十七里   晋祠碑在干阳门街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幸并州所置御制并书   起义堂碑在干阳门街开元十一年宗幸太原所立御制并书   讲武台在县西北十五里显庆五年置   榆次县【畿西去府五十六里】   【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三十七 乡三十】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魏榆地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注曰魏晋邑榆即州理名也史记曰庄襄王二年使防骜攻赵魏榆汉以为县属太原郡后魏太武帝并入晋阳县宣武帝复置榆次县髙齐文宣帝省自今县东十里移中都县理之属太原郡十年改中都县又为榆次县三年罢州为郡县仍属焉皇朝因之   麓台山俗名凿台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洞过水东自夀阳县界流入经县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县界   中都故城县东十里髙齐移于废榆次城即今县理是也   凿台在县南四里水经注曰洞过水西过榆次县南水侧有凿台智伯瑶刳腹絶肠折颈折颐之处史记曰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韩魏杀之于凿台之下説苑曰智氏见伐赵之利不知榆次之祸皆谓此也今按其台为洞过水所侵无复遗迹   原过祠俗名原公祠在县东九里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三节莫通曰为我遗赵毋卹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赵毋卹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既灭智氏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   麓台山祠俗名智伯祠在麓台山上   清源县【畿东北至府三十九里】   【开元户八千五百四十一 乡十七】   本汉榆次县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阳乡魏戊邑按梗阳在今县南百二十步梗阳故城是也自汉晋皆为榆次县地后魏省榆次县地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属并州因县西清源水为名大业二年省又为晋阳县地武徳元年重置   汾水经县东去县九里又东南入汾水县界   梗阳故县城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在县南百二十步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魏戊为梗阳大夫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其城内置清源县   鹅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晋阳春秋曰永嘉元年洛阳步广里地陷有二鹅色黄苍者飞冲天白者不能飞苍杂色故夷之象刘曜以为已瑞筑此城以应之   阎没墓在县西南三里左传曰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必谏许诺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魏子问之对曰或赐小人酒不夕食馈始至恐不足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魏子辞梗阳人   夀阳县【畿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   【开元户五千一百六十七 乡十】   本汉榆次县地西晋于此置受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省晋末山戎内侵后魏太武帝迁戎外出徙受阳之户于太陵城南置受阳县属太原郡受阳县即今文水县是也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又于受阳故城别置受阳县属并州即今县是也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徳三年置受州县改属焉贞观八年废受州县属并州十一年更名夀阳   方山在县北四十里   洞过水东自乐平县界流入在县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县界   马首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左传曰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韩固为马首大夫即其地也   神武故城后魏神武郡也在县北三十里周废   太谷县【畿西北至府七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五百九十 乡二十】   本汉阳邑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十五里阳邑故城是也后汉明帝以冯鲂为阳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复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即今县是也髙齐及周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幷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西太谷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徳三年分并州之太谷祁二县于此置泰州六年省泰州复以太谷祁县属并州   白壁岭在县北七十五里   蒋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县东南象谷经县北四里北入清源县界   阳邑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   咸阳故城在县西南十里秦伐赵筑之以咸阳兵戍之因名   萝藦亭俗名落漠城在县西北十九里   祁县【畿北至府一百里】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二 乡三十】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大夫祁奚之邑也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县也按汉祁县在东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汉迄后魏并不改髙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年重置属并州武徳二年改属泰州六年省泰州还属并州   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遥县界   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晋大夫贾辛邑水经注曰贾辛以貎丑妻不为言与之如臯射雉中之妻乃笑按左传魏献子谓贾辛曰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御以如臯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注曰贾国之大夫以此而言则辛非射雉者郦道元所引为谬赵襄子城在县西六里   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县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熙中寄理并州界谓此也   祁奚墓在县东南七里   后汉温序墓在县西北十四里序本祁人死洛阳其子梦序云久客思故乡乃反葬焉   后汉周党墓在县东南十四里党广武人世祖引见伏而不谒   髙齐唐邕墓在县东南七十里碑云齐尚书令晋昌王文水县【畿东北至府一百一十里】   【开元户一万二千六百六 乡二十三】   本汉大陵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后魏省仍于今理置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受阳县为文水县因县西文谷水为名皇朝因之天授元年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寛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   汾水东北自清凉县界流入经县东十五里又西南入汾州隰城县界   文水西北自交城县界流入经县西又南入隰城县界大陵城汉大陵县也在县东北十里史记曰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异日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进孟姚焉   平陶城汉平陶县城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属太原郡后魏改为平遥县后西胡内侵迁居京陵塞在今汾州界   大于城在县西南十一里本刘元海筑令兄延年镇之胡语长兄为大于因以为名   交城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   【开元户五千四百十三 乡十二】   本汉晋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晋阳县置交城县取古交城为名属并州皇朝因之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自山北故交城县移就却波村置   少阳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髙二百丈周回二十里   羊肠山在县东南五十三里石磴萦委若羊肠后魏于此立仓今岭上有故石墟俗云太武帝避暑之所地理志上党壶闗亦有羊肠陂在今潞州界不谓此也狐突山县西南五十里出铁   汾水西北自岚州静乐县界流入   文谷水出县西南文谷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按大陵县在今文水县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文水发源此城西北东南流入文水县行八十里   广阳县【畿西至府二百六十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七十三 乡五】   本汉上艾县也属太原郡后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后魏改石艾县属乐平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辽州大业三年省辽州后属并州武徳三年又属辽州辽州今太原府乐平县理是也六年改属受州贞观八年废受州后属并州天宝元年改为广阳县因县西南八十里广阳故城为名也   浮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泽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妬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色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妇人袨服靓妆必兴雷电故曰妬女故老传此泉中有神似鼈昼伏夜游神出水随神而涌其水东北流入井陉县界   废受州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塞鱼城武徳八年因故迹筑移受州理此贞观八年废   井陉故闗在县东八十里史记曰汉二年韩信与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説成安君曰井陉道狭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絶其辎重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余不从故败今按井陉亦名土门盘石故关在县东北七十里   苇泽故闗在县东北八十里   董卓垒在县东北八十里水经注曰泽发水出董卓垒东   妒女祠在县东北九十里泽发水源   阳曲县【畿南至府七十里】   【开元户八千一百二十二 乡十六】   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故曰阳曲按此前阳曲县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汉末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是也后魏又移于今县南四里阳直故城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十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因汉旧名也炀帝又改为阳直县移理木井城即今县理是也武徳三年又移于今县西十五里分置汾阳县属幷州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因汉旧县也   方山在县东六十里   汾水西自交城县流入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南入太原县界   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甃因名之   狼孟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史记曰始皇十五年大兴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汉以为县属太原郡晋末省按城左右狭涧幽深南面大壑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今余壁犹存   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十里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盂景为盂大夫汉以为县   石岭镇在县东北七十里   盂县【畿西南至府二百二十里】   【开元户五千二百七十六 乡十】   本汉旧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不改按此前盂县在今县西南阳曲县东北八十里故盂县城是也后魏省地属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县置原仇县属辽州因原仇故城为名即今县是也大业二年改原仇为盂县因汉旧名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徳三年割并州之盂夀阳二县于此置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盂县复属并州   白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玉石其隂多铁及赤铜木马之水出焉山上有白马闗后魏所置   原仇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县取此山为名滹沱水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   县城本名原仇城亦名仇由城按韩子曰智伯欲伐仇由国道难不通铸大钟遗之仇由大悦除涂将内之赤章曼支谏不听断毂而驰仇由以亡盖其地也   乐平县【畿西南至府三百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八十九 乡五】   本汉沾县属上党郡【沾音丁念反】晋于此置乐平郡沾县属焉又别置乐平县后魏太武帝省乐平郡及县孝明帝于今仪州和顺县重置乐平郡及县髙齐移理沾城即今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辽州县属焉大业二年省辽州以乐平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徳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县改属并州   少山一名河逢山在县西南三十里福地记曰河逢山在乐平沾县髙八百丈可避兵水此即恒山之佐命也沾岭在县西三十里   清漳水出县西南少山山海经曰少山清漳水出焉今按清漳出乐平浊漳出潞州长子县界   县城即汉沾县城也隋文帝更加修筑   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在县东五十里左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灭肥子绵臯归七国时赵戍于此   元和郡县志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四】   汾州【西河望】   【开元户五万三千七十六 乡一百一十四元和户八千三百四   乡一百一十八】   禹贡冀州之域其在虞舜十二州及周皆属并州春秋时为晋地后属魏谓之西河子夏居西河呉起为西河守皆谓此也秦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领县三十六理富昌县是也后汉徙理离石即今石州离石县也献帝末荒废魏黄初二年乃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即今州理是也晋惠帝时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按吐京镇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楼县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明帝时为胡贼所破因北移西河郡理平阳界髙齐又于此城置南朔州周武帝废南朔州宣帝于此置汾州隋大业三年废汾州还于隰城县置西河郡皇朝初改为浩州武徳三年又改浩州为汾州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十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三十里】   【东南至潞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沁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西北至石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蓆 石膏赋 布 麻 菽 粟】   管县五   西河 孝义 介休 灵石 平遥   西河县【望郭下】   【开元户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 乡二十五案自此以后各县及灵州并缺元和户乡数】   本汉兹氏县也曹魏于此置西河郡晋改为国仍改兹氏县为隰城县上元元年改为西河县今城内有晋西河王斌碑文字残缺   谒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隠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余丈顶上平地可十顷相以为子夏石室比干山在县北一百一十里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县东十里多蒲鱼之利   八门城在县北十五里刘元海遣将乔嵩攻西河筑营自固营有八门因名   卜商祠在县北四十里   孝义县【紧西北至州三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六百八十五 案乡数写缺】   本汉兹氏县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阳县于今理永嘉后省入隰城后魏又分隰城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贞观元年以县名与涪州县名同改为孝义县因县人郭兴有孝义故以名焉   胜水在县南一里   团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后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纡曲故名团城   魏文侯坟在县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介休县【望西北至州六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三 乡二十二】   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后魏明帝时为胡兵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其介休县仍属汾州髙齐省介休入永安县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隋开皇末又改平昌为介休县义寜元年于县置介休郡武徳元年改郡为介州贞观元年废介州以县属汾州   介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雀鼠谷在县西十二里   汾水在县北十二里   邬城泊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周礼并州之薮曰昭余祁即邬城泊是也   郭林宗坟在县东三里周武帝时除天下碑惟林宗碑诏特留   灵石县【上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开元户三千七百三十一 乡八】   本汉介休县地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皇朝因之   介山在县东四十二里   汾河在县北十步深一丈阔三丈   贾胡堡在县南三十五里义寜元年义师次于霍邑隋将宋金刚拒不得进屯军此堡有霍山神见灵事已具于霍邑县叙事   平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   【开元户一万八千九百七 乡三十八】   本汉平陶县地属太原郡后魏隷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隋属西河郡义寜元年于介休县置介休郡以平遥县属焉武徳元年于此置介州县属不改贞观元年省州县属汾州   麓台在县东南五十二里   京陵故县在县东七里汉京陵县晋九原地也礼记注曰九原晋卿大夫之墓地也   中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属太原郡汉文帝为代王都于此   沁州【阳城中下】   【开元户六千五百八十 乡一十三元和户二千二百二十 乡一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韩在秦为上党郡地今州即汉上党郡之谷逺县地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沁州因州东沁水为名大业二年省沁州武徳元年重置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三十里】   【西南至晋州二百九十里西至晋州霍邑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汾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   【东南至潞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蓆赋 布 麻】   管县三   沁源 和川 绵上   沁源县【中郭下】   【开元户二千二百五十四 乡五】   本汉谷逺县地旧在今县南百五十里孤逺故城是也语音讹转故以谷为孤耳后魏庄帝于今理置沁源县因沁水为名也属义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县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   霍山一名太岳在县西七十八里   沁水自绵上县界流入在县东一里   和川县【中下北至州七十里】   【开元户二千八十 乡四】   本汉谷远县地后魏庄帝于今县南九里置义寜县属义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十八年改为和川县大业三年省武徳元年重置乌岭在县西十六里   沁水在县东十里   弃波水在县东八十步   冀缺墓在县南三十六里   绵上县【中下南至州七十六里】   【开元户一千八百一十五 乡四】   本汉谷逺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绵上县属沁州以县西界有绵上地因以为名   羊头山一名谒戾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沁水所出沁水一名少水出县东南二十四里覆甑山左传曰齐侯伐晋封少水为京观也   霍山在县西南八十里   仪州【乐平下】   【开元户七千九百九十五 乡一十九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一 乡二十】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韩秦为上党郡地今州理即汉上党郡之涅氏县地也后汉于此置阳阿县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属乐平郡后魏明帝改轑阳为辽阳隋开皇十六年于辽阳故城置辽山县属并州即今州理是也武徳三年于此置辽州八年改为箕州因辽山县界箕山为名先天元年以与宗讳同声改为仪州因州东夷仪岭为名也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九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七百八十里】   【正东微南至洛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潞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太原府祁县三百里西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五里】   【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人参三十两案开元赋写缺】   管县四   辽山 榆社 平城 和顺   辽山县【中郭下】   【开元户二千一百九十 乡五】   本汉涅氏县地后汉于此置阳阿县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县属乐平郡后魏明帝改为辽阳隋开皇十六年改置辽山县因县西北辽山为名皇朝因之   箕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上有许由冢按司马迁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冢则在今洛州阳城县不当在此五指山在县东五十里   祝融祠在县北二里   榆社县【中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开元户二千七百一十 乡六】   本汉涅氏县地晋于今县西北三十五里置武乡县属上党郡石赵时改属武乡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榆社县属韩州【今潞州襄垣县理是也】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又置武徳三年于县置榆州县属焉六年废榆州以县属辽州后属仪州县城故武乡城也石勒时筑前赵录曰石勒上党武乡人僭号后还令曰武乡吾之丰沛其复之三世   石勒沤麻池在县北三十里即勒微时与李阳所争处今枯涸才有处所   平城县【下东南至州九十里】   【开元户九百五十四 乡三】   本汉涅氏县也晋置武乡县地属焉隋开皇十六年于赵简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县属辽州大业三年改属并州武徳三年改属榆州六年省榆州改属辽州贞观八年改属箕州先天元年改属仪州   八赋岭在县西南三十里武乡水所出   和顺县【中南至州八十五里】   【开元户二千一百二十九 乡五】   本汉沾县地即韩之阏与邑也史记曰秦伐韩阏与赵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大破秦师即此地也隋开皇十年于今理置和顺县属并州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以为名九京山在县西十里   清漳水在县北   岚州【楼烦下】   【开元户一万七百二十六 乡二十二元和户六千三百八十二 乡三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属晋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武灵王破以为县秦为太原郡地在汉即太原郡之汾阳县地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西河之间遂空建安中曹公纠率散亡立新兴郡晋末陷刘元海后魏于今理置岚州因州西岢【音哿】岚山以为名也隋大业四年于静乐县界置楼烦郡因汉楼烦县为名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刘武周置东会州六年省东会州重置岚州天宝元年改为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   州境【东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八到【南至上都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石隰路一千三百七十五里   东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一十里东至忻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太原府三百二十里南至石州二百四十里】   【西至黄河一百八十里河上有合河闗从闗西至麟州一百二十里东北至代州三百里东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   贡赋【开元贡 熊皮 石蜜赋 布 麻】   管县四   宜芳 静乐 合河 岚谷   宜芳县【上郭下】   【开元户五千五百二十四 乡十一】   本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后魏于此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汾源为静乐县八年分静乐置岚城县属楼烦郡武徳四年改为宜芳县岢岚山在县北九十八里髙二千余丈西北与雪山相接   岢岚镇在县西北九十八里   秀容故城在县南三十里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   静乐县【上西至州四十五里】   【开元户三千四百八十七 乡七】   本汉汾阳地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隋开皇三年自今宜芳县北移岢岚县于三堆城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二年改为静乐县武徳四年于县置北管州因管涔山为名六年省县属岚州   管涔山在县北百三十里汾水源出焉初刘曜隠于此山山神使二童子献剑于曜曰管涔山王使谒赵皇帝献剑   伏戎城在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理也   隋汾阳故宫在县北百二十里   楼烦闗在县北百五十里   天池在县北燕京山上周回八里阳旱不耗隂霖不溢故老言尝有人乗车风飘堕池有人获车轮于桑干泉后魏孝文帝以金珠串鱼七头放此池后亦于桑干泉得之隋炀帝尝于池南置宫每夜风雨吹破宫竟不成今池侧有祠谓之天池祠   合河县【中东至州一百八十里】   【开元户一千八百五十九 乡四】   本汉汾阳县地后魏于蔚汾谷置蔚汾县属神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石州大业二年改为临泉县四年属楼烦郡武徳七年改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改为合河县以城下有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曰合河黄河在县西二里   合河闗在县北三十五里   蔚汾闗在县东七十里   隋长城起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余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   岚谷县【中南至州九十里】   【开元户四千六百五十七 乡九】   隋大业三年置岢岚镇压草城川贼路长安三年于此置岚谷县景龙年废【案新旧唐书并作神龙二年废】开元十二年重置因取岚谷为名   石州【昌化下】   【开元户九千二百六十二 乡三十二元和户五千二十    乡三十二】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春秋时属赵亦为白狄之地今步落稽其胄也在秦为西河郡之离石县灵帝末黄巾大乱百姓南奔其郡遂废魏黄初三年复置离石县晋惠帝末刘元海起于河西攻陷郡县其离石又没于贼石勒时改为永石郡后魏明帝改为离石郡髙齐文宣帝于城内置西汾州周武帝改为石州隋大业二年又为离石郡武徳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贞观六年复为石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九十里】   【东南至汾州一百六十里正南微东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西渡河至绥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岚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胡女布 龙须席 麝香 蜜蜡赋 布 麻】管县五   离石 平夷 定胡 临泉 方山   离石县【中郭下】   【开元户二千七百七十三 乡五】   本汉旧县也属西河郡县东北有离石水因取名焉汉末荒废魏黄初复置后陷刘元海石勒改为永石郡髙齐文宣帝于此置昌化县属懐政郡后周复为离石属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离石山今名赤洪岭在县西五十步髙欢大破尔朱兆于赤洪岭盖此处也   卢城在县东二十里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以攻刘曜平夷县【中东至州五十一里】   【开元户一千五百七十一 乡四】   本汉离石县地周宣帝割县西五十一里置平夷县属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黄河西去县四十五里   宁乡水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步   定胡县【中东至州九十五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九 乡五】   本汉离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于此置定胡县隋因之武徳三年于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州置孟门县七年废县为孟门镇八年废镇复为定胡县   黄河去县西二百步   孟门闗在县西一百步河东岸   临泉县【中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开元户一千五百九十六 乡五】   本汉离石县地周大象元年于此置乌突郡乌突县隋开皇元年改乌突郡为太和郡乌突县为太和县三年废郡以太和县属石州武徳三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临泉水在县北一百步县因此水为名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   方山县【中南至州九十里】   【开元户一千三百五十三 乡四】   本汉离石县地髙齐文宣帝于此县北六十八里置良泉县属离石郡隋大业三年移就今县南三十五里方山置故名方山贞观十一年移于今理   赤洪水在县南五十里   三角戍在县北七十三里   元和郡县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八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五】   忻州【定襄下】   【开元户一万四千三百三十八 乡二十八元和户四千二百四     乡二十九】   古并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战国为赵地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按汉阳曲县在今州东四十五里定襄县理是也后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曹公立新兴郡以安集之理九原即今州是也后魏宣武帝又于今州西北十八里故州城移肆州理此因肆卢川为名也隋开皇十八年改置忻州因州界忻川口为名也大业二年省忻州义旗初又置新兴郡武徳元年废郡复置忻州二年陷刘武周四年武周平依旧置忻州   州境【东西一百四十五里南北八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南至东都一千七十里】   【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西至岚州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代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扇十五枝赋 布 麻】   管县二   秀容 定襄   秀容县【上郭下】   【开元户七千一百三十八 乡十一】   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末于此置九原县属新兴郡后魏庄帝于今县东十里置平寇县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县西北五十里秀容故城移后魏明元所置秀容县于今理属忻州国朝因之   滹沱水在县东三十二里   定襄县【上东至州四十五里】   【开元户五千五百三十二 乡十七】   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后魏末移阳曲县于太原界仍于此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髙齐省武成帝移平寇县于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于崞城今代州崞县是也武徳四年分秀容县于汉阳曲城重置定襄县   圣阜今名圣人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石上手足迹犹存滹沲水西自秀容县界流入   代州【雁门中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十七 乡二十八元和户二千一百二十  乡四十】   古并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属赵史记曰赵襄子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则赵有代勾注之北今按勾注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门县界西陉山是也秦置三十六郡雁门是其一焉汉因之后汉末匈奴侵边其地荒废周宣帝大象元年自九原城移肆州于今理隋开皇五年改肆州为代州大业三年改为雁门郡隋氏丧乱陷于寇境武徳四年平代置代州都督府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三十里】   【东南取崩石岭至恒州五百四十里西至岚州三百里】   【北至朔州一百二十里东北至蔚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雕翎五具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五   雁门 繁畤 五台 唐林 崞   雁门县【上郭下】   【开元戸五千二百二十一 乡十】   本汉广武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改属雁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肆州后改肆州为代州县属不改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盖避太子之讳也国朝因之夏屋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史记曰赵襄子北登夏屋诱代王使厨人操铜枓击杀之遂有代地   勾注山一名西陉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晋咸寜元年勾注碑曰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汉髙祖欲伐匈奴不从娄敬之説械系于广武遂逾勾注困于平城谓此地也   河神祠在县南开元九年并州长史张説奏置   繁畤县【中西至州六十里】   【开元户一千五百九十三 乡五】   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寇旧县荒废晋又置繁畤县周省隋开皇十八年重置于今县东六十里大堡戍大业十二年移于武州城圣厯二年以县在平川难于固守遂东移于今理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岅极为险固   秦戏山一名武夫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滹沲水出焉五台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开元户二千一百六十五 乡五】   本汉虑虒县【虑音闾虒音夷】属太原郡因虑虒水为名也晋省后魏孝文帝复置即今县理是也属新兴郡髙齐改属雁门郡隋大业二年改为五台县因山为名也   五台山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道经以为紫府山内经以为清凉山   虑虒水在县北十五里   唐林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广武县地证圣元年分五台崞二县置武延县唐隆元年改为唐林县   滹沲水在县东   沙河在县南二里   崞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   【开元户二千七百四十八 乡五】   本汉旧县因山为名属雁门郡汉末荒废晋初又置魏改为崞山县后魏宣武帝移雁门郡理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县于此属代州大业二年改为崞县   滹沲水在县东二百步   蔚州【兴唐下】   【开元户四千八百八十七 乡十一元和户一千五百六十三 乡十二】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周礼并州川曰沤夷浸曰涞易今沤夷在灵丘涞易在飞狐皆在州境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赵襄子杀代王有其地后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秦亦为代郡汉元年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二年陈余迎歇还赵歇又立余为代王三年韩信斩陈余置代郡领县十八东魏孝静帝又于此置北灵丘郡周宣帝于今理置蔚州隋大业三年罢州置雁门郡武徳四年平刘武周重置蔚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里南至东都一千六百三十里】   【东至恒州取方秦岭路四百九十里东南至定州取辘轳山路四百九十里】   【东至易州山路三百六十里西南至代州四百里】   【西至朔州二百八十里北至天成军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妫州界孔岭闗一百里从闗至妫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熊皮 豹皮赋 布 麻】   管县三   兴唐 灵丘 飞狐   兴唐县【下郭下】   【开元户一千四百七十二 乡四】   本灵丘县也开元十二年于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属蔚州天宝元年改为安邉郡仍自灵丘移州理于安边城至徳二年改为兴唐郡仍改安边县为兴唐县   倒刺山在县东七十里亦号雪山俗灵仙所居与五台山略等   沤夷河亦曰瓠河上槽狭下流阔有似瓠因名大韭多生于山及平野魏孝文所种以济军需后沃壤处皆长三尺叶广于马蔺但味少短耳   横野军置在州城内   灵丘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开元户二千四百二十一 乡五】   本汉旧县属代郡后魏省东魏孝静帝重置属灵丘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蔚州大业二年省蔚州改属代州隋末陷贼武徳二年又置灵丘县属蔚州   太白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钟乳穴其深不测仰望穴中乳如悬穗焉   石铭陉岭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谓石铭陉   隘门山亦名隘口在县东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石道极险陿后魏明元帝置义仓之所   沤夷水一名滱水出县西北髙是山周礼曰并州其川沤夷谓此也   兹水出县西枝回山悬河五丈湍激之声响动山谷樵栰之士咸由此度巨木沦渚久乃方出或落崖石无不粉碎也土地记云枝回岭与髙是山连麓接势   开皇长城西自繁畤县经县北七十里东入飞狐县界赵武灵王墓在县东三十里   飞狐县【下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开元户九百九十二 乡三】   本汉广昌县地属代郡后汉属中山国晋又属代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蔚州仁夀元年改为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也隋末陷贼武徳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县界遥属蔚州贞观五年移还今所   磨笄山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迎其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刎百姓闵之为立祠   倒刺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出佳大黄   飞狐道自县北入妫州懐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郦食其説汉王曰杜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此言皆一方之阨也又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亦谓此道也三河冶旧置鑪铸钱至徳以后废元和七年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臣访闻飞狐县三河冶铜山约数十里铜鑛至多去飞狐钱坊二十五里两处同用拒马河水以水斛销铜北方诸处铸钱人工絶省所以平日三河冶置四十鑪铸钱旧迹并存事堪覆实今但得钱本令本道应接人夫三年以来其势即立救河东困竭之弊成易定援接之形制置一成久长获利诏从之其年六月起工至十月置五鑪铸钱毎歳铸成一万八千贯时朝廷新收易定河东道久用铁钱人不堪弊至是俱受利焉   朔州【马邑下】   【开元户六千三十  乡十三元和户七百二十九 乡十六】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之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雁门郡地在汉即雁门郡之马邑县也史记曰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按马邑即今州理是也汉末大乱郡遂荒废建安中曹公又立马邑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晋乱其地为猗卢所据刘琨表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后魏都代地属畿内孝文帝迁洛之后又于定襄故城置朔州葛荣之乱州郡又废髙齐文宣帝又于马邑城置朔州即今理是也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总管隋开皇罢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为马邑郡皇朝改为朔州   州境【东西四百八十里南北九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南至东都一千三百五十里】   【东至蔚州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岚州三百七十四里】   【北至单于大都防府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云州三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雕翎五具】   管县二   鄯阳 马邑   鄯阳县【中郭下】   【开元户三千六百五十八 乡十八】   本汉马邑县属雁门郡汉末荒废建安中又置属新兴郡晋又属雁门郡晋末又废髙齐于此置招逺县属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朔州大业元年改为鄯阳县   勾注山在县东八十里   河水在县西三百里   州城本汉马邑城也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周旋反覆父老异之因依而筑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马邑县【中西至州三十里】   【开元户二千三百八十 乡五】   本鄯阳县地开元五年分鄯阳县于州东三十里大同军城内置马邑县建中年间河中节度使马燧权移州于马邑县焉   桑干河在县东三十里   云州【云中下】   【开元户三千一百六十九 乡七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其地属赵其后武灵王自代至髙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今州即秦雁门郡地在汉雁门郡之平城县也史记曰汉七年韩王信亡走匈奴上自将逐之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用陈平秘计得出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曹公鸠集荒散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又改属雁门晋乱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后魏道武帝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闗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孝文帝迁都洛邑改置恒州孝昌之际乱离尤甚恒代之北尽为丘墟髙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置恒安镇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今名东州城其年废镇又置恒州周武平齐州郡并废又于其所置恒安镇属朔州自州迄隋仍为镇也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刘武周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于此后为黙啜所破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云州及云中县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七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六十里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九十里】   【东至幽州七百里东至清塞城一百二十里】   【又东至天城军六十里又东至纳降守捉九十里与幽州分界】   【西至静边军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太原府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雕翎五具赋 布 麻】   管县一   云中   云中县【中】   本汉平城县属雁门郡汉末大乱其地遂空魏武帝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后魏于此建都属代尹孝文帝改代尹为恒州县属不改隋为云内县属马邑郡贞观十四年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于此后为黙啜所破移百姓至朔州开元十八年改置云中县属云州   白登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火山在县西五里山有火井深不见底以草投之则烟腾火发有火井祠   纥眞山在县东三十里虏语纥真汉言三十里其山夏积霜雪   单于台在县西北四十余里汉武帝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即此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九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六】   潞州【上党大都督府】   【开元户六万四千二百七十六 乡一百三十三元和户一万七千八百    乡一百二十】今为泽潞节度使理所【管潞州泽州邢州洛州礠州 礠邢洛本河北道今隶泽潞节度使管内 管县三十七都管户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殷时为黎国春秋时属晋又兼有潞子之国潞子婴儿为晋所灭战国时属韩别为都以其逺韩近赵至赵孝成王时冯亭以上党降赵复为赵地秦为上党郡地后汉末董卓作乱移理壶闗城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建徳七年于襄垣县置潞州上党郡属焉隋开皇十年罢郡自襄垣县复移潞州于壶闗即今州是也州得名因潞子之国武徳元年又于襄垣县置韩州贞观十七年废开元七年以宗厯试尝在此州置大都督府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三百三十里南至东都四百七十里】   【东取穴陉岭路至相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泽州一百八十七里】   【西至晋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沁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仪州三百一十里东北至洺州四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人参 墨赋 布 麻】   管县十   上党 长子 屯留 潞城 壶闗 黎城铜鞮 乡  襄垣 涉   上党县【望郭下】   【开元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三 乡二十二】   本汉壶闗县也隋开皇中分壶闗置上党县属潞州释名曰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髙故曰上党   鸡鸣山一曰火山在县东南七十六里   浊漳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州城汉壶闗县也上党记曰曹公之围壶关起土山于城西北角穿地道于城西内筑界城以遮之   五龙祠在县东南二十里五龙山上慕容永所立以祭五方神   冯亭墓在县西五里   长子县【紧东北至州五十二里】   【开元户二万二百六十六 乡三十二】   汉旧县本春秋时地名左传曰晋人执卫石买于长子是也慕容永僭号于此称西燕为慕容垂所灭隋开皇九年移寄氏县理此属潞州十八年改寄氏为长子县发鸠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浊漳水出焉   羊头山在县东五十六里后汉安帝时羌寇河东以任尚为御史击破于羊头山谓此也   神农城后魏风土记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   武讫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风土记曰秦赵战于长平赵军败退秦将白起逐至此名曰武讫岭   屯留县【上东南至州六十四里】   【开元户八千一百六十六 乡十七】   本晋邑春秋曰晋人执衞行人孙蒯于屯留是也汉以为县属上党郡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潞州绛水出县西南方山去县八十四里   潞城县【上南至州四十里】   【开元户七千四百六十四 乡十六】   本汉潞县属上党郡即春秋时赤狄潞子婴儿国也晋灭之后魏太武帝改潞县为刈陵县属襄垣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潞城县属潞州   黄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刘聪将綦毋刿败晋将崔恕于黄阜   漳水一名潞水在县北阚骃曰潞水在县北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王猛与慕容评相御于潞川评鬻水与军人绢疋水二石则此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有惟漳水耳故土俗尚谓浊漳为潞水也   武王坞在县西北四十里坞东有后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碑文曰建义元年东讨逆贼镇竖葛荣军次上党武王祠东有二狡从贼方而来天柱弯弓祝之曰中则擒葛荣不中则否应而殪遂擒荣   壶闗县【上西北至州三十里】   本汉县也属上党郡山形似壶于此置关故名壶闗隋开皇十六年分壶闗置上党县大业二年省壶闗并入上党武徳四年重置   羊肠坂在县东南一百六里沾水出焉   汉壶闗三老令茂墓在县东北一十九里上书明戾太子寃者   曹公垒在县东南一百二里曹公攻髙干所筑   黎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古黎国春秋曰晋荀林父灭潞立黎侯而还今县东十八里黎侯城是也汉为潞县之地后魏太武改潞县为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刈陵为黎城县武徳初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属潞州   古壶闗在县东二十五里春秋齐国夏伐晋取八邑有盂口盂口即壶口也声相近故有二名   清漳水在县东北五十里   浊漳水在县西北五十六里   冯奉世墓及冯昭仪墓在县东二里   铜鞮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晋大夫羊舌赤邑时号赤曰铜鞮伯华汉以为县属上党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省沁州复属潞州武徳六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复隶潞州   石梯山在县西三十里   阏与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史记曰秦昭襄王攻赵阏与赵奢曰其险狭譬如两鼠鬭于穴中将勇者胜遂破秦军解阏与之围   晋铜鞮宫在县东十五里子产曰今铜鞮之宫数里断梁城在县东北三十里下临深壑东西北三面阻涧广袤二里俗谓之断梁城   叔向墓在县东十八里   乡县【中东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湼氏地属上党郡晋始为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置武乡郡县属焉隋开皇初废郡县属潞州晋县原有武字后草创失其旧名   秃顶山在县西北九十三里   石臼岭在县北六十五里   防甲水在县西北八十里   襄垣县【上南至州九十三里】   本汉旧县属上党郡赵襄子所筑因以为名后魏孝庄帝改为襄垣郡隋开皇十六年改襄垣县置韩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县属潞州   鹿台山在县南二十里   湼水在县西北六十里   浊漳水在县南二十一里   天井闗在县东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内深邃似井因以为名魏武初迁邺于此置闗周建徳六年废   涉县【上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因涉河水为名晋属广平郡后省隋开皇十年于故涉城重置涉县属礠州十六年改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县属潞州   清漳水一名涉河在县南一里   泽州【髙平上】   【开元户二万二千二百三十五 乡五十九元和户三千五百二十七   乡五十】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魏后属赵秦使白起破赵于长平即今州北髙平县西北二十一里长平故城是也秦并天下今州即上党郡地汉为上党郡髙都县之地也后魏道武帝置建兴郡孝庄帝改置建州周改建州为泽州盖取濩泽为名也【濩乌怕反】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二百八十里】   【东逾山至衞州四百一十里西至绛州四百四十里】   【北至潞州一百四十九里北至太原府大路六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石英 人参赋 布 麻】   【元和贡 白石英五十斤 野鸡九十只】   管县六   晋城 髙平 陵川 沁水 阳城 端氏   晋城县【上郭下】   本汉髙都县属上党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泽州十八年改为丹川县因县东丹水为名贞观三年改置晋城县太行山在县南四十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曰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   丹水在县北十二里司马山俗传秦坑赵众流血丹川故名丹水斯为不经也   天井故闗一名太行闗在县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髙平县【上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氏县属上党郡在水之上故以为名后汉改为氏属建兴郡髙齐文宣帝省氏县自长平髙城移髙平县理之仍改髙平县属髙都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泽州   头颅山一名白起台在县西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此台   米山在县东十里赵将亷颇积粮此山因名   泾水在县西北三十六里   长平故城在县西二十一里白起破赵四十万众于此尽杀之   长平闗在县北五十一里   陵川县【中西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氏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陵川县因川为名属泽州   太行山在县西南百里   沁水县【中东南至州二百里】   本汉端氏县地后魏孝庄帝于此置太寜郡及东永安县髙齐省郡而县存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沁水县沁水在县东北五十二里   古王离城在县东北五十里秦时王离击赵所筑四面絶险   阳城县【中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濩泽县属河东郡因濩泽为名也隋改属泽州天宝元年改为阳城县   析城在县西南七十五里   濩泽在县西北十二里墨子曰舜渔于濩泽   端氏县【中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也史记曰赵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端氏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汉以为县属河东郡晋属平阳郡后魏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泽州   石门山在县西南四十一里   沁水在县南一里   邢州【钜鹿上】   【开元户五万八千八百二十 乡一百二十元和户三千六百九十二  乡三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亦古邢侯之国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周成王封周公旦子为邢侯后为狄所灭齐桓公迁邢于夷仪按故邢国今州城内西南隅小城是也夷仪今龙岗县界夷仪城是也春秋时属晋后三家分晋属赵秦兼天下于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曰襄国盖以赵襄子諡名也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并理信都襄国今州理龙冈城是也前赵嘉平元年石勒屯兵许昌张宾説勒曰观王弥有王青州之心迟回未发者惧明公踵其后也明公独无并州之思乎勒从之遂长驱至邺攻晋北中郎将于三台张宾又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易卒下王彭祖刘越石大敌也宜及其未至密规进据牢城扫定并蓟桓文之业可济也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王业可图也勒于是进据襄国王浚遣兵五万人来讨勒勒欲挑战张宾谏曰夫用兵当以已所便击彼所不便今段末柸强悍且宜示之以弱凿北垒为突门二十余道伏精卒候贼列守未定出其不意擂鼓奋勇直冲柸帐柸卒既奔则彭祖可指辰而定也勒从其计遂生擒末柸永嘉六年勒僭号遂定都焉至季龙徙都邺为襄国郡石氏既灭罢之后魏复为襄国县隋开皇三年以襄国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十六年割龙冈等三县置邢州以邢国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襄国郡武徳元年改为邢州置总管二年陷窦建徳四年讨平之又为刘黑闼所陷五年擒之依旧为邢州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东都八百四十里】   【东至贝州二百三十里东南至洺州一百二十里】   【西逾山至仪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北至赵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文石狮子 丝布赋 绵 绢】   管县九   龙冈 尧山 钜鹿 沙河 平乡 南河任  内丘 青山   龙冈县【上郭下】   古邢国也秦以为信都项羽更名曰襄国汉因不改石勒僭号据之勒未立前襄国有谶曰古在左月在右让亡言或入口识者以为胡有襄国也周武帝改为襄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以西北有龙冈因名之十六年于此置邢州龙冈县属焉皇朝因之   土山在县东百五十步昔冉闵攻石只于襄国为土山地道于此   石井冈一名龙冈在县西北七里冈上有井大如车轮石勒时天旱沙门佛图澄于此握得一死龙长尺余渍之以水良久乃苏雨遂大降因名龙冈   夷仪岭在县西百五十七里   夷仪故城在县西四十里今俗谓之随宜城盖语讹也石勒墓在县南十五里   尧山县【上西南至州八十里】   本曰柏人春秋时晋邑战国时属赵秦灭赵属钜鹿郡汉髙祖八年从平城过赵赵相贯髙壁人厠上要之上心动问县名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去后魏改人为仁隋开皇三年罢钜鹿郡属赵州大业三年改属邢州天宝元年改为尧山县   水在县西一里俗亦名曰脂沟   柏人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   张耳台在县西北十二里   钜鹿县【上西至州一百一十九里】   本汉南栾县地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钜鹿县属赵州取汉钜鹿县之名也武徳元年于此置起州又立白起县二年陷窦建徳四年讨平罢起州以县属赵州贞观元年改属邢州   大陆泽一名钜鹿在县西北五里禹贡曰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按泽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茭莲鱼蟹之充牣其中泽畔又有咸泉煮而成盐百姓资之沙河县【上北至州三十五里】   本汉襄国县地隋开皇九年改襄国为龙冈县十六年分龙冈于此置沙河县以沙河在县南五里因以为名黑山在县西四十里出铁   磬口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汉魏时旧铁官也   平乡县【上西至州九十里】   本春秋时邢国后为赵地始皇灭赵以为钜鹿郡亦大称也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即此地也后魏自平乡故城移平乡县于此理之属广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洺州十六年改属邢州   浊漳水今俗名栁河在县西南十里   落汉水在县西南十八里   沙丘台在县东北二十里殷纣所筑赵李兑围武灵王于沙丘宫王探雀鷇食之而死秦始皇东巡回死于沙丘   南和县【紧西南至州三十八里】   本汉旧县属广平国后汉属钜鹿郡石赵属襄国郡周属南和郡隋开皇三年属洺州十六年改属邢州鸳鸯水经县北五里   张宾墓在县西十二里石勒军师号曰右侯   任县【上西南至州三十八里】   本汉张县地在今县西南渚阳城是也后汉省赵于此置苑县石氏灭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任县属邢州大业三年省武徳四年重置   张城一名渚阳城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汉张县也石勒传晋将玉浚遣石季龙盟就六眷于渚阳谓此也内丘县【上南至州五十八里】   古邢国地在汉为中丘县属常山郡晋于此立中丘郡石赵改为赵安县后魏孝文帝复立中丘县隋室讳忠改为内丘开皇三年属赵州大业二年改属邢州鹊山在县西三十六里昔扁鹊将虢太子游此山采药因名   青山县【中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中丘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青山县属邢州县界有青山因名大业二年省县属龙腾府武徳元年析龙冈内丘两县重置属邢州   黑山一名青山在县西二十里幽深险絶为逋逃之薮以周太祖讳黑因改黑山为青山县取名焉   雷公山在县西南八里汉末黑山羣盗张飞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谓之羝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有雷公贼保此因以为名   洺州【广平望】   【开元户七万七千一百五十 乡一百四十六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赤狄之地后属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按曲梁即今州理地也七国时属赵赵敬侯始都邯郸至幽王迁为秦所灭秦兼天下是为邯郸郡汉武帝置平干国宣帝改曰广平自汉至晋或为国或为郡永嘉末石勒据有其地石氏灭又属慕容隽至子暐灭又属苻坚后慕容垂得山东其地复属焉周武帝建徳六年于郡置洺州以水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为永安郡武徳元年又改为洺州兼置总管二年陷于窦建徳四年讨平又为建徳旧将刘黑闼所陷寻讨平之六年罢总管复为洺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七百六十里】   【东南至魏州一百六十四里正西微北至仪州三百六十四里】   【东北至贝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邢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平防 缣 纩赋 绵 绢】   管县八   永年 鸡泽 洺水 肥乡 清漳 曲周临洺 平恩   永年县【望郭下】   本汉曲梁县属广平国后汉属钜鹿郡髙齐文宣帝省曲梁置广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洺州仁夀元年改广平为永年避炀帝讳也   洺水在县南三里   鸡泽在县西南十里左传诸侯同盟于鸡泽今其泽鱼鼈菱芡州境所资   廉颇台在州城南十里十六国春秋冉闵遇慕容恪于廉台十战皆败   皇家平刘黑闼垒在县西南十里洺水南贞观四年于垒东置昭福寺碑岑文本撰   鸡泽县【上西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广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广平城置鸡泽县大业三年省武徳四年重置   洺漳二水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合流东入平乡县界洺水县【上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斥漳县属广平国漳水经其城其地斥卤故曰斥漳隋开皇六年以县西近洺河改为洺水属洺州卫漳故渎俗名阿难渠在县西二百步盖魏将李阿难所导故名   黄塘坡在县西北十五里晋龙骧将军刘牢之救苻丕追慕容垂大军于黄塘泉即此坡也   肥乡县【上西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春秋时晋地七国时属赵今县即汉邯郸县地魏黄初二年分邯郸列人等县立肥乡属广平郡后魏省入临漳隋开皇十年又置属礠州十六年割属洺州肥乡故城在县西二十二里   平原君墓在县东南七里   清漳县【上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列人县地按列人县故城在今肥乡界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清漳县南滨漳水因以为名属洺州曲周县【上西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广平国郦商为曲周侯后汉属钜鹿郡魏属魏郡后魏宣武帝改置曲安县属广平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洺州大业二年省武徳四年于曲周故城重置   漳水在县西二十九里   阿难枯渠在县南十四里   临洺县【紧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易阳县地属赵国后魏省入邯郸县隋开皇十年移邯郸县理陟乡城城在今邯郸县界仍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滨洺水因以为名属礠州大业三年割属洺州   狗山在县西十里山顶石上有狗迹因名武徳五年太宗亲总戎讨刘黑闼于此立营   平恩县【上西至州八十三里】   本汉旧县也属魏郡宣帝以许广汉为平恩侯魏省寻复置隋开皇三年罢属洺州   康台泽在县东五里   礠州【滏阳上】   【元和户一千四十 乡一十三案此州置自永泰故不载开元户乡与贡赋】   本汉魏郡武安县之地周武帝于此置滏阳县及成安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于县置礠州以县西九十里有礠山出礠石因取为名大业二年废以县属相州皇朝永泰元年重置以河东有慈州故此加石也   州境【东西一百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五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六百四十五里】   【南至相州六十五里西至潞州三百四十里】   【正北微东至洛州三百十里】   贡赋【元和贡 纱 凤翮席赋 绵 绢】   管县四   阳 邯郸 昭义 武安   阳县【望郭下】   本汉武安县之地魏黄初三年分武安立临水县属广平郡以城临滏水故曰临水以城在滏水之阳亦曰阳周武帝于此别置滏阳县属成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相州十年于此置礠州滏阳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属相州永泰元年重立礠州县又割属   鼓山一名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泉源奋涌若水之汤故以滏口名之入陉第四曰滏口陉山岭髙深实为险阨   石季龙墓在县西南十四里   佛图澄墓在县西南十七里   髙齐神武陵在县南三里   邯郸县【上南至州七十里】   本卫地也后属晋七国时为赵都赵敬侯自立晋阳始都邯郸至幽王迁降秦遂灭赵以为邯郸郡邯山名也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单字加邑魏以为县属广平郡隋开皇十年置礠州邯郸县属焉大业二年废礠州县属洺州永泰元年重立礠州县还割属   邯山在县东南五里   丛台在县城内东北隅   洪波台在县西北五里   赵简子墓在县西南十二里   公孙杵臼程婴墓在县西十五里   赵奢墓在县西北七里   乐毅墓在县西南十八里   蔺相如墓在县西南二十三里   昭义县【上东南至州四十里】   魏黄初三年于今阳县置临水县北齐天保元年移理松釡周武帝建徳六年废永泰元年再置仍改名昭义   武安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七国时赵地赵将李牧封武安君即今县也汉属魏郡魏属广平郡隋开皇三年属相州十年割属礠州大业二年礠州废割属洺州后置礠州又分隶焉   阏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赵奢拒秦军阏与即此山也洛水西北去县八十三里   武安故城在县西南五里六国时赵邑也赵奢之救阏与秦军鼓噪武安屋瓦皆动即此城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   唐 李吉甫 撰   河北道【一】   懐州【河内雄】   【开元户四万五千八百四十六 乡八十九元和户八千七百四十一   乡三十五】今为河阳三城懐州节度使理所【管懐州 管县十 内河阳汜水温县济源河清等五处事具河南府案此与后魏博节度使都管户数并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覃怀之地周为畿内及衞邢雍三国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韩魏二国秦兼天下灭韩为三川郡灭魏为河东郡今州为三川郡之北境河东郡之东境楚汉之际项羽立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髙帝二年卬降以其地为河内郡领县十八理懐后汉世祖南定河内难其守邓禹举寇恂世祖谓恂曰河内殷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髙祖留萧何镇闗中吾今委卿以河内恂遂伐淇园之竹理矢百余万养马三千匹收租四百万斛以给军事由是东汉之业济焉晋河内郡移理野王隋开皇三年罢郡置懐州武徳二年陷贼其年于河清县界柏崖城置懐州四年讨平王世充自柏崖城移于今理【今属河阳三城】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一十里西南至东都一百五十里】   【东至衞州二百六十里东南渡河至郑州一百九十里】   【北至泽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牛膝赋 丝 緜 绢】   【元和贡 平防十疋 牛膝】   管县五   河内 武陟 武徳 修武 获嘉   河内县【望郭下】   【开元户一万八百五十四 乡二十一】   本春秋时野王邑左传曰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是也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河内县皇朝因之   太行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曰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   太行陉在县西北三十里连山中断曰陉述征记曰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曰轵闗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闗第七蒲隂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   沁水在县北四里   丹水北去县七里分沟灌溉百姓资其利焉   济水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   新城垒在县东北九里武徳三年刘徳威于此置营武陟县【望西北至州一百里】   【开元户七千九百九十九 乡十六】   本汉怀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修武县置武陟县理武徳故城今县东二十里武徳故城是也属殷州皇朝因之贞观元年省殷州属怀州   沁水在县东一里   故怀城在县西十一里两汉河内郡并理之晋移郡理野王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楚汉之际司马卬为殷王都在此   武徳县【望西至州四十七里】   【开元户一万二百六十二 乡二十】   本周司寇苏忿生之州邑也左传曰周与郑人苏忿生之田州陉隤怀注曰州今河内州县是也汉以为州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州为邢邱县遥取古邢丘为名也大业二年改邢邱为安昌县取安昌侯张禹国城为名也武徳二年改为武徳县   太行山在县北五十里   沁水北去县二里   安昌故城在县东十三里即张禹所封国城也   故大斛闗在县北一百六里太行山上   平臯陂在县南二十三里多菱莲蒲苇百姓资其利周回二十五里   修武县【紧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开元户六千七百一十七 乡十三】   本殷之甯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改曰修武左传曰晋阳处父聘于衞过甯注云汲郡修武县是汉以为县属河内郡周武帝以为修武郡修武县属修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懐州武徳初属殷州贞观元年省殷州依旧属怀州   太行山在县北四十二里   天门山今谓之百家岩在县西北三十七里以岩下可容百家因名上有精舍又有锻灶处所即嵇康所居也浊鹿故城在县界东北二十三里魏文帝受禅封汉帝为山阳公居河内山阳浊鹿城即此城也   禅陵在县北三十五里献帝陵也以禅让名   获嘉县【望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开元户一万十四 乡十九】   本汉县也武帝将幸缑氏至汲县之新中乡得南越相吕嘉首因立为获嘉县属河内郡前获嘉县理在今衞州新乡县西南十里获嘉县故城是也髙齐又移于衞州共城隋自共城移于今理   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山七贤祠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嵇阮祠也   魏州【魏郡大都督府】   【开元户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五 乡一百四十元和户六千九百二十     乡四十五】今为魏博节度使理所【管魏州相州博州衞州贝州澶州 管县四十三】   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夏为观扈之国春秋时为晋地按沙麓崩在今元城东南四十里是战国时为衞魏二国地秦灭魏置东郡灭赵置邯郸郡汉髙祖使韩信定河北以秦邯郸郡之南部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即今元城县是也后汉封曹操为魏王理邺前燕慕容暐都邺其魏郡并理于邺中也后魏于今州理置贵乡郡寻省周宣帝大象二年【案周宣帝年号大成静帝年号大象此有误】又于贵乡郡东界置魏州隋炀帝大业三年罢州为武阳郡隋乱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改置魏州其年又陷刘黑闼五年平黑闼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六年罢都督复为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一十里西南至东都七百五十里】   【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郓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西至相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四里东北至贝州二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緜防 平防赋 丝 緜 絁 防】   管县八   贵乡 元城 魏  馆陶 冠氏 朝城莘  昌乐   贵乡县【望郭下管西界】   本汉元城县地后魏孝文帝分置贵乡县属昌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皇朝因之武徳初割属魏州   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西去县三里   州城前燕慕容暐所筑周宣帝于此置州理焉   狄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为魏州刺史百姓为立生祠古堰今名惬山在县西九里成帝时河决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募人塞之盖运土塞河之处以其惬当人情故谓之惬山   元城县【望郭下管东界】   本汉旧县属魏郡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名魏黄初三年于此置阳平郡髙齐省元城县入贵乡隋开皇六年复置贞观十三年又省入贵乡圣厯元年重置开元十三年移在州东北三百步   沙麓在县东十二里即春秋经所书沙麓崩汉书以为元后兴之祥也   马陵在县东南一里齐将孙膑破魏军杀庞涓于此五鹿墟在县东十二里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即此处也   王翁孺墓在县东二百步元后之祖也   束晳墓在县东二十五里   魏县【望东至州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后魏孝文帝分魏县置昌乐髙齐省魏县属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又分昌乐置魏县属魏州皇朝因之   旧漳河在县西北十里   新漳河在县西北二十里   盖寛饶墓在县东南八里   馆陶县【紧西至州五十里】   本春秋时晋冠氏邑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汉属魏郡魏文帝改属阳平郡石赵移阳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屯州以近屯河为名隋大业二年废屯州以县属魏州大河故渎俗名曰王莽河在县东四里   屯氏河俗名屯河在县西二里   白沟水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   冠氏县【紧西知州六十里】   本汉馆陶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馆陶东界置冠氏县因古冠氏邑为名属屯州隋大业二年废屯州县属魏州王莽河北去县十八里   冉仲弓墓在县北二十五里   朝城县【紧西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东武阳郡在武水之阳故曰武阳其后为县属魏郡隋开皇十六年属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属魏郡贞观十七年废永昌元年置改名武圣开元七年改为朝城   武河在县东十步   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   武阳台在县西南一里   扁鹊墓在县罗城西北隅   莘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衞地汉为阳平县属东郡魏改属阳平郡隋开皇六年又于乐平故城置阳平县属魏州八年改清平为清邑县大业二年改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名皇朝因之   莘亭在县北十三里传曰衞宣公使太子伋之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二子伋夀争相为死即此地也   昌乐县【望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东郡后汉省后魏孝文帝于汉旧昌乐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州皇朝因之   王莽河西去县十六里   相州【邺郡望】   【开元户七万八千 乡一百五十一元和户三万九千 乡二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又为殷盘庚所都曰殷墟项羽与章邯盟于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魏文侯使西门豹守邺是也秦兼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汉髙帝分置魏郡理邺后汉末冀州理之韩馥为冀州牧居邺其后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苻坚平邺以王猛为蓟州牧镇邺后魏孝文帝于邺立相州初孝文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从之盖取内黄东南故殷王河亶甲居相所筑之城为名也至东魏孝静帝又都邺城髙齐受禅仍都于邺改魏尹为清都尹周武帝平齐复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城移相州于安阳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业三年改相州为魏郡武徳元年复为相州后或为总管或为都督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五百八十里】   【东至魏州二百一十里东取临洺县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   【东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   【北至礠州六十五里东北至洺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纱 凤翮席 胡粉 知母赋 緜 绢 丝】   管县十   安阳 邺  成安 内黄 尧城 洹水临漳 临河 汤隂 林虑   安阳县【紧郭下】   本七国时魏寜新中邑秦昭襄王拔之改名安阳汉初废以其地属荡隂县晋于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阳县属魏郡后魏并入荡隂隋开皇十年置安阳县属相州皇朝因之   韩陵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东魏丞相髙欢破尔朱兆众于此山   洹水西南自林虑县界流入【虑音闾】   邺县【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晋以懐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冉闵及慕容隽洎东魏髙齐并都于此其县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浊漳水在县北五里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内后史起为邺令又引漳水溉邺人歌之曰邺有贤令号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泻卤生稻粱今天谷井堰即其遗址也   故邺城县东五十步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也自汉至髙齐魏郡邺县并理之今按魏武帝受封于此至文帝受禅呼此为邺都   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成安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土地斥卤故曰斥丘其地旧属邺县髙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周平齐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浊漳水西自滏阳县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时干侯邑汉以为斥丘县左传曰公如晋次于干侯   内黄县【紧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魏郡河以北为内南为外故此有内黄陈留有外黄后魏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内黄县属相州武徳二年于黎阳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县属相州   汤水南去县七里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筑此城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   尧城县【上西至州四十里】   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髙齐省长乐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因所理尧城为名也   洹水在县北四里   丹朱墓在县东一里   洹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孝文帝复置长乐县髙齐省入临漳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洹水流入即以为名属魏郡隋开皇三年割属相州皇朝因之   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   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   永济渠西去县二里   临漳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邺县地东魏孝静帝分邺县之地于邺城中置临漳县周武帝平齐自邺城移临漳县于今理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东山池在县西南十五里东魏相髙澄所筑引万金渠水为池作游赏处   鸬鹚陂在县东南三十里与洹水县同利   袁绍墓在县西北十六里   临河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黎阳县地隋开皇六年分置临河县属衞州其城本春秋时衞新筑城十六年改属黎州大业二年又改属衞州武徳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黎州以县属相州   黄河南去县五里   汤隂县【上北至州四十里】   本七国时魏荡阴邑也汉以为县属河内郡县有荡水因取名焉晋属魏郡后魏省隋开皇六年重置荡隂县属相州十六年改属黎州武徳四年分安阳置荡源县属衞州十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从汉旧名改为汤隂   荡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牖里一名羑城在县北九里纣拘西伯之所也   林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属河内郡以隆虑山在北因为名后避殇帝讳改曰林虑属朝歌郡晋属汲郡后魏太武帝省入邺县文帝立复属魏郡周武帝置林虑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相州武徳二年又置岩州五年废县又属相州林虑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多铁县有铁官南接太行北连恒岳   博州【博平上】   【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十 乡七十四元和户二千四百三十   乡一十五】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齐地秦兼天下今州即秦东郡地也在汉为东郡聊城县之地后魏明元帝于此置平原镇孝文帝罢镇置平原郡葛荣之据冀州也又于今理置冀州寻废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置郡十六年于今理置博州大业三年省隋乱宇文化及弑逆自江都举兵至此窦建徳攻陷其城复自据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重置博州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七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三十里】   【东渡河至郓州一百八十里东渡河至齐州二百九十里】   【西南至魏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贝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徳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平防十疋赋 緜 绢】   管县六   聊城 武水 堂邑 清平 博平 髙唐   聊城县【紧郭下】   本春秋时聊摄地晏子对景公曰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郡髙齐改属济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十六年置博州县属焉   黄河南去县四十三里   茌平故城在县东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石勒之贱也卖在茌平人师欢家为奴   四口故闗在县东南八十里隋置   武水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阳平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八年改阳平为清邑县十六年分清邑置武水县属莘州【即今博州武水县理是也】在武水沟之南因名之大业三年废莘州改属魏州贞观元年改属博州   黄河南去县二十二里   堂邑县【上东至州六十里】   本汉清县发干二县之地属东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堂邑县属毛州因县西堂邑故城为名大业二年改属魏州武徳四年又属毛州贞观元年废毛州改属博州乐平故城本汉清县在县东三十里后赵録曰东海王使征东将军茍晞击汲桑石勒勒与晞相持战于平原阳平间为晞所败桑奔乐平   堂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髙帝五年陈婴为堂邑侯婴孙午继封尚馆陶公主   清平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清阳县地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自今贝州清河县界移贝丘县于今理属贝州十六年改贝州为清平县属博州大业二年省博州改属贝州隋乱废武徳四年重置属博州   博平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齐之博陵邑也史记曰齐威王伐晋博陵是也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改属毛州十六年改属博州   故摄城在县西南二十里晏子曰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即此城也   髙唐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齐邑春秋夙沙衞奔髙唐以叛史记齐威王曰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髙唐赵人不敢东渔于河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后魏属济州髙齐改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博州皇朝因之长夀二年改为崇武县神龙二年复旧名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   华歆墓在县东二十里   衞州【汲郡望】   【开元户三万六百六十六 乡六十七元和户二千七百七十七 乡一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后为殷都在今州东北七十三里衞县北界朝歌故城是也今州理即殷牧野之地周武王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国风邶衞是也邶封纣子武庚管叔尹之衞蔡叔尹之以监殷人谓之三监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封康叔为卫侯今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衞之分其后十五叶懿公为翟所灭更封于楚丘今滑州衞南县是也河内殷墟更属于晋后又属齐战国时属魏秦属河东郡在汉为汲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置朝歌郡属冀州晋武帝改朝歌为汲郡仍属冀州后魏孝静帝移汲郡理枋头城今在衞县界又于汲县置义州以处归附之人周武帝改义州为衞州隋大业三年改为汲郡武徳元年又改为衞州二年陷窦建徳四年讨平仍旧名焉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六里南北一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三百九十里】   【东渡河至滑州一百一十五里正南渡河至郑州二百三十里】   【正西微南至懐州二百六十里西北逾山至泽州陵山县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相州一百九十里东北至澶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赋 緜 绢】   管县五   汲  新乡 衞  共城 黎阳   汲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属河内郡后魏于此置义州及伍城郡伍城县周改义州为衞州伍城县属衞州隋开皇六年改伍城县为汲州大业三年改属汲郡武徳元年重置义州汲县属焉四年废义州县属衞州   黄河西自新安县界流入经县南去县七里谓之棘津亦谓之石济津左传曰晋伐曹假道于衞衞人弗许还自南河济是也宋元嘉中遣宣威将军垣防之以水军守石济亦是此处也   比干墓及庙在县北十里   太公庙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太公即河内汲人也新乡县【紧东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获嘉县汲县二县地隋开皇六年于两县地新筑城中置新乡县属衞州武徳四年属殷州贞观元年废殷州县属衞州   清水在县北一里   获嘉故城在县西南十里本汉旧县越相吕嘉反武帝将幸缑氏至汲县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衞县【紧西南至州六十八里】   本汉朝歌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朝歌县又属朝歌郡晋武帝改为汲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衞州大业二年改朝歌为衞县属汲郡皇朝因之   黑山在县北五十五里汉末眭固白绕等起黑山聚众十余万号黑山贼   苏门山在县西北十一里孙登所隠阮籍嵇康所造之处   延津在县西二十六里魏曹公遣于禁渡河守延津即此地也   枋头故城在县东一里建安九年魏武在淇水口下大枋木为堰遏淇水令入白渠以开运漕故号其处为枋头晋太和四年桓温北伐慕容暐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暐将慕容垂率众八万来拒温大破之遂至枋头军粮竭尽温焚舟步退垂以八千骑追温战败于襄邑亦谓此也后苻氏克邺改枋头为昌水县十六国春秋曰晋刘牢之救苻丕慕容垂率师至枋头以柜之知晋军盛乃退后魏尝移汲郡理此   阳河水出县西北平地即纣斮朝涉之胫处   朝歌故城在县西二十一里殷之故都也   鹿台在县西殷纣营之七年乃成大三里髙十丈共城县   本周共伯国厉王无道流崩于彘共伯奉王子靖立为宣王共伯复归于国汉以为县属河内郡晋属汲郡髙齐省隋开皇四年加城字于此置共城县属衞州皇朝因之   白鹿山在县西五十四里   天门在县西五十里   淇水源出县西北沮洳山至衞县入河谓之淇水口故凡城在县西二十里古凡伯国也   百门陂在县西北五里方五百许步百姓引以溉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于他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陂南通漳水   黎阳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古黎侯国汉为黎阳县在黎阳山北属魏郡后魏属黎阳郡隋开皇三年属衞州十六年又属黎州大业二年省黎州县属衞州皇朝武徳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黎州废复属衞州   大伾山正南去县七里即黎山也尚书云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注曰山再成曰伾   枉人山在县西北四十二里或言纣杀比干于此黎阳镇故城在县东南一里古翟辽城也翟辽于此僭号皇朝改曰白马镇   袁谭故城在县西南百步   曹公故城在县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谭时所筑   白马故闗在县东一里五步郦食其説髙祖曰杜白马之津即此处也后更名黎阳津慕容徳自邺将徙滑台至黎阳津风飘舡渡魏军垂至三军色惧昏而冰合是夜济讫旦而魏军至冰亦消泮徳大悦改黎阳津为天桥津髙齐文襄征颍城仍移石济闗于此即造桥焉改名白马闗周又改名黎阳闗   贝州【清河上】   【开元户八万四千四百 乡一百一十七元和户二万一百二  乡三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以为钜鹿郡汉文帝又分钜鹿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河水故号清河后汉以为清河国周武帝建徳六年齐于此置贝州因丘以为名隋大业三年又为清河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复置贝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六十里】   【东至博州一百九十里南至魏州二百一十里】   【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冀州二百一十里】   【正东微北至徳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毡赋 緜 绢】   管县十   清河 清阳 厯亭 东武城 宗城 经城漳南 临清 夏津 永济   清河县【紧郭下】   本汉信城县地属清河郡后汉省信城县置清河县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故末柸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十六国春秋曰鲜卑段末柸自称辽西公于此筑城与石勒相持因为名   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   清阳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清河郡后汉省清阳县其地属甘陵县隋开皇六年重置皇朝因之   甘陵在县城内后汉清河王庆陵庆即安帝父也厯亭县【上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东阳县地属清河郡后汉省东阳县其地属鄃县【鄃音输】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厯亭县遥取汉厯县为名皇朝因之   东阳故城在县西十八里汉髙祖以张相如为东阳侯东武城县【上西南至州四十二里】   本七国时赵邑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即此地也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字以辨之属清河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贝州皇朝因之自后魏以来山东贵族清河诸崔即此邑人也为天下甲族   宗城县【望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后汉章帝分立广宗县属钜鹿郡后魏改属广宗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贝州仁寿元年改宗城县皇朝因之张甲河在县南二十五里   漳水东去县二十七里   经城县【上东至州六十里】   本后汉分前汉堂阳县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城县后魏省并入南宫县孝文帝又于今理置经城县又置广宗郡髙齐省郡及县仍置武强县于此隋开皇六年移武强县于此置经城县属贝州皇朝因之   张甲枯河东去县十里   漳南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东阳县之地隋开皇六年置东阳县属徳州取汉东阳之名十六年改属贝州十八年改为漳南县以漳水在县北故名也皇朝因之   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   漳水在县北四十六里   临清县【紧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清泉县地后魏孝文帝于此置临清县属魏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临清县属贝州皇朝因之贝丘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汉贝丘县城也城内有丘髙五丈周回六十八步城因此为名春秋公田于贝丘是齐州地与此异也   永济渠在县城西门外   夏津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鄃县地吕他栾布皆为鄃侯田蚡奉邑亦在鄃属清河郡隋大业二年改属贝州天宝元年改为夏津县屯氏河在县北   永济县【紧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贝丘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厯七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井永济渠故以为名   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   澶州【顿丘上】   【元和户三千二百六十九 乡一十七案此州废自贞观至大厯乃复置故不载开元户乡与贡赋】   本汉顿丘县地武徳四年分魏州之顿丘观城二县于今理置澶州因澶水为名又分置澶水县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澶水县属黎州【今衞州黎阳县理是也非成都管内黎州】大厯七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又奏置澶州   州境【东西一百二十九里南北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西南至东都六百三十里】   【东至濮州范县一百一十里南至濮州濮阳县三十六里】   【西南至卫州二百五十里西至相州内黄县七十里】   【西至相州临河县八十里北至魏州一百一十里】   【东北至魏州朝城县九十四里】   贡赋【元和贡 平防绢赋 絁 緜 绢 粟】   管县四   顿丘 临黄 观城 清丰   顿丘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因县东北顿丘以为名属东郡晋属顿丘郡隋废郡属魏州武徳初割属澶州州废还属魏州大厯初又属澶州   秋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黄河在县南三十五里   颛顼陵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帝喾陵在县北三十里   衞康叔墓在县东北九十里   临黄县【上西至州六十七里】   本汉观县地后汉改观县为衞县后魏孝文帝分衞县置临黄县以北临黄沟因以为名属顿丘郡隋改属魏郡武徳初割属澶州州废还属魏州大厯初又属澶州黄河南去县三十六里   卢津闗古髙陵津县东南三十五里   魏长贤墓在县北十五里贞观七年追赠定州刺史即征父也   观城县【紧西至州二十四里】   汉观县古之观国左传曰虞有三苖夏有观扈国语注曰观国夏啓子太康之第五弟所封也在卫县夏相灭之汉以为县属东郡后汉改观县为卫国县属东郡隋开皇六年改衞国县为观城县属衞州武徳四年以观城属澶州州废还属魏州大厯初隶澶州   卫灵公墓在县东南四十二里   清丰县【上东至州二十五里】   本汉内黄县地大厯七年于清丰店置因以为名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   唐 李吉甫 撰   河北道【二】   恒州【常山大都督府】   【开元户四万二千六百九十四 乡八十七元和户一万七千五百八十  乡七十】今为恒冀节度使理所【管恒州冀州深州赵州徳州棣州 管县四十四都管户六万二千六百四】   禹贡冀州之域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为钜鹿郡之地汉三年韩信东下井陉击破陈余赵王歇以钜鹿之北境置恒山郡因恒山为名后避文帝讳改曰常山两汉恒山太守皆理于元氏晋理于真定即今常山故城是也后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于此置恒州隋炀帝大业九年罢州以管县属髙阳郡武徳元年重置为恒州三年陷贼四年讨平窦建徳仍旧焉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九十里西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七百六十里】   【西南至东都一千一百三十里东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槀城县六十里从槀城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深州一百八十里西取井陉路至太原府五百里】   【西北取五台山路至代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罗赋 緜 绢】   管县十   真定 槀城 九门 灵寿 行唐 井陉获鹿 石邑 房山 鼓城   真定县【望郭下】   本名东垣属中山国以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字髙帝十一年代相陈豨反帝自攻拔之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改为真定国后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后燕慕容垂都之后徙理卢奴隋开皇三年贞定县改属恒州皇朝因之   滋水北去县三十里   滹沲河南去县一里   故权城即古之犍乡也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于射犬追战于真定之犍乡大破之即此地也   槀城县【紧西北至州五十八里】   本汉旧县元鼎四年置属真定国后汉改属钜鹿郡晋省后魏重置髙齐改为髙城县隋开皇十八年复为槀城县武徳初属廉州贞观二年改属恒州   肥累故城县西南七里春秋时肥子国白狄别种也滹沲水去县二十九里   九门县【上西至州三十里】   本战国时赵邑汉于此置九门县属常山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义旗初于此置九门郡后废以县属恒州   滹沲水在县西九十里【案前真定县滹沲河去县一里则去州治亦一里此九门县既云西至州三十里而滹沲水乃云在县西九十里必有误】   滋水北去县二十三里   灵寿县【中东至州八十里】   本中山国都也按中山武公本周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后乐羊为魏将拔中山封之灵寿汉于此置灵寿县属常山郡后汉属常山国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武徳五年属并州七年改属恒州   滹沲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行唐县【上南至州七十里】   本赵南行唐邑惠文王初置汉因为县属恒山郡后魏去南字为行唐县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皇朝因之玉女山县北三十六里   滋水去县南二十六里   井陉县【中东南至州九十里】   六国时赵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兴兵攻赵下井陉汉三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即此地也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髙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汉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县置井州大业二年废县属恒州武徳元年重立井州贞观十七年废县又属恒州緜蔓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行背水为阵信曰陷之死地而后生谓此水也   获鹿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石邑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鹿泉县以鹿泉在汉县南因为名属井州大业二年省义寜初重置还属井州贞观二年改名获鹿属恒州   飞龙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前赵录曰王浚遣将祁率鲜卑讨石勒于飞龙山下勒大败   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后遂改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姓因山抱犊而死故以为名又云抱犊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谓之北岳佐命是也名山记以为福地之数云可避兵水也   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髙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李左车説余曰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絶其辎重足下深沟髙垒勿与战彼前不得鬭退不得还吾奇兵絶其后野无掠掳不至数日两将之头可致麾下成安君儒者不从故败述征记曰其山首自河内有八陉井陉第五四面髙中央低似井故名之   鹿泉出井陉口南山下皇唐贵族有土门崔家为天下甲族今土门诸崔是也源出博陵安平   石邑县【紧东北至州三十里】   本战国时中山邑也史记赵武灵王攻中山取石邑是也汉于此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后汉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鹿泉水一名陉水南去县十里   赵佗墓县北十三里佗真定人僭号南越帝文帝为其先人置守冢昆弟在者存问之佗遂释黄屋左纛而称臣   房山县【中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蒲吾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置房山县因县北房山为名属井州大业二年废井州县属恒州武徳四年又属井州贞观十七年又属恒州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   房山一名王母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汉武帝于此山上立祠今王母观是也   蒲吾故城在县东二十里   鼓城县【中西北至州九十五里】   本春秋时鼔子国盖白狄别种也又汉曲阳县地左传曰晋荀呉围鼓以鼔子鸢鞮归汉下曲阳属钜鹿郡隋开皇六年置昔阳县十八年改为鼓城县属鹿州大业九年改属髙阳郡贞观元年属定州大厯三年割属恒州   滹沲水去县北十三里   魏收墓在县北七里后魏北齐贵族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钜鹿曲阳人者是矣   后汉京观在县西南七里后汉皇甫嵩攻黄巾贼张角弟宝于下曲阳首虏千余人筑为京观   冀州【信都上】   【开元户九万四千一百二十 乡一百八十五元和户八千九百六十七  乡四十八】   禹贡冀州尧所都也虞及三代同为冀州地尔雅曰两河间曰冀州冀近也两河之间其气相近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属钜鹿郡汉髙帝分赵钜鹿立清河信都常山其信都即今州理是也文帝又分立河间广平二郡景帝改信都为广川国宣帝复故后汉初王郎僭号河北悉应光武自蓟南行至下博失道有白头公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光武至信都太守任光果开门出迎即今州理是也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后汉末韩馥为冀州牧公孙瓒欲袭之袁绍使髙韩讽馥令以冀州让绍馥素性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谏曰冀州北鄙带甲百万谷有十年袁绍孤客穷军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絶其乳哺立可饿杀奈何以州与之馥不从以州与绍绍遂领冀州牧及曹公破绍又理之文帝黄初中以邺为五都之一始移冀州理信都自石赵至慕容垂或理邺或理信都苻坚用王猛为冀州牧镇邺后魏冀州亦理于邺仍于信都为旧冀州之理置长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冀州大业三年复为信都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改为冀州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二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南取相州路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北至瀛州二百四十里正西微北至赵州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东至徳州二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景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赋 緜 绢】   管县九   信都 衡水 南宫 武邑 下博 武强枣强 堂阳 阜城   信都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属冀州皇朝因之   衡水亦曰长芦水即浊漳水之下流也西北去县六十二里   辟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审食其为辟阳侯煮枣故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毎煮枣油即于此城衡水县【上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桃园之地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衡水县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   长芦水县南二百步   蔺相如台在县东北十二里   南宫县【望东北至州六十二里】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书光武自蓟南驰至南宫遇大风雨引入道傍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燃火帝对灶燎衣即此地也后汉属安平国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南宫县皇朝因之   绛水故渎县东南六里   武邑县【上西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皇朝因之   长芦水北去县三十二里   观津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本赵邑也赵孝成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又汉景帝母窦太后观津人也武强湖在县北三十二里   下博县【上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以太山有博县故此加下字后汉属安平国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十六年属深州皇朝因之贞观十七年改属冀州【案旧唐书下博县贞观元年属深州十七年属冀州先天二年属深州开元二年还冀州此所志略而未备】   下博故城在县南二十里即汉光武失道之处也光武自滹沲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从之也   长芦桥在县南架长芦水   武强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武隧县地也属河间国晋于此置武强县属武强郡髙齐改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后属冀州   武隧故城在县东三十一里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即此也   武强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汉将严不识以击黥布功封武强侯后汉王梁为武强侯   枣强县【上西北至州六十八里】   本汉旧县属清河郡髙帝以留朌为枣强侯【案汉书功臣表作彊圉侯留朌】其地枣木强盛故曰枣强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属冀州皇朝因之   县外城即姚弋仲之故垒也   棘津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左传曰晋荀呉师涉自棘津史记曰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卖食棘津堂阳县【上东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钜鹿郡在堂水之阳按长芦水亦谓之堂水在县南二百步县因取名后汉属安平国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冀州皇朝因之   阜城县【紧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渤海郡后汉属安平国隋开皇九年改属观州大业二年复属冀州武徳四年复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又隶冀州   苻融垒在县东北二十四里   深州【饶阳上】   【开元户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五 乡七十五元和户一万四千九十七   乡五十】   禹贡冀州之域七国时为赵地秦为钜鹿郡地汉为饶阳县地属涿郡隋开皇十六年于饶阳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为名大业二年废深州武徳元年讨平窦建徳四年复置贞观十七年又废先天元年于今理重置州境【东西九十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西南取赵州路至上都二千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正西微北至恒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赵州二百里】   【东北至瀛州一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绢赋 绢緜】   管县四   陆泽 鹿城 饶阳 安平   陆泽县【上郭下】   本饶阳陆城二县地先天元年因置州割二县置陆泽县禹贡大陆既作此县南三里即大陆之泽因名之鹿城县【上东至州二十五里】   本汉安定县地属钜鹿郡髙齐改曰安国隋开皇六年于此置安定县取汉旧名属定州十八年改为鹿城取县东故鹿城为名也改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衡漳水在县东十里   滹沲河水县西北四十二里   大陆泽在县南十里   饶阳县【望西南至州三十里】   本汉旧县属涿郡在饶河之阳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十六年属深州大业二年省深州改属瀛州武徳四年属深州   滹沲河北去县四十五里   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沲入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沲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后魏道武帝皇始三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地也芜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县也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   芜蒌亭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光武帝自蓟东南驰晨夜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光武帝曰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也   安平县【上东南至州五十三里】   本汉旧县属涿郡髙帝以鄂千秋为安平侯后汉属博陵郡【案安平县后汉志属安平国晋志属博陵国此有脱误】后魏以来博陵诸崔即此邑人也隋开皇三年县属定州十六年改属深州大业二年还属定州武徳四年又属深州   水今名礓河西自定州义丰县界流入   滹沲河在县南二十三里   赵州【赵郡望】   【开元户五万一千四百三十 乡九十九元和户八千一百五十七  乡一百一十一】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汉为常山郡平棘县地又为赵国自两汉及魏皆以封建子弟后魏明帝又于广阿城置殷州髙齐改殷州为赵州因赵国为名隋开皇十六年又于栾城县置栾州大业二年废栾州以县并属赵州三年以赵州为赵郡武徳元年张志昻举城归国又改为赵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十里】   【正东微南至冀州一百六十五里西逾山至太原府五百六十里】   【北至恒州一百里东北至槀城县七十里从县至定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赋 緜 绢】   管县九   平棘 元氏 临城 柏乡 髙邑 赞皇昭庆 寜晋 栾城   平棘县【上郭下】   本春秋时晋棘蒲邑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兴居反遣棘蒲侯柴武击之武帝时又有平棘侯薛泽为丞相盖汉初为棘蒲后改为平棘也属常山郡隋开皇二年改属赵州十六年改属栾州大业二年又属赵州皇朝因之斯洨水县北三十五里   槐水一名白沟河南去县二十五里   故栾城县西北十六里春秋时晋邑   千万垒县南一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御史任尚讨羌无功槛车征还羌遂入侵河内赵魏间百姓相惊北军候朱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等缮作坞垒六百一十处此即其一也   李左车墓县西南七里   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属髙邑县   封斯村者李氏旧茔多在封斯   元氏县【上东南至州四十九里】   本赵公子元之封邑汉于此置元氏县属常山郡两汉常山太守皆理于元氏后汉书帝纪云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四年光武北征彭宠隂后从行生孝明帝于元氏传舍又云显宗孝明皇帝永平五年冬十月行幸邺与赵王相会邺常山三老言于帝曰上生于元氏愿防优复诏曰丰沛济阳受命所由加恩报徳适其宜也其复元氏县田租更赋六歳赐县椽吏及门阑走卒钱又云肃宗孝章皇帝建初七年九月己酉幸邺劳赐常山赵国吏人复元氏租赋三歳元和三年二月戊辰进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出长城癸酉还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县舍正堂明日又祠显宗于始生堂皆奏乐复元氏租赋三月丙子诏复元氏七年徭役其两汉元氏县在今县西北十五里故城是也晋属赵国髙齐废隋开皇六年又置元氏县属赵州皇朝因之   飞龙山县西北三十里前赵录曰河瑞元年王浚使将祈击鲜卑务尘部十余万东讨石勒战于飞龙山勒师大败   元氏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即汉之旧县也两汉常山太守皆理于此城至隋末为刘黑闼所破其后移于今所   开业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即后魏车骑大将军陜定二州刺史尚书令司徒公赵郡李徽伯之旧宅也   临城县【中东北至州一百里】   本战国时赵房子邑也汉以为县属常山郡自汉至隋不改属赵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名临城以县西南十里有古临城因改名焉   泜水在县南二里出白土细滑如膏以之濯緜色若霜雪如蜀锦之得江津也故俗称房子之纩魏都赋曰织纩房子   敦与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   柏乡县【上北至州六十一里】   本春秋时晋鄗【音呼各反】邑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后汉光武帝即位于鄗南千秋亭五城陌因改曰髙邑属常山国髙齐天保七年移髙邑县于汉房子县东北界今髙邑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遥取古柏乡县以为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髙邑故城在县北二十一里本汉鄗县也   汉世祖庙一名坛亭县北十四里鄗县故城南七里即世祖即位之千秋亭也后于此立庙故后汉书帝纪云肃宗孝章帝元和三年三月丙子诏髙邑令祠光武于即位坛是也   髙邑县【上东北至州五十五里】   本六国时赵房子邑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魏属赵郡髙齐天保七年移髙邑县于其县城东北十五里今县是也隋开皇三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房子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本汉房子县也   冯唐墓在县东北二十八里赵人也   赞皇县【中东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鄗邑县之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赞皇县县南有赞皇山因以为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赞皇山县东南二十六里穆天子曰至房子登赞皇山   泜水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韩信斩陈余处李左车曰陈余军败于鄗下身死于泜水上是也   济水源出赞皇山西北流去县南十里此自别是一济水应劭以为四渎误也   百陵冈在县东十里即赵郡李氏之别业于此冈下也冈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   昭庆县【望东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广阿县属钜鹿郡后汉省后魏别置广阿县隋仁寿元年改为象城县大业二年又改为大陆县属赵州武徳四年复改为象城县取县西北古象城为名天保元年改为昭庆县   广阿泽在县东二十五里尔雅曰晋有大陆广阿即大陆别名淮南子曰钜鹿大陆广阿咸一泽也   任敖墓一名七里邱在县西四里髙帝时为御史大夫封广阿侯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六陵髙四丈周回八十丈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啓运陵髙四丈周回六十步二陵共茔周回一百五十六步在县西南二十里   寜晋县【紧西北至州四十三里】   本春秋时晋阳氏邑汉以为廮陶县属钜鹿郡晋省后魏于此置廮遥县属南钜鹿郡隋开皇六年改为廮陶复汉旧名大业二年改属赵州天保元年改为寜晋栾城县【中东南至州三十九里】   本汉关县属常山郡后汉省后魏太和十一年于此置栾城县取平棘县旧栾城为名隋属栾州又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斯洨水在县西北二十里   徳州【平原上】   【开元户六万一千七百七十 乡一百十六元和户九千三百五十六  乡二十五】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齐战国时亦为齐地秦兼天下今州秦之齐郡汉分齐郡置平原郡后汉至晋平原为郡国封建子弟后魏文帝于今州置安徳郡隋开皇三年改为徳州大业三年罢州为平原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复为徳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二百一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七百九十里】   【正南渡河至齐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博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贝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冀州二百一十五里】   【正北微东至沧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棣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绫赋 绵 绢】   管县七   安徳 平原 平昌 将陵 安陵 蓨   长河   安徳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魏属安徳郡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属冀州九年改属徳州皇朝因之   黄河南去县十八里   鬲津枯河在县南七十里禹贡兖州九河既道鬲津即九河之一鬲津至徒骇二百余里今河虽移不离此城也   马颊河县南五十里   鹿角故闗县东南七十五里   平原县【上东北至州四十六里】   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汉属平原国后魏属安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九年改属徳州皇朝因之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王莽枯河在县南五里   管辂祠在县西南一里   平昌县【上西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汉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属沧州十六年改属徳州皇朝因之   马颊河在县南十里久视元年开决又名新河   将陵县【望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安徳县地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将陵县取安徳县界故城为名属徳州皇朝因之   鬲津枯河南去县二十里   王莽枯河西去县十里   安陵县【望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蓨县地晋立安陵县属渤海郡本蓨县之安陵故以为名髙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属冀州九年立观州县属焉皇朝因之贞观十七年观州废县割属徳州蓨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条县即条侯国也景帝封周亚夫为条侯汉条县属信都国后汉属渤海郡晋改条为脩隋开皇三年废渤海郡属冀州五年改脩县为蓨县属观州皇朝武徳初亦属观州贞观十七年观州废改属徳州   长河县【上东至州五十里】   本汉广川县地属信都国后汉属清河国魏封裴秀为广川侯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九年改属徳州仁夀元年改广川县为长河县皇朝因之   漳水河自贝州漳南县流入在县西二十五里   王莽枮河东去县五里   永济渠县西十里   张公故闗县东南七十里   棣州【乐安上】   【开元户二万五千五百四十五 乡四十八元和户五千四百四十七   乡一十七】   禹贡青州之域又兖州之域春秋为齐地管仲曰北至于无棣秦并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乗三郡地曹魏属乐陵国晋石苞为乐陵公是也隋开皇十七年割沧州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入沧州武徳四年又置棣州六年又废贞观十七年又置移于厌次县即今州理是也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棣州   州境【东西三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二十里】   【东南至青州三百二十三里西南至徳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淄州二百一十里西南渡河至齐州二百五十里】   【正北微西至沧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大海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绢十疋赋 绢 粟 麦】   管县五   厌次 滳河 渤海 阳信 蒲台   厌次县【上郭下】   本汉富平县属平原郡后汉更名曰厌次则厌次前已废矣相以秦始皇东游厌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名之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武徳初属徳州贞观十七年于此置棣州   黄河在县南三里   滳河在县南四十里   通海故闗在县西南四十里   滳河县【中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朸县属平原郡后汉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滳河县因北有滳河以名之属沧州贞观元年属徳州十七年改属棣州   黄河在县南八十里   滳河县北一十五里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溢为害河隄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后人加水焉   渤海县【紧西至州七十里】   本汉蒲台县地垂拱四年分置渤海县属棣州在州东一百一十里天保五年以土地咸卤自县西移四十里就李邱村置   大海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阳信县【望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渤海郡魏属乐陵国后魏置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十六年于阳信县置棣州武徳六年又置属沧州贞观十七年又割属棣州   钩般河即九河之一经县北四十里   蒲台县【紧西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湿沃县地属千乗国宋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改为蒲台县北有蒲台因为名也隋末废武徳三年重置八年改属淄州贞观十七年置棣州割蒲台属焉   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   海畔有一沙阜髙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鬭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   黄河西南去县七十三里   蒲台在县北三十里秦始皇筑此台以望海于台下萦蒲系马今蒲生犹萦结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   唐 李吉甫 撰   河北道【三】   定州【博陵上】   【开元户六万五千四百六十  乡一百三十元和户二万六千八百三十二 乡一百一十四】今为易定节度使理所【管定州易州 管县十六都管户三万六千四百二】   禹贡冀州之域亦尧帝始封唐国之地春秋时鲜虞白狄之国左传曰晋荀呉侵鲜虞是也战国时为中山国与六国竝称王后为赵武灵王所灭中山之地方五百里秦兼天下今州盖秦赵郡钜鹿二郡之地汉髙帝分赵钜鹿置常山中山二郡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为中山国封子胜为中山王哀帝崩立中山孝王之子衎是为平帝后燕慕容垂僭号建都于此仍置中山尹后魏道武帝平慕容垂子宝为中山郡置安州又改为定州以安定天下为名也隋开皇元年以中字犯庙讳改中山郡为鲜虞郡大业三年改为博陵郡遥取汉博陵郡为名也九年又改为髙阳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复置定州复开皇之旧名也天宝元年改为博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定州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四里南北三百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八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二十五里】   【东至瀛州二百里东北至莫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取槀城路至赵州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蔚州四百七十里】   【北至易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两窠细绫十四疋】   管县十   安喜 新乐 义丰 唐  望都 北平无极 陉邑 深泽 恒阳   安喜县【紧郭下】   本汉卢奴县属中山国黑水故池在州城西北去县四里周回百余步深入不流俗谓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因以名县后燕慕容垂都中山故改卢奴为弗违县【案弗违旧唐书作不连】后魏平燕又改为卢奴髙齐省卢奴移旧安喜县于此属中山郡隋改为鲜虞县武徳四年复为安喜县按安喜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本汉安险县后汉改为安喜县蜀志曰先主尝为安喜尉   滱水【滱苦候反】一名唐河在县北八里   长星川南去县八里   天井泽在县东南四十七里周回六十二里   新乐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   本春秋鲜虞国汉为新市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新乐县属定州取新乐故城为名也新乐者汉成帝时中山孝王母冯昭仪随王就国王为建宫于乐里在西乡呼为西乐城时人语讹呼西为新故为新乐   仪台县西南十三里后燕录曰慕容麟与道武战于仪台燕师败绩   木刀沟在县东南二十四里沟旁人姓木名刀因为名义丰县【紧西至州六十里】   本汉安国县之地属中山国魏明帝追封后父毛嘉为安国侯晋属博陵国隋开皇六年改为义丰县属定州皇朝因之   滱水俗名唐河县北五里   派水县西二十五里   解渎故城县东北九里本汉解渎亭灵帝袭爵解渎亭侯桓帝崩无子窦武定策迎立即灵帝也   长林沟今名木刀沟经县南三十三里   唐县【上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春秋时鲜虞邑汉唐县之地即古唐侯国尧初封于此今定州北有故唐城是尧所封也汉唐县属中山国髙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定州皇朝因之   孤山盖都山也县东北五十四里   滱水一名唐河西去县一百五十步   寡妇故城县北九里后汉贾复追铜马五幡贼于此筑城后人语讹转呼为寡妇   八度故闗县西北二十里   倒马故闗县西北一百一十三里以滱水东经倒马闗山路险峭马为之倒因以为名   望都县【上西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中山国以尧山在北尧毋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望都为名后魏属北平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定州皇朝因之   唐水县西南四十二里   阳城淀县东南七里周回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柳宿城县东南四十二里宣帝母王夫人微时泣别于柳宿城即此地也   尧祠县南四十里   北平县【上西南至州八十三里】   本秦曲逆县地属中山国陈平封曲逆侯后汉章帝巡岳以曲逆名不善改为蒲隂县后魏孝明帝改为北平县于今县东北二十里置北平郡割中山国之蒲隂望都北平三县属之髙齐省北平郡及蒲隂县以北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属定州皇朝因之万歳通天二年契丹攻围七旬不下故改为徇忠县寻复旧名蒲阳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濡水县西五里   安阳故闗县西北二十五里   无极县【上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毋极县属中山国后魏太武省髙齐重置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万歳通天元年改毋为无滹沲水南去县三十五里   陉邑县【中北至州三十里】   本七国时中山国之苦陉邑汉苦陉县也李克为中山相苦陉之吏上计入多于前李克曰苦陉无山林之饶而入多于前是扰乱吾人也遂免之汉属中山国章帝改为汉昌魏文帝改为魏昌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改置隋昌县属定州武徳四年改曰唐昌天宝元年改曰陉邑   亷颇台在县西南十九里慕容恪与冉闵战于魏昌冉闵大败即此也   木刀沟在县南二里   深泽县【中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南深泽县也以涿郡有深泽县故此加南以别之属中山国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分安平县于滹沲河北重置深泽县属定州皇朝因之   滹沲河县南二十五里光武为王郎所追至滹沲欲渡导吏还言水深无船左右惧上使王霸前瞻水霸恐惊众乃言可渡比至冰合以囊沙布冰上乃渡未毕数车冰陷今名沟旁合处为危渡口   恒阳县【上东至州六十里】   本汉上曲阳县属常山郡后汉属中山国髙齐天保七年除上字但为曲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六年改曲阳为石邑县其年移石邑于井陉县属恒州七年于此置恒阳县属定州以在恒山之南因以为名   恒山在县北百四十里常水所出周官职方氏并州山鎭曰恒山是为北岳汉以避文帝讳改曰常山至周武帝平齐复名恒山   长星沟水在县西北十七里   郊坛县东南十二里后燕慕容垂都中山置坛于此郊祭   后燕故苑县西南十五里   恒岳观在县南百余步   真君庙在县东北十里嘉禾山下   恒岳下庙在县西四十步   北平军在州西三里开元十年置   易州【上谷上】   【开元户三万七千二百二十七 乡七十二元和户五百六十九     乡四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燕晋战国时属燕赵秦置三十六郡以为上谷郡汉分置涿郡今州则汉涿郡故安县之地隋开皇元年改为易州因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大业初为上谷郡遥取汉上谷以为名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又改为易州髙阳军在州城内开元二十年置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五里】   【东至莫州一百九十里东北至幽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蔚州取飞狐路三百六十里北至妫州取故城头路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防 緜 墨赋 绢 丝】   管县六   易  涞水 容城 遂城 满城 五回   易县【上郭下】   本汉故安县属涿郡文帝以申屠嘉为故安侯隋开皇十六年于汉故城西北隅置易县故城即燕之南郡周回约三十里   孔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有钟乳穴深不可测   涞水自蔚州飞狐县流入   易水一名故安河出县西寛中谷周官曰幷州其浸涞易燕太子丹送荆轲易水之上即此水也   武阳故城县东南七里故燕之下都   范阳故城秦范阳县也县东南六十二里以在范水之阳故名蒯通説武信君使赐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而下者四十余城   樊于期故城县西十三里于期授首荆轲处   涞水县【上西南至州四十二里】   本汉逎县【逎子由反】属涿郡后周省入涿县隋开皇元年又于此置范阳县遥取汉范阳为名十年又改为永阳县属幽州十六年改属易州十八年以重名改涞水县县近涞水为名   涞水一名巨马河县东北二里袁绍将崔巨业攻围故安不下退军南还公孙瓒击破之于巨马水死者七八千人即此水也   石泉故城县西北三十里在众山之内平山之中四周絶涧壁立五丈水不周处路不容辙   容城县【上西北至州八十八里】   本汉旧县属涿郡髙齐省入范阳县隋开皇元年改置逎县天宝元年改为容城复汉旧名   遂城县【上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北新城县属涿郡后魏除北字寻又省隋开皇三年移后魏新昌县于此属易州十六年改新昌县为遂城按县城即战国时武遂城也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即此也后魏孝武帝永熙二年以韩瓒为营州刺史行逹此城值卢曹搆逆就置南营州以瓒为刺史所部三千余人并雄武冠时因号英雄城   满城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四里】   本汉北平县属中山国髙祖以张苍为北平侯后汉世祖追铜马五幡贼于北平破之即此后魏于此置永乐县天宝元年改为满城县以县北故满城为名   五回岭在县西北五十里髙四十里许【案此下旧有建安元年魏太祖表封公孙度为永寜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寜也二十七字是别条所引脱去上下文错置于此今删】五回县【中下东至州七十里】   本汉北平县地开元二十四年刺史田晖奏置在五回山东麓因名之二十四年刺史田琬以其险隘东迁于五公城在今易县西五十里   沧州【景城上】   【开元户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七 乡一百七十九元和户九千五百一十四   乡三十九】今为沧景节度使理所【管沧州景州 管县十二案都管户数写缺】   禹贡冀州兖州之域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渤海郡武徳元年改为沧州二年陷窦建徳四年讨平建徳州仍旧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二里南北四百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百六十里】   【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东南至棣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景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徳州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幽州五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栁箱 苇簟 糖蟹 鳢鮬赋 緜 绢】   管县七   清池 长芦 鲁城 盐山 饶安 乐陵无棣   清池县【紧郭下】   本汉浮阳县属渤海郡在浮水之阳后魏属沧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清池县以县东有仵清池因以为名仵清池县东南一十五里   长芦县【上东南至州三百四十里】   本汉参户县地周大象二年于此置长芦县属章武郡水经云长芦水名也水旁多芦苇因以为名隋开皇属瀛州贞观后改属沧州   参户故城一名木门城在县西北四十里   萨摩陂在县北十五里周回五十里有蒲鱼之利鲁城县【上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章武县属渤海郡有盐官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鲁城县   大海在县东九十里   平鲁渠在郭内魏武北伐匈奴开之   盐山县【上西至州六十里】   本春秋齐无棣邑也管仲曰北至于无棣汉于此置髙城县属渤海郡武帝以平津乡封公孙即此县乡也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盐山县   盐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饶安县【上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以为县属渤海郡灵帝置饶安县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后魏属沧州隋不改皇朝因之   胡苏河在县西五十里   无棣河在县南二十里   乐陵县【上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   本燕将乐毅攻齐所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即汉大司马史髙所封之邑后魏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   重合故城县东二百步汉重合县武帝封莽通为重合侯   无棣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春秋时齐之四履北至之地在汉为阳信县地隋开皇六年割阳信饶安置无棣县以南临无棣沟因以为名属沧州   横海军在州城西南开元十四年置   景州【上】   【元和户二千二十五 乡一十五案是州废自贞观至贞元乃重置故不载开元户乡及贡赋】   本汉景城县属渤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十六年又于长芦县置景州大业二年废武徳四年重置贞观元年废以所属县分入沧州贞元二年于弓髙县重置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一百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二百四十里】   【南至徳州二百里西南至冀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瀛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沧州二百二十里】   贡赋【元和贡 苇簟赋 緜 绢】   管县五   弓髙 南皮 景城 东光 临津【案五县志文并写缺佚又攷唐书地理志有幽州即范阳郡其县曰蓟曰幽都广平曰潞曰武清安次良乡昌平有涿州亦范阳郡其县曰范阳归义固安新昌新城有瀛州即河间郡其县曰河间髙阳平舒束城有莫州即文安郡其县曰莫曰清苑文安任丘长丰唐兴有平州即北平郡其县曰卢龙石城马城有妫州即妫川郡其县曰懐戎有擅州即密云郡其县曰密云燕乐有蓟州即渔阳郡其县曰渔阳三河王田有营州即柳城郡其县曰栁城此九州三十有三县元和时其名不改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载归义县之易水固安县之方城故城犹据元和志今写各本皆缺佚之】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卷二十三   唐 李吉甫 撰   山南道【一 案唐书地理志山南道有江陵府即荆州南郡其县曰江陵枝江当阳长林石首松滋公安荆门有峡州即夷陵郡其县曰夷陵宜都长阳逺安有归州即已东郡其县曰秭归巴东兴山有州即云安郡其县曰奉节云安巫山大昌有澧州即澧阳郡其县曰澧阳安乡石门慈利有朗州即武陵郡其县曰武陵龙阳有忠州即南宾郡其县曰临江丰都南宾垫江桂溪有万州即南浦郡其县曰南浦武寜梁山皆列襄州之前又旧唐书地理志山南西道有商州即上洛郡其县曰上洛丰阳洛南商洛上津安业后改安业为乾元新唐书列商州于闗内道杜佑通典置于洋州之后王应麟玉海与通鉴地理通释载商州商洛及江陵松滋夷陵逺安奉节各条谓据元和志今写各本并缺佚之】   襄州【襄阳大都督府】   【开元户三万六千三百五十七 乡七十七元和户十万七千一百七   乡一百六十二】今为襄阳节度使理所【管襄州邓州复州郢州唐州随州均州房州 管县三十八 都管户一十四万二千】   禹贡荆豫二州之域于周诸国则谷邓鄾卢罗鄀之地春秋时地属楚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后汉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置襄阳郡自赤壁之败魏失江陵而荆州都督理无常处吴将诸葛瑾陆逊皆数入其境自羊公镇襄阳吴不复入永嘉之乱三辅豪族流于樊沔侨于汉水之侧立南雍州孝武帝以朱序为南雍州刺史苻坚遣将苻丕攻陷襄阳序为丕所擒后坚败州复归晋安帝时鲁宗之为刺史仍于州理置寜蛮校尉梁太清二年岳阳王萧詧为雍州刺史兄河东王誉为元帝所杀詧怒以州北附西魏克江陵以詧为梁王都江陵为西魏藩国恭帝改雍州为襄州因州南襄水为名也按襄阳去江陵陆道五百里势同辅车无襄阳则江陵受敌自东晋庾翼为荆州刺史将事北伐遂镇襄阳北接宛洛跨对樊沔为荆郢之北门代为重镇周置总管隋置行台皇朝初亦置山南道行台武徳七年废行台置都督府贞观六年废都督府改为州永贞元年并为大都督府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六里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东都八百二十五里】   【东至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郢州三百二十里】   【南至江陵府四百七十里西至房州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西北至均州三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火麻布 库路真赋 緜 绢】   【元和贡 麝香 绫纱 竹扇 橙子 柘木弩材 漆器】   管县七   襄阳 临汉 南漳 义清 宜城 乐乡谷城   襄阳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南郡在襄水之阳故以为名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置襄阳郡县属焉后遂不改   岘山在县东南九里山东临汉水古今大路羊祜镇襄阳与邹润甫共登此山后人立碑谓之堕涙碑其铭文即蜀人李安所制   万山一名汉臯山在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檀溪在县西南初梁髙祖镇荆州闻齐主崩令萧遥光等五人辅政谓之五贵叹曰政出多门乱其阶矣隂懐平京师之意潜造器械多伐斫竹木沈于檀溪为舟装之备参军吕僧珍独悟其旨亦私具橹数百张及义师起乃取檀溪竹木装战舰诸将争橹僧珍每船付二张事克集今溪已涸非其旧矣   州理中城在县东边一处有土赤色昔苻丕攻襄阳朱序用道法以硃沙熏之至今土色有异西北角有夫人城苻丕之攻也朱序毋深识兵势登城履行知此处必偏受敌令加修筑寇肆力来攻果衄而退因谓之夫人城   刘琦台县东三里琦与诸葛亮登台去梯言之所也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习郁池县南十四里   临汉县【紧南至州二里】   本汉邓县地即古樊城仲山甫之国也西魏于此立安养县属邓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属襄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汉县   县城南临汉水魏将军曹仁据樊蜀将闗羽围樊使于禁厐徳救之会汉水暴涨羽以舟师攻禁禁遂降羽徳瞠目不屈羽杀之   故邓城在县东北二十二里春秋邓国也桓七年邓侯吾离来朝是也楚文王灭之   邓塞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水阻一小山号曰邓塞昔孙文台破黄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装治舟舰以伐呉陆士衡表称下江汉之卒浮邓塞之舟谓此也   南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临沮县地按临沮县今在荆州当阳县西北临沮故城是也后魏于此置重阳县隋为南漳县   荆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三面险絶惟东南一隅才通入径   柤山【柤音祖】在县东北一百八里呉将朱然诸葛瑾从沮中乗山险道北出柤中去襄阳城百五十里按此是地名非山盖以地山相近因名或云司马宣王凿八叠山开路于此停阻也   襄水出县北一百一十里白石山   义清县【中东北至州五十八里】   本汉中庐县地也西魏于此置义清县后因之   中庐故县在今县北二十里本春秋庐戎之国秦时谓之伊庐项羽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庐也   长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派引蛮水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一道使沔北入一道使沔南入遂拔之   宜城县【上北至州九十五里】   本汉邔【音忌】县地也城东临汉江古谚曰邔无东言其东逼汉江其地短促也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以胡人流寓者立华山郡理之后魏改为宜城周改宜城为率道县属武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襄阳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宜城县   汉水在县东九里   故宜城在县南九里本楚鄢县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引蛮水灌鄢城拔之遂取鄢即此城也至汉惠帝三年改名宜城   乐乡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春秋时鄀国之城在今县北三十七里鄀国故城是也在汉为若县地晋安帝于此置乐乡县属武寜郡隋大业三年改属竟陵郡皇朝改属襄州   汉水东去县四十二里   谷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春秋时谷国左传谷伯绥来朝今县北十五里故谷城是也汉为筑【音逐】阳县萧何子封筑阳侯即此也隋开皇七年改为谷城县属襄州   筑水在县南百二十步   邓州【南阳上】   【开元户三万八千六百一十一 乡五十八元和户一万四千一百四   乡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周为申国战国时属韩苏秦説韩宣惠王曰韩西有宜阳东有穰淯是也秦昭襄王取韩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三十六郡南阳居其一焉汉因之领县三十六理宛城后汉于郡理置南都建安中张绣屯兵于穰降魏魏于穰置万州晋宣王夏侯伯仁皆为都督或理宛或理新野永嘉五年为刘聪所没成帝咸康四年复归于晋苻坚之乱又没前秦姚兴时又复还晋后魏孝文帝南侵又陷之梁普通中暂克还入魏太和中置穰州理穰县今邓州所理是也隋开皇七年梁王岿入隋自穰县移万州还江陵于穰县置邓州大业三年改为南阳郡武徳二年复为邓州   州境【东西五百九十里南北三百八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北至东都六百四十五里】   【东至唐州三百二十里南至襄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均州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汝州四百七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 丝布赋 布 麻】   管县七   穰  南阳 新野 向城 临湍 菊潭内乡   穰县【望郭下】   汉旧县本楚之别邑取丰穰之义后属韩秦武王攻取之封魏冉为穰侯汉以县属南阳郡后魏既克南阳于此城置荆州隋开皇三年属邓州皇朝因之   湍【音专】水北去县七里   六门堰在县西三里汉元帝建昭中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复于穰县南六十里造钳卢陂累石为隄旁开六石门以节水势泽中有钳卢王池因以为名用广灌溉歳歳增多至三万顷人得其利后汉杜诗为太守复修其陂百姓歌之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毋   南阳县【紧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周之申国也平王毋申后之家汉置宛县属南阳郡更始即帝位世祖纳隂后【案原本避唐太宗讳世祖作代祖今改从史文】并于宛城魏代荆州都督所理至隋改为南阳县属邓州精山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黄巾贼据宛城汉西乡侯朱儁击破之余众走保精山谓此也   淯水东去县三里南都赋曰淯水荡其胸是也   新野县【中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南阳郡魏代新野县为荆州都督所理王昶为都督即镇此城晋惠帝立新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邓州   淯水西去县二百步   后汉西华侯邓晨宅在县北二十四里晨新野人世祖姊夫也初起兵新野王莽焚其墓洿其宅宗族怒曰幸自富足何故随妇家入汤镬中晨终无恨   隂皇后宅在县东北捣衣石存焉   向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九十里】   本汉西鄂县地春秋时向邑江夏有鄂故此加西后魏孝文帝于古向城置向城县属淯阳郡贞观九年改属邓州   丰山在县南三十二里有九钟霜降则鸣   西鄂故城在县南二十里张衡即此县人故宅余址犹存   鲁阳闗在县北八十里今邓汝二州于此分境荆豫径途斯为险要张景阳诗云朝登鲁阳闗狭路峭且深博望故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张骞封邑   临湍县【上东南至州八十五里】   本汉冠军县地后魏孝文帝割县北境置新城县属南阳郡废帝以近湍水改为临湍隋文帝复改为新城天宝元年又改为临湍县   翼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湍水出焉   冠军故城在县南四十里汉武帝以霍去病讨匈奴功冠诸军故封此县以襃异之   后汉胶东侯贾复宅在县南三十五里   楚堰在县南八里拥断湍水髙下相承八重溉田五百余顷   菊潭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郦【音蹢】县武陶戍之地后魏废帝因武陶戍置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为菊潭县因县界内菊水为名属邓州   菊水出县东石涧山其旁多菊水极甘馨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皆夀百余歳王畅袁隗为太守命郦县月送水三十斛饮食沐浴悉皆用之   内乡县【上东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楚之析邑后属于秦史记秦昭王发兵出武闗攻楚取析十五城是也汉以为县属农郡后汉属南阳郡后魏于此置析阳郡废帝改为中乡县隋开皇三年以避庙讳改为内乡属邓州   析水北自卢氏县界流入与丹水合古今谓之析口县城即楚析县也史记楚顷襄王元年秦出武闗斩楚众五万取析十五城汉髙祖入闗下析郦是也   复州【竟陵下】   【开元户五千二百三十二 乡一十一元和戸七千六百九十  乡一十五】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并属楚史记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是也秦属南郡在汉即江夏郡之竟陵县地也晋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周武帝改置复州取州界复池湖为名也贞观七年州理在沔阳县宝应二年移理竟陵县   州境【东西四百三十里南北六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八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二十五里】   【东至沔州陆路三百四十里水路七百里东北至安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沔阳县一百三十里自县南至岳州水路五百里西北至郢州陆路二百五十里水路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赋 布 麻】   管县三   竟陵 沔阳 监利   竟陵县【中郭下】   汉旧县也属江夏郡旧县在今郢州长寿县界竟陵大城是也周属复州隋大业三年改复州为沔州县属不改武徳初又属复州   五华山在县东北七十里   县城本古风城也古之风国即伏羲风姓也南临水沔阳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云杜县地梁天监二年分置沔阳县即今县东三十里沔阳故城是也今沔阳县即后魏所置建兴县隋大业三年改建兴县为沔阳郡武徳五年改郡为县属复州   沔水在县南八十步东入川县界   马骨湖在县东南百六十里秋夏泛涨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为平田周回一十五里   监利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汉华容县地也晋武帝太康五年分立监利县属南郡隋开皇三年属复州   大江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山南道【二 案唐书地理志山南东道有金州次郢州后即汉隂郡其县曰西城洵阳石泉汉隂元和时其名不改今志文皆缺】   郢州【富水下】   【开元户五千六百九十九 乡一十二元和户一万一千九   乡二十三】   本江夏郡云杜县之地周地图记曰蛮人酋渠田金生代居此地常为边患梁普通末遣郢州刺史元树讨平之因置新州后魏废帝二年改为温州因温水为名也隋末废温州县并入安陆郡武徳四年于今京山县重置温州贞观十七年废温州于长寿改置郢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八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复州三百里正南微西至江陵府三百里】   【西北至襄州三百一十里东北至随州三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赋 布 麻】   管县三   长夀 京山 富水   长寿县【上郭下】   本汉竟陵县地宋分置长寿县理石城即今县理是也属竟陵郡魏文帝大统后属温州贞观十七年于县改置郢州县属焉后遂因之   汉水去县十步   县城本古之石城背山临汉水呉于此置牙门戍城羊祜镇荆州亦置戍焉即今州理是也   京山县【下西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云杜县地也隋属温州大业二年改为京山县皇朝温州所理在此贞观十七年罢温州县属郢州大洪山在县西北二百里孤秀为众山之杰其山多钟乳   温汤水在县南十五里拥以溉田其收数倍流经其家多凶   富水县【中西南至州三百四十里】   本汉安陆县地后汉分其地置新市县属江夏郡后汉有新市平林兵谓此后魏改新市为富水县取县界富水为名   富水南去县一百步   唐州【淮安上】   【开元户二万一千五百九十七 乡四十五元和户四万七百四十    乡八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楚地秦为南阳郡地自汉迄宋皆同后魏太和中于此置东荆州理比阳故地其后改为淮州隋开皇五年又改为显州贞观九年改为唐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里南北三百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叶县路一千三百四十里取邓州路一千二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东都五百二十里东至蔡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南至随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邓州三百二十里西北至襄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汝州叶县一百八十里自叶取龙兴路至汝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许州二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 丝布赋 布 麻】   【元和贡 绢十疋】   管县七   比阳 慈丘 桐柏 平氏 湖阳 方城泌阳   比阳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比水所出故曰比阳后魏属江夏郡隋属淮安郡贞观改属唐州   显望冈在县西北六十里   比水南去县二里后汉世祖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即此水也【案是书因避唐太宗讳凡世字皆作代今遇后汉世祖之称改从史文】舞隂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汉县属南阳郡曹公与张绣战引还舞隂即此城也   慈丘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比阳县之地后魏孝文于此置江夏县并置江夏郡领之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淮州十八年改为慈丘取慈丘山为名   慈丘山在县西五十里   比水出县东南太湖山   桐柏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汉平氏县之东界也梁于此置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桐柏取山为名也   桐柏山在县西南九十里禹贡曰导淮自桐柏出紫草天木山俗名天目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祖逖为豫州刺史藏家口于天木山即此山也山上有池时人号为天目   淮水出县南桐柏山一名大复山   淮渎庙在县西六十里桐柏山东北   平氏县【中东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其后为北人侵掠县皆丘墟后魏于平氏故城重置属淮州隋改属淮安郡贞观改属唐州   醴水出县东南桐柏山西流经县北三里与淮同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   湖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古蓼国也左传曰郧人将与随绞州蓼伐楚注曰今义阳东湖阳县是也地理志曰蓼国咎繇后为楚所灭后魏孝庄帝于此立湖州贞观元年废以湖阳属唐州方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堵【音者】阳地也属南阳郡在堵水之阳故名后汉朱祐为堵阳侯梁于此置堵阳郡隋改置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也属淯阳郡贞观改属唐州   方城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即沮溺耦耕处左传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是也   堵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泌阳县【中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棘阳县地后魏于此置襄城郡领襄城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入湖阳县开元十三年刺史白知节奏复置天宝元年改为泌阳   随州【汉东上】   【开元户一万三千二百一十六 乡二十七元和户一万二千七百一十六 案乡数写缺】   本春秋时随国与周同姓左传曰汉东之国随为大注曰今义阳随县也其后为楚所灭为南阳郡地汉立为随县属南阳郡晋太康九年分义阳置随郡自宋以还多以封建子弟为王后魏文帝大统十六年改随州后遂因之   州境【东西三百七十里南北三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东南至安州一百五十五里西南至郢州三百九十里】   【西至襄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唐州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申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绫 葛 覆盆子赋 绢 布 緜】   【元和贡 绫十疋 葛五疋】   管县四   随  光化 枣阳 唐城   随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厯代不改   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百里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   断蛇丘在县北二十五里即随侯救断蛇处   溠水在县西四十里左传曰楚武王伐随莫敖屈重除道梁溠   平林故城在县东北八十里王莽末闗东起兵陈牧廖堪起兵号平林兵   季梁庙在县南门外道西三十二步   光化县【下西北至州三十四里】   本汉随县地南齐武帝分其地立安化县属随郡后魏文帝改为新化县废帝改为光化县   枣阳县【上东至州二百里】   本汉蔡阳地属南阳郡后汉分蔡阳立襄乡县周改为广昌隋仁寿元年改为枣阳县因枣阳村为名也舂陵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汉景帝子长沙王发子舂陵节侯之邑也世祖即位幸舂陵复其徭役改曰章陵【案此条及下二条世祖原本因避讳皆作代祖今改正】   后汉世祖宅在县东南三十里宅南三里有白水东京赋所谓龙飞白水也   世祖父南顿君陵县东二十七里   唐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随县地梁于此置下溠戍后没魏改为下溠镇隋开皇三年改镇为唐城县大业二年废开元二十四年采访使宋鼎奏置   唐城山在县北三十二里   均州【武当下】   【开元戸九千八百五十九 乡二十元和户八千一百八十二 乡二十】   汉南阳郡武当县地也因山为名永嘉之乱雍州始平郡流人出在襄阳者江左因侨立始平郡以领之寄理襄阳宋孝武帝割武当县以隷之后魏改始平郡为武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均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九百里东北至东都八百八十五里】   【东至邓州二百四十里东南水路至襄州三百六十里】   【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金州三百六十里】   【北至邓州内乡县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山鸡皮毛赋 绢 布 緜 麻】   管县三   武当 郧乡 丰利   武当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后汉初延岑起兵于此后遂空废宋元嘉末移县理延岑城贞观十五年于此置均州武当山一名防山一名太和山在县南八十里髙二千五百丈周回五百里乃隂长生于此得仙   汉水去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即禹贡云又东为沧浪之水   盐池在县东南百里池水四周上生紫气池左右草木十余里气所染着上如雪霜尝之盐味土人谓之盐花郧乡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三里】   本汉钖县【钖音羊】古麇国之地也左氏传曰楚潘崇伐麇至于钖穴是也汉钖县属汉中郡晋武帝改钖县为郧乡县隋初属均州后隶房州贞观又改属均州   西山今名宝葢山在县西南三里其山南临汉水汉水西自丰利县界流入南去县三里东有涝滩冬即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迅行旅苦之歌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   丰利县 【东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长利县之地也理在长利川故以为名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属梁州后魏文帝改南上洛郡为丰利郡又立丰利县隋以丰利县属金州贞观八年改属均州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相传以为仙灵所居   汉水南去县二十里   房州【房陵下】   【开元户一万四千四百三十一 乡三十四元和户四千四百      乡三十四】   禹贡梁州之域古麇国之地左传曰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阚骃以为防陵即春秋时防渚州之得名盖自此也战国时属楚秦为汉中郡地汉立房陵县属汉中郡后汉末立为房陵郡建安三十四年蜀先主遣宜都太守孟逹征房陵杀太守申耽魏文帝时孟达降魏魏改房陵郡为新城郡后达叛魏降蜀司马宣王击杀之侯景之乱地入后魏至周武帝改为迁州贞观十年废迁州自竹山县移房州于废迁州廨即今州理是也   州境【东西五百二十三里南北三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六十八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一百五十五里】   【东至襄州四百二十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南至归州山路五百里正西微北至金州五百四十里北至均州二百六十八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蜡 钟乳 苍矾石赋 布 麻】   【元和贡 麝香二十颗 石膏 雷丸 芮草】   管县四   房陵 永清 竹山 上庸   房陵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后汉改防为房后魏以为光迁县贞观十年改为房陵   房山在县西南四十三里其山西南有石室似房因以为名   建鼓山在县南百一十三里与马騣山连接二山并髙峻冬夏积雪   筑水出县西北叶山经县北二里魏遣夏侯泉与张郃下巴西集军宕渠刘备屯军筑口即此水也   赵王迁墓在县北九里秦使王翦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   永清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房陵县地后魏废帝分房陵东境置大洪县周武帝改为永清县属迁州隋改属房陵郡   沮水出县西南景山东南入于汉江左传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案沮今左传本作睢孔頴达疏云睢经襄阳至南郡枝江县入江与山海经睢水出景山相合汉书地理志临沮注引左传作沮与水经沮水出房陵县相合沮睢二字旧盖通用】   筑水经县北三里   大洪故县城在县东六里   竹山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四十八里】   本汉上庸县古庸国也昔武王伐纣庸人往焉故牧誓云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注云庸濮在江汉之南左传曰庸率羣蛮以叛楚使庐戢棃侵庸后遂灭之至汉初立上庸县属汉中郡后汉于县立上庸郡后魏改置竹山县因黄竹岭以为名也   方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顶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   白马塞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初孟达为新城太守登此山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大丈夫也   黄竹山在县北百里山上竹色皆黄因以为名也上庸县【中下东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上庸县地也按汉上庸县今竹山县理是也萧齐武帝分上庸县地于此立新丰县属上庸郡后魏改为孔阳县因界内孔阳水为名隋开皇三年罢孔阳县仍移上庸县理于废孔阳县理属罗州贞观十年改属房州   长罗山在县北四里   孔阳水在县西五十步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   唐 李吉甫 撰   山南道【三 案唐书地理志山南西道有集州即符阳郡其县曰难江大牟嘉川有壁州即始寜郡其县曰通江广纳符阳白石东巴有巴州即清化郡其县曰清化曾口归仁始寜其章恩阳七盘有蓬州即蓬山郡其县曰蓬池良山仪陇伏虞宕渠蓬山朗池有通州即通川郡其县曰通川永穆三冈石鼓东乡宣汉新寜巴渠阆英有开州即盛山郡其县曰开江新浦万岁有阆州即阆中郡其县曰阆中晋安南部苍溪西水奉国新井新政岐坪有果州即南充郡其县曰南充相如流溪西充岳池有渠州即潾山郡其县曰流江渠江潾山此皆缺志文与节度使所管州县原目不符】   兴元府【汉中案户乡数写缺】   今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理所【管兴元府洋州利州凤州兴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壁州巴州蓬州通州开州阆州果州渠州 管县八十八 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春秋时及战国并属楚楚懐王时秦惠文王取汉中地六百里以为汉中郡秦亡项羽封髙祖为汉王髙祖欲攻羽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遂从之后汉末张鲁据汉中改汉中为汉寜郡曹公讨平之复为汉中郡蜀先主破魏将夏侯妙才遂有其地为重镇魏延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其后钟会既克蜀又置梁州晋末李特据蜀汉中又为所有桓温讨平之谯纵时又失汉中纵灭又归旧理自汉宋以还多理南郑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梁州大业三年罢州为汉川郡武徳元年又改为襃州二十年又为梁州兴元元年因徳宗迁幸改为兴元府按汉中当巴蜀捍蔽故先主初得汉中谓人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及萧齐明帝时后魏大将元英率兵十万通斜谷围南郑刺史萧懿拒守百余日不拔而退府境【东西三百九十九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七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六十二里】   【东至洋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   【西取巴岭路至集州二百八十里西取斜谷路至凤州三百八十里】   【正西微北至兴州二百五十里北取太白山路至凤翔府六百里】   贡赋【开元贡 红花赋 布 麻 緜 绢】   管县六   南郑 襃城 金牛 三泉 城固 西   南郑县【次赤郭下】   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幽王为犬戎所灭郑桓公死之郑人南奔居此故曰南郑髙祖都之蜀后主以魏延为南郑侯后魏改为光义县隋开皇元年又为南郑   巴岭在县南一百九里东傍临汉江与三峡相接山南即古巴国   汉水经县去县一百步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裴秀云汉氏释淮水改秩汉水为四渎以其国所氏襃城县【次畿东至府三十三里】   本汉襃中县属汉中郡都尉理之古襃国也当斜大路晋义熙末朱龄石平蜀梁州刺史理此仍改襃中县魏又于此置襃中郡隋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襃内县仁寿元年改为襃城   襃水源出县西衙岭川斜水与襃水同源而派分【襃水东流入于汉中郡襃城县斜水北流入渭经武功县及凤翔扶风三县者也】汉孝武时人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多坂回逺今开襃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襃斜林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然之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襃斜道五百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遂止   襃谷山在县北五里南口为襃北口为斜长四百七十里   襃国在县东二百步襃姒之所出也   甘亭闗在县北九里今为戍   襃斜道一名石牛道张良令汉王烧絶栈道示无还心即此道也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立柱于水今水大而急不可安柱不可强也   金牛县【次畿东至府一百八十里】   本汉葭萌县地东晋孝武分置緜谷县武徳二年分緜谷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取秦五丁力士石牛出金为名嶓冢山县东二十八里汉水所出   嘉陵江经县西去县三十里   故闗城俗名张鲁城在县西三十八里   三泉县【次畿东北至府二百五十里】   本汉葭萌县地蜀先主改为汉寿县武徳四年置南安州又置三泉县八年州废以县属梁州   城固县【次畿西至府七十二里】   本汉旧县【案前后汉书及晋书俱作成固】有铁官属汉中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梁州武徳二年改为唐固县贞观二年复旧通闗山在县东北九里汉髙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此道通闗中故名通闗山   汉水南去县二里   黑水出县西北太行山南流入汉诸葛亮牋曰朝发南郑暮宿黑水   成固故城在县东六里韩信所筑晋平谯纵后梁州刺史尝理于此也   西县【次畿西至府一百里】   本汉沔阳县地后魏分置嶓冢隋大业二年改为西县百牢闗在县西南三十步隋置白马闗后以黎阳有白马闗改名百牢闗自京师趣劔南达淮左皆由此也八阵图在县东南十里诸葛亮叠细石为图   诸葛亮墓在县东南八里亮卒遗命葬汉中定军山贞观十一年敕禁采樵   定军山在县东六十里   洋州【洋川雄】   【开元户一万八千八百八十九 乡四十八元和户二千八百九十六   乡五十二】   本汉汉中郡成固县地先主分成固立南乡县为蜀重镇晋改为西乡县后魏宣武帝正始中于丰寜戍置丰寜郡废帝于此置洋州因洋水为名隋大业二年废洋州置洋川镇武徳元年复于西乡立洋州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二里南北六百六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六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九十里】   【东至金州五百里南至壁州西路五百六十里】   【西至兴元府一百二十里北至京兆府盩厔县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白交椶 火麻布 野纻布赋 緜 绢】   管县五   兴道 黄金 洋源 西乡 贞符   兴道县【紧郭下】   本汉成固县地后魏宣帝分置兴势县理在兴势山上故以为名武徳元年置洋州以县属焉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   兴势山在县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即此山按三国时蜀以汉中【建安末破魏将夏侯妙才遂有汉中以魏延镇守其后蒋琬姜维相继镇于此即今郡也】兴势【后主延熙七年将军王平守之魏将曹爽等攻不克即今兴道县也】白帝【先主章武元年屯之遂为重镇后主建兴十五年呉将全琮来攻不克即今云安郡也】并为重镇【案云安郡即防州地理通释引元和志白帝山即州城所据也与赤甲山接初公孙述殿前井有白龙出因号白帝城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里因江为池东临瀼溪惟北一面小差逶迤羊肠数转然后得上云云今是书于防州及所管各县并缺附识于此】汉水经县南去县一百步   傥谷一名骆谷在县北三十里后主延熙二十年诸葛诞反于淮南分闗中兵东下姜维欲乗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闻诞已破遂还   骆谷路在今洋州西北二十里州至谷四百二十里晋司马勲出骆谷破赵戍壁于悬钩去长安二百里按骆谷在长安西南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谷中多反鼻蛇青攒【音爨】蛇一名燋尾蛇常登竹木上能十数步□人人中此蛇者即须断肥去毒不然立死   骆水在县城西一里   黄金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安阳县地属汉中郡后魏文帝于此分置黄金县因黄金水为名   黄金水出县西北百亩山黄金谷南流入经县西去县九里其谷水陆艰险语曰山水艰阻黄金子午魏遣曹爽由骆谷伐蜀蜀将王平拒之于兴势山张旗帜至黄金谷谓此山也   故铁城在县西北八十里城在山上言其险峻故以铁为名昔氐帅杨难当寇汉川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戍姜宝据铁城宋遣梁州刺史萧思话攻拔之驿即子午道也旧道在今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壊乃别开干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洋源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晋西乡县武徳七年析置洋源县因洋水以为名洋水在县南三百步   西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成固县地蜀先主置南乡晋武帝改为西乡县武徳元年置洋州州理在西乡后移理兴道县   洋水东去县八里   贞符县【中南至州六十里】   开元十八年置初名华阳县天宝三年废八年王鉷奏开清水谷路复奏置其年凿山得玉册因改名贞符县隶京兆府十一年以路逺改属洋州   利州【益昌下府】   【开元户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一 乡三十二元和户二千四百四十四   乡二十七】   本秦蜀郡地汉分巴蜀置广汉郡按今州即广汉郡之葭萌县地也蜀先主改葭萌为汉夀县属梓潼郡晋改汉寿为晋寿梁天监以竺为太守随夏侯道迁入后魏改立西益州梁大通六年又克之始通劔路改西益州为黎州武陵王萧纪僭号于蜀以席嶷为黎州刺史嶷反州属魏复改黎州为西益州正始三年改西益州为利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义成郡武徳元年又改为利州州城西临嘉陵江周宣帝大象二年以豆卢勣为利州总管至任未几而王谦据益州叛遣益州刺史达奚堪马步十万来攻利州于子城南北起土山城内之人负户汲援军既至堪等败走令大城内东西南北有大池是达奚堪取土处也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二百五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一百一十里】   【东至集州三百里西至龙州四百里】   【西北至文州四百九十里东北至兴元府四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干天门冬 金钢铁 丝布赋 布 緜 绢】   【元和贡 芎防 麝香】   管县五   緜谷 益昌 葭萌 山 景谷   緜谷县【上郭下】   本汉葭萌县地东晋孝武帝分晋寿县置兴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緜谷县因县东南緜谷为名   龙门山在县东北八十二里出好钟乳   穿山一名胡头山出好铁旧置铁官又有山空鼍伏于空处皮可为甲刀箭所不能入   西汉水一名嘉陵水经县西去县一里   潜水出县东北龙门山书曰沱潜既道是也   益昌县【中下东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葭萌县地晋改置晋寿县周改为益昌县属晋寿郡隋改属利州   晋寿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本汉葭萌县也按蜀先主自葭萌取成都留中郎将霍峻守葭萌城张鲁遣使诱之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也   小劒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一里小劒城去大劒戍四十里连山絶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劒阁道自县西南逾小山入大劒口即秦使张仪司马错伐蜀所由路也亦谓之石牛道又有古道自县东南经益昌戍又东南入劒州晋安县界即钟会伐蜀之路也   葭萌县【上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汉葭萌县地东晋于今县南置晋安县隋改为葭萌县取汉旧县名也   嘉陵江在县城南   山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一十五里】   本汉葭萌县地后魏于今县西南十五里置义城县隋义寜二年改名义清县天宝元年改为山以县北三十里有可山为名   县城置白崖山上武徳四年筑义清县理焉惟三面有城皆临絶险南面因险不更筑城   景谷县【中下西南至州六十六里】   本汉白水县地属广汉郡宋元嘉十七年氐人杨难当自称大秦王进军克葭萌获晋夀太守申坦因分白水置平兴县属之沙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景谷县因县北景谷为名大业二年废沙州县属利州   县城本平兴城杨难当所筑削山为城城三角中有一井傅竖眼所穿   木马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马以供运于此造作因以名焉   白水一名羌水经县西一里   石门闗在县南十八里因山为阻昔诸葛亮凿石为门因名之   凤州【河池上】   【开元户三千八百四十九 乡二十二元和户一千三百五十八 乡一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秦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地汉髙帝分陇西郡置广汉郡武帝分广汉陇西郡置武都郡领县九其属有故道河池二县今州即二县之地也三国时属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没蜀魏平蜀后复为雍州之地其地本氐羌所居后汉献帝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腾子驹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至宋武帝封杨盛为武都王其子及难当亦相继为王文帝元嘉十八年难当倾国南寇规有蜀土后魏太平眞君二年招定仇池其年于此城立镇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孝昌中以固道郡置南岐州废帝三年改南岐州为凤州因州境有鸑鷟山为名按成州同谷县本是凤州西界县南有凤凰山因为州名隋大业三年改为河池郡武徳元年复为凤州   州境【东西四百八十里南北三百七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六百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六十里】   【东至兴元府三百八十里东北至兴州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凤翔府二百八十里北至陇州四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一百斤赋 布 麻】   【元和贡 蜜 土布】   管县三   梁泉 两当 河池   梁泉县【中下郭下】   【开元户一千八百一十八 乡一十二】   本汉故道县地后魏太和元年于此置梁泉县取县西梁泉为名属固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凤州皇朝因之【武徳元年析置黄花县宝应元年省】   三松山在县南五里   故道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今州理即故道川也   回车戍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太清五年西魏遣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寛率众七万由陈仓路取回车戍入斜谷闗出白马道谓此也   两当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   【开元户一千六十六 乡五】   本汉故道县地属武都郡汉髙帝引兵从故道出袭雍谓此也永嘉之后地没氐羌县名絶矣后魏变文为固于此置固道郡领两当广乡二县因县界两当水为名或云县西界有两山相当因取为名隋开皇罢郡县属凤州皇朝因之   鸑鷟山在县西二十里   尚婆水今名石磐水水多磐石因以为名俗语音讹故云尚婆川中有鸟羣飞二月从北向南八月从南还北音如箫管俗云伎儿鸟春来则种米秋去则种麦人常以为农候   河池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七十里】   【开元户九百六十五 乡五】   本汉旧县属武都郡河池一名仇池按仇池山本名仇维山上有池似覆壶有瀑布其县因山为名山在成州界去县稍逺今县所处谓之河池川故取以为名永嘉之后没于氐羌县名絶矣后魏于此置广化郡广化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凤州仁寿元年改为河池县复汉旧名皇朝因之   故道水经县城西去城三十步   河池戍在县城中   髑髅堆在县东北四十三里后魏讨仇池于此大破其军筑为京观俗号其地为髑髅堆   兴州【顺政上】   【开元户二千四十五 乡八元和户九百五十四 乡九】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并天下属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以白马氐置武都郡今州即汉武都郡之沮县也晋永嘉末氐人杨茂搜自号氐王据武都自后郡县荒废而茂搜子孙承嗣为氐王其后杨难当又据下辨自称大秦王难当弟伯宜为茹卢王伯宜孙鼠分王武兴按武兴即今州理是也杨鼠既王武兴又得武都河池二县之地鼠子集始称藩于魏后谋叛魏魏遂废武兴为藩镇其年改镇为东益州废帝二年改东益州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顺政郡武徳元年复置兴州按州城即古武兴城也初蜀以其处当冲要遣蒋舒为武兴督守之及钟会伐蜀舒遂降魏即其处也城虽在平地甚牢实周回五百许步惟开西北一门外有垒三面周匝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六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八百一十里】   【东南至兴元府二百五十里南沿流至兴元府三泉县一百五十里】   【西至武州三百五十里北至凤州三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六十斤 硃砂赋 布 麻】   管县三   顺政 长举 鸣水   顺政县【中下郭下】   【开元户一千一百八十八 乡四】   本汉沮县地后魏废帝分置汉曲县属顺政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汉曲县属兴州十八年改为顺政县皇朝因之   武兴山在县北百里多漆及黄檗   嘉陵水经县南去县百步   沮水出县东北八十二里以其初出沮洳然故名为沮水   兴城闗在县南五里   大城戍在县东南四十九里   杨君神祠在县西南二里嘉陵水南山上即杨难当神也土人祠之   长举县【中下南至州一百里】   【开元户四百三十 乡二】   本汉沮县地后魏于此分置长举县属槃头郡周武帝废槃头郡县改属落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皇朝因之   接溪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出硃砂百姓采之   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嘉陵水去县南十里   槃头故城在县南三里因水盘屈为名也   鸣水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开元户四百二十七 乡二】   本汉沮县地也后魏宣武帝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又置鸣水县因谷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皇朝因之   厨山在县南三里极崇峻幽深多木蜜百姓资其利落丛山县西北十里出铁   成州【同谷下】   【开元户四千九百五案开元乡数及元和户乡数并传写缺】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后为白马氐国西南夷自冉駹以来什数白马最大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顷其地险固白马氐据焉秦逐西羌置陇西郡秦末氐羌又侵据之元鼎六年平西南夷置武都郡今州界二郡之地晋宋间氐帅杨定杨难当窃据仇池自称大秦王宋遣将军裴方明讨平之后魏于此置仇池镇理百顷岑上后又改为郡梁改为秦州齐废帝改为成州隋大业三年改成州为汉阳郡武徳元年复为成州本属陇右道贞元五年节度使严震奏割属山南道今于同谷县西界泥公山上权置行成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九十四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里东至东都一千八百六十里】   【东至凤州四百五十里东南取良恭县路至宕州五百四十里】   【南至武州三百八十里东北至秦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烛 鹿茸 防葵 狼毒赋 布 麻】   管县三   上禄 同谷 长道   上禄县【中郭下】   本汉旧县属武都郡后魏改为阶陵县周武帝改为仓泉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成州大业三年改为上禄县   仇池山在县南八十里壁立百仞有自然楼橹却敌分置均调有如人功上有数万人家一人守道万夫莫向其池良沃有土可以煮盐【案其池一作其地有土一作有工】杨氏故累世据焉   鸡头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后汉将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隗嚣出其不意使将王孟将兵塞鸡头道即此也州城即杨难当所筑也   同谷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下辨道也属武都郡故氐白马王国后魏宣武帝于此置广业郡并白石县恭帝改白石为同谷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康州大业属凤州贞观元年属成州   仙掌山在县南五里   下辨水一名甘泉县东北七十里   长道县【下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上禄县地后魏之天水郡也废帝改为长道郡又立汉阳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成州十八年改汉阳县为长道县   祁山在县东十里蜀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攻祁山即此是也汉水经其南有诸葛亮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草盖亮之所植也   西汉水东北自秦州上封县界流入   盐井在县东三十里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盐官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在嶓冢西四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   酂公营在县西南三里武徳元年行军元帅酂国公窦轨讨薛举余党营军于此是也   文州【隂平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六十九 乡九元和户二百一十八   案乡数传写缺】贞观中属陇右道【案前成州志云本属陇右道贞元五年节度使严震奏割属山南道则此文州当亦同时改属山南者文献通考谓唐置文州属劔南道盖据通典所载开元时制与旧唐书所言永徽中改属劔南道相合第参证新唐书之列山南西道采访使及是志之列山南则有所脱漏矣而是志不言永徽后属劒南亦未完备】   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氐羌据焉汉开西南夷置隂平道【凡邑有蛮夷曰道】以统兵众属广汉郡永平之后羌虏数反遂置为郡后入于蜀属雍州晋永嘉末太守王鉴以郡降李雄自后氐羌据之不为正朔所颁故江右诸志并不录也至后魏平蜀始于此置文州理隂平郡隋大业二年罢州县属武都隋末又陷寇贼至武徳元年陇蜀平复为文州大厯十四年西戎犯边刺史拔城南走建中三年以旧城在平地窄小难守遂移于故城东四里髙原上即今州理也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八里南北二百四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一十里】   【东取山路至龙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   【西南至扶州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麝香 蜡烛赋布 麻】   管县二   曲水 长松   曲水县【中下郭下】   本汉之隂平道也属广汉郡晋为隂平县属隂平郡永嘉末地陷李雄县遂废后魏平蜀置曲水县属隂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文州皇朝因之   大白山在县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岩谷髙深常多霜雪春夏不消俗因名焉   太白泉一名羌水经县北去县一里   邓艾故城在县东七里魏景元四年邓艾伐蜀上言今敌既摧折宜遂乘之从隂平由斜径经汉徳阳亭出劒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破之必矣遂自隂平道伐蜀盖此时所筑城也   姜维故城在县东七里后主令维于此筑城与邓艾相守   长松县【中下西南至州七十里】   【开元户四百九十四 乡三】   后魏之建昌县也属芦北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长松县属文州大业三年罢州县属武都郡武徳元年复改属文州   天魏山在县北三十一里   芦北故城在县东五十二里因葭芦镇为名也   扶州【同昌下】   【开元户二千一百九十五 乡十四】   贞观中属陇右道【案唐书地理志扶州列山南西道与文州同旧唐书谓永徽后由陇右改为剑南道文献通考谓乾元后没吐谷浑大中二年收复属剑南道据通攷则大中后元和三十余年唐书新旧皆有脱漏据旧唐书则永徽先元和百五十余年而是志不言曾属剑南亦未完备】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之地自秦汉迄魏晋属蕃夷无所建置后魏讨定隂平邓至羌立为寜州分置昌寜【案通典及新旧唐书并作邓寜惟隋书作昌寜与此合】帖夷等郡后改为邓州因邓至羌为名也隋开皇七年改为扶州大业二年改为同昌郡武徳元年重置扶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里南北四百一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四百六十里】   【东南至龙州六百里东北至文州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松州驿路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故芳州驿路三百三十里】   【北至宕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当归 芎防赋 布 麻】   管县四   同昌 帖夷 钳川 尚安   同昌县【中下郭下】   【开元户六百一十九 乡四】   本后魏之旧县也废帝前元年置属昌寜郡隋开皇初改属邓州后属扶州皇朝因之   邓至山在县东二十五里   白水经县西去县百步   邓至故城在县南三里   帖夷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   【开元户五百六十六 乡四】   本后魏废帝元年置属帖夷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皇朝因之   白水经县南去县百步   安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二里后魏废帝遣寜同宇文昶平弥【案此数字似有脱误】隂平邓至二蕃立宁州修筑故城钳川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三十里】   【开元户四百一十八 乡三】   后魏废帝二年置因山为名属尚安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皇朝因之   罗夷山在县东南五十八里   白水经县南去县二十八里   钳川神祠去县西北十里水旱人祈请焉   尚安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开元戸四百一十九 乡三 案前自河东道之太原至五台三十九县崞至马邑六县上党至潞城四县河北道之河内至获嘉五县山南道之梁泉至鸣水六县长松至尚安五县各载开元户乡数其间二百余县同前闗内河南及后江南劒南岭南陇右诸道所各县并写遗缺】   后魏恭帝后三年置属武进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皇朝因之   素岭山在县西北百六十八里   黑水源出素岭山经县西北三十步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一 案唐书地理志江南道之前有淮南道首扬州即广陵郡其县曰江都江阳六合海陵髙邮扬子天长次楚州即淮隂郡其县曰山阳盐城寳应淮隂次滁州即永阳郡其县曰清流全椒永阳次和州即厯阳郡其县曰厯阳乌江含山次夀州即夀春郡其县曰夀春安丰盛唐霍丘霍山次庐州即庐江郡其县曰合肥曰慎曰巢曰庐江舒城次舒州即同安郡其县曰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又其次为光蕲安黄申五州是志以申光二州列河南道蔡州之后安黄蕲三州列江南道鄂沔二州之后与唐书方镇表元和初年蔡州节度使鄂岳观察使所领州相合而扬楚滁和夀庐舒七州则其时同仍淮南莭度使者当别有淮南道志文而传写缺佚】   润州【丹阳上】   【开元戸九寓一千六百三十五 乡一百元和戸五万五千四百    乡八十】   【垦田六千七百二十七顷 案前各府州据此涧州推其戸乡数及都管戸数后皆有垦田数而传写缺佚】   今为浙西观察使理所【管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 管县三十七都管戸三十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二垦田五万七千九百三十二顷】   本春秋呉之朱方邑始皇改为丹徒汉初为荆国刘贾所封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按州理或古名京城説者以为荆王刘贾甞都之或曰孙权居之故名京城今按荆字既不同又孙权未称尊号已名为京则两説皆非也按京者人力所为絶髙丘也亦有非人力所为者【案亦有一作亦云】人力所为者若公孙瓒所筑易京是也非人力所为者荥阳京索是也今地名徐陵即此京非人力所为也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呉志曰汉献帝兴平二年长沙桓王孙防创业江东使将军孙何领兵屯京地是也吴志又云魏将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徐陵攻烧城堑即吴时或称京城或称徐陵或称丹徒其实一也晋永嘉乱后幽冀青幷兖五州流人过江者多侨居此处吴晋以后皆为重镇晋咸和中郗鉴自广陵镇于此为侨徐州所理升平二年徐州刺史北镇下邳京口常有留局后徐州寄理建叶又为南兖州后又为南徐州隋开皇九年贺若弼自广陵来袭陷之遂灭陈废南徐州改为延陵镇十五年罢镇置润州城东有润浦口因以名隋氏丧乱杜伏威窃据其地武徳三年伏威归化六年辅公祏叛复据其地七年平公祏依前置州其城呉初筑也晋王防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嵗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州境【东西三百八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七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八百一十里】   【东南至常州一百七十里北渡江至扬州七十里】   【正北微西至宣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杂药 纹绫赋 丝 纻 布】   【自贞元以后观察使王伟李锜相继兼领盐铁使务其进奉与掦州益州相比元和以后稍革之】   管县六   丹徒 丹阳 金坛 延陵 上元 句容   丹徒县【望郭下】   本朱方地后名谷阳春秋鲁襄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呉与之朱方聚族而居之富于其旧后楚灵王使屈申围庆封于朱方克之尽灭其族即此地初秦以其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徒三千人凿破长陇故名丹徒北固山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蔡谟谢安作镇竝于山上作府库储军实宋髙祖云作镇作固诚有其绪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以理而推固宜为顾江今濶一十八里春秋朔望有奔涛魏文帝东征孙氏临江叹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蒜山在县西九里山临江絶壁晋安帝时海贼孙恩至丹徒战卒十万率众登山鼔噪动地引阵南出欲向京城时宋武帝众无一旅率所领横击大破之山多泽蒜因以为名   互父山在县西北十里晋破苻坚获互贼置此山下因以为名今土俗亦谓之金山   兽窟山一名招隐山在县西南九里即隐士戴颙之所居也   东浦亦谓之润浦在县东二里北流入江隋置润州取此浦为名也   永兴寜陵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宋武帝追尊曰孝皇帝讳翘初仕郡为功曹   丹阳县【望西北至州六十四里】   本旧云阳县秦时望气者云有王气故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武德五年曽于县置简州八年废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   刘繇城在县西南二百四十歩汉末繇为掦州刺史杨州旧理寿春是时已为袁术所据故繇来建城号令江南众数万人后孙防东略繇奔豫章   庱亭垒在县东四十七里本苏峻将管商攻略晋陵郗道微以此地东据要路北当武进故遣督防李闳筑此拒之今置埭   练湖在县北百二十歩周回四十里晋时陈敏为乱据有江东务修耕绩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塘溉田数百顷   新丰湖在县东北三十里晋元帝大兴四年晋陵内史张闿所立旧晋陵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恶秽闿创湖成溉灌之利初以劳役免官后追纪其功超为大司农   南齐宣帝休安陵在县北二十八里髙帝父也追尊为宣皇帝   髙帝道成泰安陵在县【缺】三十一里   武帝赜景安陵在县东二十二里   景帝道生永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六里明帝父也追尊为景皇帝   明帝鸾兴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四里   梁文帝顺之建陵在县【缺】二十五里武帝父也追尊为文皇帝   武帝衍修陵在县东三十一里贞观十一年诏令百歩禁樵采   简文帝纲庄陵在县东二十七里   金坛县【紧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曲阿县地隋于此置金山府隋末乱离乡人自立为金山县武德八年废垂拱二年又置县以婺州有金山改名金坛   延陵县【紧东至州一百里】   晋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置延陵县葢因季子以立名也又汉地里志季子所居在今毗陵本名延陵至汉始改然今县北见有其祠或当时采地所及其地亦曰连陵   茅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经不録   古神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初孙防与太史慈遇于神亭即此地也呉志曰太史慈渡江到曲阿见刘繇会孙防至繇使慈觇轻重独与一卒遇于神亭防从十二皆韩当宋谦黄葢辈也慈便前鬭防刺慈马得慈项上手防慈亦得防兜鍪会两家兵来赴遂各解散后防获慈解捉手曰寜识神亭时耶是时卿得我如何慈曰未可量也防乃大笑   上元县【紧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金陵地秦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都邑之气故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絶其势及孙权之称号自谓当之孙盛以为始皇逮于孙氏四百三十七载攷其厯数犹为未及晋之渡江乃五百二十六年遂定都焉隋开皇九年平陈于石头城置蒋州以江寜县属焉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改江寜为归化县九年改为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九年又改白下为江寜至德二年于县置江寜郡乾元元年改为升州兼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废升州仍改江寜为上元县   钟山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案宋北各本讹作西北今据次条覆舟山在西足订正】按舆地志古金陵山也邑县之名皆由此而立吴大帝时蒋子文神异于此封之为蒋侯改山曰蒋山宋复名钟山梁武帝于西麓置爱敬寺江表上已常游于此为众山之杰   覆舟山在县东北十里钟山西足也形如覆丹故名宋元嘉中改名武山以为乐游苑初桓作乱使卞范之屯覆舟山西粟余二万宋髙祖率义师食毕弃其余粮躬先士卒以击之范之等一时土崩   牛头山在县南四十里山有二峯东西相对名为防阙晋氏初过江无阙王导指山凿两峯即此名天阙山方山在县东南七十里秦凿金陵以断其势方石山垝【居伪切】是所断之处也   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晋王濬伐呉宿于牛渚部分明日前至三山即此也   四望山在县西北八里晋温峤伐苏峻于四望山筑垒以逼贼是也   蔡州在县西十二里江中晋卢循作乱战士十余万舟舰数百里连旗而下宋髙祖登石头以望循军初循引向新亭公顾左右失色既而回泊蔡洲公曰此成擒耳俄而循大败而走   淮水源出县南华山在丹阳湖熟两县界西北流经秣陵建康二县之间入于江初王敦搆乱王导忧将覆族使郭璞筮之璞曰淮水絶王氏灭即此淮也   武湖在县北十里周回二十五里   娄湖县东南五里呉张昭所创溉田数十顷周回七里昭封娄侯故谓之娄湖宋时为苑   晋故台城在县东北五里成帝时苏峻作乱焚烧宫室都尽温峤以下咸议迁都惟王导固争不许咸和六年使王彬营造七年帝迁于新宫即此城也   扬州故理在县东百歩后汉末又理夀春刘繇为扬州刺史始移理曲阿呉长沙桓王孙防定江东置扬州于建业其州廨王敦及王导所创也后会稽王道子于东府城领州故亦号此为西州及隋平陈又于石头置蒋州移扬州于江北之江都焉   丹阳郡故城在县东南五里初为丹阳内史后改为尹石头城在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呉改为石头城建安十六年呉大帝修筑以贮财宝军器有戍吴都赋云戎车盈于石城是也诸葛亮云钟山龙盘石城虎踞言其形之险固也   秣陵故县在县东南四里本金陵地也秦改为秣陵湖熟故县在县东南七十里   越城在县南六里本东瓯越王所立也呉王濞败先趋此城后保丹徒郭璞行于途中赠白衣人袴褶亦此城也   建康故城在县南三里建安中改秣陵为建业晋复为秣陵武帝又分秣陵水北为建业避愍帝讳改名建康东府城在县东七里其地四则简文帝为会稽王时邸第东则丞相会稽王道子府谢安薨道子代领扬州仍前府舍故称为东府而谓扬州廨为西州谢惠连祭防漠君文即因修此府之城墙所为也   辅公祏城在县东七里其地本齐文惠太子苑地也公祏搆乱筑以为城其年公祏平城遂毁废   贺若弼垒在县北二十里隋平陈弼过江于蒋山龙尾筑垒   韩擒虎垒在县西四里隋平陈树碑其文薛道衡之词武德七年赵郡王孝防平辅公祏树碑纪功与此碑相对李百药之词   吴大帝蒋陵在县北二十二里   晋元帝睿建平陵明帝绍武平陵成帝衍兴平陵竝在县北六里鸡笼山   康帝岳崇平陵在县东北二十里蒋山西南   哀帝不安平陵在县北六里鸡笼山南   简文帝昱髙平陵孝武帝昌明隆平陵安帝德宗休平陵防帝德文冲平陵竝在县东北二十里蒋山西南宋武帝刘裕初寜陵文帝义隆长寜陵竝在县东北二十二里蒋山东南   孝武帝骏景寜陵在县西南四十里岩山   明帝彧髙寜陵在县北十九里幕府山东南   陈武帝霸先万安陵在县东三十八里方山西北贞观十一年诏百歩内禁樵采   文帝旧永寜陵在县东北四十里蒋山东北   宣帝顼显寜陵在县南四十里牛头山西北   梁昭明太子安陵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查硎山   晋王导墓在县西北十四里幕府山西   谢安墓在县东南十里石子冈北   句容县【紧东北至州二百里】   汉旧县也晋元帝兴于江左为畿内第二品县县有茅山本名句曲以山形似已字句曲有所容故号句容赤山湖在县南三十五里   茅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竹里山在县北六十里王涂所经涂甚倾险行者号为翻车岘山间有长涧髙下深阻旧説云似洛阳金谷宋武帝初起自京口至江乗破桓将呉甫之于竹里移檄京师卽此处也   铜冶山在县北六十五里山出铜铅厯代采铸   常州【晋陵紧】   【开元户九万六千四百七十五 乡一百八十七元和户五万四千七百六十七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扬州之地春秋时属呉延陵季子之采邑汉改曰毗陵晋东海王越谪于毗陵元帝以避讳改为晋陵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后割常熟县入苏州移常州理于晋陵县隋乱陷于寇境武德七年平仍旧置常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二里南北二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八百四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九百八十里】   【东南至苏州一百九十里正南微西至湖州私路三百里】   【西南至古宣州五百里西北至润州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纻 红紫二色緜布 纸六十张赋 纻布】管县五   晋陵 武进 江隂 无锡 义兴   晋陵县【望郭下】   春秋时延陵汉之毗陵也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墓在本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武进县【望郭下】   呉大帝改丹徒为武进晋武帝复改武进曰丹徒曲阿【案此曲阿二字疑上下有缺文攷后汉书郡国志丹徒曲阿本为吴郡十三城之二晋书地理志则丹徒曲阿武进为毗陵郡七县之三且注云丹徒故朱方曲阿故云阳是各为一县未尝并合】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垂拱二年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   江隂县【紧东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毗陵县之溉阳乡晋太康二年置溉阳县梁敬帝置江隂县郡隋开皇九年罢郡县属常州   无锡县【望西北至州九十六里】   汉旧县也东三十九里有梅里山呉太伯葬处   义兴县【紧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阳羡县故城在荆溪南晋惠帝时妖贼石水寇乱扬土县人周玘创义讨水割吴兴之阳羡并长城县之北乡为义兴郡以表玘功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为义兴县   荆溪是周处斩蛟处   苏州【呉郡紧】   【开元户六万八千九十三 乡一百一十八元和户一十万八百八  案乡数传冩缺】   禹贡扬州之地周时为呉国太伯初置城在今呉县西北五十里至阖闾迁都于此后为越所并楚灭越而封黄歇于吴秦置会稽郡二十六县于呉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也汉亦为会稽郡后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令周喜山隂令殷重上书求分为二郡遂割浙江以东为会稽浙江以西为呉郡孙氏创业亦肇迹于此厯晋至陈不改常为吴郡与吴兴丹阳号为三呉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苏州因姑苏山为名山在州西四十里其上阖闾起台外郭城云是伍胥所筑周回四十七里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一里南北四百九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工都三千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一百七十里】   【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正南微西至湖州二百一十里】   【东北至海三百三十里西北至常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石脂 蛇牀子赋 纻 布】   【元和贡 丝葛十匹 白石脂三十斤蛇牀子三升】   管县七   呉  长洲 嘉兴 海盐 常熟 昆山华亭   呉县【望郭下】   本吴国阖闾所都秦置县   太湖在县西南五十里禹贡谓之震泽周礼谓之具区湖中有山名洞庭山   虎丘山在县西北八里呉越春秋云阖闾葬于此秦皇凿其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今成深涧   松江在县南五十里经昆山入海左传云越伐呉军于笠泽即此江   长洲县【望郭下】   本万嵗通天元年析吴县置取长洲苑为名苑在县西南七十里   嘉兴县【望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   本春秋时长水县秦为由拳县汉因之吴时有嘉禾生改名禾兴县后以孙皓父名改为嘉兴县也   海盐县【上西北至州二百二十七里】   本秦县汉因之其后县城陷为柘湖移于武原乡后又陷为当湖移置山旁隋开皇九年废县北属杭州武德七年地入嘉兴开元五年刺史张庭珪又奏置   常熟县【紧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吴县地梁大同六年置常熟县武德七年移理海盐虞城今县是也   昆山县【紧西至州八十里】   本秦汉娄县其城呉子夀梦所筑梁分置信义县又分信义置昆山县因县有昆山故取名焉   华亭县【上西至州二百七十里】   天宝十年呉都太守赵居贞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置   华亭谷在县西三十五里陆逊陆抗宅在其侧逊封华亭侯陆机云华亭鹤唳此地是也   杭州【余杭上】   【开元户八万四千二百五十二 乡一百八十八元和户五万一千二百七十六 案乡数写缺】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呉越二国之境其地本名钱塘史记云秦始皇东游至钱塘临浙江是也汉属会稽呉志注云西部都尉理所陈祯明中置钱塘郡隋平陈废郡为州   州境【东西五百五十四里南北八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四百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五百四十里】   【东南取浙江至越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睦州三百一十五里】   【西至歙州四百七十里西北至宣州四百九十六里】   【北至苏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浙江入海处约一百里】   贡赋【开元贡 黄藤纸 橘 黄连 绯绫 纹纱赋 纻布   元和贡 白编绫一十二匹】   管县八   钱塘 余杭 临安 富阳 于潜 盐官新城 唐山   钱塘县【紧郭】   本汉旧县也钱塘记云昔州境逼近海县理灵隐山下今余址犹存郡议曹华信乃立塘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与钱及塘成县境防利乃还理此地于是改为钱塘按华信汉时为郡议曹据史记始皇至钱塘临浙江秦时已有此名疑所説为谬隋平陈以后县频迁置贞观四年定于今所   灵隐山在州西北一十七里   界石山在州西南四十九里   浙江在县南一十二里庄子云浙河即谓浙江葢取其曲折为名江源自歙州界东北流经界石山又东北经州理北又东北流入于海江涛毎日昼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髙至数丈毎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泝潮触浪谓之弄涛   余杭县【紧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吴地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   由拳山晋隐士郭文举所居旁有由拳村出好藤纸临安县【紧东南至州一百二十八里】   本吴大帝分余杭县立临水县晋改为临安隋乱废置无凖垂拱四年巡抚使狄仁杰复奏置   富阳县【紧东北至州七十三里】   本汉富春县属会稽郡晋孝武帝太元中避郑太后讳改春为阳呉孙坚父子即此县人县有王洲出橘为江东之最今见进供   湖洑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甚幽邃重叠险逺毎时有扰攘人皆逃避于此山   于潜县【紧东至州二百里】   本汉旧县也县西有潜山因以为名旧朁字无水至隋加水焉武德七年置潜州领于潜临水二县八年废州县属杭州   天目山在县理北六十里有两峯峯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   盐官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旧县有盐官呉志云孙权为将军陆逊始仕幕府出为屯田都尉即此地也武德七年省入钱塘县贞观四年复置   海水在县南七里   临平湖在县西五十里溉田三百余顷   新城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三十二里】   本汉富春县地永淳元年分富春西境置   唐山县【中东至州二百四十八里】   汉于潜县地万岁通天元年置武隆县神龙元年改为唐山县   湖州【呉兴上】   【开元户六万一千一百三十三 一百二十二元和户四万三千四百六十七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扬州之域防风氏之国秦始皇徙越人于此呉归命侯置呉兴郡梁绍泰初改吴兴郡为震州葢取震泽为名陈初罢震州复为呉兴郡隋平陈废呉兴郡仁寿二年于此置湖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里南北二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二百四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二百四十里】   【东至杭州私路一百九十里东北至苏州二百一十里】   【东北至常州私路三百里正西微北至宣州三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布赋 糙秔术 纻 布】   【元和贡 布三十三端】   管县五   乌程 长城 安吉 武康 德清   乌程县【望郭下】   本秦旧县越絶云始皇至会稽徙于越之人于乌程吴兴记云呉景帝封孙皓为乌程侯及皓即位改葬父和于此遂立为呉兴郡   霅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长城安吉两县东北流至州南与余不溪水苎溪水合又流入于太湖在州北三十五里   呉兴塘太守沈攸之所建灌田二千余顷   长城县【紧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乌程县地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其地置长城县昔阖闾使弟夫概居此筑城狭而长因以为名   顾山县西北四十二里贞元以后毎嵗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若溪水酿酒甚醲俗称若下酒   安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故鄣县地汉灵帝中平二年张角作乱荆扬尤甚惟此郡守险阻固汉朝嘉之故分立为县   武康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乌程余不乡之地汉末童謡云天子当兴于东南三余之间故吴大帝改会稽之余暨为永兴而分余不乡置永安县属吴兴晋平吴改为武康   封山在县东南十八里即家语云封嵎之山防风氏之国也   德清县【上北至州一百五里】   天授二年析武康乡置武原县景云二年改为临溪县以临余不溪也天宝元年又改为德清县   睦州【新安上】   【开元户五万五千五百一十六元和户九千五十四 案开元元和乡数传写缺】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迭入吴越秦属丹阳郡为歙县后汉建安十三年呉大帝遣中郎将贺齐讨歙县山贼平定分歙为始新新安黎阳休阳四县与歙黟凡六县立新都郡理始新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新都为新安郡隋平陈废新安郡析新安县置睦州后又改为遂安郡隋氏丧乱陷于寇贼武德四年讨平汪华改为州取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万岁通天二年又自新安东移一百六十五里理建德即今州理是   州境【东西四百二十里南北三百一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七百一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二千八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衢州二百八十一里西北至歙州三百七十里】   【东南至婺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交梭 石防赋 丝 纻布】   【元和贡 交梭二匹 竹簟】   管县六   建德 桐庐 遂安 清溪 分水 夀昌   建德县【上郭下】   本汉富春县地呉黄武四年分置建德县隋大业末改为镇武德四年复改为建德县   浙江在州南十里又有东阳江东南自婺州界来至州南注浙江   七里瀬在县东北十里   桐庐县【紧西南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富春县之桐溪乡黄武四年分置桐庐县以居桐溪地因名   浙江在县南一百四十歩   桐庐江源出杭州于潜县界天目山南流至县东一里入浙江   严子陵钓台在县西三十里浙江北岸也   遂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   本汉歙县地呉大帝使贺齐平黟歙于县之南乡安定里置新安县晋武太康元年改为遂安   白石山在县西七十里其山出白石英贡因以为名清溪县【上东至州一百六十五里】   黄武元年分歙县东乡置始新县晋改为雉山以县南有雉山因名之隋开皇九年并为新安县仁寿中复为雉山开元二年改为还淳今改为清溪   新安江自歙州黝县界流入县东流入浙江   分水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   本桐庐之西境武德四年置七年省如意元年改置盛武县神龙元年复改为分水   寿昌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富春县地呉分立新昌晋太康元年改为寿昌皇朝因之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   越州【会稽都督府】   【开元戸十万七千六百四十五 乡二百一十元和戸二万六百八十五   乡一百四十五】今为浙东观察使理所【管越州婺州衢州处州温州台州明州 管县三十七 都管戸十万四千三百六十七】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越周礼吴越星纪之分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以奉禹祀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于兹矣后代句践称王与吴王阖闾战败之檇【音醉】李【故城在今嘉兴县南三十七里】夫差立句践复伐吴灭之并其地遂渡淮迁都琅邪朝贡周周锡命为伯至六代王无彊为楚所灭秦以其地并吴立为会稽郡后汉顺帝时阳羡令周喜上书以吴越二国周旋一万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险絶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东为会稽郡自晋至陈又于此置东掦州隋平陈改东掦州为吴州大业元年改为越州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置越州总管六年防辅公祏七年平定公祏改总管为都督   州境【东西六百二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五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六百七十里】   【东至明州二百七十五里东南至台州四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杭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甘橘 甘蔗 葛根 石蜜 交梭赋 纻布自贞元以后凡贡之外别进异文吴绫及花鼔歇单丝吴纱吴朱纱等织丽之物凡数十品 案前此惟同州泽州怀州襄州唐州随州房州利州凤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兼载开元元和贡又惟润州与此越州论及贞元以后进奉其他府州仅载开元贡稽之杜佑通典所列开元天寳时诸郡常贡名目亦不尽同当是写既多缺佚复有舛讹今参校各本不异悉仍其旧附识于此】   管县七   会稽 山隂 诸曁 余姚 萧山 上虞剡   会稽县【望郭下】   山隂越之前故灵文国也秦立以为会稽山隂汉初为都尉隋平陈改山隂为会稽县皇朝因之吴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会计修国之道因以会计名山仍为地号宋略云会稽山隂编戸三万号为天下繁剧   重山大夫种葬处   会稽山在州东南二十里   兰亭山在州西南一十一里   大海在州东四十里   镜湖后汉永和五年太守冯臻创立在会稽山隂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隄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漑田九千顷   山隂县【望】   山隂县秦旧地也隋改为会稽垂拱二年又割会稽西界别置山隂大歴二年刺史薛兼训奏省山隂并会稽七年刺史刘少游又奏置今复并入会稽【案写各本以此五十八字错置前以会稽名山仍为地号之下而别标同会稽三字于此今就丈义参合各县叙例移正】诸暨县【望东北至州一百四十四里】   秦旧县也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越王允常所居鸟带山在县北五十里出紫石英   余姚县【西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隋平陈废武德四年复立仍置姚州七年废州   四明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大海在县北三十里   萧山县【紧东北至州一百里】   本曰余暨吴王弟夫槩邑吴大帝改曰萧山以县西一里萧山为名   浙江在县西二十五里   浦阳江在县南一十五里   上虞县【上西至州九十六里】   故城西枕上虞江【案上虞本汉旧县此未详】隋平陈废贞元元年刺史王密复奏置   上虞江在今县西二十八里   剡县【望西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理西南一十二里吴智高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于李子通武徳中以县为嵊州六年废州县依旧   天姥山在县南八里   剡溪山县西南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   婺州【东阳上】   【开元戸九万九千四百九 乡一百九十八元和户四万八千三十六 乡二百】   禹贡掦州之域春秋时为越之西界秦属会稽郡今之州界分得会稽郡之乌伤太末二县之地本会稽西部尝置都尉孙皓始分会稽置东阳郡陈武帝置缙州隋开皇九年平陈置婺州盖取其地于天文为婺女之分野隋氏丧乱陷于寇境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置婺州六年辅公祏叛州又陷没七年平定公祏仍置婺州州境【东西三百三里南北四百五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九百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三十五里】   【东南至处州二百六十里西至衢州一百九十里】   【正北微东至越州三百九十里正北微西至睦州一百六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藤纱赋 纻布】   【元和贡 纤纩 白藤细纸】   管县七   金华 义乌 永康 东阳 兰溪 武义浦阳   金华县【望郭下】   本汉乌伤县地献帝初平二年分乌伤置长山县属会稽郡隋平陈改为吴宁县十二年又改为东阳县十八年又改为金华县其长山一名金华故取名焉   东阳江有二源一南自永康县界流入一东自义乌县界流入至县界南合为一谓之东阳江   金华山在县北二十里赤松子得道处出龙须草义乌县【紧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一里】   本秦乌伤县也孝子顔乌将葬羣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时以为纯孝所感乃于其处立县曰乌伤武德四年于县置绸州县属焉又改乌伤为义乌   永康县【望西北至州一百九里】   本汉乌伤县地吴大帝分乌伤之南界置隋废武德四年于县置丽州八年废州县属婺州   东阳县【望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乌伤县地垂拱二年分义乌县置取旧东阳县名也   兰溪县【紧东南至州五十里】   咸通五年割金华县西界置   兰溪在县南七里东北流入东阳江   武义县【上北至州九十里】   天授二年分永康西界以为武义县   浦阳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里】   天寳十三年分义乌县北界置   浦阳江在县西北四十里出双溪山岭东入越州诸暨县   衢州【信安上】   【开元户六万二千二百八十八 乡一百二十四元和户一万七千四百二十六 乡一百七】   本旧婺州信安县也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于信安县置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六年陷辅公祏废州垂拱二年复置   州境【东西六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三十五里】   【东至婺州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处州四百五十里】   【东南至建州七百里西至信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緜纸赋 纻布】   【元和贡 緜纸 黄连 葛粉 簟 扇龙须席】   管县四   信安 常山 龙丘 须江   信安县【望郭下】   本春秋姑蔑之地汉太末县也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新安县属会稽郡晋太康元年以农有新安故改名信安皇朝置州县属焉   常山县【上东至州八十里】   本太末县地隋初置定阳县隋末废咸亨三年于今县东四十里置常山县因县南有常山为名广德二年本道使薛兼训奏移置于旧县西四十里即今县是龙丘县【紧西至州七十二里】   本春秋姑蔑之地越西部也杜注云今东阳太末县越絶书谓之姑婺州吴大帝赤乌三年改太末为龙丘因县东龙丘山为名隋末废贞观八年又置   须江县【上北至州北十五里】   武德四年置衢州分信安县南境置须江县八年竝废永昌元年秋复置以县南有须江溪因以为名   盈川县本汉太末县地如意元年分龙丘县置【案唐书地理志元和七年省入信安】   縠水江在县东南一里   处州【缙云上】   【开元戸三万三千二百七十八 乡七十六元和戸一万九千七百二十六 乡三十六】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秦灭楚置会稽郡后越王无诸七代孙闽君揺佐汉有功立为东越王都东瓯今温州永嘉县是也后以瓯地为回浦县属会稽后汉改回浦为章安晋立为永嘉郡梁陈因之隋开皇九年平陈改永嘉为处州十二年又改为括仓大业三年复改为永嘉郡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复立括州仍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废府天寳元年为缙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括州大歴十四年以与德宗庙讳同音改处州贞元六年刺史齐抗以旧州湫隘屡有水灾北移四里就高原上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五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婺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衢州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台州四百九十里东南水路至温州二百七十里】   【东南至建州水路九百里陆路四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 蜜 緜赋 纻布】   【元和贡 丝绢 緜防 小绫 麻布 树皮布】   管县六   丽水 松阳 缙云 遂昌 青田 龙泉   丽水县【上郭下】   本后汉松阳县地隋平陈乃分松阳县之东乡立括苍县取括苍山为名属处州后因之不改大歴十四年改为丽水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故皇朝因之以为县名   松阳县【上东至州一百九十二里】   本汉囘浦县之地属会稽后汉分立此县【案后汉书郡国志但云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此云分立松阳当别有所据旧唐书地理志亦云后汉分章安之南乡置松阳县于此相合】有大松树大八十围因取为名隋开皇元年废十二年复置皇朝因之   缙云县【上西南至州八十五里】   万岁登封元年分丽水县东北界婺州永康县南界置因山为名   缙云山一名仙都一曰缙云黄帝链丹于此   遂昌县【上东至州三百四十里】   吴赤乌二年分太末县置平昌县晋太康元年改为遂昌武徳八年废景云二年刺史孔琮复奏置   青田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丽水县之乡名也景云二年刺史孔琮奏于此分置青田县   青田溪在县西南一十八里   龙泉县【中东至州三百五十里】   乾元二年越州刺史独孤峻奏割遂昌松阳二县置龙泉洞在县南二里   温州【永嘉上】   【开元户三万七千五百五十四 郷七十八元和戸八千四百八十四   乡一十六】   本汉会稽东部之地初闽君揺有功于汉封为东瓯王晋大宁中于此置永嘉郡隋废郡地入处州武德五年杜伏威归化于县理置东嘉州防废六年辅公祏为乱于丹阳永嘉安固等百姓于华葢山固守不陷凶党高宗上元元年于永嘉县置温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里南北七百二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五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处州二百七十里东至大海八十里】   【正北微西至台州五百里西南至福州水陆路相兼一千八百里】   贡赋【开元贡 緜 鲛鱼皮赋 纻布】   【元和贡 鲛鱼皮三十张】   管县四   永嘉 安固 横阳 乐成   永嘉县【上郭下】   即汉回浦县之东瓯乡晋立为县上元二年于此置温州县移在州东百八十歩   永嘉江一名永宁江在州东三里   华葢山在州东一里   安固县【上北至州七十七里】   本汉回浦县地后汉改回浦为章安吴分章安于此立罗阳县少帝改曰安阳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固前上元二年自处州割入温州   安固江在县南一里   横阳县【上北至州一百五里】   本晋太康元年分安固南横屿屯置隋平陈废入安固县大足元年又分安固县再置   横阳山在县南二百七十里东临大海   横阳江在县南一百里   乐成县【上北至州一百二十四里】   本汉回浦县地东晋孝武帝分永寕县置隋废载初元年复置   大海在县东一十一里   台州【临海上】   【开元户五万 乡一百一十五案元和戸乡数传写缺】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越地秦并天下置闽中郡汉立南部都尉本秦之回浦乡分立为县扬雄觧嘲云东南一尉西北一候是也后汉改回浦为章安县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寕置临海郡隋平陈废郡为临海县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于临海县置海州五年改海州为台州盖因天台山为名六年辅公祏叛州从陷没七年平定公祏仍置台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四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一百四十五里】   【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正南微东至温州五百里】   【东北至越州四百七十五里正西微南至处州四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干姜三百斤赋 纻布】   【元和贡 甲香三十斤 鲛鱼皮一百张】   管县五   临海 唐兴 黄岩 乐安 宁海   临海县【紧郭下】   本汉回浦县地后汉更名章安吴分章安置临海县属会稽武德五年改置台州县属焉   临海江有二水合成一水一自始风溪一自乐安溪至州城西北一十三里合   唐兴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三国时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为始丰肃宗上元二年改为唐兴   天台山在县北一十里   赤城山在县北六里实为东南之名山   黄岩县【上北至州一百五里】   前上元二年割临海南界置   黄岩山在县西南二百三十里   大海在县东七十里   乐安县【上东至州一百五里】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分始平南乡置乐安县属临海郡歴代因之隋开皇九年废上元元年复置于孟溪之侧今县是也   乐安溪源出县西冯溪山流经县南又东入临海县界宁海县【上西南至州二百五十里】   晋穆帝永和三年分会稽之鄞县置宁海县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废郡并入章安县永昌元年于废县东二十里又置载初元年移就县东一十里   大海在县东六里   明州【余姚上】   【元和戸四千八十三案元户乡数与元和乡数竝传写缺】   本会稽之鄮县及句章县地也春秋越王句践平吴徙夫差于甬东韦昭云即句章东浃口外洲是也武德四年于县立鄞州八年废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澣奏分越州之鄮县置明州以境内四明山为名句章故城在今州西一里   州境【案州境里数及开元贡赋竝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百五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九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大海七十里西至越州二百七十五里】   【东南至台州临海县一百六十里至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元和贡 海肘子 橘子 红虾米 鰿子红虾鲊 乌□骨】管县四   鄮县 奉化 慈溪 象山   鄮县【中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会稽郡隋平陈省入句章武德八年冉置仍移理句章城后属明州   大海在县东七十里   翁洲入海二百里即春秋所谓甬东地也越灭吴请吴王居甬东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乃缢其洲周环五百里有良田湖水多麋鹿   奉化县【上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之鄞地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澣奏置   赤苋山在今县东一十里   慈溪县【上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鄮县地开元二十六年齐澣奏置   慈溪在县南二十二里   大海在县北六十里   象山县【中西北至州水陆相兼一百六十里】   本汉鄞县地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寜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东至大海二十里南至大海三十五里东北至大海四十里正北至大海一十五里惟西南有陆路接台州宁海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三】   鄂州【江夏紧】   【开元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   乡三十三元和户三万八千六百一十八  乡三十七】今为鄂岳观察使理所【管鄂州沔州安州黄州蕲州岳州 管县二十五都管户七万二千二百四十七】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谓之夏汭汉为沙羡之东境自后汉末谓之夏口亦名鲁口呉置督将于此名为鲁口屯以其对鲁山岸为名也三国争衡为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魏明帝问司马懿曰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呉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桩其心夏口东关敌之心喉若以陆军向皖引权东下为水军向夏口乗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矣晋庾翼为荆州曽理于此义熙初刘毅表以为夏口三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州边带汉沔请荆州刺史刘道规镇夏口至六年自临嶂徙理夏口即今州理是也宋孝武帝以方镇太重分荆湘江三州之八郡为郢州以分上流之势隋平陈改郢州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呉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三国时黄祖为太守呉遣凌统攻而擒之弥衡遇害亦此地也东南角楼名焦度楼宋沈攸之自荆州称兵至此时焦度领兵在此城守东南角攸之攻之不克遂退走因名焦度楼   州境【东西四百七十四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至江州六百里西至沔州隔江七里】   【西南至岳州五百一十里西北至安州二百九十里】   【正北微东至黄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碌赋 纻布】   管县五   江夏 永兴 武昌 唐年 蒲圻   江夏县【望郭下】   本汉沙羡县地属江夏郡东晋以汝南流人侨立汝南郡后改为汝南县隋开皇九年改为江夏县属鄂州黄鹤山在县东九里   江水西南自蒲圻县界流入又北对峥嵘洲刘毅破桓于此又北流经黄军浦相传吴将黄葢屯军处曹公城在县东北二里梁武起义遣将曹景宗所筑头陁寺在县东南二里   鹦鹉洲在县西南二里   永兴县【紧西北至州四百里】   本汉鄂县地呉大帝分立新阳县隋开皇九年改为富川十八年改为永兴县   石鼔山在县西六十里上有三石鼔鼔鸣天即雨大江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下雉故县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汉伍被谓淮南王安曰守下雉之城絶豫章之口是也   陈永兴故城在县东五十里东临江水俗云伍子胥所筑   武昌县【紧西至州一百七十里】   旧名鄂本楚熊渠封中子红于此称王至今武昌人事鄂王神是也离骚云乗鄂渚而反顾汉以为县属江夏郡武帝以封姊号鄂邑长公主建安二十五年呉大帝以下雉寻阳新城柴桑沙羡武昌六县为武昌郡黄武初自建业徙都废黄龙九年于此即尊位还都建业皇太子登留守武昌以陆逊辅之嘉禾元年太子还建业立皇子奋为齐王居武昌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濒江兵马之地徙居豫章甘露元年归命侯又都之扬土百姓泝流供给以为患苦陆抗上疏曰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人之处且童謡言寜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寜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于是还都建业改为江夏县后为武昌   樊山在县西三里谢元晖诗曰钓台临讲阅樊山开广宴谓此也   西塞山在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   孙权故都城在县东一里余本汉将灌婴所筑晋陶侃桓温为刺史并理其地   唐年县【上西北至州六百三里】   本汉沙羡县地天宝二年分置唐年县   葛仙山在县北六十里   壶头山在县东北六十里   下隽故城在县西南一百六里因隽水为名   蒲圻县【上东北至州四百一十里】   本汉沙羡县地晋武帝改为沙阳今县【缺】一里沙阳故县城是也呉大帝分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本属长沙郡隋割属鄂州   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葢防焚曺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   隽水源出县东南   大嶓水西北流入江   蒲圻湖在县南七十五里   吕防城在县西南八十里孙权以防为横野将军为周瑜破曹公定荆州于此镇守   沔州【汉阳上】   【开元户五千二百八十六 乡十二元和户二千二百六十二 乡十二】   本汉安陆县地晋于今州西临嶂山下置沌阳县江夏郡自上昶城移理焉后郡又移理夏口沌阳县属郡下不改入陈废隋开皇九年置戍十七年废戍改置汉津县属沔阳郡大业二年改为汉阳县武德四年分沔阳郡于汉阳县置沔州及县竝自临嶂山下改移于今理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二百四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三百九十三里】   【东渡江至鄂州七里东北至黄州二百二十里】   【西至复州竟陵县三百四十里西取桐冢路至复州四百六十里】   【西北至安州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随州四百三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一端元和贡 麻赀布一端】   【案此沔州与蕲洪饶防吉江袁信抚宣歙潭衡郴永连道邵漳汀涪思费南珍溱播辰锦叙溪施奬等州之赋竝写遗缺其所贡之布葛或言端或言疋据杜佑通典载开元二十五年令江南诸州租布帛皆阔尺八寸长四丈为疋布五丈为端则端与疋本自不同而是志于各州未悉载当亦由写失之】   管县二   汉阳 汊川   汉阳县【中郭下】   县本末已具州叙   鲁山一名大别山在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山上有吴将鲁肃神祠   临嶂山在县西六十里   大江水南自复州沔阳县界流入去县东二十步东北流入黄州界   汉水一名沔水西自汊川县界流入汉阳县因此水为名   郤月故城在县北三里刘表将黄祖所守处   汊川县【中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阳县地武德四年分置汊川县因汊水为名也内方山在县南九十里   小别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春秋呉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即此也   汊川水在县南二里西北自鄂州界流入   赤壁草市在县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今按三国志刘表卒其子琮代立在襄阳刘备屯樊琮降曹公备随南走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备先据得之自当阳倍道追备一日夜行三百里遂克江陵又自江陵追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程普各领兵万人与刘备来敌曹公遇于赤壁因风纵火曹公大败遂取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自徐北归据此而言则赤壁不在汊川也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军败引还南郡周瑜水军退并是大江之中与汊川殊为乖缪葢是侧近居人见崖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   安州【安陆中都督府】   【开元户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 乡三十五元和户九千八百一十九   乡三十五】   春秋时郧国后为楚所灭汉为安陆县髙帝六年分南郡置江夏郡于此领县二十四后汉移理沙羡【案后汉书郡国志云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其志江夏郡先书西陵最后乃书沙羡似无移治之事葢亦刘昭所谓遗缺众书所载之一证也此元和志不专据范志故下文有前史所载云云】曹魏齐王芳时王基为荆州自城上昶徙江夏郡理之以逼夏口在今州西北五十三里上昶故城是也江夏郡自后汉末当吴魏二国之境永嘉南迁后又当苻秦石赵与东晋犬牙为界自后魏周隋与宋齐梁陈交争之地故江夏前史所载或移于沙羡或移于上昶或移理鲁山城南北二朝两置江夏郡吴理武昌曹魏与晋俱理安陆故汉所理江夏郡前书多言在安陆其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有江夏古城周所理据山川言之此城南近夏水余阯寛大则前汉江夏郡所理也宋武帝分江夏置安陆郡后魏大统十六年改为安州【案此所叙未全据隋书地理志云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开皇十四年府废又云旧置安陆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旧唐书地理志云宋分江夏立安陆郡武德四年改为安州治于安陆】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九里南北三百二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黄州三百一十里东南至沔州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鄂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复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随州一百五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纻布一十八疋赋 緜 纻】   管县六   安陆 应山 云梦 孝昌 吉阳 应城   安陆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江夏郡隋改属安州【案隋书地理志安陆县是安陆郡治此云改属未协州治各县书例与旧唐书安陆县志文亦不符】其城三重西枕涢水陪尾山一名横山在县北六十里【案横山汉书地理志作横尾山】禹贡云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即此也   涢水故清水也西北自随州流入注于沔谓之郧口春秋吴败楚于柏举从之及于清是也   云梦泽在县南五十里史记司马相如传曰楚有七泽其小者名云梦方九百里左传云防子之女弃子于梦中无云字楚子济江入云中复无梦字以此推之则云梦二泽本自别矣而禹贡及尔雅皆曰云梦者葢双举二泽而言之故后代以来通名一事左传曰畋于江南之云梦是也   应山县【中南至州一百八里】   本汉随县地梁大同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戍置应州又分随县置永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永阳为应山县石龙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石盘回屈曲若龙形澧山关因古澧山县为名武德八年县废即齐志所谓武阳关也在州东北二百四十里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   百雁关按图经云昔有雁息其上故以为名在州东北二百里在县北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东至澧山关一百里   平靖关因古平靖县为名后魏大统十七年置隋大业二年废齐志云义阳有三关此则其一在州北一百七十里在县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东至百雁关一百六十里   云梦县【中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安陆县地后魏大统末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云梦泽在县西七里   孝昌县【中西至州八十里】   本汉安陆县地宋于此置孝昌县属江夏郡隋改安州也   吉阳县【中西至州一百三里】   本汉安陆县地梁于此置平阳县其故城今理是也西魏改为京池县隋大业二年改为吉阳因县北吉阳山为名   应城县【中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安陆县地宋于此置应城县   故浮城县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古蒲骚城也左传莫敖狃于蒲骚之役郧人军于蒲骚是也后魏于此置浮城县隋废   孔山故城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   平靖故城在县西四十里   吉阳故城在县北五十里   黄州【齐安下】   【开元户一万三千七十三 乡二十八元和户五千五十四   乡一十八】   本春秋时邾国之地后又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为江夏郡西陵县地魏为重镇文帝黄初中吴先扬言欲畋于江北豫州刺史满宠度其必袭西阳遂先为之备权闻之寻亦退还后吴克邾城使陆逊以三万入城而守之至晋为西阳国封子弟为王萧齐于此置齐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黄州因古黄国为名也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八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里】   【东南至蕲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大江一百歩】   【西南至鄂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安州三百一十里】   【北至光州三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纻赀布十疋赋 绢 布 緜 麻】   管县三   黄冈 黄陂 麻城   黄冈县【上郭下】   本汉西陵县地故城在今县西二里萧齐于此置齐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黄冈因县东黄冈为名   大江水西自黄陂县界流入经州南一百一十八里东入蕲州界   故邾城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古邾国也后为楚所灭汉以为县   西阳故城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汉县也属江夏郡大活故城在县北二百三十五里隋于此置关镇黄陂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西陵县地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周大象元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为镇后复为县   白沙关西至大关六十里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北至光州界二十五里   大活关东北至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安州澧山关一百里在县北二百里   大江水在县南一百一十九里西南自江夏县界流入又东入黄冈县界   武湖在县南四十九里黄祖阅武习战之所后宋谢晦举兵叛为檀道济所破败走武湖戍生执之即此地也龙骧水在县南七十二里相传晋龙骧将军王濬率舟师伐吴屯军于此   石阳故城在县西二十三里吴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即此也   安昌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髙齐筑以捍陈寇   麻城县【中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西陵县地梁于此置安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麻城县   龟头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举水之所出也春秋吴楚战于柏举即此地也   穆陵关西至白沙关八十里在县西北一百里在州北二百里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   隂山关西至穆陵关一百里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在州东北二百一十里北至光州殷城县二百里   蕲州【蕲春上】   【开元户二万六千八百九   乡五十一元和户一万六千四百六十二 乡五十一】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并属九江郡在汉为蕲春县地属江夏郡三国时属魏魏使庐江谢竒为蕲春典农屯皖吕防袭击破之后于此复置蕲春郡晋孝武帝改曰蕲阳以郑太后讳故也髙齐于此立齐昌郡后陷于陈改为江州周平淮南改为蕲州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九里南北五百五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五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七百里】   【西北至黄州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江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舒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夀州逾大山九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细布元和贡 白纻布一十五疋】   管县四   蕲春 黄梅 蕲水 广济   蕲春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江夏郡因蕲水以为名也晋改为蕲阳隋开皇十八年复改蕲春县   蕲水西南经县三里源出东北大浮山一名蕲山翻车故城在县东南八十二里九江王黥布背项籍归汉因筑此城城近翻车水因以为名   黄梅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蕲春县地隋开皇九年置新蔡县属蕲州仁寿元年改为黄梅县因县北黄梅山为名县城晋骠骑将军郭黙所筑   大江水在县南一百里   太子洑在江之岸梁武帝初下建业留丁贵嫔于此生太子因以为名   九江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汉九江王黥布所筑蕲水县【上东南至州七十二里】   本汉蕲春县地宋文帝于此置浠水县北齐改为兰溪镇武德四年改为县天宝六年以名重改为蕲水县也广济县【中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蕲春县地武德四年以此地冲要置永寜县天宝元年以名重改为广济县   江水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积布山在县南一百里南临大江垒石壁立形如积布故以为名俗谓之积布矶   岳州【巴陵下】   【开元户九千一百六十五 乡二十一元和户一千五百三十五 案乡数写缺】   本巴丘地古三苖国也史记三苖之国左洞庭右彭蠡春秋及战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吴于此置巴陵县宋文帝又立为巴陵郡梁元帝改为巴州隋开皇九年改为岳州大业三年为罗州武德六年复为岳州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一里南北四百五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二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八百六十五里】   【东北至鄂州五百五十里南至潭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澧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江陵府五百七十里】   【北至复州沔阳县五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纻布赋 麻 纻 缣】   【元和贡 白纻练布七疋】   管县五   巴陵 华容 湘隂 沅江 昌江   巴陵县【上郭下】   本汉下隽县之巴丘地也下隽属长沙郡故城在今蒲圻县界吴初巴丘置大屯戍使鲁肃守之后改为巴陵县自晋以后遂因之蜀志曰西増白帝之兵东益巴陵之戍又周瑜卒于巴丘皆此地也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君山在县西三十里青草湖中昔秦始皇欲入湖观衡山遇风浪至此山止泊因号焉又云湘君所游止故名之也   大江在县北五里   巴陵城对三江口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湖湘江为南江   彭城洲在县东北九十四里宋元嘉三年荆州刺史谢晦反台遣到彦之进讨军次彭城洲彦之军败退保隐矶即此处也   侯景浦在县东北十二里本名三湘浦景既克建业自统兵西趣荆峡先遣其将宋子仙任约袭郢州湘东王绎令王僧辩拒之景军大败烧营退走天监中宝志道人为符书云起自汝蔡讫于三湘侯景东起于悬瓠汝水之南而败于巴陵三湘之浦也   洞庭湖在县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二百六十里湖口有一洲为曹公洲   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古云梦泽也曹公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烧船【案魏志郭嘉作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防湖一名翁湖在县南十一里尔雅云河水决出还复入者为防左传定公四年呉人败楚于雍澨五战入郢即此是也   陶侃故城在县东北八里   华容县【中东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孱陵县地呉分置安南县隋平陈以县属岳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华容县   方台山在县南三十二里出云母往往有长四尺者可以为屛风掘时忌有声响则所得麤恶   赤亭湖在县南八十里侯景攻巴陵遣将任约等入湖湘东王使胡僧祐陆法和夜以大舰遏湖口因风纵火鼔噪而前贼穷聚湖中俄然崩溃即此也   赤亭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城据絶景原三面临水极为阻隘梁湘东王遣胡僧祐据城以擒任约   湘隂县【中下北至州三百三十里】   本春秋时罗子国秦为罗县今县东北六十里故罗城是也宋元徽二年分益阳罗湘西三县立湘隂县玉笥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屈原放逐居此山下而作九歌焉   湘水南自长沙县界流入又北入青草湖昔王延寿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年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也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了了见底   汩水东北自洪州建昌县界流入西经玉笥山又西经罗国故城为屈潭即屈原怀沙自沈之所又西流入于湘水   舜二妃冢在县北一百六十三里青草湖上   屈原冢在县北七十一里   沅江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七十里】   本汉益阳县地梁元帝分置重华县隋平陈改为安乐县开皇末又改为沅江县   关州在县东南五十八里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得蜀使使求荆州先主言湏得凉州乃相与权患之遣吕防袭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此州葢羽屯兵之处故以为名   沅江水西北自龙阳县界流入与华容县中分为界昌江县【中下西北至州六百五十里】   后汉分长沙为汉昌县孙权改为吴昌县神龙三年析湘隂于故呉昌城改置昌江县   汩水在县东北四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   洪州【豫章中都督府】   【开元戸五万五千四百五   乡九十四元和戸九万一千一百二十九 乡一百一十】今为江南西道观察使理所【管洪州饶州防州吉州江州袁州信州抚州 管县三十八 都管戸二十九万三千一百八十】   禹贡掦州之域春秋时楚之东境呉之西境七国时全为楚地秦灭楚为九江郡晋惠帝元康二年于郡理立江州东晋元帝时江州自豫章移理武昌郡自后或理湓城或理浔阳或理半洲并在湓城侧近隋开皇九年平陈置洪州因洪崖井为名武徳元年改为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   州境【东西一千六百一十五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   【东至饶州四百四十里南至抚州二百一十九里】   【西至潭州一千一百三十五里北至江州三百二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葛 纻布 丹参 旋覆花元和贡 细葛布一十五疋】   管县七   南昌 髙安 新呉 丰城 建昌 武宁分宁   南昌县【望郭下】   汉髙六年置隋平陈改为豫章县宝应元年六月改为钟陵县十二月改为南昌县   髙安县【紧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建城县武徳五年改为髙安仍于县置靖州八年废州复为县属洪州   新呉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后汉灵帝中平中分海昏县置隋开皇九年省入建昌武徳五年又置旧隶楚今新属呉故曰新呉   丰城县【上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   本汉南昌县地晋武帝太康元年移于今县南四十一里名丰城即是雷孔章得宝剑处也   建昌县【紧北至州一百二十二里】   东三里故海昏城即汉昌邑王贺所封今县城则呉太史慈所筑   武宁县【上东至州三百六十里】   长安四年割建昌界置   分宁县【上东南至州六百五十里】   贞元十六年刺史李巽奏分武宁县西界置因以名焉饶州【鄱阳上】   【开元戸一万四千六十二   乡二十元和戸四万六千一百一十六 乡六十九】   本秦鄱阳县也属九江郡鄱阳记云在扬州己午之间孙权分豫章立为鄱阳郡梁承圣二年改为呉州至陈光大元年省呉州依旧置郡隋开皇九年平陈改鄱阳为饶州其城即呉芮为番令所居城   州境【东西六百五十九里南北四百六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信州五百里东北至池州五百八十里】   【东北至歙州七百里西至洪州四百四十里】   【西至抚州四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纻布 秔米元和贡 麸金 竹簟】   管县四   鄱阳 余干 乐平 浮梁   鄱阳县【上郭下】   秦置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理于此晋武帝改为广晋隋开皇九年改广晋为鄱阳以在鄱水之北故曰鄱阳永平监置在郭下每嵗铸钱七千   余干县【上东至州一百里】   汉余汗县淮南王云田于余汗是也县因余汗之水为名隋开皇九年去水存干名曰余干   乐平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余汗县地后汉灵帝于此置乐平县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因曰乐平   银山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每嵗出银十余万两收税山银七千两   浮梁县【上西南至州二百二十里】   武徳五年析鄱阳东界置新平县寻废开元四年刺史韦玢再置改名新昌天宝元年改名浮梁每嵗出茶七百万防税十五余万贯   防州【南康上】   【开元戸三万二千八百三十七 乡五十七元和戸二万六千二百六十  乡五十七】   孙权嘉禾五年分庐陵立南部都尉理雩都晋武帝太康三年罢都尉立为南康郡至永和五年移理赣隋开皇九年平陈罢南康郡为防州大业三年罢防州复南康郡武徳五年又再置防州盖取防化水为名也州境【东西一千四百二里南北一千三百三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三百一十五里】   【东至建州一千五百八十五里南至循州一千六百一十四里】   【西至郴州一千一十二里北至吉州四百七十四里】   贡赋【元贡 白纻布 干姜元和贡 纻布  蜜梅】   管县七   赣  南康 信丰 大庾 雩都 防化安远   赣县【上郭下】   贡水西南自南康县来章水东南自雩都县来二水至州北合而为一通谓之赣水因为县名   南康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灌婴所置南壄县也属豫章郡献帝初平二年析南壄置南安县晋太康五年改为南康   信丰县【上北至州一百九十五里】   献帝初平二年分南壄立南安县晋武帝改为南康永淳元年析南康更置南安天宝元年改为信丰   大庾县【上东北至州二百二十里】   南康记云前汉南越不賔遣监军庾姓者讨之筑城于此因之为名隋以为镇神龙初改镇为县   雩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七十里】   汉初所置因雩都水为名   防化县【上西南至州四百七十六里】   本汉赣县地呉宝鼎三年初置新都晋太康元年改为宁都隋开皇改宁都为防化   安远县【上西北至州五百二十里】   梁大同中于今县南七十里安远水南置安远县隋开皇中废贞元四年刺史路应重奏分雩都县地置吉州【庐陵上】   【开元戸三万四千四百八十一 乡七十四元和戸四万一千二十五   乡六十九】   本秦庐陵属九江郡献帝兴平二年分豫章于此置庐陵郡晋太康中移郡于石阳县今旧州东北故城是也隋开皇中改庐陵为吉州有吉水因为名焉   州境【东西四百二十里南北六百九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六百五里北至东都二千七百九十里】   【东北至抚州四百五十里南至防州五百二十里】   【西至衡州九百一十里北至洪州五百七十六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 茶 陟厘】   管县五   庐陵 安福 永新 太和 新淦   庐陵县【上郭下】   本汉石阳县晋移郡于此隋改为州又改名石阳县为庐陵因庐水为名   安福县【上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安平县后汉改为平都县属庐陵呉分置安城郡隋废郡为安复县武徳中改为安福县   永新县【上东北至州二百二十一里】   本汉庐陵县地呉归命侯所置属安城郡隋开皇中废显庆四年又依旧置   太和县【上北至州一百里】   隋开皇九年平陈分庐陵县置西昌县十年改为太和新淦县【上南至州二百七十里】   本汉旧县豫章南部都尉所居县有淦水因以为名陈割属巴山郡隋开皇中废郡县属吉州   江州【浔阳丄】   【开元戸二万一千八百六十五 乡四十一元和戸一万七千九百四十五 乡四十九】   禹贡荆掦二州之境州云彭蠡既潴今州南五十二里彭蠡湖是也荆州云九江孔殷今州西北二十五里九江是也然彭蠡以东为扬州界九江以西属荆州界春秋时为呉之西境呉为越灭后复为楚地秦属庐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太康十年以荆扬二州疆域旷远难为统理分豫章鄱阳庐江等郡之地置江州因江水以为名理豫章至惠帝分庐江之浔阳武昌之柴桑置浔阳郡自东晋元帝至萧齐或理半洲至陈武帝于浔阳置西江州复理豫章文帝天嘉元年省西江州江州自豫章复理浔阳隋文帝平陈置江州总管移理湓城大业三年罢江州为九江郡武徳四年讨平林士复置江州五年又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贞观二年罢都督府州理城古之湓口城也汉髙帝六年灌婴所筑汉建安中孙权经此城权自标地令人掘之正得古井铭曰汉六年颍隂侯开三百年当塞后不满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权以为己瑞井极深大江中风浪井水辄动晋咸和四年后将军郭黙杀平南将军刘叛于此城陶侃讨黙筑垒以攻之黙乃以布囊盛米为垒以应陶今称云陶公垒   州境【东西五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九百五十里】   【东至宣州一千八百里南至洪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至鄂州五百九十三里西北至蕲州二百八十九里】   贡赋【开元贡 葛 生石斛元和贡 碌】   管县三   浔阳 彭泽 都昌   浔阳县【紧郭下】   本汉旧县属庐江郡以在浔水之阳故曰浔阳隋平陈改浔阳为彭蠡县大业二年改为湓城县武徳五年复改为浔阳县   庐山在县东三十二里本名鄣山昔匡俗字子孝沦潜景庐于此山汉武帝拜为大明公俗号庐君故山取号周环五百余里   巢湖故城在县东四十二里按楚有二巢在庐江六县其南巢桀所奔处盖在此   柴桑故城在县西南二十里   半洲故城在县西九十里按呉将孙虑黄武六年出镇于此筑城   宫亭湖神庙在县东南九十里   彭泽县【上西南至州二百里】   本汉旧县属豫章郡置彭城湖南因以为名隋开皇九年废彭泽别置龙城县至十八年又改为彭泽县马当山在县东北一百里横入大江甚为险絶往来多覆溺之惧   江水西自都昌县界流入经县北二十五里东北流入秋浦县界   都昌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彭泽县地武徳五年分置都昌县以县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嘉名也   彭蠡湖在县西六十里与浔阳县分湖为界   钓矶山在县南一百一十二里昔陶侃尝钓于此得一梭化为龙而去   彭泽故城在县北四十五里晋陶潜为令理此城左里故城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卢循为宋祖所败自蔡州南走还屯浔阳闻大军将至欲走豫章乃悉力栅断左里及大军至将战髙祖所执麾竿折幡沈水众惧公笑曰往年覆舟之战幡竿亦有折者今复然贼必破矣即进攻栅贼投水死者万余人遂大破   袁州【宜春上】   【开元戸二万二千二百三十五 乡四十一元和戸一万七千一百二十六 乡四十一】   本秦九江郡地在汉为宜春县属豫章郡晋平呉后属荆州东晋以来属江州隋开皇十一年置袁州因袁山为名大业三年罢袁州为宜春郡武徳五年讨平萧铣复置袁州   州境【东西五百二十六里南北二百二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二百八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四百六十里】   【东至洪州七百四十里南至吉州三百一十七里】   【西至潭州五百二十六里北至江州五百二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 麻布】   管县三   宜春 新喻 萍乡   宜春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灌婴定江南所筑城晋武帝太康元年以太后讳春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于县置袁州移县于城东五里复改为宜春   新喻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宜春县地呉孙晧分置新渝县因渝水为名今曰新喻因声变也   萍乡县【上东至州一百四十二里】   本汉宜春县地呉宝鼎二年分立萍乡先吉州隋开皇十一年属袁州以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   信州【上饶中】   【元和戸二万八千七百一十一 乡六十四案此州置自乾元故不载开元戸乡与贡赋】   本汉余汗县地三国时又分鄱阳郡葛阳县之地陈改为弋阳今州所理在弋阳县东一百里乾元元年租庸使洪州刺史元载奏置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六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八百二十里】   【东至衢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建州五百里】   【西北至饶州五百里】   贡赋【元和贡 緜 藤纸】   管县五   上饶 玊山 弋阳 永丰 贵溪   上饶县【上郭下】   本呉所置隋平陈省乾元元年重立   玊山县【上西至州九十里】   证圣二年分常山须江等县置乾元元年自衢州割入信州   弋阳县【上东至州一百里】   后汉分余汗东界立葛阳县自呉至陈并属鄱阳郡隋开皇中因失印改为弋阳县乾元元年自饶州割属信州   永丰县【中西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弋阳县进贤乡永丰里之地乾元元年置因里为名贵溪县【上东至州二百二十里】   永泰元年洪州观察使李勉奏割乐平余干二县置在贵溪口因以为名   抚州【临川上】   【开元戸二万四千九百八十八 乡四十八元和戸二万四千七百六十七 乡五十一】   本禹贡扬州之境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呉太平中改置临川郡隋开皇九年改为抚州大业十二年又改为临川县武徳五年又改为州   州境【东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六百三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三百五十里北至东都二千四百九十五里】   【东至饶州四百七十里南至防州一千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吉州四百五十六里北至洪州二百一十九里】   贡赋【开元贡 葛十疋元和贡 葛十疋】   管县四   临川 南城 崇仁 南丰   临川县【上郭下】   后汉和帝永元八年析南城县为临安县开元九年改为临川县   南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汉分豫章郡立为南城县   崇仁县【上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临汝县之地呉少帝太平二年分临汝为新建县属临川郡梁普通三年改为巴县隋开皇中改为崇仁南丰县【上西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汉南城县地呉少帝分以为南丰县隋平陈省入南城景云二年又置先天二年又废开元八年复置宣州【宣城紧】   【开元戸八万七千二百三十一 乡一百六十七元和戸五万七千三百五十  乡一百九十五】今为宣歙观察使理所【管宣州歙州池州 管县二十 都管戸九万一千七百六】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楚秦为鄣郡汉武帝改为丹阳郡领县十七理宛陵即今理是也汉有铜官舆地志云宛陵县铜山者汉采铜所治也顺帝立宣城郡东晋或理芜湖或理姑熟或理赭圻隋开皇九年平陈改郡为宣州移于今理武徳二年置总管府七年改为宣城郡乾元元年复为宣州州理城周封楚子熊绎于此汉丹阳郡亦理此城俗传晋桓彝所筑   州境【东西四百八十六里南北五百五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和滁路三千一十里取润州路二千七十里西北至东都取和滁路二千一百五十里正南防西逾岭至歙州三百八十里】   【西渡江至庐州六百四十里西南至池州三百四十里】   【正北防东至润州四百里正北防西至和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自贞元后常贡之外别进五色线毯及绫绮等珍   物与淮南两浙相比】   管县十   宣城 南陵 泾  当涂 溧阳 溧水宁国 广徳 太平 旌徳   宣城县【望郭下】   本汉宛陵县属丹阳郡后汉顺帝置至晋属宣城郡隋自宛陵移于今理   敬亭山州北十二里即谢朓赋诗之所   青弋水州西九十九里   南陵县【望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春谷县地梁于此置南陵县仍于县理置南陵郡隋平陈废郡县属宣州   鹊头镇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即春秋时楚伐呉败于鹊岸是也沿流八十里有鹊尾洲呉时屯兵处   梅根监在县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监并宛陵监每嵗共铸钱五万贯   铜井山在县西南八十五里出铜   利国山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出铜供梅根监   战鸟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临大江本名孤圻山昔桓温于赭圻讨贼屯兵山下夜中众鸟鸣贼谓官军已至一时惊溃因以为名   春谷故城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赭圻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西临大江呉所置赭圻屯处也晋哀帝时桓温领扬州牧入朝参政自荆州还至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焉后城被火灾乃移镇姑熟   泾县【东北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旧县因泾水以为名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武徳七年于此置猷州八年废以县属宣州   陵阳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陵阳子明得仙处防岭山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泾水所出也   盖山在县西南二百八十里下有舒姑泉昔舒氏女化为鱼于此泉闻弦歌则有双鲤涌出   当涂县【东南至州一百九十三里】   本汉丹阳县地其当涂县本属九江郡汉为侯国左传禹防诸侯于涂山注云在寿春东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武帝太康初分丹阳置于湖县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人过江在于湖者侨立为当涂县属淮南郡隋大业十年废于湖县以当涂属宣州   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始皇二十七年东巡会稽道由丹阳至钱唐即从此渡也晋左衞将军谢尚镇于此温峤至牛渚燃犀照诸灵怪亦在于是   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山上皆有郤月城宋车骑将军王谟所筑于此屯兵捍御   赤金山在县北一十里出好铜与金淮南子食货志所谓丹阳铜也   九井山在县南十里殷仲文九日从桓温登九井赋诗即此山也   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丹阳湖在县东南七十九里周回三百余里与溧水分湖为界   芜湖水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于大江汉末湖侧亦尝置芜湖县呉将陆逊晋谢尚王敦皆尝镇此   姑熟水在县南二里县名因此   慈湖在县北六十五里呉将卞融于此屯兵晋成帝咸和二年陶侃与苏峻战于慈湖侯景之乱兵至慈湖梁人闻之大恐   采石戍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   溧阳县【西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丹阳郡以在溧水之阳为名呉时置屯田于此隋属蒋州【今润州上元县西石头城是蒋州理也】又属润州大业二年属宣州   平陵山在县南十八里晋成帝时李完围韩晃于此山斩之山髙四十丈   溧水在县南六里   溧水县【上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   本汉溧阳县地隋开皇十一年宇文述割溧阳之西丹阳之东置   中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出为笔精妙   丹阳湖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与当涂县分中流为界因城湖在县南一百里周回九十里多蒲鱼之利宁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后汉末分宛陵南乡置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其后武徳中废天宝三年复置   五湖水在县东北四里   广徳县【西至州一百六十五里】   后汉分故鄣县置属丹阳郡宋为经安县隋仁寿三年属湖州大业二年移于今理属宣州至徳二年改名广徳   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呉至桐汭是也太平县【上东北至州二百八十里】   本泾县地天宝四年宣城郡太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   黄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   旌徳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王方据险作叛招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徳县   歙州【新安上】   【开元戸三万一千九百六十一 乡七十二元和戸一万六千七百五十四 乡五十】   禹贡掦州之域春秋时属越秦时为丹阳郡歙县之地其后或属新都或隶新安郡或立新宁郡隋开皇十二年置歙州武徳中置都督贞观废   州境【东西四百一十九里南北二百四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睦州路四千八百五里取宣州路三千四百五十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二十五里取宣州润州路二千五百九十里东至杭州四百七十里东至睦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饶州七百里正北防东至宣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麻布元和贡 细纻布 竹簟】   管县六   歙  黝  休宁 婺源 绩溪 祁门   歙县【上郭下】   本秦旧县也县南有歙浦因以为名晋后属新都郡或属新安郡或属新宁郡隋初省开皇十一年又置十二年置歙州及县   北黝山在县西北二百六十八里宣歙二州分界处布射山一名勤山在县北二十里呉志歙贼金竒万戸屯于此   乌聊山在县东南二百六步上有毛甘故城后汉末贼毛甘万戸屯于此呉将贺齐讨平之   浙江西自休宁县界流入   黝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二里】   本汉旧县理在黝川因以为名属丹阳郡隋平陈省入休宁县十一年复置隶宣州十二年改隶歙州按县南有墨岭出墨石又昔贡柿心木县由此得名説文黟字从黑旁多后传误遂写黝字   林厯山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昔呉大帝使贺齐讨黝歙山贼贼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戸屯此山山四面壁立髙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方楯贼乘髙下石不可得攻齐乃隂募轻健士密于险贼所不备处以戈帖山为縁道夜令勇士潜上悬布援人遂大破之忽贼中有善禁者官军刀剑不得拔弓弩矢发多还自向贺齐令曰吾闻虫有毒者兵有刃者可禁其无刃者不可禁乃多作韧木白棓选异力精卒五千人攻之禁果不行贼遂大败   休宁县【上东至州六十六里】   本秦歙县地属丹阳郡后汉建安中贺齐讨黝歙山贼分休阳县其后频有改易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休宁县属婺州十二年属歙州   横鄣山在县东南八十四里   渐江一名浙江源出县东南横鄣山东流经歙县又东南入睦州界   婺源县【上东北至州二百九里】   本休宁县西南界开元二十六年平妖贼洪氏始置此县以婺水绕城三面因以为名   善山在县南五十里与恶山隔溪相对俗谓之夫妇山绩溪县【中下西南至州六十六里】   本梁大通元年于此置梁安县武徳中废大厯二年刺史长孙全绪奏分歙县置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   祁门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七十九里】   本古昌门地汉黝县之南境永泰元年草贼方清于此伪置昌门县以为守备刺史长孙全绪讨平之因其旧城置县耻其旧号以县东北一里有祁山因改为祁门县大厯五年又移于东面临大溪西枕小山   池州【池阳下】   【元和戸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一 乡三十四案此州置自永泰故不载开元戸乡与贡赋】   本汉鄣郡之域呉于此置石城县梁昭明太子以其水鱼羙故封其水为贵池今城西枕此水隋废石城县入南陵县开皇中于此置秋浦县永泰二年江西观察使李勉奏置池州因武徳四年总管左难当所奏旧名取贵池以为州号也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宣州路二千四百一十里取江州路二千五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取宣州路二千五百一十里取江州路二千五百三十里东南至歙州四百六十里东北陆路至宣州三百四十里】   【西至江州五百八十里西南至饶州五百八十里】   【正北防西渡江至舒州四百三十里】   贡赋【案元和贡赋写缺】   管县四   秋浦 青阳 至徳 石棣   秋浦县【上郭下】   隋开皇十九年于石城故城置属宣州永泰二年李勉奏置池州县属焉   乌石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广徳初为贼陈庄方清所据袁傪破平之   大江水在县北七里   贵池水在县西七里   秋浦水在县西八十里   青阳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泾县地天宝元年洪州都督徐辉奏于呉所立临城县南置属宣州在青山之阳为名永泰二年隶池州至徳县【中东北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石城至徳二年刺史宋若思奏置因年号为名初属浔阳郡乾元元年改属饶州永泰三年割属池州尧城在县南四百里   舜城在县北二十里旧传两帝南巡至此   石埭县【中西北至州二百里】   本汉丹阳郡地至呉大帝封韩当为石埭城侯因此置县其后屡有废兴永泰二年洪府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阳泾三县于呉所置陵阳城南五里置   陵阳山在县北三十里窦子明于此得仙   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名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五】   潭州【长沙中都督府】   【开元戸二万一千八百    乡六十九元和戸一万五千四百四十四 乡六十九】今为湖南观察使理所【管潭州衡州郴州永州连州道州邵州 管县三十四此与后福建观察使都管戸数并写缺】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绕湘川【下言长沙郡地者皆禹贡荆州之域楚之南境也】按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地可万里故曰长沙汉初以呉芮有功封长沙王至景帝封其子发为王因入朝有诏诸王迭起舞王但张褏而已帝怪而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帝悦益以武陵桂阳二郡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潭州取昭潭为名也又置总管府大业中罢牧置都尉府三年罢长沙郡武徳四年又置潭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州境【东西一千六十里南北五百七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四百四十五里北至东都二千一百八十五里】   【东至洪州九百八十里东南至袁州五百二十五里】   【正南防东至衡州四百六十里西北至朗州四百里】   【北至岳州水路五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布十五疋元和贡 丝布十五疋】   管县六   长沙 醴陵 浏阳 益阳 湘乡 湘潭   长沙县【郭下】   本汉临湘县属长沙国隋改为长沙县属潭州   岳麓山在县西南隔湘江水六里盖衡山之足也故以麓为名   云母山在县北九十里列仙传长沙云母服之不朽铜山在县北百里楚铸铜处   昭山在县南七十里临湘水下有旋潭甚深无厎州之得名因此也   湘水南自衡山县界流入于岳州湘隂县界   故尉城在县西北七十里孙权以程普为长沙县西部都尉以防关羽因立此城   故陶关在县西南五里晋杜弢据湘州反陶侃讨之因置此城   贾谊宅在县南四十步   呉芮墓在县北四里   陶侃墓在县南二十三里   醴陵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临湘县地禹贡岷山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是也后汉置此县属长沙郡呉封顾雍为长沙侯而家人不知是也隋平陈省入长沙武徳四年复置   浏阳县【中下西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长沙国临湘县地呉置浏阳因县南浏阳水为名隋平陈废景龙二年复置   益阳县【丄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长沙国在益水之阳因名隋平陈属潭州澬水一名茱萸江南自邵州流入经县南三十步县西有关羽濑南对甘宁故垒昔羽屯兵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于此水宁谓肃曰羽闻吾咳唾之声必不敢渡渡则成擒也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茱萸江   益水出县东南益山东北流入澬水   关羽故垒在县西一十五里   湘乡县【西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汉湘南县之湘乡也后汉立为县属零陵郡自呉至陈并属衡阳郡隋省入衡山县武徳四年复置   石鱼山其石色若云母开发一重石若鱼形刻画烧之作鱼膏臭在县西十五里   龙山有钟乳穴在县南二百四十里   涟水在县南四十五里煮水一名得盐五升   湘潭县【东北至州一百四里陆路一百二十里】本汉湘南县地呉分立衡阳县晋惠帝更名衡山厯代并属衡阳郡隋改属潭州天寳八年改名湘潭   涓湖溉良田二百余顷县西七十里   湘水经县理东   衡州【衡阳上】   【开元戸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三 乡四十四元和戸一万八千四十七   乡四十四】   秦属长沙郡汉为酃县地呉分长沙之东部为湘东郡晋以郡属湘州隋开皇九年罢郡为衡州以衡山为名州境【东西六百五十里南北四百九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九百五十里北至东都二千六百四十九里】   【东南至郴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吉州九百一十里】   【正南防西至永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邵州三百五十六里】   【北至潭州四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大麻 纻丝元和贡 水银】   管县六   衡阳 攸  茶陵 耒阳 常宁 衡山   衡阳县【郭下】   本汉酃县地呉分置临蒸县属衡山郡天宝初更名衡阳郡县仍属焉【案此所叙未全旧唐书云呉末分长沙东界立湘东郡隋罢郡为衡州改临蒸为衡阳武徳四年复为临蒸开元二十年复为衡阳】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岣嵝山即衡山也在县北七十里   湘水西南自永州祁阳县界入   蒸水自临蒸县北东注于湘谓之蒸口   酃湖在县东二十里可酿为酒晋记武帝平呉荐酃酒于太庙是也   蒸阳故城在县西一百七十里   攸县【下西南至州陆路三百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武徳四年分湘潭县置以北带攸溪为名茶陵县【中西南至州水路四百五十里】   本长沙国界齐永明七年入湘东郡隋开皇九年为湘潭县武徳四年置茶陵县贞观九年废圣厯元年复旧以南临茶山县以为名   耒阳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八里】   本秦县因耒水在县东为名汉属桂阳郡隋改为耒隂属衡州【案此所叙亦未全旧唐书云武徳四年复为耒阳】后汉蔡伦即此县人有宅基在县西一里   雨濑在故县西南每旱赛之则雨降   常宁县【下西北至州陆路一百八十里】   本秦耒阳县地呉分耒阳置新平县宋元徽中三洞蛮抄掠州县移就江东因蛮寇止息遂号新宁即今理是东俯潭水西枕冝江天宝元年改名常宁   湘水在县北六十里   衡山县【丄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隂山县以县东百二十里有隂山为名至梁武帝天监中分隂山立湘潭县天宝八年改为衡山   湘水在县东   衡山南岳也一名岣嵝山在县西三十里南岳记曰衡山者朱阳之灵台太虚之宝洞又云赤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以其宿当翼轸度应机衡故为名又曰上如车葢及衡轭之形山髙四千一十丈   衡岳庙在县西三十里南岳记曰南宫四面皆絶人兽莫至周回天险无得履者汉武帝移于江北置庙隋文帝复移于今所   郴州【桂阳中】   【开元戸三万二千一百七十六 乡五十元和戸一万六千四百三十七 案乡数写缺】   本汉长沙国地后汉分长沙南境立桂阳郡理郴县领十一县隋平陈改为郴州大业中复为桂阳郡武徳四年为郴州   州境【东西五百九十六里南北三百二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七十五里北至东都三千一十五里】   【东至防州一千里东南至韶州四百一十里】   【西至道州五百三十五里西北至衡州三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防 白纻】   管县八   郴  义章 义昌 平阳 资兴 髙亭临武 蓝山   郴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项羽徙义帝之所都也厯代属郴阳郡隋属郴州   桂阳监在城内毎年铸钱五万贯   马岭山在县东北五里昔蘓耽学道于此得仙其旧宅在州东半里俯临城余迹犹存   石井山在县东北八十里有风母兽既死张口向风则生   刘洞在县西北二十三里出偃鼠如牛将为灾乃出亩散落其尾悉为小鼠   渌水自郴侯山注来   程乡呉録云程乡出酒   横溪水俗谓之贪泉饮者辄冒于货财   郴水出经县东一里   温水在县北常溉田十二月种明年三月熟可一嵗三熟   义帝祠在县西一里墓在县西一里   义章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汉郴县地隋末萧铣分置属郴州武徳因而不改开元二十三年自县北移于今理郤据层岭前临通江章水在县北六十五里   义昌县【中下西北至州三百三十里】   本汉郴县地至东晋分置汝城县属桂杨郡隋改为扈阳县天宝元年改为义昌   平阳县【上东至州九十九里】   本汉郴县地东晋陶侃于今理南置属平阳郡至陈俱废隋末萧铣分置武徳因而不改七年省八年复置银坑在县南三十里所出银至精好俗谓之□子银别处莫及亦出铜供桂杨监鼓铸   资兴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郴县地后汉于此置汉宁县呉改曰阳安晋改为晋宁至隋省开皇十一年又置改为晋兴贞观废咸通三年又置改为资兴南俯耒江北带长岭   髙亭县【中下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便县晋省陈复置至隋省入郴县开皇十三年宇文融奏割郴县北界置安陵县安陵水在县北百步因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髙亭县以县东一百三十步髙亭山为名   临武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一十三里】   本汉旧县以南临武溪水因以为名厯代属桂阳郡后郡为郴州县属不改   桐柏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鸡水在县南即桂水也   蓝山县【中东北至州三百二十里】   本汉南平县至隋废咸通中复置于今理天宝元年改为蓝山县   九疑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永州【零陵中】   【开元戸二万七千五百九十 乡四十八元和戸八百九十四    郷四十五】   秦属长沙郡汉为长沙国武帝分置零陵郡领县十至宋封晋恭帝为零陵王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置永州因水为名大业三年复为零陵郡四年又置永州史记舜九疑即此地也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二里南北五百六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一百五十五里北至东都二千八百九十五里】   【南北至道州水路二百六十里东北至衡州陆路五百七十里】   【南至韶州六百里西南至桂阳五百五里】   【西至叙州南郎溪山悬险不通无里数】   贡赋【开元贡 细葛 石燕】   管县四   零陵 祁阳 湘源 灌阳   零陵县【上郭下】   本汉泉陵县地隋平陈改为零陵县自改零陵故移于此   湘水经州西十余里   石室山在县北一里吕防所筑   祁阳县【上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泉陵县地属零陵郡呉分泉陵置武徳四年复置于今理贞观元年省四年又置   石燕山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出石燕充药   湘水经县南三十步   湘源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洮阳县地至隋改置湘源县属永州   湘水经县东   灌阳县【中北至州三百六十里】   本汉零陵县地隋大业末萧铣析湘源县置武徳七年废上元二年吕諲奏置   灌水在县西南一百二里   连州【连山下】   【开元戸一万八千八十 乡二十二元和戸五千二百七十 乡二十二】   秦为长沙郡之南境汉置桂阳郡至陈为桂阳县隋文帝开皇十年置连州因黄连岭为名大业初改为熙平郡武徳四年复为连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二里南北四百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六百六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五里】   【东至韶州陆路五百里东至广州八百九十里】   【东北度岭至郴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封州六百三十里】   【西至贺州捷路二百七十里取道州桂岭路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布元和贡 钟乳】   管县三   桂阳 阳山 连山   桂阳县【上中郭下】   本汉旧县属桂阳郡呉宋齐并属始兴郡梁陈属阳山郡隋属连州   贞女峡在县东南一十里   黄连岭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   阳山县【中下西北至州水路一百四十七里】   本汉旧县为南越置关之邑故其关在县西北四十里茂汉口史记尉佗移檄阳山关曰盗兵且至急絶道聚兵自守今阳山北当骑山岭路秦于此立阳山关汉破南越以为县后汉省晋重置在注水南梁天监六年置阳山郡以县属焉隋开皇十年属连州神龙二年移于注水北即今县理也是界诸山各出乳穴   连山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六十里】   自汉至齐为桂阳郡之地梁武帝分桂阳置广惠县【案梁武旧唐书作晋武广惠隋书作广徳与此互异皆当以此为是】隋开皇十年改为广泽属连州仁寿元年改为连山   滑水今为黄连水   道州【江华中】   【开元戸二万七千四百四十  乡六十元和戸一万八千三百三十八 乡五十一】   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武帝分长沙置零陵郡呉分零陵置营阳郡今州是也以郡在营水之南因以为名隋末陷冦贼武徳四年平萧铣置营州贞观八年改为道州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四百一十五里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五十五里】   【正东防北至郴州五百三十五里南逾岭至贺州四百四十里】   【西南逾岭至韶州四百二十里西北水路至永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细纻布】   管县五   道 永明 延唐 大厯 江华   道县【上郭下】   本汉营浦县属零陵郡隋改永阳县贞观八年省入营道县天宝六年改为道县   大阳原在县南五十步多小斑竹相传云舜崩之后二妃寻湘水以手拭泪把竹遂成斑也   营水南自江华县流入   永明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营浦县隋改为永阳县武徳四年移于州西南贞观八年省天后又置天宝元年改为永明   延唐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泠道县地属零陵郡汉景帝时零陵文学于泠道舜祠下得玊琯是也至隋自奔巢水口移营道县于此武徳四年移营道于州郭内于此置唐兴县天宝元年改为延唐县   九疑山在县东南一百里舜所筑也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为名舜庙在山下   泠水今名迟水源出九疑山   舂陵故城在县北五十里长沙定王封中子买为舂陵侯是也   大厯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营道县地大厯二年观察使韦之晋奏析延唐县于州东置因年号为名【案旧唐书地理志大厯二年湖南观察使韦贯之奏请析延唐县于道州东南二百二十里舂陵侯故城北十五里置县因以大厯为名又本传云贯之本名纯以宪宗庙讳遂以字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贯之字正理相宪宗合志表传皆可证贯之非之晋然攷本传元和十二年罢相乃为湖南观察使去大厯初已四十余年则所云大厯二年贯之奏置亦误今并仍原文以存疑】江华县【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三里】   本汉冯乘县地故城在县南七十里至隋不改武徳四年分冯乘县置江华县属营州八年属道州   营水出县东北   淮南王子庙在县南七十二里荆州记云淮南王安被诛其子奔至此城门化为石今名东塘神   邵州【邵阳下】   【开元戸一万二千三百二十 乡三十元和戸一万八百     乡二十二】   秦为长沙郡地汉为昭陵县属零陵郡呉分置邵郡今州是也宋齐并为邵陵王国隋开皇十年以邵陵郡属潭州隋末陷于冦贼武徳四年平萧铣属南梁州贞观十年改为邵州   州境【东西屈曲一百二十里南北水路七百三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八百八十四里北至东都二千五百八十五里】   【东至衡州三百五十六里东南至永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潭州陆路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黄蜡 麻布元和贡 银】   管县二   邵阳 武冈   邵阳县【上郭下】   本汉昭陵县属长沙国后汉改昭阳县晋武帝改为邵阳因邵水之阳为名   武冈县【上东北至州四百三十里】   本汉都梁县地属零陵郡呉宝鼎元年改为武冈县因武冈为名一云晋武帝分都梁县置梁天监元年以太子讳纲故为武强武徳四年复旧   都梁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   福州【长乐中都督府】   【开元戸三万一千六十七   乡六十六元和戸一万九千四百五十五 乡八十一】今为福建观察使理所【管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 管县二十四】   禹贡杨州之域本闽越秦并天下以闽中下郡作三十六郡之数今州即闽中郡之地也【下言闽中地者皆禹贡掦州之域】汉初又为闽越国自越王句践六世至无疆为楚所灭子孙播迁海上七世至无诸从诸侯之师灭秦率人佐汉汉立无诸为闽中王王故地郡又有冶县按冶即今台州章安故县是也后汉改为东官呉于此立曲郍都尉主谪徙之人作船于此晋置晋安郡领县八属扬州南朝以封子弟为王梁简文帝初封晋安王入为皇太子是也陈废帝改为丰州又为泉州因泉山为名隋大业二年改为闽州三年改为建安郡武徳六年改为泉州八年置都督府景云二年又为闽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都督府因州西北福山为名兼置经略使仍自岭南道割属江南东路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五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四千四百二十四里】   【东至大海七十里东南水路至海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温州水路屈曲一千八百里山路险阻西南至泉州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汀州水路屈曲一千一百六十五里正北微西至建州六百里】   贡赋【开元贡 海蛤 蚺蛇胆赋 緜 绢】   【元和贡 干姜 白蕉】   管县九   闽  官 长乐 福唐 连江 长溪尤溪 古田 永泰   闽县【上郭下】   本汉冶县地属防稽郡后汉改为东官【案杜佑通典及旧唐书并云冶县又名东冶县后汉改为官都尉】呉改属建安郡晋以官为晋安郡隋开皇九年改为原丰县十二年又改为闽县皇朝因之   海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   东湖在县北三里   西湖在县西二里   官县【紧北至州郭二里】   武徳六年于今州西北三十一里置八年废长安二年重置贞元五年观察使郑叔则奏移于州郭   长乐县【上西至州一百里】   本隋闽县地武徳六年分置长乐县   石尤岭县南四十里与福唐县分界   大海在县东七十里   海澶山县东一百二十里山在大海中周回三百里福唐县【紧东北至州水路一百七十里】   圣厯二年析长乐县东南界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   大海在县东四十五里   丹步渡在县南百步其水谓之无患溪   连江县【紧西南至州水陆路一百六十里】   本汉冶县地晋分立温麻县武徳六年移于连江之北改为连江县   连江在县南三百里东流入海   海在县东五里   长溪县【中下西南至州水路八百里】   长安二年割晋温麻旧县北四乡置长溪县   长溪在县南四十五里流入大海   尤溪县【中下东南水路至州八百里】   开元二十九年开山洞置县东水路沿流至官县西水路泝流至汀州龙岩县   古田县【中下东至州七百里】   开元二十九年开山洞置与连江接界与沙县分界永泰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五十里】   永泰二年观察使李承昭开山洞置县东水路沿流至官县西泝流至南安县南北俱抵大山并无行路建州【建安上】   【开元戸二万八百     乡四十元和戸一万五千四百八十 乡四十】   本秦闽中地也汉于其地立冶县属会稽郡后汉改冶为东官呉孙休永安二年以会稽南部都尉分为建郡今州即其地也宋齐梁皆以封子弟为王开元十年罢郡以县属泉州隋氏丧乱建安县人拥众自保武徳四年归附遂于建安县置建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五里】   【东北至处州山路九百里正南微东至福州六百里】   【西南至汀州水路屈曲一千五百里西北至信州五百四十里】   【西北至抚州八百三十里止北微东至衢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金花练赋 緜 绢】   【元和贡 蕉布 偃鼠皮】   管县五   建安 浦城 邵武 将乐 建阳   建安县【上郭下】   本汉冶县之地后改为东官又立建安县【案通典云汉冶县地呉置建安县有武夷山】因遂不改   建阳溪一名建安水在州西四百步南流入福州界浦城县【紧东南至州三百六十里】   本汉兴县呉永安三年改曰呉兴隋平陈省入建安武徳四年又省载初元年复置改曰唐兴天授二年为武宁神龙元年复为唐兴天宝元年改为浦城   梨岭在县东北八十里与弋阳县分界   邵武县【上】   本汉冶县地呉于此立昭武县晋改为邵武   飞猿岭在县西一百七十里   邵武溪水源出飞猿岭东南流经县西   将乐县【中下东北至州四百五十里】   呉永安三年置隋开皇九年省武徳八年复立   将乐溪水源出百丈岭东北流经县界   建阳县【中东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上饶县地呉分置建平县晋太元四年改为建阳隋开皇十年省入建安武徳四年重置   建阳溪水源出县北温岭南流经县界   泉州【清源上】   【开元戸五万七百五十四   案乡数写缺元和戸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 乡二十四】   旧泉州本理在今闽县武徳六年置景云二年改为闽州开元中改为福州今泉州本南安县也久视元年县人孙师业诉称赴州遥远遂于南安县东北界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为泉州即今理是也   州境【东西四百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五千六百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四千八百四十五里】   【东至大海一百里东北至福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大海一百里西南至漳州三百五十里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卷三十>】   仙游县【中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圣厯二年析莆田西界于今县北十五里置清源县天宝元年改为仙游仍移于今理   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为名   漳州【漳浦上】   【开元戸一千六百九十  案乡数写缺元和戸一千三百四十三 乡一十一】   本泉州地垂拱二年析龙溪南界置因漳水为名初置于今漳浦县西八十里开元四年改移就李澳川即今漳浦县东二百步旧城是十二年自州管内割属福州二十二年又改属广州二十八年又改属福州乾元二年縁李澳川有瘴遂权移州于龙溪县置即今州理是也   州境【东西三百七十里南北三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六千四百五十里西北至东都五千六百四十里】   【东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大海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潮州四百八十里北至汀州九百里】   贡赋【开元贡 鲛鱼皮 甲香 蜡】   管县三   龙溪 漳浦 龙岩   龙溪县【中下郭下】   陈分晋安县置属南安郡后属闽州开元二十九年割属漳州县东十五里至山险絶无路西二十里至山南三里至山北十六里至山   海去县五十四里   漳浦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垂拱中析龙溪南界置   龙岩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里】   先置在汀州界杂罗口名杂罗县属汀州天宝元年改为龙岩县大厯十二年皇甫政奏改漳州   废怀恩县在州西南三百一十里垂拱二年置属漳州开元二十九年废今置镇   汀州【临汀下】   【元和戸二千六百一十八 乡一十一案开元戸乡数写缺】   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戸奏置州因长汀溪以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建州路六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五千三百三十五里东南至漳州九百里东北至福州水陆相兼屈曲一千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建州水陆相兼一千五百里正南微西至潮州一千三百五十里】   【西至防州水陆相兼一千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蜡 偃鼠皮】   管县三   长汀 沙  宁化   长汀县【中下郭下】   白石溪水在县南二百步下流入潮州界   沙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宋置属建安郡隋开皇十六年废武徳四年又置属建州开元二十三年割属汀州因沙丘以为名   溪水自县西来经县郭东北流入建安溪   宁化县【中下西南至州六百里】   本沙县地开元二十二年开山洞置县西与防化县接武山在县北五里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六】   黔州【黔中下都督府】   【开元戸三千九百六十三 乡一十一元和户一千二百一十二 乡九】   今为黔州观察使理所【管黔州涪州夷州思州费州南州珍州溱州播州辰州锦州叙州溪州施州奨州 管县五十二案都管户数写缺】   本汉涪陵县理后汉献帝时分为四县置属国都尉理涪陵至蜀先主又増置一县改为郡晋永嘉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恩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改为黔州隋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与秦汉黔中郡犬牙难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汉改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宁即今辰州叙浦县是后汉移理临沅即今辰州是今辰锦叙奨溪澧朗施等州实秦汉黔中郡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费思播隔越峻岭东有沅江水及诸溪并合东注洞庭湖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柯北厯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与黔中故地炳然分矣贞观四年于州置都督府总务施业辰智牂充应庄九州其年自今州东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东彭水之南圣厯九年罢都督府景龙二年又罢庄州都督府复以播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播州都督府复以黔中为都督府开元二十六年又于黔中置采访处置使以都督浑瑊为使又隶五溪诸川入黔中道仍加置经畧使天寳元年改为黔中郡六年都督萧克济以旧城倾欹移筑城于江畔乾元元年复为黔州大厯四年以辰锦等五州为辰锦观察使至十年奉敕却隶黔府州境【东西五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府路三千六百五十里北取万开州路二千五百七十里】   【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四十五里东南至思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夷州五百八十里西南至播州八百里】   【西北至涪州三百三十里北渡江山路至忠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黄蜡赋 纻布】   【元和贡 蜡五十斤 竹布】   管县六   彭水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彭水县【上郭下】   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案此与州序所云本汉涪陵县理有异】自吴至梁陈并为黔阳县地隋开皇十三年蛮帅内属于此置彭水县   伏牛山在县北一百里   左右盐泉今本道官収其课   黔江县【中下西至州二百里】   本汉酉阳县地隋开皇五年置石城县属庸州大业二年废武徳元年乂置天寳元年改名黔江   洪杜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武徳二年析彭水县于今县北十八里置因县东一里洪杜山为名麟徳二年移于今理   洋水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武徳二年于今县东置盈隆县贞观十年移于今理先天元年改为盈川以县南有盈川山为名天寳二年改为洋水以县西三十里洋水为名   信宁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隋大业十年于今县西南置信安县武徳二年改为信宁县属义州【义州今夷州义泉县理是】贞观四年移于今理十一年属黔州   涪陵江水去县二里   都濡县【中下北至州二百里】   本贞观二十年析盈隆县置以县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为名也   涪州【涪陵下】   【开元户六千九百九 乡二十六元和户三百五   乡二十一】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属巴国秦为巴郡地华阳国志曰涪陵巴之南鄙从枳县入泝涪水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也与荆楚界相接秦将司马错由之取黔中地汉为涪陵县地蜀先主以为涪陵郡武徳元年立为涪州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上元二年因黄莩硖有獠贼结聚江陵节度吕諲请隶于江陵置兵镇守元和三年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曰涪州去黔府三百里输纳徃返不逾一旬去江陵一千七百余里途经三硖风浪没溺颇极艰危自江陵近四十年众知非便疆里之制逺近未均望依旧属黔府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东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陆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从万州北开州道宜县及洋州路二千三百四十里东至东都三千六百里水路至万州六十里东至忠州三百五十里东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黔州水路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渝州水路三百四十里】   【西北陆路至渠州陵山县三百七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文铁刀 蒟酱元和贡 白蜜 连头十段布一疋】   管县四   涪陵 乐温 武龙 宾化   涪陵县【中下郭下】   本汉旧县属巴郡【案此似与前以黔州为汉涪陵县理相混必合后条州城本枳县城乃明】汉时赤甲军多取此县人蜀置涪陵郡隋开皇废郡县属渝州武徳元年置涪州县改属焉   鸡鸣硖山在县西十五里先主时涪陵人反蜀将邓芝讨焉至鸡鸣硖见猿母子相抱芝引弩射中猿母其子拔箭以树叶塞疮芝投弩水中叹曰吾伤物之性其死矣果亡   州城本秦枳县城也自李雄据蜀此地积为战场人众奔波或上或下桓温定蜀以涪郡理枳县城   开池在县东三十里出钢铁土人以为文刀   乐温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枳县地周明帝分置巴县武徳二年改为乐温县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县出茘枝   武龙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涪陵县地武徳九年分立武龙县   涪江水在县南屈北流注于蜀江   宾化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里】   本汉枳县地周武成三年省入巴县贞观十一年分巴县置隆化县以县西永隆山为名先天元年以犯庙讳改为宾化县   夷州【义泉县】   【开元戸一千四百八十七 乡一十一案元和戸乡数传写缺】   本徼外蛮夷之地自汉至梁陈并属牂柯郡累代恃险多不宾附隋大业七年置绥阳县属明阳郡武徳四年改为夷州贞观元年废四年于黔州都上县复置   【东北至涪州四百里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黔州五百八十里东至费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斑布赋 麤布】   【案元和贡 葛粉三十斤】   管县五   绥阳 都上 义泉 洋川 宁夷   绥阳县   本汉牂柯郡地隋大业十二年巴郡丞梁粲招慰所置绥阳山在县北二十九里县以为名   都上县【中下西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牂柯郡地隋大业十二年招慰所置其处是酋豪首领都集之所因以为名   义泉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里】   隋大业十一年招慰所置以带山泉为名属义州武徳中于此置牢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县属夷州   洋川县【中下东至州一百里】   武徳二年于今县东北置属义州贞观十四年于今理置   宁夷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九里】   隋大业八年置属明阳郡武徳四年属夷州永徽后废   思州【宁夷下】   【开元戸三千四百四十二 乡十元和戸四百二十九   乡六】   楚为黔州地秦拔之置郡自汉至呉并为武陵郡酉阳县地呉分置黔阳县至梁陈不改隋开皇九年置务川县属庸州【庸州黔江县地是也】大业二年废武徳四年于县置务川郡贞观四年改为思州以思邛水为名   州境【东西六百三十里南北五十二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路三千九百二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锦州常丰县五百里南至费州水路四百里】   【西南至夷州四百里西北水路至黔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 朱砂元和贡 蜡十五斤】   管县三   务川 思王 思邛   务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自晋至陈并为黔阳县地至隋开皇十九年置因川为名   内江水一名涪陵水在县西五十步   思王县【中下北至州水路三百里】   武徳三年置相传云汉时陈丘为牂柯太守阻丘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王数万破丘于此安抚百姓时人思慕遂为县名   思邛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九十里】   开元四年招辑生夷所置   费州【涪州下】   【开元户二百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竝写缺】   本古徼外蛮夷地汉武帝元鼎六年通西南夷置牂柯郡隋文帝于此置涪川县属黔州炀帝改为黔安郡贞观四年分思州涪川扶阳县置费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至奨州水陆相兼四百里正南微西至牂柯充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播州四百里止至思州水路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蜡四十斤】   管县四   涪川 多田 城乐 扶阳   涪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牂柯郡之地隋文帝开皇五年置取涪水为名内江水经县北一百五十步   多田县【中下西南至州四十里】   武徳三年置初属思州贞观八年属费州   涪陵江水经县南五十步   城乐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武徳四年置初属思州贞观八年割属费州   扶阳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五里】   武徳置属思州贞观四年属费州   南州【南川下】   【开元戸一千一百二十四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竝写缺】   周属雍州战国为巴国界秦为巴郡之地汉为巴郡江州之境其男女露头徒跣衣皆左衽周闵帝拓定巴境以江州置七州郡武徳二年割渝州置领六县又改为僰州四年复为南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里】   【西至没丁山八十里西南至溱州二百七十里】   【北至渝州江津县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斑布】   管县二   南川 三溪   南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江州之地武徳二年置隆阳县先天元年改为南川   萝缘山在县南十二里多楠木堪为大船   僰溪水在县南四十步   三溪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   贞观五年置以县内有僰溪东溪葛溪三溪合流故为名其县城甚髙险   僰溪水在县西   珍州【夜郎下】   【开元戸二千六百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竝写缺】   本徼外蛮夷之地贞观十六年置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五千五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五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播州二百里西接夷獠界】   【北至溱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   管县三   夜郎 丽臯 乐源   夜郎县【中下郭下】   丽臯县【中下】   乐源县【中下】   右并贞观十六年开山洞与州同置三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畬种田处移转不常厥所溱州【溱溪下】   【开元户八百九十二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竝写缺】   本巴郡之南境贞观十六年有渝州万夀县人牟智才上封事请于西南夷窦渝之界招慰不庭建立州县至十七年置以南有溱溪水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四百三十四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二百九十一里】   【东与宾州接界山险不通无里数东北至南州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黔州取珍播夷路一千三百里正南微东至珍州二百四十里】   【西接合江县】   贡赋【开元贡 茄子 楮皮布 纻布 黄蜡元和贡 蜡四十斤】   管县二   荣懿 扶观【案通典旧唐书新唐书文献通攷及宋史竝作扶欢与此异】   荣懿县【中下郭下】   贞观十六年与州同置   扶观县【中下东北至州五十里】   贞观十六年与州同置以县东扶观山为名   播州【播川下案开元元和户乡数竝写缺】   本西南徼外蛮夷夜郎且兰之地战国属楚秦亦常置吏至汉武帝平西南夷置牂柯郡贞观元年于牂柯北界置麟州十一年省十三年置播州景龙二年置都督府先天二年罢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三百五十五里北取万开州路三千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四十五里东南至牂柯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牂柯北界巴陵江镇七十里东北至费州四百里】   【东北至黔州八百里】   贡赋【元和贡 蜡二十斤】   管县三   遵义 带水 芙蓉   遵义县【中下郭下】   本恭水县贞观十四年改为罗防十六年改今名夷牢水经县北一里   带水县因县北有帯水为名   芙蓉县【中下西南至州六十里】   贞观五年置在芙蓉山上因为名后移于山东三里即今理是又有舍月胡刀胡江罗为四县并贞观中置今废   辰州【卢溪下】   【开元户五千三百二   乡一十三元和户一千二百二十九 乡一十一】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秦为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沅陵县地按后汉书髙辛氏有畜犬曰槃瓠帝妻以女有子十二人皆赐名广泽其后滋蔓今长沙武陵是也光武时尤盛其渠帅精夫相单程等据险为寇精夫者蛮为渠帅者也汉遣将军刘尚发兵万余人泝沅水入武溪击之山深水急舟船不得上蛮縁路徼战汉军皆没后遣伏波将军马援等至临沅击破之其单程等悉降蛮平因置吏陈文帝于此置沅陵郡开元元年改为辰州取辰溪为名谨按辰州蛮戎所居也其人皆槃瓠子孙或曰巴子兄弟入为五谿之长今酉在在州西次南武谿次南沅谿次南辰谿次东南熊谿次东南朗谿其熊朗二谿与郦道元水经注虽不同推其次第相当则五谿尽在今辰州界也景云二年置都督府开元中罢   州境【东西一千二百五十七里南北一千四百二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二千五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朗州沿流四百六十里南至叙州水路五百三十八里】   【西南至锦州水路七百里正西微北水路至溪州三百六十八里】   【正北微东至澧州七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犀角 水银元和贡 光明砂 药砂】   管县五   沅陵 卢溪 麻阳 叙浦 辰溪   沅陵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武陵郡陈属沅陵郡隋平陈属辰州壶头山在县东四十九里即马援攻五谿蛮置营之所初援军下隽【似阮反】有两道可入从壶头路近而水险从充道则途夷而运逺【充州在澧州西五百里武徳所置崇义县东北一里故充城是南至沅陵县一百二十里】中郎将耿况欲从充道援以为如进壶头搤其咽喉贼自破遂进营于此贼乗髙守隘水迅船不得进会暑甚士卒多疾死援穿岸为室以避炎气武陵记云今山邉有石窟即援穿空室处   明月山下有明月池沅陵记云两岸素山崖石如披雪寒松如揷翠在县东二百里   沅江在县南二十里   秦黔巾故郡城在县西二十里   卢溪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沅陵县地梁天监十年置卢州隋末萧铣于此置卢溪县以南溪为名武徳后因而不改   卢水在县西二百五十里即武溪所出武陵记云溪山高可万仞山中有槃瓠石窟可容万人窟中中有石似狗形蛮俗相即盘瓠也又有巴蛇四眼大十围不知长几里   麻阳县【中下东北至州四百里】   陈天嘉三年于麻阳麻口置戍垂拱四年置龙门县寻改为麻阳因戍为名   三山谷一名辰山在县西南八百二十五里   苞茅山有刺而二脊在县西南三百五十里   叙浦县【上西北至州三百八十五里】   本汉义宁县地离骚云入叙浦而邅回即此也武徳四年分辰溪置此县   车灵故城在县南一里灵则吴之叛臣入叙浦以自保号车王后为吴将钟离杀之   辰溪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辰陵县属武陵郡后改曰辰阳以在辰水之阳为名离骚云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是也隋平陈改为辰溪县   五城山在县东南三百六十二里武陵记云楚威王使将军庄蹻定黔中因山造此城   沅江水在县南二百步   锦州【卢阳下】   【开元户三千一百三 乡十一案元和户乡数写缺】   本汉辰州卢阳之地垂拱三年以地界阔逺分置锦州以州理前溪水多文石望之似锦因名长安四年移于伏溪水湾曲中置即今理是惟东面平地余三面并临溪岸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一十一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五十里】   【东北至辰州水路九百里东北至溪州五百里】   【南至思州八百里南至奨州陆路五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光明砂 水银】   管县五   卢阳 洛浦 招喻 渭阳 常丰   卢阳县【中下郭下】   垂拱二年与州同置在卢水口因以为名长安四年移于今理   晃山在县南一百里山出丹砂   洛浦县【中下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先天二年分大乡县置以县西洛浦山为名县东西各有石城一甚险固犵獠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招喻县【中下西南陆路至州八十里】   垂拱三年析辰州卢溪县置   渭阳县【中下东至州三百里】   垂拱三年析麻阳县置在坡山西阯山甚高险百姓食坡山溪水   常丰县【中下东南至州四百里】   垂拱三年置初名万安天寳二年改为常丰   磨匿山在县东五十里   叙州【潭阳下】   【开元户四千九百四十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七 案乡数写缺】   秦置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之地荆州记舞溪獠□之其县人但羁縻而已溪山阻絶非人迹所履又无阳□□万家皆咬地鼠之肉能鼻饮隋初于此置辰州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开元十三年以沅原声相近复为吴州天寳元年改为潭阳郡大厯五年以境接叙浦改为叙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四十八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八十八里】   【东南逾岭至吉水水陆共一千一百里南逾岭至融州水陆共一千五百里】   【西沂流至奨州八百里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   贡赋【案开元元和贡赋并写缺】   管县三   龙标 朗溪 潭阳   龙标县【上郭下】   本汉无阳县地舆志县本在无水之隂后汉汉省入辰阳县隋初于此置辰州炀帝废州武徳七年置龙标县因龙标山为名   朗溪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汉镡【音寻】城县之地晋安帝省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在朗溪之侧因为名   沅溪水西南自獠界流入   潭阳县【中下东至州三百二十里】   先天二年析龙标县置在无水东岸   溪水在县南二里   溪州【灵溪下】   【开元户四百七十七元和户八百八十九 案乡数写缺】   汉属武陵郡为沅陵迁陵二邑之地梁置大乡县天授割辰州大乡三亭二县立溪州   州境【东西六百里南北八百里】   八到【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七十八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六百一十八里】   【正东防南至辰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澧州水陆相兼一千三百里山路险阻若遇霖潦则不通行西泝流三百七十里本管三亭县自县西水陆路相兼五百里至黔江县又西三百里至黔州其三亭县与施州接界山路峻不通行】   贡赋【开元贡 朱砂 黄连元和贡 朱砂一十斤 黄蜡二百斤】   管县二   大乡 三亭   大乡县【上郭下】   萧梁置已具州叙   齐右城在县东二百一十二里秦时武安君所筑陋城在县东南六十七里汉横海将军韩说所筑三亭县【中下东至州水路三百七十里】   本汉迁陵县属武陵郡隋废入大乡县贞观元年分大乡复置因乡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为名   酉水南有龙标故城蜀将马徳信所筑其城甚寛大在龙标山   石门洞在县【缺】一百五十里其崄峡才通一舟   黔山在县西五十里后汉时陆康伐蛮假此即祷雨为援诸树木皆有人马之形因平郡寇改为武神山施州【清江下】   【开元户三千四百七十六 乡一十六元和戸一千八百四十五 乡一十六】   春秋巴国之界七国为楚巫郡之地秦属黔中郡汉为巫县之地巫县即今州巫山县是也吴分丘沙渠县至梁陈不改周武帝建徳三年于此置施州隋改为清江县义宁二年复置郡   州境【东西六百一十八里南北四百九十五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七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八十五里】   【东至叙州七百六十五里南至黔州四百八十五里】   【西至万州六百八十五里北至州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清油 蜜 黄连 药子 蜡元和贡 黄连十斤 药子二百颗】   管县二   清江 建始   清江县【中下郭下】   本汉南巫县地吴沙渠县隋开皇五年置清江县属施州置在清江之西因以为名   清江一名夷水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即此也   建始县【中下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巫县地后周以前无县邑建徳三年于此置业州并置建始县贞观八年废以县属施州   奨州【龙溪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四十 乡六元和户三百四十九  乡六】   本汉武阳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夜郎属巫州长安西年于此置舞州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二十年又改为业州大厯五年又改为奨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八百四十八里东至东都三千五百八十八里】   【东沿流至叙州八百里南至牂柯羁縻应州三百里】   【西南泝流沿溪至费州五百七十里西南泝流至牂柯充州七百里】   贡赋【案开元元和贡赋竝传写缺】   管县三   峨山 渭溪 梓姜   峨山县【中下郭下】   本夜朗县天寳元年改为峨山其县本在渭溪之南长夀初移于溪北   渭溪县【中下西至州水路一百六十里】   圣厯元年析峨山县于渭溪东置因以为名   渭溪水北自锦州渭阳县流入   梓姜县【中下东北至州水路四百里】   建中四年自牂柯洞外充州割属奨州【案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贞观四年以牂柯蛮部地置牂琰荘充应矩六州皆为下州开元中降牂琰荘为羁縻天寳三年又降充应矩为羁縻以本隶充州之梓姜县隶业州其原委详备惟与是志所云建中四年割属先后有异附识于此】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   唐 李吉甫 撰   劔南道   成都府【益州大都督府】   【开元户十三万七千四十六 乡二百五十元和戸四万六千一百   乡二百四十二】今为西川节度使理所【管益州彭州蜀州汉州卭州简州资州嘉州戎州雅州眉州松州茂州翼州维州当州悉州静州柘州恭州真州黎州巂州姚州协州曲州 管县一百一十二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禹贡梁州之域古蜀国也厯夏商周武王时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皆助伐商及周衰蜀僭号王秦恵王王元年蜀人来朝八年因五丁伐蜀灭之封公子通为蜀侯于成都置蜀郡以张若为守因蜀山以为郡名也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龙逰县界汉高帝王蜀分蜀置广汉郡初有汉中广汉巴蜀四郡武帝遣唐防通西南夷又置牂柯越巂犍为益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后公孙述据成都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郡吴汉讨述平之州郡复旧灵帝末刘焉为益州牧初理绵竹后遇天灾焚烧城阙府库荡尽遂徙理成都焉子璋继立后以州降先主独益州置牧蜀郡置守魏景元四年钟防邓艾平蜀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以皇子颖为王恵帝时李雄窃据桓温讨平之简文帝时符坚遣将邓羌杨安伐蜀益州并没于秦孝武太元八年平蜀安帝时谯纵又据益州叛朱龄石讨平之至梁武陵王萧纪窃号于蜀其兄湘东王绎讨之斩于白帝西魏废帝二年地并入于魏益州置总管至周并省郡与州同理成都隋开皇三年置西南道行台大业二年罢州为蜀郡武徳元年改为益州总管府三年置西行台龙朔三年复为大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又于邉郡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成都为劔南节度理【都管兵三万九百人马二千匹凡衣赐八十万匹叚军粮七万石】西抗吐蕃南抚蛮摷统团结营【蜀郡城内营兵一万四千人马一千八百匹】临翼郡【通化郡北百四十里管兵五百人临翼今翼州】维川郡【通化郡西二百七十里管兵五百人维川今维州】天寳车【平戎城东八十里在维川郡东开元二十年章仇兼置管兵一千人】蓬山郡【维川郡北管兵五百人蓬山今柘州】交川郡【临翼郡北百里管兵二千八百人交州今松州】平戎城【防化郡南八十里开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琼置管兵千人去蜀郡八百里恭化今恭州】卢山郡【临卭郡西二百里管兵四百人卢山今雅州】江源郡【贞观二十一年裴行方置管兵五百人江源今当州】洪源郡【开元三年陆象先置管兵千人洪源今黎州】昆明军【越巂郡南开元中移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马二百匹】宁逺军【越巂郡西昆明县南开元中置管兵五百人】云南军【管兵二千三百人云南今姚州】澄川寨【云南郡东六百里管兵二千人】南溪县【泸川郡西二百五十里管兵二千人南溪今戎州泸川今泸州】归诚郡【静川郡东南管兵四百人归诫今悉州静川今静州】天寳元年改蜀郡大都督府十五年宗幸蜀改为成都府州境【东西二百九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八百七十里】   【正东防南至简州一百五十里南至眉州二百里】   【正南微西至陵州二百里正西防南至蜀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卭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彭州一百里】   【北至汉州一百里】   贡赋【开元贡 罗八疋 布八疋元和贡 髙杼禆布绫罗 髙杼衫段  丝布】管县十   成都 华阳 灵池 犀浦 广都 郫   温江 新繁 双流 新都   成都县【次赤郭下】   本南夷蜀侯之所理也秦恵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城而郡县之自秦汉至国初以来前后移徙十余度所理不离郡郭   武担山在县北百二十步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经县南七里蜀守李冰穿二江成都中皆可行舟溉田万顷蜀人又谓流江为悬窄桥水此水濯锦鲜于他水   州城秦恵王二十七年张仪所筑初仪筑城屡頽不立忽有大周行旋走巫言依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蜀中近望之佳处也   南外城中有文翁学堂一名周公礼殿华阳国志云文翁立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室李膺记云后汉中平中火延学观厢廊一时荡尽惟此堂火焰不及搆制虽古而巧异特奇壁上悉图古之圣贤梁上则刻文宣及七十弟子齐永明中刘填更图焉朱龄石平谯纵勒宋武帝檄文于石壁之室代王更以丹青増饰古画仍加豆卢辨苏绰之像   少城一曰小城在县西南一里二百步蜀都赋云亚以少城接乎其西   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   摩诃池在州中城内   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袆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以为名   西南两江共七桥李冰所造言上应七星汉世祖遣吴汉伐蜀【案世祖原本避讳作代祖今更正】谓之曰安军宜在七星桥间升仙桥在县北九里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不乗高车驷马不过汝下   江渎祠在县南八里   盘石城在县东三十里   先主庙在县南二十里   邓艾庙在县西二里   华阳县【次赤管县东界郭下】   本汉广都县地贞观十七年分蜀县置乾元元年改为华阳县华阳本蜀国之号因以为名   宋兴山在县北三十里   笮江水在县南六里   灵池县【次畿西至府六十里】   久视元年长史李通广奏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天寳元年为灵池县因县南灵池为名   武侯山在县东南十里   分栋山在县东十五里其山北连秦陇南入资泸其于东川郡此为隔门也   溪江在县北四十里   犀浦县【次畿东至府二十七里】   本成都县之界垂拱二年分置犀浦县昔蜀守李冰道五石犀沈之于水以厌怪因取其事为名   都江水在县北四里   黄花水在县南八里   广都县【次畿北至府四十二里】   本汉旧县元朔二年置蜀号三都者成都新都广都也先主以蒋琬为广都长诸葛亮曰琬托志忠雅当赞王业非百里之才即此也隋仁夀二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县今广都县龙朔三年长史乔师望重奏置   大塔山在县东四十里有阿育王塔因名   牛饮水在县西三里   诸葛亮宅在县南一十九里   郫县【次畿东至府五十里】   本郫邑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曰郫是也秦灭蜀因而县之不改   平乐山在县西二十里   郫江一名成都江经县北去县三十一里   故郫城在县北五十步晋恵帝大安二年李雄杀汶山太守陈君遂窃据郫城自称大都督益州牧刺史罗尚数攻之后尚为雄所败委城夜遁雄遂克城都自郫迁据焉   温江县【次畿东至府七十五里】   本汉郫县地也后魏于此置温江县属蜀郡隋开皇三年废入郫县仁夀三年于郫东境万春县县贞观元年改名为温江县   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一里出麸金   皂江在县西十里   新繁县【次畿东南至府六十里】   本汉繁县地属蜀郡因繁江以为名也周改为新繁隋开皇三年省武徳三年分广都县地重置因周旧名也郫江一名成都江经县西去县十一里   双流县【次畿北至府四十里】   本汉广都县也隋仁夀元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因以县在二江之间仍取蜀都赋云帯二江之双流为名也皇朝因之龙朔三年又别立广都县   宜城山在城南十二里出紫草   诸葛亮旧居在县东北八十八里今谓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本株即此地也   新都县【次畿南至府四十八里】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兴乐县武徳二年分成都县地重置   丽元山在县北八里   新妇岘在县北七里   诸葛八阵在县北十九里   彭州【蒙阳紧】   【开元户五万一百二十  乡一百元和户九千八百八十七 郷八十八】   禹贡梁州之地汉分梁州为益州即汉益州繁县地也垂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州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七十一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八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八百四十五里】   【东至汉州七十五里东南至成都府一百里】   【西南至蜀州一百二十里西北取灌口路至茂州三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交梭罗】   管县四   九陇 导江 唐昌 蒙阳   九陇县【望郭下西至州二里】   本汉繁县地旧曰小郫言土地肥艮比之郫县也梁于此置东益州后周改为九陇郡取九陇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为九陇县属益州皇朝因之后改属彭州白鹿山在县西北六十一里   九陇山在县西二十五里连峯迤逦凡有九曲   导江县【望东至州五十八里】   本汉郫县地武徳元年于灌口置盘龙县寻改为灌宁县二年又改为导江县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也属成都垂拱二年割属彭州   玉垒山在县西北二十九里蜀都赋由玊垒而为守灌口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汉蜀文翁穿渝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又灌口山西岭有天彭阙亦曰天彭门两石相立如阙故名之蜀后主以建兴十四年至渝江登观坂防汶江之流初白马氐侵掠益州刺史皇甫晏表讨之军至都江屯观坂蜀郡何旋进谏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汉高悟柏人岑彭忌岑亡不可不察晏不纳其后果败   盘龙山在县北二十里   大江西自茂州界流入按孙卿子曰江出汶山其源可以滥觞及至江津下方舟避风不可涉也   蚕崖谷在县西北四十七里其处江山险絶凿崖通道有如蚕食因以为名汉于此置县后废   灌口镇在县西二十六里后魏置自观坂迄于顷山五百里间两崖壁立如峯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厄   楗尾□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汉成帝时瓠子河决王延塞之用此法也汉书所谓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望帝祠在灌口镇城内   李冰祠在县西三十三里   司马相如墓在县东十二里   唐昌县【望东至州三十里】   本郫县导江九陇三县之地仪凤二年于此分置唐昌县   江水在县西北四里   白水在县北三里   昌化山在县北九里   九陇山在县北十三里   严君平墓在县西南十里   蒙阳县【北至州四十里】   本九龙雒新都新繁什邡五县之地仪凤二年于此分置蒙阳县在蒙江之水北因曰蒙阳   弥蒙水在县南五十步   罗江水在县北十里   蜀州【唐安紧】   【开元户五万二十六   乡八十八元和户一万四千五百八 乡八十八】   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蜀郡在汉为郡之江原县也李雄据蜀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为晋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为郡理此东三十里因省晋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县取旧郡名也隋开皇年改属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晋原等四县属蜀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一十五里】   【东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东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卭州八十二里】   贡赋【开元贡 单丝罗 木兰皮 沙糖】   管县四   晋原 青城 新津 唐兴   晋原县【望郭下】   本汉江原县属蜀郡李雄时改为汉原晋为晋原周立多融县又改为晋原属益州后因之   鹤鸣山在县西七十九里絶壁千寻张道陵天师得道于此   多融山在县西南   斜江水出鹤鸣山经县西四十里   青城县【望南至州四十一里】   本汉江原县地周武帝于此置青城县因山为名属犍为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蜀州开元十八年改为青城   青城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仙经云此是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悬澍一日三时洒落谓之潮泉   大江经县北去县二里   弩机水如弩箭水流甚急故名之县东南四十里新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犍为郡武阳县地故城东七里又东有新津渡谓之新津市周闵帝元年于此立新津县垂拱二年割入蜀州   大社山在县南三里在城郭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每益土有难人多依焉   唐兴县【望西北至州四十里】   本汉江原县地后魏于此立犍为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又徙僰道县于此大业二年废入新津县武徳元年于废州置唐隆县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入蜀州先天元年以犯讳改为唐安至徳二年改为唐兴县   江一名皂江经县东二里出麸金   汶井江在县西二十里   汉州【徳阳上】   【开元户四万二千五百  乡一百六元和户二千一百一十三 乡一百六】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分蜀郡为广汉郡今州即广汉郡之雒县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皇朝初因之至垂拱二年于雒县分置汉州   州境【东西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七十里】   【东至梓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緜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成都府一百里正西微南至彭州七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布二十疋 交梭罗元和贡 弥子布 纻布】   管县五   雒  緜竹 徳阳 什邡 金堂   雒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县南有雒水因以为名隋开皇三年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雒水在县东一里   马蹄水在县南二里   緜水在县东三十里   君平卜台在县东一里   鹰桥在县南二里   緜竹县【紧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都尉理之有紫嵒山緜水所出初刘焉为益州牧从事贾龙选吏卒迎焉徙理緜竹抚纳离叛隂图异计其后遇天火烧乃徙理成都隋开皇十八年改名孝水县境有孝子姜诗泉故取为名大业三年复为緜竹属蜀郡武徳中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入汉州   紫嵒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鹿堂山在县西二十二里   緜水出县西北紫嵒山蜀都赋浸以緜洛谓此水也蜀人称郫繁曰膏腴緜洛为浸沃   緜竹故城在县东五十里诸葛瞻于此战败   徳阳县【紧西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緜竹县地后汉分緜竹县立徳阳属广汉郡周闵帝元年郡县并废武徳三年复置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邓艾平蜀京观在县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緜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而战父子死焉   秦宓宅其地曰三造亭在县北五里初太守夏侯纂三造其门故以为名   姜诗泉在县北三十九里诗母好江水一旦泉涌舍侧味如江水   鹿头戍在县北三十八里   什邡县【望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广汉郡高祖封雍齿为汁邡侯应劭曰汁音十故曰什邡俗名雍齿城周闵帝改为方亭县武帝省武徳三年复置垂拱二年割入汉州   洛通山在县西三十九里李冰导洛通山谓此也雍齿城在县南四十里   金堂县【上北至州五十三里】   本汉牛鞞县地属犍为郡咸通二年蜀郡长史李崇义析雒县新都及简州金水三县置以县界连金堂山故以为名旧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昌利山在县东北十里   望蜀山在县东南二里   中江水在县东北一里   毗江水在县西二里   邛州【临邛上】   【开元户一万三千五十二   乡六十二元和户二万五千一百七十六 乡六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今州即蜀郡之临卭县地也宋及齐梁不置郡县惟豪家能服獠者名为保主总属益州梁益州刺史萧范于蒲水口立栅为城以备生獠名为蒲口顿武陵王萧纪于蒲口顿改置邛州南接雅州武徳元年割雅州依政等五县置邛州   州境【东西二百八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里】   【东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蜀州八十里】   【西至羌夷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雅州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布】   管县七   临邛 大邑 安仁 依政 临溪 火井蒲江   临邛县【紧郭下】   本汉县也属蜀郡晋末李雄乱后为獠所侵后魏废帝二年定蜀复于旧城置临邛县仍置临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邛州大业二年属雅州武徳复属邛州铜官山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贾为陶铸之所   曰木水经县南二里   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以家火投之有声如雷以竹筒盛之持行终日不灭蜀都赋云火井沈荧于幽泉   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   大邑县【上东南至州四十九里】   本汉江原县地咸通二年割晋原县之西界置   鹤鸣山在县西北三十七里   七里池在县西七里   安仁县【紧西南至州二十八里】   本秦临邛县地武徳二年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贞观十七年废咸通元年依旧置   斜江水经县南五里   依政县【上西至州五十七里】   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依政县属蒲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邛州大业属雅州武徳复属邛州噫棘山在县南四十里山南眉州丹陵县界   白木水东南经县南十里   州城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理临邛谓此城也临溪县【中下东至州六十二里】   本秦临邛县地后魏恭帝于此置临溪县属蒲原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邛州后因之县城三面据险北面平坦   孤石山在县东十九里有铁矿大如蒜子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   火井县【中下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县属雅州武徳元年割依政等五县置卭州县属焉县有盐井   蒲江县【中下西北至州六十三里】   本秦临邛县地后魏恭帝置广定县隋仁寿元年改广定为蒲江县南枕江水因以为名后因之   车应山在县南八十里   蒲江水经县南二百步   盐井距县二十里   简州【阳安下】   【开元户二万二百二十三 乡三十九元和戸二千五百二十二 乡四十】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武帝分置犍为郡今州即犍为郡之牛鞞县也李雄据蜀夷獠内侵因兹荒废南齐于此置牛鞞戍隋仁寿三年于此置简州因境有赖简池为名大业二年省武徳三年复置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八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里】   【正东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东南至资州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   【正西微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防一十五疋】   管县三   阳安 金水 平泉   阳安县【上郭下】   本汉牛鞞县也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阳安县属武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武徳三年置简州县又来属分栋山在县西七十七里   中江水即牛鞞水也昔罗尚乘牛鞞水冻征李雄即此水也   赖简池在县东九十六里   阳明盐井在县北十四里又有牛鞞等四井公私仰给金水县【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广汉郡之新都县地也县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汉东晋义熙末刺史朱龄石征蜀于东山立金泉戍后魏平蜀置金泉县隶金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益州武徳元年以避神尧讳改为金水县属简州   金堂山在县北二十四里   铜官山在县北四十九里   大渡津在县北三十里   平泉县【中北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牛鞞及符县地后为夷獠所居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婆闰县属益州十八年改为平泉县以县内有泉源出于平地故以为名隋仁夀三年置简州以县属焉皇朝因之   大塔山在县西北六十三里与分栋山连属南入陵州界   赤水经县南七十步   上军井下军井并盐井也在县北二十里公私资以取给婆闰故县在县南四十六里   资州【资阳县】   【开元戸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 乡五十三元和戸一千四百九十九 乡五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并蜀为蜀郡在汉即犍为郡资中县地也李雄之乱夷獠居之后魏废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阳安县置资州取资水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资阳郡武徳元年复为资州   州境【东西三百四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遂州路二千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至合州五百六十五里正西至昌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荣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简州三百二十里】   【正北微东至普州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甘子赋 绵 绢 布 麻】   管县八   盘石 资阳 内江 丹山 银山 龙水清溪 月山   盘石县【上郭下】   本汉资中县地后为夷獠所居周武帝于汉资中故城置盘石县属资中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资州皇朝因之牛鞞水合内江水南去县二十步多鱼鼈亦出麸金资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资中县也属犍为郡李雄乱蜀县荒废后魏废帝二年始通巴蜀开拓资中周明帝于资中县置资阳县因资水为名属资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资州牛鞞水东去县二十一里   王襃墓在县西北十五里襃资中人也宣帝使祠金马碧鸡道病死   内江县【中西北至州九十八里】   本汉资中县地后汉分置汉安县李雄之后陷于夷獠周武帝天和二年于中江水濵置汉安戍其年改为中江县属资中郡隋文帝避庙讳改为内江县属资州皇朝因之   盐井二十六所在管下   丹山县【中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贞观四年于此置丹山县取界内崇丹山为名也   银山县【中西北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资中县地隋为内江县地义宁二年分置银山县因县界银山为名   盐井一十一所在管下   龙水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义宁二年招慰夷獠于此分置龙水县以县西北有溪屈曲绕城如龙因以为名   清溪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自晋讫梁夷獠所居隋大业十二年于此置牛鞞县因牛鞞水为名也皇朝初因之天寳元年改为清溪县   月山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隋义宁二年分置月山县   内江水在县南一里   嘉州【犍为中】   【开元户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二 乡五十三元和户一千九百七十五   乡六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今州即汉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后夷獠所侵梁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立青州遥取汉青衣县以为名也周宣帝二年改为嘉州境接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焉隋大业二年并嘉州入眉州八年改为眉山郡武徳二年改为嘉州割通义洪雅等四县别置眉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荣州二百一十里东南至戎州陆路三百二十里】   【正西微北至雅州三百二十里北至眉州一百四十里】   【正北防东至陵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赋 小布 麻 绢 緜】   管县八   龙逰 夹江 绥山 罗目 峨眉 玉津平羌 犍为   龙游县【紧郭下】   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保定元年于此立平羌县隋开皇三年改为峨眉山九年又于峨眉山下别置峨眉县改州理平羌县为青衣县取青衣水为名也十三年改为龙逰以隋将伐陈理舟舰于此有龙见江水引军而前故名县皇朝因之   青衣水经县南去县三里   苏稽戍在县南南三十里   夹江县【上东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三年割平羌龙逰二县地于夹江废戍置夹江县属嘉州大业三年割属蜀州武徳元年郤隶嘉州   青衣水经县西   绥山县【中东至州四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十一年招慰生獠立以为县因山为名属眉山郡武徳元年割属嘉州   绥山在县西南一百一十九里在峨眉山西南其髙无极   峨眉山在县西南三十六里   小峨眉山在县南六里   罗目县【中东北至州九十五里】   本汉南安县地麟徳二年招慰生獠于今县西南一百八十三里置沐州及罗目县前上元三年州县俱废仪鳯三年重置属嘉州罗目獠中山名因以名县   峨眉山在县西四十里   大渡水在县北二百步   峨眉县【上东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平羌县后改平羌为峨眉县又以为青衣县乃别立峨眉县枕峨眉山东麓故以为名属嘉州隋大业三年割入眉州皇朝武徳又属嘉州   峨眉大山在县西七里蜀都赋云抗峨眉于重阻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故名此山亦有洞天石室髙七十六里   中峨眉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有古穴初才容人行数里渐寛有钟乳穴穴有蝙蝠其大如筐   车刚水在县北二十里   玉津县【中西北至州三十九里】   本汉南安县地李雄时夷獠自柯牂入居焉萧纪置青州之地隋大业十一年于此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皇朝因之   峨江在县城下   玉津镇在县城中   平羌县【中下南至州一十八里】   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置平羌县因境内平羌水为名隋开皇四年改州理平羌县为峨眉县仍于今县东六十里别立平羌县大业十一年夷獠侵没移于今理熊耳峡在县东北三十一里   犍为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六里】   本汉南安县地周于此置沈犀郡并立武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戎州又改武阳为犍为县前上元二年割属嘉州   大江在县西十步   大鹿山在县北一里   沈犀故城在县东三里   戎州【南溪中】   【开元户六千七百八十七 乡二十五元和户一千二百九十三 乡二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古僰国也初秦军破滇通五尺道至汉武帝建元六年遣唐防巴蜀卒通西南夷自僰道抵牂柯凿石开道二十余里通西南夷置僰道县属犍为郡今州即僰道县也戎獠之中最有人道故其字从人李雄窃据此地空废梁武帝大同十年使先铁讨定夷獠乃立戎州即以铁为刺史后遂不改   州境【东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七百一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嘉眉州水陆相兼二千七百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六十里东北至泸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陆路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石门镇三百里西南至南诏所居羊苴哶城二千三百里西北至嘉州水路三百五十里陆路三百二十里北至姚州三百 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布 纻布元和贡 茘枝煎四斗】   管县五   僰道 义賔 开邉 南溪 归顺   本汉旧县也属犍为郡永嘉后荒废梁于此立戎州周保定三年改僰道为外江县隋大业三年改为僰道县出荔枝一树可収百五十斗   黄泉山在县西北五十九里   汶江流经县东北去县十步   马湖戍在县西二十一里   义賔县【中东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属健为郡天寳元年改为义賔属戎州大秋溪在县东南一十三里有秋溪盐井盖因此水为名也   开邉县【中东北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僰道地也周为外江县地隋开皇六年于此县北一百三十里野客川置开邉县后上元元年獠贼叛乱因而荒废永泰二年复于今理   小梨山在县南四十七里   大梨山在县南六十里   南广水在县西北一里   盐泉镇在县西南八十里   南溪县【中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僰道县地梁于此立南广县属戎州隋仁夀二年改为南溪县避炀帝讳也皇朝因之   平盖山在县东三十里多荔枝   可卢山在县南五十里山多卭竹   汶江经县南去县十步   归顺县【中下】   圣厯二年析防县地以生獠户置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   唐 李吉甫 撰   劒南道【二】   雅州【卢山下都督府】   【开元户六千五百八十九 乡二十二元和户一千四百五十三 乡二十四】   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郡即严道县也李膺记曰自晋永嘉崩离李雄窃据此地芜废将二十纪夷獠居之后魏废帝二年置防山郡于此隋开皇十三年置蒙山县并镇仁寿四年罢镇改置雅州因州境雅安山为名大业三年以雅州为临邛郡武徳元年复为雅州兼管羁縻州十一   州境【东西五百三十九里南北四百三十五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里】   【东南至嘉州三百二十里东北至邛州一百七十里】   【西南至黎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西山谷口和顺镇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金 落雁木赋 緜 絺 葛】   管县五   严道 百丈 名山 卢山 荣经   严道县【中郭下】   本秦旧县属蜀郡汉迁淮南王长于严道邛邮县有蛮夷曰道后魏于此置始阳县隋大业三年改始阳为严道县   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长坟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道至险恶   平羌水经县北二里   多切镇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垅越镇在县西三十六里   百丈县【中西南至州八十六里】   本秦严道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百丈县今按镇城东有百丈穴故以为名   陇西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大池水经县东去县十五步   抚人戍在县西南二十里   名山县【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二里】   本秦严道县地后魏于此置蒙山县属防山郡隋开皇十三年改为名山县因县西北名山为名也属邛州仁寿四年改属雅州   名山在县西北十里   弱栋坂在县东北八里长二里道至险阻   名山水在县东二百步东南入平羌水   卢山县【中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秦严道县地隋仁寿元年于此置卢山镇三年于此镇置卢山县因山为名属邛州后属雅州皇朝因之卢山在县西北九里其山西北连延入夷獠界正北即邛州火井县界   浮图水一名车卢水经县西南五里   罗带水经县东五十步   灵关镇在县西北六十里车灵山在下山有峡口似门阔三丈长二百步关外即夷獠界   荣经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汉严道县地武徳三年于此置荣经县   邛来山在县四五十里水名邛笮山故笮人之界也山岩峭峻山竹髙节实中堪为杖因名山也   铜山在县北三里即文帝赐邓通铸钱之所后以山假与卓王孙取布千疋其山今出铜鑛   九折坂在县西八十里王阳为益州刺史经此叹息谢病去官后王遵为益州刺史至此叱驭而过   邛来水东流经县北三里   邛来镇在县西南八十七里   石门戍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眉州【通义上】   【开元户四万二千八百三十六 乡六十五元和户五千八百四阙    乡七十二】   禹贡梁州之域在汉即犍为郡武阳县之南境梁太清二年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于此立青州取汉青衣县为名也后魏二年平蜀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也武徳元年改眉州为嘉州二年于通义县复置眉州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十里】   【东至陵州七十里东南至嘉州二百四十里】   【正西微北至邛州一百七十里西北至蜀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成都府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獠麻布 甘子】   管县五   通义 彭山 丹陵 洪雅 青神   通义县【郭下】   本汉武阳县之南境也后魏于此置通义县属齐通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眉州皇朝因之   大江一名汶江经县东去县三里出□金   白战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西临汶江   彭山县【紧南至州六十六里】   本汉武阳县也秦惠王时张仪司马错代蜀蜀之王开明拒战不胜退走武阳获之即其地也汉昭帝时犍为郡自僰道移理武阳周武帝于此置隆山郡以境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隆山属益州贞观元年割属眉州先天元年以犯讳改为彭山县   鼎鼻山亦曰打鼻山在县南十五里宋谯纵据蜀朱龄石伐之命臧熹外出竒兵谯纵遣将谯小茍引兵塞打鼻以御之即此也山形孤起东临江水昔周鼎沦于此水或见其鼻遂以名山   大江一名汶江亦曰导江在县东七里   犍为故城在县西北五里汉犍为郡也武帝建元六年分巴蜀二郡立犍为郡   彭亡城亦曰平无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后汉岑彭击公孙述至武阳所营地名彭亡闻而恶之欲徙会日暮而止是夜蜀刺客诈为亡奴降彭遂刺杀彭初岑彭至其地改曰平无若言巴蜀已平无复贼也馨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拥江水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公孙述僭号犍为不属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是也   丹棱县【上东北至州七十三里】   本南齐之齐乐郡也周明帝置乐齐县武帝改为洪雅县隋开皇十二年因县南有洪雅镇就立洪雅县仍改今理为丹棱县属眉州皇朝因之   三青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思蒙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洪雅故城在县东百五十歩   洪雅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齐乐郡之南境也自晋迄宋夷獠有其地周武帝攘却夷獠立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改洪雅为丹棱县更于此置洪雅县兼带洪雅镇属眉州县西有洪雅川以名县   可暮山在县西北三十九里山多材木公私资之青衣水一名平羌水经县南一里   青神县【中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南广县地也李雄之后夷獠内侵西魏恭帝遥于此置青衣县属眉州之青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徙县居郡理属眉州皇朝因之   青神祠即青衣神在今嘉州界   汶江经县东三里   青神县城在县南二十三里   松州【交川邉下都督府】   【开元户七百二十 乡六 案是州与翼维悉静诸州仅载开元户乡不及元和葢因已没吐蕃】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羌地也羌人本出自三苖葢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緜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夏桀之乱犬夷入居岐邠之间成汤伐而攘之及武王伐商羌髳会于牧野周衰西戎来宼杀幽王于骊山及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所居无常依逐水草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妇人孕身六月而产子不避风雪性刚猛得西方金行之气始皇时务力并六国兵不西行故羌种得以繁息汉武帝北逐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始置护羌校尉列河西四郡隔絶羌胡后汉至于魏晋或降或叛至后魏邓至王象舒理者并白水羌也常为羌豪因地名自汉为邓至王其后子孙彭舒者遣使内附拜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甘松县开国子假以渠帅之名后魏末平邓至蕃始统有其地后周保定五年于此置龙涸郡天和元年改置扶州领龙涸郡隋开皇三年废龙涸郡置嘉诚镇与扶州同理焉大业三年改扶州为同昌郡领嘉诚县隋末陷于寇贼武德元年陇蜀平定改置松州贞观三年置都督府后但为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茂州三百里东北至扶州三百里】   【南至翼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当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狐尾 当归 犀 牛酥】   管县二   嘉诚 交川   本周旧县也武帝天和元年置属龙涸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扶州武徳元年改属松州   雪山在县东八十里春夏常有积雪故名   甘松岭在县西南十五里   宁远镇在县北一百里   大定戌在县北四十里   交川县【下北至州三十四里】   本周旧县天和中置属龙涸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扶州武徳改属松州   洛稽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   江源镇在县西北三十里   茂州【通化边下都督府】   【开元户二千五百四十 乡一十三元和户六百九十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梁州之域本冉駹国汉武帝破南越冉駹等皆震恐请臣置吏元鼎元年以冉駹为汶山郡今州即汉属郡汶江县也周保定四年立汶州隋开皇五年改为会州大业三年罢会州为汶山郡武徳三年改置南会州总管府贞观八年改为茂州以茂滋山为名   州境【东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里】   【东至緜州取松岭关路三百七十里南至彭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维州二百二十里北至翼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升麻赋 布 麻】   【元和贡 生马牙硝】   管县四   汶山 汶川 通化 石泉   汶山县【中下郭下】   本汉汶江县地晋改为广阳县属汶山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汶山县属会州皇朝改属茂州按汶山即岷山也南去青山石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见成都山岭停雪常深百丈夏月融泮江川为之洪溢即陇之南首也汶江北自翼州南流经县西二里   石密溪在县东十九里   汶江城在县北三里   汶川县【中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緜虒县地梁于此置汶川县县西汶水因以为名仍于县置汶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汶川【汶州即茂州汶川县理是也】六年又属会州武徳改隶茂州   玉垒山在县东北四里   湿坂在县南一百三十七里岭上树木森沈常有水滴未尝暂燥故曰湿坂   大江水一曰汶江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歩   广柔故县在县西七十二里汉县也属蜀郡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畔   故桃关在县南八十二里远通西域公私经过惟此一路关北当风穴其一二里中昼夜起风飞沙扬石绳桥在县西北三里架大江水篾笮四条以葛藤纬络布板其上虽从风摇动而牢固有余夷人驱牛马去来无惧今按其桥以竹为索阔六尺长十歩   通化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广柔县地周武帝时于此置石门镇隋开皇十六年以近白狗生羌于金川镇置金川县十八年改为通化县皇朝因之   蜀山在县东北六里   县城累石为城内实外险东北二面并累石南面西面临岸去地百余丈   石泉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汶江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石泉县县属茂州石城山在县东南一里   石密水经县南一里   翼州【临翼下】   【元戸一千七百一十四 乡七】   禹贡梁州之域本秦汉徼外羌也武帝元鼎中开为县今州即汉蜀郡蚕陵县之地也梁太清中武陵王萧纪于蚕陵旧县置铁州寻废周武帝天和元年讨蚕陵羌又于七顷山下置翼州以翼计水为名隋大业三年省州改置和山镇以翼水等三县属会州武徳元年重置翼州其地西枕大江南面临溪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一百七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四百二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七十里】   【南至茂州一百二十里西至悉州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当州二百七十里北至松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三   卫山 翼水 峨和   卫山县【中下郭下】   本汉蚕陵县地周武帝于此置翼水县以翼计水为名属翼计都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翼州皇朝因之天寳元年改为卫山县   七顷山一名落目山此路山岩峻阻平地惟有七顷因呼为七顷山   龙涸故城俗名防浑城在县北十一里城之北境旧是吐谷浑所居故曰防浑城   石臼戍在县北六十里   笮桥在县北三十七里以竹篾为索架北江水   翼水县【中下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蚕陵县地周于此置龙水县属清江郡隋开皇三年改为清江县三年罢郡以县属翼州十八年又改清江为翼水县皇朝因之   石镜山在县东南九里山侧有石圆径二尺明彻如镜因名   大江水经县西二百步翼水出县南下   峨和县【中下南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蚕陵县地天寳十一年分置峨和县以县有峨和山也县在石臼戍北大江之西也   维州【维川邉下】   【开元户七百六十五 案乡数传写缺】   本徼外羌冉駹之别种也初蜀将姜维马忠北讨北汶山叛羌此其地也今居姜维城即维所筑自晋以后羌夷或降或叛隋开皇四年讨叛羌以其地置薛城戌属防州复又没贼武徳四年白狗羌首领内附于姜维城置维州以统之其城甚险固乾元元年没西戎【案旧唐书代宗纪新唐书地理志并云松州维州广徳元年没吐番旧唐书云上元元年后吐蕃赞普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吐蕃得之号无忧城李肇史补云吐蕃自贞元末失维州选妇人为维州守卒之妻及元和中妇人已育数子蕃宼大至火应之维州复陷合各书所载维州没吐蕃年代互异当是贞元时复之元和中再没此云乾元元年没西戎葢仅据其始而言】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五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六十里】   【东至真州一百里东至茂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恭州三百五十里东至当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悉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犛牛尾】   管县三   薛城 定亷 盐溪   薛城县【下】   本隋薛城戍武徳四年改为县与州同置   姜维山在县西一里   定廉县【下】   本隋开皇四年置定廉戌于此属防州武徳四年改为县与州同置因定廉水为名   盐溪县【下】   贞观三年置有盐溪村因为名【案唐书地理志贞观二年置薛城又析置盐溪县永微元年省入定廉】   定廉山在县东十里   当州【江源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蚕陵县地贞观二十一年割松州通轨县置当州仍以羌首领为刺史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七十里】   【东至翼州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悉州三十里】   【东北至松州三百里西南至静州六十里】   【北至维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大黄 当归 犛牛尾羚羊角】   管县四   通轨 利和 谷和 平康   通轨县【下郭下】   贞观三年置属松州二十一年于县置当州   利和县【下西南至州三十里】   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广平县寻废显庆二年于广平故城置利和县   谷和县【下东南至州六十里】   文明元年开生羌置   平康县【下西南至州六十里】   显庆中因古平康城置在平康水西隶翼州寻废垂拱元年置以属当州【案唐书地理志平康本隶当州天寳元年改隶松州通典及旧唐书并以平康属松州与是志异】   悉州【归诚邉下】   【开元户八百五十五 案乡数传写缺】   显庆元年分当州置在悉唐川因以为名其首领任刺史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冀州二百二十里东至维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成都府六百五十里西北至静州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犛牛酥并尾 当归 羌活】管县三   识臼 左封 归诚   识臼县【下郭下】   显庆元年与州同置地名识臼因之为名   肃蕃山在州北八十里肃蕃镇在山下   左封县【下东南至州二十里】   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广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左封天寳中又置县置守捉   归诚县【中下西北至州八里】   本生羌垂拱二年从化三年置县以处之   静州【静川边下】   【开元戸六百七十二 乡二】   本汉蚕陵县地天授元年于此置静州其城据山甚险固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二百三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悉州八十里东北至当州六十里】   【南至赤和县三十五里西北至柘州三十里】   【北至茹州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犛牛酥】   管县三   悉唐 静居 清道   悉唐县【中下西至州二十四里】   静居县【中下】   清道县【下】   右并显庆元年与悉州同置天授元年割属静州柘州【蓬山边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仪鳯元年置以山多柘木因以为名其城四面险阻易于固守有安戎江蓬婆水在州南三十里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十里】   【东南至静州三十里南至维州三百里】   【西至恭州一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当归 活】   管县二   柘县 乔珠   柘县【中下郭下】   前上元二年置   大雪山一名蓬婆山在县西北一百里   柏岭在县北八十里岭北三十里至白崖驿与吐蕃接界   乔珠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   与州同年置   恭州【恭化下案戸乡数传写缺】   开元二十一年析静州部落于柘州西置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五十里】   【东至柘州一百里东南至茂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维州三百五十里】   管县三   和集 博恭 烈山   和集县【中下郭下】   旧名广平县属静州开元二十七年于县置恭州天寳元年改名和集   博恭县【中下西至州二十五里】   烈山县【中下西至州五十里】   真州【昭徳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在合江镇西一百四十二里其地本名真符天寳三年节度使章仇兼琼以其地险阻又当西山要路奏置真符营控押一州仍置兵于其处五年节度郭虚已縁项揺动仍奏置昭徳郡乾元元年改为真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八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十五里】   【东至翼州四十里西至维州一百里】   【西北至茂州通化县一百里北至悉州界四十里】   贡赋【元和贡 当归三斤半 麝香案是州置自天宝故不载开元贡】   管县四   真符 昭徳 昭逺 鸡川   真符县【中下郭下】   昭徳县【中下】   昭远县【中下】   鸡川县【中下】   右昭徳等三县并在州侧近以熟羌首领为其令长居无常所【案旧唐书地理志昭徳本识臼县属悉州天寳初改属翼州改县名昭徳五年改属真州是志于悉州之识臼不言其后改名此真州之昭徳不言以何县析置殆因侨徙无常姑弗深攷而两存之】黎州【洪源中】   【元和户三百三十八 乡五案开元戸乡数传写缺】   禹贡梁州之域汉武帝破夷于邛置沈黎郡周天和三年开越嶲于此置黎州隋废州置沈黎镇武徳元年罢镇为南登州大足元年巡察使殷祚奏割雅州汉源飞越通望三县置黎州龙兴三年嶲州都督元膺奏废开元三年本道使陆象先重奏置天寳初废飞越县止领县二其州城东西南三面并临絶涧惟北面稍平贞元元年节度使韦臯凿北面隍堑深阔又于州北故武侯城迤逦置堡三所为州城之援管羁縻州五十七并蛮夷部落大首领主之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五百八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四百三十里】   【东至戎城无路约七百里东北至雅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嶲州六百五十里西至廓清城一百八十里其城西临大渡河河西蛮界】   贡赋【开元贡 椒一石】   管县二   汉源 通望   汉源县【中郭下】   本汉旄牛县地隋仁寿二年平夷獠于此置汉源县因汉川水为名四年罢镇立县属雅州贞观三年割属嶲州开元二年分属黎州   飞越山在县西北一百里山西北两面并接羌戎界仪鳯二年置飞越县天寳初废   沈黎镇在县东北六十一里   廓清城在州西一百八十里   铜山城西北五十里   定蕃城在通望军东一百八十里   冲要城在通望县东十三里   大定城在州南二百三十里乾元二年改和集镇置   以上五城并贞观元年韦臯置   通望县【中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旄牛县地隋开皇二十年于此置大渡镇大业二年改为阳山镇武徳元年改为阳山县属嶲州天寳元年改名通望县割属黎州   大渡水经县北二百步   沈黎镇在县东北六十一里   通望戍在县西南十二里   巂州【越巂下府】   【开元戸三万八千三十五  乡二十六元和户一万六千五百八十 乡三十】   本汉南外夷獠秦汉为邛都国秦尝攻之通五尺道政置吏焉至汉武帝始诛且兰邛君并杀笮侯而冉駹等皆震恐乃以邛都之地为越巂郡属益州按郡有越水巂水出生羌界言越巂者以彰威徳远也领县十五魏晋以还蛮獠恃险抄窃乍服乍叛周武帝天和三年开越巂地于巂城置严州隋开皇六年改为西宁州十八年改为巂州皇朝因之至徳二年没蕃贞元十三年节度使韦臯收复   州境【东西九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二百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九十里】   【东至蛮界约二百里东南至姚州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雅州六百五十里南至泸渡四百五十里】   【西至东泸水二百里北至成都府一千二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布】   管县七   越巂 西泸 苏祁 台登 邛部 昆明会川   越巂县【上郭下】   本汉邛都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邛都置越巂县皇朝因之   陷河在县东南十里初成帝置邛都县无几陷为污泽因名陷河   西泸县【下东北至州二百七里】   本汉邛都县地周武帝天和三年于此置本可县天寳元年改名西泸县   温汤水出县西山下十二里   泸水在县西一百十二里诸葛亮征越巂上疏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谓此水也水峻急而多石土人以牛皮作船而渡胜七八人   姜磨戌在县西南三里   苏祁县【上东南至州二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越巂郡后防夷獠周武帝重开越巂复立苏祁县属严州隋开皇改属巂州皇朝因之   温水出县东平地二十一里   台登县【下正南微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越巂郡周武帝重开越巂于旧理立台登县后遂因之   铁石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山有砮石火烧成铁极刚利念诺水本名绳水流入泸水在县西北七百里自羌戎界流入   长江水本名孙水出县西北   胡浪山下有司马相如定西南夷桥桥孙水以通邛笮即此水也   诸葛亮故城在县东南三里亮南征至此所筑也邛部县【下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汉兰县地属越巂郡周武帝于此邛部城置县仍以旧城为名属邛部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巂州皇朝因之巂山在县西南九里巂水出于巂山下州郡得名因此水也   清寇镇在县西北一十八里   昆明县【中东北至州三百里】   本汉定笮县也属越巂国去郡三百里出盐铁夷皆用之汉将张嶷杀其豪率遂获盐铁之利后没蛮夷周武帝立定笮镇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笮其定笮大笮皆是近水置笮桥处武徳二年于镇置昆明县葢南接昆明之地因以为名   盐井在县城中今按取盐先积柴烧之以水洒土即成黑盐   会川县【中北至州三百七十里】   本汉会无县属越巂郡萧齐没于蛮獠髙宗上元二年于其地置会川县天寳初又于县侧立会同军在今州南三百七十里是也   姚州【云南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云南县之地武徳四年安抚大使李英以此中人多姓姚故置姚州爲泸南之巨屏天寳十三年没蕃贞元初蛮帅异牟寻归国册拜谓之南诏九年南诏又以其地内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四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八百九里】   【东南至安南二千里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羊苴咩城三百里西北至巂州三百五十里】   【北接鬀州】   贡赋【案前自成都府彭蜀汉邛简各州及戎眉松维当悉静柘真黎巂等州之赋恭州与姚州之贡赋并   传写缺】   管县三   姚城 长明 长城   姚城县【下西南至州十五里】   长明县【下西南至州十五里】   长城县【下南至州五里】   右并与州同置龙朔中于州理置都督府寻废入巂州垂拱元年重置   协州【下】   【开元户二百二十九 案乡数传写缺】   本夜郎国也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今州即犍为郡之南广县也其后蛮夷内侵郡因荒废隋开皇四年隶附于此置协州大业三年废入犍为郡武徳元年开南中复协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一百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九百六十里】   【东北至戎州四百一十里南接曲州】   管县三   东安 西安 胡津   东安县【下郭下】   西安县【下东南至州二十七里】   胡津县【下南至州六十里】   右三县隋开皇三年并同州置本汉南广县之地大业二年废武徳元年南夷款附重置   曲州【朱提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夜郎国地武帝于此置朱提县属犍为郡后立为郡在犍为郡南一千八百里后汉省郡诸葛亮南征复置朱提县自梁陈以来不复宾服隋开皇四年开置南中立为恭州武徳元年改为曲州朱提山名出善银食货志曰朱提银重八两名为一流因山名郡县也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三十里】   【南接郎州北接协州】   贡赋【案前协州与此曲州之开元元和贡赋并传写缺】   管县二   朱提 唐兴   朱提县【下郭下】   唐兴县【下西至州五里】   右二县并武徳元年与州同置朱提取汉旧名也七曲水在州西北三十里   溺水在七曲水北百三十里南北四百里东西七百里穷年密雾未尝覩日月辉光树木皆衣毛深厚时时多水湿昼夜沾洒上无飞鸟下絶走兽惟夏月颇有蝮虵土人呼为漏天也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劒南道【三州案唐书地理志劒南采访使所管梓州之前有霸州其县曰安信牙利保宁归化有干州其县曰招武宁逺是志不载西川节度使所管内而东川节度使所管亦无之又文献通考谓唐时渝州属劒南道合州属山南道旧唐书则渝州亦属山南是志渝合二州并属东川节度使而未详何时自山南改属附识于此】   梓州【梓潼下】   【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七十八 乡二十六元和户六千九百八十五   乡一十六】今为东川节度使理所【管梓州劒州緜州遂州渝州合州曹州荣州陵州泸州龙州昌州 管县六十九 都管户三万一千七百二十二】   禹贡梁州之域秦并天下是为蜀郡汉高帝分置广汉郡今州即广汉郡郪广汉二县地也宋于此置新城郡梁武陵王萧纪于郡置新州隋开皇末改为梓州因梓潼水以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里南北三百六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緜州路一千八百六十四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二十四里   正东微南至果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阆州三百一十五里正东微东州至普州三百五十里】   【西至汉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简州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緜州一百三十里正北防东至劒州三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绫 緜 丝布赋 布 绢】   【元和贡 绫十六疋 柑子 空青 曽青】   管县九   郪  射洪 通泉 武 盐亭 永泰飞乌 铜山 涪城   郪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因郪江水为名也后魏置昌城郡改名昌城县隋大业三年复为郪县   牛头山一名华林山在县西南二里四面危絶   涪江水经县西去县四里   县有盐井二十六所   射洪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郪县地后周分置射洪县县有梓童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白崖山在县南十五里   涪江水西北自郪县界流入在县东一百步滩十七所通泉县【紧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广汉县地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周明帝置通井县隋开皇三年改为通泉县十八年改属梓州   通泉山在县南二里山前有石虾蟇髙七八尺   涪江水经县东三里   沈水北自盐亭县界流入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固守臧宫进兵纵击大破之斩首溺死者万余人即此也   赤车盐井在县西北十二里又别有盐井一十三所武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先主所立五城县也属广汉郡后魏平蜀立武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改五城为武县因武山为名也属益州武徳三年割属梓州   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   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七里坂在县东七里   内江水本名中江县县南去县百步   盐亭县【上西南至州九十三里】   本汉广汉县地梁于此置北宕渠郡及县后魏恭帝改为盐亭县以近盐井因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梓州梓潼水经县南去县三里   永泰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巴郡充国县地武徳四年分置地号永泰因以为名   盐亭溪水经县北去县一十九里   大汁盐井在县东四十二里又有小汁盐井歌井针井飞乌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郪县地隋开皇十三年于此置飞乌镇十年改镇为县因山为名   飞乌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哥郎等八山并出铜□   郪江水经县北去县四十里   铜山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郪县地有铜山汉文帝赐邓通蜀铜山铸钱此葢其余峰也厯代采铸贞观二十三年置监署官前上元三年废监调露元年因废监置铜山县   飞乌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郪江水经县南五里   涪城县【紧东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涪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涪城县属緜州大歴十三年割属梓州   剑州【普安上】   【开元户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 乡二十五元和户二千九百三     乡八十五】   本汉广汉郡之梓潼县地武帝置十三州属益州宋于此置南安郡梁武陵王萧纪改郡立安州后魏废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为始州隋大业三年罢始州为普安郡武徳元年复为始州先天二年改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里】   【东南至阆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绵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龙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苏薰席赋 绵 绢】   【元和贡 苏薰席六领 巴防天 重台】   管县八   普安 梓潼 黄安 永归 阴平 武连临津 剑门   普安县【中郭下】   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南安县周改为普安县大劒山亦曰梁山在县北四十九里初姜维自沓中为邓艾所摧与张翼董厥合还保劒门以拒钟会即此也石新妇东北一里千人岩之南崖絶壁高数千丈即劒山之危峰见数百里外旁视众岭犹平地也岩下高百许丈有石壁红色方如座席即孟阳勒铭之处   千人岩有石室可容千人因名   大劒水出县西四十九里空山下   汉徳政城又名黄芦城在县东北四十六里三面并阻絶涧惟西面少平周回百五十步   钟防故垒一名开远戍在县东北五十三里亦名空戍晋钟防军至此既度劒阁居此地遂掘决为死战既无所埋故曰空后魏改名开远戍   大劒镇在县东四十八里本姜维拒钟会垒也在开远戍东十一里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絶涧飞阁以通行旅梁时于此置大劒戍   劒阁道自利州益昌县界西南十里至大劒镇合今驿道秦惠王使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诸葛亮相蜀又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初李特入汉川至劒阁顾盼曰刘禅有如此地面面缚于人岂非庸才   石新妇神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大劒东北三十里夫远征妇极望忘归因化为石   梓潼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汉郡蜀先主分广汉置梓潼潼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后改属劒州   梓潼水一名驰水北自阴平县界流入   邓艾祠在县南百步   黄安县【屯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华阳县属南安郡后魏禅帝改为南安县周武帝改为黄安县   永归县【中下西北至州五十三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白水县周闵帝改为永归县阴平县【中东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明帝泰始中于此置北阴平郡并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皇朝初因之后改入劒州   龙血山一曰龙象岩在县北五十里絶壁髙岩万有余丈有四石龙在石壁间昔者羣龙共鬭四龙疲衂呕血死因化为石血变成鼈堪充器物但不耐风日緜布四五里土人取之今龙象犹存石不复入用   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东流县西南五里   武连县【中东北至州八十五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元嘉中于县南五里侨立武都郡下辨县又改下辨侨置武功县周明帝改武功为武连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   临津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三里】   本汉梓潼县地南齐于此置胡原县地开皇七年改为临津县   掌夫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晋太安元年遣都护卫博讨李特特遣将李荡自掌夫山要博博为伏兵所围即此山山出名柘堪为弓材虽檿桑燕角不能胜也   劒门县【中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葭萌县地圣歴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置劒门县因劒门为名也   梁山在县西南二十四里即劒门山也   緜州【巴西上】   【开元户五万一千四百八十 乡一百十三元和戸七千一百四十八  乡九十三】   本汉广汉郡之涪县后魏废帝二年徙梓潼郡理梓潼旧城于此别置潼州【梓潼旧城在今劒州界】隋开皇五年改潼州为緜州因緜水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金山郡武徳元年复为緜州按州理城汉涪县也去成都三百五十里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马为蜀东北之要冲梁天监中张齐为太守更造楼橹却敌有东西门东门久塞富乐山气所冲门开则丧乱宋元嘉初太守王怀业开之果致覆败尔后还塞   州境【东西三百一里南北二百六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四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五百九十四里】   【东南至梓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汉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茂州取松岭路三百七十里北至龙州二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对鳯两窠独窠白防 防钏二十疋赋 緜 绢】管县八   巴西 昌明 罗江 神泉 龙安 魏城盐泉 西昌   巴西县【望郭下】   本汉涪县地属广汉郡先主定蜀立梓潼县以县属焉晋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后魏改为巴中县隋开皇元年避庙讳改为巴西县   富乐山在县东五里   天池山在县北一十余里   涪江水经县西去县五十步   罗江水经县西去县三十五里   蒋琬墓在县西八里琬为大司马住汉中后上疏曰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还住涪疾转增剧卒于此而焉   谯周墓在县南十六里周将亡戒诸子曰吾后嗣当有黄头黑齿几亡吾族及周孙纵之生也头黄齿黑晋末刺史毛璩使纵领白徒七百人由涪水下讨桓西人不乐逺征乃逼纵为主攻防巴西遂屠益州既害毛璩自号成都王义熙九年朱龄石讨平之卒如周言昌明县【紧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自白沙戍移汉昌县侨理于此仍属巴西郡后魏废帝改汉昌为昌隆县先天元年改为昌明县   涪水经县南去县一里   罗江县【中】   廉水经县东北让水出县北平地宋明帝时梓潼涪人范百年因论事之次帝语及广州贪泉百年对曰臣家梁益所居廉让之间即此水也【案此条前缺罗江县建置原委据旧唐书罗江汉涪县地晋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置万安县后魏置万安郡隋废天寳元年改万安为罗江廉泉让水出县北平地也又新唐书云县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困北十四里有杨村堰引折脚堰水溉田此皆缺载】神泉县【上东北至州八十四里】   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于此侨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潼州六年改为神泉县因县西神泉为名   神泉在县西平地冬夏温沸气如附子能愈众疾龙安县【上东北至州七十八里】   本汉涪县地周武帝天和六年于此置金山县隋大业三年废武徳三年于废金山县城置龙安县因山为名金山在县东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頺之所则金粟散出大者如碁子   龙安山在县北十里有好林泉隋开皇中蜀王杨秀立亭馆以避暑   魏城县【上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涪县地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县理此属金山郡按盐泉井在今县东南四十五里盐泉县理是也   高灵山在县北二十四里   东西井在县东南四里井西为涪县界井东为梓潼县界二县界分境之所故曰东西   盐泉县【中下西至州五十六里】   本汉涪县地后魏禅帝元年割涪县置魏城县武徳三年分魏城置盐泉县   五层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梓潼水经县北去县十八里   阳下盐井在县西一里   西昌县【中东至州五十六里】   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于此置置益昌县隋开皇三年省永淳元年又置以与利州益昌县同名以其在州西因改为西昌县   龙台山在县东北四里   龙安水在县北五里   遂州【遂宁中府】   【开元戸三万七千三百七十七 乡六十五元和户三千八百四十六   乡六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分置广汉郡今州又为广汉郡之广汉县地后分广汉为徳阳县东晋分置遂宁郡周保定二年立为遂州后因之   州境【东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果州路二千二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八百八十里】   【东至合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果州一百七十里】   【正南防西至普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樗蒲绫一十五疋元和贡 天门冬 柑子】   管县五   方义 长江 青石 蓬溪 遂宁   方义县【望郭下】   本晋小溪县也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属遂宁郡后魏恭帝改为方义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遂州   涪江水北去县八十步   县四面各有盐井凡一十二所   灵星池在县西南四里   龙池在县北百二十步   长江县【上南至州五十里】   本晋巴兴县魏恭帝改为长江县   涪江经县南去县二百五步   青石县【中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晋之晋兴县也本属巴郡既置遂宁乃割属焉后魏改为始兴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青石县   青石山在县东南水路五十九里旧巴蜀争界累年未分一朝密雾石为之裂破从上至下直若引绳因此定遂合二州之界   涪水经县南去县一里   九节溪出县东三十六里滩有九节因为名   蓬溪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永淳元年割方义县北界于今县南二十里蓬川置唐兴县长寿二年改为武丰神龙元年复为唐兴天寳元年改为蓬溪   石香炉山在县西五里   县有盐井一十三所   遂宁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景龙二年割青石县置   渝州【南平下】   【开元户五千九百六十二 乡十七元和戸八百三十二   乡一十】   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然则巴国因水为名武王伐殷巴人助焉其人勇鋭歌舞以凌殷郊后封为巴子其地东至鱼复西抵僰道北接汉中南极牂柯是其界也春秋时亦为巴国战国时楚既称王巴亦称王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伐巴蜀灭之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始皇置三十六郡巴即一焉汉髙帝既定三秦项羽背约封为汉王王巴蜀天下既定乃分巴蜀置广汉郡武帝又置犍为郡刘璋为益州牧于是分巴郡自垫江以下为永宁郡先主又以固陵为巴东郡由是巴郡分而为三号曰三巴梁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后魏改为巴州周闵帝又改为楚州隋开皇九年改楚州为渝州因渝水为名汉高祖还伐秦巴人从军歌舞陷阵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后令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州境【东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四百七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六百七十里】   【东北至涪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泸州水路七百里】   【西北至合州一百六十里西至渠州四百四十里】   【江津县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县南陆路至溱州三百六十里又自江津县南循僰溪水路至南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五疋 药子元和贡 葛 牡丹皮】   管县五   巴  江津 万寿 南平 壁山   巴县【中下郭下】   本汉江州县也属巴郡在岷江之西汉水之南即蜀将李严所修古巴城也南齐改为垫江县周明帝武三成年改为巴县后遂不改   州理城即汉巴郡城也先主令都督李严镇此又凿南山欲会文涪二水使城在孤洲上会严被徴不卒其事凿处犹存   江津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属巴郡周改为江阳县隋开皇三年改为江津县属渝州   万寿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八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武徳三年分江津置万春县属渝州五年改为万夀县   绫緜山在县西八十五里   大江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南平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贞观四年分巴县置南平县属南平州十三年废州县改属渝州   瀛山在县西南三百七十里以其髙峻象海中蓬瀛故名   巴子鱼池在县西北一十里   壁山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四靣髙山中央平田周回约二百里天寳中诸州逃户多投此营种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徳二年置县因山为名县东陆路至江津县二百三十里台州【巴川中】   【开元戸二万六十七   乡四十二元和户二千八百九十二 乡三十九】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国秦灭之以为巴郡今州即汉巴郡之垫江县地也宋文帝元嘉中于此置东宕渠郡后魏恭帝于东宫渠郡改置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来至州南与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六百三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一十里】   【西至遂州陆路二百六十里水路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泸州五百九十里北至果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药子一百颗 牡丹皮十斤 桃竹筯案此与前遂渝二州后荣龙二州之赋并传写缺】管县六   石镜 汉初 新明 铜梁 巴川 赤水   石镜县【上郭下】   本汉垫江县属巴郡后汉岑彭与臧宫伐公孙述自江州从涪水上至垫江是也宋文帝于此置东宕渠郡石似镜因以为名   铜梁山在县南九里蜀都赋曰外负铜梁石渠是也山出铁及桃枝竹   涪江水经县南去县二百步   巴子城在县南五里   汉初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   本汉垫江县地后魏于此置汉初县属合州   西溪水一名嘉陵水经县理南去县一里   新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垫江县地自后魏讫隋又为石镜县地武徳二年分石镜县之东北界为新明县   铜梁县【中东至州二百五十里】   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戸辐凑置县取小铜梁山为名   小铜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   涪江水在县东北四十里   巴川县【中北至州二百里】   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孙希庄奏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置县   小安南溪源出县南山下   赤水县【中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垫江县地隋开皇八年分石镜县于今县西二里置县因水为名   朝霞山在县南十八里   普州【安岳中】   【开元户三万二千六百八 案乡数传写缺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二 乡二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汉为巴蜀二郡之地今州即汉之资中牛鞞【音髀】垫江后汉之徳阳四县之地周武帝于县立普州隋大业二年罢普州以所领县属资州武徳二年重置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十里】   【正南微西至资州一百七十里正西微北至简州二百四十里】   【正北微东至遂州一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八疋赋 纻布 绢】   【元和贡 天门冬】   管县六   安岳 普康 安居 普慈 崇龛 乐至   安岳县【上郭下】   周武帝建徳四年与州同置   县有盐井一十所   安岳山在县西南一里   普康县【下北至州七十里】   周建徳四年于此置永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隆康先天元年改为普康   县有盐井三所   安居县【中南至州八十里】   本周柔刚县也因山为名隋开皇十二年改为安居县因水为名天授三年移于今理   柔刚山在县东二十里   安居水在县北八十步   县有盐井四所   普慈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名多业县周建徳四年置属普慈郡隋开皇十三年改多业为普慈   婆娑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山緜亘数百里   安居水在县北一里   县有盐井一十四所   崇龛县【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隋开皇三年于此置隆龛镇大业十二年于镇置县先天元年改为崇龛山为名   崇龛山在县西三里   乐至县【中东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周车免镇也属普州以车免山为名武徳三年于镇置乐至县   乐至池在县东二里   荣州【和义下】   【开元戸四千七百七 乡一十五元和戸八百八十  乡二十】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李雄据蜀后夷獠居之所谓铁山生獠也隋开皇十三年置大牢县武徳元年割资州大牢威逺二县于公井镇置荣州取荣徳山为名也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资州路二千四百九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资州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泸州水陆路相兼五百四十里】   【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陵州二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斑布六疋 利铁】   管县六   旭川 咨官 和义 威逺 公井 应灵   旭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南安县地贞观元年于此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   荣徳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铁山在县北四十里   大牢溪出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   咨官县【中下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晋义熙十年置冶官县属犍为郡隋后误以冶为咨也武徳元年属嘉州贞观六年改属荣州白崖山在县西北十里   和义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是资泸二州界隋大业十二年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獠故以和义为名   内江水在县西一百七十里   县有盐井五所   威逺县【中下西至州七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逺县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属资州武徳元年改属荣州铁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威逺镇在县城内   县有盐井七所   公井县【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镇隋因之武徳元年于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   野客山在县南六十里   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   应灵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天寳元年改为应灵县有盐井四所   陵州【仁寿中】   【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五十五 乡四十七元和户一千九百八十五   乡四十七】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武阳县之东境也晋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益西城戍以防盐井周闵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为名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仍旧名犹曰陵井其实非也今按州城内北二面悬崖斗絶四面显敞南临井   州境【东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十里】   【东至资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至荣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成都二百里东北至简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眉州七十里西至嘉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细葛四疋赋 绢 緜】   管县五   仁寿 贵平 籍 始建 井研   仁寿县   本汉武阳县之东境也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宁县属怀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陵州十八年改普宁为仁寿县   三隅山有东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对去陵井各一里故为名   婆支水出县北婆支山去县四十五里   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有祠葢井神   张道陵祠在县西南百步陵开凿盐井人得其利故为立祠陵即张鲁之祖父学道鹤鸣山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时人号米贼亦曰五斗米道   贵平县【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   本汉广都县之东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郡仍立县唱车山在县西南九里   禄水在县南五十步   平井盐井在县东南七步   籍县【上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武阳县地周闵帝于此置籍县因蜀先主籍田地为名隋大业二年省永徽四年复置   丹砂田在县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县北三十五里   木津水在县南五里   始建县【中下北至州五十七里】   本汉武阳县地隋开皇十年于今县立始建镇大业五年改镇为县圣歴二年移于仁寿县界置其旧县复置始建镇   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   井研县【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汉武阳县地隋大业元年因井研镇立县取镇为名属陵州   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镇及县皆取名焉又有四棱井镬井   泸州【泸川下府】   【开元户一万六千八百七 郷三十七元和户一千九百六十九 乡三十八】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巴子国秦并天下为巴郡地武帝分置犍为郡今州即犍为郡之江阳符二县之地按江阳即今州城是也先主入益州遣诸葛亮张飞等引兵泝流定江阳是也晋穆帝遣安西将军桓温将万人伐李子仁军次江阳亦谓此地也后为獠所没梁大通初割江阳郡置泸川魏置泸州取泸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泸川郡武徳元年复为泸州   州境【东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五百六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资州路三千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里】   【东北至渝州水路七百里东北至合州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荣州五百四十里西北至资州泝流六百三十里】   【西至戎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陆路二百四十里山路险峻或不通】   贡赋【开元贡 麸金 葛 酱赋 麻 布】   管县五   泸川 緜水 江安 富义 合江   泸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江阳县也属犍为郡初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晋穆帝于县置东江阳郡领江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泸州大业元年改江阳县为泸川县皇朝因之   汶江水经县南三十步   中江水亦曰緜水经县北三里出麸金   緜水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江阳县地晋于此置緜水县   汶江水经县东一十五里   江安县【中下东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江阳县地也李雄乱后没于夷獠晋穆帝于此置汉安县十八年改为江安县   方山在县西北一十二里   汶江水经县北八十步   可盛盐井在县西北一十一里   富义县【中下东南至州三百里】   本汉江阳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富世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富义县   中江水亦曰緜水经县东百步   富义盐井在县西南五十步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劒南盐井惟此最大其余亦有井七所   合江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符县地晋穆帝于此置安乐县梁改置安乐戍周改为合江县   安乐山在县东八十三里县取名焉   龙州【江油下都督府】   【开元戸九百一十九 乡六元和戸三百二十九 乡六】   禹贡梁州之域秦汉及魏不置郡县魏景元元年诏邓艾征蜀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髙谷深至为艰险艾自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縁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即其地也晋于此置平武县属隂平郡至梁有杨李二姓最豪分据其地各称藩于梁至西魏禅帝二年平蜀于此立龙州随末陷贼武徳元年陇蜀平定改为龙门郡其年加西字贞观元年改为龙州州境【东西四百六十八里南北至东九十六里】   八到【东北上都取利州路一千六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东至利州四百里东至松州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劒州三百二十里西至緜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西北至扶州六百里】   【北至渝州取文州路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羚羊角元和贡 乌头 附子 天雄 侧子】   管县二   江油 清川   油县【中下郭下】   本晋平武县地后魏于此置江油郡并立江油县以属焉石门山在县东一百三里有石门戍与氐分界去仇池城四百余里   雪山在县西三百里以春夏常有积雪也   飨崖山在县南八十二里出锡   涪江南流经州城东又经江油城东其水出金   清川县【中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本后魏之马盘郡也领马盘一县属龙州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入郡理属龙州天寳元年改为清川县   昌州【昌元中】   【元和户一千一百九 乡七案此州置自乾元故不载开元户乡与贡赋】   本汉资中县之东境垫江县之西境江阳郡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寻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遂罢废大厯十年本道使崔宁又奏复置以镇押夷獠其城南凭赤水北倚长嵓极为险固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里东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正南至泸州取合江县路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资州三百里正北防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   贡赋【元和贡 筒布案元和赋传写缺】   管县四   静南 昌元 永川 大足   静南县【中郭下】   乾元元年与州同置   铜鼓山在县北八十里   赤水溪经县南去县九十步   始龙溪在县东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昌元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接瀬波溪西临耶水   葛仙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濑波溪在县南五十步   永川县【下西至州九十里】   大厯十一年置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铁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大足县【下西南至州七十五里】   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临赤水西枕荣山   牛鬭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五   唐 李吉甫 撰   岭南道【一】   广州【南海中都督府】   【开元戸六万四千二百五十 乡一百九十四元和户七万四千九十九  乡九十一】今为岭南节度使理所【管广州循州潮州端州康州封州韶州春州新州雷州罗州髙州恩州潘州辩州泷州勤州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安州 案管县及都管戸数传写缺所列州目与唐书方镇表元和时岭南节度使领二十二州相合今缺春新以下十五州志文春州即南陵郡其县曰阳春罗水新州即新昌郡其县曰新兴索卢永顺雷州即海康郡其县曰海康遂溪徐闻罗州即招义郡其县曰亷江呉川干水零緑髙州即髙凉郡其县曰良徳电白保定恩州即恩平郡其县曰恩平杜陵阳江潘州即南潘郡其县曰茂名潘水南巴辩州即陵水郡其县曰石龙陵罗泷州即开阳郡其县曰泷水开阳镇南建水勤州即云浮郡其县曰铜陵富林崖州即珠崖郡其县曰舎城澄迈文昌琼州即琼山郡其县曰琼山临髙曽口乐会顔罗振州即延徳郡其县曰宁逺延徳吉阳临川落屯儋州即昌化郡其县曰义伦昌化感恩洛富罗万安州即万全郡其县曰万安陵水富云博辽此元和时十五州所领五十县可徴诸地理志合封韶以上七州所领县为八十有六也】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百越之地秦并天下置南海郡【下言南海郡地即禹贡之域也】秦末赵佗窃据之髙帝定天下为中国劳苦释佗不诛因立佗为南越王使无为南边害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徳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下浈水咸会番禺诛佗孙建徳及相吕嘉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按汉南海郡即秦南海故郡也属交趾刺史献帝末孙权以步骘为交州刺史迁州于番禺即今州理是也孙皓时以交州土壤太逺乃分置广州理番禺交州徙理龙编晋代因而不改义熙中卢循自称平南将军广州刺史用徐道覆计举兵建业军败单舸走保广州为晋将杜慧度所破投水而死隋开皇九年平陈于广州置总管府仁寿元年改广州为番州大业三年罢番州为南海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萧铣复为广州开元二十一年乂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广州为岭南五府经略使理所以绥静夷獠统经略军【南海郡系本州城内有经略军额管镇兵五千四百人】清海军【恩平郡管兵一千人恩平今恩州】桂管经略使【始安郡管兵千人】容管经略使【普宁郡管兵一千一百人】镇南经略使【安南都防府管兵四千二百人】邕管经略使【朗宁郡管兵一千七百人】   州境【东西六百四十八里南北一千二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郴州路四千二百一十里取防州大岭路五千二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取桂州路五千八十五里东北至韶州五百三十里】   【正南至大海七十里正西微北至端州沿沂相兼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恩州水路六百里西北至贺州八百七十六里】   贡赋【开元贡 沈香 甲香 钟乳 石斛 山姜竹布 丝布 蕉布 蚺蛇胆元和贡 荔枝煎 余甘子 占腊香 鼊皮案唐六典岭南道厥赋蕉纻落麻今是志以蕉布丝布麻布为广州及潮端康封韶等州之贡当因传写脱去赋字误移作贡非李吉甫之原本也】   管县十三   南海 番禺 化防 懐集 増城 洊水东莞 新会 义宁 清逺 四会 浈阳浛洭   南海县【上郭下】   本汉番禺县之地也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以其地置南海县属广州   番山在县东南三里   禺山在县西南一里尉佗葬于此   南海在县南水路百里自州东八十里有村号曰古斗自此出海浩淼无际   石门水一名贪泉出县西三十里平地即晋广州刺史呉之饮水赋诗之处   州城步骘所筑也骘为交州刺史登台逺望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案斯诚各本作新城非未筑时语步骘本传不载其事详见水经注今据以改正】宜为都邑遂迁州于番禺建筑城郭焉   赵佗故城在县西二十七里即尉佗都城也   陆贾故城在县西一十四里贾之来也佗不即前贾故为城以待之   卢循故城在县南六里循既为宋髙祖所破聚其余党还至番禺髙祖遣建威将军孙季髙振武将军沈田子力战大破之   朝台在县东北二十里【案水经注引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昔尉佗初遇陆贾之处也后嵗时于此望汉朝拜故曰朝台   牛鼻镇在县西北五十里   赤岸戍在县东百里   柴石戍在县东七十里   北庙在县北三里即尉佗之庙也   虞翻庙在县西北三里翻为孙权骑都尉以数谏争徙交州卒   海庙在县东八十一里   任嚣墓在县北三里   尉佗墓在县东北八里又言佗葬在禺山葢与此相连接耳   番禺县【工北至州十五里】   本秦旧县故城在今县西南二里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隋开皇十年改置南海县即今县是也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取汉名其洲周回约八十里   化防县【下东南至州四百八十里】   本秦四会县之地宋元嘉十三年分四会县之防乡置化防县属绥建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铅穴山在县西六十里出铅锡   滑水一名绥建江经县南去县三十步   懐集县【中东南至州六百三十里】   本汉四会县地也宋元嘉中分四会县之银屯乡置懐集县属绥建郡隋开皇十年改属洭州【洭州即今广州浛洭县理是也】二十年废洭州改属广州   骠山在县东北四十二里多铁□百姓资焉   绥建江经县西南二里   増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増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増城葢取美名也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属广州猊山在县东南二十三里多婆娑摩竹围三四尺至坚里人以为弓形如弩   九子岭在县西四里   泉山在县西三十二里其上多漆树   鼋泉在县西青山有神鼋带铜镮上此水有秽此水则便澍雨   石陂水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漑田【缺】余顷   牛潭在县东北二十里   洊水县【中东北至州七百五十里】   本汉封阳县地在今贺州界萧齐于此置洊安县属广州至徳二年改为洊水县   齐乐水经县北百步   滑水在县北五十里   东莞县【中西北至州三百里】   本汉博罗县地晋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宝安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至徳二年改为东莞县取旧郡名也   宝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   南海在县西二里   新会县【中东北至州三百里】   本汉四会县地隋开皇十年置新会县属冈州【冈州即义宁今广州理是也】开元二十三年割属广州【案冈州旧唐书云贞观五年州废以新会义宁属广州乾元元年复为冈州与此新会义宁两县志文有异】   利山在县南百七十里上多沈香木   南海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义宁县【下东北至州五百里】   本汉番禺县之地宋元嘉六年于此置义宁县属新会郡隋改属冈州天寳初废冈州以县属广州   天路山在县西一十六里   清逺县【中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中宿县地也梁武帝于此置清逺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六年废郡置清逺县属广州   观亭山一名观峡一名中宿峡在县东三十五里县昔取此峡为名   四会县【中东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秦旧县也属桂林郡隋开皇十年改属广州   金山一名金冈山在县北六十五里出金沙   鸡笼山在县西二里   浈阳县【中南至州四百二十五里】   本汉旧县也属桂阳郡在浈水之阳因名呉属始兴郡隋开皇十年改名贞阳属循州十九年改属广州武徳元年复改为浈阳   浈山在县北四十里浈水所出尉佗为城于此山上名曰万人城   浈阳峡一名臯石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狖所不能游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五>   郡之博罗县也梁置梁化郡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循州取循江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龙川郡武徳五年复改为循州【案此所叙未全旧唐书地理志云隋龙川郡武徳五年改为循州天寳元年改为海丰郡乾元元年复为循州】   州境【东西九百八十三里南北七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广郴路四千六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取广郴路四千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韶州一千二百里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西至广州水路沿泝相兼四百里陆路三百五十里北至防州一千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甲香 藤器 蚋蛇胆 鲛鱼皮元和贡 藤箱 水马 大鱼睛 罗浮柑子】管县六   归善 博罗 兴宁 海丰 河源 雷乡   归善县【中下郭下】   本汉博罗县地也宋于此置归善县属鄣郡梁属梁化郡隋开皇十年废梁化郡以县属循州   长山在县东南百里   寅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多出茯苓   南海在县南一百一十里   河源水北去县四十步   归善故城在县东北七十里   梁化故郡在县东南八十里   博罗县【中下东南至州三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改属循州二汉县立名不一自呉以后复为博罗   罗浮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罗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髙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焉事具袁彦伯记   浮水出罗浮山   河源水东自归善县界流入南去县一百步   兴宁县【中下西南至州七百里】   本汉龙川县之地也晋于今县西三里置兴宁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循州   六石山在县西南二里   循江西自河源县界流入西去县五十里   兴宁江南去县一百八十里   海丰县【中下西北至州五百里】   本汉龙川县地东晋于此置海丰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循州   南海在县南二十五里   龙山在县北五十里   河源县【中下西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汉龙川县之地齐于此置河源县以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改属循州龙穴山今名龙川山在县东北三百四十里   循江经县东南去县二百步   龙川故城在县东北水路百七十五里秦龙川县也秦南海尉任嚣疾召龙川令赵佗授之以政即此处也雷乡县【中下西南至州六百里】   天授二年广东都督陈崇业奏置南临大江   潮州【潮阳下】   【开元户九千三百二十九 郷一十六元和户一千九百五十五 乡一十六】   今州即汉南海郡之掲阳县也晋安帝义熙九年于此立义安郡及海阳县隋开皇十年罢郡省海阳县仍于郡廨置义安县以属循州十一年于义安县立潮州以潮流往复因以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义安郡武徳四年复为潮州   州境【东西五百三十六里南北四百八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防州路五千六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取防州路四千八百一十里东至大海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漳州取漳浦县路四百八十里】   【南至大海八十五里西南至循州一千五百里】   【西南至广州水陆路相兼约一千六百里西北至防州一千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甲香 蚺蛇胆 鲛鱼皮 灵散元和贡 细蕉布 水马】管县三   海阳 潮阳 程乡   海阳县【中下郭下】   本汉揭阳县地晋于此立海阳县属义安郡隋开皇十年省郡废海阳入循州十一年置潮州又立海阳县以属焉南滨大海故日海阳   凤凰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   大海在县东南一百一十三步   西津驿在县西六里   盐亭驿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逺近取给   官鄣湖在县东南二十里出名以卜胜于含洭潮阳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里】   木汉揭阳县地晋安帝分东莞郡置义安郡仍立潮阳县属焉以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阳贞元九年移于今理获子山一名龙首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龙溪山今名海宁岭在县西南一百七十里   大海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程乡县【中下东南至州四百里】   本汉揭阳县地齐于此置程乡县盖分海阳县立焉属义安郡隋开皇十年省十一年置潮州复立程乡县属焉   西阳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西阳水在县南二十三里   端州【髙要下】   【开元户八千一百四十二 乡十四元和户一千七百九十五 乡十四】   本秦南海郡地汉武帝置苍梧郡则为苍梧郡之髙要县也梁大同中于此立髙要郡隋开皇十一年置端州大业三年罢为信安郡武徳四年平萧铣五年重置端州州当西江入广州之要口也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八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韶郴州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四千六十五里   东至广州二百八十四里东至广州义宁县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广州新会县水路三百里东北至广州四会县陆路一百八十里】   【西至康州二百九十里西南水陆相兼至新州一百八十里】   【北取广州四会县界水路至韶州六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四铤 蕉布 麻布元和贡 乳香 黄鱼 春子】   管县二   髙要 平兴   髙要县【下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苍梧郡有盐官隋开皇十一年置端州割属焉   石室山在县北五里   零羊峡在县东水行三十里呉步骘为交州刺史兴军取南海衡毅钱博等【案衡毅钱博苍梧人步骘本传不载详见水经注所引王氏交广春秋】领兵逆之战于峡口毅博等军败投水死者千余人即此处也   青岐镇在县东八十五里   鹄奔亭在县西八里汉交趾刺史何敞辨死女子冤即此处也   平兴县【下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髙要地也晋末分置平兴县属新宁郡隋开皇十二年罢郡属端州   漏山在县东四十里   康州【晋康下】   【开元户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二 乡十六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汉武帝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苍梧郡之端溪县也晋末于此置晋康郡隋开皇十二年省晋康郡以所领县属端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信安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萧铣五年置康州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九里东北二百四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四千二百五十五里】   【东至端州二百九十里西南水路至泷州一百八十里】   【西北泝流至封州一百二十五里北至霍山一百二十里与广州蒙化县分界】   贡赋【开元贡 银 蕉布 麻布】   管县四   端溪 悦城 都城 晋康   端溪县   本汉端溪旧县也属苍梧郡   端山在县北百二十五里有树冬荣其子号曰猪肉子大于杯炙而食之味如猪肉故名也   西江水经县南去县五十二步   悦城县【下西至州八十里】   本汉端溪县地也宋于此置乐城县属端州武徳五年改属康州天宝元年改名悦城   郁水一名西江水经县南去县十步   程溪水东去县百步   都城县【下东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端溪县地宋于此分置都城县属晋康郡隋大业二年属封州武徳五年改属康州   郁水经县西去县一里   晋康县【下东至州七十一里】   本汉端溪县地宋于此置遂安县贞观八年于县置乐州十八年废州以县属康州至徳元年改为晋康县建水在县东五十步   封州【临封下】   【开元户五千六百五十二 乡七元和户八百一十一   乡七】   秦为南海郡之地汉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汉苍梧郡之广信县地也梁于此置梁信郡属成州隋开皇十年改为封州大业三年罢州以县属苍梧郡武徳四年复置封州   州境【东西一百二十八里南北二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梧桂州路四千三百八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南泝流至康州一百二十里西北泝流至梧州五十五里】   【北至贺州陆路三百九十里水路六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 蕉布 麻布】   管县二   封川 开建   封川县【下郭下】   本汉广信县也梁于此置梁信郡隋开皇十年改为梁信县属封州十八年改为封川县皇朝因之   古鬭山在县西十三里   封溪水经县北去县十五里   开建县【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封阳县之地宋明帝分置开建县属临贺郡【案宋明帝一作宋文帝】隋开皇十年改属连州武徳四年改属封州鼠石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傍有三穴皆容人居止其石上时多石斛石髙五十丈周五里   临贺水一名封溪水经县西去县十五里   韶州【始兴下】   【开元户二万七百六十四 乡四十一元和户九千六百六十六 乡四十一】   秦南海郡地汉分置桂阳郡今州即桂阳郡之曲江县也后汉置始兴都尉今州即都尉所部呉甘露元年初立为始兴郡梁承圣中萧勃据岭南于此置东衡州隋开皇元年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东北韶石为名十一年废入广州十二年自今南海县移广州理曲江之废韶州城即今州理是也仁寿元年改广州为番州大业二年又自今始兴故镇移番州理南海县今广州理是也三年以番州为南海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重于此置番州贞元年改为韶州复旧名也   州境【东西六百二十里南北四百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郴州路三千六百八十五里取防州吉州路四千六百八十里西北至东都取郴州路三千四百二十五里取防州吉州路二千八百七十里东北至防州陆路五百五十里南至广州水陆相兼五百三十里】   【西至连州山路险峻五百里西北至郴州陆路四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竹布十五疋 钟乳五两 乳花兰桂 石斛 麻布】管县六   曲江 始兴 乐昌 翁源 浈昌 仁化   曲江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桂阳郡江流曲因以为名呉置始兴郡县属焉隋置韶州县属不改皇朝因之   灵鹫山在县北六里   玉山在县东南十里有采玉处   银山在县西二十二里出银   韶石在县东北八十里两石相对相去一里石髙七十五丈周回五里有似双阙名韶石   牢石在县东六十里石髙七十丈周回二十一里色备五彩状若楼观上多零羊【案水经注韶石南有逃石髙三十丈广圆五百丈本在桂林武城县夜逃雷忽然迁此彼人来见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名灵石旧唐书云贞观十一年改智州为牢州以牢石为名牢石髙四十丈周二十里或疑牢石即逃石而与是志之髙七十丈皆异】王城一名故郡城在县南六里地势险固晋义熙初卢循克广州循将徐道覆移始兴郡据此城   浈水在县东一里元鼎五年征南越楼船将军下横浦入浈水即此水   始兴县【下西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   本汉南越之地呉于此分置始兴郡隋改属韶州皇朝因之   大庾岭一名东峤山即汉塞上也在县东北一百七十二里从此至水道所极越之北疆也越相吕嘉破汉将军韩千秋于石门封送汉节置于塞上即此岭本名塞上汉伐南越有监军姓庾城于此地众军皆受庾节度故名大庾五岭之戍中此最在东故曰东峤髙一百三十丈秦南有五岭之戍谓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县也   邪阶水今名阶水出县东百三十里近水有邪阶山又有脩仁水出县东北东峤山仍有三枫亭五渡水齐范彦龙为始兴守至修仁酌水赋诗曰三枫何习习五渡且悠悠宁饮脩仁水不浥邪阶流   安逺镇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   乐昌县【中东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曲江县地也梁武帝分曲江置梁化县属始兴郡隋开皇十年改属广州十八年改为乐昌县武徳中改属韶州   蓝豪山在县西北一百九十里广五百里崖岭峻阻所谓泷中即此也   沧湖在县东南十里周回三十五里南通泷水   任嚣故城在县南五里秦楚之际南海都尉任嚣因中国方乱欲据岭南故筑此城以图进取嚣死此城尉佗因之遂有南越   翁源县【下西北至州二百八十里】   本汉浈阳县地在今广州界梁承圣末萧勃分浈阳立翁源县因县界翁水之源为名也后因不改贞元元年刺史徐申移于今理   翁水出县东北一百四十里   松派水与浈水合经县南二十步   浈昌县【下西南至州陆路二百三十里】   光宅元年析始兴北界置浈昌县北当驿路南临浈水大庾岭在县北五十六里   仁化县【下南至州陆路一百一十里】   垂拱四年分曲江县置仁化县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六   唐 李吉甫 撰   岭南道【二】   桂州【始安中都督府】   【开元戸三万六千二百六十五 乡七十二元和户八千六百六十    乡三十五】今为桂管经略使理所【管桂州梧州贺州昭州象州柳州严州融州龚州富州蒙州思唐州 管县四十七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禹贡荆州之域汉元鼎六年置零陵郡今州即零陵郡之始安县也呉归命侯甘露元年于此置始安郡属荆州晋属广州梁天监六年立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因桂江以为名大同六年移于今理隋开皇十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为始安郡武徳四年复为桂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始安郡至徳元年改为建陵郡【案前各州不皆叙天宝后之改郡此既叙及则当如旧唐书有乾元元年复为桂州之文或因各州皆天宝改郡乾元复为州已标名于首专叙至徳改郡名之不同终觉未竟其委】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一里南北一百二十八里】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七百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昭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水路至梧州六百三十里】   【东北至道州四百八十里南至防州三百五十里】   【西至柳川五百四十里西南至象州五百四十里】   【西北至融州四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铜镜四十面元和贡 银一百两】   【案此桂州与后梧贺昭象柳严融龚富防诸州及思唐州之赋据唐六典当是纻布而传写竝缺】   管县十   临桂 全义 灵川 阳朔 永福 建陵理定 慕化 永丰 茘浦   临桂县【上郭下】   本汉始安县属零陵郡至徳二年改为临桂【案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八年更名与此异】   桂江一名漓水经县东去县十步杨朴平南越出零陵下漓水即谓此也   駮乐山一名福禄山在县东北十五里   全义县【中下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始安县之地武徳四年分置临源县大歴三年改为全义县   越城峤在县北三里即五岭之最西岭也   湘水出县东南八十里阳朔山下经零陵郡西十里阳朔山即零陵山也【案汉书地理志零陵郡零陵县阳海山湘水所出后汉书郡国志零陵阳朔山湘水出阳海阳朔二志不同据水经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注云即阳朔山也足信汉时称阳海晋以后称阳朔一山而先后殊名矣此云阳朔山即零陵山殆因前人有湘出零陵山语然彼以郡县名统称犹言零陵之山实非是山本名零陵则证合之似赘】其初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其中   故越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汉髙后时遣周灶击南越赵佗踞险为城灶不能逾岭即此也   灵川县【中下西南至州六十里】   龙朔二年分始安县置东临桂江   冷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出滑石   阳朔县【中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始安县地隋开皇十年分置阳朔县取阳朔山为名也皇朝因之   漓水在县西二十里   永福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里】   武徳四年析始安县之永福乡置因以为名   白石水经县东去县七步   建陵县【中下北至州三百四十里】   本汉茘浦县地呉孙氏置建陵县梁武帝立为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仍为建陵县后因之   建水出县北建山南流经县东   骆駞水在县西七里   理定县【中上东北至州三百里】   隋仁夀初分始安县置兴安县【案隋书地理志大业初废兴安县入始安其何时复置此缺载】至徳二年改为理定县   慕化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二十里】   武徳四年析始安县置   常安水东去县七步   永丰县【中下北至州二百一十里】   呉甘露元年析汉茘浦县之永丰乡置隋开皇十年省入阳朔县武徳四年复置   茘浦县【中下北至州二百四十七里】   本汉旧县因茘水为名属苍梧郡县南有茘平闗今废呉属始安郡隋改属桂州武徳四年于此置茘州贞观十二年州废县复属桂州   茘江水在县南一里   梧州【苍梧下】   【开元戸一千二百九   乡九元和户一千八百七十一 乡九】   古越地也秦南取百越以为桂林郡秦末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其地复属焉汉元鼎六年平吕嘉又以其地为苍梧郡之广信县领县十自汉至陈为郡不改隋开皇十年罢郡为苍梧县属静州大业三年罢静州复为苍梧郡武徳五年于郡置梧州   州境【东西一百一十里南北三百八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桂州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五里   东南沿流至封州五十里正南微西至义州三百里】   【西南沿流至藤州一百里西北至桂州六百三十里】   【西北泝流至富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石英二十两】   管县三   苍梧 戎城 孟陵   苍梧县【下郭上】   本汉苍梧郡广信县地也自汉迄陈不改隋开皇十年罢郡于此立苍梧县皇朝因之   通星山在县北六十二里汉刘曜为太守尝登此山仰观星歴因号通星山   郁水南去县八里   戎城县【下东北至州二十里】   本汉广信县地梁于此置遂城隋开皇十年虞庆则南征屯兵于此改为戎城县【案遂城戎城之城隋书地理志竝作成】皇朝因之县北临西江水   孟陵县【下南至州水路九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苍梧郡【案孟陵前后汉书竝作猛陵】隋省武徳四年重置属藤州贞观八年改属梧州   贺州【临贺下】   【开元户二千五百三十七 乡十元和户四百四十九   乡十】   汉苍梧郡地今州即苍梧郡之临贺县也呉黄武五年割苍梧置临贺郡贺水出州东北界西流又注临水郡对临贺二水故取名焉呉属荆州晋属广州隋开皇元年以郡为贺州大业二年废州以县属苍梧郡武徳五年复置贺州   州境【东西三百七十里南北四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百五十里北至东都三千五百九十五里】   【东至连州二百七十里南至封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昭州三百里西南至富州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梧州四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蕉布 石斛 竹布 蚺蛇胆元和贡 银三十两 千金藤 班弓弹弓面】管县六   临贺 封阳 冯乗 桂岭 荡山 富州   临贺县【下郭下】   本汉旧县也自汉至陈不改隋大业二年省临贺县入富川县十二年重置属苍梧郡武徳四年改属贺州县北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东游龙中二冶百姓采沙烧锡以取利焉   临水东去县十步又有贺水合更名临贺水   封阳县【下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苍梧郡在封水之阳故名呉属临贺郡隋属桂州武徳四年属贺州   长林山在县东五里   临贺水东去县百步   冯乗县【下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苍梧郡界内有冯溪因以为名呉属临贺郡至隋不改大业三年改属零陵郡武徳四年属贺州萌渚峤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即五岭之第四岭也按今县与道州江华县分界于此峤之上   锡冶三   桂岭县【下西南至州八十二里】   本汉临贺县之地呉分置建兴县属临贺郡晋改为兴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桂岭县属连州因界内桂岭为名武徳四年改属贺州   桂岭在县东十五里   程冈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朝冈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并有铁自隋至今采取荡山县【下东至州一百七十二里】   萧梁于此立县隋大业二年省武徳四年复置【案唐书地理志天宝后置与此异】   荡山在县西七里   富川县【下东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苍梧郡呉属临贺郡隋属桂州武徳四年改属贺州   钟乳穴三   灵溪水今名富水去县西二里   昭州【平乐下】   【开元戸七千三     乡十二元和户一千五百七十八 乡七】   本汉苍梧郡之富川县地也呉甘露元年分富川县置平乐县属始安郡至隋不改武徳四年于县置乐州贞观八年改乐州为昭州取境内昭潭为名【案昭潭旧唐书作昭冈潭】州境【东西一百七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九百三十五里北至东都三千六百七十五里】   【东至贺州三百里东南水路至富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过岭至道州四百里西北至桂州二百里水路三百里】   【北过岭至永州六百里】   贡赋【开元贡 银三十两元和贡 银二十两】   管县三   平乐 恭城 永平   平乐县【下郭下】   本汉富川县地呉于此置平乐县取平乐溪为名【案唐书地理志武徳四年析置沙亭县贞观七年省】   目岩山在县北三十八里岩有两孔相对如人目瞳子白黑分明因号为目岩   萦山在县南十里山有木客   县东三十一里有阳里穴那溪穴新穴皆出钟乳平乐溪在县南三里水之西岸有昭潭周回一里其深不测   恭城县【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武徳四年析平乐县置   银殿山其下有钟乳穴十二所在县东二十八里平乐水西去县二百步   永平县【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证圣元年割平乐县永平乡置因乡为名县南临永平水西流入平乐县界   象州【象郡下】   【开元戸三千二百九十 乡十元和户二百三十二  案乡数传写缺】   汉平南越置郁林郡今州即郁林郡中留潭中二县地也【案中留后汉书郡国志宋书州郡志竝作中溜惟前汉书作中留而顔师古注曰留音力救反水名则音义实同】隋开皇十一年废二县以潭中县为桂林县仍于桂林置象州大业二年废象州以桂林县属桂州武徳四年平萧铣析桂林立武徳县仍于县治重置象州取界内象山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二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九百六十五里】   【东至康州陆路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浔州二百一十里】   【西至柳州一百六十里西南至严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二十两】   管县三   阳寿 武仙 武化   阳寿县【下郭下】   本汉中留县之地也隋开皇十一年废中留县入桂林县又析桂林置阳寿县属象州   象山在县西北三里   阳水南去县二十步   武仙县【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武徳四年析桂州建陵县南置   武化县【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武徳四年析桂州建陵县之南界置属晏州贞观十二年废晏州改属象州   柳州【龙城下】   【开元户一千二百七十四 乡十四元和户一千二百八十七 乡九】   本汉郁林郡潭中县之地迄陈不改隋开皇十一年改潭中为桂林县仍析桂林为马平县属象州隋末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于此置昆州又改为南昆州贞观八年改为柳州因柳江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二百四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四十里】   【东至桂州五百四十里东至象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融州陆路一百二十三里水路三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二十两】   管县五   马平 龙城 洛容 洛封 象   马平县【下郭下】   隋开皇十一年析桂林县置属象州贞观属柳州潭水东去县二百步   柳江在县南三十步   龙城县【下东南至州八十八里】   隋开皇十年析桂林县置【案隋书地理志云梁置与此异】   潭水在县西十里   龙溪水经县南入潭水   洛容县【下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永徽中置属严州天授二年割属柳州   洛封县【下东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乌蛮所住村名干封二年招慰蛮戸因为县   象县【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陈于今县南四十五里置象郡隋开皇九年废郡为县【案旧唐书云页观中置与此异】龙朔三年为贼所干封二年复置总章元年割属柳州   严州【循徳下】   【开元户一千六百六十 乡十四元和户一千一十六  乡四】   本汉郁林郡中留县之地干封二年于废昆州乐沙县置严州仍改乐沙县为懹义县州城南枕大江当桂州往邕州之路在严冈之上因为名   州境【东西一千四百四十一里南北三百八十二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四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澄州二百二十六里西南至宾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柳州陆路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管县二   循徳 来宾   循徳县【下郭下】   武徳四年析桂林立阳徳县其年又改名循徳县【案旧唐书云改归徳为修徳与此阳徳循徳竝有异】本属柳州永徽初割入严州仍为州理【案永徽在干封前州为干封二年置则县之为州理必非永徽初此葢有讹脱字句】   古郎山在县西四十里   都泥江南去州一里   来宾县【下东至州二百里】   本乐沙县也干封二年为懐义县天宝二年改曰来宾在都泥北来宾水东故以为名   融州【融水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七 乡七元和户二百四十二 乡五】   本汉郁林郡潭中县地也自汉迄宋不改萧齐于此置齐熙郡梁大同中又于郡置东宁州隋开皇十一年改为融州废齐熙郡为义熙县大业二年州废武徳四年平萧铣于义熙县复置融州因州界内融山为名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七里南北四百九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一百九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九百三十五里】   【东至桂州四百九十五里南至柳州水路三百八十里陆路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黄藤 防风元和贡 金二两 桂二十五斤】   管县二   融水 武阳   融水县【下郭下】   隋开皇十一年改齐熙郡为义熙县属融州武徳六年改为融水   铜鼓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融溪水在县北五十二里   武阳县【下东北至州八十里】   隋开皇十一年析义熙县置临牂县永徽元年废入融水龙朔二年重置改为武阳【案唐书地理志天宝初并黄水临牂二县更置与此异】   武阳溪水在县东十里   龚州【临江下】   【开元戸二千四百二十 乡十五元和户二百七十六  乡十五】   古越地也汉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苍梧郡猛陵县之地晋分猛陵置永平郡又为永平郡之武林县地也贞观三年于此置鷰州七年移鷰州于今州东六十五里于鷰州旧理置龚州都督府因龚江以为名也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梧桂路四千五百七十五里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一十五里   东至藤州一百四十里南至绣州一百七十四里】   【西南至浔州泝流一百三十里北至象州三百一十里】   【正北微东至防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二十两】   管县五   平南 武林 隋建 大同 阳川   平南县【下郭下】   本汉猛陵县地贞观七年于此置平南县属龚州鷰石山在县东南十里   龚江一名浔江亦名都泥江在县南五十步   武林县【下西北至州二十五里】   本汉猛陵县地宋元嘉二年置武林县属永平郡隋属藤州贞观七年割属龚州   浔江东南去县十五里   隋建县【下西至州八十里】   隋开皇十九年分武林县置属藤州贞观七年割属龚州   卢越水在县东南一百一十步   大同县【下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郁林郡布山县之地也贞观七年于此置大同县属龚州   花怜水在县东北二十步   阳川县【下东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布山县地贞观七年于此置西平县属龚州天宝元年改为阳川   仙人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浔江南去县三十五里   富州【开江下】   【开元户一千三百一十六 乡四元和户二百四十二   乡四】   禹贡荆州之域汉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汉苍梧郡之临贺县地也梁武帝分临贺郡置南静郡隋开皇中废武徳五年重置静州贞观八年改为富州因富川水为名也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一百八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九百五里北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五里】   【东南沿流至梧州三百二十里东北至贺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防州九十里西北至昭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斑布五疋 银】   管县三   龙平 开江 思勤   龙平县【下郭下】   本汉临贺县地也梁于此立南静郡隋开皇十一年废以龙平县属桂州贞观八年改置富州县割属焉漓水东去县二十一步   富川水经县南又东入漓水   开江县【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猛陵县地梁于此置开江郡隋开皇十年罢郡为县以属静州大业二年废武徳五年复置属梧州神龙元年割属富州   桂江在县西二里   思勤县【下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圣歴元年分龙平县置【案唐书地理志天宝后置与此异】二年于县置武安州开元二年废以县属富州   富川水在县东五十步南流   印冈山在县北四十五里   防州【蒙山下】   【开元户一千六百三十七 乡七元和户二百七十二   乡七】   本汉苍梧郡地今州即汉苍梧郡之茘浦县也隋开皇十年分置隋化县属桂州武徳五年于此置南恭州贞观八年改为蒙州因蒙水以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五十二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百九十二里】   【东至富州九十里南至龚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象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茘浦县八十里】   【北至桂州三百四十七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管县三   立山 正义 东区   立山县【下郭下】   本开皇十年分茘浦置隋化县属桂州武徳五年置立山县属茘州改属蒙州   蒙水旧名泾水在县北二里   正义县【下东南至州三百里】   武徳五年分茘浦县置属荔州改属蒙州   蒙水在县南四里   乳穴二   东区县【下西北至州八十里】   武徳五年分荔浦县置   泾水西北去县三十五里   葛峩镇在县城内   思唐州【武郎下】   【元和户六寸一 乡二案开元户乡数传写缺】   永崇二年【案永崇即永隆唐髙宗年号后因避明皇讳改隆为崇】前桂州司马夏侯处亷奏割龚防象三州置开元二十四年奏为羁縻州建中元年升为正州额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九百五十里】   【东至富州三百五十里南至龚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象州一百八十里北至蒙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一十两】   管县二   武郎 平原   武郎县【下郭下】   与州同时置前临駞礼江   唐岭在县西南四十里与平原分界   平原县【下东北至州八十里】   与州同时置前临思洪江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岭南道【三】   邕州【朗宁下都督府】   【开元户一千六百二十四 乡十一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今为邕管经略使理所【管邕州贵州宾州澄州横州钦州浔州峦州 管县三十三案都督户数传冩缺】   古越地也秦并南越为桂林县地在汉为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也晋于此置晋兴郡隋开皇十四年废晋兴郡为晋兴县属简州大业三年州废以县属郁林郡武徳四年于此置南晋州贞观六年改为邕州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干封二年置都督府后为夷獠所陷移府于贵州景云二年州界平定复于邕州置都督府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象州路四千七百七十五里取藤州路五千四十五里   北至东都四千五百八十五里东至钦州三百三十里】   【东北至澄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让州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安南一千里】   贡赋【案唐六典邕州贡银赋纻布此竝缺载】   管县七   宣化 武縁 晋兴 朗宁 思笼 封陵如和   宣化县【下郭下】   本汉领方县地隋开皇十四年于此置晋兴县十八年改为宣化县属郁林郡武徳属南晋州贞观改邕州郁江水经县南去县二十步   左溪右溪在县东西流至县东南同注郁江   武缘县【中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领方县地隋开皇十一年于此置武缘县属缘州大业三年废武徳五年又置【案武缘晋兴置属南晋州后改邕州此竝缺叙】郁江水经县南去县三十步   都棱镇在县西水路一百里   晋兴县【中下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领方县地晋于此置晋兴县隋开皇十四年省【案前邕州及宣化县叙谓隋废晋兴郡为县又谓隋置晋兴县而此云晋置隋省者攷宋书州郡志晋元帝太兴元年分郁林立晋兴太守所领有晋兴县葢至隋而废郡及县别置晋兴县于百里南后改宣化参合乃明】武徳五年又置   朗宁县【中下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増食县地武徳五年分置朗宁县属南晋州改属邕州【案唐书地理志武缘晋兴朗宁竝武徳五年以宣化县析置此不备叙葢省文】   思笼县【中下东至州三百里】   封陵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里】   右二县并景云后置【案唐书地理志思笼封陵竝乾元后开山峒置与此异】如和县【中下东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合浦县之地武徳五年析钦州南宾安京二县地置如和县因县西南四十里如和山为名属钦州景云二年割属邕州   贵州【懐泽下】   【开元戸三千六百二十九 乡十九案元和戸乡数传写缺】   本西瓯骆越之地秦并天下置桂林郡尉佗王越改桂林为郁州后又为桂林元鼎六年平南夷改桂林为郁林郡梁时于郡置南定州隋开皇十年罢郁林等郡改为南尹州大业二年改尹州为郁州三年罢州为郁林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于郡置南尹州并置总管府八年改南尹州为贵州   州境【东西一百三十七里南北二百一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梧桂州路四千八百七十五里取象州路四千五百八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取象州路四千三百二十五里东北沿流至浔州一百一十五里陆路一百四十里东至绣州一百里南至郁林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宾州二百二十五里西南沿流至横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象州三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纻布案此贵州与后宾澄横钦诸州之赋竝传写缺】管县四   郁林 懐泽 义山 潮水   郁林县【上郭下】   本汉广郁县也呉改为隂平晋改为郁平隋开皇十年于此置郁林县属郁林郡武徳属贵州   显朝冈在县北二十里陆绩为大守每登此冈制浑天图   郁江水南去县十五步   石井亦名司命井在县北二里竭则人疾疫嵗不登懐泽县【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广郁县地武徳四年置   义山县【下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广郁县地隋开皇十年置马度县因县南三十里马度山为名武徳四年改为马岭天宝元年改为义山【案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后省天宝后更置曰义山与此略异】   潮水县【下东至州五十里】   本汉广郁县地武徳四年分置潮水县   浮溪水在县南十三步   宾州【岭方下】   【开元户一千八百九十五 乡十一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古越地也今州即汉郁林郡之领方县也至隋不改隋乱陷贼贞观五年析澄州三县于此置宾州   州境【东西一百三十二里南北六十三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九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三十五里】   【东至贵州二百二十五里东北至严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邕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澄州八十八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筒布 蕉布】   管县三   岭方 琅琊 保城   岭方县【下郭下】   本汉旧县也呉改为临浦县隋复为领方属郁林郡武徳四年属南方州贞观五年改属宾州   都婪水去县二十三里   琅琊县【下西北至州二十五里】   武徳四年析领方县置属南方州贞观五年割属宾州琅琊水在县西一里   保城县【下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广郁县地属郁林郡梁置安成郡隋改县属郁林郡贞观割入宾州至徳二年改名保城   可零水出县西平地北流   澄州【贺水下】   【开元户二千一百六十五 乡十二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古越地也今州即汉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也汉领方县今宾州岭方县也【案汉晋宋隋志皆作领方至杜佑通典新旧唐书乃作岭方当是贞观后改书】自汉迄隋其地不改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于此置南方州贞观八年改为澄州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三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七十五里】   【东至贵州三百四十一里南至宾州八十八里】   【西至邕州三百三十九里北至严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管县四   上林 无虞 止戈 贺水   上林县【下郭下】   本汉领方县地武徳四年分置上林县在上林洞口因以为名   都澧水在县北一百步   无虞县【下西南至州三十六里】   武徳四年析领方县置属南方州后改属澄州   罗富山在县西北五里   都澧水在县北一里   止戈县【下东至州八十里】   武徳四年析领方县置属南方州改属澄州   贺江水一名都泥江在县北一百九十里   贺水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武徳四年析柳州马平县置属南方州改属澄州都泥江在县北一百四十里   横州【宁浦下】   【开元户一千三百七十八  乡十七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古越地赵佗王越地亦属之汉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汉合浦郡之髙凉县地也在今髙州界晋于合浦北部置宁浦郡隋开皇十年废为县以属简州十八年改简州为缘州大业二年废州入郁林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重置南简州贞观八年改为横州至徳移于旧州东七里郁江北岸   州境【东西一百三十二里南北二百一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贵象州路四千七百五十五里取藤州水路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九十五里东北至贵州水路一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钦州水陆相兼三百一十一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管县四   宁浦 乐山 淳风 岭山   宁浦县【下郭下】   本汉髙凉县地【案旧唐书云汉广郁县地与此异】呉分为宁浦县隋开皇时属郁林郡贞观属横州   郁江水俗名蛮江北去县十步   乐山县【下西至州水路一百二十里】   本汉郁林郡雍鸡县地陈于此置乐阳郡隋开皇十年废郡改为乐山县属缘州大业初改属郁林郡贞观八年改属横州   蛮江南去县七步   淳风县【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武徳四年析宁浦县之北界置   鳄江水经县西去县百步   岭山县【下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髙凉县之地梁于此置岭山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为县属郁林郡武徳四年改属横州   蛮江北去县五步   钦州【宁越下】   【开元户二千二百八十 乡十二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古越地非九州之域尉佗王越亦属焉汉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合浦郡之合浦县地也按合浦在亷州界宋分合浦置宋寿郡梁武帝于今钦江县南三里置安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宁越郡武徳四年平萧铣改为州仍为都督府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复为州   州境【东西六百七十三里南北四百四十四里】   八到【北至上都五千五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八百五里】   【东至亷州三百三里东北至横州三百十里】   【西南至陆州七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 金】   管县五   钦江 安京 遵化 内亭 灵川   钦江县【下郭下】   本汉合浦县之地宋于此置宋寿郡隋开皇十九年罢郡为钦江县州皇朝因之   丰子岭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钦江在县东二百步   西零戍在县南三里   安京县【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梁武帝分宋寿郡于此置安京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为县属钦州皇朝因之   罗浮山在县北十里俗传似循州罗浮山因名之遵化县【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隋开皇二十年置本合浦县地也   钦江水源出县东北阇博山   内亭县【下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合浦县地隋开皇十七年置名新化县十八年改名内亭属钦州皇朝因之因内亭水为名【案唐书地理志武徳五年以内亭遵化二县置南亭州贞观二年州废仍属钦州】   灵川县【下南至州九十六里水路一百二十里】   隋开皇十八年于州北四十八里置南宾县贞观十年移于峰子岭南天宝元年改为灵川县今南四十里谓之水步即是钦州北来人泝流舍舟登陆处   浔州【浔江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一十六 乡五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合浦郡地贞观七年分置浔州取北浔江为名十二年废入龚州长寿元年又割龚州桂平皇化大宾三县重置浔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冩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九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东北沿流至龚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绣州八十里】   【西南泝流至贵州二百里陆行一百里西北至象州陆路二百一十里】   贡赋【案杜佑通典浔州贡银二十两此与赋竝缺载】   管县三   桂平 皇化 大宾   桂平县【下郭下】   本梁于此置桂平郡隋开皇十年罢郡为县属郁林郡贞观七年于县置浔州十二年废以县隶龚州后复置县又属焉   皇化县【下西至州三十里】   隋开皇十一年置因县东一里皇化水为名大业二年废贞观七年复立   大宾县【下西至州四十里】   隋开皇十五年分桂平县置以县西北宾水为名武徳七年曽于县置浔州后移于桂平县   峦州【永定下案开元元和户郷数竝传写缺】   本汉领方县地贞观末永徽初置后以蛮獠背叛废于其城置驿开元十五年李商重奏置【案唐书地理志武徳四年置淳州天宝元年改为永定郡乾元元年复为淳州永贞元年改为峦州与此详略互异】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横象州路四千八百五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   西泝流至邕州一百五十里东沿流至横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澄州抵大山无路】   贡赋【案唐书地理志峦州贡金银此与赋竝缺载】   管县三   永定 武罗 灵竹   永定县【下郭下】   武罗县【下北至州九十里】   灵竹县【西至州九十里】   右三县竝与州同置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八   唐 李吉甫 撰   岭南道【四 案唐书地理志岭南道七十三州内有藤州即感义郡其县曰镡津感义义昌宁风有岩州即常乐郡其县曰常乐恩封髙城石岩有宜州即龙水郡其县曰龙水崖山东玺天河有瀼州即临潭郡其县曰瀼江波零鹄山逺有笼州即扶南郡其县曰武勤武礼罗笼扶南龙额武观武江有田州即横山郡其县曰都牧惠佳武龙横山如赖有环州即整平郡其县曰正平福零龙源饶勉思恩武石歌良都蒙有古州即乐兴郡其县曰乐山古书乐兴有容州即普宁郡其县曰普宁北流陵城渭龙欣道陆川有牢州即定川郡其县曰南流定川宕川有白州即南昌郡其县曰博白建宁周罗南昌有顺州即顺义郡其县曰龙化温水南河龙豪有绣州即常林郡其县曰常林阿林罗绣有郁林州即郁林郡其县曰郁平兴业兴徳潭栗有党州即宁仁郡其县曰抚文善劳善文宁仁容山懐义福阳古符有窦州即懐徳郡其县曰信义懐徳潭峩特亮有禺州即温水郡其县曰峩石罗辩扶莱宕昌有亷州即合浦郡其县曰合浦封山蔡龙大亷有义州即连城郡其县曰岑溪永业连城有汤州即汤泉郡其县曰汤泉渌水罗韶有芝州即忻城郡其县曰忻城富川平西乐光乐多云思龙有武峩州即武峩郡其县曰武峩如马武义武夷武缘武劳梁山此二十二州分领百有三县旧唐书或南海节度使或列桂管或列邕管或列容管或列安南都督府后新唐书则皆之岭南采访使在元和时未尝有所并省今志文竝缺佚】   交州【交趾上都防府】   【开元户二万五千六百九十四 乡五十五元和户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五 乡五十六】今为安南都防府理所【管交州爱州驩州峯州陆州演州长州郡州谅州武安州唐林州武定州贡州 演州以上朝贡长州以下附贡 管县三十九 羁縻州三十二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赵佗王南越地又属焉元鼎六年平吕嘉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诸夷其足大趾广两足并立则交焉汉本定为交趾刺史不称州以别于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燮为太守共表请立为州自此始称交州焉呉黄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南海郁林苍梧三郡为广州寻省广州还并交州以番禺为交州理所后又徙于交趾晋太康中徙理龙编隋开皇十年罢交趾郡为玉州仁夀四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交趾郡武徳四年又改为交州总管府永徽二年改为安南都防府兼置节度至徳二年改为镇南都防府大歴三年罢节度置经略使仍改镇南为安南都防府贞元六年又加招讨处置使   府境【东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七百九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四十五里水路六千六百四十里北至东都五千七百八十五里水路六千三百八   十里东至大海水路约四百里】   【东北至陆州水路百余里西南至爱州五百里水路七百里】   【西北至峯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姚州水陆相兼未有里数】   贡赋【开元贡 孔雀 鹦鹉 犀角 蕉布 槟榔蚺蛇胆 龙花蘂 鲛鱼皮 白露藓元和贡 翠毛 翡毛 荳防案交州及爱驩峯陆演诸州之赋据唐六典亦是纻布而是书惟载爱州赋绵余皆传写缺之】   管县八   宋平 武平 平道 太平 南定 朱鸢交趾 龙编   宋平县【上郭下】   本汉日南郡西卷县地宋分立宋平县属九徳郡后改为宋平郡隋开皇十年改属交州武徳四年于此置宋州贞观元年废宋州改属交州   慈广水经县南二里   苏晋江南去县二百步   安阳王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一里葢昔交州之地羸【音莲防】故城在县西七十五里本汉县属交州郡有官后汉交趾刺史理于此后徙龙编   武平县【中下西南至府九十里】   本扶严夷城地也呉归命侯建衡三年破扶严夷置武平郡隋开皇十年废郡立崇平县属交州武徳四年改名武平   平道县【中下西北至府五十里】   本扶严夷地呉时开为武平郡立平道县属之隋开皇十年废县属交州   仙山县东北十三里嶙数百里则龙编之西门也太平县【中下西南至府六十里】   本扶严夷地隋开皇十年分武平置隆平县开元元年改名太平   南定县【中下东北至府六十里】   本汉羸县地贞元七年于此置南定县其旧南定县在今县东南二百余里羁縻长州侧近开元十年后废朱鸢县【上东南至府五里】   本汉旧县也属交趾郡至隋不改武徳四年于此置鸢州贞观九年废县属交州   朱鸢江北去县一里后汉马援南征铸铜船于此扬排燃火炙船头令赤以焦涌浪及杀巨鳞横海之交趾县【中下东南至府一十五里】   本汉龙编县地隋开皇十年分置交趾县武徳四年于此置慈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交州   泊江水西北自崇平县界流入至此故名   慈亷水北去县四十步   龙编县【中下西北至府四十五里】   本汉县也属交趾郡立县之始蛟龙盘编于江津之间因以为瑞而名县也武徳四年于此置龙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交州   朱鸢江在县北即楪榆水之一源也【案水经叶榆水过交趾□泠县北分为五水络交趾郡中至南界复合为三水东入海此所云楪榆当即是叶榆】卢循之寇交州也刺史杜慧度率军水步晨出南津以火箭攻之烧其船舰一时溃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   交州故城在县东十四里呉时刺史陶横所筑   石九子母祠在县东十四里   爱州【九真下】   【开元戸一万四千五十六 乡二十九元和户五千三百七十九 乡八】   秦象郡地也汉元鼎六年平南越置九真郡领胥浦居风都庞【音龙】余发咸驩无切无编七县属交趾刺史【案无切后汉书作无功据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竝作无切与此同】梁武帝于郡理置爱州隋大业三年改爱为九真郡武徳五年丘和归国罢郡复为爱州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四百一十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四百七十五里北至东都六千二百一十五里】   【东至演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交州五百里】   【南至演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长州水行四百五十里】   【西至小獠界水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獠栅二百里】   【西北至安南都防府五百里水路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孔雀毛赋 緜】   【元和贡 孔雀尾十具 翡尾一百枚槟榔五百颗 犀角二十斤】   管县五   九真 安顺 崇平 日南 军宁   九真县【下郭下】   本汉居风县地也呉改居风为移风隋开皇十七年分移风置县属爱州后汉任延为九真太守旧俗以猎射为业不知牛耕人常告籴交趾每至困乏延乃令作田器教之垦辟百姓充给   居风山在县西四里上有风穴长风自是出焉其山出金   珍山在县西三里   安镇山在县南三十一里出石磬胜于湘州零陵者安顺县【下西北至州九里】   本汉居风县地呉改为移风又分置常乐县属九真郡隋开皇十年改属爱州十六年改为安顺县皇朝因之浮岳山在县西五里   崇平县【下北至州三十里】   本汉居风县地晋于此立为髙安县属九真郡隋开皇十年改属爱州十八年改髙安为隆安开元元年改为崇安至徳二年又改为崇平   日南县【下北至州三十里】   本汉居风县地晋分置津梧县隋开皇十年析置日南县属爱州皇朝因之   凿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昔马援征林邑阻风波乃凿此山弯为通道因以为名   海在县东七里   军宁县【下东南至州二十里】   本汉都庞县也晋分立军安县属九真郡隋开皇十年改属爱州至徳二年改名军宁   驩州【日南下府】   【开元户六千六百四十九 乡十四元和户三千八百四十二 乡六】   古越地九夷之国越裳氏重九译者也在秦为象郡汉平南越又置九真呉归命侯天纪二年分九州之咸驩县置九徳县属交州梁武帝于此置徳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驩州取咸驩县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日南郡武徳五年改为南徳州仍置总管府贞观元年改为驩州兼管羁縻州六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八百七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六千六百一十五里】   【东至海一百里南至林邑国界一百九十里】   【北至演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象牙 沈香 翠毛 犀角 金薄黄屑】管县二   九徳 越裳   九徳县【下西至州五里】   本呉所立属九徳郡后改属驩州   越裳县【下西至州七十里】   本呉所置因越裳国以为名也属九徳郡武徳初属智州后属驩州   峯州【承化下】   【开元户三千五百六十一  乡十五元和户一千四百八十二  乡入】   古夜郎国之地按今新昌县界有夜郎溪秦象郡之地汉平南越置交趾郡之麊泠县地也【麊音弥亦作□】呉归命侯建衡三年分交趾立新昌郡陈于此置兴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峯州大业二年州废以县属交州武徳四年又置峯州兼管羁縻州二十八   州境【东西九十七里南北六十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一百五里北至东都五千八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安南都防府一百三十里南至漏口江一百里】   【北至羁縻平南州界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八蚕丝 荳蔻 槟榔 蚺蛇胆元和贡 荳蔻三千二百颗 翠毛一百合   犀角四十斤】   管县二   嘉宁 承化   嘉宁县【下郭下】   本汉麊泠县地也呉分其地立嘉宁县后因之   承化县【下东南至州五里】   本麊泠县地也天宝元年分置承化县汉交趾麊泠女子徴侧及妹徴贰反称王伏波将军援讨平之此地也陆州【玉山下】   【开元户一千九百三十四 乡六元和户二百三十一   乡三】   本汉交趾郡地梁大同元年于郡分置黄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陆州以在海南有陆路通海北因以为名州在穷海不生菽粟又无丝緜惟捕海物以易衣食葢岛夷卉服之也   州境【东西七百一十里南北五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水陆相兼六千一百二十里北至东都五千八百六十里】   【东至亷州界三百里东北至钦州六百里】   【西南至安南都防府百余里】   贡赋【开元贡 玳瑁 鼊皮 甲香】   管县三   宁海 乌雷 华清   宁海县【下郭下】   本梁安海武徳四年又置海平至徳二年更今名罗佩山在县东九里其山在大海中也   乌雷县【下西北至州一里】   本在州东水路三百里总章元年置在海岛中因乌雷州为名大歴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   狗理山在县东四里   华清县【下西至州一里】   本名玉山县天宝元年改名华清本在乌雷县北四十里大歴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南枕大海   官井山在县东约五十里相传越王过海泊船于此为无淡水因凿石为井因号焉   演州【龙下】   【元和户一千四百五十 乡三案开元户乡数传写缺】   古南越地汉九真郡之咸驩县地也自汉迄隋不改武徳五年于此置驩州领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县贞观元年以徳州改此为演州【案前驩州叙云武徳五年改日南郡为南徳州贞观元年改为驩州据此叙武徳五年置驩州贞观元年改为演州是贞观后之驩州即武徳时之南徳州而贞观后之演州乃武徳五年所置之驩州非以徳州改也当如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元年改名演州为是】因演水为名其州西控海当中国往林邑扶南之大路也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七百二十五里北至东都六千四百六十五里】   【东至大海六里南至驩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爱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孔雀尾 金薄 黄屑】   管县三   忠义 懐驩 龙池   忠义县【下郭下】   本汉咸驩县地广徳二年分置忠义县   懐驩县【下东至州二十四里】   本汉咸驩县武徳五年分置安人县为演州理所【案此与州叙武徳置驩州贞观改演州之文亦未协】贞观二十四年废州改安人县为懐恩天宝二年又改为懐驩广徳二年复置演州仍移理忠义县   龙池县【下南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汉无编县地也葢夷獠所附免其徭役故以无编为名后汉省重拱二年于此置龙池县仍于县理立山州广徳二年废山州以县属演州   大海在县东四里   长州【文阳下】   【户六百四十八西北至府约一百里】   附贡【金】   管县四   文阳 铜蔡 长山 其常   【案旧唐书云唐置长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文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长州领县四皆与州同置此必有志文而传冩缺之】   郡州【案是州旧唐书不载新唐书列羁縻州其县有乐安与此安乐异】   【户三百三十五西北至府约一百九十五里】   附贡【白蜡二十斤 孔雀尾二具蚺蛇胆二枚】   管县二   郡口 安乐   谅州【案楚州旧唐书不载新唐书列羁縻州其县曰武兴古都与此文谅长上竝异】   【户五百五十西北至府约二百五十里】   附贡【白蜡二十斤】   管县二   文谅 长上   武安州【武曲】   【户四百五十八西至府约一百八十里】   附贡【朝霞布】   管县二   武安 临江   唐林州【案旧唐书云龙朔三年智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生獠昆明北楼等七千余落总章二年置福禄州以处之天宝元年改为福禄郡至徳二年改为唐林郡乾元元年复为福禄州新唐书云福禄州本福禄郡总章二年以故唐林州置大足元年更名安武州至徳二载更郡曰唐林乾元元年复州故名据二书则元和时名福禄州此仍作唐林未详其故】   【户三百一十七北至府约一千里】   附贡【白蜡二十斤】   管县二   唐林 安逺   武安州【案是州旧唐书不载新唐书列羁縻州其县三福禄柔逺康林与此扶即潭湍二县异   户一千二百东至府三百二十里】   附贡【翠毛二百二十合】   管县二   扶即 潭湍   贡州【案是州新旧唐书皆不载】   【户三百一十八西南至府约二百五十里】   附贡【翠毛三百合】   管县二   武兴 古都【案唐书以此二县谅州似误】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金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九   唐 李吉甫 撰   陇右道【上 案唐贞观初分州县为十道陇右列闗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之次淮南江南劒南岭南之前是志因元和时久陷西蕃故移于后其有开元户乡而无元和户乡亦非传写佚之】州十三【秦州渭州武州兰州河州鄯州廓州岷州洮州叠州芳州宕州临州 其县三十七】   秦州【天水中府】   【开元户二万五千七 郷三十九】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孝王时其地始为秦邑孝王使非子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邑诸秦使为附庸今天水陇县秦亭秦谷是也其后秦仲始大襄公列为诸侯武公伐邽戎灭而县之今州理上邽即秦之旧县也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为陇西地汉武帝元鼎三年分陇西置天水郡郡前有湖水冬夏无増减取天水名由此湖也王莽末隗嚣据其地后汉建武永平之后改天水曰汉阳郡魏分陇右为秦州因秦邑以为名后省入雍州晋复改汉阳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川郡与州同理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州大业三年罢州为天水郡隋末陷于盗贼武徳二年讨平薛举改置秦州仍立总管府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乾元元年复为秦州宝应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四百三十九里南北五百五十里】   八到【东至上都八百里东至东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东北至陇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原州四百六十里】   【西南至成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渭州三百里】   贡赋【案唐六典陇右道厥赋布麻秦州贡龙须席犛牛尾雕翎芎穷此竝传写缺】   管县五   上邽 伏羌 陇城 清水 成纪   上邽县【上郭下】   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焉汉属陇西郡晋属天水郡后魏以避道武帝讳改曰上邽废县为镇隋大业元年复为上邽县属天水郡武徳属秦州   嶓冢山在县西南五十八里漾水之所出也东流为汉水   渭水在县北十三里西自伏羌县界流入   段谷水源出县东南山下蜀将姜维为邓艾破于段谷星散流离即此谷也   司马宣王垒俗名上募城在县东二里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拒之此其垒也   诸葛亮垒俗名下募城在县东二里初亮出议者或欲自芟上邽左右麦以夺贼食帝不从又敕令防麦及宣王与亮相持赖此麦以为军粮   姜维垒在县北八里   汉髙祖庙在县东北五里隗嚣自立为大将军聘平陵人方望为军师劝嚣立髙祖庙以取信于人   伏羌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冀戎地秦伐冀戎而置县焉汉冀县属天水郡后汉隗嚣自称西伯都于此后魏以冀为当亭周为黄隋大业二年改黄为黄城县武徳三年初立伏州仍置伏羌县八年罢伏州以县属秦州   朱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上有石鼓不击而自鸣则有兵起   渭水经县北去县一里   县城本秦冀县也隗嚣称西伯都此时冀人有谣曰出冀门望羝羣【案后汉书隗嚣传注引此童谣作出呉门望缇羣谓呉门冀都门名也有缇羣山】有一跛人欲上天谓天可上地上安得人嚣卒败陇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略阳道属天水郡初隗嚣之据冀城也来歙从上道袭得略阳城嚣乃使王元拒陇坻牛邯军瓦亭嚣自率众攻略阳道隋开皇二年罢郡河阳县徙理焉六年改为陇城县   大陇山在县东一百里   略阳川水北去县三十步   瓦亭山在县东北二百余里隗嚣使将牛邯守处其山亦入原州界又有街泉亭蜀将马谡为魏将张郃所败清水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本汉旧县也属天水郡后魏分略阳置清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   小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岭隗嚣时来歙袭得略阳嚣使王元拒之陇坂九回不知髙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陇山有水东西分流因号驿为分水驿行人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见秦川肝肠断絶东去大震闗五十里上多鹦鹉   成纪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也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周成纪县属略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皇朝因之   瓦亭川水东去县一十五里   渭州【陇西下】   【开元户五千二百三十一 乡一十四】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战国时羌戎杂居其地秦昭王伐得义渠戎始置陇西郡按天水有大坂名曰陇坻郡处坻西故曰陇西有鐡官盐官汉末隗嚣窃据建武十年嚣降陇右平仍旧为郡灵帝分南安郡魏于此置镇守邓艾曰蜀师来而为一我分为四以御之谓狄道陇西南安岐山四处齐王芳嘉平五年蜀将姜维围南安襄武皆不克后魏庄帝永安三年于郡置渭州因渭水为名禹贡道渭自鸟防同穴山在州西一百二十九里渭源界隋大业三年罢州复置陇西郡隋乱陷贼武徳元年西土底平复置渭州宝应二年陷于西蕃州境【东西二百六十六里南北三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一百里东至东都一千九百六十里】   【东南至秦州三百里东北至原州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岷州二百二十六里西北至临姚军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秦兆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四   襄武 渭源 陇西 彰   襄武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陇西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渭州大业三年复属陇西郡武徳改属渭州   渭水北自渭源县界流入   六泉水在县东北原上泉源有六因以为名   渭源县【上正东微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首阳属陇西郡西魏文帝分陇西置渭源县因渭水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渭州   鸟鼠山今名青雀山在县西七十六里渭水所出凡有三源并下其同穴鸟如家雀色小青其鼠如家鼠色小黄近穴溲溺气甚辛辣使人变逆呕吐牛马得此气多疲卧不起而大汗   陇西县【上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獂道县也属天水郡后汉末于此置南安郡隋开皇元年废郡移武阳县名于郡理属渭州八年改武阳县为陇西   安都山在县西四十九里   洛门水出县东南洛门谷后汉建武十年来歙大破隗嚣于洛门即此地也   渭水经县南   彰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鄣县也属陇西郡永元元年封耿秉为鄣侯是也【案后汉书耿秉传封美阳侯此云鄣侯未详所据】永嘉南渡县遂废焉后魏宣武帝复置属略阳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渭州   龙马山在县西四十里   鄣水南去县一里   盐井在县南二里逺近百姓仰给焉   武州【武都下 案唐书地理志禄山之乱武都郡没吐蕃大歴二年复置为行州是志所叙未全开元戸三千四百五十三 乡一十二】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战国时白马氐居焉氐即西戎之别种也元鼎六年开白马氐以其地为武都郡魏太祖以杨阜为武都太守及刘备取汉中魏文帝徙武都于美阳即今好畤县界也后诸葛亮使将攻武都隂平遂克定二郡其地始入于蜀蜀平后晋复以为郡及永嘉南迁中原背叛武都又为氐杨茂搜所据羣氐推以为王其后杨难当为宋所破其苗裔复拥众据武都之仇池山在今成州界后魏平仇池于仙陵山东置武都镇宣武帝于镇城复置武都郡废帝改置武州隋大业三年又改为武都郡武徳元年复为武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六里南北二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六十里】   【东至兴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文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宕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成州三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烛 椒赋 布 麻】   管县三   将利 福津 盘隄   将利县【中下郭下】   本汉道县地后魏于此置石门县周闵帝改为将利县属武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武州皇朝因之仙陵山在县西六里   武都有紫水泥亦紫汉朝封玺书用紫泥即此水之泥也又出上品雄黄色如鸡冠   羌水一名陵水经州城南二里   福津县【中下西北至州六十六里】   本后魏之武阶郡也属南秦州文帝又置福津县属武阶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福津县于郡置焉属武州皇朝因之   陇东山在县北四十五里   盘隄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河池县地也后魏废帝于此置武阳郡领盘隄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武州皇朝因之   盘隄山在县东南七十三里   县城魏邓艾与蜀将姜维相持于此筑城置茄芦戍后于此置县   兰州【金城下】   【开元户四千 乡一十五】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秦并天下是为陇西郡汉武帝降匈奴以其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又分陇西置天水郡昭帝六年分陇西张掖以为金城郡今州即金成郡之旧地也初筑时得金故曰金城又言金取其坚固领县十三宣帝又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平帝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以为西海郡理龙夷城即今河源军西一百八十里威戎城是也后汉建武十三年省金城入陇西郡明帝永平元年复立永熹未前凉张轨分立兴晋郡【案晋书张重华传魏书张骏传竝有晋兴郡与此兴晋异未详孰是】张寔徙金城县即今州理是也西秦乞伏干归都苑川南凉秃发乌孤都广武皆此地也【苑川至乞伏慕末为赫连定所灭广武至秃髪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隋开皇元年立为兰州置总管府取臯兰山为名也大业三年罢州为金城郡武徳二年讨平薛举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罢复为州宝应元年没于西蕃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六百一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三百二十里】   【东至临州一百九十里东北至会州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河州三百里西北至鄯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褐 野马皮赋 布 麻】   管县二   五泉 广武   五泉县【中下郭下】   本汉金城县也属金城郡前凉张寔徙金城郡理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兰州皇朝因之   康狼山亦名热薄汗山在县南一百四十里西秦乞伏干归太子炽盘招结诸部二万七千筑城于康狼山以据之即此山也   黄河流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金城闗在州城西周武帝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改津为闗   广武县【中下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   本汉枝阳县也前凉张骏三年分兴晋置广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广武县属兰州大业二年改为允吾【音铅牙】县取汉旧名也六年改为会宁县武徳三年重置广武县   琵琶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北凉沮渠防逊恃其彊隂谋图周周乃拥众南保琵琶山即此也   乌逆水在县西南二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使李广利伐大宛得天马胡马感北风之思遂顿絶羁绊而驰晨发京城食时至炖煌塞下今谷中石上犹存蹄迹   允吾故城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本汉县属金城郡浩亹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汉县也属金城郡亹者水流峡岸深若门也   河州【安乐上 案杜佑通典河州为安郷郡旧唐书同之新唐书作安昌郡与此安乐互异关元户五千二百八十九 乡一十四】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也汉昭帝分陇西天水张掖三郡立金城郡今州即金城郡之枹罕县也灵帝时陇西宋建自称河平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献帝建安末夏侯妙才讨平之晋惠帝立枹罕防军前凉张轨保据凉州立为兴晋郡张骏二十一年以州界辽逺分置河州以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积石州界故曰河州后乞伏炽盘又自金城都于此后魏平定秦陇西改置枹罕镇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镇复为河州隋大业三年罢州改为枹罕郡武徳二年讨平李轨改置河州宝应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八里南北三百七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至东都二千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兰州三百里南至洮州三百里】   【西至廓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鄯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麸金赋 布 麻】   管县三   枹罕 鳯林 大夏   枹罕县【中下郭下】   本汉旧县属金城郡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后遂因之积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积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按河出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注于蒲昌海潜行地下出于积石为中国河故今人目彼山为大积石此山为小积石   鳯林山在县北三十五里   河水在县北五十里河下也按四渎之中河源最髙从髙注下故其流峻急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曰导洛自熊耳按洛水出上洛西山经熊耳之北所言导者皆谓纪所施功不必自其源也   鳯林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白石县地后魏大统十二年刺史杨寛于河南鳯林川置鳯林县因以为名仪鳯元年于河州西移安乡县理此又名安乡天宝元年改名鳯林   石门山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山髙险絶对岸若门即臯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符三年霍去病出陇西至臯兰即此也   离水西去县二百步   大夏县【中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陇西郡前凉张骏置大夏郡县属焉周改属枹罕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河州   金剑山在县西二十里   大夏山水经县南去县十步   镇西军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开元三年哥舒翰于索恭川置   振威军在天成军西百余里天宝十三年哥舒翰攻吐蕃雕窠城置   鄯州【西平下府】   【开元户六千四百四十六 乡一十五】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春秋及秦汉为羌胡所居昭帝元始元年置金城郡按今州界即金城郡地也后汉献帝分置西平郡属凉州前凉张轨分西平置兴晋郡张大锡以兴晋西平二郡辽逺分为广源郡后凉吕光改西平为西河郡南凉秃发乌孤自称武威王徙都于此弟傉檀迁于姑臧后复徙理于此为乞伏炽磐所并后魏以西平郡为鄯善镇孝昌二年改镇立鄯州隋大业三年罢州复为西平郡隋乱陷贼武徳二年讨平薛举闗陇平定改置鄯州仪鳯二年置都督府后复为州开元二十一年置陇右节度使【都管兵七万五千人马一万六百匹衣赐二百五十一万疋段】备西戎统临洮军【开元中移就节度衙置管兵五万五千人马八千四百匹】河源军【州西一百二十里仪鳯二年中郎将李乙支置管兵一万四千人马六百五十三匹】白水军【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开元五年郭知运置管兵四千人马五百匹】安人军【河源军西一百二十里星宿川开元七年郭知运置管兵万人马三百五十匹】振威军【州西三百里开元中信安王祎置管兵千人】威戎军【州西北三百五十里开元二十六年杜希望置管兵千人马五十匹】绥和守捉【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开元二年郭知运置管兵千人】合川郡守捉【州南百八十里贞观中侯君集置管兵千人合川郡今叠州】莫门军【洮州城内仪鳯二年置管兵五千五百人马二百匹】宁塞军【廓州城内管兵百人马五十匹】积石军【廓州西一百八十里仪鳯二年置管兵七千人马一百匹】镇西军【河州城内开元二十六年杜希望置管兵一万二千人马三百匹】平夷守捉【河州城西南四十余里开元二年郭知运置管兵三千人】宝应元年没于西蕃州境【东西三百五里南北二百一十五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七百二十里】   【东南至兰州四百里东北至凉州五百里】   【西至西海三百七十里西南至廓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褐十疋 羚羊角两只赋 布 麻】   管县三   湟水 鄯城 龙支   湟水县【中郭下】   本汉破羌县地属金城郡魏分置西都县属西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鄯州十八年改为湟水县皇朝因之   土楼山在县西百三十里下有土楼神祠   湟水名湟河亦谓之乐都水出青海东北乱山中东南流至兰州西南入黄河   浩亹水今谓之閤门水经县东去县五十五里汉宣帝神爵元年遣后将军赵充国击先零羌充国欲罢骑兵屯田以待其弊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人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又理湟陿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留步士万人屯田为必禽之具诏从之充国竟以屯田之利支解先零   鄯城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仪鳯二年分湟水县置北枕湟水西即土楼山   龙支县【中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   本汉允吾县也属金城郡后魏初于此置金城县废帝二年改名龙支县西南有龙支谷因取为名   积石山在县西九十八里南与河州枹罕县分界黄河在县西南六十里   廓州【宁塞下】   【开元户三千九百六十四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汉宣帝时西羌数背叛后将军赵充国屯陇西诸羌不敢动后汉烧当等八种羌为寇段颎击破之诸羌弭定献帝建安中分金城置西平郡南凉秃发乌孤又以河南地为浇河郡周建徳五年于今州理西南达化县界浇河故城置廓州葢以开廓边境为义隋大业三年罢州复为浇河郡隋乱陷于寇贼武徳二年西土平定改置廓州乾元元年陷于西蕃州境【东西三百九十四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东至上都二千里东至东都二千八百六十里】   【东至河三百九十里南至新置耀武军二百里】   【西至蕃界树郭城三百二十里北至新安夷骑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大黄 戎盐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三   化城 达化 米川   化城县【下郭下】   本后魏石城县地废帝二年因境内有化隆谷改为化隆县皇朝因之先天元年改为化城县   黄河在县南八十步   扶延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多麋鹿   达化县【下东至州三十里】   本后周置达化郡并达化县隋开皇三年罢郡移县入郡廨即今县是也皇朝因之   黄沙戍在县东六十里   米川县【下西至州一百里】   本前凉张天锡于此置邯川戍后魏孝昌二年于戍城置广威县贞观十年于本县东一百二十里黄河南岸置米川县属河州永徽六年移于河北属廓州   积石军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仪鳯二年置西临大涧北枕黄河即隋浇河郡所理   宁邉军在积石军西黄河北   威胜军在积石军西八十里宛肃城   金天军在积石军西南一百四十里洪济桥   武宁军在洪济桥东南八十里百谷城   曜武军在州南二百里黒硖川   右宁边等五军并天宝十三年哥舒翰奏置   岷州【和政下】   【开元户三千九百五十 乡一十四】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也禹贡西倾朱圉鸟鼠按西倾山在洮州之西今州处其东北此则雍州之域明矣在秦为陇西郡洮县地自秦至晋不改后魏文帝始于此置岷州南有岷山因以为称仍领同和郡又改为临洮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岷州大业三年复为临洮郡隋末沦陷寇贼义宁二年改置岷州天宝元年改为和政郡乾元元年复为岷州上元二年因羌叛陷于西蕃州境【东西一百六十三里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三百三十六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一百八十六里】   【东北至渭州二百二十六里南至宕州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洮州一百八十里北至临州三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 鹦鹉鸟 犛牛酥 雕翎赋 布 麻】管县三   溢乐 祐川 和政   溢乐县【中下郭下】   本秦汉之临洮县也属陇西郡后魏置同和郡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岷州义宁二年改置溢乐县岷山在县南一里   崆峒山在县西二十里   州城本秦临洮城也后汉建初二年金城陇西保塞羌皆反车骑将军马防长水校尉耿恭击平之即此地也董卓台在县北十五步   秦长城首起县西二十里始皇三十四年并天下使防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祐川县【中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周明帝武成元年置基成县隋开皇九年省义宁二年重置先天元年改为祐川县取县西祐川为名也和政县【中下南至州三十二里】   本后周洮城郡也武帝保定元年郡省置同和县属同和郡宣政元年改为和政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岷州皇朝因之   洮水西南自溢乐县界流入   和政府在县西北七里   洮州【临洮下】   【开元戸三千七百八十四 乡七】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自秦汉至于魏晋皆诸羌所居至后魏吐谷浑又侵据其地后周明帝武成中西逐诸戎其地内属置洮阳防武帝保定元年立洮州隋大业三年罢州改为临洮郡隋季乱离所在陷没郡守孙长询率所部百姓婴城固守以义宁元宁举城归国武徳二年复于此置洮州贞观四年州移理故洪和城于此置临洮镇五年废镇置淳州【案原本避唐宪宗讳缺淳字今校补】八年废州复移洮州理此永徽元年置都督府开元十七年废入岷州二十年于临潭又置临州二十七年又改为洮州广徳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五百五十里南北二百二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岷州一百八十里西至黄河六百里】   【西南至叠州一百八十里北至河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褐 酥赋 布 麻】   管县二   临潭 美相   临潭县【中郭下】   本隋美相县周保定元年置贞观四年移美相县于东北洪和城内五年于州理改置临潭县其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   洮水出县西南三百里嵹台山即禹贡西倾山也抃傍山在县东南十一里抃傍羌语也羌语呼石为抃呼髙为傍因以为名   安西府在县东四十里周明帝武成元年行军总管博陵公贺兰祥讨吐谷浑作此城以保据西土后因置博陵郡隋又为县属洮州贞观十二年省县入临潭十三年于此置安西府   广思镇在县西一百八十里   莫门军仪鳯二年置在州城内   神策军在州西八十里天宝十三年哥舒翰置在洮河南岸   美相县【中西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隋旧县理在州城贞观四年移洮州在此县亦随徙焉   雾露山在县北一十里   叠州【合川下】   【开元户一千二百七十七 乡一十一】   禹贡梁州之域歴秦汉魏晋诸羌常保据焉至后魏其地入吐谷浑周武帝建徳六年西逐诸戎始统有其地乃置叠州葢取山川重叠为义隋大业元年废叠州以县属洮州武徳二年西土内附于今州西二十九里合川故城置叠州五年陷吐谷浑七年讨平之复置叠州今州城在独山上西临絶涧南枕羌水十三年置都防府永徽元年罢天宝元年改为合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叠州【案唐书地理志云禄山之乱合川懐道等郡没于吐蕃此所叙未合】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五里南北一百二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七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东南沿流至宕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故芳州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洮州一百八十里西至黄河上党项岸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甘松香 麝香 酥赋 布 麻】   管县二   合川 常芳   合川县【下郭下】   本周武成二年置有三谷水至县东合流因以为名属西疆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叠州皇朝因之   石镜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其山石皎彻临照莫不见其形体故以为名山有铜窟隋代采铸今亦填塞白水一名垫江水在州西六十里   药水出县东平地人有患冷者煎水服之多愈   常芳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周武成中所置桓香县属芳州郭下前上元中芳州没蕃神龙元年移县名于大法山东苏董谷西即合川县理是也   芳州【贞观戸八百六十二 案是州陷西蕃在髙宗时其天寳郡名开元户乡皆未有故止载贞观户】禹贡梁州之域秦汉及魏晋皆诸羌所居至后魏吐谷浑入侵据焉周明帝武成中西逐诸戎始有其地乃于三交口筑城置甘松防武帝建徳中改为芳州领恒香深泉二郡隋大业二年郡州废以县属扶州隋氏丧乱陷于寇贼武徳元年西边平定复于常芳县置芳州【案隋书地理志云后魏立芳州有深泉郡后周置常芳县立恒香郡此谓周武帝建徳中改甘松防为芳州与隋志异又唐书地理志云武徳元年以常芬县置芳州此谓置于常芳县芳葢芬之误】髙宗上元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八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里】   【东至羌二百三十里东南至扶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羌直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叠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贞观贡 犛牛酥赋 布 麻】   管县三   常芬 恒香 丹岭   常芬县【下郭下】   本周置属恒香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芳州前上元二年陷于西蕃神龙元年移县名属叠州   素岭山在县东七十里春夏常多积雪因名之   甘松府在城内   恒香县【下东北至州二十五里】   贞观二年置寄理恒香戍   帝候山在县南三里   丹岭县【下东南至州二十里】   本隋旧县开皇十九年置属芳州义宁三年属甘松郡武徳元年罢郡县属芳州所管百姓皆是党项诸羌界内虽立县名无城郭居处   湫池在县西八十里通弥山中周回百余里葢古之天池大泽白水之源葢出此也   宕州【懐道下】   【开元户一千六百五十九 乡六】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羌地也自秦汉至魏晋皆诸羌据焉后魏招抚西戎始有其地有梁弥忿者宕昌羌也其先羌豪祖勤自称宕昌王弥忿于太武初表求内附太武嘉之拜弥忿为宕昌王其后递相传袭称藩于魏谓其地为宕昌藩周天和元年改藩置宕州隋大业三年罢州置宕昌郡武徳元年复宕州天宝元年改为怀道郡乾元元年复为宕州因宕昌山为名也【案陷蕃事缺叙】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南至扶州四百里】   【西北至叠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岷州三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二   怀道 良恭   怀道县【中下郭下】   本周武帝天和元年置属甘松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宕州皇朝因之   苏董戍在县西一百八十三里   良恭山在县北四十里出雌黄   斫花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出朱砂雌黄入常采取之宕昌故城今为交和戍在县东五十二里   良恭县【下西南至州二百一十里】   本周之阳谷县也武帝天和五年置宕昌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宕州十八年改为良恭县   愿虏山接县城西北隅东西四十里南北三里   临州【狄道下府           案是州置自天宝三年故不载开元户】乡   天宝初割兰州狄道县又别置安乐县置临州州郭旧有临洮军久视元年置至宝应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二百四十里】   【南至岷州三百四十里西至兰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案此临州由兰州析置其贡赋在天宝初当与兰州同而传写遗缺】   管县二   狄道 长乐   狄道县【下】   本汉县属陇西郡晋改为武轺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天宝初改属临州   长乐县【下】   天宝初置安乐县乾元后改为长乐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四十   唐 李吉甫 撰   陇右道【下 案是卷凉州至庭州载开元贡而不载布麻之赋竝由传写遗缺】州八【凉州甘州肃州沙州州伊州西州庭州其县二十五】   凉州【武威中府】   【开元戸二万六千一百六十五 乡二十五】   禹贡雍州之西界自六国至秦戎狄及月氐居焉后匈奴破月氐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氐乃逺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匈奴使休屠王及浑邪王居其地汉武帝之讨北边休屠浑邪数见侵掠单于怒遗使责让之二王恐见诛乃降汉汉得其地遂置张掖酒泉炖煌武威四郡昭帝又置金城一郡谓之河西五郡改州之雍州为凉州五郡皆属焉地势西北邪出在南山之间隔絶西羌西域于时号为断匈奴右臂献帝时凉州数有乱河西五郡去州隔逺自来别立州于是以五郡立为雍州魏又分雍州置凉州领河西五郡晋惠帝永宁元年以张轨为刺史持节领防羌校尉防永嘉之乱因保据凉州是为前凉至张天锡为苻坚所灭后十余年又为吕光所据是为后凉至吕隆为姚兴所灭及沮渠防逊起兵据张掖是为北凉至沮渠茂防为后魏所灭及太武帝改州镇置四军为戍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复为凉州领武威等十郡二十县周置总管府隋大业三年改为武威郡废总管隋末丧乱陷于寇贼武徳二年讨平李轨改为凉州置河西节度使【都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一万八千八百匹】断隔羌胡统赤水军【在凉州城内管兵三万三千马一万三千匹本赤乌镇有青赤泉名焉军之大者莫如赤水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前拒土蕃北临突厥】太斗军【凉州西二百里本是赤水军守捉开元十六年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枝谷为名管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匹】建康军【证圣元年尚书王孝杰开镇周回以甘肃两州中间阔逺频被贼抄遂于甘州西二百里置此军管兵五千三百人马一千二百匹东去理所七百里】宁寇军【甘州东北十余里天寳二年置管兵一千七百人马五百匹】玉门军【肃州西二百余里武徳中杨恭仁置管兵千人实三百人马六百匹东去理所一千一百余里】墨离军【州西北一千里管兵五千人马四百匹东去理所一千四百余里】新泉军【会州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七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豆卢军【沙州城内以当匈奴要路山川回阔神龙初置立豆卢军以镇之兵四千五百人马四百匹去理所一千七百余里】张掖守捉【东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六千五百人马一千匹】交城守捉【凉州西二百里管兵一千人】白亭军【凉州西北三千里管兵一千七百人】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复为凉州广徳二年陷于西蕃州城本匈奴新筑汉置为县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为鸟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亦名卧龙城   州境【东西四百里南北八百三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秦州路二千里取兰臯路一千六十里   东南至东都二千八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五张 细褐 柔毛毡白小麦十石】   管县五   姑臧 神乌 昌松 嘉麟 天宝   姑臧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武威郡因姑臧山为名亦言故匈奴葢藏城后人因讹为姑臧焉   姑臧南山一名雪山在县南二百三十里   天梯山在县南二十五里   白亭军在县北三百里马城河东岸旧置守捉天宝十年哥舒翰改置军因白亭海为名也   文车泽在县东三十里前秦苻坚遣将军茍苌毛盛将军伐北凉造机械冲车于此因名   休屠城在县北六十里汉休屠县也   明威戍在县北百八十里   武安戍在县西北百六十里   武兴盐池眉黛盐池并在县界百姓咸取给焉   神乌县【上旧郭下】   本汉鸾鸟县张天锡改置武兴县后废武徳三年又于城内置神乌县与姑臧分理神乌理西姑臧理东贞观元年废总章元年又置也   昌松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仓松县属武威郡后魏置昌松郡县属焉隋开皇三年改昌松为永年县后以重名复为昌松   金山在县南一百八十里丽水出焉   苍松故城在县东北十里汉苍松县也   丽水府在县城中   白马戍在县东北五十里   嘉麟县【中下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宣威县地前凉张轨于此置兴武郡后凉吕光改置嘉麟县后废万嵗通天元年重置   天宝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番【音盘】禾县属张掖郡北凉沮渠防逊立为番禾郡后魏太武帝平凉罢郡置军隋开皇三年改为县皇朝因之天宝中改为天宝县   甘州【张掖下】   【开元戸五千四百四十 乡一十七】   禹贡雍州之域自六国至秦戎狄月氐居焉汉初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使将军赵破奴出令居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断匈奴之右臂自张其掖因以为名初属张轨后凉末段业亦尝据此地后业为北凉沮渠防逊所杀据之后又迁理姑臧后魏太武平凉以为张掖军废帝二年改军置甘州因州东甘峻山为名或言地多甘草故名隋大业三年罢州为张掖郡隋乱陷贼武徳二年讨平李轨改置甘州永泰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四百一十六里南北一千三百七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二千五百里东南至东都三千三百六十里】   【东至凉州五百里东北至花门山一千四百五十里】   【南至大雪山二百三十里西至肃川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 白柰 枸杞】   管县二   张掖 删丹   张掖县【下郭下】   本汉觻得县属张掖郡本匈奴觻得王所居因以名之晋改名永平隋开皇三年改永平为酒泉县大业二年改为张掖县取旧郡为名也皇朝因之   合黎山俗名要涂山在县西北二百里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祁连山在县西南二百里张掖酒泉二界上美水茂草山中冬温夏凉宜放牧牛羊充肥乳酪浓好夏泻酥不用器物置于草上不解散作酥特好一斛酪得斗余酥雪山在县南一百里多材木箭竿   甘峻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出青鹘鹰称为竒絶常充贡献   居延海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即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者风吹流行故曰流沙   盐池在县北九百三十里其盐洁白甘美随月亏盈周回一百步   建昌军在州西北一百九十里   删丹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张掖郡按焉支山一名删丹山故以名县山在县南五十里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祁连同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顔色弱水在县南山下   大斗枝谷在县南二百里隋大业五年炀帝躬率将士出西平道讨吐谷浑还此谷会大霖雨士卒冻馁死者十六七   宁寇军在居延水两中天宝二年置   肃州【酒泉下】   【开元户二千二百五十三 乡八】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六国时月氐居焉后为匈奴所逐奔逃西徙匈奴得其地使休屠昆邪王分守之武帝元狩二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以隔絶胡与羌通之路以城下有泉其味若酒故名酒泉初属张轨后凉吕光复据有其地后魏道武帝天兴三年晋昌太守唐【缺】移檄六郡推武昭王为主为大都督凉公秦凉二州牧自敦煌迁都于此号西凉王后沮渠防逊复据有其地后魏太武帝平沮渠氏以酒泉为军属炖煌镇明帝孝昌中改镇立瓜州复置酒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立酒泉镇所领县并属甘州仁寿二年以境宇辽逺分甘州置肃州隋末陷于寇贼武徳元年河右底定复于酒泉县置肃州大歴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五百六十四里南北五百四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二千九百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甘州四百里南至吐蕃雪岭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葭芦泉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 砺石 肉苁蓉 柏脉根】管县三   酒泉 福禄 玉门   酒泉县【中郭下】   本汉福禄县也属酒泉郡自汉至隋不改义宁元年分置酒泉县初西凉武昭王自敦煌迁都于此至子歆为沮渠防逊所破   昆仑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此山   洞庭山在县西七十里四面悬絶人不能上遥望焰焰如铸铜色山中出金   白亭海在县东北百四十里一名会水以众水所防故曰会水以北有白亭故曰白亭海方俗之间河北得水便名为河塞外有水便名为海   遮虏障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隋镇将杨于其地得铜弩牙箭镞   西凉武昭王陵在县西十五里   福禄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乐防县属敦煌郡后魏太武帝平沮渠茂防改县为戍隶敦煌镇孝文帝改为乐防县隋改县为镇武徳二年置福禄县取旧名也   崆峒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黄帝西见广成子于崆峒汉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登崆峒并为此山也   祁连戍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盐池在县东北八十里周回百姓仰给焉   玉门县【中下东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酒泉郡汉罢玉门闗屯戍徙其人于此因以名县后魏孝明帝改为玉门郡周武帝省入会稽县隋开皇十年复改为玉门县皇朝因之   金山在县东六十里出金   独登山在县北十里其山出盐鲜白甘美有异常盐取充贡献   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黒脂人以草□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   玉门军开元中玉门县为吐蕃所陷因于县城置玉门军天宝十四年哥舒翰奏废军重置县   沙州【炖煌下府】   【开元户六千四百六十六 乡一十三】   禹贡雍州之域古戎地也左传所谓允姓之戎居于州注云在今敦煌是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前凉张骏于此置沙州葢因鸣沙山为名流沙即居延泽也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后三年宣让州复改为敦煌郡凉武昭王初都于此后又迁于酒泉后魏太武帝于郡置敦煌镇明帝罢镇改州为敦煌郡防又改为义州庄帝又改为州隋大业三年又罢州为敦煌郡隋末丧乱陷于寇贼武徳二年西土平定置州五年改为沙州建中二年陷于西蕃【皇朝以敦煌为炖煌】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南至上都三千七百里东南至东都四千五百六十里】   【东至州三百里西至石城镇一千五百里】   【西至吐蕃界三百里北至伊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 石膏 棊子石 防羊角】管县二   炖煌 夀昌   炖煌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敦煌郡周武帝改为鸣沙县以界有鸣沙山因以为名隋大业二年复为敦煌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   三危山在县南三十里山有三峯故曰三危尚书窜三苗于三危即此山也   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县南七里今按其山积沙为之峯峦危峭逾于山石四面皆为沙垅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頺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緜歴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   悬泉水在县东百三十里出悬泉山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即此也水有灵车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   盐池在县东四十七里池中盐常自生百姓仰给焉寿昌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龙勒县因山为名属敦煌郡周武帝省入鸣沙县大业十一年于城内置龙勒府武徳二年改置寿昌因县南寿昌泽为名也   龙勒水在县南百八十里龙勒山上李陵发兵至遮虏障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所见即此水阳闗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闗之南故曰阳闗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闗县周废   玉门故闗在县西北百一十八里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门戸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防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恐后代谓臣没西域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即此是也   豆卢军神龙元年置在州城内   瓜州【晋昌下府案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酒泉郡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酒泉敦煌二郡之地晋惠帝又分二郡置晋昌郡周武帝改为永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按隋瓜州即今沙州也大业三年改瓜州为敦煌郡武徳五年改瓜州别于晋昌置瓜州地出美瓜故取名焉狐食其瓜不见首尾大歴十一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六百八十四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三千四百里东南至东都四千二百六十里】   【东南至肃州四百八十里南至大雪山二百四十里】   【西至沙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草鼔子 吉莫皮】   管县二   晋昌 常乐   晋昌县【中下郭下】   本汉冥安县属敦煌郡因县界冥水为名也晋元康中改属晋昌郡周武帝省入凉兴郡隋开皇四年改为常乐县属州武徳七年为晋昌县   雪山在县南百六十里积雪夏不销东南九十里南连吐谷浑界   冥水自吐谷浑界流入大泽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丰水草宜畜牧   玉门闗在县东二十步   合河戍在县东北八十里在州西二百步葢神龙元年置也   常乐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汉广至县地属敦煌郡魏分广至置宜禾县后魏明帝改置常乐郡隋于此置常乐镇武徳五年置常乐之县也   伊州【伊吾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二十九 乡七】   禹贡九州之外古戎地古称昆吾周穆王伐西戎昆吾献赤刀后转为伊吾周衰戎狄杂居泾渭之北伊吾之地又为匈奴所得及秦始皇攘戎狄筑长城以界中国汉武时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闗焉两闗即阳闗玉门也王莽时地属匈奴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宜禾都尉以为屯田兵镇之所未为郡县后复为匈奴所得自建武至于孝和三通三絶至顺帝时以伊吾旧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钞暴开设屯田如故事置伊吾司马一人至魏立伊吾县晋立伊吾都尉并寄理敦煌北界非今之伊州后魏及周又有鄯人来居之隋大业六年得其地以为伊吾郡隋乱又为羣胡居焉贞观四年胡等慕化内附于其地置伊州【案是州据唐书地理志元和时亦久陷吐蕃此所叙未全】   州境【东西一千一十五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千三百三十里东南至东都五千一百六十里】   【东南取莫贺碛路至瓜州九百里西南至西州七百三十里】   【正南微东至沙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刀 隂牙角】   管县三   伊吾 柔逺 纳职   伊吾县【下郭下】   本后汉伊吾屯贞观四年置县   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折罗漫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春夏百雪出好米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盐池海在县南三百里周回百余里州东北四涧水竝南流至州南七入里合流为一水侧近皆有良田柔逺县【下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贞观四年置县东有柔逺故镇因以为名兼置守捉天山在县北二十里   柳谷水有东西二源出县东北天山南流十五里合纳职县【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贞观四年置其城鄯善人所立胡谓鄯善为纳职因此名县焉后汉明帝曽于此置宜禾都尉   但密山在县北百四十里山北二十里正抵蒲海其蒲海后汉桓帝时匈奴呼衍王寇伊吾司马毛恺遣吏兵五百人与战悉为所没即此海也   绕海名良田汉将赵充国所屯也俗名婆悉厥海伊吾军在州西北三百里折罗漫山北甘露川置刺史为使景龙四年置   陆盐池在州南六十里周回十余里无鱼水自生如海盐月满则盐多而甘月亏则盐少而苦   西州【交河中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七 乡二十四】   本汉车师国之髙昌壁也后汉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以超为都防复置戊巳校尉治车师前部髙昌壁以其地势髙敞人物昌盛因名髙昌晋成帝咸和中张骏置髙昌郡后魏太武时有阙爽者自为髙昌太守真君中爽为沮渠无讳所袭夺据之无讳死弟安周代立为蠕蠕所并蠕蠕以阚伯周为髙昌王髙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子义咸立嵗余为其从兄首归所杀自立为髙昌王五年阿伏至罗杀首归以敦煌孟明为髙昌王太和二十年孟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麴嘉为长史遣使内附髙昌人恋本土不愿东迁相与杀王而立麴嘉麴嘉卒子坚立坚卒子伯雅来朝隋炀帝以宇文氏女玉波为华容公主妻之伯雅卒子文泰立遣使贡献其后渐失臣礼贞观十四年诏兵部尚书侯君集统薛万钧牛进达等总兵讨之文泰病死子智盛立八月君集进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获戸八千列其地为西州并置安西都防以统之显庆三年置都督府天宝元年复为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州境【东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千三十里东南至东都五千里】   【东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东北至伊州七百三十里】   【南至楼兰国一千二百里并沙碛难行西南至乌耆七百二十里】   【北自金婆岭至北庭都防府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毡毛 干蒲萄 刺蜜】   管县五   前庭 柳中 交河 天山 蒲昌   前庭县【上郭下】   贞观十四年置髙昌县取旧髙昌国为名也天宝元年改为前庭县   天山夷名折罗漫山在县北三十里   交河在县西髙昌国土良沃谷麦一嵗再熟出赤盐其味甚美泽间有草名为羊刺其上生蜜食之与蜂蜜不异名曰刺蜜有盐其状如玉取以为枕贡之中国柳中县【中下西至州三十里】   贞观十四年置驿路城极险国   天山在县东北   大沙海在县东南九十里   交河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车师前王庭也按车师前王国理交河城自汉迄于后魏车师君长相承不絶后魏之后湮灭无闻葢为匈奴所并髙昌据其地贞观十四年于此置交河县与州同置   交河出县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为名   天山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贞观十四年置   蒲昌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贞观十四年置本名金蒲城车师后王庭也   天山军在州城内开元二年置本汉车师后王庭乌孙之东境也贞观十四年置   庭州【北庭上都防府】   【开元户二千六百七十六 乡五】   庭州因王庭以为名也后为贼所攻掠萧条荒废显庆中重修置以来济为刺史理完葺焉请州所管诸蕃奉敕皆为置州府以其大首领为都督刺史司马又置参将一人知表疏等事其俗帐居随逐水草帐门皆向东开门向慕皇风也其汉户皆龙朔以后流移人也长安二年改置北庭都防府按三十六蕃开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节度使【都管兵二万人马五千匹衣赐四十八万疋段】以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西北去突骑施三千余里北坚昆七十里东去斩啜一千七百里】管瀚海军【北庭都防府城内长安二年初置烛龙军三年郭元振改为湖海军开元中葢嘉运重加修筑管兵一万二千人马四千二百匹】天山军【西州城内开元二年置管兵五千人马五百匹在理南五百里】伊吾军【伊州西北三百里廿露川景龙四年置管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在理所东南七百里】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千二百七十里东南至东都六千一百三十里】   【东至西州五百里东南至伊州九百七十里】   【东北至囘鹘衙帐三千里西至碎叶二千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焉耆镇一千一百里北至坚昆衙帐约四千里】   贡赋【开元贡 隂牙角 内沙 阿魏 延胡索速霍角】管县三   后庭 蒲 轮台   后庭县【下郭下】   贞观十四年于州南置蒲昌县长安二年改为金蒲县宝应元年改为后庭县   蒲县【下南至州十八里】   贞观十四年置因蒲海为名先天二年为黙啜所陷开元十四年复置   轮台县【下东至州四十二里】   长安二年置   清海军在州西七百里旧名镇城镇天宝中改名清海军   俱六镇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当碎叶路   凭落镇在州西三百七十里   神仙镇在州南五十里当西州路   沙鉢镇在州西五十里当碎叶路   蒲镇在蒲县西   郝遮镇在蒲县东北四十里当囘鹘路   盐泉镇在蒲东北二百里当囘鹘路   特罗堡子在蒲县东北二百余里四面有碛置堡子处周回约二千里有好水草即往囘鹘之东路   元和郡县志卷四十   元和郡县志后序   右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宰相李吉甫所上也吉甫病古今地理家着録不得其要独取萧何收秦图书而究天下阸塞戸口多少者以为凖则则不待详阅其书而其体要卓然可纪也已吉甫再相葢元和六年此志自载其所尝建白者二事改复天徳旧城则在八年更置宥州于经略军则在九年其年十月吉甫遂薨于位则是书又其当国日久乃始纂述此于唐家郡县疆境方面险要必皆熟按当时图籍言之最为可据又其言曰志凡四十七镇镇皆有图冠其篇首故以图志名之图今亡矣独志存焉耳宪宗经略诸镇吉甫实赞成之其于河北淮西悉尝图上地形宪宗得以坐览要害而隂定策画者图之助多也惜乎其不存志传写久有阙逸又譌误不敢强补谨书其有益者以示可传而已淳熙二年五月一日秘书少监臣大昌序   张几仲帅襄阳且行谓予曰以予之好异书知世间有甚欲之而无其力者矣之镇茍暇期取古书有益者刻木而布传之庶其费寡而人可得是亦一为政也秘藏多书盍选择见授予思之有元和郡县志者其所记地理多唐家制度本朝疆理天下率多本唐则是书之备稽究特与今宜予尝即蓬山藏本之未叙列其所以可传者矣茍欲嘉惠夫人则莫此为要遂録寄之以遂其雅好几仲名子顔今以敷文阁待制在镇淳熙二年至日新安程大昌泰之书   右元和郡县志四十卷目録二卷唐元和八年丞相李赵公吉甫所上也后三百六十有三年今京西牧待制张公几仲始刻版于襄阳幕府按新唐书艺文志着録是书为五十四卷会要析而两之一曰州县郡国图三十卷一曰郡国图其卷与新志同皆冠以元和三者了不相似以今所刻证之皆非也地理之最莫切于图书周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要周知其利害沛公入闗萧何收秦丞相府图籍具知阸塞戸口多少强弱处基汉为雄光武与邓禹论天下郡国亦披舆地图乃克见则不出户庭而九州万里在吾目中如策马并辔援衣挈领舎此谁则然方赵公为相强藩悍帅狃贞元余习擅地自予朝廷莫敢诃而能以期年间易三十六镇魏田季安病公请以滑任薛平戍重兵邢洺因图上河北险要宪宗张于浴堂门壁每叹曰朕日按图信如料则其所著书葢已见之行事矣岂直区区纸上语而已哉几仲先忠烈王勲在彞鼎为中兴社稷臣几仲济美称家文史声猷有晋宋胜流风度方守国西门雍容缓带蹑叔子元凯故迹一旦天子读此书悼河山之独西想燕冀而忼慨睠焉北顾思有所出赵营平不必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马伏波不必聚米为山指画形势几仲知之矣予愿拭目焉本作书之旨则赵公之叙固在今揭于篇首淳熙三年十一月番阳洪迈书   子顔少有四方志逮长益笃比年数被上委使寻复领符襄州奏事便殿上谕曰驰驱原隰尔素志也顾昧陋何以克承玉音洎至郡每登岘山抚中原未始不叹息久之思有以自効者浩不知其涯焉会故人程刑部寄元和郡县志阅之瞿然有感仰惟明主扼天下之吭制羣生之命者不在兹乎亟用版传以资有志者筹赞恢拓之业又得程洪二钜公题品详赡斯文为不朽矣昔司马子长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北涉汶泗东观齐鲁孔子之遗风西使巴蜀以还周览山川故其为文广博驰骋古今愚不敏讵敢拟一二惟欲勉驰驱之素志竭緜薄于异时葢有务于是书亦报上之一云淳熙三年十二月朔旦上秦张子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