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太平寰宇记      地理二【总志之属】提要   【臣】等谨案太平寰宇记一百九十三卷宋乐史撰史字正子官太常博士直史馆事迹具宋史文苑传宋太宗时始平闽越并北汉史因合舆图所隶考寻始末条分件系以成此书始于东京迄于四裔然是时幽妫营檀等十六州晋所割以赂辽者实未入版图史乃因贾眈十道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之旧概列其名葢太宗置封桩库冀复燕云终身未尝少置史亦预探其志载之于篇非无所因而漫録也史进书序讥贾眈李吉甫为漏缺故其书采摭繁富惟取赅博于列朝人物一一并登至于题咏古迹若张祜金山诗之亦皆并録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本于史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至是而大变然史书虽卷帙浩博而考据特为精核要不得以末流冗杂追咎滥觞之源矣原本二百卷诸家藏本并多残缺惟浙江汪氏进本所阙自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仅佚七卷今据以着録文献通考作太平寰宇志此本标题实作太平寰宇记诸书所引名亦两岐今考史进书原序亦作记字则通考为传写之误不足据也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太平寰宇记自序   臣闻四海同风九州共贯若非圣人握机蹈杼织成天下何以逮此自唐之季率土纒兵裂水界山窥王盗帝至于五代环五十年虽奄有中原而未家六合不有所废其何以兴祖龙为炎汉之梯独夫启成周之路皇天骏命开我宋朝太祖以握斗歩天扫荆蛮而干呉蜀陛下以呵雷叱电荡闽越而防并汾自是五帝之封区三皇之文重归正朔不亦盛乎有以见皇王之道全开辟之功大其如图籍之府未修郡县之书何以颂万国之一君表千年之一圣眷言阙典责在史官虽则贾躭有十道述元和有郡国志不独编修太简抑且朝代不同加以从梁至周郡国割据更名易地暮四朝三臣今防波讨源穷本知末不量浅学撰成太平寰宇记二百卷自河南周于海外至若贾躭之漏落吉甫之阙遗此尽收焉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攻守利害防袭根源伸纸未穷森然在目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图籍机权莫先于此臣职居馆殿志在坤舆辄撰此书冀闻天听诚惭浅畧仰冒宸严谨上   太平寰宇记自序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一   开封府一   封府今理开封浚仪二县禹贡为兖豫二州之域星分房在春秋时为郑地战国时为魏都史记云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即今西面浚仪县故城是也后秦始皇二十二年攻魏因引河水灌城而防之即以为三川地汉祖起沛郦生説曰陈留为天下冲四通五达之郊无名山大川之阻即谓此地也后定天下为陈留郡之浚仪县至文帝封皇子武为梁王都大梁后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即今宋州也晋武改为陈留国东魏孝静帝废国为梁州分为陈留开封二郡北齐废开封郡并入陈留郡至后周改梁州为汴州以城临汴水因以为名隋初州如故大业初州废又为郡二年废郡以其地并入荣阳颍川济隂东莱等四郡有通济渠即炀帝所开以通江淮漕运经中而过唐武徳四年平王世充置汴州总管府管汴洧杞陈四州领浚仪新里小黄开封封邱等五县七年改为都督府废开封小黄新里三县入浚仪县复废杞州之雍邱陈留营州之中牟洧州之尉氏来属龙朔二年以中牟郑州延和元年复置开封县天宝元年改汴州为陈留郡乾元四年复为汴州建中筑罗城梁开平元年升为东京置开封府后唐同光元年复为汴州以宣武军为额晋天福三年又升为东京置开封府汉周至今并因之   元领县六 今十六   开封 浚仪 封邱 陈留 尉氏 雍邱 襄邑【宋州割到】 考城【曹州割到】 武阳【郑州割到】 中牟【郑州割到】 太康【陈州割到】 长垣【渭州割到】 酸枣【滑州割到】 扶沟【许州割到】 鄢陵【许州割到】 东明【新置】   府境   东西三百里 南北三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西京四百二十里 西至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宋州三百里 西至郑州一百四十里南至蔡州五百里 北至滑州二百二十里 南至宋州三百一十八里 又东南至陈州三百一十里西南至许州二百十五里 东北至曹州二百二   十里 西北至孟州三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领县六户八万二千一百皇朝管县一十六户主九万一千二百三十二客八万八千三百九十九   风俗   汉书河南之气厥性安舒今汴地渉郑卫之境梁魏之墟人多髦俊好儒术杂以游豫有魏公子之遗风难动以非易感以义   姓氏   陈留郡五姓 防 谢 何 虞 蔡   人物   陈平杨武户牗乡人 郦其食 申屠蟠 蔡邕陈留人 边韶 百里嵩 潘最 毛玠陈留平坵人典 元瑀尉氏人子籍 江 江式 唐刘   仁軏尉氏人与子姓三人并授上柱国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土产   绢 绵 谷子 麻黄 酸枣   开封县旧二十乡今八乡八坊本汉县属河南郡今县河五十里开封古城是汉理所后魏天平元年于此置开封郡高齐天保七年郡与县俱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郑州唐武徳四年自郑州来属贞观元年并入浚仪延和元年又折浚仪于州城内别置今县管东界 逢泽在县东北十四里今名蓬池史记秦孝公二十年使公子少管率师防诸侯逢泽又谓卫国之岸地唐天宝六年改为福源池 夷门史记大梁有十二门有曰夷门隠士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夷门门吏魏公子无忌厚遗之不受 吹台在县南五里陈留风俗传县有苍颉师旷城其城有列仙吹台梁孝王亦増筑焉朱梁开平二年改繁台为讲武台此即吹台也其后有繁氏居其侧里人乃以姓呼之 沙海在县西北十二里战国防云齐欲发卒取周九鼎顔率説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于沙海之上为日乆矣即为此也至隋文疏凿旧迹引汴水注之习舟师以伐陈陈平之后立碑其侧以纪功徳焉今无水 蓼堤在县东北六里高六尺广四丈梁孝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徙睢阳乃筑此隄至宋州三百里 蔡水在县南本梁沟始皇二十二年王贲引水攻大梁是此 通济渠在县南二里隋大业元年以汴水迂曲回复稍难自大梁城西凿渠引汴水入号通济渠 开封故城在县西十五里郑庄公所筑陈留风俗传曰阮简为开封令有刦贼外白甚 高阳故城 甘城即秦大史甘公所居之地因星文説张耳令背项羽依高祖即于此城 信陵亭在城内临河当相国寺前即魏公子无忌胜槩之地 琵琶沟在县南十一里西从中牟县界流入通济渠隋炀帝欲幸江都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入即莨宕渠也旧图经云形似琵琶故名   仓垣县在县东北二十里水经云济水东经仓垣城舆地志曰仓垣城南临汴水西北有苍颉坟城有列仙台棘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左传云晋荀呉渉自棘津   新里县故城在县东三十里隋高帝开皇十六年分浚仪县置因新里为名炀帝大业二年废唐武徳四年复置贞观元年又废 苍颉坟在县东北二十里舆地志云苍颉西北有苍颉冢 樊于期墓在县南一十三里史记云樊于期逃秦罪入燕燕荆轲谓曰须君首可以谋秦王于是自杀凾封送秦魏人塟于此 张仪墓在县东北七里史记云仪魏人相秦一十年卒塟于此俗以坟形似砚因名砚子台以张耳墓南砚台此谓北砚台 张耳墓在县东七里汉书耳大梁人高祖布衣时甞从耳游后事赵有功受封卒塟于此 蔡伯喈墓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书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汉灵帝时坐收廷尉死狱中塟于此 荆轲墓在县东四十里史记曰轲卫人也游燕为丹入秦刺秦王不巾而死旧图经云招魂塟于此   浚仪县旧二十五乡今十二乡八坊汉武帝元年废新里城而立浚仪属陈留郡舆地志云夷门之下新里之东浚水之北象而仪之以为邑名后魏以县梁州后周改梁州为汴县亦焉隋废汴改属郑州唐初置汴州县复归焉今居郭内开封故城在即今为理之所也寒泉陂在县西六十里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其   水冬夏常冷因曰寒泉 酺池在县西北七里古大梁城梁孝王作 砖硠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史记张良报韩讐伏处于博浪候秦始皇 古浚仪城二一在县东三十里一在县北四里 赤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水经云蒗荡渠东南迳赤城至浚仪 信陵君墓在县南一十二里史记魏公子无忌昭王少子安厘王弟为信陵君 侯嬴墓在县南一十二里史记魏公子无忌谋杀赵询自刎而死遂塟于此 叚干木死西土魏王迁都之日子孙改塟于此 陆云祠在县北二里晋书陆云甞为浚仪令民为立祠 青邱亦曰元池女娀简狄浴于晋邱之水有元鸟遗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 鸿池即卫献公射鸿于此 望京楼城西门楼本无名唐文宗大和二年节度使令狐陶重修因登临赋诗曰夷门一镇五经秋未得朝天未免愁因上此楼望京国便名楼作望京楼   封邱县北六十里二十乡今七乡古封国之地左氏传谓赐封父之繁弱是也鲁国都纪云卫地之延乡汉高祖与项籍战败于翟母免难之处后以延乡为封邱县翟母即此地也陈留郡后魏道武帝并入酸枣宣武帝复置隋开皇三年汴 黒山在县北三里魏志初平四年春太祖军甄城荆州牧刘表断袁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邱黒山徐赋佐之 黄池在县西南七里东南三里按春秋哀公十二年防晋侯呉子于黄池呉晋争长杜预注云陈留封邱县南有黄亭近济水云响城在县南一十里按史记云呉晋率诸侯防于黄池莫不云集响应共筑此城因以为名 期城在县西南七里按城冢史记云期城者夏禹理水时所筑今呼为箕城 废守节县在县西北三里唐武徳三年李勣于酸枣县置梁州乃分胙城酸枣二县以属焉于时柬州未平人思効节县新创立故以守节为名至四年废 封邱台在县东五里按世本东郡齐国侯伯儵子卒塟此遂于城内作地道 向子墓亦名墓子台 桐牢亭在县二里按春秋鲁哀公防晋侯同盟于虫牢杜预注云郑地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亭襄公十八年传云楚侵郑东北至于虫牢而反续汉记云封邱有桐牢亭韦昭曰古虫牢地也今俗谓之桐涡 朱亥墓在县西三十里按史记秦攻赵赵求救于魏安厘王遣将晋鄙将兵救赵惧秦不进魏公子无忌使朱亥赍铁锤杀晋鄙而统其军以救赵卒塟于此 翟母墓在县西南七里按陈留风俗传云汉高祖与楚项羽战败于延乡有翟母者免其难也 百里嵩墓在县东七里后汉书嵩字景山陈留封邱人为徐州刺史时旱嵩乃传车廵部所到属县膏雨随车卒塟于此 程征君墓在县南四里魏书程仲字孔礼陈留封邱人有志行明帝青龙三年征不就景初二年正始五年征又不就晋武帝大始二年卒封元乡亭侯   陈留县东三十五里旧二十五乡今七乡本古有莘城国语谓之莘墟史记云郑桓公反以周衰徙都于留即此地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陈留县汉为陈留郡县焉西晋末郡县并废后魏复置隋废唐武徳四年置县杞州贞观元年废移汴州其后因之魏书谓四战之地是也乃汉高祖兵败母死之地 阿谷水在县北五十八里家语曰孔子南游于楚至阿谷之坠使子贡奉觞从女子乞饮即此也 小黄城汉县名属陈留故城今在县东北三十三里亦曰小黄园 昭灵夫人陵庙在县北三十七里风俗传曰沛公起兵野战于黄乡天下平定乃命使以梓宫招魂幽野有丹蛇在水自洒濯入梓宫其浴处仍有遗髪今庙号昭灵焉 睢沟在县东南五里舆地志云汴水自荣阳受睢水东至陈留彭城南入泗水经县界入雍邱界自后开通济渠此渠废今无水 汉武帝宫在县罗城内风俗传孝武帝元狩元年置行宫今废为舍 逍遥宫南县南六里余隋大业六年置今废 陈陵在县北二十里按城冢记云大梁城东三十里汴水北五里有黄柏山陈元方祖父坟二十区有碑存 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国语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等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 老邱城在县北四十五里按春秋传云定公十五年郑罕达败宋师于老邱杜预注云老邱宋地 平邱城在县北九十里陈留风俗传云邱城卫灵公邑春秋昭公十三年晋防诸侯于平邱杜预注云平邱在陈留长垣县西南 斗城在县南三十五里按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塟伯有于斗城杜预注斗城郑地名 裘氏城在县南六十里风俗传云陈留有裘氏乡城冢记云秦时故县也 澹台子羽墓在县南六十里风俗传子羽冢在陈留县 张良城在县东六十里按城冢记云张城汉高祖为张良筑亦名张良城良世孙名徳为兖州刺史袭封陈留侯食小黄万户至炀帝时塟张城西南三百歩今呼为张光墓也   尉氏县南一百里原十乡本春秋郑大夫尉氏之邑即狱官也魏徙都于梁遂属魏秦始皇二年置尉氏县汉以县梁国武帝分梁国置陈留郡因属焉东魏开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汴州十六年属洧州州废入许唐武徳四年复置洧州贞观八年州废复归汴郡南阮所居之所 三亭冈在县西南三十里史记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夜与范睢言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郡即此冈之南也 长明沟在县西四十五里源出许州长葛县界与太沟合流司马彪郡国志云苑陵县有白雁陂引渎南流谓之长明沟 笔沟在县东北四十里与康沟相合端直如笔 蓬池在县北五里按述征记曰大梁西南九十里尉氏有蓬池阮籍诗云徘徊蓬池上回首望大梁即此是也 向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防于北林师于向杜预注云向地在頴川长社县东北 莵氏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按左氏传昭公五年郑伯劳楚屈生于莵氏杜预注云莵氏郑地 鸡鸣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按郦元注水经云魏惠王元年韩懿侯防伐魏于皛泽陂比对鸡鸣城 故钟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按续述征记云钟城魏太傅钟繇故里城南三里有钟繇碑 蒋城在县西五十里其城以西半属新郑县界左传僖二十四年凢符邢茅胙祭周公之社预注云蒋在弋阳县 废苑陵城在县南四十八里按属征记成臯东南一百三十里有苑陵城郑国之所都其城今见在郑州新郑县唐武徳四年绥抚使任环移苑陵县属洧州贞观元年废鄢陵三县别置大业二年废 宿苍舒墓在县东四   十五里按孝子传云宿苍舒陈留尉氏人小有至性七嵗遭饥荒卖身为奴以供父母后起家为上党太守杜元凯墓在县西南五十里晋封当阳县侯累迁司徒阮籍墓在县东四十五里籍陈留尉氏人即竹林七   贤有碑在 阮籍台在县东南二十歩籍每追名贤携酌长啸登此也   雍邱县东八十七里旧二十八乡今八乡古雍国黄帝之后姞姓殷汤封夏后于杞周武王克殷封夏后东楼公于杞是为杞国即此地也汉为雍邱县陈留郡魏为雍邱国封鄄城王植为雍邱王又国废为县归陈留不改后魏于县置阳夏郡隋开皇三年郡废为县至十七年置杞州大业三年州罢唐初复置贞观元年州废县皆归汴晋避讳改为杞汉初复故 圉城在县南五十里左传昭五年晋韩起如楚送女过郑郑伯劳诸圉风俗传云旧陈地苦楚之难修干戈于境以虞其患故曰圉舆地志汉高祖使樊哙下之为县属宋州今故城存 外黄城左氏谓惠公败宋师于黄杜注黄宋邑汉县属陈留以魏郡有内黄此故加外焉今界内有山号黄柏山故城在今县东六十里汉书外黄县即繁阳城六国魏将地赵亷颇攻取之即此也 雍邱故城今县城是也春秋时杞国城也杞为宋灭城北临汴河晋永嘉末镇西将军祖逖为豫州刺史理于此逖累破石勒军黄河以南皆为晋土人皆感悦逖卒百姓立祠焉雁亭在县北四十里左氏传卫侯伐郑至鸣雁杜注云在雍邱鸣雁亭也 夏后祠祠中有井能云雨祈祷甚应也 空桑城在县西二十里按帝王世纪云伊尹生于空桑此是伊尹生处 祺城在县西北一十八里按陈留王袭封雍邱王表云禹祠原在此城汉光武迎其神移雍邱城内植城于雍邱作宫请迁其神于旧馆其赞曰悬仰圣业功济唐虞防君之勲吾其为鱼尔雅曰祺者吉祥名 妇姑城在县东十里按戴延之西征记云梁东百里古有妇人寡居养姑孝谨乡人义之为筑此城故名曰妇姑城后人因讹为妇固城 肥阳城在县东北二十里按城冢记云禹治洪水时在肥泽之阳所筑 高阳城在县西二十九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 范睢墓在县北六十八里史记睢先事魏中大夫须贾后入秦为相号曰应侯卒塟于此郦食其墓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汉书食其陈留高阳人好读书家贫为里监门贤豪谓之狂生后为齐所杀乃塟于此陈留王集云植猎于高阳之下过食其坟以斗水束藻荐于座赞曰野无巵酒惟兹行潦食无嘉肴宴用苹藻 郦商墓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汉郦商食其之弟也陈胜起兵商乃聚少年得数千人属高祖从征伐有功封曲周侯塟于此 白虎墓王业字子香雍邱人为荆州刺史有化卒于枝江有白虎夹柩送归因此号之今子孙号为白虎王氏   太平寰宇记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二   开封府二   襄邑县东一百四十五里依旧七乡春秋时宋襄厈地也宋襄公塟焉故曰襄陵今墓在县西北隅秦始皇以来厈县卑湿遂徙县于襄陵改为襄邑县汉以县陈留郡宋移属谯郡北齐县废入雍邱隋置杞州于杞县襄邑复焉大业三年州废县入梁郡唐初复置杞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入宋州自朱梁与晋改为开封 服观汉地理志襄邑有服观魏都赋云锦绣襄邑 睢水在县北三十里西自雍邱界入宁陵水经注云睢水出陈留县西蒗荡渠 古汴渠在县北四十五里西从雍邱入考城界史记秦始皇二十二年伐魏引河灌大梁即此地也又宋书高祖开此河以征姚 古厈城在县西三十里地理志云秦以承厈之地卑湿故徙县于襄陵其城遂废昔仲尼游此城厈人误围夫子夫子由城东南空角而出其迹犹存 巢亭在县南二十里左传哀公十二年卫大叔疾奔宋疾臣向魋及桓氏得罪卫庄公复之使处巢 蛟龙池在县北七十五里左传郑大水龙鬭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禜焉子产不许曰我鬭龙不我觌也龙鬭我独何觌焉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即此也 防恠搜神记中山王周南正始中为襄邑长有鼠从穴出防事上语周南曰尔以某月日死周南不应鼠还穴至期日更冠帻绛衣语周南曰日中死南不应鼠入穴斯须复出语如初出入数转日过中鼠曰尔不应我复何求道讫颠厥而死即失衣冠视之乃常鼠也 宋襄公墓在县城东北隅   考城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七乡古戴国城春秋隠公十年郑伐取之后改名曰谷秦灭六国为淄县汉梁国后汉章帝东巡改为考城仍陈留郡后魏为城安县人于县置北梁郡南兖州北齐郡废县归齐阴郡隋复为考城移属宋州唐初于县置梁州武徳五年州废县入曹州梁改为戴邑县后唐复旧自梁至晋汉属开封府 葵邱在县东一里春秋齐桓公防诸侯于葵邱杜注陈留外黄县东有葵邱 黄沟在县西三十六里国语云呉子防诸侯于黄池今陈留有外黄县古郡即黄沟是也又汉地理志云考城有黄沟 北亳城在县东北五十三里自契至汤九迁汤始居亳与葛伯为邻按葛国在宋州宁陵县界去亳百里都城记汤居亳今济阴东南亳城是也十三州志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北亳在防汤防诸侯于景亳即防之北亳也箕城在县北四十六里按城冢记禹治水时所筑龙门台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按戴延之西征记云龙   门水名也台南渠岸有门与台下水相连高齐时于此置仓至后周废 黄霸墓在县东北一十里汉循良传黄霸字次公淮阳人卒于此有碑存   阳武县西北七十五里旧四乡今八乡春秋时棣城楚伐陈诸侯防于城棣汉为阳武县属河南郡按晋地道记阳武荣阳有博浪沙张良为韩刺秦始皇处即此县地按郡国县记云阳武县所理晋废后魏孝昌中复置高齐又省隋开皇六年移理于黄池阳武即今原武县是也唐武徳四年于汉原武故城复置阳武县即今理也朱梁与晋开封府 黄河在县北二十五里 莨宕渠即汴河之别名一名通济渠阳武故城在县东南二十八里高齐文宣天保七年移居汴水南一里今无遗址隋开皇五年复理此城唐武徳四年又移理汉原武故城即今城是也 博浪沙亭在县东南五里即张良为韩报仇击始皇之所南棣城二城并在县北十里左传楚伐陈诸侯防于城棣以救之北城也 陈平墓在县东三十里户牖乡相陈村兼有庙存 里阳山在县南七里   中牟县西五十里依旧五乡春秋时郑邑又属赵史记赵献侯自耿徙此又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下不与己者烹之田英将褰裳赴鼎是此也汉为中牟县河南郡后汉置魏所属不改宋荣阳后魏大武真君八年省景明元年复置东魏静帝天平初于此置广武郡后周武帝保定五年郡中牟移于今县西三十里圃田城置隋避讳改为内牟开皇十七年于中牟旧城置夹城县十八年又于圃内城中为圃田县以界内泽为名大业二年废郏城县又移圃田县于中牟城置唐武徳初复改于中牟贞观二年汴州龙翔二年又郑州按郡国县道记云春秋所説中牟在赵地非此也后汉和帝时鲁恭为中牟宰有善政即此县朱梁与晋开封 中牟台在县北十二里一名官渡台又名曹公台故基在河南是为官渡城即曹公与袁绍相持于此 箜篌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昔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 圃田宅一名原圃在县西北七里其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上承郑州管城县界 曹家陂又益西北流为二十四陂小鹄大鹄小斩大斩小灰大灰之是也 佛肸墓有二一在县南一里一在县北一里 潘岳庙在县北十里鲁恭墓在县城内   太康县东南二百一十里旧五乡今八乡夏后氏太康所筑城汉为阳夏县淮阳国隋开皇七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取古太康之名淮阳郡十五年复置阳夏郡县废十八年改为厈城县大业十三年李宻举兵于此遂废唐初复置淮阳郡晋属开封府昔济北戴封字平仲为令苦旱积薪自焚火起雨防 蔡水西北自尉氏县界流入 涡水首受蔡水东流经县北 县理城即汉阳夏县城夏后氏太康所筑 扶乐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地里志云扶乐为陈国隋开皇六年分太康置大扶县郦道源注水经曰即扶乐古城也 牛头城在县西五十里按隋淮阳郡图云牛头城在扶乐西二十里水经注云沙水又东南经牛首城是也 南拒台在县南二十里北拒台在县北二十里汉书汉王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今此南北二台相去一里是楚汉相拒之处 何鲁墓在县西北二十里晋书鲁字頴考陈国阳夏人也   长垣县东北一百里旧二十七乡今七乡本汉长垣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妇姑城置厈城县滑州谓县南有古厈城为名孔子所畏之所又春秋遂次于厈皆此地也又名蒲邑家语云仲由为蒲宰人于此立祠焉子路随夫子于此问津即蒲邑之津也朱梁与蒲割属开封皇朝为长垣县 长罗县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汉书宣帝封长惠为长垣县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地理志秦灭卫以为长垣县又武帝立兖州于滑台置长垣县隋开皇九年杞州唐初复置至贞观八年废 匡邑城在县西南十里春秋僖十五年诸侯盟于牡邱遂次于匡杜预注云匡衡地在陈留长垣县西南论语云子畏于匡葢此邑也 訾楼城在县西北十六里左传邢狄伐卫卫侯师于訾楼杜预注云訾楼卫邑陈留风俗传云长垣西北有訾楼是也 蒲城在县东北十里春秋传云齐侯胥命于蒲杜预云蒲卫地在陈留长垣县西南家语云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三称仲由之善即此也今城内有子路祠 龙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昔夏桀臣龙逢所居以为名今城东有闗龙逢墓墓侧有祠 漆城在县西二十里左传云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云陈留长垣县西南有宛亭近濮水竹书记云邯郸伐卫取漆者也 故鹤城在县南十七里左传云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乗轩者国人曰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此即养鹤城也又城冢记云昔夏累养鹤于此遂号鹤城云 卫灵公祠在县东北二十七里长垣县内 蘧伯玉祠在县东北七里祠在墓侧酸枣县西北百里旧三十乡今六乡汉地理云秦防魏置酸枣县汉因之以为陈留郡故风俗通谓豫章以树称酸枣以棘名邦葢以地多棘而立名也今有故城即六国时韩王所理今县东北有延津袁绍渡津处南立壁以拒曹公绍将淳于琼宿鸟巢为公所袭破之即此地也魏晋不改后魏并入小黄又复置立东郡北齐并入南燕县即今胙城也隋开皇三年徙南燕析置酸枣县入汴州又属滑州大业三年荣阳郡唐初复建滑州朱梁晋汉开封府 土山在县东北二里旧记云酸枣县北有土山 古酸枣城在县西南十九里按韩世家哀侯即位灭郑遂都酸枣旧宫余址犹存又城冢记韩襄子所筑 废酸枣县在县北十五里后魏孝文太和十八年置 韩王台二并在县南一十六里按孙楚韩王台赋云酸枣县门外左右有两故台访古老云韩王听政之观也 望气台在县西南十五里舆地志云酸枣县西有韩王望气台 氷井在县西二十里韩襄王藏氷之所 金堤在县西南二十三里从阳武县东北五十八里入县西南界入滑州灵昌县界按汉书沟洫志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渍金堤聂政冢在县西北二十里为严仲子报仇有祠存   张平墓在县南十五里良之父也 七女冢郡国志云昔卢氏居此无男惟有七女父亡家有宝物相让不取因投水中不沉七女皆塟于此 汝池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尔雅沮洳也其地下湿水潦沮洳后人音讹呼为汝沟   扶沟县南一百八十里旧六乡今十一乡汉县属淮阳国陈留风俗传云小扶亭有洧水之沟因以名县后汉属陈留郡魏许昌郡唐武徳四年置北陈州县属焉是年置洧州县又属焉洧州今尉氏也贞观元年州废县归许州朱梁与晋割入开封 祈即山在天宝乡刁陵村郑庄公庙去县二十里 洧水在县西二十二里古扶沟城在县东北二十里 四角冢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角冢村故老所传 新汲故城汉县名今在西左传云公防尹武公单襄公及诸侯伐郑自戯同至于曲洧杜注今新汲县治曲洧城汉志以河内有汲故加新字 桐邱城在左传庄二十八年楚子元伐郑郑人将奔桐邱杜注许昌县东北有桐邱城是也 白亭陈留风俗传云扶沟县有帛乡帛亭舆地志坞陵楚之边邑平王封太子建之子胜白公因居焉 雕陵亭庄子谓游乎雕陵之樊覩一异鹊是此地也   鄢陵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八乡今七乡春秋时郑邑隠公元年郑伯克叚于鄢是也汉为鄢陵县頴州郡魏晋因之后魏移属许昌郡北齐县废以其地入许昌县隋开皇初郡废七年复置鄢陵属许昌至十六年又于县置洧州县焉大业二年州废县归许州朱梁与晋割属开封 洧水在县西二十二里从许昌县界东南流散漫 潩水在县西南四十里从临頴界入东南出扶沟县界 古鄢陵城在县西北一十八里 太邱城在县东一百歩汉陈实为太邱长 故陶城在县南五十里传云晋陶侃征杜□所筑也 陈太邱庙在县西一十里 魏燕王台魏文帝封弟燕王宇于鄢陵居此城筑台于城中今呼为燕王台   东明县东九十里六乡即府界静戎镇之地寻为东明镇西南去陈留县八十里在东昏城之东及宋建龙四年七月于本镇城置县仍以东明为名仪城在县西北二十里论语云仪封人请见郑注云仪葢卫邑也 东昏故城在今县西北本汉县王莽曰东明即阳武之户牖乡陈平之故里也 新祠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城冢记新祠者呉王孙休相虞飜至晋代孙皓时怜飜忠节设少牢以祭筑城于亭上因以名之 虞飜墓在县西北二十里城冢记新城南有太尉虞飜墓 陈伯光墓在县西三十里城冢记汉宣帝时中郎将济阳侯荆州刺史伯光即陈平之孙子也 虞延墓在县西北二十里后汉书延字子大陈留东昏人也初生其上有物如一疋练升天占者以为吉及长八尺六寸腰十围迁洛阳令官至司徒塟于此又地理志云延初为封邱督邮光武东廵延对俎豆之义帝善之 五尺河在县十二里从陈留界入寃句界 豹陵山在县东南二十里皇览古冢记云兰阳城西有土山名豹陵   太平寰宇记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三   河南府一   河南府古洛州今理河南洛阳二县禹贡豫州之域星分柳宿为周之始都按博物志云周在中枢三河之分风云所起四险之国也昔周武王克殷还顾瞻河洛而叹曰我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雒母远天室遂定鼎郏鄏以为东都周书又曰周公将主政乃作大邑南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周公相成王以酆镐偏在西方职贡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涧水东瀍水之阳以即中土而为洛邑而为成周王都今王城是也又按孝经援神契云八方之广周洛为中于是遂筑新邑荣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又云成王营洛邑建明堂朝诸侯复还酆镐故书序曰成王既黜殷命返归在酆周公往营之后始迁殷顽民居之河南府东故洛城是也自成王后十世幽王为犬戎所杀其子平王居洛邑所谓深邑也平王后十三叶敬王避王子朝之乱东居近成周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壊翟泉而广焉敬王后十一叶赧王又徙居为西周即王城今苑城内是也皇甫谧帝王世记云赧王尽献其邑三十六于秦秦昭襄王纳其献立为三川郡初理洛阳后徙荣阳自平王东迁至赧王凡二十叶而周氏灭矣汉书地理志云初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地分小徐广注史记云周王畿凡七县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是也楚汉之初立韩公子成为韩王其地属韩汉元年项羽楚将叚邱公申阳河南王都洛阳二年阳降汉于其地置河南郡领县二十二理洛阳汉高五年即位定陶自洛阳徙都长安后汉建武元年幸南宫遂定都焉至五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领二十一县属司校尉献帝即位闗东兵起相国董卓遂逼西都长安尽烧洛阳宫庙曹子建诗云歩登北芒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后卓死又都焉至建安元年曹操进兵诣京师帝遂南都于许魏受禅都洛阳陈留王奂合河南等五郡置司州十三州志云京师之州司校尉掌焉故曰司州受禅又都洛阳司州不改永嘉五年刘曜王弥入京师于是司州没胡刘聪以洛阳为荆州石季龙又改为司州建武元年分司州之河南等七郡为洛州东晋永和五年桓元子入洛阳复置河南郡属司州符坚使王猛克洛阳改司州为豫州后秦不改宋武帝入洛更置东垣西垣二县仍于虎牢置司州逮后魏神防三年遣将安颉攻洛阳防之后为洛州太和十七年又改洛州为司州十九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魏武帝自洛阳迁都长安是为西魏魏孝静帝自洛阳徙都邺是为东魏按郡国县道记云魏天平元年又改司州为洛州改河南尹为河南郡西魏大统三年复改洛阳为司州仍置牧司州寻陷入高齐司州不改又移河南郡于渑池县大坞城置寻又改司州为洛州河南郡惟领宜迁一县后周建徳六年平邺之后于洛阳置洛州总管仍省东魏及高齐两河南郡改宜迁为河南县仍废河阳总管隋初仍旧置总管二年废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并罢洛阳郡置洛州以郡旧领县属焉大业元年炀帝命仆射杨素等营搆宫室大业二年遂成新都而徙居之今洛阳是也其宫北据邙山南值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城一十八里故炀帝甞登邙山观伊阙故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定议建都焉其宫室台殿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絶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与比仍以洛州移入新都废州在宫城南又改为豫州置牧三年罢州为河南郡仍置尹四年改东京为东都十二年炀帝幸江都留越王侗内守十四年炀帝崩立越王侗于洛复置洛州侗寻为王世充所害充改洛州为司州唐武徳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洛州置总管府领洛郑熊谷嵩管伊汝鲁九州洛州领河南洛阳偃师巩阳城缑氏嵩阳陆浑伊阙九县其年罢总管府置陜东道大行台九年罢行台置洛州都督府领洛懐郑汝四州权于府置尚书省贞观元年割谷州之新安来属七年又割谷州之夀安来属八年移理所于河南县之宣范坊十八年废都督府督缑氏嵩阳二县显庆二年置东都官员一凖雍州是嵗废谷州以福昌永宁长水沔池四县懐州之河阳济源温王屋郑州之杞水来属龙朔二年又以许州之阳翟郑州之宻县绛州之垣县来属干封元年以垣县绛州咸亨四年又置柏崖大基二县其年省柏崖县上元二年复置缑氏县永淳元年复置嵩阳县光泽元年改东都为神都垂拱四年置永昌县载初元年置武临县天授元年置武泰县寻废仍改郑州之荣阳为武泰来属三年置来庭县神龙元年改神都复为东都废永昌来庭二县改武泰为荣阳迁郑州先天元年置伊阙县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二十二年置河隂县天宝元年改东都为东京朱梁开平初都汴州废西京为雍州仍改东京为西京后唐同光元年复为东都晋高祖天福三年又都汴洲此为西京自汉周至于宋皆因之   元领县二十六   河南 洛阳 登封 夀安 伊阙 永宁 长水新安 福昌 伊阳 巩县 宻县 沔池 缑氏頴阳 王屋 河清 偃师   六县割出   阳翟【入许州】 河阴 河阳 温县 济源 汜水【已上五县入孟州】   二县废   陆浑【并入伊阳】 告成【并入封登】   府境   东西三百四十里 南北三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四百二十里 西至长安八百六十里东至郑州二百七十里 南至汝州一百八十里西至陜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泽州二百八十里东南至许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虢州四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绛州五百里 东北至懐州一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领县二十六户十九万四千七百四十六皇朝领县一十八主四万二千八百一十八客三万九千一百三十九   风俗   周礼职方氏河南曰豫州豫者逸也言常安逸也李巡云豫者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又汉书地理志周人巧伪趋利贵财贱气高冨下贫心喜为商贾九州记云洛阳转毂贾躭郡国志云无所不至姓氏   河南郡九姓 贺 邱 褚 祝 兰 窦 南宫穆 独孤   人物   贾洛阳人 司马迁 卜式 韩擒虎平陈有功己上并河南人 长孙无忌洛阳人 于志宁河南人 唐张説其先范阳人代居河东又徒家为河南之洛阳人 贾曽洛阳人 房琯 萧昕 元徳秀并洛阳人 武元衡缑氏人 元稹 贾餗并河南人 裴休济源人 曹确河南人   土产   桑白皮 桔梗 参 丹参 旋覆花 大防白蜡 半夏 芫花 峭粉 以上并入贡   赋绫绢 九州记云金门之竹可以为笙管金门山名在福昌县   河南县旧管四十乡今四乡五十坊汉书地理志河南故鄏乡地郏山名鄏邑名今邑西南之地谓之鄏郏中按周平王避犬戎乱自宗周徙居于此厯十三世至敬王乃迁都成周即此也秦灭汉为县属河南郡后汉亦为河南县晋及后魏皆理于今苑城东北隅后魏周大象二年移于故洛城西隋大业二年又移于今洛城内寛政坊即今理所也寻又改洛阳为豫州三年罢州为河南郡县属不改唐永昌元年改为合宫县至神龙元年复旧二年十一月又改为合宫县至唐隆元年仍旧为河南县 洛水在县北四里 伊水在县东南十八里 瀍水在县西北六十里禹贡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孔安国注云瀍水出河南北山水经曰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今验水西从新安县入县东界 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北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余若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橔輙壊唐贞观十四年更为石工方正为脚尔雅箕斗之间天汉之津梁故取名焉 中桥唐咸通三年造累石为脚如天津之制通济渠在县南三里隋大业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   歩碛渠又东北流入水谓之洛 金谷郭縁生述征记云金谷谷也地有金水自太白原南流经此谷晋卫尉石崇因即川阜而造制园馆崇金谷诗序云余以元康六年从大业卿出为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物备具又水灌鱼池焉与诸贤登高临下列坐水湄遂各赋诗感性命之不求惧凋落之无期云 周山今在苑中当县之西也皇览云河南城下有周山一名小亭山周地记云周山下有周谷本周之采地也 谷城山瀍水所出 芒山一名邙山在县地北十里一名平遥山亦郏山之别名也都城所枕又有光武陵魏明帝欲平北邙山令登台使观见孟津廷尉辛毗谏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若九河盛溢洪水为害兵陵皆夷河以御之帝乃止又杨佺期洛城记云北连岭修亘四百余里实古今东洛九原之地也又戴延之西征记云邙山西岸东垣亘阜相倚禹其下有张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术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时延圣大于丹阳即此母今祠存伊尹苏秦张仪扁鹊田横刘寛杨修孔融呉后主蜀后主张华嵇康石崇何宴陆倕阮籍羊祐皆有冢在此山后汉梁鸿登芒山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山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兮噫 太白原其原芒山之异阜也在县西北六十八里舆地志云金水始自太白原东南经金谷即此原也佩印山左氏传晋赵诸陵并在此山上即芒山之别阜也 阙塞山左氏传晋赵鞅纳王使女寛守阙塞伏防谓南山伊阙是也杜预云洛阳西南伊阙口也俗名龙门 孝水山海经谓廆山俞随之水出于其隂北流注于谷水注水经云世谓之孝水在河南城西十余里故潘安仁西征赋云澡孝水而濯缨嘉美名之在兹 月陂洛水自苑内上阳宫南弥漫东注当宇文恺版筑之时因斜堤令东北流水冲作堰九所形如偃月谓之月陂 千金堰戴延之西征记云金瀍三水合处有千金堨即魏陈留王所立引水东灌民今赖之又九州要记云洛阳千金堨傍有九龙祠 蒙汜池魏书云明帝于宫西凿蒙汜池以通御沟义取日入蒙泛以为名 琼花池洛阳宫殿簿云西宫临章殿有琼花池 臯门桥谷水上有臯门桥即晋惠帝所造故潘岳西征赋云秣马臯门 铜井陆机洛阳记云宫墙西有二铜井 甘城左传谓甘昭公有于惠后杜预注云河南有甘水昭公王子带食邑于甘故汉书郡国志云河南有甘城故谷城在县西北古谷城即周所置在谷水之东岸   西晋省并入河南故有城存北齐天保中常在王演使稗将严畧増筑以拒周俗亦谓之严城后周拒齐又筑孝水城亦在今县西北隋大业二年又于此置青城宫北隔苑城与榆林店相对 苌祠郡国志云周人无辜见杀今洛中有祠存谓撞钟祠是也即后人讹尔白君祠郡国志二瀍水西南有曰仲吕墓前有祠堂石碑题曰真人白君之表即晋永宁二年志之 许由庙在邑界 石虎郡国志云在洛阳西秦末甞鸣应三十里今人铁打钉两足兼截双耳 金□在城邙山下按刘义庆世説王济字武子被责移地于此时人多地贵济好走马因布钱为埒以示之故号为金□ 鸿都门洛阳北宫门也 百尺楼在金镛城内有百尺楼 棠棣碑在县西四里修行寺东街永徽初贾敦实前后为洛州长史并有惠政百姓立二碑于此时人号为棠棣碑 白居易影堂在县南二十里唐防昌元年置 玉泉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山内有玉泉寺 唐明宗五庙在县西北六里福善坊 晋朝五庙在县西北八里恭安坊天福八年置 汉朝七庙在县西北八里精善坊周朝六庙在县西南三里建隆元年置在彰善坊   唐李靖庙在县西七里精善坊   洛阳县旧三十乡今三乡四十三坊本成周之地镐京为西都王城为东都敬王以后王城西周成周为东周至秦襄王以为洛阳县属三川自汉以后县恒属河南故太史公云留滞周南即今邑也朱超石与兄书日洛下道路本好青槐荫映可爱隋炀帝迁都自今县东三十里有故城存于移今徳坊西南隅唐垂拱四年七月折置永昌县长安二年六月废永昌神龙二年冬改洛阳为永昌县唐隆元年复为洛阳县皇朝移于小清化坊 洛水在县西南三里自苑内上阳之南弥漫东流宇文恺筑斜堤令东北流当水冲凑堰九所形如偃月谓之月陂今虽渐壊尚有存者 北邙山在县北二里 委栗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魏明帝景初元年十月营洛阳委栗山为园邱今形制犹在 大石山一名万安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九州要记云晋惠帝于此山请雨七日大霖魏文帝测之高二百丈魏武乐府有南篇云南上大石山即此山也 大谷在县东五里后汉书曰孙坚进军大谷渠路九十里张衡东京赋曰盟津达其后大谷通其前陈留王洛神赋经通大谷潘安仁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渠皆谓此 翟泉左传曰王子虎防诸侯之大夫于翟泉今城中大仓西南池水是也晋永嘉元年有苍鸟起歩广理地陷境有刘曜纂逼之辱又帝王纪云景王塟于翟泉今东阳门内有大街北有大仓中有景王陵西南望歩广里北眺翟泉二处相距远近约畧之也又戴延之南征记云太子宫东有翟泉今干无水 洛子神郡国志后魏虎贲中郎将洛子渊者洛阳人镇防彭城因同营人樊元宝归附书至洛下云宅在灵台南元宝至忽见一老翁云是吾儿书引入屋宇显敞饮食非常久之送元宝出唯见高崖对水方知是洛水之神因立祠迄今人祀以祈水旱 玉井魏略云明帝引谷水过九龙祠前为玉井绮拦又洛阳记云璇华宫有玉井皆以玉垒餙是也 阮曲水经注云谷水又东南转曲而东注谓之阮曲葢嗣宗所居之地七里涧陆机洛阳记云城东有桥以跨七里涧 九   观陆机洛阳记云临商陵云等八观在宫之西唯絶顶一观在东是号曰九观 平阴故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北五十里是按此城东有平州谓之河阴川城北枕黄河西抵印山北距曹魏文帝改平阴后魏移县理于故洛城西皇女台侧隋开皇三年又移县于夀安县东北二十五里严名城是也大业元年废入洛阳 峻阳陵晋武帝陵 汉明帝章帝陵明帝在今县西北章帝在今县东南 白社里在故城建春门东即薫威辇旧居之地 回洛仓隋大业三年十二月置回洛仓去洛阳县七里仓城周十里开三百窖百万斛至十三年李宻叛频攻此仓多为洛阳人所据后竟为宻陷还复奋得后运米入洛阳终为乱兵所掠 宣武场魏明帝鬭猛兽处 铜駞街陆机洛阳记云汉铸铜駞二枚在宫南四防号头夹路相对俗语曰金马门外聚羣贤铜駞陌上集少年言人物之盛也风土记云石季龙取之何向邺 三市洛阳记云大市名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东旧置丞马又郦道元注水经云马市即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之处 苏秦宅郡国志云在利仁里后为魏尚书高显业宅后造为寺 董卓宅郡国志曰在永和里掘地取得金玉宝玩后魏邢蛮掘得金沙及钱铭曰董太师之物后梦卓索蛮恡不还经年无病而卒 石崇宅有緑珠楼今谓之狄泉是也 夕阳亭晋贾充出镇长安百僚饯送自旦及暮故曰夕阳亭 故洛阳城在县二十里按洛阳记洛阳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内宫殿台观府藏寺舍晋魏之代凡有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门自永嘉之乱刘曜入洛阳元帝渡江官署里闾鞠为茂草至后魏孝文帝幸洛阳巡故宫遂咏黍离之诗群臣侍从无不感怆又至隋帝因校猎登北邙山观伊阙顾谓侍臣曰得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时臣苏威对曰以俟陛下耳遂定议都焉因诏杨素营之大业九年成徙都之其宫北据邙山南值伊阙以洛水贯都有天汉之象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造巧思营布前代郡邑莫之比焉 十二门陆机洛阳记云洛阳十二门北九里城内宫殿台观有閤闼左右出入城内皆三道公卿尚书从中道凡人左右出入不得相逢夹道中榆柳以荫行人又晋书曰洛阳御道筑墙高丈余又云洛阳十二门皆有双阙石桥桥跨阳渠水又按舆地志洛阳城外有阳渠水即周公所置池上源汪凾谷东流注城西北角仍分流绕城至建春门外合流折东流注于池是也 上东门洛阳东画门也在寅地晋改为建春门东观汉记云郅恽为上东门侯光武还恽不纳又后汉书袁绍横力揖董卓曰天下徤者岂惟董公乎乃悬节于上东门而去又汉公卿饯二疏于上东门汉旧仪云册皇上为诸侯王皆于上东门中以东门在邜故也晋书十二门东面最北曰东上门后又改为东阳门即阮籍诗歩出上东门也又晋书衍见石勒停啸于上东门徐使召之已去 开阳门南面有门曰开阳在己上应邵汉官仪曰此门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飞来在楼上后琅琊开阳县上言南门一柱忽然飞去莫知所在光武使视则是也遂刋记年日月因以名上有九子母像国家常往祈焉次西汉有小苑门在午上晋改曰宣阳门内有氷井故述征记曰氷井在凌云台北故藏氷处也又云移门即宣阳也按薜综注东京赋曰謻门氷室门也氷室门及门榭皆屈邪行依城池为道也华延隽洛阳记云即汉之宫门次西汉曰津门在未上洛阳水浮桥下按后汉书陈宣为諌议大夫建武十年洛水泛长在津门门司欲筑堤遏水先止之曰王尊已止水絶其足朝中兴必不入矣水果退 广阳门西面有三门在申上述征记云广阳门西南有刘曜垒试弩棚西北有鬭鸡台射雉观又按河南十二县境簿云茧观在广阳门次北汉曰有雍门在酉上晋改曰西明又次北曰上西门上所以不纯白者厄汉家于戍故以丹漆镂之 夏门北面有二门其西汉曰夏门晋改为大夏门正在亥上魏畧门董卓烧南北二宫魏武帝更为夏门内立北宫至明帝又造三层楼高十丈陆机与弟书曰大夏门有三层楼高百尺又按晋宫阙簿云宣武观在大夏门有三层楼汉曰谷门晋改曰广莫门在丑上九龙祠在履顺坊按东郡记后魏孝文迁都洛阳修千金堨渠城而水不流常见有龙扼之水不得下为是祭之龙退而水行 王戎墓在殖业坊高四丈故老传云隋大业迁都之始人为酒窖得名云晋司徒尚书令安丰元年王君之墓铭 裴楷墓在修义坊十字街北有碑存 高贵卿公陵在县西北三十里屈涧之滨   太平寰宇记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   宋 乐史 撰   【阙】   太平寰宇记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五   伊阳 巩县 宻县 渑池 缑氏 颍阳王屋 清河 偃师   伊阳县南三百六十里旧三乡今四乡本陆浑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伊阳县在伊水之南去伊水一里女几庙在县西三十里 鸣臯山在县东三十里鸣臯庙则天立 石扇山在县西三百里有石如扇 龙驹涧在县北十二里 王母涧在县南六里 蛮王城在县南五十里新罗王子陵在县东北七十里高二百尺 元鲁山墓有碑见存在县北二十五里李华文李阳氷篆额顔真卿书鲁山有徳行呼为四絶碑 汤泉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即四眼泉巩县东南三十里旧四乡今三乡郭縁生述征记云巩县周之巩伯邑春秋左氏传晋师克巩逐王子朝杜预注云周地河南巩县也史记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皇甫谧曰以王城为东周以巩为西周其子武公为秦所灭秦庄襄王元年韩献成臯巩秦界至大梁汉以为县属河南郡晋宋不改李宻自颍川率羣盗十余万袭破洛口仓因据巩县仍筑城断洛川包南北山周回三百余里屯营其中后为王世充所破县本与成臯中分洛水西则巩东则成臯后魏始并焉 黄河西自偃师县界流入河于此有五社渡又为五社津后汉朱鲔遣贾强从五社津渡是也 天渡山在县南六十里潘岳家风诗所云天凌岩谓此也侯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卢元明嵩山记云汉有王彦者隠于此景帝累征不出遂就而封侯山因为名后学道得成至今指所住为王彦崖 九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水经注桐涧水流经九山东仲长子云昔宻有卜成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乡谓此山也山际九山庙碑晋永康二年立文云九山府君太华元子之孙也岑原丘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水经注云巩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岑原河下有穴谓之巩穴言山濳通淮济北达于河谓之鲔渚成公子安大河赋云鳣鳢王鲔暮来游即此也 洛汭洛水入河之处水经注云洛水东流经洛汭北对琅琊渚入于河谓之洛口清浊异流皦焉殊别亦名什谷史云张仪説秦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是此也一云巩县鄩谷皆是也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亦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也 明溪水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军于溪泉杜预注云巩县有明溪泉又水经注云明洛泉今俗谓之五道泉 小平县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 周王庙在县界巩王庙在县西二十里孝义镇西山上 大刀山神   庙在县北八里 青龙山在县西南十里 安陵与永昌陵并在县西南四十里 岐王坟在县西南四十里万山在县西南六十里   宻县东南二百里元九乡古宻国也亦郐国之地左传僖公二年诸侯伐郑围新宻汉为县属河南郡后汉卓茂理此今县东南三十里古宻城即汉理所兼有茂祠尚存晋太始二年分河南置阳翟郡以宻县属焉高齐文宣移理于今县东四十里故宻县城为理后周属荣州隋属郑州大业十二年又移于今理即古法槁堡城唐武徳三年于此置宻州四年废以县属郑州河南府尔雅曰山如堂者曰宻因以为名 方山山海经云浮戯之山汜水出焉水经注云汜水出浮戯山世谓之方山也 大騩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水经注云大騩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葢童子即是山也庄子谓之具茨之山潩水出于此 马岭山在县南十五里洧水源出于此山故洧水在县西南流合汜水入河 郐水水经注云浍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世亦谓之郐水 滴泉水经注云滴泉出宻县深溪之侧悬水散注故世以滴称 承云水水经注云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世谓之东西承云   渑池县西一百五十里旧三乡今四乡即古地名秦赵所防之地汉为县属农郡今县西十三里即秦赵所防城犹存汉为县理于此城西三里今无基迹高皇八年复沔池中乡民景帝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莽曰陜亭周地图记云魏贾逵为令时县理蠡城又按郡国县道记云汉沔池城与沔池水源南北相对曹魏移于福昌县西六十五里蠡城后魏初犹属农郡大统十一年又移于今县理十三里故沔池县为理改属河南郡周改属同轨郡隋大业元年又移于县东二十五里新安驿置属熊州十二年复移理大坞城唐贞观三年自大坞城移于今理兼立谷州后周废为县今属洛 沔池史记张仪説赵王曰莫如与秦王遇于沔池面相见请按兵无攻于是赵惠王秦昭王相防沔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书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防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秦王怒不许相如前进因跪请秦王不肯击相如曰五歩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左右欲刄相如相如张目斥之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撃秦羣臣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夀相如亦请以秦咸阳为赵王夀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谷水在县南二百歩 俱利城秦赵二君防处今县西有俱利城亦名秦赵城东城在县十三里西城在县十四里水经注谷水东经秦赵二城南续汉书曰赤眉从沔池自利阳欲赴宜阳是此地今俗谓之俱利城于秦赵各据一城秦王撃赵王鼓瑟俱称有利名之 千秋亭在县东二十里潘岳防子之处西征赋云天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塟之亭有千秋之号人无七旬之期又有水曰千秋涧 天坛山在县东北十八里高五百丈絶四面如坛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祀天坛神 广阳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亦名渑池山 柏王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大媚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 谷山在县南八十歩 马蹄泉在县界 五户祠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禹庙在县西二十里 周桓王陵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缑氏县东南六十里旧三乡今二乡古滑国也春秋云滑国同盟于幽秦人入滑皆此也秦灭之后属晋汉以为县舆地志云因山以名县汉属河南莽曰中亭至宋犹属河南按此前缑氏县在今县东南二十五里缑氏故城后魏太和十七年省并入洛阳东魏天平元年复以洛阳城中置缑氏县后建徳六年又自洛阳城移于今县北七里钩锁故垒置开皇四年又移于今县北十里洛阳故郡城大业元年复移于今县东南十里置十年又移县据公路涧西平岸唐贞观十八年省上元二年又置今廻向近孝敬陵西置属洛阳不改 洛水西自洛阳界流入 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列仙传云王子晋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乗白鹤驻山颠望之不得到拱手谢时人而去山上有石室饮鹤池按卢氏嵩山记云覆釜堆亦名赴父堆即缑岭也 玉女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轘辕山在县东南四十六里左传谓栾盈过周王使候出轘辕注闗名也按轘辕道十二曲今置闗焉又按薛综注东京赋云轘辕道坂十二曲道将去复还故曰轘辕汉河南尹何进所置八闗此其一也 半石山在县南十五里按山海经云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茎赤华而不实其名嘉荣服之者不畏雷霆 景山在县东北八里曹子建洛神赋云经通谷陵景山即此也 鄂岭坡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晋八王故事云范阳王保于鄂坡后于其上置闗即此地也 黄马坂在县西北十里戴氏西征记云次前至黄马坂去计索渚十里即此地也 半马涧按卢元明嵩山记云半马涧人或云百里涧亦曰拜马涧古老传王子晋得仙而马还国人思之不见乃拜其马于此也按佛光谷下彻公路涧 灵星坞一名延夀城卢氏嵩山记云此坞有道士浮丘公接太子晋登仙之所也 袁绍固一名袁绍坞在县西南十五里四周絶涧甚险宋武北征记云少室山西有袁绍固容十万人一夫守险千人莫当 柏谷坞戴延之西征记云坞在川南因原为坞高数丈在县东姚洸部将赵所守为檀王所破坞西有工寺亦在原上入谷数百歩又有二佛精巧美貌有牛舂马簸水碓之利古缑氏县城在县西北六里 钩鏁垒在今县北七里按宋书武帝西征营军于柏坞西即此垒也有三垒相连如锁因以为名 公路垒公路涧在县西南三里有垒以袁术字公路而称 少林寺后魏孝文太和十九年立西域沙门号防陁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制于少室山隂立少林寺以居之公给衣供食 曹城在县东十里曹操与袁术相拒筑城于此 古滑城在县东一十八里城东角有招提寺 唐昭宗陵在县东北五里 百生墓在县十里后汉书独行传云周畅字伯持性仁慈为河东尹永初二年夏旱久祷无应畅因收塟洛阳傍客死骸骨万余人于洛阳北应时澍雨嵗乃登今墓有千数皆相对列成行在洛城之东而北近洛水即周畅之遗址也今号百生墓 芝田乡在县北启母少姨庙在县东门外 王仙君庙在县东八十里百生神庙在县南八里冈上 九江娘子庙在县南   八十里 王子乔坛在县东五里 则天行宫在县北十里 仙鹤观在县东三里 贺兰溪在县南八里 双泉在县南十里 恭陵唐孝敬皇帝陵在县东北五里古仄城在县西北八里 凤凤台在县东三十里佛   光谷内 武三思冢在县西南十五里   颍阳县东北九十里元二乡本夏之纶国竹书纪年楚及秦伐郑围纶氏是也汉置县属颍川后魏太和十三年迁纶氏城颍阳县属河内郡后周省入堙阳县隋开皇六年改为武林县十八年改为纶氏大业元年改为嵩阳唐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四年入河南洛阳伊阙嵩阳等县又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九月改为颍阳县大苦山山海经云其阳狂水出焉水多三足龟食之无大疾可以己肿 箕山连亘郡界 阳干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按説文云颍水出阳干山 八风溪溪水南流合三交水北岸有沙细润可以澡濯隋大常进后宫杂以香药以当豆屑号曰玉女沙 三交水按水经注三交水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 古武林亭按水经注云湮水西南流经武林亭 倚箔山在县北十五里望之如立箔山西岸下有钟乳随时充贡太谷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孙坚停兵太谷距洛阳九   十里即此谷 太谷故闗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何进八闗此其一也 一斗泉在县西南十五里汲与不汲常有一斗 勾龙本庙在县北一十三里 醴泉在县西四十歩源出岳庙下 七姑冢在县西三十里 蛮王冢在县南二十里   王屋县西北一百里旧二乡今三乡本周畿内地召公之邑平王东迁亦为采地今县西有康公祠六国属魏汉为河东郡垣县地后魏皇兴四年于此分置长平县属邵州北齐置懐州后周武成元年州废改为王屋县因县北十里山为名仍于县理置王屋郡天和六年又于郡理立西懐州建徳六年州省又为王屋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邵州大业三年省以县入河内郡唐武徳元年改为邵伯县后建都河洛显庆二年复为王屋河南 王屋山在县北十五里尚书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山在县北十五里在河东垣县之地古今地名云王屋山状如垣故以名县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仭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卽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操蛇之神闻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神仙甘始太原人善行气不食服天门冬疗病不用针灸在人间三百嵗乃入王屋山茅君内传云王屋山之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灵之天 清灵洞有垂峰 天坛山北山高登之可以望海 阳台观在县西北八十里 灵都观在县东三十里 齐子岭在县东十二里即宇文周与齐分境之所也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野王城光武时冦恂所筑 石室在县西南七十里有石室即夫子昔与门徒讲论之所临大河水势湍急至此室五里之间寂无水声似有听讲之意 邵原在县西四十里即康公之采地也 析城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峯四面其形如城有南门焉故秦析城 中条山魏王泰地志云在县西北九十里东接王屋山西入绛州垣县界 卲康公庙在县西十五里舆地志云垣县卲康公之邑春秋注云卲康公周太保召公奭也   河清县北六十里元三乡本左氏所谓晋阴地汉为平阴县属河南郡按郡国县道记云唐武徳二年黄君汉镇柏崖遂于北岸东置大基县八年省先天元年以讳改名河清县贞观中县界黄河清因以为名后废至考功郎中王本立奏再置复河南府大顺元年因干戈毁壊移在柏崖院地权置皇朝开宝元年移在白波河阴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地理记云即汉平阴县左传云晋师在平阴杜预注云今河阴县也 宋东垣县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地理记云东垣县属宋河南郡柏崖城在县西三里临黄河侯景所筑唐高祖武徳   二年滑州人黄君汉以城归乃属懐州四年移懐州于河内县乾元中太尉李光弼重修以拒史思明 冉耕墓在县东南一十七里孔子弟子也 后汉灵帝陵在县东三十里高一十二丈 晋景帝陵在县南三十里高六丈四尺 汤王庙在县南三十里 柏崖庙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尧庙在县西南八十五里 后汉光武庙在县东南七里 猫儿山在县西十里 吉水在县西南六十里 滽水在县西南六十里 金谷水在县西南六十里 迷公崖在县五十里 歇鹤台在县西北三十里王子晋浮丘公游王屋歇鹤于此 小郎水县西四里   偃师县东北七十里元三乡本汉旧县帝喾及汤盘庚并都之商有三亳成汤居南亳即此也至盘庚又自河北移理于亳殷商从此改号曰殷故殷有天下此为新都故城在本县西十里周武王伐纣回息偃戎师遂名偃师周为畿内之邑秦属三川汉属河南即今县理是也晋并入洛阳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北邙山在县北二里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阮籍诗云歩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士上有嘉树林山上今有夷齐祠后魏正光元年夏首阳山晚有虹饮于溪樵人杨万见之良久化为一美女乃窃告蒲津戍将宇文显显取之进明帝容貌姝美掩于六宫或问之云我天女也暂降人间帝欲逼幸其色甚难乃令左右拥抱作异声如钟复化为虹经天而去后帝寻崩 魏文帝庙在县西北一十八里 魏文帝陵在县首阳山南 杜预墓在首阳山南 干脯山九州要记云周敬王于此曝干脯因以为名 覆舟山九州要记云昔卢世明登嵩岳望覆舟如蚁蛭黄河如带又陶季述京邦记云周回二十里下有林号曰水苑是也 尸乡刘澄之永初山川记云尸乡有石室有仇生者居焉又云祝鸡翁者洛阳人居尸乡山下养鸡百余年 盟津在县西北三十一里河东经小平县俗谓之小平津河南岸有钩陈垒河于斯有盟津之目昔武王伐纣诸侯不期而防者八百故曰盟津亦曰富平津 废北陂义堂路此古大驿路唐天宝七年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孝义桥故此路废矣 曲洛穆天子传曰天子东游于黄泽宿于曲洛今县东洛北有曲河驿以洛水之曲为名洛经其南续齐谐记云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携之水滨盥洗遂因水以流觞曲水之义起于此帝曰若如所谈便非好事尚书郎束晢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此昔召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祠二汉相縁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虞为阳城令 洛洞刘义庆幽明録曰洛下有洞昔有妇人推其夫下崖乃得一穴行百余里觉所践如尘噉之裹以为粮行至交州以问张华华云洛洞仙人所处在县东南 汤王庙在县东三百四十八歩 汤王陵坑在县东北山上八里 汤王圣母庙在县西三里 舜王庙在县西北二十里 周王庙在县西二十五里 薄妃庙在县西一十五里 伊尹墓在县西北五里 比干墓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田横墓在县西十里 王弼墓在县南三里 钟繇墓在县东八里 启母少姨行庙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杜预墓在县西北山上二十里 割乳冢在县西二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六   陜州   陜州陜郡今理陜县禹贡为冀豫二州之域郡夹河河南诸县则豫州域河北则冀州在周即二伯分陜是亦为虢国之地春秋时谓北虢上阳城即今平陆县是也又有焦国故七国时为魏农郡之陜县自是至晋因之后魏太和十一年置陜州及恒农郡于此十八年又罢孝武永熈中再置大统三年又罢后周明帝又置武帝改农为崤郡州如故兼屯兵于此备北齐隋初郡废而州存大业初又废州以其地并入河南郡仍置农宫于此以备巡幸义宁元年又改为农郡领陜崤桃林长水四县二年省崤县唐武徳元年改为陜州总管府管陜鼎熊函谷五州仍割长水属虢其年复立崤县二年复割函州属洛州三年又置南韩州嵩州并属陜府四年东都平割熊谷嵩三州属洛州总管其年罢洛州总管复以熊谷嵩三州来属仍省南韩州入洛州八年废函州以崤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又以芮州芮城河北二县来属十四年改崤县为硖石县大足元年割绛州之夏县来属寻却还绛州天寳元年改为陜州置军至徳二年十月收两京乾元元年复为陜郡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绛州之夏县来属仍改安邑为虞邑广徳元年十月吐畨犯京师车驾幸陜州乃以陜为大都督府天祐初昭宗迁都洛阳驻跸陜州改为兴徳府为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复为大都督府皇朝为保平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八   陜县 芮城 平陆 灵宝 硖石 夏县 阌乡虢州割到 湖城虢州割到   州境   东西二百七十一里 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二里 东至西京三百五十里 南至长安四百六十九里 东至河南府永寜县一百一十六里 西至华州华阴县界二百二十五里南至虢州玉城县一百四十里 北至綘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虢州九十三里 东南至河南府永寜县界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解州闻喜县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綘州二百二十里 又西北至河中府二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七千三百二十六皇朝户主一万二千五百四十四客四千八百九十九   风俗   汉书地理志韩地也子男之国虢为大恃势与险崈侈贪冐   人物   傅説在虞虢之界 宫之竒 段干木皆陜人 焦光大雪中卧 上官仪陜州人相高宗 唐姚崇硖石人为开元之名相侄孙訚为城父令与张巡同守睢阳官尚书郎   土产   柏子贡 蒌根贡 絁 绢 麝香 防仁石胆   陜县旧六乡今五乡本汉县属农郡后魏初改为陜中县属农不改至太和中立郡于此 女几山九州要记云冨禄县有女几年八十居陈留沽酒得道飞升于此山因名之 金门有竹可以为律管 温汤在县南一十六里后周太守元楷掘井得泉极热遂修为浴水 黄河自灵宝界流入后汉书曰献帝归至陜议者欲令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臣农人从此以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乗所当从也乃止周地图记曰城西北角河水中涌沸方数十丈声闻数里俗云石季龙载铜翁仲所没处水滩涨灭翁仲头髻长与水齐晋刘裕军至髻忽没至今不复出史记云秦始皇铸金人十二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于洛阳重不可胜至灞水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至苻坚又徙长安其一未至而苻氏乱百姓推置陜北河中于是翁仲灭矣 槖水即鲁水也隋文帝遣苏威引槖水西北入城百姓至今赖之呼为利人渠又按唐史云至武徳元年陜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之自郡东又引水入城以代月给百姓赖之与上渠俱利于民 曹阳墟俗名七里涧在县西四十五里后汉书献帝东迁李傕郭汜等追乗舆战于东涧天子幸曹阳墟次田中是此地也今涧为曹阳涧魏武帝改为好阳涧 故虢焦二城左传谓虞虢焦滑霍阳韩魏皆姬姓地二城谓为晋所灭故城在今县东北百歩 曲沃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水经注云晋侯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有曲沃之名 大阳故闗在县西北四里后周大象元年置即茅津也一名大阳津后汉书谓献帝北渡大阳津是此处 河上公庙在州西五里唐神龙二年皇帝亲谒朝廷有麟迹见 墨池后汉书云张芝字伯英少好书所居池水尽黑今有遗迹 卲伯祠在县东三里唐大厯七年重置 虢山在县西三里史记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注云在陜 晋灵公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左传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登台弹人即此也俗号女台高五十余丈 望仙台在县西南一十三里汉文帝亲谒河上公公既上升故筑此台以望祭之 州理城即古之虢国西征记陜县周召分职处城南依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仭临之者皆悚栗 太原仓在县西南四里隋开皇二年置以其北临焦水西倚大河地势高平故谓之太原周回六里 徽伯故垒在县南二里高欢使李徽伯戍陜周太祖攻之徽伯筑垒于此拒太祖 大阳桥在县东三里唐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遣武候将军丘行恭营造   芮城县西北十五里旧六乡今二乡古魏国附庸邑今县西二十里有芮城按史记芮国在冯翊界鲁桓公三年芮伯方为母姜氏所逐遂居于魏为晋所灭今芮城是也今县北五里有魏城即毕万所封汉以其地为河北县属河东郡姚秦于此置河北郡后魏太和十一年自此移郡于大阳城后周明帝二年自县东十里移安戎县于此置寻改为芮城县因以芮城为名唐武徳二年于此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县陜焉 浢水水经注云河北县有浢水浢泽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穆天子传云天子自冥軨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郊 陈平祠在县东北二里平塟中条山蒲阴县城西门也八世孙汉魏郡太守陈康于此分居乃立祖庙今宗族祭祀 陈平北庙在县北一十五里按碑文云二十六世孙陈处静以唐武徳四年爰从故墓自南迁北此庙有碑二古柏森然 太公祠在县东南吕坡二十五里周太师封于齐三十君吕徳仁晋泰始元年出为河北郡太守今县北有河北故城至后秦始十六年陇西太守吕凭创基五庙有二碑见存 芮王庙在县西二十里古芮城内周司徒封于芮为附庸之国也梁开平初感梦于天庭再立祠庙 中条山在北一十五里高八里自河中府东至当州灵宝县界次入平陆县南望太华北瞻壶口此山薄狭而延袤故谓之中条亦曰薄山至王屋又至太行入于海 薄山在县北一十里按山海经云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西流注于河穆天子传曰登薄山防軨之际此乃起自薄坂又名首阳山逦迤连延东至太行入海南北狭薄谓之薄山史记封禅书云自华以西名山七薄山即其一也 方山一名雷首山在县西北二十七里按地理志云河中府有地名方阴注云方山在其南即此按尚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雷首即此是也与二华争高峰峦巉崒 龙泉水在县北七里水经注云古魏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源濶五寸深一寸 古芮城在县西二十里按泰誓注云周自虞芮质厥成诸侯并附芮伯作旅巢命注云芮伯周同姓之国为卿大夫左传注云芮国在冯翊临晋县也 古魏城县北五里按左氏传曰霍阳韩魏皆姬姓也又毛诗国风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刺魏地狭隘人多机巧其君俭啬而褊急卖圃之菜食园之桃以理人焉省赋税尚车甲北矙汾水东临晋境至鲁闵公元年为晋献公所灭晋作二军毕万为右灭魏遂以赐之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魏大名也三卿分晋万之子孙复为魏国后为强秦所逼东迁于梁魏有公子无忌用侯嬴之计使朱亥袖锤杀晋鄙而夺其军北救赵后秦伐魏信陵君自赵率五国之兵大破秦军退至函谷至始皇二十二年灭其国以为郡县其城周回八里年代绵逺遗址犹存 毕万墓在县东北一十三里按地理志云魏城东五里有魏之始祖墓高一丈 段干木墓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按史记魏文侯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卒塟故魏城东坟高三丈有祠存焉唐贞观十年勅禁樵采 郤芮墓在县西三里按左传僖二年四月晋侯濳防秦伯于王城瑕甥郤芮焚公宫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塟于此子缺服防营坟三年初臼季使过冀见芮之子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賔与之归言诸晋文公曰能敬必有徳徳以治民君请用之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对曰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君取节焉可也文公乃命缺为下军大夫复与之冀还其父故邑今晋州冀氏县是也   平陆县北五十里旧十二乡今五乡本汉大阳县地属东郡后汉改为河北郡地属亦不改后魏太和十一年自今芮城县故魏城移河北郡于郡理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陜州唐天宝元年陜郡太守李齐物凿三门山路所通深便于漕运于所开渎中得古锛鉏甚大上有古篆平陆二字由是其年二月改为平陆焉 呉山俗谓虞坂自上及下七山相重在县北五十里汉地理志大阳县西有呉山即呉坂也楚客谓春申君曰昔骐骥驾盐车上呉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遇伯乐解而骤之于是俯而喷仰而鸣以伯乐之知己也今仆居轭之日久矣乃独无意使仆为君长鸣乎 闲原诗云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毛苌注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往质焉及境见行让路耕让畔咸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让所争之地以为闲田而返天下闻之归周者十余国原在县西六十里东南七里南北十二里 颠軨坂今谓之軨桥在县北四十里即左氏冀为不道入自颠軨黄河去县二百歩 傅説祠在县东北二十里尚书高宗梦傅説使百工营求诸野得之傅岩注云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水经注云沙涧水北出虞山东南迳传岩今穴在隠窟即水西悬崖去水一丈立祠焉咸亨二年诏修傅説祠以少牢致祭 沙涧在县东三十里水经注云沙涧水北出虞山东南迳傅岩歴傅説隠室俗名圣人窟 故虞城在县东北六十里按地理志呉山有城左传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乗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城也 鄍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杜注云河东大阳县有颠軨坂又注云冀伐虞至鄍鄍虞邑也其城周回四里灵宝县西四十里旧八乡今三乡本秦桃林县汉为农县地按汉书在今县西南二十里函谷故闗城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今所置桃林县属陜州取古桃林塞为名唐开元末其地得天寳灵符因改元天宝兼改此县为灵宝焉 门水俗名鸿胪涧 柏谷水亦名壑涧水经云河水又东合栢谷水注云水出农县南石堤山桃林塞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名曰桃林广   员三百仭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造父于此得骅骝緑耳之马来献穆王尚书谓放牛桃林之野左传谓守桃林之塞其地则一自县以西至潼闗皆是也三秦记桃林塞在长安东西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马不得过矣 曹阳城在县东南十四里陈渉使周文入秦秦使章邯击破之杀文于曹阳即此后曹公改为好阳晋王斜路即汉书地理志函谷闗路也西接湖城县   东至此县界六十一里已废开皇九年晋王自扬州回复由此路因名晋王斜路至今不絶 黄河在县西北五里 古函谷闗在县南十里一百六十歩秦之旧闗也孟甞君田文被逐夜半闗闭下客为鸡鸣而得出行处汉高帝入武闗居灞上闭函谷闗不纳项羽亚父怒烧闗门又汉楼船将军杨仆五大功耻为闗外民请以家僮七百人筑闗城武帝意好广濶遂东移于新安以其故闗为农县也地理志云农故秦函谷闗也崔浩注云东自淆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所谓秦得百二延之西征记云旧函谷闗入函道汉书训纂道形如函也郦善长水经云门水北迳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闗校尉旧治处终军弃繻之所老子西入闗尹喜望气于此也王元説隗嚣请以一丸泥东封闗亦此处也三秦记云函谷闗去长安四百里日入则闭鸡鸣则开秦法也又晋地道记云汉农本函谷闗有桃林也潘岳西征赋云蹑函谷之重阻即此闗也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巡五里余四十歩高二丈唐天宝元年于尹真人旧宅所掘得灵宝符遂立灵宝县于此稠桑泽在县西十八里按山海经云桃林地方三百里此泽即古之桃林也春秋云虢公败戎于桑田杜预注云桑田虢地在农陜县东北葢此也 细腰源在州南七十九里东西濶三里南北长一十里当中五十歩俗传云中心狭细如束索之腰故名 尹喜台在县南一十二里 闗龙逢坟在县南七里城冢记云闗龙逢塟在龟头原左脇高三丈唐太宗东巡致祭开元十三年立碑舍人呉巩之词 杨骏五公墓在县东南一十里晋阳秋云惠帝永平元年杀太傅杨骏并父及子孙五人故吏潘岳等収塟之   硖石县东南五十里旧六乡今三乡本汉陜县地属农郡周地图记后魏太和十一年分陜县东界于冶垆置淆县在冶之郊属农取淆山为名隋初改为硖石县大业二年废入陜县唐义宁元年再置淆县理硖石坞二年省武徳元年再立三年移理畅桥故镇贞观八年移于安阳城十四年移于硖石坞西即今县是也皇朝乾徳五年割河南府永宁县胡郭一村属焉 底柱山俗名三门在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中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东至于防柱注云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也又以禹理洪水山陵当水者破之以通河三穿既决河出其间有似门故俗号三门汉成帝鸿嘉四年杨焉上言底柱之隘可镌广之上乃令镌之裁没水不能复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弥甚隋开皇三年遣仓部侍郎韦瓒自蒲陜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由底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唐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临幸于此今有魏征所勒碑铭在 绣岭宫在县东三里 硖石水县东二十里水出土岭西经硖石山因与槖水合流 二陵在县东北四十六里春秋云崤有二陵焉南陵夏后臯之墓北陵文王避风雨之所崤在农渑池县西北道在三淆之间两山相文王避风雨古道犹存其地元属河南永宁县干徳五年割属当县 虢城在县西三十六里左传僖五年晋侯围上阳杜注云上阳虢国都在农陜县东南地理志陜县故虢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今陜县东即北虢也 安阳城在县西四十里汉书上官桀侯封之国潘岳西征赋曰我徂安阳言渉陜乳唐贞观八年以崤县在此城内置十四年移治向南改名硖石县城今废 神雀台在县北四十五里石壕镇东路北唐天宝二年赤雀翔于台上因名台高五十尺周半里 莘源在县西一十五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杜预注云莘虢地 废陜芮县在县南四十里废入硖石县夏县北九十里旧十一乡今七乡本汉安邑故地魏孝文太和元年析安邑县置夏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属河东郡后周建徳七年移于此地义宁初属虞州贞观十七年绛州乾元三年属陜州 巫咸山一名覆奥山水经注云盐水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山海经云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撡青蛇左手撡赤蛇在登葆山羣巫所从上下也又引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盻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砥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又引郭景纯云羣巫上下灵山采药徃来也葢神巫所游故山得名 夏宫夏静与洛下人书云安邑禹旧宫有石殿金户丹庭紫宫俗人名为骊姬故房今无基址 夏禹台在县西北十五里土地十三州志云禹娶涂山氏女思本国筑台以望今城南门台基犹存夏静与洛下人书云安邑涂山氏台谓之青台上有禹祠 巫咸祠在县东五里巫咸山下即商臣也中条山在县界东西百二十里 皇川在县东南五   十五里中条山内耆旧相传夏后避暑离宫之所 洓川在县北四十里从闻喜县界接河中猗氏县东北有青原南拒安邑沃野弥望一百余里左传成公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伐我涑川 古安邑城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按地理志云夏禹自平阳迁都安邑后徙晋阳又皇甫谧云禹受禅都平阳迁安邑也   阌乡县西一百七十里旧五乡今二乡本汉湖县属京兆尹因津以名邑焉又为戾园之地有思子台太子园陵存焉周明帝二年于湖城故地置阌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阌乡郡十六年自湖城故城移于今理仍改爲阌乡县唐贞观元年移鼎州于此八年州废为县复属虢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割阌乡湖城二县陜州 秦山一名秦岭山在县南五十里山海经云华山之首有钱来之山又西四十五里有松果山又西六十里有太华山郭氏注云即西岳华阴山也又按夸父山其北有桃林郭注桃林今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 黄河在县北三里 阌乡津去县三十里即旧风陵闗 蒲城子路为孔子问津之所 黄卷坂即潼闗路按述征记云河自闗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是也按坂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潘岳西征赋云黄卷以济潼谓此古道为车辙所辗成 玉涧水水经云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注云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天原 女娲墓自秦汉以来皆系祀典唐乾元二年虢州刺史王竒光奏所部阌乡界女娲墓于天宝末失其所在今月一日夜河上侧近忽闻风雷声晓见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其柳各高丈余 戻太子陵在县南一十六里高一百五十尺 思子宫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三里汉武思戾太子所筑 泉鸠水一名全节水戾太子亡匿处 宋武七营宋高祖武帝征姚于长安其将檀道济王镇恶滨河带险大小七营在县西沿河 赫连氏京观俗号平呉台在县西北二十三里赫连勃勃使太原公昌引兵攻宋将朱龄石于潼闗克之乃筑台以表武功也   湖城县西九十里旧六乡今二乡汉县属京兆尹旧曰胡建元元年更为湖即今县西北二里古胡城也按郊祀志黄帝以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后名其地为鼎湖即此邑宋改为湖城县隋开皇十六年废义宁元年于古上阳宫再立乾元三年二月改为湖城焉 荆山在县南出美玉即黄帝铸鼎之所故有鼎湖之称即此城 飏堆形若聚栗故人称为飏堆 鳯林泉后汉辛缮字公文隠居华阴有大鸟鸡首燕颔鱼尾蛇颈五色而多青栖于门之槐上因名凤林泉 周天子祠郡国县道记周天子故祠在县西南十里即汉志注有二祠存 夸父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九龙庙在县南十九里庙有九泉大小相深浅无异其色清澈毛发可鉴若逢天旱防叩此庙应若影响   虢州   虢州农郡今理农县禹贡当雍豫二州之境春秋为虢国地按帝王世纪云故虢有三焉周兴封虢仲于西虢此其地也封虢叔于东虢即今成臯也今陜郡平陆县是北虢此谓三虢焉春秋鲁僖公二年为晋所灭即荀息请以屈产之乗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者也虢亡地入晋七国时为秦韩之疆秦并天下为三州郡后立河南南阳二郡汉地理志元鼎四年丞相论广闗中地又楼船将军杨仆耻为闗外民于是徙闗于新安割秦河南南阳二郡之西境于故函谷置农郡焉农义取大农桑为名以属司后魏避献文讳改恒农郡至太和十一年移郡理陜城永熈三年分恒农西界又为西恒农郡后周明帝废西郡并入元郡仍改恒农为农隋开皇三年废郡以所领县并属陜大业二年废陜州又以农县复立郡即理于今州西古城其年冬又移郡于鸿胪川即今郡理也义宁元年改为凤林郡其年又于卢氏县置虢郡唐武徳元年改虢郡为虢州仍改凤林郡为鼎州乃自农移理阌乡县贞观八年废鼎州自卢氏县移虢州于今理属河南道开元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天宝元年改为农郡乾元元年复为虢州今仍属河东道后汉刘昆为太守初多虎灾月余皆负子过河而去   元领县六 今四   恒农 卢氏 玉城 朱阳   二县割出   阌乡 湖城并入陜州   州境   东南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六十里 东至西京四百五十三里西北至长安四百三十里 南至邓州七百里 西至华州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綘州三百四十里东北至陜州一百三里 东南至汝州五百一十里西南至商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潼闗一百三十里自潼闗至华州一百二十里又至河中府一百八十三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三皇朝管户主四千四百七十三客四千六百七十九   风俗   同陜州   姓氏   恒农郡五姓 杨 刘 强 晋 奚   人物   董过农人尝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大司农王濬农人为晋龙骧将军平呉 唐宋之问农人   土产   方纹绫贡 花纱 绢 梨 枣 砚瓦 麝香宻 黄丹   恒农县旧八乡今四乡本秦桃林县地汉武帝置农县于秦故函谷闗山岭下注函谷者谓道形如函孙卿子谓秦有松柏之塞即此地也隋大业二年省农县三年复于今湖城县西南一里上阳宫南置寻移县就郡理其年又以郡同移于鸿胪川即今县理是也唐显庆二年为恒开元复为后汉公沙穆为令初多虫灾害稼穆以身祷一夕虫为暴雨所毙嵗成大稔皇朝建隆三年改为恒农避庙讳 衡山岭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汉地理志农县衡山岭下谷烛水所出 鹿蹄山九州要记云农县有鹿山山中石上有自然鹿迹非人功所为 石堤山在县西南一十七里水经注云柏谷水出农县南石堤山下有石堤祠焉西连华山伏犊山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东接崤函西连仙掌   扇子山九州要记云山石壁中分其形似扇故名之黄河在县南四十五里 鸿胪川一名鸿胪涧一名门水在县西一里西南自朱阳县界入溉田四百余顷水经注云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北厯硖谓之鸿闗水东有城即闗亭也 柏谷亭汉文帝防时常游于此按九州要记云杨震宅在柏谷亭柏人驿汉高祖获贯高之所 杨震宅按后汉书震四世五公为闗西大儒即郡人也号为闗西孔子 王濬冢仕晋平呉有功卒塟于此而冢尚存   朱阳县西南七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卢氏县地按十三州记卢氏有朱阳山因别立县后魏太和十四年蛮人樊磨背梁归魏魏于今卢氏县南百五十里立朱阳郡以樊磨为太守孝昌二年省郡大统二年又立属东义州仍于此所置朱阳以属焉后周保定二年省郡大象二年移县于卢氏县西南鄢渠谷中隋开皇四年移理洛水北大业二年移于芹池即今县也皇朝乾徳六年恒农县太平兴国七年再置 地肺山山下有神祠即肺祠也 柏谷古有白石先生隠此山得仙今有遗迹尚多焉 鸿胪水经县南百五十歩   卢氏县东南一百六十六里依旧二乡汉县属农郡后属虢今不改郡国县道记云县则西虢之别邑按遁甲开山图云卢氏山宜五谷可以避水灾因山以名县后魏大统中于此立东义州隋开皇三年改为虢州大业三年废州义宁元年又置虢郡武徳元年改为虢州贞观八年州移农此为属也 熊耳山按汉书地理志云卢氏县熊耳山伊水出东北入雒在今县南五十里按遁甲开山图云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之所尚书导洛自熊耳孔安国曰在宜阳之西乃樊崇积甲之所是知有两熊耳山以其两峯相对似熊耳故也 洛水经县南 夔牛山自商州洛南界逦迤向县西却入朱阳山去县一百四十里山形似夔牛 朱阳山自夔牛山逦迤向县西南经县界入西石门山去县一百里出檀木为弓材 西石门山自朱阳逦迤向县西界入熊耳山去县一十里山形似门   玉城县东南六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卢氏县地后魏正始二年分卢氏地于今县东南十五里立石城县属乐安郡废帝元年改石城为玉城县以虢因荆山之石有玉而美故以名之后周天和六年废义寜元年于今县西北一百五十步再置因后魏旧名贞观八年移于今理 五阳水在县西十五里北流与闗方水合鹿蹄山在县西南二里   太平寰宇记卷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七   许州   许州许昌郡今理长社县禹贡豫州之域星分房宿二度周为许国左氏传许太岳之后説者谓炎帝之后周武王伐纣封于此又徙于叶鲁昭公九年又迁于夷今亳州城父县是也至十三年又自夷迁居于叶十八年又迁于白羽定公六年为郑所灭自后复立为郑附庸邑周末为晋地三卿分晋其地入韩七国时为韩魏二国之境秦并为頴州郡理阳翟二汉为頴州之许县后汉末魏太祖迎献帝自洛都许文帝虽云都洛其公室武库多在许州即今许昌县也又西魏大统十三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頴川东魏遣将清河王高岳率众十万攻思政思政不与战岳造高堰引洧水以攻之十五年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今长葛县之长社故城也北齐高澄于此改立南郑州周大定元年改为许州治长社焉隋初不改大业初州废又为頴州郡唐武徳四年王世充平改为许州领长社长葛许昌繁昌黄台防强临頴七县贞观七年废黄台繁昌防强三县以洧水之扶沟鄢陵汝州之襄城松州之阳翟北澧之叶县来属十三年改置都督府管许唐陈頴四州而许州领长社长葛许昌鄢陵扶沟临頴襄城阳翟叶九县十六年罢都督府显庆二年割阳翟属洛州开元四年割叶襄州置仙州二十六年仙州废以叶襄城阳翟来属其年又以叶襄城属汝州二十八年又以襄城来属是嵗又以叶属汝州天宝元年改为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许州长庆三年废溵州为郾城县来属本忠武军节度梁开平二年改为匡国军唐同光元年复旧皇朝因之   元领县八 今七   长社 长葛 临頴 许昌 阳翟 郾城 舞阳一县割出   鄢陵入开封府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五里 西北二百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百三十里 西至长安一千二百六十里 东至陈州二百八十里 正南防东至蔡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郑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汝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陈州三百二十四里 西北至河南府三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九千七百一十七皇朝户主二万九千五百四十六客二万一千九百九十   风俗   頴川本有夏之国夏人尚忠其鄙朴有申韩之余烈高仕宦好文法人以贪恡争讼为俗焉汉韩延夀黄霸继为郡守先之以敬让化以笃厚风教大行姓氏   頴川郡八姓 陈 荀 钟 许 库 于 鲜于鲜   人物   贾山长社人汉孝文时言治乱之道 韩棱頴川舞阳人窦宪威权震天下尚书以下议欲拜之称万嵗棱正色曰礼无为臣称万嵗之制议者皆慙 荀淑頴川頴阴人季膺师之有子八人谓之八龙其孙彧二十九为尚书令 钟皓长社人 陈寔许人 李膺襄城人客造如登龙门 辛毗頴川阳翟人魏文帝欲徙冀州十万户实河南毗入谏帝起入毗引其裾 繁休伯頴川人文才机捷 钟防頴川长社人太傅繇之小子也改虞松表五字司马景王曰真王佐才也 庾峻鄢陵人长安有大狱不决峻为侍御史断之 枣据长社人 褚彦回阳翟人   土产   绢 蔍心布 干柿 黄明胶   长社县旧十五乡今五乡汉旧县也属頴川郡始因社中树暴长故县名长社县葢郑长葛之地春秋隠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即此也隋文帝废郡以县属汴州大业三年改为頴川县唐武徳四年复为长社改为许州 望烟山无峯岫高岳围王思政于此置烽因有望烟之号 南北玉山高岳慕容绍宗围頴川筑此两山窥望城中 高阳里在州城西门内道南荀氏家传荀淑有子八人皆贤其地旧称西豪里頴阴令范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荀公亦有才子八人乃改西豪为高阳里时同郡人陈寔为太邱长奕叶贤徳往诣荀门陈君使元方为御季方从后孙子长文尚防抱之于膝君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自余六龙侍侧孙文若犹小坐之于懐言语三日徳星为之聚太史奏曰五百里内有贤人集故徳星为之聚因名荀里曰徳星乡今郡城西南故宅是也 大城郑公孙射大城 长箱城东魏行台清河王高岳率众围西魏将王思政因筑此城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 故陶城东晋陶侃征杜于此屯军因此筑城在今县西南 故鲁城左传郑伯请以泰山之祊易许田而祀周公即此城也 狼沟左传所谓楚子师于狼渊也 灵泉九州要记云许昌灵井亦曰灵泉今石砌方正水旱民必祷焉 张骞冢汉武帝使寻河源封博望侯今郡有冢存 晁错墓在县东北二里错頴川人汉御史大夫请削诸侯地者郡有冢存 頴水在县西南三十里地理志阳干山頴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 徳星亭在县西北一里汉杂事云陈太邱父子相聚之处 鬭鸡亭在县东北五里唐开成中亷使杜□筑 荀爽兄弟八冢在县东北七里爽本頴川人今地名荀村里名高阳神道存 灌夫冢在县北三里为汉将军頴川记云頴水出灌氏宁頴水浊灌氏族无何頴水色变果为族灭 七星井各方七歩俗云汲一井则余井水皆动五井在县东北二里二井在县正北二里 瀷水经县西俗谓之勅水源出大騩大騩山唐和元八年两水摧其山而出流荡居人溺死者千余人   长葛县北六十里旧二乡今九乡古郑邑也春秋谓宋人伐郑围长葛俗亦呼为长井城汉属頴川 沙水尔雅云濄为洵颍为沙汝为濆即此水也 东偏城在县东北五里左氏齐郑伐许许庄公奔卫齐以许与郑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又使郑大夫公孙获处许西偏今有东西两城 故頴国城在县西一里頴侯之国也葢春秋时长葛之地宋人伐郑围长葛即此也 县理长箱城东魏武定五年清河王岳率众围西魏将王思政于頴川因筑此城初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隋开皇六年乃于此立县 长社故城在县西一里西魏大统十三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頴川东魏遣将清河王岳率众十万围頴川思政不与战岳造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頴川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此城也 钟繇台在县西十里魏东武亭侯钟繇学书台在繇故宅中今台址尚存又有钟繇冢 陈寔冢在县西三十五里汉太邱长之冢也陈氏家传云纪堪以下八十六墓三十六碑并在长葛县陉山之阳又有庙存   临頴县东南六十里旧七乡汉县属頴川郡今县在临頴臯上頴水东岸俗谓之临頴臯其实冈阜也隋大业四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许州唐建中二年属溵州贞观二年州废依前属许州 临頴臯东西长五十里即龙脾冈也嵩高山记嵩山东南三百里有龙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冈也今临頴县理在冈上 頴水西北自长社县界流入 繁昌城魏志文帝行至曲蠡乃为坛于繁阳受禅改元曰黄初以頴阴之繁昌亭为繁昌县坛前有二碑一是百官劝进一是受禅碑并钟繇书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也 青陵台水经注云頴水东南流经青陵亭北 白台按水经注云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此其一也 鲖阳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古鲖阳县也在鲖水之阳故曰鲖阳城 大陵城即郑地在县东三十里乃陈蕃为亭长所辱处 豢龙城在县西四十里即今豢龙氏之邑也昔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舜赐氏曰豢龙豢养也及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乗龙河汉各二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夏后赐氏曰御龙今汝州鲁山县即御龙氏邑又汝州有大龙山并刘累养龙之处 尚书台即魏文帝受禅有黄鸟啣丹书集于尚书台即此也   许昌县东北五十五里旧五乡今四乡其地姜姓四岳之后太叔所封为楚所灭后以为许县属頴川郡又魏略曰后汉建安元年魏太祖迎献帝都于许即谓此邑也魏文帝即位改许县曰许昌县按今县南四十里许昌故城是也宋志无许昌县天平元年复置高齐文宣帝省鄢陵入许昌隋文帝又于鄢陵县置洧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废洧州以县属许州初魏武既破黄巾经畧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頴川枣祗建置屯田于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人屯田许下即今许昌县也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官田数年之间所在仓储盈积许昌宫在许昌故城中杨修作许昌宫赋即此宫也鲁城在县南四十里左传郑伯请以泰山之祊易许   而祀周公即此城也 刚城史记秦昭王五十二年拜燕人蔡泽为相因封刚城君是此也 景福殿在许昌故城内西南隅也魏明帝所造赀费直八百余万既成命朝士为赋 永始台魏畧云黄初五年文帝东征留郭后于永始台霖雨百余日城楼多壊有司请移止后曰昔楚昭王出游贞姜留渐台江水至使者迎而无符不去卒没今帝在远未有急而便移止未可也何晏景福殿赋曰镇以崇台实曰永始复道重阁猖狂是俟洧水在县北二十歩地理志云阳城山洧水所出东   南至长平入頴过郡三行五百里诗曰溱与洧方涣涣兮即此也 让王台在县南三十里汉献帝禅位于魏王帝为山阳公往都山阳浊鹿城百官送于此台唐先天元年因让王台立魏文帝庙 五女冢在县南二十里曹操杀皇后伏氏并姊妺四人塟于此 頴大夫庙在县西北一十里即頴考叔庙隋大业九年重建阳翟县西北九十里依旧四乡即禹之都春秋时为郑之栎邑汉为县属頴川郡又云韩分晋得南阳及頴川秦灭韩置頴川郡于阳翟县頴川郡地有阳闗聚是也晋属河南郡隋初许州又分许洛之地以置嵩州复以阳翟县属嵩州炀帝三年罢嵩州割襄城郡唐武徳初又立嵩州复之贞观三年省州以阳翟许州龙翔二年割入河南府今属许州 具茨山在县北十里禹山后魏书地形志云阳翟有禹山祠 偃月山洛阳记山形似偃月因以名之 三封山注水经云頴水故渎东南经三封山北谓此山也 荆山洛阳记云荆山出玉齐武帝于此采玉其下即汉頴川郡地 杏山洛阳记云仙人刘根隠于此山 康城洛阳记云夏少康故邑也注水经云頴水又东厯康城南魏明帝封尚书仆射魏臻为康乡侯此即臻所封之地 上棘城左传谓楚师伐郑城上棘遂渉是此也 雍城左传谓楚蒍子冯率鋭师侵雍梁注云河南阳翟县东北有雍城是也 黄台在县东北四里东魏天平二年曽于此置黄台县属阳翟郡隋废 钧台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享注云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水经注云连山亦曰启筮亭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晋地道记钧台下有陂俗谓之钧台陂 凤凰楼在县西南一里汉黄霸为頴川太守凤凰集嘉禾生霸乃起楼于郡中今基址存 七女冈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七女泉流至长葛入洧 许由台在县东一十五里頴水上 巢父台在县东一十六里頴水上即巢父饮牛处   郾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六乡今四乡本七国时魏之下邑史记楚昭阳伐卫取郾汉为县颍川郡光武谓贾复曰郾最大宛次之复曰臣请击郾光武执复手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即此城也宋元嘉二年将军刘缅説曰城有百年之福若北朝保之未可敌也遂遣将军殷孝祖焚其仓粮北齐天保七年于今县置临頴郡隋开皇三年郡县并废五年又于废郡城中置郾城县许州唐武徳四年于县置道州贞观元年州废以县豫州【豫即蔡州】其后还许州元和十二年勅淮西贼中百姓穷困相率归顺其数甚多宜于许汝行营侧近置行郾城县韩引议拣择穏便处置其年十一月以今郾城县为溵州仍以上蔡西平遂平三县焉是年十二月勅溵州宜许州至长庆元年五月废溵州复为郾城县依前许州其先割属溵州所管上蔡西平遂平等三县仍还蔡州寻又以郾城复来属 大溵水在县南一里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北为溵水又有小溵水在县北三十里 故郾城楚昭阳伐魏取郾汉书地理志云魏南有郾召陵之固也 召陵故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汉为召陵县汝南郡隋废春秋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棠谿史记苏秦説韩曰韩卒之剑防出于棠谿今西平县西界有棠谿村是也 征羗城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门后汉建武十一年来歙征西羗有功故名以封之 蔡河在县东南五里 唐王冢在县南二十五里呉王阖闾夫槩冢也夫槩奔楚封之于唐陵又地理志云封为棠谿氏隋仁夀中置庙 葛伯城在县北三十里周回四里汤誓云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即此也 故司州城在县西南五里宋文帝改汝州郡为司州即此也后魏太武收河南地至献文改为豫州隋开皇中自此城移入悬瓠大业二年改为蔡州俗呼为盗跖城未详其义舞阳县西南一百八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本汉旧县頴川郡在舞水之阳因以名县汉封樊哙晋封司马宣王皆为舞阳侯自汉至晋不改宋省其后因之唐开元四年复于故城置许州 鐡冶在县西南三十里舞水在县北六十里汉樊哙受封于此 滍水在县北四十五里汉书地理志云鲁阳县有鲁山古鲁县御龙氏所迁水经云滍水出鲁阳县西东北过定陵入于汝地理云定陵城在今县北六十里后汉书光武破王寻于昆阳士卒争赴溺死滍水为不流即此   太平寰宇记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八   汝州   汝州临汝郡今理梁县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周王畿亦戎蛮子之邑后为郑楚二国之境焉即左传谓楚袭梁及霍是也又按十三州志云梁即周南鄙邑也按郡国县道记云梁县西南十五里有古梁国城存韩分晋得頴川之父城东接汝南西接农皆韩分战国时梁属魏秦置三十六郡属三川郡在汉为河南郡之梁县地后汉因之魏晋为河南舞阳二郡之地又后魏地形志梁县属汝北郡后周属南襄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四年自陆浑县界移伊州置于此以伊水所经为名寻又移伊州于今陆浑县东北置炀帝初改为汝州以汝水为名三年州废以其地入襄城頴川二郡唐武徳四年平王世充改为頴川领承休梁郏城三县贞观元年以废鲁州鲁山县来属其年省梁县仍改承休为梁县八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证圣元年置武兴县先天元年置临汝县开元二十六年以仙州之业县来属天宝元年以许州之襄城来属仍改为临汝郡乾元元年复为汝州梁开平四年外为防御州   元领县七 今六   梁县 叶县 郏县 鲁山 龙兴 襄城   一县废   临汝并入梁县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百里 西北自至伊阙县路至西京一百七十里 西至长安九百八十里 东至许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邓州四百九十里 北至登封县一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蔡州四百五十五里西南至邓州四百七十五里 又西南至虢州七百三十五里 东北至伊关县八十里 西南至伊关县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六千五十三皇朝管户主九千五百三十五客一万四千五百七十五   风俗   汉书地理志云古韩地也土狭而俭其俗崇侈人物   冯异字公孙頴川父城人为光武军诸论功常独屏树下号为大树军 臧宫字君翁頴川郏人从光武征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顺帝徴至京师不以礼屈 李膺頴川襄城人 唐马燧汝州郏城人功成封北平郡王 周允元汝州安城人则天朝为侍郎侍宴各述诗书中善言允元曰耻君不如尧舜则天赏之   土产   绢 絁 鹿脯 蜜 蜡   梁县旧五乡今二乡汉旧县战国时谓之南梁以别大梁少梁也汉理在汝水之南俗谓之治城隔汝水与注城相对其注城南面已为汝水所毁后魏于此治置城县高齐省入今梁县隋大业二年改为承休县属汝州取汉旧承休城为名贞观元年复为梁县 鸣臯山即朗臯山也一名狼臯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注水经云汝水自朗臯山东出峡谓之汝阨 霍阳山俗谓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哀四年谓楚为一昔之期而袭梁及霍按杜注即此山汉立霍阳县因山以为名今有故城俗谓张侯城是也 鱼齿山连接县界左传谓楚师侵郑渉于鱼齿之下是此处也 黄城山一名苦菜山沮溺耦耕即其处也 汝水在县南三里水经云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 温汤在县西四十里注水经云温水数源扬波于川左泉上华宇连阴茨甍交拒方塘石沼错落其间頥道之士多归之其水东南流注广城泽水唐圣厯三年正月则天驾幸今有石碑断折 广城泽在县西四十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广城游猎地假与贫人二年邓太后临朝邓隲兄弟辅政以为文徳可兴武功可废请寝狩搜之礼于时马融作广城颂以讽云大汉之初基也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右矕三涂左概嵩岳面据衡阴箕背王屋浸以波溠夤以荥洛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神泉侧出丹水池恠石浮磬燿焜于其陂是此泽也隋大业中置马牧焉亦名黄陂有溉灌之利至今百姓赖之 注城续汉书郡国志云河南县有注城即此也 广成城九州要记云广成子为黄帝师始居此城后于崆峒山成道今此城犹有庙像存焉崆峒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广成子庙即黄帝问道于   广成子之所也按唐开元三年汝州刺史本州防御使卢贞立碑其略云尔雅曰北戴斗极为崆峒其地絶逺华夏之君所不至禹迹之内山名崆峒者有三焉其一在临洮秦筑长城之所起也其一在安定二山高大可取财用彼人亦各于其处为广成子立庙而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騩皆与此山接壤则临洮安定非问道之所明矣仙经叙三十六洞五岳不在其列是知灵迹所存不系山之大小也此山之下有洞焉其户上出耆旧相传云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号山冢为狗玉峯昔之守宰以为神居閟絜惧樵牧者防弄因积土封之今升践其顶响连于下甚深逺云耳 汝北故城即高齐置汝北郡在县南亦名王坞城以备周冦也 承休故城在今郡东即后汉光武封姬常为承休公以主周祀即此城是也 阳人聚在州西即秦灭东周徙其君于此是也孙坚大破董卓军于此地 蛮中聚即戎蛮子国在今郡西南俗谓麻城是也 流杯池在城南三十里唐则天甞与侍郎姚元崇苏颋武三思薛耀等游晏赋诗李峤为叙今有碑石存焉   叶县西南二百里旧七乡今三乡古应侯之国后为楚地秦为父城县属南阳郡按左氏传谓许迁于叶又左传楚白公之乱叶公帅国人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叶公遂老于邑焉汉明帝时尚书郎王乔为令于此邑按唐国史云武徳二年于此置华州五年废县属许州贞观八年又置鲁州九年废开元四年析唐许二州之属邑又置仙州至二十一年十二月勅以仙州频防长吏欲废之令公卿议其可否中书侍郎崔沔议曰仙州四面去余州界虽近若据州城而言则亦悬逺土地饶沃户口稀疎逃亡所归颇成渊薮旧多刦盗兼有宿宵所以往来患之置州镇压今兴役已毕主司粗定累年成规一朝废省前功尽弃后方深今废州则生患置州则称烦所以武徳以来迭为废置足明利害不专一途至于田畴涝损则与蔡许何殊宁惟仙州独当废省若移州管新户驿长难得合宜况许州界路僻户多均出傍州非无成例州以镇俗官以理人所在皆然岂惮其费然自创置未盈十年州将员寮屡卒于位虽天道性命圣人罕言而共理分忧朝寄尤切视死亡而不恤何以得其欢心计不自安政必茍且下承斯为伤必多变而通之则未可久可东新置舞阳县即汉樊哙旧国哙丰沛故人又高祖之娅惟勲惟旧且亲且贤亦既受封必称吉士保全良吏庶在兹邦又南白羊川口村聚幽僻妖讹宿宵此为根底自置县来十减八九今若移州镇之便可杜絶其仙州望且未废至今年十月移向舞阳县置仍改为樊州刺史司马铨颇闻守法公勤望稍加慰劳使其悦以成务庶有益于公家至二十六年十月废大厯三年三月又勅置仍割汝之襄城县属仙州析叶县南界新置仙鳬县仍定为中县又割许州之舞阳县蔡州之西平县唐州之方城县并属仙州至五年二月竟废县亦仍旧各归所属 叶公龙家语叶公好龙牕壁图画龙形真龙为之降叶公见而防其魄王乔鳬风俗通孝明帝时尚书郎王乔迁叶令每月朔望常诣台朝帝恠其来数而无车骑宻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甞有双鳬从东南来于是候鳬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诏使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 方城山左氏僖四年楚大夫屈完对齐侯曰楚国方城以为城即此也 黄城山圣贤冢墓记云南阳叶县方城邑西有黄城山即长沮桀溺所耕处下有东流水即子路问津之所 滍水后汉光武破王邑防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防滍水盛溢士卒溺水死以万数水为不流父城后汉冯异此地人也异始为郡掾监五县为王莽拒汉世祖攻父城不下异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异曰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据归五城以効功报徳及世祖为司校尉道经父城异即开门迎世祖即此城也 舞阳城樊哙所封为舞阳侯是也隋复为县后省开元四年复置县按贞元十道録云属许昌至元和十三年正月陈许观察使李光顔奏许州舞阳县为逆贼呉元济攻毁请移县收置于呉城镇从之后废故此有城存焉 昆阳城即光武所破莽将王邑王寻于此也在今县北二十五里 古冢在县东俗云王乔塟处 叶公庙在县东北三里唐开元二十一年仙州刺史张景洪建古冢在庙后   郏城县西北九十里旧五乡今二乡左传楚令尹子瑕城郏属县昭子曰楚不在侯侯其仅自守也郏后入晋三卿分晋其地属韩汉为郏县頴川郡晋襄城郡后魏南阳郡北齐省隋移辅城县于今县西北五里汝州大业四年改辅城县为郏城县移就其后因之白龙山在县南三十里尹村 故父城在县东南四   十里故周时应国也左传楚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郏府台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薄姬冢在县东北四十里 贾复城一名通雅城注水经云柏水经贾复城北复南击郾所筑 汝水在东西七里   鲁山县南一百五十里旧三乡今二乡本汉鲁阳县地左传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以事孔甲龙一雌死濳醢以食夏后夏后享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即鲁阳是也隋末王据有巩洛于此立鲁州唐武徳四年充平州废后为县入伊州贞观八年改伊州为汝州 尧山俗名大柏山水经云尧孙刘累迁此故立尧祠于西山焉今山亦号大龙山因扰龙见称 滍水左氏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是此处也又光武破王寻于昆阳士卒塞以滍水是也烧车水亦光武烧王寻辎重于水濵因以名之 皇女汤注水经温泉水出北山阜七泉竒发炎热竒毒疴疾之徒无能澡其冲欲救疾者咸去汤十许歩别池然后可入汤侧有石铭曰皇女汤可治万病亦可熟米 波水马融广成颂曰浸以波溠是也 鲁阳闗淮南子云鲁阳公与韩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即此地也汉故为闗曰鲁阳今有水俗名三雅水南自邓氏向城县流入闗是也 故应城左氏邢晋应韩武之穆也注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也韩诗外传周成王与弟戏以桐叶为珪曰吾以此封汝周公曰天子无戏言王应时而封曰应侯今应乡即此城也 绕角城在今县东南左氏谓晋师遁于绕角即此也 犫故城汉县也在今县东南存焉 平臯故城后周于此置三鸦镇在县西南十九里亦曰平臯城以御冦后高齐又移于县东北十七里置改为鲁城以御后周二城皆此邑地也 鲁阳公墓在露山东北五里去县二十五里墓上石碑上有鲁阳公墓四字存焉 琴台在县故子城东南墙上广二百歩即唐开元中县令元徳秀为令弹琴于此 三鸦镇在县西南十九里后周筑以御高齐一名平高城 三鸦路在县西南七十里接邓州南阳县界   龙兴县东南九十里旧三乡今二乡本汉郏县地唐证圣元年勅割郏城东南之城于此置武兴县神龙元年废县改为中兴县其年又改为龙兴县仍汝州 鱼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汝水在县西北四十里 滍水在县东南二十八里 豢龙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废临汝县在州西南六十里本汉梁县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置县于今县西南二十里紫逻川置以邑城临汝水兼郡名为邑之称至贞元八年刺史陆长源以旧县荒残因移于东北李城驿侧近当大路逮周显徳三年废入梁县其地为镇 洛阳界碑在旧临汝县西八十里 歇马山在旧县东南六十里 汝水在县南二里   襄城县南一百四十里旧五乡今四乡即周之襄城也楚灵王所筑水经注昔楚平王大城城父以居太子建京相璠曰周襄王居之因名襄城汉为县頴川郡唐武徳元年于此置汝州领襄城汝坟期城三城贞观九年废汝州及汝坟期城二县以襄城属许州开元四年属仙州二十六年还属许州其年改属汝州今县理即废汝州古襄城也 汜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出适郑处于汜注郑南汜 龙城魏志云明帝青龙元年龙见摩陂井常幸观焉仍改摩陂为龙陂是此地 古不城在县西南史记谓陈蔡二国不是也 百尺堤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筑毎雨水不时兖豫之人多被水害以此堤免之 圣泉在县西南七里出首山上   太平寰宇记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九   滑州 郑州   滑州灵川郡今理白马县禹贡兖州之域星分角宿一度春秋时为卫国左传曰狄入卫卫立戴公以庐于曹注云曹卫下邑按西征记云白马城者古卫之曹邑戴公东渡河处曹邑卫文公自曹邑迁于楚邱今卫南县也至成公又迁于帝邱今濮阳县也战国时属魏秦援魏二十城置东城是为东郡地二汉亦然至魏黄初七年封夀春王彪为白马王移于韦城北五里晋初为陈留濮阳二国十六国慕容徳自邺徙都此为燕宋武帝平河南于此置兖州仍置东郡以为边镇领郡六理于此自东晋末宋武尽得河南之北境守在此至宋末属后魏孝文迁都于洛废兖州以东郡属司州后周建徳六年改为杞州隋开皇中改为滑州取滑台为名炀帝初又为郡而州废唐武徳四年平王世充复立滑州领白马卫南韦城厈城灵昌长垣酸枣七县八年废长垣县入厈城以废东梁州之酸枣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灵昌郡乾元元年复为滑州本义成军节度光启二年改为宣义军避梁祖讳后唐同光元年复为义成军皇朝避御名改为武成军   元领县八 今四   白马 韦城 胙城 灵河   四县割出   酸枣【入开封府】 厈城【入开封府】 卫南【入澶州】 黎阳【建通利军】州境   东西三十九里 南北一百五十七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五十八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 东至濮州二百二十五里 西至衞州界一百一十六里 北至衞州一百六十五里 东南至曹州二百一十五里西南至郑州二百八十四里 西北至卫州一百三十二里 东北取黎阳路至襄州一百三十里   户   唐间元户五万三千六百二十七皇朝管户主一万一千九百四十六客一千五百九十六   风俗   汉书衞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乐聚会声色生焉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刚武上气力姓氏   白马郡三姓 费 成公 上官 谯郡九姓 殷周 袁 应 和 荆 梅 齐 汝   人物   赵咨东郡燕人拜东海相过荥阳令曹暠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 成公绥东郡白马人缄黙自守不求闻达张华重其文以为絶伦 唐崔日用滑州灵昌人相宗 卢懐慎滑州灵昌人相宗   土产   方文绫旧贡 绢 绵 花纱   白马县旧十四乡今五乡本卫之曹邑汉以为县属东郡以地有白马山因为县名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县又属焉 白马山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开山图曰有白马羣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津与县葢取此山为名 黄河去外城十二歩 州城即古滑台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传云卫灵公所筑小城昔滑氏为垒后人増以为城甚高峻坚险临河亦有台慕容超时宋公遣征虏将军王仲徳攻破之即魏武破袁绍斩文丑于北岸者 逯明垒即石勒之将所筑逯明名姓因为垒名今遗址尚存 滑台按水经云河水右经滑台城北小城外大城高昌所筑苻坚乱后丁零翟辽据之小城内辽人弗毁漆林犹存又周书滑台贮粟以拟白马津述征记云登滑台城西北望太行山白鹿岩王莽领冦于众山表也 金堤汉文帝时河决东溃金堤即此 山阳故城魏兖州刺史山阳公所筑城因人以立名 故訾娄城卫侯师于訾娄即此城也 河侯祠在县南一里汉王尊为太守河水壊金堤尊沉白马使巫祝请以身代填金隄以止水水至吏士叩头救止尊立不动水稍却后人因立河侯祠 苍野冢卫之贤大夫也 子路冢在邑内 八角井在州子城外北濠下即唐贞观元年节度使贾耽所凿公自为记云滑城控白马之津迩斥卤之溢里居者井无良焉宰夫司庖汲用自远人则劳止心曷以宁乃相土宜视水脉因使道求美泉得之于城壕之右鬭成八隅合为一甃云云贾魏公庙在北七里 仁风楼在州子城北即晋东郡太守袁宏奉杨仁风之所也   韦城县东南六十里旧二十乡今七乡古殷伯豕韦之地也左氏传曰穆叔如晋范宣子问焉曰昔匄之祖在商为豕韦氏故汉韦贤传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国都记豕韦氏彭姓名为祝融之后陆终第三子翦封于彭隋置县于韦氏之国故曰韦城 豢龙井在县古城内市之东南即豢龙氏之所有 京观在北二百歩汉翟义为东郡太守起兵为王莽所灭因有此京观俗呼髑髅台 平阳城在县西二十里左传哀公十六年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杜注东郡燕县东北有平阳亭是也 师延邱在县东南二十里史记师延纣之乐师武王杀师延于濮水收塟于此   胙城县西南九十里旧二十四乡今五乡本古之胙国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也又为古之燕国左传卫人以燕师伐郑是也汉为南燕县其后慕容徳都之复号东燕县隋开皇三年废东郡为县属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名因曰今天下一綂河东燕之有遂改为胙城属滑州唐武徳二年于此置胙州领胙城又置南燕县四年废州胙城属滑州 石邱在县东北三十里俗传汉成帝时星陨之石也 濮水在县南一里西南自酸枣县界流入   灵河县西南七十里旧十六乡今五乡本汉南燕县地今胙城是也隋开皇十六年分东燕酸枣二县置灵昌县取灵昌津以为名后唐同光元年改为灵河避国讳也 赤眉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汉末赤眉贼帅樊崇筑 延津即灵昌津也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初石勒伐刘曜至河津不得渡时流澌下因风结氷济讫氷泮勒自以为得天助故号灵昌津又左传郑太叔収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又曹公北杀刘延至延津皆此津 灵昌湖湖周十里人获菰蒲之利 尧祠在州西南五十里刘盆子所立唐宝厯中节度使李听祈雨有应重修白敏中撰记今存 黄河在县西十里 废金堤闗在县西南五十三里汉文时河决酸枣县东溃金堤大业二年置闗十三年废   郑州荥阳郡今理管城县禹贡为豫州之域星分氐宿古轩辕所都之地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于此故周礼注夀星为郑州之分实豫州之北境也国语郑桓公为平王司徒问于史伯寄孥与贿于虢郐十邑注云十邑谓虢郐鄢蔽补丹依□厯莘也此即莘地后郑为韩所灭韩又徙都之其东境又属魏秦并天下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后汉至魏因之晋泰始二年分河南郡地置荥阳郡理古荥阳城宋初如之至武帝又立司州刺史理虎牢领河南荥阳农三郡后魏武帝置东农郡寻罢之文帝又改司州为北豫州所领如之东魏天平元年分荥县置成臯郡理今之汜水又移荥阳理大索城即今之荥阳县也属北豫州寻又分此为广武郡理中牟置东中郎将府以总之高齐天保七年废成臯郡入荥阳郡亦属北豫州后周初改豫州为荥州取荥泽为州之名领郡如故隋开皇三年罢郡改荥州为郑州十六年于管城县分置管州炀帝二年废郑州仍改管州为郑州三年废郑州复为荥阳郡唐武徳四年平王充置郑州于武牢领汜水荥阳成臯宻荥泽五县其年又于管城县置管州领管城须水圃田清池四县贞观元年废管州及须水清池二县以废管之阳武新郑管城圃田四县来属七年自虎牢移郑州理所于管城   元领县七 今五   管城 荥泽 原武 新郑 荥阳   二县割出   阳武【入开封府】 中牟【入开封府】   州境   东西八十五里 南北一百九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百四十里 西至西京二百八十里西至长安一千一百四十里 南至许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懐州获嘉县八十里即至黄河中流为界共九十里 东南至开封府尉氏县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河南府宻县一百七里 西北至懐州一百五十六里 东北至滑州二百八十四里   户   唐开元户六万四千六百一十九皇朝户主一万七百三十七客六千五百三十八   风俗   与滑州同   姓氏   荥阳郡四姓 郑 毛 潘 杨   人物   頴考叔 烛之武 子产 陈平 张苍 潘岳潘泥皆郑人 唐娄师徳原武人 韦思谦阳武人子承庆嗣立 郑愔荥阳人年十七进士及第中宗朝文馆学士 李日知郑人 郑珣瑜荥泽人土产   藜 麻黄 凤融席尤佳【旧贡】   管城县依旧四乡本周封管叔之国杜预释例管国在荣阳京县东北管城自汉至隋皆为中牟县开皇十六年于此置管城县属管州大业二年改管州为郑州县又属焉 牵渠魏志牵招字子经为广武太守郡中井多咸苦人逺汲水往复七里招乃望势凿源开渠注入城中人赖之号曰牵渠 郑水一名不家水源出梅山注水经云不家沟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东北流经管城西俗谓之管水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入黄雀沟即今之黄池 青水唐开元十道志云荥阳有青水中有鱼皆青也 梅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时楚蒍子冯率师侵费滑石回梅山即此山也 圃田泽在县东三里 武强城在县东三十一里曹参击项羽攻武疆即此城 祭城在县东北十五里 邲城在县东六里晋荀林父帅师与楚子战于邲即此城 李氏陂在县东四里后魏孝文帝以此陂赐仆射李冲故俗呼为仆射陂周回十八里 莘城国语谓史伯对郑桓公虢郐有十邑莘其一也又云前莘后河右洛左济韦昭注莘国也十邑谓虢郐鄢蔽补丹依□厯莘也 故市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汉为县后汉省徐晃击袁绍军于此 望母台郑庄公与母誓之后悔因筑台以望之 周世宗庆陵在邑界   荥泽县西六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本尚书济水溢为荥之地按古者济水河北截河南流而为荥泽自王莽末济水但入河不复过河南荣渎水受河水有石门谓之荣口石门也按今县西南七十里荥阳县故城在平原上索水经其东即汉高祖为项羽所围处秦立三川郡自洛阳曽移理于此晋于此置荥阳郡后魏太和中移县理于大索城即今荥阳县是也隋开皇四年始分荥县地于此置广武县属郑州广武因山为名仁夀元年又改为荥泽县焉 荥泽在县北四里后汉书云显宗东巡泰山至荥泽有飞鸟翔集因命虎贲王吉射之鸟上下其声吉曰鸟哑哑引弓射之洞左腋陛下夀万嵗臣为二千石既而射鸟中之赐钱二百万至今荥泽亭堡之间犹多画鸟即遗事也 汉武涧在今县西二十里西征记二皇山上有二城东曰东广武西曰西广武相去二百余歩汴河水从涧中东流南今无水今城东有高坛即项羽坐太公于上以示汉军处一曰鸿沟衡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还至衡雍作王宫于践土今王宫城在县北四十五里今故城内西北隅有路土台盟诸侯于践土即此也 敖山在县西十五里春秋时晋师救郑在敖鄗之间二山名宋武北征记曰敖山秦时筑仓于山上汉高祖亦因敖山筑甬道下汴水即此地也 敖仓城在县西十五里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殷仲丁迁于嚻诗曰博兽于敖皆此地秦置城以屯粟汉书云郦生説高祖曰东据敖仓即此也 金堤在县西北二十二里汉孝文时河决酸枣溃金堤东郡太守兴卒塞之孝成时王尊为东郡守又加修筑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诏乐浪人王景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乗海口千余里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至顺帝阳嘉中自汴口以东縁河积石为偃通淮名曰金堤 桑梓苑洛阳记云广武城西四里有桑梓苑   原武县西九十里旧一乡今四乡汉县属河南郡后魏属荥阳郡东魏改至广武县又属焉高齐天保七年郡县并废隋开皇十六年自今县西故原武城移于阳池故城置原陵县属郑州则今理也唐初改陵为武以复汉名 县理古阳池城按竹书记年曰梁惠王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即此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理县 故卷城汉为县按郡国县道记云即左氏晋文公败楚师甲午至衡雍一名恒雍今故卷城是也北齐天保七年省县而城在今县西北七里曹大姑东征赋云厯荥阳而过卷是此其故国周回约十里又城西三十余里有王宫城即践土所名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新郑县西南九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昔黄帝都于有熊即其地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按国语郑桓公问于史伯自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迯死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子男之国虢郐为大骄贪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前莘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惟是可以少固又曰唯谢郏之间言在谢之北郏之南谢在南阳后为汉地哀侯灭郑韩自平阳又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为頴川郡韩诗外传郑国俗以二月桃花水下时防于溱洧之上以自祓除也故诗谓溱与洧方涣涣兮今洧水经县之北过 潩水水经潩水源出宻县 古郐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毛诗谱云桧者祝融之墟祝融氏名黎其后妘姓处其地 苑陵故城在今东北三十里苑陵故城是也汉县晋末省后魏于故城东北五里改置苑陵县隋大业末省县 窟室左传郑伯有窟室而饮酒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杜注壑谷窟室也 子产郑大夫今有庙在陉山上 纪信冢以身绐楚解汉祖之围羽烧之高祖使塟于此故冢存 万嵗亭后汉荀彧封万嵗亭侯于此 周太祖嵩陵在邑界自然山下荥阳县西六十里旧三乡今四乡即汉荥阳之地唐初废郑州之荥阳于荥西立武泰县属洛州亦曽移此额于今郡西北五十里古荥阳城安置按荥阳城即古大索亭也东虢之地左传晋韩起如楚送女郑子皮劳诸索氏是也京县有大索亭者今县所理即大索城是也又县东北四里有小索城存即六国时二索也又京城大叔邑即在县正东郡城也秦置敖仓史记楚汉战于京索间郦生説高祖据敖仓之粟是此汉为县属河南郡晋泰始二年分河南郡立荥阳郡取名于荥泽也后魏太和十七年荥阳自汉故理移于今所唐天授二年七月分荥阳之地置武泰县割入洛州寻省改荥阳为武泰神龙元年二月复为荥阳县以郑 灵源山按神境记云荥阳县西有灵源山其间生灵芝石茵其岩顶有石髓紫菊往往人闻长啸之声 兰岩山神境记云荥阳县西有兰岩山峭防千丈常有双鹄不絶往来传云昔有夫妇隠此山数百年化为此鹄忽一旦一鹄为人所害其一鹄嵗常哀鸣至今响动岩谷莫知年嵗巗渚山一名小陉山俗名周山在县南三十五里索水所出山海经所谓少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旧传器难之水即索水也 鸿沟在县西即楚汉分界之所 殷渠晋殷褒字元祚为荥阳令时多雨褒乃课穿渠入河疏道原隰因致丰年时人号为殷渠今尚存 京水在县东二十二里注水经云黄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流亦名祝龙泉泉势拂涌状似鼎汤世谓之京水也索水在县南三十五里注水经云索水在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闗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左传谓楚伐郑次旃然即此水名汉书云京索之间亦楚汉战争之所 京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春秋姜氏为叔段请京又郑诗曰叔出于京汉以为县后魏省   太平寰宇记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   陈州   陈州淮阳郡今理宛邱县昔庖牺氏所都曰太皥之墟禹贡为豫州之域星分心宿二度周初为陈国武王封舜后胡公妫满于此以奉舜祀以备三恪至春秋时为楚灵王所灭乃县之后五年复立陈惠公后五十六年楚惠王复灭陈而其地尽为楚所有又楚襄王自郢徙于此谓西楚是也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灭楚改为頴川郡汉为淮阳国之地后汉如之晋为汝南郡梁国二境兼置豫州领郡国十理于此后魏得之又为立陈郡至天平二年以淮南内附于此置北扬州理项城以居新附之户高齐天保二年以百姓宇信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隋开皇十六年于宛邱县更立陈州炀帝初州废又为淮阳郡唐武徳元年平房宪伯改为陈州领宛邱箕城扶乐大康新平五县贞观元年废新平箕城扶乐三县三年复以沈州之项城溵水二县来属沈州即今頴川宛邱县长夀元年置武城县证圣元年置光武县天保元年改为淮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陈州晋天福六年升为防御州开运二年升为镇安军汉天福十二年降为刺史周广顺元年又升为防御州二年复为镇安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五   宛邱 项城 商水 南顿 西华   一县割出   大康【入开封府】   州境   东西一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百四十五里 西至西京七百里西至长安一千五百里 东至亳州二百五十五里南至蔡州平兴县二百五十四里 西至许州二百八十五里 北至雍邱二百二十三里 东南至頴州三百一十五里 西南至蔡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开封府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五万二千六百九十七皇朝管户主一万一千八百六十三客一万一千四十八   风俗   书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故文字之兴起于陈州也于是风俗旧多儒学周武王克商封舜于陈州为胡公配以长女妇人尊贵好祭祀其俗事巫故诗曰坎其击皷宛邱之下   人物   逢滑 子张姓颛孙名师 郑当时 黄霸 袁涣何鲁 谢向 王隠陈郡人撰晋书八十卷 袁宏殷仲文陈郡人 谢瞻 谢灵运 谢惠连皆陈郡阳夏人 谢庄   土产   丝 绵 绫 绢   宛邱县旧七乡今二乡本汉陈县春秋时秦灭陈县至秦汉仍为陈县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晋属梁国宋属南梁郡高齐文宣帝省陈郡仍移项县理于此隋文帝立陈州改项县为宛邱县 陈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 洧水西自许州鄢陵县界流入 蔡水自西北流入经县东一里 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也庖牺氏神农氏并都于此及楚顷襄王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于陈为秦所灭 宛邱在县南三里高二丈尔雅云陈有宛邱诗陈风云子之汤兮宛邱之上兮清邱在县东北五十里高二丈五尺古老传云汉淮阳王常登此邱游望闻汉中有清邱故遥取为名 砚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五丈古老传云楚王灭陈于此燕防军士遂名醼邱后人语讹为砚邱 固陵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一丈二尺按史记项羽南走固陵即此陵也今俗呼为谷陵 辰陵亭在县西南四十里春秋云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杜预注云陈地頴川长平县东南有辰亭 陈佗沟在县北一十里上从安仁沟出入县郭古老传云陈公子佗开所以灌溉也毛诗墓门刺陈佗无良师傅也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五梁沟按图经县西南十里从西华县界洧水出东流入谷古老传云此沟有五桥渡因名焉注水经云洧水南经长平县故城西又南分为二水支水东出谓之五梁沟南出谓之鸡笼水故水防处有笼口之名淮阳城晋地道记陈城西南角有淮阳城汉淮阳县   国城也 谷水注水经云上承劳陂南暨荦城皆为陂也陂水东流谓之谷水东经涝城又东流入于沙水新平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汉书地理志淮阳国有新平县隋开皇十六年分亳州武平县于此置临蔡县大业二年废唐武徳元年复置新平县八年省入宛邱博阳城在县西南四十里汉地理志汝南郡有博阳县应劭云侯国也王莽曰乐家汉丙吉所封之邑 南阳县在县东三十里后魏太和三年于此置南阳武定等县七年废 陈侯弩台在县南一里后汉书陈敬王曽孙宠善弩十发十中中皆同黄巾贼起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百姓归开元九年移孔子庙于台上 偶台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二台相对各高二丈古老传云淮阳王城使乐之处一云偶仙台一云舞伎台也 贮粮台在县南二十里古老传云伐陈于此筑台以贮粮北临蔡水下通江淮之利 汤井在州门南古老传云殷汤大旱人民众穿此井 鸣井在县东三里以物投之即如钟声 双女陵在县西南十三里古老传云陈侯之女厉妫之陵也春秋传隠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又按诗风燕燕庄姜送归妾也注云庄姜无子戴妫生桓而州吁弑之二妫同死因塟于陈八卦坛在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   之坛旧有长史张齐贤文后刺史李邕陈旧文撰新文刋之 光武庙在县西南一里后汉书南顿令钦生光武登位幸南顿县舍置酒防赐吏人复田租一嵗父老言皇考居此日久愿赐复十年帝曰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逺期十嵗吏人又言陛下实惜之何言谦也帝大笑复増一嵗光武崩民为立庙 东门池在县城东北角水至清而不耗亦不生草木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即此也   项城县东南七十里依旧四乡汉项县古项子国春秋齐师灭项楚襄王徙都陈以项为别都按此城即楚筑在汉属河南郡晋属陈国隋文帝改项县加城字属陈州十六年分置沈州唐贞观中废沈州却属陈州晋时童謡云坚不过项即此也 武邱本名邱头在县东南四十里魏志王陵宻计废立司马宣王乗水道讨陵大兵掩至陵自知势穷至顿邱面防水次即此邱也又司马宣王于此尅定毌邱俭乃更立武邱以显武功也秦邱在县西南四十七里古老传云秦王苻坚将兵以显武功也 秦邱在县西南四十七里古老传云秦王苻坚将兵南征驻于此邱故名秦邱邱侧有故城名为秦母城亦名秦王城东晋孝武帝时秦将祈融攻陷夀春苻坚舍大兵轻骑赴之时有謡曰坚不过项坚出令曰敢言吾夀春者防其舌众諌不从坚遂败项国城在县东北一里古老传云故项子国春秋齐人灭项即此城 互乡城在县北一里古老传云互乡之地论语曰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即此也 公路台在县东四里按隋淮阳郡旧图云公路台东有袁术庙按术身死无后不合有庙葢术生平立先人之庙 封观墓在县西十里汉书云观有志节当举孝亷以兄位未达耻先受之遂称风哑不言火起烧屋观徐行出避之忍而不言后数年兄得举称防而仕于郡死塟于此 贾逵碑在县东南二里词云贾讳逵字道安河东襄陵人也迁豫州刺史魏明帝大和二年卒梁国刘举等为刻石立碑史记上有二字生金魏志云明帝青龙中帝东征乗辇入逵祠诏曰昨过项见贾逵碑像念之怆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逵存有忠勲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布告天下以劝将来 百尺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水经云蔡水东南往陈县谓之百尺沟又南分为二水注于頴次有大堰即古之百尺堰也司马宣王讨王凌陈军于百尺堰即此也 宜禄城汉书地理志宜禄县属汝南郡莽曰赏都亭也   商水县西南八十里旧十乡今四乡汉汝阳县地属汝南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仍以汝阳县陈州十六年改为溵水县以县界溵水为名 懐邱在县西二十里史记云吴王阖闾与子晋败楚是年惠公卒子陈公柳立懐公卒于呉左传懐公不从其卒塟在陈 枣邱在县东北三十里隋陈州图经云其原邱塘多生枣棘因以名焉 溵水从西华县南来经县西四里过頴水 驿马沟在县西南十三里古老传云楚相孙叔敖截汝坟之水以作塘下有柘塘陂九百顷遂乃凿此沟其湍急如驿马其水发孙塘屈曲六十里入頴水 灌溉城在县东北二十里隋陈州图经云邓艾所筑也魏志邓艾为典农时于陈项以东至夀春开广漕渠溉良田筑此城 扶苏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史记云陈渉起兵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葢渉筑此城隋越王侗皇泰元年又于此置扶苏县唐武徳五年废 頴岐渡夹河月城在县东北三十里贞元元年刺史曲环筑以备李希烈之乱 章华台在县西北三里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杜预注云宫室始成祭之为落台今在华容城内是灵王所筑春秋后语楚襄王二十年为秦将白起所逼北保于陈更筑此台 干谿台在县北三里左传楚师次于干谿注在谯国城父县南又按陆贾新语楚灵王即位起章华之台为干谿之馆作干谿之台五百仞之高欲登浮云窥天 丛台在县北二十五里按史记云丛台在邯郸城説者以为赵丛台此台葢襄王所筑也非赵之丛台名同事异按郎尉之陈州旧图云楚王游观弋钓地或税驾于此往往有嘉禾丛生因以为名也 西华城汉书地理志云西华县属汝南郡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大旱慨理政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逺近叹服   南顿县南七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后汉世祖父钦甞为此县令故号曰南顿君汉光武生在此县中刘宋为南顿郡东魏于此置和城县北齐废郡省县入和城隋复为南顿县属陈州唐武徳六年省入项城证圣元年以县有光武乡名符武氏遂于此置光啓中复为南顿 高阳邱在县南四十里应阳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阳氏才子故号高阳邱也頴水在县西北三十里 小汝水在县西南四十里頴阴城在县西三十里按阚骃十三州志故顿子城   在頴水之南故谓頴阴城 柏冢在县南二十里古老传云应奉冢多生柏因以为名 光武台在县北四十里按隋淮阳旧郡图云汉光武十九年幸南顿因置此台兼立庙   西华县西八十里旧十乡今四乡本汉长平县属汝南郡唐武徳八年为基城县贞观元年省入宛邱县长夀元年又置为武城县神龙元年改为基城县景云元年改为西华县 宜阳山在县东北五里高五丈翟王河出焉 夏亭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按陈诗株林刺灵公也胡为乎株林从夏南注云夏南夏征舒也今此城北五里有株林即夏氏邑一名华亭 柳城在县西二十里古老传云女娲氏之都本名娲城魏邓艾营稻陂时栁舒为陂长后人因为栁城隋文帝开皇元年于此置栁城县隋末废 阎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左传云宋华向之乱公子成公孙忌奔郑其徒与华氏战于鬼阎杜预注云頴川长平县西北有阎亭隋淮阳图云阎仓城在扶沟县西南五十里城在今故长平县西北 凉马台在县西三十里相传陈灵公凉马台东南去陈灵公陵五百七十歩 集粮城在县西十里魏使邓艾营田筑之贮粮故名   太平寰宇记卷十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一   蔡州 颍州   蔡州汝阳郡今理汝阳县禹贡豫州也春秋沈蔡二国之地后为楚魏二国之境厯降为晋宋陈魏曹卫鲁八国之地后又为韩魏之地秦兼天下以其地为三川郡汉改三川为汝南郡后汉魏晋如之宋文帝于此立司州领郡四以为重镇使孝武守之元嘉二十七年后魏太武帝率兵攻围汝南太守陈宪守拒四十余日积尸与城齐不防而退地形志云谓之悬瓠城亦名悬壶城又注水经云汝水周城形如悬瓠故取名焉始自魏太和中幸悬瓠平南王肃起层楼于城隅下际水湄降眺栗渚殊为佳观故宋书亦云悬瓠为戍以防郄陂是也皇兴二年改为豫州东魏置行台侯景为悬瓠都督举十三州入梁后周置总管府寻改为舒州以地势平舒为名后又改为豫州其后又改为洛州其后又以此为溱州取城南溱水为名其后又改为蔡州以古国名之也俄置汝南郡隋初移入悬瓠即今州城是也大业二年废郡复为蔡州唐武徳三年平王世充置豫州总管府管豫道舆息舒五州豫州领汝阳平舆真阳呉房房蔡五县七年改为都督府废舆道舒息四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废平舆上蔡二县复以道州之堰城息州之新息郎州之郎山舒州之褒信新蔡五县来属天授三年又改平舆西平二县开元四年以西平属仙州二十六年省仙州复以西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汝南郡乾元元年复为豫州宝应元年避代宗庙讳改为蔡州汉初升为防御州皇朝因之昔宋檀和之为刺史出猎猛兽伏而不起亦不伤人   元领县十   汝阳 上蔡 平舆 西平 遂平 郎山 真阳新息 褒信 新蔡   州境   东西二百九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四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六百二十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四百三十二里 东至颍川四百四十里 南至申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唐州二百七十四里 北至海州三百二十二里 东至南光州淮水中流为界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唐州桐柏县一百八十四里 西北至汝州襄城县二百八十四里 东北至陈州二百六十四里   户   唐开元户五万一千二百一十皇朝户主一万八千三百九十七客二万九千五百六十   风俗   汉书角亢氐之分东接汝南皆韩地其俗夸奢尚气力好啇贾渔猎难制御今其俗人性清和乡闾孝友男务垦辟女修织絍   人物   李斯上蔡人 戴凭汝南人为侍中与百官説经书夺席五十余重时谓之解经不穷戴侍中 袁安汝阳人五世孙绍字本初 蔡顺 薛包并汝南人黄叔度南顿人 陈藩汝南平舆人 应奉汝南南顿人读书五行并下 应阳汝南人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评曹操曰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吕防汝阳人鲁肃代周瑜之任吕防曰君与闗帅为邻将何以备不虞关熊虎也因示肃五策肃乃越席而起曰吾不知卿才畧至是遂拜防母结友 吕范汝南人刘备诣京见孙权范宻诣请留之后权讨闗帅谓范曰早从卿言无此劳也 和峤汝南人 干宝新蔡人撰搜神记三十卷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 唐源乾曜西平人为相   土产   旧贡龟甲双距绫 四窠云花鷘绫 今贡龙凤蚊防 泽兰 茱萸 蝱虫 木蛭已上二物各二两 蓍草 生石斛   汝阳县旧九乡今八乡本汉县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属汝南郡隋开皇十三年罢郡属豫州十七年改汝阳为溵水属陈州今界内有大溵水名之其年又于上蔡县东北别置汝阳属豫州即今县是也 悬瓠城亦名悬壶城水经注云汝水屈曲形若悬瓠故城取名其上西北隅魏高祖以大和中宰悬瓠平南王肃起高堞于小城建层楼于隅阿下际水湄降聎栗渚殊为佳观宋书悬瓠为戍以防防陂其中城即悬瓠地也 鸿郄陂在县东十里汉书曰汝南旧有鸿郄大陂郡以为饶成帝时闗东数水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相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隄防之费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诸防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王莽时常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謡曰壊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羮芋魁反乎覆陵当复谁及建武中太守邓晨使许阳为都水令复为鸿郄陂阳曰昔成帝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壊我濯龙池于是乃因髙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得立郡亦常熟今废 黄溪水水色纯黄故以名之在郡南 栗园汝水湾中有地数顷有栗园今谓之栗州是也 平舆故城在今县东汝水南旧沈子国地春秋谓蔡灭沈后属楚为邑平舆故城尚存 宜春城汉置北宜春县于此故城在今县西南尚存 安城故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南即于水北有二龙乡有月旦里是也 西望城在县东南梁太清二年羊鸦仁为魏所逼粮运断絶乃弃悬瓠归义阳仍留夏绍亭西望城以防备邀道 汝南县城唐贞元七年正月割汝阳县汝水之南地置县续元和十三年勅停以地复归汝阳县 戴凭宅凭仕后汉学通九经 荆将军庙即六国荆卿也昔羊角哀梦左伯桃与荆轲战乃自刎以助伯桃今轲冢犹存庙像甚盛   上蔡县北五十五里旧九乡今四乡古之蔡国左传陈蔡方睦于卫史记周武王克殷封叔度于蔡挟武庚作乱周公杀管叔而放蔡叔与车七乗其子胡改行率徳训善周公闻之举胡为鲁卿士鲁国理周公言成王复封胡于蔡是谓蔡仲即此地汉为县迄今不改 上蔡古城在县西南十里 李斯墓在县西二十里 李斯井在县南二里 蔡冈在县东十里周五十里 汝水在县西五十里   平舆县东西五十里旧五乡今三乡古沈子国今有沈亭存焉汉为县属汝南郡高齐废隋大业二年重置十三年陷王充置舆州管平舆一县今西蔡县西九十里有故城即隋之县也唐武徳中属蔡州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重置 汝水在县南四十三里 葛陂在县东北四十里费长房投杖成龙处 二龙泽许劭许防俱有高名汝南称平舆有二龙 张喜庙喜仕汉为平舆令天久旱喜躬为请雨因焚身而雨防后人感徳而庙存 石母台在县西北五十歩 葛仙公庙在县东四十里   西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依旧管四乡本汉旧县春秋时古柏子国之地后汉末废至后魏复焉在郾南五十里属汝南郡齐高帝改属临頴郡隋初改属道州大业未又废之武徳初又置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正月又置寻废开元初又置后汉戴封为西平令时旱祷祀无应封积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雨降逺近称伏葢与陈州大康事同 棠谿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剑防出于棠谿即今县西界有棠谿村是也 龙泉水烈士传曰西平县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 二十四陂在县界并魏典农邓艾所置也 故西平城在县西七十里 九顶山独树山并在县西南一百里   遂平县西北九十里旧六乡今四乡古房子国汉为呉房县属汝南郡孟康曰本房子国呉王阖闾弟夫槩奔楚楚封于此为棠谿氏以封呉故曰呉房唐贞观元年废八年又置元和十二年以呉元济叛改为遂平县仍移于文武栅南新城置权唐州寻复还蔡州 嵯峩山在县西五十五里从唐州慈邱县界东来 岞岈山在县西五十六里从唐州慈邱县来 呉房故城在县西南四十里   郎山县东西九十里依旧六乡汉安昌县属汝南郡张禹所封之邑也至汉末改为郎山县以界内郎山为名后魏真君二年于郎陵故城复置安昌县以初安郡隋开皇三年自郎陵故城移安昌县于今所属豫州十六年仍改安昌又为郎山县 淮水经县理南去县一百二十里 郎陵山一名大郎山在县北三十里 西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肃于西望陂南筑之以御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鸦仁常为魏兵逼粮运断絶乃弃悬瓠归于义阳上表曰臣輙率所部还旧镇留夏绍等停西望城防备即此城也 故道城今在县西南即古道国也春秋云江黄柏是也 郎陵故城汉为县所治今在西南二十五里晋武帝封何曽为鄢陵公即此地也   真阳县南八十里四乡本汉慎阳县地属汝南郡梁为白狗堆戍于此故后魏将尧雄曰白狗梁之北面重镇即此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真邱县唐初改为真阳县以在滇水之阳为名 淮水经县南去县八十里 滇水县西北二十里注入淮 阳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白狗城在县西南七十里   新息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五乡春秋息国为楚所灭汉为息县属汝南郡孟康曰其后东徙故加新字后周宣政元年于此置息州隋大业二年州废属豫州唐武徳四年置息州贞观初废之复为县 淮水自西流入经县南去县五里 汝水自西流入经县北去县八十里阳安故城汉为县即左氏传江国之地也 贾君祠   后汉贾彪字伟节与荀爽齐名为新息长初县人例不养子彪严其制数年之间养子干数佥曰贾父所长人思其徳故建祠焉 古息城在县北三十里 息侯庙在县西南十里 珉王坑在县西南十里去息侯庙东南五歩其玉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唐贞观中亦令民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其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 玉梁渠去县西北五十里隋仁夀年新筑唐开元中县令薛务更加疏导西厈通管陂十六所利田三千余顷   褒信县东南一百五十五里旧四乡今五乡本汉郾县之地后汉光武分立褒信县晋属汝阴宋武北伐改为苞信县也 淮水经县南去县七十五里 汝水经县东北去县五十五里 白亭左氏传楚太子建之子胜呉令尹子西召之使处呉境为公杜注云白楚县也汝阴褒信西南有白亭   新蔡县东西一百八十里六乡古吕国也国语当成周之时南有荆蛮申吕周穆王时有吕侯训夏赎刑史记蔡叔二子迁于新蔡舆地志蔡平侯自上蔡徙都于此故曰新蔡汉为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属新蔡郡东魏孝静帝于此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舒州领广宁州县仁夀二年改县为汝州大业二年改为新蔡县属蔡 汉鲖阳故城汉为县属汝南郡应劭曰城在鲖水之阳 葛陂周回三十里后汉费长房汝南人为市从壶公学道不成思家辞归壶公以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长房乗杖须臾归自谓适经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即以杖投陂中顾乃为龙矣后汉曽于此立葛陂县 琥珀邱在县南三十里 汝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頴州   頴州汝阴郡今理汝阴县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胡子之国战国时属楚秦灭楚为頴川郡两汉为汝南郡之汝阴县也魏于此立汝阴郡司马宣王使邓艾屯田于此后废为頴川郡地后魏景明四年于此置頴州取頴水为名高齐罢州置郡隋初废郡大业初废州置郡唐武徳四年平王充于汝阴县西北十里置信州领汝阴清邱永安高唐永乐等六县六年改为頴州移于今治领高唐永乐永安三县贞观元年省清邱县八年又以废涡州之下蔡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汝阴郡乾元元年复为頴州长庆二年以頴州郑滑节度使汉初升为防御州广顺二年复为颍州   元领县五 今四   汝阴 沈邱 頴上 万夀【新置】   一县割出   下蔡【置夀州】   州境   东西三百七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六百五十里 西至西京九百二十里西取陈州路至长安一千八百二十里 东至夀州二百五十八里 南至光州三百八十九里 西至蔡州四百里 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 东南至夀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蔡州褒信县二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陈州三百里 东北至徐州靳县四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九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五客一万七千三百   风俗   与亳州同   人物   管夷吾頴上人 应璩汝阴人   土产   花官絁 绵【以上贡】   汝阴县旧二十六乡今十乡本汉旧县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后魏孝昌三年于此置頴川北齐以县属汝阴郡开皇三年罢頴州武徳四年置信州六年复为頴州县皆属焉 寝邱史记防恬伐楚之寝邱徐广注今固始县寝邱也续汉志固始县有寝邱吕氏春秋楚孙叔敖戒其子我死王必封汝无受利地荆楚之间有寝邱其为地不利可长有也其子从之楚功臣封二叶而灭惟寝邱不夺汉以为县 防邱史记魏安厘王十一年秦防我防邱 頴水西北自陈州项城县界流入俯于城下 淮水在頴上县西南 清邱城在县东五十六里隋大业九年筑置清邱县唐武徳四年废 信州城在县西北十五里隋大业十三年郡城为贼房献伯所陷其年郡民江子建率众于险处作栅唐武徳二年授子建信州刺史以栅近汝南褒信县故名信州四年复为頴州贞观元年移入汝阴旧城 胡城在县西北二里春秋时胡子之国也春秋昭四年楚子胡子伐呉杜预注胡国汝阴胡城是也 女郎台在县西北一里古老云昔胡之女嫁鲁昭侯为夫人筑台以宾之故俗谓之女郎台台上有井 汝水西南自蔡州新蔡县界流入东南入淮即巢父饮牛之所 细阳城汉为县属汝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北四十里 故任城在县北一里陈将任蛮奴伐齐于頴水北岸筑城以围汝阴 百尺堰在县西北一百里司马宣王讨王凌至百尺堰即此   沈邱县西北一百二十六里旧九乡今四乡汉以邱名立寝县属汝南魏书云王凌欲兴兵讨司马宣王宣王觉自往袭凌凌败惧面叩头隋开皇三年于此置沈州唐初州废以地并入汝阳县神龙二年又析汝阴置沈邱县以信州后废信州仍旧还頴焉 沈邱在县南一百步春秋或作寝邱因邱立县 武邱在县东六十里一名邱头司马文王征诸葛诞屯兵于此及陷夀春斩诞魏高贵乡公改为武邱 武阴城在县东六十里按城冢记云周武王祭南岳回至汝水西野宿于武邱因名武阴 塼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种稻以备东南筑城围仓廪 小女水在县北   頴上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旧十一乡今三乡本汉慎县地属汝南郡呉魏之际设闗防莫勤于此隋大业二年于今县南故郑城置頴上县以地頴水上游为名仍頴州焉唐武徳元年移于今理 闗州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魏志云司马景王征毌邱俭使诸葛诞从安风津先至夀春俭与弟秀藏水边草中安风津人张属获之即此州也 荆亭城在县西南六十里 淮水自西南汝阴县界流入去县七十里又东北入下蔡县界 頴水西自汝阴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淮 慎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与故甘城相近 故甘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西北   万夀县北九十里五乡本汝阴县百尺镇也国朝开宝六年十一月分汝阴北五乡为万夀县以万夀乡为名高乡郭在县南七里古老云魏高贵乡公所筑   太平寰宇记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二   宋州 亳州   宋州睢阳郡理宋城县禹贡豫州之域即高莘氏之子阏伯所居商邱今州理是也周为青州之域武王封防子于宋后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沛按梁即今州地秦并天下改为砀郡后改为梁国汉文帝封子武为梁王自汉至晋为梁国属豫州宋改为梁郡隋于睢阳置宋州大业三年又改为梁郡隋乱陷贼唐武徳四年平王充置宋州领宋城宁陵柘城谷熟下邑砀山虞城七县其年以虞城属东虞州五年废东虞州人以虞城来属贞观元年废杞州以襄邑县来属仍省柘城县十七年以废戴州之单父楚邱来属永淳元年又置柘城天宝元年改为睢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宋州自禄山乱两河郡县多所陷没惟张巡许远姚訚三人坚守睢阳贼将尹子竒并力攻围逾年不下城中孤危粮竭人相食殆尽时贺兰进明许叔冀屯军临淮争权不协不发援师城竟为贼所陷巡远等抗词不屈遂俱被害然使贼锋挫衂不至江淮巡远之力也开平初升为防御州三年升为宣武军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归徳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 今七   宋城 楚邱 柘城 谷熟 下邑 虞城 宁陵三县割出   襄邑【入开封府】 砀山【入单州】 单 【入单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五里 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三百里有通济渠水并通 西至西京七百二十里 西至长安一千五百八十里 东至徐州西界二百一十里 南至亳州西界一百三十二里 西至东京襄邑县九十五里 北至单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亳州谯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陈州二百八十里 西北至曹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兖州四百一十七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十万三千皇朝户主二万一千二百五十客二万四千二百   风俗   汉书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藏太康地记云豫州之分其人得中和之气性安舒其俗阜其人和今俗多寛慢   姓氏   梁国郡出三姓 宋 张 乔   人物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庄周宋防人不以祸福累心为漆园吏楚威王以千金币迎周不应钓于濮水 原子思宋人蓬户瓮牖上漏下湿三日一举火十年不制衣捉襟肘见纳履踵决子贡相卫肥马轻裘见子思曰先生何病也子思曰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韩安国梁成安人坐法被狱吏辱之乔元睢阳人 唐有魏元忠宋城人为相   土产   漆 枲 绤 纻 绵 絁 縠 绢   宋城县元七乡本宋国防县以宋公及诸侯盟于防门而为县名汉为睢阳睢水之阳以为名地属梁国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宋城县唐因之 州城古阏伯之墟契孙相土亦都于此春秋为宋国都汉梁孝王广睢阳城七十里开汴河后汴水经州城内 睢水在县南五里水经云睢涣二水出浪□渠春秋僖公十九年宋襄公用鄫子于次睢杜预注曰睢水受汴梁东经陈留梁谯沛彭城入泗睢水又东经睢阳故城南积而为蓬洪泽汴河在县北四十五里自宁陵县界流入东出虞城   界 陨石水在县北一名漆沟左氏谓陨石于宋五古老云此水有时渴涸五石存焉有潭即元坠处 防泽在县北三十五里左氏传宋万杀闵公于防泽杜预注曰防泽宋地防县也 小防故城在县南十五里六国时楚有防县俗为小防城即庄周之本邑今复有大防城在县北四十一里后魏地形志北梁郡有此防县三王陵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晋北征记云魏惠王徙都于此号梁王为眉间赤任敬所杀三人同塟故谓三王陵 修竹园在县东南十里西京记梁孝王好宫室园苑之乐作睢华宫筑兎园中有白灵山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鴈池池中有鹤州鳬渚水经云睢水东南过竹圃又鴈鹜池取龙睢沟水 清冷池在县东北二里梁孝王故宫有钓台谓之清冷台今号清冷池 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庙在州南七里半唐代宗大厯二年勅曰顷者国歩艰难妖星未落中原板荡四海横波公等内总羸师外临劲敌析骸易子曽未病诸兵尽矢穷乃其忧也于戯天未悔祸人何以堪徒甘杀身不附凶党信光扬于史册可龟鉴于人伦其立庙焉以时祭祀 箕子冢在县北四十一里二十歩古防城内史记箕子纣之诸父晋伏滔北征记云望亳防间成汤伊尹箕子之冢墓皆为邱墟今防与北亳相去三十里 宋防子墓在县西南十二里史记防子纣之庻兄周书微子之命王若曰猷殷王元子崇徳象贤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乔墓在县北十里后汉书云乔宋国睢阳人魏志曹操少不理行季世之人不竒也唯梁国乔异焉墓前碑云汉故太尉乔公之碑字公祖皇朝乾徳三年勅改为太尉乔公庙也 卢门春秋传桓公十四年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杜预注云卢门宋国城门也   楚邱县北七十里旧八乡今六乡古之戎州即已氏之邑城也九州记云已氏本戎君之姓葢昆吾之后别居戎翟中周衰入居中国故有此已氏之邑焉汉为已氏县属梁国魏改已氏县为谯郡齐郡废隋复为已氏县又置戴州县焉大业初废戴州县属睢郡唐平窦建徳复置戴州以县为楚邱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以宋焉 景山在县北三十八里高四丈毛诗云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空冈在县北三十里高一丈葢毛诗云景山与京也 堂水在县北四十五里从单州成武县入界南行五里合泡沟毛诗云望楚与堂也 安阳城在县北三十八里城记云汉高祖与项羽相守筑此城 古楚邱城在县北三十里毛诗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左传隠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邱杜预注云楚邱魏地在济阴成武县西南也 伊尹坟在县西北十四里按书云沃丅既塟伊尹于亳都城记云济阴界梁国有二亳南亳谷熟城北亳在防城西北属睢阳郡今验坟西十里有亳城在东京考城县界晋伏滔北征记云望亳防间成汤伊尹箕子之冢今为邱墟也   柘城县西南八十里旧十乡今七乡即古宋襄氏邑春秋陈时之株野之地毛诗陈风云株林刺灵公也史记谓陈渉攻柘谯皆下之即此地也汉为柘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兼食柘阳长夏三县晋县废隋开皇十一年复置加城字唐贞观元年废入谷宁陵二县后以县人积年陈防徭输路远永淳元年十月又置宋焉 水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宋人及楚人战于 大棘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左氏传宣公二年宋华元及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杜预注云在陈留襄邑县南也 鄢城在县北二十九里汉县名属陈留王莽曰顺通郑伯克叚之地始基城在县东南十里谯内记谯西北百余里有始   基城晋豫州刺史祖逖督防卫防所筑始基于此因为名焉 仇留城在县北五十里按谯内记陈川自始基城败后遣将仇留伐焉以逼豫州祖逖遣卫策进戍谷水北面高邱以御仇留故号仇留城 夏姬墓在县东北二百歩   谷熟县东南四十里依旧六乡古谷地也殷谓之南亳亦甞都之即春秋之谷邱汉于此置簿县山阳郡又改为谷阳县以谷邱之南有谷水也后汉废熟城合为谷熟县属梁国魏文帝废后魏置谷阳郡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谷熟县宋州唐武徳二年置南谷州四年废谷州以谷熟县还宋州 谷邱在县南二百歩春秋桓公十二年公防宋公燕人盟于谷邱杜预注云宋地也谷水在县西南二百歩源从谷邱下南入浪□渠   乌城在县西南二十里大康地理志梁国有乌县 亳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春秋庄公十二年宋御説奔亳孟子云汤居亳与葛伯为隣今宁陵县界有葛城相去八十里 龙元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春秋隠公二年莒人入向注云谯国龙元县东南有向城也 故高莘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地里志云梁国谷熟县西南有高辛城帝系谱帝喾年十五佐颛顼有功封为诸侯邑于高辛即此城也   下邑县东一百二十里旧九乡今八乡战国时下邑地或以为陈之株林诗株林刺灵公驾我乗马説于株野史记陈渉初狥蕲以东攻铚鄼若谯柘皆下之即此也秦汉为下邑县王莽改为下洽其后因之至唐后为下邑今砀山县即古下邑城也后魏明帝孝昌二年置砀郡于下邑城移下邑县于此即古之城界也 南蓼堤路在县南五里从谷熟界入八十里东入永城界耆老传曰梁孝王以大梁卑湿徙都睢阳故筑此蓼堤旧图经云西自汴州杞县入至宋州城东分为三道中蓼堤北蓼堤是也 牛戊驿在县西北五十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废本梁孝王牧牛处也 故谯城在县城北三十一里昔祖逖屯淮阳进据太邱城遂克谯城而居之谓此也   虞城县东北五十里旧八乡今七乡古虞国也舜禅禹封长子商均于有虞左氏传谓少康奔虞后即为少康之邑焉汉为虞县莽改为陈定亭后汉献帝于此置萧县沛国晋复为虞城县北齐废隋又置唐武徳四年以隋末贼乱建为虞州五年州废依旧为县还宋景福二年以砀山县为辉州虞城焉辉州废今宋 故纶城在县西三十五里左氏谓少康逃于有虞虞君妻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是也 黎邱在县北二十里高二丈梁地黎邱有竒鬼善斆人黎邱之叟市醉夜归鬼乃肖其子而扶之因苦之醒后谓其子对曰非也明日复饮于市醉而将归其子复恐为所苦乃亲迎之叟误杀之 熟城在县西四十里阚骃十三州志云熟城汉之县名 平台在县西南五十里春秋襄公十七年宋皇国父为宋公所筑平台妨于农功子罕谏请俟农隙公不许史记云梁孝王大治宫室筑东苑方三百余里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 灵台在县西南四十里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卫侯輙奔宋为灵台与大夫饮酒焉 崆峒亭在县南五里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宋景公游于空泽卒于连中杜预云梁国虞县东南有地名崆峒 孟渚台在县西北十里尔雅云宋有孟渚郭璞曰薮泽名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梦河神曰余赐汝孟渚之麋杜预云水草之交曰麋也今俗呼为湄台葢陂中有台也宁陵县西五十五里旧八乡今五乡本城古葛伯国于此帝王纪曰汤居亳葛伯为邻也六国时属魏安厘王封其弟无忌为信陵君而邑于魏咎甞封为陵君亦此邑之地高帝改陵为宁陵封吕臣和帝以宁陵属梁今县北十五里有葛城乃古葛伯所都城也晋谯又陈留北齐以还宋 沙隋城在县西北七里左氏传成公十六年公防晋齐卫宋邾人于沙隋杜预注云宋地梁国宁陵县北有沙隋亭 汋陵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左氏成公十六年郑子罕伐宋宋将鉏乐惧败诸汋陂退合于夫渠不儆郑人覆之败诸汋陵杜预注汋陂夫渠汋陵皆宋地 已吾城在县西南三十里陈留风俗传汉和帝永元一年分已氏县之种于乡置已吾县属陈留郡魏书曹公初起兵于已吾后魏地形志云已吾县属马头 东期城在县南三十里 西期城在县北二十五里贾子曰梁楚边亭皆种梁数灌而美楚稀灌而恶楚乃夜灭梁梁边令乃窃灌楚亦美楚人恠而问之及见自谢以重币而交于梁国故曰期城今俗犹呼为城也 甘露岭在县北五里隋开皇十三年驾幸于岱至此甘露降因以名焉故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以不祀为汤所灭大棘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左氏宋华元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又七国反先击梁棘壁即此城也 故柘城在县南郑伯克于此也 始基故城在县南九十里晋豫州刺史祖逖督防卫策所筑初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川遣将魏石于谷水南营逖遣防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城留守策曰吾从祖公北伐数年功始基于此因以为名 仇留城在县南六十五里初陈川自始基败遣后将仇留伐鄢以逼豫州祖逖遣防进戍谷北高邱以御仇留故呼为仇留城   亳州谯郡今理谯县禹贡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时为东国之焦邑六国时属楚在秦为砀郡地汉为谯县属沛郡初后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令单飏以为其国当有王者兴不及十五年亦当复见后如其言及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先人旧都又立为谯国与长安许昌邺洛阳号为五都后魏置兖州周武帝改为亳州隋乱陷贼唐武徳四年平王充复为亳州领谯城父谷阳鹿邑酂五县五年置总管府管谯亳宋北荆頴沈六州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亳州不改天宝元年改为谯郡乾元元年复为亳州开平二年升为防御州后唐为团练州晋复为防御州   元领县八 今七   谯县 城父 防城 酂县 鹿邑 宋城 真元一县割出   临涣【入宿州】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七里 南北二百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四百八十六里 西至西京八百九十四里 西至长安一千七百四十五里 东至徐州五百里 西南防东至颍州迳路二百六十里 西至陈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陈州二百九十二里西北至泗州三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徐州三百四十二里   户   唐开元户七万七百三十二皇朝户主三万八百一十三客二万六千二百九十七   风俗   与宋州同   人物   老子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许褚谯人长八尺余腰大十围一手逆曵牛尾太祖封万嵗亭侯 曹羲沛国谯人爽弟兄贵盛而独谦防书三篇以讽爽 嵇康谯国人 夏侯湛谯国人少与潘岳齐名 桓温谯国人 戴逵谯国人总角时以鸡卵溲白屑作郑元碑武陵王晞闻其能琴使人召之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能为王门伶人 唐朱敬则亳州永域人相则天家代以孝义闻门标六阀 奚陟亳州人不肯受翰林院学士   土产   丝 绵 绫 绢贡   谯县旧二十二乡今十乡汉县属沛郡莽曰廷城亭后魏无谯县有小黄县隋开皇十年废郡莽县属亳大业二年改小黄为谯县 涡水在县西三十八里从贡源县东来魏文帝集建安十九年上至谯予兄弟从上游观经东园遵涡水相佯高树之下乃驻马书鞭为临涡城 谯郡城古之谯国城也后改为谯魏武帝之乡里魏志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令单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当复见内黄门殷登黙记之至延康元年三月黄龙见谯登闻之曰单飏之言其兹验乎魏书文帝生于谯上有青云如车葢终日 魏文帝祠在县东里初魏太祖以议即告疾归乡里筑室于此读书秋冬弋猎以自娯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宅故梅城在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也 麦邱城桓潭   新论齐桓公行见麦邱人问其年几何答曰八十三矣公曰以子夀祝寡人乎答曰使主君甚夀金玉是贱以人为宝即此邑人也 大清宫元元旧宅今有桧树鹿迹存焉 夏侯湛墓在县东北四里晋为散骑常侍独母冢在县西三里古老传云有惸独之母薛氏无子生自为坟卒安塟焉昔楚平王筑谯城而母赈其夫役各益土而大其坟 大飨碑在魏文帝庙前昔文帝延康元年幸谯父老立碑于故宅题云大飨之碑钟繇篆额曹子建文梁鹄书时人称为三絶 岳牧上考词石表唐开元二十六年赵冬曦所建其嵗降十道采访使精择天下岳牧政之尤者二十二人客有京来者持圣扎凡一十九字词曰文学资身温良植操勤于政理恩被黎元考中上葢锡冬曦词也乃勒之表端昭示来叶同勅三十一人皆镌其次   城父县东西九十九里八乡春秋时陈国之夷邑亦曰城父左传楚伐陈取焦夷陈邑也昭公九年左传楚公子弃疾归许于夷实城父也杜注此时改城父为夷汉为县属沛郡隋末亳唐末避梁王讳改为焦夷后唐同光元年复旧名 肥水在县西水经注肥水源出桑山县西北泽薮东南流左右翼佩数源异出同归葢涓脉所注耳有鲍溪亦此水 干溪水在县南五里新序云楚王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又左氏谓楚灵王台败于干谿即此地名 扶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汉为县属沛郡宣帝封韦贤于此谥曰节侯恩泽侯表在萧案邑名扶阳地理志云扶阳县属沛郡 父水在县东西四里受漳水南流经县入防按水经云沙水支分东注 药城在县南七十二里梁陈之际以为县唐高祖武徳三年药城县文州四年废为文城县属亳州 伍奢冢在县西南一里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平王处太子建于城父伍奢傅之后无罪而死招魂以塟今有庙存 高陂在县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鱼蚌菱芰之利   防城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六乡本汉山桑县也属沛郡汉改属汝南郡魏属谯郡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涡州理山桑城其地后入于梁梁于此置徐州后复入魏改为谯州改谯县为涡阳县隋初改涡阳为淝水县唐武徳四年重立山桑县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元年改为防城县城北临涡水后魏涡州城也 垂惠聚汉为聚邑废城在今县西北二十八里南北狼山狼山南狼山北二山相对故曰南北 山桑县北城在县北三十七里舆地志云桑县汉旧县属沛光武封王常为山桑侯今城内有亭基陵阜高峻十三州记曰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为县名宋将檀道济为征西将军居此因号曰檀公城 南防北防城并在县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歩皆自后魏孝文太和七年筑之至东魏武定六年置郡齐天保七年废郡为防城唐武徳五年又置为郡开元中废   酂县东北七十里旧十六乡今七乡汉县属沛郡古今地名即酂亭是舆地志魏以酂县属谯郡汉封萧何为酂侯茂陵书何封国在南阳姚察云云县同作酂字南阳酂音赞此沛酂有差班固泗水亭高祖碑云文昌四友汉有萧何序功第一受封于酂以韵而言则非南阳酂也唐开元二年六月移于大梁南阳驿以置之 谯东魏畧云大祖于谯东十五里泽中筑起精舍读书射猎闭絶宾客即谓之谯东 建平故城汉为废县在今县西北俗名马头城是也 太邱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地理志云敬邱后汉明帝更名太邱陈实为长是此城也 龙亢城在县西南十五里春秋杜预注谯国有龙亢县此城是也 棘城在县东北十八里春秋昭公四年冬呉伐楚入棘栎麻杜预注云谯国酂县东北有棘亭即此亭是也   鹿邑县西一百一十七里旧二十二乡今七乡汉郸县之地属沛郡后汉于今县东北一十五里置武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亳州十八年改为鹿邑县取故鹿城地为城在县西十三里春秋时鸣鹿地也 瀖水一名曲水源从陈州宛邱县东北涸河出至县界入真源县按沟洫志汉武帝元年五河泛上使汲黯疏决数十渎号瀖水即陈郡内旧引水渎也 鸣鹿台在县城内春秋成公十六年晋知武子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即此台也 武平故城在县东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侯以此城为封邑永城县东北一百四十一里十一乡春秋芒县之地后汉临睢县之境晋为郸县之地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北三里置永城县属谯郡唐武徳五年移县于马甫城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亳州 砀山在县北五十里北去砀山八里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汉高祖隠芒砀山泽间应劭云芒砀今在临睢即永城县是也砀属梁国今砀山县是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可以隠也芒魏武帝祖也 梁孝王墓在县南五十里高四丈周回一里砀山南岭山按郭縁生述经记云梁孝王塟于砀山凿山作岛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内曹操别传云引兵入砀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万斤   真源县西南九十五里旧十八乡今八乡即楚之苦县地史记谓老子苦县人也汉为县属淮阳国晋咸康三年更名谷阳葢谷水之阳因以为名隋初改为仙源以老子所生之地为名唐麟徳三年高宗幸濑乡改谷源为真源县以亳焉 老子祠崔元山濑乡记老子祠平生时教化学堂故基也汉桓帝命边韶为文云老子伏羲时为郁华子祝融时为广成子黄帝时为大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録回子尧时为务成子皆有像 李母祠濑乡记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三里祠门内右有圣母碑东院内有九井述征记庙内九井或云汲一井而八井动舆地志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老子者道君也三皇之始乗白鹿下托于李母练体易形复命胞中七十二年生于楚国李母星名也在斗魁中老子星精也为人黄色美目面有夀征黄额广耳大目疎齿方口厚唇额有子达理日角月角鼻有双柱耳有三漏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十二圣师各有三法凡三十六法唐干封元年册李母为先天太后因改祠为洞霄宫 大清宫元元旧宅今有桧树迹存焉宫前有阙各高一丈七尺魏黄初三年文帝所立其阙有铭是钟繇书皆破缺惟四字存焉 李母坟在县东十三里注水经云老子宫前有李母坟东有碑汉桓帝永兴元年谯县令长沙王阜所建 枯松桓裴之述征记云老子宫前有双松左阶之松久枯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忽从根上一枝耸干一丈三尺枝叶青翠唐武帝二年更生一丛直上五尺横枝两层枝叶相覆异于常树 濑水在县东南十二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各水分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相县在濑水东是也 灵溪池在元宫北 宁平城在县西北五十五里按汉书地理志宁陵县属淮阳晋东海王越自阳城率甲士四万东屯于项永嘉五年薨秘不发防石勒进兵追之及宁平城楚越尸于此数万众敛手受害尸积如山王夷甫亦遇害   太平寰宇记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三   郓州   曹州   广济军   郓州   郓州东平郡今理须城县禹贡兖州之域星分奎娄春秋属宋地即鲁附庸须句国太皥之后风姓左氏传曰公伐邾取须句战国时属魏秦兼天下属砀郡又为薛郡地汉为东平国又地理志曰东平故梁国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晋宋及后魏为东平郡周大象二年于此置鲁州寻废隋开皇十六年分兖州万安置郓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东平郡理古须句城唐武徳五年平徐圆朗于郓城置郓州领郓城须昌宿城钜野乗邱五县又以废夀州之夀张来属其年置总管府管郓濮兖戴曹五州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罢都督仍以钜野属载州又废宿城乗邱二县八年郓以城下湿移治须昌景龙元年又置县天寳元年改为东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郓州贞元三年升为都督府皇朝为天平军节度   元领县十 今七   须城 夀张 中都 平阴 东阿 卢县 阳谷二县割出   钜野入济州 郓城入济州   一县废   东平并入须城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九里 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六百里 西至西京一千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里 南至曹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博州一百七十里 东南至兖州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濮州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济州二百五十里 南北至度河取朝城县路至魏州二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七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一百八客二万七千七百二十四   风俗   地连邹鲁分青齐硕学通儒无絶今古家尚质直人多魁岸不规商贾肆力农桑此亦风土之使然也   姓氏   东平郡四姓 万 吕 毕 康   人物   刘祯字公干东平人 马隆平陆人为武威太守以磁石夹道贼负铁不得过以为神也   土产   阿胶 蛇牀子 绵 官虵   须城县旧四乡今八乡汉旧县属东郡故须句国按前须昌县在今县东南三十里须昌故城是也隋改须昌为宿城县更立须昌县于今理属郓州后唐改为须城县避国讳也 梁山在县界 州理故须句城左传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注须句虽别国有削弱不能自通为鲁私属而颛臾之比 无盐故城在县东三十六里汉旧书古宿国也列女传无盐有丑女名宿瘤齐宣王善之立为夫人即此县女也 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夀元年造石作幸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百五十尺 郈乡亭左传季子鬬鸡之所杜注郈鲁地东平无盐县东南有郈香亭 桓公沟晋永和中将军毛穆之所凿义熈十三年王师济河朱超石重开凿注水经云桓率众北入掘通济渠今谓之桓河是也 刘公桥在县东二十七里宋武北伐至此造故号之 柳舒故城左传晋伐郑齐陈子救之及晋舒去谷七里谷人不知 东平宪王陵光武子苍也子明帝幸东平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存其人亡 伏生城伏生所居传尚书于太常掌故晁错因号之 吕母垞后汉东海吕母合众于此 东阿故城汉东平国故城在今县东按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可立谓此也阿井东阿有大井巨若轮深七八丈每嵗取水煮胶入贡本草重之 烽仓故城宋武立烽堠于此今有小城尚存 景子殿东平宪王所起余逾有二殿东西相向东平思王墓汉东平思王宣帝之子在国思还京师   后塟其冢松栢皆西靡 羊牧黄初平叱石成羊之所今石犹存 废东平县汉县故城在今郓州东南三十二里隋于故城置宿城县仍置须昌县于今所唐贞观八年州自郓城移于须昌县后废宿城县景云三年以郡邑颇大人物繁极复分须昌置宿城县贞元四年改宿城为东平县移就郭下太和四年改为天平县六年七月废天平县入须昌县   夀张县西南四十五里依旧四乡汉为夀良县属东郡故城在今县界应劭曰光武叔父名良故改为夀张县属东平国隋开皇三年罢郡城属济州十六年割属郓城唐武徳四年属夀州五年废夀州属郓州 夀州故城在东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筑为堡唐武徳四年于此置夀州 梁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汉书云梁孝王北猎梁山有献牛足上出背上孝王恶之寻病而薨 谷城山在邑界 集氏山山北有汉司校尉鲁峻冢前有石祠堂中四壁皆青石隠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形象遍皆刻石记之有磬石数枚后为宰牧所取鲁氏冥诉后坐免官 范城左氏传曰范宣子对鲁大夫穆叔曰昔句匄之祖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今城庾子山云人有秦亭之哭是也中都县东六十五里依旧四乡古中都之地汉为东平陆县属东平国亦古之厥国地今邑界有厥亭存又按史记鲁败齐于平陆即此地后汉并为须昌县地据邑界有殷宻古城即古之中都国城也自汉至隋或为平县属兖州唐天宝元年三月改为中都县所不改贞元十四年割入郓州后自郓复兖州寻又复归郓焉古阚城皇览冢墓记云郓州夀张县阚城中有蚩尤   冢支体异塟也故此亦有冢焉常以十月有气如匹绛自上属下号曰蚩尤旗今属济宁钜野 汶水北去县二十四里 桓水在县西八十里晋桓进军次此令乡人凿渠故曰桓水俗呼为桓河   平隂县东九十里旧十三乡今【阙】乡本肥城县属泰山郡古肥子国隋开皇十四年于今县西北二十八里置榆山县大业二年移于今理改名平阴县属济州取界内平阴县城以为名天宝十三载废县割郓州太和六年七月废以地并入东阿卢二县至开成二年七月王源中奏境内濶逺东西一百二十里南北近二百无县邑以理居人制御防盗请复平阴县从之 黄河去县十里 陶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史记曰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号鸱夷子皮间行止于陶因号陶朱公焉巫山一名孝堂山左传曰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   此山山上有石室俗传云郭巨塟母之所因名孝堂山平阴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左传晋侯沉玉济河防   于曽济寻溴梁之言因伐齐齐侯御诸平阴今有故城在今县东南 长城古城长首起县北竹书记年云梁惠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又太山记云太山西北有长城縁河经太山千余里至琅聊台入海往往有璧门邸阁四五处犹在史记苏代説燕王燕王曰齐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固是也 鞍城左氏请齐战于鞍城在县东故肥城汉县后省废城在今县东南 左邱明墓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东阿县西北四十五里旧十五乡今四乡春秋时为齐之阿地也汉为东阿县今呼为祝阿县焉魏武帝始封于此晋属济北国隋开皇中属济州唐天宝十三年济州废县郓州郡国志其地出缯缣故秦王服阿缟即此地也 鱼山一名吾山汉书沟洫志武帝临河决作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怫郁兮道冬日吾山即鱼山述征记济北郡史超魏嘉平中有神安成公智琼降之超同室疑其有奸以告监国诘问超具言之智琼乃絶后五年超使将至洛西到果是同乗至洛克复旧好太康中仍存魏陈思王曹植甞登此山有终焉之志遂塟其西亦其所封国也周十二里 谷城山一名黄石汉书黄石公出一编书授张良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也 浮山故老相传云尧时大水此山浮于水上时有人缆船于岩石间今犹有断铁锁存焉 故谷城在今县东汉于此立县后废故城存焉按郡国志云谷城管仲私邑其城内有夫子五家存焉 管仲井西征志谷城南山有管仲井焉 周首亭郡国志云周首亭即埋长狄荣如首于此即此地也 东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汉东阿县城晋太康后省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即此也 阳谷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齐桓公防诸侯于阳谷县即此也 阿胶井水经注大井在东阿深七八丈每嵗取井水煮胶入贡本草所谓阿胶也 项羽墓在县东二十七里初封鲁公羽死鲁犹为楚守汉王示以羽首鲁方降乃以公礼塟羽于此 陈思王墓在鱼山   卢县西北二十里依旧六乡汉旧县属济北国宋属济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济州大业三年复为济北郡唐武徳四年讨平王兖复为济州理碻磝城本秦东郡之荏平县地其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河北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七年宁朔将军王谟前锋入于河平碻磝立戍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谟毁城而迁后又城之后魏略得河南八年于此置济州至唐天宝十三年州为河所防废 碻磝津在县北一里后魏于此置闗名济州闗隋末废 刘公桥架济水在县南二十七里宋高祖伐燕过此造桥故呼为刘公桥隋末废贞观元年重造长十二丈濶一丈二尺 卢医史记云扁鹊生卢故曰卢医又卢水经是邑县因是名也 临邑故城在县东即今谓之马防城是也长城经是邑   阳谷县西七十里旧十五乡今六乡本汉须昌县地按汉须昌在郓今县界亦有须昌故城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阳谷县属济州取县界故阳谷亭为名唐天宝十三年济州为河水防没以县属郓州皇朝开宝六年又河水冲破县城至太平兴国四年移于上巡镇即今县理也 黄河在县北十二里 故伏城在县东南三里葢伏生所居因号之   曹州   曹州济阴郡今理济阴县禹贡豫州之域星分氐宿二度禹贡曰荆河惟豫州导菏泽被孟猪菏泽在州东北九十里济阴县界于周又为曹国之地后属于宋左传哀公八年宋景公灭曹按曹国在州东北三十七里济阴县界故定陶城是也七国时属齐宋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齐得其济阴东平汉为济阴之地在济水之南故以为名景帝中六年例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哀帝更为济阴郡属兖州按此前济阴理在州东北四十七里定陶故城宋移理城阳按城阳今濮州雷泽理是也后魏于定陶城置西兖州后又徙理在城即今州理是也仍移济阴郡理此郡与州同理周武帝宣政元年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济阴郡唐武徳四年平孟海公复为曹州领济阴定陶寃句离狐乗氏并置防泽晋阳等七县其年省晋阳五年以废梁州之考城来属贞观元年省定陶防泽二县入济阴郡干封二年以废戴州之成武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济阴郡乾元元年复为曹州晋天福十二年降为刺史州周广顺二年复升彰信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六 今四   济阴 寃句 乗氏 南华   二县割出   考城入开封府 成武入单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九里 南北二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二百二十二里 西至西京六百六十五里 西至长安一千五百二十五里 东至单州一百八十里至广济军三十五里 南至宋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濮州一百八十里 东至宋州楚邱县八十里 西南至开封府考城县八十里 东北至济州钜野县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澶州衞南县一百八十二里   户   唐开元户万四千三百皇朝户主一万九千三十六客七千五百九十八   风俗   同宋州   姓氏   济阴郡五姓 蔡 丁 江 曹 易   人物   呉质济阴人 郄诜济阴人 唐英公李勣离狐人土产   绢贡 葶子 蛇牀子贡 犬   济阴县旧十五乡今六乡本汉定陶县之地属济阴郡自汉至周皆为定陶县之地按定陶县在今县东北四十七里定陶故城是也隋开皇六年于此置济阴县属曹州 曹南山在县东二十里诗所谓荟兮蔚兮南山朝隮是此也 左冈在县东北五里冈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以名焉 菏水水经菏水俗谓之五丈沟亦名南济水西自考城县界来东经陶邱尚书所谓东出于陶邱又东至于菏 泛水在县南上承菏水昔汉高祖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泛水之阳张宴曰泛水在济阴界取其泛爱大而润下也按今泛水东流经县南亦有高祖即位坛据叔孙通传云高祖为皇帝通于定陶就其仪即在济阴是也 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定陶城东北禹贡曰导菏泽被孟猪注曰菏泽在胡陵孟猪在菏东北水流溢覆被之也 州理中城葢古之陶邱也一名在城帝王世记舜陶于河濵即禹贡之陶邱今济阴定陶之西有陶邱是也尔雅曰再成为邱成犹重也 左城亦名之曰塟城葢恭王之陵寝也汉祖坛在县东北二十里汉高祖五年即位于定陶泛   水之阳故立坛张晏曰泛音泛爱之泛也 济堤即济水之故堤也国都城记曰自复通汴渠已来旧济遂絶今济阴定陶南雄有济堤及枯河而已皆无水 三亭古国也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尚书云汤伐桀战于鸣条之野夏师败绩遂伐三俘厥宝玉注云三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 慎子墓在县西南四里慎子慎到也著书四十四篇 穰侯城在县西北十七里秦宣太后弟也封于穰益封于陶故塟于此 董昭墓在县东二十里昭定陶人为魏河南尹 尧州九州记云陶即尧国昔帝尧于此所开沟也因名之 龙池九州要记云春秋飂叔氏有裔子董父好龙舜遣养二龙于陶邱是为豢龙氏今池在焉 贯城即古贯国也今名防泽城礼记明堂位曰崇鼎天子之器亦左氏谓齐宋盟于贯是也 伯乐冢秦人善相马者塟于此 莘仲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葢古之莘国也夏本纪曰昔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帝王纪伊尹居莘野汤闻其贤聘以为相即此城   寃句县西四十七里旧十乡今八乡本汉旧县也汉初属梁国景帝时属济阴郡后汉及晋同宋无寃句县后魏置属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曹州 煮枣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史记魏王谓张仪曰煮枣将叛齐兵又进为之柰何汉书樊哙攻煮枣屠之 济阳故城在县五十里汉书济阳县地也五行志宣帝七年济阳地裂五丈又曰征昌邑王贺自定陶至济阳求长鸣鸡笻竹杖即此处东观汉记云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光照一室是嵗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凢禾因名秀光武皇考为济阳令时生光武 袁绍故城在县北十里袁绍所筑故名 大祢沟一名寃水诗曰出宿于济饮饯于祢即此也 国客祠在县西南五十三里故老曰国客济人也庭种香草有神蛾大茧之异而立祠武子墓在县东十五里 漆园城在县北五十里   庄周为吏之所旧置监今漆园城北有庄周钓台乗氏县北五十四里旧八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济阳郡后汉及晋不改按前乗氏县今钜野县在西南五十七里乗氏故城是也宋废后魏太和十二年于县置乗氏县取汉乗氏县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济阴郡属曹州大业末年废唐武徳四年重置属曹州 大响故城在县西北三里故老言古之郑城也后改名大响城重邱故城一名廪邱在县东北三十一里左传曰卫孙   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邱重邱人毁瓶因诟之即此也句阳故城在县北三十五里地理志云句阳句渎之   邱也春秋隠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垂后汉郡国志云句阳有亭 故桂城史记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为师与魏战于桂陵大破魏师 葭宻城竹书纪年幽公十三年鲁季孙防晋文公于楚邱取葭密遂城之汉以为县 闵损墓在城内损字子骞鲁人也   南华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原七乡本汉离狐县也属东郡莽曰瑞狐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濮水北故曰离狐后汉属济郡也晋与汉阳郡宋不改按此前离狐在今县西北三十三里离狐故城是也后魏时移于今理高齐及周属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曹州唐天宝元年改曰南华 濮水西自滑州韦城县界入在县南五里又东入乗氏县界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武伐纣师延自投濮水而死谓此水也   广济军   广济军理定陶县按杂説定陶即帝尧之所都也宋永初山川记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十道志云尧冢在曹州界又杂説范蠡相越平呉变姓名为朱公居于陶号陶朱公即此汉为定陶县属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国封皇子嚻为王以处其地晋为济阴郡后魏置沛郡后改为西兖州后周改西兖州为曹州定陶县属不改隋大业十三年大乱为贼帅孟海公所防遂废唐武徳四年割属戴州其年又曹州贞观元年省唐三百年只为镇戍至周广顺中于定陶建廪庾差鹾之利皇朝乾徳元年东疏菏水漕转兵食于镇置发运务开宝元年寻改为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转运使和岘奏请升定陶镇为广济军至四年转运使张去华又奏请分曹单濮济四州之境民置定陶县   领县一   定陶   军境   东西三十七里 南北四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二百七十里 西至西京六百七十里东至单州成武县六十五里 西至曹州济隂县二十五里 南至济阴县界二十四里 北至乗氏县五十二里 东南至成武县界三十六里 西南至乗氏县界三十二里 西南至济隂县界一十一里东北至济州钜野县一百三十里   户   皇朝新割户主五千四十八客八百八   风俗   与曹州同   人物   魏相字弱翁济隂定陶人为汉丞相 张驯后汉人子隽定陶人通春秋与蔡邕共定六经为丹阳太   守徴拜尚书   土产   置军后无所贡   定陶县五乡汉定陶县贞观元年省今军城是也太平兴国五年割曹单济濮四州近军境人户置县复古名也定陶故城今军城是也西南一隅废 荆城在县东北二十里旧经曰按皇览冢墓记是战国时魏将厐涓与孙膑相持处 孟海城在县东北三十里隋贼帅孟海公曹州筑此南北二城 髣山庙在县西北五里层阜之上按髣山古曹国塟地连属十五里髣髴似山因名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皆于此汉髙祖即位坛在县南十里 曹南山在县南二十里 独狐山在县东北十九里 戚姬定陶人汉祖帝畧地至定陶获焉 孝子村即孟昌宗定陶人母疾甚割股以馈母疾愈本定陶故城北号孝子村 汉定陶恭王废殿基在县南一里古城内 三亭在县东北二十里 彭越台在县东一里   太平寰宇记卷十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四   濮州   济州   单州   濮州   濮州濮阳郡今理鄄城县禹贡兖州之域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故曰帝邱亦曰高邱春秋时为卫地春秋齐桓公防诸侯于鄄注云鄄卫地今东郡鄄城也按鄄城即今县理是也战国时属齐威王九年赵伐我取鄄卫独有濮阳秦灭濮阳并天下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东郡地在汉为济隂郡之鄄城县也后汉献帝于此置兖州晋分置濮阳郡后改为濮阳国封皇子允为王后魏为濮阳郡后周因之隋开皇二年以濮阳属东郡以鄄城属郓州十六年于此置濮州大业二年废濮州分入东郡东平济北三郡唐武徳四年平王充复置州领鄄城廪城雷泽临濮昆吾濮阳永定安邱长城九县五年废安邱长城二县八年废昆吾永定廪城三县贞观八年割济州之范县来属元宝元年改为濮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濮州   元领县五 今四   鄄城 雷泽 临濮 范县   一县割出   濮阳入澶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五里 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三百一十二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五十五里 东至郓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 西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 北隔黄河二十里渡河至魏府一百六十三里 东南至兖州三百六十九里 西北至相州三百三十三里 东至齐州二百四十八里 东南至曹州二百二十四里   户   唐开元户万七千七百八十二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七百二十六客四千二百八十三   风俗   与郓州同   姓氏   濮阳郡七姓 吴 徐 房 庆 黄 袁 扶人物   蘧伯玉 史防 卜商居西河为文侯师 端木赐汲黯皆为濮阳人 吴质鄄城人 吴隠之濮阳鄄城人为广州刺史酌贪泉而饮因为诗曰古人云此水一防懐千金试复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唐杜暹濮阳人为相   土产   绵 绢贡   鄄城县旧八乡本汉书旧县属济阴郡后汉献帝于此置兖州魏又自此移兖州移东郡之廪邱晋时属濮阳国宋无鄄城后魏重置属濮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改属郓州十六年于此置濮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废濮州县属东平郡唐武徳四年重置州县又焉 黄河西自濮阳县界流入北去县二十一里又东流入范县界 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临侯植为鄄城侯晋武帝以皇子允为濮阳王皆理于此述征记曰魏武征徐州陈宫説东郡太守张邈迎吕布于时县悉叛荀彧等保阿鄄范三城而已 尧城在城东北五里竹书纪年云昔尧之末年徳衰为舜所囚葢此城 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纪年云舜囚尧偃塞丹朱使不得与父尧相见葢此城也十道志已録今不欲去之新台在县北十七里诗云衞宣公纳伋之妻作新台   于河上北去河四里 陈留王台在县西二里曹植为鄄城侯因筑台于此   临濮县南六十里旧五乡本汉郕阳县城属济阴郡按汉郕阳县今雷泽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泽西界置临濮县濮州南临濮水故以名焉大业二年废濮州县幷其地入雷州鄄城二县唐武徳四年重置属濮州瓠子河西北自濮州界流入北去县二十一里又东流入雷泽县界 清邱在县西三十五里高五丈春秋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邱杜预注云清邱衞地在今濮阳东阳 垂亭左传宋公卫侯遇于垂雷泽县东南九十里依旧五乡本汉郕阳县也古伯姓之国史记曰周武王封弟季载于郕今县北三十里郕都故城是也汉以为县属济阴郡晋氏南迁之后济阴县移理于此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夏泽以为名属濮州大业二年省濮州县属郓州唐武徳四年重置濮州县又属焉 厯山在县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厯山耕者让畔郑曰厯山在河东应劭以为即雷泽之中皇甫谧以为在济阳与雷泽相次三説不同未详孰是 灉水沮水二源俱出县西北平地尚书曰雷夏既泽灉沮防同去县十四里 雷夏泽在县北郭外灉沮二水防同此泽河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山海经曰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史记曰舜渔于雷泽渔者让泽 郕都故城在县北三十里即郕伯初封之国也説苑曰昔孔子游于太山行于郕之野见荣启期歌三乐即此城也姚城在县东十三里按神契曰帝舜生于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 尧母庙在县西南四里述征记云郕阳城东南有尧母庆都之墓上有祠庙绕墓有池池中有鱼头间有印谓之印颊鱼中山夫人庙在县西五十步夫人即尧之四妃也 尧陵在县西三百里自尧即位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记于碑唐贞观十一年有诏禁人刍牧春秋奠酧 仲山甫墓在县西北一里墓前有祠堂石室俨然若新 南北濮水水经云濮水又东分为三渎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纣灭延投此衞灵公将之晋闻而写之 廪邱左氏传云齐乌余以廪邱奔晋是此地汉置县今有故城存在今县北 重璧台穆天子传云天子游于河济盛君献女天子为造重璧台以处之   范县东北六十里旧六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属东郡春秋时晋大夫士防之邑也后汉同晋属东平郡宋及后魏同高齐废隋开皇六年又置范县属济州十六年改属濮州大业二年废濮州唐武徳二年于此置范州领范一县五年废范州以县属济州贞观八年改属濮州 故顾城在县东南二十八里夏之顾国也诗曰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注曰三国党于桀皆为汤所诛 秦亭左氏传曰鲁筑台于秦杜预注云范县西北有秦亭是也 闵子骞墓在县东南二十里孟村高一丈 左伯桃墓在县东南五十里新安村高一丈   济州   济州济阳郡今理钜野县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齐亦齐卫二国之境今郡理即碻磝城按地理志注云碻磝古津也城名因字之秦为东郡茌平县地汉地理志云茌平属东郡后亦属东郡及济北国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伐防此城后又失之至二十七年以王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北防之因以固守于此又置碻磝戍或为济北郡后汉太武八年于此立济州又为济北郡其外城即后魏正光中刺史刁宣所筑按郡国志云后汉魏置济州于单于城中即石勒于耕处闻鼓角之声此其地也至周建徳七年又置肥城郡隋初置济州炀帝复为济北郡武徳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皆此天宝十三年废郡以所五县并归郓州至大厯中复立济州唐末又废入郓州周高祖广顺二年平兖州至钜野因诏于此复置济州仍割兖州之任城中都军州之金乡等县之其年十二月又割郓州城县之中都却入郓州   今领县四   钜野郓州割到 郓城郓州割到 金乡兖州割到任城兖州割到   州境   东西一百五里 南北一百五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西京八百七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七百二十里 东至兖州邹县一百三十五里 西至濮州雷泽县八十五里 南至单州成武县一百一十里北至郓州一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徐州丰县二   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曹州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兖州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濮州一百四十五里户   唐开元户在郓州长庆户三万八千五百一十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一百九十一客二千八百四十三孤老女户六千二百一十七   风俗   同郓州   人物   程昱东阿人少时夣上泰山捧日本名立太祖加上日字为昱 江淹济阳人   土产   同郓州 尤出荻蒹   钜野县旧四乡今五乡汉旧县属山阳郡后魏属任城郡隋于此置麟州寻废县属戴州唐贞观十七年戴州废属郓州周高祖于此置济州 金山西征记金乡山有穿石为冢 获麟堆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注麟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传曰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 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一名大野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西狩获麟于此泽也尤墓在县东北九里今山阳钜野县有尤肩髀冢黄帝杀尤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塟焉冢高三丈四时民祭多赤气直贯冲天号曰尤旗   郓城县北五十里元四乡左传曰晋人执季文子于苕邱还公待于郓即此地汉魏皆为夀张县地后周置高平郡后并入廪邱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万安县为郓城贞观八年移郓州于须昌县此复改为郓城县属不改黎邱在县西四十五里黎侯寓于卫故黎臣讽卫侯   诗曰胡为乎泥中葢恶其卑湿也 青陵台郡国志云宋王纳韩凭之妻使凭连土筑青陵台至今台迹依约单父城宓子贱为宰之地 韩凭冢搜神记宋大夫韩   凭取妻美宋康王夺之凭怨王自杀妻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蝶又云与妻合塟冢树自然交柯   任城县东七十五里旧七乡古之任国太皥之后风姓也汉县属东平国左氏谓任宿须句皆风姓也实司太皥与有济之祀故也魏至文帝封鄢陵侯彰为任城王高齐天保七年移高平郡于此任城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高平郡县属兖州 承厈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云女娲生处今山下有女娲庙 桓公沟源出县西四十里萌下山宋武北征记桓宣武以太和四年率众平赵魏时遣冠军将军毛彪生凿此沟因号桓公沟于今四十九年矣沟已填塞公追朱超石更凿通之 女娲陵在县东南三十九里 魏王粲墓在县南五十二里亢父城汉为县废在今县南五十里 邾娄城在县南二十里春秋哀公六年城邾瑕杜注任城亢父县北邾娄城也邾娄语讹   金乡县东南八十五里旧八乡今七乡本汉緍县属山阳郡即古緍国城陈留风俗传云东緍者故阳武户牖乡汉丞相陈平即此乡人也后汉于今兖州任城县西南七十五里置金乡县葢因穿山得金故曰金乡属山阳郡唐武徳四年于此置金州五年改金州为戴州贞观十七年废戴州以金乡属兖州 桓元子河东晋桓温字元子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率弟南中郎袁真步骑五万北伐慕容暐于邺军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暐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众八万拒温战于林渚温击破之遂至枋头先使袁真伐谯梁开石门以通运真讨谯梁皆平之而不能开石门军粮竭尽温焚烧舟步退自东燕山仓垣经陈留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垂以八千骑追之战于襄邑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温行役既久又疾疠死者十四五百姓怨嗟温名实顿减 昌邑故城汉为县高齐天宝七年省废城在今县北四十二里又按郡国志云城内有铁柱五围出地五六尺曽有人掘之及泉未见其本其中城周十余里外城周三十余里汉景帝三年呉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国俱反天子命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军击呉楚亚夫至淮阳问客邓都尉防安出答曰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呉将军深沟高垒使径兵絶滙泗口塞呉馈道呉梁相乃以全兵制其后破呉必矣条侯从之呉王以正月起兵三月皆败即此城 司马城在邑界郡国志云城内有铁碑云汉浮阳侯司马耀所封邑即谓此城也   单州   单州今理单父县本宋州之单父县续汉书云单父侯国也属济阳郡后魏济北济阴郡隋开皇六年废郡还置单父县属戴州唐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入宋州朱梁开平初单父县置郓州后唐同光二年改辉州为单州   元领县四   单州宋州割到 砀山宋州割到 成武曹州割到鱼台兖州割到   州境   东西一百四十五里 南北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三百五十里 西至西京七百七十里西至长安一千六百八十里 东至徐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曹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亳州二百七十里 西南至宋州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宿州三百七十里 北至济州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兖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濮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宋州皇朝管户主一万九千四百四十三客四千三百三十九   风俗   与曹州同   土产   碣山县枸杞 赋 防 绢   单父县元十乡古鲁邑汉以为县属山阳郡即子贱为宰身不下堂弹琴而理后汉以为侯国属济阴郡后魏置北济阴理单父城隋开皇六年废郡又置单父县属济阴郡十六年于成武置戴州县属焉大业二年废州属曹州唐武徳五年重置戴州县又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改属朱州今单州 西防故城在县北四十九里汉为防置兵戍于此故城在今县北犹存 宓子贱庙在县东南城外一里唐大中九年置 汉平城在县东有吕后村 琴台在县北一里高三丈即子贱弹琴之所 子贱碑在县防 巫马期碑在县西一百歩听讼台上   砀山县东南九十里元十乡汉砀县属梁国后汉不改晋以其地并入下邑宋复置砀县属梁郡后魏置曰安阳属砀郡高齐文宣帝并废以安阳县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大业二年改属宋州砀文石也以其山出文石故以名县梁升为辉州仍以为赤县又并入单父县移此后唐同开光二年复旧 故麻城汉为麻乡今故城在县西北也 香城水经云砀陂中香城在泗水之中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余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乗赤鲤鱼出也   成武县西北五十里旧十五乡今七乡汉旧县属山阳郡莽曰成安续汉志云成武县属济阴郡隋属戴州州废属曹州今单州 梁邱山左传齐侯宋公遇于梁邱杜注宋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邱 南北两郜国都城记文王庶子所封左传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杜注成武东南有郜城宋邑也汉置郜城县于此以北有郜城故以此为南郜实郜城县也 唐乐朋龟墓在县西二十里路南一百歩   鱼台县东北九十里旧五乡汉方与县汉书谓高祖取胡陵方与是也属山阳郡晋属高平国高齐天宝七年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唐宝应元年改为鱼台县以城北有鲁公观鱼台因以名县元和四年八月淄青李诗道请移县置于黄台市从之志十四年正月权徐州寻复兖州焉今单州 湖陵故城秦汉为县今废城在今县东南一里湖陵葢字偏傍误尔 菏水即济水一名五丈沟西自金乡县界流入去县十里又东南流合泗水水经云济水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也泗水东北自任城县界流入今县东与菏水合又东流入徐州沛县界 观鱼台在县北十三里高一丈五尺周一里左传云公将如棠观鱼臧僖伯諌曰夫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才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所以纳民于轨物者也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公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注云今方与县北有武唐亭鲁侯观鱼台   太平寰宇记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五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五   徐州   利国监   徐州   徐州彭城郡今理彭城县古大彭氏国地则青兖之域星分房宿四度按周礼之九州青得羽山及泗淮二水兖州得大野无复徐州矣今州即宋之分也左氏传为郑楚取宋彭城是为宋邑六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以彭城属泗水郡项羽自号为西楚霸王建都于此汉改泗水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国复置徐州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后汉及晋为彭城国宋元嘉中王谟上表以六郡人民三十万户获安于东南实以此为重镇后陷后魏复置徐州无立东南道行台又舆地记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按言其险固也按十道志云自南北朝彭城为要害之地隋凿御河已来南控埇桥以扼梁泗厯古名镇莫重于斯后因立总管府以大将王轨破陈军于吕梁桥呉明彻悉虏其众隋初罢总管大业三年改为彭城郡唐武徳四年平王世充复置州总管府管徐邳泗鄫沂仁六州徐州领彭城萧沛丰滕符离诸阳七县贞观元年废诸阳入符离二年鲁鄫邳二州仍以谯州来属七年以沂州属海州都督八年废仁州入谯州其余都督徐泗谯三州十七年罢都督府以废谯州之蕲县来属天宝元年改徐州为彭郡乾元元年复为徐州皇朝为武宁军节度   元领县七   彭城 沛县 滕县 萧县 丰县   二县割出   下邳置淮阳军 宿迁入淮阳郡   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里 南北二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七百里 西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西至长安二千八十里 东至海州三百六十一里南至宿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宋州三百六十里北至兖州三百里 东南至泗州六十里 西至亳州三百九十里 西北至单州三百七十里 东北至沂州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宋州三百五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六千七百皇朝管户主一万六千八百四十六客一万七千五百八十   风俗   风俗好尚与邹鲁同无林泽之饶俗广义爱亲趋礼乐好敦行地理志谓沛楚之言多楚音又云沛楚之朴直舒徐   姓氏   彭城郡三姓 刘 袁 曹   沛郡三姓 朱 张 周   兰陵郡一姓 萧   人物   前汉夏侯婴 叔孙通 周昌 周勃子亚夫萧何 曹参 王陵 刘昭 两龚彭城亷里人胜字君賔舍字君倩二人相并著名节世号楚两龚后汉桓谭 姜肱 呉有张昭宋有朱龄石到彦之土产   禹贡浮磬孤桐蠙蛛暨鱼今蠙蛛已絶浮磬时有嵗贡五色土各一斗   彭城县旧十八乡今六乡古之彭国地楚懐王自旴徙都此后项羽徙懐王于郴自都之汉为县属楚国寻立徐州焉有铁宫今为彭城县按彭门记云殷之贤臣彭祖颛顼之孙至殷末夀及七百六十七嵗今墓犹存故邑号大彭焉 百里蒿字景公为徐州刺史境内旱嵩行部甘雨随车惟东海两县辟在山间嵩不到无雨父老请嵩入界即雨至今有祠存焉 九里山中记云彭城北有九里山有穴潜通琅琊又通王屋俗呼为黄池穴郡国志云曽参井 泗水在县东十步周显王四十三年九鼎沦没于泗水秦始皇时鼎气浮于泗始皇自以徳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投水求不获谓之鼎伏 吕梁在县东南五十七里左氏楚子辛侵宋留吕杜注彭城吕县也汉为吕县宋武北征改为夀张县又十道志云泗水吕县积石为梁庄子云吕梁悬水三十仞鱼鳖所不能过今则不然又陈书云将军呉明彻以舟师北破下邳进屯吕梁堰泗水灌徐州周乌九轨达奚长儒率兵来援轨取车轮数百连锁贯之横断水路然后募壮士夜决堰至明陈兵始觉溃乱争归至连锁之处生擒明彻 定国山在县东四里东魏武帝五年慕容绍宗欲击梁梁贞阳侯萧明营于此 州里城唐贞观五年筑其外城即古大彭国汉高祖定天下以为楚国封弟交为王东晋封刘裕为宋公至宋武帝以皇子义康为彭城王并都于此后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薛安都乃以城归魏也 竹邑续汉书郡国志云沛郡有竹邑县 亷里汉书龚胜居彭城之亷里 戯马台在县南三里项羽筑戯马台于此宋武北征至彭城遣长史王虞等立第舍于项羽戯马台作阁桥渡池重九日公引宾佐登此台防将佐百僚赋诗以观志作者百余人独谢灵运诗最工曰季秋边朔苦旅鴈绕霜雪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鸣笳戾朱宫兰巵献诗哲饯宴光有孚和乐隆所缺云云宋于台上置寺 赭土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尚书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汉郊祀志曰王莽使徐州嵗贡五色土即此山也 彭城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黄石公庙汉书张良得圯上老父书曰后十三年济北谷城山黄石即我也 茱茰山在县东北八十五里俗谓采药山魏地形志曰吕县有茱萸山出茱茰麦门冬本草云茱萸出海承县此山昔承县 垞城在县北三十里北面临泗水舆地志云垞城古崇国兖州人为实中城曰垞直加切城西南有崇侯虎庙 吕梁城在县东五十里按左氏传曰楚子辛侵宋留吕杜预注云吕留二县今属彭城郡临泗水高百四十丈十七里此城东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单一在水北并高济所筑立镇以防陈冦 寒山堰在县东南一十八里梁萧明伐魏决水以灌彭城 吕布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按魏地形志吕布自下邳与曹公相持筑城于此 雍门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按桓谭新论云雍门周弹琴见孟甞君 石佛井在县南四里石佛山顶方一丈二尺深三里自然液水虽雨旱无増减或云饮之愈疾时有云气出其中去地七百余丈 王仲徳墓在县北四十一里符坚乱兄弟同起兵闗中为慕容垂所攻水暴至不知所往忽有白狼来向仲徳号因往从之获免又为丁零翟所困单马南归夜行丘泽常有炬火照路后为宋高祖佐命位至徐州刺史因主白狼祠于彭城祀之桓魋墓在县北二十七里水经云泗水南经宋大夫桓魋冢西枕泗水凿石为冢郭縁生述征记椁隠镂金为龟凤之像石门扇石墓堂犹存 龚胜墓在县东南三里按前汉书龚胜楚人居彭城王莽簒位遣玺书安车奉迎胜称疾不起闭目十四日而死魏地形志云彭城有龚胜墓石碣犹存至今禁刍牧 樊哙墓在县北五十九里按汉书樊哙沛人封舞阳侯 汉高祖庙在县东南六里临泗水 彭祖庙魏神龟二年刺史延明移于子城东北楼下俗呼楼为彭祖楼   沛县西一百十里旧十六乡今六乡郡国志古云偪阳地汉为县属泗水郡葢取史记齐景公畋于沛又许由隠于沛泽皆其地因名立邑名汉又改泗水为沛郡理相承以此为小沛魏分立谯郡又以沛为王国晋不改宋为沛郡改属徐州隋又罢郡县属仍旧唐武徳四年天下平宁复移沛邑于此正汉邑名也 泗水西北流入东去县五十歩 泡水在县西一百五十步即丰水也县理城即秦沛县城初陈涉起兵沛令欲以沛应之   乃令樊哙召高祖沛令后悔闭城拒守高祖书帛射城上曰诸侯并起今屠沛父老乃杀沛令迎高祖立为沛公十二年高祖破黥布还过沛谓沛父老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闗中万嵗后吾魂魄犹思乐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乱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防山在县东南上有防子冢山下有故沛城存焉 枌榆社汉书云高祖祷丰沛之枌榆即高祖之乡社名也 沛宫在县东南一里汉书高祖置酒宴乡中父老今在广戚城中 合乡故城古互乡之地按刘芳徐州记云古之互乡葢孔子云难与言者 泗水亭在县东南一里高祖昔为亭长今有庙焉 留城在县东南二里昔张良遇高祖之处后平天下高祖欲封之良曰昔遇陛下于彭城东南略地愿陛下封臣于此高祖许之遂封留侯今有张良庙存焉 歌风台在县城东南一百八十歩古老传云汉祖征英布囘归沛于此台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因为名张良墓在县东南六十里有庙 仲虺庙汤左相邑   也   滕县北一百九十四里旧十八乡今四乡古小邾之国汉为蕃昌虑二县地属鲁国应劭注曰蕃县即小邾国也为鲁附庸邑有邾国滥邑故城在今县东南即汉之昌虑县隋开皇六年于此置滕城是也 桃山即华莱山也郡国志云一名义珠山山有井不可窥窥者不盈嵗輙死有鸟巢于井中金喙黒色见则大水 抱犊山抱朴子云出芝草 奚公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阳晔徐州记云奚仲造车处上有轨辙见存后魏书薛县有奚仲庙 滥城在县东南五十九里左氏谓邾黒肱以滥来奔即此地后汉建安中鲁于此立昌虑郡隋大业二年省今名昌虑城是也 古薛城汉为县古城在今县东南五十里史记云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宣王弟湣王封婴于薛即此地也又郡国志云薛城高厚无比多英杰子弟葢有孟甞君之遗风也 公邱故城在县东南十里夏侯婴初为滕令故号滕公按此时高祖未立郡县故滕为秦县至武帝改为公邱县属沛国 孟甞君冢在县南五十里水经注云孟甞君墓结石为椁制作甚丽今薛城南犹有迹也 奚仲墓在县东南六十里古青邱村   萧县西北六十里旧十七乡今六乡古之萧国春秋时为宋邑周以封子姓之国别为附庸左氏谓宋郡公子奔萧是也汉书旧为县属沛郡北齐天宝七年改为承高县彭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徐州改为龙城县寻复为萧县 丁公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楚汉相攻高祖败薛人丁固追之即此也号曰丁公山 缓舆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宋高祖缓舆里人葢因山为里名也古汴河在县南十步 杼秋城在县西七十五里汉书郡国志云杼秋属梁国阚骃十三州记杼秋光武封刘般为杼秋侯明帝以属沛 龙城在县东三十里后魏属彭城郡郦元注水经云获水东经萧县厯龙城是此扶阳城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汉丞相韦贤之后世封侯   此地 眢井在县北二百歩古萧城内左传云楚庄王伐萧萧溃还无社与司马卯言隠于眢井中即此 红亭左传昭八年秋搜于红是也注萧县西有红亭丰县西北一百四十里旧十八乡今八乡战国时其地属梁汉高祖乃丰沛邑中阳里人后得天下沛为郡丰为县宋改济阴郡北齐改郡为永昌县仍焉隋复属徐州 丰西泽即高祖斩白蛇之所 厌气台在县城中汉书秦皇以东南有天子气故东游厌之因筑此台 大泽在县北六里前汉书高祖母常息大泽夣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上已有脤遂诞高祖隆凖龙顔 古宅在城内即高祖故宅也丁公坟在县东北六里前汉书季布母弟为项羽窘高祖于彭城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公遂缓追之及髙祖得天下公谒见髙祖狥众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遂斩之以励人臣塟于此   利国监   利国监本徐州之秋邱冶务烹鐡之所皇朝升为利国监以董其事   太平寰宇记卷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六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六   泗州   泗州临淮郡今理临淮县禹贡徐州之域星分斗宿四度周十二州又为州之境春秋宋地故曰宋人迁宿七国济东境秦薛郡汉髙皇东海郡又为东海郡地元鼎四年分东海郡为泗水国封常山宪王子髙领县三至孙靖王时国絶武帝末分沛置临淮郡之厹犹县即此邑故有东海沛临淮三郡之地焉皆今州界也后汉以其地合下邳国兼置徐州领郡国五里于此晋置宿预县属淮阳国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后魏亦为下邳郡兼置东徐州自晋至后汉为宿预县不改后魏末又于此置东徐镇及宿预郡后又为东徐州又为东楚州陈太建五年改为安州后周建徳五年改为东楚州兼立宿迁郡大象二年改为泗州隋改为下邳唐武徳四年平王世充又为泗州领宿预徐城淮阳三县贞观元年省淮阳县入宿预以废邳州之下邳废涟州之涟水来属八年又以废仁州之虹县来属总章元年割海州沭阳来属咸亨五年以沭阳还海州长安四年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一年河南道采访处置使嗣鲁王道坚奏移州就临淮即今理也天宝元年改为临淮郡乾元元年复为泗州   元领县七 今三   临淮 旴楚州割到 招信濠州割到   三县割出   涟水为涟水军 宿迁入淮阳军 下邳入淮阳军   一县废   徐城并入临淮   州境   东西二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一十八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一百七十二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四百七十二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三百三十三里 东至楚州二百二十五里 南至淮水一里与旴分界 西至濠州二百一十二里正北防东至海州五百四十五里 东至旴县以淮水分界 东北至海州界海口四十里 西北至埇桥四百二十里 西北至沂州六百七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六皇朝管户主七千三百三十客一万四千五百九十六   风俗   汉书鲁分野其人好学尚礼义重亷耻其后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然好学愈于他俗姓氏   下邳郡出三姓 陈 祁 谷   人物   鲁肃临淮人家富周瑜求粮肃有米二囤各三千斛直指囤与瑜 唐有王义方泗州涟水人   土产   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绵 绢 赀布 絁   临淮县旧八乡今六乡本徐城县地地当水口为南北御要之所长安四年分徐城地置开元中移郡于此甓山有祠在县西五十里居山顶古老传云石大如斗树无三尺植木约高三丈隋大业十二年赵征君于此读书时人慕其徳行遂立祠遇旱州人祈祷 磬石山郡国志云即尚书所谓泗濵浮磬 红蓝河在县东十里上有土桥南入淮其河上有源有村取红河为名故隋炀帝宫人种红蓝于此以名焉 徐偃王庙在旧徐城县北三十里故徐城内立庙 挂剑台在县旧徐城北三十里古大徐城东北临洙沛水今无余址 故徐城一名大徐城即古徐国也在徐城县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云故徐国也其城周一十二里又郡国志云薄薄城即徐偃王权造故曰薄薄城今呼为故城 呉城亦名高平郡城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呉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废 桥城梁戍城在徐城县西南二十五里南临水旧经云梁天监二年筑置戍南临水桥以为名南重冈城亦隋重冈县城也在旧徐城县西北九十   里通济渠南一里平地隋大业八年移县于此置十年筑城隋末废縁重冈山为名 李千城即后魏戍也在徐城县西北三十里后魏熈平元年李千于此置城因为名 高冡城魏义与郡城也在徐城县西北七十里平地旧经云梁为兴安郡领高冡城属东徐州高齐初废 淮阳城在徐城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西临泗水晋义熈年中于此置淮阳郡宋元嘉二十五年封皇子彧为淮阳王贞观二年废又按郡国志云淮阳县有抱月城城抱淮泗之水形势似月也 古屯城在徐城县西南八十五里陈太建五年大将呉明彻于此置堰断淮水以灌濠州縁此筑城置兵防守其城内南北作隔分为两城淮南招义县界又有一城临水南北相对亦是同时筑名为屯城 马给事祠在县东一里台子山按魏国志云名钧字徳衡魏明帝时官至给事中有技巧之妙造指南车转注百戯后人慕其徳遂立祠焉 都梁宫周二里在县西南一十六里隋大业元年炀帝立名宫在都梁东据林西枕长淮南望岩峰北瞰城郭其中宫殿三重长廊周院之西又有七眼泉涌合为一流于东泉上作流杯殿又于宫西南淮侧造钓鱼台临淮高峰别造四望殿其侧有曲河以安龙舟大舸枕向淮渭萦带宫殿至十年为孟让贼于此置营遂废义帝祠在旴东一里台子山上按汉书云秦二世   二年初立楚懐王都此汉立庙 淮渎祠在淮南岸斗山下 淮涡神在龟山之下淮阳记按古岳渎经云禹治水三至桐栢山乃获淮涡水神名曰无支祁喜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狝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头伸百尺力逾九象击腾踔疾奔轻利倐忽间人视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田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鵄脾栢木魅水灵火妖石怪奔号丛绕以千数庚辰以防逐去遂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泗阴锁龟山之足淮水乃安流注于海后唐永泰初年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钩为物所制不复出渔者徤水没沈于底可五十丈见大铁锁盘龟山足寻不知极渔人遂告汤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人获其锁力不能制加以大牛五十头锁乃振动稍就岸时天无风惊波浪飜观者大骇縁之锁未见一兽状如青猿白首长鬛雪牙金爪闯然出岸高五丈许蹲踞起伏若狝猴但两目不能视兀若昏醉耳目口鼻皆悉水流如泉涎沫腥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眸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没水去时楚多名士与汤相顾愕然不知其由兽竟不复见迩来渔者时知锁所在 韩信坛在县东南七里今有坛基见在并地境南至频水北至榆城东至海渠西至淮泗漂母冢在县北十里河北岸 邓艾庙在白水陂上   去县南一百二十里艾于此置屯田四十九所其陂东西长三十五里去县一百里 朱买臣墓华陀墓韩朋墓三墓皆在邑界 淮水泗水沭水经邑界 永泰湖在县北五十里隋大业三年开通济渠塞断水自尔成湖因乡名出背鲫鱼时人呼为朱衣鲋 九山在徐城县西北七十里临淮 废徐城县在州西五十里六乡汉志徐县故嬴姓国都城记云伯益之后伯益有二子大曰大亷封鸟俗氏秦其后也小曰若水别为费氏居南裔为诸侯至夏氏末其君费昌去夏归商佐汤伐桀有功入为卿士以其本国为畿内之采地而汤更封费子之庶子于淮泗之间徐地以奉伯益之祠复命为伯使主淮夷至成王即位封伯禽于鲁徐子率淮泗之夷并叛即书序云鲁公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当是之时成王以徐戎之属钖之山川土田附庸又曰保有鳬峄遂荒徐宅至周穆王末徐君偃有徳好仁义东夷之国归之者四十余国穆王西巡闻徐君威徳日远乗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更遣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武原东山之下百姓赴之者万数因名其所依山曰徐山即此地也后为呉所灭亦号大徐城汉为县皇朝建隆三年并入临淮县 睢陵在县界 徐君墓季札挂剑之所按舆地志云季札初使鲁北过徐徐君好其剑不敢言季子心知之为使上国未还及还徐君已死解剑悬于墓从者曰尚谁与乎季子曰吾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旴县淮河南去州五里依旧管十乡本秦旧县地也阮胜之南兖州记云春秋时本善道地鲁襄公五年防呉之处秦胡亥二年项羽立楚懐王孙心为王都于此三年徙都彭城汉为县又封江都易王子防之为旴侯又按舆地志云汉旴属下邳晋初又属临淮郡晋义熈中又置旴郡宋文帝时后魏南侵臧质守旴魏师以数十万众攻围三旬不防而退又宋书云宋元嘉二十八年广陵徙理旴三十年还旧扬州梁属兖州后魏旴戍干明元年又为县仍属淮州后周又立旴郡属扬州隋开皇三年郡废为县唐武徳四年以其地当水陆冲要遂立为西楚州领旴一县八年废州县属楚州建中二年来属 都梁山在县南一十六里按广志云都梁山生淮兰草一名都梁香草故以为名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又阮升之记云都梁山通钟离郡广袤甚逺出桔梗芫花等药伏滔北征记云有都梁香草因以为名 斗山在县西南与都梁山相连枕当淮水险峻名曰斗山 东阳山在县东七十五里按阮升之记云东阳山上有池水名曰天井冬夏水深五丈今见在又有城城不详所置年代 台子山在县东一里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宋将臧质屯兵旴城内以拒魏师魏引兵士造努台以射城中因以为名按台子山在楚州西南一百九十四里 长围山在县七里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遣臧质拒魏武帝遂于梁山筑长围城造浮桥絶水路即此山又改为长围山当在楚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旴山在县东西四十里按阮升之记云其山形若马鞍遂名马鞍山天宝中改为旴山在楚州西南二百三十里 赤栏浦在县城南二里上作赤栏桥遂因名其水浅曲不通舟檝鸣鹤塘在县东十五里其塘众鹤所集犹多鸣唳以   为名 新开直河在县北六十歩县郭内其淮河决开至黄土冈太极元年勅赐魏景倩奏开淮水向扬州义帝祠置在台子山上去县东一里按汉书秦二世初天下大乱项羽为盟长立楚懐王孙心为义帝都旴县后羽迁义帝于彭城至晋义熈中于此置旴郡至东魏郡废其城古老相传谓之皇城葢义帝旧居也今祠见存 王彭父墓在县东北一十七里按宋书云王彭者旴人也少防母元嘉初又防父家贫无以营塟乡里各出夫力助作塼塼须水而天旱逺汲不周彭号天自诉一旦大雾雾歇塼灶府忽生泉水塟事既竟水便自竭今墓存 废臧质城西近淮水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遣将臧质屯兵旴县筑此城以拒魏师隋大业十年子让贼据都梁宫其年江都通守王世充修理此城屯军贼破至唐武徳六年辅公祐江南作逆徐州道副元帅任懐与李勣等在此屯军聚造器杖至七年破辅公祐以定江南军去之后空废 东阳故城北至东阳山周十里在县东七十五里按史记项羽纪注云东阳县本属临淮郡汉明帝分属下邳后复分属广陵又陈婴为东阳令史又云楚汉之际曽以为荆国封刘贾为荆王而东阳即此地也 废鲁城在县南三十里按后魏地形志云鲁县属淮阴隋初废 古营屯在今县西北八十里乃三国以来营屯之所 都梁驿宫在县东南十五里隋开皇六年炀帝在都梁山避暑囘向扬州因此路至向阳东一百一里入扬州高邮界招信县西五十一里旧十三乡今六乡本汉淮陵县属临淮郡宋侨立济阴郡按宋书云泰始三年以济阴流人寓于此土遂分钟离东界置济阴郡又立池县南属徐州北齐河清三年于城西二里又筑城移州理即今县城是也隋开皇二年以光徳太子名昭改为化明县武徳七年复名招义县国朝建徳四年割泗州太平兴国元年改为招信 古奔精城在县南六十里平地古老相传云是蛮奔精王所筑未详年代唐武徳二年刺史杨益置为睢陵县至武徳四年刺史夏侯雄才废古淮陵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汉书地理志云淮为   淮陵县王莽改曰淮陆县未详废置 古济阴城在县东二里宋泰始二年筑置济阴郡北带长淮河清三年水溢淹倒縁淮州郡多徙此城遂废至唐武徳二年土人杨益自据为化州刺史未知所属于此城内至济阴县四年归国七年废化州并县 古公路城在北六十里平地城北带淮水后汉书袁术传云字公路献帝建安二年僭号九江术率兵撃杀陈王宠曹操征之术闻大骇乃渡江筑此城以自据 啄戈河在县东二百歩其河濶四十丈 玉环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又名女山状如玉环形势旋 浮山在县西七十里下有石穴每淮波泛溢不能没其穴   太平寰宇记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七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七   宿州   淮阳军   涟水军   宿州   宿州符离郡今理符离乡徐州之域为沛地按唐史元和四年正月以徐州符离之地南临汴河有埇桥为舳舻之防襟带梁宋运漕所厯防虞是急乃以符离蕲县并泗州虹县三邑立宿州取古宿国为名九年又割亳州之临涣属焉遂为上州仍属徐泗等州观察使太和三年三月徐泗观察使崔郡奏顷以蔡孽未平遂割三县拜徐州兵一千四百人权置宿州阨其奔轶事闗备御非务便人今寰宇无虞封析罢警权创支郡理合并徐州其宿州请却废三县各还本州勅依至太和七年勅复置仍移于埇桥置即虹县之地后复移理符离即今郡理也皇朝开宝元年升为保静军节度   元领县四   符离 虹县 蕲县 临涣   州境   东西三百五里 南北三百一十一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六百三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二十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九百四十里 东至泗州三百三十里 西至亳州永城县一百五里 西至夀州夀春县二百五十里 北至徐州一百四十里东南至濠州一百九十八里 东北至下邳县二百三十里 西南至濠州城父县二百九十九里 西北至徐州萧县一百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具徐州元和户八千六百七十六皇朝管户主一十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二客一万四千六百九十三   风俗   同徐州   人物   桓荣沛国龙亢人 赵孝弟礼为贼所得孝自云礼廋孝肥 朱浮沛国人 桓谭沛国相人相县在符离西北帝好防谭对曰臣不读防书 魏武帝沛国谯人 嵇康嵇喜俱谯人 刘伶沛国人   土产   绢贡   符离县旧二十乡今十乡本秦旧县也汉书陈渉传曰渉初起兵有符离人朱鸡石然则汉前已有符离故为秦县也汉县沛郡以县谯县晋武帝以为沛国封献王又为斛城县高齐天保七年复为符离县移于古符离城内尔雅芫符离以地多此草故取名矣隋大业二年移于朝解城唐贞观元年移于朝城西南七十里竹邑城元和四年于县置宿州以县焉 定陶山在县北四十里魏地形志济阳郡有定陶县在山下因为名 汴河在县南一百歩 睢水在县北二十里注水经云睢水出梁郡鄢县经竹邑城是也 新城在县西一百三十一里北齐武平七年后置睢南郡于此西一百歩置符离县隋开皇年废 灵璧城在县西北八十里汉书齐义曰灵璧故小城也在彭城南楚击汉军至彭城项羽以精兵三万出胡陵至徐州萧县在灵璧东睢水上大破汉军睢水为之不流 北陵城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汉书地理志陵县故属泗水国舆地志有陵县太康地志云属下邳晋武帝以南有广陵故曰北陵 闵子骞冢在县东北九十里 相山碑在县西北九十里相山南按碑辞云晋武帝太康五年县令有国诸侯祀界内山川时相山属沛国令郭卿云相山主应房心之星能兴云雨防天旱祈雨即应乃建庙刻石纪名曰巍巍相山盘纡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唐永徽元年立   虹县东南一百五十六里旧十乡今三乡汉县属沛郡按舆地志云尧封夏禹为夏伯邑于此即天子位徙都阳翟汉为夏邱县属沛国北齐改为夏邱郡后周大象中改为晋陵郡隋开皇三年复为夏邱县属仁州唐武徳四年于故城县置虹县属仁州贞观八年废仁州为虹县以泗州元和初立宿州于此后理符离 朱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魏地形志潼县在朱山即防稽朱买臣之旧里也 潼水在县西三百歩郦善长水经云今潼水自万安湖南流隋大业元年开汴河断潼水 故虹城在县南一百里汉虹县也汉地理志虹属沛郡魏初属汝阴郡 僮城在县东北七十里汉时僮县也地理志僮临淮 濠城在县西南七十八里即汉洨县也属沛郡垓下洨县之聚落名 潼都城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即汉取虑县属临淮后汉书楚王英都徐州光武三十年以临淮之取虑益楚国是也 垓下在县西五十里汉兵围项王于垓下大败之有庙在县西五十里 赤坎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九十五里天监八年置赤坎戍大同二年废戍置仁州唐武徳四年废 相城古相土所居后因名之宋共公自睢阳徙都此城唐离县在今县西北 诸阳故城隋置诸阳县后废 朝斛故城隋符离县理 广济渠唐开元二十七年河南采访使齐澣以江淮运漕经淮水波濠有沉溺之忧遂开广济渠下流自虹县至楚淮隂县北十八里合于淮逾时军功水流峻急行旅艰阻旋停废却由旧河也   蕲县南三十六里旧十七乡今七乡本秦旧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有大泽乡陈渉起兵于此置谯郡齐以为北谯郡后魏改蕲县为蕲城县隋开皇三年去城属仁州即今宿州蕲县是也大业二年属徐州八年属谯唐贞观十七年复还徐州元和中又于埇桥置立宿州縁此邑北去徐州稍逺因宿州州废复属徐州至太和又立宿州因又来属 涣水西自临涣县界流入 淮水在县南二百里 涡水在县东百里按汉书涡水在扶沟首受浪汤渠魏文帝临涡赋云建安十八年至谯州余兄弟拜坟墓乗马游观经东园涡水乃驻马书鞭作临涡赋即此也 蕲水在县北四十里郦元注水经云蕲水受睢水本经云临涣县大业元年疏通济渠东流至县界 龙亢故城在县南八十里汉书地理志云龙亢县属沛郡舆地志魏武帝至龙亢士卒多叛即此地也隋开皇六年废入蕲县 谷阳城在县东七十里汉书地里志谷阳县属沛郡应劭云在谷水之阳后汉建武十三年封岑彭为侯唐显庆元年移此城于今城置艾子城在县西十五里按魏地形志蕲郡有艾子城周齐已前于中蕲县隋开皇中属仁州大业二年废仁州县入彭城郡唐贞观元年移州并县就谷阳城遂废 葛城在县南九十里后魏地形志葛山县属龙亢郡北齐天保七年废入龙亢县隋开皇六年为戍十六年废 项羽墓在县东七十里汉高祖以鲁公礼塟于谷城今济北谷城有项羽冢此又有墓按汉纪斩羽东城楚悉定独鲁不下乃持羽头示其父兄鲁乃降故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羽传云阳喜等五人各分其一体岂此塟其体谷城塟其头也   临涣县西百九十里旧二十乡今六乡汉铚县地属沛郡梁书云普通六年代铚城置临涣县以郡界临涣水为名仍置下邑县以焉后魏改置涣北县齐省临涣郡改涣北县为临涣县属谯郡开皇三年废郡留县改置谯州唐神尧甞为谯州刺史大业二年改属亳州武徳四年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属谯州县亳州大和元年宿州 嵇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晋书铚县有嵇山嵇康本姓奚防稽人迁于铚家于嵇山之侧遂氏焉注水经云取嵇字以为姓葢志其本也 北平城在县西南五十二里注水经云山桑邑俗谓之北平城后汉王常封山桑侯即此 嵇康墓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嵇山东一里康仕晋至中防太夫 废龙山城在县西四十五里北齐武平四年置隋开皇九年废入临涣县古临涣县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隋大业十年移县于此唐贞观十一年遭水移入铚城内   淮阳军   淮阳军理下邳县本泗州下邳县皇朝太平兴国七年移县理置淮阳军仍割下邳宿迁二县属焉   今领县二   下邳 宿迁   军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七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东西京长安里数   东至海州二百九里 西至徐州彭城界六十里南至宿州虹县界八十里 北至沂州临沂县二百三十里 东南至泗州临淮县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徐州符离县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海州沭阳县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沂州承县一百二十里户   唐旧户具泗州皇朝户主六千一百六十七客一万二百二十二   风俗   同泗州   人物   于定国 薛宣 刘虞皆剡人也   土产   菖蒲一寸九节及十节出偃武乡   下邳县旧十三乡今九乡本夏时邳国后属薛春秋云薛之祖奚郡国志云下邳城有白楼门即曹公征吕布所登晋太康元年自徐城移下邳国理此封安平王子晃为王宋为下邳郡北征记云中城吕布所守也南临白楼门梁改下邳县为归政仍于此置武州寻入后魏明帝又改为东徐州复归政为下邳县置郡不改后周改东徐州为邳州隋开皇二年罢郡所领县并属邳州大业二年省邳州以县属泗州唐武徳四年又置邳州贞观元年又省为县即今理是也皇朝建阳军今县属焉 峄阳山在县西六里峄县孤桐西征记下邳城西五里有葛山禹贡所谓峄阳山也 沂水经县北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水一水经城东屈曲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郡国志沂水今号为长利池上有桥即张良遇石公于圯上南人谓桥为圯即此桥也古郯城古郯子国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故郯子国   城仲尼学官名于郯子即此地也宋灭郯以为县其故城周十余里在沂沐二水之间后汉徐州刺史理此高齐省后周大象元年复置贞观元年又省 县理城古邳国城也魏武征吕布于下邳决泗沂水以灌其城即此处按下邳有三重大城周十二里中城周四里吕布所守也魏武擒布于白门即大城之门也小城累砖坚致周二里许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歩征虏将军所筑 石鳖屯晋穆帝升平初荀羡为北部都尉镇下邳起屯田于东阳之石鳌在临淮郡界公私利之北齐废帝干明中尚书左丞蘓珍之又议修石鳖等屯嵗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储充足矣 武原故城汉为县今废城在县北 东海王故城一名今城后汉废太子疆于此城 古良城在今县北六十里良城即春秋晋侯防呉子于良在此汉为县属东海郡高齐天保七年省 下相故城项羽生处东汉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屠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即此城也 取虑故城在今县西南汉属临淮县郡十三州志取如星分觜陬虑若公羊邾娄之娄顾野王云取虑读为秋闾汉时汝南歩游张少孤四嵗母拾麦为人卖游张后为取虑令春月按行高年至里头有病妪马便不前自下问讯乃其母也 北陵故城晋太康地记云北陵县属下邳 睢陵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南 司马碑伏滔北征记云下邳大城内有大司马碑石声如磬 项羽井北征记云下邳西南有石崇四丈碑云项羽井在下相城也 郯子庙在古郯城 泗水西从彭城县界正东流县城西南 黄石公庙在黄乡城东南一里 刘纲祠在县南一百歩旧之祠前有皂树公升仙之所旧图经云树高十丈天宝元年因大风折至三年枯树东南有根上再生祠树俱废 孔望山在郯城乡传云孔子昔于此山登望 磬石山在县西南八十里禹贡泗滨浮磬孔安国注云水中见石可以为磬按泗水中无此石其山在泗水之南四十里今取磬石上供乐府其山出石大小击之其声清亮与孔説不同恐禹治水之时未至此山矣   宿迁县东一百一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春秋时钟吾子国亦宿国所迁之地也南附于宋东逼于鲁遂内迁其人而更封其君也宿预城在下邳县东南一百八十里葢本宋宿迁处也后汉减为邑汉为厹犹属临淮郡晋安帝立宿预县开皇三年属泗州唐宝应元年以犯代宗讳改宿迁 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分中流为界 峒峿在今县西一十里司吾故城是也即古钟吾子国呉灭之汉为县后魏省 泗口晋明帝大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也 故泗阳汉县省故城在今县东南八里魏阳故城是也葢因魏文帝幸广陵因而改名 陵城在今县东南五十里汉县属广陵晋永嘉后省故城存 角城在今县东南一百一十一里县道记云旧理在淮之北泗水之西亦谓之泗口城即晋安帝义熈中于此置淮阳郡仍置角城县梁改角城为临淮县后魏改为角城县高齐又改角城为文城县周又改文城为临清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乃省临清县其城因而荒废又按郡国志云晋安帝义熈中置此城在今县东南东临泗水南近淮水自晋至隋迄为重镇 市邱城郡国志云市邱城即古市邱侯来献鼎处 濉水沭水皆经县界 鲁肃庙在县东南一里肃临淮人后为之立庙也   涟水军   涟水军理涟水县本楚州涟水县皇朝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建为涟水军   领县一   涟水   军境   东西八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九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两京长安里数   东至刘奉村三十里与楚州山阳分淮水中流为界都至楚州一百三十里 西至□石沟五十里与宿迁县分淮水中流为界都至宿迁县一百九十六里南至淮二里与楚州山阳县分淮水中流为界两县相去九十二里 北至海州朐山县决水沟一百四十七里中流为界至海州东门二百二十七里 西南至楚州山阳县六十一里分淮水中流为界至东大海一百四里 西北至竹墟村西一百七里与海沭阳县分界又南至楚州淮阴县分淮水中流为界两县相去一百五十三里   户   旧载楚州借皇朝管户主一千一百八十三客七千三百四十一   风俗   同楚州   土产   淮白鱼 海鲻鱼   涟水县旧十四乡今六乡汉犹县地按犹城今宿预也后汉为徐州之地魏曰海安县晋为宿预之境宋太始五年于此置海东郡仍于此城北三十里东海王城别置襄贲县以属焉南界又置冀州寄理于此以为边镇防阨之所后魏改东海郡为海安郡仍分置东海临海二县以焉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海州五年改襄贲为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为名唐武徳四年置涟州仍分置今城县贞观元年废涟州并省今城县以涟水县属泗州总章元年改属楚州咸亨五年遝泗州自后又楚州皇朝建军 大海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记云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又云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注云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即此海也 北涟水西从海州沐阳县沭水分流南入县界在沐阳名涟水入县界名北涟水南流四十九里与南涟水合流 淮水西南自宿迁县界流入 硕灌河在县西一百一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界   太平寰宇记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八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八   青州   青州北海郡今理益都县古青州境星分虚宿九度当少皥时有爽鸠氏虞夏有季萴汤时有逢公伯陵殷末有蒲姑氏居之蒲姑与四国作乱周成王灭之以封太公所谓营丘秦并天下为齐郡地焉汉置北海郡后汉为北海乐安二国地又为青州理所谓理广固魏因之晋为齐及乐安二国亦为青州理所永嘉末陷石勒苻氏平燕复有其地苻坚末刺史苻朗以青州降晋晋又于此置幽州仍以辟闾浑为刺史理于此安帝初以广陵已侨立南青州故此为北青州后又陷慕容垂复为慕容徳所据建都于此至慕容超宋武帝北伐克之以羊穆之为刺史武帝后又省南青州改北青州曰青州仍以置东阳城今州东城也武帝末又为青州理临淄后为魏所得又置青州后周及齐郡府创立莫得详述至隋初郡废复为青州大业三年罢州为北海郡唐武徳四年海岱平又置青州总管府青潍登牟莒宻莱乗八州领益都临朐临淄般阳乐安时水安平等七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府八年省潍牟登乗四州以废潍州之北海废乗州之千乗夀光博昌来属省般阳时水安平等县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北海郡乾元元年复为青州后升平卢军节度晋开运元年降为防御州以杨光逺叛初平故也天福十二年复旧为平卢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七 今六   益都 临淄 夀光 临朐 博兴 千乗   一县割出   【阙】   州境   东西二百七里 南北二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一百三十里 西至西京一千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四百一十五里 东至莱州界二百一十六里 又东至密州三百三十二里 南至沂州四百五十二里 又南至密州三百四十五里 又南至淄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棣州二百四十八里 东南至密州三百三十三里 西南至淄州一百里 西北至棣州三百一十九里东北至海州一百八十八里 又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五万五千一百三十一皇朝管户主二万二千五百四十九客二万八千七百三十五   风俗   舆地志云夫齐东有即墨之饶南有太山之固悬隔千里齐得十二焉汉书云太公以齐地负海泻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故其俗弥侈织作氷纨绮绣纯丽之物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士好经术矜功名舒缓濶达而足智其失则奢夸朋党言与行谬虚诈不情言不可得其情也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南燕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所谓用武之国也货殖传云齐俗贱孥虏   姓氏   乐安郡九姓 孙 任 高 薛 阎 仲 蒋房 亢 千乗郡二姓 倪 庾 齐郡四姓 史 左 梁 咸阳郡三姓 成 毌 益人物   陈敬仲 晏婴 陈仲子居于陵 田单 鲁仲连娄敬 公孙 管宁 邴原北海朱虚人与管宁华歆为友   土产   海鱼 盐 丝 绵 绢 今贡猫儿 仙纹绫汉书云齐俗织作氷防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民要术云青州有乐氏枣长脆香细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传云燕乐毅破齐时从燕赍枣于此种故曰乐氏枣   益都县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广县地益都亦汉侯国魏于今夀光县南十里益都城置益都县属齐国宋至后魏县并属齐郡慕容徳都广固即此地也北齐天保七年移于都城之北门外今县理也 箕山左思齐都赋云箕岭镇其左水经注箕山无树木而圆峭又郡国志云纪侯冢在箕山之阴宋书云焦恭祭冢得玉硙焉神岳左思齐都赋云则有神岳造天 尧山三齐记   尧巡狩所登故以为名伏琛齐记又云此山南有二水名东西丹水也又述征记太公冢在尧山西 峱山诗云遭我乎峱之间兮 凢山郡国志云凢山黄帝封泰山禅凢山合符得不死药即此山 地镜州城南北远望有水多倒影故人谓之地镜 平卢卢河水与地平故号平卢 少海韩子云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 天齐汉书谓祠天齐蘓林注云当天中央齐也 渑水一名阳水风俗通云羸马不渡渑水言渑水之急也 稷门刘向别録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又莒子如齐盟于稷门又史记云谈説之士防于稷下皆此地也 龟之野徐干齐都赋云齐国者龟之精降为厥地 棘下都国志云张逸问郑云我先师棘下生按棘下即齐城内地名耳 东阳城即郡理东城是也宋将沈文秀所守 广固城在县西五里晏谟齐地记云晋永嘉五年东莱曹嶷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因之为固谓之广固城南燕慕容徳议所都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为帝王之都徳从之及宋武征慕容超于广固城侧有五龙口险阻难攻兵力疲乏河间人文説裕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必当陷石季龙从之嶷请降后五日大雨震雷复开后冉闵之乱叚龛被慕容恪攻围数月不克又塞五龙口龛遂降无几又震开之今旧基犹存宜试修塞裕从之超城中男女皆患脚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裕所擒 高士冢汉高士逢萌避王莽乱遂隠居后汉累征不起 刘善眀宅南史云刘善眀仕宋为北海太守元嘉中青州饥荒人相食善眀家有集粟躬自饘粥开仓以救乡里比戸全济百姓呼其家为续命田 尧庙郡国志云尧庙在渑水侧   临淄县西北四十里旧七乡今二乡古临淄城一名齐城汉齐郡亦理此史记云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项羽都田都为齐王都于此汉为县齐郡理也后汉为营陵县晋复为临淄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移髙阳县理此改为临淄复旧名按郡国志云淄水在县城南渑水在县城东即易牙别二水之味于此 县理古临淄城汉齐郡亦理于此苏秦説齐王曰临淄城中三十七万户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人又燕王谓苏代曰吾闻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可以为塞汉书田肯曰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太山之固持防百万悬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子弟勿王汉之六年封王子肥为齐王尽得故齐地人能齐言者随之 牛山在县南二十五里韩诗外传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齐国云美防国乎郁郁葱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何去此俯而泣下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疎食恶衣可得而养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乗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笑曰乐哉今日晏婴之游也见恠君一谀臣二使古无死者则太公丁公至今犹存方将披莱豆而立畎畆惟农事之恤何暇念死乎景公慙乃引觞自罚 愚公谷在县西二十五里本社山名愚公山愚公谷按説苑曰齐桓公入社山问老人愚谷公曰公仪状非愚而名愚何也对曰臣畜牸牛生犊子以犊买驹少年谓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而不告邻人谓臣曰愚故为谷名管仲曰此夷吾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驹者乎又郡国志云社山之西愚公谷之东有愚公冢存 营丘在县北百歩外城中史记太公封营丘汉志营陵县或曰营丘应劭云尚父所封陵亦丘也 铁山崔琰述征赋云渉淄水过相都登铁山望齐宻即此山 鼎足山桓公墓在焉按郡国志上有坟是管仲坡又述征记云永嘉末人发冢得珠襦玉匣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樵采 葵丘在县西二十里左氏云齐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杜注临淄县西地名也 康浪水按三齐记云戚叩牛角歌曰康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即此也沫水耿弇破张歩于临淄追至沫水是也 圣水郡   国志云鹿皮公作转轮县阁上峯饮此水而成仙一名阳水 画邑水齐之邑名也史记乐毅破齐闻画邑人王蠋贤即此邑也 乌常泛续述征记曰乌常泛齐人谓湖为泛中有台皆生结蒲云秦始皇游此台结蒲系马于此今蒲生为结 洧涓水隋图经云在湖陆城东也西南注泗或云呉王夫差伐齐掘沟商鲁之间也左右池郡国志云齐桓公宫内有七市即阎职与懿公游于池今谓左右池是也 天齐池在县东十五里史记封禅书谓秦始皇游海上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左思齐都赋云天齐之池因名国也 齐桓公冢隋图经云在齐城南二十里鼎足山上因山为坟冢东有女水或云齐桓公女冢在其上东北流至安平城南伏流十五里然后更流注北阳水也齐人谚曰世治则女水流乱则女水竭慕容超在广固干涸弥载及灭溃而急湍洪注到于今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二十歩不得樵采 荡隂里郡国志云在县东有三冢焉即诸葛亮梁甫吟云歩出齐城门遥望荡隂里里中有三坟累累皆相似借问谁家坟田疆古冶子 雍门郡国志云雍门齐门也韩娥东至齐乏粮过雍门鬻歌于市即此 梧台亦名梧宫説苑云楚使适齐齐襄王飨之梧宫台是也因有大梧树而建名又郡国志云宋人得燕石之所 雪宫基在县东北六里齐王见孟子于雪宫即此也 管仲墓在县东南二十三里 晏婴墓在县东北三里唐贞观中禁十五歩内不得樵采 邹衍墓在邑界   夀光县东北七十里旧七乡今六乡汉旧县属北海郡后改属乐安郡宋无夀光县隋开皇六年于县北一里博昌故城置夀光县属青州 淄渑水西自千乗县界流入至此合流去县四十里淮南子云白公问防言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渑合流易牙甞而别之是此也斟灌城亦名东夀光左氏传曰寒浞使其子过浇灭   斟灌 纪城古之纪侯之国姜姓也今废城在县南剧南城古纪国汉书为剧县焉今城亦在县南   临朐县南四十里旧四乡今二乡汉旧县属齐郡亦伯氏骈邑之地因朐山名县隋开皇六年改为逢山县属青州取县西逢山为名大业二年又改为临朐 灵山晏子春秋齐大旱景公问羣臣曰卜祟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祀灵山可乎晏子曰灵山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髪天乆不雨髪将燋枯身将爇犹不欲雨乎祀之何益逢山汉志临朐有逢山述征记逢山有石鼓齐地将   乱人击石鼓必鸣闻数十里 朐山在县东七十里因山建名 破车岘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高七十丈周回二十里道经恶之故云破车岘 都昌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北 东阳城一名凡城左氏曰晏弱城东阳以逼莱乃齐境上邑也 朱虚故城汉为县在今县东六十里古城是后汉改属北海郡孔融为黄巾贼所败曽保此城高齐天宝七年省 故校城汉书武帝封城阳顷王子云为侯即此地十三州志云朱虚东十三里有校亭县 汉袚城汉县葢在今县九十里当北海之西南界其城并无遗址 临原汉书武帝封菑川懿王子始昌为侯后汉省并朱虚在今县之东即辅唐县之北是其地   博兴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三乡今四乡汉县属千乗郡按十三州志云昌水其势平故曰博昌后汉改千乗郡为乐安国博昌县仍属焉晋宋及魏并同高齐省仍自今县东十二里乐陵故城移乐陵县理于此属乐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乐陵县属青州十六年改为博昌后唐讳昌改为博兴 济水北去县百歩又东北流入海 海浦在县东北二百八里济水入海之处因谓水口为海浦 泲周礼谓齐川曰泲经此县界 贝丘县聚左氏谓齐侯田于贝邱在今县南 乐安故城汉乐安国故城今县东南 蒲姑城齐之旧都殷末有蒲姑氏国此地周初作乱成王灭之   干乗县东北十八里旧七乡今三乡汉旧县属千乗郡有铁官后汉和帝永元七年改干乗郡为乐安国县仍属焉隋废郡属青州仍移县于今所即汉广饶县地唐武徳二年于此置乗州八年州废县仍旧属青州 青丘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是此也 栢寝台韩子曰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栢寝之台而望其国曰美哉堂堂乎后代将孰有此晏子曰其田氏乎公曰寡人之国而田氏有之奈何对曰君欲夺之则近贤逺不肖赈穷恤孤虽十田氏其如君何 淄水南去县二十八里   潍州   潍州理北海郡本青州北海县也隋开皇十六年于县置潍州大业八年因贼陷俱废唐武徳二年又于县置潍州领北海涟水平夀华池城都下宻东阳寒水訾亭潍水汶阳胶东营丘华苑昌安都昌城平等十七县六年惟留北海营丘下宻三县余十四县并废八年废潍州仍省营丘下宻二县以北海属青州皇朝建隆三年建为北海军至干徳三年改为潍州复旧名也   今领县三   北海 昌邑 昌乐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一里 南北一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一千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东至莱州胶水县一百六十六里 西至夀光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宻州辅唐县七十三里北至海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宻州高宻县界七十五里 西北至夀光县九十四里 东北至莱州掖县界二百二十里   户   皇朝管户主一万一千二百八十八客一万三百一十五风俗   与青州同   土产   旧贡仙纹绫 今贡纻丝素絁 乐氏枣 绢 绵   北海县旧九乡今五乡本汉平夀县地属北海郡后汉为北海国在此北齐置北海郡皆此地隋开皇三年罢郡置下宻县于废郡城中属青州十六年又于此置潍州取界内潍水为名大业二年州废改下宻县为北海县 节女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郡国志云北海县节女当齐湣王伐楚苏浑死焉有五女终身不嫁呼父魂塟于此山因名 阜山按齐记云此山是地肺可以免三灾 溉源山在州东南六十里山形如塔旧名塔山地里志云覆甑山溉水所出水经云溉水出塔山是山有二名天寳六年勅改为溉源山 霹山在县南五十八里古老相传其山曽出霹铁本号铁山天宝六载勅改为霹山 小几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形曲如几形又临朐县有几山此山似之故曰小几山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禹贡海岱惟青州今按海东接莱州西抵夀光县界 潍水南去县五十五里即禹贡之潍淄二水地理志潍水出琅琊郡箕县北至都昌入海昔韩信与龙且战于水上信以万余囊沙壅水上流明日夹水战龙且泛水信遂斩龙且破楚兵二十万即此水也西有韩信祠今存 胶水在州东八十六里汉书云□县东胶水所出齐记云胶水出琅琊五弩山图经云水色如胶北流三百里入海 汶水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沂水县小泰山入县界合潍水入海汉书云琅琊朱虚县东泰山汶水所出经云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即此也 废平夀县在州西南三十里左传注云平夀县者商周故号后魏皇兴三年置以旧号为县名北齐天保七年废隋义宁二年复置武徳四年废废西下宻县隋于此置州大业二年废州县并入北海   县 废东下宻县在州东四十五里隋开皇七年分下宻县东界为胶东县属北海郡唐武徳九年废 废胶东县在州东南八十里后魏皇兴三年封北齐天保七年废 废桑犊县在州东南三十里汉书云北海桑犊县即此 公孙坟在州西二十里高二丈三尺汉书云公孙菑州薛人也为丞相封平津侯塟于此冢后有泉号曰补生泉 徐干坟在州东五十一里俗呼为愽士冢魏志云徐干北海剧人卒于此 寒亭在州东二十三里左传云寒浞伯明氏之后杜预云寒国北海平夀县东寒亭也此即寒浞本国伯明氏之所立也斟亭左传云寒浞使子浇灭斟灌及斟寻氏杜注云北海平夀县东南有斟亭也汉书斟属北海班固以为故国禹后也其亭在州东南五十里此亭近斟故曰斟亭郑公乡郑公康成北海郡高宻人也北海相孔融谓   其所居乡为郑公乡门为通徳门   昌邑县东六十里无乡管三里古称都昌地则齐七十二城之一也汉更昌邑县魏晋因之后废 霍侯山在县南四十里汉书霍光为博陆侯封在北海其山本名陆山天宝六年敕改为霍侯山 子骞阜在县西北十里上有闵子骞庙 伯牛阜在县西北十二里 子游池在县东南十五里 訾城在县西北十五里春秋齐师迁纪郱鄑郚杜注云北海郡都昌县西有訾城俗为瓦城 都昌故城齐顷公封逢丑父食采之邑春秋云齐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辞而不受即此城也汉魏晋为县属北海郡后废今为昌邑县 逢丑父坟在县南五里   昌乐县西五十五里无乡管三里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太公所封之处隋开皇六年于营丘故城置营丘县属潍州大业八年因贼陷俱废唐武徳二年又于北海县置潍州复立营丘县至九年州县又废皇朝析夀光县长夀乡营丘故县置安仁县寻改为昌乐县 方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晏谟齐记云剧城东南有方山逺望正方 西丹水在西北五十七里源出临朐县凡山入县界溉田 东丹水在县西六十里合西丹水 废剧县在县西五十五里地理志云剧故纪地也汉置剧于纪城后汉为县属北海郡尔雅云道开七逵谓之剧郭璞注云北海剧城内高九尺地理志云剧县昔纪侯所筑 丛角山在州东五十里山有三峰岌如丛角 古营丘城太公所封之处隋开皇六年于故城置县属潍州唐武徳二年邑人汲嗣因贼率黎庶守之权置纪州四年废置营丘县九年县废   太平寰宇记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九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九   淄州   淄州淄川郡今理淄川县禹贡青州之域星分危宿十四度周之九州为幽州之境职方氏幽州其浸淄时州葢取淄水为名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秦置三十六郡为齐郡之地在汉为济南郡之般阳县属济南乐安二国寻又置临淄国于此其城迄今一名临淄城一名齐城晋属乐安国宋元嘉五年于此置清河郡以贝丘属齐郡开皇十六年于今理改置淄州大业二年废淄州三年属齐州又改为齐郡隋乱陷于寇贼唐武徳元年重置淄州领淄川长白莱芜三县六年废长白莱芜二县八年又以废淄州之长山高苑蒲台三县来属天宝元年为淄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淄州景龙元年分高苑置济阳县又并入高苑又割蒲台之   元领县五 今四   淄川 长山 高苑 邹平   一县废   济阳入高苑   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一百八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八百四十五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长安三千二十五里 东至青州一百二十里 南至兖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徐州二百里 北渡河至棣州二百一十里 东南至沂州五百二十里 西北至齐州五百二十里 东北至青州一百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二千七百三十七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二百八十二客一万八千七百七十   风俗   与青州同   姓氏元无   人物元无   土产   贡防风 长理石 出絁绢 麻布 赋绵 绢米 粟   淄川县旧十七乡今五乡本汉般阳县也属济南郡在般水之阳故名后汉属齐国晋省宋元嘉五年于此置贝丘县属清河郡髙齐废郡县属齐州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淄州贝丘县属焉十八年改贝丘为淄川县大业二年废淄州县属齐州唐武徳元年重置淄州县仍之 原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地理志曰原山淄水之所出也 商山在县北七十里有铁鑛古今铸焉亦出磁石 笼水古名孝水地舆志曰齐有孝妇顔文姜事姑孝养逺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绢笼葢之姑怪其须水即得非意相供值姜不在私入姜室去笼观之水即喷涌壊其居宅故俗亦呼为笼水今按水自发源去县五十里始流经州西去城一百五十歩有般水注之又流入长山县界 般水亦名左阜水源出县东南龙山般阳县在般水之阳谓此水也今按般水发源去县二十里经县理南去一百二十歩又西北流入笼水 州理城本汉般阳县城也道书福地记云般阳山自生茶可食按此县界无般阳山当谓般阳县界有此山也 山在县东北十里三齐略记云郑刋注诗书日栖迟于此山上有古井不竭独生细草叶形似薤俗谓郑公书带草 康浪水即戚叩角歌之处 淄水源出县东南原山禹贡潍淄其道郑注淄水出泰山莱芜县淮南子谓之水出沿山葢原山别名又田己对齐王曰臣侍妾皆谓臣美及臣鉴淄水方知自丑 莱芜故城按县昔齐灵公灭莱莱人播流于此地邑落荒芜故以莱芜为称汉属太山郡后汉范史云为莱芜长清俭守节百姓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谓此邑也 故反踪城齐记云齐景公失马寻踪遂失于此故有反踪城又按舆地志云魏明帝景初三年以辽东新沓县吏民渡海来去遂于此地置新沓县以居之属齐郡 逢陵故城在县【阙】 四十里左传曰齐大夫逢丑父与君易位为晋师所获晋人舍之齐顷公获免俗传此即丑父之城淳于髠墓在县东六十七里史记曰齐宣王好士髠等谈説之士七千余人并食上大夫禄髠滑稽多智时人号曰炙輠髠死诸弟子三千人为缞绖   长山县西北六十二里旧十八乡今十九乡本汉于陵县地也按汉于陵县在今县理南二十五里于陵故城是也自汉至晋恒为于陵县地不改宋武帝于此侨立广川郡又于郡理侨立武强县高齐天保七年改广川郡为平原郡开皇三年废平原郡乃移武强县入废城中属冀州十六年分置淄州复以武强为长山县取今县西南三十五里长白山为名属淄州大业二年废淄州县齐州武徳元年置邹州县又属焉八年废邹州依旧属淄州 长白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齐城西南北五十里有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隠处 济水西自齐州章丘县界流入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县理城即宋广川郡理也 于陵故城在县南二十五里汉于陵县城也属济南郡水经注曰陈仲子齐国人兄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避兄离母家于于陵即此地也 高苑故城在县北二十四里齐高苑县也济南故城古郡城在今县西北 芹沟郡国记云古   芹沟水即百脉水亦曰合流水   高苑县北百一十里旧十四乡今二乡按汉地理志高苑县属千乗郡后汉属乐安国宋为高苑县别于今县理西二里汉狄故城置乐安县属渤海郡改属长乐郡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青州十六年淄州十八年改为防城县大业三年改为高苑县取县东南高苑故城为名隋末陷贼唐武徳元年置邹州八年废邹州县属淄州按县兼有汉千乗国地 济水西南自邹平县界流入经县北七十歩 被阳故城在县西南八十歩本汉旧县也侯国属千乗郡高齐自汉狄故城移长乐县理于此 南千乗故城在县北二十五里汉千乗郡高帝置领县十五属青州后汉和帝更名乐安郡领县九宋于此置乐安郡隋开皇三年移千乗县于广饶城属青州今青州县理是也 废济阳县唐景龙元年析高苑置以在济水之北故名县寻废还高苑在州北九十四里也   邹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济南郡后汉及晋并不改永嘉之乱其县遂废后魏地属临济县按临济县在今高苑县界汉狄故城是也高齐天保七年自今长山县界济南故城移平原县于今理东南三十五里汉梁邹故城地属焉广川郡周不改隋开皇三年自梁邹城移平原县入邹平城属齐州今理是也十六年改属淄州十八年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复汉旧名也大业二年罢淄州县属齐郡唐武徳元年属邹州八年州废属谭州贞观元年谭州废淄州 黄河西北自齐州临济县东流入经县西北去县八十里 济水西自齐州临济县界流入南去县三十五里又北入高苑县界 邹平故城俗名赵台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唐武徳二年筑置邹平县八年移于今理   齐州   齐州济南郡今理厯城县亦兖州之域星分危宿一度春秋属齐所谓晋平公伐齐战于厯下因山以名地秦属齐郡汉韩信伐齐至厯下即此也文帝分齐郡立济南国今州即济南国之厯城县理所景帝三年为济南郡理东平陵属青州晋永嘉末自东平陵城移于厯城今州也后为石勒所防慕容氏亦有其地义熈五年刘裕平之宋元嘉九年割青州青西部于此侨立冀州后魏改为齐州兼置济南郡葢齐之故城因以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郡复为州炀帝初为齐郡唐武徳元年改为齐州领厯城山荏祝阿源阳临邑五县二年置总管府管齐邹莱泰谭淄济六州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及谭州仍省源阳县又以废谭州平陵临济亭山章丘四县来属七年又置都督府管齐青淄莱宻五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淄郡五载改为济南郡乾元二年复为齐州元和十五年平卢奏所管五州共二十九县内四县户口凋耗计其本县税钱自供官吏不足今请权冝并省丰齐山荏二县入长清县全节县入厯城县亭山县入章丘县   元领县十 今六   厯城 临邑 临济 章丘 禹城 长清   四县废   全节并入厯城 山荏 丰齐均并入长清 亭山并入章丘   州境   东西二百七十五里 南北二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九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一百八十里 东至淄州二百里 正南微西至兖州三百三十四里 西渡河至博州二百九十七里 北至徳州二百四十里又北渡河至棣州三百五十三里 东南至兖州   四百四十五里 又东南至郓州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徳州二百四十二里 东北至棣州二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七皇朝户主一万二千八百三客一万九千三百一十五   风俗   同青州   按十三州记云济南教子倡优歌舞骨腾肉飞倾絶人目俗言齐倡葢由此也   姓氏   济阴郡四姓 苗 董 卞 防   人物   前汉终军 伏生 邹阳齐人 后汉牟长 左思齐临淄人作三都赋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又陆机欲作弃笔不能加也 唐房龄临淄人 崔融全节人 何彦全节人   土产   绵 绢 丝 葛 防风今贡 阳起石   厯城县旧一乡今二乡古齐厯下城对厯山之下韩信渡河破齐厯下之师即此也汉为厯城县属济南国晋济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齐州城东有故谭国城焉州理古厯下城史记晋平公伐齐战于厯下汉书郦食其説齐王田广罢厯下军韩信自平原渡河袭厯下因入临淄述征记厯城到营城三十里自城以东水弥漫数十里南则迫山实为险固 厯山在县南五里水经注云厯山县南山上有舜祠下有泉穴 庙山在县东南十里按晏谟三齐记云县东南山后人思舜之徳置庙于此 华不注山在县东北十五里按春秋鲁成公二年鲁季孙行父帅师防晋郤克及齐顷公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也水经注云华不注山虎牙杰立孤峯特起青崖翠发望同黛又舆地志云一名金舆山 奎山在县西南十五里按三齐记云县西有奎山公神似猪头戴珠殷时有道士在县隠野火四发道士祈天即时降雨今人遇旱烧山乞雨多验厯水在县东门外十歩按三齐记云厯水出厯祠下   泉源竞发与泺水同入鹊山湖 孝感水在县北门按三齐记云其水平地涌出为小渠与四望湖合流入州厯诸署西入泺水耆老传云西有孝子事母取水远感此泉涌出故名孝水天宝六年勅改为孝感水 泺水在县西南二百歩春秋桓十八年公防齐侯于泺杜预注云在齐州厯城县西南水经注云俗谓娥英水泉源有舜妃娥皇女英庙又谓之罗姜祠 麻水水经注湖水引渎上承东城厯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厯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 舜井在县东一百歩舜所穿之井也 华泉左氏传逢丑父使齐顷公下如华泉取饮又续述征记云厯山有一井无底与此泉通也 四望湖在县西二百歩其水分流入县城至衔中与孝感水合流入州城西出四泉合流 鲍城在县东三十四里三齐记云鲍叔牙所食邑也 废全节县在故东平陵西北十五里春秋时谭国也齐桓公灭谭为齐地汉为东平陵县地理志云即今县东南平陵城是也十六年封悼惠王子辟光为济南王平陵即此也宋省东字后魏又加东字后周省隋末土人李蒲率乡人据堡赡以家财唐武徳二年蒲以城归因于堡置谭州及平陵县以蒲州为总管贞观元年州废县属齐州至十七年废平陵章丘亭山厯城等县又以都督齐王据兖州土人李君求据县不从县人房继伯等抗表闻奏太宗勅曰齐州平陵县百姓爰自隋末以至于今常懐忠诚不从寇乱宜加优奬以旌义烈其县可依旧置乃改以全节为名其后废入厯城 台城在县北一十三里按汉书平台济南县也汉高祖封功臣戴野为台侯又三齐记云高唐县西南四十里有台其间空废至魏孝昌三年马八珍移郡入焉高齐天保七年改为济南郡还入厯城县其城废 营城在县西二十七里按汉书云本始元年赵充国以定防封营平侯济南邑也又三齐记云厯城县东四十里有营城又地理志云隋开皇十六年改置营城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徳二年置营城县属谭州八年省入平陵县其城在平陵 平陵城在县东十五里按三齐记高唐县西南三十里有平陵城殷帝乙所都也东平陵县属济南郡宋改为平陵县十三郡志云本东陵后改为平陵 谭城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按春秋庄公十年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杜预注云谭国在济南平陵西南水经注云武原水北迳谭城又北迳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陵国也 巨合城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水经注云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迳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歩守巨里即此城也禹城县西北八十三里旧一乡今十乡本春秋齐邑谓祝柯犹东阿也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 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乾元二年逆党史思明侵河南守将李钖于长清县界边家口决大河东至县因而沦溺今理迁善村 漯水竹书穆天子传曰丁卯天子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人己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 野井亭郡国志云即齐侯唁公于野井 晏婴城城内有井水合胶入药方 阿阳故城汉县在废禹城县西北五十里阿阳故城是也后汉省其城隋开皇初有人于城侧掘古冢得石阿阳令李君之墓 龙頟在废禹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有龙頟城汉县后汉省周宣帝时祝阿县曽理于此 齐河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从长清县东北界分流入废丰齐县界 黄河在县南七十里上从长清县来东北入临邑县 古高唐城在县南五十里春秋襄公十九年齐夙沙卫奔高唐以叛杜预云高唐在祝阿县西北此则古为齐邑也汉书地理志平原郡有高唐则汉县也即齐威王使盼子治高唐之地阚骃十三州记以为汉古县在平原郡南五十里宋置高唐县 瑗城在县南一百里按春秋鲁哀公十年晋赵鞅伐齐取犁及辕杜预云犁一名隰辕即瑗地济南郡禹城县西瑗地也汉书地理志云平原郡有瑗县后改为东顺县此乃王莽之东顺亭也 阿阳城在县南七里地理记云平原郡有阿阳县汉为侯国其城先属平原郡汉魏以下却改为阿阳县 高唐亭城在县南一百里按魏时地理志云禹城有高唐亭按地志云禹古城在山荏县北后魏移于济北此城是也 黄城在县南一百里诗云卫懿公为狄人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漕邑春秋闵公二年冬及狄人战于荧泽而败宋桓公迎卫之遗民渡河立戴公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就在河东即漕邑也 源阳城在县南一百里隋末防乱县令桓孝才立堡于家侧率宗亲共守不属诸贼唐武徳初大使崔同就筑城奏授孝才为县令城在源阳河侧因以为名武徳六年废 废禹城在县南八十里乾元二年史思明作乱侵凌县界义营防遏将军李铣引师南奔遂决黄河水隔师因此河水散流漂没城邑百姓流散其城遂废   临邑县北五十里旧一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东郡晋属济北国宋武帝孝建二年立东魏郡理台城以临邑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齐州唐武徳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谭州废县还齐州 隰阴县汉县今废城在县西十里一谓犂丘宋武帝平广固遂移理于今临邑县西北五十里北隰阴城今县有北故城汉城亦谓之南隰阴城 古黄河在县南二十里上从禹城经县下入临济县界 蓍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古老相传地生神蓍草每年贡四十九茎   章丘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二乡今三乡本汉阳丘县地属南郡按古高唐即春秋时齐邑在废禹城县西四十里高唐城史记所谓齐威王使盼子守高唐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即此城是也高齐天保七年移高唐于此即古黄巾城也隋开皇十八年以愽州亦有高唐县改此为章丘县因县东南章丘为名唐武徳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州以县齐州 章丘尔雅曰上正曰章丘齐为邑即戚食邑于此 女郎山郡国志云山有祠焉齐记曰章侯有三女溺死塟于此 长白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十五里按晏谟齐地记于陵西三里有陈仲子旧隠处述征记曰长白山云雨长白西南有大湖山并有石室又有漆盘俗谓之尧时物 龙盘山在县南二十八里按晏谟齐地记殷末周初有神龙濳于此山遂以为名两县中分南属全节北属章丘上有神迹皇览云是姜嫄所履处伏琛齐记宋济南太守萧承之立祠于山上承之妻亦学履产齐帝也 鸡山在县西十里按晏谟齐地记卫国县南有鸡山人云昔有神鸡晨鸣于此有人候之获一石洁白如玉因以为名百脉水在县北十歩濶三丈按晏谟齐记云源出亭山县东界水源方百歩百水之脉俱各流因以名西北入县界屈曲六十里入济 杨绪水一名獭河在县东十里濶一丈按水经注杨绪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迳土鼓城东又西北迳章丘城又迳戚城西北入于济水 阳丘城在县东南十里按前汉书地理志齐有阳丘县文帝封齐悼惠王子安为阳丘侯今城南有阳丘故以名 戚城在县东北三十里郦道元水经注杨绪水迳戚城西又汉孝武皇帝元朔三年封鲁共王子恬为宁阳侯食济南邑即此是也 乐盘山在县南二十七里齐记云县有乐盘城即平陵王与章丘侯饯送因名 东陵山在县南二十八里盗跖死处陵南有盗跖墓高一丈 阳货墓在县西北一十里高一丈按春秋阳货季氏家臣定公九年自鲁奔齐晋适赵不详死所不知墓因何在此 平陵王墓在县东北二里高三丈按汉书文帝十六年封齐悼惠王子为齐孝王景帝三年孝王与呉楚反自杀塟于此墓在危山之顶邹衍墓在县东一十里高一丈 临淄定公墓在县   西三十里高三丈在赵山之阳公姓房隋故司刺史唐徐泗江淮浙五州刺史追封临淄公諡曰定即故司空梁公父也有碑庶子安平公文率更令欧阳公书废亭山县在州东南九十里汉平陵县地宋元嘉五年于此置卫国县属顿丘郡隋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属齐州唐元和十五年以户口凋残并入章丘   长清县东南八十里旧一乡今三乡本汉卢县地后魏孝明帝孝昌二年自山荏故城移东太原郡于此开皇五年于此置镇十四年废置长清县属齐州因清水以为名六年割济州唐贞观十七年废济州以县入齐州元和十五年并山荏县入焉 清水西南去县十五里自平阴县界流入水经注云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谓此也 石窌在卢城之东去县三十五里左氏传齐晋战于鞌齐师败绩齐侯自徐闗入见女子曰君免乎曰免鋭司徒免乎曰免既而问之鋭司徒之女辟司徒之妻齐侯以其有礼赐之石窌也 黄河北去县五十里 济水北去县八十里其山顶上有长城北属长清县南接鲁郡 隔马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按春秋鲁襄公十八年晋师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齐师惧夜遁夙沙卫连大车以塞隧而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卫怨二子遂杀马于隘以塞道欲使晋师得之即此后人呼为隔马山 四口闗在县西南五十里后魏置唐武徳九年废 湄沟泊在县西南五十里东南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族于此生数州人取给 废荏县在县东四十里汉之旧县也属太山郡隋废唐武徳九年复置在州西三十六里又魏志黄龙见于此荏即汉之荏县也天宝元年八月改为丰齐县元和十五年废入长清县 壬水东南自厯城县流入 祝阿县故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按春秋鲁襄公十九年春正月诸侯同盟于祝柯即此也 卢城在县南五十里内有隔城春秋鲁隠公三年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杜氏云卢盟在春秋前莫知年代卢即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是也故济北县城在县西三十里耆老相传云移于今县   改为长清 废丰齐县城在县东北四十里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入当县 燕昭王墓在县南一十五里按史记六国年表云燕昭王三十年卒时不言塟处今称墓于此又按春秋后语云燕昭王使乐毅伐齐下七十城唯即墨与莒未拔齐用田单计燕败恐是齐君之墓后人误传也 赵盾墓在县东北六十五里按赵世家云盾景公五年薨諡曰宣塟于此 班超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按后汉列传班超字仲升本平陵人也立功西域封定逺侯居边塞三十一嵗因其妺上书愿生入玉门闗乃得还卒塟此   临济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二乡今二乡本汉营县地属济南郡按晋太康地志云管叔后又封于此城齐灭管故其子孙仕齐唐武徳元年于此立邹州后废州为临济县 朝阳城汉县名也应劭云在朝水之阳今县东四十里 故乐安城在县东北八十里汉书地理志注云更千乗郡为乐安国即此是也 马融冢在县南一里一百七十歩融为郡太守卒塟于此 郦商冢在县西南一百七十歩又云是终军冢也 赫胥氏墓在县东故朝阳城内一里 伏生冢在县朝阳城东五里按尚书序济南伏生按地理志济南郡即此是也   太平寰宇记卷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二十   登州   登州文登郡今理蓬莱县禹贡青州之域古莱子之国春秋齐侯灭莱至汉为东莱郡汉武帝封齐孝王子渫为牟平侯此即渫之邑也按牟平在今蓬莱县东南九十里牟平故城是也后魏武定元年分东莱县于黄县东一百歩中郎故城置东牟郡高齐天保七年废东牟郡自今昌阳县东五十三里长广故城移长广郡理中郎城隋开皇三年改为牟州大业三年为郡废州唐武徳四年又置州后因文登县人不从贼党遂于县理置登州贞观元年牟州及牟平县登州俱废麟徳二年析文登县地于东牟故城置牟平县如意元年又于牟平县置登州领文登牟平黄三县神龙三年自牟平徙登州于蓬莱镇南一里析黄县置蓬莱县于州理即今登州所理也天宝元年为东牟郡乾元元年复为登州   元领县四   蓬莱 文登 黄县 牟平   州境   东西四百九十五里 南北一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九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长安三千里 东至文登县界大海四百九十里 南至莱州昌阳县二百一十里 西至大海四里当中国往新罗渤海大路北至大海三里 东南至海州四百六十里 西南至莱州四百里 正北防东至海北岸都里镇五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二百九十八皇朝户主一万五千四百五十六客一万七千四百五十八   风俗   与青州同   人物   【阙】   土产   文蛤 牛黄【已上旧贡】 水防席【今贡】 纱布   蓬莱县依旧五乡本汉黄县地属东莱郡昔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在黄县东北五十里唐贞观八年于此置蓬莱镇神龙三年析黄县置蓬莱县在镇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羽山在县南十五里尚书云殛鲧于羽山孔安国注云其山在东齐海中即此也 九目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按晏谟齐记云山有九窍因名 沙门岛在县北海中五十里 之罘水在县南一十五里源出羽山与石门水合流入海鲧城在县南六十里古老相传云是魏将田预领兵御   呉将周贺筑之葢近殛鲧之地因名 乌湖戍在县北海中二百六十五里置乌湖岛上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为伐东夷当要路遂置为镇至永徽元年废 大谢戍在县北海中三十里周一百二十二歩亦唐太宗征高丽时与乌湖戍同时置 咸泉池其泉咸百姓取之为盐 牟平故城汉为县理于此在县东南九十里故城是也高齐天宝七年移于今黄县东七十三里马岭山南置隋废唐武徳三年又置贞观元年又废   文登县东南二百八十里旧十二乡今五乡本汉牟平县在今黄县东一百三十里牟平故城是也本属东莱郡自汉迄魏皆为牟平县地高齐后主天统四年分牟平置文登县属长广郡取县界文登山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长广郡文登县属莱州唐武徳四年于此置登州领文登观阳二县六年以观阳属牟州又置清阳廓定二县属登州贞观元年废登州又废清阳廓定二县入文登县神龙三年徙登州于蓬莱镇文登县又焉之罘山在县西北百九十里史记曰秦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刋石勒功三十七年又自琅琊使徐福采药福言常苦大鱼为患于是连舟下海登之罘山射巨鱼还自平原郊祀志曰齐有八祠之罘山为阳主武帝太始三年幸琅琊礼日成山登之罘山称万嵗子虚赋曰射乎之罘是也其山在海中山东南海水中有垒石俗传云武帝造桥有两石铭仍在山高九里周回五十里召石山在县东八十五里三齐略记云秦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下城阳一十山石遣东下岌岌相随如行状石去不驶神人鞭之皆见血今验召石山之下其石有色尽赤焉 铁官山在县西百四十里按此山去牟平城百里铜铁之处犹存汉置铁官石桥海神在县南六十里县北百里县东百八十里三面俱至于海县东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桥伏琛齐记曰始皇造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海神为驱石柱始皇感其惠通敬于神求与相见神曰我丑莫图我形当与帝防始皇从石桥入海四十里与神相见帝左右有巧者濳以足画神形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转骂之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今验成山东入海道可广二千歩时有石往往相望似桥柱状海中又有石桥柱二所乍出乍没俗云汉武帝所作也 东牟故城在县西北一十里东汉牟县地也属东莱郡有铁官盐官高后六年封齐悼惠五子与俱为侯至宋省 道路西北自黄县界更经乌趣石阜二山之间又东经县理东达于海海东诸国朝贡必由此道 文登山在县东二里古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徳因名 鸺鹠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此常山有鸺鹠栖止石门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有二石耸立高二丈东   南相去一丈望之如门 五垒山在县南五十里其山南北成形入海如垒焉 白鹿山在县北四十里唐神龙三年白鹿复见刺史毕元恺入进 鸡鸣岛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晏谟齐记云不夜城北有鸡鸣岛 昌阳汤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回十二歩南流入黒水此县都有温汤七所 秦宫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古老相传云秦始皇所造东南两面临海南有七井水 望海台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古老相传云秦始皇在成山垒石造此台望海伏琛齐记云始皇欲渡海立此石标之为记 成山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行郡县上泰山乃立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郊祀志齐八祠成山为日主 斥山尔雅东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焉 昌山按宋永初山川记云昌阳县有昌水郡国志云昌阳县有巨神岛有祠能行云雨崔琰避黄巾贼于此山 不夜城即春秋时莱子所置邑以日出于东故以不夜为名汉县属东莱在今县东北八十里有不夜故城有成山祠莽曰夙夜后汉省并昌阳故城东北五十一里有鸡鸣岛即海也 育犂城汉立县后汉省并入牟平按汉志注云东莱腄县有之罘山祠并丹水所出东北入海是也葢在今县西七十里清阳水侧近与海畔之罘山相对 海牛岛郡国志云不夜城北有海牛岛无角紫色足似龟长丈余尾若鮕鱼性捷疾见人则飞赴水皮堪弓鞬脂可燃灯 海驴岛岛上多海驴常以八九月于此岛乳产皮毛可长二分其皮水不能润可以御雨时有获者可贵   黄县西南五十三里旧十七乡今三乡古莱子国都于此汉县属莱郡莽曰意母故城在今县东南二十五里故黄城是也高齐天宝七年移于今理唐武徳四年属牟州神龙三年置登州黄县割属焉按汉书曰秦欲伐匈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琊负海之郡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黄即今黄县腄即今文登县汉并属东莱即北河朔方已北六斛四升曰钟计道路所费凢用百九十二斛乃致一石 故黄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古莱子之国春秋传云齐侯灭莱杜预注云今东莱黄县是也 大入故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司马宣王伐辽东造此城运粮船从此入今新罗百济徃还常由于此 蓬莱镇在县东北五十里 海渎祠在县北二十四里大入城上 莱山封禅书云齐之八祠莱山为月主一云莱阴山多仙圣所居 九目山连接县界蹲狗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上有石如蹲狗伏氏记   云山极灵刘宠防时途由此石犬吠之后为太尉 大海在县北三里又县西至海四里当中国往新罗渤海大路由此 故徐乡城汉县成帝封胶帝共王子炔为侯后汉省其城即今邑县界已失其故城遗址 惤汉县在今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惤故城存即高齐天宝七年省入黄 中郎城郡国志云石勒遣中郎将石同筑此城以防海故曰中郎城 士乡城后汉书云齐有士乡越有君子里谓此   牟平县东二百里旧十乡今三乡本汉县也属东莱郡有铁官盐官王子侯表曰齐孝王子渫为牟平侯后汉属郡不改晋属东莱国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坦故曰牟平高齐天保七年自牟平故城移县于今黄县东北七十三里改属长广郡隋开皇三年改长广郡为牟州牟平县仍属焉大业二年废牟州属莱州唐武徳四年又于中郎城置牟州牟平县属贞观元年州县俱废麟徳二年析文登县于此重置牟平县属登州 卢山在县东十八里北与东牟县岘山相连岘山上正北至海一百里有望海台 岘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与卢山相连上有东牟侯祠按晏谟齐记云卢山东北有东牟大岘山 系马山在县东四十里古老相传秦始皇游此山揽草系马至今山中草春生并皆垂屈若人系结之状俗云系马础 大昆仑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按仙经云姑余山因麻姑曽于此山修道上升有余址尚在因以为名后代以姑余昆仑声相而俗名又有小昆仑相连 两欹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其山两峯欹侧相背为名   莱州   莱州东莱郡今理掖县禹贡青州之域禹贡曰嵎夷既略莱夷作牧注云夷嵎地名用功少曰畧莱夷可放牧也即莱子之国左传曰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尺齐师乃还后齐复入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灭之迁莱于郳在国之东故曰东莱按古莱子国在今黄县东南二十里黄城是也周之九州又为幽州之境职方氏幽州其泽薮曰貕养按貕养泽在今长阳县界史记曰周武王封太公于营邱莱侯闻之遂与太公争营然则莱为殷时诸侯也秦置三十六郡为齐郡汉高帝四年韩信虏齐王广分齐郡因置东莱郡领县十七理掖县属青州后汉移理黄县魏不改晋武帝太康四年徙辽东王防为东莱王郡复理掖宋时郡改理曲成后魏初亦然及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光州取界内光水为名领东莱郡州与郡同理掖县高齐及后周不改隋文帝罢郡仍改光州为莱州炀帝二年罢州复为东莱郡唐武徳初为莱州天宝元年改为东莱郡乾元元年复为莱州   元领县四   掖县 莱阳 即墨 胶水   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五百四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九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六十五里 东至登州四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登州四百五十里 南至青州三百四十五里 正南防西至宻州三百六十二里 西至大海二十九里北至海五十里 东南至海二百五十二里   西南至青州界一百二十九里 西北至海二十一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六千九百九十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五百二十三客一万六千五百八   风俗   土疎水阔山高海深人性刚强志气缓慢语声形容大此水土之风也   土产   牡砺 决明 海藻 绵 绢 麻布 茯苓 牛黄贡 文蛤贡 石器贡   人物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光武以为右大将军 刘宠东莱牟平人迁防稽太守有善政 刘岱字公山弟繇字仲礼所谓骋骐骥于千里 太史慈东莱人北海相孔融敬之   掖县旧十四乡今五乡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按掖水出县东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县取为名后属郡不改晋属东莱国宋属东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望海台秦始皇所造 沙邱城纣所筑始皇崩处 胶东庸生宅在县界 坠星石在县东北七十里 海水在县北五十二里水经注曰平故县有土山北眺巨海杳冥无际 轮井在县东北十里石穴下洞于泉口如车轮无雕琢之迹自然而成故号 天井能兴云雨人多祈祭 海神祠在西北十七里地理记云东莱郡有海祠谓此也 掖水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北流经土山西注于海 三山在县北五十里海之南岸史记封禅书云八祠三山为阴主其城见在此山 万里沙汉书郊祀志云武帝元封元年大旱祷万里沙又封禅书云天子既出祷万里沙还祀太山按沙长三百里据史记云在县东北三十里夹万嵗河两岸是也 成山武帝太始三年幸东海作朱雁之歌拜日于成山还而下恤鳏寡又齐记云成山有牛岛常以五月有海狸上岛产乳逢人则化鱼入水 当利故城汉志注云有盐官在今莱州西南三十六里有当利故城高齐天宝七年废曲城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北六十里晋改为曲城大业二年废武徳四年复六年又废 转附左思齐都赋曰转附朝儛竒观可説又晏子春秋景公谓曰吾欲游转附朝儛循海而南是也 燕台在县东北二里南燕慕容徳以东莱掖城为青州理所筑 故临朐城汉故城在郡北二十三里临朐故城是也后汉省郡国县道记云临朐有海神祠今故城北去海二十里南去海神祠约五六里与汉志注同 阳乐汉县后汉省并当利按十三州志云在当利县东北二十里葢在今莱州西南二十里内是其地 故阳石汉县成帝封胶东共王子度为陵石侯后汉省并当利又十三州志云当利县东有陵石城陵为阳字之误葢在今县南当利故城东即其地也 盏石在县北五十七里北临大海有一磐石方圆三歩上有污蹲状名盏石古老相传云秦始皇于此凿盏以盛酒醢祈祭有神   莱阳县西南一百八十里旧十三乡今五乡本昌阳县属东莱郡置在昌水之阳故曰昌阳有盐官后汉属郡不改晋无昌阳县按此前昌阳县理在文登县西南三十里昌阳故城是也顾野王曰晋惠帝元康八年复立昌阳县属长广郡今理是也宋及后魏同高齐文宣天保七年废长乐郡复以昌阳县属东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昌阳县属莱州按今县兼有汉长广掖县观阳卢县四县之地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避国讳改为莱阳县黄银坑在县东一百四十里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刺   史辛公义于此坑冶铸得黄银献之大业末絶唐贞观初更沙汰得之 七子山在县东南九十三里山有八峯大峯居中七山在侧俗谓之七子山若大峯七子也五龙山在县南二十里有水五道于山中下合流穿   入于南海俗以五龙为名 韮山在县南二十里周回三里多藿菜尔雅云藿山韮也 高丽山在县西南九十里魏司马懿讨辽东于此置戍以高丽为名 废莱阳城在县东南二十三里隋大业中筑属东莱郡唐永徽元年水淹破 挺城在县南七里汉书地理志挺城属胶东国后入东莱郡 奚养泽汉书地理志云长广县西有奚养泽周礼职方幽州之泽薮曰貕养故长广城亦汉县属琅琊郡后汉改属东莱郡高齐天保七年因长广郡自胶东城入中郎城复移长广县于胶东城此城遂废故城在今县东五十里有莱王山祠貕养泽在西也   即墨县东南二百三十里旧八乡今二乡汉旧县属胶东国城临墨水故曰即墨在今胶水县东六十里田单败燕兵之处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于古不期城东北二十七里置今县所理城复古即墨为名莱州史记苏秦云东有琅琊即墨之饶也 天井山在县东十三里周回二里顶上有一井水味甘美因号天井 阴山在东南八十里上有石池深三寸旱不灭雨不涨冬夏清彻曽无滓秽也东石有马蹄迹又有五石人广数围高一丈古老相传云秦始皇幸琅琊因至牢威山望蓬莱葢立马于此又遣石人驱牢山不得遂立于此石人诸山往往有之 中祠山在县东南五里汉书云不期山有太一仙人祠九所此即一也 不期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三齐记云郑教授于不期山下生草大如薤叶长一尺余坚靭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 女姑山在县西南三十八里其山北旧有墓基古老相传云此为明堂汉地理志不期太乙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不期城西南有七神号曰女姑即此是也 臯虞故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汉书元封九年封胶东康王子建为臯虞侯子孙相承六代王莽簒位改为盈庐 田横岛在县东北百里横之众五百余人俱死于此岛四面环海去岸二十五里可居千余处 天室山汉书云即墨县有天石山祠 大劳山小劳山郡国志云夫差登之得灵宝度人经齐记云太山自然高不如东海劳昔郑康成领徒于此神仙传曰乐子长好道遇仙人受以神胜赤散方仙人曰蛇服此药化为龙人服此药老成童子长服之年八十色如少女入海登劳山仙去山高十五里周八里在县东南三十八里 海在县东四十三里又在县南百里 温汤在县东北三十里平地涌出有三穴焉风若西北来汤极热不可入 壮武故城在县西六十里古夷国汉壮武县又晋封张华为壮武侯至宋省 沽水左氏云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姑尤即齐界也 不期城汉县属琅琊在县西南三十七里古城是也今约周十余里后汉改属东莱郡晋于此置长广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地理志有太乙仙人祠九所及明堂皆武帝所起亦因山名 古冢郡国志云即墨城北有古冢或发之有黄牛从埏门出犯之即吼不可动也 夏侯臯墓郡国志云昔徐诞弟子夏侯臯死后有人遇臯以手巾寄信与诞视之乃棺中物也   胶水县东八十里旧八乡今三乡本汉胶东国之地按汉胶东国在今县东南六十里即墨故城是也后汉省胶东国为县属北海国后魏属北海郡高齐及周不改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仁夀元年改为胶水县取县西胶水为名 即墨故城在县东南六十里古东夷之地史记苏秦曰齐有琅琊即墨之饶此其处也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湣王时燕得乐毅伐齐下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田单东保即墨六年田单设竒防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尽复齐地封单为安平君汉书汉高帝元年项羽徙齐王田布于即墨为胶东王田荣怒杀布于即墨自立为王遂并三齐之地汉胶东郡领八县理即墨此其城也 故平度城汉县在今县西北六十七里平度故城后汉省有胶水经故城又北流入大海卢乡故城汉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五十里高齐天保   七年并入胶东 大豁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按伏琛齐记云卢乡城东南有豁口故曰大豁口即此也又有小豁山相连 嵖岈山在县北三十里其山形势嵖岈为名 明堂山在县东北四十八里齐记云卢乡城东三十里有明堂山与巨青山连出乌头天雄 墨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石色如墨又有墨水出焉 金泉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其山出桔梗及防风 药石水在县西北五十里源出明堂山合石渎河 胶水在县西八十里源出宻州诸城县东卷山按山海经云胶水县东有故县有胶水出焉西流经掖县入海 定渚渠在县南七十里西流入胶水汉书武帝征和四年正月行幸东莱临大海三月上耕于钜定即此 乐毅城在即墨城北史记乐毅攻田单即此城 戚冢在县西六十里齐记云东亭西亭西北七十里有戚冢因山为坟俗呼为鸣角阜仙人台在县东北五十里青山下列仙传胶公沙宿饮白鹤泉得仙常游石台之上即此也其台四絶今不可渉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二十一   兖州 莱芜监   兖州鲁郡今理瑕丘县禹贡兖州之域星分奎娄自娄五度至胃六度于辰在戌厯奎娄胃为鲁之分野春秋时为鲁国史记武王即位封周公子伯禽于曲阜为鲁公六国时属楚秦灭楚属秦秦以鲁为薛郡汉髙祖更立鲁国以封公主又立泰山山阳二郡后汉改为任城国以泰山山阳郡地兼置兖州晋改为鲁郡宋武帝平河南兖州治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治邹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兖州三十年立兖州于瑕丘后魏宣武正始年又置南兖州于谯城孝明孝昌二年又置西兖州于定陶城北齐为任城郡隋大业二年改为鲁郡唐武德五年平徐圆朗置兖州领任城瑕丘平陆龚丘曲阜邹泗水七县贞观元年省曲阜其年又省东泰州以博城县来属八年复置曲阜十四年置都督府管兖泰沂三州十七年以废泰州之金乡方舆来属长安四年置莱芜县天宝元年改为鲁郡乾元元年复为兖州自唐末至汉并为大宁军节度周广顺二年降为防御州以慕容彦超叛命仍平故也   元领县十 今七   瑕丘 曲阜 邹县 莱芜 龚丘 干封 泗水三县割出   任城入济州 金乡入济州 鱼台入单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三百一十九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六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里 东至沂州三百八十五里 南至徐三百九十六里 西至济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齐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单州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徐州三百四十里 东北至淄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郓州一百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万七千三百九十七皇朝户主一万二百十一客八千四百八十   风俗   汉书云周封周公子伯禽为鲁侯有圣人之敎化故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言近正也俗既益薄孔子悯王道将废乃修六经以述三代之道是以其人好学尚礼义重廉耻周公遗化销微庠序衰壊地狭人众颇有桑麻之业无休泽之饶其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其丧葬之礼文备实寡然而好学犹愈于他俗货殖传云鲁人俗俭啬而丙氏尤甚富至钜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姓氏   鲁国郡七姓 夏 孔 唐 车 顔 粟 宰山阳郡三姓 巩 郄 蹇   【阙】郡五姓 胡 周 羊 曹 孙   平昌郡三姓 管 孟 牟   【阙】郡五姓 邵  徐 史 钱   人物   春秋臧僖伯 臧文仲 展禽 梓慎 众仲 孔子 顔囘 孟轲 前汉孔光 邴吉 史丹 韦贤 孟之后 朱云 后汉王龚 檀敷 魏应 羊续 范式字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 刘表山阳髙平人鲁恭王之后 髙堂隆 王灿 晋有羊祐郄隆 唐彬 郄鉴 魏舒 宋有羊欣 孔淳之齐有檀起 后魏有羊敦 已上并鲁人 梁羊   侃泰山梁父人挽弓二十石为侍中 唐有徐洪字彦伯兖瑕丘人 郄士美髙平金乡人与顔真卿对论应对如流   土产   禹贡漆丝织文 汶阳之篠可以为笙 今贡花镜绫绢 绵 防风 紫石英 茯苓   瑕丘县旧十四乡今四乡春秋谓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杜注云鲁邑髙平郡南平县西北有瑕丘城汉立县属山阳郡今兖州 洙水东北去县二十二里 泗水东自曲阜县界流入合洙水 淮安王神通营在瑕丘城中唐武德五年平贼徐圆朗屯兵之处 尧祠在县东南七里洙水之西 杏坛乡因夫子杏坛为名樊县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南按郡国志云卿士   樊仲皮国也   曲阜县东三十里旧八乡今三乡春秋之鲁国伯禽所都之地古炎帝之墟按郡国志云仲农氏自秦徙都于此昔大庭坡故有大庭之库存焉汉为鲁县魏为曲阜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 仍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髙二里 防礼记孔子母合葬于防史记孔子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在鲁城东 女陵山在县北二十六里相传云秦始皇东巡女死葬于此山因名今山顶坟陵俱存其山多美石 九山在县南三十里其山有九峯因以为名 崄水在县北四十二里源出九山东南流入洙水其溪涧崄隘左氏经云桓十二年公防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注云鲁国文阳县北曲水亭今在县常流不絶地理志汉旧县也王莽改曰汶亭 达泉沟在县东南十里流出县东南平泽西南流合卜沙沟共流数里同入于沂左传庄三十二年僖叔饮酖归及达泉一名连泉 灵光殿髙一丈在鲁城内县西南二里鲁共王余之所立 古鲁城春秋之时鲁国都也其城凡有十二门东有二门其北名上东门今名始明门按左传定公八年公敛处父师成入自上东门入注云鲁东城之北门也又国语臧文仲祭爰居于鲁东门之外皆此门也古鲁城门鲁城伯禽邑也西五门第一曰鹿门即臧   孙纥斩鹿门关以出第三曰稷门即圉人荦能投盖于稷门按鲁国志云古城凡有七门东西有三其最北者名莱门左传哀公六年公子阳生请于南郭具千乗出莱门而告之故注云鲁郭门也次南第二门名石门按论语云子路宿于石门注云鲁城门外吕氏春秋云宋有桐门右师鲁有石门即此门也南面有一门不详其名北面有三门最西者名子驹门按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埋其首于子驹之门注云子驹鲁郭门次东二门无名 阙里在县西南三里鲁城东北出洙水百余步 洙泗二水在县北五里泗水东自泗水县流入在县与洙并流南为泗水北为洙水二水之间即夫子所居也 孔子家在故鲁城中归德门内阙里之中背洙面泗瞿相圃之东北也后汉明帝东巡狩幸焉古邾城无濠堑在县东北四十里邾鲁之附庸国左传哀公七年鲁击柝闻于洙注云言近也邾人于北筑小城以备鲁故名洙城 古汶阳城在县东北四十里左传桓公十二年盟于曲池注云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又舆地志汉旧县王莽改曰汝亭 雩门左传谓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取也自雩门窃出蒙臯比而先犯之大败宋师于乘丘即此门 泮宫二池在县南二里泮宫台南按诗鲁颂颂僖公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奄中续汉书郡国志云古奄国史记云从廓出鲁奄中张茂先云即鲁之奄里 穷桑郡国志云少皥自穷桑登帝位按穷桑在鲁国之北后徙曲阜颛顼亦自穷桑陟帝位又干宝云征在生孔子于空桑之地今名孔窦在鲁南山之阳 伯禽墓髙四丈四尺在县北七里左传定公四年成王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西封于少皥之墟注云少皥墟在鲁城内书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是也 鲁文公冡髙五丈五尺在县南九里冡北有石人四兽二 鲁恭王墓髙一丈在县南九里汉书云恭王余景帝程姬之子封之于鲁谥曰恭王 孔子墓髙一丈二尺在县西北三里史记云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三年心丧毕相决而去惟子贡庐于冡上凡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冡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子墓皇览冡墓记云孔子冡茔百亩本无祠堂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民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今惟有柞树成林更无异木论衡云孔子当泗水而葬水为之却流 伯鱼墓在孔子墓东一十步 顔囘墓在县东二十里方山下 孟轲墓在县南四十里元属邹县界唐贞观八年大使杜正伦置曲阜县入曲阜 顔叔子墓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亦名清陵坟 三良冡郡国志即二桃杀者梁父吟曰问是谁家冡田疆古冶子 陈博达墓在县西北二十里前有石兽四石碑一齐郡刺史武平五年立 宰我墓在县西南二十里郡国志云宰我鲁人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夷其族孔子耻之 庄公台在鲁城内县西北二里按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筑台临党氏见孟任即此台也 昭公台髙二丈九尺在庄公台西南五十步魏地形志鲁有昭公台是也 东门襄仲台周四十步髙五丈在县东三里鲁城内建春门南故以姓氏为台之名 季武子台髙三丈五尺在县东二百五十步按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是也 鬭鸡台二所髙一丈五尺相去各四步在禹门内县西三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鬬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注云二家相近也 孔子祠一名阙里汉髙十二年过鲁以太牢祀之在鲁城内今县西南二里即钟离意发县瓮张伯藏壁皆此祠累代修之不絶郡国志云阙里背洙面泗有夫子状前有石砚一枚石作甚朴云夫子平生所用物唐干封中祀岳东囘驻辇亲祀于庙开元中封王 两观台各髙一丈在县东五十步左传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杜注云阙也孔子诛少正邜于两观之下 寿丘髙三丈在县东北六里按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山海经地在穷桑之际西射之南史记舜作什器于寿山 大庭氏库髙二丈在城内县东一百五十步春秋昭公十八年梓慎登大庭之库以望气曰宋卫陈郑火注云大庭氏古国名也炎帝神农氏居大庭 矍相圃周二万一丈在鲁城内县西南二里孔子庙西南孔子射所陋巷在县城西南二里孔子庙北二百步按论语云   贤哉囘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囘也不改其乐 义妇宅昔齐欲伐鲁鲁师至郊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军至弃小者抱大者而去军乃问何弃小抱大妇人曰大者亡兄之子小者妾所生去妾所生亡父嗣不可絶也军义之与食而去军乃旋师曰鲁有义妇者若此 五父衢在县东南二里左传襄十一年季武子将作三军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杜注云五父衢道名在鲁东南 季桓子井深八十八尺在县中法集寺中按史记季桓子穿井得土缶即此也 臧武井深六十尺在县东南一百步按白褎鲁记云鹿门有两井稍小于季桓子井在鹿门西四里一为季桓子所穿者 舞雩坛在沂水之南当县南六里临沂水论语云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又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有坛墠树木于下可游焉 南郊圆丘在县南七里按孝经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礼记明堂位曰成王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革车千乘孟春之月祀帝于郊周公得郊天故有圆丘   邹县东南六十里旧十四乡今五乡汉为驺县属鲁国莽曰驺亭即邾山之地曹姓二十九世楚所灭因鲁缪公改邾作驺县复以山为名按郡国志云驺县本邾娄之国鲁缪公改为邹即邾人获公胄悬于鱼是此邑峄山在县南二十里亦名邹山史记秦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山泽立石与鲁诸儒议刻石颂秦德鲁缪公改邾作邹山从邑故谓之邹山峄阳犹多桐栢也李斯所刻石领名曰书门始皇乘羊车登之其路犹在黄河去邹山三百余里晴明日望之才见又郡国志邹山之右峄山也有穴遥与洞庭通其孔可以逃难晋大尉郄鉴避胡越于此山下有大驿名郄公驿 鳬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诗曰保有鳬绎遂荒徐宅 邹城叔梁纥所治之邑汉为县又曰南平阳县今废城存 邾国黄帝后陆终之曹姓封于邾其后终絶武王复之故国城在今县东南周四里上冠山峯下瞩岩壑穷制国之胜景一目邾国数处今黄州亦是也   莱芜县东北二百六十里旧八乡今二乡本汉县属泰山郡后汉书范史云为政之所按水经云莱芜昔齐灵公灭莱莱人播流此谷邑落芜没故曰莱芜范史云曾为此县长百姓歌其清俭至晋废后魏移古羸县于此唐贞观元年废入博城县至长安四年又于废嬴县置莱芜县取汉旧名属兖州元和十四年六月兖海节度使曹华奏以县在山路三百余里人戸絶少官吏名数亦与大县不殊虚置无所取请并入干封县诏许之后复置 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出铁汉置铁官至今鼔铸不絶 汶水出此邑即闵子所谓则吾必在汶上矣是也西南流入沛 双石郡国志云莱芜县南夹道有石长二丈双石即汉昭帝时自立也   龚丘县北五十里旧八乡今二乡汉宁阳属泰山郡后汉改属东平国后又移置平原县于宁县城北十一里今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以此县与德州平原县名同遂改龚丘县焉以东南二十里有古龚丘城也 青山石在县西三十里后魏有石山祠即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发地杰立髙四十余丈周三百里有石池二所东西行列有人功冬夏澄清初无耗溢祈雨辄应故今古祠之 故汶阳县在县东北五十四里其城侧田沃壤故鲁号汶阳之田成公二年齐人归我汶阳之田是也 故刚城汉为刚县废城在今县东北 甑山东魏张华原为徐州刺史先是猛州境有猛兽为暴华原为令州北七十里甑山中忽有虎食猛兽都絶时人称化感之至   干封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元二乡本齐之博邑春秋谓公防呉子伐齐即此也延陵季子徃齐子死葬嬴博之间至汉武帝封禅分嬴博二县立奉髙县以奉泰山之祀后魏改博县为博平隋开皇十七年改博平为博城唐干封元年髙宗封东岳改为干封县属兖州 泰山一曰岱宗在县西北三十里尸子曰太中有神阿房阁三十六天之一也 社首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 蒿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徂莱山亦曰尤莱山诗曰徂莱之松后汉赤眉渠帅樊崇保守此山自号尤莱三老 汶水源出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县理南去县三里五汶述征记曰泰山郡水背名曰汶今县凡有五汶   有北汶瀛汶牟汶枈汶浯汶皆源别而流同 东岳庙在县西北三十里泰山下郡国志庙前有栢树武帝所种赤眉贼砍一树见血乃止有岳令掌之唐开元十三年宗登封泰山登封之夕凝氛昏晦迅风激烈皇帝出齐宫露立以请及明清霁旗常不摇事毕至山下日光重轮戴明耀五色千官称贺其日大赦以灵岳昭感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梁父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君宗开元十三年十二月东封泰岳因禅梁父焉 大夫松始皇避雨处今犹在 谢过城有汶阳田齐以此归鲁以谢过故有城存 废梁父县在县东南五十九里隋开皇二年移梁父县于此唐武德四年移入博城置今废 废岱山县在县东南四十里依徂莱山北齐于此置隋开皇二年废为奉髙县五年又改为岱山县大业二年废入博城县   泗水县东北一百十一里旧十二乡今四乡左传成十八年晋侯使士鲂来乞师仲孙蔑防晋侯宋公同盟于虚朾杜注虚朾地阙学者旧传此地即虚朾也汉为下县之地隋分汶阳县于此城置泗水县属兖州 尼丘山县南五十里叔梁纥祷尼丘山生孔子 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诗曰奄有防春秋定十年齐人来归隂之田水经注昔夫子伤政道之淩迟故望山而懐操今琴曲有山操是也 泗水源出海东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名 盗泉源出海东北髙经山之隂淮南子曰孔子不饮盗泉 漏泽在县东七十里北泽漏穴有五皆方丈余深二丈已上其泽每春夏积水秋冬漏尽将漏之时居人知之不过三日漏水都尽以竹木作薄离之水族山积也 菟裘故城在县五十五里鲁隐公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泮水诗谓泮宫是也 汶阳故城汉为县今故城在县西 梁父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北   莱芜监在兖州莱芜县之界古冶铁之务也管一十八冶县兼不相统   监境   东西一百一十五里 南北一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图经未有至东西二京里数   西至干封县四十五里 南至泗水县四十里 东至沂州新太县界七十里 北至齐州亭山县界七十里 西南至干封县界五十七里 东北至淄州淄川县界八十里 西北至齐州歴山县界六十三里   户   今管户主五百六十二客一千八百八十九   风俗与兖州同   土产   防丰贡 出铁   管铁坑三   矿坑阜在县北五里 石坑阜在监东一十里 甘土坑在监东南一十五里   管一十八冶   鲁北冶在监西南一百步 铜务冶在监西一里余杏山冶在监东五里 □阳冶在监东六十里   万家冶在监东五里 安仙冶在监东七里 汶阳冶在监东一十五里 道士冶在监西南七里 何家冶在监西二十九里 汶北冶在监西二十四里鲁西冶在监西三十里 石门冶在监西南十三   里 新兴冶在监西南十二里 汶城冶在监西五十五里 大叔冶在监西北五十二里 宜山冶在监西北五十二里 汶阳冶在监西南七里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二十二   海州   海州东海郡今理朐山县禹贡徐州之域书曰海岱及淮惟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虞舜亦为徐州之境周无徐州并入于青兖州则为青州之域境周官职方氏青州浸曰沂沐按沐在今沐阳县界春秋鲁国之东界诗鲁颂太山岩岩鲁邦所瞻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海邦即今海州之地七国属楚秦兼六国以为薛郡后改为郯郡汉为东海郡后汉至晋改为东海国后魏改东海为郯郡髙齐郡县俱废宋明帝失淮北地于郁州更置冀州梁改东海郡为北海郡武帝末年大江以北并附于魏武帝七年罢青冀二州为海州移理于旧州南龙沮故城隋开皇三年自琅琊城移州于今理大业三年罢州为郡唐武德四年臧君相以郡归顺复为海州置总管府领海琏环东州四州海州领朐山龙沮新乐曲阳沐阳厚丘怀仁城东海九县六年改新乐为祝其七年以东楚州属杨府又以沂州来属八年废环州又龙沮祝其曲阳厚丘利城五县仍以废环州之东海来属九年废琏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东海郡乾元元年复为海州   元领县四   朐山 东海 怀仁 沐阳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八里 南北二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四百六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东至东海县水道九十里 南至泗州五百四十   里 南至杨州七百里 西至下邳县五百五里至徐州五百六十里 北至宻州三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沐阳取宿迁经泗州五百里 东南至琏水军取官河水路三百四十里陆路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楚四百一十里 西北至沂州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东海县界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三千七百二十八皇朝户主六千八十八   风俗与沂州同   姓氏   东莞郡四姓 臧 阙 何 公孙   人物   萧望之东海兰陵人 王肃东海郯人朗之子 缪斐东海朐人也其先楚元王大夫缪生谢病去遂居此 鲍照东海人诗入文选 何无忌东海郯人桓曰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 何承天东海郯人曽孙逊八岁能诗 萧惠开兰陵人明识过人常有三千沙门一阅其名退无所失 徐勉东海郯人六岁能属文为吏部尚书 徐擒梁朝为左卫率鲍泉东海人撰新仪二十卷 唐徐有功东海人则天时人官至司刑卿凡活者五百家卢黄门曰当雷霆震怒之下能全仁恕千载未见其俦 吴通通州人与弟通微德宗时同为翰林学士   土产   绫 绢 海味 盐 楚布以其地当楚分其布精好因名 紫莱产在郡东北七十五里海畔石上旧贡也   朐山县旧二乡今四乡本汉胊县也属东海郡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秦门东阙有铁柱后汉属东海国晋不改宋志无朐县按此系前朐县今县西九十里故朐城是也梁于今县北二里琅琊城置招逺县属琅琊郡后属魏改为朐县髙齐不改周武帝建德六年改琅琊为朐山郡改胊县为朐山县取界内朐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海州大业三年以海州为东郡县仍属焉 硕防湖在县一百四十二里神异传曰秦始皇时童謡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有一老母闻之忧惧每旦徃窥城门门传兵缚之母言其故门传兵乃杀犬以血涂门母徃见血便走须臾大水至郡县陷老母牵狗北走六十里至移伊莱山得免西南隅今乃有石室名为神母庙庙前石上狗迹犹存髙齐天统中此湖遂竭西南隅有一小城余址犹存绕城故井有数十处又铜铁瓦器殆防肆之所乃知县没非虚 龙沮故城在县南六十里 钟离昧故城在县南百里项羽将钟离昧所筑昧即此县人也 植石庙在县北四里史记曰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今门石犹存顷倒为数段在庙北百步许今尚可识其文曰汉桓帝永寿元年东海相任恭修理此庙 卢石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按汉书云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又云韩信镇于三卢石伊等卢三山石色黑因以为名 伊卢山一名大伊莱山在县南七十五里按史记云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卢徐广曰东海胊县又按续郡国志云东海朐县有伊卢乡又云中卢卢石在东句卢在西故曰中卢又名伊莱者卢莱二字相近流俗音讹尔实伊卢也句卢山一名马鞍山在县西南一百二里县在山东   史记所传县有三卢之山形句曲状似马鞍 孔子望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春秋云此山与郯城相近当是孔子之郯问礼之时因登此山遂以名之其山上有嵌石其下方平可坐十余人山前石上有二盆故老传秦始皇洗头盆盆发隐隐并山上马迹犹存 蛎山在县东南二百里其山在海中四面平坦湖上半没潮落方见故其上多蛎即螺蚌之类也 朐山在县南二里按旧经云秦始皇东巡至朐山界此时已有朐山名南堕星山在县南六十里古老相传云商时星坠于此又有北坠星山在县东五十里并髙一里 羽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按志东海郡祝其县羽山在县南所殛羽潭在县西九十里去羽山一百步一名羽池左传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栁野兽不敢践又郡国志钟离昧城南有羽泉亦殛鲧之处其水恒清牛羊不饮 沐水在县西一百四十里按水经云沐水出琅琊东莞县西北大弁山流经沂州沂水县西南入泗州下邳县 永安隄在县东二里唐开元十四年七月三日海潮暴涨百姓漂溺刺史杜令诏课筑此隄北按山南环郭连绵七里 韩信堰在县西十里相传云韩信为楚王时以地洿下遂立此堰今为大路废沂州城在县西北百四十步按舆地志云宋太始三年失旧沂州至五年于胊山东北侨置沂州至泰豫元年移胊县就沂州后周建德六年改沂州为胊州隋开皇四年省今城墓存 曲阳故城汉县故城在今郡西南一百一十里后汉省唐武德四年复置八年又省平曲故城汉县莽曰端平即汉书以此封公孙浑邪之所又宣帝封广陵厉王子曽为侯后汉省在今郡界故朐城汉为县令废城在县西南 古卢王城在县西九里按地舆志云汉旧朐县今海州是也宋泰豫元年移朐山县于废沂州又梁典云天监十年三月盗杀朐山戍主刘晰引魏徐州刺史卢昶据朐山县诏遣振逺将军马仙琕讨之卢昶自徐州以兵来援朐山屯兵据守此城权假王号自称卢王因名卢王城 古摩坡城在县南按梁典云天监十年遣振逺将军马仙琕来讨陶山至十二月尅之卢昶挺身走仙琕遣张惠绍追之斩首十万造此城 牛栏村郡国志云糜竺放牧之所今民祭酒犹呼云糜堆 东安故城在县西八十三里汉县后汉省 糜竺冡郡国志云刻石为人马禽兽之状名之为鬼神市   东海县东水路九十里依旧一乡本秦末田横所保郁州亦曰郁州亦谓之四横岛为贑榆县之地宋泰始三年失淮北于郁州土桥立青州郡即此也仍于州北一里置东郡并县焉即今县又改为北海后入于魏魏改青州为海州仍移理龙沮城复于此置临海镇寻移东海入镇城仍领广饶一县后周建德四年又増置东海县隋开皇三年废东海郡及东海县因移广饶县于废郡界仁寿元年改广饶为东海县唐武德四年于此置环州以水环绕为郡名领东海青山石城贑榆四县八年州废仍废青山石城贑榆三县入东海县移县于废州城即此理也 谢禄山在县城西一里按汉书王莽时东海徐宣谢禄等击王莽将田况大破之曽屯兵于山故名 苍梧山在县东北二里古老相传此元在海中后飞至此 栖云山在县东北四十一里即巨平山之东岭按州县记梁国子祭酒明山宾父僧绍当齐武帝时以国子博士征不就道遁迹于此此山髙故号栖云山 朱紫山在县北五十二里山有红壁丹崖自相煇映逺而望之若朱紫因名 嘤防山在县东北一百三里海中去岸二十里髙二里其山周浮海中羣鸟翔集嘤嘤然自相喧咶 西捍海堰在县北三里南接谢禄山北至石域山南北长六十三里髙五尺隋开皇九年县令张孝征造 东捍海堰在县东北三里西南接苍梧山东北至巨平山长三十九里隋开皇十五年县令元暧造外足以捍海潮内足以贮山水大获浇溉废艾不城在县北二十四里今古相传田横避难汉   使艾不追横而筑后晋移贑榆县于此北齐天保元年省 贑榆故城在县东北五十里青山之隂故城犹存郡国县道记云贑榆县在怀仁县东北三十里一名盐仓城后汉改属东海国曹魏时晋太康中复立寻又省隋大业末臧君相窃据海州以先有贑榆县遂筑此城因取旧名更置贑榆县唐武德八年省 吕母固在县北三十七里巨平山南领上髙二里按后汉书云琅琊海曲有吕母者子为县吏犯小罪宰论杀之母宻募客得数十百人入海中招合亡命至数千执县宰斩之复还海中因此为固遂号吕母固 田横固在县东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峯特秀三面壁立俯临深溪惟有东隅   才近人行累石为城汉书齐王田广既死田横代为王与灌婴战于羸下横败及汉定天下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此固即横所营处也 谢禄庙在县西一里谢禄山南岭上本名海祠后人改之因名谢禄 尧庙在县西北三里谢禄山上旧州记宋泰始七年刺史刘崇智每称刘氏本承尧后遂造此庙以时飨祀 由吾大夫庙在县北四十里巨平山南按州旧记有道士由吾道营本沭阳人精心好道学穷秘箓天意人事无不通隋文帝时特征之至都拜谏议大夫卒因葬焉 孝妇庙在县东三十三里巨平村北按前汉书孝妇少寡无子养姑甚谨其后姑自缢死姑女诬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騐治孝妇自诬服其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太守不听竟论杀之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防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冡天立大雨岁熟因立祠焉 大海在县东二十八里南接朐山县界北接懐仁县界西趣州徃来所渡广二十余里今按由此渡者每年七月内不得渡犯者多逢风沉溺惟溺所犯之人余人皆得免必公事迫急先祭请者亦不为灾庄子曰夫海千里之逺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髙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加损中记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恶焦焉恶焦山名也在县东面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东南流布不盈也县理城在郁州上山海经水郁州在海中郁音郁水   经注曰朐县东北海中有大州谓之郁州昔有道者学徒十人游于苍梧郁州之上数百年皆得至道其山自苍梧徙至东海之上今犹有南方草木生焉故崔琰述初赋曰郁州者故苍梧山也故老传言此岛上人皆先是糜家之今有牛栏村云旧有糜家庄牧者犹祭之呼曰糜郎临祭之日着犁靽执鞭耕又言初取妇者必先见糜郎否则为祟宋泰始三年于岛南垂筑城置青州即今县理城也 二疏墓疏广疏受东海兰陵人也于定国墓定国东海郯人也   怀仁县西南九十里依旧一乡本汉贑榆县地按汉贑榆县东北三十里贑榆县旧城是也无定属梁于此置黄郭戍后魏改置义塘郡理黄郭郡领义塘归义怀仁等三县并理宻州莒县界隋开皇三年废郡移怀仁县理于此改属海州 怀仁山在县北四十里其山无草木生 夹山在县西三十八里左氏传秋公防齐侯于夹谷注云齐地名 劒水在西南八十五里原从沂州临沂县界三□山号弱马沟东流入县界 尧水在县西南七十里源从沂州临沂县东经县八十里入海故祝其城在县南四十二里平地太康志云在郯东九十里春秋定公十八年防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地汉以为祝其县宋省 怀仁故城在县西二十三里按后魏地形志云武定七年置属义塘郡郡县俱移就高宻郡莒县界内置在古辟阳城后此城为义塘镇 归义城在县北二十五里按后魏武定七年置县属义塘郡隋废 武陵郡城在县南五十九里按后魏志云武定七年置为武陵郡隋初废 纪鄣城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齐师伐莒传云莒子奔纪鄣即此地也 故利城汉县故城在今县西六十里后汉献帝曽于此立郡宋省 海曲按郡国县道记云汉县后割属琅琊郡十三州志云海曲在开阳一百三十里盖在县西界与临沂接境汉故利城侧近是也   沭阳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元三乡本后汉厚丘县地今县北四十五里厚丘故城是也宋省文帝元嘉四年于此立僮县属南彭城郡梁武帝天监五年复置僮阳郡领僮县至太清三年地入魏孝静帝改僮阳郡为沭阳以在沭水之阳为名仍于郡东置怀文县周武帝建德七年改怀文为沭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移沭阳县入废郡城中属海州即今理大业十三年土人臧君相反于沭阳县置沭州唐武德四年复为沭阳县属海州总章元年泗州按县地虽近海州涂出陜泽水陆路艰险春冬则水路干涸秋夏则霖潦陆路弥漫百姓患之咸亨元年又属海州 韩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按州旧记韩信为楚王讲武之所 建陵山在县西北一百五里按汉书地理志东海有建陵景帝封魏绾为侯王莽改曰付亭其县縁此名按山南北狭长有陵阜縁此名建陵 句卢山在县东六十八里 硕防湖在县西八十里与朐山琏水三县分湖为界 沭水故城东南七十里步引东流七十里入车路湖水经注云沭水又南经东海厚丘县梁天监二年三月土人张髙等五百余人相率开凿此谿引水溉田二百余顷俗名为红花水东流入泗州涟水界 厚丘城在县北六十里按地理志厚丘汉旧县在郯城东一百里宋省并入褒贡县 隂平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按汉书地理志称隂平县属东海郡帝封楚孝王子为隂平侯又晋武帝封鲁芝皆此城也 下城在县南三里后魏地形志称梁武帝置僮阳郡领下城等县后郡县皆废今城犹存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二十三   沂州   沂州琅琊郡今理临沂县禹贡徐州之域星分奎宿六度春秋时为齐地秦兼天下以其地置琅琊郡因山以为名也汉因之地理志曰琅琊郡秦置髙帝以属齐髙后七年立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以琅琊归齐更为郡领县凡五十一后汉以为琅琊国以皇子京为琅琊王前琅琊郡理在今宻州诸城县是也后汉领县十三京徙都开阳今临沂县界开阳故城是也后益为十七县六县在岘山北十一县在岘山南也晋武帝咸宁三年改封东莞王伸为琅琊王薨子恭王观嗣薨子睿嗣建武元年睿为晋王王即位于江东是为东晋元帝于郡城东北隅置发干戍以南军镇之自永嘉之后琅琊陷于故冦元地寻又没于后魏庄帝永安二年置北徐州琅琊帝于丹阳江乘县界别立南琅琊郡至宋武得河南属焉周武帝宣政元年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大业三年改为琅琊郡十三年乱离郡为徐圆朗所陷唐武德四年征徐圆朗置沂州领临沂费颛臾三县又置兰山临沭昌乐三县六年省兰山临沭昌乐三县入临沂贞观元年省颛臾入费县其年省鄫州以承县来属八年又省莒州以新泰沂水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琅琊郡乾元元年复为沂州   元领县五   临沂 沂水 费县 承县 新泰   州境   东南三百里 南北三百七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一千里 西至西京一千四百十五里西至长安二千二百七十五里 东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 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 东南至泗州下邳县二百七十七里 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徐州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宻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九百二客二万六千九十六   风俗与宻州同   姓氏   琅琊郡六姓 王 顔 诸葛 惠 畅 符人物   匡衡东海人 乐毅 疏广东海兰陵人与兄子受俱为太子师傅乞骸骨羣公祖送东都门 王吉琅琊臯虞人为昌邑中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禹弹冠 贡禹为光禄大夫 管仲齐相琅琊人丞相诸葛亮琅琊阳都人 王导琅琊临沂人晋   丞相 顔延之 王僧达 王俭 王融 王素徃东阳隐山中闻蚿虫声遂为蚿赋以自况 王简栖撰头陀寺碑 王丘为黄门侍郎 已上并琅琊人顔之推 顔杲卿摄常山太守禄山反城陷大骂   而死皆琅琊临沂人   土产   紫石英 贡黄银 绢 绵   临沂县依旧二乡本汉旧县也属东海郡东临沂水因以为名后汉改属琅琊国晋属琅琊郡后魏改属郯郡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理东二十六里故郈城复置临沂县属沂州大业三年改为琅琊郡县仍属焉唐武德四年改郡为州县仍旧 羽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尚书殛鲧于羽山注曰羽山东裔也左传曰郑子产聘于晋平公有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羣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韩子祀夏郊平公乃间地理志曰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今按山髙四里周八里山之东南与海州朐山县分界 沂水东北自沂城县界流入经县东去县一里又西南流入下邳县界 温汤水源出县东北汤阜下三泉并导名为一池其沸如汤 州理城后魏北徐州城也庄帝永安二年筑北徐州理之周武帝改为沂州至今不改郈城在县东三十六里左传定十年叔孙州仇帅师   围郈郈叔孙氏邑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临沂县大业三年移临沂县于州理此城遂废 襄贲城汉襄贲县也属东海郡后汉献帝封刘虞为襄贲侯改属琅琊郡 汉即丘县城在县理东南五十里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城祝丘是也祝舆即齐鲁之音也其实一焉汉为即丘县属东海郡至髙齐省 汉开阳县城在县北十五里即春秋鄅国祝融之后防姓也昭十八年邾人入鄅注曰今琅琊开阳县也春秋又曰季孙斯叔孙州仇城启阳即开阳也汉以避景帝讳故为开阳后汉琅琊王京徙都开阳汉官仪曰洛阳城南面东第一门门始成夜有一柱来止楼上开阳县上言南门一柱飞去即此城门柱也 王僧辩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梁将王僧辩屯兵于此 永嘉故台在县理西南二里故老言琅琊王睿永嘉中所筑 王导故居在县东北三十八里临沂故城南三里导字茂琅琊临沂人为元帝丞相薨于江东此盖其本宅也 鲧墓在县东南百里按左传鲧死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未详得有墓否晋王祥墓在县东北五十里祥字休征临沂人也沂水县西北二百里依旧二乡本汉东筦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也文公十二年左氏经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杜注郓莒鲁所争者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俗变其字耳十三州志曰有东南二郓鲁昭公所居者为西郓在兖州东平郡是也莒与鲁所争为东郓即此县是也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新泰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东安县十六年又于古盖城别置东安县而此改名沂水县 沂山在县北百二十四里周礼青州其镇沂山郊祀志曰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即沂山也山之东北四里又有五坛是宋武北伐南燕于此立坛以祭五帝处也 穆陵山在县北一百九十里左传僖四年管仲曰昔召康公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伏琛齐记曰昔赐履南至于穆陵者泰山南山北穆陵山是也 大岘山在县北九十里西接小泰山连冈至歴山城谷相属东至海一千里宋书髙祖北伐慕容超其大将公孙五楼説超宜防据大岘刈除粟苗坚壁清野以待之超不从曰但当引令过岘我以铁骑践之不忧不破也岂有豫芟苗稼先自蹙弱耶髙祖既入岘举手指天曰吾事济矣伍缉之从征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真度山十五里崖坎稍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山髙三里周四十二里 雹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大山记曰雹山出紫石英好者内朗外明表里映彻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充贡苑记曰爆山出紫石英魏地形志发干县有岣山今犹出紫石英好者岁贡焉 螳螂山在县北百九十二里水经曰螳螂水出鲁山今按此山与大小二鲁山连接前则平野弥望清流萦带南面有穴若门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游之清旷非复人境也西与新泰县分界 沭水出县南北沂山南职方氏青州其浸沂沭在县北七十里又东南入于泗水 巨□水亦名巨蔑水源出县西北沂山其水北流经朱虚故城西宋书曰髙祖北伐慕容超既入岘临胊有巨蔑水去城四十里超告公孙五楼曰急徃据之晋军得水则难击也于是宋前锋龙骧将军孟龙符奔徃争之即此水也 县理城本汉东莞县城也南燕于此置 团城镇去东安郡三十里城圆因名团城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沂水县汉盖县城在城西北八十里本齐邑汉景帝以县封   王皇后兄信为盖侯后汉属泰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城置东安县属莒州后废入沂水县 古长城在县北九十五里东南起自宿州莒县界西北二百五十里至淄州县界史记曰齐有长城巨防以为塞是也 魏曹嵩墓在县南北二十五里魏志曰太祖父嵩避地琅琊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遂塟于此   费县西北九十里旧十三乡今三乡古费国也春秋隠元年传曰费伯师城郎后为季氏之邑僖元年传曰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论语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后汉为侯国属泰山郡晋属琅琊国宋属琅琊郡自汉费县移理祊城后汉孝文大和二十年又自枋城移费县理于今县城北四十里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复自阳口山移入祊城今县理是也自宋至隋皆属琅琊郡大业十三年为贼藩所破唐武徳四年复置属沂州 防山在县西北八十里髙士传老莱子隠居防山之阳以莞葭为墙蒿为室岐木为牀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殖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楚王亲驾至其门王去有顷其妻戴畚挟薪而至问车迹之多答以楚王妻曰妾闻可食以酒食者可随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钺先生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妾不能为人所制也投畚而去老莱追之遂相从于江南刘芳徐州记曰后汉承官躬稼于蒙山其山髙四十里长六十九里今县北与新泰县分为此界 东防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在蒙山之东故曰东蒙论语今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漷水源出县西南莲青山下左氏襄十九年取邾田自漷水今按水发源自山下东北流又析而西南流入徐州滕县界 县理中城后魏孝文太和二十年筑以置费周二十里外城即故祊城也隐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注曰祊郑祀泰山之邑在琅琊费县东南后移理薛固周移阳口山南隋又移入祊城 故费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古费伯国也后为季氏邑 故颛臾城在县西北八十里颛臾风姓伏羲之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鲁附庸也 南城在县南九十里史记齐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冦是也 武城左传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注泰山南武城是也 南城山后汉书郑汉末遭黄巾之难客于徐州今孝经序郑氏所作其序云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盖康成孙所作也今西上可二里许有石室焉周五丈俗云郑康成注孝经于此   承县西南一百八十五里旧九乡今四乡本汉旧县春秋时鄫国也地理志承县属东海郡后汉不改晋惠帝分东海之兰陵承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承城按此前承县理今县西一里汉承县故城是也开皇三年罢郡承县属徐州十六年置鄫州以承县属焉大业二年省鄫州及承县仍移兰陵置于废鄫州城中属徐州大业十三年县为山贼左君卫所破唐武德四年又于此置鄫州取隋旧名又改兰陵县为承县贞观六年废鄫州县属沂州县西北有承水因名 君山一名抱犊山在县北六十里述征记曰承县君山即抱犊山壁立干仞顶寛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里天气澄清宛然在目山上有池周五丈深可三四尺春冬水旱未尝有减若渐汚秽则竭洁诚祷请则生上有精卢毎有修定僧居焉上有地顷余昔有隐遁者抱一犊于其上垦种故以名山汉名楼山魏号仙台髙九里周四十五里 鲁乡山一名季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鲁人思其遗惠为之立庙山因名 承治水出县西北六十里方山之东王莽改承县为承治故水有此名西去县一里又南流入下邳县县理城即隋州鄫城也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废武德四年重置贞观中废 故鄫城在县东八十里僖十四年鄫子来朝注曰琅琊鄫县也又襄六年莒人灭鄫后属楚汉为缯县属东安郡晋属琅琊国隋开皇十六年分承立鄫城县属鄫州大业省入兰陵县唐武德又置鄫城县贞观废 兰陵县城在县东六十里史记曰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焉十三州志曰兰陵故鲁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烈女传曰鲁次室女倚柱而叹曰君老太子防诸女笑之次氏女曰君老必愚太子防必悖愚悖之间其乱必生竟如其言次室即此也 偪阳城左氏襄十年公防诸侯于祖遂防偪阳杜注偪阳妘姓之国今彭城傅阳汉为傅阳县也晋悼公防之以与宋楚宣王防宋改曰傅阳汉为傅阳县 郳城鲁庄公五年郳犂来来朝附庸国也楚荀卿墓在县东六十二里 汉匡衡墓在县西北四里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 汉疏广墓在县东四十里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 疏受墓在县东四十二里萧望之墓在县东五十里 刘灵墓在县东北二十里左丘明墓在县东北七十里 王肃墓在县东南二   百里   新泰县西北二百六十三里旧一乡今三乡春秋时鲁平阳邑也宣八年城平阳杜注曰今太山有平阳汉为东平阳县属太山郡按河东有平阳县故此为东也后汉省魏复立平阳晋武帝太始中改为新泰县属太山郡后属东安郡记曰旧名平阳太始中镇南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县属太山郡晋惠帝割属东安宋因之后魏属东太山郡周齐不改隋开皇四年属莒州大业二年废莒州以县属沂州唐武德五年又属莒州贞观八年省莒州县属沂州 防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防羽其艺诗曰奄有防皆谓此山也已具费县 具山在县东三十八里 嶅山在县东十一里左传曰桓公六年九月丁夘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不以山川先君献武废二山注具敖也献公名具武公名敖更以其乡名山是也 艾山一名临乐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沂水之所出也 障山在县东八十里山上之东侧有巨坑焉东西十丈南北五十丈其中出硝石石脑炬火等石居人常采为货 青沙岘在县北十里伍缉之从征记青沙岘圃城十里木皆栌杏草多微防 委粟山伏琛齐地记云委粟山孤立如聚粟也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二十四   宻州   宻州髙宻郡今理诸城禹贡青州之域星分娄宿一度兼得徐州之地禹贡青州嵎夷既畧潍淄其道海滨广斥注曰嵎夷地名潍淄二水复其故道海滨复其斥卤也按今州举海之滨又得嵎夷之地潍水出今州壤莒县界之维山又禹贡徐州惟土五色皆出莒县境姑暮故城兼青徐之地也青州界于春秋时为莒鲁所并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按今州理即鲁之诸城也战国时属齐汉之地十六年分齐立胶国都髙宻国后汉此国属青州晋太康元年立东莞郡属徐州后魏延昌中复置髙宻郡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胶州取胶水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胶州五年改胶州为宻州取境中宻水为名大业三年罢宻州改为髙宻郡隋氏陷于贼冦唐武德五年水东底定改置宻州领诸城安丘髙宻三县贞观八年省莒州以莒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髙宻郡乾元元年复为宻州皇朝为顺化军节度   元领县四   诸城 安丘 莒县 髙宻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一里 南北三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一千五百里 西至西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西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 东至大海一百六十里 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 西至沂州三百七十里 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海州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沂州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青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八千二百九十二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五十二客二万二千二百一十六   风俗与青州同   姓氏【阙】   人物   公冶长 郑崇皆髙宻人 郑 臧荣绪东莞莒人号被褐先生隠居京口以宣尼庚子日生其日陈五经拜之括东西晋为一书   土产   细布 牛黄 海蛤出琅琊台常以三月候海潮上下方采已上并旧贡 絁布   诸城县旧十七乡今六乡本汉东武县属琅琊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后汉属琅琊国晋属东莞郡后魏属髙宻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胶州五年改胶州为宻州县仍属焉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西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大业三年罢宻州为髙宻郡县仍属焉琅琊山在县东南百四十里秦本纪始皇二十六年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戸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台基层层髙三丈在琅琊城东南十五里台下种众果上有始皇碑碑上有六百字可识余多剥落李斯书台上有神泉至灵人即之立竭汉武亦尝登之 四时祠水经注琅琊台上有神庙在齐八祠中封禅书曰八神四时主祠琅琊汉志琅琊有四时主祠是也 胶山一名五努山胶水之所出今郡东南九十里 徐山三齐记始皇令术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药于莱方丈山而福将童男女二千人于此山集防而去因曰徐山 大朱山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隣海岸上有秦长城迹存郡国志云晋永嘉末陈仲举入此山石室中学道因仙去 柴阜齐记云柴阜榛莽森然去柴阜即邴原所葬之处 芦水出县东南卢山亦名文台水齐记云武城卢水侧有胜火木方俗多为铤子烧之成炭而不灰东方朔云不灰之木即此也 胶水汉志注云胶水平自东渡入海注水经云胶水出五努山北经祝兹县故城 古齐长城在今县南四十里东南至海迤逦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今古迹依约而存史记曰齐有清济浊河足以为固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秦琅琊郡故城在今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古城是也曹魏省并东武后魏复置髙齐又省按其城约周十余里东枕大海呉越春秋曰越王句践二十五年从琅琊立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居顷之以听贤下士为名使人于本客迎允常之丧欲徙葬琅琊允常冢中生风沙石飞射人不可近越王曰先君是不欲移乃止按郡国县道记云句践本理防稽盖因防诸侯于河权于此观望经旬时不应都此呉越春秋所説近于诞谬 秦黔陬故城左传云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即此地也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北按郡国县道记云黔陬秦所置在今郡东北一百一十里东陬故城是也古价国后自此移县于胶水西去故城三十里时人谓之东西二城其西黔城在州东北九十五里髙齐天保七年省地志并修书又以西城为前汉县东城为后汉县盖误 汉诸城汉旧县西南三十里即春秋时鲁邑故诸城左氏经季孙行父城诸及郓髙齐天保十年省 横县汉县汉志注云故山文台水所出东南至东武入淮水即今芦水也原出芦山其故城在卢山之北卢水之侧今无城址 海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南接莒县北接髙宻县界 百尺水原出东南五努山之西麓水经注曰髙宻县有宻水故有髙宻之名然俗所谓百尺水者盖宻水也东北经髙宻故城南十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古所谓髙宻之南都也溉田万顷散流下注夷安泽 县理东南百三十里滨海有卤泽九所皆海潮侵荡久成咸土以土煮盐岁收其利 州理中城后魏庄帝永安二年筑以置胶州开皇五年改置宻州大业三年改置髙宻郡并理其中外城即汉东武县也齐道里记曰东武县本有东武山三日昼昏山移在会稽山隂县今犹有东武里 百尺陂在县东南三十四里中多菱莲雈蒲水族生焉百姓取给 潍水故堰在县东北四十六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溉田万顷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泽今堰存焉 介葛卢墓在县东北百里 公冶长墓在县西北五十里 常山晏氏齐记云祈雨常应故曰常山   安丘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依旧四乡古根牟国城汉为安丘县属北海郡后汉属北海国有筑丘亭故莒渠丘公所居也晋属东莞郡宋属南平昌郡后魏属胶州髙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分昌安县于牟乡城置牟山县牟乡城即根牟国也大业二年省昌安县改牟山县为安丘县取汉旧名三年移于汉平昌城内唐武德六年移于今理乾元二年改为辅唐县梁开平二年改为安丘县后唐改为辅唐县晋天福七年改为胶西县避国讳今复为安丘县 铁山崔琰述初赋序云琰闻北郑征君者名儒善训遂徃造焉涉淄水歴杞焉过杞郊之水登铁山以望髙宻 慈阜晏氏齐记云营陵城南四十里有慈阜魏奉常王修葬于此俗以叔治之孝故此丘以慈表称 安昌城今县外城是也汉平昌故城在县南六十里汉书云文帝十六年以   齐悼惠王子平昌侯卬为胶西王此即卬所封侯处髙齐省 郚城今在县西南六十里古郚城即春秋所谓迁记郱鄑郚注曰朱虚县东南郚城是也汉为郚县后魏于此置平昌郡髙齐天宝七年郡废改为琅琊县隋大业二年改郚城县末年废 石泉故城在今县西南六十里汉为县后汉省并入昌安有潍水在故城西隅淳于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齐废 龙台城三齐   畧记曰平昌城内有台髙六丈台上有井井与荆水通失物于井或得于荆水有神龙出入其中故名龙台城缾汉县属琅琊武帝封蓄州靖王子成为侯旧地理   书皆失其所在今县南界与郚城相近 成乡汉县后省按郡国县道记云北海有成乡王莽改曰石乐此城乡王莽改曰顺城即明二成乡所理各别旧地理书并不载所在在今邑北界与北海成乡犬牙相接 牟山在县西南十三里牟村取名于此 刘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上有垒刘平燕之日停车此山因以为名焉潍水南自髙宻县界流入去县二十里 汉安丘县城在县西南十二里即莒渠丘邑也汉以为安丘县 浯水堰二齐畧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汉王章墓在县西南六十里章为京兆尹劾奏大将军王鳯下狱死 汉孙嵩墓在县南四十里后汉书嵩字宾石赵岐逃难自匿姓名卖饼海北市中嵩见岐察非常人呼与之共载岐惧失色嵩曰视子非卖饼者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救济遂以岐归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藏复壁中岐得出荐嵩为青州刺史魏管宁墓在县西十二里宁字防安东莞朱虚人也   自黄初至青龙末征命十至舆服四锡俱不应命 邴原墓在县北五十里原朱虚人也 王修墓在县西四十七里修北海营陵人也   莒县西南一百九十里元三乡故莒子国也地理志曰周武王封少昊之后嬴姓兹舆于莒始都计在今髙宻县东南四十里春秋时徙于莒隐公二年经书莒人入向注曰今城阳莒县也至莒子朱居渠丘号渠丘公成八年晋使申公巫臣如呉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巫臣曰城已恶公曰僻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巫臣曰勇夫重闭况国乎九年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楚又围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注曰郓莒邑也莒自初封传三十世为楚简王所灭后属齐史记曰齐湣王为燕师所败惟莒即墨二城不下汉为莒县地理志莒县属城阳国汉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魏明帝以为城阳郡莒县属焉而城阳郡徙理东武晋太康十年割莒县入东莞郡惠帝自东莞移理莒城南康録曰慕容德以尚书潘聪为徐州刺史镇莒城又以桓遵为徐州刺史亦理此宋武侵伐遵举城降之防又属宋后魏亦以莒县属东莞郡髙齐文宣帝罢东莞郡以莒东莞二县属东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莒县属莒州大业二年罢莒州以莒县属琅琊郡唐武德五年重置莒州县属焉贞观八年废莒州以县属宻州 潍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潍水源出北山 焦原在县南三十六里俗名横山尸子曰莒有焦原者广寻常五百步临百仞之溪莒国莫敢近者莒勇士登焉汉志谓之峥嵘谷俗曰青泥衖两峡峻立如衖故云又列子云伯昏瞀人登髙山临百仞之渊即指此 大海在县东八十里 沭水经县东三里南流入临沂县界 潍水原出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县界禹贡潍淄其道淮南子云潍水出覆舟山皆潍山之异名 县理在莒国故城中三里并悉崇峻惟南开一门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余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崄全国烈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其妻将赴道逄齐侯将吊之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曰殖死妻援琴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哉皇天既而城为之隳即此城也 汉曲海县城在县东北六十里属琅琊郡有盐官博物志曰此地有东莒乡东莒东太公望所出也袁宏后汉记曰琅琊吕母之子为县长所杀乃沽酒多买刀兵少年随其所乏而与之聚众数百人母自号将军攻县长杀之以其首祭子墓其后号曰赤眉王莽末兵乱之兴由此始也今东海县有吕母囤即旧屯集之所 汉姑幕城在县东北百六十里故蒲姑氏之国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太公汉以为县属琅琊郡姑幕县东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诸侯随方授之即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是也按今青州博昌县界亦有蒲姑城未详孰是 故曹公城在县南七十二里昔魏太祖征陶谦拔五城畧地东海于此筑城 向城春秋时向邑古城在今县南七十五里 故髙乡城汉县在今县东南七十三里晋永嘉后废 灵门按郡国县道记云在今县西南六十里当沂水县东北一百里有巨平山在山北浯水侧近即汉志注云灵门有壶山浯水所出其山一名巨平山一名浯山一名髙原山浯水源出此山东北至宻州北流入潍其故城今无址 箕汉宣帝封城阳荒王子文为侯即此邑后汉省并东莞据郡国县道记引汉志云潍水北至昌都入海又许慎说文吕忱字林并云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入海又水经云潍水出琅琊箕县东今按箕山在今县北八十里箕县盖因山为名今故城在县东北一百余里其山在潍水之西是也 裨汉志注云夜头水经裨南至海又舆地志云向水南至海夜头向水盖异名旧地理书皆失其所在其裨盖在今县南七十里故向城 髙广汉县宣帝封城阳荒王子勳为侯其地盖在今县南界已无城迹 新山汉县汉志注云侯国其地在今县界 毗山汉县元帝封城阳荒王子根为侯汉志注云县有折泉水北至幕入淮旧地理书并失其所在盖今县东北分流水之北有涓水源其涓水即古折泉水也   髙宻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依旧二乡汉旧县也即春秋时晏平仲所食之邑地理志髙宻故齐地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封齐悼惠王子迎为胶西王都髙宻盖取县界宻水为名也宣帝本始元年更名髙宻国后汉以髙宻属北海郡又世祖封邓禹为髙宻侯宋孝武并北海后属髙宻郡髙齐文宣帝省髙宻县隋开皇中于今县东南二十里复置髙宻县属宻州大业三年罢宻州为髙宻郡县仍属焉 大海在县东南六十里 潍水在县西南自诸城县界流入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于此信为万余囊盛沙以遏潍水引军击之信伪退且追之信决水大至且军没不得渡遂斩龙且水去县四十里又西北海县界 县里汉夷县城之东南外城即夷安城也史记曰晏婴齐之莱夷维人也汉以为夷安县属髙宻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里纪子帛莒子盟于宻注曰宻莒邑也汉以为髙宻县 龙且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楚将龙且所筑也 郑墓在县西北十里此县人也髙士传曰袁绍屯兵官渡请随营不得带病至魏郡元城病笃卒葬于剧东后以墓坏归葬砺阜郡守以下缞绖者千余人砺阜在髙宻城西北五十里唐贞观十一年诏去墓面十步禁樵采焉 胶水在县东三十里 夷安泽在县北二十里东西百余里灌田万顷民尤赖之是多豪富 故柜城汉县后省在今县西南二十里故柜城俗亦谓之王城有柜艾水其水东入海城因名 计斤城今县东南四十里即左氏传所谓介根城莒始封于此后徙于莒城汉以为计斤县属琅琊郡有盐官即今根城也 髙阳故城汉县汉书成帝封淮阳宪王孙并为侯今髙宻县西北三十四里有髙阳故城是也一名胶阳亭盖汉之髙阳县旧理 故稻城汉书武帝封孝王子定为侯旧地理志书皆失其所在今县西南故潍水堰之侧昔汉朝于此立堰造塘溉稻谷数千顷县因以为名后汉省 万疋梁郡国志髙宻县西有郑宅亦曰郑城后移葬于砺阜墓侧有稻田十万顷防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疋梁 废髙阳县在县西北四十三里齐天保七年置隋开皇十六年于东界为时水县大业九年因贼破今为髙阳村 废胶西县在县东二十里隋开皇十六年置大业九年因贼废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一   雍州   雍州京兆郡今理长安万年二县禹贡雍州之域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周武王都丰镐平王东迁以岐酆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防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邱今兴平县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栎阳县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延州金明县是为三秦髙祖入关定三秦复并为内史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大初元年改左内史为京兆尹左冯翊右内史为右扶风谓之三辅其理俱在长安城中又置司校尉以总之光武都洛阳以关中地置雍州寻复立三辅魏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三辅仍旧属司晋初省司复置雍州愍帝之后刘聪石勒苻健姚苌相继窃据之苌孙为刘所灭东晋复置雍州及京兆郡寻为赫连勃勃所破遣子隗镇长安号曰南防后魏太武破赫连昌复于长安置雍州孝武自洛阳迁都长安改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自长安故城迁都又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领大兴长安新丰渭南郑华隂蓝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泾阳云三原宜君同官华原冨平万年高陵二十二县唐武德元年改为雍州改大兴县为万年万年为栎阳分栎阳置平陵以渭南县属华州分醴泉置温秀县分云阳置石门县二年分万年置芷阳县分蓝田置白鹿县分泾阳始平置咸阳县分高陵置鹿苑县改平陵为粟邑县分醴泉置好畤县分盩厔置终南县三年改白鹿为宁人县分蓝田置玉山县分始平置泉风县仍分武功好畤盩厔扶风四县置稷州分温秀石门二县置泉州四年改三原为池阳五年复以华州之渭南来属六年改池阳为华池县七年废芷阳入万年县贞观元年废鹿苑入高陵县废宁人玉山入蓝田县改云阳为池阳县改华池为三原县又废稷州以武功好畤盩厔三县来属八年废粟邑入栎阳县废终南入盩厔县废云阳入池阳县仍以池阳为云阳县废上宜入岐州之岐阳县十七年罢冝州以华原同官二县来属二十年又置宜君县永徽二年废宜君县干封元年置明堂干封二县咸亨元年置美原县文明元年置奉天县天授元年改雍州为京兆郡其年复旧二年分始平武功奉天盩厔好畤等县复置稷州云阳泾阳醴泉三原富平羙原等县置宜州大足元年罢以鸿宜鼎稷四州依旧为县以始平等十七县还雍州长安二年废干封明堂二县景龙三年以邠州之永寿商州之安业二县来属景云元年复以永寿属邠州安业商州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复隋旧名四年改同州蒲城县为奉先县仍京兆府天寳元年以京师为西京七载置真苻县十一载废朱梁开平元年都汴改此为右国军府为大安府二年改为永平军后唐同光初复为西京京兆府晋天福中改为晋昌军汉干祐初改为永兴军其京兆府仍旧皇朝因之谨按汉五年高祖在洛阳娄敬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并隆哉周之都洛以为此天下中【丁仲切】四方纳贡职道里均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阻险令后世骄奢也今陛下欲比隆成康之时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鬭不搤其吭而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高帝问羣臣羣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则亡不如都周高祖疑未能决及防侯明言入关便即日驾西都关中六年擒韩信田肯贺高祖曰甚善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阻山持防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汉至唐常为王者奥区   元领县二十四 今十三   万年 长安 鄠县 蓝田 咸阳 醴泉 泾阳栎阳 高陵 兴平 昭应 武功 干祐   十一县割出   华原 冨平 三原 云阳 同官 羙原已上六县并属耀州 奉天 好畤已上二县属干州奉先入同州 渭南入华州 盩厔入鳯翔   州境   东西三百一十里 南北四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二百七十里 东至西京八百五十里 东至华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商州二百六十里 南取库谷路至金州六百八十里 西南至洋州六百四十里 正西微北至鳯翔府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邠州三百里 北至坊州三百五十里正东微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领县二十三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九皇朝领县十三户主三万四千四百五十客二万六千二百七十六   风俗   秦有四塞之固汉高纳刘敬之言都之因徙齐诸田楚屈景燕赵韩魏之后豪族名家于关中强本弱末以制天下自是每因诸帝山陵则迁户立县率以为常故五方错杂风俗不一汉朝京辅称为难理姓氏   京兆郡八姓 韦 杜 扶 叚 宋 田 黎金   武功郡二姓 蘓 韩   始平郡二姓 冯 厐   人物   蘓武京兆人 史丹本鲁人徙居杜陵成帝时为左将军咸阳侯子男女二十人九男为侍中诸曹亲近在左右史氏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余人陈遵杜陵人为嘉威侯嗜酒每饮賔客闭门取客车   辖投井水中 宋引长安人 第五伦京兆长陵人杜预杜陵人 刘文静雍州武功人 唐起义功臣杜如晦京兆万年人相 顔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为唐文馆学士 姚思亷雍州万年人为隋代王侍读唐师至思亷曰唐公举义卿等不宜无礼众服其义人谓之忠烈之士 蘓世长武功人周武帝时世长十余载上书言事唐初拜諌议大夫諌高祖畋猎子良嗣相则天 乐彦祎雍州长安人相则天王庆之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昭徳便杖杀之 韦安石万年人陆元方谓之真宰相子陟斌俱宦逹 安金藏长安人剖腹明睿宗不反 韦见素京兆万年人 蘓瓌京兆武功人子颋相 韩休长安人为相 第五琦长安人相 崔沔长安人中书侍郎子祐甫相 杜黄裳杜陵人相 牛僧孺自隋以来世居长安南下杜樊乡 韦处厚京兆人相   土产   隔沙 地骨皮 鞾氊 粲席 酸枣仁【已上贡】藕粉 葛粉 紫□粟   万年县旧宣扬坊四十五乡六十坊今七乡本汉旧县也属左冯翊在今栎阳二十五里栎阳故城是也周地图记云后周明帝二年分长安覇城及姚舆所置山北三县地始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理八角街已东属京兆尹取旧汉县名也天和三年废山北县建德二年又省覇城杜城二县以三县地并入万年隋开皇三年迁都于龙首川改万年为大兴县属雍州仍移于宣阳坊东南隅置大兴县葢取文帝初封国号以名城及县也唐武德元年九月改大兴为万年至总章元年析置明堂县理永乐坊至长安二年六月废明堂县复入万年县天寳七年改为咸寕县乾元元年复为万年县按县门楼即宇文恺所造高宗末太平公主出降薛绍于此县纳防席初以县门隘窄众欲毁之高宗勅曰万年县门屋宇文恺所造制作多竒不得毁拆仍以别地开之也梁开平元年改为大年县后唐同光元年复旧名终南山在县南五十里禹贡终南惇物至于鸟防孔安国注三山言相望也诗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枚毛注云周之名山终南也左氏传荆山终南九州之险也杜注云终南在始平武功县南皇甫谧高士传秦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时呼四皓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帝重其节四人乃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之汉东方朔传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鐡豫章柘檀异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 子午谷风土记王莽以皇后未有子通子午道从杜陵直抵终南山 砚石福地遁甲开山图曰骊山之西川中有阜曰风凉原亦雍州之福地即此水有二原西川水出砚山之谿研盘谿是也 毕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诗谓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毕道平如堂也毕终南山之道名成王周公于毕是也 白鹿原在县东二十里亦谓之覇上即汉文帝陵也王仲宣诗南登覇陵岸回首望长安即此也 长乐坡在东十二里即浐川之西岸也旧名浐坂隋文帝恶有反字改为长乐坡焉更始基在此坡 少陵原即汉鸿固原也宣帝许后于此 高望堆潘岳西征赋云慿高望之阳隈是也 神臯张平子西京赋云奥区神臯 金城汉书云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覇岸在通化门东三十里秦襄王于坂谓之上其城即秦穆公所筑汉为县在东北二十三里覇水东覇陵故城是也东南至文帝陵十里晋改为覇城宇文周建德二年省即此城也又魏明帝徙秦铸金人至此重不可胜留之覇城蓟子训与一老翁以手摩铜人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年矣 南陵汉为县在县东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后汉省汉旧仪云即文帝薄太后之所亦谓南覇陵因置县以奉陵寝 杜陵汉县在今县东十五里汉志注云古杜伯国也又墨子云周宣王杀其臣杜伯汉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后魏改为杜城县周建德二年省 金坞在县北苑内汉文帝庙在金坞北大道南 樊川一名后寛川在县南三十五里其地即杜陵之樊乡汉高至栎阳以将军樊哙劝废立功最赐哙食邑于此故曰樊川 洛女坡在县十五里三辅旧事用洛女冡南有洛波俗号为洛女陂丰润陂周廻六里 皇子坡在启夏门南三十里陂北原上有秦皇子冡因以名之隋文改为永安坡周廻九里 御宿川在县南三十七里汉武帝为别宫离馆禁御人不得往来逰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川 轵道秦王子婴素车白马迎沛公处今在东郭通化门东北十六里汉时有白蛾飞自东郭门经轵道入苑内 渭水北去县五十里西自长安县界流入覇水注之 防水东去县二十一里 浐水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也封禅书秦都咸阳覇浐长水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祠之 沈水説文曰潏水出杜陵今名沈水自南山皇子陂西北流入 福水即交水也上承樊川御宿诸水出县南石壁谷南三十里与直谷水合即子午谷水芙蓉园隋文帝之离宫也在敦化坊南周廻七十里即庙院东坡下中有凉堂东临水亭即曲江也司马相如吊胡亥云临曲江之隑州 乐逰庙即汉宣帝立庙于曲江之北号曰乐逰原在升平坊 太极殿戴延之西征记云苻秦筑宫于长安东城中有太极殿殿上有金井焉 秦兽圏在通化门东二十五里烈士传云秦王召魏公子无忌不行使朱亥奉壁一双诣秦秦王怒使置亥于兽圏中亥瞑目视兽眦血溅兽面不敢动即此又汉文问上林尉及冯媛当熊皆此处 青绮门在城东南面即东陵侯邵平秦末为布衣种于此门 废明堂县廨在永乐坊总章元年分万年县置其廨地本越王侑宅置县后县北有古塜十数毎夜见塜上数人衣冠甚伟似是贵者来入廨内县令元逊于大猷相继卒官后县令于他视事长安二年废还入万年后以其廨地赐驸马裴防以至毁拆尽矣 横桥三辅旧事云秦造横桥汉承秦制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歩置都水合以掌之号为石柱桥桥南属京兆以北属扶风宣平长安南门也潘岳西征赋云践宣平之国门是此故痩子山望宣平之贵里言贵戚之里也 张安世冡在明德门南八里俗呼为张车骑冡 马冢滕公夏侯婴冡也东临覇水滕公乗马至此马踣地悲鸣因掘地得石椁铭曰佳城鬰鬰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公曰天也吾死即安此乎冡在饮马桥南故时人谓之马冡 霍光冡在茂平二陵间霍光诏赐黄肠即栢木心也今人耕田时得栢木如堑形谓之栢堑 汉宣帝庙在县东南本陵北去县十里 汉文帝庙在县东本陵北去县二十五里 汉光武庙在县东南句家嘴去县四十里 四皓庙在县南终南山下去县五十里 薄后陵在县东南白鹿原上 杜如晦墓在县南三十里大赵村 顔师古墓在县南二十里三赵村元载墓在县南三十里大杨村 邴吉墓在县南二十里三赵村 浑瑊墓在县西南十五里西李村 王珪墓在县南四十五里   长安县在长寿坊旧五十九乡六十坊今六乡县即秦之地汉高帝五年置周文王作丰今县西北灵防乡丰水上游是也武王理镐今昆明池北镐陂是也至秦为县始皇弟成蟜封为长安君即此楚懐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卢绾亦封之属京兆尹莾曰长安潘岳关中记云长安地皆黒壤赤城今赤如火坚如石父老所传云凿龙首山土以为城按贾躭郡国志县道记云长安县故城今谓之苑城汉京兆府在故城内上冠里其县理今失其所在长安葢古乡聚名在渭水南隔渭水北对秦咸阳宫汉于其地筑未央宫谓大城曰长安城五年置县以长安爲名歴后汉魏晋苻姚后魏及周不改隋开皇三年迁都移于长寿坊西南隅唐干封元年复置干封县理懐真坊长安二年干封县以地复归长安县梁开平元年改为大安县后唐同光三年复旧名 左冯翊故秦内史职也汉高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罢郡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又分置左内史武帝大初元年改名左冯翊领县二十四所理在故长安城内太上皇庙西南失其所在 右扶风亦秦内史职也汉高二年改名中地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大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治内史右地领县二十一初理在长安故城三辅黄图云在夕隂街北后汉移理于槐理其槐里一名大邱城周衰懿王自镐徙都之秦更名废邱章邯为雍王守此城汉二年章邯自杀汉收其地改为槐里 龙首山在县北一十里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秦时有黒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防山为防殿不假版筑髙出长安城西京赋所云防龙首以抗殿也三辅黄图曰营未央宫因龙首制前殿 细栁原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栁非亚夫屯军之所 南山即四皓所隠尚书谓终南惇物至于鸟防言三山可相望也余已解在上武将山按长安记云长安城西北有武将山即前汉末辛孟所隠之处 高阳原渭水西自鄠县界流入汉武建元三年造便门桥以跨之斯滮池之别名也诗曰滮池北流是也 渭桥石人水经注云秦始皇造渭桥铁镦重不能胜故作力士孟贲等像祭之镦乃可动今石人犹在邑界 滮水亦谓圣女泉又曰高都水源出县西北合渭水诗所谓滮池北流是也故溪百姓歌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竟外杜即此水也 漕水即沉水也东自万年县界流入亦谓潏水亦谓高都水汉末王氏五侯大修池沼引高都水入城即此水野韭泽即汉牛首池之地在内引高都水入城即此水苑西上林赋云荡荡乎八川谓防浐泾渭丰镐潦潏也泾水出薄洛山左传襄十四年诸侯伐秦齐泾而秦   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 竹水俗谓之赤水出媚谷大液池在建章宫北池周廻十顷中有采菱越女鸣鹤之舟又按三辅旧事云日出旸谷浴于咸池至虞泉即暮此即象之也 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韦述记云汉为乐游院于曲江池乃世祖以校文之所在芙蓉园汉武帝庙在池侧又一説唐元宗明皇帝封张九龄于此故号曰张曲江后以秀士毎年登科第赐宴于此盖不忘校文之义也 钓璜浦黒龙津皆渭水之岸也浦即太公钓得玉璜之所津即秦时黒龙饮渭之处 昆明池汉武帝纪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发谪吏穿昆明池臣瓉曰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布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廻四十里食货志又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遂乃大修昆明池也庙记云中有二石人如牵牛织女西京杂记昆明池有戈船楼船各数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旌葆麾葢炤烛涯涘三辅故事昆明池盖地三百二十顷初穿得黒土帝问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之明帝时有忆方朔言者乃问胡人刦烧之余灰也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西京杂记昆明池刻玉石为鱼毎至雷雨鱼常鸣吼鬛尾皆动代祭之以祈雨徃徃有验三秦记昆池有台沼有名神池云尧时池水停舡此池通白鹿原有人钓鱼纶絶而去夣于武帝求去其钩明日戏于池见大鱼衔钩曰岂非昨所夣乎去钩放之间三日帝复游池池濵得明珠一双帝曰岂昔鱼之报乎 定昆池唐神龙中乐安公主恃宠请昆明池中宗不与主怒自以家财别穿池号曰定昆池 厓骛陂地方六顷承昆明池下流在镐池北沈约诗云东出千金堰西临厓骛陂 河池陂亦承昆明而东注泾一名女观陂 戏水注水经云源出骊山 灵沼诗云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灵囿即周文王苑名诗云王在灵囿麀鹿攸伏注囿   所以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灵囿言灵道行于囿也齐宣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是也 昆明观三辅黄图上林苑中有昆明观盖汉武帝所置 栢梁防庙记云汉武帝造在此阙三秦记栢梁防上有铜鳯亦名鳯阙 玉堂汉书建章宫有玉堂壁门 栗园汉御宿园池 清灵防水经云镐水北迳清灵防 鸣犊泉按三辅旧事云昔有犊失母哀鸣甚苦地为发泉今大旱祭之降雨 永安渠在大安坊西隋开皇二年引渠水西北流入城经西市而入苑 清明渠亦在大安坊开皇初引沉水西北流入城经太社尚食局将作监内侍省而入宫城 龙首渠一名浐水渠在永嘉坊隋开皇初自城南龙首堰下支分至长乐陂分为二渠入苑 鳯凰坡太公金匮云武王伐纣至鳯凰坡韈糸觧盖此也 丹水在上林南 紫泉在上林北 镐池皇甫谧帝王世记云镐池即周之故都也广记云长安城西有镐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一里地二十三倾史记云秦始皇三十六年使者关东夜华隂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黙然良久曰山固不知一嵗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元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度江所沈璧也苏林云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下杜城春秋范宣子云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杀杜伯所筑东有杜原城在下故曰下杜宣帝时因原为陵而置县焉更名曰下杜是也在安仙门南七里 长安故城在县西北十三里自光化门向西趣北乃汉高帝七年修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都此本秦离宫也按惠帝元年正月城长安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罢六月发徒二万人至五年正月复发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乃罢九月城成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周廻六十五里 大兴城即今城也按隋书开皇二年以长安故都年代既久宫宇朽蠧谋欲迁都仆射苏威太师李穆并太史令庾秀才等议合于帝防遂以其年六月十八日诏规建置制至三年三月十八日移入新都其地即汉故城之东南属杜县周之京兆郡万年县界南值子午谷西北据渭水东临浐防西枕龙首原仆射高颎总领其事安平公宇文恺创制规模将作大匠刘龙钜鹿郡公贺娄子干等充使营建谓之大兴城以帝始封大兴公因以为名 八街九陌按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汉巫相刘屈□妻枭首华隂街京兆尹张敞走马章台街陈汤斩郅支王首悬藁街三辅黄图有香室街夕隂街尚冠前街张衡西京赋云观其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防里端直甍宇齐平是也 九市庙记云长安市九所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街在道东四里为一市凡九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又有当市楼张衡西京赋云廓开九市通关带阓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是也又按郡国志云长安大侠万子夏居桞市司马季主卜于东市晁错斩于东市西市在醴泉坊隋曰利人市因有西市署直市楼三辅黄图云直市在冨平津西南十五里即   汉秦文公造物无二价故以直市为名 直城按三辅黄图南头第二门名直城王莾改曰端路今名直城路是 犬邱城三辅录云汉平陵县犬邱城一名槐里城亦名废邱皇甫谧帝王世纪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镐徙都生非子因居犬邱今槐里是也 老子陵郡国志云大陵西俗谓之老子陵非也 汉戾园汉戾太子史良娣于此其地本秦白亭云地在金城坊后省汉愽望苑武帝为太子时接賔客之所在今坊戾园东南 汉思后园汉武帝卫皇后之陵园也汉书卫后字子夫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也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即位子夫入宫有宠生太子遂立为皇后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后谋诛江充发兵兵败太子走后自杀宣帝即位改置园邑于此在金城坊即故城杜门外大道东宣帝置倡优杂役千人以地为千人乡即此处 上林苑汉书云武帝建元三年起上林苑吾邱寿王所奏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柞五祚北綂黄山濵渭而东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汉宫殿防云方百四十里 长乐宫关中记云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周廻二十里汉太后常居之长安记云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饬之宣帝元康四年神雀五采以万数集长乐宫五鳯三年鸾鳯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三辅黄图云长乐宫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杼中二十五丈深十二丈关中记又云长乐宫有长定长秋永寿永宁四殿三辅黄图云长乐宫有鸿台有临华殿有温室殿 未央宫汉书曰高祖七年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嵗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令后世无以加也上説自栎阳徙居都之三辅黄图云未央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庙记云未央宫有増城殿昭阳殿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白兽殿又云未央宫台殿三十二有寿成殿万嵗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玊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飞雨鳯凰通光曲台白虎等殿庙记云未央宫有延年殿合欢殿四车殿三秦记云未央宫有朱岛堂画堂非常室关中记云未央宫有天禄阁麒麟阁有司马门金马门青鎻门元武阙苍龙阙又有钩盾署弄田 桂宫庙记云桂宫汉武造汉书曰桂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关中记云桂宫在未央宫北周廻十余里中有光明殿殿上有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西至建章宫神明台蓬山三秦记云未央宫渐防西有桂宫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玊珠玑为箔处处明月珠金户玊阶昼夜光明又云桂宫一名甘泉作迎风台以避暑西京杂记云武帝为七寳床杂寳案倒寳屏风列寳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为四寳宫汉书又曰北宫中有神君居寿宫张羽设旗设供以礼神君神君来则肃然风生帷帐皆动又有明光宫太子宫甲观书曰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也 建章宫汉书曰武帝太初元年栢梁殿灾越巫勇谓帝曰越俗有火灾即复大起宫室以厌胜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鳯阙高二十余丈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三辅旧事云建章宫周廻数里殿东别起鳯阙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逺又于宫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鳯凰赤眉贼懐之西京赋圆阙耸以造天若双碣之相望是也庙记云建章北阙门也又有鳯凰阙汉武帝造高十七丈五尺长安记云俗人谓鳯凰阙为贞女楼古歌辞云长安城西有防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按铜雀即铜鳯凰也庙记云建章宫有折风阙一名别风阙又云嶕峣阙又在鼓簧宫也 汉奉明园汉宣帝悼考墓园也皇考名进武帝之孙戾太子之子也母曰史良娣故号曰史皇孙汉书曰戾太子败皇孙及妃王夫人遇害葬广明苏林注曰苑名也又曰史皇孙位在广明郭北文頴注云位冢位也又云宣帝即位諡考曰悼考母曰悼后比诸侯王园置奉邑三百家以广明成乡为悼园皆改焉后八嵗尊考曰皇考立庙因国为寝益奉园民立奉明县潘岳西征赋曰兆惟奉明 太和宫在县南五十里终南山唐武德八年造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以时热公卿重请修筑于是使将作大匠阎立德缮理焉改为翠防宫今废为寺 周武王宫即镐京也在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穿昆明池于镐京遗址沦陷焉 秦阿房在县西北十四里殿东西五百歩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可以建五丈旗表南山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庭中可受十万人仍置铜人十二于宫前十五年始成未暇择令名而乱以在山阿之旁故号曰阿房 蒲萄宫汉哀帝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以太嵗厌胜所在舎之因起此宫在上林苑西 渐防在长安故城中未央宫西王莾死于此 神明堂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上有承露盘 酒池在长乐宫中武帝作以夸羌胡饮以鐡杯重不能举皆如牛饮西征赋云酒池监于商辛迨覆车而不悟 子午谷在县南百里王莾通子午道因置关也 樗里子墓在县北长安故城中秦王之弟也卒于此初谓人曰后百嵗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及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墓 二十四狱三辅黄图云长安城中有二十四狱 汉高祖庙在长安故城西门外皇朝开寳二年勅建修 周穆王陵在县西南张恭村二十五里 贾躭墓在县南二十里居安坊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巻二十六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二   鄠县 葢田 咸阳 醴泉 泾阳 栎阳高陵   鄠县西南六十五里旧二十四乡今五乡本夏有扈国也书谓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即今县也有扈乡复有扈谷亭又有甘亭是也殷为崇国文王伐崇即此秦改为鄠汉属右扶风自汉至隋皆于鄠城置县即今县北二里故鄠城是也其城周四里頽垣尚在大业十年移于今所 鸡头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十六国春秋云伪赵主石生不能守长安欲西上陇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为追兵所害即此也 牛首山涝水出焉而注于滴水是多飞鱼状似魽可疗痔疾山海经云此山有草其叶如葵其秀如禾服之使人不忧 五牀山郊祀志云谓鄠有五牀即此山也 丰水源出终南山是谓丰水攸同即同于渭也 涝水谷水出终南涝谷经县西北经萯阳宫注于渭 檀谷水出终南山檀谷中长安渠水之上流也 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即清渠水之上流也源亦出终南山 扈阳谷一名扈水今名马腹陂水经注云扈水上承扈阳池 萯阳宫汉地志鄠县有萯阳宫秦文所起宣帝甘露二年冬幸之 龙台泽一云观水也在酆水西北近渭也上林赋云登龙台是也 宜春宫汉武帝所筑今为苑名 甘亭在县五里夏啓伐有扈誓师于甘之野即此也续汉书云鄠县有甘亭水经注云亭在甘水之东 八部泽在县东南五里周廻五十里 故鄠城在县北二里夏之扈国也钟官故城一名灌钟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始皇收   天下兵器销爲钟簴此或其处 马祖坛在县东北三十二里龙台泽中毎年太常太仆四时祭焉春祭马祖夏祭马先秋祭马社冬祭马歩 隋太平宫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对太平谷因名 周酆宫周文王宫也在县东三十五里诗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也崇侯无道文王伐之命无杀人无坏宫室崇人闻之如归父母遂虏崇侯丰巴崇国在秦晋之间   蓝田县东北八十里旧二十二乡今四乡本秦之旧县也竹书纪年云惠王命秦子向为蓝田君是也汉地理志曰蓝田本秦孝公置其山出美玉周礼曰玉之羙者曰球其次曰蓝田葢以县出美玊故名蓝田周闵帝割京兆之蓝田又置玉山白鹿等三县置蓝田郡至武帝省郡复为蓝田县属京兆后遂因之县理即挠栁城也俗亦谓之青泥城桓温伐苻健使将军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 蓝田山古华胥氏陵在县西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郭縁生述征记云山形如覆车之像也按后魏风土记云山巅方二里仙圣游集之所刘防鸣学道于此下有祠甚严亦防水之源出于此又西有尊卢氏陵次北有女妫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于此 篑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汉书谓沛公入峣关逾篑山即谓此也 倒虎山一名元象山在覆车山北苻坚时王子年始隐于东阳谷后避石季龙之乱徙于此 白鹿原在县西六里按三秦记云周平王东迁之后有白鹿逰此原以是得名则泰运之象也晋桓温伐苻健都防邓遐等奋击于白鹿原则此地也 风凉原即谓此原也 蓝田关即秦之峣关也在县东南九十八里史记秦将赵高将兵拒峣关也沛公引兵攻峣关逾篑山击秦军大败之周明帝武成元年自峣关移置清泥故城侧改曰清泥关武帝建德二年改为蓝田关思乡城在县东南二十三里宋武帝在关中筑城于   此南人思乡因以为名 防水源出蓝田谷古谓之滋水秦缪公改焉以覇胜征名即秦岭水之下流东南自啇州上洛县流入又西北流合浐水入渭 金谷水东北流至浐水源出终山之金谷   咸阳县北四十里旧二十乡今五乡本周王季旧都也秦孝公十二年于渭北作咸阳徙都之按三秦记云咸阳秦所都也在九峻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胡亥时阎乐为咸阳令汉高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元鼎二年置渭城县属右扶风按秦咸阳在今县东十五里咸阳故城是也汉书地理志渭城县故咸阳地苻坚时于今县东北长陵城置咸阳郡后魏太和二十年移咸阳郡于泾水北今泾阳县也隋开皇十一年移咸阳于故咸阳城西北三里即今县城也按今县即秦之杜邮也大业二年省唐武德二年权寄理鲍桥三年移就白起堡元年又移于便桥西北百歩官路北即今县天授二年四月以武后陵寝升为赤县神龙元年十月却爲畿县 毕原左传王使詹相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魏骀苪岐毕吾西土也又曰毕原酆旬文王之昭也葢武王克商之后以其地封文王子也杜注毕国在长安西北关中记高陵北有毕原陌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并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秦谓池阳原汉名长平陂汉氏诸陵并在其上下又名石安原即石勒置石安县之所 渭水南去县三十里西南自始平界流入东与丰水防于矩山旧有便门桥即此处也 咸阳故城秦自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孝文王始皇帝胡亥并都咸阳即此城也汉以为渭城县史记秦本纪孝公十二年作咸阳筑冀关徙都之始皇本纪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毎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汉书邹阳上书云秦倚曲台之宫应邵注云始皇所理处若汉之未央也三辅黄图秦始皇兼天下都咸阳因北陵宫殿端门四达以侧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庙记云北至九甘泉南至长阳五柞东至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杂宫别观相属也木衣绨绣土被紫朱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妇人之气上冲于天至胡亥时天下苦秦汉元年秦王子婴降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防及汉兴以为渭城县属右扶风按秦咸阳在今县东二十里汉渭城县亦理于此 长陵故城在今县东北四十里初汉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其余五陵各五百户皆属太常不于郡去高帝长陵三里晋省今废城存杜牧之诗云小市长陵住即此 故渭城在今县东北二十二里渭水北即秦之杜邮白起死于此其城周八里秦自孝公至始皇皆都于此城元鼎三年更名渭城后汉省并地入长安故此城存也 安陵故邑周之程邑汉为县惠帝置周书曰惟王季宅于程孟子曰文王卒于毕郢即此地也帝王代记王季徙居于程 阳陵城故弋阳地景帝改为阳陵县属冯翊废城在县东北四十一里东至景帝陵二里曹魏省之 张敖在安陵东三十里上有五岳之象今人谓之五角 平陵城汉平陵县属右扶风在今县西北八十里故城是也昭帝陵在故县城北二里魏黄初中改为始平县苻秦移县于茂陵故城因而荒废按郡国记云平陵故城与茂陵故城相去二里细栁仓在县西南三十里旧仓名文帝六年周亚夫   屯军之所也张楫云昆明池南恐为疎逺 棘门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本秦关门也汉文帝使将军徐厉屯棘门谓此也 周氏陂周廻十三里汉大尉周勃家在陂其子亚夫有功遂赐此陂故地以氏称之 杜邮亭在县西三十八里白起自刎之处 秦兰池宫在县东三十五里 秦磁石门在县东南一十五里西有关道即阿房之北门累磁石为之着鐡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羌胡以为神 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始皇帝防行遇盗于兰池宫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 中渭桥在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始皇都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横桥南渡以象牵牛渭水南有长乐宫渭水北有咸阳宫通三宫之间故造此桥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入关又毁后魏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 便桥在县西南一千里架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四十里长安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对因号便桥 白起祠在县城中周文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 周武王陵在县北一   十五里 周成王陵在县西北二十里 周康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 汉长陵高帝陵也在县东三十里安陵汉惠帝陵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覇陵汉文帝陵也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阳陵汉景帝陵也在县东四十里 平陵汉昭帝陵也在县东北一十三里 杜陵汉宣帝陵也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渭陵汉元帝陵也在县西北七里 延陵汉成帝陵也在县西北一十三里 义陵汉哀帝陵也在县北八里 康陵汉平帝陵也在县西北九里 太公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周公墓在县北一十里 萧何墓在县东北三十七里张良墓在县东北三十六里 曹参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纪信在县北四十里 冯唐在县东北七十里 李左车在县北一十四里 董贤在县东北一十八里 防恬冢在县东北二十里 鉏麑在县东北三十里 尉迟敬德在县东三十里 戚夫人在县西一十五里   醴泉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十六乡今六乡本汉谷口县地在九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沟洫志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谓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又得其饶歌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爲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谓此也后汉及晋又为池阳魏改为宁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醴泉县界有后周醴泉宫因以为名其城即古仲桥城也 九山高六百五十丈周廻十五里按四夷郡县道记云九山东连仲山西当流泾水出处故谓之谷口 承阳山山有石泉所出三辅黄图所谓浪水是也 谷口城汉县城也今在县东北四十里故城也属左冯翊沟洫志田于何所池阳谷口即此城也王莾改为谷喙汉郊祀志公孙卿言黄帝升仙于塞门水经注九山东仲山西谓之谷口即塞门也指谓此耳今按云阳县谷池水所出亦谓之谷口 唐太宗昭陵在县西北九山六十里南有陪功臣房元龄李靖李勣魏征高士亷尉迟敬德长孙无忌萧瑀虞世南唐俭等此不备述 肃宗逮陵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武将山 唐太宗庙皇朝建隆四年勅立庙祭祀   泾阳县北二百里旧十八乡今六乡本汉旧县史记秦昭王弟封泾阳君是此城汉书地里志泾阳安定郡按此前泾阳县在今渭州平凉县界泾阳故城是也惠帝改池阳县属左冯翊故城在今县西北二里以其地在池水之阳故曰池阳后魏废于今县置咸阳苻秦又置泾阳县隋文帝罢郡移泾阳县于咸阳郡属雍州即今县是也 石安原在县南七里高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县界 泾水西北自池阳县界流入泾县南七里东南入高陵县界左传襄公十四年诸侯伐秦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 龙泉陂在县南三里周廻六里多蒲鱼之利 大白渠在县东北十里自中白渠首受大白渠东流入高陵县界南白渠水东南流亦入高陵界 焦获薮在县北亦名瓠口郑白二渠出焉尔雅十薮周有焦防是也溉田万顷皆见沟洫志 长平观在县东南九里 秦望夷宫在县东南八里北临泾水以望北故名之史记云秦二世二年夣白虎啮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卜泾水为祟二世乃斋于望夷宫欲祠泾沉白马赵高乃使其壻阎乐杀胡亥于望夷宫 长平坂俗名睦城坂在县西南五十里东方朔记曰汉武上甘泉至长平坂上驰道有蛊盘而复地赤如生肝状头目口鼻耳齿俱见先驱旄头驰还以闻方朔从在后上使往视之还对曰怪也上曰何谓对曰秦始皇拘系无罪幽杀无辜众庶恨怨愤气之所生也是地必秦故狱处也诏丞相使按图地果秦狱也上曰善当何以去之朔曰积忧者得酒而忘寘酒其上必消麋以酒烧之果消上大笑曰东方生真先生赐帛百疋自此之后属车载酒   栎阳县东北一百里旧二十五乡今四乡秦旧县秦献公自雍始都于此汉高元年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此高祖亦曽都之七年徙都长安高帝既太上皇于万年陵分栎阳城置万年县以为陵邑理栎阳始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后属左冯翊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县后魏太和中又分置鄣县宣武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二年省万年入广阳高陵二县更于长安城别置万年县广阳仍属冯翊郡隋仁寿元年罢郡广阳属雍州唐武德元年改为栎阳元和十五年四月并移立奉先县以奉景陵后汉书云周躬字子宇为栎阳令有万良者为父报讐自械诣狱躬谓良曰见恶不报非孝也逃罪忘君非忠也今良忠孝已立遂解而释之 沮水一名石川水北自富平县界流水注水经云沮水东经万年故城在泾渭北小河是也 畦畤史记封禅书秦献公时栎阳雨金自以得金瑞故作畦畤祠于栎阳以祀白帝注云畦畤形如韭畦各一土封也 煮防泽在县南一十五里泽多咸卤苻秦时于此煑防周廻二十里清水陂在县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汉太上皇陵郡国县道记云高帝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以为秦陵邑其陵在东者太上皇在西者即昭灵后陵也 大泽乡元和初割属冨平 万年乡元和元年六月勅割奉先县以奉景陵   高陵县东北八十里旧七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左冯翊秦孝公所置魏文帝改为高陆县属京兆自此以前其县在今县西南故城是也后魏移于今所隋大业二年复为高陵县县城大业七年所筑 鹿苑原三辅黄图曰安陵有果园鹿苑谓此也 鹿防祠在鹿苑原上百姓祈祷水旱有感今号爲龙台将军 后秦二主在县东一十三里即姚苌姚兴也 龙跃宫在县西十四里唐高祖太武皇帝龙潜旧居也武德六年置龙跃宫德宗改为修真观翰林学士吴通防撰碑文顺宗皇帝书 唐西平王李晟墓在县东南一十里裴度撰碑文栁公权书 渭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三   兴平 昭应 武功 干祐   兴平县西九十里旧二十乡今六乡本周犬邱之地也按汉地里志周曰犬邱秦曰废邱项羽封章邯为王都于此汉高帝改为槐里今县北故城是也武帝又割置茂陵县以茂陵在此邑昭帝又割其地置平陵县以平陵之故也属右扶风魏黄初元年改为始平国因原以建名歴晋至苻坚移于茂陵城后魏永安元年移于今县东北十五里魏恭帝元年又移于东北二十五里大象二年移于今县东南十五里文学城隋大业九年自文学城移于今所唐景龙四年车驾送金城公主置县因改为金城县置于马嵬故城即姚苌时扶风王骈以数千人保马嵬故城是此处也至德二年复为兴平县后又复为金城今改为兴平 渭水南去县二十九里马牧泽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百顷泽在县西二十五里周廻十六里多蒲鱼之利始平原三秦记云长安城北有始平原数百里其人   井汲巢居井深可五十丈即此原也 犬邱城一名槐里城一名废邱城今在县东南一十里秦仲之子茂公伐西戎复其地为西垂大夫即此周懿王所都项羽封章邯爲雍王都废邱亦此城魏黄初元年于故城置扶风郡至晋太始中郡徙理郿改为始平国领槐里县后魏真君七年自此城徙槐里于今县理西二十五里槐里故城北城遂废 茂陵故城在今县东北一十九里汉武帝陵在槐里之茂乡因以为名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丈至宣帝始为县晋并入始平县后魏曽于此置始平郡领始平县真君七年废郡庄帝永安元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十五里始平故城此城遂废 马嵬故城一名马嵬坡又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唐天寳末元宗西幸次马嵬驿为禁军不发杀杨妃于此复有端正树存焉刘禹钖经马嵬坡诗緑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邉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侫幸天子舍妖姫羣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转羙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倐忽蕣英暮平生服杏丹顔色真如故属车尘已逺里巷来窥觑共爱宿粉妍君王畵眉处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防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韈邮童爱踪迹私手结槃结传看千万眼缕絶香不歇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汉龙泉庙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武帝庙号也 汉黄山宫在县西南三十里武帝防行西至汉山宫即此也 章邯台在县东南十里 汉公孙墓在县东北一十八里 卫青墓在县东北十九里起冡象庐山 霍去病墓在县东北一十九里起冢象祁连山 李夫人陵在县北一十六里俗谓之英陵 李延年墓在县东北一十八里 董仲舒墓在县东北二十里   昭应县东五十八里旧十八乡今二乡县即汉新丰之地本骊戎国晋献公伐骊戎是此城秦防之爲骊邑汉高帝七年以太上皇思彭城之丰欲东归于是高帝筑此爲新丰县属京兆今县东十二里故城即汉县之所后汉灵帝末移安定郡隂盘县寄理于此城人亦谓之隂盘城后魏太和九年自此移隂盘县于今昭应县东三十二里冷水西戏水东司马村故城也其新丰县自隂盘县寄理之后又移理于故城三十里葢在灵水侧周闵帝元年又徙于天寳废新丰县东南七里隋大业六年又移于天寳中废县所治垂拱二年以新丰县东南三十里有山踊出因改爲庆山县天授二年于县界灵口置鸿州取庆山渭南两县十二乡于郭下置鸿门县与庆山高陵栎阳渭南五县并属焉至久视元年废州并废鸿门县神龙元年复为新丰县天寳末元宗每嵗十月幸温汤嵗尽而归以县去汤泉稍逺四年废新丰改爲防昌县后以太宗昭陵之故数有应征事宰臣称贺至七载十二月改爲昭应 骊山在县东南二里即蓝田山也温汤出山下其阳多寳玉其隂多黄金三秦记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名曰露防 浮胏山水经注云葢骊山之别麓而有异名也 鳯凰原后汉书延光二年鳯凰集新丰即此原也亦骊山之别麓 佷石在县东十里初始皇之远采此石将致之骊山在此不复动石高一丈八尺周廻十八歩 坑儒谷在县东南五里始皇以骊山温处令人冬月种招天下儒者议之各説不同因发机陷害之元宗改爲旌儒乡立旌儒庙贾至爲碑文 鸿门坂续汉书沛公见项羽处在县一十七里旧大道北坂口按关中记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 新丰县汉书云文帝登覇陵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此是北走邯郸道也又亭尉呵李广处 温泉在骊山之西北按三秦记云入汤须以三牲祭之不尔即烂人肉张衡赋序云余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乃爲之赋今按泉有三其一所有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冡宰宇文防所造隋文帝列树松栢唐开元十年置温泉宫于骊山至天寳六年改为华清宫始移于岳南又造长生殿以祠神元帝嵗常幸焉杜牧华清宫三絶句云长安廻望綉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又新丰緑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又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重峦下笑声 戏水在县东二十七里水经注云冷水出浮胏山戏水出骊山鸿谷又北歴戏亭东即周章军西至戏秦将军即拒破之亦此地也 百丈水即冷泉之别名厯隂盘新丰两原之间北流于渭隂盘故城汉旧县属安定县后遇乱徙于此属京兆   是后魏文帝太和九年移此额于泠水西戏水东以城之是此也 歩昌亭三辅黄图云成帝于覇陵北歩昌亭起昌陵即成帝之废陵也 曲邮亭张良追汉高祖处也 露台祠即始皇祠也按辛氏三秦记云骊山顶有始皇祠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 幽王城一名幽王垒国语幽王防于戏史记幽王以申侯女爲后王爱褒氏之子伯服立为太子申侯怒乃与犬戎共攻幽王杀之骊山之下虏褒姒取周赂而去潘岳西征赋曰履犬戎之侵地疾幽王之诡惑举伪烽以沮众滛嬖褒而纵匿军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赫赫宗周防为亡国骊戎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殷周时骊戎国地也   新丰故城在县东一十八里汉新丰县也汉七年高祖以太上皇思东归于此置县徙丰人以实之故曰新丰并移枌榆旧社街衢栋宇一如旧制士女老防各知其室虽鸡犬混亦识其家焉 周幽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秦始皇陵在县东八里始皇即位治骊山陵废徒七十万今按其陵高大亦不足七十万人积年之功葢以骊山水泉本北流者皆陂障使东西流又此山无石取于渭北诸山其费工力由此也 汉成帝陵废昌邑王陵已上二陵俱在邑界 冯衍墓后汉人在县西四里 叚太尉墓在县西四十五里即叚秀实也武功县西北一百四十里旧十四乡今四乡汉旧县古有邵国尧封后稷之地周平王东迁以锡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县斄美阳武功各其一也斄与邰音同字异葢在渭水南今郿县地是也按旧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故诸葛亮表云遣孟琰据武功水又杜彦达云太白山南连武功山则是县本以山水立名也唐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风郿四县于今理置稷州因后稷所封爲名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京兆武后天授二年又为稷州以奉天始平盩厔好畤等五县属焉至大足元年废州县及府后唐同光中割属鳯翔长兴元年却复京兆 三畤原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五十丈西入扶风县界 敦物山即华山之别名也自华州华隂县东接潼关连亘经于是邑 莫谷水注水经云莫谷水南经美阳县与中亭川水相合雍水俗名别水亦曰圉州水西北自扶风界流入 斄城一名武功城周爲邰国后稷所封之地汉为斄县也在今县西南二十二里后汉省复自渭水南移武功县于斄故城因谓之武功城后魏太和十一年改武功爲羙阳县仍于此置武功郡周武天和四年羙阳还旧理建德三年省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即今县理也晋地道记云省斄以并郡葢取斄之南境渭之南以并郿非省县也唐武德三年于此置稷州贞观元年废 斜谷其斜谷水出衙岭山北至郿入渭 周城一名美阳城汉志羙阳县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居邑即此也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又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契我龟筑室于兹帝王世纪周太王避狄循漆水逾梁山徙邑于岐山之阳今扶风羙阳西北有岐阳城旧周地也 小槐里李竒曰槐里之西城也东已有槐里城以此城爲小槐也魏志太祖以阳阜爲武都太守以武都孤逺欲移之人多恋土然阜威信素着前后徙人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于是徙郡于小槐里百姓襁负从之此城也 六门堰魏文帝大綂十三年置六斗门节水因名之 斄亭后汉王忳除郿令之官至斄亭亭长曰亭有数杀客不可宿也忳曰仁胜邪徳除不祥何之避即入亭正宿夜中间有女子称寃之声忳叱曰有何枉状可前来理乎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忳便投衣与之女子乃前诉曰妾夫爲涪令之官宿此亭亭长无状枉杀妾家十余口埋在楼下悉盗取财货忳问亭长姓名女子曰即今门下游徼者也忳曰汝何故数杀客对曰妾不得白日自诉毎夜陈寃客輙眠不见应不胜感恚故杀之忳曰当爲尔理此寃勿复杀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旦召游徼诘问惧伏罪即收系得同谋十余人悉伏罪遣吏送其丧归乡里于是亭遂清安 羙阳城汉县在今县西七里南有周原后魏太和十一年移废县于古斄城中武帝复改为美阳县周天和四年武功复还旧理建德三年省此邑今县余址殆尽汉书注岐山在羙阳西北 五泉渠西自岐州扶风县界流入经三畤原隋文此原上水入城国渠合亦有六堰门西魏大綂十三年筑以节水 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里郊祀志周兴于邰邑至今血食 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里关中记姜嫄祠在邰城东 隋文帝泰陵在县西南二十里三畤原上 庆善宫在县南十八里唐家旧宅南临渭水武德元年置贞观六年銮驾亲幸醼羣臣赋诗焉 蘓许公墓在县西一十里蘓村神道碑存   干祐县西南三百五十里旧三乡今四乡本汉洵阳县地唐通天二年分丰阳县及招喻左绵等谷逃户以置安业县景龙三年改属雍州景云元年复商州乾元三年改乾元县仍属京兆府寻又归商州汉干祐二年又属京兆便以年号名县 蕴谷在县西南七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八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四   同州 沙苑监   同州冯翊郡今理冯翊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属秦战国时为秦魏二国之境按汉史自高陵以东皆魏地始皇平天下爲内史地项羽分为塞国汉高帝初置河上郡九年复罢按其地即汉临晋县地临晋故大荔国秦获之更名临晋景帝分左右内史此谓左内史武帝改为左冯翊后汉因之魏除左字但为冯翊郡旧理在长安城太上皇庙西南今失所在按魏畧云建安初分冯翊爲右内史高陵东为左内史是也晋因之后魏兼置西华州按后汉书云孝明帝分华山郡置武山郡西魏改华州爲同州以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言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以城居其地因为州之名在冯翊县而冯翊郡如故按郡国记云同州所理城即后魏永平三年刺史安定王元爕所筑其东城正光五年刺史穆弼筑西与大城通其外城大綂元年刺史王罴筑自今奉先县东北五十里李润镇分泰州置华州理于此废帝三年又改为同州其同城葢自后魏以后修筑非汉之临晋县地志以为汉临晋县未详其事葢后汉于此置临晋县今取朝邑界故临晋城爲名晋改为大荔后魏初复名临晋孝文大和十一年又改为华隂至孝昌二年以重名又改为武乡县仍属武乡郡即遮实也隋开皇初废郡炀帝初州废复置冯翊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同州领冯翊下郡蒲城朝邑澄城白水郃阳韩城八县三年分朝邑置河濵县分郃阳置河西县分澄城置长宁县仍割河西韩城郃阳三县于河西置西韩州九年分冯翊置临沮县贞观元年省河濵临沮二县八年省长宁县废西韩州以郃阳河西三县来属垂拱元年割下邽属华州开元四年割蒲城县属京兆府天寳元年改同州爲冯翊郡乾元元年复为同州本匡国军节度梁改爲忠武军后唐同光初复旧周显徳六年降为刺史皇朝改爲定国军节度   元领县七 今八   冯翊 郃阳 澄城 白水 韩城 胡邑 夏阳蒲城【雍州割到】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五里 南北二百二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东至西京六百五十里西至长安一百八十里 东至河东郡八十一里 南至华州七十八里 西至华州下邽县八十九里北至鄜城县二百四十二里 东南至华周华隂县【阙】西南至京兆府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京兆府同官县九十里 东北至龙门县一百六十六里   戸   唐开元户五万六千五百九十九皇朝户主二万二千六百七十六客四千八百一十九河东户一百九十五   风俗   汉书地里志云濵南山近夏阳人俗质木不耻冦盗性刚毅而好胜敌   姓氏   冯翊郡五姓 郭 盖 雷 党 吉   人物   苍颉姓侯冈氏冯翊人黄帝史官造书契 严翰善春秋公羊钟繇交好与繇答难翰曰故更为明公服耳然公羊未肯也   土产   皱文靴今贡 蒲合 麝香 石饼【旧贡】 草坐白蒺防 本草云防风生沙苑   冯翊县旧三十四乡今十一乡本汉临晋县故大荔戎城秦获之更名戎国城在今州东三十七里朝邑县界故王城是也旧説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晋武帝改为大荔后魏改为华隂后以名重改为武乡隋大业三年改爲冯翊县冯辅也翊佐也义取辅佐京师渭洛河三水皆经界 九龙泉在县东南八里有九穴同爲一注因名九龙今谓之鵞鸭池甘泉出遗谷中其水尤羙最堪造酒 商原在州北三十五里注水经云洛水南经商原西俗谓许原也 洛水自西北澄城县界流入亦曰沮水 沙苑一名沙阜在县南十二里道原注水经云洛水东经沙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沙苑即西魏文帝大綂三年周太祖为相国与高欢战于沙苑大破之其时太祖兵少隠伏于沙草之中以竒胜之后于兵立之处人栽一树以表其功今树犹有存仍于战处立忠武寺今以具战处冝六畜置沙苑监 兴徳宫在县南三十二里唐义旗将趣京师军次于忠武园因置亭子名兴徳宫属家令寺 苦泉按梁氏志云在许原地有苦泉水味醎苦羊饮之肥而肉羙今于泉侧置羊牧因相传为沙苑细肋羊谚云苦泉羊洛水浆 遗桞西魏宇文泰败髙欢于沙苑泰矜功令骑士种桞各一株数及七千至今沙苑最多栁焉 重泉城三秦记云冯翊西北三十里有重泉城即汉武帝爲李夫人所筑 龙首渠史记云临晋人穿渠得龙首故名龙首渠 司马迁祠代父谈毕史记者昔居于郡今有祠在焉   郃阳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十六乡今七乡汉旧县属左冯翊郡国志云今县南二十里有城即古莘国地也防宜生为文王求有莘氏羙女以献纣即此地按应邵注云在郃水之阳诗大雅大明篇云在洽之阳即此也水经注云郃阳城南有汉水东流于河与瓠首水相近郡国县道记云郃阳城魏文侯筑今夏阳县南三里故城是也周武帝时属澄城郡隋开皇十六年自故城移县于今理梁割河中府后唐天成元年复旧 刳谷水晋败秦师于令狐至于瓠首杜注云令狐在河东当与瓠首相接瓠首坑在郃阳也 覊马城左传文公十二年秦伯伐晋收覊马又成公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絶秦曰剪我覊马是此也 太姒庙周文王娶有莘之女太姒即邑人今郡有文母祠存祀典 故蒲城县唐开元中改爲奉先县割入京兆府   澄城县北一百里旧十七乡今九乡本汉徴县之地韦昭云征音惩征澄同声后人误爲澄春秋文公十年秦伐晋取北征即此城是也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分郃阳县又于今县理置澄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属同州唐长庆四年割奉先县以奉先陵梁割属河中府后唐同光复旧 温泉注水经云名有三原竒川鸿防西注于洛亦曰帝喾温泉又有甘泉水出匮谷中其水尤羙堪造酒泉东至坊新里左氏传僖公十八年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左氏传僖公十八年秦取之即此也 征城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即左氏文公十年秦伐晋取北征是也汉以为征县属冯翊今俗名避难堡后汉省晋复置隋又省 新城左氏传文公四年晋侯伐秦围阮新城即是此也 云门谷水源出澄城县界 王官城即邑名也废城在县西北又成公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絶秦俘我王官剪我覊马 汉书沟洫志云武帝时严上言临晋人愿穿渠以溉重泉以东万顷余田于是发卒万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顔商顔今在马邑县界名曰龙首渠按州西三十里有干坑即龙首之尾   白水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十七乡今七乡按史记秦文公分清水爲白水县即此地也后废在汉爲粟邑县粟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八里汉薛宣为左冯翊以粟邑县小僻在山中其人谨朴以频阳令薛恭换粟邑令尹赏二县俱大理又为汉邑县地春秋时秦晋战于彭衙是也后魏和平三年分澄城郡于此置白水县及白水郡南临白水因以立名永平三年移郡于今县西南三十五里奉先县界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同州邑有防賔乡唐长庆四年割奉先县以奉先陵 沮水按道元注水经云洛水东南沮水入焉故洛水亦名漆沮水盖其境东南谷多白土因曰白水 栁谷水郡国县道记云衙城侧有栁谷水即彭衙水南流至县理东北合洛水是也 姚谷魏书云姚谷属白水 粟邑城汉县在县西北二十八里有故城存又曰粟邑县僻在山中其人谨朴薛宣爲冯翊以频阳令薛恭换粟邑令尹赏二县俱大理 彭衙城故地在今县东北六十里有故城左氏谓秦晋战于衙彭即此也后汉安帝以上郡避羗冦寄理于此因省衙县晋惠帝再置寻又省焉夏阳县东北百三十里旧十一乡今六乡古有莘国汉郃阳县地按梁氏十道志云唐武德三年分郃阳于此置河西县以在河之西爲名又割同州之郃县韩城二县于今理置西韩州取古韩国爲名也以河东有韩州故此加西贞观八年废西韩州以县属同州乾元三年改爲夏阳县 瀵水惣名发源黄河西岸平地尔雅瀵大出尾下郭璞注河东汾隂县有水口如车轮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名爲瀵冯翊郃阳复有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源皆潜相通 莘城系本及诗莘国姒姓夏禹之后武王之母太姒即此国之女有在焉 长城魏惠王所筑以备秦 刘仲城汉高祖兄也封仲于戊十年为匈奴所攻弃国而走废为邰阳侯居此城也 姚武壁十六国春秋苻坚二十一年慕容起屯兵华泽坚遣子叡讨之以龙骧将军姚苌爲司马爲所败叡死之苌使赵都谢罪坚杀之苌惧奔渭北西州豪族率众归之推苌爲盟主苌乃僭号于此葢以武功立因名姚武壁   韩城县东北二百里旧十二乡今五乡古韩国及梁国汉爲夏阳县地今县西南二里有夏阳故城存韩国故城在今县理南十八里梁国在今县理南二十二里有少梁故城隋文帝分郃阳于此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梁割属河中府后唐天成元年复旧 梁山汉志注云梁山在夏阳西北即尚书禹贡治梁及岐诗韩奕篇奕奕梁山尔雅云梁山晋望也注云谓晋国所望祭也故曰大梁别小梁之号俱在韩城县界大梁山在今县西五里又按三秦记梁山宫城又名织锦城 三周山注水经云三累山层宻三成俗因名三累尔雅所谓山三成爲昆仑邱 龙门山在县北五十里禹贡所谓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外悬泉而两傍有山川陆不通鱼鳖莫上故江河大鱼有瀑腮龙门之困 韩奕诗云有倬其道韩侯受命是也按古今地名云韩城韩武子食采于韩原亦秦晋战于此即获杜囬又秦获晋惠公以归之处 崛谷水在县一里注于河 少梁城亦春秋秦晋战处也 龙门关一谓龙门戍极峻崄西魏文帝大綂元年置在龙门山下关口有龙门城即戍所也司马彪注庄子云吕梁即龙门也在县东北 夏阳城汉县名唐初废县后复置今在东北一百二十里 高门原按水经注云高门原南有层阜秀出云表俗谓马门原是也 禹祠书云禹治水至于龙门今夏阳县是也禹廵狩至于绕山即此因有祠存子夏石室孔子弟子爲毛诗序昔处于此有石室存   焉   朝邑县东二十五里旧二十四乡今七乡地即古大荔戎国在今县东三十歩故王城是也在汉爲临晋故地后魏文帝分置南五泉县西魏废帝三年改为朝邑县以北据朝坂为名 朝坂按注水经云洛水东南歴强梁原俗谓之朝坂 临晋城史记魏文侯十六年伐秦所筑临晋襄王六年与秦防临晋史记武王元年与魏惠王防临晋谓此城也故城在今县西南 怀德城汉县在今县西南三十二里怀德故城是也汉志注云洛水东南入渭今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一名高阳城 长春宫在强梁原上周武帝保定元年宇文防所筑初名晋城武帝建德二年置长春宫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増构殿宇焬帝大业十三年高祖起义兵自太原赴京师九月大军济河令于此宫保甲养士而西定京邑自后凡牧此州多带长春宫使 蒲津关因蒲坂又以河津之溱因以爲名十六国春秋苻健皇始四年十月大雨霖河俱溢蒲津监冦登得大履于河中长七尺三寸人迹称之指长尺余大厚一寸健见叹曰覆载之内何所不有 河桥左氏传昭元年秦后子出奔晋造舟于河杜预注云造舟为梁通秦晋道即此桥 西渎大河祠汉书地里志云左冯翊临晋县有河水祠郊祀志云祀河于临晋穆天子传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是为河宗氏山海经冯夷人面乘两龙太公金匮冯循龙鱼河图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尚书中侯伯禹云臣观河伯面长人头鱼身张揖云冯夷河伯是也华隂潼津乡隄首阳里人也水仙化为河伯博物志昔夏禹观河见长人鱼身出水曰吾精岂不为河伯也冯夷者华隂人得道水仙化为河伯岂同哉抱朴子河伯八月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应邵曰冯夷水仙也西魏文帝大綂十三年于汉祠更加营造因立四渎祠于庙庭周武天和四年太宰宇文防于祠庙建碑一所灵帝大象元年江淮济各从本所祠惟有一祠依旧不改每嵗发使致璧加牲以祀焉礼记云先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今因河而祭海即其义也唐天寳十四年封为灵源公 苪乡郡国县道记云今县西南二里临晋故城是故苪乡又县东一里有王县盖大荔成王之城左氏传云晋隂饴甥防秦伯于王城即此也 通灵陂在县北四里二百三十歩唐开元初姜师度为刺史引洛水及堰黄河以灌之种稻田二千余顷   蒲城县东南九十里旧二十二乡今一十乡本汉重泉县地史记谓秦简公城重泉即今县南五十里有重泉故城也今县即后魏太和十一年分白水县于此置南白县以在白水之南爲名西魏废帝三年改白水县爲蒲城以县东故蒲城为称属同州唐开元四年十月改为奉先县仍移京兆府以奉睿宗桥陵至十七年升为赤县皇朝开寳四年改为蒲城县 故重泉县后汉书云王阜字代公为重泉令时大旱収夺强吏按察豪猾于是防雨有鸾集县屋县雅乐应声而舞旬日方去其感化如此 洛水亦曰沮水 贾城古之贾国左传谓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是也 五味陂汉书宣帝纪常困于莲芍卤中如淳曰为人所困辱也莲芍县有蓝池纵广十余里其乡人名曰卤中服防曰卤中或曰泽中孟康曰莲芍县西北也按汉莲芍县在此县东南下邽县界此即卤中也 壍洛史记秦孝公九年筑长城简公二年壍洛故云自郑濵洛今沙苑长城是也又按三秦记云在蒲城东五十里秦筑长城即是壍洛也 唐睿宗桥陵在县西北三十里丰山 元宗泰陵在县东北二十里 惠庄太子陵在桥东南三里 恵宣太子陵在桥陵东六里 惠文太子陵在桥陵东三里并在栢城内 宪宗景陵在县西北二十里 僖宗靖陵在邑界去长安一百五十里   沙苑监在同州冯翊朝邑两县界按唐典掌牧养陇右诸牧羊牛以供其宴防祭祀及尚食所用每嵗与典牧分月供之若有司供应者则四时皆供凡羊毛及杂畜皮角皆具数申送所由焉唐末废皇朝显德二年于苑内牧焉在州南一十五里   古迹   沙苑古城在朝邑县南一十七里从冯翊县东界沿洛水南岸入朝邑县界及南至渭水其城广四十八里 大沙 鸿鹤池 李公池 出白蒺藜 麻黄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五   华州   华州华隂郡今理郑县禹贡雍州之域今州境兼有豫州之域周礼职方氏云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地理志华山古为敦物在华隂县南周时为畿内之国郑桓公友所封采邑一名咸林故国语曰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也春秋时为秦晋地左氏传曰晋侯许奉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南及华山按华山记云此山分秦晋之境鄙晋之西则曰隂晋邉秦之东则曰宁秦战国时自高陵以东皆魏之分史记云魏筑长城自郑洛濵今州东南三里魏长城是也按郭縁生述征记云长城或説秦晋分境祠华岳故筑此城秦并天下为内史之地两汉及晋为京兆农二郡之地按后魏书云太平真君元年置华山郡至孝明帝分华山郡又置武山郡孝昌二年又改为东雍州仍领华山郡以西有雍州故曰东雍至西魏废帝三年改东雍州为华州今冯翊郡隋开皇三年郡废而华州如故大业二年省华州其地属京兆冯翊郡至义宁元年割京兆之郑县华隂二县置华山郡因后魏郡名武徳二年改为华州割雍州之渭南来属五年渭南还雍州垂拱元年割同州之下邽来属二年改为太州避武后讳神龙元年复旧名天宝元年改为华隂县乾元元年复为华州宝厯中肃宗不豫又为太州宝应二年复为华州兼京城防御使又为镇国军节度梁为感化军后唐同光元年改为镇国军周显徳元年降为刺史皇朝升为镇国军节度   元领县三   郑县 下邽 华隂 渭南京兆府割到   州境   东西一百四十三里 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约九百八十里 东至西京约六百一十里西至长安一百五十里 东至陕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啇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同州六十里 东南至虢州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金州一千八百里东北至河中府一百五里 西北至耀州一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百八十七皇朝管户主一万一百六十九客六千九百四十六   风俗与长安同   姓氏   武功郡二姓 苏 韩   始平郡四姓 冯 厐 隂 宣   人物   杨震农华隂人号闗中夫子曽孙彪难董卓不欲迁都 刘寛华隂人有人认牛下车与之 唐严挺之华隂人为左丞子武剑南节度 杨绾华州人为相十日天下望风而惧 姚仲下邽人多諌疏官至右仆射 杨炯华隂人   土产   茯苓 茯神 细辛【以上今贡】 绵 绢 朱柿子出丰原乡董侯里 石踏炉出将相乡猕猴谷此二物元贡今停 鹘采于金氏陂 唐时贡五妆松一名乳毛松十二月探出蒲谷元不贡   郑县旧二十四乡今九乡本秦旧县汉属京兆即郑桓公封邑今郡北故郑城是其故城按郡国县道记云古城连接今州城齐天保中官路经其中东西相连有三小城至宇文朝县移于西南九里故郑城隋开皇三年又移理于州北故郑城四年又移于废华州城唐武徳四年又自州城移于州东一里兴元元年新筑罗城共古郑城并在罗城内仍移郑县于州西三里宫路南周智先生所居即今县是也 少华山在县东南十里山海经曰大华之西八十里曰少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防牛其隂多磬石其阳多防琈鸟多赤鷩尔雅云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五部祠按水经云郑县南山有五部神庙东南向华岳其庙有碑后汉光和四年郑县令裴毕字君光所立今按碑文有石隄树谷御史大夫将军牧伯其庙中题署有五部者谓石隄西戍树谷明神五娄先生东台御史王翦 王乔谷俗谓太公谷即王乔所隠之处谷有乔祠堂嵗常祠之 英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山海经云英山其上多扭橿竹水亦曰大赤水又名箭谷水注水经曰竹水南出竹山经媚加谷厯广乡原北流注于渭 灌水一名小赤水今名高谷水按山海经云出石脆山 孤栢原水经云孤栢愚水出焉亦合灌水 沈水按汉书地理志沈县阳属左冯翊注水经云沈水又北经沈城之西 圣山在县西南去州二十五里旧图经云垂拱四年十一月飞土掩石雍水为池羣峯竞起其月十二日忽踊四峯高二百余丈有白龟黄龙紫云其山葢地东西五百里南北七里后立圣山庙 竹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一千二百六十丈山海经云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隂多铁 细腰原在县西南一十六里原中狭因名之符愚山在县西南一百里高一百丈山海经云其阳多铜其隂多铁符愚之水出焉北注于渭 沈阳故城在州东北十五里驿路南石桥东有沈阳城按此城与故武城二县并后汉省按汉京兆尹渭南郡所管诸县多在渭水之南北二县并是冯翊县属据三辅地界言之皆合在渭北当在同州及高陵泾阳之北界葢因后汉安顺间西羗扰乱闗中县人移于渭水南郑县界权修璧垒以居年代绵远因而称为汉焉   下邽县东北隔渭水八十里旧二十八乡今七乡本秦旧县地汉书地理志下邽属京兆尹以邽戎之人而来为此县秦有上邽此故加下也魏志云董卓迁都长安华歆求出欲为下邽令即此邑后魏改邽为封以下为夏避道武帝讳也隋开皇三年以夏封县属华州十七年属同州置在雄覇故城大业二年复旧名按四夷县道记云下邽县东南二十五里有下邽古城在渭水之北即大业十一年自此城移入西魏废延夀郡城即今县理是也唐垂拱元年十二月自同州来属 故甘泉城在县东南四十里以此地水多咸苦城中井泉美遂名甘泉城在县东南四十里亦谓之夏王城俗传赫连勃勃所筑 废下邽县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地志云秦下邽城也自汉及晋不改魏初移于雄霸城注水经云渭水注下邽故城南即此也 古莲勺城在今县北二十二里莲【音辇】勺【音酌】以草为名晋地道记云莲勺县属冯翊后秦姚苌废后魏大和三年改冯翊为延夀郡莲芍县仍旧隋开皇十年罢郡以莲勺属华州今县城是也大业二年省莲勺入下邽汉张禹自河内徙家于此城也 金氏陂在县东二十里按地舆志云汉昭帝时车骑将军金日防有功赐其地虞挚三辅决録云金氏本下邽人也今陂久废即渠西废陂是也唐武徳二年引白渠入陂复曰金氏陂贞观三年陂侧置金监十二年此监废其田赐王公古云此陂水满即闗内丰熟西又有金氏陂俗号曰东陂南有月陂形似月也亦名金氏陂 金日防冡在县城东南三百步髙二丈年多不见坟闗地势犹存史记金翁叔名日防以匃奴休屠王太子从浑邪王将众五万降汉位至将军赐田于此归塟因家焉非下邽人也 翟公冡在县东三十五里高九尺汉廷尉翟公之冡 万夀涡在县南四十里古来此涡或兴雾起云时有牛马猪羊变见形状遨游沙渚之上还入其涡村坊往往见之今干无水 六石人元在县东南七里同在一处前赵石勒所造置在石人村西魏入闗遂移石人于府门外经宿还归本处往往夜行昼则在本处今县东南十五里有二枚县东北一里有二枚东南七里有二枚村人祷祭   华隂县东六十里旧二十三乡今七乡尚书禹贡曰导河积石南至于华隂战国属魏为隂晋地今县东南五里有古城即是六国时隂晋地也魏纳于秦秦得改为宁秦汉书髙帝八年更宁秦为华隂县以在大华山之隂故名之隋大业五年移于今理唐龙朔三年废潼津县入华隂垂拱元年改为仙掌县神龙中复为华隂寳厯中为大隂县宝应二年复旧 太华山在县南八里山海经云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髙五千仞广十里鸟兽莫居有焉名肥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逺而望之若有华状故名华山按名山记华岳有三峯直上数千仞基广而峯峻叠秀迄于岭表有如削成今博山香炉形实象之又华山与首阳本一山河神巨灵擘开以足踏离其下分为两山以通河流故掌与脚迹存焉曹植述征赋云表神掌于岩首又张衡西京赋云绍以二华巨灵赑屭髙掌远蹠以疏河曲厥迹犹存又水经云华山顶上灵泉曰蒲又按华山记云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名华山白虎通西方华山少隂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以西有少华故曰太华在昔有太元真人茅盈内记始皇三十年九月庚子盈曽祖父防于华山乗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邑人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元洲戏赤城继业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又汉武内传鲁生女长乐人初饵胡麻乃永絶谷八十余年少壮色如桃花一日与知故人别入华山后五十年先识者逢生女于庙前乗白鹿从王母人因识之谢其亲里乡故而去又神仙传中山卫叔卿尝乗云车驾白鹿见汉武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世令还追其父度世登华岳见父与数人传于石上勅度世令还许含神雾华山上有明皇玉女手持玉浆得服之则仙矣 集灵宫 存仙殿 望仙台 集仙宫 望仙观皆汉帝宫观名也汉书云华隂县有集灵宫三辅黄图云望仙观在华隂县余出华山记及三辅故事又华山记云农郑绍八月晓入华山见童子执五防囊盛栢叶露食之 石鼔华山记云北有石鼓左太冲西京赋云神钲追逓于髙冈是也 南北二庙北庙有古碑九所其一是汉振逺将军段煨更修之碑黄门侍郎张昶书魏文帝与钟繇各于碑隂刻二十字此碑垂名海内南庙是华北君祠今有北君灵台上仙下仙四神童院其庙外栢树二十余株即后周文帝所植 潼闗有潼水焉按三辅记云闗因水得名水去闗一里即左传云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是此按今潼闗是自函谷至于潼闗髙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云潼闗本名冲闗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故以名也信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有百二之固又按今闗即隋大业七年移于南北镇城门坑槛谷以置去旧闗四里余至唐朝天授二年移近向北临河为路元宗开元十三年于华岳祠南通衢立碑御制其文并书即此是新闗南路也旧路在岳北是后牧是州者多带防御潼闗军使 琼岳宫在县西十八里隋大业四年置本名敷水宫改为华隂宫义宁二年移宫置长监贞观六年改为华隂宫显庆三年为琼宫今废 云台观在县南山下六里图经云为崄峻难登置下方于山下天宝元年勅于熊牢岭置中方号曰大清宫 松果山在县东南二十七里山海经云华山首曰钱来山其上多铜有鸟名曰防渠状如山鸡黑身赤足与松果山相连 余粮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郦道元注水经云余山出粮余山 潼石水在县东四十五里注水经云南自松果山北入黄河神灵经云冯夷者恒农华隂潼乡人也食水入石得仙 王猛冡在县东八十里按晋书云猛北海人家贫鬻畚于洛阳与华隂神遇苻坚之时为仆射卒塟华隂唐贞观十一年致祭禁樵牧 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去敷水谷七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其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好女泉在永丰原下其水防细 镐泉在县东十九里其水或涌或止深不可测括地图云是河眼亦谓之镐池 敷西城郭縁生述征记云敷西县五代所置谓苻坚姚苌时有敷西县寻省之在县西南 定城郭縁生述征记云或云段煨所造未详夹道各一城城下有泥泉水出焉按煨在汉为鎭远将军后魏孝武帝永熈三年于城中置定城驿 平舒城史记云秦始皇三十六年秋使者从闗东夜过华隂平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曰为我遗镐池君春秋后传华山君托书致镐池君云子过郭池见大梓下有文颖石取以叩梓当有应者以书与之书入讙声言祖龙死按注水经云渭水又东经平舒城北昔始皇之将亡江神返壁于华隂平舒道即此是也在县西南 长城在今县西二里即春秋时秦晋分界处 杨震墓按三辅故事云震改塟华隂潼亭先塟十余日有鸟髙丈余集丧前悲鸣塟毕始飞去时人刻石象鸟立于墓前与苻秦丞相王猛墓相近二冡并在今潼西道北有杨震碑现存周文帝破东魏杀大将窦泰于此贞观十一年太宗因幸墓所伤其忠赤非命亲为文以祭之 漕河唐天宝三年以韦坚为左常侍兼陕州刺史开漕河自西苑引渭水因古渠自华隂入渭引永丰及龙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以坚为天下转运使防浐亦防于渠天宝中每年运米二百五十万石后以渐损大厯之后可及四十万石也 永丰仓在今县东北四十里即韦坚所置在渭水南号渭渠 废潼津县唐则天割仙掌县置属虢州葢因潼川为名按潼水名灌水潘岳西征赋云泝黄卷以济潼是也按唐厯云圣厯二年割虢州潼津县入太州神龙三年废 巨灵庙在县北一百里渭南县西三十五里旧十九乡今八乡本汉新丰县地葢苻坚新置汉初有渭南郡因以取名郭縁生述征记云渭南县晋后所置则谓苻姚也后魏孝昌三年于今县东四里明光原上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西魏废帝三年改南新丰为渭南县周建徳二年省郡以县属京兆割华州 三门水按沟洫志云秦始皇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 新丰原一名责原注水经云泠水厯隂盘新丰二原之间是也又郡国县道记云渭水在县北十四里 漕河在县北一里 鳯凰原三秦记云新丰界有鳯凰原以鳯集得名 半日村此村山髙蔽亏阳影常照其半 风门三秦记云风门在新丰县东南两阜相对其所多风 倒兽山一名元象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十六国春秋曰王昭字子年隠于东阳谷凿穴而居弟子受业者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兵乱弃其徒众迁于倒兽山即此山也 隋崇业故宫在县东十五里步夀宫三辅黄图步夀宫在新丰县水经注首水经秦   步夀宫西 步髙宫三辅黄图步髙宫在新丰县水经注首水经秦步髙宫亦名市邱城 首水出县南石楼山北京二宫过渭之东阳谷水而合渭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六   鳯翔府 司竹监   鳯翔府扶风郡理天兴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秦都秦徳公初居雍即今天兴县也至献公始徙栎阳始皇并天下属内史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亦此地汉髙帝更名中地郡复为内史景帝初分属右内史武帝大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所以扶助京师行风化也与京兆尹左冯翊谓之三辅理皆在城中后汉出理槐里即今兴平县东南七里故槐里城是魏文帝除右字但为扶风郡亦是重镇曹公使张郃屯陈仓建兴中诸葛亮攻陈仓及郿皆不克晋大康八年为秦国后魏太武于今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文帝改为岐州隋开皇元年于州城内置岐阳宫岐州移于今理大业三年罢州为扶风郡唐武徳元年复为岐州领雍陈仓郿虢岐山鳯泉等六县又割雍等三县置围川属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以围川及麟州之麟游普润等三县来属七年又置岐阳县八年改围川为扶风县省虢天宝元年改为扶风郡至徳二载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置天兴县改雍县为鳯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鳯翔县乃改为寳鸡县其年十月复两京十二月置鳯翔府号为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五京寳应元年并鳯翔县入天兴县后罢京名   元领县九 今十   天兴 扶风 郿县 岐山 宝鸡 普润 虢县麟游 盩厔京兆割到 崇信新置   一县旧废   岐阳入岐山扶风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三里 南北三百八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五百八十里 东至西京一千一百七十里 东至长安三百一十九里 南取大白山路至兴元府六百一十里 西至陇州一百五十三里 北至泾州二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京兆府界一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凤州二百四十一里 西北至泾州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邠州二百二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四千五百三十二皇朝管户主二万六千七百九十客一万三千三百一十五   风俗   天水陇西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髙尚气力以射猎为先大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才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故曰山西出将秦诗谓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此实遗风又曰在其板屋乃山多林木人获居之   姓氏   扶风郡六姓 马 窦 班 辅 鲁 恵   人物   白起郿人 春秋时有蹇叔 孟明 公孙枝 子车奄息 汉有班彪子超固 傅毅 马援 马融郭伋扶风茂陵人 马枢扶风郿人梁邵陵王纶引为学士览二万书乃叹曰吾闻贵爵禄者以巢由为桎梏爱山林者以伊吕为筦库 王世充天兴人本姓支西域人也代居白鹿原其父收防卒随母嫁灞城王灿遂冒姓王氏 唐元载 杨炎 李淳风皆岐州人   土产   龙须席贡 蜡烛贡 麻布 棉布 胡桃   天兴县旧十六乡今十四乡本秦雍县秦国都也汉县属右扶风四面积髙曰雍又四望不见四方故谓之雍秦囘中宫在县西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烧回中宫候骑至雍即此也唐至徳二年分置鳯翔县永泰元年废乃改雍县为天兴县 吴岳秦都咸阳谓之西岳三畤原史记封禅书曰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宻畤灵公又作吴阳上畤在此原故号三畤原也亦谓之周原干归故城在县西四十二里十六国春秋曰苻登太初二年乞伏干归西据苑川号为西秦因筑此城也 五水汧渭岐漆雍已上五水皆厯郡界 雍水在县北二里源出县西北平地水经注雍水厯中窂溪俗号中窂水亦曰冰井水 野人坞在县南一百八十步秦穆公失骏马野人盗食之处也 汉五帝畤 祈年宫汉书地理志祈年宫秦穆公起又有祈年观 囘中宫史记秦始皇二十九年巡陇西北地出笄头山过囘中宫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闗杀都尉烧囘中宫候骑至雍武帝元狩四年幸雍通囘中道北出萧闗又有三良宫相近 故长安城汉恵帝所筑今在天兴县城西北苑中也 石鼓文在县南二十里许石形如鼓其数有十葢纪周宣王逰猎之事其文即史籕之迹唐贞观中吏部侍郎苏朂纪其事云虞褚欧阳共称古妙虽嵗久讹缺然遗迹尚有可观而厯代纪地理志者不存纪録尤可叹惜   扶风县东百里旧十七乡今十九乡本汉美阳县地今京兆府武功县北美阳故城是也后周天和元年于此置燕州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岐阳置岐山县以属燕州隋末废州唐武徳三年分岐县于围川城置围川县四年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来属至八年改为扶风县又按説文云围川字作湋近代讹舛故为围 三畤原在县南二十里 湋水在县南三十里 白水在县南二百步 雍水在县一百里   郿县东南一百里依旧十乡本秦县也汉志郿属右扶风三辅黄图云右辅都尉理所秦宁公徙居平阳即此地今县十五里渭水北故郿城是也后魏废帝因县内郿城改为郿城县至天和三年以郿城县并入周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岐山郡以周城县属岐州十八年改周城县为渭濵县大业二年复郿县唐武徳三年移县于郇州城即今理也白起此县人 县理城亦曰斜城城南当斜谷因为斜口斜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 终南山在县南三十里 郿坞在县东北十六里董卓封郿侯据此北阜筑坞髙七十文号曰万嵗坞亦曰董卓坞以写长安城形 太白山在县东南五十里辛氏三秦记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三百里不知髙防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山下军行不得鸣鼓角鸣则疾风暴雨立至周地图记云太白山上恒积雪无草木半山有横云如瀑布则澍雨人常以为候騐之如离毕焉故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魏畧曰吉茂蘓则遇乱隠于扶风南太白山中以经籍自娯按唐史宗天宝八载太白山人李浑上言有神人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纪圣皇福夀之符命御史中丞王鉷入山求获上御勤政楼受焉于是大赦天下封大白山神为神应公四时祭祀金星洞改为嘉祥洞 积石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水经注云积水原即此原也魏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拒渭南郭淮算亮必登此原遂先登据之亮至果不得上即此原也 五丈原在县西南二十三里魏氏春秋诸葛亮据渭南司马宣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出屯此原与懿相拒 渭城经县东南 成国渠在县东北九里至上林入防茏沟洫志云闗中有成国渠如淳注云成国渠在陈仓也 斜谷按唐书永贞元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反先是鳯翔斜谷路馆驿停废今却宜置命高崇文为神防行营节度使崇文领兵马取鳯翔斜谷路李元奕领兵取骆谷路同赴梓州应接当秦恵王时用司马错之防以伐蜀汉光武使吴汉伐公孙述魏司马文王使邓艾伐刘禅晋穆帝使桓温伐李子仁宋武帝使朱龄石伐醮纵梁武帝使邓元起伐刘季连周大祖使尉迟迥平萧纪隋文帝使梁霁平王谦居唐宪宗命髙崇文平刘辟自秦至元和九度伐蜀四为水军泝江而上唯秦与邓艾尉迟迥梁霁及崇文五在斜谷骆谷出师南讨不庭矣 斜水出斜谷厯邑界东入渭 斜城在渭水南一里周武帝天和元年筑置云州于此建徳三年废唐武徳元年又于此置郇州三年又废故此城存 武功故城在今县东四十里即鳯泉故县北渭水之南水经注云渭水东迳武功故县北南对大白山北隔渭水与武功故斄城对   岐山县东五十里旧十乡今十四乡周古公徙于岐即此地本汉雍县之地后周天和四年割泾州鹑觚县之南界置三龙县属岐州隋开皇十六年移三龙县于岐山南十里改为岐山县属州不改因山为名大业九年移于今县东北八里唐武徳元年移理于今岐阳县界张堡垒七年移理龙尾城贞观八年又移理猪驿南县理是也 岐山在县东北十里亦名天柱山禹贡曰导汧及岐河图括地象云岐山在昆仑山东南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山上时人亦谓此山为鳯凰堆郦道元水经注天柱山有鳯凰祠或云其峯髙峻逈异诸山状如柱因以为名 渭水在县南三十里经邑界姜泉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母有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即此水也 终南山东连亘入京兆府界 废岐阳县在州东一百里亦汉杜阳之地属右扶风隋开皇十六年移三龙县于此因改为岐山县唐贞观十七年割扶风岐山二县之土以置此邑葢在岐山之阳因以为名元和三年二月以其地复入岐山扶风二县此额已废 五将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苻坚为慕容所逼长安謡曰帝出五将久长得先是又謡曰坚入五将山长得坚大信之率数百骑出五将宣告州郡期以孟冬拔长安坚至五将姚苌遣吴忠围之坚众奔散忠执坚以归新平即此山也 讳谷水源出县东北六里讳谷也南流入扶风县界   宝鸡县西南九十里旧四乡今十乡汉书地理志陈仓县属右扶风三国志云在魏为重镇太和二年蜀将诸葛亮攻围郝昭守之不拔即此城也又周地图记云陈仓县晋末废秦将姚时于县界置宛川县后魏大统十六年移宛川县入汉陈仓故城复为陈仓县即今县东二十里古城是也属武都郡后周天和三年又于此置显州建徳三年又废显州及陈仓隋开皇十八年又置陈仓县属岐州大业十年移县理于渭水北留谷城今县是也唐至徳二年改为宝鸡县以秦文公获石鸡于此徴以为名今犹有宝鸡祠存焉咸通三年于县东南开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船筏至京故城即长安城也汉恵帝所筑在今理天兴县之西北苑中也 陈仓山在县南十里辛氏三秦记云大白山南有陈仓山山上有石鸡与山鸡不别赵髙烧山山鸡飞去而石鸡不去晨鸣山头声闻三十里或谓是玉鸡録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山有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防有一人夜往山中闻有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髪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忧否树神不语明日人语文公如其言伐树树防其中有一青牛出走入丰水中复出使骑击之不胜骑堕地复上髪解牛畏之不出故置髦头因此也 渭水 汧水皆厯县界 箕谷水源出县东南箕谷 陈仓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即秦文公所筑魏畧云大和中魏遣将军郝昭筑城陈仓城适讫防诸葛亮来攻亮本闻陈仓城恶及至怪其整顿闻知昭在其中大惊愕亮素闻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初太原靳详少与昭相亲厚后为蜀所得及亮围陈仓详为亮监军使于城外呼昭谕之昭于楼上应详曰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曩时髙刚守祁山坐不専意虽终得全于今诮议不止我必死矣卿还谢诸葛亮便可攻也详以告亮亮进兵云梯冲车昼夜攻距二十余日亮无利防费曜等救至亮乃引去按本城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 三友故城在县西四十六里耆旧传司马宣王与诸葛亮相拒于此因筑此城十六国苻健于此置武都郡 大散闗在县西南五十二里老子著书处或云在函谷按郡国志云岐阳大山【一本大作太无山字】岭通褒谷大路 寳鸡祠汉书郊祀志曰秦文公获石鸡于陈仓北坂今有神祠是也 玉女祠秦穆公女弄玉鳯台之地也又秦穆公陵在此   麟游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旧十一乡今四乡本汉杜杨之地隋义宁元年唐髙祖辅政于仁夀宫置鳯栖郡及麟游县二年改鳯栖为云台县属麟游郡为麟州领县不改贞观元年废麟州以所管普润麟游二县属岐州六年以县自宫城移于今所 雀模岭在县东北五十里 大横水在县东南流入 九成宫在县西一里本隋仁夀宫隋文帝置按隋书开皇十三年杨素于岐山北建仁夀宫夷山堙谷馆宇相属督意严急作者多死髙祖不悦及幸新宫游观乃喜后帝嵗暮日晚登仁夀殿周望原隰见宫外烽火弥漫又闻哭声令左右观之报曰鬼哭上曰此即役死之魂嵗暮思归耳取酒奠之乃止义宁元年废宫置立郡县贞观五年复旧宫为避暑之所改名九成宫 永安宫在县西三十里唐贞观八年置   普润县北七十里旧十乡今四乡本汉安定鹑觚二县之地在汉又为漆县并有铁官今城西有漆水复有小城葢置铁官之处也隋大业元年于细川置普润县以属岐州葢以杜漆岐三水溉灌田畴民获利济以为县名十三年移于今理贞元十一年改属陇右经畧使今属鳯翔 细川谷水在县南北流入泾州界 杜水源出县东南溪涧间 漆水源出县东南漆溪按许慎説文曰漆水出右扶风杜阳岐山东入渭也 岐水即大栾水也源出县东南流入漆水即古岐水是也 汉杜阳县城郡国县道记云杜阳晋省在今鳯翔府北九十里普润县界东南已失其所在 文王故城按郡国县道记云陇州吴山县东西四十里即岐山县之西南界有一故城彼人谓之文王城按周文王都酆不合于此更有城其城恐是汉杜阳县又岐山县东十九里有杜阳谷内亦有一杜阳故城二县俱在扶风郡界若据十三州志云郡道里数即陇州杜阳故城近之据汉志注云汉水南入渭即普润县界文王城近之   虢县南四十里旧四乡今六乡古虢国之地即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按礼记注谓虢或谓郭在武都南一百里有虢叔城是也又按地理志云虢汉并于雍今虢县后魏立为武都郡大统十三年迁同州洛邑县于武都城西置洛邑县还取旧名后周天和中又于洛邑置朔州寻废州移州原郡理之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岐州大业三年改洛邑为虢县唐贞观七年废至天授二年复置 桃虢二城史记云秦武公灭虢为县谓之小虢今虢西有二城相去十里今才分余趾城之所居俗谓之桃虢川有路通汉中汉志注云虢宫秦宣太后起其二城一为虢国一为虢宫 磻溪神祠郦道元水经注磻溪中泉也即太公钓所石壁深髙幽隍邃宻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石室葢太公所居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也 周原史记封襌书云秦文公作鄜畤秦灵公作吴阳上畤宣公作宻下畤是三畤焉畤止也神灵所止处 废清水县汉县本属秦州按唐书州郡志録鳯翔府元无此邑即知是秦州之属邑独防要云天宝末陷于蕃中至大中三年鳯翔节度李玭奏七月二十五日收复至秦州东北一百二十五里即与陇城接界故属鳯翔府寻废   盩厔县东南二百里依旧十七乡本汉旧县也武帝置属右扶风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以名之后汉晋武复立魏因之后周天和二年乃移于今鄠县西北三十五里又割雍州之终南郡于此置恒州领周南郡建徳三年从鄠县西北移于今所置周南郡唐武徳二年废恒州天宝中改名宜夀后又为盩厔后唐同光元年割属鳯翔 湋水在今县北五里 隋宜夀宫在县东南三十二里 汉长杨宫在县东南三十二里中有射熊观汉武帝好自撃熊罴司马相如从上林上疏谏扬雄作长杨赋 秦五柞宫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汉武后元二年幸盩厔五柞宫帝崩于五柞宫张晏注以宫有五柞树因以名西京杂记五柞树皆连三抱上枝覆防数里水经注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 青梧观在五柞中西京杂记观前有龙尾堆雍州记云望仙泽中有石盘龙两所鳞甲动有云气如钟鸣 读书台在县东北三十七里后汉马融读书之所 姜维岭本名沈岭在县南五十里蜀后主延熈二十年大将军姜维率众出骆谷经沈岭即此 司竹园在今县东一十二里穆天子西征至元地乃植之竹是此故史记曰渭川千亩竹汉谓鄠杜竹林故有司竹都尉其园周廻百里以供国用义宁元年义兵起髙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举兵于司竹园号娘子军 骆谷闗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徳七年开骆谷道以通梁州在今闗北九里贞观四年移于今所 骆谷道汉魏旧道南通蜀汉魏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诸军入骆谷三百余里不得前牛马驴驘以转运死畧尽少帝甘露二年蜀将姜维出骆谷军于长城即此谷道也按此道近代废塞唐武徳七年复开东北自鄠县界西南经县又西南入骆谷出骆谷入洋州兴势县界 楼观在县东三十二里晋恵帝时置其地旧有尹先生楼因名楼观唐武徳初改名宗圣观 老子庙华阳子箓记秦始皇好神仙于尹先生楼南立老子庙即此也晋恵帝元康五年重更修葺莳木万株南北连亘七里给户三百供洒扫隋文帝开皇元年复修建堂宇 老子陵郦道元水经注就水北迳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下史以时衰适西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子著书云老子死秦人三号是非不死有冢可徴也 终南故城郡国记云唐武徳二年于汉盩厔故城置终南县八年县废因名终南城   崇信县西北二百二十五里依旧五乡本唐神防军之地后改为崇信军皇朝建隆四年以崇信暨赤城东西两镇及永信镇等四处于此合为崇信县   司竹监按唐六典掌植养园竹之事其管内及百司所须笼筐篚之属择其材干以供之其笋以时供上食嵗终以竹功之多少为考课又按汉官有司竹长丞魏晋河内园竹各置司守之官江左省后魏有司竹都尉北齐后周俱阙隋有司竹监及丞唐因之在京兆鄠盩厔怀州河内今皇朝惟有鄠盩厔一监属鳯翔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七   耀州   耀州华原郡今理华原县本雍州之地在秦为北地郡泥阳冨平焉后为华原县汉魏至唐皆为畿甸唐末李茂贞据鳯翔僣行墨制建制耀州仍为义胜军节度使割同州美原为鼎州以为属郡温韬为节度使梁贞明元年韬降于梁乃改耀州为崇州义胜军为静胜军又改鼎州为州依旧以温韬为节度使后唐同光元年改为耀州顺义军并割雍州之冨平三原云阳同官美原以属焉三年降为团练州周显徳中降为刺史皇朝升为感徳军节度   元领县六   华原 冨平 三原 云阳 同官 美原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一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正东偏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正东偏南至西京一百六十里 东至同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汾州三水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永丰军一百六十里北至坊州一百八十里 东至华州一百八十里西至永兴军泾阳县界六十七里 东北至坊州   宜君县界八十三里 西北至邠州一百八十里户   旧户载雍州皇朝户主一万九千八百客六千一百八   风俗   与雍州同   人物   唐李靖本京兆三原人 田游岩 韩瑗并三原人栁公绰华原人弟公权   土产   栢板出云阳 啗马药出同官 芍药 石脂 青石出华原   华原县四乡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魏晋皆于其地置北地郡元魏废帝三年改为通川郡领泥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大业二年省宜州县属京兆唐垂拱元年改为永安县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定元年废神龙元年复为华原县后唐同光初于此置耀州县属焉 土门山在县东南四里水经注云宜水南出土门山西 祋祤故城在县东北一里汉县也宣帝神雀二年凤凰集祋祤城是也 汉步夀宫在县东北三里汉宣帝于祋祤凤凰集处得玉寳乃起步夀宫焉 漆水自东北同官县界来经邑界 沮水自邠州入县界合漆水入富平石川河 清水谷在县西三十五里十道志云即谷先生所居也水自云阳界来 姚苌殿在县西北十七里晋书苌事苻坚为龙骧将军从坚子叡讨慕容为所败叡死坚怒苌惧奔此自称大单于秦王此殿即苌之所造也   富平县南五十里旧四十乡今十乡本汉旧县属北地郡前汉理在今灵州回乐县界后汉移于今宁州彭原县界晋又移于今县西南怀徳城后魏大统元年自怀徳城移于今理周闵帝二年于县置中华郡隋废郡县属雍州唐开元中又移于义亭城葢古之乡亭也后唐同光初割属耀州 荆山在古雍州境尚书禹贡曰荆岐既旅又曰导汧及岐至于荆山孔注荆在岐山东非荆州之荆山也汉志怀徳县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彊梁原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徳之地有荆山今其山下有荆渠 漆沮水其下亦名石川水西北自宜州华原县界流入尚书禹贡曰导渭水东至于漆沮一名洛水出冯翊北 怀徳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一里非汉怀徳县也葢后汉末及三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为名今有废城存 直市按三秦记云直市在冨平西南十五里即秦文公所创物无二价故以直市为名 天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两峯相对乳形北卤川在县北五里 八公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其塠两畔各有小谷象公字中心有堆因以为名又有万户塠黄金塠 雨金堡在县东南三十里有一泊每有天雨流入似金色俗呼为雨金堡 咸泉在县东南五里 郑白二渠在县南二十里 魏献文帝陵在县西北一十三里 唐中宗定陵在县西北一十五里龙泉山 魏孝文帝陵后魏武帝陵二陵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后周太祖文帝陵在县西北一十三里 唐代宗元陵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檀山 唐顺宗丰陵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瓮金山 唐文宗章陵在县西北二十里 唐懿宗简陵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节愍太子陵在县西北十五里 王翦墓在县东一十七里 薄昭墓在县西一十三里薄太后之弟封轵侯 李光弼墓在县西十里顔鲁公为碑 重耳冢在县东三十里司马欣墓在县西二十五里章邯长史降项羽封为塞王   三原县正南五十里旧二十四乡今十四乡本汉池阳地始因苻坚于嶻嶭山北置三原防军以地南有酆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是为三原【山在今县西北六十里】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罢三原防军置三原县属北地郡明帝孝昌三年萧宝寅逆乱毛洪賔立义栅捍贼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俗呼洪賔栅其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又割北地郡之三原县于此置建忠郡以旌其功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雍州后唐割属耀州 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西连嶻嶭山 尧门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嶻嶭山水自云阳县界流入一名谷昔蘓张师事谷先生即在此谷中也 太白渠在县南一里黄白城在县南十五里后汉李催辅政天子东迁三辅饥歉乃移保黄白城即此地 秦曲梁宫在县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 永安故城亦名洪賔栅在县北五十五里即后魏北雍州城是也周地图记明帝孝昌三年萧宝寅逆乱闗右洪賔立义栅以捍贼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以洪賔为刺史故俗呼为洪賔栅其年又割北地郡之三原县于此置建忠郡属北雍州又按北魏书毛遐洪賔兄也亦有功于魏故肃宗诏曰改三原县为建忠郡以其兄弟功也孝武永熈元年移北雍州于今宜州仍于城中置永安镇 唐髙祖献陵在县东一十八里 唐武宗端陵在县东十里 唐景宗庄陵在县西北五里 唐永康陵在县西十八里 于谨墓在县北十八里   云阳县西南七十里旧十一乡今七乡本汉旧县亦为美阳县地方有云阳宫即秦谓之林光宫汉谓之甘泉宫也亦是匈奴金人祭天之所按地理志云昭帝立此县属左冯翊后汉末省县西北八十里故城即汉理也魏志曰司马宣王抚慰闗中罢县置抚夷防军及赵王伦镇长安复罢防军后氐羌反又立防军刘石苻姚因之后魏罢防军更于今理别置云阳县隋因之唐武徳元年分云阳县仍于县治南十五里水冲城以安之贞观元年废泉州改石门县为云阳县至八年废云阳入池阳县仍改池阳县为云阳武后垂拱二年改为永安县天授二年于云阳置鼎州以三原泾阳醴泉等四县属焉久视元年废州县仍府焉神龙初复旧为云阳县后唐同光初割属耀州 嶻嶭山在县东北十里一名慈峩山俗名嵯峩山王褒云阳宫记东有慈峩山今土人谓之嵯峩顶上有云起即雨里人以为候昔黄帝铸鼎于此山 甘泉山一名石鼔原俗云磨石岭闗中记云甘泉宫在甘泉山上按汉书云单于烽候以应甘泉即此山也又有甘泉水经县北 中山史记云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隂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曣防有黄云葢焉徐广云闗中亦有中山非冀州者也金泉云阳宫记泉有数穴清澈无底按雍州记云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山照水徃取得金故有此名五龙谷泉水经注五龙水出云阳宫西南 洷水水经注东流厯峡谓之洷浃 冶谷云阳宫记冶谷去云阳宫八十里封襌书所谓谷口是也其山出铁冶铸之所因以为名入谷便洪潦沸腾飞泉激射两峯皆峭壁孤竖横盘坑谷懔然凝沍常如八九月中朱明盛暑当昼暂暄凉秋晚候緼袍不暖所谓寒门者也又云入冶谷二十里有一槐树树北有泉名曰金泉今按此树犹存在金泉西南百步谷中今有毛原监 云阳宫按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关中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故县西北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三辅黄图云甘泉宫汉武帝建元中増广之周回十九里汉仪注曰甘泉宫去长安二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开山图曰云阳先生之墟也中有神书铁券玉石之记又曰武帝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宫室有芝生甘泉殿房内中汉旧仪又云芝有九茎金色緑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三辅黄图曰汉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镂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秦畤神光降于紫殿今按甘泉谷北岸有古槐树在故宫之南云阳宫记甘泉宫北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二三百年木色青葱耆旧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杨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者也 黎园云阳宫记车箱坂下有黎园一顷树数百株青翠繁宻望之如车葢 通天台史记武帝元封二年公孙卿言于帝曰仙人好楼居帝乃使卿持节神作通天台汉旧仪云通天台髙三十丈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城三百里望见长安城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嵗童男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己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仙天神既下见有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行宫望拜汉仪注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云表之露元鳯间台自毁椽桷皆化为龙鳯随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訬以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辬华以交纷下刻陗其若削 郑国渠按始皇元年韩闻秦好兴事欲疲之乃使水工郑国间説令凿泾水自仲山西扺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国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成渠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闗中无防年命为郑国渠后至武帝元鼎六年一百三十六嵗倪寛为左内史又奏请穿六辅渠以益溉郑渠旁髙卬之田后十六嵗赵中大夫白公又奏穿泾水注渭中溉田四千五百余顷人得其饶而歌之唐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详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啇大贾兢造碾硙止溉一万许顷于是髙宗令分检渠上碾硙皆毁撤之未防所毁皆复广徳二年李吉甫之父文献公为工部侍郎复陈其代宗亦命文献拆去私碾硙七十余所嵗余文献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厯中水利所及才六千二百余顷 太白渠汉沟洫志武帝大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 径路神祠汉志云阳县有休屠金人径路神祠三所音义云匈奴祭天处在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后徙休屠故地郊祀志径路祠神祭休屠王也 钩弋陵者汉武帝钩弋赵婕妤昭帝母也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列仙传钩弋夫人齐人姓赵少好酒病卧六年右手拳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召到姿甚佳武帝披其手得玉钩而手寻展遂生昭帝后武帝害之及殡尸香一月昭帝即位更塟之棺空但有防履云阳宫记钩弋夫人至甘泉而卒尸香闻十余里塟云阳武帝思之为起通灵台于甘泉宫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 汉武帝庙在县西北一百里 唐宣宗贞陵在县西北四十里 唐徳宗崇陵在县北一十五里嵯峨山李陵母冢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古石蛇在县西北   四十里 流金冶在县东北十里   同官县东北五十里旧六乡今四乡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晋为频阳地苻坚于祋祤城北置铜官防军属北地郡后周除金字作此同字属宜州隋大业二年省宜州县属雍州唐贞观初又属宜州十七年州废还京兆府后唐割属耀州 白马山在县西北 铜官川在县北五十里水经注铜官水出祋祤东北西南迳同官川谓之铜官水 女华夫人祠在县北三十里女华山上其山髙峯秀出毎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故老传云华岳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祷有騐焉美原县正东三十里旧十乡今四乡秦汉频阳县地旧县在今县南三里故城是也因界内频山取名属左冯翊本秦厉公置苻秦时置土门防军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割入同官县景明元年分同官县置土门县因频山有二土门状如门故曰土门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再置贞观十七年又省咸亨二年复置仍改为美原县即今理后唐同光割属耀州 频山在今县西北十一里秦厉公于此山之南置频阳县又秦将王翦即此县人也防鼎按汉书宣帝时扶风美鼎县民得鼎献之下   有司议多以宜荐见宗庙如元阳时故事京兆尹张敞议今鼎出周都之地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旂鸾黼黻雕戈尸臣拜手对扬景命以臣详之即周赐大臣之鼎不足以见宗庙制曰京兆尹议当 频阳故城在今县南三里汉为县后魏省今废城存 义林旌义二乡唐元和三年勅割隶冨平县以奉丰陵 玉女山在县西三十五里 明月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干州   干州今理奉天县本京兆奉天县唐末李茂贞建为干州干宁中以覃王出镇建为威胜军割奉天好畤武功盩厔醴泉等五县以焉至庄宗同光年中改为刺史属鳯翔其武功醴泉二县还京兆府盩厔入鳯翔只领奉天好畤二县至明宗天成三年又割好畤还京兆府只领奉天一县皇朝乾徳二年割好畤永夀二县属焉   领县三   奉天 好畤 永夀   州境   东西八十九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四百五十里 东至西京一千三百里 东至长安一百八十里 西至鳯翔一百十八里 南至武功县五十里 北至邠州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永兴军平县七十里 西北至鳯翔府一   百一十里 西南至永兴军武功县五十里 东北至永兴军醴泉县七十里   户   旧户载京兆府皇朝管户主七千三百六十九客一千七百五十六   风俗   与长安同   土产元无   奉天县旧十九乡今六乡本汉醴泉县地唐光宅元年以高宗干陵在县西北一十三里武后分醴泉始平好畤武功新平郡之永夀五县之地以置此额奉陵寝属京兆府因名奉天至建中初有术士桑道茂请城奉天其后朱泚反车驾幸焉兴元元年升为赤县干宁中置干州于此今为果下郡 莫谷水在州西北从永夀县麻亭岭流入至县界西南流入武功 甘泉在州东北从永夀县温秀岭流至县界却入醴泉合泾河 干陵唐髙宗皇帝与则天同一陵在州西北五里 靖陵唐僖宗皇帝陵在州东北一十里与干陵相隔豹谷 陆贾墓在州东北二十里岑阳甘雨两河西原 妲己墓在州西五里莫谷河西半崖波内 好畤故城在州东岑阳乡一十五里 五味坡在邑界 梁山即禹贡云壶口治梁及岐又古公亶父逾梁山至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好畤县西北三十五里旧七乡今三乡本汉旧县畤者神明所依止也自古以雍州积髙神明之隩故立泰畤以郊上帝诸神祠皆聚焉后汉省故县在今县东南四十三里奉天县界好畤故城是也晋元康中复于汉好畤县城东南二里再置好畤县周建徳三年并入莫西县隋开皇十八年又改莫西县为好畤大业三年省唐武徳二年分醴泉县置因汉旧名属雍州三年改属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县仍属旧二十一年移于废上宜县置即今理也其上宜县隋开皇十八年废后唐同光中割好畤属鳯翔长兴元年却还京兆皇朝乾徳四年割属干州 梁山史记周本纪曰古公亶父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即此是 岐下秦有盗缪公马于此而食缪公饮之酒与野人相接 梁山宫史记秦始皇三十五年幸梁山宫即此也 莫谷水经县界 蘓武冢在县东三十里今里名守节焉 武亭河自鳯翔麟游县界流过当县入武功县界 石门山在县西美川乡一十五里 明月山在县西一十五里与鳯翔扶风县分界   永夀县西六十里旧十一乡今六乡葢豳国之地公刘之居汉为漆县地后魏大统十四年于今县北广夀原上置广夀县周大象元年改为永夀隋开皇三年省入新平唐武徳二年又分新平县南界于今县北永夀原西置县因原立名属邠州四年又南移于义丰塠置贞观二年又南移于今理神龙三年割属京兆府景龙元年复属邠州兴元元年又南移于顺义店皇朝乾徳中割属干州 高泉山在今县北三十里郦道元水经注甘泉即高泉山也 温修山一名温秀山开山图云温修山实三阳山也谓之温秀葢习俗相讹耳 永夀原名广夀原避隋炀帝讳改为永夀原在县西北 莫谷水其源出高泉山名安阳泉南流厯莫谷改名莫谷水后魏于水西制县因名莫西县也 南故城后魏时所筑在县北据山其东西南三面险絶实控御之地齐难故城齐难即姚兴将名也屯军筑垒在今县西其南西北三面一如南豳之险 莫营闗后魏所置在县西南 泾水自新平县界流入醴泉苑在县东北十里并宫并周所立后废唐贞观四年置醴泉监兼置屯五所隶司农寺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二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八   陇州 泾州   陇州渭阳郡今汧源县周为岐陇之地春秋时属秦国文公曽都于此今郡南三里汧水南故汧城是也秦并天下属内史汉为汧县属右扶风自魏至晋亦然永嘉后废魏初于今汧源县界置陇东郡今州即陇东郡故郡也孝明正光三年分泾州岐州之地兼置东秦州于故汧城领陇东安夷汧县三郡至孝昌三年为万俟丑奴所破孝武永熈元年于今州东南八里复置东秦州仍于州所理置汧隂县西魏大统十七年改东秦州为陇州因山为名周明帝二年移州于今所武帝天和五年省入岐州宣帝大象二年复置隋开皇五年改汧隂为汧源县仍废而陇州如故炀帝二年州废以属县并入扶风郡义宁二年又于县理置陇东郡唐武徳元年复为陇州以南由县置舎州领南由一县四年废舎州复以南由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汧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陇州至徳宗升为奉义军节度以旌韦皋杀朱泚伪使之故也今为防御州   元领县五 今四   汧源 汧阳 吴山 陇安新置   二县废   华亭入汧源 南由入吴山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四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七百五十里 东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五里 东至长安四百五十五里 东至鳯翔府一百五十九里 南至鳯州山路四百三十六里西至秦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泾州一百六十五   里 西南至秦州界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鳯翔府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原州界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泾州一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千八百五皇朝管户主一万九百七十一客八千六百六   风俗与鳯翔小异尤类秦州   人物   唐秀实汧阳人以笏击朱泚徳宗赠太尉   土产   龙须蓆 鹦鹉 山丹 雉尾 羊 马 狨   汧源县旧八乡今七乡汉汧县之地属右扶风晋地道记云汧县属秦国故城在今县南汉置陇闗西当戎翟今名大震闗在今县西后魏废帝改为汧隂县周明帝移州并县于今理隋改为汧源县唐元和三年并华亭县入 陇山在县西六十二里説文陇山天水大坂也辛氏三秦记引俗歌云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州肝肠防絶又云震闗遥望秦川如带郦道元注水经云一水出汧县西山谓之小陇山岩嶂髙峻不通车辙故张衡四愁诗云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周地图云其山髙处可容百余家三秦记陇谓西闗也其坂九廻不知髙几许欲上者七日乃得越絶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容十万户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东望秦川如四五里人上陇者想还故乡悲思而歌有絶死者又秦州记登陇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墟宇桑梓与云霞一色其上有慂溜吐于山中为澄潭名曰万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其歌曰陇头之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髙远望涕零双堕是此也 汧山在县西六十里禹贡导汧及岐至于荆山 鱼龙川郦道元注水经云有一水出汧县西山人谓之小陇山其水东北流厯涧注以成渊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鱼防水自下亦通谓之鱼龙川 蒲薮周礼职方氏雍州其泽薮曰蒲晋太康地志云汧县有蒲谷乡中谷乃雍州之蒲也按汉书地理志雍州有蒲薮 汭水周礼职方氏雍州有蒲薮 汭水周礼职方氏雍州其川泾汭 大震闗在县西六十里后周武帝天和元年置今为陇山闗在县西六十一里汉武帝至此遇雷震因名 张女郎祠故老相传云汉张鲁女死于此时人为立祠民祷有騐 秦城在州东二十五里秦非子养马汧渭之间有功周孝王命为大夫 郁夷故城汉为县后汉省按汉志注云郁夷有汧水祠又诗云四牡騑騑周道倭迟韩书作郁夷字葢在今州西五十里大宁闗侧近汧水源今騐诸处因水置祠多在源下又自闗上陇盘纡屈曲逶迤而进与县名相符晋大康中曽于此置陇闗县又地道记郁夷省并郿葢因王莽之乱郁夷之人权寄理郿界因倂于郿 废华亭县在州西北一百里本汉泾阳县地今原州平凉县界泾阳故城是也后魏为长地县隋大业元年于此置华亭县在白马华亭三川口葢因水为名三年改为亭水县属安郡唐元和三年三月废入汧源县 小陇山在废县西四十里水经注芮水出小陇山其川名汭 秦王庙秦穆西征至此廻军因之立庙   汧阳县东八十里旧八乡今十一乡本汉喻麋县地以县东八里喻麋泽为名属右扶风阚泽县道记云喻麋县因原以为名今县东古城是汉理之所晋省后周天和五年于今县西四十里马牢故城置汧阳县及汧阳郡以在汧山之阳为名寻废郡以县属陇州建徳四年移于今理 汧水经县南一里 段太尉冡在县西北四十里万善乡黒草僻川西 秦王铸剑炉在县东南二十里石上有人马踪迹又有秦王马迹泉在节义乡真珠泉在三泉乡县西二十五里   吴山县东南一百一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汉喻麋县地后魏孝昌二年于今南由界长蛇川置长蛇县属东秦州隋开皇十三年自长蛇川故地置长蛇移于今县十八年改长蛇为吴山县西吴山以称邑唐元和三年并南由县入 吴山在古县西南五十里周礼雍州其山鎭曰岳山孙炎曰雍州镇有吴岳山也郭璞曰吴岳别名开石汉志吴山在汧县西古文以为汧山国谓之西吴秦都咸阳以为西岳注水经云汧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峯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山下石穴广四尺髙七尺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漰震荡发源宂川北注于汧 龙盘山在县东南七里泾水经县南东流 白环谷注水经云南由县有白环水源出白环谷 废南由县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在今县东南十里汉之汧县地也后魏明帝孝昌年于县西南由谷口置县因谷为名隋开皇三年属岐州唐贞观四年割入陇州元和三年倂入吴山县 故安夷闗在废县西一百四十六里 长蛇川在废县西一百步 渭水在废县南四十里   陇安县去州八十五里四乡本县由镇即古南由县之地国朝开宝二年割汧阳县之四乡于陇州界置陇安县从转运使李守信之所奏也 秦岭山在县西南过渭河接鳯川界 西秦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内有秦王试剑崖 渭河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自秦州陇城县流入 马颊社在孝感乡社内有古时铸钱监基防山有溪出九节菖蒲   泾州   泾州安定郡今理保定县禹贡雍州之域秦始皇并天下属北地郡汉武帝又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汉书云以六郡良家子补羽林郎安定即六郡之一焉宋永初山川记安定昆戎壤也其郡在今原州高平县后汉永初五年徙其人于美阳以避羌郡寄理美阳即今雍州武功界美阳故城是也永建四年移于今所按晋太康地记云安定郡领临泾朝那乌氏鹑觚隂宻西川六县属雍魏晋亦为安定郡及魏神防三年于此置泾州葢因泾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定安郡大业末金城贼帅薛举侵扰豳泾唐武徳元年太宗西讨防举死因平举子仁果遂改安定郡为泾州皇朝为彰化军节度   元领县五 今三   保定 灵台 良原   二县割出   潘原唐末割置行渭州 临泾唐末割置行原州州境   东西七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长安四百五十里 东至鳯翔府麟县长武镇界四十里 西至渭州潘原县界三十里 南至鳯翔府普润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原州临泾县界三十里 西南至陇州汧阳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宁州丰义县界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三皇朝管户主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客五千二百九   风俗   水土杂于河西人烟接于此地故安定处山谷之间其实昆戎旧壤迫近邉外修习武备士则髙尚气畧人以骑射为先葢与邠陇之俗同尔   姓氏   安定郡四姓 梁 席 安 皇甫   人物   梁统安定乌氏人为酒泉太守子竦常登髙而叹李恂安定临泾人为兖州刺史 张耽安定人好学程卓孝友著名 皇甫谧安定人   土产   龙须蓆 羊 马 駞毛 红花 麻布 黄耆氊 麝香 秦胶   保定县旧三乡今十一乡本汉安定县也后汉省后魏文帝大统元年自高平城移于今理属安定郡隋开皇三年罢以县属泾州唐至徳二年改为保定县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昔皇帝学道于广城子是此 弹筝峡自原州百泉县界都卢山泾水所出南流山谷之间水声清响有如弹筝 振履堆故老云夸父追日振履于此阜上 胡卢河本名尉茹水源出原州西南类沙山下入泾 乌亭史记云秦恵王取其地置乌氏县属安定郡莾曰乌亭有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其西今亭即汉为县所也 瓦亭续汉志云乌氏县有瓦亭一名薄洛亭 三水故城汉书地理志三水县属安定郡有监官后汉末卢芳据三水在山谷间魏攻三水即此也晋太康地志云西川属安定郡 西王母祠周地图记云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汉武其后帝廵郡国望彩云以祠之而云五色屡见于此因立祠焉每水旱百姓祷祈时有騐焉 左右谷城在今县南 乌氏故城即乌亭也 废城在今县东焉 泾川水在县南十里从潘原来入邠州宜禄 阁川水在县西南三里从潘原县来入泾水   灵台县南一百里元七乡按梁氏志即汉鹑觚县地属北地郡后魏大统中自鹑觚故城移今所周地图记云鹑觚县属平凉郡天宝元年八月改为灵台县理即古宻国之地 蒲川郦道元注水经云蒲水出南山蒲谷东北合细川水又东北流合且氏川水焉 隂宻城诗曰宻人不恭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跞如周塟穆后王曰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宻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搜也杜预云宻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隂宻县史记周共王逰于泾上宻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羣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羣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汝而何徳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灭宻宻即此城也三交川水在县东南五里亦名三香水源从麟逰县卧龙原在县东十里 左邱明庙在县东北三十里牛仙客祖墓在县西一里蒲川水西石闗前有石碑存祖赠泾州刺史父赠户部尚书   良原县西南六十里旧三乡今七乡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分安定鹑觚二县之地置县县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为名 白石原其原自起县西南三十里东下三十里分为两原南三十里更名良原一原东北四十里更名梁杜原汉书地理志属安定县朝那城后魏大统元年置原州百泉县朝那城于此   其地今割入临泾县界 望儿原在县东三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九   原州 庆州   原州平凉郡今理临泾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秦至始皇时属北地郡汉之安定髙平县地至安帝永初五年避羌冦移郡寄理于今武功县美阳故城顺帝时复还髙平自移郡入户稍小至曹魏废后魏太延二年于今理置髙平镇至孝明帝正光五年改为原州葢取髙平曰原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为平原郡后陷冦中唐武徳元年平薛仁杲复其地为原州贞观五年置都督府管原庆防宁亭达要等七州十年省亭达要三州维督四州天宝元年改为平凉郡乾元元年复为原州自禄山乱后西戎犯邉洮兰秦陇尽为敌境贞元七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置于平凉县至元和三年移于泾州临泾县置行原州遂命镇将郝珙为刺史始珙以临泾地宜蓄息西番每为冦即屯其地尝白于其帅请城以控之前帅不从其后段祐为节度使珙复白祐多其防以表请城之故诏珙镇其地自是西戎无敢犯境者珙出自行间前无强敌在邉三十年生得番人辄刳剔而归其尸番人畏之如神下令得贼者赏以等身今番人小儿啼号者但连呼郝珙以怖大中三年本道节度康季荣收复闗陇归旧原州唐末黄巢作乱复陷城壁再移原州投临泾县置   元领县四 今一   临泾唐末自泾州至原州   三县落番   平高 百泉 平凉   一县割出   萧闗   州境   东西五十五里 南北九十五里   新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七百九十里 东南至西京九百四十里 东南至长安五百四十里 东至宁州彭阳县五十五里 西至当州开边堡三十里壕外番界 南至渭州潘源县九十里北至宁羌县九十里 东南至泾州保定县   界四十里 西南至当州新城县鎭西奄堡番界七十里 北至宁羌县四十五里 东至彭阳县界三十四里   戸   唐开元户八千七十五皇朝领县一管户主三千四百三十六客三千五百四十九   风俗   地广人稀质木不冦盗   人物   皇甫规安定朝那人为度辽将军 皇甫仪真朝那人少在文武志好诗书 皇甫谧安定人   土产   贡覆鞍氊 白氊 黄香 白药 赋麻布   临泾县旧十乡今四乡汉旧县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于今县理置湫谷县十二年复为临泾县唐贞元十一年泾原帅刘昌奏自临泾县定城堡移于今所元和三年改为行原县今复旧名 阳晋小水在县南一十五里自罗使堡番界来入本州八十里入泾州保定县界原州川水自番界入州界五十五里入宁州彭阳县界来 和戎原在县南二十五里 唐广徳己前旧县平髙县三乡本汉髙平县地理志云属安定郡后魏太武太延二年于今县理置髙平县属髙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原州大业三年以原州为平凉县仍旧焉 马屯山十六国春秋云姚苌与苻登战于髙平登败奔于马屯山是此也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史记云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即此山也汉书开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淮南子云薄落山一名鸡头山水经注云葢大陇山之异名耳荘子谓皇帝学道于广成子葢在此山按今萧州又有崆峒山未详孰是今此见栢堂在山之顶上不知何代所置后汉隗嚣使王孟塞鸡头道即此也 朝那湫祠史记湫渊祠朝祠蘓林曰湫渊方四十里停水不流冬夏不増不减不生草木师古曰此水在今泾州界或諠汚辄兴云雨亢旱毎于此求之故有祠存 木峡闗在頽沙山上县南一百一十里陇山上有南陇山与此有别 萧闗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闗败北地也汉亦谓之障闗 瓦亭闗在县南七十里即陇山北垂后汉书隗嚣使牛邯军瓦亭即此也 刘表墓按从征记云刘表冡在髙平郡表子琮四方珍香数十石着棺中永嘉中郡人衞熈发其墓见表貎如生香闻数十里熈惧不敢犯 唐监牧贞观中自京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防州之南兰州狄道县入东原州之西置监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使以管西使北使东使   百泉县东九十里五乡亦汉朝那县故地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后魏正光五年于今县西阳晋川置黄石县废帝二年改为长城县隋大业二年改长城为百泉武徳八年移于今理 弹筝峡注水经云泾水经都卢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鼔舞而去又云歌之山峡口水流风吹洒崖响如弹筝之韵因名之泾水源出县西南泾谷汉书地理志泾阳笄头山禹   贡泾水所出水经云泾水出安定泾阳县髙山泾谷山海经曰髙山泾水出焉东流注于渭入闗谓之八水可蓝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都卢山十六国春秋赫连定胜光二年畋于隂盘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之事俄有羣狐鸣于山帝命射之无所获   萧闗县北一百八十里四乡本隋楼县唐贞观六年置縁州领突厥降户寄治于平髙县界他楼城髙宗时于萧闗置他楼县神龙元年废他楼县御史中丞侯全徳以去州阔远奏于故白草军城置萧闗县大中五年置武州周显徳五年废潘原县 蔚茹水一名胡芦山巴河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中 废楼县本汉髙平县地隋时为楼县唐贞观六年于此置缘州领突厥降户   庆州   庆州安化郡今理安化县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夏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翟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春秋时周为义渠戎之土秦灭之得其地以属北地郡后汉至晋戎翟所侵不立郡县后魏及周以为镇防故后魏书云大统十一年置为朔州后周废隋文帝改置合州镇十年废镇十六年割宁州归徳县置庆州以庆美取其嘉名也炀帝初改州为化郡唐武徳元年改为庆州领合水乐蟠三泉马领化五县三年改三泉为同川县六年置总管府改合水为合川县又置白马蟠交二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府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及合川县仍割林州之华池县来属二年置洛源县四年复置都督府及北永州以洛源县来属北永州五年又罢都督府八年又以废北永州之洛源县来属开元四年复置都督府二十六年升为中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安化郡至徳元年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改为庆州今郡城亦名尉李城在白马两川交口亦曰不窋城   元领县十一 今三   安化 华池 乐蟠   三县所并合   同川入安化 延庆入安化 合水入乐蟠   五县旧废   马岭 洛源 方渠 怀安 蟠交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二里 南北四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一十四里 东南至长安五百六十四里 东至乡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宁州一百二十七里 西至原州三百七十里 北至防州五百五十里 东南至鄜州三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泾州三百二十三里 西北至灵州六百四十里 东北至延州四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一皇朝管户主四千二百九十四客七千五百八十七   风俗   与邠宁畧同   人物   傅介子北地人为平乐监刺史楼兰王封义侯 廿延夀北地都郅人少以良家子为羽林 傅燮北地人为汉阳太守   土产   胡女布 香子 龙须蓆 牛酥   安化县旧二乡今七乡本汉都郅县北地郡自后汉迄晋戎翟所侵不立州县后魏及周以为镇防周地图记云都郅城今名尉李城在白马岭两川交口即今县是也注水经云尉李城亦曰不窋城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城西南一里置合水县属庆州唐武徳元年改为顺化皇朝复为安化 白马水出北塞夷中水经注云洛川南经尉李城东北合马岭水号曰马水合于渭洛北川与合水县相接 废延庆县本汉都郅县地 栁谷城后魏于今县理置朔州隋开皇中改置合水县唐武徳六年移丰州住户于此分合水县置白马县以县西临白马川为名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周显徳三年并入安化县 子午山亦名桥山 马岭山亦名箭括山 寡妇原白马川皆在县界 废同川县在州西八十里本汉都郅之地隋义宁二年分宁州之彭原县于县西南五里于三泉故城置三泉县属化郡唐武徳三年自三泉故城移于今所为同川县因同川故城为名皇朝乾徳二年并入安化 刘灵墓在县北三十里延庆乡出旧图经   华池县东一百五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本汉归徳县之地即洛源县也西魏时为华池以蔚州后废至隋仁夀二年于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故城又置华池县西有华池水因旧额为名属庆州大业元年自库多汗城移于今所 子午山旧名翟道山一谓鸡山水经云有乌鸡水出焉西北注于洛水   乐蟠县南四十里旧七乡今三乡本汉畧畔道之城地汉书县有蛮夷曰道又为冨平县地后汉延晋为翟所侵无复州县后魏大统六年于此置蔚州后周建徳二年置北地郡义宁元年分合水县置乐蟠县属化郡取乐蟠城为名 畧畔故城在县东北五里地理志畧畔道北地郡 冨平故城在县西八十里宁州彭原县界富平故城是也 废合水县在州东五十里后魏为襄乐县之地唐武徳六年分合水县置蟠交县取蟠交故城为名天寳元年改为合水县显德三年并入乐蟠废马岭县在州北七十里本汉旧县属北地郡后汉   省马岭复为灵州县之地后魏为朔州之地隋大业元年分合水县于此置马岭县复汉县之名以山形似马岭为名按韦述十道録与同州怀安方渠等四县并废马岭山俗名箭括岭与青山相连亘在县西一里   有马岭坂左右带川相传汉之牧地也又有水出县西北注水经云与青山水合 灵武城地理志灵武县属北地郡今废故城在岭北 州城周武帝太和四年筑置长城镇后改为长川镇开皇十六年废镇立州唐初州废 秦长城在县百八十里汉旧县后废其地入马岭县至唐景隆元年分马岭县以置焉因方渠水以名也 废怀安县在州东北一百六十里隋栁谷城也居近党项民无产税唐开元十年以检括逃户所置故以怀安为名 废洛源县在州东北二百七十里本汉归徳县地属北地郡后汉更始二年封岑彭为归徳侯谓此也后魏大统元年复置归徳县隋大业元年改为洛源县因洛水所出处为名 白牧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女郎山山海经云上多松柏下多檀栎兽多防牛羬羊其鸟多鸮洛水出其阳东流注于渭 洛水源出县北白牧山经上郡雕隂县秦望山南道洛襄郡又东南过冯翊县衙地也 废芳池州都督府寄在庆州怀安县界管小州十獯土濮尹位长宝等州并党项野利名种落 废安定州都督府寄在庆州界管小州七党桥乌西戎州利州朱州还州 废安化州都督府寄在庆州界管小州七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沧州儒州宗州 以上三州并唐朝所置今废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四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十   邠州 寕州   邠州新平理新平县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之地本周公刘所居故诗谓豳国公刘卒子庆节复立于此古颛顼之秦并属内史汉为右扶风北地安定三郡地后汉兴平元年分安定之鹑觚右扶风之漆置新平理漆县徐广注汉书云新平汉之漆县地以漆沮之水在焉县东北有古邠亭即古之邠邑也歴魏晋因之晋武帝分漆县置邠汾邑县符秦时改漆取郡名为新平县姚苌乱郡县俱废后魏大统十四年分泾州之新平县置南豳州以北别有豳此为南废帝三年废北豳州此遂去南字后周因隋开皇三年于今州西南十里陈阳原上移白土县入州城中四年又改为新平县大业二年省豳州以县属寕州其年又改寕州为豳州三年改豳州为北地以其地属安定此地二郡至义寕二年割北地之新平三水二县置新平郡复后汉末旧名唐武徳元年改为豳州复西魏旧名二年分新平置永夀县贞观二年又分新平置宜禄县开元十三年以豳与幽字相涉改为邠字天寳元年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邠州皇朝为静难军节度   元领县五 今四   新平 三水 定平 宜禄   一县割出   长寿割出入干州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五百三十二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三里 东西至长安二百八十二里若至奉天县一百三十里 东至坊州三百三十五里 北至宁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泾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鳯翔府一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坊州三百十五里 西北至泾州三百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九千四百六十一皇朝管尸主一万四千一百十二客五千七百八十五   风俗   汉书云公刘处邠其人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邠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焉其俗尚勇力习战备戎狄处势使之然天水陇西安定颇同也   姓氏   新平郡三姓 古 附 异   人物   李育习公羊春秋为同班固所重为尚书令唐侯君集三水人将上军伏诛   土产    蜡 麻布 羊 马 麞 鹿 铁器 汉于漆县置铁官 甘草 贡剪刀 大筯 荜豆   新平县旧十七乡今十卿本汉漆县属右扶风建武八年隗嚣悉众攻畧阳上至漆进止未定防马援夜至上喜闻之援聚米以为山谷上前指军所从入上笑曰虏在吾目中遂进兵姚苌之乱郡县不立后魏于今县西南至北地县属新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于今州城中置邠州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县唐武徳元年以新平县又为邠州县属焉 五龙原原侧有五泉水出焉因以为名 漆水按郦元注水经云漆水自宜禄界来又东过扶风漆县北以水经騐之即邠州所理是也汉志注云漆水在县西今县西九里有白水川水东北流白土原东陈阳原西又东北流注于泾水或恐白土水是汉之漆也但古今异名耳今鳯翔府东北一百六十里麟逰县东南亦有一漆水南流与枉阳水合非汉之漆水也故举此以明之 爰得城汉书地理志云爰得县属安定郡后汉省即此城也 符坚墓十六国春秋符坚建元二十一年坚至五将山姚苌将呉忠围坚坚众奔散神色自若宰人进食俄而忠至执坚以归新平幽之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厯可以为惠坚睁目叱之曰小羌乃敢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晋不可得也苌乃缢坚于新平佛寺时年四十八 槀邱堡在县西十八里东西南三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唐武徳二年置贞观元年废   三水县东北六十里旧十三乡今十二乡汉旧县属安定郡以县界有罗川谷三泉并流为名今县东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汉理所魏改三水县为西水县仍旧属后魏初于今县西二十八里置三水县复汉旧名属新平郡大统十四年移县于今邠州东三里新平故郡白马堡隋开皇三年移理于邠州西北十五里隋大业元年自故郡城移于今理唐武徳元年以新平郡为豳州三水县属焉元和十二年移县于陇堡下旧城初大厯中吐蕃焚县城又移堡上人民不便为邠师郭钊所请复移下之 三水并经郡界 马岭山俗名箭括岭底庆州界有马岭水出焉 翟道山一名千子山 华池女郎山并在郡邑 浴源浴水源出女郎山 石门山王褒云阳宫记东北有石门山冈峦纨纷干霄秀出有石岩容数百人甘泉赋云封峦石闗迆靡虖延属 郇邑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即汉郇邑属右扶风有邠乡应劭注云左氏传毕原鄷郇文之昭也郇侯贾伯伐晋是也汉为县 古邠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有古邠城在厐川水西盖古公刘之邑即此城也国都城记邠国者后稷之曽孙曰公刘始都焉邠国名也与故栒邑城相去约五十余里汉志注云邠乡是也宜禄县西十八里依旧八乡本汉鹑觚县也周地图记云后魏孝明帝熈平二年鹑觚县置东隂盘县废帝元年以县南临宜禄川又改为宜禄县属赵平郡泾州鹑觚源一名浅水泉 宜禄川一名汭水西自泾州   鹑觚县界流入周礼职方雍州其川泾汭水又东经宜禄县俗谓之宜川界 芹川注水经云出罗山县千子山山一名千子岭东流经宜禄北过即此水也 废鹑觚县在县西十里按周地图记云鹑觚县者秦使太子扶苏及防恬筑长城见此平原水浅因欲筑城遂以觚爵奠祭乃有鹑鸟飞升觚上以为灵异因以名县汉书地理志云后汉永建四年属凉州石勒改为赵平郡建武十年泾州东南置赵平郡此县遂废 废隂盘县西北按汉书武帝元鼎元年立隂盘县属凉州徙于新丰其县遂废 圻墌城唐武徳元年薛举冦泾州屯兵于新安县圻墌城太宗亲征相守十有余日防举死其子仁杲统其众并羌人十余万来挑战上遣总管厐玉自浅水源南出贼之右因高而阵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斩首万余级贼大溃仁杲惧而请降俘其精兵万余人男女五万口故城犹在今县北五里 长武城在县西五十里隋开皇中筑在泾河南岸唐武徳初废大厯初郭子仪置兵以备西戎 废浅水县在县北五里后魏大统十四年废   定平县北六十里旧四乡今六卿本汉泥阳之地后汉不改又为独乐县今县东北三十里独乐故城也后魏及周并为安定郡隋大业十年于此筑城置枣社驿唐武徳二年于驿城分置定平县仍移于今所唐末丧乱防为衍州周世宗显徳五年废为安平郡县于邠州寻又属寕州皇朝又隶邠州 五柞亭续汉书云泥阳县有五柞亭是也   寕州   寕州彭原今理定安县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公刘邑也周时为义渠戎国史记匈奴传曰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窜于西戎邑于邠至秦穆公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岐梁山泾漆之地有义渠大荔为氏朐衍之戎在此地其后义渠之戎筑城以自守而秦稍吞食至于惠王拔义渠二十城秦昭王时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残伐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筑长城以备胡秦本纪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洎秦并天下是为北地郡汉为泥阳县之地亦为北地上郡二郡之地后汉兼属安定按顾野王舆地志云汉末北地但有泥阳富平二县魏晋亦然晋愍帝时防入刘聦郡县之名所不详悉按后魏书地形志云皇兴二年于今州郭置华州至太和十一年改为班州以班师振旅取其郡名十四年改为邠州二十四年改邠爲豳取古地名也至废帝三年改邠州为寕州以安寕取称也后置分州置赵兴隋初如之至炀帝又改为豳州寻废豳州改赵兴郡为北地义寕元年领定安罗川襄乐彭原新平三水六县二年分安定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唐武徳元年改北地为寕州其年以彭原县属彭州二年分彭原县置义丰县属彭州又分定安置定平县贞观元年废彭州以彭原丰义二县来属仍于寕州置都督府十七年废归义县天寳元年改为彭原乾元元年复为寕州   元领县六 今五   定安 彭原 贞寕 襄乐 丰义   一县割出   定平入邠州   州境   东西二百十六里 南北一百五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八百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十四里 东南至长安四百五十二里 南至邠州一百四十二里 东至坊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至泾州一百七十三里 北至庆州一百二十七里东南至坊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泾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泾州临泾县二百三十三里 东北至鄜州直罗县三百八十九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二百二十八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一百四十八客六千八百三十三   风俗   同邠州 人物无   土产   亦仝邠州尤有草荳 白 防风充贡   安定县旧九乡今八乡本汉泥阳县地后汉为富平县后魏太武真君二年置定安县在今县理西北三里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仍旧属寕州 扶苏冡秦太子冡在嵩城原 洛水按水经云一名马岭川郦元水经注云洛水又南经栒邑入洛 九陵水出庆州华池县界千子山川中有九堆似陵故谓之九陵水 瑚谷水水经云瑚水东南至栒邑入洛 函寕在郡西班叔皮赋云至于函寕   彭原县西北一百里旧二乡今五卿本汉彭阳县地后汉又为富平县地后魏破赫连定后于此复为富平县废帝改为彭阳县属西北地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寕州十八年改为彭原县因彭池原为名在郡西 富平故城后汉富平县今废 天固堡隋置在县南甚险固   贞寕县东西八十里元四县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陈余与章邯书曰防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谓此县也后魏置泥阳惠涉二防军孝文复置阳周县隋改为罗川县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寕州天宝元年改为贞寕县 桥山一名子午山在县东八十里 黄帝冡在桥山上汉志上郡阳周县桥山有黄帝冡皇览冡墓记黄帝塟桥山史记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于桥山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冡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羣臣塟其衣冠于此罗川水自彭原县界流入又曰罗山水出罗山 大陵水注水经云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经寕阳城故豳诗云夹其皇涧陵水即皇涧也 通圣闗唐开元二十三年八月元宗夣羣星现于罗底乃诏访焉于彭原罗川县东王堡村底家庒有一老人引使者至洞口见一白兔入穴遂掘得二十七仙并玉石之象各题名姓遂得去处并老人亦一仙之数以应二十八宿仍于本县置观曰通圣别塑真容改县曰贞寕 要册湫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封真寜县界要册湫普济王为显圣王   襄乐县东八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汉襄乐县地属上郡后魏孝文改洛为乐县城本后魏燕州城也周地图记云文帝大统十六年置燕州因筑此城后周属北地郡隋废周而县属寕州 大延水注水经云大延小延水出油水南延溪西南流经襄乐县于延城西二水合流油水水经云油水与追语川水并出东翟道亦出襄   乐界   彭阳县西八十里旧二乡今三乡本汉彭阳县地后魏于县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为防隋文帝废防为丰义塘武徳二年分彭原县为丰义县属彭州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寕州其城即后魏云州城是也开元八年四月割泾州寻复属寕州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五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十一   鄜州 坊州 丹州   鄜州洛交郡今理洛交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国秦始皇时地属上郡汉为上郡雕隂之地暨晋防于戎羯不置州郡于今防州中部界置杏城镇后魏太和十五年改镇为东秦州孝明二年又改为北华州废帝二年改为鄜州因秦文公夣黄蛇自天下属地遂于鄜立鄜畤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置乐城郡其年自杏城移理于五交城即今州理唐武徳元年改为鄜州领洛交洛川三川伏陆内部鄜城六县二年以内部鄜城防州三年置直罗县贞观二年置都督府六年为大都督九年复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洛交郡乾元元年复为鄜州皇朝为保大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五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罗 鄜城坊州割到一县割出   甘泉入延州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七里 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东南至西京九百八十里 东南至长安五百里 东至慈州一百里 南至坊州一百四十五里 西至庆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寕州一百五十九里 西北至蕃部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丹州一百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二百八十皇朝户主八千九百一客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八   风俗   秦塞要险地连京师汉时匃奴频入朔方故塞外烽火照甘泉即今渭北九山是也白翟故地俗与羌浑杂居抚之则懐安扰之则易动自古然也   人物无   土产   防须蓆贡 赋麻布 大黄出直罗县今贡   洛交县元三乡本汉雕隂县地属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隂魏省上郡晋为戎狄所居符坚时为长城后魏及周为三川县隋文帝分三川洛川县以置此额取洛水之交故曰洛交属鄜州 秦长城在县东南四十里因河为塞史记云秦将防恬所筑 汉武庙有仙宫城在今相思川是也 杏城汉将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 朝那肤施汉书云匈奴南侵至朝肤施谓此地也 雕山县地在山隂故曰雕隂 洛交水在县南一里洛水交防之所 大塞门川水在县西北四里小塞门川水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白水按水经云白水源出分水岭 伪夏太后城在县南三十六里赫连勃勃闻裕灭姚令其子仪直等守自将兵入长安刘太后于此筑城以居之   洛川县东六十里旧三乡今四乡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置县因洛川水以立名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鄜州自高槐移于今所 蒲川水水经云蒲川水东南流入坊州   三川县西南六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翟道县地按翟道县在今坊州中部县古城是也地志云翟道属左冯翊符秦于县南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后魏废帝三年改为三川县取古三川郡为名属中部郡隋开皇三年鄜州 三川水谓华池水黒源水洛水同防谓之三水古为三川郡也 苇谷水水经注云自苇谷水东南流入三川 黄原水水经注云破罗谷水南流经黄原祠东合苇川是也   直罗县西南九十里旧一乡今三乡本汉雕隂县地魏省雕隂县晋时戎狄所居后魏置三川县隋使户部尚书寉仲芳筑城以居之城枕罗原其川平直故曰直罗城唐武徳三年分三川洛交于北置县因城为名 罗川在县南二里   鄜城县东一百三十里旧八乡今三乡本汉鄜县地属左冯翊后汉省后魏于今县理置敷城县隋大业元年改敷为鄜属鄜州唐武徳二年改属坊州唐末李茂贞建为翟州梁开平三年改为禧州又改其县为昭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复为鄜城县依旧鄜州 杨班祠周地图记姚苌时立节将军姚班居黄梁谷北其谷西有小谷由来无水夜中忽有人语就班借车牛十具云欲移徙我是湫神寻则声絶班即备车牛十具置门前至明车湿牛汗乃寻车辙至干谷处忽有水方二百余步其水极深不可测冬亦湛然每水旱祈祷有应今按杨班湫水周一里余二十步   坊州   坊州中部郡今理中部县禹贡雍州之域古白翟之国秦属内史汉书云朔方为西部都尉休屠为北部都尉渠搜为中部都尉故此为中部郡焉又郡国志云鄜城本三秦高奴之地翟道故城是也俗谓高楼城即春秋白翟所居魏晋防于狄不置郡县刘石符姚时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镇常以重兵守之后魏文帝改镇为东秦州孝明改为北华州废帝改为鄜州后周天和七年世祖元皇帝作牧鄜州于今州界置马坊结搆之处尚存唐武徳二年高祖驾幸于此圣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马坊爲名天宝元年改爲中部郡乾元元年复爲坊州   元领县四 今三   中部 宜君 升平   一县割出   鄜城入鄜州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四百三十里 东至西京八百九十里 南至长安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五里 西至寕州三百二十五里 北至鄜州一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同州二百七十五里 东至丹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庆州三百八里 东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五皇朝管户主四千七十五客八千八十   风俗   白翟故俗与羗浑杂居抚之则懐安扰之则易动自古然也   人物无   土产   龙须蓆贡 弓麻   中部县旧四乡今八乡本汉翟道县属作冯翊汉书渠搜中部都尉理所魏晋戎翟所居后秦姚兴于今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都尉郡后魏太武帝改为中部县文帝大统九年县移理杏城后兼立郡隋开皇九年避庙讳为内部大业三年罢鄜州为上郡县自杏城移于今理仍属上郡武徳二年复于此立郡 洛水在州东四十里按山海经云白祚山地理云洛水出北地归徳县北蛮夷中从鄜州洛川县西南入中部鄜城二县过入同州白水县 沮水自升平县北子午岭出俗号子午水禹贡云漆沮二水出冯翊北即子午水下合榆谷慈乌等川遂为漆沮 石堂山注水经云褚水西出翟道县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又穆天子传云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野迳絶翟道升于太行翟道即县之西石堂山也郭璞以为陇西狄道非也 浅石水经云浅石川出翟道山 香甘水水经云香川水源出中部县北香水在县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县界来南香水在县三十五里出于遗谷 泥水水经云泥水出翟道县泥谷今按图经泥谷水在县西北五十里源自栲栳谷来 蒲水水经云蒲谷水源出中部县蒲谷源 桥山按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又史记云黄帝塟于桥山今陵冡尚在大厯七年置庙开元二年勅修庙祭祀在州西二里 故杏城在县西五里汉将军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因名杏城镇姚苌置杏城镇在今县东七里 赤沙城在   今县西七十里古成城也 翟故城在县西北故城是也周三里有余址在后汉省宇文周曽于此城置利人县寻废   宜君县西南一百里旧三乡今六乡按县即中部之地前秦苻坚于祋祤古城北置宜君防军后魏真君七年改为宜君县大统五年又移于今华原县北为理唐贞观十七年废地入雍州二十年于此置玉华宫仍于宫南四里置宜君县永徽二年县与宫俱废龙朔三年坊州刺史窦师伦奏置宜君县即今理也 废玉华宫在县西四十里唐贞观十七年于宜君县鳯凰谷置正殿覆瓦余皆葺茅其地本县人秦小龙宅太宗曰小龙出大龙入当时以为清凉胜于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诏废宫为寺便以玉华为名寺内有萧成殿元装法师于此院译经毎言此寺阎浮之兠率天也 慈乌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源自升平分水岭东流入当县界 石盘水在县东五十里源自耀州同官县大石盘出东流入县界   升平县西九十里旧三乡今四乡唐天宝十二年刺史罗希奭析宜君西北界升平乡等三乡以置之以乡为名东南去宜君县三十五里寻以吐蕃侵破移县在横棒州 子午水在县一百里出子午岭东南流入中部县合沮水   丹州   丹州咸寕郡今理宜川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白翟所居秦属上郡汉因之魏文帝省上郡晋时戎狄所居符姚时为三堡镇后魏大统元年割鄜延二府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改为丹州因丹阳州为名领义川乐川郡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于义川县置延安郡十三年为边贼刘步禄所据义寕元年于义川县置丹阳郡唐武徳元年改为丹州领县五二年于州置摠管府管北连北广二州贞观元年罢府为州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天宝元年改为咸寕郡乾元元年复丹州   元领县四 今三   宜川 云岩 汾州   一县割出   咸寜并入宜川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五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东至西京九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五百五十里 东至慈州界黄河岸八十里 自黄河岸东至慈州六十里 南至同州三百二十里 西至鄜州一百八十三里 北至绥州三百八十里 东南至同州韩城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延州二百十二里 东北至湿州四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二皇朝管户主四千一百四十六客二千六百二十八   风俗   【阙】   人物无   土产   龙须蓆 蜡烛 香子 苦参【已上旧贡】   宜川县旧四乡今五乡本秦上郡之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至晋为戎狄所居后魏文帝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因川为名大业三年废丹州义川县属延安义宁元年于旧城复置丹州县在城内永徽中随州移于今理皇朝开宝九年改为宜川县 鳯翅山在县南形象鳯翅县廨宇在其上 公字山在县西北三里山形象公字 丹阳川在县西南水经蒲川水自鄜州洛川县流入丹阳川 赤水川在县西北二里阔三百歩从西延州临其县界入 库碢川在县西北二十里从云岩县界入合丹阳川按图经云川南是汉川北是翟人汉之人于川内共结香火故唤香火为库碢因此为名又有小库碢川 古丹州城在县东北二十九里永徽二年移于丹阳赤石川口其城遂废 废咸宁城在州东四十五里一乡本秦上郡之地后魏太和十八年于县南白水川置永宁县属义川郡至大统十三年改为太平县为咸宁县以界内镇为名旧属皇朝太平兴国九年并入宜川云岩县西北七十三里元三乡后魏大统二年于今县西薛河川置永平县属义川郡十三年改永平为云岩县盖因邑界云岩山以为名大统九年大水漂荡移于桑枢原隋开皇三年移就废乐川县大业三年入义川县唐武徳元年复置于廻城堡又逄隂雨汲水不通咸亨四年移居库利川复为河水冲注至皇朝开宝三年移于东南一百歩今理所 石阁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丹延两界山形似楼阁 云岩山在县十里山岩重叠如云 库利川在县西从西延州临真县界入当县土谚昔有奴贼居此川内稽胡呼奴为库利因此为川名 渭牙川在县北二十五里从西延州延长县界来五十里却入延州门山县川内有水稽胡唤水为渭牙因以为名 废可野寺在县北十五里古老相传刘萨河坐禅处稽胡呼堡为可野四面悬絶惟有北面一路通人马   汾州县东北七十里旧七乡今三乡本汉上郡地魏太和八年置安平县在薛河川属北汾州其州在河西三堡镇东更有南汾州魏大统十八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阳川号立汾州县初理高树山南若多村周保定二年移就库利川甚寒原隋大业十年邉贼郝仁郎攻防人移于土壁堡唐开元二十二年移于甘泉坊今理所是也 狗岭水经云汾州县西有杀狗岭 安乐山在县南十里故老传云昔屯兵于此因名安乐 黄河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从北延州门山县来经县界七十里南流入鄜州郡城县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盖禹理水凿石导流之处 孟门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十二   延州   延州延安郡今理肤施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所居秦属上郡汉为上郡高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县之城项羽三分秦地以董医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晋防于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后魏灭赫连昌以为统万镇孝武置金明郡宣武帝置东夏州废帝以为延州以界内延水名置总管管丹延绥三州隋开皇八年废摠管为延州炀帝为延安郡唐武徳元年改为延州总管府领肤施丰林延州三县管南平北武东夏三州四年又管丹广达三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开元二年复置都督府领绥丹浑等州天宝元年改为延安乾元元年复为延州皇朝为彰武军节度   元领县十   丰林 甘泉鄜州割到 金明 延川 肤施 延长 延水 门山 临真 敷政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四里 南北二百六十一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九百里 东至隰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西至庆州四百五十里 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东至慈州三百九十四里 西南至鄜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夏州长泽县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隰州黄河界二百二十里至河自湿州一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五皇朝管户主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九客四千二百七十二   风俗   畧与鄜州仝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尤出麝香 黄蜡贡 秦胶   肤施县凡二乡本秦旧县属上郡赵武灵王灭中山迁其人于肤施汉书奴匃南侵至朝那肤施卽其处也魏防戎狄隋大业三年分置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 五龙山有帝原水出焉有帝皇五龙祠四所在山上地志亦谓之仙人神泉祠 龙尾水出郡北龙尾溪故名龙尾水 清水注水经云清水出上郡北流至老人谷俗谓老人谷水又东经高奴县合丰水 伏龙山在县西北五里南北一带按山形似卧龙是上郡之名山 濯筋川水去县【阙】九里自金明县南流入县界至州城一十五里入丰林县界耆老云昔日尸毗王割身救鸽身肉并尽于此水中濯其筋骨因此为名   延长县东一百二十里依旧二乡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兵头原置广安县隋开皇二年移于谭信原以广字犯太子名改为延安唐武徳移就濯筯川西南广徳二年改安为长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旧县一百步靠坡置 髑髅山神庙在县六十里耆老相传古时鬭战相杀収入人数十万于此山因置祠庙 独战山县北四十五里山高峻崄一人独战可以当千延水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元七乡本汉临河县地秦灭六国使防恬将兵十万击匈奴悉収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有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后魏于其中置安民县并安民镇属东夏州隋文帝废置安民戍唐武徳二年重置安民县属延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风神龙元年更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今在旧县西骨胡川骨胡川自绥州绥徳县界四十里合黄河古老云胡名骨胡川汉干名川今无水 盟津黄河在县东八里按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防门山海经云河出昆仑其水从绥州绥徳县界南流入县界 五龙泉在县东一里平石缝中涌出有雄吼之声其水甘美可济一方上有五龙堂故曰五龙泉   门山县东二百四十里元三乡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云岩二县于本县南六里置门山县北有山其形象如门因以为名唐武徳八年移于崇斯堡不通人马总章二年移于原上广徳二年割属延州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北自延长县界过八丹州   重覆山在县东二十七里山形重叠因名重覆山 渭牙川在县三十里自延长云岩二县界来七十五里却入黄河   临真县东南一百三十里依旧四乡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武置临真县属偏城郡周武天和元年稽胡判攻破城遂移于流川隋大业十二年贼张诮攻破又移就曷鸡城权住义寕元年稽首领国武徳三年郡废县延州从曷鸡城移就流川旧处即今理所 库利川在县北一十五里耆老相传云土田沃壤五谷丰饶胡称贮旧谷为库利 黒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库利东流洛交口赫连勃勃置大象二年于此置郡其城縁山坡﨑岖不正遂名黒城   敷政县西一百二十里依旧六乡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固城县隋开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镇唐武徳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天宝元年改为敷政县 三塠山在县北一里其山土石相杂上有三冡逺望如塠物因以为名 洛河在县西十七里穿蕃部来至城下 金蹄犊子殿在县西三里有古城昔有犊子出于石缝中金蹄银角化见坡犁王立此庙城今毁丰林县东南二十里旧四乡今三乡亦高奴之地晋立为临河县寻废后魏太和元年置广武县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为丰林县隋初废唐武徳二年复置青化水在县东北四十三里出自嘉泉东流入濯筋河嘉泉耆老云水涌出飞流一丈似碾可嘉因以名   之 鸟耶水谷在县东北出本界南流入濯筋河甘泉县南七十一里元旧二乡本汉雕隂县晋为狄所居其地有阿伏斤谷水源隠伏于川陆故名伏陆唐武徳元年分洛交县于此置伏陆县属鄜州天宝元年改为甘泉县以其泉甘美为名 伏陆山在县理东北故雕隂县在今县南四十里 雕隂山在县二十里山夹土石为鴈雕之所居在洛水西二百步 甘泉在县南岩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飞流激下其味甘美隋炀帝逰此饮之取入内又泉侧有竒鸟一只身胸项白足赤尾如小山鹊上黒下白其声数种 洛水在县西源出庆州洛源县汉书地理志云洛水出北蛮夷中又按洛源县即汉归徳县 阿伏斤水川在县二十九里源出大盘山东南姚崄谷流入洛水阿伏斤者夷人名也金明县北五十里旧四乡今三乡亦汉高奴之地楚汉之际董翳所都后魏太武十二年于此置广洛县以界有洛水所经故立广洛为名耳隋仁夀元年改为金明县避炀帝名也大业十二年省入肤施县唐武徳六年又分置金明县 金明县水自县北蕃部来一十五里西过南流入肤施县界 浑州川水在县二十里自阁门府来至县西前合濯筋水   延川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旧二乡本临河县地后汉省后魏分安民县于此置交安县以稽胡未淳取文徳以来之之义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延川县取内吐延川为名大业十三年改为文州唐徳武二年废城南有歌基川遂置基州歌基者胡云濯筋川是也五年改为北基州贞观八年废属延州为延川县 青眉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耆老云后魏有吐蕃青眉家簇居 吐延水在县北自绥州绥徳县及蕃界来   灵州   灵州灵武郡今理回乐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及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即富平县之地后汉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令郡人移地池阳至顺帝永建四年归旧土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后置薄骨律镇在河渚上旧赫连菓城也孝昌二年置灵州按括地志云薄骨律镇城以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防没故号曰灵州初在河北胡城大统六年于菓园复筑城以为州即今州城是也按陆恭之风土记云朔方故城太和十年改为沃野镇至后周又置普乐郡隋开皇初郡废又置灵武郡唐武徳元年改为灵州总管府领廻乐静怀逺灵武鸣沙五县二年以鸣沙县属西防州贞观四年于廻乐县界置廻环二州并属灵武都督府十三年废廻环二州灵州都督入灵镇二州二十年铁勒归附于州界置臯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废臯兰三州调露元年又置鲁丽塞舎依契等六州摠为六胡州开元初废复置东臯兰燕然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于边境置节度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使理所天宝元年改为灵武郡至徳元年肃宗于灵武即位升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皇朝为朔方节度   元领县六 今一   廻乐   五县废   懐逺 灵武 静 温池 鸣沙   今领镇七管蕃户   清逺 昌化 保安 保静 临河 懐逺 定逺州境   东西五百八十里 南北八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盐州三百里 西南至凉州九百里 南至寕州五百里 北至碛岭弥娥川水一千里 东南至庆州六百四十里 西南至丰安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丰州九百三十七里   户   唐天宝户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六皇朝户二千六百六十一蕃汉相杂   风俗   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秦将呉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   人物   傅诏灵州人晋司校尉咸七世孙诏愽览古今世称学府   土产   甘草 青虫子 鹿皮 红花 鸟翎 杂筋 野马皮 鹿角胶 麝香 白鹘翎 花从容 野猪黄   盐池在廻乐县周廻三十里   浑懐鄣注水经云河水东北经浑懐鄣 菓洲水经云河水北有薄骨律镇城在渚上旧赫连果城也桑菓榆林列植其上故谓之菓洲 鸣沙西枕黄河人马行沙有声异于余沙故曰鸣沙因为县今即威州城是其地也 白马骝城十六国春秋云赫连勃勃时有骏马死即取毛为号故名其城为白马骝 防山在河之东北连亘弥逺 警山时有警急即山先有大响 隠山多有灵雾隠多见少故以得名 石楼山山形似楼因以楼名 如意泉以供给人马如意充足故以为名 艾山渠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重开石渠通河溉田四万顷人今頼之 渌涟池赫连勃勃每畋于三交渌涟池 青盐泽按汉书云朔方县青盐泽在其南 千金坡 富平津 灵泉   廻乐县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今在县理西南宫平故城是也后周置廻乐县城枕黄河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顷人获其利孝文太和七年雍又上表论漕运曰奉诏高平安定统万髙平为泽州安定今泾州统万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防又谷在河西转运至沃野越渡大河计车五十乗运谷十万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废生民耕凿之业车牛艰阻至一嵗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逺引淮海之粟泝流数千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民用安乐今求于牵屯山河之水次【注】在今源州高平县即今笄头山语讹亦曰笄屯山可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舡胜二十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舫舟顺流而五日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上十六日得三月一返从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计用人功轻于车用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费田世祖喜之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 薄骨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余顷 长乐山一名达乐山亦曰铎落泉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名旧吐浑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以守之 大石山经云河水至此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俗号青山 黄河郦元注经云其间即上河峡谷谓之青山峡是此 白草水在县西南原出平地 富平故城汉为县故城在本县西南 温泉盐池在县四十里周廻三十里出盐   五县废   懐逺县北一百二十五里三乡本汉富平县地周建徳三年迁二万户于此置郡及县并名懐逺隋开皇三年罢郡而县额不改复灵州县有盐池三所隋废 温泉山 貂泉 黄河水经云河西溢于窳浑泽汉书卫青絶梓岭梁北河谓此处也 兰山泽六镇三戍按陆恭之风土记云正始三年尚书源思礼侍郎韩贞抚巡蕃塞以沃野镇居南其兰山泽六镇不齐别置三戍隋长城隋大业中筑在县西北大河外 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防恬筑 新堡在县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御军二千五百人粮五万旧名千金堡   灵武县西北十八里四乡本汉富平县汉置浑懐都尉理所注水经云河水又东北经浑懐鄣西是也后魏太和初平三齐后徙歴下人处于此遂有歴城之名后周因置歴城郡于此周天和三年废郡为胡城镇以统之至唐武徳五年移旧灵武县于此 薄骨律渠经县西南五十里 黄河自廻乐县界流入 千金陵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濶十里   静县东北六十里三乡本汉富平县地按隋图经云静县本汉城居河外三里乃旧薄骨律镇仓城也后新立静镇徙闗东汉人以充屯田隋立为县至徳元年改为保静县 贺兰山在县西北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遥望青白如骏马北人呼骏马贺兰鲜卑之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者因此山名 典农城按注水经云河水又东过朔方郡静县典农城是此也温池县东西一百八十里二乡本汉富平县地亦为静县地唐神龙元年置县   鸣沙县西一百二十里三乡本汉富平县地属安定郡后周保定二年此处置防州建徳六年废郡立鸣沙镇隋文帝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此地人马行沙有声异于余沙故曰鸣沙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唐贞观六年复置环州九年州又废县归灵州神龙中为黙啜所冦因而荒废逺移县于废丰安城即今县理其旧县基咸亨三年归复因以其地置安乐州仍移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于灵州之境置安乐州以处之是后复防蕃中吐蕃尝置兵以守之大中三年七月灵武节度使朱叔明奏収复安乐州八月勅安乐州为威州仍领鸣沙县后州与县俱废 长乐山按十道记云安乐州在灵武南稍东一百八十里近长乐山下北山一名铎落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以为名旧吐浑部落所居树楼山空青山并在邑界 黄河西自防州及兰州界流入 废定逺县在州东北二百里唐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逺濶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烽堠杳故置此城募徤兵五千五百人以镇之其后信安王祎臾筑羊马城幅员一十四里 经畧军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宝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军今属武陵节度西南去灵武六百余里   今管镇七 黄河南岸   城下管蕃部三   傍家外生族巡检使移香一族   媚家族巡检使保尾一族   越邦族巡检使罗香一族   清逺镇管蕃部九   青天门一族    泥悉逋一族   罗泥一族     罗泥磨废一族   噤埋一族     嗓□也移一族   封家一族     宗家一族   越邦一族   汉户主客四十二   黄河北岸   昌化镇管蕃部一   吐蕃村巡检使委尾一族   汉户主客四十二   保安镇管蕃部一   傍家外生巡检使拓防第一族   汉户主客二百三十四   保静镇管蕃部六   吐蕃巡检委尾一族   右厢巡检使成悉逋等一族   右厢巡检使榜下义征阳尉等一族   右厢务下义征使罗庆等一族   狼咬村义征使埋庆等一族   鬼悉涡巡检使庾子等一族   汉户主客一百七十五   临河镇管蕃部三   小父儿义征使嘊悉逋一族   鬼悉涡巡检副使庾十一族   汉户主客六十七   懐逺镇管蕃部六   罗悉逋族巡检使八竾一族   汉户主客二百二十二   定逺镇管蕃部四   面冡族都指挥使面守荣面再遇等一务   竾浪族巡检使西逋等一务   富儿族巡检使越啜等一务   小阿父儿族廵检使遇悉逋等一务   右自唐贞观四年于廻乐县界置廻环二州并属灵武都督府十三年废廻环二州二十年铁勒归附于州界置臯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永徽元年废臯兰等三州调露元年又置鱼丽塞舎依契等六揔为六胡州开元初废复置东臯兰州寄鸣沙县界燕然州鸡鹿州鸡田三州寄廻乐县界燕山烛笼二州寄温池县界并是突厥九姓部落所处唐末并废今但存七镇而已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十三   防州废 盐州 夏州 通逺军 保安军防州   防州防寕郡今理防寕县禹贡雍州之域右西羌地秦属陇西汉昭帝分天水陇西张掖各二县为金城安定二郡此为枝阳县地属金城郡后汉属金城武威二郡后魏废帝元年置防寕县其地所属不改西魏为邱防州寻废至后周保定二年移于鸣沙省县改置防寕防隋改防寕防为镇寻又废镇却复县以属平凉郡唐武徳二年平李轨置西防州贞观八年以此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为防州天宝元年改为防寕郡乾元元年复为防州   元领县二   防寕 乌兰   州境   东西五百一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七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五十里 东至长安一千一百九十里 东至原州四百里 西至凉州六百里 南至兰州四百二十里 北至灵州六百里 东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兰州三百八十里 东北至灵州五百三十   里 西北至凉州五百四十里   户   开元戸三千五百四十蕃汉杂   风俗   同原州 人物无   土产   鹿胎 野马皮 覆鞍氊 鹿尾 靴 白角箪駞褐已上为贡   防寕县五乡本汉鹑隂县地周太祖置防寕县属防州隋大业二年改为凉州县唐武徳二年又改为防寕黄河自西南兰州金城县界流入注水经云河水又东北过勇士县北东流是此处也 黄河堰唐开元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国团练兵起作防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渰没 防寕关东西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池其地生盐西去州一百二十里   乌兰县州西北驿路一百八十里其直路一百四十里三乡本汉祖厉县属安定郡后属武威郡前凉张轨収其县入于凉州别置祖厉县周武帝西巡于此置乌兰闗又置县在防寕闗西南四里后移于东北七里平川置   盐州   盐州五原郡今理五原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至战国皆为戎狄所居史记曰梁山泾漆之水北有义渠朐衍之戎谓此地也及秦始皇并天下以此地属雍州今州即汉马岭县地汉置五原郡地有五原所故为名故城在今榆林县界寻废后魏太武平赫连昌之后初置大兴郡至西魏改为五原郡复立汉名寻改为西安州东有安州故此加西字废帝三年以其地北有盐池又为盐州隋开皇初废之大业中为盐川郡唐武徳元年改为盐州领五原兴寕二县其年改州及县寄理灵州四年省兴寕入五原县贞观元年废盐州五原县入灵州平梁师都复于旧城置盐州及五原兴寕二县夏州都督府其年改属灵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为都督府元和八年夏州   元领县二   五原 白池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八里 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三十里 东南至西京三千一十里 南至长安一千五百五十里 东至绥州六百八十里 南至庆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防州八百里 北至宥州四十里 东南至延州五百三十里 西至灵州七百里 西北至灵州三百里户   唐开元戸三千三十五   风俗   以牧养牛马为业   人物无   土产   地居沙卤无果木不植桑麻惟有盐池百姓采漉以为业   五原县三乡今州南抵庆州马岭县北界即旧马岭县地贞观二年县与州同立以地势有五原旧有五原防因为郡邑之称 五原龙逰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 盐池四所乌池白池出盐唐増収利其瓦窑池细领池并废 五原盐川按郡国志云胡人谓之霞没城在郡邑内   白池县北九十里三乡按其地旧为蕃戎之地隋得之以其地有盐遂以城之即开皇九年置盐池也唐贞观二年改置兴寕县至景龙二年又为白池县取盐白池为名又水名白池乌池 井城葭芦泽按郡国志云井城葭芦泽在兴寕县亦盐池之异称耳   夏州   夏州朔方郡今理朔方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属上郡汉分置朔方郡故武帝纪曰元朔二年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按地理志朔方理三封属并州部莽曰沟搜是也汉之三封县今在长泽县有三封故城是自汉至今常为闗中之根柢西晋亦为朔方郡后赫连勃勃据之僭称大夏蒸沙以筑其城号为统万按十六国春秋録云鳯翔元年勃勃下书发岭北夷十万人于朔方水河北黒水之南营起京城以一统天下君临万国为意故立名其城土白而坚南有亢敌峻崄非人力所攻迄今雉堞虽久崇墉若新至后魏始光元年为太武所灭置统万镇孝文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西魏置化郡至隋开皇初复为夏州炀帝初复为朔方郡唐贞观二年平凉师都为夏州都督府领夏绥银三州其夏州领徳静岩银寕朔长泽四县其年改岩银为朔方县七年于徳静县置长州都督府八年改白开州为化州十年废化州及长州以徳静长泽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朔方乾元元年复为夏州至五代陷于蕃皇朝太平兴国八年归顺今为定难军节度   元领县四 今三   朔方 寕朔 徳静   一县割出   长泽入宥州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五里 南北七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四百八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六十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五十五里 东至银州二百里 南至延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至灵州五百五十里旧记云西至延州三百里 北至黄河八百里旧记云至安北府八百里 东南至绥州四百里 西至庆州五百九十一里 东北至胜州九百里 西至丰州七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九千二百皇朝管汉户二千九十六蕃户一万九千二百九十   风俗   汉武帝好大喜功开边置多从闗中贫民或报怨犯法者以充牣其中故习俗颇殊地广人稀逐水草蓄牧以兵马为务酒醴之防上下通焉   人物无   土产   角弓 氊 苏 麻布 羊 马 駞 苣霜虀有乞物鱼 葱味辛   朔方县四乡本汉县汉末废后魏真君六年更名巗银县属化政郡隋开皇三年废化政郡以岩银县属夏州唐贞观三年改为朔方县 统万城水经注赫连勃勃于无定河北黒水之南筑北城勃勃书曰今城都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统万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亢敌峻崄非人力可攻郦元云统万城蒸土加工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其城南门曰朝宋北门曰平朔东门曰招羌西门曰服凉其子城在罗城东门曰鳯阳本有三门夷人多尚东故东向门 真珠楼通天楼皆勃勃建在城内 呉城在县北一百二十五里赫连昌因山所筑隋置吴城镇后废 什贲故城在县理北即汉朔方县故城诗所谓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使校尉苏达筑朔方公孙数諌以为疲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使朱买臣难废十防不得一由是卒城之自汉至今常为闗中根柢 黄河西自灵州懐逺县界流入 契呉山在县七十里十六国春秋赫连勃勃北游契呉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已北大河已南未有若斯之壮丽雕山连亘郡界 无定河一名朔方水亦曰奢延水源出县南即汉李陵失利于此河之外 乌水旧名黒水以周太祖讳名曰乌水源出县北平地亦契呉之防水按注水经云朔方县有蒙水合金河而流是也茄芦水   寕朔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二乡亦汉朔方县地后周武帝于此置朔方县属化政郡隋开皇三年罢以县改属夏州唐武徳六年于此立南夏州贞观八年废 三交城按赫连勃勃夏録云龙升五年秋九月勃勃率众来拒十一月战于青石北原秦师败绩降其众四万获戎马二万匹因筑此城 贺兰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秦长城在县界   徳静县东北一百里二乡亦汉朔方地按其地在县西北按今朔方县界有什贲故城是也后周建徳二年于此置弥浑县以县南有弥浑水为邑名又立六胡州在邑之北隋开皇三年改弥浑县为徳静镇至大业九年废镇立县仍立朔方 无定河自朔方县界流入长城在县西二里   云中都督府党项部落寄在朔方郡朔方县界管小州五合利州思璧州阿史那州绰部州防登州户一千四百三十   废呼延州都督府党项部落寄在朔方县界管小州三贺鲁州言州跌州户一百五十五   废桑干都督府寄朔方县界管小州四郁射州艺失州毕失州叱畧州户二百七十四   废定襄都督府寄治寕朔县界管小州四阿徳执失苏农州防延州户四百六十   废达浑都督府延陀部落寄在寕朔县管小州五姑衍歩讫若嵠弹州鹘州低粟州户一百二十四   废安化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四百八十三废寕朔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三百七十四废仆固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一百二十四   已上八都督府唐朝所置今并废   通逺军   通逺军本西蕃界灵州方渠镇晋天福四年建为威州仍割寜州木波马岭二镇之至周广顺二年避御名改为环州显徳四年以地里不广人户至简降为通逺军管通逺一县并木波石昌马岭等三镇徴科人户   领县一   通逺   军境   东西一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约三千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里 东至东原棱蕃部界三里 西至甜水堡蕃部界五里 南至木波镇界四十里 北至灵武路乌仑寨三十里元无汉户四面并是蕃部 东南至蕃部独家族一十五里 西南至蕃部掶利族一十三里 东北至蕃部鼻家族一十里 西北至蕃部傍家族一十五里   户   皇朝管户主二千七百二十二客二千二百三十五风俗   蕃汉相杂   土产   生甘草 土山并无果木   通逺县无乡以四镇管人户与州同置在郭下 咸河从土桥归徳州同家谷三处发源来咸苦不堪 甜河在城西从蕃界部鼻家族北界来供军城人户 古长城去城一里秦长城是也 古太州在军西北二里   保安军   保安军本延州之古栲栳城唐咸亨年中曽驻泊禁军于此至贞元十四年建为神防军寻改为永康镇属延州扼截蕃界迨至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升为保安军管三镇一十九寨   军境   东西一百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七百一十里 东至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长安六百里 东至蕃部末族七里至延州金明县界七十里 西至蕃部悉逋族一十里至庆州金汤镇界三十里 南至延州敷政县界一百一十里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蕃部厥族一十里至宥州八十里   户   皇朝管户主七百一十四客二百七十   风俗   蕃汉户相杂   土产   羊 地寒霜早不宜五谷   吃莫河在军北一十里源出蕃部吃莫川南流至军地四十六里入洛河不胜船筏 圣人道在军城东七里从蕃界末家族来经军界一百五里入敷政县界即赫连勃勃起自夏台入长安时平山谷开此道土人呼为圣人道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八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十四   绥州 银州 振武军废 麟州 胜州废府州   绥州   绥州上今理防泉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白翟所居七国时属魏秦为上郡防恬将兵于此公子扶苏监之处是也在汉为雕隂县地高帝元年项羽立董翳为翟王七月废后为上武帝徴六郡良家子上郡即其一也后汉末荒废年乆俗是稽胡又赫连勃勃部落所居后魏明帝于此置上郡废帝元年郡内分置绥州今延绥等州并为右部都尉理隋开皇初郡废而军如故炀帝初改绥州为上州寻废州置雕隂以西南有雕隂山复汉县名唐武徳三年遂于延州丰林县置绥州总管府管西河南平北基银云真上珍北吉匡龙等十一州其绥州领上大斌城平绥徳龙泉延福五县六年移治所于延州县界七年又移治城平县界魏所废城平贞观二年平梁师都罢府移州治上县其城则据山四面甚险真边陲之郡也天宝元年改为上郡乾元元年复为绥州自唐末蕃冦侵扰所管五县并废或防在蕃界亦无乡里其民皆蕃族州差军将徴科   元领县并废 绥徳 龙泉 城平 延福 大斌   州境   东西一千里 南北【阙】 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七百四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里 东至石州界黄河一百三十里河上有孟门闗东去石州九十五里 西南至延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西北至银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夏州四百里 东南至隰州石楼县西北黄河为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银州二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七百一十五皇朝管主客户二千八百八十五   风俗   与夏州同   土产   胡女布贡 蜡烛贡   废龙泉县四乡本秦肤施县二汉同后魏废帝元年于此置上县取郡为名隋开皇三年上县属绥州唐天宝元年改为龙泉县以陇水为名   皇朝见管蕃户 长城一在州西一十五里大力川一在州北二十五里无定河川是蒙恬所筑之遗迹疏属山山海经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   窳帝乃梏之疏属山桎其右足反两手与发系之于山西北汉宣帝使人发上郡疏属山于盘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发反械一足因问羣臣莫能知惟刘向按山海经对宣帝惊异上始重学于是时人竞学山海之説 无定河一名奢延水北自抚寕县界银州入境 州城唐贞观元年筑四面石崖东面高八十尺西面高一百四十尺南面高四十尺北面高一百二十尺周回四里二百步 上郡古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始皇使扶苏监蒙恬之处 呉皃城在县西北四十里赫连勃勃破刘裕子仪真于长安遂掳其人筑此处以居之 秦扶苏冡在无定河东去州地八里 防恬冢在州之西大力州西上去州二里   废城平县西南一百里二乡本秦肤施县地二汉不改后魏神元年于本县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隋讳中改为城平县仍自库仁川移于今理今废为城平镇见差蕃人为镇将管蕃户 吉鱼山 阿班山青涧川水已上并在县界 保定岭在县界蕃部族帐内   废绥徳县南一百里元二乡亦秦肤施县地二汉不改魏省上郡后魏大统十二年分上郡南郡邱尼谷置绥徳县镇见差蕃人为镇将管蕃内户 旧石城在县东三十里今寛州是也仆射堡在县界 骨悉个堡在县界骨悉个者是胡音 科溪岭在县界蕃部族帐内废延福县南一百一十里元二乡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此置延陵县属抚寕郡隋开皇七年改为延福县此县城据崖三面夐絶攻守颇为邉防险固之所今废为镇差蕃人管蕃户 青防山 洛阳山 横山太和川水并在县界 呉儿城在县南四十里 弥   溺堡弥溺者胡语此谷地塞因以为名 同突个堡在县界胡语今葱泽是也堡多此菜 圣佛崖 甬子山定仙岭并在县界 黄河北自抚寕县界流入 故   匡州城隋置此州在县西北五十里故城尚存唐武徳六年与六胡州又同置禄山之乱防入蕃界   废大斌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二乡亦肤施县地后魏神龟元年于今县东五里置大斌县属上唐武徳七年移于今城平县界魏城平故城以置之即今县也今废为大斌镇差蕃户 柱天山 小力山 大力山 小力川并在邑界   银州   银州银州理儒林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翟地秦并天下属上汉为西河圁隂县晋时为戎狄所居符秦元年自騘马城巡银戎狄其城即今理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于其城仍旧置银防三年置银州同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于此谷之内胡语骢马为乞银隋大业二年废银州县属雕隂郡隋末防于冦贼唐贞观二年平梁师都于此重置银州天宝元年改为银州郡乾元元年复为银州   元领县四   儒林 真乡 开光 抚寕   州境   东西二百七十一里 南北三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石州界黄河一百六十里 南至绥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 北至胜州柘珍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绥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绥州三交土   堠七十五里 西北至夏州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胜州二百六十里 东北至麟州五百里   户   开元户六千一百二十   风俗   与夏州同   土产   香子 贡女稽布   儒林县旧四乡本汉圁隂县地以其在圁水之隂故名隋开皇三年置儒林县属银州大业三年废银州以县属雕隂郡唐贞观二年重置银州又属焉 无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乡县东北一百里依旧四乡汉圁隂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于今县理置中乡县以县割银州郡 茄芦水源出县西平地   开光县东北二百里旧三乡汉圁隂县地周武帝于今理置开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废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置以县来属大业中县废以其地入真乡县唐贞观二年平梁师都于此复立开光县焉   抚寕县东南八十里旧三乡本汉圁隂县地后魏废帝于今县东抚寕故城置抚寕县属抚寕郡隋开皇三年置郡以县来属 无定河在县北二十里   废静边州都督府旧治银州界内管小州一十八   废归徳州寄理银州界内处降党项羌   已上二州并唐所置今废   振武军今废   振武军今理金河县旧为单于大都防府即汉定襄之成乐县也在阴山之阳黄河之北后魏所都盛乐县是也歴周隋或没入蕃唐武徳四年平突厥于此置云中都督府麟徳元年改为单于大都督府初阿史徳请册亲王为可汗徳曰单于者天上之天也上曰朕儿与卿为天上之天可乎徳曰死生足矣遂此立单于大都防府以殷王为单于大都防垂拱三年改为镇守使圣厯元年改为安北都督开元七年以其地东受降城八年又置单于大都防府后为镇武节度兼神防军长武城防秋兵马使   领覊縻州八   金徽州 幽陵州 □休州 鸡田州 鸡鹿州赤野州 居延州 燕然州   右州民皆武徳已后降蕃部落所居   元领县一   金河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阙】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长安取太原府路一千九百三十里 南至朔州三百里东南至河东界静边军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 北至黒沙碛口七十里   户   自立军无户数   风俗   尚气强悍汉书曰定襄云中本戎狄之地其人鄙朴少礼文好射猎   土产   香有谷拨甘松 药有麻黄 升麻 当归 庵闾柴胡 刺揪 逺白 白角簟   金河县四乡汉盛乐县唐武徳四年于此立都督府遂立此县北为金河以为邑称天寳四年于城内置 善阳岭在县北一百四十里秦长城地汉书谓高祖困于平城即善阳岭也武徳四年平突厥置云中都督府于此地 青冡在县西北汉王昭君塟于此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冡 燕然按续汉书郡国志云和帝永元三年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逐至燕然山是在县北近地 李陵台叠石为之在府北单于探骑每多候于此五合城 云中城 金河在县西北 磨勒城水突   厥名鱼为磨勒此水出鱼倍美故以指名 蒙水秋冬常有暖气蒙然故以为名在县东南 延释伽水   麟州   麟州新泰郡理新泰县禹贡雍州之域汉武帝徙贫人于闗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泰中盖其地周隋以降为银胜二州地唐开元十二年割胜州之银城连谷二邑新泰并县至十四年又废郡以属邑还胜州天寳元年复置寻改为新泰郡乾元元年复为麟州升为振武麟胜等州节度兼都防以胜为支都   元领县三   新泰 连谷 银城   州境   东西 南北   东南至东京一千九百一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六十里 东至岚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闗 东至岚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银州三百里 东北至胜州四百里   户   唐开元不供户 长庆户一千七百五十四皇朝管户主二千三百五十   风俗   与振武同   新泰县旧三乡初武帝徙贫人于闗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泰唐天寳元年置以为县取汉旧名   连谷县北四十里四乡本汉圁隂县地属西河隋文帝于此置连谷镇炀帝改为连谷戍太业十三年废戍唐贞观八年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寳元年割属麟州银城县州南四十里元四乡本汉圁隂县地后魏时置石城县至废帝三年改属归真绥州至周保定三年移县于废石龟镇隋大业七年改为银城县以胜州开元中自胜州割麟州 成宜汉地理志成宜属五原中部都尉理 西安阳 河隂 武都 稒阳塞已上皆汉县城后废俱在银州界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渡辽将军邓隲出稒阳塞南单于出蒲夷谷遂至燕山 造阳史记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即县西北之塞名也 五原塞城汉书云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筑城列障至庐朐山即今正北所谓光禄塞是也后魏曽于此立石城县后改焉晋太康地理志自此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又北至九百得造阳即此   废安北大都防府唐龙朔三年分丰胜二州界置瀚海郡都防府总章中改为安北大都防府北至隂山七十里至回纥界七百里去洛阳二千九百里在黄河北户二千六领一县隂山县天寳元年置其州与县今并废   胜州废   胜州榆林郡今理榆林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战国为晋赵地汉书云赵分晋国而有云中五原是也秦并天下为云中郡镇云中咸阳陶林桢陵犊和沙陵原阳沙南北舆武泉阳夀等十一县王莽改曰受降属并州两汉之时云中在今州东北四十里榆林县界云中故城是也按史记赵武侯自五源河曲筑长城东自隂山又于河西造大城其一隅崩不得就乃改卜隂山河西祷焉昼见羣鸿俳徊竟日不去夜见火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城乎乃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古城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其地遂空至晋末属赫氏后魏大武平赫连昌之后迄于周代往往置镇不立郡县隋文开皇二年置榆林戍七年又置榆林县属云州二十年割云州榆林富昌金河三县置胜州大业五年以胜州为榆林郡十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唐武徳四年郭子和归国其地防梁师都唐贞观三年平之五年仍于隋旧理置州时柴绍刘兰等破灭匈奴夺其河南之地因置胜州天寳元年改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   元领县二   榆林 河濵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正东至黄河四十里去朔州四百二十里 南至麟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安北府二百五十里 正北至黄河五里去东受降城八里去单于府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合河闗五百里去岚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 西北至黄河二十里 东北至黄河十里去云州四百里   户   唐开元戸四千九十五   风俗   与振武同   土产   鹿角   榆林县二乡本汉沙南县城属云中郡汉末北狄侵扰歴魏晋及周此城并无县邑隋开皇七年于此置榆林县以榆林闗为名属云州二十年改属胜州 拂云堆县北一百七十里 紫水河东北自朔州善阳西北一百七十里 金河泊在东北二十里周四十里上承紫河及蒙水南流入大河 桢陵城莽曰桢陆在县西北地理志谓胜胡州是也属云中 黄河西南自夏州朔方县界流入 大葭芦水县西二百二十里小葭芦水县西三百四十里其间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黄河隋文仓以通屯仓 云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所置秦因之 榆林闗在县东四十里南临河秦却匈奴处隋置榆林闗总管后防贼贞观十三年复置榆林闗   河濵县南二百九十里三乡本汉县地属云中郡迄于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后魏及周复为银城县地隋帝时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于此置河濵县东临河岸为名改云州为威州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一十五步濶不能半里不通船筏 河濵一在县东北唐贞观七年立 君子津水经云河水于二县之间有君子津昔汉桓帝十三年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困甚往役津长后死津长为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改其津为君子津   府州   府州今理府谷县本河西蕃界府谷镇土人拆大山拆嗣伦代为镇将后唐庄宗天祐七年有河朔之地将兴王业以代北部属为边患于是升镇为府谷县至八年麟州刺史拆嗣伦男从阮招回纥归国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以扼蕃界仍授从阮为府州刺史寻以契丹与小蕃侵扰移州于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是也晋高祖起义以契丹有援例之恩赂以云中河西之地尽去焉契丹欲尽徙河南之民以实辽东人心大扰从阮因保险拒之晋少主嗣位北絶和好乃遣使诏从阮出师明年春从阮率众归之寻升府州为永安军析振武之胜州并防河五镇以焉干祐元年从阮举族入觐朝廷命其子徳扆为府州团练使周显徳元年升府州为节镇复以永安军为军额就拜拆徳扆为节度使显徳二年夏州李彛兴以土壤相接府州恶其与已并为蕃镇乃扼塞道路阻絶使臣世宗因问宰臣如何宰臣以夏州地处边徼朝廷向来常与优惜府州甚为逼小近建节旄得之何利失之无害且宜抚谕彛兴上曰拆徳扆之数年竭尽心力御捍刘崇如何一旦弃之度外且夏州虽产羊马传易资货悉在中原倘与阻絶何能为者乃命使赍诏书责其悖慢谕以安危彛兴果俯伏听命皇朝因之   元领县一   府谷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七百二十里 东过河至火山军四十里 南过河至岢岚军一百四十里 西至麟州一百五十里北至二十六府勒浪尾马直荡啜娘等蕃族四百八十里 东南过河至火山军桔橰塞四十里 西南至麟州杓枝谷三十里 西北至没儿雀悉命女女越都等蕃族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唐防镇一百五十里   户   皇朝管主客汉户五百七十   土产   羊马   府谷县一里一乡本府谷镇唐天祐七年升为县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九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十五   宥州 丰州 天徳军废   宥州宁北郡理长泽县即汉三封县之地自后河曲灵夏原等州有蕃故部落后周武帝乃六立胡州以统之唐贞观以后渐得其地至永徽中又置鲁契依塞舍丽六州用华人为刺史以管之谓之六胡州开元九年莤胡帅康待宾反朔方节度使王晙讨戮之遂废六州至二十年以六州之残人置宥州于夏州西南长泽县之地以寛为名及延恩懐徳归仁三县领诸降户天寳元年改为宁朔至徳二年改为懐徳郡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宥州尝寄理于经畧军葢以地形居中可以总綂蕃部北以接应天徳南援夏州寳应以后因循遂废由是昆夷屡扰党项靡依蕃部之人抚懐莫及元和元年之二月复于经畧军置宥州属夏绥银节度郭下置延恩县十五年移治长泽县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夏州节度李祐复置唐末离乱三县俱废后立于长泽县即今理   今领县一   长泽   旧领县三俱废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一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九百九十里 南至长安一千一百九十里 南至桃子堡三十里为界 南至洪门镇八十里为界西至五原郡盐地一百八十里为界 北至神堆泽五十里为界以北属夏州 南东至古长城六十里属夏州界 西南至盘堆八十里 西北至黄堆八十里为界以西北至故宥州一百二十里为界属夏州 东北至市泽四十里为界以东北夏州八十里户   唐十道录云开元无户 长庆中户七千五百九十皇朝管汉户二百   风俗   同夏州   人物无   土产   青防 蘓 驼 马   废延恩县三鄊元和九年因立郡故建此邑额   废懐德县五鄊   废归仁县五鄊已上二邑因元和中立郡析六胡州地以置   已上三县唐末废   长泽县二鄊三封之地汉地理志三封属朔方后魏于此置长泽县属阐熈郡隋开皇中罢阐熈郡以县属夏州元和十五年夏州节度使奏请立宥州于此邑仍就便移宥州 三封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界 百井戍在县南八十里勃勃与秃髪炽檀战处 胡洛盐池在县北五十里周廽三十里汉有盐官 石□泉在邑界 六胡州按后周书云武帝曾立六胡州于灵夏两州界以按诸胡至隋又分鲁契依等三州于马岭县界置厈州亦以处胡人至唐永徽以前七州之名犹存洎开元中胡帅康待宾据六胡州反后破之至元和三年収复又置之寻又改置宥州复移于长泽县矣   丰州   丰州九原郡今理九原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戎狄之地战国属赵秦并天下为上郡之北境汉属五原郡地汉五原故城在今胜州榆林县是也后汉羌胡扰乱城邑皆空永嘉之后属赫连勃勃后魏平之至周保定三年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置丰州因旧镇为名故贺葛真城是其地领九原永丰安化三县大业七年罢州以为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以归顺武徳元年罢郡复为丰州仍置总管府六年省因徙百姓于今庆州白马县此地遂空贞观四年突厥降附又于此分灵州之境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惟领蕃户十一年废地入灵州二十三年又置丰州天寳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   元领县二   九原 永丰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八百一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九十里 南至长安一千八百里 东至安北都防府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至黄河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灵州九百里正北至黄河四十里 西北渡河至受降城八十里东北至黄河八十里   户   按章述十道録开元领户县蕃户无定长庆蕃府共一千七百三十九   风俗   地居碛卤田畴每岁三易自汉魏以后多为胡所侵人俗随水草以畜牧廹近边外唯以鞍马骑射为事风声气俗自古而然   土产   兽多羱羊野马 禽多石鸡鸭鳬 衣以駞毛褐布食以白面印盐 草有遏逻殷 卢年 沙蓬   茨箕 狠针 尤宜牧畜   郎君城在九原 白登汉髙祖围处 髙阙当在河之西也按史记赵武灵王筑长城自傍隂山下至髙阙今在隂山之西汉书谓髙阙塞 西河汉书云武帝元朔二年卫青渡西河至髙阙破匈奴是也接此河自灵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余里过九原郡乃东流时帝都在秦故谓之西河即此处也其河自丰州东流千里在京师直北汉书亦谓之北河乃西河也 稒阳汉书云窦宪出鸡尘塞隲出稒阳塞遂至燕然山即此也 大同川旧连时六大同镇于北川按郡国志云大同镇今九原前鸡延城后难城是也 大碛絶塞 鸡鹿塞故安北都防府今中受降城是有横塞军朔方军之号于此也   燕然都防府领七州唐贞观中置兰臯等七州同焉形势西临河北望隂山 拂云堆解在下   九原县三鄊汉旧县隋复置防废至永徽四年又置县兼立郡于此   永丰县一百里二鄊本汉临戎旧地后汉末废周武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三年于镇置永丰县防为蕃戎所防唐武徳六年得其地永徽元年复置   天徳军   天徳军今置在中受降城搆置军于永清栅本安北都防唐贞观二十一年在于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防以瀚海等六都督臯兰等七州并焉龙朔二年移于碛北回纥本部仍改名瀚海都防总章三年又改安北都防防移于甘州东北一十八里隋故大同镇城垂拱元年置大同镇城其都防移理删丹县西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防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天寳八载张齐邱又于可敦置横塞军十二载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元宗赐名曰天安军十四载筑城功毕移天安军理焉乾元后改为天徳军縁居人校少遂西南移四里权居永清栅其城则隋大同城之旧墟在牟山钳耳嘴之北   州境   东西【阙】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取宁逺镇故落盐池经夏州至长安一千八百里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东至牟山钳耳嘴   三十里 西渡河至丰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黄河五里 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 北至碛石三百里 西北至横塞军二百里   东受降城   东受降城本汉云中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武节度   四至八到   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洛京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朔州四百里 西南渡河至胜州八里 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 北至碛口七百里   中受降城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地在榆林汉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唐开元十年又于此城置安北大都防府后又移徙事其天徳军 敬北古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郑防军录曰时人以张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敬北城周一万八百七十二歩城壕峻崄亦古之坚守贾躭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四至八到   东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东南至洛京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东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徳军二百里 南至灵州四百里 北至碛口五百里   西受降城   西受降城今天徳军理于此城在丰州西八十里葢汉临河县故里处唐开元初为河水所坏至开元十年总管张说于古城东别置新城今城西南隅又为河水所壊   四至八到   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八十里 东至洛京取单于路二千五百里 正东防南至天徳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渡河至丰州八十里 西南至定逺城七百里东北至碛口三百里 碛口西北至回鹘衙帐一   千五百里   右按天徳军与三受降城皆连贯不逺即唐龙神三年张仁愿所置初突厥入防朔方军总管沙咤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代之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防必先祷祀祈福牧马料兵而后渡河突厥黙啜尽众西撃突骑施婆葛仁愿奏请乗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此三城号曰受降首尾相应絶其南防之路太子少保唐林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黄河今于防境筑城恐劳人废力终为贼所有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擒获尽斩之军中股栗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所去各四百余里于牛头朝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防掠减镇兵数万人初三城不置壅门及却敌战具或问曰此乃邉城备御之所不为守备何也仁愿曰防若至此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其后常元楷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贬之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一   并州   并州太原郡旧理太原晋阳二县今理阳曲县禹贡冀州之域禹贡曰既修太原注曰髙平曰原今以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肃注曰舜为冀州之北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省并州合于九州周之九州复置并州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照余祁川曰虖池呕夷浸曰涞易释名曰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设因以为名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太康地记曰并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而言并者以其在两谷之间乎按今州本髙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之子防骀之所居也左传曰髙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后帝不臧迁实沈大夏主参金天氏有裔子曰昩为元师生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注曰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太原台骀之所居按今州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所封又为夏禹之所都也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史记曰成王与叔虞戯削桐叶为珪曰以是封汝周公请封之于唐成王曰戱耳周公曰天子无戱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时为晋战国时为赵左传曰晋赵鞅入晋阳以叛頴客曰赵简子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奔保晋阳后智伯复为韩赵魏所灭故其地属赵地里志曰赵西有太原秦本纪曰庄襄王二年蒙骜攻赵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为太原郡汉二年魏豹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之地九月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六年以太原二十一县为韩国徙封韩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元年皇子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地里志曰太原郡领二十一县属并州后汉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初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为主髙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宜速迎尚并力观变干不能用故败晋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以东尽入石勒至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后苻丕为慕容垂所迫奔于晋阳称帝一年为慕容永所防后魏复为太原郡周武帝建徳六年平齐置六府于并州为省六府置并州总管开皇三年废总管置河北道行防尚书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废行防复置并州总管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为太原郡隋季陵斥防盗充拓炀帝以唐髙祖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虎贲中郎将王成高君雅为副时贼帅歴山飞众号十万来防郡境刘武周又教太守王仁基举兵马邑俄又攻汾阳宫晋阳宫监裴寂晋阳刘文静劝髙祖举兵旬月间众至数万成君雅有疑心髙祖斩之以狥时大业十三年也其年入关尅定京邑髙祖辅政义宁元年太原郡仍旧不改唐武徳元年改为并州总管并州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夀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其年置清源县仍以榆社属韩州三年废总管其年置沁阳仍以盂夀阳二县置受州治盂县乐平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治乐平太谷祁二县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属沁州四年又置总管管并介受辽太榆沁七州其年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总管其年改上总管为大总管六年又改朔州总管仍割汾州之汶水来属其年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来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其年置罗隂县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又以文水置汾州贞观元年省乌河罗隂二县又以文水来属八年以废受州之夀阳盂乐平石艾又割顺州之燕然凡五县来属督并汾箕岚四州十四年废燕然县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十三年元宗行幸至此以此州王业所兴又建北都仍改并州为太原府立起义堂碑以纪其事二十二年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太原为河东道又于邉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河东最为天下雄镇后唐同光元年庄宗即位于魏州改太原为西京以镇州为北都三年改太原为北京后为伪汉所据至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平晋移州于三交塞阳曲县界太原旧城并从毁废仍改晋阳县为平晋县   元领县十三   阳曲 平晋新置 清源 祁县 榆次 太谷文水 夀阳 盂县   二县废   太原入平晋 晋阳入平晋   三县割出   交城入大通监 乐平入广阳军   唐明建军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至西京八百九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里 东至赵州五百八十九里 南至潞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石州三百九十五里 北至沂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辽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南至汾州二百里 西北取干州烛谷路至岚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代州五百里户   唐开元户六万二千八百皇朝户主二万六千八百二十客二千五百二   风俗   其人有尧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嫁娶送死皆侈靡于他邦隋图经云并州其气勇抗诚信韩魏赵谓之三晋剽捍盗贼常为他邦剧汉书云韩信谓陈豨曰太原为天下精兵处后汉末天下扰乱髙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之援可以守焉又风俗介之推焚身民咸言神灵忌烧火由是人至冬中辄一月寒食不复烟防老少不堪多因而死周举为并州刺史乃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寒去火残损人民非贤者之意使温食众惑稍解风俗颇革今有祠焉   姓氏   太原十一姓 王 武 郭 霍 廖 郝   温 阎 昝 令狐 尉迟   晋郡三姓  鱼 仪 景   人物   卫绾大陵人戯车为郎 常惠太原人使匈奴为长罢侯 闵仲叔晋阳人 温序字次房太原为防羌校尉 郭防字林宗太原介休人 王济字武子温峤字太真孙绰并太原人 孙楚太原人 王僧辨太原祁人平侯景加侍中尚书令 唐温大雅太原祁人 王珪太原祁县人侍中永宁公 王缙太原人为相十四年封齐国公 王涯太原人为相甘露事族诛 李憕太原文水人为洛京留守禄山反憕守皇城不降被杀赠司徒忠烈公少子源至孝温庭筠太原人 乔林太原人拜相八十日 张楚金太原人秋官尚书   土产   煎梨贡 马鞍贡 甘草 龙骨 人参 栢子仁牲生石 矾石 葡萄贡 铁镜 黄石矿   隋图经云榆次龙骨交城矾石并充贡   阳曲县旧十六鄊今十四鄊本汉旧县属太原郡晋城地史记云黄河千里一曲此当其阳故曰阳曲按旧阳曲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魏末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曲阳故城是也后魏书地形志阳曲属永安郡仍移今县南四里阳直故城隋开皇六年改为阳直县十六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因汉旧县也炀帝又改为阳直县移理木井城今县属并州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因汉旧名也至皇朝为郭下县 方山在县东六十里汾水西自交城县流入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南入太原县界 狼孟在故县东北三十六里史记曰始皇十五年大兴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汉以为县属太原郡末省按城左右狭涧幽深南面大壑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今余壁犹存 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八十里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孟丙为盂大夫汉以为县 石岭镇在县东北七十里 干烛谷即羊肠坂也   平晋县北三十里旧二十五鄊今十四鄊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至后魏并不改按此前晋阳县理州城中髙齐武成河清四年移晋阳县于汾水东今太原县理是也武平六年于今县理置防山以为名开皇三年罢郡置并州十六年废龙山县移晋阳县理之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仍属焉皇朝平伪汉其太原城中晋阳太原二县并废毁为平晋县 悬瓮山一名龙山亦名结绌山在县十二里山海经曰悬瓮山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汾水又郡国志云悬瓮山多鮆鱼食之不骄又有子推祠在山西 象山在县西北十里十六国春秋曰前赵聪征刘琨不克略晋阳之人逾象山而归即谓此也今山上有杨忠碑忠为周将讨齐战胜隋文开皇二年追给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谥曰武元皇帝石室山后魏兴国土地记云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   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识 婴山隋圗经云婴山为并州之主 介山有子推庙甚灵 汾水在阳曲县界流入注水经云汾水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合注又隋图经云泽在县西南六里隋开皇六年引晋水漑稻田周围四十一里 防中水 滹沱河皆并水名 晋水在县西南水经注云晋水出悬瓮山东过其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没者三板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其渎乗髙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漑东南出城注于汾水其南渎于石塘下伏流东南出晋阳城又东南入于汾按今晋水所出处砌石为塘东分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东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东流经晋泽南又东流入汾水此一派即郦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开东流入汾水 洞涡水自东太原县界流入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水经注云刘琨为并州刘元海与之合战于洞涡即是此水今按此水出沾县北山沾即今乐平也水经县东南二十五里入汾水 旧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廽二十七里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故左传言董安于所筑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于晋阳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没者三板春秋后语云智伯攻晋阳决晋水灌之城中悬釜而炊今按城东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晋水入城而史记云引汾水后语云决晋水二家不同未详孰是高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记曰晋阳宫西南又有小城城内有殿号大眀宫即此城髙四丈周廻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髙四丈周廻七里又一城东北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髙四丈周廻八里故唐城在县北二里尧所筑唐叔虞之子爕父徙都   之所也 三角城在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一名捍胡城一名防胡城在县北二十二里 受瑞坛在州理仓城中唐义旗初髙祖受瑞石于此坛文曰李渊万吉晋阳故宫一名大明宫在州城内今在大明城后语   云智伯攻赵襄子谓张孟谈曰无箭奈何对曰臣闻董安于简主之才臣也理晋阳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楉其墙之蒿至于丈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菌簵之劲不能过也公曰矢足矣铜少对曰臣闻董安于理晋阳公宫之室皆以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高齐文宣又于城中置大明宫 竹马府在州城中 汾桥架汾水在县东一里即豫让欲刺赵襄子伏于桥下襄子解衣之处桥长七十五歩广六丈四尺 晋祠一名王祠晋唐叔虞祠也在县西南十二里水经注云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源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虞叔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桥于梁水上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姚最序行记曰高齐天保中大起楼观穿渠筑池塘飞桥跨水自高阳以下皆游集焉至今为北都之胜槩 介子推祠在县东南五里 唐叔虞墓在县西南十六里 斛律金墓在县南十七里即髙齐相国咸阳王斛金 晋祠碑唐贞观二十年太宗幸并州所制御序并书 起义堂碑在干阳门街开元十一年元宗幸太原所立御制并书 讲武台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显庆五年置 夏禹祠郡国志云禹初受禅平阳后迁安邑都晋阳故城北有城存 风伯雨师祠隋圗经云二祠晋刘琨所立   废太原县管十三鄊本汉晋阳地髙齐河清四年今自州城中移晋阳县于汾水东隋文帝开皇十年移晋阳县于州城中仍于其处置太原县属并州大业三年罢州置太原郡仍属焉隋末移入州城唐贞观十二年还移于旧理在州东二百里六十歩皇朝平魏后魏入平晋县 洞涡水东自榆次县界流入西去县三十里入晋阳县界阳曲故城在县北四十五里 阳曲故城在县北二十里隋开皇十六年改曲阳县此理 晋渠在县西一里自晋阳县界流入汾东地多咸卤井不堪食贞观十三年长史英国公李勣乃于汾河之上引决晋渠歴县经又西流入汾水 牢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魏书曰刘聪遗子粲袭据晋阳猗卢救之遂猎于受阳牢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其山出金□ 潜邱在县东南三里尔雅天下有名邱五晋有潜邱是其一开皇二年置大兴国观晋水在其傍左传谓智伯遏晋水以攻晋阳城 王陵城有晋太原王司马辅存文水县南一百一十里旧二十五鄊今二十七鄊本汉大陵县地属太原郡后魏省大陵仍于今处置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受阳县为文水县因县西文水为名天后朝以枌榆故邑又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寛大约有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文水西北自交城县界流入水经云文水东到大陵   县西南到平陶县东北 神福泉在故县西北平地俗云此水先有灵异土人每祈祷之 泌水郦元注水经云泌水出大陵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于文水 大陵城汉大陵县也在今县北十三里史记曰赵武灵王游大陵夣处女鼓琴而歌异日数言所夣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进孟姚焉 平陶城汉平陶县也在西南二十五里属太原郡后魏改为平遥县后西湖内侵迁居京陵按在今汾州界 大于城在县西南一十一里本刘元海筑令兄延年镇之蕃语长兄为大于因以为名 太原王墓在县西北十五里即唐则天氏武士彠也防阙与碑石存祁县南九十里旧四十乡今三十乡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大夫祁奚之邑左传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县也按祁县在东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汉与后魏并不改髙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年重置属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属太州还属并州 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遥县界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晋大夫贾辛邑水经注云贾辛以貎丑妻不为言与之如臯射雉中之妻乃笑按左传魏献子谓贾辛曰昔贾大夫恶娶而美三年不言笑御以如臯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注云贾国之大夫如以此而言则非辛射雉者郦元所引为谬赵襄子城在县六里 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   县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熈中寄理并州界谓此也 祁奚墓在县东南七里 后汉温序墓在县西北四十里序本祁人也为隗嚣将所杀死塟洛阳其子夣序曰乆客思乡乃反塟焉 周党墓在县东南十四里党后汉广武人世祖引见伏而不谒 髙齐唐邕墓在县东南七十里碑云齐尚书令晋昌王 温大雅墓在县五里唐礼部尚书   榆次县南七十里旧三十乡今三十乡本汉旧县即春秋晋魏榆地也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注曰魏晋邑即榆次汉以为县属太原郡魏太武帝并入晋阳县宣武帝复置榆次县髙齐文宣省自今县东十里移中都县理之属太原郡十年改中都县又为榆次县 台山俗名凿台在县东南三十里上有祠号智伯祠 洞涡水东自寿阳县界流入经县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界中都故城在县东十里髙齐移于废榆次城即今县理是也 凿台在县四里水经注曰洞过水西榆次县南水侧有凿池智伯瑶刳腹絶肠折颈折頥之处史记曰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韩魏杀之于凿台之下说苑曰智氏见伐赵之利不知榆次之祸皆谓此也今按其台为洞涡水所侵无复余迹 原过祠俗名原公祠在县东九里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奔保晋阳原过后至于王泽遇三人自带以上可见带以下不见与原过竹二节曰为我遗赵毋防原受以告襄子三曰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予将使女反灭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拜受遂灭智氏祠三人于百邑使原过主之 一升泉隋圗经云治岭上有泉名曰一升泉水旱无增减 台壁谷在县南六十里出产美枣   太谷县东南七十八里旧四十乡今十一乡本汉阳邑县属太原郡今县东十五里阳邑故城是也后汉明帝以冯鲂为阳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复置阳邑县髙齐及周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并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西大谷为名唐武徳三年分大谷祁二县置太州六年省太州县复旧 白壁岭在县北七十五里 蒋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县东南象谷经县北四十里北入清源县界 阳邑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 咸阳故城在县西南十里秦伐赵筑之以咸阳兵戍因名咸阳 萝防城俗名落漠城在县西北十九里大谷山山海经云少山有玉清漳水出焉又晋地记   云少山即太谷水出经祁县界   清源县西南三十九里旧十七乡今十乡本汉榆次县地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阳乡魏戍邑按梗阳在今县南百二十歩梗阳故城是也自汉至晋皆为榆次县地后魏省榆次县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属并州因县清源水为名大业二年又为晋阳县唐武徳元年重置 汾水经县东去县九里又东南入文水县界 梗阳故城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在县南北二十歩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魏戊为梗阳大夫也隋开皇十六年于其城内置清源县鵞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晋阳秋曰永嘉元年洛阳   歩广里地防有鵞二色苍者飞冲天白者不能飞苍离邑胡人之象刘曜以为已瑞筑此城以应之 阎没墓在县西南三里左传曰梗阳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宗赂以文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女寛必谏皆许诺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魏子问对曰或赐小人酒不夕食馈始至恐其不足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献子辞梗阳人 清源水出县西北平地东流经县北又东南入汾水   寿阳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十乡今八乡本汉榆次县地晋于此置夀阳县属乐平郡卢谌征难赋云歴夀阳而总辔即谓此晋末省后魏风土记云晋末山戎内侵徙夀阳之民于大陵城南置夀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夀阳县为文水县又于夀阳县故城置夀阳县属并州即今县是也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县仍属焉唐武徳三年置受州县改属焉贞观八年废受州县属并州也 马首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左传曰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韩固为马首大夫即此地也 洞涡水东自乐平县界流入在县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县界石姥祠郡国志云石形似姥今有祠焉 神武故城后魏神武郡也在县北四十里 故大陵城隋圗经云赵武灵王游大陵夣处女鼓琴而歌是此城 鷰岭隋圗经云岭多鸷鷰以名在县西三十里 方山在县北四十里   盂县东北二百二十里旧十一乡今八乡本晋大夫盂丙之邑汉旧县属太原郡后汉及今不改按此前盂县在今县西南阳曲县东北八十五里故盂县城是也后魏省地属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县置原仇县属辽州因原仇故城为名即今县也大业二年改原仇县为盂县从汉旧名属并州唐武徳三年割并州之盂寿阳二县于此置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盂县复属并州 原仇县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县取此山为名 滹沱水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白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云白马之山其阳   多玉石其隂多铁赤铜木马之水出焉有白马闗俗传是后魏置 仇犹城即县之外城也俗名原仇城韩子曰智伯欲伐仇犹国道不通铸大钟遗之仇犹大悦除涂将内之赤单曼伯谏之不听断毂而驰仇犹因亡葢其地也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二   汾州 岚州   汾州   汾州西河郡今理西河县禹贡雍州之域其在虞舜至周之代皆属并州春秋时为晋地昔金天氏之后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也又髙阳之后封为晋国六国时属赵赵世家云秦侵我西河中阳是也秦并为太原郡之地两汉至晋为西河国汉文帝为代王都于中故介休县东南中都城是也后汉晋阳魏黄初三年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后魏于西河郡兼置汾州取汾河为名北齐又改为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初亦如之大业中废州后为西河郡义旗初依旧领隰城介休孝义平遥四县后割介休平遥二县为介休郡武徳元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改浩州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来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文水还并州十七年以废吕州之灵石来属天寳元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   元领县五   西河 平遥 介休 孝义 灵石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九百里 东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里 东至潞州四百四十里南至晋州三百九十里 西至石州一百六十里北至交城七十四里 东南至管下孝义县四十   里 西至隰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岚州中间有界相隔山路险隘未详里数 东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五万三千七十六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一百八十九客二千三十九   风俗   与并州同   姓氏   西河郡出四姓 任 临 栾 相里   人物   唐叚文昌西河人宰相   土产   龙须席 石膏 赋麻布   西河县旧二十七乡今八乡本汉兹氏县也曹魏于此置西河郡晋改为国仍改兹氏为隰城县今有美稷乡汉美稷县地唐贞观二年改隰城县为西县今城内有西河王斌碑文字残缺 谒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隠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余丈顶上平地可十顷相传以为子夏石室 文水西南自并州文城县界流入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县东十里水经云文水经兹氏故城东南为文湖多蒲鱼之利 八门城在县十五里十六国春秋云刘元海遣将乔崧攻西河县因筑此城以自固髙九丈有八门俗亦名八门城 临汾宫隋大业十四年帝北巡至五原夏四月勅于汾州北四十里于临汾水起汾阳宫即管涔山汾河源所出之处当盛暑之时临河盥潄即凉风凛然八九月其地多雨经夏罕晴一日之中倐忽而晴晴雨未曾经日虽髙岭千仞岭山居人掘地二三尺深即清泉用之 比干山在县北一百一十里 卜商祠在县四十里   孝义县东南三十五里旧二十乡今八乡本汉兹氏县地曹氏移西河郡中阳县于今理永嘉后省入隰城后魏又分隰城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唐贞观元年以县名涪州同改为孝义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以为名 胜水在县南一里 团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后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纡曲故名团城 魏文侯坟在县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雀防谷冀州圗云在县南二十里长一百一十里至临汾郡霍邑县界汾水出于谷内南流入河即周书调鉴谷 板谷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 左部城在县南二十五里辰城在县北十里此本虢城也 六壁府后魏书曰太平真君五年讨胡人于六壁即此城也俗以城有六面因以为名在县西八里   平遥县东南八十里旧三十乡今四乡本汉平陶县地属太原郡晋改太原国后魏以大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隋属西河郡义宁元年于介休郡平遥县属焉唐武徳元年于此置介州县不改贞观二年省州县入汾州 中都故县在县西四十二里属太原郡汉文帝为代王都于此 谒戻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一名麓台山山海经云谒戻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隂 侯甲水按冀州图云侯甲水起北遥北流入太原界是 京陵在县东北七里礼记赵文子与叔誉观于九泉即此处也注云九原卿大夫之墓地有城即周宣王所筑汉曾立京陵县焉   介休县东南二十里旧二十六乡今十二乡本秦汉之旧县在介山西北因以名之后魏明帝时为胡人所破至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为立南朔州仍属汾州髙齐省介休入永安县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隋开皇末又改平昌县为介休县义宁元年于县置介休郡唐武徳元年改郡为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归汾州 汾水在县北十二里介山一名横岭地名绵上左传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遂与母偕隠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杜注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此山即绵上田之故地汉以为县郡国志云介山上有子推冡并祠存 雀防谷在县西十二里昭余祁吕氏春秋云大昭又名沤泽周礼并州薮俗名邬城泊是按薮自太原祁县连延西接至此 板桥城郡国志云刘渊击刘琨于此 中都城冀州图云中都县城东北五里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齐无宇于中都是此 郭林宗冡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武帝时除天下碑诏特留   灵石县南一百二十里旧六乡今八乡本汉介休县地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傍汾开道取其平直得石文曰大道好吉因分置灵石县以今县西获瑞石为名今县东南有髙壁岭雀防谷汾水关皆汾西险固之所 静岩山在东北二十里即太岳也下有五龙泉即文公封介推绵上之田是也 介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汾水在县北十歩深一丈濶三丈北自汾州介休县界流入经绛郡西南流入河水经云汾水又南过冠爵津与桐水合按注云汾水闗名也在雀谷一名爵津谷俗谓之雀防谷 灵泉郡国志云岳庙下有灵泉即五龙水是也以供祭祀鼓动即泉流声絶即水竭 岳庙冀州图云绵上田岳庙甚灵鸟鹊不栖其林猛兽常守其庭 贾河堡在县南三十五里义宁元年师次霍邑隋将宋金刚拒不得进屯军贾胡堡会林神语曰若向霍邑当东傍山取路八日两止我当助力破之髙祖使人视之果有防路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负吾哉后如其言   岚州   岚州楼烦县今理宜芳县禹贡冀州之域歴代所属与并州同春秋时晋国之分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惠文王灭楼烦而有其地以为县其后北境属燕秦为太原郡地在汉即汾阳县汉末其地无郡邑曹魏遂立新兴于此西晋末为刘元海之赵地石勒为后赵永和六年冉闵灭之即为魏地寻属前燕后为苻坚并之坚败后魏道武帝克并州围中山遂有其地后魏末于此置岚州因界内岢岚山以立名隋大业中于静乐县界置楼烦郡唐武徳四年平刘武周置东会州领岚城县又以北和州之太和县来属其年分岚州城置会合丰润二县仍自故郡城移岚州于废东会州置岚州旧领岢岚一县移旧岚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静乐县来属七年置临津县九年省合会岢岚太和三县贞观元年改临津县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县八年又省天寳元年复为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   元领县四 今三   宜芳 静乐 合河   一县割出   岚谷入岢岚军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 东南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南至长安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东至忻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石州二百三十里西至胜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麟州三百里 北至朔州三百里 东南至太原府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银州三百里 西北至胜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代州三百里 东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百二十六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三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二   风俗   与忻州同又与代州同   人物无   土产   智母 五色龙骨 术 松栢木 熊皮贡 食蜜麻   宜芳县旧一十三乡今六乡本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后魏宋于今县北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汾源为静乐县八年分静乐县置岚城县属楼烦郡唐武徳四年改为宜芳县属防州六年省防州改属岚州 故郡城即魏置于此武徳中改为岢岚镇大定中加兵三千其后李逈秀又加兵六千号为岢岚军开元后废论者以此为突厥之要冲不可废镇故有河北之乱 秀容城即汉汾阳县城刘元海所筑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故自目其城在郡西南三十里 羊肠坂石凳萦委羊肠又古积粟之所也 岢岚山后魏以山名邑在县九十八里髙二千余丈与雪山相接 岢岚镇在县西北九十八里   静乐县东四十五里旧十乡今三乡本汉汾阳县地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后汉末属九原县开皇三年自今宜芳县北移岢岚镇于三堆城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三年改为静乐县唐武徳四年于县置管州五年改为北管州因管涔山为名六年县属岚州 圣人山有古仙之迹故有此号 繋舟山在古秀容界尧遭洪水繋舟于此山因以名之 管涔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菅涔山山海经云汾水所出涔音岑菅音奸土人云其山多菅草或以为名又为管字前赵縁刘元海族子曜尝隠于管涔山夜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在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名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变为五色 壶口山禹贡曰壶口治梁及岐汉书曰山在北屈东南水经云在北屈县故城北十里 燕京山水经桑干水潜通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天池也 风山水经注云风山其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冬夏长不止按九州志云马邑之地风多寒沍水长深二丈 白鸟山山海经云白鸟山其阳出玉其隂出铁 楼烦城冀州图云楼烦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史记云楼烦匈奴国赵武灵王有盐官是也 三堆城在县南八十里故县城于此置城内有堆阜三因以为名长城隋图经云因古迹修筑长城起合河县北四十   里东经幽州延袤千里 汾阳宫大业四年置末年废在县北三十里 大河河水北从马邑界南流至临泉入离石郡界 天池俗名祁连泊在东北一百四十里周廻八里水经注桑干水潜通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天池池在京山之上俗谓之天池阳旱不耗隂霖不溢常有人乗车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干泉其水澄停镜静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池中常无片草或风箨沦水辄有小鸟翠色投池啣出若防稽之松鸟也隋炀帝常于池南立宫每至夜风雨辄吹破宫竟不成今池侧有祠谓之天池祠也 汾水周礼职方冀州其浸汾按水出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合河县西一百八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汾阳县地后魏于蔚汾谷置蔚汾县属神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石州大业二年改为临泉县四年属楼烦郡唐武徳四年改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改为合河县以城下有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曰合河 黄河在县西二里合河图经云蔚汾水与黄河合故曰合河在县城下合河闗在县北三十五里 蔚汾闗在县东七十里隋长城在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三   石州 忻州 宪州   石州   石州昌化郡今理离石县禹贡冀州之域即周并州之域战国初赵离石邑后为秦魏二国之境史记云秦伐赵取离石是也秦并天下为太原郡地两汉为西河郡地有南单于庭即左国城前赵记曰今离石左国单于所徙庭是也晋惠帝以刘元海为离石都尉故元海起事于此后石勒改为永石郡后魏改离石镇天保三年于城内置西汾州因改离石为昌化县后周建徳六年改西汾州为石州改昌化县为离石县隋大业二年又改为离石郡唐武徳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石北和北管东防岚西定六州贞观二年废都督府三年复置都督六年又废之天寳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石州   元领县五   离石 临泉 平夷 方山 定胡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九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汾州一百六十里 正南防东至隰州二百五十里南渡河至绥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岚州二百九十里 东南至隰州二百九十里 西南至隰州石楼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岚州二百三十五里 东北至太原府三百九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三千七百三十二皇朝户主三千九百一十二客二千四百一十七   风俗   与并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胡女布 麝香 蜜 爉烛 石英 松木 赋麻布 龙须蓆   离石县八乡汉旧县属西河郡县东北有离石水因取名焉后汉末荒废为南单于庭左国城是此地魏黄初三年复置后防刘元海石勒改为永石郡髙齐文宣帝于此置昌化县属懐政郡周复为离石县属石州隋唐不改 卢城在县东二十里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以攻刘曜 胡公山在邑界 离石山今名赤洪岭在县西五十歩又云离石水今名赤洪水东北从方山县界流入北齐髙欢大破尔朱兆于赤洪水冈即此水之岸也临泉县西北一百七十里五乡本汉离石县界周大象元年于此置乌突郡乌突县隋开皇元年改乌突郡为太和郡乌突县为太和县三年郡废以县属石州唐武徳三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 临泉水在县北一百歩县因此水为名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自岚州合河县西南流来   平夷县南五十里六乡本汉离石县地属西河郡后周大象元年割离石县西五十里置平夷县属石州 黄河县西一百四十五里 宁乡水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歩   方山县北九十里六乡本汉离石县地北齐天保三年于离石县北六十八里置良泉县唐武徳二年移就隋方山县城并置方州至三年省州县依旧至贞观十一年又移县就今理 三角戍在县北七十三里 赤洪水源出县东流入离石界   定胡县西九十里五乡本汉离石县地属西河郡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定胡县又置定胡郡在今县西以地阨险置孟门闗唐武徳三年于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州置孟门县七年废县为孟门镇八年废镇为定胡县湫水冀州图云湫水河北从楼烦郡南入龙泉郡经   吕梁尸子云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为二吕梁在离石北以东可三十余里 孟门闗在今县西一百歩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孟门津隋开皇六年改曰孟门闗在黄河岸 黄河去县西二百歩   忻州   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县古并州之域春秋为晋国战国为赵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地黄河千里一曲此当曲之阳故曰阳曲后汉末于今州地置新兴郡按土地十三州志云汉末大乱匈奴侵邉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中曹操集荒郡之户以为县聚之九原界以立新兴郡领九原等县属并州即此地后魏书云天平二年置肆州寄理秀容城领灵邱等八县后周武帝徙肆州于鴈门郡至隋初立新兴郡及云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忻州取界内忻州水为名至炀帝初废忻云二州以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隋末为楼烦郡之秀容县义旗初置新兴郡领秀容一县唐武徳元年改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县天寳元年改为定襄郡乾元元年复为忻州定襄者以汉有定襄城为名按河东记汉之定襄今朔州是也   元领县二   秀容 定襄   州境   东西一百四十五里 南北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约一千五百里 东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 东至代州界一百九十里 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 西至岚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代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太原府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太原府及岚州两界各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岚州界一百一十里东北至代州界一百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四百三十八皇朝户主四千一百六十八客三千二百四十   风俗   与蔚州同   人物   秦秀新兴云中人学行忠直知名 刘殷新兴人祖母思堇冬日视地忽生堇焉夣人曰西篱下有粟十五钟铭曰七年粟也   土产   麝香贡 豹尾贡 扇 赋麻布   秀容县元十八乡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末于此置九原县属新兴郡后魏庄帝于县东十里置平防县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县西北五十里秀容古城移后魏肆州所置秀容县于今理属忻州程侯山一名金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注水经云忻州东歴程侯山北山甚层锐其下旧有采金处俗谓之金山系舟山尧时洪水系舟于此在县南四十里 大白   马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连小白马山 云舟山一名独担山在县西十五里其山出云母山上有穴四入五里出玉芝唐贞观十八年勅赐薛通度采云母玉芝于此山 忻州水在县东三十二里注水经云滹沱南歴忻中口俯防忻州水水出西管涔东山也 蓝水经秀容界 肆灵州水今名云中水一名分岭水   定襄县东四十五里元一十一乡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后汉末移阳曲县于并州太原县界仍于此置定襄县属新定郡髙齐省武成帝移平冦县于此隋开皇十八年移平防县于崞城今代州崞县是也唐武徳四年分秀容县于汉阳曲城重置定襄县 圣阜今名圣人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石上手足迹犹存 滹沱水西自秀容县界流入三防水水经云三防水出九原县西岑流入滹水经定襄界 梁城东魏郡也 蒲城后魏县也 石岭闗甚险固   宪州   宪州今理楼烦郡旧楼烦监牧也元陇右节度使至徳后属内飞龙使旧楼烦监牧岚州刺史兼领贞元十五年杨鉢为监牧使遂専监司不系州司龙纪元年太原李克用为晋王时奏置宪州于楼烦监开元四年王毛仲所筑   元领县三   楼烦 元池 天池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五百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东至并州阳曲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石州方山县界六十里 南至交城县一百里 北至岚州静县界二十里   户   皇朝管户主一千二百六十客五百六十九   风俗   与岚州同   土产   牧马之地无所出   楼烦县唐龙纪元年于监西一里置   元池县置在州东六十里北临大州   天池县置在州西南五十里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卞 古长城在州东七十里下马城东北 独子州在公主山下基址犹存髙丈余西南接石楼山下有流泉入燕门注于汾河 鴈门闗在州东南六十里属天池县 鴈门乡其闗东临汾水西倚高山接岚朔州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四   晋州   晋州平阳县今理临汾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参宿尧舜所都平阳即此地书谓既修太原至于岳阳亦此地也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地里志云魏地尽河东赵分晋西有上党上党乃韩之别郡逺韩近赵后卒降归赵秦并天下爲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正始八年分河东之北十县置平阳郡以在平河之阳以为名晋因之刘元海僣位称汉亦都于此故十六国春秋前録云河瑞元年太史令鲜于修之言于元海曰蒲子﨑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所都于是居平阳后魏真君四年于此置东雍州孝昌中改为唐州建义元年又改爲晋州置总管府仍与郡同移故平阳城东北三十里白马城爲理歴东魏北齐后周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三年废郡又为州炀帝初州废又立为临汾郡仍移于白马城南一里义宁二年又改为平阳郡领临汾襄阳岳阳冀氏杨五县其年改杨县为洪洞唐武徳元年改为晋州二年分襄陵置浮山县分洪洞置西河县三年置总管府管晋绛泌吕四州四年移治白马城改浮山为神山县贞观六年废都督十二年移治所于平阳古城十七年省西河县以废吕州之霍邑赵城汾西三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平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晋州元和十四年割襄陵属绛州太和元年改属河中府梁开平四年升为定昌府节度后唐同光元年为建雄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 今十   临汾 洪洞 防陵 神山 霍邑 赵城 汾西冀氏 岳阳 和州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三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九百里 东南至西京六百二十四里西南至长安七百三十里 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南至绛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慈州二百一十五里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 东南至泽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慈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三皇朝户主二万八百八十九客四千七百六十六   风俗   诗含神雾云唐地硗确其人俭而蓄积外急而内仁地理志云晋之人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别传云刚强多豪杰矜功名薄恩少礼与河中太原同   姓氏   平阳六姓 柴 解 贾 马 路 邓 晋阳二姓 习 景   人物   衞青字仲卿平阳人也汉武帝时为大将军 霍去病平阳人武帝时为骠骑将军 尹翁归平阳人为扶风令语不及私 贾逵字梁道襄陵人为农太守魏太祖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矣唐员半千晋州临汾人   土产   爉烛贡 蜜蜡 葡萄 红豆 紫草 紫参 赋麻布   临汾县旧一十三乡今十乡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即今州城是也魏置平阳平阳县属焉自魏至宇文周属郡不改开皇元年改平阳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大业三年罢州置临汾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属平阳郡武徳元年罢郡置晋州县仍属焉 刘元海城晋永嘉之乱元海僣称汉于此置都筑平阳城昼夜兴作不然则崩募能城者赏之先有韩媪者于野田见巨卵傍有婴儿收养之字曰橛儿时已四嵗闻元海筑城不就乃白媪曰我能成之母其应募媪从之橛儿乃变为蛇令媪持灰随后遗志焉谓媪曰冯灰筑城可立矣竟如所言元海问其故橛儿遽化为蛇投入山穴露尾数寸使者斩之仍掘其穴忽有泉出激流奔注与晋水合流东入于汾至今近泉出蛇悉皆以为灵异因立神祠焉 天井在县北五十里汾水东前赵録曰刘元海元熈三年晋将军曹抽袭赵平虏卜休于天井逆战防之即此也 襄陵故城汉襄陵县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本晋大夫却城是也 平山一名壶口也尚书谓壶口治梁及岐即此地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足美石山海经宪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兾州图云西入文城郡以山为界庄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氷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尧见之窅然防其天下即此地也 石孔山有九孔相通深不能穷 潏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汾河水经云汾水出平阳壶口山东经狐谷亭兾州圗云汾东水北从西河界入厯西南入绛前赵録云晋永嘉三年刘元海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一寸二分龙钮其文曰新宝之印即王莾所造又南与平河水合流 沁水兾州图云沁水东北从上党至东南入长平界 平水图云平阳故县西南十五里有平水即晋水也其傍有故城宫阙基地皆刘聪遗迹 涝水源出鸟岭山俗名长寿水 臭水池郡国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大池其水六畜不敢饮一名翻镬即煑眉间赤防处镬翻因成池池水上犹有脂润 礼城尧妻舜二女之地 高梁城河北圗云在县东北三十七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杀懐公于此又郡国志云即高梁之墟 犨氏亭晋大夫郤犨食采之地今有亭 狐谷亭郡国志云即狄侵取狐厨今为亭 霍将祠在州西南天宝七年勅置尧庙在县南十里尧碑云旧在汾水西晋元康中移于汾水东显庆三年移就今庙 姑射神祠在县北三十里姑射山东唐武德元年勅置 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翁郁俯枕清流实晋州之胜境也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元海太子也欲诛刘聦为   聦所杀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元海第四子洪洞县东北六十里旧十六乡今四乡本汉杨县即春秋阳侯国也左传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注云八国晋所防杨县属平阳晋地道记曰杨故阳侯国晋防之以赐大夫羊舌肹汉以为县属河东郡后汉同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后魏改属永安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炀帝罢州置临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改为洪洞县取县北故洪洞镇为名 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霍水出焉注水经云发源成潭阔七十步不测其深尔雅云霍山之多珠玉焉 又圣人崖崖有七穴相通水经云霍山北有雀防谷谷中道险左右悉结成桥阁道累石就路俗谓鲁班桥 汾水在县西六里霍水在县北三里水经云霍水源出赵城县东三十八里广胜寺大郎神西流至洪洞县 故杨城春秋时阳国汉杨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 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后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曰周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所部肉袒军门即此地也 擒昌故城后魏擒昌县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后魏太武帝擒赫连昌置因名焉 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郅都墓在县东南二十里河东大杨人为鴈门太守匈奴患之以汉法中都景帝杀之 刘元海墓在县东八里称赵僣都平阳襄陵县东南二十六里五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东郡魏正始八年分河东汾北置平阳郡以襄阳属焉后以此地擒赫连昌遂于白马城置擒昌县高齐天保七年省周平齐自临汾县东北二十里白马故城移擒昌于今县焉亦平阳隋初罢郡置晋州大业二年改为襄阳县以赵襄子晋襄公俱陵于是邑因以名县三年罢州为郡县仍之 三交水在县北十五里 襄陵故城兾州图云襄陵郡东南三十二里即故襄陵城也大业初曰擒昌后移就古城即在赵城东南六十里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充子公闾为车骑将军赠大宰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潏水一名巢山水源出县东南 巢山在县北十五里   神山县西七十八里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陵县也高齐省襄陵县入擒昌隋后置襄陵县唐武徳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以东之地置浮山县晋州至三年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神人四年改为神山县 黑山在县东四十四里一名牛首今名乌岭山黒水出焉亦名涝水发源西流入临汾县界 羊角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见神于羊角   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千年其年勅遣通事舍人栁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开元十四年于旧庙置庆唐观县城故郭城也后魏书擒昌县有郭城即此其城东西高四丈南北三面絶崖险固周回五里 鸣山在县南十里每天欲雨此土飒然有声草木不动俗传为鸣山 肤投汾水在县南二十里出龙角山西桥山东北流入县水经注云潏水出巢山东谷北经浮山西入襄陵县界入汾肤投汾水即潏水也霍邑县北一百五十里元一十四乡本汉彘县也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周厉王无道周人流王于彘即今县理是也后汉顺帝改彘县为永安县属郡不改魏分河东置平阳县又属焉后魏真君七年省及宣武正始三年又置于赵城县东南三里魏末复还今理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吕州因霍山为名大业二年废吕州改属晋州隋末丧乱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于此义师之至也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父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当东南傍山取路我当助帝破之帝遣人防视果有防道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我耶于是进师去城十余里老生战败弃马步走堕身隍中刘基斩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德元年废郡复置吕州因吕乡为名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入晋州 霍山一名岳山在县东三十里禹贡曰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正义云今河东彘县有霍太山周礼职方氏冀州镇曰霍山是也 吕坡在县西南十里古今地名记曰永安县有吕乡晋大夫吕甥之邑也吕州取名于此 汾水自灵石县界流入经县西二里南入赵城县界 彘水源出霍山经县南一里西入汾水 普济寺贞观八年诏以破宋老生于此置寺寺碑许敬宗之文 观堆祠在县东南三十里堆高二里周回十里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惧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有三神与过竹二节令遗毋防襄子齐三日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余将使汝反防智氏卒如其言遂祠三神使过主之俗谓其处为观阜 周厉王陵在县东二十九里厉王无道国人叛之王出奔彘死因塟此 轰匕庙在县西百里按碑文永徽五年百姓石罗县开国燕伯陇等立又神道碑云唐故云摩将军燕鷰字伯陇即霍邑人也   赵城县东北九十里旧十五乡今三乡本汉彘县地即造父之邑也史记曰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骅骝緑耳献之缪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注曰赵城在河东永安县本汉河东之彘县自汉迄晋不改后魏太武帝废宣武帝又置至隋不改其赵城县唐义旗之初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德三年废郡置吕州县仍属焉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入晋州县初置在故城县麟德元年为城内少水移向西立即今县理也 汾水在县西一里 赵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即造父受封于此 霍山庙在县南三十里注水经云霍山有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兽常守其庙有灵泉以供祭祀鼔动则泉流声絶则泉涸唐贞观五年重修更名霍山神 赵简子庙在县城内 姑射山在县三十二里 伏牛防在县南十五里按帝王世纪曰伏羲风姓蛇身人首常居此防伏牛乘马故曰伏牛防 女娲墓在县东南五里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五里沁水水经云出谒泪山在潞州界从和川县南流入 八十川水在县东三十里出潞州长子县界发鸠山西南入县界合沁水北川长八十里因名八十川   岳阳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依八乡本汉谷远县后魏孝庄帝建义元年于今县西北七十八里安泽故城置安泽县属义宁郡开皇十六年改属汾大业二年改安泽为岳阳县以太岳之南故名之十二年罢州置临汾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属平阳武德元年罢郡改属晋州二年移于今理南三十三里东池堡贞观六年又移于今理 乌岭山在县东十四里 赤壁水在县南西北流合涧水其涧水一名通军水 千畆原在县北九十里左氏穆侯夫人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畆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即此地今原下有沁水所经 赤壁城在县西一里隋岳阳县理此 东地堡在县东三十三里今堡中贮义仓北面絶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一里和川县东北一百里旧管四乡今二乡亦谷远县之地后魏孝庄帝于今县南九十里置义宁属义宁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六年置沁州县属焉十八年改为和川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元年重置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割晋州 乌岭在县西十六里 沁水在县东十里 叶波水在县八十步 兾缺墓在县南十六里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五   泽州 辽州   泽州髙平郡今理晋阳县禹贡冀州之域虞舜冀州亦为冀州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后赵属上党本韩之别郡逺韩近赵后卒降赵秦使白起破赵于常平即今州北髙平县北二十一里长平故城是也秦兼天下今州即上党郡髙都县之地也二汉至晋因之后魏道武帝置建兴郡理髙都城孝庄改为建州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髙都二郡后周并二郡为髙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葢取濩泽为名【注】濩乌虢反隋为长平郡武徳元年改为葢州领髙平丹川陵川又置葢城四县又濩泽县置泽州领濩泽沁水端氏三县三年于今理置晋城县六年废建州自髙平移葢州治之八年移泽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葢城贞观元年废葢州自端氏县移理泽于今治天宝元年改泽州为髙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泽州防昌四年九月中书门下奏河阳虽近制置土宇犹偏泽州全有太行之险固实为东路之藩垣将务远图所宜从便望以泽州河阳府诏从之   元领县六   晋城 高平 阳城 端氏 陵川 沁水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四百六十二里 西南至西京二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里 东逾山至衞州四百一十里 南至懐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绛州四百五十里北至潞州一百九十里 东南至懐州武德县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孟州济源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晋州四百十六里 东北至相州六百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二千二百三十皇朝户主一万三千一百八客一万一百三十一   风俗   与上党同   姓氏   高平郡六姓 米 范 巴 翟 过 独孤人物无   土物   人参 紫草 白石英贡 石雄 茯苓 蜜 蜡   晋城县旧十四乡今八乡本汉高都县属上党郡后魏改属建兴孝庄帝改属高都周改属高平隋开皇三年改属泽州八年改为丹川县因县东丹水为名唐贞观三年改置晋城以三国分晋地后封晋君于此故曰晋城 太行山县南三十六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五门山在县西北八里其山五似门 丹山在县北一十二里司马山俗传秦坑赵众流血丹州故名丹山斯为不经也 司马山在县北一十二里昔晋帝巡狩北山因以帝姓为名 石人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有防石高标人形 白水在县南二里源出河引水穿大行过与丹水合 莞谷水在县东四十八里地理志云丹水不出莞唯流在张黒水 浃石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上有青莲寺下有掷笔防即远大师置湼槃经防藏之所 天井泉在天井闗之南泉有三所极大至深莫测 天井闗一名太行闗在太行山上汉书成帝阳朔二年秋门东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院闗者勿苛留也 午璧亭注经云午璧在晋城县界   高平县北八十里旧十六乡今八乡本汉氏县属上党郡西北在水之侧故名之竹书纪年谓梁惠王九年晋取氏县即此也汉为县属上党郡后魏改为立氏属建兴郡庄帝永安二年属长平郡高齐天保元年省氏县自长平高城移理之仍改高平县属高都郡周改为高平郡隋开皇三年改泽州 米山在县东一十里赵将亷颇积粮此处 髑髅山在县西五里永嘉中晋道陵迟刘聪举兵积尸为髑髅山 羊头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象羊头 金门山在县北五里其山崖土赤如金当赵垒门因号金门山 悬瓠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山形似悬瓠焉 水一名丹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伞葢山穿太行入河内县沁源水汉书地理志云水出上党县唐贞元中有县令决开丹河通县城泽人谓水泉 絶水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髑髅山阳谷汉书地理志云阳谷出絶水又俗云秦军筑絶不令赵饮 省寃谷东西南北各十六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垒西面一百步即括被杀余众四十万降白起之处起惧赵变尽坑之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名煞谷唐开元十年正月元宗行幸亲祭改名为省寃谷 炎帝庙在县北三十五里羊头山 头颅山一名白起台在县西北五里上党记云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防丹水一名长平水水出长平故也 闗山在县北三   十五里秦立闗于此 光狼城史记云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赵防光狼城即此也 长平闗兾州圗云长平闗在县北五十里 秦赵二壁对距数里赵括白起相攻之所又兾州图云都向二城在今县西三十五里秦据西城赵守东城秦坑赵卒在此   阳城县西一百二十里旧九乡今六乡本汉濩泽县地属河东因濩泽以为名今县西三十里故城即汉理墨子云濩泽舜渔于此又国志云今邑西有地云舜田是也后魏兴安二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唐武德元年于此置泽州因后周之旧名也八年移泽州于端氏县仍属不改天宝元年改濩州为阳城县 析城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禹贡曰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应劭注汉书云析山在阳城西南即此也山领有汤王池俗传旱祈雨于此今池四岸生龙须緑草无林木 王屋在县南五十里仙经云王屋山有仙宫洞天广三千步号小有清虚洞天山高八千丈广数百里太行析山为佐命中条古钟为辅翼三十六洞小有为羣洞之尊四十九山王屋为众山之最实不死之灵乡真人之洞境也嶕峣山在县西三十里水经云鹿防经嶕峣山东南即此 百眼泉在县东二十里其泉鼎沸百流争腾 沁水在县东二十三里南入濩州   端氏县西北一百四十四里旧八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史记赵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复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汉以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即汉理晋属平阳郡后魏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自故城移于今理按国县道记云今端氏所理即后魏文帝置安平郡故城之所 伞葢山在县东北九十里 沁水在县南一里 石门山在今县西四十一里安平故城后魏于此立郡废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 秦河源出县北西榆村谷南流入县合水河 纥鬛山在县西一十里   陵川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旧管八乡今四乡本汉氏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陵川县唐武德元年属葢州贞观元年改葢州为泽州仍焉 析城山兾州图云析城接陵川县 九仙防县西六十五里古贤村壁立万仞三面泉流古老相传昔九仙曾防于此 石勒陵高四十尺在县西南四十里天河内 太行山在县西南一百里   沁水县西北二百里旧管六乡今二乡本汉端氏县地后魏庄帝于此置泰宁郡及东永安县高齐省郡而县在开皇十八年改为沁水县仍属泽州 黒领山在县西五十里賛皇公诗乌岭全坑防扈臣是也周宇文讳黒改为乌岭按春秋后语鲁公七年晋侯搜于黄公杜氏注黒壤晋地也在綘之东 鹿台山在县南三十里山海经云有鹿台之山者即此也 东辅山在县西南九十二里其山及西辅山与析山相连有若相辅之势沁水在县西东北五十六里其水出沁州绵山县界   覆甑岭经晋州冀氏县界当州端氏县 害水在县南八十里出西辅山水经云害水在县南八十里出垣曲县界 马邑城置在山上县东二十里史记白起与赵括相战于长平之时筑此城养马其处峻险南临小涧北拒大川 王离城在县东北五十六里史记秦将王离击赵筑此城阻险临岸四面悬絶   辽州   辽州乐平郡今理辽山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韩秦为上党郡地今州即汉上党郡之湼县地也后汉于此置阳阿县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属乐平郡后魏太武时并入武乡明帝改轑阳为辽阳隋开皇十年置辽山县属并州十六年属辽州即今州理唐武徳三年分并州之乐平和顺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治乐平其年置义兴县六年自乐平移于辽山仍以石艾乐平二郡属受州省义兴县以废榆州之榆社平城二县来属八年改辽州为箕州因辽山县界箕山为名先天元年以与元宗讳同声改为仪州因州东夷仪领为名天寳元年改为乐平郡乾元元年复为仪州梁开平三年以兖州管内有沂州仪州复为辽州   元领县四   辽山 榆社 平城 和顺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七百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八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四十里 东至磁州三百四里 西至并州三百四十五里 南至潞州三百三十一里 北至平定军乐平县一百七十里 东至潞州黎城县一百九十五里 东北至邢州三百四十二里   户   唐开元户七千九百九十五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一十七客四千七百五十四   风俗   蕃汉相杂好武少士   人物无   土产   人参   辽山县依旧五乡河东图云和顺县晋大夫梁余子养邑秦伐阏与赵奢救之曰譬如两防闘穴中将勇者胜是此地也在汉湼县之地后魏于此置阳阿县俱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县属乐平郡后魏太武并入武乡明帝改轑阳为辽阳隋初改置辽山县属并州因县西北轑山为名 箕山在县西四十五里上有许由塜按伯夷列传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冡后魏风土记云太原郡箕山有许由冡别説又云在今洛州洛阳县不当在此其山有石室方四丈壁中文字篆书人莫能识又有谷 屋騋嶝郡国志云髙齐之初镌山腹冩一切释经于此也 五指山在县东五十里李穆叔赵记云辽阳东北有五指山岩石孤耸上有一手一足之迹其大如箕指数俱全又郡国志云北齐宣王遣人量之长七尺又十六国春秋云石勒当生时北山上草木皆为铁骑之形矣 三台庙后魏书云武乡有三台庙 清谷水水经注云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亦云辽山县西南黄岩山畛出也 晋大夫先轸祠在县南二里辽阳山在县东三里南入潞州黎城县界 辽阳水   从平城县西北八赋岭下出名八赋水东南流经古辽阳城南过谓之辽阳水又东过合清涪水号漳水 清漳水出太原郡乐平县界沾岭下地理志前汉上党郡有沾县注水经云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 龙泉水在县东三十里山侧有穴阔一丈去地一百尺流水不絶如龙之吐故曰龙泉 辽阳川在辽阳城西东过至山东西二十里中间辽阳通流 千畆源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地方千亩平原膏腴人頼其利 祝融祠在县北二里   和顺县北八十五里依旧五乡本汉沾县地即春秋阏与邑也一名榆城史记曰秦伐韩阏与赵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大破秦师即此地也后魏孝昌二年于此置乐平郡及乐平县隋开皇五年复移于今所属并州十年又移于沾城仍于今所置和顺县因县界内东北古和顺城以为名也 九原山在县西十一里国语赵孟与叔向游于九原即此也 梁榆水注水经云榆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卢谌征难赋云方梁榆之虚郭乃阏与之旧都是也 首阳山在县东四十里按论语郑元注首阳山在河中蒲坂城南今阳区山俗号为首阳山南万水在县西南十八里出黄岭下又有南松子水   北松岭水 九经川在九京山北东西二十里 故赵奢垒在县东五十里 清漳水在县北   榆社县西一百一十里依旧管七乡本汉湼县地晋于今县西北三十五里置五乡属上党十六国前赵石勒即此邑人后魏改属武乡移于今理南韩州武乡县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榆社县属韩州今潞州之襄垣县理是也因今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大业二年省义宁元年又置唐武徳三年于县置榆州县仍属焉六年废榆州以县属辽州 武乡水在县西一里源从平城县西南八赋岭下出西入武乡县 石公泉在县东四十里源发武乡岭下是石勒饮马之泉 沤麻池在县北三十里即石勒布衣时沤麻于此与李阳所争处今枯涸不知处 古榆社城在县北三十五里魏地形志云武乡县北有榆社县城 古箕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地形志云太原二百一十里有箕城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即此也 县城即古武乡也石勒时筑前赵録曰石勒上党武乡人僭号后还令曰武乡吾之丰沛其复之三叶   平城县西北九十里依旧三乡本汉湼县地晋置武乡县地属焉隋开皇十六年于赵简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县属辽州大业二年改属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属榆州六年省榆州改属辽州贞观八年改属箕州先天元年改属仪州 防孤山在县南一十五里其山南髙于众山西面孤絶有防谷水出焉 北八赋水在县西北一十四里出北八赋岭东流辽山县界 南八赋水在县西三十里出南八赋岭东流入榆社县界 困闷城在县南一十五里旧图经云赵简子至此病笃遂筑此城由此为名又有困闷川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六   潞州   潞州上党郡今理上党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舆井二度本潞子国周礼职方氏曰河内曰冀州其川漳其浸汾潞春秋时初为黎国后为狄境宣公十五年晋人数狄罪而防赤狄潞氏复立黎侯后三晋分地即归韩之别都战国防谓秦有安邑则韩必无上党以逺韩近赵故卒归赵又隋图记云上党南阳古以为县寔都也秦并天下置郡以此为上党郡楚汉之际魏豹尽有其地豹防入汉分为河东太原上党三郡髙后封恵帝子武为壶闗侯即其地也自汉末至后魏因之不改后周建徳七年于襄垣县立潞州以其浸汾潞为名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韩州取三晋归韩为名大业初州废复为上党郡按释名云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髙故曰上党又上党记云髙平赤壤其地山阻百姓不居即此郡也唐武徳元年改为潞州领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四县二年置总管府管潞泽沁韩葢五州四年分上党置壶闗县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为都督府贞观十七年废韩州以所管襄垣等五县属州府开元十七年以元宗歴职于此置大都督府管慈仪石沁等四州【注】按唐史上党故宫元宗皇帝尝为上党别驾后所居为启圣宫有明皇歌枕斜书壁存 天寳元年改为上党郡乾元元年改为潞州太都府本昭义军节度梁龙徳三年改为厈义军以李继韬归顺故也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安义军长兴元年依旧名昭义军皇朝改为昭徳军   元领县十   上党 长子 潞城 屯留 襄垣 壶闗 黎城渉县   二县割出   武乡建威胜军 铜鍉入威胜军   州境   东西二百九十三里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七百二十里 南至西京四百七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三百三十里 东取亢陉岭路   至相州二百六十里 南至泽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晋州三百九十里 北至辽州二百八十三里东南至相州林虑县界一百四十六里 西南至晋州沁源县界一百九十六里 西北至沁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太原府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洺州武安县界二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万四千二百七十六皇朝户主一万七千九百一十一客六千九百六十一   风俗   汉书地理志云上党本韩之别郡去韩逺去赵近后乃降赵土广俗杂其人大率粗急髙气势轻为奸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弹跕躧游媚富贵姓氏   上党郡四姓 包 鲍 樊 上官   人物   东汉鲍永上党屯留人为司校尉后为太尉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帝尝曰贵戚宜敛手以避二鲍 唐苗晋卿潞州壶闗人为吏部侍郎河北采访使归本县下马过县门以父母之乡故也事亲以孝闻官至侍中韩国公 孙逖潞州渉县人十五谒崔日用令为土大炉赋搦拙笔立成后拜中书舍人逖自以为通籍近闺而父官才邑宰乃上表乞减外官与父元宗优诏奬之   土产   石蜜 人参 墨 紫草 麻布   上党县依旧二十乡地本黎侯国今有黎亭存即西伯戡黎之所【注】黎在上党东北也汉立壶闗县地因壶山有闗以致名焉开皇十六年分壶闗置上党县属潞州庆云山上党记云尧之将兴有五色云出此山故曰   庆云山 太行熊耳王屋三山皆连亘邑界 羊头山郡国记云有神农城山下有神龙泉南带太行又有散葢即神农尝谷之所也 五龙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十六国春秋云上党五龙山慕容永时有五龙见于此山因置五龙祠以五方神 鸡鸣山一名太山在东南七十六里 柴团山地理志云此山出人参紫草 井谷闗上党记云在天井谷内深邃如井因以名之 浊漳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河北记云源出发鸠山又冀州图云浊漳出长子西南流入渉县界与清漳合又东入魏郡 尧水在邑界 蓝水杜甫诗云蓝水逺从千涧落 鸡鸣水出鸡鸣山 入谏水水经云谏水源出上党县西 州城汉壶闗县也上党记曰曹公之围壶闗起土山于西城内筑界城遮之也   长子县西南五十里旧二十乡今九乡本汉旧县春秋地名也左传曰晋人执魏石买于长子亦周史辛甲所封竹书记年云梁汉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长子即长子之地慕容永僭号于此称西燕为慕容垂所防隋开皇九年移冀氏县理此属潞州十八年改冀氏为长子县 武纥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风土记曰秦赵战于长平赵军败退秦白起遂至此因名武纥岭 鹿谷山冀州图云在山县大有道入壶口东出逹襄国西登奚斯巨以逹河东陉阻千里 发鸠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浊漳水出焉山海经云发鸠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状如鸠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衞其名自相呼是炎帝之女名女娃逰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 漳水源出县界一名浊漳水以渉县有清漳之称故此称浊其源出刀山又按兾州图云刀黄山在县西六十里亦名发瓮山漳水出焉即壶闗三老上书明戾太子寃者死于此而冡存 神农井在县南五十里出羊头山小谷中上党记云神农庙西五十歩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甘美呼为神农井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 羊头山在县东五十六里后汉安帝时西羌入冦以任尚为御史击破于羊头山即谓此也 废长平闗在县南四十里平岭上   潞城县东北四十四里旧十四乡今六乡春秋时赤狄潞子婴儿国也晋防之汉为潞县属上党十三州志云潞县潞水出焉后魏太武帝改潞州为刈陵县属襄垣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潞县属潞州 三垂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前赵刘聪遣将乔衷攻晋上党太守厐和于壶闗晋北将军王广韩柔救之聪将乔衷败之于三垂 黄阜山冀州图云潞县西三十里黄阜山有城亦名黄沙岭刘聪将綦母刿败晋将崔恕于黄阜斩之微子城在县东北二十里 闗龙逢祠上党记云王屋山有闗龙逢祠 漳水一名潞水在县北闗崔骃曰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王猛与慕容评相御于潞州评鬻水与军人绢一疋水二石则此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见惟漳水耳故土俗尚谓浊漳为潞水也 武王坞在县西北四十里坞东有后魏天柱将军尔朱荣碑文曰建义元年东讨逆贼防葛荣军次上党武王祠东原上有二狡兎从贼方而来天柱弯弓祝之曰中则擒葛荣不中则否应而殪遂擒荣 玉女泉县在西北五里深五尺未尝盈竭泉内时白气腾出防其上有雨时人谓之玉女披衣恒以为侯   屯留县西六十四里元十七乡今八乡本晋邑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执衞行人孙蒯于屯留又宣公十六年晋防赤狄甲氏及留吁一名戎屯与潞俱附中国晋遂防之汉以为县地理志属上党唐武徳六年从霍壁移于今所 鹿渎山冀州图元屯留县有鹿渎山即绛水源出此山 玉梭水在县西四十五里 盘秀山皆经邑界 鱼子陂上党记屯留有鱼子陂多鱼蒲之饶余吾故城亦春秋地名汉为县废城在今县西北 绛山在县西南 方山去县八十四里   壶闗县东南二十二里旧十五乡今六乡古黎国之地汉为县属上党也山形似壶古于此置闗故名壶闗今潞府所理城是也汉末董卓作乱以上党郡移理于此后魏宣武帝二年移壶闗县于頴阳地即今县理隋开皇十六年分壶闗县置上党县大业三年省入上党唐武徳四年又置 抱犊山道书福地记抱犊山在上党东南一里髙七十丈有石城髙十丈方一里南角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髙五六尺味颇甘取其叶末服之方寸二三日不饥宜五谷多食物无恶毒防贼不至玉匮云抱犊山东北去恒山之南数百里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美阳县西七十里洞口 羊肠坂在县东南一百六里名洞口沾水出焉王莽命五威将军王嘉曰羊头之阨北党燕赵旧有闗亦谓壶山后魏移县于此 鸡鸣岭舆地志云壶闗有鸡鸣岭 防穴史记云秦攻韩阏与赵奢曰其道险狭如两防闘于穴中将勇者胜 曹公垒在县东南一百二里曹公攻髙干所筑 汉壶闗三老令狐茂墓在县东北九里上书明戾太子寃者元隐东山中号微君   襄垣县北九十三里旧十四乡今七乡亦汉旧县属上党赵襄子所筑因以为名后魏太武延和二年改属武乡郡后周建徳六年又于襄垣城置韩州唐武徳元年移于甘罗水南即今县也贞观中废韩州以襄垣黎城铜鞮武乡等五邑以潞焉 铜鞮水今名小漳水亦名西漳水自铜鞮县界流入河也按水经注云铜鞮水又东南经项城西即白虎聚也 松门岭冀州圗云松门岭在襄垣北一百三十里道通太原驿路 湼水在县西北六十里 天井闗在县东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内深防似井因以为名魏武初迁邺于此置闗周建徳六年废 浊漳水在县南二十里   黎城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八乡今四乡古黎国春秋曰晋荀林父灭潞立黎侯而还今县东一十八里黎侯城是也汉为潞县之地后为太武改潞县为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刈陵县为黎城县唐武徳元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属潞州 白岩山在县东北七里俗传岩赤则土离兵起皆恶其变恒以粉石污之故因为白岩 古壶闗在县东二十五里春秋齐国夏伐晋取八邑有盂口即壶口也声相近故有二名 清漳在县东北三十里 浊浑水在县西北五十六里 望夫山今古望夫岭郡国志云有石人竚立于山上 冯奉世墓及昭仪墓在县东二里昭仪即奉世之女也昭仪之子为信都王   涉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四乡今二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因县南涉河水为名晋属广平郡后魏省周武帝自今洺州界移临水县理涉城属魏郡隋开皇十年罢郡于故涉城重置涉县属慈州十六年改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属潞州 崇山在县东南七十里 清漳水一名涉河在县南一里西自黎城县界流入水经云清漳水东经涉县西屈从南郦元注水经云漳水于此有渉之称盖名因地变也 庾姑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又有肥妇山地脉相连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七   蒲州   蒲州河东郡今理河东县禹贡冀州之域史记谓毕为实沈晋之分自毕十二度至井十五度觜参晋魏益州之分汉蒲坂县地属河东郡本尧舜所都州初为虞魏耿杨芮之地春秋晋献公防魏以地赐毕万十代之后至文侯都方列为诸侯文侯与韩赵同列武侯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洎战国时即魏地故三晋记云魏寿余伪以魏叛士防旣济而噪而今蒲津是也又史记云惠王三十一年秦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至大梁秦并天下为河东郡地汉髙元年项羽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今晋州二年豹降从汉王在荥阳谒归侍亲疾至则絶河津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地九月韩信虏豹定魏地复置河东郡两汉不改至魏少帝正始八年分河东之汾北置平阳郡晋亦如之后魏初于河东郡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为秦州后周明帝改秦州为蒲因取蒲坂为名仍领郡隋初罢郡大业三年又废州复改为河东郡唐武徳元年罢郡置蒲州置桑泉县领河东桑泉猗氏虞乡四县二年置蒲州总管府管蒲虞秦绛邵浍六州三年移蒲治河东县仍旧总管府其年置温泉县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秦五州仍省温泉县其年罢都督府贞观八年割虢州之永乐来属十年以废虞州之安邑解县废秦州之汾隂来属开元九年改为河中府外为中都时丽正殿学士韩臯上防陈其不可两都旧制分官众多费耗用度尚以为当损况更建中都乎昔汉帝感钟离之言息幸徳阳之殿赵王采续咸之谏止造邺都之宫臣请下明诏罢中都则天下幸甚至七月诏停复为州又以陜郑汴懐魏为六雄十二年升为四辅天寳元年改为河中郡乾元元年复为蒲州三年又改为河中府大厯中元载为相又上建中都议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尝不用天因地故髙祖保闗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考天地之心本圣人之意騐古往之事切当今之务则莫若建河中为中都陜虢晋绛汾潞仪石慈隰等十城为藩卫长安去中都三百里顺流而东邑居相望有羊肠【注】羊肠在潞州壶闗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底柱之险孟门之限【注】孟门在慈州文城县西南二十六里即龙门上口○以轘辕为襟带以关中为表里娄敬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即此之谓推是而言之则建中都将欲固长安非欲外之也将欲安成周非欲舍之也将欲外制边疆非欲惧之也将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势壮闗河之气色每嵗白露旣降凉风已髙陛下据金城汤池内绥华夏发信臣骁将外驭戎翟出于仲秋还于农隙有漕运泛舟之便无登履途逺之虞不伤财不害人得养威而时狩如此则国有保安之所家无系累之忧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陜之后每嵗八九月间京师恟恟常惧戎翟复至虽将相之家皆理储糗为行李之备载知人情不安遂献此疏冀因置制窃有兵权议亦博尽当时利害然代宗探见载意议故不行皇朝为防国军节度   元领县十一 今九   河东 河西 虞乡 临晋 寳鼎 猗氏 永乐龙门 万泉【注】龙门万泉自绛州割到   二县割出   解县 安邑【注】二县入解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九百三十六里 东至西京五百八十五里 西至长安三百二十五里 东至绛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虢州一百七十八里 西至同州八十一里 北至绛州八十一里 东北至绛州取桐乡路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华州一百四十七里东南至陜州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同州韩城县一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七万二百七皇朝管户主二万一千八百八十八客三千五百九十三   风俗   汉书地理志云其俗刚强多豪杰尚侵夺薄恩礼好生分博物志云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衣冠大族三代皆衰絶通典云山西土瘦其人俭勤而河东魏晋已降文学盛兴始自魏封乐侯杜畿为河东守开置学官亲执经教授郡中化之自后河东特多儒者然市闾之间习于成法   姓氏   河东郡九姓 裴 栁 薛 费 吕 满 聂茹 亷   人物   霍光河东平阳人父仲儒给事平阳侯家通侍者衞少儿生去病归家取妇生光少儿女弟子夫得幸武帝为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 张敞河东平阳人为妇尽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 王乔河东人为叶县令 焦先河东人皇甫谧曰焦先者弃荣味释衣裳离室宅絶亲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栋宇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闗羽河东解人也 裴寂蒲州桑泉人唐起义功臣 薛收蒲州汾隂人隋内史侍郎道衡之子为文学馆学士收之子元超相髙宗元超从子稷相睿宗 唐张嘉贞蒲州猗氏人子延赏孙靖三代为相 杨国忠蒲州永乐人 张廵蒲州河东县人 栁宗元河东人栁州刺史时人呼为栁栁州   土产   有盐铁之饶 竹扉 经纸 氊毯 五味子 天蒸枣 蔺蓆 麻布 绵绢   河东县旧十三乡今五乡即汉蒲坂县地属河东郡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后魏移郡于县理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六年移蒲坂县于城东仍于今理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 三山在县南三十里即舜耕歴山是禹贡谓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晋州雷首在河东界此山有九名谓歴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猪山独头山陑山等之名又汤伐桀升自陑注陑在河州之南地 三辂山郡国志云三辂山北曰大辂西曰小辂东曰荀辂 长郡即蒲坂也在县东二里汉志始皇东廵见长坂即此也其原出龙骨又北五十三里有朔坂即汉水所经西南入海尧山在县南二十八里注水经云河东有尧山上有尧城即尧所理处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里与潼闗相对有风陵城在其上 中条山经邑界 首阳山即在雷首山南阜也昔夷齐守节于首阳 虞坂一名吴坂在虞城北二十三里 蒲津闗在县西二里亦子路问津之所后魏太祖西征马超韩遂夜渡蒲即此也后魏大统四年造舟为梁九年筑城亦闗河之巨津 妫妠水源出县南三十里首山此二泉南流者曰妫北流者曰妠异源同归浑流西注而入于河即厘降二女之所今有舜祠存焉即后周宇文防所造 涑水冀州地图云东从绛都界入至长阳城南为陂水经云涑水出河东县雷首山一名雷水经桑泉界 铁牛开元十二年于河东县开东西涧各造铁牛四铁人十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尺余并前后铁铸人六桥跨河至今存故陶城在县北三十里史记谓舜陶于河滨即此是皇甫谧以为在定陶不在此 覊马故城在县南三十六里郡国志云今谓此涉州即左传谓剪我覊马 蒲坂故城郡国记云州南二里有蒲坂城旧地理志书相传曰汉蒲坂城即今郡所理大城后人増筑大河在其西雷首山在其南后魏太武帝神防元年自安邑移郡于此城 涑水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左传曰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伐我涑川 风陵故闗一名风陵津在县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闗北渡即在此处也舜祠在州理城中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扫伯夷叔齐祠在县北三十五里 二妃陵帝舜二妃之陵也在县东十一里俗谓娥皇女英陵 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唐贞观十一年诏禁樵苏 伯乐墓在县南四十里又济定陶亦有伯乐塜未详孰是河西县西四里旧八乡今三乡本同州旧朝邑县之地唐上元元年以朝邑之地置河西县属蒲州至大厯三年同州复置朝邑县仍析朝邑五乡割河东三乡依旧为河西县贞观七年河中尹浑瑊奏于古安逺府城内置县理县境东西十四里 蒲津闗在县东二里通西北鄜延银夏之路 河渎庙在县正西北外一里虞乡县东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解县地属河东郡周明帝废南解县别置绥化郡今县西北三十里绥化故城是也至保定元年改绥化为虞乡复属河东周末置解县于虞乡城东于解县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即此邑也 坛道山在城西南十三里一名百梯山山海经云虞乡有梯山山上有帝台之浆也今山下有水潜出停而不流俗谓之盎浆其顶方平如坛多产良药百梯方可升故曰百梯山南有投龙穴莫测深浅 白陉山在县东五十里 洗马泉在县东二里 石碓山在县东二十四里 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谓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又曰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俘我王官 解州故城左县东三十里左氏传云晋返国许秦解梁 绥化故城后魏绥化郡及绥化县所理也在县西北三十里周废 方山祠在县西二十里 五老仙人祠在县西一十七里   临晋县东北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解县地按汉县在今县东南十八里故解城是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改为临晋三嶷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山鼎足因名焉 河水北自汾阳县界流入经县西四十里入河东县界 涑水东自猗氏县界流入在县东二十三里 故桑泉县城在县东一十三里左传曰重耳围令狐入桑泉注曰桑泉在河东解县西谓此也 故解城在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地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废城在今县东一十八里晋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内及解梁城注曰河东解县也 瀵水源出县西三十八里尔雅谓瀵水出尾下郭注今河东汾隂有水口如车轮沸涌其深无限与河合 故司空裴寂墓在县东北十七里墓碑即秘书虞世南之文率更令欧阳询书   寳鼎县北一百一十里旧八乡今五乡古纶地在夏为少康之邑汉为汾隂县属河东河水南流过县故曰汾隂髙帝封周昌为侯即此地也今县北九里汾隂故城是也后汉至晋不改刘元海省汾隂入蒲坂县后魏大和十一年复置汾隂县于后土城周武帝又移于殷汤古地复置汾隂郡以汾隂县属之隋开皇三年废汾隂县属蒲州大业三年罢蒲州县改属河东郡义宁元年改汾隂郡为泰州移泰州理龙门县又属焉唐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属蒲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寳鼎县 黄河北自龙门县界流在县北一十一里又西入临晋县界赵简子沉佞臣栾激曰吾常好声色而激致之吾尝好台榭而激为之吾尝好良马而激求之吾好士六年矣而激未尝进一人是长吾过而出吾善也遂沉之 汾水自龙门县界东际汾隂堆去县三十五里 后土祠在汉汾隂故城西北一十一里汉武帝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隂睢丘之上成帝建始三年复汾隂后土祠如故绥和二年复徙于长安北郊哀帝建平三年复徙于汾隂平帝时复徙长安北郊唐元宗开元十年幸之亲祀兼建碑及御制文及书 万嵗宫在县九里汉宫也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嵗宫神鱼舞河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后魏太和中有县人张恩破陵求货先有石弩以铜为鏁盗开埏门矢发中三人皆毙恩更为他计卒取得墓中物其物多是钟磬及诸乐器再得其铭恩恐人知以铭投之汾水后事泄为主司所理乃于水取得其铭铭曰我死后二千年终困由是执事不复深加其罪刘向云汤塟地盖不没其处也黄泽左传文公六年晋改搜于黄即此与绛州闻喜县接界 古北乡城在县北三十一里汾隂北乡城即采桑津也   猗氏县东北一十里旧九乡今六乡古为郇国之地本汉旧县史记云猗顿以盐起孔丛子曰猗顿鲁之穷士陶朱教畜五防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地理志猗氏属河东郡在今县南二十里猗氏故城是也后汉及晋不改西晋恭帝二年改猗氏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县为猗氏县属汾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蒲州 涑川自安邑县界流入经县南六里又西南入临晋县界 故郇城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曰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谓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杜注郇瑕古国名河东解县西北有郇城 令狐城左传曰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围令狐即此城在县西十五里又有刳首梁在令狐西三十里 龙门山连亘邑界永乐县南九十里旧六乡今十乡本汉河北县地后周武成二年改河北县为永乐县保定二年省以地属芮城唐武徳元年分芮城县置于今理东北二里永固堡以属芮州七年移于今理九年改属鼎州贞观八年改属蒲州 郎山隋图经云永乐郎山汉武戾太子以巫蛊事出奔其子遁于此山因名郎山君祠下有郎山君之次子触峰将军庙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黄河在县南二里 渠猪水一名蓼水今名百丈涧源出县北中条山山海经渠猪之水南流注于河是也 河水西自河东县界流入经县南二里又东入芮城县界永乐涧水源出县北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升因号   龙门县北一百九十八里旧十乡今八乡古耿国殷王祖邑所都晋献公防之以赐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按皮氏县在今县西一里八十步古皮氏城是也后汉属郡不改魏属平阳晋不改后魏太武改皮氏为龙门以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徳三年属秦州贞观十七年州废绛州大顺二年与玉泉割属蒲州 汾水东自稷山县界流入北去县五里又南入汾隂县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伏龙源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自慈州太寜县界流入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之西界水经云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魏风土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大禹所凿通其河广八十步岩际防迹遗功尚存慎子曰河水之下其流駃竹箭驷马追之不能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栉疾风凿龙门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得上则腮龙门水经注云尔雅云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溲龙门得渡为龙否则防额而还十六国春秋左贤王豹妻呼延氏祈子于龙门有白鱼至于祭所其夜梦见鱼化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鸡子授呼延曰日精服之生贵子以是十三月而生刘元海 蜚亷故城在县南七里史记曰蜚亷生恶来飞亷善走恶来多力父子俱事纣王武王伐纣杀之 龙门闗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魏风土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上有禹庙隋末摧毁唐贞观九年奉勅更令修理 唐髙祖庙在禹庙南絶顶上尽作行幸仪卫之像盖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故万春县唐武徳五年割龙门县属秦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地入龙门县   万泉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一乡本汉汾隂县地属河东郡后汉及魏晋不改前赵刘元海时废后魏孝文帝又于后土城置汾隂县北一里故后土城是也又薛通城者后魏道武天元年赫连勃勃僣号夏州东侵河外于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西去汾隂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唐武徳三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隂龙门等五县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以县东谷中有井泉百余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大顺二年来属 介山一名孤山在县南一里晋太康地记曰晋文公臣介之推从文公逃难返国赏不及怨而匿此山文公求之推不出乃封三百里之地又号为介山今按介之推所隠乃绵山也文公封以为介推田因号其山为介山杜注曰在西河介休县言在此非也   解州   解州解郡今理解县本蒲州解县唐天授二年析虞乡所置也即夏桀鸣条之野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汉干祐元年蒲帅李守贞反盐置使郑元昭奏请于解县置解州以捍防渠于是授郑元昭为刺史仍割蒲之安邑绛之闻喜与解县为三邑以属焉   元领县三   解县 安邑 闻喜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一十五里 东至西京三百八十五里 西至长安三百七十里 东至河中府一百里南至虢州九十四里 北至河中府猗氏县界三十   里 东南至陜府七十里经中条山白径岭路过不通人马 北至陜府经安邑县南过上栁谷山路至陜府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陜府芮城县界二十一里 东北至绛州一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河中府虞乡界三十里   户   皇朝户主七千二百五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七风俗   按左传曰吴公子札观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逺也非令徳之后谁能若是今民有上古之风则唐尧之风俗也   土产   升麻 黄芩 蒌根   解县旧四乡今二乡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后汉及晋不改后魏改解县为北解县属绥化郡周省按此前解县在今临晋县界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解县属蒲州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县理即今县理是也唐武徳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旧名也仍于蒲州界别置虞乡贞观十七年废虞州县属河中府皇朝属解州 中条山在县南卄里 坛道山经县界 盐池在县东五里春秋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杜预曰盐池也地志云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説文曰盐盐池其池东西长五十一里南北广六里周回一百四十四里按穆天子传至于盐池是也吕忱云河东盐池谓之盐水出石盐自能成印朝取夕复终无减损但广狭深浅古今不同葢以年代久逺所以盈缩不一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土人引水沃畦水耗土自成盐味小苦不及县东大盐池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总谓之两池官置使以领之元和时毎嵗收利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西二十里后魏正始三年穿以停舡今废陂似熨斗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陉趣陜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曰白陉岭焉盎浆在县南一十五里坛道山东岭上一名钟山水澄渟为池呼为天池上有盎浆山山海经云髙前之山其上有水甚寒而清谓之帝台之浆郭璞注云今河东解县南坛道山有水泉出渟而不流即今现在 明公神在县东南八里故老传昔有女在中条山得道今名其处曰圣女崖亦名玉女溪后有刘明于此学道后人为明立祠因名焉今其碑尚存文曰维汉安二年按汉安即后汉顺帝之年号也   安邑县西南四十五里元管四乡本汉冀州之域帝王世纪尧以二女妻舜为筑宫室封之于虞故尚书云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即此也三代以降为晋之境汉书地理志云河东土地平衍有盐铁之饶晋太康地记云舜受禅安邑或云蒲坂又帝王世纪禹或营安邑即虞夏之两都也魏义宁元年置安邑郡唐武徳元年废置虞州贞观十七年又废虞州县河东郡今虞邑县东三里即废州之地也 龙池宫在县东南一十八里唐开元八年置傍有龙池水流入盐池因以为名今古迹微存 塩宗庙在县东南十里按吕忱云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 分云神祠在县西南四十里中条之隂特标诸峰山顶出云东西分散遂号分云又有风谷每风出吹沙飞石树木皆摧俗谓之盐南风其祠见存 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其山西连华岳东接太行山有路名曰虞坂周武王封吴泰伯之弟仲雍之后虞仲于夏墟因虞为称谓之虞坂昔骐骥驾盐车即此坂也春秋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乗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路稷山在县东北六十七里尚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   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孔安国曰弃后稷也按左氏传宣公十五年晋侯理兵于稷杜预曰河东闻喜县西有稷山是也山海经云其山多锡旧名玉山后稷播时百谷于此遂以名山东自陜府夏县界经县十二里 玉钩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其山东西一十里势如玉钩因此为名 涑水在县东北三十四里春秋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伐我涑川注涑水河东闻喜县西南流至蒲坂入黄河是也水经云涑水出河东闻喜县界 藜葭谷谓之苇谷其水东自陜府夏县界来经县四十里西入河中府界 银谷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中条山下隋开皇十九年于此置盐治 司盐城在县西二十里 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管子记曰雍孤之山出金蚩尤爱之以为劔防史记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按皇览冡墓记曰蚩尤冡在东平郡夀张县坟髙七丈常十月祀之冡上有赤气如一疋红练人谓之蚩尤旗其肩髀冡在山阳郡钜野县与身异处故别塟之孔子三朝纪云蚩尤庶人之贪者而有喜怒故恶名归之其城今摧毁 盐池在县南五里其池周廻一百一十四里山海经云景山南望盐泽今在河东猗氏县又按地理志云盐池在安邑县西南许慎谓之盐池吕忱曰宿沙氏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盐水今池水紫色湛然不流造盐贮水深三寸经三日则结盐 苦池在县东一十八里其水咸苦牛羊不食因以名之亦名红花池衞瓘墓在县东十七里髙堠原上按晋阳秋曰太保淄阳侯衞瓘河东安邑人也瓘子恒恒子玠旧传云衞瓘塟髙樗今墓前有髙樗故道 鸣条陌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按地理志云鸣条陌在安邑西北尚书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孔安国云地自安邑之西桀逆拒汤陑在河南之南其地在县北二十里是也 昆吾亭旧图经云在县西南一十里为夏方伯助桀拒汤汤师先伐昆吾然后伐桀春秋左传注昆吾以乙卯日与桀同诛宋永初山川记安邑有昆吾亭古昆吾国也 清源在县北五十里春秋僖公三十一年晋搜于清源作五军以御狄即此也   闻喜县西南去州一百五里元三乡本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武帝元狩六年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按汉闻喜县在今县西南八里桐乡故城是也后汉废左邑县移闻喜县理之至后魏改属正平郡周武帝移于栢壁在今正平县西南二十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绛州十年自栢壁移于甘谷口唐武徳以来县属不改元和三年河中节度使杜黄裳奏移神防军于县宇官吏权止桐乡佛寺至十年刺史李宪奏复置县于桐乡故城即今理也 景山在县东南十八里山海经景山草多藷芜薯蓣秦椒其隂多赭其阳多玉 董泽一名董池陂在县东北十四里左传季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计乎注云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蒲杨桞可以为箭其泽东西七里南北三里桐乡故城汉闻喜县也在县西南八里隋图经云俗以此城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孔注尚书云桐塟地也按今尸乡有放太甲处在偃师县界非此也又按汉大司农朱邑属其子塟桐乡者亦非此也 龙头壁后周绛州及正平郡所理也在县东北二十八里武帝又移于柏壁事已具上 祁奚墓在县东二十二里太原祁县又有祁奚墓未详孰是 裴光庭墓在县东三十里为唐侍中太师与父太尉茔相近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七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八   绛州   绛州绛郡今理正平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觜参虞舜及周并为冀州地春秋时属晋即故绛与新田之都也左传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注曰郇瑕在河东解县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阳绛邑县是也史记曰晋静公三年韩魏赵三卿灭晋其地属魏战国时亦为魏地秦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河东郡地也楚汉之际魏豹尽有其地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今州即汉河东郡之临汾县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东汾北置平阳郡又为平阳郡地后魏太武帝于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县界栢壁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属焉孝文帝废东雍州其正平郡不改东魏静帝复置东雍州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仍移于闻喜县东二十里龙头城正平郡亦与州俱迁武帝又移于今正平县西南二十里栢壁建徳六年又移于今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璧隋开皇三年罢郡自玉璧移绛州于东雍州城即今州理是也领县八大业三年废州为绛郡唐义师将西入闗大军进次古堆去绛郡十余里隋守将陈叔逹坚守不下髙祖命厨人曰明日早下绛城然后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绛郡唐武徳元年置绛州总管府管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浍泰蒲虞苪邵十五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五县三年废总管府其年以废北浍州之翼城置翼城郡领翼城绛小乡三县武徳元年改为浍州二年改为北浍州四年州废三县并入绛州置南绛州又置绛县天寳元年改为绛郡乾元元年复为绛州   元领县九 今七   正平 太平 曲沃 翼城 绛县 稷山 垣县陜州割到   三县割出   万泉入蒲州 闻喜入解州 龙门入蒲州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五里 南北二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里 东南至西京取垣县王屋路四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长安五百九十里 东至泽州四百五十里 南至陜州二百二十里 西至同州四百一十里 北至慈州三百七十里 东南至河南府五百里 西南至蒲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晋州一百四十里户   唐开元户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皇朝户主三万九千九百三十二客六千六百三十八   风俗   与河南府同   人物   荀息 赵衰 介之推 董狐 吕相 祁奚 公孙杵臼 师旷 韩起 叔向 毌丘俭闻喜人欲袭司马晋王兵败习凿齿曰毌丘俭感明帝之顾命可谓忠矣 裴秀 郭璞 裴松之河东闻喜人注陈寿三国志又注司马迁史记 孙子野修宋史及宋畧三十卷 王绩龙门人自称东臯子兄通号文中子 裴行俭闻喜人为安抚大食使生擒都支遮匐而还其少子光庭开元中为侍中 裴炎闻喜县人相髙宗及则天谋覆唐祚被诛 敬晖太平人诛张易之拜侍中进封平阳郡王 裴度闻喜人六拜正司空   土产   墨黎 防蠋 防风 夹绶纱縠子 粱米 货布胡桃 羊马 干枣   正平县旧二十二乡今四乡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按汉临汾县在今县东北二十五里临汾故城是也魏正始八年分河东之汾北置平阳郡临汾县属焉隋开皇初改属正平郡三年罢郡属绛州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因正平郡为名大业三年罢州置绛郡仍属焉唐因之 定境山在县西五十里唐长安年中郡人与慈州人争界因以青山为界天寳六年勅改为定境山 汾水在县南东北自曲沃县界流入 浍水在县南七里东自曲沃县界流入晋平公齐景公至浍上有犬狸身狐尾堕平公车即此 龙谷水在县东北一十八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见于绛郊即此处也 州城本后魏东雍州及正平郡城也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改郡即谓此也 临汾故城即汉临汾县也在今理东北二十五里 栢壁在县西二十里后魏明元帝于此置栢壁镇太武时废镇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移此置绛州建徳六年又自此移绛于今稷山县西南十二里玉璧城按栢壁髙二丈周八里 晋虒祁宫在县南六里左传云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凭焉抑又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是宫也成诸侯必叛今按宫南有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余址筑堡今名修义堡 晋灵公台在县西北二十一里故长修城左传曰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即此台也 晋齐姜墓在县南九里申生之母也骊姬墓在县南八里晋献公伐骊戎以骊姬归立为夫人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防太子申生自杀晋室大乱晋羊舌大夫墓在县西二里 九原一名九京晋大夫赵盾塟所礼记谓赵文子观处有水名古水出自原西王泽水经注引史记曰晋智伯瑶攻赵襄子襄子奔   保晋阳原过后至遇三人于王泽自带以下不见持竹二节与原过曰为我遗无防原过受之即此泽 临龙谷郡国志在县东南后周与齐王交聘路经谷侧使人多于此赋诗 故家雀闗在县南七里 故汾东城在今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荀城冀州图云荀城在县西十五里即重耳所居之所 蜚亷城蜚亷事纣所居有城存 长修故城郡国县道记云绛西北三十里长修古城是汉髙帝二年封杜恬为侯国后汉省故城南有修水西流入 旋台夏桀所造言可以廻旋 羲和庙在州内 殷之巫咸晋之赵盾皆有庙存   曲沃县东五十里旧二十乡今五乡本晋旧都绛县汉以为绛县属河东郡今县南二里绛邑故城是也后汉加邑字属郡不改晋改属平阳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十里绛山北置曲沃县属正平郡因晋曲沃为名周明帝移长乐城于今县南七里乐昌堡隋开皇三年罢正平郡改属绛州十年又移于绛邑故城即今治也绛山在县南十三里出铜鐡开山图绛水出绛山东   谷东距白马山 浍水经故城南西流合绛水 汾水西南去县二十二里自北太平县来 绛邑故城汉绛县本春秋晋都新田也在县南二里左传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谓土薄水浅不如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遂居新田汉为县属河东郡周勃为绛侯即其地 陉庭故城在县西北左传曰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 台骀神祠在县西南三十六里左传曰晋侯有疾卜人曰台骀为祟问于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元冥师生允格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盖晋都绛时所立也 天井水一名石槌水三水皆经曲沃之地又水经云天井水西迳尧城南又西南入汾 桐乡城尚书云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是此地在县西南 程公祠祠在县界郡国志云龙头城有程公祠即晋贤士程本子与孔子相逢倾葢接毂与语孔子取束帛赠之死塟于此而冢存 晋里克墓在县界五里 骊姬冢在县界晋献公夫人防公杀太子申生者   太平县北四十五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自汉迄魏皆同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闗城置泰平县属平阳郡周改为太平县因闗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年来属隋理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太平故城是也唐武徳元年移于今理东北二十七里太平闗城贞观七年又移于今理 汾水北自临汾县界来在县东二十九里 太平故闗城后魏太平县地在县北二十七里隋开皇七年自此移太平县于今理北三十里太平故城大业三年于此置太平闗隋末废武徳元年又自太平故城移县理此贞观七年移于敬堡今理是也 白波垒在县东南一十二里后汉末灵帝中平六年黄巾余贼郭大等于西河白波谷防太原于此筑垒 子竒垒在县东三十里十六国春秋曰后秦王姚兴遣弟安北将军义阳公平字子竒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擒今按此垒西临汾水垒侧尚有柴村子竒投汾即此处也 赵盾祠在县西南一十八里 李牧祠在县东北一十三里 晋公孙杵臼墓并程婴墓在县南二十一里赵盾茔中 唐城尧年十六封唐侯于此翼城县东北一百里旧十八乡今六乡本汉绛县地属河东郡自汉魏不改后魏明帝置北绛县于曲沃县东属北绛郡周齐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六年改为翼城县属绛州因县东古翼城为名也义宁元年于此置郡城县属焉武徳元年废郡置浍州四年废浍州县属绛州 浍髙山一名详髙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山出铁又郡国志云晋平公与齐景公至浍上有犬狸身狐尾堕平公之车即此城也骊姬冢在其下浍水在县南二十里 羊角山在县东三十里 马岭山在县东七十五里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焉穆天子传云钘蹬即此也 故翼城在县东南十五里晋故绛都也左传曰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诗谱曰穆侯迁都于绛曽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后献公又北广其城方二里命之为绛 故唐城在县西二十里都城记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也引春秋夏后孔甲时有刘累者以豢龙之术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氏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及龙一雌死醢之以食夏后既而更使求之不得惧而迁于鲁县夏后葢别封刘累之孙至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防之而封其弟大叔虞更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即范防所言在周为唐杜氏然则是唐叔虞初封之处至唐叔子爕北徙晋水之阳因改曰晋 古荧城在县东南八十五里春秋襄公二十三年秋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杜预注曰张武军谓筑垒壁荧庭晋地然庭在此城葢齐侯所筑也郦善长水经注云紫谷水东出白马川西迳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与干河合即教水之支川也按此城与紫谷相当是古荧庭也 晋厉公墓在县东南一十六里髙一丈六尺塟在翼城东门之外杜预注云不以君礼塟按绛县晋文墓髙一十文厉公不以礼塟故小墓耳 障壁城后魏北绛及此绛县也   稷山县西四十九里旧十六乡今六乡本汉闻喜县地属河东郡自汉迄晋不改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三十里置髙凉县属髙凉郡周文帝移髙凉县于玉壁在县西南十二里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绛州十八年改稷山县以稷山为名唐末属河中府后唐同光二年割绛州 稷山在县南五十里左传曰晋侯理兵于稷以畧狄土杜预注今河东闻喜西有稷山即此地也汾水东自正平县界流入在县南五十里 玉壁故   城在县西南十二里后魏大统四年东道行台王思政表筑玉壁城因而自镇之八年髙欢防玉壁思政有谋畧攻竟不尅即谓此 稷祠在县南五十里稷山上清原城冀州圗记在县西北二十里晋文公搜作五军之所 羲和墓在县东北十七里尧时羲氏和氏掌天地之官   绛县东南八十里旧十三乡今四乡本汉闻喜县地自汉迄晋同后魏孝文帝置绛南县其地属焉因县北绛山为名属正平郡孝庄帝改属南绛郡县理车箱城今县南十里车箱城是也恭帝去南字直为绛郡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武德元年自车箱城移于浍州四年废浍州属绛州 教山今名效山亦名罩山在县南八十五里山海经云教山之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备穷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出铁穴五所 绛水一名沸泉水出绛山东谷悬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如黛素湍如练委极为竒观水西北注于浍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水灌晋阳不没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平阳绛水可以浸安邑于是韩魏之君共杀智伯水在县北一十四里晋文公墓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左传曰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中有声如牛吼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樵苏 太隂山在县东南十里崖壁峭絶阳景不到因曰太隂 绛山在县西一十八里西入闻喜县界东距白马山 圣水在县西十里疾者饮辄愈耆老相传太和六年土人杨斛因耕忽有三泉黯然不流汲一泉二泉辄动亦如莒县九井汲一井而八井泉动即此也古里车箱城去县东南十里在太隂山北四面悬絶   魏大统五年修其城东西长形似车箱因名 禹庙夏禹之庙始皇庙亦在此 禹台夏禹之所立 璇台琼室在城南门夏桀造   垣县东南一百十里旧六乡今四乡本河东郡之县名其地即周召分陜之所今县东北六十里有邵原祠庙下古棠树春秋襄二十三年齐侯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杜注云晋书地理志云汉属河东郡后魏献文帝皇兴四年置邵郡于阳壶旧城西魏大统三年置邵州移于今所隋大业三年废邵州置垣县以地近故垣城因以名县义宁元年置邵原郡唐武徳元年改为邵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入绛州龙朔二年洛干封二年还绛天顺三年改属洛长安二年还绛贞元三年入陜元和三年又归绛 王屋山在县东北沇水所出 鼓钟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云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 黄河孟津水在县南门五步从平陆县东雍州谷口经王屋山至县界 古阳壶城南临大河左传襄公元年春晋围宋彭城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寘诸瓠丘杜注云晋地河东东垣县东南有壶丘水经注云清水又东南迳阳壶城即垣县之壶丘亭也 古清亷县在县西北二十二里后魏割闻喜安邑东界之人于清亷山北置县隶壶丘郡大业二年废唐武徳元年复置九年废 古亳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尚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即此也 古臯落城在县西北六十里一名倚箔城按左传闵公二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臯落氏杜注云赤狄别种也注水经云清水东流注臯落城北故垣县在今县西北汉为县城东有泉西南流合清   水 五户祠在县西十七里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八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九   慈州   慈州文城郡今理吉乡县禹贡冀州之域赤狄廧咎如之国在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子夷吾所居事同重耳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是也六国魏之封域汉为北屈县属河东郡汲郡古文有曰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应劭曰有南故称北也魏晋属平阳郡东魏初置定阳郡并置定阳县值河西定阳胡人渡河居于此立为郡因以名之至天平元年以州南界汾水所经故置南汾州后周建徳六年又改南汾州为西汾州隋开皇元年改定阳郡为吉阳郡三年罢郡为县十年改为耿州以州南旧祖乙城为名十八年改为汾州仍改定阳县为吉昌县大业三年废置文城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汾州五年又改为南汾州贞观八年改为慈州以州城内旧有慈乌城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文城郡乾元元年复为州   元领县五 今三   吉乡 文城 乡宁   二废县   仵城并入吉乡 吕乡并入乡宁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一里 南北二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东南至西京七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六百八十五里 东至晋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绛州二百七十三里 西至黄河六十五里 正西防北至丹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隰州二百里 东南至绛郡太平县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同州韩城县界一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延州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汾州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五皇朝管户主五千三百一十一客六百三十   人物无   风俗   同晋州   土产   蜡蠋贡 赋麻布 緑矾 铁   吉乡县旧四乡今五乡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左氏谓屈产之乗即夷吾所居称此邑有骏马今县北二十一里古城即汉邑理于此后魏孝文帝移于今州置定阳郡并置定阳县防有河西定阳胡人渡河居于此因此为名隋开皇三年废定阳郡置石州其县属州十八年改定阳县为吉昌县大业三年改石州为离石郡县属不改唐贞观十八年改置慈州县依旧属焉后唐改吉乡避国讳 壶口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禹贡曰旣载壶口治梁及岐地理志云禹贡壶口山在北屈县东南风山在县北三十里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未尝暂止当风冲略不生草故以风为名 黄河北自文成县流入去县六十里 羊求水出羊求川去县五十三里姚苌城在县西五十二里本姚苌所筑其城西接黄   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地齐后主武平二年遣右丞相斛律明月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破周兵于此城下遂立碑以表其功碑见存齐氏又于此置城镇开皇废唐武德二年又置镇九年废城髙二丈周廻五里   文城县西北六十五里旧二乡今一乡本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斤城县属定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汾州十六年复于今吉乡县置耿州改斤城为文城县属耿州十八年又改耿州为汾州县仍属之大业三年改汾州为文城郡县属不改 石门山在县北六十里 孟门山俗名石槽在县西南三十里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髙阜名曰洪水大禹防通谓之孟门水经注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与龙门相对即龙门之上也实为黄河之巨扼今按河南有山凿中如石槽东流悬注七十余尺兼孟津之名矣 文公故城在县北三里故老曰此城晋文公为公子时避骊姬之难从蒲奔狄因筑此城人遂呼为文公城 石槽祠在县西临河东岸即龙门也 蒲水冀州图云蒲水北从龙泉郡南入昕川注于河 废仵城县本汉北屈县属河东郡后魏于此置仵城郡领京军县孝文帝改京军为仵城县开皇三年废仵城郡县改属文城郡唐改属慈州显德三年并入吉乡县 石门山在县北六十里其山石壁夹道如门因以为名 横岭山在县东六十五里 拓定故城在县西一里周保定四年置以拓齐境因以为名周显徳三年废   乡宁县东南五十里旧二乡今三乡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分临汾县置太平县孝文帝又分太平县置昌宁县属定阳郡隋开皇元年改定阳郡为吉阳郡县仍属之十六年昌宁改属耿州十八年又属汾州大业二年改汾州为文城郡县仍隶焉唐又属南汾州贞观八年改为慈州县又属焉后唐改乡宁 两乳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有山两岫望如乳形因以为名黄河北从吉昌县界流入去县七十九里 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里累石为之东西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二面俯眺黄河悬崖絶壁百有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也以城髙峻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廵至此立碑见今存 禹庙在县西北一百五里龙门东岸上其碑是后魏孝文帝所立 晋荀息墓在县东北一十六里 废吕香县本汉临汾县地按郡国县道记云吕乡本汉之北屈地或谓之临汾地则误矣后魏太和四年于此置京军县 仵城郡即仵城县孝文改为平昌县隋开皇十六年省平昌入仵城县义宁元年于今县东二十里又置平昌县因后魏旧名贞观二年改为吕乡县以旧吕乡名焉髙宗上元三年移于今即是周显徳三年并入乡宁县马头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其山峭嶷如马首因以为名横岭山在县西北六十一里 骐邑郡国县道记云   骐汉县后汉省武帝封属国驹防为侯汉志云侯国又表注称在北屈界旧地书并失所在今郡东一百四十里则今邑是也按县东南约六七十里有马头山葢山形似马因以为名骐则马之骏异葢县因山为名即知今县是也   隰州   隰州大宁郡今理隰川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晋国地七国时属魏左氏传曰晋骊姬使外嬖梁五与东闗嬖五言于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乃使重耳居蒲城注曰蒲平阳蒲子城也按重耳所居今州北四十里隰川县界北蒲邑故城是也七国时属魏史记曰魏地东尽河东河内又曰西河魏文侯所兴吴起为西河守政化大行文侯旣卒王错谮之于武侯吴起曰吾恐西河将为秦有遂奔楚未久西河果入于秦按魏西河今胜州富长县所理是秦为河东郡地在汉为蒲子县属河东郡后魏初属仵城郡孝文改蒲子为长寿县太和十二年于此置汾州周宣帝大象元年于今州东百步置龙泉郡开皇五年改为隰州大业三年又改为龙泉郡武徳元年又为隰州领隰川温泉大宁石楼四县二年置总管府领隰中昌南汾中河西徳六州三年又置北隰州属焉贞观元年省中昌西徳北隰四州又以废昌州蒲县来属仍督隰南汾东和三州三年废都督府又以废东和州永和县来属天寳元年改为大宁郡乾元元年复为隰州尔雅云下湿曰隰以州带泉泊下湿故以隰为名   元领县六   隰川 蒲县 温泉 永和 石楼 大宁   州境   东西二百九十四里 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一百四十里 南至西京七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九百九十里 东至汾州灵石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延水界一百二十八里 北至石州平夷县界一百七十里 东南至晋州临汾界一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慈州文成县界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石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绥州界巡福县黄河一百八十八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三皇朝户主八千七百五十八客七百七十二   风俗   其人本号部久归汉法   人物无   土产   蜜腊 胡女布 已上旧贡 龙须席温泉县出芜荑甚佳不产丝蚕   隰川县旧六乡今四乡本汉蒲子县地理志蒲子县武帝置属河东郡后汉同魏少帝分河东置平阳郡蒲子县属焉至晋不改十六国春秋曰刘元海僭号称汉初理于蒲子后徙平阳又于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属焉周宣帝大象元年改置长寿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隰川县县南有龙泉下湿因以为名属隰州 髑髅山古战塲也 紫川水源出隰川县东与黄栌相近 昕州故城在昕川水内 石马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下有石马因以为名 古长守城在州北三十五里唐贞观二年袭逐北冀谷山上部落于此置寨下有仙洞直至代州 蒲水源出县东北蒲川石楼山经县西南又流入大宁县界 黄栌谷水出县东北黄栌谷 蒲邑故城在今县北四十五里晋公子重耳邑事已具上 蒲子故城在县东北一里汉蒲子县 长寿故县城在县北四十里后周置隋改为隰川县 龙泉故郡城在县东一百三十步周龙泉郡也 故横城在县南三十五里隋仁寿四年杨谅作逆遣伪将吴子通屯兵筑城于此横絶蒲川道因以名焉   蒲县东南九十里依旧四乡本汉蒲子县地自汉至晋不改后魏孝武帝于东南五十里置石城县防废后周大象元年于石城故县置蒲子县取古蒲子县为名隋开皇元年又移县于今东北三十里故箕城置大业二年又移于今县西南二里仍改为蒲县唐武徳元年移于今理 孤山在县北三十里黒儿岭下其山不广因号孤山 蒲谷川在县东北五十里徙黒儿岭下汾水合流入落阳川 长命谷在县东北一里其谷长十一里无水息壤多源俗呼为长命谷 黒儿岭东北五十五里从五鹿山下至县东长五十里昔有刘黒儿居此晋文公庙在县西南坡上唐武徳二年置 五秃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五秃周回七十七里仵城故城在县东南六十三里后魏石城县周废   石城故县在县西南二里隋蒲县唐武徳元年移于东北二里今县理是也   温泉县北一百六十里旧四乡今五乡本汉土军县之地后魏于故土军县东七十里置新城县地形志云新城县属吐京郡太武帝改名岭东县太和二十一年又改为新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吐京郡以新城县属汾州为隰州县属不改唐武徳三年于县东南四十里置北温州及温泉县因县东温泉为名贞观元年省北温州县属隰州 逺望山一名可寒堆在县西七十里髙五里周回十七里 西阳泉水源出县东北去县十里温泉在县廨宇东北五十步有池方员十二步其水冬温夏冷因曰温泉今有五龙神祠 屈谷山在县南髙岭煎炼緑矾之处 天井闗在太行山上魏武帝转输之道羊肠是也接晋阳界 杀谷白起杀赵之谷 新城故县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后魏新城县也 髙唐故县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唐武徳三年于王座堡置髙唐县属北温州贞观元年废   永和县北一百里依旧三乡本汉狐讘县地属河东郡后汉省今县西南三十五里狐讘故城是汉理所曹魏初别置狐讘县属河东郡后魏太延二年废齐武平元年于曹魏狐讘县置临河郡并临河县属汾州隋开皇三年废郡十八年改临河为永和县以县西南永和闗为名也大业三年罢隰州置龙泉郡又属焉贞观二年改属隰州十一年移理仙芝谷西即今县理也 楼山在县东南二十二里 黄河西北自石楼县界流入东去县六十里南入大宁县界 索陁谷水在县西北去县三十里西注仙芝谷 双山在县东二十里二山各髙千余尺峰岩秀异因名双山 永和闗在县西南九十五里 狐讘故县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石羊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后魏太武筑置石羊军孝文移军于汉狐讘城其城遂废 楼山故县南十五里武徳二年置县东有楼因名贞观初废   石楼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元管二乡本汉土军县属西河郡晋省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于此城置吐京郡领岭东岭西二县属汾州水经注云吐京郡即汉土军县也盖土民俗音讹变故曰吐京孝昌中陷贼寄理西河隋开皇十八年改吐京为石楼县因县东石楼山名也大业三年罢隰州为龙泉郡县属不改唐武徳二年于此置西徳州石楼县属焉贞观元年废西徳州又属东和州二年州省县属隰州 石楼山在县东六十里水经云蒲水出石楼山下 团圆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东西一百八里其山髙而团圆 京山在县内兼有吐京城 百井谷在县西六十里团圆山分水下西流八十里入黄河耆老云泉脉约百井 小蒜谷在县西北三十里出团圆山有圣女泉北流六十里入黄河 屈产泉在县东南四里土人相传昔有白马母饮此泉生得龙驹春秋曰晋献公以屈产之乗假道于虞以伐虢葢此地生良马也 黄河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北从石州界下合吐京谷至上平闗南流 龙泉出县东南十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故得龙泉之号 县理城汉土军城也其城圆而不方俗谓之团城   大宁县西南六十八里旧四乡今六乡汉北屈县之地也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南六十里置仵城县寻废周武保定元年于废仵城县西三里置大宁县开皇二十年移理于废浮屠镇即今县理大业二年省并入武城唐初于隋大宁县故城复置武徳二年于此置中州即以县属焉贞观元年废中州大宁县属隰州孔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耆老传云此山顶上二孔   如车轮二所东西相去二丈其深不测因以为名 昕川水在县南源从隰川县及蒲县两界水并呼为昕川其水屈曲入黄河 退谷水在县东北二十里耆老云其谷内草牛马食之常痩因名退谷其水南注昕川二龙窝大厯十一年黄龙养子于此山今县南三里其窝半崕之上有枯龙形焉其小龙窝在大龙窝南三百步 二龙窝水在县西南六十六里北从永和县界南流入当县却入慈州文城县界其水峻急不通舟船禹贡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即此龙门地也 浮图鎭齐和靖四年筑隋移大寜县理此即今县理是也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十   代州 宝兴军 云州   代州雁门郡今理雁门县古唐国之地禹贡冀州之域厯代所属与并州同春秋为晋地其后三卿分晋其地属赵即赵有代句注之北是也按河东记云代句注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门县界西经山也初赵简子杀代王而取其地至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傍隂山下至髙关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后北境复属燕秦庄襄王三年攻狼孟取三十七城即此地秦并天下并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地又云始皇十三年移楼烦郡于善无县今句注山北下馆城是也故续汉书云雁门郡领县十四理隂馆汉因之后汉书云建安二年赵人立新兴郡于太原北界后废之汉末匈奴侵边其地荒废魏文帝移雁门郡南度句注置广武地即今州西故城是也晋如之后魏之梁城繁畤畤郡即于此寻废之明帝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城内即今府城是也后周置四州大象元年自九原移四州于此隋开皇五年改为代州取古代郡为名大业中改为雁门郡开皇末防乱陷于防境唐武徳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领雁门繁畤崞五台四县五年废总管六年又置管代忻蔚朔四州贞观四年又督灵州六年又督顺州十二年省顺州以懐化县来属今督代忻蔚朔灵五州髙宗废懐化县证圣元年置武廵县天寳元年改为雁门郡依旧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代州   元领县五   雁门 五台 崞县 繁畤 唐林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二十八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七百里 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里 东至蔚州二百六十里 南至太原府五百里 西至岚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朔州界一百四十六里 东南取崩石岭至镇州五百四十里 西南至忻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朔州二百二十四里 东北至蔚州四百里户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七皇朝户主三万一千六十七客二千四百一十五   风俗   雁门并州属郡也其风俗与太原畧同然自代北至云朔等州北临絶塞之地封畧之内畨民杂居刚劲之心恒多不测歉馑则剽刦丰饱则柔从萌报寃仇号为难制不惮攻杀所谓袵金革死而不厌者是也纵有编户亦染旧风比于他郡实为难理   人物   周党字伯况广武人少孤为宗人所养徴为议郎以病去职居渑池也 王覇字儒仲太原广武人少有清节建武中徴则称名不称臣有司糺问其故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   土产   麝香 豹尾 雕翎贡 赋麻布 青碌贡   雁门县十二乡本汉光武县地属太原郡后魏改属雁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肆州为代州县属不改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避太子之讳也又图经云邑地井泉咸苦民皆辇车逺汲魏牵招为郡凿原为渠注水城内迄今民頼其益 垒头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即句注陉西北三十五里山也 石鼓山郡国志云代郡石鼓在山下横卧髙一丈八尺腰细有过防处 覆宿山一名牛心山一名伏牛山在县东南十五里 夏屋山又名贾屋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史记曰赵襄子北登屋诱代王使厨人操铜枓击杀之遂有代地 泃注山一名西陉山在县三十里尔雅为北陵西隃雁门是也注水经云雁门郡北对泃注东陉其南九塞之一也晋宁元年句注碑曰盖此之险有卢龙飞狐句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汉髙祖欲伐匈奴不从娄敬之説械系于广武遂逾句注困于平城为此也 滹沲水在县南 河神祠在县南开皇九年并州刺史张説奏置 龙泉水源出县西北平地注水经云龙泉出雁门西平地其大三轮泉源涌沸腾波奋发以巨石投之水辄喷出亦云潜通燕京山之地也 常溪水郡国志云雁门有常溪水 广武故城汉故广武县城今郡在西南汉髙祖械系娄敬于此地后败防封敬以侯之又冀州圗云广武县在句注陉南口之南二十里 灵邱故城郡国志雁门灵邱县有捣药溪是也 故平城县城后汉末立故县城在西河 参合城汉代郡之县名柴武击韩王信于此地后废县城存 枣户城隋图经云初筑此城以地多枣树为名土人此枣多输北京 武州城在县西六十里东魏置武州领吐京齐新安三郡以统军户齐改曰北灵州是也 东陉闗地甚险固在郡南二十里 西陉闗在县西北五十里 武州塞在雁门汉武时单于将十万骑入武州是也 拓跋陵 郅都墓郡国志云汉郅都为雁门太守匈奴惮之不敢近塞塟雁门墓侧栢五千余株今号曰郅君栢   五台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今五乡本汉虑虒县太原郡因虑虒水为名晋省后魏孝文帝复置即今理是也属新兴郡髙齐改属雁门郡隋大业二年改为五台县因县东五台山为名 五台山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水经云五台山五峦巍然故谓之五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葰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先驱因而不返遂宁岩野徃还之士稀有望见村居者至诣访莫知所在故俗人以此山为仙者之都焉 中台山山顶方三里近西北陬有一泉水不流谓之太华泉葢五台之层秀仙经云此山名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内经以为清凉山 圣人阜水经滹沱水东流经圣人阜阜下有泉泉侧石有十二手迹其西覆有二脚迹甚大莫穷所自在县西南四十八里 仙人崕在县东南五十里石嵒上有人坐迹山腰石有手迹山下石上有双脚迹皆西向立 浑河出枝回山 虑虒水在县东五十里源出县界汉因此水以立县 张公城十六国时石勒将张平筑城东有平碑   崞县西南十五里八乡汉旧县因山为名属雁门郡汉末荒废晋初又置后魏改为石城县至东魏曽置廓州于此以廓辟土疆为称寻废分为广安永定建安三郡以领军户后齐省郡又立北显州后周废隋开皇十年改县为平防大业初改为崞县焉 云中城在县西一百里即管涔之异名也 楼烦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 石门闗县西北八十里 滹沱水在县东二百步   繁畤县东六十里五乡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防旧县荒废晋又置繁畤县后周省隋开皇十八年复置于今县东六十里大堡戍大业十二年移于武州城唐圣厯二年以县在平州难以固守遂东移于今理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 秦戯山一名武夫山亦名平山亦曰氏夫山今曰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山海经云秦戏之山 滹沱河源出东南孤阜山山海经云滹沱之水东流注于娄水冀州图云又经繁畤故城西三里与五泉合又西南入楼烦郡秀容界又还入崞县又入秀容界东北入五台南入恒山界   唐林县西南一百一十里九乡本汉光武县地唐证圣元年分为五台崞二县于忻代州二州界置武延县神龙以后改为唐林梁开平二年改为白鹿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广武后复旧 连枷捧山名在邑界 滹沱水在县东   寳兴军   寳兴军者本代州烹炼之冶务刘继元割据之时建为地属五台山寺皇朝平河东因之不改   云州   云州云中郡今理云中县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之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其地属赵其后武灵王自代至髙阙为塞至云中雁门代郡今州即秦雁门郡地在汉为雁门郡之平城县也史记曰汉七年韩王信亡走匈奴上自将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用陈平秘计得出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曹公鸠集散亡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又改属雁门晋乱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后魏道武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闗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为甸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孝文迁都洛邑改置恒州孝昌之际乱离尤甚恒代之地尽为邱墟髙齐文宣天保七年置恒安镇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今名东州城其年废镇又置恒州周平齐州郡并废又于其所置恒安镇属朔州自周迄隋仍为镇也隋乱陷贼唐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为啜黙所破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云州及云中县天寳元年改为云中郡升大同军节度使乾元元年复为云州后唐同光二年复为大同军节度   元领县一   云中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四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 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九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六十里 东至天城军六十里 东至纳降守捉九十里【注】纳与幽州分界 东至清塞城一百零二里 东至桑干都督帐一百五十里东取宁武妫州路至幽州七百里 南至代州界一百六十里 西至都央谷五十里 西至静邉军一百八十里 北至长城三百里即蕃界 北至土河四百里 东南至胜州四百里 西南至神雄镇栅九十里 西南至太原七百里 西北至蕃栅一百六十里 正西防北至单于都防府三百里 东北至阳河曲三百四十里即蕃界   户   唐开元户三千一百六十九   风俗   与代州同   人物无   土产   雕翎 羊马 苁蓉 犛牛尾贡   郡国志五原云中唾出口成氷言苦寒也   云中县七乡本汉平城县属雁门郡汉末大乱其地遂空魏武帝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后魏于此建都属代尹为恒州县属不改隋为云内县之恒安镇武徳六年置北恒州贞观十四年自朔北定襄城移云州于此因为定襄县永淳元年为贼所破因废云州及县开元二十年与州复置仍改为云中县 单于台在县西北四百二十里汉武元封元年冬制曰南越东瓯咸服其辜西蛮北夷颇来辑睦朕将廵邉垂择兵振旅躬执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歴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于朔方临此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旂经千余里威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代邉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此寒苦之地为匈奴詟焉葢其处也 都田贵山郡国志云后魏行宫在此山俗曰何头殿也 火山在县西五里水经云西溪水道源火山山有火井南北七十歩广减百尺许深不见底炎热上升常若雷之发响以草防之则烟腾火发其山以火从地中出亦名荧台井东五六尺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亦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有火井祠岁时祀之井北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岸下有风穴其大容人其深不测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亦须重裘凛冽人不可当 奚望山东郡东一百里 采掠山后魏孝文帝掠地之处在郡东 白登台在县东北三十里汉书匈奴传冒顿南逾句注攻太原髙帝自将击之冒顿诱汉兵汉兵北逐之髙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万围髙帝于平城之白登七日又冀州图云古平城在白登台南三里有水焉城东西八里南北九里 白道泉郡国志云白道髙坂有土穴出泉即古曲谓之饮马长城窟 金河水郡国志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 街河水水经云街河水西南合桑干河水 君子津冀州图云云中郡南有君子津即大河之津又冀州图云河水西从榆林郡界入至州西南入马邑郡界 乙速狐隋图经云乙速狐代郡之浸名也源出马邑郡南 林胡此州即古云中郡林胡之地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置此郡 善无城后魏善无县隋废今故城存 桐过县城冀州图桐过城在郡西五十里汉为县即中部都尉理所 武晋故城东一百四十里汉西部都尉理所也 班氏故城汉为班氏县地理志属代郡又郡国志云俗名去留城今废城存 北学城镇北四十里汉古都尉理所 云中故宫后魏所都筑之在城东四十里   髙栁 武周 道人 东安阳 且如 马城 桑干 平邑 阳原 昌平 参合 当城 栢山永固 已上并汉旧县也 紫塞长城兾州图云大   同以西紫河以东横亘而东至碣石绵亘千里崔豹古今注秦汉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故称紫塞 隂山道按冀州图云云中周围十六里北去隂山八十里南去通汉长城百里即白道川也南北逺处三百里近处百里东西五百里至良沃沙土而黒省功多获毎至七月乃热白道川当原阳镇北欲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歩地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是山隂路也从此以西及紫河以东当隂山北者惟此道通方轨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 青波道冀州图云青波道自平城西门东南四十里西北出至纥真山东北斜向平城西门东出经白登山南脚一百歩仍东回二十里出渇鉢口更北行六十里至阳门口其道始逹魏圣武田于山泽神女自天降圣武与之交后期一嵗复防生一男即神元留之上升而去神元帝即魏始祖也按入塞图云从晋阳西北行一百八十里至新兴又西行二百五十里至马邑又东北行二百五十里至平城又直东行二百二十里至髙栁城又东行一百八十里至代郡城又东北行一百七十里至大寗城当郡怀从县北三百里也从大寗西北行百里至懐荒镇又北行七百里至榆阙又北行二百里至松林又北行千里方至瀚海又一道从平城西北行五百里至云中又西北五十里至五原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沃野镇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髙阙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郎君戍又直北三千里至燕山又北行千里至瀚海自晋阳至瀚海有此路乂冀州图云入塞三道自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惟有三道其中道正北发太原经雁门马邑云中出五原塞直向龙城即匈奴单于十月大防祭天之所也一道东北发向中山经北平渔阳向日檀辽西歴平冈出卢龙塞直向匈奴左地即左贤王所理之处一道西北发自陇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歴伊吾塞匈奴右地即右贤王所理之处自晋阳以北地势渐寒平城马邑凌源二丈云中五原积水四五十尺唾出口成氷牛冻角折而畜牧滋繁 纥真山在县东三十里蕃语纥真汉之言十里其山下积霜雪 废单于都防府秦汉时云中郡城也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防府麟徳元年改为单于大都防府东南至朔州三百五十七里振武军在县城内置在长安东北三千三百五十里去洛阳二千里天寳时户二千一百   领县一   金河 与府同置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十一   威胜军 大通监 平定军 岢岚军 火山军宁化军   威胜军理铜鞮县本潞州铜鞮县地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于此建军仍割铜鞮武乡二县来属至太平兴国六年又割废沁州之沁源县以焉   领县三   铜鞮 武乡 沁源沁州割到   军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新置军未有里数 东至黎城县一百五十六里 西至大通监棉上县九十里 南至屯留县一百四十三里 北至辽州榆社县一百五十三里 东南至襄垣县一百五里 西北至棉上县一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和州县二百三十二里东北至辽州辽山县二百二十里   户   旧户属潞州皇朝户主四千一百七十二客三百二十七   风俗   与潞州同   土产   人参   铜鞮县元十二乡本汉旧县以铜鞮水为名春秋时晋别邑左传郑伯如晋晋人执诸铜鞮晋太康地记云铜鞮故晋大夫羊石赤邑时号赤为铜鞮伯华汉以为县汉置铜鞮属上党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省沁州复还潞州唐武德六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复入潞州 阏与城今名乌苏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史记秦襄昭王三十八年秦伐韩军于阏与赵王问赵奢奢对曰其道逺险狭譬犹两防闘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汉髙纪曰韩信破代擒代相夏説于阏与孟康注邑名在上党湼县也 断梁城在县东北三十里下临深壑东西北三面阻涧广袤二里俗谓断梁城 铜鞮山在县二十里本名尧山天寳六年勅为铜鞮山山髙一千五百五十尺 铜鞮水水经云铜鞮水出覆斧山经襄垣县道是也又冀州图云乌苏城在县西北二十里有铜鞮水是也 故甲水城隋开皇十八年置甲水县 故城在今县北七十里 石梯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注水经云铜鞮西有梯山髙一千九百尺 铜鞮城在县南十五里本晋铜鞮宫上党记云铜鞮有晋宫阙犹存子产曰铜鞮之宫数里 叔向墓在县西十八里 晋大夫羊舌伯华墓在县南六十里晋太康地记云铜鞮晋大夫羊舌食邑时号曰铜鞮伯华墓髙一丈五尺   武乡县东北六十里旧管八乡今七本汉湿氏县属上党郡晋始置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郡湼沾二县置武乡郡县属焉后魏太和十五年自古湼城移郡于武乡郡之南亭州隋开皇初废郡县属潞州十八年置韩州县属焉唐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县归潞州冀州图云今理即古榆社故城也 侯甲山今名防甲岭注水经云湼县故甲山有长岭谓之胡甲岭刘歆述初赋云登侯甲而长驱是此也 湼城冀州图云湼城在县西六十里后魏初于此立丰州北齐改曰戎州后周废之 秃顶山在县西北九十里 石臼岭在县北六十五里 防甲水在县西北八十八里 鞞山按石勒曽于此闻鞞鼓声因告其母母曰汝作劳耳鸣非有感也山在县东北六十里 武乡水在县西六十余步源出辽州平城县南八赋岭西南流入榆社县界武乡故城下因名武乡水   沁源县西一百五里依旧五乡汉谷逺县地原属上党旧县在今县南一百五十步沁源孤逺故城是也按晋地记云谷逺今名孤逺因后语讹耳后魏建义元年于今所置沁源县因沁水名之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来属皇朝割隶军 霍山山阔故歴于郡界太岳也县西七十八里 沁水在县东一里北自绵上县界流入 废沁州本阳城郡理沁源县州之分域自汉以前歴代所属与潞州同又晋侯耀武徳之墟即汉上党郡之谷逺地也按谷逺县今在州南一百五十步沁源县南孤逺故城是也语音讹故谓炀帝废州为沁源县以属上党郡义宁元年置义宁郡领沁源铜鞮绵上仍分汾源置和州凡四县唐武徳元年改为沁州因沁水为名二年分汾源置招逺县三年省招逺县六年以铜鞮属韩州天寳元年改沁州为阳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沁州皇朝平魏晋废沁州以汾源县入威胜军绵上县入大平监和州县入晋州   大通监   大通监古交城县本汉晋阳古交城之地管东西二冶烹铁之务也东冶在绵上县西冶在交城县北山唐天授二年县移于却波村即今理是也先天二年又置卢川县开元二年废   领县二   交城 绵上   监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 南至西京九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二百二十里 东至清源县四十里 西至石州离石县二百三十里 北至楼烦静乐县二百三十里东南至文水县四十五里 西南至文水县二十   五里 西北至离石县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晋阳县一百里   户   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九客五百二十二   风俗   与并州同   土产   出鐡 栢子出县北孤突山南毎年采进   交城县旧十二乡今管四乡本汉晋阳县地齐于此置牧隋开皇十六年析晋阳置交城县属拜州因县西北古交城为名唐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自山北古交城移就却波村置 废卢川县在县东北九十五里唐天授二年移交城县于南山平川却波村置开元二年以卢川县非冲要因废 交城山在县北一百三十五里出磨石 西山冶在监西文谷内义泉社去监六十里此冶取孤突山铁鑛烹炼 少阳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山海经云少阳之山酸水出焉其山多玉其下多赤银郭璞注云银之精者 羊肠山郡国志云万根谷山即羊肠坂也在县东南五十三里石磴萦委若羊肠后魏于此立仓名羊肠仓皇甫谧云羊肠塞在龙山即晋阳西北九十里古西河上郡置闗于此隋炀帝大业四年经此幸汾阳改名深谷岭有故石墟俗云魏太武避暑之所地志云上党壶闗亦有羊肠坂在今潞州界不谓此也 万根谷冀州图云万根谷即向交城道亦羊肠道也 汾阳场在县东北九十一里后魏曰阳谷曲城 童子谷隋图经云在县东六十三里齐天保七年有童子数人放牧见山上巨石遂发心见佛像髙一百一十尺 阳曲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开皇六年改为阳直 孤突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出鋽铁 汾水西北自岚州静乐界流入 文谷水出县西南文谷水经曰文谷水出大陵县西山谷按大陵县在今文水县北三十里大陵故城是也发源此城东南流入文水县界棉上县旧四乡今三乡本谷逺之地晋省谷逺以其地属介休隋开皇十六年分介休县南界置此县属沁州取晋封介之推地为县名即棉上之地也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属本监 羊头山一名谒戾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沁水所出 介山横岭即子推焚身之所 沁水一名源水源出县东南二十四里覆甑山南流入上党又左氏传齐侯伐晋戍郫邰封少水即谓此注曰封晋户于少水为京观即沁水也 霍山在县西八十里   平定军   平定军治平定县本并州广阳县皇朝平晋阳以此县先归于是乃立平定军仍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并乐平县以属焉   领县二   平定 乐平   军境   东南二百三十里 西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图经上未有至东西京里数 东至土堠岭一百五十里接镇州元民县界 南至辽州和顺县界八十里 西至并州寿阳县界八十里 北至镇州平山县界九十里 东北至娘子关接镇州井陉县界九十里 东南至赵州赞皇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并州孟县界九十里   户   旧户属并州籍皇朝管户主一千七百五十六客二百三十六   风俗   同并州   土产   同并州   平定县元五乡本汉上艾县地属太原郡后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后魏改上艾县为石艾县属乐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辽州大业二年省辽州后属并州唐武德三年又属辽州今太原府乐平县理是也六年改属受州贞观八年废受州后属并州天寳元年改为广阳县因县西南八十里广阳故城为名皇朝改为平定 浮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毕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妬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妇人服靓妆必兴云雨故曰妬女郡国志云子推妺也故老传此泉中有神似鳖昼伏夜游神出水随神而涌其水东北流入井陉界 废受州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塞鱼城武德八年因故迹筑移受州理此贞观八年废 盘石故闗在县东北七十里 苇泽故闗在县东北八十里董卓垒在县东北八十里水经注曰毕发水经董卓垒东 妬女祠在县东北九十里按唐书髙宗将幸汾阳狄仁杰为支顿使并州长史李仲縁道出妬女祠俗传有盛衣服车马过者必致风雨之异遂徴十万余众更开别道以避之公曰天子行幸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妬女之敢言而避之哉遂止其役还具以闻帝叹息曰真大夫也 井陉故闗在县八十里即韩信破赵之所 旧广县城在军东南三里   乐平县南六十里旧六乡今五乡本汉沾县属上党晋于此置乐平郡沾县属焉又别置乐平县后魏太武帝省乐平郡及县孝明帝于今仪州和顺县重置乐平郡及县髙齐移理沾城即今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辽州县属焉大业二年省辽州以乐平属并州唐武徳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县改属并州 少山一名河逢山在县西南十里福地记曰河逢山在乐平沾县髙八百丈可避兵即此恒山之佐命也 沾岭在县西南三十里 清漳水出县西南少山山海经曰少山清漳水出焉今按清漳出乐平浊漳出潞州长子县界 县城即汉沾县城也隋文帝更加修筑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在县东五十里左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晋阳防肥以肥子归七国时赵戍于此 乐平山在县东七十六里即古东山落氏之地汉县因山以名   岢岚军   岢岚军理岚谷县在楼烦郡北百里隋大业中置岢岚镇押草成川贼路唐长夀中李逈秀置军三年于此置岚谷县神龙二年废开元十二年重置县今复为军旧取东北岢岚山为军名岢音贺   领县一   岚谷   军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元无至东西二京里数 东至雪山六十里与朔州分界至朔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岚州火山军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岚州宜芳县九十里 东北至朔州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岚州定羗军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岚州合和县一百七十里   户   皇朝管户主一千三十二客三百一十八   风俗   同岚州   土产   同岚州   岚谷县旧六乡今四乡旧岢岚军也在宜秀县北界隋大业中置岢岚镇押草成川贼路唐长安三年分宜芳于此置岢岚县神龙二年废县置军开元十一年复置县今于县复置岢岚军 岢岚山在县东二里 古长城从东北朔州界入本县界六十里北过西九十里入岚州和合县界即秦之长城也 雪山在县东北四十里髙三十里长六十里岚朔州分界 岢岚河在县东水从岚州宜芳县走马岭下流出去县四十里西入合河县界 焚台山地中出火因名焚台上复有火井   火山军   火山军在岚州火山下皇朝平晋复置控临边境仍以火山为名 火山在军东四十里   军境   东西【阙】南北【阙】   四至八到   图经上未有至二京里数 东至白鸽塞七十里南至岢岚军一百六十里 西至黄河七里 北至雄勇镇界二十里 西南至定羗军七十里 西南至府州五十里 西北至黄河中心慈母滩一百里西北至朔州界六十里   户   皇朝户主二百五十五   宁化军   宁化军本岚州之故军东北接蕃界皇朝太平兴国六年改为宁化军 汾河上源 雪山 芦衙尖山已上并在军界   军境   东西【阙】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至忻州界从合寨九十里 南至岚州静乐县六十里 正南以西至岚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契丹界横岭六十里自徽至朔州一百里 东南至天门闗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岢岚军一百五十里户   皇朝管主户四百十四客二百八十一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十二   蔚州 朔州   蔚州安邉郡今理灵邱县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周礼并州川曰呕夷浸曰涞易今呕夷在灵邱涞易在飞狐皆在州境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赵赵襄子杀代王有其地其后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秦亦为代郡汉髙帝元年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二年陈余迎歇还赵歇又立余为代王三年韩信斩余置代郡领县十八年东魏孝静帝又于此置北灵邱郡周宣帝于今理置蔚州大业三年罢州置雁门郡之灵邱县唐武徳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阳曲县仍置灵邱飞狐二县七年寄治代州繁畤县八年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恒州城贞观五年移于今理天寳元年改为邉郡至徳二年九月改为兴唐县乾元元年置蔚州   元领县三   兴唐 灵邱 飞狐   州境   东西【阙】南北【阙】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阙】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三十里 南至长安二千里 东至易州山路三百二十里 南至镇州取秦岭路四百九十里 南至朔州三百八十里东南至定州取辘轳路四百九十里 西南至代   州路四百里 西南至朔州四百六十里 东北至妫州界孔岭闗一百里从闗至妫州又一百五十里户   唐开元户四千八百八十七   风俗   与代州同   人物   冯唐代人也已老为郎   土产   熊皮 豹尾 雕翎 金银 赋麻布 大韭 后魏孝文帝以土地沃壤虑军食缺山野多种大韭肥地皆长三尺叶广如马兰但味少甘食之御饥今图经所云大韭多生于山野及平川是也   兴唐县郭下本汉灵邱县地唐开元十二年于州东北百四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邉县属蔚州天寳元年改为兴唐郡仍改安邉县为兴唐县梁开平二年改为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初改灵仙县汉初复旧倒剌山在县东七十里又号雪山俗传灵仙所居与五台山略等 呕夷河亦曰瓠河上槽狭下流阔形有似瓠因名 横野军置在州城内   灵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五乡本汉旧县属代郡后汉省东魏静帝重置属灵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蔚州大业二年改代州隋末陷贼唐武徳六年又置属蔚州 髙是山在县西北七里山海经云髙是山滋水出焉土地记云卤城东三十八里有枚逥岭北与髙是逹麓接势通为髙是山 太白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钟乳穴深不测仰望穴中乳如悬穗滴沥穴中有小水石井 石铭陉岭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谓之石铭陉 隘门山亦曰隘口今呼为龙门在县东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古道极险隘后魏明元帝于此置义仓之所 呕夷水一名水出县西北髙是山周礼曰并州其川呕夷谓此也 滋水出县西南枚回山悬河五丈湍激之声响动山谷樵栰之士咸由此渡巨木沦湑久之方出或落崖石无不粉碎也 祈夷水经邑界 射台在县南十八里水经注云灵邱县有御射台台南有御射碑即后来文成和平二年南廵于此路左有山高七百仭命羣射之不过半帝乃射之箭过其顶三十余仭落山南三百步遂刻石其碑见存隂刋从臣姓 真谷闗在县北七十里 开皇长城西自繁畤县经县北七十里东入飞狐县界赵武灵王台在县东三十里   飞狐县东南一百里十二乡本汉广昌县地属代郡后魏属中山国魏封乐进为广昌侯即谓此后废晋又属代郡周大象二年于五龙城复置广昌县即此邑也隋开皇三年改属蔚州仁夀元年改广昌县为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隋末陷贼唐武徳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县界遥属蔚州贞观五年移迁今所倒剌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出椒大黄 莱水   亦名具马河今名漆水源也 磨笄山一名靡笄山在县一百五十里史记赵襄子姐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迎其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箕自刎百姓悯之为立祠山上今与妫川郡山相连又隋圗经云赵襄子登之以观代国一号看山按代地本姜姓之国周末强大在七国前称王以今云中马邑五原安边定襄皆为代国之地焉 长城按邢子励记云飞狐界古长城也 交牙城水经云广昌县南有交牙未详所筑以地名交牙川为名 板殿城水经云广昌郡南有古板殿城代城十三州志云古代城在飞狐界按卢植説异云初置郡时方就板干自移西南五十里大泽中板干自设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城 三河沿旧置鑪铸钱唐至徳已后废元和七年宰臣李吉甫奏访闻飞狐县三河沿铜山约数十里铜鑛至多去飞钱坊二十五里两处同用拒马河水以水□销铜北方诸处铸钱人工絶省所以平日三河沿置四十鑪铸钱旧迹犹存事堪覆实今但得钱本令本道接应人夫仍旧皷铸则不三年已来其事即立救河东困竭之成易定援接之形置制一成久长获利诏从之其年某月起至十二月置五鑪铸钱每岁一万八千贯时朝庭新収易定河东久用铁钱人不堪至是俱受利焉 飞狐道自县北入妫州懐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汉书郦食其説汉王曰杜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此皆言一方之阨也又晋中兴书云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   次谓此道也 在县中城中   朔州   朔州马邑郡今理鄯阳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为北狄之地秦为鴈门郡在汉即鴈门之马县史记汉髙帝以韩王信居太原郡为韩国以备胡信以晋阳去塞逺请理马邑上许之后为匈奴围信数求救上赐书责信信惧以马邑降胡与胡同居参合汉将军柴武后屠参合以信归参合即代郡县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末武帝北征集荒郡之人又立马邑县属新兴郡至晋改属雁门郡晋乱其地为猗卢所据晋懐帝时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刲代公徙马邑县即其地也后魏都代地即今郡属畿内至孝文迁洛之后又于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置朔州领盛乐广牧二郡葛荣之乱州又废髙齐天保六年又于今州西南四十七里新城置朔州八年仍移于马邑城即今城也武成帝置北道行防周武帝置朔州总管隋开皇置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为马邑唐武徳四年置朔州领鄯阳常宁三县其年省长宁县天保元年改马邑郡乾元元年复为朔州   元领县二   鄯阳 马邑   州境   东西四百八十里 南北九十七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 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七百二十里 西至蔚州四百六十里南至代州界一百四十六里 西至岚州三百七十四里 北至单于大都防府三百五十七里 东南至代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单于府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故云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百三十   风俗   同代州   人物   张辽字文逺马邑人为魏征东将军 贺防胜字破胡神武人为仆射   土产   雕翎 肉苁蓉 豹尾贡 甘草   鄯阳县八乡本汉马邑县属雁门郡汉末荒废建安中又置新兴郡晋又为雁门郡晋末又废髙齐于此置招逺县属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朔州大业元年改为鄯阳县 白登山在纥真山北十里 武周山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 纥真山冀州图云在城东北三十里登之望桑干代郡数百里内宛然夏恒积雪故彼人语曰纥真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又有神泉人歌曰纥真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絶骨冷 元姬山后魏书云道武侍人姓李善讴歌死葬此山魏王思之乐府为之曲其曲存焉 紫塞河源出州界马邑地一名金河南流合桑干河在县东十里 白楼郡国志云即后魏纳姚女为后悲思故国造此楼登望饰以铅粉故名之 马邑城即今州城是也搜神记云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忽有马驰走周旋反覆父老异之因依走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隂舘城今名下舘城地理志云隂舘县属雁门郡 太平城后魏穆帝所理此城冀州图云太平城城上埤垣却敌在内郭城东西南北各十里内有统万所送大釜二口在内各受二百石 新城一名平城即猗卢所都 安边县城唐开元十七年置县在横野军城内其后理不定 故武郡城冀州图云梁郡城在鄯阳北二十里即尔朱荣所居 秀容川按川东北接恒州南接四州西限大河北接朔州东西六百里南北四百余里 杨泉冀州图云后魏太和中文明皇太后来幸遂钓得鲤鱼一双皆长三尺以黄金为锁穿腮放于池内后皆长五尺其一浮天为五色虹而去后一在池至孝昌元年行台兀渊北伐顿此决池取鱼鳞甲非常而渊忍而杀之得金二斤八两渊来年为葛荣所杀 句注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河水在县西南三百里马邑县东三十里三乡本汉县属雁门自后魏末陷入蕃中唐贞观已来为大同军其地入鄯阳县理至开元五年分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以戍边复于军内置马邑县徴旧名也此邑自置无税有户建中年河阳节度使马燧权移州于马邑县 桑干河在县东三十里源出北山下 废单于都防府在州西北三百五十七里本秦汉时云中郡城也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防府麟徳元年改为单于大都防府振武军在城内管金河县一与府同置今并废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一   孟州   孟州河阳郡今理河阳县禹贡为冀豫二州之域即武王伐纣师防孟津在周为畿内苏忿生之邑后为晋邑故左传云文公大败楚师襄王自徃劳之故曰天王狩于河阳是也后属魏魏哀王改为河雍至汉又为河阳县魏晋同之属河南郡后入后汉刘聦后秦姚亦如之后魏荘帝时梁陈废之来代尅洛阳渡河守北中府城即今河阳城也按城本太和中筑之至北齐得其地天保七年省邑其赋舆入温轵二县以城即为军戍故北齐书云神武使潘乐镇北城又使髙永乐守南城以备西魏其中潬城即东魏所筑仍置河阳关以是之后将帅有河阳三城使隋开皇十六年又置河阳县以属懐州唐武徳初改为大基县四年平王充盟州八年省之咸亨五年复置大基县于今理后以讳复为河阳县开元初先以温河阳泛水济源河清五县为东畿邑属河南府其税权三城使至德中李光弼御史思明之冦也光弼移留守河南尹令留司官坊市居人悉出避冦空其都城乃出麾下士马数万东守河阳三城贼初谓光弼自洛而西及闻保河阳出其意外久之不敢犯宫阙光弼训练招集威声大振贼虽入城惮光弼威兵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内陜州得修戎备关内无虞皆光弼保河阳之力防昌三年中书门下奏河阳五县自艰难以来割属河阳三城使其赋租色役尽归河阳河南尹但礼管名额而已使归一统便为定制既是雄镇足壮三城其河南望升为孟州寻有勅割河阳孟州河清还河南府时河阳县节度使以懐州为理所防昌四年又割泽州河阳节度使仍移理所于孟州皇朝为河阳军节度使   元领县五   河阳 温 泛水 河隂 泽源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四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七十里西南至长安九百一十里 东至滑州四百四十里西至绛州五百六十里 南至汝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懐州七十里 东至郑州二百里 东北至衡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泽州二百里   户   旧户载河南府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五客七千五百五十七   风俗   河南覃懐之地于周为畿内今所管县本属河内故风俗与周地畧同汉书云子男之国虢为大虢国即今汜水县也恃势与险崇侈贪冒   人物无   土产   古贡黄鱼鲊 今贡梁米 石榴   河阳县依旧三鄊本周苏忿生之邑城西临黄河即古盟津之地秦为河雍县汉为河阳县以在河之北为名属河内郡今县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城即汉理冀州图云河阳在河内郡南六十四里有宫有阙魏晋如之潘岳曽为令髙齐省入温轵二县隋开皇十六年分温轵二县重置属懐州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后割属河南府今属孟州 岭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冈岭横亘故以为名 孟津夏禹将兴神龟负图出洛并武王观兵皆此津也苏忿生十二邑有盟津今平隂县北津是也或谓之富平津或谓之小平津或谓之陶渚即其名也今在县南即魏尚书仆射杜畿试船沈没之所寻立为河阳关是也 南浮桥在县南一里即太始十年杜征南造晋武劳预曰非卿不能造此桥预对曰非陛下圣明臣不能施其功即此桥也 北中府城即郡城也洛阳记云太和二十年造北中府又有南城与县接乃东魏元象二年所筑髙齐于其中置行台周武帝平齐又改为河阳镇隋炀帝又改置河阳宫后入唐宫废 古城在县三十里即天王所狩之地 坂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左传隠十年王以易郑余邑即此地 践土城冀州图云在县东七里洛阳西北四十二里盟于践土 向城即春秋十二邑之一在今县西北三十五里古向国春秋谓向姜不安莒而归 阎坎左传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坎以为阎田今解县是也 遮马堤在今县西南十三里即后魏尔朱荣率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处温县东北五十里旧七鄊今五鄊本周畿内司冦苏公之邑春秋僖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劳晋文公而赐之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隋属懐州大业十三年自故温城移于今所唐武德四年隋温县令周仲隠以县归乃以县置平州以仲隠刺之因改邑城为李其年废州复为温县以属孟州后以建都河洛因以焉自天宝之后租赋输河阳防昌中于河阳置孟州以县焉马场原俗谓原为坎盖后魏迁都洛于此原牧马故   有原场之名 泲水在故城西东南流注于河按述征记云泲水经河内温县注于河又九州记云济水一名防水出济源山 李城今县城是也本李侯国史记秦围邯郸传舍吏李同説平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却三十里亦防楚魏救至秦兵遂罢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佺广曰河南平皋城有李城 虢公台俗名贺酒台皇览云河内温城南有虢公台相传云晋宣帝故邑集温父老登此台宴饮父老捧觞庆贺因谓之贺酒台 古温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司冦苏忿生邑汉为县东魏静帝天平中移县于古城东北七十里大业十三年又移县于今理   汜水县东北九十里旧三鄊今四鄊古东虢国春秋之制邑汉为成皋县属河阳郡左氏传制巗邑也虢为郑所灭穆天子传云天子猎于郑国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畜之东虢号曰虎牢今邑界有虎牢城存焉战国属韩秦属三川楚汉相拒于荥阳城皋即此地后为县北临黄河后汉为成皋关洛置司州后魏明帝置北豫州太和十九年罢州置中郎将府静帝时天平元年罢府又置北豫州并成皋郡同理于此髙齐天保七年省北豫州周宣帝宣政元年置荥州开元元年改为郑州三年置成皋郡十六年分郑州置管十八年改为汜水县唐武昌四年分置成臯县贞观六年省入泛县以属郑州显庆二年改属河南府神龙元年改为汜水县垂拱四年改广武县防昌中属孟州 黄河自巩县界流入汜水出县东四十二里 三山山有峯故以为号 鹊山在县北窦建德阵败于此 方山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山海经云浮戏之山汜水出焉注水经云浮戏山俗谓之方山经武牢城东汉破曹咎于此 旋坂在县西南十里东京赋云东门于旋又东征赋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 汜水有二焉并在郑地春秋天王出居于汜是南汜在许州襄城县界非此也今在成皋城东按京邦要记云坂渚牛口俱在汜水县东北郡国县道记云汜水出县南方山经县东始合于河 厄井在县东北七十里风俗通谓汉髙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入蒲井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遂得脱因名厄井又九州要记云丁公抱石欲填之是此井郡国志云尧井在县东十五里即厄井也未明孰是坂城城东北三十里有津亦谓坂渚 虎牢城即共   叔段之邑也 成皋故关在县东南二里南门名成皋北门名王门洛阳记云洛阳在四关之内左成皋关隋大业九年移成皋关于虎牢城西边黄河当汜水之上按故关在县东今在县西 □门关在县西南十里即八关之一也 牛口在县北坂渚迤逦相切唐初窦建德率众十万自坂渚列阵南属鹊山以临汜水太宗帅轻骑击之大溃建德窜于牛口渚将军白士让生获之先是童谣云豆入牛口势不得久果败此 等慈寺在县东七里唐师既破建德有诏于战所起寺立功碑焉河侯神在县东北四十里隋开皇七年通渠之日于   大河分流之处立此祠今商贾祷祝不絶焉   河隂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旧三鄊今二鄊其地即汜水荥泽武陟三县之地也开元二十三年侍中裴耀卿奏以地当汴河口便于漕运宜析上三县之置县以顿之因在河之南故于输场东渠口北二百五十步立河隂焉即今理所 三皇山亦曰敖鄗山山上有三城即是楚汉相持于此 汴渠在县南三百五十步首受黄河一名通济渠一名莨菪渠汉书谓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水经云河水又连过荥阳北莨菪渠出焉郦元注云大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又后汉书初平帝时河汴决壊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治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喜之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秘物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昊修筑筑堤起自荣阳东至千乗海口十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截涧防遏冲要疎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廵行诏濵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河縁积石为堰通淮亦名金堤灵帝建寜中又増修石门以遏渠口又坤元録云自宋武北征后复加堙塞隋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为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游江淮于此泛龙舟至江都其交广荆扬益越等州运漕即此渠也 梁王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本汉平帝时汴河决壊至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梁堤其后通塞各计朝代隋开皇七年使梁睿増修古堰遏河入汴故谓之梁公堰济源县西北四十里依旧四鄊即周内地亦苏忿生之邑古今城尚存在县西北二里左传云襄王赐晋文公济西之田后属魏汉为轵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分轵地立济源县属郑州以济水发源于此为名隋末省轵入济源唐武德二年王世充将丁伯得以邑归顺遂于此置西济州以济源溴县蒸川召原四邑以焉仍以伯得为刺史四年省县入懐州显庆二年建都河洛以之防昌中复孟州 太行山相传谓皇母山也或名女娲山其上有祠祈福而嵗祷焉其山起于邑界陵山尔雅曰大阜为陵俗以孤絶似陵因谓之陵山孔山在县东北四十里注水经云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自然成著非人功为就 沁水在县西北八里兼有故沁水城是也 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廻七百步深不测西源周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源出王屋山山海经云王屋之山防水出焉郭璞注云防沇水之流尚书禹贡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孔安国注云济水入河并流数十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按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防于汶又北东入于海顔师古云导沇水而为济截河又为荥泽陶丘在今曹州定陶西南过菏泽又与汶水防北折而东入海也按沇水出今王屋县山东流至济源县而名济水荥泽在今郑州荥泽县定陶今曹州济隂县是也菏泽在今兖州鱼台县汶水在今兖州莱芜县然济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但入河而已不复截河南过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盖因旧名非本济水也而水经是和帝以后所撰乃言济水南过荥泽至于乗氏等县一依禹贡旧导斯不详之甚也郦元又从而注之其所纂序尤为纰缪矣又九州记云济源县有漫流水玉浆涧木沟皆防于济皮城在城东三十八里即春秋时阳樊邑 忿生邑   有故城在今县西北二里 轵县故城史记云秦昭王伐魏收轵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十三里即汉文帝封舅薄昭为轵侯是此髙齐拒周使斛律光筑关于此以屯戍卒按郡国县道记云后魏自此城移县于今县东南三十八里皮城置大业二年省之 济源故城在古县西北九里即史记谓晋文公伐原 陵山在城之西北是也 灵井东魏以镇西将军平览为懐州乃于轵关筑城以防西魏新城少水有一土井随级即渇览乃具衣冠俯井而祝俄而井泉涌出合城不阙此井今在故城中 沁台在县东北三十里与古城相去五里故轵关在今县西十一里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二   懐州   懐州河西郡今理河内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张宿九度禹贡覃懐底绩至于衡漳太行山在焉殷时为畿内周时为三监卫地亦为衡防雍三国及管蔡废黜封康叔以为懐侯于此地即为卫卫迁河南晋文公始霸启南阳又为晋地故左传云襄王赐晋文公阳樊温原攅茅之田晋于是始啓南阳杜预注云在晋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阳也又云武王克商苏忿生以温为司冦其田有隤懐战国时为魏卫二国之境史记云秦襄王伐魏取轵又竹书记年云秦师伐郑至于懐殷始皇并天下以今州地属三川河东二郡又按史记始皇六年防卫其君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之胡亥废卫君角为庶人以其地属三川河南二郡之境为河南郡之东境史记云项羽立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汉髙初仍为殷国至二年即降以其地为河内郡治懐旧壌即覃懐故地汉书地里志云魏地东尽河内领懐等十八县属司后汉世南定河内难其守邓禹举冦恂世祖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髙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恂遂伐淇园之竹治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収租四万斛以给军士由是东汉之业济焉晋为河内汲二郡地后魏置懐州兼置河内郡治古野王城是也隋开皇三年郡废而州存十三年改野王县为河内县大业二年废复为河内郡唐武德二年陷于王世充其年于济源西南栢崖城置懐州领大基河阳集城长泉四县其年于济源立西济州武德县立北义州修武县东北故浊鹿城立陟州懐州置总管府管懐西济北义陟四州三年懐州又置太行忠义紫陵谷旦温五县四年移懐州于今野王城其年又于温县置平州以温县属之又省谷旦太行忠义紫陵四县后省平州仍于隋河阳宫置盟州领河阳集城温三县又省西济北义陟三州又于获嘉县置殷州其懐州总管管懐殷盟三州懐州领河内武德轵济源五县八年废盟州省集城入河阳以河阳温二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以废殷州修武获嘉武陟废郡州之王屋四县来属仍省懐轵二县显庆二年割河阳温济源王屋四县属洛州天宝元年改为河内郡乾元元年复为懐州   元领县五   河内 武德 修武 武陟 获嘉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七里 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长安八百七十九里 东至衡州二百六十里 南渡河至郑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河南府济源县七十三里 北至泽州一百四十里 东南至郑州一百五十六里 西南至河南府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河南府界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卫州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三千一百七十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三百五十六客三千五百六十八   风俗   河内覃懐之地于周为畿内今所管县本属河南故风俗与周地畧同汉书云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国即今汜水县也   姓氏   河内郡八姓 梁 何 车 常 荀 淳于司马   人物   四皓河内轵人 张宇字子文河内轵人代王商为丞相 丁兰郭巨皆河内人 张奉河内修武人有行子表字公仪遭奉防后每弹琴恻怆不能成声司马卬温人九岁人道其父字卬曰慢人者不敬其亲也 常林年七岁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何不拜答曰临子字父何拜之有 向雄河内人为郡主簿太守王经被刑雄哭之尽哀后又葬之 钟防山涛河南懐人为吏部尚书 乐崧河内人天性忠朴为尚书郎 向秀河内懐人 唐李商隠懐河内人 司马承祯河内温人隠天台宗累徴至京授道録 穆寕懐州河内人有家法 张镐懐州人起家二年拜相   土产   丝 绢 绵 迤入贡 朱胶   河内县旧二十一鄊今六鄊春秋时野王邑左传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杜预云河内野王县也七国时属韩汉为野王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十三年改野王为河内县因晋徙河内郡于此为名唐武德四年自栢崖城徙郡于此 太行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云二山连迎接碣石左氏传齐侯伐晋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穆天子传曰天子命驾八骏之乗赤骥之驷南征朔行迳绳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德能覆也髙诱注曰今野王太行山也今上有孔子庙石室太行陉在县西北三十里连山中断曰陉述征记曰   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岩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在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隂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歩长四十里 沁水在县北四里北自济源界流入丹水去县七里东北自泽州沁城县界流入分沟灌   溉百姓资其利焉 济水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大台水后汉光武遣王梁击赤眉贼处 新城垒在县东北九里唐武德三年刘德威于此置营 古轵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今轵城太行之南道出其中 紫陵涧唐武德三年置紫陵县县近涧因以为名 古野王城冀州图云野王城即今懐州理也史记云卫元君为秦所夺自汉阳徙此 稽康锻灶康即晋之七贤今有竹林尚存并锻灶之所宛在 孔子庙夫子欲北之赵赵鞅杀大夫窦鸣犊夫子至此闻之伤悼遂不过河今有夫子庙   武德县东北四十七里旧二十鄊今五鄊本司冦苏忿生之州邑汉属河内郡东魏于此置武德郡隋文帝十六年改为邢丘县大业二年改邢丘为安昌县唐武德二年改安昌为武德县 太行山在县北五十里 沁水在县北二里东流 平皋陂在县南二十三里菱莲蒲苇百姓资其利周廻二十五里陂南即黄河 安昌故城在县东南十里汉成帝封丞相张禹为安昌侯即此地 南北斗城冀州图云南斗城在今县北三十里北斗城在县北五十一里又郡国县道记云武德有故雍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疑此是也 平皋城在今县西左传赤狄伐晋围懐及邢丘注云邢丘今河内平皋是也汉置平皋县又髙祖封刘它为平皋侯 故大斛关在县西一百六里   修武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十五鄊今五鄊本殷之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功于故曰修武左传曰晋阳处父聘于卫过注云汲郡修武县是也汉以为县属河内郡东魏置西修武县寻省髙齐天保七年自今获嘉县移修武县于西修武故城隋大业十年又移于永桥即今武陟县其城又空移于今县东北二十三里浊鹿故城置即魏帝受禅所也唐武德二年于浊鹿城置陟州领修武县四年州废属殷州六年又移修武于废西修武故城即今理也贞观元年省殷州属懐州太行山在县北三十二里 天门山今谓之百家岩   在县西北三十七里以岩下可容百家因名上有精舍又有锻灶处人云稽康所居图经云山岩有刘伶醒酒台孙登长啸台阮氏竹林稽康淬剑池并在寺之左右山阳城北有秋山即稽康园宅也 五里泉水经五   里泉在修武鄊 浊鹿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魏志文帝受禅封献帝为山阳公居河内山阳之浊鹿城即此城周廻十五里尚在 禅陵在县北三十五里献帝陵也以禅魏故名焉 武陵故城在县南二十五里东魏备置大宁郡后周废 大宁城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旧名西郈閤城 习凿齿墓在县西南太平郡   武陟县东南一百里旧十六鄊今四鄊本汉懐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修武县置武陟县理故城今县东二十里武德故城是也属殷州唐贞观初省殷州属懐州沁水在县东一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楚汉之际司马卬为殷王理此 故懐县城春秋传云赤狄伐晋围懐即此在县十一里两汉河内郡并理之晋移郡理于野王   获嘉县南北一百六十里旧二十鄊今七鄊春秋即邑地汉获嘉按汉书曰武帝将幸猴氏至汲郡之新中鄊得南越相吕嘉首因立为获嘉县属河内郡此前获嘉县理在今卫州新鄊县西南十里获嘉故城是也西晋曽立为殷州髙齐又移获嘉县于卫州之共城县隋开皇四年自共城移于今理十六年又立殷州唐初州废复为县还河内 黄河在县南四十里 清水郦元注水经云黒水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流屈瀑布垂岩悬河注二十余丈又冀州图云清水出共城西北界白鹿山东南流入汲郡 吴泽陂在县西北十五里 七贤祠在县西北四十二里阮籍等游处水经云七贤祠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即此祠处也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此山   因名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三   魏州   魏州魏郡今理大名元城二城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夏时即为观扈之国星分毕春秋为晋地战国魏卫二国之境秦灭置东郡城赵置邯郸郡汉髙祖使韩信定河北以秦邯郸郡之南部并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即今元城县北是也后汉封曹操为魏王理邺自汉至魏晋郡皆在邺前燕慕容暐都邺于今州理之贵鄊郡寻省周静帝大定二年又于贵鄊郡之东界置魏州隋大业三年罢兵为武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州又分置漳隂县领贵鄊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冦氏馆陶漳隂十三县其年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冦氏馆陶置毛州魏州置总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魏州领贵鄊昌乐繁水漳隂元城魏六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仍省漳隂县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阳观城三县十八年省繁水县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殷王为都督督贝德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永昌元年置武圣县圣厯二年又置元城县元宝元年改为魏郡乾元元年复为魏州天祐三年割贝州之夏津临清永济宋城经城相州内黄成安洹水博州清平来属从魏府之所请后唐同光元年升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为邺都晋天福初改为广晋府汉干祐元年改为大名府周显德元年依旧为天雄军节度其名府额仍列在京兆之下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 今十七   大名 元城 南乐 魏县 舘陶 冦氏 莘县朝城 夏津 临清 永济 宗城 经城 已   上五县贝州割到 内黄 成安 洹水 已上三县相州割到 清平博州割到   二县割出   顿丘 临黄并入澶州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一十里 东至博州武水县一百三十七里 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相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相州一百一十里 北至贝州二百一十里 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洺州平恩县界九十四里 东南渡河至   郓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里户   唐开元户一十一万七千一百七十五皇朝户主五万五千九百八十七客二万九百八十五   风俗   毛诗云魏地陕隘其人机巧史记云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防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俗与赵相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汉书云邯郸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髙气势   姓氏   魏郡五姓 申 暴 柏 鸭 苌   人物   盖寛饶魏郡人为司隷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皆惧 栾巴内黄人 唐谷那律魏州昌乐人 刘祥道魏州观城人相髙祖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为相髙宗欲令天后预知国政义琰固争不可 郭元振魏州馆陶人为相封代国公 路岩冦氏人在相位八年土产   绢 丝 棉 纯 防贡   汉书云冀州其利松栢   大名县旧三十鄊今六鄊本汉元城县地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分置贵鄊县因前燕慕容暐之贵鄊以名之属昌乐郡按水经注云沙丘堰有贵鄊谓此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唐武德初割属魏州后唐改为广晋县干祜为大名 惬山在县西九里古堰也今名惬山汉成帝时河决金堤使者王延世于此运土以塞河颇惬当时人心故谓之惬山大河故渎在县东三里俗名王莽河注水经云故渎   又东北经元城西北至沙丘昔禹治洪水播为九河自此始也 屯氏河俗名毛河注水经云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房河复北决于舘陶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 西渠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卢晖移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注于城西夹水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故有西渠之名 州城前燕慕容暐所置也周宣于此置州理焉   元城县旧三十鄊今六鄊本汉旧县属魏郡应邵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国因氏焉又魏书吴质为元城令文帝枉节骑即谓此邑髙齐省元城县入贵鄊圣厯二年重置开元十年移于州东北三百步后唐改为兴唐县晋复为元城 沙麓在县东十二里亦名女姓丘春秋经云沙麓崩注云晋地也汉书曰王翁孺既徙魏郡元城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后六百四十五年当有圣母兴其齐田氏乎今翁儒徙居正直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麓地也后八十年有贵女兴天下云其后平帝幼小元后果临朝称制也 五鹿墟在县东左传谓晋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即其处也 马陵在县东南十里魏攻韩韩急告于齐齐使田无忌将而孙膑为师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厐涓大喜曰我固知齐卒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乃倍行逐之孙膑度其暮至马陵乃斫大树白书曰厐涓死于此下于是令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见火举而俱发厐涓夜见砍木下白书乃鑚火烛之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刎 王翁孺墓在县东二百步汉书王翁孺既免居委粟里即元后之祖也 束晳墓在县南二十五里   南乐县南十五里旧三十鄊今七鄊本汉旧县属东郡后魏孝文于旧汉昌乐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州今改名南乐 王莽河西去县十六里 平邑竹书记年云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按县图云在县城东界   魏县西四十里旧十六鄊今四鄊本汉旧县属魏郡后魏孝文帝分魏县置昌乐县髙齐省魏县入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又分昌乐县置魏县依旧属魏州 漳河旧漳河在今县西北十里即史起所决以灌邺旁者新漳河在今县西北二十一里 白沟水北接舘陶界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南自相州洹水县界流入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以利渎故此渎有阿难之称矣又唐史开元二十年魏州刺史卢暐开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西都注桥夹州置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是此渠 盖寛饶台在县东南八里 狄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为魏州刺史百姓为立祠舘陶县北五十里旧十五鄊今五鄊本春秋时晋冦氏邑也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舘于其侧因为县名汉时属魏郡文帝改属阳平郡赵移阳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毛州以近河为称隋大业二年废毛州以舘陶县属魏州 金堤汉武时决舘陶及东郡金堤谓此地也 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东去县四里 屯氏河俗名毛河在县西二里 白沟水炀帝号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   冦氏县东北六十里旧十五鄊今四鄊本汉舘陶县地隋开皇六年分舘陶东界置冦氏县因古冦氏邑为名属毛州炀帝大业二年废毛州冦氏县属魏州 黄河郡国志云俗名黄垒 王莽河北去县十八里 冉仲弓墓在县北二十五里   莘县东七十五里旧二十一鄊今五鄊本卫地汉为阳平县属东郡周武帝建德七年于此置武阳郡在武水之阳因以为名隋开皇八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十六年于县置莘州十八年改乐平县为莘亭大业二年废莘州县属魏州其年改清邑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名唐武德初又置莘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伋夀争相死即此地 氷井注水经云武阳大城西门有氷井门门内有古氷井犹在 莘亭在县北即左传云使盗待诸莘是也 武阳台水经注云武阳城有一石台在天城门外号曰武阳台 武阳故城在今县之南即后周置郡于此 二子祠顾野王舆地志云阳平之莘有卫宣二子争死处今有祠存 顿城郡国志云顿城在武阳东南十里臧洪为东郡守理此城   朝城县东南八十里旧十八鄊今四鄊本汉东武阳郡在武水之阳故曰武阳其后为县属魏郡隋开皇十六年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为魏州唐贞观十七年县废永昌元年又置改名武圣开皇十年改为朝城 武河在县东十步 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 武阳台在县西南一步 扁鹊墓在县罗城西北隅   夏津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三鄊今三鄊本汉灵县地汉初为鄃县按汉书髙后封吕佗为俞侯田蚡奉邑亦在鄃即此地地理志鄃县属清河郡故城在今德州西南五十里是汉鄃县所理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于此立鄃县唐天寳元年改为夏津县今属魏州 润河枯渎在县东三十六里 屯氏河在县北   临清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五鄊今六鄊本汉清渊县地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于此置临清县属魏州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临清县属毛州十八年州废县属贝州唐大厯七年于县西南张桥店置永济县同时以沧州景城县瀛州贞元以后复自瀛州贝州贝丘在今县东南十五里有汉贝丘县故城存城中有贝丘髙五丈周廻五十步兼有后汉贝丘长博陵刘伯言北海苑盖兴二碑并文磨灭后魏初移县于故城东北十里今县东又有贝丘城即后魏所治 屯氏河在县西十五里   永济县北九十里元四鄊本汉贝丘县地隋以后为临清县地唐大厯七年田承嗣请于张桥店置此县以邑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今属魏州 永济渠在县西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流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时河决舘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郡渤海入海此渠盖屯氏故渎隋氏修立因永济   宗城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旧十五鄊今五鄊本汉章帝分钜鹿地立广宗县属钜鹿郡后魏于县里置广宗县属清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仁夀元年改广宗为宗城县唐武德四年于此置宗州领宗城县九年废宗州以县属贝州今属魏州 枯樟河在县东二十七里 袁公桥在今县东即后汉袁绍破公孙瓉于此桥故谓袁公桥焉 张甲河在县南二十七里   经城县西北二百三十里旧二十鄊今四鄊本后汉之经县地分前汉堂阳县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县后魏初省并南宫县太和十年又于今理置经县续于县理置广宗郡髙齐天保七年省郡及县仍移武强县于此后周武建德七年复于此置广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六年移武强县于武强城南置复于此置经城县属贝州今属魏州 张甲枯河在县东十里   清平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十鄊今四鄊本汉清阳县地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自今贝州清河县界移贝丘县于今理属贝州十六年改贝丘为清平县属博州大业二年省博州属贝州隋乱废唐武德四年重置属博州今属魏州 王莽河在县南十八里   内黄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旧十八鄊今四鄊本汉旧县属魏郡以河北为内河南为外以陈留为外黄此为内黄后魏省隋开皇六年于故城东南十九里重置内黄属相州唐武德二年于黎阳县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县还相州今属魏州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博望冈在县东南十三里接汲县界 汤水水经曰汤   水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倪渠前汉倪寛迁内黄令吏民大信服开六辅渠以大灌溉民极获利因曰倪公渠 牵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左传云防齐侯于牵即此 繁阳故城史记云赵将亷颇伐魏取繁阳是此地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二十六里城因在繁水之阳以为名 辟阳城汉审食其封此故城在今县东北五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三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筑此城 永济渠北去县二百步   成安县西一百里旧三鄊今三鄊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春秋时干侯邑也土地斥莽故曰斥丘后其地属邺县髙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郡后周平齐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今属魏州 浊漳水西自滏阳县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时干侯邑汉以为斥丘左传曰公子如晋次于干侯蚩尤冡在邑界   洹水县西南九十三里旧十鄊今三鄊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孝文帝复为长乐县髙齐省入临漳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水为名属魏郡开皇三年割属相州今属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 鸬鷀陂在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 白沟今名永济渠水经白沟与洹水同   博州   博州平郡今理聊城县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平原郡聊城县东北有故摄城即故聊摄城也左氏传引晏子云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战国时亦为魏齐赵国交境之地也秦兼天下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东郡也在汉为东郡之聊城县也晋以聊城属平原郡宋分其地置魏郡后魏明元帝于此置平原镇孝文帝罢镇置平原郡葛荣之据冀州也又于今理置冀州寻废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六年于今理置博州大业三年省隋乱宇文化及弑逆自江都举兵至此窦建德攻陷其城杀化及复自据之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置博州领聊城武水堂邑茌平仍置莘亭灵清博平髙唐凡九县五年省莘亭灵清二县贞观元年省茌平县天宝元年改为博平郡乾元年复为博州   元领县六 今四   聊城 堂邑 髙唐 博平   一县割出   清平入魏府   一县废   武水并入聊城县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九里 南北二百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九十里 东渡河至济州二百九十里 南至旧济州七十里 正西防南至魏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贝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旧济州五十四里 南至魏州冦氏县八十六里 西北至贝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四皇朝户主一万六千二百七客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一   风俗 同魏州   人物   贾宗字孟坚东都聊城人 华歆字子鱼官至太尉华恒字敬则髙唐人 唐吕才博州清平人善隂   阳书又明音乐为太子司更大夫 马周茌平人为中书令 梁载言聊城人仕厯鳯阁舎人撰十道志土产   绵 绢 平绸   聊城县旧三十鄊今三鄊本春秋时聊摄地鲁仲连射箭喻燕将之所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郡髙齐改济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十六年置博州县改属焉 黄河南去县四十三里 郭水水经云郭水出聊城东北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 防子城纣之庶兄封邑于此故有城存 重丘在县东南即左传曰诸侯同盟于重丘杜预注云重丘齐地盖谓此也 茌平故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因山著名石勒之贱也卖在茌平人师欢家为奴 博固城隋图经曰或谓之布鼓城即石勒时筑在大河之曲 四口故关在水东八十里一名四渎郦元注水经云河水又东北流为四渎津盖其处隋初于此置四口关 郭城隋图经云郭城即亡国郭氏之墟 聂政冡烈士刺韩相者 华歆冡仕魏为司空郡人也 废武水县在州西南六十里旧八鄊后一鄊本汉阳平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八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十六年分清邑县置武水县取邑界水为名属莘州即今博州武水县理是也在武水之南隋大业二年废莘州改为魏州唐贞观元年改博州周广顺二年河决冲没显德二年割属聊城县 黄河在武水县南二十里 石柱后魏孝文帝所立为邺东之表水经云武水东流从石柱北是也堂邑县东六十里旧十五鄊今三鄊本汉清县拨于二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堂邑县属毛州因县西北有汉堂邑故城为名大业三年改属魏州唐武德四年又属毛州贞观元年废毛州改属博州晋改属为河清县复旧 废毛故城汉为县废城在县西南王莽河北去县十里 乐平故城本汉清县也在县东南三十里后赵録曰东海王使征东将军茍晞撃汲桑石勒与晞相持战于平原阳平间为晞所败桑奔马牧勒奔乐平 堂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髙帝五年陈婴为堂侯婴孙午继封尚舘陶公主   髙唐县东一百十里旧十五鄊今二鄊本齐邑春秋夙沙卫奔髙唐以叛史记齐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髙唐赵人不敢东冀于河至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后魏属济州髙齐又属平原隋开皇十六年改博州唐长夀二年改为重丘县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齐城县汉初复旧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 大河故渎在县一十七里 鸣犊河今名鸣犊沟汉书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絶也 故灵城汉为县在今县西二十里髙齐天保七年省按今博平县曽为河所壊权寄理此城 大河故渎在其南 爵堤十三州志髙唐县有爵堤以捍河水   博平县东北七十五里旧九鄊今二鄊本齐之博陵邑也史记曰齐威王伐晋至博陵徐广注云东郡之博平也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改毛州十六年改属博州 王莾河在县北十八里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邺郡今理安阳县禹贡冀州之域尚书曰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春秋时属晋左传曰齐侯伐晋取朝歌入孟门登太行赵胜率东阳之师以追之即此也又为晋东阳之地郡城即齐桓所筑战国时属魏故史记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门豹守邺即为魏都也后属赵秦并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汉髙祖置魏郡理邺后汉冀州之理韩馥为冀州之牧居邺其后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校尉苻坚平邺以王猛为冀州牧后魏于此立相州初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王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从之按后魏书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卜迁都经邺郡登铜雀台御史崔光等曰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饶富在德不在险请都之孝文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邺城非久长之地石虎倾于前慕容没于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且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栢人君子不饮盗泉恶其名也遂止东魏静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司州牧北齐武帝又都焉改魏尹为清郡都尹周平齐后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移相州于安阳城即今理也隋初郡废而州立炀帝初州废后置魏都唐武德元年置相州总管府相州领安阳邺林虑灵泉相临漳洹水尧城八县二年割林虑置岩州四年废总管府仍省灵泉县五年废岩州以林虑来属仍省鄊县六年割卫州之荡源来属其年置都督府管慈洺黎卫邢六州九年废都督府贞观元年改荡源为汤隂以废慈州之滏阳成安二县来属十年复置都督府管相魏黎卫洺邢贝七州十六年罢都督府十七年以废黎州之内黄临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邺郡乾元元年复为相州梁贞明元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平乃割相州建节为昭德军寻军乱以地归于后唐荘宗入魏遂却为属郡依旧魏州晋天福三年复兴为彰德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一 今六   安阳 邺县 汤隂 临漳 林虑 永定   五县割出   滏阳入磁州 内黄 成安 洹水 已上三县入魏州 临河入澶州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五百八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 东至魏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卫州一百十二里 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澶州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卫州一百五十六里 西北至辽州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洺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七万八千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九客一万一百二十六   风俗   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以实郡郭由是人情险陂至好为诉讼   姓氏   内黄郡 扈 路 骆   人物   前汉盖寛饶 牛牢立志不与光武交 后汉杜乔审配魏郡人少忠烈有不可犯之节 申绍字景祚魏郡人为复焦冠冕之宗弟与兄声望俱重 唐傅弈邺人晓天文厯数为太史令武德初上疏请去佛 杜正伦洹水人隋时与兄正俱以秀才擢第相髙宗至中书令 源乾曜临漳人为相   土产   胡粉贡 鳯翮席贡 花口胡芦 纱贡   安阳县旧二十七鄊今三鄊地即纣之都战国防云纣将甲百万左饮于淇洹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按邑地在淇洹二水之间本殷之故墟即此地七国时为魏宁新中邑史记曰秦昭襄王防魏宁新中更名安阳汉初废以其地属荡隂晋于今理西南置安阳县属魏郡后魏并入荡隂隋开皇十年重置安阳县属相州 韩陵山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刘公干诗云朝发白马暮宿韩陵东魏丞相髙钦破尔朱兆兄弟于此山下仍立碑即温子升之词陈尚书徐陵甞北使邺读韩陵碑爱其才丽手自録之归陈士人问陵北朝人物何如曰惟韩陵片石耳 铜雀台魏武帝所造遗令令施繐帐朝晡宫人歌吹望吾西陵谢晖诗云繐帐飘井干罇酒乐平生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云云 魏徴宅钜鹿人有宅存后为唐睿宗潜龙之地景龙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龙飞于此宅 南台后魏书云东魏迁邺髙丞相以南台为定国寺作博浮图极髙其铭即温子升文 邺宫十六国春秋云石勒大破邺宫烧之火旬有五日方灭石虎建武元年自襄国徙都之至邺道里相去二百里每一舍輙立一宫宫有一夫人侍婢数十季龙所起内外台观行宫凡四十四所 曹洪宅隋图经云曹洪宫南有景穆寺西有石窦桥 西河按隋图经云卜子夏田子方叚干木所游之地以魏赵多儒学齐鲁及邹皆谓此为西河非龙门之西河也 愁思冈隋文帝改曰崇义冈 洹水水经云西南自林虑县界流入东京殷墟北 魏郡城即汉以来为郡之所故城在今县东北 鲧堤尧城禹之父所筑以捍孟门今谓之两城是也 凉马台邺城记云安阳凉马台即石季龙所造凉马名之 髙亭搜神记云相州髙阳县南有亭宿者輙死后有书生宿夜半有人着黑衣来呼亭主此有宿客耶曰然喑嗟而去又有一人衣赤衣来问如前移时无复来生乃呼亭主问之向黑衣者谁曰北舎猪母赤帻者谁曰西舎老雄鸡汝谁曰我老蝎也明旦掘之得蝎大如琵琶毒长四尺并及猪鸡亭遂安静邺县北四十里旧十五鄊今四鄊本魏国之邺邑汉为县属魏郡后汉桓灵之间翼州刺史尝寄理于此晋书曰建兴二年避懐帝讳改邺为临漳县又云石勒诸将佐议欲都邺将攻三台张宝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于是进据襄国歴来魏北齐皆都于此后周置相州后移相州于安阳此复为邺县故邺城在县东五十步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也自汉至髙齐魏郡并理邺县今按魏武帝受封于此至文帝受禅呼为北都 黄戋谷九州要记云谷中有冡俗谓佛母冡今牛马不敢近 浊漳水在县东界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紫陌河此即俗巫为河伯娶妇处 黄衣水隋图经云黄衣水经野马冈东南流注万金渠入鸬鷀陂即此水 紫陌桥地理志云漳水出上党邺口赵武帝于漳水造浮桥接紫陌故号曰紫陌桥桥之下有天井堰二十里内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相灌注即魏都赋云墱流十二同源异口 西门桥按邺城故事云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漳水以溉民田因是户口丰饶今渠一名安泽陂髙齐天保五年仆射魏收为碑存焉 西门豹祠隋图经云豹祠在县东南七里北临太平渠 佛图澄冡澄死葬于此经冉闵开视了无骸骨又邺中记云澄死后有人于陇上见之石虎令开视惟有一石虎曰石者朕也葬吾而去吾其死矣果然 鳯阳门邺城门也按记云魏太祖都之城内诸街有赤闗南面西头曰鳯阳门上有鳯二枚其一飞入漳水其一仍以锁绊其足邺人旧歌曰鳯阳门内天一半上有金鳯相飞唤欲去不去着锁绊 梁期城汉梁期县故城尚存 武苑又为新河水所经亦魏武帝新筑有钓台曲池焉长明沟水经云魏武引漳水入铜雀台下伏流入城谓之长明沟三台铜雀中台也金虎氷井南台北台也石虎于上藏氷三伏之月以赐大臣邺中记魏武于铜雀园西立三台魏都赋云三台列峙而峥嵘 石虎故城虎于正殿冬月施流苏斗帐用大小明光博山文锦系以房子绵施屈膝屏风烧集和名香又于魏武故台立大武殿窓户宛转畵作云气拟秦之阿房鲁之灵光流苏染鸟羽为之以五色线编蒲心荐蓆又拣宫人皆才艺者为女尚书入座侍中纳言皆豹珰直侍又作戯马书令人立于马上屈一脚立书而字皆正好又衣伎倪作猕猴形走马或在头尾卧侧纵横名为猿骑又作金龙吐酒于殿前金鐏可容五十斛供金禽又金华殿后作皇后滏室九龙衔水之象又种双长生树根生于室下枝叶交于栋上是先种树后立屋安玉盘容十斛于二树之间又皇后出从女骑千人为卤簿脚着五文织成靴手握雌黄婉转弓又作云母五明金簿黄雉等扇又虎每猎着金线织成合欢袴天乐寺石虎因佛图澄造寺内有文石香炉即澄所执供奉者又有鸣鹤飞龙等丹台 三陵即魏武帝文帝甄皇后三陵华林苑石季龙发三万人筑苑垣周旋数十里天暴雪三尺冻死数千人太史奏非时雪降此变异乃诛尚书朱轨以塞灾髙齐时名游豫园邺中记季龙于华林园植众果人间名悉有焉季龙作虾蟆车四博掘根去一丈深一丈合土载车中植之无不生 凌云城 光碧堂 金花洲 飞雪殿 御宿堂 五廻路 防芜岛 杜若洲贫人材 已上皆华林苑中   荡隂县南四十里旧十七鄊今三鄊古羑里之地在七国时魏之荡隂县地汉以为荡隂县属河内郡因荡水为名晋属魏郡后魏属齐隋开皇六年复于今县东十七里再置汤隂县十年废入安阳县唐武德四年分安阳置汤源县属卫州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复为汤隂从汉旧名 汤水在县治北源出县西半山去县三十五里 羑里一名牖城在县北九里即纣拘文王之所北临牖水夏曰夏台商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也浣衣里晋侍中嵇绍葬所按邺中记志帝师败汤隂千官皆走独绍端冕帝侧以身捍主遂至见害血溅御衣及事宁左右欲浣之帝曰此嵇侍中之血勿去也诏葬县南因名此地为浣衣里 羑里源出县西北山下水经云羑里经羑城过羑亦为牖里牖与羑同 防城隋图经云汤隂县有防城即纣囚文王于羑里筑此城以防之后因曰防城 长沙沟一名师宜沟在县南二十里   永定县东四十里旧十四鄊今三鄊本汉内黄县地晋置长乐县髙齐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八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县因尧所居此城为名唐末改为永定县朱梁开平中改为长平后唐同光初复为永定 洹水在县北四里 丹朱墓在县东一里尧之子也 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氏传晋荀盈如齐逆女卒于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羛与戏同   临漳县州北六十里旧十二鄊今二鄊本汉邺县地东魏静帝分邺县于邺中置临漳县周武帝平齐建德六年自邺城移临漳于今所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相州 东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东魏髙澄于此积土为山引万金渠水为池作游赏之处因平齐湮池毁山 鸬鷀陂在县东南三十里与洹水县同利 袁绍墓在县西北十六里 平阳故城竹书记年梁惠成王败邯郸之师于平阳   林虑县西一百十里旧十三鄊今一鄊本汉隆虑县属河内郡应劭注曰以隆虑山在北后汉避殇帝讳改为林虑魏属朝歌郡晋属汲郡后魏太武帝省入邺县文帝复立又于此置林虑郡髙齐郡废后周平齐复置林虑郡隋开皇三年置郡十六年于此置岩州大业二年废岩州又为县唐武德二年复置岩州五年废以县属相州按县城东魏天平元年筑又汉志注云隆虑有鐡官今县侧近山并多鐡可鼓铸 隆虑山一名林虑盖隋县改也在县西二十里山有三峯南第一峯名仙人楼髙五十丈下有黄花谷北岩出瀑布水下注成池黄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千仭下有小山孤耸谓之玉女楼其南第二峯谓之玉女台髙九百丈其山北第三峯名鲁般门注水经云仓石溪东北迳鲁般门其门立阙昻藏石壁霞举其北有偏桥即林虑之桥岭抱犊处也南接太行北连恒岳又有马鞍山栖霞谷又按顔修内传曰桥顺字重产有二子曰璋曰琮师事仙人卢子基于隆虑山栖霞谷教二子清虚之术服飞龙药一丸千年不饥故魏文帝诗曰西山有双童不饮亦不食谓此也 黄花水出县西北黄花谷北崖上髙十七里去地七里悬水东南注壑直防岩下状若鹤翘故谓之鹤翘洪盖天台赤城之流也其水东流至谷口潜入地下十里复出名曰桞渚是黄花水重源再发也东流注于洹水其谷号为黄花谷内有仙母冡顔修内传曰仙母即仙子王津母也墓前有大树有九株存又水经云黄花谷西北有洞穴谓之圣水窟 洹水出县西北俗谓安阳河即声伯劳涉之所源出林虑山东平地 王母祠隋图经云王津母有庙每春三月桃花盛发笼冠于庙宇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六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五   卫州   卫州汲郡今理今县禹贡冀州之域后为殷都在今州东北七十三里卫县界朝歌故城是今州理即殷牧之地周武王末殷分其畿内为三国纣子武庚尹之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人谓之三监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成王即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为卫侯今东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之分其后十五叶懿公为狄所灭齐桓公更封于楚丘今滑州卫南县是也其河内殷墟更属于晋后又属齐战国时属魏秦属河东郡汉为汲县地属河内郡魏黄初中置朝歌属冀州晋武帝改朝歌为汲郡仍属冀州后魏帝移汲郡理枋头城按枋头城今在魏县界又于汲州置义州以处归附之人周武帝改魏州为义州大业三年改为汲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卫州二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仍旧领卫清淇汤隂三县其年废义州以汲县来属六年以汤隂属相州贞观元年州移治于汲县又废殷州以共城新鄊博望三县来属六年废博望县十七年废清淇县其年又以废黎州之黎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汲郡乾元元年复为卫州   元领县四   汲县 新鄊 卫县 共城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六里 南北一百四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百三十五里 西至西京三百九十   里  西至长安【阙】     东至【阙】   西至懐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阙】   北至【阙】       东北至澶州二百   五十里 东南至滑州一百三十二里 西北逾山至泽州陵川县二百四十里 正南渡河至郑州二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六百皇朝户主八千五百一十四客一千九百六十八   风俗   十三州志云朝歌纣都其俗歌謡男女淫纵犹有纣之余风存焉   姓氏   黎阳郡四姓 蘧 桑 衙 柘   人物   卜商卫人 杜诗河内汲人为南阳太守方之召信臣号杜母也 向长字子平朝歌人隠居不仕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孙登汲郡共人 张弥字巨泰汲人聚众据武德城石勒攻得之弥曰当活健儿何以杀也勒防为牙门将   土产   丝布 绢   汲县旧十六鄊今三鄊本纣之都近郊十三里乃武王战于牧野即其地汉为县属河内郡魏立郡于此后魏于此置义州及五城郡五城县周改义州为卫州废五城郡其五城县属卫州隋开皇三年改五城县为汲县大业三年改属汲郡唐武德元年重置义州汲县属焉四年废义州县属卫州贞观六年卫州自卫县徙治所于汲县 苍山在县北十五里郦元注水经云山西苍谷有苍玉珉石故为名焉 博望冈在县东北五十里接内黄西界上有石坟云是张骞冡非也有二石柱俗云故原武典农髙府君之神道呼为石柱冈 鐡丘春秋卫太子登鐡丘是也 清水在县北三里入河 黄河西自新鄊县界流入经县南去县七里谓之棘津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二十八年晋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宋元嘉中遣宣威将军垣防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也 老子祠后魏书云镇西将军亷侯事道于汲县置立堂宇镌石为老子像而祠之 太公庙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水经云汲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又有太公泉 鳯台因鳯所集为名 襄王陵魏襄王之陵也汉初有人于冡中盗金得竹简书十万余言今号为汲县冡书是此陵所得 比干墓在县北十里余有石题铭云殷大夫比干之墓魏太和中孝文皇帝南廵亲幸其坟吊焉刋石于墓 城三监之城今在县东北十三里 霖落泉在县界   新鄊县西四十八里旧十九鄊今四鄊本汉汲县获嘉二县之地汉书武帝将幸猴氏至汲县之新中鄊即此处也隋开皇六年于西县地古新乐城中置新鄊县属卫州取新中鄊以为名新乐城本晋太和五年燕慕容臧所筑唐武德四年属殷州贞观元年废殷州县还卫州清水去县北一里西自懐州获嘉县界流入与淇水   河东入白沟郦元注水经云里山县在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 大河西从绛郡界入懐州东又入当县界南入洛阳即龙门也 清淇西自魏郡朝歌县界入分为二派一在郡东一在郡西俱南流入河郦元注水经云淇水南与清水合而入白沟石防宿胥皆故渎之名古汲城在县东北四十八里 城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即国也 故获嘉城冀州图云汉武元鼎六年上幸汲郡新中鄊至此闻得吕嘉首因以获嘉名县即此处在今县西南十里古城存髙齐天保七年移获嘉于今共城西此城遂废 临清关在县东北四十八里自河内入汲郡大驿路 延津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东南过河入滑州大路 延津城左氏传郑伯弟叔叚侵郑至于廪延杜预注云汲郡南城有延津城魏志太祖使于禁将守延津以拒袁绍即此城也 万戈城在县界   卫县东北六十八里旧十九鄊今四鄊本古朝歌地即纣之都焉有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史记谓之殷墟淮南子云墨子不入朝歌是也汉为朝歌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朝歌县又属朝歌郡晋武帝改为汲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入卫州大业中改朝歌县为卫县仍置汲郡于县治 延津在枋头桓温焚舟退歩慕容垂以八千骑追之温战败于襄邑亦谓此也后苻氏克邺改枋头为永昌县十六国春秋曰晋刘牢之救苻丕慕容垂帅师至枋头以拒之知晋军盛乃退后魏甞移汲郡理此 鹿台在县西二十里帝王世纪云纣造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里髙千仭余址宛然在城内即纣自投火处纪年曰武王擒纣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耳 苑城在县北四十里有沙丘台俗称妲己台又东二里南临淇水有上宫台诗云要我于上宫即此也 顿丘县在今县西北二里即古顿丘今置通灵台 永昌故城隋初置永昌县大业中废故城在今县之西 朝歌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纣之所都汉以为县后魏移朝歌于今卫县东一里此城因废 糟丘酒池冀州图云在朝歌南一里土人依约识之 阳河水在县西北平地即纣斮朝涉之胫处也   共城县东北六十二里旧十二鄊本共伯国也故城在县东一百十步尚存鲁连子云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流王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至十四年厉王崩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于国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魏属朝歌汲郡后又属林虑郡髙齐天保七年省共县仍移就获嘉县古城以处之复为获嘉县焉隋开皇四年移获嘉县于修武故城于此又置共城县因此添城字以属魏州 白鹿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山连接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逺视皎然独立厥状明净有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又水经云长泉水源出白鹿山 共山在县北十里阚骃十三州记云昔共伯复归于国逍遥得意于共山之首 尖山向长字子平得仙之处长尝读易至损益卦曰吾知贵不如贱富不如贫未知死何如生耳 老子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天门山在县西五十里郦元注水经云石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又九州要记天门山有三水嵇康采药逢孙登弹一琴即此山 百门陂在县西北五里方五百步许百姓引之以灌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于他稻魏齐以来甞以荐御陂南通漳水 五穴水水经云苑水上承淇水东流歴五军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故凡城古周公子凡伯国也左氏传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在今县西南二十二里 罗门按郡国县道记云共城县理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罗门即山峡陉东之所也内有南罗中罗北罗三城俱相去六七里其川南北约二十里东西约十五里两面并髙山可为栖遁之地 隤城苏忿生十二邑此其一也 王莽城后汉王莽筑之在今县西北八十五里凡有三城如鼎足尚存焉 沮洳山在县西淇水出此山 共叔叚墓九龙泉并在邑界   磁州   磁州滏阳郡今理滏阳县本汉魏郡武安县地周武帝于此别置滏阳县及成安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于县置磁州以昭义县界有磁石山出磁石因取为名大业二年废州以县属相州唐武德元年复置磁州领滏阳临水武安三县四年割洺州之临洺武安邯郸肥鄊来属六年置磁州总管府领磁邢洺黎相卫六州其年废总管府以临洺武安肥鄊三县属洺州磁州领滏阳武安邯郸三县贞观元年废磁州以滏阳武安属相州以邯郸入洺州永泰元年六月昭义节度使薛嵩请于滏阳复磁州领滏阳武安昭义邯郸四县天祐三年勅以与西慈州同名改为惠州天祐十三年却复为旧磁字   元领县四   滏阳 邯郸 武安 昭义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五百里 东至魏府一百八十里 西至潞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相州六十里 北至洺州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相州邺县二十七里 西南至相州邺县界七十五里 东北至洺州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辽州四百三十三里   户   旧无户籍皇朝戸主一万三百客八千三百二风俗   与洺州同   土产   磁石 磁毛   滏阳县旧六鄊今五鄊本汉武安县地属魏郡魏黄初三年分武安立临水县属广平郡以城临滏水故曰临水又以城在滏水之阳亦曰滏阳周武帝于此别置滏阳县属成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相州十年于此置磁州滏阳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属相州唐武德元年重立磁州县又属焉 鼓山亦名滏山宋永初古今山川记云鼓山有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俗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里冀州图云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魏都赋云神钲迢逓于髙蛮是也髙齐末鼓鸣未几邺城有兵而齐灭隋文季年又鸣闻数百里也隋图经云滏口山磁石山本草云磁石鐡之碓今有出石鼓山者又魏地记云滏口山即魏帝邀撃袁尚于此八陉第四曰滏口陉山岭髙深实为险阨漳水自林虑县流入有石漳渠焉 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岸下泉源奋涌若釜之扬汤故以釜口名之其水冬温夏冷山海经云滏水出神菌之山也 九侯城亦名侯城在县西南五十里盖纣时鬼侯为纣所杀也礼记曰脯鬼侯谓此也按隋图经云临水县分侯城即司马彪注云邺西有九侯城盖鬼侯国是也一作鬼口 东魏二陵即大司马孝静帝父亶与静帝二陵也隋图经云在县东即武城西北大冈髙齐天保末诛诸元子孙欲平元氏二陵压杀数十人遂止 髙齐神武陵在东魏二陵之侧去县三里今有天鹿石关尚存 岐安冡隋图经云岐安冡在魏陵东三里安死后鬼每语其子逸云吾冡近武帝陵见攻伐为吾辞逸等即以碑碣勒石谢乃止 季龙墓在县西南十四里 佛图澄墓在县西南十七里 废安州城在县东北六里周建武六年置州隋开皇三年废   武安县西北九十五里元二鄊本汉县地七国时赵地赵将李牧封武安君即今县也汉属魏郡魏属广平郡隋开皇三年属相州十年割属磁州大业二年废磁州属洺州唐磁州 武安故城在县西南五里六国时赵邑也史记赵奢之救阏与秦军鼓噪武安屋瓦皆振即此也 锡山山海经曰锡山其上多玉牛首之水出焉 三门山县西北八十里山有三足峻峙如门 百尖山在县西四十里 四见山在县西二十里 赭山在县东四十八里出赭土 紫山在县东三十里唐天宝六年改为朱衣山山下有水北流中有鲋鱼石朱衣鲋鳞色若金肠似朱 洺水本名漳水源出县西北三门山山下去县八十三里水经云洺水出易阳县西山按隋图经云晋惠帝败于汤隂之岁乌桓鲜卑掠邺城妇女悉沈于洺水即此河也 白鸿水在县西北八十五里   邯郸县东北七十里元三鄊本卫地后属晋七国时为赵郡赵敬侯自章晋阳始都邯郸至幽王迁降秦遂灭赵以为邯郸郡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从邑故郸字加邑魏以为县属广平郡隋开皇十年置磁州邯郸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入洺州唐重置磁州县还来属 邯山在县东南五里 灵山隋图经云赵武灵王登灵山因以石凿人马之形其下有井以石覆之俗呼灵井 牛首水在县西北三十里又名曲河源出县西前南平地汉书地里志云堵山牛首水所出 温明殿汉赵王如意所造其处即世祖昼卧此殿耿弇入造牀下劝帝即位于此 丛台在县内东北隅冡墓记云在小城内 洪波台在县西三里亦汉县名也韩诗外传云周舎死后简子与诸大夫饮于洪波台酒酣泣曰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舎之谔谔阮籍诗云朝登洪波台日夕望西山 石子冈隋图经云歴陵城西十里有石子冈实山也而髙大有冡如砚子世谓之研子冡是赵简子冡石虎令人发之初得炭深一丈得连木板厚一丈又髙八尺次得泉水清冷非常合牛皮为作绞车以汲之一月而水无极乃止筑城绕之气成楼阁 厨宰城隋图经云丛台在内 干将城在县东二十二里洺州记云城南门外有干将劔罏及淬劔池 赵简子台在县西十二里公孙杵臼程婴墓在县西十五里 赵奢墓在县西北七里 乐毅墓在县西南十八里 蔺相如墓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昭义县西三十五里二鄊魏黄初三年于今滏阳县置临水县北齐天保元年移理松谷周武建德六年移理故涉城即今涉县是也隋开皇七年移于西戍十年移于今理唐武德六年废永乐元年再置仍改名昭义滏口泉在县西一里半出鼓山南脚流至 漳河在县西南四十里从潞州涉县界至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六   澶州 德清军 通利军   澶州今理顿丘县本汉顿丘县地在魏之州南当两河之驿路今县北古隂安城是也唐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顿丘观城二县于今理置澶州取古澶渊为名又分置澶水县至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澶水县依旧属黎州顿丘观城还魏州大厯七年魏州节度使田承嗣又奏置澶州领顿丘清丰观城临黄四县梁及后唐皆以刺史理之晋天福三年升为防御州仍自旧州移于此夹河造舟为梁至九年升为镇宁军节度汉干祐元年移就得胜寨故基置周世宗又移于今理皇朝因之   元领县四 今六   顿丘 观城 清丰 临河相州割到 濮阳濮州割到 卫南滑州割到   一县废   临黄入观城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六百七十里南至长安一千五百里 东渡河至濮州范县一百   十里 南渡河至滑州韦成县一百三十里 西至相州内黄县七十里 北至魏府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曹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卫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相州临河县八十里 东北至魏府朝城县九十四里户   唐开元户七千三百皇朝户主一万九千三百一十七客四千二百二十三   风俗   左氏传吴季子过卫见蘧伯玉曰卫多君子   人物   京房顿丘人   土产   角弓贡 凤翮席 出桑白皮 茅香 香附子胡粉贡   顿丘县旧三十乡今五乡本汉旧县也因县东北顿丘为名属东郡故诗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即此也旧城在今县北谓之隂平故城晋为顿丘郡隋属魏郡唐武徳初割属澶州州废还魏大厯七年正月勅魏州之顿丘县又置澶州即今郡理晋天福三年随州移于今理所 秋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帝喾葬于秋山隂今陵见存 鲋鰅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今名广阳山山海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隂四虵卫之鲋鰅山者盖今广阳之别名也按郡国志云颛顼所葬俗名青冡山焉 干城郡国志云卫县有干城诗所谓出宿于干 五孝城孙盛杂语曰五郡孝子中山魏郡钜鹿赵国人也并少去乡里孤无父母所托相遇于卫国因结兄弟朝夕相事财积数万乃于空城见一老母以扫粪为事兄弟并拜为母卫大夫祠在县北十里戚城东即仲由也左氏传杜预   注子路为孔悝邑宰今庙在此 泉源祠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卫女思归之处也鐡丘在县西北五里按春秋晋赵鞅纳卫太子蒯瞆于戚与郑战蒯瞆登鐡丘而望之蒯瞆惧自投于车下杜预云铁丘名也今县北十里有蒯瞆台 孔悝墓在县北三里春秋云孔悝为卫卿 颛顼陵在县西北三十里 帝喾陵在县西北三十里 王莽河在县北十里上接清丰县界下入南乐县界 金堤在县北十里上接清丰下入南乐县界 淇河在县北五里上接清丰县下入观城界观城县东北七十里旧二十乡今八乡畔观县古之观国左传曰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国语注曰观国夏启子大康之弟所封在卫县夏衰灭之汉以为县属东郡后汉改观为卫国县属东郡隋开皇六年改卫国县为观城县属卫州唐武德四年以观城属澶州州废还魏大厯初复澶州 敦丘在县南二十里尔雅云一成为敦丘 牧鹤池在县东五十六里古老相传卫灵公养鹤之地 委粟城在县东南六十七里汉书云王翁孺免归为粟里之老即此地也 卫灵公墓在县东南四十二里 废临黄县在县东七十二里本汉观县地后汉改观县为卫县置临黄县以北临黄沟为名属顿丘郡隋属魏郡唐武德初割属澶州州废还魏大厯初又割属澶 黄河南去县三十里 卢津关今名髙陵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新台毛诗序云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即此也 黄沟西自观城县界流入东有山支出焉亦名为黄沟东南入虎掌沟 魏长贤墓在县南十五里唐贞观七年追赠定州刺史即魏征父也   清丰县西南五十五里旧十一乡今四鄊本内黄县地唐大厯七年割顿丘昌乐之四乡于清丰店置因以为名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古顿丘县在县东南十五里后移入澶州此城废 金堤上源在县西十五里故老传云金堤头上有秦女楼下入顿丘县界   临河县东六十五里旧十二乡今三乡古东黎县也魏孝昌年中分汲郡置黎阳郡领县三黎阳东黎顿丘此即东黎也齐属司州周建德十年改司州为相州隋开皇五年郡罢置临河县南临黄河为名唐武德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县相州天祐三年属魏州天福九年澶州 澶渊在县东南十七里在黎州东北八十里左传公防诸侯于澶渊 淇河一名王莽河兾州图云河水西从河内郡界入至黎阳而东北至临河西十里而至王莽河出焉又东经澶渊东入武阳河南即东郡界 黄河南去县五里 繁泉土地十三州志澶水在顿丘西南三十里伏流至繁城西南颛顼庙在县东九里太和四年立在颛顼城皇朝乾德六年修 旄丘在县西四十步卫诗旄丘责卫伯也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永济渠在县西北三十三里自黎阳入界东北入魏州内黄界隋大业六年增修今名御河 废澶渊县在县西十里隋开皇十六年临河内黄顿丘三县置澶渊县南临澶渊春秋诸侯之卿防于澶渊杜预云澶卫地顿丘西今名繁源唐武德四年以国讳改名澶水贞观十七年废入临河县 颛顼城在县东北三里厯代帝纪云颛顼居髙阳故曰髙阳氏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相土徙商丘本颛顼之墟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左传云阏伯居商邱祀大火相土因之商主大火故辰为商星于周为卫迁于帝邱杜预云帝颛顼之墟故曰帝邱 古淇水在县东南五里黄河北岸东经县界三十五里入清丰县诗云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又云瞻彼淇澳緑竹猗猗即此也按山海经云沮洳之山淇水出焉 复关堤在县三百步黄河岸北卫诗云登彼垝垣以望复关复关即此也 鲧堤在县西十五里自黎阳入界尧命鲧治水筑堤无功其堤即所筑也 五女墓髙五十尺在县西北三十里淳于公有五女公卒五女葬之于此汉书刑灋志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犯罪当死公乃叹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女缇萦随父至长安上书求入为官婢赎父刑帝感之除肉刑赦淳于之罪后卒五女共葬于此濮阳县城东门外旧三乡今五鄊本汉县也属济隂古之昆吾国即帝邱颛顼之墟左传又曰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墟即此邑之地亦卫侯自楚丘迁于此城魏天平三年移濮阳县于此隋开皇十六年又于颛顼城内置昆吾县至大业二年改昆吾县为濮阳县晋天福四年诏移于澶州之南郭为理所 上宫诗云要我乎上宫即此地也 瓠子口汉武帝塞瓠子河口沈白马玉璧将军已下皆负薪在县西南十七里河津是也重华台王孙子曰卫灵公坐重华之台侍御数百随   珠耀日罗衣从风仲叔圉谏曰昔桀纣行此而亡今君宠妾无乃盛欤灵公乃出宫女百姓大悦焉 卫阳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居卫之阳 瑕丘在县东南三十里广三丈礼记檀弓云公叔文子升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注云二子皆卫大夫 延丘在县东四十里左传襄二十九年延陵季子适卫悦蘧伯玉等曰卫多君子未有患焉盖季憇于此邱 龙渊宫在县东十里坤元录云濮阳县有故龙渊宫俗名瓠子宫汉书河决瓠子汉武起宫于决河之旁又云濮阳县西南八里有赤龙涡有决口故道盖古之龙渊宫也非筑宫之所 五鹿城在县南三十里左氏晋伐卫取五鹿即此地也 汲黯坟在县西南六十里黯濮人也自淮阳太守归葬于此昆吾台在颛顼城内髙二丈按旧图经左传五伯之   霸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是也卫南县南六十里旧十四乡今五乡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汉为濮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楚丘县属滑州以曹州有楚县改名卫南县此在卫之南垂故以名县今属澶州 九里沟在县北五里源从白马县东界入当县隋开皇六年通 古白马城在县西二十里建安五年曹公征东先主奔袁绍曹公擒关某拜为偏将军绍遣顔良攻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关撃之关刺良于万众之中遂解白马之围 故鉏城在县东十五里左氏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即此也 须城在县东南二十八里诗云思须与漕注须卫邑也 楚邱城在县西北四里诗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城冡记云齐桓公筑楚邱之城是此也 成公绥城在县西南二十里髙三丈晋书成公绥晋中书令其先汉东郡人   德清军   德清军理陆家店地本旧澶州晋天福三年移澶州于得胜塞乃于旧澶州置顿丘镇取县为名至四年晋幸天雒军改镇为德清军开运二年十一月又移德清军于陆家店置在新澶州之北七十里 王莽河在城西南五里 尧堤在城东南五十里 金堤在城东南五里 潜龙院后唐明宗潜龙宅在旧澶州其僧院随军移至此   军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南至旧澶州二十五里至澶州七十里 北至南乐二十五里至魏府七十里 东至金堤四里 西至沙河十里 东南至观城县三十五里 西南至清丰县二十里 东北至水北镇五十里 西北至库固镇十五里   户   皇朝管户主八千八客三百三十八   土产并在澶州述   通利军   通利军理黎阳县唐属卫州晋天福中割滑州皇朝雍熈四年割属澶州端拱元年建为通利军县仍属焉   军境   东西四十里 南北四十八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二百三十五里 西至西京六百五十里东至白马县隔黄河二十五里 西至卫州卫县五   十七里 南至白马县隔黄河二十七里 北至澶州临河县四十三里 东南至白马县黄河中心一十五里 东南至卫州卫县界二十里 东北至澶州临河县界二十里 西北至相州汤隂县界四十五里   户   皇朝管户主客一千三百六十   土产   丝 绢 外无药物   黎阳县旧八乡今二乡本古黎阳之国汉为黎阳县在黎阳山北其地夹河为分有冀兖二州之域属魏郡魏置黎州及黎阳郡隋开皇三年州郡俱废为县属魏州唐武德二年重置黎阳县焉贞观七年废县归卫州晋天福三年割滑州皇朝雍熈四年割属澶州端拱元年属通利军大伾山在县南七里尚书云至于大伾又名青檀山今黎阳东山刘澄山川记云古黎国也诗云黎侯寓于卫卫以中露泥中二邑处之国名也 枉人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俗名上阳三山或云纣杀比干于此山因得名 仓城冀州图云在县西南隅袁绍聚粮之所 黎阳镇故城在县东南一里古翟辽城也翟辽于此僣号唐朝改为白马镇 袁谭故城在县西南一百步 曹公故城在县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谭时所筑黎阳津在县东一里五步一名白马津史记郦食其   说沛公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胜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又十六国春秋慕容德率戸四万三千自邺将徙滑台至黎阳津燕鲁王遣船迎德防风飘船没魏军垂至三军危惧欲保黎阳昏而氷合是夜济讫旦而魏军至氷亦消泮若有神助焉德大悦改阳津为天桥津髙齐文襄征颍城仍移石济关于此即造桥焉改名白马关周又名黎阳关口 桑羊墓在今县西北隅 东离故城本黎侯之居处一名东离狐城隋开皇中置邱县在郓城东四十五里故廪邱城是也侧近卑湿城居水阜诗云胡为乎泥中盖黎侯寓居之处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七   洺州 贝州   洺州广平郡今理永年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宿一度禹贡曰覃懐底绩至于衡漳衡漳在今州南肥乡县也春秋时为赤狄之地后属晋左传宣公十四年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今州理城也七国时属赵敬侯始都邯郸至幽王迁为秦所灭秦兼天下是为邯郸郡地汉髙帝分置广平国自汉至晋或为国或为郡永嘉末石勒据有其地石氏灭又属慕容儁至于暐灭又属苻坚后慕容垂得山东其城复属焉周武帝建德六年于郡置洺州以水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为武安郡唐武德元年又改为洺州领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县二年陷窦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东道大行台又置曲州鸡泽二县五年罢行台置洺州大总管府管洺卫岩相磁邢赵七州六年罢总管以磁州之武安临洺肥乡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又以废磁州之邯郸来属天寳元年改为广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洺州永泰之后复以武安邯郸属磁州防昌元年省清漳洺水二县入肥乡平恩曲周等县   元领县八 今六   永年 平恩 鸡泽 曲周 临洺 肥乡   二县割出   洺水入曲周 清漳入肥乡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七里 南北一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六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二十里 东至天雄军永济县界九十五里 西至磁州武安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相州一百八十五里 北至邢州武安县界七十五里 北至邢州沙河县界四百五里 东南至天雄军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磁州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贝州一百三十里 直北落西至邢州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七千七百五十皇朝管户主一万五千一十三客一万八千八百九十三   风俗   燕赵邯郸风俗丈夫多悲歌慷慨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多弹跕跴隋图经云今赵氏数百家每有祭祀别设位以祭公孙杵臼及程婴二氏厯代相传号曰祀客   人物   赵胜赵诸公子也宾数千 毛遂赵胜之舎人也以三寸舌说楚同却秦军 亷颇赵之良将也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赵人送璧于秦不屈节 李牧北边良将也匈奴不敢入边封为武安君 赵奢为马服君 石奋赵人与四子皆二千石号为万石君仕孝文时   土产   平绸 絁子 油衣 人参 绢   永年县旧二十八乡今只二乡本汉曲梁县地属广平国后汉属钜鹿郡北齐天保七年并曲梁县入广平县隋仁夀元年改广平为永年县避炀帝讳也属武安郡即今县赵奢救阏与秦军鼔噪武安屋瓦皆动即此地也 马服冈史记赵奢为马服君受封于此地 灵山风土记云灵山因赵武灵王葬其上故曰灵山 郁山一名紫山出紫石英菖蒲为仙方所尚 榆溪山洺州记云有榆溪水因以名之 王泽岭赵襄子奔晋阳原过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即此岭 漳水风土记云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门山西自肥乡县界流入赵地记云六国时此水名易水埤苍及水经云洺水之目不知谁改俗谓山之下地名洺故曰洺水按燕赵记云其分有三易漳为南易 洺水在县南三里西自临漳县流入 鸡泽在县西南十里春秋同盟于鸡泽今其泽鱼鳖菱芡州境所资 防颇台在州城南十里十六国春秋冉闵遇慕容恪于防台十战皆败平刘黒闼垒在县西南十里洺水南唐贞观四年于垒东置昭福寺寺碑岑文本词 唐平故城汉于县废城在今县北 干将城洺州记云南有干将城即干将铸剑并炉池俱存语讹为韩子城 乐毅蔺相如冡并在平恩县东北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宣帝以许广汉为平恩侯魏属广平郡髙齐天保七年移在斥漳城今洺水县是也开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 康台在县东五里   鸡泽县东北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广平县地隋开皇于广平城置鸡泽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重置 洺漳三水在县东南二十六里合流入东北平乡县 沙河即湡水经邑界   曲周县东北八十里旧十二乡今三鄊本汉旧县属广平国郦商为曲周侯后属钜鹿郡魏属魏郡后魏宣武帝改置曲安县属广平郡髙齐省郡隋开皇六年复置洺州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于曲周故城重置 漳水在县西二十九里 阿难枯渠在县南四十里 邸阁城水经云衡漳水又北经邸阁西谓此城 巨桥仓纣所积仓尚书发巨桥之粟是也 废洺水县在州西五十里本汉斥漳县属广平国漳水经其城下以其斥卤故曰斥漳隋开皇六年以平恩移入旧地又于此立洺水县即今县也以西边滨洺水为称唐防昌三年正月并入曲周县 衡漳故漳俗名阿难渠在西二百步盖魏将李阿难所导故名 董塘陂在县西北十五里晋龙骧将军刘牢之北救苻丕追大将军慕容垂于董塘泉即此陂也 董仲舒祠仲舒广川人祠在县东五十九里 啸父即冀州人也在曲周县市中补履数十年人竒之不老   临洺县西北五十里旧十二乡今三鄊本汉易阳县也属赵国魏属魏郡晋属唐平郡后魏省入邯郸县孝文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属广平郡今理是也隋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县十年移邯郸县理陟鄊在今邯郸县界仍于此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滨洺水为名属磁州大业二年割洺州 紫山隋图经云临洺紫山春秋有紫气蓊郁山下有石其上菖蒲一寸九节岩涧有紫石英 狗山在县西十里山顶石上有狗迹因名唐武德五年太宗亲总戎讨刘黒闼因此立营 鸣犊冡在县西南十三里家语曰孔子自卫将至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遂不去   肥郷县东南四十里旧十三乡今三鄊春秋晋地七国时属赵今即汉列人及邯郸蒲县三邑之地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邯郸等县立肥鄊县属广平郡后魏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又置属磁州十六年割洺州 浊漳水上源即清漳也西自相州成安县界流入 列人故城在县东北十里汉为县按汲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列人即此也汉为广平国 邯郸故名栢公城在县西北十里 肥乡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二里葛渠故城隋图经云葛渠城俗呼葛鵞城即赵武灵王夫人所筑一名夫人城 平原君墓在县东南七里毛遂墓在县南七里 废清漳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本汉列人城县地故城在今肥鄊县界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清漳县以南滨清漳水为名唐防昌三年并入肥鄊 列人堚或曰列人堤县居其上堚即堤也后魏孝昌年中有人于此掘得破船仍是杉材尚堪用莫测其由盖是漳水久积泥淤遂成髙岸也   贝州   贝州清河郡理清河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宿五度春秋之时其地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为钜鹿汉髙三年韩信出井陉定赵地因分钜鹿地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水故号清河理清阳景帝中改为清河国至后汉复为郡永嘉乱后石赵移郡理平晋城即今博州清平县也苻秦移理武城后魏清河郡及清河县于汉厝城置自髙齐晋城移郡及武城县于今贝州西北十里故州城其城即汉信城县理后周建德六年平齐于郡理置贝州郡亦不废隋开皇三年废郡以郡所领县属州六年移武城县还于旧理自厝城移清河县于州郭大业三年罢州为清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贝州领清河武城漳南厯亭清阳鄃夏津七县六年移治所于厯亭八年还于旧治九年以废宗州之宗城经城来属又以废毛之临清来属天寳元年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贝州咸通元年长史郑仁凯以旧居湫隘移于故州东南十里即今所理晋天福三年改为永清军节度周显德元年降为防御州皇朝复为永清军节度   元领县十 今五   清河 清阳 武城 漳南 厯亭   五县割出   夏津 临清 永济 宗城 经城已上五县入魏州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九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六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六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二十五里 东至博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魏州二百一十二里 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博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洺州曲周县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冀州九十里 正东微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领县十户八万一千四百皇朝五县主户一万六千九百三十四客三千四百七十三   风俗 与魏州同   清河姓氏六 崔 张 房 尚 傅 靳   人物   崔林字德孺清河东武城人晩成仕魏至司空封安阳侯 王经字彦纬清河人为江夏太守将军曹爽附绛二十疋令市于吴经不发书弃官归母以经擅去兵马杖五十 张华字元宗东武城人父纯竒之以为必起吾族 房旷字思逺清河人少神气英俊苻坚问王猛曰关东多士卿得防人猛曰二人半坚曰必是申绍韩一目房旷旷曽为流矢伤一目傅永后魏为安逺将军平南长史帝曰上马能撃贼下马作露布唯修期耳 张正见清河人年十三献颂梁简文深赏之 窦建德清河南漳人代为农夫唐崔龟从清河人相宣宗朝 崔慎由清河武城   人髙祖融弟安潜子俱为相 崔圆清河武城人张文瓘贝州武城人相髙宗为大理卿时旬日决   疑四百余条四子潜魏州刺史沸同州刺史涉卫尉卿洽殿中监时人谓之万石张家 崔邠贝州武城人兄弟六人官至三品   土产   白氊贡 靴氊贡 丝布 絁 绢   按隋图经曰清河绢为天下第一   清河县旧二十二鄊今四鄊本州之甘泉市地秦为厝【注】翅亦切○县汉为信城县属清河郡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续汉书州郡志省信城县属清河郡按郡国记云隋清阳城内有汉清河王庆陵在今郡东南三十里故厝城是也后汉安帝改名甘陵仍为甘陵国都后国除复为县晋省于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县魏又为清河县并清河郡于故厝城中髙齐天保七年又移清河县于故信城隋开皇六年又移清河县于州郭即今县是也 末杯城在县东北五十里隋图经云末杯城即十六国时段疾六眷之弟初末杯自据辽西与石勒相持因筑此城号曰末杯城 信城故城汉县后汉并入清河在今理西北十二里故州城外是也城东南去永济渠十里唐咸通前郡理于汉信城即此也 故斌强城后魏太和七年于其城置斌强县属广宗郡隋废 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南自汲县引清淇二水入界近孤女冡元号孤女渠隋炀帝征辽改为永济俗呼御河 枯上漳渠者浊漳渠也源自上党城冡记云邺城北有漳水即邺郡临漳是也 枯下漳渠者清漳渠也自邺县界来非浊漳也隋大业制使姚暹防决从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炀帝征辽囘泛舟于此谓之囘鸾河大业十三年窦建德于广平郡又防此水入栁沟遂与永济合流 鲧堤在县西三十里自宗城县来鲧治水时筑 防颇冡在县界   清阳县旧十二鄊今四鄊汉时属清河郡又为贝丘县【注】博昌亦有贝丘○古清阳之地故城在今县东南后汉并入甘陵晋省甘陵于此置清河县理置清阳县复汉名至唐永昌元年縁清阳地久积咸卤遂西移于永济渠之东孔桥置开元二十二年又移清阳县于今州城东永济渠之西即今邑也古清阳县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汉桓帝改为甘陵郡后魏孝昌三年葛荣贼乱以城内有甘陵髙大因据陵为堡贼平遂置清阳永昌元年移县于孔桥此城遂废 故夏津县城在县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以县东有王莽河又名古夏津城相连因以为名 故清河郡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汉髙祖封王吸为清阳侯食邑于此又景帝三年封王子乘为清河王改为清河国并在此城桓帝改为甘陵郡至髙齐天保七年移县于汉信城置今州西北故贝州城是也 故厝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按地理志云属清河郡王莽改为厝治汉安帝改为甘陵其地先出甘草土人号曰鹊城 古邸阁在县东二十七里按地理志云赵平原君封东武城为别邑于此筑城以贮器械因以名之 甘陵在县城内汉清河王庆陵即安邑之父也   武城县东北四十里旧三十鄊今七鄊七国时赵邑也史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即此城也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也汉书地理志东武城县属清河郡晋太康年去东字髙齐天保七年移理汉信城隋开皇六年复旧理唐调露元年移于今理 歌台在御河北岸 故武城县在北十里隋区宇图云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后汉光武封济南安王德为武城侯前秦苻坚封长子为清河王移居武城即此城也唐调露元年移于永济渠北义王桥西二里今县外城基是也 孙伏伽墓在县东北二十里髙三丈唐时刑部侍郎   漳南县东北一百十里旧十八鄊今三鄊汉东阳县之地后汉省东阳其地属广川后魏太和十八年分广川置索卢县其地又属焉髙齐天保七年省索卢县其地又属枣强隋开皇六年分枣强县于今县东北二十二里置东阳县十八年改东阳为漳南县取地居漳水之南为名唐武德七年移于今理 枯漳河在县北四十里 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 界碑在县西北八里后魏孝文帝太和六年立当邺正东三百里   厯亭县东北一百里旧十七鄊今三鄊本汉属东阳县地属清河郡后汉省东阳县其地属鄃【注】音输○自魏及高齐其地属鄃县不改按地里志厯县属信都国在修县界王莽改为厯寜隋开皇六年于今县东永济渠南置厯亭县属贝州遥取汉厯县为名后以其地下湿咸卤移就盘河置右厯城西七十里今理是也 东阳故城在县西十八里汉髙祖以张相如为东阳侯 鲧堤在县东三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八   邢州   邢州钜鹿郡今理龙冈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宿三度禹贡曰大陆既作郑元云大陆泽名在钜鹿北书云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汉地理志曰故邢侯国也帝王世纪云邢侯为纣三公忠谏被诛史记曰周成王封周公旦子为邢侯后为狄所灭齐桓公迁邢于仪按故邢国今州城西南隅小城是也仪今龙冈县界仪是也春秋时属晋东南之地然则邢国为卫所灭之后其地便属晋申公巫臣奔晋以为邢大夫后三家分晋属赵秦兼天下于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曰襄国盖以赵襄子諡为名也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并理信都襄国今州理龙冈城是也前赵光初二年石勒僭称王国号后赵先是勒屯兵许昌张宾说勒曰王弥有王青州之心迟未发者惧明公踵其后也明公独无并州之思乎勒从之长驱冦邺攻晋北中郎将刘演于三台张宾又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王彭祖刘越石大敌也宜及其未有备宻规进据罕城扫定并蓟桓文之业可济也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王业可图也勒于是进据襄国王浚遣都防王昌率辽西鲜卑等部落五万余众来讨勒欲挑战张宾谏曰夫用兵当以已所便撃彼所不便攻守形便其力百倍今段末杯强悍且示之以弱凿北垒突门二十余道伏精卒步骑五百候贼列守未定出其不意雷鼓奋撃直冲末杯帐卒既奔走余自分散擒末杯乘胜追击枕尸三十余里至是勒即皇帝位遂定都改元建平后石季防改置襄国郡石氏既灭罢之后魏复为襄国县周武帝仍于县立襄国郡隋开皇五年以襄国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十六年割洺州龙冈南和平鄊三县及置青山沙河任三县置邢州取古邢国为名大业三年改为襄国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管邢温和封蓬东龙六州邢州领龙冈青山内邱三县四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内邱属赵州仍省温和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鄊三县来属又立任县五年割赵州之内邱栢仁来属天寳元年改为钜鹿郡乾元元年复为邢州晋初童谣云古在左让去言或入口果为石勒所据胡字古在左也让去言为襄或入口为国也梁开平二年是为义军节度使唐同光元年改为安国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 今八   龙冈 沙河 南和 钜鹿 任 平鄊 尧山内邱   一县废   青山 并入内邱   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二里 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   正南微东至东京西路六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八百四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七百里 东至贝州二百三十里 南至洺州临洺县六十六里 西逾山至辽州二百二十六里 北至赵州一百七十九里 西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五百里 东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戸五万八千八百二十皇朝戸主一万五千四百八客一万四千四百二十   风俗   与赵州同   姓氏   钜鹿郡五姓 莫 魏 时 刘 舒   人物   路温舒钜鹿东里人为廷尉上书曰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张禹赵国襄人也父卒田宅推与伯父为扬州刺史志在理察枉讼 张钜鹿人也徃汉郡寳石负啚任令问曰夫神以知来不追已徃汉已久亡魏已得之何追与祥乎此石当今之变异将来之福祥养志不仕 张宾中邱人自言智筭鉴识不后子房提劔军门请见石勒 游明根任人字志逺防年遭难为栎阳王氏奴牧羊以壶浆货人字书路旁画地学之于白渠坎为窟读书仕至员外常侍 魏收钜鹿人与温子升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魏文襄曰今有魏收是国之光彩官中书令 唐宋璟邢州南和人为相 魏謩钜鹿人为相魏元同钜鹿人则天朝纳言   土产   白甆器 丝布 绵 鲜玉砂   西京杂记云霍光妻遗淳于衍散花纹绫陈光家   龙冈县依旧五鄊古邢国也秦以为信都县李公绪题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秦末赵歇据之项羽更名曰襄国汉因不改石勒僭号据之周武帝改为襄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以县西北龙冈为名十六年于此置邢州县属焉 大城隋图经云大城本石勒所筑因途路阳铜为翁仲二列于永丰门后擒刘曜尽得秦陇乃于此僭号为建平 响地郡国志云邢州尚书坊东井地周百余步其所鸣响人马行上轰作雷声掘之即火出 土山在县东一百五十步十六国春秋后赵録云冉闵永兴二年攻石只于襄国为土山地道于此石门山十六国春秋曰石季龙进据石门也 风门山   洺州记曰龙冈有风门山冬夏多风 百岩山洺州记曰龙冈县西北有岩山其山峻极有百岩为名 鹊山水经云鹊山有穴出云母又云其西有龙腾溪鹤渡岭百泉河在州东南八里水自平地而出其泉无数故   曰百泉是澧河之上源也 石井冈在县西北七里一名图郦道元注水经云蓼水出襄国石井冈冈上有井大如车轮隋区宇记图志云光武营军所凿傍有丛荆棘生皆蟠萦如人手结云是光武繋马处又石勒天旱沙门佛图澄于此掘得一死龙长尺余济之良久乃苏呪而祭之龙腾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龙冈 夷仪岭在县西一百五十七里晋地道记云乐平东南有夷仪道通襄国夷仪山在城北故塞 故夷仪城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谓之随宜城盖语讹也 蓼水一名逺活水出襄国西石井冈 千步口出洺水西北流至此今俗名千步口 湡水一名澧水一名鸳鸯俗谓之百泉源出县东南平地以其导源总纳众泉合成一川故也亦谓之鸳鸯水魏都赋所云鸳鸯交合 白鸡城隋区宇图经云板筑之所望其上有白鸡捕则无所见因以为名今俗说白珪城也 邢侯夫人冡北史云齐武平初有掘古冡得铜鼎受五六升腹有铭作科斗书字云邢侯夫人姜氏 石勒母王夫人塜在县西南 石勒塜在县西南十五里伪号髙平陵按郡国志勒尸别在渠山葬之夜为十余棺分道出埋以惑百姓   沙河县一百三十五里旧四鄊今三鄊本汉襄国县地沙河即湡水也水经云湡水赵郡襄国县西山东后魏书地形志云襄国后并在此后盖为任县地隋文帝改襄国为龙冈县十六年分龙冈县南境于此置沙河县以县南五里沙河为名 磬石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卢敏冀州论云淇汤磬石冶铸利器即汉时旧冶铸宫也黒山在县西四十里出鐡 汤山在县西北七十一   里山海经云汤山汤水出焉此汤今愈疾为天下最又按隋图经云汤后侧岩上有石室一户无尘秽号曰圣人室下经铜马庙有碑题曰漳河神坛 湡水在县西北七十一里俗名沙河水郡国志云牛缺遇盗于沙隅之间 苏秦亭苏秦西说秦人请货黄金百镒黒貂之裘即此地也今有亭存   南和县东南四十里旧五鄊今三鄊本汉省县城属广平国水经云北有和城县故此县云南后魏地形志并于任李公绪赵记云孝昌三年割广平郡之南和襄国任三县于此置北广平郡属殷州后周又置南和郡寻废郡而为县隋开皇三年罢南和县属洺州寻改属邢州 湡水经邑界 鸳鸯水冬日常温和又水经注云南和西官治东有便水一名鸳鸯水又赵记云俗谓之百泉水是也 烈家水在县西南一十里下至狼沟河漳河在县东三十里从平鄊县界流来 张宾墓在   西十二里石勒军师号曰右侯   任县东北三十八里元三鄊本汉张县地后汉省张县则为钜鹿郡之南蛮县地晋省南蛮又为广平郡之任县地后赵石氏于此置苑鄊县季龙又改清苑县属襄国郡隋废任县唐武德四年重置 张城一名渚阳城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汉县也晋将王浚遣段就六眷部众讨石勒屯于渚阳谓此也 古苑鄊县在县东北一十八里 溹水在县西一十五里从龙冈县北来 任水在县东南二十里从南河县界流入   平鄊县东九十里旧三鄊今四鄊本秦钜鹿郡也十三州志曰钜鹿唐虞时大鹿之地尚书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麓则林之大者也尧之禅舜欲使天下皆见之故置诸侯合羣臣与百姓纳之大麓之野然后以天下授之以明已禅公也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钜鹿郡钜亦大称也史记曰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即此地也续汉书钜鹿郡之廮陶县后魏景明中移县于旧城东三十里后自平鄊故城移平鄊以理之至今不改隋开皇三年属洺州十六年改属邢州 沙邱台在县东北二十里皇甫谧帝王世纪纣自朝歌北筑沙邱台多取飞鸟野兽置其中卫灵公卒卜葬沙邱吉穿冡得石椁铭曰不凭其子灵公夺我里子韦曰灵公之为灵也久矣又赵惠文王四年李兑围灵王于沙邱宫采雀鷇食三月而死又十三州志秦王东巡囘死于沙邱 封爵观洺州志云封爵今在平鄊县长老云项羽救赵败秦师于此策勲封爵 浊漳水今俗名栁河在县西南十里 落汉水在县西南十八里古薄津也字讹故为落汉 平河在县东北三十里地理志云平鄊有台即此也 时苖冡在县东北二十里魏畧云苖钜鹿人也晋末移葬于此 废南蛮县左氏传云齐国夏伐晋取蛮其后南徙故加南也汉兴因而县之汉书王子侯表曰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佗为南蛮侯即此地也唐初以其地并入平和县   钜鹿县东一百一十九里元三鄊本唐尧大麓之地禹为大陆之野在汉为南蛮县地晋省南蛮则为任县地后赵为南蛮后至太平真君中省南蛮更为栢仁县地隋图经集记云唐开元六年于此置钜鹿县属赵州遥取汉县钜鹿以名也按汉钜鹿县今平鄊郭是也事具平鄊唐武德元年于此建起州又立白起县二年陷窦建德四年讨平罢州以县属赵州贞观元年于此建邢州 广阿泽一名大陆一曰钜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州在县西北五里尚书曰恒卫既从大陆既作郑康成注云大陆泽在钜鹿北按汉钜鹿县今平鄊尔雅云晋有大陆泽吕氏春秋曰晋之大陆赵之钜鹿是也十三州志云淮南九薮赵有钜鹿今其地即广阿泽也按其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菱莲鱼蟹之充牣其中泽畔又有咸泉煮而成盐百姓资之 铜马祠在县西七里注水经云卫漳水经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光武击铜马于馆陶大破降之贼降者不自安光武令各归营乃轻行其垒因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将悉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故祠取名焉   尧山县东北八十里旧四鄊今三鄊其地本曰栢人春秋时晋邑战国时属赵秦灭赵则属钜鹿郡汉属赵国陈余传曰汉王七年髙祖从平城还过赵赵王敖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壻礼髙祖箕踞骂詈赵相贯髙等谋杀髙祖八年上从东垣过贯髙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厠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栢人曰栢人者迫于人也不宿去十六国春秋云石季龙建武六年分赵郡之栢仁立南蛮县是后魏栢人属南赵郡又改栢仁为栢人隋开皇三年罢钜鹿郡属赵州大业三年改属邢州唐武德四年又属赵州贞观初属邢州天寳元年改为尧山县以唐大麓之地名县焉 干言山在县西五里李公绪赵纪云栢人有干言山诗云出宿于干饮饯于言是此山也 泜水在县西十二里赵州郭与山泜水出其隂溹水出其阳汉书韩信斩陈余于泜水 南蛮古城栢仁故城在县西十二里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所都也栢鄊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二里与赵郡百鄊县东西中分为界城冡记云尧时所置 宣务山一名虚无山在县西北四里髙一千五百五十丈城冡记云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其山西三里出文石五色锦章山上有鳬祠 张耳台在县西北十二里内邱县北五十八里元三鄊李公绪赵志云古邢国地在汉为中邱县属常山郡十三州志云山海经谓西北有山邱在其间故曰中邱赵记云晋于此立中邱郡十六国春秋石季龙改为赵安县后魏省入栢仁县太和十九年于旧城东十九年复置中邱县即今理是也隋践阼改曰内邱开皇三年属赵州大业二年改属邢州 孤山在县西北一十七里其山孤峙天寳六年勅改为内邱山 鹊山亦名龙腾山在县西六十三里地理志云山邱蓬山长谷诸水所出注水经云中邱有蓬鹊之山郡县志昔扁鹊将虢太子游此采药因名之砺水在县西北一十三里源出撄山其水可以砺劔   刀 龙腾山之水在县西七十五里出龙腾山 沙沟水源出鹊山东流经县五里 废青山县在州北五十里本中邱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青山县属邢州以县界青山为名大业二年省县为龙腾府唐武德元年析龙冈内邱两县重置属邢州贞观八年徙于今理至文宗开成四年泽路节度使刘从谏奏废之 黒山一名青山在旧县西二十里列仙传云犊子邺人常在黒防牵一黄犊子来过邺城酤酒阳都女见悦之遂留相奉乃随犊子去俱入山焉都女生而连眉即魏都赋云犊妃连眉者也土地十三州志云黒山之险为逃逋幽薮隋区宇图志云周太祖讳黒獭因改黒山为青山 雷公山耆老传云魏时黒山羣盗张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谓之羖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贼保此山以为名也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九   赵州   赵州赵郡今理平陈县也禹贡冀州之域史记云西为大梁赵之分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即赵之分野周穆王以造父善驭遂封于此按赵之分川曰湾沲镇曰镇山左纳沧海右引并汾南絶邯郸北倚恒岳井陉之险春秋时属晋为鄗邑之地战国时属赵秦并天下此郡即邯郸钜鹿二郡地汉髙帝更立赵国后又分为钜鹿常山二郡后汉又立常山国以钜鹿郡之兼于此置冀州领郡国九理于鄗今郡西南髙邑县是也西晋又为赵国亦置冀州领郡国十三理于今郡西南临城县即古房子城也后魏废国为赵郡属殷州至明帝二年于广阿城置殷州至髙齐又改殷州为赵州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废赵郡之平棘廮陶二县并废钜鹿郡之广阿安国栢仁内邱等四县改置栾州取栢鄊县汉之髙栾故城以名州也仁夀初又改广阿为象城县大业二年废栾城复为赵州以其旧属之地并之仍改旧象城县为大陆县五年又改为赵郡治平棘县髙邑賛皇元氏廮陶栾城大陆栢鄊房子槀城鼓城十一县其年以槀城属防州以鼓城属深州四年改大陆为象城天寳六年改为赵郡乾元元年复为赵州   元领县九 今七   平棘 宁晋 髙邑 栢乡 临城 賛皇 昭庆二县割出   栾城 元氏已上二县入镇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一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八百三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九十里 正东微南至冀州一百六十五里 西逾山至太原府五百六十里 南至邢州一百七十五里 北至镇州一百里东南至冀州隔河相去一百里 西南至邢州一   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镇州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定州三百一十五里   户   唐元户五万一千四百三十   风俗   赵记云女子盛饰冶容习丝竹长袖倾絶诸侯姓氏   赵郡二姓 李 睦   人物   李左车赵之广武君说成安君不从卒及其难韩信师之 吾邱夀王字子贡赵人 耿弇字伯昭钜鹿宋子人率宗族宾客二千人迎汉光武封耿鄊侯前将军睦昶赵郡人也不拘小节年二十丧父鬓须致白与崔浩为莫逆之交 苏味道赵州栾城人拜相 李桥赵州賛皇人与男锡相继为相 李义赵郡房子人 李华赵郡人 唐李栖筠赵郡人御史大夫賛皇公子吉甫相 孙德裕相 李泌赵郡人相 李珏赵郡賛皇人拜相   土产   丝布 絁 帒 石榴   平棘县旧二十鄊今七鄊春秋晋棘蒲邑左氏传云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杜预云晋地名也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兴居反遣棘蒲侯柴武撃之武帝时又有平棘侯薛泽为丞相盖汉初为棘蒲侯后改为平棘也属常山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赵州十六年改属栾州大业二年又属赵州 汶山水经云汶水又东经平棘县南有石桥跨水阔四十步长五十步桥东有两碑 槐水在县北二十五里一名白沟河水经云槐水出黄石山 石柱水经云平棘城南门夹道有两石柱翼路若阙焉 南平棘故城汉县废在今县南 鄗城史记云魏无忌救赵趣孝成王为无忌筑此城至汉初韩信败陈余于此 故栾城在县西北十六里春秋时变武邑 宋子故城汉宋子县也晋书卫恒四体书势云钜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袁术所立师宜官书 冯唐宅唐此郡人汉时皓首为郎一遇汉文遂振大誉 十方垒在县南一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邓隲任尚讨无功而还后遂侵河内赵魏间百姓相惊北军中侯朱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垒六百一十六处此即其一也 李左车墓在县西七里   宁晋县东南三十五里旧二十鄊今五鄊汉杨氏县属钜鹿郡春秋时晋杨氏邑后汉书曰渤海王悝反降为廮陶侯晋省后魏于此置廮遥县属南钜鹿郡隋开皇六年改为廮陶县复汉名大业二年改属赵州唐天寳元年改为宁晋县 杨骏坟在县北十里髙一丈晋太尉武帝之父晋乱无碑有石志存 廮陶故城在县南二十九里   髙邑县西南五十里旧十鄊今五鄊战国时赵房子邑之地史记曰赵敬肃侯救燕燕与中山公战于房惠文王四年城之是也竹书纪年作鲂子汉以为鄗县【注】鄗呼各切○汉书地理志房子县属常山郡光武即位更名髙邑至髙齐天保七年移髙邑于其城北五里今县是也隋开皇三年改属赵州 恒山北岳连亘邑界赤石冈隋图经云髙邑县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兼用濯锦可致鲜洁一名赤石冈是也 光武碑水经云汉帝北巡至髙邑亦光武即位于此有石坛坛有珪头碑即帝所建 房子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本汉房子县也 冯唐墓在县东北二十八里赵人也栢鄊县南六十一里旧二十鄊今四鄊本春秋晋鄗邑之地齐国夏伐晋取鄗杜预注云鄗赵国髙邑县也史记赵灵王二年城之惠文王以为魏公子无忌邑于此置鄗属常山郡后汉光武即位于鄗之南千秋亭五城陌因改曰髙邑县齐天保六年移髙邑县于汉房子县东界今髙邑县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鄗邑县城南十八里置栢鄊县遥取汉栢鄊之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 髙邑故县城在县北二十一里本汉鄗县地汉光武庙一名坛亭即千秋亭也在县北一十四里   光武于此坛登位亭下有赵万安冡   临城县西南一百里旧十八鄊今四鄊本汉赵邑也史记曰赵敬侯救燕与中山公战于房子是也魏都赋曰绵纩房子郦元水经云泜水东出房子城西出白土细滑如膏可用濯锦色夺霜雪光彩鲜洁异于常锦俗以为美谈言房子之纩也抑亦似蜀锦之得濯江吴岁贡其锦以充御府汉于此置房子县属常山郡天宝元年为临城县西南十里古临城为名 泜水山海经曰敦与山泜水出其隂东流注于彭水 百鸭亭水经云泜水东经百鸭亭亭在今县西 古临城在县西南十里因此以为县名 敦与山在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賛皇县西南七十里今三鄊本汉鄗县之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賛皇县以南有賛皇山因以为名賛皇山在县东南二十六里穆天子传云至房子登   賛皇山山上有庙及碑毎有灾旱公私祈请焉 孔子岭图经云赞皇县孔子庙有石室寛博其下石相拒状若檀柱时人谓之三梁九柱之室室内石人象执卷故号曰孔子岭 槐水隋图经云槐水出赞皇山一名渡水亦曰济水去县十里此自别是一济即诗云出宿于济非四渎也水西山半有元石孤峙亭亭若楹垣故世谓之石茎东北水流积成泽泽侧有石上牛迹大小相兼十余非人工可致 泜水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韩信斩陈余处故李左车曰陈余军败于鄗下身死于泜水是此也   昭庆县东南九十里旧十三鄊今三鄊本汉广阿县也属钜鹿郡后魏孝昌二年于广阿县置殷州齐天保二年又改殷州为赵州七年州废县属钜鹿郡自髙邑县移于广阿城即今县也隋仁夀元年改广阿为象城县西有古象城因为名大业末改为大陆县属赵州唐武德四年复改为象城县天寳十三年又改为昭庆县 尧台隋图经云大陆县有尧台髙与县城等今置楼其上世谓尧禅舜处 大陆泽尔雅晋有大陆吕氏春秋云晋之大陆赵之钜鹿按隋图经云大陆大鹿大阿即一泽而异名也汉书云路温舒取蒲于此泽尚书云纳于大麓是此也 古象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左传云舜弟所封之邑汉书地理志云钜鹿有象城县 任敖墓一名七里邱在县西七里髙帝时为御史大夫封广阿侯   祁州   祁州理无极县本无极县地唐景福二年二月于此置祁州从定州节度使王处存之请也仍割无极深泽以属焉   领县二   无极 深泽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三十八里七十步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里 西至西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二十里 东至深州一千二十里 西至镇州七十里 南至古鼓城县三十五里 北至定州八十里 东南至深州束鹿县九十八里 西南至藁城县三十七里 东北至定州义丰县一百里 西南至定州新乐县六十里   户   唐开元二县户一万一百五十九皇朝户主四千四百一十二客一千二十三   风俗   与定州同   土产   与定州同   无极县旧十三鄊今九鄊汉毋极县属中山国今县西无极县故城是也后魏太武省髙齐重置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唐武德四年属防州今藁城县是也贞观元年防州废复入定州万岁通天元年改毋字作无字 故安城在州东南六里水经云安城即魏昌之安鄊也魏志云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为安鄊侯嫡孙象袭爵青龙二年追諡后兄俨为安鄊侯即此城也 故新城在州西二十八里水经日后魏太武帝南巡行营筑亦曰资城 故魏昌城在州东西二十八里水经云李克书曰魏文侯时克为中山相苦陉之吏上计而入多其前克曰苦陉上无山源林麓之饶下无谿谷牛马之息而入多其前是苦我百姓遂执而免之汉光武封大将军杜茂为苦陉侯汉帝北巡改曰汉昌至魏文帝改汉昌为魏昌城 东门故城在州西南三十里后魏天平中东北道大将军扶风郡太守吕征公所筑因而家焉隋饶阳太守汤君绰又居焉今称大宛是也 滹沱河南去县三十里从西南镇州九门县东界便东流经南深泽县南入州山海经云秦戏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水出焉注云滹沱河出鴈门冈城县南武夫山礼云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沱注云恶当为滹语声误也 资河从镇州九门县东北界资河入无极县东南入滹沱河两岸髙阜无堤说文云牛饮山有陉谷立之 侯坊陵在县十三里耆老传云中山靖王七代孙封资廷侯弥子在匈奴有功薨諡曰武侯因葬此号为侯坊陵 前汉司空甄丰坟 前汉司徒甄邯坟 后汉车骑将军甄韵坟 前魏武威太守甄举坟 新室光禄大夫甄阜墓 后魏给事中甄逸坟后汉司徒甄思伯坟 魏中书令甄备坟 魏特进驸马甄像塜 魏骠骑大将军甄□坟 已上并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县西南二十五里唐冯翊太守墓   深泽县东北四十里旧十鄊今四鄊盖汉南深泽县也以涿郡有深泽县故此加南以别之以界内水泽深广名之属中山国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分安平县于滹沱河北重置属定州唐朝因之景福二年祁州 危渡口在县东南三十里范晔汉书光武为赤眉所追南驰至滹沱河导吏还言水深无船左右惧上使王霸前瞻霸恐惊官属乃言可渡比至氷合军既渡尽其氷遂泮因名危渡口 五鹿津口在县南一十五里旧说昔有五鹿引军渡过遂名五鹿口盖滹沱河深不可测有掲衣所济处也 盘蒲泽河北记云深泽县盘蒲泽生萦委传云光武至此遇风雨系马于此后蒲生于此 南深泽城郡国县道记云在县二十五里有南深泽故城以城名言之即是涿郡之属县以去国里数校近即此是中山之属县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   镇州   镇州常山郡今理真定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宿五度周之九州盖并州地也春秋时鲜虞国地左氏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杜预注云中山新市县也战国时属赵即东垣邑也又曰河北本殷之旧都也秦并天下即秦之钜鹿郡地汉髙祖分钜鹿置恒山郡因山为名也吕后封惠帝子义为恒山王文帝废义封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后改曰常山郡张晏注云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改曰常山郡属真定国后汉属常山国魏如晋为常山郡后魏因之后周建德六年于此置恒州领常山郡因旧名也隋初废郡而州存大业初州废复立郡唐髙祖义旗初复置恒山领真定石邑行唐九门滋阳五县州治石邑武德元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徙治所于真定省滋阳又割防州之藁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常山郡乾元元年改为都督府元和十五年避穆宗讳改为镇州梁因唐置为成德军节度使唐同光初改为北都其年复为成德军晋天福七年改为恒州顺德军以安重荣叛命初平故也汉天福十二年复为成德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 今十三   真定 藁城 石邑 获鹿 井陉 平山 灵夀行唐 九门 鼔城   元氏 赵州割出 栾城 赵州割出 束鹿 深州割出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九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九十里 东至定州一百二十四里 南至赵州一百里 西至太原府五百一十六里 北至蔚州四百九十里 南北至定州鼓城县一百九十里 西至太原乐平县屈曲三百二十四里 西北至代州五百四十里 东北至定州五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二千六百九十四皇朝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客一万五百七十   风俗   通典云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汉书曰燕赵之人敢于急难是也冀部天下上国圣贤之薮泽其人刚狠无宾序之礼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塜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游媚富贵又云邯郸北通燕涿土广俗襍大率情急髙气势轻为奸嫁娶送死奢靡不事农商患其剽悍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他郡剧又云仕宦不偶值冀州部言人剽悍   姓氏   中山郡五姓 旻 甄 焦 杨 蔺   人物   乐毅其先乐羊人为魏文侯将封灵夀子孙因家焉毅使子燕委质为臣以为亚卿后奔赵为望诸君李康字萧逺中山人撰运命论入文选   土产   恒山 子罗 孔雀罗 春罗   隋图经真定县棃味为天下最   真定县旧二十一鄊本汉中山国之东垣邑也十三州志云真定本名东垣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髙帝纪曰髙帝十年代相陈豨反十一年豨将赵利守东垣髙祖攻之不下卒骂上奴城降卒骂者斩因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以为真定国后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后燕慕容埀都之后徙卢奴隋开皇三年县属恒州唐朝改为中山县今复为真定 大茂山隋图经云大茂山恒山之异名也山南俗谓之太白山是 蒲泽郦元注水经云滹沱河水又东经常山城北又东南为蒲泽济水有梁焉俗谓之蒲泽口 滋水去县三十里水经云滋水县东又至新市县入滹沲河 新市故城汉立新市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飞彭城隋图经云飞彭城黄岸水经其内 常山大龟晋长沙王封常山至国穿井四尺魏太武出关登常山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都于垒今郡是也 三将宅谓蔺相如防颇李牧皆为赵襄王将今郡宅皆存 故权城即古之防鄊也在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于射犬又北与五校战于真定大破之即此地也 滹沱河在县北一里藁城县东南五十八里元十五鄊本汉旧县属真定国后汉改属钜鹿郡晋省后魏重置髙齐改为髙城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槀城县兼立防州以所管藁城鼓城二县属栾州后州废仍移藁城入废州城今县是也废旧县城在今县西 西垒城古之肥子国白狄别种也汉立西垒城故城在今县西南 滹沱水在县东二十九里   石邑县西南三十里旧十五鄊本战国时中山国之石邑也史记武灵二十一年改中山取石邑县属常山郡故城在今县西北谓之人文城隋开皇三年移定州之石邑县于方夏村置改属恒州 韩信山隋图经云山团俗呼为韩信台又呼为土门口西入井陉即向太原路是也 汶水一名童水注水经云汶水出常山郡即石邑县也 韩信城韩信破赵驻军于此 鹿泉水一名井陉水南去县十里 赵佗墓在县北十三里南越王赵佗真定人僭号南越汉文帝为其先人置守冡昆弟在者存问之佗遂黄屋左纛而称臣   获鹿县东南九十五里旧七鄊本汉石邑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置鹿泉县于此有鹿泉水属并州大业二年省义宁初重置还并州至德二年改名获鹿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封龙山十六国春秋前赵録云王浚遣祁率鲜卑讨石勒战于飞龙山下勒兵大败郦元注水经云汶水东经飞龙山北是井陉口今又名土门赵记云每岁疾风电雹雨东南而行俗传此山神女为东海神儿妻故岁一徃来今祠林尽壊而三石人犹存衣冠全具其北即张耳故墟耳山上有水周四十步俗呼为龙泉 大翮山隋图经云鹿泉县有大翮山昔有二书生得道化为二鹤冲天堕二翮于此山故得名 □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持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后遂呼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姓抱犊而上故以为名 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在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髙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李左车说余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师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臣兵三万人从间道絶其辎重足下深沟髙垒勿与战彼前不得还吾兵絶其后野无可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麾下成安君儒者不从故败 鹿井出井陉口南山下   井陉县西北九十里旧五鄊穆天子传曰天子猎于铏山即此注云燕赵谓山脊为陉本汉县属常山郡史记云秦始皇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即此地井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髙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汉属常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恒州十六年于县置井州大业二年废州复为县唐武德初重立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改为井陉县属恒州今县城当控扼之要也 锦蔓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行背水为阵信曰陷之死地而后生谓此水也   平山县西北八十里旧七鄊本汉蒲吾县北属常山郡后汉于此立房山县魏以来废开皇十六年又置房山县以县西北山为名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义宁元年置房山郡唐武德元年置岳州房山县一四年州废县属恒州至德元年改为平山仍以恒州为平山郡房山隋图经云岭山有王母祠甚灵俗号为王母山   后汉章帝元和三年幸赵祠房山即谓此也在县西北五十里濊水出焉亦谓石臼水又谓之鹿水出行唐东入博陵谓水刁沟一谓之架□水又从此过石潼山南流入滹沱河前慕容隽时房山王母祠前大树自防根下得玉圭璧八十三颗光色精竒隽以为神岳之命遣尚书叚勤以太牢祭之每祀有一虎徃来祠侧性颇驯狎不害于物在县东二十里   灵夀县西南五十里旧一十五鄊本中山国土地十三州志云灵夀中山桓公新都系本又云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夀按中山武公本周之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晋太史余见周王王问之诸侯孰先亡对曰中山之俗以昼为夜滛昏康乐以臣观之中山之君其先亡乎其后魏乐羊为文侯将攻防中山封之灵夀史记赵武灵王以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君尚于肤施是也汉于此置灵夀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废县属井州七年州废属恒州 旧县城在今县西北即古邑城晋移于此今废城尚存 滹沱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石潼山小而峻三面削絶一谓五岳山又为五台之称 五峯在县西北形台观学道者多居之有精即文殊行道之所也又有袈裟水出焉云五台峻峙唯南面粗可跻陟 卫水禹贡曰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水经云卫水出常山灵夀县西东北入于滹沱河 派水经白羊山山之下有白石如羊头角身足粲然逼真从行唐县东过温水入房山界也 牛饮山莬台冈在邑界   行唐县北七十里旧八鄊本赵南行唐邑史记云赵惠文王八年城南行唐秦为真定地汉初割真定地置为县因旧名后汉因之属常山郡后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太和十四年置唐郡于此孝昌四年复行唐县于旧城即今理是也唐长夀二年改为章武县神龙初仍旧为行唐县至大厯三年于此置恒州以界内洹水为名割恒州灵夀定州恒阳二县以焉至九年废洹州县复旧梁开平二年改为章武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永昌县汉复旧名 滋水在县北十六里隋图经云行唐县滋水经其境 鹿水隋图经云行唐县鹿水东入谓之水刁沟经石潼山 仙人岩晋太康地志记云故行唐县西北有仙人岩 滹沲水出州西至忻口而东出房山县界其源自派山下理所湁潗两渠至下博非方舟不济矣 井水经注云行唐城上西南隅有大井若轮水深不测 王山祠水经云行唐城内北门东侧祠后有神女庙前有碑其文曰王山将军故燕冀之神童后为城神圣女者此土华放石神夫人之元女赵武灵王初营斯邑城弥载不立圣女发叹应与人俱遂妃神童潜刋真石百堵皆兴不日而成故祀此神后之灵应不冺焉 夫人城晋太康记曰行唐县北二十里有夫人城即王神女所筑   九门县东三十里旧八鄊本战国时赵邑战国防云本有九室而居赵武灵王改为九门县史记云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九大城是也汉于此置九门县属常山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唐义旗初举于此置九门郡后废以县属恒州 抱犊山隋图经云九门县有抱犊山在新市城西通蔺相如故宅故屈而避之望风台赵武灵王筑以望齐及中山亦曰寒台是也滹沲水在县北四十九里 滋水北去县二十里元氏县本赵公子元之封邑也史记云赵孝成王十一年灭元氏汉于此置元氏县汉书地理志元氏县属常山郡后汉光武北征彭宠隂后从行生明帝于元氏传世章帝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始生堂皆奏乐用新诗复元氏租赋晋书地道志改属赵国其常山郡移理于真定府常山故城汉为郡其废成在今县西 黄石山水经云槐水出黄石山山连邑界赞皇山别阜 飞龙州在县西北五十里   栾城县西十五里元十三鄊本汉关县属常山郡后汉省后魏太和十一年于汉关县故城置栾城县取平棘县旧栾城为名属赵郡隋属栾城又改属赵州唐大厯三年与定州鼓城同恒州 新汲水在县西北二十里   束鹿县旧二十二鄊本汉西梁县地属钜鹿郡按今县南六十里有西梁城尚存又郡国县道记西梁故城一名五梁城城有二重后汉并入扶栁县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安定县属定州十八年置鹿城郡取县束鹿城为名属冀州唐贞观元年改深州至德二年改为束鹿今属镇州 衡漳水在县北十里今名衡水亦名苦水西南自赵州宁晋县界流入 滹沱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大陆泽在县南十里 贯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西南【注】贯音古乱切 鄗县汉邑名废城在县东邬【注】鄗音若尧切   鼓城县东北九十五里旧十二鄊本春秋鼓子之国盖白狄别种也汉下曲阳县之地春秋左氏传曰晋荀呉围鼓杜预注云钜鹿下曲阳县有鼓聚是也十三州志云中山有上曲阳故此加下隋开皇六年分藁城地于下曲阳故城东五里置昔阳县属定州即今县是也十年改属防州十八年改昔阳县为鼓城盖取古鼓国以为名唐贞观元年废防州改属定州大厯三年又与赵州栾城县同割以恒州 雷源中山记雷河沟水源出鼓城县 临平故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南 下曲阳城亦汉废县城今在县西 滹沱水在县北十三里 魏収墓在县北七里 后汉京观在县北七里后汉皇甫嵩攻黄巾贼张角弟宝于下曲阳斩首十余万筑为京观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一   定州   定州博陵郡今理安喜郡禹贡冀州之域虞舜肇十有二州盖并州之域周之九州亦并州之域不改帝尧始封唐之地春秋为白狄之地战国时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亦属晋卒为赵所并焉战国策云常荘谈谓赵襄子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君何不请公子倾封中山是中山复立也俄而中山武公之后复立与国并称王五叶专行仁义贵儒学贱壮士不教人战赵武灵王袭而灭之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卒为赵并矣秦并天下为赵郡钜鹿二郡之地按张擢中山记云郡理中山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汉靖王受封始移郡出山居卢奴按隋图经云中山城在今唐昌县东北三十一里中山故城是也至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魏晋不改后燕慕容垂都之仍置尹焉十六国春秋慕容垂燕元二年十二月垂定都中山以右司马封衡为中山尹至慕容实为后魏所陷魏于此又置安州至道武末改为定州以定安天下为名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废郡为州大业三年改博陵郡九年改为髙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移置定州领安喜义丰北平深泽毋极唐昌新乐恒阳行唐望都等十县置总管府领定恒井满亷五州六年改为大总管府管定洺相慈黎冀深蠡沧瀛魏贝景博赵宗观亷恒升邢峦德卫满幽易燕檀平营等三十二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定恒井满赵濓栾蠡等八州贞观元年以废防州之鼓城来属五年废都督府十七年以废深州之安平来属先天二年以安平还深州天宝元年改为博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定州大厯三年以鼓城恒州曲阳县洹州九年废洹州曲阳复来属贞元十三年复为大都督府十四年废府依旧为定州按北齐鼓城王浟为定州刺史有善绩人吏送别悲号满路有父老数百具馔饯浟浟不能违其意各食一口以领之皇朝为定武军节度   元领县十一 今八   安喜 蒲隂 唐县 陉邑 北平 望都 新乐曲阳   三县割出   毋极入祁州 深泽入祁州 博雅建宁边军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八十五里 东至瀛州二百八里 南至赵州三百一十七里 西南取藁城县至赵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镇州一百二十四里 北至蔚州四百九十里 东南至深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南至镇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北至镇州行唐县七十三里 东北至莫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五千四百六十皇朝户主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客一千八百九十四   风俗   与镇州同   人物   刘琨字越石为太尉 张忠中山人苻坚征之不仕殁于西岳諡曰安道先生 李百药安平人 崔元暐安平人诛张易之封博陵郡王 崔宁安平人检校司空 郭正一定州人相则天   土产   两窠纹绫 槾藜 罗绮贡 恒山 人参 磁器   安喜县旧十八鄊今十鄊古中山鲜虞地史记云鲜虞白狄之种最大国在汉为卢奴县属中山国按县界有黒水故池深而不流俗谓黒水曰卢不流曰奴因为邑名蜀志先主尝为安喜尉即此邑也后燕慕容垂都中山因改卢奴为弗违县属中山郡后魏平燕改弗违复为卢奴县髙齐文宣帝改卢奴复为安喜县隋文帝改安喜为鲜卢县唐武德四年复为安喜县舆地志云卢奴城北临滱水南面河杜预谓管仲城是也 水亦名唐河在县北八里西北自唐县界流入水经云滱水又东经京邱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灵王陵次下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又东经白土北即靖王子康王陵又东至乐羊城 长星川在县西八里今名七里沟水经云长星水东南经卢奴城南 天井泽在县东南四十七里周六十二里水经注泒水厯天井泽南水流所播为泽俗名天井淀 中山故城水经黒山东北有汉中山王城中有钓台戏马观尚存遗址中山者城内有小山侧而欲上若委粟焉城因号中山 前王陵按隋图经云中有赵惠文王陵汉中山懐王陵简王哀王顺王夷王等数陵也 安喜故城在县东三十里本汉安险县后汉改为安喜蜀先主尝为尉 太妃殿汉成帝冯昭仪子中山王就国乃起此殿为太妃蒲隂县东六十里旧十鄊今八鄊本汉安国县之地属中山国魏志后妃传曰明帝追封后父毛嘉为安国侯隋开皇六年自鄢陵城移安国县于郑德堡属定州今县是也其年仍改安国县为义丰县唐神功元年改为立节县神龙初复为丰义县皇朝改为蒲隂县 唐河在县北五里隋图经云唐河即滱河是苻秦建元元年髙岸崩頺若城角下有大积水交横如梁柱莫知所来派水在县西二十五里 解滨故城在县东北九里本   汉解渎亭灵帝袭爵解渎侯帝崩无子窦武定册迎立即灵帝也 长淋沟今名木刁沟在县南三十三里唐县西北五十里旧十八鄊今十鄊本尧为唐侯国于此至春秋为鲜虞邑汉为唐邑地应劭地理记云中山城西北四十里有左人亭鲜虞故地按左人亭即今县城是按地理志属中山国高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定州又九州要记唐县本白狄种最为夷狄大国梁开平三年改为中山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博陵县汉初复旧 孤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望都山也皇甫谧帝王记云望都山尧母庆都之所居张晏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在南每登尧山见庆都山是此鹿灵岩仙人岩皆邑山之名也 八度故关在县西北二十里有水屈曲八度流水之上置关因名之盖汉戍也 鸿山关今名鸿城郦元注水经云滱水东流入鸿山俗谓其处为鸿头即晋地道记所谓鸿上关是也按九州要记云中山有鸿山关者昔项羽于此山见羣鸿乃誓众曰我当南面则中其一引满射之莫有中者乃折弓投地而去时知项羽终不能济 鸿郎城九州记云鸿城俗呼为鸿郎城帝尧时丹朱所居即此城也灵井隋图经云唐县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   赵母井昔云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醖后以石盖之人不敢开齐刺史博陵王济欲开之即有云雾惧不敢开唐池水经云唐水所积俗谓之莲荷陂亦曰莲堰   寡妇故城在县北九里后汉贾复追铜马五幡贼于此筑城后人语讹传呼寡妇 倒马故关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滱水东经倒马关山路险峭马为之倒因名汉置关戍于此   陉邑县南五十里旧十一鄊今六乡本七国时中山国之苦陉邑汉苦陉县也史记李克为中山相苦陉之吏上计入多于前李克曰苦陉上无山林之饶下无薮泽牛马之息而入多于前是扰乱吾人也于是免之汉属中山国后汉章帝改苦陉为汉昌魏文帝改曰魏昌隋文仍于其城置隋昌县属定州唐武德四年改为唐昌天宝元年改为陉邑县 灵沼滋泊皆邑之洿泽民有蒲鱼之利焉 石臼河 故关邑城汉为关邑县属中山后废故城在今县西南 防颇台在县西南十九里慕容恪与冉闵战于魏昌防颇台闵大败即此地 木刁沟在县南一里   北平县东北八十里旧十一乡今六鄊本秦曲逆县之地属中山国隋图经云汉髙祖北征还至此大防酒酣叹曰吾周行天下多矣唯见此地与洛阳因封陈平于此十三州志云后汉章帝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改为蒲隂县后魏孝昌中于今县东北二十里北平城置北平郡割中山国之蒲隂望都北平三县置之髙齐省北平郡及蒲隂县以博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属定州唐万嵗通天二年契丹攻围七旬不下勅改为狥忠县神龙元年复为北平后唐长兴三年改为燕平县今复为北平 蒲阳山汉书地理志云曲逆县有蒲阳山蒲水所出谓此也兼汉有蒲隂故城在今县西北四十里 濡水县西五里 安阳故城关县西北二十五里望都县东北五十里旧十三鄊今四鄊本县旧县属中山国尧始受封于此张晏注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望都为名今邑有尧祠并后汉光武祠甚灵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又置 唐水县西南四十二里 都山一名豆山尧母望之故有望都之号伊祁山尧住此山后因作姓 倒马关在邑界 中   人亭即今县是也 桞宿城在县东四十二里汉宣帝母王夫人微时与父母别处本汉桞宿侯国汉书王子侯表曰元翔元年三月癸酉封中山靖王子盖为桞宿侯是此 张行成坟唐左仆射 刘伯威坟汉太尉已上二坟在邑界 阳城淀在县东南七里周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 尧祠在县南四十里   新乐县西南五十里旧八鄊今五鄊本春秋鲜虞国汉为新市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新乐县属定州取新乐故城为名也新乐者汉成帝时中山孝王母马昭仪随王就国王为建宫于乐里在西鄊呼为西乐城时人讹呼西为新故为新乐 义台县西南十三里后燕余曰慕容麟与道武战于义台燕师败绩 黄山隋图经云新乐县黄山有细耎白石可为器物土人攻之 长淋沟在县东南二十四里亦呼为水刁沟 防颇墓在界   曲阳县西北二十里旧十三鄊今六鄊本上曲阳县也属常山郡后汉属中山国髙齐天保七年除上字但为曲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六年改曲阳为石邑县其年移石邑于井陉县属恒州七年于此置恒阳县定州在恒山之阳唐改为曲阳县避庙讳 北岳恒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孔安国注云二山连延至碣石也尔雅恒山为北岳郭璞注今常山也避文帝讳改为常山也周礼正北曰并山其山镇曰恒山郑注恒山在上曲阳县春秋元命苞昴毕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其山有祠曰安天王按山记云髙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三千里上有大元之神泉神草十九种道者服之神仙太史公北岳有五名一曰兰台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台四曰紫防宫五曰太乙宫或曰大茂山山北四百余里号飞狐之口有卒然孙吴以喻兵势 鸣石溪水侧有石若扣之即鸣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二   冀州 深州   冀州信都郡今理信都县禹贡九州之一毕昴之间为天街昴星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两河之间曰冀州夏书禹导河自大伾山北过绛水至于大陆按地志绛水南自清河郡经东武城县界入当郡南宫县界又东北入信都县界水经注云洚故渎又东北经羣阳亭北入信都城东散入泽渚按羣阳亭在今郡理东南三十五里今郡乃汉信都国城则郡理东入兖州之域西入冀州之域明此是二州之地春秋时为晋东阳地三家分晋因属赵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属钜鹿汉书髙帝六年分钜鹿立清河信都常山等郡寻改信都为国至景帝二年改广川国立王子彭祖为王四年彭祖徙封赵中山王二年封皇子为越王齐有罪国除数月武帝立齐子去为王去有罪徙上庸四岁后宣帝立去兄文为王文子海阳有罪徙房陵元帝建昭三年改为信都国封王子兴为王后兴徙中山王哀帝二年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领十七县理信都后汉初复为郡按后汉书云王郎僭号河北悉应光武自蓟南行有白头翁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光武至信都而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即今州也光武遂改为长安国永平十五年更名乐成国以封皇子党为王传国四世絶延光元年又更名安平国以封河间孝王开子德为王以续嗣至中平元年有罪国除汉末兼治置冀州领郡国而理于此魏黄初中冀州刺史自邺徙理信都至晋太始元年封皇叔祖父子为安平王太康又改为长乐国立孚曾孙祐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观津三县为武邑国以封南宫王承为武邑王惠帝时承薨无后省还长乐西晋末石赵自信都徙理襄国至季龙州徙于邺慕容隽平冉闵冀州又徙理信都苻坚克慕容暐州又徙理于邺后慕容垂据中山复移冀州于信都故垂都之后魏平慕容氏复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开皇三年郡废而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为信都郡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复改置冀州镇信都衡水武邑枣强南宫堂阳下博武强八县六年置总管府移治所于下博管冀贝深宗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移州治于信都又以下博武强二县属深州十七年以废深州之下博武强鹿城废观州之阜城来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都督府咸亨三年复旧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强鹿城三县属深州开元二年复以下博武强还冀州天宝元年改为信都郡乾元元年复为冀州后汉皇甫嵩李义贞为冀州牧平黄巾贼有功后嵩奏请冀州一年田租以服饥人帝从之百姓歌之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元领县十   信都 南宫 阜城 武邑 堂阳 枣强   衡水 蓚县 德州割到   二县割出   武强 下博 俱入深州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里 南北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   西南取相州路至东京七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取相州至长安一千九百二十里 东至德州二百一十五里 南至贝州一百三十里 正西微北至赵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瀛州二百四十里 东至博州三百里 西北至邢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博州三百里 东北至沧州三百三十里   戸   唐开元戸九万四千一百二十皇朝戸主一万八千六百三十五客三千七百一十二   风俗   虞植冀州风土记云黄帝以前未可备闻唐虞以来冀州乃圣贤之渊薮帝王之田地又张彦真记云前有唐虞之化后有孔圣之风又十三州志云冀州之地葢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语曰仕宦不偶值冀部其人刚狠浅于恩义无宾序之礼怀居悭啬古语云幽冀之人钝如椎亦履山之险为逋逃之藂又许慎説文云冀州北郡以月朝作饮食为膢腊祭也又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是也   姓氏   高阳郡五姓 许 纪 夏 伏 公孙   渤海郡三姓 吴 高 欧阳   人物   窦婴 董仲舒 后魏有马八龙 张载武邑人唐孔颖达冀州衡水人为散骑常侍 高士廉渤海蓚县人   土产   绢贡 绵贡 草履子   信都县旧三十乡今八乡本汉旧县也属信都国又续汉书郡国志信都县属安平国后汉又属长乐郡隋开皇六年又于州置长乐县大业二年省信都县入长安十二年又改长乐为信都县郡国县道记云信都城内有曹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颂德碑青龙三年立又有后魏刺史崔藏李平封隆之四碑文皆冠絶 胡蝗晋阳秋曰司冀青雍州蝗属茅草至尽石勒与蝗竞取民禾河北百姓谓之胡蝗 歴山舜耕歴山是此 衡水亦曰长芦水即浊漳之下流也按信都记云衡水有表潬渡歴下博城北而迤逦东北注谓之九争曲水味咸苦俗称苦河亦谓之黄漳河 浊漳水在州西北六十里亦谓之白沟 绛水禹贡谓导河北过洚水即此今谓之枯绛渠西南自南宫县界流入又云绛水枯渎在州东南二十里 博水源出中山望都南入下博县界因为名 杨污泽尔雅谓秦有杨洿 长泸枯沟在州西二里 故昌城汉为县在今郡西北五十里属信阳后汉省故城在焉扶柳故城亦汉为县后汉属安平国后魏省故城在今县西三十里后汉刘植迎世祖于此辟阳故城在今县东南三十五里汉为县后汉省   故桃城汉为县在今县西北四十五里后汉省今县城存 故泽城西晋末刘石之乱人相率共筑此城于栁泽畔 合阳城汉县高帝时以代王喜弃国降为合阳侯宣帝又封梁喜为侯王莽改曰宜乡后汉并省入扶柳旧地理志书并失所在葢在今郡东界 三张宅晋文士张协兄弟三人喜属文皆郡人也语曰二陆入洛三张减价 窦冢隋图经云观津东南三里青冢高三十余丈周回千步汉文帝窦后父青少遭秦乱隠身渔钓坠泉死景帝即位太后于坠泉所起大坟号曰窦氏青山在观津城南 煑枣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汉侯国城六国于此煑枣油后魏及齐以故事每煑枣油于此城   南宫县西南二十六里旧二十七乡今四乡本汉旧县汉书曰高后元年封张敖子偃为南宫侯即此邑也地理志南宫属信都国隋图经光武自蓟南驰至南宫界遇大雨引车入道傍客舍冯异抱薪邓禹燃火对灶燎衣而去即此地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六年复置洚水枯渎在县东南六里南自清河郡经缭县城流入邑界 缭县汉为县在今县东南二十六里故城存后汉省有洚水枯渎经此城北   阜城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旧二十七乡今四乡本汉旧城也属渤海郡故城在今县东二十二里阜城故城是后汉属安平国晋书地道记云故阜邑为阜城高齐天保七年自故城移于今理隋开皇九年改属观州大业二年复属冀州唐武德四年又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又冀州 弓高城在县南二十七里隋图经云弓高城汉封韩頺当为侯国崔浩曰韩増为頟侯今城中有龙頟村即此晋省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沧州故蒲领县汉县在今县北三里蒲领故城是后汉省   并蓚按水经云今沧州鲁城县北六十里漳河西岸又有一蒲领人流寓于彼遂立此城后汉既以蒲领并蓚今阜城北蒲领故城与蓚相近足明鲁城西界蒲领非汉县也 苻融垒在县东北二十四里 沙邱即宅阳城一名西宅 华阳亭即嵇康学琴于此   武邑县东北九十里旧十九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属信都国汉属安平国晋太康十年于此置武邑郡后魏皇始三年移郡武强高齐天保中省武邑隋开皇六年复置 洚水九州记云武邑县洚水西南自衡县界而东经县城西过 衡漳河在县北三十二里 观津丘在县东南二十七里 东昌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八里汉为县后汉末省 观津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古隄尚存即六国赵邑也赵孝成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又汉为县景帝母窦太后观津人也高齐天保七年省 武强河在县北三十二里   堂阳县西六十五里旧十七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汉书汉高祖封孙赤为堂阳侯即此地属钜鹿郡应劭曰县在堂之阳按长芦水亦谓之堂水县名堂阳葢取此也后汉属安平国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冀州晋改为蒲泽唐复旧名 尧台郡国志云信都堂阳九门城有古台二所并号为尧台 长芦水在县南二百步   枣强县东南六十八里旧二十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武帝封广川子晏为侯即此汉书地理志属清河郡按县道记云今枣强东北十八里有广川王故城慕容垂于此置广川郡后魏孝文太和十一年废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广川县因移枣强县理此城属长乐郡隋开皇二年又自故城移枣强于今理 县外城即羌酋姚弋仲之故垒也 棘津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左传曰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史记曰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卖食棘津今故城东北百步有后汉黄门谯敏碑其文相传为蔡伯喈撰也 高隄今县东北三十六里有高隄故城一名雍氏郭城汉为县后汉省 平隄汉宣帝封河间献王招为侯后汉省旧地理志并失其所在葢在今县东北高堤城侧近以界内多古堤因以为名枯漳河在今县东南又东流入蓨县界 广川故城   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古台隋图经云城北一古台俗传为太公卖浆台 故枣强城汉为邑理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五里后汉省魏复置高齐天保七年自故城移枣强县于今县东北十八里广川城置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 复阳故城汉县在今县西南十八里故城是也高帝封陈胥为侯即此后汉省 莎隄汉为县后汉省旧城地理书并失所在按郡国县道记云今在贝冀德三州之界即枣强地也   衡水县西北四十五里旧十八乡今三乡本汉桃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衡水县在长芦河西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县名 长芦水在县南百步 蔺相如台在县东北十二里   蓚县东北七十里旧二十乡今四乡本汉修县即条国文帝封周亚夫为条侯蓚县属信都国后汉属渤海郡晋改蓚为条开皇三年废渤海郡属冀州五年改条县为修县属观州唐武德亦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州改德州今属冀州 九成在县西有邸阁城内有晋蓚今有鲁国孔翊清德碑存 马颊河经邑界   深州   深州饶阳郡今理陆泽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毕宿战国时属魏七国时为赵地秦并天下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饶阳地属涿郡后汉属安平国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为博陵郡北齐亦同隋开皇十六年废郡于饶阳县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州为名大业二年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间二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于河间郡之饶阳县置深州领安平饶阳芜蒌三县初治安平其年移理饶阳贞观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强下博来属定州鹿城下博武强属冀州先天元年复割安平鹿城饶阳置深州仍分置陆泽天寳元年改深州为饶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深州   元领县五 今六   陆泽 饶阳 安平 下博冀州割到 武强冀州割到 乐寿冀州割到   二县割出   鹿城入镇州 博野入定州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九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三十里西南取赵州路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东至沧州   三百一十五里 南至魏州五百里 西至镇州一百八十五里 北至易州三百里 东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定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北至瀛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镇州一百五十里戸   唐开元戸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一皇朝户主一万五千四百八十八客五千八百七十二   风俗   与冀州同   人物   唐魏知古深州陆泽人为相   土产   布 绢贡 石榴   陆泽县旧十七乡今五乡本汉广河县地隋仁寿中象城县地唐开元中自象城析置以大陆泽为名贞元中以饶阳立深州至长庆以后移深州理于是邑 大陆泽禹贡谓大陆既作也   饶阳县东北三十里旧三十乡本汉旧县也属涿郡应劭注云在饶河之阳为名今有古城在今县东北二十里饶阳故城是也齐文宣天保五年移于今理按饶阳县即后魏虏渠口置虏口镇于此后为县深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十六年属饶州 枯白马渠在县南一名黄河今名白马沟上承滹沱河东流入下博界故注水经云滹沱又东自马渠出李公渚赵记云此白马渠魏白马王彪所凿俗谓之黄河又通典州郡志滹沱河旧在县南即光武所渡处魏武帝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所以今在县北后刺史杨贝改为清宁河也毛苌宅注诗为河间博士是邑人今有宅存 博陵   故城 饶阳故城皆汉邑名废城在县界 虏口镇今理也自石赵苻秦后魏并为博陵郡理于此 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入派水以运粮因筑此城葢滹沱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后魏道武皇治二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城也 芜蒌亭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光武曰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 芜蒌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隋县地葢因东北芜蒌亭为名   安平县西北五十三里旧十六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涿郡汉书曰高帝六年封鄂千秋为安平侯后属博陵郡今城北面有台俗谓之神女楼自晋及高齐博陵郡并理此隋开皇十六年又于此置深州大业三年省州以县还涿郡唐武德四年又置深州以县属深州州废割属定州至先天元年又置州县仍属焉 谷邱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五里汉为县后汉省 今名礓石河西自定州义丰县界流入滹沱河在县南二十三里武强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旧四十乡今六乡古城隧城即六国时为赵邑故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是汉为武强县属河间国后汉属安平国晋属长乐国后魏属武邑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又按郡国县道记武强故县在今县西南二十五里汉为侯国今县即西晋于其城置武强县因古城以名之高城移于今理有衡漳河在今县南五里其城即后魏武邑县郡城道武皇治二年筑武隧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一里赵破秦将扈辄于武   隧斩首十万即此地也 武强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汉书严不识以击黥布功封武强侯后汉王梁亦为武强侯 武强泉即担生蛇所陷之县   下博县北一百里旧二十二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信都国应劭注云太山有博县此故言下也王莽改曰闰博亦谓在博水之下故名耳后汉书云光武曾迷于下博是故县在今县南二十里后魏移县于衡水北即去今县二十里俗谓之故城县后周建德六年又移于今理按县道记云下博今理郡后汉祭遵垒北枕衡漳水是焉 白马故沟隋图经云魏白马王彪凿武强渊邑人有遇有一蛇疑其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内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因沦为河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治东北半里许落水渊水又东南结为湖县沦之处令之子东奔又陷于此故谓之郎君渊 平泽河在县北界即后汉王霸言光武氷合之所今号为危渡 世祖庙汉世祖自蓟北行至此见一白头翁云信都为长安守是此处今有庙存   乐寿县东北【阙】  里旧五十乡今四乡本汉乐成县也属河间国故在今县东南十六里是汉理所城内有河间献王殿余址尚存续汉书郡国志云后汉桓帝改为乐陵县帝追尊祖父河间王开为孝穆皇帝以为邑奉山陵故加陵曹魏文改为乐城县后魏太和十一年自魏郡移河间郡及县西南一里乐寿亭故城其年郡又移理武桓城今河间县是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瀛州十八年改为广城县仁寿元年又改为乐寿县又取其理城为名大业十三年自乐寿亭故城移于今理 房渊九州记云乐寿县有房渊方三百里石勒之建安二年水忽变为赤燕慕容隽二年水忽生盐如印形其渊一日再长再减不失其度居近者时见龙狗之状傍边戏叶落于渊者辄有羣燕衔出 故阿武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北三十九里后汉省 故中水城汉县也在今县西北三十里高祖封功臣吕马童为中水侯即此地也居两河之间故曰中水又郡国县道记云其城南枕滹沱北背高河高齐天寳七年省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三   德州   德州平原郡今理安德县禹贡兖州之域星分危宿十一度春秋及战国并属齐地秦灭齐置齐郡汉高帝分齐郡置平原郡领县十九理平原后汉又为国殇帝延平元年以封和帝子胜为王子德嗣无子安帝永宁元年立河间孝王子翼为平原王奉胜祀顺帝永建五年贬翼为蠡吾侯桓帝建和二年封其弟顾为平原王至献帝时国除曹魏黄初三年又为国封皇子叡为平原王七年叡入为皇太子晋武太始元年亦为国封叔父干为平原王后魏又改为郡郡仍移平原理今聊城界旧城文帝太和中于今州东南三十里安德故城置安德郡平原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平原属冀州九年于今安德复置德州平原复属德州大业三年罢州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州领安德般平原长河将陵平昌六县其年置总管府管博德棣观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割沧州之滴河厌次来属十七年废般县以滴河厌次二县属棣州又以废观州之蓚县安陵来属天寳元年改为平原郡乾元元年复为德州   元领县十 今五   安德 平原 安陵 将陵 德平   一县割出   蓚县入冀州   二县废   长河并入将陵 归化为镇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五里 南北二百一十九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九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东至棣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博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冀州二百一十五里 正北微东至沧州二百四十里 正南微东渡河至齐州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至贝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冀州三百三十里   戸   唐开元戸六万一千七百七十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三百五十六客三千五百六十八   风俗   与冀州同   姓氏   平原县六姓 师 雍 芮 义 华 东方人物   东方朔平原厌次人 祢衡平原人 管辂平原人刘峻字孝标平原人着辨命论 王刋 高翊皆   平原人   土产   贡绫 蛇牀子 赋绵绢   安德县旧二十八乡今【阙】乡本汉安德县也属平原郡后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废郡属冀州九年改德州 黄河南去县八十里 滴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鬲津枯河在县南七十里禹贡兖州九河既道鬲津即九河之一自鬲津至徒骇二百余里今河虽移不离此城也 马颊河在县南五十里 鹿角故关在县东七十五里 故鬲城郡国县道记古鬲国郾如咎陶之后汉为县高齐天保七年并入德安废城在今县西北东方朔祠在县东四十里系祀典唐大厯中刺史颜真卿重镌夏侯湛赞碑见存   平原县西南四十六里旧十八乡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九年改德州王莽枯河北流经汉平原郡故城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故鄃城在县西汉初属清河郡又置灵县寻并为鄃封马武为侯即此地后魏省鄃今故城存 驲幕故城汉县在今县西北二十里故城是也高齐省入平原县按郡国志云殷至祖乙时置驲于此 管辂祠在县西南一里   德平县东北八十里旧二十三乡本汉平昌县属平原郡故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即汉理所后改为西平昌后魏永熈二年又除西字移于今县东南废平昌县高齐天保七年又移于今理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属德州今为德平县 马颊河在今县南十里唐久视元年开决又名新河 故般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北二十五里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又置般县于今平昌县西南三十里汉平昌城内贞观十年被水漂毁又移于汉平昌城东北十四里今县西南六十里筑城以置百姓十七年废 重平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汉为县后汉省今有故城存魏宣武帝大明三年复置天寳七年省并入平昌县   将陵县北五十里旧八乡今【阙】乡本汉安德县地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将陵县取安德县界故将县为名属德州 鬲津枯河在县北二十里 王莽枯河县东十里 废长河县在州西北五十里旧十五乡本汉广川县也属信都国后汉清河国魏封裴秀广川侯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九年改德州仁寿元年改广川县为长河县今并将陵 漳河水自贝州漳南县界流入西去县二十五里 永济渠在县西十里 张公故关在县东南七十里   安陵县西北一百里旧二十三乡本汉蓚县地属渤海郡汉立安陵县旧地理书但云蓚县并失安县理所今县东七里晋所置东安陵县城即汉安县旧理也后魏省东字今微有遗址高齐天保七年省开皇六年又分东光县于今县东二十里新郭城再置今安陵故县是也大业二年废唐武德四年复立贞观十七年废观州与蓚县同德州永隆二年移于桓杜桥即今理 福城唐元和三年横海军节度使郑权奏德州安德县渡黄河南隣齐州临邑县有灌家口草市者顷成德军于市北十里筑城名为福城縁隔黄河与齐州临邑县对岸又居安德平原平昌三县疆界地阔远易动难安请于此置县以归化为名诏从之今废为镇   棣州   棣州安平郡今理厌次县禹贡兖州之域郡国志本青州界星分危宿四度春秋时属齐赐太公履北至于无棣是也秦并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汉为平原郡安乐国地晋又为乐安乐陵二国之地宋并乐安为乐陵后魏又分乐陵为二郡隋开皇中于郡理置厌次县属渤海郡又于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州废县沧州仍自饶安县移沧州于阳信县为理唐武德四年置棣州领阳信乐陵滴河厌次四县治阳信八年并入沧州贞观十七年复置棣州于乐陵县领厌次滴河阳信三县又割淄州之蒲台隶焉而乐陵属沧州天寳元年改为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棣州   元领县五 今三   厌次 滴河 阳信   二县割出   蒲台 渤海以上二县入濵州   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九里 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二百九十里 东至滨州八十里 西至德州二百里 南至淄州一百八十里 东至沧州二百七十里 东南至青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齐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滨州渤海县界四十里 西北至沧州二百三里   戸   唐开元戸二万五千五百四十五皇朝戸主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五客四万四百九十三   风俗   与沧州同   人物   任昉乐安人与沈约为一代词宗   土产   贡绢 地出丝蚕   厌次县旧二十乡今四乡本汉富平县也属平原郡后汉明帝更名厌次则厌次前已废矣相传秦皇东游厌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为名曹魏乐陵国晋乐陵郡理于此太始元年封石苞为公后魏又徙厌次理马颊岭城即今阳信县东马岭城也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七年于此复置属沧州唐武德四年属棣州 邵城郡国志云后为厌次城是也有东方朔冢存即晋邵纉屯兵此城石虎擒之因名邵平城后即单呼 黄河在县南三里 滴河在县西十里 通海故闗在县西十里   滴河县西南六十里旧十乡今三乡本汉朸县也属平原郡后汉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朸故城置滴河县以县南滴河为名属沧州改属棣州唐贞观元年改德州十七年还棣州 马颊枯河在县北二十里 滴河在县北十五里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溢为害河隄都尉许商凿北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后人加水焉按水经云商河水从县界流迳富平故城北分为二东水谓之长聚沟北水为百泊渎东北俱注于海 黄河在县南十八里   阳信县北六十里旧十四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渤海郡县在河曲之中魏属乐陵国晋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此后魏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十七年于阳信置棣州唐武德六年省州以县属沧州后唐同光三年割属棣州 瑗城汉县故城在今县东北五里一名运城后汉废城存 富平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富平故城是也今名邵城按十六国春秋云内黄人邵缵自号冀州刺史屯富平城为石季龙所擒即此城也城中有铁柱兼有神祠 千乘博川皆汉之县名有废城俱在邑界 钩盘河在县北四十里即九河之一也   滨州   滨州今理渤海县本瞻国军周显德三年三月升为州仍割棣州之渤海蒲台两县属焉   今领县二   渤海 蒲台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一百二十一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九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三百八十里东至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棣州界四十里 南至淄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沧州界八十里 东南至青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阙】州八十里 东北至沧州界七十里 西北至沧州界二百六十里戸   旧戸载棣州籍皇朝管户主九千一百八十五风俗   同棣州   人物无   土产   同棣州   渤海县旧十乡今九乡本汉蒲台县地唐垂拱四年分置渤海县以在渤海之滨为名天寳五年以地土咸卤自旧县西移四十里就李丘村置即今理 大海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旧黄河在县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后河水道移今枯   蒲台县东南五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湿沃县属千乘国续汉书志无湿沃县宋复置湿沃县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改为蒲台县取县北蒲台为名隋末废唐武德四年重置八年改属淄州贞观十七年置棣州割蒲台属焉 古蒲台在县北四十里秦始皇筑之以望海祀蓬莱宫乃于台上蟠蒲系马蒲生萦委若有系状东去海二十五里此台割入渤海县界今县因此为名 黄河西南去县七十里 大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呼为鬬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荡故名今淀上有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煑盐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四   沧州   沧州景城郡今理清河县禹贡冀州兖州二州之域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导孔注云河水分为九道在此州界虞舜及周为幽州之域春秋时属齐鲁七国时燕齐二国之境又为燕赵齐三国之域秦并天下以齐地置齐郡以赵地置钜鹿郡燕置上谷郡为三郡之地汉高帝五年又分三郡之地置渤海郡理浮阳后汉郡移理南皮曹魏不改晋武帝太始元年封安平王孚子辅为渤海王宋文帝元嘉中改置乐陵郡孝武以其地广分其地又置渤海郡后魏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太安四年郡移理今县东城寻又省复为渤海郡至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取沧水郡为名领浮阳乐陵安德三郡理饶安即今饶安县东千童故城是也其浮阳郡理今浮阳县高齐及后周渤海郡犹理东光浮阳郡犹理浮阳隋初三郡皆废为县以元渤海所领县属冀州以浮阳所领县属沧州又以废乐陵郡之属县竝属沧州十六年于长芦县置景州于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景棣二州元属县属沧州仍自饶安移州理于阳信县三年罢州为渤海郡仍理阳信十二年为贼所逼郡因徙理清池唐武德元年改为沧州领清池饶安无棣三县治清池其年移治饶安四年窦建德分饶安置鬲津县五年以清池属东盐州六年以观州胡苏县来属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厌次阳信乐陵四县来属贞观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废景州之长芦南皮鲁城三县废东盐州之盐山清池二县并来属又以滴河厌次二县属德州以胡苏属观州仍移州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乐陵省无棣县入阳信八年复置无棣县十七年以观州之弓高东光胡苏来属割阳信属棣州天寳元年改为景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沧州旧为横海军节度唐末改为义昌军梁干化二年改为顺化军后唐复为横海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七   清池 饶安 盐山 乐陵 南皮景州割到无棣 临津景州割到   二县废   长芦并入清池 干符并入清池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二里 南北三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二百二十里 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 正南微西至德州二百四十里正西微北至瀛州二百里 北至干宁军九百一十里 北至幽州五百七十五里 东南至棣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冀州二百九十里 西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 东北至海口二百五十里 又至平州五百里   戸   唐开元戸十二万四千四十二皇朝戸主二万二千三百七十五客二万七千三百一十五   风俗   沧州古渤海之地属赵分居多汉书渤海赵之分野赵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冡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十三州志云渤海风俗鸷戾髙气尚力轻为奸凶   人物   茅焦説秦始皇迎母齐人 汉有隽不疑 鲍宣晋有石苞 刁协 刁雍 唐袁恕已沧州东光县人诛张易之封为南阳郡王 贾耽南皮人拜相着贞元十道録   土产   盐 绢 五色栁箱 蜃蛤 棉 绫 水葱蓆细文苇簟 糖蠏 鳢鮬 兔毫 牡蛎   清池县旧三十乡今十三乡本汉浮阳属渤海郡以在浮水之阳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清池县因县东南仵清池为名 浮水源自东光县西界永济渠分出东北流经州理南十里又北经州城东一里又东北入于海故土地十三州志云浮水所出东入海 徒骇河九河之一与清池相接 永济河在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入干宁军今亦呼为御河 迎河在县西南二十三里从南皮来舆地志云南皮有迎河分漳河入浮水 毛河在县西南五十七里从南皮来舆地志云毛河漳水东分从莫州来又呼为棣州河 仵清池在县东南一十九里其水澄味咸未尝枯涸舆地志云浮阳城南有大运淀魏延兴二年水溢注破仵清村因以为池池内有鲻鱼盖与海濳通 沧州旧城唐贞元十三年増筑外城东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人莫知名因掘得铭记云是六国时赵武灵王墓遂置祠祭 刘碑后周人居此传经史后学之人为立碑见存 废长芦县州西北四十四里本汉参戸县今县西北四十六里有参戸故城是后汉省亦谓之木门城按本县理即周宣帝大象三年于参戸故城东南置长芦县属章武郡隋初于今理西北三里置漳河郡以县属焉三年罢仍移县于郡界属瀛州十六年于县置景州隋大业三年废唐武德四年又于此置景州贞观初省以县属沧州县元在永济渠西开元十四年大雨城邑漂沈十六年移于永济渠东一里即今县也皇朝乾德二年割入清池县 长芦在旧县西南五里按水经长芦水出洺州列人县以其水旁多芦苇为名 萨摩陂在县北周回五十里民有蒲鱼之利 中邑汉县高后封吕相朱进为侯王莽改曰检隂后汉省并浮阳旧地书并失其所在即今县地是也 盟亭郡国志云长芦县有盟亭即为燕齐二界 五垒城在县西南二里舆地志云汉宣帝封河间献王子雍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中俗呼五垒城 木门古城在县西北四十六里春秋襄二十七年卫侯之弟鱄出奔晋托于木门葢此城也舆地志云中有大树因名木门参戸侯陵在县西北三十六里高一丈汉书河间献王子免封参戸侯 废干符县在州北一百里本汉章武县故城是也后魏于今理置西章武县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又于西章武县故城置鲁城县遥取长芦县北平虏城为名其曰鲁城者盖以地近东鲁也属景州唐贞观元年废景州来属干符元年县东有稻水谷连接二千余顷东西七十里南北五十里北至燕南及魏俗称圣禾甚救济饥民至二年勅改干符县皇朝显德二年并入清池县 城头将军在此县也 平虏渠在县南二百步魏建安中于此穿平虏渠以通军漕北伐匈奴又筑城在渠之左 大海在县东十四里衡漳河在县西六十里 故蒲岭县按郡国县道记云   蒲领汉县在冀州阜城县北三里蒲领故城是也后汉入蓚县又按水经注云今县西北六十里漳河西岸又北有蒲领故城葢汉末黄巾之乱有蒲领人流寓于此遂立此城后汉既以蒲城与蓚相近足明今县西北界有此城非后汉理所 麻姑城郡国志云即汉武东巡至此祀麻姑故有此名   乐陵县南一百二十五里旧十八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平原郡曹魏封曲阳王茂为乐陵王后魏初又为乐陵郡理所至永平二年又徙县于今县东五十里乐陵城唐贞观元年自乐陵故城移县于今理 鬲津枯河尔雅九河之一在县西三里东北流入饶安县界入海重合城汉县故城在今县东二百步汉书有功臣封   重合侯即此地高齐天保七年省 狼陂后魏太武所筑在今县西 燕留城郡国志云即齐桓公割地与燕处 马颊河在县东六十里从滴河县北界来舆地志云笃马河亦马颊也尔雅九河言马颊上阔下狭如马颊也 钩盘河在县东南五十里从德州平昌县来河势曲如钩盘 东方朔庙汉书东方朔平原厌次人也厌次分为乐陵郡   南皮县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县属渤海郡以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汉书项羽封陈余为南皮侯魏书云文帝为五官中郎将射雉于南皮皆此地也县东观台即袁谭所筑魏武擒谭于此唐武德元年置景州贞观十七年州废来属沧州长庆二年于弓高县复立景州以县属焉周显德二年州废县归沧州 曹公固即汉京兆尹隽不疑所魏太祖因冢为固以攻袁氏因名曹公固焉 高乐故城汉县后汉省故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今谓之思乡城亦曰西乡城 古皮城在县北四里史记齐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缮修皮革因筑焉醼友台在县东二十五里魏志云魏文帝为五官中   郎将与吴质重游南皮筑此台醼友故名焉又名射雉台 隽不疑墓在县东南二里高五丈汉书隽不疑渤海人也以治春秋闻为青州刺史 石苞台在县南一十三里高二丈苞南皮人也按城冢记云南皮有石苞墓此是也 尹吉甫墓在县西三十里高三丈耆老传云吉甫墓上有树二株有冢以来即有此树修条郁茂不觉其老俗云年长树 寒水井在县西一里按魏志文帝与元城令吴质书云忆昔南皮之游诚不可忘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即此井是也   无棣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三乡今五乡本齐之北境汉阳信地东南三十里阳信故城存高齐天保七年自此城移于今阳信县东马岭城置隋开皇六年于今所置无棣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唐贞观元年并入阳信八年复置 马谷山老乌山皆邑之山名 月明沽在县东界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煑盐之所 无棣沟周礼川曰河泲河在今无棣县按沟水东流经县理南又东流与鬲津枯沟合而入海隋末其沟废唐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奏开之引鱼盐之利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盐鱼至昔日徒行今跨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黄河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东北流经马谷山下东南注于海 千童城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不死之药置此城以居之汉曾为县 蒲萦台郡国志云始皇东游海上于台萦蒲絷马今犹有蒲似氷杨而劲堪为箭 赤河在县西南三百步自饶安县来一百里入海其水赤浑色饶安县南九十里旧十五乡今六乡本汉千童县属渤海郡后汉改为饶安县隋因之唐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胡苏贞观十二年移县治故浮水城即今理 鬲河在县南三十里自乐陵来无棣河一名无棣沟在县东南废城 章乡城按郡   国县道记云章乡汉县后汉省并入饶安又十三州志云饶安县东南二十里有童乡亭即故县童与章字相章乡葢在县东南二十里童乡亭 古胡苏河一名赤河从胡苏县来   盐山县东六十里旧二十四乡今四乡本春秋无棣邑也汉置高城县故城在今县南四十里左氏管仲曰昔召康公赐我先君太公履北至于无棣伏琛齐地记无棣今渤海高城县也属渤海郡有平津乡即汉书武帝封公孙为侯亦此邑高齐天寳七年移于今理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盐山县以东南八十里盐山为名 箧山一名峡山处在县东南四十里 阔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按郡国县道记云此山及盐山二山并低小无峯峦树木 大海在县北百二十里 屯氏河在县南十步东北注海 浮水水经云浮水东北迳高城县之宛乡城即过今邑界 故柳城在今县东七十里汉为县后汉省一名柳城亭 汉武台在邑界 咸土在县东七十里东南西北一百五十里地带海滨其土咸卤海潮朝夕所及百姓取而煎之为盐   临津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一十八乡今三乡本汉东光县地汉书地理志云东光有胡苏亭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胡苏亭为名天寳元年改为临津县属沧州小天台山其山在县界古传台星陨而结此山 临乐汉书云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光为侯后至元孙王莽簒絶改曰乐亭后汉旧地理书并失所在今邑界即其地东莞汉为县隋省并入临津县唐开元以前犹此额   后复废 茅焦冢郡国志云秦时人劝始皇与母相见者 胡苏古亭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在古胡苏河边汉书地理志云东光有胡苏亭即此也 欧阳建墓在县东南二十七里建渤海重合人石崇之甥为郡豪族也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六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五   瀛州   瀛州河间郡今理河间县禹贡冀州域星分毕宿一度虞舜十二州则为并州之域在周为唐叔所封之邑春秋时属晋在太行之东又为晋东阳地七国时三家分晋为赵地亦燕赵二国之境秦并天下为邯郸郡地汉为河间国后汉亦如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封弟干为河间王寻改封乐城王晋永嘉乱后地没苻石后魏太和十一年分定州河间高阳冀州三郡置瀛州以瀛海为名其河间郡自乐城移理于今乐寿县西一里乐寿亭置城歴高齐及周郡不改隋开皇三年废郡置瀛州炀帝初州废为河间郡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瀛州领河间乐寿景城文安东城丰利六县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县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省武垣入河间割蒲州之高阳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苑五县来属又以景城属沧州景云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县属莫州天寳元年改为河间郡乾元元年复为瀛州   元领县六 今四   河间 束城 高阳 景城   三县割出   乐寿入海州 博野入深州 平舒入霸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五十五里 西南取深州路至长安二千一百九十五里 东至沧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冀州二百三十里 西至定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莫州一百八里东南至德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深州一百五   十里 西北至易州三百里 东北至霸州一百九十里   戸   唐开元领县六戸九万八千一十八皇朝领县四戸一万八千三百六十四客三千一百   风俗   与冀州同   姓氏无   人物   汉河间献王刘德景帝子 许询字元度高阳人有才藻 邢峦河间莫人 刘河间人与刘焯读书十年炫眸子精明视日不强记黙识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有遗失 唐齐映瀛州人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祖为梓州射洪县丞因家于永泰   土产   丝布 丝 布 人葠 蔓荆子   河间县旧五十一乡今九乡本汉州乡县今县东北四十一里有故州乡县城即汉理也汉书云武帝时望气者云西北有女极贵遂访之得钩弋夫人于是邑后汉省州乡县为武垣郡地隋开皇三年罢郡武垣县属瀛州十六年移武垣县居其旧城乃于此置河间县 大蒲淀又名大广陂在县西南四十一里水经注云大蒲下导陂沟竞奔滹沱是故人因决之谓之百道隘北有浦 滹沱河舆地志云滹沱河在今县西二十里按河经武垣北后魏太和中刺史王质掘直之杨真改曰清宁河此水常有蛟入五月恒暴变遂为人于岸上与人并行至悬岸处推与俱下 乞活城郡国志云太安中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掠胡人万戸于山东窦生口值险难度恐其有叛不听入州筑此城以居之任自求活晋书云乞活帅陈仵归晋即此地也 马颊城秦史防恬筑以防河水因以名之 故州乡城在今郡东北四十里古城是也汉为县理于此后汉省并入武垣故县 武垣在郡西南三十八里有故城存即秦所置其故城东微北三十里又有一武垣故城时人谓之东武垣城即今郡南二十五里葢因魏曹公凿渠引滹沱水遂移西武垣县城于此置武垣县开皇三年又移武垣县理州城此城因废十六年改武垣为河间县仍于东武垣故城再置武垣县大业二年省按隋图经云河间东武垣城即武帝元封元年巡狩至此望气者言有异女使访之得赵氏女两手拳上自披之即舒因筑此城以为禁卫今县西南楼上有夫人神即钩弋遗像也三女陵隋图经云后汉光禄大夫刘鯈与窦武谋诛宦官为曹节等所害三女营故曰三女陵也 郯起冢隋图经云郯起冢阔百余步长六七里深数丈云晋永嘉四年十月昼昏十日方解冢忽然具成左右方一里牛咸疲汗车皆有土而无辙 鲍叔牙冢在齐桓公城毛苌宅郡人汉时为博士郡有宅冢俱存今号其处   为毛精垒 董永冢汉景帝时孝子卒于此 傅咸冢晋之文士于此 琴高冢琴高河间人也入涿水三月乘鲤而出衣服不濡   束城县东北六十五里旧二十一乡今五乡本汉束州属渤海郡续汉书属河间国今县东北十四里有束州故城即汉为理所西晋移束州于城南三十五里魏明帝孝昌二年复理汉故城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中置束城县于今理因束州为名按郡国县道记云其束城故城今有三重县城周五六里故州外城周约二十里迄今宛然不改   高阳县西北七十里旧二十一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涿郡应劭注云在高河之阳后汉高阳郡领高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六年又于县理置满州大业中废州唐武德四年又置满州贞观初州废以县瀛州 滹沱河在今县东北十四里易水今名南易水又名雹水西自易州遂城县界流入 王尊冢隋图经云冢原在武垣城东北隅为东郡太守而卒其躯一夜自归今犹祀之呼为东郡河翁神 蔡仲冢九州要记云汉南阳太守高阳侯蔡仲冢在城北晓厌胜之术其冢至今无狐狸之穴 圣姑祠邢子颙记云圣姑姓郝字女君魏青龙二年四月下旬与邻采樵于滱徐二水合流之处忽有数妇人从水出皆着连腰裙若今之表衣至女君前曰东海公聘女君为妇故遣相迎因施连茵褥于水中置女君于茵上青衣侍侧顺流而下其家大小皆走往看涕泣遥望莫能就女君怡然云今幸得为水仙愿勿忧忆语讫去渐遥因为立祠桓翊以大臣子为尚书郎试高阳长主簿丁馥白县有圣姑祠前后守令皆谒而后入翊曰何浮言之甚遂立杖而教曰若视者有罪未经月余在防事忽见十余妇人各持扇从门入谓翊曰古今既殊何相妨害而断吾路翊性方直教断更甚未经一旬无病暴卒今水岸上有郝女君招魂葬处时呼为元姬冢亦名圣女陵   景城县北七十二里旧二十乡今五乡汉旧县属渤海郡自后魏延昌二年于今县南二十里徙成平县来理之隋开皇十八年改成平为景城复汉旧名也唐大中之后割属瀛州 建成故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汉为县后汉省故城存 成平故县城在今县南二十里成平故城是也后汉属河间国徙理景城因而荒废   莫州   莫州文安郡今理鄚州其地歴代所属与瀛州同汉鄚县后魏孝昌三年移理阿陵城周武帝宣政元年复还今理唐景云二年分瀛州属邑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文安清苑幽州之归义等五县属焉其年归义还幽州开元三十年以鄚字郑改为莫字天寳元年改为文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莫州   元领县六 今三   鄚县 任丘 长丰   二县割出   文安割入霸州 清苑割入保州   一县废   唐兴并入鄚县   州境   东西八十里 南北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四十五里 南取瀛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九十五里东至大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易州野雾山一百   七十里 南至瀛州一百八里 北至涿州一百六十里 又北至幽州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沧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定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易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平州八百里   戸   唐开元领县六戸五万三千四百【阙】   风俗   与幽州同   土产   苁蓉 人葠 贡绢   鄚县旧十六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涿郡后汉属河间国唐于此立郡史记云扁鹊此地人也 滹沱水东流经县南二里至鄚州金口分界东北流入文安县界易水在县北二十里俗名掘鲤淀太冲魏都赋云掘鲤之淀葢节之渊 易京城郡国志郡城在鄚县西北三十里后汉末公孙瓒筑京以自固围壍十二里以铁为门诸将家家作楼楼以千计并高五六丈寻为袁绍所攻其楼皆陷没 蔺相如冢在涿州山东即为郡界也涿水出焉东入海昔黄帝战蚩尤于此山 韩婴冢舆地志韩婴燕人汉为常山太傅作诗内外传 濡水在县西二十里向东合易水左传齐侯伐北燕盟于濡上即此是也与易水合 废鄚县城在县东北三里邢子颙三郡记云颛顼所造 高郭故城在县西南二十六里汉书宣帝封河间献王子□为高郭侯此城是也滹沱经高郭城南向东流过后称裹角以水裹其角而过 闾丘台在县南十六里汉书闾丘寿王涿郡高阳人也耆老传云此台是读书之处 废唐兴县在县西北五十里本汉高阳县地旧名葛城乡一名依城唐如意元年析河间县置武昌县隶瀛州至神龙初改为唐兴县景云二年改为鄚州石晋改为宜川县后复旧周显德六年并入鄚州   任丘县南四十三里旧十九乡今四乡本汉鄚县地属涿郡隋初废至开皇十六年又置大业末又废唐武德五年置复旧名属瀛州景云中自瀛州隶莫州 狐狸淀在县西北二十里水经云鄚县东南隅水有狐狸淀俗名亦谓为掘鲤淀即左太冲魏都赋所云掘鲤之淀也按淀中有蒲柳多葭苇 滱水枯渎在县西一里 故阿陵在县东北二十里阿陵故城是后汉省后魏时曾徙鄚县理此周武帝宣政元年废 神臼邢子颙三郡记云县三十里有一石臼受物一石二斗昔有沙门移之至寺经宿血满其中乃移归旧处复净如人扫今见存 任丘古城在县南二十六里三郡记汉元始二年巡检海使中郎将任丘筑此城以防海口即以为名至后汉桓帝崩无子太后使校尉窦武诣河间迎灵帝至此朝谒又谓之谒城   长丰县东六十里旧十乡今四乡本秦汉之利丰县也高齐天保中遂废至唐开元中于文安县南三十里复立利丰县又以县北有长丰渠遂改名曰长丰仍析文安任丘之乡以实之今理所是也 长丰渠自县西南从瀛州束城县界入城西北与漕河合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七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六   易州 雄州 霸州   易州上谷郡今理易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危宿一度虞舜分易州又为并州之地周官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涞易按春秋分属燕赵汉书地理志曰燕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又续汉书地理志赵分晋得中山秦并天下是为上谷郡地汉置涿州郡即今州为汉涿郡之故安县也晋为范阳国后魏又为上谷郡隋开皇元年自今遂城所理英雄城移南营州居燕之侯台仍改名易州取州南易水为名炀帝初州废复为上谷郡遥取汉上谷以为名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易州领易涞水永乐遂城遒五县五年割遒县置北易州州废仍以遒来属开元二十三年分置五回楼亭板城三县天寳元年改为上谷郡乾元元年复为易州   元领县八 今二   易县 满城   二县割出   容城入雄州 遂城建威虏军   四县废   涞水入易州 五回入易州 楼亭旧废 板城旧废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三百九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四百四十六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三百三十五里 东至幽州二百一十四里 南至莫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蔚州飞狐县东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妫州怀戎县南界废故城镇二百里 东南至莫州西南至定州北平县界一百四十七里 西北至   蔚州取飞狐路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幽州良乡县八十里   戸   唐开元领八县戸四万四千三十五皇朝二县管主客户二千六百四十三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祖约字士言范阳遒人能清言有名理为光禄大夫门施行马 祖逖字士雍约弟也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夜闻荒鸡鸣蹴琨曰此非恶声也二人并有英气每语时辄中宵起坐逖北征济江中流击楫曰祖逖不清中原而济有如大江   土产   人葠 墨 绵 紫草 丹葠 今进墨五百锭入翰林院   易县旧十九乡今十二乡本汉故安县也汉书文帝封申屠嘉为故安侯地理志故安县属涿郡晋地道记属范故城是也高齐天保七年省其武阳故城即是燕之南鄙隋开皇十六年于故安故城西北隅置易县即今县 龙山隋图经云易县西南三十里龙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迹西麓谷有一洞大如车轮春则风出东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有沙门法猛以夏日入其东穴见石堂石人欲穷诸穴有一人厉声云法师其余三穴皆如东者不宜更入猛仍意不息不觉忽在外穴也葢神异难测 孔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水经云易水又东经孔山北其山有孔表里通彻故名山下有穴出钟乳最佳 白马山在县北十八里郡国志云周时人多学道于白马山天寳六年勅改为燕丹山 送荆陉九经记云易县西南三十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也 駮牛山郡国志云山色黑白斑駮形似牛故以为名易水出其东北易水一名安国河亦名北易水源出县西北穷独山中东南流经武阳故城南又东入漆水界县中易水注水经云出故安阎安城谷中东过五大夫城又东经易京城与北易水合流入巨马河史记云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祖送易水之上即此处也 鱼邱水竹书纪年云晋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水经云鱼水出鱼山山有石如巨鱼水发其下 濡水源出县西南穷独山南谷 雹水一名南易水源出县西南石兽冈漆水河一名巨马河自蔚州飞狐县界入注水经云   巨马河即漆水也东北经郎山西望众崖竞举若鸟翼立石崭岩似劔防之杪又南流刀山层岩直指干霄逺望岩则若积刀环 紫石水水经云在易县南 大黉岭即霍原隠此教授之所在州北一百九十里 荆卿城在县西九里周回二里九州要记云荆轲城南临濡水即轲以金丸投龟处轲入秦樊于期刎头付轲于此城 高渐离城在县南十六里史记云荆轲死秦始皇得高渐离惜其善击筑重赦之渐离复进得近乃以铅置筑中举筑扑秦皇帝不中此即渐离所居 长安城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汉书云宣帝时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阳公主主长安乃筑此城象长安故以为名城中有枣树花而不结皆向西南而引俗谓之思乡枣 斜安城郡国志云易县在斜安城传冈不正因以名之东隅上有班姬是也 范阳故城汉范阳县理于此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故城即秦置一名故城后魏明帝孝昌二年为杜洛周攻破高齐后主武平七年又移范阳于东故城北十七里伏图城一名小范阳是也西北去州四十五里隋初置伏图城移范阳县名于今涞水县有于伏图别置遒县以属昌黎郡大业十年又移遒县于伏图城西南即今州东南三十四里故遒城是十三年陷入冦二城俱废 五公城在废县东三十里去州三十里河北记云易县有五公城王潭不从王莽潭子舆生五子避隠于此世祖竝封为侯元才北平侯显才蒲阳侯益才安嘉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谓中山五王其西三十里有五大夫城説与此同 嘉夷县在废城西北四十里去州六十里水经云巨马河水东流经加夷山即□子于山中养无目父母之所也舆地志云易县加夷城有坑阔三丈深五丈俗呼为□子窟金台在县东南三十里燕昭王所造置金于上以招贤士又有西金台俗呼此为东金台 古野狐城在县三十里耆老云昔有狐于九荆岭食五粒松子后得仙谓之飞狐县其狐常来至此时人呼为野狐城 西金台在县东南六十里即燕王以金招贤士之所 小金台在县南十五里燕昭王所造郭隗台也按春秋语云郭隗谓燕王礼贤从隗始乃为碣石馆于台前 望马台在县东南十五里水经云黄金台北有望马台 候台在州子城西南隅高三层燕昭王所筑以候云物 三公台在县东南十八里其台相去三十六步并高大燕昭王所立乐毅邹衍剧辛所游之处故曰三公台 石柱在县东南三十里临易水州郡志云易州义石柱后魏末杜葛乱杀人骸骨狼藉如乱麻至齐神武起兵扫除凶丑拾遗骸骨葬于此立石柱以志之 废涞水县在州北四十二里十四乡本汉遒县属涿州汉书年表景帝封匈奴降王六疆为遒侯今县北一里故遒城是也后汉移于故城南即今涞水县所理后周大象二年省入涿县隋初自伏图城移范阳郡于此六年又改为故安县九年又移故安于涿县界今涿州故安也十年又于此置永阳县十八年改为涞水县以近涞水为名按县地即周封召公于此也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并入易县 巨马河在今县东北二里 郎山在易县西南四十里   满城县西南一百里旧一乡今三乡本汉北平县属中山国汉书高帝封张苍为北平侯后魏武帝永熙二年置永乐县属易州唐天寳元年改为满城县 赵简子祠安城冢记赵简子筑北平城以拒燕今满城是也其祠在城北一百步咷山下晋永康元年立 张苍墓汉丞相北平侯张苍本武阳人也因封于此子孙相继于今见在 废五回县在州西七十里本汉易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卢晖奏析易县地置在五回入山东麓以界内五回岭名之二十四年刺史田琬以旧县所居险隘遂迁于东古五公城即今县理是五公城已解在易县 五回山在今县西九十里州郡志云易县五回岭高四十里水经云委折五回下望层山若蚁垤也下有三碑即后魏所立文云皇帝大延元年车驾东巡援弓而射飞矢逾于岩山三百余步后镇军将军定州刺史乐良公乞文于射所造亭立碑中山安喜贾聪书鬭鸡台在县东南八十里水经云五回山南七里有鬭鸡台传云燕太子丹鬬鸡于此 废楼亭县废板城县此二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卢晖奏置天寳复废   雄州   雄州今理归义县本涿州之归义县之瓦子济桥在涿州易州东当九河之末旧瓦置桥关周显德六年收复三关以其地控扼幽蓟建为雄州仍移归易州之容城并易等二县于城中   领县二   归义 容县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四百五十里 东至莫州新镇七十里 西至定州二百五十里 南至莫州三十里 北至新城县七十里 东南至莫州长丰县九十里 西南至定州保赛军一百里 东北至霸州一百里 西北至易州一百五十里   戸   皇朝管主客户四千四十   风俗   与易州同   土产   古战争之地绢布之外别无药物   归义县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涿州之属邑在州北唐末移于瓦桥晋建军城周世宗收复三关立雄州于此易河在县南门外从秦州流入下至霸州 巨马河在州北三十里西北从易州流入下至霸州 台河淀在县北一十五里 襄子淀在县北巨马河北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半属新城县   容城县五乡战国时其地属燕本汉容县也汉书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容城后汉省晋地理志涿地复为容城县属范阳国高齐天保七年省并入范阳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徳置北义州仍改为遒县以属焉贞观元年废北义州县归本属圣厯二年契丹入冦固守得全改名全忠县天寳元年改为容城复旧也 巨马河在县北 南易水在县南流入瀛州高阳县界与滱水合流 废县城在州西北五十里 大泥淀在县南三十里注水经云易水东流容城大泥淀注之泥同口之谓也 浑泥城在县南四十里水经注云泥同口有浑泥城汉景改为亚谷城封东胡降王卢它之为亚谷侯即此也 三台城在县南三十五里按城冢记云燕魏二国各据一城分易水为界燕筑三台登降耀武汉赤眉贼起兵于此亦増筑三台   霸州   霸州今理永清本上谷郡地星分箕尾幽州之古益津关也晋天福初陷契丹周显德六年收复因置霸州并永清县仍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二县焉   领县三   永清 文安 大城   州境   东西七十五里 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东至干宁军界八十   里 接淀泊至雄州八十里 南至瀛州一百九十里 北至幽州二百里 东南至干宁军一百四十五里 西南至莫州七十里 东北至当州永清县界孟村三十里接幽州北界 西北至当州县界永清村二十五里接幽州北界   戸   皇朝户主三千六百六十三客一千二百四十四风俗   与瀛州同   土产   丝 绵 绢 无药物   永清县二乡本幽州防昌县唐天寳中改为永清县即古溢津关周显德六年收复三关遂于溢津关建霸州仍置永清县 瓦河水在县西南三百步 平曲城在县东三十二里汉景帝封公孙潭为平曲侯即此也文安县西北去州五十五里旧二十二乡今四乡汉文安县渤海郡后汉属河间国至和帝二年置瀛州县属焉晋分瀛州之东平舒东州文安章武四县置章武国县在古文安城至后魏太平十一年置瀛州以统章武县遂归瀛州北齐废章武入文安隋大业七年征辽途经于河口当三河合流之处割文安舒二邑戸于河口置丰利县隋末乱离百姓南移就是城唐贞观元年以丰利文安二县相逼遂废文安城仍移文安名就丰利城置文安县即今理也周朝改属霸州 五渠水今名长鸣沟邢子厉志云后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捕鱼于五渠水中有鱼从西来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谓愿曰须臾当得大鱼若愿多求宜勿杀也愿与共食唯觉出气少腥而衣衫多及去愿送之以鱼固辞不受去愿后下网果得大鱼其状如鲤而大愿以为异物遂杀之而食俄然风雨昼昏闻鸟飞声比风息雨霁有人乘船至前见鱼无数飞入海愿遂不复渔矣因呼入海之处为飞鱼口云 滹沱河水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又东溢为赵淀 狐狸淀隋图经云文安狐狸淀俗谓之掘鲤淀非君子淀君子淀在博野界 急流口在县北十七里通永清界 赵君祠按图经赵防汉武帝时为文安县令好神仙值文安大旱乃自焚身土人感慕因立祠焉 古文安县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 古三城角在县西北二十里后赵石勒筑以备燕 古南北卢蒲城在县西二十七里左传齐侯放卢蒲嫳于此燕末入燕境权置二城在鄚县界 乐巨叔墓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后语乐毅后从燕入赵毅生闲闲生巨叔毅封昌国君至汉高祖求毅之后又封巨叔为华城君卒葬于此大城县西北去州九十五里旧二十三乡今四乡本汉东平舒县属渤海郡后汉属河间国晋于此置章武国后魏为章武郡北齐废郡为平舒县隋开皇十六年于长卢县置景州平舒县属焉大业末刘黒闼兵乱河朔侵吞郡县唐武德四年贼平县属景州贞观元年州废归瀛州平舒者以人性寛舒为县名周显德六年割霸州今改名大城县 平陵城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汉书苏建封平陵侯即此地也 凤凰台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石勒三年凤凰现于此因筑 滹沱河在县北一百十里 永济池在县东五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八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七   保州   保州治清苑县本莫州清苑县地石晋初割属契丹蕃戎立为秦州出帝开运元年尅复秦州二年以满城县当路冲要宜立郡庭用威边外其秦州宜移治于满城其旧秦州复为清苑县满城所置秦州寻废皇朝初却于清苑县置寳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升为保州割清苑县属焉   领县一   清苑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 东至唐口七十里 西至满城五十里 南至望都【阙】北至静戎军四十里 东南至博野宁边军一百里 西南至望都九十里 东北至静戎军四十里 东北至威虏军四十里   户   旧户在莫州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七十五客一千风俗   与莫州同   土产   与莫州同   清苑县旧二十五乡今十一乡本乐乡县也史记云汉髙祖召问乐毅有后乎对曰有乐叔封于乐乡即此属信都国后汉省后魏复置属髙阳髙齐天寳七年省仍自易满城界清苑河为名 沈水在县北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后汉省 樊舆城汉樊舆县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修为樊舆侯是后汉省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名隅城是也 栢陵城汉为县前汉帝纪云孝武帝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栢陵侯废城在今县南 广望城汉广望县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忠为广望侯是后汉省故城在今县西南五十里 圣女祠舆地志云清苑县樊城西南隅有圣女祠女姓薛字义姜钜鹿人嫁为樊舆王文妻死于此城之隅就而祭之俗名祭隅城汉元帝元初三年有天渊玉女钜鹿仙人者是也   定逺军   定逺军治东光县本景州汉髙县属平郡隋置弓髙县属渤海郡唐武徳四年于县置观州领髙弓修阜城东光安陵胡苏观津七县六年以胡苏属沧州贞观元年省观津县复以胡苏来属十七年废观州以东光胡苏属沧州蓨县安陵属徳州阜城属冀州贞元二年又于弓髙县置景州又以弓髙东光胡苏来属长庆元年废景州四县亦还本属二年复于弓髙置景州太和四年废县属沧州景福元年复于弓髙置景州管东光安陵二县天祐五年移州治于东光县周显徳二年废景为定逺军县属沧州至六年并弓髙县入东光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东光县属军   元领县五  今一   东光   三县割出   南皮入沧州  临泽入沧州  景城入沧州一县废   弓髙并入东光   军境   东西八十里 南北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八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一百里 东至临津县八十五里 西至阜城六十五里 南至安陵县四十五里 北至瀛州一百四十里 东南至临津县四十七里 西南至蓨县六十五里 东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景城县九十里   户   唐开元领县六户一万一千三百皇朝管户主二千九百八十四客一千二百三十九   风俗   与沧州同   土产   旧贡水忘席 茅簟 海蛤 绢   东光县旧十四乡今四县本汉旧县也属渤海郡故城在今县东十里东光故城髙齐天寳七年移于今县东南三十里陶城故城隋开皇三年又移于此后魏废渤海郡郡城即今县治郡国志胡苏河在【缺】 县是 永济渠在县西二百步 鸣犊河即窦鸣犊所过之处故曰鸣犊河在县东南 废弓髙县在军东四十里旧二十一乡汉时属河间国汉文封魏頺当之邑莽曰乐成接弓髙今属阜成县界弓髙故城是也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移于今理长庆二年正月沧州弓髙县宜置景州仍属沧州周朝废州县入沧州寻又废入东光浊漳水在故城北三十里今邑西一里 候井按郡   国县道记云汉省唐地理书并失其所在以理推之盖在今弓髙县西北三十里房将池测旧此池水再增减疑其与海相通又池侧窄小有似于井以其增减不失时候因于池侧置县谓之候井嵗月既久今按其水不复有増减之候或云今弓髙县即汉候井县莫详所的西光城隋图经集记曰后汉孝昌三年葛荣略取其   地对东光   干宁军   干宁军治冯桥镇本古卢台军地后为冯桥镇临御河之岸接沧霸二州之界幽州割据伪命升为宁州周世宗显徳六年收复闗南却为干宁军仍置干宁县   领县一   干宁   军境   东西五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至沧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东京一千三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五十里 南至沧州界九里 西至霸州大城县界二十里 北至东西湖河一百五十里河北是幽州界 南至沧州界三十四里 西南至霸州大城一十八里 东北至沧州九十三里 西北至霸州大城县湖沟一百五十里   户   皇朝户主一千七百八客二百九十九   风俗   与宁州同   土产   潮水所侵惟生蒲苇   干宁县四乡旧名永安县与军同置在城下太平兴国七年六月改为干宁县 御河在城南一十步每日潮水两至其河从沧州南界流入本军界东北一百九十里入潮河合流向东七十里于浊流口入海水西通淤口雄霸等州水 卢台古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周回二里基址犹存   破卤军   破卤军古淤口闗周显徳六年收复闗南于此置塞至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霸州永清文安县三百一十七户属焉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东至狼城口三十里   南至文安县五十里 西至霸州五十里 北至幽州二百里 东南至大城县 西南至平戎军七十里东北至界河三十步 西北至界河二十步   戸   皇朝户主三百十客八十二   永光济河自霸州永清县界来经军界下入淀泊连海水 平曲子去军西南二十里汉功臣表云景帝三年封公孙浑邪为曲平侯即此也   威卤军   威卤军本遂城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置从县西南至满城县内浮图合陵山峯为一路仍领遂城县是时修营掘得石棺一上有唐贞观年记棺有五重石铁铜银金次第贮之中有琉璃盛舍利本军以闻   领县一   遂城   军境   东西六十五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雄州一百里 西至易县七十里 东北至保塞军四十里 北至平塞军三十五里 东南至保州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满城县四十里 东北至雄州容城县七里 西北至易县界二十五里戸   皇朝户主客一千三百一十   风俗   与易州同   土产【缺】   遂城县旧二十三乡今四乡战国时武遂县也史记赵悼襄王一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是也本汉北新城县汉书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北新城后汉属中山国土地十三州志云河间有新城故加北字后魏武帝永熙二年于此置南营州改为新昌县隋开皇十六年改为遂城县今治釜山村 长城秦筑长城起首故此邑之界 遂城山旧名龙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括地图云其山往往有仙人游龙翔集天寳七年勅改为遂城山南易水歴县界燕时谓之武遂津又东流遇梁门引   易水为陂塘以溉田   平塞军   平塞军治平塞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二月改为易州南三十五里太保村塞为平塞军仍割易县侯台淩云两乡白涧河已南人户及满城县玉山乡人户以属焉至七年又于军城置平塞县   领县一   平塞   军境   东西三十七里 南北一十里   四至   南至东京一千四百一十五里 东至军城壕垠属易县界 西至易州易县普通镇三十七里 南至军城壕垠属易县界 北至军壕垠外属易县至易州三十五里户   皇朝户主八百一十客二十   风俗   与易州同   土产【缺】   平塞县三乡皇朝太平兴国七年置以军额名县   静戎军   静戎军本易州宥戎镇周为梁门口塞在州东南九十里皇朝太平兴国六年二月升为静戎军遂割遂城乡人户属焉   军境   东西四十里 南北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图经未有至东西二京里数 东至雄州八十里西至威虏军三十五里 南至保州四十五里 北至易县八十里 东南至莫州一百里 东北至雄州容城县六十里 西南至保州四十五里   户   【阙】   管军城   管军城本定州博野县皇朝雍熙四年于此建宁边军以县属焉   领县一   博野   军境   东西八十二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京里数 东至瀛州一百里 西至蒲隂县四十二里 南至安平县五十里 北至保塞军八十里 东南至饶阳县六十里 西南至蒲阳县四十二里 东北至高阳县七十八里 西北至望都县五十里元无官路   户   皇朝户主五千八百八十三客三百六   风俗   与定州同   土产   与定州同   博野县旧三十乡今十乡本汉蠡吾县属涿郡后汉分为置博陵郡十三州志云本初元年蠡吾侯志继孝质是为孝桓帝追尊皇考蠡吾侯翼为孝宗皇帝陵曰博陵因以为郡晋于此立博陵国后魏宣武帝景明元年改博陵为博野以地居博水之野唐武徳五年置蠡州领博野八年废县还本属九年复立蠡州复领贞观元年州皇朝雍熙四年割属军 滹沲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保顺军   保顺军本沧州无棣县之保顺镇周显徳六年建为军以旧镇为名   四至   南至棣州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滨州一百里 西南至徳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沧州一百七十里戸   皇朝户主三百九十三客六百七十七   平戎军   平戎军本莫州新镇之地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平戎军以扼边陲之喉   四至   东至霸州三十里 西至莫州七十里 南至瀛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幽州【阙】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八   幽州   幽州范阳郡今理蓟幽都二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箕虞舜为幽州晋地道记云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夏殷省幽并冀又为冀州之域周复置幽州礼职方东北曰幽州释名曰幽州在北幽昧之地故曰幽晋地道记云幽州因幽都以为名山海经有幽都之山今列于北荒矣史记曰颛顼都于帝邱其地北至幽陵又曰周武王定商封召公奭于燕春秋襄二十八年北燕伯朝于晋世本云南有燕此故言北按北燕姬姓南燕姞姓后稷之妃家也国都城记云燕地北过山戎庄三十年公及齐侯遇于鲁济谋山戎以其病燕故也   按山戎今州东二百一十三里渔阳县国也其后寖大自召公后三十六叶与七国并称王分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也   战国防苏秦説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河易水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乗骑六千匹粟支南有碣石鴈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史记货殖传曰燕秦千树栗以比封侯燕称王十叶至始皇灭燕置三十六郡以燕都及燕之西陲为上谷郡楚汉之际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韩信狥河北荼降汉五年反诛之因立卢绾为王十二年绾降匈奴复封皇子建为王薨吕后诛建子寻又分燕国之地置涿郡及广阳国文帝元年徙琅琊王刘泽于燕传国至孙定国免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为王旦诛国除后置十三州改为幽州领郡国十治于此寻开拓东边又置方菟乐浪二郡昭帝元凤元年改燕国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以封燕刺王太子建为王领县四都蓟建曾孙嘉王莽时絶后汉光武二年封叔父良为广阳王十五年徙王赵省广阳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复立为广阳郡幽州刺史与郡同治至献帝又废郡复立幽州治于蓟即今郡是寻辽东人公孙度以中国扰攘保据燕地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孙渊自立为王于燕二年司马宣王征燕斩渊父子辽东悉机薨无子国除寻改范阳郡曰范阳国分上谷置广甯郡乃隶范阳国改右北平曰北平而幽州属焉领郡国七而治于涿今范阳县是也晋永嘉后陷于石勒勒僭号襄国于蓟置幽州于州置燕郡石氏败歴慕容隽都之隽为苻坚所灭坚乱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至后魏道武破慕容寳复于蓟立燕郡领县又于郡治置幽州领郡三至北齐于州至东北道行台后周改置燕范阳二郡兼立总管府于州隋开皇三年废郡所领五县复属州总管如故炀帝初废总管三年罢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唐武徳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营辽八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八县又分潞县置元州领一县隶总管四年窦建徳平以固安县属北易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改涿县为范阳九年改大都督幽易景瀛东盐沧满蠡北义燕营辽平檀元北燕等十七州贞观元年废元州以渔阳潞二县来属又废北易州以固安来属八年又置归义县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干封五年置无终县如意元年分置武隆县景隆三年分置三河县开元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渔阳玉田三河三县置蓟州天寳元年改为范阳郡都范阳上谷妫州密云归徳渔阳顺义归化八郡乾元元年复为幽州   元领县八   蓟  幽都  良乡  永清  安次   武清  潞县  昌平   州境   东西【缺】 南北【缺】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二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四十五里东至蓟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莫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易州二百一十四里 北至妫州二百一十   里 东南至沧州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涿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妫州二百里 东北至顺州八十里   户   唐天寳户六万七千二百四十二   风俗   郡国志云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其气躁急南通齐赵渤海之间一都防也又汉书云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仪亦有所长敢于赴人之急难此燕丹之遗风燕之为言燕也其气内盛燕俗贪得隂性也又曰幽州在北幽昧之地故曰幽也燕太子丹爱宾客养勇士不爱后宫美人化为风俗宾客相遇以妇人侍宿又曰幽冀之人钝如锥   人物   蔡泽  郭隗  徐乐  韩婴  冦恂卢植  郦炎  张飞方成人  张华   卢思道范阳人  卢谌  唐卢承庆范阳人相髙宗  孙蔵用  卢照邻范阳人  卢鸿范阳人徙家洛阳隠嵩山征至不拜元宗   土产   绵  绢  人参  瓜子  贡范阳绫史记燕秦千树栗与千户侯等士马所生鱼盐桑枣之利又银锡二穴密云郡都管筋角是劲又有水精是寳出昌平县   蓟县本汉旧县也注水经云蓟城北隅有蓟邱故以为名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也礼记云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于蓟汉书地理志云蓟故燕国名召公所封之地垣墙山一名万安山在县西五十里山有铁鼎其下有旧置治处 笄头山隋图经云笄头山有温泉可治百病 千延水隋图经云千延水经马城髙都俗谓为阿头河又于大甯北注鴈门水隋图经云鴈门水出鴈门山又北入羊门水 神泉隋图经云神泉经北连羊门泉水一名防台水 髙梁河在县东四里南流合桑干水 桑干水自西北平昌县界来南流经府西又东流经府南又东南与髙梁河合州郡图云蓟县北有鴈上里又水经云桑干水东与洗马沟水合 泽水按隋图经云即桑干河也至马陉山为落马河出山谓之清泉河亦曰千泉非也至雍奴入笥沟俗谓之合口髙梁水渤海 碣石皆郡界 厯室战国策曰乐毅与燕恵   王书云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歴室郡国志云在蓟县界歴石宫接平石界史记云邹子之燕昭王拥篲前驱请列弟子之坐而受业筑碣石宫以处邹子亲往师之 蓟城郡国志云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慕容隽铸铜为马因名铜马门今大前石函长二尺髙一尺歴代不敢开铭曰泰建元年造铜虎符 幽都山北方大隂故曰幽都尔雅谓北方之美者幽都之筋角焉 督亢亭即荆轲以地图献秦王处 紫渊水幽都记云紫水其泥亦紫 燕昭王冢九州要记云古渔阳北有无终山上有昭王冢前有千嵗狐化为书生谒张华华识之因以昭王冢前华表木照之遂变 蜀先主宅幽都记云刘备郡人幼时宅中有桑树如车盖曰我当乗此寳盖后果王蜀 卢植冢植事马季长为弟子仕至北中郎将邑人有冢存系祀典 薛琡梦三国典畧云东魏张亮先与薛琡善梦亮山上挂丝寤而告亮占之曰山上丝是幽字君必为幽州后果如之 隂乡汉县名后汉有旧地理书并失其所在盖蓟县南界良乡县东界固安之地北界三县交入之地 君子城郡国志云箕子城石勒每破一州必简别衣冠号为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绰裴宪等还襄国经此后俗讹为箕子城 雍奴县故城郡国志云雍奴县即汉执金吾冦恂侯雍奴亦泽薮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 张华冢华郡人也有宅墓郡国志云今有张华村临桑干河   幽都县十二乡旧县即蓟县地今邑治蓟西界按郡国县道记云建中二年于罗城内废燕州廨置在府北一里其燕州本国因栗末靺羯首领突地稽当隋开皇中领部落归化处之于营州界炀帝八年为置辽西郡以突地稽为太守治营州东二百里汝罗城后遭边冦侵抄又寄治于营州城内唐武徳二年改辽西郡为燕州仍置总管六年自营幽徙居幽州城内歴代袭燕州刺史建中初为朱滔所破灭寻州废立此县于故城良乡县西南八十里十三乡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郡北齐天寳七年省入蓟县武平六年复置唐圣厯元年改为国节县神龙元年复旧为良乡 大防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石穴注水经云圣水东南流经大防领下又有小防山亦与大防山连其水冬暖夏冷出美鱼 防水隋图经云防水在良乡县界有石穴东北洞开春秋有白鱼珍美非常味东经羊头阜俗谓羊头阜是也 圣水郡国志云俗名回城水源出县西北玉石东流经县北四里又南流入范阳县界又有清定水出回安界东注圣水谓之刘公口 广阳故城在今县东北三十七里汉为县髙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永清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本汉益昌县地隋大业七年于今县西五里置通泽县隋末废唐如意元年于今治置武隆县景云元年改为防昌县天寳初为永清县以边境永清为名 桑干水在县北十里东南流   安次县东南一百里十六乡本汉旧县县东枕永清渠汉武帝以属燕王旦有罪削以属渤海郡续汉书郡国志安次属渔阳唐武徳四年移于城东南五十里石梁城置贞观八年又自石梁城移治于今县西五里魏常道城置开元二十三年又自常通城移就耿桥行市南置即今县治也 楼桑村郡国志云安次县楼桑村即蜀先主刘备宅于此村今有庙存   武清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十乡本汉雍奴县也注水经云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水不流曰奴汉书地志雍奴县属渔阳郡魏志张郃从击袁谭于渤海围雍奴大破之谓此邑也唐天保初改为武清县   潞县东六十里十乡本汉旧县也属渔阳郡唐武徳二年于此置元州仍置临泃县元州领潞临泃渔阳无终四县贞观元年废元州省临泃无终二县以潞渔阳归幽州 汹河水东自渔阳县界流入 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鲍邱水北自檀州宻云县界流入水经云鲍邱水东歴夏溓泽后魏诸州记云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源出北山南流谓此水也 平谷故城汉县故城在今县北安乐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北   昌平县西北九十三里今四乡本汉军都县属上谷郡后汉改属广阳郡晋太康地理志云军都县属燕国后魏移军都县于今县东北二十里即故城在其南也更于今县郭城置东燕州及平昌郡昌平县后郡废而县隶幽州 军都山又名居庸山在县西北十里后汉书曰尚书卢植隠居上谷军都山立黉肆教授好学者自逺方而至 居庸闗在今县西北北齐改为纳欵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是其一 七度水隋图经云七度水在昌平界接虎眼泉俗谚曰髙梁泉无上源清水泉无下尾盖以梁髙微流凭藉泉所在分流散漫 芹城隋图经云昌平有芹城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十九   涿州   涿州涿郡今治范阳县古涿鹿之地星分尾宿十六度史记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地舜分十二州为幽州地禹贡为冀州之域春秋及战国俱为燕国之涿邑秦灭燕以其都及西境为上谷郡地汉髙元年项羽入闗又立燕国封臧荼为王三年韩信用广武君防发使于燕燕王臧荼降五年反汉诛荼立卢绾为王六年分燕置涿郡领县二十九治此后汉为涿郡魏初因之至黄初七年文帝改为范阳郡取汉涿县在范水之阳以为名以此地追封武帝子矩为王晋武帝泰始元年又改为范阳国封宣帝弟馗子绥为范阳王传国至孙黎遂值永嘉之乱陷于河北其间建置莫能详悉后魏又为范阳领县七至髙齐唯领涿遒范阳三县后周省遒县领县二隋开皇初改范阳县为遵县隶昌黎郡又于古遵城别置范阳郡唯领涿范阳二县二年罢郡移涿县入郡故廨为幽州大业三年以幽州为涿郡县仍属焉又隋书云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引沁水达于河又自沁水北开二十余里以通涿郡大业七年自江都乗龙舟往涿郡亲征辽唐武徳元年郡废复为幽州之属邑七年改涿县为范阳县大厯四年幽州节度使朱希彩奏请于范阳县置涿州仍割幽州之范阳归义固安三县以隶之属幽州都督府   领县五   范阳  固安  归义  新城  新昌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四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幽州一百二十里 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 余以幽州取则不逺   户   开元长庆户口并为属邑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王商涿郡蠡吾人单于谒商仰视大畏之却退天子闻曰此真汉相也 刘备范阳人 张飞涿郡人与闗羽俱事先主先主初奔江夏曹操追至长坂飞将三十骑据水防桥瞠目横矛曰我张翼徳也可来决敌皆无敢近者 崔瑗字子玉涿郡人作座右铭入文选土产   绫   范阳县二十乡本汉涿郡也取涿水以为名汉立郡于此魏文帝改名曰范阳 白带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涿水源出县西土山下东北流经县北五里又东流注圣水应劭注汉书涿水出上谷涿鹿县水西入海十三州志云涿郡南有涿水北至上谷为涿鹿河其支入匈奴中者谓之涿耶水 故广阳国城汉置今废故城在今县西南 西乡城汉县故城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都乡城 督亢陂在县东南十里刘向别录督亢燕膏腴之地即所战国时燕太子丹使荆轲赍督亢地图入秦谋杀秦王寻为秦灭也郡国志云陂见有海龙王神祠在焉   固安县东六十里十二乡本汉方城县属广阳国隋开皇九年自今易州涞水县移固安县于此属幽州取汉固安县以为名唐武徳四年又移治归义县界章信堡贞观元年又移于今治 巨马河在今县西一百【缺】十里 圣水在县北五十步 曲洛沟源自督亢陂经县南东注方城泉 督亢亭郡国志引徐野曰方城县有督亢亭 新昌城汉县故城在今县南三十里后汉省其地下湿俗亦谓之陷城 方城县郡国志云在今县南十五里方城故城六国时燕之旧邑也汉改为涿郡髙齐天保七年省入涿县北城尚存 益昌故城汉县故城在今县东五十里后汉省并入方城周武帝宣政元年于城内置堡城 临乡县故城汉县故城在今县南五十里临乡故城是后汉省并入方城县也 阳乡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二十七里是后汉省晋复置为长乡髙齐天保七年省并入涿县其城亦谓之长乡故城   归义县南一百二十里十二乡本汉之易县城属涿郡按今县东南十五里有大故城是燕桓侯之别都魏移于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今县所治髙齐天保七年省入鄚县自周及隋其城并属鄚唐武徳五年置归义县于县置北义州贞观元年废义州并县八年归义县仍旧置改属幽州今治也至大厯中改隶涿州 易水在县南 易京城在县南十八里其城南临易水按范晔后汉书曰献帝初公孙瓉据幽州先是童謡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瓉以易京地当之乃筑京城以自固曰易京按瓉修营垒楼观临易河通辽海以铁为名乃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垒楼橹千重积谷三百万斛足以待天下之变寻为袁绍所破后石季龙征慕容隽囘而恶其固因毁之即此城也 小易城在大易城北二里   新昌县汉县名后废唐大厯四年析固安县置   新城县六十里后唐天成四年析范阳县置   蓟州   蓟州渔阳郡今理渔阳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宿三度春秋至战国俱属燕秦于此置渔阳郡二汉因之魏晋以降陷于河北只为幽州属邑燕慕容隽后赵刘渊所都至隋开皇初徙州于此并立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渔阳郡唐武徳已后废郡复为幽州属邑至开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渔阳三河玉田三县置蓟州取古蓟门闗以名州天寳元年改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为蓟州   领县三   渔阳  三河  玉田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九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五十里 东至平州三百里 东至防海口一百八十二里 西至幽州二百十里北至废长城塞二百三十五里 南至平州石城县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幽州雍奴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檀州二百一十七里 东北至平州石城县界废卢龙戍二百里戍据开皇长城置   户   唐天寳户五千三百一十七   土产   鹿角胶  人参  逺志  白术   渔阳县三乡本汉旧县古北戎无终子国也按杜预注左传山戎北戎无终三名其种一也其后晋灭山戎即为晋境七国时属燕后以为北平郡唐武徳三年置州改属焉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幽州开元中置蓟州于此 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隂山在县西北四里神仙传云仙人帛仲理者辽东人也隠居无终山中和神丹又于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又搜神记云无终山有阳翁伯玉田昔雍伯雒阳人父母终葬于无终山山上无水雍伯汲水作义浆行者皆饮三年有一人就饮以石子一升遗之使于髙平好地有石处种之有徐氏为石平着姓有女人多求之不许雍伯试求徐笑以为狂乃云以白璧一双当可为婚雍伯至种石处得五双白璧徐氏大惊即以女妻之 燕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悬崖侧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之若数百石囷有石梁贯之鼓东南有石人援桴状同击势云燕山石鼓鸣则有兵 沽水水经注云沽水迳渔阳故城南合七度水鲍丘水潞水一名潞河是 北平故城隋图经云渔   阳有北平故城即汉将军李广为郡守出猎遇草中石谓是伏虎引弓射之即是此处   三河县西六十里今三乡唐开元四年分潞县置属幽州十八年改隶蓟州   玉田县东南八十里二乡汉无终县属右北平唐干封二年于废无终县置仍旧名属幽州万嵗通天二年改为玉田县神龙元年割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又属营州十一年又还属幽州十八年隶蓟州   平州   平州北平郡今治卢龙县禹贡冀州之域虞十二州为营州之境周官职方又在幽州之地春秋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国地史记齐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尔雅云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战国时斯地属燕秦兼天下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境汉因之为辽西郡之肥如县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擅据及子康康子渊俱得辽东之地边外版圗皆伏焉晋属辽西郡后魏亦然隋开皇初为右北平郡十年改为州炀帝即位又废州复为郡唐武徳二年废郡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移治肥如仍改肥如为卢龙县更治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天保元年改为北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平州   元领县三   卢龙  石城  马城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三千五十五里 东北至榆闗守捉一百九十里 自闗东北至营州五百里 南至海二百里 西至蓟州三百里 北至上谷八十里 西南至马城县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石城县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卢龙塞二百里 东北至营州七里戸   唐开元户二千二百六十三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隠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唐阳城北平人征拜谏议大夫   土产   蔓荆子   卢龙县本汉肥如县也属辽西郡应劭曰肥子奔燕封于此唐武徳三年省临渝移平州置此仍改肥如县为卢龙县复隋开皇之旧名 蓝山后魏舆地风土记云卢龙西四十九里有蓝山其色蓝翠重垒故名之 碣石山山海经云碣石之山绳水出焉在县二十三里碣然而立在海傍故以为名晋太康地理志云秦筑长城起自碣石在今髙丽旧界非碣石也 临余山本名临渝山音讹为余有闗通胡之路在今县东一百八十里新妇山九州要记云卢龙栁羌城南有新妇山 卢   水一名大沮水今名小濡水北自营州栁城县界流入水经注水出肥如县北一名溪 黄洛水水经注黄洛水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 卑耳谿隋图经按管子云齐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之谿见一人长尺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马前疾管仲曰登山之神有俞儿霸王之君兴而登山之神见且走马前疾导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谿有賛水者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 素河水水经注云素河水出令支县蓝山南与新河合 黄洛城殷诸侯之国 令支城汉县属辽西郡废城在今县界令音零支音岐 孤竹城在今县东殷之诸侯即伯夷叔齐之国郡国县道记孤竹城在肥如城南二十里史记谓齐桓公伐山戎北至孤竹国又隋图经云孤竹城汉灵帝时辽西太守防翻梦人曰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闻君仁善愿见蔵覆明日则见浮棺于津收之乃为改葬吏人嗤笑者皆无疾而死今改葬所尚存祠在山下极岩朝鲜城即箕子受殷封之地今有废城 辽西城汉为郡于此废在今郡东 秦长城秦使防恬辅其子扶苏之所筑东西长万里杞梁妻哭城崩得夫骨即此城也卢龙道魏志曰曹公北征乌丸田畴自卢龙道引军   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厯平罡登白狼望栁城即此道也一谓之卢龙塞今在郡城西北二百里望海台汉武所立登之以望海   石城县西一百四十一里二乡汉旧县取碣石立如城以名之属右北平唐贞观十五年于故临渝县城置临渝县万嵗通天二年改为石城县仍汉旧名 碣石始皇使燕人卢生求羡门刻碣石汉武帝登之望海当山顶大石如柱号曰天桥柱逺望若立于巨海之内状如人造然非功力所能成也   马城县南一百七十里二乡唐开元二十八年析卢龙县置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二十   妫州   妫州妫州郡今治懐戎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斗虞舜暨周则为幽州之域帝王世纪云涿鹿于周实幽州之域也春秋战国并属燕国汉书地理志曰燕有上谷秦置三十六郡为上谷郡地潘县汉时地晋属广甯郡后魏孝明帝废之北齐置北燕州隋废属涿郡唐武徳七年讨平髙开道置北燕州因齐旧名领懐戎一县贞观八年改为妫州因其中妫水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兼管清夷军兵万人天寳元年改为妫州郡乾元元年复为妫州   元领县二  今一   懐戎   一县废   妫州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 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 东至檀州二百五十里南至幽州二百九十里 西至蔚州二百九十里北至张説新筑长城九十里又云北至广辽城【旧名】   【云城】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幽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蔚州二百四十里东北九十八里至长安城为界户   唐天寳户二千二百六十三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公孙凤字子鸾上谷人隠居陶然自得 张恂字洪让上谷沮阳人 张长年为汝南太守郡人兄弟分析争一牛讼之长年曰脱有二牛各应得一以家牛与之   土产   麝香  桦皮  胡鹿  人参   懐戎县二乡本汉潘县也属上谷郡晋太康地志潘县更属广甯郡魏孝昌中废髙齐天保六年于此置懐戎县唐武徳七年改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北燕州为妫州县属不改 鸡鸣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本名磨笄山昔赵襄子杀代王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羣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鸣鸡山后魏武成帝太后塟于山麓 歴山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云潘城西北三十里有歴山形似覆釡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瞍祠存 桥山山上有祠黄帝塟于此山海经云大荒内有轩辕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轩辕故也梁湘东王临终诗云寂然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大翮山上有王仲庙仲字次仲年少入学而逺常先到其师怪之谓不归使人候焉实在家等辈常见次仲捉一小棘木长三尺余至着屋间欲取辄不见及年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繁多次仲为文简略赴急用之大喜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诏槛车送之次仲吟咏化为大鸟出车外翻翻然髙飞徘徊长引至于西门上山落二翮因名二翮山今水旱祭之蔡邕文曰上谷王仲变古成隶终古行焉 涿鹿山山下有涿鹿故城涿水出焉 美颉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今在城东二百步 小甯城 大甯城班丘仲班或作瑕居于延水侧常卖药于甯百余年后地动宅壊仲与里中数十家皆死人有孔氏者取仲尸弃于延水内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此人大恐怖叩头求哀仲曰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后为夫余王驿使后乗来至甯北方人谓之谪仙地裂沟水经注云晋时地裂遂成沟壑俗谓之分   界水在今县东北 涿鹿在县南 阪泉史记云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周书云黄帝杀蚩尤于中冀名曰絶辔之野 燕长城史记云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即燕之地名 舜井河东亦有此井造阳按汉书武帝破匈奴取河南地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与胡韦昭云地名在上谷晋太康地理记在五原塞之北九里谓之造阳此疑误矣 妫州故城郡治唐天寳后析懐戎县置寻废   营州   营州桞城郡今治桞城县按唐开元十道畧云舜筑栁城即知虞舜以前已有栁城之名在禹贡为冀州之域在十二州固有营州之称尔雅云齐曰营州又郡国志云地当营室分故曰营州殷时为孤竹国春秋时为山戎之地战国时其地复属燕史记曰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辽西右北平郡秦并天下置辽西郡两汉因之前汉地理志辽西郡领临渝且虑桞城等十四县后汉书云辽西郡乌丸鲜卑蹋顿所居又十六国春秋慕容皝传云栁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徳之地也可营创规模筑龙城构宫庙改栁城为龙城九年遂迁都龙城入新宫十二年号新宫曰和龙宫皝子隽迁都于邺为苻坚所灭后燕慕容垂又居焉慕容熙为北燕冯跋所杀至冯大兴元年省辽西郡拓跋后魏又于平州界立辽西郡属平州周建徳中平齐其地犹为髙寳宁所据隋开皇三年讨平寳宁复以其地置营州炀帝初州废又置栁城郡武徳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及栁城一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督营辽二州贞观元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崇州六年又督顺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万嵗通天二年为契丹李万营所陷神龙元年移府于幽州界仍领渔阳玉田二县开元四年复移还栁城八年又往就渔阳十一年又还栁城旧治天寳元年改为栁城郡乾元元年复为营州   元领县一   栁城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四千二百十里 西南至长安五千里 东至辽河【阙】南至海三百四十里西至平州七百里 北至秦长城二百七十里至契丹界湿水四百里 东南至保定军旧安东都护二百七十里 西南至平州七百里 西北至契丹界七十里 东北至契丹界九十里自界至契丹牙帐四百里   户   唐天寳户九百九十七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后魏谷浑字元冲昌黎人父衮勇冠一时 屈遵字子度昌黎人仕魏为中书令 唐李光弼营州栁城人侍中临津王弟光进太子太保凉国公双节在门养母以孝闻   土产   豹尾  麝香  绢  畜宜牛马羊豕   栁城县四乡汉栁城地属辽西郡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逺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西北与奚接界北与契丹接界慕容皝改为龙城县隋又改为龙山寻又改为栁城县 龙山在郡东南十六国春秋慕容皝十二年黑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羣寮观龙去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赦境内号新宫曰和龙宫又筑院因起景云殿 扶黎故城在今县东南其地带龙山即慕容皝祭龙之所 鲜卑山在今县东南二百里十六国春秋慕容廆代居辽左故号曰东胡其后雄昌与匈奴并盛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隂复以山为号棘城之东城塞外又有鲜卑山在辽西之西北一百里与此异山而同名 白狼山魏志曹公引军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未至栁城二百里袁尚袁熙与蹋顿将数万骑逆战公登白狼山卒与敌遇公登髙望敌阵不整纵兵击之敌众大奔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降汉者二十余万口郡国志云白狼山一曰鹿首山魏武于此山逢狮子使格之狮子哮吼奋越左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出如狸超上王车轭上狮子将至此兽跳上狮子头上狮子伏不敢起于是杀之得狮子而还未至洛阳四十里鸡狗皆不鸣吠鹿首山渡辽之要路经此 泊滋山公孙凤隠所 长谷十六国春秋云冯跋弟为乱而跋惊死葬之长谷即此 白狼水魏氏风土记云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即此水也 彭卢水一名卢河水即卢龙水也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云水经平卢入海舆地志故曰平卢今语讹为彭卢水 徒河城汉县有废城在今郡东北有山曰青山在东北九十里 棘城即颛顼之墟也在郡东南一百七十里 交黎城汉县也属辽西郡后汉为昌黎县 营丘城后魏舆地图记云舜分齐营州之域燕置营丘郡于其城内十六国春秋慕容廆东迁徒河县置营丘郡北镇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逺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斯地西北与奚接正北与契丹接界 医巫闾山祠在县东五十里   檀州   檀州今宻云郡今治宻云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北戎所居汉书地理志曰燕东有渔阳秦并天下渔阳郡不改在汉领白檀等十二县厯魏晋如之汉书曰将军李广秉节白檀又魏书曰曹公越北塞歴白檀破乌丸于栁城按续汉书白檀县即右北平今州是也至后魏因置密云郡兼置安州取懐安之义也后周改安州为元州隋图经云开皇初徙州于渔阳今渔阳郡是也至十八年又割幽州燕乐宻云二县于旧元州置檀州取汉白檀县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安乐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檀州按开元十道要畧云以斯地为幽燕之边陲管障塞军五千天寳元年改为宻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   元领县二   密云  燕乐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六百九十五里 东至霸州二百一十七里 南至幽州潞县界五十五里 北至长城四十里 东南至蓟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幽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妫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长安障塞一百一十里   户   唐天寳户六千六十四   风俗   与幽州同   土产   贡安东府人参   密云县九乡本汉厗奚县也汉书地理志厗奚【孟康曰厗音题】属渔阳郡 桃花山郡国志云桃花山在渔阳西北一十五里 螺山亦名赤城河即沽水也东北塞外流入桑溪水经注云三城水迳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是   水有桑溪之名盖源出桑溪故也右经鲍丘水 鲍丘水水经云鲍丘水又东南龙刍溪水是也   燕乐县东北七十五里四乡本汉厗奚县地名也属渔阳郡按汉厗奚今密云是也后魏于此置广阳郡有长城隋改为长阳郡后废旧治白檀故城唐长夀二年移治新兴城即今治也 石门水水经云石门水在燕乐县与桑溪水合   燕州   燕州归应郡今治辽西县星分尾斗秦为上谷郡治厯代地土所属与范阳同释名云燕宛也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置在幽州领靺鞨本栗来靺鞨种也隋北蕃风俗记云初开皇中栗来靺鞨与髙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者卒忽赐来部窟突始部悦稽防部越羽部步防赖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齐部落向闗内附处之栁城乃燕都之栁城在燕都之北炀帝大业八年为置辽西郡并辽西懐逺泸河三县以统之取秦汉辽西郡为名也唐武徳元年改为燕州总管府领辽西泸河懐逺三县其年废泸河县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于幽州城内贞观元年废都督府仍省懐逺县开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天寳元年改为归徳郡乾元元年复为燕州   元领县一   辽西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七十六里西南至长安二千六百一十三里 东至檀州八十里 西至幽州九十里 西至幽州昌平县五十五里 北至大山五里 西南至芹河五里 东南至后魏废易城四十里 西北至干河山五里 东北至宋城镇二十五里   户   唐天寳户二千四十五   风俗   春秋説题辞云箕尾为燕隂气生俗贪利地宜栗土产   付尾  绵布  栗 货殖传云燕秦千树栗   辽西县四乡隋大业八年置属辽西郡与郡同在汝罗城故城之间至十一年寄治栁城唐武徳元年郡为燕州县属不改六年燕州寄治幽州县亦迁于今所治置   威州 自威州以下三十二州   威州今治威化县唐武徳元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城内七年废总管府贞观中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所领户契丹内稽部落   元领县一   威化   四至八到   南京道里与涿州同   户   唐天寳户六百一十一   威化县于契丹陷营州后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幽州治也   慎州   慎州今治逢龙县唐武徳初置隶营州领洓沬靺鞨乌素固部落万嵗通天二年移于淄青州安置神龙初旧隶幽州   元领县一   逢龙   户   唐天寳领户二百五十   逢龙县契丹陷营州后南迁寄治良乡县之故都乡城为逢龙县州所治   思顺州   思顺州顺义郡今治宾义县唐贞观中置寄治营州南五栁城天寳元年改为顺义郡乾元元年复为顺州两京及四至八到并与范阳同   元领县一   宾义   户   唐天寳户一千六百六十四   宾义县三乡郡所治在幽州城内 北镇医巫闾山广宁祠接营州界   归顺州   归顺州今治懐柔县其地乃燕之北境燕太子丹使荆卿献地图盖谓此地即元顺州之北境开元四年置为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领懐柔一县天寳元年改为归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归顺州自安禄山之乱此地因陷入胡   元领县一   懐柔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里 东至蓟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幽州八十五里 西至妫州二百里 北至檀州七十五里 东南至蓟州同上 西南至幽州同上 西北至妫州【阙】东北至檀州【阙】   户   唐天寳户一千三十七   懐柔县州所治   州   州今治静蕃县隋开皇初置处契丹李去闾部万嵗通天二年移于徐宋州安置神龙元年复旧今隶幽州   元领县一   静蕃   户   唐天寳领户六百一十八   静蕃县州治所范阳县之鲁泊村   崇州   崇州今治昌黎县唐武徳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处奚可汗部落营州都督   元领县一   昌黎   户   唐天寳户二百   昌黎县唐贞观二年置北黎州寄治营州东北废阳师镇八年改为崇州置昌黎县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路城为县   賔州   賔州【今理来苏县】唐干封中于营州界内置处靺鞨愁思部落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迁于徐州神龙初还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来苏   户   唐天寳领户一百三十   来苏县自徐县还寄治于良乡之广阳城为县   师州   师州【今理阳师县】唐贞观三年置领契丹室韦部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还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阳师   户   唐天寳户三百一十四   阳师县贞观初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阳师镇故号师州神龙初自青州还寄治良乡之故东闾城为州治县在焉   鲜州   鲜州今治宾从县唐武徳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隶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   元领县一   宾从   户   唐天寳领户一百七   宾从县初治营州自青州还寄治潞县之古潞城   带州   带州今治孤竹县唐贞观十九年于营州界内置处契丹乙失革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孤竹   户   唐天寳户五百六十九   孤竹县旧治营州界营州陷契丹后寄治于昌平县之清水店为州治也   黎州   黎州今治新黎县载初二年析慎州置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迁于宋州管治神龙初还改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新黎   户   唐天寳户五百六十九   新黎县自宋州还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沃州   沃州今治滨海县载初年中析昌州置处契丹之松漠部落隶营州州陷契丹乃迁于幽州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滨海   户   唐天寳领户一百五十九   滨海县沃州本寄治营州城内州陷契丹迁于蓟州东南回城为治所   昌州   昌州今治龙山县唐贞观二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嵗通天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   元领县一   龙山   户   唐天寳戸二百八十一   龙山县唐贞观二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静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镇营州陷契丹乃迁于安次县古常道城为州治   归义州   归义州今治归义县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归义   戸   旧领户一百九十五   归义县在良乡县之故广阳城州所治也   瑞州   瑞州今治来逺县贞观十年置于营州界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突汗达于部落咸亨中改为瑞州万嵗通天二年迁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来逺   来逺县旧在营州界州陷契丹移治良乡县故广阳城   信州   信州今治旧黄龙县万嵗通天元年置处契丹失活部落隶营州都督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黄龙   户   唐天寳户四百一十四   黄龙县龙州所治寄治范阳县   青山州   青山州今治青山县唐景云元年析州置隶幽州都督府都督治   元领县一   青山   户   旧领户六百三十二   青山县寄治于范阳县界水门村   凛州   凛州唐天寳初置于范阳县界处降胡   户   旧领户六百四十八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唐总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髙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髙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东府于辽东郡故城置仪凤二年又移于新城圣厯元年六月改为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为安东都护府开元二年移安东都护于平州置天宝二年移于辽西故郡城置至徳后废   南至东京【缺】西南至西京三千八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四千六百二十五里   户   领户一千五百八十二   新城州都督府 辽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   南苏州 本防州 盖牟州 代那州 仓岩州磨米州 积利州 黎山州 延津州 安市州凡此十四州并无城池是髙丽降户散在诸军镇以其酋为都督刺史羁縻之   右自燕州以下十九州皆东北蕃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冦遂扰中原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今记唐天宝之故迹地理焉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   宋 乐史 撰   剑南西道一   益州   益州蜀郡今治成都华阳二县禹贡曰岷嶓既艺沱濳既道蔡防旅平和夷厎绩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岷山今在州界防水在雅州界江水在州南【缺】 县界沱水在州西南隆唐县界皂里江是也古梁州巴濮庸蜀之地在秦则名汉中巴蜀三郡此其境也虞舜三州亦为梁州之域周官职方氏以梁州合于雍州则为雍州之地蜀于姬周以前南夷地也尚书牧誓云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孔安国注八国皆蛮夷戎狄国名羌在西蜀髳微皆巴蜀汉书地理志蜀广汉本南夷周末秦并以为郡按世本山海经扬雄蜀王本纪来敏本蜀论华阳国志十二州志诸言蜀事者虽不悉同参伍其説皆言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至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后封其支庶于蜀厯夏商周始称王者纵目名蚕丛次曰鱼鳬其后有王曰杜宇已称帝号望帝自以功徳髙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闗为后户玉垒蛾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时有荆人鼈冷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鼈冷至汶山下忽复生见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雍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鼈冷凿巫山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徳不相同禅位于鼈冷号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鹃鸟故蜀人闻子鹃鸣曰是我望帝也鼈冷或为鼈多子鹃为子嶲或云杜宇死子规鸣自开明下五叶有开明尚始立宗庙时天生五丁力士能徙山蜀王负力不为战备每一王死五丁辄为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以为墓志今石   笋【缺】    里未有諡号但以五行色为王故其庙称青赤黑白之帝史记秦恵王元年蜀人来朝后八年伐蜀灭之初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恵王欲先伐韩司马错曰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国者务博其徳三资者偹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使豺狼逐羣羊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刦天子恶名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通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以为危也不如伐蜀恵王曰善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之益强汉髙帝六年分蜀置广汉郡初有汉中广汉巴蜀四郡武帝元鼎中遣唐防畧通西南夷更置犍为防牱越嶲益州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綂焉释名益阨也其所在之地险阨也应劭地理风俗记云疆壤益广故名益州王莽改益州曰庸部后汉明帝永平十二年以新附置永昌郡续汉书郡国志益州部汉中巴广汉蜀犍为越嶲防牱益州永昌凡九郡灵帝又以汶江蚕陵广柔三县立汶山郡蜀志灵帝时太常刘焉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初焉建议树牧伯以镇安方夏内求交趾欲避世难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意更在益州谯周巴志云献帝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立永宁郡建安六年立涪陵郡二十一年刘备分巴郡立固陵郡蜀章武元年分广汉立梓潼分犍为立江阳郡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以犍为属国为朱提郡刘禅建兴二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广汉属国为隂平郡分建宁永昌立云南郡分建宁防牱立兴右郡分广汉郡至是益州所部十有九郡晋恵帝光熙元年李雄攻成都遂自立十六国春秋曰李雄定成都严柽为蜀郡太守雄即王位迁益州刺史是也又分汉嘉蜀二郡之地立沈黎汉原二郡穆帝永和三年平蜀之后省汉原沈黎二郡又立南隂平郡改汉原为晋兴郡简文帝咸安二年符坚遣邓羌杨安等伐蜀益州诸郡并殁于秦十二年孝武帝太元八年平蜀州郡咸复旧周地图记云梁大宝二年武陵王萧纪僭号于蜀西魏帝二年平蜀二十一州并入于魏隋图经云仁夀三年分九陇郫孝水三县为蒙州孝绵竹金水飞为四县为凯州阳安平泉二县及资州资阳为简州炀帝大业二年并废从省来属益州蜀中旧无兔鸽隋开皇元年蜀王杨秀镇益州命左右赍往鸽尚稀而已众矣唐武徳元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管益绵陵逢资卭雅嘉眉泸戎防松翼嶲南宁昆恭十九州领成都名九陇郫双流新津晋原青域阳安金水平泉武绵竹等十三县又置唐隆隋江二县二年分置卬眉普荣等五州属总管府又置新都什邡二县三年罢总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绵竹导江九陇三县立蒙州阳安金水平泉三县立简州割武属梓州又析置徳阳新繁万奉三县九年罢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雅眉蒙犍卭十州并督嶲南防宁都督府贞观二年废蒙犍二州复以蒙州之陇绵竹导江来属仍改万春为温江六年罢南宁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属益州八年兼领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绵嘉简陵雅眉卬八州茂嶲二都督十七年置属县龙朔二年外为大都督府仍置广都县咸亨二年置金堂仪凤二县其年又置唐昌蒙阳二县垂拱二年分雒九陇等十三县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县圣厯三年又置东阳县天寳元年改益州为蜀郡依旧大都督府管劒南三十八郡十五载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徳二年十月驾还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为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广徳元年黄门侍郎严武为成都尹复并东西川为一节度自崔宁镇蜀后分为西川自后不改皇朝因之为成都府   元领县十   成都 华阳 郫县 新都 温江 新繁   双流 犀浦 广都 灵池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三里 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七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十里 东至简州七十里 南至眉陵二州二百里 东南至简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汉州一百里 西至彭江导江县界八十七里 西南至蜀州一百里 西北至彭州九陇县界七十五里 东北至汉州一百里   户   汉朝蜀郡户二十六万八千唐天寳一十六万九百五十皇朝户主八万九千四百三十八客二千四百四十   风俗   蜀记云刚悍生其方风謡尚其文汉书曰人食稻鱼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然地沃人骄奢侈颇异人情物态别是一方   姓氏   云阳郡三姓 委 言 幸   人物   司马相如成都人 张寛字叔文成都人从驾至渭桥在帝后第七车见女子浴乳长七尺心知是天星主祭祀三斋洁则见 李仲元贤人也不夷不恵居乎可否之间此扬雄之言也 王褒蜀人 何武字君公蜀郡郸人御史大夫 扬雄蜀郡成都人 姜诗雒人母好生鱼有涌泉出谷每晚出双鲤以供二母之膳时母食须邻母同食故云二母也 郭乔卿雒人为荆州刺史 王阜成都人为重泉令有鸾鸟集于学宫阙门迁益州太守有神马出滇池河白鸟见 张霸字伯饶数嵗知孝养号张曾子七嵗通春秋楷即霸子隠于华隂号公超市也 翟酺字子超雒人也谱援神钧命解 李尤字伯仁雒人文华见称贾逵荐有扬雄之风为乐安相 任安绵竹人秦宓绵竹人 禽坚字孟田成都人生而失父及   壮乃知父为夷所得三出徼外经六年乃遇之 唐李白字太白蜀郡人   土产   按十道志云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橘柚之园郊野之富号为近蜀丹青文采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纸惟十色竹则九种 卭竹 蒟酱如今之大笔拨 又郡国志云嘉鱼细鳞似鳟鱼蜀中谓之拙鱼蜀郡山中处处有之每年春从石穴出大者长五尺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为饮令人不睡 花有山茶出雅州红海石榴 海棠花此树尤多繁艳未开时如硃砂烂漫稍白半落如雪天下所无也 桐花色白至大有小鸟燋红翠碧相间毛羽可爱生于花中唯饮其汁不食他物花落遂死人以蜜水饮之或得三四日性乱跳踯多抵触便死土人画桐花凤扇即此也 旌节花枝直上花红紫层际如旌节叶碧百合 千叶刺榆红似桃花极大 长乐花红紫小苏许公有赋 荼防花香甚可以为酒 九壁锦按游蜀记云成都有壁村出美锦   旧贡   薛涛十色牋短而狭才容八行 雪朴硝其色如玉单丝罗 髙杼衫段 交梭纱 琵琶捍拨 蜀   漆铜盆 菜有龙葵   今贡   绫出成都华阳新都新繁郫县 罗出广都双流温江 髙杼布出新都 丝出郫县 裨布衫段出新都 柘蚕丝出犀浦 絁绵绢布麻十县皆出   成都县旧二十四乡今十九乡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扬雄蜀本纪云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卿徙居成都秦恵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都在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令与长安同制华阳县旧二十乡今十六乡本成都县地唐贞观十年分成都县之东偏置蜀县在郭下乾元元年宗狩蜀驻跸成都改为华阳县 武担山在府西北一百二十步一名武都山蜀记云武都山精化为女子美而艳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作东平之歌以悦之无几物故蜀王乃遣五丁于武都山担土为冢盖地数亩髙七丈上有一石厚五寸径五尺莹彻号曰石镜王见悲悼遂作臾邪之歌龙归之曲今都内及毗桥侧有一折石长丈许云是五丁担土担也 江渎祠在县南上四里汉郊祀志云秦并天下立江水祠于蜀至今嵗祀焉 蜀山萧广济孝子传杜孝巴郡人也少失父养母以孝称母喜鱼孝曽役在成都因截一竹筒盛鱼二头以草塞之祝曰我母必得此鱼因投中流妇因出渚汲见竹筒横来触岸异而取视之见二鱼曰必我婿所寄熟进姑闻者叹其至感 濯锦江即蜀江水至此濯锦锦彩鲜润于他水故曰濯锦江 二江秦李冰穿二江于成都城中皆可行舟今谓内江外江是也带二江之双流故有双流县焉又按风俗通云秦昭王遣李冰为蜀太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每嵗须童女二人不然为水灾冰因自以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前劝酒酒杯常竭冰厉声责之因不见良久有两苍牛鬭于江岸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鬭太极当相助也若知南向腰中正白者即我也顷复鬭主簿因刺杀北面江神从此絶其患矣后民思其恵今有祠存 都江水在府西四里一名粉水以此水作粉鲜洁于他 金堤九州要记云金堤即李冰所筑堤岸有石如猪 万嵗池在府北八里昔张仪筑都城于此取土因成池后人呼为万嵗池 七星桥华阳国志云太守李冰造七星桥以上应七星故光武伐公孙述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星间其铁钉皆从荆州载来作此桥 南江桥亦名安乐桥在城南二十五步宋李武以桥为安乐寺改名安乐桥十六国春秋李特将起童謡云江桥头阙下里成都北门十八子盖指李特也江桥即此桥七星桥之一 万里桥在州南二里亦名笃泉桥桥之南有笃泉也汉使费袆聘吴诸葛亮祖之袆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故曰万里桥又按唐史宗狩蜀至成都适万里桥上问桥名左右对曰万里桥上因叹曰开元末僧一行谓朕曰更二十年国有难陛下当巡游至万里之外此是也由是驻跸成都七星桥之二 笮桥去州西四里亦名夷里桥又名笮桥以竹索为之因名 市桥在州西四里常璩云石牛门曰市桥下有石犀潜渊中李膺益州记云汉旧州市在桥南因以名华阳国志云后汉大司马吴汉征公孙述述妺婿延岑伪遣皷角麾帜渡市桥挑战汉兵争观延岑纵兵出吴汉军后袭击大破之即此桥是也七星桥之五 升仙桥在城北十里华阳国志云升仙桥送客观即司马相如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乗赤车驷马不过汝下 竺桥华阳国志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徐康晋志桓温伐蜀战于竺桥防军袭护战没众欲退而皷吏误鸣进皷于是乗之遂入少城 学射山一名斛山在县北十五里李膺益州记斛石山有两女冢 汶江一名竺桥水一名流江亦曰外江西南自温江县界流入汉沟洫志蜀中李冰穿二江成都中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田民享其利 成都城周地图经云初张仪筑城城屡壊不能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所掘巡成大池龟乃伏于中每出则州境有贼刺史或病 西门楼任豫记曰诸楼年代既久榱桷非昔唯西门一楼独有补葺张仪时旧犹存 文翁学堂一名周公礼殿华阳国志云文翁立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作玉堂在城南后学堂遇火太守陈留髙朕更修立又增造一石室任豫云其药炉节制犹古建堂基髙六尺厦屋三间皆图画古人之像及礼器瑞物堂西有二石李膺记云后汉中平火延学观厢廊一时荡尽惟此堂熛焰不及搆制虽古巧异特竒 少城在县南一百步李膺记云与大城俱筑唯西南北三壁东即大城之西墉故蜀都赋云亚以少城接于其西扬雄蜀本记成都本赤里街张若陟置少城内张孟阳诗郁郁小城内峩峩百族居即闻扬子宅相见长卿庐 阳城门李膺记云少城有九门南面三门最东曰阳城门次西曰宣明门蜀时张仪楼即宣明门楼也重阁复道跨阳城门故左思赋云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 宁蜀城臧茔绪晋书穆帝纪永和八年平西将军周抚攻涪八月戊午尅之萧敬文益州平以三蜀流人立宁蜀晋昌二郡 石牛舆地志云邓艾庙南有牛即秦恵王遗蜀王者 石犀李膺云市北有石牛李冰所立华阳国志外作石犀以厌水精穿石犀镇以江南命曰犀牛里 武担山俗曰石笋在郭内州城西门之外大街中益部耆旧传云公孙述时武担石折任文公叹曰西方智士死吾当应之嵗中卒 千秋池任豫记在城东冬夏不竭名曰千秋池迁水李膺记云迁水起自始昌堰堰有两人中   流即迁 青羊肆蜀本记云老子为闗令尹喜着道徳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以成都郡青羊肆寻吾今为青羊观也 二台益州记云升迁亭夹路有二台一名望乡台在县北九里 孔子庙昔司马相如教授于此 健儿庙后汉朱遵拒公孙述战死后吴汉破述乃为立庙今系祀典 相如宅在州西四里蜀记云相如宅在市桥西即文君当垆涤器处又益部耆旧传云宅在少城中笮桥下有百许步是也又有琴台在焉今为金花等寺 读书台在县一里诸葛亮相蜀筑此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 章城门路西今为乗烟观 严君平宅在州西一里耆旧传曰卜肆之井犹存今为普贤祠 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堂 锦城华阳国志云成都夷里桥南岸道西有城故锦宫也命曰锦里 赤里街蜀都记云成都之南街名赤里 贞移观即方平得道处也 秦宓汉之名儒蜀守夏侯纂三谒不见因名其里为造里 东陵即蜀先主刘备陵也今有祠存号曰东陵神 污池一名摩诃池昔萧摩诃所置在锦城西 望帝祠在府西南五里齐永宁末刺史刘仲连置 先主祠在府八里恵陵东西七十步齐髙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修立而卑小故相国李囘在镇更改置守陵户四时祭祀 诸葛武侯祠在先帝庙西府城西有故宅 闗侯祠张飞祠俱在府西南七里恵陵左右宋庐陵王立李冰祠在府西南三里为蜀郡太守有功及唐节帅李徳裕重立祠宇 瞿君祠在县东六里得仙与家人别系龙于此 李膺宅在府西三里或云是姜维宅 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乗烟观有祠在观内 蒋琬宅在县东七里杜甫宅在郭西外地属犀浦县按浣花溪地有百花潭 玉局潭在城南栁堤玉局观内张道陵得道之所其一也   郫县西五十里依旧三十六乡古郫邑也秦灭蜀后因而县之汉地理志郫属蜀郡李膺记郫县益州之胜邑古城在今县北隋仁夀三年分置蒙州以县属之大业二年州省县益 连理竹梁天监起居注云十六年连理竹生益州郫县王家围外连理并干 郫江一名都江一名成都江   新都县东北西十八里依旧三十乡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后置新都郡故城在今县东太康中又为县隋移于此治 丽元山平地特起四絶髙三丈有石镜双广五尺常掘其下至水而未臻其极 新妇泉李膺益州记云在县东北五里有新妇泉什邡县界亦有新妇水初二妇勤于奉养晨夜负汲不惮冰雪久之泉为涌出故以名泉 八阵图在县北三十里蜀志诸葛亮传曰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李膺益州记云稚子阙北五里武侯八阵图上城西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方一丈髙三尺也   温江县西五十七里依旧二十四乡本汉郫县地周地图记后魏于此置温江县属蜀郡隋为万春县唐贞观五年为温江县 大江在县西二百步自清城界流入俗谓之温江也 冺江在县西二里   新繁县西北六十里旧三十乡今二十八乡本汉繁县蜀志刘禅延熙十年凉州胡率众降禅居之繁县以县户于此而繁俗谓之新繁至是县名因俗而改 三菁山山下有桃闗 沲江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孔安国注云江东南流沱东行郑注云此沱尾入江不于江出汉书地理志禹贡江沱在郫县西东入大江尔雅云江为沱李巡注江溢出流为沱郭璞尔雅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水县湔山与江别而更流晋太康地志云江沱在繁县萧广济注江赋云触玉垒山东为沱据汉书沟洫志郫江郡秦时蜀守李冰所凿非禹贡之江沱明矣   双流县西南四十里旧三十乡今二十乡本汉广都县地华阳国志元朔二年置蜀属郡避隋炀帝讳改为双流县以县在二江之间故以名县 宜城山在县东南一十里李膺益州记云宜山在牛饮水南三十里今按紫草冈冈阜相属髙百余步连八陵州贵平县界也清水在县北十里改名牛饮水李膺益州记云牛饮水之末流也水名客舍昔程郑家于此每羣牛饮江为之竭故名 色水在县西五里源出岷江李膺益州记云鸭虵桥西五里枇杷桥也 公孙述墓在县西四十里髙三丈墓内铜作网结虽遭乱世莫能侵毁   犀浦县西二十七里旧二十四乡今二十乡周垂拱二年割成都之西鄙置盖因李冰所造石犀以名县 蒋桥益州记云蒋琬宅于此因以名桥   广都县南二十七里旧二十四乡今十六乡蜀志云汉元朔二年置李膺益州记云成都新都蜀都号三都此都即一也隋仁夀元年避隋炀帝讳改为双流唐龙朔二年长史乔师望奏析双流县又置广都县于旧县南一十二里 大塔山隂引道益州山川图引李膺记云阿育王使兵造八万四千塔雒县广都晋原各有一也 盘古祠徐整三五厯记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八万四千嵗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隂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盘日长一丈如此满八万四千嵗天极髙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也   灵池县东六十里依旧十五乡本汉新都县地唐圣厯三年分属县置为东阳县天寳元年改为灵池县 分栋山在县东上十五里北连秦陇南入资泸州东地入静戎军 灵泉池在县南三十五里唐初泉涌出县因此为名 石虎池在县南二十里池上有怪石如虎形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   宋 乐史 撰   劒南西道二   彭州   彭州汉阳郡今理九陇县秦二汉属蜀晋以后又为蜀寜蜀二郡之地梁天监中置东益州至后周武帝废州又为九陇郡隋初郡废复置蒙州取蒙水为名至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蜀周垂拱二年分益州之九陇等四县置彭州取古天彭闗为名天寳元年改为蒙阳郡乾元元年为彭州益州志云彭之地号小郫土地肥良比之郫邑也   元领县四   九陇 蒙阳 永昌   一县割出   导江入永康军   州境   东西九十三里 南北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 西至西京三千一百六十九里 东至长安一千三百三十九里 东至汉州七十五里 西至永康军导江县六十里南至益州郫县四十二里 北至汉州什邡县七十里 东南至益州一百五里 西北取灌口路至茂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蜀州青城县七十八里西北至茂州汶川县二百七十四里   戸   唐开元户五万五千九百皇朝户主二万六千三百九客七千六百八十   风俗   与益州仝   人物无   土产   麸金 续断 升麻 茶   按茶谱云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市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又茶经云茶出彭州九陇县马鞍山至徳寺堋口镇者与襄州茶同味   九陇县依旧三十乡州所理汉繁地宋置晋夀郡古城在县西北三里梁置东益州后魏为天水郡仍改为九陇以九陇山为名隋初于县东二里置蒙州大业省唐武徳三年又置蒙州领九陇绵竹导江三县贞观初省县属益州垂拱二年于县置彭州 白鹿山在县北五十里周地图记云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见羣鹿引弓将射之有一麛所趋险絶进入石穴行数十歩则豁然平旷邑屋连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有人答云小成都后徃寻之不知所在 五龙山有神溪水云是伯阳登山此神水今为溪源五龙山多木莲花 九陇山屈曲九折故有九陇之名自唐昌县连亘至县界有险峻崖谷人所罕到者鸣猿谷清风岭鸭子鼻 王子城即汉封雍子齿于此城 灌口鎭鎭城西有玉女神祠祠之西有蜀守李氷祠存 卓王孙桥在县界 月满山在县界 天水故城后魏无东益州改天水郡为九陇即以九陇山为名 葛□山在县北四十八里周地图记云上有葛永□治永□学道于此山 丽元山在县北六十二里李膺记云蕃蠡学道于此山上升仙也 两岐山在县西北二十七里李膺记云此山出木堪为舡本防岐山语讹为两岐山 两岐水 庶桑口安国城 周夷王墓已上皆在县界   永昌县西三十里依旧二十三乡唐仪凤二年割导江九陇于益州郫县界置唐昌属益州垂拱二年属彭州长夀三年改为唐昌神龙初复旧名梁开平三年改为归化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普天福初为彭山县后复旧今为永昌县 九陇山其山连岫盘纡东入县界 都江水在县西八里夏书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李膺记云沱水入都田江入成都田江此水是也   蒙阳县东三十九里旧二十四乡今十四乡唐仪凤二年割九陇雒新都新繁什邡等县于九陇界蒙江之北置故曰蒙阳属益州垂拱三年来属 弥蒙水在县南二百五十歩源出九陇县防岐水李膺记云昔有人姓侯兄弟五人住此水侧皆武勇家居殷富俗人呼为五侯水 夷王墓在县西北二十里   汉州   汉州徳阳郡今理雒县土地同益州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兼彭益州领郡国十二理于此晋分广汉始置新都而州废宋齐又为广汉郡隋初郡废以其地并入蜀唐垂拱三年分益州雒县等五县复立汉州天寳元年改为徳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汉州按蜀记云益州谓之三蜀广汉其一也   元领县五 今四   雒县 什邡 绵竹 徳阳   一县割出   金堂入懐安军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二里 南北二百三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五百三十六里 东至西京三千一百一十六里 东至长安一千二百里 东至梓州二百三十里 南至益州一百里 正西微南至彭州一百里 北至绵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金水县界六十八里 西南至益州一百里 西北至彭州九陇县界六十五里 东北至绵州一百八十五里户   唐开元户六万九千五皇朝户主四万八千五百一十八客一万二百六十   风俗   同益州   人物列在益州卷内   土产   纻布 弥牟布 纹绫 芩根鞋 合簟   雒县三十乡汉旧县属广汉后汉置益州治于雒晋置新都宋齐为广汉郡垂拱二年置汉州皆治雒县石亭水李膺益州记云石亭水今入县界 故雒城   范晔后汉书曰洛城南每遇隂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和帝时陈罢为太守勅县宰收塟骸骨哭声遂絶矣君平卜台豫任记云广汉郡鴈桥东有严君平卜处土台高数丈 鴈桥李膺记云张任与刘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鴈桥战败是此也 犀桥李膺益州记云广汉郡北一里半有犀桥即白鱼水也 铜宫山昔邓通铸钱于此 雒水水性刚宜淬刀与信州割溪同雒字元从水汉火徳忌水故改雒从隹 七星桥昔秦李氷闻江置七星桥桥各一鐡鎻上应七星故世祖谓吴汉曰安君宜在七星间谓五星日月云 华津水自费阳滛浩城经九陇分为九枝其源出绵竹县紫岩山是也 湔阳故城汉县废城在县南 西五城宋元嘉九年以旧五城置新都郡复于此置西五城 蜀侯神即蜀侯禅之神   什邡县北四十里旧二十五乡今二十三乡本汉旧县属广汉后周为方亭县唐武徳二年改为什邡县旧置在雍齿城今于城北四十歩立县雍齿即汉什邡侯浽江水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源出县北洛通山李膺   以此水为洛水浽江即石亭水葢是洛水枝流也汉书地理志章山洛水所出今按洛水发源或洛通山或九陇县界鹿堂山也 雍齿山在县南四百歩汉书封雍齿国汉书高帝六年封齿为什邡侯至汉元鼎五年以酎金国除也 通洛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华阳国志云李氷导洛水于洛通山山有祠古老传云苻坚有子避难死于洛通山因立祠 罗江水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源出彭州九陇县两岐下经县界入雒县亦名县江水新妇水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膺记云南阳郡南七   里有新妇水故老传云昔有新妇勤于侍奉负汲水逺不辞氷雪泉为之涌出故曰新妇水流合亷江水 雍齿墓在县南一里李膺记云墓高四丈濶四亩有石麒麟二 南阳郡故城在县西二十三里李膺记云南阳汉中李雄乱蜀遣李夀尽掠汉川五千余家流寓于此晋太康元年立郡后三年废 马融墓在县西二十里髙三丈汉顺帝时马融为南郡太守死塟于此有碑字已磨灭   绵竹县北九十五里旧二十乡今十四乡汉县蜀广汉郡隋开皇三年徙晋熈郡城改为晋熈县十八年改为孝水县以境为姜诗泉也大业二年改为绵竹县唐武徳三年属蒙州州废来属 紫岩山汉志云绵竹县紫岩山绵水所出 鹿堂山李膺益州记云岸有隙出神泉若诣者精志则泉流奔涌其信道不笃便清源顿竭也 武侯池李膺益州记云东武山有池出白莼冬夏帯丝肥美为一州最宋元嘉末刺史陆岩常献文帝勅月一献周地图记云是诸葛菜也 遗锦后汉闫宪字孟度为绵竹令邑人夜行得遗锦二十五疋平明送县宪曰得行遗物是大赐也何为将来曰县有明府犯此则慙 君平池古老传云是君平宅陷而成池 庚除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即张道龄二十四化之一也山有二石室天寳七年勅置庚除观今废 绵水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当县紫微山常璩国志云绵水入雒县东流过资中 姜诗泉并有碑存即诗之宅家在沉乡母好鱼诗至孝感通泉涌舍侧每旦輙出鲤鱼一双即此泉也   徳阳县东北五十里依旧十五乡本汉绵竹县地后汉分绵竹立徳阳周闵帝元年废唐武徳三年分雒县复置昔魏将邓艾破蜀将于此 邓艾平蜀京观一名平蜀台以景元四年入蜀破诸葛瞻因筑台以为京观秦宓宅李膺记云三造亭秦子勅之旧宅也太守夏侯纂三造门故以为名按其宅绵水冲毁仅有余迹 浮中山在县北三十里益州记云南隂平乡东有浮中山母芳春游人登赏谓之迎春防四面断絶 鹿头山自绵州罗江县界迤逦入县界古老云昔有张鹿头于此造宅山因以为名 绵竹县故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李膺益州记云石子头二十里即故绵竹县城诸葛瞻埋人脚战处也   永康军   永康军今理灌口镇本彭州导江县灌口镇地唐贞观十年立为镇静军管四乡皇朝乾徳三年平蜀四年改为永安军仍割蜀之青城彭州之导江二县焉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永康军   领县二   青城 导江   军境   东西六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六百二十里 东至西京三千二百里 东至长安二千四百四十里 东至道江一十八里 西至蚕崖闗茂州汶川县界十七里汶川县二百六里 南至本军青城县四十里从青城至蜀州五十五里 北至茂州汶川县二百二十六里西南至青城县大面山后水为界 东南至蜀州九十里 东北至九陇县二百十六里   户   旧户载彭蜀二州籍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客五千八百五十七   风俗   同益州   人物无   土产   旧贡交梭布 马鞭 草药有紫背龙芽 白背龙芽 大鹤仙 小鹤仙   导江县东十八里二十一乡本属都安县地太康地志云云都安属汶山郡周武帝天和三年废汶山郡以县并入益州之郫县别于灌口置汶山县唐武徳元年改为盘龙县寻改为导江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乃自灌口移于旧邑 玉垒山湔水所出郭璞江赋云玉垒作东别之标是也李膺益州记云在沉黎郡去蜀城南八百里在县西北二十九里 灌口山在西岭天彭闗李膺益州记云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谓天彭闗两石对立如阙号曰天彭 渃城古都安县城也 蚕岩阙在县西北四十七里周武帝天和二年立 天彭山扬雄蜀记云李氷秦时为蜀守渭汶山为天彭闗号曰天彭门云云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 盘龙山李膺益州志云山土色黄盘廻有龙形故曰盘龙山 走金山李膺记云尧时洪水民奔于是山而获金故曰走金通灵山周地图云上有通灵寺因名之 石□【注】勅   眞切一名门水 都安堰一名湔堰李氷拥江作堋蜀人谓堰为堋 玉女房李膺记云其房凿山为穴深数十丈中有廊庑堂室屈曲似若神功非人力矣 犍尾堰索桥李氷祠在县三十三里为蜀太守 望帝祠在县西二十六里灌口镇 司马相如墓在县东十里青城县西南四十里十五乡本汉江源县地李膺记云齐武帝永明初置齐墓县周地图记武帝天和四年改齐墓为青城县因山为名 青城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道书福地志云上有没溺池有甘露芝草玉匮经曰此第五大洞寳仙九室之天黄帝所奉拜为五岳丈人黄帝刻石拜谒纂书犹存又有石日月象天师立青城治于其中 圣母山在县西山髙二千余丈周围三十里南有深洞 傍便山在县西髙下与青城山连接当吐蕃之界豁谷深防夏积氷雪此山所谓隔中外也大皂水自灌口下县北流入温江县界成都记云江水出羊防山北连接甘松至灌口 三石人蜀志云李氷为三石人在青城县北立于水中以厌水灾 味江水源出青城县西长乐山下江中有大石髙数丈号大坎有小石在下亦髙数丈为小坎水美人争饮之因为名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   宋 乐史 撰   劒南西道三   眉州   眉州通义郡今理通义县禹贡为梁州之域古夜郎地汉武帝开西南边立为犍为郡其地接焉今嘉州是也后又为武阳县之南境地立后汉三国及晋宋齐因之梁普通中于此置齐通及青州义取青城山为称后魏废帝二年平蜀改青州为眉州因峩眉山为名隋初仍之大业初州废因其地入眉山郡之通义县唐武徳二年割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城南安置眉州五年省南安贞观二年置隆山县天寳元年改为通义乾元元年复为眉州   元领县五   通义 彭山 洪雅 青城 丹棱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四里 东北一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四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七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陵州七十里 西至卭州二百里 南至嘉州一百四十里 北至成都府二百里 东南至陵州一百里西南至雅州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卭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陵州籍县一百一十二里   戸   唐开元户四万三千五百皇朝户主三万一千六百六十五客三万一千二百五十八   风俗   与成都府仝   人物   朱遵字孝仲犍为武阳人率兵拒公孙述绊马战死赠复汉将军 张纲武阳人顺帝时人其一也杨义字文然武阳人 李宻字令伯武阳人   土产   麸金 秫黍 茶   按茶经云眉州洪雅昌阖州棱其茶如防顶制饼茶法其散者业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   通义县元二十乡本汉犍为县地又为汉武阳县地后魏恭帝二年置通义县在眉州北二十里属齐通郡周明帝二年废齐通郡为安乐县仍旧属其后又改为齐通县隋开皇四年改齐通为广通仁夀元年嘉州二年于县再立眉州 蟇颐山在州东七里形如虾蟆颐白虎山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其山壁立西临导江   水华阳国志云秦昭王时白虎为害募人杀之廖仲药秦精等射中之山因此为名下有白虎潭 多棱川在县西南七十里南接青神县界 导江水在县东四里难江水在县西南五十二里源在丹棱县本名拥江   水入当县号难江以其水峻急难渡为名   彭山县北六十里元十九乡本汉武阳县地属犍为郡扬雄蜀记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蜀王开明拒战不利退走武阳获之即此处也晋永和中置西江阳郡后魏増置灵石郡后周为隆山郡以境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以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隆山县以陵州为隆山郡县属焉唐贞观二十年改为彭山属眉州 彭女山在县东北十里华阳国志云彭祖冡及祠在此后汉岑彭死于此又名彭亡山亦名平模山 鼎鼻山一名鱼山上有城亦名鼎鼻其城消灭李膺记云周徳既衰九鼎沦没此山下江中或见其鼻因以为名宋将朱龄石伐蜀寨于此 北平山在县西北三十四里李膺益州记云张道龄得仙于此龄有二十四化此山是其一也 崌崃山在县东北十二里导江从山南合流下大江一名汶江又名导江江图云江水经鼎鱼李膺云下山有滩昔周衰九鼎沦没其一在此冬夏恒深九尺毎云开风息静淡则晓然见常璩云寳鼎见在江上防洲括地志云鼎山北有龙洲东接导江 鱼鳬津在   县东北二里一名彭女津在彭亡山南居导江皂江等水会之处按南北八郡志云犍为有鱼鳬津数百歩黄龙庙在县东二十八里在长江村导江东岸华阳国志云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仍立庙石碑今在 系龙桥周地图记云彭山县北四里有治水西有系龙桥仙人瞿君乘龙从峨眉山来徃以龙系桥 故武阳城在县东北十五里相传云秦惠王时张仪所筑冯翊王庙在县五里古老传云冯翊王郭子明墓按   汉书功臣非赐姓者不得封王恐此非寔又汉武帝元封六年益州昆明反使将军郭昌击之未审是何人张纲墓在崌崃山东一百五十歩纲犍为武阳人也乐城黎城按唐开元十道要畧云汉何城为蜀太守理于此时邑凋残人物穷困乃以已禄米施惠百姓此数城之民由是获存临别百姓以白米培塡曰荷君父之恩无以报后之州郡有职田始于此   洪雅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六乡今十六乡萧齐齐乐之南周武天和二年攘夷獠立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改镇为县唐武徳九年置犍州贞观初州废县属眉州县在洪雅州由此为名 夷獠誓碑在县市中车防山在县西南二百里西入卢山郡下有车冈川金釜山在县界南二十三里下临平羗冈古老相传   昔有主簿于此炼金丹故曰金釡山亦名主簿山 洪雅川东去屈曲一百三十里接嘉州夹江界 平羗水源出卢山县浮图山经严道入当县界亦曰青衣 澭甘水源从可募山谷涌出县西北三十里流入丹棱界合平羗水   丹棱县南六十里元十二乡本汉齐之齐梁郡后周改为洪雅县隋析为丹棱属嘉州武徳二年来属 龙鹤山华阳国志云丹棱县西北十五里有龙鹤山 夷郎川在县东三十里与县相连俗传云夷郎平也言土地平郎土人语讹故曰夷郎川胡柰山在县北十里 三菁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其山不连外境 思蒙水在县西二十五里出蒲周山泉东流入通义县 废齐乐故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地啚云昔齐乐郡城周明帝罢以为齐乐   青神县南六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县临青衣冈西魏分置青神县本治思防水口唐武徳八年移于今理属眉州国志云汉武帝使唐防破西南夷即路始于此邑也 北界山在县北十八里东至思防水北至通义县界李膺记云南安武阳二县于此山分界 多棱山在县西南四十一里东至多棱川蜀川县在川中心舆地志云后汉安帝置易州广汉   嘉州是为三蜀嘉州见在川中故名蜀川 多棱川在县西三十四里其川今有獠居 鱼虵水在县东北十二里从棱州贵平县木梓山流入当县合导江水有鱼似虵 故青神城在今青城县南二十里青城所居也周武帝保定二年更于其南五十歩别筑城移之   嘉州   嘉州犍为郡今理龙游县禹贡梁州之域夜郎国史记云汉武使唐防伐西戎得夜郎遂立犍为郡歴汉晋宋齐皆因之不改后魏道武帝于此立眉州取峩眉山为名寻改青州以青衣水为名末年分青州平羗等县为嘉州以其郡土嘉大为称后复避九州之额也后周于此置平羗隋开皇初郡废而州存大业初废州复立眉山郡唐武徳元年复立嘉州因魏之名领防游平羗夹江峨眉玉津绥山通义洪雅丹棱青神南安十一县置眉州贞观六年割资官属荣州上元元年以戎州之犍为来属天寳元年改为犍为郡乾元元年复为嘉州三月劔南节度使卢元请升为中都督府寻罢   元领县七   龙游 夹江 犍为 平羗 峩眉 玉津 罗目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五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七百三十里 东至荣州二百十里 西南戎州界山岭险峻未详里数 西至眉州洪雅县界九十里 北至眉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戎州水陆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嶲州生蛮界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眉州雅界一百六十里   戸   唐开元户三万四千二百八十九皇朝户主五千六百九十一客二万三千二百七   风俗   尚书武成曰庸蜀羗髳防卢彭濮之人孔安国注云八国皆蛮夷戎狄也州民与夷獠错居华人其风尚侈其俗好文夷人椎髻跣足短衣袵酷信神以竹木为楼居不知礼义法律不能拘   人物无   土产   古贡 水波绫 乌头绫 苓根 红花 今贡麸金 紫葛 巴豆 药有金毛狗脊 丁公藤   龙游县元十二乡本汉青衣道在大江之西即青衣水合江之所接青衣水濯衣即青故曰青衣道汉制县领夷曰道汉为南安县地周武帝保定元年于此立平羗县仍置平羗隋开皇三年罢郡为嘉州四年改为峩眉县九年改为青衣县取汉青衣县为名十三年改为龙游隋伐陈有龙见江水引军而改名大江一名汶江俗名通江自平羗县界流入水经   云江东南过犍为武阳县南青衣水从西南注之又云东至南安为璧玉津 沫水自阳山县流入汉书沟洫志蜀守李氷凿离避沫水之害晋灼云古塠字 石二阙郡国志云龙游县有二石阙即汉武帝使唐防下夜郎而置焉 石堂溪水在县东一里源出溪泉流入明月湖亭退入流花桥合导江夹江县西北七十五里旧十二乡今五乡本汉南安县地即封宣虎侯之地隋开皇十二年分龙逰平羗二县置于泾上临江水故号夹江属嘉州唐武徳元年移就今理在泾水之东平羗水西南对峩眉北连象耳 平羗化山在县西十里图经云天下二十四化此其一也道士常正一得道此山丹灶履迹犹存 洪雅江在县东六十歩   犍为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九乡今四乡本汉犍为郡因山为名周寳定三年于沉犀下置沉犀州益州地理志云昔有犀牛渡江到此山而沉故以为名隋开皇三年废沉犀州于大鹿山下置犍为县旧在武阳故城后属戎州唐上元元年嘉州天福元年獠叛移于江西岸县南临大江 惩非津在县南二十里渡导江水 沉犀山在县山南五里昔有犀渡到此沉一名沉犀滩 导江水在县东二十歩自玉津县界来经本县一百三十里入戎州义賔县界 石人蜀记云昔诸葛亮南征蛮中十里刻一石人今黎嶲之路尚有存者   平羗县北三十里旧四乡今五乡本汉平羗戍在营州应零县理深谷戍是也周保定元年置平羗县因平羗山为名属平羗郡隋开皇三年罢以县属嘉州仁夀元年獠叛大业七年移就夹江寳厯二年又于【阙】 开峡驿去旧县十五里 青衣津南去县四十里渡导江水青衣神益州记云神号雷捶庙班固以为离堆下有石室名玉女房葢此神也 青衣山在县南四十里导江洙水平羗水岷江水会于山下 导江水在县西二十歩四望水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陵州仁夀县界来经县界合大江   熊耳水一名熊耳峡古老云武侯凿山开道即是熊耳峡东即古道   峩眉县西九十里旧六乡今五乡本南安县即青衣道地也任豫益州记峨眉山在南安界今县在南安之西峩眉之东隋开皇九年立峩眉山以山为名唐乾元三年獠叛移就峩眉观东合县理是也 峩眉山按益州记云峩眉山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状似蛾眉张华博物志以为牙门山东峯石穴深数里出钟乳常有人持火入穴有蝙蝠大如箕来扑火穴中有水流冬夏不歇此山之外又有小峩眉山 龙池李膺记峨眉山下有池袤十里号龙池   玉津县东南三十里元八乡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于此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注水经云东为璧玉津常璩华阳国志云蜀有七津左思蜀都赋云东越玉津在县东北三十里隔后江 导江水在县西五里石羊津在县东十里渡导江水 石犀潭在县东南三十里鐡地山下北壁有洞穴有大石状如犀牛罗目县西南九十五里元八乡唐麟徳二年置沐州及罗目县取夷中罗目山为名上元三年俱废仪凤三年又置县属嘉州罗目去州西南二百七十里伪蜀明徳三年獠乱移于今所皇朝乾徳四年废属峩眉县 陇寜山在县东南七里神仙传云宿山图者陇西人也采药此山服之羽化 小峩眉山在县南十里峩眉山之亚者小铜梁在县西五里 罗防山在旧县北三里俗   语呼讹为罗目山 秦水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昔秦恵王伐蜀移秦人万家以实蜀中秦人思秦之泾水乃呼此水为泾水唐天寳六年改为秦水 夷惜水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嶲州界中有嘉鱼长三尺每年二月随水而下八月逆水而上入穴蜀都赋云嘉鱼出于丙穴葢此也 大渡河一名沫水在县南一百八十歩源出嶲州界来经县东入龙游县界水出□金 嘉树在县东南三十里阳山江滩两树对植围各三尺一榦上引横枝亘二丈围径相援连理隂庇百尺其木名黄葛号嘉树 废绥山县在州西四十里汉为武阳县地有废城在今县东隋招慰生獠于此置绥山县因山为名绥山列仙传葛由周威王时好刻木为牛卖之一日   骑木牛见人蜀中王侯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峩眉山西南其髙无极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谚云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 沫水华阳国志青衣沫水出蒙山下防行地中会江于南安水脉漂疾李氷为蜀守乃发卒凿平涸崖时水神赑怒氷乃操刀入水中与神鬪即此水也水中出麸金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四   邛州   卭州临邛郡今理临邛县禹贡梁州之域汉置十三州在益州之部梁益州刺史萧范于蒲水口立垒栅为域以税生獠名曰蒲口顿周地图纪云梁武陵王萧纪于蒲水口始置邛州取南界卭来山以为名未为郡县后魏废帝二年定蜀又置临卭蒲源蒲阳蒙山四郡以属之蒲阳郡领依政一县按此前卭州在今西南二里无复其迹周闵帝元年移于今所隋初废郡复为依政县唐武徳元年割雅州之依政临卭临溪火井蒲江五县置卭州于依政县三年又置安仁县显庆二年移州治于临卭咸亨二年置大邑县天寳元年改为临卭郡乾元元年复为卭州   元领县七   临卭 大邑 火井 蒲江 安仁 临溪 依政州境   东西二百八里 南北一百二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百五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江二千十里 东至蜀州一百十里 南至眉州二百里 西南至羗戎界一百三十里以山为界以西无郡县相接絶于道路北至蜀州六十里 东南至眉州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雅州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羗夷界一百二十里道路崄阻更无郡县 东北至蜀州一百十里戸   唐开元元年四万二千一百七皇朝户主三万八千四百九十七   风俗   此与夷獠相杂愈于诸郡   人物   林闾字公孺临卭人善古学古者天子輶车之使刘向等不详其义惟闾与严君平知之曰此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使人君居髙堂知天下风俗也土产   丝布 细葛 红花 续断 茶   按茶经卭临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緑黄芽号又有火畨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畨党项重之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又故伐蜀记云镇南焦葛上者匹値十千   临卭县旧十二乡今十乡本秦汉县汉属蜀郡卭水出严道卭来山入青衣江故云临卭魏废晋穆帝平李子仁于益州唐隆县地又置临卭县后魏平蜀自唐隆县移临卭县城又于此立临卭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卭州仁夀元年移于今州理所 铜官山史记蜀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迁卓氏夫妻推辇而行曰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踆鸱乃求逺迁致之临卭即鐡山铸钱即此山也山出木莲花树附蕚不异水之芬芳 火井在县故城八里博物志云临卭火井诸葛丞相徃视之后火转盛入以家火即防迄今不复然蜀都赋云火井沉荧于幽泉是也华阳国志云人欲其火出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防出通燿数十里又十道要记云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葢似今人秉烛即水中自有防耳 卭池李膺益州记曰临卭郡下有老姥家甚贫孤独每食輙有一小虵头上有角在袢之间母怜而饲之后渐长大丈余县令有马为此蛇吸之令因大怒收姥姥云休牀下遂令发掘愈深而无所见令乃杀母其蛇因夣于令曰可故杀老姥当报仇耳因此每夜常闻风雨之声四十余日一夕百姓相见咸惊皆言汝头那得鱼相逢皆如此言是夜方四十里一时俱防为湖土人谓之卭河亦曰卭池其母之故宅独不没至今犹存渔人采捕必依止宿又言此水清至底犹时见城郭楼槛宛然 卭竹蜀记汉张骞奉使寻河源得髙节竹植于卭山今沿岭皆是堪为杖号曰卭竹杖 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基方十里民耕徃徃得铜铁 古桃山 胡如水 大并水 石盘戍并在县界   大邑县西北六十九里旧十五乡今十乡唐咸亨二年入益州晋源县置在鸖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鸖鸣按神仙传曰马底子白日得升仙之处张道龄已具晋原县 竹王庙华阳国志云竹王者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一方民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指大石上命作羮从者曰无水王以劔击石水出今王水是也破石存焉 嘉鱼穴其鱼秋冬则乘流而出入春夏隠鳃于岩间时人徃徃采之传谓之鱼穴也火井县西六十三里元四乡秦临卭县地周置火井镇隋大业十二年置县仍帯镇属临卭郡皇朝开寳三年移于平乐镇从本县令萧琢之所奏也 石楼按九州记云沉黎县即武侯征羗之路也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鼔声相应今夷人效之所居悉以石为楼地多长松而无杂木 静边井在县西四五里出塩   蒲江县东南六十三里旧五乡汉临卭县地后魏置广定县隋改为蒲江县以南枕蒲水故也 车膺山 婆瓦山 孤徒山 小可慕山 已上皆邑界之山亦无古迹 金釡山 金凿井 金釡等八井见嵗出课盐六万三千斤   依政县东西七十里旧十乡秦蒲阳县汉临卭县梁置蒲口镇及卭州后魏于此置蒲阳郡依政县隋改为临卭治依政梁魏卭州在今县西南二里后周移治于今所后移治于临卭 意悚山 白术山 婆塞山白江山 牙江水 以上邑内山水亦无古迹也安仁县东北三十八里今十二乡秦临卭县唐武徳三年置安仁县取仁者安仁之意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初复置 斜江水县南五里自大邑县鹤鸣山来斜流过县又东流至蜀州新津县   临溪县东三十里旧六乡今五乡本汉临卭县地后魏恭帝二年分临卭县置临溪县 古石山华阳国志云古石山有石鑛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与鐡甚刚山有鐡祖祠彼鐡冶之家多祀之 九子山山九峯因名罗指山出竹箭 罗瓶水   蜀州   蜀州唐安郡今理晋源县其地与益州同秦有蜀地立为蜀郡二汉因之至晋于此置晋原郡宋齐以晋原之地属晋康郡后周废而县存焉属蜀郡隋亦然唐垂拱二年始以晋原等四县立蜀州天寳元年改为唐安乾元元年复为蜀州   元领县四   晋源 江原 新津 永康   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里 南北六十一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六百六十二里 东至西京三千九百九十五里 东至长安二千一百十五里 东至益州一百五里   户   唐开元戸五万六千五百七十七皇朝户主三万六千二百五十四客一万三百二十二   风俗   与益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白花罗 紫草 红花 金 单丝罗 木兰皮椒 茶   按茶经云青城县有散茶末茶尤好又茶谱云蜀州晋源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葢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芽其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晋源县元旧二十五乡本汉江原县地属蜀郡李雄立江晋改为晋原郡多融县后周废郡改为晋原县以县界晋原山为名 鹤鸣山在县西北七十九里魏志云张陵客蜀学道此山造作道书以惑百姓李膺益州记云张陵登仙之传传云常有麒麟白鹤游翔其上有铭记云张陵为蝮虵所吸门徒以为登仙矣 多融山博物志蜀中西南髙山有物似狝猴长七尺能人行徤走名曰猳□一名马化或曰玃伺行道妇人有美者盗之能别女气故取女无子者终不得还十年后形皆之人意亦迷惑不思归有子者辄送其家产子皆如人不养者其母輙死长不异人皆羊马性也 汶江井李膺益州记云江中有非井见土乱水经云汶江井李氷所造 卓王孙冡汉冨人即司马相如之妻父也死塟于此史记有传 马元祠李膺益州记寜州有马元河河边牧马产骏驹一日千里至此毙于岸南人为立祠丰平泽出青珠   江源县西二十七里依旧二十乡本汉江源县地后魏于此立犍为郡及道县隋大业二年省唐武徳元年复置改为唐隆长夀二年为武隆先天元年改为唐安皇朝开寳四年改为江源 鄩江出麸金一名皂里水自永康军青城县百丈水南流入县界自温江界流入猪母水 临卭故城俗名公孙述城李膺益州记云葢李雄防蜀李夀从防牱引獠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獠居临卭旧县因兹置 公孙述女冡在县东十三里髙三丈周廻二十歩故老传云此冡铜作绞络五里故乱发掘莫之防也   新津县东南七十三里旧二十乡本汉犍为郡武阳县地李膺益州记云皂里江津之所曰新津市周地图记云闵帝元年于此立新津县旧属益州垂拱二年属蜀州 天社山汶井江泉水江会武阳天柱山下华阳国志云谯纵作乱广汉王琼建义虑众心不一乃伐树为的云凡我同盟死生一力共成义节者此树还生而或二树遂枯死俄而树生焉至今孙枝犹生 犍儿祠华阳国志云公孙述防蜀朱遵拒守犍为绊马死战时人壮之故为立祠号犍儿祠 系龙桥在县东七里防安乡其桥见在李膺记云神仙传瞿鹊子系龙于此按川中图经非此一处 寳眞观在县北二里有唐开元帝送赵仙甫尊师归蜀诗碑石见存 瞿君祠在县东六里图经瞿君子鹊子后汉犍为人入峩眉山四十年得仙乘白龙还家而去乡人为置祠焉今废   永康县北六十里八乡伪蜀广政十二年割郭信等八乡就横渠镇置征税院至十六年外为永康县以便于民 西门楼山自青城县而来经县西三百里山髙峻如重楼之状 黑水在县西十一里流入青城县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五   简州   简州阳安郡今理阳安县禹贡梁州之域汉犍为之牛鞞县有阳明井今郡北十里阳明井是也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资州周明帝武成二年移资州于汉资中城今州南一百三里资州资阳县是也隋仁夀三年以此地土旷逺时多冦盗须以郡府理之乃分益州之阳安平泉二县资州之资阳一县于此置简州取界内頼简池为名故九州要记云简州在赤水之地至大业初废州并其地入蜀唐武徳三年分益州置简州天寳元年改为阳安乾元元年复为简州   元领县三   阳安 平泉   一县割出   金水建怀安军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二里 南北一百三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四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一百七十里 东至普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资州二百二十里 西至成都府七十里 北至梓州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资州一百五十五里 西南至陵州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   戸   唐开元戸二万三千六十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五十九客六千一十   风俗   有獽人言语与夏人不同嫁娶但鼔笛而已遭防乃立竿悬布置其门庭殡于别所至其体骸燥以木凾盛置于山穴中李膺记云此四郡獽也又有夷人与獽一同又有獠人与獽夷一同但名字有异而已人物   段翳字元璋广汉新都人治易明风角有来学者预知其姓名即以膏药封筒中与一生至葭萌者土产   绵 防 茶   阳安县元二十一乡本汉牛鞞县地属犍为郡后魏于此立郡改牛鞞为阳安以界内山名也 铜官山益州记云任城县西南六十里有铜官山即汉文帝赐邓通铸钱之所连亘入县界 绛水在州南色赤如绛故九州要记云简州在赤水之北是也 栖贤观观音仙人李八百所隠之地今为观 石乳城水在县二十一里玉女灵山东北有泉西北两岸各有悬崖腹名乳房一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土人呼为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日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騐 分栋山在县西七十里李膺益州记云蜀人谓岭为栋中江源从汉州雒县弥蒙毗桥等三处流入金水县合为一江东南入县界东南入资州资阳县界   平泉县南四十八里六乡汉牛鞞县地后魏置婆润县隋移县治于頼黎地仍为平泉县傍地涌泉故也 石城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形如城北连分栋山南连圣徳山入龙州贵平县界 凤翅山在县北一里山形如凤翅 石冈溪在县北三十八里平泉县界分栋山在两岸枕石帯冈以为名   资州   资州贵阳郡今理盘石县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汉犍为郡之资中县地歴后汉晋宋齐或为资阳县戍而无州郡所理自西魏尅其地始于此置资州因资川水以名之理今简州阳安县界古资阳城是后周明帝武成二年自阳安徙州于汉资中古城置资中郡隋初郡废其地并于简州炀帝又置资阳郡唐武徳元年改为资州领县九盘石内江安岳普慈安居隆唐资阳大牢威逺属荣州二年分安居隆唐普慈安岳四县属普州贞观四年置丹山县天寳元年改为资州郡乾元二年正月分置昌州寻废   元领县八 今四   盘石 资阳 内江 龙水   四县废   银山 月山 丹山 以上三县并入盘石 清溪并入内江   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九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四百十一里 东至合六百五十六里 南至荣州一百六十九里 西至陵州二百三十五里 北至普州三百七十里东南至荣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陵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简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普州三百三十八里   戸   唐开元戸二万九千六百皇朝管户主客户二万八百二十九   风俗   与简州同   人物   王褒资中人 董钧字文伯五官郎中 王延世资中人治河有功为光禄大夫   土产   麸金 髙良姜 甘蔗   盘石县元八乡本汉资中县地后周保定五年于汉资中县故城置盘石县属资中兼移郡就此理皇朝初下西蜀并月山丹山银山三县入焉 中江水自汉州金堂峡穿过怀安军经简州至当县入出界至泸州江口合大江下江陵 石人山在县南十五里隔中江髙八丈 鐡山在县南五十里按地里志云其山出鐡在荣州威逺县界 盘石山在县西北 大蒙溪在县西二十里溪内有石龙三条若遇旱祈即雨 废银山县在州东南三十八里皇朝乾徳五年并入盘石县废丹山县在州西五十里本汉资中县地义寜二年置属资阳郡皇朝乾徳五年勅并入盘石县 鹤鸣山在县南五百歩古老传云张道龄乘白鹤飞鸣此山 兰山在县东十五里髙三里上有八面悬崖壁耸 丹神山在县西北五里如值天旱祈告即雨   资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二十乡本汉资中县属犍为郡后周帝武成二年于资中故城置资阳县以资水为名隋开皇七年自此移州于盘石县资阳仍属焉 苌祠无辜受戮死而血碧故后人立祠以祀之 环溪百丈池按郡国志云资阳县有环溪百丈地即谓溪流如环池深百丈也 独秀山在县西南三里逈然独秀 资溪水在县西从简州平泉县界流入当县合中江 王褒墓在县北二十里前有石碣髙一丈字已磨灭有宅涤砚池水现在   内江县东南九十里元八乡本汉资中县地周武天和二年于中江水滨置汉安戍其年改为中江县因其北江乃以中江为名隋改中江为内江开皇二年徙内江于汉安故城即今县也皇朝并入清溪县 资江按郡国志云内江县有水深百丈寳郡川总防之所 石山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形如城 中江水经盘石县自十石入流县界 废清溪县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皇朝乾徳五年并入内江县   龙水县西一百四十五里五乡本汉资中县地隋义寜三年置龙水县在龙龟溪之左即资阳之西界县西北有溪水屈曲盘拥其状如龙因为名依龟山陇为城奴钵山在县西二十里接陵州界又有奴吉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接阳安县界 龙水溪从陵州仁夀县流入过县入中江至盘石县界   怀安军   怀安军治金水县本简州金水县皇朝乾徳六年二月于金水县置怀安军从西川转运使曹翰奏请巴仍以汉州金堂县置   领县二   金水 金堂   军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五百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七十里 东至梓州一百七十里 西至益州一百七十里 南至简州一百里 北至汉州一百里 东南至简州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益州一百六十里   戸   旧戸在简州籍皇朝户主一万七百二十二客户二千八百三十七   风俗   与简州同   土产   侯杏 石榴   金水县十三乡本汉新都县地西魏于此置金水郡以界内金堂水为名至隋开皇初废为县以简州按国志云金水县即汉处士段翳宅也皇朝乾徳五年于此建怀安军县属焉 金堂水华阳国志云新都县有金堂山山有水合巴汉大江 中江在军西北源从汉州弥牟雒水毗桥等三会水本军金堂县合为一江入简州阳安县界 金台山在县西十五里华阳国志云新都县金台山水通于巴汉以水出金沙因以名山云顶山旧名石城山其状如城在县西十五里上平   十亩有神泉方丈澄清如照云霞容与唐天寳六年改为云顶山   金堂县西北五十里十五乡本犍为郡牛鞞县地唐咸亨二年分雒县新都简州金水置以地连金堂山因为县名即汉处士段翳宅也晋天福初改为汉城县后复旧 洛水在县北二十三里李膺记云洛水出洛通东合县注牛鞞县 栖贤山在县东北十三里隂引道益州古老传云李八百昔游此山遂有栖贤之号山侧有一洞莫知所去又有石庵一所内有丹灶在焉 金舡按蜀记云金泉县古有金船沉之东岸鋭底民于水中徃徃见之 昌利山有一石室三门中可容九十人今人呼为三龙门是也 铜盘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北接雒县南连新都山形如盘洛水弥牟毗江山水经此山下合中江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七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六   雅州领投降吐蕃部落七覊縻吐蕃四十六州   雅州卢山今理严通县禹贡梁州之域汉武帝置十三州在益州部今州即秦严道县也李膺记曰晋永嘉分崩李雄窃防此地芜废将二十纪夷人侵轶獠又间之公私路絶无可推访后魏废帝二年始更招移民渐垦植因侨立防山郡于此领始阳防山二县属卭州自后人戸稍繁田赋有叙隋开皇十三年废郡乃立雅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并入临卭郡唐武徳元年复为雅州领严道名山卢山依政临卭蒲江临溪蒙阳汉源火井长松灵闗阳启嘉良大利阳山十六县其年割依政临溪蒲江临卭火井五县置卭州汉源阳山二县置登州二年置荣经县六年省嘉良阳启大利灵闗蒙阳长松六县九年废登州还以阳山汉源来属贞观二年又以阳山汉源属嶲州八年又置百夫县永防五年以嶲州汉源来属仪凤四年置飞越文堤二县大定元年又割汉源飞越二县置黎州神龙三年废黎州又置都督府天寳元年改为卢山郡乾元元年复为雅州都督覊縻十九州按国志汉源县有崖即蜀守李氷所凿离即古为雅字也州以此为名   元领县五   严道 卢山 名山 百丈 荣经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二百三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三百四十里 东至卭州二百里 南至郡管严道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覊縻罗岩州界三百八十里 北至卭州二百七十九里 东南至眉州三百四十九里 西南至黎州二百四十里 正北至吐蕃野城县界五百七十六里 正东微南至嘉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吐蕃偏松城九日程约五百里   戸   唐开元戸一万八百九十皇朝户主八万七百三十五客三千八百二十六   风俗   同卭州卭雅之夷獠妇人娠七月而产产毕置儿向水中浮者取养沉者弃之千百无一沉者长则防去上齿如狗牙各以为华饰今有四牙长于诸牙而唇髙者别是一种能食人无长齿者不能食俗信妖巫击铜鼓以祈祷至今卢山县新安乡五百余戸即其遗人也   人物   卫继字子莱蜀为左尚书   土产   麸金 石菖蒲 升麻 黄连 蠲纸 客雁木茶 茶谱云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严道县元六乡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此地故曰严道汉为县属蜀郡至文帝又徙淮南王之族于此 九折坂即严道山王阳回车之所与邓通所赐铜山相连即卭崃山之西臂也山有兽名豹似熊而斑能食铜鐡自九折之岭望蜀中众山累累如平地常多风雨云雾少有晴明首夏犹氷初秋即雪本自卭莋而来故名卭崃 周公山在县东南畔山势屹然有龙穴常多隂云耆老传云昔诸葛亮在南于此薨周公遂立庙州县以灵騐闻伪蜀干徳六年显圣王之庙严道山在县南五里本名鹿角山唐天寳六年勅改为严道山 和川路在县西界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河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羗蛮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   卢山县西北七十里旧六乡今四乡亦严道县地晋书地理姜维于此置城隋仁夀元年重开此地遂于姜维古城置卢山县属雅州以界内卢奴山为邑之名 灵闗镇在县北八十二里四面险峻控蕃蛮一夫守之可以御百蜀都赋云廓灵闗而为门注云闗为西南汉嘉界也 始阳山在县东七里本名防山唐天寳六年勅改为始阳山髙八里来道控川歴严道县横亘入卭州火井县界 卢奴山在县东五里与始阳山相接灵闗山在县北二十里峯岭嵯峨山耸十里傍夹大   路下有山峡口濶三丈长二百歩俗呼为重闗通蛮貊之乡入白狼夷之界 浮图水在县五里从生羗界来水中有孤崖状如浮图出贡金 大水渡从生羗界来流入浮图水 灵闗路在县界去蕃界八日程从界去吐蕃野城三日程其险也以绳为桥其外不知里数厓钵山在县西三百里其山上耸云汉莫测其髙名山县东四十五里元六乡秦严道县地魏置防山县于此隋开皇十三年改防山为名山以县界内有名山为称唐贞观初改为汉源县取汉江以为名今复为名山县 离崖秦蜀守李氷所凿以道江是此崖音雅罗绳山在县西五里徙防山西入卢山县又北接卭州火井县 防山县西七十里北连罗绳山接连严道县尚书云蔡防旅平即此山也九州记云防山者沐也言雨露常防因以为名山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按茶谱云山有五岭有茶园中岭曰上清峯所谓防岭茶也为天下之称 大□山在县东四十里南接河罗戍北入卭州髙七十里上耸天际灵怪错杂之所 名山鸡栋山在县西南十七里地理志云蜀有鸡鸣山俗传云金鸡鸣而天下太平则古之名山因为名山戍又云唐垂拱【阙】年中废戍为县 平羗水上源曰卭来水又名平乡西北自严道县流入至眉州洪雅县界又名青衣水百丈县东北八十里旧七乡今四乡本严道县地李膺记临卭县南百二十里至百丈即其地图经云有一穴口方圆一百尺深百丈即汉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兴叹因之弃官唐武徳元年置百丈镇贞观八年改镇为县 泉池山在县东四十里四面悬絶山有泉池因为名   荣经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元二乡本严道县地东西连接大山并无州县岩蛮阻絶不辨疆界唐武徳二年置荣经县因界内有荣经水口戍为名 荣经水在县东一里出严道县青山下入县界 邛崃闗在县西南七十里隋大业十年置约山防险当云南大路以扼蕃夷之要害唐亦因之不改 自由山在县东十里髙三十里傍亘黎州下接严道界入长坟岭鸡心山南北相连二百余里 和川水在县九十里从罗防严古蛮州东流来 邛来山山海经崃山江水出焉多雨少晴华阳国志卭来山本名卭莋   旧管投降吐蕃部落七   吐蕃龙官杨矣逢费东君部落六十人在蛮宿州安置 吐蕃业城首领笼官刘矣本等部落在本部安置 吐蕃会野首领笼官髙万唐等部落在本部安置 吐蕃逋租城首领笼官马东煎等部落在夏阳路安置 吐蕃国师马定徳并笼官马徳唐等部落在欠马州安置 吐蕃嘉靖州降戸首领笼官刘定等部落在夏阳路安置 吐蕃嵬龙城首领铄罗莽等部落在和州路安置   已上吐蕃七部落其主帅等皆当时之雄者贞元年中投降   管和川夏阳等覊縻州四十六   一和州三十七州   罗岩州去当道四百八十里 当马州去罗岩州二百里去州四百七十八里 三井州去罗岩州五里至州四百七十五里 东锋州去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名配州去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甘恭州去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斜恭州去罗岩州五里至州四百七十五里画重州去罗岩州二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罗   林州去罗岩州三里至州四百七十八里 龙羊州去罗岩州一里至州四百七十九里 林波州去罗岩州六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林烧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龙蓬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索古州去罗岩州五十里至州四百三十里 敢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惊州去罗岩州五十里至州四百三十里祸眉州去罗岩州七十里至州四百一十里 木   烛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百坡州去罗岩州四十里至州四百四十里 当品州去百坡州五里至州三百七十五里 岩城州去百坡州二十里至州二百六十里 中川州去百坡州五里至州三百七十五里 钳矣州去百坡州二十五里至州三百五十五里 昌磊州去百坡州二十里至州三百六十里 钳并州去百坡州二十五里至州三百七十七里 百频州去百坡州三里至州三百七十七里 防野州去百坡州六十里至州六百三十里 当仁州去会野州三里至州六百二十五里推梅州去会野州一十里至州六百二十里 作   重州去会野州二十里至州六百一十里 祸林州去会野州一十里至州六百二十里 诺祚州去会野州四十里至州五百九十里 金林州去会野州四十里至州六百一十里 二恭州去防野州五十里至州五百八十里 布岚州去防野州六十里至州五百七十里 欠马州去会野州五里至州六百二十五里 罗逢州去欠马州一十里至州六百二十里   已上并管罗岩会野等路   一夏阳路九州   论川州去当道五百八十里 譲川州去论川州五里至州五百七十里 逺南州去让川州二十五里至州五百六十里 卑卢州去防龙州二十里至州五百六十里 耀川州去金川州十五里至州五百六十里 金川州去耀川州十五里至州五百六十里 东嘉梁州去金川州二十里至州五百六十里西嘉梁州去东嘉梁州十五里至州五百六十五   里   已上并管夏阳路   黎州   黎州汉源今理汉源县汉为沉黎郡之地宋齐以来并于此为沉黎郡后周破羗尽得此土因立黎州隋初改为登州炀帝初废州并其地入临卭郡大定元年割汉源飞越二县及嶲州之阳山置黎州取蜀南沈黎地为州名神龙三年废开元三年又置天寳元年改为洪源郡乾元元年复为黎州领覊縻五十五州   元领县三 今二   汉源 通望   一县废 飞越并入汉源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五千里 东南至西京四千五百里东北至长安三千五百八十里 东南至嶲州六百五十里 东南至戍州无路以山逺近测之可七百五十五里 西至廓清县一百八十里其城西临大渡河河西则生羗蛮界 北至卢山郡二百四十里东南至粟蛮部落二百里 郡之四向州三五里   皆是髙山万重   戸   开元无户籍长庆户六千八百五十皇朝户主三百三十二客户一百八十六   风俗   蕃部蛮夷混杂之地元无市肆每汉人与蕃人博易不使见钱汉用防绢茶布蕃部用红椒盐马之人物无   土产   胡椒   汉源县南三十里旧三乡今一乡汉沉黎县地宋立郡于此隋仁夀四年置汉源县以大川之源为名长安四年巡察使殷祚奏置黎州后刺史宋干微奏废入雅州开元三年又黎州来属 诸葛武侯祠在州北城外三里 汉水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从和姑镇山谷中经界通望县入大渡河不通舟船每至春冬有瘴气生中人为疟疾 废飞越县本沉黎之地唐仪凤四年分汉源于飞越水置县属雅州天定元年属黎州今废入汉源 夜义穴博物志云蜀南沈黎高山中有物似猴长七尺能人行名曰玃路见妇人輙盗之入穴俗呼为夜义穴西蕃部落輙畏之通望县东南九十里旧二乡今一乡本汉旄牛县地在大渡河北河水西今有古旄牛城在俗呼为牛头城语讹也即古沉黎之镇隋为大渡戍大业二年改为阳山县因山为名元嶲州则天定元年属黎州神龙二年又归嶲州开元元年却还黎州天寳元年改为通望县大渡河在县南十五里自吐蕃界经雅州诸部落至   当州东流入县界 朝阳山在县南与众山接连至大渡河絶 通望山自大渡河南与众山入嶲山 废通望军在大渡河南三十里唐至徳元年置今废 废铜山城在县东二百里唐贞元元年西州节度使韦皋筑 废定蕃城在县东二百十里唐贞元五年韦皋筑 废要冲城在县东十三里贞元元年韦皋筑城下有龙泉水废璃琉城在大渡河南太和五年节度使李徳筑已上诸城皆御西蕃之所致也   旧綂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獠无州县覊縻而已   罗岩州 索古州 秦上州 輙荣州 剧川州合钦州 下蓬州 栢坡州 传卢州 明川州肥防州 蓬矢州 大度州 米川州 木属州河东州 诺莋州 甫岚州 昌明州 徳化州象川州 藂夏州 和良州 和都州 附树州东川州 上贵州 滑川州 北川州 古川州甫萼州 北地州 苍荣州 野川州 卬陈州贵林州 防川州 牒琮州 浪弥州 郞廓州上钦州 时蓬州 俨马州 橛查州 卬川州防卬州 脚川州 开望州 上蓬州 比蓬州剥重州 久防州 瑶劔州 明昌州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八   宋 乐史 撰   劒南西道七   茂州   茂州通化郡今理汶山县禹贡梁州之域禹贡曰岷山导江发迹于此本冉防之国汉以为郡史记曰南越破后冉防等皆震恐请臣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冉防为汶山郡华阳国志宣帝地节元年武都白马羗反使骆武平定之因慰劳汶山吏及百姓谓武自讼一嵗再度更赋至重边人贫苦无以供给求省部郡建以来四十五年矣武以状上遂省汶山郡复置都尉今州即汉蜀州汶江县后汉至齐皆因之梁普通三年置绳州取桃闗之路以绳为桥因作州称后周武帝改为汶州取汶水为名并置汶山郡隋开皇五年改汶州为蜀州六年又改为会州取西夷交会为名炀帝初州废改置汶山郡唐武徳元年改为防州领汶山北汶川左封通化翼斜交州翼水九县其年割翼斜左封翼水三县置翼州以交州属松州三年置总管府管防翼二州四年改为南防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南防翼向维涂冉穹炎彻莋十州贞观八年改为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仍置石泉县天宝元年改为通化乾元元年复为茂州按后汉书冉陇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王侯颇知书而法置严重今领三县自古至并无两税   元领县四 今三   汶山 汶川 石泉   一县旧废   通化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里南取蜀路至西京三千五百五十三里 东北取   临翼交州两郡至长安二千一百四十里 东至锦州四百里 南至彭州三百里 西至维州二百二十里 北至翼州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汉州绵竹县当管汶川汶山二县界马 山二十八里 东南至成都府四百七十里 西南至縻涂州三百七十一里 西北至吐蕃栖鸡城下 东北至龙州四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千五百皇朝户主二百七十三客户五十三部落户八百二十九   风俗   此一州本羌戎之人好弓马以勇悍相尚诗礼之训阙如也贫下者冬则避寒入蜀佣赁自食故蜀人谓之作氐人物无   土产   麝香 麝脐 五味子 马牙硝 干酪密 升麻马   九州要记云汶山郡有【阙】鹿又有五角牛又旄牛无角一曰童牛肉重千斤   汶山县旧五乡今三乡本汉汶江县属蜀郡故城今在县北二里旧冉防地晋置广阳县属汶山郡在西北五百五十里晋末废今不详其处所又立广阳县于石镜山南六十里至广阳即今县也后周为汶州置汶山县岷山王羲之与谢安书曰周益州书述蜀中山川如   岷山夏舍霜雪校之所闻昆仑之仲也华阳国志岷山一曰沃焦山安乡山直上六里汶岭之最高者遇大雪开泮望见成都岷山一名鸿蒙即陇山之南首故称陇蜀也 龙泉山在县南四十八里山下有秋水号曰青池一曰龙池时或水旱民祷必应若放牝马于其侧多生骏驹 莺门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多莺栖故名 襄阳山州郡志云汶山郡有襄阳山 巨人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头有石如人立面南宗幸蜀时石人背立勅令鞭之一百下有九池俗传是九龙池 五味山在县东十八里山出五味子因而名之   汶川县南北里并是阁道旧四乡今三乡本汉绵虒县地晋置汶川州于此周武保定四年移汶川州于广阳县州废置汶川县以汶川水为县名 玉垒山在县北三里又有玉垒坂其下汶水所经焉蜀谓之玉轮江细村在县一百四十里郡国志云细村禹生于石细按十道録云细是秦州地名未详孰是 石室冉防夷人所造者十余丈山岩之间徃徃有之 故桃闗闗在县南入蛮界公和之路俱从于此有绳桥方渡 七盘山在县北三十里有七盘路   石泉县东一百二十里并是濶道今二乡本汉之汶江县地唐贞观八年置石泉县 废通化县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本汉汶江县地属蜀后周寳定四年置石门鎭隋开皇六年以近白狗生羗于金川镇置金川县十八年改为通化县 蜀山史记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葢此山也   茂州都督府覊縻十州维翼二州后进为正州相次为正者七今附于此其六州并废惟维州现在翼州   翼州临翼郡今理卫山县秦之土地与益州同二汉犹为蜀郡至齐梁以上土地同属茂州后以其地属清江郡又以其地并归茂州唐武徳元年分置翼州取郡南翼水为名六年自左封移州治于翼斜咸亨三年置都督府移就悉州城内上元二年罢都督移还旧治天寳元年改为临翼乾元元年复为翼州   元领县四   卫山 翼水 鸡川 昭徳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九百四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八十里 东至茂州石泉县八十六里 南至茂州一百二十里 西至悉州一百九十里 北至松州一百八十里 东至茂州二百里 西南至悉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茂州利溪山八十里 东北至松州交州县八十里   戸   开元户一千   风俗   与茂州同   人物无   土产   当归 羗活   卫山县本汉蚕陵县地属蜀郡故城在县西有蚕陵山隋改为翼斜县治七顷城唐贞观十七年移理七里溪天寳元年改为卫山县   翼水县南六十里二乡本汉蚕陵县地属蜀郡隋初置翼水县取县西南翼河为名   峩和县北六十里二乡此邑见贞元十道録云又按通典有鸡川昭徳二县唐书云开生獠新置即不述年月   维州   维州维州今理薛城县唐武德七年白狗羌降附乃于姜维故城置维州领金川定亷二县贞观元年羗叛州县俱罢二年生羗首领董屈占者请吏复立维州移治于姜维城东始属茂州为覊縻州麟徳二年进为正州寻羗叛复除为覊縻州垂拱三年又为正州天寳元年改为维州郡乾元元年复为维州上元之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防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州累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防吐蕃得之号为忧城累入兵冦扰西川韦皋在蜀二十年收复不遂至大中朱神悰镇蜀维州首领方附复西川   元领县三 今二   寳寜旧名薛城 通化旧名小封   一县割出   定亷割属保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新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九百八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五百六十三里 东至茂州汶川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奉川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黎州蕃界四百   里 北至茂州界二百里 东南至雅州界六百里西南至黎蕃界六百里 东北至黎州石鼓县二里西北至茂州陇界二百四十里   旧四至八到   东北取成都府路至长安二千七百十四里 东至覊縻涂州二百三十里 南至当州界二百六十里南至悉州界二百三十二里 北至翼州界九十三里 东南至吐蕃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白狗岭六十三里 西北至罗厥桥一百三十三里 东至茂州二百二十里   户   开元户八万一千一百七十九皇朝管汉税户五十四蕃户税户九百蕃客户五千六百九十四风俗   衣褐羊皮辂妇人多帯金花串以瑟瑟而穿悬珠为饰土产   鱼虎有舌口如棘能食鱼   保寜县元三乡汉以前本徼外羗冉防之别种蜀地志刘禅时蜀将姜维马忠督将军张嶷北讨汶山叛羗即此地今州城即姜维故垒也隋开皇四年讨叛羗于其地置薛城戍大业十三年没于羗唐武徳七年白狗羗莤邓贤佐内附乃于姜维垒置维州领金川定亷二县贞观元年贤佐叛罢郡县三年小左封生羗莤董屈占等举族表请置吏因复置维州及二县薛城在州治西南二百歩伪蜀永平二年改为保寜县 姜维山姜维昔日屯军于此山 定亷山在县东十里定亷水盐溪皆出其阳 盐溪村贞观中置塩溪县寻废此村有塩溪民得采漉   通化县西三十里旧三乡今一乡本唐咸亨二年刺史董弁招慰生羗置小封县在西蕃通鹤军垂拱二年城为北蕃所没今置在威戎军西去州一百三十里见管夷人四十户   涂州唐武徳元年临涂羗归附置涂州领临涂端源汉览三县贞观二年州县俱省二年又分茂州之端源茂置涂州在长安西南二千六百八十九里   元领县三   端源 临涂 悉隣 三县与州同置   领戸三千三百三十四 口四千二百六十二   炎州唐贞观五年生羗归附置西封州八年改为炎州长安西南三千三百七十六里   元领县三   大封 慕仙 义川   领户五千七百   彻州唐贞观五年西羗首领董州贞归化置长安西南三千四十八里   领县三   文彻 俄耳 文进   领户三千三百   向州唐贞观五年生羗归化置长安西南三千三百八十九里   领县二   具左 向二   领户一千六百二口三千八百九十八   冉州本徼外敛才羗地唐贞观六年置西冉州九年去西字长安西南二千七百三十九里   领县四   冉山 磨山 玉溪 金水   领户一千三百七十   穹州唐贞观五年生羗归附置西博州八年改为穹州长安西南三千二百六十九里   领县五   小川 当 璧川 当博 恭耳   领户三千四百三十六   作州唐贞观七年白狗羗降附置西恭州八年改为笮州长安西南二千九百四十五里   领县三   遂都 劝亭 北思   戸口无   右九州皆属茂州都督永徽后又析为三十一州今不録其余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九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八   戎州   戎州南溪郡今治南溪县禹贡梁州之域春秋为僰侯国秦惠王破滇池此地始通五尺道汉武开置故使唐防治道如此而破防牱夜郎立犍为郡十三州郡志有犍为山也因置僰道县以属焉歴后汉晋宋齐皆因之梁大同十年于此置六同郡以六合所同为郡之名寻又置戎州以镇抚戎夷也隋初郡废而州存炀帝初废州以其地为犍为郡唐武德元年复改为戎州领僰道犍为南溪开邉郁邬五县贞观四年以开邉属南通州于州置都督府戎即昆曲恊黎盘防钧分分户厈褒宗靡姚徽十七州八年置抚来县仍改南通州为贤州又废贤州以开邉来属天寳元年改为南溪郡依旧都督覊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并荒便无户口乾元元年复为戎州贞元中防治于僰道县至长庆中复理于此州   元领县五 今三   僰道 南溪 宜宾   二县废   开邉 归顺 已上二县并入僰道县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东北取嘉眉二州水路至长安二千七百里 东至泸州富顺监界三百八十七里 西至僰道县开邉团界连覊縻武昌州二千五百七里南至南溪县覊縻马湖江蛮界武昌州三千三百   十七里 北至荣州三百十里 东南至泸州绵水县界一百五十四里 西南至马湖江蛮界一千里东北至泸州水路三百十里陆路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嘉州五百六十八里至玉津县三百二十四里 西南取曲恊州并南宁州安宁监井路至南诏所居 羊咀 咩城二千三百里   户   唐开元户四千五百皇朝管户夷汉主客都五千二百六十三   风俗   其土有四族黎蒯虞牟夷夏杂居风俗各异其蛮獠之不识文字不知礼教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椎髻跣足凿齿穿耳衣绯布羊皮莎草以神为徴騐以杀伤为戏笑少壮为上衰老为下男女无别山冈是居   人物   任永僰道人长于厯数公孙述徴之托盲 隗相字叔通养母至孝母好食江中流水有横石生江中成桥汉徴为郎 吴顺字叔和至孝赤乌巢其门后为永昌太守   土产   茘枝煎 半夏 升麻 狨皮暖座   按郡国志云僰道有兽名獑猢似猿而四足短一腾一百五十步如迅鸟之飞取此皮为狐白之用盈百方成又段氏蜀记云戎人进猓褥皂碧褐三色相间元出马湖江石门两路蛮界内   僰道县元六乡本汉武伐防牱始道路于此亦旧夷国故为僰道汉置县有夷狄曰道梁武因加县字而立郡于此隋移郡于南溪唐开元长庆犹治于彼贞元中复治于此防昌二年遭马湖江水漂荡隋移州在此岸今治所 黒水从胡监生獠界出东海流入蜀江唐天寳六年改为皂水按地舆志华阳黒水惟梁州注云黒水出今南宁州南广县汾关山北至僰道县入江也 黄鱼山山水莹静岩中惟生女贞树也 亡起山岑起亡于此故曰亡起山 龙溪源出南溪县 伏犀滩益州记云伏犀滩东南六十里有黄牛像其崖峻崄逺望斑斓颇像黄牛又水经云昔有黄牛从棘溪而出上此崖乃化为石是名伏犀滩 茘枝滩益州志云茘枝滩东南二十里山岭上有一冡惟生女贞树树上常有白猿栖息郡国志云僰道有玉女冡是也 茘枝园郡国志云僰住施夷中最贤者古所谓僰僮之富多以茘枝为业园植万株树收一百五十斛 兰山在邑界 张仪同祠古老相传张仪同祠犍为郡故城在青衣江七里贞妇石在县【阙】七里旧州岸古老旧传昔有贞妇夫殁无子事姑甚孝姑抑而嫁竟不从之终姑之世后身没其居之室有一大石涌出后人爱其贞号其石为贞妇石   宜宾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元六乡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蜀诸葛亮南征于此置郁邬戍后改为郁鄢县唐开元十七年为义宾县后移于狼川即今治也皇朝开寳九年改为宜宾县 可无山在邑界   南溪县东一百二十里元六乡汉犍为郡之南广县后废为南武戍隋仁寿二年改为龙源戍避讳后改为南溪县在僰溪之南因为县名 鱼津按郡国志云南溪县西三十里有津津南有鸳鸯圻是也 鸳鸯山益部耆旧传曰僰道有张真者娶黄氏女名帛真因乗船过江船覆没帛求夫尸不得于溺所仰天长叹遂自沉焉积十四日帛乃扶夫尸出于滩下因名鸳鸯岸 孝子石蜀中故老云隗叔通僰人性至孝母食必须江水通每汲江中石为之出今江口有石号孝子石 青衣水在县南一里四步从僰道城东流至县界多棱口至泸州绵水县地名龙腾溪里水地舆志华阳黒水惟梁州注云黒水今出南宁州南广县汾关山北至僰道县入江 马湖江从州西南流出东郭与蜀江合下达于荆南源出云南而来诸葛亮云五月渡泸即此水之上流也蜀号泸水 乞子石在州南五里两石夹青衣江树对立如夫妇之相向故老相传东石从西乞子将归故风俗记云人无子祈祷有应 废开邉县在州西南六十五里亦僰道地隋开皇六年于此置以开拓邉疆为名在马湖朱提两江口置 大黎山 小黎山管开邉县界四时霖霪不絶俗人呼为大漏天小漏天其诸山自嘉州以来每峯相接高低隐伏奔走三峡其石状妙而难名 乳洞山亦名乳洞峯有泉如乳在开邉县或有隐者饮此得仙 波凌池在州西开邉县去州一千余里其地长五十里濶七里深十余丈古老相传号曰波凌池风雷一动波浪凌山谓此也一名天池一名滇池 废归顺县在州西北三十里亦僰道地唐贞观中郡獠归服因于此立镇以抚之以归顺为名圣厯三年分郁鄢县就废镇置县以处生辽皇朝并入僰道县越溪去县四十里流至荣州旭川县界 可云山   夷都山俱在县界   元管蛮夷州县今并废存而有去不去者要知古迹而已   恊州隋犍为郡之地古夜郎侯国唐武德元年开南中置长安西南四千里北接戎州   领县三 与州同置   东安 西安 湖津   领户三百二十九   西州唐武德元年开南中置恭州八年改为曲州长安西南四千三百三十里北接恊州   领县二   朱领武德元年置安上县七年改为朱提 唐兴按国志朱提西犹有鸠鹊已南无也朱提县千秋池螳螂山 毒草城夏飞鸟过之不得山多猿鸟啾啾聒耳   郎州唐武德元年开南中置南宁州乃立味同乐升麻同起新丰陇隄泉麻梁水降九县四年置総管府管南宁恭恊昆尹防姚西濮西宋九州五年罢总管其年冬复置寄治益州七年改为都督督西宁豫西利南云磨南笼七州并前九州合十六州仍割南宁州之降县属西宁州八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贞观六年罢都督置刺史八年改南宁为郎州在长安西南五千六百七十里北接曲州   领县七 并与州仝置   味县隋废仝乐县武德元年复置改名味 同乐升麻 仝起 新丰 陇隄 泉麻   昆州汉益州郡地唐武德初招慰置长安西南五千三百七十里北接嶲州   领县四 与州同置   益宁 晋宁 有滇池周三百里 安宁 秦藏领户一千六百二十七   盘州唐武德七年开置西平州贞观八年改为盘州长安西南五千三十里北接郎州南接交州   领县三 与州同置   附唐 平夷 盘水 即旧兴古郡   领户一千九百六十   黎州武德七年析南宁州置西宁州贞观八年改为黎州无至长安里数北接昆州   领县二 二县本属南宁   梁水 降   领户一千   厈州武德七年开置南云州贞观三年改为厈州长安西南五千一百六十五里   领县二 与州仝置   勃弄 厈州 县界有永昌故城   领户四千八十   鬀州武德四年置又濮州贞观十一年改为鬀州长安西南四千八百五十里南接姚州   领县四 与州同置   濮水 青蛉【注】旧县属越嶲 岐星 铜山   领户一千三百九十   尹州武德四年置无长安里数接鬀州   领县五 与州同置   马邑 天池 监泉 甘泉 涌泉   领户一千七百   曽州唐武德四年置在长安西南五千一百四十五里西接厈州界   领县五 与州同置   曽 三部 神泉 龙亭 长知   领户一千   靡州唐武德七年置西豫州贞观三年改为靡州长安西南四千九百四十五里南接姚州   领县二 与州同置   磨豫 七部   领户一千二百   裒州唐武德四年置长安西南四千九百七十里南接姚州   领县二   杨陂 强乐   领户一千四百七   宗州唐武德四年置西宗州贞观十一年去西字长安西南五千十里北接姚州   领县三   宗居 石塔 河   领户一千九百三十   防州唐武德四年置利州贞观十一年改为防州长安西南四千九百七十里东北接縻州   领县二 与州仝置   梁利 十部   领户一千一百五十   姚州唐武德四年置长安四千九百里其州置在姚府旧城北百余步汉益州郡之云南县古滇王国楚威王使大将庄蹻沂沅水出苴兰以伐夜郎属秦击夺楚黔中地蹻无路能还蹻遂自王之秦蜀通五尺道置吏汉武开西南置益州郡云南即属邑也后置永昌郡云南哀牢博南皆属邑也蜀刘氏分永昌为宁为云南郡而治于弄栋川晋改为晋宁郡又置宁州武德四年安抚大使李英以此州内人多姚姓故置姚州管州三十二麟德元年移姚州治于弄栋川自是朝贡不絶天寳末杨国忠用事蜀帅抚慰不谨蛮王闵罗鳯不恭国忠令鲜于仲通兴师一万渡泸讨之大为罗鳯所败自是臣附吐藩侵冦西川贞元中韦皋镇蜀蛮帅异皋寻归国遂以皋为云南安抚大使命使册拜谓之南诏太和中杜元頴镇蜀蛮王鹾颠侵蜀自是或臣或否咸通结搆南海蛮深冦蜀部西南之中南诏蛮最大   领县三   姚城 泸南 长明   四至   东至东京四千四百七十里 东至西京四千八百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四千三十里 东至安宁监井二百五里 西南至诏所居羊咀羊城三百里自羊苴羊城西至永昌故城东南至安南府水路约有二千里   风俗   民能鼻饮水   土产   有种木皮以为布 龙布似荔枝 越氊 蜀记云云南越□毭也   姚城县二乡本汉弄栋县地因川为名唐因立州改为姚城县置在姚府旧城百余步 云南山山有祠处石室称黄石公祀之必用纸一百张笔一双墨一丸室内有启必知吉凶但不见其形 禺同山山有金马碧鸡之祠 吊鸟山九州要记云吊鸟山在叶检则云南郡废邑也山上有鸟千百羣飞鸣呼啁啾嵗凡六大集俗云鳯凰死于此地故众鸟来吊 禹穴九州记云蜻蛉县有禹穴蜻蛉即云南郡废邑有禹穴穴内有金马碧鸡其光倏忽人皆见之汉王褒入蜀祀之 黄津江在郡南侧有大虵名曰青葱好食人又有大蛇在树上伺鹿过绕之鹿死乃吞之吞了蛇亦绕树其角骨亦鑚皮而出蛇亦殆死疮差即更欲吞之 迷水在郡南三百里一曰滇池上源深濶下流浅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池有神马与今马交生异驹郡国志云滇池周回五百里中出骏马蜻蛉水郡国志云上有石猪峯峯有石猪母子数千   头云夷人昔日牧猪于此因化为石今人于此不改放牧   泸南县北五里元二乡垂拱元年置长城县于此天寳初改为泸南县以在泸水之南为名   长名县   右上十六州旧属戎州都督天保以前朝贡不絶天寳后没在蛮境旧管蛮夷新旧州四十七一十五州管县五十二在益州郡界内其州近滇池并是蛮夷诸獠縁地最逺与姚嶲州云南接界   南宁州在州西南二千六百五十三里开元五年八月十三日勅郎州为南宁州管县五   盘州在州西二千七里管县三   麻州在州西南千四百八十里管县三   古靖州在州西南七百二十里管县二   英州在州西南一千七百七里管县五   声州在州西南二千二百七十七里管县五   咸州在州西南一千九百三十九里管县二   泸慈州在州西一千三百四十六里管县四   归武州在州西二千七里管县二   严州在州西二千七百里管县四   汤州在州西二千七百七里管县三   武德州在州西五百七里管县三   秦龙州在州西南一千一百七里管县四   一十六州管县七十六在南广溪洞内并是诸獠   恱州在州南二百十七里管县五   移州在州西南五百八十七里管县三   景州在州南三百九十六里管县七   播狼州在州南二百八十九里管县三   巩州在州南三百七里管县四   连州在州西后筠州析出管县六   南州在州西五百三十五里盈州析出管县四   德州在州南五百六十四里管县四   为州在州南四百九十里管县二   洛州在州南四百二十里管县四   筠州在州南四百一十七里管县八   志州在州西四百五十六里管县六   益州在州南五百六十七里管县四   武昌州在州南二千三百一十七里管县七   扶德州在州东南四百五十七里管县四   四州管县二十八 三州在马湖江并是蛮无税输系州县   驯州在州西北七百三十三里管县五   骋州在州西一千三十二里管县三   浪州在州西北一千三百四十三里贞元十三年五月十七日西川节度使韦皋奏置管县五   一州纳税赋   商州是獠在州西北二百九十三里管县五今见属南溪县供纳税赋   一十二州管县三十七在石门路并无税赋供输州县相承在图经上标名额耳   恊州在州西南八百里天寳年中因云南离叛被破今移置在州西南四百九十三里管县二   靖州在州西南五百一十里管县二   曲州在州西南九百里天寳年中因云南破移在开邉县界去县一百二十七里管县四   播陵州在州南五百七十七里管县二   钳州在州西南四百五十七里元无县从开邉县析出哥灵州在州西南一千四百里管县三   滈州在州南九百一十二里管县三   切骑州在州西南一千一百里管县四   品州在州西南二千三百九十五里管县三   从州在州西南二千六百四十二里管县六   柯违州在州南九百七里管县三   碾卫州在州西南九百九十七里管县三   右上覊縻诸州除没落云南蛮界一十五州其余虽有名额元无城邑散在山洞不常其居抚之难顺扰之易动其为刺史父子相继无子即以其党有可者公举之或因春秋有军设则追集赴州着夏人衣服却归山洞椎髻跣足或被氊或衣皮从蛮之风俗无税赋以供官每年使司须有优赏不拘文灋自古至今其俗难改其军设并官中优赏等并废多时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九   霸州   霸州静戎郡今治安信郡唐天寳元年因招附生羌置静戎郡便以羌附酋董嘉俊为刺史领七部族把蕃卓子孙相承不絶乾元元年改为霸州本属陇右道永徽以后割属松州都督入劔南道皇朝乾徳三年西南夷首领兼霸州刺史上表内附   领县四   安信 牙利 保宁 归化   四至   东北至东京【阙】东北至西京四千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三百里 北至绳桥有路通骆駞山连桃溪谷至蕃州去州一百里   户   唐开元户五百七十皇朝户汉一百七十余外并着户风俗   部族男儿氊冒青毛为衫袴绯毛为襴胡卢靴妇人戴草绫二尺如扇子用竹作扇骨衣青毛衫单着青毛裙不着袴   人物无   土产   散麝香   安信县去州二十里二乡在鉢南村置   牙利县去州五里三乡在小聋山上村置   寳宁县去州三十里三乡在质台村置   归化县去州西北四百里一乡在移村置已上四县并与郡同置各有部落主持俱无徴科 质家湫在州北八十里其水流下桃溪谷至四川 大聋山又有小聋山在州西北一十里号苻坚城   拓州   拓州蓬山郡今治拓县唐永徽中置拓州以开拓为称天寳元年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拓州本属陇右道松州都督府割属劔南   元领县二   拓县 乔珠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六十里 东至静州三十里 南至维州三百里 西至郡内长碉镇九十里 北西至恭州柏岭八十里 东南至成都府七百里 东北至松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四百   风俗   与霸州同   土产   酥 黄连 麝香 当归   拓县二乡   乔珠县西五十里一乡已上二县与郡同置   恭州   恭州恭化郡今治和集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分静州广平县置恭州仍置博恭烈山二县天寳元年改为恭化郡乾元元年复为恭州本属陇右道后割属劔南道   元领县三   和集 博恭 烈山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五百七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九十里 东至拓州界三十五里 南至维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吐蕃白山镇七十五里 东北至故洪州三百七十里 东南至茂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平戎城一百十里 西北至柏岭镇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一百八十   风俗   与拓州同   土产   同拓州静州   和集县二乡旧广平县属静州唐开元二十四年于县置恭州天寳元年改为和集   博恭县东三十五里二乡唐开元二十四年分广平置烈山县东五十里二乡唐开元二十四年分广平置   嶲州   嶲州越嶲郡今治越嶲县本益州西南外夷地秦时畧通五尺道汉始立为卭都国故史记曰滇中君长十数邛都最大是也至武帝始诛邛君杀莋侯冉駹之戎等皆震警乃以邛都之地为越嶲郡属益州部以镇之按郡有越水嶲水皆出生羌界南歴本郡焉言越嶲者以彰威德也故名曰越嶲郡后汉至宋晋皆因之不朝贡故十道志云魏晋以还蛮獠恃险抄窃乍服乍叛是也至齐而夷长或来纳欵因为越嶲獠郡以綂之后周武帝征越嶲又开其地因立严州取其严敬以称隋开皇四年改严州为西宁州十一年又改为嶲州隋末又改为越嶲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嶲州领越嶲邛都可天蘓祁台登五县二年又置昆明县三年置总管府管一州贞观二年割雅州阳山汉源二县来属八年又置和集县天寳元年改越嶲郡依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嶲州至德后没入蕃贞元十二年复之   元领县七   越嶲 台登 蘓祁 昆明 邛部 阳山 防川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阙】东北至西京四千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二百三十里 东至于费生蛮二百三十里 西南至磨遂生蛮六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七百二十   风俗   尚骨卜刻木为信火而乐送以鼓吹为送终 木耳夷死积薪烧之烟正则大杀牛羊相贺以作乐若遇风烟旁散乃大悲哭 濮夷九州要记云在郡界千里常居木上作屋有尾长二寸若损尾立死若欲地上居则预窟穴以安尾 文夷按九州要记云嶲之西夷人身青而有文如龙鳞生于臂胫之间将婚防于路歌謡相感合以为夫妇焉又有穿鼻儋耳种瘴气有声着人人死着木木折号曰鬼巢也   土产   丝 布 五味子 麸金 及牛按博物志云越嶲郡有牛稍割取肉经日必复生如故中记云割而复生名曰及牛 木多松蘖有斯难树生子大如味酸可生食有龙目树实似荔枝又有橦树可以为布   越嶲县六乡本汉邛都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邛都置越嶲县属西宁州十八年改为嶲州县仍属焉此地有越水嶲水为名 陷河后汉书西南夷传云武帝初置邛都无防而地陷为污泽因名为邛池南人以为邛河三苑后汉书安帝纪曰永初六年诏越嶲置长利髙望始昌苑是也 元马河中有铜船以羊祀之则可取也莋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凡言莋者即此土夷人   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谓之莋故曰邛莋 黒水杜甫诗云云深黒水遥是也 漏天秋夏常雨故曰漏天石室山按九州要记云山在汶江之北者昔樵人王质入山见二仙人围碁质乃坐斧而观二仙棋罢质亦起见斧柯既烂方悟是二仙人 鹦鹉山山多鹦鹉得名麻山山有麻能解彼瘴气之毒故曰麻山 奴诺城   诸葛亮征蛮所筑憩军之所   台登县西北一百二十七里五乡汉旄牛县地属邛都国按九州要记云台登县有奴诺川鹦鹉山黑水涧若水出其下即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即是此邑又十道志云隋仁寿四年罢大渡镇置登州大业二年废登州又立阳山镇唐武德元年改置阳山县属登州贞观二年割属嶲州开元初改为台登县 长河水本名孙水又名沙水史记曰司马相如定西夷桥孙水以通邛莋绳水汉书地理志绳水出徼外又云若水南至大莋   入绳即谓此水也 沉黎故城周武帝天和二年开越嶲于此置黎州寻废隋开皇三年又于此置沉黎镇十三年改为县 武侯故城在泸河上即武侯所筑以安戎兵之所   蘓祁县西北六十四里六乡汉旧县属越嶲郡后周武帝天和三年开越嶲后于汉旧城立蘓祈县以蘓祁之夷为邑之名 居池按山海经云越嶲蘓祁有居池今谓之曲池是也   昆明县西南三百里四乡本汉定莋县地属越嶲郡周武帝太和三年置定莋镇唐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夷因名天寳中于此置昆明军以镇抚之 鐡石山山有砮石火烧之成鐡为剑防极刚利盐井今按取盐先积薪以火烧之过以水洗灰即成黒盐炼之又白此邑川陆有盐鐡之利尤为邦邑之繁防昔为氐豪所据蜀将张嶷杀其豪帅遂擅盐鐡之利也邛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三乡本汉阑县地属越嶲郡又按宋书州郡志有兰县属沉黎郡周武天和三年又于县置邛部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改为邛部县属严州县仍带邛部镇   阳山县西一百里二乡本汉旄牛县地隋仁寿四年罢大渡镇置登州大业二年废登州又立阳山镇唐武德元年改置阳山县属雅州贞观三年割属嶲州 沉黎故县周武帝天和二年门越嶲于此置黎州隋开皇三年又置沉黎镇十三年改为县   防川县南一百七十里三乡本汉邛都县地唐上元二年移邛都县于防川镇城内安置以獠冦道路川原并防于此故以名县 泸水按十道记云水出蕃中入黔府歴郡界出拓州至此有泸津关关上有石岸高三千丈四时多瘴气三四月间发人冲之死非此时中则人多闷吐唯五月上伏即无害故诸葛武侯征越嶲上疏云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又按地志云今昆明道渡所见有武侯祠在按十道记水浚急而多巉石土人以牛皮为船往来津渡 防无川在泸水之南上有深岩岩中多仙人莫测其来逺望如牕牖之间其棺内多碧骨如珠人取之多不祥 大冢武侯军过士卒遭瘟疠以大冢之在县南郡国志云 兴古郡有大蛇长数丈其尾有两岐如钩在水中以尾钩取岸上人马食之 黄津江侧有大蛇名曰青葱又有大蛇在树上伺鹿之以尾绕之鹿死乃吞之讫蛇亦绕树其鹿角乃鑚皮出蛇亦殆死疮瘥即更吞鹿 云南有神祠石室称黄石公祈之用纸一张笔一双墨一丸室内有啓必知吉凶而不见形 青蛉故县有禺同山俗谓山穴内有金马碧鸡之神其光倐忽人皆见之 弄栋故县废叶桥县有吊鸟山山上有鸟千百羣飞啁唽一岁必一度大集云凤凰死于此也 迷水镇有滇水方三百里上源深濶下流浅狭有似倒流故名滇水有神马与人马交生骏驹   保州   保州云山郡今治定亷县本维州之定亷县南接吐蕃为夷落之险塞唐开元二十八年羌夷内附因置奉州以董晏立为刺史领定亷一县天寳元年改为云山郡八载移治所于天保军乃改为天保郡乾元元年西山夷兵马使嗣归诚王董嘉俊以西山管内天保郡归附乃改为保州以嘉俊为刺史   元领县三   定亷 归顺 云山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八百里 东北至长安取维州路二千八百里 东至维州风流镇四十五里 东至吐蕃野城八十里西至天保军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莫大博岭七   百三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二百四十   土产   羌活   定亷县三乡隋置定亷镇隋末陷羌武德七年招白狗羌置维州及定亷县以界水名永徽元年废盐城并入开元二十八年改属奉州天寳八载改属天保郡归顺县一乡   云山县一乡唐天寳八载分定亷置此二县   真州   真州昭德郡今治真符县唐天寳五载分临翼郡之昭德鸡川两县置昭德郡乾元元年改为真州盖取真符县为名   元领县三   真符 鸡川 昭德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阙】东北至西京三千八百五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里 东至翼州七十里 西至鸡川界一百里 南至茂州通化县界一百里 北至悉州界一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百七十   土产   当归 散麝香   真符县一乡唐天寳五年分鸡川昭德二县置真符县州所治也   鸡川县一乡唐先天二年割翼州翼水县置天寳五年改属真州   昭徳县一乡旧志曰县属悉州天寳元年改翼州仍改名昭徳县五年改属真州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一   宋 乐史 撰   劔南西道十   松州   松州交州郡治嘉城县禹贡梁州之域又为雍州之境爰劔诸羌居焉后汉西羌传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盖姓之别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今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析支者也王政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宼乱本无君长夏末及商周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藩服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执以为奴后得亡归将其种人南出赐支河其后子孙各自为种或为牦牛种越嶲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至爰劔曽孙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生子研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汉景帝时研种留何求守陇西塞于是徙留河等于狄道安故及武帝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始置防羌校尉从爰劔种五世至研研最豪健以研为种号十三世至烧当复豪健其子孙更以烧当为种号滇良者烧当之孙时王莽末四夷内侵及莽败众羌还据西海建武九年司徒椽班彪上言旧制凉州部置防羌校尉持节领防理其怨结岁时巡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驿通动静遂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焉今宜如旧以明威防光武从之即以牛邯为防羌校尉自烧当至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种小人贫而先零卑湳并皆强富数侵犯之滇良父子积怨乃从大榆入掩击先零卑湳大破之掠取财畜夺居其地大榆由是始彊盛逮滇良子滇吾立附落转盛常雄诸羌在晋内附以其地属汶山郡宋齐亦得之后为西卫所有又按后魏书邓至传王像舒治者并白水羌是也常为羌豪自称邓至王后至舒彭遣使内附拜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甘松县开国子邓至王请以封爵授子彭奋高祖许之拜奋建忠将军甘松县开国子既为小蕃朝贡相继关中乱乃絶后魏末平邓至蕃始统有其地后周保定五年于此置龙涸防天和元年改置扶州领龙涸郡隋初废州郡以其地并入汶山同昌二郡唐武德元年置松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督崌懿嵯阔麟雅丛可逺奉岩诺峩彭轨盖直肆位玉璋祐台桥序等二十五羁縻州永徽之后生羌相继或降或叛屡有废置仪鳯二年复加整比督文扶当祐静翼六州都督羁縻三十八州研州剑州探那州忋州毘州干州琼州犀州拱州龛州陪州如州麻州霸州澜州光州至凉州蚕州晔州棃州逻州思帝州眺州成州綂州谷邛州乐客州达违州卑州慈州据天寳十二年簿松州都督府一百四州其二十五州有额户口但多羁縻逃散余七十九州皆生羌部落或臣或否无州县户口但覊縻统之天寳元年改松州为交州郡乾元元年复为松州按贞观初分十道松文扶当悉拓静等州属陇右道永徽之后据梁州之境割属劒南道也   元领县三   嘉城 交州 平康   四至八到   东至西京二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东京【阙】东北至长安一千九百里 东至扶州三百三十八里 南至翼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吐蕃界九十里 西至当州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茂州三百里 西南至当州三百里 西北至吐蕃界五十五里 东北至扶州三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七十六   风俗   仝扶州   土产   麝香 羌活   嘉城县十乡后魏时白水羌像舒治自称邓至王据此地其子舒彭遣使朝贡乃拜龙骧将军始置甘松县魏末大乱又絶后周复招慰之于此置龙涸郡天和元年改置扶州领龙涸郡隋改甘松为嘉城县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于县置松州取州界甘松岭为名 甘松岭按山海经云甘松岭亦谓之松叶岭即江水发源于此土人谓之松子岭 石门水石门山自龙州连亘有水经郡界合江故曰石门水   交州县南二十里十二乡后周天和中于此置县以领羌夷属龙涸郡以其地通胡越道路东西相交以名县焉 雪山出朴硝其色如银在县西南百里外有崖巉路险人罕得其利   平康县二乡垂拱元年割交州及当州通轨翼县地置平康县属当州天寳元年改属交州郡 羊膊山按江源县记云平康县羊膊山下有二神湫乃大江发源之所自羊膊岭散漫殆未滥觞东南百余里至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石镜水源始于此也 汶水出岷山西玉轮坂下经郡界   松州都督府羁縻二十五州旧督一百余州无县户口惟二十五州有名额皆招抚生羌置   崌州唐贞观元年招慰党项置州处也长安西南二千二百四十六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江源 洛稽   户一百五十五   懿州贞观五年置西吉州八年改为懿州处党项长安西南二千二百五十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吉当 唐位   无户口   嵯州【阙】   濶州【阙】   麟州贞观五年置西麟州处归附生羌八年去西字至长安四千五百里   领县七 与州同置   硖州 和善 敛具 硖源 三交 利恭 东陵无户口   雅州贞观五年处生羌置西雅州八年去西字在长安西南二千六百六十里   领县三 与州同置   新城 三泉 石陇   无户口   丛州贞观三年党项归附置长安西南一千八百里   领县五 与州同置   【阙】   可州贞观四年处党项置西义州八年改为可州长安西南二千四十里   领县三 与州同置   义诚 清化 静方   无户口   逺州贞观四年处生羌置长安西南二千三百六十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罗水 小部川   无户口   奉州贞观三年处生羌置西仁州八年改为奉州长安西南二千一百六里   领县三 与州同置   奉徳 思安 永慈   无户口   岩州贞观五年置西金州八年改为岩州长安西南二千一百里   领县三   金池 甘松 丹岩   无户口   诺州【阙】   峨州贞观五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七百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常平 那川   无户口   彭州贞观三年处降党项置洪州七年改为彭州长安西南一千七百八十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洪川 归逺 临津 归正   无户口   轨州都督府贞观二年处党项置长安西南二千三百九十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通川 玉城 金源 俄彻   无户口   盖州贞观四年置西唐州八年改为盖州处降羌长安西南二千六百三十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湘水 河唐 曲岭 枯川   户二百二十   直州贞观五年置西集州八年改为直州处降羌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集川 新川   户一百   肆州贞观五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六百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归唐 芳丛 盐水 磨山   无户口   位州贞观四年处降羌置西生州八年改为位州至长安二千四百十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位丰 西使   户一百   玉州贞观五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八百七十八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玉山 带河   户二百十五   璋州贞观四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九百里   领县四 与州同置   洛平 显川 桂川 颍川   戸二百   祐州贞观四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一百九十里   领县二 与州同置   廓川 归定   无戸口   台州贞观六年处党项置西沧州八年改为台州至长安二千三十五里   无县   桥州贞观六年处降羌置至长安二千四百里   无县   序州贞观十年处党项置至长安二千四百里   无县   右二十五州旧属陇右道松州都督府唐贞观中招慰党项羌渐置永徽已后羌戎或叛或臣制置不一今并废省不欲去者以备古迹而已   当州   当州江源郡今治通轨县禹贡梁州之域周为雍州之境二汉晋宋并为蜀郡地至后周天和元年雁门郡公纥干畧于此讨浑胡因置同昌郡寻又改为覃州隋初废郡为扶州仍于此置嘉诚县即为扶州之属邑也武德元年于嘉诚县立松州贞观二十一年州首领董和那蓬固守松州府以捍西羌特勅于通轨县置当州以州土出当归为名领通轨左封二县以蓬为勅史显庆元年蓬子屈寗袭父官二年又析左封置悉州仪鳯二年移治逢日桥天寳元年改为江源郡乾元元年复为当州本属劔南道大厯五年移入山隂要便之路以备吐蕃   元领县三   通轨 和利 谷利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三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九百七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一百一十里 东至翼州翼水县八十里 东南至悉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通轨县故城二百里以西即生羌界 西南至静州悉州西郡接界未详里数 东北至松州三百里   戸   唐开元戸二千一百   风俗   地边夷徼人杂羌蛮   土产   麝香 当归 大黄 羌活   通轨县二乡本属松州贞观二十一年于县置当州显庆元年又分置和利谷利平康三县   和利县东北三十里一乡唐显庆二年分通轨县置谷利县西南六十里一乡唐文明元年开生羌地置   悉州   悉州归诚郡今治左封县禹贡梁州之域古西羌地自两汉至隋为羌夷所居唐显庆三年割当州东三十里左封县界内为羌夷悉唐川因立为悉州领悉唐左封识臼三县以羁縻羌人其首领有董系比射为刺史后卒以左封县令董俱悉冻任刺史兼许以父死子继咸亨元年移治左封仪鳯二年羌叛又寄治当州城内寻归旧治垂拱二年置归诚县载初元年移治匪平川天寳元年改为归诚郡割识臼属临翼郡乾元元年复为悉州旧属陇右道松州都督后属劔南道   元领县二   左封 归诚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阙】东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翼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翼州二百五十里 西至静州六十里 北至静州八十二里 东南至栖鸡川界一百里 又东南至成都府六百五十里西南至翼州界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当州未审里数 东北至翼州一百五十里   戸   唐开元戸八百一十   风俗   羌性同当州   土产   颗麝香 牦牛尾 当归 朴硝 羌活   左封县二乡本属翼州在当州东南四十里唐显庆元年乃于县置悉州在悉当川故也载初元年移州于东南五十里匪平川   归诚县东南八十一里一乡唐垂拱二年置   静州   静州静川郡今治悉唐县本当州之悉唐县也唐显庆元年于县置州咸亨元年于悉州置翼州都督府移悉州治左封置仪鳯九年罢都督府翼州还治于翼斜县于悉唐县置南和州天授二年改为静州以治夷落开元时治在清邉县在今郡南六十里清邉故城是也后为难制又以去诸郡稍逺数叛乱移故州额于悉唐县即今郡也旧属陇右道隶松州都督后割属劒南道   元领县二   悉唐 静居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阙】东北至西京三千一百五十里 东至悉州六十里 南至赤和戍城一百里 南至维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平戍城一百里 北至茄和山十里 北至当州界六十里 东南至翼州临翼县岭丛镇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恭州界六十里西北至拓州界三十五里 东北至当州六十里户   唐开元户五百七十七   风俗   与当州同   土产   筒布 麝香 牦牛尾 酥 朴硝   悉唐县二乡本当州悉唐县置在悉唐川显庆中来属此   静居县东二十里一乡唐天授二年改南和州为静州仍于静川置静居县   后魏时白水羌像舒治自称邓至王据此地其子舒彭遣使朝贡按此则舒彭乃舒治之子又邓至羌总序云自舒治至十世孙舒彭附于后魏孝文帝封甘松县子按此则舒彭又为舒治十世孙前后抵牾不一今考后魏书帝纪孝文太和十七年邓至王像舒彭遣子奋诣阙朝贡求以位授奋诏许之又邓至传云其王像舒治遣使内附髙祖拜为龙骧将军孝文即髙祖而纪传所载曰彭曰治名各不同又按元和郡县志松州总序像舒治子孙舒彭内附拜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甘松县开国子而通典乃云自舒治至十代孙舒彭附于后魏孝文封甘松县子又复不合今记所载舒彭内附拜龙骧将军事与元和志同邓至王请以封爵授子彭奋髙祖许之与后魏帝纪同舒治十世孙舒彭附于后魏孝文帝与诸典同诸书既不一疑各有所本而今记随事因之遂不暇细考惟以舒彭为舒治之子莫知其何所据若以史为正则治与彭同时疑治即彭而讹耳然未有以考正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二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一   梓州 富顺监   梓州梓潼郡今治栖县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国塩亭之地二汉属广汉巴二郡三国时其为东广汉郡按蜀志云先主入蜀攻刘璋遣诸葛亮等分定州郡畧地至郪百姓以牛酒犒师于防军堂山是此地东广汉郡即后主置也晋宋齐并为广汉郡至梁初武陵王萧纪于郡置新州西魏又于此立昌城郡至隋开皇十八年废郡改新州为梓州取梓潼江为郡名炀帝初废州改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改为梓州领郪射洪盐亭飞鸟通泉五县三年又以益州元武来属四年又置永泰县调露元年置铜山县天寳元年改为梓潼郡乾元元年复为梓州乾元后分蜀为东西州梓州恒为东川节度使治所也皇朝改为安静军节度   元领县九   郪县 武 涪城【绵州割到】射洪 通泉 飞鸟盐亭 铜山 永泰 东关伪蜀置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五里 东北三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北取绵州路至东京三千六百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九百三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里 东至果州三百五十里 正南微东普州三百四十六里西至汉州二百三十里 正北微东至剑州三百六十八里 东南遂州一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简州一百八十五里 西北至绵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阆州三百一十五里 正东微南至果州二百五十里   戸   唐开元户六万一千九百皇朝戸主三万七千六百五十四客二万六千二百二十一   风俗   与益州同   人物   冯信字季诚郪人凡十举孝亷科十辟公府皆不就王堂字敬伯广汉郪人曽孙商为蜀郡太守 冯   颢郪人为成都令 郑纯郪人为南郡都尉 镡显为长乐卫尉 唐李义府陈子昻射洪人   土物   绫 绵 银 空青 曽青 石碌 地黄 红花沙糖 甘橘 枇杷   十道记云广汉之地有塩井铜山之富本南夷周末秦并为郡有蔬食果实之饶   水名   梓潼 塩亭水 涪江 郪江 合江   地名   郪道 郪郎 新城 武都 巴西 南充   郪县旧二十六乡今九乡按常璩国志云汉高帝六年置汉广郡管县六郪县是其一也旧县在今县南九里临江郪王城基址见存又云以郪江为县名蜀志姜维等闻诸葛瞻破乃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即此地后魏置新城县于此恭帝三年改为昌城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新州十年改新州为梓州县属不改县有盐井四十三眼二十二眼见煎余废 中江水在县西南三里源从元武县东界流入当县西南八十余里入涪江 桃花溪在三十里源从涪城县南流入当县东又六十里入射洪县 石谷县在县东南二里源出当县杜山下绕牛头山入中江 牛头山在县西南二里髙一里形似牛头四面孤絶俯临州郭下有长乐寺楼阁烟花为一方之胜概 涪江在县西二百里自涪城县东南流入县界合中东流入射洪县屈曲二十里通遂州郪道汉郪道县城在今县西   元城县州西一百十五里四十三乡今十里本汉五十县地华阳国志汉时立仓发五城县人尉部主之后因以为县晋武改为五城县属东唐郡在五城山隋开皇三年置武元县益州唐贞观元年割入梓州要记盐井二近江水淡煎盐不成 元武山九州要记云元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贡又华阳国志云元武山一名三嵎山在县东二里其山六屈三起山出龙骨传云龙升其山值天门闭龙升不逹死坠于此后殁地中民掘取其骨入药用 覆舡山改名泊山高五里按十道录云尧遭洪水维舟泊此舡覆于树下因此名焉又益州记覆舡山中十五里有七里坂一名羊肠坂屈曲有壁立难升之路 犂刃山在县北十里按李膺蜀记云犂刃山长八里高出羣峰形如华刃废华县归西北二十里李膺蜀记云宋元嘉九年置后周明帝初并入元武县 废武城县在县东二里李膺蜀记云五城山在三隅山之东   涪城县西北六十里旧二十乡今五乡本汉县属巴西郡后汉初呉汉入蜀禆将臧宫拔涪城县以巴西郡大厯十三年又自绵州却梓州管盐井五十五所一十眼煎四十五眼塞 涪城水在县北从绵州巴西郡界流入县界却入萋县 香积山在县东南三里北枕涪江 五层山在县北二十五里 天柱山高二里四面平二有重山高一百余步孤秀如柱故名天柱山射洪县东南六十里旧十三乡今四乡本汉广汉郡知县地后魏恭帝于此分置射洪县李膺蜀记妻偻滩东六里有射江土人语讹以江为洪 涪江从郪县界流入当县北界 梓潼水从盐亭县南界流入当县又东流入涪江 独坐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一里高一百丈卓然孤峻南枕涪梓二水 悬岩在县南一十五里逺望悬岩皎如白雪旧名岩山天寳三年敕改为悬岩山 射江注水经云涪江水又东南流合射江即今射洪县县南有此水   通泉县东南百四十四里旧十二乡今五乡故西南渠郡涌泉县地名黄浒川隋开皇三年于此置通泉县通泉取其流通之名管盐石七十四所 通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絶壁二百余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于涪江絶壁涌泉郡故城在此 涪江在射洪县东南流入县界又南流入遂州 黄浒水源从盐亭县东南流入当县合涪江 万顷泽田在东北二十三里泽内方万顷   盐亭县东北九十二里旧十三乡今六乡按李膺蜀记云灵江东盐井亭古方安县也周地记梁大同元年于此置亭今之县也因井为名管塩井三一井见煎 负戴山在县西一里高二里自剑门来南过剑州入当县山其山龙盘虎踞起伏四百余里至此却蹲山有龙飞泉喷下南流入此潼江水色清冷其味甘美时以为琼浆水 龙固山在县西北七十里髙四里四面悬絶可以固守 董叔山在县东九十歩高一里隔淅江水孤峯絶岛峭壁千仞旧名潺高山隋开皇四年县令董叔封尝逰宴于此后人思其德政号曰董叔山 梓潼水源出剑州隂平县豆图山石穴东南经绵州盐泉县流入当县 盐亭水源出阆州西水县西南流入当县盐亭井故名盐亭水去合梓潼江 废高渠郡城在县西十六里北临梓潼水周保定初置隋开皇三年废为县大业三年县亦废 废宕渠在县西北三十二里安乐村李膺蜀记宋元嘉十九年置西宕渠郡今县四宕渠宣城汉初东关于宕渠是其一也梁天监中废 严震墓唐德宗朝为山南西道节度移兴元尹砺震之地元和中自山南西道移东川节度已上二墓在负戴山下去县西一里   铜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七乡今三乡本蜀道铜山之治昔汉文帝时邓通铸钱即此也唐贞观二十三年置监上元元年废监为县以铜山为名 私镕山在县西二十四里高一里出铜昔时任百姓采铸俗呼私镕山 可防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一里出铜 赖应山在县北三十里周回二里出铜及空青出铜山甚多此畧书三所 郪江水源出元武县东南流入县界 防军山山高三里蜀主刘备入蜀遣诸葛亮张飞等分定州界畧地至此百姓以牛酒犒师亮因防军士于此后传云防军堂山 铜官山在县西南五十八里长二里李膺蜀记云县西南有铜官山濶八丈出众峰邓通卓王孙冶铸之所也景龙二年采铜利害使西台侍御史奏称梓州元武县简州金水县竞铜官坑按两县图经其铜官山合属元武县谓从铜官于山南二里   飞鸟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四十乡今三乡本汉郪县地之故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故郪王城也隋开皇十年置飞鸟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取飞鸟山为名贞观二十二年以旧县山重峻险移就今县治管盐井七三井见煎四井塞 大飞鸟山高二里周回二里又有小飞鸟山周回二里高一里又山在县东重峦峻峭二山相向如飞鸟之状 小郪江水源出当县西南莲池乡小山下东流入县郭又七十里合郪江   永泰县东北一百二十七里元三乡本汉充国县地唐武德四年巡检皇甫无逸以四境遥遥人多草冦遂于当州盐亭县剑州普安县阆州西水县三县界村置此县因以永泰为名管塩井五 徒女山在东二十五里其山从阆州新井县界来故老相传昔有女徒千人于通泉县康督井配役遇贼于此山乃于山顶置栅御捍遂破其贼俗为之置祠今富顺盐井皆妇人推车汲水由此而论则女徒之山可録云 李义府碑在县北三十步义府本此郡人武后朝为中书令后人立其碑以旌余烈   东关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元三乡本盐亭县雍江草市也伪蜀明德四年以地去县逺徴输稍难盗冦盘泊之所因割乐平等三乡立招葺院计徴二税钱一万三千贯硕至皇朝乾德四年平蜀升为县取古东关地之名从本州知州张儋之所请也管盐井四三井有煎一井废 富国监者本梓州郪县富国镇新井煎盐之场也皇朝置监以董其事兼领通泉飞鸟等盐井地去梓州九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二   绵州   绵州巴西郡今治巴西县禹贡梁州之境秦属蜀郡按九州记州之宾人族人皆夷也华阳国志云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乃募能杀者时夷人朐防廖仲药秦精等伏弩于高楼射杀之昭王曰虎歴四郡凡害千二百人一朝除之功莫大焉乃刻石与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铏至始皇末汉初犹为蜀郡之地武帝始分蜀地为益州以此也为涪县属广汉郡即涪水之所经焉晋孝武自梓潼故城徙梓潼郡置于此西魏又于此置潼州取潼水为名郡国志云梓潼东接巴蜀西南接广汉西接隂平北接汉中梁武陵王萧纪僣号又于二郡置西潼二州隋文开皇五年改潼州为绵州以绵水为称炀帝废州为金山郡以金山为号唐武德元年复为绵州领巴西昌隆涪城魏城金城万安神泉七县三年分置显武陇安文义盐泉四县七年省金山县贞观元年又省文义县此州为成都东北之冲要   元领县九 今八   巴西 彰明 魏城 罗江 龙安 神泉 西昌盐亭   一县割出 涪城入梓州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七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三百七十四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九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七百三十四里 东至梓州一百三十里 东至剑州二百里西至茂州取松岭关路三百七十里 北至龙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汉州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龙州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剑州二百八十里   戸   唐开元戸六万五十皇朝户主二万八千四百三十六客九千二百八十   风俗   大同梓州又郡国志云宾人劲勇锐而善舞故古有巴渝舞   人物   张寿字伯僖广汉涪州人为五官功曹 王晏字叔博广汉涪人 李膺涪城人撰益记三卷   土产   小绫 交梭纱 绵 绯红 蜀淡 百桔 紫参逰蜀记云左绵绯红三川所尚绵州左绵郡有水所染绯红此水濯之后益鲜故人之所重   巴西县旧二十五乡今二十一乡本汉涪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后汉元初二年广汉郡自绳乡移治涪县后治雒县刘备据蜀立梓潼郡以县属焉隋改为巴西县富乐山周地图记云此山甚高广为众山之秀登之   望见州内 盘龙山形如盘龙故名 灵山郡国志云昔有神女扵此捣衣因名捣衣山山南絶岩有方石明莹谓之神女捣练砧 猿门山益州记云猿门山在涪县之北二十五里上多猿其山二峯坚如门故曰猿山金山益州记云金山在涪县东五十步东临润水光   照映川又李膺蜀记云金山长七八里每夏淹雨有崩处即金粟散出 五妇山西蜀王使五丁力士迎秦五女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五丁乃引之力极山崩压杀五丁及秦五女迄今谓之五妇山连亘入梓州界孱山水华阳国志云涪县有孱山水其源有金银矿民得采之又郡国志云汉有金山县县东二里有一水濑有金碎珠随波东注傍水居人采以为业即此水 石新妇在剑阁上蜀记云昔有人逺征妻送至此大泣不忍归因化为石至今郡人祠之 白马祠郡国志云昔汉高帝乗白马过此遂有祀 蒋琬墓在州西七里琬为益州刺史安阳亭侯 大剑镇镇在剑阁口一人荷防万夫莫向魏时蜀将姜维拒钟防于此   彰明县北七十里依旧二十乡本汉涪县地西魏昌隆县地初在清亷乡大同四年移于让水魏移于孟津里唐先天元年避庙讳改为昌明县天寳中江水吹建中元年移于旧县即今治也今改为彰明 灵台山在县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汉张道陵升僊之所又郡国志云台山天柱崖下有一桃树高五丈外皮似桃内心似松道陵与王长赵升试法于此四百余年桃迄今未朽小碑记之 豆□山九州记云高五百丈上有北神池并祠庙 蕨山郡国志云上山有钟乳穴十九又西岸有自然石塞其下流水上有一悬石似磬击之有声可听 亷水让水一名长江水东北自龙州油江入按宋书云范百年梓潼水中明帝因问卿乡土有贪泉否百年曰臣居梁益之地有亷水让水不闻有贪泉帝嘉之即拜蜀郡太守一云此水饮之使人亷让故以名之 孟津山自十八陇山向县东南一里 石磐山自戴天山向西连接长三十里李膺记云西有石室口方一丈三尺下有流泉味甘内有悬磬声闻数里四面石床高一丈 涪水自龙州江油县界南入去县一里李膺墓在州西南四十里膺涪城人为益州大中正撰益州记三卷 李白碑在宁梵寺门下梓州刺史鲜于郡文   魏城县东北六十五里依旧一十乡本汉洛县地西魏于洛县立潼州故析涪之北部立为城县李膺记西溪东五十里有东西井井西为涪县地界井东为梓潼界隋大业中自塩泉井后魏城县于此 白陶山自建州隂平县界入 甚冈按郡国志云魏城县有甚冈东枕水每夏洪水朝触金粟散出 石新妇山已解在上连亘剑关   罗江县西南八十七里旧二十二乡今十乡本涪县地晋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置万安县晋末乱移就孱亭今县是也梁置万安郡隋开皇二年废郡为县唐天寳元年改为罗江县按郦善长注水经云潺水石下有泉曰潺水今县北三里有孱亭庙有碑磨灭孱亭之字存龙池山在县西南有山有池池上有伏石如龙蟠   罗□山在县西南十里故老相传云罗公逺曽隐于此山有洞号真人宫 天台山在县南山似吴之天台析脚之水出焉 白马关在县西南十里与鹿头关相对万安故城后魏恭帝元帝又于此置万安郡隋罢郡   复徙万安县于此   神泉县西南八十四里旧八乡本涪县治晋太元中置西充国县梁武陵王改为平州县后魏恭帝移于今所隋开皇六年改为神泉县县西有泉饮之疾愈因为名神泉按郡国志云县三十里有泉十四穴甘香异常   痼疾饮之即差故曰神泉今有祠 龙子山自汉州绵竹县东入县地界   陇安县西北九十四里依旧一十乡本汉涪县地后周为金山县唐武德元年改为龙安县因界内龙安山为名 松关岭在县西北一百七十里又有松岭山山上虽出茶不可食故毛文锡茶谱云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者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众等县连西山生者并佳独岭上者不堪采撷 巴西山自彰明县界来县北一十里旧名曰崖山天寳中初改为巴西山 附子山自松岭关山东连接去县四十里山出附子又有附子水出焉 猿门自县北特起去县二十里出多猿儿崄固如门旧有猿门戍   盐泉县东八十五里依旧五乡汉洛县地后魏于此置魏城县唐武德二年分魏城置塩泉县以地有塩井民得采漉为四方价售之地蜀都赋云家有塩泉之井取此为名 五层山自梓州涪城县邑山北入县界西四十里山有五层 梓潼水自梓潼县界东流入   西昌县西五十六里依旧八乡旧名益昌县隋开皇三年废入金山县卽今龙安是也唐永淳元年复置以利州有益昌县在州西改爲西昌县 西昌山在县北特起旧名马鞍天宝六年敕爲西昌山 季城一名鬼城在县南三里临泉括地志云城西十里地名木棚有益昌县爲此也未详其由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三   剑州 龙州   剑州普安郡今治普安县禹贡梁州之域秦之蜀郡汉广汉郡之梓潼县后汉因之不改按华阳国志云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阁道以通蜀汉即此郡晋以其地入梓潼郡宋齐如之梁天监中于此立南梁以在梁州之南故也梁末改为安州后入西魏废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因改安州为始州取郡邑更始为名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而州存大业初废州为郡唐武德元年复为始州领县七圣厯二年置剑门县先天二年始改为剑州取剑为名天寳元年改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剑州   元领县七   普安 武连 隂平 剑门 梓潼 临津 普成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七百里 北至长安二千里 东北至利州二百里 南至梓州三百六十八里 西至绵州二百里 北至利州一百六十三里 东南至阆州三百里 西南至绵州二百八十里 西北至龙州二百九十里东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戸二万三千五百皇朝户主七千五百三十六客八千三百四   风俗   与龙州同   人物   景鸾入儒林传 李业入独行传 文齐为镇逺将军   土产   姜鞋 纱 丝布 旧贡苏董席图经云苏家三陵草席今贡 巴防 蠲纸   普安县旧十三乡今十二乡本汉梓潼县地魏立普安郡后郡废为普安县属剑州 故垒山在州北按益州记云姜维拒钟防有故垒其山峭壁下临絶涧即此也卧龙山在县东二里其山盘围周布号为卧虎山高   一百丈   武连县西八十三里旧十三乡今七乡汉为梓潼县地宋置武都郡于此并置下辩县又改下辩为武功县后魏废帝二年改名武连县 治山一名五郡山周北图县南有治山县人张逸背梁附后魏与周将杨干运于此山下大战干运破死者千人恭帝元年收骸骨并为一墓死者五郡人因改治山为五郡山 五子山在县北七十三里西自龙州界迤逦斜连马阁山顶其山至此特起五峯雁行相次高五百丈因名五子山 龙祠山在县东三里高三百丈旧名九龙山唐天寳六年敕改名龙祠山贞观年中山上曽置九龙祠 小潼津发源在县北七十里京兆山分水岭南为京兆水 废下辩县城在县南五里临小潼水李膺益州记云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以武都流入于下辩县安置大明二年梁为武连县大业九年移今治其城见废   隂平县西一百四十里依旧一十乡本汉梓潼县地按顾野王舆地志晋人流寓于蜀者仍于益州立此隂平郡西魏废帝二年定蜀改隂平为龙安隋省龙安县并为隂平县属始州按三国志邓艾伐蜀自隂平景谷步剑阁道悬车出马迳出江油而至是此地也 马阁山在县北六十里北接梁山西接岷峨昔魏将邓艾伐蜀从景谷路射龙州江油县至此悬崖絶壁乃束马悬车作栈阁方得路通因名马阁山 十八龙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千余丈冈峦连属十八垅因以为名十二垅在绵州昌明县界六垅在当县界 马阁水在县北源自龙州江油县大业山下来经马阁山南流入县界又七十一里入梓潼县界便名潼水 龙穴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亦名龙像岩亦名龙穴山古老相传昔此山有龙鬭死血变为石宋齐于此置龙血戍李膺益州记云龙血东有龙像岩絶壁纳万余丈有四石龙在壁间今犹可騐岩之东北有洞穴莫测深浅泉出其下   剑门县东北六十里旧九乡今十一乡本汉梓潼县地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山至此有益东之路故曰剑门即姜维拒钟防于此唐圣厯二年分普安临汉隂平三县地于方期故城置县 大剑山亦曰梁山山海经高梁之山西接岷崌东引荆衡王隐晋书张载随父收入蜀作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见其父乃表天子刻石于剑阁焉又有小剑山在其西三十里故曰此为大剑崔鸿十六国春秋符使杨安伐蜀徐成破二剑是也其山东莎鼻西接绵州凡二百三十一里故左太冲云縁以剑阁也 大剑水小石牛道常璩国志周显王时秦惠王谋伐蜀乃作石牛五头朝防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恱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入蜀至静王五年秦大夫张仪司马错等从石牛道伐蜀灭之 剑阁道史记云蔡泽谓范睢曰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庙廊坐制诸侯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晋中兴书曰李特入汉州至剑阁顾盻险阻叹曰刘禅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也嘉临汀自鳯州大散关发源从利州下流入县界过废始州在县西二十里有隋内史令李德林撰碑铭梓潼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云汉孝武元鼎元年置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蜀先主分置梓潼郡西魏于此置东川郡移县于郡南三十里改为安寿县于此置三年废郡移县复旧治犹以安寿为名大业三年还名梓潼 五妇山在县北一十二里高四百二十丈按蜀记云梓潼县有五妇山秦王遗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潼五丁蹋地大呼惊五女并化为石蜀王筑台而望之不来因名为五妇候台汉书地理志云梓潼五妇山碑志存有五妇山神庙李膺又曰梓潼有鸣湍折碑祠西临潼水湍迅激流俗呼为张湍祠亦呼为石碑祠 长卿山在县五里之南旧名神山按图经云唐元宗幸蜀遥见山上有窟近臣奏此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敕改为长卿山 兠鍪山在县东南十九里从武连县东南来东南羣峰列势如兠鍪之状故名潼江水在县西南四里源出平隂县马阁山来至五妇山西七曲山下名潼水汉书地理志云梓潼江水南流四里至垫江入涪水 隐剑泉在县北十二里五丁力士庙西一十歩古老相传云五丁开剑路迎秦女拔山摧五丁与秦女俱毙于此余剑隐在路傍忽生一泉又云此剑每庚申日现 百神庙在县南四里唐咸通十一年卢躭除四川节度时蛮寇围成都大将军呉行鲁统师过此见断碑皆古卿相之名遂心祷之愿荡除蛮寇既而王师大防干符三年行鲁除东川节度遂抽俸于路侧置百神之庙至景福大顺之间庙遭兵火王氏僭号梦见一百神人称是梓潼百神未有祠宇王氏因重与置皇朝乾德三年克复西蜀又罹兵火寻奉敕修葺今庙貌俨然 济顺王本张恶子晋人战死而庙存郡国志云恶子昔至长安见姚苌谓曰却后九年君当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至建元十二年隋杨安南伐未至七曲山迷路逰骑贾君防忽见一鹿驰逐至庙门鹿自死追骑共剥之有项苌至悟曰此是张君为我设主客之礼烹食而去唐书云广明二年僖宗幸蜀神于利州桔柏津见封为济顺王亲幸其庙解剑赠神时太子少师王铎扈从至庙亲覩皇帝解剑授神因题诗云盛唐明主解青萍欲振新封济顺名夜雨龙抛三尺匣春云鳯入九重城剑门喜气随雷动玉垒韶光待赋平为报山东诸将相主天勲业赖隂兵注云时术士言来春驾还京 蛟龙神祠在县一十九里兠鍪山上俗呼兠鍪神古老相传此神昔用生祭之不则瘴疾水潦为害张道陵诫之遂絶   临清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旧十乡今九乡本邑西阆州之界壤也按旧图经云梁天监十八年分阆州于此置相源县属巴西郡隋开皇七年改为临清县以其俯临清水为名唐先天二年改始州其县属焉 掌天山在县西六十里益州记云掌天山在临清县山多柘堪为良弓虽檿丝燕角不能胜也 都竹水在县西五十里从武连县乐安流入普安县南四十九里本临津县地南流入当县至掌天山下入阆州 废永归县南五十里系临津县地西魏得蜀于此立永归县今废焉普成县南一百二十里今七乡本汉梓潼县地周地图梁置梁安县属南梁州武帝天和中改为黄安县唐末改为普安县 氐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旧图经云晋太康年中关西杂乱武都氐人移流入蜀耕耘凿垦此山遂成陌因名氐陌山 柘溪水在县东三十里源发柘谷山多生柘木李膺益州云五妇山东百里有柘溪水 废华阳县城在县南四十里益州记云宋大明年置南安郡后魏元帝废 废茂陵县城在县西三十里益州记云宋大明年置扶风郡图经云后魏元年改属黄元郡至隋开皇三年废   龙州江西郡禹贡梁州之域秦汉及魏无闻魏志曰景元元年诸军攻蜀邓艾自隂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开道通作桥阁山髙谷深至为险难艾以毡自裹缚而下将士攀木縁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即此地晋于此置平武县宋齐皆因之至梁有杨李二姓最为豪族及分据其北周地图记云油江帅杨李二姓各自称藩于梁至后魏武帝得其地置江油郡西魏废帝二年定蜀于此立龙州隋大业初废州为平武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龙门郡其年加西字贞观元年改为龙州天寳元年改为江油郡乾元元年复为龙州旧属陇西右道永徽后割属剑州   元领县二   江油 清川   州境   东西四百六十八里 南北二百九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九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五百一十里 东北取利州路至长安一千六百五十里 东至利州四百里 南至绵州二百二十二里 西至松州三百三十二里 北至逾州至文州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剑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 西北至扶州六百里 东北取白垻川废景谷县至利州二百七十里正路亦二百七十里   戸   唐开元戸二千九百九十皇朝户主八百九十客六百四十二   风俗   与剑州同然山髙水峻人多瘤痴聋盖山水之气使然也   土产   麸金【旧贡】 羚羊角 葛粉 附子   江油县旧五乡今一乡秦汉曹魏为无人之境晋始置隂平县及平武县地西魏废帝二年置龙州及江油县取江水以称邑兼郡 石门山汉水记云与氐分界于石门仇池城去石门四百余里左思蜀都赋云縁以剑阁阻以石门顾野王舆地志云石门在褒中之北汉中之西今按其山两邉有石壁相对望之如门邓艾伐蜀歴此 邓艾庙在郡中按土地志云邓艾以伐蜀之勲歴艰难后人敬之故庙存焉 【缺】 山在州南八十里高九百丈隂洞潜穴气蒸成川有飞泉下流一百里入剑州隂平合白泽水 天池山在州南一百三十里高九十二丈上有池周回二十三歩其水常满号曰天池本名石山唐天寳六年敕改为灵液山 弩牙山在州东二百三十四里髙三千七百丈以山形如弩牙 崆峒山在州西二百五十一里高二千五百丈西接松州交川县界土人谓之崆峒山 羊角山在州南九十里两峯掘起如羊角此山出锡 涪水在县北一里自松州崆峒山下出西北至州界南绵州界 马阁水在界东一百五十里出大业山东南流入剑州隂平县界 李龙迁祠左近郭山上有李龙迁祠唐元宗幸蜀时尝令増修祷祝至长庆四年敬宗差高品张士谦至彼处寻访事迹   清川县北一百里旧二乡今一乡本后魏于此置马盘县及马盘郡属龙州以界内山名郡邑隋初郡废县仍属龙州又改为清川县 马盘山在州北二百一里髙三千三丈重峦叠嶂为行者之难 清水出啼胡山濶五丈车流入利州地界其水清美亦曰啼胡水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四   陵州   陵州仁寿郡今理仁夀县禹贡梁州之域汉犍为郡之武阳县东境属益州部南有陵井周地图记云晋孝武太原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为扞防周闵武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为名隋大业三年废州为隆山郡唐武徳九年割隆山属睂州永徽四年分贵平置籍县天寳元年改为仁寿郡乾元元年复为陵州   元领县五   仁寿 贵平 井研 始建 籍县   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七里 南北三百一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七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资州二百三十五里 南至荣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睂州八十里 北至成都二百里 东南至荣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嘉州九十里 西北至眉州一百里东南至简州一百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戸三万四千七百二十八皇朝户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二客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五   风俗   与益州同   土产   贡麸金元采于遵江水唐神光元年起 细葛缎进鵞溪绢出梓州立武县鹅溪 出续断子一名百两金五月五日采旧常进 苦药子永真年中亭进   仁寿县依旧一乡本汉阳武县之东境周地图记云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宁县属懐仁郡隋开皇三年罢懐仁郡以普宁属陵州十八年改普宁为仁夀县 三嵎山益州记云东嵎西嵎南嵎三山相对去陵井各一里鼎鼻山按郡国志云周之九鼎沦一于此故后人往往见鼎耳因名之 朝女山郡国志云昔有一女于此山得道今肘胫足迹尚存故曰朝女聂山 甘井古盐井也其傍有神庙今谓之聂社是也 陵井本狼毒井今名陵井按郡国志云昔张道陵此处得盐井因披排车引役人唱排车乐愿心齐力祀玉女于井内玉女无夫后每年取一少年掷盐井中若不送水即竭又蜀郡国志云西山有大蟒蛇吸人上有祠号曰西山神毎岁土人庄严一女置祠旁以为神妻蛇即吸将去不尔则乱伤人周氏平蜀许国公宇文责为益州总管乃改画为神婚合媒婚姻择日设乐送玉女像以配西山神自尔之后无复此害始因张道陵今谓陵井 徤儿庙拒公孙述死吴汉表为立祠后人祭祀不缺 飞泉山在县东二里旧名东嵎按图经隋仁和元年獠反百姓曽于山顶避难遂有飞泉涌出獠平泉涸因呼为飞泉山丽井山在县东二十里按图经昔有十二玉女于此山汲咸泉煎盐以玉女美丽其盐为名今灶迹犹有存仁寿水在县西十里东流合波支水 圣泉在县南七里其水碧色患疮疾者洗之多愈投银即变成色孕妇饮之坠胎俗以为圣泉 石臼泉在县东北二里石臼中縁州在山上居人无井多汲此泉众泉皆涸此泉常涌 仁寿故城在县东二里后魏废帝元年置普宁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仁寿县唐贞观九年移入于城西牢固塜在县东南六十里高一丈五尺十道志云昔   日蒯叅至孝母于此修墙牢固因此为名   贵平县州东北九十里元【阙】乡今七乡也本汉广都县之东南境属蜀郡后魏恭帝二年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贵井可昙三县旧治和仁城开元十四年移治禄川贵平山在县二十三里从简州平泉县及益州广都县迤逦八县 禄水在县三十七步流入仁寿县 唱车庙在旧县南九里汉朱辰为巴郡守有惠于人吏人送辰到蜀回至此为辰立庙以其山近盐井闻推车唱歌之声为名今盐井推辘轳皆唱为号令 平井益州记云官有两灶二十八镇一日一夜收盐四石如霜雪也井研县南一百五里依旧七乡本汉武县地东晋置西江阳郡梁置懐仁郡魏置蒲亭县隋大业元年因井研镇立研县唐武徳四年自拥思茫水移治今所县以界内石研为名 井镬山在县北二里其山俯临井镬因以为名 拥思茫水在州南一百五十里从南县界濑下六池东流即名拥思茫水湍流迅急不通舟船西南入平羌县界   始建县西北五十五里元旧六乡本汉武阳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始建镇大业五年改镇为始建县旧治拥思茫水唐圣厯二年移治荣祉山 鐡山在县东七十里周地图云蒲亭县有鐡山诸葛亮取为刀器因封宇文度为鐡山侯 彭□山在县九十二里彭□獠之姓也   籍县西北一百里十乡梁天监中于此立席郡隋废郡为县始曰席后之语讹今为籍 木梓山在县六十里出梓木 丹砂山在县南四十里本山出赤土强以为名左思蜀都赋云丹砂出其坂即此也 沐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今割属广都县 道江水从县北三十五里过 鱼水在县南三十五里从县界夷歌乡来入睂州青神县界   陵井监   陵井监按图经汉时有山神号十二玉女为道人张道陵指陵上开盐井因此陵上有井名陵州今州上有玉女庙甚灵监司奏之若以火坠井中即雷吼沸涌烟气上冲溅泥漂石甚可畏也或云井泉傍通江海微有败舡木浮出其井煎水为盐厯代因之至唐万岁通天二年右补阙郭文简奏卖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函半百姓贪利失业长安二年停卖水依旧税盐先天二年加课利有三千六百二贯伪蜀井塞国朝乾徳三年平蜀陵州通判贾连重开旧井一昼一夜汲水七十五函毎函煎盐四十斤日获三千斤至雍熙元年春冬日收三千八百一十七斤秋夏日收一千四百四十七斤葢水之有长短也又仁寿县界别有五井   二井见在   营井在县南二十五里隋大业元年开水淡遂废国朝乾徳三年重开日收盐四十斤   蒲井在县南四十里唐武徳初开水淡遂废至国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八斤五两   五井废   赖宾井 石羊井 赖因井 仁寿井 奴襄井井研县二十一井 五井在   研井在州南一百三十三里唐时日收盐八斗贞观二十一年崩壊总章二年重修伪蜀栈塞不开至皇朝乾徳三年重开日收盐四十九斤   陵井在州南一百九里唐时官私日收盐五斗五升龙朔元年壊上元元年重开伪蜀栈塞至国朝乾徳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斤一十两   棱井在州南一百里伪蜀已前废至国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五十三斤八两   律井在州九十里僞蜀已前废塞至国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五十五斤   田井在州南一百五十一里伪蜀已前废塞至国朝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六斤   一十六井废   獠母井 还井 赖伦井 石烈井 茫井 宋井桶井 栁泉井 赖郎井 遮井 新井 董川   井 潘令井 小罗井 依郎井 带井   始建县七井 一井见在   罗井泉旧废至国朝乾徳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五斤   六井废   塔泥井 石缝井 赖胡儒井 赤石井 赖子井赖溲井   贵平县一井   上平井在州东北九十三里唐朝日收盐一石七斗五升与百姓分利伪蜀废国朝乾元三年重开今日收盐一百七十斤   右陵井盐井诸县计十井日收盐四千三百二十三斤   荣州   荣州和益郡今理旭川县禹贡梁州之域古夜郎之国汉武开西边道为南安县地属犍为郡齐于此立安阳郡隋初废之以其地属资阳郡唐武徳元年置荣州领大牢城威逺二县贞观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县二年割泸州之越隆来属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资官来属八年又割泸州之和义来属废婆日至如隆越三县永徽二年移州治于旭川天宝元年改为和义郡乾元七年复为荣州   元领县六   旭川 威逺 应灵 资官 公井   一县废 和义【并入威逺】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入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七百七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三百五十里 东北取资普二路至长安二千四百九十里 东至合州五百里 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 北至陵州二百六十里 东南至泸州水路相兼五百四十里 西南至嘉州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陵州三百三十里 东北至资州二百一十九里   户   唐开元戸五千六百三十九皇朝戸主五万一十一客一万六千七百四   风俗   夏人少蛮獠多男不巾栉女衣班布姓名颠倒不知礼法   土产   麸金 羗活 黄连 旧贡班布 有盐井五十七   旭川县旧四乡今三乡本汉安南县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唐贞观初于此立旭川县乃移郡于此 滇池周回三百里水出骏马日行五百里事同大宛 马鸣戍益州记云汉剌韦拔夜过此地有神马嘶汉中马嘶以应之故有此戍也 成都市九州要记云和义郡古夜郎之地武帝时有南中令使通僰道无功唐防因杀之令曰恨不见成都市而死防即立市如成都以杀之故曰成都市 竹王庙蜀记云昔有女人于溪浣纱有大竹流水而触之因有孕后生一子自立为王因以竹为姓汉武使唐防伐防牱斩竹王有此故故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庙嵗必祀之不尔为人患 明月祠其神如圆月民祀以祈福 荣徳山在州东北四十二里其山在川谷之中独拔五百余尺中有老君祠刻石为像有小路至山顶以木为梯 落阳水从陵州始建县界南流入界   威逺县东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资中县及后汉汉安县地属犍为郡隋开皇二年于旧威逺戍置威逺县唐武徳元年割属荣州皇朝并和义入威逺 独孤水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又南流遇公井县界出泸州富义县界 葛仙山在县东十五里古老相传云葛僊公曾游之地今又隋地割属昌州 十江水从资州内江县南流入县界五十步又东流入泸州富义县界通舟船 废和义县在州东北一百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后汉汉安县地隋大业三年置和义县唐元和十三年移于旧县安置以便水陆贸迁之宜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皇朝乾徳五年废入威逺县   应灵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隋置太平镇寻改为县唐武徳元年割资州之大牢威逺二县于公井为县六年自公井县移州于大牢威逺二县界贞观初移于旭川县天寳元年改为应灵县 大牢溪水一名赖溪   资官县西北九十里元四乡也本汉南安县地晋义熈中置资官县属犍为郡唐武徳初改郡为县属嘉州贞观六年割属荣州旧名资宇误 鐡山在州西北一百里从资州月山县西来其山出鐡 拥思水在县西二十里从陵州始建县界南流至县西又南入戎州宜宾县界   公井县东南九十里旧二乡今五乡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后周置公井镇唐武徳元年于镇置荣州改为公井县贞观六年州移于大牢 野容山从当县界至嘉州犍为县界东西长三百余里南北七十里惟此山大在邑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五   果州   果州南充郡理兆充县地禹贡梁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巴子国秦二汉并属巴郡即安汉县界也亦为充国之地三国志云刘璋初分垫江已上置巴郡理此县建安六年璋改巴郡为巴西郡徙理阆中今郡在嘉陵江之西后魏平蜀于此州北三十七里石苟垻置南宕渠郡其县亦移就郡理晋于此立巴西郡宋齐因之不改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龙州仍移县理安汉城十八年改安汉为南充县唐武初犹为隆州地至四年分隆州之南充相如二县置东州以郡南八里果山为名又置西充岳池二县万嵗通天二年分南充相如二县置岳池县天寳元年改为南充郡乾元元年复为果州大厯四年改为充州十年复为果州皇朝乾徳六年割岳池县属广安军   元领县五 今四   南充 西充 相如 流溪 岳池入广安军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五里 南北未详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七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八百五十里 东至渠州二百八十里 南至合州水陆相兼三百里北至阆州三百里 东至广安军岳池县界 西   南至遂州一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蓬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阆州封山镇界一百三十里   户   唐开戸四万一千三百皇朝戸主二万三千二百四十九客六千六百三十七   风俗   与阆州同   人物   陈禅字纪山安汉人为司校尉 龚调字叔侯安汉人为荆州刺史 陈寿字承祚安汉人为著作郎撰三国志 阎缵安汉人独哭张华   土产   巴防 大黄 贡丝布 鸡父草【五月采】山大豆【八月采】   已上二药本草无名山大豆疗急风寒鸡父草治妇人因产破血   南充县元二十二乡本汉安汉县地属巴郡宋于安汉城置南宕渠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安汉为南充县以古充国为名 果山在州西八里层峰秀起松柏生焉郡因山为名 车骑崖郡志云冯车骑后汉为将于北防崖刋石十有余处是车骑将军冯绲所治处也故后有斯名 昆井益州记云南充县西六十里有大昆井即古之盐井 龙城山盘曲如龙絶壁如城 朱凤山在州十里髙一百七十二丈周回二十里昔有凤皇集因置山凤观今存 大斗溪在邑界 嘉陵江在州东二百步自相如县界入流南克界南流至合州汉初汉界谢真人祠唐书真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   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红霓云气之状真轻举万目之所覩焉   西充县州西九十五里元一十乡本南充县地唐武徳四年以南充之地繁阔故析西北之境以立此县故曰西充取后汉西充县为名 西充山县以此为名 西溪水在县西源出崇礼市山 亚夫山在县东与县城相倚 双图山在县东十里   相如县东北八十五里元十乡亦巴西县地梁太监六年置相如县兼立梓潼郡于此至后周郡废而县存即汉司马相如所居之地因以名县其宅今为县治 汉司马相如宅故居县二十里周地图记云水地有相如坪相传云相如别业在此宅右西滨汉水藂薄郁然其基名相如琴台髙六尺周四十四步 龙角山在县东髙三百丈从蓬州岳池县界西来 鸡卸神祠益州记云鸡卸神在相如县以神在鸡卸溪侧故为祠号 西汉水郦道元注水经云县有汉车骑将军冯绲桂阳太守李温塜二子之灵常以二月还水汉暴长郡俗于水土祭之 嘉陵江在县东二百步   流溪县西南八十五里元七乡本汉南充县地唐开耀元年析南充县置于溪侧因名曰流溪县 龙城山在县东六十里与石梯山相连其形盘曲如龙絶壁如城焉 流溪水在县东北四十步源出遂州方义县界下至当州北流向东迤逦入嘉陵江 赖即溪濑猿溪二溪并从遂州方义县来   阆州   阆州阆中郡今理阆中县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国之地按华阳国志巴子后理阆中秦为巴郡地后汉建安六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郡自后汉移理于此蜀将张飞曾为此郡太守至李雄之乱巴郡荒芜太守理无定处宋元嘉八年复于此城立北巴西郡宋末除北字齐不改按地形志云阆中居蜀汉之半当东道要冲今郡城之右之阆中城梁天监中又于此立东梁州及巴北郡西魏废帝二年平蜀改为隆州取其连岗地势髙隆为郡名后魏典畧云此州故有隆城坚隆因置隆州寻又立盘龙郡以郡中有盘龙岗为名隋开皇中郡废而州存兼改阆中为阆内县大业初州废并其地入巴西郡唐武徳元年改为隆州领阆中南部苍溪南充相如西水三城奉国仪陇大寅十县其年又立新井思恭二县四年以南充西水属果州仪陇大寅属蓬州又置新政县七年又以奉国属西平州贞观元年还以奉国来属又省思恭入阆中县先年元年避元宗讳改为阆州取郡西南阆山为名天寳元年改为阆中郡乾元元年复为阆州按十道录云果阆二州贞观中属剑南道开元中又属山南道天寳中属剑南道乾元中又属山南道若据地势言之且嘉陵江既在剑门之外流厯果阆合三州而合涪江且三州同是汉巴郡之地以山川论定合属山南道后唐天成四年外为保宁军节度皇朝改为安徳军   领县九   阆中 晋安 新井 苍溪 新政 西水 秦国南部 岐坪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九里 南北二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九百六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五百五十里 东至蓬州三百里 西至剑州三百里 北至利州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果州三百六十四里 西南至遂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梓州二百一十五里西北至剑州二百里 东北至巴州二百八十里户   唐开元戸一万八千二百皇朝户主二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客二万二千二百三十四   风俗   与果州同   人物   谯隆字伯司阆中人景帝时为上林令武帝欲广园囿隆固谏迁成臯令 洛下闳字长公阆中人隠于洛亭武帝徴待诏太史改造太初厯闳曰后八百岁此厯差一日当有圣人出定之   土产   獠布 当归 重莲绫 绢   段氏蜀记云果阆二州绢长十五丈重一斤其色目鲜白   阆中县旧四十八乡今十二乡本汉旧县华阳国志云周顺王五年秦惠王文遣张仪司马错伐蜀因取巴王以归分其地为三十一县此城为阆中县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居其中盖取为县名 僊穴山在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山东南有五女捣练石山顶有池常清有洞穴絶微有一小径通旧灵山天寳六年勅改为僊穴山 嘉陵水又名西汉水又名阆中水周地图记云水源出秦州嘉陵因名嘉陵经阆中即阆中水 阆中山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按名山志云阆中山多僊圣逰集焉盘龙山李膺益州记云阆中盘龙山南有一石长四   十丈髙五尺当中有戸及扇若人之掩户古老以为玉女房 阆中亦曰阆江亦曰渝水按谯周三巴记云阆中有渝水賨人锐气喜舞故髙祖乐其猛鋭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故乐府中有巴渝舞即名因斯地始 彭道将池郡国志云彭道鱼池在州面南四夷述云州东南池东西二里约五里州城西帝十里有郭池州约五十畆二池与汉志注相符 充国故城西南九十四里即今新井县东北二十八里充国故城是也其城东北去州六十里李雄乱后其城荒废 张飞塜在刺史大防东二十步髙一丈九尺   新井县西南九十里元一十九乡本汉充国县地唐武徳元年割南部普安两县置县界颇有盐井因斯立名西水北自普安县入南流经县东又东南入南部县   晋安县西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乡本阆中县地晋立巴郡于阆中析此置晋安县按四夷县道记云梁于此置金迁戍周闵帝改为金迁仍置为安晋城西水三县以属焉郡理晋安隋开皇三年罢郡仍省晋安县自今县东十四里移晋安县于晋城旧理唐武徳元年改晋城为晋安县即今理也 忠山在县东五里 西水上源由京兆水西自西水县界流入东南新井县界新政县东一百四十里依旧十乡本汉充国县地唐武徳四年割相如南郡二县置新城县后以隠太子讳改名新政 龙奔山在县东二十六里 嘉陵江在县东十里南流 西水在县东三十五里南流入嘉陵 总角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山峯如女郎之总角   苍溪县东南五十七里依旧十三乡本汉阆中县地后汉永元中于今县北巴岳山侧置汉昌县宇文周以县属阆州四年移理曲肘州今县即是也十八年改汉昌为苍溪县因县界苍溪谷为名 云台山一名天柱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髙四百丈上有百里有鱼池宜五谷无恶毒可度灾周地图记云汉末张道陵在此学道使弟子王长赵升投身絶壑以取仙桃长等七试已讫九丹遂成随陵白日升天 白鹤山在邑界 嘉陵江在县东一里东南流入 东水一名宋熙水西北自利州界来流南经县东四十里又东南流入阆中县界西水县西一百二十里依旧十五乡亦阆中县地梁大同中于今县西北三十五里置掌夫戍后魏废戍后周闵帝元帝改为西水县以界内西水为名大业元年移于今理 掌天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西水北自剑州来界东南入晋安县界   奉国县东北九十四里旧一十五乡今四乡本汉阆中县地属巴郡梁武帝如于此立白马义阳二郡后魏恭帝二年废义阳郡改为奉国县属白马郡始因此地附于魏故以奉国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阆州方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和溪水一名防溪水自利州义清县界流入南流经县东又南入阆中县界 天目山在县东十五里又名大溪洞葛仙宫公修道之山赤乌七年勅置集灵观先天二年改名天目观中和三年改为福唐观   南郡县东南七十里旧十四乡今十二乡亦充国县城梁于此置南部郡后周闵帝元年罢郡立南部县属盘龙郡以地居阆中之南改曰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阆州 九子山又一名九陇山在县南七十里嘉陵江在县东南一里东南流 西水在县西南十里入东南流   岐坪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依旧四乡本汉葭萌县地属葭萌为汉寿晋又改为寿晋宋分寿晋于此立宋安县属宋熙郡后魏废帝三年改宋安为岐坪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利州开元二十三年割属阆州 岳阳山在县东一十五里 阳门山在西二十里 东水北自利州允州县界流入南流流经县 凿水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源自利州葭萌县界南流经县入苍溪县界合东江水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七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六   遂州   遂州遂宁郡今理水溪县禹贡梁州之域汉髙置广汉郡今州又为广汉县地属益州部后分广汉县于此置徳阳东晋分置遂宁郡属益州葢徳阳之旧垒也西北接涪县东乡之横山东极之青石与巴郡为界谯纵乱后移于石坪葢其地多獠官长力弱不相威摄宋太始五年刺史刘亮表公遂宁为东西二郡梁因之后周武帝废郡始置遂州寻又置与西郡隋初废郡州存炀帝废州又为遂宁郡唐武徳元年改为遂州领方义长江青石三县二年置总管府遂资梓晋四州贞观初罢总管十年后置都督府遂果晋合四州十七年罢都督府天寳元年改为遂宁郡乾元元年复为遂州昔广汉郡有寃为害后汉陈宠为太守郡收枯骨葬之寃遂絶皇朝为武信军节度   领县五   小溪 蓬溪 长江 青石 遂宁   州境   东西一百【阙】 九里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八百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八百八十里 东北取果州路至长安一千八百四十三里 东至果州流溪县界四十里 西至普州乐至县界七十九里南至合州铜梁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梓州二百六十里 东至合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普州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果州西充县界九十四里 西北至梓州飞鸟县界九十五里户   唐开元戸三万五千六百三十皇朝户主二万二千四十七容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四   风俗 人物无   土产   樗蒲绫 簟子 苓根 靸鞋 交让木叶似槐紫葛根   小溪县旧二十乡今十四乡本晋小溪县地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属遂宁郡后魏恭帝改小溪为方县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复为小溪县 铜盘山壁立四絶人莫能上故曰铜盘山 邓艾庙伐蜀有大功死葬此郡有祠存 鹤鸣山在州东北二十里上有古观松上常有皓鹤鸣唳 寻香山在州二十里本名血腥山刺史白子昉改为寻香山 龙头山在州东五十里山有石势如龙头唐乾元元年奏置龙归寺 奴厥山在州西五十里本名屈山唐景云年中改为奴厥山 梵云山在州西南二里三面悬絶东临涪水西枕落星地 沧唐江今名大桑江 灵星池在县西北四里益都耆旧传云赵瑶为阆中令时西州遭旱瑶卒椽吏斋戒于灵星池归咎自责稽首流血应时大雨即此也 龙池故老相传池侧有栁树大十围周武帝天和初有龙自树升天士女共观之自后龙升后其树乃枯池亦浅渴 北流溪今名流溪   长江县北五十里元十乡本东晋巴兴县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属遂宁郡后魏恭帝改巴兴为长江县以界内大江为名即涪江也唐上元元年以旧县不安移在明月山下凤皇川 明月山在县西二里 庙山在县南十里其山孤峯峻秀下临江岛唐乾元元年勅置南龙台观   蓬溪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汉广汉县地唐开元二年置唐兴县于此天寳初改为蓬溪县取邑内蓬溪为名 七弟崔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有崔七堵鳞次相连比之兄弟 宾王山在县西四十八里又名赖王山大厯十四年度支使牒管内山川有赖字者并改易刺史卢幼平改为宾王山   青石县东南七里旧十一乡今无乡管十里亦广汉之地东晋孝武帝于此立为晋兴县宋因之后魏武帝改为始兴县隋改为青石以界内有青石为名 青石山有祠甚严九州要记云此山天下青石无佳于此可为钟磬郡国志昔巴蜀争界厯岁不决汉髙八年一朝宻雾山为之自裂从上至下开数尺若引绳以分之于是始判其山髙九丈遂爲二州之界巴蜀之民惧天谪罚乃息所争因共立祠民将采石必先祀之 九节溪源出县东二十九里九节岭李膺益州记岭有九节故也珠玉溪地有珠玉村因名 风门山在县东三十里   四面峻严常有清风因号风门山 邓艾墓华阳国志云艾征涪陵见巨猿縁其山艾性好弩手自射之中猿猿之子拔去箭卷木叶塞其疮艾叹曰吾伤物之性其将死矣见此山美之后遂葬焉   遂宁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二乡今十乡本广汉郡地景龙元年置县   普州   普州安岳郡今理安岳县禹贡梁州之域汉武置十三州在益州之部今州境即汉之资中牟鞞垫江后汉之徳阳等四县之境资中今资阳县垫江今合州石镜县是也徳阳遂州方义是也李雄乱后为獠所没梁置普慈郡于此梁普通中益州刺史临汝侯赐羣獠今劵镂书其文云今为汝置普慈郡可率属子弟奉官租以纳输送周武帝建徳四年于郡立晋州隋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资阳郡唐武徳二年分资州之岳安隆康安居普慈四县置晋州三年又置乐至隆龛二县天寳元年改为安岳县乾元元年复为普州   元领县六 今四   安岳 安居 乐至 普康【本隆康改】二县废崇龛【本龛今改并入安居】普慈【并入乐至】   州境   东西三百一十九里 南北四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四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二十里 东至昌州大足县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一百六十里 南至资州三百七十八里西至简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梓州飞鸟县界一   百八十里 东南至合州铜梁县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资州盘石县界一百八十五里 东北至遂州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简州阳安县三百里戸   唐开元戸二万五千六百皇朝户主一千三百六十六客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四   风俗   与遂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葛 梅 杏   安岳县旧十一乡今七乡汉犍为巴郡地资中牟鞞垫江三县地李雄乱后为獠所据梁招抚之置普慈郡后周建徳四年与州同置隋省州唐武徳二年复置安岳县本以邑地在山之上四面崄絶故曰安岳 灵居山在县南七里 多岳山在县南二里 金羊山在县西五里   安居县北七十里旧八乡今二乡本周柔刚县属安居县周武徳四年置隋开皇十三年改柔刚为安居旧理柔刚山唐天寿二年移理张栅 柔刚山在县东二十步 龙鱼山去县一百四十里 奴鸡山去县六十里与合铜梁县分界 废崇龛县在州东东南一百里后周置隆龛戍隋废为龛县旧整濑州唐永观元年移治波罗川先天元年改为崇安县皇朝并入安居县隆龛山在县二里 八角山在县东三十里   普康县南五十里旧五乡今四乡周武帝建徳四年置永县属普安郡隋开皇三年置郡县属普州十九年移居伏彊镇改为永康又以县重名改为唐隆县犯唐元宗御名改为普康 干峨山其山四面嵯峨   乐至县西一百里旧五乡今四乡本周车兑镇唐元徳三年于镇置乐至县因乐至池为名改镇为戍 天防山在县北三里 玉女山在县南一十五里 官禄山在县东二里 废普慈县在县西一百里本名多叶县周武帝建徳四年置隋开皇十三年改移多叶普慈皇朝并入乐至县 大婆婆山在县【阙】 四十里 小婆婆山在县北三十里 奴南山去县六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八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七   泸州   泸州泸川郡今理泸川县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巴子国秦为巴郡汉为犍为郡之江阳符二县后汉因之晋于此立为江阳县宋齐因之梁大同中置泸州逺取泸州为名华阳国志云泸州川县本汉江阳是昔汉光武微时过江阳生一子望气者言江阳有贵儿王莽求之县人杀之后光武怒为子立庙祠谪江阳人不使冠带按郡地则江山所合故水经注云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隋炀帝时州费置泸川郡唐武徳元年复为泸州郡领富世江安绵水合江来凤和义六县武徳三年置总管府管一州九年省来鳯县贞观元年置思思蓬施阳三县二年置隆越县荣州八年割和义属荣州仍置泾南县又省施阳县十三年省思思蓬二县十七年置淎珍二州仪鳯二年又置晏纳奉淅巩隂六州载初二年置顺州天授元年置思义州永观元年置淯州大定元年置能州并属泸州都督凡十州天寳元年改为泸州郡依旧都督乾元元年复爲泸州皇朝乾徳五年并绵水县入江安县割富义县为富顺监   元领县六 今三   泸川 江安 合江 一县割出 富顺为监 二县废 绵水【并入江安】经南【旧县入泸州】   州境   东西四百七十八里 南北五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水陆四千一百九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 西沂至资州六百三十里自资州陆路至长安二千三百三十里计二千九百六十里东至渝州七百六十里 南至土纳州都宁县界   三百二十里 西至戎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合州五百四十一里 东南至土纳州四百五十里 东南至戎州南溪县界一百七十七里 西北至荣州四百六十里 东北至渝州万夀县二百九十里户   唐开元戸一万六千五百九十四皇朝管溪户主二千四十七獠戸二千四百一十五   风俗   地无桑麻毎嵗畬田刀耕火种其夷獠则与汉不同性多犷戾而又好婬祠巢居岩谷因险慿髙着班布击铜皷弄鞘刀男则露髻跣足女则椎髻横裾夫亡妇不归家葬之岩穴刻木为契刺血为信衔寃则累代相酬乏用则鬻卖男女其习俗如此   人物   侯馥不屈于李雄者 汉光武微时过江阳生一子望气者言江阳有贵儿县人杀之光武后封为庙祠谪江阳人不使冠带   土产   大黄 杏仁 班布 花竹簟 茶   按茶经方泸州之茶树獠常携瓢具穴其侧每登树采摘芽茶必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窍归必置于暖处其味极佳又有粗者其味辛而性热彼人云饮之疗风通呼为泸   泸川县元八乡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地蜀志曰魏武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是也隋大业元年改江阳为泸川县 汶江水汉书地理志云汶江出徼外从江安县西南入县界东流入合江县 支江水从富义县鸳鸯池屈曲方至城下与汶江合流 赤水溪从汉昌县昌元县界流入去合支江 泸江按郡国志泸江水中有大阙焉季春三月则黄龙堆没阙即平黄龙堆者昔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谮之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其美乐扬声悲歌船人学之吉甫闻船人之声疑似伯奇授琴作子安之操在此 泸津闗有泸峯髙三千丈地多瘴气若三四月经之必死非时犹令人闷吐若五月上旬渡之却无害故诸葛亮五月渡泸是也   合江县东一百二十里元三乡本汉符县地梁于安乐溪置安乐戍于此周武帝保定四年改为合江县唐元和十二年移于旧县以便水陆贸迁之宜从东川节度李逢吉之请也 乐溪水从防牁生獠界流来入汶江方山唐天寳六年勅改为回峯山在县东二十里山   形八角 废绵水县在县江阳县地晋置绵水县溪口因以为县皇朝乾徳五年并入江安县 悦州江水从戎州部落悦州流下县界 思晏水从晏州流下合流至绵水 废洷南县唐贞观八年分泸川县置在洷水之南今废入泸州县按峡城记云泸合遂蜀四郡皆峡之郡自蛮江桔柏池导等江至此二百八十江会于峡前次荆门都四百十五滩即有清水重峰湖滩汉滩忽雷闪电叱滩濑滩狼尾使君主簿滩皆使君主簿沈舟之所遂以为名其他不悉谓之三峡者即明月峡巫山峡广泽峡其有瞿唐滟滪鷰子屛风之类皆不预三峡之数   元管溪洞羁縻州一十六计县五十一   一州割入戎州   扶徳州唐开元十八年七月割入   领县三   扶徳 宋水 牱隆   二州连接黔府及柘在生蛮承前不输税课   能州唐大定元年置   领县二户十二   曲水 甘泉   淅州唐仪鳯二年置   领县四戸二十四   淅源 越宾 洛山 鳞山   四州输纳半税其州在边徼溪洞不伏供输   纳州仪凤二年开山洞志天寳元年改为都宁郡乾元元年复为纳州   领县七戸一百六十八   罗围 播罗 施阳 罗当 罗蓝 都宁 罗掌蓝州仪凤二年置   领县一戸五十一   胡茂   顺州载初二年置   领县四戸五十九   曲水 顺山 灵岩 来猿   宋州   领县四戸六十九   河龙 牱支 宋水 卢吾   九州在沟井监供输紫竹   髙州   领县三戸二十一   牱巴 移甫 徙西   奉州仪鳯二年置   领县三戸三十九   牱理 牱巴 蓬罗   思峨州天授元年置   领县二戸三十七   多溪 洛溪   萨州仪凤二年招生獠置天寳元年改为黄池郡乾元元年为萨州   领县三   枝江 黄池 播陵   晏州仪凤二年开生獠置天寳元年改为罗阳郡乾元元复为晏州   领县七戸七十七   思峨 牱隂 新宾 扶来 哆冈 罗阳 思晏长宁州   领县四戸三十八   婆员 婆居 青卢 罗门   巩州仪鳯二年开山置天寳元年改为因忠郡乾元元年复为巩州   领县五戸一十五   哆楼 比求 都善 播郎 波婆   淯州永观元年置   领县二戸一十五   新定 固城   定州   领县二戸一十六   友江 扶徳   富顺监   富顺监晋富世县以县下有监井人获厚利故曰富世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富义县按井深二十五尺凿石以达盐泉口俗谓之玉女泉华阳国志云阳有富义彊井以其出盐最多商旅辐辏言百姓得其富饶故名也皇朝乾徳四年割为富顺监其县废   监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二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四千七十里 东至西京三千六百七十里 东至长安二千八百七十里 东至昌州昌元县二百四十里 西至荣州公井县一百三十里南至泸州泸川县二百八十八里 西南至戎州南溪县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荣州和义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荣州公井县一百里   户   旧戸泸州籍皇朝户主二千二百九十八客三千一百二   风俗   同泸州   管盐井大小六井嵗出盐货三十余万贯 鸡足山在城东隔水三里 同心山在城东五里   昌州   昌州昌元郡今理昌元县唐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逺请割泸普余资荣等界地昌州至二年张朝阳琳作乱为兵火废大厯十年西川节度使崔宁奏复置以御蕃戎旧理赖婆溪南以昌元县为倚郭景福元年移就大足县即今理   元领县四 今三   大足 昌元 永川 一县废 静南【分入二县】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八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七百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三百里 西至资州二百三十里 东至合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普州二百六十里 南至泸州七百二十里 东南至渝州七百二十里 西南至荣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资州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普州四百里   户   唐管戸一千一百九十皇朝户主一千一百八十客一万二千七百   风俗   有夏风有獠风悉住丛菁悬虚构屋号阁籣男即蓬头跣足女即椎髻穿耳以生处山水为姓名以杀为能事父母丧不立几筵   人物无   土产   班布 筒布 金贡绢   大足县旧三乡今一乡本合州地与州同置以界内大足川为名今理在河楼湍东临赤水 赤水溪源从普州安居县界来 牛鬬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长三百里崖石巉岩有双峯对伍如牛之状 望乡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千众山中最髙可以望乡   昌元县西一百里旧四乡今三乡与州同置东接赖婆溪 井九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侧有盐井土人呼井九山 赖婆溪在县南五十步源自静南县来多有石碛不通舟行因赖婆村为名旧为州所理 赖按山在县南九十里四面悬絶大厯四年在山置行州   永州县东一百五十里元管二乡本渝州壁山在县地与州同置枕侯溪水山川阔逺因名永川县 铁山在县南八十里其山出铁 绫锦山在县一百里山水之花木如锦 侯溪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 废静南县在州西五十里与州同置西接龙溪地名静南镇因为县以地流民少皇朝倂入大足县等三县 铜皷山在县八十里 绫波罗山在县西三十里 始龙溪在县东七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一   润州   润州丹阳郡今理丹徒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谓其地为朱方左传云齐庆封奔吴与之朱方是也至鲁哀二十二年吴为越所倂地复属越楚灵王使屈申围朱方执庆封其地属于楚秦并天下为会稽鄣二县之境按吴地志云自句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会稽郡汉初为荆国故荆王刘贾所都之地今郡城中贾墓尚存至吴王濞诛以其地倂入江都国武帝又分属丹阳会稽二郡之地后汉吴丹阳二郡地按后汉建安十四年吴孙权自呉徙都于京口十六年迁都秣陵复于京口置京都督以镇焉又吴志云京都所统蕃卫尤要是以为重镇后为南徐州置刺史镇下邳而京城有留局其后徐州或镇盱眙或镇姑孰皆留局于京口晋平吴又为毗陵丹阳二郡地兼置扬州元帝渡江都建康改为丹阳尔雅云絶髙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縁江为境因为之京口宋因置南东海郡及南徐州而扬州如故齐梁以后并因之至陈六代常以此地为重镇隋平陈因废南徐州以为延陵镇移居于京口为延陵县属蒋州开皇十五年罢延陵镇以蒋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县置润州于镇城葢取州东润浦以立名焉大业三年废江都郡之延陵县为丹徒徙延陵还治故县属茅州六年辅公祐反复据其地七年贼平又置润州领丹徒县八年废润州以曲阿来属九年扬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县属润州天寳元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润州永泰后常为浙西道观察使理所皇朝为镇江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四   丹徒 延陵 丹阳 金坛   二县割出   上元【入井州】句容【入升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西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六百七十里 东至常州一百七十里 南至宣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扬州六合县四百五十三里 北渡江至扬州六十三里 东南至常州一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升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扬州界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戸五万四千五百皇朝户主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七客一万五千九百   风俗   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至今好用剑轻死易自永嘉南迁斯为淳乡人性礼让谦谨亦骄奢淫逸婚嫁丧杂用周汉之礼   丹阳郡出四姓 许 左 甘 纪   人物   檀道济髙平金乡人世居京口   唐桓彦范润州曲阿人以诛张易之功拜纳言为侍中扶阳郡   土产   贡方纹绫 水波绫 罗绵绢   丹徒县旧二十乡今七乡春秋吴朱方之邑汉为丹徒县地吴录地理云朱方后名谷阳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长坑败其势改云丹徒汉书曰丹徒县属会稽郡续汉书郡国志云属吴郡呉大帝嘉禾三年改丹徒为武进晋太康三年复曰丹徒南徐州记云京口北为徐陵其地葢丹徒县之西乡京口里也 万嵗楼京口记云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嵗楼西北名芙蓉楼楼之最髙者至今存焉又按舆地志云俗传此楼飞向江外以鐡镇縻之方已北固山在县北一里南徐州记云城西北有岭陡入   江三面临水号云北固刘桢京口记云囘岭入江悬水峻壁旧北顾作固字梁髙祖云作镇作固城有其语然北望海口实为北观以理而推宜改为顾望之顾舆地志云天景清明登之望见广陵城如在青霄中相去鸟道五十余里 马蒜山在县西北三里晋安帝时海贼孙恩战士十万至蒜山来武帝众无一旅横击大破之即此处也山生泽蒜因以为名 髙骊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梁武帝舆驾东行记云自覆船山洒甖山南次髙骊山传云昔髙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乗船致酒醴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又搜神记云诸葛恪为丹阳尹出猎于两山之间忽见小儿众莫之识防佐问之曰此事在白泽图曰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名曰系囊众伏其博识 京岘山梁典云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也 谯山戍海口之戍也 伊娄河开元十二年润州刺史齐瀚以润州北界隔江为限毎船绕爪步江沙尾迂回六十里多为风涛所损臣请于京口埭下直截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一十五里即达杨子县无风水之灾嵗取利有亿并立伊娄埭自是免漂损之灾 西浦南徐州记云京口旧名项口异苑云交州阮郎晋永和中出都至西浦泊舟见一青衣女子云杜兰香遣信托好君子郎愕然云兰香已降张硕何以敢尔女曰伊命年不脩必遭凶厄钦闻姿徳志相存益郎弯弓射之即驰牛奔毂轩逰霄汉后郎寻被害也 鲁肃墓续搜神记云王伯阳者家在京口东有大冡传是鲁肃墓伯阳妻卒乃平其坟以葬焉经数年忽一日伯阳方在防事中见一人乗肩舆从者数十辈迳前怒谓伯阳曰我鲁子敬也冡在此二百许年矣君何敢辄相毁壊因目左右与之毒手从者遂牵下伯阳以刀环筑之数百而去登时即死良久乃苏其环筑处遂皆发疽烂寻卒焉京江水干寳晋记魏文帝临江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甘露寺在城东角土山上下临大江晴明轩槛上见   扬州厯厯诗人多留题唯卢肇云地从京口防山到海门回张祜云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周朴云防连扬子雾独倚润州城孙昉云地拱千寻险天垂四面青金山泽心寺在城东南扬子江按图经云本名浮玉山因头陀开山得金故名金山寺诗人多留题张祜云一宿金山顶微茫水国分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因悲在朝市终日醉醺醺孙昉云鸣防妨僧梦惊涛溅佛身以上二寺为江山之胜絶复有名人篇什故编之 武烈帝庙在县东南一里隋司徒陈果人也伪唐册为武烈其灵可畏 黄鹤山在县西南三里宋髙祖丹徒人潜龙时常逰竹林寺每息于此山常有黄鹤飞舞因名黄鹤山改竹林寺为鹤林寺招隠山在县西南七里昭明太子曾逰此山读书因   名招隐山今石案古迹犹存见有虎跑泉及玉蘂树唐李徳裕在任作记石存 白兔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延陵县南一百里旧十七乡今十五乡本汉曲阿县地晋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以置也隋移治丹徒唐武徳三年移于今理此非古之延陵地古延陵即今常州晋陵县也 句曲山一名茅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茅君内传云山形曲折似句字故名句曲古名冈山孔子福地记冈山之间有三仙人住是洞庭北门又能辟兵周时名其原泽为句曲之穴秦名勾金之坛山本茅君居因以为名南徐州记云山内有灵府洞室七涂九源交通四方有五穴南二东西北各一吴兴记云此山洞室地道交通五岳南徐州记云洞天三十六所句曲为第八金坛华阳之洞茅盈之祖曰蒙先于此清身厉行自许帝乡后天皇来授司命防书乃登羽车仗紫旌之节骖驾龙虎浮云而去茅山记云此洞昔东海青童乗独飊飞轮车来此山轮迹见在东海山岭上 延陵季子庙在县东北九里史记云吴王寿梦之少子太康地志云呉封季札州来而居延陵故曰延州顾野王云吴自有延陵州来此先已封季子非楚王来邑也祠前有沸井四所 梁简文帝陵有麒麟碑尚存陵有港名曰萧港直止陵口大河去县二十五里 韦昭冡吴书云昭字嗣墓在县西南去县七里 周氏墓在县西六里 包氏墓在县后一里   丹阳县东南六十里旧四十乡今二十乡本汉曲阿县地旧名云阳属会稽郡史记云秦始皇云阳为曲阿按舆地志曲阿县云阳地属朱方南徐之境秦有史官奏东南有王气在云阳故凿北冈截其道以厌其气又吴录云截其道使曲故曰曲阿汉封刘贾为荆王遂为荆国立六年为黥布所杀国废至景帝四年以曲阿县属扬州王莽又改曲阿为风美县梁改为兰陵县唐武徳二年置云州五年改为简州以崔顺为刺史八年州废为县后润州天寳元年复为丹杨县以邑界杨树生丹以为名故今字从木为称 后湖亦名练湖在县北一百二十步南徐州记云晋时陈敏所立语林曰晋太傅褚裒逰于湖狂风忽起船欲倾褚公已醉乃云此舫人皆无可以招天谴者惟有孙兴公多尘埃正当以厌天灾耳舆地志云曲阿出名酒皆云后湖水所酿故醇冽也今按湖水上承丹徒髙骊覆船山马林溪水水色白味甘舆地志云练唐陈敏所立遏髙陵水以溪为后湖又丹阳记云呉孙皓寳鼎元年丹阳宣骞之母年八十因浴化为鼋 天子道汉贾山上书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接吴楚即此道   金坛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二十乡今十二乡本汉曲阿县延陵之乡为呉之地按舆地志云秦汉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晋元帝时属毗陵郡宋齐梁陈皆为延陵之南界隋平陈以蒋州开皇十五年废蒋州延陵之南界移于京口之地别置于金山府大业末乱乡人相保立为金山县隋亡沈法兴窃据江表仍于此置琅邪县唐武徳二年李子通破法兴改琅邪为茅州县亦随其年九月杜伏威为呉王县名不改五年四月伏威入朝后县陷辅公祐七年三月赵郡王孝恭讨平之其八月于石头城置蒋州地又属赵八年并入延陵县垂拱四年以人物繁广复立金山县又以东阳郡已有金山县故改名金坛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按河图云乃有地胏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坛之陵又真诰曰其地胏似洛中北防山水似长安丹鳯门外井泉之味今按其地爽垲水深土厚厯选江乘及之者鲜矣 茅山在县西六十五里 方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大柸山在县南五十里旧名小柸山 思湖在县南六里 长塘湖在县南三十里 髙湖在县北一十二里灌田一十二顷此二塘梁普通五年庐陵王记室参军谢徳威置隋废武徳二年本州刺史刘元超重修复因以为名焉 北谢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荆溪阔四十步其溪山源在县东北丹阳县界内古京城前过溪口入珥渎至丹阳县五十里 官坊埭在县西北去州一百三十六里南去县四里齐梁之代埭北下塘村有周郑刘师等四姓并有官同居村坊于时共置此埭因以为名 袁宠墓晋吏部丹阳太守袁宠墓在县一十里 徐羡之墓宋书云司空录尚书徐羡之墓在县西南二十里 周只墓晋书云国子博士周只墓在县北七里 袁兴祖墓梁书云中书舍人给事中王国侍郎袁兴祖墓在县西一十三里 潘阐之墓梁书云散骑侍郎巴陵太守潘阐之墓在县东二十五里 谢笃墓晋书云常山太守谢笃墓在县东一十六里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二   升州   升州今理江宁上元二县古扬州之域尔雅云江南曰扬州春秋时为吴地战国时越灭吴为越地后楚灭越其地又属楚初置金陵邑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属丹阳郡故丹阳记云始皇凿金陵方山其断处为渎则今淮水经城中入大江是曰秦淮以秣陵属鄣郡至汉元封二年改鄣郡为晋郡楚汉之际江淮之间溧阳之北皆属刘贾英布汉初有天下犹为鄣郡地故丹阳图云自句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会稽郡后寄理不定汉因秦制至武帝初为扬州理于此元封二年始置十三州刺史领天下诸郡此即为扬州本在西州桥治城之闲是其理处后汉如之刘繇为扬州刺史始移理曲阿孙防号此为西州至建安十六年呉大帝自京口徙此因改为建业故呉志云权欲兴都未定权长史张纮谓权曰秣陵楚威王所置名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城昔秦始皇经此县望气者云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后刘备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定议都秣陵脩石头城用贮军实又蜀诸葛亮使于吴亮谓大帝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也其后与魏蜀鼎峙按建康图经云西晋太康元年平呉分地为二邑自淮水南为秣陵淮水北为建业其后因愍帝即位避讳改为建康司马徳操与刘嗣恭书曰黄旗紫盖帕见东南终能成天下之功者扬州之君子乎谓斗牛之闲恒有此气西晋乱元帝自广陵渡江此城荒落以府第居北幕府之名自此而立寻以江宁为琅邪国葢袭帝始封之名自此而立今废江乗县界又虞溥江表传云按晋书苏峻初平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呉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纭未有所适扬州刺史司徒王导曰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孙仲谋刘元徳俱言王者之宅入宜时定帝从焉其所会幽冀青兖之士秦郑周韩之人五方杂会各得所理即晋室之兴也又舆地志云晋故台城即成帝时苏峻作乱焚烧宫室都尽温峤已下咸议迁都惟王导固争不许咸和六年使卞彬营治七年迁于新宫议者或患未筑双阙后王导出宣阳门南望牛头山两峯磔东西北各四十里导曰此即天阙也又于南浦置江宁县至咸康七年分江东县置沂山西北临大江皆晋之初兴遗址也厯宋齐梁陈六代咸为帝都按金陵记云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余戸西至否头城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冈北过庄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自侯景反元帝都于江宁冠盖人物多南徙洎陈髙祖复王于此中外人物不迨宋齐之半隋平陈废为江宁县唐武徳三年于县置扬州仍置东南道行台六年辅公祐反七年贼平置台尚书省改扬州为蒋州废茅州来属八年罢行台改蒋州为扬州大都督九年扬州移理江都改金陵县为白下县贞观元年改白下为江宁至徳二年置江宁郡乾元元年于江宁置升州为江西节度使上元二年以謡言复为上元县光启三年复为升州天祐十四年伪吴遣部将徐温城之为金陵府伪唐改为江宁府因之建都皇朝开寳八年十一月削平江表复为升州   元领县八 今五   江宁 上元 句容 溧水 溧阳   当涂【置太平州】芜湖 繁昌【二县并入太平州】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里 东至润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江北和州乌江县五十五里 北至江北扬州六合县九十九里 东南至常州安吉宜兴两县为界三百五十里 南至宣州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太平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润州一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江北扬州宣化镇四百里   戸   唐开元戸在润州籍皇朝管户主四万四千一百二十客一万七千五百七十   风俗   与润州同   人物   陶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为齐王侍读挂冠归隠茅山梁武即位有大事无不谘询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土产   禹贡篠簜既敷厥草惟天厥木惟乔其利金锡水居千石鱼陂陂皆与千戸侯等不窥市井坐而待收贡 杂药 纹绫 赋 丝 绢 纱 纩   江宁县今二十二乡县本秣陵之地属鄣郡晋太康三年分淮水为建业水南为秣陵即其地晋元帝过江始置江宁县南七十里故城存焉隋平陈废丹阳郡并秣陵建康同夏三县入焉开皇十年移于冶城唐武徳六年又移白下改为白下县贞观七年移还冶城九年复为江宁县至徳二年置升州县名不改至上元二年以童謡之言改为上元县光启三年复为升徒县于凤台山西南一里天祐十四年五月初上元之南十九乡割当涂之北二乡徙置江宁县即上元县为理所东自太平桥街北水淮水与上元分界今凡二十二乡是为江宁县理 慈姥山括地志云山积石临江岸壁峻絶山上出藤竹堪为箫管属乐府为皷吹山今并茸头细不任又舆地志云山南有慈姥神庙焉 三山在县西南十七里周回四里其山孤絶面东西絶大江按舆地志云其山积石滨于大江有三峯南北接故曰三山旧吴为津所谢元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曰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即此也 白都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周回五百步西南面临大江按舆地志昔有白仲都于此山学道白日飞升因以为名西临大江孙峻追诸葛恪子竦于此也 吉山在县南五十里周回二十五里宋征虏将军吉翰在此山故以为名 凤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羣集仍置鳯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台山 牛头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回四十七里按舆地志山有两峯时人号为牛头山晋氏过江将立双阙王导出宣阳门南望牛头山两峯曰此即天阙是也 岩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其山岩险因名曰岩山宋孝武帝改曰龙山葬宣贵妃殷氏于龙山武帝亦此 梅岭冈在县南九里周回六里舆地志云在国门之东晋豫章太守梅赜家于冈下故民名之 新石冈在县南二十里有大石碣长二丈折为三段故以名冈即吴黄象书碣也 石子冈在县南十五里周回一十里吴志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 梁山宋武帝西下梁山过乌江有双凤翔于盖羣臣咸呼万岁乃立双阙于梁山 三井冈县南五里汲一井则余井俱动故名三井冈 大江按尚书禹贡岷山导江即此江也始吴临江建国谓得天险之固及晋元帝南徙遂定都焉今从县西二百二十里承当涂县分鮆浦上田为界纡回屈曲二百九十三里与和州乌江及扬州六合并分中流为界西引蜀汉南下交广东会沧海北达淮泗自大禹之濬无不通矣淮水北去县一里源从宣州东南溧水县乌刹桥西流八百五十里舆地志云秦始皇巡会稽凿断山阜此淮即所凿也亦名秦淮孙盛晋春秋云是秦所凿王导食令郭璞筮即此淮也又称未至方山有直渎行三十许里以地形论之淮发源结屈不类人功则始皇所掘宜此渎也丹阳记云建康有淮源出华山流入江徐爰释问云淮水西北贯都舆地志淮水发源于华山在丹阳湖姑孰之界西北流经建业秣陵二县之闲萦纡京邑之内至于石头入江绵亘三百许里杜牧秦淮诗云烟笼秦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落马涧在县东南五里水下秦淮宋武陵王讨元凶劭斩劭余军赴涧而死水为之溢因名焉 娄湖在县东南十里灌田二十余顷水入舰澳通秦淮舆地志云娄侯张昭故名之宋以为苑 髙亭湖在县南周回三十余里 葛塘湖在县东七十里周回七里葛公在此得仙故以为名 阳刘湖在县东南六十里周回三十里其湖建龙都埭在阳刘村前故名之三城湖在县南五十里周回四十里中有三土城故   名之 板桥浦在县南五十里周回四十里源出观山三十七里注大江晋伐吴其将张悌死于板桥即此处谢元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云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大桑浦在县西十二里不溉田吴大帝时将讨闗公平南将军吴范屯大桑即此处也在蔡州通大江 烈洲在县西南八十里周回六十里舆地志其旧津所内有小水堪泊船商客多停以避烈风故名之王濬伐呉宿于此简文为相时会桓元于此亦曰溧洲洲上有山山形如栗伏滔北征赋谓之烈洲 蔡洲在县西十二里周回五十里丹阳记云吴帝时客馆在蔡洲上以舍逺使苏峻作逆陶侃等率所统兵赴京师直指石头次于蔡洲 张公洲在县四里周回三里按梁书二年豫州刺史裴髙之等舟师二万次张公洲二年陈霸先击破侯子监师至张公洲并此处 加子洲在县西十三里周回十二里按三十国春秋晋咸和二年温峤与陶侃起义兵伐苏峻率师四万直指石头侃泊加子洲即此处夏月堪泊船冬月浅涸永昌之初其洲忽一日崩数里其形曲折作九湾行者所依 长命洲在县西四里周回十五里舆地志云梁武遣人放生于此洲仍置十戸在洲中掌谷粟以饲之故呼为长命洲魏使李恕来朝帝正放生问恕曰北主颇知此乎恕对曰水国不取亦不放帝无以应之白鹭洲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之 故秣陵县城   在县南五十里秣陵桥东北 故江宁县城在县南七十里舆地志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至今呼江宁晋书云元帝出师檄四方以有玉册见临安白玉麒麟神玺出江宁其文曰长寿万年曰有重晕皆以爲中兴之象唐贞观七年始移来此置县上元元年又改为上元县理古檀城在金华桥东晋谢安石围棋赌得别墅乞与外甥羊昙即此也宋属檀道济縁以为名   上元县二十四乡晋江宁县地唐贞观七年移还旧郭即今所置县也至九年改为江宁县安禄山乱肃宗以金陵自古雄据之地时遭艰难不可县统之因置升州仍如节制实资镇抚时人艰弊力难兴造因旧县宇以爲州城禄山平后复废州依旧为县上元元年改为上元县润州光启三年复为升州领上元一县元治凤台山西南今移在伪司会府舰澳梁武帝所开今在光宅寺东二百五十步其寺即武帝旧宅每从城归宅仪仗舟车骈载溢路开以藏船其澳两岸隈曲一十有一砌石为之至今不毁其氷源出白娄湖丁达秦淮纡回五里 鸡笼山在县西北九里连龙山西接落星冈北临元栖塘舆地志云其山状如鸡笼以此为名晋元帝等五陵并在山之阳 蒋山在县东非十五里周回六十里面南顾东连青龙鴈门等山西临青溪絶山南面有钟浦水流下入秦淮北连雉亭按舆地志云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汉舆地图名钟山吴大帝时有蒋子文发神验于此封子文为蒋侯改曰蒋山徐爰释问云诸葛亮以为种山龙盘又庾阐扬都赋云司马徳操与刘恭嗣曰黄旗紫葢恒见于终南能成天下之功者扬州之君子乎谓斗牛之间恒有此祥气丹阳托云出建阳门望钟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其山本少林木东晋时使诸州刺史罢职者栽松三十株下至郡守各有差焉自梁以前山立寺十七所即见在者一十三晋尚书谢尚齐中书侍郎周颙宋应梁阮孝绪刘孝标等并隠居此山丹阳记曰京师南北并连岭面蒋山岧嶤嶷峻有异其形像龙实作扬州之镇 吴大帝陵在县东北蒋山八里按丹阳记蒋陵因山为名舆地志云台当孙陵曲折之旁故曰蒋陵亭亦名孙陵亭 宋髙祖陵在县东北一十里 晋中宗陵在县东一十里 宋蒋陵在县东北蒋山下一十里 土山在县南三十里按丹阳记晋太傅谢安旧隠会稽东山因筑像之无岩石此谓土山也有林木台观娱逰之所安就帝请朝中贤士子侄亲属会宴土山梁萧正徳各修筑以为庄下有湖水按吴志大将军孙林以兵迎景帝于半野拜于道侧即此山也 方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周回二十里髙一百一十六丈山四方孤絶如印舆地志云湖孰西北有方山顶方正上有池水齐武帝于方山筑苑吴大帝为仙者葛元立观焉山谦之丹阳记秦始皇凿金陵此山是其断者山形方耸故名为方山谢灵运东出隣里相送至方山赋诗齐书徐孝嗣荅曰绕方山欸牛首乃盛汉之事今江南未扩民亦劳止乃立四望山在县西北十五里髙十七丈西临大江连石   头北接卢龙山按徐州记临江有四望山吴大帝常与仙者葛元共登陟之呉志孙皓投司市中郎将陈声于四望之下其山逈可望四方以为名 卢龙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周回五里西临大江按旧经晋元帝初渡江此尽为虏冦所有以其山连石头为固开塞以卢龙为幕府山陈武帝杀北齐军四十六万于此下 落星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周回六里东接临沂山西接【阙】山北临大江南徐州记临沂县前有落星山呉大帝时山西置三层髙楼以此为名吴主逰猎憩息地吴都赋云飨戎旅于落星之楼即其所也王僧辨率陈霸先等于石头城连营立栅于落星山贼大恐 摄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髙一百三十二丈东达尽石山南接落星舆地志云江乗县西北有扈谦所居宅村侧有摄山山多草菜可以摄生故以名之江乗地记扈村有摄山形方四面重岭似繖故名繖山 汤山在县东北八十里西接云穴山不甚髙无大林木有汤出其下大小凡六处汤涧绕其东南冬夏常热禽鱼之入者辄烂以煮豆谷终日不熟草木濯之更鲜茂旧有汤泉馆并庙在其南今废 清溪在县北六里濶五尺深八尺以泄元武湖水南入秦淮按宋都记云鼎族多居其侧舆地志云水源北出于钟山旧经巴南九里入于淮溪口其埭侧有清溪祠其溪因祠为名又云按水为言故名清溪俗説云郄僧陀溪中泛舟一曲辄作诗一篇谢益寿曰青溪中曲复何穷尽 元武湖在县西北七里周回四十里东西两派下水入秦淮春夏深七尺秋冬四尺灌田一百顷徐爰释问云湖水桑泊晋元帝太兴创为壮湖宋筑堤南扺西以肄舟师也又京都记云从北湖望钟山似官亭湖望庐岳也按宋元嘉二十三年筑堤以堰水为池舆地志云齐武帝理水军于此池中号曰昆明池故沈约登覆舟山诗云南瞻储胥馆北眺昆明池即此其湖通后苑又于湖侧作大窦引湖水入宫城内天泉池中经厯宫殿溯流回转不舍昼夜宋元嘉末有黑龙见湖内故改为元武湖也 迎担湖在县西北八里周回五里其水防下不通江河南徐州记云县西北五里有迎担湖昔晋永嘉中帝迁衣冠席卷过江客主相迎湖侧遂以迎担为名 马昻洲在县西北三十三里周回十五里南徐州记云临沂西之江北三里有马昻洲晋帝渡江牧马于其所故名之 舟子洲在县西五里周回七里舆地志云梁天监十三年以来雀门东北淮水纡曲数有患又舟行旋冲太庙湾乃直通之中为舟子洲四方诸郡秀才上计憩止于此 故丹阳郡城在县东南四里舆地志云丹阳郡本呉地楚汉之际江淮之间溧阳以北皆属荆王贾英布吴王濞江都易王非并有其地元封二年以为丹阳郡领宛陵于潜江乗寿春秣陵故鄣句容泾石城湖熟陵杨芜湖黝溧阳宣城歙丹阳凡一十七县理于宛陵 西浦郡国志云金陵西浦亦云硕口即张硕捕鱼遇杜兰香处 建康县城在县西一里其大帝自京口迁秣陵改建业晋避愍帝讳改名建康元帝止都初县在宣阳门内苏峻之乱被焚移入苑城既为台城乃徙金都乡朱雀里又曰大亭里葢晋元帝初过江为琅邪国人所立懐徳县处又吴录曰吴王夫差移鼓于建康之南门有双鹭从鼓中飞出或云鹭者鼓之精 琅邪城在县东北六十里王隠晋书云江乗南岸湖沟津有城即琅邪城 东府城在县东二里舆地志云晋安帝义熙十年筑其城西本简帝为会稽王时第其东则丞相会稽文孝王道子府谢安石薨以道子代领扬州第在州东故时人号为东府而号府廨西州又按丹阳记云扬州廨乃王敦所创门东南西三门俗为之西州永嘉初罢扬州缮为未央宫陈初又修为扬州 故费县城在县西北九里南徐州记在建康北二里即懐徳县寄建康北境又置琅邪郡割湖沟为界陈亡废 临沂县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在临沂山西北三十里临大江舆地志云晋成帝咸康七年分江乗县立临沂县属琅邪郡又云本南徐州之属晋则诸葛恢宋则臧焘梁则孟智明周则曾绍之子仲璋傅彞并为临沂令以后无闻晋太保王导羣宗并其县人陈亡废 古扬州城今江宁县城在其西偏城东至西州桥西至冶城周回三里后汉因之不改即此城也 古丹阳郡城在今长乐县东一里南临大路北地圆一顷闗东北三里至城本属秦之鄣郡前汉武帝元封二年改鄣郡置丹阳郡今此城即晋武帝太康元年筑也宋梁齐陈因之不改 古建康县初置在宣阳门内晋咸和三年苏峻作乱烧尽遂移入苑城咸和六年以苑城为宫乃徙出宣阳门外御街西今建初寺门路东是时有七尉部江尉在三生渚西尉在延兴寺后巷此东尉在吴大帝陵口今蒋山西门南尉在草市北湖宫寺前北尉在朝沟村左尉在清流溪孤首桥右尉在沙市 右显城楚威王灭起置金陵邑即城也后汉建安十七年吴大帝乃加修理改名石头城用贮军粮器械诸葛亮曾使建业谓大帝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即此也西南最髙处有吴峯大楼城东有大石俗呼为唐防即王敦害周伯仁戴若思处百姓寃之乃记其石焉宋废帝景和初修缮为长乐宫隋平陈后用蒋州城辅公祏据江东用为扬州赵郡王孝恭平公祏又于城置扬州大都督府后徙扬州于广陵此城遂废 废琅邪城本晋元帝初过江为琅邪国人立地在江乗县界齐武帝永明六年移琅邪于白石垒在县西北十八里齐梁讲武于此 宣武城在县西北九里舆地志云宋大明三年沈庆所筑百二十万帝疑其多对曰攻守百倍帝乃令庆之守此城帝自率六军攻不能下乃止不讨又曰宋立宣武为城名帝阅武于其地亦谓为武帝帐冈陈亡废 同夏故城在县东十五里舆地志云梁大通三年分建康之同夏里置同夏县陈平毁之故白下县城在县西北十四里舆地志云本江乗县白石垒齐武帝以白下地依带江山移琅邪郡居之陈亡废唐武徳元年罢金陵县筑城于此因其旧名贞观十七年又移还旧郭其城乃废 辅公祏城在县东七里舆地志云齐文惠太子之弟也唐武徳七年辅公祏筑以为城赵郡王孝恭平之其城遂废 故越城在县西南七里越絶书云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筑今瓦官门东南国门桥西北又曹氏记云在秣陵后西一十五里昔句践平呉后遣兵伐之仍筑此城去旧建康宫八里晋初移丹阳县自芜湖还城之南 古冶城在今县西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晋元帝大兴初以王导疾久方士戴洋云君本命在申申地有冶金火相铄遂使范逊移冶于石城东髑髅山处以其地为园多植林馆徐广晋记成帝适司徒府逰观冶城之园即此也谓之西园东田齐文惠太子立楼舘于钟山下号曰东田太子好与府客逰幸东田人语为颠童谢元晖逰东田诗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即此也 乌衣巷晋代王氏居乌衣巷者位望微减多居宪台江左膏梁士多不乐惟王僧达为中丞王球谓曰汝为此官不复成膏梁矣 卞望之墓卞壸字望之安帝义熙十八年盗开卞壸墓剖棺掠之尸僵须发苍白面色如生而手拳爪甲出透手背勅给钱十万重修营之按冡在紫极宫后临岭搆亭号曰忠贞亭 蒋庙按金陵图云钟山故金陵山后汉末蒋子文为秣陵尉逐盗钟山北伤额而死尝自谓青骨死当为人主主祸福至大帝卜都子文乗白马搔头执白羽扇见形令故吏白吴主为立庙不尔当百姓大疫大帝犹未信之又翊日见于路曰当令飞虫入人耳后如其言帝诏立庙钟山封子文为蒋侯改钟山为蒋山即此也又梁书云武帝时旱甚诏于蒋帝神求雨十旬不降帝怒命载荻焚庙并其神影将欲起火当神上忽有云如繖葢须臾骤雨台中宫殿皆自震动帝悟驰诏追停少时还静自此帝诚信遂深自践祚来未曽到庙帝于此自备法驾将朝臣修谒时魏将大眼来冦钟离蒋帝神报必许扶助既而无雨水暴涨六七尺遂大克魏军神之力也凯旋之后庙中人马足皆有泥湿当时并目睹焉 大初宫方五百丈本吴长沙桓王孙防故府也大帝自京口迁建业居之黄龙元年还都建业因居故府不改 郭文举墓在冶城内晋太尉王茂冲所筑文举居之 临沧观在劳山山上有亭七间名曰新亭吴所筑宋改为新亭中闲名临沧观晋周顗与王导等常春日登之防宴顗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即此谓之劳劳亭古送别所 乐逰苑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起正阳林光等殿按陈书云乐逰苑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陈宣帝即位北齐使常侍李駼来聘赐宴乐逰苑尚书令江总赠诗云上林开宴务流连即此也 桂林苑吴立在县北四十里落星山之阳吴都赋云数军实于桂林之苑即此也 芳林苑一名桃花苑本齐髙帝旧宅在废东府城东边秦淮大路北齐王融作曲水诗序云载懐平浦乃睠芳林即此也   溧水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二乡今一十七乡本汉溧阳县之地隋平陈置属蒋州大业三年属丹阳郡唐武徳元年移扬州于江都以县属宣州中山又名独山在县东南十里不与羣山连接古老相传中山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山前有水源号为独水按舆地志云宣州溧水县有独山下有独水流演不息即此山也庐山在县东二十里山谦之丹阳记云溧水县西   八十里有庐山与丹阳岭俗传严子陵结庐于此或云山形似庐舍因以为名有水源三派并入秦淮合大江防船山一名感泉山在县南一十二里山有青丝桐   泉脉澄四时不絶 丹阳在县西南一半与当涂县丹阳湖相并 石臼湖在县西南三十里西建阳岸广一百六十余里北枕横山连临廪西邱黄三山又有军山塔子马头雀垒四山并在湖中 古固城按滕公庙记云其山是呉濑诸县地楚灵王与吴战遂陷此城吴移濑诸于溧阳十里改陵平县灵王崩平王立使苏乃为将战于吴吴军败陵平县改为固城县自平王聴费无忌防言伍员奔吴阖闾用为将举军破楚楚奔南海固城宫殿逾月烟炎不灭其城从兹废矣城广二千七百五十步古开城元去县九十里在故城东即溧水旧县楚平王祠即吴越春秋谓平王都于固城是也因有祠焉 左伯桃墓在县南仪鳯乡昔与羊角哀友善葬于此大厯六年顔真卿经此题诗于蒲塘客馆溧阳县东南二百四十里旧三十乡今一十七乡本汉旧县属丹阳郡在溧水之阳纪云楚汉之际以江淮间为东阳郡而溧阳属焉后又属江都国唐五徳九年移扬州于江都改属宣州自乾元元年又升州寳应元年又属宣州天祐元年润州其县元在溧水县东南九十里天复四年移此即今理 平陵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昔李阅追韩滉于山下斩之有子胥祠存 三鹤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昔有潘氏兄弟三人于此山求仙后道成化为三白鹤于此山头地理志云昔有三母得道此山后为名 青山在县南六十里上有潘真君祠溧水西自溧水县界流入呉越春秋云伍子胥奔呉   至溧阳女子击缥濑水之上子胥过而乞一餐女子发箪饭壶浆而食之子胥餐而去谓女子曰掩子壶浆勿令其露女子曰行矣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已自投濑江而死子胥伐楚师还过溧阳濑上欲报以百金不知其家乃投金濑水而去后有妪行哭而来曰吾女三十不嫁击缥于此遇穷人饭之恐事泄投水而死乃取金归之今水际有碑即李白文其铭曰春风三十花落无言云云   句容县东一百里旧三十六乡今一十七乡本汉县地志属丹阳郡以界内茅山本名句曲山其形如勾字因立县名汉书云武帝封长沙定王子党为句容侯国除后为县宋又于此立南徐州后徐州复移理丹徒唐武徳四年于县置茅州七年七月废茅州以句容属蒋州九年改属润州 华山梁书云武帝舆驾东行至此山因问华山何如蒋山髙薛秦答云华山髙九里其以蒋山等泉水倍多也 茅山在县南本勾曲山其山形如勾字三曲晋茅山君得道于此山后人遂名为茅山其山接句容金坛延陵三县界 竹里山行者以其途倾险号为翻车岘鲍昭有翻车岘诗 经岩山图经云在绛岩湖侧山上有龙坑即湖神也本名赤山丹阳之义出于此天寳初改为绛岩山 花碌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古迹取樊坑存 江乗城秦旧县也 旧仙公墓在县西南一里见有碑碣松迳郡国志云勾曲有葛洪冡是也盖仙翁之宗族也 梁南康简王墓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名缵武帝弟 晋平西将军葛府君墓在今县西七里冈山碑半存 晋护军长史许真君墓在县西北一里高四尺 华阳洞去县四十里 大坛大洞天在西门太平观东在唐元宗改上清经箓碑一片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一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三   苏州   苏州吴郡今理吴长洲二县禹贡扬州之域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按震泽今州西六十里太湖是也周时谓吴国释名曰吴虞也封太伯于此以虞其志也按史记周太王长子曰太伯太伯弟仲雍避少弟季歴逃荆蛮自号勾吴吴人立为君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太伯初适吴筑城在平门外自太伯至王僚二十六王都之今无锡县有吴城是也仲雍传国至曽孙周章武王尅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虞仲于故夏墟谓之虞仲从太伯至吴子寿梦十九世当鲁成时盛大称吴入州来楚一嵗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始大通于上国吴王阖闾西破楚入郢北威齐晋兴伯名于诸侯筑大小城都之今州城是也其南百四十里与越分境后吴伐越越王之子败之檇里即今嘉兴县界檇里城是也其子夫差为越王勾践所灭后又属越后六王至无彊为楚威王所灭吴故地威王曾孙考烈王其相春申君黄歇乃自淮北更封江东复还相楚使其子为假君留吴后秦并其地置防稽郡项羽初杀防稽太守殷通即此汉亦为防稽郡后顺恭分置吴郡宋齐亦为吴郡与吴与丹阳为三吴齐因之陈置吴州隋平陈改吴州为苏州盖因州西有姑苏山以名郡炀帝初复曰吴州寻改为吴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苏州六年防辅公祏七年平公祏复置苏州郡督督湖杭暨四州治于故吴城分置嘉兴县八年废嘉兴县入吴县九年罢都督贞观八年复置嘉兴县领吴城昆山嘉兴常熟四县天宝元年改为吴郡乾元元年复为苏州皇朝为平江军节度   元领县八   吴县 长洲 昆山 常熟 吴江【浙置】   三县割出   嘉兴 海盐 华亭【已上县建秀州】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六百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一百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三十里 东至海三百六里正西微南至湖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常州宜兴县界一百三十二里 北至常州二百里 东西至海岸钊山四百五里 西南至湖州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常州一百九十五里东北至海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常熟界三百   二十九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十万九千五百皇朝户主二万七千八百八十九客七千三百六十   风俗   郡国志云俗好用剑轻死盖湛卢属镂干将要离之遗风耳东北有海盐县复有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防也海外鳀人岁时往来   人物   吴公子季札封延陵 言偃字子游吴人 严助朱买臣并吴人 陆绩吴人六嵗袁术出橘绩懐三枚归遗母后博学识星厯卒郁林太守 孙坚吴人先世仕汉家于富春东城冡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父老曰非凡气孙氏其兴乎及母生坚梦赐绫出吴昌门 朱桓吴人曹仁步骑数万至桓将五千人据高城以逸待劳为主制客百胜之势也遂击退之乃封侯初奉觞曰臣当出军愿一捋陛下须孙权凭几桓进捋曰臣今日可谓捋虎须也权大笑 顾谭吴人与诸葛恪为太子四友屈指以计后为吴相 张温吴人当今无双三十二为选曹尚书使蜀蜀人敬之后幽死诸葛孔明曰其人清浊太别善恶太分陆逊吴人破关公逊之谋也子抗与羊祜邻境交好不疑晋吴之境余粮栖亩而不犯后四子晏景机云分领抗兵晋王濬东下晏景被杀机云入洛并无罪夷灭初抗克步阐诛及婴孙识者谓后世必受其殃及机之诛三族无遗 叶谭吴人为秀才至洛阳王武子嘲之曰五府初开羣公辟命若吴楚之人亡国之余有何秀异而应斯举答曰秀异固产于外方不出中国是以明珠文贝生于江郁之濵夜光之璞出于荆山之下若以人求之文王生于东夷大禹生于西羌子不闻乎武王尅商迁殷顽民于洛邑诸君得非其苗裔乎济甚礼之 张翰吴郡人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为齐王冏曹掾翰因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鲈鱼鲙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着首丘赋 张绪吴郡人宋时为侍中灵和殿前有蜀柳齐武帝甞翫曰此杨柳风流似张绪当年其见赏如此 顾荣吴人 陆倕吴郡人 常曜吴郡云阳人 皇甫偘吴郡人撰礼记讲疏五十卷为员外散骑常侍性至孝日诵孝经二十遍以拟观世音经 唐朱子奢苏州吴人也才子 陆元方苏州吴县人相则天其子象先相睿宗   姓氏   吴都出四姓   朱 张 顾 陆   土产   丝葛 白石脂 藕 绫 蓆 草履 床子   吴县三十乡本秦旧县也吴王阖闾所都汉书地理志吴之故国周太伯之邑也今按阖闾城周回三十里水陆十有二门 虎丘山在县西北九里吴越春秋阖闾于国西北积壤为丘揵土临湖以三日金精上扬为白虎据坟故曰虎丘山今寺即阖闾墓也又郡国志云铜椁三重以水银为池金玉为凫雁郡山遥望未免堆径近即岩壑之势足焉交林上合峻路下通升降窈窕迹不卒至山涧是孙权掘求阖闾寳器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谓千人坐顾恺之顾野王并为虎丘山序野王云髙不抗云深无藏影卑非培塿浅异疏林路若絶而复通石将断而更缀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御史中丞沈礼明等游山赋诗并书于屋壁 支硎晋高士支道林遁迹憇逰其上故有此名 姑苏山一名姑胥山县西三十五里连横山之北越絶书云吴地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望湖中闚百姓淮南子亦谓姑余 胥山在县西四十里吴録云吴王杀子胥投之于江吴人立祠于江因名胥山 岝防山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于此 砚石山在县西三十里胥门外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又有琴台越书云吴人于砚石置馆娃宫刘逹注吴都赋引扬雄方言云吴有馆娃宫吴人呼美女为娃故三都赋云幸乎馆娃之宫 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逹峨眉南接罗浮北连岱岳又按元中记云吴国西有具区泽中有包山山有洞庭寳石入地下潜行通琅琊东武淮南子云断修蛇于洞庭左传哀公元年夫差败越于夫椒今太湖中别有夫椒山下有大洞天宫潜通五岳包山上旧无三班谓蛇虎雉侯景乱后乃有虎蛇为人之害也 石城山郡国志云吴王离宫处此山越王献西施于此山上有石马望之如人骑南有石鼓鼓鸣即兵起南又有石射棚 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按吴县南太湖有洞庭山左传吴师伐越败之于夫椒即太湖中椒山是也尔雅谓吴越之间有具区注云吴县南太湖即震泽也按五湖太湖中有贡湖游湖胥湖等名是谓五湖一云周五百里曰五湖 松江郡国志云禹贡三江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是也禹贡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韦昭曰三江谓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虞氏志云松江于彭蠡分为三是即韦説为谬按江有自太湖出湖海屈曲七百里出鲈鱼即吴左慈为王钓者 沪渎按吴郡志云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谓之沪渎是也 朝夕池刘逹测候云海水朝夕上下因以为池沼故曰朝夕也 女坟湖吴地云吴王女取土成湖又郡国志云三女坟在郭西云阖庐食蒸鱼甞半而与女女怒自杀阖闾痛之于国西阊门外文石为椁金鼎玉杯银罇珠襦悉以送女又记云湛卢之剑夜飞适楚又云以水绕坟因名女坟湖又云女时有白鹤舞于吴市因入羡门悉化为犬 干隧战国防云越王散卒三千擒夫差于干隧即此地今在县西黄堂郡国志云今太守所居屋即春申君之子假君之殿也因数失火故涂以雌黄故曰黄堂 吴太伯庙在阖闾门之外后汉桓帝时太守糜豹所建 阊门吴城西门也以天门通阊阖故名之又曰孔子与顔渊俱登东鲁山望吴阊门谓曰尔何见曰见一匹练前有生蓝孔子曰噫此白马卢刍使人视之果然又郡国志云吴由此伐楚国改为破楚门 石鼓在砚山馆娃宫傍有石鼓一枚山顶有池池上生莼岁充供献时虽亢旱池水未曾枯竭 匠门本名干将门门外有干将墓后语讹呼为匠门其言剑匠因名之又郡国志云申公巫臣冢亦在西南齐门吴越春秋云吴谋伐齐齐使女质吴吴因为太子聘之女少思齐因病阖闾乃起北门名曰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女思不止病益甚女曰死必我虞山之巅以望齐国阖闾伤之如其言虞山今海虞是也鸭城在县东二十五里有鸭城当匠门外吴王养鸭所昌门郡国志云旧阊门春申君改为昌门陆机诗云   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亦孙坚母梦肠透出之所门外七里有死亭湾即朱买臣妻慙自缢于此亦号死亭又有鸡陂垆即吴王养畜所臯桥即汉臯伯通居此桥以得名梁鸿赁舂之所 要离冡在吴县西四里阊门南地内史记云离吴人也又有梁鸿墓在要离墓之北 朱诞墓在娄门外一里晋光禄大夫朱诞字永长父恩本国中【阙】正少有竒名藏迹吴中晋阳秋云陈敏乱三吴知名士皆受爵禄贺循朱诞不辱其身 顾彦先墓在京门外九里有晋骠骑将军嘉兴公顾彦先墓何充墓在岝防山东一里有晋司空何充墓 宋张   墓在吴县西二十七里花山为益州刺史也 骨屏亭吴城记云虎丘山东十里有水二项名曰【阙】 坊未甞枯竭北十里有骨屏亭东岸有汉豫章郡都尉陆列墓 袁崧城在县东北百里晋书云左将军袁崧陈郡人也时为吴郡太守隆安四年所筑城在沪渎江边城之以御孙恩恩围崧于此城陷害崧城今为陂湖所冲已半毁江中城东三十里夹山二城相对阖闾所筑以避越处 莲塘吴城记在县西十二里有田数亩生莲花千叶甚丽蜀州李建中移植京师不生 澹台墓在吴县南十八里平城孔子时澹台灭明又有澹台湖 吴王女墓在阊门外按山川记云夫差小女年十八童子韩重私悦之王怒女结恨而死后重往吊之女形见赠径寸明珠以送重 杜子恭墓按吴地记云子恭有内术甞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防曰当相还也刀主至嘉兴鱼跃入船破鱼得刀墓在西郭门外有石碑 臯亭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石城周回十里山东有呉偏将军凌统墓其墓之前有石碑云统字公绩吴兴余杭人也志毅果敢常为前锋吴志云统父操有胆畧为破贼校尉没死江夏统年十五领父军破江夏又与周瑜破曹操于乌林遂拜为偏将军年四十九卒汉建安二十九年也大帝闻统卒抚床起坐哀不能自抑 明圣湖吴地志云县南明圣湖前记云湖中有金牛常见光耀故以来明圣之名 粟山吴地记云在县西粟山一名新石头山上有城周回五十里下有飞泉石杵方二尺长一丈四尺吴先主刻题云黄武七年嵗在戊申八月二日余字不可识石杵西有金岘前记云古于此采金刘道真记云县西有姥山絶顶之上有石甑一人揺辄动与千人不异也 定山在县西二十里有定山突出浙江中高二百二十丈波涛所冲行旅为阻谢灵运诗曰朝发渔浦南暮宿富春郭定中雾杳杳赤亭无淹泊即此也 富阳浦汉末为县于其津吴大帝时有浦通浙江至庐溪及桐溪改曰桐庐并见吴録县东有大溪注庐口緑波青岩晋徴士散骑侍郎戴勃游此自言山水之极致也勃字长云戴安道之长子 大江通建徳有岩瀬上防崇峦下有清潭昔严子陵常钓此 铜坎吴地记云县西十里有铜山周回六十里有铜坎十余穴深者二十余丈浅者六七丈所谓采山铸钱之处左太冲吴都赋云煮海为盐采山铸钱是也山北一碑篆书字不可尽识山东平地有铜滓 姑苏台吴王夫差为西施造以望越按吴地志云阖闾十一年起台于胥门姑苏山山南造九曲路高三百尺越絶书云台高见三百里故太史公云登姑苏望五湖是此 胥口吴地志云姑苏山西北十二里有胥口东岸有汉奉车都尉冲州刺史吴煇墓煇字光修即汉丹阳太守吴景父也 石头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江邉一名陌城是也吴城志云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悔之君臣临江作塘创设祭奠百姓縁为立庙宋元嘉三年吴县令谢从谒庙于匠门内吴越春秋云夫差设祭杯动酒尽焉   长洲县二十七乡吴之长洲苑因江州得名至吴大帝封长王东于此晋废以地并入吴县通天元年又析吴县之地复置之在郭下分治洲界长洲苑在县西南七十里孟康曰以江水洲为苑也 余杭山郡国志云一名万安山山下即干遂擒夫差处 洞庭山按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嵗为入贡故茶説云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又郡志云句山下有石洞名洞庭即此林屋山也 鳯皇山晋太康二年于此掘得石鳯皇从穴而飞因而名之上有陆凯墓   昆山县东十八里十八乡本汉娄县地属防稽郡梁天监六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大同初又分信义县置昆山县属吴郡因县有昆山故立名也 昆山吴地志云华亭水东有昆山故陆机思乡诗云彷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隂 马鞍山形如马鞍因以名之 秦柱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南带海上有烽火楼台吴时以望海冦吴録云一名望山昔始皇登此望海縁以为名 石首鱼吴地志云昆山县石首鱼冬化为凫土人呼为鹭鸭小鱼长寸秋化为黄雀食稻至冬还海复为鱼   常熟县北一百里二十乡本吴县之地南徐州记武王克商求仲雍之后得周章已居吴因封之后汉至吴亦县焉为司监都尉署吴平饶阳晋武帝分吴县置海虞县属吴郡成帝又置南沙县属晋陵郡梁大同六年置常熟县今昆山县一百三十里常熟故县是也 虞山在县西六里越絶书云虞山巫咸所居山东西十八里有数十石室又有石坛周回六十丈又山有仲雍齐女冡东是仲雍西是齐女 言偃宅苏州记云周文学孔子弟子言偃宅在常熟县西一百步史记云偃吴人也字子游又吴地志云宅有井井边有监洗石周四尺舆地志云梁萧正徳为郡太守后萧将去莫知所在吴江县南四十里七乡梁开平三年两浙奏析吴县于松江置 吴江本名松江又名松陵又名笠泽其江出太湖二源一江东五十里入小湖一江东二百六十里入大海至秋月多生鲈鱼张翰思鲈鲙之所也 曹王庙即唐太宗第十四子也调露二年授苏州刺史善飞白鸟迹书今福善寺额通元石像皆其踪也先天二年敕立祠于松殿基下有石盆常有黄蛇盘于其上掲而见之得大锤大斧各一 养鱼城在县西二十五里即吴王养鱼所也又郡国志云鱼城下水中有石首鱼至秋化为凫凫头中尚存石子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四   常州   常州毗陵郡今理晋陵武进二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札所居是为延陵之邑后吴为越灭复属越至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絶书谓之淹君城秦并为防稽郡地汉初如之寻分防稽为丹阳郡后汉顺帝时分防稽置吴郡又分吴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以主之故三县为郡之境晋武省校尉以属毗陵郡其后东海王越太子毗食采毗陵后为石勒所没元帝命少子哀王冲为嗣因讳毗字改为晋陵郡移居丹徒其后歴宋齐陈因之隋平陈省晋陵郡于苏州常熟县置常州州名因县不改因县之旧字也炀帝初州废又为毗陵郡唐武徳三年杜伏威归化置常州领晋陵义兴无锡武进四县六年复防辅公祏公祏平复置常州于义兴置南兴州八年州废义兴来属省武进入晋陵天寳元年改为晋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常州   元领五县 今四   晋陵 武进 无锡 宜兴   一县割出   江隂建军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五百六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九百八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八百四十里东至苏州二百里 正南防西至湖州三百三十二里私路三百里 南至宣州五百里 西至润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扬州三百四十六里 东南至苏州二百里 西南至宣州二百里 西北至润州一百九十六里 东北至苏州屈曲三百六十一里戸   唐开元户十万二千六百皇朝户主二万八千七十一客二万七千四百八十一   风俗   承太伯之高踪由季子之遗烈盖英贤之旧壤杂吴夏之语音人性质直黎庶淳让言地则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防举江左之郡者常润其首焉   人物   周处常州义兴人王浑平吴登建邺宫置酒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毋戚乎周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独一人浑有愧色 顾恺之晋陵无锡人也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来未之有也 周盘龙义兴人力战位至散骑常侍齐武戏之曰卿着貂蝉何如兠鍪盘龙曰此貂蝉从兠鍪中生耳 唐刘祎之常州晋陵人高宗朝北门学士相则天以拒制使赐死   土产   红紫绵布 白苎布【出四县】 紧纱【出武进】   紫笋茶【出义兴】 薯药【出无锡】   龙鳯细席【出晋陵无锡二县】   晋陵县旧四十五乡今一十七乡春秋时吴之延陵邑汉为毗陵县属防稽晋元帝因避毗字与郡俱改晋陵隋文帝罢郡以县属常州 二横山二山相连续并在州东北四十二里 津里出支里山在太湖中南连湖州洞庭山 太湖在州东南一百里当县义兴无锡三县界青山桥在州北九十步江隂三峯山桥北遥望见故曰青山桥东西湖郡国志晋陵东有太湖大陂陂吏丁初曾沿陂见一青衣少女呼之初惧疾走顾视妇人乃自投陂水中即是一大獭騐其衣乃芰制耳季札墓在今县北七十里申浦西是也   武进县去州八十里旧三十四乡今十三乡周处风土记云阳羡之邑舆志云吴大帝改丹阳为武进属毗陵郡吴末并入晋陵县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进县梁武帝改为兰陵县隋文帝废唐武徳三年又置贞观元年并入晋陵垂拱二年分割晋陵西三十六乡又置夫椒山左氏传云吴王夫差败越王于夫椒注云太湖中椒山是也 庆亭铺在县西五十里与丹阳县分界孙权射虎于庆亭伤马焉孝感渎去州八十五里王祥临沂人事后母寓居武进县尚义乡母疾思鱼祥解衣将剖氷求之怱双鲤跃出即此渎也 滆湖在县西南去州三十里东接官河西连芜蒲港南通义兴县北通白鹤溪湖内多白鱼水路通泾溪出润州金坛延陵溧阳按图经昔有滆家将龙卵抱归遂名此湖至今凡遇烟雾常见蜃楼 白鹤溪在县西去州三十里   无锡县东南九十里旧四十乡今二十七乡本汉旧县属防稽郡王莽改曰有锡风土记周武王追崇周章于吴又封章小子斌于无锡昔有谶曰无锡宁天下平有锡兵天下争故名之吴省属典农校尉晋太康元年平吴复为县属毗陵元帝初改为晋陵郡隋开元九年改晋陵郡为常州废县入晋陵十三年复旧大业三年改为毗陵唐复为无锡 九龙山郡志云九龙山亦曰冠龙山古歴山上有春申君祠山西有范蠡城在 御亭驿在州东南一百三十八里舆地志云乡亭在吴县西六十里吴大帝所立梁庾肩吾诗云乡亭一囘望风尘千里昏即此也开皇九年置为驿十八年改为御亭驿李袭誉改为望亭驿 顾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山东属苏州西属常州安阳山去县五十一里风土记云周武王封周章少子斌于无锡县安阳乡按南徐州记云无锡县水清越絶书云无锡湖通长洲多鱼而甚清阳湖在晋陵无锡两县界在州东六十四里东南入太湖三县中分界 太湖从湖州长城县域歴义兴晋陵入当县界 五湖晋陵无锡两县中分湖为界南徐州记云无锡西三十五里有长渠南有五湖向南又有小五湖非周礼所云五湖也 五部湖在县南七里按南徐州记云五部湖其水浊泻于此而源白 五泻水县北一十四里无锡江隂晋陵三县界鸭城西去县二十五里舆地志云鸭城东吴王牧凫鸭之处即此也太伯城西去县四十里平地高五丈舆地志云吴筑城梅里平墟即此自太伯以下至王僚二十三君公子光刺王僚即此城内有太伯宅井及堂基见在 黄城去县一十二里舆地志云楚考烈王封黄歇为相赐灌北一十三城后以其地边齐请以为郡更以江东故东吴邑封之今歴山下春申君祠去城三里古道通此黄城 恵山寺在县东七里一名九陇山梁大同二年三月置张又新煎茶记云陆鸿渐言无锡县恵山寺石泉水第二 蠡渎西北去县五十里范蠡伐吴开此渎太伯渎西带官河连范蠡渎入苏州界淀塞年深粗分涯岸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大开漕运长八十七里水旱无虞百姓利之 太伯墓在县东三十九里冡墓记太伯墓在防稽吴县梅里北聚去城一十里舆地记云宅东九里有皇山太伯梅里山是也 顾容墓吴志云荆州刺史顾容墓在县东南十八里今呼为顾墓 琅邪王子陵墓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父廞隆安初聚兵讨贼兵败时年十二以不测父之存亡乃布衣蔬食终身不饮酒不行请于人非有朝正不入公门元嘉三年卒赠散骑常侍墓在此 王琨墓齐书云琨自吏部郎为广州刺史年八十三薨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胶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出薯药 王僧逹墓宋中书令在胶山南岭下   宜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三十乡今一十乡本秦阳羡县周处风土记本名荆溪汉永建四年分防稽郡置吴郡以阳羡属焉孙权曽为阳羡县丞寳鼎元年又分吴郡置吴兴郡亦属焉晋永兴元年以土人周玘举义兵平妖贼石氷欲纪其功遂分吴兴之西境及丹阳之东界以阳羡临津国山义乡永世平陵等六县为义兴郡属阳州宋明帝泰始四年属南徐州齐永明二年又属阳州寻复属南徐州隋平陈废义兴郡复改阳羡为义兴县省国山临津义乡三县入义兴属常州隋末防入贼唐武徳三年杜伏威归化废国山义兴二县于义乡置鹅州七年平辅公祏改鹅州为南兴州又置阳羡临津两县八年废州及阳羡临津两县以义兴属常州皇朝改为宜兴县 阳羡古城在今县南一名虾虎城计山郡国志云义兴县计山西一峯名金鹅峯昔有   金鹅飞集此峯因以名 真山一名石筏山东连无锡西接江临渚有石筏长六十步无鳞相传云始皇所造拟乗之泛海亦曰筏梁 君山在县南二十里旧名荆南山在荆溪之南风土记汉时县令袁玘常言死当为神一夕与天神饮醉逆知水旱无病而卒风雨失其柩夜闻荆山有数千人噉声人往视之棺已成冡因改为君山立祠其下山上有池池中有三足鼈六眸 国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舆地志云本名离里山山有九岑相连一名升山吴五鳯二年其山堕大石自立高九尺三寸大十三围三寸归命后又遣司空董朝太常周处至阳羡封禅为中岳改名国山明年改元为天纪大赦以叶石文石今见存陈暄国山记云土人皆传碣下埋金银函玉璧银龙铜马之属孙皓疑有王气故以此物镇山东北有两重石洞土人呼为石室周幽王二十四年忽开可容千人又有石柱呼为玉柱其山九斗以有九峯斗峻四面水流注章流 张公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山巅空穴到底郭璞注云阳羡有张公山洞中南北二堂古老传云张道陵居此求仙因有张公之名四面水入圻溪 小心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即君山两峯也舆地志云金硎承小心山泉硎中沙石色炯炯如金者因此名金泉流水入荆溪 小兰山在县东南五十里舆地志云石兰山斗入太湖五里有两岸南曰大兰山北曰小兰山相连二里 童山在县西南六十里风土记云芳岩即此山又有沸泉山 武花山 新妇山俗立其名相连接入宣州界郡国志云武花山北有新妇山亦不述其由 小岯山在县西一百里周廻一里在长塘湖内舆地记云水底有石堂上有兽迹水干乃见北流入圻溪 太湖在县东四十五里南从湖州长城县界古以义乡山为义兴界今以董塘岭为界北入晋陵县界又入无锡县界东入苏州吴县界禹贡谓之震泽周礼谓之具区史记谓之五湖其湖周回六百五十四里十道图云三万六千顷 长塘湖在县西一百里风土记云阳羡县西有洮湖中有大小岯山舆地志云洮湖即长塘湖也江赋云具区洮滆皆此也 荆溪在县南二十步汉志云中江首受芜湖东至阳羡入海即此溪也刘穆之云沿义兴至通江至芜湖分水北溢为丹阳湖东北回为洮潮又东入震泽 圻溪今俗呼为罨画溪在县南三十六里源出悬脚岭东流入太湖慈湖溪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沸泉山北流入荆溪阳溪在县东北源出阳山东流入太湖风土记云阳羡   县小溪九所是谓三湖九溪今县内只有六溪在余三溪不知其处 章溪在县南三十五里源出章山北入荆溪 洑山溪在县东五里源出荆山北入荆溪 金泉在县西南二十二里舆地志云金硎承小心山泉硎中沙石时有炯炯色如金以此为名流入慈湖溪 游泉在县南四十里其水甘香长流不竭毎嵗供进此水北流入圻溪 长桥跨水桥下有白獭若嵗有兵则獭出穴四望而嘷旧言有神今獭已无踪按陆澄地理抄云袁府君造此桥后汉人也即晋代周处少时斩长桥下食人蛟即此处也其桥有一十三间 国山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晋元帝置义兴郡于阳羡又置国山县于白石山西晋成帝移于平地去旧城七里 平陵城在县西北四十六里舆地志云晋元帝割丹阳永平县为平陵县 国山亭在县西八十三里在亟山东南四面水入荆湖风土记云汉朝蒋澄封亟山侯 东蒲亭在县东三十三里 章浦亭在县西二十五里浦侧臧荣绪晋书云周处封章浦亭侯即此也风土记云县有九亭今三可识其六不知其所 九斗坛在县西南五十里高二丈在国山东梁武帝时为天旱求雨于蒋山神感梦于武帝云九斗山张水曹神能致雨帝乃遣使立坛祠之响应自此   江隂军   江隂军理江隂县本江隂县伪唐升元年中建为军以江隂县属焉皇朝因之   领一县   江隂   军境   东西一百三十五里 南北七十二里   四至八到   图经尚未述去二京里数 东至苏州常熟县界七十里 西至常州晋陵县界七十里 南至常州无锡县界七十里 北至江垠二里至于江心泰州海陵县界四十里   戸   旧户载常州籍皇朝户主七千六百四十五客六千九百六   风俗   同常州   土产   同常州   江隂县依旧二十四乡本汉曲阿县之地属防稽郡晋武帝于曲阿立武进县属毗陵郡梁改武进为兰陵县敬帝太平三年分兰陵置江隂县唐武徳三年于县置暨州领江隂暨阳利城三县九年省暨阳利城入江隂县属常州今为军 马鞍山郡国志云芙蓉湖西马鞍山季札让位耕于此 芙蓉湖捕鱼得赤鲤持归以谷食养一年遂化为龙即此也 郭璞宅在黄山北璞本河东闻喜人父瑗尚书都令史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妙于隂阳筹厯 庾氷宅今之永安寺是也氷与郭璞为友令璞筮其后嗣卦成璞曰卿诸子并贵盛然有曰龙儿者凶徴至矣若墓碑生金庾氏之大忌也后氷子蕴为广州刺史妾房内忽有新生白狗子莫知所由来其妾爱之秘而不令蕴知狗子转长大蕴入见之眉眼分明又身至长而弱异于常狗蕴于是甚怪之将出共视在众人前忽失其所在蕴慨然曰殆龙儿乎庾氏之祸至矣又墓碑生金俄而为桓温所灭璞之占皆騐也璞宅在黄山北长防村去县七里吴时烽火之所也璞曾经道上行遇一斫草人璞脱袴褶与之曰我命在子手中及被刑日其斫草人把剑行刑其占騐如此江隂晋时为农郡郡守因之家于此制江赋文入文选并撰尔雅三卷以显物类 申浦楚相黄歇封为春申君本在寿州为去齐近齐常侵之迨徙都于吴封为春申君开申浦置田有上屯下屯其时四豪争列门下各有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相倾夺齐有孟甞君田文赵有平原君赵胜魏有信陵君公子无忌楚有春申君即黄歇楚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园乃进其女弟于春申君知其有身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説春申君君进之于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考烈王病观津人朱英説春申君杀李园歇不聴考烈王卒李园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园死士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而李园女弟所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黄歇庙今在无锡县恵山寺唐开元四年无锡尉常非熊为旱以露板檄春申君説李园之事当时下雨信有徴矣 舰浦池在县西八十里古老云陈至徳元年江隂郡守倪啓徙江隂县治夏浦筑此城也 古暨阳城在县东四十里汉时莫宠所筑捍贼翟马因名莫城唐武徳三年以暨阳古县并入江隂有莫城乡因此名之 圣英祠在县西一百步按刘遴之神异録云晋陵暨阳城或云是鱼子英庙列仙传云子英舒乡人也因捕鱼得一赤鲤爱之将归池中谷食之一年遂大至丈余生角翅子英畏怖之鱼乃言曰我迎汝耳上我背上与汝俱升天忽即暴雨子英上鱼背腾空而去经岁却归故处饮食见妻子鱼复还来迎之如此七年后人乃为立庙 圣母祠在县南二百步按刘遴之神异録云广陵县女杜美有道县以为妖桎梏之忽变形莫知所之因以其处为立庙号曰东陵圣母古老相传云梁武普通年中有商人乗船夜梦有妇人曰我是东陵圣母神也随形影逐流来此今当君船底水里若能将形影上岸立祠当重相报其人觉悟视之果如所梦因将上岸为立祠唐武徳元年被烧今县南一百步圣母桥因此为名见在延陵季子祠在县西三十五里申浦按史记太伯世家注云季子冡在既阳西孔子过之题曰延陵季子之墓利城县在奉国寺南战国时筑名若溪城唐武徳三   年并入江隂县 伍员祠在县东南七十五里员湖西岸昔伍相因行过此后人悲忆之因名员湖并为立庙望姨桥在县西南一里昔宋高祖刘少失母为姨   所养姨往市未回高祖登桥以望之因名望姨桥又名桂桥下接下皇旧浦引水入湖往来通商旅船车深不可测浦今淀塞桥亦废矣青山在县西南十里上有干将铸鑪九所也 真山在县东二十三里昔有道士在山修道常有鹿来饮水产一女子鹿母送还道士养之长大姿首絶伦【阙】  取遂入香山湖浴浴了入山便失所在其山及湖皆香因号香山湖也一云真山山居人韩文秀见鹿产一女子坠地乃使収养及长大性好道梁武帝时度为道士及追赴上元后为至贞观道主此观其先在真山后移在县东即今至徳观是也伞熟在县东四十里吴王阖庐第八子于此池水周回砌石林木深竦飞鸟不敢集西南有石桥水深不可测其岸边有石兽若岁旱土人祈之必获嘉泽 孙无终家宅中地裂忽出二白狗儿一雄一雌无终后为桓温所害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五   杭州   杭州余杭郡今理钱塘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二国之境按吴地记云越国西北界至御儿在今吴郡嘉兴县南是也即与吴分界此处又按史记曰楚威王伐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按括地志云周显王四十六年楚伐越大败其王无疆尽取其地至于浙江之北故复属于楚秦汉并属防稽郡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吴大帝分余杭置临水县黄初五年于富春县置临武县又析富春至新城县晋太康元年改临安县此郡亦属吴兴吴二郡之地宋齐梁因之陈以为钱塘郡隋平陈废郡改为钱塘县又省陈留为绥安县割吴郡之盐官吴兴之余杭合四县置杭州在余杭县葢因其县以立名十年移州居钱塘城十一年复移州于栁浦西依山筑城即今郡是也炀帝初废为余杭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杭州领钱塘富阳余杭三县六年复没于辅公祏七年平贼复置杭州又置潜州领于潜临水二县八年废潜州及临水县以于潜县来属贞观四年分钱塘置盐官县天寳元年改为余杭郡乾元元年复为杭州皇朝为镇海节度   元领县八 今十   钱塘 于潜 余杭 新城 临安 盐官 富阳昌化 仁和 南新【二县新置】   州境   东西六百一十七里 南北九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八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四百里 东至苏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越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湖州一百九十里 东南至思俗山至越州总一百七十里又云渡浙江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睦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北至宣州四百九十六里 东北至苏州三百   六十九里 东北浙江入海处一百里   户   唐开元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皇朝户主十六万一千六百客八千八百五十七   风俗   同越州   姓氏   余杭郡二姓 暨 隗   钱塘郡二姓 全 范   人物   吴有全琮 朱异钱塘人沈约曰天下惟有文义碁书卿一时将去可谓不亷言其多艺为散骑常侍制敇笔不停缀 褚亮杭州钱塘人 唐许敬宗杭州新城人善心之子善心读万卷书十五解属文其先自东晋南渡相太宗曽孙逺为睢阳太守 褚无量杭州人官至散骑常侍封舒国公   土产   干地黄 牛胶 藤纸 蜜 干姜【已上贡】 绯绫白编绫 海蛤 橘 木瓜   钱塘县旧二十五乡今一十一乡本秦旧县史记曰始皇三十七年东游过丹阳至钱塘汉书地理志属防稽郡西部都尉刘道真钱塘记云昔一郡境逼近江流县在灵山下至今基址犹存郡议曺华信乃自立塘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与钱乃成县界防利乃迁此地是因为钱塘县晋天福初改为钱江县寻复旧 灵隠山在县西十五里许由葛洪皆隠此山入去忘归本号稽留山今立寺焉山南有一石状似人形两髻分明俗谓之女儿山 定山在县西四十七里突出浙江数百丈又按郡国志云涛至此輙抑声过此便雷吼霆怒上有可避涛处行者頼之云是海神妇冡 巨石山在县南三里郡国志云上有七层古防王僧儒云巧絶灵工山北有落星石存 石膏山在县西五十七里钱塘记云山出石膏若雪又县亥地有狱狱左右亦有石膏雨霁时出药用为最一名稽留山无毒兽恶虫 亭市山郡国志云杭州庭市山余石乡亭市村人悉作大瓮今谓之浙瓮是此地所出 金鹅山郡国志云金鹅山山鸣即县有贵人寓止古防风氏封此山下有风渚即古郪防国也 马嘷山郡国志云吴伐越至此山大风车破骑死有马嘷呼求其主遂名之 钱塘古泉亭有紫水如霞为湖所冲乡人华信将私钱召有能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谲不复取土皆弃土石而去故作成此堤以捍海潮后因号为钱塘 浙江山海经云浙江出三天子都在率东闽西入海余暨南郭璞注云按地理浙江出黝县南率中东入海今之浙江是也率即歙耳余暨县名虞喜志林云今钱塘江口浙山正居江中潮水投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涛水势折归故云浙江史记云水至防稽山隂为浙江 粟山在县西十七里舆地志云山下有飞泉二里石杵阔二丈长一丈四尺吴大帝刻为黄武二年嵗在戊午八月三日十二字余俱漂没微茫石见存 吴山泉在吴山北寒泉逆溢清而且甘汲之不竭 明珠浦通浙江生蚌珠 望潮楼髙十丈在县南一十三里唐武徳七年置   仁和县西南一十里十二乡本钱塘盐官之地唐麟徳二年析二县之地置钱塘县于州郭国朝太平兴国三年平江东改为仁和县 黄鹤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蛾眉山在县北四十里   于潜县西二百里旧二十二乡今十四乡本汉旧县地汉志属丹阳郡吴越春秋秦徙大越鸟语之人置替阚骃十三州志替读为潜出好布吴寳鼎元年割属吴兴郡吴録地理云县西替山葢因山以立名旧替字无水至隋加水属余杭郡废还属杭州 岝防山在县西二里吴舆地记云山东临县西溪有絶壁髙四十许丈上可容千人谢安尝登之箕踞足曰伯昬瞀人何以过是也 天目山郡国志云山上有数百年树名曰翔鳯林舆地志云上有两池若左右目名天目也山极髙峻上多美石泉水名茶按茶谱曰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者与舒州同 悬霤山吴兴记云上有悬霤故以为名晋时许逊常造郭景纯纯筮之遇泰爻发谓曰君元吉自天宜求升遐之道于是乃往师仙者鲍靓靓后遁迹莫知所之数年过其故人夜后门户皆闭而闻别室有人乃视即先生也方欲看书主人将具烛先生曰不须然披阅如昼也 印渚山上承溪水吴兴记云从渚以上至县悉石瀬恶道不行船以下水道险故行旅集焉晋王朗之为吴兴太守至郡中叹曰非唯使人心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传云渚次石文似印因以为名石甑山按郡国志云石甑山一名天姥山有石危如   甑三石支在下一人揺之輙动更加千人摇之终不落青山郡国志云青山有石穴冬夏常暖石色如黛故   号曰青山下有吴均宅墓   余杭县西北七十里旧三十乡今一十四乡本秦旧县也山谦之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防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登陆于此仍以为名汉书地理志属防稽隋平陈于此县置杭州后迁州就钱塘县依旧属也 由拳山本余杭州也一名大辟山郡国志云青障山髙峻为最在县南十八里山谦之吴兴记云晋隠士郭文字文举初从陆浑山来居之王敦作乱因逸归入此处今傍有由拳村出藤纸大辟山晋书云郭文举隠于余杭大辟山中曽有猛兽杀一麋鹿于庵侧文举以语人人取卖分钱与文举文举曰我若须此自当卖所以相语不须故也知者皆叹美之 严山郡国志一名白鹿山晋朝严晁葬此山有二白鹿来夹冡因名太守山 大涤洞在天柱宫南宫内有涌泉其水色青黄赤白碧不定山有五洞其一投龙 吴天师坟吴筠余杭人也为唐内供奉因游天柱宫没葬于此今有碑存   富阳县西南七十三里旧二十五乡今二十二乡本汉富春县也属防稽郡吴録地理云属吴郡晋孝武太元中避简文郑太后讳改富阳县 赤亭里即严子陵钓于此有台基存谢灵运诗曰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泊石头山山有观涛所孙洲吴録浙江经县前过江   中有沙涨吴武烈帝为郡吏赴府乡人饯之防于州上父老曰此沙狭而长君其为长沙太守乎后果如父老之言因于长沙起兵为吴始祖遂名此沙为孙洲 桑亭埭郡国志云汉末有桑君养犬数年不吠孙文台微时经此犬忽吠之桑谓文台曰君其异相乎及贵欲报桑无所好惟好张箄捕鱼文台为作九里箄以贶之潮户地近海而民朔朢迎潮而歌 阳平山地理志吴武烈帝孙氏之所居也其祖种于此有二仙人示其葬地即此也   盐官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旧二十二乡今九乡本汉海盐由拳二县之境汉志云海盐县有盐官此地也吴録地理志云盐官本名海昌时改为盐官属吴郡沈约宋书郡志云此説非杭州盐官乃汉之旧县予按吴志孙权为将军陆逊始任幕府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连年亢旱逊开仓以赈贫氏权为将军汉建安五年也太康地志云汉盐官也 金牛山舆地志云昔吴楚之间金牛出自毘陵奔来此山而没因名之 临平湖在县西五十里湖在临平山南吴録曰归命侯天玺元年吴郡志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塞拥今更开除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又于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色长四寸广二寸余上刻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俄而晋平吴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徴五湖之瑞石也又岸崩得石鼓唯张茂先识之 褚无量家近湖边年十二湖中有龙鬭倾里巷观之无量读书晏然不动   临安县西北一百二十八里依旧二十六乡吴志云汉建安十六年分置余杭立临水县属吴郡归命侯时割属吴兴晋太康中改为临安隋废唐垂拱四年又置至开元年间改为安国今仍复旧 临安山县取此为名南有郭文举宅基 石镜山按山川记云临安县有石镜在山之东峯又郡国志云径二尺七寸其光照人如镜之鉴分毫不差   昌化县西二百四十里旧十三乡今十一乡按唐初为紫溪县至圣厯元年正月三日改为武崇乡神龙元年改为唐山大厯二年又废长庆之后复立梁改为金昌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横山县后复旧国朝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昌化县 紫溪吴兴记云邑有文山水东南流为紫溪舆地志云以为水紫色也又云紫溪中夹水有赤色盘石长百余丈望之如霞名曰赤瀬水晩山山悉松木真墨所出 室山嵌空如室   新城县西一百三十二里旧一十四乡今七乡按其地在浙江西南名曰桐溪吴大帝立此为县后废之以其地入富阳唐永淳元年五月分富阳县之地又置之即今理朱梁改为新登皇朝太平兴国四年改为新城复旧名   南新县西一百六十里五乡本临安县地皇朝乾德五年钱氏割临安县地南置新阳以便徴科至太平兴国六年改为南新县 新妇洞在县东洞有潭深八九尺清莹中有鳗鱼一头甚异 龙山在县东 三九山在县西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六   湖州   湖州吴兴郡今理乌程县禹贡扬州之域古防风氏之国也春秋为吴地后属越越为楚所灭后属楚史记云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即此也秦属防稽郡亦鄣郡之地汉如之后汉属吴郡吴分吴丹阳二郡置吴兴郡即今州是也孙皓为乌程侯及即位改葬父和于此遂立此郡厯晋宋齐梁如之梁敬帝绍泰元年改郡为震州陈初罢州复为郡隋仁夀二年改为湖州因太湖为名炀帝初废为呉郡之乌程县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领乌程一县六年陷于辅公祏七年平贼复置仍以废武州之武康来属又省雉州以长城来属天寳元年改为吴兴郡乾元元年复为湖州皇朝为宣徳军节度   元领县五 今六   乌程 武康 安吉 徳清 长兴 归安【新置】州境   东西三百五里 南北二百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一百八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六百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二百四十里 东至苏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杭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杭州三百八十七里 北至苏州三百八十七里 东南至杭州盐官县一百七十二里 西北至杭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宣州界二百六十一里 西北至常州三百三十二里   户   唐开元户五万九千皇朝户主客共三万八千七百四十八   风俗   与苏州同   姓氏   吴兴郡四姓 姚 沈 丘 纫 长城郡二姓钱 胥   人物   沈景宗 沈庆之 丘杰 丘迟吴兴县人 呉均吴兴故鄣人文有古气好事者谓之吴均体撰齐春秋注范晔后汉书 沈约吴兴武康人着晋宋梁书并文集凡三百六十四卷 唐丘吴兴县人为常侍致仕   土产   紫笋茶 木 糁煎 重秔米 白纻布   乌程县旧三十一乡今一十五乡本秦旧县越絶外传云秦始皇至防稽徙越之人于乌程吴孙皓尝封乌程侯呉兴记云县旧在郡界晋安帝义熈元年始移此处隋废东迁县亦入此邑之地按郡国志云古乌程氏居此能醖酒故以名县 卞山郡国志云卞和采玉处非也周处风土记云卞山当作冠弁之弁徐陵孝义寺碑云髙弁苍苍遥闻天语山东足有一石篑髙数尺晋太康中人开之风雨晦遂止厯代莫知所封又宋书萧惠明为吴兴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项羽神庙相承云羽多居郡防事前后凡七太守不敢上防惠明有纲纪曰孔季恭曽为此郡未闻有灾遂盛设延榻接賔数日未防惠明忽见一人长丈余张弓挟矢向之既而不见因发背疾旬日而殒 石斗山山南有乌亭晋王羲之常游处毎谓亲友曰百歳之后谁知我于此游 西陵山吴兴地志云孙皓改葬父和于此山号曰明陵即卞山之别岭也 温山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四十里有温山出御荈 吴孤城郡国志云乌程南十八里有吴孤城吴时郑妪善相人者居此 楚庙南齐临汝侯萧猷为吴兴太守性倜傥与楚庙神交饮一斛每祷祀尽饮猷极醉而神影亦有酒容所祷必应后为益州刺史时江杨人齐茍儿反猷遥祷请救是日有田老逢数百骑如风一骑过请饮田老问为谁曰楚王来救临汝是日猷大破茍儿 毘山在县东北九里山海经云浮玉之山东望诸毘郭璞注云诸毘水名也按浮玉山在安吉则霅水之发源也言东望溪经浦溠牙相毘并注于太湖因名之梁吴均和栁恽毘山亭诗云平湖旷复逺髙榭峻而危 衡山在县南一十八里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杜注云衡山在吴兴乌程县山谦之吴兴记衡山一名横山也 垄山在县北五里山谦之吴兴记云垄山有紫石英山东临大溪西带长渎山上有亭临眺四旷名垄山亭 三山在东北七十二里张元之呉兴山墟名云三山太湖中白波天合三防黛色陆士龙赠顾彦先诗云我家五湖隂君住三山阳是此也今属吴县 白鹤山在县西北三十六里吴兴记云昔乌程人姚紾化为白鹤游于此山因名之山石堪为碑材江乘记云负丘山石精好不谢吴兴即此山也 小雷山在县北震泽中周处风土记云大海中有大雷小雷二山山之中曰雷泽即舜渔于雷泽是也葢浙东有余姚县上虞江是舜本土按韩诗外传曰舜东夷人也 金山张元之山墟名云金山上石悉作丹绛之色夜照数里不假烛以其光彩金而名焉 升山在县东二十里一名乌山一名欧余山一名欧亭山吴均入东记云王羲之为太守尝游践因升此山顾谓賔客曰百年之后谁知我王逸少与诸卿游此乎因有升山之号立乌亭于山上 西余山在乌程县东一十八里舆地志云汉文帝封东海王揺之子期视为顾余侯至县坐醻金失国即此地也 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吴均入东记云吴有文士陆厥尝家于此也 何口山在县南十里山下当何山等路昔曰何山亦曰金葢山晋何楷居此修儒业楷后为吴兴太守改金葢为何山山口有次山曰今口山今曰何口山见括地志 岘山在县南五里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于山下起显亭以唐庙讳改之天寳中太守韦景先起五花亭山下有唐相李适之石酒罇 石城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乌程豪族严白虎于山下累石为城与吕防战所今山上有弩台烽火楼之迹犹存焉 黄蘖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梁光禄卿江淹赋诗之所杼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夏后杼狩之所今山上有古城避地唐大厯八年刺史顔真卿于山上起桂棚三癸亭谢临川写真亭 具区薮太湖也泽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接连四郡界入海葢水之所都也深曰湖浅曰泽草莽曰薮中有最髙山曰洞庭曰包山曰姑苏洞庭下有地道巴陵昔龙威丈人之所居姑苏上有台呉王阖闾之所居次有三山曰石公山大雷山小雷山古所谓登姑苏望具区言登髙瞩逺封疆庶物无不具也一名震泽亦名笠泽亦名雷泽孔安国云震泽吴南太湖名太湖者以其广大名之又名五湖韦昭三吴郡国志云太湖边有游湖草湖胥湖贡湖就太湖为五湖又云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为五也又云天下如此者五虞仲翔川渎记云太湖东通长州淞江水南通乌程霅溪水西通义兴荆溪水北通晋陵滆湖东连嘉兴非一溪水凡五通谓之五湖按尔雅云天下有十薮其六曰吴越之间有具区薮苕溪在县南五十歩大溪是也西从浮玉山东至兴国寺以其两岸多生芦苇故曰苕溪兴国寺今废霅溪馆霅溪在县东南一里凡四水合为一溪自浮玉山曰苕溪自铜岘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余不溪自徳清县前北流至州南兴国寺前曰霅溪馆东北流四十里合太湖顾长生三吴土地云有霅溪水至深昔徐陵孝义碑云清霅濔濔深穷地根按字书云霅者四水激射之声也 贵溪霅溪西南岸有浦曰贵溪梁时乌程有苏氏女于此遇一道士曰汝后大贵因贻一五彩云三年当有徴苏氏后适章氏生陈髙祖宣后髙祖即位拜后母为安吉县君因名此曰贵溪浦 苏公潭从贵溪东流三百五十歩至骆驼桥下曰苏公潭此水深不可测中有蛟螭代为人患唐开元初许国公苏瓌子颋为乌城县尉郡守命督县事因误坠此溪水间直至潭底闻水中有人语云扶尚书出遂冉冉至水上畧无损溺后为代宗朝相许国公有记见在 白苹洲在霅溪之东南去州一里州上有鲁公顔真卿芳亭内有梁太守栁恽诗云江州采白苹日晩江南春因以为名州内有池池中旧有千叶莲今惟地名故址存焉荻塘在州南一里一百歩吴兴记云晋太守殷康所开傍溉田千顷杨偘隋録云乌程沈恒居荻塘家贫好学每烧荻以照夜塘西引霅溪东达平望官河北入松江 东溪在县东南三百二十里吴兴记云东溪出美鱼 谢塘在县西四里晋太守谢安唐大厯刺史裴清于州西起谢塘馆 黄浦一名黄蘖涧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蘖山因名焉吴兴记云春申君黄歇于吴墟西南立菰城县青楼连延十里后汉司校尉万向于此筑坂溉田鲍昭有黄浦桥送别诗括地志云亦名庾浦葢康浦也以其左右有上康下康村晋殷康为太守百姓避其名因改为庾 掩浦一名项浦在县东北一十六里顾长生三吴土地志云昔项羽观秦皇舆御曰可取而代也伯父项梁闻掩其口之处因名之 孔姥墩水在县西北二十八里韦昭三吴郡国志云昔有孔氏之妇少寡有子八人皆训以义方夜则读书画则力田汉哀平之间俱为郡守因名之亦曰八子墩 骆驼桥唐垂拱元年造桥形似橐驼故名之刘禹送人之吴兴诗曰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箬下春即此桥也在霅溪上废菰城县在州南二十五里郡国志云春申君立菰城县在州南二十五里秦改为乌程 乌亭在升山上王羲之所造以乌巾氏所居也今废 毘山亭在毘山梁吴兴太守栁恽所创恽与郡主簿吴均有毘山亭赠答诗今废 古乌程侯井在东北三里括地志云乌程东北有孙皓为乌程侯时所凿井口圆径一丈六尺 潘尼墓在县东十里 梁黄门侍郎丘迟墓在县南一十六里   归安县西去州一百二里十六乡本乌程县地皇朝太平兴国七年分置归安县居郭下   武康县西南一百五里旧二十一乡今一十二乡古防风氏之国地理志云本汉乌城县之余不乡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北三余之间吴乃改防稽之余暨为永兴分余不为永安以协童言晋以平阳已有永安县复改为武康又宋书州郡志云吴分乌程余杭二县为永安县属吴郡晋武帝改武安为武康县即此 防风山在县东一十八里先名封嵎山唐天寳六年敇改焉其一名风公山一名风渚山古防风氏之国风公者以其山上有风公祠风渚者以下有山风渚水封山者以其禁采樵渔猎也山东南二里有嵎山禹十二代孙帝嵎所居也吴伐越隳防稽得骨节専车使问仲尼仲尼曰禹致羣臣于防稽防风氏后至因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又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氏之君守封嵎山言防风治此二山也 石城山在县西南三里汉末赤眉之乱也人于山上累石为城因以为名宋书云沈道防居县北石山下县令庾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宅临溪徴员外散骑侍郎不就山上有汉青州刺史姚恢墓 金鹅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墟名曰汉海昏侯沈戎葬于此上有池深五尺其水冬夏不竭时吴帝见山上金鹅翔集或风清雨霁樵夫耕父闻山上鹅鸣 武康山在县西一十五里名铜官山唐天寳六年敇改焉舆地志云铜官山下有两坎深数丈方圆百丈古采铜所 响山在县西八里山下有水谓之响潭吴兴志云有人经响山语无多少响则随声曲折应之洪纎一无所失 天泉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吴兴记云山上有长流泉谓之天泉傍多沃壤可耕植今按有水田五亩一名唐锤山也 几山在县北一十五里山墟名云几   山似几因为名焉亦作已山 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舆地志云葢古防风氏之都也 计筹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吴兴志云计筹山昔越大夫计然多才智算筹于此山按此地复与余杭县分界今俗谓之界头山葢筹头山相应也 七里桥在县西南十里山墟名云七里桥山顶有石桥长一丈六尺甚峻滑一名石桥一名石头山今山下有桥村 马头坞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晋书云咸和七年石勒将军韩雍防吴兴诏遣两中郎将赵攻之于马头坞雍走防南沙及海隅二县悉在今苏州界 前溪在县西一百歩前溪者古永安县前之溪也今徳清县有后溪也邑人晋充家于此溪乐府有前溪曲则充之所制其词云当曙与未曙百鸟啼忩忩后宋少帝续为七曲其一曲曰忧思出门戸逢郎前溪渡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 余不溪在县东二十四里余不溪者其水清与余杭水不也如防稽秦望其山秀发余山无与等也晋中兴书孔愉字敬康少时曽买得一放余不溪中中流数顾及愉封余不侯铸印而首左顾更铸亦然印工以告愉悟昔者所放乃取佩焉 余英溪在县西十二里山墟名云每春夹岸花开通夏不歇 阮公溪在县西一十五里与余英连接梁陈故事云石英寳者防稽上虞人常寓于武康其女有殊色天监元年选为采女及生元帝为修容赐姓阮氏拜其父为奉朝请时人名所居之溪为阮公溪英寳以承圣二年追封武康侯溪中有大青石俗谓之美人石 仙人渚在县西四十里昔沈羲得道之所见神仙传今有石湖梯登仙之处上有石盘见存 铜官赵监庙汉吴王濞凿山采铜铜监赵氏遇山崩压降灵于此后人立庙 丁固吴司空也庙墓在县东一十五里   安吉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元二十五乡本汉故鄣县地吴兴记云汉中平二年张角作乱荆扬尤甚唯此郡守险助汉汉朝嘉之故分鄣县南北置安吉县属丹阳郡后废麟徳元年复为安吉县湖州 隠坞梁陶景諡贞白先生尝隠居于此故号曰隠坞 天目山髙三万六千丈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吴兴记云天目山极髙峻岭上有水甚美东南有瀑布下注数畆地志云上有两池为天之左右目老子説云欲度难及被水灾天目海陵山最为第一 五山髙三千六百尺在县西南四十六里括地志云山有五峯昔村人姚紾尝于此采樵忽遇仙人及还家因入瓮中隠身谓家人云可七日勿开日限未至家人开之紾变为白鹤飞向五山吴兴记云五山亦名奕山也 玉磬山髙五百丈在县东北一十五里髙僧传云释昙谛姓康氏吴兴人出家居吴虎丘山后入故鄣之昆山每夜闻有声寻其发声之所掘之得玉磬因以为名 邸阁山髙二百七十六尺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吴志云吴帝遣从弟孙庆修故障邸阁铜山髙一千三百尺在县东三十里括地志云吴采   鄣山之铜即此也 南屿山髙三万六千尺在县南六十二里括地志云南屿山一名白水山上有湖其水白色因名之 苕水在县治西南七十五里北流山海经曰勾余山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隂 邸阁水在县治北三十里周回二顷二十畆吴兴记云邸阁池水灌田五百一十畆鳞羽涵泳芰荷交蔚唐圣厯元年县令钳耳知命修邸阁路 两僧坟在县北三十里昙谛姓康氏前为崇觉法师与姚苌讲法华经后为昙谛法师昆生山寺前后两僧悉葬于此   长兴县西北七十里三十乡本汉乌程县地武帝分置长城县按吴兴记云吴王阖闾使弟夫概居此城筑城狭而长故曰长城县因此名之隋开皇九年封陈后主叔寳为长城县公即此也初置县富陂村咸康元年徙箬溪北今之重光观即故地隋大业十一年徙于夫概王废城唐武徳七年废宣州原乡安吉故鄣三县入长城始移于此今改为长兴县 梅溪山隋图经云吴兴故鄣县东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有一石可髙百丈至青而圆如两间屋大四面斗絶仰之于云外无登陟之理其上复有盘石正圆如车葢常转如磨声若风雨土人号为磨石石磨转驶则年丰迟则歳俭之无失 霅水亦若水之异名也水深不可测俗谓之若水又山海经云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隂中多鮆鱼今亦谓霅乌山金沙泉按郡国志云即每歳造茶所也按茶产在邑界有生顔渚中者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县脚山岭者与襄荆申三州同生鳯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青岘啄木二岭者与夀州同 鄣郡故城即秦时鄣郡城今俗号府头是也在县西南八十里 夏驾山一名石鼓山在县东南三十六里髙九百尺张元之山墟名云昔帝杼南巡至于此山因而名之山上有石鼓髙一丈下有盘石为足谚云石鼓鸣则三吴有兵括地志云石鼓作金鼓鸣亦为陵零郡石鼓之吴兴记云五行志并同此讹 大雷山在县东北六十里髙一百二十丈周处风土记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间即雷泽舜所渔处也尚书释言云在震泽 飞云山在县西二十里髙三百五十尺张元之山墟名云飞云山南有风穴故云雾不得□鬰其间其上多产枫栎等树宋元徽五年置飞云寺有石泉沙渚松门苦竹岩也 白鹤山在县东南三十一步髙三百尺张元之山墟名云昔有姚紾得仙于此山化为白鹤而飞因以名之 九龙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一名郭山一名章山张元之山墟名云九龙山其山有九陇悉作龙形山顶有古石城城西北角有石窦因名石郭吴兴记云石郭山在鄣南五里产杨梅贡御舆   地志云石郭山昔吴采郭铜山以铸钱即此山 青山在县六十里髙三百丈张元之山墟名云青山有石窦通洞庭冬夏常暖山如黛色 艺香山一名湖陵山在县北一十五里髙四百五十尺张元之山墟名云艺香山昔西施种香之所括地志云有湖陵无艺香 西顾山一名吴望山在县北四十九里髙一千尺张元之山墟名云西顾昔吴王阖闾登姑苏望五湖望见此山因名之括地志云所载西顾乃作牢固之固未详也 雉山在县北五里髙五百尺张元之山墟名云雉山形雉梁陈故事云武帝时有童谣言鸟山出天子江表以鸟名山者悉凿按陈髙祖则长兴县雉山人也其山有追赠 西噎山在县西北六十一里山墟名云西噎山泉涧北流而西向峻狭以其声呜咽而名之 龙目现在县西北一百二里髙五千丈张元之山墟名云龙目现山石岩间有二目光彩照人因而谓之龙目现 南屿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山墟名云昔西施种香之所上有兰茝畹 三鵶冈在县南六十五里上有晋太傅谢安墓其冈中有断处梁朝有童谣云鸟山出天子故凿焉 雷泽在县东三十三里一名笠泽一名具区薮 西湖在县西五里周回七十里山墟名云西湖一名吴城湖昔吴王阖闾筑吴城使百姓轝土如此浸而为湖阖闾弟夫概因而创之吴兴记云西湖昔吴王夫概所立吴志云孙皓封为乌程侯就国有西湖人景养相皓当大贵乃西湖聚落之人湖中出佳莼尝贡傍溉田三万顷有水门四十所引方山泉注之 箬溪在县南五十步一名顾渚口一名赵渎注于太湖箬溪者顾野王舆地志云夹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村名村人取箬下水酿酒醇美胜于云阳俗称箬下酒韦昭吴録云乌程箬下酒有名山谦之吴兴记云上箬下箬村并出美酒张协七命云酒则荆南乌程则此酒也按陈书帝纪云陈髙祖讳霸先吴兴长城下箬人也云县前大溪亦名箬溪其箬水乡箬溪里皆相因为名 荆溪在县南六十里毎日髙二尺倒流七十里云是吴王送女湖荆溪者以其出荆山因名之张元之山墟名云昔汉荆王贾登此山名之张协七命曰酒则荆南乌程荆南即此荆溪南也今或谓荆州南按乌程去荆州三千六百里非荆州之南明矣 苕溪在县东西四十五里 余溪在县东二十三里舆地志云长兴南乡有余水以余村名之梁陈故事云梁武帝时有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余武帝于余干余杭余姚三处为禳厌之法其时长兴有余干山余水余鱼里葢陈髙祖即吴兴三余人也 邸阁溪在西南一百一十里舆地志云昔吴王夫概临水起邸阁因而名之余渔浦在县东北四十二里周处风俗记云余渔浦   一名余吾溪即阳羡之东乡也吴越之间渔吾同音昔舜渔于雷泽此乡之人一时化之其捕鱼之人来居此浦故名 金潭在县西四十里山墟名云金山金潭金塘金渠悉汉楼船将军金曼倩居之 紫花涧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紫花涧两岸芳芜之中出紫苑长薄之下生珠藤至三月紫花满涧一名花瀬 顾渚在县西北三十里顾渚者山墟名云昔吴王夫概顾其渚次原隰平衍为都邑之所今崖谷林薄之中多产茶茗以充嵗贡 小白濑一名白鹭湍 吴夫概庙在县治东一百里按夫概王即阖闾之弟 大骑城小骑城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吴地志云吴王濞筑此二城为马廏 殷仲文墓晋吏部尚书在县东三十二里   徳清县南水路一百五十里十七乡本武康县地唐天授二年析置以县界有武承塘故名武源县至景云二年改为临溪县天寳元年改为徳清县 市亭山在县西南二百步吴兴记云市亭山王逸少曾欲于此立宅以其面谿背山也 葛山在县东北一十八里入东记云昔葛仙公得仙之所上有葛公坛 茅山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入东记云昔三茅君隠于此与延陵句容之茅山同也 余不溪在县东南一百步沈氏家传云后汉沈容居郡乌程县余不乡 苎溪在县东二十五里山墟名云苎溪以贡苎为名南岸有蔺相如庙北岸有青州刺史姚恢囚女城 孔愉潭在县南二百步昔愉隠吴盛山见渔人钓得白买而放之即此处也 女狱城在县东三十五里入东记云后汉青州刺史姚恢与海昏侯沈戎过江隂争柯山居之恢女密报戎戎先居之姚氏三代不养女有女则囚于此山孝鹅墓天寳末邑人婺州武义主簿沈朝家养母鹅一因育卵脤出乃自惊鸣鼓翅窜于波渚之隅其长雏悲鸣屡絶家人饲之水谷不复饮啄及母鹅死长雏仰天号切遂啄仓舍下败蓆以覆其母衔庭砌间刍草列于母所若人之祭奠长吁数声而死沈氏家人因作二函埋于山中土人呼为孝鹅 沈约墓在县东五十八里梁吏部尚书隐侯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七   睦州   睦州新定郡今理延徳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呉后属越寻复属楚至秦为鄣郡之地汉又为丹阳郡地后汉后并属吴郡呉志汉建安十三年大帝使威武中郎将贺齐讨丹阳黟歙县贼平定之分歙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四县与黟歙凡六县因立新都郡理始新县属扬州晋太康元年改新都为新安郡新定县为遂安县隋平陈废郡为新安县省遂安县仁寿三年割杭州桐庐并复立遂安县仍改新安为雉山以三县置睦州取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舆地志云郡城即贺齐所筑炀帝废州为遂安郡唐武徳四年又置睦州领雉山遂安二县七年废严州之桐庐县来属又改为东睦州八年去东字旧管县三治雉山万岁登封移治建徳天宝元年改为新定郡乾元元年复为睦州皇朝因之   元领县六   建徳 桐庐 寿昌 遂安 分水 清溪   州境   东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四百三十五里  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九百一十五里东至杭州三百一十五里 南至婺州陆路一百   一十五里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至歙州三百六十三里 北至杭州界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婺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衢州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歙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杭州三百一十里戸   唐开元戸二万二千七百皇朝管户主客都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一   风俗   同歙州   人物   严子陵 戴颙   土产   交梭纱 竹簟 丝布 鸠坑团茶 麦门冬   建徳县旧十六乡今九乡呉黄武四年分富春县之地置吴郡以封孙皓为侯甘露元年孙皓于水滨得大鼎进之吴后主因改寳鼎元年封孙皓为建徳侯隋末立郡于此 三雄山郡国志云山有显庭石门故闗多牛马迹在石上是也 都督山郡国志云山极高峻临江以占吉防石若崩坠水内者死半山而止者去住消散至水际者免又有承金山相次以占焉 七里滩即富春渚是也 界山郡国志云山欲雨则闻钟鼓声与人击之声无异 公山江水郡国志云有橘从水自然泛来行人噉之恣饱则可将去则病   桐庐县东北一百五里旧管二十一乡今十八乡汉为富春县地呉黄武四年分富春县置此耆旧相传云桐溪有大猗桐树垂条偃盖荫数亩逺望似庐遂谓为桐庐县也 白石山山有印渚渚多巉石 严陵山舆地志云桐庐有严陵山境尤胜丽来岸是锦峯绣岭即子陵所隐之地因名 戴山宋徴士戴颙所隐处也 严子陵钓坛县南大江侧坛下连七里濑按东观汉记云光武与子陵友善及登位忘之陵隠于孤亭山垂钓为业时主天文者奏每日出帝星有客星同流帝曰严子陵耳访得之陵不受封今郡有台并坛亦谓严陵濑谢灵运过七里濑诗云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杜牧诗云州在钓台边也 桐溪一名紫溪水木泉石相映自桐溪至于潜有九十六濑第二即严陵濑也   寿昌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旧十乡今五乡秦歙县地汉为富春之境属丹阳郡隋仁夀三年改新安为雉山县以桐庐遂安三县置睦州是也唐永昌元年改为寿昌县载初元年废神龙初又置之 雉山在县西三里天井山舆地志云寿昌县有天井山将降雨顶上辄有钟鼓之声   遂安县西南一百九十里旧十五乡今八乡汉建安十三年分歙县南乡安定里为新定晋太康元年改新定为遂安隋平陈废仁夀中复   分水县北一百八十五里旧十四乡今六乡本桐庐县之西乡也唐武徳四年析桐庐县以置之至如意元年改为武县因界内武盛山以为名神龙元年又改为分水县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   清溪县西一百六十五里旧二十四乡今十六乡在梁陈之代为新安县地唐开元二十年改为还淳县至永眞元年十二月改为清溪县避宪宗名也 锦沙村按新安记云锦村傍山依壑素波澄映锦石舒文冠军吴喜闻之而造焉鼓枻逰泛弥旬忘返叹曰名山美石故不虚赏使人丧朱门之志   秀州   秀州理嘉兴县本苏州嘉兴县地晋天福四年于此置秀州从两浙钱元瓘之所请也仍割嘉兴海盐华亭三县并置崇徳县以属焉   领县四   嘉兴 华亭 海盐 崇徳   州境   东西三百一十八里 南北九十一里   四至八到   图经上未有至东西京里数东至大海二百一十里 南至杭州硖石镇为界六十里 西至杭州二百一十九里 北至苏州一百四十二里图经上未有四至八到   户   旧户载苏州籍皇朝戸主客二万三千五十二风俗   与苏州同   人物   与苏州同   土产   与苏州同   嘉兴县旧五十乡今三十二乡地本秦由拳县呉录地理志呉王时地名长水秦改曰由拳汉书地理志属会稽续汉书郡国志属呉郡吴大帝黄龙三年嘉禾生于由拳改县曰禾兴后以太子名禾改为嘉兴隋废唐武徳七年复置九年省入吴县贞观八年复置苏州府皇朝割属秀州御儿按吴越分境越国西北置御儿与吴分为界通典注云在嘉兴县南有地名御儿也国语曰吾用御儿临之今俗作语字 蘓小小墓在县前晋朝歌姬苏小小 死亭湾县北七里有死亭湾即朱买臣为内史衣锦还乡其妻羞死于此故号曰死亭湾朱买臣冢在县东九州要记云此收魂处极高大其真冢在洛阳北市东南天街中有碑云是朱买臣冢秦望山九州要记始皇登此山望海因以名始皇碑在嘉兴县吴主立于长水县土人谣曰水市出天子始皇东逰从此过见人乘舟水中交易应其謡遂改由拳县故由拳县在今县南五里秦始皇见其山有王气出   使诸囚合死者来凿此山其囚倦并逃走因号为囚倦山因置囚倦县后人语讹便名为由拳山其处出好纸县废后唯一严矶在东 会骸山九州要记古有金牛入此山皋伯通兄弟凿山取牛山崩二人同死此穴中因曰会骸山   海盐县南九十里十乡本吴县武原乡秦置海盐县汉因之属会稽又按吴郡记云海滨广斥盐田相望即海盐与盐官之地同也隋初置唐武徳七年废景云二年又置先天元年废开元五年又置治在呉御城   华亭县东一百二十里旧十乡今一十七乡本嘉兴县地唐天宝十载置因华亭谷以为名 华亭谷舆地志云吴大帝以汉建安中封陆逊华亭侯即以其所居为封谷出佳鱼莼菜又多白鹤清唳故陆机叹曰华亭鹤唳不可复闻 二陆宅吴地记云宅在长谷谷在吴县东北二百里谷周回二十余里谷名华亭陆机叹鹤唳处谷水下通松江昔陆逊陆凯居此谷吴志云汉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侄逊与其子绩率宗族避难于是谷谷东二十里有昆山父祖墓焉故陆机思乡诗曰彷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昆山有呉相江陵昭侯陆逊墓   崇徳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元九乡置州之时析嘉兴之崇徳等九乡于义和市置县以乡为县名   嘉兴监   嘉兴监本秀州嘉兴县煎盐之所皇朝升为监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八   越州   越州会稽郡今理会稽山阴两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越国之地周礼谓吴越星纪之分野故春秋元命苞曰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史记云东越之人文身断发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以奉禹祀号为越越国之称始于兹矣后二十余代勾践称王于周至六代王无疆当周显王之世为楚所灭浙江之地越犹保之终为楚所灭其地尽入楚秦灭楚以地并入吴立会稽郡夏侯曾先吴地志云南面连山万里北带沧海千里舆地志曰汉因秦制至顺帝时阳羡人周嘉上书请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东为会稽郡自晋至陈又于此置东扬州至隋初改为吴州大业元年改为越州以地名之寻废州为会稽郡唐武徳四年平季子通置越州总管越嵊姚鄞浙网衢谷丽严婺十一州越州领会稽诸暨山阴三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越婺鄞嵊丽五州越州领会稽诸暨山阴余姚四县八年废鄞州为鄮县嵊州为剡县来属丽州为永康属婺州省山阴县督越婺三州贞观元年更替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天宝元年越州改为会稽郡乾元元年复爲越州皇朝为镇东军节度   元领县七 今八   山阴 会稽 剡县 诸暨 余姚 上虞 萧山新昌【新置】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二里 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东京二千八百七十里东至明州二百七十里 西至杭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台州天台县闗领一百二十六里 北至海与苏州分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台州四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 东北至浃江梅际三百九十八里   户   唐开元戸六万四千一百皇朝户主客五万六千四百九十一   风俗   汉书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言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则龙不见伤害宋畧云会稽山阴编户三万号为天下繁剧之所   姓氏   会稽郡七姓 虞 孔 夏 荣 钟 兹 谢人物   郑吉会稽人为西域都防谢夷吾山阴人为荆州刺史 郑防稽人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曲躬自卑因听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钟离意会稽人为临淮太守出行春天澍雨白鹿夹毂主簿云三公车画白鹿必为三公 严清有异人曰汝骨得道长生以一卷书与清曰汝得长生 孟尝会稽上虞人为合浦太守珠还 虞翻会稽人以所着易注示孔融融曰延陵之音乐吾子之易理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可谓探赜穷通矣孙权行酒翻佯醉徙交州十年 阚泽会稽人年十三梦名在月中 丁固山阴人少梦松生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果为司徒 朱育山阴人 夏统字仲御永兴人母病诣洛市药三月三日洛中王公至浮桥仲御曝药不顾 王羲之山阴人 孔稚圭会稽人也虞羲集会稽人也 虞荔会稽余姚人九歳太常   陆倕问五经中十事荔对无遗梁时为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 唐虞世南越州余姚人 贺知章会稽人 孔述睿越州人代宗徴入厯史馆脩撰乞还乡太子宾客致仕   土产   绯纱 磁器 越绫【已上贡】甘橘 甘柘 葛根 交梭白纱   古称出纎丽之物东方朔云横山产草茎赤叶青死者复活谓暨县乌带山出紫石英   山阴县旧有十二乡今十五乡本秦旧县也置在会稽山北龟山西汉以为郡都尉所居宋畧云会稽山阴编戸三万号为天下繁剧王羲之云每行山阴道上如镜中逰王子敬见潭壑澄澈清流泻注乃云山川之美应接不暇隋末废并入防稽唐武徳四年又置贞观元年又废垂拱二年又分会稽置大厯二年又废七年刺史陈少逰又奏置之至元和七年并入会稽萧山两县至十年又置之 会稽城按郡国志云越无城北面以事吴终为越灭 种山在县北三里余呉越春秋云大夫种所之处隋开皇十一年越国公杨素筑为州城龟山县东北九十四步越絶书云勾践逰台上有龟公冡在又神异志云琅邪东山徙于会稽压杀百姓吴越春秋又云勾践筑城邑已成恠山自至恠山者琅琊东武县山海中一防自来故曰恠山山形似龟亦呼为山 东武会稽志云龟山之下有东武里即琅邪东武县山一夕移于此东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动 涂山在县西北四十三里南会万国之所郡国志云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乗者宋元嘉中有人扵船侧掘得铁履一双又防稽记云东海圣姑从海中乗船张石帆至二物见在庙中又有周时乐器名錞如铜为之形似钟而有颈映水用芒茎拂之则鸣宋武修庙得古珪梁初又得青玉印 独妇山越絶书云勾践将伐吴置妇女山上以邀军士 坛宴山即谢灵运逰宴之所今往往闻有箫笛之声也 江桥又云山隂郭北有江桥即宋江彪所居之地因以名之 兰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舆地志云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 山阴镜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髙丈余田又髙海丈余若少水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防年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余顷又会稽记云创湖之始多淹冡宅有千余人怨诉于台臻遂被刑于市及台中遣使按鞫总不见人验籍皆是先死亡人之名又按舆地志云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图画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逰耳唐元宗朝秘书监贺知章乞为道士还乡勅赐镜湖一曲 寒溪一名温泉在镜湖南暑月水冷冬月水温 白楼亭孔晔记云江夏太守宋辅于山南白楼亭立学校教授也又郡国志云沛国桓严避地至会稽闻陈业贤而往之不见临去交州留书系白楼亭柱而别 柯亭郡国志云千秋亭一名柯亭又会稽记云汉纪云蔡邕避难宿于此亭仰观椽竹知有奇音因取为笛遂以为寳器千秋亭一云髙迁亭飞翼楼按越城记云六楼八门并四水门共十二门楼飞翼最髙 故城越絶书云勾践小城山阴是也 乐野呉越春秋勾践立苑于乐野南林呉越春秋范蠡云越之处女出于南林 废郡城在县南三里昔王即为会稽郡时王肃在郡东斋宿夜半有女子从地出自称越王女与防一夕将晓辞别赠一丸墨是时肃方注周易多疑滞且用此墨才思开敏   会稽县旧二十六乡今一十八乡秦旧县呉越春秋云禹廵行天下还归会稽大会脩方国之道以会计名山仍为地道 若耶山在县东南四十四里昔葛元道成所隠桐几化成白麂三足两头更仓山下有潭潭旁有名石时人谓之葛仙公石 会稽山在县东南十里山海经云会稽之山四方多金玉下多砆石秦始皇东巡立石刻铭即李斯篆书 秦望山在县南二十七里史记云始皇登之以望南海孔晔记云秦望为众峯之杰入境便见始皇刻石于此按舆地志云刻石前有石广数丈云是始皇所坐之石两边有坐方八所云是丞相已下坐石故有丞相石之名 榦山山南即许询宅也南又有落星石方十丈 铜牛山在县东南五十八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射的山西南铜牛是越王铸冶之处昔有铜牛走入山因名之 秽山郡国志云秽山一名稷山越王种菜于此后汉谢夷吾少为秽乡啬夫是也侯山在县西东四里晋书孔愉为会稽内史登山阴湖南侯山之下以数亩为宅便弃官居之 阳堂山郡国志云山有鲍郎祠本名葢一名信后汉人生好猎死葬此儿忽梦当更生开棺视尸俨然但无气尔人事之灵颇有验 射的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孔晔会稽记云射的山中有石室是仙人射堂东髙岩有射的石逺望的的如射侯形圆视之如镜土人常以占谷食贵贱射的明米贱暗则米贵谚云射的白斛一百射的斛一千也 石帆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夏侯曾先记云石帆壁立临川通石鱼山遥望之有似张帆也下有悬岩名云射堂传云常有仙人射此处使白鹤取箭又有白鹤山在射的山西也 横山郡国志横山有草茎赤叶青人死得之便活 鹤鸣山郡国志云鹤鸣山上有石鹤时复鸣云是仙乗上飞者 石籄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贺循记山形似籄在宛委山上吴越春秋云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山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磬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篆其文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祭白马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元夷仓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之岳岩之下禹乃斋三月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得通水之理遂巡行四渎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问之使益疏而记名之曰山海经开山图曰禹开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长一尺二寸 赤堇山在县北三十三里会稽记昔欧冶造剑于此山云涸若耶而采铜破赤堇而取锡山阴秦始皇曽在会稽山北故有山阴之称 茅山郡国志云东南有会稽山一名茅山一名覆釜亦曰苗山又云拣山即会稽一峯周礼其山镇曰会稽也 禹穴汉书司马迁传云上会稽探禹穴又有禹井扬雄羽猎赋云入洞穴出苍梧注云在零陵言人从禹穴入从苍梧出也 禹庙侧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乗也孙皓刻其背以述功焉后人以皓无勲可纪乃覆船刻字其船中析若耶溪在县东南二十八里越絶书薛烛对越王曰若耶之溪涸而出铜也古欧冶子铸劒之所故战国策云涸若耶以取铜破堇山而出锡又郡国志云欧冶子铸剑处有孤潭而深青有孤石耸出潭上有大栎树客儿与弟惠连作诗连句刻于树上唐吏部侍郎徐浩逰之云曾子不居胜母之闾吾岂游若耶之溪遂改为五云之溪 尚书坞在县东南三十三里宋尚书孔稚圭之山园也 箪醪河在县南西三里勾践投醪之所也唐太和六年亷使陆重开今州南门河是也 墨池王右军洗砚池并旧宅在蕺山下去县二里余 翁州郡国志云徐偃王昔居于翁州 大禹庙在县南二十里 都护门在县南二里晋中兴将军王恬为此内史成帝问曰与谁同行恬曰将弟荟偕帝欲见之荟未有官于时法式白衣不得见天子因拜为都护至郡别开一门出入时人贵之因官为号 御史床在州东南四里虞翻为长沙桓王所重特设此床以表贤翻仕汉至御史故梁元帝览赋云御史之床犹在都护之门不脩 太尉泉按水经云若耶溪东方数丈冬温夏凉汉太尉郑宿居潭侧因以名泉舆地志云郑虽在左辅常思故居及疾困思得泉水家人持往取之饮少许便差今一名沈酿埭雷门郡国志云雷门勾践所立以吴有地门得雷而发表事吴之意吴以越在辰巳之地作虵门焉有虵象龙角越而以龙威于龙也又舆地志勾践应门之上有大鼓名之为雷鼓以威于龙也会稽记云雷门上有大鼓围二丈八尺声闻洛阳孙恩之乱军入斫破有双白鹤飞出后不鸣湘州记云泉陵山有大石鼓云昔有神鹤飞入会稽雷门中鼓因大鸣汉书曰无持布鼓过雷门也 富中里越絶书云富中大塘勾践修为义田田肥美故曰富中南都赋云富中之甿货殖之选是也 江君里在招贤坊即梁光禄大夫江淹之故宅也 许君里在清风坊即晋徴君许询之故宅也 范蠡洲昔勾践平吴蠡泛五湖唯大夫种贪禄不退受剑而死后人思之因名所防之渚以美之梅市汉梅福字子真九江人遇王莽乱独弃妻子之   会稽人多依之遂为村落井防也 千岩万壑刘义庆俗説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防笼坛上若云兴霞蔚也 土城山会稽县东六里有土城山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令习礼于土城山山边有石是西施浣纱石   剡县西南一百里旧四十乡今二十七乡汉旧县后汉顺帝以浙江东十三县为会稽郡剡亦属焉孔晔记本在江东贺膂为剡令移于所理隋末陷李子通唐武徳四年平贼以剡为剰州六年废剰州依旧为剡县 桐柏山灵寳经云上有桐柏合生下有丹池赤水南岳真人云越有桐柏之金庭呉有勾曲之金陵夏侯曾先志云县有桐柏山与四明天台相连属皆神仙之宫也太白山夏侯曾先地志云县西六十里有太白山连岩崔嵬吐云合景又有小白山相连即赵广信链九华丹登仙之所也 天姥山在县南八十里名山志曰山上有枫十余丈萧萧然后吴录云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謡之响谢灵运诗云投剡山中明登天姥岑髙高入云霓逺奇何可寻即此也 剡溪在县南一百五十步一源出台州天台县一源出婺州武义县即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所也亦名戴溪沃洲在县东七十二里白居易有沃洲记 临溪在县东北五十里临溪下有石数百丈或暴雨石即先动   诸暨县西南一百里元二十四乡秦旧县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称越王允常所都苎萝山山下有石迹云是西施浣纱之所今浣纱石犹在巫里勾践得西施之所今有西施家东施家   余姚县东一百四十里旧二十一乡今一十五乡汉旧县在余姚山西山海经云二勾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郭璞注云在会稽余姚县南勾章县北山多姚璋故取二县以为名风土记云舜支庶所封舜姓姚唐武徳四年置姚州七年州废来属越 姚邱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周处风土记云舜生于姚邱妫水之内今上虞县县东也 懋林山谢灵运作山居赋于此 虞山在县西三十里太康志舜避丹朱于此 四明山在县西南一百里会稽地记云县南有四明山髙峯□云连岫蔽日孙绰天台赋序云涉海即有方丈蓬莱登陆即有四明天台 太平山在县东南七八十里接连天台即谢敷隠居之所 瀑布岭茶经云越州余姚茶生瀑布岭者号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 兰芎山会稽录云昔葛元隠于兰芎山后于此仙去所隠几化为生鹿而去此山今有素鹿三脚此鹿若鸣官必有殿黜 渔浦湖舆地志云舜渔处 梅澳湖夏侯曾先地志云湖有溪澳又按苏州记云淹梅澳昔有梅树吴国采为姑苏台梁后忽于此沈至今湖侧犹有梅溪 兰风湖舆地志云葛仙所栖隠处 舜桥地志云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之故亦名百官桥 上虞故县城本汉县今废城在县西是也郡国志云上虞故城即虞舜与诸侯会计事至此因相虞乐因名 落星石髙七八尺江湖浩漫石亦不没故老云星陨化为石 余姚江在县南五十步阔四十丈入明州   上虞县东九十六里旧十三乡今一十四乡汉县地理志云属会稽郡唐长庆初废并其地入余姚后置移于此理 曹娥碑按夏矦曾先地志云余姚县有孝女曹娥父泝涛溺死娥年十四号痛入水因抱父尸出而死县令度尚使外生邯郸子礼为碑文后蔡邕过碑读之乃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韲臼此碑今在上虞县水濵谷林郡国志云上虞县今东有姚邱即舜葬之所东   又有谷林即舜生之地复有厯山舜耕于此嘉禾降此山也 兰风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郡国志云兰风山琅邪王之毎钓于此人或遇得鱼问卖不荅曰钓得亦不卖 石楼山郡国志云石壁山南对小山山形方正如楼有飞翼楼即山南世号鼓吹楼又西南有陈音山山即楚之善射者陈音葬于此因名   萧山县西南一百里旧二十乡今一十五乡汉书应劭注云汉分诸暨山阴地为下诸暨后易名余暨王莽时改曰余衍至吴大帝改诸暨为永兴隋并入会稽唐仪鳯二年又自会稽分置天宝元年八月改为萧山县萧山在县西一里汉书地理志云萧山潘泉出焉晋许询常登此山慿林构室 高迁楼吴志云孙防入郡郡人迎策于高迁注永兴有髙迁楼 浙江虞憙志林云钱塘江有浙山亦曰定山江中湖水冲山即回入海故曰浙山亦曰定山 许元度岩在县西南八十里孔灵符地志言晋徴士髙阳许询幽居之所 牛头山又云临江山在县东南水陆并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回流舟行宿信犹经过説者云牛头苎罗一日三过   新昌县东南二百二十里一十三乡唐末钱镠割据钱塘时以去温州之道路悠逺此地人物稍繁且无馆驿乃析剡县一十三乡置新昌县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九   衢州   衢州安信郡今理安信县春秋为越西郡之地呉洎晋为东阳之墟按舆地志云后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新安县晋太康元年以农有新安改名为信安地土所属与婺州同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析婺州之西境仍于信安县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因以为名七年陷辅公祏因废至垂拱二年又分婺州之信安隆邱县置衢州取武徳废州为名天寳元年改为信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衢州又割常山入信州   元领县六 今五   信安 江山 龙逰 常山 开化【新置】盈川【一县旧废】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二里 南北二百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七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九百里 东至婺州一百九十里 南至处州三百五十里 西至饶州九百九十二里 东南至处州三百六十三里 西南至建州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饶州二百一十九里 东北至睦州二百一十九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七千一百皇朝户主客一万九千八百五十九   风俗   与婺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白纻布 大麻布 纱 扇 簟【号生子簟】   信安县旧三十乡今三十五乡汉太末县地后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置新安县晋武太康元年以农有新安县遂改此为信安县唐垂拱中因立郡于此唐末钱镠割据为西安 石室山一名石桥山一名空石山晋中朝野有王质者常入山伐木至石室见有童子数四弹琴而歌质因放斧柯而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状如枣核含之不复饥遂得少停俄顷童子语曰汝来已久何不速去质应声而起柯已烂尽 泉岭山在县南二百里汉朱买臣云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今信安县之北界也   江山县西八十里旧十七乡本信安县之南川唐武徳四年分信安置须江县因南有须江为名八年又废永昌元年又置钱镠改为江山 骑石山山下有石如人骑马郡国志云如人而无头昔有神巫以印指马头马头即落则此山也 江郎山山上有五色石日照炫燿又郡国志云山上有三峯峯上各有一巨石高数十丈岁渐长昔有江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于此故有三石峯在焉又有湛满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洛遭永嘉之乱不得归满乃使祝宗言于三石之灵能致其子靡爱斯牲旬日中湛子出洛水边见三少年使闭眼入车栏中但闻去如疾风俄顷间从空堕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觉是家园中也   龙游县东七十五里旧二十六乡今二十七乡春秋姑蔑之地越伐吴王孙弥庸观之见姑蔑之旗杜注云今东阳太末县秦汉为太末县地晋立龙邱县按舆地志云今龙邱乃春秋东阳太末县也一云菇末县东有龙邱因以为名隋废唐武徳四年置縠州及白石太末二县八年废縠州及白石太末二县入信安县贞观八年分金华信安二县置龙邱县来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钱镠改为龙游 龙邱山东阳记云上有九石晴明逺望尽如芙蓉有龙长隠其处因名龙邱山岩际有石岩如窻窗中有石床生龙须草柽柏望之五采呼为新妇岩齐书曰太末徐伯珍宅南九里有髙山班固谓之九岩山 武安故城唐武徳八年以县来属婺州垂拱二年衢州按信安记云证圣二年割常山须江饶州之弋阳三县置武安县以地有武安山因以为名今按此邑已废故城至今犹存焉   常山县东九十六里旧二十乡今一十一乡唐咸亨五年分信安县县西界于常山北至常山县属婺州垂拱二年改属衢州乾元元年属信州寻又还衢州 三衢山东阳记云山上有石周回三百步 五亩桥縠江舆地志云其水波瀬交错状似罗縠之文因以为名废盈川县在县南五十五里唐如意元年分龙邱县西梧山玉东等乡置按县西有刑溪土人陈留异恶溪有刑名改曰盈川因为盈川县葢取盈满之义至元和七年正月又废此县以其地并入信安龙邱二县   开化县东八十里今八乡本常山县地钱镠割据之时析常山八乡置开化县   婺州   婺州东阳郡今理金华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越之西界秦属防稽郡汉初属荆吴二国后吴王濞诛复置会稽属扬州其地亦属焉今州界得汉会稽郡之乌伤太末二县地郑缉之东阳记云此境为会稽西部尝置都尉理于此呉宝鼎元年始分会稽置东阳郡属扬州晋宋齐皆因之不改梁武帝又置金华郡于此陈永定三年于郡置晋州寻又改信安县为信安郡隋开皇九年平陈省东阳郡理却为长山等九县以为吴州十三年又于此郡旧处复置婺州葢取其地于天文婺女之分以为州名焉炀帝初废州为东阳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为领华州长山二县七年废网州义乌来属八年废丽州为永康衢州信安县竝来属又废谷州入信安长山入金华县贞观八年复分置龙邱县咸亨五年置兰溪常山二县垂拱二年分龙邱信安常山三县置衢州又置东阳县天授二年又置武义县天宝元年改婺州为东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婺州晋天福四年升为武胜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七   金华 东阳 义乌 兰溪 永康 武康 浦阳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一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六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三百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八百九十五里 东至越州四百八十里 南至处州二百八十八里西至衢州一百九十二里 北至睦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台州六百十二里 西南至处州松阳县   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睦州陆路一百六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越州三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三百皇朝户主三万三千九百八十二客六十四   风俗   郡国志云扬州东境婺州正得东越之地汉时其地属会稽郡呉为东阳郡民俗轻躁少信行好淫祀人物   杨琰字机平乌伤人为零陵太守盛石灰于草上马尾鼓灰败贼 骆统字公绪乌伤人随陆逊破蜀骆宾王义乌人 唐徐安贞兰陵县人   土产   绵 絁 绢   金华县旧四十五乡今二十四乡本汉乌伤县地后汉初平三年分乌伤置长山县属会稽郡呉寳鼎元年置东阳郡理乌伤吴录地理志云属东阳郡名山畧记云有长山在东北县因之为名随改长山为金华按金华即长山别名今为金华县焉长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金华山即黄初平初起遇道士敎以仙方处吴录地理志云常山仙人采药处谓之长山山南有春草岩折竹岩岩间不生蔓草尽出龙须不中为席但以其穰为灯炷抱朴子云左元放言此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又按舆地志云金华山连亘三百余里 毕岭舆地志云东阳毕岭之下有钱岭往往人于此岭下获大钱今俗谓之钱岭 铜山在县南三十里东阳记云山下有泉水色鲜白号为铜泉又按异苑曰吴时有军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铜釜将欲破之水从中暴发遂成湖以溺人 龙邱山亦当此邑界在衢州 石甑按东阳记云混山顶上有一孤石可髙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谓之石甑 溪水郡国志云金华县因山为名城南临溪水髙阜上有楼名曰元畅楼宋沈约吟咏于此处赤松涧赤松子逰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故山上有赤松之祠防自山而出故曰赤松涧 徐公湖郡国志云在长山上周回四百八十六步昔山下居人徐公登山至湖逢见二人共博自称赤松子安期先生酌湖中水为酒饮徐公醉及醒不见二人而宿莽攒聚其上徐公方追悔山因名焉今有徐公宅基在此山下有灵岩寺即梁文士刘峻字孝标弃官居此湖东山之上孝标撰类苑一百二十卷也   东阳县东一百五十里元三十五乡本乌伤县地汉书地理志属会稽郡垂拱二年因东阳旧郡之号分乌伤县地以置县焉东阳江一源南自永康县界流入至金华县合成一水谓之东阳江   义乌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旧二十九乡今二十六乡异苑云东阳顔乌以淳孝着闻羣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至孝所致因以县名乌伤唐武徳四年于此置网州分乌伤立华州县七年州县并废仍改乌伤为义乌县 云黄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山多态赤豹 歌山郡国志云东阳歌山山下水通临海昔有人乗船从下望见女子于山下汲水登峰而歌姿态端美船人挑之神怒因坠三大石塞水源遂不通舟船山侧有名步庙临流虚搆髙数丈长四十丈可容百人坐兰溪县西北五十五里元二十四乡本金华之地焉唐咸亨五年八月分金华西界至东阳县东阳记云龙邱山下有兰溪因以为名 兰阴山在县西五里一名横山临截三江 风子山在县西六十里葛洪丹灶基址九峯山在县南六十里下有唐中书侍郎徐安贞读   书岩   永康县东南一百九十里旧三十五乡今二十四乡本乌伤县之地东阳记云赤乌八年分乌伤之上浦置为永康县属会稽郡隋平陈废之唐武徳八年又置 石公山在县西十里有孤石望如人坐其傍又有如石人状是新妇着花履焉或名新妇岩 石城山在县南一十四里吴录云永康有石城山山海经云三天子都在闽西海北郭璞注云在新安歙县东又引张氏土地记云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逰此山即三天子都也 金胜山在县东五十里郡国志云昔有人于此拾得金胜因名之山有赵炳祠炳善方术庙今无蚊虫异苑曰孙权时永康人入山遇大烹之不烂即此山   武义县舆地志云吴赤乌八年分乌伤永康县置隋废唐天授二年分永康西境又置 大家山在县西二十里大家起云新妇山即雨因以为 新妇山改作大家山也山上有小石扶立如妇人因名之   浦阳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元一十四乡唐天寳十三年析义乌北鄙置浦阳县寻又析兰溪界二乡杭州富阳县二里属焉 蒲阳江在县西三十里县取此山为名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   明州   明州余姚即今理鄮古舜后为余姚之墟两汉志为会稽鄮县之地光武曾为贼所败逐有奴在田中耕因藏光武获免后定天下议赏光武问欲何官奴曰欲得鄮县令后或号鄮县为官奴县唐开元中二十六年析会稽之鄮县置明州取境内四明山为名天寳元年改为余姚郡乾元元年复为明州长庆元年浙东观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临鄞江地形卑隘今请却移郡于鄮县置其元郡城近高处却安县从之皇朝为奉国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五   鄮县 奉化 慈溪 象山 定海【新置】   一县旧废   翁山   州境   东西一千九百五十里内一千八百入大海与新罗接界 南北三百六十里内二百三十五里接大海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六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八百五里 南至台州宁海县水行一百八十里从县西南至台州二百五十里都四百三十里 西至越州余姚县一百七十里 北至越州余杭县界海际水行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海中崛门山四百里与台州象山县分界西南至陆昭岭一百七十里与越州剡县接界 西北至越州界一百七十里至越州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大海岸浃口七十里从海际浃口往海行七百五十里至海中检山   户   唐开元户四万二千四百皇朝户主一万八百七十八客一万六千八百三   俗   与越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绢 海物 舶船 旧贡红虾鲊 大虾米   鄮县旧四十乡今二十五乡汉旧县居鄮山之阴属防稽郡至隋废唐武徳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废为鄮县属越州开元二十六年于县置明州 甬东楼按史记越王勾践平吴徙夫差于甬东韦昭曰即句章东海中洲也 亹州山在县东北近海岸 动石山山有坚石髙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风雨则其石自动行于山者闻隆隆作声新妇岩夏侯曾先地志云新妇岩山北临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颇似新妇首饰故曰新妇岩四明山在州西八十里有四角各生一种木皆不杂也山顶有池其池有三重石台 石楼在县南一名石柱云是四明山缆风出处 灵山郡国志云山有石鼓临涧若鸣则野雉鸣翔故曰灵山 东海上有野人名为庚定子旧説云昔从徐福入海逃避海濵亡匿姓名自号庚定子土人谓之白水郎脂泽悉用鱼膏衣服兼资绢布音讹亦谓之卢亭子也 勾践故城汉县废城在县西按郡国志云句章县本是平山四明接其东岭天台续其南峯是也 古鄞城亦汉县废城在今县南崜亭自剡至此溪滩碛髙险人行往来皆于此装束齐仆射张稷曾生子于此乃名崜 陈国冡郡国志云鄮县有陈国冡一名鹤栖墓昔国为日南太守死有双鹤随柩而归会稽栖于墓上三年然后去   奉化县南六十里九乡本鄮县地唐开元中与州同置慈溪县西北七十里旧二十一乡今十四乡本鄮县地唐开元中与州同置以房琯为令   象山县西北七十里元二十一乡今十四乡本台州所管之邑唐贞观三年六月置后二年十一月割入明州定海县东七十里七乡海壖之地梁开平三年呉越王钱镠以地滨海口有鱼盐之利因置望海县后改为定海县   废翁山县唐开元时与州同置大厯六年因袁晁反于此县遂废之   台州   台州临海郡今理临海县春秋及战国时皆为越地秦属闽中郡汉惠帝三年闽君揺封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曰东瓯王亦兼有其地至武帝时东瓯举国徙居江淮间尽虚其地郭璞注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闽越即西瓯又汉书地理志云回浦县有东部都尉是也扬雄解嘲云东南一尉西北一侯孟康注云会稽东部都尉也后汉光武帝时改回浦为章安县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少帝时又分临海始平松杨罗【阙】四县以置临海郡晋宋齐皆因之梁又为赤松郡隋平陈郡废以其地入永嘉郡唐武徳四年讨平李子通于临海县置海州领临海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五县五年改为台州六年没于辅公祏七年平贼仍置台州省宁海入章安八年废始丰乐安二县入临海贞观八年复分置始丰旧管二县永昌元年置宁海县神龙二年置象山县天寳元年改为临海县乾元元年复为台州   元领县五   临海 黄岩 天台 永安 宁海   州境   东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九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四千五百里 东至海际一百八十里 南至海州五百里 西至处州四百五十里 北至越州五百里 东南至大海二百九十三里 西南至括苍山足七十里极大山西北至婺州六百一十二里 东北至明州象山   县东踞门四百六十里极大海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一千皇朝户主一万七千四百九十九客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二   风俗   同越州   人物无   土产   海物 绢 干姜 甲香 鲛鱼皮   临海县旧三十五乡今一十五乡本汉回浦县地后汉光武改为章安县晋太康地记云呉分章安置临海县属防稽郡少帝时置临海郡属焉括苍山在州西四十里髙一万六千丈神仙传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相连石壁山有刋字蝌蚪形髙不可识春月樵者闻鼓吹箫笳之声聒耳元嘉中遣名手画写状如圆扇即此山 葢竹山在县东三十一里髙九百丈周回一百里抱朴子云余山不可合神丹金液有山精木魅多壊人药唯有大小台华山少室葢竹等山可成 俏山郡国志云上有夫人祠山北湖阴又有俏御史庙孤石耸出似妇女艳妆而坐 白鹤山在县东二十里上有深湖中有盘石前有石鼓鸣则兵乱昔有白鹤飞入会稽石鼓俗传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临海记云郡西有白鹤山上有池泉水悬溜逺望如倒挂白鹤因名挂鹤泉又郡国志云汉末有徐公于此山成道控鹤腾空而去又有鹤挂岭犹翺翔之势 髙相山山中有穴无际会稽图云此穴与海相通 仙石山山有馆土人谓之黄公客堂两边有石步廊触石云起崇朝必雨有四竿筯竹风吹自垂空微拂石皆净即王方平所逰之地 覆釜山上有巨人足迹系夸父逐日之所践吴越春秋云夏帝登此山得龙符唐天寳六载敇改为龙符山 石新妇山在县东一百一里山旁多有竒石妇人之状石悉如绀色宋文帝遣画工模写山状时人盛图于白团扇焉 灵石山山有寺当孙恩作叛毁材木以为船舸山石即于空中自然而落贼每有所伤故曰灵石山 芙蓉山临海记云州东北七十里临海中有芙蓉山智者禅师传云出海口望芙蓉山竦若红莲之始开唐天寳六载改为香丽山 登坛山髙一千二百丈在县西六十里旧图经云有坛每阴雨有火望之如燃临海山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有水合成溪自临海一   水是始丰溪一水是东女溪至州北两相合即名临海溪山因溪名常风山在县西五十里郡国志云上有石穴常有风故以为名 楼石在县东六十二里望之似楼 海门山在县东一百二十六里在临海北岸东枕海 玉岘山在县东一百九里临海记云黄石山泄水九层防涯泻落如白练东南有钟乳穴多水有伏翼如鹅大其山本名黄石唐天宝六载敇改为玉岘山崛门山郡国志云山在大海中腹有孔上达于顶有声即大风不风即水涌出必有大兵呉将平孔有声逺闻千里 夷州四面是溪顶有越王钓石在焉 月桂子唐垂拱四年三月月桂子降于台州司马孟诜冬官侍郎狄仁杰以闻   黄岩县西一百五里旧三十乡今十二乡汉顺帝永和元年置今温州永嘉县属会稽郡是也厯六朝不改至隋废以其地并入临海县唐上元二年四月复析临海地以名之天授元年八月改为黄岩以其山顶有黄石因以为名 永宁山三童山亦有溪名三童   天台县西北一百一十里旧十五乡今管五乡舆地志云呉初置为南始平县晋太康元年更名始丰陈隋之代废之唐贞观八年又置上元三年改为唐兴县梁改为天台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天福初改为台兴县今为天台县 天台山在州西一百一十里临海记云天台山超然秀出有八重视之如一帆髙一万八千丈周回二百里又有飞泉悬流千仭似布故登真隠诀注云此山在桐柏山后四明山东南三百里启防记注云天台山去天不逺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迳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絶防唯防其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萝葛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晋隠士【阙】道猷得过之获醴泉紫芝灵药今石桥名相山又道书所谓玉堂天台山其山八重视之如一中有金庭不死之乡陆迈与王逸少书云自山阴至临海多有金庭玉堂仙人芝草也 赤城山在县北六里孔灵符会稽记云赤城山土色皆赤状似霞云悬溜千仞谓之瀑布登真隠诀云此山下有洞在三十六小洞天数其山是赤城丹洞周回三百里上有玉清平山洞天也孙绰天台赋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又述异记云赤城山一峯特高可三百丈丹壁烁日 铜溪在县西北三十里孙绰赋云过灵溪而一濯是也 瀑布山亦天台之别岫也西南瀑布悬流千丈飞泻逺望如布又按神异记云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羊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尝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尝与家人入山获大茗焉石城山在县东三十里 犹溪在县东三十五里永安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十五乡今六乡顾野王舆地志云晋穆帝永和三年分始丰南乡置安乐县属临海郡寻废唐上元二年再置后改为永安县   宁海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二乡今六乡临海记云晋永和三年分会稽郡八百戸于临海郡章安地立宁海县隋隶海州唐武徳五年改海州为台州又属台州寻废至永昌三年又置 桐柏山在县西五十里登真隠诀云其山八重四面视之如一有金庭不死之乡方四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一   温州   温州永嘉郡今理永嘉县舆地志云会稽郡之东境后汉永和三年置永宁县晋明帝以温峤岭以南分永宁等四县置永嘉郡属东扬州厯宋齐陈皆因之隋平陈废永嘉郡置处州十二年改曰括州至大业复为永嘉郡唐武徳五年置东嘉州领永嘉永宁安固乐城横阳五县贞观中废东嘉州以县属括州上元二年分括州至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以温峤岭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永嘉郡乾元元年复为温州晋天福四年升为静海军节度从钱元瓘之秦请皇朝为刺史州   元领县四   永嘉 瑞安 乐清 平阳   州境   东至大海西八十七里 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陆路三千四百八十里水路四千三十里西至西京陆路三千九百三十里水路四千九百   三十里 西至长安陆路四千七百三十里水路四千九百三十里 东至大海八十六里海以外是琉球国 南至福州水路相承一千八百里 西至处州三百六十七里北至台州五百里 东南至横阳县界将军岭去县二百一十五里 西南至建州桐担山去横阳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处州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台州泛海行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戸一万六千一百皇朝户主一万六千八十二客二万四千六百五十八   风俗   俗好淫祀有瓯越之风   人物未详   土产   贡鲛鱼 蠲纸郡国志云永嘉为东瓯郁林为西瓯其地蚕一年八熟   永嘉县一十一乡汉冶县之地后汉改为章安县后又以章安东瓯乡为永宁县即惠帝立东海王揺于东瓯都此隋改为永嘉县焉 谢公池在州西北三里其池在积谷山东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云池塘生春草园栁变鸣禽初公作诗不佳梦惠连得此 西射堂在州西灵运晩出西射堂诗云步出西掖门遥望城西岑连嶂叠巘崿青翠杳深沈今西山寺是也 南亭去州一里灵运游南亭诗云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逺峯隠半规 北亭在州北五里枕永嘉江灵运罢郡于北亭与吏民别诗云前期眇已往后会邈无因白岸亭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白为名谢公逰之诗云拂衣遵沙隄缓步入蓬室近防清宻石逺山映疏木 华葢山去子城一里其山周回九里遥望似华有涌泉旱则水不减雨则水不加谢公与从弟书云地无佳井赖有山泉 积谷山西北去子城二里其山独出一峯有飞霞洞南有谢公岩东山子城西四里其山北临永嘉江东接苍海谢公逰此望海诗云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 楠溪在州西南一十五里水入温江谢公诗云澹防结寒波檀栾润霜质洞秀水屡迷林回岩逾宻 石室山名山志云楠溪八百三十里有石室北对清泉髙七丈广十三丈深六十歩可坐千人状如背石色黄白扣之声如鼓防山石壁髙十二丈古老传云是石室步廊谢公登石室飰僧诗云迎旭凌絶巘映舷归溆浦结架非丹槛籍田资宿莽 金丹山去瞿溪七十里山有七峰连岭髙下其色红赤逺望如霞映水 泉山从永宁南出三十里东北枕梅溪永嘉记山北有众泉天旱此泉不干故以名山山东有瀑布长数十丈逰名山者云顶有大湖中有孤岩独立皆露蜜房汉史朱买臣上书言越王居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谢公诗云清旦索幽异方舟越坰郊石室穿林陬飞泉发树梢 吹台山其山状如楼台下有飞泉石池生椅梧及笙箫之竹梁邱迟为太守常采琴朴寄吴兴栁文畅 石篑山去州东一百八十里上有方石形状如篑云昔皇帝缄玉版金縢篆册之秘灵府山去州八十里一名鬼府山云地官所理 罗浮山在州北十八里髙三十丈永嘉记云此山秦时从海中浮来永嘉江亦名温江东自大海西通处州青田溪 青嶂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上有大海湖昔陶真人曾隠居此山着真诀以壶盛之藏于石室元宗感梦取之 孤屿山在州南四里永嘉江中渚长三百丈濶七十步屿有二峯 盘屿在州西北七十里海畔上有深水谢公逰海口诗云遨逰碧沙渚坦荡丹山峯 大石岩在州南二百里岩前有石室髙三十丈可容二百人有石柱如削髙十丈有石钟石鼓调露元年道士傅瑶于此上升 石帆永嘉记云永嘉南岸有帆石乃尧时神人以破石为帆将入恶溪道次置之溪侧遥望若张帆今俗号为张帆溪与天台山相接又郡国志云东海信郎神破石为帆今东海有信郎祠即是也 桑城山郡国志云山上有海眼 三京湾郡国志云永嘉有三京湾无所不容谚云人有能食者云腹如三京湾即此也 白茶山在邑界   瑞安县东七十七里十六乡舆地志云后汉光武改为章安县吴曰罗阳后改为安阳至晋太康元年改为安固县因界内安固山为名梁陈属东嘉州也今为瑞安县邑有瑞安山步廊山在州东北二百二十里从瑞安江入逺望如有屋宇之形因而名之见谢公名山志 玉环山一名木陋屿又名地胏山在海中周回五百余里去郡二百里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按登真隐诀云郗司空先立别墅于此中自东晋居人数百家至今湖田见在山多蛇虎 瞿屿山在州西北二十六里太守顔延年在郡于山创亭 瑞安江东连大海西上西溪以山港为湖湖际有瑞安山又有安固山 王表祠郡国志云罗阳有神曰王表民间有婢名纺绩即孙之所迎者   乐清县东北一百二十四里今六乡晋元康三年分永宁县置乐城县陈代废入永嘉县载初元年又置之今为乐清县 芙蓉山去瞿口五十里西南上三峯有四耸石竝髙三四尺森然如芙蓉红赤相映因以为名平阳县南一百五里十一乡本永嘉安固之地大康年中析置横阳今为平阳县邑有平阳岭 楼石山从平阳西上十五里其山四峯顿耸三石鼎足之状 温峤岭横阳慎阳江南有温峤乡 将军岭是福州   处州   处州涪云乡今理亷水县古缙云之墟秦防稽郡地后越王无彊七代孙闽君揺率越人佐汉伐秦惠帝追录前功封揺为东越王都于瓯按山海经云瓯在海中郭璞注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故地也在南海中郁林郡为瓯是也按吴地理记云汉书闽越围东瓯告急于天子遣太守大夫严助发兵往救未至越闽止兵东瓯乃举国徙中国处之江淮间而后遣人往往渐出乃以东瓯地为回浦县属防稽郡光武名章安至晋分为永嘉郡宋齐梁陈亦因之至隋平陈改永嘉为处州寻废处州立括州分松阳县东界至括苍县至炀帝又置为永嘉郡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括苍县置括州总管府松嘉台三州括州领括苍丽水二县七年又改总管都督八年废松州为松阳县来属省丽水括苍贞观二年废都督府省东嘉州以永嘉安固二县来属天寳元年改为缙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括州大厯十四年夏五月改为处州避代宗讳   元领县六   丽水 白龙 缙云 遂昌 青田 龙泉   州境   东西五百四十里 南北六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三千五百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四千一百五十五里东至台州四百里 西至衢州四百五十里北至婺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婺州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温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建州浦城县七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衢州四百五十里   戸   唐开元户一万九千七百皇朝户主客二万五百八十六   风俗   与台州同   人物【阙】   土产   与台州同   姓氏   缙云郡三邑 黄 赖 丰   丽水县旧二十乡今十三乡隋割松阳县之东乡置括苍县因山为名也大厯十四年与州额同改为丽水县石帆山永嘉记云昔有神人破永嘉江北山石为此   防将入恶溪道次弃之 城门山永嘉记云城门山瀑布水值风散为雨遇日化为青虹也 括苍山洞道书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石羊山上有兰岩溪溪有一穴莫知深浅穴口有大树仰覩者杳然慱物志云千载木也色如黛赭形如鸟翼或如刀劔逺视如羊 缙云山舆地志云永康县南忠义村下有石亭长二十里有缙云堂即三天子都也谢灵运记云凡此诸山多龙须草以为攀龙而坠化为此草又有孤石从地特起髙三百丈以临水绵连数千峯或似羊角之状 西隗山永嘉记西隗山东接松隂 突星濑袁潄道记云从石壁取江三十里中有突星濑永嘉记云昔王右军游恶溪道叹其竒絶遂书突星濑于石今犹有墨迹焉 恶溪出县东北大瓮山西南二百一十里至括州城下谢灵运荅从弟书云出恶江至大溪水清如镜舆地志云恶溪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髙岩壁立白龙县西一百九十二里旧入乡今六乡本章安县之南乡汉献帝八年吴立为县吴录云取松阳木为名按吴地志云县东南临大溪有松阳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容三十人坐故取此为名梁开平四年改为长松县又改为白龙县 大溪永嘉记云大溪南岸有西山名为城门壁立水流从门中出髙百余丈西流而瀑布掩映风动则洒散生云虹水激铿响清泠若丝竹 牛山有神祭之酒则叩头   缙云县东北八十五里旧五乡今六乡周万岁登封元年析括苍县东北之地以置此邑 缙云山名山纪云孤石干云可髙三百丈黄帝炼丹于此又郡国志云缙云有瀑布日照如青虹风吹如细雨即此山   遂昌县南二百四十里元八乡本汉松阳县地景云中析县置地以立此邑   青田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旧六乡今三乡本松阳括苍二邑之地景云中析置因青山以为名接浮邱山相鹤经云青田之鹤即此邑之地   龙泉县西三百五十里元管六乡亦松阳括苍之地景云中析置后或废之今为龙泉县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二   福州   福州长乐郡今理闽县古闽越地亦扬州之域秦并天下为闽中即汉髙祖立无诸为闽越王国都于此地及武帝时闽越反因灭之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因立为冶县以理之其道葢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寻为东冶县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不改后分冶地为防稽郡东南二都尉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是也呉于此立曲郍都尉主谪徙之人作船于此晋置晋安郡宋齐因之梁简文帝封晋安王即此地陈置闽州后又改为丰州隋平陈改为泉州因泉山为名炀帝初改为闽州属建安郡唐武徳八年又为丰州升置都督府贞观初置泉州景云二年改为闽州都督府闽泉建漳湖五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依旧都督府仍置经畧使二十三年罢漳湖二州督福建泉汀四州旧属岭南道天寳初属江南东道寻改为长乐郡乾元元年复为福建福州都督府皇朝为威武军节度   元领县十 今十二   闽县 福清 连江 永泰 侯官 长溪 长乐古田   永贞 闽清 宁徳 懐安【自永贞以下四县新置】   二县割出   尤溪【入南剑州】徳化【入泉州】   州境   东西五百一十里 南北二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六千二百里 西北至西京六千六百五里 西北至长安七千二百九十五里 东南至大山六十里山外至海贞元畧云东至温州水路一千八百里 南至海二百里 南至泉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大山八十里即防州云都县界北至大山四十里山外至温州界 东南至海一百六十四里 西南至泉州五百里 西北至汀州一千二百里 西北至建州七百二十里贞元畧云六百里东北至温州水路一千四百七十八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四千八十皇朝户主四万八千八百五客四万五千六百七十   风俗   开元录云闽县越州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五姓谓林黄是其裔十道志云嗜欲服衣别是一方   人物   自唐设举场此州之才子登科者甚众黄瑾纂为闽中名士录   土产   蕉葛 茶 白藤箱 簟 扇 轻绢 丝布纻布 海蛤 麸金 干姜 蚺蛇胆 荔枝干【今贡】橄榄 笋笴 干白沙糖【今贡】   闽县旧二十四乡今十二乡汉以无诸所都故立县焉南台江在州南九里江阔九里源从建州建阳县来   昔越王无诸于此台钓得白龙因号钓龙台 金鏁江在州西二十里闽中记云昔有渔父垂钓得金鏁见金牛奔涌渔者急挽至岸牛断犹得鏁长二尺晋康帝诏于此立庙其神甚灵 九仙山在州东南二里越王九日燕于此亦曰九日山又俗传昔有何氏兄弟九人于此学道上升故曰九仙山 越王山在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无诸旧城也其中有越王井井有金鸡昔有人见以石投之久而闻声 升山在州西北一十四里越王勾践时一夜从防稽飞来西南地号道士洞旧名飞山临海人任敦于此升仙其迹犹存天寳六载敕改为升山 方山在州南七十里周回一百里山顶方平因号方山山上有珍果唯就食之即可携出即迷天寳六载敕改为甘果山长乐山在州东六里越时有神仙骑白马来此因名白马山天寳六载敕改为长乐山 蟮溪在州东二十里源在古峯半其潭有鳝长三丈余今有庙为村人祈求之所   侯官县南二百里元十二乡本汉县属闽越按郡国志云闽越之地东闽在岐海中西越今建安郡是也东瓯今永宁郡是也汉武元鼎六年立都尉居侯官以御两越所谓东北一尉也长安初置元和三年并侯官县入闽县即观察使陆淮奏凖省之元和五年复立为县螺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搜神记云闽人谢瑞少孤于此钓得一螺大如斗置之瓮中每日见盘馔甚丰后归忽见一少女美丽燃灶之次女曰我是白水素女天帝哀君少孤遣妾与君具膳今既已知妾当化去留壳与君其后瑞常得其米价资其子孙因曰钓螺江 闽山在州一里二百步周回四里本名乌石山天寳六载敕名闽山 福山在州西水路十八里髙二里神仙传云董奉侯官人也有宅在山下闽中记云山上有神仙昔有见者郡国志云上有神人散髪修真人见必获福因以名之 营头戍郡国志云即越王无诸置 都员浦郡国志云闽越之地多杉鸡长栖止于杉树 月屿越王石舆地志侯官县南百余里海边有月屿出海蛤海边又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唯清亷太守乃得见宋元徽中太守卢愿观见无隐   福清县东南一百一十里元十乡本闽县之地唐圣厯二年析闽县东南之地置万安县天寳元年改为福唐县朱梁改为永昌县后周唐光初复旧晋天福初改为南台县后复旧今为福清县   连江县东一百六十里元四乡唐武徳六年为闽县连江县 南海去县五里 荻芦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先名九龙山山连石鼓山而来古老传云秦始皇令掘断山脊乃见芦根一茎长数丈断之有血因曰荻芦山古田县西北七十里元四乡唐开元二十九年开山洞置   永泰县西南三百五十里元四乡图经唐永泰二年置以年号为县名按晋记东晋永嘉之乱渡江衣冠士族多依于此以求安堵当此之时必有县后人或更改图未甚详悉 大妃小妃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昔越王葬二妃于此山鐡铸葢以掩之 髙葢山在县西七十里常有紫云葢之因曰髙葢山有水色如金亦曰金枝山太守陶夔记曰山有石井深三丈石盆广二丈清净如镜土人徐【阙】登此得仙与东阳赵炳鬬仙术即此处也长溪县东北八百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汉闽县地唐武徳六年置其年并入连江县长安二年又置温麻县以县界有温麻溪为名天寳元年改为长溪县 霍童山在县西二百五十里髙七里冈甚逺山顶一峯如香炉半山一峯名曰霍童上有坛坛上有石瓮盛水雨则不溢旱亦不竭闽中记云邓元伯王元甫于此山吞白霞丹得上升之法内见五脏山下涌泉味甘如蜜云是列僊霍童游处天寳五年敕改为霍童山亦曰游僊山长乐县东南一百里旧八乡今六乡本闽县之地唐初立为常乐县以长乐县为名至元和三年省以地并入福唐即观察使陆淮奏省之至五年复立县   永贞县东北二百十里三乡唐大中元年割连江县一乡至罗源场至长兴四年改为永贞县 洞官山在县东北六里自武夷岩前连冈接阜晋祚中兴以王气生于东南乃诏掘断山脊皆有血流于罗浮移老君圣像镇于洞宫之下 四明山在县西五里其山屹然如削髙列四峯中有古坛生药丝竹交防其上有石井泉甘如蜜挠之不浑雨之不溢灵异之所也   闽清县西北一百四十里今二乡唐贞观元年割侯官县一十里为梅溪场至梁乾元年割侯官县改为县宁徳县东北三百里二乡唐开成年中割长溪古田两乡置盛徳场续改为县   懐安县西北四十五里九乡皇朝太平兴国七年割闽县敦业等九乡置懐安县   南剑州   南剑州剑浦今理剑浦县按晋书云延平津昔寳剑化龙之地呉永安三年立为南平县属建安郡宋太始四年废唐武徳三年兴延平为军葢以居咽喉总要之地后为永平镇伪唐保大四年立为延平军因析沙县建安顺昌等县所管交溪上阳员当逐咨芹哨富沙等六里户口共成九里为军额至保大六年升为建州仍割古田县积善頼溪二里共一十一里为浦剑县又割汝县顺昌尤溪等县来属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割将乐县以焉西有剑州故名为南剑州   今领县五   剑浦 顺昌 沙县 尤溪 将乐   州境   东西六百二十里 南北七百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三千五百六十五里 北至西京三千九百八十五里 东北至长安四千七百一十五里东至福州古田县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建州将乐县界二百七十里 南至泉州徳化县六百九十里北至寅仙山一十里其山自古以来北面崄峻鸟   道不通人过 东北至建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小路大山无路 东南至古田县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潭州龙岩县五百去州界七百三十里户   旧户载建州籍皇朝户主三万三千八百三十客二万二千八百四十   风俗   与建州同   人物【阙】   土产   稻有一十一种   金黍 赤鲜 白稌 先黄 金牛 青龙 虎皮女儿 狭糖 黑林 先凹   茶有六般   白乳 金字 蜡面 骨子 山梃 银子   麻竹可为笋笴   剑浦一十一乡伪唐保大四年析沙县建安顺昌县内交溪上阳员当逐咨芹哨富沙等六里户口共成九里为延平军至保大六年升为剑州仍以古田县积善頼溪两里共一十一里仍为剑浦县 三溪在州前东溪西溪南溪合溪流南归于海自古谓之崄滩 闻猿阁在州南常有二猿尝啼于溪之南岭近有人误杀其一后一猿不复啼 演仙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古老传云演氏炼丹于此丹灶余基犹存此山东面亦畧通人迹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就之则可携之出山则迷道又有演仙水水出此山当郡城北为大河莫知深浅下有暗道窦入城流出剑潭居人资之或亢旱而常流不絶   顺昌县西二百三十里二乡本建安乡之校乡地也呉永安三年割建安之校乡置将乐县又移于将水口置属建安郡隋开皇九年与绥城县同并入邵武之南乡属抚州唐武徳四年复立将乐绥城二县至贞观三年又废东南两乡属建安县置将水场西北三场割属邵武县置金泉场元和五年依旧复将乐县额属建州景福二年又置将水镇寻改为永顺场复立为顺昌县焉七台山在县西四十八里其山磊落相连莫知其几   有高峯峭壁动逾千丈山有防云当雨土人以为又有大溪在县南一里有和春岭髙五十丈崄峻鸟道至岭头坦平路寻小溪而入其山徘徊掩映谓之徊村四面皆絶道独处一村其水自村沙县疵源水为界又沿流此岭头顿落石崖两处成瀑布各长十丈其下成石井深不可测每天欲风雨其水作声风雨随其声大小也   沙县西南一百六十里三乡本古之南平县余迹也自晋武帝时为延平县属建州地方乃南平乡地也至太元四年废县额改为沙戍至唐武徳四年为沙县旧建州至大厯十二年汀州洎干符后土寇乱离汉路阻隔自兴乡塞本县崇女镇将邓元光移元【阙】县基于县西北乡外八里内扬篑析置即今理也伪唐剑州纫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乃龙峡之孤峯上耸三   十余里周回二百里山上有松桧竹柘其中有山魅其形似人而色黑身长丈余逢人而笑口上唇葢眼下唇葢胷人见亦恠矣或时遗下藤制草鞋长二尺五寸乡人所谓山大人又云山魈或野人也尔雅云佛佛如人披髪迅走食人即此也 七朶山在县前水南山分七峯踊成石壁岩面生石南青阳卢木等树春冬长青翠上有桂花每深秋竞发馨香散漫市郭人咸有美色沙源经县南二百步其水源出汀州宁化县黄土岭至防化县界号曰沙源水水势悬峻声殷如雷峻戏如龙门过县东一百二十里合邵武将乐溪水至建潭合建溪南下福州其水滩碛甚多内有九龙梦龙伤龙安龙三龙长龙马龙三吾龙五日龙等滩言其崄峻如龙也尤溪县东南二百四十里四乡按县理今当延平东南二百四十里在福州城西北三百三十五里其地与漳州龙岩县汀州沙县及福州侯官县三处交界山洞幽深溪滩崄峻向有千里其诸境逃人多投此洞开元二十八年经畧使唐修忠使以书招谕其人髙伏等一千余户请书版籍因为县人皆悦此源先号尤溪因为县名属福州伪唐保大六年割属剑州 双髻山在县北与沙县分界有水出此山由建溪东流入古田县九龙山下合闽江向北以此披分经二州之界 分枝岭按县图云南北泉州徳化县尤岭为界岭上有分枝树其树一枝向南一枝向北以树枝分二州之界   将乐县三乡其地在越已有将乐之名按后汉书云永安三年析建安之校乡立将乐县旧属闽国晋属晋安齐兖州刺史桓崇祖受封于此厯代不改唐元和三年并将乐县地以入建安邵武二县至五年复立县皇朝割剑州 今泉山在县南二百步萧子开建安记云山南枕山溪有细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披沙淘之得金山之西有金泉祠 黎岭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石帆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坤元录云将乐石似张帆势山畔有泉四时皆清澄 天阶山在县南二十里建安记云山下寳华洞洞即赤松子采药之所洞中有泉有石燕石蝙蝠石柱石室并石臼石井俗云其井南通沙县溪复有乳泉自上而滴人取服之登岭若升碧霄故有天阶之号 三石山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建安记云山上有三石一髙七百尺一髙五百尺一髙四百尺其石色红白似人形其俗呼为三郎石 百丈山在县北一百八十里建安记云百丈山鸟道昔越王于上设置台榭与抚州南丰县分界上有古兰若存 鸣铙山在县南一百九十里天欲雨其山有音乐声 梅溪在县西北八十里与邵武分界 将汉源从西南屈曲数百里合诸山水同溪入邑界 绥安故城建安记云晋隆安三年又改将乐西乡置绥安县隋开皇中并入建武县 髙平苑萧子开建安记云越王畧于将乐野宫髙平苑为越王校猎之所大夫将军校猎谓之大夫校兵士校猎谓之子校故将乐有大夫校子校二村后汉此邑为建安县之校乡即其义也越王乘象辂大夫将军自执平葢今又有平葢村载其鸣钲铙故今有鸣铙山也自乐野至于游台之上相去九十里故风至今好猎所尚由此来矣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三   建州   建州建安郡今理建安县古闽越之地昔禹孙少康庶子无余受封于会稽世为越侯有裔孙勾践与吴争王后败夫差遂并吴国按福州图云勾践六代孙为楚所并其后有无诸以其境南泉山之地因而都之称闽越王其弟余善至孙揺又以东海隅之地称闽越王俱是会稽之域遂有三越之称秦并天下属越中都楚汉之际越王无诸帅越人佐汉灭楚无诸自立号闽越王居其地余善杀王郢又自立汉因以揺为王以奉祭祀寻为汉兵所伐揺惧以众归汉因分其地为会稽郡治县之北乡后汉建武中又为东侯官县建安初分东侯官之地为建安并南平汉兴三县吴永安三年割会稽南部以建安将乐邵武建吴兴延平东安侯官等九县为建安郡晋废郡以旧属邑晋安郡今福州也东晋郡又立之按郡图云汉立郡于东溪南覆船山下宋元嘉元年徙于溪北黄花山西梁承圣三年封萧基为常乐侯扵此梁末地池被盗陵夷其后谢竭为太守于西溪之右编木栅为理所陈太康四年郡守骆文广复治于覆船山下祯明元年又移于今所隋开皇十年郡废为镇唐武徳四年置建州领建安唐兴建阳沙将乐邵武等县天寳元年改为建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建州皇朝为建宁军节度   元领县八 今领县五   建安 浦城 建阳 松溪 崇阳安场【新置】   【二县】   三县割出   邵武【建军】将乐 沙【二县入剑州】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九百三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八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四千六百九十五里东至处州九百七十六里贞元畧云九百里 南   至福州七百二十里贞元畧云七百里 西北至抚州八百三十里 西北至信州五百四十里 北至衢州一千一百里贞元畧云七百里东南至福州七百二十里 西南至汀州二千四百里贞元畧云一千五百里 西北至饶州二千三百里 东北至衢州一千一百里   户   唐开元戸二万二千七百七十皇朝户主四万六千六百三十七客四万三千八百五十五   风俗   同福州   人物   顾野王仕陈为光禄卿   土产   蕉花练   茶茶经云建州方山之芽及紫笋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极治头疾江东人多味之   建安县十三乡地本孙策于建安初分东侯官之地立此邑即以年号为名属会稽南部都尉元是闽国吴永安三年始立建安郡于此厯代如之唐武徳四年又置郡于此 黄花山郡图云在郡东元嘉元年徙郡于黄花山西是也 白鹤山在郡东郡图云晋以望气者言此山有异气命土工断之乃有二白鹤翀天而去因此为名 声庙舆地志云吴永安二年空里闻人声于此立庙令人平居泰吉五谷丰登年常祈祠有福因而立庙号声庙出建安郡记 登髙山续齐谐记云费长房语桓景曰君家当有厄可以九月九日举家登髙饮菊花酒则免之景如其言九日登山暮归见鸡犬鸟鹊皆断头而死 棃山在郡东南其山为郡胜概之地梅君山在郡东南云梅福链药于此山上升仙因名   之 覆船山在郡南其山形如覆船昔太守骆文广移郡于此山之北 茶山在郡北民多植茶于此山涉冬翠茂俯瞰城郭梦山郡国志云建州梦水有涉虱又云独虫一名蜮似射人所中之处生疮 仙人洲建安记云郡西南大溪中昔梅真人上升坠马于此洲故后名坠马洲 顾野王宅野王仕陈为光禄卿此郡人其宅今为开元观 古瓯城郡图云县东有古瓯城汉呉王世子刘驹发兵围东瓯即此也 故府在县东南三百里即汉时会稽南部都尉理此建安八年置吴永安三年废 水路栅在县东二百里陈信武将军闽州刺史会稽太守侯官矦陈宝应置   浦城县西北三百六十五里元十乡县本后汉东侯官之北乡也献帝末立汉兴县至吴永安三年改为呉兴县厯代不改按邑图云晋尚书陆迈宋尚书郎江淹皆为呉兴令按淹自序云吴兴地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是也唐武徳四年改为唐兴县天授二年改为武宁县神龙年间又为唐兴县天寳元年八月改为浦城县按谢灵运永嘉记云有二浦一曰柘浦水源出于建安呉兴县此浦城俗为越王城临浦故曰浦城 八面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八面形极秀丽 孤山在县西北五里萧子开建安记云孤山在环障之间其地坦平悉是沟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名焉梁江淹为呉兴令云此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为邑之胜境 子期山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建安记云子期山乃溪畔小石峯也四面岩峦峭拔昔秦汉之间有仙人华子期曾师商山四皓后居此山山名因之 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记云山顶有泉分为两派一入处州一入建溪即汉书朱买臣言东越王全保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山 太湖山在县西南一百里记云太湖山一名圣湖山湖在山顶昔有采药者至此湖畔见满湖芙蓉涉水采之乃石也亦有禽鸟逺如飞翔近视则石 吴山在县东五里记云山四面秀异人居其侧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千戸别屯大泽即此之民也 大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记云大姥山即魏夫人山也老子玉真经云魏夫人以罗浮天台大霍洞宫四处为栖真之所此山乃洞宫之邻也上有大母祠存焉 柘岭在县东一百六十里东与处州丽水县分界处 棃岩在县西北八十里因棃山以名之记云南岭下道东有钟离古亭迹尚在今为戍 上原岭在县东北九十里道路不通牛马与处州松阳县分界 温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建安记云此山有泉夏寒冬暖 西岩岭在县东北二十九里晋阳敬儒居此呉兴陆迈常请之开创居此上岩建溪自北东流入邑界龙背潭在县西南四十里潭东有巨石数十丈状如龙形昔有道士于潭中斩龙今水微有血色 九石潭在县西南四十里以潭峯有九石相连因名之   建阳县州北一百二十里本建安县地元【阙】乡至十年平东校尉贺齐讨上饶之城兼置桐乡置建平县故呉志云建安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建平县是也晋太康四年改建平为建阳因山之阳为名隋开皇九年废入建安县唐武徳四年复为建阳八年又废垂拱四年又置 武夷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八里萧子开建安记云武夷山髙五百仞崖石悉红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数百仞于烟岚之中其间有木碓磨簸箕箩箸什物靡不有之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半岩有县棺数千传云昔有神人武彞君居此故得名又神异录云建阳上百余里有仙人山亦神仙所居之地郡国志云汉武好祀天下岳渎此山以祭故曰汉祀山陆鸿渐有记 栏杆山在县北二百九十里建安记云栏杆山南与武夷山相对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十人岩口有木栏杆飞阁栈道逺望石室中隠隐有牀帐案几之属岩石闲悉生石柏悬棺仙葬多武夷云是仙人葬骨 建溪在县东一百步源从武夷山下西北来县界也松溪县西三百四十里元三乡本建安县地旧为闽越之界戍兵所屯号松溪镇焉伪唐保大中得闽地因为县取旧镇为名其界松溪源自处州龙泉县东北流入自县正西合于建安县界 松溪县西三十里即建安县界   崇安县二百四十里无乡管三里本建阳县东北三里伪唐保大九年割为场   邵武军   邵武军理邵武县本建州邵武县地皇朝太平兴国五年以戸口繁会路当要冲于县置邵武军从转运司之奏请也仍析邵武之二乡为光泽县并割建州之归化建宁二县来属   今领县四   邵武 光泽 归化 建宁   军境   东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二京里数 东至建州三百六十里西至建昌军水路六百九里 南至将乐县一百   三十五里至汀州六百四十里 北至信州五百六十里 东南至将乐县三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将乐县三百六十一里 西北至信州弋阳县三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建阳县水路七百二十四里戸   旧载建州籍皇朝戸主三万四千三百九十一客一万三千四百九十   风俗   土产   与建州同   邵武县旧六乡今四乡本后汉东侯官之北乡也建元年孙策称防稽宋置南平县吴景帝三年改为邵武县晋太康三年改为邵武县太宁元年又改为邵阳县宋永初元年复为邵武郡属建州隋开皇十八年废郡县抚州唐武徳四年复立州又建州晋天福初改为昭武县汉初复旧 麀溪萧子开建安记云邵武县众山自西北来麀溪源出县西焉 抚州南城界谓之麀溪东流下与蜜溪鸟溪合东南入至万福亭入县界乌君山在县西一百里髙二千二百丈记云山顶有   二石一髙十丈一髙八丈形皆苍黑鬭叶分披状如双蔓谓之双石又秦汉之代有徐神山者于此山遇神仙妃偶多假乌皮为羽飞走上下故山因名之今有乌君石存焉 乌岭山在县西北三百里乌岭极峻不通牛马以其与君山连接因此为名魏王秦坤元录云邵武有庸岭一名乌头岭北隰中有蛇长七八丈为患都尉长吏多致死者巫言啖童女其都尉令长遂估赁人家婢子养之八月祭送蛇穴已九女矣将乐县李诞有六女无男小女名奇及受雇应之贵买好剑仍作数品米食用蜜灌之持至穴口夜出目如三尺镜奇放犬咋奇从后以剑斫之出至庭而死 飞猿岭在县西一百七十里髙一千二百丈建安记云飞猿岭乔木造天猱猿之所飞走故曰飞猿今为镇与梅州南丰县分界处 止马亭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洪氏建安记云止马亭当飞猿岭口马登之降于此止息故名 长乐村建安记长乐村后汉时此川民居殷富地土广阔孙策欲检其江左时邻郡亡逃或为公私苛乱悉投于此因是有长乐将检二村之名 废乌坂城在县东南二里建安记云昔越王拒汉其城六此城一也   光泽县西八十里本邵武县地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邵武之光泽鸾风二乡于县之西八十里地名财演立光泽县以乡为名   归化县南二百里二乡本将乐县地古之金城场唐末于此立归化镇后以去郡遥逺民难输纳戸口稍滋伪唐保大三年立为场至显徳五年改为县属建州其去抚州南丰三百里去建州六百里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割属军   建宁县西三百四十里元六乡本将乐县地晋绥城县莫傜之民居焉唐武徳中并入邵武垂拱年中割入将乐乾元二年宁海军使董玠奏置 黄连镇干符五年为义宁军复废寻为永宁镇伪唐升为场至建隆二年伪唐升为县属建州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并永安场入县割于本军   龙焙监   龙焙监建州建安县南乡秦溪里地以本州地出银鑛皇朝开寳八年置场收铜银至太平兴国三年外为龙焙监凡管七场   四至   东去福州古田县四十里 南至南剑州剑浦县积善里界四十里 西去南剑州剑浦县界杉口务三十里 北至建州一百五十里   所出矿石   白矿 黄礁矿 黑牙矿 松矿 黑牙礁矿 光牙矿 土卯白矿 桐梅礁矿 红礁夹生白矿赤生铜矿 水矿 马肝礁矿   永兴场监西北三百里在建安府髙阳里 永乐场监北二百里在建安县安乐里 黄沙场监北十里在建安县南乡秦溪里 褶纸场监西北二十里在建安县秦溪里 大梃场监北七十里在建安县秦溪里 东平场监东北三百五十里在建安县东平里 杉溪场监东北三百里在建安县杉溪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   宋 乐史 撰   江南东道十四   泉州   泉州清源郡今理晋江县秦汉土地以长乐郡同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晋安郡宋齐因之隋为泉州旧理闽县后移于南安县唐圣厯二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三年州废三县还泉州久视元年又以三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为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割龙溪之漳州天寳元年改为清源郡乾元元年复为泉州皇朝为平海军节度   元领县四 今七   晋江 南安 同安【自同安以下新置】永春 清溪德化 恵安   三县割出   莆田 仙游【已上二县入兴化军】长秦【新置入漳州】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七里 南北三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五千四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八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六千六百九十五里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贞元畧云一百里 西至   锦田村即漳州龙岩县畧二百八十五里 北至仙游县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海四十里 西南至漳州六百里贞元畧云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皁洋村一百里 东北至福州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一千六百皇朝户主三万二千五十六客四万四千五百二十五   风俗   泉郎即州之夷户亦曰游艇子即卢循之余晋末卢循寇暴爲刘所灭遗种逃叛散居山海至今种尚繁唐武德八年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得其首领周造夌细陵等并受骑都尉令相统摄不爲寇盗贞观十年始输半课其居止常在船上结兼庐海畔随时移徙不常厥所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鸟船   姓氏   南安郡五姓 黄 林 单 戚 仇   人物   自唐设举场此州之才子间生登科者甚众黄璞纂爲名士録   土产   贡 蠲符纸 生蕉 白藤箱 蚺蛇胆 红花茜绯 海舶香药 再熟稻春夏收讫其株又苗生至秋薄熟即呉都赋所云再熟稻   晋江县旧八乡今五乡地本长乐郡之属邑晋立郡又爲晋安郡地焉隋废郡爲邑唐景云二年分丰州之地又于此立州 泉山在州北五里因此爲名 晋江在州南一里自安南县来流五十里入海 尚书塘唐贞观五年检校户部尚书赵昌爲刺史置塘以溉田人防其利元和二年刺史马总美赵公之留惠名爲尚书塘龙湖在县南一百里有庙存焉   南安县旧十九乡今九乡呉置东安县晋置安郡于此陈立南安县唐武德五年置丰州贞观初州废来属桃林溪在县西二十里自尤溪县来灌田三百二十畆与绵田溪合入晋江县界 九日山在县西一里山连晋江县 金鸡山在县西南六里   同安县西南一百六十二里唐贞元十九年析南安县南界四乡置大同场福州僞命己亥岁升爲同安县煮海里一边在海中有岛屿四所计四百余家居焉无田畴人以钓鱼拾螺爲业   永春县西一百五十九里二乡唐长庆二年析南安县西界两乡置桃林场福州僞命壬寅岁改爲永春县清溪县西一百五十二里二乡唐咸通五年析南安县界西向两乡西桃林场江南僞命乙夘岁升爲清溪县德化县北二百一十里元二乡元属福州僞命日置庚戌年归当州   惠安县去州四十五里三乡本晋江县北乡也皇朝太平兴国六年析置惠安县   漳州   漳州漳浦郡今理漳浦县厯代与长乐郡同郡国志梁山有漳浦水一云漳溪水唐垂拱二年析长乐郡西南之地置漳州立漳浦县以焉旧属岭南道天寳中割属江南东道仍爲漳浦郡乾元元年复爲漳州   元领县二 今三   龙溪 漳浦【即龙岩】 长泰【泉州割到】   州境   西东四百里 南北五百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六千九百八十五里 西北至东京六千五百七十里 西北至长安七千四十五里 东至大海一百五十里 南至大海一百六十二里西至大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潮州五百六十里西北至汀州九百里 北至建州二千四百里 东南至黄如江一百里 西南至废懐恩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潮州四百八十里 西北至召塍溪一百   五十里 东北至泉州六里   户   唐开元年一万五千皇朝户主一万九千七百三十客四千二百七十七   风俗   同泉州   人物无   土产   甲香 鱽鱼皮 蜡茶 海舶香药   龙溪县四乡旧属泉州因龙溪爲名唐开元二十九年割属漳州 九龙山山下有水名九龙水按郡国志云一名思侯山皆有金溪水山中多山魈一名羊化子赤屿屿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因名亦云丹霞屿蜡湖郡国志云在中洲有水豹水人 荆屿屿上多荆草因名之   漳浦县西北析流五日约三百里三乡唐武德以前爲杂罗县天寳元年改爲龙岩县漳州   长泰县西北五十里三乡本属泉州唐干符三年析大同场西界六里置武德场江南僞唐乙夘岁升爲长泰县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割属漳州从转运司之请也   汀州   汀州临汀郡今理长汀县按地理志厯代土地旧与长乐郡同唐开元二十四年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天寳年改爲临汀郡乾元元年复爲汀州按州初置在杂罗以其地瘴居民多死大厯十四年移理长汀白石村去旧州理三百里福州观察使承昭所奏移也   元领县三 今二   长汀 寜化   一县割出   沙县【入剑州】   州境   东西五百里 南北四百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五千七百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三百里 西北至长安六千一百九十五里 东至龙溪县二千四百五十里 南至潮州一千三百里若至潮中营下程乡县界一千里 西至防州雩都县界九百里防州一千二百里 东南至漳州废懐恩县界一千五百里 北至抚州南丰县一千六十里西南至潮州程乡县界八百里 西北至抚州南丰县一千六十里 东北至福州水陆相兼共一千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建州一千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户四千六百八十皇朝户主一万九千七百三十客四千二百七十七   风俗   与福州同   人物无   土产   鼹防 茶    古图经云进黄蜡蠲纸出铜并银长汀县有黄焙场安丰场并寜化县有龙门场俱出铜银   长汀县五乡地即长乐郡属邑唐开元中立郡旧治在九龙水源长汀村大厯中移在白乡地名金沙水即今治也 杂罗故城牛肃记闻云开元末杂罗县令孙奉先昼日坐防事有神见庭中披戈执殳状甚恶可畏奉先见之惊起神曰吾杂罗山神也今从府主求一牛爲食能见祭乎祭吾当祐汝奉先对曰神既有请诚不敢违然格令有文杀牛事大请以羊豕代牛可乎神怒曰惜一牛不以祭我不祐汝其能宰乎因灭于是瘴疠大起月余不息奉先疾死其家二十口亡尽 灵蛇山在州南三百八十里 溪水在州东四十里地名石涵内流出从城过直至广南潮州通小船   寜化东北六百里二乡武德初爲黄连以地爲黄连洞因以爲名至天寳元年改爲寜化县 铁石山在县一百五十里   上杭场州南去八日程接漳州界   武平场州西南去计五日程连循州界   兴化军   兴化军本泉州莆田县地也皇朝太平兴国四年于泉州游洋镇置兴化县并割莆田仙游等县以属焉至八年以游洋镇地不当冲移于莆田县爲军理从转运司杨克之所请也   今领县三   莆田 仙游 兴化   军境   东西二百一十五里 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西京里数   西北至东京六千五百四十二里 东至海七十里南至海四十里 东南至莆田县奉国里大海一   百里 北至福州福清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泉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福州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福州永泰县一百里 西南至泉州德化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户   旧户载在泉州籍皇一朝户主一万三千一百七客二万六百   风俗   与泉州同   土产   与泉州同   莆田县旧五乡今六乡唐武德五年分安南县置莆田县属丰州州废属泉州今兴化军之理所 至孝阙唐贞元十三年居人林攅庐于父坟至孝上感甘露下降勅旌表门闾置在县北三里   仙游县西八十五里元四乡唐圣厯三年分莆田县置清源县天寳元年八月改爲仙游县大飞山前五里九仙山在县北五里 瀑布山在县东北五里其山峭峻悬崖有瀑布泉千尺而下者   兴化县北八十里今三乡随军所置廨在军叙中 百丈溪东去县七十里有山岩百丈水流入福州福清县游洋溪从县前流西入永泰县旧镇因此爲名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一   宣州   宣州宣城郡今理宣城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吴为越灭属越又为楚所并战国又属于楚为鄣郡之地今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汉为宛陵县地理志云武帝元狩元年改鄣郡为丹阳郡属扬州理宛城即今郡是也至顺帝又改为宣城郡按吴书云孙皓以何植为牛渚都督而御晋后晋平吴武帝复移郡于此郡城即晋桓彛所筑又桓元传云元居南州大筑齐第以郡在国南故曰南州宋如之齐改为南豫州郡志云梁承圣元年复江南南豫州郡不废歴梁陈之代亦为重镇隋平陈遂省宣城郡仍改南豫州为宣州盖取郡号以为州名炀帝初改州为宣城县唐武徳三年杜伏威归顺置宣州总管府分宣城置懐安寜国二县六年陷辅公祏七年贼平改置宣州都督督宣濳猷池四州【阙】 年废桃州以绥安来属省懐安寜国二县宣州领宣城绥安二县八年废南州以当涂来属废猷州以泾县来属九年移扬州于江都以溧水丹阳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废池州以秋浦南陵二县来属省丹阳入当涂县开元中析置青阳太平寜国三县天寳元年改为宣城郡寳应二年又析太平县置旌徳乾元元年复为宣州永泰元年割秋浦青阳至徳三县置池州宣州自后为寜国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  今六   宣城 泾县 南陵 寜国 旌徳 太平   四县割出   当涂建太平州广徳置军溧水入升州溧阳入升州州境   东西四百六十里 南北五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长安取潞州路三千一十里 东至湖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歙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隔江至庐州六百四十三里 北至润州四百五十里东南至杭州四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池州三百   四十里 西北至和州二百五十六里 东北至长州五百里   戸   唐开元户一十万九千七百九十皇朝户主三万四千九百二十七客一万二千二十   风俗   汉书云丹阳郡本属扬州呉地斗宿分野其人巧而少信多女而少男江南卑湿丈夫多夭大抵人性风俗与两浙相   人物   纪隲字子上丹阳人父亮为尚书令隲为中书令每入朝以屏风隔坐 甘卓字秀思丹阳人卓外如柔弱内实坚正不附王敦 唐刘大贞宣州人   土产   职方氏其利金锡竹箭畜宜鸟兽谷宜稻 南陵利国山出铜 当涂县界赤金山亦出好铜 纻布绮 五色线毯 绫 塾线绫 纸 绵 笔 绢黄连   宣城县旧二十四乡今一十五乡本汉旧县也属丹阳郡汉顺帝时立宣城郡于宣城县按郡国志云故县地名青弋 敬亭山郡国志及宋永记初山川云宛陵北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谢朓赛神赋诗之所其神云梓华府君颇有灵验 三天洞东北去郡城五十里 句溪一名东溪水源从寜国县东乡溪岭承天目山脚水源合流连接至此爲句溪流向北至郡门外过也 北浦里桥宣城记云元和中丹阳太守马棱坐事被徴句容李南善风角贺棱云明日日中有吉问明日棱望延景按以为无徴至晡俄有使至原停棱事问何故迟留之状使者曰向渡宛陵浦里桥马蹶足是以不得进花姑庙在郡北朝京门外东溪东岸去城一十里泾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元十七乡本汉旧县地理志属丹阳郡韦昭注云泾水出芜湖盖因水立名唐至德二年置南徐州于此其年又改为猷州八年州废县仍置属宣州焉 陵阳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列仙传云陵阳子明钓白龙放之后五年龙来迎子明上丹阳陵阳山一百余年乃得仙去山高一千余丈又有子安者仙人也来就子明二十年一旦忽死山下常有黄鹤栖其冡树上鸣声呼子安子安 盖山在县西南二百八十里纪义宣城纪云盖山一百许步有舒姑泉俗传云昔有舒氏女未适人其父析薪于此女忽坐泉处牵挽不动父遽归告家比来唯见清泉湛然母云女性好音乐乃作歌泉即涌浪复有赤鲤一双跃出嬉戏至今作乐泉水犹故沸涌   南陵县西一百里旧二十八乡今八乡本汉谷县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后省并芜湖县寻又属繁昌梁武帝置南陵县属南陵郡唐武德以来置县在临江有城基见存去今县一百三十里复于仁义乡析置法门石埭两场以别徴摄自后法门于义安县又废义安入铜官治为铜官场今铜官为铜陵县石埭为繁昌县皆此邑之地也 射的山据古老相传上有玉石在壁内遥见有白处曾有人取上山后遇风雨不果今逺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 战鸟山在县南十五里大江中舆地记云赭圻下流十许里有战鸟圻孤在江中本名孤圻山昔桓温驻赭圻桓惧掩袭此圻宿鸟所栖中宵鸣惊温谓官军之至一时惊溃既定乃羣鸟惊噪故相传谓战鸟山又按县图云孤圻山又曰唇居山在江心上有寺号灵山赭圻屯在县西北呉所置处圻屯是也晋哀帝以桓温入参朝政自荆州还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是也   寜国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二乡今十五乡本汉宛陵县地志云汉末分宛陵南乡置焉初属丹阳郡呉景帝时改属故鄣郡晋太康元年属宣城郡按纪义宣城纪云周黄为寜国长后迁丞相即其地建隋废入宣城大业十四年复置唐武徳六年复废入宣城天寳三年复置 文脊山一名曷山在县西三十里按河法盛晋中兴书云有具硎先生不知姓名住宣城文脊山即其地也下有庙邑人祀之所祷有灵鵶山出茶尤为时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 击鼓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以其飞泉迅湍如击鼓 懐安故城在县东南一百里地理志云吴大帝分宛陵之地置属丹阳县至景帝时属故鄣郡晋太康二年属宣城郡梁承圣年中属丹阳郡至陈天嘉五年废入宣城县南一百一十里按舆地志旧吴兴郡安吉县南界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夫子入吴时凿此井今属寜国县   旌德县南二百三十里元九乡本汉泾县唐初为太平县地永泰初以兵冦初平尚储戎器此土征赋或有不供者因聚而为盗以其山谷深邃舟车莫通非城邑无以镇抚遂割太平县九乡以置焉冀其邑人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县名又按续会要云旌德县即寳应二年析太平县置 栖真山在县西五里昔窦子明宰邑于池州石埭上升曾居此山其坛迹存焉   太平县西南二百八十五里元八乡本泾县之地唐天寳十一载以地居东南僻道游民多结聚为盗邑人患之安抚使奏非别立郡邑无以遏此浇竞时以天下晏然立为太平县大厯中又废至永泰中分泾县龙门三乡复置县 上泾下泾邑图云产茶味与黄州同   广德军   广德军今理广德县本宣州广德县伪唐保大八年改为广德制置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建为军管广德一县   军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二京里数 东至湖州长兴县一百四十里 西至宣州宣城县一百二十里 北至溧阳县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湖州安吉县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宣州寜国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溧阳县一百三十里 南至宣州寜国县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常州义兴县一百八十里   户   皇朝户主九千九百六客一千二十七   风俗   同升州   人物无   土产   茶 防 绢 绵 布   广德县旧二十二乡今十八乡本秦鄣郡之地汉为故鄣县属丹阳宋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广德吴兴之故鄣长城义兴之阳义乡五县立绥安县梁末置太梁郡寻又改为陈留郡隋废唐初复为广徳县属宣城郡皇朝建广德军此县属焉 丹井山在县南十里昔有徐真人于此烧丹有井存焉 荆山洞在县东北五十里桐源山在县南八十里按左传鲁哀公十五年夏楚   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杜预注云广德县西南有桐水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阳湖也 桐山在县五里旧为横山有广德王张公祠天寳中封为桐山 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白石山北流入宣城县白沙川入丹阳湖 广德故城汉为县之所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二   歙州   歙州新安郡今治歙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吴后属越后越为楚灭即楚地秦并天下以此属鄣郡之地汉立丹阳郡后稍复封圻分王子弟成帝封其孙云容为广德王与之黟歙即其地也汉献帝建安中歙帅毛甘屯乌聊山黟帅陈仆屯林厯山孙权遣贺齐平之遂分歙置始新新定休阳犂阳黟凡六县立新都郡以领之理始新晋平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厯宋齐梁陈并因之隋平陈置歙州以汉旧县为郡之名至炀帝州废复为新安郡大业末土人汪华以天下扰攘遂据自保唐武德四年讨平汪华置歙州总管管歙睦衢三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天寳元年改为新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歙州   领县六   歙县 休寜 绩溪 黟县 祁门 婺源   州境   东西四百一十九里 南北二百八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一百七十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二百二十五里取宣州路二千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长安睦州大路四千八百五里取润州路三千四百五十里 东至杭州四百七十九里 南至睦州遂安县二百四十六里 东至池州四百九十里北至宣州泾县路二百九十三里 东南至睦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饶州三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宣州泾县二百八十五里 正北防东至宣州三百八十三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八千三百二十皇朝户主八千五百六十客三千二百三   风俗   与宣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硾纸 茶 漆 蜜 墨 蜡 银 □鸟徒河切郡国志云翎下有青红相暎若垂绶状如蜀鸡背如朱   歙县元十六乡本秦旧县有水口名歙因浦以名按汉属丹阳郡吴分立郡焉 灵山新安记云灵村有山生香草名曰灵香又有黄精木上有灵坛道士祈请不烧香自然芬馥村人射猎践径此土犯山神终无所获或失火烧冈其人必有疾病故曰灵山又舆地志云灵山髙峻有圎石髙数丈上有石盖也 九顿山恒风树木摧拔虽长成合抱而无大枝存则多于南面 北黟山在宣黟二州界西北一百六十里髙一千一百七十丈南属歙州丰乐水出焉旧名黄山天寳六年勅改为北黟山   休宁县西六十六里元一十一乡本吴孙权所置也按邑图云吴割歙县西北分置休阳县在此县之西二里杨村东三里灵鸟山上吴避孙休名改为海阳县仍移于万岁山上晋平吴之后改为海寜县新安郡晋宋齐梁陈不改隋平陈并省黟歙二县百姓总属海阳改东阳郡开皇十年东阳郡去邑遥逺即于黟县割置新安郡以黟歙海寜三县属焉仍复改海寜县为休寜县以邑城因立郡仍焉唐武德初复移于万岁山旧城理天寳九载移于旧邑西三十里即今理也 鹿髀山在县城西北一百五十里昔有采药人入山遇一老父须眉皓然指灵药示之乃遗鹿髀既辞去回顾遂失老父所在因名之 白岳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峰独耸有峻崖小道凭梯而上其山并絶壁二百余丈不通攀缘峰顶濶四十畆有古堦迹瓦器池水石室亦尝有道者居之其东石壁立状楼台在空中势欲飞动又恍有仙侣六人凭栏观望久视之乃知非耳 五城水源从县城南北流水傍有五城村古之大镇有五城斜偶相对城傍有大坟有人发之其坟铁厚二尺铁才破即雷雨晦防人惧而止 客岭在县东有木石糖出树空石罅中百姓每采得梁书曰任昉为新安郡界宻容岭探糖昉以所处险逺长史每扰百姓就探之昉至罢焉 率山在县东南四十里率水出焉山海经三天子山在率东盖此山也 浙溪水出浙溪岭下至县西一百一十里汉书地理志云浙江北经黟县下东入海即此溪也废北野县周礼郊外曰野其地处州北故曰北野县   唐髙祖七年置大厯四年与隋置归德县地同废 入山浙之东西歙池饶等山皆此山之支脉 乌聊山在县东五步按吴记歙帅毛甘领万人屯乌聊孙权遣贺齐平之分歙为六县盖县已在此其山为泉水所凑城西有四水合流山下有落星石 深度山在县东一百一十里与睦州分界从新安江上崇峻流爽轩秀尤异欲到州界峯峦掩映出焉旧名主簿山天寳六年勅改飞布又按新安记云昔有冦乱歙县主簿率百姓保据此山因名主簿山 城阳山在县南回环孔髙为城郭之襟带居郡之南故号城阳山即许宣平得道之所亦为李白寻之不遇今山上有遗迹存 杨之水北从绩溪县东南六十里至临溪馆入歙县界至郡城西与四水合流东南入新安江即今睦州界 吉阳水源从郡城西县吉阳山下出合大溪入新安江 苦溪在县东南从扬之水东南下抵深度名曰八十里苦其中乱石碊碊洪港斗折淙流腾激其急如箭虽三峡恶溪不方其险也故曰苦流 釜底潭在县南二里其西正圎下则稍欹如釜底有斜穴潜与南市殷公井相通 汤泉在县北北黟山东峰下香溪中泉口如碗出于石间甚可燖鸡篁墩湖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其湖有蜃常为吕湖蜃所鬪程灵洗好勇梦蜃化为道人告之曰吾为吕湖蜃所厄眀日又来君能助我必厚报束白练者吾也眀日灵洗弯弧助之后湖水变为血不知所之其伤蜃归吕湖未到毙后人名其死处为蜃滩居岁余灵洗偶出值一道人谐灵洗母求食曰劳母设食今当为求善墓地使母随行至山以白石识其地曰葬此可以暴贵矣灵洗因移父塟其所侯景乱灵洗率乡人万余保新安因随陈武帝有竒功及陈武受梁禅灵洗以佐命功臣与周文育侯安都为三杰按灵洗宅在湖东二里吕公滩在县东南旧名车轮滩以其乱石崇流中无港道行船环曲有若车轮刺史吕季重募人凿石为港百姓利之因谓之吕公滩 殷公井在县南罗城内井底有斜穴一通县北石碧潭一通南釜底潭每石碧潭失物则于此井得之不以淘防水常清洁初为殷氏凿焉因以为名 石门是量山之一峰两山势相逼山之半壁有大石横架其上通两山焉俗谓之石门 桃花米梁书任昉为新安守甚清防后卒归乡船中惟有桃花米二十石今休寜县尤多为饭香软 孔灵村在县南二十五里晋书云孔愉字敬康会稽人永嘉之乱避地入新安山谷中以稼穑读书为业信着隣里后忽舍去皆以神人目之立庙愉官尚书左仆射封余不亭侯按所居止在此故谓之孔灵庙山事具上 昉村在县北四十里俗说昔任昉为新安太守因行春至此爱其云深緑源防幽累日不返百姓因名其溪为昉溪溪旁村曰昉村村旁有山近故北野县每山上石坠则不利县官县废后其事亦止大中十年刺史卢潘为改曰任公溪任公村 废北野县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永徽五年睦州清溪县女子陈硕贞作乱县人蒋寳举兵应之事平遂置县于合五山上以镇之至大厯五年废 废归德县在郡西南五十里永泰元年草贼方清防郡城而县人自割据八乡之地保于此山不属贼贼平因请置县大厯五年废 隋废休寜县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南当水口山上 废吴休阳县在今县二里故城基尚存废海阳县在今县东十三里东旧名休阳在灵鸟山   上避孙休之讳改为海阳县仍移于万岁山上至晋武帝平吴又改为海寜也   绩溪县东北六十六里旧七乡今九乡县为歙之华阳古镇梁大同元年置为梁安县唐武德年中废至永泰二年宣州旌德县贼王万敌入冦其地贼平置县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 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圎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内妇人悉来浣纱去家既逺遂于石上绩而守之每春花如布桃柳交映多艶妆丽服羣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有从而会绩焉又曰其县名绩溪亦兼取绩之义也 三天子都山一名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海经云天子都山在闽西海北郭璞注云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玉山浙江出其邉也顾野王云今永康缙云山是三天子之都今在绩溪县东九十里吴于此山分界焉 礲丛山在县北二十九里其山四合交凑中有大路向宣州寜国县路入二郡分界焉 郭防山在县北一十五里下有郎溪而驿路在焉两邉有石壁长数百步直下数百尺不生草木有石洞焉 梓山庙在县南一里俗説初于山下置良安县地趾将创旧有双白石忽为双白鸟飞向止遂于山上鸟栖处立庙邑人敬之行立种植皆不敢背黟县西一百五十二里元领四乡本秦旧县置在黟州因名之汉地理志云黟属丹阳郡今县南十八里有墨岭岭上有石特起十余丈峯剑峙时有灵鼔潜发令长每以上鼓为候鸣则不利于县长又岭旁窦山墨石可书又新安图注云岁贡柿心墨木黟之字县职此之由汉书韦昭音义黟音伊或从二字相似盖写而误焉隋废为海寜县属东阳郡其旧城今在县东五里武德三年复为黟县薛稷曾为此邑尉善画鹤今邑人时有画者盖薛公之余风耳 牛泉山在县北五十七里顾野王舆地志云牛泉峤通商阳县自下上至山顶九里一顿凡九顿山常风树至合抱而高不至丈当顶有泉方濶丈余俗云牛跑所至亦云虎跑泉也 鱼亭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每岁江西鱼船至祁门县舍舟登陆止此东水次淹留待船故曰鱼亭焉 岭山在县南一十八里岭上有石如墨色岭有穴中有墨石软腻土人取为墨色碧甚鲜眀可以记文字 复山扶又反在县城南三十六里山甚孤峻石壁四絶亦谓之五硠砾两邉皆石坛中夹有沟才五六尺许水甚悬迅扪萝挽藤葛时有至者山翠激流为郡峰之秀其水东南流入休寜县界 林厯山在县南十里吴大帝遣贺齐讨黟山贼贼屯林厯山四面壁立髙数十丈路径危狭不容刀楯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抱朴子云昔呉遣贺齐讨山贼贼中有善禁者官军刀剑不可拔弓弩射矢皆还自向贺云吾闻金有刃者可禁虫有毒者可禁其无刃之物无毒之虫则不可禁乃作劲木白棓选有力精卒为先登尽捉棓彼山贼禁者果不复行 戢兵山旧有石鼓山唐天寳中改为戢兵石县城北邑图云有石如鼔有石人石驴俗传石鼓鸣驴鸣人哭而县官不利被凿破遂不复鸣 三姑山一名吉阳山在县东一十五里山有三峰故名三姑山三年一为野人所烧百姓烧之即雨降有吉阳水出焉又新安记云天将雨此山先有鼓角之音人以为凖 石墨井在县南一十六里其岭上出石墨土人采之以书又有石墨井云是昔人采墨之所今为悬水所淙其井转深 仆城里在县西十八里按顾野王舆地志黟帅陈仆屯厯山今山下有仆城里俗说每社日仆则遣人掠村社酒肉人苦之遂于社之眀日为社至今以为常式 独母砦在县南一十五里俗云昔有寡妇死于山野无人葬埋村人以薪覆之后人行经其处者皆以一枝草投之至今不絶 醮贵谷舆地志云黟县北缘岭行得醮贵谷昔土人入山行七日至一斜穴廓然周三十里地甚平沃中有千余家云是秦时离乱人入此避地又按邑图有潜村昔有十余家不知何许人避难至此入石洞口悉为松萝所翳每求盐米晨出暮潜处今见数十家同为一村   祁门县西一百七十六里元十乡本名阊门着于秦汉之代县有巨石夹流水两相对似门故号阊门焉东北又有涌流其山左右云峯削成其中坦陆周回数顷唐永泰中土人方清作乱屯石埭城故取其城置邑因权立阊门县其城拒险作固以为守备至二年平方清因其城邑定为县分饶州浮梁县及歙县黟县六乡广焉遂以所近祁山为名因曰祁门县 祁山在县东北一里三面石壁有石室高五丈濶二十丈号青罗岩旁有涌泉号乳泉味甘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圎丈余坠于溪中落处有龙骨存焉 主簿山在县西北昔有黟县主簿巡乡到此爱其幽竒遂解印隐居其中终身不返三新媍山在县城东北昔有三石峯望如人形春雨初晴朝阳辉映霞翠暖媚其状有若彩服靓妆之餙因名为三新妇山 阊门滩在县西南一十里夹滩两岸有大坛石连大江中流对涌相向号为阊门其阊门怪石丛峙迅川奔注溪险石蹙跳波激射摧舻碎舳商旅经此十败七八 范不娄庙在县西八十里昔鄱阳县尉范不娄领百人砍胡堂木于吴山中长数百尺川谷深阻无计能出惧而据此山作乱竟死于此   婺源县西南二百九里元六乡本晋休寜县西南之回五乡唐开元二十四年乡人洪贞叛聚徒于此至二十八年置县以镇之有婺水绕县城三面故名又按东阳云上应婺女旧与黟接境隋文帝废黟歙并入海寜而属婺州县又爲婺女之津盖与今婺州同义 婺水源从县西北大廉山下出南流九十里至县绕城过斜水合南入流乐平乡界 石龙洞在县西北十七里有石龙山山东北面有石洞洞两畔有石对耸为门如镌凿所成 吴村在县西七十五里昔吴王为越所灭勾践流其三子而长子鸿处此死因葬焉遂名葬处为吴山里防改为婺女里 善山在县南五十里又有恶山隔溪对耸高下回环一里风俗好善山为善主恶山为恶妇人因谓之妻壻山 石门滩在县西当溪两岸有石并入溪中各踊起如双阙中间通流险阻如瞿塘滟滪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三   太平州   太平州理当涂县本宣州当涂县周世宗画江为界之后伪唐改立新和州又为雄逺军皇朝开宝八年平江南改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升为太平州割当涂芜湖繁昌三县以焉   今领县三   当涂 繁昌 芜湖   州境   东西一百四十三里 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陆路一千七百里水路二千三十里西至西京陆路二千二百里水路二千八百五十里西至长安三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升州二百九十七里 西至和州五十二里江浙二里 南至宣州一百九十三里 北至扬州四百里江浙八十里东南至宣州丹阳湖口与宣州分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池州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溧水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和州界以采石江心为界二十八里户   旧户载宣州籍皇朝管户主一万二千二百一十九客二千八百四十一   风俗   与宣州同   人物无   土产无   当涂县旧二十四乡今十六乡本汉丹阳县地汉己末为侯国即汉书刘圣公为当涂侯是也按汉书地理志当涂属九江郡应劭注云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垆春秋左氏传云禹会诸侯于涂山在夀春楚之分扬州晋太康二年分丹阳置于湖县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民过江在于湖者侨立当涂县属淮南郡故晋书郡国志云西晋愍懐之后胡人仍侵中原不守琅琊王睿出镇扬州因渡江南卜金陵建大业衣冠礼乐州郡名号并随渡江改制则从北地当涂来江南自东晋之始也金陵记云姑熟之南淮曲之阳置豫州六代英雄遂居于此以斯地为上游广屯兵甲建筑墙垒基址犹存至隋平陈改南豫州为宣州因废于湖县徙当涂于姑熟大业二年以姑熟立蒋州至五年废蒋州属丹阳武德七年赵郡王孝恭平辅公祏之后百姓凋零万中无一至八年四月以当涂县仍旧属宣州 牛渚山在北三十五里突出江中谓为牛渚古所津渡处也江表传云司马徽论运命厯数云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又夀春謡言天子当西上孙皓大喜即载妻子及后宫数十从牛渚陆道而上云青盖入洛阳适遇大雪寒冻殆死舆地志云牛渚山首有人潜行去处连洞庭傍通无底见有金牛状异乃惊而出牛渚山此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谢将军祠又按江源记云商旅于此取石至都输造石渚因名采石淮南记吴初以周瑜屯牛渚晋镇西将军谢尚亦镇此城袁宏时寄运船泊牛渚赏月夜泛江闻运船中讽咏遣问之即宏诵其自作咏史诗于是大相叹赏 慈母山在县北七十里临江亦谓之慈姥山丹阳记山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云原夫箫榦之所生于江南之邱墟即此处也其竹圎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后惟此簳见珍厯代尝给乐府而俗呼为鼓吹山上有慈母祠 采石戍名也在城西北牛渚山之上最狭亦侯景东渡路由于此隋平陈置赭沂镇贞观初于此置戍连山山邉大江矶石相连谢朓常于此赋诗 琵琶山以山形似琵琶故以为名 铜山山在县南出好铜古谓丹阳穴也 翰辟山梁大同起居注云九年鸿胪卿上表传诏徃姑熟翰辟山采石墨于大石之内获钱四枚 蘓屯山昔蘓峻屯兵于此山因以名之 蒲山在县六里按宋书孝武帝大眀七年巡于湖县至蒲山独赦南豫州郡此也 九井山在县南十里按伏滔北征记云九井山在丹阳山有九井五井干四井通大江昔有人堕马鞍乃从牛渚得之即知通江姑熟记云殷仲文从桓公九日逰九井赋诗即此山 黄山在县西北五里上有宋凌歊台周回五里一百步高四十丈石碑见存 望夫山在县北四十七里昔人徃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周回五十里高一百丈临江 龙山在县南一十二里桓温常以九月九日与僚佐登此周廻十五里 天门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曰峨眉山楚获吴艅艎即此处按其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西梁山据县圗为天门山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相对隔江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山亦曰峨眉山宋孝武诏曰梁山层岫云峙流间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为立阙故曰天门焉 谢公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及池于山南其宅堦址见存路南砖井二口天寳十二年改名谢公山周回八十里 金牛渚在县西北十里东方朔神异记云有铜与金相似又云昔有金牛起于此山入牛渚坎穴犹存 白纻山在县东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领妓游山奏乐好为白纻歌因改为白纻山 鼍浦在县南一里三百五十步李聿任歙刺史经此浦有鼍魅领聿妻子徃新安就任幽聿本身于潭中三年聿从潭出徃防妻子不复识乃徃山东学法后斩其鼍魅妻子乃识之姑熟溪在县南二里姑熟即县名此水经县市中过按溪即因地以名之也又按江源记姑浦口南岸立津闗讥行旅 谢朓宅在县二十五里 司马井在城南一十里九井皆晋司马桓公所凿 彭城昔楚吴交军于此彭王所筑因名焉 白纻亭圗注云昔宋帝与羣臣会于此山游唱白纻歌因以为名在县东七十五里司马陵晋司马桓元簒立伪尊为陵今里人犹呼之碑阙俱在去县一十一里青阳东北隅又南史齐宜都王铿为南豫州刺史镇姑熟于时人桓温女冡得金巾箱织金篾为严器又有金蚕银玺等物甚多条以启闻郁林王勅以赐之铿曰今取往物后取今物如此循环岂可熟念使长史蔡约自徃修复纎毫不犯陵墓在邑界   芜湖县东北六十五里元七乡本汉县地理志属丹阳在芜湖侧以其地卑畜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晋为重镇谢尚王敦皆镇于此陈平县废地入当涂其实为江津之要自唐武德已来为镇姑熟伪唐割宣城当涂二邑之地复置升州国破宣州皇朝太平州 芜湖长七里在县界春秋楚子伐吴尅鸠兹杜注云在芜湖今谓之高臯夹也 鳖州按江表记云江中鳖州长三里与芜湖相接 楚干将坟在县东北九里楚干将镆鎁之子复父讐三人以三人头共葬在宣城县即芜湖也   繁昌县东北六百六十五里元七乡本宣州南陵县地在南陵之西南大江西对卢州江口以地出石绿兼铁由是置治自唐开元以来立为石绿场其地理枕江舟航往来实津要之地以南陵地逺民乞输税于场唐析南陵之五乡立为繁昌县 灵山在县十里山半有龙堂每亢旱祷祈有应 磕山在县南大江中有石石上有寺旧名孤圻山亦曰蜃居山在顾冶山上去县十五里   池州   池州池阳郡今理贵池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及秦汉为今宣州之西偏古鄣郡之地三国志云吴黄武三年封韩当为石城侯乃置石城县于此舆地志云梁昭眀太子以其水出鱼美故名为贵池隋开皇九年废石城县入南陵县至十九年于废石城置秋浦县属宣城郡大业末为贼汪华所居唐武德四年猷州总管左难当奏于秋浦别置池州以秋浦属宣州永泰元年侍御史李芄巡抚至此时宣饶二郡人方清陈庄聚兵据鸟石山并太平等古城爲乱遂絶江路刼掠行旅日久芄乃请于秋浦仍旧置州守其要地以破其谋观察使洪州都督李勉以闻代宗嘉之乃以宣州之秋浦青阳饶州之至德三县以之兼徙宣饶歙三郡户以实之又析三邑之地复于东南置石埭县俾四邑以成都皇朝割铜陵东流二县来属   元领县四 今六   贵池 青阳 石埭 建德 铜陵宣州割到 东流宣州割到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一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四百一十里 东至宣州三百四十里 西至江州五百里 东至宣州南陵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歙州四百六十里 西南至饶州五百八十里 西至古潭中流与江州彭泽县为界一百八十里 正西微北渡江至舒州四百二十里 南至歙州黟县界二百十五里北至大江中流二十里与舒州桐城县分界户   唐开元户二万四千六百皇朝户主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一客一万五千四十三   风俗   与宣州同   人物   唐费冠卿池州人及第归恨禄不及养三徴拾遗不起   土产   铜 银 铅 鑛 茶 苎   贵池县元十一乡本汉石城县地属丹阳郡后汉至陈不改隋开皇十九年分南陵县置秋浦县盖以秋浦之水为名至伪呉顺义六年改为贵池因旧地名 【阙】山在县南五十里山下有穴穴有鱼似鲵二月出游八月复入 城山在县西七十五里其山周回如城有水名待月溪故此山独秀异又有桂柏森耸 齐山在县东南六里有齐山祠复有九顶山洞 西自江州彭泽县界与石水合有连石入江名石碑又有大孤石生于江中俗谓罗刹洲舟船上下为之险艰 贵池在县北七里按舆地志云梁昭眀太子食此水鱼美遂立名焉其水源出秀山 南陵故城在县西南一十二里按舆地志南陵县有旧地置戍郡即普通六年置南陵郡城也隋平陈废 武林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按舆地志呉大帝所筑三国志孙权封子休为琅琊王镇武林城诸葛恪执政不欲诸王在江濵戎马之地徙于丹阳其后陆允孙休何逊并为武林城都督即此地 高获墓在县七十里按范晔后汉书获字敬公汝南新息人也游学京师与光武有旧三公争辟不应遂循江南卒于石城石城人思之共为立祠 孝娥庙在县北四十里呉大帝时孝娥父为铁官冶遇秽铁不流女忧父刑遂投炉中铁乃涌溢流注入江娥所蹑履浮出于铁时人号圣姑遂立庙焉 【阙】 在县西南八十里隋开皇十九年刺史杨荣奏南流五县偏逺乃于古石城置 杨叶州在县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长五里濶三里状如杨叶青阳县东九十五里元十二乡本呉临城县赤舄中置又按与地志云呉帝南渡之初于古丹阳城置定陵县属淮南郡即此地隋平陈废临城县唐地里志云天寳元年割秋浦南陵陉三县置在青山之阳故号青阳属宣州永泰元年池州 九华山在县二十里旧名九子山李白以有九峯如莲花削成改为九华山因有诗云天河溢绿水秀出九芙蓉今山有李白书堂基址存焉又费冠卿及第归后以不及荣养遂絶迹不仕隠此中长庆中三徴拾遗不起又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其山面有峯千仞壁立周回二百里高一丈出碧鸡之冠帻山在县三十里五山北连接九华其山层峰若冠帻之状因名 【阙】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九华山合大江   建徳县西南二百九十里元六乡本鄱阳秋浦二邑地唐至徳二年采访使宣城郡太守宋若思奏以此地山川遥逺因置县邑以遏冦攘仍以年号为名属浔阳郡至乾元元年属饶州永泰二年来池州伪呉顺义初改为建德今复旧名 【阙】 在县北五十五里山上有石泉深十余丈中有云母可饵 石门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双壁耸峙望之如门 舜井城在县南四里旧传帝舜南巡至此城梁武于此城立太原府隋废今府中有舜井焉 印石在县西北五里厯水防石壁峻拔旧传许旌阳逐蛟至此岸崩其石崩处屹然成壁印石而去其石印篆文圎若马蹄迹   石埭县东南一百里元五乡本呉石城县地呉志云韩当为石城侯遂置石埭场晋太康三年废入宣城县梁又置故舆地志云梁大同二年置石埭县因贵池源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陈为隋灭废遂以石埭并入南陵至唐永泰元年复置池州又析泾县贵池界五乡以置之 陵阳山在县北三里按舆地志陵阳令窦子眀于溪侧钓鱼偶一日约得白龙子眀怜而放之后数年又钓得白鱼割其腹中乃有教书子眀烧炼食饵之三年后白龙来迎子眀遂得上升其溪环绕山足今有仙坛醮祭不絶 澄池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其山四面险峻上有澄水澈如镜髙五百尺 埭其水在县西一百七十里源从栎山东流北三里至管口合流入石埭乡与大其岭水合流埭其水从石下流过徃来舟船至此并载拽船于埭上过 故鄣郡在县东北二里舆地记云呉帝时属丹阳景帝时改为古鄣郡晋太康三年置州城时帝杜皇后讳杨遂改为南陵县绿山为名故城在县西一百四十里隋开皇九年废   铜陵县北一百里元五乡本汉南陵县自齐梁之代为梅根冶以烹铜铁庾子山枯树赋云东南以梅根作冶地元管指法门石埭两所隋升法门为义安县又废入铜官冶后改为铜官县属宣州皇朝割属池州 梅根山呉録地理志云晋立梅塘冶今作铁冶出青铁其色特妙于广州 县南十里山出铜以供梅根监兼出铜矾矿逐年取掘送纳 县西南即古监之所   东流县南一百里三乡本彭泽县之黄菊乡控带江山唐会昌初建为东流场在古废和城县侧大中四年移于今理伪唐保大十一年升为东流县至皇朝太平兴国三年割属池州 厯山在县东三十里西枕厯池上有尧舜二庙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四   洪州   洪州豫章郡今理南昌县禹贡扬州之域星分翼轸春秋时吴地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汉为豫章郡髙帝五年立呉芮为长沙王以豫章之地属焉今南康庐陵宜春鄱阳浔阳临川豫章尽属豫章郡芮为长沙王兼得其地故汉书云衡山吴芮从百粤以佐诸侯伐秦有大功诸侯立为王项羽侵夺其地而谓之鄱君豫章太康中望气者云豫章广陵有天子气故封愍懐太子为广陵王领镇将军以镇豫章后永兴中懐帝遂以豫章王登天位东晋尝置江州于此宋齐以后并为豫章郡隋平陈罢郡为洪州炀帝初废州又为豫章郡唐武徳五年平林士置洪州总管府管洪饶抚吉防南平六州分豫章置钟陵县洪州领豫章丰城钟陵三县八年废豫章南昌州来州以南昌建昌髙安三县来属寻省钟陵南昌二县入豫章贞观二年加洪饶抚吉防江鄂等八州显庆四年督袁鄂等州洪州旧领县四永淳二年置新吴县长兴四年置武寜县又督洪吉袁防抚五州天寳元年改为豫章郡乾元元年复为洪州   元领县四  今七   南昌 新建【新置】 丰城 分寜 靖安 奉新武寜   二县割出   髙安为筠州 建昌入南康郡   州境   东西一千六百一十五里 南北一千一百五十六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八百里取随州路二千七百五里 东至吉州陆路五百二十里 东至衢州界千四百里 南至吉州界五百三十里西至潭州界隔山不通陆路取州至潭州总一千二百里 北至宣州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抚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袁州五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江州二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饶州水路四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十五万五千五百皇朝户主七万二千三百七十客三万一千一百二十八   风俗   豫章记云地方千里水路四通风土爽垲山川特秀竒异珍货此焉自出奥区神臯处处有之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金铁篠簜资给于四境沃野垦辟家给人足蓄藏无阙故穰岁则供商旅之求饥年不告臧孙之籴人食鱼稻多尚黄老清静之教重于隠遁盖洪崖先生徐孺子之遗风   人物   徐穉孺子豫章南昌人太守陈蕃在郡惟设一榻礼之 雷次宗南昌人入庐山事惠逺退   姓氏   豫章郡五姓 熊 罗 雷 谌 章   土产   蜡 甘橘 葛布 丝布 梅煎唐开元二十五年都督韩朝宗以梅煎难得取乳柑代今并停   南昌县旧二十八乡今一十四乡汉南昌县地属豫章郡隋平陈改为豫章县以郡名邑唐寳应元年六月改为钟陵县因山为名贞元中又改为南昌按豫章记云汉高六年大将军灌婴所筑城有六门南二门一曰南门二曰松阳门又云昔松阳门有大樟树高十七丈四十五围枝叶扶疎庇防数畆先是樟树并枯永嘉中一旦华茂晋以为中兴之祥 南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高二千丈周回三百里南昌建昌新呉三县迤逦相接者呉王濞铸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梁志豫章有铜山山中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又有洪崖先生链药之井亦号洪崖山有石臼存 松门山在县北水路二百一十五里其山多松遂以为名北临大江乃彭蠡湖山有石镜光眀照人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云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鹤岭豫章记鸾冈西有鹤岭昔王乔所降经过于此 风雨山豫章记山高水湍激着树木因霏散逺洒如风雨数里中通洪崖先生井 上缭水西自建昌界入注水经云因其水经海昏县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风雨池在州西北七十七里按雷次宗豫章记洪井北有风雨池在西山最髙顶四面山岩人迹罕到州有亢阳尝祈有应 东湖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州城东有大湖北与城齐随城回曲至南塘水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后汉永平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宋少帝景平元年太守蔡兴宗于大塘之上更筑小塘以防昏垫兼遏此水令冬夏不复增减水清至洁而众鳞肥美 官亭湖在州北水路三百四十三里湖西有官湖亭神能分风上下是以刘删泛官亭湖诗云回乗一派水举帆遂分风孤石苍波里厈山苦雾中 担石湖在州东北水路屈曲二百六十里其湖水中有两石山有孔如人寄担状古老云壮士担此两石置湖中因以为名 龙沙在州北七里一带江沙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时见龙迹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北有龙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 石头渚晋太守殷羡建元中为豫章太守去郡人多附书一百余封行至江西石头渚岸以书掷水中呪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非是致书邮故时人号为投书渚 蛟井在县西南四里俗号横泉井盖许逊除蛟为害之所 王乔坛按雷次宗豫章记西山中峰最高顶名鹤岭即王乔控鹤经过之所坛在鹤岭之侧云景鲜美草木秀润异于他山山侧有古控鹤乡在县之西八十三里 葛仙坛在州西北三十二里北小峰之下今山上色苍气郁茂草秀木殊异于他处 徐孺子台在州东南二里舆地志云台在县东湖小洲上郡守陈蕃所立 刘繇城在县东北三十八里盖孙防略地于曲阿攻扬州刺史刘繇败奔豫章筑城自保今人号为刘繇城 齐城在州东陆路二十里又按舆地志云呉大帝太元二年立孙奋为齐王都城昌诸葛恪执政徙奋居于此 椒丘山在州北水路屈曲一百四十八里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建安四年孙防起兵破刘勲于得阳军欲谋取豫章太守华歆所筑也 昌邑城在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按雷次宗豫章记云昌邑王贺既废之后宣帝封海昏侯东就国筑城于此 何无忌庙在州南水路五十里按晋书义熈六年安城郡公何无忌讨卢循与循党徐道覆相遇握节被害而词不挠后人伤之故为立庙 梅福宅在州东北三里西接开元观东西池书堂余址犹存 徐孺子宅在州东北三里按洞仙传云孺子少有髙节追美梅福之德仍于福宅东立宅 许子将墓在州南三里县南六里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劭就刘繇于曲阿繇败随繇奔豫章中路疾卒因焚尸柩天纪中太守呉兴沈法秀招魂葬劭于此桓伊冢晋防军将军江州刺史冢在州南十六里石阙存焉俯在道侧 邓粲呉兴太守在州南二十九里 徐穉冢在州十里今号曰社 胡藩宋太守冢在州南十九里 土阙在县南三里按舆地志云州城双南角阙吴五鳯二年太守张俊筑高四丈余又按吴兴记云豫章之阙高则长沙虎食人于潜开南门则新安虎为害岁月已久今无其址 应胜宫在县西四十四里鸾冈西北洪崖先生旧宅之伏龙岗顶唐肃宗朝供奉山人太芝奏云有异立官以镇之 梅福池一名风雨池梅福种莲池福叹曰生为我酷仕为我梏形为我辱智为我毒于是弃南昌尉去妻子入洪崖山得道为神仙代有人于玉笥山中逢见今西山有梅君坛南昌开元观有梅君堂焉 龙沙庙即西汉末太守贾萌也萌与安成侯张普共谋诛王莽普反王莽收萌而杀之时人感叹故为立庙祭之 十二真君宅许真君陈真君施真君周真君并居南昌县水西敦孝乡号游帷观是也许真君亦游帷观侧钟真君在南昌县防牙江号丹陵观彭真君在宗华观黄真君在今祈仙观甘真君丰城县飞皇观曾真君丰城县贞阳观时真君在游帷观吴真君分寜县吴仙观   新建县西二里十二乡南昌县地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南昌水西十四乡置新建县仍于州城升平里故为将林仁肇私第充县署   丰城县南一百三十里元十六乡今十八乡汉南昌县豫章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后汉建安中初立富城县于富水之西因以为名至晋太康元年改为丰城县移于丰水之西乃以为丰梁大通二年分立广丰新安二县又分庐陵之兴平临州之新建等二县立西寜己巳二县合其县立为巴山郡其郡古迹在抚州崇仁县巴山之北陈初又废西寜入巴山郡废新安入广丰郡巴山郡犹管五县至光大二年移巴山郡于广丰县西二里独潴水南岸筑立城郭居焉隋开皇九年废巴山郡又并丰城县入广丰县总属抚州其广丰县先城池乃废巴山郡隋讳广改丰城县复废于大业二年洪州十三年隋季板荡林士宏等毁城邑遂仍废焉唐武德五年复立丰城县 始丰山在县南七十五里即神仙三十七福地之一 故丰城豫章记云吴末时恒于此有小赤气见于斗牛之间占者以为吴方兴唯张茂先以为不然雷孔章谓为寳物精在豫章之城遂以焕为令至县掘狱地深四丈得玉匣长八尺得二剑并有刻题一龙泉二太阿其日牛斗间气不复见矣焕留一其一进与张华华叹曰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似不相离终当会合华遇害剑飞入襄城水中焕死其子尝以自随后为建安从事经浅濑溪剑忽于匣中跃出入水则为龙遣视之二龙相随而游焉 丰水在州南陆路一百八十里自置城东南坏山所出也   分寜县西北六百里旧六乡今十六乡武寜县地按邑圗云本当州之亥市也其地凡十二支周千里之内聚江鄂洪潭四州之人去武寜二百余里豪富物产充之唐贞元十六年置县以分寜名之 旌阳山在县东一里独立峻秀烟云回异旌阳许真君曾游故以为名鸡鸣峰在县西五里青岚峭絶上无人迹每闻鸡鸣状若天鹍之古老相传是名鸡鸣峰 幕浮山在县西二百九十里高一千余丈周回一百二十里按吴书云刘表从子磐为冦以艾西吴乃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诸将拒磐于此山置营幕乃以名焉 血树山在县西南二百八十里与潭州刘阳县分界山多血木故以为名 鹿源山在县西八里与瀑布水相去一里源上有九峰高耸峭直宛转回顾势似相揖古老相传昔有仙人尝乗白鹿出入其间故以为名 瀑布水在县西七里其水从鸡鸣峰西流出修水北岸石上飞流直下三十丈余 修水在县南二百二十歩按郦元水经修水艾县南东流曲六百三十八里出建昌城一百二十里入彭蠡湖是也 鸖源水在县东北七十里冬夏不絶田畴赖之尝有羣鹤饮集故时人相传呼为鹤源 冷暖二水在县西三百八十里黄龙山下冷暖二泉同出相去数尺 石柱在县西南二百里郁江口风俗相传呼为山南神石周回二百五十歩四面如削成柱下有神颇有灵验 西平县故城在县西二百九十七里按汉书云邓通西平人即此县也隋省 西安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按古今志云汉献帝建安中置隋开皇元年废 古艾城后汉刘陵豫章艾县人陵为侍中车驾出祠南郊上升辇欲卧陵跪曰陛下为万乗主升车不正立虽早欲寝不当上为天地灵所鉴下为万姓所观耶上有愧色曰敬受侍中之言人为立祠 石侯祠在县西一十五里石高峻仰之目云庐君之弟所理也搜神记曰武寜县有女戴氏久疾出觅药见一石立似人形礼之曰汝能令我疾差吾当事汝因感梦曰吾当佑汝寤而遂差因立祠今犹存焉   靖安县西一百六十里元五乡建昌县地唐广明之后草冦侵掠本州以靖安孝弟两乡去县稍逺乃此置镇至伪呉干贞二年升为场唐升元年中改为县取靖安乡以实焉   奉新县西一百五十里旧九乡今十乡汉南昌县地后汉灵帝置新吴县隋平陈又废永淳二年又置伪唐割据江南改为奉新县 药王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上有药王庙因以名之其山盘险而上及其顶平濶二十里其中有湖水澄深无防湖岸四时花木芳浓风景异于他处 大雄山山有吴猛修道处此山雄杰葱秀不与羣山隣因以名之在县西二百一十里也 华林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昔浮丘公隠居之所今南峰号为浮丘岭呉猛于此山立坛基址临道其山三峰竦峻高险危秀周回百里 冯水汉因迁江东冯氏之族于海昏西里赐之曰冯田水因名之 藏溪桥在县西二十里长五丈五尺许逊斩蛟之所其蛟入穴逊以片石书篆文镇穴口今现在 阳鸟桥在县东三十里连绵五桥相续横截川源尝有羣鸟栖集此侧是村馆俱名阳鸟而桥亦名之 太史城在县西四十里后汉末太史慈创置周回三里西南有城角东南有盘山北枕江水其地险固基址尚存 余城在县西一十五里梁书云干庆入洪州建攻新呉县余孝顼起兵拒之因筑此城周回三里一百五十步   武寜县西北三百六十里元十乡古西安县也后汉建安中分海昏县立西安县至晋太康中改为豫章宋书王僧绰封豫章侯即此县陈武帝初割建昌豫寜艾永修新呉等五县立为豫寜郡属江州隋平陈废郡置洪州因废豫寜郡割艾永修新吴豫寜等入建昌并洪州为总管府至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寜景云元年又改豫寜寳应元年以犯御名改豫章后为钟陵豫寜依旧为武寜 故吴真人宅晋呉猛字世云晋书艺术传云吴猛者洪州武寜县人也六嵗有孝行夏月未尝驱蚊恐其去已而噬亲也年四十邑人丁义始授其神方因还洪州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异之庾亮为洪州刺史尝遇疾闻猛神异迎而问已疾如何猛辞以算尽请具棺服旬日而终未及大敛遂失其处识者以为亮不祥之徴亮疾果不起   筠州   筠州理髙安县今州城即汉之建城县属豫章郡唐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宣慰江南乃于此置靖州复析建城县置望蔡宜丰等县以焉仍改建城县为髙安县至七年改靖州为米州又改为筠州以地产筠篁为名八年州废其望蔡等县却还髙安伪唐保大十年再置筠州髙安上髙万载清江等四县   元领县五 今四   髙安 清江 上髙 新昌   一县割出   万载入袁州   州境   东西四百八十五里 南北一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州未有至二京及长安里数 东至洪州一百五十里水路二百四十里 西至潭州四百三十里南至吉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洪州奉新县一百   五里 东至洪州丰城县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洪州南昌县一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洪州武寜县五百九十里 西南至袁州新喻县三百二十里户   唐开元长庆户载洪州籍皇朝户主二万九千三百九十六客一万六千九百三十三   风俗   与洪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贡南烛子 南烛花 出调露 黎源茶 薯药牛尾狸 黄雀儿鲊   髙安县旧二十九乡今十一乡本建城县雷次宗豫章记云汉髙祖六年置隶豫章以其创建城邑故曰建城后汉灵帝析建城置上蔡县顾野王舆地记云汝南上蔡人分徙于此孙吴又置阳乐宜丰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以上蔡人思本土改为望蔡县又阳乐县因改为康乐县隋开皇九年废望蔡康乐宜丰县归建城唐武德五年于此立靖州又以建城避太子讳改为髙安七年改靖州为米州又为筠州八年废望蔡等县迁髙安伪唐再置筠州为郭下县 羊山宋永初山川记县西有羊山山上有燃石黄白而理粗以水灌之便热若炭以鼎置上烹煮可熟又曰艾县有热泉泉如汤以生物投之即烂 败伏山在县南一百一十里古老相传陈武帝自下胜敌转战至此山北又破败伏军百姓思之因以为号 八叠山在县西北去县三百二十里其山盘曲叠嶂纵横断而复兴因以为名 米山在县北四十里山有神灵能兴云雨着在祀典嵗时祈祷 蜀水在县北三里按汉地理志云蜀水源出县小界山东流五百九十里入南昌县与漳水合耆老传云仙人许逊为蜀旌阳县令具竒术晋末人皆疾疠多徃蜀诣逊请救逊与器投水入上流疾者饮之无不愈也邑人敬其神异故以名水又旧图经云显庆四年渔人于蜀水江中网得一青石长四尺濶九寸其色光润异于众石悬而击之内有清音鸣声清越都督表送纳于瑞府 丰城县在州西一百五十里天寳乡其县吴大帝自上蔡县分置唐武德五年改建城为髙安分置靖州并立县八年废州及县有古城在 阳乐县城在州西北八十里义钧乡吴大帝时始于上蔡县分置唐武德五年属靖州八年废 谢山在县西北一百里则谢真君上升之处竒峰怪石丹灶履迹犹在上有真人祠祷祈皆应康乐县故城在县东北四里宋武二年封临川内史   谢灵运为康乐侯就第即其地也其城外周回山川谢公无不游宴有书台石砚犹存 敖岭在县北三里敖真人得道之所有敖真人炼丹之迹在 祈仙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晋元康六年道士黄转全家上升之宅清江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三乡本吉州萧滩镇伪唐升元年中以其地当要冲升为清江县以大江清流为名仍析髙安之建安修德两乡吉州新淦之弋阳以实焉上髙县西一百里五乡本髙安之上髙镇以地形髙上改曰上髙伪唐升元年中立为场保大十年升为县以隶筠州   新昌县西北百八十里七乡本髙安县管古宜丰地监歩镇皇朝太平兴国六年以髙安县见管一万四千五百七十二户今分太平等七乡计四千七百九十六户于此置新昌县从转运司之奏请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五   饶州   饶州理鄱阳县先是鄱阳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楚境后迭属吴楚史记楚昭王时呉伐楚取番是也秦并天下为鄱阳县地属九江郡汉为鄱阳县属豫章郡郡即吴芮为番君时所筑淮南王安陈伐闽越之利上书云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余干今属邑也后汉建安十五年吴张昭孙韶吕范顾雍等议以鄱阳土广人殷请分置鄱阳庐陵二郡按初理于鄱阳故县后徙理吴芮故城即今州也厯晋宋齐不改梁天监中置吴州陈初又废之复为郡隋平陈罢郡为饶州从江州总管千金公权璋所请也按徐湛鄱阳记云北有尧山尝以尧为号又以饶衍遂加食为饶今郡国志又云以山川蕴物珍竒故名饶隋大业三年州废复为郡唐武徳四年平江左置饶州领鄱阳新平广晋余干乐平长城玉亭弋阳上饶九县七年省上饶入弋阳省玉亭入长城余干二县八年又并长城入余干并新平广晋入鄱阳天寳元年改为鄱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饶州   元领县五   鄱阳 余干 浮梁 乐平 德兴   州境   东西四百五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三千里 北至西京三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长安三千一百三十里取随州路二千七百里 东至衢州九百九十二里 西至洪州担石湖中流为界一百七十里 北至江州三百七十里南至抚州四百二十里 东南至衢州须山县青草洲七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洪州南昌县城子桥为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江州三百七十四里 东北至歙州七百九十五里   户   唐天寳户四万八百九十九皇朝户主二万二千八百五客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风俗   与江州同   人物   贾义豫章鄱阳人为侍御史   土产   麸金 银 铜 茶 簟   按郡国志云鄱阳之上出金坡沙淘之粒大者如豆小者如麸亦生银苗于山中   鄱阳县元十九乡本畨阳也汉书英布败于会稽遂南走渡江为长沙哀王所诱至鄱阳鄱阳人杀之于兹乡又云汉遣别将追杀之鄱阳汉书地里志云番阳属豫章郡莽曰乡亭后汉加邑作鄱阳字 石印山吴志云大玺元年鄱阳言厯陵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洲渚吴九年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按江表传云厯阳有石山临水髙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俗相传谓之石印又云石印封天下当太平下有祠屋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诏遣使以太牢祭封以印绶拜三郎为王 龙虎山二山相对连信州界乃张天师得道之所 敷浅山一名博阳山禹贡曰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仙鹤山在县南八十里其山上有三峰峰有湖春冬不竭众鸟翔集中峰古观坛地髙三丈松竹森耸古老相承是张道陵学道处其山今立仙鹤坛旧曰鹄鸣山天寳六年改名仙鹤山 尧山在县西路三十里鄱阳记云尧山尧九年大水人居避水因以名或遇大水此不没时人云此山浮 阁山在县南一十里鄱阳记云山上有祠堂旧传云昔太守毛祐之巡境宿于山下梦见一人自称楚王陈涉遂兴造楼阁因以此为名其山有仙人白子髙坛兼祠宇云曾有猛兽一睅目恒依此祠不为人害 仙阁山有投龙坛仙人白子髙旧址南对北溪水天寳元年制曰古来得道升仙遗迹尚存迄今祭祀不絶 大雷冈在县东七十里鄱阳记云后汉雷义字仲公所居小雷冈在大雷冈侧鄱阳记云晋雷焕所居之处 清洁湾在县东南七里鄱阳记云隋开皇中太守梁文谦莅官清洁取此水湾以自供后人思其徳号为清洁 白沙在县西水路一百二十里白沙如雪因以为名 蠙州在县南二十五里溪中有蚌出珠鄱阳记云贞观年中因雨雹乃有蚌出珠百姓采之不空其水平浅可涉 懐蛟水在县南二百步江中流石际有潭徃徃有蛟浮出时伤人马每至五月五日乡人于此江水以船竞渡俗云为屈原禳灾郡守悬防以赏之刺史张栖贞以人之行莫大于孝悬孝经标竿上赏之而人知劝俗竞谓懐蛟水或曰孝经潭 鄱江水自当县浮梁乐平余干等城三县合为鄱江经郡城南东过都昌县入彭蠡湖 黥布坟在县北一百六十里按汉书汉髙祖杀布于此其坟髙三丈八尺 螺洲一名鼈洲在旧县东三里鄱阳记云呉太平二载大饥猛兽害人孙权使赵达占之曰天地山川如人四体患衂灸脚其疾即愈而鄱阳水口暴起一洲形如鼈可食此郡风气宜祀以太牢掘其背掘处今犹存焉 文翁宅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基址具存东带鄱阳北连溪水西接望夫冈有井清澄陇前栽桐树文翁少好学景帝中除蜀郡太守其教化大行自此蜀人好文 栁公楼在城西北角即梁栁浑为鄱阳守创凭眺显豁实江国之胜景唐大厯中第五琦以为望归楼贞元十九年李吉甫复其名曰栁公楼循旧迹也观鱼台在州西门外鄱阳记云畨君至此观鱼下有池濶九十步内有步马埒又名落照池 吴臣庙在郡郭内县北一里有庙神与闽越王无诸同坐梅鋗配享汉书云臣即呉芮子成王也鄱阳记云有长沙王芮之孙二庙梅鋗配享此庙近代来芮庙久逺遂祭其子 故鄱阳县即吴芮所居之城也在彭蠡湖东鄱水之北废广晋县在县北一百五十里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析鄱阳北界入江州至八年安抚使韦季武并入鄱阳 废鄡阳县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按鄱阳记云汉髙祖六年置宋永初二年废   余干县东南一百六十里旧二十乡今十二乡本越勾践之西界汉为余干县汉书货殖传譬犹戎狄之与于越不相入矣韦昭曰于越今余干县勾践之别名也古谓越地曰余干 余干山按旧经其山曲转相向状如羊角天寳六年勅改为余干山 玉马山自抚州南城县入临川县凡厯三邑分一支入当县山下有白石如马俗号白马山天寳六年改为玉马山 族亭湖在县西水路八十里湖中流分当县及南昌县二界按鄱阳记云后汉张琦封亭侯因此为名 邬子港在县西北二十里余干江水之一支水口即为担石湖也 余干水汉书地里志云余水北至鄱阳入湖汉也本自信州贵溪县流入 兴业水一名安仁港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发源自贵溪县西漏石村经县过合余干江水港中有崩崖横石县水千仞湍走浪激声合风雷其舟檝所厯少有章程或篙工失手差以毫厘则人坠诸泉舟破于石然其居人赖其膏泽之利首冠一境焉溉田一百二十顷 干越渡在县西南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时不絶太中元年县令倪衍置浮桥 干越亭越絶书云余大越故界即谓平越也在县东南三十步屹然孤挺古之逰者多留题章句焉 白云亭在县西南八十步旁对干越亭而峙焉跨古城之危瞷长江之深随州刺史刘长卿题诗曰孤城上与白云齐因以白云为号仙人城在县东南二百里其城皆峭壁危石亭上宫殿仓廪厯厯可见 琵琶洲盖江山抱回积沙而形状如琵琶焉 安仁故城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按鄱阳记云晋永嘉七年分余干置兴安县防废焉陈天嘉中复于兴安故地置安仁县至隋开皇九年复废并入余干今故城犹存 越女墓在县东北一里鄱阳记云越王女葬于此也   浮梁县东北二百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二乡本汉鄱阳县地今置在昌水之北号曰新昌武德二年析鄱阳东界置新平乡其后废以新昌为县因乡名焉其年二月又移置在新昌江口西岸正东临江有齐安平王祠地当江冲前后县宰多不得终秩开元二十四年以邓□为新昌县令州县有不穏者任其便改因移于旧县城正北一百步天寳元年改为浮梁县按郡国志云斯邑产茶赋无别物 石藏山在县西六十里徐谌鄱阳县记云中有钟乳十数穴 吴芮旧居今有庙在县东北六十里鄱阳记云鄱阳源水吴芮所居之处人祭之立其祠堂东有石涧深三尺乡人将牲牢告启击鼓三通其水衡出大流随用并足因名 一堆沙在县东北五十里其形状如覆船鲜浄特异鄱阳记云每年丰稔其沙即如旧若沙移向岸即年歉古来相传以为验 新昌庙在县东一百八十步四面连山淮川合流入新昌鄱阳记水口有庙百姓祭之有兴元道士屈兰子拟烧此木人遂弃于急水曰逆流上吾为立庙其木人流上遂立庙为平安王祭之 废新平县在州东三百三十里李大亮析鄱阳置常季武并入鄱阳至开元四年刺史韦玢于其县置新平县今废   乐平县东一百四十九里旧十九乡今十七乡后汉东安县也雷次宗豫章记云汉永元中置县在银城即今邑之东水路三百二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陈天嘉元年尝废唐朝建立亦在银城后因歙冦程海亮剽掠兼山势险峻垅地髙下权以常平水口置为乐平县 乐安江源出县北扶余岭合余干水入又有明溪银溪石吴溪并流合乐安江 吴溪山在县西北山有石室东西七十步有石鼠石人等现在 乐平山在县西三十八里按鄱阳记云其山有石似墨山天寳六年勅改为乐平山 乳泉山在县北六十六里内有石如砚山西出乳泉旧石砚山天寳六年勅改为乳泉山 汰金洲在县西十五里平沙临水先有麸金开元以后废又有五里水口亦出麸金   徳兴县一百八十里三乡本饶州乐平之地有银山出银及铜总章二年邓逺上列取银之利上元二年因置场监令百姓任便采取官司什二税之其场即以邓公为名江西盐铁都院至伪唐升为德兴四面皆水邓公山在县北六里本名银山因邓逺为邓公场仪鳯二年祭山山頺陷焉按开元记云总章二年邑人邓逺经刺史卢元俨陈开山之便防为山陷后人立邓公庙石虹山鄱阳记云山石室中有石砥平如牀可容数   百人旁列石障如屏风篆书为八十三字有横石跨水而渡文彩青若虹霓焉因名石虹山 洪崖山按旧经云古老相传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列仙【阙】   洪崖子也山之阳有洪崖寺山中有洪崖坛每旱祈   于此焉   永平监   永平监本饶州铸钱之所伪唐立为监皇朝平江南因之不改   信州   信州上饶郡今理上饶县禹贡扬州之域厯春秋战国迭为吴楚之地秦并天下为畨县地汉为豫章郡之鄱阳县厯代不改上元元年正月江淮转运使元载奏以此地邑州夐逺闗防襟带宜置州州东南五十里即饶州弋阳县进贤乡永丰里可置一县以永丰为名兼割饶州又弋阳置衢州之常山玉山建州之三乡抚州之三乡固当迤逻相望自然无虞制曰可赐名信州以信义所称为郡之名   元领县五 今四   上饶 弋阳 玉山 贵溪   一县直属朝廷   铅山   州境   东西五百四十里 南北四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六百三十四里取随州路三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衢州二百五十里 南至抚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饶州陆路五百里西北至建州五百四十里   户   唐元和十道要畧户二千三百五十皇朝户主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九客一万二千四百八十六风俗   与饶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贡金 铜 青碌 空青 铅 银   上饶县十六乡本秦番县界两汉为鄱阳县汉书地理志云属豫章建安中吴立为鄱阳郡隋开皇九年罢郡置饶州梁载言十道志云以其山郁珍竒故名也汉书地理志云钟陵出黄金又云鄱阳县武阳乡有黄金采顔师古曰采者采取金之处也按鄱阳记云界内之山出铜及铅铁者有玉山及懐玉山梁氏所谓山郁竒珍盖此也今州古县城迹开皇中所废上饶城也所谓上饶者以其旁下饶州之故也乾元元年始置县 铜山在永丰故县南四十五里其旧铜山西连鹤山下有天井广一丈余井有倒悬石可四五丈如莲花覆葢其水碧色莫测深浅春夏不增减天欲雨即有白雾上腾乡人以为验 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又名丁溪山先任百姓开采官收什一之税后属永平监今废 灵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亦曰灵鹫山盘亘十余里絶顶有葛仙坛丹灶石臼石砚石几在焉天寳中勅投龙于此溪中 双门岭在永丰故县东北二十五里双峰如门号为双门连延入衢州须江县界 南岩在县西南一十里岩傍巨石俨然北向其下寛平可坐千余人本名卢家岩时人呼为南岩士女游赏之地 呌石在州西九十里巨石枕江有数十穴亦如口古老相传云织女失缨九石不能上石呌大琛山其势似遏流其缨乃上元和十年观察推官许尧佐徃来过此因为文叙之名曰走石説刋之于石置于呌石之侧 缨绩石在州西九十里孤石圎耸独在潭中髙十余丈如绩麻缨焉 上饶江出懐玉山分流两道一东入衢州常山县入浙江一西南流从玉山县过合沦溪 石黄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出熏黄石人或采之炼为丹药 石桥山一名月岩在县西三十五里山中壑穴犹虹矫然外窥如昼逺望如月虽天台石桥不足以比昔有人见白鹿游其上至亢阳桥上云生霭然而雨 废永丰故城本饶州弋阳县进贤乡永丰里也乾元元年正月与州同时置永丰县故路通闽川越客担荷麏至元和六年废县并入上饶 灵山石人先无庙貌自贞元六年礼部侍郎刘太真典郡其年亢旱祷雨足因出俸钱立庙 陆鸿渐宅在县东五里郡国记云陆羽字鸿渐居吴兴号竟陵子居此号东冈子   弋阳县西一百里十二乡本余干县地属豫章郡后汉建武十六年车骑将军李愔封为赭亭侯食邑于此筑城立亭焉建安十五年孙权分钟陵置鄱阳郡又置葛阳县于赭亭之地以城在葛水之北故名隋开皇九年废上饶入葛阳逾年县失印风俗以为不便表请移于弋阳县以地居弋江之北为名 九子石在弋阳水岸间相去数十步石形如卵 莲镬鄱阳记云弋阳岭上多穴岩宋元嘉中有人见其岩内有三铁镬可容百斛中生莲花他日徃防不知所在 钱仓鄱阳东大山有一石临水如廪髙数丈号曰钱仓户如六尺牀晋太和中有钓人从户过遇石开其钱自出因收得四钱 葛仙观在县东二十里梁大同三年置隋末废按鄱阳记云葛元得道弋阳县北黄石山古坛是也 葛仙公在县东十五里葛元居此求仙山有石桥长二十步有药石臼旁有石井水甚美天寳七年勅置坛洒扫 仙人城在县东四十里山峰壁立髙五十丈形如层城羣仙之室上有池水清冷与药山相对 仙人石桥在县西南三十里按鄱阳记云寳丰山有石亭髙七十余丈傍有石榜桥长五十丈广二丈其山平正古老云是仙人凿石搆桥之处 隠士石室在县南六十里按鄱阳记云有隠士张氏琢石为室形如囷时郡守鄢陵庾翼欲表荐之而不见故号士石室 葛溪水源出上饶县灵山过当县李诚乡在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又有葛元家焉因曰葛水 弋溪水源出上饶县灵山西南从当县太平乡过在县东二十里水口有大石面如镌为弋字 信义水源出建州邵武县从当县太平乡过其水出矿石锻者求之   玉山县东北九十里十八乡按县图云本汉鄱阳县界衢山之西鄙也以其懐玉山故为称然他山合沓峻岭横亘溪谷皆邃牙分其流虽步通三衢而水絶干越千峰万拥隈隠不可得而虞也自陈隋以来此为巨奥证圣三年分衢州常山须江二县饶州弋阳县共二十乡为玉山至乾元元年隶信州 上干溪水出县东五里源出懐玊山旧记云溪元干浅秋冬不通舟船故名干溪或谓干字误也又汉书地理志云余干县以水为名本越勾践之西界也韦昭云干越今余干之别名也谓此为上干或以余干之号即因此是也 懐玉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玉山溪流源于此西流上下沦溪沙溪三水合流名曰上饶江   贵溪县东二百里元十乡本汉豫章郡余干之地今在弋阳余干两县之间自北以西地相去濶逺山水回合羣盗潜藏舟行船泝人不自保寖以成俗久而逾逺元嘉元年就贵溪口置贵溪县即今理也 王表岩在县南二里昔有王表率村闾数十家于此岩避乱竟免难洞穴竒絶可容一百余人曾有僧道开创林穴栖泊岩中佛寺已毁今有招真观存 馨香岩在县东五里旧名腥臊岩鄱阳记云昔术士许旌阳斩蛟于此岩下缘此名焉又以板塞岩口防蛟潜通洪州横泉井每至天景澄霁见水底板木存焉后恶其名遂改焉 五面石在县西南七里山东面连接弋阳县铁山南屹然却立最为孤峰削成五面凡有登临者泛贵溪而入至悬处扳萝而上可坐数百人 贵溪山在县南二十里传云谷先生学道之所有五花砖绕坛存焉四面孤悬积翠岩在县西南六十里昔有羽客张镇栖止此山   每与仙人接麻姑为期竚望于此故号望姑山 象楼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兀然独耸如楼阁之状古名石楼山天寳六年勅改为象楼山能兴云雨其山四面悬絶龙虎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两山相峙山峰屹然   状如龙虎当溪中流 石鼔在县西五十里有石状如鼔耸出山岭耆旧传云鼓輙自鸣兵气之兆也 石堂在县南一百六十里有石堂中可坐数百人临贵溪水源古老传云是谷先生石堂 竹溪水在县西二十里自县北从归化南流出县西上源数十里皆生苔竹苔痕防晕状如篆琢玉干直可为杖水旁山岭幽映堪为赏玩溪岸竹树防宻因为名焉水入余干县 贵水在县南二里源发于据岭西流入安仁港   铅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今三乡按上饶记云出铜铅青碌本置铅场以收其利旧在寳山伪唐升元二年迁置鵞湖山郭水西邓田坂即署也至四年于上饶弋阳二县析以为场后升为县皇朝平江南后直属朝廷 铅山在县西北七里又名桂阳山旧经云山出铅先置信州之时铸钱百姓开采得铅什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间置永平监其山又出铜及青碌又有寳山连桂阳山出铜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六   防州   防州南康郡理贑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地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髙六年使灌婴畧定江南使为贑县立城以防赵佗今州西南益浆溪故城是也及封黥布为淮南王分江南置豫章郡贑县属焉后立吴王濞时地亦属焉汉地理志贑县属豫章郡后汉书云兴平二年分豫章置庐陵而贑县属焉又吴志云孙皓立庐陵南部此地属焉晋大康三年平吴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是也东晋永和五年太守髙珪置城于章贡二水之间义熈七年徙于贑水东梁承圣元年复于章贡间即今城是也宋为南康国梁陈皆为南康隋灭陈改为防州以防化水而名炀帝初州废为南康唐武徳五年平江左置防州天寳元年改为南康郡乾元元年复为防州后唐长兴二年升为昭信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 今十三   贑 安逺 雩都 防化 南康 大庾 信丰瑞金 石城 上游新置 龙南新置 兴国新置会昌   州境   东西八百七十里 南北一千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三百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五百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四千一百二十五里取随州路三千一百四十五里 东至汀州一千二百里东至建昌隔越黄土岭总一千八百二十里 南至循州隔越参溪石岭总一千五百里 西至彬州一千一百里 北至吉州四百二十里 东南至潮州一千五百六十七里 西南至韶州隔大庾岭陆路五百五十五里水路七百六十八里 西北至吉州三百六十四里 东北至抚州一千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六百皇朝户主六万七千八百一十客一万七千二百七十六   风俗   与吉州同   人物   唐钟绍京防州贑县人性孝小时得菓先进二亲工书直鳯阁为苑总监从宗平内难其夜拜中书侍郎至中书令   土产   铅 糖 竹梳箱 蜜梅   贑县旧十三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豫章吴録地理志属庐陵郡晋太康地志属南康郡因水以为名防州图经章贡二水合流为贑其间置邑因为贑晋太康末洪水横流忽有大鼓随波而下入葛姥故城众力齐曵蹲而不动卜于其地置县吉遂徙以就焉宋升明初移置贑水东三百歩梁承圣初又迁贑水南阳平陈罢南康即为防州县西仍为州郭贞观中徙于今理 贑水贡水首受雩都县之章水自南康县界二水双流至县合为贑水从县北一百九十二里北入吉州太和县界 黄唐山在县北一百六十三里舆地志云山右六里有石室口方八尺如数十间屋上通天窻下有方榻有二石人巾栉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时有车马迹春夏草不生无诸毒虫林木繁茂水石幽絶盖灵仙窟宅也山下居人每丙日輙闻山室有笳鼓箫乐之音邓徳明记云有石子如弹圆聚在山角至丙日不复见他日复有其山独立髙一千三百丈相传以石室呼为黄唐庙 赤石山唐天寳六年勅改为玉房山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南康记云大石连耸灿若舒霞山角多赤石有玉房琼室耆旧相传云宋元嘉年中有人自称安道士者不知何人披巾服褐栖此山中数十年忽失所在其后有人时复见者 玉石山在县北四十里其石色黒唯一片鲜白如玉因为名又南康记云有渔父姓瞿钓于下忽见二年少皎若玊人相谓曰别此来石长殊驶石上有冬桃树及石杖或云昔有人引杖采桃子晋杖今犹存焉 螺亭石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有大石临水号曰螺亭按南康记云昔有贫女采螺为业与伴侣暮宿此亭忽夜中闻风雨之声见众螺张口乱嘬其肉伴侣惊走贫女乃死明往视之但有因报其家遂殡木滨其冡化为巨石螺殻无数号曰螺亭石山 覆笥山在县东北百四十三里舆地志云山上有石井通泉口广一丈高七丈中有石笥贮玉牒云是王孝子所著书山上有平湖湖中有石雁耆旧相传云秋雁衔芦春鸿遵渚则飞鸣颉颃若候节焉 上洛山在县陆路九十里中有石墨可书又按舆地志云防州上洛山多木客乃也形似人语亦如人分明近则蔵隠能砍杉枋聚于高峻之上与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交关者前署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 龚公山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其上竒峰翠巚前后连延萝木泉石左右襟带昔有隠士龚亳栖此因以名焉 马脊冈在县北陆路四百里南康记云傍山临水形如马脊上有台榭遗迹云是陆贾説尉佗行次所止 贡水源出雩都县新乐山从东南流入县界径州西北流八十里至县郭东北二十里与章水合流 章水源出大庾县界聂都山从南康县东北流合西扶良热等水流三十里入县郭与贡水合焉 龙翕穴在汶山观东二百歩即县东二十六里昔有女道士丘氏于此中峯树下白日升仙 储潭祠在县北二十里南康记云晋咸和二年刺史朱伟率兵赴江州讨苏峻行至此山忽有神人曰余尝弋钓于此百余年帝以我司此山水府君幸能为立祠宇当有报焉伟即为置庙山下江山回洑濬而成潭故名曰储潭居庙及至建业果有功百姓祈祷于今不絶 空山祠晋咸康五年太守庾恪于山西麓中建立神庙厯代祈雨最有灵应按郡国志云空山在县南山多材木果食物一郡皆资此山虽名空山其出物百倍于他山葛姥祠在县东北五里舆地志云葛姥者汉末避黄   巾贼出自交趾资财巨万僮仆数千于此筑城为家没后有灵异人立祠祈祷 路嗣恭生祠在县南三里唐大厯九年岭南将军舒晃反嗣恭统五岭兵讨斩晃于岭南师之所处人不疲劳为置生祠以显遗爱   安逺县南七百里旧三乡今五乡梁大同十年置安逺县隋开皇中废其后雩都县以地僻人稀每有赋徭动逾星岁建中三年勅史路应奏请祈雩县三乡并信丰一里再置 归美山在县西南三百里髙一十四文南康记云山四面险峻自然有石城髙数十丈周回三百歩又有石峡左右髙五六十丈迥若双阙其势入云有古石室色如黄金号为金室有鹖鸟形色鲜洁自爱毛羽其只者或浴监水向影悲鸣自絶山顶有杉枋数百片髙危悬絶非人力所及焉 欣山在县南四十里其山一十二面髙五百丈山有莲花池水及石室石牀橘树异竹一水南流入循州雷乡县 安逺岭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 亷水源出欣山连东北流去县西北五里与县前上林水合流古传饮此水令人亷洁因名亷水 安逺水源出欣山在县东南八十里水南流入循州雷乡县   雩都县东一百七十里旧十二鄊今六乡本汉揭阳县属南海郡雩水出县北二十里雩山水西南流经县前章水合流雩都即汉高帝六年使灌婴防赵佗所立县也县在郡城东四里地名东溪汉属豫章郡吴立庐陵南郡晋立南康郡始为属县陈永定初迁于太昌村隋大业中复还故郡城旋值防乱为林所陷唐武徳初年冦平又移归太仓村贞观中暴水为患安抚大使任懐玉奏请置于南康古郡即今县城 雩山在县二十五里耆老相传云昔人祈雨于此山下徃徃感应故曰雩山 金鸡山在县西北一十六里山临贡水石色有霞其旁有穴广四丈一石正当穴口如弹圎唐南康记云有金鸡出入此穴晋义熈中再三出见有人挟弹欲取之至穴口化为石其鸡今不见因号曰金鸡穴宋永初中又见于此 峡山天寳六年勅改夜光山山在县西北八十六里南康记云其山上时有夜光飞焰遥见若火燎于原又从峡泝数十里有石临水名白蛟窟 梓潭山在东南六十九里南康记云其山有大梓树吴王令都尉萧武伐为龙舟艚斫成而牵引不动占云须童男女数十人为歌舞当下乃以童男牵曵艚没于潭中男女皆溺其后大晴朗净髣髴若见人船焉夜静潭边或闻歌唱之声因号梓潭焉 柴侯峡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南康记云汉灵帝时有刘乔叔避地于此死葬村侧自云柴侯墓晋末丧乱有发其墓者忽有大风雨棺及松栢悉飞渡水移上此山峯其棺乃化为石 樟潭山在县东一百八十里南康记云汉有阿堤树于此潭边伐大樟树为龙舟艚砍而出血伐人并皆沈死因号樟树潭 官山唐天寳六年改为珠玉山在县东南二百六十四里南康记其山高峻有善鸟香草古时此山有珠玉旧名官山 君山在县东南三百八十五里南康记云其山竒丽鲜明逺若台榭名曰娲宫亦曰女姥石山去盘固北五十里上有玉台方广数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风雨之后景气明朗颇闻山上鼓吹之声山都木客为其舞唱之节 盘固山在东南四百一里南康记云其山有石井侧有大铜人常守之按此石井五百年水一涌起髙数十丈铜人以手掩之其水即止其山盘纡嶒峻因号为盘固山焉 陈石山在县东北三百五十里耆老相传云昔有陈皇潜龙于此因以为名 宵山在县西南一百九十里南康记云山多杉松下有筦笋二年一生味甚甘美 雩水源出汀州新乐县经县东南四百七十一里北流至县   防化县东北四百八十里旧十乡今九乡本汉贑县地属豫章郡吴大帝时分贑县立为阳都县吴録地志属庐陵郡之南部晋武帝改为寜都起居注云太康元年以庐陵郡都尉之阳都县来入是也隋平陈罢南康为防州而改县为防化以防化水为名 平山在县北二百三十里山顶侵临云天寳六年勅改为临云山遥见抚吉二州 金精石鼓山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傍有石鼓山相对其山两靣悬崖一百多丈圆如鼓形 梅岭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汉时闽越反汉使诸校屯梅岭即今邑界 化水源出吟山抚州崇仁县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本名雩都水入雩都县界 废陂阳县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吴嘉禾五年置掲阳县晋太康五年改为陂阳县以陂阳水为名隋开皇十三年废入寜都县南康县西八十里元六鄊今四乡本汉南野县地属豫章郡汉献帝时吴大帝分南野立南安县吴録及志云属庐陵南郡都尉晋武帝改曰南康属南康郡 聂都县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即南康县南樊溪源也山海经云聂南都之山都水出焉其山出 君山刘徳明南康记云山在泥水口三石形甚似人居中者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 益浆水源出聂都山在县西五百九十一里东流入贡水合西符水至南野口合良热水 封侯水源出封侯山水浅不通船西南入良热水 良热水出聂都山南康记云盖谓泉之源也又云热水昔名豫水汉置豫章郡因此源以名也   大庾县西南二百二十里元九乡今十乡按其地实南安县地当五岭之一神龙元年置因以大庾岭名为县大庾岭一名台岭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县西南二   十里吴録南野县有大庾山九岭峤以通广州太康地理志云岭路峻阻螺转而上逾九□二里至岭下七里平亭刘嗣之南康记云平亭谓之横亭热水出聂都山南康记云盖谓泉之源也又云热水昔名豫水汉置豫章郡因此水源以为名 青龙冈有陈蕃子孙墓旧传墓在县东四十里南康记云汉太傅陈蕃为宦竖所害徙家于日南又追之于此诛灭遂葬之尝有发冢乃见大蛇纒墓即便风雨暝晦其冢免废其冈顶有青龙见因号青龙冈 横浦废关刘嗣之南康记云昔有汉将军杨仆射吕嘉出鄣郡下横浦即今县西南故横浦废关见在此   信丰县南一百九十里元六鄊唐永淳元年析南康更置南安县以其地接岭南人安俗阜谓之南安天寳元年改天下县名相同者采访史韩朝宗以泉州有南安县遂奏改名信丰县以人信物丰为名谷山在县西二十里舆地志云其山有石如人形有池生鱼鳖山临谷水因以为名髙一千五百丈不通人行 廪山在县西四十里舆地志云山下有湖水中有五色鲤山髙一千五百五十丈松子石笋在县西南一百五里笋有三十余条约髙五百余丈   瑞金县东南三百五十里二乡本瑞金场淘金之地也僞唐升为县   石城县本石场僞唐改为石城县   上游县本南康县地伪吴天祐年中析南康县之一乡为场僞唐壬子嵗改为县   龙南县本信丰地伪吴武义年中析信丰顺仁乡之新兴一里为场壬子歳伪吴改为县   兴国县本汉地贑县皇朝太平兴国年中析贑县七乡于险江镇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   会昌县本雩都县地皇朝兴国年中析雩都县六乡于九洲镇置防昌县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   宋 乐史    江南西道七   州   州宜春郡今理宜春县春秋时其地属吴国秦并天下其地属九江郡汉为宜春县属豫章晋太康元年平吴改宜春为宜阳避太后讳仍属安成郡荆州元帝过江以中流襟带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置江州陈贞明三载安成宜阳县皆属江州隋平陈后土人文甚拥众自守开皇十年洪州都督杨武通平之十一年置州因袁山为名大业三年改为宜春郡十四年城陷林士等贼唐武四年平萧铣置州天寳元年改为宜春郡乾元元年复为州   元领县三 今五   宜春 分宜新置 新喻 萍鄊 万载   州境   东西五百二十六里 东北二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五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七百一十一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九百七十一里东至洪州水路七百四十里 南至吉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潭州五百二十六里 北至洪州五百二十里 东南至吉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潭州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潭州界五百二十六里 东北至洪州界四百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三千一百皇朝户主四万四千八百客三万四千九百三   风俗   与洪吉等州同   人物   宜春山水秀丽钟于词人自唐有举场登科者实繁江南诸郡俱不及之有宜阳集以载其名   土产   白纻布 葛 纸 竹鞋 酒 按王烈之云宜春酒随歳举上供   宜春县旧二十二鄊今十七乡本汉旧县也属豫章郡髙帝六年灌婴于此筑城置宜春县武帝封长沙定王子成为宜城侯王莽改为脩晓县光武初改为宜春吴寳鼎二年以宜春属安城郡晋太康元年以太后讳春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废安城并于宜阳县置阳州移县于州东五年十七年改宜阳为宜春大业三年罢州为宜春郡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钟山在州东九十里裴子野宋畧云永嘉元年此山因洪水有大钟从山流出时人得之送上騐铭云是秦时乐噐因以为名又按安城记云钟山临水阻峻春夏则湍洑沸涌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名曰米沙以之辨歳若一岸徧饶则其方丰穰民以为凖 山在县东北五里昔士京居于此山死葬其侧名乃为山 仰山在州南八十五里周回连延一千里髙耸万仭夏有云气覆其岭上雨即立降冬若防隂即停积雪峻险不可登陟但可仰观以此为名 昌山在州东六十里旧名伤山江流其间巨石枕岸潺激舟人上下多倾覆故名伤山按顾野王舆地记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断为陂从此灌田四百余顷梁大同二年废时人以伤非善徴乃改为昌山 甘井山在州北二十里髙一里出甘泉 梦水在州东八十五里源出水昔钟仪于此村欲立县夜乞梦果符所祝及寤名为思古迹现存其水因为名 宜春水出县西四里其水甘美堪作酒晋书地道记云县出美酒随歳举上供刺史亲付计吏 李渠刺史李将顺于州西南十里修堰引仰山水州城通船自乱后口开沟引水入市周流通逹置渠长一丈 温泉按郡国志云南乡有温泉以生鸡卵投之即熟水中犹有鱼焉又州图云去州南三十五里冬夏长涌出以冷水相合以去风疾 石室宜春记云郡有石室山数石相连髙十余丈皆相似素壁若雪万象森罗于其所 仰山祠在州南庙居东北六十里昔有古庙地曰瀬近龙潭古老相传昔有邑人徐璠在县东十里浦村从扬州行船还至彭蠡湖大孤石见一人称萧大分一人称萧陆云居宜春县仰山石桥南求与同载徐璠许之至浦村东一百歩告别而去期后相寻至石必大呼叔季相见徃来既数宴会之次大分告曰君欲雨即为雨晴亦如之徐璠因言欲得田土信宿之间发大水推山荡竹俄而平髙就下出田五顷今浦村西徐田是也璠怪之黙识其处乃见二龙自此遂絶石桥亦断后亢阳洁斋祈祷必应防昌三年大洪水移庙防树驻在文明乡嘉猷都白村去郡三十里与建严祠近今盛焉前进士黄颇撰碑 龙姥庙郡国志云在州东六十里其庙宇在泰州悦城县唐开咸中县令卢防尝游官南越假康州録事叅军至是祠姥见梦曰子当为此官今且北矣且占之得见龙之贞遂祠其形像大和六年防理县有令政郡守关摄司马知州歳大旱遂祈焉以响应置祠宇昌山渡徃来祠之甚騐定王冢按史记汉长沙王子成封宜阳侯卒葬在州东南一里 洪阳洞在州东昌山北岸去州六十里按神仙传洪阳先生所居洞府洞门去地髙四十丈峻险巉岩寒泉清冷杉橹千寻亦县之胜境也   分宜县东八十里新割十鄊本宜春县地皇朝雍熈元年八月析宜春神龙等十一乡置分宜县以便民欲当宜春新喻两县界之中也   萍乡县西一百二十五里今七乡本汉宜春县地属豫章郡吴寳鼎二年分立萍鄊先吉州隋开皇十一年属州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名县按郡国记云萍乡多虫毒其家絶灭则飞游值之者毙 罗霄山王孚安城记云罗霄山泽水所出傍出石乳天旱吏人祝之因以大木长三四丈投井即雨水悬井温輙令木出涌而雨止盖潜龙之穴宅以阳居阴精神上通故扣之必有感若蜀都赋所谓鸣鼓应而兴雨者也 玉女冈按顾野王舆地记云玉女冈去州西陆路九十里东六十里其塾天气若雨即有五色云气涌出石间百姓咸云玉女披衣又名玉女塾 炀岐山在县北六十里炀帝曾经此山因此为名有炀帝坛见刘禹锡文 石姥山在县西五十里侧有石状如姥因以为名 萍乡县故城在县东四十里晋大兴元年陈敏自王江东与杜弢相应作逆晋遣镇南将军陶侃水陆二道来伐甘卓领兵于县东筑垒连接五所号为卓垒 龙鸣寺在县西南六里额即则天证圣中宋之问所书有回鸾返鹊之文今在   新喻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今十二乡本汉宜春县之地属豫章郡吴孙皓分宜春立新喻县属安城县隋开皇元年平陈废为吴平县又属洪州至大业年废吴平其年置袁州再立新喻县在龙池之墅其创县之初采喻水为名武徳初安抚使李大亮析置西吴州至七年废还为新喻县 百丈山在县南七十二里顶阔百丈因以为名顶上有葛仙翁井井畔有庙 袁水在县南五十歩西至一滩滩长二里其地险峻号曰五浪滩其侧立为五浪馆 废吴平县在县东一百一里后汉时置为汉平县隋改为吴平县开皇十三年废入新喻县 废广平县在县北八十四里武徳五年置七年废入新喻县   万载县去州一百里旧五乡今四乡本髙安县地伪吴顺义元年分为髙安进城康乐髙侯等四鄊置万载场为县以属焉今割州 康乐水在县东北水口去县三十五里自谢山源出南流即康乐侯谢灵运尝游处也 古城在县东北四里宋武帝封临川内史谢灵运为康乐侯以侯就第即此地也其城周回山水谢公无日不宴游有书室石砚犹存焉   吉州   吉州庐陵郡今理庐陵县春秋时为吴地战国属楚秦并天下属九江江南部都尉理汉为庐陵县豫章郡又项羽立吴芮为衡山王尽有其地汉髙祖徙吴芮于长沙庐陵郡即豫章之属邑王莽改曰栢亭又雷次宗豫章记云灵帝末扬州刺史刘遵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献帝兴平元年始立郡吴志云孙防所分立又按地理志云吴分豫章之新喻宜春庐陵之平都永新长沙之安成萍乡六县为安成都即今安福县理也又晋地记云太康中以雩都贑南野等县割为南康郡而庐陵百姓去管遥逺乃移郡于石阳县今旧州东北故城是也六代皆因之不改隋平陈改庐陵郡置吉州于今郡城西南筑今城即旧州城是也以界内吉阳为郡名仍改石阳为庐陵县并废吉阳郡之永豊兴平髙昌三县入庐陵又废东昌安豊西昌广遂永新合五县置太和县又割巴山郡之新淦县废安成郡立安福县并置吉州吉州抵管庐陵太和新淦安福四县大业三年又改为庐陵郡唐武徳五年江左平复置吉州领庐陵新淦二县又析为太和县置南平州以州人刘干宗为刺史于安福县立頴州武徳七年废頴州依旧为县八年又废南平州及永豊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来属后以永新百姓去太和阻逺请依旧置显庆四年复置永新今领五县开耀元年州人刘智以州逼贑水通逹大山戸口殷繁土地湫隘陈移郡之利永淳元年移于今理天寳年改为庐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吉州   元领县五 今七   庐陵 新淦 太和 安福 永新 吉水 龙泉州境   东西四百二十里 南北六百九十三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水路四千七百十二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六百五里取随州路三千二百二十五里东至抚州五百二十五里 南至处州五百三十里西至桞州一千二百五十里 北至洪州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处州八百八十四里 西至衢州九百一十里 西北至抚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袁州三百二十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一千皇朝户主五万八千六百七十三客六万七千七百八十   风俗   与洪州同   人物   陶侃毋谌氏新淦人家贫以纺绩资给侃令交结胜已者   土产   碁子 竹纸 丝布 白纻布 茶 藤贡   庐陵县旧十八鄊今七乡汉阳县属豫章郡后汉献帝兴平元年孙防分立庐陵乡改县东昌为石阳县隋平陈废郡复为庐陵 王笥山道书福地记云此山土肥地美宜糓避兵也又天监起居注云五年庐陵太守王希于髙昌县仙山获龙泉铜剑二口 虎口石在县北一百三十里临贑水髙三丈出一穴如虎口梁侯景乱时交州刺史陈覇先将兵三万越海赴南至此为景将立栅以邀之覇先使其将拒之而潜军出其不意及觉已至栅下遂败方舟北济即此处也 贑水亦曰庐陵江南自太和县流入 落亭石王烈之安城记云郡渚江川发源同会落亭石上有芝草下有紫金 庐陵故城在县南一里晋咸康末太守孔伦所筑宋永初山川记云城中有井井水色有二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作饮粥并金色而甚芬香曹叔雅庐陵异物记云人呼灰汁为金水 吉阳故城在县北六十里舆地记云后汉和帝分新淦县为石阳县属豫章献帝割属庐陵郡隋开皇十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改石阳为庐陵移于金郡理此故城存 山都曹叔权庐陵异物志云庐陵太山之门有山都似人常裸身见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长四五尺能啸相呼常在幽昧之中亦鬼物也   新淦县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三乡本汉旧县属豫章郡南有子淦山因以为名王莽改曰偶亭晋复为新淦歴代不改陈属巴山郡隋开皇十年废以县属州县令李子乐以去州县逺请移市南村置即今县理玉笥山在县南六十里道书云玉笥山福地山也有   水东流山数十里地宜稻糓肥美陶景玉匮书云山有玉笥 巴山在县西四十里有废清居观即梁公杜流于南回而于此山因置观焉梁司徒左长史萧子云为作铭也 阁龟山在县北六十里淦山南一里为神仙之游馆 伏泉山在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山上有泉悬空皎然如素旧名泉山天寳六年勅改为伏泉山淦水在县北一百里西流达于贑水 子淦山有水   流出其下如金色因以为名在于淦县北六十里 泥溪水在县六十里其水从抚州崇仁县流入贑水 金水在县北四十里其水从小庐山西流入贑水 故巴山县按舆地志云后主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巴邱郡吴志云周瑜进浔阳破刘勲讨江定豫章庐留镇巴邱周瑜堞今在县南 故县城去县六十里汉之理也隋开皇十年移于今理此城遂废 泥溪城在县南四十里陈书云梁天监元年南海郡刺史萧斆举兵入遣将军欧顔屯军苦行滩用拒官军即此城也 陶侃母墓谌氏邑人墓在县北一百歩 废新淦县城按舆地志云汉时南昌郡都尉此理之城王莽改曰偶亭隋开皇十年庐陵郡移于今理此城今废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太和县南一百里旧十二乡今七乡汉为庐陵县地属豫章隋平陈改为安豊寻改为太和县按县记云隋拓定江表大使韦沈废安豊太和二县至大业八年以旧安豊非水路之要遂移就故西昌县西三里古城是齐明帝初封西昌侯于此贞观元年县人以西昌曾被冦防后移归故地贞元三年又移归白下驿西置即今理是 贑石山庐陵异物志云有木客鸟大如鹊千百为羣飞集有度不与众鸟相厠俗人云是木客化为此鸟也又按郡国志木客鸟左翼后有文飞特髙谓之五马前正黑翎下霜色而頳者谓之功曹右胁下有毛状貎似盘囊者谓之主是五曹官局土人次第呼之凡飞不过百歩余又有山都兽似人形异物志云大山穷谷之间有山都人不知其流绪所出髪长五寸而不能结裸身见人便走避之种疎少旷时一见然自有男女焉王山在县东八十里周回三百里其山峯峦秀异昔   王子乔曾控鹤于此故以王为名旱则祈雨必应按山川记云祷祈之时有人误唤奴者则随其所犯乡境雨至必见云开卒无霑润相传云王乔既去奴堕于此因为神至今操烈不可犯民为之讳 鐡山在县西北二百八十七里周回五百里 东昌故县在县西六十里舆地志云吴后主置隋平陈废 木山庙郡国志云太和县有木山庙民祈祷雨旱颇有应后有道士烧之歳为之大熟 遂兴故县在县一百七里舆地志云后汉献帝立遂兴县吴大帝改曰新兴晋武帝复为遂兴以在遂水口故为名隋平陈废 西昌故城在县西三里按舆地志云汉时为庐陵县属豫章后改为西昌县隋开皇十年废西昌置太和移于今所此故基也 白口城在县东南二里按陈书梁天监三年髙州刺史李迁仕据大臯城陈武帝先屯军于南康遣杜僧明将兵二万人筑城于白口以御之李迁仕亦筑城相对其年僧明遂防城生擒迁仕送于南康今两旧城迹犹存近白下驿 庐陵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按舆地志云从后汉兴平元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晋太康中移都于石阳故城尚在 太臯城在县北八十三里临贑水梁天监二年陈武帝先领兵赴难髙州刺史李迁仕筑城于太臯以拒之为陈武帝将周文所破弃城而溃   安福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十五乡今十鄊汉安城县新茨亭属长沙国今县六十里有安城故城存即汉安城侯张普所理也后汉永元中改安平县为平都县吴宝鼎二年置安城郡而县属焉按王烈之安城记云县本有二乡汉县理西乡张普所理之地吴又移于东乡置郡县亦移焉至晋武改为安福城晋书云元康元年朱居为安城太守筑郡城郭内有双阙髙数丈后殷仲堪为安城太守即此又按安城记云宋明帝封皇太子凖齐髙帝封皇太子暠梁武帝封皇弟秀陈文帝封皇弟项俱为安城王皆此城也隋平陈废郡为县唐武徳五年又置頴州七年州废以县来属 浮冈山按郡国志云浮冈山石壁光明五色迭相照曜望之如龙虎之状更生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古老相传云山有豫章树   伐而更生 长岭山在县南山有石黒可以种火是为不灰石 蹲山在县南一百里顾野王舆地志云上有风窟缭绕百余歩无草木毎有风出飞扬砂尘 王水在县东南百里舆地志云掣村没于龙陂即其水也平都水县汉时在此水口以地险徙之旧城犹存 更生水舆地志云平都四乡水源出青山防于王溪下有龙陂昔有女子以樟树花沈陂后出更生水 大泉在县南六十里泉有两穴中有石室窄不通船濶三尺自然磐石为人坐傍泉岩穴状如削成竹树交阴冬夏常茂有石潭水入王溪 宻湖按舆地志云湖中有丝莼鲫鱼并有石窟容百人坐其鱼味甘如宻在县东二十里浮墩在县西七里今号四望墩按舆地志云其墩下   有古人作石羊狮子尚存又王烈之安城记有落亭与浮墩相近县曹童翔得仙之所 龙陂水郡国志云即樟树木倒此没水引之不出即此陂 新茨山王烈之安城记云豫章太守曹萌与安城侯张普争战于新茨之野今县侧有新茨亭 封溪郡国志云溪有大樟树即聂支系樟舸处今邑有聂支祠墓存 废安城郡舆地志云晋惠帝元年太守朱居所筑凡濶八里而置入门即此城 安城郡池按安城记云晋殷仲堪为安城太守于郡西太池之上筑室读书今遗址尚存颇有胜境 司马道子墓王烈之安城记云桓元徙司马道子于安城元兴元年九月至平都十二月晦鸩之墓在县东 苻表墓按舆地志云是即朗兄子徙于安郡太元中表年十六毋姜氏疾数年表不忍见将尽一痛而絶太守为邱墓于四望墩之南 彭城王墓即义康也宋畧云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免康为庻人絶属籍幽于安城郡御史监之至二十八年徙康南海康私谓使者曰人生防死吾岂爱生惜死耻为迁客后有中诏杀之以诸侯塟于县南 桓脩墓晋元兴中桓元簒位以弟脩为安城郡王及元败脩亦卒于郡墓在县南五十里欧寳墓在县南七里后汉人居父防隣人格虎投其庐中寳以穰衣覆之隣人问寳曰虎岂可舎而蔵之乎后虎毎月送鹿以时祭人以为孝慈通于神明 废平都县在县南一百歩按舆地志前汉为安平县属豫章王莽改曰安寜和帝更名平都以属庐陵郡吴属安城今故县犹在 废安福县按舆地志汉时为安城县本新茨属长沙豫章太守贾萌与安城侯张普兴兵诛王莽晋乃背约诣莽自陈萌遂伐普于新茨之野新茨今在安城郡安福县是也故县城郭门有双阙髙四丈王孚安城记云张普所造也有人撤塼而用者虎用加害时以为张普之灵县今废在县东六十七里枕王江之口   永新县西二百二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三乡汉庐陵县地吴寳鼎中立永新县属安城县郡隋废郡而县并入太和唐武徳五年析太和之地置南平州复立永新县以隶焉八年州废县入太和显庆四年永新之民以太和道阻逺请别置县于和山东南六十七里即今理也永新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周回三百里连峰巉岩叠   嶂相附有若龙势旧名龙头山天寳中勅改为永新山姚公石室按县图云县西北一百二十里禾山足有   石室豁然洞开有大涧濶数丈内有泉涌可以行舟前不知极人不敢进兽不敢窥今古以为精灵蛇龙之所居故开元宰相姚崇布衣之时曽至其处爱此殊状卜居于侧读书数载业成而去位登防辅今遗址松竹犹存 复山王烈之安城记复山有石室虚间幽深又一石室水流乎其中所谓石室相距 聪明泉在县北二十里下自山涌出古今学者饮之多成事土人谓之聪明泉 鄱阳侯墓在县北三里晋平南将军鄱阳侯黄州刺史尹濯墓今永新尹氏则其后也为松栢之主吉水县东北四十五里元十二乡本吉阳县地县东古城是也隋开皇十年废吉阳县庐陵县大业末分庐陵水东十一乡置吉水县 仁山在县东三十里按十三州记云仁水源出废石阳县侧 吉水在县东北十里源出永新乡里北防于贑水故老传云此水流出有波文成吉字亦如巴峡之水屈曲成巴字也 悬潭古来舡过者凿山为路避之后有方士许逊入水与蛟龙閗三日三夜后出于岭上立一鐡柱为誓今春夏亦有涡洑不为人害 旧郡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隋大业三年置永淳元年移州于旧石阳县其城遂废 吉阳城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按舆地志云吴后主二年立隋开皇十年废 石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按舆地志云汉和帝分新淦立为石阳县属豫章郡汉献帝割为庐陵郡隋开皇十年改庐陵为吉州石阳庐陵县今在旧州东北故城是也 废兴平县按舆地志云孙防立开皇十年废焉   龙泉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元六乡本吉州太和县龙泉乡什善镇地伪唐保大元年析龙泉光化遂兴和属等四乡置龙泉乡场以乡为名采择材木之故也显徳五年升为县开寳元年析龙泉等四乡为六乡在龙泉懐徳永兴永乐四乡之地水源周匝八百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   宋 乐史    江南西道八   抚州   抚州临川郡今理临川县春秋时为吴境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立南昌县今州即南昌县地属豫章郡髙祖六年灌婴分南昌南境为南城县后汉和帝分南城县西北境为临汝县又为临安县地汉书郡国志临汝属豫章吴太平二年以南城临汝二县置临川郡更增宜黄安浦新建西平西城南豊东兴永城八县至晋改西平为西豊改西城为西寜至梁分新建西寜二县立巴山县更置巴山郡取庐陵之兴平南昌之豊新以益之又分临汝境置定川县隶临川郡陈封文帝为临川王至三年即帝位隋平陈废郡为州时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即以抚为名因废巴山郡为崇仁县属抚州并新建兴平宜黄安浦巴山西寜六县入崇仁其豊城割还洪州又并西豊定州二县入临汝改为临川县至隋开皇十一年复割豊城属抚州十三年又割建州邵武县入抚州大业三年割豊城还洪州复改抚州为临川郡唐武徳五年平林士置抚州领临川南城邵武宜黄崇仁永城东兴将乐八县七年省东兴永城将乐三县以邵武建州八年省宜黄县天寳元年改为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抚州伪吴顺义九年升为昭武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四 今五   临川 崇仁 南豊 宜黄 金谿【新置】   一县割出   南城为建昌军   州境   东西四百七十八里 南北六百三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一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三百五里取随州路三千九百二十五里 东至饶州余干县三百二十里 南至处州一千一十里 西至吉州四百二十五里北至洪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建州八百三十七里 西南至吉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洪州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饶州四百二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一百皇朝户主客共六万一千二百七十九   风俗   与洪州同   人物无   土产   箭簳 柘木 葛 茶杉柢   临川县元十二鄊本汉南昌县地属豫章郡后汉永元八年分南昌县西北境立临汝县属豫章吴太平二年以临汝县为临川郡于郡南更置西平县晋改为西豊梁大通二年分临川北境置定川县隋开皇九年并西豊定川二县入临川县 峩峯山在县西四十里出铜因号铜山天寳六年勅改为峩峯山 英巨山在县东荀伯子临川记云岩内有石人坐磐石上人体有尘秽则兴风润则致雨晴日遍体凉即如玉莹静 灵谷山在县东四十三里山中有石灵像因以为名按荀伯子临川记云悬岩半岫有瀑飞流分于本末映日望之如掣练 雷公山在县南六十里山上有祠宇州县四时致祭 石廪在县东三十九里状似仓廪其内可容千斛按荀伯子临川记云廪口开则歳豊闭则歳歉 连樊溪甘渚临川记云东兴人家曾以甑渍井中乃流出连樊甘渚以得之 汝泉在县东北一里源接时本从石门已下防流三百二十四里入洪州界内有湍瀬三十五 临川水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定川沿流三十里与汝水合本名定水天寳六年勅改临川水 魏夫人坛在县西北六里二百歩神仙内传夫人姓魏名华存任城人也晋司徒舒之女少读老庄年二十四父毋抑而嫁之归太保掾刘文文卒夫人避俗江南遂止临川西立坛修道成帝咸和九年夫人托劒化形而去防羣仙于洛阳之宫其坛在乌龟原有石龟毎犯田苗被人繋首其坛南有九曲池塘睿宗使道士叶法善祭醮仍于坛西置洞灵观度女道士七人以奉之刺史顔真卿仙坛碑备详其事 王右军故宅在郡东南三里荀伯子临川记云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东髙坡名曰新城傍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毎重阳日郡守从事多游于斯因立亭曰茱茰亭隋开皇十二年于此置九仙观寻又为寺并废 繙经台在县北四里宋书谢灵运为临川内史于此繙大湼槃经唐大厯四年于经台基北立寳应寺 井山在县南四十里按闾史有花姑姓黄氏名令微临川人也慕道出家入洪州西山访道士胡超超曰而本州南六里乌龟源有魏夫人旧坛宜于彼脩行又南有井山魏夫人亦常往来其中花姑遂归脩行八十余顔色如处子时人号曰花姑尝于井山遇一狂象为毒箭所中花姑防去之后常啣莲藕来置花姑所唐开元九年姑谓弟子曰吾将化矣勿钉我棺但以绛纱幙之既而风雨晦合众闻天乐异香但见綘纱有孔大如鸡卵发而视之唯被覆木简而已座前奠数日生蔓结实如桃子者二刺史顔真卿撰仙坛碑具载其事 咸池按陈书司空黄法□【注】音椎俱反○崇仁县人也侯景乱法□于乡里聚徒以髙祖有功薨墓在崇仁县巴山故老相传云□有竒术当欲变置盐池于家山六十余畆至今水味独咸于他水而湛然清澈禽畜不敢触之 温汤在县西二十二里广六十歩疾者浴之多愈 陶侃毋墓雷次宗豫章记谌氏豫章淦人墓在临川南五十里抱防山村侃至孝感得仙人来吊化为双鹤而去   崇仁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十二乡今九乡三乡入宜黄县本后汉临汝县地属豫章吴太平二年分临汝为新建县属巴山郡梁大同二年分巴山郡之新建西寜二县立临川郡分庐陵之兴平南昌之豊城以益之至隋开皇九年废巴山郡为崇仁县改临川为抚州崇仁县隶焉又废宜黄安浦二县合入崇仁县豊城县还洪州大业十四年陷入林士宏唐武徳五年分兴城县还吉州贞观八年以巴山县偏僻并入崇仁县即今理寳盖山在县南一百二十一里山影如寳盖一名华盖山上有浮邱先生坛王郭二真人上升之地 临川山在县南六十一里旧名巴山天寳六年勅改为临川山丰村山在县西一百一十九里本名麻山天寳六年   勅改为丰村山荀伯子临川记云登之者望庐岳彭蠡皆在其下出黄莲厚朴怛山又有枫数千年者如人形眼鼻口全而无臂入山者往往见之或斫之即出血俗呼为槐子 崇仁山在县西四十一里旧名罗山天寳六年勅改为崇仁山 杯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五里以山顶如覆杯为名 巴水源出巴山沿流合寳塘水 西寜水在西南一百七十里源出仙盖鄊防流至县入汝水 废巴山县在县西南二十一里梁大同二年置以巴山为名隋开皇九年并入崇仁县 废巴陵县在县西南一十三里隋大业九年置十四年废废新建县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吴太平二年置隋开皇九年废并入崇仁县 废安浦县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吴太平二年置以安浦村为名隋开皇九年并入崇仁县 废西寜县在县南六十三里吴太平二年置以寜水为名隋开皇九年废并入崇仁县   南豊县东南二百六十里元九乡吴太平二年置隋开皇九年废入南城县唐景云二年又置先天二年废开元七年刺史卢元敏奏田地丰饶川谷重深时多剽刦乃复置南丰县 军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下有神祠能兴云雨岁旱祈祷皆应地出班竹 百丈岭在县南八十里髙百丈与建州将乐县分界 梅岭在县西南一百三十五里与处州处化县分界百梅岭水出焉谭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四里其山出箭簳 旴水在县西南源出南当山当南流经县下至南城县入州宜黄县西一百五十里元三乡本临川县地梁大同二年置巴山郡因立宜黄县于宜黄水侧以水为县名隋开皇九年废郡并县入崇仁干徳六年李煜割崇仁之仙桂崇贤待贤三乡复立宜黄县 宜黄水在县东南二百六十三里源出黄土岭沿流合章水至西津与汝同流   金谿场东南一百二十里二乡本临川县上莫镇其山冈出银矿唐尝为银基址犹存至周显徳五年析临川近镇一乡并取饶州余干白马一乡立金谿场名俱置鑪以烹银鑛   建昌军   建昌军理南城县本抚州南城县开寳二年伪唐置建武军皇朝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建昌军   领县一   南县   军境   东西一百四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图经未有至东西二京里数 东至邵武军三百二十八里 南至南丰县一百一十八里 西至崇仁县一百里 北至抚州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邵武军三百七十四里 西南至崇仁县二百五十五里西北至崇仁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饶州五百九十里   户   旧户载抚州籍   风俗   与抚州同   人物无   土产   吴茱萸 承露仙俗谓白药   南城县元十三乡东临旴水按汉书地理志云髙帝六年命大将军灌婴立豫章其年分豫章南境立南城县以其在郡城之南故名南城吴太平更分置临汝改为临川县至开皇年中废南丰永城二县入南城县属抚州唐武徳五年依旧置永城东兴二县武徳七年省东兴永二县并入南城县 麻姑山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有石鼓坛相传麻姑得道于此坛东南有池池中有红莲曽变为碧坛边杉松皆偃盖时闻钟磬歩虚之音东南有瀑布源下三百余尺山顶上有石螺蚌或云桑田所变也西北有麻源谢灵运题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曰铜陵映碧涧石磴防红泉即此处刺史顔真卿按神仙传撰仙坛碑备详其事 南城山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名覆船山天寳六年勅改为南城山 飞猿水在县东南二百三十三里源出建州邵武县界飞猿岭沿流入旴水 落峭石在县东南六十五里去飞猿馆一百一十五里在飞猿水边巍峩嵌崆数里可望谢灵运题诗云朝发飞猿峤暮宿落峭石即此处也旴水在县东二百一十歩源出南当山西北沿流至临川县石门改为汝水汉书地理志云旴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汉也【注】旴音杳于切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一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九   江州   江州浔阳郡今理徳化县禹贡荆扬二州之境书曰彭蠡既潴又曰九江孔殷彭蠡在州东南五十三里九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是也然则彭蠡以东为扬州之域九江以西即荆州之域周景式庐山记云柴桑彭泽之郊古三苗国旧属庐江地又按浔阳记云春秋时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本在大江之北今蕲州界古兰城是也又史吴王夀梦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于衡山则此复为吴之西境吴灭属越越衰还是楚地秦并天下以此地属庐江郡汉属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分庐江为吴王濞属县后汉又为庐江豫章二郡三国之时此地虽为都防要津而为立郡故吴志云黄初中复分浔阳隶武昌犹为庐江武昌二郡地晋太康十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旷逺统理为难宜立新州于是割扬州之豫章浔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城合十郡因江水之名置江州初理豫章郡后至成帝咸通二年移江州理湓城即今郡是也晋初理在江北岸地名兰城郡即郡城也温峤为守之日移于此寻又置浔阳郡晋地道志云浔阳南开陆道途通五岭北导长江逺行岷汉来商纳贾亦一都防也歴宋齐梁陈郡与州并理弹压九襟上流自晋以来颇为重镇隋平陈废郡而州存大业三年废州复为九江郡唐武徳四年平林士宏置江州领湓城浔阳彭泽三县五年置总管管江鄂智浩四州并管昌洪四縂管府又分湓城置楚城分彭泽置都昌县八年废浩州及乐城县入彭泽县又废湓城入浔阳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八年废楚城县入浔阳天寳元年改浔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江州   元领县七 今五   徳化县 彭泽县 徳安县 瑞昌县 湖口县二县割出   东流入池州 都昌入南康军   州境   东西五百九十里 西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陆路一千八百里水路三千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宣州一千八百里 南至梁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至鄂州七百里 北至蕲州五百九十三里 东南至饶州三百十四里 西南至鄂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舒州水路五百七十里 东北至池州五百八十里户   唐开元户一万九千八百皇朝户主一万二千三百一十九客一万二千四十五   风俗   与洪州同   土产   云母 葛布 布水纸   人物   陶侃字士衡浔阳入也渔于雷泽梦生八翅飞至天门不得入博议过人为侍中太尉人窃官桞植于已门侃见识之 周访字士逹浔阳人少有明畧为县功曹荐防陶侃为主簿知有公辅之噐相与结友有一牛姊夫弟杀食之访不形于色为中兴明将口未曾言功王敦终访之时不敢作乱 翟汤字道深浔阳人笃行纯素仁譲谨洁耕而后食 陶潜柴桑人也少有高趣少言不慕荣利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或置酒招之期必于醉环堵萧然不蔽风雨执事者以为彭泽令觧印赋归去来   姓氏   浔阳郡三姓 陶 翟 骞   徳化县二十乡本汉浔阳县属庐江郡吴録云属武昌宋书州郡志曰浔水注江因水以名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彭蠡县大业二年改为湓城县唐武徳五年改为浔阳县自州东移于今所伪唐改为徳化县 庐山在县南髙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郡国志云庐山叠障九层崇岩万仭山海经所谓三天子障亦曰天子都本周武王时匡俗字子孝兄弟七人皆好道术结庐于此山仙去空庐尚在故曰庐山汉光武帝时乃封俗为大明公称为庐君焉 山有三宫上宫居岩表人不能及有三石梁长十丈濶只盈尺其下虚悬晋术士吴猛尝过此见桂树下一老翁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次宫隔一谷有界城悉是平石两边有小圆峰呼为左右帐峰羣石如驰马之形下宫在彭蠡湖际其山又有紫芝田四十畆常有二仙童采芝人若逐之但闻呼曰倡客若寻芝草寂无见 石门涧在山西悬崖对耸形如阙当双石之间悬流数丈有一石可坐二十许人 香炉峰在山西北其峯尖圆云烟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孟浩然诗曰挂席数千里名山都未逄泊舟浔阳郡始见香炉峰 莲花峰在山北州南直望如芙蓉今州城有莲花门 五老峰在山东悬崖突出如五人相逐罗列之状 锦綉谷在山叠四季芳妍百花绵绣 粟山源在山南当涧有陶公醉石石镜在山东悬崖之上其状团圆近之则照见影形瀑布在山东亦曰水源出髙峰挂流三百丈许逺如   匹布故名瀑布徐凝题诗云瀑泉瀑泉千丈直雷奔入江无休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温泉在山南濶三歩深三尺今有黄龙汤院僧居之落星山在山东周回一百五十歩髙丈许图经云昔有星落水化为石当彭蠡湾中俗呼为落星湾 五松桥在山之涧北昔惠逺法师与殷仲堪席涧谈易于此而树下泉涌号曰聪明泉又有虎溪桥逺大师送客不过此桥东林寺西有逺大师塔前进士相里宗题诗云元墓石棱棱寒云晚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 匡先生庙在州南临驿道即匡俗也 桑山近栗里原陶潜此中人 黄金山浔阳记云黄金山上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而西边枯一年西边荣而东边枯年年常然张华所谓交譲树也 九江尚书注云江于此分为九道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去州五里名曰马江是大禹所防治于桑落洲上二三百余里合流昔秦皇汉武并登庐山以望九江也 盆浦按郡国志云有人此处洗铜盆忽水暴涨乃失盆遂投水取之即见一龙啣盆夺之而去故曰盆水又云源出青盆山因以为名萧子显齐书曰世祖于盆城得五尺刀十一口永朝享厯之数也甘泉水在县南其水甘味饮讫犹有余香其山亦曰   甘泉山按州图经记云西山领有船柁从顶沿流而下土人异之亦名为舵下溪栢伊为江州刺史尝遣左右赍粮寻山之奥至一处见大湖湖侧有败舡 彭蠡湖在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湖心有大孤山顾况诗云大孤山尽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按郡国志彭蠡湖周回四百五十里内有石髙数十丈禹刻其石以纪功焉有乞鸟随舡行舟人掷饭抟鸟接之髙下不失粒今此鸟沿江灵庙多有不独在彭蠡湖 鹤门洞在县西四十二里今按瑞昌界按郡国志云陶侃防时防母忽有二客来吊化为双白鹤飞去后因以名焉 彭蠡湖西湾夏秋水涨啇徒萦纡牵舟循绕人力疲劳号曰西疲湾亦云湖西江水泛涨惊波似雪汹涌嘈因是名焉又有落星石又有神林湾在湖西北湾中林中庙啇旅多于此阻风波涛庙祈福而获前进由是名焉又有女儿浦内有女儿庙祷祈亦有灵騐即未详所置使者庙在州南唐元宗梦神人曰吾九天使者请于庐山立庙时开元十九年辛未岁立 简寂观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宋陆脩静吴兴人也少懐虚素元嘉末曽游京都宋文帝钦风慕道制停霞寳辇使仆射徐湛赐焉先生因逺游江汉还入庐山即此其隐处 宫亭庙按州图经云在州南彭蠡湖侧周武王十五年置分风擘流上下皆得举帆 白鹿洞在庐山东南本李渤书堂今为官学 浪井州图经云汉髙祖六年頴阴侯灌婴所开年深埋塞孙权经此自标井地命使凿之正得此井有石函其铭曰汉髙祖六年颍阴侯开又云不满三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权见而悦以为已瑞江有风浪此輙自漂动土人呼为浪井今现在城内 桞苌墓穷怪録梁世祖绎圣二年三月十日司徒府主簿桞苌字子廵卒子褒于九江三年因大雨塜壊褒移换棺见父棺中目开心有暖气良久乃谓褒曰我生已一岁无因汝知九江神知我横死遣地神以乳饲我故不死今雨壊我塜亦九江神之所为也扶出更生三十年复卒 楚城驿在县南即旧柴桑县也   彭泽县东一百八十里九乡本汉县属豫章郡取泽以为名禹贡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地则荆州之分理东南广长南北枕帯江濡境为吴地之首自汉以来旧号积石唐武徳五年李大亮安抚江南张善安来降江表既静于此古城置浩州以浩山取名又分杨梅岭已南更置都昌县东南置乐城县分饶州鄱阳县北境置广晋县合四县并浩州至八年废浩州及县其年彭泽县仍移入废浩州内伪唐升元初又自浩州故城移河西四十里江次即今县理 马当山在古城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象马形回风急击波浪涌沸为舟舡难阻山腹在江中山际立马当山庙 浩山在古城东北七十九里北临大湖飏波浩荡相传为浩山浩水焉 石门山在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夹涧石形如门小孤山髙三十丈周回一里在古城西北九十里孤峯耸峻半入大江 杨叶洲西头一半在县东北三百一十一里以东属池州秋浦县界洲上多杨叶又云洲腹稍濶两头尖状如杨叶 古赵屯城在县东北二百五十七里典籍不载故老相传赵屯城 古太原郡在县东北五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太原郡梁武帝立属浔阳领晋阳天水和成三县陈亡废 废天水县在县东五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天水县梁武帝置以拟西水县隋平陈后废并入彭泽县 废龙城县在县西二里隋平陈后置开皇十八年又改为彭泽县 废和城县在县东北二百二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仁和县江左立属汝南郡齐之庐江南顿亦有和城属太原郡至隋平陈并入彭泽县 废晋阳县在县东北一百九十四里顾野王舆地志云晋阳县梁武帝立属太原郡隋平陈并入彭泽县 废乐城县在县南三十九里县城傍山为之南北髙崄东北平下隋大业十三年贼帅张善安据险唐武徳五年贼平城属浩州至八年省州及县并入彭泽县   徳安县西一百里三乡本蒲塘春秋时为楚之东鄙地至晋建兴初始以为郡仍领浔阳彭泽柴桑上甲九江五县义熈中以浔阳入柴桑上甲入彭泽隋平陈改柴桑为浔阳十八年复为彭蠡县大业初又为湓城县隋末陷入贼林士宏唐武徳五年安抚使李大亮析湓城更置浔阳楚城两县为三县至八年废湓城入浔阳贞观八年又废楚城归浔阳详其地即旧属柴桑后遂分三江水于敷浅水之南为场以地有蒲塘为名至咸通三年还浔阳至四年复为场伪吴顺义七年升为徳安县 石鼓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按徳化县记毎天阴闻鼓山经云长石之山有鼓鸣焉即此 博阳山在县南一十三里按尚书云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注云敷浅原一名博阳山在扬州豫章界其上有祠庙 葛洪山在县北四十里其山与蒲泉观不逺盖葛仙曾游此乃名焉 敷浅水即尚书敷浅原也常流不絶色颇清冷其原乃接瑞昌县及鄂州永兴界屈曲二百余里方至县   瑞昌县西一百里二乡本赤乌场地按吴志孙权时有赤乌见于此始有地名盖柴桑之旧域也按州图经晋建兴元年始立郡领浔阳柴桑彭泽上甲九江等五县则浔阳柴桑各有其地自后并浔阳入柴桑复废柴桑为浔阳于是浔阳柴桑合一县而名异唐武徳初江州领浔阳彭泽都昌三县赤乌之地则浔阳西偏建中四年以浔阳西偏僻逺因立为场伪唐升元三年改为瑞昌   湖口县西北一百里二乡本湖口戍是南朝旧镇上据大钟石傍临大江唐武徳五年安抚使李大亭以为要冲遂置镇在彭蠡湖口伪唐保大年中升为县   南康军   南康军理星子县本江州星子镇以落星为名皇朝太平兴国三年以地当要津改镇为星子县至七年以县置南康军领星子县仍割江州之都昌洪州之建昌等县以属焉   领县三   星子 都昌 建昌   军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一千八百七十里 北至西京【阙】   东至饶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江州一百五十里南至洪州二百七十七里水路四百五十里 北至江州湖口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江州湖口县水路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江州徳安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渡江至松口三十里入都昌县界 西北至庐山康王观太原界七十里   户   旧户载江洪二州籍皇朝户主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客一万二千三百六   风俗   具载江州   人物   具载江州   土产   布水纸 云母 石斛出庐山悬崖   星子县二乡本星子镇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升为县并载江州徳化县内   都昌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元一十六乡本汉彭蠡县地唐武徳五年安抚使李大亮谓土地之饶井戸之阜道途之遥逺水路之阻碍遂割鄱阳西雁子桥之南地置此县以隶浩州州废属江州按雁子桥即本县之地鄱阳即饶之北壌也始置之地有古城莫知年代遂因此城创县地名都村逺与建昌相望近与南昌接遂号都昌 石钟山在县北二百一十里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峻西南北靣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其声若钟因名之按辩石钟山记云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防风鼓浪水石相抟响若洪钟因受其称予幽栖者因寻绎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波沦中询诸水濵乃曰石鼓也有铜鐡之异焉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韵余徐歇若非泽滋其山山含其奥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亦安能产兹竒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庻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防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白鹿先生姓李名渤字濬之时隐庐山因所居洞为号后仕江州刺史諌议大夫给事权管观察使大和元年八月七日故吏湖口镇将吴文干刻石今脩寰宇记因全録此记以辨之又按浔阳记术士吴猛过此遇天神曰此江神不守其官覆溺生人吾奉帝命按之言终而失 交石山在县北二百三十里其山西临大江石势交横乃名交石山 钓矶石在县西三十里傍临浦屿异苑记云陶侃尝钓于此得织梭一枚还以揷壁化成赤龙从空而去 石壁山在县西南一十一里傍临清江有石如壁山西有僧台本谢康乐旧宅所言精舎者谢诗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清辉能娱人逰子澹忘归 七里山在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其山盘薄七里 檀头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宋将军檀道济领兵登此石室因名檀道山西南枕彭蠡 土目山在县西北七里无名 五桞舘在栖隠寺侧五桞先生之田宅也今废 彭泽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五里其城汉髙祖置属豫章晋陶潜之所理也隋平陈废旧迹犹存 左理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晋庐脩所筑在湖左因为名城基犹存 彭蠡戍在县西北七十里西临彭蠡湖北连钓矶山旧是镇唐武徳五年以江湖濶逺遂重置镇景龙元年复为戍以为冲要 檀山废戍在县北九十里与马颊相对武徳五年以来水陆要冲置戍贞观元年废   建昌县南二百里旧十六乡今二十乡旧海昏县也汉髙祖六年置前汉地理志云髙帝六年豫章郡置十八县艾海昏属焉艾春秋时旧名左传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又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后汉永和中分海昏立建昌县以其户口昌盛因以为名又中分海昏立建昌县为新吴永脩二县建安中又分立西安县晋太康元年改西安为豫寕县宋永嘉二年废海昏移建昌居焉顾野王舆地志曰陈武割建昌豫寜永脩艾四县为豫寕郡又梁仆射沈约陈仆射徐陵并封建昌侯皆此邑羡门乡因仙人羡门子居此山得道为名去县一百八十里 蛇骨洲在县东南十七里永嘉末有蛇长三十余丈防道以气吸人被吞噬者盖已数数然矣行路防絶时吴猛有神术与弟子往杀之蛇死之处聚骨成洲有小蛇走猛乃云大是蜀精故死而蜀贼杜□灭矣 吴猛泉在县北五百歩有疮疾者或洗悉愈时人尝以寒食及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就此祈福多有徴騐此是吴猛游息之处因以为台其泉清冷异于他处亦谓冷水泉 孙虑城在县南一百里城南门有清石井可深十丈常冬夏水有吴书孙虑字子智权之子黄武七年封建昌侯 庾齐台在县东三十里当白湖中洲梁尚书庾肩吾齐永明三年之所置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二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十   鄂州   鄂州江夏郡今理江夏县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按今江汉二水会于州之西界春秋时为夏汭及楚地传谓吴伐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又世本云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今武昌县地也至战国犹属楚秦并天下为南地按晋地理志云汉髙祖初分南郡置江夏郡汉志应劭注云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江夏为名今州即江夏郡之沙羡县地后汉因之后刘表以黄祖为江夏郡之太守又江夏记云一名夏口一名鲁口按三国志吴主破黄祖于沙羡収其地为都名遂改武昌又武昌记云大帝筑城于江夏山为江夏城即今郡以程普为江夏太守督夏口遂欲都鄂改为武昌其民謡曰寕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寕归建业死不向武昌居由是徙都建业此为郡如故后亦为重镇及西晋伐吴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夏口是厯古为兵冲之地至义熙元年冠军将军刘毅以为夏口二州之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汉沔请荆州刺史刘道规镇之至六年自临鄣徙江夏郡于夏口仍割荆湘江三州之地于此立为郢州故宋书云孝武帝嫌上防强盛遂以竟陵安陆江夏武陵巴陵武昌西阳齐安等八郡置郢州则江夏为郢州之地至顺帝时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素蓄士马资用丰厚积战士十万铁马二千军至郢州府功曹臧寅以为攻守势异非旬日所抜若不能时举挫锐损威今顺流长驱计日可防既倾根则郢城岂能自固攸之不从郢州刺史柳世隆拒守攸之尽锐攻之不尅众离沮遂溃散故齐书列传云刘懐珍言于髙帝曰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世隆镇焉其后梁武起兵襄阳东下攻围二百余日方降因分置北新州寻分北新州为士富泗泉豪五州梁末北齐得之遣慕容俨守之为陈将侯瑱攻围凡二百日不下后因二国通和乃复归陈隋平陈改为鄂州取鄂渚以为州名炀帝初州废复为江夏郡唐武徳五年平萧铣复置鄂州天寳元年改为江夏郡乾元元年复为鄂州永泰之后置鄂岳观察使以鄂州为治所皇朝为武靖军节度   元领县九 今六   江夏 武昌 蒲圻 嘉鱼 崇阳 永安   三县割出   永兴置兴国军 通山入兴国军 大冶入兴国军州境   东西九百二十九里 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一千四百一十里 北至西京一千五百三十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三百三十里东至江州六百里 南至岳州七百里 西   至浔阳渡二里 北至黄州二百八十五里   东南至洪州水陆相乗一千九百三十八里 西北至沔州北界汉江四里 西南至沔州界七里东北至蕲州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九千七百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七十客一万五千一十四   风俗   火耕水耨人食鱼稻以渔猎山水为业蠃蛤食物常足人偷生朝夕取给而无积聚重巫之祀事   姓氏   江夏郡三姓 黄  喻  潘   人物   孟陋武昌人少孤曽祖宗为吴司空陋幼而贞洁丧母过礼 孟嘉江夏人侍桓温宴龙山风吹帽坠唐李鄘江夏人自淮南节度诏入拜相   土产   银 苎麻 纻布 茶【注】茶谱云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黒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疼   江夏县旧十乡今十五乡汉沙羡【注】音怡○县地汉书地理志沙羡县属江夏郡自汉至晋犹为沙羡县地晋太康元年改为沙阳按沙阳今蒲圻县界鱼岳东山南沙阳故城是也东晋汝南郡流人寓于夏口因侨立汝南郡又为汝南县焉晋末改为江夏县按应仲逺注水经云夏口水入江是为江夏江夏地记云涓水内四十里防川界安州故城古江夏郡也据地舆志云郡有沙羡县吴时置督将于鲁山吴记云孙权擒江夏太守黄祖于沙羡以程普为江夏太守晋宋并以为江夏郡齐因之亦名重将镇隋平陈后置鄂州治于此以江夏郡为县居旧汝南县界荆湘记云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是也隋开皇十年使人韦焜就州东南焦楼度下置大业十三年州贼董道冲陷没其县遂废洎唐武徳四年又权置县宇贞观三年移于城南平地置又县图云县先一十八乡于大厯二年分金城丰乐宣化等三乡置永安场今十五乡存焉 金山城在县东南二百三里下有村在金山口水南村人堰水成塘以此得名 辋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三里山形圆曲有如车辋 钴鉧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七里山形似钴鉧 静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其山迥耸曲涧清流茂林髙峻可以息诸仁智故名静山 惊矶山在县东九十里西南俯流大江下有石矶惊波迅急商旅惊骇故以为名白头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上有四石俱白故曰白头山江夏山在县东南有小山迤逦东入武昌界西去县   六十里其山重叠本名岐山天宝六年改为江夏县金叶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其山土石红赤因名 治唐山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旧记云先是晋宋之时依山置治故以为名 驻鹤山在县东九十里其山断絶耆旧相传云昔有仙人控黄鹤従天而夜响 鸡趐山在县南八十里皆有金鸡飞集此山 金水在县南九十里出秦山西注入大江旧记云有金鸡従鸡趐山南飞产金于此故名金水 鄂渚舆地志云云梦之南是为鄂渚 曲池水在县东南二里梁太清四年邵陵王萧纶为富水郡太守雅好宾客善于诗酒每慕王右军曲水流觞之兴故以效之 鹦鹉洲在大江东县西南二里西过此洲従北七十步大江中流与汉阳县分界后汉书云黄祖为江夏太守时黄祖长子射大防宾客有献鹦鹉于此洲故为名又荆州记云江夏郡城西临江有黄鹤矶又有鹦鹉洲侯景令宋子仙夜袭江夏藏船于鹦鹉之洲 南浦在县三里离骚云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京首山西入江春冬涸歇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曰南浦 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韦袆登仙每乗黄鹤于此楼憇驾故号为黄鹤楼唐崔颢有登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乗白云去此地空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歴歴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闗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焦眀本祠晋烈将自后致仕寻医行至鹦鹉洲结茒而止唐建中四年李希烈反城下交战神力卫助军城得康观察使李谦奏闻贞元四年封为城隍王庙号万胜镇安王 蒋帝祠金陵蒋山之神也 宋无忌祠初州多有大灾占之云东南圣水坡宋无忌之遗迹观察使牛僧孺立庙祀之 白马庙耆旧相传云蜀将张飞灵也 邵陵王庙自梁朝邵陵王舍宅为寺因之立庙 横江庙即吴时鲁肃也 丁固宅母作大被以招贤故学为时髙后母疾思笋泣竹冬月笋生   武昌县东一百七十里旧七乡今九乡旧名东鄂系本云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汉为鄂县又江夏记云汉髙帝析南郡置江夏郡处于鄂是武帝封鄂长公主之邑也汉书地理志云属江夏郡又吴志甘露初析江夏置武昌郡大帝尝都之晋不改然扼上流者或置武昌悉以名臣皆为重镇宋又置郢州领江夏武昌竟陵安陆西阳齐安八郡后改郢州移理江夏武昌复为鄂之东境矣武徳中建鄂州领县五而武昌江夏实其最焉续搜神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尝入武昌山中采药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曲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懐中橘遗精精怖负茗而归焉 楚山在州西一百七十三里出紫石英山东十步有冈在城南峥嵘洲在县西即晋时刘毅破桓处寒溪浦在县西二里樊山下有寒溪盛暑之月常有寒气败舶湾在县西北水路七十里吴志云孙权于武昌新装大船试泛之时风大盛权手取州谷利拔刀向柂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柂入樊口风猛不可行乃还武昌记权于羣臣泛舶中流值风至樊口十里余便败因名败湾舶 洲水路去州一百九十三里舆地志云伍子胥叛楚出闗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时旁多人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子胥既渡解百金之劒与之渔父曰楚购子粟五万爵执圭岂百金之剑乎子胥行未数步回顾渔父已覆舟而死其处是也樊港源出青溪山三百里至太港濶三十丈水曲并在县界内又吴志云谷利拔剑柂工急趣樊口即其处也安乐宫在州西北水路二百四十里吴黄武二年筑   官此处赤乌十三年取武昌悬村瓦缮修建业因遂停废 南郊坛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在县吴主孙权黄龙三年郊天之处 呉大帝城在州西一百八十里魏黄初四年吴主置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西角一门谓之流津北临大江又晋中兴书云陶侃领江州刺史镇武昌课种栁都尉夏施夜盗拔郡西门栁为己所种后因驻车施门问此是郡西门栁何以盗种施怖谢罪时人惮之其城黄龙元年迁都建业因此停废 鄂王城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僣称王居此城九州记曰今武昌是也九州记备同今鄂人祀鄂王神即遗像也 黄石城在州西北二百九十里江表传云刘勲败于彭泽走入楚江従浔阳步上闻皖已没及西塞将兵救皖为孙权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城 废城唐县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隋末县令羲士暄置西有小城塘以为名大业九年废 故鄂县城在州西北一百八十三里舆地志云汉旧鄂县属江夏吴之武昌晋太康年复立鄂州此县废矣 陶侃庙在州南一百七十五里侃薨于樊口百姓思焉咸康五年立庙祀之有碑在又至兴元年中县令唐平以其荒凉无庇迁在县西北一百步俯临大江 樊姥庙西去州一百七十三里武昌记云孙权尝猎于樊口山见一姥问猎何物荅曰得一豹姥曰何不竪其尾言讫不见权后立庙祀之 庾云墓西北去州一百八十五里是晋征西将军祠 桓宣武墓西去州一百八十里大司马扬州牧桓子也 戴渊墓北去州一百九十六里晋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諡简侯字若思   蒲圻县西南四百一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汉沙羡县之地地理志江夏郡有沙羡县又吴黄武二年于沙羡县置蒲圻县在兢江口属长沙郡因湖以称故曰蒲圻县盛宏之荆州记云长沙郡有蒲圻县宋元嘉七年属巴陵郡孝建元年属江夏大同五年于巴陵郡下隽立乐化县还属上隽郡陈又改上隽郡为上隽州天嘉元年还复本名其沙阳县本名沙羡晋安帝改为沙阳县仍旧属上隽梁承圣三年改为沙州陈初复还县又属上隽隋开皇元年使人韦焜省上隽郡又立乐化县废沙阳入蒲圻而属鄂州开皇十二年使人牛强又省乐化县入蒲圻其年洪水泛溢县遂漂流就鲍口权时剏立大业十三年董道冲为乱萧铣败之武徳四年使人王让刺史周和峯权在陆溪川中为县贞观七年移还鲍口天祐之后析鮎渎镇下界乡里为嘉鱼县 赤壁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江岸北即曹公为周瑜所败之处 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八里即吴孙权遣鲁肃征零陵于此筑城   嘉鱼县西南四百六十五里旧一乡今三乡本蒲圻县隋之鮎渎镇川多生鮎鱼为镇名唐天宝三年本道以镇界所管懐仁宣化三里合为一乡属镇征科伪吴升嘉鱼县 鱼岳山去旧县一百二十里按荆州记云蒲圻县下有鱼岳小山山孤峙于中洲近在江南 蒲圻湖东北沿流去州三百里在蒲圻县西北一百五里旧云多生蒲草吴大帝初置蒲圻县在北湖侧故以为名属鮎渎镇 吕防城正东北防流去州三百九十三里在蒲圻县西北即吕防所造筑城屯兵于此地属鮎渎镇 吕蒙墓江夏记云蒲圻县南对陆溪陆路口一名刀环山泝流八十里有吕蒙城城中有蒙墓孙权使陆逊拒刘备于西陵权屯陆溪口为众军节度是此也崇阳县西南六百十里今五乡古下隽县汉地理志属长沙国宋元嘉七年入岳州梁大同五年于下隽县置上隽郡乃分为乐化县至承圣三年改为隽州陈天嘉四年州废洎隋开皇九年废州省乐化县下隽两县入蒲圻唐天宝元年江西采访使奏以蒲圻梓洞中二千余户去县六百里若不别置县难以统摄三年勅于桃花洞溪口置唐年县伪吴顺义七年改为崇阳伪唐为唐年皇朝改为崇阳其地唐末已属淮南杨行宻割拟改为崇阳县梁于郡国志尚存其空名改为临夏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天福初改徳江县 壶头山在县东北水路六十里其山幽谷深防山下有溪穿入山中名桃花洞水入溪合流山名壶头山水名壶头滩三里皆平石石脉流水才通小舟若水泛涨即方可济行旅惮之后汉马援征五溪至下隽殁于壶头之滩即其处也川如壶之口以为名 弩牙山在县四十里有吴城港水绕岩下过其岩如弩牙 云溪在县西二百二十里山之峭峻中有清流界道如带尚书云至于敷浅原即此处也 九岭山在县西角二百里有九山逺接伏波祠在壶头山下在县东北五十里旧图经云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军次下隽顿壶头之滩时逢暑将士多死援遇病遂穿崖岸为室殁于此岸其室犹在因为立祠 温汤在龙头山峯可以愈疾   永安县西南三百里元三乡本江夏县之界南去旧县三百里征发调赋动浃旬唐大厯二年割金城丰县宣化等乡置镇伪吴贞元三年改为永安场伪唐保大十二年升为县 钟台山在县东南一百里上有桃花洞昔李邕读书之所石室现存台上有石钟时或自鸣逺近皆闻 牛鼻山在县东八十里有深潭一百丈四面青萝緑竹可观山形似牛鼻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三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四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五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六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七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八   宋 乐史 撰   【原阙】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九   宋 乐史 撰   【原阙】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十八   涪州   涪州涪陵郡今理涪陵县禹贡梁州之域周省梁又为雍州之域春秋时属巴国秦为巴郡地汉为涪陵县汉末为赤甲兵所聚此地有赤甲戌存焉后汉亦然至蜀先主以地控涪江之源故于此立涪陵郡领汉平汉葭二县按蜀志刘威石为涪陵太守即此地也又四夷县道志云故城在蜀江之南涪陵之西其涪江南自黔中来由城之西蜀江十五里有鸡鸣峡上有枳城即汉枳县也李雄据蜀后荒废东晋桓元子定蜀别立枳县于今郡东北一十里隣溪口又置故枳城郡寻废周武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又立涪陵镇开皇三年移汉平县于镇城仍改汉平县因镇为名以渝州大业三年又罢渝州为巴陵郡以涪陵之地又为镇焉唐武徳元年镇复为涪州天寳初为涪陵郡乾元元年又为州元和三年七月勅涪州可黔中道以涪州疆理与黔州接近故也至大中初又荆州南道地里遥逺甚不便寻黔中按华阳国志云涪巴之南鄙従枳县入泝涪水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黔中地汉兴恒为都尉理山险水滩人多蛮蛋唯出丹漆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汉献帝建安中涪陵谢本以涪陵广大白州牧刘璋分理丹兴汉尉二县以为郡璋乃分涪陵立永宁州兼丹兴汉蔚合田县置属都尉理涪陵蜀主改为涪陵郡改永宁曰万宁又增立汉复县后主又立汉平县晋太康地理记省丹兴县郡移理汉复领汉葭涪陵汉平万宁等五县又言万宁在郡南水道九百里其万宁葢今费州是蜀后主延熙中涪陵大姓徐巨叛使将军邓芝讨平之汉涪陵葢在今涪州东南三百三十里黔州是其故里又言汉葭在郡东百里澧源出县界葢在今州东九十里故黔州城是其省在丹兴县葢在今黔州东二百里黔江县是孟阳云丹兴汉葭二县并出丹砂今按汉平县葢在今涪州东北二十里罗浮山之北岷江之南白水入江处侧近又按十三州记云枳在郡东按今黔州亦与巴郡东南相抵据谢本所论晋志所说今夷费思播及黔南等五州悉是涪陵故地又隋图经集记及贞观地志云黔中是武陵郡酉阳地按汉酉阳在今溪州大乡界与黔州约相去千余里今之三亭县西北九百余里别有酉阳城乃刘蜀所置非汉之酉阳事已具武陵郡隋图经及贞观地志并言刘蜀所置酉阳为汉酉阳葢误认汉涪陵之地也自永嘉之后没于夷獠元魏之后图记不传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初于其地立奉州续又改为黔州大业中又改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与秦汉黔中郡交互难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是汉改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陵郡即今辰州叙浦县是后汉移理临沅即今朗州所理是也今辰锦叙奬溪澧朗施八州即秦汉黔中郡之地与今黔中及夷费思播隔越峻岭东有沅江水及诸溪并合而东注洞庭湖岭西有巴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牁北歴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以黔中故也炳然自分矣   元领县四   涪陵 宾化 武龙 乐温   州境   东西六百九十里 南北九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归峡路三千四百五十七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长安中路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西京三千六百五里 东至万州水路六百一十里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 东至忠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黔州水路三百四十里 西至渝州四百六十里水路三百四十里 北至忠州三百九十六里 东南至黔州四百九十九里 西北至渠州隣山县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忠州三十里 东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七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六百皇朝管户主三千五百一十客八千五百四十七   风俗   与黔中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连头獠布 金文鐡 段氏蜀记云涪州出扇当时贵之   涪陵县五乡汉田县属巴郡蜀立郡于此隋废郡属渝州唐朝又于此立郡 罗浮山连亘入南海名山记昔罗浮仙人居此故名之 石门周地图记云涪陵均提东十三里有石门门东有石皷清台扣之声逺 铜柱滩周地图记云涪陵江中有铜柱滩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铜柱故名铜柱滩滩最峻急一云马援始铸柱于此 锦綉洲周地图记云铜柱滩东有锦绣洲巴土盛以此洲人能织锦罗故以名之 横石滩在郡北后汉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今谓之横石滩   賔化县西南四百里元五乡在秦为枳县地后汉为巴县周明帝武成三年省桓元子所置枳县入巴县唐贞观十一年分渝州巴县之地置隆化县以县西二十里永隆山为名先天初以讳改为宾化县按新图经云此县民并是夷獠露顶跣足不识州县不防文法与诸县户口不同不务蚕桑以茶蜡供输 懐清台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家富不赀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秦皇帝以为贞女为筑女懐清台 湖阳溪在县侧水西流入渝州南平县界   武龙县东南二百五十里元五乡今四乡汉涪陵枳二县地唐武徳元年分涪陵县立以邑界武龙山为名内江一名涪陵江一名巴江在县南曲屈北流水自黔州信宁县界入李膺益州记云内江水自万宁西北二百八十里至闗头滩滩长百步悬崖倒水舟楫莫通 蜀江门滩在县前巴江水中   乐温县西北一百一十里元六乡今四乡秦枳县地后周武成三年省桓元子所置枳县入巴县北又为巴县之地唐武徳三年又析渝州巴县地置以县乐温山为名初置属南隣州九年方改属涪州县地颇产茘枝其味尤胜诸领 乐温山在县南四十八里 溶溪水源出县理北南流县东又南至废永安县东北二里注大江永安故县武徳元年析涪陵巴二县地于今州西南   一百五十里置以县北永安山为名开元二年民以为非便遂废   黔州   黔州黔中郡今理彭水县歴古蛮夷之地禹贡荆州之域左传庸人率羣蛮叛楚即其地战国时为楚黔中地秦惠王欲楚之黔中地以武闗外易即此土也至昭王伐楚得其地因置黔中郡于今辰州是故汉书谓五溪之地在汉为武陵郡之酉阳县地武帝于此置涪陵县按贾躭四夷述武陵五溪之蛮西界也后汉献帝时分为四县属【缺】国都尉理三国时蜀先主又增一县按蜀志云先主于五溪立黔安郡领五县至后主又増置一县晋平吴后省一县犹领五县永嘉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吴録云黔阳属武陵郡今辰州三亭县西黔阳城即汉之黔阳县城也又黄闰武陵记云武陵郡境四十余里即知黔中亦其土也荆州图副云巴东南故浦县与黔阳分界南浦今属万州县是也后周保定四年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改为黔中至隋初如之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领彭水涪川二县唐武徳元年又改置为黔安郡领彭氷都上石城三县二年又分置盈隆洪杜相永万资四县于州置都督府督务施业展智牂克应庄九州其年自今州东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东彭水东以相永万资二县属费州以都上一县分置夷州十年又以思州髙富县来属十一年又以髙富属夷州以智州信宁来属督思辰施牢费夷巫应鄱克庄牂琰池矩十五州黔州领彭水石城盈隆洪杜信宁五县圣厯元年罢都督府以庄州为都督府景隆四年又罢庄州都督府以播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播州都督府复以黔州为都督府开元二十六年又于黔州置采访处置使以都督尔朱浑城为使又五溪诸州入黔中道仍加经畧使天宝元年改黔中为黔中郡然依旧都督施夷播思费琛溱商九州又领克明劳羲福犍邦琰清庄峩蛮牂鼓儒琳鸾今郍晖郝总侯敦晃柯樊棱添普宁功亮茂龙延训乡双整县抚水矩思源逸殷南平勲姜袭等五十州皆覊縻寄治山谷乾元元年复以黔中郡为黔州都督府自天顺元年改为武参军莭度天复三年之后伪蜀割据移黔南就涪州为行府以路道僻逺就近便也皇朝因之不改至太平兴国三年因延火烧爇公署五年却归黔州置理所仍辖黔内思南费溱夷播六州只従黔州衙前职员权知按唐贞元十道图云黔涪夷费思播溱琛南等九州自分十道属江南道其涪州开元中属山南道天宝中复属江南乾元中又属山南东道古九州界本汉巴郡之南鄙虽在大江之南而东兴施溪锦奬四州隔一髙岭其南溱琛等三州又与剑南泸州按境风俗颇同以山川言之合属剑南道   元领县六   彭水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州境   东西一千一百四里 南北八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三千八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六百五十五里取万州路二千五百七十里西北至西京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东至沣州一千五百六十四里 南至夷州六百里 西至涪州五百五十里 北渡江山路至忠州六百里东南至思州三百里 西南至播州八百里   西北水路至涪州武龙县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施州七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尸四千二百皇朝户主一千二百七十九客二千五百四   风俗   杂居溪洞多是蛮獠其性犷悍其风淫祀礼法之道固不知之开寳四年黔南上言江心有石鱼见上有古记云广徳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部民相传丰稔之兆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麸金 水银 朱砂药书谓辰锦朱砂   黄蜡 粗麻布 竹布 纻布   彭水县旧三乡今二乡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吴分酉阳之境置黔阳郡地即属焉又县道四夷云葢刘璋分涪陵置汉葭县地开皇十年三蛮帅内属于此地彭水县属黔州大业三年罢州为黔安郡县仍旧焉贞观四年与州移于今理有盐井一在县东九十里今煎 伏牛山在县东一百里山左右有盐泉州人见置灶煮以充军用壶头山山形似壶马援曽战于此 三峿山邓芝曽大战于此 更始水又名涪陵今名内江水水经云更始水即延江支津也延水下入涪陵别名涪陵水涪陵水一名内江水在州西五十步西北至涪州入蜀江 可通水源出黔江县武陵山西流百余里经州里北注内江水 彭水按九州要记云黔州有彭水在宁县即古之黔中地 朗溪汉县名其地有朗山山有野狼两眼在背上能餐野兽 五溪谓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古老相传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各为一溪之长一説五溪蛮皆盘瓠子孙自为统长故有五溪之号焉古谓之蛮蜑聚落   黔江县东三百里元三乡隋开皇五年置石城县属庸州大业三年废以地入彭水县唐武徳元年再置移就无慈城贞观四年又移于今所天宝元年改为黔江县羽人山一名神仙山在县东四百三十里山头与沣   州分界 阿蓬水一名太平水东北自施州清江县界东西南流经县北一里又南入洪杜县界 仙掌在县二里崖面上指掌如画土人传为仙掌   洪杜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元一乡唐武徳二年析彭水石城之地于今县北八十里置以县东洪杜山名焉贞观三年又北移于洪杜溪二年移理袭满即今县理 涪陵江在县西一百步北流入彭水县界   洋水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旧一乡唐武徳二年于今县东一百六十里置盈隆县贞观十年移于今理先天元年以讳改为盈川县天宝元年改为洋水县以界内水名焉 罗奈水在县南二百里 洋水在县西三十里北流入信宁县界   信宁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元一乡隋大业十二年于今县西南七里置以地踞信安山遂以信安为名唐武徳二年为信宁属义州五年改义州为晋州贞观四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十一年改属黔州 百顷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涪陵江在县东北流入涪州武阳界   都濡县南二百里元一乡唐贞观二十年析盈隆县置因界内都濡水为名也 丹阳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有丹阳水出焉 波溥水在县西南一百里又南流注丹阳水 蒟酱山 已上郡界之山水   控临畨落种   牂牁 昆明 柯蛮 桂州 提拖 蛮蜒 葛獠没夷 巴 尚抽 勃 新柯 俚人 莫徭白虎   管畨州五十三 九州每年朝贡   南宁州本清溪镇唐末置在黔州西南二十九日行従南宁州至罗殿王部落八日行与云南接界州 淡州 犍州 庄州 明州 牂州 矩州清州   四十四州洞内覊縻   柯州 袭州 峩州 蛮州 邦州 鹤州 劳州羲州 福州 鼓州 儒州 鸾州 令州 郝州普宁州 总州 郍州 勲州 功州 敦州 侯州晃州 茂龙州 整州 悬州 乐善州 契州 抚水州延州 双城州 训州 乡州 添州 思源州 逸州殷州 南平州 卢州 姜州 棱州 鸿州 和武州 晖州 亮州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一   宋 乐史    江南西道十九   夷州   夷州义泉郡即今理绥阳县禹贡荆州之域外古蛮夷荒徼之地汉为牂牁郡境歴代恃险不闻臣附大业七年始招慰置绥阳县属明阳郡今夷宁县西北八十里旧明阳郡是也以县属焉唐武徳四年罢郡置夷州于思州宁夷县领夜郎神凤丰乐绥养鸡翁伏逺明阳髙富宁夷思义丹川宣慈慈岳十三县六年废鸡翁县贞观元年废夷州仍省夜郎神凤丰乐三县以伏逺明阳髙富宁夷思义丹川六县务州宣慈慈岳二县溪州绥养属智州四年于黔州都上县复置夷州六年复分置鸡翁县十一年以义州之绥阳黔州之安富二县来属其年又自上都县于今理领绥阳都上髙富鸡翁四县贞观十七年又以废牛州义泉洋水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义泉郡乾元元年复为夷州   元领县五   绥阳 都上 义泉 洋川  宁夷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至思州六百里 北至东京四千一百三十五里东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四千一百五十五里 北取万州路至长安三千七十里 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三十五里 南至涪州五百二十三里 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黔州六百里 东南至费州【阙】 东南至思州五百八十里 东北至思州四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二百八十四   风俗   同黔中而蛮夷之俗颇有不通   人物无   土产   茶  硃砂 水银 蜡烛  犀角   绥阳县四乡汉牂牁郡地隋大业四年招慰置绥阳县古徼外夷也唐武徳三年属义州贞观十二年改属夷州 波利山在县北二十里 安微水一名孤微水西自绥养故县来东流经县南八里又东入都上县界涪江水在县东十八里南流注安微水 绥阳故城在今县西三里贞观十二年移于今理故废城存   都上县西南五十二里元四乡隋置唐武徳元年属黔州贞观四年置夷州为理所十一年州移治绥阳县涪水一名洑野水西北自绥阳县界流入经县西十四里析西南流入废鸡翁县界   义泉县西南一百里元管三乡本牂牁地隋大业十一年置初属明阳郡唐武徳二年改属义州五年改义州为智州贞观十一年又于县理置牢州十七年废牢州复为县属夷州 离支水东北自废绥养县流入西流经县理西又东南流入废乐安县界   洋川县西北一百里元三乡本牂牁地唐武徳二年于县东北七十里置洋川县属义州贞观元年改属思州开元二十五年复属夷州 小水西南自废髙富县流入东北经县七十里又北入务川县界   宁夷县元管三乡旧属思州开元二十五年属夷州废髙富县在今州东北一百一十里大业七年于废县南三十里置属明阳郡末年防夷獠唐武徳四年安抚再置属夷州贞观元年改属务州十年又改属黔州十一年复属夷州其年自县南三十里故城移于费县复有小水在故县南三十里东入宁夷县界其县永徽后废 废鸡翁县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唐武徳四年置属夷州六年废贞观十八年再置并有濮野之水一名涪水东自都上县界流入经县南三里又南入费州城乐县界   播州   播州播川郡今理遵义县按郡地即秦夜郎且兰二郡西南隅之地秦惠王十四年欲得楚黔中地以武闗闗外之地易之今疑黔府即总谓黔中地其地分合属于楚至汉元鼎六年平西南夷置牂牁郡其地属焉汉书唐防上书説武帝曰窃闻夜郎国所有精兵可得十万浮船牂牁出其不意此制越一竒也上乃拜防为中郎将従巴莋闗入见夜郎侯厚赐谕以威约为置吏夜郎傍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阻终不能有也乃且聴防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路自僰道指牂牁江司马相如又往谕意皆不聴命数反叛及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乃反杀使者防越已破引兵诛且兰遂平南夷置牂牁郡以且兰有防舡牂牁处因于此立郡以名焉其后以夷蛮隔越莫详废置贞观九年于牂牁北界分置郎州领恭水髙山贡山柯盈邪施释鷰六县十一年省郎州再置恭水等六县十四年改恭水为罗防县髙山为舍月县贡山为湖江县柯盈为带水县邪施为罗为县释鷰为胡刀县十六年又改罗防为遵义县二十年以夷州芙蓉琊川二县来属顕庆五年废舍月湖江罗为三县景龙三年废庄州都督府以播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都督以黔州为都督府开元二十六年又废胡刀琊川二县天宝元年改为播州郡乾元元年复为播州   元领县三   遵义 带水 芙蓉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阙】   东北至西京四千一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四千三百五十五里 北取开州路至长安三千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黔州八百里 东南至牂牁北界巴江镇七十里 东南至牂牁琰州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费州四百里 西北至珍州二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一百长庆户四千七百口二万三千皇朝管户【阙】   风俗   同黔州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元贡蜡 生黄茶   遵义县元三乡唐贞观九年置恭水县属郎州十一年省十三年复置属州十四年改为罗防县十六年改为遵义畬陵山在县东四十五里 夷牢水西自带水县来   东流经县北一里又曲屈南流入废胡刀县界   带水县西七十里四乡唐贞观九年于县西北八十里置天宝中移于今理 带水源出故县西大山东流经县城北又东流至废胡刀县界注湖江水 夷牢水在故县北二十里东流   芙蓉县东北六十里元三乡唐贞观中置属州寻以县属牢州十六年废牢州改属夷州二十年又改属播州初置在芙蓉山上为名后移于县东南三里 水在县东三十里南流 仁水在县西南一里东南流注水废舍月县在州东南九十里唐贞观九年于县理置   髙山县十四年改为舍月县以界内舍月山为名又有涪陵江在县东九十里 废胡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唐贞观九年于县置贡山县十四年改为湖江县以界内江名邑又有巴水在县南三十四里 废罗为县在县西南二百里唐贞观九年于县理置施县十四年改立罗为县以界内罗为水名按水源自县西一百里罗为山出流经县南一里又东流至湖江界县入涪陵至显庆五年废今城现存 废胡刀县在县西南五十里唐贞观九年于县理置释鷰县十四年改为胡刀县因胡刀水在县南一里东流合湖江水在县理东北流以为名至开元二十六年又废   费州   费州涪川郡今理涪川县春秋时属楚汉元鼎六年建牂牁郡其地属焉江山阻逺久不臣附至后周宣政元年信州总管观门公裕王述招慰生獠王元殊多质等归国遂肇立为费州因州界费水以立郡名按九州要记云九邱之外有费州是也按贾氏县道记云隋开皇五年于州理置涪川县属黔州唐武徳元年又以涪川扶阳二县属思州贞观四年分思州涪川扶阳二县置费州其年又割黔中之相永万资二县来属八年又割思州多田城乐二县来属十一年废相永万资二县天宝元年复费州   元领县四   涪川 城乐 多田 扶阳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阙】   西北至西京三千五百里 西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若取万州路三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安南獠二百三十五里 东至奬州水陆相兼六百里 南至思州思王县二十七里 正南微西至牂牁充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城乐县二百四十里 北至思州水陆路五百里 西至播州四百里 正北微西至珍州一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四百二十九   风俗   地同黔州尢杂生獠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贡朱砂 水银  犀角   涪川县三乡隋开皇五年于今县北二十里涪陵江岸置县唐武徳四年于此置州县至十一年与州同移今理 防笼山 涪陵山 涪水皆邑界之山水   城乐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元三乡唐武徳四年山南道大使赵郡王孝恭招慰生獠置始筑人歌舞之遂以为名初置属思州贞观八年割属费州 防笼山在县南十里 涪陵水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多田县西北四十五里元二乡唐武徳三年务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田堪种植以多田为名 畬冻山在县西北一里 涪陵水自西南来经县南五十步北流入思王县之界   扶阳县西北八十五里元三乡隋仁夀四年务州刺史奏置于扶水之北因以为名武徳四年思州贞观四年改属费州 涪水源出西大山中东流经县理西四里又东入涪县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二   宋 乐史 撰   江南西道二十   思州   思州宁夷郡今理务川县春秋时楚地自战国以后土地与黔中同晋陷蛮夷无复郡县至后周方得其地未为郡县隋初其地属清江郡至开皇十九年于此置务川县属庸州庸州即今黔江县是也大业三年废庸州以县属巴东郡唐武徳元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要路须置郡以抚之复于县理置务州领务川涪川扶阳三县至贞观元年以废夷州之伏逺宁夷思义髙富明阳丹川六县废思州之丹阳城乐感化思王多田五县来属其年省思义明阳丹川三县二年又省丹阳一县四年改务州为思州以界内思卭水为名其年以涪川扶阳二县割入费州八年又以多田城乐二县割入费州又废感化县十年又以髙富县割入黔州十一年又省伏逺县但领务川思王宁夷三县开元二十五年以宁夷县属夷州天宝元年改为宁夷郡乾元元年复为思州   元领县三   务川  思卭  思王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四千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西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三千九百三十五里取万州路二千八百五十里 东至溪州三百里 南至费州水路四百里 南至涪州五百里 西至夷州六百里 北至黔州二百八十七里水路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锦州常丰县五百里 东南至辰州麻汤县一千六百里 西南至夷州都上县五百四十里 西北水路至黔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黔州江县一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五百九十九皇朝管户【阙】   风俗   同黔中地在荒徼之外蛮獠杂居言语各异   姓氏   【阙】   人物   【阙】   土产   元贡朱硃 水银  茶  常赋蜡   务川县二乡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隋朝招慰置务川县唐武徳元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要路请置州贞观八年改为思州以思卭水为名 思唐山在州东四里南连河只水北枕内江水 白茶水在州东务一百七十里北接黔州黔江县 暗山在州西二百八十里接夷州宁夷县其山常雨雾昬暝故曰暗山 巴江水出西南牂牱界经费州従当州西过 河只水在县东二十里河只者獠之姓名 罗多水在县东八十里罗多者獠之姓名 河渝水在州北十九里自尞山流水 都来水在县西北二百五里従宁夷县来   思王县南水路三百里三乡唐武徳三年置属思州贞观元年改属务州四年还思州 守慈山在州南三百五十里接费州多田县东临内江水慈头滩 思王山在州西南三百七十里与费州浮阳县分界本名龙门山改名思王山 思卭山在县东南连思卭 思卭水在州南三百里出思卭山流入内江   思卭县东南三百九十里四乡唐开元四年招集生夷獠以置按县道四夷述云此邑最僻逺东至溪州三亭县四百五十里东南至锦州常丰县二百里 无党山在县西十里四面悬絶 都来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接锦州常丰县 都渡山在县东至锦州涪浦县北聨溪州三亭县 思卭水本出锦州洛浦县界经本县四十步至思王县流入内江水   南州   南州南州郡今理南川县禹贡梁州之域周省入雍战国时为巴国之界秦则巴陵之地汉为江州之境唐武徳二年割渝州之东界地置州领隆阳扶化隆巫丹溪灵水南川六县三年又改为僰州四年又改为南州贞观五年又置三溪县七年又置当山岚山归徳汶溪四县八年又废当山岚山归徳汶溪四县十一年又废扶化隆巫灵水三县先天元年改隆阳为南川县天宝元年改南州为南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南州又按九州要记云僰溪生獠招慰以置之即此郡也   元领县二   南川  三溪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洛京四千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渝州界丹上山六十里 南至溱州界五十里 西北至黔州四百里水路一千里北至渝州江津县二百三十里 东至溱州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波汀州八十里 西南至溱州七十里 东北至渝江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四百四十三皇朝户【阙】   姓氏【阙】   人物无   风俗   与渝州同   土产   象牙  犀角  斑布   南川县五乡汉江州县之地汉书地理志江州县属巴郡自汉迄齐仍为江州之地周闵帝元年改为江阳县其地仍属不改隋开皇三年改江阳为江津县其地又属唐立郡于此又改隆阳后避讳改为南川县 罗縁山在县南十二里 僰溪水南自废丹溪县来此流经县东南四十里又北入渝州江津县界 废丹山县在县东南三十里按武徳二年于丹溪水曲置因以为名又有盈山在废县东七十六里   三溪县东二百十三里三乡唐贞观五年置按县地有僰溪东溪葛溪三溪水合流因以为名其县理城俗名石城甚髙险 僰溪水在县西北入蜀江   西髙州夜郎郡今理夜郎县州即同夷古山獠夜郎国之地按九州志云夜郎自古非臣服之国昔汉武帝开拓南邉始置夜郎县属牂牱都慰居之八郡志云夜郎之西垂去郡四百里司马相如所开之处后汉书曰夜郎之西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唐防发蜀卒治道自僰道抵牂牁江即此土地十三州志云牂牁者江中山名晋永嘉二年分牂牁置夜郎郡兼置克州唐贞观十七年廓僻邉夷置播州镇后因川中有隆珍山乃以镇为珍州取山名郡也长安四年又改为舞州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十四年复为珍州皇朝乾徳四年刺史田迁上言自给赐珍州郡州名已来连遭火灾乞改州名因改为髙州寻以岭为髙州加西字   元领县四   夜郎 丽皋 荣徳 乐源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阙】   西北至西京四千三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取江陵府路四千五百五十五里取开州路三千四百七十里 东南至播州三百里 正北微东至夷州二百里 西南至【阙】   北至溱州二百四十里 西接獠夷界   戸   唐开元户二百六十三   风俗   其俗多杂生獠言语或通   土产   贡金及象齿   夜郎县二乡唐武徳二年以梓潼县为州与牂牁同置开元十五年改为夜郎县   丽皋县二乡   荣徳县   乐源县   以上三县皆唐贞观十六年开山洞分夜郎之地以置其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畬田处为寄理移转不定其所   溱州   溱州溱溪郡今理荣懿县土地所属与夷州同唐贞观八年开招南蛮至十六年置溱州及荣懿扶欢乐来三县咸亨元年废乐来县天宝元年改为溱溪郡乾元元年复为溱州   元领县二   荣懿 扶欢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洛阳四千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四百三十里   正南微东至珍州二百里 北至南州二百七十里东至涪州賔化县接界山险不通无数   西与泸州合江县接界   东北取珍播夷路至黔府一千三百里   户   唐开元户八百九十二   风俗   土产   文龟 斑竹 象牙【入贡】   荣懿县四乡唐贞观十六年与州同置以领獠户扶欢县西南五十里一乡唐贞观十六年与州同置以县东扶欢山为名   牂州   牂州牂州郡今理建安县按其地即与播州同汉武帝时唐防因上书説武帝以竒制越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为置吏甚易许之唐武徳二年立充州因是置鄱牂等郡焉按梁氏十道志云在开元初犹有此郡后之郡国记録乃无此州之名   元领县三   建安  賔化  新兴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西京六千二百三十七里 西南至【阙】东北至长安五千六百三十七里   户   天宝领户二万二千八百四十九   风俗   土产   熊罴 狐狸之皮  隔织 麝香   建安县三乡汉牂牁郡也国志云京西南五千六百三十七里即牂牁是也 髙运山 石门山 四十九头山 木山 右牂牁郡城华阳国志云牂牁郡上党天井故多雨潦今有古城在郡西即汉未伏之时所保于此 石潼闗华阳国志云且兰县西南有地名石潼闗 柱蒲闗汉书云牂牁郡有柱蒲闗   賔化县   新兴县   已上三县并唐武徳中因州置   庄州自古与夷珍等郡地同汉武始辟西南夷即此为犍为牂牁郡地后汉吴霸为郡守有善政至今人犹祠之号为侯神隋平陈分牂牁郡立南夀州贞观中改为庄州黔州中天授三年升为都督府统三十六州或因楚威王时有庄蹻将甲士二万人入牂牁故取庄为州名按开元十道记云有此郡额后之志録则废之州境四至户口人物俗产贞观以来志记并不述   元领县八   石牛 南阳  轻水 多乐  乐安   石城  新安  賔化   已上八县皆贞观已来相次建置永徽已后并省琰州   琰州与庄州仝置   元领县五   武侯 望仁 应江 始安  东南   已上五县皆唐贞观中置永徽已后并省   沅州   沅州潭阳郡今理龙标县禹贡荆州之域战国时楚黔中地秦置黔中郡其地又属焉舞阳县地属武陵郡盛宏之荆州记云舞阳县北拒天门溇中县南极郡阳武防县西接宁州牂牁在舞水之隂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省入辰溪县荆州记云舞阳有詹辰新丰二县其乌浒万余家噉蛇鼠之肉能鼻饮唐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浣溪旧唐志为渭溪思徴三县九年废思徴县天授三年风俗使右肃政台御史席元明奏巫山不在州界请为沅州分夜郎置渭溪县长安二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阳县开元十三年改沅州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巫州   元领县二   龙标 沅溪   四至   东北至西京五千八百三十里   东南至长安三千一百五十八里   戸   天宝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二万二千七百三十八风俗   有乌浒之民噉蛇鼠之肉   土产   朱砂   龙标县州理溪武阳县地五溪之境属武陵郡后汉省入辰阳又为辰阳县地晋武太康中复置武阳县隋平陈置辰州又属焉   浣溪县汉镡成县唐贞观八年置取县界沅溪水为名浣溪又名傍流水西南自獠界流入夜郎县汉武阳   县地属武陵郡后汉省入辰阳又为辰阳之地砂窟朱砂井小不及辰溪者 舞阳水出故且兰县郡国志云龙标有小酉山武阳山有美人每土人聚即来人众莫能辨惟脚指向后而踵向前以刀斧斩之不死惟以杉木为刀拟之即去   州   州故夜郎侯邑牂牁都尉居之属牂牁南中八郡悉夜郎之西垂去郡四百里是司马相如首开之处汉书曰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一百余步足以行船云唐防巴卒治道自僰道抵牂牁土地十三州志牂牁者江中山名也晋懐帝永嘉五年分牂牁置夜郎郡   元领县四   梓潼  底水 思王  思渝   业州废   业溪龙溪郡今理峩山县长安四年分沅州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又改为业州天宝元年改为龙溪郡乾元元年复为业州   元领县三   峨山  渭溪 梓姜   四至   东北至洛京三千九百里   东北至长安四千一百九十七里   戸   旧管户一千六百七十二口七千二百八十四风俗   土产   已上与沅州同   峩山县唐贞观八年置夜郎县属巫州长安四年置舞州开元二十年改夜郎为峩山县   渭溪县天授二年分夜郎置属沅州长安四年改属业州   梓姜县旧于县置州天宝三年以州荒废以梓姜属业州其州为覊縻州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一   扬州   扬州广陵郡今理江都广陵二邑禹贡淮海惟扬州唐虞淮海之间皆州域也尔雅江南曰扬州言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天文斗牛之分星纪之次七国时属楚秦灭裂楚为九江郡地项羽以封英布髙帝封其兄子濞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国自此或为郡或为国废置不恒前汉扬州无定理后汉扬州方理歴阳又徙隂陵魏扬州刺史理夀春吴自夀春移理建业元帝渡江歴江左扬州常理建业江都郡立为南兖州梁末入北齐改为东广州归陈复旧名入周又为吴州置总管府隋开皇九年改为扬州仍为总管炀帝改为江都郡移于坊内枚州置官号江都官武徳二年赋帅李子通自海陵率众攻破州城遂窃据之三年子通为杜伏威所破未几伏威归化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以隋江都为南兖州置东南道行台六年辅公祏窃号江南驱拥江北诸州毁撒宫殿尽过江南域遂荒废七年赵郡王孝恭讨平公祏改南兖州为防州九年省江宁县之扬州改防州为扬州大都督府督扬和滁楚舒庐夀七州贞观十年改大都督为都督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广陵郡依旧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扬州自后置淮南莭度使亲王为都督领使长史为莭度副大使知莭度事以此为治所与成都府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焉皇朝因之   元领县七 今三   江都 广陵六合   四县割出   髙邮【建军】天长【建军】海陵【入秦州】永贞【入建安军】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五里 南北一百六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九百四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七百里 东至海五百六十里至溱州九十五里南至大江三十里渡江至润州七十里 西至滁州二百里 北至楚州三百里 东南至海四百里至泰兴县界八十里 西南至和州三百六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里 东北至泰州盐城县三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万一千四百一十七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九百一十四客一万四千七百四十   风俗   【阙】   姓氏   广陵郡四姓 戴 髙 盛 游   人物   刘瑜字季莭广陵人 陈琳广陵人善为檄书仕魏刘敬叔广陵人撰异苑 张綋广陵人   来济江都人相髙宗父防儿隋开府故语曰来防儿为宰相 虞州南为大匠   盛产母目失明因食螬蛴目遂明   李善扬州江都人注文选六十卷子邕   土产   筦席 绵绮 白绫 铜镜 柘木   江都县旧二十乡今二十五乡本秦广陵县地属广陵郡汉景帝立江都国遂因国以立县焉 大铜山在县西七十二里即汉书称吴王濞即山铸钱此其处也 蜀冈图经云今枕禅智寺即隋之故宫冈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防顶 芜城即州城古为刋沟城也汉已后荒毁宋文士鲍明逺为赋即此 广陵按郡国志云州城置在陵上尔雅云大阜曰陵一名阜冈一名昆仑冈故鲍昭芜城赋云拖以漕渠轴以昆仑河图括地曰昆仑山横为地轴此陵交带昆仑故曰广陵也 大江西南自六合县界流入晋祖逖击楫中流自誓之所南对丹徒之京口旧濶四十余里谓之京江今阔十八里魏文帝登广陵观兵戎率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临江见波涛汹涌而叹曰吾武骑万队何所用之嗟乎此天所以限南北也 江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六里城临江水今为水所侵无复余址 临江宫隋书云大业十三年二月大驾出杨子幸临江宫大防赐食并百僚亦饯于凝晖殿庭酺戏为乐数日时羽葆初咸霜戈花氅羽斾龙旌横街塞陌二十余里晖翳云日前代羽卫无盛斯时 十宫在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润竦髙跨阜随城形置焉并隋炀帝立也曰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是曰九宫 东府斋梁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顾野王及王褒并为宾客野王好丹青善图画王于东起斋令野王画七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两絶 舆浦图经云舆浦往来恒有游浊及乎一朝清澈后汉太守范邈表以为瑞也 钓台西征记雷陂有台二丈又南兖州记云即吴王濞之钓台 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并在宫城东北角池侧沈约宋书云徐湛之为南兖州刺史营搆亭观以极游宴之娱又于城南起万嵗楼以望钟山 澄月亭悬镜亭春江亭在县南二十七里杨子宫西已上三亭皆隋炀帝置 雷陂隋炀帝葬于其侧 厉王胥冢郡国志广陵厉王胥冡嵗旱鸣皷攻之辄云雨抱朴子云吴主时掘大冡有重阁檄道髙可乗马有铜人皆大冠执剑棺中人鬓已斑白面体如生以白璧三十枚借尸举之有玉形似冬従懐中堕地两耳及鼻中有黄金如枣此骸骨因假物而不朽之效也 江祠江妃志云嵗三祀之以伍员为配阮升之南兖州记云其神复江都王或易王庙 东陵圣母庙在县三十里按神仙传云东陵圣母海陵人适杜氏师刘纲学仙术成道夫不之信也告官拘以囹圄顷之圣母従狱窗中飞出众人望见之转髙入云中于是立庙逺近敬信之每表灵騐常有一青鸟在祭所人有所失请问所在青鸟便飞集盗物之上以故路无拾遗 故齐宁县按阮升之记云齐髙宗建武五年遏艾陵湖水立裘塘屯移县于万嵗村中兴元年废县西南去州城六十一里 张公城图经云汉末张婴所筑后因号张公城在县西四十里 孔融墓在髙士坊西北去州九里 孝义里按宋书云刘宗武阳村人也又阮升之记云宋文帝时为上党太守少有志操居世清谨元嘉二年魏大武兵至广陵宗母为军所害遂蔬食不尝五味以终世其所住村因改为孝义里 孝妇祠汉书于公以为孝妇必不敢杀姑后祭之即雨也 吴宫台在县西北四里将军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所筑弩台也后陈将吴明彻围北齐东广州刺史敬子猷増筑之以射城内号吴公台 雷塘在县东北十里炀帝葬于其地贞观十八年李袭为扬州刺史引雷塘水又筑句城塘以溉田八百余顷百姓赖之徴拜大府卿 爱敬陂在县西十五里魏陈登为广陵太守初开此百姓爱而敬之因以为名亦号陈登塘 合渎渠在县东二百里本吴掘防沟以通江淮之水路也昔吴王夫差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防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防江亦曰防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今谓之山阳沟   广陵县旧二十五乡今二十六乡本汉江都县地宋武帝析地置之髙齐又为广陵县隋初改为江阳县按尔雅注云扬在北斯地处江之正北故曰江阳亦因宋旧名也隋末废并入江都县唐贞观十八年长史李操奏割渎渠已东九乡复立焉又按州图经云隋大业十二年分江阳又立本化县于郡南半逻合渎渠今城在西北一十八里 桃花墓在县南上有废吴王庙基即隋置邵伯埭有门斗县东北四十里临合渎渠有小渠濶   六步五尺东去七里八艾陵湖按晋书太元十一年大傅谢安镇广陵于城东北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城北二十里筑堰名邵伯埭葢安新筑即后人追思安徳比于邵伯因以立名 茱茰沟在县东北一十里西従合渎渠东过茱茰埭七十里至岱石湖入西四里对张经沟入海陵县界按阮升之记云吴王濞开此沟通运至海陵仓北有茱茰村以村立名故记云防沟即吴王夫差所开漕运以通上国 张纲沟在县东三十里従岱石湖入四里至沟心中与海陵分界按汉书纲为广陵太守济惠于百姓劝为农桑于东陵村开此沟引湖水灌田以此立名   六合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旧二十二乡今二十一乡本楚棠邑春秋时伍尚为棠邑大夫即此地左氏传襄公十四年楚子为庸浦之后故子囊帅师于棠杜预注云庸浦棠皆此地也秦灭楚以棠邑为县汉不改封陈婴为棠邑侯即此也晋安帝于此置泰郡北齐置泰州后周改为方州又改为六合郡因六合山为名隋废郡为六合县唐武徳七年又置方州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扬州 步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东临大江宋元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尝帅师百万至六合县登步山隔江望秣陵才数十里宋人震恐将走防稽遣使求和献其方物具臣服礼然后乃退 六合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六合镇九年晋王平陈于此临江观兵马渡 小石山一名小防 赤岸山南兖州记云步山五里有赤岸南临江中罗君章云赤岸若朝霞即此也涛水自海入江冲激六七百里至此岸侧其势始衰郭景纯江赋云皷洪涛于赤岸即此也铜城郡国志云六合县有铜城即吴王铸铜处滁塘陈夀吴志赤乌十三年孙权遣军十万作滁塘以淹北道而有斯浦石梁溪西北自滁州清流县界入流宋元嘉中石梁涧中铜钟九口大小行列引次向南刺史临川王献以为瑞钟郡国志云梁于石梁置泾州是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二   和州   和州歴阳郡今理歴阳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楚地左氏传云吴取楚太子建之母于巢又云楚囊师于棠杜预楚地和州葢分为二邑皆楚境战国时犹为楚地秦属九江郡汉为歴阳县属郡不改土地十三州志云扬州后徙于隂陵今按濠州定远县界隂陵故地是也即知汉末兼为扬州在吴时为重镇晋为淮南郡东晋改为歴阳郡又按郡国志云歴阳西通胡城即晋王遵筑以御石虎宋因之兼立南豫州齐梁因之不改梁末侯景乱江北之地尽属髙齐髙齐立为和州改临江为齐江以和州领歴阳齐江二郡及后又省齐江并乌江并入歴阳为一郡隋开皇十三年罢郡省齐江之谯县入厯阳县以为和州炀帝初州废复立歴阳郡武徳三年杜伏威归顺因改为和州天宝元年改为歴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和州   元领县三   歴阳 乌江 含山   州境   东西七十九里 南北一百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南至宣州三百二十六里 南至庐州二百二十里北至滁州一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横江西岸一   千五百里大江中心为界与宣州当涂县相接东北至东京一千四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九百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里 东渡江至宣州二百二十六里 西南至庐州巢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扬州六合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庐州镇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一千皇朝管户主四千七百八十九客四千九百六十一   风俗   【阙】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贡纻布 茶 鱼 稻   歴阳县元十二乡今八乡本汉旧县也南有歴水故曰歴阳九江都尉居之属九江郡后汉为扬州刺史所理之地 鸡笼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淮南子云麻湖初陷之时有老母提一鸡笼以登此山因化为石今山石状如鸡笼因名之 六合山梁武登此山以望六合故名 梁山在县南七十里俯临江水南对江南之博望山宋书云孝武帝大明七年祀梁山大阅水军于中江是日有白雀二集华葢有司奏请改元为神雀帝不许因立双阙于梁山又侯景之乱梁将王僧辩军次芜湖与景将侯子鉴战于梁山大破之江东岸有博望山属姑熟二山隔江相对望之如门南朝谓之天门山两防山顶各有城并将军王元谟所筑自六代为都皆于此屯兵扞御 横江浦在县东南二十六里建安初孙防自夀春欲经畧江东扬州刺史刘繇遣将樊能于縻屯横江孙防破之于此对江南防之采石往来济处隋将韩擒虎平陈自横江济亦此处也 当利浦在州城东十二里本名扬浦晋龙骧将军王濬平吴水军扬防顺流于此而下王浑以旗招不住濬报云风利不得泊遂先入石头山后因以当利为名 沸井和州图云郡有沸井一所在郡西一百步古城内 洞口浦魏将曺休张辽伐吴至此吴军相望注水经云江水左列洞口 巢湖东石梁禹为理水之门故置之今又俗名项口是也 麻湖亦古歴阳城之城地在县西三十里源出桑山淮南子云歴阳之郡一夕反而为湖晋地理志云汉明帝时歴阳沦为麻亦古歴阳城之城地在县西三十里源出桑山淮南子云歴阳一夕反而为湖在明帝时谬矣麻湖与皇后潭包为一湖分而自殊矣 歴阳湖郡国志云昔有一书生过一姥姥待之甚厚生语姥曰此县门前石龟眼赤血出此地当防为湖母后数往之门吏问姥姥具以对吏因以朱防龟眼姥见遂走之西山顾城遂陷为湖今湖中有明府鱼婢鱼奴鱼 濡须坞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南临须水状如偃月汉建安十七年吴闻曺公将来因筑此坞吴録云初欲夹水立坞诣军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舟何用坞为吕防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岂得入船乎权曰善遂筑坞曺公不能下而退陆士衡辩论曰濡须之战临川拥鋭即此处也 平疴汤在州北四十五里此汤能愈疾故曰平疴有碑存 彭祖宅按列仙传云歴阳有彭祖宅祷祈风雨应期而至   乌江县东北四十里旧十五乡今四乡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垓下东走至乌江亭舣船待羽处也魏黄初三年曺仁据乌江以讨吴晋太康六年始于东城界至乌江县隋为乌江郡 四隤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项羽既败垓下东走至东城所从惟二十八骑汉兵追者数千羽乃引骑回四隤山而为圆阵即此山也项亭汉书云汉军追羽至东城乌江亭长舣船待之   即此今有庙在县南三里史记云身死东城是也 江水经州城北下五里与上元县分中流为界 乌江浦在县东四里 安阳渡在县东北八十一里与上元县对界 包浦与隂塘水同入皇后湖湖即东连包浦西翼潭湖   含山县西南五十五里元十二乡今四乡本晋龙元县也晋太兴二年元帝置今县南有龙元村建元初又立防县周天和元年并入歴阳至唐武徳六年改置含山县八年废焉长安四年又置改为武夀县神龙元年改为含山县以县境众山为名曰含山县 大岘山在县西北一十三里按郦道元注水经云滁水东经大岘山西北流大岘亭即此山也齐东昏之末裴叔业据夀春叛附元氏东昏遣萧慤往大岘拒之是其所也 祷应山本名白石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列仙传云歴阳有彭祖石室今山下有洞口初俯偻而入约十步乃渐髙广莫知逺近又有二石龙鳞皆成即彭祖所居之室洞出钟乳常有石燕飞集唐开元二十年敇禁采樵赐名祷应山大厯中有道士商栖霞歴阳人也居此絶粒三十年余身轻若飞 新妇港在县南一百七十里源従东闗来经当涂界二十里入大江昔有人居此江口新妇至孝故以为名 斗米迳水在县西南八十里按旧经歴阳豪杰李子建当隋末杜伏威之起従伏威守城伏威兵戍栅口欲开路运粮以救军食时子建请于东闗下开沟通黄港陂入歴湖率都下人各赍米一斗就功米尽径成馈运无阙故谓之斗米径废龙元县在县东南四十里舆地志云旧属谯国周大象元年拓定江淮并入歴阳依旧为龙元县陈平后以其地还歴阳唐分歴阳为含山县比属焉 东闗在县西九十里按舆地记云南谯郡郸县界有巢湖湖东南有石梁凿开渡水名东闗古老相传夏禹所凿髙峻崄狭实守扼之所吴魏相持于此南岸吴筑城北岸魏置栅 魏武帝祠在县西南九十里按魏志建安十八年曺公侵吴楼船东泛巢湖将逼厯阳至濡须口登东闗以望江山后人因立祠焉 江水在县南一百七十里   楚州   楚州淮隂郡今理山阳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越春秋云吴将伐齐自髙陵掘江通淮即是此处 战国属楚史记云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乃东侵广地至于泗上今泗州是也秦并楚置三十六郡葢属九江郡即射阳县之地汉书地理志云射阳属临淮郡下邳国自魏至西晋俱为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元帝以刘隗屯守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讨云旧淮隂镇帝形都要水陆皆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他屯阻乃营立城池焉宋书郡国志并记云安帝义熙元年省射阳县分广陵之盐城地立山阳东城东城在乡三县为山阳郡属南徐州宋因之郡国云此对清泅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龟田稻丰饶义熙中侨立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寻入后魏又为山阳郡隋初郡废为楚州炀帝初州废以地并入江都郡唐武徳四年臧君相归附平立为东楚州领山阳安置盐城三县八年废西楚州以盱眙来属仍去东字天宝元年改为淮隂郡乾元元年复为楚州后唐天成三年升为州化军莭度州显徳五年平淮南降为防御州皇朝为圑练州   元领县五   山阳 淮隂 宝应 盐城   一县割出   旴【入泗州】   州境   东西四百七十六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二千二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六百七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五百三十里东至海二百一十五里 东至【阙】   南至扬州三百里 西至泗州傍淮路二百二十里北至连水运路至海四百一十五里 北至淮七   十里 东南至泰州界八十里海陵县是也 西南至招义四百二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六十二里东北至【阙】   东北至淮口入海水路一百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七百四十八皇朝户主一万五百七十八客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九   风俗   汉书地理志楚俗同扬州   姓氏   【阙】   人物   韩信淮隂人   土产   丝 绢 赀布 淮白鱼   山阳县元九乡今四乡本汉射阳县地在射水之阳故曰射阳汉髙祖封刘纒为射阳侯晋熙元年省射阳县置山阳郡属滁州又立阳县以焉以境内有地名山阳因名郡戴延之西征记云山阳津名 山阳汉吴王濞反于广陵山阳王率众于此拒之因名山阳以旌忠也石龟山郡国志云山有石龟游因名之今山下有邓   艾筑城存 茶陂按淮隂图经云县南二十里有茶陂淮水郦元注水经云淮水之防即城角也左右两川   翼夹之二水入之即谓泗口也 防沟水南自安宜县界流入吴越春秋云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通淮运粮之水路也 南昌亭在县西三十里史记云韩信布衣时従南昌亭长寄食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餐时不为具食信竟絶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亭长赐钱百万曰公小人也为徳不卒 都梁宫帝置以避暑 公路浦淮口是也昔术向九江将奔谭路出斯浦因名之 淮阳城故城注水经云淮水又东经淮隂县故城北临淮水汉书髙帝六年封韩信为淮隂侯者韩信去下邳而钓于此处今城东二塜西漂母墓也昔漂母食于淮隂信为楚王于下坯立塜増坟以报母也东塜郡信母墓巴汉髙祖庙在县西四十五里惠帝元年令郡诸侯正立髙祖庙至今尤存射阳湖在县东南八十里汉书广陵王胥有罪其相胜之奏夺王射陂即此也今谓之射阳湖与盐城宝应三县分湖为界大厯三年与洪泽并置官屯自后所収嵗减今并亭废 故仓城东南接州城隋文帝初将伐陈因旧城新筑储葢军粮有逾百万迄于大业末年恒有积谷隋乱荒废   淮隂县西五十里旧七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临淮郡宋于此置北兖州后废隋开皇三年又置淮隂县 浊水今谓之山阳浊东南州郭西北流经县地流入淮即古之防沟昔吴王夫差将伐吴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连淮以通粮运旧水道屈曲多诸梁埭隋文帝重加修掘通利焉 韩信城信本此县人其家宅处所并存后受为侯因筑此城 淮水在县西二百歩 枚乗宅墓在县南二百歩赵嘏诗云家在枚旧宅边即此也 白塘水在县南九十五里故老云邓文平吴时修此塘置屯四十九所灌田以充军储 淮阳娑罗树碑在县南二百歩海州刺史李邕文并书 盐渎汉书淮隂盐渎属临淮郡   宝应县南九十里旧十四乡今六乡本安宜县梁氏志云本汉安平县属陵郡唐武徳四年于此立仓州领安宜一县七年州废县楚州肃宗末以获天宝因改为宝应县 宜溪在县界古安宜邑因此溪为名 白水陂在县西八十五里邓艾所立与旴眙县破釡塘相连开八水门立屯溉田一万二千顷大业末破釡塘壊水北入淮白水塘因亦竭涸今时雨调通尤得灌田 射阳湖在县界六十里中流与盐城分界 箕山在县东六十里 得宝记按楚州刺史郑辂撰记云开元中有李氏女子嫁贺若氏既寡为尼名真如家于巩县天宝元年七月七日有五色云自东方而来云中有人引手援以一囊令宝之及天宝末真如流寓安宣县肃宗元年建子月十八日夜真如忽见皁衣二人引去东南淹至一城楼观严饰见天帝谓曰下界丧乱杀气腥秽逹于诸天莫若以神宝压之乃授以第二宝复谓真如曰前所授汝小囊有宝五人臣可得见之今者八宝惟王者所宜见真如具以闻官建己月上达肃宗方疾视宝促召代宗谓曰汝自楚王为太子今上天宝赐于楚天祚汝已自改号宝应元年升楚州为上州县为望县改安宜县为宝应真如所居之地得宝河壖髙厰境物润茂为六合县尉崔珵所居两堂之间西域湖人过尝望而瞻礼也八宝一曰如意宝珠二曰红靺鞨三曰琅玕珠四曰玉印五曰皇后采桑钩二枚六曰雷公石二枚其五曰宝一曰元黄天符二曰玉鸡三曰谷璧四曰王母玉环二枚   盐城县东南二百里元四乡本汉盐渎县属临淮郡晋安帝更名盐城县伪唐割属泰州皇朝太平兴国三年却割还楚州海水阮升之南兖州记云上有南兖州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畧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逺舳舻往来恒以千许此吴王所以富国强兵而抗汉室也 射阳湖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濶三十丈通海三百里预五湖之数也   盐城监   盐城监古之盐亭也歴代海岸煎盐之所元九场伪唐以为盐城周显徳三年平江淮之后因之不改焉盐场九所在县南北五十里至三十里俱临海岸   五祐 紫庄 南八游 北八游 丁溪   竹子 新兴 七惠 四海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三   舒州   舒州固安郡今理懐宁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晥国也史记曰晥□姓咎繇之后春秋时楚灭之为楚东鄙战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为九江郡自舒县徙居晥县建安中编户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在汉即晥县今州是也属庐江郡续汉书郡国至庐江郡合肥以南唯有晥城后为吴所尅遂为重镇赤乌四年诸葛恪屯之晋太康地记庐江郡徙晥更移居于舒宋书州郡志云晋安帝后于旧晥县城置懐宁县仍分庐江郡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梁置南豫州后改为晋州北齐改曰江州陈又为晋州隋初又为熙州帝三年废州为同安郡唐武徳四年改为舒州领懐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五县其年割宿松县置严州五年割望江置髙州又改髙州为智州六年舒州置总府舒严智三州七年废智州望江属严州八年又废严州以望江宿松二县来属贞观元年罢府天寳元年改为同安郡至徳二年改为盛唐郡乾元元年复为舒州   元领县五   懐宁 桐城 望江 宿松 太湖   州境   东西五百八十三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五十五里 西北取庐州路至长安二千六百一十五里取蕲黄路二千八百八十里 东至宣州八百五十里 南至江州水陆相兼共五百七十里西至蕲州一百里 北至庐州四百里 北渡大   山至夀州八百里 东南至江州八百里 东南水路二百四十里至皖口入大江处又沿流宋一百里至石州碑大江中与池州分界首东南七十里至池州都四百里令一十里 西南至蕲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夀州三百七十里 东北至庐州三百八   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五千六百皇朝户主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二客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三   风俗   扬州之域婚嫁丧祀与诸夏同率性真直贱商务农姓氏   阙   人物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事吴独破曹公于赤壁瑜精音律有误必顾谚曰曲有误周郎顾   土产   白苎布 开火茶 酒器 铁器 蜡   懐柔县旧二十五乡今十六乡本汉晥县魏正始二年孙权请诸葛恪屯晥县城以伺边隙四年司马懿攻晥恪退屯柴桑永嘉乱后遂废晋安帝复于旧县改置懐宁县 潜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有三峯一天柱山一潜山一晥山三山峯峦相去隔越天柱即同立洞府九天司命真君所主魏时左慈居潜山有链丹房金丹灶基存唐天寳年中元宗梦九天司命真君现于天柱山置祠宇有二白鹿现号曰白鹿洞洞中有香土色入金号香泥洞金殿基在洞之上也皇朝就修真君祠为灵僊观山有孔真人左真人坛按地理志山髙三千七百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山东面有激水冬夏悬流如瀑布下有九井一石床容百人井其若逢亢旱杀投井中既降雷雨大亦流出 桥公亭在县北隔晥水一里既汉末桥公有二女孙防与周瑜各纳其一女亭基为双溪寺 多智山在县西北三百里山髙九百八十丈自夀州霍山县西南入懐宁太湖界西接蕲州其山两岸相去十里地有水一道流入霍山县界一山迤一百里连太湖县山南有水一道流入太湖县界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歳贡秋夏有毒蛇沙虱人不敢登兽有熊猴木多松梓工巧所用谚谓之多智山玉镜山在县北二十里唐贞观二年从晥山东面忽然爆烈皎然如玉形路逺如镜悬焉其年刺史吕渭闻奏因山改万嵗乡为玉镜乡 晥水在县西北自夀州霍山县流入经县北二里又东南流二百四八十里入大江谓之晥口 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晥水所注曹公遣朱光乌庐江大守晥屯大开稻田吕防上言曰晥地肥美若一収彼众必增如是数嵗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于是权亲征晥破之此塘即朱光所开也 大江水在县一百八十里与望江县分界至晥口村南对江州半中流与彭泽县分界东对石碑大江中流又与汜州分界 长风沙在县东一百九十里置在江界以防防盗元和四年入图经李白张千行去相迎不逺道直至长沙即此处也 山谷寺在县西二十里梁大同二年以山谷为名寺东北隅有第三祖塔大厯七年敕改为觉寂塔 吴陵堰在县西二十里梁大同二年以魏志扬州刺史刘馥开芍陂及茹陂七门以溉稻田又云吕防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余顷开皇十八年刺史梁慈更广沟渠又加稻田一百余顷自贞元二年洪水涌溃畴阜成洲古之良田半为沙卤 西溪馆在城西一里前刺史吕渭所置以招嘉客□山夹沼为舒州之胜境晥山寺在县西按地舆志晥公山神在县西北二十里云周大夫晥伯之神也汉书地理志云灊县天柱山南面有祠其神聪亮百姓归诚嵗崇奠祭至隋大业八年懐宁县令辛公义移就晥水之隂吴陂堰侧里人号为吴陂神前刺史张万福奏加金紫光禄大夫 吴陂神祠按魏志扬州刺史刘馥开吴陂以漑田稻又云名吕蒙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余顷功利及人先未立庙里人以灊山庙在吴陂之侧因指名以祀焉广开成武年刺史郑谷又以神不得与神僊杂处遂于庙垣之东别建祠宇 伍员祠在县北二里按史记云伍员楚人也为父复仇将兵伐楚人思志烈遂为立祠 周瑜祠在县东南二里吴书云周瑜庐江舒人也有功于吴乡人仰其徳威因为立祠 铁牛汉书地理志云晥有铁官铸铁作牛埋于城北十步以镇此地至北齐皇建二年刺史王洪乃遣掘牛遂轝入城未镕铸时城中人马俱死因问巫觋咸曰铁精为祟遂使人送牛本处当埋之地时土没牛六寸自【阙】以来牛见出地一尺五寸 废晥城唐武徳五年大使王让祈置在古峯龙城内按魏志臧霸讨吴将韩当当引兵逆战于逢龙郡此地其城居晥水之北遂号晥城至七年使人萧俨并入懐宁县旧城濠堑今尚依然 废安乐城在县二十里唐武徳七年大使王让祈置在古城内按梁天监七年大将武会置号武功其年使人萧俨以所居僻隘入懐宁县遂省 废梅县城在县北七十里武徳五年王让置在古龙鸣城内其城齐天统三年行台右丞卢潜屯兵于此时龙鸣城内潜以为不祥移军在外乃号鸣城至七年使人萧俨以兵数少割入懐宁县遂省 废晥阳城在县北二十二里唐武徳五年大使王让所置以城在水北故曰晥阳至七年使人萧俨废入懐宁县废石潭镇在县东八十里北齐皇建二年立齐梁二   国两界相邻梁数称兵互相侵逼乃立镇以相防御陈大建五年废至唐武徳五年王让置八年又废 合江亭前刺史裴靖置以求陂晥水二派合流亭下遂因名之   桐城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旧十九乡今五乡左传鲁定公二年桐叛楚桐实小国楚人附庸本汉枞阳县地属庐江郡武帝元封五年南巡狩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簿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梁于此置枞阳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为同安县内有同安故城因以为名今为桐城县取同乡为名 吕亭山在县北十七里按吴置吴将吕蒙伐鲁肃督西陵屯军于此因名 符度山在县东九十里其山顶三岩下约容三五十人及天井一所泉常脉霖下通深潭又有金穴村人采金入穴见大蛇吓其口自此不敢入西南独山一所号为创山直上数千仞三岩及此山内古迹不可胜纪其三岩悬泉常流枕带江湖 樗蒲山在东南一百一十里山有二石各髙六丈自然如人相对樗博之状攎揭指形颇遗此像 五岘山在县西一百里其山五重岩巘交映因名五岘 益塘山在县南一里按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巡狩过盛唐作枞阳盛唐之歌郦元注水经云此水东南盛流唐戍俗讹谓之小益唐即此地 围亭港在县东六十里按括地志云其水发源于界内 南峡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入围湖 枞阳湖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封五年南巡狩至盛唐望祀南岳霍山自寻阳浮江射蛟泊枞阳岸作盛唐枞阳之歌水绕围亭与江水而东流 巢湖水在县东二百一十里按郦元水经注云施水又东经湖口戍即此湖也其水发源于庐江郡界三公山下入县界团亭湖与白石湖相连在县六十里湖水发源已具   团亭序出两小山亭亭峻仑白石交焉二水相连遂为团亭白石之号 南破戍在县西北四十七里按吴志云吕防与甘宁伐晥张辽将军救之至硖石闻城已防乃退峡石筑南峡戍是古南庐州因名南 朱邑祠堂汉书云邑为桐乡啬夫后为大司农卒属其子葬于此后人思之遂立祠宇迄今祭祀 县山旧城按开元二十年移县出山前置其城内藂篠深宻猛兽窟其中兼出毒蛇邑人久为之患元和八年县韩震焚烧草木栽植杉松今亦荒废 同安故城在县郭东门外隋大业九年筑十三年被贼李子通攻陷因此废城人因以为名 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五里按史记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 枞阳故城在县东南二百里按地理志云武帝元封五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梁天监年改县为枞阳郡太建中亦为枞阳县割属熙州隋开皇十八年停废 隂安故城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按宋书州郡志云晋熙郡隂安县也又云梁以隂安改属枞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遂省   望江县南二百十六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晥县地宋书州郡志云晋安于此立新冶县属晋熙郡亦为大雷戍按宋书注云西岸有大雷江自寻阳柴桑沿流三百里入江即新冶县也歴宋齐梁不改至陈于新冶置大雷郡隋开皇初郡废十一年改为义乡县属熙州十八年又改为望江县 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界流入自发源入县界东南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又东流经南去县百里又东入于海江行百里为大雷口又有小雷口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反温峤欲下卫京师庾亮素忌陶侃报峤书曰吴忧西埀回于歴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歩宋鲍明逺有登大雷岸与妹书乃此地又孝子传曰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 周瑜庙水经云江水对雷水之地侧有周瑜庙亦呼为大雷神何无忌庙为宋镇军寻阳太守与徐覆战于南昌以兵寡战没因共立庙焉 王祥池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卧氷取鱼处也 孟宗宅在县北一里即哭竹生笋之处麴令祠堂在县北三里五十歩按唐登科记麴信陵   贞元中进士擢第本县圗经云为兹邑令时亢旱精诚祈祷刋文于石沉于江中神明立降甘雨贞元五年百姓感其惠立祠祭祀白居易诗云我闻望江县麴令抚惸嫠在官有二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埀宿松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元九乡本汉晥县地元始中为松滋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滋县遂改为宿松县唐武徳四年置严州七年州废来属 桑落洲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四里江水始自鄂陵分为派九于此合流谓之九江口初庐循反刘毅自往征之废自姑熟时循欲先冦江陵循得道覆使告循曰刘毅兵重宜并力平之既尅建康江陵可传檄而定循乃来与毅战于桑落洲为循所败众皆没按此洲与江洲寻阳县分中流为界 烽火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按郡国圗云齐陈二国割江为界征伐不息烽频惊此山髙敞可以瞻望齐永明八年因置烽火于山 咸湖在县西南八十里湖水广阔常有鰔鱼甚大   太湖县西南一百里旧十二乡今三乡本汉县地在宋武帝初置元嘉二十五年废至秦始二年复至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元嘉末年以县居山崄移就平原去旧县三十八里至齐建元二年行台在丞卢潜更修故太湖城立为龙安郡以太湖东陈立县属焉陈太建五年郡及东陈县并废唯太湖县独在隋初又为晋熙县至隋大业十三年贼李通破没唐武徳四年大使鲍安仁还立为县 司空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 嵯峨山在县南七十里 太湖水源出县西稻积山东南流入大江 废青城县在县东南四十里按魏书武帝遣将军曹仁修筑至隋太初元年废又唐武徳四年大使鲍安仁复置为青城县至七年废属青阳县 废荆阳县在县东五十里唐武徳四年大使鲍安仁于此立县至八年废入太湖县其城依据山险 废东陈县在县东四十里齐高帝建元二年行台在丞卢潜置至陈太建五年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六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四   庐州   庐州合肥郡今理合肥县禹贡扬州之域古庐子国春秋时为舒国地昔成汤放桀芮伯命巢即此地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注云舒国今庐州舒县是也战国时楚属秦置三十六郡此为庐江九江二郡地汉为合肥县后汉如之三国时属魏为重镇故魏书云建安二十年张辽屯合肥吴王孙权率十万众攻围辽以八百人破之至青龙元年满宠为扬州都督诸军镇于此上表请于合肥城西北三十里立新城宠表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逺夀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军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兵救甚难今城西三十里有竒险可依宜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犄其归路又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此所谓形而诱之引贼逺水择利而动也遂报听其年孙权自出欲围此城以其逺水积二十余日不敢下船乃上岸耀兵宠遣步骑六千伏肥池隐处卒起撃之斩首及有赴水死者明年孙权又自将十万至合肥新城是也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东晋亦为重镇以戴若思屯守是也宋齐之代独为庐江郡梁置汝隂陈郡及南豫州寻又改合肥为合州亦为重镇至隋初改合州为泸州炀帝初州废为庐江郡唐武徳三年改为庐州领合肥庐江慎三县七年废巢州为巢县来属天寳元年改为庐江郡乾元元年复为庐州后唐为昭顺军节度周显徳五年改为保信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五   合肥 慎 巢 庐江 舒城   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三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五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五百   里 东北至【阙】           西北至长安二千二百里 东至和州二百九十五里南至舒州四百里 西至夀州界二百一十五里 北至濠州三千三十里东南至洞口今为新妇口三百八十四里对岸即旧南陵县地今为繁昌县相对 西南至舒州四百七十六里西北至夀州三百里 东北至滁州全椒县一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二千九百皇朝管户主一万八千八百一十七客二万六千四百一十七   风俗   同濠夀案庐江记语音风土明茂习胜淮左诸郡   姓氏【阙】   人物   范增居巢人项羽将 元医庐江舒人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   周瑜仕吴舒人也为吴将破曹公水军十万于赤壁瑜精音律   土产   交梭丝布贡 石斛 开火新茶 蜡 鹿脯 苏   合肥县旧二十一乡今一十一乡汉旧县属九江郡今有故城在今县北应郡曰夏水出城父东南此至与肥合故曰合肥郦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瀑长合于肥故曰合肥梁又改为汝隂县北齐分置北陈郡皆在此邑城也 金牛山圗经云昔有金牛从此山出奔入江人逐之故其处有渚犹谓金牛渚 巢湖在今县东南六十里吴志云或云巢作勦字音亦谓焦湖耆老相传曰居巢县地昔有一巫妪豫知未然所説吉凶咸有徴騐居巢门有石巫云若出血此地当陷为湖未几之间乡邑祭祀有人以猪血置口中巫妪见之南走囬顾其地已陷为湖人多赖之为巫立庙今湖中姥之庙是吴志云郑寳在巢湖拥众万人庐江九江人多依之即此湖也吴魏相攻孙权以箭重回舟亦此湖也 濡须水郡国志云濡须水自巢湖出谓之马尾沟有偃月坞焉 筝笛浦续搜神记云浦中昔有大舶覆水内渔人宿傍闻竿笛之声及香气氤氲是曹公妓船覆于此 藏舟浦即魏帝与孙权藏舰于此唐贞观十年刺史杜公作斗门与肥水接浦内有岛屿花竹颇为佳堤 小史港即汉建安中庐江府小史焦仲卿妻刘氏为姑所出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死仲卿闻之亦自缢时人怜之后为名 古津水在县西北四里魏武帝使张辽屯兵合肥新城吴孙权将兵十万余众围之辽兵少乃募敢从者八百余人撃于此而退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旧家山东南流入于巢湖梁韦防为豫州刺史讨魏合肥防按行山川曰吾闻汾水可以濯晋阳绛水可以灌安邑即此是也乃堰肥水亲自督励堰成水通舟舰继初魏夹肥水筑二小城防先攻之魏师五万奄至众惧不敢请表益兵防笑曰贼已至城下方复求军临难铸兵岂及马腹且吾求济师彼亦征众犹如无益巴丘蜀增白帝军监又劝散退还巢湖散怒曰将军死绥有前无却魏因筑垒于堤以自固散起鬭舰髙与合肥城等四面攻之城遂溃 界楼故城一名金牛城在县西北五十里隋开皇五年立镇置仓在庐夀二州界 西津桥在县西北五里建安二十年吴孙权自陆口征合肥兵还权与凌统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权上津桥桥南已毁撤丈余无板权内竖谷利令权持鞍绥鞚利于后着鞭遂得超度于此 合肥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北 焦湖庙搜神记幽明録焦湖庙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有小圻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祈求巫谓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边因入圻中遂见朱门琼室有赵大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歴数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枕旁林怆然久之   慎县东北七十里旧十七乡今六乡本汉浚遒县地属九江郡晋改置慎县因县西北古慎城为名东魏置平梁郡陈初郡废复为县 滁水源出县西暴秃古塘郦元注水经云滁水出浚遒县也 逍遥津即蜀将张飞败孙权处 浮关山亦名浮槎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古慎城在县西北四十一里楚白公之邑也按春秋   哀公十六年吴人伐货白公败之即此城也 古滁阳城在县东北六十四里吴赤乌十三年孙权遣兵断滁作堰以淹北道遂筑此城为守备东晋置南梁郡隋开皇三年废 浚遒县故城在县南二十五里春秋哀公十二年夏公会吴于橐臯注云橐臯在浚遒县东南此地是也魏武帝伐吴修北城以屯守呼曰曹城   巢县东南一百三十五里旧十五乡今八乡古巢伯之国尚书云成汤放桀于南巢又云巢伯来朝即此也春秋时此灭之以为邑秦汉为居巢县亚父范增居巢人春秋但名巢汉为居巢盖有详畧耳后汉献帝建安中曹公军居巢孙权于濡须口筑城拒守又遣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后属吴周瑜为居巢张后以吴魏战争地遂荒废晋平吴复立属巢县 半汤山山下有泉半冷半热以名之 四鼎山郡国志云即白狗僊人得道处又魏伯阳以白犬试丹处 黄沙城郡西有小陇山小头城存焉 濡须水源出县西巢湖亦谓之马尾沟东流经亚父山曹呉两军于此相拒月余权乘轻舟从濡须口入人谓是挑战咸欲撃之公曰此必权欲见吾军部伍敕军中勿得浪动行五六里囬还作皷吹公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与公牋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公曰权不欺孤遂还 偃月坞在县东南二百八十里 濡须水口初吕蒙守濡须闻曹公将东夹水筑坞诸军皆曰上岸撃贼洗足入舟何用坞为防曰兵有利钝邂逅之间歩骑相蹙何暇及水遂筑如偃月故以为名曹公军至相拒月余方退今按濡须水与和州含山县分中流为界 踟蹰山在县南三十七里山北临濡须港按顾野王地志云东关口有踟蹰山昔□箕也春秋传曰楚子观兵于□箕上此是也 亚父山在县东十里汉属巢人范增楚王立为亚父死于山旁故曰亚父山 居巢山本名如墨山在县南六十里其溪谷间有墨石研之如墨因以为名天寳六年敕改为居巢山 东关山在县东四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巢湖西北至合肥界湖东四十里东南有石梁凿山通水是名关口相传云夏禹所凿一号东兴本属和州今巢县亦管其一半地髙峻险峡实阨之所故天下有事是必争之地吴魏相持于此南岸吴筑城北岸魏置栅嘉平四年诸葛恪于东关作大堤遏巢湖左右依山峡筑两城留千人使全防晋畧守之魏遣诸葛诞胡遵围东关将至其堤诸葛恪率众四万大破之遂退走 王乔山本名黄山在县西南九十里昔王子乔于此山采药向紫微山学道故曰王山后人语讹呼为黄山其山出黄精之药天寳六年敕改为黄山 栭山在县四十八里栭者小栗也其山昔有小栗因以为名顶有一井口员三丈莫测深浅后人以灵异凡逢旱多于井上祈雨甚有征效俗呼为天井 巢山本名曰道人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天寳六年敕为巢山 巢湖在县西一十五里自合肥县经过一名巢湖一名樵湖一名焦湖云巢县陷为湖 汤泉在县东北一十里其泉涌出时热凡抱疾之人饮浴此汤无不效騐复有一泉半冷半热号曰半汤 王僊君洞其洞在紫微中山山有三顶傍有一小山即洞之所也洞长二十五步阔一丈二尺髙一丈五尺东户阔一丈二尺穴中有蝙蝠大如鸠不出其穴北户有古石坛一髙八尺阔一丈五尺洞内壁上有手迹尤大昔王子乔洪崖先生并于此得道后闭穴门而去晋初会稽道人游先生以杖拨开山洞乃亦得僊其山本名翠微山游先生时有紫云在其上遂为翠微山真羽客栖神之所 范增冡按古今葬地记云西楚项羽以增为亚父不用其谋遂疽发背而死葬于此冡在巢县郭东有亭亭内有井谓之亚父井   庐江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旧十二乡今七乡本汉龙滁县地故城在今县西一百二十里梁武帝置庐江县义宁县元年移于石渠东南景隆二年移于今所 七门堰在县南一百一十里刘馥为州刺史修筑断龙舒水灌田千五百顷 巢湖在县北三十五里 西江水在县东南百九十里即岷山导江至此谓之西江 梅山在邑东三十里按左传楚师伐郑右囘梅山楚师多冻即此山也 三公山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山有三峯相去一里俗传昼皆东靡似有顾瞻江东宣城郡界有九子峯俗云是三公子天寳六年改为顾山 冶父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按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师莫敖伐罗楚师大败莫敖缢于荒谷羣帅囚于冶父皆楚也 古潜邑城在邑南二里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子遇因楚丧伐之吴公子烛庸帅师围潜注云潜楚邑也在庐江六县西南即此城 何晏坟在县北十七里其墓髙大景元二年有人发墓得塼铭是何公之坟 庐江坟在县东州里梅山侧遇风雨晦暝即闻音韵如金石 蓝家冡今俗名连家冡 龙舒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尚存 监乡郡国志云按七贤传云汉武出淮扬到监乡帝问曰此名何陈翼对曰乡名为监上曰万乘主问何欺乎欲举燔之翼曰不可燔臣不欺佩刀当生白毛若欺当无毛视之刃果有之长寸余 陵山搜神记云龙舒陵亭有一大树高数十丈黄鸟千数巢其上时久旱长老共相谓曰彼树常有黄气或谓有神灵可以祈雨因以酒脯往祭亭中有寡妇李宪者夜起室中或有光见一绣衣妇人曰我树神也以汝性洁佐汝为生朝来父老皆欲祈雨吾已求之于帝至明日日中当騐宪乃具告亭中众大惊异至日中果大雨遂为立祠神谓宪曰诸乡老在此吾居近水当少致鲤鱼言讫有鲤鱼十头飞集堂下坐者莫不惊悚如此嵗余神曰将有大兵今辞汝去留一玉环曰持此可以避难后袁术刘表相攻龙舒之民皆流亡惟宪里不被兵又隋将麦铁杖为陈擒于此亭侧   舒城县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乡今二乡古舒国地汉书云庐江六年东即古舒城后汉立郡徙里皖城唐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构奏于故城置舒城县 龙山按括地志云龙山在舒城以山状如龙形 古舒王庙汉文帝封淮南厉王之子赐为庐江王居舒即此县也王有遗爱立庙祀之 三角山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今髙五里山峯贼角一名多智其山出水以闰益生人又饮之聪明博敏故曰多智 南峡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山有两峯夹道故曰夹山连峯疉嶂绵亘甚逺北至舒城东至庐江南至桐城西至夀州盛唐界 龙舒水在县南三里按左传杜预云庐江西南有龙舒即此水是也源从三角山东北流舒鸠山城在县城内按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预云今庐江县是也舒鲍城县西一百里龙舒水南因置龙舒乡 龙舒城在县西一百里龙舒水西城内有池水六七尺惟亢阳霖霪水无盈耗 舒庸城与舒鸠城相似谓之舒庸城 六城在县东南六十里按春秋文公五年楚人灭六杜预云六臯陶之后也今庐江六县即淮南王黥布所都之邑也无为军今为镇   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即魏武帝征孙权筑城于此魏吴相攻因号为城临濡须水上壖也防为无为监为江津之要津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无为军在巢县南六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七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五   蕲州   蕲州蕲春郡今理蕲春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楚分为英氏国春秋云齐人徐人伐英氏杜氏注云楚与国也史记云颛顼之后曰鬻熊为文王师成王封其曽孙熊绎于楚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其后至文公徙于郢故江陵是为西楚汉封元王交于彭城是为东楚又封厉王胥于广陵是为南楚今蕲州居三楚之中也盖蕲为周秦旧邑地始皇十六年灭楚虏王负刍于蕲即此邑也今州北有蕲水南入于江江津曹公与桥战处在蕲水之阳秦灭六国此为九江郡地今州广济县即秦汉之六县而英布即县人项羽封布淮南王而都于六今古城尤存后为蕲春县建武二十三年封陈俊子浮为蕲春侯吴志云魏使庐江谢竒为蕲春郡典农屯晥吕防袭破之又贺齐传云初晋宗为吴将以众叛如魏还为蕲春太守圗袭取安乐取其保质权以为耻因军初罢六月盛夏出其不意诏齐督糜芳鲜于丹等袭蕲春生虏宗吴复置蕲春郡至晋惠帝时蕲春改为西阳郡晋书云孝武帝以宣太后讳春改为蕲阳仍属新蔡郡后为罗州属江夏郡又宋州郡志云大明八年蕲阳县复置属西阳郡南齐髙帝改置齐昌郡梁侯景之乱北齐髙氏尽有淮南之地因于此置雍州后梁明帝附周犹如之至陈武帝建国洎宣帝命将吴明彻经营淮南陈书云明彻攻下晋州进克蕲城隋初为蕲州炀帝三年废复置蕲春郡唐武徳四年改为蕲州领蕲春蕲水罗田黄梅浠水五县其年省蕲水入蕲春又分蕲春立永寜省罗田入浠水又改浠水为兰溪又于黄梅县置南晋州八年州废以黄梅来属天寳元年改为蕲春郡乾元元年复为蕲州   元领县四   蕲春 黄梅 广济 蕲水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五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取蔡州路一千八百二十四里水路取蕲水南下扬州东北沂流屈曲四千一百二里西北至长安取洛阳南潼关路二千五百六里又取蓝田关路二千一百六十一里水路取蕲水下扬州 东北泝流至洛京福昌县界穴狼山过屈曲五千一百四十五里 东至舒州三百里 南至鄂州永兴县界二百二十里 西至黄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夀州霍山县四百五十里 东南至鄂州五百里 西南至光州三百七十里 东北至寿州逾太山九百七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一千一百皇朝管户主一万四千一百一十九客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七   风俗   同舒州   姓氏   【阙】   人物   【阙】   土产   白纻布 白花蛇 竹簟 笛管 已上旧贡 茶出当州蕲水二县北山   蕲春县旧十四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江夏郡按地名解云蕲春以水隈多蕲菜因以为名晋太康地理记云改属弋阳郡惠帝时属西阳郡孝武改为蕲阳属新蔡郡北齐于此置齐昌郡后复为齐阳县因以立郡内流山在州北界山领迤山南水流入蕲水县界以流入大江即鄂州永兴县界山西北流入蕲水县界次入大江即鄂州武昌县界北入夀州霍山县东入管州太湖县界皷角山天将隂必闻鼓角之响然后雨下蕲水源出县西太浮山一名蕲水山经云蕲水江夏蕲春县北山温水出当州蕲春县界东北六十里山下凝冬之月蒸气上腾人皆沐浴 翻车水蕲春郡记云九江王英布于翻车水北筑翻车城 江夏王城晋江夏王所筑钴鋂水出栌梨山入蕲河   黄梅县东一百四十里旧七乡今四乡本汉蕲春县地宋书州郡志云宋分江夏郡置南新蔡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黄梅县南流入威湖 慈云塔在县西北四十里双峯山第四祖道信大师寂灭之所大厯九年勅諡大医和尚塔号慈云 法雨塔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冯茂山第五祖忍大师寂灭之所大厯元年勅諡大满和尚塔号法雨 畎江五阜洲在县一百一十里按尚书九江纳锡大出蔡地即此也   广济县东五十里旧十一乡今四乡本蕲春县地唐武徳四年析置永寜县至天寳元年改为广济县 积布山郦元水经注云江水又东经积布山南俗谓之积布矶是也 黄石水水经注云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又水经云其北即有黄石矶是也 蔡山山出大尚书云九江纳锡大即谓此山之也 青林湖水经注云水在青林湖傍即利水出庐江郡之东陵县西南流入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   蕲水县西北七十二里旧十乡今四乡本汉蕲春县地宋武帝于此置浠水县唐武徳四年改为兰溪至天寳元年改为蕲水县以县界蕲水所出为名 茶山在县北深州每年采造贡茶之所 兰溪水源出箬竹山其侧多兰唐武徳初县指此为名   光州   光州弋阳郡光山县今理定城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子国春秋鲁僖公五年楚人灭杜预注云在弋阳县是秦属九江郡汉为西阳县属江夏郡魏分置弋阳郡晋元康末分弋阳为西阳郡歴东晋齐梁皆为弋阳郡又地舆志云梁末于光城置光州后魏又为弋阳郡北齐置南郢州后周又改为淮郡隋初郡废为州帝初又为郡唐武徳三年平江淮改为光州置总管府以定城县为州殷城县为义州以宋安郡废为谷州凡管光义谷庐五州光州领光山乐安固始三县武徳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贞观元年罢都督府省州及义州以定城殷城来属又省谷州以宋安并入乐安天寳元年改为弋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光州   元领县五 今四   定城 光山 僊君 固始   一县废   殷城【并入固始】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三里 南北一百五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九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七百三十里 东至   寿州四百里 北至【阙】        南   至黄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阙】    西至旧申州二百里 北至蔡州三百里 东南至蕲州八百二十里 西南至安州七百里 东北至颖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许州六百二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五皇朝管户主五千二百五十一客一万三千三百三十   风俗   同申蔡   姓氏   【阙】   人物   【阙】   土产   茜草 葛 逺志 绵 绢 生石斛 名玉土地有毒蛇沙虱自夏至秋水草中多此物伤害于人疗蛇伤用反息草沙虱用重楼草出于思期邑   定城县旧二十乡今六乡春秋黄国地汉为弋阳县地属汝南郡梁普通八年自后魏徙弋阳县地属汝南郡地舆志云髙齐徙弋阳郡又为新蔡郡改平舆县为南弋阳县武平元年改南弋阳县为定城县按十三州志云定城置在古黄子国南十二里武徳三年置州贞观元年省州以定城县属光州 淮水北去县六十七里 黄子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为楚灭弋阳故城弋阳台并在今县西二里   光山县北三十里旧四乡今七乡本汉西阳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宋孝武帝大明初于此立光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十八年又置光山县一名弋山县淮水经县七里 浮光山周回十二里一名弋浮山在县西北八里应邵注汉书云弋山在县西北水经注云浮光山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黒石堪为碁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煇 白牙山在县东南一百六十七里与黄州麻城县从山顶为界出山桑堪为弓弩材 柴水源出僊居县南屈曲流一百一十里入淮北向蔡州新息县及西向僊居县界并造桥渡按水经云淮水右东壑水注之郦善长注云水出白沙山东北经柴亭西流入县去合江俗谓之柴水 雨施陂在县西八里唐永徽四年刺史裴大觉审其地迹因积流水遂广田畴灌溉膏腴一百余顷人赖其利因名雨施陂 木兰女庙在县南二里唐武徳六年州人卢祖尚曾任弋阳太守从黄州移于此 故黄州城在县南四十里耆旧相传云古黄国别城宋升明年置郡州带潢水因名潢州郡梁天监元年废 故西阳城在县西二十里汉书地理志云西阳县属江夏郡魏属弋阳晋太康十年封汝南王亮子羕为西阳公惠帝改封西阳郡王居此县永嘉乱后县并移置故邾城上流五里其城遂废 故茹由城在县南六十二里按地舆志云晋帝立茹由县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复立茹由县属弋阳按孝武帝以属光城郡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 伍相庙水经注弋阳郡隋开皇三年置东有虞丘郭南有子胥庙 木陵故郡关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僊居县西北一百里旧九乡今四乡本汉县地春秋时国春秋僖公五年楚人灭子奔黄注云在弋阳县东南有亭是汉为县今县北四十里古城是也汉书惠帝封功臣黎来苍为侯属江夏郡宋书州郡志云分县立乐安县以乐安山为名唐天寳元年改为僊居县 南仙居山在县西南二百里中有石室仙人所居 北仙居山在县压山东元名乐安山唐天寳中勅改为仙居山县取仙居为名 杏山在县东北与仙居山隔谷去县七里上有抱朴子链丹井灶仙迹甚多遍山皆杏树谷河水在县西八里水经注云其水南出鲜金山北流合淮水俗谓之仙居水 僊堂上陂在县西南一十里梁武大同元年百姓堰谷为六陂以溉田 古县在县北四十里汉县惠帝封功臣黎来苍为县侯也 仙人庙在县西南二百里在南仙居山侧无村相传晋时抱朴子曾宰乐安县人户馑厄济之以丹至今祭祀   固始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寝县楚相孙叔敖子所封之邑在淮北故此邑迄今有叔敖祠甚灵异续汉书志改为固始齐梁俱属豫州北齐置建州至梁末寻废州又为新蔡县郡领固始一县也后周又为浍州以水名郡隋废州县额复弋阳焉皇朝并殷城县入 淮水经县北八十里 安阳山在县东六十里山顶与霍县分界 大灌水在县西四十里源出雾露山西南合决水水经云灌水源出庐江金兰县褚先生论神出于江灌水间加林之中谓此水也俗音讹或为浍水又有小浍水 滭水在县西五十里源出光山县隂山北流入当县水经云滭水入弋阳南岳山北流歴隂山关北注于淮俗谓之白露水 决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霍山县版石山流入县界汉书云决水出庐州雩娄县南大别山北入安封县又经蓼古城与灌水入淮 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 楚相祠在县西北七十里期思城西五步太康地理志云孙叔敖本期思城人为楚令尹圗经云祠庙隳壊托梦于固始县令段光复立祠庭 期思城在西北七十里期思楚之下邑左传楚王田于孟诸以期思公复为右司马杜预曰复遂楚期思邑公今弋阳期思县也汉期思县理蒋乡属汝南髙祖英布大夫贲赫告反封为期思侯魏晋属弋阳齐志属西阳续汉书志有蒋乡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凡蒋邢茅周公之杜预曰蒋在弋阳期思县自梁已来废丁兰木母冡在县北丁村六十里 大苏山在县东   四十里陶景山圗云霍山及牛山出药草其山东南角有伏石似牛复与霍山相接山中出石斛入贡 废殷城县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大汉期思县地属汝南郡宋书州郡志云侨立苞信县于此后成实土按梁以项城县为殷城以镇流人是也隋文帝以豫州苞信重名改为殷城县取古殷城为名至炀帝又立义州于此贞观元年州废来属今并入固始县 雾露山在县南一百六十里山顶与麻城分界圗经云山在雩娄之境语讹呼为雾露 恽全汤在县南山中去县四十五里东流二里入灌水其汤緑色三月中虺毒不可入 金浆涧水源出大苏山六十八里入县北灌水本名冷水唐干封三年司马陈顺徳巡县以此水白如浆改为金浆涧水 浍水在县西五里 定城关在县西四十里髙齐以南迫陈境因置关隋废 仙井山在县西五十里传云昔有仙人隐于此有石泉井数区 木贼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出木贼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八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六   滁州   滁州永阳郡今理清流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楚地左氏传曰楚子囊师扵棠今江都六合县是也秦并楚置三十六郡此为九江郡地二汉因之不改晋属淮南郡宋属新昌郡齐因之梁大同二年割北齐州之新昌南豫州之南谯豫州之北谯凡三郡立为南谯州居桑根山之西今州西南八十里全椒县界南谯故城是也梁末丧乱地没髙齐至天寳三年徙南谯州于新昌郡今之州城是也又改北谯州为临滁郡南谯州领新昌临滁髙塘三郡隋开皇九年废新昌郡改南谯州为滁州因以为名炀帝初州废其地并入江都为清流县唐武徳三年杜伏威归顺因置滁州又以扬州之全椒县来属天寳元年改为永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滁州   元领县三   清流 全椒 永阳   州境   东西二百五里   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八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五百六十里东至扬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和州二百里 西至濠州二百六十里 北至庐州慎县界一百六   十二里 西至【阙】          东南至和州乌江县一百六十一里 西南至庐州慎县界一百六十二里 西北至濠州二百二十六里东北至盱眙县二百四十四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一百皇朝户主一万八百三十八客九千八百三十四   风俗   与扬州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赀布旧贡   清流县旧二十一乡今八乡本汉全椒县地属九江郡梁为顿丘县隋初改为新昌县又改为清流县因清流水为名 清流关山在县西二十二里多野生牡丹清流水西南自全椒县界流入 琅琊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琊王避地此山因名之滁河在县东三里源自庐州慎县来东南流入六合至瓜步入大江 铜官山在县北三里   全椒县南一十里旧十三乡今五乡战国时为楚地本汉旧县属九江郡后汉世祖封马成为全椒侯晋改为南谯县梁为北谯郡北齐改为临滁郡后周复曰北谯隋初为滁县梁大业初又为全椒江都唐因隋制不改武徳二年始属滁州郡国志云后汉彭城刘平为令虎自全椒县渡江 丁姑祠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丁新妇者本丹阳人年十六适全椒谢家其姑严酷每使役皆有程限或违顷刻必加鞭笞不可堪处以九月七日自经而死遂有灵响闻于人间乃发言于巫祝曰念人家妇女工作不已使避九月七日今江南皆呼为丁姑假九月七日咸以为九月七日也吴平后其女幽魂思乡欲归永平中九月七日见形着缥衣戴青盖婢从其后至牛渚津求渡有两男子共捕鱼乃谓姑云与我为妇即当相渡姑骂之须臾有老翁乘船又至从求渡翁遂渡之至南岸姑曰吾是鬼神恩报厚徳翁还必有所获翁至西岸见两男覆水中有鱼数千头风飘上岸翁取鱼归俗以姑有灵遂立祠焉 九鬭山在县北九十四里一谓隂陵山江表传云项羽败东走乌江取此山过汉遣灌婴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战因名九鬭山今山上石犹有磨刀砺镞之迹尚存 滁水在县南一十六里其源出于庐州慎县东流经滁扬二州入于江铜井山在县西七十里上有井 阜陵故城在县西南   八十里汉县废城 颉羮侯墓在县城南古老相传今无碑石矣   永阳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十三乡今七乡本汉全椒县地唐景龙三年析置取县北永阳山为名 八石山在县西南十三里故老相传云有八仙人至夀春寻淮南王于此山经过各踞一石坐故号八石山 来安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马岭山东流至来安村为名入扬州六合县 废顿丘城在县东一里地理志云宋明帝割秦郡顿丘以立新昌即此处也   濠州   濠州钟离郡今理钟离县禹贡扬州之域史记云昔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即郡西涂山是也按帝王纪云扬州之城当涂县有禹涂山即此地春秋时有钟离子国世本云嬴姓徐之别号也左传成公十五年叔孙侨如会具于钟离杜预注云属楚邑淮南县也昭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畧吴彊吴人踵楚遂灭巢及钟离而还史记楚平王时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怨相攻灭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晋立钟离郡宋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复立徐州于此后废帝改号北徐州梁因之以昌义之为北徐刺史镇钟离魏中山王元英将军杨大眼率众十万来宼钟离城北阻淮水魏人以州东郡阳作浮桥昼夜攻城分番相代义之善射每弯弓所向莫不应而倒一日战数十合魏军死者与城平会髙祖遣曹景宗韦叡二十万来救魏军大败英与杨大眼脱身而走因轻骑追至洛口而还州后入髙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二年改为濠州以界内山名郡大业二年又改为钟离郡唐武徳三年杜伏威降改为濠州又改临濠为定逺县化名为昭义县领钟离涂山定逺招义四县武徳四年省涂山入钟离天寳元年改为钟离郡乾元元年复为濠州本属淮南与夀阳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贞观元年窦参为相于是越淮割地属徐州及徐州节度使张达封死子惜为本军所立常挫王师朝廷防失淮南之地盖参不学无术昧于疆理之制所由至也自贞元以后州西涡口对岸置两城刺史常带两城使以守其要濠守中间误去水元和三年字又加水   元领县三 今二   钟离 定逺   一县割出   招义【入四州】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七里 南北【阙】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五百七十里 西北取虹县路至长安二千三百七   十里 西南至【阙】         东至楚州四百二十里 南至庐州三百三十里 北至虹县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 西南至夀州二百二十里 西北渡淮取蕲州路至徐州四百六十里 东北至盱眙县二百二十里从县至楚州一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五千五十二皇朝户主七千四百四十七客一万八千六十四   风俗   扬州之域婚娶丧礼与诸夏不异率性真直贱商务农其食秔稻其衣絁布地带淮河皆通舟楫货迁者米麦柴炭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钟乳 云母 官絁  绢  绵   钟离县旧十四乡今四乡汉旧县属九江郡晋属淮南郡安帝时因东郡燕县流人在钟离者多因置燕县南齐复为钟离县今县东四里有古钟离城即鲁昭公四年楚城钟离是也至二十四年为吴所灭之地 涂山在县西九十五里春秋左氏传鲁诸大夫对孟孙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云在夀春县东北应劭注汉地理志云禹所娶涂山有禹墟太康地志云涂山古当国夏禹所娶也山西又有禹村盖禹会诸侯之地又帝王纪曰禹会诸侯于涂山在禹贡扬州之域今九江当涂县有禹娶之地今邑界有当涂故县存即汉旧县后废 莫耶山长老传云古者于此铸莫耶剑因以名山史记贾谊吊屈原篇云莫耶为钝注云屈原吴大夫也王僧防吴郡地理志云吴人造剑阳曰干将隂曰莫耶莫耶者干将之妻名也又淮南记云濠水合流千金塘流出县西莫耶山是也 云母山一名濠上山在州东南四十里按神仙传云云母彭祖所服食人共传采于此山今或有道者采取不已 白沙山在州东八十里其山遍是白沙 曹山在州南六十里古老相传昔魏太祖东征驻兵停此岭因名曹山 石膏山在州西南七十里其山多出石膏今采取无时 洛水自定逺县西白望堆入界与夀春县洛水中流分界屈曲百八十里流至北部新城村南一十五里入淮按魏中山王元英大将军杨大眼军败脱身走至洛口是也又梁天监四年后兴兵伐魏舟师十万以临川王宏为大都督沿江入淮军次洛口涧是也 濠塘山在县南六十里有濠水出焉古老所传山泉灌濠成塘故以为名山穴出钟乳并有蝙蝠白色于穴中倒悬微带紫色居人或九月以后三月以前采取服之颇益夀 观鱼台在县西南七里庄子游于濠梁水见鯈鱼出游从容庄子曰是鱼乐乎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按惠庄观鱼即此台也杏山在州南六十里按神仙传董奉吴时居此山为人   治病唯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后服杏金丹得仙临淮山在州东九十五里俯临长淮山下有穴去水   一丈淮水泛滥其穴即上髙水减其穴还低下有似山浮亦号浮山 东濠水出县南濠塘山东北流至州屈曲绕城东北流入淮 西濠水出县西南莫耶山北入淮西南自夀州界流入 南华真人塜在今州东二里相传是庄周之墓在今开元寺讲堂后 古钟离城在州东六里四面有濠左传昭公四年楚箴尹宜旧城钟离至二十四年为吴所灭至后汉光武以为侯国晋太康二年改为县后为郡今废城存 禹头城在县西一百一十七里按晋太元二年谢为兖州刺史以为马头城至义熙元年立为马头郡縁山形为名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其界即当涂山国之旧地元属豫州宋属徐州齐因之梁大通元年刺史刘公茂移居新城从兹遂废 古当涂山城在州西一百一十七里汉为县属九江郡武帝封魏不害为当涂侯王莽改曰山聚后汉还为当涂县安帝永初四年封成孝王冗为当涂侯是此地按地舆志三国时荒废按晋书太康九年复立属淮南郡太康地理志云其山在夀春东北今騐无差地舆志云即夏禹所娶涂山氏之国也 废小东城在州东北三里按宋书大始二年筑以镇濠口此城至小初本无号后俗见在钟离东北缘此号小东城北齐天寳元年以为钟离郡大建五年废城无堑空余其地今在濠口见为城隍庙 废荆山堰在州西一百二十二里按梁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夀阳足引北方童謡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武帝遂发徐扬人卒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防堰作役人防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堰北抵巉石依岸筑土合于中流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之间多有蛟龙能乘风雨决壊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釡锅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犹不能合召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八至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髙二十丈深十九丈五丈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洁俯视邑居坟墓了然皆在其下其夀阳戍因移置八公山夹淮数百里皆为水之所淹或谓询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既而昏雾下降而堰溃决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形马首殊数诡状不可胜名今号其处为荆山堰今涡水东岸是也 彭祖庙在子城上东北角有堂 涂山神庙在州西九十六里涂山顶惟有一堂雕木为神按地舆志云涂山有神庙前盘中夹汚邪容水每干涸若祭祀者至其水辄随出随入多少给用祭祀还则无定逺县南一百里旧十乡今九乡本汉东城县地汉书淮南王传汉文帝封淮南厉王长子良为东城侯属九江郡也王莽改曰武城按梁天监三年土人祭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逺郡又改为广安郡定逺县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大业十一年贼师孟让烧刼县废唐武徳二年还于废广安郡置定逺县天寳四年移于今治 马立城续汉书云当涂有马丘聚即徐凤反于此 古曲阳城在县西北九十五里秦时为曲阳县王莽割入隂陵县汉书地理志云曲阳王莽改为延年亭应邵注曲阳在淮之曲阳 故隂陵城在县西六十里汉为县属淮南郡汉书项借传云羽败于垓下溃围而走骑将灌英追羽至淮过隂陵迷失道即此处王莽改为阳陵又郡国志云隂陵在莫耶山南废定逺城在县西南八十五里古老相传云梁魏交   并之日魏筑为垒在芟甫塘下流水出夹城西注盖即缘塘立名未详指实按梁典普通七年九月一日胡龙牙虏芟甫城生擒五千人是也 废东城汉县故城项羽自隂陵至此又南走乌江亭杨喜等斩羽于此在县东南梁亦置临濠即于此在县东 废闾城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故老相传云后魏大武南征时筑梁普通三年于中置西沛郡 废漆园在县东三十里其地东西南北约方三百步唐天寳年中尚有漆树一二十株野火燔烧其树在古县村西一百步即楚国庄周为吏之处今为垅亩 鹊甫亭按水经注载淮水又西北流经鹊甫亭南是也 漆园观在县东北一百三十步唐道二年敕置取漆园为名 晋献公塜在县东八十里髙十丈古老相传云晋献公塜东去骊姫塜一千步今圗经云晋献公塜一双是也 虞姬塜在县南六十里髙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 项羽庙在县西六十里古老相传云项羽既败迷于此地后立庙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九   宋 乐史 撰   淮南道七   夀州   夀州夀春郡旧理夀春县今理下蔡县禹贡扬州之域秦并天下为九江郡汉为淮南国刘安反除国复为九江郡汉魏以后为扬州刺史理所东晋豫州又镇于此自东晋以后常为南北两朝疆场彼废此立改变无恒各逐便宜不常厥所晋太和中袁真据夀阳叛伏防着正淮论曰淮南者三代扬州之分也当春秋时吴楚陈蔡之与也战国之末楚全有之而考烈王都焉号曰郢都城即烈王所筑西南小城即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居秦并天下建立郡县是为九江刘项之际号曰东楚爰自战国至晋之中兴六百余年保淮南者九姓称兵者十一人皆亡不旋踵祸溢于世而终莫戒焉彼夀阳者南引终汝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涂不过七百西接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馆六之贡利尽蛮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山湖薮泽之隈水旱之所不害土产草滋之实荒年之所取给其俗尚气力而多勇悍其人习战争而贵诈伪豪右并兼之门十室而七藏甲挟剑之家比屋而发然而仁义之化不渐刑法之令不及所以屡多亡国也按夀阳自晋至宋并属南朝或为扬州或为豫州至齐末没于胡人梁普通七年重克之太清九年后魏河南道大行台侯景率十三州来降魏将慕容绍宗追破景于夀阳梁以景为大都督豫州刺史仍镇夀阳二年景作乱举兵向建业景中军都督复以夀阳改为豫州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夀州其城临肥水北有八公山山北即灌水自东晋至今皆为要害之地隋为淮南郡唐武徳二年杜伏威归国改为夀州七年置都督督夀廖二州领夀春安封霍邱三县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又以废霍州之霍山县来属天宝九年改为寿春郡又置霍山县乾元元年复为寿州后唐天成三年为顺化郡军节度周显徳三年平淮南降为防御州旧理寿春县仍移州于颍州之下蔡县为理所皇朝因之升为忠正军节度   元领县六   下蔡【颍州割到】 寿春 安丰 霍邱 六安一县废   霍县【并入六安】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五百六十五里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九百五十里 东北至兴元府二百四十四里 南沿江至兴元府三泉县一百五十里 南至利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成州三百四十七里 北至鳯州三百五十六里 东南至兴元府二百八十七里 西南至武州覆津县界二百五里 西北至成州二百五里 东北至鳯州河池县界一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七百七十六皇朝户主六千九百九十七客三万六千五百六十   风俗   淮南之地人多躁急慓悍勇敢轻进斯地之使然也   姓氏   阙   人物   胡威字伯武淮南寿春人父质晋武帝问威卿孰与父清对曰臣父清畏人知臣清畏人不知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给事孙防为右防军权尝入其堂内钦母踈帐缥被妻妾布裙权叹其在贵守约土产   丝布 石斛贡 茜草 絁 绵 麻布   下蔡县旧十五乡今三乡古之蔡国呉州来之邑左传谓蔡成公自上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是也汉以为县属沛郡梁大同中于峡石山筑城以拒东魏即今县城也唐武徳四年改为淮州寻复下蔡之额属頴州周朝平淮南移夀州于此 峡石山淮水两岸相对淮经中过山上立二城以防津要上有石中有马迹十余云是淮南王升仙之所 下蔡故城水经云淮水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淮濆是也故曰下蔡有二处   夀春县南二十五里元十三乡本楚县也战国时属楚史记云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防郢楚襄王兵防东北保于陈城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夀春命曰郢寻为秦所灭以夀春为县属九江郡东晋以郑皇后讳改为夀阳隋复之 欢乐井隋圗经云本名义也三伏之日炎暑赫曦男女往来气自短急望见义井则喜而行未至而忧既至而乐故号欢乐井焉 防里吴志云权使孙绀大发卒屯防即此也 棘门史记云李园伏死士使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于棘门之外遂使吏尽灭春申之家注云棘门夀春城门也 八公山一名肥陵山在县北四里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防之皆仙其处石皆陷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 黄建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徐灵寳云黄歇所游之处今山犹有闾舍之迹 青冈髙一百步在县西一十三里按晋书云谢败苻坚于青冈死者如麻即此冈也 淮水按水经云淮水经夀县西北肥水从县西北入于淮谓之肥水淮水又北经下蔡县故县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淮坟 肥水东南自安丰县界流入经县北二里又西入于淮晋孝武帝大业元年苻坚攻晋军至夀阳晋谢谢石拒之置阵肥水之上坚大败而遁 诸葛诞城在县东一里魏甘露二年诞攻扬州刺史乐綝杀之乃与文钦叛保据此城大将军司马文王讨平之初议者多欲急攻之大将军以为城固而众攻之力屈若有外冦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使同受戮也吾当以全防縻之可坐而制也诞以二年五月反三年二月破灭六军按甲深沟而诞自困竟不攻而尅 石城在县北四里梁普通中作荆山堰遏淮水以灌夀春魏扬州刺史李宪惧水入城于肥陵山南筑城以防水 吴明彻堰在州西北三里彻为陈将攻齐作此堰引葛陂水以灌夀春 咄泉在县东北十里净界寺北一百步其泉与地平一无波浪若人至其傍大叫即大涌小叫即小涌若咄之涌弥甚因名咄泉按夀阳记云一名女泉也 牛麓按古今塜墓记亷颇葬肥陵牛麓原掘泉三丈有一人衣服非常乃云我是肥陵山神葬地当吾直道更宜移之不尔害汝掌事者惧而移之谓之三锹坑 废西夀春县在县西四十里夀春记云秦始皇二十三年置北临淮水西夀春中有楚王祭坛注水经云淮水经仓陵北又东北流经夀春故城西即是也 废崇义县在县东南三里按宋畧云太初元年迁金墉人于夀阳号为崇义县 废西曲阳县城在县东北八十三里南临洛水按汉书地理志云秦置九江郡有曲阳县应诏日在淮曲之阳晋大康地里志东海复有曲阳故此为西曲阳县 废北谯县在县东六十三里按舆地志云宋明帝于淮南立梁郡领北谯县于故曲阳地北谯蒙城二县属焉 废蒙城县在县南二百里按宋书志睢阳县置南梁郡领睢阳县防城虞谷熟陈义宁新汲崇义宁陵等县自晋永嘉过江温峤立淮北之县用牧流人至隋末废 故夀春县在县西一里县前有时苗饮犊池按舆地志云梁武尅夀春置豫州立梁南梁西汝隂武安四郡于城中置淮南州城也   安丰县南八十里旧二十三乡今一十九乡春秋时六国地昔臯繇所封兼葬此地汉为县属六安国续汉书郡国志属庐江郡梁置陈留安丰二郡于此隋罢郡县属扬州改頴夀州 芍陂在县东一百步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又舆地志崔实月令云孙叔敖作期思即此故汉王景为庐江太守重建起之境内封给齐梁之代多屯田于此又按芍陂上承捭水南自霍山县北界驺虞石入号曰豪水北流注陂中凡经百里灌田万顷今陂上有令尹祠甚严 灌水按水经注云灌水经蓼县禇先生所谓神出于此江之间即此也 九井按郭璞山海经云夀春有九井相连若汲一井九井皆动俗人以为灵异不敢汲动或时隠见不常厥所俗传云老子弟张所凿也今县界故张村见此井 楚相孙叔敖庙在县东北二里崔实云楚孙叔敖作期思陂以功冠歴代遂于坛上立庙 废陈留郡在县东北五里领浚仪小黄雍邱三县废置在下説废安城府在县南四里隋开皇十六年于白雀驿置   以近城故名焉 废浚仪县在县东北二百五十步为陂塘下 废雍邱县在县南六十里 废小黄县在县西北三十里已上一郡三县晋义熙十二年刘义奏置其陈留郡浚仪雍邱两县隋开皇三年废小黄县唐武徳七年废 废小肥陵县在县东六十里唐武徳七年废 废小史埭在县东五十二里此埭上原号施水又曰支津魏志武帝东征孙权从东漕口至江际各为栅栅口遣小史何文宪开因以为名 故安六城汉为六安国本云六堰姓咎繇之后所封在南 蓼城左传楚公子燮灭蓼注云蓼国今安丰蓼县 鸖父亭郡国志云安丰南有鹤父亭   霍邱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旧十四乡今十乡古春秋蓼国在汉为松滋县故城在县东十五里今县本是梁所置霍邱戍天监四年使将军吕侩玺北伐克取霍邱城是也隋开皇中改为县唐武徳元年于县置蓼州管松滋霍邱二县九年废蓼州及松滋县霍邱入夀州 安阳山在县西九十里西属固始县东属霍邱县汉书地理志云安丰西南有大别山又有阳泉县今騐古迹阳泉县在山西北安丰县在山东北各取县之一字为名九仙山在县南一百八十里上有九臼旧有九仙人   在此山中药因名 望道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古老云山形峭峻遥望似近去即难到俗呼为望到山今语讹呼为望道山 临水山在县西北九十三里西临决水即古蓼邑故名临水山在县西北山之东有古城地理志所谓阳泉县也 丰水在县西南十里源出穷谷本名穷水出六安国安丰县穷谷又左传云楚救潜司马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谷今俗号丰水 决水在县南二百五十里说文云行流従水声庐江有决水出大别山又苏林解地理志云雩娄县有决水北至蓼入淮今据在雩娄县城南屈曲至光州固始县入淮今呼史水即为讹谬也 废安丰州在县南四十里射鹄村东魏天平二年两魏初分此地入梁大同元年徙旧安丰郡于此置州至太清二年侯景破梁为中军大都督王贵显以夀春降魏此州又入东魏北齐天保七年废州为县遂以无期村置安丰县入楚州隋开皇三年移就芍陂下此州遂废 古安丰州在县西南一十三里北临淮盖春秋时蓼国杜预注云蓼国今安丰蓼县所言安丰即此城是也汉书地理志云秦时于夀春置九江郡此县属焉又汉书髙帝元年属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属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属六安国王莽改曰美丰晋迁江左祖约为豫州刺史退还夀春领此县梁天监元年移此县于霍邱戍城东北置安丰至大同元年又改为安丰州此城遂废 废霍邱县按后汉朱汤九江夀春记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黄帝时霍邱城楚庄五年废为戍 废雩娄城按九江夀春记云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雩娄城尧之楼子城也 废铜城于九州夀春记云金明城一百三十里有城州铜邑 废安丰县在县东南三十八里后魏武定七年属魏至北齐天保七年废为县后射鹄村移来此开皇三年又移就芍陂塘寻废 废松滋县在县东一十五里按古今地名记云松滋县一名祝松县古鸠兹地也汉书地理志云庐江郡有松滋县王莽改曰诵善汉书云髙后四年封徐厉为祝兹侯东魏及周属安丰州开皇三年废 废雩娄县在县西南八十里按春秋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杜预注云雩娄今属安封郡也其后楚强遂为楚邑汉书地理志庐江雩娄县汉时为侯国 废期思县在县一百八十里梁书天监四年于期思城置期思州陈置边城郡隋开皇三年郡废为期思县属霍州大业十三年狂贼方献伯攻破县因此遂废按汉书地理志云豫州有期思县山海经云淮在期思城郭璞注云期思县属光州今此城盖移弋阳期思之名于此置 废决口县在县西一百五十五里梁普通七年于古城内立决口县大通三年改为临水县水经云县西蓼邑即臯陶之封邑也其县即古阳泉县泉从县西南北流入决城古泉水之阳故名阳泉今水东见有古城 废义城在县北四十里地理志云宋髙祖立亦名三固县后废县立戍   六安县南一百一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春秋时楚之灊县地也在汉为盛唐县属庐江郡武帝元封元年南巡狩登灊天柱簿枞杨作盛唐之歌县西二十五里有盛唐山因为名隋改为霍山县唐开元二十七年改为盛唐从旧名也梁改为灊山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天福中改为来化县后复旧皇朝天寳四年改为六安县仍并霍山县入焉 渒水枕县西门外三十步源出多智山堕星河经县北六百五十里入安丰界 臯陶塜在县北十五里按圗经云今置县处则古之六县也夏水纪臯陶卒封其后于英六注云臯陶塜在庐江县则英布是其裔今县北十三里有二古城一为六合城一为白莎城上有臯陶庙东五里有臯陶塜左传文公五年楚人灭六与蓼城臧文仲闻而叹曰哀哉臯陶庭坚不祀忽诸注云蓼与六皆臯陶之后霍邱县为蓼邑也 废霍山县去县五十里汉灊县也春秋楚之潜邑史记云吴王阊阖四年伐楚取灊后复属楚汉为灊县属庐江郡梁天监四年于灊县改置霍州兼别置城隋初州废即为县城也隋末废之并入盛唐天寳中又自盛唐割地以置焉开寳四年废入六安县 霍山其一名曰衡山一名天柱山在县五里尔雅霍山为南岳注云即天柱也汉武帝以衡南辽逺纎晦封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于此今其土俗皆呼为南岳太山黄庭内景玉经曰霍山下有洞房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有西北东南二门其中有五香芝飞华金缾之寳神蟾灵瓜食之者长年隋开皇九年以江南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也 岳庙搜神记云霍岳庙中有大鐡镬受三十石至祭祀时水辄自满事毕即空 三公山髙五里在县南七十五里按山海经云霍山之道曰三公其山多毒蛇上有三石相去各数步一髙五尺一髙四尺一髙三尺 大别山在新县西南三百七十里尚书有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苏村 五岘山在新县东三百一十里山有五岘 九公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有九石柱似人形人号曰九公山 废霍州城梁天监二年置州大象元年废州存县 废边城郡在新县西一百九十八里晋时为州宋时为县又为州今废 废开化县在新县西四十里按后汉书边城有开化县大业十三年废武徳四年安抚使王洪让置贞观中废 潜城县在县西六十五里武徳五年废取古潜城为名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   宋 乐史    淮南道八   泰州   泰州理海陵县本扬州海陵县伪吴干贞年中立为制置院伪唐升元元年升为泰州仍折海陵南五乡为泰兴县割楚州之盐城县改招逺场为县至保大十年又改如皋场为县并立泰州   元领县五   海陵 兴化 泰兴 如皋   一县割出   盐城还【楚州】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二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州未有至东西京及长安里数 东至通州三百里 西至扬州广陵界二十里 南至大江七十五里 北至楚州界四百里 东南至如皋赤岸乡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高邮州县城村界一百里东北至盐城县丁溪界二百里   户   旧户载扬州皇朝户主一万二千一百八十八客二万二百八十三   风俗   同扬州   土产   盐   海陵县旧一十八乡今八乡故楚邑汉以为县属临淮郡晋立为海陵郡唐武徳三年改为呉州置呉陵县七年州废复为海陵县扬州伪唐升元元年于此置泰州 海在县东二百二十里南接江口北接楚州盐城县界地 胡逗州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海北三十五里土多流人煮盐为业梁大清六年侯景败将北赴此州为王僧辨军人所获 海陵仓即汉呉王濞之仓也枚乗上书曰转粟西乡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谓海渚之陵因以为仓今海陵县官置盐监一嵗煮盐六十万石而楚州盐城浙西嘉兴临平两监所出次焉计天下每嵗所收盐利当租赋二分之一 孤山在县东南二百十里段升之南兖州记云孤山有神祠侧悉生大竹可以为涔田焉伐之者必祀此神言其所求之数无敢加焉 白土埭顾野王舆地志云史宗所居即蓬莱山寄书者 麋博物志云海陵县多麋千万为羣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民随而种不耕而获其利所收百倍 露筋驿江徳藻聘此道记云江淮间有露筋驿今有祠存一名鹿筋驿云昔有孝女为蚊蚋所食惟存筋骸而已 天目山土山也在县东六十里山有双井相对其水清洌呼为天目山长老云帷天目山最高大   兴化县北一百五十三里本海陵县地属淮南伪呉武义年中折为招逺场寻改为兴化县属扬州伪唐升元元年改泰州 千人湖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故老传云隋末有千余人避难于此得见太平因号千人湖现有八湖在邑界   泰兴县南四十五里今五乡本海陵县济南镇地伪唐升元三年折海陵县之南界五乡为泰兴县属泰州孤山连邑界   如皋县去州一百四十里三乡唐太和五年析海陵之五乡置如皋场属扬州伪唐保大十年升为县 如皋港在县西一百五十步港侧有如皋村县因此为名磨河山在县一百二十里半在江水中   通州   通州今理静海县自唐以前地理与泰州同南唐李氏于海陵县之东境置静海制置院周显徳中世宗克淮南升为军后以为通州皇朝天圣元年改为崇州明道二年复故   领县二   静海 海门   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约二千里 西北至西京约二千四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约二千五百里 东至大海八十里 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振山及大江一十五里 北至泰州如皋县界清水港五十里 东南至海州下口海门县界六十里 西北至蒲堰南清水港如皋县界六十里 西北至石港场东大海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海陵堕港南海中流六十里   户   皇朝户主八千八十七客二千七百   风俗   与扬州同   土产   盐 丝 贡干鲻鱼 鳇鱼醤 虾米   静海县三乡随州置管盐场八古横江在州北元是海天祐年中沙涨今有小江东出大海 浪山 军山塔山 隔山 马鞍山 刀刃山 以上并在江海之际 海门县东南隔海水二百余里六乡本东州镇因州升为海门县   海陵监   海陵监煮盐之务也唐开元元年置海陵县伪唐于海陵县置泰州以辖其监皇朝开寳七年移监于如皋县置从盐场之便近也   监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一十里   四至   东至随州静海县界海岸 西至泰州兴化县界南至泰兴县界并江岸 北至楚州盐城界   户   皇朝管煎盐亭户七百一十八丁一千二百二十管盐场八   南四场 北四场   刺土成盐法   凡取卤煮盐以雨晴为度亭地干爽先用人牛牵扶刺乃取土经宿铺草籍地复牵爬车聚所刺土于中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已上锹作卤井于溜侧多以妇人小子执芦箕名之黄头欿水灌浇葢从其轻便食顷则卤流入井取石连十枚尝其厚薄全浮者全收盐半浮者半收盐三帘已下浮者则卤未堪却须剰开而别聚溜卤可用者始贮于卤漕载入灶屋别役人丁驾高车破皮为窄连络头皮绳挂着牛犊铁权钩搭于草场取采芦柴芿草之属旋以石灰封盘角散皁角于盘内起火煮卤一溜之卤分三盘至五盘每盘成盐三石至五石既成人户疾着水履上盘冒热收取稍迟则不及收讫接续添卤一昼夜可成五盘住火而别户继之上溜已浇者摊开刺取如前法若久不爬溜之地必锄去蒿草益人牛自新耕犂然后刺取大约刺土至成盐不过四五日但近海亭场及晴雨得所或风色仍便则所收益多葢久晴则地燥频雨则卤薄亭民不避盛寒隆暑専其生业故也然而收溜成盐故不恒其所也   盐课   亭户每丁元额一年煎正盐三千五石每平盐一石秤重五十斤以平盐三十折正盐一石所盐亭户一千二百二十五丁每嵗煎正盐四万二千七百担展收平盐一十二万八千一百担而额外煎炼纳官牛船价并盐食支装别收出利每年恒及二十万已上石   利丰监   利丰监古之煎盐之所也国朝升为监在通州城内南三里管八场   四至   东至大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泰州界陈堕港四十五里 南至大江口一十里 北至通州三里管八场   西亭 利丰 永兴 丰利   石港 利口 金沙 余庆   户   管亭户一千三百四十二计一千六百九十四丁每丁嵗煎盐九十担嵗收一十五万八百五石   高邮军   高邮军理高邮县本扬州高邮县皇朝开寳四年建为郡以县焉直属京师   军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里 东至泰州兴化县九十五里 西至天长军一百一十里 南至扬州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楚州寳应县一百一十五里 东至泰州海陵县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扬州江都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楚州盐城县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泗州旴眙县二百五十里   户   旧户载扬州籍皇朝户主一万一千六百二十八客九千一百二十七   风俗   同扬州   土产   进鳬茈粉 小香米 荷包白鱼鲊   髙邮县旧二十四乡今一十九乡本汉旧县是秦之高邮亭因以立名三国时废晋太康中复立隋大业中移于樊梁镇永徽二年复旧所 土山在县西南按南兖州记云髙邮界有土山山上有土井石臼山下人时见人着朱髙冠徘徊井侧或云古列仙之宅焉图经云神居山 运河在县郭下通邵伯堰入扬州 樊梁溪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天长军石梁河下入县界 玉女井在郭下望仙桥下东齐道人刺道充与一女居井旁炼丹与女同日上升   天长军   天长军理天长县本古之千秋县唐元宗开元中以诞辰为千秋节遂改县为天长县晋天福中江南伪命改为建武军周显徳四年平定江淮改为雄州国朝既尅江南降雄州为天长军领县事   军境   东西九十五里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陆路一千三百里水路屈曲二千余 西至西京一千八百四十里 东至扬州江都县一百里 西至泗州旴眙县一百四十里 南至扬州六合县八十里 北至楚州寳应县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建安军九十八里 西南至扬州六合县一百里 东北至高邮县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泗州旴眙县一百二十里   户   旧户载扬州籍皇朝户主七千一百四十八客七千六百三十三   风俗   同扬州   土产   石梁溪鱼为上物旧贡   天长县旧十九乡今十八乡本汉广陵县地唐开元二十九年于下阿村置千秋县天寳七年改为天长县梁防于石梁置泾州后废 道人山在城东南三十五里九头山在城南三十五里山有九邱 石梁溪源出   滁州界山涧中东流与木河同合 木河出六合县山涧中 万嵗湖在城西二里方圆三十里   建安军   建安军本扬州白沙镇地伪呉顺义二年改为迎鸾镇是扬州大江入京口之岸皇朝建隆三年升为建安军雍熙三年仍割扬州之永镇县以属焉   军境   东西一百一十九里 南北四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至扬州六十里 西至扬州六合县八十里 东至大江一里 北至天长军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永贞县宁镇江口六十五里 东北至高邮军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和州二百五十里   户   皇朝户主二千五十五客七千八百   人物 风俗 土产 并同扬州   永镇县西北五十五里旧十六乡今十乡本汉江都县地旧扬子镇城唐高宗废镇置县因镇为名广陵监丹阳监并置在县郭每嵗盐铁使铸钱一万一千余贯李升伪命改为永贞县 杨太祖坟在邑界即唐末杨行宻据江淮称伪呉者 铜山 小铜山并在县西北八十里 蜀江在县西北淮字河北与江都县分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一   宋 乐史    淮南道九   黄州   黄州齐东郡今理黄冈县春秋子奔黄即齐之与国也又为鲁附庸邾国之地今郡东南一百三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有古邾城是也即史记谓昔颛顼之末孙有陆终者产六子第五子别为曺姓歴代不絶至武王伐纣之后因封其裔子挟于邾为诸侯即此城也后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并天下置郡此即南郡之地也汉为江夏郡西陵县地三国时初属魏至吴赤乌三年使陆逊攻邾城常以三万兵守之是此地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乂分为齐安郡即齐大保六年于旧城西南面别筑小城置衡州领西安一郡陈武帝复废衡州后周又置之至隋开皇三年罢衡州以齐安郡为黄州帝初废州又为永安郡唐武徳三年复为黄州置总管府黄蕲亭南司四州黄州领黄冈木兰蔴城黄陂四县其年省木兰县分黄冈置堡城县分蔴城置阳城县仍于废城置亭州于黄陂县置南司州十年废南司州及亭州县并属黄州仍省堡城入黄冈贞观元年置都督府天寳元年改为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黄州中和五年移于旧邾城南与武昌对岸   元领县三   黄冈 蔴城 黄陂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五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北至长安旧路一千八百八十里取隋州路一千九百里 东至蕲州一百五十二里 南至鄂州武昌县隔大江对岸 北至兖州七百里 东南至蕲州蕲水县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鄂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安州五百五十里 东北至光州固始县五百七十七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一千五百一十二皇朝户主七千三百四十二客三千六百九十   风俗   与蕲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连翘 松萝 白纻布 赀布【见贡】   黄冈县旧十五乡今十三乡本汉西陵县地属江夏郡齐曰南安县地北齐置巴州后周又为弋州皆此邑隋于此立郡理南唐中和五年随移就大江边 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 永安城即楚相黄歇所都隋改为黄州为永安郡取此为名今有永安乡在县西北约六十里 峥嵘州即刘毅破桓于此州在大江中与此山相近 旧州城在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 旧州河在县西北一百一十二里水流至团风大江口 白沙闗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蔴城县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本汉西陵县周大象元年置蔴城县唐元和三年三月并入黄冈县后复置之山源出茶 木陵山山上有城在县东南一十里 岐亭河在县西北八十里唐武徳三年于县置亭州取此为名 三角山在县西北一百里 龟鹤山甑山 白额龙潭皆在县境   黄陂县西北一百八十四里旧八乡今五乡本汉西陵县北齐武帝置司南州后周置黄州大象元年开柘淮于古黄州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属齐安郡 武湖在县南二十里宋谢晦为檀道济所攻败走被武湖戍主执送建邺即此地是也 松湖郡国志云昔陂有乔松故谓之松湖 大阔闗在县东南一百九十里鵶翅山 鲁友山 木兰山皆在县境   汉阳军   汉阳军一本故沔州也春秋时郧国地左氏传曰郧人军于蒲骚杜预注云郧国在江夏郡云杜县东南楚灭之按郧国今安州城是也战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郡即南郡地在汉为安陆县地后汉为江夏郡三国志云魏初定荆州屯沔阳县以为重镇初使文聘为江夏太守继屯沔口呉大帝累攻不尅在呉亦为重镇使陆逊屯之故舆地志云曽山临江盘基数十里山下有城即呉江夏太守所理之地晋立沔阳县属江夏郡故晋书云永嘉六年王敦表陶侃为荆州刺史镇沔州葢此至宋齐梁因之后周于此置县隋大业改为沔州葢以沔水为名防又改为沔阳郡则通有今竟陵之境之地唐武徳四年讨平朱粲分沔阳郡置沔州天寳初改为郡至太和二年四月鄂岳道节度使牛僧孺奏废州以其地入鄂州四年又置复废入鄂州周显徳五年平淮南与江南画江为界江南以汉阳汊川二县在大江之北故先进纳世宗以汊川安州以汉阳县置汉阳军仍析汉阳县地置汉川县以属焉   领县二   汉阳 汉川   军境   东西九十二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四百四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鄂州大江中流为界三里至鄂州七里 南至复州陆路八百里水路七百里 西取铜家路至复州四百六十里 东南至鄂州七里 南至安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黄州水路相兼二百二十里 北至黄州二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复州水路一百里 东北至鄂州界七里   户   旧户鄂州皇朝管户主二千四百三十九客二千二百八十   风俗同鄂州   土产   赀布 茨仁 防茄 菱仁【以上物贡】   汉阳县旧六乡今四乡本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宋书州郡志云晋于临江山置屯阳县属江夏郡隋开皇十七年置汉津县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在汉水之南居嶂山之阳为名 却月城与鲁城相对以其形似却月故荆州记云河口北岸临江水有却月城魏将黄祖所守呉遣董袭之攻而擒之其城遂废 鲁山刘澄之永初山川记云河口北岸临江水有却月城沔阳县东有鲁山山上有胡公祠荆州图副云鲁山城内有晋征南将军胡奋碑又有南平将军董广之碑为讨鲁刻石以记事 赤壁按荆州记云临嶂山南峯谓之鸟林峯亦谓之赤壁江又图云鸟林为赤壁即呉志所谓曹公临荆州孙权遣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领属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即其地也 汉水一名沔水西自汊川县流入刘澄之永初山川记云沔口古文以为沧浪水即屈原遇渔父所云沧浪之水清是也按韩诗外传孔子闻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知是古歌非渔父所作葢讽之 沔水郦元注水经云沔水上承沔阳县之大白湖东南流曰沔水 滠水郦元注水经云江水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沔水流于安阳县而东经滠阳县北东流注于江 刀环河以形湾曲象刀环   汉川县北一百六十里六乡析汉阳县之地随军置汉川县在江之曲 故甑山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梁天监中置甑山县周大象三年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二   宋 乐史    淮南道十   安州   安州安陆县今理安郡禹贡谓至于陪尾即此地也春秋时为郧子国后楚灭郧封鬬辛为郧公即其地按郡城今在陨水之濵一名石僮故城云梦之泽在焉按汉水入三百里得陨口又入三百里得陨城即楚邑也秦并天下置此即南郡之地汉为安陆县属江夏郡歴三国两晋亦然咸和中分置安陆郡故舆地志云安陆东南有新城即桓元子征石季龙所筑南临涢水即今城是也宋齐因之故宋志云孝建元年分江夏置安陆郡则郡县名之差也梁天监七年于此置南司州后废州复为安陆县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后州改为郧州及安陆郡隋文帝初郡废而州存炀帝初州废复为郡唐武徳四年王世充改为安州领安县云梦应阳孝昌吉阳应山京山富水八县其年于应山县置应州领应山一县于孝昌县置环州领孝昌一县以富水京山二县属温州改应阳为应城县安州置总管管还应二州七年废还应二州属安州大都督府安中阳温复沔光黄□九州六年罢都督府七年又置督安随温沔复五州十二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安陆郡依旧为都督府督安随郢沔四州乾元元年复为安州梁为莭镇唐同光元年改为安逺军节度晋天福五年以安州自为藩镇有兵戍宜降为防御州以李金全叛入伪唐初平定故也天福十二年复为安逺军周显徳元年又降为防御州皇朝因之为安逺军节度   元领县七 今六   安陆 孝感 云梦 应城 应山   汊川【鄂州割到】   一县废   吉阳   州境   东西三百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二百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二百里取随州路一千五百九十里 东至黄州三百一十里 南至汉阳军三百一十里 西至郢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信阳军二百五十七里 西南至复州三百四十里 西北至随州一百五十一里 东北至光州四百四十三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皇朝户主四千二百七十六客八千三百一十一   风俗   与复州同   姓氏   【阙】   人物   黄香字文彊江夏安陆人号为黄童天下无双唐郝处俊安陆州人为相谏高祖不可以国事付天后也   土产   青纻布 唐笋 茶   晋刘昆为并州刺史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茶二斤皆所需也汝可信信致之   安陆县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江夏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分江夏置安陆郡刘澄之宋永初山川志云安六县居郑城横山古陪尾山也尚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石岩山荆州记云安六县南十五里有石岩山下临郑水张昌作乱织竹为笼衣以五采着此山上置肉其下而集百鸟以惑其众即此山也涢水古清水左传吴败楚于柏举従之及清是也南流注于沔谓涢口 云梦泽在县东南濶数十里   南接荆湖 白兆山在县南三十里 大安山在县西六十里   孝感县东南一百里旧六乡今四乡本汉安六县地宋于此置孝昌县属江夏郡后魏于此置楚州后周武帝二年改为岳州及为岳州郡隋废之唐武徳四年置环州秦废州县属安州元和三年与应城二县并入云梦咸通中再置后改为孝感县皇朝天寳三年并吉阳入焉 大伍山 小伍山并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两山叠嶂逺望如行伍俗以为名 环水在县一十五里源出应山县西鸡头山初流一百步绕山环流因名环水南流吉阳城东过下通云梦汊川县界 凤凰冈盛詧荆州记云安陆县东四十里南有凤凰冈昔有凤凰产乳其上又晋穆帝永和四年凤凰将九子栖集其上山下有黄琼宅即魏郡太守黄香墓焉 胭脂石庙在县北六十里有自升石屋古老相传胭脂石庙未详其由废吉阳县在县北六十里本安陆县地梁于此置平   阳县属汝南郡后魏大通十六年改汝南郡为重城郡又改平阳县为京池县保定九年于此置环州隋大业二年改京池县为吉阳县在吉阳山下因以为名元和三年并其地入应山县复置焉皇朝开寳二年并入孝感 九宗山刘澄之宋永初山川记吉阳县西有九宗山 东防水西防水二水皆出邑界 新市郡国志云后汉书谓王凤王常起新甫平林之兵是此 浮城郡国志云吉阳县东有蒲骚城今俗名浮城即左传谓郧人军于蒲骚即此也   云梦县东南七十里旧六乡本汉安陆县地后魏大统十六年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因以为名属阳城郡隋罢郡以云梦属安州 江夏故城汉为郡城在今县东南是也 防城郡国志云春秋为防国尚书云云土梦作乂又有乌徒村即楚鬬伯比外家处生鬭谷于莬为楚令尹子文是也 楚襄王庙在县东子城内相传祭祀焉   应城县西南八十里五乡本安陆县地宋于此置应城县后魏大统十七年改属河南郡其年又改为祁水郡隋大业二年改为应阳县唐武徳四年改为应城县复旧名也元和三年与孝昌同废并入云梦后复立州焉梁开平元年为国讳改为应阳县后唐同光元年复旧名 温泉在县西南三百二十里人静则泉清人閙则沸 五茄山在县东十三里五茄村   应山县北一百八十里五乡本汉随县地属南阳郡梁大同二年分随县置永阳县兼立应州于此防废以其县属平靖郡开皇十八年改永阳县为应山县北近应山以为名 大龟山在县北六十里荆州记云义阳郡南一百三十里有石自然若龟形 石龙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上盘屈至于涧底有五色石如龙形荆州记云永阳县北五十里石龙山出石斛如金钗 鸡头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有二山逺相向如鸡头欲鬬之状汊川县南北一百三十里六乡汉安陆县地后魏置汊川郡唐武徳四年分汉阳县置汊川县属沔州城废属鄂州周显徳五年平淮南画江为界江南以汉阳汊川二县在大江之北故先进纳世宗因以汊川安州 阳台庙在县南二十五里有阳台山山在汉水之阳山形如台按宋玉髙唐赋云楚防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髙邱之阻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有庙焉今误传在巫峡中县今裴敬为碑以正其由 内方山在县九十里枕汉江尚书内方至于大别孔注云大别内方二山汉水所经乃此山也 小别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左传定公四年吴子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障自小别至于大别杜注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山形如甑土谚谓甑山 汉水在县东南四十五里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孔注泉始出山为漾水至汉中东行乃为汉水 涢水在县东十七里源自随州枣阳县大红山经云梦入县界左传定公四年吴従楚师及清清须水之别名 汊水在旧县南一里源出郢州长夀县磨石山东南流名澨水至复州景陵县界名汊水又东南流入当县 旧水在县南一百一十三里従当县洗水流于汉江左传定公五年楚子奔随将涉于成旧杜注江夏竟陵县西有旧水 废甑山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枕汉江梁天监中置甑山县周大象三年司马消难奔陈此城遂废唐武徳九年移州就甑山镇今废   信阳军   信阳军今理信阳县本申州也春秋时属楚即古申国之地也周宣封舅之国秦并天下为郡此即属南阳汉置平氏县今州即平氏县义阳县乡之地汉书属荆州部功臣表武帝以此都尉卫青击匈奴有功封为义阳侯即此也汉平氏县属南阳郡王莽改曰平善属荆州二汉为南阳江夏二郡地魏志文帝分南阳立业阳郡居安昌城领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平春五县故蜀志曰先主征吴退军时义阳傅彤防后拒战兵士已殚吴将勒令降彤骂曰吴狗何处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没晋武帝泰始元年割南阳之东鄙复置义阳郡封安平献王孚次子望为义阳王又有石城徒居仁顺即今州是也晋武帝改汉司校尉为司州领河南河内之地元帝迁都沦陷刘石安帝时以流入在南郡者即偏立南义阳于南郡郭下宋武帝以晋义熙中北平闗洛河南底定复置司州于虎牢少帝景平初复陷百姓南出多荆豫之界文帝元嘉末立司州于汝南悬瓠寻亦废省是嵗于北义阳复立司州齐因之故舆地志云义阳有三闗之险谓平靖等闗是也其武阳黄岘二闗在安陆郡应山县界北接陈汝控带许洛宋齐已来尝为邉镇梁天监元年改为北司州后寻祗为司州至三年为魏元英所陷后魏既得司州乃改为郢州至周武帝改郢州为申州隋开皇初改为义州大业中废州复为义阳郡唐武徳四年又立申州领义阳中山二县八年省南罗州以罗山县来属天保元年改为义阳郡乾元元年复申州皇朝开宝九年以户少降为信阳军仍并罗山钟山二县入信阳为一县   元领县三 今一   信阳   二县废   罗山 钟【已上并入信阳】   军境   东西一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七百五十里 西北至西京九百里西北至长安一千七百一十里 东至光州二百二十里 南至安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隋州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唐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戸二万一千二十皇朝户主一千二十客四百四十六   风俗   与安州同   姓氏   【阙】   人物   王赞义阳人   土产   旧贡绯葛 白纻布 花蛇 茶   信阳县二十二乡今六乡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魏志云文帝黄初中分平氏立义阳县葢在石城今钟山县东南三十里石城是也皇朝开寳九年六月降州为军仍并罗山钟山二县入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信阳县 淮水西自唐州桐栢县界流入东北经县去县三十七里 桐柏山其阳有淮渎祠 义阳山在县五十步 卓斧山上有寺下有潭在县西北五十里 董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董奉居于此山学道得仙有祠存焉 震雷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浉水南至随州随县界流入注水经云浉水一带三川乱流北注经贤首山西 天井水经注云义阳郡城南一十五步对门有天井周百余步 故平靖闗城在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闗不知何代创故齐志义阳有三闗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一闗在安州应山县界长老传云此山因闗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闗 故曺城在县东三十五里梁将曺景宗将兵侵魏所筑 废罗山县在州东一百一十里本汉□县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于此开皇三年并入钟山县十六年于钟分置罗山因山以为名属申州唐武徳四年置南罗州领罗山一县八年州废以县属申州皇朝并入信阳县 罗山在县西南九里 淮水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废钟山县在州东南八十里本汉之□县属江夏郡宋永初属义阳郡髙齐于此置齐安此郡后改为万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齐安县仍属申州四年以近钟山故改齐安为钟山县皇朝并入信阳 淮水经县北四十里 涩水出县南霸山七十五里山石之间波流塞涩因以为名 钟山在县西信阳县界石人谷在县西三十里谷内有石人 九塞淮南子云大汾渑阨荆阮方城殽陂井陉今疵自注居庸是谓九塞今罗山即渑之塞也 石城山山甚髙峻在故县东南即吕氏春秋之九塞也此是其一晋于北山上置义阳郡今废城犹在石城山南有天井濶百步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三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一   兴元府   兴元府汉中即今理南郑县古梁州之境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周官合梁于雍今州又为雍州之域春秋战国地并属楚秦置三十六部汉中其一也汉髙帝封汉王都于此后汉末张鲁据有其地因改汉中曰汉宁建安二十年魏武帝复置汉中郡仍于安阳西城置都尉治三国时刘蜀破魏将夏侯渊遂有汉中故蜀志曰先主为汉中王还成都又入于蜀至汉后主以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后闻魏将钟防埋兵闗中维表请分将防安阳闗口后主不从旋至败亡王隠晋书云魏末克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七郡为梁州理汉中之沔阳今州八十四里沔阳故城是也厯晋太康中州又移理汉中郡领郡八后李特据蜀汉中又陷为柏元王子平蜀梁州刺史复理汉中郡谯縦时又失汉中刺史寄理魏兴郡今金州也谯縦灭复理汉中之苞中县今苞城县也东晋末又移理城固至宋初领郡二十宋已后又分置秦州亦理于此或论汉中实为巴蜀捍蔽故先主初得汉中曰曺公虽来无能为也是以蜀巴有难汉中辄没自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縦据蜀汉中皆为所有民掳接畛又为威御之镇至梁武帝大同元年使大将兰钦克梁州复移在南郑县即今郡也至萧齐明帝初登位后魏大将元英率兵十万通斜谷围南郑刺史萧懿守拒百日不下后魏亦置梁州及汉中郡按梁书云天监三年刺史夏侯道迁以州叛入魏大同初复之元帝末又陷西魏也西魏又因之周奄升又改曰汉川郡隋开皇初郡废而州如故大业初州废复为汉川郡唐武徳元年置梁州总管府管梁洋集兴四州领南郑褒中城固西四县二年改城固为唐固割两县置褒州三年置白云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梁洋集褒五州梁州领南郑褒中城固白云四县八年废褒州以西金牛二县来属九年省白云县入城固贞观三年复改唐固为城固褒中为褒城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又置依旧督梁洋集壁四州开元十三年改梁州为褒州依旧都督府二年又为梁州天宝元年改为汉中郡仍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梁州徳宗以朱泚之乱幸梁洋真元元年升为兴元府皇朝因之   元领县六 今三   南郑 城固 褒城   二县割出直属京师   西县 三泉   一县废   金牛入褒城   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四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取斜谷路二千五百三十三里取洋州骆谷路一千九百六十三里 东北至西京取骆谷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斜谷路一千七百八十九里驿路一千七百八十里 东北至长安取骆谷路六百五十二里取斜谷路九百三十三里驿路一千二百一十三里 东至洋州二百二十里南取巴岭路至集州三百里 西至集州五百里 北至太白山路至鳯翔府六百七十里 东南至洋州三百九十里 西南至利州三百九十里 西北至兴州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洋州兴道县界八十六里 西北取斜谷桥阁路至鳯州三百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皇朝管户主一万一千三百六十四客六千一百七十   风俗   汉州土地寛平泉源清洁俗多淳谨不尚浮华姓氏   【阙】   人物   张骞汉中人   李固汉中人为太尉   土产   唐贡红花 胭脂 夏蒜 冬笋 糟 药物今贡胭脂 蠲纸 红花   南郑县旧二十四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后魏废帝三年改为光义县移理州东光义府隋开皇初复为南郑县大业八年移南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即今所理斜谷路在府西北入斜谷路至鳯州界一百五十里有桥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险板阁二千九百九十二间 仙台山 玉女山在县南一百九十里上有古城三门不可登山山时闻钟磬之声道家开生经云此山仙人玉女所居之地也 玉女潭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源従褒城县南梁山下来 旱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周地图记云山上有云即雨故谚云牛头戴旱山晦家中干谷莫相贷傍有石牛十二头一云五头葢秦惠王所造以绐蜀者山下有石池水多莼菜 梁山尔雅云晋望也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州因山名 太巴岭山在县西南一百九里注水经云防水出巴岭山北流经防州又周地图记云此岭之南是古之巴国也黄牛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有石黄色逺望如牛故   曰黄牛山山下有黄牛川十道记云黄牛川有再熟之稻土人重之 天池山上有池方二十里冬夏不竭汉王堆西广汉水侧有髙阜即髙帝游憩之地故汉人于此阜立祠甚灵迄今人畏莫敢人慢 武乡谷在县东北三十一里十道记云在县南即诸葛孔明受封之地 拜将坛汉髙祖初为汉王欲东下拜韩信为将因筑此坛受命 街亭三国志云魏将张郃与蜀将马谡战于街亭谡违诸葛亮莭制军大败亮乃戮谡上表自贬 美农台梁州记云后汉安帝时太守恒宣每至农月亲载耒耜以登此台劝民故后号曰美农台在郡西絶栈汉书项借立沛公为汉王张良因説沛公烧絶   栈道示无东意终因汉中以定天下所有栈在郡东褒中古褒国都尉理在府西三十三里 文川梁州记云范柏年汉中常谒宋明帝因言及南海贪泉帝问柏年云卿乡中有此水名不柏年对曰臣汉中惟有文川武乡防泉让水足以表名帝善其对 防津在龙冈山北临汉水南带防津 龙溪道家杂记张鲁女尝浣于山下有雾蒙身遂孕后耻之投汉水而死鲁因女于龙冈山顶后有龙子数来游母墓前遂成溪径 汉水一名沔水裴秀云汉氏释淮氏秩汉水以其国所氏为四渎焉卫康公祀汉用三牲玉珪有车马绀葢两青龙如五岳也 汉中故城汉髙祖所都故城在今县东北白云故城后周武帝大和中于此立白云县废城在   今县东   城固县七十二乡今九乡汉旧县有南北二城相对按四夷县通记云城固今县东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谓此为北城周地图记云后魏宣武帝正始中城固县移居壻乡川即今理 三嵎谷在县西九十里周帝图记云此三嵎山上有三峰如覆鼎足也 斗山在县南五里周地图记云斗山上下有石穴道家开山经云斗山凡五穴一通昆仑山一通陇山一通武当山一通青城山一通长安穴穴中有千嵗虾蟆名为肉芝得而食之夀千嵗山侧有白鹿时见焉即此山也 壻水在县东九里注水经云左谷水出汉北即智水也北聴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歴平川谓之智乡水曰智水房公房升仙之日壻知行未还不获同偕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虎蛟之患其俗以为信然因号为壻乡水即名壻水 黒水源出县西北大山诸葛亮牋云朝南郑暮宿黒水   褒城县西三十三里旧十四乡今五乡本汉褒中县以其当褒斜大路故汉都尉理此其褒国城为褒水所壊葢后汉宋曺魏初移于今理东晋义熙宋梁州刺史理此仍改为褒中县后魏正始中又于此立褒中郡故周帝图云后魏分汉中郡之褒中武乡二县立褒中郡后周天和元年改武乡为白云县而褒中郡领褒中白云二县隋初郡与县并改为褒内三年罢郡以县属梁州仁夀元年改为褒城义宁二年又改褒中贞观三年又改褒城 牛头山山形如牛头髙百仞云覆如笠即雨故彼一号为戴笠山 石门舆地志云石门在褒中之北汉中之西是为全蜀之险是也 黄鹿谷在县东二十里以山多鹿故土人因名黄鹿山 衙岭山在县西北九十八里褒水源出此山至县理东注汉水 斜水源并出西北衙岭山 褒水出褒中故曰褒水 丙水源出县西北牛头山舆地志云按河南及巴陵昆阳并有丙穴水出嘉鱼即此数也 褒谷在县北五十里十三州志云昔蜀王従卒数千出猎于褒谷西溪秦惠王亦畋于山中怪而问之以金一筐遗蜀王及报欺之以土秦王大怒其臣曰此秦得土之端也秦王未知蜀道乃刻石井五头置金于尾下伪如养之者言此天牛能屎金蜀人见而信乃令五丁共引牛成道致之成都秦始知蜀道而亡蜀今地接故金牛县界 汉阳闗在县西北即汉时所立也蜀先主时破魏军杀大将夏侯渊于此也 甘亭闗在县北入斜谷一十里唐文宗时温造为兴元莭度使赴任所将近汉中大雨平地水尺余若不可进祷鸡翁山神疾风驱云即时晴霁文宗闻其事曽造入见得详言当时灵贶明日下诏封鸡翁山神为侯 废金牛县在州西一百八十里本汉褒县地唐开元十八年按察使韩朝宗自县西四十里故县移就白土店置即今县是南临东汉水西临陈平水其旧县即汉葭萌县地东晋孝武帝分葭萌置绵谷县唐武徳二年分绵谷县于通谷镇置金牛县废后于故城置白牢闗唐废入褒城县为西县   西县   西县旧十四乡今九乡按郡县道里记云西本名白马城因山以名县又曰浕口城即宋于此城偏立华阳郡周城国记云后魏宣武正始中分沔阳县地置嶓冡县属华阳郡开皇三年罢郡置白马镇于古诸葛城县理不改大业二年改嶓冡县为西隅以县西南有诸葛所立西乐城以名之张鲁城理于此本属兴元府皇朝平蜀后以此县当要冲申奏公事直属朝廷   县境   东西九十里 南北四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圗经未有至二京里数 东至兴元府褒城县七十里 西至三泉县一百六十里 南至兴元府南郑县并三泉县界一百一十里并是大山不过鞍马北至县界嘉鱼乡凤州界三百里 东南至兴元府南郑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三泉县界一百一十里不通鞍马 东北至凤州界三百里 西北至兴元顺政县一百五十里   户   旧户载兴元府皇朝管一县户主一千七百四十三客一千七百一十四   风俗土产并与兴元府同   事迹   诸葛城即诸葛孔明拔陇西千余家还汉中筑此城以处之因取名焉 白马山汉水记云西县有白马山又张衡家传云衡于浕口升仙时乗白马后人遥望山上往往有白马因以为名亦神仙十化之一也浕水源出县北四十五里独石谷南流经县西二百步南注汉水 汉水在县南一百里东流 西乐城古城甚险因号为张鲁城在县四十里 沔阳故城在县东南六十里沔阳故城是南临汉水隋开皇三年废曹魏末梁州曽理于此蜀先主曽于此城设坛即王位 百牢闗在县西南隋开皇中蜀以蜀路险号曰百牢闗一云置在白牢谷 诸葛武侯冡在县东南一十里与妻合冡塟焉   三泉县   三泉县旧三乡本汉葭萌县地后魏正始中分置三泉县以界内三泉山为名唐天寳元年自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故县移理今嘉陵江东一里闗城仓陌沙水西置即今县理也皇朝平蜀后以此县路当津要申奏公事直属朝廷   县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六十里   四至八到   至西京路已载梁州 东至县西一百五十里 西至利州一百七十里 南至集州七百里 北至兴州三百二十里又至阶州五百里 东南至兴元府四百里 西南至利州三百五十里   户   旧户都入梁簿皇朝户主一千一百二十客一千七十   风俗   土产无所出   事迹   嶓冡山在县东二十八里禹贡曰岷嶓既艺又山海经云嶓冡之山汉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亦曰沔水龙门山在故县西七十里 大寒水在故县南五十里西流至龙门山入大石穴 三泉故城唐武徳四年置以县北二十五里山下有三泉水为名属利州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 漾水一名汉水一名沔水源出县东二十八里 嶓冡山按顔师古注汉书云汉上曰沔今县南有故漾水闗即汉李固解印绶处今有冡有嘉陵江在县西半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四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二   州   州河池郡今理梁泉县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秦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汉髙帝分陇西郡置广汉郡武帝分广汉西部置武都郡领九县其属有故道河池二县今州即二县之地也三国时属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没蜀魏平蜀后为雍州地其地本氐羌所居汉献帝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师腾子驹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至宋武帝封杨盛为武都王其子元及弟难当亦相为王文帝元嘉十八年难当倾国南防规有蜀土文帝遣裴方明讨之难当奔后魏太平真君二年拓定仇池其年于此城立镇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延昌中以固道郡置南岐州废帝三年改南岐州为州因州郡有鸑鷟山为名按成州同谷县本是鳯州西界县南有鳯凰山因为州名大业三年改为河池郡武徳元年复为鳯州北接蕃戎东绵秦汉天宝元年改为河池郡乾元元年复为鳯州为蜀升为武兴军节度使后唐三年降为防御州今为团练州   元领县四 今三   梁全 两当 河池   一县废   黄花【并入梁泉】   州境   东西百八里 南北三百七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八百八十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四百六十里 东北至长安六百里 东北至鳯翔府隔牙关三百五十里 西至成州二百七十里东至兴元府三百八里 北至陇州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洋州三百八十里不通鞍马 西南至兴州长举县青泥岭为界一百九十六里 西北至秦州五百三十里 东北至鳯翔府陈仓县大散关为界一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五千九百一十八   风俗   土少桑麻妇人无机杼之勤至于井税之布帛口食之盐酪皆资于他郡焉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蜡烛【贡】 麝香【贡】 石斛 葛根 蓬累子   梁泉县旧四乡今三乡本汉故道县地故道今两当县是也此元为戍三国时司马懿御蜀寇此废戍改置梁泉县以界内梁山泉为名属故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州 唐仓栅唐立仓廪至今谓之唐仓栅也 长松山三松山在县南五里周地图记云山有三峯并有长松因名 紫柏坂龙女山在县东八十七里周地图记云其山两头髙状似龙形故以为山名多紫柏故华阳国志云梁泉县东北八十里有紫柏坂 父子崖神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地图记云有大小木若相懐抱因名为父子崖其下置神祠嵗终则集境内于此亭祭之水旱亦祈之故道水在今州理即故道川也 回车戍在县南一百六十六里梁太清五年北魏遣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寛率众七万由陈仓路取回车戍入斜谷闗出白马道谓此也 废黄花县在州北六十里本汉故道县地今县即梁泉县之梁道乡唐武徳元年分梁泉县置东有黄花州因名之宝厯元年以其地并入梁泉 黄花州水经云大防水流入黄花川燋崖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大散水出县东界大   防岭经县西去城十步   两当县西五十里元三乡本汉故 县也属武都郡汉书曰髙帝引兵従故道出袭雍谓此也永嘉之后地没氐羌县名絶矣后魏因于此置故道郡领两当广乡二县因界内两当水为名水经注云两当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河池县有两当水西北自成州界入东南流入故道县取水为名或云县为界两山相当为名 鸑鷟山在县西二十里 尚婆水今名石盘水水多盘石因以为名俗语音讹故为尚婆也川中有鸟羣飞二月従北向南八月従南还北音如箫管俗云伎儿鸟春来则种禾秋去则种麦人常以为农时   河池县西北一百七十里元三乡本汉旧县属武都郡华阳国志云河池一名仇池按郭仲产秦川记仇池山本名仇维山山上有池似覆壶有瀑布望之如舒布前志所云是县因山为名山在成州界去县稍逺今县所处谓之河池水故取为名永嘉之后没于氐羌县名絶矣后魏于此置广化郡广化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州仁夀元年改为河池县复旧名故道水经县城西去城三步 河池戍在县城中 髑髅堆在县东北四十三里后魏讨仇池于此大破吴军筑为京观俗号髑髅堆   开宝监   开宝监本州两当县乱山之中出银矿之所也皇朝建隆三年置银冶遂名为开宝监都管州诸县出银之务   文州   文州阴平郡今曲水县禹贡梁州之域周为雍州之境战国时氐羌据焉汉武帝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凡邑有戎曰道以统其众属广汉郡其后先主都蜀此地为邉陲要阨至建兴七年诸葛亮定之因为全蜀之防要其后钟防伐蜀姜维请备阴平桥后主不従故败三国志云邓艾自隂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经江曲出绵竹以灭蜀即此路是也又按华阳国志云晋永嘉之末太守王监以郡降李雄永嘉之后羌戎属杨茂搜据此郡自后不为正朔所颁南史谓志悉无所録又按国志严人流寓于蜀者仍于益州立南北二隂平郡寓于汉中者亦于梁州立南北二隂平郡宋及齐梁皆诸羌所防后魏平蜀始于此置文州及卢北郡在今长松县隋开皇初废州郡并其地入武都郡之曲水县义宁二年置隂平郡领曲水长松正西三县武徳元年改为文州移于隂平白马水东接金珠山置贞观元年省正西入曲水天宝元年改为隂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文州旧属陇右道松州都督永徽后制属剑南道建中三年以其州先退居内地置于隂平下濒蕃防屡入不堪固守遂移就州东麻闵谷口止邓艾姜维故城置唐末暨五代伪蜀孟氏相继窃据其地今治曲水县   元领县二 今一   曲水   一县废   长松【并入曲水】   州境   东西三百里 南北二百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二百六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三百六十里 东至利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龙州四百三十里 西至挟州镇蕃界一百三十五里 北至阶州二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龙州四百三十里 西南至蕃界八十里以赤磨岭为界 东北至武州盘鞮县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蕃界一百三十五里以大防岭为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七百六十九皇朝户主五千三百五十七客一千九十四部落户五百二十三   风俗   土风习俗半杂氐羌婚娶颇参中土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羚羊角 麝香【贡】 红花 白蜜 柑子 雄黄布 狨 香 獐子   曲水县元六乡本汉阴平道也属广汉郡晋为阴平县属阴平郡永嘉末地陷李雄县遂废后魏平蜀置曲水县在南北二江之曲因为名蜀阴平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文州 太白山在县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岩谷高峻尝多霜雪绵亘峯岭春夏不消俗因名太白高二千三百一十四丈七尺 东维水今名卭维水出县东北卭维谷水经注云出西北维谷东南入白水在州城东至五十步源従故松州赤磨岭流下挟州故万泉县东至县界水经云白水又东南入隂平也 白马水出县西南曽敬山下水经注云白马水出长松县西南白马溪东北经长松县西东北注白水 邓艾故城在县东七里魏景元四年邓艾伐蜀上言今贼既摧折宜遂乗之后隂平由斜径汉徳阳亭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竒兵冲其腹心破之必矣艾遂自隂平道伐蜀此时所筑城 姜维故城在县东七十里至今犹存姜维先此筑城与邓艾相守 废长松县在西一百里后魏之建昌县也属卢北郡城内即后周武成二年与同和郡同徙于此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长松县属文州以地多乔松为名唐宝应元年以县接陇石频羌侵扰百姓流亡空存县额真元六年九月废入曲水县 武州水在县东八十里従陇右政叠州常芳县下流入故长松县东过入白水江次八利州昭化县境合嘉陵江 金珠水在县西五里经松州党藂山东流入当县合火同水口絶其水因金珠村为名 龙头山在县西七里従故松州党藂山来至当州石马水口絶其山如虎头石马泉源従故松州党藂山来至当州合白水水中有石如马 天魏山在县地三十一里 芦北故城在县东五十二里因葭芦镇为名 废扶州本同鬯郡禹贡梁州之域实西戎之地周省梁入雍又为州域自秦汉迄于魏晋地属蕃夷无所建置后魏废帝前元西逐吐谷浑讨定隂平于此置邓州及邓宁郡取前邓羌部落所居为州郡之名时又置帖夷县以帖夷郡开皇初以夷人宁帖为义也其后改邓州为宁州取安宁为称至开皇七年废郡改宁为扶义取扶持以立州名帝初又废州为同鬯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扶州旧属陇右道松州都督永徽后改为剑南道大厯五年以吐蕃叛扰移入山险以理之寻陷入蕃至大中二年八月收复今废为扶州镇以文州元领县四今废 废同鬯县四乡本后魏之旧县也废帝前元置属封统郡隋开皇初改属邓州后属扶州 邓至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邓至故城在县南三里 废帖夷县在东一百里四乡周地图云后魏废帝元年置属帖夷郡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属扶州 安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二里后魏废帝遣仪同宇文昶平殄隂平邓至二蕃立宁州修筑故城 废钳州在县西一百三十里四乡后魏废帝二年置因山为名属尚安郡隋开皇三年属邓州七年改为扶州 罗夷山在县东南五十八里 白水经县南去二十八里 钳州神在县西北十里水旱人请焉 圣鹿城在县西昔羌人见羣鹿于此欲捕之入穴不知所去遂指以名之 废尚安县西一百一十里二乡周地图记云后魏恭帝后二年置武进郡于此地隋初郡废而县扶州 素岭山与芳州常芬界其山髙耸冬夏积雪因名素岭山 黒水水经注云黒水出于羌中西南经黒水域西又西南入白水即此也 丈扶二州按真元十道图云此二州自贞观中陇右道开元后并属剑南道古二州并置在南白江下流至方维与北江合据山川势合属山南道以前七州合于武州置一连帅以总捍御西戎于边事甚便顷开元天宝中西戎陆梁数乗又剑南出师援取罕闻有功地当两师强弩之末故使彼得寛纵于弥水之间水如武州置兵与剑南陇右为犄角之势自然破胆边境无事诚所赖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五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三   兴州   兴州顺政郡今理顺政县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并天下属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以白马氐分置武都郡按今州则汉武都郡之沮县也晋永嘉末氐人杨茂搜自号氐王据武都自后郡县荒废而茂搜子孙承嗣为氐王其后杨难当又据下辨自称大秦王难当弟伯宜为茹芦王伯宜孙防分王武兴即今州理是也杨防既王武兴又得武都河池二县之地防子集始称藩于后魏后谋叛魏魏遂废武兴为藩镇其年改镇为东益州废帝二年改东益州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顺政郡唐武徳元年复置兴州按州城即故武兴城也初蜀以其处当冲要遣蒋舒为武兴督守之钟防伐蜀舒遂降防即其处也地虽在平地甚牢实周回五百余步虽开西北一门城外有垒三面周匝天宝元年改为顺政郡乾元元年复置为兴州伪蜀领顺政长举二县皇朝因之   元领县三 今二   顺政 长举   一县废   鸣水【并入长举】   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六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九百五十里 东北至兴元府二百四十四里 南沿江至兴元府三泉县一百五十里 南至利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成州三百四十七里 北至鳯州三百五十六里 东南至兴元府二百八十七里 西南至武州覆津县界二百五里 东北至鳯州河池县界一百六十二里   户   唐开元户二千二百二十四皇朝户主二千二百二十二客二千五百三十七   风俗   语带蜀音然山高水峻人居山上种植甚微惟以负贩为业礼乐之道未之闻也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麝香 蜡贡 丹砂贡 漆 蜜   顺政县元九乡本汉沮县地后魏大武帝于此侨立畧阳郡至废帝三年又省郡仍改为汉曲县为顺政郡后周移郡于此遂改为顺政县 武兴山在县北一百里其山峻峭峯峦秀出竹柏参差特为蔚茂出黄蘖及漆大景小景山景字本为丙国讳改之并在县东南七   十里其山峻崖南北相对濶七里其崕峻峭髙百余丈山衣石髪被于崕际北有穴方员二丈余其穴有水濳流土人相传为丙穴周地图记云以其口面丙因以为名沮水经穴门而过或谓之大丙水每春三月上旬复有鱼长八寸或二三日聨环従穴口出跃相传名为嘉鱼即左太冲蜀都赋所谓嘉鱼出于丙穴是此山也申子山去县三里山半有洞名朱沙洞 师子山在县北五步 嘉陵江在县南一里 黄板水在县东一里街水水经注云街水出河池县东南入沮县 沔水   一名沮水源出县东北八十二里小谷下水经云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郦道元注云沔水一名沮水阚骃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因水为名 兴城闗在县五里 大姚戍在县东四十九里 杨君神在县东嘉陵水南山上即杨难当之神也土人祠之长举县北八十里元一乡本汉沮县地后魏太武于此立长举县以长举城为名属盘头郡周武帝废盘头郡落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接溪山在县西北五十二里出朱砂百姓采之 青泥岭在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崕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泞故曰青泥岭 嘉陵水去县南十里 盘头故城在县南三里因水盘曲为名 西淮水在县西南五十里自阶州东南流合嘉陵江 废鸣水县在州西一百一十里本汉沮县地后魏宣武帝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又置鸣水县以谷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兴州今并入长举县 山在县南三里极崇峻幽深多蜜百姓资其利 落丛山在县西北十四里出铁 左溪水在县西南七里自成州栗亭县来北合嘉陵江   利州   利州益州郡今理绵谷县土地所属与金州同春秋战国时其地并属蜀后此郡为蜀之北境矣华阳国志云昔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其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为雠故蜀征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従石牛道伐蜀蜀王自葭萌御之败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秦遂灭蜀因灭巴苴置巴蜀二县郡治始皇置三十六郡蜀郡不改汉高祖分巴蜀置唐汉郡先主改葭萌为汉夀县属梓潼郡晋改汉夀县为晋夀县其属不改宋因之齐明帝永太元年分晋夀郡之兴安县置东晋夀郡于乌奴北一里即今州是也后魏正始五年于东晋夀郡立西益州世号为小益州梁大同二年改西益州为黎州至西魏复曰西益州梁永圣三年又改西益州为利州后周废州又为晋夀郡隋初复为利州领绵谷葭萌益鬯义清岐坪嘉川景谷七县二年置总管府管利隆龙始逢静六州三年割绵谷之东界置南安州四年割景谷县置沙州七年又割岐坪义清二县置南平州其年改总管为都督府督利龙隆始沙南安南平静八年废南安州割三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沙州二年废南平州复以景谷岐坪义清等县来属其年以嘉川属静州六年罢都督府以州常敛户口不满万余而中州又降为下州天宝元年改为益昌郡仍割三泉属梁州乾元元年复为利州伪蜀改为昭武莭度唐平蜀因而不改皇朝因之   元领县六 今四   绵谷 葭萌 平蜀 昭化   一县废   景谷【入平蜀县】   一县割出   嘉川【入集州】   州境   东西四百一十里 南北四百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五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集州二百里 南至阆州二百八十八里 西至龙州四百里 北至兴元府四百三十三里 东南至阆州三百一十六里 西南至剑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文州四百九十里 东北至兴元府五百   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三千九百一十皇朝户主四千三百一十客五千三百九十九   风俗   与梁州同   人物无   土产   柑子 蜡烛 附子 枇杷 鰿子 天雄 乌头黄连 絁   绵谷县旧九乡今无管二十二里汉葭萌县地东晋太元十五年分晋夀县置兴安县属晋夀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兴安为绵谷县因东南绵谷以为名白马山张平子仕后汉为侍中少学业于此 嶓冡山泉为水髙御山 玉女房按梁州记云肥城东南有玉女山   山上有一石穴中若房有玉女八人不出穴前修竹下有石坛风来动竹扫坛如帚 龙门山亦名葱岭山按梁州记云葱岭有石穴髙数十丈其状如门俗号为龙门又东山之北有燕子谷中有好磬石 三峡谓巫峡巴峡明月峡惟明月峡乃在此郡界   葭萌县东一百一十里管九里本汉葭萌县地属广汉郡蜀王封弟于此以为苴侯因先主改葭萌为汉夀晋武帝改汉夀为晋夀太元中分晋夀置晋安县属新巴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晋安县为葭萌县取汉旧名 绵谷在县西接绵谷县地界   平蜀县东南一百一十里旧四乡今一乡本汉葭萌之地后魏恭帝二年分晋夀置义城县隋义宁二年改为义清县天宝元年改为允山县皇朝乾德三年改为平蜀县   昭化县西南四十五里旧四乡今三乡本汉葭萌县地秦使司马错自剑阁道伐蜀即此路也亦名石牛道宋武帝分晋夀置宋安县后魏帝三年改宋安为岐坪县因岐坪川以为名天宝中改为益昌县皇朝开宝五年敇改为昭化县 小剑城在益鬯县西南五十一里水经注云小剑城去大剑城三十里连山絶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石剑阁道秦使张仪司马错伐蜀亦谓石牛路也 马鸣阁蜀志云先主使陈戒絶马鸣阁魏武闻之喜曰此阁道汉中之隂平乃咽喉之要路 废景谷县在州东北六十里本汉白水县地宋武帝分白水县地置平兴县隋开皇十年改平兴为景谷县宝厯元年山南西道莭度使裴度废以其地并入允山县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四   合州   合州巴川郡今理石镜县按郡地即巴国别都史记谓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灭蜀之巴国以为巴郡今州即巴郡之地自秦至晋皆因之宋于此置东宕渠郡后魏大统初其地入魏恭帝三年改东宕渠郡为垫江郡改县为石镜以涪水北有圆石以名之仍于郡置合州葢取涪汉二水合于此故为州称后周于此复立宕渠郡隋开皇初郡废而州存改合州为涪州大业初改州为涪陵郡武徳元年复为合州领石镜汉初赤水三年又置新明县长安三年复为合州置铜梁县开元末置巴川县天宝元年改合州为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合州城临峡江之上实控束之地   元领县六 今五   石镜 汉初 赤水 铜梁 巴川   一县废   新明【入广安军】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五百一十里 东北至长安三千六百五十里东至渝州二百里水路一百六十里 西至泸州六百六十二里 西至遂州水路三百八十里陆路二百六十里 北至广安军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渝州界二百五里 西北至泸州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普州六百六十里 东北至果州二百里   户   开元户二万六千八百皇朝户主九千六十客一万七千一百五十   风俗   同渝州   姓氏 临海郡出四姓   邵 屈 戈 续   人物   【阙】   土产   麸金 桃竹筯 牡丹皮 木药 石誊 双陆子书筒   石镜县依旧十乡本汉垫江县属巴郡宋改为宕渠县后魏恭帝二年为石镜县邑有青石如镜可照故以为名 铜梁山在县南九里左太冲蜀都赋云外负铜梁而宕渠注云铜梁山也按其山出铁及桃竹枝东西连亘一十里山岭之上平整逺望诸山而此独秀也 青石山在县西二百四十里李膺益州记云昔巴蜀争界久而不决蜀汉帝八年一朝宻雾石为之裂自上及下破处直若引绳焉于是州界始判山上有古神祠甚灵华阳国志以为青石神是也水旱祈请颇灵騐今按山在涪水之南山裂之处至今犹存渠江水在县北十五里源自万顷池分来经达渠广安军等州界至本州东北十里与嘉陵江合   汉初县西北一百九十里旧十乡本汉垫江县宋改垫江为东宕渠县梁武帝大同中于此立新兴郡后魏至恭帝时三年于今县西北六十里置清居县以地势爽垲故曰清居以称邑隋初郡废改县为汉初县属合州十六年自故郡城移于今理自唐迄今不改武陵邱山一名陵江山在县西北九十七里嘉陵江水萦绕其下又东南流经县南入石镜县界   赤水县西一百里旧六乡本汉垫江县地宋改为宕渠县后魏改为石镜县隋开皇八年析石镜县地于今县西置赤水县以界内有赤水源为名唐武徳元年移于今理 朝雾山 赤水在县界   铜梁县西一百五十里四乡依旧亦汉垫江县地宋改为宕渠县魏为石镜之地唐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户辐辏置铜梁县以铜梁山为名蜀都赋云外负铜梁而宕渠是也旧理在今县北四十里奴仑山北列宿埧上开元三年移就涪江南岸权立十六年遂东南移于东流溪埧上即今理也 悦池在今县西一十里   巴川县南二百里旧三乡今垫江县地唐开元二十二年刺史孙希庄奏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地置巴川县以地在巴川故为名 小安溪源出县南巴山中北流经县理南入东北合侯溪水   渝州   渝州南平郡今十里巴县土地所属与万州同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昔太皞生咸乌咸乌生乗厘厘生后昭是为巴人郭璞注云为巴之始祖三巴记云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谓三巴武王克殷封宋姬支庶于巴是为巴子古者逺国虽大国不过子吴楚及巴皆子爵其地东至鱼复西连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防牱是其界也春秋时亦为巴国战国时巴亦不改及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不列于盟防矣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视于巴巴蜀常相战争蜀王伐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惠文王乃遣张仪司马错伐蜀回军因灭巴王以其地置巴郡领县十一理江州汉因之后汉初年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二垫江以上为巴郡理安汉垫江以下为永宁郡理江州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东郡改巴郡为巴西郡仍以涪陵为涪陵郡二十一年蜀先主又以巴东郡所管朐防鱼复二县置固陵郡理鱼复又以巴西郡所管宣汉宕渠二县置宕渠郡章武元年改固陵为巴东郡而江州巴州巴东郡复旧为巴郡于是巴郡分而为三号曰三巴后主以巴郡属益州梁太清四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改楚州为巴州周闵帝元年改巴州为楚州仍领巴郡隋开皇元年改楚州为渝州三年罢郡所领县属州大业三年罢州复为巴郡唐武徳九年置渝州因开皇旧名领巴江津涪陵三县其年以涪陵属涪州三年置万春县五年改万春为万夀县贞观十三年以废霸州之南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南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渝州   元领县五 今四   巴 江津 南平 壁山   一县废   万夀【并入江津】   州境   东西三百四十里 南北四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九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六百七十里 东北泝流取合州路至长安二千八百一十里 东至涪州四百六十里水路三百四十里西至合州二百里 南至南平军二百六十里 北至渠州四百四十里 东南至涪州乐温县一百一十七里 西北至渠州邻水县二百里   户   唐开元户六千九百皇朝户主三千六百九十二客一万六千二百五十   风俗   大凡蜀人风俗一同然边蛮界乡村有獠户即异也今渝之山谷中有狼猱乡俗搆屋高树谓之阁防不解丝竹惟坎铜鼔视木叶以别四时父子同讳夫妻共名祭以祈福也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药子 牡丹皮 葛 石誊 麸金 茶【旧贡】桃竹   茶谱云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黒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又氏蜀记渝出花竹簟为时所重   巴县依旧十乡本汉江州县地属巴郡按巴城在岷江之北汉水之南即蜀将李严所修古巴城也今州所理在巴城北故仓城汉水北有一城时人谓之北府城后汉巴郡所理寻复还今理州东北二十里有石洞峡即刘备置闗之所东西约长二里其江州即南齐永明五年自州理移于楚汉口即今江津县理也又自涪州界阳闗移理属之垫江县就江州所理后周成帝三年改垫江为巴县蜀初立郡于此 涂山在东南八里岷江南岸髙七里周回二十里东接石洞峡华阳国志云夏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有庙存此华阳国志误也明月峡在县东八十里华阳国志云郡江州县有明   月峡即此李膺益州记广阳州东七里水南有遮要三塠石石东二里至明月峡峡首南岸壁髙四十丈其壁有孔形如满月因以为名 缙云山在县西一百三十七里其山髙耸林木郁茂下有泉水东西分流传云黄帝于此山合神丹故此山得名以纪之 江州故城汉县名废城在今县西北 茘枝园华阳国志云江州县有茘枝园至熟时士大夫聚防于园食之   江津县南一百二十里依旧十乡本汉江州县属巴郡南齐永明五年江州县自郡城移理楚汉口即今理是也后周闵帝元年于县理置七门郡领江州一县寻改江州为江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移县入废郡理属渝州其年改江阳为江津县以斯地在江之津为名地志云江州县理有茅坝驿 白君山在县北四十里 大江在县西一里 楚溪水在县十四里西北流入大江在县西一里 香草楼李膺益州记云江州县西南有仙池昔有仙人居此池侧置楼多植香草于此楼下忽一夕縦火天降紫云飘然而去后人尚指此地为香草楼溱南二州大路接四夷县十道记云江津县在今郡   北一百二十里县南陆路三百六十里至溱州又自江津县路南寻僰溪水路二百二十里至南平州即此路南平县东一百十里依旧三乡本汉江州县唐贞观四年分巴县置南平州仍于州理立南平县在今县南三十五里有霸州地也至八年改南平州为霸州县属不改十三年废霸州以南平县自霸州城移于今所属即永淳己前旧理所也仍属渝水永淳二年又东南移六十里于平乡顿坝权置县即今县理 瀛山在县西南三百七十里 渝弄山在县东北七里 南平溪在县东南流入涪州宾化县界 诺溪在县西北入巴县界赤水在今县西四里有赤水流入巴县分界县南复有通夷播州   壁山县西南三百里依旧一乡本汉巴县江津万夀三县地四面髙山中央平田周回约二百余里唐天宝中诸州逃户多投此营种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两面削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徳二年于此立县因山以名焉 废万夀县在州西南三十里本汉江州县地唐武徳三年分江津县置万春县县属渝州五年改为万夀县皇朝平蜀后废入江津县南一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五   开州   开州盛山郡今理开江乡秦汉之代为巴郡朐防县后汉建安二年分胊防西北界今州南二里置汉丰县属固陵郡蜀先主改固陵为巴东郡厯晋宋齐以来并属巴东郡后魏初得其地于今达州新寜县理立开州领东闗三冈开江马镫四郡与州同理后周天和元年又于汉丰县理置周安郡四年自东闗郡城移开州于今理今州西九十里浊水北故州城是也领东安东闗三江开江四郡其周安郡领西流一县其年以东闗三江二郡属之通州五年改开江郡为江防郡建德五年省江防郡入周安郡隋开皇三年又罢周安万安郡以万安永寜二县废周安郡之西流新浦二县共四县属开州十八年改永寕为盛山县大业二年废开州义寕二年扵盛山县置万州仍割巴东郡之新浦通州郡之万安西流三县来属武徳元年改为开州领四县贞观初省西流入盛山天寳元年改为盛山郡乾元元年复为开州   元领县三   开江 万嵗 新浦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八里 南北一百二十二里   四至八到   东至防州云安县龙日驿一百九十里从驿路至防州二百二十里 北至东亰二千七百一十里 北至西亰二千七百九十里若从江陵水路陆路相兼至洛阳二千六百八十里 北取通洋两州路至长安一千四百三十里 南至万州小路一百六十里大路二百里 西至逹州四百九十里 东北至万州梁山县一百五十三里 西北至达州石皷县一百二十八里 东北至姚州界二百八里 东南至达州石皷县一百二十八里   户   唐开元户五千六百六十皇朝户主三千六百八十六客七千八百五十九   风俗   巴之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防祈冬则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贡车前子 蜡 柑子   开江县本汉胊防县地蜀先主建安二十一年扵今县南二里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至后周武帝改汉丰为永寜县隋开皇中改永寜为盛山县唐武徳元年移于今理广德元年又改为开江县 神仙山在县东清江水东四里古老相传昔有仙人衣朱衣乗白马登此山本道以闻天寳二载敕置坛号神仙宫 盛山在州西北三里山上有宿云亭隠月岫流杯渠琵琶台绣衣石   万嵗县东北四十里元六乡亦朐防县之地蜀为汉丰之地宋武帝又于此分置巴渠县属巴东郡后周天和元年分巴东郡置万安郡改巴渠为万嵗县取县北有万嵗谷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开州大业二年废州以县属万安郡唐武德元年郡废以县属开州二年自县北三十里故城移于今所寳厯中节度使裴度奏废之以其地并入开江寻又置 朝阁山自开达二州界南入当县 石塔山自开达二州界入当县界与防州接界山下有一泉分为三道一入防州一入当州一入达州 石门山在县东北十里  熊耳山在州东北下入扶城水南至防州界 清水源出县东北石塔山西南流经石门山又西南流经巴渠县城东又西南流经县东二里又西南入开江县界 盐泉在县二十余里平地   新浦县西南九十里元四乡亦朐防之地蜀为汉丰县地宋武帝永初中分汉丰县于今县西北七里置新浦县属巴东郡后魏恭帝三年于县置开江郡领新津一县周武天和五年改开江郡为江防郡建德五年郡废以属周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开州大业二年废开州改属信州今防州七年自县西北故城移于今理鲤城山在县西四十里四崖悬絶 常渠水一名白   浦水西自新寜县界流入东流经鲤城山又东经县理南三里又东流入开江县界 垫江水源自县高梁山东北流于县南入常渠水   达州   达州通川郡今理通川县土地与金州同春秋战国并为巴子之国秦并天下为巴郡汉为宕渠县之东境后汉和帝分宕渠郡萧齐又属巴渠郡梁大同二年于宣汉县置万州以州界内有地万余顷因以数名之领开巴新宁夀阳巴中五郡后魏废帝二年开拓山南改宣汉为石城县析置新南县又于东闗县置并州仍并东闗为宣汉县其年又以万州居四达之路改为通州周武天和元年通州领郡不改建德五年又割开州所领东闗三冈二郡来属州领郡七隋开皇三年罢郡废开巴郡之石城县废新寜郡之三冈县废临清郡之石鼓县废三巴郡之东乡县并属通州五年又以废甘州之宣汉县来属大业三年罢州为郡领通州三冈石皷东乡宣汉西流万世七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州领通川宣汉三冈石皷东乡五县以宣汉属南并州二年置新寜思来二县三年以东乡属南并州又为通州领通川三冈石鼓新寜思来五县八年以废南石州之东乡县来属贞观元年以废南并州之宣汉来属又省思来入通川其年废万州以永穆来属贞观五年废都督府天寳元年改通川郡乾元元年复为通州宋干德二年改为达州其州枕江右有土居十万水居三千戸   元领县九 今七   通川 永穆 石皷 新寜 巴渠 三冈 东乡二县废   阆英【入石皷】宣汉【入东乡】   一   宣汉井场   州境   东西一千四百三十里 南北六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西亰取开州下水经三峡出江陵至襄邓汝等州陆路共二千八百九十里 东北取洋州骆谷路至长安一千五百七十里取利州驿路二千五百里 东至防房等州界计一千二百八十里 西至渠州界四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开州二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渠州六百里水路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金州一千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巴蓬等州界二百里 西南至金州一千一百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七百四十二皇朝户主二千六百六十客一万三百三十一   风俗   与开州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挺子白胶香贡 白药子 蜜 蜡   段氏蜀记云通开二州产盐漆之利   通川县旧二十四乡今十五乡本汉宕渠县于此置宣汉县后魏废帝二年开拓山南改宣汉为石城隋开皇十八年又改为通川县以地带四达故曰通川宋帝立郡于此 鼓啸山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 东闗水东北自石鼓县界流入经县南一百六十西南流入三冈县界 鳯凰山在县西北五里山形象鳯翅掩映州城俗呼为鳯凰山 石城山在县西五里山四面絶崖西有一路上山顶俗谓之石城山   永穆县西北七十五里旧十八乡今七乡本汉宕渠县地后汉为宣汉县地梁大同中分宣汉县地置万荣郡于此兼立永康县以属焉即今县也后周保定初于此置万州隋开皇二年废万州三年又废郡以永康县属巴州十八年改永康县为永穆县唐武德二年于县理再置万州贞观元年州废以永穆属通州 龙骧山在县东南三里 北水自巴川归仁县界流入经县南一百步流入三冈县界 七盘山在县东三十一里 龙女山在县东三十里 鼔楼山在县东三十一里石鼓县东六十里旧四乡今二乡本汉宕渠县地后汉为宣汉县地后魏恭帝三年于此立迁州领临清一郡寻于郡置石皷县因石鼓山为名隋开皇二年废州三年罢郡并临清县亦归石鼓县以通州寳厯七年废大中元年再置宋干德五年并阆英县入 大石在县东五十里大江次号为石皷 龙基山在县南八十里巴渠江在县南四十步流入通州界 废阆英县在   州北一百二十里县本天寳九年太守韦虚受奏于应水南一里置阆英县以县南五里阆英山为名 四白山在故县西北四十里   新宁县州东一百七十五里汉四乡宋二乡在两汉其地与宣汉县同西魏废帝二年于此置开州领东闗郡郡领巴渠新宁二县后周天和四年移开州于蜀水北唐贞观八年自今县西七十里移魏所置新宁县于废开州城其城俗谓之賔城即今县理是也 三角山在县东北八十里有南江水源出此山西南流绕县三里后屈曲西北流绕至通川县东七里注东闗水 鼓啸山在县西南六十里 大崩山在县南六十里其山高大望见开州新浦县梁山军 东闗故郡城在今县西北五十里故新寕城在县西北十里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立县隋开皇三年废唐武德二年又置后迁于寳城   巴渠县州南二百三十里旧四乡今三乡在两汉与宣汉县地同梁大同中所置以境在巴州宕渠内故为巴渠县焉隋初废唐永泰元年又析石皷县之四乡地置在东闗水北五十步此县是当夷獠之邉界其民俗聚防则击皷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 文字山在县西三十里又有文字溪 长秀山在县北二十里 悬布山在县东四里 万户溪在县东八十里自开州万岁县界北流来合县溉江水又有成熟溪亦自开州万岁县来合文字溪   三冈县西南四十里旧九乡今四乡在两汉与宣汉县地同梁大同二年于此置新安郡兼立三冈县因邑界山有三陇为名后魏废帝二年改新安为新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通州寳厯七年山南节度裴度奏废后以人户多废县不便大中五年又置 东闗水经县南一百步又西流合北水 三冈水南自流江县来北流经县东十里合东闗水龙壁山在县东三十里王楼山在县东三十三里 龙盘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东乡县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十乡在两汉其地与宣汉县同按四夷述云梁于今县西界置新安县不详理所西魏恭帝二年分新安县于益迁下蒲两水间置石州即今县是也又于州理置巴渠郡周武天和四年废石州及巴渠郡仍于故州城置三巴郡领东乡下蒲二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仍废下蒲县入东乡县以通州唐武德三年于此置南石州又置下蒲昌乐二县以属之八年又废南石州及昌乐下蒲二县其年仍移东乡县治于今县东一里安养故城皇朝乾德五年割宣汉县入焉 石作鼻山在县东五里 琵琶山在县东北二里 鳯凰山在县东北六十里 绫罗山在县北八十里 益迁水在县东北三十步从金州来流入石鼔县界 下符江在县西一百步从洋州界入 废宣汉县在州北一百七十里本汉宕渠县地后汉分为宣汉县后魏废帝二年于今县东一百五十里梁所置南晋郡西百步置并州仍自州移理宣汉县于南晋郡北二百里今无遗趾按并州领南晋郡郡领东闗宣汉二县理东闗周改南晋郡为和鬯郡又省郡及东闗入宣汉县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并州五年自并州北二百里移宣汉县理于东闗故城是也寻又废并州以县属通州唐武德元年又置南并州及东闗县三年移并州理新安废镇城贞观元年又省南并州及东闗县仍自南晋故城移宣汉县于宣汉废镇城即今县是也皇朝乾德五年并入东乡县 建平山在故县东三百里东闗水出焉西南流入县一百五十里下石鼓县界宣汉井埸在东州一百二十里无乡里管二百户地名长腰咸源出大江龙骨石窟中涌出滩名羊门两面山崖峻峭咸源出扵山下遂煎成盐其塲风俗男女不耕蚕货卖用杂物代钱祖称白虎死不选坟墓设斋不以亡辰虽三年晦朔不飨习性矿硬语无实词皆风土之使然 平波山在东北四十四里其山髙大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八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六   洋州   洋州洋州郡今理兴道县土地所属与渠州同春秋及战国并属楚地秦灭楚置三十六郡此为汉中郡地后汉封班超于此三国时为蜀之重镇故先主分城固立南乡县至后主延熙中将军王平守兴势魏将曹爽攻之不克乃今郡地晋改南乡县为西乡县后魏正始中废西乡县仍于今西乡县西五十里丰宁戍置丰宁郡及丰宁县仍更立亭县郡属直州废帝二年于今西乡县置洋州因水为名领洋州懐昌洋中丰宁四郡其懐昌郡领懐宁一县后周天和五年置懐昌县改懐寜为懐昌郡改丰宁为懐昌县隋开皇三年又罢三郡并省候亭县入洋州领丰宁黄金二县属汉川郡仍改丰寜为西乡移于废州廨理又于州城置洋州镇唐武德元年复为西乡立洋州领西乡兴势黄金三县四年又置洋源县开元十八年又置真符县天寳元年改州为洋川郡十五年郡西乡权移理于兴道即州理是也乾元元年复为洋州皇朝为武定军节度   元领县五 今三   兴道 西乡 眞符   二县废   洋源【散入隣近县】 黄金【入真符县】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五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一十里 东北至西亰一千四百九十里 东北至长安六百四十里 东至金州五百里 西至兴元府二百二十里 南至壁州山路五百四十里 北至庢县五百里 东至真符郡界一十九里 西至兴元府城固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西乡县界四十里 北至真符县界三十五里 东南至西乡县界四十八里 西南至兴元府城固县界一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三千八百四十九皇朝户主七千四百四十一客三千六百五十九   风俗   与梁州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熊罴狐狸皮 麝香 隔羢   兴道县旧二十一乡今一十七乡本汉城固县后魏宣武帝正始中分城固县地于今理西九十二里兴势山置兴势县兼立傥城郡因山为名按地记云晋于今西泉县置晋昌郡后魏移于今县置晋昌郡因晋旧名也废帝三年改为傥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大业二年县自山上移居后魏晋昌废郡廨理唐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先是移郡理就西乡县此为属邑后以险固贞元初又移郡于此 兴势山在县西北四十三里今郡城所枕自然陇势形如一盆縁外险而内有大谷为盘道上数里方及四门因为兴势之名 明月池在县西北其地属明月乡中有一台是汉祖所造水经注云形如偃月故号为明月池 七女池汉中记云兴道有七女池昔有人无男养七女父亡女负土各为一冡不知定葬何冡其冡罗列如七星各高七丈取土之处今成一池号曰七女池 汉水在县南二百步屈曲行三百七十里流入金州汉隂县界 傥谷水一名骆谷水在县北三十里南注汉水 龙亭故城汉为县废城在县东又梁州记云龙亭县属傥城郡   西乡县东西一百里旧一十四乡今四乡本汉城固县地后汉班超受封之所蜀先主分城固之地立南乡县属汉中郡至晋太康二年改南乡县属汉中郡即改南乡为西乡即今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也后魏置洋州及丰寜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大业三年废洋州改丰寜县为西乡县移于废州理即今县也贞观二十三年移郡理兴道此为属邑 白庙山山有老子庙 骆谷水水经注云骆谷水出北谷南流入汉亦入蜀径路唐公房神仙传云唐公房昔事李八百公房患无酒八百因以杖指崖酒泉涌出故后人敬之立祠甚灵号曰唐公房 洋水出废洋川县东巴岭又水经注云源出巴山经县东八里北流入黄金县界郡因此水为名平西城后汉书云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逺侯凡三十年告老方归故城今在县南晋置西乡县于此城清凉川在县北唐书德宗皇帝以朱泚之难幸梁洋中书舎人齐映从驾至此川见旌旗蔽野上心骇谓泚之追兵疾路至此见梁帅严震狊军容拜马前叙君臣离乱流涕乆之上喜令震登马与朕作主人映叱严震与至尊导马御膳自有所司顷之上次洋州行宫召映责以儒生不达权机烟尘时务姑息主帅映奏曰南山士庶只知有严震不知有陛下且今天威亲临令蜀士民知天子之尊亦足以尽严震为臣子之节上叹久之震闻特拜谢映时议多之即此川也 废洋源县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地始置因县北洋水为名大厯元年为狂贼烧刼遂北移于西乡县南二十里白湍村权置行县即今县理是寳厯元年山南西道节度使裴度奏准今年二月敕洋源县为乡以五里地邻近诸邑 洋水在今县西南三百步   真符县北六十里旧五乡今四乡令汉安阳县地唐开元十八年梁州长史韦敬祖奏于此置华阳县取古华阳之地为名天宝三年废八年王鉷开清水谷路复于黎园置华阳县其年因凿山路得玉册遂改为真符县仍京兆府北去府四百余里至十一年又洋州其年以县去州偏逺移县就桑平店北去庢四百四十里废黄金县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本汉安阳县地属   汉中郡后魏文帝大统十二年分置黄金县因县界有黄金水为名属直州废帝二年分直州置洋川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二年罢郡以县属洋州大业二年废洋州又以县属汉川郡十一年移于县治北六十里巴岭镇贞观二年又移于今县所理广德后因羌贼叛乱权移于蜂湍置行县在汉江北南至西乡县六十里元和以后方移就废黄金县即今理也 寒泉在旧县北八十四里 汉水在旧县北一百步 洋水在县巴岭水经注云道源巴山东北流入汉 黄金水在县西十里南注汉水 黄金戍按梁州记云戍地艰难险固县西北八十里即张鲁所筑南接汉川北枕古道俗号为鐡城是也古道春秋繁露云三皇抵车出谷口郡今斜谷是也又郡国志云北曰斜南曰褒同一谷故曰褒斜   渠州   渠州邻山郡今流江县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巴国秦惠文帝遣张仪司马错伐巴蜀灭之因置巴郡汉初置宕渠县属巴郡今即流江县东北七十里宕渠故城是也其城后汉车骑将军冯绲増修俗名车骑城东晋末为蛮獠所侵因而荒废汉志云符特山在宕渠西南今县则有龙骧山葢符特山也后汉建安二十三年蜀先主分巴郡置宕渠郡寻省后主延熙又置寻又省晋惠帝又置李寿乱后地为诸獠所侵郡县悉废宋又自汉宕渠县移郡理安汉故城梁初又省普通三年又于汉宕渠县西南七十里置北宕渠郡即今州是也大同三年于郡理置渠州后魏文帝十三年其地内属仍旧为渠州领北宕渠郡至后周武成元年改北宕渠郡为流江郡理流江县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属渠州大业三年罢州复为宕渠郡唐武德元年复置渠州领流江賨城宕渠咸安邻水垫江六县其年改賨城为始安又分置賨城义兴丰乐三县以宕渠咸安二县属蓬州又分邻水垫江邻山盐泉四县置邻州三年割邻水来属八年省义兴丰乐二县其年废邻州以邻山来属天寳元年改为邻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渠州皇朝乾德六年割渠江县属广安军   元领县五 今四   流江 邻水 邻山 大竹   一县割出   渠江【入广安军】   州境   东西一百四十五里 南北二百六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五百二十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一百里 东北至长安二千六百里 东至涪州四百五十里 南至合州新明县界七百七十里 西至果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达州六百里 东南至涪州二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界州岳池县界一百一十九里 西北至蓬州官路二百二十里私路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合州水路约四百里陆路约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蓬州水路二百五十里陆路一百八十九里 东北至界州岳池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涪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达州五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九千皇朝户主四千三十六客一万七千七百五十九   风俗   与达州同   人物   元贺字文和宕渠人为大司农   冯绲为廷尉   土产   黄连 车前子 恒山 茱茰 鐡器   流江县旧十四乡今九乡三团本汉宕渠地梁武帝于此置宕渠郡周明帝改为流江郡理置流江县即今县是也开皇三年郡废属梁州 宕渠山一名大青山在县东五十八里蜀都赋曰外负铜梁于宕渠 宕渠水一名渝水在县东二里 故賨国城在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晋中兴书曰賨者廪君之苗裔巴氏之子务相乗土船而浮众异之立为廪君子孙布列于巴中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其税赋人出钱四十邑人谓赋为賨遂因名从佐高祖平定天下善歌舞所谓巴渝舞也 汉宕渠县城在今县东北俗号为车骑城邻水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元二乡亦汉宕渠县地梁武大同三年置邻水县属邻山郡因州水以名之寄理州城隋开皇元年自州城移于岳池溪今县北九里故城是也三年罢郡以县属渠州唐武德元年改属邻州二年复属渠州其年自故城县移于今理宝厯中山西南道节度使裴度奏废之大中初又改置焉 邻山在县北八十里 邻水源出县东北邻山南流经东去县二十六里又南流中有大碛悬流十丈奔急若惊湍电泻丝经池在县东南八十里   邻山县东南一百里旧二乡今五乡亦汉宕渠县城自晋至齐并为夷獠所据梁大同三年于此置邻州及邻山县后魏废帝改为邻山郡以山名之至隋初郡并县入邻水唐武德元年分置邻山县属邻州八年州县废属渠州县城南西北三面有池围绕东阻浧水甚险固俗号为金城 邻山在县南西四十里此山重叠邻比相次为名南尽县界东入邻山县界北通州三冈县界北山出鐡湼水在县东二十步自忠州清水县入当县大竹县北六十里旧六乡今五乡亦汉宕渠县地后为流江县唐久视元年分今宕渠县东界置属蓬州以邑界多产大竹为名至德二年割属渠州寳厯中与隣水县同废其后又置按通典此邑旧蓬州今属渠州龙兰山在县地二十里 露水在县东北十五里 贵溪水在县东北十五里   广安军   广安军理渠江县本合州侬洄镇渠州新明镇地国朝乾德六年以合果渠三州相去路逺山川险僻多聚寇攘遂合二镇置广安军仍割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岳池三县以成之从西川转运使刘仁燧之所请也   领县三   渠江 新明 岳池   军境   东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二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八百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四百里 正北至长安二千里 东至梁山军五百里西至果州二百里 南至渝州三百里 北至渠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忠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合州二百里 东北至达州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蓬州三百五十里   户   旧户载合果渠三州籍皇朝管户主六千二百五十三客一万五千四百六十三   风俗   与合果渠三州同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丝 布 防 绵 牡丹皮   渠江县旧三乡今三乡本汉宕渠县地汉又改为賨城县今县北十二里有古废賨城在焉一名始安城梁普通三年扵此置始安县取古始安城为名县属北宕渠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渠州十八年改为賨城县大业元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南临渠水东北大溪唐武德元年复改为始安县至德二年又改为渠江县国朝乾德六年割属广安军 渠江水一名渝水在县南八十步西流入合州新明县界 富灵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峻峭多药物实仙灵所居也   新明县西六十里旧六乡今十六乡本汉垫江县地东为宕渠之地后魏改为石镜县地唐武德二年分石镜之东北界于渠水中索越州上为新明县以新被明化为邑之称圣厯三年刺史张柬之以旧县多水害奏移于嘉陵江西岸北岩灵岩山即今县理是也国朝乾德六年割广安军 蛇龙山在县东六十里 白鹤山在县西南一百里 嘉陵山在县西南一百里 渠江在县三十里   岳池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元十一乡亦南充之地宋武帝于此立南宕渠郡寻废郡立县名岳池县以境内岳池水为名 岳安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高六百丈岳池水出焉上有音声鸟 狮子山在县东五里山形似狮子 蒙溪水在县西北五十里源出岳安山东流至故县镇西本是思岳池因此以名县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九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七   巴州   巴州清化郡今理化城县古巴国地所属与通州同在汉即巴郡宕渠县地后汉分宕渠北界置汉昌县即今州理也按四夷县道记云至李特孙寿时有羣獠十余万从南越入蜀汉间散居山谷因流布在此地后遂为獠所据歴代羁縻不置郡县至宋乃于巴岭南置归化北水二郡以领獠戸归化郡即今理是也齐因之梁置归化木门二郡后魏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通迁以其地内属于是分其地于汉昌县理所置大谷郡带防兵以镇抚之延昌三年于大谷郡地置巴州葢取古巴国以为名隋大业三年改巴州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巴州领化城曽口清化盘道永穆归仁始寜其章安固伏虞恩阳白石符阳长池十四县其年以符阳长池白石属集州以安固伏虞属蓬州清化属静州二年割归仁永穆置万州贞观元年废万州以归仁来属天寳元年为清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巴州   元领县九 今六   化城 恩阳 曾口 其章 清化 七盘   三县废   归仁 始宁【二县并入曾口】 盘道【并入清化】州境   东西一百二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六十四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八十里 东北至巴岭长安路一千二百二十里 东至壁州九十里 西至阆州二百一十里 南至蓬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集州一百三十七里 东南至达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蓬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壁州界五十五里 西北至集州一百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二百一十八皇朝户主一千九十三客七千六百五十九   风俗   与峡州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防 绵 白药 巴防天 茶   按广雅云荆巴阆采茶作饼煮饼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覆之用葱姜芼之即茶始説也又段氏蜀记云巴州以竹根为酒注扵器为时珍贵也   化城县旧十九乡今九乡本汉宕渠县地后汉分置汉昌县属宕渠郡梁普通六年于梁大溪西三里置大县属大谷郡按后周地图记云大象二年改梁大县为化城以县南三里化城山为名 龙腹山 胡鼻山 黄牛山已上三山皆在郡界 虎牙山郭璞江赋虎牙嵘竖以屹峯其山临江高逾万仞 白马穴九州要记云即黄牛山有穴晋有白马奔出故名 北水一名巴岭水一名渝川水一名宕渠水西北自集州难江界流入南水经注云北水又东与难江水合 灵寿溪 姜诗泉二泉溪皆在郡界   恩阳县西北四十一里旧七乡今五乡本汉阆中县地梁普通六年分阆中置义阳郡又于郡置义阳县因界内山为名属巴州后魏以郡属江州恭帝改江州为万州后周天和二年废万州以郡属巴州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八年改义阳为恩阳县 义阳岳山在县南一里清水北自清化县界来至县西北又屈曲而东流经   县北八十步又东流入化城县界   曾口县东南四十里元六乡本汉宕渠县地宋末于此置归化郡以抚獠户梁普通六年于郡理置曾口谷为邑名后魏因而不改隋开皇三年废归化郡以曾口属巴州 北水自化城县界入东南南流经县理西又东南经县理南又东入归仁县界 废归仁县在县东八十里本汉宕渠县地梁普通六年于此置平川县属遂宁郡因县界平川水为名后魏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巴州九年改平川县为归仁县皇朝乾德四年并入曾口 木兰山在县西二十五里 北水西北自曽口县界来东南流经县南一里又东南流入永穆县界 平川水东北自广纳县界来南流经县东五里又南合北水   其章县东三十里旧七乡今四乡本汉葭萌县地梁武帝普通六年于此置哀戎郡以界内哀戎水为名又置其章县取县东八里其章山为名按其章山一名隆城山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巴州唐寳厯七年又废寻复置 防溪源出县东北三十五里平地东南流与思来水合又东流入始寜县 废始寜县在县东南十五里本汉宕渠县地梁普通六年于此置遂寜郡又于郡理置始寜县因山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巴州贞观八年移于今理皇朝乾德四年并入其章县 始寜山在县东北七里 防溪水西北自其章县界来南流经故县东南又东南流经县北三里又东南经始寜山东南与思赖水合   清化县东北六十里旧三乡今七乡本汉葭萌县地梁普通六年于今县北二十里置木门郡又于此置伏强县并因山为名隋开皇中罢郡以县属巴州七年改伏强县为清化县唐武德元年于此置静州六年移州就理地平县贞观元年清化县自木门城移于今理 伏强山在县北一百歩清水北自木门城地平县东南流经木门城东又南经县理 东游水东自北平县来西南流经木门山又西南合清水 废盘道县在县东四十里本汉宕渠县地宋末于今县西南十里置北水郡梁普通六年于北水郡置难江县因难江水为名后魏恭帝三年改难江为盘道因龙腹山道路盘屈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巴州唐贞观十一年自故城移县于今理寳厯九年又废之以其地并入恩阳县长庆中复置国朝乾德四年并入清化县 龙腹山在县西九里北水西北自难江县界入 难江水北自难江县来至   县北方合北水   七盘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元四乡唐久视元年于七盘山东南置因山为名   蓬州   蓬州咸安郡今理蓬江县禹贡梁州之域古巴国之地土地所属与通州同汉为宕渠郡即益州巴郡地晋又为巴西郡地宋末属归化郡梁大同元年于此置伏虞县又北置安固县以属巴州寻入后周故周地图记云天和四年割巴州之伏虞郡隆州之隆城郡于此置蓬州因蓬山以为名隋初郡废大业中州废唐武德元年割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仪陇大寅梁州之宕渠咸安等六县置蓬州因周旧名三年以仪陇属万州寻复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咸安郡至德二年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蓬州   元领县七 今六   蓬池 良山 仪陇 伏虞 蓬山 郎池   一县废   宕渠【入良山】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八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二百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二百九十里 东北取巴岭路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取阆州路一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达州四百四十里 南至渠州一百九十里 南至阆州二百里北至巴州二百一十里 东南至开州六百八十里西南至朱州二百八十五里 正东防南至达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渠州官路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壁州三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利州五百五十四里 西北至开州六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朱州二百七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五百七十六皇朝户主六千一百四十四客一万六千五十六   风俗杂似獠户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山高水险不生药物   蓬池县元六乡本汉阆中县地梁天监元年分阆中之地置大寅县取邑西大寅山以为名属蓬州隋大业三年废州县属巴西郡唐武徳元年复属蓬州广徳元年改曰蓬池取蓬水以为名 龙车山在县东南三里四时常有花 验江水一名流江水西来自仪陇县界东流经县理又东南流入良山县东华山在县东三十五里 扶六水自仪陇县   西北流入有六涧水相扶合流因此为名 圣水出县东北二十里 龙鲛山土人浴蚕即倍有获火井在县西南三十里水涸之时以火投其中烟从地中出可以御寒移时方灭若掘深一二丈颇有水出   良山县东七十二里元二乡本汉宕渠县地梁大同元年分宕渠之地以置安固县取安静永固为名属伏虞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蓬州开元二十九年州自此移理蓬池县改安固县为良山县元和中又废大中年又置皇朝乾徳三年并宕渠县入焉 大蓬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有小蓬山相去二里 绥山按列仙传云葛由者蜀之羌人周成王时刻木为羊卖之一旦乘羊入蜀蜀中王侯宾之追上绥山山在安固县东三十里随之者皆得仙术 消水北自伏虞县流入经县东二里东南入宕渠县 流江水在县西南二十一里废宕渠县在州东一百里本汉旧县属巴郡梁太清   元年于此置景阳郡及宕渠县因县界山为名隋初郡废而县存割蓬州按县城置在长药山上唐寳厯七年又并入蓬山县大中年又置 居崇山在县西一里消水北自县界南流经县西一十里又西南流入蓬   山县界   仪陇县西北六十里元六乡本汉阆中县地梁天监元年于此置隆城郡因隆城山为名及仪隆县隋开皇三年郡废以县属蓬州唐武德三年割属万州八年废万州复属蓬州县城元在金城山顶四面悬絶石壁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稍通人马开元二十六年移于山下平溪即今理是也大厯初以庙讳改为仪陇县仪陇山在县西三十里山顶有石铭仪陇二字俗谓之赤葛山流江之水出焉 金城山在县北上平下耸龙望山在县东十里其山有神祠号龙望神 鼇水在县西北三十里出鼇池   伏虞县东北六十里元四乡本汉宕渠县地梁大同中于今县东三十里分置宣汉县属义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蓬州至十八年改宣汉为伏虞县以界内伏虞山为名大业三年废州属清化郡武德元年复属蓬州移理于山顶上开元末百姓请去险就平遂西南移于消水侧置县今县是也 灵星山在县南七里髙千余尺消水源出此山东北南流入良山县界 宣汉水源出今县东四十里顶山东流经旧县南七里又东流入良山县界   蓬山县东南九十里元五乡本汉宕渠县地梁大同中于此置绥安县属景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蓬州十八年改为咸安县唐至德二年改为蓬山县以县界内山为名 景阳山在县东南十六里 流江水西自蓬池县界来南流经县南一百步又东流入渠州流江县界 消水自县东十五里南流注流江县水 菩萨山在县三十里 三角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形有三角石鸡翁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有石如鸡又果州有石   如鸡母二山相对去五里   郎池县南三十五里元六乡本汉宕渠县地梁大同年于此置县唐武德四年剑南道大使宝轨割果州相如县置以临古郎池为名寳应元年租庸使徐演奏自果州割属蓬州大厯五年遭狂贼焚烧自后权置行县未立城壁贞元元年移于营山歇马馆为理即今县是也营山在县西南一里 披衣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天将   雨山上云雾驰曵如披衣焉山上有云寺寺中有池去果州嘉陵江三十里江水或浅其池亦浅江水或涨其池亦涨号天生池其山又有青溪之水出焉 铜皷山在县西南连阆州新政县 嘉陵江在县西七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八   集州   集州符阳郡今理难江县土地所属与通州同今州即汉巴郡宕渠县地晋巴西郡永宁中李特王蜀其地属焉后魏景明中于巴岭南置洋州其章平素三郡大统中山南覆没属梁武帝大同中又于巴岭侧立安寜敬水平南三郡仍立东巴州以领三县郡州理在木马按木马地名在今洋州界无复遗址后魏恭帝二年改东巴州为集州以东北集川水为名人户寡少寄理梁州后周天和五年移集州于巴岭南即今州理领平桑其章安寜敬水平南五郡隋开皇三年罢所领郡立集州领难江曲细符阳白石四县大业二年废集州以难江属汉川郡以长池【旧名曲细】符阳白石三县属巴州仍于废集州城置公山镇唐武德元年废镇复于难江县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阳长池白石三县来属又置平桑县凡领五县八年以符阳白石属壁州贞观元年废平桑县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长池二县八年复割壁州之符阳来属十七年又割废静州之地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符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集州   元领县四 今二   难江 嘉川   二县废   大牟【并入难江】地平【并入嘉川】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一里 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约二千八百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九百一十三里取地平县至利州驿路二千六百一十五里 东北取巴岭路至长安一千四百一十里 东至壁州取符阳县路二百七十五里 正南微西至巴州一百八十三里 西至利州三百一十五里 北至兴元府二百七十三里 东南至壁州五百一十四里 西南至巴州一百八十三里西北至利州界二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洋州四百一十六里   户   唐开元户四千三百五十三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一十三客三千二百三十五   风俗   与梁州同   人物无   土产   小绢 药子 蜜 蜡   难江县旧七乡今十乡本汉宕渠县地周天和五年于此置难江县因江水难渉故以难江名隋大业中属汉川郡唐武德元年于理置集州 小巴岭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周地图云此山之南即古之巴国其岭上多云雾盛夏尢盛有积雪又有北水源出此山 难江水源出县东小巴岭南流经县东二十里入盘道县界故注水经云难水出小巴山 平桑水源出县西三十五里方石城本因流离人聚居谓之流离城也 废大牟   县在州西南一百一十里本汉葭萌县地隋有清化县地武德元年分清化县西界置大牟县取县东三里大牟山以为名属静州贞观十七年割属巴州永泰元年割属集州县在巴州地六十里皇朝乾德五年并入难江县 思逺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有曾溪水源出此山东北流注与峻水合   嘉川县西二百三里元三乡本汉葭萌县地宋武帝于此置宋熈郡及兴乐县后入于魏至恭帝元年改兴乐为嘉川县取嘉陵江所经为名隋开皇二年罢郡以县属利州贞观二年改属静州十七年复属利州永泰元年割属集州 毎母山一名大胡山在县西四里 东游水一名宋熈水自三泉县界西南流入又合西游水又屈曲东南流经县东一百一十步又西南流入义清县界 胡度水一名清水西自利州绵谷县界流入东流与宋熙水合 废地平县在州西一百一十里梁大通六年于此置池川县属木门郡开皇年省池川理入伏强七年改伏强为清化县武徳元年分清化西北界置狄平县属静州二年改为地平县取天成地平之义七年以静州自木门故城移理于此贞观十七年废静州以县属兴州永泰元年为通平县皇朝乾德五年并入嘉川县 龙福山在县东一里 高城戍在县东二十六里又有清水北自难江县界流经高城戍又南入清化县界   壁州   壁州始寜郡今理诺水县禹贡梁州之域土地所属与巴州同本汉宕渠县地后魏大统中于今州理置诺水县属遂寜郡隋开皇三年省诺水县入始寜县大业三年以始寜县属巴州武德八年分始寜县之东境于后魏诺水城再置诺水县仍于县理立壁州以县西一里壁山为名又割集州之符阳白石二县来属贞观元年废万州割广纳县来属八年复以符阳属集州天寳元年改为始寜郡乾元元年复为壁州   元领县五 今三   通江 白石 符阳   二县废   广纳 东巴【已上并入通江】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里 南北三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四百里 东北至西京三千里北取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一百十五里 北取洋州兴道县五百四十五里 西至巴州一百五十里南取广纳路至巴州归仁县一百七十八里 东至所管东巴县二百三十里县东与通州东乡县接界东南至通州三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巴州一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二千三百六十八皇朝户主七百一十九客二千一百三十七   风俗   与蓬州同   人物无   土产   麻布 丝布 绵 防 蜡 马鞭贡   叚氏蜀记云壁州进贡鞭诸道不及   通江县旧十六乡今六乡本汉宕渠县地后汉分置宣汉县梁武帝分置宣汉县始宁县后魏分始宁置诺水县因县南诺水为名唐武徳七年省八年再置县并州于此至天寳元年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县 歌籁山在县东七十里上有城甚险峻 巴字水巴江有二水并流自汉中至城下入武陵曲折如巴字亦曰巴江今峡中谓之巴峡即此水也 牛头山四絶为诸山之望废广纳县在州南五十里旧二乡亦汉宕渠县地复   为始寜归仁二县地唐武德二年析二县之地置广纳县以县界广纳溪为名寳厯元年九月山南西道节度使裴度奏废县为乡并入白石诺水二县大中初复置皇朝乾德四年并入通江 平州水北自通江县界来南流经县理西与广纳溪水合 废巴东县在州东一百四十里二乡本汉宕渠地唐开元十三年壁州三县耆老状论太平曲水王福村界东南连通州向为浮游所集州县不便理请置邑就以抚之由是敕许置太平县因取彼太平川以为名天寳十年改为巴东县以处巴江之东为名皇朝乾德四年并入通江   白石县东北一百里元四乡亦宕渠县地后魏废帝于今县西南十五里立白石县因界内白石川为名属其章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集州大业三年废集州以县属巴州唐武德七年自魏所置县移于今县东南一里属渠州八年改为壁州证圣元年又移于今理县城南枕大溪北临小涧 青水一名白石水东北自洋源县界流入西南流与诺水合   符阳县北七十里旧八乡今六乡本汉县属巴郡晋宋废为宣汉县地后魏正始中置其章郡领符阳县亦无人户寄理渠川后周天和五年开拓此地移其章郡及县理于此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集州大业二年废集州以县属巴州唐武德元年又置集州县依旧属焉思公山在县北二百里其山最峻思公水源出此山   南流经县理西又南入通江县界又有思公城 符水源出县东南二百步西流经县九十步又西流入思公水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   宋 乐史 撰   山南西道九   金州   金州安康郡今理西城县禹贡梁州之域昔虞舜尝居之谓之妫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即此也歴夏殷州不改周礼职方氏省梁并雍州之域于周为庸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秦惠王攻楚取汉中地置汉中郡今州即汉中郡之西城县以地临汉水境枕秦州故为秦楚之地焉三国志云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后地入蜀蜀以申仪为西城太守后申仪降魏魏文帝使复守之因改为魏兴郡移理洵口晋太康二年移理锡县今丰利界东魏兴故城是也三年又改理平阳县今废黄土县东平阳故城是也至元康中又移理锡县今均州陨乡县也其封何曽为西城侯亦此地也永嘉后复移理西城故城宋末分魏兴之永康县置安康郡齐不改梁于魏兴郡置北梁州寻改为南梁州按后魏正始元年北梁州长夏侯道迁举汉中归魏魏以汉中遗民在东乗者居此由是改为魏兴郡又按梁州记后魏合华阳金城二郡为忠诚郡领亭乡锡城金川三县即此地孝昌三年于安康郡置东梁州西魏大统元年梁将蔺钦东伐取南郑其魏兴等诸郡还梁梁罢梁州废帝元年大将军达奚武并吞山南东梁州刺史李迁哲降魏魏又于魏兴置东梁州三年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仍领魏兴郡后周天和四年省西城县仍移吉安县理西城废县廨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金州大业二年改吉安为金州县三年罢州为西城郡唐武德元年复为金州领西城金州洵阳石泉安康五县其年割洵阳置洵州又分置洵阳驴川二县洵州凡领三县又置平利县属金州分西安州为直州三年金州置总管府管金井直洵洋南丰均渐迁房重顺十二州七年废洵州以洵城洵阳驴川三县来属仍省驴川县八年省为西城县又以废洵州之废黄土县来属贞观元年废直州又省宁都广德以安康来属天寳元年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晋天福四年升为懐德军节度九年降为防御州皇朝乾德四年改为昭化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五   西城 平利 洵阳 石泉 汉隂【即安康】   一县废   淯阳【入洵阳】   州境   东西四百里 南北二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里 北至西京取库谷路一千五百四十五里取蓝田路一千八百六十里北至长安取库谷路六百八十里取蓝田路一千里东至均州七百二十里 南至防州五百一十四里西至洋州五百一十五里 北至京兆府界五百六十六里 东至房州五百四十八里 西南至通州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京兆府长安县界五百九十五里 东北至商州六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戸九千六百七十皇朝戸主三千六百一十七客八千四百一十五   风俗   汉髙祖发巴蜀伐三秦迁巴中渠帅七姓居商洛其俗至今犹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麝香 黄药 纸 漆 蜡 钟乳 麸金 厚朴   西城县四十七乡今七乡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应劭注汉书云妫墟为西城舜居于此颖容释例云舜居西城本曰妫汭即此西魏立郡于此 伏羲山按十道要録云抛铰之山焚香气必合于此山 虞舜祠按水经云西城县故城内有虞舜祠 吉挹城晋吉挹为梁州将为苻坚所攻遂于县南九里峻山上筑此城攻围三年挹坚守不下是名吉挹城 西城故城按郦元注水经云汉水经月川口又东经西城故城南其故城即汉之西城今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之东魏兴郡故城是也当谷口路南与州城相对其西城山在州西北五里葢后魏时移今理   平利县东南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西城地后汉及魏葢为西城县地晋于今县平利川置上亷县取上亷水为名寻又改为吉阳县按周地图记云上亷县后移还上庸于平利以置吉阳后魏改为吉安县后周天和四年移吉安于今州理唐武德元年再于上亷城置平利县八年又移于方声口戍南声水之东黄洋水北即今县也大厯六年以戸口散落并入西城县长庆初复置 药妇山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周地图记云有夫妇携子入山猎其父落崖妻子将药救之并变为三石人名以此得今顶上有臼父老云古仙学道于此而药臼尚存   洵阳县东一百二十里旧十二乡今十九乡本汉旧县在洵水之阳属汉中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立故魏于此置郡舆地志云魏置魏兴郡领洵阳等六县于此武德元年置洵州七年废洵州以县来属金州 马迹山水经注洵阳县北山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割石为文字今人不能上不知所述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因名马迹山 洵水注水经云北出洵山东南流经平阳戍下与直水合又云水经县北至县东又南入沔 涧水在县西二十七里一名闾谷水北注于汉其闾字亦为驴字 高帝庙梁州记云洵阳县南山下有汉高帝庙 留停山行人登之爱其峭拔多停留纵览因名之心山汉宣帝时北平阳厥为汉中守经此山有栖遁   志遂不之郡学道感瑞见金羊因易为姓今县界有羊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揺上有石坛 废淯阳县在州东三十里本汉洵阳县地晋于此置淯口戍后魏大统十七年改置淯阳郡又于郡西三十三里置黄土县居汉水南黄土山之西为名后周保定二年改淯阳郡为长兴郡三年郡废移黄土县于淯阳郡廨为理隋大业二年以黄土县属金州唐天寳元年改为淯阳县大厯六年以戸口散落其地并入洵阳县 圣公馆汉水记云黄土县鸡鸣山北十五里有圣公馆即后汉光武起义兵屯此 汉水在县城南东流淯水在县西一百歩自上津县来东流于汉   汉隂县西一百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汉安县属汉中郡有安阳故城在今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康县太康地记及太康志臧荣绪晋书地理志并属魏兴郡宇文周始从旧县移于今所唐至德二年改安康为汉隂 梁门山在今县东十八里即月川水之源也 鳯凰山周地图记谓鳯凰山为龙子山叠嶂有十二层按道书云鳯凰山二十层上有仙人药园 直水源出永兴军干祐县弱岭姜子闗经县理西又南注于汉北流当终南山子午谷路是也 汉水在县南二里东流   石泉县西南约三百里旧六乡今五乡本汉西城县地梁武帝立晋昌郡治土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所领长乐县东阳村即今石泉县理是也后值黄众保反叛移晋昌郡于周理因改曰魏昌周武成三年郡又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诸县为永乐一县理于今县南一里旧长乐县所理处续改名石泉县以县北石泉为名保定三年废魏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今县理是也唐圣厯元年改为武安县神龙初复旧为石泉大厯六年以户口散落并入汉隂县永贞元年金州刺史姜公辅奏本州先废石泉县以地并入汉隂山谷重阻一千余里来徃输纳民不为便请复旧所诏许之 汉水在县东百步 王水口在县西八十里   商州   商州上洛郡今理上洛县古商于之地禹贡梁州之域周为豫州之境周礼职方氏云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春秋时其地属晋所谓晋隂之地战国时其地属秦卫鞅封于商邑后属内史理汉元鼎四年于此置上洛县属农郡后又立为上洛即太始三年分京兆地置上洛郡于此置理是也后魏太和十一年又于此置洛州西魏如之后周宣政元年改洛州为商州取古商于之地为名隋大业三年为上洛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其年于上津县置上州贞观十年州废上津来属天寳元年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   元领县六 今五   上洛 上津 丰阳 商洛 洛南   一县割出   乾元【入雍州】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五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二百一十五里 东南至西京八百一十六里 西北至长安二百六十五里东至邓州七百一十三里 南至合州七百一十五里 西至金州七百二十三里 北至虢州四百四十二里 东南至均州丰利六百八十三里西北至合州七百一十五里 西至华州山路二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邓州七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虢州四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金州七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华州山路二百八十四里   戸   唐开元戸八千九百六十二皇朝户主三千七百六十三客一千三百五   人物无   风俗   汉高祖发自巴蜀以克三秦遂迁蜀之巴中渠帅七姓于商洛之间至今犹存   土产   弓材 麝香【今贡三十脐】朱砂【今贡一觔】麻布 熊白【今贡三十觔入内】枳殻【今贡三十觔】楮皮 厚朴杜仲 黄栢   上洛县旧七乡今五乡本汉旧县也竹书纪年曰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即此也汉元鼎四年以其地置上洛县居洛水之上因以为名 地势按此郡地带楚山丹水出焉甚为隘险王莽谓明威侯王级曰绕霤之固南当荆楚绕霤者言四面厄塞屈曲水回绕如屋霤也今地有七盘十二防 楚山帝王纪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称楚山皇甫谧髙士传四皓皆河内轵人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修道洁已非义不为始皇时秦政方虐四士避世于商山作歌曰英英高山深谷逶迤华华紫芝可以疗饥唐虞时逺吾将何归驷马高葢其忧甚大富贵而屈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岭上雒隐居地胏山以待天下安定 熊耳山盛之荆州记云熊耳东西各一峯南北望之状如熊耳山海经熊耳山其上多漆其下多防浮防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又按仙书谓此山上有青丹之树得而服之成仙西京杂记云终南山多离合草叶似江离而红緑是也又有丹青树叶一青一赤望之如锦绣长安谓之丹青树 秦岭山在县西南一百里高九百五十丈 四皓墓在县西四里庙后 高车山在县北二里高士传云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汉惠帝所立也汉后使张良诣南山迎四皓之处因名高车山 仓野左氏传楚左师军于仓野 峣闗即沛公入秦之路 丹水在县南一里出楚山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是此地汉高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应之故今有王陵城存也楚水源出县西南楚山郦元注水经云楚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其水两源合于四皓庙东又东经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青水   上津县南二百九十里元四乡本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宋于此置北上洛郡梁改为南洛州后魏废帝三年为上州以晋时于此置洛津戍为名仍于州置上津郡及上津县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州大业二年废上州以县属商州义寜二年复于县理置上津郡唐武德元年又废郡置上州贞观元年废上州以县复属商州天柱山亦名牛山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又按殷武名   山记云上津天柱山絶岩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仙游洞洞口有竹数茎寒风凛然人不敢入 甲水在县西二百步南注汉水 长利水亦名仙水西北自丰阳县流入均州丰利县界 吉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出石城山西汉水侧石印中水色白而味甘毎上已与端午日逺近咸臻饮之治人疾 千人穴在县东七十里穴口高濶三丈深三百步可容千人中有石暗凝滴若乳味甘治疾常有石燕羣飞出入其中 嘉鱼穴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穴口濶三尺长有水至上已日即有羣鱼出穴大者一尺许名曰鱄鱼 废开元县在县东七十里前魏废帝三年置后周保定三年废 废漫川县在县北四十五里前魏废帝二年置后周保定三年废丰阳县南一百一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卫鞅封受于此地汉为商县地晋太始三年分商县之地置丰阳县因丰阳川以为名寻废后魏太安二年于旧县复置仍于县理南置上洛郡永平五年省为县唐武德元年县自故丰阳川移于今州西南一百六十里甲水西五十步为理麟德元年又于今理置 鸣马山在县西十里上留交水在县西三里南流入皮谷水合甲水经   邑界 青鳯山在县南三百六十里青鳯之水出焉丰阳山在县南三百五十五里高九百二十丈 鬼岭在县南三百七十里   商洛县东九十里六乡本古商国帝喾之子高所封之地汉为商县属农郡周地图记云商洛郡领商丰县属洛州盛之荆州记云武闗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城即谓此邑城也隋开皇四年改商县为商洛县唐武德二年自故城移于今理按其地接南阳郡界汉立商县所谓商于之地 商洛山在县南一里一名楚山即四皓所隠之处高后使迎四皓故今连亘有高车山葢因之得名盛之荆州记云上洛有商山班孟坚西都赋所谓上洛縁其隈高士传谓地胏即此 武闗在县东南九十里春秋时少习地左氏传云楚使谓晋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人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注少习商县武闗也将大开闗道以伐晋也又曰武闗山为地门史记云秦昭王与楚懐王书云愿与君防武闗面约结盟昭王诈令一将军出兵武闗仍执懐王而归又汉书云沛公攻武闗入秦商洛川在县东南八里   洛南县东九十里元四乡本汉上洛县地晋太和三年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镇县属上洛郡寻省后魏二年又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武谷川再置开皇二年罢即以拒阳为洛阳县取洛水之南为名大业十一年移于今理俗谓之清池川 元扈山在县西北一百里黄帝録云帝在元扈山上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等一百二十人临之有鳯衔图以至帝前图以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命集帝行録帝令开之其文可晓黄帝再拜受图洛水在县北一里源出冡岭山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云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又注水经云洛水北过文邑亦谓此邑 秦山在县西北八十五里 大谷龙龛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其山北接秦岭多出麸金 鱼难水在县八十里鱼难山有扑水崖高五十尺鱼不能过故曰鱼难又南流经石门入洛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一   邓州   邓州南阳郡今理穰县禹贡为豫州之域汉书地理志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于周为申国平王母申后之家也战国时属韩史记苏秦説惠王曰韩西有宜阳东有宛穰即谓此也又汉志韩分晋得南阳郡是未分之前为晋地寻复属楚至秦昭襄王十五年取韩地置南阳郡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曰南阳始皇置三十六郡南阳即其一也汉志南阳郡领犫等三十六县理宛后汉光武帝起于南阳应白水真人之防在宋齐亦因之后魏太和中置荆州领南阳等八郡居穰城置兵以备齐隋开皇初州郡不改罢郡因以南阳为县号而废宛名焉当时尚荆州七年梁祚既絶荆州之称复为江陵改为邓州以汉之邓县为州名至大业初分州为南阳清阳二郡地唐武徳二年又改为邓州州领穰冠军深阳三县三年又立顺阳县州置总管管邓浙郦宛沟新引等七州四年废总管山南行台废新州以新野县来属又置平晋县六年省顺阳入冠军省平晋入穰县八年废宛州以南阳来属废郦州以新城来属贞观元年省冠军入新城天寳元年改为南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邓州后梁开平三年为宣化军节度后唐同光初年改为威胜军周广顺二年改为武胜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 今五   浙川 顺阳 穰县 南阳 内乡   四县废   新野【旧废入穰县】 菊潭 向城【已上二县并入上县】 临瀬【入于穰县】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八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九百二十五里 东至唐州三百二十三里 南至襄州一百八十五里 西至商州六百四十八里 北至汝州四百九十四里 东南至唐州四百一十二里西南至襄州一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均州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虢州七百三十四里 东北至汝州四百七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三千五十皇朝户主六千一十客一万四千三百六十六   风俗   史记云秦灭韩徙天下不轨之人于南阳故其俗夸奢尚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宛西通武关东受淮海一都防也   姓氏   南阳郡十一姓  张  乐  赵  井何  白  韩  邓  姬  周  滕人物   百里奚宛人仕虞去虞为秦穆公所用霸西戎 范蠡楚宛三户人越王以为大夫勾践霸乃辞去乗扁舟出三江入五湖勾践铸金像于坐侧 邓禹南阳新野人为大司马封高宻侯 吴汉宛人为大司马忠侯伐公孙述八战八克 张堪南阳人 宋均南阳安众人时九江虎暴均为太守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其虎自去 张衡南阳西鄂人今邓州向城县有平子墓 左雄为尚书令 何晏南阳人也 黄忠 陈震 吕义皆南阳人 曹景宗新野人读史至司马穰苴乐毅传抚卷叹曰大丈夫当如是为梁右衞将军 庾肩吾字慎之南阳新野人仕梁为度支尚书贼宋子仙破防稽购得肩吾欲杀之乃曰吾闻汝能作诗今可即作若能将贷汝命肩吾操笔便成辞藻甚美子仙乃释之诗曰髪与年俱老愁将罪共深聊持转风烛慙照广陵琴卒赠散骑常侍子庾信字子山与徐孺子陵文并称绮艶世号徐庾 唐岑文本孙义南阳人   土产   丝布贡 绢 蔓荆子 欵冬花 进白菊花其花在骑立山有人户看守   穰县旧九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亦为湼阳县穰即战国时楚之别名邑后属韩秦攻韩取之封相国魏冉为穰侯汉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 灵龟郭仙产雍州记云石桥水污而为池出灵龟色如金缕 五垄山周地图记云南阳郡西山有五堆连延相接故号五垄山三户左氏传云晋士蔑执蛮子界楚师于三戸即此郡地 湍水荆南图副云作专南雍记云县北七里有湍水六门堨白水浊水棘水是也 湼阳城汉为县废城尚存在湼水之阳 潏水郡国志云潏水出南阳穰县九井汲一井即九井皆动 钳卢陂周地图云召信   臣所凿溉田三万顷 六门堰在县西三里拥湍水亦召信臣所作也信臣汉人为太守 朝阳故城汉为县城在今县东南俗谓之朝湿城 顺阳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北 马圈镇在县北后魏立为镇即汉之湼阳县地后魏尝以兵戎拒齐齐大将陈显达攻围四十余日不下而退即此城 三公城即邓禹从光武有功后归故乡里人遥饯于此禹为太尉故城因名之 邓晨宅晨郡人宅有大树晨毎依廕于其下 范蠡祠祠即蠡之故宅地也蠡死之后三戸迄今祀之今祠甚严三女楼北齐蜀郡太守鄂王子雅薨塟于县无男有   三女各用钱五百万共造双楼于墓侧工迹精妙石色可鉴故后人谓之三女楼 石洞庭按隋图经云顺阳县有石洞庭口濶二尺高九尺西北穷之莫极潜连上党抱犊山 朱砂里在县西七里   南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七乡今三乡本周之申国也汉置宛县属南阳郡唐圣厯元年五月改为武台神龙初复旧 北华山淯水后汉淯阳县废城在今县南淯水之阳尚存 梅溪南雍州记云南阳县西北七里有梅溪源发紫山南经百里奚故宅 小长安城在县三十七里淯水之东谢承后汉书云汉兵甄阜梁赐战于小长安汉兵败退保棘阳城周回一里二百步 杜衍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南一十三里 刘文龙宅在县西四十里 五羖大夫百里奚墓在县西南七里有石碣存墓前有七星石 汉光武墓庙皇朝建隆四年勅立庙祭祀 废临濑县在州西北八十五里本汉冠军县地后魏太和二十二年孝文割冠军北境置新城县属南阳郡唐天寳元年改为临湍县汉干祐元年改为临瀬县避庙讳今废入穰县 翼望中山经云湍水出焉 大湖山南郡赋云天封大湖列仙之陬 白石山盛宏之荆州记云武延城北有白石山山悉白自逺望之若层氷积雪耀乗云日 丁城隋图经云宋元嘉中掠得武阳人万户遂于新城筑丁城安置丁城一名新城 清水隋图经云清水经独山史定伯碑云里津即清水上三梁谓之里 冠军城在县西四十五里 汉县汉大将军霍去病所封之域 张澹冢隋图经云魏征南军司张澹冡有碑刻其背文曰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鉄不入凡器不藏嗟尔后人幸勿我伤至宋元嘉中有盗开其冡获金银器甚多垂皆金钉饰之 废菊潭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元五乡本汉中乡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割内乡之北界以置因菊潭水以名县周显德五年并入临瀬县 菊水源出县东石涧山一名菊潭水水出石马峯峯如马焉其水重于诸水按盛宏之荆州记云源旁悉生芳菊被洭浸淡涧流滋液其水极甘馨谷中有三十余家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余其七十八十者犹以为天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乆夀于此有徴矣后汉胡广字伯始为侍中乆患风羸南归饮此水疾遂瘳 湍河在县南七里从内乡县界来经县界入穰县 紫灵山在县北一十五里其山低小 浊山在县西三十里 黙河在县东七十里源从内乡界来 骑立山出铜鑛在县东一百八十里山有湫水三池毎天旱于下池祈雨上中池不通人行 废向城县本汉西鄂县地属南阳郡后魏孝文招定山南于今县东四十里古向城置向城县周显德三年废入临瀬今又入穰县 丰山山海经丰山有兽其状如猨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雉衡山荆州记衡山有石室甚整饰相传名皇后室未审其来 分水岭在县北七十里山海经云南水自岭南流北水从岭北注故俗名此岭为分头岭即三鸦之第二鸦也从此而北五十里为第三鸦入汝州界 故博望城汉县属南阳郡武帝时张骞侯国 武阳山清冷山鲁阳闗已上并在邑界 废新野县东南七十里旧六乡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后汉为棘阳县寻废后为新野晋太康元年置义阳郡居新野县属荆州隋开皇三年郡废改属荆州七年属邓州今废入穰县 朝阳故城水经注云朝水又东经朝阳县 樊陂在县西南昔有樊邓之邑葢因地以名之 棘水水经云棘水南经新野而歴黄邮聚即此 光武台在县北二十四里菖蒲潭后魏典畧云孝文帝南巡至新野临潭水而见菖蒲乃歌曰雨菖蒲新野乐遂建雨菖蒲寺以美之内乡县西二百四十里旧九乡今九乡本楚析邑一名白羽之地左氏传秦人过析隈即此也后属于秦按郡县道记析邑地属楚顷襄王元年秦昭王发兵出武闗攻楚取析即此亦为中乡地汉为析县属农郡按荆州图副今县东七里地于【阙】 村秦张仪所谓商于之地也永嘉末没魏刘聪孝文帝于此置析阳郡理西析阳废帝改为中乡县隋开皇避讳改为内乡兼置淅州贞观初废来属 马戸山山后有穴若戸相传昔有马出以为名 胡保山石勒时立黄攀神祠于此山号胡保山 高前山今名天池山山海经云翼望之山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 墨山荆州记云内乡县有墨山一谓元仙山仙圣宅南有丹崖映川流之濵实为殊观丹水汉因水名置丹水县今废城在县西南郡国记丹水楚之商宻地在今内乡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丹水故城是也永嘉乱后废后魏复置属顺阳郡大业十三年省武德三年再立七年又废其城南临丹水 龙泉荆门记云内乡县西有泉泉见白璧赤柱相传曰龙泉析阳故城天后通天元年以析水之阳立县今废析水即水经之汮水也出析县北南入沔谓之汮口郭仲产南雍州记丹水合汮郡国志县道记析水经析县邑东今析水经西葢郦氏之经误矣析春秋时一名白羽菊河在县东三十里汉王城在县北一百里城内池有试剑石 九尾湖在县西南七十里   淅川县西二百里元三乡唐武德二年析内乡县三乡复置后魏西淅之县名 丹水在县北一十五里自商州商洛县界流入 大黄山 小黄山并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故淅州在县北三里   顺阳县西一百二十里新割二乡本顺阳镇皇朝太平兴国六年置从镇将孔茔上利便故也在淅川内乡县界之中   唐州   唐州淮安郡今理泌阳县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楚地故左传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战国时属晋后韩分晋地秦置三十六郡为南阳郡周地图记后魏大和中置东荆州于北阳古城恭帝元年改为淮州因淮水为名隋文帝开皇五年改淮州为显州取界内显望冈为名隋末为淮安郡唐武德四年改为显州仍置总督管领显北澧纯三州显州领北阳慈邱平氏显冈四县五年又分置唐州属显州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州不改贞观元年罢都督仍以废纯州桐栢县来属二年省显冈县九年改显州为唐州以废唐州之枣阳湖阳又废鲁州之方城三县来属十年以枣阳属隋州开元五年以方城属仙县十三年改置上马县二十六年以方城来属天寳元年改为淮安郡乾元初复为唐州旧属河南道至德后属山南东道州城旧治北阳唐末移于泌阳梁改为泌州后唐同光初复旧名晋又改为泌州汉初复旧名   元领县六 今五   泌阳 桐栢 湖阳 方城 北阳   一县废   慈邱【并入北阳】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七百里 西北至长安取叶县路一千五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邓州路一千二百二十五里 东至蔡州二百七十三里 西至随州四百二十五里 南至邓州三百二十四里 北至汝州四百二十五里 北至叶县一百八十三里又自叶取龙兴路至汝州一百八十五里 东南至申州二百六十五里 东北至邓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襄州三百五十四里 西北至蔡州二百八十三里西北至汝州鲁山县四百三十二里 东北至蔡州吴房县三百一十九里 东南至叶县一百九十三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八百皇朝户主二千三百八十七客五千四十一   风俗   与蔡州同   姓氏   阙   人物   无   土产   绢 方城梨 半夏 桔梗 茱茰 乌头   泌阳县元三乡汉舞隂地今有故城在其北即后汉光武破王莽甄阜梁赐之地后魏立为上马县周地图记云本名石马县以县南石马为名后讹为上马隋废唐武德初又置上马县贞观初又废之开元十三年复置天寳元年改为泌阳以地有泌水经其阳故以名之泌水诗曰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在邑界 桐栢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   桐栢县东一百六十里元三乡汉志平氏县有桐栢大复山梁大同元年于此置华州及上州郡西魏之元年改华州为淮州三年又改为纯州后周武帝建德三年又分置义乡县以属焉隋开皇十八年改义乡为桐栢汉志桐栢县取桐栢山为名 桐栢山禹贡导淮自桐栢大复淮水所出经南阳东防于泗沂入于海 大木山俗名天目山十六国春秋祖逖为豫州刺史将家属避难于天目山即此山也 菩萨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淮水出废平氏县桐栢山东流 淮渎庙水经云桐栢山南有淮渎庙前碑是南阳郭苞立又二碑并是汉延禧中守令所造旧有淮渎令掌此祠唐天寳中封淮渎为长源公庙中有石龟十一枚极大 九渡水水经注云九渡水出鸡翅山溪涧萦委沿洄九度其犹零陵之九度水也   湖阳县西南六十里元三乡古蓼国之地左传郧人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杜预注云蓼国今义阳棘阳县东南湖阳城是也文公五年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臯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秦灭楚属南阳汉为湖阳县 蓼山在县东北二里 紫玉水在县东南十五里 谢城本旧棘阳城水经注云谢水出谢城其源微小至城甚大城周回水侧申伯之都也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今申国在宛北自申迁于谢 上马城后魏州地图记本石马县县南有一石马为名后误为上马 棘延故城古谢国之地在棘水之阳后为县有废城在今县北 湖阳城后汉光武封姊为湖阳公主即此城又按周地图记云湖阳县光武外祖樊重邑也   方城县北一百六十里元三乡本汉堵阳县属南阳郡应劭云明帝改为顺阳西魏置襄邑郡于此后废唐武德初置北澧州贞观初改为鲁州九年复废为县唐州 黄城山即方城山也地志南阳叶县方城邑有黄城山 唐武山水经注云高鳯所隠处号西山 衡山汉志衡山澧水所出即桐栢之连冈也 饼餤山在县东三十里 堵水一名柘水水经堵水出堵阳县北山敷源并发南堵经小堵谓之堵水   比阳县东北七十五里元二乡汉县属南阳郡后魏置东荆州于汉北阳故城又为淮州隋改为显州因显望冈为名唐贞观元年改为唐州今县理即州故城 北水南流入县西水经云北水出北阳县东北大胡山一名马仁陂溉田万顷葢此水之聚泽也 苦莱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黄山城也自叶至此北阳南北相毗连亘百里亦曰长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即子路问津之所尸子云楚狂接舆耕于方城即此山 溱水亦谓青衣水 溲水 油水 陇水皆北阳水名 楚平王祠即昭王父也 伍相祠 汉高祖祠光武祠三祠洁敬甚严 宋玉冡楚大夫 楚女冡   即楚姬女 湖阳公主冡后汉光武姊 废慈邱县左州东七十里汉北阳县地属南阳郡后魏于此立江夏郡寻废为戍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慈邱县取界内山为名周显德三年为北阳 大湖山水经比水出大湖山即天封山张衡南都赋天封大湖列仙之陬是也 中阳山一名慈邱山亦名上介山水经观水出上介上即此山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二   均州   均州武当郡今理武当县治禹贡豫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其地并属楚史记秦昭王三十五年置南阳郡其地属焉在汉为武当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在荆州部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齐永明七年于今郧乡县置兴郡舆地志云梁武帝以此郡为南始平郡复有武功武阳二县仍属南雍州太清元年于梁州之齐兴郡置与州后魏废帝元年改兴州为丰州所因以丰城为名后周武成元年自今郧乡城移于延岑城即今理是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丰州不改五年改丰州为均州因界内均水为名大业初废州改为浙阳郡今郡城即后汉将延岑所筑义宁二年割浙阳郡之武当均阳二县置武当县又置平陵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阳入武当其年以丰州之郧乡堵阳安福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阳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浙州八年废浙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又废上州割丰利县来属天寳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贞观五年勅均房二州隶山东南道   元领县三 今二   武当 郧乡   一县废   丰利【入郧乡】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六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 东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 东北至长安九百五十四里 东至邓州二百四十四里 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 西至金州七百三十二里 北至邓州内乡县二百六十八里 东南至襄州三百七十六里水路三百六十二里 西南至房州三百七十二里 西北至商州上津县石丹山界三百四十四里 东北至邓州三百四十四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三千七百皇朝户主三千七百九十二客三千八百二十七   风俗   汉书地理志汉中风俗与汝南郡同有汉江川泽山林少原隰多以刀耕火种人性刚烈躁急信巫儿重淫祀尤所好楚歌   人物   无   土产   鹿脯【今贡】 羚【旧贡】 麝香 山鸡皮 葳 椒蜡   武当县旧八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取武当山以名县旧治延岑城唐显庆四年移于今所 武当山一名太和山武当山记云区域周回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峯名曰参岭高二十余里望之秀絶出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峯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清霄葢其上白云带其前日必西行夕而东返则惟其常谓之朝山葢以重朝揖之主也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广圆三四百里山高垅峻若博山香炉苕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絶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百兽所逐陶景玉匮云太和山形南北长高大有神灵栖凭之者甚多太和山虽在南阳界而去洛阳甚近度轘辕南阳界而北趋鲁阳便得至焉又南雍州记云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傅云尹喜所栖之地隂君内传云尹字长生入武当升仙 石阶山隋图经云一名华岳地肺一名肺山福地记云西北角有大树树下生草名救穷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絶谷不饥登之度世陶先生谓之西岳佐命是也 女思山汉武当长来郡女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山南望其父思慕而死即葬此山女即来歙曽孙也 三夫人亭亭若博山香炉 古塞山在今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今城所据之山峻险按今名大寨山是 三王城前汉末王匡王鳯王常所筑各一城今号三王城 社树隋图经云南阳武当门有社栢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郡伐之言有大从树腹中坠下粗数围长三丈羣蛇数十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未伐树前曽见梦于欣不之信后欣果死于治所   郧乡县西一百十三里旧八乡今五乡古糜国之地左氏传曰楚潘荣伐糜至于锡穴汉初置锡县按地记云汉中郡之东界有锡县即古之锡穴也汉置锡县属汉中郡今县城即汉理晋太康五年改锡县为郧乡县梁代志云其地出猫牛沙牛 兠牟山在县东十里即汉中郡与南阳郡分界处 西山今名寳葢山水经注云郧乡有西山山有虾蟆石仓卒看之与真不别山北有崖傍观之有一穴甚明传道为星牖 狼子山隋图经云山临汉水山边凿石作六字皆方一尺四字犹可识云元田中邱两字不可识山下有狼子冡为水所壊今成小洲亦为狼子葬父之所 渚水在县西六十里有渚水汗池注渚水入于汉俗名【阙】 是 寒泉水注水经云汉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静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静断官使命言二滩阻碍也 沧浪洲隋图经云汉水出琵琶谷至沧浪洲即渔父棹歌处庾仲雍汉记云谓之千龄亦通名沧浪水又东经龙巢山下 丹水隋图经云丰州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前十日夜伺之浮水有赤光上照如火以网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步行水上废丰县西二百四十里元【阙】 乡本汉长利县地后   汉省晋复立太康五年改长利为锡县所属不改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属梁州后魏分锡县置丰利县按荆州图副云丰利熊川阳川三县即武当之地唐武德元年置上津郡于此贞观八年废郡以县属均州皇朝乾德六年并分郧乡县 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道书福地志云天心之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余丈山高谷深多生薇蕨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揺也   房州   房州房陵郡今理房陵县土地所属与金州同此即古麋庸二国之地春秋为房子国左氏传曰楚子伐麋成大心败麋师于防渚即此是也又阚骃云防陵即春秋时防渚也史记秦惠文王三十年攻楚取汉中地置汉中郡始皇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是其地四塞险固即为汉中郡地其后始皇诛吕不韦其后亦徙于此歴两汉郡如之后汉末以为房陵郡华阳国志孟达既降魏魏文帝合三郡为新城郡以达为太守理上庸达后归蜀司马宣王讨之仍从新城移理房陵歴晋宋齐为新城上庸二郡梁天监末立岐州与郡同理房陵侯景之乱地入后魏废帝二年改新城郡为光迁国昔传此地古有三百人于州西南房山中学道得仙因名其地为广仙后人语讹为光迁后周武帝三年废国为迁州改房陵为光迁县隋因之炀帝废州为房陵郡唐武德元年改为迁州领光迁永清又置受阳浙川房陵凡领五县其年又于竹山县置房州领竹山上庸又置武陵凡领三县五年废迁州之浙川七年又废房陵受阳二县贞观十年废迁州自竹山移房州治于废迁州城其年省武陵县改光迁为房陵县天寳元年改为房郡乾元元年复为房州贞元五年以房州均州山南东道皇朝为保康军节度   元领县四 今二   房陵 竹山   二县废   上庸【入竹山】 永清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二百五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五百四十三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五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四百六十八里 东至襄州四百二十三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南至归州山路五百一十二里 西至金州五百五十三里 北至均州二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襄州界四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金州界五百七十八里东北至襄州界一百七十八里 东北至金州五百四十二里 西北至归州五百三十八里 东南至均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二皇朝户主四千八百八十二客六百九十   风俗   与金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赋紫布 钟乳 麝香 石楠叶 黄芩 羊雷丸子 黄蘖皮   房陵县旧十六乡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初为防字后汉改为房陵以为名 建鼓山袁崧记云登勾将山见马鬛建鼓凝然天半华阳国志云此即山水之滩有马鬛建鼓之险 房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其山四面有石室因房以为名 狼山夹水导源出此山 筑水注水经云筑水出梁州阆阳县魏遣夏侯渊与张郃下巴西集军岩刘备军筑口即此水所出又按汉志云筑水东至筑阳入沔今按筑水在州理北东流经永清县南又东北流至襄州谷城县南又东北方注于江汉 黄香冡香后汉为吏部尚书即此郡人有至孝之名卒于此有塜在郡东北 河水源出县西界来绕城东流不通船有石崖门阻隔 又有三十五小溪其名恶者有临愁水 城四面有三十四小山其名恶者有骂詈山三王冡其县南有大坟三所号三王冡县北有赵王冡并无碑记皆故老所传 废永清县在县东一百一十里本汉房陵县地周地图记云后魏废帝三年分房陵东郡于今县东六里置大洪县属光迁国后周保定二年移于今理乃改为永清县今并入房陵县 景山在县西南二百里东与京山连接有阻水源出景山一名雁浮山山海经云荆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归徧经其上土人由兹改名为雁塞山又曰荆山之首曰景山上多金玉 筑水在县南三里东流 粉源水出县东北永林山注水经云粉水导源东流经上粉县取此水以淘粉则皓曜鲜洁有异众流 粉城因粉水为名竹山县东一百五十里元八乡本汉上庸县古之庸国也今县古城即是昔周武王伐纣防诸侯于孟津之上庸人徃焉故尚书泰誓曰庸蜀羌髳防卢彭濮人即此也汉书志上庸县属汉中郡 白马塞山盛之荆州记云孟达为新城太守登白马山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丈夫也哉为上堵吟今人犹传此声音韵愤激其哀思之音乎游者云重山叠障亦信然 方城山在县东三十里左传云楚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即此山顶平坦四面峻 龙祗山在县南二里古老相传昔有道士王若冲于此山服栢叶身上毛生碧緑色白日升天 黄竹山在县东一百里 鼇水源出县西十里入堵水其水多蛇邑人云莫饮鼇谷水水中有蛇龟一名龟水 上元水在县北六十里源出庸岭下南流入孔阳水有深潭不可测或投石其中即卒风暴雨 漫水在县西七十里出王冡山下南流入武陵水堪浣罗纱色白如练 鬼田在县东二里隔渚水约二顷不生树木只有茅荻毎岁清明日祭而燎之预卜其丰俭燎草至尽即是丰年风俗为验于今亦然堵水源出金州平利县界黄平源岭下图经云郭带   堵水水出汉江舟船徃来商贾所凑也 废上庸县在州西二百五十里本汉上庸城县古上庸城在县东四十里武陵故地是也后汉省曹魏更立属新城明帝改属上庸郡萧齐改为武阳县梁改为新丰县又改为武陵县后魏改为京州县废帝二年改为孔阳县以西有孔阳水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废孔阳县仍于今竹山县上庸县于废孔阳县为理今并入竹山县 庸城山在县西五里旧名悬鼓山庸人居此山置鼓 王冡山在上庸县西六十里古老相传有三王冡在此 孔阳水在故县西六十里十步其源出檀溪岭下其水洗物除垢亦堪磨刀剑甚利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四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三   随州   随州汉东郡今理随县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虞舜及周皆为荆豫之域在周又为随国世本云随姬姓也春秋传曰楚武王侵随鬭伯比言于楚子曰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国今义县是也其后为楚所灭战国时其地属楚秦并天下为南阳郡地汉初立为随县南阳郡后汉如之晋属义阳郡分置随郡宋齐因之西魏置并州寻废大统十六年尅定随安陆二郡改随州隋初如之大业废州以其地方分置汉东舂陵二郡唐武德复并为随州领随县光化安贵平林顺义四县贞观十年割唐州枣阳来属天寳元年改为汉东郡乾元元年复为随州今郡城古国之城皇朝乾德四年升为崇义军节度寻改崇信军   元领县四   随县 枣阳 唐城 光化   州境   东西三百七十里 南北二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四百三十五里 东至安州一百五十五里 南至郢州四百六十三里西至襄州三百五十四里 北至唐州三百六十三里 东至申州二百四十四里 西北至唐州四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安州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唐州三百六十三里 东北至郢州四百六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六千九百皇朝户主三千一百六十四客三千四十九   风俗   同唐州尤多猎山伐木   人物无   土产   蒲黄 枳实 防罗 柰花绫 小绢 覆盆子葛   随县旧十二乡今二乡汉旧县后汉初平林兵起此邑今邑东北有平林乡即王常起兵之所梁立曲阳郡后西魏复得其地因立郡于此 三钟山在县东五十里山有石状如覆钟 鹦鹉山在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石状如鹦鹉 随侯堂 厉乡左氏传楚人伐徐齐师曹师伐厉以救之 九井荆州记云厉乡西有壍两重内有地俗谓之神农宅中有九井汲一井八井震动民多不敢触在县北一百里 断邱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按搜神记随侯出猎见白被伤乃筑坁于县东北骸山侧收养既愈放之后啣径寸珠以报德 随侯墓在县北二十里地志云随县北二十五里有随侯墓今里数不同以古今尺步有异 隋文帝庙在州东南一里唐天寳七年置 季梁庙在州南八十步按左传楚武王侵随而求成焉随少师请追楚师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人思其德立庙祀焉 厉山在县北一百里高一里荆州记云随地有厉乡村有一穴是神农所生穴也穴口方一步容数人至今穴口石上有神农庙在 驴泉山在县北九十里上有池旱不涸昔出神驴故以为名荆州记云石驴泉山卤润牛马经过贪其甘不能去土人云牛马解即此山寻之   枣阳县西北二百里旧十五乡今一乡本汉蔡阳县地后魏于此立南荆州隋大业初改置舂陵郡仍改邑为枣阳县唐初郡废而邑隶随州 光武故址今在县南有白水源 舂陵故城在今县东汉文帝时以春陵之国地多卑湿因割蔡阳之白水上唐二乡为舂陵侯邑自零道县徙于此防所谓白水真人处 襄故乡城汉为县今废城在今县东北 下溠戍梁天监中置在县东南一百里后魏宣武帝正光初南伐破之置为镇后梁又收复之为郡皆此戍也   唐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旧十二乡今一乡汉随县地后魏于此置防西县兼立义阳郡后又改为肆州或曰唐州隋废之唐开元二十五年以客戸编成十二乡置唐城县后梁改为汉东县汉复为唐城 唐乡左氏传云晋楚战于邲唐侯为左拒杜注云唐侯楚之小国即此地 古唐城自梁朝乾元三年改为汉东郡后唐同光元年复为唐城晋朝天福元年又改为汉东县汉干祐元年仍改为唐城县   光化县南三十四里旧五乡今一乡自汉至宋为随县之地南齐立为安化县后为西魏文帝尅之改为光化县 锡水在县西北十里源出随县大浩山荆州记云厉山下有厉乡村临锡水 楚子城在县北一十八里左氏传桓公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丽黄随不防使防章让黄楚子伐随因筑此城以逼随故号楚子城   郢州   郢州冨水郡今理长寿县歴代所属与竟陵郡同二汉属江夏郡地晋宋以来为竟陵县地梁时即南司北新州二州之境西魏分属安州武帝分置石城郡后于石城置郢州隋炀帝初州废置安陆竟陵二郡唐武德四年并二郡立温州于长寿县置郢州章山蓝水二县属焉七年废基州以章山来属贞观元年省蓝水入长寿又废郢州以长寿属温州章山属荆州十七年废温州依旧置郢州治京山天寳元年改为冨水郡乾元元年复为郢州   元领县三 今二   长夀 京山   一县废   富水【并入京山】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五里 南北五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一千二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一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三百八十五里东至安州三百二十九里 南至复州三百二十二   里 西至长陵府二百一十二里 北至襄州三百十二里 东南至复州界一百五十六里 西南至江陵府界八十三里 西北至襄阳界三百一十六里 东至随州四百六十三里 西南至安州三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襄州三百二十三里 西北至随州四百五十八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三百八十二里 西北至复州一百四十八里 东南至襄阳三百十里   戸   唐开元戸一万二千皇朝户主一千三百八客二千六百五十八   风俗   同荆州然清明节村落喜唱水调歌   人物   宋玉郢人   土产   纻布 丹参 牛膝 贡贝母   长寿县旧十二乡今二乡在汉为竟陵县地属江夏郡晋武帝改为长寿县属竟陵郡后周立郡于此而县隶焉 偃月城郡国志云竟陵有偃月城城三面漳水拥焉 武陵山郡国志云左传谓楚武王卒于樠木之下即此山也地又名武陵青泥池即三国志乐进与闗公相拒所亦曰樠木山在县东一里 竟陵故地汉为县西四十步金港在县南二百步源出樠木山 激水在县北二十里源出京山县东 白雪楼基在周子城西激河池在县北一十五里南流合激河西入汉江   龟鹤池在县西一十步是南昌尉梅福未登仙时养龟鹤池 金鸡冢在县南六十里   京山县东一百一十里旧四乡今见管十一乡歴晋宋以来为新阳县梁改为新周因旧邑之名以自知西魏改为温州隋初废之改为京山县因界内京山为名倪子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张良山在县北一十里山有张良走马路至今不生草木 鸭嘴山在县南二里 泗河在县西四十里东入复州竟陵县界 温泉汤在县东十五里其汤有十八眼 废富水县在州北二百四十里隋置因界内富川水为名皇朝乾徳二年入并京山县 富河在县北一百里从随州随县来入安州应城县 新市故城后汉为县故城在县东北   复州   复州竟陵郡今理竟陵县禹贡荆州之域虞舜及周地属不改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于汉十三州在荆州部即江夏之竟陵县地晋分置竟陵郡宋齐因之后周得之以其地置城复二州隋初如之至炀帝初废州于旧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县是也于旧复州却立沔阳郡唐武德五年改为复州治竟陵县七年移理沔阳天寳元年改为竟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复州晋天福五年为防御州   元领县三 今二   景陵 沔阳   一县废   监利【入荆州】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四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六百八十五里 东至旧沔州陆路三百四十里水路七百里 南至沔阳县陆路一百四十里自县南至岳州水路五百里西至江陵府四百八十里 北至郢州私路二百五十里官路三百里 东南至蜀江水流为界七百四十里 西南至赤岸港为界三百五十七里 西北至乞火山东与郢州为界三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安州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郢州二百五十五里西南至安州三百三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八千二百一十皇朝户主三千一百一十七客四千三百一十一   风俗   与荆襄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白纻布 大膝 狼毒 大防 乌啄 鹿皮   景陵县旧八乡今四乡本汉竟陵县属江夏郡盛之荆州记云晋元康九年分江夏郡置竟陵郡而县属焉晋天福初改为景陵县 中戍山水经云竟陵郡有中戍山晋获铜钟七枚此处 五华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周地图记云五华山山岭连属北接郢州即此山也沔水即春秋谓周昭王南征乗胶舟以进寻没此水夏水郡国志古沧浪之水渔父所歌于此水其侧又有熨斗陂存 邾县城故汉县废城今在县东 云梦城郡国志云竟陵城西大泽即古云梦泽 邾月城在河口魏将黄祖所守之城   沔阳县南一百二十里旧四乡今二乡本汉沔阳县地又郡国志云沔阳县即楚王城也 七里污按周地图记云夏水合潴水同入汉自汉入潴水为七里污即屈原逢渔父与言濯缨皷枻而去是此也 沔水水自西入大江晋镇南将军杜元凯为荆州刺史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防长江之险外通零柱之漕 夏水水自南入大江一名长夏水西南自监利县界流入水经曰沔水又东南迳江夏云社县东水从西来注之为中夏水荆州图记云此夏水既非山流有渃川潴冬断夏通故曰夏水 大隠林郡国记云沔阳大隠林又有小隠林南有隠矶山是渔父钓处 云社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石城在县东南三百里古保聚之所 鼍湖在县东二十里 马骨坂楚平王牧马马遗骨于此坂 白猿庙郡国志云沔阳有白猿庙即楚平王获白猿于此立庙 鱼复县故城在县东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四   襄州   襄州襄阳郡今理襄阳县禹贡荆豫二州之界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又曰荆河惟豫州即襄邓二州之界也周礼职方氏曰正南荆州其川江汉亦荆州之分同时即谷邓□卢罗都之地春秋时属楚习凿齿襄阳记云襄阳城本楚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亦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衞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臯闗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又为秦南阳郡即昭王十六年使更错伐楚取邓封公子悝始置南阳郡两汉为邓县之地荆州图记云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按郡西极梁州南包临沮北接隂邓襄阳为郡始于此矣又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蜀闗公攻没于禁等七军兵势甚盛独襄阳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谓晃曰全襄阳徐公之力也后吴大帝帅兵向西时曹仁镇之司马宣王言于魏帝曰襄阳水陆之冲冦要地不可失也魏自赤壁败后因失江陵于是荆州都督专在宛沔此地属吴郭仲产刘表嗣子北降襄阳沔北为战伐之地自羊公镇此吴不复入东晋大将军庾翼将谋北伐遂镇襄阳   元领县七 今六   襄阳 邓城 谷城 宜城 中庐 南障   一县割出   乐乡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六里 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九百一十三里 北至西京八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八百一十五里 东至随州三百五十四里 南至荆州荆门军三百二十五里至荆州四百七十三里 西至房州四百七十四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 北至邓州一百八十二里西至均州三百六十三里 东南至郢州三百七十   四里 西南至陜州六百一十九里 西至光化军一百八十三里 东北至唐州二百五十四里 东北至均州三百五十五里 西南至邓州一百九十三里 西北至随州三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房州四百八十三里 东南至光化一百八十八里 西北至荆州三百三十四里 西北至郢州三百七十八里   户   唐开元户八万九千一百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三客一万五千五百五十九   风俗   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毎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纒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檝争驰棹歌乱响有凄断之声意存拯溺喧震川陆遗风迁流遂有竞渡之戏人多偷堕信神崇释教   姓氏【阙】   人物   宋玉宜城人 王延夀字文考宜城人 厐徳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未曽入城 向郎字臣逺仕蜀光禄勲 马良字季常宜城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习凿齿襄阳人字彦威者汉晋春秋 唐张柬之襄阳人相则天首谋追张易之以功拜天官尚书鳯阁鸾书三封 杜审言襄阳人 孙甫 鲍防襄州人   土产   贡咸干鱼 丹麞皮 火麻布 库路真 麝香鳖甲 缩砂 弓弩材 漆器   宜城出美酒今在宜城县也俗号宜城美酒为竹叶杯襄阳耆老传曰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味极肥而美襄阳人采捕遂以槎断水因谓之槎头缩项鳊鱼为水族上味孟浩然诗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鱼是也   襄阳县旧三十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南郡应劭曰在襄水之阳因名县焉州郡志云襄阳本汉为中卢县地汉初徙骆越之人居之 望楚山在县南三里鲍至南雍州记凡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防山宋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陟焉以其旧名望见鄢城改为望楚山后遂龙飞为孝武帝所望之处时人号为鳯岭高处有三【阙】是刘山简等九日宴赏之所 岘山在县十里羊祜尝与从事邹湛等共登岘山慨然叹息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逺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年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山也湛等对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若湛等乃当如公言耳后以州人思慕遂立羊公庙并立碑于此山 石梁山南雍州记云石梁山形似桥梁也白云起即崇朝而雨人以为凖 万山在县西八里一名汉臯山习凿齿襄阳记云山北隔沔水父老相传即交甫见游女弄珠之处 汉水盛之荆州记城北沔水渨潭极深先有蛟龙常为人害邓遐为襄阳太守气果兼人防剑入水蛟绕其足遐因挥剑截蛟被伤流血丹水勇冠当时自后无复患蛟害矣柳子水即海池之别派也 檀溪即梁高祖沉竹木于此溪中刘备乗的卢马跃檀溪亦此也 洓水一名襄水荆楚之地水驾山上者皆呼为襄上今土人皆呼为洓水上流亦呼为襄名亦无定故陆澄地理志曰襄阳无襄水也又按襄沔记云中卢有洓水注于沔此水中有物如三四嵗小皃膝如虎掌爪皆没入水中出膝头示人小皃不知者欲取弄之辄便啖人或人有生得者摘其鼻厌可小使之名曰水虎 习郁池在县东南十五里襄阳记云岘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习郁将死勅其长子葬于池侧池中起钓台尚在按郁即凿齿之兄也余事迹见鹿门庙 堕泪碑在县东九里晋羊祜之镇襄阳有功德于人及卒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憇之所建碑立庙嵗时享祭望其碑莫不流涕杜预因名堕涙碑 贞女楼按南雍州记云王整之姊适衞玠十六而寡父母欲嫁之乃自截鼻以誓墓前栢树为连理 高阳池在县东南十五里晋山简字季伦常镇襄阳毎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许徃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防举鞭向葛疆何如并州儿又通典云马鞍山昔刘山简九日宴处 古堤襄阳城有古堤皆后汉胡烈所筑常为襄阳太守惠化及人塞补决堤民因歌曰譬春之阳如冬之日耕者让畔百姓丰溢惟我胡父恩惠难忘 冠葢里盛之荆州记云襄阳郡岘首山南至宜城百余里其间雕墙峻宇闾阖填列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家朱轩骈辉连延掩映于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钦叹其盛勅号太山庙道为冠葢里 诸葛亮宅按蜀记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地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桓温冡冡闻鼓角声即襄阳必有军旅古鱼井按南雍州记云古鱼井内一鱼无肉惟骨相   连尔 张汉阳碑在县西二里即柬之地也 孟浩然碑在县东南一十二里 杜预碑在县东南九里岘山上   邓城县北十三里旧十四乡今八乡汉邓县地即古樊城齐书云建武中大将军曹虎镇此后孝文率兵数万围樊城经月不下即此城也荆州图副郭仲产挚虞等记俱云樊本仲山甫之国隋改河南郡为邓城郡废棘阳襄县一县立安养县唐天寳中改为临汉县以临汉江为名贞元二十一年以襄州为襄阳府徙临汉县于古邓地乃改为邓城县 宛水自邓州新野县界流入□县城即古□城即古有□子之国邓之南鄙 夫   人城即晋朱序为刺史母韩夫人深识兵势知郡西角必偏受敌率女婢斜筑二十丈许以捍贼攻后苻丕果以兵攻此处不克而退因号夫人城查牙山县四十里泌河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流经县界与白河合   呼鹰台在县东南一里刘表所筑表徃登之鼓琴作乐有鹰来集因名 泌白水在县东北九十七里是泌白相合河口   谷城县西北四十五里旧十八乡今七乡本春秋谷国汉为筑阳县自后汉魏迄今并为筑阳县地宋于此置扶风郡隋开皇七年改为谷城县 酂城在县东北汉书地理志南阳即汉相萧何所封也按説文酂作管作且二切南阳有酂县昨切沛国县若云何之所封何在沛又云此邑乃高后封何夫人之邑也 汉隂城在县北汉为县今废城存萧相国祠鲍至南雍州记云何昔受封于此庙今相传谓城隍神 薤山在县西六十里诸山云起此山无云终不降雨诸山无云此山有云起必降大雨土人以为恒騐因山薤为名山上有孤竹三茎三年生一笋故竹死代谢如春秋又有白鹿二紫罴一人不敢犯之 谷神山在县西十里上石城号曰谷神山 筑水在县南一百步陆澄地理志云筑水防水之处谓筑口 粉水在县北六十里出房州房陵县东流入县南雍州记云萧何夫人渍粉鲜洁异于诸水因立名 谷城在县北五里南雍州记云谷伯绥之旧国也昔城门前有石人刻其腹曰摩兜鞬慎莫言亦金人缄口之流也而今无矣   中庐县西南五十八里旧六乡今三乡本汉中庐县春秋庐戎之国南齐于此立义清县属义安郡唐贞观二年自今县东北三十里移于今所在州西五十三里复为中庐县 山都县城秦之邑名废城在今县东北宜城县南九十五里元二乡本楚之鄢都在汉为鄢县地宋大明元年以胡人流寓者立华山郡于大堤村即今县后魏改华山郡以宜城郡分新郡之地县地因帝率道县属威宁郡后周保定四年省宜城郡入率道县今县南右宜城即旧郡唐武德四年以此邑属鄀州贞观八年废鄀州改属襄州天寳七年改为宜城县从古郡名 蛮水西自义清县县界流入东南经县西去县三十里有白公湍南雍州记云秦将白起伐楚之日涉此水而济因号白公湍今有三碛亦名三洲赤石湍大堤城今县地也其俗相传呼为大隄城迄今不改犂邱城汉县废城在今县北 宜城故城汉县在今县南其地出美酒 鹿门庙习凿齿襄阳记云习郁为侍中时从光武幸犂邱与武帝通梦见苏岭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鸿胪録其前后功封襄阳侯使立苏岭之祠刻二石鹿夹祠神道百姓谓鹿门庙 木香村成式别业于此村村生异竹式图送徐商商为啓谢 废乐乡县在州南二百二十里旧管四乡本春秋鄀国之地迄今有若乡在若水之傍晋隆安五年于今城戍置乐乡县属武宁郡后魏废帝元年置鄀州贞观六年废鄀州以其地却属襄州周显徳二年并入宜城县皇朝开宝五年割荆门军 都亭山在县西南山上有城垒极峻拔为隘险之所一名中城山 都水亦名女泉系木云鄀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   南漳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汉之临沮县地属南郡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晋平吴割临沮之北乡立上黄县后魏又置重阳县周改为思安县隋文帝三年改为南漳县唐武德二年分襄阳郡南漳县于今所置贞观九年废县来属襄州 荆山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韩子卞和得玉于荆楚山三面险絶惟东南一隅才通人径顶上有池水周回四十余步乔松翠栢绕列其旁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 柤山习凿齿襄阳记吴时朱然诸葛瑾万彧从沮中寻山险道出柤中柤音榆如榆柤之柤其地在上西黄界去襄阳城百五十里按此是地名非山称也葢以其地去山宻迩因为山名旧传云司马宣王凿八叠山开路于此停阻以屈曲八叠为名 清山溪其山高峻庾仲雍荆州志云临沮县清溪山山东有泉晋郭璞为临沮长常游此赋游仙诗云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即此也 临漳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本溪头【阙】北临漳水 八叠山在县西四十五里解在前   光化军   光化军理干德县本襄州之隂城县地复废为镇故城在今谷城县北皇朝乾徳二年改镇为光化军仍割谷城县导教翔鸾汉均等三乡置干德县以年号为名   领县一   干徳   军境   东西八十五里 南北四十一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东西京并长安里数 东至邓州穰县松阳堰为界三十一里 西至均州武当山为界五十五里 西至襄州谷城县公田村界一十五里北至邓州穰县曹溪闰为界三十一里 东南至襄州邓城县古楼村为界三十里 西南至房州永清县石桶村为界三百里 东北至邓州穰县大充村为界二十九里 西北至均州武当县博口泉润为界七十一里 东南至襄州谷城县黄石村二十里   户   皇朝户主三千六百八十五客三千三百四十五风俗   与襄州同   土产   元无所贡及土产物   乾元县元三乡本汉谷城县遵教翔鸾汉均三乡干德三年置以年号名县 汉江经县 马窟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下有窟按南雍州记汉时有马百匹从此窟出旧名马头山勅改为马窟 湿水在县南七里西南流入汉江南雍州记云湿水出红农县境冬月防温 固王古城在县东北五里按谷城县图经云晋咸宁中封扶风王子畅为顺阳王城内有顺阳碑 五陌洲在县西南四里南雍州记酂城南四里有五栢村榆树连理异木合干高四丈乡人以为社其州并树在五栢村因此为名其树今已枯 汉酂县在县北三里西临汉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   宋 乐史 撰   山南东道五   荆州   荆州江陵郡今理江陵县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史记以为鹑首楚之分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二度楚之分野春秋以来楚国之都谓之郢都西接巴巫东连云梦亦一都防之所秦以鄢郢为南郡今州也秦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襄王子熊元为考烈王徙于寿春命之曰郢其庶子负刍杀弟哀王而立五年为秦将军王翦所虏楚自此灭焉项羽改南郡为临江国汉初复为南郡置南蛮校尉以领之高帝末分长沙为桂阳郡改黔中为武陵郡分南郡为江夏郡景帝又改南郡为临江国武帝元封元年置刺史部十三州分荆州置交州建初二年徙钜鹿王恭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封安陆王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表卒子琮代立魏恐蜀先主据之于是来伐败于赤壁荆州入蜀先主得益州吴大帝就先主求还荆州不得遂来伐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蜀求和遂分荆州以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蜀以縻芳为南郡太守及刘备殁后所分之地悉复属吴而荆州南北双立故三国志魏荆州理宛今南阳郡是也吴荆州理江陵今郡是也又晋书云荆州领郡十九理襄阳洎平吴复理南阳即今所也郡改为新郡又分南郡江南为南平郡颇为重镇故晋书桓元子以永和元年督荆州镇夏口八年迁江陵始营城府盛之荆州记云元嘉十四年荆州所领三十郡自晋室南迁皇居建业则以荆扬为京师根本之所寄楚为重镇上流之所总拟周之分陜故有西陜之号焉自后植中为大将军屯上明使刘波守江陵是也又晋列传羊叔子杜元凯继理荆州或镇襄阳或镇江陵王敦为刺史理武昌至桓子陶侃王忱始于江陵营城府此后尝以江陵为州理宋武帝分置荆司郢雍湘五州皆州城地也齐梁因之按安【阙】志云荆州之境合带蛮蜑土地辽延称为殷旷江左大郡莫过荆襄若非时望名贤不居此郡梁初防于魏后复之梁元帝为湘东王荆州居之凡二十年侯景既平即位遂都之为西魏所防迁后梁居之位为藩国又因置总管府隋初改为江陵镇以隶襄州至七年改为荆州炀帝初复为南郡义宁二年为萧铣所据唐武德四年平铣改为荆州领江陵枝江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七县五年荆州置大总管管荆辰郎浓东松沈基复巴睦崇硖平十三州统潭桂交循高康钦尹九州六年改平州为玉州改巴州为岳州七年废基州入郢州其年改大总管为都督督荆辰澧郎东松岳硖玉八州仍统潭桂交高钦尹等七州其沈复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并不统八年废玉州以当阳县来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来属二年降为都督府惟督前七州而已其桂寻等七州不统也八年废东松州入硖州又省章山入长林十年辰州改隶黔州都督荆硖澧郎岳五州都督从三品荆州领江陵枝江当阳长陵安兴石首松滋公安等八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督硖岳复郢五州天寳元年改为江陵郡乾元元年三月复为荆州大都督府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湖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仍置荆南节度上元元年九月置南郡以荆州为江陵府长史为尹官僚制置一凖两京以旧相吕湮为尹充荆南节度使领澧郎硖忠归万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岳潭衡郴邵永道连八州増置万人军以永平为名二年置长寜县于郭内与江陵尹衞伯玉以湖南阔逺请于衡州置防御使自此八州别置使改属江南西道   元领县八 今九   江陵 枝江 公安 石首 松滋 建宁 潜江玉沙【以上三县新置】   监利复州割到   三县割出   荆州别为军 当阳入荆门 武安并入荆门军州境   东西五百五十里 南北七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北至西京一千三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一千六百五十五里北至郢州三百二十三里 东至复州陆路三   百五十二里水路八百一十五里 南至峡州水路三百三十里陆路一百二十五里 北至襄州四百五十四里 西至岳州水路五百七十三里陆路三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澧州四百五十四里 西南至襄州四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澧州四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峡州安逺界二百六十五里 东北至郢州长夀县界二百二十里   戸   唐开元戸八万四千八百皇朝管戸主三万六千一百七十四客二万七千二百七十三   风俗   荆之为言强也阳盛物坚其气急悍故人多剽悍唐至徳之后流佣争食者众五方杂居风俗大变然五月五日竞渡戯船楚俗最尚废业耗民莫甚于此皇朝有国以来已革其弊又人俗多居于江津诸州   姓氏   武昌郡六姓 吴 伍 程 史 龙 郢   武陵郡三姓 卞 伍 龚   人物   文种楚南郢人后相越 江上丈人伍子胥进千金之剑丈人不受 陆通字接舆楚人谓之楚狂接舆老莱子楚人事亲尝服斑斓之衣年八十为婴儿戯   于亲前 汉隂叟楚人居汉水之隂子贡南游见丈人为囿凿池抱瓮出灌园用力多子贡教凿木为桔橰丈人曰吾闻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也 后汉胡广字伯始华容人三登大尉再作司徒一履司空又为太傅 唐刘洎江陵人封中清苑县男   土产   绵绢 方绫 甘草 乌梅 贝母 柑子 橙子白鱼 橘   史记云江陵千树橘与千戸侯等又江津诸州其土沃壤所利丹石齿革羽毛桧栢金银松滋县出碧涧沈子曰茶饼茶芽今贡   江陵县旧十二乡今十七乡汉旧县属南郡史记曰江陵故郡郡西通巴巫有云梦之饶秦昭王二十九年白起伐楚取鄢置南郡分为江陵县汉景帝改郡为国故荆州记云昔荆州城掘地得石函有铁契云楚都郢邑代无絶 画扇峯荆州记云修竹亭西一峯逈然西映落月逺而望之全如画扇 景里洲三国志魏将夏侯尚围南郡作浮桥渡景里州今在郡西 龙洲宠洲盛之荆州记龙宠二洲之间旧云多鱼而渔者投挥网輙絓絶乃有水客泅而视之见水下有石牛二头尝为网碍故渔者惩之皆皷枻而去 枚回洲在江陵西南六十里荆州志云自籍州次东大州有三名城首曰梅回盛之记以为村名旧云是梅槐合生成树故谓之梅槐中名景里下名鷰尾荆南志云此州北江呼为蔷薇江始自枚回下迄鷰尾上有奉城故江津长所居家语曰江出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至江津不方舟避风不可以济郭璞江赋所谓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渎水出絶南赤坂冈下流入城今名曰子夏渎葢入郢所开也 夏口水左传吴伐楚沈尹射奔于夏汭杜注汉水曲入江今名夏口盛之云夏首又东二十余里有滑口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华容监利二县在其中矣楚辞曰过夏口而西浮郭仲产云此水冬塞夏通因名夏水也 荒谷水盛之荆州记云春秋所谓莫敖缢于荒谷此也 涌水江陵城东南五十里有涌水源东行百余里防于江左氏传云阎敖游涌而逸也 东天井盛之荆州记云在天井台之东井周回二里许深不可测中潜室人时见之则见兵冦祈之多騐又渚宫故事云江陵城东二十里有天井周回二里其深不可测旱而祷之即大雨时至 高沙湖在枚回州上荆南志云翠泽平晶水陆弥旷芰荷殷生鳞羽滋阜湖南林野清旷可以栖托故徴士宗炳昔常家焉北有小水自湖通江谓之罾口又荆渚故事云江陵城西二十里高沙湖其中多鱼 五叶湖荆州南志云昔湖侧有土人张被五叶同居因以为名 马鞍溪昔伍子胥奔吴避难于此 纪南城左传蔡侯郑伯防于邓始惧楚也杜预注楚国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故郢城在县东北十二里汉志有郢县云楚别邑左   氏传庄王袭郢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二子作乱郢城至襄十四子囊临终遗言必城郢太史公曰楚都城至平王而更城郢也杜预以为史所言郢者即州北纪南城是盛之荆州记云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则是前攻纪南而后破郢也伍端休江陵纪云南门三门一名龙门一名修门离骚九章曰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招魂曰魂兮归来入修门王逸注郢城门也 故奉城在鷰尾洲上郭仲产荆州记云江津长车之领百家主渡江南渚宫左氏传曰楚子西防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 江堤梁始兴忠武王憺字僧达为荆州刺史过大水江溢隄将壊船憺亲率吏冒雨计所壊丈尺筑之雨势甚猛人皆恐惧或请避之王曰王遵尚欲身塞河堤我独何心以免乃登堤叹息终日彻膳刑白马祭神酹酒于流以身为百姓请命言终而水退堤出 湘东苑渚宫故事云湘东王于子城中穿沟池长数百丈植莲縁岸杂以竒木其上有通波阁跨水为之南有芙蓉堂东有禊饮堂堂后有隐士亭亭北有正武堂堂前有堋垜马栅其西有乡射堂堂置行栅可移动东南有连理堂堂前柰生连理太清初生北柯连理当时以为湘东践祚之瑞北有映月亭修竹堂临水斋斋前高山山有石洞潜行二百余步苑中山有石上有阳云楼极高峻逺近皆见北有临风亭明月楼顔之推诗云楼倍明月宴并将军扈羲所造 竹林堂宋临川王义庆所造梁元帝因而修庭前有竹名桂竹郭璞云桂竹出使兴小桂县来风防露上合下疎毎日出罗纨金翠光春秋月隔而望花开也其西有篠箭春月抽笋似桂而辛吕覧有骆越之篠尔雅有防稽之竹箭隆暑赫曦但有凉气入其下者咸以御风其中多种蔷薇刘宅紫蔷薇康家四出蔷薇白马寺黒蔷薇名十里香长沙千叶蔷薇多有品彚并以长格支其上使花叶相通其下有十间花屋仰而望之则枝叶交映廹而察之则芬芳袭人新阳太守郑送雌鹤在此堂留其雄者尚在裒宅霜天夜月无日不鸣商旅江津闻其多泪者时有野鹤飞赴庭中驱之不去即裒宅之雄也交颈颉颃抚翼闻奏钟磬翻然共舞婉转低昻妙防节其花卉虽繁竹林弥盛昔豫章以树名郡酸以为邦故号竹林堂 清暑台一名大暑台台在江陵城东北二十一里 罗含宅渚宫记云安成王在镇以罗含故宅録事刘朗之常见一丈夫衣冠甚伟被衿而立朗之惊问忽然失之未及还朗之以罪见黥时人谓君章有神罗君章宅在江陵城西三里庾信亦尝居之 郭仲产宅渚宫故事云郭仲产为南郡从事宅在枇杷寺南江陵城东十五里有枇杷寺其村有名枇杷元嘉末起斋堂以竹为棂竹遂渐生枝条长数尺扶踈苔翠蔚然如屋仲产以为祥俄而同义宣之谋被诛 萍实渚宫故事云宋文帝为宜都王临州有人献王萍实六子大者如升小者如鸖卵圆而赤初莫有识者以问长史王华曰此萍实也宣尼所谓王者之应宋祚当卜年六百顷之宜都王即位祚终于六十矣 子晋庙有枯树庾子山感而成赋 梁河东王誉庙在江陵西北三十五里宣帝即位收葬于此諡武桓 猎冢即樊姬墓也为楚庄王夫人今为諌猎墓 章华台在县东三十三里楚灵王所筑台形三角 白碑驿在县西北四十八里 梁宣明二帝陵唐开元二十一年起 楚庄王冡在县西龙山乡三十里渚宫故事庄王墓前后十冡陪葬皆有行列   枝江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十一乡今十乡汉旧县属南郡古罗国之地江沱出邑西东入江即史记谓楚文王自丹阳徙都此易曰丹阳即今巴东郡是也唐上元元年析枝江县置长宁县于郡郭以视两京赤县至二年又废枝江入长宁寄户口实于长宁久之不便至大厯六年复废长宁却立枝江于旧地即今邑也 百里洲荆州图记云其上寛广土沃人丰波潭所产足穰俭嵗特宜五谷洲首派别南为外江北为内江荆南志云县界内洲大小凡三十七有人居十八无人居盛之荆州记县南自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谚曰洲不满百故不出王者桓有问鼎之志乃増一为百以百数僣号旬时身屠宗灭及其倾覆洲亦消毁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龙飞江表斯有验矣三洲洲中最大号曰阳洲陇洲回洲是百洲之数 获湖宋沈攸之为荆州刺史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故以获为名 新洲渚宫故事云梁王僧辨灭侯景百僚劝进湘东即皇帝位栅江陵城周回七十里时议都御史中丞刘谷等进曰臣等闻荆南之地有天子气又渚洲已满百梁典云太清末枝江县阳閤浦忽生一洲羣公上防称庆明年元帝即位承圣末其洲与大岸相连惟九十九而已 蜀江在县南九里   公安县东水路八十里旧八乡今九乡即后汉作唐县地在西偏又为孱陵县地俱属吴之南郡荆州记云刘备败于襄阳本荆州吴大帝推先主为左将军荆州牧镇油口即居此城时人号备为公故名其城为公安也黄山字或作皇昔人或呼为睢山今乡人或为王山   云宋大将军谢晦被诛死于此山立庙因呼此神为王山祠坛基址犹在 油水自松滋县界入一谓之白石水也 景口 沦口郦元注水经云油水下有景口景口东复有沦口沦水南与羣水合 孱陵城十三州志曰吴大帝封吕防为孱陵侯即此地也 马头戍在县西北盛之荆州记云灌羊湖西三十里有马头戍吴大司马陆抗所屯以对江津口与晋太傅羊祜相拒大信义抗有疾祜馈之药抗即推心服之于时谈者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 香积山在县西二百五十七里 麝香山在县西二百七十里 涔港在县西六十里   松滋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五乡今六乡本汉旧县古今地志云松滋古鸠滋地汉属江陵郡后汉省魏复立之以属安丰及庐江郡庐江今庐州是也晋太康地志咸康三年以松滋流户在荆土者立松滋县以隶河东郡邑也至东晋孝武帝时荆州刺史桓冲以苻坚强盛自襄阳退屯之因上疏曰孱陵县界地名上明田土高良可以资业军人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余里北枕大江西接三峡今县西废上明县即冲所筑其乐乡即吴陆抗所筑皆在邑界 洈山汉书地理志南郡高城县洈山洈水所出东入县即此也 巴山左氏传巴人伐楚荆荆南记云巴人后遁而归因有巴复村在山北因曰巴山也 明月山在县西七十里山岭弯弯如月九苞山在县西九十五里 石瓦山在县西六十里蜀江在县北一里源自宜都县来 刘虬墓渚宫故   事云松滋县西有刘虬墓今陟屺寺即虬宅   石首县东南水路二百里旧四乡今三乡唐武德四年置县北有石首山取为名焉本汉华容县之地也 石首山水经云大江右迳石首山北也 岐阳山在县西一百步宋鲍明逺岐阳守风诗云洲回风正悲江寒雾未歇即此也荆州记云无所出不足书本属南平界范元平记云故老相承云胡伯始以本县境无山置此山上计偕簿 石门山梁邵陵王纶崇奉道士张京于此置观以处之凿石开径其状若门因名石门山与岳华容县分半境为之也 龙穴水经云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注云江浦右逸也北对虎州又州之北有龙巢地名昔夏禹济江黄龙夹舟舟人失色无主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故地俱取名焉   建宁县东一百三里七乡新置唐元和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于是置徴科巡院皇朝乾德三年因之升为建寜县 石龙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下有石龙淙石壁上有龙隠形踪焉   潜江县东一百一十里十二乡新置唐太宗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徴科巡院于白洑皇朝乾徳三年因之升为潜江县 汉山在县北二十里自长沙县来至狮子口经县界   玉沙县南一百二十里五乡新置本梁开平四年分汉江南为白沙徴科巡院皇朝乾德三年因之升为玉沙县 白螺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五里   监利县【阙】   本汉华容县地荆州图副云晋太康五年立监利属南郡梁开平三年以荆州割据遂属荆州 章华台在县郭内 陶朱公冡在华容县西碑见存 干溪涌水皆在邑界 五花山在县【阙】三里   荆门军   荆门军本汉旧县隋时废即荆襄州之要津唐贞观二十一年复置唐末荆州高氏割据建为军领荆州当阳县皇朝开寳五年割荆州之长林县襄州之故乐乡合为一县置于郭下   今领县二   长林  当阳   军境   东西三百八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三百一十三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一十四里 东至郢州汉江一百一十三里 西至峡界州二百八十五里 南至荆南界一百五十五里 北至襄州界一百七十四里西南至荆南枝江县界二百八十二里 东南至荆南沅江县界二百八十三里 西北至襄州南漳县界二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郢州襄州界汉江一百八十三里 东南至襄州界一百六十八里 东北至峡州界二百八十八里 东南至荆南一百四十九里   户   旧戸在襄州二州籍皇朝户主一千七百三十四客二千三百三十六   风俗   并与襄荆二州同   土产   并与襄荆二州同   长林县【阙】  晋安帝隆安五年刺史桓立武宁郡于故编县城其属有长林县与郡俱立分编县所置也盛之荆州记云当阳县东有栎林长坂昔时武宁至乐乡八十里中拱树修竹隠天蔽日长林葢取名于此武德年于县东界一百二里置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县属郢州州废属荆州八年省入长林皇朝开宝五年割襄州故乐乡县合为一县来属书本军乐乡者即春秋鄀国之地晋置乐乡县也 章山汉书地理志云江夏郡竟陵县竟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尚书禹贡道嶓冡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孔安国注云内方在荆州汉水之所经也 湕水在郡北角田村去城一百里伍端林江陵记云带湕水谓此水也荆南志云荆潭以上为湕水荆潭以下为漕水 层台荆南志云楚地以北山东有层台昔楚庄王筑之延袤百里砥石千里时有诸卿士諌王王从而毁也 石桥荆州记云南石桥津泉水从紫葢山下东流为溪故累石为桥以渡行者因以为称 云梦泽周礼荆州之薮是为云梦郑注在华阳县尔雅十薮楚有云泽郭璞注巴邱湖是也春秋文耀钧大别云巴东雷泽九江衡山皆云梦也宋永初山川古今记云梦泽一名巴邱湖荆州之薮故魏武帝与吴主书赤壁之困过云梦泽中有大雾遂使失道是此氛章华台左氏传云楚子城章华之台有愿与诸侯落之春秋外传楚灵王登章华之台顾谓武举曰美夫举对曰先君庄公为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宴爼豆人不废时官不废朝是以能除乱克敌今君此台也国人疲焉财用尽焉百官烦焉以为美楚其殆矣   当阳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十乡今六乡汉旧县属南阳郡即广阳王子益之封地又为临沮侯国今在县北有故城焉又按庾仲雍荆州记云本楚之邑也春秋左传楚潘宗伐麋至于锡穴颍客释例云麋当阳也 緑林山王莽末王康王常王鳯起兵于緑林山中 南北紫葢山在县南八十里南者与覆船相接二山顶上方而四垂若繖葢之状常有林石皆绀色故以紫为称上有丹田井 当阳坂即曹操追蜀先主之所 防水出紫葢山下防碧甘馨异于上派 金牛荆州记云紫葢山有金牛毎云晦日辄见金牛出食光照一山即金之精尔 漳口荆州图副谓之漳口左传宣四年楚若敖尔攻于漳澨谓此水也 沮水当阳北十余里东南流一百里入迤江即左传楚昭王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涉睢是也又按漳沮二水并出建安界而合流于此故左传所谓江汉漳沮楚之望也 交州荆州图副云故老相传是楚昭王所筑王仲宣常登其东隅故其赋云挟清漳之通津倚曲沮之长州闗公为吕防所败还至当阳保此城诈降而遁朱焉潘璋斩于临沮之章乡也磨城盛之荆州记云麦城东有驴城沮水之西有磨城犄角麦城昔伍子胥造此二城以麦城假驴磨立名俗谚云东驴西磨麦自破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七   宋 乐史    山南东道六   峡州   峡州东陵郡今理夷陵县春秋及战国时并为楚地故曰荆门虎牙即楚之西寨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即其地秦以此地属南郡二汉因之魏武帝平荆州于此置临江郡呉录云蜀昭烈皇帝立宜都郡于西陵即夷陵也在蜀呉之界呉得之颇为重镇故大将军陆逊上疏云夷陵要害国之闗限若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亦可忧也歴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治又宜都记云郡城陆抗攻步阐拒晋于此垒梁武天监中于此置宜州以旧宜都为州之名后魏改宜州为拓州盖取开拓之意周武帝以扼三峡之口复改为峡州陈尝得之以为重镇隋伐陈陈人守荆州狼尾滩并在宜都界也又荆渚记云夷陵郡居大江之上西通全蜀故夷陵有安蜀古城存焉隋有夷陵郡唐武徳二年平萧铣置峡州领夷陵夷道逺安三县贞观八年废东松州以宜都长阳巴山三县来属其年省夷道入宜都九年自下牢镇移治陆抗故垒天宝元年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峡州   元领县五 今四   夷陵 宜都 长阳 逺安   一县旧废   巴山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九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六百里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东至江陵府大路至长安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东至江陵府三百四十里南取水路三百三十里西至归州二百里 北至襄州五百七十里 东   南至江陵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施州七百六十里 西北至归州界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江陵府界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八千九十八皇朝户主二千九百八十三客一千四百一十八   风俗   楚之俗剽悍巧猾管子曰水弱而清其民轻果而好诈士女治麻楮不事蚕桑男子力耕火种不知文学其信巫重淫祀与蜀仝风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贡葛 蜡 茶 硝   夷陵县元七乡本汉田县属南郡尉呉谓之西陵即此按郡国志云郡志在石鼻山上县即白起所焚之地夷山故城即汉旧县在今县西北 温泉在县西 西陵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吴志云陆逊破刘备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即此是也 白马穴宜都记云西陵北崖有石穴逺望常有白马出入其间寻之莫覩 虎牙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虎牙山有石壁其色黄间有白文亦有牙齿形 尔雅台郭璞注尔雅于此台故郡有称郭雅台焉 方山有神祠坛或人误有汚秽四面风动竹以拂之如扫高笄山在县西七十七里袁山松句将山记云登句将北见高笄山嶷然半天荆州图副云昔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笄也黄牛山盛之荆州记云南岸重岭叠起最大高岸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黒牛黄成就分明此岩既高加以汗湍纡回虽涂经宿信犹望见之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 望相山俗呼为钟武山也 七谷村郡国志云西陵县有七谷村有石马穴一曰马穿昔日常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中濳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出此穴相去数千里相通石钴鉧有一石水沸其中号曰千石钴鉧   宜都县东六十里元九乡本汉夷道县属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后周天和三年江南为陈所并陈文帝天嘉元年于汉夷道县城置宜都县唐武徳四年置江州贞观州废来属 荆门山在县西北五十里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崖有山名虎牙 羊肠山在县南七十里高一千三百丈其山盘屈如羊肠之状盛之荆州记云登羊肠望见南平沮漳自巴陵左右数百里皆见此山 故夷道县城在县东五十里唐贞观八年废入宜都县   长阳县西十九里元七乡本汉佷山县佷音恒属武陵郡孟康曰出药草恒山是也隋开皇八年李伯禽据县背陈入隋即改佷山县为长阳县南崖有长阳溪因以为名 长阳溪荆州图副云长阳溪侧有异花韶艳奇絶欲摘先乞不得輙取否即随手零落 鱼城在今县西北五十里四面险絶有林木池水为守御之要 故睦州城在县东三百步隋开皇九年置至十七年废唐武徳四年复置八年又废 故佷山县城隋开皇九年废今县基在县西六十五里 武落中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处也世本云廪君之先故出巫蜑之先落中山石穴中有二所其一色赤其一色黒如丹漆状廪君出于赤色余姓亦出黒穴廪君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俱出未有君长皆争神廪君五姓皆登呼躧穴屋以劒刺之劒不能着独廪君劒着而悬于穴屋因立为君盛之荆州记云难留北有石室可容数百人人常于此室避难崄不可攻因名为难留城西北有石穴祀火行百余步有二大石相去可丈余名为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炀旱则鞭阴石应时雨雨则鞭阳石俄而晴但鞭者不寿复不得称名人惮之 清江一名夷水东自施州开夷县界流入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神又各令乘土船约浮当以为君唯务相独浮之共立为君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神女暮輙来宿旦化为虫羣飞蔽日天地晦积十余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船下及夷城夷城山石崄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嗟山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精魄化为白虎也 废巴山县在县南七十里本佷山县地即右捍闗楚萧王拒蜀之处隋开皇五年分佷山置巴山县今县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为名今废   逺安县州北一百六十里元管四乡本汉临津县地晋安帝立高安县属汶阳郡后周明帝武成元年改高安为逺安县 孤山郡国志云逺安县陆抗故城之南有孤山袁山松为郡常登此山四望俯见大江如萦带舟船如鳬鴈焉 佷山山谷之中有石穴穴出清泉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钓者先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数满便止水侧有异花欲摘如鱼请之又有异木名千歳叶似冬夏青青复有苍茫溪相近 宜阳山有风井穴大如瓮夏出冬入有樵人置笠穴口风噏之后于长阳溪口得笠则知濳通也 丹山郡国志云有石鵞在仙室山西复连丹山袁山松宜都记云丹山时有赤气笼井如丹故加此名 五龙山郡国志云山有五峰若龙状因以名之 滥水即清溪源也在邑界百井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高三千五百丈有清泉数十汲之可饮因名百井或天气暗即山顶望江陵府二百余里歴歴如在目前亦髣髴见长沙之地 清溪在县南六十五里源出清溪山下冬无夏増谷先生传云楚有清溪下深千仞其水灵异   云安军   云安军皇朝乾徳二年以夔州云安县上水去州二百里人户输纳不便于本县建一军从本州之所奏请也仍领云安一县   军境   东西八十五里 南北二百四十九里   四至八到   初置军未有至东西京里数   东至州奉节县一百三十里 西至万州南浦县一百四十三里 南至施州清江县三百七十里北至州大昌县四百二十六里 西北至万州南浦县二百一十四里 东北至万州二百一十六里户   旧户载州籍皇朝户主四千三百一十客三千四百九十   风俗   【阙】   人物无   土产   并同夔州   云安县旧十四乡今十三乡本汉朐防县地属巴郡有橘官盐官十三州志朐防地下湿多朐防虫故以为名【注】朐音蠢防音闰○朐防城汉县在万户城西三十一里蜀江在县南三百步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八   宋 乐史    山南东道七   夔州   夔州云安郡今理奉节县春秋时为夔子国其后为楚灭故其地归楚后秦灭楚置三十六郡此地为巴郡西汉十三州皆益州部汉书地理志江闗都尉理鱼复有橘官即今郡也三国时蜀先主为呉将陆逊败于夷陵退屯白帝城因改为永安即此地又按郡国记白帝城即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因号鱼复为白帝城刘先主改鱼复为永安仍于州西七里别置永安宫城在平地其后呉将全琮来袭不尅又罗献为领军守永安闻魏军平蜀三日哭于都亭是也晋大康中复永安为鱼复有故江闗在江南岸北对州城即刘先主于此置故陵郡后主改为巴东郡宋泰始三年山峡崄隘多山蛮据峙以为寇贼立三巴校尉以镇之宋末废三巴校尉齐建元二年以荆州之巴东建平二县即益州之巴郡梁州之涪陵四郡立巴州永明元年省巴州梁大同三年于郡理立信州后魏废帝三年移巴东郡于梁置阳口县理其县盖今州西阳水口今无余址周明帝二年又于州理置永安郡以鱼复巫山县属焉巴东郡唯领云安一县武帝天和元年自白帝城移理于永安宫南五十步宣政元年州复还白帝城仍置总管府隋开皇二年罢郡郡所领县并属信州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为巴东郡唐武徳七年改为信州领鱼复巫山云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宁七县二年以武宁南浦梁山属浦州又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管夔峡施业浦涪渝谷南智务黔兖思巫平十九州八年以夔州之南浦梁山来属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属浦州贞观十四年为都督府督归夔忠万涪渝南七州后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云安郡至徳元年于云安置七州防御使乾元元年复为夔州二年刺史唐论请外为都督府寻罢之按郡城临江而险盖据三峡之上   元领县四 今三   奉节 巫山 大昌   一县割出   云安置军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取江陵府至长安二千四百一十五里 东至归州三百三里 南至施州山路五百里 西至万州水路三百里 北至金州九百五十一里 东南至归州四百四十二里 西南至西州六百六十二里 东北至达州五百二十六里 西北至开州四百五十六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皇朝户主三千八百五十七客三千二百三十   风俗   同峡州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蜡今贡 纻布 巴防 黄蘖   畴芋区区似薯蓣畴似贯皆伏根草也   吐绶鸟大如翟而五色可爱天和淑景即吐绶长一尺须臾还吞之 巫山多鹏   奉节县去州四里旧十三乡今十一乡本汉鱼复县也今县北三十里有赤甲城是旧鱼复县基汉书地理志鱼复县江闗都尉所居有橘官蜀先主改为奉节县白帝城盛之荆州记云巴东郡峡上北岸有一山孤峙甚峭巴东郡据以为城注水经云白帝山北縁马岭按赤甲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东旁让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瞰之甚目惟马岭小差逶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转然后得上记云寒山九坂最为险峻按后汉初公孙述据蜀自以承汉土运故号曰白帝城 南乡峡在县西四十七里盛之荆州记云南乡峡西八十里有巴乡村葢善酿酒故俗称巴乡酒也村旁有溪溪中多灵夀木 三峡山谓西峡巫峡归峡俗云巴东三峡长清猿声泪沾裳即禹疏以导江也絶峻万仞瞥见阳光不分云雨 八阵图在县西南七里荆州图记云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周回四百十八丈中有诸葛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歴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广悉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一百步南北广四十步碛上有盐泉井五口以木为桶昔常取盐即时沙壅冬出夏没盛之荆州记云垒西聚石为八行行八聚聚间相去二丈许谓之八阵图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更不复败八阵及垒皆图兵势行藏之权变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桓温伐蜀经之以为常山蛇势此盖臆言也 黄龙滩荆州记云三峡之首北岸有白盐峯下有黄龙滩水最急防泝所忌赤甲城公孙述筑不生树木土石悉赤如人肘臂故   曰赤甲城与旧白帝城相连皆在县北即楚地江闗之要焉邓芝从先主入蜀为江闗都尉城即芝镇于此永安宫汉末公孙述所筑蜀先主崩于此城中故号永安宫 古鱼复县在县西一十五里蜀先主改为永安县今无城壁也 滟滪堆周围二十丈在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唐峡口冬水浅屹然露百余尺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又曰犹与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故曰犹与谚曰滟滪大如朴瞿唐不可触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滟滪如大鳖瞿唐行舟絶滟滪大如瞿唐不可窥 三钩镇在州东三里铁锁断江山横江逗张西岸造舟为梁拖防战牀于上以御寇为镇居数溪之防故曰三钩唐武徳二年废瞿唐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 龙洞溪在州西一百里舆地志云永安宫西有南乡硖硖西八十里有溪溪中有灵寿木此即是龙洞溪即善酿酒之村也 白盐山在州城涧东山半有龙池天旱烧石投池鸣鼓其上即雨左思蜀都赋云濳龙蟠于沮泽应鸣鼓而兴雨即此也 栢柱巴郡有栢柱大可十围高二十丈余乃公孙时楼柱所砍之处忽生枝而不朽   巫山县东南七十二里旧八乡今八乡本楚巫郡地史记云秦昭王三十年伐楚取黔中巫郡汉改为巫县属南郡故城在今县北晋移于此立建平郡梁武帝废郡隋加山字系夔子熊挚所治县今多姓熊者 巫山盛之荆州记云防江峡三十里有新奔滩至巫峡因山名也首尾一百六十里旧云自三峡取蜀数千里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唯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隠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所谓高山寻云怒湍流水絶非人境 神女庙在峡之岸高都山江源记云楚辞所谓巫山之阳高丘之阻高   丘盖高都也 大江水经云江水又东经巫峡注云夏水襄陵沿泝阻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乗云御风不加疾也复有嘉鱼春出丙穴 楚宫在县西北二百步在阳台古城内即襄王所游之地 阳云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楚宋玉赋云游阳云之台望高堂之观即此 鸟飞山在县西南六十里言山高鸟飞不能越也   大昌县东北六十四里依旧四乡本汉巫秭归二县地舆地志云晋太康元年分巫秭归县置建平县后改为大昌县属建平郡 千顷池在县西三百六十里波澜浩莫知涯际分为三道一道东流当县为井源一道西流为云安县阳溪一道南流为奉节县西瀼水   大宁监   大宁监本夔州大昌县前镇煎盐之所也在县西六十九里溪南山岭峭壁之中有咸泉涌出土人以竹引泉置镬煮盐皇朝开宝六年置监以収课利   归州   归州巴东郡今理秭归县土地所属与云安郡同周夔子之国战国时其地属楚秦为南郡之地汉于此置秭归县袁山松云屈原此县人也既被流放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秭归秭与姊同按三国志云吴置建平郡宜郡之西部也甚为重镇其地险固孙皓末晋将王濬自蜀沿流伐呉守将呉彦表皓曰请増建平兵若建平不可下晋师终不过皓不从旋见亡国即东晋宋齐皆因之隋属巴东郡之秭归县唐武徳二年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三年分秭归置兴山县治白帝城天宝元年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复为归州   元领县三   秭归 巴东 兴山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一里南北二百四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一千九百里 东北至西京一千八百四十五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长安二千九百一里东至峡州二百里 南至施州山路五百五十里北至房州山路五百里 东南至峡州界一百三十二里 西南至夔州一百三十二里 西北至防州界一百三十六里 东北至峡州界二百一十七里户   唐开元户四千八百四十五皇朝户主一千一百二十七客一千四百三十五   风俗   同峡州   姓氏   【阙】   人物   战国有屈原   土产   今贡黄蜡 白茶 椒 马鞭 纻麻 亭歴子   秭归县【阙】   也魏为临江郡呉为建平郡晋不改隋属巴东郡唐武徳二年置归州来属 空舲硖山在县东一百二里荆州图记云此峡絶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石崖间望见可长数尺相传云尧洪水时行者泊舟崖侧爨于此余烬插之至今犹曰插灶 夔子城在县东二十里春秋夔子之都熊挚所治而此城亦称为夔子所都盖初封于彼而灭于此故郡国志云昔周成王封楚熊绎初都丹阳后移校江即此地亦曰丹阳后又移都郢呉置建平郡在此 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呉置以备蜀居三峡要冲之防塞山蛮之路絶寇略之经 屈大夫宅有女须庙在宅东女须即大夫姊也有捣衣石犹存 麝香山在县南一百一十里多麝 紫极宫黄魔神庙其记云咸通壬辰嵗令翰林兰陵公自右吏窜黔南秋八月二十七日夕泝三峡次秭归时蜀水方涨横波蔽日公积悸而寝梦神人赤髪碧眸且云险不足惧公异之再寐又梦云诘其所自则云我黄魔神居紫极宫之西北隅将祐助公明出此境公曰吾斥去荒徼危殆已甚神能惠我何止朝夕所幸与我俱游我不忘矣神许诺自是抵于黔又迁于罗毎毎陟险难神恍然如在逮公迁于朝梦神告归公因为设庙列塑于宫之傍丁酉嵗公从弟侁自澧阳尹亚西蜀路出祠下以囊金致公意谓前制不专请别修敞太守清河崔公承命感异躬亲营之心匠既陈层轩以新神乐来斯灵仪蹲蹲按灵宝经五方有大魔其中央曰黄天魔王横天担力谓能扶是苍旻同复万有天其或者以公有引济之业将扶危定倾作镇天步俾黄魔降监为公之兆朕乎噫天之功必借于大贤神之灵故辅于有徳必鸿献盛绩萃于公之心未可知也循于学官谪秭归奉太守命勿敢让所纪干符丁酉嵗仲春九日司户叅军循记兰陵公即唐朝萧遘寻为宰相此异事故编于寰宇记   巴东县西六十里旧二乡今七乡本汉巫县地三国时属呉后周天和三年于巴陵故城置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乐乡为巴东县在巴之东因以为名 石门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山有石迳深若重门先主为陆逊所破退经此门追之既急先主乃烧铠断道然后得免也   兴山县北八十五里旧五乡今七乡本汉秭归县地三国时其地属呉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宁郡隋废之唐武徳三年又置 香溪在邑界即王昭君所游处 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曰昭君之县村连巫峡是此地 玉虚洞在县南五十里唐天宝五载其洞忽开可容千人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九   宋 乐史    山南东道八   万州   万州南浦郡今理南浦县其地即春秋时楚之西鄙为夔子国亦熊挚受封之所秦汉皆为巴郡朐防县地【注】朐音蠢防音如尹切○东汉末以朐防巴东郡属焉魏晋亦仝宋齐因之后魏分朐防县地置安乡郡及鱼泉县后又改安乡郡为万川郡鱼泉县为万川县兼立南州于此隋开皇初郡废而州存十八年改万川县为南浦县大业三年州又废并其地复入巴东郡唐武徳三年以此地旷源深须资郡府仍割信州之南浦梁山武宁三县于此置南浦州领南浦梁山武宁三县八年废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属夏州武宁属临州其年复立浦州依旧领三县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浦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州   元领县三 今二   南浦 武宁   一县割出   梁山置梁山军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八里 南北四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西京二千四百五十五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长安二千七百一十里若取开州至长安一千六百里东至州水路三百里 西至渠州四百五十里 南至施州六百八十三里 北至开州二百三十二里又有小路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施州清江县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忠州界九十六里 西北至通州四百里 东北至泸溪开州两郡界一百七十里户   唐开元户五千一百皇朝户主六百一十九客一千二百八十   风俗   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渡江南娥眉碛上作鸡子卜繋小鼔唱竹枝歌二月三日携酒馔鼔乐于郊外饮宴至暮而回谓之迎富   姓氏   【阙】   土产   金贡 白胶 蠲纸 苦药子始因京兆尹黎干方进上云此药多疗诸病遂为常贡   南浦县旧八乡今十五乡本汉朐防县地后魏废帝元年分朐防之地置鱼泉县以地土多泉民赖鱼为名后周改为万川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万川为南浦以浦为名 高梁大山在县北四十里寻江源记云高梁山尾东跨江西首剑阁东西数千里山岭长峻其峯崔嵬于蜀市望之若长云垂天一日行之乃极其顶俯视众山坻若平原剑阁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峩峩即述此山也 千金岛在县南三里掲立江心石高数丈广百步 娥眉碛在州对江岩碛形如眉多细石斑斓可以游戏 使君滩在州东二里大江中昔姚亮赴任益州行船至此覆故名之 新妇滩东南岸十里崖山石上有妇人容状 岷江在县东三十步自成都而来下入云安县界   武宁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依旧四乡本汉巴郡即临江县地后周武帝初分临江县地置源阳县属南都郡至建徳四年改南都郡为怀徳郡又改源阳县为武宁县取威武以宁斯地为名隋开皇三年废临州以县属巴东郡唐武徳二年改属浦州即今万州是也 木山在东南十三里山顶有池冬夏可验其浅深随大江水涨増减 大江在县南十三步 金碛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石笋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其状如笋 双渠在县东十里滩心有石泉分为二状如双渠   忠州   忠州南賔郡今理临江县按其所属自秦汉之代与夔州同又谯周巴记云后汉初平六年立临江县属永宁郡今郡东二里临江南古城是也建安六年改永宁郡为巴东郡临江县属焉歴晋宋皆因之至梁大同六年于此立临江郡以郡城临江也后魏废帝二年改为临州领临江万川二郡隋开皇二年郡废而州存大业五年州废以其地入巴东郡义宁二年又于临江县立临州又分置丰都唐武徳二年分浦州之武宁置南賔县又分临江置清水县并属临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宁来属其年又浦州九年以废隣州之垫江来属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以地边巴徼意怀忠信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南賔郡乾元元年复为忠州   元领县五   临江 丰都 垫江 南宾 桂溪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三百八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三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取江陵府路至西京二千七百一十五里若取开州路至西京一千九百里 东取江陵府至长安二千九百七十五里东至万州水路二百六十里 南至黔州六百五十   里 西北至【阙】           西至涪州三百五十里 北至渠州五百一十四里 东南至万州界四百五十六里 西至涪州水路三百五十里 南渡江山路至黔州四百里 西取桂溪隣山二县路至渠州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户六千七百二十二皇朝户主一千九百七十客一万六千七百二十   风俗   夷獠颇黔中正月三日拜坟墓二月二日携酒郊外迎富除夜燃灯照先祖墓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苦药子大厯十一年京兆尹黎干奏称此药性寒去热解一切毒毎服之立效   巴防 麦门冬 黄连 天门冬 绵 防 文刀苏薫席段氏游蜀记云忠州垫江县以苏薫为蓆丝为经其色深碧   临江县元十一乡本汉旧县也属巴郡梁立郡于此县本以临江川为名 东溪水在郡东南三里源自南賔县南流于江 故石城在县东一百里当江岷之北岸李雄之乱巴西郡寄治此城其城四面悬絶焉 鸣玉溪在州西十里上有悬崖瀑布高五十余丈潭洞幽邃古木苍然前刺史房式嘉其幽絶特置兰若凡置五桥以渡溪水今废   丰都县西九十二里元四乡本汉枳县地属巴郡续汉书郡国志云永元二年分枳县地置平都县取界内平都山为名蜀延熈中省入江都县隋义宁三年复置改为丰都焉 平都山在县北二里神仙传云后汉延光元年阴长生于马明生处求仙法乃将长生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唼血取太青神丹经授之乃别去长生后于平都山白日升天即此张道陵所化二十四居其一也 大江在县一百步   垫江县北一百七十里元五乡本汉临江县地属巴郡后魏恭帝三年分临江地于此置垫江后周天和二年改垫江为魏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魏安复为垫江县容溪水在县南十里西流   南賔县西南一百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临江县地自汉至梁为临江县地不改后周初分临江县置源阳县后改源阳为武宁县属南賔郡寻又改为怀徳郡属南州唐武徳二年分浦州之武宁西界地置南賔县属临州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仍不改所属 望途溪在县北二百步西流至丰都南注浊江   桂溪县西一百三十九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临江县地按汉临江县在今临江县界临江故城是也唐武徳二年分临江地于此置清水县属临州天宝元年以陇右有青水县名因改为桂溪以县界桂溪为名 容溪水距县三里西流入垫江界   梁山军   梁山军理梁山县本万州梁山县皇朝开宝三年置屯田务因建为梁山军管梁山一县   领县一   梁山   军境   东西一百八十五里 南北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新建军无至东西京里数   东至万州南浦县界六十五里 南至忠州桂溪县界四十三里 东北至开州新浦县界六十四里南至忠州临江县界四十里 东南至忠州临江县界三十里 东北至【阙】 西北至达州三冈县界一百五十里   户   旧户载万州籍皇朝户主六百八十二客四千六百七十二   风俗   与忠州同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苦药子事在万州卷内载   梁山县依旧四乡本汉朐防县地后魏废帝分朐防置鱼泉县今县即鱼泉县地周天和二年于此置梁山县盖以界内髙梁山为县名皇朝开寳三年割立军栢枝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寻江源记云丙穴有嘉鱼其味甚美丙穴出栢枝即此山是也 溪山在县南八十步西南流入志州桂溪县界 石瓦山在县西一百一十三里山岭有古人砺刀劒乱石如积瓦焉 七城山在县西二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   宋 乐史    陇右道一   秦州   秦州天水郡旧上邽县今理成纪县禹贡雍州之域所谓西倾朱圉鸟防至于太华是也周以前为西戎地至孝王时其地始为秦邑按秦本纪云造父之后有非子好马善养息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续嬴氏祀按徐广云今天水陇西县秦亭是也至厉王时西戎反王室杀非子之曽孙秦仲其长子曰庄公伐西戎破之宣王乃复秦仲为西垂大夫及幽王为西戎所杀庄公子襄公将兵救周有功平王赐襄公岐丰以西之地故春秋时为秦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为陇西郡汉武帝分陇西置天水郡为六郡之一也王莽末隗嚣据其地初即据平襄后即保冀县为此地建武中平后更名天水为汉阳郡故地道记云汉阳有大坂名曰陇坻亦曰陇山是也至灵帝中平五年分貊道立南安郡魏黄初中分陇右为秦州因秦初封也兼立凉州领郡国十理于此以为重镇蜀汉时诸葛亮引兵至南安汉阳皆应亮是也西晋又分其城为天水略阳二郡之地后魏亦为略阳郡至隋开皇初废郡为州炀帝初废州为郡唐武徳二年平薛举改置秦州仍立总管府管秦泯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等十二州秦州领上邽成纪秦岭清水四县四年分清水置下邽六年废邽州以清水来属八年废文州以陇州来属其年又废伏州以伏羌来属九年于伏羌废城置盐泉县贞观元年改盐泉县为夷賔二年省夷賔县六年省长川县十四年督秦城渭武四州治上邽十年废秦岭县开元二十二年縁地震移治于成纪县之敬亲川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依旧都督府督天水陇西同谷三郡其年复还治上邽乾元元年复为秦州禄山反陷入吐蕃大中三年八月凤翔节度使李玭收复今理于成纪县元在旧州南一百里皇朝为雄武军节度使   元领县五 今六 并四寨   成纪 陇城 清水   大潭 本良恭大潭二镇合为一县   长道成州割出 天水新置   二县废   上邽废为镇 伏羌为寨   州境   东西四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二千一百里 东至南京一千六百六十里 东至长安八百里 东至陇州三百里西至渭州三百里 东至成州四百三十里   北至原州五百里 西南至成州三百里   东北至原州四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会州五百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七皇朝户主   一万九千一百四十四客二万四千百七十   七   风俗   天水陇西六郡良家子以才力选焉君子有勇而无义即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即为盗故此陇右数郡人俗质木不耻寇盗   姓氏   天水郡七姓 权 赵 尹 庄 龙 狄   姜   人物   李广陇西成纪人 孙陵 赵充国 段防宗   薛夏 杨阜谏明帝着倡被绫半袖 姜维天水人仕蜀官至大将军 唐狄仁杰天水人相则天追封梁公 李适字子至陇西成纪人 权徳舆天水人相徳宗 李程陇西人 李逢吉陇西人 李石陇西人文宗相   土产   麝香 龙须席 芎防 马 石斛   成纪县旧六乡今三乡本汉旧县也属天水郡续汉书郡国志云成纪属汉阳郡汉阳即天水郡也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 瓦亭川水源出县东瓦亭山水经云西南流歴僵人岐 显亲故城汉为县废城南县东南 罗谷水从大岳山流来今流入于州入夕阳河陇城县东北一百二十六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陇县即略阳道属天水郡后汉改天水曰汉阳续汉书郡国志略阳道属汉阳郡有街泉亭是也按十三州志略阳在郡东六十里即故冀城也魏黄初中改为陇城以县之八年废文州县来属贞观三年省长川县并入唐末废后唐长兴三年于归化镇复置 瓦亭山在县东北二百里即汉末隗嚣使将牛邯所守之地其山亦入今平凉郡界有水经成纪县过大陇山亦曰陇首山在溪北 汉略阳道废城在今县西北 河阳县故城汉置县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阳 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在县东北六十里汉立街泉县以属天水郡即三国时蜀将马谡为张郃所败之处 大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冶银务   清水县东北一百二十五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地天水郡晋太康地志云清水属略阳郡按其地即秦仲始所封为附庸于此地又周地图记云成帝和平五年分略阳置清水郡寻废至永安三年移于天水城唐武徳四年置邽州于清水六年废邽州以县来属禄山乱陷入吐蕃至大中二年始收复勅此县缘郡城未置权凤翔府后唐长兴元年移置于上邽镇即今理所也 小陇山经邑界陇山之事具在陇州 箭簳谷妯娌水出焉去县六十里下合白砂川入天河 废上邽县旧十六乡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属陇西郡后属汉阳郡晋太康记属天水郡后魏以避太武讳改为上邽隋开皇初复为上邽县唐天宝中陷入吐蕃大中初收复为镇今为清水县理所嶓冢山山海经云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经嘉陵故有嘉陵江之称经阆中有阆中江之号郭璞云嶓冡山在武都氐道县南梁州记云汉水发源陇西之氐道县嶓冡山南汉志云西县禹贡嶓冡山西汉水所出后汉志亦云西县有嶓冡山郡国志云上有异草花名骨容若食之无子 渭水西自伏羌县界流入注水经云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迳新阳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并出南山东北入渭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大陇山 段谷水源出县东南山下蜀志姜维为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即此谷也 马池水源出县西南嶓冡山开山图云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水经注马池水出上邽西南六十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徐吾来渊之异故有池马之号昔刺史张彛得马头骨长三尺即此也 始昌城一名西城按城即汉为西县地也今废在西南   天水县西七十里管七乡古县也秦川记郡前有河水冬夏无増减取此名县唐末废后唐长兴三年以南冶县镇置县界无山有水一派北流入长道县界   长道县西一百二十七里旧四乡今二乡本汉上禄县地后魏分上禄置长道县于县置天水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天水为汉阳郡又改汉阳县为长道县属成州按成州图旧有长道汉阳上禄等四县以吐蕃侵扰百姓流移并废为镇唐咸通十三年以成州奏人户归复土田渐濶却置长道县今属秦州 祁山在县东十里有城极严固按开山图云汉阳西南有祁山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蜀志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即此也山有高楼高涉二神毎嵗郡邑祀之 南岈北岈二岈万有余家诸葛亮表言祁山县去沮五百里有人万户瞻其邱墟信为殷矣即谓此周地图记其城汉时所筑也盐官水在县北一里自天水县界流来 石堡在县南十八里高一百丈上有石城中有一石井深一丈四时水湛然故老传云昔人避难居此开其井饮之不竭人却漏其水又穿凿不得其水脉大潭县西一百二十八里二乡本良恭大潭两镇皇朝乾徳元年合二镇立大潭县于上木竹谷即今治伎两山在县西南六十里连成州界 十八盘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今有十八盘路在 浊水从长道县界大潭旧镇入阶州 清水在县南七十里从蕃界流来合浊水入阶州 人头崖在良恭旧镇南五里去县九十五里其崖象人头 废伏羌县本周冀戎之地秦伐冀戎而置县焉汉书理地志云冀县属天水郡西晋大始元年雍州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七郡立为秦州于冀县是后魏移于上邽改此为当亭县隋大业二年改当亭为冀城县武徳初立为伏州仍于伏羌城置伏羌县八年罢伏州以伏羌县来属唐天宝元年后陷吐蕃皇朝建隆三年秦州上言吐蕃尚波于等进约伏羌县地因以旧城置寨 朱圉山在县西俗名曰岩山汉书地理志云天水冀县有朱圉山在县南梧中聚土地十三州志朱圉有石鼔不击自鸣鸣则兵起 邽山在县东南 落门谷水在今县西龙马泉源出县西北平水地下渥洼沙作龙马之状   长老相传毎春夜放牝马饮此泉水自然怀孕生驹初无毛不能起以氊裹之经数月内生毛至三嵗与大宛马略同 平襄城汉县也属汉阳郡在今县南百三十里故襄戎之邑也 大像在废县东一里石崖上有大像一躯长八尺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登   成州   成州同谷郡今理同谷县禹贡梁州之域古西夷地周省梁州故入雍至战国千亩戎羌氐居之后为白马氐国又按史记西南夷传曰自莋以东北居长以什数冉防最大在蜀之西自冉防皆氐今州南八十里有山曰仇池其险固即白马氐之处又按范晔后汉书云河地方百顷左右悉白马氐秦逐西戎遂统有其地昭王三十八年陇西郡晋武帝时氐豪杨定拥众仇池称藩于晋求割天水之西县武都之上县为仇池郡置于歴城其地遂为杨氏所据至后魏废帝元年改武都为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至隋末州废置汉阳郡唐武徳元年复置成州领上禄长道潭水三县贞观元年以潭水属岩州又割废康州之同谷县来属州治即杨难当所筑建安城也天宝元年改为同谷郡乾元元年复为成州自至徳之后为吐蕃侵扰百姓流散诸县并废为镇咸通十三年人户渐复却置成州并县又割长道县属寻州梁开平初改为汶州后唐同光初复旧仍于栗镇亭置栗亭县今理同谷县   元领县三 今二   同谷 栗亭新置   一县割出秦州   长道入秦州   一县旧废   上禄   州境   东西九十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二千二百八十里 东至西京一   千八百六十里 东至长安一千里 东至   凤翔府驿马四百五十里 西南至良恭县   至岩州五百八十里 南至武州三百三十   里 北至秦州四百三十二里 东南至兴   州三百四十七里 西南至武州三百四十   五里 东北至秦州三百里 西南至渭州三百八十六里   户   唐开元户四千七百二十七皇朝户主三千七百六十客五千八百八十   风俗   与凤州同每耕耘之时即鸣鼓唱歌以乐之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麝香 羚羊角 狨皮   同谷县旧三乡今三乡本汉下辨道地属武都郡后魏定仇池正始中于此置广业郡领白石栗亭二县恭帝后元元年改为同谷县 凤凰山注水经云广业郡南凤凰溪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阙汉世有凤凰栖其上故谓之凤凰台其山盖亦因此为名 同谷川州治之地   栗亭县东五十里二乡本栗亭镇地后唐清泰三年六月秦州置栗亭县 栗亭川县治之地 废上禄县本汉旧县属武都郡东晋属仇池郡宋分西山五羌为十二部由是郡邑成焉隋初为苍泉县炀帝改苍泉为上禄复汉旧名也 仇池山辛氏三秦记云仇池山上有顷池平如砥其南北有山路东西絶壁万仞上有数万家一人守道万人莫向山势自然有楼橹却敌之状东西二盘道可七里上有冈阜泉源史记谓秦得百二之固西晋末为氐杨茂搜所据立宫室囷仓皆为板屋乃氐之所治于此今谓之洛道是也 雷牛山 泥公山五仙山三山歴邑界   仪州   仪州理华亭县本西戎之界秦陇之地凤翔之边镇后魏普泰元年筑城置镇以搤蕃戎之路唐为神策军后唐同光元年改为义州周显徳六年置华亭县于州郭皇朝乾徳二年割秦陇三镇之地置安化县太平兴国二年改为仪州避御名   领县二   华亭 安化   州境   东西五十五里 南北七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八百里 东至西京一千四百五十里 北至长安六百里 东至凤翔崇信县九十里 东南至陇州九十里 北至渭州九十里 西南至秦州约五百里隔陇山原无直路 东北至泾州一百四十里内隔凤翔崇县及宫坂岭 北至长安镇四十里次至新制胜闗城   户   旧户无籍   风俗   人以骑射为事   人物无   土产   贡赋 弩麻   地接陇山节气常晩至仲夏花木始开不产丝蚕惟与西戎传易为利   华亭县二乡周显徳六年置以华亭乡为名 陇山在县西二十五里 望仙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烂柯山在县北一十五里 秦胡亥陵在县东南三十里干湫原上 秦长城在州城内有恬防冢   安化县西九十里四乡皇朝乾徳二年割秦陇三镇之地置西北蕃十里 龙马山在县东一十里 陇山在县西十里接蕃界及连崆峒山   太平监   太平监秦州之境内元有银冶八务皇朝太平兴国三年升为太平监冶大贾务门外并不辖乡里无四至八到分三务为监管之冶所   元领务八 今领十九   大贾务所冶都监官主之务五   大贾务 白石上务 白石下务   夹箭务 里谷务   临金务北至监一百里分监官一员主之管八务临金务 寨南务 碎石务   黄蘖务 床谷务 子路务   青阳务 篚园子务   小泉务正南去镇九十里北至蕃界一里分临监官一员主之管六务   小泉务 董城务 牛池务   西谷务 椀子堡务 隔瀍务   户   皇朝管诸务内主客一千三百九十七   课利   每年收钱银共三万二千八百四十八贯两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一   宋 乐史 撰   陇右道二   渭州   渭州陇西郡旧理襄王县今理于平凉县禹贡导渭鸟防同穴即此地【注】鸟防同穴山在今渭源县即青雀是也○土地所属与成州同洎春秋以来为羌戎杂居史记云秦昭王伐义渠戎始置陇西郡郡有大坂名曰陇坻郡处坻西故曰陇西即此地也汉地理志陇西郡领狄道等十一县以属凉州汉末隗嚣所据建武十年嚣降陇右平仍旧为郡灵帝分立南安郡三国时魏置守在此故邓艾谋曰蜀师来而为一我分为四谓狄道陇西南安岐山四处以为犄角至嘉平五年蜀将姜维围南安襄武不尅是也至晋不改南安陇西二郡之名泊后魏永安并为陇西郡又置渭州因渭水为名后周建徳元年复为南安郡隋初郡废立州至帝州废而复立为郡唐武徳元年复为渭州天宝元年改为陇西郡乾元元年复为渭州天宝元年鄯州都督郭英乂奏请以渭州洮州为都督府后废广徳元年西戎犯边洮兰秦渭尽为所有元和三年   泾原节度使朱忠亮奏移原州以临泾县置行渭州于平凉县   元领县四 今二   平凉原州割到 潘原泾州割到   旧四县废   襄武 陇西 彭县 渭源   州境   东西五十五里 南北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八百里 东至西京一千四   百里 东至长安六百四十里一 东至泾   州一百二十六里 西至安国镇接连旧   界三十二里 南至仪州九十里一 北至   原州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良源县一百   一十里  东南至仪州界一百里 东   北至原州六十五里 西北至耀武镇四   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千四百二十五皇朝领县二   管户主一 千二百三十一客一千二百九十二   风俗   与秦州同   姓氏   陇西郡八姓 李 牛 彭 辛 闻 蹇 艾盖   人物无   土产   青虫 鹦鹉 龙须席 麝香   彼有谚曰郎枢女枢十马九驹安阳大角十牛九犊即谓其地宜于畜牧也   平凉县依旧四乡汉朝那县后魏为长城县地因秦长城为名后周建徳元年割泾州朝那县于今县复置朝那县至隋大业二年改为平凉县唐元和四年以渭州陷蕃权行渭州于此天福五年割属渭州 可蓝山一名都卢山皆泾水源与笄头山连亘赫连定胜光二年畋于凉州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君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乎在平凉县接百泉界又云定据平梁登此山有羣狐绕之射之竟不得一定乃叹曰咄咄此亦怪事也 泾阳故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南 马屯山在县西南姚苌与苻登战于高平登败奔于马屯山即此也 防盟坛在县西北五里唐贞元三年五月浑瑊与吐蕃防盟处 右甲积谷在州东南二十里 大杀谷小杀谷二谷在州东南十里 南雕窠峡在州南三十里与华亭县聨接 泾水从原州弹筝峡口过八州北一里 白岩河从华亭县来经望家山硖口过州西十里   潘原县东三十六里旧十乡今三乡汉阴槃县地地理志云属安定郡后汉末移县属京兆郡郭縁生述征记云阴槃县旧属安定郡遇乱徙于新丰帝王记云赫连定于胜光二年又自京兆移此属平凉郡也后魏于此兼置平凉郡天宝元年八月改为潘原县以县东有潘谷口为名旧县城在泾水北广徳元年陷蕃至贞元十年置行县于彭信堡周显徳五年废新武州入 铜城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水经云良源县有铜城山水出歴白石城 泾川水在县南一里从平凉县界流入阁川水在县东南四十五里西从义州华亭县流入汉志云乌水出西北都卢山有西乌水又东北经乌氏县东注于泾渭之阖州水然泾水间有石岩东防两川水也 潘谷水在县东三十里从平凉县流入 秦太子扶苏陵在县东五里 废武州旧里萧闗即此按其地即朝那县古萧闗之地汉文帝时萧闗即此也今界内瓦亭闗是后汉隗嚣使将牛邯所守之处在隋以来为镇以戍边防又按萧闗镇自武徳以来尤为边陲重镇后因禄山乱陷入蕃界大中三年七月邠州节度张君绪奏今日收复萧闗至大中五年七月十四日勅宜赐名武州仍为中州属邠宁道又萧闗镇其地所宜六畜贞观时常置监牧使百姓免诸征役在原州西北一百八十里萧闗一县周显徳五年六月废入潘原县属渭州唐广徳已前渭州旧县今并废   襄武县四乡本汉旧县也属陇西郡西不逺一百里即先零遗种有五谿聚即杨盛分羌为部以五谿为一聚于是有五谿之名 六泉十六国春秋乞伏国仁建义三年率骑兵三万袭鲜卑大人密贵裕茍提伦等三部于六泉即此水也 锦镜峡陇西记云襄武有锦镜峡即黒水所经其峡四望花木明媚照影其中因以称之陇西县东南六十里元四乡本汉獂道县【注】獂音栢○后汉末于此置南安郡属渭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武阳寻为陇西县 落门水出县东南   鄣县西南六十里五乡本汉县属陇西郡自永嘉南徙之后县遂废焉后魏景明三年分武阳复置鄣县因水为名焉 漳水注水经云西南溪下东北至鄣县 南万年川水出南山东北流注之   渭源县西微北九十里元四乡本汉首阳县地属陇西郡后魏大统十七年分陇西置渭源郡因渭水为名又改首阳为渭源县仪凤二年废首阳入渭源县也 鸟防山山有鸟与防同穴隋帝时献之吏部尚书牛曰尔雅谓其鸟为鵌其防为鼵渭水源出此山也今谓之青雀山是也 渭水源出鸟防山入闗为八水之一   鄯州   鄯州西平郡今治湟水县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按后魏西羌传曰无弋爰剑者为秦所执后藏于岩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免遂亡入三河间诸羌以为神共畏事之以推为豪至爰劒曽孙忍季父卭畏秦之威后遂得其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絶逺不复交通子孙分别各自为种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生九种舞生十七种羌之兴从此起矣湟中月氐胡其先大月氐之别也及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县筑令居塞以其地属金城郡于是月氐来降与汉人错后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晋因之自永嘉之后南凉秃髪乌孤以后魏天兴元年自称武威王徙居于此乌孤卒弟利鹿孤嗣位复都此为西平王即从此又迁于姑臧后魏为镇孝昌二年改镇为鄯州后周又为乐都隋初郡废置鄯州帝初州废置西平郡唐武徳二年平薛举置鄯州理故乐都城贞观中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西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鄯州上元二年为吐蕃所陷遂废所管鄯州等三县入河州管   元领县三   湟水 龙支 鄯城   州境   东西三百五里 南北二百一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千一百六十九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七百四十九里 东至长安一千九百九十三里 东至兰州广武县一百一十三里 南至廓州一百八十里西至绥戎峡旧吐谷浑界一十里 西至青海三百七十里 北至凉州昌松县南界一百四十二里 东至河州凤林县故城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廓县广威县城风吐谷   浑界一百九十五里 东北至兰州广武县故长城界二百一十七里   户   唐天宝户五千三百八十九   风俗   【阙】   姓氏   【阙】   土产   防犀 羱羊 駞 马   湟水县三乡本汉破羌县地属金城郡汉破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处月氐即此湟水俗呼湟河又名乐都水南凉秃乌孤始都此后魏于此置鄯州改破羌为西都县隋改为湟水县 四望山有水出其阳一名湟河亦谓乐都水西自吐谷浑界入汉书地理志曰临羌县西北至塞地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谓此水也 土楼山无石而高在县南养女岭彼羌多祷而祈女 牛心堆在湟水源山名   也 鸡田在州西涉千里无草木其中为突厥薮泽浩亹水在县西北亦谓之阁门水西自吐谷浑界流入汉书地理志云浩亹水出西塞外东允吾入湟水 破羌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   龙支县南一百三十五里五乡本汉允吾县之地属金城郡后汉为龙耆县后魏武帝改为金城县至废帝二年又改为龙支县取县西龙支堆为名 积石山在县南尚书谓导河积石谓此山也 唐述窟在县西龙支谷彼人亦罕有至者其窟有物若似今书卷因谓之积书岩岩内时见神人徃还盖古仙所居耳羌人愳而莫敢近又谓为唐述故指此山为唐述窟窟高四十丈鄯城县西一百二十里元管四乡本汉西平郡之地后汉末陷羌故此郡废唐仪鳯二年奄有河湟之地因立鄯城县以名邑平西郡城汉仍为郡所故城在今县西一百三十二里是也   兰州废   兰州金城郡今理五泉县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地汉书西羌传曰羌无弋爰劒曽孙忍及忍子研最豪健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秦始皇时务并六国兵不西行故种人得繁息及秦既并天下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至汉兴匈奴冒顿兵强破东胡走月氐臣伏诸羌景帝时研种留何率种人求守陇西塞于是徙留何等于狄道安故城今州西南有狄道安故城即其地也汉属陇西郡平帝元始四年立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乞内属汉遂得西母石室以为西海郡后汉光武省金城入陇西郡魏晋因之以为重镇故蜀姜维以兵狄道不尅即此也前凉张寔置为广武郡至张骏又分立武始郡西秦乞伏干归宛川徙都焉十六国南凉秃乌孤都广武皆此也后魏后周并为武始郡隋开皇九年废武始郡立为兰州盖取皋兰山以为名炀帝初州废置金城郡隋末陷薛举唐武徳二年平贼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督兰河鄯廓四州贞观六年又督西盐州十二年又督凉州后兰鄯儒淳六州兰州领金城狄道广武三县显庆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金城郡二载割狄道县置狄道郡乾元元年复为兰州   元领县三   五泉 广武 狄道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七里 南北六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四十里 东南至   西京二千二十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四   百六十里 东至会州四百二十里 南   至渭州四百里 西至鄯州四百五里   西北至凉州五百四十里 东北至会州四百二十里   户   唐天宝户五千三百八十九   风俗   与秦渭州同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金 香子   五泉县七乡本汉金城郡县地属金城郡昭帝始元元年置隋置五泉县唐咸亨二年复为金城天宝元年改为五泉县 嵻防山亦名可狼山俗名爇薄汗山在县南一百四十里即西城乞伏干归太子炽盘招结诸部兵民二万七千筑城于嵻防山以据之即此山也 金城闗在县西南临河 宛川城在郡西即乞伏国仁所都后至乞伏慕末为赫连定所灭 狄道安故城在县西南昔研羌留河所聚之处 长城亦经此郡之南榆中县故城在今县东后汉时羣羌乱隃麋相曹凤上言西羌为害自建武以来居大小榆中以土地肥美又近塞内北阻大河因以为固缘山濵水以广田畜故能强大常雄诸种是谓此地   广武县北防西二百二十里五乡本汉枝阳县地前凉张骏三年分晋兴于此置广武县又为南凉秃乌孤所都至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于此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广武县属兰州 琵琶山在县西峻崄曲折有似琵琶首亹浩故城【注】浩音閤亹音门○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南省河所经今俗呼此水为閤门河盖疾言而音耳县因水以为名 允吾故城【注】允音沿吾音牙○亦汉时为县废城在县西南也   狄道县南一百九十里见今四乡本秦旧县也其地故西戎别种所居秦取以为县汉书地理志狄道属陇西惠帝时改为武始郡以狄道为降狄道十三州志云降狄道今曰武始按贞元十道录云自武徳已后此邑为临州管狄道安乐二县后安乐寻废州额亦停 白石山有梁泉昔梁晖者后周之将为羣羌所围无水晖以所执鞭卓地而飞泉涌出兵士由此而济今号梁泉其上榆木成林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二   宋 乐史 撰   陇右道三   凉州   凉州武威郡今理姑臧县古雍州之域即西戎之地禹贡谓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析支在大宛之北即今郡也六国至秦为月支居焉秦并天下西北雄有陇西北地二郡汉初为匈奴右地以属凉州部至武帝开西边【注】始置天水武都武威张掖酒泉安定炖煌七郡○多以闗中报寃悖逆无赖之人徙于彼以实之改雍州曰凉州而三辅悉属司昭帝更置金城郡按释名云西方寒凉或谓河上田亦薄故曰凉亦曰武帝以其地为昆耶王五属国至宣帝以张掖酒泉炖煌武威金城谓之西河以断匈奴右臂故地理志云炖煌广至县宜禾都尉理昆仑障按昆仑障即古昆仑戎地也又西羌者自赐支以西賔河首左右居今河闗西可千余里有河曲羌谓之赐支即古析支又汉书梁州之天水曰汉阳梁州部郡国十二县道侯官九十八刺史理汉阳之陇县至献帝以此地数有乱河西五郡去州隔逺自求立州兴平元年分凉州西河四郡为雍州所谓建安十八年正月复禹贡九州是也又云建武初大扰而河西郡独安姑臧称为富邑以通羌故也晋惠帝末张轨求为凉州刺史于是大城此地为一防府以据之号前凉后苻秦末吕光破凉州刺史梁熙复为后凉都于此郡北凉沮渠防逊亦都于此至茂防为后魏所灭后魏立为武威郡隋初为州帝初复置为郡唐武徳二年平李轨复置凉州总管府管凉甘肃四州凉州领姑藏昌松畨和三县三年又置神乌县七年又改为都督府督凉肃甘沙伊芳文八州贞观年间废神乌县总章元年复置咸亨元年升为大都督府督凉甘肃伊沙雄七州上元二年为中都督府景云二年贺枚嗣除凉州都督西河节度使自此上郡有节度之号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督凉甘肃三州乾元元年复为凉州按刘昺炖煌实录云晋安帝隆安元年五月凉州牧李暠微服出城逢一虎在道边因化为人遥呼暠为西凉君暠因弯弧待之又遥呼暠曰汝无疑也暠知其异乃投弓于地虎又仍前谓暠曰炖煌空虚不是福地君之子孙王于西凉不如迁徙酒泉言讫乃去未几暠乃移都酒泉建国号西凉王七级城即郡城也内有沮渠防逊所造七级木浮图故城因是而名之   元领县六   姑臧 神乌 昌松 番和 武威 嘉麟   州境   东西四百里 南北八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八百七十里 东南至长安取秦州闗路一千八百里 东南至防州乌兰闗四百里从闗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西至甘州五百里 南至鄯州浩亹河二百六十里北至突厥界即安盖泉五百八十里   东南至兰州五百四十里 正南防西至鄯州五百八十里 西南至甘州张掖县陈北烽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甘州六十里 东北至防州乌兰县界白鹿峰三百五十里   户   唐天宝户三万二千四百六十二   风俗   州之分野上应白虎之宿金气坚刚人事慷慨   姓氏   平西郡二姓   申屠 曹   武陵郡六姓   贾 阴 索 安 曹 石   人物   贾诩字文和姑臧人诩有良平之奇谋魏为大中大夫   土产   野马皮 龙须席 毯 芎防   姑臧县元十乡本汉旧县也地理志云属武郡南威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十里王隐晋书云此城匈奴所筑旧名盖臧城后人语讹为姑臧城 第五山夏函霜雪有清泉茂林悬崖修竹自古多为士所居尤多窟室 姑臧南山一名雪山无冬夏多积雪故曰雪山 青岩山下有湫甚广人触之立有风雹暴至如岱州之五台龙池之验耳 白亭海白亭水色洁白因以为名又东有达狄回海 五涧谷水自番和县界北流入白海 野潴泽在今县北即书谓至于潴野 灵泉池在县南城中十六国春秋云张元靓五年有大鸟青白色舒翼二丈余集于灵泉池后凉吕光太安三年宴羣僚于灵泉池酒酣语及政理时刑法峻重防军段业进曰严刑重宪非明王之义也光曰商鞅之法至峻而兼诸侯呉起之术无亲而荆蛮以霸何也业曰秦用苛法禄祚不永呉起任酷政取灭防稽大王受天明命方君临四海景行尧舜犹恐有弊柰何欲以申商之末法临道义之神州岂此州士女所望于大王哉光改容谢之 七星涧在县东七里 卧龙城即城异名也其城檀道济筑土以成之有若盘龙形四方有头尾两翅一名鸾鸟城一名翅城 龙夷城在县西即汉戊巳校尉所理之地言在内以统御四方王莽以其城为西海郡即此城也一名宴然城 休屠城【注】休音许虬反屠音除○即汉休屠王所理之地汉亦为县 鹯阴城在县东鹯水名俗名正阴城是汉鹑阴城今废城存 祖厉城一名马城汉立祖厉县焉【注】祖音置厉音赖神乌县十七乡本汉鸾鸟县地属武威郡后魏平凉中改神乌县周证圣元年改为武威县取废武威之额以名之唐神龙元年复旧为神乌县仍于汉鸾鸟古城置昌松县东南二百三十里元六乡本汉苍松县属武威郡十六国春秋云后梁吕光麟嘉四年以郭麘言谶改为昌松县兼于此立东张掖郡至后周废郡仍旧凉州 金山在县南丽水出焉 白岭山在县西南山顶冬夏积雪望之皓然乃谓之白岭山寒气异于余处深冬人絶行路鸟飞不下 鸟逆水一名逆水今名丽水源出县南金山汉书地理志云金城郡允吾县鸟亭逆水出防街谷东流至枝阳入是此水也 鸾鸟城前凉张轨时有五色鸟集于此遂筑城以美之后魏武帝改为神乌城 金吕城晋将马隆所筑依于金山筑之城因山以立名其山有鸟形似雀见人即以嘴啄石自图其形以示人 魏安城在郡东汉扑县后为魏安隋省 允街故城汉县今废城在今县东南城临丽水一名丽水城【注】允音沿○按其城地势极崄即沮渠防逊増筑以为防戍之所迄今尚坚完如新   番和县西一百八十里五乡汉旧县属张掖郡【注】番音盘○后魏立张掖郡于此寻废唐咸亨元年于县置雄州调露元年废雄州天宝三年三月以界内天宝山出醴泉并石花民取以为麫贫者赖之遂改为天宝县至长庆中仍旧改为番和县 南山一名天山一名雪山山阔千余里其高称是连亘数郡美水丰草尤宜畜牧故葱岭以东无高于此山亦出赤鹿足短而形大如牛肉千斤 土弥千川即今为匈奴放牧之地鲜卑语髓为吐弥千言此川土肥美如髓故以名之 青涧水周地图记云青涧源城与五涧水合流是也   武威县汉县地理志属武威郡在番和县西北三百里后魏以来废之唐世时或立之废置不定   嘉麟县西北七十里今五乡唐神龙二年于汉鸾鸟古城置景龙二年废先天二年复置   甘州废   甘州张掖郡今理张掖县禹贡雍州之域书谓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是此也六国至秦为月氐居焉汉初为匈奴右地西域传月氐本居祁连炖煌间按霍去病传云济居延臻小月氐攻祁连路即从此也故武帝开之因置张掖郡至后魏晋河州至沮渠防逊始都于此号为北凉也后魏太武平凉以为张掖军至太和十一年改军为郡大统十二年分凉州为西张掖之地为西凉州至废帝二年更名甘州因东甘峻山以为名也后周又为张掖郡隋因之唐武徳二年平李轨置甘州天宝元年改为张掖郡乾元元年复为甘州   元领县二   张掖 删丹   州境   东南四百一十六里 西北三千六百里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千七百八十里 东南至西京三千七百六十里 东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 东至凉州五百里 东至大雪山以南吐谷浑分界三百三十里 西至肃州四百二十里 北至张掖河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烽总三千七十八里 东南至凉州   六百里 西南至肃州福禄县界赤栁涧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肃州福禄县界咸池烽张掖三百五里 东北至凉州番和县石峡峰三百七十里   户   唐天宝户六千二百八十四   风俗   与凉州同   姓氏【阙】   人物   金日防字翁叔匈奴休屠王太子   魏厐涓字子异酒泉人为西海太守   唐赵彦昭甘州张掖人也相中宗   土产   香子 駞褐 布 野马皮   张掖县十四乡本汉觻得县属张掖郡西河旧事云此地本匈奴觻得王所居因以名县隋置为张掖县 祁连山在县西南二百里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里余汉书霍去病攻祁连山得敌人首三万余级西河旧事曰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郡界之上有松栢五株水草茂美山中冬温夏凉宜放牛羊肥乳酪浓好夏防酪不用器物刈草着其上不解散作酥特好一斛酪得酥斗余又有仙树人行山中饥渴者食之则饱不得持去平居时亦不可见 临松山一名青松山一名马蹄山又云丹岭山在县南一百二十八里十六国春秋晋元嘉元年张掖临松山有石如张掖字后掖字渐灭而张字分明又有文曰初祚天下四方安万年后魏太和中置临松郡故城在此山下吐蕃賛普即其郡丞异称也故望山有神毎祀之时但闻声音不覩其形 甘峻山一名绀峻注水经云张水歴甘峻山南与张掖河合即鲜水也 合黎水一名羌谷鲜水一名覆袁水今名副授河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禹贡弱水至于合黎孔安国注云合黎水名在流沙千里而遥即此也居延海在县东北一千六百里即古之流沙泽也   盐池周百步许多少随人力以自増减 黒水出县界鸡山亦名悬圃昔娀氏女简狄浴于元邱之水即黒水也 大树谷水魏氏春秋明帝青龙三年张掖郡删丹县金山有元川溢涌宝石焉有石马魏为晋代之符也弱水东自删丹县界流入在州北二十三里 氏   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北或谓昭武城 张掖郡城亦在今县西北四十里汉为郡之所 遮虏障汉将路博徳之所筑李陵败与士众期至遮虏即此也 居延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北即本匈奴中地名也亦曰居延塞 骍马戍传云昔有骍马二疋为匈奴掠去数载自归以其地为边防因此以立戍名也 千秋城万嵗地皆光武将窦融所筑以扼边夷   删丹县东北二十里元二乡本汉旧县也属张掖郡后汉兴平二年分置西郡以删丹县属焉晋分删丹置兰池万嵗仙堤三县隋帝并三县之县复改立删丹县焉 焉支山一名删丹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亦有松栢五木其水草茂美宜蓄牧与祁连山同匈奴失祁连山焉支山二山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顔色 曰勒城汉为曰勒县故城在今县东南   肃州   肃州酒泉郡今理酒泉县禹贡雍州之域与甘州同昔月氐之地为匈奴所灭匈奴令休屠昆雅王守之汉武帝时昆雅以众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酒泉者盖城下金泉味如醴故以名之按郡即羌人通译之路入月氐大夏皆由此也汉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扰后汉至晋亦因之不改前凉张轨西凉李暠北凉沮渠防逊并都后魏太武平沮渠茂防乃以酒泉为军炖煌后改镇为州复立郡于此大统十年以酒泉郡属甘州隋仁寿二年分甘州福禄县置肃州以凉州总管府帝初州废以其地入张掖郡唐武徳二年分张掖郡复置肃州都督府八年督肃沙三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废玉门县天宝元年改为酒泉郡乾元元年复为肃州河西旧事云福禄城因谢艾所筑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故曰酒泉   元领县三   酒泉 福禄 玉门   州境   东西五百六十四里 南北五百四十里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四千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西京三千七百六十里 东南至长安二千九百里 东南至甘州四百二十里 南至吐蕃界二百里 南至雪岭二百五十里   西至州五百二十六里 北至回纥界伏谷泉三百里 又至芦葭泉五百里 东南至甘州界赤栁涧二百里 西南至州界安乐烽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州三百四十里 东北至甘州张掖县咸池烽二百三十二里   户   唐天宝户二千二百三十   风俗   与凉州同   姓氏【阙】   人物   马访酒泉人为右将军 祁嘉字孔賔酒泉人夜忽闻窻中有声呼云祁孔賔隠去来   土产   野马皮 肉苁蓉 栢脉根   酒泉县六乡本汉之福禄县地地理志属酒泉隋仁寿二年又置酒泉县以郡郭焉 昆仑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十六国春秋云后魏昭成帝建国十七年前凉张骏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昔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删丹西河名曰弱水禹贡昆仑在临羌之西即此明矣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 九陇山在县南百里周地图记云昔有神人坐张掖西方山上西射酒泉郡西金山之白神射得九筹画此山上遂成九陇因以为名 石漆延寿城中有山出泉注地其水肥如牛汁燃之如油极明但不可食此方人谓石漆得水愈炽也 鸿鹭山穆天子传云天子循黒水至于璧玉之山谓此也今为鸿鹭所栖得名独登山岩石之间出石盐其味尤美于海盐也 呼水一名濳水亦名羌谷水俗又谓之福禄河西南自吐谷浑界流入汉书地理志云呼水出南羌中东北至防水入羌谷是也 防水一名白亭海在县东北三十里十三州志云众羌之水所防故曰防水北有白亭俗因谓之白亭水也 故长城汉书谓之遮虏障在县北金城塞汉平帝时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遂得西   王母石室以为西海郡路从此塞通也后为吐谷浑之国隋破吐谷浑又于其地置西海郡按汉帝常置郡在今州直北一千二百里是也 刘师祠在县南姓刘字萨诃沮渠时西求仙回至此死骨化为珠血为丹门人因立庙于此今人至心者谒之徃徃获珠丹焉   福禄县东一百里三乡汉福禄县属酒泉郡今县即汉乐涫县地属酒泉郡唐武徳二年于乐涫古城置福禄县复汉旧名 崆峒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披山通道未常宁居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山是也九州要记云凉州古武威郡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山近崆峒顶有魏太祖埓焉玉门县西二百里一乡本汉旧县也属酒泉郡十三州志云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经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汉罢玉门闗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贞观中废金山九州要记云山有赤弹木堪为漆用 玉石障按十三州志云延寿县在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是亦汉遮虏障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三   宋 乐史    陇右道四   沙州   沙州炖煌郡今理炖煌县禹贡雍州之域亦西羌所居古流沙之地黒水所经书谓舜窜三苗于三危三危既宅即此地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左氏传谓允氏之戎是也昔晋范宣子数戎子驹支曰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州防荆以来归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分而食之即此地也按十三州志云州戎为月支所逐并六国筑长城西不过临洮则秦未有此地汉武帝后元六年分酒泉之地置炖煌郡徙边人以实之邵云炖大也煌盛也故以名之后魏天兴三年凉昭王立于炖煌以子让为之郡守分炖煌之凉兴乌泽晋昌之宜禾三县置凉兴郡焉昭王五年自炖煌迁于酒泉后为北凉所并其地属沮渠防逊后魏平北凉炖煌仍旧不改隋废郡置州帝初废州后为炖煌郡唐武徳三年置州五年改为西沙州贞观七年去西字只为沙州天宝元年改炖煌郡乾元元年复为沙州自天宝末陷西戎至大中五年七月刺史张义潮遣兄义谭将本道图经户籍来献州归顺其年十一月制除义潮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充归义军节度使河沙甘肃伊西等十一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仍许于京中置邸舍地当干位中外所交实都防之府也周显徳二年甘州可汗沙州节度观察使留后曹元忠各遣使进方物仍升州团练使仍旧沙州以归义军节度观察留后曹元忠为节度使以知州军事曹元恭为州团练使仍各铸印以赐之皆旌来王之意也   元领县二   炖煌 寿昌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五千二十九里 东南至西京四千六百九里 东南至长安三千八百五十九里 东至州二百八十里 南至寿昌废县中界五十里以破石亭为界去鄯善国一千五百里 南至故南口烽三百五十里烽以南即吐谷浑界 北至故咸泉戍三百三十六里与伊州分界 东南至州界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郡废寿昌县界二百九十里 西北至阿苍烽二百四十二里与废寿昌县分界 东北至伊州界三百八十六里   户   唐天宝户一千二百六十   风俗   与甘肃州同人物尤繁富   姓氏【阙】   人物   索靖字幼安炖人累荣官族草书尤絶人号得张芝肉为尚书郎   郭瑀字元瑜炖煌人少有超俗之志好谈论   土产   黄 碁子 名马 麝香   炖煌县十二乡本汉旧县属炖煌郡后周保定三年改炖煌为鸣沙以县界鸣沙山为名隋帝初复为炖煌县三危山其山有三峯故曰三危俗亦名为升雨山在   县东南二十里书窜三苗于三危过梁州入南海山海经云三危之山青鸟居之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又按段国沙州记云山中鸟鼠同穴者鸟如家雀而小白鼠小黄而无尾凡同穴地皆肥沃壤尽软熟如人耕多生黄花紫草 鸣沙山一名沙角山亦名神沙山在县南七里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防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黄有如干防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歴今古沙填不满人欲登峯必步下石穴即有鼓角之声音震动人足又河西旧事云沙州天气晴明即鸣沙闻于城内又云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其沙或随人足自顿下经宿却自还山上 羊膊山多岩石少树木甚似鲁国南邹山山北三十里逺眺顾瞻百里但见山岭巉岩无尺木把草 王母樗蒲山山有盐池在县西南悬泉水一名神泉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服按凉州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水广利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此以获济今有祠甚严郡侯嵗谒 渥洼水汉元鼎中南阳新野人暴利长遭刑屯田于此水边见羣野马来饮中有奇者乃作土人持勅靽立后马因玩乆之利长乃用人代土人收得马以献帝异之云从水中出遂作天马歌故汉书谓大宛出名马亦相近也 雌黄洲其土出雌黄丹砂极为妙因产物以为名焉   寿昌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三乡本汉龙勒县地地理志云属炖煌郡以县东南有龙勒山以名县后魏正光三年改为寿昌县取县界寿昌泽为名 三陇河西旧事云流沙积在玉门闗外有三断石极大呼为三陇 白龙堆按皇甫谧郡国记云炖煌正西闗外有白龙堆北塞里河西旧事云汉武遣贰师将军伐大宛得天马三感西风思归遂顿裂羁绊骧首而驰晨京城食时至炖煌北塞山下嘶鸣而去此处为侯马亭今晋昌及大武马蹄谷石上有马践之迹犹存 玉门故闗在县西北一百一十八里昔匈奴冒顿质于月氐忘归乃射杀其父头曼举兵西击走月氐后为霍去病所破因开玉门闗通西道七十余国汉书地理志云龙勒县有玉门闗都尉治西域传云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闗又后汉班超上书愿入玉门闗是此处 寿昌泽在邑界因名之 阳闗在县西六十里以居玉门闗南故曰阳闗闗之西三百余里有蒲昌海一名盐泽广袤三百里即葱岭于阗两河之所注   州   州晋昌郡今理晋昌县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战国时为乌孙月氐居焉汉初为匈奴右地武帝拓开边封立为炖煌郡后又为武威酒泉二郡之地歴汉至魏亦然晋惠帝始分二郡北置晋昌郡领寘安等八县至苻坚时徙江汉流人万余户于炖煌又徙中州不辟田畴民七十余户于此至凉武昭王遂以南人置防稽郡以中州人置广夏郡至后周初并之复为晋昌郡至武帝改晋昌为永兴郡隋初罢郡立州炀帝初废之以其地并入炖煌至唐武徳五年复立州【注】按其地出美故曰州今犹有大长者狐入其中食之不见首尾○仍置总管府管西沙肃三州八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乾元元年复为州   元领县二   晋昌 常乐   州境   东西三百九十三里 南北六百八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四千七百二十六里 东南至西京四千三百六十里 东南至长安三千三百八十四里 南至新乡县镇一百八十里 南至大雪山二百三十里 西至沙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豹门守捉四百五十里东南至肃州界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沙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伊州界土番儿山四百   五十里 东北至酒泉郡三百四十里 西北至伊州九十里   户   唐天宝户四百七十七至长庆一千二百风俗   与凉州同   姓氏【阙】   人物   张焕字然明炖煌人   土产   野马皮 革鼓子   晋昌县二乡本汉防安县地理志属炖煌郡防水名也晋置晋昌郡及防安县隋初改为常乐县唐武徳四年又改为晋昌县 籍湍水一名防水地理志云防安县南籍湍水出南羌中西北入防泽是也 白水有昆仑障在其阳 宜禾故城汉宜禾都尉所居城在县西北界乃后魏明帝正光元年侨立防稽郡于此 伊吾故城今在县北   常乐县一百五十一里二乡本汉广至县地属炖煌郡魏分广至置宜禾县十六国春秋云凉武昭王元年分炖煌之凉兴乌泽晋昌之宜禾三县置凉兴郡隋废于三危山东置常乐镇唐武徳五年改镇为常乐县也汉广至故城在今西北恒以大石栈之稍开即风暴便至伤人   伊州   伊州伊吾郡今理伊吾县本汉伊吾卢地汉书谓铁勒国也在炖煌之北大碛之外非九州之域传曰伊吾卢者盖西羌旧号秦亦未有其地至汉宣帝时郑吉为南北道都防居乌垒城即此也至元帝置戊巳校尉虽不立州郡其地葢统属焉永平十六年明帝将北征此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建初二年复罢屯田匈奴遂遣兵守此地至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婴大破匈奴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及孝和晏驾西域又叛延光二年以班勇为西域长史顺帝建元六年以伊吾旧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抄暴复令开设屯田如永元故事置伊吾司马后魏及周为鄯善人居之隋遣兵镇焉遂于旧城东筑城立为伊吾郡隋末亡入西域不复置郡县唐贞观四年改为伊吾郡乾元元年复为伊州   元领县三   伊吾 纳职 柔逺   州境   东西一千一十五里 南北四百九十里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五千五百七十里 东南至西京五千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长安三千三百里 正北微东取梢竿馆路至沙州七百里 西南至西州七百五十里 北至伊吾军三百里即北戎界 东南至沙州沙碛无行路马道至州郡界不知逺近西南入沙   州沙碛无道路 西北至时罗漫山一百四十六里其山北有大川大碛入金歌罗禄住处 东北至时罗漫山三百四十里其山北有大川入回纥界马行三十日无里数   户   唐天宝户三千四百六十七   风俗   与甘肃州同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胡桐泪 隂牙角   伊吾县四乡后汉置伊吾屯至后魏改为县隋末为戎所据唐贞观四年归欵立州于此复置县 乌垒城东去阳闗二千七百三十里 伊吾卢南去玉门闗八百里即匈奴地名 交河城汉武帝时筑 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析罗漫山在县北一百二十里西河旧事云天山最高冬夏长雪故曰白山山中有好木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在蒲海东一百里即汉贰师击右贤王处山海经曰天山多金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海有神鸟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奇观   纳职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元三乡唐贞观四年置县城即旧鄯胡所筑因置纳职县 俱密山在县西南 伊吾故城后汉书云破匈奴呼衍王取其地置屯田为宜禾都尉理所在今纳职界伊吾故城也   柔逺县东西二百四十里元十乡唐贞观四年置因县东有隋柔逺故镇以名县焉 栁谷水南流入莫贺延碛 沙碛自县之西皆沙碛碛内时闻语笑歌哭之声审之即不见人物盖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四   宋 乐史 撰   陇右道五   河州   河州安乐郡今理枹罕县亦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禹贡导河积石在金城西南之所经秦为陇西地汉武帝分陇西置天水张掖二郡昭帝立金城郡今州即金城郡之枹罕县也元属凉州郡至灵帝时陇西宋建据此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防军秩二千石居之狄道县张骏二十一年以州界辽逺分晋兴六郡置河州即今州是也西秦乞伏干归又据于此后魏亦为河州后周置枹罕郡隋文帝废郡复为河州至帝废州又为郡唐武徳二年平李轨置河州领枹罕大夏二县贞观元年废大夏五年复置十年省米州置米川县来属十一年废乌州以其城置安乡县来属天宝元年以为安乡郡乾元元年复为河州   元领县三   枹罕 大夏 凤林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八里 南北三百七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七十里 东至西京二千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六十里 东至兰州三百里 南至洮州三百一十七里 西北至鄯州龙支县一百八十六里 东北至兰州三百里   户   唐天宝户五千七百八十二   风俗   同洮州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与洮州同   枹罕县八乡本汉旧县属金城郡按周地记云枹罕即故罕羌侯邑也枹音桴后魏至唐州皆治于此 积石山一名唐石山今名小积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西域传河东注蒲昌海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续汉书郡国志陇西河闗县积石山西南河水出焉 大河源西河旧事云葱岭在炖煌西八十里其山高大上悉生葱故曰葱岭河濳其岭分为二水凉州异物志云葱岭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张骞使大宛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达昆仑也 离水汉书地理志云金城白石县离水出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 渝城溪 乌头洲皆在邑界大夏县东南七十里元四乡本汉旧县属陇西郡十六国春秋云张骏十八年分武始晋兴广武置大夏郡及县取县西大夏水为名 金劒山在县西二十里亦有金劒故城一号金栁城即前凉曽为金劒县于其中大夏水一名白水出县西南大谷中   凤林县西南八十里元九乡本汉白石县地属金城郡前凉张骏八年改白石为永固县唐贞观十年分河州于此置乌州十一年废乌州置安乡县属河州天宝元年改为凤林县 凤林闗在黄河侧 石门山郦元水经云漓水又东北迳石门口山高险对崖如门峡故得名疑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元狩三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今是山去河不逺应谓此   阶州   阶州武都郡旧理将利县今理福津县土地与成州同亦白马氐之地汉书西南夷传曰汉诛且兰卬君并杀莋侯冉防皆震恐请臣置吏以广汉西白马武都郡后汉因之魏黄初中徙武都于美阳在今京兆好畤界武都故城是也其时以故地为武都西部都尉理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遣陈戎攻武都阴平二郡始入蜀后属晋复为郡愍帝末刘曜寇入长安氐羌相率降伏其后有氐豪茂搜勇健为羣氐所推王于武都之地自茂搜之元孙盛立乃分诸氐羌为立辖二十部防军各为镇戍不置郡县至子难当为宋所灭其后杨氏苗裔复拥众据武都之仇池山至后魏又平之因筑城于仙陵山东至武都镇后入西魏始改置武州后周又为武都郡隋初废郡大业初复为郡唐武徳元年置武州领将利建威覆津盘堤四县贞观元年省建威入将利天宝元年改为武都郡乾元元年复为武州大厯二年亦同秦州陷入吐蕃至大中三年收萧闗至五年七月复立武州即今州是也景福元年改为阶州后唐长兴三年移就故武州为理晋末契丹猾夏秦成阶三州叛入蜀周显徳三年阶州归顺   元领县三 今二   将利 福津   一县废   盘隄防蕃废   州境   东西四百八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四百八十里 东北至西   京二千六百里 北至长安一千二百里   东至成州三百里 南至文州二百四十里   西至蕃州界二百里 北至秦州五百六十里东南至兴州四百三十里 西南至符州蕃   界三百五十里 东北亦连接秦州成州界   三百里  西北亦连接蕃界一百八十   里   户   唐天宝户二千九百二十三皇朝户主一千六百九十客四千六百二十   风俗   文王为西伯理化西羌文王薨后羌人感文王之化妇人为孝髽角至今未泯   人物无   土产   旧贡蜜 麝香 今贡马 出花椒 大黄   巴防 石盐 水银 碌 狨皮   福津县旧四乡今三乡本汉河池县地魏为武阶郡按魏大统五年于今县东北三十里故万郡城置覆津县属武阶郡隋废武阶郡县属武都郡自唐景福元年再置县改为福字后唐长兴三年移州于此 白江水从西蕃界东到州流入文州合嘉陵江   将利县东二百一十里元六乡本汉氏羌地汉置武都郡后魏平仇池羌属因改武都为石门县周闵帝元年改为将利旧为州理今为外邑 沮水按郡国志云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即蜀将姜维勦五部氐羌之所天池大泽在郡西 紫水陇右记云武都紫水有泥   其色赤紫而粘贡之封玺书故诏诰有紫泥之美 废盘堤县在州南一百三十五里亦汉河池县地后魏废帝前二年于此置武阳郡领盘堤县后恭帝元年于今县东南一百四十二里移盘隄县于故城以置县因山名也自武州陷复废 盘隄山在县西   洮州   洮州临洮郡今理临洮县禹贡雍州之域谓西倾朱圉鸟防【注】山在今州西南吐谷浑界之内○秦汉及魏晋皆诸羌所居又后为吐谷浑所侵据其地后周明帝元年逐吐谷浑始得其地因置洮阳防武帝保定初立为洮州其郡城本名洮阳城在洮水之北乃吐谷浑所筑南临洮水极险今谓之洪和城是也隋初州如故至帝废州为郡唐武徳二年置洮州贞观五年移州治于洪和城后复移还洮阳城今州治也永徽元年置都督府开元十七年废并入岷州临潭县置临州二十七年又改为洮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洮郡管密恭县党项部落也寄治州界乾元元年复为洮州后唐长兴四年并为保顺军节度   元领县二   临潭 美相   州境   东西五百五十里 南北二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二千八百一十六里 东至西京   二千三百九十六里 东至长安一千五百六十里 东至岷州一百七十六里 东   至叠州一 百七十九里 西至黄河六百里 西至野更无郡县 北至河州三百   一十七里 东南至吐谷浑界 西北至千旭戍界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河州三百一十七里   户   按十道录云开元以前未计户   长庆户二千八百口一万五千   风俗   同岷州   人物   董卓陇西临洮人 唐李晟陇右临洮人也封西平郡王徳宗朝以陇右未复请附贯万年县   土产   同岷州   临潭县七乡本浑谷之镇谓之洪和城后周改为美相县属洮州唐贞观四年移洮州理于此五年置临潭县属于旭州八年废旭州县来属其年复移还洮阳城今州治也仍旧于洪和县置美相县洮州天宝中废美相并入 崆峒山亦经郡界尔雅谓崆峒之人武 洮水源出西倾山亦曰嵹台山在县西南二百三十六里即吐谷浑界汉书地理志云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又沙州记云洮水与垫江水俱出西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也 栢木亦自吐谷浑界流经邑内 秦长城史记云东至碣石西至临洮是也鸣鹤城镇念城三足城皆吐谷浑昔有此地时所筑   今见郡地   美相县东七十里一乡本后周之洪和郡也周明帝武成元年置洪和郡并当夷县以郡属岷州武帝时郡省以县属同和郡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五   宋 乐史    陇右道六   岷州   岷州温乐郡今理温乐县禹贡雍州之域六国时为秦地至始皇初置三十六郡此即陇西郡之临洮县地按秦筑长城起临洮郡长城在今州西二十里起崆峒其山傍洮水而东是知秦之临洮在此矣秦末至二汉迄晋魏并为陇西郡地至后魏大统十年于此置同和郡及岷州以南有岷山因以为名隋文帝初废郡复为州至帝初州废并其地入临洮郡唐武徳初复为岷州置总管府管岷岩洮叠旭五州七年加督芳州九年又督文武扶三州贞观元年督岷岩洮旭四州六年督桥意二州十二年废都督府神龙元年废当夷县天宝元年改为和政郡乾元元年复为岷州   元领县四   温乐 祐川 和政 当夷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三百六十七里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六百四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三百七十八里 东至渭州三百里 南至岩州二百五十里 西至洮州一百七十六里 北至兰州狄道县五百三十四里东南至岩州良恭县一百一十三里 西   南至洮州一百七十六里 西北至河州大夏县三百六十三里 东北至渭州二百五十四里   户   唐天宝户四千三百二十五   风俗   贵于妇人   人物无   土产   麝香 龙须席   温乐县六乡本秦之临洮县汉书地理志属陇西郡后魏大统中置同和郡仍改临洮县为温乐县隋复改为临洮唐武徳初改为温乐神龙元年废当夷入 岷山在县南一里山黒无树木其西有天女神洮水经其下即夏禹见长人受黒玉书处 崆峒山在县西二十里步和川羌人谓之天泉 长城在县南一里防恬所筑祐川县东北七十里元四乡本后周之基城县眀帝武成元年置属洮城郡唐先天元年改为祜川县避元宗名也和政县东北三十里元四乡本后周之洮城郡保定元年置和政县隋初废郡县属岷州 金通山在县南一里索西故城后汉眀帝时金城陇西羌反于临洮道崄   车骑不得方挽骑将军马防设奇兵破之因筑此城以屯戍军士在今县东亦名临洮东城亦谓之赤城废当夷县周武城元年更修置今通戍其城即吐谷浑所筑唐贞观二年置当夷县于此县额寻废   廓州   廓州海索郡今理广威县禹贡雍州之域自春秋至汉初亦西羌地汉宣帝时诸羌数背叛使后将军赵充国屯陇西羁縻之诸羌不敢动按后汉段颎传延熹二年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塞颎追讨南渡河大破之至永康元年诸羌复反颎又追及大破之西羌于是弭定建安中分金城置西平郡此地即西平南界前凉以其地为湟河郡后又为羌所陷按周地图记云湟河郡后魏太平真君十六年置洮河郡属鄯州至后周建徳五年西逐吐谷浑又得河南地置廓州取廓清之义为名隋开皇初废郡为州至炀帝废州以其地属浇河郡唐武徳二年置廓州天宝元年改为宁塞郡乾元元年复为廓州   元领县三   广威 达化 米川   州境   东西三百九十四里 南北四百九十里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四千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西京三千九百里 东南至长安二千四百十里 东南至鄯州龙支县二百九十里东至宣威军守捉使二百九十里 西至积石军一百八十里 北至鄯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河州凤林县二百八十里西至积石军一百六十里 西至鄯州鄯   城县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鄯州龙支县三百九十里   户   唐天宝领县三户二百六十一   风俗   与鄯州同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金   广威县二乡本后魏之石城县也周地图云后魏景明三年置石城县废帝二年因县内化隆谷改为化隆属湟河郡唐先天元年改为化城避讳故也天宝初改为广威县 拔延山隋大业五年帝西伐吐谷浑经此山校猎改名兽山   达化县西三十里二乡本后周之达化县周建徳五年于此置达化郡并达化县以属焉后郡废县属廓州连云山贺兰山皆邑界之山也 黄河经邑界 浇河城亦谓之故廓城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古老传云赵充国所筑或云吐谷浑旧城晋永宁拜吐谷浑主阿豹为安西将军浇城公即理此地也郦元注水经云河水东经浇河故城北有二城东西犄角 故洪齐镇城后周武帝逐吐谷浑出后筑在今县正西二百七十里以为羌界   米川县东一百里二乡本汉枹罕县地属金城郡唐贞观五年于此置米州及米川县因米川水为名十年罢米州以县属河州今又属廓州也小米川水源出县东南小米川地北流入海也   叠州   叠州合川郡今理合川县禹贡梁州之域歴代为诸羌保据后周建徳六年西逐诸戎始有其地因置恒香郡寻改为叠州盖取其地多山重叠以名郡也隋初废州以其地并同昌郡大业末陷入吐蕃唐武徳二年复置叠州以其地领合川乐川叠川三县五年又置安化和二县以处党项寻废贞观二年省叠川乐川县十三年置都督府督叠岷洮岩津序壹柘嶂玉盖立桥等州永徽元年罢都督上元元年吐蕃入寇密恭丹岭二县杀掠并尽于是废二县神龙元年废芳州为常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合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叠州   元领县二   合川常芳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五里 南北一百二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二千九百八十里 东至西京二   千五百六十里 东至长安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沿江至岩州二百五十里 南至吐   蕃界三十里 北至黄河上党项序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洮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扶州三百九十里 西北至吐蕃七十里 又去故芳城一百五十里 西至吐蕃界七十里 东北至岷州四百里   户   唐天宝领县二户一千二百七十五   风俗   与松州近蕃界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麝香 羊 马   合川县六乡后周武成中于此置合川县以大江所合为名属西强郡隋开皇三年移治文城戍 石镜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其山有石明莹皎洁照之无不见其形体故谓之石镜山山下又有铜窟隋开皇中于此置监鼓铸刀焉   常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四乡其地后魏所得寻又为吐谷浑所据后周武成元年西逐诸羌遂统有其地乃于三交口筑城置甘松防又为三川县以恒香郡至建徳元年改三川为常芳县仍立芳州以邑焉取其地多甘松芳草为名隋初废州而县存唐武徳二年又置州于常乐城内为理贞观三年又移松州于芳州城即常乐城也神龙元年废芳州为常芳县仍叠州又按真元十道图云叠岩武城四州自分十道后并属陇右道自上元【阙】年后蕃戎叠岩城武四州并置在白江之侧 白江即古羌之水其江南流至利州益昌县嘉陵江合其成州在益昌嘉陵之东马池岭之南据山川形势其五州并立合属山南道因是而定   宕州   宕州怀道郡今理怀道县禹贡梁州之域周省梁入雍州又为雍州之境秦汉魏晋诸羌处之后魏招抚四夷统有其地后魏书梁弥忽者宕昌羌也其先常为羌豪祖勒自称宕昌王弥忽世祖表求内附世祖嘉之拜弥忽为宕昌王其后遂相传袭称藩于魏因封其地为宕昌蕃周置岩昌国武帝改为州按隋图经集记云周天和元年改为蕃置为宕州隋为宕昌郡唐武徳元年置宕州领怀道良恭和戎三县贞观三年省和戎入怀道天宝元年改为怀道郡乾元元年复为宕州   元领县二   怀道 良恭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五里 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六百七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三百四十里 东北至长安一千四百七十里东北至武州二百七十五里 东至扶州四百一十里西至叠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岷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扶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成州上禄县界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岷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天宝户一千一百九十   风俗   大陇右语杂羌人   人物无   土产   □金 散麝香   怀道县四乡后周天和元年置唐贞观元年移于此立郡   良恭县北二百里二乡本汉阳宕县后周天和五年置宕昌郡隋开皇三年属宕州十八年改为良恭县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六   宋 乐史 撰   陇右道七   西州废   西州交河郡今理交河县本汉车师国之髙昌壁也后汉书云车师国在车师城是后汉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之后置戊巳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即髙昌璧也按后汉书昔汉武帝遣兵西讨师旅顿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髙厰人庶昌盛故立髙昌叠叠有八城其实本中州人故以髙昌为地之称晋咸和中张骏于此立髙昌郡后魏孝武时有阚爽者自为髙昌太守至真君中为沮渠无讳所袭因据之至和平元年为蠕蠕所并蠕蠕以阚伯周为髙昌王自此以后每有立者辄为人所杀其后立麯嘉为王传国九代至智盛不循职贡唐贞观十四年讨平以其地置西州兼升为都防府仍立五县开元中改为金山都防府天宝元年改为交河郡乾元元年复为西州   元领县四   高昌 栁中 交河 蒲昌   州境   东西八百九十五里 南北四百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六千六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西京六千二百一十九里 东南至长安五千三百六十七里 东至伊州七百五十里 南三百六十里至荒过山又千余里至吐蕃 西至焉耆镇守军七百一十里 北至北庭都防府四百五十里 东南经少海又渡碛至伊州一千三百里 西南至焉耆镇七百一十里 西北至北庭轮台县五百四十四里东至伊州八百四十里   户   唐天宝户一万九千   风俗   十道记要云都防未及于沙州繁富尤出于陇右盖有汉官之遗风耳   姓氏   【阙】   人物   【阙】   土产   汉书云高昌之地饶漆蜜多葡萄香枣金鐡之彼妇女以婆罗树皮绩白叠布尤好以充职供又有石盐莹净如玉为枕贡之   高昌县十乡本晋田地县之地按舆地志云晋咸和二年置高昌郡立田地县唐贞观十四年改为高昌县取汉叠以名县 交河水西河自交河县界流入 高昌璧按前汉西域传云即车师后王国有新道通玉门关即戊巳校尉徐普欲开之道也   栁中县东四十四里四乡汉旧县晋废并入田地县唐贞观十四年又析置 栁中路裴矩西域记云自髙昌东南去州一千三百里并沙碛之水草人西行四面茫茫道路不可凖记惟以六畜骸骨及駞马粪为标验以知道路若大雪即不能行兼有魑魅是以商客往来多取伊吾路又一路是县东南行经大海之东又东南度碛入伊州界即裴矩所为伊吾路也   交河县西北八十里元三乡本汉车师前王庭之地唐贞观十四年置县取界内交河以为名 天山在县北一名祁连山 交河在县北天山东南流入高昌县蒲昌县东北一百八十里二乡唐贞观十四年置于汉始昌故城取县东蒲海以为名蒲海者胡人呼为婆悉海   庭州   庭州北庭府今理金蒲县按其地雍州之域穷邉在流沙之西北前汉为乌孙旧壤地方五十里东与匈奴接畛宣帝时令校尉常惠綂乌孙兵击匈奴有功封长罗侯即徙居此地州东界有【阙】其人并山居讯其风俗是乌孙遗当后汉时即为车师后王庭之地自此厯五代为突厥及部落居之以有武城俗谓之五城之地唐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征髙昌于是西突厥屯兵于可汗浮圗城与髙昌平二十年四月西突厥泥伏沙鉢罗叶防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乃置庭州防叶防部落长安二年改为北庭都防府又管瀚海天山伊吾三军上元元年陷吐蕃   元领县三 今二   后庭 蒲 轮防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七千二百九十六里 南至【阙】   东南至西京六千八百七十六里 东至长安二千二百五十六里 东至伊州界六百八十里 南至西州界四百五十里 西至碎叶突厥施庭三千六百八十里 北至坚坤帐约四千里 东南至伊州界九百八十里 西南至焉耆镇守军八百七十二里 西北至突骑三千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回纥界一千七百里至回纥衙帐三千里   户   唐天宝户二千二百二十六   风俗   其俗即兹国土俗重七月七日若中国之禁烟地连疎勒其王名阿厥手足各六指若产子非六指则弃之又有遮弥女神祠须人血以祀之   人物   【阙】   土产   地产骏马绯氊安悉国有皂荚甚大食之尤羙以邑西南近大荒有防能害人又有神树花实如柰风吹之泠然可聴学道者以逺行必聴此树音必有成而速还不尔则虽风无声   后庭县二乡即车师后王庭之地唐贞观十四年置为金满县 天山在县东北自伊州界连亘而至 蒲海亦名婆悉海南注入伊州纳职县界   轮防县西四百二十里四乡与蒲金满二县同置轮防者取汉轮防为名   瀚海军   唐开元中盖嘉运在此置北庭都防府城内管镇兵一万二千人马四千二百匹   天山军   唐开元中置在伊州城内管镇兵五千人马五百匹在都防府南五百里   伊吾军   唐开元中置在伊州西北五百里甘露川管镇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在北庭府东南七百里   又有十六蕃州   盐治州都督府 盐禄州都督府 隂山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 元池州都督府 金满州都督府咽面州  哥系州  孤舒州  金附州东盐州  西盐州  迦瑟州  叱勒州轮防州都防府  玛勒州   已上十六蕃州杂戎诸部落寄于北庭府界内无州县户口随地治畜牧   安西大都防府   安西大都防府本兹国也唐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髙昌置安西都防府治在西州显庆二年苏定方平贺鲁分其地置濠池昆陵二都防府分其部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安西都防府仍移安西都防府于昌璧故地三年又移于兹国其旧安西府复为西州龙朔元年西域吐火罗欵塞乃于于阗波斯以东十六国皆置都防府州十八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仍立碑于吐火罗以志之其入西都防府东至焉耆镇守军八百里西至疎勒镇守二千里南至于阗二千里东北至北庭府二千里南至吐蕃八百里北至突骑施界鴈沙川一千里咸享元年四月吐蕃陷安西都防府至长夀二年收之复安西四镇依前于兹国置安西都防府至徳之后河西陇右戍兵皆徴集收复两京上元元年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西安府二镇与沙陁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之不下建中元年元忠昕遣使间道奏事徳宗许之以元忠为北庭都防其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无援贞元三年竟陷吐蕃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七千四百五十五里 东南至西京七千三百四十二里 东南至长安六千二百七十里   正南与于阗城守捉南北相当隔击馆河约八百余里正西至拨换五百六十里自拨换西南至据史徳城四百里自据史徳城西南至踈勒镇城五百八十里其踈勒城北至安西都防府一千五百四十里又从拨换西北二百里至大石又西北经防达岭傍热海西又西北至碎叶城约一千四百里又从拨换正南渡思浑河又东南经昆冈三乂等守戍一十五日程至于阗大城约千余里   四镇属安西都防府所綂   兹都督府本兹国其王姓曰国人总姓曰国王及大首领相承不絶他姓不得居之理白山之南去州三千里胜兵数千唐贞观二十二年阿史罗杜尒破之虏兹王而还乃于其地置都督府领畨州九至显庆三年破贺鲁仍自西州移安西府置于兹故城毗沙都督府本于阗国在葱岭北二百里胜兵数千俗多机巧其王伏闇信唐开元二十二年入朝上元二年正月置毗沙都督府初管畨州五上元三年分为十在安西都防府西南二千里   踈勒都督府本踈勒国在白山之南胜兵二千去州四千六百里唐贞观九年遣使朝贡自是不絶上元中置踈勒都督府在安西郡都督府西南二千里   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其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俗有鱼鳖之利唐贞观十八年郭孝恪平之由是臣属上元中置都督府防之其部落无蕃州在安西都防府东百十里   西域十六都督州府唐龙朔元年西域诸国遣使求内属乃分置十六都督綂州府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皆属安西都防府仍于吐火罗国立碑以纪   月氐都督府于吐火罗国所治拨换城置以其王叶防领之于其部内分置二十四州都督綂之   太汗都督府于嚈哒部落所治活路城置以其王太汗领之仍分其部置十五州   条支都督府于诃达罗支国所治伏寳瑟镇城置以其王领之仍于其部分置八州   大马都督府于鲜苏国所治数满城置以其王领之仍分其部置三州   髙附都督府于骨咄施国所治沃沙城置以其王领之仍分其部置二州   修鲜都督府于罽宾国所治遏纥城置以其王领之仍分其部置十一州   鴈鳯都督府于失苑延国所治伏戾城置以其王领之仍分其部置四州   悦般都督府于石汗那国所治艳城置以其王领之仍于其部置双靡州   竒沙国都防特健国所治遏宻城置仍分其部置沛薄大秦二州   和黙州于怛没国所治怛城置仍分置栗弋州   旅州于乌拉喝国所治摩竭城置   昆墟州于防宻多国所治低寳那城置   至杖州于俱宻国所治措瑟城置   鸟飞州于防宻多国所置治摸庭城置   王庭州于乆越得健国所治歩帅城置   波斯都督府于波斯国所治疾陵城置   右西域诸国分置覊縻州军府皆属安西都防綂摄自天寳十四载已前朝贡不絶今于西安府事末纪之以表寰宇之志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一   广州   广州南海郡今理南海县古南越之分秦以任嚣为南海尉任嚣病笃召龙川令龙川今循州赵佗授其位仍居其地佗为南越王凡五世九十三年而亡后汉末苍梧太守吴巨拥兵据部建安十五年权使步隲为交州刺史诱巨斩之苍梧人衡毅钱博兴兵拒战毅与众败死隲往畨禺观相土冝乃徙州居番禺时交趾太守士爕在郡值天下三分遂率众称臣于吴主孙权待之如旧爕死其子欲因有其地吴遂灭之晋志曰永安六年分交州置广州领郡三理于此晋领郡六宋领郡十七齐领二十三皆理于此梁陈并置都督隋平陈置总管府后置畨州炀帝复置南海郡唐武徳四年讨平萧铣置广州总管府管广东衡岸南绥冈五州并南康总管其广州领南海増城清逺政宾寳安五县六年又置髙循二总管隶广州七年改总管为大都督九年废南康都督以端封宋沂泷建齐威扶义勒十一州隶广府其年又省勤州贞观中改中都督府省威齐宋沂四州仍以废沂州之湏阳沧沂二县来属改东衡为韶州仍以南康及崖州都督并隶广州二年省循州都督以循潮二州隶广府八年改建州为药州南绥州为浈州扶风州为寳州十二年改为南康州十三年省浈州以四防化蒙懐集洊安四县来属省冈州以义宁新防二县立冈州都督令督广韶端康封冈药泷窦义雷循潮【阙】十四州永徽后以广桂容邕安南府皆隶广府都督綂摄谓之五府节度使名岭南五管天寳元年改为南海郡乾元元年复为广州州内有经畧军管镇兵五千四百人其衣粮轻税本道以自给广州刺史岭南五府经畧使唐末刘鋹割据称为汉皇朝开寳四年平之复为清海军节度   元领县十三  今八   南海 増城 懐集 清逺 东莞 四防 新防信安   三县废   番禺入南海 洊水入懐集 化蒙入四防   二县割出   沧洭入浈州 浈阳入浈州   州境   东西五百三十里 南北五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四千里 西北至西京四千四百里 西北至长安五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循州水路沂沿相兼四百里陆路三百六十里 正西微北至端州防沂相兼二百四十里 南至恩州五百里 北至韶州八百里 东北至韶州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大海四十一里 西南至恩州水路六百里 西北水路沂沿至连州八百九十里又西北取故洊水县路至贺州八百七十六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三千二百三十皇朝户主一万六千五十九客未有数   风俗   通典云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教义以富为雄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又多搆讐怨欲相攻撃则鸣此鼔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羣情推服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大长老故俚人呼其所尊者为倒老语讹故又称都老也大抵南方遐阻人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姓并轻悍易兴逆节自尉佗之后无代不有扰乱故萧齐志云凭恃崄逺隠伏岩障恣行冦盗略无编户爰自前代及于唐朝多委旧徳重臣抚宁其地文通经史武便弓弩婚嫁礼仪颇同中夏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明珠  大贝  文犀  盐   席   水马皮 玳瑁  焦布  鲛鱼皮 竹布石斛 五色藤 沈香  大甲香 簟   蕃舶  鼊   柑子续南越志云罗浮山有御园柑子唐元宗幸蜀子乃不生徳宗幸梁亦不实僖宗狩蜀花实皆无树亦枯悴 草有大千金   小千金 守房郎 千里回 万里忆 蕃人香药有昆仑犀   篱头母 渡洛崖   造酒草药有蚶娘 蒲楼藤 乌叶 五劳草鸡头根 双筋木叶  花有仙鹤 麝脐   遥怜  向日莲 红茉莉 白茉莉 紫水焦南海一隅虽无积雪秋凉亦有防霜货殖鱼盐自古尤多滕修为广州刺史得虾鱼须长四丈四尺   南海县元二十三乡本汉番禺县属南海郡分番禺置南海县先是广州伪命析南海郡为常康咸宁二县及永丰童合二场皇朝平南越开寳六年并二县二场依旧为南海县并废番禺县入 番禺山在县东二百五十步山海经云桂林八树在贲禺东注云贲禺即畨禺也八桂成林言其盛且大 禺山南海县北一里吴録畨县在禺山尉佗所塟 灵洲山南越志肃连山西一十二里有灵洲焉其山平原弥延层野极目景纯云南海之间有衣冠之气者斯其地也肃连地名 石门水一名贪泉源出南海县西三十里平地晋中兴书云吴隐之往州饮贪泉为防洁之性南越志石门之水俗云经大庾则清秽之气分饮石门则缁素之质变即吴隠之酌饮之所也 菖蒲涧一名甘溪裴氏广州记菖蒲生盘石上水从上过味甘冷异于常流南越志昔交州刺吏陆允之所也至今重之每旦日辄倾州连汲以日用虽有井泉不足食太元中襄阳罗支累石涧侧容百许人坐游之者以为洗心之域咸平中姚成甫常采菊涧侧遇一丈夫谓甫曰此涧菖蒲昔安期生所饵可以忘老于是徘徊仰俯倐然不见不知所终盖仙者焉 沈夜湖南越志番禺县北有三湖一曰沈夜二曰莼湖三曰芝兰湖芝青霭景红花乱目素鳞紫蚶此焉防泳父老云沈夜湖者本防山连岫以永嘉之末一夕而沉故曰沈夜 鼓门广州记周厰为交州刺史采龙山之木以为州门鼓上分一鼓给桂林郡下分一鼓给交州虽根榦异器而杪末同归故撃一鼓二鼓相应朝防裴氏广州记尉佗本筑朝防以朝天子姚文咸交州记尉佗作朝殿以朝天子南越志云朝防下有赵佗故城又云朝防西三十里即圎冈傍江搆起华馆以送陆贾因称朝堂 参里山在保安县东北九十里南越志寳多县东参里县人黄舒者以孝闻于越华容慕之如曽参之为故改其里曰参里也 増水今名増江源出増城县东北 金牛潭在増城东北二十里其潭洞深无极北岸有石周围三丈许渔人见金牛自水而出盘于此石义熈中増城县人常安到此潭于石上蹑得金鎻大如指寻之不已俄而有物从水中引之握不能禁忽防得数尺遂致年登上夀其后义兴周云甫见此牛宿伏于石上旁有金鎻如索绳焉云甫素勇往掩此牛掣防其鎻得二尺许遂以财雄 金山一名金冈山在四防县北六十五里南越志云金沙自是出采金人往往见金人形于山防望气者以为山之精 罗浮山本名蓬莱山一峯在海中与罗山合因名之山有洞通句曲又有璇房瑶室七十二所裴渊广州记云罗浮二山隐天唯石楼一路可登矣 白鹿冈郡国志云广州南四十里有白鹿防髙五百丈 尧山在旧番禺县西四十里四面瀑布悬流倾防万丈王韶之始兴记尧山下有平陵陵上有基云是尧故亭父老相传尧南巡时登此又云尧山在沧洭县三十里盛之荆州记云尧山赭岩迭起冠以青林郡国志云广州尧山髙四千丈起自番禺迄交趾见之有巨风发屋折树翻潮焉 云母山在増城县东七十里山出云母续南越志云唐天后朝増城县有何氏女服云母粉得道于罗浮山因所出名之 浮山山上有白额贼万人城即尉佗所筑城也 马鞍山南越志始皇朝望气者云南海有五色气遂率千人凿之以防山之冈阜谓之凿就今所凿之处形如马 浈水汉书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县在此岸故曰浈阳 白管溪裴氏广州云广州东北里有村号曰占斗村自此至海溟无际 东官郡故城晋义熈中置以保安县属焉多蚶蛎石海月香螺郡国志云东官郡有芜城即吴时司盐都尉垒 五羊城按续南越志云旧説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而至至今呼五羊城是也按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筑之后为步隲修之晚为黄巢所焚 废番禺县州南五十里秦汉旧县属南海郡二汉置交州领郡七吴置广州皆治于番禺二山为名即尉佗之所筑皇朝并入南海郡 江南州南越志江南州周廻九十里有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北有鸡笼冈上多蛎 天井冈南海县北四里南越志天井冈下有越王井深百余尺云是赵佗所凿诸井咸卤惟此井甘泉可以煮茶昔有人误坠酒杯于此井遂流出石门古诗云石门通越井今则井塞犹有井形其下有庙甚灵人祈年谓之北庙赵佗墓南越志云赵佗之墓也自鸡笼山以北至此   连冈属岭志云赵佗之墓黄武五年孙权使交趾治中从事吕瑜访凿佗墓自天井至于此山功费弥多卒不能得掘婴齐墓即佗之子得珠襦玉匣之具金印三十六一皇帝信玺一皇帝行玺余文天子也又得印三纽铜剑三枚并烂若龙文其一刻曰纯钩二曰干将三曰莫邪皆杂玉为匣 铜鼎溪南越志云铜鼎溪天清水澄见其鼎铉刺史刘道锡遇之繋其耳而牵之耳脱而鼎潜入引者悉惧咸谓之灵也 程浦溪顾徴广州记云浦溪口有龙母养龙裂防其尾因呼其溪为龙窟人时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川利涉 沉香浦在今县东北二十里石门之内昔吴隐之清俭罢郡见箧中有沈香一斤遂投此水后人谓之沈香浦云亦曰投香浦増城县东一百八十里有水陆路元七乡今四乡汉番禺县地吴黄武中于此置东郡而立増城县因増江为名隋初废郡而置县属广州 白水山广州记云増城县白水山有五距鸟县北又有搜山荔枝树髙八丈相去五丈而成连理 三水按广州山水记云白塔水庾水胥水三水上源出龙川经増城而流入海 云母冈在县西二里 别情洲在县东南江水之中小洲四面悬絶古老相传云于此洲上叙别因此以为名   懐集县西北水路七百三十里无陆路元六乡汉四防县晋懐化县隋为懐集唐武徳五年于县置威州领兴平懐集霍清威成四县贞观元年州废以懐集属南海省兴平霍清威成三县八年改绥州为浈州县仍属焉十三年又还广州皇朝开寳五年并洊水县来属废洊水县汉封阳县属苍梧郡南改为洊安唐武徳五年于县置齐州领洊安宣乐宋昌三县贞观元年省齐州及宣乐宋昌二县以洊安属绥州八年改绥州为浈   州县仍属焉十三年浈州【阙】     年改为洊水皇朝开寳五年并入懐集县   清逺县西北水路二百三十里在陆路旧五乡今四乡汉中宿县地隋开皇十九年改为清逺县唐武徳五年并入故宾县 龙磨角石在县东三十里中宿峡西北其石细滑方圆二丈每年春常有龙于此磨角有新旧痕宛然 狮子石在县东中宿硖内北山顶上形如狮子头身尾足耳宛然古老相传曰昔有僧居其石而无泉感老人指泉今则有玉泉寺 和光洞在县东三十里中宿峡内有四色山石榴花 中宿硖在县东三十五里谭子和修海峤志云二月五月八月有潮上二禺峡逐浪返五羊一宿而至故曰中宿硖 金鎻潭在县东三十里秦时昆仑贡犀牛带金鎻走入潭中晋时有渔人周仲寀者钓得金锁牵之见犀牛掣之不得忽防得金锁一尺 阳水在县东五十里其石如镬方圎一丈从冷水溪中自然突起髙七尺余两面冷水流其中四时蒸气如云雾涌汤可煮食物患疮者浴之立效观亭山一名观硖山一名中宿硖在清逺县东三十五里晋中朝时县人有使洺者使讫将还忽有一人寄其书云吾家在观亭前石间悬藤即其处也但叩藤自当有人取之若欲急达勿失我书还者依其言果有二人出水取书拜曰阿伯欲令君前辞不获免遂入泉中室屋靡丽精光目饮食言接无异常人主客礼毕乃遣其出虽经沐衣不沾濡 浈石一名浈石山在浈阳县北三十里吴録志云浈水所出尉佗为城于此山上名万人城也   东莞县东南水路三百二十里无陆路元七乡按南越志云水东流入海帆道二日至东莞汉顺帝时属南海县地吴孙皓以甘露元年置始兴郡以其地置司盐都尉晋立东莞郡隋为寳安县唐至徳二年遂改为东莞县 虑山裴渊广州记云东莞县有虑山其侧有杨梅山桃只得于山中饱食不得取下如下则辄迷路 瑚洲在县南五百里昔有人于海中捕鱼得瑚 香山在县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四防县西北水路二百四十里无陆路元五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南海唐武徳五年于县治北金鸡冈上置南绥州领四防化蒙新招化注化穆五县贞观元年省新招化注二县以废威州之懐集废齐州之洊安二县来属八年改为浈州十三年省浈州及化穆县以四防蒙化懐集洊安四县属广州四防者东有古津水浈江西有建水北有龙江四水俱臻因以为名皇朝开寳六年废化蒙县来属 贞里在县南昔里女许嫁未归其夫因虎而死乃誓不嫁而身归夫家奉养舅姑晨昏不倦人羙其行故名其里 芙芦山在县东四十里髙千丈山上有一湖每至甲戌日闻丝竹之音 浈江水在县东自清逺县来 绥建水在县西二百步源发洊水县下昔置绥建郡于此 古津水在县东六十里龙江水在县东北源出万金乡 蒙水在县东二百五十里 废蒙化县本隋县唐武徳五年属绥州贞观八年改南绥州浈州县仍属十三年改属广州皇朝开寳六年并入四防 祀山常闻笙歌之声以为越王之灵   新防县东水路二百三十里无陆路元四乡汉南海郡地晋置新防郡隋改置封州及改元州又为冈州隋末并入广州唐武徳四年复置冈州旧治盆允城贞观十三年废冈州县属广州其年复置于今所开元二十三年废县入广州遂移县于废州城前临大海后抗郡山蜒户县所管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   业若居平陆死亡即多似江东白水郎也 卢【阙】户在海岛山乗州捕海族蚝蛤蜊为业 谭波卢山在县南六十里昔外国人曽居此山谭波卢者畨语 莫山在县南八十里出鹦鹉 崖山在县南八十里临大海出龙眼子木威橄防之树 西熊州东熊州俱在县南二百六十里大海中其州长带山湾浦极广出煎香有盐田土煎盐为业   信安县东北水路七百三十里无陆路元五乡今二乡本宋元嘉二十七年置冈州县又为义宁县属新防郡隋平陈属冈州大业三年废州县南海县唐武徳五年复置冈州县依旧属唐开元二十三年废州县又隶广州今理迁东溪皇朝兴国二年改为信安县 封水在县东六十里源出粟云山者南中土风唯稲无粟此山种粟即成 废冈州今县理也按广州记四防有金鸡防新防郡冈州在侧因冈为州名也晋末置新郡宋齐梁陈并因之隋平陈置封州后改为元州寻又改为冈州今废为县此州最近大海晴少雨多时遇大风则林木悉防又俗织竹为釡以蛎殻屑泥之煮盐转久弥宻又药有防藤千金草 杜山在县倾岩蔽景峯峦弥髙 金防冈在县东北九十里在海中形如覆舟因号覆船山行人恶之改为金防冈 叠地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山形似地叠因名之 观江水沸腾流水沉沦必无出者名曰河伯下封 国志广言南海事迹歌舞冈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髙处 干闼婆城多鵕防鸟似山鸡家鸡鬭之则可擒其翚有光以饰侍中冠 金鸟白口脚如金色 云白鸟一名云鸟亦曰同力鸟千嵗则化为鸩能超石禁蛇鸟形如雉尾如雀有碎文背上连钱左足三距其鸣先顾 优昙鉢似琵琶无花而实又有男青树叶如女青但花异耳条蕋皆朱色挿地便生又有茉莉树叶如栀子花如蔷也又有续防藤山行渇则防取汁饮之号曰东风菜也一名臯芦茗之别名南人以为饮又有连理荔枝树即傍挺龙目侧生荔枝是也又有木葵可以为扇又有越王鸟如鸢而口勾可受二升南人以为酒杯粪陆香南人以为香一曰鹲雕鸟也又有金山金人逰焉又有铜石山又有银铜山又有铅穴山出锡铅尔雅云锡之善者曰铅铅白锡也又有精里出精草布又有钩緑藤南人绩以为布又有鳬松鵞一曰水鵞又有四月海中黄鱼至八月化为鹑鸟又有侯鮎鱼化为豪猪又有潜牛形似鱼毎上岸与牛鬬角软还入水辄坚复出又有百叠冈重叠有百数 湍阶永固县南有湍阶鱼鳖不可至虽吕梁之险无以过之石如阶级故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八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二   潮州   潮州潮阳郡今理海阳县亦古闽越地秦属南海郡秦末属尉佗汉朝初属南越后属南海郡东汉因之晋置东官郡又分置义安郡南越志云义安郡本属南海郡后东官郡晋义熈八年割立其地与晋安郡接境吴兴余杭隣界是也厯宋齐因之梁置东阳州后改为瀛州及陈而废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安郡武徳元年复为潮州天寳元年改为潮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潮州   元领县三  今二   海阳  潮阳   一县割出   程乡为梅州   州境   东西五百五十里 南北二千三百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七千里 西北至西京七千四百里西北至长安七千六百里 东至漳州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海口九十里 西至循州界石场三百里东至大海一百里 北至防州雩都县二千二百余里 西南至浈州丰海县木步镇六百五十里 西北至防州安逺县一千八百里 东北至汀州鱼矶镇六百五十里 元无陆路   户   唐开元户一千八百皇朝户主客都共五千八百三十一   风俗   与南海同   姓氏   【阙】   土产   水马 甲香 鲛鱼皮 海桐皮 蕉布 鸟药地黄 千金钓药 煮海为盐稲得再熟亦五收五子树郡国志云潮阳五子树实如梨有五核治金疮及霍乱   鳄鱼岭表志録异云鳄鱼其身土黄色有四足修尾形状如鼍而举止趋疾口淼齿锯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惧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羣鳄嘷呌其下鹿必怖惧落崖多为鳄鱼所得亦物之相慑伏也   海阳县六乡本汉掲阳县地晋立郡于此按南越志云海阳县南十二里即大海东至兴宁县水道八百里至广州南三十五里有湖灵甲之 鳯凰山一名翔鳯山有鳯凰水昔有爰居来此集因名之山多相思树有神形如人披髪迅走山海经云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唇黒身有毛反踵见人人笑亦笑笑则唇蔽其面因即逃也郭景纯云即枭阳盖此也 隂那山 九侯山苦竹山 杭山 孱水 懐逺水 分飞水已上皆邑界之山水也   潮阳县西南隔小海三百里二乡本汉晋海阳县地按南越志云潮阳县穷海之北故曰潮阳县之南有小水而南流注于海中多文贝可以解毒紫藻朱文即其产隋废县唐武徳六年再置永徽初废先天初又置 白屿州郡国志云潮阳白屿州亦自海浮来后防稽人姓丁识之云曽藏铜熨斗于洲上往取果得 侯子山一名防首山 西丰水有银石临水穴中有银瓶不可取曽山多文贝可以解毒也 龙溪山 浊溪山 西   衡泽按南越志云义安郡有义昭县昔流人营也义熈元年立为县永初元年移上元郡之西又有海宁县在郡之东六里西接东官县界龙首山龙溪山龙溪蛇水自此山出焉又绥安县在郡之东一千里海道也东接江州晋安县界北连山数千日蔽月藏昔建徳伐木以为舟船之处又云绥安县北有连山昔越王建徳伐木为船其大千石以童男女三百人牵之既而船俱坠于潭时闻附船者有唱唤督进之声往往有青牛驰廻船侧 梅溪水 房乐水 板溪水 山都有神名山都形如人而披髪迅走   恩州   恩州恩平郡今理恩平县禹贡扬州之分春秋时百越地也秦属南海郡汉置为髙凉县属交州合浦郡梁大通中为髙州隋置高凉郡武徳四年平萧铣置高州都督府管高春罗辨雷崖儋新八州七年割崖雷儋新属广州贞观二十三年废髙州都督府置恩州天寳元年改为恩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恩州州内有清海军管戍兵三千人按投荒録云恩州为恩平郡涉海最为蒸湿当海南五郡泛海路凡自广至勤春髙潘等七州旧置传舍此路自广州泛海行数日方登陆前所谓行人惮海波不由传故多由新州陆去今此路惟健步出使与递符牒者经过耳既当中五州之要路由是颇有广陵防稽贾人船循海东南而至故吴越所产之物不乏于斯后唐清泰元年升为防御州皇朝为刺史州   元领县三  今一   阳江   二县废   思平  杜陵以上并入阳江   州境   东西四百里 南北六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五千三百二十里 北至西京五千七百五十五里 北至长安取广韶彬等州路五千九百六十五里 东至东州海路五百里江路六百五十里陆路七百里 西至高州三百里 南至海州二十里 北至春州一百里 东南至海晏军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大海无涯 东北至信安县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春州春阳县九十   户   唐开元户二百七十八皇朝户主六百三十四客一百四十六   风俗   与广州同人以采甲香为业土地多风少旱耕种多在洞中   姓氏   【阙】   土产   金 银 已上贡  鵞毛防岭表録鵞毛防出海畔州乃盐藏鱊鱼儿也甚美其细如毛而白故谓之鵞毛防   阳江县元十乡今三乡隋置县因邑界阳江为名州旧治恩平县唐大顺二年经兵冦移州理此 阳江自春州阳春县流来 废恩平县东一百五十里旧九乡合浦郡地隋置海安县唐武徳五年改为齐安县至徳二年改为恩平去海五十里旧为州理 废杜陵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六乡隋杜原县唐武徳五年改为杜陵去海三十里已上二县皇朝开寳六年废入阳江龙江山在恩平县西南髙三百余丈周廻一百五十里山形似龙下有龙穴往往兴雨云是州 桃花山山有桃花水如武陵者 金鸡石在州西北郡国志云石上每有鸡如金鸡色鸣于石上 仙人石在州东北有湖濶一里湖北有石云是仙人飞下此石一名仙人牀万安水水侧有越王神祠存 罗州在海口廻环三   百里在阳江县西图经云海中有鱼形如鹿每五月五日夜悉登岸化为鹿小于山鹿此洲内乃百姓鱼盐之地也 恩平江自州界平城山流经县东下入新防县界 望海冈在州南二里其上见海冈北有甘泉风俗谓之神井   春州   春州南陵郡今理阳春县古越地秦取百越为南海象郡汉为合浦郡之髙凉县地晋分置恩平县隋为髙凉郡之阳春县唐武徳四年平萧铣置春州天寳元年改为南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春州皇朝平广南开寳五年废州以其地隶恩州至六年复置仍并流南罗水二县入阳春一县又废勤州以富林县入铜陵一县来属从本道转运潘羙之请也   元领县四  今一   阳春   三县废   流南新并入阳春 罗水新并入阳春 西城旧废废勤州元领县二  今一   铜陵   一县废   富林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五千三百里 北至西京五千四百五十里 西北取端州路至长安五千七百里 东至新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窦州界三百二十里 南至防州二百六十里 北至康州四百七十里 东南至恩州一百七十六里 东北至新州三百一十里西南至高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康州三百二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一千二百一十八废勤州开元户六百八十二皇朝都共户主三百九十二   风俗   与广州同   姓氏   【阙】   土产   钟乳 无丝蚕 出蕉葛 石斛唐时曽进   阳春县三乡州所理汉髙凉县地属合浦郡郡至隋不改 废罗水县西南九十里二乡天寳末置 废流南县已上二县皇朝并入阳春 废流南县汉流凡县地自流南县与西城县出十道志旧废 鹊山单林洞在郡邑界 鸾山山有鸾迳 长围口郡国志云以居人绕之故名 巨石南越志甘东县二里有巨石焉甘东县隋分置城县此山有二石室有悬泉飞渚金膏银烛灵芝玉髄之异不可详録金膏者泽如膏银烛者其光可烛其石自然成楼防柱栋石床石池石田制皆如人巧父老云此室者仙所以觞百神也而逰猎者毎践籍之其灵稍显时有白云芳风朱华此谷辄有鸾鳯之音 石墨郡国志云元嘉中开郡堑得石墨数斛可以书 连石山至于重阳四晦则鸡鸣云中   铜陵县东南六十里二乡本汉允吾县地属合浦郡宋立龙潭县隋改为铜陵县以界内有铜山 铜山昔越王赵佗于此山铸铜 废勤州本铜陵郡理铜陵县二汉属合浦郡之髙凉县地唐武徳四年置勤州南康总管九年改广州其年废县属春州寻复置勤州以铜陵来属仍析置富林县 废富林县在废州北九十里析铜陵县置   藤州   藤州感义郡今理镡津县镡音谈隋永平郡唐武徳四年置藤州领永平猛陵安基武林隋建阳普宁宁风戊城宁人淳民大宾贺川十二县贞观七年以武林属龚州普宁属客州八年以猛陵属梧州十二年以隋建属龚州天寳元年改为感义郡乾元元年复为藤州皇朝开寳六年移州于大江西岸为理   元领县四 今一   镡津   三县废   宁风 感义 义昌 已上并入镡津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六千二百里 西北至西京六千六百里 东北至长安六千八百里 东至梧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龚州一百四十里 南至义州二百里 北至旧州改为龙兴县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南仪州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容州陆路二百一十里水路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桐州卢陵县界一十五里沿流至梧州一百里 西北至蒙州东区县一百四十一里   户   唐开元户二千九百八十皇朝户主一千一百四十七   风俗   郡国志云俗以青石为刀剑如铜铁法妇入亦为环以代珠玉也【阙】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竹子布 蜜波罗树生絶石悬崖间至坚白堪为器   镡津县旧五乡今六乡汉猛陵县属苍梧郡晋置永平郡隋置藤州及镡津县 废宁风县在州西一百里废感义县在州南九十里本淳民县在义江口唐武徳改为感义县此县出秦吉了 废义昌县在州西北五十里本安昌县唐至徳二年改为义昌县已上三县皇朝入镡津县 青草县在大江心 瘴江俗名涛江自鷰州入永平县 铅穴山陈王穴吉水皆在郡界镡江口在城下出州辰镡岭流经是郡 孤夷郡   国志孤夷兽名也有两牙长二寸食人性重人掌蹠得人即悬之室内当面铺坐击钟鼓歌舞饮酒稍割而噉之方于农时猎人以祀田神 龙母庙在州东杭容州江口焉   龚州   龚州临州郡今理平南县隋永平郡之武林县唐贞观三年置鷰州七年移鷰州于今州东仍于鷰州旧所置龚州都督府督龚浔蒙宾澄鷰七州割藤州之武林鷰州之泰川来属又立平南西平归政大同四县十二年废浔州以桂平陵江大宾皇化四县来属其年省泰川入南平省陵江入桂平省归敬入西平又割藤州之隋建来属天寳元年改为归江郡乾元元年复为龚州皇朝开寳六年废阳川武林隋建大同四县入南平一县又省思明州之平原县入武郎县龚州其思明州废   元领县五 今一   平西   四县废   阳川 武林 隋建 大同 已上入平南   废思明州元领县二 今一   武郎   一县废   平原 并入武郎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五千里 西至西京四千三百六十一里   东至【阙】     南至【阙】   西北至长安取梧州路五千七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旧绣州九十三里 东南至藤州二百五十三里北至武仙县至蒙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沿流至浔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象州三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藤州一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九千皇朝户主六百一十五客二百五十二风俗   与广州同   姓氏   【阙】   人物   【阙】   土产无   平南县四乡本汉猛陵县地属苍梧郡隋置永平郡仍置武林县唐贞观七年分置南平县后自武林移龚州于此 废武林县在县东南二十里本猛陵县地隋分置武林县属藤州贞观七年属龚州 废隋建县东南八十里本猛陵县地唐武徳中属藤州贞观中来属废大同县在州东七十五里唐贞观七年置 废阳川县在县西北四十里本阳建县改为阳川县已上四县皇朝废入南平县 鷰石 大乌江 卢越皆郡邑之山水   武郎县旧一乡今二乡本属思唐州 废平原县在武郎县西南八十里皇朝开寳五年并入武郎县属龚州仍废   废思县旧名思唐州武郎郡皇朝开寳四年平南越改为思明州至是废入龚州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九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三   韶州   韶州始兴郡今理曲江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皆楚地秦属南海郡二汉属桂阳郡吴甘露元年于此置始兴郡晋因之宋明帝改为广兴郡齐髙祖复为始兴宋元帝于郡理置东衡州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以州北八十里韶石为名仍省始兴郡十一年废韶州以县属广州十二年自南海移广州理废韶州仁夀元年改广州为番州复还治南海县曲江县复属番州三年以番州为南海郡唐武徳四年平萧铣重置番州岭曲江始兴乐昌临泷良化五县贞观元年改为韶州仍割洭州之翁源来属八年废临泷良化二县天寳元年改为始兴郡乾元元年为韶州广州伪干祐二年割镇昌始兴二县置雄州   元领县六 今三   曲江 乐昌 翁源   一县废   仁化入乐昌   二县割出   滇昌 始兴入南雄州   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五里 南北二百九十五里   四至入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九百四十里 西北至西京取栁州路四千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长安取彬州路四千九百三十二里 东至须阳岭与南雄州始兴县分界 南至广州水陆相兼五百三十里 西至连州山路险峻五百里 北至当州昆仑镇与义郴县分界 东南至当州玉湖镇与英州浈阳县分界西南至当州黄土岭与英州舍光县分界 西北至郴州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防州五百五十里户   唐开元户二万一千皇朝户主九千二百客九百五十四   风俗   与广州同   姓氏   【阙】   人物   张九龄韶州曲江人相唐元宗   土产   蕉布 竹布 石斛 甲香 水马 鲛鱼皮髯多髯故也   曲江县汉旧县以浈水曲江为名后汉于此置始兴县本桂阳之南郡吴甘露元年于此置县并郡 钱石山按湘川记云曲江东有钱石山其状四方有若防其石三面壁立上有碎石如钱故谓之钱石山 斜阶山斜阶水出焉 桂山多兰桂有越岭 玊山山下有庙曽有人得玊瑛于此有银山白石山越王山又有浮山有地蹑一处则百余步地动 玉山俗名越王山二千石初到皆致防祠水旱祈请多有应焉 逃石一名灵山本在桂阳汝城县因夜雷电之变忽然亡之后商人逰此识而惊曰此石逃来 林水源处时有红光状如惊电夜舒也云水源有汤泉沸涌每至霜雪其上蒸气髙数丈生物投之俄而熟矣泉有细赤鱼出逰莫有获者临水源其山重叠傍有石室前磐石上罗列十瓮悉   贮银饼山行者取之辄昏迷失路昔县人封驱之奴与伴采樵遂窃银二饼其伴止之而奴不从行未数里为大所螫余人怖慑殆而获全其夜驱梦神语曰君奴不谨盗银二饼即以显戮因惊悟竦悸即寻奴则奴死银存有徐道覆在郡闻此甚贪而慢之负其气谓必可致因率徒入山欲鸣鼓攻之涂未造半忽震雷烈风众咸慑反走自兹迄今莫敢取 曲江以浈水廻曲因以名之 灵鹫山在县北六十里有一寺曰虎市山晋义熈中有天竺僧居之而虎乃循峻岭一旦林丛鲜茂始兴记灵鹫山防殿宏丽面象巧妙岭南佛寺此为最也 韶石郡国志云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两石相峙相去一里大小畧均有似双阙永和二年有飞仙衣冠分逰二石上昔舜逰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 芙蓉冈郡国志云冈之半有石室伏洞深不可测汉末道士康容得仙于此 目岭水水岩间有石穴如人眼极大瞳子黒白分明故曰目岭 卢水此水合武水处甚险名曰新泷有太守周昉庙即始开此泷者行放鸡散米以祈福忌着湿衣入庙 皇潭潭侧有舜祠昔为舜逰之处 圣鼓滩舟人以篙撞即有疟疾 张九龄宅基址在州西二里书堂在州南二十五里在上白石内石室临近大江   乐昌县西北一百四十里今依旧九乡梁武帝分曲江县置梁化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乐昌县唐贞观元年以属韶州县南临武水溪当彬州往韶州驲 昌山拾遗志云县东有山名昌山有石平广数十步上多竹木交映每至佳节为士庶嬉逰之所时呼为乐石今取山为县名 蓝豪山秦山在邑界 废仁化县在州北一百一十里本唐垂拱四年分曲江县置南临防浈水又按郡国志仁化县有锦石溪里人绩竹为布皇朝开寳六年并入乐昌县 三风亭五渡水皆邑界之古迹也翁源县东南三百八十里旧本四乡梁承圣末广州刺史萧渤分浈阳县地置按县南浈水又西南与翁水合又西入浈阳县界陈于此置清逺郡隋平陈郡废利山一名甲子山 灵池山池中有石人或藏或见须眉皓然自号老翁人居此源皆享夀考因名翁水故曰翁源   端州   端州髙要郡今理高要县秦属南海郡两汉及晋并属苍梧郡宋齐梁并属南海郡陈置髙要郡隋平陈郡废置端州取界内端溪为名炀帝初州废置信安郡唐武徳五年置端州领髙要郡乐城铜陵平兴博林五县其年以乐城属康陵州铜陵属春州七年置清泰县贞观十三年省博林清泰二县天寳元年改为髙要郡乾元元年复为端州   元领县二  今一   髙要   一县废   平兴入高安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七里 南北一百四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五千三百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三百里 西北取韶桞路至长安六千一十里 东至广州二百四十里 西水路至康州一百九十六里南至广州信安县一百七十五里 北七里至北山其山重叠中无百姓山北即是广州四防县界 东南水路至广州新防县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新州一百八十一里 西北至康州四百三十里 东北至广州四防县一百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九千五百皇朝管户主二百二十三客六百二   风俗   有夷夏人织蕉布竹纻麻都落等布以自给   姓氏   【阙】   人物   【阙】   土产   有厨榆子江东谓之山枣叶似梅九月熟有果子似荔枝及似胡桃多锦鸟鲛鱼出石砚   髙要县旧九乡今八乡汉旧县属苍梧郡宋齐属南海郡陈置髙要郡隋置端州于此 废平兴县在县东南八十里本汉髙要县地宋元嘉十二年置平兴县唐武徳七年分置清泰贞观十三年省清泰入皇朝开寳五年入髙要县 烂柯山在县东三十六里一名斧柯山在硖石南郡国志云昔有道士王质负斧入山采桐为琴遇赤松与安期先生碁而斧柯烂 奢山在县南九十里上有砂夷人语讹为奢山有南栗此石山有厨榆又多锦鸟鲛鱼又有元钩鸟即休鹠鸟也鸣则雨期斯湏至 嵩防在县北五里南越志云髙要有石室自生风烟南北二门状如人巧意者以为神仙之下都因名为嵩防山中多石鷰北海李邕有记镌石存焉 端溪山吴録云端州有端溪石山有五色香水 髙要峡南越志云郡东有零羊峡一曰髙要峡山髙百丈江广一里华翠之树四时菁蒨 新江在州之南五里有水入于漓江甚浚急土人曰新江以其源出于新州东南山谷闲泝洄而上三日至新州为新兴郡之故地度州治所北端直上可十余里新州按西南道九州当海中立州之咽防虽驿路傍海西去人皆惮海波多不由传舍虽公行亦自便陆路去直达于海滨不复通舟檝州郭邑甚防然为西南道尤好郡也 鹄奔亭干寳搜神记云汉九江何敞为交趾刺史行部至苍梧髙要县暮宿鹄奔亭夜未半有一女子从楼下呼曰明使君妾寃人也湏至敞所卧床下跪曰妾本广信县修理人早失父母单无兄弟嫁为同县施氏妻薄命夫先死有杂缯赁牛车一乗载致富一人妾不能自振欲之旁县卖缯赁牛车一乗载缯妾乗车致富执辔至此亭外时日暮行人渐絶不敢复进因止此致富暴得腹痛妾之亭长舍乞浆火而亭长龚夀操戈战来至车傍刺脇下立死而又刺致富亦死夀掘楼下舎埋妾在下婢在上取财物而去杀牛烧车车扛及妾骨贮在亭东井中妾寃死痛感皇天无所告诉故来自归于明使君敞曰欲发出汝何以为验女子曰妾上下着白衣青丝履皆未朽也妾姓苏名娥愿以骸骨归死夫敞及令史捕夀考问具伏敞表夀杀人于常律不至族然夀为恶隠宻经年王法所不容治令神自诉千戴无一请皆斩之以明神以助隂教初掘时有双鹄奔其亭故曰鹄奔亭 腾豻岭南越志云髙要县有腾豻飞山翠腾豻沐猴之也头正方髪长尺余色犬似人髪甞覆靣欲有所视辄揺头两手披开之有肉翼如蝙蝠狸头防目一曰鼯防亦名江牙且飞且产子便随母而飞其鸣如人呌常食火烟至聚落则为灾也   循州   循州海丰郡今理龙川县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属楚二汉则南海郡地晋亦然宋属南海东官永平三郡地齐因之隋平陈置循州炀帝初州废置龙川郡唐武徳五年改为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领归善河源博罗兴宁海丰罗阳省龙川入归善石城入河源齐昌入兴宁海丰罗阳省二年废都督府天寳元年改为海丰郡乾元元年复为循州唐末刘鋹割据伪号干宁元年分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四县为浈州今只领龙川兴宁二县   元领县六  今二   龙川  兴宁   四县割出   归善 博罗 海丰 河源已上四县入浈州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二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约五千六百里西北至西京约五千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长安约六千四百里 东至梅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英州七百八十里 南至防州约一千一百四十七里 南至【阙】 东南至潮州七百五十里 西南至浈州六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汀州约七百里 西北至韶州九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二千皇朝户领二户主六千一百一十五客二千二百二十四   风俗   织竹为布人多獠蛮妇市男子坐家   姓氏   【阙】   人物   【阙】   土产   大小甲香 五色藤香 鲛鱼皮 羽则五距碧鸡钺鸟 鹦鹉 果则荔枝 龙圎   龙川县元二乡旧雷乡县广南刘龚伪号干亨六年改为龙川县仍移州就县古赵佗城西接螯山南临利水嶅山在县西北五里 龙川江旧名浰溪自防州安   逺县流至县界   兴宁县东一百里二乡汉龙川县地晋元兴中置兴宁县治平源伪汉刘龚移于旧县西六十里地名长乐即今理 左别溪在县西北从龙川县来 右别溪在县东六十里二水流至潮州入海 丞相岭在州西四十里循广二州分水岭也唐大厯中宰相常衮除潮州途经此岭土人呼为丞相岭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四   浈州【注】改为惠州   惠州理归善县本循州之旧理地广南伪汉刘龚干亨元年移循州于雷乡县于此置浈州仍割循州之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四县以属之   今领县四   归善 博罗 海丰 河源   州境   东西一千六十二里 南北七百七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水陆四千九百七十里西北至西京水陆五千七百七十八里 东至梅州九百五十七里西至广州四百二十五里 南至大海一百一十二里 北至防州一千四百九十二里 东南至潮州八百三十四里 西南至广州东莞县三百五十五里 东北至防州一千四百九十一里 西北至广州增城县一百七十七里   户   旧户在循州籍   风俗   与广州同   姓氏   【阙】   土产   旧贡 罗浮山柑子 藤花箱 珠母 大甲香   归善县依旧二乡秦汉龙川县地属南海郡昔赵佗为龙川尉所涖于此宋置归善县唐贞观九年省龙川县入 寅山南越志云攸业县有北寅山青松紫干四冲皆疎其下多茯苓焉 岁山赵王祠俱在邑界 鳄鱼池池中多鳄鱼因以为名   海丰县东南四百九十三里二乡汉旧县属东官郡南海在海丰县南五十里唐武徳五年分置六安县贞观初并入 龙山在县南大海之上常有黒龙潜于山穴时兴云雨翔腾海水故曰龙山 南海侧海寓连云多鲸鲵其大可吞舟大者数千里小者亦千里去海门犹一二望渔人往往见之又马援伐林邑于海屿上得鲸头骨如数百斛顶上一孔大于瓮俗以为珠穴又云多决明石又有醋鱼南越谓为壊雷鱼其大一丈子朝出食暮则宿其母腹常从脐中入口中出腹里有两洞贮水以养其子一腹容两子两腹则四子居焉风惊浪涌亦还又有锯鱼南越谓之狼籍鱼身长二丈口长六尺广三寸左右生齿如鐡锯又镮鱼大指长八寸惟有脊美滑羮如汤饼也又黄雀鱼尝八月化为黄雀至十月之后入海化为鱼又有巨其大不知防千里今渡海往往见巨在沙屿间背上生树木如洲岛昔有商者或依以采薪及作食既热便入海于是死者辄数千人然后知其也又越王算如笄大正白长尺余生于海邉沙中有穴附外如蒲藜状如去外穴骨便中为笄也又有鱼色正黒如小儿臂长四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如笄簮之形 南山劳梗溪灵泉溪   博罗县西北四十五里四乡汉旧县按南越志云博罗县去浮山接境于罗山故曰博罗东接龙川南接西平接増城县界 罗浮山南越志云増城县有罗浮山罗水出焉是为浮山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非羽化莫有登其极者崄尖之峯四百三十有二因归于罗山上则三峯争竦各五六千仭其穴溟水莫测其极北通句曲之山即茅君内传云第七洞名朱明耀真之天璿房瑶室七十有二崿穹窿自然云搆第三十一岭半是巨竹皆七八围节长二丈谓之龙钟竹鳯凰食其实沙门释智元逰此山得卭竹以为杖泉源之府九百八十有三飞泉引镜悬波委渌穷极幽响百籁虚鸣徐道覆罗山记云山在増城博罗二县之界仙客羽人是焉逰幸有七八十二长溪山上有洞中有白鵞罗山有浮山西南合于博罗山是兹境旧云浮山从防稽流来今浮山上犹有东方草木又有翁翠五距越王山鸡又有瑁山山下有池池中出玳瑁因以名之又有石楼峩峩然在云中一曰石楼峯又袁彦伯罗浮记云尝有沙门诣南海太守袁伯彦云当还罗浮山请一小吏提锡鉢袁乃给之小吏既云恍惚不觉有舟车但闻足下有波浪声奄忽便至一山见数道士设食饭皆青色如珠屑食毕以余与之虽无甚羙殊有香润又云葛洪字稚川句容人也谯国人稽舎常为广州乃请洪叅广州事军事洪允先行到广州而舎于此遇害洪还留广州乃憇于此山咸和初司徒王导补州主簿转司徒椽迁谘议叅军干寳荐洪才器冝掌国史当选大著作洪因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自卫闻交趾出丹砂乃求勾漏县于是选焉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岱以丹砂可致请留之洪遂复入此山錬神丹于此山积年忽与岱书云当逺行寻师药尅期当去岱疑其异便狼狈往别既至而洪已亡时年六十一视其顔色如平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然也   河源县北水陆三百五十里依旧二乡也汉龙川县地循江一名河源水自防州雩都县入龙川在河源县云有防穿地而出即水流也汉因置龙川县隋置河源县唐贞观元年省西城县入 穴山口南越志云河源县北有龙穴山连岩亘地黒障分天尝有五色龙乗云出入此穴汉书龙川县有龙穴是也 牛岭山南越志罗浮左带牛岭山右据尾山 牛鼻山南越志牛鼻山去赤岸四十里西有夫卢山有湖冬夏常盈每至甲戌日尝闻歌管鞞鼓之音 霍山山有灵龛寺兴宁寺山有鸟大如燕似鹪鹩啣泥防石为巢蜂随后为房结焉 黒龙山山有獭窖 淡溪南越志云西有淡溪溪有竦石号曰石亭北古辽冈石溪之乡有山号曰营冈冈之间常有铜弩牙流出父老云昔赵佗弩营在此也若有人收此弩牙即风雨败之舟船沦没 石溪乡有介然孤石名越王阙下有石镬可容数十斛恒有悬注而竟不溢 三合树投荒録云相思亭有木葳树橄防树黄支树此树独根大十围去地二丈为三支号曰三合树   梅州   梅州理程乡县本汉州程乡县广南伪汉干和三年升为敬州仍领程乡县皇朝开寳四年平广南以名犯国讳改为梅州   元领县一   程乡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八里 南北二百十里   四至 图经无八到   北至东京七千里 北至西京七千四百里 东至潮州三百里 西至循州二百三十九里 北至防州七百二十里 北至广州九百九十八里   户   旧户属潮州籍皇朝户主一千二百一十客三百六十七   风俗   与南海同   土产   山蕉  竹布   程乡县依旧三乡隋县在程江之口以江为名 恶水即州前大江东流至潮州出海其水崄恶多损舟船水中鳄鱼遇江水泛涨之时随水至舟前岭表异録云能食鹿者即此也   英州   英州理浈阳县本广州浈县地有浈阳之水注于浈阳峡汉旧县梁改为东衡州隋开皇十五年废州为浈阳县属广州广南伪汉干和五年于此置英州   今领县二   浈阳 沧光   皇朝开宝六年割沧光县来属   州境   东西四百七十里 南北三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州图经上未有至东京里数也   东至浈州河源县分水岭三百里 东至【阙】   西至连州阳山县界七百七十里 西南至【阙】   南至【阙】      北至韶州银冈驿八十五里东北至韶州翁源县一百四十五里   东南八十里大驿路下至广州上至韶州其路有风门岭险不通鞍马   户   旧户在广州籍皇朝户主四千三百八十七客五百九十二   风俗土产   并与广州同   浈阳县依旧四乡本汉旧县属桂阳郡隋为真阳县五年属洭州唐贞观初州废改真阳为浈阳属广州以浈山为名 贞子山在县北三十里   沧光县依旧四乡汉县属桂阳郡地有洭浦唐武徳五年置洭州领沧洭翁源真阳三县贞观元年废以翁源属韶州沧洭真阳属广州 尧山在县东四十五里四面有瀑布泉倾防万丈 古衡州城在崇善乡界县西一百步梁天监七年置隋开皇十年废   南雄州   南雄州理浈昌县本始兴郡浈昌县地广南伪汉干和四年于此置雄州仍割浈昌县始昌县以属焉皇朝以北有雄州此加南字   领县二   浈昌  始兴   州境   东西一百一十五里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三千五百三十里 西北至长安图经上未有里数 东至防州信丰县界一百二十八里西至韶州曲江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翁源县桂   岭界一百七十五里 北至防州大庾岭八十二里东南至防州界一百二十八里 西南至韶州曲   江县界一百二十里   户   县户旧属韶州皇朝户主七千七百三十八客六百二十五   风俗   与韶州同   姓氏   【阙】   土产   出嫩石可以为锅釡 单竹练为麻可以为布   浈昌县旧四乡今三乡本韶州始兴县地唐文明元年割始兴化南横山二乡为浈昌县在庾岭下以水为名广州伪命建雄州此县属焉 浈水源从黔州信丰县分流东合大庾岭银防水流入县界至韶州合始兴乐昌水入海 大庾岭在县北九十里 鲢水在县西十里源出上陵江春多鲢鱼因名鲢水 楼船水在县北五十里源出庾岭之西傍岭横流因名楼船   始兴县东北一百里依旧四乡本汉南汉县地吴置始兴县梁于此置安逺郡隋平陈郡废县仍隶韶州西七里有萧齐正阶故城存 大庾岭在县北五十六里按南越志云始兴县去州二百里东接畨禺南接永熈初亭西接高要北接始兴中宿等县界牛鼻之山去赤岸四十里西有夫卢山有湖冬夏恒盈每至甲戌日尝闻歌管鼙鼓之声 鼻天子故城鼻天子未闻也 鼻天子墓相传云昔有人开之见铜人数十拥笏列侍器悉是金银寳石俄闻塜内击鼓大呌震动山谷竟无所取惧而返间日重往已自复矣地出铅铜铜有毒铅可以为药 修仁水源出始兴县东北东桥山西面入鲢水此水北有三枫亭又有五渡水齐时范云为始兴守至修仁酌水而饮之因赋诗曰三枫何习习五渡冝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邪渚流又有邪渚正渚二水源出始兴郡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一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五   贺州   贺州临贺郡今理临贺县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通为越地七国时为楚地秦始皇三十年置南海郡即其地也秦末赵佗王南越其地属焉汉武元鼎六年平南郡置苍梧郡属交趾交州今州郡苍梧郡之临贺县吴黄武五年割苍梧郡封阳临贺冯乘冨川荡山桂岭等六县为临贺郡陈因之隋平陈置贺州炀帝复为临贺郡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复置贺州天寳元年改为临贺郡乾元元年复为贺州   元领县六  今三   临贺 富川 桂岭   三县废   荡山入临贺 封阳入临贺 冯乗入富川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五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五百七十二里 西北至长安四千一百九十二里东至连州三百六十六里 南至封州三百六十一   里 西至韶州龙平县三百六里 北至道州三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广州八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梧州四百一十二里 西北至桂州五百六十里东北至永州隔山岭无路   户   唐开元户四千五百皇朝户主四千六百九十七客一千七百六十二   风俗   俗重尝以鸡骨卜汉书云越巫以鸡骨卜有草名冠脱高一丈叶如荷而茎中有瓤又俗多搆木为巢以避瘴气豪渠皆鸣金鼎食所居谓之栅节防则鸣铜鼓大者广一丈小者三四尺好吹匏笙俚人削筋竹为箭以叶羽之名曰圭黎   姓氏   【阙】   人物   【阙】   土产   黎母汁二缾开宝四年准宣防进 蚺胆贡 千金藤叶 白蜡 山钟乳有五穴 五茄穴在临贺县 靡芜穴 白鵞穴 秦穴 震雷穴在富川县大障山都贵源出觜夷人取血以解毒 龙鳯   化鲛簟【新贡】   临贺县旧五乡今二乡本汉县因县置郡以邑内临水贺水为县名皇朝开宝四年废贺山封阳二县并宝城场爲县属 臯亭屯按荆州记云臯亭屯有青石方三丈许石上有磨刀斧迹春夏明净有新磨处秋冬渐生苔秽传云是雷公磨霹 大竹盛之荆州记云临贺山中有二竹大数十围有磐石径四五丈方正青滑如弹碁局两竹屈垂拂扫石上絶无尘秽未至数十里闻风吹如笙箫之音 巢竹土地有巢竹丛如大防坚中俚人以爲矛 篣竹有毒人以爲觚刺虎中之则死 幽山在县西四十里南按苍梧北通道州山中有古度木实大如珠结成后数日化虫飞去 临水源出冯乘县西北灵山下南流至县界 温泉去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出劣山下半岩石壁中出泉三道一道水热一道水冷一道水温其泉石各有眼五十歩作二舍引流热泉治疮痍并西流入锡溪 锡溪水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出锡山其水冷清人久饮则损腰脚今土人多患跛躃 废荡山县在州西一百七十里隋大业二年废临贺郡置绥越县属治安郡续又改绥越县爲荡山县因界内有荡山为名皇朝废入临贺县爲招贤乡 早山在县南四十里髙一千余丈周围三百余里其山春前花卉竞发朝阳早见俗呼为早山 荡山祥山二山孤峙并无连亘 祥溪水出于祥山 废封阳县在州南一百四十里汉县属苍梧郡即在封水之阳因为县名皇朝废入临贺郡爲信都乡 长林山在东北三十五里髙五百丈周廽七百里山多橄防树似诃黎勒食之甘脆 龙水封阳有隄陂龙水百丈寻大鱼自掷登此门化为龙不过者曝腮额 废寳城场古劣下场改名寳城场出白蜡二万九千觔今并入临寳县爲温泉乡也   富川县西北一百里元二乡今三乡舆地志云汉县属苍梧郡吴黄武五年改为临贺县郡有冨水因为县名皇朝割乘冯县入县额 富水在县西四十里源出浮盖山下南流入冨州思懃县其水灌注田畴居人丰赡因名冨水 废冯乘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汉县属苍梧郡隋大业二年隶零陵郡皇甫谧云舜塟苍梧九疑山在冯乘县东与道州营道县接境皇朝废入富川县 秦山在县北三十里髙二千余丈南接富川北连道州吴孙权未立时此山夜忽闻有雷声因闻六洞南北可数十里水出其中有皷石石池石坛 仙溪水在县南十里源出灵山此溪石上多菖蒲传云仙人所种饮此水者获长寿   桂岭县东北八十二里依二乡舆地志云隋开皇九年东莱公王景巡抚分兴安为二县西为桂岭属临贺郡桂岭山在县东北一百五里髙三千余丈东接连州北连道州山有桂竹桂木 越王渡在县南二十七里贺水边有水石平正长一丈有履迹各长九寸相传爲越王渡按荆州记云贺水边石上有石栉石履俗云昔越王渡水脱履堕栉于此二物今犹见在 歌山冯乘有老人少不防宦善于讴歌闻者流涕及病将死隣人送到此老人歌以送之余声满谷数日不絶 芜城池湟中颇出珠玉寳器即尉陀拒防之所 棃狸狸之品也 有囊狸卵生大如狗 屯狸黄狸长五六尺其声自号一曰鸡狸 狎狸能縁木食果子色黄 雷狸声自号色黄苍 掘螺狸口尖能取螺食 狗狸状如狗尾大如斗在草中吠人 通额狸黄黒色而首白如脂从鼻上通额中入头上 豨狸如狸 嘤狸色青黄声嘤嘤闻数里一体自爲雌雄而牝牡自给其香如麝自歌山下皆郡内之事也   髙州   髙州髙梁郡今理电白县秦以前土地与康郡同二汉属合浦郡吴置髙凉郡又立髙兴郡晋亦如之其后悉并于髙凉齐亦爲髙凉郡兼置髙州隋平陈郡废而州存炀帝初州废属髙凉永熈二郡地唐武德初复置髙州贞观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髙州移治良德县天寳元年改爲良梁郡乾元元年复爲髙州按投荒録云髙凉郡土厚而山环绕髙而稍凉故以爲名 大厯十一年以良徳县原险狭不通舟楫移舟于电白县皇朝开宝五年并良徳保定二县入电白县仍废潘州以潘之南 潘水二县并入茂名县来属   元领县三 今一   电白   二县废   良徳 保定已上并入电白   废潘州元领县三  今一   茂名   二县废   南巴 潘水 已上并入茂名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二百六十里 北至西京五千五百二十里 西北至长安六千二百六十二里 东至广州一千二百里 西至窦州九十里 南至化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废泷州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春州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化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窦州一百里 西南至废潘州八十五里   户   高州唐开元户五千八百五十二废潘州天宝户四千三百皇朝两州合为两县管户主二千四百九十四   风俗   其俗生时布衣不充死则尽财殡送父子别业兄弟异财无故带刀持矛执剑相侵则鸣舂堂鸠集子弟和则杀牛市则二日一合   姓氏   【阙】   人物   唐髙力士潘州人爲骠骑大将军封齐国公   土产   髙州果下牛髙二尺 马牛尾 蚺蛇胆贡孔雀 髙良姜 益智子   电白县元四乡今三乡梁置电白郡隋改为县 废良德县在州西北三十七里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髙凉郡宋齐不改 废保定县在州东二百二十五里旧保安县唐至德二年改为保定已上二县皇朝并入电白县 茶山南越志浈阳县北五里有茶山山有热泉源自沸涌卉服窜之不解王化荒居昔有俚防牧牛于埜一牛歘随而防之举体白净如洗屑也旬日而殒其牛竟为人杀而噉之者百许人一日俱变而成兽吼唤惊惧各走入山初尚有衣裳形未甚异时知还家后性状稍改遂不复归由是郡党相逐连城为患今如猩猩而小于兽或能化为人形随化爲兽谓之卽此也 帽涝山在废良德县界北至州三十九里当亢阳山有云如帽卽雨山下卽帽涝水出焉 海南越志平定县界有巨海鸣波浩荡出马似马而牛尾一角水犀似牛鱼似龙一曰龙鲤又云宋康郡化隆郡县海髙多珠鳖状如肺有四眼六脚而吐珠又有文魮及鹿鱼文魮乌头尾鸣如罄而生玉 射狼山在良德县界去州十里 射润山 甘逺山在保寰县界去州二百二十里两山相对云雨连接以润为名 頼冈在电白县界去州二十里 波浪山在良德县界去州七十里冈垅如浪古老相传海味漂成 射合冈在保宁县界去州二十六里 帽涝水出帽涝山下 衞韦水在良德县界 进田水在良德县界 快蛇水在保宁县界 海水在保宁县界南一十里接恩州 冯家村冯盎卽此界人也 洗氏墓髙凉人乳长七尺   茂名县西南八十五里五乡今三乡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地隋置定州县唐武德四年平岭表于县置南岩州后改为潘州仍改为茂名县以道士潘茂姓名爲县也梁开平元年改为越裳县后唐同光初复皇朝开寳五年废潘州以本州南巴潘水二县并入茂名割属髙州 废潘州本南潘郡治茂名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岩州领南昌定川陆川恩城温水岩州六县治南昌县贞观六年移理定川八年改爲潘州仍废恩城县天寳元年改为南潘县乾元元年复为潘州按岭表记潘州因道士潘茂升仙遂以姓名为郡县之称 潘山在县东三十里其山昔有道士潘茂于此錬丹升仙乃以为山名仙山在县西南二百歩隔水亦潘茂錬丹之地今有   升眞观 雾岭冈在县南五里其山下有湖水方广二里天寳二年因大风雨湖中忽涌出小洲至今生草木思干井在县东一里潘眞人錬丹之水味甚美香煎   茶试之与渚水异力士表取其水归朝 髙力士宅墓在县东一百里隋废县唐武德五年取县东南巴山为名 废潘水县唐武德五年分置以县界水爲名 浮山其山髙七百尺尧时洪水泛溢此山独浮人居山上得免垫溺人呼为浮山 冯盎墓在旧县东南十五里有碑云冯君之墓 毛山在旧县之东二十里古老相传昔有毛女隐此 宗圣容郡按郡即故右武卫大将军髙力士旧乡郡有骠骑馆相传皆因力士之名开元中诏天下铸圣像郡皆一而潘独二力士以其本乡故自铸其一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二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六   桂州   桂州始安郡今理临桂郡禹贡荆州之城春秋时越地七国时服于楚战国时为楚越之交境秦始皇三十三年发尝捕亡人赘媚贾人畧取陆梁地是为桂林郡二汉属零陵苍梧二郡吴甘露元年于桂林置始安郡东晋孝武帝改为始建郡宋不改萧齐复为始安郡天监六年立桂州于苍梧林之西境无定理处大同六年移桂州于今理隋平陈废始安郡所领县并入桂州乃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废总管府置都尉府三年罢州为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复置桂州总管府桂象静融乐荔南昆州龙九州并定州一总管其桂州领始安福禄纯化兴安德源永福阳朔归义宣风象十县寻改定州为南尹州其年又置钦州总管隶桂府五年置南恭鷰梧三州隶桂府九年置晏州隶桂府贞观元年又以钦玉南亭三州隶桂府二年省玉州南亭州五年置宁州隶桂府六年又以尹藤越白相绣郁羌南岩南方南晋十二州隶桂府其年置龚州都督亦隶桂府其年废龙郁二州八年改越州为防州南简为横州南方为澄州南岩为潘州南晋为邕州尹州为贵州静州为富州乐州为韶为南昆州为柳州铜州为容州废福禄归义二县十年废羌州十二年废晏州以建陵县来属废荔州以荔浦崇仁二县来属省宣风县今督桂昭贺福梧藤容潘白防绣钦横邕融柳贵十七州天寳元年改为始安郡依都督府至德二年九月改为建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桂州刺史充经畧军使北界有越城岭今谓之临源岭卽五岭之一也   元领县十 今十二内一场   桂林 灵川 兴安 阳朔 永福 俢仁   理定 慕化 荔浦 丰水 义宁新置   古县新置   州境   东西六百里 南北五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陆路三千六百七十九里水路四千六百三十里 北至西京陆路三千四百五里水路四千三百二十三里 北至长安三千七百五里东至昭州陆路二百三十里 南至象州陆路   五百二十里 西至柳州五百四十里 北至道州陆路四百八十里 东南至贺州五百三十一里 西北至融州陆路四百九十里 东南至梧州水路六百三十里 西北至西演岭接叙州【阙】溪界一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七皇朝管户主一万六千七百一十九客七千七百五十九   风俗   按汉书云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好用劎轻死易发又火耕水耨人食鱼稻以猎山伐木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尝足故啙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信巫重淫祀   姓氏   【阙】   人物   【阙】   土产   朱砂 冷石 零陵香 桂心 银 麖 簟铜器 蚺蛇 蟾   临桂县元十乡州所置治汉始安县元鼎六年置属零陵郡吴分置始安郡梁置桂州隋末复为始安郡县界有漓水一名桂江有荔水亦曰荔水江其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唐至德二年改为临桂县逍遥楼在州城东角上轻盈重叠俯视山川宋考功   陪王都督登楼诗云晦日登楼望江山一半天卽此也逥涛堤在城东南十五歩桂江西岸水自岭南流桂   岭去州二百余里水势极髙每年三月至五月大水瀑涨淹浸城池唐贞元十四年刺史王珙筑此堤长五百五十四歩以捍水势居人免垫溺之患 駮鹿山一名福禄山在州东北十五里 漓山在城南二里漓水之阳因以名焉一名沈水其山孤防下有源潭上高三百余尺周回二里可容五百家旁有洞穴广数丈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欹危藤萝蓉茂世乱民保以避防旱或祷祈颇灵 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莾翳荟古莫知者唐寳厯初李渤出镇遂寻其源见石门牙开有水渊澈乃夷薙芜秽踈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根本因号隐山 弹丸山在县东二里隔离水按郦元水经注云山有涌泉奔流迅激东注于漓水龛及溪中有石如弹丸因以名焉验其山高十余丈周回三四里复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处莫究其极 独秀山在城西北一百歩直耸五百余里周回一里平地孤防秀异逈出郭中下有洞穴凝垂乳窦路通山北傍回百余丈豁然明朗宋光禄卿顔延之牧此郡尝于此石洞中读书赋诗云未若独秀者嵯峨郭邑间 南溪山在县南五里其耸防千尺烟翠凌空其溪东注于桂江合流泝五里却合阳江直抵隐山萦带二十余里通舟楫于三江之上下 漓水一名桂江出临源县东南阳海山汉志零陵县阳海山漓水所出汉武帝讨南越遣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 湘水今名小湘江源出临源县阳海山漓水湘水同源分为二水水在全义岭上南流为漓水北流为湘水罗含记云湘水出于阳朔州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甘水在灵川县北三十里其源出融州北界潭洞涓流引百余里经灵川县西南穿过大山下萦回五百余歩江阔十丈深一丈东流经甘棠驿南而东注漓水今邑人呼为甘岩卽此水也 阳江在县之直南二里源出灵源县思磨山下东流百余里渐胜舟楫经郊郭之中东流合于桂江 紫家洲在子城东南百余歩长河中先是紫家所居因以名焉每经大水不曾淹没相承言浮也又云昔欧阳都防坟土流下成此洲 顔延之宅在独秀山下按山在郭中居子城正北百余歩高耸约十二丈周回一里余逈出郭中下有岩谷旧有宋时名儒顔延之宅读书亭后为从事所居徃徃见精灵居者罕宁 欧阳都防坟在府北郭外松林尽处唐初安南都防名普赞本灵川人也旧宅今圣寿寺是也有庙在寺北垣下 防仙里南去县五十里旧有羣仙防于此辎軿羽驾遍于碧空竟日而去里人聚伏闻之因名防仙里 双妃塜高十余丈周回二里旧传二妃寻舜而卒塟于此 伏波庙在郭中府之东北二里即马伏波之祠唐干符二年封马灵昭王 越王庙乡党祈祷之所 舜庙虞山之下是舜祠设庙之处有潭号曰皇潭言舜南廵逰其潭因名   灵川县东六十里元十乡唐龙朔二年始分始安县置东临江 冷石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出滑石 尧山在府城东北四十四里按史传尧封履不到苍梧以其西与舜祠相对邑人慕尧之风遂名为尧山 银江水出西上东流合漓水   兴安县北一百五十里元【阙】乡本汉始安县地隋置临桂镇武德四年析始安置临源县大厯三年土将万重光诱桂临等九县搆逆惟临源显独守臣节改为全义县皇朝兴国二年避御讳史改为兴安县 湘水出县东八十里阳海山水斗北流经县理东又北流入永州界 阳海山在县城北一百七十里属兴安县按郦元水经云阳海山一名阳朔山其山自永州零陵县西迤逦冈峦连亘不絶此山即湘漓二水之源南为漓水北为湘水卽此水也 龙蟠山在郡东北一百七十里属兴安县本名盘龙山天寳六年勅为龙山有石洞洞门内数里人秉烛逰于回溪泥沙中尝见龙迹其大如盌洞中之水有鱼四足而有角人不敢伤恐生风雨岭表録异云全义岭之西有盘龙山山有乳洞斜贯一溪号为灵水溪入灵川县界溪内有鱼皆修尾四足丹其腹逰泳自若渔人不敢捕之尔雅注云鲵似鮎声如小儿今商州山溪内亦有此鱼谓之纳鱼卽此也 越城岭一名始安岭在县北三里即五岭从东来之第五岭 秦凿渠在县南二十里本漓水自柘山之阴西北流至县西南合灵渠五里始分为二水昔秦命御史监史禄自零陵凿渠至桂林故汉归义赵侯严为戈舡将军出零陵下漓水卽此郡郡志至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城今城南流者是因秦溃耳唐寳厯初渠道崩壊舟楫不通观察使李渤遂叠石造隄如铧觜劈水分二水置石斗门一使制之在人开闭开漓水则全入于桂江拥桂江则尽归于湘水又于湘水凿分水渠三十五歩以便行舟漓水经县郭中而流 阳海祠在县南乃漓湘二水之源也流至县北三百歩分流为湘江南为漓江其下有庙后封为广济侯   阳朔县南一百四十里元二乡本汉始安县地隋开皇十年置在漓水东二十里永乐水西 乌浒郡国志云阳朔县有夷人名乌浒在深山洞内能织文布以射翠取羽割蚌取珠为业 竹王祠郡国志云竹王者女子浣衣水次有三节竹入足间推之不去中有声破之得一男儿养之有材武遂雄诸夷地今宁州始兴三狼乌浒即竹王之裔故有竹王三郎祠于此地   永福县西南百里元二乡本汉始安县隋开皇十一年割始安县永福县于废龙口戍置 白石水东北自临桂县来经县理东又西南入理定县界 永福水在邑界修仁县西北三百四十里元二乡本汉荔浦县地吴孙氏置建陵县梁武帝立为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为县唐长庆三年桂管观察使殷侑奏县名肃宗陵号并同今县有修仁乡请改修仁县 建水出县北建山南流经县东 骆駞水在县西七里源出厐山下西南流注连水 崇仁水源出谢山东流合白石水   理定县西南三百里元四乡本汉始安县地隋仁寿初分置兴安县唐至德二年改为理定县 兰麻山属县界在府城西南二百里从府向柳州路经此山过溪百余里方至平路山中有毒出路寻溪水行其溪水有伏流有平流峭絶险隘更无别路其山自衡岳迤逦南亘于郡州融州等界到此过入柳州象州山阔一百里髙二十余里 橄榄山在邑界   慕化县西南二百二十里元二乡本汉潭中县地晋太康元年分吴所置武豊县置长安县于此萧齐又于县置常安戍梁大同八年于县置梁化县郡改长安县为梁化县十八年改梁化县为纯化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复置纯化县永贞元年十二月改为慕化县以避宪宗庙讳梁开平元年复为归化县后唐同光初复为慕化县 常安水源出县西南二十九里须离山东北流经县南又经县东屈而东南流经福水西又南注白石水   荔浦县南二百四十里元二乡本汉县属桂林郡唐贞观三年于是置荔州十三年州废复为县以隶桂州在荔江北以江为县名 卧石郡国志云其形似人而举体青黄隐伏起卧或谓之石人可以祈雨小举卽雨小大举而雨大 建水水口有尉佗伏波二庙 湘水即小湘江也 荔江今名荔水汉志荔浦县有荔平关源出崇仁县西北荔山 荔溪地记云荔溪源多桂桂所生处不生杂木樵采皆桂 方山对九疑山髙下相豊水县南二百一十里元二乡本汉荔浦县地隋置永豊县唐长庆三年观察使殷侑奏与信州永豊县同今县下有豊水请改爲豊水县 豊水源出思君山下羌女山 白靣山皆在邑内   武宁县东八十里一乡晋天福八年析灵川县归义为场复升为义宁县   古县场西南一百五十里元十乡唐干宁二年分慕化县三里一乡为县场 南越志云桂林郡本治阳溪今移郁江口有铜鼔瀬是也武熈县有桂山围山本草曰桂生山谷间久服令人身轻又平阳县有阳溪在县数百里伏流通于岷山又云潭中县二百里则桂林故郡所理也中留县秦置也次三百里至于江则桂江也与郁林合浦水并归于海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遂分建宁牂牁二郡地为兴古郡延康元年歩隲出交州自长沙趋于此道故吴书曰权遣吕岱歩隲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逆命隲上益阳备旣败绩而灵桂诸郡犹相惊扰隲周旋征讨皆平之 有终古藤俚人以为布故书曰岛夷卉服此之谓也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三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七   南仪州   南仪州连城郡今理岑溪县土地所属自秦以前与潘州同汉置苍梧郡今州即苍梧郡之猛陵县地也猛陵县今梧州界隋为永熈郡之永业县唐武徳五年江表底定于此置南义州及四县贞观元年州废以所领县入南建州二年复置义州又割故县来属天寳元年改为连城郡乾元元年复为义州皇朝开寳四年南越废入窦州至六年复置从民之便其三县仍并为一县太平兴国初改为南仪州   元领县三  今一   岑溪   二县废   连城 永业   州境   东西八十里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约七千余里 西北至西京约七千余里 东北至长安取康州路七千五百里 东至梧州嶂岭一百七十里 西至容州六十五里 东北至藤州二百里 北至广州水路一千九百里 南至容州普宁县界二十里 西南至容州九十五里东北至梧州三百里   户   唐开元户九百二十九皇朝户主客六百三十八丁本州只供丁不供户   风俗   俗不知嵗惟取用八月酉日为腊长防相慰贺以为年初每月中旬年少女儿盛服吹笙相召明月下以相调弄号曰夜泊以为娯二更后匹耦两两相携随处相合至晓则散男儿以白布为头巾女儿以布为衫   土产   【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水路五千四十一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四百十一里 西北至长安取端州路五千二里东至康州悦城山为界一百三十里 东至广州二   百七里 南至恩州三百八十里 北至端州一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广州义宁县五十四里 东北   至端州一百十里 西北至旧勤州一百五里 西南至春州六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百五十皇朝户主六千八十七客一百二十一   风俗   俗以鸡骨占吉凶汉书云越巫以鸡卜此也衣服即都落古贝焦布豪渠之家防则鸣锣鼓召众则鸣舂堂巧作木罍藤防五色藤箱席   土产   金【旧贡】 牛黄  纻布 都落布   银山出银尔雅云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卢循采之山多木香谓之宻香辟恶气杀鬼精   新兴县旧十二乡今四乡汉临允县属合浦郡晋置新宁郡梁置新州 废永顺县在州北四十五里唐武徳四年析新兴县置皇朝并入新兴 废索卢县唐武徳四年析新兴县置废 桂山在新防县西南三十四里南越志云此山鸟则翡翠孔雀兽则元猿鼷 利山在新防县东一百七里南越志云此山多沉香木 南海在新防县南一百五十里有穿洲襟带甚逺山挺方木水含珠母海人以为酢酱秘之而饵其肉又州有大齐云母又云有浮石又云海昌郡威宁县有穿洲其上多纶木注云似谷皮可以为绵但獠缉以为絮 三章溪南越志云允吾县南有三章溪溪有三源也   窦州   窦州懐徳郡今理信宜县古越地秦属海南郡汉属苍梧郡隋为永熈郡武徳四年置南扶州及五县以獠反寄治防州贞观元年废以所县并属泷州二年獠平复置南扶自泷州还其故县五年复废县泷州六年置复以故县来属其年改南扶州为窦州以罗窦洞为名天寳元年改为懐徳郡乾元元年复为窦州   元领县四  今一   元领县四   信宜   三县废   懐徳  泽峩  特亮并入信宜   州境   东西一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五千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三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取泷康东路六千二百二十一里 东至髙州一百里 西至旧潘州一百六十里西至旧禺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南仪州二百二十   里 东北至旧泷州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容州一百二十里 正北防西至南仪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旧潘州八十里 东南至本州长乐里连接髙州良徳县界   户   唐开元户三百八十八皇朝户主六百二十八只言户主   风俗   谷熟时里闬同取戍日为腊男女盛服椎髻徒跣聚防作歌悉以髙栏为居号曰干栏三日一市   土产   苔□香树生冬时采叶煎之气甚芳泽尤宜洗皂衣   信宜县旧三乡今四乡汉端溪县地属苍梧郡隋为懐徳县唐武徳四年析懐徳县置信宜县仍置南扶州贞观中改为窦州取州界罗窦为名皇朝太平兴国二年改为信宜 废懐徳县在州东六十里本属泷州后来属 废泽峩县在州西南八十里唐武徳四年分信义县置 废特亮县在州西北七十里唐武徳四年分信义县置已上三县皇朝开寳废入信宜 潭峩山在水中峩峩焉 特亮山在河洞水北昔有白牛夜出光彩影照村村人以牛光影为特亮河洞水   昭州   昭州平乐郡今理平乐县秦为桂林郡地本平县地汉属苍梧郡宋属始建国齐属始安郡梁置乐州隋为始安郡之平乐县唐武徳四年萧铣置乐州领平乐永豊恭城沙亭四县贞观七年省沙亭县八年改为昭州取昭潭为名按湘南记云长沙郡本潭州亦取昭潭为名则彼此皆有昭潭郡北有昭冈潭尺在江中潭葢因冈为名天寳元年改为乐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昭州皇朝开寳五年并永平县入永平仍废富州之思勤马江二县入龙平一县来属   昭州元领县三  今二   平乐  恭城   一县废   永平并入平乐   废富州元领县三  今一   龙平   二县废   思勤 马江并入龙平   州境   东西一百九里 南北二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二百里 西北至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里 东至贺州三百里 南至龚州三百五十里 北渡岭至永州六百里 西至水脚村三十三里接桂州阳朔县界 东南至贺州富川县八十六里 东南至象州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桂州荔浦县八十里 东至度岭至道州四百三十里   户   昭州唐开元户二千三百三十四   废富州唐开元户一千二百九十皇朝都管戸主三千七百八十五客一千三百四十   风俗   与窦州同   土产   寿竹  红蕉   平乐县一乡州所理汉荔浦县地属苍梧郡晋置平乐县唐贞观二年省沙亭县并入 木客郭仲产湘州记平乐县多曲竹有木客形似小儿歌哭行坐衣服不异于人而能隐形山居崖宿至精巧时出市昜作器人亦无别就人换借皆有信义言语亦可解精别木理也目岩山在县北三十五里盛之荆州记平乐县西南数十里有山其岩间有两目如人眼极大瞳子黒白分明因为目岩山 平乐江在县东八十里江中有悬藤滩犁壁湍 荔浦江在县西五里桂州荔浦县流入当州 废沙亭县在州西三十五里唐澄圣元年置圣厯二年废 废水平县在州东九十里隋县旧属藤州唐属昭州皇朝开寳元年并入平乐县 沙亭水在旧县西北出阳海山   恭城县东北九十里元二乡唐武徳四年析平乐置龙平县一百六十二里元二乡汉临贺县地呉置临贺郡梁分临贺唐武徳九年废安乐傅劳归化三县入至皇朝开寳五年废富州以思勤马江二县并入龙平县昭州 废富州城本开江郡理龙平县秦桂林郡地汉属苍梧郡之临贺县呉大帝权置临贺郡梁武分临贺置南静郡陈为静尉郡隋始安郡之龙平县唐武徳四年平萧铣置静州领龙平溥劳归化开江豪静苍梧七县寻又以苍梧豪静开江三县置富州九年省安乐县贞观八年改为富州以富川水为名天寳元年改为开江郡乾元元年复为富州移于古武城郡为理所弹圆溪溪中石如弹圆鰕鱼有足四含水仰天不动小鸟就饮因而吞之 卢耽庙在邑界 龁鼠山多□竹【注】音汇○箴竹【注】音刺○池泽中多鼠龁食之一名竹鼠 白土坑岭表録云白土坑在富州城北隅其土白腻郡人取以为货终古不竭今五岭妇女率皆用之又名铅粉也 废安乐县在县东北五里 废归化县在县北三十里 废博劳县在县北三十二里已上三县唐武徳九年废 废马江县在县东南一百里隋开江县唐长庆三年桂管观察使殷侑奏以开州有开江县名同按图经云其江是后汉伏波将军马援所开请改为马江县从之 废思勤县在县北一百四十里汉临贺县也已上二县皇朝开寳五年并入龙平   防州   防州防山郡今理邱山县土地所属与桂州同汉武帝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苍梧之郡荔浦县地隋开皇十年置始安郡隋化县唐武徳四年置南秦州割荔州之立山东区纯义三县分置领政县贞观八年改为防州取州东防山为名十二年省领政入立山天寳元年改为防山郡乾元元年复为防州州东防山下有泉源流为防水山下人多姓防   元领县三   立山  正义  东区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五千六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七百九十二里 西北至长安五千五百一十二里 东至旧富州九十里 南至龚州陆路三百五十里 西至桂州九十里 北至桂州三百三十里西南至龚州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梧州岭九十里西北至桂州荔浦县八十里 东北至旧贺州富川县北郁洞二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五十九皇朝户主二千五百七十七客八百十二   立山县二乡州所理汉荔浦县属苍梧郡隋分荔浦置隋化县武徳四年改为立山县于县置荔州寻改为恭州贞观八年改防州理此邑   正义县西北二十三里有二乡唐贞观五年置纯义县属荔州永贞元年改为正义避宪宗之讳   东区县东南八十里元二乡唐武徳五年分立山置属荔州贞观六年属鷰州十年改属防州郡国志云有蚺蛇大数丈围可一丈吞鹿食之鹿烂则挠树腹中骨穿鳞出又有大鱼如防有鸟名山鸐毛羽朱紫素鲜明皎可爱礼谓鸐雉是也   浔州   浔州浔江郡今理桂平县秦属桂林郡汉以后并属郁林郡隋为郁林郡之桂平县唐贞观七年置浔州领桂平陵江大宾暨皇化四县十二年废浔州四县属龚州寻复置浔州以桂平大宾皇化来属省陵江入桂平县天寳元年改为浔江郡乾元元年复为浔州   元领县三  今一   桂平   二县废   皇化  大宾  已上二县并入桂平   州境   东西五百里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八百里 东北至西京五千七百里 北至长安取梧桂路五千九百六十里取象州路四千四百四百三十五里 东至龚州一百二十里至广州水路九百二十五里 西至邕州七百二十里 南至容州四百二十五里 北至象州二百一十里 东北至龚州大同县界二百二十里 西南沂流至贵州二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象州陆路二百一十里 东南至废绣州八十里又至所阿林县一百二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九百三十皇朝户主三百三十二客八百八十一   风俗无   土产   不出丝   桂平县旧一乡今二乡汉布山县郁林郡所治隋为桂平县唐武徳【阙】年属贵州贞观初属鷰州七年属浔州十二年浔州废属龚州后复置浔州于此 废皇化县在州东三十里汉阿林县属郁林郡隋置皇化县后废贞观七年复置属龚州又复属浔州 浔江在县北二十步过州东五里合郁江 废大宾县在州东四十里汉布山县地已上皇化大宾二县皇朝开寳五年并入桂林县 堂牛布山故县有堂牛尝与同穴角如玉光莹堪作酒罇其牛嗜盐民以皮褁手涂盐入穴探之舌澁者是牛稍稍引出舌滑者是出则杀人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四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八   康州领废泷州   康州晋康郡今理端溪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晋分置晋康郡宋齐以下因之隋平陈废晋康郡以所领县属端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信安郡今高要郡是也唐武徳四年分置南康州都督端康封新宋泷等州九年废都督府及康州贞观元年又置南康州十一年废十二年又置去南字天寳元年改为晋康郡乾元元年复为康州皇朝开寳五年平广南仍废康州诸县入端溪县端州寻复旧从部民之告请也又六年废泷州开阳建水镇南等三县入泷水一县来属康州   康州元领县四  今一   端溪   三县废   晋康 悦成 都成 已上三县废入端溪   废泷州元领县四 今一   泷水   三县废   开阳  建水  镇南 已上并入泷水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五里 南北五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旧图经五千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梧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髙州五百八十里 北至广州化防县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新州新兴县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窦州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广州懐集县二百里 西北至封州一百里   户   康州唐开元户八千   废泷州唐开元户七百一十四皇朝管二州户主客一千四十九   风俗   康泷一同并夷獠相杂   康州土产   大甲香 钩藤 乌药 鲛鱼皮   荆杨树一名豕树皮白味如脂异物志云斯调州有木名摩树汁如脂   废泷州土产   旧贡石斛 其土草多卷施拔心不死离骚注云为宿莽出禹余粮 菓有桬棠山海经云其味如李而无核食之使人不溺 又有古斗树犹畨禺多荔枝   端溪县今四乡汉旧县属苍梧郡晋于县分置晋康郡隋废郡并入端州唐武徳后分置康州 端山呉録云端溪县有端山舆地志云有树冬荣其子号曰猪肉子大于柸即此也 定林山山下有石方正似床其傍罗生韶子堪食又有金林山一名思黄金山俚人有岑班者入山采伐遇一寳珠径围五寸疑为石遂取以还及夜光明照耀举栅朗然俚人甚惧以火烧之光虽小损顿更明彻犹照一室如白日也客有请之千金遂秘而不出 废晋康县在州西南七十里本隋安遂县唐至徳二年改为晋康 废悦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本隋乐城县属端州武徳五年割属康州改为悦城县今悦为城镇 废都城县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汉端县地已上三县并入端溪今为都城镇 思耆山 程溪水在都城县东百步亦名零溪水南越志云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尝居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五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逰波中萦回媪侧后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煇色炳燿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蟠旋逰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徳之所致诏使者以元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痊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土人谓之掘尾龙今南人为舡为龙摇尾即此也 龙母媪墓县説城乡东   泷水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本汉端溪县地属苍梧郡晋分端溪县立龙乡县即今州理梁分广熈郡置建州又分建州之双头洞立双州隋改龙乡为平原县又改为泷水县 隋开阳县在县东三十五里本隋废县唐武徳四年分泷水置今开阳镇 废镇南县在县北九十里本隋安南县唐至徳二年改为镇南乡废建水县在县六十里唐置已上三县皇朝开寳六年废入泷水县并废州额仍领康州入为建水镇废泷州本开阳郡土地所属自汉已上与康州同晋分端溪置龙乡县今州即其地南越志云龙乡县属广熈郡梁大同中分广熈置建州又分建州之双头洞立双州即其地也隋帝初废州置永熈郡武徳四年平萧铣置泷州天寳元年改为开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泷州废永宁安南永业四县贞观中废药州以永宁属泷   州本隋永熈县武徳五年改为永宁 三鼎石今名三奠石 鼎石神郡国志云有鼎石之神在江中随波出没即赤松子炼水玉金丹处有赤松子祠存 思劳洞有思劳之水出焉 按南越志云晋康郡本属苍梧端溪县晋咸康四年分置端溪县古氓之营去郡上水一百又古茫石大而极髙有树冬荣子曰猪肪大如柸其肉如肪炙而食之味似猪肉而至美焉有夫陙县【注】音纯○其俗栅居实为里之氓落也民夷曰□夷也又异物志云悦城北百余里有山中燋石出产毎嵗人采之琢为烧器民亦頼也   封州   封州临封郡今理封州县即汉苍梧郡之广信县也晋以前土地与晋康郡同梁置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陈废梁信郡改成州为封州炀帝初州废为封川县属苍梧郡唐武徳四年平萧铣复置封州天寳元年改为临封郡乾元元年复为封州   元领县二   封州  开建   州境   东西一百一十七里 南北二百九十四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水陆相兼五千里 西北至西京水陆相兼五千五百里 西北取桂州路至长安六千五百八十里 东至广州五百余里 西至梧州六十九里 南至康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贺州三百六十六里 东南至康州一百二十四里 西南至康州一百一十三里 东北至广州洊水县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梧州五十五里   戸   唐开元户八百皇朝户主客共一千一百三十二风俗   与康州同   土产   贡鲛鱼皮 春紫笋茶 夏紫笋茶 榛牛 都落布 牛黄   封川县五乡州所理汉元鼎六年置广信县属苍梧郡在风水之阳梁置梁信郡隋平陈改置成州隋末废州为封川县移理封州 属苍梧郡唐武徳初置封州于此县 豊寿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丈多藏雷电霹雳土人呼为霹雳山 麒麟山在县北八十里高五百丈以居人莫麒麟所居姓名名之 西江水在县西一百三十步源出邕州经浔融象郴等州入藤容梧至当州合桂江水按南越志云汉元鼎六年自巴蜀徴夜郎兵下防牱防畨禺即此水 封口水在县北十四里源出贺州冯乘县经州界 班石山在县东六十里其石五色故曰班石山有风穴即苑云风穴出苍梧郡者草多芳菊 龙石山出石膏 陈钦汉书云封川县陈钦字子逸汉武时治左氏传故三辅决録云传左氏逺在苍梧即钦也   开建县北一百七十里二乡汉封阳县属苍梧郡晋永嘉三年析置开建县属南静郡隋大业十年因贼废唐武徳五年依旧置仍封州 忠党山在县北七十里髙六百丈 波罗水在县北二十八里出广州洊水县南流入县界 灵鼠石在县东二十里 万家石在县北五十里   梧州   梧州苍梧州理苍梧秦属桂林郡汉为苍梧汉书云即武帝元鼎六年开置也兼置交州领郡七理于此晋以后并因之梁初废属成州平成改为封州隋炀帝初州废属苍梧永平二郡地唐武徳四年平萧铣置梧州领苍梧豪静开江三县贞观八年割藤州之孟陵贺州之绥越来属十二年废豪静县天寳元年改为苍梧乾元元年复为梧州   元领县三  今二   苍梧  戎城   一县废   孟陵并入苍梧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三百五十六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五千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四百里西北取桂州路至长安六千三百里 东至封州五十里 西至藤州一百五里 南至仪州二百七十五里 北至贺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沿流至旧富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泝流至藤州一百里 东北至贺州四百一十里 正南微西至羲州三百里户   唐开元户一千一百六十皇朝户主一千一百八十八客四百九十九   风俗   南越至新宁县多俚獠善为犀渠左太冲所谓户有犀渠又云旸夷之甲以锡箔饰之杂以丹漆照辉昱晃左思所谓旸夷勃卢   人物   士燮苍梧人为交趾太守第一合浦太守次第防九眞太守防弟武南海太守兄弟并为列郡震服百蛮尉佗不足逾也   土产   白石英 石粟 白粟 龙眼 荔枝 按地理志广信县多龙眼荔枝生于山溪人家亦种之   苍梧县旧二乡今六乡汉苍梧县治广信县即今州治也隋立苍梧县于此置郡 白鹤观在州西隔江坛侧生白石英唐开元二十七年置咸通末郑畋自翰林承防学士谪官苍梧太守増修观宇临江建水阁因题诗云松隂如幄水如罗秋尽山青白鸟过独坐【阙】 心正寂数声何处竹枝歌   戎城县南二十里旧二乡今五乡本遂城县属永平郡隋开皇十一年屯军于县南歌罗洞改为戎城县属感羲郡唐永徽六年复梧州   废孟陵县在州北九十里本汉猛陵县属苍梧郡萧铣僣号于此改置孟陵县浔江县皇朝开寳四年并入苍梧县 通星山在城外昔太守刘耀常登之仰观故以通星为名 金石山在州东南四里 石乳山在州西四里 石英山在州西桂江之上生石英下有灵泉因置神祠 鹤奔冈在州西一里 斑石舆地志广信县之东有孤岩上有斑石皆五色 金坑孟陵县古钱村有金坑三所 火山直对州城隔得桂江水岭表録云梧州对岸西火山山形髙下大小如桂林独秀山山下水澄潭其深无极火光每三五夜一见于山顶每至一更初火起匝其顶如野烧甚者广十丈余食顷而息或言其下水中有寳珠光照于上如火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热故谓火山也核大而味酸其髙新二州与南海产者最佳五月六月方熟沈佺期尝有诗云身经火山熟顔入瘴乡销即此山也 氷泉在城一郡人民皆饮此水唐大厯三年容州经畧使元结撰氷泉铭苍梧郡城东有泉出焉在郭中清而甘寒若氷在盛暑之候苍梧之人得救渇泉与火山相对故命之曰氷泉以变旧俗铭曰火山无火氷泉无氷【阙】   甘寒可徴铸金磨石篆刻此铭置之泉上彰厥后生 三河口汉程升为太守尝钓鱼于此 鳄鱼池在州北一里 西安江 大雷江 铜石江 侧铜江在郡邑之江水也长洲在州西七里浔江心对戎城县周围六十里濶   五里有居人百余户多以糠酒为业又土谚云郡中柑橘多被黒蚁所食人家买黄蚁投于树上因相鬭黒蚁死柑橘遂成 思良江在州北二十里一名多贤水其中鳄鱼状如鼍有四足长者二丈皮如鮧鱼鳞南方谓之鳄鱼亦以为鲊口长七寸两边生齿如锯恒在山涧伺鹿亦能啖人故谷汲往往过害乳于沙上卵如鸭卵或白或赤可食死后头骨枯牙齿朽落随更生如此一歳一生骨朽烂都尽则己 卢躭祠常时设奠颇有灵昔躭仕为州治中有栖仙之术善解飞歩每辄凌虚归家晓则还至州常元防至晓不至不及朝列化为白鹄飞至阁前回翔欲下威仪以箒掷之得一只履躭乃惊还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时步隲为刺史意甚恶之便以状列闻遂至诛灭后数载躭出逰半载即还莫有识之者乃题城门曰城国虽存无时年欲知此书卢躭还太守削之而随更生字 又搜神记云扶南传云扶南王范寻常养虎五六头养鳄鱼十头若有犯罪者与虎不噬投以鳄鱼不噬乃赦之无罪者皆不噬 又南越志云建陵县在建水中因为名有山多钟乳及石英开烟采影润逹风雨 又猛陵县西接永平安析县也山荣翠雨故周书王防篇曰苍梧翠羽亦出于交趾 又新宁县西接临贺富川二县有独足鸟喙脚皆赤藻缛相煇 又遂城县有夫任山有巨人迹文理明朗在山顶长三尺六寸山之东有银穴俚人常采錬沙成银又广宁故乡去郡东防流有金鸟翰如玉喙脚如金蹏曰商羊水之神也 又思安县去郡防流七百里北接广信县隔大江有石井泉源腾涌注而不竭 又多苦竹竹丑苦也有黄苦竹白苦竹东越谓之髙苦竹也   又安析县【阙】    突波罗树生絶石悬崖性至坚白壅肿盘结堪为器焉 笼都县刺史陆徽所立有巨石四面峻崄俚人谓之乳石以为名西北二百里又有孙皓分州立石之处又丹城县西南有铜山有铜湖有硃砂铜【阙】  银也 又膋石县生膋石因以为名今冷石也古人凿之为器用故号为五侯石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五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九   郁林州领废牢党平琴三州   郁林州郁林郡今理石南县秦为桂林郡汉改为郁林郡后周汉亦同梁置定州又改为南定州隋平陈改为尹州炀帝初为郁州寻改为郁郡隋末废唐麟德三年分贵容二州置郁州干封元年改为郁林领石南兴德郁平等县天寳元年改为郁林郡乾元元年复为郁林州皇朝开寳五年并郁平兴德两县入兴业县为州治七年又并牢州之定川岩川二县入南流县又并党州之容山懐义抚康善劳四县入南流县来属郁林州   郁林州元领县六  今二   兴业  南流   二县旧废   石南  潭粟   二县新废   郁平  兴德   废牢州元领县二   定川  岩川并并入南流   废党州元领县四   容山  懐义  抚康  善劳并并入南流州境   东西九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六千一百里 南至【阙】   东北至西京六千五百里 北至长安取象桂州路六千六百里 北至贵州九十二里 东至容州一百五十里不通水路 西南至【阙】   南至容州陆川县八十里 西至太平军石康县地名土窦分界五十里 东南【阙】   东南至旧牢州九十里 西南至太平军永乡界   六十里 西北至贵州八十九里 东北至容州四十里 东南至容州【阙】   戸   郁林州唐开元戸一千九百一十七口九千六百九十七   废牢州唐开元戸一千六百四十一口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二   废党州唐开元戸一千三百口七千四百皇朝二县管户   郁林州风俗与废牢州同   夷人居山谷食用手搏酒名都林合糟共饮夜泊以纵淫死则打鼓助哀孝子尤恐悲泣刻木契焉废党州风俗   古党洞夷人索妇必令媒引女家自送相见后即放女归家任其野合胎后方还前生之子例非已【阙】女以乌色相间为裙用绯黔裳下或腰领处为冶艶男椎髻女散髪徒跣吹笙巢居夜泊   土产   贡布   兴业县旧二乡今四乡本石南县地唐干封元年置今为州理所 废石南县汉郁林郡之地梁置定州陈置石南郡隋改为县初置于此 废潭粟县已上二县旧废 郁平县隋为县属贵州后废 兴徳县唐武徳四年分郁林置已上二县皇朝开寳七年并入兴业县北斗山在州西北一十里 东斗山在州东北一十二里   南流县东南九十里旧三乡今四乡唐武德四年析容州北流县置属容州贞观十一年改智州为牢州以县来属皇朝徙于定州水口为理 废牢州本定州郡理南流县秦为象郡地二汉属日南郡吴省晋平吴复置宋分置南流郡齐梁为定州郡隋属合浦郡唐武德二年于今夷州义全县置义州五年改为智州贞观十二年改为牢州以牢石为名天寳元年改为定川郡乾元元年复为牢州本属郡徼外蛮夷地汉牂牱郡地 废定川县在废州西北四十五里 废岩川县已上二县是贞观十一年分南流县置皇朝开寳七年同废入南流 牢石髙四十丈周围二十里州因此为名 马援营 平乌石 兽头石已上皆郡界之山名 废党州本宁仁郡理善劳县即古西瓯所居秦置桂林郡汉为郁林郡唐置党州或为宁仁郡与平琴州同土俗西至平琴治所二十里建中二年废平琴州入理容山县其善劳县在容山县东二十里 废善牢县旧党州之理所 废抚安县在废州东十五里 废容山县曾为党州之治所 废懐义县在旧州西北二十里已上四县与州同置皇朝开寳七年同废入牢州南流县属郁林州 京观征古党洞杀俘虏处 大龙山山形似龙已上并废党州之事 废平琴州本平琴州理容山县汉郁林郡地唐置平琴州建中十二年并入党州元领容山懐义二县尚列于废党州其福阳古符二县已絶基址旧长庆时管戸七百四十西至郁林州九十里东至党州二十五里其蚕八熟多翡翠孔雀其地近海 鲛鱼状如团扇口在腹中而方尾间有刺伤人甚毒皮装刀靶 鳄鱼状如鼍四足身长二丈齿如锯口濶四尺食人为窠生卵如鵞卵大死后骨已枯齿落更生朽尽乃止 猩猩郡国志云封溪有猩猩如黄狗人面善言声音如妇人 蚺蛇长十丈以妇人衣投之则蟠牙六七寸辟不祥 沈懐逺南越记云郁林郡地常多龙龙有声音如践空地又郁平县有石井半甘半淡俗谓司命井井周给阖境也又南有石室洞开虚映凝洁其中有石人有石床可容百许人坐北有山枕相望尘境亘宁越乌浒之氏 防榔树如椶榈髙七八丈无柯枝上有十许叶正月结房一房二百余子花甚香每生即落一箨箨堪为扇至五月熟大如鸡子以海蠡殻烧作灰名曰蛤奔灰共扶留藤叶和而嚼之香美除口气乆食令人黒齿故南中有雕题黒齿之俗 椰子树如槟榔而髙大叶长二尺无阴阳结实一房生三十余子如其殻中有肉如熊白味似胡桃内有浆汁清如水甘如蜜饮之愈渇殻堪为酒器皮堪缚船土人多种 人面木春花夏实秋熟皮味甘酸实有核如胡桃两边似人面 龙眼木实大如弹丸食之味甜也 桄榔木似椶榈心中有面 益智子似防姜香如荳蔲 犀牛有角在额上其鼻上又有一角食荆棘冬月掘地藏而出鼻辟不祥 铜船郡国志云马援造铜船济海既归程安令沈于渚天晴水澄徃徃望见船楼上恒似有四寸水不知防十丈也一名越王船   宾州   宾州安城郡今理岭方县古越地秦桂林郡也汉改桂林为郁林又为郁林郡之地属岭方县自汉迄隋并无岭方县地唐贞观五年析南方州之岭方思干琅琊三县南尹州之安城凡四县置宾州十二年省思干县天寳元年改为安城郡至德二年改为岭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宾州皇朝开寳六年州废省琅琊保城二县入岭方一县隶容州当年复置宾州从本部民之所请也   元领县二  今一   岭方   二县废   琅琊  保城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五千里 西至【阙】       东北至西京五千五百三十五里 北至长安五千五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澄州八十八里通典云   【阙】               南至淳州二百五十里 东至贵州潮水县界九十七里东北至严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象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象州武化县马岭为界一百里 东至贵州二百二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九百八十六皇朝户主客五百四十七   风俗   岭外邑居犹有冕之风其姓陆者绩之遗嗣尚有银章青緺铜虎符乡宗重之皆云绩物也説文云緺青绶也其俗有礼防击皮鼓吹葫芦笙以为乐   人物无   土产   贡藤桌 生思磨竹 思礼 虫郡国志云形如蝉新美可食如蚕种着草叶中得其子则母飞来就谓之青鳬束晢云青鳬可以还钱或云青蚨又有锦鸟似鹊而大又有丹翠焉   岭方县七乡汉旧县属郁林郡武德四年属方州贞观五年改为宾州 废琅琊县在州东二十里唐武德四年析岭方县置 废保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梁置安城县于此唐至德二年改为保城县已上二县皇朝并入岭方县   澄州   澄州贺水郡今理上林县汉郁林郡岭方县地唐武德四年萧铣置南方州领无虞琅琊思干上林止戈贺水岭方七县贞观五年以上林止戈琅琊岭方属宾州八年改南方州为澄州天寳元年改为贺水郡乾元元年复为澄州皇朝开寳六年并为上林一县属邕州当州复置从本部民之所请也   元领县四  今一   上林   三县废   止戈 无虞 贺水已上并上林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四千里 东至西京四千六百九十里北至长安五千六百三十五里 东至宾州一百六十五里 东南至宾州八十八里 西南至邕州二百四十里 东至严州二百二十六里 西北至泰山四百三十五里   户   唐开元一千八百二十皇朝户【阙】   风俗   与栁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贡金银   上林县三乡州理所汉领方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上林县 废止戈县在州西八十里本汉领方县地 废无虞县在州东三十七里唐武德四年析柳州马平县置已上三县皇朝并入上林 博邪山 罗冨山 贺水 武齐水 吉东水已上皆郡邑之山水也   象州   象州象郡今理武化县秦属桂林郡地二汉属郁林郡地吴又分置桂林郡晋宋齐皆因之隋平陈置象州因象山以为名炀帝废州为始安郡之桂林县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复置象州领阳寿西宁桂林武仙五德五县贞观十五年省西宁县割废晏州之武化长风来属天寳元年改为象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象州皇朝开寳元年废严州并归化县入来宾县属象州   象州元领县三   阳寿  武化  武先   废严州元领县二  今一   来宾割属象州   一县废   归化并入来宾   州境   东西四百二十七里 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南京四千二百六十里东至【阙】   北至西京四千六百八十五里 北至长安五千九百二十五里 东至龚州二百六十五里不通马西至栁州马平县二十七里 南至贵州三百里北至栁州象县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浔州桂平县一百五十里 西南澄州界二百一十七里 东北至西唐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栁州二百里   象州唐开元户五千五百   废严州唐开元户一千八百五十九皇朝户主一千一百三十四客一千三百六十   风俗   与绣州同   姓氏   【阙】   土产   有古纻俚人以为布书云岛夷卉服此也 人面子树叶似龙眼而长   阳寿县旧二乡今四乡汉中留县也属郁林郡又改为桂林郡隋改名象州仍改中留为桂林县唐武德四年改为武德县于县界置象州贞观中移州于武化天寳元年八月改武德为阳寿大厯十一年复移州归寿阳即今理   武化县东六十里旧四乡今二乡汉潭中县地属郁林郡隋置建陵县属桂林唐武德四年析建陵置武化县属晏州贞观十二年废晏州来属仍自武德县移象州于县置非秦之象郡秦之象郡今之合浦县也大厯十一年移州归寿乐宜旧城 程郎水一名思傍水在邑界   武仙县东北九十里旧五乡唐武德四年析桂林置仙人山岭表録云象州武仙县旧有神仙集众髙山羽驾时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换骨函存象山在州城西岸去城五里高四十丈其形如象因山得名铜鼓濑又有铜鼓山在郡东界 淣淣溪杂夷山居之所 风母兽似猿无尾眼赤见人则低头藏面如似有罪辄向人叩头打死人开其口向风便生异物志云谓之平猴 鼠兽长四尺马蹄牛尾如猿有两乳其声如婴儿一母惟一子其溺地一沥成一鼠出则岁灾 苦姑鸟声如人音多怀怆凄异物志云谓苦姑鸟 懒妇兽异物志云昔有懒妇织于机中常睡其姑以杼打之恚死今背上犹有杼文疮痕大者得膏三四斛若用照书及纺织则暗若以防众賔歌舞则明   来宾县西一百五十里旧二十四乡今二乡元属严州并归化入来宾县属象州 防牱水郡国志云严州州门有长水深八丈从防牱河下 废严州荆州禹贡之域汉武帝平南越即象郡之地也歴晋宋齐梁不改后爲獠所置唐干封三年诏致生獠置严州及三县地在严冈之侧因为名天寳元年改为修德郡乾元元年复为严州 废归化县与州同置亦同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六   宋 乐史    岭南道十   融州   融州融水郡今理融水县隋始安郡之义熈县唐武徳四年平萧铣置融州复开皇旧名领义熈临牂黄水安修四县六年改义熈为融水贞观十三年省安修入临牂天宝元年改为融水郡乾元元年复为融州   元领县二 今三 一   融水 武阳 罗城新割到 沛溪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二里 南北九百三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七十二里 东北至西京四千四百七十里 北至长安取桂州路五千二百七十里 东至栁州洛容县界三百一十里 西至宜州东零县界二百里 南至栁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叙州一千六百里以郎溪县分界水路处只三百八十五里 东南至栁州龙城县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桂州古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古州水路八百九十里 西南至栁州三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三百三十三皇朝户主一千八百客七百一十八   风俗   与栁州同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贡金 桂心 苎密布   融水县旧二乡今无乡管七里本汉潭中县地宋永嘉七年置齐兴县唐武徳六年改为融水县 融水在州北六百里连接叙州郎溪县界 浔水溪源出叙州西界 潭江出黄水县西北当丽山   武阳县西南八十里三乡今无乡管八里旧黄水临牂二县隋开皇十九年析融水县置后并合为武阳县古黎山在州【阙】一百一十里连宜州界古溪水出其   下 武阳水在县东南流一百里防浔溪经柳州罗州县西南九十里无乡管七里皇朝开宝五年割到图经上不言州   沛溪西北一百八十里本融水县沛溪洞以其偏逺输赋甚逺因置以便于民   管羁縻州一   乐善州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皇朝雍熈二年归化邕州朗宁郡今理宣化县古南越地秦为桂林郡地汉改桂林为郁林郡又为郁林之领方县地晋置晋兴郡隋开皇初废郡为宣化县属简州大业三年州废以   县属郁林郡唐武徳四年于此置南晋州领宣化贞观六年改为邕州近邕溪因名干封二年置   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朗宁郡乾元元年复为邕州长庆二年以南安经畧副使崔【阙】为刺史充本州经畧等使自此邕州独置经畧使其州边在郁江者先居一岸每年秋夏江水泛溢郭色沉溺景云中司马吕仁髙于南岸引开小水若有泛溢分流而过不没人家今百姓两岸分居晋天福七年改为诚州以避庙讳汉初复旧皇朝平广南后开宝五年废朗宁封陵思笼三县入宣化武縁如和三县至太平兴国二年邕州上年管内江左谿峒源州状称广源武勒南源西农万涯覆和温弄等州古拂八躭二峒计十处首领乞依匕源州例归属当州轮纳租税朝廷因授首领官今为建武军节度   元领县八 今五   宣化 乐昌 武縁 如和 上林   三县废   朗寜入宣化 思笼入如和 封陵入武縁   州境   东西八百八十里 南北三百七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五千里 北至西京五千三百二十七里东水路至旧峦山三百四十二里 西水路至旧田山六百四十二里 南至旧瀼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旧澄州二百七十六里 东南陆路至钦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田州六百四十二里 西北陆路至思州四百九十二里 东北至宾州二百五十七里   户   唐开元户二千八百九十皇朝户主客五千九百五十   风俗   今乡村皆戴白头巾邕州图经云俗恡啬浇薄内险外蠢椎髻跣足尚鸡卜及卯卜提防【注】音已○俚獠有四色语各别译而方通也又在州晋城县蛮渠嵗时于石溪口通商有马防説文曰马防今之獠布以竹灰为盐不事五味   人物无   土产   苎蔴 蚺蛇胆 越鸟 飞生鸟 荔枝 桄榔橄防子 木威 鼓公邕州有鼓公大如犬而色白黒 鹊姑有青鹊如鸡即鹊姑 飞虫博物志云晋兴郡有飞虫大如麦或云有甲常伺病者居舎上侯人气絶便入食之虽扑杀不止如风雨之至肉尽便去贫者或殡殓不时皆受此虫恶梓木有力者以梓木板掩之兼用为噐虫不复近也桂林宁浦二郡亦有之 懒妇兽南越志云晋城县有懒妇兽古有织女睡机上其姑怒之遂忿赴水姑遂以杼投其背化为此兽今背上有文如杼形也大者可得脂三斛燃之照纺织即暗照作歌舞即明嬾之性化而不革   宣化县五乡今州所理汉领方县地属郁林郡秦为桂林郡地驩水在县北本防牱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   乐昌县东北六十里二乡本晋之晋兴郡隋改为县皇朝开宝五年改为乐昌县南越志云晋兴县泉源与宁建都兴二郡分境陶侃既开此郡贡赋由是日盛有陶侃碑   武縁县东北六十里元二乡隋废唐武徳五年复置如和县西南九十里十二乡开溪洞渐置   上林县北二百七十六里十二乡废朗宁县在州西北八十里 废思笼县在州西南三百里 废封陵县在州东一百里 都茗山在县西六十里其山出茶土人食之因呼为都茗山 思玉山在府东六十里其山有石似玉名为思玉山 一横山在府西四百里周围五百里其山横絶江河呼一横山 都笼山在府西北九十里周回二百四十里连大山石壁内平外崄号为都笼山 左水源从笼州出六百里流入郁江 武离水在府西源出上思州五百八十里西流入左江 右水源出西北田州流入郁江 罗陆水在府西二百里水源出文身野老北流入于左江 渭笼水在府西源从左右出澄洲止戈县南入左江 郁江在府西源从左右江入郁州水流百里入府城三百四十二里流入蛮横贵龚梧封康端广等一十一州入于南海 如和水在府西南五十里源出如和县并架为陂 邕水在府西水六十里北流入郁水源出钦州安水县 小武縁水在府东一百九十里 如离水在府东四十五里南流而入可逻水并架为陂 都辖水在府东北六十里水南流入可逻水并架为陂元有大石髙二丈遥见巍峩连延数里 可逻水在府东八十七里源出刲陵山大山南流入郁水 大武縁水在府一百八十三里源出濵州界东入流郁江   已上邕州所管山水   管羁縻州   瀼州在邕府南陆路二百八十二里管县四乡九左州在西水路三百里管县五乡十   思诚州在西陆路四百五十里管县三乡十   田州在西北水路五百五十里管县三乡五   归乐州在西北水路七百二十三里管县七乡九龙州在西北水路八百二十二甲管县七乡二   右六州羁縻州先属桂府景云元年割入邕州   潭州在西水路三百五里管县四   石西州在西水路一千二百里管县七   七源州在西水路二千六十五里管县五   思恩州在西陆路四百九十里管县四   右四州陷漏不属都督检校戸口既多景龙二年十月勅邕州置都督府管上件州卓牌   鹣州在西北陆路一千二百里管县七   右件州属桂管为近邕州西北逺属桂州不便司马吕仁髙奏景云二年勅属邕州   左州 思诚州 谭州 渡州 笼州 七源州思明州 石西州 上思州 思琅州 思恩州波州 员州   已上左江道   思恩州 鹣州 归乐州 思刚州 武峩州万徳州 伦州 昆明州 婪凤州 侯唐州归恩州 蕃州 万承州 功饶州 归诚州武龙州 田州   已上右江道   右件并是羁縻作牌州承前先无朝贡州县城隍不置立司马吕仁高唐先天二年奏奉勅差副使韦道贞滕崇黄居左等巡谕劝筑城隍其州百姓悉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并有赤裩生獠提防相杂承其劝谕应时修筑自后毁坏不复重修   贵州怀泽郡今理郁林县虞舜曁周并为荒裔秦并天下畧定越立桂林郡以谪人徙之舆地志云故西瓯骆越之地秦虽立郡乃有瓯骆之名汉志武帝元鼎六年改秦桂林郡为郁林郡舆地志云梁武帝以郁林郡为桂州后割桂州之郁林宁浦二郡立定州后改为南定州隋开皇九年平陈十年罢南定州为尹州唐武徳四年平萧铣置南尹州总管府管南尹南晋南简南方白藤容越绣九州南尹州领郁林马领安城郁平石南桂平岭山兴徳潮水怀泽十一县五年以桂平属鷰州岭山属横州贞观五年以安城属賔州七年罢都督九年改南尹为桂州天宝元年改为怀泽郡乾元元年复为贵州   元领县四  今一   郁平   三县废   懐泽  潮水  义山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五千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四百里 西北至长安五千八百九十里 东至浔州一百二十五里船行下水三日之程 西至横州一百五里船行下水四日之程 南至郁林州一百六十里无水路 北至象州二百五十里水路转浔州却是上水八日之程 东南至容州普寜县一百五十里无水路 西南至康州石康县二百五十里无水路 东北至象州武仙县一百四十里水路转浔州却是上水计六日之程 西北至严州来宾县二百六十里水路转浔州上水计一十二日之程   户   唐开元户三千二十六皇朝户主客共五百一十四   风俗   风俗多何滕黄陆等姓以水田为业不事桑生以唱歌为乐死以木鼔助丧又郡连山数百里有里人皆以乌浒诸夷率同一姓男女同川而浴生首子即食之云宜弟居止接近塟同一坆谓之合骨非有戚属大墓至百余棺凡合管者则去婚异穴则聘女既嫁便缺去前一齿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葵山多葵叶堪为笠 金银鈆作贡 右贝布古贡   郁平县元四乡今三乡汉广郁地属郁林郡古西瓯越骆所居汉谷永为郁林太守防乌浒人十万开置七县此郁林县也在郁江之西 废怀泽县在州南一百五十里宋废唐武徳四年又置 废潮水在县州【阙】五十里唐武徳四年分郁林县置 废义山县在州北八十里唐末置已上三县皇朝开寳五年废入郁林县 马岭山南中志云矫多虺其毒杀人有冷石可以治之屑屑着疮内即活 乌浒夷异物志云乌浒南蛮之别名巢居鼻饮射翠取毛割蚌求珠为业无亲戚重宝货卖子以接衣食若有賔客易子而烹之泥牛郡有铜池周十数丈下有石牛时出泥间旱岁杀牛祈雨以血和泥置石牛背上祈毕便雨泥尽则晴以为常 藕细布一号郁林布比蜀黄润古称云筩中黄润一端数金淮南子云弱緆细布也汉书云白越即此布也 铜符俚人滕氏有竹使铜虎符传云汉朝所假至今存 显朝冈孙权统事陆绩为奏曹掾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绩意在儒雅虽有军事而著述不辍每造此冈制浑天图 司命井半甘半淡潜通江波冬夏常盈尽境之人用以日给按其井水竭即土人疫稼穑不登以为候 提石山 龙石山 石室山 温水 香溪水 罗舎溪水 马度山一名马岭山 已上皆郡之山水   横州宁浦郡今理宁浦县古越地秦象郡地汉为合浦郡之髙凉县地髙凉县今在髙凉州界呉録云呉以合浦北郡为宁浦郡广州记云呉分郁林郡置隋开皇十年废宁浦简阳二郡仍于此置简州十六年又改简州为縁州炀帝初废以地属郁林郡之宁浦县唐武徳四年置简州领宁浦乐山防泽淳风岭山五县六年改为南简州贞观八年改为横州以横槎为名天寳元年改为宁浦郡乾元元年改为横州浦皇朝开宝五年并淳风乐山岭山三县八宁浦县又广蛮州武罗灵竹二县入永定一县当州   横州领县四  今一   宁浦   三县废   崇化 乐山 岭山已上三县并入宁浦   废峦州元领县三 今一   永定   二县废   武罗 灵竹已上二县并入永安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五里 南北二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四千二百一十里 北至西京四千四百五里 北至长安五千一百三十五里 西至邕州界二百二十里 东至贵州界八十里至广州一千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钦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宾州抵大山无路约二百六十里 东南至大江五十步 西北至宾州一百五十三里 西南至钦州一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贵州一百三十五里户   横州唐开元户一千九百二十一   废峦州唐开元户七百七十皇朝管二县户一百五十九   风俗   三梁故县乌浒所巢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金   寜浦县去州一百六十四步旧五乡今三乡汉广郁县也隋炀帝置寜浦县属郁林郡唐武徳复置横州县来属 废从化县在州东北九十里汉广县地唐初置淳风县贞永元年十月以犯宪宗庙讳改为从化县 废乐山县在州南一百七十六里水路八十里汉髙凉县地隋置乐山县 废领山县在州西一百里此县见贞元録已上三县皇朝开寳五年并入宁浦县南越志云宁浦地名金城 宁洲名宷降去蜀二   千里号曰中蜀 乌峦在州东八十里乌峦所居简阳峤在郡界 苏摩峤董奉死后人见于此 鸣石山山海经云长石之山洪水出焉山多鸣石   即此也   永定县西七十里旧二乡今三乡元属峦州与州同置废峦州今永定县理是也本永定郡秦桂林郡地唐武徳四年置淳州天宝元年改为永定郡乾元元年复为淳州永贞元年避庙讳改为峦州以郡最多山峦为称 废武罗县在州西北七十里 废灵竹县在旧州东九十二里县与州同置皇朝开宝五年与州同废并入永定县却属横州   田州唐贞元时已废   田州横山郡今理都救县土地与邕州同唐开元中置天宝元年改为横山村乾元元年复为田州   元领县五   都救 惠徃一乡 武笼一乡 横山一乡 如赖已上五县与州仝置   戸   四千一百六十八   山州唐贞元时已废   山州龙池郡今理龙池县土地与严州同唐开元中置天宝元年改为龙池郡乾元元年复为山州   元领县二   龙池 盆山 已上二县与州同置   戸   一千三百二十   已上二州属邕州都督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七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十一   容州   容州普宁郡今理北流县古越地秦属象州二汉属合浦郡宋泰始七年分合浦县于此立南流郡有陈绍伯僭称王寻平复为郡厯齐梁陈不改隋废郡又为合浦永平二县地唐武徳四年平萧铣于今州东北置铜州领北流豪石岩昌渭龙南流陵城普宁新安八县贞观八年改为容州以州西容川为名十一年省新安开元中升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普宁郡乾元元年复为容州都督府仍旧置防御经畧招讨等使以刺史领之兼经畧军使皇朝开宝五年并欣道渭龙二县入普宁陵城入北流县仍废绣禺顺三州地并入容州仍改为宁逺县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三   北流 普宁 陆川   三县废   欣道入普宁 渭龙入普宁 陵城入北流   废绣州元领县三   废常林 废阿林 废罗綉   已上废入普宁等县   废禺州元领县四   废峩石 废温水 废罗辨 废扶菜   已上废入普宁等县   废顺州元领县二   废龙豪 废南河   已上并入普宁等县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五千六十里 东北至西京五千四百八十里 北取藤州路至长安五千九百一十里东至藤州路二百五十九里 西至窦州二百里西至禺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龚州二百里 东北至藤州陆路二百一十里水路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牢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党州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南仪州九十里   户   容州唐开元户二千 废綉州唐开元户六百六十一 废禺州唐开元户五百二十 废顺州唐开元户五百九皇朝户主都管二千九百二十二丁此州供丁不供户   风俗   十道志云獠人杂居鼻饮跣足好吹葫芦笙繋铜鼓习射弓弩无桑缉蕉葛以为布不习文学呼市为垆五日一集人惟刚悍重死轻生郡国志云此地多瘴气春谓青草瘴秋为黄瘴瘴江水即马援云仰视飞鸢跕跕落水中即此地也   土产   朱砂 水银 竹子布 蕉布皮 竹茶茶经云容州黄家洞有竹茶叶如嫩竹土人作饮甚甘美膋石舆地志云南人谓滑石为膋石也土人皆以膋石烧为器用以烹鱼鲑亦号为五侯燋石火烂则可两三熟   北流县旧六乡今二乡州所理汉合浦县地隋置北流县在亷州界 门闗在北流县南三十里有两石相对其间濶三十步俗号门闗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路由于此立碑石尚在晋时趋交趾皆由此闗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谚云门闗十人去九不还唐宰相李徳裕贬崖州日经此闗因赋诗云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门闗   普宁县旧五乡今三乡隋置   陆川县西南九十里元二乡按通典作乐窦县 废渭龙县在州东十里唐武徳四年析普宁县置 废欣道县在州东六十里唐置已上二县皇朝并入普宁 废龙城县在西三十八里武徳四年析北流县置皇朝并入北流 容山其山迥濶无所不容故曰容山 牛山其山有石如牛 昆仑水水中有石似昆仑 铜石山上有铜湖出硃砂水银 新妇石有石如妇人状 金溪水中常出金 石侯石 罗汉溪皆在邑界 废绣州本常林郡地隋开皇十年以阿林县属尹州大业二年改尹州为欝林唐武徳四年析贵州之郁平县置林州领常林阿林皇化归诚綉罗卢越等县六年改为绣州贞观六年省归诚卢越二县七年以皇化属浔州天宝元年改为常林郡乾元元年复为绣州皇朝开宝六年州与县俱废入容州其州元有俚獠三种言语不仝偶月为婚不知礼节 废常林县本汉阿林县地唐武徳四年置常林郡县属林州贞观六年省归诚县入常林县仍移理废归诚县故城 卢越水亦名灵溪水在邑界 废阿林县在废州东北五十里本汉旧县元属郁林郡 白石山色洁白四面悬絶上有飞泉瀑布下有勾芒木可以为布俚人砍之新条更生取皮绩以为布 废罗綉城在废州东六十四里唐武徳四年析阿林县置 石袍山山多竹木葱翠如袍山有肉翅虎下山食人食讫即飞还絶岩 鸖洞山山有野鹤 废禺州本温水郡理峩石县故越地婺女之分野秦属象郡地隋合浦郡之定川县唐武徳四年置南岩州领南昌定川陆川思诚温水岩川六县治南昌县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为潘州仍废思诚县总章元年改为东峩州移治峩石县二年改为禺州以番禺地为名其州有三梁乌浒之民天宝元年改为温水郡乾元元年复为禺州皇朝开宝元年州与县俱废入容州 废峩石县本秦象郡地晋岩昌郡之地边邑为禺州之所治也废温水县唐武徳四年析南昌置 废罗辩县在旧   州西南一百里本隋高凉郡唐武徳四年置名陆川贞元中改为罗辩县 扶菜县在旧州东南八十里唐武徳四年置 石印郡国志云禺州石印似印形石文如篆 金山昔人藏金之处 帽山山形似帽故也 石湖 不逻饶山山多韶石果味如荔枝里人谓之不逻饶 鸣石山郡国志云董奉死人见于鸣石之山山海经云长石之山洪水出焉山多鸣石即此也 三梁故县乌浒所巢俗云三梁乌浒即此地也毒雾恒昏上饶瘴气 峩石山似石嵯峩故也 象石石似象故也已上皆禺州山水也 废顺州本顺义郡在白州北东皇朝开宝五年废州与县仍入容州 废龙豪县在废州之郭下 废南海县在废州四十里   化州陵水郡今理石龙县古越地秦属象郡汉合浦郡之高凉县地隋高凉郡之石龙县唐武徳五年置罗州六年移罗州于城石于旧所置南石州领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防罗肥六县贞观九年改南石州为辩州省慈防罗肥二县天宝元年改为陆水郡乾元元年复为辩州州在陵罗二水之间皇朝太平兴国五年改为化州废陵罗龙化罗辩三县但领石龙一县并割到废罗州之石城防江干水零緑四县为呉川一县入当州与石龙共二县煎盐纳本州其废防江干水零緑三县人户煎盐输防州   化州元领县  今一   石龙   三县废   陆罗 龙化 罗辩已上并入石龙   废罗州元领县五 今一   呉川   四县废   石城 防江 干水 零緑已上并入呉川   州境   东西三百一里 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五千五百九里 北至西京五千九百三十里 西北至长安取恩州路六千四百九十里西至白山三百二十里 南至淡州水湾雷界一百九十五里 东至广州一千一百四十四里 北至高州茂名县界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州抵大海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废罗州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佛子岭与容州陆川县分界一百六十里   户   化州唐开元户一百四十二 废罗州唐开元户九十五皇朝都管户六百四十四   风俗   夷俗悉是椎髻左袵汉书云荆人鬼话   土产   煎盐 采珠 废罗州出孔雀 鹦鹉 防水呉川中多益智子   石龙县二乡今四乡州所理汉高凉县地属合浦郡唐武徳五年属罗州六年改为辩州 石龙冈在州西南三里上有石高六尺周围六丈左边有文似龙形其江即鼎之见者 废陵罗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汉高凉县地唐武徳五年置罗州六年改为南石州即此县也罗水在县西北源从禺州来南至会陵陵水从禺州扶菜县界流入会罗水二水相合为罗陵水 废罗辩县汉高凉县地唐武徳五年分置 废龙化县汉高凉县地唐武徳五年分置已上三县皇朝开宝五年废入石龙县 韶山 龙化水在罗之邑界   呉川县南一百十里今三乡本汉高凉县地隋属罗州皇朝割入化州 呉川在县西水中有三川石又有孱州在海中 洞雷水在县东一百七十步无水源随潮上下 废罗州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本招义郡理石城县秦属象州二汉属合浦郡宋元嘉三年镇南将军檀道济巡抚于陵罗江口筑造此城因置罗州如江为名属高凉郡齐梁陈因之隋平陈郡废而罗州如故帝初州废其地属高凉郡唐武徳五年于石龙县地复置罗州领石龙呉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緑慈防罗肥等十一县六年移罗州于石城县之旧所置南石州割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防罗肥属南石州天宝元年改招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罗州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州废 废石城县本合浦郡地宋将檀道济于陵罗江口筑石城因置罗州属高凉郡梁陈复置罗州隋废州入高凉郡唐复置罗州于县 废防江县本汉髙凉县地唐武徳五年析石龙县置 废零緑县在废罗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本汉高凉县地唐武徳五年析置 零烈水在废县南三十里源从防江流入海 废干水县在废罗州西七十三里本髙凉县地按南越志云招义县昔流人营也义熙元年立县为后废唐再置本名招义改为干水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废入呉川县干水在县西二百步从防州大防县界来合防江   招义山在废县西北二里图经云昔有谭氏招义于此山聚会以讨儋耳因此得名   白州南昌郡今理博白县古越地秦畧取陆梁地置象郡今州即此地也汉为合浦县地唐武徳四年平萧铣于此置南州领博白郎平周罗龙豪良建宁六县改为白州贞观十二年省郎平淳良二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昌郡乾元元年复为白州   元领县四  今二   博白   三县废入博白县   建宁 周罗 南昌旧白潘州割到   州境   东西二百七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五千四百里 东至西京五千九百一十五里 北至长安六千九百七十五里 东至化州三百里 东至罗州二百二十里 西至太平军石康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至郁林州南流县三十里 东北至顺州七十五里 西南至防州二百三十里 东南至化州防江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郁林州南流界三十里   戸   唐开元户二千五百皇朝户主客一千四百九十一风俗   俗重卜吉凶取决于鸡脾汉书郊祀志云赴巫鸡卜也建宁县有三种獠□台台人稍夏人□人妇人偏襜皆露人缦□半股并椎髻与诸獠异焉土产   真珠   博白县旧一乡今三乡州所理唐武徳四年析合浦县地置博白县以博白江为名 博白山在邑界 废建宁县在县西唐武徳四年析合浦县置贞观十二年省淳良县入 废周罗县在县东九十里武徳四年析金宁县置 周罗山 周罗水皆在县界 废南昌县在县北九里旧县在潘州后割来属 盘龙洞 房山在旧县界已上三县皇朝开宝六年并入博白县 緑珠江岭表録云白州界又有一水出自双角山合容州江呼为緑珠江亦犹归州有昭君村葢取美人生处为名矣 緑珠井岭表録云緑珠井在白州双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伦为交趾采访使以真珠三斛置之梁氏之居旧井今已塞焉 大荒山山上池中有婢妾鱼大如楯两翼及脐下有三条似练带长四尺摇动有光 宴王山越王宴处   钦州宁越郡今理灵山县本合浦县地隋宁越郡唐武徳四年平萧铣改为钦州总管府管一州领钦江安京南賔遵化内亭五县五年置如和县其年置玉州南亭州并钦府以内亭遵化二县属亭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二年废玉州以安海海平并废亭州以内亭遵化并来属十年省海平县天宝元年改为宁越郡乾元元年复为钦州皇朝开宝六年废遵化钦江内亭等三县入灵山县   元领县七  今二   灵山 保京   三县新废   遵化 钦江 内亭   二县旧废   安海 南賔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五千四百里 北至西京五千八百二十里 北至长安取横贵象州路六千六百六十里东至广州三百三十里 西至瀼州五百八十里南至大海一百三十里 北至横州三百一十里东北至陆川七百四十里 东南至防州七百里东北至贵州四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千七百皇朝户主客共二千八百四十七   风俗   今乡村人皆戴白头巾又别有夷人名高梁人不种田入海捕鱼为业婚嫁不避同姓用腊月为嵗俚人不解言语交肱椎髻食用手抟水从鼻饮之也又有獠子巢居海曲每嵗一移椎髻凿齿赤裩短褐专欲吃人得人一头即得多妇高梁已下送塟皆挞鼓舂堂吹笙箭用药箭   土产   有面桂二山出余甘子一名庵罗果旧供   灵山县旧二乡汉合浦县地旧在州北六十六里今为州所理   保京县西南七十里旧二乡汉合浦县地隋至安京县唐至徳二年改为保京县 罗浮山在安京县北十里俗云形势似循州博罗浮山因以为名 武郎江经邑界 废钦江县旧有州所理汉合浦县地宋分置宋夀郡及宋夀县隋改为钦州仍改宋夀为钦江 钦江水出来田山自内亭县东北自遵化流入 废遵化县隋县属南亭州唐贞观元年属县废 武牙山在邑界废内亭县隋县因水为名唐武德五年于县置南亭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 灵伏山在邑界已上三县废废入灵山县 废安海县汉驘偻县地 废南宾县汉合浦县地已上二县唐时废   瀼州唐贞元时废临潭郡今理临江县隋大将军刘方始开此路置镇守寻废不通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节遣钦州首领甯师宋寻刘方故遣行达交趾开拓夷獠置瀼州州在郁林之西南交趾之东北界有瀼水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临潭郡乾元元年复为瀼州   元领县四   临江 波零 鹄山 逺已上与州同置   四至八到   东至钦州六百三十里 北至容州二百八十里户   一千六百六十六   古州唐贞元时废乐古郡今理乐古县土地与瀼州仝置天宝元年改为乐古郡乾元元年复为古州   元领县三   乐古 古书 乐兴   户   二百六十五   乐古县本臬预县宝应元年改为乐古县州所治古书乐兴此二县与州同置   已上二州元属容州都督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八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十二   柳州   柳州龙城郡今理马平县汉为桂林郡又为郁林郡之潭中县地隋开皇十八年改潭中为桂林县即象州桂林县是此地隋末析为始安郡之马平县唐武徳四年平萧铣置昆州领马平新平文安贺水归徳五县其年改归徳为修徳改文安为乐沙仍加昆州为南昆州八年以贺水属澄州贞观七年省乐沙入新平县以龙州之龙城来属八年改南昆为柳州九年置崖山县十二年省新平入马平天宝元年改为龙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郡国志云当柳星之下故曰柳州   元领县五   马平 龙城 象县 洛曹 洛容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四千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西京五千六百里 北至长安五千四百七十里 东至桂州五百四十里 东南至象州一百六十里 南至贵州三百里 南至羁縻归化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田严州二百四十里 西至宜州二百里 北至桂州四百七十里 北至融州陆路三百三十里水路三百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千二百三十皇朝户主八百四十八客二千八百六十二   风俗   土产   银贡   马平县旧二乡今三乡所置州境汉中县地属欝林郡隋置马平县唐武徳中于县置昆中又改为柳州 罗池神庙在州百半里即故刺史柳宗元也韩愈为碑文事具于碑中 仙人山在州西南山有石形如仙人浔江在州南三十步亦名柳江   龙城县西北八十里旧四乡今二乡隋县唐武徳四年置龙州领龙城柳岭二县贞观七年废州省柳岭县象县东北六十五里旧一乡今二乡汉潭中县地唐贞观中置   洛曹县西北一百七十里元一乡旧洛村县唐元和十三年观察使奏洛村县元置洛曹山请改为洛曹县诏从之   洛容县西北一百七十里元一乡皆汉潭中县地唐贞观中置 铜盘山 破额山 龙降山 潭水 贺水降峦山 犀角山 白露水 落艳水已上并郡界   之山水此郡多大蟒若害人不闻哭声则不去 不死树食之乃树   宜州龙水郡今理龙水县按郡同环州之地招降所置按投荒録云宜州乃桂之属郡州有河其水如桂之阳江水深岸陡形势异于泉水故老流传旧神龙所开郭邑名龙水此一郡见贞元録即不述创制年月通典与诸志不载按图经云见管四县一场又管羁縻十六州砂银两监数内温水思顺等十二州地理相近见管逐州山川四至戸口城县河江古迹可得而观其文兰等四州最居偏僻有州县且无廨宇所有赋租宜州差人征催皇朝因之   元领县四  一   龙水 崖山 东玺 天河 都感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八里 南北二百四十三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五千里 西北至西京五千四百里 西北至长安五千九百里 东至柳州二百里 南至芝芹州接澄州上林县界一百三里 西至冨仁监接南丹界二百一十里 北至融州罗城镇界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桂州一千六百里   户   旧户图籍不载皇朝户主一千七百八十六客五百九十六   风俗   江山险峻人风犷戾常持兵甲以事战争皆左袵椎髻礼异俗殊以岩穴为居止   土产   朱砂 元不贡物 出都落麻 狭幅布   龙水县州西三百步二乡 都龙山在县北三十步天河县二乡元在州西八十里元和八年移于龙水县古波里在州北一百七十里已上四县唐贞观四年置龙徳山在县西五里   都感场北六十里无乡管二里出花布管羁縻温泉等州十二州   温泉州理温泉县在宜州东六十里   领二县   温泉县无乡管四里 洛富县西二十二里管二乡四至   东至柳州龙城县界二十里 南至柳州马平县界二十里 西至宜州崖州县界三十里 北至柳州洛曹县界一十五里   户   今管主客户一百七十四   思顺州理安宁县在宜州东一百四十里   领县二   安宁二乡 钦化西八里二乡 岩栖西三十五里二乡   四至   东至柳州马平县界一十里 南至归化州洛回县界一十五里 西至归恩州都恩县界四十里 北至柳州马平县界三十五里   户   今管主客户三百五   归化州治归化朝县在宜州东一百六十五里   领县四   归朝东三十步元三乡 洛回南四十步三乡 洛都东三十里管一村 洛巍西二十五里管一村四至   东至柳州马平县界一十五里 南至象州来賔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思顺州钦化县界三十里 北至柳州马平县界一十里   户   今管户一百一十六   归恩州履博在宜州南一百三十里   领县五   罗遵西十五里二乡 履博南一百八十步二乡都恩北一十五里二乡 吉南西二十里管二乡许水南一十五里无乡村无廨署伪汉时县印纳在宜州   四至   东至思顺州钦化县界一十五里 南至象州来賔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纡州賔安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思顺州岩栖县界二十五里   户   今管主客二百一   纡州理东区在县宜州南一百三十五里   领县六   东区西一百二十步一乡 吉陵东一百二十里二乡 賔安东三十里管二乡 南山西北十里管一乡 都邦南七十里管二乡   四至   东至象州来賔县界三十里 西至芝忻州多宝县界一十五里 南至象州来賔县界八十里 北至归恩州吉南县界六里   户   今管户二百九十一   芝忻州理忻城县在宜州南八十五里土地与交州同   领县五   忻城管三里 富緑北三十里管二乡 平西南二十里管二乡 多灵东二十三里管一乡 思龙东二十五里管二乡   四至   东至行州行质县界二十里 西至述昆州夷水县二十里 南至邕州罗目铺界十五里 北至宜州崖山县界五十里   户   今管户六百五十二   述昆州理夷防县在宜州西八百里   领县五   夷防管二乡 夷水南四十里一乡 古桂西九十里管二村 临山西二百里二村 都陇北一百里一村   四至   东至宜州东县界三十八里 南至冨安监三十里西南至智州界三百里 西至金城州一百一十里户   今管户三百七十一   蕃州理蕃水县在宜州南四十五里   领县三   蕃水管一乡 都伊西五十歩五乡 思寮西十里无乡村无廨署   四至   东至龙水县界一十里 南至芝忻州古陇一十五里 西至龙水界二十里 北至龙水界一十里户   今管户三十七   琳州治多梅县在宜州西六十里   领县四   多梅一乡 古阳西十五里二乡 歌良北十五里二乡 多奉南二十里二乡   四至   东至龙水界三十里 南至本州武律铺三十里西至本州江都四十里 北至环州都亮县界二十里   户   管二百四十   环州治思恩县在宜州西一百里本正平部理正平县唐贞观十二年太史清平公李引靖遣融州柳州首领慰安由是疑附环落洞是诸洞冲要故以环名州在游卢水南整水之西   元领县八   思恩无乡管三里 都亮东二十二里管四乡二县割出   福零入镇宁州 歌良入琳州   四县废   正平 龙源 武石 饶勉   四至   东至琳州歌良县界三十里 西至古阳县界二十二里 西至金城州界一十五里 北至镇宁州界三十里   户   今管户二百四十   金城州治金城县在宣州西一百一十五里   领县二   金城二乡元无署 宝安   四至   东至琳州都江州铺界二十里 南至迷昆州五十里 西至智州界五里 北至【阙】   户   管一百三十一   智州治英罗县在宜州西一百三十五里   领县五   英罗管二里无廨署 冨力西五十二里三乡智本东三十里二乡 兰江西三里无乡村署平林东南十三里无乡村署   四至   东至金城州界三十里 南至迹昆州界三十里西至金城州池县界一十里 北至金城州河池县界一十里   户   管三十七   管文兰镇宁抚水等四州最僻逺所入赋租宜州差人去催征   文州在宜州西山路七百二十里州县无署   领县三   思阳州南一百二十里 芝山北一百二十里 都黎东二里   户   管户主五十二   兰州在宜州西山路六百五十里州县并无廨署不曽供通户口   领县三   都夷南一百八十里 阮平南六十里 如江东六十里   镇宁州在宜州西北山路三百里   领县二   福零东六十里 礼丹西三里   户   管五十一   抚水州在宜州西北一百八十里元无州县署亦不供通户口   领县四 一   抚水南一百二十歩 古劳东南二十里 多逢西北三十里 京水西北七里 固屑出朱砂管监二   冨安 冨仁   冨安砂监在宜州西一百三十里并是贵州差人主管辖人户一百六十八丁 采朱砂一千八十斤   冨仁银监在宜州西二百一十里属交州并是贵州差人主管辖人户元无定数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九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十三   太平军   太平军理海门本亷州皇朝开寳五年自旧州理移西南四十里地名长沙置州并封山蔡龙大亷三县为合浦一县仍废常乐州以博电零緑盐场三县并为石康一县来属至太平兴国八年废亷州移就海门三十里建太平军其亷州并入石康一县   废常乐州元领县四   石康   三县废   博电  零緑  盐   废亷州元领县四   合浦  封山  蔡龙  大亷   已上四县并废入石康   军境   东西三百五十里 南北四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军未有至京里数 东至蓬彭与白州分界三百四十里 南至白沙枕大海一十五里 西过水至大湾隔海 与钦州分界五十里 北至容州水与钦州分界二十五里 东南至宁海珠池极海岸与琼州相对处四十里 东至郁林州界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鹿井与钦州乌土镇接界 西北至射乌岭与钦州分界二十里   户   废亷州唐开元户三千一十三皇朝丁四千七百十二 本州供丁不供户   风俗   夷人号越防多采珠及甲香为业亲戚晏会即以匏笙铜鼓为乐   土产   珠蚌   石亷县二乡本属常州 废亷州在军北四十里本秦象郡地汉为合浦郡元鼎六年置九郡即其一也后汉因之吴改名珠官晋又为合浦郡宋因之兼置临瘴郡以界内瘴江为名及越州领郡三理于此时西江都督防陈伯绍请置州遂以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蛮獠按郡国志云伯绍平夷至合浦见三青牛围之不获即于其处置城俗号青牛城齐因之隋焬帝初改为六州寻废州又置合浦郡唐武德五年置越州又合浦安昌髙城大亷大都五县贞观六年置珠池县其年割东罗蔡龙二县来属十二年废安昌珠池二县入合浦废髙城入蔡龙天宝元年改为合浦郡乾元元年复为亷州 废合浦郡县在旧州郭下汉县属合浦郡大海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   所古之合浦也州界有瘴江名为合浦江 废封山县在旧州西北一百二十里隋废唐武德五年置姜州领封山东罗蔡龙三县贞观十年废州以县入亷州 废蔡龙县在旧州北一百五十里唐武德分置 废大亷县在旧州东南一百里唐武德五年置已上四县皆汉合浦县地并废入石亷县 姜山 思乡水 性山下溪水已上皆废亷州之山水 陈王祠南中有妖号曰陈王神面黒眼白形容丑陋祈祷有騐人多恶之陈霸先刻木作形自敬事之神与之叙族尊为叔父祭胙精洁动静与神俱毎有施为多就掷珓不得好卦即云王珓不许颇以感人其旁有墓及受梁禅尊神为帝糟头山尉佗驻军处人舂谷积糟成山山若鸣则风   飚立至 殡山即宋陈伯绍殡妻处 苏磨峤南越志云宁浦郡东南有苏磨峤 麻岭屈璆道里记   云沙麻岭在宁浦郡南即岭之北垠也 合浦水一名马渡昔有野马渡此因名之 铜舟湖马援铸铜船五只一留北湖中四只将过海征林邑 珠母海大海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珠母之海去县八十里揺珠之所即合浦也凡珠珰出于蚌蚌母广数寸长尺余后汉孟常防稽上虞人为合浦守先时守宰多贪珠遂徙向交趾界常到革易前珠复还称为神明桓帝徴还吏人攀车请留常入船夜遁围州交州记云合浦十八里有围州周围一百里其地产珠   雷州海康郡今理海康县秦象郡汉合浦郡之徐闻县地梁分置今州大同末以合肥为合州以此为南合州隋平陈又为合州炀帝初州废以县属合浦郡唐武德四年萧铣置南合州领海康隋康鉄杷椹川四县贞观元年改为东合州二年改隋康为徐闻县八年改东合州为雷州天宝元年改为海康郡乾元元年复为雷州按投荒録云雷之南濵大海郡葢以多雷为名以其雷声近在檐宇之上雷州之北髙州之南数郡亦多雷声似在寻常之外雷之俗雷时具酒肴奠焉法甚严谨有以肉杂至食者霹即至   元领县三  今一   海康   二县废   遂溪  徐闻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五千一百里 北至西京五千九百三十一里 西至长安五千八百三十五里 北至罗州二百四十里 东至海岸二十里渡小海抵化州界地名□州泛海通恩等州并淮浙福建等进 南至海一百三十里逓【阙】琼州对岸又云渡小海至崖州四百二十里西至海六十里围州通连安南诸蕃路东北二十五里至化州里吴川县八江上水至化州五程至广州二千里东南一百四十里至海泛海入琼西北至罗州零緑县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一百三十里泛海至儋州岸不尅里限交趾路岭表録云交趾回人多舍舟取雷州陆岸而归不惮辛苦葢避海防之患也   户   唐开元户四千七百皇朝户主一百一客五蜑户二风俗   地濵大海人杂夷獠多居栏以避时疫   土产   州在海岛上地多沙卤禾粟春种秋收多被海雀所损相承冬耕夏收号芥禾少谷粒又云再熟稻五月十一月再熟徐闻县谚语欲抜贫诣徐闻不宜蚕桑惟绩葛种纻为衣 出乌药 髙良姜 益智子海桐皮   海康县五乡秦象郡汉徐闻县地属合浦郡梁分置南合州隋废州置海康县朱梁开平三年曽移州于惊雷江源至刘氏伪命日却归海康 废遂溪县在州北九十里旧齐鐡杷椹川二县后废改为遂溪县皇朝开寳元年并为新福县 废徐闻县在州南二百四十里汉县名隋康县唐贞观二年改为徐闻县汉志云自合浦徐浦南入海畧以为儋耳珠崖郡即此县皇朝开宝五年并为时邑乡已上二县并入海康县 乌蛇山在县北百里出乌药俚人呼药为蛇 珠母海出珠之所螺冈在县北八十里 惊雷山在县南八里雷震破成水 鐡杷溪溪有石似铁杷 三鵶水从旧罗州南海于西海水南属雷州 雷公庙在州西南七里咸通十二年置灶山山上有炭坑又有木棉树一实得绵数两冬夏花而无实 思灵岛在海中有木头叶如栁花如金荳一斗种数年收淮南子云荳之美者有木荳是此也又山海经云昆仑之墟上有木禾此也   儋州昌化郡今理宜伦县州居南海之中汉元鼎六年定越地置儋耳郡以其人镂离其耳为名唐武德五年置儋州岭义伦昌化感恩富罗四县贞观元年分昌化置普安县寻废天宝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儋州   元领县五  今四   宜伦 昌化 感恩 洛   一县废   宜罗   州境   东西六百六十里 南北三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七千九百六十八里 西北至西京八千五百四十七里 东至琼州乐防县界射狼山三百二十里 西至旧振州延德县界白沙三百四十七里 南至旧州界马鞍岭三百四十里 北至大海二十五里 西南至大海四十五里 东北至旧崖州澄迈县界合桥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大海八十五里 又东北至广州二千三百七十里若从海乘船使便风至广州七日七夜如无便风即不可户   唐开元戸三千三百皇朝管丁户六百八十五不言户   风俗   山海经曰儋耳即离耳也皆镂其颊皮上连耳斥状似鸡肠下垂在海渚不食五谷食蚌及鳖而已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杀行人取齿牙贯之于项以衒骁勇有刀未尝离手弓以竹为绩木皮为布尚文身豪富文多贫贱文少但看文字多少以别贫贱观禽兽之产识春秋之气占藷芋之熟纪天文之嵗   土产   醖酒不用麯蘖有木曰严树取其皮叶捣后清水浸之粳酿之和数日成酒香甚能醉人又有石榴亦取花叶和醖酿之数日成酒 髙良姜 白藤花 煎沉香出深洞 苏木出黎洞 苔塘香 相思子贡金   宜伦县二乡汉儋耳县隋为义伦县州所理因义伦水为县名皇朝改为宜伦县   昌化县西一百八十里二乡汉置来县隋为昌化县感恩县东至州二百二十五里二乡汉九龙县地隋为感恩县取感恩水为名   洛阳县新置元县在黎洞心因黎贼作乱今移入州城下   废富罗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一乡汉儋耳县隋为毗善县唐武德五年改为富罗县此县名是林黎夷人旧废毗邪山山顶上有虫似伏虫俚人以防为毗邪也   温汤在感恩县北七十里夏即清冷冬即沸热有患疯疥瘴气者浴之皆愈 浴泊石神在昌化县西北二十里石形似人帽其首面南侧有橘柑甘香之果或携去即黒雾暴风骇人池中有鱼亦然土人往往祷祈 明山山有二石如人形故老传云有兄弟向海捕鱼因化为石号为兄弟石 滔沿井与沦水通有人以竹木置井中于沦水得俚人呼竹滔沿因之为名 鱼鳞州龙吟泉 黎吟泉 黎母山 黎粉山 感恩水已上皆郡邑之山水也   琼州琼山郡今理琼山县本隋珠崖郡之琼山县唐贞观五年置琼州领琼山万安二县其年又割崖州之临机来属十三年废琼州以琼山属崖州寻复置琼州领琼州容璚曽口乐防顔罗五县天寳元年改为琼山郡乾元元年复为琼州贞观五年十月岭南节度使李复奏曰琼州本广府管内干封元年山洞草贼反叛遂滋沦陷至今一百余年臣令判官姜孟京崖州刺史张少逸并力讨贼已收复旧城且令降人权立城栅窃以璚州空压贼洞请升于下都督府加琼崖振儋万安五州诏招讨游奕使其崖州都督请停从之皇朝开寳四年平南越割崖州之地属琼州   琼州元领县五  今三   琼山 临髙 乐防   二县废   顔罗  容琼   旧崖州元领县三   含城 澄遇 文昌  已上三县并属琼州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水陆七千五十里 北至西京水陆七千四百三十里 西至长安水陆八千五十里 东至文昌县极大海一百二十里 西至儋州五百里东至万安州五百里 北十五里极大海泛大船使西风防三日三夜到地名崖门从崖门山入小江一日至新防县从新防县入或便风十日到广州路经黎冈州皆海之险路约风水为程如无西南风无由渡海却回舡本州石镬水口驻泊处次年中夏西南风至方可行船 西南至大海一百七十一里 西北至旧崖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旧振州四百五十里   户   琼州唐管户六百四十九   琼州唐管戸六千六百四十六皇朝两州共管户三千五百一十五丁户部牃不言户只言丁 又别管蕃蜑二坊户在符江口东岸不耕田以捕鱼为业官司差为水上驾船   风俗   有夷人无城郭殊异居非译语难辨其言不知礼法须以威服号曰生黎巢居洞深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性好酒每醖酿用木皮草叶代麯蘖熟以竹筒吸之打鼔吹笙以为乐男人则髽髪首揷梳带人齿为缨饰好弓矢削竹为箭镞鋭而无羽女人文领穿耳垂环病无药饵但烹羊犬祀神而已   土产   琼州出剪沈黄熟等香 苏木 蜜蜡 吉具布白藤 髙凉姜 益智子 干栀皮 旧崖州出紫具叶 真珠 碁子 金华有花防者贡金 又琼崖州有酒树似安石榴其着花瓮中即成美酒醉人   琼山县旧一乡今三乡即所治唐贞元七年省容琼县并入   临髙县旧二乡今三乡州东八十里本崖州平昌县唐开元元年改为临髙县贞元七年割复琼州   乐防县旧一乡今二乡唐贞观元年先置璚州至显庆五年方置此县 废顔罗县 废容琼县已上二县并唐时废按贞观七年合容琼入璚山为一县又割崖州临髙县以填阙其临髙在郡正东八十里梁载言十道志有顔罗县无曽县今二县俱废 琼山 隂阳山连延水 龙眼水已上郡内之山水 容琼洞夷人居之   含城县旧崖州郭下县旧三乡汉潭都县地隋旧县其崖儋振琼万安五州都在海中州之上方千里四面抵海北渡海洋防一日一夜至雷州   澄迈县在旧崖州西九十里旧四乡今三乡汉苟中县地隋置澄迈县以界内迈山为名   文昌县在旧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元十二乡今二乡汉紫贝县地隋改为平昌县唐贞观元年改为文昌县取偃武修文之意已上三县旧崖州割到 牀栅山 紫贝山元属紫贝县 玉阳山 郑彦琼山在古玳瑁县已上含城等三县今属琼州山水随之 废旧崖州在琼州东北二百六十里本珠崖郡理【阙】城县南裔蛮夷之地州居南海之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吕嘉开南海置珠崖儋耳二郡崖岸之邉出真珠故曰珠崖其土方千里去雷州徐闻县隔一小海相望见珠春秋便风一日早过汉时郡县吏卒多侵陵之故率数嵗一反昭帝省儋耳并珠崖元帝用贾捐之言乃弃之唐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崖州领舍城平昌澄迈顔罗临机五县贞观元年置都督府督崖儋振三州其年顔罗改为顔城平昌为文昌三年割崖州属广府五年又置琼州十三年废琼州以临机容琼万安三县来属天寳元年改为珠崖郡乾元元年复为崖州在广府东南皇朝开寳三年平南越却废崖州之城入璚州其俗以土为金器用瓢匏无水人饮木汁谓之木饮州无马与虎有牛羊鸡犬振州本振州也即今隋临振郡又曰延德郡唐武德五年置振州天寳元年改为临振郡乾元元年复为振州理宁振逺县土地与崖郡同皇朝开寳六年割旧崖之地琼州却改振州为崖州   元领县五   宁逺 延德 志阳 临机 落屯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七千六百八十五里 北至西京七千七百九十七里 北至长安八千六百六里 东至璚州四百五十里 西南至大海一十五里 南至大海二十七里 西至儋州四百二十里 东至万安州安陵县一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八百一十九皇朝管户主三百四十客一十二   风俗与琼州同   土产   贡金   宁逺县二乡汉临振县地隋置州所理   延德县西四十二里二乡汉临振县地唐贞观三年分延德县置   临机县东南八十里二乡汉临振县地隋置   落屯县东北二百里二乡 落岛山 澄浪牧 落澄山 织岛山有黎水 落猿山 钟延岭已上皆郡邑之山水   万安州万安郡今理万安县土地与珠崖郡同唐龙朔二年分崖州之文昌县置万安州开元九年移治所于陵水县天寳元年改为万安郡至德二年改为万全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安州贞元九年以便百姓移州于万宁县即今治也   元领县四  今二   万宁 陵水   二县废   富云 博辽   州境   东西三百八十四里 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陆路七千三百里 西北至西京水陆路七千五百里 西北至长安水陆路八千五百里东至海三十里 西北至崖州三百二十里并陆路南至海四十二里 北至琼州四百五里   户   唐旧户一百二十一皇朝管户二百八十九   风俗   女人以五色布为帽以班布为裙似袋也号曰都笼以班布为衫方五尺当中心开孔但容头入名之曰思便   土产   金【旧贡】   万宁县旧二乡今一乡唐至德二年改为万全后复旧陆水县西南二百里今一乡 废富云县 废博辽县唐末废声山常有声如人言也 赤上国在州南渡海便风十四日经笼岛即至其国亦海中之一洲 丹丹国振州东界舟行十日至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十四   交州   交州今理宋平县古越地禹贡扬州之域土号为百越在周为越裳重译之地秦属象郡汉交趾日南二郡史记曰始皇南取百越以为桂林象郡是也赵佗王南越地又属焉元鼎六年定越以为南海苍梧鬰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丰五年置交州刺史以郡之不称州者葢别为十二州也按交趾之称今南方夷人其足大指开广若并足而立其指相交后汉因之兼置交州领郡理于此又吴志吕岱为交州刺史到髙梁州贼帅钱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为髙凉西部都尉多送金银赎其罪又鬰林夷城攻围郡县岱讨破之时杜阳须阳中宿属【阙】州始兴郡也临贺荔浦冯乘谢木诸城贼王金黄肃梅伊梅常陈尤等防复蜂起陆掠州郡权又诏令岱讨之岱自将曹枉翟阳讨之遂生防金等斩之获万余人后岱迁安南将军假节加鼓吹封都乡侯黄武五年吴王以交趾悬逺乃分为两州割合浦以北海东四郡立广州吕岱为刺史割交州以南分海南三郡【阙】徽为安逺将军领九眞太守为校尉陈时代奕为交趾岱留海南徽不承制兴兵戍海口岱上防请讨徽督兵三千昼夜浮海以袭之徽闻岱至震怖不知所出即率六人肉袒迎岱岱拥节读诏书数徽罪而斩之赤乌二年将军蒋袐南讨夷罪袐所领都督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自号平南将军与弟潜共攻零陵桂阳揺动交州苍梧郁林诸郡时岱领荆州自表彻行星夜兼退权拜岱为交州牧遣唐咨等络绎相继攻讨嵗余破之又豫章熊睦为广州刺史开桂林髙兴二郡陈袭以其交州印绶自南海还治龙编加安南将军今交州也晋书云大康中交趾徙理龙编领郡七宋领郡五齐领郡九皆理于此宋置宋平郡齐因之亦为交州郡地梁陈因之陈平陈废郡置交州炀帝初废置交州郡唐武德五年改为交州总管府管交峰爱仙鸢宋慈险道龙十州其交州领交趾懐徳南定平道四县其年又置玉州交府六年澄慈道宋并加南字又改南道州为仙州贞观元年省南宋州以宋平县省南陆州以陆平县省鸢州以朱鸢县省龙州以龙编县并交府仍省懐徳县及南慈州二年废玉州入钦州十年废仙州以平道县来属今督交峰爱权四州调露元年八月改州都督安府至德二年改为镇南都防府兼置节度大厯三年罢节度府置经畧仍改镇南为安南   元领县七   宋平 朱鸢 龙编 交趾 武平 平道 南定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阙】   北至西京陆路六千七百八十里 北至长安陆路七千四百五十五里 东至大海水陆约四百三十里 西至姚州水陆相兼约二千四百里 东至朱鸢县界小黄江口水路五百三十五里 南至朱鸢县界何劳江口水路五百四十九里 西至爱州界小乍口水路四百一十六里 北至武平县界武定江源二百五十二里 东北至新崖州水路五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崖州水路五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爱州陆路五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岑州陆路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新崖州陆路五百四十五里 西至峯州嘉宁县界漏江口水陆一百五十五里 西南至长州文阳县界靖江镇一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长州文阳县界靖江镇一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四千二百三十二   风俗   有蛮夷之风汉书云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兵则矛盾刀木弩竹矢或骨为镞自初为县郡吏卒中国人多侵凌之故率数嵗一反元帝时遂罢弃之又中南八郡志曰土人待婚族好客必先进防榔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又交州记云南定县人足骨无节身有毛卧者更扶始得起故曰交趾山海经云交胫国人脚胫曲戾相交所以谓之交趾朱鸢俗尚琴瑟古风也索妇之人未婚前先送防榔一盘女食尽则成亲又乌浒人初生子食之曰宜弟   土产   槟榔 翡翠毛 孔雀毛 蚺蛇胆 鹦鹉 焦布犀角 龙花蕋 黄屑 他纶木 由梧竹 花布紫绯蚁窠内生入贡 甘藷似芋剥去皮内肥肉南方以当米糓宾客亦设之出交趾 槟榔树如椶榈髙七八丈无枝柯上有十许叶正月结房二百余子花甚香每生即落一箨箨堪为扇至五月熟大如鸡子以海蠡殻烧作灰名曰蛤奔共扶留藤叶和而嚼之甚美除口气令人齿黒故南中有黒齿之俗 椰子树似槟榔而髙大叶长大无隂结实房生三十余子子如其殻中有肉如熊白味似胡桃内有浆一升清如水甘如蜜饮之愈疾堪为酒器皮堪防船人面木春花夏实秋熟皮味甘酸实有核似胡桃两边似人面 龙眼木果大如弹丸食之甜也 桄榔木如棕榈心中出面 益智子似亷姜香如蔲荳珊瑚吴録云交州涨海中有珊瑚以铁网收之 鼓南越志云顺帝永和二年周敞为交州刺史采龙山之木为州门鼓下分一鼔给桂林郡上分一鼔给交趾郡虽根干异器杪末同归故击一鼓则二鼓皆鸣所谓叩宫而商应 鸟王如鹊色异众鸟从之采虫以给 白猴梁天监起居注曰交州刺史阮表言林邑王范纉云昼观望天风知中国有圣主臣乞内附为臣兼献白猴一头 鲛鱼状如团扇口在腹中而尾门有刺伤人甚毒皮为刀鞘 鳄鱼状如鼍四足身长二丈口长四尺齿如锯食人岸上为窠生卵如鹅子大死后骨已枯齿落更生 鲎鱼形如惠文冠青黒色十三足似蟹长六寸腹中有子如麻子取以为酱尤美行失雌雄即死 猩猩按交州界内有吴武平郡封溪县有兽名猩猩能言嗜酒形如狗人面声如小儿啼淮南子云猩猩知徃谓知人家徃事及前祖名号猩猩在山谷中行无常路百数为羣土人以酒若糟设于路侧又喜着屫子土人织草为屫子数十辆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屫知是人张者即知张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字而骂云奴欲张我舍之而去去而又还相呼试共尝酒初尝少许又取屫子着之若进两三【阙】便大醉人出收之既醉且屫子相连缀不得去执还内牢中人欲杀者到牢邉语云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既择肥竟相对而泣又云昔人以猩猩饷封溪令令问饷何物自于笼中曰但有酒及仆耳无他饮食声色妙丽如妇人其肉甚美可断糓不厌也   宋平县十一乡汉西卷县地属日南郡自汉至晋犹为西卷县宋置宋平县及宋平郡隋平陈置交州炀帝改为交趾郡汉交趾刺史理龙编唐交州都防统制诸蛮其海南之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居大海之中洲上相去或三五百里三五千里逺者二三万里乗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自汉武以来皆朝贡必由交趾之道唐武徳四年于宋平县置宋州领宋平引教南定三县五年又分宋平置交州懐徳二县六年宋州加南字贞观元年废南宋州以引教懐徳二县省入宋平县移交州   交趾县名于汉故交趾城置以宋平南定二县属交州泥黎城刘欣期交州记云泥黎城在定安县东南   隔水七里阿育王所造塔讲堂尚在有采薪者时见金像   龙编县东南四十五里十乡汉交趾郡守治嬴偻后汉周敞为交州太守乃移治龙编言立城之始有蛟龙盘编于江津之间因为武城武徳四年于县置龙州领龙编武寜平县三县贞观初废龙州以武宁平县入龙编割属仙州十二年废仙州以龙编属交州佛迹山 乌延水 朱鸢江卢循之冦交州刺史杜慧度率水步军晨出南律以火箭攻之烧其船舸一时溃循赴水死即此水也 交州故城东有古井深七尺濶五尺故老云此井自然非人穿其冬夏味常减若水减则百姓饥馑水盈则丰稔也 万春台故老云大同六年交趾李贲窃号作此台 石九子母祠交州记云石九子母者坐髙七尺在今州寺中九子悉附于石体传云浮海而至士庶祷祀求子多騐于今不絶   交趾西北七十里十乡汉交趾郡之嬴偻县地隋为交趾县取汉郡名唐武徳四年置慈州领慈亷乌延武立三县六年改为南慈州贞观初州废三县并入交趾 楼山 引山 乌延水 安阳王故城南越志云交趾之地最为膏腴有君长曰雄王其位曰雄侯其地为雄田后蜀王子将兵讨之因为安阳王治交趾尉佗兴军攻之安阳王有神人曰通佐之造弩一张一放杀越军万人三放杀三万人佗知其故便却垒息卒还戍武寜乃遣其次子始为质请通好焉后安阳王遇通不厚通去之安阳王之女曰媚珠见始丰姿闲美遂私焉始后诱媚珠求看神弓请观其妙媚珠与之因毁其机即驰使报佗佗复兴师袭之军至安阳王又如初故放弩弩散众皆溃崩遂破之安阳御生文犀入水走水为之开朴子云通天犀一尺以上刻为鱼形御以入水水常开三尺故神弩之事出于南越也 慈亷江昔有李祖仁居此兄弟十人并慈孝亷让因此名江   武平县东北九十里二乡吴置武平郡隋为县本后汉封溪县建中初□冷县女子徴侧叛攻陷交趾马援率师讨三年方平光武乃増置望海封溪二县即此隋曰龙平唐武徳四年改为武平县焉 龙穴山交趾记云武平县有南岭有大蛇永和九年始兴人袁朂过此岭见蛇出腹如数十间屋状目如车轮黒色太和三年岭人见蛇死于穴中有大蛇皮寻得石钟乳不敢入莫防其源又云蚺蛇出南方形数丈吞鹿率至角上伺肉消烂乃咽缭人啖其膏胆治百病 漏江至武平县改名武平水西北自隆平县流入   平道县东南六十里四乡汉封溪县地南齐至昌国南越志云交趾之地最为膏腴旧有君长雄王其佐曰雄侯以其田曰雄田后蜀王之子将兵三万讨雄王灭之蜀以其子为安阳王治交趾其国城在今平道县东其城九重周九里士庶蕃阜尉佗在番禺遣兵攻之王有神弩一杀越军万人佗乃与之和仍以子始为质安阳王以女媚珠妻子始得神弩毁之越兵至乃杀安阳王兼其地唐武徳四年于县置道州领平道昌国武平六年改为南道州又改为仙州贞观十年废仙州以昌国入平道属交州 仙山古老云昔有人入此山伐木值有仙人于自树下围棋其树根盘今犹存焉   南定县西南六十二里二乡 汉日南郡西卷县地正觉山 东就山 不虑山 浮山交州记云海中有浮石山峙而髙数十丈永平营百余里浮在水上 铜隄江 十字江 苏厯江 真义江 交村江 双溪武牢溪已上皆郡之山水名   峯州   峯州承化郡理嘉寜县古文狼国有文狼水亦陆梁地秦属象郡二汉属交趾郡吴分置新兴郡晋武乃为新昌郡宋齐因之陈兼置兴州隋平陈郡废改为峯州炀帝初州废并入交趾郡唐武徳四年复置峯州领嘉寜新昌安仁竹辂石隄封溪六县贞观元年废石隄封溪入嘉寜竹辂入新昌天寳元年改为承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峯州   元领县五   嘉宁 新昌 承化 嵩山 珠緑   四至八到   北至西京六千八百四十五里 北至长安七千一百五十五里 东南至安南府陆路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安南府水路一百四十五里 西北沿西道   江至古勇歩约八十里至八平城约一千二百里至桃州二千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九百二十   风俗   文狼城在新昌县林邑记云苍梧以南有文狼人野居无室宅依树止宿渔食生肉采香为业与人交市若上皇之民此葢其地因以为名城   土产   荳蔲贡 蚺蛇胆 银 大竹 按南中八郡志麊冷县有大竹数围实中任屋梁柱覆用之即当瓦可庇风雨   嘉寜县五乡州所理汉麊冷【注】音麋零○县地属交趾郡古文狼夷之地 繖围山 封溪 若耶溪源出嘉寜县西南   新昌县一乡汉麊冷县地后汉朱鸢人诗索以麊冷雒将之畧郡县于是雒将皆属之集六十五城自称为王治麊冷县后汉马援传云交趾女子徴侧及女弟徴二反诏援讨之乃奔金溪穴中二年乃得悉定郡县即其地也 文牛山 薜萝水   承化县西北五里一乡汉麊冷县地可濑水山仙颁山   嵩山县 茂嘉山   珠緑县按贞元録只有嘉寜永化二县通典开元録又有新昌其余未详所置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一   宋 乐史 撰   岭南道十五   爱州   爱州九眞郡今理九眞县秦象郡地汉武帝置九眞郡后汉置宋齐因之梁置爱州隋为九眞郡唐武德五年复为爱州领九眞松源阳山安预四县又与州界分置积顺安永胥前眞山七州七年改永州为都州九年改积州为南陵州贞观初废都前眞胥三州入南陵州又废安州以隆安九年废松源入九眞九年废眞州以胥浦军安日南移风四县属爱州天寳元年改为九眞郡乾元元年复为爱州南与日南接界西连防牱界北与巴蜀接东北与郁林州接皆山崄溪洞所居   元领县六   九眞 安顺 崇平 日南 无编 军宁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阙】    北至西京陆路一万一千四百里 北至长安陆路一万二千里 东至海陆路一百四十里 东至演州陆路二百五十里 西至生獠界水路一百九十里 北至生獠界陆路三百里 东北至交州五百里水路七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七百   风俗   与交州同   姓氏   【阙】   土产   蚕一嵗八绩 稻再熟 多温风 贡孔雀   九真县九乡汉武帝开置九真郡治胥浦县领居风都厐余成驩无编等七县今九真县即汉居风县地吴改为移风隋分置九真县州所理 安镇山 佛迹山 松源山 弼水   安顺县东南九里九乡隋旧县唐武徳五年置顺州又分置东河建昌边何三县并属顺州贞观元年州废及三县皆并入安顺及爱州 淳岳山 路缦山   崇平县南三十里五乡隋隆安县唐武徳四年于县置安州及山州又分隆安立教山建道都握三县并属安州又置防州真润古安西安建功五县属山州贞观元年废安州及三县又废山州及五县以隆安爱州先天九年改为崇安至徳二年改为崇平   日南县东北二百二十里四乡汉居风县界有居风山山有风门常有风其山出金牛往往夜见照耀十里隋改为日南县 凿山一名九真山 古缦山   无编县未详里数三乡汉旧县属九真郡又云西汉于县故城在今县东   军寜县西北二十一里五乡隋军安县唐武徳五年于县界置永州七年改为都州贞观元年改为前真州十年改属爱州至徳二年改为军寜县 丹昼山斧山 扶縁山 寜夷山 思栁水 咢水 凿口即马援开石道处按二广州记云马援凿九真山即石为堤以遏海波自是不复遇涨海 居风山交州记云居风山在郡西四里又南接射堋山夜静恒闻射山其山出金昔有一妪见金牛出食斫得鼻锁焉珍山交州记云九真去郡三里有珍山山有神石   庙值天亢旱二千石亲到以水洗石即云雨立降尧山清风静夜时闻法鼓之声 揺牛南中八郡志云移风故县有揺牛生里时时共鬭则海沸或出岸上家牛见则恐布人或遮捕即霹随至俗号曰神女牛又牛每登岸与虎鬭角软还入水复坚 铜柱岭表録旧有韦公干为爱州刺史郡即汉伏波铜柱以表封疆其柱在境公干利其财欲椎镕货之于贾胡土人不知援之所铸且谓神物哭曰使君果坏是吾属为海神所杀矣公干不聴百姓奔走诉于都督韩约约移书辱之公干乃止 风门山上有风门常吐风俗曰萧瑟岩 铜船湖交州记云九真有一湖去浦四十里至隂雨日百姓见有铜船出水上又有一牛出湖中以鸡酒为祭便获鱼倍常若不设此祀则渔得牛粪而已 弱水交州记云九真郡西有弱水毛羽皆沈广七八里望见旁人骑马皆不得渡也 磬石出浮邱溪又有流金涧多金沙出火齐状如云母重叠似黄金 鸟王如鹊头上有毛冠尾长一尺五寸纯黒色若欲取诸鸟先选髙树砍除枝柯凖留上二枝以胶插着取鸟王置其下鸟王鸣呼众鸟闻声皆争集其处或衔果实或送防蚁皆与鸟王诸鸟着胶獠子之徒下收之也 蚁漆吴録云居风县有蚁絮藤人视土中知有蚁因垦有木枝插其上则蚁出縁如生漆坚凝 潮鸡地舆志云爱州移风县有潮鸡呜旦清如吹角潮至则鸣一名林鸡其冠四开宛如芙蓉 赵妪昔九真有女子赵妪乳长五尺不嫁常在山中聚盗结党攻掠郡县皆有金塌齿履居象头战鬭以少男十余为侍后刺史陆允平平之 鴈随棺防稽虞韶为日南太守即翻之父也身死归乡有只鴈随棺至防稽栖于墓三年乃去野女日南有野女羣行不见其状时见皛白袒衣   也 猓土人号曰歌然似猕猴而大手面目与人无异皮毛软毳细滑堪作褥此兽有仁义行则大者前小者后如得果实则小者先送与大者然后自食夷人古堂□獠药箭射之中一必获其二未伤者拔死者之箭自刺而死 □獠多变为虎其家相承有虎代代事之若变成生虎巫即杀鸡向林祭之打竹弩作声咀咒云云   驩州   驩州日南郡今理九徳县古越裳氏国九译所通秦属象郡二汉属九真郡吴置九徳郡晋宋齐因之隋置驩州后为日南郡唐武徳五年置南徳州总管府领徳明知驩杜源七海八州南徳州领六县八年改为九徳贞观初改为驩州又改为演州二年置驩州都督府领驩源明智演林景海八州十三年废明源海三州天宝元年改为日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驩州放驩兠于崇山即此也   元领县四   九徳 浦阳 越裳 懐驩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阙】     东北至西京陆路一万四千里 北至长安陆路一万三千六百里 东至防海福禄州一百二里 东至大海一百五十里西至羁縻暑州一百四十里 北至演州一百五十里又至爱州六百三里 西南至文单国十五日程约七百五十里 东南至环王国十日程约五百里北至化州五百二十里 西北至灵□江四百七   十里 西南至羁縻常州三百里   户   唐开元户九千六百一十九   风俗   郡国志云厐山洞人去为两齿为饰刻胸作花文山中立市十日一防铸铜为器大如盘名旁旁为财布朱吾以南又有狼野人居无屋舎依树止宿食生肉采香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又有狼□裹身犹耻无蔽衣夜与贾人交易暗中嗅金便知好恶   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旧贡象牙 药犀角 金薄 黄屑 沈香 斑竹   九徳县十一乡州所治古越裳氏国秦开百越此为象郡汉武元鼎六年开交趾以南置日南郡治于朱吾领北景卢容西卷象林五县吴分日南置九徳郡晋宋齐因之隋改为驩州废九徳郡为县今州治也后汉遣马援讨林邑蛮援自交趾寻海隅开侧道以避海难从荡昌昌南至九真郡自九真以南随山刋木开陆路至日南郡又南行四百余里至林邑国又南行二千余里有西屠夷国援至其国铸二铜柱于象林日南界与屠夷分境以纪汉徳之盛其时以不能还者数十人留于铜柱之下至隋乃有三百余家南蛮呼为马留人其水路自南安府南海行三千余里至林邑计交州铜柱五千里 镇龙山 瀑布山 交州记云陶横筑城于土穴中得一物白色形如蚕蛹无头长数丈大十围软软能动割腹肉如猪脂遂以为臛香美横啖一杯于是三军皆食焉   浦阳县东南五里四乡晋旧县 上里山 安龙山越裳县东北七十里元二乡吴置唐武徳五年于县置眀州柝置万安引眀定逺三县之又分日南郡文谷县置智州领文谷新镇阙员金寜四县贞观十三年废眀州越裳属智州后又废智州以越裳属驩州怀驩县未详里数三乡隋为咸驩县属九真郡唐武徳五年于县置驩州领安人扶演相景四源四县治安人贞观元年改为演州十三年省相景县入扶演二十六年废驩州其所管四县废入咸驩后改为懐驩真元録此县废 长山 长江水 勾蛇其蛇食人腹欲杀此蛇必当令死如不死则寻追报人终不已也虽众人中往取害之万不失一又曰钩蛇长数丈尾末有钩取岸上人及牛马食之 居风母交州记云居风母似猿见人若慙屈头打杀得风便还活果下牛九徳出果下牛髙三尺汉时乐浪郡亦有果下马并髙三尺 他纶木堪为衣裳及褥 象孕则五年一生被伤则羣党相扶将去死则向南跪拜鸣三匝以木覆之雄死雌则泥土著身不饮食辄流涕也 搪牛形如牛而大身黒头白角长二丈堪为酒器 駃牛异物志日南多駃牛日行数百里 又出香木名曰蜜香即沈香也 木斯香花草花外国以为首饰   陆州   陆州玉山郡今理乌雷县秦象郡地汉以来属交趾郡梁分置黄州及寜海郡隋平陈郡废改黄州为玉州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寜越郡之玉山县唐武徳五年置玉州领海安海平二县贞观二年废玉山州上元二年复置改为陆州以州界山为名天寳元年改为玉山郡乾元元年复为陆州   元领县三   乌雷 华清 寜海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阙】     西北至西京七千六百里 西北至长安七千九百里 东至亷州界三百里南至大海不知里数 西至武安州三百七十里北至恩平县郡七百五十二里 东南至海不知里数 西南至当郡宁海县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苏茂郡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宁越【阙】 六百里户   唐开元户四百九十四   风俗   人采珠煮海为业皆蛮獠乌浒诸夷所居不为编户率头为名大封者数百口以一户【阙】 税布五匹米百斛为恒赋笙号舞钟鸣形琶三名为登姓氏   【阙】   人物无   土产   珠 玳瑁 鼊皮 翡翠毛 甲香   乌雷县南北四十里一乡州所治也   华清县郭下一乡旧玉山县唐天寳年中改   宁海县在乌雷县西三百一十里汉旧安县唐至德二年改为宁海 越王石 防牱山   福禄州   福禄州福禄郡今理安远县土俗同九眞郡之地后为生獠所据唐龙朔三年智州刺史谢法成招尉生獠昆明比楼等七千余落总章三年置福禄州以处之天寳元年改为福禄郡至德二年改为唐林郡乾元元年复为福禄州   元领县三   柔远 唐林 福禄   土产   贡白蜡 紫绯 骐麟竭 无名异   柔逺县一乡州理本名安远唐至德二年改为柔逺唐林县一乡   福禄县一乡 已上三县与州同置   长州   长州文阳郡今理文阳县土地与九眞郡同唐初置长州天寳元年改为文阳县乾元元年复为长州   领县四各一乡   文阳 铜蔡 长山 其常 已上四县与州同置四至   北至东京【阙】      北至西京九千九百里北至长安一万二千里   户   唐户六百四十八   土产   贡金   武峩州   武峩州武峩郡今理武峩县土地与安南府同唐立为粤州天寳元年改为龙水郡乾元元年复为粤州   领县四   龙水 崖山 东玺 天河 已上四县与州同置芝州   芝州忻城郡今理忻城县土地与交州同唐置芝州天寳元年改为忻城郡乾元元年复为芝州最逺恶之处   元领县一   忻城   已上五州独见通典按开元贞元及郡国郡县岭南海图志记畧并无此郡   汤州   汤州汤泉郡今理汤泉县秦属象郡地唐置汤州天寳元年改为温泉郡乾元元年复为汤州   领县三各一乡   汤泉 緑水 罗韶 已上三县与州同置   演州   演州演水郡今理忠义县唐武德五年于驩州懐驩县置驩州贞观元年改为演州二十六年废演州入咸驩县   元领县三   忠义一乡 怀驩西二十五里三乡 龙池共二百二十里二乡   四至   北至东京【阙】   北至西京【阙】万一千四百里北至长安一万二千里 北至爱州二百五十里南至驩州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海六百里   林州   林州隋为林邑郡唐贞观九年绥懐林邑置林州寄治驩州南界今废无名州   领县三无户口去长安一万二千里   林邑 金龙 海界   林邑县州所治汉武帝开百越于交趾郡南三千里置日南郡领县四治于朱吾其林邑即日南郡之象林县在日南郡东界四百里后汉灵帝时中原丧乱象林县人区连杀象林郡县今自称林邑王后有范雄者代区连相传累世遂为林邑国其地开百户以向日晋武帝时苑氏入贡东晋末攻陷日南郡告交州刺史吉蕃求以日南郡北界横山为界其后又陷九真郡自是屡防交趾南界至唐贞观中其王修职贡乃以驩州南侨置林邑郡以羁縻之非正林邑国也金龙县隋文帝时遣大将军刘方率被万人自交趾南伐林邑败之其王梵志遁走方收其庙主一十八人皆铸金为之尽虏其人空其地乃班师因方得金龙乃为县名   海界县   已上三县并贞观九年置   景州   景州北景郡隋北景郡唐贞观二年置南景州寄治驩州南界八年改为景州亦废无其名   元领县三无户口   北景 由文 朱吾   北景县汉县名属日南郡在安南府三千里北景者以日在表北景在表南晋将灌改林邑王范佛破其国遂于其国五月五日立表日在表北影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南皆北户以向日也北字或单为匕   由文县唐贞观二年置   朱吾县汉日南郡所治之县也前志云朱吾县人不粒食邑多鱼资鱼为生朱吾在日南郡此侨立名也   笼州   笼州扶南郡今理武勒县唐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引节遣笼州大同县人龚固兴招慰生蛮置笼州天寳元年改为扶南郡乾元元年复为笼州 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大海西大岛中去日南郡约七千余里在林邑国西南三千里其王贞观中遣使朝贡放立笼州招致之遥取其名非正扶南国地也   元领县七   武勒 武礼 罗龙 扶南 龙额 武观 武江已上七县与州同置   四至   东至邕州八百里   户   都管户三千六百六十七   环州   环州正平郡今理正平县唐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引节开拓生蛮置环州以环王国为名天寳元年改为正平郡乾元元年复为环州   元领县八   正平一乡 福零一乡 龙源 思恩一乡 歌良武石二乡 饶勉二乡 防都   已上八县与州同置   四至   正南防南至宜州二百里   德化州   德化州唐永泰二年于安南府西界防牱南界置   元领县二   德化 归义   已上二县与州同置   郎茫州   郎茫州唐永泰二年于南安府西界置   元领县二   郎茫 古勇   已上二县与州同置   龙武州   龙武州唐永泰二年于南安西界置   元领县二   龙邱 福宇   已上二县与州同置   已上七州元属安南都防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二上   宋 乐史 撰   四夷总序   周礼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防也隂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李淳风曰今洛阳告成县以土圭测天地之中也然则四夷之距推此可知焉尔雅曰东至于泰逺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鈆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注】皆谓四方极逺之国○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注】觚竹在北北戸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荒昏荒之国次四极者○九夷八狄七戎八蛮谓之四海【注】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八蛮在南次四荒者○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注】岠去也齐中也○北戴斗极为空桐【注】戴○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太防【注】即防泥也○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太防之人信空桐之人武【注】地气使之然也○此五方之性也太演十二次分野图云天下山河之象在乎两戒北戒地形自三危【注】三危县在沙州炖煌县○积石负终南【注】积石山在鄯州龙支县终南山在长安县○地络之隂东及太华【注】今华州郑县○而逾河并雷首【注】山在今浦州河东县○砥柱至于王屋【注】今洛阳王屋县○太行【注】今泽州晋城县○乃西北抵常山【注】山在今镇州【阙】之右东折秦塞垣至秽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中外也故星传谓之北戒或谓之胡门南戒地形自岷山【注】在茂州汶山县○嶓冡【注】在今梁州金牛县○负终南地络之阳东及太华【注】在华州○抵商山【注】在商州○阻熊耳连外方【注】熊耳山在虢州卢氏县○桐栢南析自上洛南逾江汉【注】桐栢山在唐州○武当荆山至于衡阳【注】武当山在均州荆山在襄州南潭县衡阳山在衡州○乃东折岭徼达东敺【注】今福州○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星传谓之南戒亦谓之越门华裔之大经也尚书五服之制去王城面五百里甸服又五百里侯服又五百里绥服又五百里要服距王城凡二千里其外五百里荒服国语曰周穆王征犬戎得白狼白鹿以归自后荒服不至然则二千里之外乃四夷及蛮夷猃狁匪茹整居焦获【注】今岐州○又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注】今陆浑县○则叅居中国矣而其本域葢四夷之裔也记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注】夷者觚也东方人好生万物觝触地而出以其居东故曰东夷东九种一曰菟二曰乐浪三曰髙骊四曰蒲饰五曰鸟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谓之九夷文身谓以丹青文饰其肌有不火食者以其地气多暖虽不火食不为害也言有不火食者亦有火食者○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注】君臣同川而浴极为简慢蛮者慢也其有八一曰天竺二曰咳苜三曰憔悴四曰破踵五曰穿胸六曰信耳七曰驹轵八曰旁春雕题交趾者题为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头非惟雕题亦文身也故仲雍居吴越左传云断发文身趾足也言蛮卧时头向外足在内而相交故曰交趾不曰被发者髪断故云注云雕文谓刻其肌以丹青湼之交趾足相向言浴则同川卧则【阙】有不火食地气暖不为病汉书地理志越俗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湼之以东南俱近于海故皆文身尔雅言六蛮○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注】戎者防也斩伐杀生故曰戎然戎亦有六一曰侥侇二曰戎央三曰老白四曰耆五曰鼻息六曰天刚衣皮不粒食者以其无丝麻唯食禽兽肉故衣皮地气寒少五谷故有不粒食者尔雅中言七戎七曰山仑○北方曰狄被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注】狄者辟也逺也言其地广辟而逖逺故曰狄也其有五一曰月支二曰貊秽三曰匃奴四曰单于五曰白屋东方多鸟故曰羽衣正北多羊故曰羽毛寒至盛林木又少故穴居亦少五谷故不粒食也尔雅云八狄多六曰宣威七曰宣靺鞨八曰逹怛礼只元五狄也○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偹器【注】其事虽异各自足○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逺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注】此言帝王立此传达四方之人东方谓之寄也○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注】皆俗问之名依其事耳鞮其言之也今冀州郡有言狄鞮者○先王以是周知其情而从其俗务以德安其性不以力致其来其国土之别固已具于职方训诵矣禹之敷土也使大章亥歩四极之所距海外之地则山海经存焉方言虢国今古不同偹其纪纲难其尽防自是以降唐史所书推其土域所存纪其名号之变载于国史之末以备华夏之文至于战伐之情朝贡之数事此非理不复具焉凡今地理之説葢定其方域表其山川而四夷之居本在四表虽猃狁之整居焦获陆浑之处于伊川其人则夷其地则夏岂可以周原洛邑谓之裔乎昔唐开元天寳之盛也南至越裳北至灵朔东穷辽石西及河湟皆为郡县单于风教既编九州之记岂可具之于四夷两汉之制县有蛮夷曰道而其总述皆九牧之所相矣是以今四夷之所説皆其裔荒之本主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二上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二下   宋 乐史 撰   四夷一   东夷一   东夷总述   东夷之地自胸山而东其北则乐浪朝鲜辽东其南则闽越晋安之东【注】泉州今泉州濵海望海中诸夷国皆见焉○皆其域也昔周武王封殷太师箕子于朝鲜而辽东则战国时燕地而带方眞畨菟皆汉之郡后皆为东夷之地矣葢先王之时罔不率俾夏太康失德夷人始叛至桀而诸夷内侵殷仲丁伐监夷后虽陵暴诸夏而其境则辽海之东焉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及燕人卫满亡命而出塞渡浿水居秦之空地王之地方数千里至汉武破之以朝鲜为眞番临屯乐浪菟四郡后汉末公孙康据而有之魏景初元年乃灭魏周齐以来髙丽强盛隋炀帝三征之初渡辽而败再行次辽水征之而杨感反又将征之而天下乱至唐髙宗时乃灭之   朝鲜   朝鲜周封箕子之国昔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食周粟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太傅箕子教以礼义田蚕作八条之教无门户之闭而人不为盗其后四十余代至战国时朝鲜侯亦僭称王始全燕时属焉为置吏筑鄣塞其后燕王卢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椎结蛮服东走出塞渡浿水击破朝鲜王准居秦故空地上下彰稍役属真番朝鲜诸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注】地名在浿水东○防孝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是故满得以威力侵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地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诱汉亡人滋多武帝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出辽东顷之朝鲜人杀右渠来降遂定其地因立为真番临屯乐浪菟四郡今悉为东夷之地昭帝时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莬自此内属   四至   秦灭燕属辽东外徼秦辽东郡今安东府之地及秦乱中国人或避地者数万口汉兴为其逺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武帝因之即为四郡之地土俗物产   始箕子以八条之教世得其理自汉内属以后风俗稍薄法禁亦寖多至于六十余按四夷志东方仁故其俗颇有中国之风孔子欲居九夷又闻郯子述鸟官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也其俗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   濊国   濊亦朝鲜之地后汉光武封其渠帅为县侯皆嵗时朝贡无大君长汉已来其官有侯邑君老三统主下户其耆旧自谓与高丽同种言语法俗大抵相魏齐王正始六年濊侯等举邑降四时诣乐浪带方二郡朝谒并今东夷之地有军征赋调如华人焉   四至   南与辰韩北与高勾丽沃沮接东穷大海西接乐浪土俗物产   箕人性谨愿少嗜欲有廉耻男女衣皆着曲领男子系银花广数寸以为饰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分不得辄相干涉同姓不婚多所忌讳疾病死亡即弃旧宅知种麻养蚕作绵布又颇晓气星宿先知年嵗丰约不以珠玉为寳又祭虎以为神其邑落有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贵祸少冦盗作矛长三丈或数人共持之能步战乐浪擅弓出其地又多文豹有果下马髙三丈其海出班鱼皮汉时怕献之百济国   百济即后汉末夫余王尉仇台之后后魏时百济王上表云臣与髙丽源出夫余也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晋时勾丽既畧有辽东而百济亦据有辽西晋平二郡地今营平二州之间也自晋以后并诸国据有马韩地晋代授蕃爵自置百济郡义熈中以百济王夫余腆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宋齐梁并遣使朝贡授官封其人土著地多下湿率皆山居其王都有东西二城号建居拔城王号于罗瑕百姓呼为鞬告支【注】夏言并王也○王妻号于陆【注】夏言妃也○官属有十六品左平一品达二品恩率三品徳率四品扞率五品奈率六品以上冠饰银花将徳七品紫带施徳八品皂带固徳九品赤带季徳十品青带对徳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黄带武督十三品佐军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尅虞十六品皆白带统兵以达率徳率扞率为之人庶及余小域咸分焉其国用法叛逆者死杀人者以奴婢三人赎官人管射及盗者三倍追赃其王以四仲月祭天及五帝之神每嵗四祠其始祖仇台之庙大姓有八族谓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国西入岛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后魏孝文帝遣众征破之后其王牟大为髙勾丽所破衰弱累年迁居南韩旧地隋初其王扶余璋遣使贡方物拜为带方郡公百济王唐武徳四年其王夫余璋遣使献果下马与新罗世为仇讐贞观十六年与高丽通和以絶新罗入朝之道太宗新征髙丽百济怀【阙】数年之间朝贡遂絶显庆五年苏定方讨平之因虏其王义慈以归其地旧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至是以其地分置熊津焉韩东明金连徳安等五府都督府以其酋渠为都督府刺史县令命右卫郎将王文度为都督总兵以镇之至麟徳三年其旧地没于新罗城傍众余后渐衰弱散投空厥及靺鞨其王扶余崇竟不敢还旧国土地尽没于新罗靺鞨扶余氏君长因之遂絶义慈事亲以至孝闻友于兄弟时人号为东海曾闵及至京数日病卒于孙皓陈叔寳墓侧   四至   其国东西四百里南北九百里按新罗北距高丽千余里西限大海过海至越州处小海之南南渡海即是倭国   土俗物产   其衣服男子畧同于髙丽拜谒之礼两手据地为敬妇人衣似袍而袖微大在室者编髪于首后垂一道为饰出嫁者乃分为两道焉兵有弓箭刀矟重骑射兼爱坟史其秀异者颇解属文又解隂阳五行用宋元嘉厯以建寅月为嵗首亦解医药卜筮占相之术有投壶樗蒲等杂然尤尚奕棋僧尼寺塔甚多而无道士赋税以布绢麻木等婚娶之礼畧同华俗父母及夫死者三年持服余亲则讫除之气温暖五谷杂果蔬菜及酒醴殽乐器之属多同于内地唯无駞骡驴羊鹅鸭等西南海中有三岛其上出黄漆树似小扰树而大六月辄取其汁漆器物如黄金其光夺目   三韩国   马韩后汉时通焉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三韩之地凡大小共七十八国或云百济是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各方四千余里东以西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王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韩割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有秦人由是或谓之秦韩其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代相系袭辰韩不得自立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其俗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冦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诸小别邑各有渠帅大者名臣智次有俭侧次有樊濊次有杀奚次有邑借皆其官名人文身步战兵仗与马韩同弁韩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语风俗祀神有异施防皆在户西初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众余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准后灭絶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后汉光武时韩人廉斯人苏马諟等诣乐浪贡献帝封苏马諟为汉亷斯邑君使属乐浪郡灵帝末韩灭并盛郡县不能制百姓苦乱多流逃亡入韩者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有盐二县以南荒地为帯方郡因遣公孙模张敞収遗民伐韩濊旧民稍出自后倭韩遂属帯方魏明帝初遣帯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部従事呉林以乐浪本统韩国分割辰韩八国以属乐浪晋武帝咸寕中马韩主来朝自后无闻按三韩寻为百济新罗所并   四至   马韩在西五十有四国其北与乐浪接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韩在辰韩之南与倭接   土俗物产   马韩人知田蚕作绵布出大栗如梨有细尾长五尺邑落杂居亦无城郭作土室形如冢开户在上不知跪拜无长幼男女之别少纪纲国邑虽有主帅不能相制御其有棺无椁不知骑乗牛马不贵金寳锦罽唯重璎珠以缀衣为饰及悬颈垂耳大率皆魁头露髻布袍草履其人勇壮少年有筑室作力者辄以绳贯卷皮以杖捶绳懽呼为健终日力作不以为痛苦用弓楯矛橹虽有鬭争攻战而贵相屈服俗信神尝以五月耕种毕祭神昼夜饮防羣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十月农工毕亦复如之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祭天地号天君又立苏涂有似浮屠建大木以悬鼓铃事神其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又有州胡在马韩之海西大岛上其人差短小语言不与韩同其被服如鲜卑衣韦衣有上无下好养牛豕乗船往来货市韩中辰韩其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练布乗驾牛马嫁娶以礼其俗男女有别以大鸟羽送死其意欲使死者神魂飞扬也国出铁韩濊倭皆从取之凡诸市易者皆用铁如中国用钱刀又以供给二郡俗喜歌舞饮酒鼓瑟瑟形似筑弹之有音曲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二下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三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   东夷二   高句丽国   髙句丽后汉朝贡云本出于夫余先祖朱防朱防母河伯女闭于室内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因有孕生卵大如五升夫余弃之与犬犬不食与豕豕不食弃于路牛马避之弃于野众鸟以毛茹之王剖之不破以还其母母以物褁置暖处有一男破殻而生及长名曰朱防其俗言朱防者善射也国人以非人所生欲杀之朱防东走渡普述至纥升骨城遂居之号曰髙勾丽国因以髙为氏子孙继立至汉武帝元封三年灭朝鲜置莬郡以髙勾丽为县以属之赐以冠帻朝服鼓吹尝从菟郡授之后稍骄不复诣郡但以东界筑小城授之遂名此城为帻沟娄沟娄者勾丽名城也王莽时勾丽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皆亡出塞为盗王莽更名髙勾丽王为下勾丽侯于是貊人冦邉愈甚光武建武八年遣使朝贡因复其王号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絶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消奴部为王稍防弱后桂娄部代立其置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大加主簿优台使者帛衣先人其公防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者上皆加着帻如冠帻而无后其小加着折风形如弁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兵器有甲弩弓箭防矟矛鋋习战鬭好冦钞沃沮东濊皆属焉又有小水貊勾丽作国依水而居汉辽东郡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勾丽别种依小水作居因名之为小水貊也地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后勾丽王宫生而开目国人懐之及长勇壮和帝时频掠辽东莬等郡宫死莬太守姚光上言欲因其丧兵击之尚书陈忠曰宫前桀颉光不能讨死击之非义也宜遣吊问因责让前罪赦不加诛安帝从之明年宫子遂成还汉生口诣莬降诏曰自今以后不与县官战鬭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自尔率服东垂少事其后王伯固死有二子长曰拔竒少曰伊夷模国人立伊夷模为王自伯固时数冦辽东又受亡胡五百余家献帝建安中拔竒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消奴部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公孙康降还住沸流水降胡亦叛伊夷模伊夷模更作新国都于此九都山下拔竒遂往辽东有子留勾丽国古雏加駮位居是也伊夷模死子位宫立始位宫曽祖亦名宫生而开目能视及长而勇壮今王生亦能视勾丽呼相似为位以为似其曽祖故名之为位宫位宫有勇力便鞍马魏齐王正始二年位宫冦西安平五年幽州刺史毌丘俭将万人出莬讨之战于沸流位宫败走俭追至亲岘悬车束马登九都山屠其所都斩首虏万余级六年俭复讨之位宫轻骑将诸奔沃沮俭使王颀追之絶沃沮千余里到肃慎南界刻石纪功又刋九都山铭不耐城而还至位宫五叶孙钊晋康帝建元初慕容皝率兵讨之大败单马奔走皝乗胜追至九都焚其宫室掠男女五万余口以归钊后为百济所杀其后慕容寳以勾丽王安为平州牧封辽东帯方二国王安嫁置长史司马叅军官后畧有辽东郡至孙髙琏晋安帝义熙中遣长司髙翼献赤白马以琏为都督营州诸军髙丽王乐浪郡公宋元嘉中又献马八百匹自东晋宋至于齐梁后魏周其王皆受南北两朝封爵分遣贡使初后魏时置诸国使邸齐使第一髙丽次之南齐武帝永明中髙丽使至服穷袴冠折风中书王融戏之曰服不中身之灾也头上定是何物答曰此则古弁之遗象也自东晋已后其王所居平壤城即汉乐浪郡王险自慕容氏来伐后徙国内城移都此城亦曰长安城其城随山屈曲南临浿水在辽东南东干余里城内惟积仓储器械防至方入固守王别为宅于其侧其外有国内域及汉域亦别都也后有辽东莬等数十城皆置官司以相统摄焉其地后汉时二千里至后魏南北渐狭境才千余里至隋渐大东西六千里其国中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玉篇字统字林自琏七叶至元隋文帝时以靺鞨之众万余骑冦辽东帝遣汉王谅讨之次辽水大遭疾疫又乏粮元惧请罪遂班师炀帝徴元入朝不至大业七年帝亲征元八年师渡辽水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顿兵于其城下髙勾丽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又勅诸将勾丽若降即宜抚约不得縦兵城将陷贼辄言请降诸将奉防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此报至贼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者再三帝不悟食尽师老输粮不继诸军败绩还者千人而已是行也唯于辽东西防贼武厉置辽东郡及通定镇而还九年帝复亲征乃勅诸军以便宜从事诸将分道攻城贼势日蹙防杨感作乱反书至帝班师兵部侍郎斛斯政感之党亡入髙丽知其事实悉鋭兵来追殿军多败十年又天下兵防盗贼蜂起所在阻絶军多失期少至辽水又属饥馑六军逓相掠夺复多疾疫自黄龙以东骸骨相属止泊之处军人皆积尸以御风雨死者十有八九髙丽亦困毙于御守遣使乞降囚送斛斯政以赎罪帝许之顿于懐逺镇受其降欵旋班师仍徴元入朝不至帝更图后举防天下大乱不克复行唐武徳四年遣使朝贡其国建官有九等其一曰土梓旧名大对卢总知国事次曰太大兄次郁折华言主簿次太大夫使者次皂衣头大兄东夷相传所谓皂衣先人者也以前五官掌机密谋政事徴发兵马选授官爵次大使者次大兄次収位使者次上位使者次小兄次诸兄次过节次不过节次先人又有状古雏加掌宾客比鸿胪卿大夫使者为之又有国子博士太学博士舍人通事典书客皆小兄弟以上为之又其诸大城置傉蕯比都督诸城置处闾近支刺使亦谓之道使其武官曰大模达比卫将军以皂衣头大兄以上为之次末客比中郎将以大兄以上为之其次领千人以下各有差等又其国有五部皆贵人之族也一曰内部即后汉时桂娄部也二曰比部即絶奴部也三曰东部即顺奴部也四曰南部即灌奴部也五曰西部即消奴部也又遣使请道教七年二月遣使内附受正朔请颁厯许之诏沈叔安持天尊像并道士至其国讲五千文开释宗自是始崇重之化行于国有逾释典八年三月髙祖谓羣臣曰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髙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但据有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可即诏述朕此懐也裴矩温彦博进曰辽东之地周为太师之国汉家之莬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以髙丽抗礼逺人必当轻汉天子四海一家无有逺迩悉主悉臣理无降尊俯同藩服乃止其后东部大人葢苏文杀其王髙武【注】其主元在位十八年死髙武即元异母弟○立其侄藏为主自为莫离支【注】此官总选兵犹吏部兵部尚书也○于是号令逺近遂専国命【注】苏文须面甚伟形体魁杰衣服冠履皆饰以金彩身佩五刀常挑臂髙步意气豪逸左右莫敢仰视恒令武官贵人俯伏于地登背上下马○贞观十八年二月太宗谓大臣曰髙丽莫离支贼杀其主尽诛大臣夫出师吊伐须有其名因其杀君虐民取之为易諌议大夫褚遂良进曰兵若度辽事须尅防万一不获无以示威逺方必更发怒再勤兵众若至于此安危难测太宗然之兵部尚书李勣曰近者延陀犯邉陛下必欲追击但为魏徴苦諌遂止向若讨伐无一人生还可五十年间邉境无事至十一月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自莱州泛海趣平壤又以特进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趣辽东两军合势三十日征辽之兵集于幽州十九年太宗亲征渡辽四月李勣攻防葢牟城获口二万以其城置葢州勣又攻辽东城拔之以其城为辽州六月攻防白岩城以其城为岩州遂引军次安市城进兵以攻之防援于安市城东南八里依山为阵上令所司张受降幙于朝堂之侧夜召文武躬自指麾是夜有流星坠贼营中明日及战大破之延夀恵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来降上以酋首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余三万人悉放还平壤城靺鞨三千人并坑之获马三万匹牛五万头甲一万领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命许敬宗为文勒石以纪其迹遂移军于安市城乆不尅九月遂班师先遣辽葢二州户口渡辽乃召兵马厯于城下而旋城主升城拜辞太宗嘉其坚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者二十一年李勣大破髙丽于南苏班师至颇利城渡白狼黄岩二水皆由膝下勣怪二水狭浅问契丹辽源所在云此二水更行数里合而南流即称辽水更无辽源可得也旋师之后更议再行二十二年司空房龄病亟乃谓诸子曰当今天下清谧咸得其宜唯东讨不廷方为国害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顔吾若不言可谓啣恨入地遂封表谏曰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当今圣化所覃无逺不薄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莫过突厥遂能坐运神略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卫执防行间其后延陀鸱张寻就夷灭铁勒慕义请置州县沙漠以北万里无尘至如高昌叛涣于流沙吐浑首窜于积石偏师薄伐俱从平荡如髙丽者厯代逋诛莫能讨击陛下责以逆乱弑主虐人亲总六师问罪辽碣未经旬日即防辽东前后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雪往代之宿耻掩崤陵之枯骨比功校徳万倍前王此圣主所自知防臣安敢备説且陛下仁风被于率土孝徳彰乎配天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至且防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寳之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又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是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葢谓此也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臣谓陛下威名功徳亦可足矣拓土开疆亦可止矣彼髙丽者贪诈猥贱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鼈畜之宜从阔畧若必欲絶其种深恐兽穷则抟且陛下每决死囚必命三覆五奏进素食停音乐葢以人命所重感动圣慈也况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戎阵之间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妇慈母覩轊车而淹泣抱枯骨而伤心足以变动隂阳感伤和气实天下之寃痛也且兵防器战危事不得已而用之向使髙丽违失臣节而陛下诛之可也侵轶百姓而陛下夷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之患而陛下除之可也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主雪怨外为新罗报讐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愿陛下遵皇祖老子止足之戒以保万代巍巍之业发沛然之恩降寛大之诏顺阳春以布泽释髙丽以自新则中外庆赖逺肃迩安臣老病三公朝夕入地谨罄残魂余息结草之诚防録此哀鸣即死且不朽葢苏文死其子男生嗣立为其弟建所逐使其子献诚诣阙髙宗总章元年遣司空李勣攻防扶蘓城一时来降遂与诸军相防时副御史贾言忠克度知辽东军粮使囘上问以军事言忠尽其山川地势且言辽东可平之状上问曰卿何以知其可平也对曰昔隋主亲率六军覆于辽东者人事然也炀帝无道军政严酷举国受役天下离心感一唱狼狈而还身死国亡自取之也及先帝亲征问罪所以不得志者髙丽未有衅也谚曰贼无媒中道囘今髙丽失其政人心不附男女兄弟内离逓相攻击脱身来奔为我乡导彼之情伪尽知之矣以国家富强陛下明圣将士尽力灭之必矣且闻髙丽秘计云不及九百年当有八十老将来灭之自前汉末髙丽氏即有国土及今已九百矣李勣年八十亦与符记相同又髙丽频嵗饥荒卖鬻男女无故地裂狼狐入城蚡防穴于门阈之下夷俗言妖递相警怖天意如此人事如彼臣窃以为是行不再举矣上曰卿观辽东诸将孰贤对曰李勣先朝旧臣圣鉴所悉厐同善虽非鬭将而持军严整薛仁贵勇冠三军威名逺振高偘勤俭自处果敢有余契苾何力沈毅持重有统御之才虽颇有忌前之癖而临事防然诸将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者莫逮于李勣上深然其言九月十二日防平壤城虏其王髙藏男建男产等以归平其国下城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二年移髙丽户二万八千二百配江淮以南山南京西咸亨元年四月其余有酋长剑牟岑者率众叛立髙丽外孙安为王令左卫大将军髙偘讨平之其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土国尽入于靺鞨髙氏君长遂絶武太后圣厯二年銮台侍郎平章事狄仁杰表请拔安东镇复其君长曰臣闻先王疆理天下皆是封域之内制井田出兵赋其有逆命者因而诛焉罪其君吊其人存其社稷不夺其财非欲土地之广非贪玉帛之货至汉孝武借四帝之资储于是定朝鲜讨西域平南越击匈奴府库皆空盗贼锋起百姓鬻妻卖子流离于道路者万计于是摧枯市利算及舟车笼天下货财而财用益屈末年觉悟息兵罢役封丞相为富民侯然而汉室中防衅由此起岂不感哉人有四支者所以扞头目君有四方者所以卫中国也然以蝮蛇在手既以防节全身狼戾一隅亦宜弃之存国汉元帝罢朱崖之郡宣帝弃车师之田非恶多而好少也知难即止是为爱人今以每中分为西运风波漂荡没溺至多兵粮由恐不足且中国之于髙丽天文自隔辽东所守已是石田靺鞨遐方更为鸡肋今欲疲有益而求无益恐非通典且得其地不足以耕织得其人不足以赋税臣请罢薛讷废安东镇三韩君长髙氏为其主诚愿陛下存亡絶之义复其故地此之美名髙于尧舜逺矣   四至   其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其地方后汉时南北二千里至后魏南北渐狭方千余里至隋渐大东西六千里   土俗物产   其俗淫而形貎洁净国中邑落男女每夜羣众为倡乐好祀神社稷灵星以十月祭天大防名曰东盟其国东有大穴号隧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婚娶之礼畧无财币有爱财者谓之卖婢俗甚耻之父母及夫丧其服制同于华夏兄弟则服以三月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鼔之属赋税则绢布及粟随其所有量贫富差等输之有马皆小便登山本朱防所乘马种即果下也畜有牛豕豕多白色其人性防急有气力好战其地多山谷无原泽随山谷而居少田业力作不足以自资其俗节于饮食而好修宫室始以为夫余别种而言语法则多同之跪拜伸一足行步皆如走 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今騐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髙丽遗址尚书云夹右碣石入于海右碣石则河赴海处在今【阙】州南二十余里则髙丽为碣石之左也 平壤城东北有鲁阳山鲁城在其上西南二千里又有苇山南临浿水 大辽水源出靺鞨国西南山南流至安市也 小辽水源出辽山西南流又有大梁山在国西出塞外西南流注小辽水 马訾水一名鸭緑水水源出东北靺鞨白山水色似鸭头故俗名之去辽东五百里经国内城南又西与一水合即盐滩水也二水合流西南至安平城入髙丽之地以此水最大波澜清折所经津济皆贮大船其国恃此以为天堑其水凡阔三百步在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里辽水东南四百八十里按髙丽记云分则汉乐浪莬郡之地自后汉及魏为公孙氏所据至渊灭西晋永嘉以后复入髙丽其不耐屯有帯方安市平郭安平居文龙城皆汉二郡之属县分则朝鲜濊貊沃沮之地是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四   宋 乐史 撰   四夷三   东夷三   新罗国   新罗国魏时为新卢国焉其先本辰韩种也辰韩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新罗则其一也或曰斯罗魏将毌丘俭讨髙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留者遂为新罗焉故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濊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国小不能自通使聘苻坚时其王楼寒遣使卫头朝贡坚曰卿言东海之事与古不仝何也答曰亦犹中国时代变革名号改易今之与古焉得同之梁武普通二年王姓慕名秦始使人随百济献方物其俗呼城曰徤牟罗其邑在内曰喙评在外曰邑勒亦犹中国之言郡县也国有六喙评五十二邑勒至隋文帝时遣使来贡其王姓金名真平按隋东藩风俗记云金姓相承三十余叶文帝拜为乐浪郡公新罗王又按其先附庸于百济后因百济征高丽人不堪戎役相率归之遂致强盛因袭加罗任防诸国灭之并三韩之故地也其西北界大牙出髙丽百济之间官有十七等其一曰伊罚于贵相如次伊尺于次迎于次破弥于次大阿尺于次阿尺于次吉于次沙咄于次及伏于次大柰摩次柰摩次大吉次小吉次吉土次大乌次小乌次造位外外有郡县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选人之壮健者悉入军锋戍逻俱有营屯步伍风俗刑政衣服畧与髙丽百济同唐贞观二十一年其王遣金春秋来朝拜为特进请改章服以从华制永徽元年其王金真徳大破百济遣使献织锦作五言太平诗龙朔三年诏新罗置鸡林大都督麟徳二年其王法敏与龙津都督夫余隆盟于百济之熊津城其盟书藏于百济之庙于是带方州刺史刘仁轨领新罗百济儋罗倭人四国使浮海而还以赴太山之下上元元年法敏纳髙丽叛亡之众又畧百济故地遣兵守之帝大怒下诏削法敏官爵遣宰臣刘仁轨讨之仍以法敏弟左饶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金仁问为新罗王时仁问在京师诏令归国以代其兄仁问行至中路闻新罗降仁问乃还二年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刘仁轨大破新罗之众于七重城而还新罗于是遣使入朝伏罪拜首贡方物前后相属竟后加敏官爵既尽有百济之地及髙丽南境东西约九百里南北约一千八百里于界内置尚良康熙金武汉朔溟等九州其武州所输物产为新罗之最自开耀元年至防昌元年朝贡不絶   四至   其国在百济东南五百余里当髙丽东南兼有汉乐浪郡地东滨大海   土俗物产   土地肥美宜植五谷多桑麻菓菜鸟兽产物畧与华同风俗刑政衣服畧与髙丽百济同而朝服尚白好祭山神重元日每以其日拜日月神国人金林二姓异姓不通婚妇人多美发   倭国   倭国自后汉通焉古倭奴国也在新罗东南大海中世世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后汉书云光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厯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主侍婢千人少见者唯男子一人给王饮食传辞语居处宫室楼观城栅皆持兵守卫为法甚严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马宣王之平公孙氏也倭女王始遣大夫贡献魏以为亲魏正始中倭王卑弥呼死其宗女一奥为王又按魏畧云倭人自谓太伯之后未详其由其后复立男王受中国爵命晋太始初遣使重译入贡宋永初二年倭王请修贡职至曾孙武顺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国偏逺作藩于外自昔祖弥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臣虽下愚忝先绪驱率所充归崇天极道迳百济装理船舫而髙丽无道图欲见吞防刘不已每致稽滞臣欲练理兵甲摧此强敌尅靖方难无替前功窃自假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咸各假授因诏除武使持节安东大将军倭王按其王理邪为台国或名邪摩维去辽东万二千里在百济新罗东南其国界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四境各至于海大较在防稽闽川之东亦与朱崖儋耳相近官有十二等一曰大徳次小徳次大仁次小仁次大义次小义次大礼次小礼次大智次小智次大信次小信员无定数有军尼百二十人犹中国之牧宰八十戸置一仍一作伊尼翼如里长也十仍尼翼属一军尼其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尤信巫觋每正月一日必射戯以饮食其余节畧与华同乐有五之琴好棋博握槊樗蒲之事隋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名多利思比孤其国号阿辈鸡弥华言天儿也遣使诣阙其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明年帝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渡百济东至一支国又至竹国又东秦王国其人同以华夏以为夷州疑不能明也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自竹斯国以东皆附庸于倭清将至倭王遣小徳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又遣大礼歌多毗从二百余骑郊劳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设宴享以返复令使者随清来贡方物其国跣足以幅布蔽其前后堆髻无冠带隋炀帝时始赐以衣冠令以锦防为冠饰裳皆施襈缀以金玉衣服之制颇同新罗腰间或佩银花长八寸左右各数枝以明贵贱等级唐贞观五年使至太宗矜其路逺遣新州刺史髙表仁持节抚之浮海数月方至自云路经地狱之门亲见其上气色翕翕又闻链煅之声甚可畏惧也表仁负绥逺之才与其王争礼不宣朝命而还由是遂絶至永徽五年遣使贡琥珀玛瑙琥珀大如斗玛瑙大如五升器髙宗降书慰抚之仍云本国与新罗接近新罗数为髙丽百济所侵若有危急王宜遣兵救之因有是勅其国东海岛中野人有【阙】古波【阙】多凡三国皆附庸于倭西与越州相距颇有丝绵出玛瑙有黄白二色其琥珀云海中涌出又东北千余里至侏儒国人长三四尺自侏儒东行一年至裸国黑齿国使驿所传极于此矣又按东夷记云倭有名日本自云国在日边故以为称葢恶旧名也显庆中其国使又领虾夷国人同来朝贡方物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髙丽尔后继来朝贡长安三年又遣使贡方物其使号朝臣真人真人者官号犹中国尚书也颇读经史解属文首冠进徳冠其顶有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容止温雅则天宴之拜为司膳员外郎放还开元初又遣使来朝表请儒者讲论语遣四门博士赵黙就鸿胪寺教之乃遗黙阔幅布以为束脩之礼题曰白龟元年调布葢夸诞耳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歴补阙终左常侍镇南都防三十三年遣使请老子经本及天尊像归本国天寳已后海路多为新罗絶隔朝贡乃由明州越州等路大厯十二年遣大使朝檝宁副使和聪达来朝贡建中元年遣大使真人兴龙判官调摄悉自明州路朝贡真人兴龙葢因本官命氏也风调甚髙善书札其本国纸似茧而洁滑人莫能名贞元十五年其国有二百人浮海至扬州交易而还永贞元年遣使真人逺诚等来朝开成四年遣使滕原朝韦嗣等来贡方物   四至   按其王理邪为台国或名邪摩维是也去辽东万二千里在百济新罗东南其国界西东三月行南北五月行四境各至大海大较在防稽闽川之东亦与朱崖儋耳相近   土俗物产   其国土俗宜禾稻蔴苎桑知机织为缣布出白珠金玉其山出铜及丹土气温暖冬夏生菜茹无牛马虎豹羊鸡有桂姜椒橘蓑荷出黑雉又有兽如牛名山防又有大蛇吞此兽其坚不可斫其上孔乍开乍闭时或有光射中之蛇则死其兵有矛楯木弓竹矢以骨为镞男子皆黥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女人被发屈紒衣如单被贯首而着之并以丹朱粉身如中国之用粉也有城栅屋宇父母兄弟共处唯防同男女无别以手而用笾豆俗皆徒跣以蹲跪为恭敬人性嗜酒多夀考国多女大人皆四五妻其余或两或三女人不淫不妬又俗不盗窃少争讼其婚嫁不娶同姓妇入夫家必先跨火乃与其夫相见其死停丧十余日家人哭泣不饮酒食肉亲宾就尸歌舞为乐有棺无椁封土作塜举大事灼骨以卜吉凶其行来渡海诣中国恒使一人不栉沐不食肉不近妇人名曰持哀若存全吉利则顾以时物如疾病遭害以为持哀不谨便共杀之   夫余国   夫余国后汉通焉初北夷索离国一作槖王有子曰东明长而善射王忌其猛欲杀之东明奔走东渡掩防水因至夫余而王之顺帝永和其初王始来朝帝作黄门鼓角抵戯以遣之夫余本属莵至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感服外夷其王始死子尉仇台立更属辽东时勾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国之间妻以宗女至孙位居嗣立魏正始中毌丘俭讨髙丽因遣莵太守王颀诣夫余位居遣使郊迎供军粮自后汉时夫余王塟用玉匣常先付玉匣王死即迎取以塟及平公孙渊莵库犹存得玉匣一其晋时夫余库有玉璧圭瓒数代之物传以为寳耆老言先代之所赐也其印文称濊王之印国中有故城名濊城葢本濊貊之地太康六年为慕容瘣所袭其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武帝以龛为防东夷校尉明年夫余后王依逻遣使诣龛求还旧国龛遣督邮贾沈以兵送之尔后每为瘣掠种人卖于中国帝又以官物赎还禁市夫余之口自后无闻   四至   其国在长城北去莵千里南隣高勾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自弱水地可方二千里按后魏二史皆云夫余国百济出于夫余夫余出于高勾丽国王子东明之后又谓蠧离乃夫余在髙丽之南若详考诸家所説疑蠧离在夫余之北别是一国未详孰是风俗物产   其国有戸八万土宜五谷无五果有宫室仓库宇狱多山陵广泽其人性强勇谨厚不冦抄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犬加邑落有豪人名下户皆为奴仆诸家别主四出道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防同拜爵揖让升降有似中国以腊月祭天驿人傅辞皆跪手据地窃语用刑严急杀人者死没其家人为奴婢盗一责十二男女滛妇人妬皆杀之其兄死弟即以嫂为妻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作城栅皆圆有似牢狱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通日声不絶有军事亦祭天杀牛观蹄以占吉凶牛蹄解者为凶合者为吉有敌诸加自战不负即担粮食之其死夏月皆用水杀人殉塟多者数百厚塟有椁棺其居丧男女皆纯白妇人着布面衣环佩大体与中国相髣髴焉   虾夷国   虾夷国海岛中小国也其人须长四尺尤善弓矢插箭于首令人载弧而立数十步射之无不中者唐显庆四年十月随倭国使入贡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五   宋 乐史    四夷四   东夷四   东沃沮国   东沃沮国后汉通焉初卫满王朝鲜时沃沮属焉至汉武帝平朝鲜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莵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于髙勾丽西北至光武以其渠率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诸县皆为侯国后汉末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濊人作之其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则故县国之制也后以国小迫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勾丽后以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为主领义使大加统之大加髙丽官号所谓马加牛加狗加其所部有大小也责其税租貂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又发其美女以为婢妾焉魏齐王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毌丘俭讨勾丽王宫奔沃沮遂进师击沃沮邑落皆破之宫又奔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余里其俗皆与南同界与挹娄接挹娄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夏月藏在山岩深穴中为守备冬月氷冻船道不通乃下居邑毌丘俭遣菟太守王颀追位宫尽其东界其耆老言国人尝乗船捕鱼遭风吹数十日东到一岛上有人言语不相晓其俗尝以七月取童女沈海又言有一国亦在海中纯女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闚之辄有孕又説得一布衣从海中浮出其形如中国人衣其两袖长三尺又得一破船随波出海岸边有一人项中复有面生得之与语不相通不食而死其城皆在沃沮东大海中也   四至   其国在勾丽葢马火山之东东濵大海北与挹娄夫余接南与濊貊接其地东西狭南北长可折方千里土俗物产   户五千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种田无大君主有邑落长其人性质直强勇便持矛步战言语饮食居处衣服有似勾丽其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为户新死者先假埋之令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家人皆共一椁刻木为主随死者为数又有瓦防置米于中编悬之于椁户边   挹娄国   挹娄国魏时通焉即古肃慎之国也周武王及成王时皆贡楛矢石砮尔后千余年虽秦汉之盛莫能致也常道乡公景元末方来贡献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晋元帝初又诣江左贡石砮成帝时贡十石季龙四年方达季龙问之答曰每候牛马向南西卧者三年矣是知大国所在故来焉   四至   其国不在咸山北在夫余北千余里濵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广袤数千里   土俗物产   土地多山险车马不通人形似夫余其言语各异有五谷牛马麻布出赤玉好貂所谓挹娄貂是也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尝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厠于中圜之而居无文墨以言语为约坐则箕踞以匙挟肉啖之得冻肉坐其上令温暖土无盐铁烧木作炭灌之取汁而食也其俗将嫁娶男以毛羽揷女头女和则将归然后致礼聘之妇贞而女淫贵壮而贱老初死之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土以为死者之粮性凶捍以无忧哀相尚父母死男女不哭泣有哭者谓之不壮相窃盗无多少皆杀之虽野处而不相犯有石砮皮骨之甲国东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取之必先祈神其人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弓长四尺力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皆施毒中人即死隣国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便乗船好寇盗隣国患之东夷饮食之器皆用俎豆唯挹娄独无法俗最无纲纪   勿吉国   勿吉后汉通焉亦谓之靺鞨在髙勾丽北亦古肃慎国地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凡有七种其一号栗末部与髙丽相接二曰泪咄部在栗末之北三曰安车骨部在泪咄部东北四曰拂湟部在泪咄东五曰号室部在拂湟东六曰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七曰白山部在栗末东南胜兵各数千而黑水部尤为劲健自拂湟以东矢皆石镞长二寸所居多依山水渠帅曰大莫弗脑咄东夷中为强国皆患之孝文延兴中其王遣乙力支朝献乙力支穪初发其国乗船遡滩河西上至太沴河沉舡于水南出陆行渡洛孤水从契丹西界达和龙乙力支还从其来道取得本沉舡达其国隋初靺鞨国有使来献谓勿吉国也西北与契丹接每相刼掠与中国悬隔唯栗末白山为近帝初其渠帅度地稽率其部来降居于栁城及辽东之役度地稽率其徒以从每有战功从帝幸江都防放归栁城唐武德三年其部落酋长突地稽遣使朝贡以其部落置燕州拜突地稽为总管刘黑达之叛也以战功封晋国公又徙其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会髙开道引突厥来攻幽州突地稽率兵邀击大破之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氏防卒子谨行武力絶人麟德中累迁营州都督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至上元三年大破吐蕃数万众于清海之上玺书劳之乃封燕国公永淳元年卒赠幽州都督附葬干陵自后或有酋长自来或遣使朝贡每歳不絶其白山部素附于髙丽因牧平壤后部众入于中国汨咄安车骨入号室等部亦因髙丽破后奔散微弱今无闻焉纵有遣人并于渤海编户唯黑水部全盛分为十六部落以南北为防地开元十三年安东防薛泰又请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续更以最大部落为黑水府仍以首领为都督诸郡刺史隶属焉中国置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十六年其部落都督赐姓李氏赐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仍以幽州都督为其押使自此朝贡不絶旧説黑水西北有思慕靺鞨正北微东十日程有郡利靺鞨东北十日程有窋説靺鞨亦谓之屈设东南十日程有莫曵皆靺鞨今黑水靺鞨界至渤海德府北至小海南至大海西至室韦南北约二千里东西约一千里其国少马国人步战国多貂鼠皮尾骨咄角白兎白鹰等初太宗谓侍臣靺鞨逺来葢突厥降朕之所致也昔周宣之猃狁孔炽出兵驱逐比之蚊蚋议者以为中防汉武北事匈奴中国虚竭议者以为下防秦始皇北筑长城神人怨怒议者以为无防然则自古以来其无上防乎朕承隋之弊而四夷归服无为而治得非上防乎礼部侍郎李百药进曰陛下以武功定四方以文德绥万物至道所感格于天地斯葢二仪降福以祚圣人岂与夫周汉设防校其长短哉太宗大悦其拂湟铁利等诸部落自唐初天寳末亦尝朝贡或随渤海使而来惟郡利莫曵皆三两部未至及渤海寖强黑水亦为其役至元和十一年渤海靺鞨遣使朝贡焉   土俗物产   其国有大水濶三里余名速末水其地下湿筑堤凿穴以居屋形家开口于上以梯出入无牛有车马田则耦耕车则步推有粟及麦穄则有葵水气咸凝盐生树上亦有盐池多猪无羊嚼米醖酒饮能致醉妇人则布裙男子则衣猪犬皮裘头揷虎豹尾善射猎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死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则多获之俗以溺洗手面于诸国最不为洁   扶桑国   扶桑国南齐时通焉废帝永和初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门説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亦在中国之东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无甲兵不攻战名国王为乙祁贵人第一者为大对卢第二为小对卢第三为纳咄沙国主行有鼓角导从其衣随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巳年黄庚辛年白壬癸年黑嗣王立三年不视国事自宋孝文武帝大明二年罽宾国有比丘五人游行至其国始通佛法像教焉   风俗物产   其土多扶桑木叶似桐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棃亦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锦有牛角甚长以角载物至胜二十斛车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牛以乳为酪有赤棃经年不壊多葡萄其地有铜无铁不贵金银市无租估其婚姻法大抵与中国同亲丧七日不食祖父母丧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姊妹丧三日不食设座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衰经嗣王立三年不视国事   女国   女国惠深云在扶桑东千余里其人容貎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孕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乳子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食咸草如兽禽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梁武帝天监六年有晋安人渡海为风所飘至一岛登山岸有人居女则如中国人而言语不可晓男则人身狗头其声如犬吠其食有小豆其衣如布筑土为墙其形圆其户如窦   文身国   文身国梁时闻焉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体有文如兽其额上有三文文大直者贵文小曲者贱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赍粮有屋宇无城郭国王所居饰以金银珍丽绕屋为整广一丈实以水银雨则流于水银之上市用珍寳   大汉国   大汉国梁时闻焉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无兵戈不攻战风俗并与文身国同而言语异   流求国   流求国自隋闻焉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之东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欢斯名渴剌兠不知其由来有国代数也彼土人呼之为可老羊妻曰多拔茶所居曰波罗檀堑栅三重环以流水树枣为籓王所居其大十六间雕刻禽兽国有四五帅统诸洞洞有小王徃徃有村村有鸟了帅帅并以善战者为之自相树立理一村之事男女皆以白纻绳纒头发从后盘绕至额妇人以罗纹白布为帽织鬭镂皮并杂色纻及杂毛以为衣制裁不一织藤为笠饰以毛羽兵有兵□箭劒鼓之属编纻为甲或用熊豹之皮王乗木兽令人轝之而行导从不过数十人国中好相攻击人皆骁健善走难死而耐疮诸洞各为部队不相救助两阵相当勇者三五人相击射如有不胜一军皆走遣人致谢即共和谐收其鬭死者共聚而食之隋帝大业初海帅何蛮等云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其几千里三年帝命羽骑尉朱寛入海求访异俗遂与何蛮俱徃因到流求国言语不通掠人并取其布甲而还时倭国使来朝见之曰此夷邪乆国人所用也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议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流求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追至其郡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而还自尔而絶   风俗物产   其人食用平无赋敛有事则均税无文字视月亏盈而以纪时节候草枯以为年嵗人深目长鼻颇于胡人纵年老发多不白无君臣上下之节拜伏之礼父子同床而寝妇人产乳必食子衣以木槽中曝海水为盐木汁为醋酿朱麴为酒其味甚薄遇得异味先进尊者凡有燕会执酒必待呼名而后饮上王酒者亦呼王名御杯同饮颇同突厥歌呼蹋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首而舞其死者气将絶举于庭浴其尸以布纒之裹以苇草衬土而殡上不起坟子为父丧数月不食肉有熊罴豺狼尤多猪鸡无牛羊驴马厥田良沃先以火烧而引水灌之持一揷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土宜播种树木同江表多阔镂树似橘而叶宻条织如发纷然垂下气侯与岭南相俗事山海之神祀以酒殽閗战杀人便将所杀人祭其神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以为佳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六   宋 乐史 撰   四夷五   南蛮一   南蛮总述   昔在虞舜南巡至于苍梧今桂州也禹贡淮海维扬州传曰北距海南至海然则南至海壖尚为九州焉其后徳有衰隆化自逺迩葢自五岭以外浸为夷俗焉流驩兠于崇山今驩州去长安万一千三百里周为越裳之国秦初得天下谪卒戍五岭而首之其后逾岭攻取陆梁之地命徃嚣尉之今南越是也其为中国也乆东自闽越滨海而及琼振儋崖五州自此西限海至其南皆南夷今海中诸国是也其海南诸国汉时通焉大抵在交趾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四五千里逺者乃二三万里乘船举防道里不可详知外国诸书虽言里数亦非近实其西与诸胡国接按书云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徳开南越置日南部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汉汉桓武时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呉大帝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使诸国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音记传晋洎代通中国者葢斟及宋齐至者有十余国自梁武隋炀其至者逾于前代唐以来又逾梁隋至者皆是重译而至其防牱夜郎黔中武陵今为郡暨县杂居中夏为徼内夷附之篇末   徼外南夷一   黄支国   黄支国汉时通焉去合浦日南三万里俗畧与朱崖相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地贡银硃玉璧琉璃竒石异大珠圆及二寸而至圆者置之平地终日不停   哥罗国   哥罗国汉时通焉在槃槃东南亦曰歌罗富沙罗云其王姓矢黎娑罗名米失鉢罗其理城叠石为之城有楼阙门有禁卫宫室覆之以草国有二十四州而无县庭列仪仗有纛以孔雀羽饰焉兵器有弓箭刀矟皮甲征伐乗象一队有象百头每象有百人卫之象鞍有一钩拦之中有四人一人执矟一人执弓矢一人执殳一人执刀赋税人出银一铢国无丝蔴苎惟有古贝布畜有牛少马其俗非有官者不得上发裹头又嫁娶初问婚惟以槟榔为礼多者至三百盘成婚之时惟以金银为财多者至二百两女嫁讫从夫姓音乐有琵琶横笛铜鐡鼓死则焚尸盛以金甖沉之大海自唐天寳初至乾元中并来朝贡   林邑国   林邑国本秦象郡林邑县地汉为象林县属日南郡按日南郡古越裳之国也伏波将军马援开境置此县纵横六百里在交趾南海行三千里马援所植二铜柱表汉界处后汉末大乱县功曹姓区有子曰连杀县令自号为王子孙相承呉时通使其后王无嗣外孙范熊代立熊死子逸代立尊官有二其一曰西那防帝其二曰萨防帝歌其属官三等一曰伦多姓次歌伦致帝次乙地伽兰外官分为二百余部其长官曰弗伦次曰阿伦如牧宰之差书以树叶为纸施椰叶为席男女皆横幅古贝绕腰以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言小环为饰贵者着革履贱者跣行自林邑并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其王戴金花冠形如章甫如璎珞出则乘象吹螺击鼓罩古贝繖又以为幡旗则王者之饬也不设刑狱有罪则付象蹋杀之又林邑浦外有不劳山罪人亦送此山令其自死其大姓号婆罗门嫁娶必用八月女先求男由贵男而贱女也同姓还相婚姻人性防悍果于战鬭有弓箭刀槊以竹为弩乐有琴琵琶笛五颇与中国同每击鼓以警众吹蠡以节戎其人深目髙鼻发拳色黒妇人堆髻四时暄暖无霜雪王死七日塟有官者三日庻人一日皆以凾盛尸鼓舞道从举至水次焚之收余骨王则纳金甖中沉之于海有官者以铜沉之海口庶人以瓦送之于江男女皆截发随丧至水次尽哀而止其寡妇孤居散发至老人皆奉释法文字同于天竺王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至晋武帝太康中又来贡献成帝咸康二年范逸死奴文簒立文本日南西卷县夷帅范稚家奴也常牧牛于山涧得鲤鱼二尾化为鐡因以铸刀刀成文向北呪曰若斫石破者文当王此国因砍石如断刍藁文心异之范稚尝使商贾至林邑国遂教林邑国王作宫室及兵军器械王宠任之后乃防王诸子各奔余国王死无嗣遂脇国人自立为王乃旁国并之有众四五万至穆帝永和三年文率其众攻陷日南遂据其地告交州刺史朱蕃郎今安南府求以日南北鄙横山为界初徼外诸国赏赉寳物自海路来贸货贿而交州刺史日南太守多贪利侵侮十折二三由是诸国怨愤且林邑少田故贪日南之地攻陷之文又袭九真害士庶十八九文死子佛立犹屯日南九真太守灌邃率兵讨佛走之邃追至南邑时五月立表日在表北影在表南九寸一分自北影之南故开此以向日此大较也佛乃请降其后频防日南九徳之郡南安郡界杀伤甚多交州遂致虚弱至佛曽孙文敌立后为扶南王子当根纯所杀大臣范诸农平其乱而自立为王死子阳迈立死子咄复名曰阳迈宋文帝元嘉中侵暴日南九徳诸郡宋使交州刺史檀和之震武将军宗慤讨之尅林邑阳迈父子并挺身奔逃所获珍异皆是未名之寳又销其金人得黄金数十万斤其后累代自宋齐梁陈隋皆遣使朝贡隋文帝既平陈后遣大将军刘方步骑万余人撃之其王梵志率其徒乗象而战方多掘小坑草履其上因以兵挑之梵志悉众而阵方伪北走梵志逐之其象多陷转相惊骇军遂乱方纵兵击之大败之弃城而走方入其都获其庙主十八枚皆铸金为之葢其有国十八叶矣方既平其国班师故地遂空梵志收合遗人别建国邑至唐贞观中其王范头黎死国人共立头黎女为王诸葛地者头黎之姑子女王独任国中不寜大臣何伦翁定乃立地为王妻之以女主其国乃定诸葛地自立后遣使何伦因地盘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状如水晶日正午时以珠承影取艾依之火见云得之于罗刹国八年又献白鹦鹉善于应答太宗悯之付其使令放还林薮今主即梵后在日南陆行二十余日方至十四年又献通天犀十枚及诸寳珍称是永徽总章中其王鉢迦舍跋摩累献驯象开元中其王建多达磨又贡驯象琥珀沈香天寳八载其王卢拖罗使献珍珠一百条沈香二十斤鲜白防二十只自至遂改称藩不复以林邑为国之号又贞元九年十一月遣使来贡犀牛元和四年八月安南都防张冉奏环破王国伪驩爱州都綂杀三万余人获其王子五十九人战械船战象称之   四至   其地纵横可六百里去日南界四百余里其南水歩道二千余里有西屠夷亦称王焉即马援所植两铜柱表汉界处马援北还留十余户于铜柱处至隋有三百余户悉姓马土人以为流寓号曰马流人铜柱防没马流人尝识其处又林邑记云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界是也又云铜柱山周十里形如倚盖西跨重岩东临大海屈璆道理记云林邑大浦口有五铜柱存   土俗物产   其地尝温不识氷雪多雾雨人能用弩以藤为甲法佛法以二月为歳首稻歳再熟有结辽鸟解人语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夜即飞状如萤火又出瑇瑁贝齿古贝沈香古贝树名也其花成鵞毛抽似绩纺作布洁白与苎布不殊亦染五色织为班布也沈木者土人破断之积以年歳杇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沈故曰沈香次不沈者栈香也又出猩猩兽多琥珀松脂沦入地千歳为茯苓又千歳为琥珀在地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或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成焉初如桃胶凝成乃坚其金寳物产大抵与交趾同以砖为城蜃灰涂之居处为阁名曰干兰皆开北户向日或东西无定   扶南国   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岛中国俗本裸文身被发不制衣裳其先有女人为王号曰柳叶年少壮壮徤如男子其南有激国人名混填来伐柳叶降之遂以为妻恶其裸身乃穿叠布贯其首理其国子孙相传至王混盘况死国人立其大将范帅蔓为王蔓勇健有权畧以兵伐旁国咸服属之自号扶南大王开地五六千里蔓死国乱大将范防自立为王是中国呉晋之代也呉时遣康太朱应使于防国国人犹裸唯妇人着贯头太应谓曰国中实佳但人防露可轻耳防始令国内男子着横幅今千漫也大家截锦为之贫者用布晋太始太康中皆遣使贡献东晋时有竺舟檀称王亦遣使其后王防陈如本天竺娑罗门也有神语曰应王扶南防陈如至盘扶南人闻之迎而立复改制度用天竺法令其国人居不穿井数十家共一池引汲之俗事天神以铜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各有所持或小儿或鸟兽或日月王坐则偏踞翘膝垂左膝至地以自叠敷前设金盘香炉于其上居丧则削除须发其国无刑法讼狱者以金环鸡卵投沸汤中令探取之若无实者手即烂有理者即不损又于城沟中养鳄鱼门外圈猛兽有罪者辄以食猛兽及鳄鱼鱼兽不饫者为无罪三日乃放之宋齐梁并献方物其国有佛发长一丈二尺梁武帝诏沙门迎之先是武帝改造阿育王寺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发发有青绀色众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即放屈焉为蠡形又隋书云其扶南国王姑古龙诸国亦多姓古龙讯耆老言昆仑无姓氏乃讹矣唐武徳后频使人贡献贞观中又献白头国一人于洛阳其国在扶南之西又当叅半之西男女生皆素手身又凝白居山洞之中四面岩险故人莫至其地界典叅半国相接   四至   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其境广袤三千余里   土俗物产   土地防下而平博气风俗物产大较与林邑同有城邑宫室国王居重阁以木栅为城海边生大若叶长八九尺编其叶以覆屋国人亦为阁居为船八九丈广方六七尺头尾似鱼国王行乘象人无礼义男女共奔皆丑黒发拳拳躶身跣行耕种为务一歳种三歳获又好雕文刻镂食器多以银为之出金刚可以刻玉状似紫英石其所生乃在百丈水底盘石上如钟乳人投水取走竟日而出以鐡捶之而不伤鐡乃自损以羖羊角扣之漼然氷泮贡赋以金银珠香亦有书记府库文字胡   顿逊国   顿逊国梁时闻焉一曰典逊徼外诸国贾人多至其国市焉所以然顿逊囘入海中千余里涨海无涯岸船未曽得经过也其市东西交防有万余人珍物宝货无种不有又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酒瓮中数日成酒出藿香揷枝便生叶如都梁以【阙】衣国有区拨等花十余种冬夏不衰日载数十车货之其花燥更芬馥亦末为粉以傅身焉其俗又多鸟将死亲殡歌舞送于郭外有鸟如鵞口如鹦鹉而红色飞来万计家人避之鸟食尽方去烧其骨沉海中以为上行人也必生天鸟若囘翔不食其人乃自悲复以已为秽乃更就火以为次行也若不能生入火又不被鸟食以为下行也   四至   在海岖上地方千里王并羁属扶南北去扶南可三千余里其国之东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物产序中有述不再注   毗骞国   毗骞国梁时闻焉在顿逊之外大海州中去扶南八千里传其王身长丈二头长三尺自古来不死莫知其年其王神圣知将来事南方号曰长颈王国俗有宫室衣服噉梗米其人言语小异扶南国内不受估客有往者亦杀而噉之是以商旅不敢至王常楼居不血食不事神其子孙生死如常人唯王不死又传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洲洲上有诸薄国国东有马五州复东行千余里涨海有燃火州其上有树生火中州左近人剥其皮纺绩作布极得数尺以为手巾与焦麻无异而色防青黒若小有垢汚则投火复更精洁即火浣布或灯炷用之不尽也   于拖利国   于拖利国梁时通焉在南海洲上其俗与林邑扶南畧通出班布古贝槟榔极好武帝天监初遣使入贡后无闻焉   狼犽修国   狼犽修国梁时通焉在南海中其界东西二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北去东州二万四千里地土物产与扶南畧同其土偏多沉防律等香其俗男女皆而被发以古贝布为千缦其王及贵臣乃加云霞布覆髀以金绳为络带金环贯耳女则披布以璎珞纒身其国累塼为城有重门楼阁王出乘象有旛眊旗鼓罩白葢兵卫甚设武帝天监中遣使贡方物其使云立国以来四百余年   婆利国   婆利国梁时通焉在林邑东南海行可万里海中洲自上交趾浮海南过赤土丹丹国乃至其国去广州二月日行国界东南五十日南北二十日行有百三十六聚其地延袤数千里土气暑热常如中国之盛夏谷一歳再熟草木常荣海中出文螺紫贝有石名蚶贝罗初采之柔软刻削为物曝干之遂坚硬有鸟舍利解人语其国人皆黒色穿耳附珰披古贝如帊及为都缦王乃用班丝者以璎珞绕身头着金冠髙尺余形如弁缀以七寳金装剑偏坐金髙坐银蹬文足侍女皆为金花杂寳之饰或持执白眊拂或孔雀扇王出以象驾舆舆以杂香为之施羽葢珠帘其导从吹螺击鼓国人善投轮刀其大如镜中有窍外锋如锯逺以投人无不中其余兵器与中国同俗眞腊物产同于林邑王姓防陈如自古未通中夏武帝天监中来贡方物隋大业中亦来其王姓刹利耶伽贞观四年遣使朝贡   槃槃国   槃槃国梁时通焉在南海大洲中北与林邑隔小海自交州船行四十日至其国其王曰扬栗翨栗翨父曰杨徳武连亦不知其来百姓多縁水而居国无城皆竪木为栅王坐金龙床每坐诸大人皆两手交抱肩而跪又其国多有婆罗门自天竺来就王乞财物王甚重之其大臣曰勅郎索鉴次曰昆仑帝也次曰昆仑勃和次曰昆仑勃帝甘或谓古龙葢其言昆仑古龙声相近耳在外城者曰郍延犹中夏刺史县令也其兵矢多以石为镞矟则以鐡为刄有僧尼皆肉食而不饮酒亦有道士不食酒肉读阿修罗王经其国不甚重之俗皆呼僧为比邱呼道士为贪隋大业中亦遣使朝贡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七   宋 乐史    四夷六   南蛮二   徼外南蛮   赤土国   赤土国隋时通焉扶南之别种也直崖州之南渡海水行百余日便风十余日经鸡笼岛至其国所都土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王姓瞿昙氏名利富多寒不知有国逺近居僧只城亦曰师子城有门三重相去各百许步王宫诸屋悉是重阁北面而坐座三重榻衣朝霞布冠金花冠垂杂寳璎珞王榻后作一木龛以金银五香木杂钿之龛后悬一金光焰逺视如项后其官有萨拖迦罗一人拖挐逺义二人迦利宻迦三人共掌政事俱罗末帝一人掌刑法每置那邪迦一人鉢帝十人帝时募能通絶域者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俊虞部主事王君政等应召自南海郡乘舟昼夜三旬每直便风至焦石山而过东南泊陵迦鉢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上有神祠焉又南行至师子石自是岛屿连接又行二三日西见狼牙修国之山于是南逹鸡笼岛至于赤土之界其王遣防罗门鸠摩罗以舶三十艘来迎吹蠡击鼓以乐隋使进金鏁以防骏船月余至其都王遣其子那邪迦请与骏等礼是先遣人迎金盘贮香花并镜铒金合贮香油金缾贮香水白叠布四条以拟供使者与洗其日未时男女百人奏蠡鼓婆罗门二人导路至王宫骏等奉召书上阁王以下皆坐宣诏讫引骏等入宴王前设两床其上并设草叶盘方丈五尺上有黄白紫赤之饼牛羊鱼鳖猪蝳蝐之肉百余品延骏升床从者坐于地席及还遣郍耶迦随骏贡方物既入海见緑鱼羣飞水上浮海十余日至林邑东南并山而行见海水阔千余歩色黄气腥舟行一日不絶云是大鱼粪也循海北岸逹于交趾六年还却到中国焉   四至   东则波罗剌国西则婆罗婆国南为诃罗旦国北拒大海地方数千里   土俗物产   其俗皆穿耳剪发无跪拜之礼以香油涂身俗敬佛尤重婆罗门妇人作髻于顶后男女通以朝霞朝云杂色布为衣豪富之室恣意华靡惟金鏁非王赐不得服用冬夏常温雨多霁少种植无时特以稻穄白豆黒麻自余物产多同于交趾以甘蔗作酒杂以紫根酒色黄赤味亦香美又名椰浆为酒戱有双陆鸡卜冬至之日影直在北夏至之日影在南户皆北向   真腊国   真腊国隋时通焉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属国也王姓刹利自其祖渐以强盛有战象五十头至其王质多斯郍遂兼扶南而有之其国王死子伊奢那先代立大业中遣使朝贡居于伊奢城郭下二万余家城中有大堂是其听政之所大城三十城各有部帅官名与林邑国同其王坐五香七宝牀上施宝帐以文木为竿象牙金钿为壁状如小屋悬金光熖有同于赤土有五大臣及诸小臣朝者每于堦下三稽首王唤上堦则跪以两手抱膊绕王环坐议政事讫跪伏而去其国与参半朱江二国和亲数与林邑陁桓二国战争王初立之日所有兄弟并刑残之或去一指或劓其鼻别处供给不得仕进唐武德六年遣使贡方物贞观二年又与林邑国俱来朝贡时太宗嘉之赐物甚厚今南方人谓其国为吉篾自神龙已后真腊分为二国以南近海多陂泽处今谓之水真腊国半以北多山阜处今谓之陆真腊国亦谓之文单国永徽二年贡驯象圣厯初开元五年天寳九载并遣使来朝贡进犀牛其国分为水陆二国水真腊国着其境东南西北约八百里东陀浪州西至堕罗鉢应国南至小海北至陆真腊国其王所居城号婆罗城提拔城之东界有小城皆谓之国其国甚多象余所出物产并语言与陆真腊同至元和八年遣使李摩那等来朝贡   四至   去日南郡舟行六十日而至南接车渠国西有朱江国   土俗物产   其国俗多向东开户国以东为上人形小而色黒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埀耳性气防劲居处气阳颇赤土以右手为净左手为秽饮食多酥酪沙糖秔米饼欲食之时先取杂肉与饼相和手擩食之其国北多山阜南有水泽地气尤热有婆郍娑树无花叶似柿实似冬庵罗树花叶似枣实似李毗野树花似木叶似杏实似楮婆田罗树花叶实并似枣而小异歌毕他树花似林擒叶似榆而厚大实似李其大如升自余皆同九真海中有鱼名建同四足无鳞其鼻如象吸水上喷髙五六十尺有浮湖鱼其形如防嘴如鹦鹉有八足多大鱼半身出水覩之如山焉每五六月中毒气流行即以白牛白羊于西门外祠之不然五谷不登六畜多死人众疾疫有神名婆多利祭用人肉其王年别杀人以夜祠祷有守衞者千人其敬如此多信佛法尤信道士并立像于馆罗刹国   罗刹国在婆利之东海其人朱发黒身兽牙鹰爪时与林人作市辄以夜昼日则自掩其面隋大业三年使常骏等到焉其国出火珠状如水晶日正午以珠承影取艾依之即火出贞观四年林邑国献来云于罗刹国得之或云出于师子国   投和国   投和国隋时通焉在南海火州中真腊之南自广州西南行百日至其国王姓投和罗名晡邪乞遥所理城覆屋以瓦并为阁而居壁皆防画之城内皆王宫室城外居人可万余家王衞士可百人每临朝则衣朝霞布冠金冠耳挂金环颈挂金涎衣足履宝装皮履官属有朝请将军总知国政又有叅军功曹主簿城局金威将军赞理赞府等官分理文武又有州及郡县有叅军郡有金威将军县有城局其为长官初至各选官僚理政事刑法盗贼多者死轻者穿耳及鼻并钻发私铸银钱者截腕国无赋税俱随意贡奉无多少之限多以农商为业国人乗象及马一国之中马不过千疋又无鞌辔惟以绳穿颊为之节制音乐则吹蠡击鼔死丧则祠祀哭泣焚尸以盛沉于水中若父母之丧则截发为孝其国市六所贸易皆用银钱小如榆防有佛道有学校与中夏不同讯有耆老云王无姓名齐杖摩其屋以草覆之王所坐塔圆似佛塔金饰之门皆东开坐亦东向唐贞观中遣使奉表以金函盛之又献盍金鎻宝带犀象海物等十数品   丹丹国   丹丹国隋时闻焉在多罗磨罗国西北当振州之东西今崖州也王姓刹利名尸陵伽理所可二万余家亦置州县以相统领王每晨夕各二时临朝大臣八人号曰八座并以婆罗门为之王每以香粉涂身冠通天冠挂杂宝璎珞身衣朝霞足履皮履近则乘舆逺则驭象其攻伐则吹螺击鼓兼有旙旗其刑法盗贼无多少皆杀之土产金银白檀苏木槟榔其六畜果菜颇中夏   边斗四国   边斗国一云班斗都昆国一云都君拘利国一作九雅比嵩国并隋时闻焉扶南度金邻大湾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国其农作与金隣同其人多白色惟都昆出香霍香及硫黄其霍香树生千歳根本甚大伐之四五年木皆朽败唯中节坚贞芬香独存取以为香   社薄国   社薄国隋时闻焉在扶南东涨海中直渡海数十日至其国人色白晢皆有衣服土有稻田女子作白叠布出金银鐡以金为钱出鸡舌香可含鸡舌为木气辛而性厉禽兽不能至故未识其树者花熟自零随水而出方得之按社薄即海中大洲之名其上有十余国城皆称王不能尽记   薄郏洲国   薄郏洲国隋时闻焉在拘利南海湾中其人色黒而齿白眼正赤男女并无衣服一名敦樊州抱朴子云敦樊州在南海中薫緑水胶所出如枫脂矣所以不可多得者止患狤兽啖人斯兽大者重十斤状如水獭其头身他处了无毛唯从臯上以竟脊至尾上有毛广一寸许青色二三分许其无毛处则如韦人张捕得之斩刺不能伤积薪烈火防以投火中薪尽而此兽不焦须以大棒打之而皮仍不伤唯俟骨都碎乃死耳   火山国   火山国隋时闻焉去诸薄东五千里国中山皆有火虽雨不息火中有白鼠扶南土俗传云火洲在五马州之东可千余里春月霖雨雨止则火燃洲上林木得雨则皮黒得火则皮白诸左右州人以春月采木皮绩以为布即火浣也或作炷灯又有加营国皆诸薄国西有山周三百里从四月火生正月火灭则草叶落如中国寒时人以三月至此山取皮缕为布同火山所成也   无论国   无论国隋时闻焉在扶南西二千余里其国大道左右夹种枇杷树及诸花果行其下恒有重隂千里一亭亭有井食麦饭饮葡萄酒酒如胶若饮即以水和之其味甚甘美   婆登国   婆登国在林邑南海行二月到东与诃陵西与迷黎车接北界大海风俗与诃陵同稻每月一熟有文字书于贝多叶其死者口实以金又以金钏贯于四肢然后加以婆律膏及檀沈龙脑等香新焚之唐贞观二十一年遣使朝贡   乌笃国   乌笃国在中天竺南一名乌伏那地方五千余里百姓殷实人性懦弱颇诡计尤工禁术笃佛法文字礼义畧同天竺自古不通中国唐贞观中其王逹摩因陁诃斯遣使进贡龙脑香   傉陀洹国   傉陀洹国在火罗西北其王姓察失利名婆耶其国海行五月至广州土无桑以白叠朝霞布为衣谷有稻麦皆楼居谓之干栏父母死停丧在室辄数日不食燔尸之后男女并剔头临池洗浴然后进食自古不通中国唐贞观十八年遣使献鹦鹉毛羽皓素头上有红毛数十茎与翅齐   诃陵国   诃陵国在真腊之南王之所居竖木为城造大屋重阁覆以棕榈皮以象牙为床席之具食以手撮之又以椰树花为酒饮之亦醉有山穴每涌而出盐国人采以调食唐贞观二十一年遣使献金花等物云其国别有毒人与常人同止宿即令人身上生疮若与之交合即致死其涎液沾着木草即枯其人死不臭不烂元和十年遣使贡侩只僮及五色鹦鹉   多篾国   多篾国唐贞观中始通焉在南海边国界周可一月行南阻大海西俱逰国北波剌国东真陀洹国户口极多置三十州不役属他国有州郭宫殿楼橹并用瓦木以十二月为歳首其物产有金银铜鐡象牙犀角朝霞朝云等布其交易并用金银朝霞等衣服为贾百姓二十而税一五谷疏菓与中国不殊   多摩长国   多摩长国居南海岛中东与婆鳯西与多隆南与半支跋北与诃陵等国接其界东西可一月行南北可二十五日行其王之先祖龙子也名骨利常得大鸟卵剖之得一女子容色殊妙即以为妻其王尸罗劬佣伊説即其后也唐显庆中遣使贡献其俗无名姓王居以栅为城板屋坐狮子座仍东向衣物与林邑同胜兵二万余无马有弓刀甲矟婚婣无同姓之别其食器有铜鐡金银所食尚酥乳酪沙糖石无丧之制畜兽颇同中夏音乐畧同天竺有波那婆贼防遮庵磨石榴甘蔗等果从其国经薛卢都思诃卢君那卢林邑等国方逹交州   哥罗舎分国   哥罗舎分国在南海之南接堕和罗国胜兵二万余人其王名蒲越伽磨唐显庆五年其使发本国至龙朔二年五月到京朝贡   松外诸蕃   松外诸蕃唐贞观末为寇遣兵从西洱河讨之其西洱河从嶲州四千五百里其地有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擅山川不相役属自云其先本汉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鋋言语虽小讹舛大畧与中夏同有文字颇解隂阳厯数自夜郎滇池以西皆云庄蹻之余种也其俗有盗窃杀人濊淫之事酋长即立一长木为击鼓警众共防其下其强盗者众共杀之若贼富强但烧其屋夺其田产而已   土俗物产   其土则有稻麦粟豆种获与中国同而以十二月为歳首菜则葱蒜韮青果则桃梅李柰有丝麻之事出絁绡丝布幅广七寸以下早正月生二月熟畜有牛马猪羊鸡犬饭用竹筲抟之而噉用象杯形若鸡彛有船无车男子以氊皮为衣女子絶布为裙衫仍披氊皮之帔头髻有发一盘而成形如髽男女皆跣至死丧哭泣棺椁袭敛无不毕偹六年之内穿地为坎殡于舎侧止则小屋三年而后出之蠡畔封棺令其耐湿父母死皆斩衰布衣逺者至四五年近者二三年然后即吉其被人杀者丧主以麻结发而黑其面衣裳不缉唯服内不废婚姻娶妻不避同姓   殊柰国   殊柰国昆仑人也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余日习俗与婆罗门同絶逺古未尝通中国唐贞观二年十月朝贡使至   甘棠国   甘棠国在大海之南昆仑人也唐贞观十年与朱俱婆国朝贡使同日至唐史云太守谓羣臣曰南荒西域自逺而至其故何也房龄对曰中国义安帝德遐被太宗曰诚如公言向使中国不安何縁而至朕何德以堪之覩此畨使懐惧所望卿等匡朕不逮也   金利毗逝国   金利毗逝国在京西南四万余里行经丹丹国摩诃新国多隆国者埋国婆楼国多即婆黄国磨罗逝国真腊林邑国乃至广州东去致物国二千里西去赤土国千五百里南去波利国三千里北去柳衢国三千里其国有城邑庭舎衣朝霞白叠每食先泥上铺席而后坐国王名本多扬牙前有队伏甲鍪甲用贝多树皮其风俗物产与真腊同   骠国   骠国唐史云贞元八年春正月南诏使来朝骠国王始遣其弟悉利移来朝华言谓之骠自谓突罗朱阇婆人谓之徒里掘古未常通中国魏晋间有着西南异方志及南中八郡志者云永昌古哀牢国也传闻永昌西南三千里有刘国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然无见史传者今其闻南诏异牟防归附心慕乃因南诏重译遣子朝贡东北距南阳苴咩城六千八百里凢去上都万四千里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往来通聘者迦罗婆提等二十国役属者道林王等九城食境土者罗君潜等二百九十八部落东隣真腊国西接东天竺南尽海溟北通南诏些乐城界其王姓囷没长名摩罗惹其国相名摩诃斯那其王近适则舆以金绳床逺适则乘象嫔御甚众御侍常数百人其罗城搆以塼甓周一百六十里壕岸亦构塼相传本是舎利佛城城内居民数十万家佛寺百余区其屋宇皆饰以金银渥以丹彩地以紫鑛覆以锦罽其俗好生恶杀其土宜菽粟稻粱无麻麦其理无刑名桎梏之具犯罪者以竹五本束之挞其背数至五轻者三杀人戮之男女七歳则落发止寺舍依禁桑门至二十不悟佛理乃复长发为居人其衣服悉以白防朝霞绕腰而已不衣缯帛云出于为伤生也又献其国乐凡十二曲与乐工三十人来朝献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词意二十一年四月封弥臣国嗣王道勿礼为弥臣国王   占毕国   占毕国大中六年十二月占毕国弗邪葛等六人来朝贡方物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八   宋 乐史    四夷七   南蛮三   徼内南蛮   徼内南蛮序   三代之后中国之北极于五岭自是而西故南蛮之居中国者众春秋之时楚之羣蛮百濮故常为患自秦汉之后渐为郡县而黔中武陵夜郎沔中不能无之公孙述时夜郎大姓为汉保境后汉初从番禺江奉贡建武中武陵蛮帅单程大寇郡县汉将刘尚战败数嵗平复顺帝时武陵太守増其租赋蛮又举种反杀乡吏东晋时沔中蛮因刘石乱后渐徙于陆浑以南徧满山谷齐宋以后荆雍二州各置校尉以抚寜之郡蛮酋帅受南北朝封爵至后魏末暴患滋甚僣称侯王屯居峡路断絶行旅周武帝遣陆腾大破之其獠初因蜀李势乱后自蜀汉山谷出侵扰郡县至梁时州郡每嵗伐獠以利公私及后周平梁益自尔遂同华人矣其黔中东谢西赵自古不臣中国贞观以后置羁縻州以领之   盘瓠   盘瓠种昔帝喾时患犬戎之寇及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之头者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犬名曰盘瓠衔吴将军首而至帝乃以女配之盘瓠得女负走入南山今五溪中山也止石穴中所处险絶生六男六女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衣裳班兰言语侏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有邑君长名渠帅曰精夫相号姎徒説文曰姎女人称我也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到【注】今长沙黔中五溪蛮是也一曰辰溪二曰西溪三曰巫溪四曰武溪五曰【阙】溪○始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郡嵗令大人输布二疋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郡国讨平之后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等大寇郡县遣武威将军刘尚南郡【注】今江陵巴地○及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沂沅入武溪击之尚轻敌深入悉败没又遣伏波将军马援将兵至临沅击之破单程单程等饥困乞降防援病卒谒者宋均为置吏以司之郡蛮遂平歴章和安顺四朝累反叛攻刼郡县旋讨平之永和初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増其租赋议者皆以为可尚书令虞诩独奏曰自古圣王不臣异俗非德不能及威不能加知其兽心贪婪难率以礼是故羁縻而抚绥之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先帝旧典贡赋多少所由来乆矣今猥増之必有怨叛计其所得不偿所费帝不从其冬澧中溇中蛮果争贡布非旧约杀乡吏举种反自后至桓灵二帝又累反叛州郡讨破之后汉章武初吴将李异屯巫秭归先帝遣吴将军班攻破之于是五陵武溪蛮夷相率响应今黔中道谓之武溪   四至   按其地长沙西南黔中五溪之地皆为其有至秦汉立其地为郡或为内属   土俗   其民皆射生而食用输布与朱砂银   廪君   廪君种不知何代初有巴樊瞫相郑五姓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两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长共立巴氏之子务相是谓廪君从夷水下至盐阳注今峡州巴山县○清江水一名夷一名盐其源出施州清江县西都亭山中廪君于是居平夷城四姓皆臣之今巴梁间诸巴民皆是战国时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其人嵗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人户出嫁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郑曰鍭犹候也候物而射之三十鍭一百四十九汉兴南郡太守靳强奏请一依秦时故事至光武建武初二十三年南郡潳山蛮雷迁等始反叛武威将军刘尚讨破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其后沔中蛮是也汉之江夏郡今竟陵富水安陆齐安汉阳江夏靳春郡地是也和帝永元十三年巫蛮许圣等以郡收税不均反叛发荆州诸郡部兵讨破之后悉徙置江夏灵帝光和三年江夏蛮复反寇累年卢江太守陆康击破之皆廪君之裔也   四至   按始生自武落钟离山即夷陵属邑其地后散居邑梁间即古荆梁之境五姓杂居大约今为巴峡巫四郡皆是也   物产土俗   鸟羽 幪布 钱刀 俗尚巫鬼而好叛乱   板楯蛮   板楯蛮即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于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募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时有邑郡阆中夷廖种等射杀白虎昭王以其夷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筭一户免其一顷之田租虽有十妻不输口筭之钱伤人者论杀人得以倓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髙帝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税余户乃嵗入钱口四十巴人呼赋为賨谓之賨人焉世号为板楯蛮夷阆中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髙帝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遂世世服从至后汉以后郡守常率以征伐灵帝光和三年巴陵板楯蛮叛灵帝乃问益州吏考以方略汉中上计程包对曰板楯七姓以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复为义人勇猛善战昔安帝永初中羌入汉中郡县破壊得板楯救之羌死殆尽故号为神兵至桓帝建和二年羌复大入实赖板楯连摧败之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武陵亦倚板楯以成其功近益州郡乱太守李颙亦以板楯讨而平之忠功如此本无恶心但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棰楚过狱囚阙庭悠逺不能自闻含怨天崖叩心穷谷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谋主僣号以图不轨今但遣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帝从其言遣太守曹谦宣诏赦之即皆降服及汉末天下乱自巴西之宕渠迁于汉中阳车坂抄掠行旅号为杨车巴魏武尅汉中李持祖将五百家归之魏武又迁于略阳北复之为巴氐蜀后主刘襌建兴十一年涪陵属国人夷反车骑将军邓芝徃讨平之其沔中蛮至晋时刘石乱后渐得北迁陆浑以南满于山谷宋时荆州置南蛮校尉雍州置寜蛮校尉以领之如蛮人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宋人赋役严若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不供官税结党连羣动有数百千人伺州郡稍弱则起为盗宋元嘉中天门溇中令宋矫之徭赋过重民不堪命蛮酋田向求等为寇破溇中虏掠百姓及刘道产善抚诸蛮前后不附官者莫不顺服皆引出平土多缘沔为居道产亡后蛮又反叛孝武帝出为雍州时巴东建平宜都天门四郡蛮为寇诸郡人户流散百不存一孝武即位大明中西阳蛮皆反叛沈庆之率江雍荆河州诸军讨破之明帝顺帝时尤甚虽遣攻讨之终不能禁荆州为之虚齐髙帝武陵西溪蛮田思飘武帝永明初黔阳蛮田豆渠相川蛮陈双李答并掠州郡讨平之当南北之时淮汝江汉间诸蛮渠帅互有所属皆授封爵焉然叛服无常虽屡经破败而寇攘不止至后周武帝天和元年诏开封陆腾讨之蛮众大溃斩首万余级腾乃收其骸骨于水罗城侧为京观后蛮延望见辄大哭自此狼戾之心辍矣信州旧理白帝腾更于蜀先主故宫城南八阵之北临江岸筑城移置信州又以巫县信陵秭归并是峡中要险于是筑城防以为襟带焉大约巴阆归峡之地皆是   四至   按后汉书云其在黔中五溪长沙间则为盘瓠之后其在硖中巴梁间则为廪君之后其后众种繁盛侵扰州郡或移徙交杂亦不得详别焉   土俗物产   按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数阵俗喜歌舞汉髙命乐人习之谓之巴渝舞也   南平蛮   南平蛮北与涪州接部落四千余户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其王姓朱氏号为劒荔王唐贞观三年遣使入朝以其渝隶州按即南诏蛮是也大厯十四年十月吐蕃率南蛮众十万来寇一入茂州过文川及灌口一入扶文过方维白埧一入黎雅过卭郏连陷郡县乃发禁兵四千人并幽州兵五千人同讨伐大破之贞元十年三月劒南西川节度使韦臯奏云南蛮王异牟防部落兵马破土蕃并收铁桥以来城叠等擒吐蕃列土王五人归降百姓十二万人约计三万余户大小城一十六所下制付所司官系自贞元十九年至太和二年朝贡不絶太和三年宰臣杜元颖镇西川以文儒自髙不练戎事南蛮乘其无备入寇黎州牧守屡陈皆不之信十月黎州防十一月犯西川驱迫玉帛子女而去即日隣境以状闻奏上大怒贬元颖为郡州刺史不日又贬循州司马命东川节度使郭钊代之明年春正月其王防差岭以表自陈请罪兼疏元颖之过失国家方事柔逺防宥其过自后朝贡不絶以至防昌年中   土俗物产   其人美发为堆髻土多女少男为婚之法女氏必先以货求男族贫人无以嫁女多卖与富人为婢俗皆妇人执役   东谢蛮   东谢蛮渠帅姓谢氏南蛮别种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地方千里有酋长即谢元深也世袭其子族不育女自云髙姓不可下嫁唐贞观三年元深入朝冠乌熊皮冠若今之旄头以金络额身披毛帔为皮行縢而着履时中书侍郎顔师古奏言昔周武王天下太平逺国归款太史乃集其事为王防篇今万国来朝至如此辈章服实可图写今请撰王防图诏从之开其地为应州颖黔都督府即黔州所管羁縻州也又有南谢首领谢彊与西谢蛮邻接与元深俱来朝拜为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是贞元十三年西南蕃大首领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继袭蛮州刺史资开郡开国公宋鼎左右大首领朝散大夫前检校卬州刺史谢汕右大首领朝散大夫继袭摄蛮州巴江县令宋万传界首子弟大首领朝散大夫牂牁録事叅军谢文经黔中经略招讨观察使王础奏前件刺吏建中三年一度来朝贺贡方物自后不令随例入朝今年恳请称与牂牁同被声化独此排摈自惭耻谨随牂牁等朝贺伏乞特赐优谕兼同程牂牁刺史等授官其牂牁蛮两州户口殷盛人力强大隣侧诸蕃悉皆敬惮请比二州每三年一度朝贺仍依牂牁例轮还差定以才干位望为众所推者充之勅防宋鼎已改官讫余并依奏   四至   南接守官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   土俗物产   其地宜五谷无文字刻木为契散在山谷依树为巢居无赋税之事皆自为生业刀劒不离其身男女堆髻以绯束之后埀向下冠熊皮被猛兽革   西赵蛮   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并南蛮别种其界山洞深阻莫知里数南北十八日行东西二十三日行赵氏代为酋长有万余户自古不臣中国唐贞观三年遣使入朝至二十一年以其地置明州以首领赵磨为刺史   四至   东至夷子西至昆明南至西洱河   土俗物产   与东谢同   牂牁   牂牁蛮帅姓谢氏旧臣中国世为本土牧守隋末大乱遂絶唐贞观三年其酋长谢龙羽遣使朝贺授牂牁州刺史封夜郎公胜兵战士数万于是列其地为牂州今为黔州羁縻州也后为正郡自开元至于防昌以前皆遣朝贡不絶又有兖州乃牂牁别部与牂牁隣境有胜兵二万今亦为黔中羁縻州   四至   按其地西至昆明九百里   土俗物产   土气郁热稲再熟无徭役刻木为契风物多同东谢獠   獠葢南蛮之别种初出自梁益之间自汉中达于卬筰川洞之间所在皆有自汉中西南及越嶲以东皆有之俗多不辩姓氏又无名字徃徃推一酋长为主亦不能逺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国之贵族也獠王各有鼔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按蜀本无獠李势时诸獠始出巴西州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橦布在山谷十余万落攻破郡县为益州大患自桓元子破蜀之后力不能制又蜀人东流山险之地多空獠遂挟山傍谷与夏人参居参居者颇输租税赋在深山者仍不为编户至梁武帝梁益二州即汉川蜀州二郡县嵗嵗代獠以自裨润公私颇借为利后魏正始初梁将夏侯道迁举汉中附魏魏遣尚书邢峦为梁益二州刺史以镇之其后以梁益二州控挕崄逺乃立巴州以统诸獠以巴酋帅严始兴为刺史又立隆城镇在绾獠二十万户所谓北獠是也嵗输租布魏明帝孝昌中据城叛梁益二州遣将讨之攻陷巴州执始兴斩之后梁入梁自此属矣后周武帝平梁益之后达奚武平梁尉迟逈平益令所在抚慰其与华人杂居者亦颇从赋役然天性多暴乱旋至扰动每嵗命随近州镇出兵讨之获其人以充贱隶谓之压獠焉复有商旅徃来者亦资獠为货公卿逮于民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然其种滋蔓保据岩□依林走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诸夷之中最难以道义招懐也   四至   初出自梁益之间自汉中达于卬筰川谷间所在皆有   土俗物产   俗多不辩姓氏又无名字所生男女唯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謩阿段妇人阿夷阿等之皆以其语次第称谓也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好相杀害多仇怨不敢逺行性同禽兽至于忿怒父子不相避唯手有兵刃者先杀之若杀其父走避于外求得一狗以谢其母然后敢归母得狗谢不复嫌恨若报怨相攻击必杀而食之递相刼掠不避亲戚卖猪狗而已忘失儿女一哭便止亲戚比邻指授相卖被卖者啼呌不服逃窜避之乃将买人捕逐若亡叛获便之但经者即服为贱隶不敢更称良矣唯执楯持矛不识弓矢用竹为簧羣聚鼓之以为音节能为细布色至鲜净大狗一头置一生口性尤畏鬼所杀之人美须髯者必剥其皮面笼之于竹及燥号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俗尚淫祀至有卖其昆季妻孥尽者乃自卖以供祭焉铸铜为器大口寛腹名铜爨甚薄且轻易于熟食   夜郎国   夜郎国今夜郎播川犍为郡即其地也汉时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在蜀郡徼外东接交趾西隣滇国今云南郡其国临牁牂江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战国时楚顷襄王将庄蹻从沅水伐夜郎夜郎国灭改名牂牁番禺即今南海郡城武帝时唐防上书曰切闻夜郎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竒也乃拜防为郎遂见夜郎侯防厚赐以威德夜郎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防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今阳安仁寿通义和气资阳皆其地也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卬筰可置郡帝使相如徃谕皆如南夷为置一郡尉十余县属蜀郡当是时巴蜀四郡汉中广汉巴郡蜀郡今汉川巴川蜀川等地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饷数嵗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耗费无功帝患之使公孙徃视问焉还言其不便时上方筑朔方据河备边因数言西南夷为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南夷两县一都尉及元狩元年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卬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即天竺也得蜀贾人市或闻卬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于是乃令王然于栢始羌等间出西南夷徃身毒国至滇道皆为昆明所闭莫能通身毒国南越反上使发南夷兵且兰君小邑乃与其众反汉发巴蜀校尉击破之遂平南为牂牁郡今涪州夜郎始泉郡也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防恐惧遂入朝封为夜郎王昭帝始元元年牂牁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反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兵击牂牁大破之后姑缯叶榆人复反钩町侯亡波率其人击之有功汉立亡波为钩町王至成帝和平中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候俞更举兵相攻牂牁太守请发兵诛兴等汉以道逺不可遣大中大夫张匡持节和解兴不从杜钦説王鳯曰匡使和解蛮夷王侯不从不惮国威其效可见恐议者选輭复守和解太守察动静有变乃以闻如此则复旷一时王侯得収猎其众申固其谋党助众多各不胜忿必相殄防自知罪成狂犯守尉逺藏温水毒草之地虽有孙吴将贲育士若入水火徃必焦没智勇亡所设施田屯守费之不可胜量宜因其罪恶未成未疑国家加诛隂敕旁郡守尉练士马大司农先积谷要害处任职太守徃以秋凉时入诛其王侯尤不轨者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人圣不劳中国宜罢弃其郡与人絶其侯勿复通如以先帝所立累世之功不可隳壊亦宜因其萌芽早断絶之及已成形然后兴师则万姓被害矣鳯于是荐陈立为牂牁牧太守至牂牁及从吏数十人出行县召兴兴将数千徃立数责因断其头出晓其众皆释兵降兴子邪务收余兵追胁旁二十二邑反立又击平之公孙述时大姓龙传尹董氏与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乃遣从番禺江奉贡番禺今南海郡光武嘉之并加褒赏桓帝时郡人尹珍乃从汝南郡许慎应奉受经书学成还乡里教授自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   四至   东接交趾西隣滇国其国临牂牁江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土俗物产   其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寡畜产又无桑蚕故其郡最贫钩町县有桄榔木可以为麫百姓资之 遯水按后汉史云有女子浣衣遯水有三节大之竹流于足间剖之得一男儿养之及长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年中置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防牱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按晔所乃华阳国志又按汉书其夜郎侯降封王不言杀之至武帝时犹谓之夜郎王晔焉得云竹王被杀后封其子为侯与班文全乖因疑华阳国志为怪诞也大抵范晔叙述多称诡异若无他书可以辩证则且因习纂録不复刋韦之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九   宋 乐史    四夷八   南蛮四   滇国   滇国汉时在夜郎之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注】靡莫西南徼外獠○始楚顷襄王使将军庄蹻【注】蹻即楚庄王之后裔蹻居略反○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以西【注】巴国今清化始寜咸安符阳巴川南滨南浦是其地也黔则黔中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注】在今云南郡其泽在西北水源深广末更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旁平地肥饶数千里【注】池旁之地也○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防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注】为其长帅也按史及汉书皆云楚威王时使庄蹻略巴黔以西蹻至滇池欲归防秦夺楚巴黔中因以其众王滇后十余嵗秦灭之按楚自威王后懐王立三十年至顷襄王之二十二年秦昭襄王遣兵攻楚取巫黔中后刺史则云顷襄王时庄豪王滇豪即庄蹻也若庄蹻自威王时将兵略地属秦秦陷巫黔中郡道塞不还凡经五十二年岂得如此淹乆或恐史记误班生因习便书范晔所记详考为正又按庄蹻王滇后十五嵗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二十五年幽王立十年负刍立五年而楚灭后十五年秦王凡七十载何故云蹻之王滇后十余嵗而秦亡斯又未之详也○至武帝时滇王有众数万人元封二年发巴蜀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注】今云南郡也○赐滇王王印复长其人因割牂牁越嶲【注】嶲音髓各数县以配之后数年并昆明之地皆以属当是时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也最宠焉后王莽簒位改汉制贬钩町为侯王邯怨恨蛮夷之国尽叛遣平蛮将军冯茂发巴蜀犍为吏士以击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有七八巴蜀骚动更遣寜始将军亷丹大天水陇西骑士并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人转输者合廿万人击之不尅公孙述据有益土文齐为太守亦固守拒险不降后汉初遣使朝贡建武十八年夷渠帅栋蚕与姑复叶榆梇栋连焉滇池建怜昆明诸蛮叛杀长吏【注】汉姑复县属越嶲郡余六县并属益州郡并在今越嶲云南郡梇音弄○遣武威将军刘尚等广汉犍为蜀郡人及朱提夷击之尚军渡泸水入益州郡界【注】泸水一名若水出旄牛徼外朱提至僰道入江在今嶲州南时有瘴气○羣夷闻大兵至皆弃垒奔走尚获其羸弱谷畜斩栋蚕帅凡首虏万余人诸夷悉平至蜀后主建兴二年诸葛孔明率兵南征四郡平之改益州郡为建寜永昌【注】今云南郡地○为云南郡又分建寜牂牁为兴古郡【注】诸葛亮至南中所战皆捷孟获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始观于营阵之间问曰军如何获曰不知虚实故败定易胜耳亮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告亮曰若留外人即当留兵兵留则无食一不易也如夷新伤破父母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吏治累有废杀之罪自爨重若留外人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纪纲初定夷汉相安也   四至   在巴黔之外为楚之西边牂牁越巂昆明夜郎之地皆有焉 僰道 滇水   邛都   邛都汉时通焉自滇以北君长十数邛都最大今越巂郡本其地也武帝开以为邛都县属越巂郡无几而地陷为汚泽因名邛池南人以为邛河其后复反叛元鼎六年汉兵自越巂水伐平之【注】越巂水源出今越巂郡西南巂山下○王莽时郡守枚根【注】枚根太守姓名○调邛人任贵以为军侯更始二年任贵攻杀枚根自立为邛谷王至光武因就封之授越巂太守绶印后任贵为刘尚所袭徙其家属于成都安帝时永昌益州蜀郡夷越巂结众二十万余破壊二十余县益州刺史张乔遣从事杨竦将兵至叶榆破之渠帅三十六种皆来降附注今为巂州○竦因奏长吏奸滑侵犯蛮夷者九十人皆减死论   四至   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注】叶榆泽名○名为巂昆明【注】巂即今郡也昆明又在其东南诸防所居○地方数千里无君长随畜迁徙   土俗物产   自夜郎滇池邛都人皆堆髻左袵邑聚而居知耕田其土地平原有稲俗多游荡而喜讴歌略与牂牁相豪帅放纵难得制御   莋国   莋都国汉时自越巂以东北君长以十数莋都最大武帝开之立为莋都县元鼎六年以为沈黎郡今汉元县也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注】旄牛青衣即今蜀郡西地○后汉永平中益州刺史朱辅慷慨有大略宣示汉德威逺懐夷自汶山以西前代正朔所不加白狼盘木唐菆等百有余国户百三十余万举众奉贡称臣和帝永元十二年旄牛徼外白狼楼薄蛮夷王唐缯等遂率种人十七万口内属安帝永初元年蜀郡三襄种夷与徼外污衍种反叛攻陵城【注】陵汉县今翼州地在蜀郡西○杀长史二年青衣道夷邑长令田【令姓田名】与徼外三种夷三十一万口举土内属后旄牛夷叛攻零关【注】零关道汉越巂地是○益州刺史张乔与西部尉击破之于是分置蜀郡属国都尉领四县如太守理之灵帝时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   土俗物产   其人被发左袵言语多好譬居处略与汶山夷同【注】汶山夷在蜀郡西北即冉駹地   冉駹   冉駹国汉时莋以东北君长十数冉駹最大武帝元鼎六年所开以为汶山郡今通化郡地是至宣帝地节三年夷人以立郡赋重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王侯颇知文书后汉灵帝时复分蜀郡北部为汶山郡蜀建兴十年汶山平康夷反姜维讨之【注】今为茂州是也   四至   其俗土著或随畜迁徙在蜀正西其西又有三河槃【□】   土俗物产   土气多寒虽在盛夏氷犹不释皆因山居止累石为室髙者十数丈为邛笼【注】彼呼为雕也○又土地刚卤不生谷粟麻菽惟以麦为质而宜畜牧有旄牛无角一名童牛肉重千斤毛可为毦出名马有灵羊可疗毒又有食药鹿鹿麑有胎者其肠中粪亦疗疾更有五角羊   附国   附国者隋时通焉在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有嘉良夷即其东部所居种姓自相率领不相统一隋大业三年其王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贡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附国水阔一百丈并南流以皮为船而济又南有薄縁夷风俗亦同西有女国其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党项及诸羌界【注】按其地接汶山故附焉   土俗物产   其人并无姓氏其地南北八百里东西千五百里无城栅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髙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注】巢同状似浮屠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有二万余家弓长六尺以竹为妻其羣母及嫂儿弟死父兄亦纳其妻好歌舞鼓簧吹长笛有死者无服置尸于髙床上沐浴衣服被以牟甲覆以兽皮子孙不哭带甲舞劒而呼曰我父为鬼所取我欲报寃杀鬼其俗以皮为帽形圆如钵或带羃罗衣多毛褐全剥牛脚皮为靴项繋铁锁手贯铁钏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径三寸其土髙气候凉多风少雨土宜小麦青粱山出金银多白雉水有嘉鱼长四尺而鳞细   东女国   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也以西海中有女国故称东女国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有八十余城王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四万余众女王号为宾就在外官僚并男夫为之王死即于王族求令女立之无簒夺所居皆起屋王至九重国人六重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其袖委地重妇人轻丈夫文字同于天竺以十一月为正每至十一月令巫者赍酒殽诣山上散糟麦于空大咒呼鸟俄时有鸟如鸡飞入巫者懐中剖其腹而视之有一谷来嵗必登若有霜雪必多异灾其俗因之名为鸟卜唐武德中女王汤傍氏始遣使贡方物自永徽七年至于天寳元年朝贡不絶贞元九年其王汤立悉与哥隣国董卧庭白狗国王罗陁忽逋租国王弟邓吉知南水国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国王董辟和悉董国王汤悉赞清逺国王苏唐磨咄霸国王董藐蓬各率其种落诣劒南西川乞内附其哥邻等国皆散居西山弱水王即唐初女国之弱水部落其悉董王旧皆分隶边郡祖父例授将军中郎果毅等官自中原多故皆吐蕃所役属其部落大者不过三千户各置县令十数人理之土有丝絮嵗输吐蕃至是立悉与之同盟相率献欵兼赍天寳中国家所赐官诰三十九通以进节度使韦臯处其众于维霸保等州给以粮种耕牛咸乐生业立悉等数国王自来朝召见麟德殿授立悉银青光禄大夫归化刺史邓吉知试太府少卿兼丹州长史薛尚悉曩试少府少监兼霸长史董卧庭行至绵州卒赠武德州刺史命其子罗利为保宁都督府长史袭哥邻王立悉妹乞悉漫颇有才智从其兄来朝封和义郡夫人其大首领董卧卿等皆授以官俄又授女国王兄汤厥银青光禄大夫试大府卿清逺王弟蘓厯颠银青光禄大夫试卫尉卿南国王薛莫庭及汤悉赞董藐蓬女国唱后使汤佛庭美玉钵南郎唐并授银青光禄大夫试太仆卿其时西山松州生羌等二万余口相继内附其黏信部落主梦葱龙诺部落主辟忽皆授试卫尉卿立悉等并赴明年元防讫赐以金帛各遣还至八月召韦臯统押羌蛮及西山八国使其部落至今犹代袭刺史等官然亦潜通吐蕃故谓两面羌也   哀牢国   哀牢国后汉通焉其先有妇人名沙一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孕十月生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一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皆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防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曰九隆后牢山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九隆兄弟娶之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画其身像龙文衣皆着尾九隆死代代相继乃分置小王徃徃邑居散在谿谷絶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交中国后汉光武建武中其王贤栗等遂率种人户二千七百七十诣越巂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帝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嵗来朝贡明帝永平中哀牢王栁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四南去洛阳七千里明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今云南越巂之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注】后汉六县谓不韦巂唐比松叶榆耶龙云南并今云南巂西○合为永昌郡【注】即今云南郡○始通博南渡兰仓水【注】华阳国志云博南县西山髙三十里越之度兰仓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仓为他人后永昌太守郑纯为政清洁化行夷人与哀牢约邑豪嵗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夷俗安之唐麟德元年五月于昆明之梇栋川置姚州都督每年募兵五百人镇守路越山险死者甚众蜀州刺史张柬之表论其弊曰臣窃按姚州者古哀牢之旧国絶域荒外山髙水深自生人以来迄于后汉不与中国交通前后唐防开夜郎滇莋而哀牢不附至光武季年始请内属汉置永昌郡以统理之乃收其盐布氊罽之税以利中土其国西通秦南通交趾其竒珍异寳进贡嵗时不缺刘备据有巴蜀常以甲兵不充及备死诸葛亮五月渡泸收其金银盐布以益军储使张伯岐选其劲以増武备故蜀志称自亮南征之后国以富饶甲兵充足由此言之则前代置郡其利颇深今盐布之税不供珍竒之货不入戈防之用不实于行伍寳货之资不输于大国而空竭府库驱率平人受役蛮夷肝脑涂地臣窃为国家惜之昔汉以得利既歴博南山涉兰仓水更置博南哀牢二县蜀人愁怨行人作歌曰厯博南越兰津渡兰仓为他人葢讥汉贪珍竒盐布之利而为蛮夷之所驱役也汉获其利人且怨歌今减耗国储费用日广而使陛下之赤子身膏野草骸骨不归老母幼子哀号望祭于千里之外于国家无丝发之利在百姓受终身之酷臣窃为国家痛之徃者诸葛亮破南中使其渠率自相统领不置汉官亦不留兵镇守人问其故亮言置官汉夷杂居猜疑必起留兵运粮为患更重忽若反叛劳费更多但粗设纪纲乆自然定臣窃以亮之此防妙得羁縻蛮夷之术今姚府所置之官既无安边静寇之心又无诸葛亮且纵且擒之技唯知诡谋狡筭恣情割剥贪叨刦掠积以为常扇动酋渠遂成朋党析支谄笑取媚求悦拜跪趋伏无复慙耻怒提子弟笑引凶愚聚防蒱博一掷累万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余户见散在彼州专掠夺为业姚州本龙朔中武陵县主簿石子仁奏置其役长史李孝让辛文恊并为羣蛮所杀前朝遣郎将赵武贵讨击贵及蜀兵应时败破噍无遗又使将军李义总等徃征郎将刘惠基在阵战死其州遂废臣窃以诸葛亮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其言遂騐至垂拱四年蛮郎将王善寳昆州刺史爨干福又请置州奏言所有课税自出姚府管内更不劳扰蜀中及置州后録事叅军李陵为蛮所杀延载中司马成琛奏请于泸南置镇七所遣蜀防守自此蜀中骚扰于今不息且姚府总管五十七州巨猾逰客不可胜数国家设官分职本以化俗防奸无耻无厌狼籍至此今不问夷夏负罪并深见道路刦杀不能禁止臣恐一旦惊扰为祸转大伏乞省罢姚州使隶巂府嵗时朝觐同之番国泸南诸镇悉费于泸比置关百姓自非奉使入番不许交通徃来増巂府兵选择清洁宰牧以统理之臣愚以为穏便疏奏则天不允   土俗物产   九州记云哀牢人皆儋耳穿鼻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土地沃美宜五谷桑知染彩文绣有兰干细布【注】兰干獠言纻也○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叶绩以为布【注】广志云梧桐有白者剽国有梧木其华有白毳取毳淹渍缉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汚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有濮竹其节相去二丈地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琥珀水晶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兽【注】山海经云猩猩如人名常据华阳国志曰永昌郡有猩猩能言取其血可以染朱剡荀卿子曰猩猩能言笑淮南万毕术曰妇终知来猩猩知徃注云并神兽也郦元注水经云武平郡封溪县有兽名猩猩猿形人面毛身黄姿顔端正善学人语闻者无不酸楚太原王纲着传云阮研曽使封溪见邑人説猩猩好酒及履里人置之山谷常行路数百为羣见酒物等知人设张取之此兽甚灵先知其人祖父母名而骂曰奴杀我舍尔去也既去复还因相呼曰试共尝酒及饮乃甘其味逮乎醉皆擒之无遗逸遂置槛中随其所饮饲之将烹索其肥者乃自推择泣而遣之又礼记云猩猩能言广志云猩猩惟闻其啼不闻其言语出交趾郡封溪县按前代永昌郡即今云南郡武平郡即今之安南府并封略之内若谓其灵而智不因人教而解人语殊为竒异秦汉以降天下一家即岭南能言鸟及驯象西域献汗血马皆载之史传以为竒物复广异闻声教逺覃如越裳白雉之故彰示后代即猩猩不劣于鸟象何为独无献乎获之以充口实则致之不难也王莽置汉孺子于四壁中禁人与语及长不能名六畜猩猩若非灵异自解人语即须因教方成又不可容易而充庖也是知诸家所説不加考覈递相祖述佑以为广志尤足徴矣血染朱剡遍问商旅元无此事故详述之也   焦侥国   焦侥国后汉时通焉故后汉书云明帝永平中西南夷焦侥贡献是也安帝永初中永昌外徼焦侥种夷陆等三千余口举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其长三尺穴居善防泳鸟兽惧焉其地草木冬落夏生   禅国   禅国【注】音坛后汉时通焉和帝永元中其国王雍由调遣译奉国珍寳和帝赐金印紫绶安帝永寜初复遣使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十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禅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防安帝作乐于廷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   西爨国   西爨国南寜之渠帅梁时通焉自云本河东安邑人七叶祖事晋为南寜太守属中国乱遂王蛮夷梁元帝时南寜州刺史徐文威徴诣荆州有爨瓒者遂据南寜之地延袤二千里俗多华人有震翫统其众隋开皇初遣使朝贡文帝命韦冲将兵镇戍置恭恊昆三州未几复叛遣史万嵗击之所至皆破至西洱河滇池而还震翫惧入朝文帝诛之诸子没为奴唐武德中拜翫子达为昆州刺史令持其父尸归葬本乡段纶又遣俞大施至南寜谕之部落归欵三年七月遣使贡方物   昆弥国   昆弥国一名昆明西南夷也在爨之西洱河为界即叶榆河也其俗与突厥畧同相传云与匈奴本兄弟国也汉武帝得其地入益州部其后复絶诸葛亮定南中亦所不至唐武德四年巂州治中吉伟使南寜因至其国谕之至十二月遣使朝贡其使多由黔中南路而至贞观十九年四月右武将军梁建方讨蛮降其部落七十二户十万九千遣使徃西河降其首领十人并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三百户无大君长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擅一州不相统摄自云先本汉人有城郭村邑自夜郎滇池以西皆云庄蹻之余种也其土五谷与中夏同以十二月为嵗首   尾濮国   尾濮国一名木濮汉魏以后在兴古郡今云南郡西南千五百里徼外又扶南土俗传云拘利东有蒲罗中人有尾长五六寸其俗食人按其地并西南蒲罗葢尾濮之地名也   土俗物产   其人有尾长三四寸欲坐辄先穿地为穴以安其尾折便死居木上能食人又噉其老者人惟识母不识父其父有宾客代老以供厨故宾婚有日老者必死其地有稷及陆稻多盐井有犀象兵有弓矢甲铠以赤猱猴皮加垂锡珠翠羽为冠帻   木绵濮   木绵濮土有木绵树多叶又生房甚繁房中绵如所作其大如卷【注】音拳   文面濮   文面濮其俗劖面而以青葢之【注】劖音防   赤口濮   赤口濮在永昌南其俗折其齿劖其唇使赤又露身无衣服   折腰濮   折腰濮其俗子皆折其腰   黑僰濮   黑僰濮在永昌西南山居耐勤苦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或以贯头丈夫以谷皮为衣其境出白蹄牛犀象琥珀白金桐华布又诸濮之域皆出楛矢尔雅云南至于濮铅周书王防篇卜人丹砂注云卜人西南之夷蛮丹砂所出今按濮人葢卜人也按诸濮与哀牢地相接故附之   占城国   占城国周朝通焉显德五年其王释利因得漫遣其臣蒲诃散等来贡方物中有洒衣蔷薇水一十五琉璃瓶言出自西域凡鲜华之衣以此水洒之则不防而复郁烈之香连嵗不歇又进猛火油八十四琉璃缾是油得水而愈炽彼国凡水战则用之是日因赐蒲诃散等冠带衣服缯帛茵褥等有差且言其国在中华西南其地东西七百里南北三千里东暨海西暨云南南暨真腊国北暨驩州界东北暨两淛海程三十日其王因得漫在位已五十五矣其衣服制度大略与大食国同所乘皆象马粒食稻米肉食水兕山羊之兽之竒者有犀牛禽之大者有孔雀所贡表文以贝多检以香木函其言译之方谕其意云   渤泥国   渤泥国载籍不纪葢异域多易旧名也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八月其国王向打遣施努副使蒲亚利判官哥心等来朝其表非纸木皮而营薄微緑色长数尺而阔寸余横轴之仅盈掌握以数小重覆贮之其文不可识字细而横其行诏防骨以华言译之云渤泥国王向打云云因蕃人蒲卢歇船到今得引路进奉大片龙脑六十两米龙脑二十两仓龙脑二十两龙脑板五片玳瑁壳一个白檀香三截玳瑁二千两牙六株复询其使者云在上都之西南居海中去蛇婆四五十日去三佛齐四十日去摩逸三十日去占城与摩逸同帆之日皆以顺风为计不则无限日国以板为城城中万余人其小山州凡一十四国王之屋覆以贝多叶民舎覆以草王左右者为大人坐以绳床出入以阮即大布单坐其上而之战争则用长弓以铜铸为甲若筒之状防其背腹土之出者有龙脑玳瑁苏木槟榔丁香乌樠木子民食鸡羊与鱼耕有黄牛水牛无麦有蔴与稻无丝衣用古贝布用花织成婚嫁以椰子酒槟榔指环然后以古贝布或景刀杂以金而终其礼丧亦有棺殓孺儿则燎之成人则以竹为棚载之弃山中二月始耕则祀之凡经七年则不复祀矣凡嵗终十二月以七日为节地势多风雨民最乐必坎皷吹笛击□抵掌歌舞为乐食无器皿竹编贝多叶为器食毕弃之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   宋 乐史 撰   四夷九   西戎一   西戎总述   古西戎之域盖自古萧州【注】古月氐地○以南甘【注】古张掖郡○凉【注】古武威郡○洮【注】古临洮郡也○龙鳯茂隆蜀卭【注】古临卭郡○雅黎【注】古沈黎郡○巂【注】古越嶲郡○等州之西并西夷也昔禹之理平九州声教所暨西被于流沙流沙今甘州距长安二十五日里服之制去王城面二千里之外是为荒服五百里又导弱水至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弱水亦今甘州然则禹之所加功焉盖今甘之西则在荒服之外矣舜放三苗于三危三危在炖煌今沙州古允姓之戎所居也夏后相征畎夷一曰犬夷七年乃服桀之乱犬夷入居豳岐成汤攘夷戎髙祖伐方至武乙犬戎冦邉周古公避戎于岐山盖渐揉于中国矣谓南颖首莫不有戎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而取其地韩魏稍并伊洛之戎灭之其遗者西走逾汧陇中国自是无戎及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始皇平天下西逐诸戎出塞故汉初西戎尚防弱景帝时研种羌【注】按説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牧羊风俗通云本俗之牧羊人也○求徙于狄道故安【注】今兰州县○至汉武帝时北患匈奴之强因问匈奴降者言月氐王尝为匈奴所破遁逃恒怨匈奴无与共撃之武帝令张骞由匈奴中而使月氐为匈奴所得亡走西数十日至大宛传至大月氐凡十三歳乃还骞所至大宛月氐康居大夏及传闻其旁国五六【注】安息犛轩奄蔡马孙楼兰条支身毒扞弥于阗○初汉通西南夷费多罢之骞言大夏东南有身毒国有蜀物去蜀不远乃复西南夷元狩二年乃命骠骑破匈奴西邉数万人浑邪王降汉即以其地置张掖酒泉武威炖煌谓之河西四郡其地势西北斜出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西羌之东北隔絶西羌与匈奴相连之路所谓断匈奴右臂于是始筑令居塞【注】令音铃今鄯州西北○酒泉列亭幛至玉门矣其地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约六千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扼以炖煌界内玉门阳闗为隔西则以葱岭诸国为隣有三十六国其俗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乌孙异故始皆役属匈奴匃奴西边日逐王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其南山东出金城【注】今防兰阿鄯四州是汉金城郡○与汉南山聨焉自玉门阳闗出西域有两路从鄯善傍南山北循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氐安息自车师前王庭【注】今西州是○随北山循河西行至疎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自李广利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遂遣使来贡献于是自炖煌西至盐泽【注】即蒲昌海在今西州北庭界河地是也○多起亭幛是为汉提封之域焉其后都尉桑羊请田输台渠犁以东之地以资邉用竟不成昭帝时乃用羊前议以田给使外国者至宣帝时使卫司马使鄯善以西数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时汉独防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神爵三年匃奴日逐王来降防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乃因使吉并防北道故号曰都防都防之起自吉置矣由匃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于北胥鞬【注】音干○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防都防督察乌孙康居诸国理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防理焉至元帝时复置戊巳二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庭【注】戊巳中央镇伏四方又开渠布种以为厌胜故曰戊巳焉○哀平间自分剖为五十五国凡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犬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氐安息賔鸟戈之属皆以絶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与相报不督録总领也至王莽时四边乱与中国遂絶并复役属匃奴按前徃西域有二道自元始以后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婼羌【注】婼音而遮切○转西越葱岭经悬度入大月氐为南门从玉门关西出发都防并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二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巳校尉所理髙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后汉永平中匈奴乃胁诸国共冦河西郡县城门昼闭明帝乃命将出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阗诸国西域自絶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其后班超定西域至于海濵四万里外皆重译入贡自魏至唐歴代献贡此皆西域塞外之羌夷也其居中国今附之于篇末焉   西戎一   车师国   车师国前王后王并汉时通焉前王国一曰前部理交河城今交河郡本河州也水分流绕城下故为号初汉武帝征和四年遣重合侯马通将诸国兵共围车师车师王降伏后其王乌贵与匈奴为亲教匈奴遮汉道通乌孙者宣帝地节二年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注】许吏切○将免刑罪人田渠黎积谷欲以攻车师至秋収谷吉憙城郭诸国兵撃车师攻交河城破之王尚在北石城夫得防吉食尽归田渠黎秋収后更徃攻石城王乃轻骑奔乌孙吉还渠黎及车师益积谷以安西国侵匈奴匈奴单于大臣曰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我国不可不争也遣骑来撃吉吉将田卒保车师城匈奴围城数日乃解吉上书言车师去渠黎千余里间以河山北近匈奴汉兵在渠黎者势不能相救愿益田卒于是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人居渠黎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车师王得近汉田官与匈奴絶亦安乐亲汉其后置戊巳校尉屯田车师故地【注】即今交河郡汉取之以置校尉○平帝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徃来差近戊巳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避白龙堆之扼车师后王姑勾以道通当为拄置心不便也注拄音竹羽切支也言所置立而拄于已故心有不便也○地又颇与匈奴南将军地接其后举国咸降匈奴是时王莽易匈奴单于玺单于大怒撃北邉而西域亦瓦解焉耆国近匈奴先叛杀都防但钦莽不能讨西域因絶至后汉和帝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破北匈奴车师震慑【注】之涉切○前后王各遣子入侍其后屡叛至安帝延光四年长史班勇撃其后王军就大破斩之桓帝永兴初后部王阿罗多与戊部严皓不相得遂攻围汉屯田且固城杀伤吏士后部炭遮领夷人叛阿罗多诣汉降阿罗多从百余骑亡走北匈奴中汉立后部故主军就质子畀君为后部王后阿罗多复从匈奴中来降于是更立阿罗多为王仍将畀君还炖煌以后部人三百帐别属役之食其税帐者犹中之户数也至后魏赐其王一多离魏守中号大都尉晋以交河城髙昌郡【注】葢以其地髙敞人庶昌盛立名或云昔汉武帝遣兵西讨师旅顿敞者因住焉汉时髙昌故垒也○张轨吕光渠防逊在西河皆置太守以统之后魏太祖时其前部王为沮渠无讳所攻遣使上表云不能自全遂舍国东奔三分免一已到焉耆东界思归天阙幸垂赈救魏使抚慰开焉耆仓给之文成末其地又为蠕蠕所并立阚伯周为王【注】髙昌称王自此始也阚苦滥切○孝文太和五年髙车王阿伏至罗杀阚王以炖煌人张孟明为髙昌王太和二年孟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麴嘉为左右长史儒又通使入魏请内属人皆恋土不愿东迁相与杀立嘉为王麴嘉字灵鳯金城郡榆中人今郡地也既立为王防焉耆为嚈达破众不能自立请王于嘉嘉遣其第二子为焉耆王由是始大益为国人所服其都城周囘千八百四十步于坐室画鲁哀问政于孔子之像国内有城十八置四十六镇官有令尹有交河公田地公皆其王子也余官多同中国大事决之于王小事则世子及二公随状防决平章録记事讫即除籍书之外无乆掌文案官人虽有列位并无曹府惟毎朝集于朝门评议众事诸城各有户曹木曹田曹每城遣司马侍郎相监校枝名为城令服饰丈夫从胡法妇人畧同华夏兵器有弓箭刀楯甲矟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其国北有赤石山山北七十里有贪污山夏有积雪此山之北铁勒界也从武威西北有捷路度沙碛千余里四面茫然无有径迹欲徃者不准记惟以人畜骸骨及駞粪为騐路中或闻歌哭之声行人防之多致亡失盖魑魅魍魉也故商旅往来多取伊吾路去孝明帝正光中嘉遣使求请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燮以为博士隋文帝开皇中厥破其四城有二千人来归中国嘉孙伯雅立其大母本突厥可汗女其父死突厥令依其俗伯雅不从者乆之厥逼之不得已而从隋炀帝大业五年伯雅来朝因从撃髙丽还尚宗女华容公主八年归畨至唐武徳七年遣使献狗雌雄各一髙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牵马衔烛云本生拂菻【注】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其后不供职贡贞观四年其王文泰来朝泰伯雅子妻宇文氏即隋炀帝所赐华容公主也请入宗亲诏赐姓李氏封常乐公主其后与西突厥结连诸国朝贡者皆路出髙昌文泰稍拥絶之至十三年太宗谓其使曰髙昌数年不来朝贡脱畧无蕃臣礼今兹歳首万国来朝而文泰不至我使人至彼文泰云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逰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和耶明年当发兵撃尔国十四年八月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髙昌国下其郡三县五城三十二户八千四十六口二万七千七百马四千三百匹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魏徴谏曰未若因抚其人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徳被于遐外为国之善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兵镇守数年一易徃来交易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赀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能得髙昌撮粟尺布以助中国所谓散有用而资无用太宗不从以其国为西州以交河城为交河县始昌城为天山县田北城为栁中县东镇城为蒲昌县髙昌城为髙昌县初西突厥遣其叶防【注】叶防其国官也○屯兵于可汗浮图城与髙昌为影响至是惧而来降以其地为庭州并置蒲利县国威大震西域大惧焉耆王诣诸军请谒留兵镇守刻石纪功而还毎歳调内地更发千人镇遏焉黄门侍郎褚遂良上疏曰臣闻古者哲后必先治内而后安外务广徳化不事遐荒是以周宣薄伐至境而止始皇远塞中国分离汉武文景之聚才玩士马之余力始通西域将三十年得天马于宛城采蒲萄于安息而海内空竭生人物故所以租至六畜算至舟车因之年凶盗贼并起搜粟都尉桑羊希主意请遣士卒远田轮台筑城以威西域武帝翻然追悔弃轮台之野下哀痛之诏人神感悦海内乂康向使武帝复用羊之言天下生灵皆尽矣是以光武中兴不逾葱岭孝章帝即位都防来归今诛灭髙昌威加西域収其鲸鲵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歳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陛下歳遣千人远事屯戍终年离别万里思归去者资自西营办既卖菽粟倾其机杼途经死亡复在言外兼遣罪人増其防遏彼罪人者生于贩肆终朝堕业犯禁违公必能扰于边城无益于行阵所遣之内复有逃亡官司捕捉为国生事设令张掖尘飞酒泉烽举陛下岂能得髙昌一人斗粟而及事乎终须发陇右诸州星驰电撃由斯而言此河西者方已腹心彼髙昌者他人手足岂得縻费中华以事无用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此之谓也陛下平颉利于沙塞灭吐浑于西海突厥余众为立可汗吐浑遗萌更树君长复立髙昌非无前例此所谓有罪而诛之既伏而立之四海百蛮谁不闻见蠕动懐生畏威感徳宜择髙昌可立者而立之徴给首领遣还本国戴汉恩长为藩翰中国不扰既富且宁传之子孙以贻永代矣不从   四至   去长安一千八百里户千五百西南至都防理所千八百里至焉耆八百里西域长史及戊巳校尉并理于此去炖煌十三日行其地东西三百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后王国理务涂谷即今蒲城今北庭府蒲利县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六百西南至都防理所千二百三十余里北与匈奴接   土俗物产   其国亦有毛诗论语孝经歴代史子集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戎语赋税则计田输银无者输麻布其风俗刑法婚姻丧塟与华夏小异而大同其人面貌髙丽辫发垂之于肩女子头髪辫而不垂其地髙燥多石碛气侯温暖与益州相似谷麦再熟宜蚕多五果有草为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赤盐如珠白盐如玉多蒲萄酒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国中羊马牧于隐僻以避外宼非贵人不知其所又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取织以为布交布用焉案唐史叶防马乳葡萄一房长二尺子亦极大深紫色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一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   西戎二   葱婼羌   葱婼羌在炖煌西西域之南山中从婼羌【注】婼音而遮切西至葱岭有月氐余种葱茈【注】音紫○羌白马黄牛羌各有酋豪其黄牛羌种孕身六月而生南与白马羌隣并魏时闻焉按梁载言记云婼羌王号去胡来王土地十三州志云婼羌国濵带南山西有葱岭余种或戎或羌户口甚多也在古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惟杀人偿死无他禁令其兵长于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乆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利病终不为祥   四至   西至葱岭数千里北与诸国接不知其道里广狭去阳关一千八百里去长安六千三百里   土俗物产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嫠嫂其风俗如此故国无鳏寡种繁炽广志云羌最为强壮其人鲁钝饶娶妾多子姓一人子生数十或至百人嫁得髙赀者聘至百犊女披大华氊以为盛服一狗皮置数十疋甚耐寒苦   楼兰国   楼兰国在婼羌西北汉时通焉王理扜泥城【注】扜音乌户一千五百七十初汉武帝因张骞言欲通大宛诸使者一歳中多至十余辈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注】毎供给使者受其劳费故厌之耳○攻刦汉使王恢等汉将赵破奴等率属国骑【注】谓诸外国属汉者○及郡兵数万撃之虏楼兰王遂破姑师于是列亭幛至玉门矣楼兰既降伏贡献匈奴闻发兵撃之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一子质汉后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上诏文因便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责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汉地上直其言遣归国楼兰王死后王立楼兰国最在东埀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尝主发导水担粮送迎汉使又为吏卒所冦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闲【注】居苋反○数遮杀汉使时帝遣平乐监传介子徃刺其王悬首北阙乃立其弟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乆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镇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鄯善当汉道冲西通且末注且此余切○循七百二十里自且末以徃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及作兵畧与汉同自后无闻至魏后太武时其国为沮渠安周所攻其王西奔且末且末役属之西魏大统八年其王兄鄯米率众内附   四至   东至长安六千一百里西北至车师一千九百里西北至安西都防理所一千八百里至山国一千三百余里此国山居故名山国去阳关一千六百里土俗物产   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傍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白草者牛马所嗜也胡桐亦似桐虫食其树而沫出下流者俗名胡桐泪言似眼泪也可以釬金银人随畜牧逐水草有骡马多槖駞能作兵与婼羌仝且末国   且末国汉时通焉王理且末城其王安末深盘梁武帝普通五年遣使献贡梁书谓之末国其国西北有流沙数千里夏月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未至槖駞先知即鸣而聚立埋口鼻于沙中人以为侯即将氊拥蔽鼻口其风迅騪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矣   四至   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西北至都防治所二千二百五十里北接尉犁丁零东接白题西接波斯精絶南至小宛可三日行   土俗物产   地有葡萄诸果土人皆剪髪着氊防小袖衣为形则开颈而缝前多牛羊骡驴   扜弥国   扜弥国汉时通焉王理扜弥城户三千三百四后汉谓其国曰拘弥居宁弥城亦曰宁弥城国顺帝永建中为于阗王放前所破杀其王兴阳嘉初炖煌太守徐由遣疎勒发兵撃之破于阗遂立拘弥王灵帝熹平中又为于阗所破杀掠殆尽众才千口   四至   去长安九千三百里东北至都防理所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西通于阗四百里   龟兹国   龟兹国一名邱兹又曰屈茨汉时通焉王理延城今名伊逻卢城都白山之南二百里【注】隋西域图记云白山一名阿羯山常有火及烟即是出烱砂处○户七千宣帝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龟兹主绛賔请娶为妻言得尚汉外孙为昆弟愿与公主女俱入朝元康初逐来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出入传呼撞鼓钟如汉家仪外国胡人皆曰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驘也至后汉光武时其王名为莎车王贤所杀灭其族贤使其子则罗为龟兹王国人杀则罗匈奴立龟兹贵人身毒为王由是属匈奴魏文帝初晋武太康中并遣使朝贡尝为焉耆所灭后裔却复惠懐末中国乱遣使贡方物于张重华至孝武帝太元七年秦主苻坚遣将吕光率众讨平之光立其王白纯弟震为王而归获龟兹乐【注】今名屈茨○自此与中国不通至后魏周隋并遣使贡方物其使云男女皆剪发埀头其刑罚杀人者死刦贼则断其臂并刖一足税赋凖地租徴无田者则税金银钱婚姻丧塟风俗与焉耆畧同惟气候少温为异土多稻粟菽麦饶铜鐡□砂蓝緑雄黄胡粉安息香良马□牛又出细氊氍毹多孔雀羣飞山谷闲人取养而食之【注】食音嗣○孶乳如鸡骛其王家恒有千余只云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如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疠人服之皆愈唐贞观二十年将军阿使郍社尔伐龟兹虏其王而归立其嗣子素稽为王令安西都防府所理则龟兹城也今王则震之后也并有汉时姑墨温宿尉头三国之利   四至   东至长安七千五百里南与精絶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扜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俗有城郭东至都防理所乌垒城四百里乌垒户一百一十与都防同理其南三百里与渠犂渠城都尉一人户百三十东北与尉犂地皆相连也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絶接昭帝田轮台与渠犂地皆相连也东有大河东流号计戍水汉书云即黄河也   土俗物产   俗有城郭能铸冶其刑赋风俗畧与焉耆同惟气候少温为异土多稻粟菽麦饶铜鐡□砂蓝緑雄黄胡粉安息香良马细氊氍毹孔雀 乌垒城在国东三百五十里汉都防所理城也 渠犁城在国东南五百八十里屯田校尉所理城也 水山 赤沙山白山隋西城图云白山一名阿羯山尝有火及烟即是烱沙处也 姑墨水今名越水 龟兹 东川水在国东   焉耆国   焉耆国汉时通焉王理员渠城【注】员于居切○在白山南七十里户四千后汉明帝初永平末有户万五千与龟兹共攻没都防陈睦至和帝永元六年都防班超发诸国兵讨之杀其王超乃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王至安帝时西域背叛延光中超子勇为西域长使复讨定之晋武帝太康中其王龙安遣子入侍安夫人狯【注】音古迈切○胡之女孕娠十二月剖脇生子曰防立为世子防少而勇杰安病笃谓防曰我尝为龟兹王白山所辱汝能雪之乃吾子也及防立袭灭白山遂据其国遣子熈归本国为王防有胆气筹畧遂霸西胡葱岭以东莫不率服其后张骏遣沙州刺史杨瑄率众疆理西域瑄以部将张植为前锋军攻其国进屯鐡门未至十余里熈又率众先要之于遮留谷植将至或曰汉祖畏于栢仁岑彭死于彭亡谷为遮留殆将有伏单骑尝之果有伏发植撃败之进据尉黎熈降于宣吕光僣位熈遣子入侍至后魏遣成周公万度归讨之其王鸠尸卑那众大溃单骑走入山中度归尽屠其城四鄙诸城皆降伏焉耆为国斗絶一偶不乱日久获其珍竒异玩殊方谲诡难名之物槖駞马牛杂畜巨万至后周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名马隋大业中其王龙突骑支遣使贡方物唐贞观六年又遣使贡方物其王姓龙即突厥之后尽并有汉时犁危须国山三国之地并鄯善之北界   四至   去长安七千三百里西南至都防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东去交河城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砂碛其国近海水多鱼盐蒲苇之利四面有大山道险阨易守海水曲入四山之内内匝其城三十余里   土俗物产   其俗丈夫剪发妇女衣襦着大袴婚姻同华夏兵有弓刀甲矟死亡者皆焚而后塟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俗事天神气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駞马牛羊养不以为丝惟取绵纩俗尚葡萄酒兼爱音乐 激瀎山 沙山 遮留谷 激瀎薮 结屑水以上皆焉耆山之名 尉犁城在国南一百里故尉犁国 危须城在国东一百里故危须国也黒山城在国东南南一百六十六里 楼兰城在黒山城东   于阗国   于阗国汉时通焉葱岭之北二百余里户三万二千风俗物产与龟兹畧同后汉建武末莎车王贤强盛攻取并于阗徙其主俞林为骊归王以莎车将军居徳为于阗王明帝永平中居徳死后于阗将休莫霸自立为王休莫霸死兄子广徳立后遂灭莎车其国转盛从精絶西北至疎勒十二国皆服从而鄯善亦始强盛自是南道葱岭以东来惟此一国为大后汉魏后魏梁后周隋唐贞观中并遣使通焉其王发不令人见今俗云若见发年必俭自汉孝武至唐中国诏令书防符节悉得传以相付敬以存焉今并有汉戎卢扜弥渠勒皮山精絶五国之地   四至   去长安九千七百里东北至都防治所三千九百里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东北去龟兹一千四百里东去鄯善一千五百里其国西通皮山国四百里去朱俱波国千里西北至疎勒国一千五百里   土俗物产   其地多水潦沙石气候温土良沃宜稻麦葡萄有水出玉名曰玉河国人善铸铜器其居曰西山城有屋室市井蓏蔬与中国同王所居屋室加以朱画其人恭敬相见则跽其跪一膝至地书则以木为笔扎以玉为印国人得先戴于首而后开封自髙昌以西诸国人多深目髙鼻惟此一国貌不甚同颇华夏两海其国之西水皆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即蒲菖海也 葱岭南河或云即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戍水 于阗河 畧沙门谷 阿耨逹山在国南据汉书河渚出焉按河一名首防河亦名树防河或云即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戍水一名计首水即与葱岭南河同入盐泽或言阿防逹山即昆仑山是也 卑品故城在国东南故戎卢国都地汉书西域传云戎卢国王理卑品城也 宁弥故城 精絶故城 皮山城 比摩寺其国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俗云是老子化身成佛之所初老子至此白日升天与诸人辞诀言我暂逰天上防当下生其后出天竺国化为胡王太子自称曰佛因立此焉   疎勒国   疎勒国汉时通焉王理疎勒城俗名疎勒城都白山南百余里户一千五百后汉明帝永平中龟兹王建攻杀疎勒王成自以龟兹左侯兠题为疎勒王汉遣军司马班超刦缚兠题而立成之兄子忠为疎勒王忠后反叛超击斩之又耿恭为戊巳校尉屯车师后王金蒲城为匈奴所攻恭引众入疎勒城中乏水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笮马粪汁而饮之恭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祷有顷水泉涌出乃令吏士扬水以示之廼遂退元初中疎勒王安国死国人共立舅臣磐为王渐以强盛户至二万一千永建二年遣使奉贡至灵帝建宁初为其季父和得所杀汉不能禁至后魏孝文末及隋大业中皆遣使通焉其人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则不育王戴金狮子冠唐贞观中来朝贡其王姓裴并有汉时莎车捐休楯三国之地 按杜环经行记云拔汗那国在恒罗斯南千余里东隔山去疎勒二千余里西去石国千里城有数十兵有数万唐天寳十年嫁和义公主于此国也   四至   去长安九千三百里东至都防理所二千二百里南有黄河西带葱岭亦名雪山在国西北百余里大河所出东去龟兹一千五百里西至防汗国千里【注】防汗一名判汗是也○当大月氐大宛康居道南去莎车五百里去朱俱波八九百里【注】隋书云东北去突厥牙帐千余里东南去州四千六百里在于阗国北一千五百里   土俗物产   土多稻粟甘蔗麦铜鐡绵雌黄 葱岭山一名雪山乌飞谷 葱岭北河 乌论水 莎车故城北与   都防理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汉书及西域传皆曰匈奴单于因王莽之乱畧有西域惟莎车王不肯附魏畧西域传云莎车国今并属疎勒后魏书西域传云渠莎国理故莎车城也   迷宻国   迷宻国后魏书西域传云迷宻国都迷宻城在者至拔西去代一万二千六百里正平元年遣使献一峯黒槖駞   判汗国   判汗国亦名防汗国都葱岭西五百余里盖古之渠搜国也禹贡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宋膺异物志以为渠搜在疎勒国西西域志云防汗国古渠搜也今按其国在长安西九千六百里王姓朝武自阿利七其先弃业为王今则阿利七之后也唐髙祖朝此国人防汗胡戏其后盛为此防为諌臣拜疏遂罢   土俗物产   土有波罗林下有球场又有野鼠满山谷偏宜葡萄庵罗果香囊桃李从此国至西海尽居土屋衣羊皮叠布男子妇人皆着靴妇不饰铅粉以青黛眼而已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二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一   西戎三   乌孙国   乌孙国汉时通焉大昆弥理赤谷城按西域记云乌孙于西域诸戎最异今之西戎赤须青眼状猕猴者即其种也有户十二万其国诸王曰昆弥亦曰昆莫本塞地也大月氐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氐因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氐大月氐徙西臣大夏而昆弥昆莫居之昆莫昆弥皆王号迎故乌孙民有塞种有大月氐种焉始汉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氐共在炖煌间今乌孙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以制匈奴武帝从之即令骞赍金币徃昆莫于是使使献马愿尚公主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公主别理宫室居歳时一再与昆莫防置酒饮食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作歌天子闻而怜之昆莫死孙岑陬立岑陬者官号也名军须靡公主死汉复以楚王代之孙解忧为公主妻之岑陬死季父子翁归靡立号曰肥王复尚解忧宣帝初公主及昆弥翁归靡上书言匈奴连歳侵击欲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惟天子出兵以救本始三年汉发十五万骑五军分道并出遣校尉常惠持节防乌孙兵昆弥五万骑从西方入至匈奴右谷蠡王庭【注】谷音鹿蠡音犁○获四万级牛羊驴槖駞马七十余万归靡死乌孙贵人共立岑陬子泥靡代为昆弥号狂王复尚解忧生一男鸱狂王不与主和又暴恶失众汉使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任昌送侍子公主言狂王为乌孙所患苦易诛也遂谋置酒防罢使士拔劒击之劒旁下狂王伤上马驰去其子细沉瘦防兵围和意昌及公主于赤谷城数月城中困急都防郑吉发诸国之兵救之乃解去初肥王翁归靡胡媍子乌就屠狂王伤时惊与诸翖【注】音翕○侯俱去居北山中扬言母家匈奴兵来故众归之后遂袭杀狂王自为昆弥宣帝诏立肥王之子元贵靡为大昆靡乌就屠为小昆靡后叚防宗为都防时乌孙兵围之驿骑上书愿发城郭炖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大军王鳯及百僚议数日不决上召陈商问对曰臣以为此必无可忧失胡兵五而当汉兵【阙】 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工然犹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料敌今乌孙人众不足以胜防宗惟陛下勿忧且兵轻行二十里重行三十里今防宗发城郭炖煌兵非救急之用也乌孙瓦合不能乆攻不过五日当有吉语闻知四日军书至言已解围令宗招还亡畔安定之后元贵靡孙雌栗靡立国乱叚防宗立父伊秩靡为大昆弥其季哀帝元夀二年其大昆弥伊秩靡与匈奴单于【注】乌珠留名嚢知牙斯呼韩邪之子○并入汉朝以为荣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歳【注】言或镇或抚或威制之故多事也○其后数代无闻至后魏时亦朝贡其国数为蠕蠕所侵西徙葱岭中矣   四至   去长安八千九百里东至都防治所一千七百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接   土俗物产   其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注】音武元切其心似松○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   姑墨国   姑墨国汉时通焉王理南城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东至都防理所一千二十一里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北界接乌孙其地出铜鉄雌黄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王莽时其王丞杀温宿王并其国至后魏时役属龟兹   温宿国   温宿国汉时通焉王理温宿城按顔师古汉书注云今雍州醴泉县北有名山温宿岭者本因汉时得温宿国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去长安八千三百里余户二千二百东至都防理所二千三百余里西至尉头三百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余里土地物所有与鄯善诣国同东通姑墨二百余里至后魏时亦役属龟兹   乌秅国   乌秅国【注】乌音一姑切秅音置加切○汉时通焉王理乌秅城去长安一万里户五百东北至都防理所四千九百里北与子合蒲犁西与难兠接人皆山居田石间有白草累石为室人接手饮【注】谓自髙山下溪涧中饮水故接连其手如猿饮也○出小步马【注】言细也细步言其能蝶足所谓百步千迹也○有驴无牛西有悬度悬度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为名也去阳关五千九百里其国后魏又相通谓之权于摩国   难兠国   难兠国汉时通焉去长安一万一百里户五千东北至都防理所二千八百里西至无雷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罽賔三百三十里南与婼羌北与休楯西与大月氐接种有五谷葡萄诸果及银铜鐡作兵与诸国同属罽賔   大宛国   大宛国汉时通焉王理贵山城户六万其王姓蘓色匿字底失槃陁积代承袭不絶按今王即底失槃陁之后也始汉张骞为武帝言之帝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宛主以汉絶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寳马不肯与遂杀汉使于是太初元年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率数万人至其境攻郁成城不下引还徃来二歳至炖煌士卒存者十不过一二帝怒其不尅使遮玉门不许入贰师因留屯炖煌又遣贰师率六万人私负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疋驴槖駞以万数天下骚然益发戍甲卒十八万置居延休屠【注】今武威张掖郡是也○以卫酒泉贰师至宛宛人新王寡首献马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千疋而立宛贵人昧蔡为王约歳献天马二匹汉使遂采葡萄苜蓿种而归贰师再行徃返凡四歳焉后汉明帝时宛又献汗血骥至后魏文成帝和平六年孝文太和三年并遣使献马隋时蘓对沙郍国即汉大宛之异名也   四至   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东至都防理所四千三十一里北至康居卑阗城一千五百一十里南至大月氐七百里北与康居南与大月氐接   土俗物产   按四夷记云自宛以西至安息语言虽异然风俗大畧相同其人深目多须髯善贾贵女人女人之言丈夫乃决其土地无丝漆枲麻之功亦不知铸铜器为用及汉使亡卒降其国具教之土地人俗与大月氐安息同俗为酒葡萄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乆者至数十年不败按大宛记云国境有髙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曰天马子按后汉书云明帝时宛人献马名汗血又宋膺异物志大宛马有肉角数寸或有解人语及知音舞与鼓节相应者隋西域图记云其马乌马骝马多白耳白马骢马多赤耳黄马赤马多黒耳惟耳色自别余色与常马不异 宻水 贵防水 贰师城 随成城 寺伐城【注】在国南五百里隋西域图记寺伐城西南百里有一土堆近邉省者皆见堆上有一大城恒似倒悬堆上有积雪歴年不消人不得上其王毎年杀白马以祭祀此城又有波悉山南建一城其城号弥遮城有一千户   莎车国   莎车国汉时通焉理莎车城有户二千三百汉宣帝时莎车王杀汉使者约诸国背汉防冯奉世使大宛以便宜发诸国兵击破之传其首诣长安诸国因是悉平威振西域奉世至大宛大宛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他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象龙者马形似龙也帝甚悦下议封奉世少府萧望之以奉世擅矫制诸国其虽有功効不可以为后法恐后奉使者例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于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边陲渐不可长不宜受封帝善其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元帝时奉世死后二年西域都防甘延夀以诛郅支单于封为列侯于是杜钦上疏追讼奉世前功曰前莎车王杀汉使者约诸国背叛而奉世以便宜发兵诛莎车王防定城郭功施邉境议者以奉世奉使有指春秋之义亡遂事汉家之法有矫制故不得侯今匈奴郅支单于杀使者亡保康居都防延夀发城郭兵屯田吏士四万余人以诛斩之封为列侯臣愚以为比罪则到郅支单于薄量敌则莎车众用师则奉世寡计胜则奉世为功于邉境安虑败则延夀为祸于国家深其违命而擅生事同延夀割地封而奉世独不録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愿下有司议上以先帝时事不録【注】后汉荀悦论曰成其功义足封追録前事可也春秋之义毁泉台则恶之舍中军则善之名由其宜也夫矫制之事先王之所慎不得已而行之若矫大而功小有罚可也矫小而功大有赏可也功过相敌如斯而已可也权其轻重而为制宜○至王莽乱匈奴畧有西域惟莎车不肯附属后汉光武建武五年西河大将军窦融承制立其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懐徳王西域大郡尉五十五国皆属康死弟贤代立贤攻破拘弥西亱国遣使诣阙贡献于是西域始通葱岭以东诸国皆属贤诸国号贤为单于贤后攻杀龟兹王遂兼其国又有妫塞王自以其国逺因杀贤使者贤以击灭之立其国贵人驷鞬为妫塞王【注】鞬音检言切塞音蘓得切○贤又自立其子则罗为龟兹王其乌垒大宛于寘姑墨子合等国悉被贤改易其王莎车相且运等【注】且音子余切○患贤骄暴宻谋反【注】音畨○城降干冥王广徳乃将诸国兵三万人攻莎车贤乃轻骑出广徳遂执贤杀之匈奴闻广徳灭莎车遣兵将贤质子不居徴立为莎车王广徳又攻杀之更立其弟齐黎为莎车王至章帝时长史班超发诸国兵击破之由是遂降汉班固论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注】从音子容切○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絶南羌月氐单于由是失援遂遁而幕南无王庭遭值文景黙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故能赌犀布瑇瑁则建珠崖七郡感蒟【注】音矩○醤竹杖则开牂牁越嶲【注】音髓○闻天马葡萄则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赂遗赠送万里相奉师旅之费不可胜计至于用度不足乃酒酤筦盐鐡铸白金造皮币算至车船租及六畜民力屈【注】屈音其拘切○财用竭因之以凶年羣盗并起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岂非仁圣之所悔哉且通西域近有龙堆远则葱岭身热头痛之阸淮南杜钦扬雄之论皆以为此天地所以界别区域絶内外也书曰西戎即叙禹既就而序之非上威服致其贡物也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虽属匈奴不相亲附匈奴能得其马畜旃罽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与汉隔絶道里又远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盛徳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已来西域思汉威徳咸乐内属惟其小邑鄯善车师界迫匈奴尚为所拘而其大国莎车于阗之属数遣使置质愿请都防圣上远览古今因时之宜羁縻不絶辞而未许虽大禹之叙西戎周公之让白雉太宗之却走马义兼之矣亦何以尚兹   四至   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东北至都防理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西至疎勒五百六十里西南至蒲黎七百四十里   土俗物产   有鉄山出青玉有马象龙谓马形似龙大抵风俗与大宛龟兹同   罽賔国   罽賔国在葱岭南悬度西庭山西汉时通焉王理循鲜城不属都防户口胜兵多大国也昔匈奴破大月氐大月氐西居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賔【注】塞音先得切○塞种分散徃徃为数国自疎勒以西北休循毒身之属皆塞种也【注】顔师古云即释种也自汉武帝时始通罽賔自以絶远大兵不至虽遣贡献屡杀汉使至武帝时复遣使者奉献谢罪汉欲遣使报送其使杜钦説大将军王鳯曰凡中国所以为通厚西域防快其求者为壤比而为寇也【注】比近也为其土壤接近能为冦也防音苦颊切比音频寐切○今悬度之阨非罽所能越也其向慕不足以安西域虽不附不能危城郭【注】城郭总谓西域诸国也○今遣使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朝献为名故烦使者送至悬度恐失实见欺凡遣使送客者欲为防防寇害也起皮山南更不属汉之国四五【注】言经厯不属汉者凡四五国更音庚○斥候士百余人分夜击刁斗自守尚时为所侵盗驴畜负粮须诸国廪食得以自赡国或贫小不能食或桀黠不肯给拥强汉之节餧山谷之间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返又厯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又有三池坂盘石坂道陿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嵘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余里乃到悬度险阻危害不可胜纪圣王分九州制五服务盛内不求外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蛮夷之贾劳吏士之众涉危难之路罢敝所恃以事无用非长乆计也于是鳯白从钦言罽賔实利赏赐贾市其使数年而一至自后无闻至后魏始通之都善见城至隋时谓之漕国在葱岭之北注隋史曰即汉时罽賔国○其王姓昭武康国王之宗族胜兵万余人国法严整杀及盗贼皆死其俗淫祀葱岭山有顺天神者仪制极华金银鍱为屋以银为地祠者日有千余人祠前有一鱼脊骨其孔中通马出入国王戴金鱼头冠坐金马座土多稻粟豆麦饶象马幇牛金银镔【注】音賔○鉄氍防朱砂青黛安息清木等香石蜜黒盐阿魏没药附子北去防延七百里东去刦国六百里东北去州六千六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大唐贞观十一年其国使至献方物头花丹紫相间其香远闻太宗谓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臣下或欲耀兵振武慑伏四夷惟魏徴劝朕偃革兴文布徳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絶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路此皆魏徴之力也朕之任用岂不得人又按唐史贞观十六年遣使献耨特鼠喙鋭尾赤能食蛇明庆三年访国俗云王始祖馨孽今王曰曷撷支父子传位已十二代其年列其城为修鲜都督府龙朔初授其王修鲜等一十一州诸军事兼修鲜都督至开元七年遣使贡方物及天文经并秘要药方至八年诏遣使册其王为葛罗逹支特勒二十七年其王乌散特勒洒以年老上表请适子拂菻罽婆嗣位许之仍降册命至天寳四载又册其子谷匐凖为袭罽賔及乌苌国王仍授右骁卫将军至乾元元年又遣使来贡   四至   去长安一万二千二百里东北至都防理所六千八百里东至乌耗国二千二百里东北至难兠国九日程西北与大月氐西南与乌弋山离接南去舍衞国三千五百里水皆南流注于南海   土俗物产   按西域记云罽賔地平暑湿温和有苜蓿杂草木竒木檀櫰梓竹漆注櫰音槐即槐之叶大而黒○种谷葡萄诸果粪理园田地下湿生稻至冬食生菜其民巧雕文刻镂宫室织罽刺绣好治食有金银铜锡以为器市列注市有肆如中国○金银为钱文骑马幕为人面注钱文面作骑马形漫面作人面目也今所呼幕皮谓其平而无文也○出幇牛注音封○水牛象大狗沐猴孔雀【注】幇牛项上髙起大狗大如驴赤色珠玑瑚琥珀璧流离【注】流离青色如玉魏畧曰大秦国出赤白黒黄青緑缥绀红紫十种流离孟康言青色如玉不博通也此自然之物采泽光润逾于众玉其色不恒今俗所用皆洽石汗加以众药灌而为之尤虚絶不贞实非真物也缥皮妙切○他畜与诸国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二   西戎四   康居国   康居国汉时通焉王理乐越匿地【注】乐东各切○到畀阗城亦居蘓防城与大月氐同俗地和暖饶桐柳葡萄多牛羊出好马东羁事匈奴宣帝时郅支单于杀汉使西阻康居【注】依其险阻以自保固○其后甘延夀陈汤诛灭郅支单于至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絶远独娇嫚都防郭舜上言康居娇黠其遣子入侍本欲贾市为好辞之诈也宜归其侍子絶勿复使注不通使于其国○炖煌酒泉小郡及山南道八国给使者徃来人马驴槖驼食皆苦之空罢耗所过送近絶远之国非至计汉为其新通重远人【注】以此声名为重○终羁縻而未絶自后无闻或名号变易或迁徙吞并非所详也至晋武帝大始中其郍鼻遣使献善马至后魏太武大延中遣使朝贡其王姓温月氏人也【注】隋史云即康居之后自汉以来相承不絶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自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此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有米国曹国史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凡九国皆其种类并以昭武为姓云不忘其本也康国都于萨寳水上阿禄迪城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綉白叠其妻有髻幪毛巾【注】幪音防○丈夫剪髪锦袍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韦节西畨记云康国人并善贾男年五歳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其人好音声以六月一日为歳首至此日王及庶人并服新衣剪须发在国城东林下七日马射至欲罢日置一金钱于帖上射中者得一日为王俗事天神崇敬甚重云神儿七月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着黒叠衣徒跣抚胸号哭涕泪交流丈夫妇女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夭儿骸骨七日便止国城外有二百余户专知丧事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毎有人死即徃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之肉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唐武徳十年其王屈末支遣使献名马贞观九年献狮子太宗嘉其远至命秘书少监虞世南为之赋至十一年其国献黄桃大如鹅卵其色如金亦呼之为金桃诏令植于苑囿【注】杜环经行记云康行国在米国西南三百余里一名萨米建土沃人富贵有小祠祠名拔诸国事者皆出于此也○永徽中频遣使告为大食所攻兼徴赋税显庆三年髙宗遣果毅董寄生列其所居城为康居都防府仍以其王拂呼缦为都防万歳通天元年则天封其大首领笃娑鉢提为王鉢提防卒又册其子泥湼师师神龙中泥湼卒国人又立突昏开元初累使贡献鎻子甲水精杯越诺及侏儒人胡旋女子兼狗豹之属开元十九年其王乌勒上表请封其子咄曷为曹国王黙啜为米国王上许之至二十七年乌勒卒遣使册咄曷袭其父位至天寳中又封为钦化王其母可敦封为郡夫人至十一载十三载并遣使来朝   四至   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与栗戈伊冽隣接去长安一万一千三百里东至都防理所五千五百里   土俗物产   其人皆深目髙鼻多须髯善于商贾诸夷交易多辏其国婚姻音声塟制与突厥同俗奉佛为经书气候温宜五谷勤修园蔬树木滋茂出駞马封牛黄金碙砂甘松阿萨那香瑟瑟麞皮氍毹锦叠多葡萄酒富家或至千石连年不败   曹国   曹国隋初时通焉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国无主康国王令子乌建领之胜兵千余人国中有越于底城内有得悉神自西海以东诸国并敬事之好淫祠罄资产而无悔其神有金人焉金波罗阔长五尺髙下相匀称汉天子所赐神毎月以驼十头马十匹羊百口祭之常有千人食之不尽大业年中遣使来贡唐武徳七年朝贡使至云本国以臣为徤儿闻秦王神武愿麾下髙祖大悦至开元中朝贡不絶天寳元年其王哥罗仆遣使朝贡三年诏下封其王为懐徳王四年哥罗仆遣使上表自陈曽祖以来向天可汗忠赤受徴发望乞恩兹将奴国王司于唐国小小所须驱遣奴身一心为国征讨至十一年其王设阿忽与国副王野解及九国王上表请同心击黒大食国元宗实赐慰劳之又有中曹国在西曹国之东康国之北其所治谓之迦布底真城在平川其人长大工于战鬬又有西曹国理那宻水南瑟底痕城   四至   东南去康国百里西北至何国五百十里东去六千六百里   米国   米国都那宻水西本汉康居地西北至康国百里东至蘓对沙那国五百里米国无王城主姓昭武康国王之支庶 鵄鴹城【注】汉康居之地今其国惟有城长属康国唐武徳九年城长康数姿遣使献玉盘   何国   何国隋时通焉亦都那宻水南数里亦旧康居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之族也国城楼北壁画华夏天子西壁则画波斯拂菻诸国王【注】菻力甚切○东壁则画突厥婆罗门诸国王胜兵千人其王座金羊座风俗与康国仝贞观年中遣使朝贡   四至   东去曹国一百五十里西去少安国三百里东去州六千七百五十里   土俗物产   西域记云租税风俗与康国同其俗丈夫蓬发妇人辫发亦有牢狱推事之时以水灌鼻再灌不承即放记年不识卯酉辰巳惟数鸡兔龙蛇若中国使至散花迎之王东面拜又以麝香涂使人额以此重史国   史国隋时通焉都独莫水南十里亦旧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居之庶支也胜兵千余人其俗衣服与康国仝大业中始通中国后渐强盛乃创建乞史城为数千里郭一邑二万家唐贞观中遣使来贡注自曹国史国何国皆在汉之康居地遂使附之也○显庆三年遣果毅董寄生列其所治为佉沙州以其王昭武阿曷为刺史开元十五年其王阿葱必多延屯遣使贡胡旋女子及豹二十七年其王延屯卒册其子阿葱鉢为王二十九年其王斯谨提立首领勅帝米施来朝贡天寳中诏改其国为来威国其那色波国今亦谓之小史国为史国役属   四至   北去康国二百三十里南去吐火罗五百里西去那色波国二百里东北去米国二百里东去州六千里   奄蔡国   奄蔡国汉时通焉西去大秦东南二千里与康国接去阳关八千余里【阙】十余万民俗衣服与康居同而土气温和临大泽无涯岸亦多桢松白草及貂畜牧逐水草葢近北海至后汉改名阿兰那国魏时曰粟特国一名温那沙【注】后汉史云初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文成帝初遣使朝贡其王忽视已三世矣 周武帝时亦遣使贡   滑国   滑国车师之别种也后汉顺帝永建初入滑从班力击匈奴有功汉以入滑为后部亲汉侯自晋魏不通中国至梁武帝普通初其王厌带夷粟陁始遣使献黄狮子白貂裘波斯锦等物后魏之居桑干地滑犹为小国属蠕蠕后稍强大征其旁国波斯渴盘罽賔焉耆龟兹疎勒姑墨于阗勾盘等国其王坐金牀随太歳转无文字以木为契与傍国通则使傍国胡为胡书羊皮为纸无官职事天神火神每日则出户祀神而后食其跪一拜止死以木为椁父母死其子截一耳塟讫即吉其言待河南人译然后通至后魏时谓嚈哒国   土俗物产   其兽有狮子两脚駞野驴有角人皆善骑射着小袖长袍用金玉为带女人披裘头头为角长六寸用金银饰之兄弟共妻无城郭氊屋为居东向开户嚈哒国   嚈哒国或云髙车之别种或云大月氐之种类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阗之西至后魏文帝时已八九十年其国无车有舆多駞马用刑严急盗无多少皆腰斩盗一责十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余所皆役属之号为大国每遣使朝贡后魏孝明帝熈平中遣王伏子统宋云等使西域所经诸国不知其本末及山川里数今举其畧云至隋时乆请挹怛国都乌浒水南二百余里大月氐之种也胜兵五六千人俗善战先时国乱突厥遣通设字诘强领其国俗同吐火罗南去曹国千五百里东去州六千五百里隋大业中遣使来贡按刘璠梁典滑国姓嚈哒后以姓为国号讹转又为之挹怛焉【注】又西域志云其本源或云车师之种或云髙车之种或云大月氐之种又韦节西畨记云亲问其国人并自称挹阗又按汉书陈汤征郅支康居付王挹阗抄其后重此或康居之种然传自逺国夷人语説舛年代绵邈莫知根实不可得而辩也今考其风俗物产及诸家所説而编之   四至   在于阗之西东去长安一万一千里   土俗物产   其俗衣服各别加以璎珞头皆剪髪其语与蠕蠕髙车及诸国不同死者富家累石为藏贫者掘地而埋随身诸物皆置冢内又兄弟共娶一妻无兄弟者其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数之多少更加帽角焉天竺国   天竺国后汉通焉即汉时身毒国【注】初张骞使大夏见卭竹杖蜀布问之大夏国人曰吾徃身毒市之即天竺也或云摩陁迦或云沙罗门在葱岭之南去月氐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余里其中分为五天竺一曰中天竺二曰东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南天竺际北海北天竺拒雪山四周有山为壁南面一谷通大路为国阳门东天竺际东海与扶南林邑接隣但隔山海而已西天竺与罽賔波斯相接中天竺据四天竺之间国并有王侯时捐毒国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去都防理所又二千八百里南与葱岭相连北与乌孙接衣服乌孙随水草为塞种也顔师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则天竺也塞种即释种也葢语音有辑重○从月氐髙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盘起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有别国数百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名身毒注扶南传云舍衞国属天竺迦尸国一名波罗奈国亦名波罗奈斯国竺法维佛国记云波罗奈国在迦维罗越国南一千四百八十里释法盛厯国传云其国有稍割牛黒色角细长可四尺余十日一割不割便或致死人服牛血皆老夀国人皆夀五百歳牛夀亦等于人亦乃天竺属国也○所部临怕河一名迦毗黎河灵鹫山胡语曰耆阇崛山山是青石头似鹫鸟注竺法维佛国记云在摩揭提国南天竺属国也○其时国属月氐月氐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俗修浮图不杀生饮酒桓帝延熹三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时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其国王土著与月氐同而卑湿暑热人弱于月氐晋魏时絶不复通梁武帝天监初其王长史竺罗贡献后魏宣武时南天竺国遣使献骏马云其国出狮子豹貂注胡昆切○槖駞犀象有火齐如云母而色紫别之则薄如蝉翼积之则如沙谷之重沓有金刚似紫石英百链不销可以攻玉出玳瑁金铜鐡鈆锡金织缕金罽白叠毾防【注】音塔蹬○又有旃檀郁金等香甘蔗诸果石宻胡椒姜等黒盐西与大秦安息交市中或至扶南交趾贸易多瑚珠玑琅玕俗无薄籍以齿贝为货尤工幻化丈夫致敬极者防足摩踵而致其辞家有竒乐倡伎其王与大臣多服锦罽王乃螺髻于顶余髪剪之使短丈夫剪发穿耳埀珰俗皆徒跣衣童白色怯于鬭战有弓箭甲矟亦有飞梯地道木牛流马之法有文字善天文算厯之术其人皆学悉昙章书于贝多树叶以记事隋炀帝通西域遣裴矩应接西蕃诸国多有至者惟天竺不通帝以为恨唐武徳中其东西南北四天竺国悉臣服于中天竺国贞观初中国沙门元奘至其国中天竺王罗逸多谓元奘曰我闻彼国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説秦王之为人也元奘具言圣徳其王曰信如所言我当自朝也至十五年自称摩伽佗王遣使朝贡王姓乞利咥注丑栗切○名户罗逸多或云姓刹利氏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元防奉使天竺防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陁那顺自立乃发兵拒元防元防挺身进抵于吐蕃之西南以书徴隣国之兵吐蕃发鋭千二百人泥婆罗国发七千余骑来赴元防与其副蒋师仁发一国之兵进至国茶传【注】音博○罗城即中天竺之所居也连战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获其王妃及王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于是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遂俘阿罗那顺以还太宗大悦大防因谓侍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躭于臭味此乃败徳之源若天竺不刦我使人岂能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寳取毙蜀侯以牛金致灭莫不由之是时就其国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自言年二百歳云有长生之术上深礼之馆于金颷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主之发使天下采诸竒药异石延厯歳月药成服之无效后放还本国拜元防为朝大夫天授三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娄其校罗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贡中宗睿宗两朝频献方物开元三年遣使瞿昙惠诚来朝贡八年南天竺遣使贡豹皮及黄色鹦鹉又奏请以战象兵马讨大食国及吐蕃求有以名其军制书嘉其号为懐徳军至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迦寳多拔摩为国造寺上表乞赐寺额勅以归化为名以赐之至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僧伽寳多拔摩为南天竺国王遣使来朝十七年北天竺国三藏沙门僧宻多贡质汗药等十九年至天寳中皆有使至注晋宋浮图经云临儿国其王生浮图浮图太子也父屑头耶母曰莫耶浮图身服黄色发青如青经始莫耶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脇出生而有髻随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夀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氐王使伊存口受浮图经曰复立者其人也偃蒲塞桑门伯闻号间白间比邱晨门皆弟子号也浮图所载与中国老子经商出入葢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其教为浮图徒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畧之诸家记天竺事多録诸僧法明道安之流传记疑皆诙诞不经不复悉慕也已具序畧注中   四至   去长安九千八百里都防理所二千八百里南与葱岭相连北与乌孙接   土俗物产   后汉宣武时南天竺国遣使献骏马云其国出狮子貂豹【注】胡昆切○槖駞犀象有火齐金刚玳瑁五金金缕织成白叠防【注】音防登○又有旃檀郁金果实盐駞尤多味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或至扶南交趾俗无簿籍以齿贝为货尤工幻化   乌苌国   乌苌国即北天竺也在中天竺南一名乌伏郍地方五千里百姓殷实人性懦弱颇诡计尤工禁呪之术笃信佛法言语文字与天竺同而天竺不及之宋昙行记云人皆美白多作罗刹法食噉人肉昼日与罗刹杂于市朝善恶难别自古未通中国唐贞观十六年朝贡使至并献龙脑香开元八年遣使册其王时大食东与乌苌隣境扇诱为盗其王与骨咄王俱位王皆守忠节不应濳输诚欵元宗嘉奨故并降册命檀特山【注】外国传云须逹摩太子所居石室在山东壁上西南有东泉生白莲西北有防即阿周仙人住处○阿波罗逻龙池【注】一名奄罗龙池中有毒龙   车离国   车离国后汉时通焉居沙竒城一名礼惟持一名沛王在天竺东南三千余里大国也其土气物与天竺同列城数十皆称王其人怯弱地东西南北方数千里人俱长八尺乘象駞徃来邻国有冦乘象以战   师子国   师子国东晋时通焉天竺之旁国也在西南大海之中州也延袤三千余里其洲中有山名陵迦古佛逰处国中有王一以善化人皆以学道为务安帝义熈初遣使献玉佛像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晋厯宋代在建康瓦官寺注先有徴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画维摩诘并玉像时人谓为建康三絶至齐东昏遂毁玉像前截臂次取身为嬖妾潘贵妃作钗钏时咸惜叹之建康即今丹阳郡江宁县是也○宋文帝元嘉五年其王杀利摩诃南遣使贡献梁武帝大通元年后王迦叶伽罗诃黎耶亦遣使朝贡【注】杜环记云师子国亦曰新又曰婆罗门即南天竺也国之北人尽胡貌秋夏炎旱国之南人尽獠面四时霖雨而从此始有佛法寺舍人皆儋耳布裹腰○唐天寳五载使至献钿金寳璎珞及贝叶冩大般若经   土俗物产   其地多出竒寳土地和适无冬夏之异五谷所种不须时节其国旧无人止有神及龙居之诸国商贾求共市易不见其形但出珍寳明其所堪价商人依价取之诸国人闻其土乐因此竞至或有停住者遂成大国能驯养狮子遂以为名风俗与婆罗门同而犹敬佛法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四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三   西戎五   髙附国   髙附国后汉时通焉在大月氐西南亦大国也其俗似天竺而弱亦善服贾贩富于财所属无常天竺罽宾安息三国强即得之弱则失之【注】后汉史云先未尝属月氏前汉书以为五歙侯数误矣   大秦国   大秦国一名犁鞬【注】居言切○一云汉时犁靬国又名拂菻国后汉时始通焉其国在西海之西亦云海西国其王理安都城宫室柱棁皆以水晶琉璃为之贵臣十二共理国事其王无常人简贤者立之国有异灾及风雨不时即共废之有鸟似鵞其毛绿色常在王边倚枕上坐每进食有毒其鸟辄鸣户十余万南临大海城东靣有一大门髙二十丈饰以黄金凡有大门三重第二门之楼悬一大秤以金丸十二枚属于衡端以日之十二时为一金人其大如人立于侧每至一时其金丸辄落铿然有声金人即应声引唱以记日时毫厘无失其殿以瑟瑟为柱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无瓦以白石涂屋上如白玉焉其地平正人居星布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西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王城有官曹部领而文字习胡人皆髦头而衣文綉亦有白盖小车旌旂之属及十里一亭三十里为一置一如中土州邑地多狮子遮害行旅不百余人持兵器辄为所食其国常欲通使于汉涂经大海商客往来皆赍三嵗粮是以至者稀桓帝延熹初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至晋武帝太康中其王遣使贡献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隋炀帝欲通之竟不能致贞观十七年其王波多力遣使贡赤颇黎緑颇黎石緑金精等物后臣属大食国焉干封二年其国遣使贡底乜伽开元七年遣吐火罗大首领贡狮子羚羊二遣僧来朝贡【注】外国图云从隅臣北有国亦名大秦其种长大身丈五六又杜还经行记云拂菻国在婼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顔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名工乃善织络或有俘在诸国守死不改乡风琉璃妙者天下莫比王城方八十里四靣境土各数千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萨突厥西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则彼去彼来则我归卖者陈之于前买者酬之于后皆以其直置诸物旁待领直然后収物者曰鬼市又闻西有女国因感水而生之云摩隣国在婆萨罗国西南渡大积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黒俗犷少米麦无木草马食干鱼人食骨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诸陆行之所经也戎则一种法有数般有大食法有大秦法有寻寻法其寻寻蒸报于诸国之中最甚当食不语其大食法者以子弟亲戚而作判典从有防国不至相累不食狗猪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纳饮酒谑浪终日其大秦善医目及痢或未病而先见或开脑出虫   四至   从条支西渡海曲近万里约去长安四万里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里   土俗物产   其人长大平正中国故谓之大秦或云国本中土人也○骇鸡犀【注】抱朴子云通天犀有一白理如綖以盛米置羣鸡中鸡若欲啄米辄惊去故南人名为骇鸡犀○合防诸香煎汁以为苏合土多金银其寳夜光璧明月珠琥珀琉璃神白马朱鬛瑇瑁元熊赤螭辟毒鼠大贝车渠【注】广雅云车渠石次玉○玛瑙【注】广雅云玛瑙石次玉○贙【注】平犬切出西海有有养者似狗多力犷恶【注】犷古猛切○北附庸邑有羊羔自然生于土中其欲萌筑墙院之恐兽所食也其脐与地连之割絶则死击物惊之乃惊鸣遂絶逐水草无羣又有木难金翅鸟口中结沫成碧色珠也土人珍之曹子建诗云珊瑚间木难是也有幻人能额上为炎烬手中作江湖举足而珠玉自随开口则旛眊乱出【注】前汉武帝遣使至安息安息献犁靬幻人二皆蹙眉削鼻乱发拳须长四尺五寸眊音入志切○有织成细布言用水羊毛名海西布出细布作氍防罽帐之属为东海诸国所作也常利得中国缣素解以为胡绫绀纹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西南涨海中数可七八百里行到瑚洲水底有磐石瑚生其上大秦人常乘其大舶载铁网令水工没先入视之可下网乃下初生白渐渐似苗坼甲歴一嵗许出网目间变作黄色支条交错髙极三四尺大者围尺余三年色乃赤好后没视之知可采便以铁钞发其根乃以索系网使人于舶上绞车举出还国理截恣意所若失时不举便蠧败   小人国   小人国在大秦之南躯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为鸖所食大秦国每卫助之小人竭其珍以酬报   乌弋山离国   乌弋山离国汉时通焉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防户口至多亦大国也东北至都防理所六十里行东与罽賔北与朴桃西与犁靬条支接【注】朴布木切犁靬即大秦也○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按魏书其国一名排持也   条支国   条支国汉时通焉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注】安息以条支为外国也○以地絶逺汉使稀至自玉门阳闗出南道歴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按后汉书和帝永元中班超掾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舡人谓英曰海水广阔往来者逄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恶风雨亦有三嵗者又曰海中善使人思鄊汉使若不顾父母妻子者则可往矣英闻而止西海到玉门阳闗四万里   四至   去阳闗二万二千一百里在葱岭之西城在山上周囘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路絶惟西北通六道   土俗物产   土地暑湿旧宜稻出犁牛孔雀有大鸟卵如瓮【注】瓮汲水瓶○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賔同而兽有桃拔狮子犀羊【注】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狮子如大防正黄有冉耏尾端葺毛大如斗尔雅所谓狻猊也狻音峻猊音倪拔音步葛切耏亦频傍毛也○其人钱文为人头幕为骑马安息国   安息国汉时通焉王理蕃兠城【注】蕃音盘○其属大小数百城池方数十里最大国也地临媿水【注】今为乌浒河是○商贾车舡行旁国书革傍行为书契【注】今西方胡书皆横行不直下也革为皮之不柔者也○武帝始遣使去安息其王令骑迎于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其王都又数千里行北至过数十城人户相属因发使随汉使以鸟卵及犁靬人献至后汉章帝时理合犊城遣使献师子符拔【注】符拔形似麟而无角按西域记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去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去斯賔国从斯賔南行渡河又西至干罗国九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竒异物焉至后周天和二年安息王理蔚搜城遣使贡献至随大业五年安息又朝贡隋书云王姓昭武与康国同族都在那宻水南城有五重环流水宫殿皆为平头王坐金驼座髙七八尺   四至   去长安一万一千六百里在葱岭之西大宛西可数千里不属都防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焉   土俗物产   土地风气物人俗与康居乌弋罽賔同亦以银为钱又独为王幕为夫人王死则更铸大鸟爵颈及膺身蹄似槖驰色苍举头髙八九尺张翅丈余食大麦   小安息国   小安息国一名渇汗国治喝汗城后汉小安息国也西域传云安息东界木鹿城为小安息西域道里记云本康国王之先兄弟十人分居王国其一即喝汗国也城可十余里有户二万 志诚山 滴水   大夏国   大夏国汉时通焉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室与大宛同俗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甚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徒攻败之皆臣畜共禀汉使同受节度按大夏人多可万余有市贩贾诸物东南接身毒国皆属大月氏   大月氏国   大月氏国【注】月氏音肉支○汉时通焉理蓝氏城一名薄罗城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之侧不属都防户十万其国本行国也随畜迁徙与匈奴同控十余万故恃强轻匈奴本居炖煌祁连间【注】祁连山在今张掖郡之西北也○至冐顿单于攻破月氐而老上单于杀月氐以其头为饮器乃逺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氐于大夏分其国五部翎侯后百余嵗贵霜翎攻灭西翎侯【注】翎音翕○自立为王因号贵霜王又灭濮达罽賔悉有其国复灭天竺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至后魏北伐与蠕蠕接数为所侵遂西徙都薄罗城去佛敌沙二千一百里【注】佛敌沙在蓝氏城东○后其王寄多罗勇武遂兴师越大山南侵北天竺自干陁罗以北五国尽役属之国人乘四轮车或四牛八牛九牛挽之在大小而已后魏书云太武时其国人商贩至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可容百人克映色彻观者惊骇以为神明自此所作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四至   其南则大夏西接安息四十九日行北则康居去长安一万一千六百里   土俗物产   其土俗气物风俗钱货与安息同出一封槖驼元中记云玛瑙出大月氐又有牛名为日及今日割其肉明日疮愈又朱膺异物志云月氏国有羊尾重十斤割之供食寻生如故   小月氏国   小月氏国理富楼沙城其王本大月氏寄多罗子也寄多罗为蠕蠕所逐徙后令其子守此城因号小月氏焉在波罗西角后魏书云去代一万六千六百里其先或居西平张掖之间被服颇与羌同其俗以金银为货随畜牧迁徙亦北狄   党项   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魏晋已降西羌防弱周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南杂眷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其种每姓自别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一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有细封氏费聴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禽氏拓拔氏最为强族唐贞观五年诏遣使开其河曲地为六十州内附者三十万口有羌酋拓拔亦词者甚为浑主伏允所昵与之结婚屡抗官军后与其从孙子头并率服与诸首领归欵列其地为懿嵯麟可等三十二州以松州为都督府覊縻存抚之拜亦词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自是从河首积石山以来并无中国之境后吐蕃强盛拓抜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始移部落于庆州因置静边等州以处之故地陷于吐蕃其处者为其役吐蕃谓之药饵又有黒党项在赤水之西李靖之击吐谷浑也浑至允奔于黒党项居以空闲之地及吐谷浑举国内属其黒党项首领号熟善王亦贡方物其雪山党项姓破丑氏居雪山之下贞观初亦尝朝贡又有白狗舂桑白兰等诸羌自龙朔以后并为吐蕃所破而服属焉在西北边者天授三年内附凡二十万口分其地置朝呉浮归等一十一州仍散居灵夏界内自至徳已后常为吐蕃所诱宻以官诰授之以为之侦导故时或侵叛寻亦底定寜至寳应初其首领来助国共灵州军食优诏褒美其在泾龙州界者后上元元年率其众十余万人诣鳯翔节度使崔光逺乞降寳应元年十二月归顺州部落干封州部落归义州部落顺化州部落和州部落和义州部落保善州部落寜定州部落罗云州部落朝鳯州部落并诣山南西道都防御使梁州刺史臧希让请州印希让奏闻制防允许之贞元三年十二月初禁啇贾以牛马器械于党项部领贸易事十五年六州党项自石州奔过河西党项有六府部落曰野利越诗野利龙儿野利厥利律儿黄野海野窣等居庆州者号为东山部落居夏州者号为半夏部落永泰大厯后居石州依于水草至永安城镇将阿史州思□扰其部落求取駞马无厌中使又賛成其事党项不堪其遂率部落奔去过河元和元年七月宰臣杜佑上疏曰伏见近者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甲兵备戎防之侵轶益发士卒邀其防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耳夫蛮夷猾夏唐虞已然周宣中兴猃狁为害但命南仲往域朔方驱之太原之境而止诚不欲中国启边衅也秦并六国恃其兵力北筑长城以拒匈奴西逐诸羌出于塞外劳力扰人结怨阶乱中国烽烟未静贼徒蜂起海内云扰实生谪戍汉武因文景之富命将兴师遂至户口减半竟下哀痛之制罢田轮台前史嘉美其先迷而后复盖圣人之理天下也虽务绥静蒸人西至流沙东渐于海在南与北亦存声教不以逺物为珍不求遐方入贡岂疲内而事外得少而失多故前代纳忠之臣并有匡君之议淮南王请息师于闽越贾捐之愿弃地于珠崖安危利害髙悬前史昔冯奉世矫汉帝之诏撃莎车传其王首于京城威振西域宣帝大悦议加爵土之封萧望之独以为矫制违命虽有功效不可为法恐后之奉使者争功起兵为国生事述理明白其言遂行国朝自天后以来突厥黙啜兵气强勇屡防边城为患颇甚开元初边将郝灵佺亲捕斩之传首阙下自以为功莫与二坐望宠爵宋璟为相虑武臣邀功为国生事止授以郎将由是讫开元中无人复议开边中国遂寜围烽亦静此皆成败可徴鉴戒非逺且党项小蕃杂处中国本懐我徳当示抚绥间者边将非亷亟有侵刻或利其善马或取其子女便贿方物徴徒役嗟怨既多叛亡遂起或与北狄通使或与西戎防边有为使然固当惩革传曰逺人不服则修文徳以来之管子曰国家无使勇猛为边境此皆圣哲识防知著之逺畧也今戎众方强边备未谨诚宜慎择良将诚之完葺使保诚信絶其求取用示懐柔来则惩御去则谨备自然彼懐我徳革其奸谋何必遽图兴师坐致劳费陛下上圣仁慈育覆羣类动必师古谋无不臧伏望坚保永图置兵袵席则天下幸甚上嘉奬至九年五月复置宥州以获党项也十五年七月盐州送到刦乌白池盐贼女子拓拔三娘并婢二人召入内亲诘之赦死送归本处十一月命太子中允李寮为宣抚党项使以部落繁富至今逺近商贾赍杂防诸货入其部落易羊牛太和开成之际其蕃镇统领无绪恣其贪惏不顾危亡或强市羊马者以是部落苦之遂相率为盗灵盐之路小梗防昌初上频命使安抚之兼命宪臣为使分三印以统之在邠寜鄜延者以侍御史内供奉官崔彦曽主之在盐夏长泽者以侍御史内供奉李鄠主之在灵武麟胜者以侍御史内供奉郑贺主之仍各赐绯鱼袋以重其事久而无状寻皆罢之   土俗物产   俗皆土著有栋宇织牦牛及羊毛覆之俗尚武无法令赋役其人多寿年至一百五六十嵗不事生产好为窃盗常相陵刦尤重复讐仇人未得必蓬头垢靣跣足疏食要斩仇人而后复常男女并衣裘褐披大氊不知耕稼土无五谷气多风寒以牦牛马驴羊豕为食五月草生八月霜雪降求大麦于他郡界醖以为酒妻其庻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妇滛秽蒸报诸夷中最为甚然不婚同姓老死者以为尽天年亲疾不哭少死者则云天枉而悲哭之死则焚尸名为火塟无文字但候草木以纪嵗时   白兰国   白兰国亦西羌之别种名后周时兴焉东北接吐谷浑西北至村模徙南界那鄂风俗物产与岩昌同武帝保定元年朝献使至   白狗国   白狗国亦西羌之别名与胜兵一千与防州连接白兰羌亦西羌别种以上二国唐武徳六年俱有使朝贡贞观五年十一月其渠帅并来朝贡永徽二年十一月特浪生羌卜楼莫各率众三万人诣茂州归附三年正月生羌大首领冻各使部落内附以其地置劔州显庆中白兰为吐蕃所并収其兵以为军锋开元二十九年益州长史章仇叶琼奏其国及索等诸州官三百余人出至奉川望准女国等例防择许令入奏余并就奉川宴赐放回制曰可十月白狗国四品宠官苏唐封及狗冉川五品官萨阿封等至各赐金紫玉帛以遣之贞元九年七月王陁罗防又与女国等诣劔南西川节度使韦臯内附诏授职为太常卿兼保州司马今子孙承袭爵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五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四   西戎六   吐蕃   吐蕃在吐谷浑西南不知有国之所由或云秃发利鹿孤子樊尼其至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樊尼率余种依沮渠防逊其后子孙西魏时为临松郡丞【注】今张掖郡张掖县界○与主簿皆得众心因魏末中华扰乱招抚羣羌日以强大遂改姓为卒【注】苏骨切○勒野至今其人号其主曰賛府贵臣曰主簿又或云始祖賛普自言天神所生号鹘堤悉补野因以为姓【注】卒勒野与悉补野言虽讹其义实一也或云本姓弃苏农○其君长或在跋布川或居逻婆川有小城而不居坐大氊帐名拂庐其下可容数百人兵卫极严而牙甚狭俗牛羊取乳酪供食兼取毛为毼而衣焉不食驴马肉以麦为麫人死杀牛马以殉取牛马种累于墓上其墓方正累石为之状若平头屋其臣与君自为友号曰共命人其数不过五人君死之日共命人皆日夜纵酒塟日于脚下针血尽乃死便以殉塟人有亲信用刀当脑缝锯亦将四尺木大如指刺两脚下有死者十之四五亦殉塟焉设官父死子代絶嗣即近亲袭焉非其种輙不相代其官章饰有五等一谓瑟瑟二谓金三谓金饰银上四谓银五谓熟铜各以方圆三十褐上装之安膊前以辩贵贱法令严肃兵器有弓刀矟甲楯胄每战前队皆死后方进人马俱披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惟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其战不下马列行而阵死则遽収之终不肯退鎗细而长于中国者弓矢弱而甲坚人皆用甲剑不战亦负剑而行其驲以铁箭为契其箭长七寸若急驲膊前加有一银鹘有草名速古芒叶长二寸状若斜蒿有防尾长于常防国禁杀防杀者加其罪有可跋海去赤岭百里方圆七十里东南流蛮与西洱河合流而东号漾濞水又东南出防川为泸水焉自赤岭至逻娑川絶无大树木唯有杨桞人以为资置大论以统理之国事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徴兵用金战防至举燧与其臣下一年小盟【注】用羊狗猴○三年一大盟【注】用人马牛驴○以麦熟为嵗首其国都为逻娑城用法严整议事则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此其所以强且大也重壮贱老母拜于子重兵死恶病终以累代战没者为甲门临阵奔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其賛普美賛雄霸西城隋开皇中其王论賛索美賛都防牱西亡播城已五十年矣国界西南与婆罗门接自大唐初已有胜兵数千万号为强国党项白兰诸郡及吐谷浑西域诸戎畏惧之至其主弃苏农賛唐贞观十五年正月以宗室女封文成公主降于吐蕃賛普命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送之美賛亲迎于河西源见王人执子聓礼甚谨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色谓所亲曰我祖宗未通婚大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当筑一城以夸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髙宗初封賨【注】在公切○王苏农死其子卒以孙代立号乞黎拔布防小大相禄东賛摄知国事总章中以兵临吐谷浑告急咸寜中髙宗令将军薛仁贵郭待封等率众十余万伐之至大非川为吐蕃大将论钦陵所败因遂灭吐谷浑钦陵姓薛氏其父禄东賛晓兵术吐蕃賛普以国事委之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兼诸羌雄霸西域东賛有力焉有子五人及东賛死钦陵兄弟复専其国上元中防鄯廓等州仪鳯二年遣工部尚书刘审理为洮河军总管率兵十八万以讨之战于青海殁于阵调露二年中书令李敬元战于大非川又败绩黒齿常之袭撃破之武太后如意初武威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龟兹于阗踈勒碎叶四镇至万嵗通天初又防凉州执都督许钦明钦陵兄弟皆有才畧钦陵多居中诸弟分镇方靣诸蕃惮之二年吐蕃大将论钦陵遣使请和武太后遣前椲州通泉县尉郭尤振往至野狐河与陵遇陵言曰大国乆不许陵和陵乆不遣蕃使以乆无报名故去秋有甘凉之抄斯实陵罪今欲修好能无意乎振乃谓曰论先考东賛以宏才大畧服事先朝结好通亲荷荣承本朝传之永代垂之无穷论不慕守旧恩中致猜阻无故自絶日寻干戈屡犯我河湟频扰我边鄙且父通之子絶之岂为孝乎父事之子叛之岂为忠乎然论之英声借甚遐外各自为主奚不慎乎陵曰如所来言陵无忧矣今天恩既许和好其两国戍守咸请罢置以便万各姓守本境靡有交争岂不休哉然西十姓突厥四镇诸国或时附蕃或时归汉斯皆多翻覆乞圣恩含拔去镇守分离属部各建侯王使其国有君人自守既不疑汉又不属蕃岂不人免忧虞荒陬幸甚振曰十姓四镇本将镇静戎落以抚寜西土通诸大邦非有他求论今奚疑而有忧乎论曰使人此词诚为实论然缘边守将多好功名见利而动念罕守诚信此蕃国之所为深忧也振曰十姓诸部与论种不同山川亦异奚覧古昔各自区分复为我编人积有年嵗今论欲一言而分离数部得非昧弱茍利乎陵曰使人岂不疑陵贪冒无厌谬陈利害窃窥诸部以为边患耶陵虽识不逮逺请为使人明知陵若爱汉土地贪汉财币则清海湟川实迩汉边其去中州盖三四十里必有窥伺何不争利于此中而突厥诸部悬在万里之外沙碛广莾殊异中土安有争地于万里之外而能为汉边患哉舍近务逺计岂然哉但中州人事深谋多计天下诸国皆为汉并虽大海之外穷塞之表靡不磨灭矣今吐蕃块然独在者非汉不贪其土地不爱其臣仆陵兄弟小心谨宻得保守之耳而十姓中五咄六诸部落僻近安西是与吐蕃颇相辽逺俟斥诸部宻近蕃境其所限者唯界一碛骑士腾突旬月即可以蹂践蕃庭为吐蕃之巨蠧者唯斯一隅且乌海黄河闗源阻风深土疫疠縦其有谋夫勇将亦不能为蕃患矣故陵无敢谬求西边沙路坦达夷漫縦嬴兵庸将亦易为蕃患矣故陵有此请实非欲侵渔诸部以生心于汉边若陵有谋汉之懐有伺隙之意则甘凉右地暨于碛石北道绵细二十里其广者不过二三百里狭者才百里陵若遣兵或出张掖或出玉门使大国春不遑种秋无所获五六嵗中或可断汉之界矣又何为弃所易而窥所难乎此足明陵心矣往者髙宗以刘审礼有青海之役乃使黄仁素贾守义来和陵之上下将士咸无猜意故边守不戒严和事未毕则为好功名人崔知辨従五俟斤路乘戎间隙疮痍我众驱掠牛羊尽以万计自此陵之国人危栗和事矣今之所求但惧好功名者之吞噬冀北为汉屏以虞之实非有他懐焉振曰兹事漫汗体大非末史所能明论当发使奏章以闻取裁于圣主陵乃命郎宗乞恩若为使振曰今遣使之后国不可更犯邉且蕃使前后入朝不时遣者哀以使去之后仍犯汉故朝廷踌躇曰是绐我也以为侦谍【注】绐徒改切侦楮敬切谍音叠○不以为使人遂迁延无服今若踵前犯塞是故防使人孰谓和也陵俛首踧踖乆之曰陵与国人咸憾崔之辨之前事故尝有此举以虞好功者之来侵此实以选练骑士三万分路出师使人既有此言今既于和事非便安可相违即罢兵散卒指天为信斯具之表矣振与恩若至时朝廷以四镇十姓事欲罢则有所顾欲拒则有所难沉吟乆之莫能决振以为耗财疲兵竭内事外非计之得乃献疏云臣闻利或生害害亦生利国家奄有天下园囿八荒而万几百揆之中至难消息者惟吐蕃与黙啜尔今吐蕃请和黙啜受命是将大利于中国也若图之不审即害亦随之如防害有方而利亦随之今钦陵所论欲裂十姓地界抽去四镇兵防此是钦陵切论者若以为可允则当分明决断之若以为不可则当设策覊縻终不可直拒絶以阻其意使速兴边患也臣窃计此事闗陇动静之机岂可轻其举措哉使彼既和未絶则其恶亦不得顿生请借人事为比设如人家遭盗贼一则攻其内室一则防其外落主人必不先于外防而忧在内室何则以内患近外患逺也今国之外患者十姓四镇内患者甘凉肃是复闗陇之人乆事屯戍约三十年臣料其力用乆竭矣脱一朝甘凉有不虞此中岂堪广调发也臣已病之不知朝廷以为何如夫善为国者当先料内以敌外不贪外以害内今议事者舍近患而靡恤务逺患而是贪刍臣愚驽罔识厥策必以四镇殷重事不可依何不言事以答之如钦陵云四镇诸部蕃界俱接汉蜜近兰【注】今金郡城○鄯【注】西牛郡○此为汉患实在兹辈斯亦国家之所要者今宜报钦云国家非恡四镇本置此以扼蕃国之尾分蕃国之力使不得并兵东侵今若顿委之于蕃恐蕃力强盛易为东扰必实无东侵意则宜还汉吐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当以与还如此足塞陵口而和事未絶也如后小乖则曲在彼兼西边诸将疑阿嵗乆论其情义岂与吐蕃同日而言今未知其利害未审其情实迳有分裂亦恐伤诸国之意非制驭之长筭待筹损益知其利便续以有报如此则亦和未为絶更使彼蕃悬情上国是亦诱抚之方伏愿省择使无遗以惠百姓也其后賛普年长忌钦陵乃与首领论岩等宻图之言将猎召兵执钦陵亲党二千余人杀之自帅众讨之钦陵自杀其亲信左右同日自杀者百余人其弟賛婆先在东境率千余人来降授右卫大将军乞黎拔布神龙初死其子立乞力弩悉龙时年七嵗祖母禄没氏摄位至神龙三年四月诏以所养嗣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賛普景龙四年正月幸始平县送金城公主始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又改其地为鳯台鄊怆别里至开元二年吐蕃遣使请盟至七月又侵我渭源帝下制亲征会薛纳破贼于武阶驿二十一年金城公主请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诏张守珪与其使莾布支同讫其事二十九年金城公主薨遣使告哀乞和不许至徳二年复遣使请和且助国家讨逆诏南【巨】川报之大厯十三年防我灵州夺御史渠以屯田建中元年入畨使太常卿韦伦至自大厯以来吐蕃防我陇河诸州聘使前后数軰皆留之及徳宗登位以徳懐逺其俘囚五百人各给衣一袭使伦押还其国与之约和仍勅边将无令侵伐我吐蕃始闻归其人不之信及蕃俘囚入境部落畏威懐惠寻又命复使蕃中至十二月伦至自蕃中与其宰相论钦思明等来朝吐蕃见伦再至甚敬就馆献声乐以娯之留九月而遣伦一嵗再往絶域戎夷奉教无此之速三年殿中少监崔汉衡与蕃使至乃约灵州以贺兰经州以弹筝峡西口陇州以清水为界至四年诏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盟于清水夏四月没蕃将士僧尼至自沙州凡八百人报元年之徳贞元元年鳯翔节度使李晟遣兵袭吐蕃之堆沙堡大破之斩首领扈屈律悉防等七人传首京师结賛大惧累遣使请和寻方许之至二年吐蕃游骑至于好畤其月又防鳯翔一夕而退十一月防我盐夏三州二年吐蕃背盟于平凉城八年山南节度使严震奏破吐蕃于芳州及黒水堡十年四川节度韦臯奏西峩山和城破蕃贼三万十三年賛破遣使求和帝以其豺狼之性数负约不受表任还十七年防麟州大掠居人次盐州西九十里横槽烽顿军有蕃卒传呼麟州僧延素等七人称徐舎人召其火队没勒支遽引延素等疾趋至帐前皆马革梏手毛绳缧头见一吐蕃年少身长六尺余赤髭大目乃徐舎人也命解缚坐帐中曰师勿惧余本汉司空英公五代孙也属武后斵防王室余祖建义中冺子孙流播絶域今五代矣虽代居戎职位掌兵要思本之心无涯顾血族无由自拔耳此汉蕃交境也复九十里至安乐州师无由归东矣又曰吾奉命率师备边因求资食遂渉漠疆展转东进至麟州城下既无备御援兵又絶是以拔之适有飞马使至犹中驿骑也云术者上变召军亟还遂解缚归之元和二年春遣使来还役蕃人郑叔矩路泌之柩及叔矩南武延等一十三人十三年围宥州十四年防盐庆二州长庆元年命宰臣崔植等与吐蕃使盟于都城西三会寺二年入蕃使盟于闷恒卢川是川盖賛普之夏衙也中有藏河流焉四年吐蕃遣使乞五台山图自寳厯元年至今朝贡不絶大中三年春秦原安乐等三州并石门木硖等七闗欵塞泾原节度使康季荣以状闻自是三州复为内地   四至   其国当长安西八千里去鄯善五百里过乌海入吐谷浑部落弥多弥苏毗及白兰等国至吐蕃界西与婆罗门接   土俗物产   其国风雨雷雹每隔日有之盛夏节气如中国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地有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其俗重汉缯而贵瑟瑟男女用为首饰男女皆辫发氊为裘頳涂靣无器物以手捧酒饮之屈木令圆以皮作底就中而食俗多金及小马 大昌步山 可拔海【注】去赤岭百里方圆七十里东南流入蛮界西洱河合流而东号为漾濞水又东南出会州为泸水自赤岭至罗婆川絶无树木惟有杨桞人以为资信也大羊同国   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国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其人辫髪氊裘畜牧为产业地多风雪氷厚丈余物产颇同吐蕃无文字但刻木结绳而已刑法严峻其酋豪死抉【注】于穴切○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以人为殉卜以吉辰塟诸岩穴他人莫知其所多杀勃牛草马以充祭祀塟毕服除其王姓羌葛有四大臣分掌国事自古未通中国唐贞观十五年遣使来贡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分其部众散置隙地   悉立国   悉立国在吐蕃西南户五万有城邑村落依溪涧丈夫以绘防纒头衣氊褐妇人髩发着短裙以蒸报衍为俗婚姻畧简不行财贶畜多水牛羖羊鸡豕谷宜秔稻麦豆饶甘蔗诸果死于中野不为树封防制以黒衣为一年就吉刑有刖劓覊事吐蕃自古以来未通中国唐贞观二十年遣使贡方物   章求拔国   章求拔国或云章掲拔本西羌种也在悉立西南居四山之内近代移出山西接通东天竺遂改衣服变西羌之俗因而附焉其地延袤八百里胜兵二千余人居无城郭好为防掠商旅患之贞观二十年间悉立入朝遣使朝贡   泥婆罗国   泥婆罗国在吐蕃西其俗剪发与眉齐穿耳揎竹筩绂至眉者以为姣丽食用手其器皆铜多商贾少田作以铜为钱靣文为人背文为马其牛鼻不穿孔衣服以一幅布敝身数日一浴以板为屋壁皆雕俗重博戏频解测推盈虚兼通厯数术事五天神镌石为像每日清水浴神烹羊以祠祭焉其王郍陵提婆身着珍珠诸寳耳垂金钩玉铛鳯寳装伏突坐师子座常散花燃香大臣左右并坐于地有阿耆安弥池周廻二十余步以物投之即生烟熖悬金而炊湏臾而熟唐永徽二年王尸利郍连陀罗遣使朝贡   轩渠国   轩渠国其国多九色鸟青口绿头紫翼红膺绀顶丹足碧身缃背尾亦名九尾鸟亦名锦鳯其青红少谓之绣鸾恒从弱水西来或云是西王母之禽也其国多币货同三童国   三童国   三童国在轩渠国西南千里人皆眼有三睛珠或有四舌皆为一种声亦能俱语常贸多用焦越犀象作金币率效国王之靣亦效王后之靣若丈夫交易则用国王之靣王死则更铸   泽散国   泽散国魏时闻焉属大秦其理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用半年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国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   驴分国   驴分国魏时通焉属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统海直西行至焉   坚昆国   坚昆国魏时闻焉在康居西北胜兵三万人随水草畜牧多貂有好马   呼得国   呼得国魏时通焉在葱岭北乌孙西北康居东北胜兵万余人随畜牧出好马亦有名貂   丁令国   丁令国魏时闻焉在葱岭北乌孙西康居北胜兵六万人随畜牧出名鼠皮白昆子青昆子皮此土三国坚昆中央俱去匈奴单于庭安习水也七千里南去车师六国五千里西南去康居界三十里西去康居王理八千里或以为此丁令即匈奴丁令也而此丁令在乌孙西似其别种也又匈奴北有屈射国有隔昆国有新黎国明北海之南有自复丁令国非此乌孙之西丁令也乌孙长老言北丁令有马胫国其人声音似雁鹜従膝已上身头人也膝已下生毛马颈马蹄而走疾于马勇健敢战也   短人国   短人国魏时闻焉康居北西男女皆长三尺人众甚多去奄蔡诸国甚逺康居长老传闻尝有商旅行北方迷惑失道而到国中甚多真珠夜光明月珠见者不知名此国号以意商度此国去康居可万余里【注】厥本末记云突厥北马行一月有短人国长者不逾三尺亦有二尺者头少毛发若胞之壮突厥呼为羊胞头国其傍无别化种相侵俗无盗防但有大鸟髙七八尺恒将短人啄而食之皆持弓矢以为之备按此亦在西北即魏畧云短人国者也   波斯国   波斯国后魏通焉在达曷水之西都宿利城【注】后周史云苏利城隋史云苏蔺城记録音讹其实一也○有河其国中南流即条支之故地也大月氐之别种衍其先有婆波斯匿王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因为国号焉王姓波斯户十余万国有楼观屋宇佛寺城西十五里有土山周围髙大其势连接甚逺中有鹫鸟噉羊土人极以为患王坐金羊牀冠金花冠着锦衣袍织成帔饰以真珠寳物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厢近下开之亦有帔巾縁以织成妇人服大衫披大帔其发前为髻后披之饰以金银花仍贯以五色珠络之于防国人号王曰医【注】才割切○妃曰陟率王之诸子曰杀野其刑法甚酷重罪繋悬髙竿射而杀之次则繋狱值新王立乃释之孝眀帝时及西魏末贡方物厥不能服其国亦   覊縻领之隋大业中亦遣使来朝唐贞观二十   一年其国献活耨蛇形防而色青身长八九寸能入穴取防不畏人龙朔元年其国王卑路斯奏云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其时诏遣陇州南田县令王名逺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是后累遣使朝贡咸亨中卑路斯自来朝贡髙宗厚加恩异授右武卫将军至仪鳯三年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还波斯国行俭以其路逺至安西碎弃而还卑路斯独返不得入其国渐为大食所侵客于吐火罗二十余年有部落数千人后渐离散至景龙二年来朝拜为左武威将军无何病卒其国遂灭而部曲存自开元七年至天寳六载凡十遣使来朝贡夏四月遣使贡玛瑙牀又至九载四月贡火毛绣舞筵长毛绣舞筵无孔真珠至大厯六年九月再遣使来朝贡方物及大颗真珠等   四至   东去长安一万五千三百里西去海数百里东南去穆国四千余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后魏书西域传云波斯在忸宻西   土俗物产   税赋准地输银钱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诸神西域诸胡事火拔者皆诣波斯受法婚合不择尊卑于诸国中风俗为异死者多弃于山一月埋城外有人别居维知丧之事号为不净人若入城市揺铃自别以六月为嵗首气暑热家自藏氷其地多沙碛引水溉灌其五谷及禽兽与中华略同唯无稻及黍土出名马骏駞日行七百里富室至有数千头者又多骏犬今所谓波斯犬也出麟及大驴白象师子有大鸟形如槖駞有两翼飞而不髙食草与肉噉火又有大鸟卵真珠玻璃瑚琉璃玛瑙水晶瑟瑟金银瑜石金刚火齐铜锡镔铁硃砂水银绫锦叠细布氍毹防防郍越诺布金缕织成赤麞皮薫绿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毕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阿黎勒无食子盐绿雌黄又有优鉢昙花鲜华可爱地有盐池人代盐味 羯婆竭城 毼浑城 勿远山 远竭河竭离别闗在国东北四千六百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六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五   西戎七   悦般国   悦般国魏时通焉在乌丸西北乃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昔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防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太武真君九年遣使朝献送幻人称能割人喉脉令断繋人头令骨防血出淋漓或数升或盈斗以草药内其口中令嚼咽之须臾血止养疮一月复常又无痕瘢太武乃取死罪囚试之皆騐云中国诸名山皆有此草乃使人受其术而厚遇之   土俗物产   其风俗与髙车同其人清洁或仿胡俗剪发齐眉以防鍸涂之甚光泽日三澡潄然后饮食其国南界有火山山傍石皆焦镕流地数十里乃凝坚人取以为药即石硫黄也   伏卢尼国   伏卢尼国后魏通焉理伏卢尼城在波斯国西北有大河南流中有鸟其形似人亦有似槖駞马者皆有翼常居水中出水便死城北有云尼山出银瑚琥珀   朱俱波国   朱俱波国后魏通焉在葱岭北二百里亦名朱居槃国汉子合国今并有汉西夜蒲犁依耐得若四国之地其王本踈勒国人宣武永平中朱居槃国遣使来朝贡唐武徳以后亦频遣使朝贡   四至   去州二千八百里在于阗国西千余里其西至渇槃陁国南至女国三千里北至疎勒九百里   土俗物产   其俗崇饰佛法其人言语与于阗相似其间小异人貌多同华夏亦疎勒文字同于婆罗门   渇槃陁国   渇槃陁国后魏时通焉亦名渇罗陀国理葱岭中近朱俱波国其王本疎勒人累代相承以居此国有户二千余国法杀人刦贼者死余徴罚其税输之服饰婚姻同疎勒王坐金床死者埋殡七日为孝太武帝大延三年朝贡于后不絶   四至   西至防宻国其南至悬度山无定界北至疎勒国界西北至判汗国   土俗物产   衣服人貌语音与于阗相似书与波罗门同国中咸事佛人山居劲徤杂人多而胡少有音乐兵器婚姻同疎勒 悬度山在国西南四百里悬度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其间四百里中往往有栈道因以为名今按悬度与葱岭迤逦相属邮置所絶道阻且长故行人由之莫能分别然法显宋云所经即悬度山也 头痛山在国西南向罽賔路歴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宋膺异物志云大头痛小头痛山皆在渠搜之东疎勒之西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致死唯冬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也冬乃枯竭故可行也其葱岭俗号嶷极山今按葱岭周环其国 不可依山 蒲昌海贺兰河   粟弋国   粟弋国后魏通焉在葱岭之西一名粟特一名特拘梦出好马牛羊葡萄诸般葡萄酒极美于诸国盖水味美故也出大禾髙丈余子如胡豆在安西北五千里附庸小国四百余城太武帝时遣使朝贡魏书西域传曰粟特一名温那沙古之奄蔡国按弋一国也十三州志云奄菜粟特各有长而魏収以为一国谬也   阿钩羌国   阿钩羌国后魏通焉在莎车西南去代一万三千里国西有悬度山其间四百里中往往有栈道下临不测之渊人行以绳索相持而度有五谷诸果市用钱为货居止立室有兵器   副货国   副货国后魏通焉去代一万七千里东去阿富使且国西至没谁国中间相去千里南有连山不知名北至竒沙国相去千五百里土宜五谷葡萄唯有马驼骡国王有黄金殿殿下有金駞七头各髙三尺孝文时其王遣使朝贡   叠伏罗国   叠伏罗国后魏通焉去代三万一千里国中有忽悉城北有盐竒水西流有白象土宜五谷宣武时遣使贡方物   賖弥国   賖弥国后魏时通焉在波斯之南山居不崇佛法専事诸神宋云行记云语音诸国同不解书筭不知隂阳国人剪发妇女为团髪亦附□哒东有鉢卢勒国路险縁铁鎻而度下不见底后魏时遣宋云等使于彼不达   石国   石国隋时通焉居于药杀水都柘折城方十余里本汉大宛北鄙之地王姓石名湼国城之东南立国置座于中正月六日七月十五日以王父母烧余之骨金瓮盛之置牀上廵绕而行散以香花杂果王率臣下设祭焉礼终王与夫人出就别帐臣下以次列坐而享宴有粟麦多良马隋大业五年及唐贞观八年并遣使朝贡显庆三年列其地噉鞨城为大宛都督府仍以其王噉吐屯摄舎提于屈昭穆为都督开元初其蕃王莫贺咄吐屯有功封石国王加特进寻又册为顺义王二十九年其王伊捺吐屯屈勒上表曰奴身千代已来忠赤于国只如突厥骑施可汗赤忠之日部落安帖后背天可汗脚底火起今突厥属天可汗在于西头为患唯有大食莫逾突厥伏乞天恩不弃突厥部落打破大食诸国自然安贴天寳初累遣使朝贡至五年封其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懐化王并赐鉄劵九年安西节度使髙仙芝奏其王蕃礼有亏请讨除之其王约降于仙芝乃遣使送去开逺门数十里负约以王为俘囚献于阙下斩之自后西域背怨仙芝所擒王之子西走大食引其兵至恒罗斯城仙芝军大为所败自是西附于大食至寳应二年及大厯七年并遣使来朝贡【注】又杜环经云其国城一名赭支一名大宛国中存二水一名珍珠河一名质河并西北流土地平敞多果寳出好犬良马又云碎叶国从安西西平千余里敦达岭岭南大唐北界岭北是突厥骑施南界由西南至葱岭二十余里其水岭南流者尽过中国而归东海岭北流者尽经胡境而入北海又北行数日度雪海其海在山中春夏常雨雪故曰雪海中有细道道傍往往有水孔嵌空万仞輙堕者莫知所在防达岭北行千余里至碎叶川其川东头有热海资地寒而不冻故曰热海也又有叶城天寳七年北廷节度使王政见薄伐至此城壁摧毁邑居零落昔交河公主居止之处今建大云寺犹存其山川西按石国约长千余里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厥各有兵马数万城堡间杂寻干戈凡是农人皆擐甲胄专相虏掠以为奴婢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恒逻斯石国大镇即天寳十年髙仙芝军败之名耳   四至   东与北至西突厥界至波腊国界西南至康居界南至率都沙那国界南去防汗六百里东南去州六千当长安西北万四百十里   土俗物产   从北海至西海已来自三月至九月天无云雨皆以雪水种田宜粟大麦小稻禾诸豆等物多良马饮葡萄酒麋酒腊乳等物 伊罗山 药杀水在国界瑟匿国   瑟匿国北接石国其俗不好商贾风俗畧与康国同唐贞观二十年朝贡使与役槃使与康国邻出好马   女国   女国隋时通焉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女王之夫号为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山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聴朝复有小女主共理国政亦数与天竺及党项战争其女王死国中贵人剥去皮以金屑和骨肉置于瓶内埋之经一年又以其皮内以鉄器埋之隋开皇中遣使朝贡唐贞观八年朝贡使至   四至   叚国沙州记云白兰西南二千五百里隔大岭又渡三十里海即此女国也   土俗物产   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妬忌男女资以彩色涂靣一日之内或数变改之男子皆被髪女人皆辫发而萦之其王死若无女嗣位国人乃调敛金钱得数百万还以死王之族买女而立之其地五男三女贵女子贱丈夫妇人为吏职男子为军士女子贵者则有多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虽贱之女庶尽为家长有数夫焉生子皆从母姓气多寒以射猎为业出鍮石朱砂麝香犁牛骏马蜀马尤多盐恒将向天竺国兴败俗事阿修罗神   吐火罗国   吐火罗国一名土壑宜后魏时吐呼罗国也隋通焉都葱岭西数百里在乌浒河南即妫水也胜兵千万人皆善战隋大业中遣使朝贡唐初属西突厥髙宗永徽元年遣使献大鸟髙七尺其色足如驼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铁俗谓为駞鸟三年其叶防那使乌湿波奉表告立髙宗遣置州县使王名逺到其国以所理阿缓大城为月氐都督府各分其小城为二十四州以乌湿波为都督王名逺请于吐火罗国立碑以记圣徳帝从之五年乌湿波遣子伊室达官弩朝贡龙朔元年授乌湿波使持节月氐等二十五州诸军事月氐都督麟徳二年遣其弟祖纥多贡马脑灯两具髙三尺余开元七年其叶防支邦帝賖上表献天文人大闇慕请试騐八年贡名马及防十二年贡异药干陁婆罗等二百余品十七年册其首领骨吐禄顿达度为叶防叶防遣使贡须那伽帝释麦二十六年遣使贡红玻瓈碧玻璃生马脑金精及质汗等药天寳八年其叶防失理忙伽罗遣使上表云臣隣境有一胡号曰羯师居在深山恃其险逺违背圣化亲附吐蕃于国内置吐蕃城捉勃律要路与吐蕃拟将兵入臣境臣每忧惧思破凶党乞请安西兵马来载五月到大勃律伏乞允臣所奏事若不成请斩臣为七截缘失宻王向汉忠赤特望勅书宣宗覧表许之十二年遣使来朝贡乾元元年七月与西域九国遣兵助国讨逆肃宗令赴朔方行营   四至   在乌浒河南即妫水也其北界汉时大宛之地南去曹国一千七百里东去州六千七百里   土俗物产   其人与挹怛罗杂居俗事佛多男子少妇人故兄弟通室妇人五夫则首饰戴五角十夫戴十角男子无兄弟则与他人结为昆季方始得妻不然则终身无妇矣生子属长兄被服文字与于阗畧同城北有玻瓈山南崖穴中有神马国人每牧牝马其侧时产名驹皆汗血焉事与大宛同蓝氏城故大夏国都也史记大宛传大夏在妫水南其都曰蓝氏城也薄提域今名薄底延城在国北后魏书西域传吐呼罗国有薄提城周围六十里与西蕃记薄提城可十四五里小异也   □城 酌汗建城 葱论□ 数□城 章昻城波论山今名屋数颇利山南崖石壁有一穴恒有马俱兰国   俱兰国一名俱罗拏国与吐火罗接南抵雪山地险迮物产唯出金精唐贞观二十年朝贡使至   刼国   刼国隋时闻焉在葱岭中有户数万   四至   西与南俱与賖弥国界西北至挹恒国去长安万二千里   土俗物产   气多热有稻麦粟豆羊马出洛沙青黛婚姻同突厥土俗与厌达同人靣似山羌无尊卑之礼死亡弃之山唐武徳二年遣使朝贡寳带金鏁甲玻瓈水晶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阿罗伊罗国   阿罗伊罗国隋时闻焉在乌荼国北大雪山坡上缘梯登山接七百梯方得其国   越底延国   越底延国隋时闻焉理辛头河北其王婆罗门种户数万有弓矢刀鞘皮甲国法不杀人重罪流轻罪杖国无课税其俗事佛书同波罗门王及庶人剪髪衣锦袍不开缝贫者衣白叠妇人为髻衣裙衫帔长巾焉   四至   南至楼婆罗门国三千里西北至賖弥国千余里东北至州五千四百里   土俗物产   俗清洁气暖多稻有羊马多牛出鍮石诃黎勒石宻麖皮细叠等物   大食国   大食国唐永徽中遣使朝贡云其国在波斯之西或云隋大业中有波斯胡人渡怛曷水若有神助得刀杀人刦夺商旅其众渐盛因招附诸胡有胡人十一来据次第摩首受化为王此后众渐归附遂割波斯西境自立为王姓大食氏名豃宻莫末腻又破拂菻及波罗门城所当无敌兵众有四十二万有国已四十四年矣初王已死次传第一摩首者今王即是第三又云前王常遣人乘船将衣粮入海经涉八年未及西岸于海中见一方石石上有树枝赤叶青树上总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不语而笑皆能动其手脚头着树枝人摘取入手即黒干其使得一枝今还在大食王处长安中使至贡良马开元中遣使来朝进良马寳钿带其使谒见平立不拜云本国唯拜天神虽见王亦不拜所司屡诘责之其使遂依汉法致拜今康国石国皆臣属之开元十三年遣使苏黎满等来朝贡授果毅赐绯袍银带又按贾躭四夷述云隋开皇中大食族中有孤列种代为酋长孤列种中又有两姓一号盆尼奚深一号盆奚末换其奚深后有磨可末者勇悍多智众立为王东西征伐开地三千里兼尅夏腊一名钐城磨可末后十四代至末换杀其兄伊疾而自立性复残忍其下怨之有呼罗栅木鹿人并波悉林举义兵应者悉令着皂旬月众盈数万鼓行而西生擒末换杀之遂求得奚深种阿蒲罗拔立之自末换已前谓之白衣大食阿蒲罗抜后改为黒衣大食阿蒲罗拔卒立其弟阿蒲恭拂至徳初遣使朝贡代宗立为元帅亦用其国兵収两都寳应初其使又至恭拂卒子迷地立迷地卒子牟栖立牟栖卒弟词论立贞元初与吐蕃为勍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至十四年九月以黒衣大食使舎嵯乌鸡沙北三人并为郎中将还蕃   四至   其境东西万里与突施相接   土俗物产   其俗男夫鼻大而长瘦黒多须似婆罗女人端丽亦有文学与波斯不同出驼马驴骡羖羊等土多沙石不堪耕种无五谷唯食駞象等肉击破波斯拂菻始有米麫俗敬事天神按杜环经行记云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靣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牲为功徳系银带佩刀断饮酒禁音乐人相争者不致击殴又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髙座为众设法曰人生甚难天道不易奸非刼窃细行谩语安已危人欺贫虐贱有一于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战为敌所戮不得生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率土率化从之如流法惟从寛塟惟从俭郛郭之内闬之中天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物丰贱锦綉朱贝满于市肆駞马驴驘充于街巷刻石蜜为庐舎有似中国寳辇每至节日将献贡入琉瓈器皿鍮石瓶鉢葢不可粳米白麫不异中华其果有偏桃又千年枣蔓菁根大如斗而圆味美甚余菜亦与诸国同葡萄大者如鸡子香油贵者有二一名耶寒漫一名没匝【注】音女甲切○师香草贵者有二一名查寒菶【注】音补孔切○一名黎庐菱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机络者河东人乐还吕礼又以骆駞驾车有马俗云西海濵龙与马交所产也腹肚小脚腕长善者日驰千里其驼小而背有孤峰良者日行千里又有駞鸟髙四尺以上脚似駞蹄颈项胜得人骑行五六里卵大如二升又有荠实大如夏枣堪作油食除瘴气其气温土地无氷雪人多疾痢病一年之内十中五死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又云末禄国在亚梅国西南七百余里胡姓末者兹土人也其城方十五里用鉄为城门城中有盐池又有两所佛寺其境东西四十里南北一百八十里村栅逺接树木交映四靣合匝总是流沙南有大河流入其境其土沃饶其人清洁墙屋髙厚市防正平木既雕刻土亦绘画又有细软叠布羔羊皮裘贴其上值银钱数百果有红桃白捺遏白黄李大者名寻枝十余人食一颗輙足越长四尺以上菜有蔓菁萝卜长葱颗葱芸苔胡芹葛蓝军达囘香瓠芦尤多葡萄又有黄牛野马水鸭石鸡其俗以五月为嵗每嵗以画缸相献有打球节秋千节其大食东道使镇于此自此至西海以来大食波斯参杂居止其俗礼天不食自死肉及宿肉以香涂发又云若国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叠石为壁米谷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而往来相多魁梧衣裳寛大有似儒服其若国有节度五有兵马一万已上北接【缺】足似牛蹄好噉人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七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六   西戎八   塞内六国   塞内西戎总序   西戎之杂居中国葢自殷之衰古公居豳【注】今邠宁等州○为犬戎所逼乃迁而逾梁山之岐山之下注岐山即后义渠戎之所居是也○至犬戎败周幽王于骊山自陇山以及呼伊各往往有戎春秋传曰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奸居于州晋惠公自秦归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注】今陆浑地是也故丝诸狄獂之戎今渭川也邽冀之戎今秦州也大荔之戎今鄜坊也骊戎今渭南也杨巨泉臯之戎今伊洛之间也蛮氏之戎今许頴也隂戎今商州也秦始皇逐西戎出塞故汉初西戎稍逺至武帝开河西至四郡其后羌先零种围抱罕【注】今为县○汉击平之始置防羌校尉至宣帝代又冦金城【注】今兰防可鄯等州也赵充国立屯田且讨且招降者三万余人置金城属国以处之后賔服后汉建武中防金城马援讨破降之徙七千口于三辅【注】今京兆同岐陇等州地○和帝以后又反叛豪滇零称天子南入益州【注】今汉川汉中等郡地○东犯赵魏【注】今赵魏邺等郡地○防及雍城【注】今怀州北故城是○十余年然后破散顺帝永和中又叛马贤战没后叚频穷讨及灵帝末始定自光武以后匈奴少事唯西羌屡梗焉魏晋二代时乱闗陇不至大害永嘉以后吐谷浑兴焉本辽东鲜卑晋时数百户西附于隂山属晋乱遂吞并诸羌而有其地至其孙业延遂为强国后魏末其主夸吕自号可汗建官多效中国洎隋炀帝遣观王雄大破之其主伏允逺遯収其地列置郡县镇戍后转衰弱唐初吐蕃始兴焉其帅后魏末起自临松郡丞故其主有賛之号【注】后魏临松郡今甘州张掖县髙宗时遂灭吐谷浑尽有其地将军薛仁贵等大败于大非川仪鳯中工部尚书刘审礼又兵十八万败殁于青海调露中中书令李敬又大败于大非川如意初王孝杰方大破之始复兹等镇万嵗通天初又防梁州都督许钦明战没因賛普杀其名将论钦陵之后累破败纷纷矣   羌无弋   羌无弋爰剑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未详爰劒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藏于岩穴中得免与劓女遇合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披发覆靣羌人因以为俗遂皆亡入三河间【注】三河即黄河祈中河湟中河今金城陇西安乡郡之西○诸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湟河间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种人依之者益众羌人谓奴为无戈以爰剑尝为奴故因名之其后代代为豪至爰剑曽孙忍当秦献公时欲复穆公之迹【注】穆公覇有西戎今欲复之○忍季父邛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羌絶逺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防牛种越隽羌是也【注】今越旧地○或为白马种广渠羌是也【注】今梓潼遂宁巴西徳阳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注】今武郡地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忍子研立研豪徤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秦始皇时兵务东向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防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策长城以界之至汉景帝时研种留河率种人求守陇西塞【注】今天池陇西等郡地○于是徙留河等于狄道安置武帝西逐诸羌乃渡湟河筑令居塞【注】塞在今西平郡西北令音零○初开河西列置四郡【注】酒泉武威张掖炖煌并今郡也○通道玉门隔絶羌胡于是彰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时先零羌与封养罕妲解种仇结盟与匈奴通合兵十余万共攻令居安故【注】地在今金城郡○遂围抱罕汉遣将军李息将兵讨平之始置防羌校尉统领马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之左右【注】今酒泉郡之北十来里盐池也○汉遂因山为塞河西地空稍移人以实之至宣帝时羌又相与解仇冦金城帝遣后将军赵充国将军讨之充国欲与屯田于临羌东至浩叠务以威信招降罕幵及刼掠者解散其谋乃击之时已诸郡兵六万人酒泉太守辛武贤奏请即击之天子下其书令充国博义往返者三四遂两从其志武贤出击羌降破数千人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国奏言羌本可五万人军凡斩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饥死者五六千人定计遣脱与剪巩黄羝【注】并各是羌种○俱亡者不过数千人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从爰劒种五代至研研最豪徤自后以研为种号十三代至烧当复豪徤其子孙更以烧当为种号自元帝以后数十年四夷賔服边塞无事至王莾末豪滇良内侵及后汉初遂防金城陇西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为降羌披髪左袵而以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语言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志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防乱皆由此也请依旧制益州部置蛮夷骑都尉幽州部置领乌桓校尉凉州部置防羌校尉皆持节镇防理其怨结嵗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驿通道静动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今宜复如旧制以明威防光武从之即以牛邯为防羌校尉及邯卒而职省建武十一年先零种冦临洮【注】今和政郡也○陇西太守马援破降之后遂置天水【注】今郡地也○陇西【注】今陇西及金城郡南境地是也○扶风三郡【注】今扶风研阳新平等郡地皆是也○自烧当至滇良代居河北大允谷后徙大小榆中【注】榆中在金城西平等郡之间○由是始强至其子滇吾平初汉遣中郎将窦因等击破降之徙七千口置三辅而滇吾诸弟迷吾等数为冦盗章帝时马防等讨破之于是临洮索西迷吾等悉降防乃筑索西城【注】在今和政界是也○自后或降或叛少有宁嵗和帝时迷吾子迷唐复将兵向塞金城太守侯霸及诸郡率兵破之众折伤众人瓦解迷唐遂孤弱众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注】即析支河○依羌居明年安定降羌烧河种胁诸羌数百人反叛【注】安定郡今安定平源及防宁郡东境是也○郡兵击灭之时西海及大小榆左右无复羌冦隃麋相曹鳯上言【注】隃麋县名在今河阳郡界○西戎为害前代所患且以近事言之自建武以来其犯法者常从烧当种起所以然者以其大小榆谷土地肥厚又近塞内诸种易以为非难以攻伐南得种存【注】种存别种羌也○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盐之利縁山滨水以广田畜故能强大常雄诸种恃其勇招诱羌胡今者衰困党援壊沮亲族离叛余胜兵者不过数百流亡逃窜逺依发羌臣愚以为宜及此时建复西海郡县【注】汉武帝逐诸羌置西海郡在今酒泉近郡北千二百里欲复立之○规固三榆广设屯田隔塞胡羌萧闗之路遏絶狂狡窥欲之源又殖谷富边省委输之役国家可以无西方之扰于是拜鳯为金城西部都尉将士屯龙耆【注】龙耆即龙支鄯州县○后金城长史上官鸿开置归义建威屯田二十七部侯霸复上书置东西邯屯田五部【注】邯水名也分流在右左今宁塞郡○増留逄二部帝皆从之列屯夹河合十三四部其功垂立至永初中诸羌叛乃罢迷唐失众病死其子来降户不满数十滇吾曽孙麻奴初随父东号降其居安定时诸降羌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安帝永初元年麻奴兄弟因此遂与众人俱西出塞先零别种归南濠滇零与诸滇羌大为冦掠【注】南奴感反○征西校尉任尚率诸郡兵马与滇零等战于平襄【注】地今在天水郡○尚军大败于是滇零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注】今西河银川昌化郡也○诸羌种众遂大盛冦抄三辅断陇道湟中诸县石粟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计诸郡屯兵救三辅【注】三辅即京兆扶风冯翊也今京兆扶风冯翊等郡地也○众羌乘胜汉兵数挫当煎勒姐之种攻没破羌县【注】今西平郡湟水县界○种羌又没临洮【注】今和政即和政县界也○军营乆出无功有废农桑乃诏任尚将吏兵还屯长安置京兆虎牙都尉于长安扶风都尉于雍【注】今扶风郡县○如西京三辅都尉故事至四年大将军邓隲议欲弃凉州虞诩曰不可今羌所以不敢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众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杰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白起太公为将亦恐不足御当今之计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外以劝励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诚能如此则可无患于是四府皆从诩议时汉中太守郑勤战死羌势转盛遂徙金城郡居防武【注】汉金城郡理允吾县地即今广武县汉地防武县属陇西郡地即今陇西郡县地也○羌众入冦河东至河内百姓相惊多南奔渡河使北军中朱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郡【注】今魏邺等郡地○赵国【注】今赵郡是也○常山【注】今郡地○中山【注】博陵郡也○缮作坞六百一十六所羌既转盛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冦难朝廷从之遂移陇西徙襄武【注】汉陇西郡理狄道县地即金城郡县也○安定徙美阳【注】汉安定郡理高平县地在今平凉郡县也汉美阳县属右扶风地在京兆府三源县也○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注】汉上郡理庸施地在今上郡龙泉县汉衙县属左冯翊今是白水县也○百姓恋土不乐弃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刦掠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防其大半滇零死子零昌立元初元年遣兵屯河内【注】今郡地○通谷冲要皆作坞壁设鸣鼓零昌进兵冦雍城【注】今河内郡地○汉遣任尚为中郎将将羽林缇五营子弟屯三辅尚临行懐令虞诩説尚曰【注】懐县名今武陟县也○使君频奉国威讨逐冦贼三州屯兵二十余万人弃农桑疲苦徭役而未有功效劳费日滋若此出不尅诚为使君危之尚曰忧惶乆矣诩曰兵法弱不攻强走不逐飞自然之势也今羌皆马骑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絶以歩追之势不相及所以旷日无功也为使君计者莫如罢诸郡兵各令出钱数千二十人共市一马如此可舍甲胄驰骑兵以万骑之众逐数千羌人首尾掩截其道自穷便人利事大功立矣尚即上言用其计乃遣轻骑钞击斩首数百级明年秋汉又筑冯翊北界【注】今冯翊之北界洛交南也○坞五百所自后频破之诸羌瓦解三辅益州【注】益州今洋州汉中等郡之地○无复冦儆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而军旅之费转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注】帑他朗切○延及内郡边人死亡不可胜数并及凉州遂至虚耗【注】并州部领上郡朔方五原西河太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上党等郡今上郡中郡延安咸宁洛交银川新秦朔方九原榆林西河昌化太原楼烦雁门定襄安边马邑云中上党乐年等郡地按秦地除三辅属司外并属凉州○自后陇西上郡武威张掖仍冦盗不息【注】上郡今上郡中郡延安咸宁等郡武威张掖并今郡地○顺帝永建四年仆射虞诩上疏曰臣闻禹贡雍州之域厥田为上上且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又有龟兹盐池以为民利【注】汉上郡龟兹县有盐池在今上郡银川之间是也○水草丰足土宜产牧北阻山河乘阨据险因渠以溉水舂河漕【注】水舂即水碓河漕通船运也○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及光武筑朔方【注】朔方即今郡也○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而元元被灾众羌内溃郡县兵荒二十余年夫弃沃壤之饶损自然之财不可谓利离山河之阻守无险之处难以为固今三郡未复【注】前因羌冦徙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四郡之人今言未复三郡者陇西理在襄武捍蔽京师尚逺不要更移余三郡须复本处也○园陵单外【注】园陵谓长安诸陵园也外谓无守固也○而公卿选輭容头过身但计所费不图其安宜开圣聪考行所长书奏帝乃复三郡使谒者郭璜督促徙移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嵗一亿计遂令安定北地上郡及陇西金城【注】北地今彭原安化灵武五原宁朔等郡地也○常储谷粟令周数年至阳嘉元年以湟中地广更増置屯田五部并前为十部二年复置陇西南部都尉如旧制【注】汉南郡都尉在陇西郡临洮县今和政县也○永和中以来机为并州刺史刘秉为凉州刺史大将军梁商谓机曰戎狄荒服言其恍惚无常而统领之道亦无常法临事制宜畧依其俗今观二君素性嫉恶欲分明白黒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况羌人乎其务防其大故忍其小过机等天性虐刻遂不能从到州之日多所扰发五年且冻傅杂羌种等遂反叛攻金城与西塞及湟中【注】今西平郡西地○诸羌叛乱大冦三辅于是拜马贤为征西将军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诸州郡兵十万人讨之于扶风汉阳陇道【注】扶风今汧阳扶风新平郡地也汉阳陇道今天水也○作坞壁三百所置屯田以保众百姓贤军大败贤及二子皆战殁于是东羌西羌遂大防巩唐种三千余骑冦陇西北地又烧园陵掠闗中杀伤长吏武威太守赵冲追击虽战殁而前后多所斩获羌由是衰耗自永和后羌叛十余年间费用八十余亿诸将多断盗牢廪私自间入【注】牢价直也○皆以珍寳贸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士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桓帝延熹二年烧当八种冦陇右以段颎为校尉将兵及湟中义从羌万二千人击破之追讨南渡河募先登悬索相引刀折矢尽且鬭且行昼夜相攻割肉食雪四十余日遂至河首积石山【注】山在今西平安乡界是也○出塞二千余里前后斩首虏并受降万余人段颎坐事防徴羌遂陆梁覆没营坞冦患转盛中郎将皇甫规张奂虽累破之而冦害不已复遣段颎击之自春及秋无日不战羌逐饥困败散凡破西羌斩首二万三千级获生口数万西羌于是弭定而东羌先零等自覆殁马贤后既降又叛帝以问颎颎曰狼子野心难以恩纳唯白刃加颈耳计其所余三万余落居近塞内乆乱并凉累侵三辅西河上郡已各内徙安北地复三单危自云中五原西至汉阳二十余里【注】今榆林郡即汉云中五原郡地汉阳今天水也○匈奴种羌并擅其地是为癕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今若以骑五千歩兵万人车三百辆三冬两夏足以破定无虑用费为钱五十四亿如此可令羣羌破尽匈奴长服内徙郡县得反本土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初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费耗若此犹不诛尽余孽复起于此作害今不暂疲人则永宁无期许之灵帝建宁初颎与先零诸种战斩首八千余级颎复追之且破且追士皆重茧既到泾阳【注】今平原郡平原县也○余冦四千落悉散入汉阳山谷间时张奂上言东羌虽破余种难尽颎性轻寡虑负败难常宜且以招降可无后悔诏书下颎颎复上言臣本知东羌虽众而輭弱易制所以比陈愚虑思永宁之筭而张奂説人强难破宜用招降云臣累见折衂又言羌一气所生不可诛尽山谷广大不可空静臣伏念周秦之际边境靡宁中兴以来羌冦最盛诛之不尽虽降复叛今先零杂众羌已反覆攻掠县邑剽刦人物上天震怒假手行诛臣自动兵众和师克自桥门以西落川以东【注】今金城防宁平凉等郡地○非为深险絶域之地车骑安行无应折衂按奂驻军二年不能平冦诞衍空説僣而无徴何以言之昔先零作冦赵充国徙居内地煎当乱边马援迁之三辅始服终叛至今为梗故逺识之士以为深忧今傍郡户口单少数为羌所疮毒而欲令降徙与之杂居譬犹种荆棘于良田养虺蛇于室内也故臣奉大汉之威建长乆之策欲絶其根本不使能殖本规三嵗之费用五十四亿今适所耗未半而余冦残烬将向殄灭臣每奉诏书军不内御愿卒斯言一以任臣临时量宜不失权便二年颎遂进营逼诸羌大败之于瓦亭山【注】在今平凉郡萧闗县也○羌众溃东奔复聚射虎谷分兵守诸谷上下门颎又先令千人于西县【注】今天水郡上郭县也○结木为栅广二十歩长四十里遮之然后綂兵击之穷山深谷之中是处破之斩其渠帅以下一万九千级获畜物之产不可胜数于是东羌悉平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驴骡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将士死者四十余人自爰劒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其九种在赐支【注】赐支即析支河也○河首以西及在蜀汉徼北参狼在武都胜兵数千人其五十二种衰少不能自立分散为附落或絶灭无后或引而逺去其八九十种唯钟最强胜兵十余万其大者万余人小者数千人更相钞盗盛衰无常在顺帝时胜兵合可二十万人羌唐旄等絶逺未尝往来牦牛白马羌在蜀汉其种号名皆不可知也   四至   按其地尽雍梁之西北境其后蔓演杂居于沙漠莫能详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八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七   西戎九   湟中月氐   湟中月氐其胡先大月氐之别也旧在张掖酒泉地月氐王爲匈奴冒顿所杀余种分散西逾葱岭其羸弱者南入山依诸羌居及汉将霍去病居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注】今西平郡也○于是月氐来降与汉人错居虽依附县官而首施两端【注】首施犹言首鼠○其泛汉兵战鬭随势强弱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亦以父名母姓爲种有七胜兵合九十余人分在湟中及另居又数百尸在张掖号白义从胡后汉灵帝中平初与北宫伯玉等反杀护羌校尉冷征金城太守陈意遂寇乱陇右范晔论曰羌戎之患自三代尚矣汉世方之匈奴颇爲衰寡而中兴以后边难大渐朝规失缓御之和戎师蹇然诺之信故永平初羣种蜂起遂解仇嫌结盟诅陆梁三辅建号称制东侵赵魏之郊南入汉蜀之鄙塞湟中断陇道烧陵园剽城市伤败种夷羽书日闻拜凉之士持冲残毙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国若斯其炽者也和喜以女君亲政威不外接朝议惮兵力之损或惧疽食浸淫莫知所限谋夫回遑猛士疑虑逐徙西河西郡之人杂寓闗右之县发屋伐树塞其恋土之心燔破赀种以防顾还之思于是诸将邓隲任尚马贤皇甫规张奂之徒争设雄规更奉征讨驰骋东西奔救首尾徭动数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资至于假人增赋借奉侯王引金钱防缣之珍征粮粟盐铁之积所以赂遗购赏转输劳来之费前后数十巨万或枭尅酋健摧破附落降俘载路牛羊满山军书未奏其利害而离叛之状难言矣【注】奏犹上也○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劳官人屈竭烈士偾丧段頴受事专掌军任蒙没冰雪经履千折之道始殄西种卒定东寇若乃陷击之所殱伤追走之所崩籍其能穿窜草石自脱于蜂铁者百不一二而张奂盛称羌戎一气所生不宜诛尽流汗满野伤和致妖是何言之迂乎羌虽外患实深内疾若攻之不根是养疴于心腹也【注】根谓尽其根本也○惜哉寇畧定而汉祚亦衰呜呼先王疆理九土判别畿荒知羌戎殊性难以道御故斥逺诸华薄其贡赋唯与乱要而已若二汉御戎之方失其本何则先零侵境充国迁之内地【注】宣帝时后将军赵充国击先零还于今城郡置属国以处降羌○当煎作寇马援纵之三辅贪其暂安之势信其驯服之情计日月之权宜忘经世之逺畧岂夫识微者之爲乎   土俗   其俗被服饮食言语畧与羌同   氐   氐西戎之别种在冉防东北广汉之西君长数十白马最大汉武帝元鼎六年辟分广汉西郡合爲武都督排其种人分窜山谷或在上禄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称蚺氐此盖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其后或叛或服固无常居   吐谷浑   吐谷浑即辽东鲜卑也西晋时酋帅徒河渉归有二子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瘣渉归死瘣代统部落别募慕容氏浑庻长瘣正嫡父在时分七百戸与浑浑与瘣二部俱牧马马鬭相伤瘣怒遣使谓浑曰先公处分与兄弟易部牧马何不相逺而令马鬭浑曰马是畜生食草饮水春气马所以致鬭鬭起于马而怒及人耶乖别甚易今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拥马西行乃西附隂山【注】今朔方之地【○】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止于抱罕其后子孙据有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于白兰在益州西北【注】甘松山在今交州郡境今临洮和政郡之南及合州郡之郡地也○至其孙叶延以礼云孙子得以王父字爲氏吾祖始自昌黎光宅于此今以吐谷浑爲氏尊祖之义自吐谷浑至孙叶延曾孙视罴皆有才畧知今古司马博士皆用儒生至其子阿豺自称骠骑将军沙州刺史阿豺兼羌并氐号爲强国遣使诣宋朝贡阿豺死弟慕璝遣兵繁乞伏茙蔓茙蔓东奔陇右慕璝据有其地其时赫连定于长安爲后魏主所败拥戸口十万余西次罕幵慕璝大败之后弟慕延立太武帝遣兵击延大破之慕延率部落西奔白兰攻破于阗国南依賔七年乃还旧土慕延死阿豺兄树落于子拾寅立始邑于伏罗川至孙夸吕立爲可汗理伏侯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有地方数千里其西北诸蕃部谓之阿赀虏其南界龙涸城去城都千余里大戍有四一在青水一在赤水一在浇河一在吐屈真川皆子弟所理其王理慕贺川西有黄沙南北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不生草木虽有城郭不居而随逐水草官有王公仆射尚书及郎中将军之号其主权髻眊珠以皂爲其妻衣织成裙被锦大袍辫髪于后首戴金花丈夫衣服畧同于华夏多以羃防爲冠亦以缯爲帽妇人皆贯珠贝束髪以多爲贵兵器有弓刀甲□国无常赋颁则税富室商人以充用焉父兄亡妻后母及嫂等其俗皆如此死者亦皆埋殡其服制讫则除之性贪婪忍于杀害后周明帝武成初夸吕寇凉州诏州贺兰祥率兵讨破之又攻拔其洮阳泥和二城置洮州【注】今临洮郡也○武帝天和初其龙涸王莫昌率众降以其地为胡州【注】今同昌郡也○二年复遣使来献建德五年其国大乱髙祖诏皇太子征之军渡青海至伏侯城夸吕遁走虏其余众而还隋开皇中夸吕侵州【注】今在安化郡马领县界○遣上柱国元谐击之悉发国中兵自蔓头至树敦甲骑不絶谐频击破之夸吕率其亲兵逺遁其名王十三人各率部落而降夸吕在位且百年死以后还以慕容爲姓其子伏允立炀帝初伏允遣子顺朝来帝令铁勒袭大败之伏允东走保西平【注】今西平郡也○帝复令观王雄出浇河以掩之大破其众伏允遁逃部落来降十余万口伏允惧南遁于山谷间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爲隋有置郡县镇戍天下轻罪徙居之【注】其地在今西平郡之西张掖酒泉郡之北隋氏置西海末河原郡也○于是留顺不之遣无以自资率其徒数千骑客党项于隋大业末天下乱伏允及顺复其故地唐贞观中李靖侯君集破灭之伏允逺遁爲左右所杀其子大宁王顺归降于是重建其国封顺爲平西王郡仍加趉胡吕乌甘豆可汗之号旋又爲其下所杀十年立顺子诺曷鉢爲河源郡王主其国自称衰弱而吐蕃强盛髙宗时爲其破灭诸曷鉢以余众复来降中间叛去于灵州之境置安乐州于诺曷鉢爲刺史其故地并没于吐蕃后又封渠帅慕容宣超爲青海王武太后朝郭元振上安置降吐谷浑状曰部落或拟移就秦陇或欲移近丰灵【注】秦今天水郡陇今汧阳郡丰今九原郡灵今灵武郡○贵今渐去边隅使居内地用爲防闲之要冀免背叛之虞臣以爲并是偏见之一端未爲长久之深策若近秦陇则与监牧杂如在丰灵复与黙啜甫迩必以虑其翻复须有迁移纵至中土安可易其本性至如躭迩乙句贵往年王孝杰奏请自河源军徙居灵州用爲惬便及其逃判之日穿监收掠马郡所在伤夷大损州县是则迁居中土无益之明验矣往者素知贵虽背圣化只从当所居地叛走于我中国无所损伤但是失小许吐谷浑耳岂以句贵之爲害同日而语哉今吐谷浑之降者非驱畧而来皆是渴慕圣化冲锋刃去蕃而至者也臣谓宜当循其情以爲制勿轻扰之使其情地稍安则系恋心亦日厚当凉州降者【注】今武威郡○则宜于凉州降者左侧安置之当甘州【注】今张掖郡○肃州降者【注】今酒泉郡○则宜于甘肃州左侧安置之当【注】今晋昌郡○沙降者则宜于沙左侧安置之但吐谷浑所降之处皆是旧居之地斯辈既投此地实有恋本之情若因其所投而便居之其情易安因数州而磔裂之则其势自分顺其情分其势而不扰以人可爲善夺诸蕃之权矣何必要纂聚一处如一国使情通意合如一家脱有异志则一时尽去伤害州县爲害患虑深何如分置诸州使每州皆得吐谷浑所使若欲有他怀必不能逺相连结总去臣愚辄以爲胜策如允臣此见其所置之处仍请简取当处强明官人于当处镇遏之则小小爲非亦未杜絶兼每使达蕃情识利害者共宣超兄弟一人岁往巡抚以抚护之无使侵削其生业日就乐恋自亦深矣如此臣实以爲覊縻外国之良策设使后有去就不过边州失小许吐谷浑终无伤于中国今此辈心悠扬而无定主未知所安必在早安定置之计无令惊扰速生边患至垂拱四年诺曷鉢卒其子宣超嗣立圣厯三年授宣超左豹韬员外大将军仍袭父乌地也抜勒豆可汗宣超卒子曦皓立曦皓卒子兆嗣及吐蕃陷我安乐州其部众又东徙散在朔方河东之境今俗多谓之退浑盖语急而然贞元十四年十二月以朔方节度副使执金吾魏大将军同正慕容复爲袭长乐州都督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未几卒其封袭遂絶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羣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爲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年   四至   在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于白兰当益之西北土俗物产   其地四时恒有冰雪惟六七月雨雹甚盛若天晴则风飘沙砾有麦无谷其青海周围千余里海中有小山焉每冬水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冬收之马有孕所生得驹号爲龙种吐谷浑常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盛称青海骢马扞泥城一名东故亦名楼兰都在国西二千八百里故鄯喜国都也魏书西域传曰真君三年鄯善王北龙率国人之半奔且末后役属鄯善按其后爲吐谷浑所并 扞零城小宛国王治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里东与婼羌接土十三州志小宛并于鄯善是 龙夷城汉西海郡治石国西北三百里故契翰部所治段国所治沙州记云西城东有西强城因山爲名可容四百余人 曼头城在国西南二百里按后魏真君六年遣髙凉王郡讨吐谷浑军至曼头城即此邑在国西南五百里隋河源郡所治也国南又有新律国又有长源城 已上城见梁载言十道志 西倾山在金城西南大河所经其下一名西强山一名强台山在积石山东 皆旧吐谷浑界山川之名   乙佛敌   乙佛敌后魏闻焉在吐谷浑北国有屈海周回千余里众有万落风俗与吐谷浑同然不识五谷惟食无与苏子苏子状若中国茍子或赤或黒西有契翰一部风俗亦同土特多狼   岩昌国   岩昌国羌后魏时兴焉亦三苗后与先零烧当罕幵诸部姓别自立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岩昌即其一也梁懃者代爲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注】仇池在上同谷郡上禄席水今天水郡上封县也○地多山阜部众一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遣使于魏大帝【阙】   武拜爲岩昌王十叶孙弥秦皆受南北两朝封爵宋齐梁及魏并皆覊縻之后见两魏分隔永熙末种人企定乃引吐谷浑寇金城【注】今郡也○后企定弟弥定寇石门戍周武帝天和初诏大将军讨平之以其地爲岩州【注】今怀道郡   土俗物产   俗皆土著居栋宇居织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无法令又无徭赋惟征伐之时乃相屯众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徃来皆衣裘褐牧养防牛羊豕以供其食俗有烝报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以记时岁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   邓至羌   邓至羌之别种也后魏时兴焉有像舒治者世爲白水酋因地名号自称邓至自舒治至十世孙舒彭附于后魏文帝封甘松县子邓至王后数世魏西魏恭帝初其主担术因乱来奔周文帝遣兵还自后无闻   四至   其地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汝岭以北岩昌以南【注】今谷州之南茋州之北松翼扶三州之地是也○风土习俗与岩昌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九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八   北狄一   北狄总述   北狄之域其与中国侵糅尚矣盖最甚焉周宣王北逐玁狁至于太原襄王时晋文公伐狄却之居于西河圁洛之间【注】今银州也○春秋之末天下七国而秦赵燕三与北戎邻赵襄子尝逾勾注而伐之以临胡【注】勾注在今代州雁门县○秦昭王破义渠戎王于是有陇西【注】今秦渭会兰阶岷凤等州○北地【注】今经宁庆原灵丰宥等州也○上郡【注】今郦坊延绥银麟夏等州也○筑长城以距胡至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乃筑长城自代【注】今代州也○旁隂山下至髙阙【注】隂山在安北都护府北七十里西也○初置云中【注】今云州○鴈门代郡【注】今皆代州○其后燕将袭破东胡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注】造阳地在今嬀州郡之北襄平即辽平所理今安东都护府自造阳东行至襄平凡一千四百余里○因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四郡秦灭六国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爲塞【注】今按河入塞自灵州西南即此也○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注】洮州西南即吐蕃界中之极西北向无郡县也○至辽东【注】即襄平按此言秦因仍燕赵之故塞也○东西万余里【注】中国之北边也○又渡阳据阳山北假中【注】北假在今灵州怀逺县界阳山在北假之南界以地假借民耕故曰假中隋大业长城在此县界河外○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氐盛匈奴胜秦乃北徙至秦乱乃稍渡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注】故塞即秦末夺河南时地今延庆二州界○推此畧定以爲北狄之境也其强盛侵轶懿王之侵于泾阳襄王之至于雒邑汉髙之困白登汉文之入北地烧回中风举乌散则非地理之书所述至于永嘉之际侵縁延边州郡或见居其地者亦时及焉盖通曰八狄狄者僻也逺也言其地广辟而逖逺故曰狄也唐虞曰山戎夏曰獯鬻周曰猃狁其实则皆一也其后赤翟白翟林胡楼烦之名秦汉之际匈奴爲盛后匈奴稍弱而桓灵之间乌桓灭而鲜卑大尽有匈奴故地其后诸部大人慕容拓拔宇文更盛并据中国而后魏神防中蠕蠕强盛与后魏爲敌后魏末蠕蠕灭而厥起尽有其地至唐贞观四年方爲李靖所灭分其种落于河南朔方其后各甚于诸国之说   匈奴上   匈奴先祖夏后氏之裔曰淳维殷时奔北方至周末七国时而与燕秦赵三国爲边邻赵孝成王使李牧备匈奴善抚士卒便宜置吏租皆入幕府为士卒费日杀牛享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约曰匈奴有来入盗者但急自备敢捕虏者斩而匈奴每入烽火谨候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者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牧爲怯虽兵亦以爲吾将军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乗骑万三千疋彀者十万人【注】彀张也音工豆切张弓也○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种满野匈奴小入佯北胜以数人委之单于闻之率众来入寇李牧张左右翼击大破之杀匈奴千余万骑灭襜褴【注】胡也襜都甘切褴路谈反○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击胡悉逐出塞收河南渡河以隂山爲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有罪谪合徒者令徙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注】今九原郡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谿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注】秦之临郡在今和政郡和政县即长城之所起也○匈奴单于曰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至秦乱诸秦所谪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复稍渡河与中国界于故塞【注】今安化延安平原郡之地也○后爲其太子冒顿以鸣镝射杀之而自立爲单于时秦二世元年遂东袭灭东胡王虏其人众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氐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注】楼烦已具前白羊未详所在疑今朔方新秦等郡○侵燕代悉收复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闗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注】朝那今安定郡临泾县肤施今延安郡虏施县○是时汉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故冒顿得自强控之士三十余万【注】控引也○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注】尚久逺也○其代传不可得而知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诸夏爲敌国其世姓官号可得而记云单于姓挛鞮氏【注】按后汉史南单于本姓虚连维相记有异而其音相挛力金切鞮丁奚切○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爲撑犁谓子爲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貎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戸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爲左屠耆王自左右贤王以下置当戸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其大臣皆世官衍氏兰氏【注】顔师古曰呼衍即今鲜卑姓呼延卑是兰姓今亦有之○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左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东【注】直当也其下同今嬀川郡之东○接濊貉朝鲜右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注】今上郡洛交延安咸宁郡之西○接氐羌而单于庭直代云中【注】今云中单于安边郡之北○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最爲大国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戸且渠之属【注】且子余切今沮渠姓本因此官岁正月诸长少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计【注】匈奴秋社八月中皆会祭处也蹛者绕也言绕林木而祭也鲜卑之俗自古相传秋天之祭无林木者尚竖柳枝众骑驰绕三周乃止此其遗法计者人畜之数○其刑法拔刃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有小罪者轧【注】轧谓辗轹其骨节若今之厌踝也轧于防切辗汝展切○大者死狱久者不满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而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长左而面北【注】长左者以左爲尊也○日上戊已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注】晋张华曰匈奴名冡曰豆落○丧服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举事常随月盛壮以攻战月则退兵攻战所得卤获因以与人得人以爲奴婢故其战人自趋利【注】趋读爲趋向也○善爲诱兵以包敌【注】包裹取也○故其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战而扶轝死者尽得死者家财是时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郡马邑【注】今马邑郡地○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勾注攻太原而至晋阳下【注】今太原府也○髙帝自将兵击之于是冒顿佯败走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髙帝先至平城【注】在今云中郡○歩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髙帝于白登七日白登去平城东南十余里髙祖乃使使间厚遗阏民冒顿遂引去汉亦罢归是时冒顿兵强帝患之问刘敬曰冒顿杀父代立妻羣母以力爲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逺子孙爲臣矣陛下诚能以长公主妻单于汉奉遣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以爲阏氏生子必爲太子代立爲单于何者贪汉重币也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使辨士谕之以礼节冒顿在固爲子婿死则外孙爲单于岂曾爲外孙敢与大父抗礼哉可无战以渐臣也髙帝曰善使敬往结和亲之约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之夫诸侯初起时非秦诸田楚昭屈景莫与今陛下虽即闗中实少人北近胡羌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魏后及豪杰名家于闗中无事可以备匈奴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代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帝曰善乃徙十余万口是后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注】今安边及马邑郡之北境是也○髙帝患之乃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爲单于阏氏【注】诸王女曰翁主者言其父自主婿也阏于鸟切氐音支○孝惠髙后时冒顿寖骄【注】寖渐也古浸字○乃爲书使使遗髙后词甚悖慢后大怒召丞相陈平及樊哙季布等议之哙曰愿得十万余众横行匈奴中问季布布曰哙可斩也前时匈奴围髙帝于平城兵三十万哙爲上将军不能解围天下歌曰平城之下变城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今歌吟之声未絶伤痍者甫起【注】甫始也○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注】谩欺诳也○且匈奴地在边外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髙后曰善令大谒者张泽报书卑辞答之冒顿得书复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至孝文即位复修和亲事而盗寇不已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氐乗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前文帝六年复遣宗人女爲翁主妻老上单于爲阏氏使宦者中行说傅公主【注】姓中行名说行音胡郎切说读爲悦○说不欲行强使之说既至因降单于初单于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裂以视不如旃裘坚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注】去弃也○以视不如湩酪之便美也【注】湩音竹用切乳汁也○于是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使欲辨论者中行说必穷之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十四年匈奴十四万骑入朝那萧闗虏人众畜产甚多遂至彭阳【注】今彭原郡彭原县也○烧回中宫候骑至雍【注】今扶风县郡也○甘泉【注】汉甘泉宫在今云阳县也○于是文帝发车千乗十万骑军长安旁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余汉逐出塞还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掠人众畜产云中辽东最甚帝乂遗单于书复约和亲帝苦匈奴爲患数问赵将李齐之贤时赵人冯唐爲郎中署长【注】爲郎署中最长○帝因问冯唐唐曰齐尚不如亷颇李牧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寡人制之阃以外将军制之军功赏罚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空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之爲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行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时赵几霸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而诛李牧是以爲秦所灭今臣窃闻魏尚爲云中守军市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杀牛以飨之是以匈奴逺避不近云中之塞间尝一入尚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爲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责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李牧不能用也帝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爲云中守而拜唐爲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注】车战之士○时贾谊论边事曰天下之势方倒悬愿陛下少省之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蛮夷徴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悬之势也天下倒悬莫之能解犹爲国有人乎古之正义东西南北凡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称皇今称号美而实不出长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边长不宁中长不静譬如伏虎见便必动将何时已絶料匈奴强大在六万骑五口而出介卒一人五六三十此即戸口三十万耳未及汉千石大县也而乃致频年侵盗屡欲亢礼方害帝义甚非道也陛下何不爲此立一官置吏以主匈奴虽以千石居之可也令中国日治匈奴日危将必以匈奴之众爲汉臣民制之令千家而爲一国处之塞外自陇西【注】今陇西本城安乡等郡也○延安至辽东【注】今安东府○地各有分地以衞边备月氐灌窳之变皆属之置郡然后罢戎休边民天下之兵帝之威德内行外信四方悦服矣帝不能用至军臣单于【注】老上之子○复絶和亲大入上郡云中【注】云中今单于府榆林郡之地也○所杀掠甚众汉置三将军于长安西细林渭北棘门霸上以备胡胡骑入伐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太子家令晁错上言曰汉兴以来匈奴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髙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无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以社稷神灵奉陛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饰起破伤之人以当乗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法曰大有利非陇西之人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由此观之将不可不择也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注】渐漫也渐音子廉切○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歩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歩卒十不当一平陵相逺川谷相间仰髙临下此弓弩之地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防之地劒楯三不当一雈苇竹萧草木蒙茸枝叶茂接此矛鋋之地长防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阨相薄此劒□之地弓弩三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音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百不当十兵不锋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及逺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此不省兵之过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与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与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与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四者国之至要臣又闻大小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以蕃戎攻蕃戎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坂出入谿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侧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防射防及逺则匈奴之弓勿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兵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勿能当也材官【注】骑射之官○驺发矢道同的【注】言其妙射○则匈奴之革笥【注】以木皮爲铠也○木荐【注】以木板爲楯○勿能支也下马地鬭劒防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注】给谓相连及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爲小以强爲弱在俯仰之间耳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义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仝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弩利矢益以边郡良骑令明将帅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爲表里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注】衡音横○此万全之术也文帝嘉之赐玺书宠答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   宋 乐史 撰   四夷十九   北狄二   匈奴中   晁错又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代急务曰臣窃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攻南扬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越者非以衞边地而救民死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爲人擒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隂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注】能读曰耐下同○扬粤之地少隂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人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之名曰谪戍先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常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之【注】秦时复除者居闾左不供徭役也○行者深怨有背叛之心凡人守战至死不降北者以计爲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室家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卒也有万死之害无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其祸烈及已也【注】猛火曰烈取以喻也○故陈胜行戍至于大泽爲天下先唱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刦而行之之敝也胡人衣食之业不着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食肉饮酪衣以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择肥壤以游牧随逐水草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注】北地今彭城安化灵武九郡等郡之地也○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絶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逺县才至则胡人又已去聚而不罢爲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逺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爲之髙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注】蔺石雷石也可以投人也渠答铁疾黎也雷力内切○复爲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歩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无下千家【注】调谓算度之也总计城邑之中令有千家已上也调徒吊切○爲中周虎落【注】郑氏曰虎落者外藩也○先爲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注】募有罪者匈奴人遇赦复作竟其日月者今皆除其罚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髙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自能给而止郡县之人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注】谓其等级同列卿也○其无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与之【注】言胡人入寇驱掠汉人及畜产而他人能止得其驱者令其主以半偿之○县官爲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注】言非以此事欲立德义于主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帝从其言乃募人徙塞下错又言下吏能称厚惠奉明法存防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而不思及故乡则贫人相募而劝往矣时汉兵至边匈奴亦逺【注】逺于万切○汉兵亦罢后岁余至景帝复和亲通闗市给遗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武帝即位议安边之术大行王恢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则背约不如举兵击之御史大夫韩安国曰千里而战则兵不获利今匈奴戎马足怀鸟兽心迁徙乌集难得而制得其地不足爲广有其众不足爲强自上古弗属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彼以全制其势必危殆臣故以爲不如和亲于是上明和亲约束厚遇闗市饶给之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其后王恢以鴈门马邑豪聂壹翁【注】马邑今郡豪帅也姓聂名壹翁者老人之称也○间阑出物【注】不受禁固爲之阑也○与匈奴交易【注】私出塞交市也○佯爲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单于信之乃上言天子天子召问公卿议之王恢对曰全代之时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一统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不恐之故耳臣窃以爲击之便韩安国曰不然自三代之盛边外不与正朔服色非威不能制强不能服也以爲逺方絶域不牧之人不足以烦中国也且匈奴轻疾悍函之兵也【注】悍勇也函惠也○至如焱风【注】焱必遥切○去如收电居处无常难得而制之使边郡久废耕织以支胡之常事其势不可权也臣故曰勿击便恢曰不然昔秦穆公都雍【注】今扶雍郡县也○地方三百里观时宜之变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国四十陇西北地是也及后蒙恬爲秦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爲境垒石以爲城树榆爲塞【注】今榆林郡南即秦榆林塞也○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夫匈奴独可以威服不可以仁畜也今以中国之盛万倍之资遣百分之一以攻匈奴必不留行矣臣故曰击之便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代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隳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今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爲功从行则迫胁横行则中絶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注】言以军遗敌人令虏获也○意者有他缪巧可以擒之则臣不知也不然则未见深入之利恢曰臣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于边吾选骁骑壮士隂伏而处以爲之备审遮险阻以爲其戒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絶其后单于可擒百全必取上乃从恢议隂使聂壹爲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以爲然而许之聂壹乃诈斩死罪囚悬其头马邑城下示单于使者爲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注】今在马邑县界○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傍于是单于入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觉之大惊乃引还追至塞度不及皆罢兵上怒王恢不击单于辎重下恢廷尉以恢逗桡乃诛之【注】逗曲行避敌也军法逗留畏懦者斩○自是以后匈奴和亲攻盗入边不可胜数后数年衞青出云中至陇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爲塞因河爲固汉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注】言县斗辟近胡斗絶也曲入匈奴界者有造阳地辟读曰僻在今嬀川郡怀戎县北也○其后伊穉叙单于时【注】军臣之弟○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注】匈奴祭天处本在云阳甘泉山下秦击夺其地后徙之休屠王右地故休屠有祭天金人像爲天神之主而祭○其夏霍去病复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注】今张掖郡界○攻祁连山【注】今交河郡界一名天山也○得胡首虏三万余级单于怒浑耶王休屠王居西方爲汉所败欲召诛之昆耶休屠王恐谋降汉【注】汉元狩二年也○汉使去病迎之昆耶王杀休屠王拜将其众降汉凡四万余人于是已得昆耶则陇西北地河西【注】今武威之西诸郡也○益少胡寇徙闗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之【注】今新秦郡○减地北以西戎卒半明年春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数万骑杀掠千余人其明年汉十万骑私负从马凡十四万【注】私负衣装者反私将马从者非公家之限○粮重不与焉【注】负载衣粮重直用切○令大将军青去病云中分军青出定襄去病出代时单于以精兵待于漠北与青接战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汉兵夜追之不得行捕斩首虏凡万九千级【注】且行且捕斩之○去病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得胡首虏七万余人左贤王将遁去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海而还是后匈奴逺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注】令音陵下同在今西平郡○徃徃通渠置田舍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注】言其地相接不絶也○初汉两将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注】物故谓死○汉马死者十余万匹匈奴虽病逺去而汉马亦少无以复往于是汉久不北击胡后数岁灭两越是时天子巡边亲至朔方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注】见示也○而使郭吉讽告乌维单于【注】伊穉耶之子也○曰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下今单于能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即不能亟南面而臣于汉【注】亟音居力切急也○何但逺走亡匿于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爲单于大怒留郭吉不归迁辱之北海上而单于终不肯爲寇数使使甘言来求和亲是时汉东拔濊貉朝鲜以爲郡【注】今郡○以隔絶胡与羌通路又西通月氐大夏以翁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靁爲塞【注】靁地名在乌孙地○而匈奴终不敢以爲言汉使北地王乌等如匈奴复讇以甘言欲多得汉财物绐王乌曰吾欲入汉【注】绐诳也○见天子面相结爲兄弟王乌归报汉爲单于筑邸于长安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数使竒兵侵犯汉边乃拜郭昌爲拔胡将军及浞野侯赵破奴屯朔方以东备胡临淄【注】临淄今北海郡县○人主父偃上书谏曰臣闻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并吞战国海内爲一务胜不休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爲境然后天下丁男守以北河终不能逾河而北【注】按史记蒙恬传云渡河据隂山而偃云不能逾河而北来○岂是人众不足兵革之不备或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睡【注】音直瑞切在东莱今文登郡文登县○琅琊【注】今郡○负海之郡【注】今景城郡地是也○转输北河【注】朔方之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注】六斛四斗四钟计百九十二石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幙道路死者相继盖天下始叛秦也及至髙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往击之果有平城之围髙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无干戈之事故兵法有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之功然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也伏愿陛下熟计之而加察焉大初三年汉使光禄勳徐自爲出五原【注】今九原郡地是也○数百里筑城鄣所谓光禄塞也列亭至卢朐【注】卢朐山名光禄塞在今新秦郡银城县之北也○至且鞮立后爲单于【注】且子余切鞮丁兮切乌维之弟儿单于之叔汉既破大宛威振外国单于初立汉使之不降者路充国等且鞮乃曰我儿子安敢比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注】丈人尊老之称○汉遣中郎将苏武厚币赂遗单于单于益骄汉使骑都尉李陵将歩兵五千出居延北千余里与单于会合战杀伤万余人兵食尽匈奴围陵陵降单于乃贵陵以其女妻之狐鹿姑单于立侵盗上谷其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郡都尉于是遣贰师将七万人出五原贰师遣属国胡骑二千与战单于奔散汉军乗胜追北至范夫人城会贰师妻坐巫蛊闻之忧惧大乱败贰师降单于单于素知其汉大将贵臣以女妻之尊宠在衞律上自贰师没后汉新失大将军及士卒数万人不复出兵三岁而武帝崩汉自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堕防罢极苦之【注】孕重怀妊者也孕落也防败也罢读曰疲极困也苦之心厌防曰读○自单于以下常有欲和亲计及昭帝即位霍光辅政征天下贤良文学士问人疾苦贤良皆言请罢边戍去战鬭尚德义议曰夫匈奴之地广大而戎马之足轻利故利则武卑病则鸟析郡锋锐而攻罢极少发则不足以更适多则不堪甚役役频则力罢用多则财乏二者不息而人遗怨此秦之所以失人之心□社稷也【注】□音殒○夫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驱而陵敌者身亡是以圣王见利虑害见逺存近今爲县官计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币结和亲修文德而已若不恤人之急不计其难亡十获一非文学之所知也大夫曰汉兴以来修结和亲所以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爲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爲暴害滋甚先帝观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故厉将卒奋击以诛厥罪功勲粲然着于海内藏于记府何论亡十获一乎夫君子所虑众庻疑焉故常人可以观成不可与图始此固有司所独见而文学不覩也往者匈奴据河山之险擅田牧之利人富兵强往往爲寇则句注之内惊动【注】今在鴈门郡一名西径山也○而上郡以南咸城守文帝之时羣入萧闗烽火通甘泉匈奴西域大宛康居之属南与羌胡通先帝推让斥夺广饶之地建张掖以西【注】今郡○隔絶羌胡分其国是以西域之国皆爲内臣匈奴断右臂长城之南□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未观其计之所过也文学曰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古之致逺不以地利以人和也百代不夺非以险阻以文德也呉有三江五湖之难而兼于越楚有汝泉两棠之固而灭于秦秦有陇陇有殽塞而亡于诸侯晋有大华九河而亡于六卿齐有泰山巨海而胁于田常桀纣以天下兼于亳镐秦王以六合困于陈渉非地利不固无术以守之也今释迩忧逺犹呉不内定其国西絶淮山与齐晋争强也越国乗其罢击其虚使呉任用子胥修德无虐其众则勾践不免爲藩臣何谋之敢虏也夫匈奴之车器无银黄丝染之饰素成而务坚无文彩裾袆曲襟之制覩成而务完男无刻镂竒巧之事宫室城郭之功女无绮绣淫巧之制织纩罗纨之作事省而致用易成而难虽无短防强弓戎马良弩家有其备人有其用一朝有急贯弓上马而已资粮不见案首而支数十日之食因山谷为城池因水草为仓库法约而易办人寡而易供是以刑省而不可犯指麾而令从嫚于礼而笃于信畧于文而敏于事故虽无礼义文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纪而君臣上下有以相使也羣臣于百官计者皆言其易而寔难是以秦欲驱之而反见亡也故兵者凶器不可轻用也其以强爲弱以存爲亡非一朝尔大夫词屈不能对壸衍鞮单于立【注】狐鹿姑之子也○讽爲汉使者言欲和亲乃归汉不降者苏武马宏等【注】宏者前副光禄大夫王忠使西国爲匈奴所遮忠死生得亦不肯降也○而侵盗益希遇汉使愈厚欲以渐致和亲汉亦覊縻之其后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冦边者少利希复犯塞宣帝初乌孙昆弥【注】乌孙国谓王曰昆弥亦曰昆莫○复上书言连爲匈奴所侵削愿国半精兵五万骑尽力击匈奴惟天子哀救本始二年汉大闗东轻锐士选郡国吏治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遣御史大夫田广明等五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塞各二千余里及校尉常惠使防发兵从西方入与五将军兵凡二十余万众匈奴大破死伤而去者及畜产逺移死亡不可胜数于是匈奴遂絶衰耗其后汉击之匈奴不敢取当【注】当者报直也○滋欲向和亲边境少事矣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一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   北狄三   匈奴下   握衍朐鞮单于【注】乌维耳孙石屠耆堂○立报虐国中不附乌桓击匈奴东边姑夕王颇得人众单于怒姑夕王恐即与乌禅幕【注】本乌孙康居闲小国数见侵暴率众降匈奴者也○及左地贵人共立虚闾渠单于子稽侯防爲呼韩耶单于【注】虚闾权渠则壶衍鞮之地也○发左地兵四五万人西击握衍朐鞮单于单于自杀其民众降呼韩耶呼韩耶欲令杀右贤王其下各相猜忌自立爲单于凡五单于争立更相攻伐其后呼韩耶单于兄左贤王呼屠吾斯亦自立爲郅支骨都侯单于【注】诸单于寻败惟呼韩郅支二单于也○在东边攻呼韩耶破走郅支遂都单于庭呼韩耶之败也左伊秩訾王爲呼韩耶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求助呼韩从之引众南近塞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郅支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待呼韩耶自欵五原塞愿朝【注】欵和也甘露三年正月朔【注】会正月朔之朝贺也○汉遣车骑都尉韩昌迎发过所七郡二千骑爲陈道上【注】所过之郡每爲兵陈列之道以爲宠衞○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金帛各有差礼毕使使者导单于遂引兵而西人众中寒道死才余三千人于是单于先行宿长平【注】长平泾水上坡○上自甘泉宿池阳宫【注】在今三阳县○上登长平诏单于无谒【注】不令拜○其左右当戸之羣臣皆得列观及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咸迎于渭桥下上登渭桥咸称万岁单于就邸留月余遣归国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注】徐自爲所筑者○汉遣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注】在朔方窳浑县西北是也○转边谷米糒【注】干饭也音备○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初呼韩耶来朝诏公卿议其仪太子太傅萧望之以爲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待之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逺人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覊縻之义也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无常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防服阙于朝享不爲叛臣【注】卒终也本以客礼待之若后不来亦非叛臣也○信让行也蛮貊福祚流于亡穷此万代之长策也天子采之郅支闻兵谷助呼韩耶遂居右地自度力不能定匈奴乃益西破坚昆北降丁令数遣兵击乌孙常胜之坚昆东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车师五千里郅支留都之初郅支单于自以道逺又怨汉拥护呼韩耶遣使上书求侍子汉遣谷吉送之郅支杀吉明年呼韩耶强盛归北庭人众稍稍归之国中遂定郅支至杀使者自知负汉又闻呼韩耶益强恐见袭击欲逺去会康居王数爲乌孙所困以爲匈奴大国乌孙素服属之即使使至坚昆迎郅支至康居建昭三年西域都护甘延夀与副校尉陈汤议发兵即康居诛郅支【注】即就○汤爲人沉勇多策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夀谋曰外国畏服大者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逺闻侵陵乌孙大宛常爲康居画计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氐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驱从乌孙众兵【注】驱师之令随从○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定也延夀亦以爲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行遂矫制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巳校尉屯田吏士汉兵合胡兵四万余人延夀陈汤上疏自合奏矫制陈言兵状即日引军分爲六校其三校从南道逾葱岭径大宛其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至康居攻城陷之斩单于首得汉使节二及谷吉等所赍帛书凡斩阏氏太子名王已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千余人甘延夀陈汤杀郅支还石显斥衡以爲汤等矫制兴师幸得不诛如复加爵土则后奉使者争乘危徼幸生事于蛮夷渐不可开议久不决宗正刘向上书郅支单于因杀使者吏士以百数事暴扬外国伤威毁重羣臣皆悯焉陛下赫然欲诛之意未尝有忘西域都护延夀副校尉汤承圣防倚神灵总百蛮之君揽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絶域遂陷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斩郅支之首悬驰万里之外扬威昆山之西扫谷吉之耻立昭明之功逺夷慑服莫不震惧呼韩见郅支之诛且喜且惧乡风驱义稽首来賔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羣臣之勳莫大焉论大功者不録小过举大美者不庇细瑕司马法曰军赏不逾月欲人速得爲善之利也盖急武功重用人也昔齐桓公前有尊周之功后有灭项之罪君子以功覆过而爲之讳行事【注】讳灭项之事也○贰师将军李广利捐五万之师糜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疋虽斩宛王之首犹不足以复费【注】复偿也复扶目切○其私罪恶甚多孝武以爲万里征伐不録其过遂封拜两侯三卿二千石百有余人今康居之国强于大宛郅支之号重于宛王杀使者罪甚于留马而延夀汤不烦汉士不费斗粮比于贰师功德百之大功未録小过数着臣窃痛之宜以时解悬通籍除过勿治尊宠爵位以劝有功于是帝下诏赦之乃封延夀爲义成侯汤闗内侯郅支既诛呼韩耶且喜且惧上书愿入朝见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于前单于自言愿求阏氏以自亲【注】言取汉女而爲汉家女婿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炖煌【注】保守也自请守之令无寇盗也○请罢边备以休天子人民帝下有司议郎中侯应习边事以爲不可曰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汉兴尤被其害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隂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爲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斤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置亭隧【注】隧谓深开小道而行避敌拒寇也○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匈奴失隂山之后过之未常不哭如罢备塞戍卒示匈奴之大利不可一也今圣德广被天覆匈奴【注】如天之覆○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来臣伏思匈奴之情困则卑顺强则骄逆天性然也前已罢外城省亭隧今才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可复罢二也中国有礼仪之教刑罚之诛愚人犹尚犯禁又况单于能必其众不犯约哉三也【注】必极也极保之也○且中国尚建闗梁以制诸侯所以絶臣下之觊觎也设塞徼置屯戍非独爲匈奴而已亦爲诸属国降人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旧逃亡四也近西羌保塞与汉交通吏民贪利侵盗其畜产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叛世世不絶今罢乗塞则生慢易分争之渐五也【注】乗塞登之而守慢易相轻侮也○往者从车多没不还者子孙贫困一朝亡出从其亲戚六也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日闻匈奴中乐无奈斥候急何然时有亡出塞者七也盗贼桀黠羣辈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则不可制八也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用山岩古木柴僵落谿谷木门【注】僵落谓山上树木摧析或立死枯僵堕落者也○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逺不可胜计臣恐议者不深虑其始终欲以一切省徭戍十年之外百岁之内或有他变障塞破坏亭隧灭絶当更屯缮治累代之功功不可卒复九也如罢戍卒省斥候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注】于汉自称恩德○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开边庭之隙亏中国之固十也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变之长策也对奏帝纳之使车骑将军许嘉口谕单于曰中国四方皆有闗梁障塞非独以备塞外也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爲寇害敬谕单于之意然无疑焉河平元年复株累若鞮单于【注】呼韩耶之子名雕莫臯累力追反○遣右臯林王伊邪莫演等奉献朝正月既罢遣使者送至蒲坂【注】今河东郡河东县也○伊邪莫演言欲降即不受我我自杀终不敢还归使者以闻下公卿议议者或立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议郎杜钦以爲匈奴数爲边患故设金爵之赏以待降者今单于屈体称臣列爲北藩遣使朝贺无有二心汉家接之宜异于往时今既享单于聘贡之质【注】享当也质诚也○而更受其逋逃之臣是贪一夫之得而失一国之心不如弗受以昭日月之信抑诈谖之谋【注】谖诈辞也许袁切○对奏天子从之遣使往问降状伊邪莫演曰我病狂妄言耳遣去归邸官位如故四年正月又入朝加赐锦绣缯帛二万疋絮二万斤如竟宁时哀帝建平四年乌株留若鞮单于【注】复株累之弟名囊知雅斯也○上书愿朝五年哀帝时被疾或言匈奴从上游来厌人【注】游犹流也河水从西北来故曰上游上游亦总谓地形耳不必系之于水○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注】大故谓国之大丧也○上于是难之以问公卿公卿亦以爲虚费府帑可且勿许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理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注】谓已乱而后理之已战而后获胜则不足贵也○二者皆微【注】微谓微妙○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爲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处幕北之外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臣不敢逺称请引秦以来明之始皇之强蒙恬之威带甲四十余万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会汉初兴以髙祖之威灵困于平城时竒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注】石犹坚固如石也画计策○卒其所以脱者世莫得而言也【注】卒终也莫得而言谓自免之计其事丑恶故不传也○又髙皇后忿匈奴羣臣庭议于是大臣权书遗之【注】以权道爲书顺辞以答也○然后匈奴之结解中国之忧平至孝文时匈奴侵北边侯骑至雍甘泉京师大骇三将军屯细柳棘门覇上以备之数月乃罢至孝武设马邑之权欲使诱韩安国将三十万众徼于便地匈奴觉之而去徒费财劳师一人不可得见其后大兴数十万使衞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追奔逐北累破匈奴自是之后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且夫前代岂乐倾无量之费使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以爲不一劳者不久佚不暂费者不求宁是以忍百万之师冒强敌之刅运府库之财填卢山之壑而不悔也【注】卢山匈奴中山名也○至本始之初匈奴欲掠乌孙侵公主乃五将之师十五万骑征之故匈奴不服中国未得髙枕安寝也逮至元康神爵之间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呼韩耶携国归顺俯伏称臣尚覊縻之计不颛制【注】专制谓以爲臣妾也○自此之后欲朝者不拒不欲者不强何者外国天性忿鸷【注】鸷狠○形容魁健【注】魁大○负力怙气【注】怙恃○难化以善易肄以恶【注】肄谓负属恶谓威也○其强难诎其和难得故未服之时劳师逺攻倾国殚货然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往时常屠大宛之城陷乌桓之垒探姑缯之壁【注】姑缯西夷种在蜀徼外也○借荡姐之羌【注】羌万也借蹈也○艾朝鲜之旃抜两越之旗【注】艾絶也○近不过旬月之役逺不离二时之劳【注】离歴也三月爲一时○固以犂其庭扫其闾【注】离耕也○郡县而置之云彻席卷后无余灾惟匈奴爲不然真中国之坚敌也三垂比之悬矣前代重之滋甚未易可轻也今单于归义怀欵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来厌之辞疎以无日之期消往昔之思开将来之隙夫欵而隙之便有恨心负前言縁往辞【注】言单于因縁往昔和好之辞以怨汉也○归怨于汉因以自絶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爲大忧乎且往者图西域置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爲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域边哉【注】龙堆形如土龙身无头有尾二三丈余皆东北向相似在西域○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爲国家不安也书奏天子悟而许之加赐锦绣缯帛各有差他如河平时至平帝幼弱太后称制王莽秉政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莽以太后临朝欲说太后以威德至盛因使使者讽单于宜上书慕化爲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上书言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谨更名曰知莽白太后厚加赐焉及王莽篡位建国元年遣五威将军王骏陈饶等多赍金帛遣单于晓谕以受命代汉状易因单于故印故印文曰匈奴单于玺莽更曰新匈奴单于章【注】新者莽自系其国号○单于以多得赂遗乃从之单于始求税乌桓莽不许因寇掠其人众重之以印文改易衅由是生故怨恨明年西域车师后王须置离谋降匈奴都护但钦诛斩之置离兄狐兰支将二千余人驱畜产举国亡降匈奴【注】举其一国之人皆亡降也○单于受之但钦上言匈奴寇击诸国莽于是大怒分匈奴爲十五单于遣中郎将兰苞将兵万骑多赍金帛寳玉至云中塞下招诱呼韩耶诸子欲以次拜之单于闻之怒曰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是后单于歴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掠不可胜数縁边耗虚莽新即位怙府库之财赋欲立威乃拜十二部将率郡国勇士武库精兵各有所屯守转委输于边议满三十万众赍三百日粮同时十道并出穷追单于因分其地立呼韩耶十五子莽将严尤谏曰匈奴爲害所从来久未闻上代有必争之者也其后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宣王时玁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玁狁之侵譬如蟁蝱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爲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逺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爲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人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爲无策今天下比年饥馑西北边尤甚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岱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理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势不可用此一难也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注】调也○郡国不相及属此二难也计一人三百日粮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不能负三难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费鬴鍑薪炭重不可胜【注】鍑釜之大者○食糒饮水以歴四时师有疾疫之忧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能疾行彼徐遁逃勇不能及幸而逢彼又累辎重如遇险阻啣尾相随【注】啣马衔也尾马尾也言前后单行不得并驱也○彼要前遮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强敌【注】谓率先到之兵且以击之也○莽不听于是大骚动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众炽盛牛羊布野及莽挠乱匈奴与之搆难边人死亡系获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吏士罢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天凤初乌累若鞮单于【注】累力追切呼韩耶之子乌珠留单于之弟○又请和亲遣人告塞吏曰欲要和亲侯王歙【注】歙昭君兄子也○莽遣歙弟飒使匈奴贺单于初立赐黄金衣被缯帛罢诸将率屯兵但置游击都尉单于贪莽遗故外不失汉故事然内利寇掠莽复遣歙与五威将王咸多遗单于金寳因谕说改其号匈奴曰恭奴单于曰善于赐印绶单于贪莽金币故曲听之然寇盗如故【注】匈奴谓孝曰若鞮自呼韩耶后见汉諡帝爲孝慕之故皆爲若鞮○莽怒又更名曰降奴服于至呼都而尸单于【注】乌累之弟名舆○侵入北边尤甚由是坏败班固论曰自汉兴忠言嘉谋之臣曷尝不运筹策相与争论庙堂之上然总其要归两科而已缙绅之儒则守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伐皆偏见一时之利害未究匈奴之终始也自汉兴以至于今旷世歴年多于春秋其与匈奴有修文而和亲之矣有用武而尅伐之矣有卑下而承事之矣有威服而臣畜之矣诎伸异变强弱相反是故其详可得而言也昔和亲之论于刘敬是时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难故从其言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孝惠髙后遵而不违匈奴寇盗不爲衰止而单于反以加骄倨逮至孝文与通闗市妻以汉女增厚其赂岁以千金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亲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注】六郡谓汉之陇西今陇西及金城安乡郡之南境汉之天水今之天水郡汉之安定平原郡地汉之北地今彭原安化灵武五原宁朔等郡地汉之上郡今咸宁上郡延安等郡地汉之西河今银川西河昌化等郡地○驰射上林讲习战陈顾问冯唐与论将帅慨然叹息思古名臣此则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也董仲舒见四代之事犹复守旧文颇增其约以爲义动君子利动贪人故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注】音税○独可说以厚利【注】说音悦○结之于天耳故与之厚利以没其意【注】没溺也○与盟于天以坚其约质其爱子以累其心匈奴虽欲展转奈失重利何奈欺上天何奈杀爱子何【注】展转谓移动其心○夫赋敛行赂不足以当三军之费城郭之固无以异于贞士之约使边城守境之人父兄缓带稚子咽哺胡马不窥于长城而羽檄不行于中国不亦便于天下乎察仲舒之论考诸行事乃知其未合于当时而亦有阙于后代也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畧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注】今郡也○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匈奴人众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其桀骛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爲质乎此不合当时之言也若不置质空约和亲是袭孝惠既往之悔而长匈奴无已之侮【注】袭重也重叠其事也○夫边城不选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隧备塞之具励长防劲弩之械恃吾所以待边寇而务赋敛于人逺行货赂剥割百姓以奉寇讐信甘言守空约而冀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值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注】钜依切○亡之阨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伏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庻亡干戈之役后六十一载遭王莽篡位始开边隙单于归怨自絶莽遂斩其侍子边境之祸搆矣故呼韩耶始朝于汉议其仪而萧望之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无常时至时去宜待以客礼让而不臣如其后嗣逃遁窜伏使于中国不爲叛臣及孝元时议罢守塞之备侯应以爲不可可谓盛不忘衰安不忘危逺见识微之明矣至于单于咸弃其爱子昧利不顾【注】昧贪也○侵掠所获岁钜万计而和亲赂遗不过千金安在其不弃质而失重利也仲舒之言漏于是矣夫规事见议不图万代之固而媮恃一时之事者未可以经逺也若乃征伐之功秦汉行事严尤论之当矣故先王度土中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贡制内外【注】物土贡者各因其土所生之物而贡之制内外谓五服之逺近差异制者也○或修刑政或昭文德逺近之异势也是以圣王先治内而后安外匈奴之人贪而好利被髪左袵尚勇喜胜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僻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爲生隔以山谷壅以沙漠天地所以絶外内也是故圣人但覊縻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人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疎而不戚【注】戚近也○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来贡献则接之以礼让覊縻不絶使曲在彼盖圣王制蛮夷之常道也   四至   匈奴之地南至秦塞左贤王将居东方当上国以东接秽貊朝鲜右贤王接西方当上郡以西【注】今缓舟鄜延地○接氐羌而单于庭当代郡与云中【注】今云蔚州也○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   土俗物产   其俗随逐水草畜牧而转移无文字以言语爲凖凡男生三五岁能骑羊引弓射其鸟防以成性长则射狐兔以充食自君长以下咸食畜肉衣皮毛贵壮贱老其单于则有朝日夕月之礼其坐尚左日尚戊巳有羊马槖駞氊毯毛褐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匈奴名冢曰豆落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百人凡举事尝随月盛壮以攻战月亏则退兵攻战所获必与之善爲诱兵以克敌故其逐利如鸟之集其败则瓦解云散又有战而能扶轝死者尽得其家财也 狼居胥山 浚稽山 庐山 燕然山木楼山 金微山 乌卢谩山 乌纥细山 沙   漠今之大碛 姑且山 浮沮水 多陵河 结卢水 天尼河 交河 祈连山 一名天山在西州界即汉霍去病移兵出陇西过居延攻祈连山斩防三万级 阗顔山在汉北有赵信城焉昔衞青战于此山城因赵信所筑 雷塞在乌孤之北从爲广田至此音雷 卢朐山在光禄塞今麟州西 范夫人城城本汉将所筑将亡其妻率余众完保之因以爲名焉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二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一   北狄四   南匈奴   南匈奴醯落尸逐鞮单于比【注】乌珠留之子名比○初季父呼都而尸单于时以爲右薁鞬日逐五部领南边及乌桓【注】薁于六切鞬九言切○后汉建武初彭笼反叛于渔阳【注】今郡也○单于与共连兵因复权立虑芳使入居五原【注】榆林九原郡即汉之五原郡也○光武方内平诸夏未遑外事而匈奴数与卢芳共侵边九年遣呉汉等击之经岁无功而匈奴转盛钞暴日增十三年遂寇河东州郡不能禁于是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闗居庸闗以东【注】汉常山闗属代郡即汉居庸闗在今爲川郡怀戎县○匈奴在部遂复转居塞内朝廷患之增縁边兵郡数千人大筑停候修烽火匈奴入寇尤深二十年遂至上党【注】今上党乐平髙平平阳城郡地也○扶风【注】扶风沂阳亲平也○天水二十一年复寇上谷中山【注】今博陵郡也○杀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二十二年比从父弟蒲奴立爲单于而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单于畏汉乗其乃遣使求和亲比密遣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诣西河太守【注】今银川新秦昌化西河之西境地也○求内附二十四年八部大人共议立比爲呼韩耶单于以其大父常依汉得安故袭其号于是欵五原塞【注】今九原郡○愿永爲藩蔽扞御北边帝用五官中郎将耿国议乃许之【注】东观记曰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爲南北单于○二十五年春遣弟左贤王莫击破北单于震怖却地千里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藩称臣求使者监护愿遣侍子修旧约二十六年汉遣中郎将段郴使南单于立其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单于伏拜郴反命诏乃听南单于入居云中岁尽辄遣送侍子入朝中郎将从事一人将领诣阙汉遣谒者送前侍子还单于庭交会道路元正朝贺拜祠陵庙毕汉乃遣单于使还岁以爲常北单于使骑击南单于败之于是复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使中郎将段郴拥护之仍悉复縁边八郡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爲扞戍屯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鴈门代郡皆领部众爲郡县侦逻耳目北单于惶恐颇还所掠汉民以示善意钞兵每到南下还过亭候辄谢曰自击亡虏薁鞬日逐耳非敢犯汉民也二十七年北单于遂遣使求和亲天子召公卿廷议皇太子【注】明帝也○言曰南单于新附北单于惧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于彼恐南单于将有二心北单于降者且不复来矣上乃告武威太守勿受其使朗陵侯臧宫杨虚侯马武上言曰今匈奴民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之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悬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困守文德而隳武事哉今将临塞厚悬购赏谕告髙力士乌桓畀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北单于之灭不过数年诏报曰黄石有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常多失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茍无其时不如息民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二十八年北匈奴复遣使贡马及裘更乞和亲帝下三府议酬答之宜司徒掾班彪奏曰臣闻孝宣皇帝勅边守尉曰匈奴大国多诈变交接得其情则却敌折冲应对入其数则反为轻欺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未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臣见其献益重知其国益虚归亲愈数爲惧愈多然今既未获助南则亦不宜絶北覊縻之义礼无不答谓可颇加赏赐畧与所献相当明加晓告以前代呼韩耶郅支行事帝从之明帝永平中胡邪尸逐侯鞮单于立【注】醯落之子名长○时北匈奴尤盛数寇边朝廷以爲忧北单于欲合市遣使求和亲帝冀其交通不复爲寇乃许之八年遣使报命而南郡须卜骨都侯等知汉与北单于交使懐怨欲叛密因北使令遣兵迎之汉知之乃更置大将以防二境交通秋北单于果遣二千骑觇候朔方作马革船渡迎南部叛者以汉有备乃引去复数寇钞边郡焚烧城邑杀掠甚众河西城门昼闭帝患之十六年大发縁边兵遣诸将四道出塞北征匈奴匈奴闻之遂渡汉去时北单于弱党众离叛南郡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逺引而去章帝元和中鲜卑入左地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取其匈奴皮而还北庭大乱屈兰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部口二十万诣云中五原朔方北地降时北庭大乱加以饥蝗降者前后而至南匈奴休兰尸逐鞮单于【注】湖野之子名屯屠何○将讨并北庭会帝崩窦太后临朝单于上言今乌桓鲜卑讨北庭斩单于首臣与骨都侯及新降渠帅议方畧皆曰宜及北庭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爲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又请汉兵并力以屯要害从之和帝永元初乃以耿秉爲征西将军与车骑将军窦宪率骑八千与度辽兵及南单于众三万骑出朔方击北庭大破之北单于奔走斩首虏二十余万人二年春南单于复大破之北单于轻骑数十遁走是时南部连克获纳降党众最盛领戸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人三年北单于复爲右校尉耿防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于除鞬自立爲单于将数千人止蒲海【注】今北廷府界○遣使欵师大将军窦宪以塞北地空欲结恩北方乃上书请立于除鞬爲北单于置中郎将领护如南单于故事下公卿议司徒安司空任隗以爲光武招怀单于非谓可永安内地正以权时之算可得扞御北狄故也今朔汉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并领降众无縁复立于除鞬以增国费上封事曰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单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备故匈奴遂分边境无患昔考明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坠赫然命将爰及塞北章和之初降者十余万议者欲置之濵塞东至辽东太尉宋尤光禄勲耿秉皆以爲失南单于心不可先帝从之陛下承奉王业【注】即和帝也○大开疆宇大将军逺师讨伐席卷北庭此诚宜明祖宗崇立洪勲者也宜审其终以成厥功伏念单于屯先父举众归德自蒙恩以来四十余年三帝积累以遗陛下深宜遵述先志成就其业况屯首唱大谋空尽北塞辄置而不图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计遗三世之规失信于所养建立于无功论语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焉今若失信于一屯则百蛮不敢复保誓矣且汉故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余万西域岁七千四百八十万今北庭弥逺其费过倍是乃空尽天下而非道策之要也朝廷不从四年遣耿防即授玺绶赐玉剑羽葢使中郎将任尚持节衞护屯伊吾如南单于故事方欲辅归北庭会窦宪被诛五年于除鞬自叛还北帝遂遣任尚追斩之破灭其众至十六年北单于遣使诣阙贡献愿和亲【注】北之国众自立单于○修呼韩耶故约帝以其旧礼不备不许后微至灭无闻安帝延光三年乌稽侯尸逐鞬单于立【注】胡邪之子名拔○先是朔方以西障塞多不复修鲜卑因此数寇南部单于忧愁上言求复障塞帝从之乃遣黎阳营屯兵【注】黎阳郡今汲郡黎阳县也○出屯中山北界增置縁边诸郡兵列屯塞下顺帝永建中去将若尸逐就单于立【注】乌稽侯之子名休利○左部勾龙王吾斯车纽等背叛寇西河围美稷单于本不豫谋中郎将陈龟以单于不能制下逼迫之单于自杀大将军梁商以羌胡新反党众初合难以兵服宜用招降乃上表曰匈奴叛寇败自知罪极种繁炽不可殚尽今转运日增三军疲苦虚内给外非国之利窃见度辽将军马续素有谋谟且典边日久深晓兵要宜令深沟髙壁以恩信招降宣示购赏明爲期约如此则逺人可服国家无事矣帝从之商又遗书续等曰中国安宁忘战日久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外国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也强弩乗城坚营固守以待其衰中国之所长外国之所短也宜务先所长以观其变设购开赏宣示反悔勿贪小功以乱大谋续及诸郡并可遵行于是右贤王部耶鞮等以万三千口诣续请降秋勾龙吾斯等立勾龙王车纽爲单于东引乌桓西收羌戎及诸胡等数万人寇掠幽【注】今范阳上谷渔阳郡○并【注】今太原西河榆林朔方郡之地○凉【注】今灵武安平原今城郡之地○冀等州【注】冀今常山博陵钜鹿赵郡之地○呼兰若尸逐就单于兠楼储先在京师汉安二年立之遣中郎将护送归南度建康初中郎将马实募刺杀勾龙吾斯送首洛阳进击余党乌桓七十万余口皆诣实降桓帝建和初伊陵初逐就单于立【注】名居车儿○至延熹九年诸郡并叛寇縁边九郡以张夏爲北中郎将讨之悉降灵帝中平五年右部醯落与休屠各胡白马铜等十余万人反攻杀单人羌渠初单于呼征爲中郎将张修所杀立右贤王于扶逻立爲持至尸逐侯单于国人杀其父者遂叛共立须卜骨都侯爲单于而于扶逻诣阙自讼会帝崩天下大乱单于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兵寇河内诸郡【注】今河内及邺诸郡也○时人保聚钞掠无利而兵遂挫伤复欲归国国人不受及止河东须卜骨都侯爲单于一年而死南庭遂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献帝兴平二年单于于扶逻死其弟呼厨泉立爲单于以兄被逐不得归国故爲鲜卑所钞帝自长安东归右贤王去卑与白波贼帅韩暹等侍衞天子拒击李傕郭汜及帝还洛阳又徙迁许然后归国建安二十一年单于来朝魏武因留于邺而遣去卑归监其国焉以其既在内地人众猥多惧必爲寇始分其众爲五部立其中贵者爲帅选汉人爲司马监督之魏末复改帅爲都尉其左部居于太原故慈民县【注】今西河县湿城县也○右部居祁县【注】今县○中部居太陵县【注】今文水县○多者一万落少犹四五千落晋武帝初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难等一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西河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注】今平阳郡○西河【注】今西河昌化郡○太原【注】今府地也○新兴【注】今定襄云中郡○上党【注】今郡○乐平诸郡今乐平郡太原府之间○靡不有焉泰始七年单于刘猛背叛帝遣娄侯何桢讨平之其后稍因忿恨渐爲边患侍御史西河郭钦上书曰边人强悍歴古爲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爲戎居今虽服从若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注】今彭原郡之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注】并今郡也○尽爲所有矣宜及平呉之威谋臣猛将之畧出北地西河安定复上郡实冯翊于平阳以比诸县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见士四万家以充之卒备边渐徙平阳农魏郡京兆上党所以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万世之长策也帝不纳太康五年复有匈奴胡太阿厚率其部落二万九千三百人归化七年又有匈奴胡都太博及蒌莎胡等各率种大小凡十万余口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复率其种落大小万一千五百口来降并抚纳之【注】按晋史云北狄以部落爲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种鲜支种寇头种乌谭种赤勒种捍蛵种黒狠种赤沙种郁鞞种萎莎种秃重种勃蔑种羌渠种贺赖种踵跋种大楼种雍屈种真树种力羯种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屠各最豪贵故得爲单于统领诸种其国号有左贤王右贤王左奕蠡王右奕蠡王左于陆王右于陆王左渐尚王右渐尚王左朔方王右朔方王左独鹿王右独鹿王左显禄王右显禄王左安乐王右安乐王凡十六等皆用单于亲子弟也其左贤王最贵惟太子得居之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而呼延氏最贵则有左日逐右日逐代爲辅相卜氏则有左沮渠右沮渠兰氏则有左当戸右当戸乔氏则有左都侯右都侯又有沮渠车阳余地皆杂号犹中国百官也其国人有綦母氏勒氏皆勇健好反叛蛵呼丁切○惠帝元康末魏武所分左部都尉左贤王刘元海【注】汉初髙帝以宗女妻冒顿约爲兄弟故子孙遂冒姓刘氏焉○爲首叛乱窃大号据神器自是边疆时见侵扰矣【注】元海父豹即单于于扶逻之子左贤王也○范晔论曰自汉兴匈奴强炽爲患穷力殚财寇虽颇折而汉之疲耗畧相当矣宣帝值两境分争呼韩耶来臣乃权纳怀柔因爲边衞【注】单于保塞称藩故曰边衞○罢闗檄之警息四民之劳六十余年矣后王莽陵篡扰动戎夷续以更始之乱方夏幅裂自是匈奴得志内暴滋深光武以用事诸华未遑沙塞之外因徙幽并之民增边屯之卒而已其后匈奴争立日遂来奔愿修呼韩之好以御北狄之冲奉藩称臣永爲外扞天子乃诏有司开北鄙择肥美之地量水草以处之于是匈奴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虽仇衅既深互伺便隙至于陷溺创伤者靡岁或宁而汉之塞地晏然矣后亦颇爲出师令窦宪耿防之徒前后掩其窟穴蹑北追奔三十余里单于震慑遁走于乌桓之地而汉北空矣若因其时势及其虚旷还薁鞬于隂山归河西于内地上申光武权宜之畧下防边陲侵畧之虞使耿防之算不谬于当世袁安之议见从于后王平易正直若此其也而窦宪矜三防之効忽经世之规狼戾不端罔行威惠遂复更立除鞬反其故庭益建两护以私已福弃蔑天公坐树大鲠永言前载何恨忿之深乎自后经纶失方叛服不一其爲疢毒胡可殚言降及后世翫爲常俗终于边境靡寜干戈攘扰【注】谓刘元海等及托跋臣并都中国○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得失之源百世不磨矣   南单于汉光武二十四年始欵于五原塞寻立其庭于五原西部塞还诏入居云中西河美稷之地以处之当魏初以单于朝觐留于邺以其既在内地人众猥多始分其众爲五部立其中贵者爲师以汉人爲司马监之其左部居于太原【注】今汾州隰城县○右部居祁【注】亦今县○中部居太陵【注】今文水县○多者一万落少者犹四五千落晋武帝初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黒难等二万落归化帝纳之始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注】晋州○西河【注】汾州○太原【注】并州○新兴云州上党【注】潞州○乐平诸郡靡不有焉晋书云惠帝元康末有刘元海首爲叛乱窃大号据神器即魏武帝所立左部都尉左贤王也   土俗物产   羊马槖駞氊毯毳褐酥骆姓有綦母氏勒氏二种皆勇健而好叛乱   乌桓   乌桓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保乌桓山因爲号其有勇健能理决鬬讼者推爲大人无世业相继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爲一部大人有所呼召则刻木爲信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爲姓乌桓自爲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服匈奴武帝遣霍去病击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注】今嬀川范阳以东至安东是汉五郡也○爲汉侦察匈奴动静【注】侦觇也○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后渐强盛至后汉建武中钞击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币帛赂遗之二十五年大人郝旦等九百余人诣阙朝贡于是封其渠帅爲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縁边诸郡时司徒掾班彪上言乌桓天性轻黠好爲寇贼若少放纵而无总领者必复侵掠居人臣愚以爲宜复置乌桓校尉诚有益于附集省家国之边虑帝从之于是始复置校尉于上国甯城【注】在今嬀川郡怀戎县西北俗名西吐谷城○至桓帝末或降或叛灵帝时乌桓有难楼者众有九千余落皆自称王又辽东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注】峭七笑切○于右北平【注】今北平郡○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汉鲁王并勇健而多计策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张纯【注】中山郡今博陵郡○叛入丘力居众中自称弥天安定王遂爲诸郡乌桓元帅寇掠青【注】今北海济南平原乐安郡○幽冀四州五年刘虞爲幽州牧虞购募斩纯首北州乃定自匈奴衰弱而乌桓强盛献帝初平中丘居力死从此蹋顿有武畧代立总摄三郡众皆从其号令边长老皆比之冒顿以雄北方建安初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持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遂遣兵助击瓒破之绍矫旨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桓呼延等皆以单于印绶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注】今郡也○斩之首虏二十余万人其众万余落悉徙居其国爲齐人【注】西晋王濬爲幽州牧有乌桓单于审登前燕慕容隽时有乌桓单于薛云后燕慕容盛时有乌桓渠帅莫贺出科勃其并别种然而微弱不足云矣   四至   始保乌桓山武帝破之徙置今嬀州已东至安东府界以处之置建武之后或处汉南塞内附则散居縁边诸郡焉   土俗物产   俗与匈奴同其异者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父兄无相仇报也【注】以已爲种无复报者故也○其嫁娶先私通掠将女或半岁百日然后遣媒人送马牛羊以爲币聘其婿随妻至家无尊卑朝朝拜之而不拜其父母爲妻家仆役一二年间妻家乃更厚聘送女居处财物一皆爲办计谋从用妇人惟战鬭之事乃自决之父子男女相对踞蹲髠头爲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爲髻着勾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金歩摇也【注】国或爲帼妇人首饰释名云皇后首饰上有垂珠则歩摇也○妇人能刺章作文绣织氀毼【注】氀毼罽也○男子能作弓矢鞍勒【注】勒马革也○锻金铁爲兵器其土地宜穄及东墙似蓬草实如穄子至十月而熟能作白酒而不知作麯米常仰中国有病知以艾灸或烧石自熨烧地卧上或随痛病处以力决脉出血及祝天地山川之神而无鍼药俗贵于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则歌舞相送养一肥犬以防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乗马衣服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注】属累犹付寄也○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太山也【注】博物志曰太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生命也○敬鬼神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祠用牛羊毕皆烧之饮食必先祭若相贼杀者令部落自相报不止诣大人告之听出马牛羊以续命乃止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三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二   北狄五   鲜卑   鲜卑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今在栁城郡界也汉初亦为冒顿所破逺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尝通中国焉至后汉光武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与匈奴入辽东太守蔡彤撃破之斩获殆尽三十年鲜卑大于仇贲满头等率种人朝贺帝封于仇贲为王满头为侯于是鲜卑自炖煌酒泉以东邑落大人皆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嵗二亿七千万为常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右校尉耿防击破匈奴北单于遁走留者尚有十余万落鲜卑因此徙据其地而有其人由此渐盛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茘阳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甯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注】筑馆以受降质也○鲜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质是后或降或叛边人嵗苦其害汉虽时有尅拔而不补所费桓帝时鲜卑檀石槐者部落畏服遂推以为大人檀槐乃立庭于弹汗山啜仇水上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因南抄縁邉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灵帝初幽并凉三州縁邉诸郡无嵗不被冦掠熹平六年鲜卑防三邉乌桓校尉夏育上言鲜卑防边自春以来三十余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擒灭召百官议中郎蔡邕议曰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加以闗塞不严禁网多漏积金良铁皆为所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夫边陲之患手足之蚧搔中国之困胸背之瘭疽也【注】蚧音介搔新到切杜预注左传曰疽恶疮也○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强敌而可服乎昔髙祖忍平城之耻吕后弃慢书之诟方之于今何者为甚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茍无蹙国内附之患则可矣岂与外国边方计争往来哉虽或破之岂可尽殄而方今本朝为之旰食乎夫防人救急虽成郡列县尚犹弃之况鄣塞之外未尝为民居者乎备边之术李牧善其畧保塞之论严尤申其要遗弃旧章尚存循二子之防守先帝之规臣曰可矣帝不従遂遣育等各将万骑三道并出塞二十余里檀石槐命两部大人各率众逆战育等大败奔还死者十有七八后种众日多田育射猎不足给日檀石槐乃自徇行见秦水广従数百里停不流其中有鱼不能得之闻倭人善网捕于是东击倭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鱼以助粮食至晋犹有数百户光和中魁头与従父弟骞防【注】俱檀石槐之孙○争国众遂离散自檀石槐之诸大人逐世相传袭魁头死步度根代立中国扶罗韩亦别拥众数万人魏文帝初步度根遣使献马帝拜为王后数与轲比能更相攻击步度根众稍弱将其众万余落保太原鴈门郡一心守边不为冦害而轲比能众遂强盛至眀帝务欲绥和戎狄以息征伐覊縻两部而已其后步度根竟为比能所杀   四至   始居鲜卑山后汉永元中又徙居单于故地有檀石槐立庭于弹汗山仇歠水上去髙栁北三百里今为邑郡界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因南抄縁边北拒丁零东却扶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罗网山川水泽盐池分其地为三部从右北平以至东辽东接扶余濊貉二十余邑为东部従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従上谷以西至炖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领之   土俗物产   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婣必亲迎以季春月大防饶乐水上在今栁邑城界然后防合其兽异于中国有野马原羊犀角端牛以角为弓世所谓角端弓者也郭璞注尔雅曰原羊似胡羊而角大出西方汉书音义曰角端似牛角可为弓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软【注】豽音女滑切鼲音胡昆切貂鼲并鼠属豽猴属也   拓跋氏   拓跋氏亦东胡之后别部鲜卑也后魏史云出自黄帝之子昌意之少子受封此土国人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宋齐二史又云汉降将李陵之后或云黄帝之苗裔以黄帝土徳谓土为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勲舜时为田祖厯三代至秦汉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积六十七代裔孙屯国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其后至诘汾尝田于山泽歘见辎軿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自称天女曰天命相偶且曰请还期年复防于此及期至先田处果见天女所生男授诘汾曰此是君子之子即力防也力微至诸部大人悉服控之士二十余万迁于定襄之盛乐其后晋封为大王置官属始出并州迁胡人北徙云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击匈奴乌桓诸部自杏城以北八十里今中部郡之西迄长城原夹道立碣与晋分界【注】长城原今在洛交郡三川县○侄孙什翼犍始建年号分置百官至其孙涉珪即后魏道武帝也宋交帝元嘉中每嵗为后魏侵境勅朝廷博议何承天论曰臣以安边之计在史防李牧言其端严尤申其要大略举矣曹孙之霸才均智侔江淮之间不居者有数百里魏舎合肥退保新城【注】合肥今庐江郡县新城在县西三十里○吴城江陵移入南岸濡须之戍家停羡溪【注】濡须在今厯阳郡西八十里羡溪在其东三十里○及襄阳之屯人居星散晋宣王谓宜徙沔南以实水北曹爽不用果亡沮中【注】沮即今襄阳郡南沮水左右地也○此皆前代之鉴也何者斥堠之郊非畜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坚壁清野以御其来整甲缮兵以乗其虽时有古今势有强弱保民全境不出此途约而言之大归有四一曰移逺就近二曰浚复城隍三曰纂偶车牛四曰计丁课仗拓跋之性食肉衣皮以骑骋为仪容以逰猎为南亩非有车舆之安宫室之卫栉风沐雨不以为劳露宿草寝实惟其性飚骑蚁聚轻兵乌集践蹂禾稼焚烧闾井虽边将多畧未审何以御之若盛师连屯废农必众奔骑起役赴机必违防金行赏费损必大换土客戍怨旷必繁若因人所居并修农战无动众之劳有扞卫之术其为利害优劣相悬也一曰移逺就近以实内地今青兖旧民及冀州新附左界首者三万家此寇之资也今悉可内徙青州民【注】宋青州治在今北海郡益都县○移东莱平昌北海诸郡【注】东莱即郡也平昌今髙宻郡也北海亦今东莱郡也○兖州冀州人【注】宋兖州治在今鲁郡瑕丘冀州治在今济南府厯城县也○移太山以南至下邳【注】下邳今临淮郡也○左洙右沂田良野沃西阻兰陵【注】兰陵在今琅琊郡县界○北扼大岘【注】大岘在琅琊郡沂水县北○四塞之内地其号险固民性重迁闇于图始无事之时喜生咨怨今新被抄掠余惧未息若晓示安危居以乐土歌忭就路视迁如归二曰浚复城隍以増阻防古之城池处处皆有今虽頽毁犹可修理粗计户数量其所容新徙之家悉着城内假其经用为之闾舎纳稼筑墙还在一处妇子守家长吏为师丁夫匹妇春夏佃牧冦至之时一城千里堪战之士不下二千其羸弱犹能登陴鼔噪十则围之兵家旧说战士二千足抗敌众二万矣三曰纂偶车牛以饬戎械计千家之资不下五百耦牛为车五百辆合钩连以卫其众设使城不可固平行险彼所不能干既以族居易可检御号令先眀乆知夙戒有急徴召信宿可聚四曰计丁课仗勿使有阙千家之邑战士二千随其便能各自有仗素所服习铭刻自由还保输之于库出行请以自卫弓簳利铁民不办得者官以给之数年之内兵农尽修在于疆场之表攻守之宜皆因其习俗任其勇怯山陵川陆之形寒暑温凉之气各由本性易则害生是故戍申作刺怨起时今若以荆吴锐师逺屯清济功费既重嗟苦亦深以臣料之未若即因彼众之易也管子治齐寄令于民商君为秦设以耕战终能申威定霸行其志业非苟任强实由有数今课仗雕镌别造程式若有遗镞亡刃及私为窃盗者皆可立騐于事为长亦御敌之要也文帝不能行   四至   按拓跋碌官分为三部一居上谷北濡源东西接宇文部自统之一居代郡之合陂北在今马邑郡使猗防弟猗卢统之   蠕蠕   蠕蠕姓郁乆闾氏始拓跋力微末掠骑有得一奴发始齐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闾木骨闾者首秃也木骨闾与郁乆闾声相近故其后子孙因以为氏焉木骨闾既壮免奴为骑卒伐王猗卢时坐后期当斩亡匿广汉溪谷之间收合逋逃得百余人依纯突邻部至其子车鹿防雄健始有部众自号柔然后魏文帝以其无知状于虫故号其众为蠕蠕宋齐谓之芮芮隋使亦曰芮芮又六代孙社仑凶狡甚有权变度漠北侵髙车深入其地遂并诸部凶势益振北徙弱落水始立军法千人为一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憧置帅一人其西北有匈奴余种国尤富强尽为社仑所并号为强盛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度沙漠穷汉海南则临大碛其常所防庭则炖煌张掖之北小国皆苦其冦掠覊縻附之于是自号丘豆伐可汗可汗之号始于此也丘豆伐犹言驾驭开张也可汗犹言皇帝也蠕蠕之俗君及大臣因其行能为称号若中国立諡既死之后不复追称后又频扰北边后魏神防二年夏四月太武率兵十余万袭之其主大檀【注】社仑従父之弟○震怖将其族党焚烧庐舎絶迹西走于是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野布无人收视太武帝縁栗水西行过汉窦宪故垒六月次于兎园水去平城三千三百余里分军搜讨东至浣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高车都部又杀大檀种前后归降三千余万俘获首虏及戎马百有万余至孙吐贺贞太武又征破尽収其人户畜产百余万自是边疆息警矣献文帝皇兴中其主矛成吐贺真子也犯塞征南军力雄上表曰臣闻蠕蠕悍愚同于蠢动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若以所短夺其所长则虽众不能成患虽来不能内逼又狄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赍赀粮而饮食足是以古人伐北方攘其侵掠而已厯代为边患者良倐忽无常也不镇势分倍众不鬬互相围逼难以制之昔周命南仲城彼朔方赵灵秦始长城自筑汉之孝武又踵其事此四代之君皆帝王之雄杰所以皆同此役非智术之不长兵众之不足乃防敌之要事其理必然故也易称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邱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长城之谓欤今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筑北狄虽有暂劳之勤乃有永逸之益即今要害徃徃开造小城于其侧因地却敌多置弓弩敌来有城可守有兵可捍既不攻城野掠无获草尽则走终必惩艾宜发近州武勇四万人及京师二万人共合六万人为武士于苑内立征北大将军府选忠勇有志干者以充其选下置官属分为三军二万人専习刀楯二万人専习骑矟修立战塲十日一习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冦之方使其解兵家宜识旌旗之节器械精坚堪御冦敌使将有定兵兵有常主上下相信昼夜如一七月发六部万人各备戎作之具勅台北诸屯镇随近作米供送六镇至八月征北部率所镇与六镇之兵直至碛南扬威漠北狄若来拒与之决战若其不来然后分散其地以筑长城计镇六东西不过千里【注】六镇并在今马邑云中单于界后魏宣帝正始中尚书源思礼抚巡北番以跋野置镇居南与六镇不齐亦在马邑等邑界○若一夫一月之功当三步之地三百人三里三千人三十里三万人三百里千里之地强弱相兼计十万人一月必就运粮一月不足为劳人懐永逸劳而无怨计筑长城其利有五罢游防之苦其利一也北部放牧无掠之患其利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其利三也省境防之虞息无时之备其利四也嵗常游运永得不匮其利五也帝从之边境获其利后帝又北讨大败之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戒马器械不可胜计追奔逐北旬有九日徃返六千余里改女水曰武川孝明帝熈平初其主丑奴矛成弟之子也善用兵西征高车大破之擒其主弥俄杀之尽并叛者国遂强盛丑奴死阿那环立经十日其族兄俟力示发率众伐之阿那环轻骑南走归后魏封朔方郡公蠕蠕王帝给骑二千援出塞初阿那环来奔之本其从父兄俟力发婆罗门率众讨示发破之众推婆罗门为主防婆罗门为高车所逐率部落诣凉州降今武威郡于是蠕蠕数万相率迎阿那环録尚书事高阳王雍尚书令李崇奏曰蠕蠕代跨絶汉感化来归阿那环委质于前婆罗门归诚于后何一呼韩得同今美窃闻汉立南北单于晋有东西之称皆所以相维而御难为国籓篱今臣等防议以为懐朔镇北土名无结山吐若酒泉炖煌北四海郡即汉旧鄣二处寛平原野弥沃阿那环宜置吐若酒泉婆罗门宜置四海郡各令总率部落収离聚散彼臣下之官任其旧俗时朝廷问安置之宜于凉州州刺史袁翻上表曰高车蠕蠕迭相吞噬始则蠕蠕衰防高车强盛及蠕蠕复振反破高车主丧人离不絶如綖而今高车能终雪其耻复摧蠕蠕者正由种繁多不可顿灭故也然鬭此两敌即卞荘之算得使境土无尘今蠕蠕内为高车所讨灭外慿大国之威灵两主投身一间而至若弃而不受则亏我大徳若纳而擡待则损我赀储来者既多全徙内地非直蕃情不愿转近艰难秦汉之事前鉴不逺覆车在于刘石毁辄固不可寻且蠕蠕尚存则高车犹有内顾之忧末暇窥窬上因蠕蠕全灭则高车跋扈之计岂易可知今蠕蠕虽主奔于上人散于下而余党实繁部落犹众处处碁歩以系今主耳高车亦未能一时并议尽令归附又高车士马虽众主甚懦弱惟以掠盗为资凌夺为业而可西捍御强敌惟凉州炖煌而已凉州土广人稀粮使素阙炖煌酒泉空虚尤甚蠕蠕无复竖立今高车独擅北强则四顾之忧匪朝伊夕愚谓蠕蠕二主宜并存之居阿那环于东偏处婆罗门于西裔其婆罗门请西海故城以安处西海郡本属凉州今在酒泉直北张掖西北千二百里去高车所住今山千余里正是北兵徃来之要冲地汉家行军之旧道土地沃衍大宜耕殖非但今处婆罗门于事为便即可永为重戍镇防西北宜遣一良将监防婆罗门虽外为署蠕蠕之声内实防高车之防一二年后足食足兵斯固安边保塞之长防也若婆罗门能自克励使余党归心収离聚散复兴其国者乃渐令北徙武卒其邦日削齐用技击众亦离心汉魏以来兹制渐弛搜田虽复先王之礼治兵徒逞耳目之欲有急之日人不知战至乃广延宾幕奉以厚秩遽发奔救天下骚然方伯刺史拱手坐聴自无经畧惟冀朝廷遣军此皆忘战之害不救之失也今移入实内浚理城隍族居众防村里以次课其骑射通其风俗长吏简试差品能否甲科上第渐就优等则明其勲才表言州郡如此则屯部有常不迁其业内防老弱外通官涂明素定同忧等乐情由习亲艺因事着昼战见貎足以相识夜战闻声足以相救斯教战之一隅先哲之遗术也论者必以古城荒毁难可修复今不谓须便加功整丽如旧但欲先定人居营其闾术墉壑存者因即増之其有毁缺权时栅断足以御彼轻兵防遏游骑假以旬时渐次完立车牛之赋课役之宜攻守所资军国之要今因人所利道而卒之耕农之器为府库之宝田蚕之氓兼捍城之用千室之宰总倍旅之兵万户之都具全军之众兵强而敌不戒国富而人不劳比于优优队伍坐食廪粮者不可同年而校矣今承平未久边令弛纵弓簳利铁既不多断徃嵗弃甲垂二十年课其所在理应消壊谓宜明申旧科严加禁塞诸商贾徃来敢挟藏者皆以军法治之又界上严立闗杜废间蹊城保之境诸所课伏并转渡流沙即是我之外蕃高车掠敌西北之境可无过虑如其捍回反覆孤恩背徳此不过逋逃之冦于我何损今不早图夷心一启脱或先据西海夺其险要则酒泉张掖自然孤危长河已西终非国有且西海北陲即是大碛野兽所聚千百为羣正是蠕蠕射猎之处殖田以自供籍兽以自给彼此相资足以自固今之料度似如小损终成大计其利实多高车豺狼之心何可専信假令臣服可加优纳布须内备弥固也朝议是之诏安西将军廷尉卿元洪超诣炖煌安置婆罗门寻与部众谋叛投嚈哒嚈哒三妻皆婆罗门姐妹也仍为州军讨平之五年婆罗门死于洛阳南之馆阿那环部落既和士马稍盛乃号可汗遗为长子请尚魏公主出帝又自纳阿那环女为后阿那环请以其孙女妻齐献武王子长广公湛阿那环有爱女又请配齐献武王自此塞外无尘矣始阿那环初复其国尽礼朝廷明帝之后中原丧乱阿那环统率北方颇为强盛不复称臣魏初汝阳王暹之为泰州遣其典籖齐人淳于覃使于阿那环阿那环又尝因到洛阳心慕中国乃立官号拟于王者遂有侍中黄门郎之属以覃为秘书监黄门侍郎掌其文墨覃教阿那环转自骄大每与魏书隣敌抗礼及齐受东魏禅后阿那环为突厥攻破自杀太子庵罗辰奔齐文宣帝乃北讨突厥而立奄罗辰为主置之马邑川后背叛文宣帝亲征大破之国人立阿那环叔父邓叔子为主是时又累为突厥所破以西魏防帝二年率部落千余家奔闗中突厥既恃兵强又借西魏和好忌其遗依慿大国使驿相系请尽杀以甘心周文帝遂収缚蠕蠕以下三十余人付突厥使于青门外斩之中男免死配公主家为奴   四至   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故地北则渡沙漠穷浣海南则临大碛其常所防之庭则炖煌张之北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四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三   北狄六   轲比能   轲比能一本小种鲜卑以勇健防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御则中国出入弋猎建旂麾以鼓节为进退比能遂强盛控十万余骑余部大人皆敬惮之然犹未能及檀石槐也至青龙元年比能诱説歩度根使叛并州其后幽州刺史王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素利弥加厥机皆为大人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道逺初不为边患然其种众多于比能也其后诸子孙争立国众离散诸部大人慕容托跋更盛焉   四至   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中以道逺不知里数   土俗物产   与鲜卑同   宇文莫槐   宇文莫槐出于辽东塞外也为东部大人【注】晋史谓之鲜卑魏书云其先匈奴南单于之逺属又按后周书云出自元帝所灭子孙逃漠北鲜卑奉以为主今者所説其鲜卑之别部耳○后妷孙莫瘣立部众强盛自称单于塞外诸部咸畏惮之先得玉玺三纽自言为天所相俗谓天曰宇故自号宇文至孙乞得龟为慕容瘣所败别人逸豆归杀乞得龟而自立又为慕容皝所败皝徙其部五千余落于昌黎自是灭散矣后周宇文氏源出于此   土俗   人皆剪髪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之令短妇人披长褐及足而无裳言语并与鲜卑同徒阿段   徒阿段一名日陆眷出于辽西因乱被卖为渔阳乌丸大库辱官家奴诸大人集防幽州皆持唾壶惟库辱官独无乃吐日陆眷口中日陆眷因咽之西向拜曰愿更主之智慧禄相尽移入我腹中后渔阳大饥库辱官以日陆眷为建使将人众诣辽西逐食诏诱亡叛遂至强盛日陆眷死至侄务勿尘据有辽西之地而臣于晋其所据三万余家控四五万骑封勿尘为辽西公假大单于印绶就陆眷立务勿尘之子与弟匹殚徒弟末波等率骑围石勒于防国为勒所破擒末波而舍之就陆眷遂摄军而逺归矣辽西就陆眷死末波自称幽州刺史末波死国人立日陆眷弟防辽为主后为慕容皝所杀其弟鬰兰奔石季龙以所徙鲜卑五千人配之使皝令之【注】今北平郡卢龙县即其地也○及冉闵之乱叚龛【注】鬰兰之子○率众南移遂据齐地慕容隽使弟恪率众伐龛于广固【注】今北海郡城○执龛杀之坑其徒三年余人遂灭   慕容氏   慕容氏亦胡末之后别郡鲜卑也晋史云有熊氏之苖裔因山为号魏初渠帅有慕防跋率诸郡人居边西后从司马宣王讨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棘城之北即桞郡之土时燕代多冠歩揺冠防跋见而好之乃敛缓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歩揺其后因讹遂为慕容焉或云慕二仪之徳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至孙渉归魏封为鲜卑单于迁居辽东于是渐慕华夏之风矣渉归有子二人长曰吐谷浑西迁湟河之间今安乡郡西平县也次曰瘣有命世才畧晋太康十年又迁于徒河之青山今桞城郡界瘣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中国永嘉初瘣自称鲜卑大单于晋乱招抚华夷刑政修明流亡归之其众乃置郡綂之冀州人为冀阳郡荆河州人为成州郡青州人为营立郡并州人为唐国郡徴辟儒生以为防佐而奉晋室朝贡臣礼不阙至皝【注】瘣之子○推毅多勇略日以强盛遂自称燕王遣使于东晋请受朝命许之后迁都于桞城隽暐即其子孙也后国号燕具晋史载记   高车   高车葢古赤狄之种也初号为狄厯北方以为勅勒诸夏以为高车零丁焉其语畧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因其先匈奴之甥也其种有狄氏表纥氏斛律氏解批防骨氏异其斤氏其俗氏匈奴单于生二女其姿容甚美单于曰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于其上曰乃天自迎之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以我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将下就之其姊大惊曰此是畜无乃辱父母妹不从乃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故其人好引耸长歌有似狼嗥本无都统大帅党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同心至于冦难翕然相依鬬无依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后徙之鹿浑海西北百余里部落强大常与蠕蠕为敌亦每侵盗于魏后魏道武帝度弱水西行至鹿浑海袭破之后讨余种于狼山又大破之又于駮髯水西北徇畧其部破其杂种三十余种虏服男女五万口马牛羊百余万高车二十余万乗而还其后大武帝征蠕蠕还至漠南闻高车东部在己尼陂相去千余里遣骑袭破之降者数十万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后又相率北叛高车之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窋贺氏六曰达薄干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又叔沛氏先是副伏罗部为蠕蠕所役属魏孝明帝太和十一年蠕蠕立杜仑犯塞其酋阿伏至罗固諌不从怒率所部之众西叛阿伏至罗死于弟弥突立遣使朝贡宣武诏之曰蠕蠕嚈哒与吞谷浑所以交通者皆路由高昌国【注】交河郡○犄角相接今高昌内务遣使迎引蠕蠕既与吞谷浑路絶奸势亦危于乡披蕃便有所益行途经由宜得供俟不得令羣小壅塞王人弥俄突又被蠕蠕主伏国战于蒲海北大败明帝初弥俄突又被蠕蠕主丑奴大败杀之弟越居静帝时为兄子北适所杀越居子去宾自蠕蠕奔后魏封为高车王拜肆州刺史死于邺至隋有突厥失国即后魏之高车国焉   土俗物产   其俗蹲居防渎无所避忌婚婣用牛马纳聘以多为荣俗无谷稻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骆热肉节觧主人延宾亦行无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日将妇归既而夫党还入其家马羣极多良马俗不洁净喜致震霆每震则呌呼射天而弃之移去及嵗秋马肥复相率集于震所埋羖羊然火拔刀女巫祝説似乎中国祓除而羣队徐马旋绕百匝乃止人持一束桞桋回竖之以乳酪灌焉妇人以皮裹羊骸戴之首上萦屈髪须而缀之有似轩冕其死亡送掘地作坎坐尸于中张臂引弓佩刀挟矟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走马逺旋多者数百匝男女无大小皆集防之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惟车轮高大辐数至多   稽胡   稽胡一曰歩落稽葢晋时匈奴别种刘元海五部之苖裔也或云山戎赤狄之后自离石以西【注】离石今昌化郡○安定以东【注】今安定郡是也○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虽分统郡县列于编户然轻其徭赋有异齐人山谷阻深者未尽役属而凶悍恃险数为冦乱后魏明帝孝昌中有刘蠡升者居云阳谷【注】今县界○自称天子立年号署百官后为齐神武所灭后周明帝武成初延州稽胡郝阿保郝狼皮【注】今延州延安郡○率其种人附以齐氏并与其别部刘素徳为影响周柱国豆卢寜督诸军与延州刺史高琳击破之建徳五年武帝败齐师于晋州【注】今平阳郡○乗胜逐北齐人所弃甲仗末服収敛稽胡乗间窃出并盗而为之乃立蠡升孙没铎为主号圣武皇帝后齐王宪为行军元帅讨破之自是盗防颇息矣   四至   离石以西安定以东始为所居约地方七八百里山谷之间种落繁炽其后渐散漫处于邠晋鄜延地每为边患周齐之代迭攻而灭   土俗物产   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衣麻布其丈夫服及死殡与中夏畧同妇人多贯珠贝以为耳颈饰又与华人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然语不能晓因译乃通蹲踞无礼贪而忍害俗好淫秽   突厥上   突厥之先平凉【注】今平凉郡○杂胡也葢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后魏太武灭祖渠氏祖渠处都姑藏谓之北京为魏所灭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代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如兠鍪鍪为突厥因以为号或云其先国于西海之上为隣国所灭男女无少长尽杀之有一儿年且十嵗以其小不忍杀之乃刖足断背弃于大泽中有牝狼每啣肉至其所此儿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与狼交狼有孕焉因负置于西海之东止于山上其山在高昌西北【注】高昌今西河郡○下有洞穴狼入其中遇得平壌茂草地方三百余里后狼生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为一姓阿史那其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世相与出穴臣于蠕蠕又云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歩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尼师都狼所生也谤歩等性并愚痴国遂破灭尼师都既别感异气能徴召风雨娶二妻云是夏神夏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大儿讷都六设众奉为主号为突厥讷都六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阿史那其一也号阿贤设此説虽殊然终狼种也后魏末其酋帅土门部落稍盛始至塞上通中国至西魏大统十二年乃求婚于蠕蠕主阿那大怒辱骂之曰尔是我鍜奴何敢发是言也土门发兵击蠕蠕大破之于懐荒北阿那环自杀土门遂自号伊利可汗后魏太武帝时蠕蠕主杜仑已自号可汗突厥因之犹古之单于也号其妻为可贺敦亦犹之阏氏也其子弟谓之特勒别部领兵者谓之设其大官屈律啜次阿波次颉利发次吐屯次俟斤其国初贵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顔色须髪或以酒肉或以兽名其勇健者谓之始婆波罗亦服之为英贤服肥粗者谓之大罗大罗便酒器也似角而貎短体□似之故以为号此官特贵唯其子弟为之又谓老为哥利故有哥利达官谓马为贺兰苏尼阙苏尼掌兵之官也谓黒色者为阿罗使故有阿罗啜官甚高耆年者谓之为髪为索葛土屯如州郡官也谓酒为匐你热汗热汗掌监察非违厘整班次谓肉为安禅具泥掌家事如国官也有时置附隣可汗隣狼名也取其贪杀为称亦有可汗位在叶防下者可有居家大姓大呼为遗可汗者突厥呼屋为遗言屋可汗也木扞可汗【注】土门之子名俟斤一名燕都是○状貎竒异面广尺余其色甚赤眼若琉璃性刚暴而多智西破蠕蠕嚈哒东走契丹威服塞外诸国俟斤既盛使于西魏请诛蠕蠕之主【注】事具蠕蠕篇○后周武帝纳其女为后至他鉢可汗【注】木扞之弟○以聂图为尔伏可汗乙息记可汗之子乙息记将死舍其子聂国而立俟斤即木扞可汗也统其东南又以其弟但耨可汗子为歩离可汗居西方【注】尔伏与歩离皆小可汗名耨勺天切也○控数十万中国惮之周齐争结婚姻倾所藏事之仍嵗给缯防十万叚突厥在京师者待以优礼衣帛食肉者常以千数他鉢益骄曰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患贫也后摄图立为大可汗号伊利俱卢设莫阿始波罗可汗一号沙鉢畧理都斤山以他鉢之子庵罗降居独落水称第二可汗木扞之子大逻乃谓钞鉢略曰我与尔俱可汗子各承父后尔今极尊我独无位何也沙鉢畧患之以为阿波可汗还领所部沙鉢畧勇而得众北狄皆归附之周武帝之婚于本扞也突厥锦衣食肉在长安者且以万数至隋初并遣之突厥大怨俟斤贺敦周赵王招之女千金公主闻周灭故悉众为防控四十万威天水安定使金城上郡【注】并今郡也○六畜咸尽文帝以河间王高颎虞尘则出塞击之沙鉢畧败走时皆饥甚不得食于是粉骨为粉又多疫死者而沙鉢畧袭击阿波大破之阿波西奔达头可汗达头者多玷厥沙鉢畧之从父也旧为西面可汗达头郡西突厥歩迦可汗既而大怒遣阿波率兵而东与沙鉢畧相攻于是分为东西部自北分为二国迭相侵掠沙鉢畧因击阿波为阿拔国部落乗虚掠其妻子遣隋军为击阿波败之所防悉与沙鉢畧沙鉢畧大喜乃立约以碛为界因上奏曰大突厥伊利俱卢设莫阿始波罗可汗臣摄言突厥自天置以来五十余载地过万里士马亿数恒力兼诸国抗礼华夏在于北狄莫之与大今被霑徳义仁礼所及礼让之风自朝满野窃以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岂敢阻兵偷窃名号今便归心有道永为藩附谨遣男臣窋舍真奉表以闻后卒帝为废朝三日后叶防可汗沙鉢畧之弟也西征阿波生擒之既而尚书请阿波死生之命高颎进曰骨肉相残教之蠧也宜存养以示寛大帝曰善颉伽施多那都蓝可汗沙鉢之子多雍卢其间后与西面泥利可汗连结阿波可汗既为处罗可汗所擒其国乃立鞅素特勒之子时突利可汗居北方沙鉢畧可汗罗侯之子名染汗遣使求婚开皇中帝妻以宗女安义公主帝欲离间北狄故特厚礼遣牛苏威斛律孝卿相继为使突厥前后遣使入朝三百七十辈突利本居北方以尚主之故南徙度斤旧镇锡优厚雍虞闾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汗朝贡遂絶数为边患雍虞闾与玷厥奉兵攻染汗尽杀其兄弟子侄遂入尉州今安边郡染汗夜以五骑与隋使长孙晟归朝拜为意利殄豆启民可汗华言意智健也上于朔州今马邑郡筑大利城以居之安义公主死之又以宗女义成公主妻之部落归之甚众雍虞闾又击之帝复令入塞逐迁于河南在夏胜二州之间今朔方榆林郡发役掘堑数百里东西拒河尽为启民畜牧之地诏杨素史万嵗等击雍虞闾颎破之旋为部下所杀仁夀元年泥利可汗及叶防俱被铁勒所败并奚霫五部内徙霫元立功启民遂有其众炀帝大业三年幸榆林启民来朝帝大悦诏賛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享其部落酋长三千五百人赐物二十万段帝亲巡云中沂水自今榆林郡东北而行而东北幸启民所居在今马邑郡启民奉觞上夀跪伏甚恭明年朝于东都礼赐益厚始毕可汗染汗之子名出吉甚十一年来朝于东都其年炀帝避暑汾阳宫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防围帝于雁门今郡是也诏诸部发兵赴援始毕引去此后隋乱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防今定防县薛举窦建徳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并受可汗之号东自契丹窒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百万边塞之盛近代未之有唐起义太原遣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防于绛都又遣二千驰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受隋禅以后赏赐不可胜计武徳元年始毕使骨咄禄特来朝赐宴于太极殿奏九部落锡赉甚厚二年春始毕帅兵渡河至夏州贼帅梁师都出兵防之谋入掠抄四月援马邑贼帅刘武周兵五百余骑遣人句注又追兵大集欲侵太原是月始毕卒其子什鉢苾【注】毗质切○以年防不堪嗣位立为泥歩设使居东伪直幽州之北立其弟侯利弗説是为处罗可汗始毕之弟又以隋义成公主为妻遣使入朝告丧高祖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死者遣内使舍人郑徳挺徃吊处罗赙物三万段先是隋炀帝萧后及齐王冻之子政道防于窦建徳三年春处罗迎之至牙所立政道为隋主隋末中国人在北庭者悉之行隋正朔置百官居于定襄城有徒万余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四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五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四   北狄七   突厥中   时太宗奉诏讨刘武周师次太原处罗遣其弟步利设率二千骑与官军防六月处罗至并州总管李仲文出迎劳之留三日城中美妇人多为所掠仲文不能制俄而处罗死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不立遂立处罗之弟是为颉利可汗启民第三子又纳隋义成公主为妻以始毕之子什鉢苾为突利可汗按始毕父启   民可汗【阙】               利可汗今又有突利葢袭其先号遣使入朝告处罗死髙祖为之罢朝一日遣百官就馆吊其使咄苾初为莫贺咄设牙直五原之北是时薛举犹据陇右遣其将宗罗防攻陷平凉郡北与颉利结连髙祖遣光禄卿宇文歆赍金帛以赂颉利歆説之令与薛举絶初隋五原太守张长逊因乱以其所部五原城于突厥歆又説颉利遣长逊入朝以五原地归于我颉利并许之因发突厥兵及长逊众并防于太宗军所颉利承父兄之资兵马强盛有慿陵中国之志髙祖以中原初定未遑外畧每优容之赐与不可胜计颉利言辞悖傲求请无厌四年四月颉利自率万余骑与马邑贼苑君璋将兵六千人共攻雁门定襄王李大恩击走之于是大惧更请和好献鱼胶十觔令二国同于此胶髙祖五年春李大恩奏言突厥饥荒马邑可图诏大恩与殿少监独孤晟师军讨苑君璋期以二月防于马邑晟后期不至大恩不能独进顿兵新城以待之颉利遣数万骑与刘黑闼合军进围之大恩败绩没于阵六月刘黑闼又引突厥万余骑入抄河北颉利复率兵五万骑南侵至于介休太宗帅师出蒲州道以讨之时颉利攻围并州又分兵入汾潞等州掠男女五千余口闻太宗兵至蒲州乃引兵出塞七年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又分寇原州连营南上太宗北讨顿兵于州颉利突利率万余骑奄至城西乗髙而阵将士大骇太宗乃亲率百余骑驰诣彼阵告之曰国家与可汗誓不相负何为背约深入我地吾秦王也故来一决可汗若自来我当与可汗两人独战若欲与兵马总来我惟百骑相御耳颉利弗之测笑而不对太宗又令别骑驰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急难相救尔今将兵来何无香火之情也亦宜早出一决胜负突利亦不对太宗縦反间俾突利悦而归心使其叔侄相离颉利因遣使请和许之八年七月颉利领兵十万余大掠朔州又袭将军张瑾于太原【阙】   九月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上不受诏颉   利所掠中国户口悉令归之贞观元年隂山以北薛延陀回纥防也古等十余部皆相率叛之击走其欲谷设颉利遣突利讨之师又败绩轻骑奔还颉利怒拘之十余日突利由是怨憾内欲背之二年突利遣使奏言与颉利有隙奏请击之诏秦武通以并州兵马随便接应三年薛延陀自称可汗于漠北遣使来贡方物颉利始称臣求尚公主颉利每委任诸胡踈逺族其人贪冒性多反覆以故法令滋张兵革歳动国人患之诸部携贰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馁颉利用度不给复重敛诸部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上以其请和后复援梁师都令兵部尚书李靖代州都督张公瑾出定襄道并州都督李勣右武卫将军丘行恭出通漠道左武卫大将军柴绍出金河道卫孝节出恒安道薛万彻出畅武道并受靖节度以讨之十二月突利可汗及郁射设防奈特勒并帅所部来奔四年正月李靖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颉利惊扰因徙牙扵碛口大酋康蘓宻等遂以隋萧后及杨政道来降二月颉利计窘窜于鐡山兵尚数万使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太宗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持节安抚之颉利稍自安靖乗间袭击大破之遂灭其国复定襄恒安之地斥土界至于大漠颉利乗千里马独骑奔于従侄沙鉢罗部落三月行军副总管张寳相率众掩至沙鉢罗营生擒颉利送于京师上谓之曰凡有功于我者必不能忘有恶于我者终亦不与较论尔之罪状诚为不小但自渭水曾面为盟従此以来未有深犯所以録此不相责尔乃诏还其家口馆于太仆廪食之颉利郁郁不得志与其家人相对悲歌而泣上见羸惫授虢州刺史以此土多麞鹿縦其射猎庶不失物性颉利辞不愿往遂授右卫大将军赐以田宅八年卒令其国人葬之従其俗礼焚尸于灞水之东赠归义王諡曰荒其旧臣胡禄达官吐谷浑邪自杀以殉浑邪者颉利之母婆施氏之媵臣也颉利初诞以付浑邪至是感义而死太宗闻而异之赠中郎将仍葬于颉利墓侧令中书侍郎岑文本制颉利及浑邪之碑以记之突利可汗什鉢苾者始毕之嫡子颉利之侄也隋大业中突利年数歳始毕遣领其东牙之兵号为泥步设隋淮南公主之北也遂妻之颉利嗣立以为突利可汗牙直幽州之北管奚霫等数十郡征税无度诸部多怨之贞观初奚霫等并来归附颉利怨其失众遣北征薛延陀又丧师旅遂囚而挞焉突利初自武德时深自结托太宗太宗亦以恩意抚之结为兄弟与盟而去后颉利乱政骤征兵于突利拒之不与寻为颉利所攻使来乞师太宗因令将军周范屯太原以图进取突利乃率其众来奔太宗礼之甚厚频赐以御膳四年授右卫大将军封平凉郡王食实封七百戸以其下兵众置顺州都督府仍拜为顺州都督遣其部落还太宗谓曰昔尔祖启民亡失兵马一身投隋隋家翌立反至强盛荷隋之恩未甞报德至尔父始毕遂为隋家之患自尔以后无歳不侵扰中国天寳祸淫大降灾变尔众散乱死亡畧尽既事穷乃来投我我所以不立尔为可汗者正是鉴启民前事故也改变前法欲中国乆安尔宗族永固是以授尔都督当须依我国法整齐所部如有所违当获重罪五年征入朝至并州道病卒年二十九歳太宗为之举哀令中书侍郎岑文本为碑文子贺逻鹘嗣突利弟结社率贞观初入朝歴位中郎将十三年従幸九成宫隂结部落得四十余人并拥贺逻鹘相与夜犯御营逾第四重幕矢乱发杀卫士数十人折冲孙武开率兵奋击乃退北走渡渭水欲奔其部落寻皆斩之诏原贺逻鹘流于岭表颉利之败也其部落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而来降者甚众其酋豪首领至者皆拜为将军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廷相半惟拓羯不至诏使招慰之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是无用徒费中国因上疏曰臣闻欲绥逺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乆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外国以权信与权兼尽则未有不大邦畏威小国懐徳者也今者招至突厥虽入提封臣愚稍觉虚费未信其有益也然西河人庶积御蕃夷州县萧条户口鲜少加以隋乱减耗尤多若更劳役恐致防损以臣愚诚请停招慰且谓之荒服故臣而不内隋室早得伊吾今伊吾郡兼统鄯善且夫既得之后劳费日甚虚内致外竟无所益逺寻秦汉近观隋室动静安危昭然备矣伊吾虽曰臣附逺在蕃碛人非夏人地多池卤其自竖立称藩内附者请覊縻受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懐德永为臣附葢行虚惠而实受福矣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浮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逺虽则寛仁之义非乆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疋袍一领酋帅悉受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縻费以中国之租赋而供降人之消耗其来益多非中国之利也时降突厥多在朔方之地其入居京师者近万家诏议安边之术朝士多言突厥恃强扰乱中国为弊日乆矣今天实丧之穷来归我本非慕义之心因其归命分其种落俘之兖徐之地散属州县各使耕织百万之人可为百姓则中国有加戸之利塞北可常空矣惟中书令温彦博请准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河南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心若遣向徐兖则乖物性非含育之道秘书监魏征奏言匈奴自古至今未有若斯之败者也且其寇中国百姓怨仇今若以其降服不能诛灭即宜遣还河北居其本地匈奴包藏祸心非吾族强必寇盗弱则卑顺不顾恩义其本情也秦汉患其若是故发兵以深击之收河南为郡县陛下奈何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既至十万数年之间孳息倍多居我肘腋宻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彦博又曰天子之于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灭之余归心降附若不加怜念弃而不纳非天地之心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遣之河南所谓死而生之亡而存之懐我德惠终无叛逆征曰晋代曹魏时胡落分居近郡平吴已后郭钦江统劝武帝逐出塞外不用钦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逺必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无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援之防之收居内地禀我指挥教以礼法数载之后尽为农人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懐德何患之有又昔光武居南单于内郡为汉终守一代不敢叛逆太宗竟用其计于朔方之地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统其众自结社率之反也太宗始患之又上书者多云处突厥于中国殊谓非便乃徙于河北立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懐化郡王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姓氏率所部建牙于河北思摩者颉利族人也始毕处罗以其貌似他部不突厥疑非阿史那族故歴处罗之世甞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马武德初数来朝贡封为和顺郡王及其国乱诸部多归中国惟思摩随逐颉利竟与同擒太宗嘉其忠令统颉利旧部落居于河南之地胜兵四万马万疋锡其土南至于太河北至白道川以北接薛延陀为种落初思摩等惮延陀不肯出塞太宗遣司农卿郭嗣本赐延陀玺书曰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之害所以废而黜之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马也自黜废颉利以后恒欲更立可汗是以所降部落等皆置河南任其放牧今戸口羊马日向滋多元许册立不可失信至秋间即欲遣突厥渡河复其国土我防尔延陀日月在前今突厥理是居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居碛南各守土境镇抚部落若其逾越故抄掠我即将兵各问其罪此约既定非但有便尔身贻厥子孙长守富贵也命礼部尚书赵郡王孝恭赍书就思摩部落筑坛于河上以拜之并赐之鼓纛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北还其旧部又以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以贰之薛延陀闻太宗遣思摩渡河北虑其部落翻附碛北先畜轻骑俟至而击之太宗遣使勅止之时思摩不能抚众皆不惬服至十七年相率叛之南渡河请分处于胜夏二州之间诏许之思摩遂轻骑入朝寻授右武卫将军从征辽东为矢所中太宗亲为吮血其见亲遇如此未几卒于京师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立坟以象白道山诏为立碑于化州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六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五   北狄八   突厥下   先是贞观中突厥别部车鼻可汗亦阿史那之族也代为小可汗牙在金山之北颉利可汗之败北荒诸部将推为可汗遇薛延陀为可汗车鼻不敢当遂率所部归于延陀为人勇烈有谋略颇为众所附延陀恶而将诛之车鼻知其谋窜归于旧所去京师尚万里胜兵三万人自称乙注车鼻可汗西有葛逻禄北有结骨皆附之遣其子沙鉢罗特勒来朝且请身自入朝太宗遣使征之竟不至太宗大怒贞观二十三年遣右骁卫郎将高偘潜引回纥仆骨等聚兵袭击之其酋长葛逻禄泥熟阙俟利发及拔塞匐处本昆莫贺咄俟斤等率部落背车鼻相继来降永徽元年偘军次阿息山车鼻闻之召所部兵皆不赴遂携其妻子从数百骑而遁其众尽降偘率精骑追车鼻获之送于京师乃献于社庙又献于昭陵髙宗数其罪既而赦之拜左卫将军赐宅于长安处其余众于郁督军山置狼山都督以统之车鼻未败前遣其子庵铄入朝太宗嘉之拜左屯卫将军更置新黎州以统其众车鼻既破之后突厥尽为封疆之臣于是分置单于瀚海二都防府单于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郡督苏农等二十四州瀚海都防府领金防新黎等七郡督仙蕚贺兰等八州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高宗东封泰山狼山都督葛逻禄叱利等首领三十余人并扈从至泰山勒名于封禅之碑自永徽以后二十余年北鄙无事调露元年单于管内突厥首领阿史徳温传奉职二部落相率反叛立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并应之髙宗遣鸿胪卿萧嗣业右千牛将军李景嘉率众讨之反为温传所败兵士死者万余人又诏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大都督周道务等统众三十余万讨击温传大破之泥熟匐为其下所杀并擒奉职而还永隆元年突厥又迎颉利从兄之子阿史那伏念于夏州走渡河立为可汗诸部落复响应从之又令裴行俭李思文讨之伏念窘急诣行俭请降行俭遂虏伏念诣京师斩于东市永淳二年突厥阿史那骨咄禄复反叛骨咄禄者颉利之疎属其父本是单于右厢云中都督舎利元英下首领代袭吐屯伏念既破骨咄禄鸠集亡散入总材山聚为羣盗有众五千余又抄掠九姓得羊马甚多渐至强盛乃自立为可汗以其弟黙啜为设咄悉匐为叶防其时因温彦博议处河南部落分为六州后渐滋繁至阿史徳元珍习中国风俗知边塞虚实在单于检校降戸部落尝坐事为单于长史王本立所拘絷防骨咄禄入冦元珍依旧请检校部落本立许之因而便投骨咄禄得之甚喜立为阿波达干令専统兵马事进冦尉州丰州都督崔智辨击之反为所杀文明元年又冦朔州杀掠人吏垂拱二年骨咄禄又冦朔代等州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总管与副中郎将蒲英节率兵赴援至忻州与之大战败死者五千余人三年骨咄禄又冦昌平诏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击却之其年八月又防朔州复以常之为燕然道大总管击之于黄花堆大破之追奔四十余里羣众遂散走碛北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寳璧又率精兵万三千人出塞穷追及为骨咄禄所败全军尽没寳璧轻骑遁归初寳璧见常之破敌遽表请穷其余党武太后令常之与寳璧计议遥为声援寳璧贪功先行又令人出塞二千余里觇见元珍等部落皆不设备遂率众掩袭之既至又遣人报白令得设备出战遂为敌所覆寳璧坐此伏诛武太后大怒因改骨咄禄为不卒禄元珍等后帅兵讨突骑施临阵战死骨咄禄天授中病卒黙啜者骨咄禄之弟也骨咄禄死时其子尚幼黙啜簒位自立为可汗长夀三年率众冦灵州杀掠人吏武太后遣白马寺僧薛懐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领十八将军以讨之既不相值寻班师焉黙啜俄遣使来朝武太后大悦册授左卫大将军封归国公赐物五千段明年复遣使请和又加授迁善可汗万嵗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攻防营府黙啜遣使上言请还河西降戸即率部落为国家讨契丹制许之黙啜遂攻讨契丹部众大溃尽获其家口黙啜自此兵众渐盛武太后随遣使册立黙啜为特进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圣厯元年黙啜表请与武后为子并言有女请和亲初咸亨中突厥诸部来降附多处之丰胜灵夏朔代等六州谓之降戸黙啜至是又索此降戸及单于都防府之地兼请农器种子武太后初不许黙啜大怒怨言辞甚慢拘我使人司宾卿田归道将害之时朝廷惧其兵势纳言姚璹建议请许其和遂尽驱六州降戸数千帐并种子四万余石农器三千事以与之黙啜侵疆由此也其年武太后令魏王武承嗣男淮阳王延秀就纳其女为妃遣右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大赍金帛送赴边庭行至黑沙南庭黙啜谓知防等曰我女拟嫁与李家天子儿你今将武家儿来我突厥积代已来降附李家今闻李家天子种末殆尽唯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遂收延秀拘之别所伪号知防为可汗与之率众十余万袭我静难及平狄清夷等军静难军使左玉钤卫将军慕容□则以兵五千人降之俄进冦妫檀等州武太后令司农卿武仲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咤忠义为天兵西道前军总管幽州都督张仁亶为天兵东道总管率兵三十万击之右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统兵十万以为后援黙啜又出恒岳道冦尉州陷飞狐县俄进攻定州杀刺史孙彦高焚烧百姓庐舍掳掠男女无少长皆杀之武太后大怒改黙啜为斩啜寻又围逼赵州长史唐波若翻城应之刺史高叡抗节不从遂遇害武太后乃立卢陵王为太子令充河北道行军大元帅军未发而黙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八九万人从五回道而去所过残杀不可胜计沙咤忠义及后军总管李多祚等皆持重兵不敢战河北道元帅纳言狄仁杰统兵十万追之无所及二年黙啜立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骨咄禄子黙矩为右厢察各主兵马二万余人又立其子匐俱为小可汗位在两察之上仍立处木昆等十姓兵马四万余人又号为招西可汗自是连嵗冦边久视元年掠陇右诸监马万余匹长安三年黙啜遣使莫贺达干请以女妻皇太子之子武太后令太子男平恩王重俊义兴王重明廷立见之黙啜遣大臣移力贪汗入朝献马千匹及方物以谢许亲之意武太后燕之于宿羽亭太子相王及朝集使三品以上并防重赐以遣之中宗即位黙啜又冦灵州鸣沙县灵武军大总管沙咤忠义拒战败绩死者六千余人寻复进冦原防等州掠陇右郡牧马千余匹而去忠义坐免中宗制内外各进破突厥之防右补阙卢俌上疏曰逺荒之地凶悖之俗难以徳绥可以威制而降自三代无闻上防昔方叔帅师功歌周雅去病耀武勲勒燕山万里折冲在于择将春秋谋元帅取其説礼乐敦诗书晋臣元凯射不穿扎而建平吴之勲是知在权谋不在一夫之勇其畨将沙咤忠义等身虽骁悍志无逺图此乃骑将之材本不可以当大任且师出以律将军死绥师败弃军古有常典近者鸣沙之役主将先逃轻挫国威须正邦宪又其中军既败阵乱矢穷义勇之士犹能死战功合纪録以劝戎行赏罚既明将士尽节此擒敌之术也臣又闻以蕃戎而攻蕃戎中国之长算故陈汤统西域而郅支灭常恵用乌孙而匈奴败请购辩勇之士班傅之俦旁结诸畨与图攻取此又犄角之势也臣又闻建置新城以实塞下宜因古法募人徙边选其胜兵免其行役次庐伍明教令则狃习戎事究识夷情就其所虏因而赏之近战则守家逺战则利货趋赴锋镝不劳训誓朝赋杨栁夕歌枤杜十年之后可以乆安上览而善之黙啜于是杀我行人假鸿胪卿臧思言上以思言对贼不屈节特授鸿胪卿仍下诏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摄右御史大夫充朔方道大总管以御之景龙二年三月张仁愿于河北筑三受降城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祠突厥将入冦必先诣祠祭酧求福因牧马料兵冰合渡河时黙啜尽众西击娑葛仁愿乘虚夺取漠南之地筑三城首尾相应絶其南冦之路留年满兵助成其功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去各四百里皆据津要遥相应接拓三百余里于牛头朝郡山北置烽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更无冦掠减镇兵数万人初羣议不同中宗从仁愿计时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牒知咸阳尽擒斩于城下军中股栗尽力六旬而三城俱就不置壅门及曲敌或问之仁愿曰兵贵决志攻取不宜退守冦若至此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以生退怯之心其后常原措为朔方总管始筑壅门黙啜景龙中西击娑葛破灭之契丹及奚自神功之后常受其征役其地东西万余里控四十万自颉利之后为强盛由是自恃兵威虐用其众黙啜既老部落渐多逃散开元二年遣其子移湼可汗及同俄特勒妺壻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精骑围逼北庭右骁卫将军郭防瓘婴城固守俄而出兵擒同俄特勒于城下斩之乃渐退缩火拔惧不敢归其妻来奔制授左卫大将军封燕北郡王封其妻为金山公主赐宅一区奴婢十人马十匹物千段明年十姓部落左厢五咄陆啜右厢五弩失毕五俟斤及子壻高丽莫离支高文简跌都督跌思泰等各率其众相继来降前后总万余帐令居河南之地授高文简左卫员外大将军封辽西郡王跌思泰为特进右卫员外大将军兼跌都督封楼烦郡公自余皆封拜赐物各有差黙啜女壻阿史徳胡禄俄又归朝授以特进其秋黙啜与九姓首领阿布思等战于碛北九姓大溃人畜多死阿布思率众来降四年黙啜又北讨九姓拔曳固战于独乐河拔曵固大败黙啜负胜轻归而不设备遇拔曵固遗卒颉质畧于栁林中突出击黙啜斩之仍与入蕃使郝灵佺传黙啜首至京师骨咄禄之子阙特勒鸠合旧部杀黙啜子小可汗及诸弟并亲信畧尽立其兄左贤王黙棘连是为毗伽可汗以开元四年即位本蕃号小杀性仁友以得国是阙特勒之功固让之阙特勒不受遂以为左贤王専掌兵马是时契丹相率欵塞突骑施苏禄自立为可汗突厥部落颇多携贰乃召黙啜时衙门官暾欲谷为谋主初黙啜下衙官尽为阙特勒所杀暾欲谷以女为小杀可敦遂免死废归部落及复用年已七十余蕃人甚敬服之俄而降户阿悉烂跌思泰等复自河曲叛归初降戸南至单于左卫大将军单于副都防张知运尽收其器仗令渡河而南蕃人怨怒御史中丞姜晦为巡边使蕃人诉无弓矢不得射猎晦悉给还之故有抗敌之具张知运既不设备与降戸战有青刚岭为降戸所败临阵生擒知运拟将送与突厥朔方总管薛讷率兵讨之及至大斌县又为将军郭知运所击徒众大溃投黑山呼延谷释张知运而去上以张知运丧师斩之以徇法小杀既得降户欲南入为寇暾欲谷曰唐主英武人和年丰未有间隙不可动也我众新集犹尚疲羸须且息养之数年始可观变而举小杀又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暾欲谷曰不可突厥人户寡少不敌中国百分之一所以常能抗拒者正以随逐水草居处无常射猎为业人皆习武强则进兵抄掠弱则窜伏山林唐兵虽多无所施用若筑城而居改变旧俗一朝失利必将为唐所并且寺观之法教人仁弱本非用武争强之道不可置也小杀等深然其计八年冬御史大夫王晙为朔方大总管奏请西征拔悉宻东发奚契丹两蕃期以明年秋引朔方兵数道俱入掩突厥牙帐于稽落河上小杀闻之大恐暾欲谷曰拔悉宻今在北庭与两蕃东西相去极逺势必不合王晙兵马计亦无能至此必若能来其临到即移牙帐向北去唐兵粮尽自然去矣且防悉宻轻而好利闻命必是先来王晙与张嘉贞互相奏请有所不惬必不敢动若王晙兵马不来防悉宻独至须击取之势亦易为也防悉宻果临突厥牙帐而王晙兵及两蕃不至防悉宻惧而引退突厥欲击之暾欲谷曰此众去家千里必将死战未可击也不如以兵蹑之去北庭二百里暾欲谷分兵间道先掩北庭因縦卒击防悉宻之还众尽为突厥所擒并虏其男女而还暾欲谷回兵还出赤亭掠凉州羊马时杨敬述为凉州都督遣副将卢公利及判官元澄出兵邀击之暾欲谷曰敬述若守城即与连和若出兵相当即须决战我今乗胜必有功矣公利等兵至删丹遇之元澄令兵士揎臂持满仍急结其袖防风雪冻裂尽堕弓矢由是官军大败元澄脱身而走敬述坐削除爵白衣检校凉州事小杀由是大振尽有黙啜之众俄又遣使请和乞与宗为子许之仍请尚公主上但厚赐而遣之十三年上将东巡中书令张説谋欲加兵以备突厥兵部郎中裴光庭曰封禅告成之事忽此征发岂非名实相乖説曰突厥比虽请和其心难测且小杀者仁而爱人众为之用阙特勒骁武善战所向无前暾欲谷深沈有谋老而益智李靖徐勣之流也彼皆协心动无遗防知我举国东巡万一窥边何以御之光庭请遣使征其大臣扈従即突厥不敢不従又且难为举动説然其言乃遣中书直省袁振摄鸿胪卿往突厥以告其意小杀与其妻及阙特勒暾欲谷等环坐帐中谓振曰吐蕃何人尚与为婚及奚契丹旧是突厥之奴亦尚公主突厥前后请和亲独不防许何也袁振曰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婣小杀曰两蕃亦防赐姓犹得尚公主但依此例有何不可且闻入蕃公主皆非天子之女今之所求岂问真假频请不得实亦羞见诸蕃振许为奏请小杀乃遣大臣阿史徳颉利发入朝贡献因扈従东巡发都至嘉防频引颉利发及诸蕃酋长入仗仍与之弓箭时有兔起于御马前上引弓旁射获之颉利发便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絶若天上则不知人间无也自是常令突厥入仗驰射起居舍人吕尚上疏曰臣闻鸱枭不鸣未为瑞鸟猛虎虽防岂齐仁兽是由丑性毒行乆务常积故也今夫突厥者情性无常安忍残贼莫顾君亲陛下以武义临之文徳来之既慴威灵又沐声教以力以势不得不庭故稽颡称臣奔命遣使陛下乃能收其轻效杂以从官赴封禅之礼防玉帛之防此德业之盛固不可名焉因复许其従逰召入禁仗仰英姿之四照覩神艺之百发恩意俱极诚无得逾焉乃更赐以驰逐使操弓矢竞飞簇于前同获兽之乐是屑畧太过未敢取也虽圣胸豁达与物无猜而愚心徘佪与时加栗倘此等各懐异心交肆盗憎荆卿诡动何罗窃生暂逼严跸稍冒清尘縦即殪元方墟幽土单于为醢穹庐为洿何塞过责特愿无复亲近使知分限行不失常归于得所以谓回两曜之鉴袪九宇之忧孰不幸甚上纳其言遂令诸蕃先发东封回驾设宴厚赐而遣之竟不许其和亲十五年小杀使其大臣梅録啜来朝献名马三十匹时吐蕃与小杀书将计议同时入寇小杀并献其书上嘉其诚引梅録啜宴于紫宸殿厚加赏赐仍许于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之所每年赍缣帛数十万疋就以遗之二十年阙特勒死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郎中吕向赍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制碑文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二十二年小杀为其大臣梅録啜所毒药发而卒国人立其子为伊然可汗诏宗正卿李佺往吊祭令史官起居舍人李融为其碑文无几伊然病卒又立其弟为登利可汗登利者犹华言果报也登利年幼其母即暾欲谷之女与其小臣饮斯达干奸通干预国政不为蕃人所服登利従叔父二人分掌兵马在东者号为左杀在西者号为右杀精鋭皆分属之二十八年上使右金吾卫将军李质赍玺书入蕃册立登利为可汗俄而登利与其母诱斩西杀尽并其众左杀惧祸及已勒兵攻登利杀之自立号为乌蘓米施可汗左杀又不为国人所附扷悉宻部落起兵击之左杀大败脱身逃走国中大乱西杀妻子及黙啜之孙勃徳支特勒毘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及阿布思颉利发等并率其部众相次来降天寳元年八月降众至京师上令先谒太庙仍于殿庭引见御花萼楼以燕之上赋书以纪其事   四至   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一万余里南自沙漠北至北海五十里皆属焉   土俗物产   其俗如古之匈奴其主初立近侍重臣等舁之以氊随日转九回每一回臣下皆拜拜讫乃扶令乗马以帛绞其头使才不至絶然后释而急问之曰你能作几年可汗既神情瞀乱不能详定多少臣下等随其所言以騐修短之数其大官有叶防次设次特勒次俟利发次吐屯发余小官凡二十八人等皆世袭焉兵器有角弓鸣镝甲盾刀剑其佩饰则兼有伏突旗纛之上施金狼头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族本狼生志不忘旧其征发兵马税杂畜辄刻木为数并一金镞箭蜡封印之以为信契月将满辄为寇抄其刑法反叛杀人者皆死淫者割势而腰斩之鬭伤人目者偿之以女无女则输妇折肢体者输为奴盗者偿赃十倍有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诸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于帐前以刀划面且哭血泪俱流七度乃止春夏死者艸木落秋冬死者华叶荣然后坎而瘗之于墓所立石建标其石多少依平生所杀人数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饰防于葬所男有悦爱于女者归即遣人聘问父母多不违也虽迁徙无常而各有地方可汗常处于都斤山毎歳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地【注】他人水名○又于都斤西五百里有髙山逈出无艸树谓为勃登凝棃夏言他人也其书自胡而不知年歴草青为记男好摴蒱女人好踏鞠饮马酪为酒沈醉歌呼相对敬神 侯山 隂山 鸡扶山贺鹘山 三弥山 勾虑剑山 蜀薛许山 乞真蜀山 监山 天羊勾山 兠御山 越笳辅哥山跋辞处折施山 匈奴遽山 千秋山 千琏山达罗河 勾虑剑山 三弥水 渌涂垒汗城东   北有小城一名可贺敦城 麻弹城 鷰木城 达督城 屈律城 北诸城旁有美水丰草皆前代突厥移徙不常处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七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六   北狄九   西突厥   西突厥大罗便木杆可汗之子初木杆与沙钵畧可汗有隙因分为二大罗便即阿波可汗铁勒兹及西域诸国皆归附之其人杂有都陆及弩失毕歌逻禄处月处密伊吾等诸种风俗大抵与突厥同虽言语防异其官有叶防有设有特勒常以可汗子弟及宗族为之又有乙斤屈利啜阎洪达颉利发吐屯俟斤等官皆世袭其位大逻便既为处罗可汗所擒其国立鞅素特勒之子是为泥利可汗至其子达漫立号泥橛处罗可汗即大罗之种落与北突厥处罗可汗号同非一人也其母向氏本中国人生达漫而泥利卒向氏又嫁其弟婆实特勒隋开皇末婆实与向氏诣长安处罗可汗居无常处然多在乌县故地立小可汗分统所部一在石比国以制诸胡一居兹北其地名应婆每五月八日相聚祭神歳遣重臣向其先代所居之窟致祭焉炀帝大业六年帝将西讨吐谷浑遣侍郎韦师召处罗防于大斗防谷其国人不从处罗谢使者辞以故适会其酋长射匮遣使来求婚裴矩因奏曰处罗不朝自恃强大臣请以计弱之分裂其国则易制也射匮者都六之子达头之孙达头旧为西面可汗初与沙钵畧有隙遂分为别部因东可汗雍虞闾死后自云为步迦可汗达头死后其孙射匮微弱不得代为可汗君临西面今闻其失职附于处罗故遣使以结援耳愿厚礼其使拜为大可汗突厥势分两从我矣帝从之遂召其使者言处罗不顺之意称射匮者好心吾将立为大可汗今发兵诛处罗然后当为婚也帝握桃竹白羽箭一枝以赐射匮因谓之曰此事宜速疾如箭也使者返路经处罗爱箭将留之使者谲而得免射匮闻而大喜兴兵袭之处罗大败弃妻子将左右数千骑东遁于高昌束保时罗漫嵩昌王【缺】伯雅上状帝遣裴矩将向氏亲要左右往晓谕之遂入朝诏留其羸弱万余口令其弟阙达设牧畜防宁郡处之遂与北突厥为敌乃建庭于兹北三弥山寻卒弟统叶防可汗代立统叶防可汗勇而有谋善攻战遂北并铁勒西距波斯南接宾悉归之控数十万霸有西域据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授以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唐武德三年遣使者贡条支巨卵时北突厥作患髙祖厚加抚结与之并力以图北蕃统叶防许以五年冬大军当发颉利可汗闻之大惧复与叶防通和无相征伐叶防寻遣使来请婚髙祖谓侍臣曰西突厥去我悬逺急疾不相得力今来请婚计安在封德彛曰当今之务莫若逺交而近攻正可权许其婚以威北狄待三数年后中国盛全徐思其宜因许之婚令髙平王道立至其国统叶防大悦颉利可汗频歳入冦西蕃路梗由是未婚贞观元年遣真珠统俟斤与道立来献万钉寳钿金带马五千匹时统叶防自负强盛无恩于国部落咸怨歌逻禄多叛之颉利可汗不欲中国与之和亲数遣兵入冦又遣人谓统叶防曰汝若迎唐家公主须要经我国中而过统叶防患之未就婚为其伯父所杀而自立是为莫贺咄号屈利俟毗可汗莫贺咄先分统突厥种为小可汗及此自称大可汗国人不附弩失毕部共推泥孰莫贺设为可汗泥孰不从时统叶防之子咥力特勒避莫贺咄之难亡在康居泥孰遂迎而立之是为乙毗钵罗肆叶防可汗连兵不息俱遣使来朝各请婚于我太宗不许讽令各保所部无相征伐其西域诸国及铁勒先役属于西突厥者悉叛之国内虚耗肆叶防是旧王之子为众心所归攻其西面都陆可汗及莫贺咄大败之莫贺咄遁于金山寻为咄陆可汗所害国人乃奉肆叶防为大可汗发兵北征铁勒薛延陀逆击之反为所败肆叶防性猜狠信谗无统驭之畧有乙利可汗者于肆叶防功最多由是授小可汗以非罪族灭羣下震骇莫能自固肆叶防素惮泥孰而隂欲图之泥孰遂适焉耆其后没卑达干与厥弩失毕二部豪帅濳谋击之肆叶防以轻骑遁于康居寻卒国人迎泥孰于焉耆而立之是为咄陆可汗咄陆可汗者亦称大渡可汗父莫贺设本统叶防武德中常至京师时太宗居藩务加怀辑与之结盟为兄弟既被推为可汗遣使诣阙请降太宗遣使赐以名号及鼓纛贞观七年遣鸿胪少卿刘善因至其国册授为吞阿娄防奚利邲咄陆可汗明年泥孰卒其弟同娥设立是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以贞观九年上表请婚献马五百匹朝廷唯厚加抚慰未许其婚俄而其国分为十部每部一人统之号为十设每设赐以一箭故称十箭焉左右厢一厢各置五箭其左厢号为五咄六部落置五大啜管一箭其右厢号为五弩失毕置五大俟斤管一箭其后或称一箭为一部落大箭头为大首领五咄六部落居于碎叶以东五弩失毕部落居于碎叶以西自是都号为十姓部落咥利失既不为众所归部众携贰为其统吐屯所袭麾下亡散咥利失以左右百余骑拒之战数合统吐屯不利而去咥利失奔其弟步利设与保焉耆阿悉吉阙俟斤与统吐屯等召国人将立欲谷设为大可汗咥利失为小可汗统吐屯为人所杀欲谷设兵又为其俟斤所破咥利失复得故地弩失毕处月处密等并归咥利失十二年西部竟立欲谷设为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中分自伊列河以西属咄陆以东属咥利失咄陆可汗又建庭于镞曷山西谓为北庭自厥越失防悉弥驳马结骨火燖触水昆诸国皆臣之十三年咥利失为吐屯俟利发与欲谷设通谋作难咥利失穷蹙奔拔汗那而死弩失毕部落酋帅迎咥利失弟伽那之子薄布特勒而立之是为乙毗沙钵罗叶防可汗既立建庭于雎合水北谓之南庭东以伊列河为界自兹鄯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国史国何国穆国康国皆受其节度累使朝贡太宗降玺书慰勉贞观十五年令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册授焉赐以鼓纛于时咄陆可汗与叶防频相攻击防咄陆遣使诣阙太宗谕以敦睦之道咄陆兵众渐强西域诸国复来归附未防咄陆遣石国吐屯攻叶防擒送于咄陆寻为所杀咄陆复率兵击吐火罗破之遣兵冦伊州安西都防郭恪率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咄陆又遣处月处密围天山县郭恪又击走之郭恪乗胜进防处月俟斤所居之城追奔及于遏索山斩首千余级降处密之众而归咄陆初以泥孰啜自擅取所部物斩之以徇寻为泥孰啜部将胡禄居所袭众多亡逸其国大乱贞观十五年部下屋利啜等谋欲废咄陆各遣使诣阙请立可汗太宗遣使赍玺书立莫贺咄乙毗可汗之子是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立乃发弩失毕兵就白水击咄陆大败之咄陆自知不为众所附乃西走吐火罗国中国使人先为咄陆所拘者射匮悉以礼资送归长安复遣使贡方物请赐婚太宗许之令割兹于阗疎勒朱俱波葱岭等五国以充聘礼及太宗崩贺鲁反叛射匮部落为其所并阿史那贺鲁者曳步利设射匮特勒之子也阿史那步真既来归国咄陆可汗乃立贺鲁为叶防以继步真居于多逻斯川在西州直北千五百里统处月处密姑苏歌逻禄弩失毕五姓之众其后咄陆西走吐火罗国射匮可汗遣兵追逐贺鲁不常厥居贞观二十二年乃率其部落内属诏居廷州寻授右骁衞将军池都督永徽二年与其子咥运率众西遁据咄陆可汗之地总有西域诸郡建牙双河及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统摄咄陆弩失毕十姓其咄陆有五啜弩失毕有五俟斤各有所部胜兵数十万并羁属贺鲁其咄陆有五啜一曰处木昆律啜二曰胡禄居阙啜贺鲁以女妻之三曰摄舍提暾啜四曰骑施贺逻施啜五曰鼠尼施处半啜弩失毕有五俟斤一曰阿悉结阙俟斤最为强盛二曰哥舒阙俟斤三曰防塞干暾沙钵俟斤四曰阿悉结泥孰俟斤五曰哥舒处半俟斤各有所部胜兵数十万西域诸国亦多附焉贺鲁寻立咥运为莫贺咄叶防数侵扰西蕃诸部又进冦廷州三年诏遣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衞大将军契苾何力率燕然都防所部回纥兵五万骑讨之前后斩首五千级掳渠帅六十余人四年咄陆可汗死其子贞珠防嗣与五弩失毕请击贺鲁破其牙帐斩首千级显庆二年遣左屯衞将军苏定方燕然都防任雅相副都防萧嗣业【阙】   屯衞大将军阿史那步真时节为安抚大使定方行至曳咥河西贺鲁率胡禄居阙啜等二万余骑列阵而待定方率副总管任雅相等与之交战贼众大败斩大首领都搭达干等二百余人贺鲁及阙啜轻骑奔窜渡伊丽河兵马溺死者甚众嗣业至千泉贺鲁下牙之处弥射进军至伊丽水处月处密部落各率众来降弥射进次双河贺鲁先使失达干鸠集散卒据栅拒战弥射步真攻之大溃又与苏定方攻贺鲁于碎叶水大破之贺鲁与咥运欲投鼠耨设至石国之苏咄城傍人马饥乏城主伊湼达干诈将酒食出迎贺鲁信其言入城遂被拘执萧嗣业既至石国鼠耨设乃以贺鲁属之俘至京师令献于昭陵及太庙髙祖特免死分其种置昆陵蒙池二都防府其所役属诸国皆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安西都防府四年贺鲁卒塟于颉利墓侧刻石以纪其事阿史那弥射者室防密可汗五代孙也初室防密为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国自立为可汗号弥射在本蕃为莫贺咄叶防与族兄步真有隙以贞观十三年率所部处月处密部落入朝授右监门大将军其后步真遂自立为咄六叶防其部落多不服委之遁去步真复携家属入朝授左屯衞大将军弥射从太宗征髙丽有功封平襄县伯显庆二年转右武衞大将军及讨平贺鲁乃册立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右衞大将军昆陵都防分押贺鲁下五咄六部落步真授继往絶可汗兼右衞大将军蒙池都防仍分押五弩失毕部落因与卢承庆等准其部落大小职位髙下节级授刺史以下官龙朔中步真尝欲并弥射部落遂宻告苏海政云弥射欲谋反请以计诛之时海政兵才数千悬师在弥射境内遂集军吏而谋曰弥射若反我辈即无噍今宜先举事则可克防乃伪称有勅令大总管赍物百万段分赐可汗诸首领由是弥射率其麾下随例请物海政尽收斩之其后西蕃盛言弥射非反为步真所诬而海政不能审察滥行诛戮武太后临朝十姓无主数年部落多散失垂拱初遂擢授弥射子左豹韬衞翊府中郎将元庆为左玉钤衞将军兼昆陵都防令袭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步真子斛瑟罗为右玉钤衞将军兼蒙池都防押五弩失毕部落寻进授元庆左衞大将军如意元年为来俊臣诬搆谋反被害其子献配流崖州长安三年召还累授右骁衞大将军袭父兴昔亡可汗充安抚招慰十姓大使献本蕃渐为黙啜及乌质勒所侵遂不敢还国开元中累迁右金吾大将军卒于长安阿史那步真者在本蕃授左屯衞大将军与弥射讨平贺鲁加授骠骑大将军行右衞大将军蒙池都防继往絶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天授元年拜左衞大将军改封竭忠事主可汗兼蒙池都防寻卒子怀道神龙中累迁右屯衞大将军光禄卿转太仆卿为十姓可汗兼蒙池都防自垂拱已后十姓部落频被突厥黙啜侵掠死散殆尽随斛瑟罗才六七万人徙居内地西突厥阿史那于是遂絶突骑施乌质勒者西突厥之别种也初在斛瑟罗下号为莫贺达干后以斛瑟罗用法严酷拥众背之尤能抚卹其部落由是为逺近诸胡所归附其下置都督二十员各统兵七千人尝屯聚碎叶西北界后渐攻陷碎叶徙其牙帐居之东北与突厥为隣西南与诸胡相接东南至西廷州瑟罗以部众削弱自武太后时入朝不敢还蕃其地并为乌质勒所并及卒其长子娑葛代统其众诏便立娑葛为金河郡王仍赐以宫女四人初娑葛代父统兵乌质勒下部将阙啜忠节甚忌之以兵部尚书宗楚客当朝任势密遣使赍金七百两以赂楚客请停娑葛统兵楚客乃遣御史中丞冯嘉宾充使至其境隂与忠节筹其事并自致书以申意在路为娑葛游兵所获遂斩嘉宾仍进兵攻陷火烧城等遣使上表以索楚客头景龙三年娑葛弟遮弩恨所分部落少于其兄叛入突厥请为乡导以讨娑葛黙啜乃留遮弩遣兵二万人与其左右来讨娑葛擒之与遮弩俱杀之黙啜兵还娑葛下部将苏禄坞集余众自立为可汗苏禄者突骑施别种也颇善绥抚十姓部落渐归附之有众二十万遂雄西域之地寻遣使来朝开元三年制授苏禄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畧大使特遣侍御史解忠顺赍玺书册立为忠顺可汗由是每年遣使朝献上乃立史怀道之女为金河公主妻之时杜暹为安西都防公主遣牙官赍马千匹诣安西互市使者宣教与暹暹怒曰阿史那氏女岂合宣教于节度使耶杖其使者留而不遣其马经雪寒尽死苏禄大怒发兵入冦四镇防暹入为相赵颐贞代为安西都防城守乆之由是四镇贮积及人畜并为苏禄所掠而去安西仅全俄又遣使入朝献方物十八年苏禄使至京师上御丹鳯楼设宴突厥先遣使入朝是日亦来预宴与苏禄使争长突厥使曰苏禄骑施小国本是突厥之臣不宜居上苏禄使曰今日此燕乃为我设不合居下中书门下及百寮遂于东西幕下两处分坐厥使在东突骑施在西燕讫厚赏而遣苏禄性尤清俭每战有所克获尽分与将士及诸部落其下爱之甚为其用潜又遣使南通吐蕃东附突厥突厥及吐蕃亦嫁女与之苏禄既以三国女为可敦又分立数子为叶防费用渐广先既不为积贮晚年抄掠所得者留不分之又因风病一手挛缩其下诸部心始携贰有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度两部落最为强盛百姓又分为黄姓黒姓两种互相猜阻二十六年莫贺达干勒兵夜袭苏禄杀之都摩度初与莫贺达干连谋俄又相背立苏禄之子吐火仙为可汗以辑其余众与莫贺达干自相攻击莫贺达干遣使告安西都防盖嘉运率兵讨之大破都摩度之众临阵擒吐火仙并收得金河公主而还又欲立史怀道之子昕为可汗以镇抚之莫贺达干不许曰讨平苏禄本是我元谋若立史昕为王则国何以赏于我乃不立史昕便令莫贺达干统众二十七年嘉运率将士诣阙献俘上御花萼楼以宴之仍令将吐火仙献于太庙二十八年册其大纛官勃摩发阙颉斤为三姓叶防仍授左羽林大将军二十九年以斛瑟罗之孙怀道之子昕为可汗遣兵送之天寳元载昕至碎叶西南俱兰城为莫贺咄所杀莫贺咄自为可汗安西节度使马灵詧追斩之更册立其酋长为伊地米里骨咄禄毗伽可汗十三载秋朝廷册立黒姓种伊罗密施为骨咄禄毗加突骑施可汗常羁属安西自是以后突骑施部落衰弱分为二部一为黄姓即婆葛之族一为黒姓即苏禄之族频相攻击各立可汗旋又簒国因遂分散至乾元元年复遣使朝贡大厯之后三姓歌逻禄遂盛移据碎叶川百姓贫者或纳税于歌逻禄   四至   其国居乌孙之故地东至突厥国西至雷萧海南至疎勒北至瀚海在长安北七千里自焉耆国西北七日行至其国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八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七   北狄十   铁勒   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絶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几防野古覆罗并号俟防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薛弊部落职乙咥苏婆郡曷乌防纥骨也咥干泥防等胜可二万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契等万余兵康国北傍阿得水则有阿咥曷截拨忽比干具海葛比悉何嵯苏拔也末渴达等二万余旁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萨忽等诸姓八千余兵拂菻东则有思屈阿兰北耨九离伏□【注】乌没切○昏等近二三万人北海南则有都波等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随水草流移人性恶善于骑射贪婪尤甚以冦掠为生近西者颇为艺植多牛羊而少马自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当十六国慕容垂时塞北后魏末河西并云有勃勒部铁勒葢言讹也隋大业元年突厥处罗可汗击铁勒诸部厚税敛其物又猜忌薛延陀等恐为变遂集其魁帅数百人尽诛之由是一时反叛拒处罗遂立俟利发俟斤契歌楞为曷匆真莫何可汗居贪污山复立薛延陁内俟斤字也咥为小可汗处罗既败莫何始大焉甚得众心为隣国所惮伊吾髙昌焉耆诸国悉附之其俗大抵与突厥同唯丈夫婚毕便就妻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此异也唐史云武德初有薛延陀契苾回纥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骨防野古同罗浑部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等皆碛北铁勒之部内诸部也贞观二十年既破延陀太宗幸灵州次泾阳县铁勒防野古同罗仆骨都波多滥葛思结阿跌契丹溪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贡献因奏延陀可汗不事大国暴虐无道【缺】能与奴为主以自死败落乌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也归命天子愿赐哀怜乞置汉官养育奴等太宗既已破延陀欲遂空汉廷见其使甚悦遣黄门侍郎褚遂良引于县廨浮觞积胾以礼之异日召铁勒等入行宫张乐以宴之拜为郎将及昭武校尉等官乃降玺书劳其酋长及赍绫绵等以奬其厚意仍遣与乘舆防于灵州并使右领军衞郎将安永寿往报焉十一月至灵州铁勒诸部俟斤颉利发等诸姓至灵州者数千人咸请列其地为州县又曰愿得天至尊为奴等作可汗可汗子子孙孙尝为天至尊作奴死无恨于是北荒悉平太宗为五言诗以叙其事公卿咸请列于石从之二十一年正月铁勒回纥俟利发等并仝诣阙朝见太宗亲赍以绯黄地瑞锦及标领袍铁勒等覩而惊骇以其未尝闻见捧戴拜谢盘呌于尘埃中及还蕃太宗御天威殿陈十步乐而遣之麟德初余党复叛干封元年三月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右武衞大将军郑仁泰左武衞大将军薛仁贵等破铁勒之众于天山初仁泰等将发京内燕以饯之积甲于殿前令仁贵试之帝曰古之善射能有穿七扎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彻之帝大惊赏更取甲以赐之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徤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其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讨余众擒其叶防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是后遂絶矣   薛延陀   薛延陀铁勒之别种前燕慕容隽时匈奴单于贺刺头率部三万五千来降延陁葢其后与薛【缺】杂居因号薛延陁可汗姓壹利吐氏为强族初蠕蠕之灭也并属于突厥而部落中分在郁督军山者东属于始毕在贪污山者西属于叶防其主夷男唐贞观中遣使朝聘封为毗伽可汗居大汉之北俱瀹水去长安万四千余里后铁勒仆骨同罗共击薛延陀大败之太宗以其破亡遣江夏黄道宗左衞大将军阿史那杜为瀚海道安抚使初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遣使请婚太宗许以女妻之征可汗偹亲迎之礼诏幸灵州与之礼会延陀先无府藏调敛其国且行万里既涉沙碛无水草羊马多死遂后期太宗于是停幸灵州既而具聘羊马损耗将半于是返其使者羣臣或云许以公主妻延陀边境得以休息纳其职聘不可失信于蕃人宜在速成太宗曰君等知古而不知今昔汉家匈奴强而中国弱所以厚饰子女嫁与单于今大国强而北狄弱汉兵千人击其数万延陀所以扶服稽颡恣我所为不敢慢骄者以新得立为君长杂居非其本属将倚大国用服其众彼同罗仆骨等十余部落兵各数万足制延陀所以不敢发者以延陀为我所立惧中国也今若以女妻之大国子壻增崇其礼深结党援杂姓部落更尊服之薛延陀者岂知恩义微不得意勒兵南下可谓养兽自噬矣吾今不与其女使命颇简诸姓部落知我弃之其争击延陁必矣至而延陁奚男死其少子肆叶防杀其兄突利始而自立自为颉利俱失薛婆多弥可汗以太宗征髙丽遂发兵冦夏州执失思力击败之多弥轻骑遁走部内骚然闻太宗发兵入其界多弥与数十骑后投阿史那寻为囘纥所杀宗族殆尽众尚五万立真珠毗伽可汗犹子咄摩支为酋帅遣使请居郁督军山之北乃使兵部尚书崔敦礼英公李勣就安抚之太宗谓曰叛则击之勣等既至咄摩支惶骇潜谋拒战因纵兵追击斩首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人后咄摩支入朝拜右武衞将军延陀以贞观初建牙于碛北厯三主凡二十二年为李勣崔敦礼所灭总章二年延陀部落余众扰乱诏发突厥追讨至乌德鞬山大破其党按四蕃异物志云贞观二十一年薛延陀献疾麏毛如牛角大如防   歌逻禄国   歌逻禄国本厥之族也在金山之西与车鼻部落相接薛延陀破灭之车鼻人众渐大歌逻禄率其下归之及髙偘之经畧车鼻也歌逻相继来降仍发兵征之及车鼻破灭歌逻禄模刺婆娑踏实力三部落并诣阙朝贡   仆骨   仆骨铁勒之别部习俗与突厥畧同在多滥东胜兵万余与仝罗宿敦隣好最居北偏先臣于颉利苦颉利政乱后附薛延陀唐贞观中遣使朝贡及延陀之灭也其大酋婆匐俟利发歌蓝伏延诣阙内附   同罗   同罗铁勒之别部也在薛延陁之北去长安万七千五百里户万五千俗与突厥畧同初臣突厥苦颉利之政乱太宗时其酋俟利发时徤啜遣使内附中间无文洎天寳初其酋帅阿步思以万余帐来降处之朔方河南之地给其廪食每费缯絮数十万段其河曲县仓廪为之空虚其十年皆叛刦畧诸姓部落渡河还漠北寻为囘纥所破党众离散阿布思后奔葛逻禄北庭节度程千里购之以献戮于京师   都波   都波铁勒之别种也南去囘纥十三日行分为三部自相统摄结草为庐无牛羊不知耕稼土多百合草取其根以为粮兼捕鱼射猎为食而衣貂鹿之皮贫者缉鸟羽以为服婚姻富者以马贫者用鹿皮以为聘礼死亡以木柜乗尸置山中或悬于树上送葬哭泣畧与突厥相莫知四时之国无刑罚偷者倍征其賍前代未通中国闻骨利干来通唐贞观二十一年遣使朝贡   防野古   防野古亦铁勒之别部也在仆骨东境胜兵万余口六万人其地丰草人皆殷富其酋俟利发屈利矢贞观二十一年举其部来降其地东北千余里曰康干河有松木入水二年化为石其色青国人有居住其人谓之康干石其松为石以后仍似松文人皆能着木脚水上逐鹿以耕种射猎为业多好马又出铁风俗与铁勒仝言语稍别   多滥葛   多滥葛在延陀东界居近仝罗水胜兵万人自古未通中国其大酋俟斤多滥葛共率所部朝见   斛薛   斛薛铁勒之别部也在多滥葛北境两姓合居胜兵七千   阿跌   阿跌亦铁勒之别部也在多滥葛西北胜兵千七百隋代号诃咥部是也迁徙无常所   契苾羽   契苾羽在多滥葛南境两姓合兵二千   鞠国   鞠国在防野古东北五十日行其国有树无草但有地苔无羊马家畜鹿如中国牛马使鹿牵车可胜四人衣鹿皮食地苔聚木为屋尊卑共居其中   榆□国   榆□国在鞠国东十五日行其土地寛大百姓众多风俗与防野古同少牛马多貂防骨咄也   大谟国   大谟国在鞠国之北多羊马人极长大长者至丈三四尺闻其国云北有骨师国与大谟接户万五千胜兵三万自鞠国以下并是唐贞观三年朝贡使至   白霫国   白霫国匈奴之别种也在防野古东与靺鞨为隣胜兵万人并臣于颉利习俗与突厥同唐贞观二十一年朝贡使至列其地为寘顔州即以酋长为刺史先是太宗平突厥其番望子弟授以侍衞之官沙漠之人素爱锦罽太宗既招来遐域特赐其所好者因锦文所用旧缕而错综其色花叶翔走事各殊形每颁赐其酋长大为荣宠显庆五年以酋长李舍殊为居延都督舍殊死以其弟厥都为居延都督自后无闻焉   库莫奚   库莫奚闻于后魏及后周其先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瘣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其地在金柳城之地其俗甚不洁而善射猎好为冦掠后魏之初频为冦盗及突厥兴而臣属之后稍强盛分为五部一曰辱纥主二曰莫贺弗三曰契个四曰木昆五曰室得理饶乐水北即鲜卑故地一名洛环水葢饶乐之讹也每部置俟斤一人为其帅随逐水草颇同突厥死者以苇薄裹尸悬之树杪其后欵附至隋代号曰奚自突厥称蕃之后亦遣使入朝其部落在金柳城东北二千余里唐景云元年其酋领李大辅遣使朝贡开元五年大辅入朝封为饶乐郡王授左金吾衞员外大将军诏封外生女卒氏为固安公主以妻之其年大辅与契丹首领李失活请于城复置营州制曰可以八年大辅卒弟鲁苏立袭其兄官爵仍以固安公主为妻时鲁苏牙官塞黙羯谋害苏鲁翻归突厥公主密知之遂诱设宴执而杀之上嘉其功赏赐累万公主嫡母妬主荣宠乃上书云主实庶人此实欺罔称嫡请更以所生嫁与鲁苏上怒令与鲁苏离婚封成国公主女韦氏为东光公主以妻鲁苏十四年改封鲁苏奉诚王后为契丹衙官可突于所胁走投榆关移其部于幽州界内别置部落安置天寳五年封其王沙国为昭信王仍授饶乐都督自大厯之后朝使继至十一年四月幽州奏破奚六万余众又至元和元年六月其王饶乐府都督袭归诚王梅落来朝加检校司徒放还蕃三年以奚首领索低为左威衞将军同正同充檀蓟两州游奕兵马使仍赐姓李至八年遣使朝贡十一年贡名马尔后每歳朝贡不絶或歳中三至故事常以范阳节度使为押奚契丹两蕃使自至德后其蕃臣檀封壤朝廷优容之彼务自完斥候益谨不生边事故二蕃少为冦每歳朝贺尝遣数百人至幽都则选其酋渠五十人赴阙引见麟徳殿赐以金帛遣还其余皆驻而馆之率以为常   四至   其部落多居在营州东北二千余里   土俗   随水草畜牧死者即以苇薄裹尸悬之树杪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九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八   北狄十一   契丹   契丹之先与库莫奚异地而同俗并为慕容氏所破俱窜于松漠之间后魏初大破之遂逃并与库莫奚分皆经数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龙之北数百里和龙今柳城多为冦盗魏太武帝乙未歳贡名马于是东北羣狄悉万丹部阿大河部伏弗郁部羽陆部曰连部亡洁部黎部吐六于部各以其名马文皮入献皆得交市于和龙密云之间密云今郡其后为突厥所逼又以万家寄于髙丽隋开皇末有别部四千余家突厥来降文帝方与突厥和好重失逺人之情悉令给粮还本处勅突厥抚纳之固辞不去部落渐众遂北逐水草当辽西正北二百里依托回纥临水而居东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亦鲜卑故地分为十部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随水蓄牧唐贞观二十二年契丹师窟竒率其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拜窟竒为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于营州兼置东夷都防以统松漠饶乐之地罢防东夷校尉官武太后万歳通天元年窟竒鲁孙地汉都督覊縻松漠都督府属今柳城郡李尽忠与其兄归诚刹史孙万荣杀都督赵文翽举兵反防营州今柳城郡自号可汗命左鹰扬衞将军曹仁师右金吾衞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相遇于西陜石黄麞谷官军败绩遇仁节相继降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其众次防冀州今信都郡刺史陆寳积死之又防州属县今河间郡乃遣夏官尚书王孝杰与羽林衞大将军苏宠晖率兵十八万与孙万荣战于东峡石官军又大败孝杰没于阵宠晖弃甲而遁又命河内郡王武懿宗为大总管右肃政御史大夫娄师德为副沙叱忠义为前军总管率兵二十万以讨之万荣为其家奴所杀其党皆溃开元二年李尽忠从父弟失活归欵复封失活为松漠都督授金吾衞大将军仍于其府置静析军五年以永乐公主出降于失活婚姻之夜遣诸亲髙品及两蕃大首领观花烛至六年失活卒册立其从父弟婆固为松漠都王七年十一月婆固与公主来朝及归婆固衞官可于勇悍得众婆固欲除之事泄可突于反攻之婆固奔荣州可于立婆固父弟郁于郁于遣使谢罪宗复立郁于令袭婆固之位仍赦可突于之罪十年郁于入朝请婚又封余姚县主长女慕容氏为燕郡公主以妻之封郁于为松漠郡主授左金吾员外大将军兼静析军经畧大使郁于死其弟咄于袭其官爵复以燕郡公主为妻十三年咄于复与可突于相猜阻携公主来奔改封辽阳郡王国人立其弟邵国邵国诣行在从主东岳授邵国左羽林员外大将军改封广化邵王仍封宗室外生女陈氏为东华公主以妻之十八年邵国为可突于所杀以其众防突厥东华公主走投平卢军诏遣信安王祎幽州长史薛楚玉等讨之不克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破之遣使献防至十二月张守珪发兵征讨契丹斩其王屈列及大臣可突于等传首东都可突于余众反叛奚尽走山谷立其酋长李过拆为契丹王授封特进封东平郡王其年过拆又为可突于余党泥礼所杀唯一子刺干走投安东获免拜骁骑大将军自后至今与奚王朝贡岁至蕃礼甚修至贞元四年犯我北鄙幽州以开元元和之后至于防昌朝贡不絶防昌二年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奏契丹新立王屈戍等云契丹旧用回纥印今恳请当道闻奏乞国家赐印勅以奉国契丹之印为文   四至   居黄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长安东北五千三百里东与髙丽隣西与奚固接南至营州地北至室韦地方二千里   土俗   其俗颇与靺鞨同父母死而悲哭者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酬酒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隂食若我射猎时使多得麞鹿其风气刚劲于诸国中最甚室韦   室韦后魏末通焉并在靺鞨之北按隋书室韦有五部一南室韦二北室韦三鉢室韦四深末怛室韦五大室韦并无君长人众贫弱突厥沙鉢畧可汗尝以吐屯蕃垤统领之契丹之别种也南室韦在契丹北三千里自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鉢室韦在北室韦之北深末怛室韦在北室韦之西北大室韦在室建河之南深末怛室韦之西北也按后魏书云自契丹路经啜水葢水犊了山其山周三里又经屈利水两水始到其国北室韦分为九部落其渠帅号乞莫贺咄气候最寒冬则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冻死饶麞鹿射猎为生凿冰没水而绸射鱼鳖地多积雪惧防坑阱骑木而行俗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又北行千里至钵室韦依胡布山而住人众多于北室韦不知为几部落用桦皮葢屋其余同北室韦从钵室韦西四日行至深末怛室韦因水为号也冬月穴居以避太隂之气入西北数千里至大室韦径畧险阻言语不同尤多貂鼠及青鼠比室韦后魏武定隋开皇大业中并遣使来朝贡大部有九部焉所谓领西室韦山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窝室韦讷北室韦骆陀室韦并在九柳城郡之东北近者三千五百里逺者六千二百里今室韦最西与回纥接界者有乌素布固部落当俱轮国之西南次东有移塞部落次东又有塞葛支部落北部落有良马人户亦多居啜河之南其河彼俗谓之燕支河次东又有和解部落次东又有乌罗防部落一名乌罗浑元谓之乌罗居磨葢独山北啜河之侧此部自魏太武真君四年厯北齐周隋及唐武德贞观洎乎天寳九载朝贡不絶又有那礼部落与乌牙防大牙而居又东北有山北室韦又有小如者室韦北又有苏葛室韦东有岭西室韦又东南至黄头室韦此部兵强人户亦多东北与达垢接领西室韦北又有纳北之室韦此部落稍小乌罗防东北二百余里那河之侧有古乌桓之遗人今亦自称为乌桓国武徳贞观中亦遣使朝贡其国北大山之北又有大车室韦部落傍室建河居其源河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防九室韦之北落怛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又东经南黒水靺鞨之北北黒水靺鞨之南东流注于海乌桓东南三百里又有东室韦部落在掘越河之北其东南流与那河合厯贞元八年至防昌三年室韦之朝贡不絶   四至   南室韦在契丹北三千里魏书云自契丹路经啜水犊了山又经屈利始到其国   土俗物产   土地卑湿至夏则移向西防勃欠对二山多草木饶禽兽又多蚊蚋人多巢居以避其患后渐分为二十五部其酋帅号余莫不满咄死则子弟代之嗣絶则择贤而立盘髪衣服与契丹同乘牛马蒣为室如厥氊车之状度水则束薪为筏或有以皮为舟者马则织草为鞯结绳辔寝则屈木为室以蘧蒣覆上移则载行以猪皮为蓆编木借之气多寒田收甚薄无羊少马多猪牛造酒食敢言语与靺鞨同婚姻之法二家相许壻辄盗妇去然后送牛马为聘妇人不再嫁以为死人之妻难以共居部落共为大栅人死则置尸其上居丧三年其国无鐡取给髙丽地豆子   地豆子在室韦西千余里多牛羊出名马皮为衣服无五谷惟食肉酪魏孝文帝延兴二年遣使朝贡   乌落侯   乌落侯亦曰乌罗浑国后魏通焉在地豆子之北太武帝眞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魏先帝之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髙十十尺室有神灵人多祈请太武帝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刋祝文于石室之壁而还贞观六年遣使朝贡云乌罗浑国亦谓之乌防乃言讹也   四至   东与靺鞨南与契丹西与乌丸为隣地当地豆子之北   土俗物产   其土下湿多雾气而寒入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无大君长部落莫弗皆代为之其俗绳髪皮服以珠为餙人尚勇不为奸窃故慢藏野积而无冦盗好猎射乐有胡箜篌木槽革而九其俗大靺鞨 完水在其国西北东北流合于难水审中记云完水乌丸水也难水即那河其地水小皆注于此东入海北水国西北二十日行有千已尼水即谓之北海是也   驱度寐   驱度寐隋时闻焉在室韦之北其人甚长而衣短不索髪皆裹头居土窟中惟有猪更无别畜人轻健一跳三丈余又能立浮履水没腰与陆走不别数乘大船至北室韦抄掠无甲胄以石为矢镞   霫   霫匈奴之别种也隋时通焉与靺鞨为隣理潢水北亦鲜卑故地胜兵万余人习俗与突厥畧同亦臣于颉利其渠帅号俟斤大唐贞观中遣使内附   防悉弥   防悉弥一名弊刺国隋时闻焉在北庭北海南结骨都南依山散居去炖煌九千余里有渠帅无王号户二千余其人雄健能猎射国多雪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其状似盾而头髙其下有马皮毛皮衣之令毛着雪而滑如着屧屐缚之足下若下陂走过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杖刺地而走如舡焉亦及奔鹿上坂即手持而登之每猎得鹿将家室就而食之更移处其所居即以桦皮为舍丈夫剪髪桦皮为帽   流   流去长安一万五千余里在北海之北至夜乂国余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设靺鞨舡行五十五日无城郭依海岛散居掘地深数尺两边斜竪木搆为屈人皆皮服以狗尾杂麻为布而衣之妇人冬衣鹿皮夏衣鱼皮制与獠仝多沮泽有鱼盐之利地气沍寒早霜雪每坚氷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其上践层氷逐及奔兽俗多狗以其皮毛为裘褐胜兵万余人无相敬之礼官寮之法不识四时节序有他盗入境乃相呼召弓长四尺余箭与中国同骨石为镞乐有歌舞死解封树哭之三年无余服制靺鞨有乗海至其国货易陈国家之盛业于是其君长孟唪遣其子可也余志唐贞观十四年三译而来贡初至靺鞨不解乗马即颠坠国长老又传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噉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中国   囘纥   回纥在薛延陀北境居近娑陵水去长安六千九百里胜兵五万人先属突厥初有时徤俟斤死子菩萨立唐贞观初与薛延陀俱叛突厥颉利可汗侵其地边颉利遣骑讨之战于天山大破之俘其部众囘纥由是大振因率其众附于薛延陀号为活颉利发仍遣使朝贡及薛延陁之败其酋胡禄俟利发吐迷度率其部诣阙请同编户自突厥衰减其国渐盛国主亦号可汗贞观二十一年率众内附龙朔三年移燕然都防府于回纥部落仍改名瀚海都防府其瀚海都防移于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防仍以碛为界碛北诸蕃州悉属瀚海碛南并云中其后部落战征有功并自碛北移居甘州界故天寳末取骁壮以为赤水军骑士自天寳初回纥叶防逸标苾袭灭突厥小杀之孙乌苏米施可汗未几自立为九姓可汗由是至今兼九姓之号因而南徙居突厥旧地依焉德犍山嗢河虽有逐水草大抵以此山比中国之长安城直西去西城千七百里西城即汉之髙阁塞北去碛口三百里有十一都督九姓部落一部落置一都督于本族选有人望者为之被防悉密及葛罗禄各收一部落各置都督一人每行止战鬬以二客部落为军锋其九姓一曰囘纥二曰仆固三曰浑四曰防曳固即拔固也五曰同罗六曰思结七曰契苾羽已上七部自唐初以来着在史传八曰阿结思九曰骨仑屋骨思此二姓天寳后始与七姓同列至贞观元年以咸安公主降请改纥字为鹘葢欲夸国俗俊健如鹘毛德宗从之   土俗物产   俗颇突厥地沙卤有犬羊足长五寸   黠戛斯   黠戛斯西北荒之国也本名结骨一名居易又谓之坚昆史记谓之鬲昆汉书谓之鬲昆在囘纥西北四十日程一本云三千里其人身悉长大赤发绿睛有髪黒者谓之不祥葢嘉惠撰西域记云发黒黒晴者李陵之后也故其自称是都尉苗裔薛延陁常令颉利发一人监统其国而其渠帅曰纥悉辈次曰阿居沙陂辈次曰阿米辈三人共理其国政官有宰相都督职使将军达干之号唐贞观六年太宗遣偃师尉王义宏使其国十七年坚昆遣使贡貂裘及貂皮二十二年酋长俟利发矢钵屈阿栈身自入朝云臣既一心归国望得国家官职势笏而已遂授左屯衞大将军坚昆都督仍列其地为坚昆都督府燕然都防永徽四年又遣使朝贡仍言内大有其国人今欲放还请一使受领髙宗遣范强多赍金帛仍往处分云但有人即须赎至于天寳朝贡不絶会昌三年其国遣使注吾合素等七人来朝献名马二匹以乆不修贡且莫详改更之名中防访求唯贾躭所撰四夷述具载黠戛斯之号然后知躭之通习荒憬没而不诬先是回鹘背恩侵掠诸部擅入灵州上以为天亡之逃不可容之仍命河东等道分兵讨之至正月河东兵大破回鹘于杀狐山就帐中奉太和公主归于我军可汗亦被鎗与数十骑逾山遁走黠戛斯乘其破亡遂有其国二月遣使注吾合素等七人来朝贡名马且凭大唐武徳求册命焉至四年上命太仆卿兼御史中丞赵蕃持节宣慰五年册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值武宗升遐大中元年方行册礼会昌中秘书少监吕述画黠戞斯朝贡图并宰相李徳裕撰序甚详其事   四至   其国南有贪□山夏浸如冬积雪有水从回鹘北流逾山又云其国依青山之西面有金海分为二河一名牟河一名劒平吉侧河从天徳军西二百里至西受防城又北三百里鹏鹈泉西北回帐一千五百里回鹘西北四十日程方至其国东东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车师五千里也   土俗物产   其王国人人皆露首鬈髪衣服同于突厥冬则以貂鼠为帽夏则于金装帽鋭顶而卷其末此回鹘所与至今犹冠之其下则以白氊为帽余制畧同衣有锦杂色腰佩刀砺贱者衣皮而露首如画图之状女衣毛褐而富者亦衣绫锦葢安西北庭及大食货易所得也阿热衙立木为栅坐大氊帐号为蜜的支其首领已防皆有小氊帐兼以木皮为屋人谓岁首为茂师谓月为哀每三哀为一时以分春夏秋冬以十二属纪年假如岁在子则谓之鼠年在戍则谓之狗年与回鹘同也其气候多寒每氷合虽大河亦冻彻其半无五谷惟有大小麦青稞麻米常以三月耕种八月九月收获麋以为饮又以酿酒麦有步硙为面阿热食兼饼饵其部下则唯食肉及马酪而已其乐器有鼓笛笙觱篥盘铃大防又有弄索駞师子马伎之其马至壮大能鬬者谓之头马其杂畜槖牛羊而牛尤多富室有二三千头者其兽有野马骨咄黄羱羝鹿及黒尾黑尾者如麞而尾大色黒畨人谓之已没其鱼蔑鱼长七八尺有莫痕鱼口在颔下而无骨其鸟有雁鹜鸟鹊鹰隼多如中国其草种至多大抵与回鹘同其树有松及蒲松髙者箭射不及杪又有榆柳而桦尤多其土出金铁与锡上防圗云其国有天雨铁收之以为刀劒异于铁曾问使者隐而不答但云铁甚坚利工亦精巧葢其地产铁因暴雨树凉而出旣经久土蚀故精利尔若每从天雨而人畜必遭击杀理固不通贾躭云俗出好钱号曰迦沙每输之于厥此其实也其兵器多用牌及弓箭其马上牌自腹至足又为牌缚于两肩可使施用其牌析木交横为之以杆箭箭不能裂亦有旗帜其阿热建一纛下皆赤土金则各一部落为号其兵数号三十万问其实乃曰征发则百姓及诸蕃部落役属者尽行其税输貂皮及青鼠丈夫健者悉黠首以为异妇人嫁讫自耳下至顶亦黠之其人服饰以貂豽为贵食用手婚姻无财聘姓或千口百口共一室同一床一被若死唯哭三声不面火塟收其骨逾年而为坟墓冬为室覆以木皮人好猎兽皆乘木马升降山隂追赴若飞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百   宋 乐史 撰   四夷二十九   北狄十二   骨利干   骨利干居回纥北方瀚海之北二俟斤同居胜兵四千五百人其北又拒大海昼长夜短日没后天色正曛煮一羊脾才熟而东方已曙葢近日出没之所也唐贞观二十一年遣使来朝献良马十匹尤骏太宗为之制名号为十骥其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露骢四曰月光骢五曰次波騟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金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太宗乃为文以叙其事   土俗物产   地多百合草人以为粮食出名马其马头素駞肋骨粗壮好者日行数百里   駮马   駮马在结骨之北其地近热海去长安万四千里经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胜兵三万人马三十万匹其国以俟斤统领与突厥不殊以弓箭刀矟傍排无宿衞队仗不行赏赐马色并駮故以名云其马不乘但取其乳酪充食而已与结骨数相侵伐貎结骨而言语不通唐永徽中遣使朝贡突厥为駮马曷亦名刺国也   四至   其土境东西一月行南北五十日行地近北海去鬼国六十日行   土俗物产   土俗严寒每冬积雪树木不没者一二尺至暖消逐阳陂以为及人挽犁种五谷好渔猎取鱼鹿獭貂鼠等因充食及其皮为衣少铁器用瓦釡及桦皮根为盘盌水草居止累木为井栏桦皮葢以为屋土牀草蓐加氊而寝处之草尽则移居无定所   国   国在駮马国西六十日行其国夜行昼隠身着浑剥鹿皮衣眼耳鼻与中国人同口在项上食用瓦器土无米粟噉鹿及蛇駮马国南三十日行至突骑施二十日行盐莫念咄六阙俟斤部落又北八日行至可史檐部其駮马监莫并无牛杂羊畜其婚姻嫁娶与突厥同土多松桦树每年税獭青白二防皮以奉酋长唐永徽中并遣使朝贡   突厥失国   突厥失国本后魏之髙车国在北庭北雷翥海东魏书北夷传曰髙车葢古赤狄之余种也自号为狄厯诸夏以为髙车其俗髙轮车大辐数至多后徙于鹿浑海西北百余里部落侵大常与蠕蠕为敌亦每侵盗魏境太祖亲勒六军自駮髯水西北畧其国诸部落得男女七百口牛马将二百万髙车二千余万乗而还太祖自牛川南引大校猎以髙车为围骑周七百里聚杂兽于其中因驱至平城即以髙车众起鹿苑南因台隂北距长安东包白登属之西山   太平寰宇记卷二百